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孟子观后感合集

发布时间:2024-10-01

到底该如何写好有关作品名的观后感呢?好的电影可以激发我们浓浓的兴趣,就算时隔多年,再次观看仍然充满感动。通过阅读和写作我们可以获取知识和技能,我们听了一场关于“孟子观后感”的演讲让我们思考了很多,经过阅读本页你的认识会更加全面!

孟子观后感 篇1

《孟子》读后感集锦(六篇)

之一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听说过《孟子》这本书,这是一本能教育我们怎样做人的书,同时也是一位良师益友。见面总比出名好。今天,我很幸运读到了这本本能地让我们受益终生的书。

关于教我们怎样做人的书我读的不多,但也涉猎过一些,比如《三字经》、《**规》等。但这本书对我影响比较大。这本书主要写一些关于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孟子的故事。读了它我受益匪浅。

在这本书里有几个故事深深地记在我的脑海里,其中有一个故事叫做《师友之道》。这个故事主要讲的是交友要做到“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孟子说过“父子有亲,群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心”,这“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则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法则,为政治应率先垂范,身先士卒,才能维持社会的稳定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通过这个故事让我知道交朋友看不到这个人的财产和地位。重要的是要看这个人是否有天赋,是否值得学习,这样你才能交到真正的朋友。

在这本书里还有一个让我受益匪浅的故事,这个故事就是《成熟自己》。这个故事讲的是仁义,这是经常听到的。在孟子眼里,它就像一粒良种。种植后,它会生根发芽,耐心呵护,最终使它成熟收获。如果是栽种而不是收获,那和杂草没什么区别。

这个故事让我知道,每个人都应该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理想人格。如果他们半途而废,无论付出多少努力,都将毫无意义。

“书中自有**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我通过读《孟子》这本书,使我真正的懂得了做人的道理。我爱这本书,我不会忘记它的。

之一说到孟子,我们还会想起“孔孟之道”,他对孔子和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使后世将其与孔子并称为“孔孟”,且称其为“亚圣”。 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孟母管束甚严,给后世留下了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的千古美谈,成为母教之典范。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儒学大师。

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游说各国。但当时并不是所有国家都接受,退休后与**一起写书。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孟子提倡“仁、义、礼、智”,并认为,“仁、义、礼、智”四者之中,“仁、义”最为重要。仁,就是宽厚,指同情、关心和爱护的心态,即“仁爱之心”。义,就是正直,指正当、正直和道义的性格,即“正义之气”。

礼,就是谦让,指礼仪、礼貌和礼节的规矩,即“礼仪之规”。智,就是才能,指明辨是非、善恶分明和明理睿智的能力,即“智谋之力”。信,就是诚实,指诚实守信、坚定可靠、相互信赖的品行,即“诚信之品”。

孟子是一个自强不息,有使命感的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处身于战国乱世,他希望用自己的一套仁政理想辅佐诸侯统一天下。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在一个分崩离析,**集权沦丧的时代,武力才是解决争端,争取利益的最有效途径,孟子倡导的“仁政”必然难以被统治者所接受。虽然不能在政治上有一番作为,但他并没有自暴自弃,“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行,增益其所不能。”他仍以天下为己任,“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以承三圣”, 即他仍要把他的思想学说宣布于天下,以此来影响并匡正世风世俗。

除了像“孟母三迁”、“孟母断机杼”这样家喻户晓的故事外《孟子·公孙丑》中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站在正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和帮助;违背正义,必陷于孤立。在这一点上,我们应该被告知,做事的出发点应该是正确的,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支持和帮助,得到大家的肯定和认可,最终取的胜利。否则,即是你通过一些手段使自己占据了有利形式,但最后还是会失败。

正所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之所以能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取得最终的胜利,就是因为我们的行为是正义的,得到了绝大多数人的赞成和支持。

《孟子·尽心上》:“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孔子登上鲁国的东山,整个鲁国尽收眼底;在圣人门下学***人,便难以被其它言论所吸引了。

