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中学化学教案和对应PPT内容(精华11篇)

发布时间:2024-10-20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初中化学《元素》教案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学化学教案和对应PPT内容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某些金属在化学性质中有相似的地方,但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不同.

2.了解置换反应的特点,并能加以判断.

3.熟记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表.

4.会熟练运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去判断金属能否在某些溶液中发生置换反应.

教学重难点

金属活动性顺序。

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初步探究及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置换反应的判断。

教学工具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用具:镁条、铝片、铜片、酒精灯、坩埚钳、火柴、砂纸、稀HCl、稀H2SO4、硝酸银溶液、硫酸铜溶液、硫酸铝溶液、铝丝、铜丝、镁条、锌粒、铜片、铁钉、砂纸、火柴、试管(若干)。

教学过程

[引言]要想更好地使用金属,就需了解金属的各种性质。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金属的物理性质,本节课我们来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

[问]大家观察桌面上的镁条、铝片、铜片分别是什么颜色的?

[问]把这些金属分别在空气中加热,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大家动手做这个实验。

请大家写出以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请一个同学到黑板上来写

[板书]一、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问]铁在纯氧中点燃能反应吗?若能,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问]根据上面的反应,我们可得出金属具有什么样的化学性质?

[小结]金属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相应的金属氧化物。

[板书]金属+氧气→金属氧化物

[问]金属与氧气反应的剧烈程度一样吗?有什么不同?

[问]是不是所有的金属都能跟氧气反应呢?如果不是,能举出一些例子吗?

[问] “真金不怕火炼”说明了什么?

[讲解]实验表明,大多数金属都能与氧气发生反应,但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是不同的。如镁、铝等在常温下就能与氧气反应,铁、铜等在常温下几乎不与氧气反应,但在高温时能与氧气反应。“真金不怕火炼”说明金即使在高温时也不与氧气反应,根据上述事实,我们可判断出这些金属的活泼程度。

[投影]比较刚才提到的这几种金属的活动性。

[问]铝的化学性质很活泼,为什么通常铝制品却很耐腐蚀?

[讲解]铝制品耐腐蚀是由于铝可和空气中的氧气在其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从而阻止铝的进一步氧化之故。铝能在短短的一百多年里产量得到如此大幅度的提高,并被广泛应用,除了因为改进了铝的冶炼方法,使其成本大大降低,以及铝的密度较小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铝的抗腐蚀性能好。

[问]为什么不宜用钢刷、沙纸等来擦洗铝制品?

[补充]我们平常所说的“电化铝”实际上就是用特殊方法使铝表面形成加厚的氧化铝保护层的铝制品。

[过渡]很多金属不仅能与氧气反应,而且还能与盐酸或稀硫酸反应。金属与盐酸或稀硫酸能否反应以及反应的剧烈程度。下面,我们就通过实验来比较镁、锌、铁、铜与稀酸的反应。

二、金属与盐酸、稀硫酸的反应

[投影展示活动与探究内容]

在试管里放入两小块镁,加入5mL稀盐酸,用燃着的小木条放在试管中,观察现象,并判断反应后生成了什么气体。

参照上述实验步骤,分别在放有两小块锌、铁、铜的试管中加入稀盐酸,观察现象,比较反应的剧烈程度。如果有气体生成,判断生成的是什么气体。

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进行实验,并比较发生的.现象。

[安排]第一组和第三组做金属与稀盐酸反应,第二组和第四组做金属与稀硫酸反应

[请一位同学上黑板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现象可由学生口述]

[问]通过以上实验,你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评价]大家回答得都很好。

[指导阅读]欣赏课本图金属与盐酸反应的比较

[小结]金属与酸发生化学反应,生成金属化合物和氢气。

[板书]金属+酸→金属化合物+氢气

[投影]比较刚才实验中用到的这几种金属的活动性

[过渡]大家观察这几个化学方程式

[投影] Mg+2HCl==MgCl2+H2↑

Zn+H2SO4==ZnSO4+H2↑

Fe+H2SO4==FeSO4+H2↑

[问]请大家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物质类别如单质、化合物的角度分析,这些反应有什么特点?它与我们学过的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的特点是否相同?

[师]回答得很好。化学上,我们把具有这一特点的反应叫做置换反应。

[板书]置换反应

[讲解]由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与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叫做置换反应。

[过渡]我们还有没有其他的办法来证明不同金属活动性的相对强弱呢?

[问]大家还记得铁钉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吗?能不能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讲解]铁比铜活泼,所以铁可以把铜从硫酸铜溶液中置换出来。

[投影]活动性强的金属能把活动性弱的金属从它们的化合物中置换出来。

[过渡]下面,我们通过此结论来探究铝、铜、银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投影展示活动与探究的内容]

1.把一根用砂纸打磨过的铝丝浸入硫酸铜溶液中,过一会儿取出,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2.把一根洁净的铜丝浸入硝酸银溶液中,过一会儿取出,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3.把另一根洁净的铜丝浸入硫酸铝溶液中,过一会儿取出,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问]通过这几个实验你可分别得出什么结论?能否据此得出铝、铜、银的金属活动性顺序?

[小结]金属与金属化合物溶液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新的金属化合物和新金属。

[板书]金属+金属化合物→新金属化合物+新金属

[投影]比较刚才实验中用到的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

[讲解]经过了许多类似上述实验的探究过程,人们进行了认真的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的分析,归纳和总结出了常见金属在溶液中的活动性顺序:

[板书]三、金属活动性顺序

[投影并讲解]金属活动性顺序在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有重要应用,它可以给你以下一些判断的依据:

1、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的活动性就越强。

2、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盐酸、稀硫酸中的氢。

3、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们化合物的溶液里置换出来。

[投影练习]下列物质能否发生反应?写出能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判断它们是否为置换反应。

(1)银与稀盐酸(2)锌与硫酸铜溶液

(3)铜与硫酸锌溶液

(4)铝与硝酸银溶液

思考题1:波尔多液是一种农业上常用的杀菌剂,它是由硫酸铜、石灰加水配制而成,为什么不能用铁制容器来配制波尔多液?

思考题2:黄金饰品中的假货常常鱼目混珠,社会上有些不法分子时常以黄铜冒充黄金进行欺诈活动。黄铜(铜锌合金)与黄金的外观很相似,我们可用什么办法来鉴别它们呢?

