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最新认识比课件(模板11篇)

发布时间:2024-10-16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所以老师写教案可不能随便对待。教案是评估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依据。我们听了一场关于“认识比课件”的演讲让我们思考了很多,经过阅读本页你的认识会更加全面!

认识比课件【篇1】

数学认识负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初步认识负数,知道正数和负数的读写方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负数都小于0。

2. 使学生初步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知道正数、负数和0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在现实情境中了解负数的产生与应用。

教学过程

课前游戏

(1)对接反义词(师说:前。生答:后)。

(2)教师做动作,学生对相反意义的动作。

引入谈话:在生活中,也有许多类似的意思相反的情况存在,今天这节课,我们将研究如何用数学的方法表达这些内容。

一、初步认识负数,教学读写方法

1. 情境引入: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节目片头。

出示例1:上海、南京和北京图片及温度计图。

提问:从图中你能知道些什么?

学生可能说出:每个城市的气温或两个城市气温之间的比较。

追问:你是怎样知道每个城市气温的?你是怎样看温度计的?

引出摄氏度℃和华氏度?埘的介绍,说明我国是用摄氏度来计量温度的。

引导:上海和北京的气温一样吗?有什么不同?(正好相反)在数学上怎样表示这两个不同的温度?

请会的学生介绍写法、读法。同时在图片下方出示:4 ℃(+ 4 ℃) - 4 ℃

追问:你怎么知道的?

小结并板书:“+ 4”这个数读作正四,书写这个数时,只要在以前学过的数4的前面加一个正号,“+ 4”也可以写成“4”;“- 4”这个数读作负四,书写时,可以写成“- 4”。

[说明:“零上4摄氏度”和“零下4摄氏度”这两个生活中常见的相反温度用怎样的数可以表达并区分?这一问题的提出,让学生感受到过去所学的`数在表达相反意义的量时的局限性,产生学习新数的需求。同时,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他们能很快联想到在“4”这个数前添加不同的符号表达相反意义的量的方法,借此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2. 巩固气温的表示方法。

练习第2页的“试一试”。

介绍:气候状况与地形特点、海拔高度等有关。

二、进一步认识负数,了解正、负数与0的关系

1. 课件出示例2直观图,介绍海拔高度的含义:海拔高度是指某地与海平面比较,得到的相对高度。(同步出现与海平面的比较)

提问:你从图中能知道些什么?

要求:你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表示这两个海拔高度吗?

学生尝试表达,并说含义。

小结:以海平面为基准,比海平面高8 844.43米,可以记作:+ 8 844.43米;比海平面低155米,可以记作:-155米。

2. 归纳正数和负数。

小结:我们用这些数分别表示零上和零下的温度以及海平面以上和海平面以下的高度。(课件同时呈现:温度计和海拔高度图,其中0℃和海平面用红色线标出)

[说明:教师将温度计、海拔高度图同时出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零度刻度线、海平面是分界点。零度以上、海平面以上为正数,反之,则为负数。这对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正数、负数与0三者间的关系很有益处。]

引导:观察这些数,你能把它们分类吗?

请学生移动贴纸独立分类,汇报。

提问:你为什么这样分?

学生可能出现:

① + 4、19、+ 8 844.43表示的都是零度以上的气温和海平面以上的高度,- 4、- 11、- 7、- 155表示的都是零度以下的气温和海平面以下的高度。

② + 4、19、+ 8 844.43都大于0,- 4、- 11、- 7、- 155都小于0。

小结:像+ 4、19、+ 8 844.43这样的数都是正数,像- 4、- 11、- 7、- 155这样的数都是负数。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完成板书)

3. 练习。

认识比课件【篇2】

教学目标

研究、类推等实践活动,理解倒数的意义,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自探问题、应用知识的过程,自主总结出求倒数的方法。

2、通过合作活动培养学生学会与人合作,愿与人交流的习惯。

3、通过学生自行实施实践方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创新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倒数的意义和怎样求倒数。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件出示:

1、找规律:指生回答。

2、找规律,填空,指生回答。

3、口算,开火车口算。

4、你能找出乘积是1的两个数吗?指生说。

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倒数”,看看他们有什么秘密?出示课题:倒数的认识

二、新授

1、教学倒数的意义。

(1)学生看书自学,组成研讨小组进行研究,然后向全班汇报。

(2)学生汇报研究的结果:什么是倒数?生生说,举例说明。

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举例说明。课件出示。

观察每一对数字,你发现了什么?

像这样乘积是1的数字有多少对呢?

(3)提示学生说清“互为”是什么意思?(倒数是指两个数之间的关系,这两个数相互依存,一个数不能叫倒数)

(4)互为倒数的两个数有什么特点?

像这样的每组数都有什么特点呢?

两个数的分子和分母交换了位置(两个数的分子、分母正好颠倒了位置)

7/2的倒数。

(分母(数字5闪烁后移至所求分数分子位置处)调换位置。

(分母(数字5闪烁后移至所求分数分子位置处)调换位置。

想:写出6的倒数。独立完成。

先把整数看成分母是1的分数,再交换分子和分母的位置。 6

= 6/1 1/6

求一个数(分母交换位置就可以了。

3、教学特例,

深入理解

(1)1有没有倒数?怎么理解?(因为1x1=1,根据“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所以1的倒数是1。)

(2)0有没有倒数?为什么?(因为0与任何数相乘都不等于1,所以0没有倒数)

4、课件出示,巩固练习:这些数怎样求倒数呢?

