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2024项脊轩志教案锦集13篇

发布时间:2024-09-29

我们听了一场关于“项脊轩志教案”的演讲让我们思考了很多,经过阅读本页你的认识会更加全面。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所以老师写教案可不能随便对待。教案是评估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依据。

项脊轩志教案 篇1

一、教材分析

文贵情真,真挚的情感,是朱自清先生笔下的父亲为自己买橘子过铁路时艰难的攀援,是遇到委屈时爸爸妈妈理解的那份心情,今天,我们来学习归有光的一篇散文小品《项脊轩志》,看作者是如何通过记叙日常琐事,抒发对亲人的真挚情感的。 《项脊轩志》是明代文学家归有光的名篇。文章借项脊轩的兴废,写与之有关的家庭琐事,表达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也表达作者怀念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感情。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体会本文以日常琐事平淡中见真情的写作特色。

(2)学习本文善于选取富有特征的细节来抒写感情的技巧。

2、能力目标:了解作者,朗读课文基本了解作品的记事抒情,表达情怀的特点,口译第一、二、三段,继续积累有关文言知识。

3、情感和价值观目标:通过细节描写感悟作者在叙事中营造出来的抒情气氛。

三、教学重点:学习作者善于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感情的技巧。

教学难点:体会本文笔墨清淡而情意缠绵动人的特色。

四、学情分析:在学生阅读“项脊轩志”注解的基础上,教师补充:

《项脊轩志》又名《项脊轩记》,是明代作家归有光的散文代表作。 “项脊轩”是作者在昆山时的书斋名,以此为名,有两重含义。其一:书斋很小,如人的脊梁之间,从文中“室仅方丈,仅容一人居”可以看出。其二:归有光的远祖归道隆曾在太仓泾居住,作者自号“项脊生”。把自己书斋命名为“项脊轩”,含有怀远追宗之意。

五、课前预习:

“志”:记。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我们学过的《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也属这类文体,把文章读熟。

六、课时安排: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

注意下面几个词语的读音

渗漉lù 修葺qì 垣yuán墙 栏楯shǔn 珊shān珊 爨cuàn

庖páo 先妣bǐ 呱gū呱 阖hé 象笏hù 扃jiōng牖yǒu

2.志”:记。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我们学过的《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也属这类文体。说说这篇文章记了哪些事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二)教学过程:

朗读翻译第一二两段,积累有关文言知识。

1.学生默读课文第一、二、三段。

2.口译第一、二、三两段。

3.积累相关的文言知识。

(1)结合课文,掌握下面几个词语的意思

方丈:一丈见方(古今义)

雨泽:雨水

渗漉:渗透,漏下来。

顾视:环顾四周。顾,环顾,向四周看。

洞然:明亮的样子

冥然:沉默的样子

增胜:增添情趣。胜,美。

珊珊:明洁晶莹的样子。

再变:变化了两次。再,第二次,两次。

类:像。

比去:等到离开。比,等到。

(2)注意下面几个人称代词

予居于此:我

而母立于兹:你

汝姊在吾怀:你,我

余泣:我

久不见若影:你

(3)注意下面几个加点词语词义或词性的变化

使不上漏:从上面

雨泽下注:向下面

垣墙周庭:用垣墙

前辟四窗:在前面

内外多置小门墙:在内外

东犬西吠:向西 以上名作状

乳二世:喂养 名作动

4、合作探究:

讨论下面几个句子的句式特点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判断句。也,表示判断。

妪,先大母婢也:判断句。也,表示判断。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又于庭杂植兰桂竹木”,状语后置。

鸡栖于庭:“鸡于庭栖”, 状语后置。

读书轩中:“(于)轩中读书”,省略句,状语后置句。

(2)朗读第一、二段,思考:

作者说“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结合课文第一、二段,说说作者记述描写了哪些值得可喜或可悲的事?请大家抓住关键句(或文眼)概括文章的悲喜之情。

……

先看老屋:

⑴、文中写了哪些可喜的事?

①修葺后的南阁子;

②母亲的慈爱

③祖母的关心与鼓励;

⑵、文中写了哪些可悲的事?

①老屋的破旧;

②诸父分家;

③母亲的去世;

④功名未就(不效);

(3)分析、鉴赏作者对悲喜感情的表现手法。

(1)作者写先母问儿,大母过轩,等都是生活小事,而且人物的言语也不多,却感人泣下,这是为什么?(学生讨论)

……

教师明确:

①人物的言行切合人物的身份特点;

②事情虽小却足以传递先母的慈爱,祖母的疼惜之情、期待之清;

③这些人事亲情的离合变化又是在家道中落的大背景下发生的,对于一个大家庭来说,兴旺时的繁华安逸生活也许算不了什么,但衰颓困顿中的相互支撑更显的不易,弥足珍贵。(学生要理解到第③小点有一定难度,需要一定的启发)

(2)问题设置:写平常事要抓住容易传递情感的细小处,即抓住细节描写,

文中有哪些细节让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讨论)

……

教师举一两例,学生可以自由发言(如小鸟啄食,人至不去;先妣叩门问寒,老妪门外应答;大母以手阖门,持象笏至;妻凭几学书等)

小结:以上抓住本文以生活琐事体现真挚情感的特点,分析了其中的细节描写以及作者抒发情感的表现手法,总而言之,看似平淡如话,文字也甚为简略的《项脊轩志》包藏了多么丰富的情感内涵啊,这种从生活实感出发,以真情感动人心的创作风格正是以归有光为代表的“唐宋派”与前后七子的大不同之初,当然归有光也不是只写家室琐事,他也论道议政的较为严肃之作,但他最擅长、影响最大的还是像《项脊轩志》这类的文章。

……

五、板书设计:

1.掌握一些重要的实词和虚词/句式。

2.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

3.学习本文的写景及抒情 。

4.感受亲情 。

六、教学反思:

第一小节先写项脊轩的小、老、破、漏和昏暗,既而写经过修葺后的`项脊轩的优美、宁静和恬适,表现的是作者对项脊轩的喜爱之情和高尚的志趣、恬淡的心境。“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一句,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引起了对家庭生活琐事的回忆,而这些事又都与项脊轩有关,都表现了作者的悲哀之情:一是写了大家庭的分崩离析和破落,表现作者对家庭衰败的哀痛;二是写母亲对子女的无微不至的关怀,表现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三是写了祖母对作者的牵挂、赞许和期盼,含蓄地表达了怀才不遇、功名未成、辜负亲人的抚育和期望的无限沉痛的心情;四是写了亡妻生前在轩中的生活片段和轩以后的变化,表达了作者对妻子的真挚情意。作者正是这样把经过选择的零散的材料集中到一定的空间中来,尽管这些材料看来互不关联,可它们都发生在项脊轩,作者用这一小屋的历史把物境、人事、所见、所闻、所感等等,有序地贯穿起来,用自己的思想感情把它们统摄起来,经过滤,使这些本来互不关联的东西产生内部联系,在“形”、“神”上都得到和谐的统一。

项脊轩志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1 学习常用实词和虚词“顾”“稍”“置”“去”“归”等的'用法。

2 学习文言文中词类现象(名词作状语)的一般规律。

3 理解本文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家庭变迁的感慨。

4 分析归有光散文的一般特点。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归有光散文的特点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方法:文言文教学三读法

第一课时

目标:解题,介绍作者,认读课文,讲解第一段。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本课是一篇抒情性很强的散文佳作。作者在写景叙事中,把“喜”和“悲”的感情抒发得委婉动人,感人至深。

二.介绍作者:

归有光(1507~1571年),字熙甫,明朝昆山人,著名散文家。作者自幼苦读,9岁能文,20岁通读五经(《诗经》《尚书》《周易》《礼记》《春秋》)和三史(《史记》《汉书》《后汉书》,加《三国志》称“四史”),但考试不利,35岁才中举,后8次考进士落第,于是迁居到嘉定(今上海市)安亭江上,讲学20余年,学生颇多,称之为“震川先生”。他直到60岁才中进士当县令。由于为官正直,不与上级官吏和地方豪绅同流合污,3年后明升实降为顺德通判,专管马政,颇受委屈。后由大学士高拱保荐为南京太仆寺丞,留掌内阁制敕房,修《世宗实录》,上任一年后,病故。在文学上,因作者仕途多舛,但他博览群书,在散文创作上造诣很深,是明代杰出散文家。他的散文源出《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风格朴实,感情真挚,一反当时“文必秦汉”的理论和只求貌似的形式主义风尚。归有光与王填中、唐顺之、茅坤并称为“唐宋派”。他的散文朴素简洁,自然真挚,以神味见长,尤善以家庭琐事寄托真情。《项脊轩》《先妣事略》《寒花葬志》为代表,他的作品对清代桐城派散文影响很大,本单元的《登泰山记》(姚鼐)与本文有很多相似之处。

三.解题:项脊,地名,是作者九世祖归道隆所居之处;轩,小屋,作者将自己的书斋题为“项脊轩”含有怀宗追远之意;志,记也,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

四.听录音,正音正句读:

1.下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 渗漉(shenlu) 栏楯(shun) 兀(wu)坐 修葺(qi)

B 斑驳(bo) 异爨(cuan) 老妪(yu) 汝姊(zi)

C 阖(he)门 长号(hao) 偃(yan)仰 婢(bi)女

D 扃牖(jiongyou) 呱呱(gu) 门扉(fei) 象笏(hu)

.断句练习:判断下列各句断句是否准确。

1.日过午/已昏 2.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3.鸡/栖于厅 4.吾家/读书久不效

5.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6.述诸/小妹语 7.然/自后/余多在外

正确的是:1.3.5.7

五.讲解第一段

1.“项脊轩,旧南阁子也”一句是什么句式?

答:判断句,用来判断主语所指的人或事物是什么,具有什么属性或属于什么范围的句子。译文中,能翻译出“是”,相关内容一定做谓语。如“宫中府中,俱为一体”,“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表判断的词有:①也,用“……,……也”的句式,如“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②用“者”“也”表示,其句式为“……者,……也”,如“陈胜者,阳城人也”;③用“者”表示,句式为“……者,……”,如“陈轸者,游说之士”;④用“是、乃、为、即、则、非、亦、必、诚、皆、本”等词语表示,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⑤不用标志,直接用主语和宾语组合,如“七略四库,天子之书”。

2.“室仅方丈”中“方丈”一词是何意思?

