《包身工》是夏衍早在二十多年前发表的6篇报告文学。它报导了日本资本家在旧中国进行经济侵略所采取的一种特殊的剥削方式,大家读了之后会有那些感受呢?下面就跟好工具范文网小编来看看包身工读后感800字吧!
包身工读后感 篇1
在夏衍的《包身工》中,有许多艺术性很强的句子。
“蓬头,赤脚,一边扣着纽扣,几个睡眼惺忪的‘懒虫’从楼上冲下来了。”
这个句子把几个描写包身工紧张,忙乱,邋遢的短语放在句首,比把它们放在主语后面要好得多。因为对“从楼上冲下来”的人,我们第一眼看到的只能是她们的“蓬头,赤脚”;而且这几个短语节奏急促,正和“冲”的情景相符,若说成“几个睡眼惺忪的‘懒虫’蓬头,赤脚,一边扣着纽扣,一边从楼上冲下来了”不但节奏变缓了,而且包身工们被奴役的形象特征也削弱了。这谓语前置的句子实在用得好,大大地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四点半之后,没有线条和影子的晨光胆怯地显出来的时候,水汀门路上和弄堂里面,已被这些赤脚的乡下姑娘挤满了……”,这个句子,妙就妙在“没有线条和影子的晨光”,使人展开想像,悟到这是早得不能再早的时间。更妙的是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指出:面对包身工们恶劣的生活环境和残酷的工作,晨光也“胆怯”,真使人读之心寒!句子的文学性的确非同一般。
“所有包身工是一种‘罐装了的劳动力’可以‘安全地’包藏,自由地使用,绝没有因为和空气接触而起变化的危险。”这一句,也让我心动。作者用新颖、别致的比喻把包身工喻为罐里装的东西,被迫与外界隔绝,只生活在一个封闭的区间里,形象地突出了包身工毫无自由的悲惨遭遇。揭露资本家的残酷无情。
包身工读后感 篇2
人,是有思想的,有活力的。而这些被称为赚钱的工具的包身工,“人”字在他们身上是体现不出来的,生活在旧社会的底层,受尽剥削、压榨。思想已不属于他们自己的,甚至丧失了做人的尊严也得不到老板起码的尊重,这是怎样的不幸与悲哀!而且与他们有着同样命运的非洲黑人,更是凄惨,随时随地死亡都有可能想他们逼近,他们经历了贩卖,毒打,吊死等一系列的苦难,然而非人的待遇使得他们的意志更加坚定,Martin Luther King于1963年发表了著名的“I have a dream”的演说。1964年迫使约翰逊总统签署民权法案,并于同年获诺贝尔和平奖。
可惜包身工有的只是任劳任怨,乞求的目光,再者也就是敢怒不敢言的心态,这就注定了他们的生活待遇也将一直持续,如果他们自身能团结,壮大力量,群众一条心共同抗议这不公平的制度,或许还有一丝转机。若力量再大一点,可以搞集体罢工威胁抗议,老板在利益的面前是会屈服的。再看这现实的包身工,有的也只是沉默,他们应该警惕“不在沉默中爆发,就会在沉默中死亡!”
年轻人应该了解旧社会的穷人儿童是怎样的命运,更应珍惜今天的好生活,奋发图强把我国建设的更强大,使老百姓的生活更美好。
包身工读后感 篇3
14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
2、把握文章的结构线索,学习点面结合的手法
3、培养学生对文章情感的把握
4、了解抗日战争前夕国统区黑暗的包身工制度
教学重点:1、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
2、双线交织的结构形式和点面结合的手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介绍文章写作背景和作者的资料
1、本文是作者1936年春以夏衍的笔名发表在《光明》杂志上的一篇报告文学。
2、当时日本帝国主义加紧对我国的经济侵略,中国农村自 然经济崩溃,农民大量破产;另一方面日本纱厂在上海大力扩张掠夺;日本资本家为了牟取暴利,同时避免工人罢工,大量雇佣破 产的农家妇女来当包身工,用这些没有人身自由的女工代替普通的自由劳动者。
3、这篇报告文学就是针对帝国主义这种残暴掠夺的罪行而进行的有力揭露。因而本文正是反映30年代中叶,一、二八事件之后到七、七事变以前旧中国的黑暗现实的。
二、作者介绍:夏衍〈1900-----1995〉原名沈端先,浙江杭州人,著名作家、电影艺术家。代表作品《包身工》、《上海的屋檐下》。
三、报告文学:是用文学手段处理新闻题材的一种问题文体。它叙写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的先进任务,反映人民群众多姿多彩的生活,揭露人们嗤之以鼻的丑恶事物。它是散文的一类,是文艺通讯、速写、特写的总称。报告文学被誉为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能迅速及时地“报告”现实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事件、问题及其发展趋势。因为它是“报告”,要求所反映的是真人真事;因为它是“文学”,又要求所反映的真人真事要有典型性,并允许进行一定的艺术加工。
四、结构把握
(一)先由两个问题的设置引发同学对文章的感知和对包身工生活的了解
1、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包身工”这个名词?(二三十年代在上海东洋纱厂里为外国人工作的女工。)
2、包身工过着怎样的生活?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介绍的?