表面上指泰山之高,实际指人的眼界。这就告诉我们要不断寻求突破,超越自我,积累,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形成更广阔的人生视野和境界。在生活和事业的征途上,我们经常都只能看到眼前的事物的发展,或者“一叶障目”,被一点小障碍阻挡了视线。

对于眼前利益的困惑,我们看不到长远的发展。因为缺乏远见,我们错过了机会。因此我们要努力登上人生的“泰山”,观到事业的“大海”,摒弃“井底之蛙”的心态,做一只向往“井外世界”的“青蛙”,向着更高更远更开阔的境界靠近。

所以孟子说:“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纵观能成大事者,贵在目标与行为的选择,也就是他们懂得选择什么放弃什么。

如果你没有目标,或者做了很多无用的事情,你将不可避免地陷入忙碌的生活,成为一个忙碌的人。如果“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到头来只能是拣了芝麻丢了西瓜,终无所成。“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和“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是一样的道理,所以,一定要舍弃一些事不做,去做该做的事,具有“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的宁静胸怀。

然后才能有所作为。在这个社会里,有些人做他们不喜欢或不喜欢的事情,他们什么也做不了。有些人做他们不想做的事,他们很痛苦。

之三孟子曰“可以取,可以无取,取伤廉;可以与,可以无与,与伤惠;可以死,可以无死,死伤勇译文】

孟子说:“可以拿取,也可以不拿取的,拿取了有损廉洁;可以给与,也可以不给与的,给予了有损恩惠;可以死,也可以不死的,死了有损勇敢。”

【读解】

与著名的“鱼与熊掌”二者必居其一选择不同,孟子在这里摆给我们的,是一种两可之间的选择,而且要为难得多。比如说,杀人越货还是遵纪守法?这不是绝大多数人的问题,但是,吃回扣还是不吃?

收红包还是不收?这对很多人来说,却是相当考人的难题了。

就孟子所举的情况来看,“取伤廉”是比较好理解的,可“与伤惠”和“死伤勇”却有些令人费解。揣摩起来,所谓“与伤惠”大概是说,在可以给与,也可以不给与的情况下,还是不给与的好。因为,“济人须济急时无”,也就是孔子所说的“君子周急不继富”(《论语·雍也》)的意思。

不然的话,给予了反而有滥施恩惠的嫌疑,反而于真正的恩惠有所损伤。这就是“与伤惠”。至于说“死伤勇”,则是指我们在面临生死抉择的时候,有时候活下来比死去需要有更大的勇气和更强的战胜困难和耻辱的毅力,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选择了死,很可能给人以轻生的感觉,当然就是于勇气有所损伤的了。

这就是“死伤勇”。

有人认为,孟子之所以举出“与伟惠”和“死伤勇”,是因为战国时代豪侠风气盛行,四豪滥施恩惠,荆(轲)聂(政)刺客轻生,所以孟子针砭时弊,引以为戒。(毛奇龄《圣门释非录》引全履祥语)

如此说来,倒是一个时代性的话题了。那么,对我们来说,什么仍然具有当代意义?

恐怕就是“取伤廉”了吧!

之四在教学《孟子》二章时,便简单的了解了一下关于孟子的思想,孟子的思想**于孔子,他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的学说。孟轲的文字,善于抓住论述的中心,以高度概括的语言做扼要的谁,观点鲜明突出,读后发人深思。

因此,我又细细的看了一下有关《孟子》的文章,他的文章论点论据俱全,长于说理,不若《论语》般读整书方知逻辑,也不若《道德经》玄妙牵强,读起来萌化感比较强。但《孟子》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先从一般事物说起,再慢慢引出道理,让别人不知不觉间承认自己的错误。孟子说:

“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的东西,却举不起一片羽毛;我的视力足以看清秋天野兽毫毛的尖端,却看不见一车子的柴禾。大王会相信这话吗?”话中所说的显然不符合常理。

宣王说:“不会。”孟子说:

“显然,一片羽毛举不起来,是因为不肯用力气;一车的柴禾看不见,是因为不肯用目力;百姓不被您爱抚,是因为不肯施恩德啊。所以大王未能做到用仁德统一天下,是不去做,而不是不能做啊。”就这样,孟子让君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比起直话直说的谏臣,孟子所说的让至高无上的君主更容易接受。道理层层递进,就像是设下了圈套,一步一步地让人不知不觉走进去。

孟子能说会道,轻易地让王们陷入它设下的圈套。当齐宣王喜欢**的时候,孟子说齐国是可以治理的。但他这样说是有条件的,就是要与民同乐。

我以为孟子的这个与民同乐只不过是和统治阶级说说而已,怎么能够真正的实现呢?即使实现只是暂时的,也要看统治阶级的情绪。如果他们愿意,老百姓会得到一些好处。如果他们不愿意,老百姓就得不到任何好处。

又如“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译:

称,然后知道重量;量,然后知道长度。万物都是这样,人心更是如此。这样地向人说明道理,能让人不服吗?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是孟子的重民思想。确实如此,广大人民群众怎么能置之不理呢?

《荀子·王制》:“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多大的江山也能保住吗?“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译:

君主把百姓的快乐当作自己的快乐,百姓也就会把君主的快乐当作自己的快乐;君主把百姓的忧患当作自己的忧患,百姓也就会把君主的忧患当作自己的忧患。这个思想一直延续到现在。

《孟子》中对于如何造就人才的思想值得借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说,“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有了这样的磨炼,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问题的加一个方面是,他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这样就把造就人才的主、客观条件都说到了。

学习《孟子》,我觉得应该从其思想学起,从其文章的意会、领悟谈起,努力提升自己的思想意识。

之五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读后感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战乱不断的政治战争时期,也是一个文化争鸣的时期。孟子便是生于这乱世,成于这盛世的一代大儒。

两千年前,孟子和我们出生在齐鲁大地。孟子的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后来,他的家人谢绝了,他搬到邹州。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孟母管束甚严,给后世留下了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的千古美谈,成为母教之典范。

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游说各国。但当时并不是所有国家都接受,退休后与**一起写书。

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孟子认为一个人最基本的品格是善良与诚实,而他自己就是这样的一个浑身充满“浩然正气”的君子典范:“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这便是孟子一生的最好概括。

孟子是一个自信的人。“人人有贵于己者。” 每个人自己身上都有值得尊贵的东西,不要把自己看低了。

这种自信还表现在他游说诸侯时。“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 孟子认为只要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符合君子的道德准则,即使他人权势再大,也不应该有任何自卑的情绪。

孟子观后感 篇2

孟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他跟孔子是儒家学派的鼻祖。

在了解孟子以前,我都觉得孟子是同一朝代的,可是,这本书刚开始看,就打破了我原先的想法。其实孟子是孔子去世很久;才出生的。小时候,孟子就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很崇拜孔圣人,十几岁的时候,它还去过鲁国,相知孔圣人的门第来叫自己,可是,孔子的徒弟差不多都已经去世了,于是,孟子找到了司徒牛,这时,司徒牛也已经是个驼背老人了,司徒牛原是子思老师来讲解反求诸己的问题。也就是强调,首先要从自己做起,不管知否遇到问题都要经常做到反躬自问。现在很多情况下,我们都是用不同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和别人可以说是严于律人,宽以待己,这些都是不应该的。我们要身先士卒,从自我做起。

孟子,作为我国古代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的王道、仁政治国之道、交友的标准、理想人格在孟子所处的时代可能带有一些理想的色彩,但很多的思想运用到当今时代仍对人们提高修养等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这就是经典的力量,它不会随历史而逝去,而会随着时间发展不断地积淀、凝炼,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就如同酒一样,越陈越香。

孟子观后感 篇3

跨越千年的过去是智慧,不变的是思想。作为一代亚圣——孟子,这位儒家宗师,一生推崇其人生主张,游说各国,后来隐退著书立说,为后世留下这包含了永不褪色的儒家文化的《孟子》。