答:“方丈”是一丈见方的意思,也就是平方丈。这个词也另外用来指佛寺或道观中主持住的房间,并借以指寺院的住持。

3.“使不上漏”、“雨泽下注”和“以当南日”中“上”“下”“南”几个方位词的用法是否相同?

答:“上”“下”是名词做状语,意思是“从上面”“向下”;而“南”还是名词,做定语。

4.指出下列词语在各句中的用法。

①以 A 以当南日 B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C 臣是以无请也 D 以啮人,无御之者

②胜 A 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B 予观乎巴陵胜状

C 何可胜道也哉 D 沛公不胜桮杓,不能辞

E 胜负之数,或未易量

③时 A 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B 小鸟时来啄食

C 秦时与臣游 D 谨食之,时而献焉

5.“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包含什么文化常识?

答:“三五”表示“十五”。古人记时,往往以两个数字的乘积表示应有的数量。再如“年方二八”,表示为十六岁。“桂影”指月影,神话传说,月中有桂花树,所以用桂代月。

六.朗读本段,边读边翻译。

项脊轩志教案 篇3

【文本解读】

《项脊轩志》所写不过一间小屋,无非一些身边琐事、日常话语和寻常景物,却饱含深情。文章围绕“喜”和“悲”展开,志物怀人,悼亡念存,很能打动人心。文中一些细节,如项脊轩遭火不焚,“室坏不修”,复萁不居等,用语平淡而情感浓厚,阅读时要注意领会其中的妙处。

【素养目标】

1、了解归有光的生平及文章写作背景,积累文化常识。

2、梳理文言知识,理解文意,理清文章结构。

3、学习作者善于选取富于特征意义的细节来表达深挚的感情。

4、感受作者对物在人亡、三世变迁的感慨和对祖母、母亲、妻子的深切怀念之情。

【教学重难点】

深刻感受作者深沉的身世之感和思亲之情。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导入

明代的王锡爵曾说归有光的散文是“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清朝散文家方苞也曾说他的散文能“使览者恻然有隐”。《项脊轩志》是归文中最动人的一篇,希望通过这节课,能让我们走近归有光的情感世界,并借助这篇文章了解归有光的散文特点。

一、知人论世

1、了解作者

归有光(1507—1571),字熙甫,号震川,昆山(今属江苏)人,明代散文家。归有光一生郁郁不得志,但他博览群书,在散文创作方面有很深的造诣。他反对明朝中期前后七子的“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拟古主义主张,自称“好古文辞,然不与世之为古文者合”,提倡“独出与胸臆”,强调真实感情,发扬了唐宋的优良传统。后人把他和唐顺之、茅坤等人并称为“唐宋派”,而他的成就最高。他善于把日常生活和家庭琐事引到古文中来,“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风格朴实,感情真挚,被誉为“明文第一”,当时他被人称为“今之欧阳修”。代表作品有《先妣事略》《寒花葬志》《思子亭记》等。

2、相关背景

归有光原居昆山,“项脊轩”是他在昆山时的书斋名。他在35岁中举后,徙居嘉定安亭江上,授徒讲学,不复回故里。由此可以推知,他18岁写此文,35岁左右可能在迁居前由于翻检书箧,触及旧稿,引起了对亡妻的深深怀念,因而补写了附记,其间相距十六七年,妻死那年手植的枇杷树也生长了约五六年。这样,不仅使枇杷树“亭亭如盖”比较符合实际情况,且让“多在外,不常居”之语也有了着落。

3、了解文体“志”

“志”为文体的一种,与“记”有相似之处,但二者还是有着明显区别。“记”通常用来记事或物,如范仲淹《岳阳楼记》、欧阳修《醉翁亭记》等。“志”则大都用来记录人物事迹,如墓志、人物志等。《项脊轩志》名为记“物”,内容则以记“人物事迹”为主,故以“志”为名。

4、解题

①“项脊”,地名,是作者九世祖归道隆所居之处;

②“轩”,这里指小屋,即书斋。

③“志”,记也,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

二、初读感悟

(一)预习检查

1、明确字音。

渗漉(shènlù)垣(yuán)妪(yù)婢(bì)

妣(bǐ)姊(zǐ)呱呱(gū)阖(hé)笏(hù)

三、文本研究

【思考1】解释词义、概括段意

(第一段)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一丈见方),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渗漏),雨泽下注;每(每一次,每当)移案(几案,桌子),顾(环顾四周)视无可置(挪置)者。又北向(向北,指坐南朝北),不能得(获得,得到)日,日过午已昏。余稍(稍微)为修葺(修补),使不上漏。前辟(开辟)四窗,垣墙周庭(四周围绕院子砌上墙),以当(抵挡)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才)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栏杆),亦遂增胜(美)。借书满架,偃仰(俯仰,这里指安居、休息)啸歌(长啸歌吟),冥然兀坐(静静地独自端坐),万籁(自然界的一切声响)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离开)。三五(农历每月十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树影摇动的样子)可爱。

请概括段意:叙写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变化。

(第二段)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在此以前)庭中通南北为一。迨(等到)诸父异爨(分灶做饭,意思是分家),内外多置(设置)小门墙,往往而是(到处都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越过厨房)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开始)为(动词,插上)篱,已(不久后)为(动词,砌上)墙,凡再(两次)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去世的祖母)婢也,乳(喂奶、哺育)二世,先妣(去世的母亲)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内室),先妣尝一至。妪每(经常,常常)谓余曰:“某所(处,地方),而(你的)母立于兹(这里)。”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小孩的哭声)而(连词,表修饰)泣;娘以(介词,用)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偏指一方,她)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古人成童之年,把头发束起来盘到头顶上)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你的)影,何竟日(一整天)默默在此,大类(很像)女郎也?”比(等到)去,以手阖(关闭)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用于判断句表示肯定,相当于“就”)可待乎!”顷之(不久,不一会儿),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上朝),他日(某一天)汝当用之!”瞻顾(瞻视回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请概括段意:叙写项脊轩的变迁,回忆母亲和祖母的往事。

(第三段)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关上窗户)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遭受四次火灾),得不焚,殆(恐怕,可能)有神护者。

请概括段意:叙写自己闭门苦读的情景及小轩多次遭火未焚的事情。

…………

(第四段)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嫁到我家来。归,旧时指女子出嫁),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小或矮的桌子)学书(写字)。吾妻归宁(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省亲),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形制,规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请概括段意:回忆亡妻生前的事。

(第五段)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名词作状语,亲手)植也,今已亭亭(直立的样子)如盖(伞盖)矣。

请概括段意:借庭树写对亡妻的怀念之情。

【思考2】内容分析

1、第一段写什么?哪一种感情贯穿其中?

明确项脊轩修缮前后的不同情况,以及作者在这里生活读书的情趣。——喜。

2、修缮前的小轩什么样子?修缮后呢?

明确修缮前:狭小、阴暗、破漏

修缮后:明亮、幽雅、安静

3、第二段写什么?哪一种感情贯穿其中?

明确从项脊轩的变化写到对亲人的思念。——悲

先写由于诸父异爨,家中一片杂乱衰败景象;继写我对祖母的怀念以及对祖母的怀念抒发深沉的思念、悼亡之情。

4、试分析第三段的内容和作用

明确第三段写作者闭门读书的情景,以及小轩多次遭火未焚之事,是对悲的进一步补充。

5、第四、五段写什么?

明确写婚后与项脊轩有关的一段生活。作者把妻子生前来轩的情趣与妻子死后项脊轩的室坏不修的悲凉相对比,更以亭亭如盖的枇杷树,抒发自己对亡妻的深切怀念之情。

【思考3】体会感情,赏析写法

1、文章前后两部分虽写于不同时期,时间跨度大,但形散神聚,前后格调一致,情感贯通,这是由于作者善于用线索将生活琐事串联起来。试分析本文有哪两条线索。

明确本文的线索:一条是项脊轩的兴废变迁,一条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作者把经过选择的看似零散的材料集中到项脊轩里来,用这一小屋的历史把物境、人事和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等等,有序地贯穿起来,用自己的思想感情把它们统摄起来,使这些本来互不关联的东西产生内部联系,使“形”“神”得到和谐统一。

2、文章第二、三段共写了哪几件事?这几件事都是写“悲”的,其在情感的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明确(1)文章第二、三段共写了三件事:叔伯分家,大家庭崩溃;妪忆母亲,触动失母之悲;追念祖母,长号不自禁。

(2)这三件事在情感的表达上不一致。写分家时,说“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只在客观的记叙中寄寓深深的感叹。忆母亲时,则“语未毕,余泣,妪亦泣”,情动于衷,却只是有泪无声,含蓄而有节制。思祖母时,则“令人长号不自禁”,如汹涌的潮水,直泻而出,完全失去了控制。由压抑转为外露,由平稳渐趋强烈,感情的抒发层次清楚,感情的发展脉络清晰。

3、文章最后一段是后来补写的,就全文而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一段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明确这一部分补记婚后与项脊轩有关的一段生活,主要表现作者丧妻前后欢乐和悲痛的感情。妻“时至轩中”“述诸小妹语”等写得如在眼前,而枇杷树“今已亭亭如盖矣”,感慨尤深,令人动容。这部分与前一部分虽然写于不同时期,但都是围绕项脊轩写家庭生活琐事,抒发自己或喜或悲的感情,前后格调一致,情感贯通,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4、文章以记叙庭中那株枇杷树作结,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明确文章结尾,贵有余味。这篇文章的结尾,可以说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看到枇杷树,就似乎看到了妻子的音容笑貌,就似乎听到了妻子的欢声笑语。由“亭亭如盖”的枇杷树,自然就会联想到当年亭亭玉立之人,可现在物虽在而人已逝去,占据作者心头的只是一片怅惘之情。结尾托物寓情,同时又点到“庭”,与题目“项脊轩志”相照应。言简意丰情深,耐人寻味。

5、清人王锡爵《归公墓志铭》评论归有光的文章“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指出归有光善于描写生活细节、平凡场景,往往能生动传神地表现出自己的情感。请按人物梳理文中细节描写的具体表现、人物对作者的情感态度以及作者流露出的情感。

明确人物细节描写的具体表现,人物对作者的情感态度作者的情感,

母亲以指叩门扉关怀母爱难忘(“余泣”)

祖母阖门、持笏关怀、怜

爱、期待遗教难忘(“长号不自禁”)

妻子问古事、学书快乐、真挚恩爱难忘(“室坏不修”“亭亭如盖”)