[小结]通过本课题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多数金属能与氧气反应,且不同金属的活动性各不相同。根据金属与酸或金属与另一种金属化合物的反应,可判断出金属活动性的相对强弱。我们也了解了几种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同时,我们也认识了一种新的反应类型──置换反应。

中学化学教案和对应PPT内容 篇2

一、原子结构的特点

1.卤素原子结构的相同点是原子的最外层都有7个电子。

2.卤素原子结构的不同点是核电荷数不同,电子层数不同,原子半径不同。

展示:氟、氯、溴、碘、砹单质的图片或者部分单质的实物样品。让学生观察颜色和状态。

阅读:教材中卤素单质的物理性质的图表,得出物理性质的递变规律,把物理性质和结构联系起来,不同单质的分子吸收带不同(即吸收谱线的区域不同)。

观察:关于溴的颜色和状态要让学生观察,存放在试剂瓶中水封保存。

演示实验:碘的升华——让学生认识到碘可以从固体直接变为气体。利用这个性质可以从混合物中分离出碘。

X2

常温下

水中

四氯化碳

汽油

酒精

F2

浅黄绿色

强烈反应

反应

反应

反应

反应

Cl2

黄绿色

浅黄绿色

黄绿色

黄绿色

黄绿色

黄绿色

Br2

深红棕色

黄→橙

橙→橙红

橙→橙红

橙→橙红

橙→橙红

I2

紫黑色

深黄→褐

浅紫→紫

紫→深紫

浅紫红→紫红

棕→深棕

讲述: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例如:碘酒,此处还可以讲解一些生活常识:碘酒与红药水不能混用。

板书:二、物理性质(F2I2)

状态:气态固态

颜色:浅深

密度:逐渐增大

熔沸点:逐渐升高

回忆:氯气的化学性质,由氯气出发从相似性和递变性两个方面把氯气的化学性质推向全族。

讨论:得出化学性质的相似性

板书:三、化学性质(F2I2)

1.相似性:

(1)一定条件下均可与氢气反应:H2+X2=2HX(特殊:H2+I22HI)

(2)Cl2、Br2、I2均可与水反应:X2+H2O=HX+HXO

讲述:卤族氢化物均为无色,极易溶于水,有刺激性气味,在空气中冒白雾的气体。

明确:由于前面分析了卤族元素原子结构存在差异,因此在性质上一定也有所不同。

注意:对比反应的剧烈程度,生成物的稳定性等。

板书:2.递变性

(1)与氢气反应:

(2)与水反应:反应的剧烈程度逐渐减弱。

(3)与金属反应:

回顾:氯气和水的反应,讲述其它卤素单质与水反应的情况。

小结:卤素原子结构的异同决定了性质上的相似和递变,通过对比卤素单质与氢气、与水、与金属的反应,氧化性的强弱顺序:

引入:卤素单质间能否发生置换反应呢?我们来看看

实验:可以分成三组:

1.将少量新制的饱和氯水分别注入盛有NaBr溶液和KI溶液的试管中,用力振荡后,再注入CCl4,振荡静置观察现象。

2.将少量溴水注入盛有NaCl溶液和KI溶液的试管中,用力振荡后,再注入少量CCl4,振荡静置观察现象。

3.将少量碘水注入盛有NaCl溶液和NaBr溶液的试管中,用力振荡后,再注入少量CCl4,振荡静置

观察现象。(说明:每次完成一组实验后,要求学生记录现象,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

程式,分析电子得失的情况,指明氧化剂和还原剂。)

讲解:氟气不能从卤化物的溶液中置换出氯、溴、碘。因为氟会首先与水剧烈反应,生成氢氟酸和氧气。但是若在熔融状态下,可以发生如下反应:F2+2NaCl(熔融)=2NaF+Cl2,说明氟的氧化性强于氯。

总结:单质氧化性的强弱顺序和离子还原性的强弱顺序。

板书:(4)卤素单质间的置换反应

Cl2+2Br-=2Cl-+Br2氧化性:Cl2>Br2还原性:Br->Cl-

Cl2+2I-=2Cl-+I2氧化性:Cl2>I2还原性:I->Cl-

Br2+2I-=2Br-+I2氧化性:Br2>I2还原性:I->Br-

结论:单质氧化性:

离子还原性:

提问:请你从卤素原子结构的角度来分析为什么随着氟、氯、溴、碘的顺序,它们的非金属性依次减弱?

老师总结:

过渡:卤素性质上有相似性和递变性,同时也有特殊性。

例如:氟无正价;氟气与水等溶剂剧烈反应;HF为弱酸,其它氢卤酸都是强酸;单质碘能使淀粉变蓝;溴在常温下是液态(唯一的液态非金属单质)等。

演示实验:在装有少量淀粉的溶液的试管中,滴入几滴碘水。然后在装有少量淀粉的溶液的试管中,滴入几滴碘化钾溶液。对比现象。

板书:3.碘遇淀粉变蓝

提问:为什么氯气可以使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变蓝呢?还有哪些物质可以使之变蓝?

板书:四、含卤化合物的主要用途

1.卤化银

实验:分别生成氯化银、溴化银、碘化银的沉淀。要求学生观察现象,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提示AgF是可溶的。此法可以用来检验卤离子。

讨论:检验卤离子的方法(结合前面的知识)。

教师小结:方法一:根据卤化银的不同颜色,使硝酸银与卤化物反应,从而检验。方法二:利用卤离子的不同还原性和卤素单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加入少量有机溶剂加以检验。

讲述:不溶性卤化银见光分解的性质及其用途。

学生交流:碘与人体健康以及预防碘缺乏病。

小结本节内容

中学化学教案和对应PPT内容 篇3

《常见的酸和碱》

一、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常见酸碱指示剂及其变色情况。

(2)了解几种常见的酸及酸的通性。

(3)认识浓硫酸的腐蚀性。

2.过程与方法

(1)进一步认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2)运用实验的方法获取信息,运用比较概括的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对化学现象的探究欲,培养善于合作、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运用酸碱指示剂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2.浓硫酸的腐蚀性。

3.酸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

1.酸碱指示剂的变色情况。

2.酸的.化学性质。

三、教学工具

【教具准备】白醋、苹果汁、石灰水、盐酸、氢氧化钠溶液、酚酞溶液、石蕊溶液、试管(若干)、牵牛花、万寿菊、蝴蝶兰花、玫瑰、月季、紫甘蓝、硫酸、玻璃棒等。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在日常生活中,你听说过、接触过酸和碱吗?

【交流回答】

接触过的酸有:碳酸、醋酸、盐酸、硫酸;碱有:氨水、石灰水、烧碱。

【提出问题】

用什么较简单的方法区分酸和碱呢?

【展示交流】

请同学们做教材P50实验10-1,交流实验结果。

【阅读记忆】

请同学们阅读并理解教材P51内容,归纳什么叫指示剂?指示剂遇酸和碱溶液变色有什么规律?