程颐曾说过:“孟子有功于圣门,不可胜言。仲尼只说一个仁字,孟子开口便说仁义。

仲尼只说了一个志向,孟子说了很多养气的出来,只有这两个字,其功绩是非常大的。”寥寥数语,却将《孟子》精要概述无疑。可见,孟子的思想不仅是继承,而且是升华。

孟子也强调仁义,仁是人心的本质,义是人所必由的大道,倡导“性善论”,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仁政学说和修养学说。孟子认为,人与生俱来的慈悲、羞耻、敬重、是非,称之为本心,与仁、义、礼、智相对应。孟子对梁惠王说“仁者无敌”以强调“仁”的作用;对齐宣王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来推广仁爱之心;孟子还说“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可见“仁义”在孟子学说中的重要地位。

而“性善论”则是说人性本善,通过自觉努力,完善道德,人人都能成为圣人。

《孟子》中也出现了大篇幅的君主与孟子的对话。孟子为世人所公认,王梁惠、王梁襄、滕文公、齐宣王都问过他。而孟子始终坚持着自己的理想,除推行“仁政”之外,“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更是推翻了君王一贯高高在上的思想,讲究“民为邦本”,这种民权驾于君权之上的说法比法国卢梭的民权论早了一千多年。

正可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孟子认识到了人民才是政权的根基。其次,孟子认为君为人父母,不仅要有贤德、重义轻利,更重要的是与民同乐,所以喜爱**的齐宣王才能明了“与少乐乐,不若与众”的道理。又如,“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在学***上,孟子也有诸多主张。他认为要运用正确的学***,即“君子深,造之以道”,也包含了我们今天科学学***光;他也注重“自得”,即自觉学习:“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所以要自觉地有所得,才能彻底领悟才能将知识变为自己所有。

另外,还要广泛地学习,达到融会贯通。在教学方法上,孟子和孔子一样,善于启发学生的思维,运用问答,从不代替学生下结论。相反,他善于激发学生的潜能,使他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孟子还提倡“专心有恒”“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等,其中很多部分对我们今天的教育仍有不可忽视的启发作用。

另外,孟子对为人师者也提出了自己的要求,就是“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也讽刺了那些“以其昏昏”却妄想“使人昭昭”的人。即教师首先要自己明白,才能使学生明白,在提升学***时也要提高自己。

接下来谈谈个人修养问题。我们都熟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而孟子提出“自暴者,不可与有信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社会环境固然重要,然而个人意愿还是起着决定性作用,类似于周敦颐笔下的莲“出淤泥而不染”,可见人的思想道德并不总是以外界环境为转移的。

孟子提出的“取伤廉”“与伤惠”“死伤勇”也是具有时代意义的。取伤廉:取了有损于廉洁之称,大家都能够理解。

而“与伤惠”是指给了有损于惠爱的称号,是叫人们在尊重他人的基础上不滥施恩惠。至于“死伤勇”,是指死了有损于勇敢的称号,有时活下来比死去更需要一种勇气,这也教导人们要珍爱生命,永远不要轻生。

现代人在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会遇到许多难以决断的时候,《孟子》一书给了我们这些问题的答案。人们处在社会之中,难免会遇到难以抵抗的**,孟子告诉我们:“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时时存在,关键在于我们怎么抉择,孟子又告诉我们“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必要的时候要“舍鱼而取熊掌”、“舍生而取义”。人生在世,总有失意的时候,这个时候,怨天尤人,自怨自艾并不能解决问题。

孟子告诉我们:“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者,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还注重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而“养气”要在平日里合乎道义,不可拔苗助长;他也教会我们知足常乐,“无为其所不为,无欲其所不欲,如此而已矣”,他更是道出了坚持到底的难能可贵之处,“行百里者,半于九十”,在离成功一步之遥的地方放弃,以往的一切努力也在此时化为乌有;他还提出了个人对自身的要求,对国家、对社稷的贡献: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长于论辩,他能掌握对方的心,读者的心,使之在全然不知的情况下就走进了他用语言布下的圈套,这就是孟子语言吸引人的地方。此外,孟子作为一个面向君主的说客,他的言辞也反映了他的智慧。与他直言不讳的谏臣相比,孟子的话更容易被君主接受。正是由于孟子的雄辩才能,才出现了“王顾左右而言他”的局面。

