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人在欧洲读书笔记必备

发布时间:2024-09-28

我们听了一场关于“人在欧洲读书笔记”的演讲让我们思考了很多,当我读完了作者写的作品,里面的剧情真的精彩绝伦。 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的文化和历史背景,经过阅读本页你的认识会更加全面!

人在欧洲读书笔记(篇1)

看完一些旅游书籍,有些介绍了食物,有些介绍了路线,有些介绍了风景,有些介绍了历史文化,有些介绍了地理位置和自然风俗,还有一些介绍了保姆的风格。但叶永烈的书还是给我带来了不一样的感觉,更多的是一种奔放自由的身体。

打开《欧洲自由行》,仿佛自己也开始跟着作者旅游,飞机的晚点,轮船的士,空姐的一杯饮料,乃至导游的一句话,一个眼神,都给作者带来不一样的感触,而这些点点滴滴的细节,构成了丰富真实的旅游生活,不做作,不夸张,雍容,而又自然。但作者毕竟《十万个为什么》的主要编创,知识渊博,眼界独特,行走之处,无论是重大历史事件,还是美丽的自然景观,或者与此相关联的丝丝缕缕,没有什么能逃过作者的眼睛。他不是一个说教者,而是一个兴致勃勃地游者,举重若轻,一笔带过,了无痕迹,却又形象生动,挥之不去。

因此,看着书,也好像和作者一起,开始了欧洲十国之旅,眼前是姹紫嫣红的美景,是波澜壮阔的气势,身边是谨小慎微的防范,是熙熙攘攘的**,是市井百态的忙碌,是湖光山影的悠然,而心中,则是感慨万千的叹服,是宁静如水的甜美,有历史自然的凝固,有对于人生社会认识的升华......

从飘在维也纳上空的音符开始,一路游去,看见绿草茵茵的荷兰,建造了600年的科隆大教堂,他深情地写道:每当我想起科隆,脑际就浮现出莱茵河的粼粼波光和那座无比威严的科隆大教堂,而耳畔似乎还缭绕着夜半回荡在天际的悠悠钟声......旅途上,美丽的塞纳河,古风犹存的比利时,钢铁王国卢森堡,都给作者带来了不同的感受,来到奔驰的故乡斯图加特,作者不厌其烦,从本茨和戴姆勒写起,从第一辆车的诞生写到奔驰的现状。

来到独立思考的瑞士,作者又细细描摹了这个金融帝国与钟表王国以及它的友好邻邦邮票王国列支敦士登,在描写瑞士的笔墨中,作者发出了少有的感慨:此次瑞士之行,使我明白:安静而中立的瑞士确实很适宜写作,难怪已经加入英国籍的韩素音,却选择了在瑞士安家。

在文艺复兴的摇篮佛罗伦萨,作者重点介绍了但丁和米开朗琪罗两位具有世界级影响的大师,在条条大道通罗马得意大利首都,则主要写了风土人情和盛大的斗兽场,而在教皇之国梵蒂冈,则突出了两个之最:最小的国家,最少的人口。在写切尔诺贝利核阴影时,作者心情沉重地写到:

正当人们松了一口气的时候,科学家指出,切尔诺贝利核污染的威胁要经过漫长的一百年才可能消失。笑容从人的脸上消失。切尔诺贝利的阴影仍然笼罩着乌克兰和周边地区。

走过墨西哥的历史年轮和《泰坦尼克号》的拍摄花絮,,走过本.拉登的加拿大跳板和温哥华的美丽如春,从欧洲的签证,到欧元,到宾馆,到车与路,到街头的广告,购物,到欧洲的华人,司机,导游,作者用他的眼睛看欧洲,用他的心体味欧洲,用他渊博的知识解读欧洲,有暖颜色,也有冷调子,但却没有讴歌和鞭挞,作为一个客观的游者,他用尽可能冷静的目光,暖暖地心意,深情地诉说,为我们描摹一个不一样的世界,这个世界不以真善美和假恶丑来标注,而是静静地存在着,鲜活地运转着,它,就是欧洲,在我们身边,在我们视界的远方......

人在欧洲读书笔记(篇2)

《重新发现欧洲:西班牙何以成为西班牙》读后感1500字!

提起西班牙,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西班牙斗牛”,那是一种勇士的运动,一种集阳刚、帅气与优雅于一身的魅力展示。

喜欢足球的人似乎都有感触,在世界各个强队中,西班牙球员的颜值也是名列前茅的。

这一切,都让人对西班牙产生无尽的遐想:国民的基因如此优秀,那是怎样一个充满文化魅力的国度呢?今天,在《重新发现欧洲》系列丛书中,《西班牙何以成为西班牙》这本书,就给我们解开了西班牙的前世今生。

本书的作者杰里米•布莱克,是英国埃克塞特大学历史学教授,毕业于剑桥和牛津大学,曾任西点军校的客座教授。丰富的历史积累和社会阅历,让布莱克的历史书籍更加具有专业性和权威性,他用简洁的语言和丰富的材料,讲述了西班牙如何从一个边陲小国,到成为最早的海洋帝国,再到反对独裁者的革命运动。

历史对现实的交错影响,让我们见到了一个鲜为人知的西班牙。

人在欧洲读书笔记(篇3)

在过去的五百年里,欧洲一直深深推动和影响着世界其余部分的历史进程,以至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了解在欧洲发生了什么事,即便对中国人来说也近乎一种义务,否则就不免被视为对世界潮流一无所知。这种状况在1945年后受到了冲击,经历两次世界大战的欧洲元气大伤,在新的全球格局中被边缘化了,欧洲发生的事对欧洲以外的世界,其意义似乎多少是有所下降了——但这也可能只是因为人们尚未足够清楚地意识到其意义有多么重大br>以“战后”(post war)为题撰写欧洲史,首先意味着作者委婉地承认了那场破坏巨大的世界大战对欧洲的划时代意义,因此足以将它的历史断为两截。确实,二战主要仍是一场欧洲内战,它带来摧毁性的浩劫,却没有使欧洲人自己成为胜利者——1945年精疲力竭的欧洲人尴尬地发现:

他们未能靠自己的努力从法西斯手中解放自己,却要靠美国和苏联这样的外人重获自由。而英国这个战胜国,在战后初期甚至比战败国显得更寒酸和阴沉。几百年来,欧洲人第一次无法控制自己的命运。现在他们居住的土地不再是世界的中心,而是夹在美苏两个帝国之间的一块软豆腐。

更糟的是,虽然名为“战后”,但关于战争的记忆和阴影仍然长久地折磨着人们。第二次世界大战无疑是欧洲历史上研究得最彻底的时期,但它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许多事情令人尴尬,甚至有罪。

大多数欧洲人被动地经历了战争,没有表现出任何英勇行为。1941年,纳粹仅用806名德国共产党人控制被占领的挪威,其中只有1500人统治法国。当然,最受折磨的是德国人自己——战后在几代人的时间里,德国人一直在不停地拷问本民族的灵魂:为什么那个年代的德国人竟然会干出种族灭绝那样可怕的事情来。

欧洲的其他国家也一直在紧张地注视着德国,怎样使这个欧洲最强大的国家给邻居带来好处而不是军事伤害,长期以来都是所谓“德国问题”的核心考虑。

但一个新的欧洲还是从废墟中渐渐复苏了。那场战争至少也有一个好处:它的巨大破坏力使法德这样的世仇也终于认识到,再这样争斗下去只能是两败俱伤,为渴求世界霸权而战的念头简直像是疯人院里的笑话。

现代战争中将没有赢家,而且打到最后,却还是不能解决任何问题。正是在这一政治共识的基础上,以法德为核心的欧洲新秩序逐渐构筑起来,其特点是协商、合作、团结;而一种身份认同也逐渐在欧洲扩散——即更多人开始认识到自己是“欧洲人”,而不仅仅是法国人、德国人或波兰人。

这些缓慢而有力的共识最终取代了40年前的冷战。如果将欧洲本身视为一个朝鲜半岛那样的地理单元,那么它事实上与朝鲜半岛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即一个整体被一道冷战的“铁幕”分隔为二,自身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两个部分各自以美国或苏联作为自己未来的榜样,而这两个未来之间的不可调和,使内战以冷战的形式继续着。

就此而言,战后欧洲的处境实际上是世界上其他类似情形的一个原型和缩影:即一个沿着意识形态的边界**的共同体,如何重新塑造一个整体的认同感。

这远非易事。第二次世界大战使欧洲失血过多。它只能绕过美国和苏联,而且小心不要让两个巨人打架——一旦如此,最不幸的就是欧洲夹在中间。雷蒙阿隆曾说:

“在20世纪中叶,做每一件事都要事先考虑和顾及苏联对于此事的态度。”——其实对美国也是如此。在战后的六十年里,欧洲始终受困于这两大外部威胁:

有时它觉得最要紧的是赶走苏联,而另一些时候(甚至是同时)又觉得美国这种“浴缸和冰箱式的文明”才是对欧洲最迫在眉睫的威胁。

渐渐地,在这样的差距中,欧洲获得了明显的自我认同。它不仅代表一些物质成果,更代表一种精神。这种精神有别于苏联所提供的那种未来,也和美国有着很大不同——到底有多大,取决于欧洲人自己的感受和自尊心。

在这一点上,1968年可谓是关键之年:这一年的“布拉格之春”使得许多人对苏联的幻想破灭,而同年越战也达到高潮,这又使欧洲的反美运动达到巅峰,欧洲所有政治派别都坚决反对越战,当时激进分子甚至声称“越南就是美国的奥斯维辛”——这一情形就像前些年欧洲人在美军虐囚丑闻上的态度。尤其在冷战之后,“非美国”已迅速成为欧洲人自我身份认同中的最普遍的因素。

这样,“欧洲”作为一种精神状态成了一个象征符号——当人们想起它,就觉得它意味着一整套核心价值观,例如包容、平等、民主协商、自由、公正、简单等等。简而言之,欧洲提供了一个不同于苏联和美国的未来。从这个意义上说,本书所谈到的“欧洲”,在战后初期实际上仅仅指的是“西欧”,随着西班牙、葡萄牙、希腊等南欧国家对这套价值观的接受,它们才被“欧洲”所接纳。

基本上,欧盟的扩大就是这一套价值观的扩散过程。就此我们才能充分理解,为何“回归欧洲”成为1989年后中东欧社会普遍的渴望和政治主题——仿佛它们之前不在欧洲似的。这里的“欧洲”不是地理概念上的,而是政治意义上的。

也就是说,有着那一整套价值观的“西”欧,才是欧洲,而对于中东欧知识分子来说,重要的就是获得这个欧洲的承认和认可,并进而自身热切地融入进去;这也就是为什么他们认为被欧洲排斥和遗忘是一种奇耻大辱。改变的代价是值得的:欧洲将是你的未来。

然而这又提出了一些新的难题:按照这样一整套独特的价值观,那么像俄罗斯和土耳其这样异质的、格格不入的文化共同体,就必然无法成为欧洲的一部分——事实上本书作者也并未将这两个大国视为欧洲国家。也就是说,在开放欧盟成员国内部边界的同时,正如书中讽刺的那样,外部边界的到了加强和固定:

“文明的欧洲人之间可以互相跨越边界,但绝不能给外部的‘野蛮人’这种自由。”这也就是为什么虽然欧盟不会剥夺任何国家申请入盟的权利,但土耳其的申请从1987年以来一直被搁置不理。这导致俄罗斯和土耳其产生了严重的挫败感,并导致它们不再将欧洲视为唯一可能的未来。

欧洲一体化的进程确实存在缺陷:5亿欧洲人分布在46个国家,这种多样化使得决策非常困难,很难在国际舞台上采取果断行动。欧盟现在拥有一个极其庞大而笨拙的**系统,内部使用20多种语言,要协调一致就已非常困难,欧盟为所有27个成员国对《里斯本条约》的支持而花费了8年时间来谈判和批准,而成员国还时常抱怨自己不被尊重,仅仅成了“一个超级大国集团内某个省”。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去年选出的首位欧洲**范龙佩与其说是“领导人式的**”,不如说是“主席式的**”——他的当选不如说是因为他对其他政治人物的威胁最小,因而才被各方所接受。最近,反对欧盟的英国独立党成员奈杰尔法拉奇当面侮辱他“拥有湿抹布的气质和银行小职员的外表”,根本不能算一个有魄力的政治领袖。

不过,如果将来这个星球上的所有国家实现联合的话,恐怕其情形更接近于欧洲,而不是美国或其他国家所提供的模式。在这方面,欧洲开辟了一个未来,并证明是可行的。即使在这个意义上,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也应该知道欧洲发生了什么。

人在欧洲读书笔记(篇4)

推荐:

史书读的少,所以一开始读起来有些吃力,前前后后读了近20个小时,终于等到读完的这一刻居然有点意犹未尽。

认真的写下书评吧!

本书绝对的重磅级,算是很能打的了。走的是论述型路线,以国家为分析单位,重点剖析政治和军事事件背后的深层原因,而不是简单交代事情的过程。克肖虽然为人口趋势、社会变化以及宗教、文化娱乐贡献了好几章,但大的篇幅还是在挖掘和追踪推动欧洲发展的力量。行文很严谨,读起来比较流畅,有时候语句又十分可爱,跟想象中的史书有所区别,也凸显了克肖睿智又不刻板的形象。

好了,这本书优点太多,说几个我觉得不错的点(读后感)。

塑造了欧洲1914-1949年的大历史观

克肖对于整体的大时代背景交代的非常用心,重点比较鲜明(对于史书读的少的我,重点太多了),整本书读下来,对欧洲1914-1949年的情况,特别是一战和二战,包括黄金二十年代以及经济大萧条时期,基本上会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脉络。另外,克肖对于历史事件的评论很公正,书中大量引入当时政客、文学家、士兵甚至平民的直接感受,让我们能直接目睹那个时代。

不久前的力量如何塑造了今天的欧洲

与人心所向但留下了一个烂摊子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不同,第二次世界大战为欧洲在20世纪下半叶的重生铺平了道路。两次大战期间,尤其是“二战”期间,技术与科学创新蓬勃发展,影响深远。特别是1949年苏美都拥有了原子弹,核战争的幽灵自此出现,这个危险使人们心怀戒惧,帮助促成了1945年时谁也想不到在欧洲能够实现的和平年代。

人民的战争比国王的战争更可怕

在战后欧洲的大部分地区,暴力有增无减,虽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杀伤规模前所未有,却远比不上人类在二战后堕入的人性泯灭的无底深渊。种族灭绝、大清洗、驱逐、复仇、政治分裂等接踵而来。“二战”以一场民族灾难开始,又以另一场民族灾难结束。

遗憾的地方

其实法西斯主义的意大利并没有被视为对欧洲的威胁,那是因为意大利人将侵略对象对准了埃塞俄比亚人。但书中仅仅只是提到了这个见解,并没有进行延伸。欧洲在欧洲之外发生的历史事件在本书中没有涉及太多。

总体来说这本书非常棒,最后引用劳伦斯·里斯的话。

“一百年后还会有人读的史学著作不多,这很可能是其中一部。”

人在欧洲读书笔记(篇5)

在著名的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中,西班牙作为最早崛起的航海大国,率先登上了世界的舞台。

本书中,地理大发现和黄金世纪也是西班牙的重头戏。当时,和西班牙并列的国家还有葡萄牙。让西班牙成功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的是历史上最著名的航海家——哥伦布。

因为大航海的崛起,西班牙一度占领了美洲大片土地,农业、矿业也给西班牙带来了财富。不仅如此,在有黄金世纪之称的16世纪,西班牙还在文化方面留下了各种烙印。但是盛极而衰是自然万物都无法摆脱的规律,在追逐财富与荣誉的过程中,西班牙也曾展示过自己的自不量力。

很多历史学家认为,塞万提斯笔下的唐吉可德,就是西班牙不切实际的象征。在不切实际的追逐中,西班牙的政治、经济、宗教、社会都开始出现危机,与此同时,它在美洲的殖民地也面临诸多挑战。任何时代都有高峰和低谷,西班牙也没有例外。

人在欧洲读书笔记(篇6)

读过中国近代史的人都知道,太平天国革命是一个在中国影响深远的重大历史事件。这场革命不仅冲击了满清王朝的统治,也震惊了英国和欧洲。马克思对中国人民的伟大革命运动深表同情和关注。

本文从辩证统一的角度揭示了中国革命与欧洲革命的观系,歌颂了中国太平天国革命的世界意义。

一:太平天国革命的背景与原因

马克思在《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一文中,对太平天国革命发生的原因进行了科学的分析。他指出:“中国的连绵不断的起义已延续了十年之久,现在已经汇合成一个强大的革命,不管引起这些起义的社会原因是什么,也不管这些原因是通过宗教的、王朝的还是民族的形式表现出来,推动了这次大爆炸的毫无疑问是英国的大炮,英国用大炮强迫中国输入名叫鸦片的麻醉剂。

