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听了一场关于“四年级加法教案”的演讲让我们思考了很多。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所以老师写教案可不能随便对待。教案是评估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依据。经过阅读本页你的认识会更加全面!
四年级加法教案(篇1)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理解加法的意义,并能在实际计算中应用。
(二)使学生掌握加法交换律,并会应用定律进行验算。
(三)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概括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由于学生对加法的计算已经比较熟悉,对加法的意义及加法交换律也有了感性认识,所以这节课就是要明确地概括出加法的意义及加法交换律,使学生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因此教学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概括、总结加法的意义及加法交换律的过程中。由于学生对抽象概括定义、定律重视不够,又不习惯于用加法意义进行说理,因此这也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口算。
39+4783+15420+180
47+3915+83180+420
2.口答。
(1)小明栽了18棵杨树和14棵柳树,他一共栽了多少棵树?
(2)小敏做了25朵红花,做的黄花比红花多5朵。做黄花多少朵?
(3)赵强读一本书,已经读了46页,还有58页没读,这本书共有多少页?
(二)学习新课
师:我们已经学过了加法的计算方法,今天要在学加法知识的基础上,明确概括出加法的意义,并且能应用它解答实际问题。(板书:加法的意义和运算定律)
1.教学加法的意义。
(1)例一列火车从北京过天津开往济南,北京到天津的铁路长137千米,天津到济南的铁路长357千米。北京到济南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读题后,师生共同完成线段图:
学生独立解答:
137+357=494(千米)
加数加数和
答:北京到济南的铁路长494千米。
提问:
①这道题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②加法是一种什么样的运算?
③要合并的两个数指的是什么数?合并成的一个数指的是什么数?
引导学生明确:要求北京到济南铁路的长度,就要把北京到天津的铁路长137千米和天津到济南的铁路长357千米这两个数合并起来,所以要用加法计算;加法是求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要合并的两个数是137千米和357千米,合并成的一个数是494千米。
启发提问:加法的意义是什么?说说看。
引导学生概括出加法的意义: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教师板书加法的意义。
练一练
练习十一第1题,应用加法的意义说明各题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在学生独立计算的基础上,教师强调要合并的两个数和合并成的一个数分别指的是什么数,从而让学生更深刻理解加法意义,并会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加法各部分名称。
提问:例1中的137和357在等式中叫什么数?(加数)它们相加得到的494叫什么数?(和)
教师板书。(写在例1算式的下面)
教师联系加法意义说明:相加的两个数也就是要合并的两个数,叫做加数,加得的数也就是合并的结果,叫做和。
反馈提问:你能根据加法的意义说明72+28=100这个算式的各部分名称吗?
(3)加法中有关0的问题。
提问:
①我们例1做的加法,两个加数是什么样的数?(是自然数)
②任何两个自然数相加的和与加数比较会怎样?(相加的和会比原自然数大)
③0和一个自然数相加的和会怎样呢?(0和自然数相加还得原来的自然数)
引导学生讨论:
0的加法可能有哪几种情况?举例说明。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使学生明确: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
(4)阅读课本第47页加法的意义。
2.教学加法交换律。
根据加法的意义引出加法交换律。
提问:
(1)我们刚才计算例1时,求济南到北京的铁路长用137+357,根据加法的意义还可以怎么算?(还可用357十137)
(2)观察比较一下,这两种解法的结果,能得出什么结论?(可以得出:相加的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也可说出这是两个相等的式子,写成137+357=357+137)
教师指出:我们不能只根据一个例子就得出结论,我们必须多参考几组不同的数目。
(3)出示18+17○17+18
350+150○150+350
274+100○100+274
873+127○127+873
提问:
①观察每组算式有什么关系?○里应填什么符号?
引导学生明确:每组算式里加数是一样的,和也一样,每组两个算式是相等关系,○里应填=。
②这几组算式有什么共同特点?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引导学生明确:这几组算式的共同点是,两个数相加,其结果只与加数的大小有关,而与这两个加数的顺序无关。因此可以得出: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
教师明确:你们发现的这个规律,就叫做加法交换律。
板书:两个数,它们的和不变。
教师继续指出:上述几组算式说明,每组等式只能表示两个具体的数交换位置和不变,但不能表示任意整数。大家想一想,怎样用字母把加法交换律表示得既简单又清楚呢?