【思考4】分析本文的写作特点

明确①善于撷取生活中的细节和场面来表现人物。如:图书满架、小鸟时来、明月半墙、桂影班驳、老妪的神情、母亲的慈爱等。

②结构严谨、文脉贯通。围绕项脊轩来写,又用或喜或悲的感情作为贯通全文的“意脉”,使看似散漫无章的生活琐事就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③语言委婉含蓄,清新淡雅,感情浓郁真挚。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思考5】对比阅读

先妣事略

[明]归有光

先妣周孺人,弘治元年二月十一日生。年十六,来归。逾年,生女淑静。淑静者,大姊也。期而生有光;又期而生女子,殇一人,期而不育者一人;又逾年,生有尚,妊十二月;逾年,生淑顺;一岁,又生有功。孺人数顰蹙顾诸婢曰:“吾为多子苦。”老妪以杯水盛二螺进,曰:“饮此,后妊不数矣。”孺人举之尽,喑不能言。正德八年五月二十三日,孺人卒。诸儿见家人泣,则随之泣,然犹以为母寝也,伤哉!于是家人延画工画,出二子,命之曰:“鼻以上画有光,鼻以下画大姊。”以二子肖母也。

孺人不忧米盐,乃劳苦若不谋夕①。冬月垆火炭屑,使婢子为团,累累暴阶下。室靡弃物,家无闲人。儿女大者攀衣,小者乳抱,手中纫缀不辍,户内洒然。遇僮奴有恩,虽至棰楚,皆不忍有后言。吴家桥②岁致鱼蟹饼饵,率人人得食。家中人闻吴家桥人至,皆喜。有光七岁,与从兄有嘉入学。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龃龉乃喜。

孺人死十一年,大姊归王三接,孺人所许聘者也。十二年,有光补学官弟子,十六年而有妇,孺人所聘者也。期而抱女,抚爱之,益念孺人,中夜与其妇泣,追惟一二,仿佛如昨,余则茫然矣。世乃有无母之人,天乎!痛哉!

(选自《震川先生集》,有删改)

(注)①若不谋夕:好像不能知道晚上会变成什么样子或发生什么情况,指好像形势危急,难以预料。②吴家桥:作者外祖家。

问题:归母为人俭朴,这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明确①吩咐婢女把冬天生炉火剩下的炭屑团起来,加以利用。②物尽其用,家里没有被丢弃之物。

四、明晰主旨

全文以作者青年时代朝夕所居的书斋项脊轩为经,以归家几代人的人事变迁为纬,真切再现了祖母、母亲、妻子的音容笑貌,也表达了作者对于三位已故亲人的深沉怀念。作者借一轩以记三代之遗迹,睹物怀人,悼亡念存,叙事娓娓而谈,用笔清淡简洁,表达了深厚的感情。

五、拓展阅读

年知乡愁

像一缕风跟随一片云,像一脉溪流怀抱一座山川,像一把稻谷眷恋腥香的泥土,像一杯烈酒缠绵一副心肠,像一挂鞭炮喜庆一个节日,年被一副副吉祥的春联拉出来,在时间醇厚的地窖中发酵成一坛坛芬芳的美酒。在游子缺席的盛宴上,每一抹清瘦的云都是忧郁的,每一双筷子都是木讷的,每一缕炊烟都是惆怅的,每一个酒杯都是失重的。

高高挂在屋顶上空的大红灯笼是一双深情的双眸,在时空高处守望远走他乡的游子,清点他们挂在脸上的.清澈泪水。一副副对联红光满面,幸福地偎依在门框上,那些浓缩希望和祝福的汉字,浑身散发着年意味深长的光芒。母亲斜靠在黄昏巷口的一棵老树上,望断天涯……年关将近,口袋里的车票像一面风帆,汹涌在胸口的思念载着乡愁这沉沉的航船,在夜幕下披着月色划呀划,驶向梦境深处。分别只是割断空间距离的河,决不是割断心灵相约的刀。思乡的泪水被风干成一粒闪着银花的盐,挥手之间的深情一瞥在心灵与故乡的时空间划下一道厚实的孤线,像一座桥,一头连着家园,一头接通乡愁。飘过故乡上空的每一朵云,落在原野上的每一片雪花,覆盖回家之路的每层厚霜,都蓄着有股乡愁。

覆盖家园的大雪迟早会化去,给游子腾出归心似箭的路径;封锁河流的冰凌也必将散开,为乡愁让出足够通畅的河道;每一个白天,每一个黑夜,高高在上的灯笼不肯合眼,就连在家门口奔跑的牲畜也期待着久别重逢的欣喜。

节日只是披在故乡身上的一件朴素古典外衣,而情感的所在和连通才是我们行走人生的全部魂魄所在。一个人出生在一个地方是一种命运,而一个人给自己的故乡带来荣耀是一种幸福。你可以忘掉自己在尘世中博得的风光,但不可以忘记故乡的水土赐予你的思想。年,不仅仅是一种时间图腾,也不仅仅是一种简单象征,它是时间让我们伸向故乡的一双蕴含巨大力量的温暖手掌,拉近了我们与故乡的心灵距离,这手掌就像母亲推进土炕里的一堆炭火,驱散我们漂泊的疲惫,温暖我们一生。年,像一根时间发出的射线,以故乡为圆点,拉长我们的思念,年知乡愁,就让这一串串激情的鞭炮引燃我们积蓄很久的眷恋,就让这一朵朵忧伤的白云,以雾的形式,雪的形式,大气的形式降落在故乡的脊梁上,深入故乡的腹内,把乡愁的种子扎在她宽广、仁慈、博大的胸怀,长成一株大树,生生息息,无论外界的风云有多繁华耀眼,因为年的熏陶,脚趾如根,今生今世,再也不肯分开。一天天一年年都会过去,旧的去新的来,意义却不同。或许,年就是乡愁的壳啊,乡愁就是年的魂。

有了年,游子就有了一种对岁月的浣洗,就有了一种从容而又绵长的呼吸,就有了从容而又幸福的欢笑。

(选自《思维与智慧》20xx年第8期)

问题:如何理解“年就是乡愁的壳啊,乡愁就是年的魂”?

明确年承载了乡愁,乡愁是年的主要内涵,年与乡愁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六、素材积累—归有光名句

1、儿寒乎?欲食乎?

2、回思是时,奄忽便已十年。吁!可悲一已。

3、今已亭亭如盖矣

4、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5、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6、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

7、文章天地之元气,得之者直与天地同流。

8、自古设官职,事事有本原。所以置守令,无非惠元元。

9、天下之事,因循则无一事可为,奋然为之,亦未必难。

10、智而用私,不如愚而用公。

11、法之理在天下。

项脊轩志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解读文章抒什么情

2、研习文章怎么抒情

【教学重点、难点】

1、分析作者选取生活细节表现人物的音容笑貌、寄托深情的表达技巧,体会文章语言质朴而动人的特色。

2、探究结尾处作者若干年后补写的这两段的作用。

【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李商隐说:“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情感”往往是一篇文章感人的魅力所在。今天,我们一起来学明代散文家归有光的《项脊轩志》,一起来走进归有光的情感世界。

二、研习

1、齐读课文

2、研习情感

(1)问——作者在文中抒发了什么情?请用文中的原句来回答。

(2)问——请说说这句话的作用?

(3)过渡语设计——下面让我们沿着这条线索来具体研究一下文中的情感:喜与悲。

①研习“喜”

请一男生朗读第一段,然后问——作者因为什么而觉得可喜?

②重点研习“悲”

学生默读第二段至文末,然后问——作者因为什么而觉得可悲?

明确:

(a)是叔父、伯父分家,大家庭分崩离析,零落衰败。

师:“诸父异爨”这句话什么意思?

师:谁能根据课文的内容来描述一下归有光为我们展现的家族败落图?

师:教师范读大家庭分崩离析的相关语句。“东犬西吠”该如何理解?

师:这个细节仅仅只是东家的狗对着西家叫西家的狗对着东家叫吗?狗叫有什么奇怪的?这里有更深的意味吗?

(学生一时回答不上来,师点拨:这里作者写的狗吠是狗之间互相叫还是狗向人叫?)

师:为什么对人叫?

师:再请同学想象一下分家前与分家后狗的表现有什么不同。

此处的设计,目的是要让学生领悟到在细微处见深情。

(b)是师:作者在写母亲时抓住了哪些细微之处?

师:从母亲的这个动作,从母亲的这句话中,你读到了些什么?

师:这一扣一问,固然写出了母亲生前对儿女的关怀、疼爱,但母亲去看女儿,到了门外,听到女儿哭泣,为什么不“进门”安慰?“进门”安慰岂不更能表现母亲对儿女的关怀、疼爱?是“母亲”家务繁忙,无暇照顾女儿?是“母亲”怕女儿撒娇,见到自己闹得更厉害?是“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在作怪?

师:作者通过老妪的回忆和指点,来写母亲生前对儿女的关怀、疼爱,这跟“悲”有何关联?

(c)是祖母生前对自己的爱抚、教诲和期望,历历在目。

师:作者又是如何来写祖母的呢?

师:请一女生来朗读写祖母的文字。

师:作者写祖母跟“悲”有何关联?

(d)是婚后生活的回忆,睹物思人悼念亡妻。

师:齐读课文末两段。《项脊轩志》中“余既为此志”以下部分是作者若干年后补写的。在这个部分中作者补写了些什么呢?作者为什么选这些来补叙?

师:回忆母亲和祖母时,无论是泣还是“长号不自禁”,作者都流下了热泪。为什么在写亡妻时,却不见一滴眼泪呢?

师:作者补写的这两段有什么作用?

作者若干年后重读旧文,想起妻子嫁给自己,给自己带来的抚慰,以及现在妻死室坏给自己的伤痛,于是作者补写了项脊轩在妻死前后的变化,进一步抒发物是人非的沧桑之悲和难以排遣的精神苦闷,表达对死去亲人的思念,寄托寂寥的身世之感。

(4)问——在前面分析喜与悲的基础上,请同学来说说本文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的特点?

(5)小结

课文后几节极力渲染悲情,第一段却极力描写喜情,这是否矛盾,是否会冲淡悲情?