他善打比喻,几句话便能让君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如他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指出梁惠王仁政不足,更可贵的是他向梁惠王提出的建议中还包含了当今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污池”“斧斤以时入山林”……这些都在保持自然的一个平衡状态,孟子思想之先进可见一斑。他以“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来告诉齐宣王,有些事并不是做不到,而是个人不愿去做,而大王不行王道也是因为不肯做而得不到民心的。

再有,孟子说“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以此类比人心,就更需细细衡量。

孟子思想中的智慧火花和语言中的艺术魅力不容忽视。在历史的积淀下,它们一直熠熠生辉,越来越珍贵。尽管当时孟子无法将他的理想实现——改变诸侯割据局面,一统中国,养名教民,可后人能从《孟子》中汲取更多精华,在儒家文化中感悟大道,努力提升自我道德,将孟子学说沿用到当今社会建设及立身处世之道中。

孟子观后感 篇4

关于读孟子有感优秀范文精选

孟子经常用一些完整的小故事、寓言来表达自己地观点和看法。而这些小故事和寓言就慢慢变成了今天我们常用地成语,如"揠苗助长"、"五十步笑百步"、"再作冯妇"等等,可见孟子思想对我们地影响对我们来说不可不谓深厚。

孟子所说的"揠苗助长"演变到今天一般都说成是"拔苗助长",但说的都是同样一个道理,孟子认为教学和学习知识如同植物生长一样,都有自己的规律,必须循序渐进,而不能揠苗助长,急于求成。"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一定要不断地培养义,心中不要忘记,但也不要一厢情愿地去帮助它生长。不然就会像宋人那样"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把自己累得不行不说,还枯死了禾苗,得不偿失。要想幼苗茁壮成长,只有勤于耕耘。不愿耕耘,拔苗助长,必然失败。就像人的成长与发展一样,同样要遵循规律,通过自身的努力使自己的根基一点点变得牢固,才能吸收更多的养分,成长得更好,由一颗幼小的树苗长成一株参天大树。

孟子在告诉我们做事情要遵守规律的同时还提醒人们凡是应顺其自然,适应事物本身的发展的速度和方向,正所谓:"其进锐者其退速",即是继承了孔子"欲速则不达"的思想。当我们太想办成一件事的时候,往往急于求成而显得过于浮躁,沉不住气,冒冒失失的前进就失去了方向和重心,把握不住事物前进和发展的速度,方而更容易迷失方向。孟子的观点就好像力的作用和反作用的道理一样,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力越大,那它产生的反作用也就越大。同样,如果我们在一件事情上倾注了太多的精力和心血,付出了太多的努力,那我们必然抱有更多的希望和企盼,而一旦事物的发展出乎我们的意料和想象,那我们将比用平常心对待一件事物的时候更难以接受眼前的事实。所以凡是我们不必看得太重,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尽最大的努力,做最坏的.打算,这样,当事情成功时,我们才不致于过于高兴,被成功的喜悦麻痹了清醒的头脑;在事情失败时,才能以一颗平常心对待,不致于过于失望和难过而丧失了前进的勇气。

孟子还曾说过:"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命时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追求的,当两者不可兼得的时候,孟子选择舍生取义,虽然平凡如我们的芸芸众生不用面对生命与道义这么高尚严肃的话题,但我们在生活工作中难免还是会面临两难的选择,那我们又应该怎样抉择呢?比如说工作和休息的冲突,个人利益和大家利益相矛盾的时候,何去何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和选择。但我觉得能够把工作和生活有机融合在一起的人是最高明的,首先热爱生活,也喜欢工作,把生活当作工作的一部分,把工作看成生活的有机体,每一天,既是在生活,也是在工作,工作是生活,生活也是工作,这样,即是是工作占用了休息的时间,也不会产生工作占用了休息时间的想法,也就不会觉得在八小时之外的工作是一种负担。

