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电磁感应课件必备九篇

发布时间:2024-10-04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所以老师写教案可不能随便对待。教案是评估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依据,好的教案课件是怎么写成的?我们听了一场关于“电磁感应课件”的演讲让我们思考了很多,经过阅读本页你的认识会更加全面!

电磁感应课件(篇1)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探究电磁感应的产生条件》,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目标分析、过程分析和效果分析四个方面对本节课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电磁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在整个高中物理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是学生今后学习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楞次定律和交变电流产生的基础。

本节重点是:引导学生做好教材中三个实验

本节难点是:组织学生完成电磁感应现象的实验,从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推出电磁感应产生的一般条件。

二、目标分析

根据新课标教学的要求,我确定本课三维目标是:

知识与技能

1、 观察电磁感应现象,理解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

2、 进一步认识磁通量的概念,能结合实例对磁通量的变化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判断。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过程,提高学生的分析论证能力。

2)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科学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本节知识的学习,体会探索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

2)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根据本节内容特点我确定的教法与学法是:

教法:为了让学生加深对本节内容的理解,在教学中我采用讲述、对比、探究,讨论等方法进行教学

学法:为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我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在讨论中突破难点。

三、过程分析

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如下设计:

(一)引入课题

请一位学生拿一个金属探测器检查一下其他同学身上有没有金属,如果学生身上带有硬币、手表、金属框的眼镜等金属物体时,金属探测器上蜂鸣器就会报警,说明有电流流过蜂鸣器,那电流是怎样产生的呢?

(设计意图): 迅速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一个问题引入本节主题。

(二)探究实验:

器材:灵敏电流计、螺线管(粗细各一个)、条形磁铁、蹄形磁铁、电源、开关、滑动变阻器、导体、导线若干。

接下来我分以下几个环节去做:(板书)猜想-实验-分析讨论-得出结论。

让学生开始猜想如何利用这些器材设计出磁生电的实验方案,经讨论,最终确定三种方案。由于时间有限,每组做一种方案,将这几个方案分配给不同组。

甲组:利用蹄形磁铁磁场中的导体连接灵敏电流计。

乙组:粗螺线管连接灵敏电流计,利用条形磁铁在螺线管中运动。

丙组:粗细螺线管各一个,粗螺线管连接灵敏电流计,细螺线管连接电源、开关、滑动变阻器。

根据学生所设计的方案,让学生组装器材,开始实验。注意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好实验现象。

分析讨论 根据学生所做的实验现象,给出充分的讨论时间,让他们通过讨论得出一定的结论。每一组派一个代表说明本组观察到的现象以及得出的实验结论。

各组做的实验不同,结论也会不同。

甲组做导体在磁场中运动的实验,可能得出结论是:导体在磁场中前后或斜方向运动会有电流产生

乙组做磁铁在螺线管中运动的实验,可能得出结论是:当磁铁插入或拔出螺线管时有电流产生。

丙组通过实验可能得出的结论是:当小螺线管中的电流发生变化时,大螺线管中有电流。若小螺线管中的电流不变化,大螺线管中没有电流产生。

这几结论虽不尽相同,但都可以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电流,那么到底它们有什么共性呢?接下来要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对于甲组的结论,启发学生:当导体在磁场中前后或斜方向运动时,都是导体在切割磁感线,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其切割的实质是什么?此时放这样一张图(示图)给学生看,让学生仔细观察。学生会发现当导体切割磁感线时,电流计和导体所在的闭合回路中磁感线的条数在变化。

对于乙组的结论,同样放这样一张图(示图)给学生观察。学生会观察到再磁铁插入或拔出螺线管的过程中,螺线管中的磁感线条数在变化。

从丙组得出的结论可这样问学生:当小螺线管中的电流发生变化时,什么在变?学生根据前面所学的知识知道电流变化时,其产生的磁场也在变。所以当小螺线管中的电流变化时,大螺线管所处的磁场也在变,此时穿过的磁感线条数也在变。

这时学生会发现,几个实验中产生电流时磁感线条数都在变化。此时老师可提示学生:我们把磁场中穿过某一面积的磁感线条数用磁通量表示。因此学生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当磁通量变化时,会有电流产生。然后老师进行完善:要有电流产生回路必须闭合。从而得到本次实验的结论:磁生电的条件就是穿过闭合电路中的磁通量发生变化时,闭合电路就会产生电流。

科学探究后回到新课引入所提出的问题:金属探测器是怎样探测金属的?让学生通过所学的知识进行解释,既巩固了新知识又与生活联系起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当堂训练,巩固提高

设计适量的练习题,并且将练习题分为A、B两组供不同层次的学生使用。

设计意图:充分体现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四)、课堂小结和作业

让学生概括总结本节的内容,构建知识框架,作业布置要有针对性,梯度。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的体验,自己的总结,真正达到了检验学生课堂效果的目的。

作业课后2、3、4题;

板书设计我分两部分,主板书写在左侧,体现本节课的主干知识,副板书在右侧,主要画用来辅助说明的草图。

四、效果分析

通过以上的过程设计我预计可达到以下效果。

1. 能够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从而实现本节课的知识目标。

2. 能够充分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发展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3. 变规律的传授过程为规律的探究过程能够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当然本节课的设计还存在着许多的缺点和不足,请各位老师给予批评和指正。

电磁感应课件(篇2)

一、教学任务分析

本节学习密度及物质密度的测定。密度是第六章的一个核心概念,它与第五章已经学过的比热容概念相类似,也是一个反映物质特性的物理量。密度是学习压强、浮力知识的基础,是重要的基础知识。

完成本节内容需要有质量、体积等知识基础,同时还需要有质量测量和体积测量等实验基础。 本节以学生已有的“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质量不同”这一经验引入,通过经历“探究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过程,得出“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成正比,且比值是一定值”和“不同的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同”,在此基础上形成密度的概念。

通过“测定物质的密度”实验,进一步巩固天平和量筒的使用,加深对密度概念的理解,体会密度是物质的特性之一,了解生活中利用密度鉴别物质的一般方法。

本节的教学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在实验的过程中,学会通过客观现象探究其背后隐含的客观事实,认识形成物理概念的科学探究方法,体验合作探究和小组间的分享对于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密度的概念。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2)学会设计实验方案,测定物质的密度。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实验,感受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2)通过“单位体积的质量”是物质的特性之一的得出过程,认识分析数据、正确处理数据在科学实验中的重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实验,养成小组合作与交流分享的团队意识。 (2)通过“测定物质的密度”实验,形成认真踏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通过密度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介绍,感悟物理学与其他自然科学间的紧密联系。(4)通过阅读“王冠之谜”,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领略科学与人文的不凡魅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密度的概念。 难点:密度概念的形成过程。 四、教学资源

1、学生实验器材(每4~6人一套):体积相同的木块和泡沫海绵;相同规格的铁钉若干;相同体积的小铜块、铁块、铝块若干;托盘天平;量杯;量筒;烧杯和水等。

2、演示实验器材:体积相同的水、食用油、牛奶;烧杯和托盘天平等。 3、自制PPT幻灯片、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设计思路