三、布置作业

1、课外阅读归有光的另外两篇散文:《先妣事略》《寒花葬志》。

2、有人认为《项脊轩志》一文的补记是作者31岁时所写,有人认为是35岁时所写。请搜集有关资料,根据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项脊轩志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习作者选取生活琐事、平常景物表现人的音容笑貌,以朴素简洁的语言寄托自己深情的写作风格。

2、准确理解“当、洞、胜、凡、兹、过、竟、比、殆”9个实词,并归纳积累“顾、稍、置、归、去”5个实词的义项。

能力目标

1、在熟读的基础上理清思路,把握脉络,体味作者思路清晰、语言流畅的特点。

2、根据上下文辨析实词和活用词的义项,做到熟练翻译课文,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德育目标

体会作者在日常琐事的记叙中所蕴含的浓浓深情,感受亲情。

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对家道衰落的伤感和对故居亲人的眷恋深情。

2、研习三、五、六段,体味“多可喜亦多可悲”的内涵。

教学难点

1、通过细节描写感悟作者在叙事中营造出来的抒情氛围。

2、在诵读的基础上熟练背诵全文。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提高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巩固文言知识。

2、讨论法。通过广泛讨论,培养学生的解析能力。

3、延伸法。通过延伸练习,提高学生鉴赏文言的能力。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作者简介及作品简介。

2、细节描写进行探究性学习。

一、引入课题

投影朱自清《背影》一文中父亲艰难地爬上月台的那一段细节描写,教师饱含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 ,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朱自清——《背影》

教师表明自己非常喜爱这一段细节描写,因为它写得真实感人,“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今天,这节课的学习课题就是对《项脊轩志》的细节描写进行探究性学习。

二、梳理课文

1、出示文中的重点字词,全班朗读解决。

轩xuān 漉lù 葺qì 垣yuán 迨dài 爨cuàn 妪yù 妣b 闺guī 扉fēi 呱gū 阖hé 笏hù 扃jiōng 牖yu 殆dài

2、全班齐读课文。

3、介绍背景:从书斋的命名看作者的人生理想。

“项脊轩”是作者在昆山时的书斋名,以此为名,有两重含义。其一:书斋很小,如人的脊梁之间,从文中“室仅方丈,仅容一人居” 可以看出。其二:归有光的远祖归道隆曾在太仓泾居住,作者自号“项脊生”、把自己书斋命名为“项脊轩”,含有怀远追宗之意。史书记载,作者于嘉靖十九年(154)考取举人,60岁才中进士,授县令职,以后参加八次会试,均没有考中、事实上,读完全文,让我们感受到:归有光别号“项脊生”,从小就志向远大,要博取功名,光宗耀祖,“项脊”二字,也可理解为归有光要成为家族顶天立地的脊梁的人生理想。

三、布置学习任务

四人小组找出一个最感人的细节描写,教师明确要求:

1、找出一段细节描写并翻译。

2、评点这一段话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给评点内容取个题目。

四、四人小组自主、合作学习后,学生代表汇报小组讨论成果

1、《恰似无意却有意》 (教师提示:先翻译再评点后题目,规范步骤要求)

2、《大母持笏望子成龙》 (教师要求紧扣文本分析感情)

3、《喃喃自语,殷殷期望》

4、《睹“树”思人》 (教师提示:“吾妻所手植也”,“手植”与“今已亭亭如盖矣”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5、《意蕴无穷,无处话凄凉》 (教师引导分析:大家庭的客厅成为鸡栖息之地,表明了家道的衰落。)

6、《殷殷关切情》 (学生分析了“阖门”与“关门”的区别。)

7、《情深深,雨濛濛》 (学生把作者说错了,教师及时纠正。)

8、《项脊轩,百年沧桑》 (写出破败之景象,无奈之悲伤。)

9、《偃仰啸歌》 (侧重分析环境的幽静舒适,心情是喜爱愉悦的,性格是安贫乐道的。)

10、《扃牖而居,闭门苦读》 (层层分析:扃牖—苦读—改变家境—实现大母期待—改变家族命运—自我勉励。)

五、师生共同分析

1、教师示范分析:

在分析细节描写时应联系上下文分析,一个个看似孤立的细节拼凑成了一副副美丽的图画。比如:“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小鸟啄食、人至不去、明月半墙、桂影斑驳”组成了一副优美恬静的月夜桂影图。

2、四人小组各找出一副优美的图景,小组汇报如下:

——颓败凌乱的家道衰落图:

东犬西吠 ,客逾疱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真挚深沉的至亲关爱图:

先妣: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大母:持一象笏至,“他日汝当用之。

——勤勉发奋的书生苦读图:

借书满架,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一往情深的夫妻相伴图:

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今已亭亭如盖矣。

3、教师陈述:

我们同学分析了这么多感人的细节描写,并把它串联成了一副副美丽的图景。那么,什么是细节描写?细节描写就是作品中对具有典型意义和艺术魅力的细小情节(多为人物的生活细节)的描写。它是作品反映生活的重要手段,是衡量作品艺术性的重要因素。

六、教师总结

1、作者居于项脊轩,有不少的快乐,但又有太多的悲哀,原文有“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提问:文章这么感人,在选择细节描写上有何独到之处?

归纳:细节的选材——琐细、真实、丰富;

细节的描写——自然、简洁、清淡;

细节的抒情——细腻、深挚、委婉;

结论:由此我们能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对祖母、母亲、妻子及自我的深情。

2、投影后人评价:

借一阁以寄三世之遗迹。 ——清 梅曾亮

震川之述老妪语,至琐细,至无关紧要,然自少失母之儿读之,匪不流涕矣。

——清 林纾

所为抒写怀抱之文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

——明 王锡爵

归有光善于以清淡的文笔写平常人事。 ——现代 汪曾祺

七、教师布置课外学习课题

研究明清散文中的细节描写:以清淡之笔写平常之事,以至情写出至文。

可参阅《读本》中的文章。如张溥的《五人墓碑记》、林觉民的《与妻书》、方苞的《左忠毅公逸事》、袁枚的《祭妹文》等。

项脊轩志教案 篇6

【学习目标】

1、掌握有关的文学常识,了解作者的主要经历和作品的主要题材及风格。

2、学习作者善于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感情的技巧。

3、体会本文笔墨清淡而情意缠绵动人的特色。

4、体验文中流露出的真挚的亲情。

【学法建议】

要重视诵读。本文是归有光的抒情名篇,感情真挚强烈,应通过诵读读出文气,读出意蕴,读出感受。

课前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项脊轩( ) 垣墙周庭( ) 珊珊( )

偃仰( ) 兀坐( ) 迨诸父异爨( )( )

先妣( ) 门扉( ) 栏楯( )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可容一人居: 顾视无可置者:

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室始洞然: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迨诸父异爨:

客逾庖而宴: 凡再变矣:

先妣抚之甚厚: 某所,而母立于兹:

一、文本研习

1、 层次结构

全文可划分为两个部分:

文章开头,具体地写项脊轩的小、旧、破漏而又阴暗:旧称“ ”,“ , ” 见其小; “ ”直接点明旧;“ , ” 见其破漏;“ , , ”则见其阴暗。这样写,跟下面写修葺后的项脊轩形成鲜明的对照,表现出作者对它的'喜爱。修葺后的项脊轩变得不漏、不暗了。作者在这样的环境里读书,怡然自得。

这一段是课文的第一部分,写可喜事,记项脊轩内外的景物,着意写自己在轩中读书怡然自乐的情景。

后面四节是第二部分,写可悲事。作者写了“ , ,

”这三个典型的细节,写出封建大家庭中分家后所产生的颓败、衰落、混乱不堪的情状。这是可悲事之一。 ,是可悲事之二。 ,是可悲事之三。十几年后作者又补记了最后两段, ,是可悲事之四。

2、艺术特色

(1)文气贯通,浑然一体

文章写于不同时期,思念的人有三代,但作者以 为线索,把人物、事件串联起来,又把自己的感情灌注其中,使得文章浑然天成,毫无松散凌乱的感觉。

(2)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写出真情实感。

表现大家庭的破败衰落,作者选取了自己感受最深的细节,不言感慨而感慨自见;写祖母,也只是平平常常的几句话和“ ”“ ”两个动作,就表现出责备、疼爱和喜悦交织的复杂情感。

三、问题探讨

1、作者在修葺后的项脊轩中有时“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有什么好处?请从古代诗歌中再找出一些用了这种手法的诗句并加以体会。

2、第二节中写作者的悲情写得很有层次,请划分出层次并加以品读。

3、有人认为第三节是多余的,应该删去。你是怎么看的?请说出理由。

4、本文的结尾,不言悲而悲不可禁,说说这样的结尾妙在何处。

5、有人说《项脊轩志》的主题是写亲子和夫妇之情,有人说是表达对昔日家庭生活的怀念,也有人说是对家道中落的身世的哀鸣和对个人遭际的不幸的凭吊,请谈谈你的看法。

【课堂检测】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

A.扃牖(jiōng) 修葺(qì) 栏楯(shǔn) 栖息(xī)

B.象笏(hù) 先妣(bǐ) 阖门(hé) 老妪(ōu)

C.尘泥渗漉(shèn) 长号(háo) 异爨(cuàn) 冥然(míng)

D.万籁(lài) 偃仰啸歌(yǎn) 逾庖(yú) 呱呱而泣(guāguā)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B.庭中始为篱,已为墙 今已亭亭如盖矣

C.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室西连于中闺

D.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

A.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

B.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C.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

D.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4、下列加点词语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

①室始洞然(宽畅的样子)

②桂影班驳(错杂)

③先妣抚(抚摸)之甚惜

④妪每(每次)谓余曰

⑤风移影动,姗姗(美好的样子)可爱

⑥吾妻来归(旧时指女子出嫁)

⑦其制(形式、制式)稍异于前

⑧或凭几学书(学写字)

⑨旧时栏楯(横的叫栏,纵的叫楯)

⑩瞻顾(泛指看,有瞻仰、回忆之意思)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⑩ B.②⑤⑥⑦⑧⑩

C.③④⑤⑧⑨ D.①③⑥⑦⑨⑩

5、翻译以下句子:

①.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

②.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③.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④.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簌有声