【阅读回答】

石蕊试液遇酸溶液变红,遇碱溶液变蓝;酚酞溶液遇酸溶液不变色,遇碱溶液变红。

【提出问题】

请同学讨论白醋、石灰水、盐酸、氢氧化钠溶液这4种物质中,哪些可能是酸溶液,哪些可能是碱溶液。

【交流回答】

白醋,盐酸是酸溶液;石灰水,氢氧化钠是碱溶液。

【归纳总结】

检验溶液酸碱性的方法:取少量溶液,滴入几滴石蕊试液,若溶液呈红色,则说明该溶液为酸性溶液,若溶液呈蓝色,则说明该溶液为碱性溶液。

【过渡】

酸碱指示剂的种类很多,不只是石蕊试液和酚酞试液。在日常生活中指示剂随处可见,同学们可通过后面的活动体验一下。

【活动与探究1】

请同学们按教材P51“探究”进行实验,并做好实验记录。

【展示交流】

实验完成后请各组同学展示你们的实验成果。

【提出问题】

通过上述实验你们有什么新的发现和想法?

【交流回答】

有一些花可作指示剂,如牵牛花、蝴蝶兰花、玫瑰、紫甘蓝。

【过渡】

上面我们学习了酸碱指示剂,并熟悉了几种酸和碱,下面我们重点探讨几种常见酸的性质和用途。

【交流展示】

展示交流实验结果

【阅读记忆】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52盐酸与硫酸的用途,并熟记它们的主要用途。

【活动与探究2】

请同学们完成P53实验10-3并作好实验记录。

【归纳总结】

浓硫酸有强烈腐蚀性(即脱水性),因此使用浓硫酸时要特别小心,切不可弄到皮肤和衣服上;其次浓硫酸有吸水性可作非碱性气体的干燥剂。

【活动与探究3】

教师先分步演示,要求学生观察、感知后探究出原因。教师先演示P53实验10-4,第一步:向小烧杯中倾倒20毫升水,再沿烧杯内壁注入10毫升浓硫酸,此时不搅拌;第二步:学生近距离观看无色液体分为两层,分析讨论原因,第三步,边搅拌混合液边让同学们摸烧杯的外壁。教师再按图10-6演示实验,强调稀释浓硫酸方法不当时导致的危害。学生作好记录。

【归纳总结】

浓硫酸溶于水时放出大量的热,故烧杯外壁发烫,另外水的密度比浓硫酸小,浮在浓硫酸表面,溶解时放出大量的热会使水立刻沸腾,使硫酸向四周飞溅。若不慎将浓硫酸沾到皮肤或衣服上后的正确处理方法是立即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对于严重者应尽快送到医院治疗。

特别提醒:在浓硫酸稀释时,一定要把浓硫酸沿器壁慢慢注入水里并不断搅拌,切不可将水倒进浓硫酸里。浓硫酸具有腐蚀性的原因在于它的脱水性。

五、课后小结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认识了酸碱指示剂,熟悉了石蕊试液,酚酞试液在酸碱溶液中的变色规律,并能利用这一点检验溶液的酸碱性,另外了解了几种常见酸的性质与用途。

中学化学教案和对应PPT内容 篇4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2、通过探究学习认识燃烧发生的条件过程和方法:

1、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2、通过探究学习认识燃烧发生的条件,培养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信息加工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引导学生自主研究,学习对现象,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认识燃烧的条件;认识灭火的基本原理;掌握灭火的常用措施;了解常见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增强安全意识;

2、以化石燃料的利用为载体,体会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感受化学对改善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二、重点:

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三、难点:

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四、教学方法:

实验、归纳、练习设计相结合。

五、教学过程:

课题1燃烧和灭火第一课时:

播放视频资料:火灾燃烧现场….

引入在研究氧气的化学性质时,我们知道许多物质可以在氧气或空气中燃烧。在本节中,我们将学习燃烧、燃烧的条件、灭火的方法及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提问:请同学们把自己学习过的或生活中了解的2~3个燃烧事例及其燃烧现象填写在表4-1中,并与大家交流、讨论。

讨论:物质燃烧的有哪些共同特征?其反应实质是什么呢?(特征——发光、发热;实质——剧烈的氧化反应)

小结:通常的燃烧就是可燃物跟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燃烧需要哪些条件呢?我们来进行一个探究实验。

演示:在烧杯中放入半杯80℃左右的`热水,在烧杯上放一块薄铜片,在铜片的两端分别放一小粒白磷和一小堆红磷,烧杯热水中放一小块白磷,过一会儿后铜片上白磷燃烧起来而红磷和热水中白磷不燃烧。提问:通过对上述实验进行分析,可燃物在什么条件下才能够燃烧?

分析:红磷和白磷都是可燃物,铜片上白磷达到了着火点且与氧气接触,所以燃烧;铜片上红磷与氧气接触但没能达到着火点,所以不燃燃烧;热水中白磷达到着火点,但不与氧气接触,也不燃烧。板书:

一、燃烧的条件

(1)可燃物

(2)要与氧气接触

(3)可燃物要达到燃烧时所需的最低温度——着火点。

小结: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设问: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若缺少一个就不能燃烧。当发生了火灾时,应如何灭火呢?讲解:灭火的原理是由燃烧的条件决定的,即破坏燃烧的条件之一,就可以灭火。可见,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说明同一问题,两者不是相互割裂的。

板书:

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原理一:将可燃物与氧气隔绝。原理二:将可燃物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原理三:移走(隔离)可燃物

讨论:下列情况下各自灭火的方法及采用这些方法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小黑板灭火的方法采用这些方法的主要目的实验室熄灭酒精灯吹灭蜡烛森林火灾熄灭天然气灶油锅着火练习

中学化学教案和对应PPT内容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生认识分子的真实存在及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2.了解分子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3.学会用分子的观点来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4.理解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并会判断典型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查阅资料、观察及抽象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实验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分成"分子"和"混合物和纯净物"两部分。

前一部分着重于描述物质由分子等粒子所构成,讨论分子的基本性质。教材一开始从人们所熟悉的一些日常现象入手,如:人经过花圃或酒店,会嗅到花或酒的香气;湿的衣服经过晾晒就会干燥;糖块放在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等。通过对这些日常生活现象的思考,使学生自然而然的建立起物质是由人们看不见、摸不着的粒子构成的结论(分子是构过成物质的一种粒子)。通过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缩小,及晶体碘的升华与凝华等实验现象,使学生在建立起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的结论基础上进一步得出分子是运动的及分子之间有间隔的推论(即分子的性质)。之后,教材以水变成水蒸气,蔗糖溶于水及硫或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或二氧化碳几个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运用初步介绍的分子知识对物质发生变化时分子本身是否发生改变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进行了实质性的分析。从而给分子下一个比较准确的定义。