孟子观后感 篇5

孟子的智慧——超越时代的治国之道中华文化,包罗万有,华夏历史,博大精深, 读后感:《孟子的智慧》 。五千年的历史,笑傲风云;五千年的文化,光辉灿烂;五千年的人物,阅读各种**,五千年的战争,硝烟弥漫之后。

岁月的巨轮碾过的痕迹,留给后世无数中国人景仰的名字。孟子,无疑是最光慧的名字之一,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永恒。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鲁国人(今山东邹城人)。这是一个动荡的时期,七个国家相互制衡。奴隶制度进一步崩溃,取而代之的是逐渐成型封建制度,社会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阶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新旧势力在经济和政治领域的斗争进入白热化,进而扩展到思想领域。

许多优秀思想家从不同的角度和立场出发,对当时的社会变革、民生民情、治国之道,发表了不同的主张,互相展开争论,各个学派应运而生,这就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农,杂,并称为“先秦诸子十家”。孟子是儒家思想的杰出代表。

最初对于孟子的印象,**于课本上的一篇短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借先贤为例,看似在论证逆境使人成才,下文却是笔锋一转,转到治国之道,提醒君主身处安逸中仍要居安思危,显示出他的学识、抱负,以及千年一遇的治国之能,注定了他在乱世中有所作为。

孟子被后世尊称为“亚圣”,相比起孔圣的传道授业思想,他的才能更多体现在治国平天下之上,那是一种超越时代的智慧。

一.“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公孙丑下》)——一脉相承的外交策略这里的“道”,在当时是指仁政,这是儒家千古以来坚持的思想。孟子的主张是,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

放眼当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具有了更为深刻的诠释。这句话经常被用来阐述这么一种情况:坚持正义的道路,就能得到多方面的理解、支持与帮助,若背离正义的轨道,就会陷入众叛亲离、孤立无援的境地。

在这里,我们把“道”理解为“正义”,是指“公正的、有利于人民的道理”。(《现代汉语词典》)这是最贴近时代的理解,然而,却是和它最初的含义一脉相承的。 1954年6月,为了促进我国同印度、缅甸及世界各国的友好交往,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国**首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运用范围不断扩大,影响日益深入,已经逐渐成为指导政治、经济等诸多领域的国际关系准则,成为最有生命力的指导国际关系的基本理论,从中,我们仍可以读到儒家思想的博大精深,以及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思想深深的烙印。

二.“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僻邪侈,无不为已。”(《孟子·滕文公上 》)——经济教育两手抓孟子的观点是,有一定产业收入的人才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假若没有一定的产业收入,就没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就会胡作非为,违法乱纪。

乍一看,这是孟子对封建土地所有制下自然经济引起的民生问题的决定。小农经济,自给自足,只有使人民拥有“恒产”,解决了温饱问题,安居乐业,他们才不去触犯刑律,为非作歹。当拥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人民的物质生活有了保障,统治者再兴办学校,用孝悌的道理进行循循善诱,这就可以形成良好道德风尚,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在那个教育尚未普及的战乱时代,孟子的理论为统治者指引了一条强国之路: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先解决温饱问题,再推行教育,提升国民素质。

经济教育两手抓、两手硬,才能真正达到“国富民强”。 沧海桑田,斗转星移,当教育的地位在历史的洪流中稳步上升,直到今天形成了稳定的义务教育,素质教育等制度,我们是否会怀念,千年之前,有一位道骨仙风的圣人负手而立, 在君王睥睨天下的威严之前,从容道出一句“谨痒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三.“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超前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拿来主义”在中国人的思想中根深蒂固,缠绕了数千年之久。战国乱世,谁也不知道下一场战争什么时候会打响,自然人心惶惶,随时准备收拾细软远离战火。