(1)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

(2)汇报时有意识地让学有困难的学生说一说求倒数的方法。

三、巩固应用

课件出示:

1、练习六第2题:填一填。

2、找朋友。

3、写出上面各数的倒数

4、辨析练习:练习六第3题“判断题”。

5、我的发现。

6、马小虎日记,开放性训练。

7、谜语:

五四三二一

(打一数学名词)

四、总结

你已经知道了关于“倒数”的哪些知识?你联想到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认识比课件【篇3】

一、教材分析

“空间与图形”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内容,《数学课程标准》对“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作了比较具体的要求,经历探究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掌握空间与图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等。

“角”的认识是苏教版第四册第七单元的内容,对于二年级的小朋友来说,对“角”的知识比较抽象。虽然生活中对角已积累一些经验。但对角的几何图形还是第一次认识。教学起来比较困难,教学时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经历活动增加学生对角的感性认识,创设认识和理解数学角的情境。使学生对“角”的认识由生活中的具体感知,逐步过渡到数学中的抽象概括,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能够识记和理解角各部分的名称,会用不同的方法做出角,能识别角有大小,学画、能识记理解和应用。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感知—表象—抽象概括”的过程,初步体验空间与图形的意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自己学习的精神,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数学思考。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经历活动,形成角的正确表象,初步建立的概念。

2、教学难点:经历直观感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并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关系。

四、教具学具的准备:课件、剪刀、水彩笔、活动角、木棒、纸。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知

1、板书角,师:你认识吗?读一读,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或者说生活中你在那里看到角)

师:是呀!这些角生活中处处可见,而今天我们要研究数学中的'角,数学中的角是怎么样的呢?老师想听听大家的看法,好吗?

2出示实物图

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正方形等)

指角:指一指你认为的角在哪里?

画角:看来大家对角的认识有些不同,能画出你心目中的角吗?

3谈话引入:大家心目中的角有所不同,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数学意义的角具有仕么样的特点呢?

1、说生活中的角

2、指角(选择自己喜欢的图形)

3画角:在纸上试画,说说画的角是怎样的)

为学生学习数学角创设具体情境打开思路,使学生对角的认识由生活中的具体感知逐步过渡到数学中的抽象根据

二、操作感知、自主构建新知

(一)演示观察,正确感知:

1课件演示—角的形成过程(从房子剪刀、扇子中抽象出角)

提问:你又发现了什么?

2、画角、课件演示(从一点出发,引出两条直的线)。

3、师:动动小手也画一个角,好吗?

4、师:谁愿意告诉大家你是怎样画的。

5、学习角的各部分名称(自学教材)。

6、练习内化、丰富表象、课件演示。

①判断,深化表象(下面的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②回归生活,深化认识。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数学意义中的角,所具有的特点,那么生活中的角是否都是数学意义中的角。

课件演示(实物图:五角星、扇子、山羊等)1、观察交流、初步理解角的形成过程

2、学生画角

3、汇报你是怎样画的

4、汇报角各部分名称

5、学生练习、评价通过从实物中抽象出不同的角的过程让学生感知角的特点,然后通过看、画、找等多种感官活动初步建立角的表象,进一步感受数学源于生活,其次借助于媒体片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思维。

(二)做角—操作内化、实践体验

1、谈话:想不想做角呢?比比看谁的手最巧?

2、师巡视

3、师:通过展示你们发现了什么?

(1)做角:用毛线、吸管、小棒等学具做角。

(2)交流做法

(3)展示、相互评价

4、议一议做、比、议、评,体会解决问题策略性的多样化,这一过程即巩固对角的认识,又为学习角的大小架起了桥梁。

(三)感知大小—实践活动、感悟体验

1、引导观察,比较大小。

师:谁来告诉老师,你发现了什么?

2、创设冲突,引发争论。

师:你能画一个很大的角吗?

3、在视频仪上展示,提问:你认为哪个角大?为什么?

4、直观演示:

①课件演示:有两边重合,向左旋转;②拉活动角

5、师:根据观察和活动,上面的角到底谁大,它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1、观察、说一说哪一个角大?

2、学生画角,小组讨论。

3、学生仔细观察,感知它的变化

4、学生拉活动角、体验(角的大小与边叉开的距离有关)让孩子经历实践活动沟通了学生经验与知识的联系,获得感性知识并掌握角的本质特征,体会角的大小与两边交叉开的程度有关,从而感受学习的乐趣。

三、总结欣赏延伸

1、师:这节课,每位小朋友都开动脑筋,经历指、画、做、摸、想等活动,获得了许多新知识,老师真为你们感到自豪,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师完成板书,认识角。

3、欣赏—发现美。

师:同学们,角不仅不数学中被应用,而生活也被广泛应用,古今中外许多建筑都利用了角的特性,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它们的奇妙和美丽。

认识比课件【篇4】

教育意图:

1、知道圆,知道圆各部分的称号,知道同一圆内半径和直径的特征。

2、把握圆的特征,了解在同圆内直径和半径的彼此联络,能依据这种联络求圆的直径和半径。

3、开始学会用圆规画圆。

4、培育调查、剖析、笼统、归纳等思维才能和开始的空间观念;学会用数学常识解说日子中的实践问题。

教育要点:

圆的各部分称号及各部分之间的联络

教育难点:

圆的特征

教育圆规

学具预备:

圆规、纸片、剪刀、彩笔、直尺

教育进程:

一、日子中找圆,导入新课

师:关于圆,同学们必定不会感到生疏吧?日子中,你们在哪见过圆形。

师:其实,在日子中随处可见圆状物体。中秋圆月、硬币等都是圆形

师:有人说,由于有了圆,咱们的国际才变得如此美好而奇特。今日这节课,就让咱们一同走进圆的国际,去探寻其间的奥妙,好吗?

二、操作、探求,自主知道圆的特征

1、师:方才咱们看了这么多的圆,你们想不想把它画下来啊?

师:平常,你们是怎样画圆的啊?

师:比较一下,你觉得哪种办法更好啊?为什么?

师:咱们都觉得用圆规画便利,那么,怎样运用圆规来画圆啊?请咱们自己试试,遇到问题时,再讨教无声的教师,看看它能给你什么提示。

让一位同学边演示边说进程。(显现画圆的进程)指出在画圆时的留意点。

再让同学们多画几个圆。

2、把自认为画的最好的圆剪下来。

师:拿出你的圆,半数一下,翻开;再半数,再翻开;重复几回。你发现了什么?

师在学生答复的基础上总结:这些折痕相交于一点,这一点就用圆规画圆时针尖固定的一点。咱们把这一点叫做圆心。用字母O来表明。

教师在黑板上表明出圆心,让学生标出自己圆上的圆心。

3、咱们现已知道了圆心,假如咱们在圆上恣意取一点,衔接圆心和这点,这条线段咱们把它叫做半径。用字母r来表明。(边说边在圆上表明出来)

让学生在自己的圆上标示出半径,再让一位学生上黑板表明。

指点怎样量圆的半径的长度

师:在这个圆上,你能画出几条半径来?他们的长度怎样。

让学生自己探求发现,能够同桌、小组之间评论。

教师在学生答复的基础上总结板书

4、咱们再把圆拿出来,看看上面还有什么奥妙。

咱们在折圆时,每条折痕都经过什么?它的两个端点在哪里?