本设计的内容包括密度、测定物质的密度等两部分内容。

本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以生活中的实例和探究小实验为基础,从学生已有的“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质量并不相同”生活认知经验出发,通过分组实验“探究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在各小组分析处理实验数据、交流实验结果的基础上,建立密度的概念。通过学生实验“测定物质的密度”,进一步巩固对密度的理解,了解密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本设计要突出的重点是:密度的概念。方法是:通过体验、演示、探究等递进式的实验,强化密度概念的形成过程;通过与比热容概念的类比、各物理量之间关系的辩析,加深对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的理解;通过“测定物质的密度”实验和密度知识的应用,进一步强化对密度概念的理解。

本设计要突破的难点是:密度概念的形成过程。方法是:通过观察演示实验的现象,发现并提出问题;通过学生实验自主探究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在实验过程中经历讨论、小组间交流、实验数据记录、分析和进一步处理实验数据,得到单位体积的质量可以反映物质的特性,从而形成密度的概念。

本设计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关注对学习兴趣的激发和物理知识与生活、其他自然科学的紧密联系,重视学生的自主实验探究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引领、启发和点拔作用,进而养成探究意识和通过实验获取数据、分析处理实验数据、归纳实验结论的能力。

完成本设计的内容约需2课时。 六、教学流程 1、教学流程图

2、教学流程图说明 活动I 学生活动1

用手掂量体积相同的木块和泡沫海绵,感受它们质量上的差异。 情景I 演示实验

将分别盛有相同体积水、食用油、牛奶的相同规格的烧杯,两两组合放到已调好平衡的托盘天平上,观察现象。 活动II 学生实验1

利用给定的器材探究“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并对实验数据进行进一步分析处理。 活动III 小组交流

小组间分享交流实验成果,得出不同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 活动Ⅳ 应用1

阅读教科书P5页上的常见物质常温下密度表,进一步理解密度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 情景II 视频

播放鉴别未知矿石的片段,引出如何测定物质密度的主题。

活动Ⅴ 学生实验2 测定物质的密度。 活动Ⅵ 应用2 密度知识的应用。

3、教学主要环节 本设计可分为两个主要的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自主实验、探究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通过分小组的实验探究,结合对数据的分析与处理,得出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一定值的结论。而后小组间对各自的实验结论进行交流,得出不同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同,形成密度的概念。

第二环节,学生实验,测定物质密度 通过小组讨论、方案设计,分别测出给定物质的密度。 七、教案示例 第一课时

(一)引入

1.学生活动:用手掂量体积相同的木块和泡沫海绵,感受它们质量上的差异。 结论: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质量不相同。

2.演示实验:将分别盛有相同体积水、食用油、牛奶的相同规格的烧杯,两两组合放到已调好平衡的托盘天平上,观察现象。

结论:体积相同的不同液体质量一般不相同。 提出问题: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有什么关系? (二)新课 3.密度

(1)学生实验:“探究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分小组利用给定的器材进行实验,记录体积与质量的数据并对实验数据进行进一步分析处理,得出“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一个定值”的结论。

(每小组桌上可以摆放两种以上的物质,以便操作熟练的同学可以在完成对同种物质的探究任务后,可以对不同种物质进行探究。)

(2)小组交流

各小组派代表介绍实验及对数据的处理过程,阐述各自得出的结论。结合各小组研究对象的不同整合数据,开展进一步的综合分析,得出“不同的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同”的结论。

(3)密度定义、公式和单位

结合上述过程得出密度的定义公式:密度=质量/体积,介绍密度的物理量符号ρ,并由定义式导出密度的单位:千克/米3。而后简单介绍“千克/米3”与“克/厘米3”之间的换算关系。

4.密度也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复习比热容概念,将密度与比热容进行类比。

辩析下列说法的正确与否:根据“密度=质量/体积”,密度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根据“密度=质量/体积”,密度与物体的体积成反比;某种物质的密度与物体的质量、体积无关。

阅读教科书P4~6页,了解影响物质密度的因素,进一步加深理解密度是反映物质本身特性的一个物理量,与自身的质量与体积均无关。

5.同一物质所处的状态不同,密度也会不同

结合固体、液体和气体各状态分子间隙的不同以及物质热胀冷缩的性质,分析同种物质不同状态时密度的差异。(密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普遍,学生接触的机会比较多,因此可以多介绍一些生活常识,如水在4℃时密度最大等。)

(三) 知识应用 6.巩固练习

(1)运用已学知识完成教科书P6和P7页上的例题1和例题2。

(2)水的密度为1.0×103千克/米3,要求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叙述其物理意义。 第二课时

(一)引人

1.用黑色颜料涂黑一铁块或小钢块,要求学生判断组成此物体的物质,即给出问题“如何鉴定物质?”,然后播放《科学》上鉴别未知矿石的视频片段,引出测定物质密度的课题。

(二)新课 2.测定物质的密度 (1)设计实验方案 ①固体物质密度的测定

结合已有的密度知识,讨论需要测量的物理量以及需要使用的测量仪器。对于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中不完善之处,教师要通过有针对性的提问并引导同学补充完善。

由于形状不规则固体体积的测定需要借助量筒间接测量,所以首先要强化量筒的正确读数:要让学生明确所谓在量筒内加入适量的水就是指能将待测固体浸没又不应该让水和待测固体的总体积超过量筒的量程。然后,讨论在水中漂浮及沉底物体体积测量的方法,最后确定“测定固体密度”的实验方案。

②液体密度的测定

“液体密度的测定”的关键是要讨论具体的操作细节,即是要先测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然后将适量液体倒入量筒记下倒出液体的体积,然后再测出剩余液体和烧杯的总质量,两次质量值相减得出倒出液体的质量,将此质量除以液体的体积就是所测液体的密度值。(要详细讨论这一操作之所以能有效减小误差的原因)

(2)学生实验

根据讨论、交流后的实验方案,分小组分别测定铜块、木块、水的密度。(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巡视与指导,及时发现学生操作过程中的问题并加以纠正)

(三) 知识应用 3.巩固练习

(1)通常说的“铁比木头重”是指铁的 比木头大。 (2)利用已有知识完成教科书P8页上例题3.