面对着充足的资源,需求之庞大,大多数人会选择毫不客气地将其笑纳囊中,久而久之,便无法收敛内心潜藏的贪婪,小到市井小民,大到一国之君,皆无可避免,只是表现形式有所不同。然而在当时社会经济的大环境下,孟子却能清心寡欲,保持自身的修养,洞悉人性的贪婪,提出了具有“可持续发展”性质的发展方案。 “

孟子观后感 篇6

我们都知道,在政治思想中,《孟子》中的核心思想是民本思想,同时推行“仁政”,重教化;在教育思想方面,要顺应自己的本性,集中精力,循序渐进;在文艺思想方面,要鼓励提高鉴赏能力和修养,提倡文艺服从政治教育的需要;而在哲学思想方面,孟子是儒家学派第一个提出系统的人性理论的人,性善论也是孟子道德哲学的核心内容,由此构建起他的心性之学的思想体系。即“尽心知性”,“尽心”即把人的本性中的恻隐之心、羞辱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扩充到极致;所谓“知性”,即指对本性中的仁义礼智等伦理道德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并且付诸实践。简言之,孟子心性论的根本目的是塑造理想人格。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知道孟子性善论的基本观点包括:第一,人类有着共同的本性,这个本性是以仁、义、礼、智等道德意识为内容的社会属性,而非与禽兽无别的自然属性。第二,人的善性是先天固有的、与生俱来的,而非后天形成。

第三,“人皆有之”的善性,起初只是一种道德的萌芽,然而必须经过自我修养,才能发展成为完美的道德。孟子以善性论为基础,发展了心性论。

在《公孙丑·上》的篇章中,用关于小孩突然掉入井里每个人都自然而然地产生惊骇、同情的心情的故事说明了每个人都有同情之心,羞辱之心、退让之心、是非之心。再通过阐述“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辱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有了这四种萌芽在身上,就应该懂得把他们都扩充起来。

孟子的“性本善”的道理很简单,其目的也是为了唤醒我们的善心,探索自己、反思自己并发现自己,尽力行善。但是既然每个人都有好意图,为什么人们的不良意图会造成如此多的悲剧呢?孟子也回答了这个问题。人之所以不好,不是因为他们是天生的,而是因为他们受到环境的影响和外界的污染。

即由于环境影响了他们的心----“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其所以放其良心者”----才会变成这样的。但是外界是没有善恶之分的,那么人的后天的“恶”的根源到底是**呢?因为孟子没有继续论证恶的根源,而是恶的存在,所以我们不能否认人性中恶的存在。

事实上,我认为经济学的前提是人是理性的,这意味着每个人都在追求利与弊,以自助为目的。虽然这个假设并不与性善论相直接矛盾,但是在追求自身利益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与他人利益交叉重合、恶性竞争和零和博弈的过程,所以也不能否认这个天然属性,其实也是人恶的行为的根源。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需要真正的社会秩序和法律制度来规范每个人。

本性善恶的话题,中外古人都有所提及,但往往各执一词,其实善恶兼具,但表达有所不同,这样的提法,虽然比较中庸,但也比较能解释很多问题。人性善恶兼具,有些人的某些恶基因表达的得比较强烈,不好的文化对恶基因起促动作用,就会导致后天罪恶的形成。

在我看来,在我们的努力范围内,我们应该正视我们的人性和善恶结合的本性。在价值观和基本社会伦理道德方面,我们只有一直在努力,虽然目前我们还不能完全主导,因为人的思想个体性非常强,正因为如此,才有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所以我们所做的只是在某方面进行引导。然而,对于人的引导和人的善良的激发,最重要的是依靠自己,而不是父母给予的纯环境和社会氛围。