”“历史的发展好象是首先要麻醉这个国家的人民,然后才有可能把他们从历来的麻木状态中唤醒似的。”

在我看来,一方面是中国社会内部的矛盾,另一方面是鸦片战争。太平天国革命是这两个原因相互作用和影响的结果。

从中国社会内部矛盾看,当时的清王朝是 “一切都烂透了, 眼看就要坍塌了, 简直没有一线好转的希望”的衰老没落的社会。太平天国革命前,中国已逐渐成为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但经济政治结构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反而激化了民族矛盾。严重的土地兼并和高额的税收使农业生产遭到破坏。自然经济与小农业、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容易崩溃。农民和手工业很难自给自足。

马克思还引用皇帝谕旨中的话说“庶儿吾民于颠沛困苦之时, ” “小民其何以堪?”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带来了人民的反抗,太平天国革命的发生也就有了其必然性。

马克思也强调了引发这场革命的直接原因——鸦片。鸦片的大规模进口导致白银的大规模外流,使战前白银的严重短缺更加严重。同时,鸦片的大量输入,也造成吸毒在中国更加泛滥成灾。

它摧毁了成千上万的中国人的身体,给人们的精神和生活增添了无尽的困难和负担。因为鸦片走私有利可图,许多官员参与其中,满清政权变得更加腐败。此外,外国商品涌入中国市场,加速了农民和手工业的破产,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使土地兼并更加严重。

这一切,就使中国社会固有的封建主义和农民大众的矛盾空前激化。农民不能再忍受封建阶级的统治,只能选择反抗。

二:主要观点

首先,由于太平天国革命的原因,马克思的观点是:太平天国革命的原因

主要是英国的大炮和鸦片,这一点就不再加以赘述。

马克思认为太平天国革命是具有广泛人民参加的革命。马克思指出, 太平天国革命是在它之前十年之久的连绵不断的起义基础上“汇合成一个强大的革命“的。从领导班子和政治经济纲领的角度看,领导班子是阶级属性的政治代表,决定着一切。

太平天国的领导人也属于这样一个群体,但这些人不是单一的农民分子,也不能完全代表单一的农民利益和需求。马克思讲的 “中华共和国” 指资产阶级共和国, 绝不是农民革命所追求的政治目标。由此可见, 无论是 《天朝田亩制度》 还是 《资政新篇》 都不是单一农民阶级的经济政治要求, 而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

马克思还认为帝国主义是太平天国革命的刽子手。太平天国革命的失败有其自身的弱点,但更重要的原因是英美帝国主义与满清政府勾结镇压的结果。

英国侵略者主张支持清政府,实行武装干涉。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帝国主义列强完全撕破了虚伪的“中立”外衣,公开与清政府勾结,共同镇压太平天国革命。

另外,“中国革命将把火星抛到现代工业体系的即将爆炸的地雷上”也是文章的重要观点。中国革命将把火星抛到现今工业体系这个火药装得足而又足的地雷上,把酝酿已久的普遍危机引爆,这个普遍危机一扩展到国外,紧接而来的将是欧洲大陆的政治革命。以茶叶为例,英国急需扩大茶叶市场,因此降低了茶叶税,这直接导致了中国茶叶价格的上涨。由于农民革命的压力,茶商规定只能用现金交易,这对英国茶叶进口产生了影响。

如果外国势力干涉农民起义,将严重阻碍中外茶叶贸易往来,影响英国市场的进一步扩大。经济危机的发生必然导至资本主义社会各种社会矛盾的进一步激化,随之而来的政治危机也随之出现和加剧。

太平天国革命与欧洲革命有着内在的联系和相互依存。太平天国革命削弱了英、法等国在华市场。它们对中国的贸易产出停滞不前。中国市场的萎缩引发了欧洲的商业危机,进而引发了政治危机。

三:马克思的预测

马克思在文中提出了几个预测,持论锋颖,富有科学的预见性。

马克思预言说:“有一件事终究是值得我们高兴的,就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坚固的帝国,因受了英国资本家纺织品的影响,近年来已处于革新的前夜,这种社会革新对于文明无论如何应有非常重大的结果.我们欧洲的反动派在最近的将来势必向亚洲逃跑,一跑跑到中国‘长城’,跑到这个最保守的堡垒门口,那时侯,安知他们在那里不会碰到‘中华共和国——自由,平等,博爱这几个大字呢?

”事实证明,在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中国,已经证实和实践了这个预言。

不可忽视的是马克思关于太平天国革命对欧洲大陆经济危机和社会矛盾产生重大影响的预言。意大利民族运动高涨,北部诸邦反奥斗争剧烈。1860 年4月,西西里爆发波澜壮阔的农民起义。

在波兰,从50年代起以华沙为中心的城市抗暴斗争风起云涌。在俄国,农民反对农奴制的革命运动不断发生。在英国,1859年7月,伦敦建筑工人举行了大罢工。

在德国,60年代初,工人运动兴起,罢工蔓延到柏林、汉堡、来比锡和许多其他城市。从以上事实来看,马克思的预言无疑是非常科学合理的。太平天国革命不仅极大地鼓舞了欧洲革命人民,而且推动了欧洲大陆的革命运动。

它对西方资产阶级在亚洲国家的殖民统治也产生了强烈的影响。

四:不同看法

首先来看一下原文:“欧洲各国人民下一次的起义,他们下一阶段争取共和自由和比较廉洁的政体的斗争,在更大的程度上恐怕要取决于天朝帝国(欧洲的直接对立面)目前所发生的事件,而不是取决于现时的任何政治原因,甚至不是取决于俄国的威胁以及后果。”