(每天紧张的生活安排,恶劣的生活条件——吃、住、工作环境和工资,残酷的惩罚,麻木的精神、“严密”的统治) 时间顺序
(二)再让同学按时间顺序自主找出全文的结构(文章重要选择了几个场面对包身工进行描绘)
清晨四点一刻:起床
四点半后:吃饭
五点钟:上工
下午五点(可能):收工
(三)自然过度到对包身工制度的评议,并作一定的分析
(四)归纳双线结构,把握文章层次
这篇报告文学材料丰富,画面广阔,揭示深刻,采用了双线交织的结构形式。
主线:以时间为序,描绘包身工一整天的生活和劳动画面:清晨起床→吃早饭→上工→黄昏收工。这四个片段从生活条件恶劣、劳动条件恶劣两方面形象地反映出包身工悲惨的生活和劳动情况。
副线:综述包身工制度各方面的情况。
五、板书设计
板书
新闻事实(明) 新闻背景(暗) 表达方式
时间 场面 特点 细节描写
四点一刻
1-11 晨起
1-6 住宿低劣 工房大小尺寸;
躺的人数;慌乱骚动的行为动作 包身工制度的产生
7-11 补叙—包身工的身份、来历
四点半钟
12-22 早饭
12-14 饮食粗劣 对板凳、餐具;对“薄粥”质地;
刮粥、拌粥 包身工制度的发展
15-22 说明、议论-雇用原因
五点钟
23-34 上工
23-32 工作条件恶劣 小福子受罚挨骂 包身工制度的恶果
33-34 插叙、说明-威胁(音响、尘埃、湿气)、危险(殴打、罚工钱、停生意)
六点钟
35-50 放工
35-47 命运悲惨 芦柴棒被搜身 包身工制度的结局
48-50 抒情、议论-同情、控诉
六、教学后记
本篇文章篇幅较长,课堂上让学生长篇阅读很影响进度,所以课前需要布置预习。而文章的时间结构相对好把握,重点在于对包身工悲惨生活的感受和对包身工制度的分析。在有意识的引导下,同学们都能较准确的发现问题并合理把握全文结构,但是,由于课堂驾驭能力不强,对时间的把握不到位,还有就是主线与副线之间的连贯比较牵强
包身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学习点面结合的表现手法
2、学习本文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教学重点:1、学习点面结合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1、学习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2、体会语言的表现力。
教学过程:一、回忆文章的线索、结构及点面结合的手法
让学生上台讲述包身工的生活顺序和生活场景
二、问题设置,深入分析理解文章
1、本篇新闻除了写包身工外还提到哪些人或者相关的物,有什么用意? 而他们又是如何对待包身工的?
以外来工人为突破点,引导学生自己找出文章中的相关材料,再由学生解释,老师作一定的评讲 (对比) (烘托出包身工境遇的悲惨)
2、本篇新闻材料及其丰富,作者是怎么来处理的?
(点面的结合,在以时间顺序为基本结构的基础上适当的补叙和插叙)
三、板书设计点面结合:
点 面
一个工房 八十个工房
芦柴棒被打 整体进食
小福子被打受罚 整体劳动环境(三大威胁、危险)
芦柴棒被搜身 带工老板两年来的压榨
典型人物:芦柴棒、小福子
典型事例:锅焦、残粥+清水=“美食”
典型细节:小便、夺马桶
四、教学后记:在大概了解包身工生活和全文的基本结构后,第二课时的重点是深入分析和理解课文,因为在备课时,我留有相当的余地,在课堂上不断的启发学生,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1、体会本文语言的形象、鲜明的特点及多种修辞方法的运用;
2、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关注社会意识。
教学重点:1、体会本文语言的形象、鲜明的特点及多种修辞方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2、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关注社会意识。
教学过程:一、分析文章最写作特点:
1、 选材精当,有感性地表现了包身工生活情况的材料,也有理性的分析、议论,具体地统计数字;既有面上反映一般情况的材料,也有点上的反映个别典型的材料。
2、 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3、 结构安排恰当。
4、 语言生动有力。
二、总结全文:本文真实地描述了旧中国包身工的苦难生活,无情地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勾结中国封建势力,培植野蛮的“包身工”制度,残酷地压榨中国工人的罪行,坚信中国工人必将奋起斗争,砸烂枷锁,迎接黎明。
三、文章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能否适当举例?