教材为了进一步让学生确信分子存在的客观性,展示了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的`苯分子照片,同时用生动的比喻、引导读者去想象分子的大小和运动状态。使学生在感性和理性上都建立起对分子的认识。

教材的第二部分首先以空气的组成及硫粉和铁粉混合实验为基础从宏观上对混合物和纯净物两个概念做了区分。然后从微观上-用初步掌握的有关分子知识进一步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使学生能初步建立纯与不纯的相对概念。

教学建议

本节重点研究的是有关分子知识。分子看不见也摸不着,对于它的存在学生很难相信,接受起来远不如第一章知识来的快。教材第一章重点研究的是氧气的制法及性质。对于氧气学生比较熟悉,在学生的头脑中已经建立起人吸进的是氧气,呼出的是二氧化碳的概念。氧气尽管也看不见,摸不着 ,但学生能凭生活经验确信氧气真实存在着。鉴于此,建议在教学过程中也从生活实际中遇到的问题入手,例如:人经过花圃或酒店,为什么能闻到花或酒的香气;湿的衣服经过晾晒为什么能干;糖块放在水里,为什么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等。将宏观现象做为纽带,诱发学生进行想象- 人能嗅到花或酒的香气,是因为花或酒中有香气的分子(或粒子)扩散到空气中,接触到人的嗅觉细胞而使人嗅到了香气。湿衣服能晾干,是由于水的分子扩散到空气中去了。糖块放在水中溶解,而水有了甜味,是由于糖的分子扩散到水的分子中间去了。以生活实际中的问题让学生感知分子的真实存在。将宏观现象与微观结构建立起了联系。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实验(氨分子扩散实验、品红扩散实验并补充酒精与水混合实验)融入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学生实验让学生进一步感知分子的真实存在,同时也便于学生学习分子性质时,树立起分子是运动的,不同物质分子大小不同和分子间都有间隔距离的想象。为了使学生更加确信分子的真实存在,除向学生展示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的苯分子照片外,还可让学生通过网络或图书馆查找其它分子的照片。

对于分子概念的建立,是本节知识的一个重点。教师首先可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第一章中涉及的几个物质变化(如:水变成水蒸气,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的微观过程,然后让学生用初步掌握的分子知识以小组的形式从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是否发生改变,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进行实质性的分析,从而给分子一个比较准确的定义。

本节教材的另一个重点,是使学生树立分子既有可分性又有不可分性的辨证观点?"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从保持原物质化学性质来说分子是不可分的整体粒子,因为分子再分就不是原来物质的分子,也不能保持原来物质的化学性质。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分子可以再分是说它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分子起了变化,变成别种物质的粒子了。通过对分子的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逐步培养学生辨证地思考问题。分子概念中还强调了"化学性质"是因为通常讨论的物理性质是一种宏观现象,是该物质大量分子聚集在一起表现出来的,而不是每一个单个分子所能表现的,如:颜色、状态 、熔点、沸点、密度等。本节知识不仅应让学生了解分子的概念,也应让学生弄清概念的内在含义。

在学生对分子概念有了了解之后,师生应对分子的基本性质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概括。除能指出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外,还应认识到分子非常微小,分子都在不停地运动,分子间有间隔距离。在教学过程中如能自制或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微观粒子运动的动画,一方面可以诱发学生进行想象不同状态的物质其中无数粒子在不停运动的图景,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又可把抽象知识变为具体,增强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的兴趣。初二物理中学生已学习了分子运动论的有关知识(分子是运动的,分子之间有引力和斥力),可向学生指明有关分子热运动和物态变化是物理学要深入一步讨论的问题。学生如果对分子运动状态、分子间力和物质三态相互转化的本质有所认识,将对以后学习溶解、结晶溶液导电等大有好处。

对于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有关知识,建议教学中还是从实验入手,让学生由感性认识去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并进一步从微观角度去分析。最后,还应使学生认识物质纯与不纯的相对性,培养学生辨证的思考问题的方法。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

分子概念的建立及对分子行为的微观想象的形成;从宏观和微观上区分混合物和纯净物。

教学难点:

对分子概念的理解;领悟混合物和纯净物的区别。

通过实验、图片展示及假象粒子的存在,指导学生抽象思维的方法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过程参考:

一、 布置复习内容和家庭小实验

1.复习内容:初二物理有关分子运动论的初步知识。

2.家庭小试验:将等体积的大米与小米混合后观察总体积的变化。

二、课堂教学过程

1.复习检测(投影)

判断下列变化的类型,并说明理由。

(1)水受热变为水蒸气。

(2)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

2.引入

同学们想过没有,我们周围形形色色、丰富多彩的各种物质,象清澈的流水,闪亮的金属,雪白的食盐,它们是由什么构成的呢?

3.所要研究内容的实施过程:

1)演示实验

演示氨水与酚酞混合的试管实验,学生观察、汇报实验现象(包括:混合前氨水、酚酞的颜色及混合后溶液的颜色;氨水的气味)并判断它们是否发生化学变化。

2)指导学生实验

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两人一组做书203页氨分子扩散实验。提出观察要点:氨水与酚酞没有直接接触,能否使酚酞变红?若有变化,变化的顺序是什么?(学生观察、记录并汇报实验现象)

3)提出问题

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氨水与酚酞没有直接接触,为什么酚酞点也会变红?而且是由放氨水的地方由近及远地变红?老师补充问题:实验时,氨水滴在棉花上,为什么你能闻到刺激性气味?生活中白糖放在水里不一会儿就没了,而水有了甜味?湿衣服能凉干?如何解释这些现象,大家可以想象一下,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呢?