(3)一只玻璃瓶的质量为0.5千克,装满水后质量为1.5千克。若用它来装煤油,则可以装多少千克?(已知ρ

煤油

=0.8×103千克/米3)

电磁感应课件(篇3)

[电磁感应 教学设计示例]

电磁感应 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目的 1.知道电磁感应现象及其产生的条件,电磁感应 教学设计示例。 2.知道感应电流的方向与哪些因素有关。 3.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和从实验事实中归纳、概括物理概念与规律的能力。

(二)教具 蹄形磁铁4~6块,漆包线,演示用电流计,导线若干,开关一只。

(三)教学过程 1.由实验引入新课 重做奥斯特实验,请同学们观察后回答: 此实验称为什么实验?它揭示了一个什么现象? (奥斯特实验。说明电流周围能产生磁场) 进一步启发引入新课: 奥斯特实验揭示了电和磁之间的联系,说明电可以生磁,那么,我们可不可以反过来进行逆向思索:磁能否生电呢?怎样才能使磁生电呢?下面我们就沿着这个猜想来设计实验,进行探索研究。 2.进行新课 (1)通过实验研究电磁感应现象 板书:〈

一、实验目的:探索磁能否生电,怎样使磁生电。〉 提问:根据实验目的,本实验应选择哪些实验器材?为什么? 师生讨论认同:根据研究的对象,需要有磁体和导线;检验电路中是否有电流需要有电流表;控制电路必须有开关。 教师展示以上实验器材,注意让学生弄清蹄形磁铁的N、S极和磁感线的方向,然后按课本图12—1的装置安装好(直导线先不要放在磁场内)。 进一步提问:如何做实验?其步骤又怎样呢? 我们先做如下设想:电能生磁,反过来,我们可以把导体放在磁场里观察是否产生电流。那么导体应怎样放在磁场中呢?是平放?竖放?斜放?导体在磁场中是静止?还是运动?怎样运动?磁场的强弱对实验有没有影响?下面我们依次对这几种情况逐一进行实验,探索在什么条件下导体在磁场中产生电流。 用小黑板或幻灯出示观察演示实验的记录表格。

教师按实验步骤进行演示,学生仔细观察,每完成一个实验步骤后,请学生将观察结果填写在上面表格里。 实验完毕,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思考: 上述实验说明磁能生电吗?(能) 在什么条件下才能产生磁生电现象?(当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左右或斜着运动时) 为什么导体在磁场中左右、斜着运动时能产生感应电流呢? (师生讨论分析:左右、斜着运动时切割磁感线,物理教案《电磁感应 教学设计示例》上下运动或静止时不切割磁感线,所以不产生感应电流。) 通过此实验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归纳、概括后,教师板书: 〈实验表明: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导体中就产生电流。这种现象叫做电磁感应,产生的电流叫做感应电流。〉 教师指出: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研究的主要内容—电磁感应现象。 板书课题:〈第一节电磁感应〉 讲述:电磁感应现象是英国的物理学家法拉第发现的。他经过十年坚持不懈的努力,才发现了这一现象。这种热爱科学。坚持探索真理的可贵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这一现象的发现进一步揭示了电和磁之间的联系,导致了发电机的发明,开辟了电的时代,所以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2)研究感应电流的方向 提问:我们知道,电流是有方向的,那么感应电流的方向是怎样的呢?它的方向与哪些因素有关呢?请同学们观察下面的实验。 演示实验:保持上述实验装置不变,反复改变磁场方向或改变导体在磁场中的运动方向,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电流表的偏转方向。 提问:同学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磁场方向、导体运动方向变化时,指针偏转的方向也发生变化,即电流的方向也随着变化)。 通过这一现象我们可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呢? 学生归纳、概括后,老师板书: 〈

二、导体中感应电流的方向跟导体运动方向和磁感线方向有关。〉 (3)研究电磁感应现象中能的转化 教师提出下列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回答: 在电磁感应现象中,导体作切割磁感线运动,是什么力做了功呢?(外力) 它消耗了什么能?(机械能) 得到了什么能?(电能) 在电磁感应现象中实现了什么能与什么能之间的转化?(机械能与电能的转化) 板书:〈

三、在电磁感应现象中,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3.小结 在这节课中,我们采用了什么方法,探索研究了哪几个问题? 4.布置作业课本上的练习

1、2题。

(四)说明 1.这节课的关键是设计并做好演示实验,实验的可见度要大。有条件的学校可改做学生实验或用幻灯演示。 2.要在学生观察实验的基础上,提出明确的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讨论,并对实验现象加以归纳、概括,培养学生从实验事实中归纳、概括出物理概念和规律的能力。 电磁感应 教学设计示例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教学设计

电磁铁教学设计

磁现象磁场教学设计

磁现象和磁场教学设计

电磁感应基本规律及其应用

电磁感应课件(篇4)

“电磁感应现象”合作探究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路:根据中学物理学科和教学过程的特点---以实验为主,突出探究、合作、整合的理念,进行整体系统设计。在前期分析(包括学习背景分析、学习任务、学习者)的基础上结合中学《物理》课程标准,制定教学目标,选择和设计以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共存、小组合作与自主学习的教学策略(包括教学媒体的设计和制作),确定形成性教学评价的方法。对于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主要采用探究性学习与小组合作,对于磁通量概念主要采用接受性学习与自主学习的教学策略。 创设情境----提出假设----设计方案----合作探究----分析总结----自主练习,即运用奥斯特实验作为问题的引子,通过设问、假设,让学生亲自设计实验方案、组内组间合作学习,从中寻找和探索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生生、师生共同讨论、分析归纳实验得出的结论。整节课主要采用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包括教师和同学)的方式,重视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

一、学习任务分析 “电磁感应现象”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试用教科书《物理》第二册(必修加选修)第十六章第一节的内容,主要包括:磁通量概念学习和电磁感应现象产生的条件。 本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电场、恒定电流及磁场的知识结构层次基础上,再认识“电磁感应现象”。对于“电磁感应”无论从知识的难度还是从理论的抽象程度来说都比前面要高一个层次。由于前面学习的“电场”、“磁场”都只是“静态场”,而“电磁感应”现象就不同了。它揭示的是“磁”生“电”与“电”又产生“磁”。于是“磁能”、“电能”及“其他形式能量”之间发生能量相互转化。该内容是前面学过的知识和科学探究的整合,为学生继续学习电磁感应规律、变压器、电磁波等知识打下基础。教学特点:课前让学生复习恒定电流与磁场的有关知识;课内引导、组织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并用自主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习磁通量概念,知道计算公式ф=BS的适用条件。最后,从能量守恒的角度让学生理解电磁感应现象,并通过练习使知识点融于其中而完成。

1、教学重点:产生电磁感应现象的条件。

2、教学难点:理解电磁感应现象产生的条件。

二、学习者分析 学习者是高中二年级的学生。通过前面几章内容的学习、初中电磁感应知识的基础及平时积累的经验,对“电磁感应现象”内容已有认知基础,并对实验教学比较感兴趣。但是对于探究实验设计、探究结论的得出及电磁感应中能量守恒等内容,对学生来说还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本节内容从学生 认识能力来说处于学生认知结构的“最近发展区”。

三、教学目标

1、掌握磁通量的概念,知道计算公式ф=BS的适用条件。

2、理解电磁感应现象的本质,知道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3、知道能量守恒定律在电磁感应中仍成立。