这些观点是非常合理的,但历史的发展并没有严格按照马克思的期望进行。马克思高估了中国农民起义的力量,认为它可以推翻腐败的满清王朝,但他不认为自己是先腐败的。那个他预计的“中国在西方的世界中引起动乱,但是西方列强则借助英法美等国的舰队在上海,南京和运河口建立秩序”的场面,最后还是没有出现。

还有些观点是让人质疑的。首先,世界改革的方法不仅是革命,只要有一定的基础,和平的演变也是可能的。

其二:若太平天国革命发生在欧洲,或许会成功,但是当时的中国与欧洲的情况不同,长期以来的愚民政策使得失败的结局成为必然。其三,美国的迅猛发展也是马克思未预料到的。

从今天看来,这次革命给清统治者和外国侵略势力以沉重打击,对欧洲革命产生很大影响的确是正确的,但是也不能过高地估计它的影响力。另外,同一件事件对双方的影响也是不同的,由于当时清政府统治下的中国早已千疮百孔,闭关锁国带来的封闭,思想上的腐朽,技术上的落后等等,早已注定中国受到的冲击是比已经经历工业革命的西方国家受到的冲击大。西方列强具有资本、技术上的优势,民主制度也逐步建立与完善,无论从哪一点来说,中国农民起义的力量永远起不到决定性的作用。

而西方列强国内的经济危机与由此引发的社会危机都是短暂的,其制度因素终将解决这些危机,并发现资本主义制度的缺陷,继而完善。

五:启示

首先,这篇文章让我重新认识了太平天国革命及其影响。太平天国革命既具有不同中国以往历次农民革命的性质和特点, 又对中国社会发展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意义。

马克思分析问题的方法——矛盾的对立统一和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文章运用对立统一的原则,分析说明中国与侵略中国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这“两极”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关系。那么,小至我们的日常生活,大至国际关系,都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面对矛盾,我们不能只看到矛盾的对立,要看到矛盾双方是相互影响的。

读完《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马克思的锋颖精密与远见卓识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就其论述特点而言,持论新颖锋利,剖理精当周密,感情真切,文采夺目。“文如其人”。

马克思政论这种文采洋溢的独特风格,基于作者的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憎爱分明的阶级感情,发自作者对人民正义斗争的始终不渝的同情和爱护之心,对反动势力以及侵略行径的憎恶和鄙视之情。同时,这篇政论之所以具有远见卓识,剖理之所以精当周密,另一个重要原因正是马克思掌握了了解历史的钥匙。所以说,要写出能持论锋颖富有科学的预见性的政论文,必须要切身了解历史,也要明白自己的价值取向,感情明确,观点鲜明,政论写作如果离开了鲜明的感情,文采也就失去了动人的魅力。

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关键,即锻炼一种独立的批判的思考的能力,这是把一切哲学原理和现实事件结合起来并且运用的基础。

人在欧洲读书笔记(篇7)

《古典欧洲的诞生读后感》

《古典欧洲的诞生》是法国文艺批评家荷尔德林的经典之作,它以深入的思考和犀利的洞察力,揭示了古典欧洲文化的形成过程。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历史书籍,更是一部对于人类文化的思考和回顾,读后让我深受启发。

书中,荷尔德林通过逼近古典时期文化的萌芽和发展,揭示了这个时期的核心思想——人类的尊严和自由。他以庄严的笔触和细腻的文字,将这一时期对于人性本质和美的追求展现得淋漓尽致。通过对古典艺术、古希腊哲学和文学作品的分析,荷尔德林详细阐述了古典欧洲文化的各个方面。他告诉我们,古典欧洲是一个鼓舞人心的时代,它让人们对人类的可能性和价值产生了深刻的思考。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深被书中对古典时期艺术的描述所折服。荷尔德林用凛然挺拔的笔触,描绘了古典艺术的优雅和力量。他提到了古典音乐大师贝多芬、莫扎特和古典绘画中的名作,这些艺术品是古典欧洲文化的珍贵遗产。通过赞美艺术的崇高和精妙,荷尔德林引领读者一窥古典欧洲文化的瑰宝,也让人们对艺术的力量产生了更深的理解。

此外,书中对古典欧洲文化的哲学思想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荷尔德林在对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等古希腊哲学家的引言中,生动地描绘了他们对于人类自由和真理的思考。他提到了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和柏拉图的理念世界,通过对哲学思想的深入剖析,荷尔德林带领我们走进古代智慧的殿堂。这种对哲学的赞美和阐述,让我对古典欧洲文化的哲学思想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同时,荷尔德林在书中也提到了古典欧洲文学的杰出作品。他以独特的视角评介了荷马史诗、但丁的《神曲》和莎士比亚的作品,展示了古典文学的独特魅力。这些文学作品凝聚了人类智慧的结晶,通过阅读它们,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其中的艺术之美,更能感受到作者对人性的深刻洞察。荷尔德林对文学作品的解读,让我对古典欧洲文学的了解更加深入。

总的来说,《古典欧洲的诞生》是一本极富深度和思考的著作。荷尔德林对于古典文化的澄思和洞察,使我对古典欧洲文化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读完这本书,我不仅对古典艺术、哲学和文学有了更深的理解,更对人类文化的伟大和博大精深感到敬畏。这本书是一堂深入而丰富的历史课程,它引导读者重新审视和研究古典欧洲的光辉瑰宝。

最后,我要表达对荷尔德林的敬意。他以他独特的批评眼光和卓越的写作才华,将古典欧洲文化的辉煌展现在我们面前。《古典欧洲的诞生》是一本永恒的著作,它让我们深入思考并珍惜古典欧洲的遗产。

人在欧洲读书笔记(篇8)