学生看书自学:第48页。
反馈提问:
什么叫加法交换律?怎样用字母公式表示?过去在什么地方应用了这个定律?
教师板书加法交换律的字母公式:
a+b=b+a
引导学生小结出:过去学过的加法的验算方法既可以用交换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也可以利用原来的竖式从下往上加一遍。
教师指出: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可以进行加法验算,要会运用定律。
练一练
现在用你们学过的知识做第48页的做一做。
订正题时要说出根据,以进一步巩固加法交换律的概念及其应用。
3.总结。
(1)说一说加法的意义是什么?
(2)什么叫加法交换律?它的字母公式是什么?怎样应用加法交换律?
(三)巩固反馈
1.口答。(用加法意义说明算法)
玉门县要修一条公路,已经修了400千米,还有260千米没修,这条公路有多少千米?
2.下面各式哪些符合加法交换律?
140+250=260+130260+450=460+250
20+70+30=70+30+20a+400=400+a
3.根据运算定律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1)□+55=55+42(2)a+44=□+□
(3)38+35=□+38(4)48+□=72+□
订正时,要求学生严格按照定义、定律来加以说明。
(四)作业
练习十一第2~4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加法是数学中最基本的运算方法之一。在前三年中学生已经学会加法的计算方法,对加法的意义也有了感性认识,这节课就是在学生已经学过的加法知识的基础上,明确概括出加法的意义,使学生对加法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不仅理解加法的意义,而且还能用它解决实际问题;不仅概括出加法运算定律,而且进一步用字母式子表示,为以后学习用字母表示数打下基础。
由于本节知识都是在已学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要突出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过程。新课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学习加法的意义,通过学生独立解答例题后,在讨论的过程中,明确加法是一种什么样的运算,从而引导学生概括出加法的意义,并用加法的意义对具体问题进行说理,以加深学生对加法意义的理解和应用;第二部分学习加法交换律,通过对例题的不同解法及对几组算式的观察、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启发学生总结出一般规律。在教学过程中,力争充分体现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并在其中使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得到提高。
本节课采取边讲边练的形式,及时反馈,目的明确,最后再进行综合练习,以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板书设计
加法的意义和运算定律
例1一列火车,从北京经过天津开往济南,北京到天津的铁路长137千米,天津到济南的铁路长357千米。北京到济南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137+357=494(千米)
加数加数和
357+137=494(千米)
答:北京到济南的铁路长494千米。
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18+1717+18
350+150150+350
274+100100+274
873+127127+873
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字母公式:
a+b=b+a
四年级加法教案(篇2)
教学内容:加法的意义和加法交换律--教材第48-49页例1-2,做一做题目及练习十一1-2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在已学过的加法知识的基础上,概括出加法的意义,对加法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2.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
教学过程:
一、教学加法的意义
教师:我们在前三年已经学过加法的计算方法,现在要进一步学习、掌握加法的一些规律性知识,这些知识对以后学习有很大帮助。
1.加法的意义。
(1)教学例1。
教师出示例1,让学生读题,边指名说出条件和问题,教师边用线段图表示出数量关系。
然后让学生自己解答,解答后,说一说为什么用加法计算。(因为已知北京到天津的铁路长137千米,又知道天津到济南的铁路长357千米,要求北京到济南的铁路长,就要把两段铁路长合并起来,也就是要把137和357合并起来,所以要用加法计算。)教师边复述用加法算的理由,边板书出加法算式和答案。再进一步提问:
加法是什么样的运算?
在此基础上,教师给出加法的意义: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2)做练习十一的第1题。
要让学生应用加法的意义说明各题为什么用加法计算。如第1小题,可以启发学生说出:因为已知小强和小明邮票的张数,要求小强和小明一共有多少张邮票,就要把他俩的邮票张数合并起来,加法就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所以这道题要用加法计算。
2.加法各部分的名称。
教师指着137+357=494,提问:
137和357在加法算式中叫什么数?(加数。)
它们相加得到的结果494叫什么?(和。)
然后教师联系加法的意义说明:相加的两个数叫做加数,加得的数也就是合并的结果叫做和。边说边对应地板书出:
提问:
我们上面做的加法,两个加数是什么样的数?(自然数。)
任何两个自然数相加得到的和都比加数怎样?(大或者同样大。)
一个数和0相加得到的和怎样呢?(还得原数。)
你能举出一个数和0相加的几个例子吗?