4、培养实验方法探索的能力。

5、运用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6、培养学生间交流、合作、竞争的精神。

四、教学媒体

1、教师用具 投影设备、多媒体课件、录像片等。

2、学生用具 原副线圈、线芯、电池、微安表、条形磁铁、蹄形磁铁、开关、滑动变阻器、导线若干。

五、 教学流程图

六、 课堂教学过程 a) 导入新课 结束 得出结论,小结练习 课件演示 实验结果分析,验证猜想 自主学习,教师讲解 拟定实验表格,进行分组实验 设计实验方案,讨论交流 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开始 播放录象片 提出问题,引导猜想 以问题导入新课------(1)电流是怎么形成的?奥斯特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 (2)产生磁场的方式有哪些,它们的电本质相同吗? (3)既然电流能产生磁场,那么磁场能否发生电流?要求学生回答。播放法拉第生平录像片,创设教学情境,自然引入课题:电磁感应现象。 b) 展开新内容 、提出问题,进行猜想与假设 通过录像片,学生深信“电”能生“磁”,“磁”也能生“电”。那么“磁”如何生“电”?又怎么研究?等问题一时困绕着学生,此时,教师启发学生,要想知道“磁”怎么生“电”?必须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才能获得。于是大屏幕上显示探究的内容:磁场能否产生电流? 磁场要产生电流到底与哪些因素有关?教师引导学生猜测:(1)要产生电流,必须要有一个电路,而且电路应是闭合的;(2)可能与磁场有关;(3)导线(直导线、线圈)或磁场可能要运动等。实验需要哪些器材?学生分析讨论后回答:根据研究对象,需要磁体或产生磁场的电流;检验电路中是否有电流,应选用灵敏电流计;控制电路,必须有开关。 2.

2、设计实验、制定实施方案 根据闭合导线在磁场中可能运动情况,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教师巡视指导,等待学生设计完后,让各组学生代表上讲台汇报自己的实验方案,并用投影显示,倾听交流。在交流的基础上,通过小组外学生的评价和教师的评价(必要时),要求各小组中有不科学的实验设计方案进行修正。然后根据不同实验设计方案,生生、师生共同分析讨论,拟定具体实验表格,并投影在大屏幕上。 表 格 一 次 序 1 2 3 4 实 验 条 件 闭合电路中的直导线与磁场保持相对静止 闭合电路中的直导线平行于磁场方向运动 闭合电路中的直导线垂直于磁场方向运动 闭合电路中的直导线与磁场方向斜着运动 表 格 二 次 序 1 2 实 验 条 件 条形磁铁N极插入线圈 条形磁铁N极拔出线圈 条形磁铁S极插入线圈 条形磁铁S极拔出线圈 3 条形磁铁N、S极静止于线圈 表 格 三 电流表指针的偏转情况 电流表指针的偏转情况 次 序 1 开关 闭合 实 验 条 件 增大滑动变阻器的阻值 减小滑动变阻器的阻值 滑动变阻器的阻值不变 电流表指针的偏转情况 2 滑动变阻器 的阻值不变 开关闭合 开关断开 、实验探究,收集数据 四人一组,连接电路,按实验方案和步骤,安全、正确地操作,仔细观察,并把观察现象填入表格。同时教师在各小组探究的过程中进行巡视,必要时给予指导。 2.

4、分析验证 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综合、归纳概括如下:(1)电磁感应现象和感应电流的概念。(2)闭合电路中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是只要穿过闭合电路的磁场发生变化或闭合电路所包围的面积S发生变化。从而引入磁通量概念。让学生阅读课本,在学生阅读过程中用投影仪把思考题打在大屏幕上。思考题是:(1)什么叫做磁通量?磁通量是矢量还是标量?(2)计算磁通量的公式是什么?有没有适用条件?阅读后要求两个学生站起来回答。教师播放多媒体课件并讲解,课件是用Flash制作的动画演示。磁通量概念和矩形平面在匀强磁场中不同位置(垂直于磁场方向、平行于磁场方向、既不平行也不垂直的任一个方向)的磁通量。学生通过形象直观的展示容易得出公式ф=BS的适用条件和矩形平面与匀强磁场不垂直时,磁通量的计算公式ф=BSsinθ(θ为矩形平面与匀强磁场的夹角)。引导学生画出前面各实验的直观示意图,从磁通量的角度分析出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只要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最后,再引导学生分析出各实验中能量的转化。 、小结 请不同的学生阐述本节课学到的内容。 2.

6、形成性练习 (1)、在匀强磁场中,线圈绕OO1轴转动,线圈中能否产生感应电流?为什么? O1 O (2)、如图所示,下列那些情况会使线圈产生感应电流( ) A、线圈abcd平行于导线左右运动 B、线圈abcd在纸面内上下平动 a b C、线圈abcd以导线为轴转动 c d D、线圈abcd以dc边为轴转动 3、教学实验的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思路打破了以往的传统设计,从向学生的调查询问看,学生对我处理电磁感应现象这节内容所采取的教学方法的改变相当满意。这节内容以探究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来展开,注重新旧知识的衔接,力求发展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初步领悟这种学习物理知识的重要方式,以此来体现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在实验探索中求知,在合作交流中学习,实现三维度的教学目标。通过这一次的教学实践,使我重新感受到了基础的魅力,再次树立了课堂教学应成为生生、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创造性地实现教学目标的新观念。同时也亲身体会到了只有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电磁感应课件(篇5)

【教学器材】

演示用:大型示教万用电表;原副线圈;学生电源开关;滑动变阻器;

学生用:灵敏电流计;线圈;条形磁铁。

【教学过程】

学生探究问题一:

怎样使一根导线起到“导线电源”的作用?怎样使“导线电源”的电动势能变大?(预定时间为5分钟。提示:从“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入手。)

1.(a)图中电路若在某处断开时出现的现象与(b)图表现相同。请问原因相同吗?请做解释。

2.上面两种实验中,根据所起到的作用分类,下列导线段可以分成几类:

ab cd ad bc a′b′ c′d′ a′d′ b′c′

3.请回答:“怎样使一根导线起到电源作用”?有几种回答方法?哪种回答最好?上面提到的8根导线哪一根是“导线电源”?为什么说其他都不是“导线电源”?

学生探究问题二:

怎样利用一根导线,获得更大的电动势?

1.猜想:从图(a)入手,参考对“怎样使一根导线变成‘导线电源’”的答案,进行猜想。

2.尝试:设计一种方案,验证自己的猜想。

3.教师提出注意事项并适时进行提示。

4.学生进行具体的实验操作(如果不在实验室或实验器材不够,教师也可以进行演示实验,但一定要关注、尊重并采纳学生的猜想)。

5.学生展示自己的猜想。

6.学生阅读课本相关内容:或者由教师谈自己的意见或做一简要总结:或者进行全班性的讨论。

7.学生质疑。

8.学生练习,进行巩固与拓展。

学生探究问题三:

导线电源与干电池、蓄电池有何相同点?