中国和欧洲似乎距离很远,然而它们的革命之间却存在某种关联,而且这个关联并不弱,反而非常强。就如马克思说:“欧洲人民下一次的起义,他们下一阶段争取共和自由、争取廉洁**的斗争,在更大的程度上恐怕要决定于**帝国(欧洲的直接对立面)目前所发生的事件。

”中国革命对文明世界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

清**上台以来,闭关锁国已成为一项基本国策,并将中国带入了屈辱的历史轨迹。清朝带领的中国理所当然地在鸦片战争中一败涂地,输光的国库之余,还把名为鸦片的麻醉剂大量输入国内。然而这种麻醉剂却没有起到催眠作用,反而起了惊醒作用,正如文中所述:

“历史好像是首先要麻醉这个国家的人民,然后才能把他们从世代相传的愚昧状态中唤醒似的。”因此这场战争推动了中国之后连绵不断的起义—太平天国革命。此时,欧洲革命在西方以失败告终,亚洲爆发了轰轰烈烈的民族解放运动。

最后,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的共同扼杀下失败了。这次的革命却大大地打击满清**的权威,也预示着官民之间的“父权关系”逐渐土崩瓦解。

过去,中国几乎不进口欧洲纺织品,但每年都出口大量茶叶、丝绸和陶器。英国的大炮改变了这种情况。各种不平等条约通过武力威吓外国列强在中国获的各种特权,极大地损害了国内自给自足的经济,极大地加剧了中国社会内部的各种矛盾。

正如文中所说“中国的纺织业者在外国的这种竞争之下受到很大的损害,结果社会生活也受到了相应程度的破坏。”由于战争失败以后的赔款和鸦片**导致金银外流,造成的后果就是“旧税更重更难负担,旧税之外又加新税。”经济上由**顺差转为**逆差,这种经济情况自然引起国内民怨沸腾,更是加速了封建政权崩台。

马克思认为:“与外界完全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通过英国而为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显然中国开放了与外界的交流后,各种起义,革命反抗纷纷出现,旧**和旧秩序就没有立柱之地了。

在世界另一面的欧洲正因为1848年欧洲大革命失败,工人运动转入低潮,英国资产阶级反动势力进入稳定时期,加上不间断的殖民掠夺和交通运输业日渐发展,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呈现爆发式增长,工业生产总值已占世界第一位,并取得“世界工厂”之称。但这些都不能解决资本主义本身的内在矛盾。当时的欧洲,生产机器不断更新,科学技术不断提高,更先进的交通工具投入使用;开辟新殖民地,开拓市场,促进自由。

尽管如此,这些都无法消除劳动群众的贫困,在这样的基础上,经济的腾飞只会加深社会对立和动荡,一切问题还掩盖在繁荣的外表下。

马克思一直提醒读者的一句话:“英国的工业自1850年以来空前发展的情况。在最惊人的繁荣中,不难看出即将到来的工业危机的明显迹象。

”从资本主义的发展史中可以看出:殖民或半殖民是资本主义制度的肥料,剥削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十分丰富的原料﹑矿产和劳动力,向这些宽广的市场倾销货品来获得巨大利润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模式。中国革命除了打击封建主义外,还对外国资本主义剥削制度提除了挑战。

在太平天国控制地区,坚持国际地位平等,不承认清**与外国列强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禁止鸦片等革命措施的进口。这些措施势必对英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产生深远影响。与此同时,资本主义扩张所需的殖民地原材料和广阔市场急剧萎缩。

在革命**的时期,茶叶被抬价投入市场,缺乏资金投入茶叶生产,产量变得更少,英国向中国进口的茶叶狂涨价。这时的欧洲刚好遭遇农业歉收,农产品涨价的处境,导致国内对工业产品的需求进一步下降,正如原文所述“茶叶这样一种必需品涨价和中国这样一个重要市场缩小的时候,将正好是西欧发生歉收因而肉类、谷物及其它一切农产品涨价的时候。这样一来,工厂主的市场就会缩小,因为生活必需品每涨价一次,国内外对工业产品的需求就会相应减少。

”这将激发人民的不满情绪不断膨胀,那么危机的亲临必然加速。正如马克思所说:“中国革命将把火星抛到现代工业体系的即将**的地雷上,使酝酿已久的普遍危机爆发,这个普遍危机一旦扩展到国外,直接随之而来的将是欧洲大陆的政治革命。

”以上的事实也呼应了马克思在文章开头所说“两极相联”的规律,就像牛顿定律或开普勒定律一样,这也是自然界的真理。中国和欧洲这“两极”正是在互相影响。马克思认为:

“当西方列强用英法美等国的**把‘秩序’送到上海、南京和运河口的时候,中国却把动乱送往西方世界。”在这点上,马克思已经看到这时代发展方向—全球将逐渐成为一体。除了欧美行为对中国国内社会制度的影响外,中国的一举一动也对欧美经济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马克思从经济学的角度详细分析了中国革命与欧洲革命的关系。从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更倾向于从经济的角度来理解国家之间的关系。比如文章中强调了茶叶的进口对于欧洲的影响,和中国这块庞大市场对于欧洲的出口来说地位是极重的。但在某些方面,他过于执着于经济的力量,缺乏对中国文化观念的认识。

马克思认为这些西方列强所扶持的摇摇欲坠的满族王朝之所以仇视外国人是因为中国地理上、人种上还有害怕外国人会支持一大部分中国人反对满清贵族所导致的,然而更重要的文化意识却被忽略了。封建时代的中国总是以**自居,认为天下莫非王土,认为外面世界的人是不开化的夷蛮之人。这种藐视国外世界的观念至始至终贯穿了封建统治者和臣民的思想,闭关锁国,是因为人们觉得**是应有尽有的。