(比喻、对比、反语、排比)引导学生自己查找相关的材料,并通过分析来评讲文中包身工生活的一些细节场景和其语言的表现力
例:
1、“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谋利的制度”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为什么要用“饲养”这个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用他们多年熟练了的,可以将一根稻草讲成金条的嘴巴,去游说那些无力‘饲养’可又不忍让他们的儿女饿死的同乡”这一句中也用了“饲养”一词,其作用与表达的感情有没有不同?
明确:用“饲养”一词是运用了比拟(拟物)的的修辞方法,这词在两句中作用和表达感情是不同的。在前一句中,揭露了资本家不把包身工当人,表现了作者愤怒的心情;在后一句中是描写农民的贫困,无力抚养儿女,只能像饲养牲畜那样对待他们,表现了作者同情。
2、 第32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开头连续用了五个“没有……”,用排比的句式表现了作者对包身工处境的同情;又用“没有……”和“有时是……”对比,揭露包身工制度的残酷,野蛮,表现了作者强烈的愤怒。
3、“黑夜,静寂和像死一般的黑夜!但是,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句中的“黑夜”象征着什么?黎明象征着什么?用“毕竟”一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黑夜象征着旧社会,黎明象征着光明的新世界;“毕竟”一词表现了作者对新社会出现的坚强信念。
小结:人吃人的社会,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可是我们得记住:要赶走帝国主义,要推翻人吃人的社会制度,人们的先人曾献出了无数的眼泪、血汗与生命。幸福不是无代价可以得来的,我们要居安思危,懂得我们现在的生活是多么地来之不易的。为了今天的幸福,为了更幸福的将来:爱党、爱社会主义。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而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应该是我们青年一代的责任。同时还要关注社会,关注人权。
四、教学后记:,第三课时的重点是深入分析和理解课文,学习文章语言、修辞手法等,同时培养学生的情感和社会责任感。课堂气氛好,达到预期目的,同学们都积极主动的去寻找问题并发现问题。当然,限于个人水平,课文没有深入不够细致
包身工读后感 篇4
第三课时
一、导语设计
上节课,我们通过芦柴棒和小福子的故事,对包身工的悲惨命运有了更深刻的了解。通过对包身工制度的分析,我们也了解了包身工产生、发展到庞大的过程。包身工制度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温床上,受到国民党政府“特殊优惠”的保护,伴随中国农村经济衰败生长出来的一颗毒瘤。从35段到最后,是文章的总结,对于这样一颗毒瘤,作者表达了极大的憎恨和愤怒的控拆,他是怎样诅咒这种罪恶制度的,包身工最后的命运会怎么样?