项脊轩志教案 篇7

一、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 2.学习本文善于捕捉生活中典型的细节和场面,来表情达意的方法。 能力目标: 训练学生运用所学文言文知识及凭借有关工具书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围绕身边的至爱亲情,感受亲情的可贵与美好。 二、文题背景 1.题目解说 本文是归有光抒情散文的代表作。项脊轩是归有光的书斋名。归有光的远祖归隆到曾在太仓(现在的江苏太仓)项脊泾居住,作者自号项脊生,有把自己的书斋题名为“项脊轩”,含有怀宗追远之意。 “志”就是“记”的意思,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 2.作者简介 归有光(1506——1571年),字熙甫,明朝昆山人,著名散文家。作者自幼苦读,9岁能文,20岁通读五经和三史(《史记》《汉书》《后汉书》,加《三国志》称“四史”),但考试不利,35岁才中举,后8次考进士落第,于是迁居到嘉定(今上海市)安亭江上,讲学20余年,学生颇多,称之为“震川先生”。他直到60岁才中进士当县令。一生郁郁不得志。 归有光虽然仕途不得意,但他博览群书,在散文创作方面有很深的造诣,是明代接触的散文家。他反对明朝中期前后七子的“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拟古主义主张,自称“好古文辞,然不与世之为古文者合”提倡“独出与胸臆”,强调真实感情。他的这种文风,发扬了唐宋的优良传统,后人把他和唐顺之、茅坤等人并称为“唐宋派”,而他的成就最高。他的散文源出《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风格朴实,感情真挚,被誉为“明文第一”,当时人称他为“今之欧阳修”。 三、知识积累 诵读课文完成下列题目: (一)注音 1.先大母婢也( )   2.迨诸父异爨( ) 3.先妣( )   4.呱呱而泣( ) 5.象笏( )   6.长号不自禁( )( ) 7.扃牖( ) (二)通假字 1.以手阖门 2.而母立于兹 (三)解释加点字 凡再变矣先妣尝一至殆有神护者吾妻来归吾妻归宁迨诸父异爨已为墙凡再变矣先大母婢也比去,以手阖门时至轩中余自束发余扃牖而居大母过余曰久不见若影而母立于兹 (四)词类活用 1.雨泽下注(    )2.使不上漏(    )3.前辟四窗(    )4.垣墙周庭(    )5.东犬西吠(    )6.乳二世(    )7.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 (五)古今异义 1.室仅方丈2.墙往往而是 (六)特殊句式 1.项脊轩,旧南阁子也2.妪,先大母婢也。3.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4.鸡栖于厅5.其制稍异于前 (七)翻译句子 1.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2.吾儿,就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3.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4.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5.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6.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四、文本鉴赏 1.概括本文主要内容。(用三个数字概括) 2.思考:修葺前后的项脊轩有何变化? 修葺前:               修葺后:             3.诵读第三段,思考:本段可分为几个层次? 五、归纳本文的写作方法(略) 六、拓展阅读 《寒花葬志》 婢,魏孺人媵也。嘉靖丁酉五月四日死,葬虚丘。事我而不卒,命也夫! 婢初媵时,年十岁,垂双鬟,曳深绿布裳。一日,天寒,爇火煮荸荠熟,婢削之盈瓯;余入自外,取食之;婢持去,不与。魏孺人笑之。孺人每令婢倚几旁饭,即饭,目眶冉冉动。孺人又指予以为笑。 回思是时,奄忽便已十年。吁,可悲也已! [注释] 1.媵:(yìng) 2.爇:(ruò) 3.瓯:(ōu) 4.荸:(bí) 5.荠:(jì) [评析] 归有光反对拟古,多从形式着眼,并未达到内容上的真正革新。《寒花葬志》为悼念夭殇小婢而作,全文共112字,但以两个细节勾勒婢女形象,写出庭闱人情,极为凝炼。

项脊轩志教案 篇8

我所说课的篇目是《项脊轩志》,它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材第二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一,新教材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要求。

人教版的指导思想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和民族共同语的规范意识,提高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文化品味,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人教版明确提出,高一阶段,在初中的基础上,学习现代文和古代散文,着重培养理解、分析现代文的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二,课文特点及在教材中的地位。

《项脊轩志》是明中叶古文家归有光抒情散文的代表作。本文以“志”的文体写成,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散文名作。它借书斋项脊轩的兴废,写与之有关的家庭琐事和人事变迁,表达了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以及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切怀念,真切感人。本文被安排在第二册第六单元第一课,应出于以下考虑:

1,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主要观点。本文属于浅易性文言文,学生在以往学习的基础上,已能大概疏通文意。并且本文抒发的是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家庭变迁的感慨,学生可以较轻易地领悟。这对探索后面几篇文章的思想内容有很好的铺垫作用。

2,本文记叙的是家庭琐事,抒的是亲情,这对高一学生来说,熟悉而容易理解,切合他们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并且可以启发他们观察生活,珍惜亲情。

3,从上一期的先秦文散文到这一单元的明清散文,古文的教学重点由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掌握文言词语的含义及在课文中的用法转变为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主要观点。而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便成了始终强调的一点。本文由于取材于日常生活,易为读者理解,所以放在第一篇的位置,有承上启后的作用。

三,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在初中和高一前段的学习中,已基本掌握翻译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所以在教学中,可以把疏通文意的任务交给学生,课文思路的探讨也可交给学生,而课文的思想内容则需要师生共同探讨,可以结合对文章细节的分析。

四,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

根据以上分析,我认为本文的教学目标应确定为:

1,准确理解“当、洞、胜、兹、凡、过、竟、比、殆”九个实词,并归纳积累“顾、稍、置、归、去”五个实词的义项。

2,在熟读的基础上理清、把握脉络,体味作者思路清晰、语言流畅的特点。

3,体会作者在日常琐事的记叙中所蕴含的浓浓深情,感受亲情。

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对家道衰落的伤感和对故居亲人的眷念深情。

2,学习本文善于捕捉生活中典型的细节和场面,来表情达意的方法及语言清新、凝练的特点。

五,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运用。

“强化阅读,自主学习,积极思考,深入探索”是本人在该课教学中要求学生做到的。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采取诵读和讨论法,让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初步感知课文,然后就课文中的一些需要深究的地方加以讨论,得出自己的结论。

六,教学过程设计。

见《项脊轩志》教案。

项脊轩志教案 篇9

【文本解读】

《项脊轩志》所写不过一间小屋,无非一些身边琐事、日常话语和寻常景物,却饱含深情。文章围绕“喜”和“悲”展开,志物怀人,悼亡念存,很能打动人心。文中一些细节,如项脊轩遭火不焚,“室坏不修”,复萁不居等,用语平淡而情感浓厚,阅读时要注意领会其中的妙处。

【素养目标】

1、了解归有光的生平及文章写作背景,积累文化常识。

2、梳理文言知识,理解文意,理清文章结构。

3、学习作者善于选取富于特征意义的细节来表达深挚的感情。

4、感受作者对物在人亡、三世变迁的感慨和对祖母、母亲、妻子的深切怀念之情。

【教学重难点】

深刻感受作者深沉的身世之感和思亲之情。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导入

明代的王锡爵曾说归有光的散文是“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清朝散文家方苞也曾说他的散文能“使览者恻然有隐”。《项脊轩志》是归文中最动人的一篇,希望通过这节课,能让我们走近归有光的情感世界,并借助这篇文章了解归有光的散文特点。

一、知人论世

1、了解作者

归有光(1507—1571),字熙甫,号震川,昆山(今属江苏)人,明代散文家。归有光一生郁郁不得志,但他博览群书,在散文创作方面有很深的造诣。他反对明朝中期前后七子的“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拟古主义主张,自称“好古文辞,然不与世之为古文者合”,提倡“独出与胸臆”,强调真实感情,发扬了唐宋的优良传统。后人把他和唐顺之、茅坤等人并称为“唐宋派”,而他的成就最高。他善于把日常生活和家庭琐事引到古文中来,“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风格朴实,感情真挚,被誉为“明文第一”,当时他被人称为“今之欧阳修”。代表作品有《先妣事略》《寒花葬志》《思子亭记》等。

2、相关背景

归有光原居昆山,“项脊轩”是他在昆山时的书斋名。他在35岁中举后,徙居嘉定安亭江上,授徒讲学,不复回故里。由此可以推知,他18岁写此文,35岁左右可能在迁居前由于翻检书箧,触及旧稿,引起了对亡妻的深深怀念,因而补写了附记,其间相距十六七年,妻死那年手植的枇杷树也生长了约五六年。这样,不仅使枇杷树“亭亭如盖”比较符合实际情况,且让“多在外,不常居”之语也有了着落。

3、了解文体“志”

“志”为文体的一种,与“记”有相似之处,但二者还是有着明显区别。“记”通常用来记事或物,如范仲淹《岳阳楼记》、欧阳修《醉翁亭记》等。“志”则大都用来记录人物事迹,如墓志、人物志等。《项脊轩志》名为记“物”,内容则以记“人物事迹”为主,故以“志”为名。

4、解题

①“项脊”,地名,是作者九世祖归道隆所居之处;

②“轩”,这里指小屋,即书斋。

③“志”,记也,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

二、初读感悟

(一)预习检查

1、明确字音。

渗漉(shènlù)垣(yuán)妪(yù)婢(bì)

妣(bǐ)姊(zǐ)呱呱(gū)阖(hé)笏(hù)

三、文本研究

【思考1】解释词义、概括段意

(第一段)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一丈见方),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渗漏),雨泽下注;每(每一次,每当)移案(几案,桌子),顾(环顾四周)视无可置(挪置)者。又北向(向北,指坐南朝北),不能得(获得,得到)日,日过午已昏。余稍(稍微)为修葺(修补),使不上漏。前辟(开辟)四窗,垣墙周庭(四周围绕院子砌上墙),以当(抵挡)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才)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栏杆),亦遂增胜(美)。借书满架,偃仰(俯仰,这里指安居、休息)啸歌(长啸歌吟),冥然兀坐(静静地独自端坐),万籁(自然界的一切声响)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离开)。三五(农历每月十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树影摇动的样子)可爱。

请概括段意:叙写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变化。

(第二段)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在此以前)庭中通南北为一。迨(等到)诸父异爨(分灶做饭,意思是分家),内外多置(设置)小门墙,往往而是(到处都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越过厨房)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开始)为(动词,插上)篱,已(不久后)为(动词,砌上)墙,凡再(两次)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去世的祖母)婢也,乳(喂奶、哺育)二世,先妣(去世的母亲)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内室),先妣尝一至。妪每(经常,常常)谓余曰:“某所(处,地方),而(你的)母立于兹(这里)。”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小孩的哭声)而(连词,表修饰)泣;娘以(介词,用)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偏指一方,她)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古人成童之年,把头发束起来盘到头顶上)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你的)影,何竟日(一整天)默默在此,大类(很像)女郎也?”比(等到)去,以手阖(关闭)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用于判断句表示肯定,相当于“就”)可待乎!”顷之(不久,不一会儿),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上朝),他日(某一天)汝当用之!”瞻顾(瞻视回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请概括段意:叙写项脊轩的变迁,回忆母亲和祖母的往事。

(第三段)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关上窗户)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遭受四次火灾),得不焚,殆(恐怕,可能)有神护者。

请概括段意:叙写自己闭门苦读的情景及小轩多次遭火未焚的事情。

…………

(第四段)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嫁到我家来。归,旧时指女子出嫁),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小或矮的桌子)学书(写字)。吾妻归宁(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省亲),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形制,规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请概括段意:回忆亡妻生前的事。

(第五段)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名词作状语,亲手)植也,今已亭亭(直立的样子)如盖(伞盖)矣。

请概括段意:借庭树写对亡妻的怀念之情。

【思考2】内容分析

1、第一段写什么?哪一种感情贯穿其中?