谁来说说,这是一条怎样的折痕?

咱们把这条线段叫做圆的直径,用字母d来表明。请你在你的圆上画出你这个圆的直径。一人板演,说说直径是怎样来的。

咱们怎样丈量它的长度呢?

咱们找出了圆的直径,它是否和半径相同也有这样的规则呢?请你们自己按咱们研讨半径的办法研讨直径。

教师在学生答复的基础上总结板书

5、完结“练一练”第1题

展示讲评,说说怎样想的。

6、学到这儿,你对圆还想说什么吗?

可先让学生在同桌、小组之间评论一下。再报告,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依据学生的报告,总结演示半径直径的联络。

三、联络日子,拓展运用

1、口答“操练二十四”第1、2题

在其间解说半径与圆的巨细的联络

2、假如你是规划师,你会把车轮规划成什么形状?

说说你的理由。

为什么不规划成其他形状?

四、学生自己总结

师:同学们,方才咱们一同研讨了圆,现在请你闭上眼睛,回想一下咱们的学习的进程,收拾一下你的学习收成。睁开眼睛,你能介绍一下你所知道的圆吗?

教后反思:

多少年来,在孩子们的心目中,在教师们的讲堂里,数学一向与定理、规则、回忆、运算、冷峻、机械等联络在一同,难学难教、枯燥乏味一向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拦路虎。怎么让学生在轻松调和的环境下学习数学常识,这就成了咱们教育中最为重视的问题。

圆的知道是在学生开始知道圆今后进行教育的,关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尽管现已开始知道过圆,但关于树立正确的圆的概念以及把握圆的特征来说仍是比较困难的。一开始我就从学生的日子动身,从日子中感知圆,构成圆的开始知道,画圆就水到渠成,而且比较多种办法知道到用圆规画圆的普遍性。让学生试着用圆规画圆,有困难时再看书,向书本学习。比硬性让学生看书后画圆,更尊重学生,也更赋有启发性。画圆之后,让学生一起归纳规则,是从理性到理性的一种进步,是十分必要的。

从理性知道到理性知道的提高,单靠学生评论是完不成的,关键时刻,还需求教师体系的引导和解说。因此在介绍圆各部分称号时,由教师带领着知道,当然也是在着手操作中感触圆的各部分称号。在学生操作的进程中现已堆集了许多的潜在的知道,这时,教师只用略微指点一下,教师所要的内容学生就信口开河。教育进程中,充沛甩手让学生参加常识的构成进程,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去猜测、去验证、去评论、去协作。

当然在教育进程中我也发现了还需改善的当地,在单个环节的处理上还欠详尽,前后时刻的安排上也不是很好。还有,无视了数学自身的文明布景,无视了滋润在数学开展演化进程中的人文布景。怎么统筹常识与技术的教育,怎么使咱们的讲堂活中有实,实中见活,这是咱们每个教师值得沉思的问题。

认识比课件【篇5】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3、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4、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2、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课时分配: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现在我们这儿正值秋的季节,你能谈谈你的眼里秋天是个怎样的季节(生答),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何其芳的《秋天》。

二、范读课文,注意下列问题:

1、找出诗中共描写了几种景物?

2、思考这几种景物组成了几幅画面?

3、通过画面的描绘,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4、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

明确答案:

1、诗中写了露珠、伐木声、幽谷、镰刀、背篓、竹篱、瓜果、江面、冷雾、网、乌桕叶、桨、草野、蟋蟀、溪水、牛、牧羊女。

2、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

3、抒发诗人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4、略

三:品读诗歌,体会诗歌意境。

1、(提前画好三幅图画)想像每幅画面中人物的身份、教学、心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你喜欢的一幅图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幅图。

2、你最喜欢这首诗中的哪些词语或句子,为什么?

(答案参考)伐木声飘出幽谷――从听觉的角度,“飘”字贴切传神。伐木声与清晨、露珠等意象构成一幅清净润泽的有声画。写出了幽谷的深、静。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饱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写出了丰收之景;“稻香”从味觉角度,暗示稻子成熟,展示丰收的图画。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栖息”运用拟人的修辞,概括秋天在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西具体化,写出了松弛、娴静的氛围。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轻轻”显示出渔人悠闲与自得的心情。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游戏”一词虚实相生,渔人是在渔船上游戏,并不在乎打了多少鱼,更是在感受秋天,游戏秋天,写出了那份闲适。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梦寐”是朦胧的意思,写出了少女的情怀,牧羊女的感情似喜似羞。

“肥硕的瓜果”也见出丰收之景。最后一句总束,画龙点睛。

为什么“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这个比喻用得好?

鳊鱼像乌桕叶;另一层意思,江岸上乌桕树,树叶婆娑,倒映在江面,就好像网起的是乌桕叶的影子。用倒装句体现渔民悠闲的心情。烘托出一派朦胧的诗意,又与季节吻合。

“归泊”既写景,又暗示时间,与上文“清晨”呼应。“游戏”一词虚实相生。

四:延伸拓展:

我们学习了优美的诗歌,欣赏了美丽的画面,下面就该我们描绘我们自己的秋天了。以“秋天”为题写一段描景抒情的文字。(最好以诗的形式来写)

五:作业:摘抄以秋为内容的文字,并做点评。

六:板书设计:

农家丰收图(栖息)

秋天霜晨归渔图(游戏)

少女思恋图(梦寐)

认识比课件【篇6】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6和7的认识》。将从说教材、目标、教法学法和说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6和7的认识》是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课的内容。是在学生系统的学习了《0—5的认识和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有了一定的经验基础。另外,《6和7的认识》既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又是后面学习“6和7的加减法”以及进一步学习“20以内其它各数的认识和加减法”的基础,因为,学生学好这部分内容是非常关键的。

二、教学目标:

依据《数学课标》要求以及以上分析,通过认真地推敲与把握,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1、数出6、7两数,会读、会写这两个数。

2、会用这两个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会比较它们的大小。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内容目标中的相关要求

(1)在现实情境中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能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