4)学生讨论

学生大胆想象物质的构成,四人一组讨论出现以上现象的原因。

5)汇报与交流:汇报交流讨论结果。

6)解释

结合学生的回答解释:我们可以想象到物质是由许多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实验中氨的小粒子跑到酚酞点处,酚酞就变红。如果跑道我们的鼻孔里,接触到嗅觉细胞,就能闻到氨的刺激性气味。糖放在水中一会儿变没了,而水有了甜味,是因为糖的小粒子扩散到水的粒子中间去了。湿衣服能凉干,是因为构成水的粒子在风吹日晒下扩散到了空气中。现在科学实验已经充分证明:物质都是由相应的粒子构成的,分子就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中学化学教案和对应PPT内容 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2)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3)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区分—些常见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实验的操作、观察、分析,了解空气的组成;

(2)通过对空气、氧气等几种常见物质的比较,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

(3)通过对空气污染情况的调查,知道空气污染的危害,学会一些简单的防治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给人类带来的严重危害;

(2)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

(3)养成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内容分析】

本单元是学生学习的第一大类物质。空气是人人都离不开的物质,由于看不见,摸不着,学生只知其重要,却又不十分清楚空气到底是什么。

本单元选择空气和氧作为初中化学中接触具体物质知识的开端,不仅因为小学自然课中对空气和氧气的知识已有过介绍,如空气有体积、有质量、形成大气压、空气流动就形成风等;更重要的是因为它们在自然界分布极广、是自然界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条件、是化工生产的廉价资源;它与人类的生活关系最为密切,是人类须臾不可离开的天然物质;还因为氧气是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元素,它能与多种金属和非金属元素化合形成氧化物或含氧化合物。通过对它们的认识和了解,可以比较顺利地引导学生进入化学世界来探索物质的奥秘。

选择以空气为题,开始这一单元的教学活动,是符合“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进行科学教育”的原则的。学生对空气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因此内容的安排既不能与小学自然课中的知识重复,又应以此为基础。本课题包含了三部分,即“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保护空气”。

这三部分内容相互密切联系,并逐步深入。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用途)、保护空气(污染与保护)总的看来,本课题教学是很容易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可以说不存在什么教学难点。

本课题主要研究空气的成分及空气污染的有关知识。小学自然课中学过有关空气的知识,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从熟悉的事物入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把“空气”作为较系统地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开始,有利于引导学生进入化学殿堂。

【教学模式】

调查与讨论,实验探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引入课题:

利用电脑播放一段身边美丽的自然环境,蓝天、白云、溪水、绿树、阳光,引出我们须臾离不开的空气

请大家做个深呼吸,你能用一个简单的实验或实例来说明无色无味不易察觉的空气确实存在吗?

讨论发言:

能够说明空气确实存在的实验或实例。

学生互相评价。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放松心情,暗示化学与生活紧密联系。

引导学生探究,激发探究欲望,激活学生的思维。

实验导学探究原理

(过渡)出示拉瓦锡的照片以及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所用装置的图片,并讲述拉瓦锡发现空气组成的故事。

仿照这个着名实验的原则,我们也来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

[实验2—1]所需的仪器,并组织学生抢答下列问题:

1、有关仪器的名称;

2、集气瓶中有物质吗?

3、谁能说出空气的成分有哪些?要求学生按教材中图2—3连接装置并实验,适时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听故事、思考问题:

拉瓦锡在实验过程中是如何发现气体减少了1/5的?

抢答有关问题。

连接装置,进行实验,观察现象并及时记录。

通过抢答,巩固旧知,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知道实验是学习化学的基础。通过学生自主的实验探究过程,体验实验过程中的成功与失败。

观察记录分析讨论

你在实验过程中看到了什么现象?你能分析原因吗?请把看到的现象及你的分析与同组的同学交流一下。

引导学生从两方面来分析:

1、实验成功,描述现象;

2、实验失败,寻找原因。

(小结)

由于红磷燃烧消耗了瓶内的氧气,导致集气瓶内的气压减小,因而水倒流。

1、描述实验现象;

2、小结并交流成功的经验;

3、寻找并分析失败的原因。

让学生在观察与讨论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中培养科学观察、规范表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树立实事求是、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

分析讨论

1、根据拉瓦锡的研究结果,氧气约占1/5,而我们在实验中,为什么气体减少的体积小于1/5?可能的原因有哪些?红磷熄灭后瓶内还有没有残余的氧气?

分组讨论、交流结果:

1、水面上升不满1/5的原因有:①装置漏气或红磷不足等;②当氧气含量低时,红磷不能继续燃烧。

2、没有对实验现象作进一步的分析、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形成归纳总结概念:

在上述探究活动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空气的主要成分:由与红磷反应的气体(氧气)和与红磷不反应的气体(氮气)组成。

阅读教材的有关内容,归纳空气的组成成分,形成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化学符号。

引导学生对所获得的事实与证据进行归纳,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规范表达能力。

观看课件

播放课件空气的成分测定

观看思考

通过课件,加深学生对空气成分的测定的认识

收:

分析讨论

合:

得出结论

(比较)氮气、二氧化碳、红磷、空气、河水、矿泉水等物质,哪些是混合物,哪些是纯净物?(小结)

空气是由多种成分组成的,这样的物质叫混合物。而氧气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它属于纯净物。

比较各物质的异同,归纳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

让学生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通过比较,可以清晰地掌握概念。

总结

回忆归纳总结本课题知道了哪些知识?

引导总结本课题内容要求。

让学生了解空气的成分。

中学化学教案和对应PPT内容 篇7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生认识分子的真实存在及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2.了解分子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3.学会用分子的观点来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4.理解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并会判断典型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查阅资料、观察及抽象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实验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分成"分子"和"混合物和纯净物"两部分。

前一部分着重于描述物质由分子等粒子所构成,讨论分子的基本性质。教材一开始从人们所熟悉的一些日常现象入手,如:人经过花圃或酒店,会嗅到花或酒的香气;湿的衣服经过晾晒就会干燥;糖块放在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等。通过对这些日常生活现象的思考,使学生自然而然的建立起物质是由人们看不见、摸不着的粒子构成的结论(分子是构过成物质的一种粒子)。通过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缩小,及晶体碘的升华与凝华等实验现象,使学生在建立起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的结论基础上进一步得出分子是运动的及分子之间有间隔的推论(即分子的性质)。之后,教材以水变成水蒸气,蔗糖溶于水及硫或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或二氧化碳几个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运用初步介绍的分子知识对物质发生变化时分子本身是否发生改变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进行了实质性的分析。从而给分子下一个比较准确的定义。

教材为了进一步让学生确信分子存在的客观性,展示了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的苯分子照片,同时用生动的比喻、引导读者去想象分子的大小和运动状态。使学生在感性和理性上都建立起对分子的认识。

教材的第二部分首先以空气的组成及硫粉和铁粉混合实验为基础从宏观上对混合物和纯净物两个概念做了区分。然后从微观上-用初步掌握的有关分子知识进一步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使学生能初步建立纯与不纯的相对概念。