相关推荐

  • 孟佩杰观后感汇集 在现实生活中观看电视剧已经变得非常普遍,我们在观看过程中会有很多的想法。写观后感能够让观众分享自己对作品的喜爱,坚持写观后感会让我们的写作水平有很大的进步。观后感里是否包含一些重要的内容呢?我们已经为您准备好了关于“孟佩杰观后感”的相关资料,请查收。相信您在阅读完本文之后一定会有所收获!...
    2024-02-11 阅读全文
  • 孟母教子观后感收藏四篇 学生时代我们大家应该都接触过写作文吧,通过写作文可以提高我们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有时一篇作文也是人与人拉近距离的方式,什么样的作文才是让人念念不忘的?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你提供孟母教子观后感收藏四篇,欢迎阅读,希望你能阅读并收藏。《孟母教子》是一篇古代名篇,描写了孟母如何以母爱和教育塑造了她的儿...
    2024-07-31 阅读全文
  • 感动中国孟佩杰观后感 如何规范的撰写作品名的观后感呢?好的电影能在观众心里留下很深的余韵,在观看电影的过程中我们的大脑会产生许多联想。 珍藏内心的变化,写观后感是一种可行的办法,观后感是对电影经历的总结和反思,我们在海量数据中挑选了一篇非常实用的“感动中国孟佩杰观后感”,让我相信这会对你有所帮助!...
    2024-08-30 阅读全文
  • 孟子名言合集 "旁边的女人到了半夜两点突然觉得肚子很饿,你可以起床给她准备一碗热乎乎的'开杯乐',让她感动不已。""哪些名人格言值得收藏呢?随着跨文化交流的深化,名人名言已成为推动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这些言辞既有忠言逆耳的警世之音,也有如春般温暖的劝导。幼儿教师教育网的编辑为您整理了相关报道中的孟子名言,希望您喜...
    2023-12-15 阅读全文
  • 孟母三迁观后感九篇 你是否对写观后感感到困扰?观后感主要是记录个人的感受和体验,是一种非常实用和常见的文体。在我的阅读过程中,“孟母三迁观后感”给了我最令人难忘的阅读体验。欢迎您来这里享受优质的阅读体验!...
    2024-01-12 阅读全文

在现实生活中观看电视剧已经变得非常普遍,我们在观看过程中会有很多的想法。写观后感能够让观众分享自己对作品的喜爱,坚持写观后感会让我们的写作水平有很大的进步。观后感里是否包含一些重要的内容呢?我们已经为您准备好了关于“孟佩杰观后感”的相关资料,请查收。相信您在阅读完本文之后一定会有所收获!...

2024-02-11 阅读全文

学生时代我们大家应该都接触过写作文吧,通过写作文可以提高我们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有时一篇作文也是人与人拉近距离的方式,什么样的作文才是让人念念不忘的?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你提供孟母教子观后感收藏四篇,欢迎阅读,希望你能阅读并收藏。《孟母教子》是一篇古代名篇,描写了孟母如何以母爱和教育塑造了她的儿...

2024-07-31 阅读全文

如何规范的撰写作品名的观后感呢?好的电影能在观众心里留下很深的余韵,在观看电影的过程中我们的大脑会产生许多联想。 珍藏内心的变化,写观后感是一种可行的办法,观后感是对电影经历的总结和反思,我们在海量数据中挑选了一篇非常实用的“感动中国孟佩杰观后感”,让我相信这会对你有所帮助!...

2024-08-30 阅读全文

"旁边的女人到了半夜两点突然觉得肚子很饿,你可以起床给她准备一碗热乎乎的'开杯乐',让她感动不已。""哪些名人格言值得收藏呢?随着跨文化交流的深化,名人名言已成为推动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这些言辞既有忠言逆耳的警世之音,也有如春般温暖的劝导。幼儿教师教育网的编辑为您整理了相关报道中的孟子名言,希望您喜...

2023-12-15 阅读全文

你是否对写观后感感到困扰?观后感主要是记录个人的感受和体验,是一种非常实用和常见的文体。在我的阅读过程中,“孟母三迁观后感”给了我最令人难忘的阅读体验。欢迎您来这里享受优质的阅读体验!...

2024-01-12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