1.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与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并提出见解。

2.学生互评,进行辨析和汇总。

3.教师小结。要求:要肯定和鼓励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探究,但也要注意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严谨态度、正确方法和求真务实的精神。

学生探究问题四:

请设计发电机,并动手做最简单的发电机。鼓励学生在此基础上,不断改进,以获得比较大的电动势。

电磁感应课件(篇6)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计18分)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 )

A、只要闭合电路内有磁通量,闭合电路中就有感应电流产生

B、穿过螺线管的磁通量发生变化时,螺线管内部就一定有感应电流产生

C、线框不闭合时,若穿过线圈的磁通量发生变化,线圈中没有感应电流和感应电动势

D、线框不闭合时,若穿过线圈的磁通量发生变化,线圈中没有感应电流,但有感应电动势

2、根据楞次定律可知感应电流的磁场一定是: ( )

A、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

B、与引起感应电流的磁场反向;

C、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

D、与引起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相同。

3、穿过一个单匝闭合线圈的磁通量始终为每秒均匀增加2Wb,则 ( )

A.线圈中感应电动势每秒增加2V

B.线圈中感应电动势每秒减少2V

C.线圈中感应电动势始终为一个确定值,但由于线圈有电阻,电动势小于2V

D.线圈中感应电动势始终为2V

4、在竖直向上的匀强磁场中,水平放置一个不变形的单匝金属圆线圈,规定线圈中感应电流的正方向如图1所示,当磁场的磁感应强度B随时间如图2变化时,图3中正确表示线圈中感应电动势E变化的是 ( )

A. B. C. D.

5、如图所示,竖直放置的螺线管与导线abcd构成回路,导线所在区域内有一垂直纸面向里的变化的匀强磁场,螺线管下方水平桌面上有一导体圆环,导线abcd所围区域内磁场的磁感强度按下列哪一图线所表示的方式随时间变化时,导体圆环将受到向上的磁场作用力

( )

6.粗细均匀的电阻丝围成的正方形线框置于有界匀强磁场中,磁场方向垂直于线框平面,其边界与正方形线框的边平行,现使线框以同样大小的速度沿四个不同方向平移出磁场,如图所示,则在移动过程中线框的一边a、b两点间电势差绝对值最大的是 ( )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4分,共计16分)

7、如图所示,导线AB可在平行导轨MN上滑动,接触良好,轨道电阻不计

电流计中有如图所示方向感应电流通过时,AB的运动情况是:( )

A、向右加速运动; B、向右减速运动;

C、向右匀速运动; D、向左减速运动。

8、线圈所围的面积为0.1m2,线圈电阻为1 .规定线圈中感应电流I 的正方向从上往下看是顺时针方向,如图(1)所示.磁场的磁感应强度B随时间t的变化规律如图(2)所示.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在时间0~5s内,I的最大值为0.01A

B.在第4s时刻,I的方向为逆时针

C.前2 s内,通过线圈某截面的总电量为0.01C

D.第3s内,线圈的发热功率最大

9、边长为L的正方形金属框在水平恒力F作用下运动,穿过方向如图的有界匀强磁场区域.磁场区域的宽度为d(d>L)。已知ab边进入磁场时,线框的`加速度恰好为零.则线框进入磁场的过程和从磁场另一侧穿出的过程相比较,有 ( )

A.产生的感应电流方向相反

B.所受的安培力方向相同

C.进入磁场过程的时间等于穿出磁场过程的时间

D.进入磁场过程和穿出磁场过程中通过导体内某一截面的电量相等

10、如图所示,闭合小金属环从高h处的光滑曲面上端无初速度滚下,又沿曲面的另一侧上升,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若是匀强磁场,环在左侧滚上的高度小于h

B、若是匀强磁场,环在左侧滚上的高度等于h

C、若是非匀强磁场,环在左侧滚上的高度等于h

D、若是非匀强磁场,环在左侧滚上的高度小于h

三、填空题:(每空2分,图3分,共计25分)

11、把一线框从一匀强磁场中拉出,如图所示。第一次拉出的速率是 v ,第二次拉出速率是 2 v ,其它条件不变,则前后两次拉力大小之比是 ,拉力功率之比是 ,线框产生的热量之比是 ,通过导线截面的电量之比是 。

12、如图所示,Ⅰ和Ⅱ是一对异名磁极,ab为放在其间的金属棒。ab和cd用导线连成一个闭合回路。当ab棒向左运动时,cd导线受到向下的磁场力。由此可知Ⅰ是____极,Ⅱ是____极,a、b、c、d四点的电势由高到低依次排列的顺序是____

13、(1)下图是做探究电磁感应的产生条件实验的器材及示意图。

①在图中用实线代替导线把它们连成实验电路。

②由哪些操作可以使电流表的指针发生偏转

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假设在开关闭合的瞬间,灵敏电流计的指针向左偏转,则当螺线管A向上拔出的过程中,灵敏电流计的指针向_______偏转。(“左”、“右” )

四、计算题(第14题9分,第15题14分,第16题18分,共41分)

14、在如图甲所示的电路中,螺线管匝数n = 1500匝,横截面积S = 20cm2。螺线管导线电阻r = 1.0Ω,R1 = 4.0Ω,R2 = 5.0Ω,C=30μF。在一段时间内,穿过螺线管的磁场的磁感应强度B按如图乙所示的规律变化。求: (1)求螺线管中产生的感应电动势;

(2)闭合S,电路中的电流稳定后,求电阻R1的电功率;

(3)S断开后,求流经R2的电量。

15、如图所示,足够长的光滑平行金属导轨cd和ef,水平放置且相距L,在其左端各固定一个半径为r的四分之三金属光滑圆环,两圆环面平行且竖直。在水平导轨和圆环上各有一根与导轨垂直的金属杆,两金属杆与水平导轨、金属圆环形成闭合回路,两金属杆质量均为m,电阻均为R,其余电阻不计。整个装置放在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方向竖直向上的匀强磁场中。当用水平向右的恒力F= mg拉细杆a,达到匀速运动时,杆b恰好静止在圆环上某处,试求:

(1)杆a做匀速运动时,回路中的感应电流;

(2)杆a做匀速运动时的速度;

(3)杆b静止的位置距圆环最低点的高度。

16、如图所示,两根完全相同的“V”字形导轨OPQ与KMN倒放在绝缘水平面上,两导轨都在竖直平面内且正对、平行放置,其间距为L,电阻不计。两条导轨足够长,所形成的两个斜面与水平面的夹角都是α.两个金属棒ab和 的质量都是m,电阻都是R,与导轨垂直放置且接触良好.空间有竖直向下的匀强磁场,磁感应强度为B.

(1)如果两条导轨皆光滑,让 固定不动,将ab释放,则ab达到的最大速度是多少?