教学建议

本节重点研究的是有关分子知识。分子看不见也摸不着,对于它的存在学生很难相信,接受起来远不如第一章知识来的快。教材第一章重点研究的是氧气的制法及性质。对于氧气学生比较熟悉,在学生的头脑中已经建立起人吸进的是氧气,呼出的是二氧化碳的概念。氧气尽管也看不见,摸不着 ,但学生能凭生活经验确信氧气真实存在着。鉴于此,建议在教学过程中也从生活实际中遇到的问题入手,例如:人经过花圃或酒店,为什么能闻到花或酒的香气;湿的衣服经过晾晒为什么能干;糖块放在水里,为什么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等。将宏观现象做为纽带,诱发学生进行想象- 人能嗅到花或酒的香气,是因为花或酒中有香气的分子(或粒子)扩散到空气中,接触到人的嗅觉细胞而使人嗅到了香气。湿衣服能晾干,是由于水的分子扩散到空气中去了。糖块放在水中溶解,而水有了甜味,是由于糖的分子扩散到水的分子中间去了。以生活实际中的问题让学生感知分子的真实存在。将宏观现象与微观结构建立起了联系。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实验(氨分子扩散实验、品红扩散实验并补充酒精与水混合实验)融入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学生实验让学生进一步感知分子的.真实存在,同时也便于学生学习分子性质时,树立起分子是运动的,不同物质分子大小不同和分子间都有间隔距离的想象。为了使学生更加确信分子的真实存在,除向学生展示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的苯分子照片外,还可让学生通过网络或图书馆查找其它分子的照片。

对于分子概念的建立,是本节知识的一个重点。教师首先可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第一章中涉及的几个物质变化(如:水变成水蒸气,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的微观过程,然后让学生用初步掌握的分子知识以小组的形式从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是否发生改变,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进行实质性的分析,从而给分子一个比较准确的定义。

本节教材的另一个重点,是使学生树立分子既有可分性又有不可分性的辨证观点?quot;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从保持原物质化学性质来说分子是不可分的整体粒子,因为分子再分就不是原来物质的分子,也不能保持原来物质的化学性质。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分子可以再分是说它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分子起了变化,变成别种物质的粒子了。通过对分子的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逐步培养学生辨证地思考问题。分子概念中还强调了"化学性质"是因为通常讨论的物理性质是一种宏观现象,是该物质大量分子聚集在一起表现出来的,而不是每一个单个分子所能表现的,如:颜色、状态 、熔点、沸点、密度等。本节知识不仅应让学生了解分子的概念,也应让学生弄清概念的内在含义。

在学生对分子概念有了了解之后,师生应对分子的基本性质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概括。除能指出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外,还应认识到分子非常微小,分子都在不停地运动,分子间有间隔距离。在教学过程中如能自制或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微观粒子运动的动画,一方面可以诱发学生进行想象不同状态的物质其中无数粒子在不停运动的图景,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又可把抽象知识变为具体,增强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的兴趣。初二物理中学生已学习了分子运动论的有关知识(分子是运动的,分子之间有引力和斥力),可向学生指明有关分子热运动和物态变化是物理学要深入一步讨论的问题。学生如果对分子运动状态、分子间力和物质三态相互转化的本质有所认识,将对以后学习溶解、结晶溶液导电等大有好处。

对于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有关知识,建议教学中还是从实验入手,让学生由感性认识去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并进一步从微观角度去分析。最后,还应使学生认识物质纯与不纯的相对性,培养学生辨证的思考问题的方法。

中学化学教案和对应PPT内容 篇8

我在本学期中,担任了初三(2)班和(7)班的化学学科教育教学工作。眼看学期结束了,我对本学科在这学期的工作进行一个简单的总结。

一、对化学科的认识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培养学生观察现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常用的化学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我参加工作以来的教学实践告诉我: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三个基本原则,即:

(1)客观性原则;

(2)严谨认真的原则;

(3)尊重学生,灵活引导的原则。

二、对教材的认识

我们现在使用的教材版本是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我已经上了这教材两年了,都是第一、二章时花的时间很多,特别是第三节。因为我觉得,要让学生对这学科产生极大的兴趣,就必须得用大量的演示实验,同时,还有让学生亲自进实验室去学会基本的实验操作。这样,学生会才会有兴趣,才记得牢些知识及操作步骤。进入第三章后,第三、四节花的时间较多,但还有部分学生不会用化合价去判断化学式的对与错。第四章中,第二节花的时间也多,可是很多学生就是写错化学方程式。我觉得,教材上安排的时间来上完我所说的章节,无论如何是不够的,而且,书上对这些的习题也少,应该多点,便于学生自己复习巩固。另外,本册书完了,但没有期末练习题,我觉得,应该针对中考的题型给学生出一些典型的测试题。课本最后的仪器图形及一些操作图,我认为不够全面,还应该把、常用的仪器和重要的操作图也画出来,这样,便于学生在老师上课之前自己就可以去学习,同时,在老师讲课时能给学生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三、本学期所做的工作

(1)抓基础知识。抓基础知识就是要抓化学课本知识,教学中力求每章节过关。由于各学生之间的智力差异和学习基础不同,学生对化学的知识的掌握能力不同,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尽量降低落后面。那种为了留更多的复习时间而在平时教学中拼命赶进度的做法,必然造成学生对知识的“消化不良”,甚至使部分学习跟不上的学生对化学失去兴趣。

(2)抓基本技能。抓基本技能就是要抓好化学用语的使用技能和实验基本技能。平时的实验教学中,要让学生真正了解每个实验涉及的化学反应原理、装置原理和操作原理,多给机会让学生动手做实验,体验通过实验进行观察和研究的过程和乐趣,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3)抓思维方法。抓思维方法,就是要让学生形成一种习惯:学习上一定要独立自主,在此基础之上,学会学习化学的“基本学科思维方法”。

(4)抓晚自习辅导。我一周只有一节化学晚自习,因此,我在晚自习时,都给学生进行试题讲解,还对个别学生进行专门的`思想辅导和知识辅导。

(5)抓教学大纲(化学课程标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教育战线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我们学校虽然还么有实施化学新课程标准,但老师们都已开始研究新课程的特点,因此,除了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武装自己以外,要提前在初三化学的教学中参考和渗透“新课标”的要求。

(6)抓自身业务学习。本学期我能积极参加各级部门举行的教研活动。在学习、相互研讨的过程中,我自身的教学能力水平得到了提高。

四、存在的不足

(1)对学生的严厉程度不够;

(2)给学生复习时的细致程度不够;

(3)自己对新的有关化学的知识了解得较少;

(4)有时没有及时地给学生评讲作业。

总之,在本学期中,我顺利地完成了本学期的化学科教育教学工作任务,相信学生对我也有一个满意的评价。尽管有些地方做得还不是很到位,但我相信,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尽自己的最大努力,用我的实际行动来教育好我的学生的。