二、文本解读
(一)分析鉴赏
1、分析文章35段
“两粥一饭”指:(恶劣的饮食)“十二小时工作”指:(长时间的劳动)“劳动强化”指:(沉重的工作)“工房和老板家庭的义务服役”指:(超经济剥削)“猪一般的生活”指:(生活条件恶劣)“泥土一般地被践踏”指:(受压迫的惨重)
这段话,作者先从六个方面总结了包身工的悲惨遭遇,接着,连用两个“还是”指出她们不能不做工;通过反复、排比等修辞手法,概述了包身工一天的工作情况,形象地说明了包身工苦役般的繁重劳动,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罪恶制度的愤慨和对包身工寄予的关切与同情,作者的情感灌注在字里行间。
2、分析文章48段
“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谋利的制度,我不禁想起孩子时候看到过的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了。”──“饲养”一词没有用错。它的本义是喂养动物,这里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说明资本家根本不把工人当人看待,而是像喂养动物一样饲养小姑娘,并从中谋利。所以作者就联想到“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来,这样更能揭露包身工所受的非人待遇和包身工制度的野蛮残酷。通过联想把包身工和墨鸭比较,指出墨鸭养活船户,包身工养活带工老板,但船户对墨鸭没有怎么虐待,带工老板却残酷压迫包身工,连一点施与的温情也没有,强烈地揭示了包身工受压迫的惨重,人不如禽的命运。
3、分析文章最后两段
倒数第二段运用排比句“六个没有”强调黑暗深重,表达作者对包身工制度的极大憎恨。后一句中,“20世纪的烂熟了的技术、机械、体制”代表了人类技术文明的进步,这同“16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形成巨大反差,两种事物结合在包身工身上,揭露了包身工遭受的压迫之深。
最后一段,诅咒中外反动派对劳动人民肆行压榨和虐待的“黑夜”,深信“黎明”必将到来,表现了作者要摧毁包身工这一罪恶制度强烈的愿望。同时,向肆无忌惮地压榨中国劳动人民的帝国主义者和一切反动统治者发出了警告: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这就使这篇侧重于揭露黑暗的报告文学,显出了一点亮色。
(二)合作探究
新闻背景,是指事件的历史背景、周围环境及与其他方面的联系等。它对于新闻事实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说明新闻事件的起因;显示或帮助读者理解新闻事件的重要性;突出新闻稿件的新闻价值;表明记者的观点;衬托、深化主题。
课文在每一段叙事之后,总要穿插一些背景材料。比如第一个场景中对于包身工来源的介绍、带工老板“手面”和财产的介绍;第二个场景中对于社会背景的介绍,以及对于东洋厂对包身工需求增大的原因的分析;第三个场景中对于出入厂凭证的来历的介绍,以及东洋厂“飞跃地庞大”起来的许多具体数字等。这样的穿插,使得文章既展现生活现象,又揭示社会本质。读者透过一幅幅悲惨的画面,能够发现,包身工制度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温床上,受到国民党政府“特殊优惠”的保护,伴随中国农村经济衰败生长出来的一颗毒瘤。由此,深化了文章的主题,也增强了文章的批判力度。
(三)拓展探究
(播放一段山西黑砖窑的视频)
这是一年半前,在中国发生了一起惊天大案,震惊党中央和国务院,和总理,对此事作重要批示,要求迅速破案。这就是“山西黑砖窑案”,一些孩子因为年龄小、涉世未深,只身在郑州火车站、汽车站、立交桥下、马路边等地方被人贩子或诱骗或强行拉上车,以500元的价格被卖到山西黑窑场做苦工。最小的只有八岁,就要做大人都不愿意做的重体力活。还有许多苦工是被骗或强拉来的智障或残疾人,所有这些人都是社会的弱势群体,本来应该得到全社会的保护,然而这些丧尽天良的人贩子和黑窑主却把他们逼到了地狱,沦为了现代“包身工”。最近这些黑心窑主已经受到了法律的制裁,得到了应有的惩罚。我们刚才学习了历史上的包身工,下面我们通过两者的对比,来说说他们的相同点和不同之处。
明确:
相同点:从获利者来说:都是为了追逐金钱不择手段。带工老板,东洋资本家、人贩子和黑窑主在追逐金钱的过程中,丧失良知,迷失本性,金钱毁灭了他们的人性。
从被压迫的人来说:沦为失去自由,劳无所得的赚钱机器,遭遇了痛苦的经历,命运悲惨
不同点:历史背景不同
成为“包身工”的原因不同
政府的处理方式不同
获利者的下场不同
被压迫的人最终命运不同
三、课堂小结
铭记历史,永不遗忘,绝不允许历史悲剧重演。我们不能改变历史,但是可以从我们历史上最羞耻的一页中学到很多东西。往事不堪回首,历史的车轮缓慢向前行,人性的觉醒、文明的进步有一个缓慢的过程,在越来越重视人权和人道主义的今天,我们回顾历史,讨论现实,是为了历史的惨剧不再发生,是为了明天的生活更加美好!