(2)能运用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能进行交流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结构,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我始终让学生处于情境的包围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数一数、摆一摆、比一比、找一找等活动,使学生在愉快的情境中自主合作地探究学习,以突破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评价任务

1、通过观察教学例题图、提问,检测目标一的达成。

2、通过观察教科书P40页的金鱼图,提问、并做例题类练习题,检测目标二的达成。

三、教法学法

新课标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应该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进行有效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学时我采用:情境创设法、点拨指导法。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地探究学习。

1、自主学习: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让他们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新知,并展示学生的优秀成果,带给学生成就感。充分体现自主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合作学习: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一起探讨问题,获取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教学流程:

针对我对教材的理解和学生的现状,要达成以上目标,我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教学。

1、复习导入,唤起学生记忆,为新知做铺垫。刚入学不到一个月的一年级新生,很难立即进入学习状态,先看卡通短片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同时,能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在对1—5排序的过程中,体会感受1—5各数之间的联系,为下面的教学做准备。

2,探究新知阶段,我充分利用教材主题图提供的资源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数。并对学生进行讲卫生、爱劳动、爱集体、分工合作等方面的教育。让学生用小棒摆出喜欢的图形,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并加深对6和7的认识。说说生活中的6和7,将学生的思维拓展到生活中,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在认识6和7之后,再让学生按一定顺序排列1—7各数,这样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发挥创造力的空间,有一个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同时也给了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在计数器上拨算珠、在直尺上填数、利用点子图比较大小,在这样的一个系统的活动中,学生对数的顺序和数的大小的认识会更加深刻。

3、巩固练习6和7的序数意义。6和7的基数和序数是本节课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设计了游戏:帮小猫找鱼瓶。引动学生发现游戏中也有知识,从而增强对数学学科的兴趣。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体会到乐。

4、6和7的书写。通过观察,说一说6和7分别像什么,让学生更好地掌握6和7的字形结构,丰富他们的想象力,让学生加深记忆,使学生能写出漂亮的数字。

5、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做一个全面的回顾和整理,通过自我评价,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新课程要求要把知识从课堂延伸到课外,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课堂最后我让每一位同学回家后收集数量是6、7的事物,可以画、可以写、可以剪贴、也可以用实物表示。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要善于观察生活,学习生活中的数学。

总之,为了较好完成这节课的教学,我认真解读教材,针对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确立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希望通过课堂教学,学生在增长知识的同时又培养其数学能力。希望各位领导、老师能多给我提一些宝贵的意见,帮助我成长,相信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会克服自己的不足,让自己的课堂真正精彩,让学生真正受益!

认识比课件【篇7】

1.进一步认识圆,知道并理解圆的各部分名称;了解圆的特征,理解直径和半径的关系;学习用圆规画圆,初步能按要求画圆。

2.在数学活动中让学生经历知识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完成知识的意义赋予,从中培养探究意识、发现能力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体验圆的美,享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具准备:圆规、剪刀、水彩笔、白纸、直尺、一副三角尺、绳子、羊的头饰、一元硬币。

教学过程

一、揭题

1.直线图形

师:(出示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平面图)三角形、四边形都是由线段围成的平面图形,线段有什么特点?

生:线段有两个端点,是直的,可以度量。

师:所以我们称三角形、四边形是平面上的直线图形。(板书:直线图形)

2.曲线图形

师:(出示圆的平面图)这是我们学过的……

生:齐说“圆”(板书:圆)

师:相对于线段围成的直线图形,圆是由曲线围成的,所以我们称圆是平面上的一种曲线图形。(板书:曲线图形)

3.引入圆的特征讨论

师:想一想:你周围的物体上哪里有圆?

生:(举例略)

师:同学们一年级时就初步认识过圆,现在都六年级了,你现在知道多少有关圆的知识?

生①:圆是一种优美的图形,建筑设计中应用广泛,如:圆形花坛,圆形装饰图案。生②:圆形便于滚动,所以车轮都是圆的。

生③:一张白纸经折叠后可以剪出一个近似的圆。

生④:(举起自己的圆规)这是圆规,用它可以画圆。

师:车轮为什么是圆的?为什么用圆规可以画出圆来呢?这就需要认识圆有什么特征,下面就来学习“圆的认识”。(板书:圆的认识)

二、新课

1.圆的画法

(1)自由画

师:拿出自己的圆规,在白纸上画一个圆。(师板书:画圆)

生:独立画

师:谁能说说你是怎样画出来的?

生:……(用自己的话描述)

师:谁能用老师的教具圆规上黑板上画圆?(让两名同学上黑板画,提醒其余同学仔细观察他们是怎样画的?)

反馈①:一只手摁住圆规固定的脚,另一只手使圆规的另一只脚旋转,顺利画出圆。

反馈②:教具圆规不好使唤,想固定的那只脚不停移动,用力过猛又使圆规两脚的距离发生变化,无法画出圆。

师:为什么这位同学用圆规能轻巧地画出圆,而另一位同学却画不出圆呢?

(点拨总结出画圆的步骤:“分开”、“固定”、“旋转”。分别板书)

2.认识圆心

师:(以黑板上学生画的圆为例)用圆规画圆时针尖固定的这一点(用彩色粉笔点出)叫圆心(板书“圆心”)一般用字母O来表示(标出:O)。请同学们在自己画的圆上点出圆心,标出字母O。

生:独立完成。

3.认识半径

师:举起你们刚才画的圆,互相看一下,都一样大吗?

生:不一样大。

师:为什么大的大,小的小,与什么有关?

生:与圆规两脚分开的大小有关。

师:你们的意思是圆规两脚间的距离长时,画出的圆大,两脚间的距离短时,画出的圆就小。请在你的圆上画出一条表示两脚间距离的线段。

生:独立画。

师:(以黑板上学生画的圆为例)请同学们仔细看,圆规的一只脚固定在圆心O,当另一只脚旋转到A点时,圆规两脚间的距离是OA(画出线段OA);当另一只脚旋转到B点时,两脚间的距离是OB(再画出线段OB)

问:线段OA和OB相等吗?

生:相等。

师:你是凭观察得出的,那怎样验证呢?

生:测量。

师:指名上黑板测量OA与OB的长并报告测量结果。

生:确实一样长。

师:在这个圆的曲线上,像A、B这样的点可以找出多少个?