教师把学生举出的例子板书出来。(如,3+0=3,0+4=4,0+0=0)
然后接着问:
0和0相加会怎样?(还得0。)
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一个数和0相加还得这个数,0和0相加还得0,也就是说任何数和0相加都怎样?(得原数。)
二、教学加法交换律
教师:加法运算有一些基本性质,对我们以后的计算很有用。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加法的一个运算定律。
1.结合例1的两种解法,引导学生比较它们的特点。
提问:
上面的例1,求北京到济南的铁路长是怎样列式计算的?
如果求济南到北京的铁路长该怎样列式计算?(如果学生说仍用原来的算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还可以怎样列式计算。)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出:357+137=494(千米),并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接着让学生观察、比较两种解法的结果怎样,启发学生说出:137+357和357+137的结果相等。教师板书:137+357=357+137然后让学生比较一下等号两边的算式的相同点是什么?(都是137和357两个数相加。)不同点是什么?(等号左边是137加357,等号右边是357加137。)
引导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137加357与357加137的得数一样,也就是和不变。
2.出示例2,引导学生比较,加以概括。
提出:能不能只从这一个例子就得出相加的两个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教师指出:不能只根据一个例子就做出一般结论,我们必须多考察几组不同的算式。下面我们观察一下这几组算式,看一看它们有什么样的关系。
教师板书出下面的算式:
18+17○17+18
124+235○235+124
让学生算一算,再提问:
每组算式有什么关系?○里应填什么?这几组算式有什么共同特点?你发现了什么规律?从这几组算式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3.比较三个等式,归纳出一般规律。
引导学生归纳,突出以下几点:
(1)这三个等式中,每组算式有几个加数?(两个加数。)
(2)每个等式中,左右两边的加数的位置怎样?左右两边的和怎样?
请几个学生试着把发现的规律说一说,然后教师完整地叙述一遍,说明这一规律叫做加法交换律。再看看教科书第49页方框里的话。
4.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
教师提出:用语言表述加法交换律比较麻烦,大家想一想怎样能把这一规律表示得既简单又清楚?
学生回答后,教师肯定地说明用字母表示可以做到这一点。然后提出:如果用字母a和b分别表示两个加数,怎样表示加法交换律?(同时说明a、b是拉丁字母,通常读作:eibi,不要按汉语拼音来读,并领读几遍。)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a+b=b+a
说明:a和b可以表示0、1、2、3、......中的任意一个数;一个用数字表示的等式只能表示两个具体的数交换位置,和不变,不能表示任意的两个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而用a+b=b+a,就可以表示任意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比如,a+b=b+a可以表示2+1=1+2;137+357=357+137;18+17=17+18等等。
接着教师提问:
想一想我们在以前学过的哪些计算中用到了加法交换律?
使学生明确以前学过的用交换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的方法来验算加法,就是用加法交换律的。
5.做第49页的做一做。
让学生在方框里填上适当的数,订正时,说一说是根据哪个规律填写的。
三、巩固练习
做练习十一的第2题。
要注意让学生弄清根据哪个运算定律来填数,对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对照运算定律的结语及字母表达式帮助理解。对于运算定律的表述,只要求表述得清楚没有错误,不要求学生一字不差地背下来。
四、小结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加法的意义和加法的一个运算定律,叫做加法交换律。谁能结合具体的题目说一说加法的意义和加法交换律的含义?
四年级加法教案(篇3)
(一)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
(二)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换律与加法结合律的异、同点,及其特点.
(三)能正确、灵活地应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能正确、灵活地应用加法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这是教学的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讨论,计算从而自己发现并总结出加法结合律的过程是学习的难点.
1.口答.
(1)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 )里填上适当的数.
46+( )=75+( ) ( )+38=( )+59
24+19=( )+( ) a+67=( )+( )
要求学生说出根据什么运算定律填数.
(2)根据每组第一个算式直接说出第二个算式的结果.
85+632=( ) 215+304=( )
2.板演:
四年级一班有48人,二班有50人,四年级一共有多少人?
引导学生回忆说明,从个位加起,先把每个数位上可以凑成“10”的两个数加起来,再和另一个数相加.
1.新课引入.