四、作业设计
对现在工人的工作和生活状况作些调查,写一份不少于800字的报告文学。
包身工读后感 篇5
这篇文章,让我感受真的颇深。
文章没有笼统的介绍、描述包身工所受的苦难,工头的邪恶与残忍,而是通过对具体事例的描写突出了包工头不通人性的残忍和包身工的悲惨命运。就是这么一篇文章的出炉,花费了夏衍先生很长的时间,经历了种种困难,其目的就是让更多的中国人了解过去穷苦人民的生活是多么悲惨与不自由,同时告诫人们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文章中的许多文段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些包身工们,一天要工作十二个小时,而每天却只能有两粥一饭充饥,且粥竟然只是用籼米、锅焦、碎米和较多的乡下人用来喂猪的豆腐渣做成的!“慈善的”资本家老板去菜场里收集到莴苣叶用盐水一浸竟然就是包身工们难得的佳肴。况且,包身工们在这样食不果腹、劳动强度如此之大的情况下,还常常饱尝工头们的打骂,没有一点人生自由。 看到这里,我不禁义愤填膺,热血沸腾。我实在不敢想象那种场面,我更不敢说带工头是人!这不是人类所能干出的事!为了小日本的厂子,居然要牺牲那么多同胞的幸福,太可怕了!太可悲了!
在看看我们现在的生活,嘿!真是不知比她们要好多少倍!我们不用干重活,不用一天工作十二个小时,我们有自由,可以干自己想干的事,没有人会随便地揍我们。而且,我们可以吃好的、穿好的,好有娱乐的时间!可就是这么好的条件,也有人不知足!!!经常能听到有人抱怨午餐不好吃;经常看到有些人浪费宝贵的资源;经常看到有些人奢侈地买一些本不值得买或没有多大用处的奢侈品„„这些行为,让我感到愤懑与不安。试想想,如果照这样的势头发展下去,国民就会堕落,那么那种奴隶生活又将离我们不远了。因为我们的国家拥有许多不支持国家和崇洋媚外的人。
只有一个国家拥有真真寻求真理的人,能独立思考的人,能记录真实的人,能不计利害而为这片用鲜血换来的土地付出的人,能去捍卫宪法和主权的人;只有一个国家拥有这样的头脑和灵魂,我们才能说,我们的人民不会被外人奴役;只有一个国家能尊重培养这样的头脑和灵魂,我们才能说我们有信心让明天更美好!
包身工读后感 篇6
“包身工”这个名称对于我们许多人来说确实是十分陌生的。再次读完《包身工》这篇课文,我早已思绪万千,有好多好多的感受一股脑地涌入了我的心田。里面所写旧中国包身工的苦难生活,是我们今天的年轻人所难以置信的。诚然,这是一篇饱含血泪、令人叹息的文章。
朋友,请问:清晨四点一刻天还未亮时您在干嘛?您一定会说,那么早还能干嘛呀?当然是在温暖的被窝里了。是啊,我的答案跟您的一样。但旧时的那些包身工们可没我们这么幸福了,那时候的他们会被工头像赶“猪猡”似的叫喊起来,从那充满污浊空气,像猪圈般的工房里匆忙走出,去做繁重的工作,去为别人挣钱。可怜的包身工们一天的苦难生活就这样开始了。
包身工们不仅住宿环境恶劣,饮食方面的待遇也特差。两粥一饭是她们的伙食,所谓粥,是乡下人用来喂猪的豆腐渣加上很少的碎米、锅巴等煮成的。天啊!这是给人吃的东西吗?连如今的涮锅水都不如,再说正值发育时期十几岁的小姑娘们整天吃没营养的东西,整天无休止的做苦工,瘦弱的她们怎么能吃的消啊!然而,想想我们真的是深感惭愧。如今,我们有自己的人身自由,一天三顿都能吃上对于来说是美味家肴的饭菜,平时还可以花钱买五花八门的零食吃。和包身工相比我们简直是生活在天堂里。朋友,当你要为自己的一己之私抱怨什么的时候,请想想那些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旧时的包身工们吧,这样你就会觉得自己的委屈、自己的苦也就不算什么了。
我相信很多同学在家里都没有干过很累的重活,甚至一些较轻的家务活。即便我们自己想干,家长也不舍得去使唤我们,怕我们累,也是想让我们多一点时间去学习。尤其是在我们得病的时候,父母更是百般的呵护我们。
写到这里就又想起了那可怜的包身工们了。她们顶多也就十六七岁,正值青春大好时光,然而她们非但没有享受到受教育以及人身自由的种种权利,还处处受虐待、受压迫,被强迫着做超于自己体支的劳动,就连得重病也不能够逃脱。忍受着封建势力与帝国主义的残酷欺诈,她们有着悲惨的命运,有着可叹的遭遇。
由此,我们可以想到旧社会的黑暗。当然,很感谢我们的领袖毛主席为我们开辟了新的天地,更庆幸我们出生在这个光明的世界里。
朋友,让我们携手共进,不忘前恨,珍惜现在,共创更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