中学化学教案和对应PPT内容 篇9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2.了解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及合金的特点。

3.了解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

2.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培养学生对生活中的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2.树立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点,逐步形成合理使用物质的观念。

3.树立为社会进步而学习化学的志向。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质。

2.物质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难点

1.培养学生运用探究方法得出相关结论的能力。

2.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工具

投影仪、金属制品(如曲别针、铝箔、铜丝、水龙头等)、金属制品的挂图(如飞机、坦克、轮船等)、铁架台(带铁圈)、大小形状相同的金属片(铁片、铜片、铝片)、干电池、小灯泡、导线、酒精灯、火柴、砂纸。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在上学期我们已经学习了碳、氧等非金属的性质和用途。但是在一百多种元素中约有80%为金属元素,这些金属元素在生产和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和广泛的用途。本单元我们将学习一些常见金属的性质、用途和冶炼方法等。

二、新课教学

1.展示一些金属制品(如订书钉、铝箔、铜丝电线、不锈钢水龙头等)和金属制品的图片(如火箭、坦克、轮船等)。

[分析]常见的材料很少有纯金属,多数为金属的合金,即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以及它们的合金。金属材料种类繁多,与人类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提问]同学们知道人类是从什么时代开始使用金属材料的吗?想了解金属材料的使用历史吗?

[小结]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铝的使用→钛的利用

我国从商代开始使用青铜器,春秋时期就会炼铁,战国时期会炼钢,目前正大量使用的是钢和铝合金材料,钛被认为是21世纪最有前景的金属材料之一。

2.与学生一起欣赏课本第2页的两幅图。

铝的利用要比铜和铁晚得多,那仅仅是100多年前的事情。但由于铝的密度小和具有抗腐蚀等优良性能,现在世界上铝的年产量已超过了铜,位于铁之后,居第二位。下面,我们就以铜、铝、铁为例,对金属的物理性质进行探讨。

[板书]一、金属的物理性质

【活动与探究】根据教师提供的实验器材进行分组实验探究:

请学生取三块同样大小的铜片、铝片和铁片。

(1)观察它们的颜色和光泽。然后用细砂纸打磨,再观察它们的颜色和光泽。

(2)试试它们是否容易被弯曲、折断,并感觉一下它们的硬度。

(3)感觉一下它们的质量大小,由此判断它们的密度大小。

(4)用手拿着金属片的一端,在酒精灯上方烘烤它的另一端(注意实验安全:时间不要长,防止烫伤),试试它能不能导热。

(5)用电池和小灯泡试试它们能不能导电,并比较灯泡的亮度是否相同。

(6)用铁锤锤一下(验证金属的延展性)。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思考、讨论、总结:

(1)金属都有颜色、有光泽,纯净的铁和铝为银白色,铜为紫红色。

(2)金属不同,其硬度大小也不相同。金属能被弯曲,而且不易折断。

(3)金属不同,其密度大小也不相同。金属有轻金属和重金属之分,如铝为轻金属,而铜为重金属。

(4)金属具有导热性。不同金属的导热能力不尽相同。

师:金属的这一性质决定了它们可应用在哪些方面?

生:它们可用作炊具、餐具、热交换器、散热器等。

师:在制造餐具的材料中,铝、铁制品最多,但需注意人体若摄入铝过量,可能导致大脑迟钝,故餐具最好少用铝,多用铁,因为铁是人体必需的一种元素。

(5)金属具有导电性。不同金属的导电能力不尽相同。

(6)金属具有延展性。

讨论:什么是延展性?(抽成细丝的性质为延性,打轧成薄片的性质为展性。)

(展示细铁丝、铜丝、铝箔等)

师:金属的这种形变说明金属具有什么性质?

生:延展性。

师:对!金属的延展性决定了金属一般具有良好的机械强度,便于加工制造。

[讨论](1)常温下,是不是所有金属都是固体?

(2)金属用砂纸打磨前后,其颜色和光泽是否相同?说明了什么?

(3)制造飞机或机械底座对金属的密度和硬度有什么要求?

(4)炊具加热时有没有熔化?说明炊具的熔点怎样?

(5)灯丝是用钨丝制成的,说明钨的熔点如何?钨可能还具有什么性质?

学生讨论并总结:

(1)常温下,汞即水银是液态。

(2)说明有些金属在打磨后可能与某些物质反应而使表面的金属光泽失去。

(3)制造飞机的金属密度小,机械底座的金属密度大。两者为防止变形都需要有较高的硬度。

(4)制造炊具的金属熔点一般较高。

(5)钨的熔点很高,同时具有导电和导热性。

师:请大家根据以上探讨结果,总结出金属的物理性质,并用简短的语言进行回答。

生分组讨论、归纳、总结并汇报。

师总结并板书:常温下为固态(除汞外),有颜色和光泽,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熔点较高,密度、硬度因金属的不同而不同。

师:物质的性质和用途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

生: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

[板书]二、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

师:物质的用途是由哪些性质决定的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一些常见金属物理性质的比较。

[投影]一些金属物理性质的比较

师:请大家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和表中所提供的信息,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投影展示]

(1)为什么菜刀、镰刀、锤子等用铁制而不用铅制?

(2)银的导电性比铜好,为什么电线一般用铜制而不用银制?

(3)为什么灯泡里的灯丝用钨制而不用锡制?如果用锡制的话,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

(4)为什么有的铁制品如水龙头等要镀铬?如果镀金怎么样?

生讨论回答:

(1)因铁的硬度大于铅,铅的硬度很小,若菜刀、镰刀用铅制,用的时候刀刃容易卷起来;而锤子用铅制,很易变形。

(2)电线用铜制而不用银制的理由:

①银在自然界的.含量少,价格昂贵;

②银的密度大,不易架设。

(3)灯泡里的灯丝用钨制是由于钨有较高的熔点,且易导电。若用锡制的话,灯丝导电产生的热量易使灯丝熔断(因锡的熔点低),从而影响灯泡的寿命。

(4)水龙头镀铬:

①可增加水龙头的硬度,而使其不易变形;

②不易生锈;

③镀铬可使水龙头变得美观大方。镀金虽然更好看,更耐腐蚀,但不经济。

师:根据以上讨论结果并结合实际思考:物质的性质是否是决定其用途的唯一因素?如若不是,你认为还需考虑哪些因素?