教师指出:刚才那种计算方法实际上就是应用加法结合律.那么什么叫做加法结合律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课题.(板书课题:加法结合律)
教师指出,如果把刚才板演题再加上一个条件“三班有49人”,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例2.出示例2.
四年级一班有48人,二班有50人,三班有49人.四年级一共有多少人?
学生读题后,明确已知条件和问题、师生共同画出线段图.
让学生用两种方法,独立做在本上.
提问:
(1)这两种解法有什么不同点?
启发学生说出:第一种解法是先把一班、二班的人数加起来,再加上三班的人数,也就是先把48和50相加,再加上49;第二种解法是先把二班、三班的人数加起来,再加上一班的人数,也就是先把50和49相加,再和48相加.
(2)这两种解法有什么相同点?
启发学生说出两种解法的计算结果相同.
(3)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
通过比较明确这两个算式是相等的关系,因此可以写成.
(4)观察下面两组算式,每组的两个算式有什么样的关系?○里应填什么?
启发学生明确:每组的两个算式是相等的关系,○里应填上“=”.
(5)继续观察这三个等式,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等号左边算式和等号右边算式各有什么共同点?
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归纳:
①这三个等式中,每组算式两边都有三个加数,加数不一样.
②三个等式中,等号左边算式加的顺序相同,都是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
③三个等式中,等号右边的算式加的顺序也相同,都是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
(6)那么等号左、右两边加的顺序一样吗?它们的和怎样呢?(不变)
引导学生总结发现的规律.
教师明确: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这一规律就叫做加法结合律.
(7)怎样用比较简单的形式表示加法结合律呢?如果用字母a,b,c表示三个加数,那么加法结合律的字母公式是什么?
学生阅读课本第49页结论.
3.教学加法结合律和加法交换律的异同点及它们的特点.
教师启发学生讨论:在加法运算中,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有什么异同点?从而得出
相同点: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都是加法的运算定律.其计算结果--和不变.
不同点:加法交换律是变换了加数的位置,如a+b=b+a;加法结合律不改变加数的位置,而改变了加数的运算顺序,如a+b+c=(a+b)+c=a+(b+c).
特点:
应用加法交换律改变加数的位置后,计算时仍要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计算;应用加法结合律改变运算顺序后,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4.教学加法结合律的应用.
在加法中应用运算定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提问:
这道题怎么算比较简便?为什么?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在讨论的基础上明确,因为375和25相加能得整百数(400),再算480+400比较简便,这里应用了加法结合律.
计算325+480+75怎样算简便?应用了什么定律?
启发学生想出325和75相加可以得到整百,先用加法交换律交换480和75的位置,再计算325加75,这里又应用了加法结合律.
板书:
(3)比较例3、例4在应用运算定律方面有什么不同?
在比较中使学生明确,例3只应用了加法结合律,而例4是先用加法交换律把75和480交换位置,再应用加法结合律把325和75相加才能使计算简便.
教师概括:
在加法中应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有时要用到交换律,有时要用到结合律,有时既要用到交换律还要用到结合律.无论如何应用,在计算时为使计算简便应考虑,哪些数相加可以得到整十、整百、整千的数,要先用加法交换律把这些数移在一起,再应用加法结合律把这些数结合起来先算,最后求这几个数的和.
完成课本第50页“做一做”的题目.说明怎样算简便,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提问:
过去哪些知识应用了加法结合律?
例如,做口算加法36+48,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把36+48先改写成36+(40+8),然后算(36+40)+8这就是应用了加法结合律.
1.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
654+(97+a)=(654+□)+□
2.下面哪些等式符合加法结合律?
a+(20+9)=(a+20)+9 15+(7+b)=(20+2)+b
3.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学生过去对加法结合律有过一些感性认识,本节课主要是通过学生熟悉的事例,采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后,进行一系列的比较,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抽象概括出加法结合律.
新课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学习例2,通过一系列的启发、讨论,逐步总结出加法结合律.
第二部分通过比较加法结合律和加法交换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这两个运算定律,并掌握它们的特点.
第三部分学习应用加法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通过计算让学生懂得加法应用了什么定律,怎样应用的定律.只有真正理解定律的意义,才能做到灵活运用.
本节课的练习目的明确.围绕重点使学生在理解两个运算定律的基础上,进行简便运算.
例 2 四年级一班有48人,二班有50人,三班有49人,四年级一共有多少人?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这叫做加法结合律.