明确项脊轩修缮前后的不同情况,以及作者在这里生活读书的情趣。——喜。

2、修缮前的小轩什么样子?修缮后呢?

明确修缮前:狭小、阴暗、破漏

修缮后:明亮、幽雅、安静

3、第二段写什么?哪一种感情贯穿其中?

明确从项脊轩的变化写到对亲人的思念。——悲

先写由于诸父异爨,家中一片杂乱衰败景象;继写我对祖母的怀念以及对祖母的怀念抒发深沉的思念、悼亡之情。

4、试分析第三段的内容和作用

明确第三段写作者闭门读书的情景,以及小轩多次遭火未焚之事,是对悲的进一步补充。

5、第四、五段写什么?

明确写婚后与项脊轩有关的一段生活。作者把妻子生前来轩的情趣与妻子死后项脊轩的室坏不修的悲凉相对比,更以亭亭如盖的枇杷树,抒发自己对亡妻的深切怀念之情。

【思考3】体会感情,赏析写法

1、文章前后两部分虽写于不同时期,时间跨度大,但形散神聚,前后格调一致,情感贯通,这是由于作者善于用线索将生活琐事串联起来。试分析本文有哪两条线索。

明确本文的线索:一条是项脊轩的兴废变迁,一条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作者把经过选择的看似零散的材料集中到项脊轩里来,用这一小屋的历史把物境、人事和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等等,有序地贯穿起来,用自己的思想感情把它们统摄起来,使这些本来互不关联的东西产生内部联系,使“形”“神”得到和谐统一。

2、文章第二、三段共写了哪几件事?这几件事都是写“悲”的,其在情感的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明确(1)文章第二、三段共写了三件事:叔伯分家,大家庭崩溃;妪忆母亲,触动失母之悲;追念祖母,长号不自禁。

(2)这三件事在情感的表达上不一致。写分家时,说“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只在客观的记叙中寄寓深深的感叹。忆母亲时,则“语未毕,余泣,妪亦泣”,情动于衷,却只是有泪无声,含蓄而有节制。思祖母时,则“令人长号不自禁”,如汹涌的潮水,直泻而出,完全失去了控制。由压抑转为外露,由平稳渐趋强烈,感情的抒发层次清楚,感情的发展脉络清晰。

3、文章最后一段是后来补写的,就全文而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一段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明确这一部分补记婚后与项脊轩有关的一段生活,主要表现作者丧妻前后欢乐和悲痛的感情。妻“时至轩中”“述诸小妹语”等写得如在眼前,而枇杷树“今已亭亭如盖矣”,感慨尤深,令人动容。这部分与前一部分虽然写于不同时期,但都是围绕项脊轩写家庭生活琐事,抒发自己或喜或悲的感情,前后格调一致,情感贯通,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4、文章以记叙庭中那株枇杷树作结,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明确文章结尾,贵有余味。这篇文章的结尾,可以说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看到枇杷树,就似乎看到了妻子的音容笑貌,就似乎听到了妻子的欢声笑语。由“亭亭如盖”的枇杷树,自然就会联想到当年亭亭玉立之人,可现在物虽在而人已逝去,占据作者心头的只是一片怅惘之情。结尾托物寓情,同时又点到“庭”,与题目“项脊轩志”相照应。言简意丰情深,耐人寻味。

5、清人王锡爵《归公墓志铭》评论归有光的文章“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指出归有光善于描写生活细节、平凡场景,往往能生动传神地表现出自己的情感。请按人物梳理文中细节描写的具体表现、人物对作者的情感态度以及作者流露出的情感。

明确人物细节描写的具体表现,人物对作者的情感态度作者的情感,

母亲以指叩门扉关怀母爱难忘(“余泣”)

祖母阖门、持笏关怀、怜

爱、期待遗教难忘(“长号不自禁”)

妻子问古事、学书快乐、真挚恩爱难忘(“室坏不修”“亭亭如盖”)

【思考4】分析本文的写作特点

明确①善于撷取生活中的细节和场面来表现人物。如:图书满架、小鸟时来、明月半墙、桂影班驳、老妪的神情、母亲的慈爱等。

②结构严谨、文脉贯通。围绕项脊轩来写,又用或喜或悲的感情作为贯通全文的“意脉”,使看似散漫无章的生活琐事就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③语言委婉含蓄,清新淡雅,感情浓郁真挚。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思考5】对比阅读

先妣事略

[明]归有光

先妣周孺人,弘治元年二月十一日生。年十六,来归。逾年,生女淑静。淑静者,大姊也。期而生有光;又期而生女子,殇一人,期而不育者一人;又逾年,生有尚,妊十二月;逾年,生淑顺;一岁,又生有功。孺人数顰蹙顾诸婢曰:“吾为多子苦。”老妪以杯水盛二螺进,曰:“饮此,后妊不数矣。”孺人举之尽,喑不能言。正德八年五月二十三日,孺人卒。诸儿见家人泣,则随之泣,然犹以为母寝也,伤哉!于是家人延画工画,出二子,命之曰:“鼻以上画有光,鼻以下画大姊。”以二子肖母也。

孺人不忧米盐,乃劳苦若不谋夕①。冬月垆火炭屑,使婢子为团,累累暴阶下。室靡弃物,家无闲人。儿女大者攀衣,小者乳抱,手中纫缀不辍,户内洒然。遇僮奴有恩,虽至棰楚,皆不忍有后言。吴家桥②岁致鱼蟹饼饵,率人人得食。家中人闻吴家桥人至,皆喜。有光七岁,与从兄有嘉入学。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龃龉乃喜。

孺人死十一年,大姊归王三接,孺人所许聘者也。十二年,有光补学官弟子,十六年而有妇,孺人所聘者也。期而抱女,抚爱之,益念孺人,中夜与其妇泣,追惟一二,仿佛如昨,余则茫然矣。世乃有无母之人,天乎!痛哉!

(选自《震川先生集》,有删改)

(注)①若不谋夕:好像不能知道晚上会变成什么样子或发生什么情况,指好像形势危急,难以预料。②吴家桥:作者外祖家。

问题:归母为人俭朴,这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明确①吩咐婢女把冬天生炉火剩下的炭屑团起来,加以利用。②物尽其用,家里没有被丢弃之物。

四、明晰主旨

全文以作者青年时代朝夕所居的书斋项脊轩为经,以归家几代人的人事变迁为纬,真切再现了祖母、母亲、妻子的音容笑貌,也表达了作者对于三位已故亲人的深沉怀念。作者借一轩以记三代之遗迹,睹物怀人,悼亡念存,叙事娓娓而谈,用笔清淡简洁,表达了深厚的感情。

五、拓展阅读

年知乡愁

像一缕风跟随一片云,像一脉溪流怀抱一座山川,像一把稻谷眷恋腥香的泥土,像一杯烈酒缠绵一副心肠,像一挂鞭炮喜庆一个节日,年被一副副吉祥的春联拉出来,在时间醇厚的地窖中发酵成一坛坛芬芳的美酒。在游子缺席的盛宴上,每一抹清瘦的云都是忧郁的,每一双筷子都是木讷的,每一缕炊烟都是惆怅的,每一个酒杯都是失重的。

高高挂在屋顶上空的大红灯笼是一双深情的双眸,在时空高处守望远走他乡的游子,清点他们挂在脸上的清澈泪水。一副副对联红光满面,幸福地偎依在门框上,那些浓缩希望和祝福的汉字,浑身散发着年意味深长的光芒。母亲斜靠在黄昏巷口的一棵老树上,望断天涯……年关将近,口袋里的车票像一面风帆,汹涌在胸口的思念载着乡愁这沉沉的航船,在夜幕下披着月色划呀划,驶向梦境深处。分别只是割断空间距离的河,决不是割断心灵相约的刀。思乡的泪水被风干成一粒闪着银花的盐,挥手之间的深情一瞥在心灵与故乡的时空间划下一道厚实的孤线,像一座桥,一头连着家园,一头接通乡愁。飘过故乡上空的每一朵云,落在原野上的每一片雪花,覆盖回家之路的每层厚霜,都蓄着有股乡愁。

覆盖家园的大雪迟早会化去,给游子腾出归心似箭的路径;封锁河流的冰凌也必将散开,为乡愁让出足够通畅的河道;每一个白天,每一个黑夜,高高在上的灯笼不肯合眼,就连在家门口奔跑的牲畜也期待着久别重逢的欣喜。

节日只是披在故乡身上的一件朴素古典外衣,而情感的所在和连通才是我们行走人生的全部魂魄所在。一个人出生在一个地方是一种命运,而一个人给自己的故乡带来荣耀是一种幸福。你可以忘掉自己在尘世中博得的风光,但不可以忘记故乡的水土赐予你的思想。年,不仅仅是一种时间图腾,也不仅仅是一种简单象征,它是时间让我们伸向故乡的一双蕴含巨大力量的温暖手掌,拉近了我们与故乡的心灵距离,这手掌就像母亲推进土炕里的一堆炭火,驱散我们漂泊的疲惫,温暖我们一生。年,像一根时间发出的射线,以故乡为圆点,拉长我们的思念,年知乡愁,就让这一串串激情的鞭炮引燃我们积蓄很久的眷恋,就让这一朵朵忧伤的白云,以雾的形式,雪的形式,大气的形式降落在故乡的脊梁上,深入故乡的腹内,把乡愁的种子扎在她宽广、仁慈、博大的胸怀,长成一株大树,生生息息,无论外界的风云有多繁华耀眼,因为年的熏陶,脚趾如根,今生今世,再也不肯分开。一天天一年年都会过去,旧的去新的来,意义却不同。或许,年就是乡愁的壳啊,乡愁就是年的魂。

有了年,游子就有了一种对岁月的浣洗,就有了一种从容而又绵长的呼吸,就有了从容而又幸福的欢笑。

(选自《思维与智慧》20xx年第8期)

问题:如何理解“年就是乡愁的壳啊,乡愁就是年的魂”?