(2)如果将ab与 同时释放,它们所能达到的最大速度分别是多少?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

1 2 3 4 5 6

D C D A A B

二、多项选择:

7 8 9 10

AD ABC ABD BD

三、填空题:

11、1:2 1:4 1:2 1:1

12、N S a=c>d=b

13、①(连错一条线则得0分)

② Ⅰ.将开关闭合(或者断开);

Ⅱ.将螺线管A插入(或拔出)螺线管B

③ 右

三、计算题:

14、解:(1)根据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求出 E = 1.2V

(2)根据全电路欧姆定律

根据

求出 P = 5.76×10-2W

(3)S断开后,流经R2的电量即为S闭合时C板上所带的电量Q

电容器两端的电压 U = IR2=0.6V

流经R2的电量 Q = CU = 1.8×10-5C

15、⑴匀速时,拉力与安培力平衡,F=BIL

得:

⑵金属棒a切割磁感线,产生的电动势E=BLv

回路电流

联立得:

⑶平衡时,棒和圆心的连线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θ,

得:θ=60°

16、解:(1) ab运动后切割磁感线,产生感应电流,而后受到安培力,当受力平衡时,加速度为0,速度达到最大,受力情况如图所示.则:

mgsinα=F安cosα

又F安=BIL

I=E感/2R

E感=BLvmcosα

联立上式解得

(2)若将ab、同时释放,因两边情况相同,所以达到的最大速度大小相等,这时ab、都产生感应电动势而且是串联.

∴mgsinα=F安‘cosα

F安‘=B L

电磁感应课件(篇7)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电磁感应规律的应用》。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目标分析、过程分析和效果分析四方面对本节课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内容有两条主线构成,一条是感生电动势,一条是动生电动势。前者是为学习电磁波做准备,后者是对前面知识的复习。前几节分别从感应电流和感应电动势的角度来认识和理解电磁感应现象。本节揭示了电磁感应现象的本质,使学生对电磁感应现象的认识又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教学的着眼点放在了感生电场和洛伦兹力的问题上,但是过分区分两种电动势没有必要。

2、重点与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分析产生感应电动势的非静电力的本质,即感生电场和洛伦兹力。

难点是:感生电动势和动生电动势的产生机理。

二、目标分析

根据新课标教学的要求,我确定本课三维目标是: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感生电动势和动生电动势产生的原因。

(2)掌握感生电场和洛伦兹力与电磁感应现象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过程,提高学生的分析论证能力。

2)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科学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本节知识的学习,体会探索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

2)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根据本节内容特点我确定的教法与学法是:

教法:为了让学生加深对本节内容的理解,在教学中我采用讲述、对比、探究,讨论等方法进行教学。

学法:为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我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在讨论中突破难点。

三、过程分析

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如下设计:

由于引起磁通量变化的原因不同,本节教学内容分为两大环节:一是由于磁场变化产生感生电动势。二是由于导体切割磁感线产生动生电动势。

复习引入

本节课我是通过复习引入新课的,“恒定电流”一章中告诉我们,电路中的电动势的作用实际上是某种非静电力对自由电荷的作用。

提出问题:磁场变化使闭合电路中的导体产生电流,那么,使导体中自由电荷做定向移动的作用力是什么?

分析猜想: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对已有知识的认识,排除洛伦兹力、静电力。猜想是变化的磁场对电荷产生作用力?

(我这样设计的意图是:利用学生掌握的知识学习新内容,通过问题的`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新课教学

环节一:感生电动势的教学

1、开门见山引入概念-----感生电动势

由于磁场的变化,在空间就存在感生电场,如果在此空间存在闭合导体,这一电场就会对导体内的自由电荷产生力的作用,这种作用就是“非静电力”。也即感生电动势的非静电力就是电场对电荷的作用力。

2、感生电场的方向:通过假设导体中的自由电荷是正电荷,它们定向移动的方向就是感应电流的方向,也就是感应电场的方向,所以我们是利用楞次定律来确定感应电场方向的。

环节二:电磁感应现象中的洛伦兹力的教学

1、思考讨论,引入概念——动生电动势

我将在教学中将充分利用“思考与讨论”栏目的作用,引导学生的思维层层深入,最终得出导体CD两端存在电势差,即导体CD相当于一个电源。在说明该电源的非静电力与洛伦兹力有关后,引出“动生电动势”的概念。(设计意图: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复杂内容简单化,抽象知识具体化。)

2、电磁感应中的能量转化

我利用一根导体棒在光滑导轨上的运动,与一定值电阻构成闭合回路,通过设计一系列的问题串进行引导。

1)导体棒匀速运动时受到的安培力多大?方向如何?

2)导体棒受到的外力多大?

3)外力克服安培力做功的表达式怎样?

4)如果已知感应电动势为E,在时间t内感应电流做的功如何表示?

5)“外力克服安培力做功”与“感生电流做功”二者有什么关系?相等

这样我们就可以学生从能量转化的角度推导动生电动势大小的表达式。

(设计意图:从能量转化的角度得出动生电动势大小的表达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当堂训练,巩固提高

设计适量的练习题,并且将练习题分为A、B两组供不同层次的学生使用。

设计意图:充分体现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课堂小结和作业

让学生概括总结本节的内容,构建知识框架,作业布置要有针对性,梯度。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的体验,自己的总结,真正达到了检验学生课堂效果的目的。

作业课后2、3、4题;

板书设计我分两部分,主板书写在左侧,体现本节课的主干知识,副板书在右侧,主要画用来辅助说明的草图。

四、效果分析

通过以上的过程设计我预计可达到以下效果。

1、能够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从而实现本节课的知识目标。

2、能够充分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发展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3、变规律的传授过程为规律的探究过程能够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当然本节课的设计还存在着许多的缺点和不足,请各位老师给予批评和指正。

电磁感应课件(篇8)

九年级下册物理电磁感应现象知识点

第六章物质的物理属性

一、物体的质量

1、定义——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物体的质量,通常用字母m表示。在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千克,符号为㎏。常用的质量单位还有克(g)、毫克(mg)和吨(t)。换算关系为:

1t=1000㎏1㎏=1000g1g=1000mg

测量工具:天平托盘天平使用说明

①、使用天平时,应将天平放在水平工作台上。

②、使用天平时,应先将游码移至标尺左端的“0”刻度线处,再调节横梁上的平衡螺母,使指针对准分度盘中央的刻度线。

③、测量物体质量时,应将物体放在天平的左盘;用镊子向右盘加减砝码;移动游码,使指针对准分度盘中央的刻度线。此时,右盘中砝码的总质量与游码所示质量之和等于所测物体的质量。

注意:

A、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时,待测物体的总质量不能超过天平的测量值。向右盘里加减砝码时应轻拿轻放。

B、天平与砝码应保持干燥、清洁,不要把潮湿的物品或化学药品直接放在天平的托盘中,不要用手直接取砝码。

2、判断天平横梁是否平衡有2种方法:一种是等指针完全静止下来,使指针对准分度盘中央刻度线;另一种是指针在相对于分度盘中央刻度线左右摆动的幅度相等。3、质量是物体的一种物理属性

当物体的状态、温度、形状、位置发生改变,但它们所含物质的多少并没有改变,质量不随物体的状态、温度、形状、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二、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

测量方法:当被测物体的质量较小时,可以先测量多个物体的总质量,然后算出一个物体的质量。这种“测多算少”的方法能使测量的结果更精确。

三、物质的密度

1、定义——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密度=

质量体积

通常,用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则密度的公式可以写做:

mρ=在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千克,体积的单位是米,则密度的单位是千克/米,

符号为㎏/m,读作千克每立方米。密度的单位有时用克/厘米,符号为g/cm。

2、在常温、常压下,一些物质的密度(单位:㎏/m)