不同点:
应用加法交换律改变加数位置后,仍按从左到右顺序计算.
应用加法结合律改变运算顺序后.要先算( )里面的,再算( )外面的.
四年级加法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小数加法和减法的汁算法则,能比较熟练地口算和笔算小数加、减法。
2.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小数的意义、复名数与小数的改写、求未知数J等知识,初步了解简单的现金日记账的记账方法,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学会了计算小数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法则。谁来说一说,小数加、减法的汁算法则是什么计算小数加、减法的关键是什么(小数加、减法:小数点对齐)
这节课,我们就按照小数加、减法的法则,重点进行小数加、减法的练习。(板书课题)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好计算方法,提高小数加、减的熟练程度,并进一步巩固小数的意义、复名数和小数的改写等知识,能应用小数加、减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基本题练习
1.做练习三第5题。
用小黑板㈩示,指名学生口算,结合选择34题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算的。
提问:计算小数加、减法特别要注意什么
2.练习笔算。
(1)14.2十8.453.86+0.248.43+1.57
指名3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让学生重点说一说最后一题是怎样算的。
(2)12.429.323.47.3610-8.61
指名3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重点说一说最后一题怎样做的。
(3)12.4+3.58+7.63
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说一说其中的简便算法。
小结:计算小数加、减法,先要把几个数的小数点对齐,再按整数加、减法计算,然后刘齐横线上的小数点在得数里点上小数点。
三、综合练习
1、做练习三第7题。
(1)我们学会了小数加、减法,就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请同学们把下面的复名数改写成小数。
3千米40米1米25厘米2吨350于克
让学生口答,结合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指出:复名数改写成小数,要把高级单位的数写在整数部分,把低级单位的数改写成小数里的小数部分。
掌握了复名数改写成小数的方法,就可以把复名数的加、减计算,改写成小数再计算。
(2)做练习三第7题。
①出示第一题,说明第步的书写格式和汁算过程,并板书出来。
②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重点让学生说说怎样做的。注意说明书写格式。
2.做练习三第8题。
学习小数加、减法,除了可以把复名数加、减改写成小数计算,还可以把分母是10、100、1000这些分数的加、减法,也改写成小数计算。
指名三人板演,其余学生分三组,每组题,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重点讲评第一、二道题。
3.做练习三第10题。
让学生看第10题,说明下面是现金日记账的个月的账目,并用小黑板出示。
请大家先看前面的月、日和摘要,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后面三个项目各是什么名称谁知道每个项目是什么意思
这三个项目之间的数量关系是怎样的(板书关系式)
横着看,上十月结存了多少元(说明这个小学七月份结余下348元7角)
8月5日记的是哪一笔账,结存金额里应该怎样算为什么要加240元?请同学们算一算结存金额要填多少。(学生计算后口答,老师板书)
8月l0日付出多少元结存金额要怎样算请大家算一算填在日记账上。(学生计算后口答,老师板书)
让学生接下去一直算到8月27日,填在课本上。
学生口答结果,老师板书。
提问:本月合计中收入金额和付出金额要怎样填写?结存金额要怎样算出来?