明确年承载了乡愁,乡愁是年的主要内涵,年与乡愁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六、素材积累—归有光名句

1、儿寒乎?欲食乎?

2、回思是时,奄忽便已十年。吁!可悲一已。

3、今已亭亭如盖矣

4、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5、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6、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

7、文章天地之元气,得之者直与天地同流。

8、自古设官职,事事有本原。所以置守令,无非惠元元。

9、天下之事,因循则无一事可为,奋然为之,亦未必难。

10、智而用私,不如愚而用公。

11、法之理在天下。

项脊轩志教案 篇10

一、教材分析

文贵情真,真挚的情感,是朱自清先生笔下的父亲为自己买橘子过铁路时艰难的攀援,是遇到委屈时爸爸妈妈理解的那份心情,今天,我们来学习归有光的一篇散文小品《项脊轩志》,看作者是如何通过记叙日常琐事,抒发对亲人的真挚情感的。 《项脊轩志》是明代文学家归有光的名篇。文章借项脊轩的兴废,写与之有关的家庭琐事,表达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也表达作者怀念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感情。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体会本文以日常琐事平淡中见真情的写作特色。

(2)学习本文善于选取富有特征的细节来抒写感情的技巧。

2、能力目标:了解作者,朗读课文基本了解作品的记事抒情,表达情怀的特点,口译第一、二、三段,继续积累有关文言知识。

3、情感和价值观目标:通过细节描写感悟作者在叙事中营造出来的抒情气氛。

三、教学重点:学习作者善于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感情的技巧。

教学难点:体会本文笔墨清淡而情意缠绵动人的特色。

四、学情分析:在学生阅读“项脊轩志”注解的基础上,教师补充:

《项脊轩志》又名《项脊轩记》,是明代作家归有光的散文代表作。 “项脊轩”是作者在昆山时的书斋名,以此为名,有两重含义。其一:书斋很小,如人的脊梁之间,从文中“室仅方丈,仅容一人居”可以看出。其二:归有光的远祖归道隆曾在太仓泾居住,作者自号“项脊生”。把自己书斋命名为“项脊轩”,含有怀远追宗之意。

五、课前预习:

“志”:记。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我们学过的《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也属这类文体,把文章读熟。

六、课时安排: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

注意下面几个词语的读音

渗漉lù 修葺qì 垣yuán墙 栏楯shǔn 珊shān珊 爨cuàn

庖páo 先妣bǐ 呱gū呱 阖hé 象笏hù 扃jiōng牖yǒu

2.志”:记。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我们学过的《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也属这类文体。说说这篇文章记了哪些事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二)教学过程:

朗读翻译第一二两段,积累有关文言知识。

1.学生默读课文第一、二、三段。

2.口译第一、二、三两段。

3.积累相关的文言知识。

(1)结合课文,掌握下面几个词语的意思

方丈:一丈见方(古今义)

雨泽:雨水

渗漉:渗透,漏下来。

顾视:环顾四周。顾,环顾,向四周看。

洞然:明亮的样子

冥然:沉默的样子

增胜:增添情趣。胜,美。

珊珊:明洁晶莹的样子。

再变:变化了两次。再,第二次,两次。

类:像。

比去:等到离开。比,等到。

(2)注意下面几个人称代词

予居于此:我

而母立于兹:你

汝姊在吾怀:你,我

余泣:我

久不见若影:你

(3)注意下面几个加点词语词义或词性的变化

使不上漏:从上面

雨泽下注:向下面

垣墙周庭:用垣墙

前辟四窗:在前面

内外多置小门墙:在内外

东犬西吠:向西 以上名作状

乳二世:喂养 名作动

4、合作探究:

讨论下面几个句子的句式特点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判断句。也,表示判断。

妪,先大母婢也:判断句。也,表示判断。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又于庭杂植兰桂竹木”,状语后置。

鸡栖于庭:“鸡于庭栖”, 状语后置。

读书轩中:“(于)轩中读书”,省略句,状语后置句。

(2)朗读第一、二段,思考:

作者说“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结合课文第一、二段,说说作者记述描写了哪些值得可喜或可悲的事?请大家抓住关键句(或文眼)概括文章的悲喜之情。

……

先看老屋:

⑴、文中写了哪些可喜的事?

①修葺后的南阁子;

②母亲的慈爱

③祖母的关心与鼓励;

⑵、文中写了哪些可悲的事?

①老屋的破旧;

②诸父分家;

③母亲的去世;

④功名未就(不效);

(3)分析、鉴赏作者对悲喜感情的表现手法。

(1)作者写先母问儿,大母过轩,等都是生活小事,而且人物的言语也不多,却感人泣下,这是为什么?(学生讨论)

……

教师明确:

①人物的言行切合人物的身份特点;

②事情虽小却足以传递先母的慈爱,祖母的.疼惜之情、期待之清;

③这些人事亲情的离合变化又是在家道中落的大背景下发生的,对于一个大家庭来说,兴旺时的繁华安逸生活也许算不了什么,但衰颓困顿中的相互支撑更显的不易,弥足珍贵。(学生要理解到第③小点有一定难度,需要一定的启发)

(2)问题设置:写平常事要抓住容易传递情感的细小处,即抓住细节描写,

文中有哪些细节让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讨论)

……

教师举一两例,学生可以自由发言(如小鸟啄食,人至不去;先妣叩门问寒,老妪门外应答;大母以手阖门,持象笏至;妻凭几学书等)

小结:以上抓住本文以生活琐事体现真挚情感的特点,分析了其中的细节描写以及作者抒发情感的表现手法,总而言之,看似平淡如话,文字也甚为简略的《项脊轩志》包藏了多么丰富的情感内涵啊,这种从生活实感出发,以真情感动人心的创作风格正是以归有光为代表的“唐宋派”与前后七子的大不同之初,当然归有光也不是只写家室琐事,他也论道议政的较为严肃之作,但他最擅长、影响最大的还是像《项脊轩志》这类的文章。

……

五、板书设计:

1.掌握一些重要的实词和虚词/句式。

2.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

3.学习本文的写景及抒情 。

4.感受亲情 。

六、教学反思:

第一小节先写项脊轩的小、老、破、漏和昏暗,既而写经过修葺后的项脊轩的优美、宁静和恬适,表现的是作者对项脊轩的喜爱之情和高尚的志趣、恬淡的心境。“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一句,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引起了对家庭生活琐事的回忆,而这些事又都与项脊轩有关,都表现了作者的悲哀之情:一是写了大家庭的分崩离析和破落,表现作者对家庭衰败的哀痛;二是写母亲对子女的无微不至的关怀,表现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三是写了祖母对作者的牵挂、赞许和期盼,含蓄地表达了怀才不遇、功名未成、辜负亲人的抚育和期望的无限沉痛的心情;四是写了亡妻生前在轩中的生活片段和轩以后的变化,表达了作者对妻子的真挚情意。作者正是这样把经过选择的零散的材料集中到一定的空间中来,尽管这些材料看来互不关联,可它们都发生在项脊轩,作者用这一小屋的历史把物境、人事、所见、所闻、所感等等,有序地贯穿起来,用自己的思想感情把它们统摄起来,经过滤,使这些本来互不关联的东西产生内部联系,在“形”、“神”上都得到和谐的统一。

项脊轩志教案 篇11

一.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通过日常生活琐事反映真挚感情的特色。

2.掌握归有光的“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的以清淡朴素之笔来抒情的风格。

3.文言文常规知识积累。

二.教学重点:

1.文言知识。

2.散文风格的理解。

3.写景叙事和抒情的结合。

三.教学难点:

散文风格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

学生自读,教师点拔。

五.教学时数:

二课时。

六.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要点:1、归有光的散文风格理解。

2、课文第一部分(正文)串讲、分析。

(一)文学及文体知识介绍:

归有光,字熙甫,号震川,世称震川先生,明代昆山人,归有光一生仕途不得意,但他博览群书,在散文创作方面有很深的造诣,是明代杰出的散文家。他的散文源出《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师承“唐宋派”,反对当时“文必秦汉”的理论和只求貌似的形式主义风尚,对清代我国古代最大的散文流派——桐城派影响很大,认为归有光是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间的一座桥梁。

他的散文善于抒情,以清淡朴素之笔写身边琐事,亲切动人,有人称赞他的文章是“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文字委婉悽恻,这一特点在《先*事略》《思子亭记》《寒花葬志》及本文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其著作辑为《震川先生文集》。

本文是一篇借记物来叙事抒情的优秀散文,项脊,地名,是作者九世祖道隆所居之处,“项脊轩”是作者的书斋名,含有怀宗追远之意。“志”就是“记”的意思,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

(二)熟读“自读提示”,了解本文所学要点:

1、本文借写项脊轩的兴废,写与之有关的家常琐事,表达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也表达作者怀念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感情。

2、全文共分两部分:正文和补记。

3、归有光的散文风格体会和理解。

(三)熟读课文,正音正字:

葺 楯 * 垣 偃 迨 阖 笏 爨 殆 扃牖

(四)课文第一部分分析:

1.第一节串译讲析

①指生朗读和串讲。

②总结:叙写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风貌,侧重写景,表达作者对“轩”的热爱。

2.第二节理解

本节在结构上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承上启下,明确抒情基调“喜”和“悲”,统领下文。

3.第三节串译讲析。

①指生朗读和串译。

②分析:本段写了几层内容?

提示:写了两层。第一层写诸父分炊后庭院一再变迁,家境日趋没落的景象,揭示“悲”的表象。

第二层叙述母亲和祖母的.逸事,作者在对往事的回忆和对亲人的怀念中,隐含着由于时光易逝、怀才不遇,辜负了亲人的抚育和期望的无限沉痛的心情,深化了“悲”的内容。

总结:叙写项脊轩的变迁和家人间的逸事。

第二课时

要点:1、课文第二部分讲析。

2、课文总结及练习。

(一)续“第一部分分析”:

1、有关内容复习。

2、第四节分析归纳——再写“轩”的变迁和逸事,叙写了自己闭门苦读的情景以及“轩”屡次遭火未焚的事,是“悲”的进一步补充。

(二)第二部分分析:

这一部分是过了若干年后的补记,补写项脊轩的变迁和逸事,主要表现作者丧妻前后的欢乐与悲痛的感情。

结合“思考和练习二”分析——附记究竟作于何时呢?