生:无数个。

师:表示两脚间的距离的线段可以画多少条?设想一下它们的长度如何?

生:无数条且长度都相等(板书)

师:我们刚才研究的画圆时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就叫做圆的半径(板书:半径)一般用字母r来表示。给你们刚才画的半径标上r。WWw.YJS21.cOM

师;半径这条线段的一个端点在哪里,另一个呢?

生:一个端点在圆心,另一个端点在圆的曲线上。(板书:圆心圆的曲线上)

师:那什么叫半径呢?

生:用自己的话说(师完成半径定义的板书)

师:同一个圆里,半径有什么特点?

生:无数条且长度都相等。

4.认识直径

师:把自己画的圆剪下来

生:独立剪

师:示范对折,打开,出现一条折痕,用食指摸折痕;换个方向再重复一次。

生:在教师示范下同步进行。

师:像这样再重复折几次

生:独立对折、打开、摸折痕。

师:你折了好多次,可以发现什么?

反馈①:每折一次出现一条折痕。

追问:你折了几次,出现了几条折痕,与他不一样的呢?像这样的折痕在你的圆里能再折出来吗?

反馈②:对折后圆的两边能完全重合,圆被平均折成两份。

反馈③:每折一次出现一条折痕,每条折痕都是圆上的线段。

反馈④:这些折痕相交于圆心。

追问:你对折出几条折痕,谁折出的折痕比他多,他说的结论正确吗?在你的圆里,这样的折痕可以折出多少条?这个结论正确吗?

反馈⑤:这些折痕都一样长。

追问:怎样验证?

生:测量

师:量出你圆里每条折痕的长度

生:汇报结果。(指导学生说:“在我的圆里,……”)

师:刚才说了这样的折痕有无数条,所以可以怎样下结论?

生:同一个圆里,所有的折痕长度都相等。

师:谁能给“折痕”起个名字?

生:直径(板书:直径)

师:直径一般用字母d来表示,在自己的圆里给折痕画出一条直径,标上字母d。

生:完成

师:同一个圆里,直径有多少条,长度有什么特点?

生:略

师:直径这条线段,它通过了…?它的两个端点分别在哪里?

生:通过圆心,两个端点都在圆的曲线上。(完成直径定义的相应板书)

反馈⑥:这些折痕的长度是半径长度的2倍或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2倍。

师追问:你是怎样得出这个结论的,说说道理。

生①:直径通过圆心,以圆心为界,可以把直径分成两条半径。

生②:在我的圆里,经过测量可以验证这个发现,我的圆里直径的长度都是□厘米,半径的长度都是□厘米,所以说直径是半径长度的2倍。

师:换过来说,半径的长度就是直径的……。生:略师:写出字母公式:d=2rr=d2,注意强调“同一个圆里”。

(以上6点反馈,学生说出多少就处理多少,先说出哪一点,就先处理那一点。)

三、巩固

1.第108页“做一做”。用彩色笔标出下面各圆的半径和直径。

2.第109页练习二十五第3题。已知半径长求直径;已知直径长求半径。

(此项练习放在直径与半径长度关系揭示后进行)

3.学习按要求画圆。完成第108页“做一做”(画半径是3厘米的圆)。

教师示范,引导学生逐步完成。

(1)在作业本适当的地方点一个点做圆心,要考虑上、下、左、右的间距。

(2)以圆心为起点,向右水平方向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

(3)圆规一脚固定在圆心,另一只脚在3厘米长线段的终点处,然后绕圆心旋转。

(4)标出字母o、r、d。

4.第109页练习二十五第2题。为什么车轮都要做成圆的,车轴装在哪里?

与圆的特征有关。因为圆曲线上的每一点到圆心的距离相等,车轴装在圆心,车轴到地面的距离永远是半径,这样车轮行驶平稳。(配图:如果车轮在水平的路面上行驶,车轮运行时车轴移动形成的直线(轨迹)与地面平行)

5.阅读第109页第5题,独立填书。

想:怎样测量1元硬币的直径?

让学生在实物投影上边演示边说。

认识比课件【篇8】

教学目标:

结合具体情景,认识时间单位时、分,初步体验时、分的实际意义,知道1时=60分。

会看钟表,能正确认读钟面上指示的时刻。

结合具体实例,感受时间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养成遵守和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

师:老师说一个谜语,看哪个小朋友才得又快又好?听好了:

“小小圆形运动场,三个选手比赛忙,跑的路程有长短,最后时间一个样。”答案:钟表

二、自主探究学习

1、引出课题:

交流:a.同学们真聪明,那么你知道钟表有什么作用?(知道时间)

b.原来钟表有这么大的作用,那你们想不想认识它!

2、钟面结构的认识

师: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小闹钟,仔细观察钟面,看看你能发现什么?

同桌互相交流一下。生汇报。

生1:有时针、分针、秒针

生2:有1到12这12个数字

生3:有12个大格

生4:每个大格有5个小格

……

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现在我们一起看一下大屏幕。

课件介绍:钟面上有12个大格,每个大格有5个小格,钟面上一共有60个小格。

师:分针走1小格是1分钟,那么分针走5小格呢?走4大格?

3、时分的关系: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大屏幕上的钟面,看时针和分针有什么变化?(课件展示)

生1:分针走了1圈

生2:时针走了1大格

生3:分针走了1圈,时针正好走了1大格

师:同学们观察得非常仔细,那你知道分针走1大圈是多长时间吗?60分

师:时针走1大格是多长时间?1小时

师:那你知道他们的关系吗?得出:1时=60分(可借助闹钟让学生拨)

4、体验1分钟

师:刚刚我们知道了分针走1小格是1分钟,那么你知道1分钟有多长吗?

播放1分钟,学生感受。

师:试想一下一分钟你能做些什么?学生思考汇报。

师:下面老师给你一分钟的时间,选择你喜欢的事情来做(可以写字,算题、画画、背古诗等)开始

1分钟后,学生汇报:从活动的内容、完成情况、感受等方面汇报。

师:1分钟虽然很短,但能做很多事情。所以我们应该怎样做?生:珍惜时间。

5、认读时刻

师:我们认识钟面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掌握时间,现在老师出示几个钟面时刻,敢不敢接受挑战吗?