四、密度知识的应用

鉴别物质——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物理属性,可以用测量密度的方法来鉴别物质。

除了用于鉴别物质外,还可以在已知密度和体积的情况下,利用密度公式计算该物体的质量;或者在已知密度和质量的情况下,计算形状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五、物质的物理属性

物质的物理属性包括:状态、硬度、质量、密度、透光性、导热性、导电性、弹性、磁性等。

第七章从粒子到宇宙

一、分子世界

1、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空隙。分子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中。2、分子间不仅存在吸引力,而且还存在排斥力。固体和液体很难被压缩。

二、静电现象

1、用摩擦的方式使物体带电,叫做摩擦起电。

2、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称为正电荷;把皮毛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称为负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3、失去电子的物体因缺少电子而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因为有多余电子而带等量的

负电。

4、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了电荷,而只是将电子由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三、更小的微粒

分子由原子构成。

原子是由带负电的核外电子和带正电的原子核构成的。

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统称为核子。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

第八章力

一、力弹力

1、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称为力。一个叫施力物体,一个叫受力物体。

2、形变的物体在撤去外力后能恢复原状,这种形变叫做弹性形变。使物体发生弹性形变的外力越大,物体的形变就越大。(在一定范围内,弹簧的伸长量与拉力成正比)。3、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符号位“N”。

弹簧测力计主要由弹簧、秤钩、指针和刻度盘组成。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⑴了解弹簧测力计的量程,使用时所测力的大小应在量程范围内。⑵观察弹簧测力计的分度值。

⑶将弹簧测力计按测量时所需的位置放好,检查指针是否在“0”刻度线处,若不在,

应校正“0”点。

⑷测量时,要使弹簧测力计的受力方向沿着弹簧的轴线方向;观察时,视线必须与刻

度盘垂直。

二、重力力的示意图

1、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与它的质量成正比。物体所受的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G表示物体所受的重力,m表示物体的质量,公式G=mg表示物体所受的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公式G=mg中,g表示物体所受的重力与质量之比,约等于9.8N/㎏,在粗略计算中,可取g=10N/㎏。

2、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称为力的三要素。对于物体所受的任何力都可以用这种方法来表示,这种表示力的图称为力的示意图。

三、摩擦力

1、摩擦:静摩擦、滑动摩擦、滚动摩擦。摩擦力: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

2、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滑动时,会受到阻碍它运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滑动摩擦力。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压力的大小有关,接触面越粗糙、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在一定范围内,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的大小无关。

3、减小物体接触面间的压力和粗糙程度、在接触面间加润滑剂或用滚动代替滑动等可

减小摩擦。

四、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有力的作用时,另一个物体也同时对这个物体有力的作用,即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第九章力与运动

一、二力平衡

1、物体在几个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那么该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当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时,就称为这两个力相互平衡,简称二力平衡。2、二力平衡的条件:当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作用在同一直线上时,两个力才能平衡。

二、牛顿第一定律

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2、物体具有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称为惯性。一切物体都有惯性,惯性式物体的物理属性。

三、力与运动的关系

1、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2、物体在二力平衡的条件下,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3、物体所受的力不平衡时,其运动状态会发生改变。

九年级下册物理学习方法

步骤1.模型归类

做过一定量的物理题目之后,会发现很多题目其实思考方法是一样的,我们需要按物理模型进行分类,用一套方法解一类题目。例如宏观的行星运动和微观的电荷在磁场中的偏转都属于匀速圆周运动,关键都是找出什么力_了向心力;此外还有杠杆类的题目,要想象出力矩平衡的特殊情况,还有关于汽车启动问题的考虑方法其实同样适用于起重机吊重物等等。物理不需要做很多题目,能够判断出物理模型,将方法对号入座,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步骤2.解题规范

高考越来越重视解题规范,体现在物理学科中就是文字说明。解一道题不是列出公式,得出答案就可以的,必须标明步骤,说明用的是什么定理,为什么能用这个定理,有时还需要说明物体在特殊时刻的特殊状态。这样既让老师一目了然,又有利于理清自己的思路,还方便检查,最重要的是能帮助我们在分步骤评分的评分标准中少丢几分。

步骤3.大胆猜想

物理题目常常是假想出的理想情况,几乎都可以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来解释,所以当看到一道题目的背景很陌生时,就像今年高考物理的压轴题,不要慌了手脚。在最后的20分钟左右的时间里要保持沉着冷静,根据给出的物理量和物理关系,把有关的公式都列出来,大胆地猜想磁场的势能与重力场的势能是怎样复合的,取最值的情况是怎样的,充分利用图像_的变化规律和数据,在没有完全理解题目的情况下多得几分是完全有可能的。

步骤4.知识分层

通常进入高三后,老师一定会帮我们梳理知识结构,物理的知识不单纯是按板块分的,更重要是按层次分的。比如,力学知识从基础到最高级(高中学习网)可以这样分:物体的受力分析和运动公式,牛顿三大定律(尤其是牛顿第二定律),动能定理和动量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和动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越高级的知识越具有一般性,通常高考中关于力学、电学、能量转化的综合性问题,需要用到各个层次的知识。这也提醒我们,当遇到一道大题做不出或过程繁杂时,不妨换个层次考虑问题。

步骤5.观察生活

物理研究物体的运动规律,很多最基本的认识可以通过自己平时对生活的细致观察逐渐积累起来,而这些生活中的常识、现象会经常在题目中出现,丰富的生活经验会在你不经意间发挥作用。比如,你仔细体会过坐电梯在加速减速时的压力变化吗?这对你理解视重、超重、失重这些概念很有帮助。你考虑过自行车的主动轮和从动轮的区别吗?你观察过发廊门口的旋转灯柱吗?你尝试过把杯子倒扣在水里观察杯内外水面的变化吗?我觉得物理学习也需要一种感觉,这就是凭经验积累起的直觉。

九年级下册物理学习技巧

图象法

应用图象描述规律、解决问题是物理学中重要的手段之一.因图象中包含丰富的语言、解决问题时简明快捷等特点,在高考中得到充分体现,且比重不断加大。

涉及内容贯穿整个物理学.描述物理规律的最常用方法有公式法和图象法,所以在解决此类问题时要善于将公式与图象合一相长。

对称法

利用对称法分析解决物理问题,可以避免复杂的数学演算和推导,直接抓住问题的实质,出奇制胜,快速简便地求解问题。像课本中伽利略认为圆周运动最美(对称)为牛顿得到万有引力定律奠定基础。

估算法

有些物理问题本身的结果,并不一定需要有一个很准确的答案,但是,往往需要我们对事物有一个预测的估计值.像卢瑟福利用经典的粒子的散射实验根据功能原理估算出原子核的半径。

采用“估算”的方法能忽略次要因素,抓住问题的主要本质,充分应用物理知识进行快速数量级的计算。

电磁感应课件(篇9)