生:不一定,用途主要由性质决定。还需考虑价格、资源、是否美观、使用是否便利、废料是否容易回收利用和对环境的影响等。

师:下面我们来看一份资料。

[投影]

金属之最

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铝

人体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钙

目前世界年产量最高的金属——铁

导电、导热性最好的金属——银

硬度最高的金属——铬

熔点最高的金属——钨

熔点最低的金属——汞

密度最大的金属——锇

密度最小的金属——锂

师:你能很快记住它们吗?以小组为单位,比一比,赛一赛,看谁是冠军。

板书

第八单元 金属和金属材料

课题1 金属材料

第1课时 金属的物理性质

一、金属的物理性质

常温下为固态(除汞外),有颜色和光泽,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熔点较高,密度、硬度随金属的不同而不同。

二、物质性质决定用途

用途:主要由性质决定。还需考虑的因素:价格、资源、是否美观、使用是否便利、废物是否易于回收利用和对环境的影响。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金属材料的课题为中心,引导学生从故事化的教学情境入手,由学生提出探究目的和方案,并用交流、实验、设计、讨论等方式,得出如何区分常见的金属和非金属以及金属的物理性质和用途的关系,学生掌握得较好。

中学化学教案和对应PPT内容 篇10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与变化规律的科学。

2、知道化学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关系密切。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具体的事例,体会化学与人类进步及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认识学习化学的价值。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并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

2、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二、教学重点

1、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2、培养学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并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

知道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与变化规律的科学。

四、教学准备

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教学课件。

实验用品:事先用酚酞溶液写好“化学”字样并晾干的滤纸,事先用酚酞溶液画好“小笑脸”并晾干的滤纸,稀氢氧化钠溶液,稀盐酸,浓氨水。

中学化学教案和对应PPT内容 篇11

1.1知识与技能:

(1)记住并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2)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并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3)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一些其它的信息。

1.2过程与方法:

(1)学会运用对比的方法进行学习。

(2)学习运用寻找规律性和特殊性的方法处理信息。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观察和实验等活动,增强学生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化学的兴趣。

(2)体验观察和思考是学习化学的重要环节,培养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

教学重难点

2.1教学重点

(1)元素的概念。

(2)元素符号的书写和意义。

2.2教学难点

元素概念的形成。

教学工具

多媒体、板书元素周期表

教学过程

本课题包括“元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简介”三部分内容。

在前一课题中,学生已知道了原子的结构,本课从微观结构的角度对元素下了一个比较确切的定义,从而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元素的概念比较抽象,而且容易与原子的概念混淆,教学时应注意两者的区别。元素符号是国际通用的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要求学生了解元素符号的意义,对于一些常见元素的符号,必须会写、会读、会用。

[复习提问]水在通电的情况下生成氢气和氧气。这个实验结论说明了什么?

[追问]你还知道哪些物质含有氧元素,并把它们表示出来。

[新课引入]含有氧元素的物质很多,可见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那么什么叫元素呢?本课题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元素的知识。

第1课时元素

[提问]学习了原子的结构后,我们该如何给元素下一个定义才比较确切呢?

[回答]元素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元素

[讲解]定义:元素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提问]元素指的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前面我们有等量关系: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那我们可不可以说元素是具有相同核外电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呢?

[解答]尽管核外电子数从数量上等于核电荷数和核内质子数,但由于核外电子数在

形成物质时会发生变化,原子会得到电子或失去电子(下一节大家就会学到),所以定义元素时不能用核外电子数,只能用核电荷数或核内质子数。

幼儿教师教育网的幼儿园教案频道为您编辑的《中学化学教案和对应PPT内容(精华11篇)》内容,希望能帮到您!同时我们的中学化学教案专题还有需要您想要的内容,欢迎您访问!

相关推荐

  • 幼儿园开学安全ppt内容(精华十四篇) 立下伟大志愿,奋发图强,积极进取;喊响学习口号,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挥洒辛勤汗水,努力用功,不断进步。开学了,愿你学业顺利,一切如意!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幼儿园大班开学安全第一课教案(精选14篇),欢迎阅读与收藏。幼儿园开学安全ppt内容 篇1一、指导思想一个孩子的安全,关系到一个家庭...
    2024-09-07 阅读全文
  • 2024化学教案(内容6篇) 经验时常告诉我们,做事要提前做好准备。每一位任课幼儿园的老师都希望小朋友们能在幼儿园学到知识,大部分的教案都是为了让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提升,教案有利于老师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关于好的幼儿园教案要怎么样去写呢?小编特别编辑了“化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为你提供参考!一。化学实验基本仪器1.可用...
    2024-07-05 阅读全文
  • 冬至的介绍PPT内容(精华五篇) 作为一名老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二十四节气冬至主题班会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冬至的介绍PPT内容 篇1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又俗称“冬节”...
    2024-10-09 阅读全文
  • 2024国庆节班会PPT内容和文档(精华十一篇) 班会是班主任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种有效形式和重要阵地。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迎国庆主题班会内容(精选11篇),大家一起来看看吧。2024国庆节班会PPT内容和文档 篇1一、教学目标:1.了解国庆节的由来和意义;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3.提高学生的国家荣誉感和责任感。二...
    2024-10-11 阅读全文
  • 高中开学第一课ppt内容(精选4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开学第一课主题班会教案(精选4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高中开学第一课ppt内容 篇1教学目的1、 通过本次主题班会,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良好的学习习惯对...
    2024-09-11 阅读全文

立下伟大志愿,奋发图强,积极进取;喊响学习口号,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挥洒辛勤汗水,努力用功,不断进步。开学了,愿你学业顺利,一切如意!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幼儿园大班开学安全第一课教案(精选14篇),欢迎阅读与收藏。幼儿园开学安全ppt内容 篇1一、指导思想一个孩子的安全,关系到一个家庭...

2024-09-07 阅读全文

经验时常告诉我们,做事要提前做好准备。每一位任课幼儿园的老师都希望小朋友们能在幼儿园学到知识,大部分的教案都是为了让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提升,教案有利于老师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关于好的幼儿园教案要怎么样去写呢?小编特别编辑了“化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为你提供参考!一。化学实验基本仪器1.可用...

2024-07-05 阅读全文

作为一名老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二十四节气冬至主题班会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冬至的介绍PPT内容 篇1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又俗称“冬节”...

2024-10-09 阅读全文

班会是班主任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种有效形式和重要阵地。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迎国庆主题班会内容(精选11篇),大家一起来看看吧。2024国庆节班会PPT内容和文档 篇1一、教学目标:1.了解国庆节的由来和意义;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3.提高学生的国家荣誉感和责任感。二...

2024-10-11 阅读全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开学第一课主题班会教案(精选4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高中开学第一课ppt内容 篇1教学目的1、 通过本次主题班会,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良好的学习习惯对...

2024-09-11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