生:敢。

复习整时:出示1时、4时、7时的钟面。学生回顾: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钟面由7时转到7时15分,学生从时针和分针的变化得出显示时间。

再转到7时30分,学生合作总结认读时刻的方法

小结:看几时几分的方法——时针走过数字几,表示几时多,要问多了多少分,仔细看分针,分针从12起走了多少小格就是多少分。

7时55分、8时5分

师:你还见过不同的记录方法吗?

三、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与研究,你有什么收获?

师总结:同学们说得都很好,通过这节课,我们不仅学会了许多关于时间的知识,还进一步知道了时间的宝贵。

四、课外阅读

让学生欣赏关于钟表的一些课外知识。

认识比课件【篇9】

教学目标:

1、在丰富的问题情境中感受到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等量关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结合具体的情境,理解方程的含义,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3、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经历从具体生活情境中寻找等量关系并用数学语言表达,再到用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表示等量关系的过程;

4、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感受探索的乐趣,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重点难点:

理解并掌握方程的意义,能正确区分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能根据已有信息列方程表示具体生活情景中的等量关系,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目标: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1、在学校众多的运动器材中,有一种我们小朋友非常喜欢的跷跷板。小胖和小丁丁正玩得欢呢。从图上你能说说他们两人体重的关系吗?

生:小胖>小丁丁

2、出示:托盘天平

师:科学家根据跷跷板的原理,发明了天平。

天平是用来做什么的?

现在天平是平衡状态,说明了两边的物体一样重。

二、探究新知

1、观察列式。

今天老师利用天平做几个小实验,请大家仔细观察,把你看到的现象用数学式子表示出来。

师:老师这里有一个简易的天平,请大家仔细观察。(演示课件)

在左边放2个未知重量的积木,右边放一个100克的法码。

师:你能用一个数学式子来表示这时候的现象吗?

生:2x>100(生板书)

师在右边再添上1个100克的砝码。

师:现在你能用一个数学式子来表示这时候的现象吗?

生:2x>200

再在右边添上一个50克的砝码。

师:现在天平怎样?怎么列式?为什么?

生:2x=250,因为天平左边的积木重量=天平右边砝码的重量。

出示:小丁丁和爸爸的图片

师:同桌交流:应该怎样列式?为什么?

生:小丁丁的身高+凳子的高度=爸爸的身高,因为小丁丁站在木凳上后,就与爸爸一样高了。

出示:积木图

独立思考:应该怎样列式?

交流核对:x+7=12 3y=12 因为上排积木的长度=下排积木的长度。

2、整理分类。

师:刚才我们写出了这么多的式子,大家能把这些式子按照一个合理的标准分成两类吗?

师:请在小组内交流一下,自己是按什么标准分的?

(展示学生不同的分类,并让他们说说是按照什么标准分的?)

3、认识等式。

师:按照不同的标准分类,有着不同的结果。刚才同学们的分类都是正确的。我们今天来研究这一种分法。(分成等式与不等式两类的)

师:(展示等式)你们发现了这一类式子有什么特点?

生:左右两边相等

师:像这样表示左右两边相等的式子叫做等式。(板书:等式)谁来举一些例子说说什么是等式?

生:

师板书学生列举的等式。

4、认识方程

师:如果老师想让你帮老师把这些等式再分成两类,你打算怎样分?

生:含有未知数和不含未知数的。

师:(板书:含有未知数)黑板上哪些式子可以分到这个类别中呢?

生:

师:像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方程。

(板书课题:方程的认识)

师:谁来说说什么是方程?

生:

5、判断

师:请你判断一下它们是方程吗?为什么?

(出示)3+x=10 17—8=9 6+2x 8x=0 7—x3 ZY=2

师:通过这几道题的练习,你对方程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生:未知数不一定用x表示。

未知数不一定只有一个。

师:一个方程,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生:

6、比较辨析

师: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那么方程和等式有什么关系呢?

生:方程都是等式,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师:你能用最简捷的方式来表示等式和方程之间的关系吗?试一试。

生:(思考汇报)

三、巩固内化

1、判断

(1)含有未知数的式子就方程。

(2)所有的方程都是等式。()

(3)等式一定是方程。()

(4)8=4+2x不是方程。()

(5)14+3x是方程。()

2、根据图意列方程(电脑演示)

认识比课件【篇10】

本节课要求学生进一步认识圆、了解圆的特征、掌握用圆规画圆。渗透了曲线图形和直线图形的关系。通过对圆的认识,不仅能加深对周围事物的了解,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为今后学习圆的周长、面积、圆柱、圆锥等知识打好基础。

单元主题图呈现的学生所熟悉的校园及周边环境的情景图,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环境中感受到圆、圆的周长、圆的面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一方面要激发学生学习圆的有关知识的欲望,另一方面要让学生体会到本单元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例1呈现有圆的物体,根据它们的共同特征抽象出圆的平面图形。通过圆规的自我介绍,让学生掌握画圆的方法,并归纳出“圆是由曲线围成的一种平面图形”。

例2通过操作活动让学生认识圆各部分的名称和特征。

发现圆的直径和半径都有无数条,在同一圆里,所有的半径和直径的长度都相等,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2倍,圆是轴对称图形等特征。

在低年级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对圆有了初步的认识。可以在众多所画图形中较为准确地辨认出圆。有一定的研究图形特点的方法积累(如: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研究)。这些方法可以为课堂中学生研究圆的特点有一定启发。同时,学生能够体会到圆广泛的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并能举出生活中圆的例子。但不能很准确地对于生活中圆的例子进行准确性描述。举例说出生活中见到过的圆,学生回答:笔筒、胶条……不能正确认识到这个物体上的某个面是圆形的。但对于让学生做到真正深入认识圆是由之上的若干个点连接而成,以及在学生头脑中充分体会到圆的各点分布均匀性和广泛的对称性还是比较困难的。

同时,六年级的学生对圆规都有一定的了解(平时买作图工具时都是成套的,包含圆规),一般都有画圆的经验。

认识比课件【篇11】

[论文摘要]在高校,高等数学是各学科领域最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要加强对其重要性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教学环节,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会学生学习方法,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论文关键词]高等数学 学习兴趣 学习积极性 学习方法 提高效果