归有光一生两次丧妻,凡三娶,23岁时与原配魏氏孺人结婚,29 岁魏氏卒,39岁中举,徙居嘉定授徒讲学,不再回故里,也就不再见到项脊轩,从中可推知,“志”的正文是作者18岁那年写的,31岁时复修阁子,而附记从其内容看,是他尚未迁居,即35岁前所补作,所以,附记当是作者三十四五岁时所作,它距正文的写作时间约为十六七年,文中“后五年”,“其后六年”,“其后二年”,加起来共十三年的说法不太正确。

(三)全文总结。

1.写作上的两个特色:一是善于用线索串连生活琐事,使文章形散而神不散;二是善于撷取生活中的典型细节和场面,运用委婉动人的语言,刻画人物形象。

2.写景、叙事和抒情(悲和喜)完美结合。

(四)课后练习

1.课文后“思考和练习”。

2.《高中语文练习与测试》、《学习指导用书》中的有关练习。

项脊轩志教案 篇12

教学目的:

1、体会本文以日常琐事平淡中见真情的写作特色。

2、学习本文善于选取富有特征的细节来抒写感情的技巧。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以朱自清《背影》引入正题(幻灯投影)

二、听课文朗读录音

三、检查学生字词预习情况(幻灯片演示)

四、要求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如下问题:

(1)文章的文体“志”也就是“记”,属记事类,本文写了哪些人哪些事?

明确:涉及到的重要人物有:作者自己、老妪、母亲、大母、妻;

涉及到的重要事情有:项脊轩的修葺、自己的读书生活、诸父异爨、先妣及大母的事迹、遭火不焚、亡妻旧事

(2)文章是怎样将这些零散的材料组合成一个整体的,特别值得注意文章的前后两部分不是同时期完成的,后两节是补记的。(学生讨论)

提示:(1)注意文章中与项脊轩变化有关的句子;(2)注意文章中对亲清的描写

明确:文章通篇以项脊轩的变迁为经,以人事变迁、亲情离合为纬,经纬交织,既书写了难忘的人世亲情,也书写了青年主人公归有光在轩中的读书生活及理想抱负。

教师可概括为:“轩”的变迁,情的离合(以板书表现,幻灯片演示)

五、分析、鉴赏作者对悲喜感情的表现手法。

(1)作者写先母问儿,大母过轩,亡妻生前时至轩中问古事、凭几学书、转述诸小妹语都是生活小事,而且人物的言语也不多,却感人泣下,这是为什么?(学生讨论)

教师明确:

①人物的言行切合人物的身份特点;

②事情虽小却足以传递先母的慈爱,祖母的疼惜之情、期待之清;亡妻与自己的相依情深;

③这些人事亲情的离合变化又是在家道中落的大背景下发生的,对于一个大家庭来说,兴旺时的繁华安逸生活也许算不了什么,但衰颓困顿中的相互支撑更显的不易,弥足珍贵。

(学生要理解到第③小点有一定难度,需要一定的启发)

(2)写平常事要抓住容易传递情感的细小处,即抓住细节描写,本文中有哪些细节让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讨论)

教师举一两例,学生可以自由发言(如小鸟啄食,人至不去;先妣叩门问寒,老妪门外应答;大母以手阖门,持象笏至;妻凭几学书等)

(3)作者在回忆先妣、先大母时以“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作结;而在补写的回忆亡妻部分已妻子亲手所植的枇杷树“今已亭亭如盖矣”作结。二处都很感人,但在表达上有何不同?(提问)

明确:前者为直接抒情;后者融情于景,借物抒情,意在言外更为含蓄。

六、小结:

以上抓住本文以生活琐事体现真挚情感的特点,分析了其中的细节描写以及作者抒发情感的表现手法,可算是完成了鉴赏本文的基本任务,当然也有人从别的角度解读本文,倒也自成一家之说,如从作者在轩中“偃仰啸歌”到背负重托“束发苦读”,再到补写部分的“卧病无聊”看出一个旧时代知识分子追求功名的辛酸,结合他的生平倒也不无道理。

总而言之,看似平淡如话,文字也甚为简略的《项脊轩志》包藏了多么丰富的情感内涵啊,这种从生活实感出发,以真情感动人心的创作风格正是以归有光为代表的“唐宋派”与前后七子的大不同之初,当然归有光也不是只写家室琐事,他也论道议政的较为严肃之作,但他最擅长、影响最大的还是像《项脊轩志》这类的文章。

七、拓展阅读,分发材料《先妣事略》,安排学生自读交流。

问题:

①写了关于母亲的哪些事情问题

②哪些细节特别感动你

八、朗读《项脊轩志》回忆亡妻一节,体会本文平淡中见真情的写作特色。

九、布置作业。

项脊轩志教案 篇13

我所说课的篇目是《项脊轩志》,它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材第二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一,新教材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要求。

人教版的指导思想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和民族共同语的规范意识,提高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文化品味,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人教版明确提出,高一阶段,在初中的基础上,学习现代文和古代散文,着重培养理解、分析现代文的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二,课文特点及在教材中的地位。

《项脊轩志》是明中叶古文家归有光抒情散文的代表作。本文以“志”的文体写成,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散文名作。它借书斋项脊轩的兴废,写与之有关的家庭琐事和人事变迁,表达了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以及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切怀念,真切感人。本文被安排在第二册第六单元第一课,应出于以下考虑:

1,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主要观点。本文属于浅易性文言文,学生在以往学习的基础上,已能大概疏通文意。并且本文抒发的是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家庭变迁的感慨,学生可以较轻易地领悟。这对探索后面几篇文章的思想内容有很好的铺垫作用。

2,本文记叙的是家庭琐事,抒的是亲情,这对高一学生来说,熟悉而容易理解,切合他们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并且可以启发他们观察生活,珍惜亲情。

3,从上一期的先秦文散文到这一单元的明清散文,古文的教学重点由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掌握文言词语的.含义及在课文中的用法转变为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主要观点。而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便成了始终强调的一点。本文由于取材于日常生活,易为读者理解,所以放在第一篇的位置,有承上启后的作用。

三,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在初中和高一前段的学习中,已基本掌握翻译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所以在教学中,可以把疏通文意的任务交给学生,课文思路的探讨也可交给学生,而课文的思想内容则需要师生共同探讨,可以结合对文章细节的分析。

四,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

根据以上分析,我认为本文的教学目标应确定为:

1,准确理解“当、洞、胜、兹、凡、过、竟、比、殆”九个实词,并归纳积累“顾、稍、置、归、去”五个实词的义项。

2,在熟读的基础上理清、把握脉络,体味作者思路清晰、语言流畅的特点。

3,体会作者在日常琐事的记叙中所蕴含的浓浓深情,感受亲情。

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对家道衰落的伤感和对故居亲人的眷念深情。

2,学习本文善于捕捉生活中典型的细节和场面,来表情达意的方法及语言清新、凝练的特点。

五,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运用。

“强化阅读,自主学习,积极思考,深入探索”是本人在该课教学中要求学生做到的。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采取诵读和讨论法,让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初步感知课文,然后就课文中的一些需要深究的地方加以讨论,得出自己的结论。

六,教学过程设计。

见《项脊轩志》教案。

幼儿教师教育网的幼儿园教案频道为您编辑的《2024项脊轩志教案锦集13篇》内容,希望能帮到您!同时我们的项脊轩教案专题还有需要您想要的内容,欢迎您访问!

相关推荐

  • 项脊轩志教案通用 前辈告诉我们,做事之前提前下功夫是成功的一部分。身为一位人民教师,我们都希望孩子们能学到知识,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准备好教案来加强学习效率,。教案可以让上课自己轻松的同时,学生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你知道如何去写好一份优秀的幼儿园教案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项脊轩志教案通用》,供您参考...
    2022-12-03 阅读全文
  • 项脊轩志教案实用 教案是教师在上课前准备的必备材料,每位教师都要仔细设计自己的教案。学生的反应是评判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今天栏目小编为大家推荐一篇关于“项脊轩志教案”的精彩文章,希望你能够从中获得有益的收获,记得收藏起来哦!...
    2023-12-06 阅读全文
  • 最新项脊轩志教案七篇 为了教学更有顺利,老师会需要提前准备教案课件,需要老师把每份课件都要设计更完善。 教案和课件的科学编写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有没有好的教案课件可资借鉴呢?在这里小编向大家推荐一篇很有价值的《项脊轩志教案》文章,希望本文的内容可以为您提供一些有益进行的参考!...
    2024-03-29 阅读全文
  • 《项脊轩志》教案收藏11篇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预先准备好的,教案课件里的内容是老师自己去完善的。教案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与积极性的有效途径,如何才能写出高水平的教学课件呢?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篇介绍“《项脊轩志》教案”的文章,我们为您提供最新的消息敬请关注!...
    2023-07-19 阅读全文
  • 写脊梁的作文锦集4篇 揭开“写脊梁的作文”的神秘面纱,继续阅读下文吧。作文就像诗歌一样,展现了丰富的情感世界,通过写作,我们可以更加敏锐地感知周围的变化。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对于写作文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学习一些有效的方案和策略,请务必掌握!...
    2023-10-31 阅读全文

前辈告诉我们,做事之前提前下功夫是成功的一部分。身为一位人民教师,我们都希望孩子们能学到知识,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准备好教案来加强学习效率,。教案可以让上课自己轻松的同时,学生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你知道如何去写好一份优秀的幼儿园教案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项脊轩志教案通用》,供您参考...

2022-12-03 阅读全文

教案是教师在上课前准备的必备材料,每位教师都要仔细设计自己的教案。学生的反应是评判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今天栏目小编为大家推荐一篇关于“项脊轩志教案”的精彩文章,希望你能够从中获得有益的收获,记得收藏起来哦!...

2023-12-06 阅读全文

为了教学更有顺利,老师会需要提前准备教案课件,需要老师把每份课件都要设计更完善。 教案和课件的科学编写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有没有好的教案课件可资借鉴呢?在这里小编向大家推荐一篇很有价值的《项脊轩志教案》文章,希望本文的内容可以为您提供一些有益进行的参考!...

2024-03-29 阅读全文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预先准备好的,教案课件里的内容是老师自己去完善的。教案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与积极性的有效途径,如何才能写出高水平的教学课件呢?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篇介绍“《项脊轩志》教案”的文章,我们为您提供最新的消息敬请关注!...

2023-07-19 阅读全文

揭开“写脊梁的作文”的神秘面纱,继续阅读下文吧。作文就像诗歌一样,展现了丰富的情感世界,通过写作,我们可以更加敏锐地感知周围的变化。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对于写作文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学习一些有效的方案和策略,请务必掌握!...

2023-10-31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