灵山中学物理组陈益尖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揭示了磁和电的内在联系,教材先让学生了解了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艰难历程,后通过实验**的方法归纳出了“磁生电”的规律,在教材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是学生今后学习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楞次定律和交变电流产生的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学习电流的磁效应——奥斯特实验,知道了磁场的基本知识,理解了磁通量的概念,初中时也已经学习了闭合电路的部分导体做切割磁感线运动产生感应电流的知识,自然会激发起他们继续**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的兴趣和热情,而且同学们目前已经有一定的电学实验操作基础和一定的**、分析与归纳的能力,对本节课设计**实验经教师指导和小组合作,应该能够顺利完成。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知道什么是电磁感应现象,了解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

过程和方法通过实验观察,记录实验结果,分析论证,得出结论,了解科学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电磁感应的发现过程,可以了解人类探索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和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难点:组织学生完成电磁感应现象实验,总结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教学过程:

一、 新课导入

【演示1】演示生活中的普通手电筒和手压式手电筒发光,手压式手电筒没有电池,但能够发光,它的电是从哪来的?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学习一个新的篇章:电磁感应与现代生活。

今天我们将学习电磁感应的第一节。

二、进行新课

1法拉第电磁感应的发现

现在请看一个实验并介绍仪器。

【演示2】演示奥斯特实验

提问:小磁针为什么动了?(学生回答:电流周围产生磁场)谁发现的?(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

这一发现震惊了整个科学界,许多科学家正在思考一个问题。让学生猜一猜科学家思考什么问题。(告诉学生当时在科学界如何对称思考)(学生回答:磁性能发电吗?)

法拉第当时和你想的一样,花了10年时间研究这个问题,最终获得了电磁感应的称号。让我们来看看法拉第对电磁感应的发现。

指导学生根据阅读大纲阅读7-9页教科书

① 为什么法拉第在过去十年里没有取得重大突破?

——思维定势路漫长

②法拉第最终如何获得了突破?发现了什么?

——偶然发现犹迷茫,深入**得真谛

③体会法拉第研究问题所表现出来的探索精神。

师生共同分析:通过阅读,我们可以将法拉第的研究思路归纳为两个方面

一是静态学习,但由于思维定势的限制,近十年来没有大的突破。(展示电路图)

二是转变思维方式,既然静态不行,就在变化中**:偶然发现犹迷茫,深入**得真谛,最终通过大量的实验发现了磁能够产生电。(展示电路图)

至此,经过十年的努力,法拉第终于找到了“磁能否生电”的金钥匙,并总结了磁能够产生电的现象的原因:

“把磁转变为电”不是一种稳态效应,而是一种在变化、运动过程中才会出现的效应。这种“变化”、“运动”概括为:变化的电流、变化的磁场、运动的磁铁、在磁场中运动的导体。

法拉第把这种由磁性产生的电现象称为电磁感应。电磁感应产生的电流称为感应电流。

接下来,我们将遵循法拉第的思想,进一步讨论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

2、**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

(1) 引导学生遵循法拉第的思想,利用教师提供的实验设备设计实验,完成**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

①学生分组实验

学生按教材要求完成实验,并填写实验记录表。教师检查教学,发现个别问题个别解决,常见问题全班解决。

② 结果显示(利用电子白板的书写功能辅助教学,让学生填写实验结果)

③引导分析,归纳总结

a、 请注意观察电流计电路在三个实验电路中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是什么?(闭合回路)

b、 这三种实验现象不同,但他们都能产生感应电流。他们在本质上有共同的特点吗?(每组可相互讨论)(学生可回答磁通量的变化)

(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复习磁通量的概念及改变磁通量的方法,并结合三个实验电路图分析在这个三个实验中是“谁”引起了磁通量的变化)

幼儿教师教育网的幼儿园教案频道为您编辑的《电磁感应课件必备九篇》内容,希望能帮到您!同时我们的电磁感应课件专题还有需要您想要的内容,欢迎您访问!

相关推荐

  • 磁场课件必备 教案课件是教师工作的一部分,要认真对待。教案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策略之一,如何快速写出优质的教案课件?下面是一篇网络上广泛传播的题为“磁场课件”的文章,请注意重点内容!...
    2023-12-26 阅读全文
  • 电和磁课件 老师都需要为每堂课准备教案课件,写好教案课件是每位老师必须具备的基本功。完整的教案是教师制定教学计划和安排课程的前提。请看下面小编为您整理的有关“电和磁课件”的重点内容,还请您收藏本文!...
    2023-05-06 阅读全文
  • 电磁铁课件 教案课件是我们教师工作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相信每位教师都对编写教案课件是不陌生的。教案作为教师职业生涯中的宝贵财富,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教训。下面的文章将详细探讨“电磁铁课件”这一话题,希望我的建议能给你带来启发。如果它对你有帮助,请不要忘记收藏哦!...
    2023-12-26 阅读全文
  • 电磁铁课件10篇 我们听了一场关于“电磁铁课件”的演讲让我们思考了很多。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所以老师写教案可不能随便对待。教案是评估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依据。经过阅读本页你的认识会更加全面!...
    2024-09-21 阅读全文
  • 电磁铁课件范例 在开学前,老师们需准备好每门课程的教案和课件。而在日常教学中,每天都需要编写和更新自己的教案课件。这些教案课件是老师们授课的重要依据,也是学生们学习的重要参考资料。因此,在编写教案课件时,老师们需要从多方面考虑。首先,老师们需要将学科的教学内容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进行分类,然后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和...
    2023-05-18 阅读全文

教案课件是教师工作的一部分,要认真对待。教案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策略之一,如何快速写出优质的教案课件?下面是一篇网络上广泛传播的题为“磁场课件”的文章,请注意重点内容!...

2023-12-26 阅读全文

老师都需要为每堂课准备教案课件,写好教案课件是每位老师必须具备的基本功。完整的教案是教师制定教学计划和安排课程的前提。请看下面小编为您整理的有关“电和磁课件”的重点内容,还请您收藏本文!...

2023-05-06 阅读全文

教案课件是我们教师工作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相信每位教师都对编写教案课件是不陌生的。教案作为教师职业生涯中的宝贵财富,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教训。下面的文章将详细探讨“电磁铁课件”这一话题,希望我的建议能给你带来启发。如果它对你有帮助,请不要忘记收藏哦!...

2023-12-26 阅读全文

我们听了一场关于“电磁铁课件”的演讲让我们思考了很多。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所以老师写教案可不能随便对待。教案是评估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依据。经过阅读本页你的认识会更加全面!...

2024-09-21 阅读全文

在开学前,老师们需准备好每门课程的教案和课件。而在日常教学中,每天都需要编写和更新自己的教案课件。这些教案课件是老师们授课的重要依据,也是学生们学习的重要参考资料。因此,在编写教案课件时,老师们需要从多方面考虑。首先,老师们需要将学科的教学内容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进行分类,然后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和...

2023-05-18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