马克思说:“任何一种科学只有在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达到了真正完善的地步。”高等院校是培养科技人才的摇篮,特别是工科院校,承担着培养高素质应用型科技人才的重任,各学科领域的专业课程都要用到高等数学知识,高等数学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后续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学习质量。因此,高等数学是最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

一、加强高等数学重要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中引导学生对高等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是提高高等数学教学效果的关键。

1.明确学习目的,认识高等数学的重要地位。学生进入高校的目的就是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抱负,让自己成为当今社会的新型人才,这与高校的培养目标是完全一致的。教师就要帮助学生不断地巩固和坚定这一目标。教师在上第一节高等数学课时,要用少许的时间肯定学生考入高校这一人生的重要转折,展望其辉煌的前程,使学生有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介绍科学家对数学重要性的高度评价;数学在科技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特别介绍高等数学与即将学习的专业课程的密切关系,使学生认识到高等数学的重要性,增强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兴趣。

2.巧妙引入内容,激发学生探究兴趣。高等数学有许多内容都可以通过巧妙的引入,让学生思索和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导数的应用时,教师可事先做好函数的图像,上课时问:你们知道这个函数的图像是怎样做出来的吗?然后对照图形说明要做好函数的图像,需要利用函数的导数来研究函数的单调性、极值、曲线的凹凸性、拐点等知识,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感到好奇而有兴趣。

3.回味学习过程,感受高等数学的魅力。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提醒学生后面还有更精彩的内容,同时要不失时机地将数学知识的妙处和用处点拨出来,让学生感受和欣赏,使他们对数学逐步产生兴趣。高等数学中有许多内容本身是很神奇和耐人寻味的,如计算不规则的面积(或体积)、变速直线运动的路程等,思维方法很形象而缜密,定积分(极限值)和不定积分(函数)是完全不同性质的概念,但它们的计算方法如出一辙。学习幂级数和傅立叶级数后,发现初等函数在一定条件下都可化为幂级数或傅立叶级数。不仅如此,高等数学中还有很多很美的东西,比如数学公式中的链式求导法则、旋转体体积公式、格林公式、高斯公式等,非常整齐简捷,对称美观,可以使许多复杂的计算问题变得十分简单,使人感觉到数学的神妙。让学生回味它们之间的联系,使他们深深地感受数学的魅力和乐趣。

二、重视教学环节,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双边活动。当教学目标确定以后,就要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使他们密切配合,积极思维,这样才可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1.精心安排教学环节,和学生进行互动。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数学基础、认知水平以及他们对学习数学的态度等情况,做到心中有数。研究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合理安排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要有讲、有练、有问题讨论、有学生发言、有个别辅导、有评价与鼓励、有归纳小结等。教学过程中还要时刻注意学生的反应,以便随时调整教学的节奏、讲演方式等,使教学过程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更好地实现教学目的。

2.启发提问,引导学生思维,突破难点。启发式教学是公认的好教学方式,教学过程中提出恰当的问题让学生思考,特别是对较抽象和难以理解的难点问题,要多设启发性的提问,把学生的思维引到正确的方向上来。例如,曲线(面)积分是学生学习的难点,讲过曲线(面)积分定义后,老师可问学生:怎样计算曲线(面)积分的值?虽然学生可能会感到茫然,但是在前面重积分的运算基础上能激起学生的探究之心,引起学生的注意。老师接着问:“被积函数是定义在哪里?”学生会自然想到是定义在曲线(面)上,老师继续问:有相应的'微元可代入计算吗?最终让学生代入而导出其计算公式,使学生感到难学的问题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解决,他们会很有成就感。又如函数的泰勒级数表示为泰勒公式,就是无限项表示为有限项不容易理解,教师要启发提问:函数有任意阶导数时有阶导数吗?学生会很容易理解了。这样创设好的提问,可以凝聚学生的注意力,启发学生的思维,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都是十分有效的。 "

3.语言生动准确,注意类比区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语言(包括肢体语言)要生动准确,才能将知识准确地传达给学生,如“极限的定义”,学生会感到抽象,教师可首先将“无限趋近”的概念转换到数轴上动点到定点的“距离任意小”(小的程度)的概念上来,将抽象的概念用直观性语言准确刻画,让学生加以理解。同时,要注意类似内容进行类比区分,如数列极限和函数的极限等怎样区分、求幂级数的和函数如何选用逐项求导和逐项积分等。学生能理解并加以区分,才能应用自如,学习效果才能得以提高。

4.尊重学生,创建和谐教学气氛。学生到学校是来学习的,教师是给他们传授知识的,这本应是很好的结合点,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和学的双边活动的黏合剂。但学生和教师在思想认识、知识水平、能力层次等方面客观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理解能力不够,作业错误,有的甚至会听不懂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教师应该平易近人,以实际行动关心学生的成长,对基础欠佳的同学要个别辅导,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理解他们的心态和困难,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要想尽办法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切忌放弃不管,或居高临下,盛气凌人,甚至有不尊重他们人格的表现。否则只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事实上学生对教学情境的体验,不只是靠知识和经验,还常常带着情绪的过滤镜。因此,教师的人格力量如崇高的精神、坚强的毅力、博大的胸怀、娴熟的技艺等对学生的感染,其作用大大超过空洞的说教。所以,教师要多了解学生的心理,和他们做知心朋友,创建和谐融洽的教学环境和氛围,要和颜悦色地给学生传授知识,耐心细致地帮学生解答困惑。教师善待学生,学生才会充分信任教师,亲其师信其道,从而使教学达到令人欣喜的效果。

三、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学生能够掌握和应用所学知识是教学的根本目的,教会学生好的学习方法,是教学效果的重要体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能让学生从高等数学的学习中掌握一些数学的基本思想方法和技能,使之受益终身。

1.介绍方法,让学生自己动手,掌握高等数学的思想方法。极限思想是高等数学的基本思想,它贯穿整个高等数学课程,教学中要重视极限思想的培养和应用。如引入定积分的定义时需要用到“化整为小,小取近似,近似求和,极限求真”的计算方法,而在近似替代的步骤中,经常采用“以直代曲,匀代不匀”的思想方法,这就是极限思想的应用,也是定义各种积分(除不定积分)的思想基础。教学中对一些类似的方法,可让学生通过举一反三来实现。如讲重积分,可让学生参照定积分的定义方法,引导学生自己定义二(三)重积分。