经济问题似乎影响着社会的所有方面,正如马克思认为“欧洲从18世纪初以来没有一次严重的革命事先没发生过商业危机和金融危机。”但是他忽略了一个国家的文化可以让它在相同的经济困境中做出不同的反应。

现代革命始终围绕着反封建,由于文化的进步,现代人会认为前中国人是被无能的领导人统治的,因为他们的无知。但现代中国人对**或领导人仍有一种模糊的恐惧。他们认为**或领导人应该有一些权力,而平民没有权力,面对许多事情无能为力。可见,中国强大的文化力量仍然影响着一代人。

在我看来,文化观念是逐步进步的,然后逐步走向成熟和理性。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新一代中国人应该更加谨慎地思考即将到来的问题。

人在欧洲读书笔记(篇9)

笔者在本科时代不是一个合格的学生——翘课似乎成了家常便饭。原因是内心的浮躁和年轻人永不止息的新鲜感和好奇心,喜欢探索未知,喜欢获取新体验——当然不是见鬼十法和碟仙笔仙之类的作死式探索,而是集中表现在爱好读杂书,尤其是专业以外的书上。有一段时间甚至对诺查.丹马斯和尼克.勒梅炼金术云云大感兴趣,竟然还做了很详细的笔记,真是诧异当年自己的认真劲儿。然而,到了研究生阶段,读书的范围反而比当年陡然狭窄了许多——专业对一个人的塑造或者限制是全方位的,这也让人既喜且忧。喜的是进入角色比较顺利,也比较彻底,适应了专业要求;忧的是,过于集中关注某一领域也就同时意味着错过了许多其他领域的信息获取和知识更新,造成对一些问题认识上的停滞乃至过时,这的确是不好的。为“纠偏矫正”,丰富阅读题材和平衡知识结构计,笔者有意补充一点“粗粮”,换换脑子,读一些“非专业”的书,于是便盯上了这本《战后欧洲史》。

该书的叙事在很大程度上填补了笔者乃至许多像笔者一样,受过国内中学历史教科书教育的人对战后欧洲历史的某些空白。众所周知,国内中学历史教科书对世界现代史的叙事以十月革命作为世界现代史之始,围绕两次世界大战和大战之间的世界,分成资本主义世界和社会主义世界来分别讲述人类的两种历史,它们是“大危机与罗斯福新政”、“斯大林模式与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等大家耳熟能详的主题。二战后,随着冷战的爆发,两个世界的叙事方式彻底形成,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的历史也分道扬镳,分别叙述,褒贬明确,如苏联历次改革、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西欧滞涨等。但是,在这些纪事本末体的主题之间,难道就没有其他事件发生吗?换句话说,导致这些重大事件发生发展和产生影响的原因是什么呢?显然,看似精确概括了重大史实的“历史主题”难免挂一漏万,缺乏必要的逻辑和细节,它的潜在导向是只要人相信,而不需要人思考,乃至理解。

本书恰恰在许多历史逻辑和细节上详于论述,娓娓道来,使人身临其境,并发人深思。由于知识结构之不同,一些西方人熟悉的事实却恰恰是东方读者所陌生的,本书的一些不经意的细节交代往往发挥了“译者注”一般的功效,弥补了许多笔者此前对这段历史的了解缺失,刷新了一些刻板认识并促使笔者重新审视自己的历史认识和观念。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作者的许多经典论述和见解也对我们这些非欧洲文化知识背景的东方人理解那段特殊的岁月助力不少。譬如在谈到意大利长期处于欧洲现代文化边缘的原因时,作者推测“也许部分原因和它自身历史上的离心状态和所属位置有关:那不勒斯、佛罗伦萨、博洛尼亚、米兰和都灵,各个城市都自成一个小世界,拥有自己的大学、报纸、学术圈和知识界。罗马是权威之地,是恩惠的源泉和权力的中心,但它一直没能控制过整个国家的文化生活。”(P184)

深阅读的确有电子产品主导的碎片化的“浅阅读”和快餐阅读所难以企及的好处——它更能激发人的思考能力和问题意识,精确信息的吸收过程更加集中,所获知识的“充电”效果更佳,思维影响的“续航时间”更久,同时也是基础学科,如历史学的研究者所必不可少,绕不过去的主流阅读方式。试想,一本专著从酝酿、创作到出版可能要经历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有的甚至要超过作者的初衷,比如这本《战后欧洲史》。其写作念头最初的萌发是在1989年,中文本译作出版于2010年,而笔者读到它并打算写一点东西时已是2018年!古人言:书非借不能读也。但笔者却以为,历史类著作往往是书非久不能读也。未经一段时间洗礼筛选的著作不经检验,难以彰显其价值和生命力。舍此,无以花最少的时间、精力,获得人类最丰富、高级的思维成果。

前文已悉,本书最初的缘起是在1989年——“一场政治地震动摇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冻结的地缘政治结构”(p1)。随着冷战的“铁幕”徐徐落下,一个时代结束了。但是生活还将继续,历史的车轮永不停歇。冷战把原本不大的欧洲分裂为两个截然不同的部分:一个福利社会、资本主义繁荣和享受核保护伞庇护的欧洲,另一个则是“荒凉穷困和秘密警察”,充满迷茫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性,阴森晦暗的欧洲。但其实两个欧洲的命运分野早已开始,1945~1989年的欧洲与其说是一个新时代的开端,毋宁说是一个中间过渡时期,它是一段战后的间歇期,“1945年结束了无休无止的冲突,然而它的尾声又持续了半个世纪”。老欧洲已逝,新欧洲需要重塑。雷马克说过: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管子》亦曰:疑今者察之古,不知来者视之往。战后欧洲从分裂、冲突走向统一、和解的历史足使我们思考人类命运的同一,窥见人类发展的前景。