让学生计算填在日记账上。
学生口答结果,老师板书。
追问:本月合计中的结存金额的数就是哪天支出后的结存金额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主要练习了什么内容小数加、减法计算的关键是什么
[说明:学会小数加、减法之后,复名数的加、减法和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加、减法,也可以改写成小数加、减法来计算。]
五、课堂作业
练习三第6、9题。
四年级加法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会小数加法和减法的意义,初步理解和学会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认识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计算方法上的联系。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类比推理和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学生练习。
73+157350-80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提问:整数加法是怎样的运算
整数减法是怎样的运算
检查计算结果,提问: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什么为什么要把相同数位对齐
2.指出:在整数加、减法里,相同计数单位的数才能直接相加减,所以要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相加减。
这是加减计算的基本原理。(板书:相同计数单位的数才能直接相加减)
3.口答:
(1)2元3角加4元5角是几元几角
(2)2角5分减1角2分是多少
结合学生的口答,提问是怎样算的。强调在加减法里,要把单位相同的数相加、减。
追问:2元加3角等于多少如果等于5元对吗为什么
4元减3角等于1元对吗为什么
指出:从这里可以进一步看出,只有单位相同的数才能直接相加减。
二、教学新课
1.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知道整数加法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整数减法是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同时也已经知道,在加减法计算里,只有单位相同的数才能直接相加、减,也就是要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今天我们就在这些知识的基础上,学习小数加法和减法。(板书课题:
2.教学例1。
(1)出示例1的图和题,读题。
提问:这道题要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算式
(板书算式)为什么要用加法算
指出:求一共用去多少元,就是要把圆珠笔的钱数和笔记本的钱数合并起来,所以用加法算。
(2)教学小数加法计算。
2.58加3.15要怎样算呢,我们可以把2.58元和3.15元化成分为单位的整数来算。
想一想,2.58元是多少分(板书:258)3.15元呢
(板书:315)在列竖式计算时,要分对分、角对角、元对元相加。(板书:元角分,并板书加号和横线)
接下来要怎样算(完成竖式计算)结果一共用去多少分是多少元
提问:按照加减计算的基本原理,根据刚才相加时元、角、分对齐的方法,直接用小数相加,竖式要怎样列相同数位对齐,只要把小数里的什么对齐
指出:因为做加法时只有单位相同的数才能直接相加,所以两个小数相加时,也要把相同数位对齐。在列竖式时,只要把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就对齐了。
(板书小数加法竖式)
按照刚才改写成整数计算的过程,要怎样算(完成竖式计算)按刚才计算,结果应该多少元要怎样点小数点
指出:把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把相同数位对齐后,再把两个数相加,然后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在得数里点上小数点,就可以算出小数相加的结果。
横式的结果是多少元(板书得数和答案)
追问:谁能根据例1的计算说一说,小数加法要怎样算
小数加法和整数加法在计算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你觉得小数加法的关键是什么
小结:小数加法和整数加法一样,都是把相同数位对齐,在小数加法里就是把小数点对齐,从低位加起;哪一位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最后要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在得数里点上小数点。
3.做练一练第1题。
指名三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4.教学例2。
(1)出示例2,读题。
提问:这道题与例1相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是已知怎样的数,求哪一个数与例1相比,例2是已知圆珠笔和笔记本钱数的和,以及笔记本的钱数,求圆珠笔的钱数,也就是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要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算式(板书算式)
算式5.73减3.15表示已知怎样的数,要求什么数
与例1相比,例2是已知圆珠笔和笔记本钱数的和,以及笔记本的钱数,求圆珠笔的钱数,也就是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要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算式(板书算式)
算式5.13减3.15表示已知怎样的数,要求什么数
(2)教学小数减法计算。
想一想,你能把小数5.73元减3.15元改写成分为单位的整数计算吗怎样列竖式(板书:略)
请大家一起算出得数。(完成竖式计算)
提问:算出的结果是多少分是多少元
这里的计算说明列竖式时要注意什么直接用小数相减的竖式要怎样列(板书竖式)
现在我们大家一起来算出得数。(板书完成竖式计算)
提问:结果应该多少元小数点要怎样点
在横式上写得数并板书答案。
追问:谁能根据例2说说,小数减法要怎样算你觉得小数减法的关键也是什么
(3)提问:
小数减法与整数减法在计算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结果的小数点要怎样点
小结:小数减法与整数减法一样,都是把相同数位对齐,在小数减法里就是把小数点对齐,从低位减起;哪一位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一作十再减;最后要对齐横线上的/J、数点,在得数里点上小数点。
5.做练一练第2题。
指名三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
让学生说一说小数减法要怎样算。
6.完成试一试。
让学生看试一试两道题。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课本上。集体订正。
提问:这两题与前面计算的题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你认为得数小数部分末尾的0可以怎样处理为什么www.YjS21.coM
说明:在小数计算的得数里,如果小数部分末尾有。时,一般可以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把。去掉,将小数化简。
7.做练一练第3题。
指名三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重点提问第一、三小题怎样算的。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习二第1、2题。
让学生做在课本上,然后口答得数。
2.口算下面各题。
追问:你认为小数加、减口算时。特别重要的是要注意什么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计算小数加减法的关键是什么?为什么要把小数点对齐?
五、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习二第3、5题。
家庭作业:练习二第4题。
四年级加法教案(篇6)
教学内容:教材127-128页例1、例2、128页做一做,练习三十第1-3题.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并掌握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2.正确区分整数加法和小数加法的异同.