2.理解归纳,增强记忆。记忆对学习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光有思想方法,而没有扎实的数学基础,就好像是纸上谈兵。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或帮助学生利用对应关系科学归纳知识来加强记忆。高等数学中有很多的内容是互相对应的,如求导公式和求导法则与基本积分公式和积分方法是相逆的;导数与曲线的切线的斜率相等;定积分的几何意义与平面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联系密切,教师要把这些具有相互对应关系的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起来,这样学生就能理解深,记得住。此外还有归纳记忆法。适当地编写有趣好记的顺口溜,可以轻松地加强记忆。比如讲分部积分法时,把五种基本初等函数之积的积分方法归纳为一句话,即“五指山(三)上觅(幂)对象――反常”(“指”代表指数函数,“三”代表三角函数,“幂”代表幂函数,“对”代表对数函数,“反”代表反三角函数)。当被积函数是其中两种函数乘积时,按“指、三、幂、对、反”的函数排列顺序拿去凑微分,其余部分设为来进行分部积分。这就使学生对大部分函数之积的积分变得有章可循,应用分部积分法而得心应手。又如定积分的换元积分法归纳为“既换元又换限”;对形式的积分用“偶留奇凑,全偶降幂”来掌握基本积分方法;对曲面积分的计算,可以分“一投、二代、三计算”步骤来进行。这样把知识通过归纳成简单话语的方法,不仅好记,而且可以真正达到厚书薄读的效果。

2.及时小结,弄清关键,掌握重点。教学内容是经过每一个小部分内容逐步推进完成的,在教学进程中及时进行课堂小结,使学生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知道重点内容或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什么,形成清晰而牢固的知识结构。一是为学生指出学习的重点和关键。如求不定积分,教学中要强调重点是要熟记积分公式,掌握基本积分法,关键是灵活变形,多看多练。二是引导学生总结关键和重点,潜移默化。如学习完可降阶的二阶微分方程,可以追问学生:解这样的微分方程的关键是什么?重点又是什么?学生通过解题的过程,可以自己总结出关键是适当假设辅助函数,重点是降阶,使之化为一阶微分方程求解。这对启发学生的思维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三是培养学生自己及时归纳总结的习惯。如教重积分的计算方法时,要求学生及时小结计算重积分的关键和重点,学生能够总结出:关键是把积分区域转为各变量的范围,重点是化为逐次定积分来计算。实践证明,只要教师善于引导学生总结解决问题关键和重点知识、方法,就可以促进学生很好地掌握和应用知识。同时,应要求学生勤练、多思,这是学生学习中不可缺失的环节和重要方法,也是巩固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综上所述,笔者通过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一些认识和实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掌握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使他们的考试成绩保持在较好的水平上,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永远是教师追求的目标。教学是门艺术,教学有方法但无定法,教师在教学中只要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就会自觉地深入研究,勤于总结和实践,使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不断提高。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最新认识比课件(模板11篇)》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幼儿园教案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认识课件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10的认识课件(模板8篇) 这篇文章将从多个角度来全面解析和探讨“10的认识课件”。教案课件是我们老师的部分工作,因此每天老师都会按质按时去写好教案课件。做好教案对于教师具有非决定性的作用。感谢您使用我们的网站并花费时间阅读我们的内容!...
    2024-08-23 阅读全文
  • 比的认识课件集锦 教案课件是老师在课堂上非常重要的课件,因此就需要我们老师写好属于自己教学课件。要知道教案课件写的越好越充分,老师教学水平也不会很差。希望这份“比的认识课件”能够满足您的阅读需求让您感到愉悦,我们提供的方案仅供参考具体实施建议您咨询专业人士!...
    2023-09-22 阅读全文
  • 最新红茶课件(模板11篇) 很高兴告诉您您需要的“红茶课件”已经就绪,如果你觉得这份资讯有价值可以将它收藏到你的书签里面。老师提前规划好每节课教学课件是少不了的,每个老师对于写教案课件都不陌生。循序渐进的教案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
    2023-08-17 阅读全文
  • 认识比课件(分享十一篇) 教学过程中教案课件是基本部分,每天老师都需要写自己的教案课件。只有老师教案课件写的越好,在教学过程学生也更容易理解。经过多方考虑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呈现了这篇精选的“认识比课件”,在这里我们将一起分享阅读的喜悦和感动!...
    2023-09-12 阅读全文
  • 最新一剪梅课件(模板11篇) 教案课件是我们老师的部分工作,只要我们老师在写的时候认真负责就可以了。教案是教师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保障,老师怎样做好优秀教案课件呢?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一下“一剪梅课件”希望大家能够喜欢,请阅读后分享你的朋友!...
    2023-05-14 阅读全文

这篇文章将从多个角度来全面解析和探讨“10的认识课件”。教案课件是我们老师的部分工作,因此每天老师都会按质按时去写好教案课件。做好教案对于教师具有非决定性的作用。感谢您使用我们的网站并花费时间阅读我们的内容!...

2024-08-23 阅读全文

教案课件是老师在课堂上非常重要的课件,因此就需要我们老师写好属于自己教学课件。要知道教案课件写的越好越充分,老师教学水平也不会很差。希望这份“比的认识课件”能够满足您的阅读需求让您感到愉悦,我们提供的方案仅供参考具体实施建议您咨询专业人士!...

2023-09-22 阅读全文

很高兴告诉您您需要的“红茶课件”已经就绪,如果你觉得这份资讯有价值可以将它收藏到你的书签里面。老师提前规划好每节课教学课件是少不了的,每个老师对于写教案课件都不陌生。循序渐进的教案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

2023-08-17 阅读全文

教学过程中教案课件是基本部分,每天老师都需要写自己的教案课件。只有老师教案课件写的越好,在教学过程学生也更容易理解。经过多方考虑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呈现了这篇精选的“认识比课件”,在这里我们将一起分享阅读的喜悦和感动!...

2023-09-12 阅读全文

教案课件是我们老师的部分工作,只要我们老师在写的时候认真负责就可以了。教案是教师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保障,老师怎样做好优秀教案课件呢?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一下“一剪梅课件”希望大家能够喜欢,请阅读后分享你的朋友!...

2023-05-14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