真实的历史事实往往比情节更令人感到吊诡和不解,就像欧.亨利的结局,所谓“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人在欧洲读书笔记(篇10)

读《欧洲史》有感

吴闯荣程集团

近日,我通过阅读《欧洲史》一书的几个章节,了解了欧洲大陆几千年的发展和变迁。从古代爱琴海文明,到希腊城邦的创建和扩张,再到一系列的战争、制度、民主、科技,这些都书写了欧洲的历史。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欧洲的历史是一部战争史。与许多大陆一样,战争的发展、王朝的更替、人口的增长、制度的演变、科学技术的发展、国家的建立和英雄的出现,都促进了历史、种族和宗教的发展。

从一开始,爱琴海人就生活在克里特岛等小岛上。他们不仅建造了坚固的城堡和华丽的宫殿,而且还是普通的水手和商人。在这些人的辛勤劳动和智慧下,爱琴海已成为连接东西方文明的中心。到后来,希腊的各个城邦只考虑自己的利益,各地之间的战争不断,战胜者不计后果地荼毒战败者,摧毁农作物,夷平城市,**人民或将其卖为奴隶,古希腊的城邦在内斗中耗尽了力量。

这是无法战胜来自外部的威胁的重要原因。同时,也提醒社会要避免内耗,团结一致。

然而,古希腊给欧洲和全人类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财富。例如,古希腊创立了数学、自然科学、逻辑学、社会科学等多个学科,这些学科是欧洲课程体系的开端。

古希腊也涌现出很多着名的大家以及着作,在世界各个领域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如“希腊三贤”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文学上着名的《荷马史诗》、《伊索寓言》等着作。

古希腊开创了欧洲的历史,也从思想上摆脱了过去以神话解释来说明事物的方法,力求用已知事物和逻辑来推理解释未知事物,成为后来西方发展实验科学的创始者,也为后来社会发展奠定了科学和人文基础。(作者系荣程集团天津汇通高新技术****副经理)***

教育笔记《人在欧洲读书笔记必备》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教育笔记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欧洲读书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稻草人读书笔记必备6篇 您可以在以下资源中找到与“稻草人读书笔记”相关的资料,阅读一篇优秀的文章,然后与朋友共享,使他们也能从中受益。读完一本书,了解一个故事,记住一个角色,拥有自己的感受,这是整个过程的意义。通常在阅读完一部作品后,我们会受到一些启发。而亲自动手写读后感可以培养我们的逻辑思维和写作能力。...
    2023-12-16 阅读全文
  • 在人间读书笔记 众所周知,作为一名没有经验的新老师,我们应该常常对行为进行观察分析,而教育笔记可以帮助老师完善教育方法和措施。一篇教育笔记应该从哪些方面写呢?下面,我们为你推荐了在人间读书笔记,欢迎阅读,希望你能喜欢!《在人间》是高尔基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二部。它描写了高尔基艰辛的在“人间”自行谋生的经历,而那时他还...
    2023-07-24 阅读全文
  • 琐记读书笔记(必备六篇) 书籍好比一架梯子,它能引导我们登上知识的殿堂,好的书籍通常能够让我们获得新的收获。 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沟通,你收集了多少作品读后感范文呢?幼儿教师教育网的编辑想尽全力地推荐一篇“琐记读书笔记”的文章给您,我们将会为您带来更多有趣的信息请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
    2024-07-29 阅读全文
  • 《草房子》读书笔记必备 编辑为您准备了一本名为“《草房子》读书笔记”的书,供您参考。希望阅读本文能对您有所帮助。真正的阅读源自我们内心的热爱,这份热爱不仅仅是因为天气炎热而产生的,我们读书的目的在根本上是为了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和提升自己的思考能力。读完一本书后,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读后感。...
    2023-11-30 阅读全文
  • 非洲读书笔记(合集3篇) 以下内容是小编特地整理的“非洲读书笔记”,读作品,为我们找寻出许多利于学习的方法。这时候就需要读后感来一吐为快,或许你能从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2023-04-05 阅读全文

您可以在以下资源中找到与“稻草人读书笔记”相关的资料,阅读一篇优秀的文章,然后与朋友共享,使他们也能从中受益。读完一本书,了解一个故事,记住一个角色,拥有自己的感受,这是整个过程的意义。通常在阅读完一部作品后,我们会受到一些启发。而亲自动手写读后感可以培养我们的逻辑思维和写作能力。...

2023-12-16 阅读全文

众所周知,作为一名没有经验的新老师,我们应该常常对行为进行观察分析,而教育笔记可以帮助老师完善教育方法和措施。一篇教育笔记应该从哪些方面写呢?下面,我们为你推荐了在人间读书笔记,欢迎阅读,希望你能喜欢!《在人间》是高尔基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二部。它描写了高尔基艰辛的在“人间”自行谋生的经历,而那时他还...

2023-07-24 阅读全文

书籍好比一架梯子,它能引导我们登上知识的殿堂,好的书籍通常能够让我们获得新的收获。 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沟通,你收集了多少作品读后感范文呢?幼儿教师教育网的编辑想尽全力地推荐一篇“琐记读书笔记”的文章给您,我们将会为您带来更多有趣的信息请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

2024-07-29 阅读全文

编辑为您准备了一本名为“《草房子》读书笔记”的书,供您参考。希望阅读本文能对您有所帮助。真正的阅读源自我们内心的热爱,这份热爱不仅仅是因为天气炎热而产生的,我们读书的目的在根本上是为了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和提升自己的思考能力。读完一本书后,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读后感。...

2023-11-30 阅读全文

以下内容是小编特地整理的“非洲读书笔记”,读作品,为我们找寻出许多利于学习的方法。这时候就需要读后感来一吐为快,或许你能从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2023-04-05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