(二)能力训练点
1.能正确计算小数加法,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计算小数加法,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学习习惯教育.
教学重点: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对齐数位、满十向前一位进1的算理.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答.说出下列小数中每一位数表示的意义.
0.40.081.0323.715.26
2.说出下面的钱数各是几元几角几分.
1.82元0.03元7.90元0.65元0.27元15.04元
3.整数加法法则是什么?
(强调: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二、探究新知
1.导入:
竖式计算1283+2642479+560
转化成12.83+26424.79+5.60导入课题.
板书简单的小数加法
2.新授.
(1)教学例1.
出示:小红买一支自动铅笔用0.65元,买一支转笔刀用0.27元.一共用了多少钱?
启发学生思考:通过看题,你知道了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
①列式.
②用几角几分知识计算.(学生试算,教师巡视时提示:列竖式时把数位对齐)
(2)小数计算的方法.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时提示:
①0.65中的65、0.27中27的意义.
②竖式排列的道理:明确相同数位对齐,即小数点对齐.
③从低位加起,满十向前一位进一.
④和的小数点和加数的小数点对齐.
板书(见板书设计)
(3)启发思考: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明确:①相同数位对齐.
②从低位加起,满十向前一位进一.
③结果对齐加数的小数点点上小数点.
(4)比较以上两种方法哪种简便?
(5)反馈练习:127-128页做一做1、2.(要求独立完成,同桌交流)
(6)教学例2.
出示:王宏的妈妈买花布1.5米,买白布2.6米.一共买了多少布?
①用例1的方法类推,学生独立计算.
(教师巡视时点拨十分位上满10个0.1向前一位进1的道理.)
②检查效果.
板书1.5+2.6=4.1(米)
③质疑.
④反馈练习:182页下面的做一做1、2题.(分组做,互相交流)
(7)启发学生思考:小数加法和整数加法有什么相同点?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明确相同点:(1)相同数位对齐(2)从低位加起,满十向前一位进一.
不同点:小数加法在和里点上小数点.
(8)计算导入时的两个小数加法.
12.83+2.6424.79+5.60
三、巩固发展
1.填空(用小数计算)
(1)=()+()=()
(2)=()+()
(3)=()+()=()
2.判断对错,并改正.
3.计算.
0.45+0.780.34+0.520.54+0.080.47+0.37
4.129页2题.
四、全棵小结:这节课,你又学到了哪些新知识?
(重点从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及整数加法的异同方面总结)
五、布置作业:练习三十1题后4个题.
六、板书设计
简单的小数加法
答:一共用了9角2分.
四年级加法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初步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总结出与整数加减法的联系。
2.能够正确运用计算方法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整数加法的意义是什么?
整数减法的意义是怎样的?
二、新授
1.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知道整数加、减法的意义,也知道在加减法的计算只有单位相同数才能直接相加、减,也就是要把相同的数位的数相加减。今天,我们就以此为基础,学习小敷加法和减法。
2.教学例1.
(1)出示例1,讲解小数加法的意义。
题目已知什么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
为什么要用加法计算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小数加法的意义与整数加法的意义相同,也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
(2)讲解小数加法计算.
把2.58元和3.15元分别化成分为单位计算.
师讲解:因为做加法时只有单位相同的数才能直接相加,所以两个小数相加时,也要把相同数位对齐。在列竖式时,只要把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就对齐了,再把两个数相加,然后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在得数里点上小数点,就可以算出小数相加的结果。
再说一说小数加法要怎样算
(3)做课本第9页试一试(左边)
(4)小数加法与整数加法在计算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由师生小结得出。
3.教学例2。
(1)出示例2,教学小数减法的意义。
这道题与例1相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是已知怎样的数,求哪一个数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小数减法的意义与整数减法的意义相同,也是巳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
(2)讲解小数减法计算。
把5.73元和3.15元分别化成分为单位计算。
这里的计算说明列竖式时要注意什么直接用小数相减的算式要怎样列小数减法是怎样算的你觉得小数减法的关键是什么
(3)做课本第9页的试一试(右边一题)。
(4)小数减法与整数减法在计算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三、巩固练习
1.做课本第9页练一练。
2,做课本第11页练习二第l、2、4题。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四年级加法教案》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幼儿园教案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四年级加法教案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