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八年级语文教案优选

发布时间:2024-09-14

为了教学更有顺利,老师会需要提前准备教案课件,需要老师把每份课件都要设计更完善。教案是提高师生互动质量的有效途径。经过仔细琢磨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为您呈现了这篇精选的“八年级语文教案”,建议把这个链接收藏起来今后有用的时候可以方便找到!

八年级语文教案 篇1

教学文本:《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

课堂类型:主题型群文教学

教学目标:

1、朗读诗歌,把握古体诗的特点,理解两首诗歌内容。

2、比读诗歌,运用求同法读懂诗歌,读懂诗人,读出自我。

教学过程:

一、对诗热身,导入新课:

唐代是古典诗歌的巅峰时期。唐诗中有四季变换的美好,有万物欢腾的生机,有高山大川的壮丽,还有野草小花的顽强。我们今天学习的《唐诗二首》似乎与这些诗歌都不同。

(设计意图:以两位诗人格律诗中的名句导入,一方面是做课前热身,让学生快速进入课堂情境;另一方面,这些对仗的诗句为学生发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形式上的特点作以参照;其三,也与课末的主题相呼应:诗歌可以描绘美、传播美,还有更为重要的是关照民生,关注现实。)

二、初读求同,读懂诗歌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两首诗歌,说说这两首诗歌在形式上有哪些共同之处。可以从字句、押韵、平仄、表达方式等角度来说。

预设:

这两首诗都很长,有很多句,不像格律诗一样是四句或者八句。

这两首诗押韵有变化,不固定。

这两首诗每句中的字数也不相同。有二言,三言,七言,九言。

这两首诗都没有对仗、平仄的限制。

这两首诗都是古体诗,叙事诗。

(屏显,共读)

与格律诗相比,古体诗句数没有限制,可多可少,可奇可偶;各句字数也没有严格限制;用韵灵活,可以押平声韵,也可以押仄声韵,中途可以换韵;不讲究平仄、对仗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古体诗中的歌行体,《卖炭翁》是乐府体。

2、结合课下注释,快速了解诗意。

这两首诗歌都是叙事诗,它们分别叙述了怎样的?这两个故事有哪些相同之处?

预设: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叙述了诗人所住的茅屋被肆虐的秋风吹破,茅草横飞,屋漏遇雨,长夜难眠的经历。

《卖炭翁》叙述了在终南山伐薪烧炭的老人,辛辛苦苦烧成的千余斤碳被宫里的太监掠夺而去的事。

过渡:《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所叙之事是诗人的亲身经历,《卖炭翁》所叙之事是诗人的所见所闻。那么这两个故事在内容上有哪些相同之处?请大家再读诗歌。

预设:

这两个故事中人民生活都很悲惨。

两个故事中都有一个可怜的老人。

两个故事都揭露了现实的黑暗。

……

3、两首诗中都有一位老人形象,结合两诗中具体的词句,说一说哪位老人的遭遇更悲苦?请你为老人代言,用朗诵表现出其生活的悲苦。

小组讨论、交流。朗读,展示。

预设:

杜甫的遭遇更悲苦。他生活贫穷,住的是茅草屋,盖的被子很破旧。“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从“冷似铁”“踏里裂”等细节描写可以看出他生活穷苦。

杜甫的遭遇更悲苦。他的茅草屋被风吹破,又遇上冷冷秋雨,长夜难眠,一家人生活无所依凭。“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这一内心独白透露出国家战乱,生活无依的悲苦。“长夜”不仅仅是指这一个晚上,还有以后那些悲苦的漫漫岁月。

杜甫的遭遇更悲苦。他处于战乱当中,流离失所,在朋友的资助下好不容易盖的茅屋又被吹破。“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屋子破漏,秋雨不停不歇下得越来越大,屋里一定是又湿又冷。

卖炭翁更悲苦。“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由外貌描写可以看出卖炭老人伐薪烧炭生活又脏又累,烧炭时间长。“苍苍”与“黑”形成对比,写出卖炭翁年事已高,但为生存下去,还要辛苦劳作。

卖炭翁更悲苦。“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这一矛盾心理更凸显老人悲惨的生活境况。

卖炭翁更悲苦。“一车炭,千余斤”“半匹红纱一丈绫”,他辛苦半年烧成的炭却被宫里的宦官变相掠夺了。

(设计意图:通过三次求同,引导学生逐步进入诗歌深层。第一次求同,意在发现两首诗语言形式的特点,略处理;第二次求同,意在整体感知内容,以横向对比的方式激发学生探寻发现的兴趣,略处理;第三次求同,聚焦人物刻画,深入诗歌品读词句,这一环节需精研细磨。)

三、背景引入,读懂社会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说群童“为盗贼”,《卖炭翁》中是否也有“盗贼”?造成两位老人如此悲苦的原因是这些“盗贼”吗?

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做了左拾遗,后因直言上谏被贬。他亲眼见到战乱和不合理的兵役带给人民极大的苦难,看到关中地区闹饥荒,民不聊生。759年,他抛弃官职,携带家小逃荒辗转到成都。在亲友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起一座草堂,过上暂时安定的生活。761年秋天,一场暴风雨袭击他的茅屋,生活又陷入漂泊无着的状态。

《卖炭翁》是为“苦宫市”而作。“苦宫市”,即人民以“宫市”为苦,“宫市”给人民带来了苦难。“宫市”是指皇宫里需要的物品,派宦官到市场上去购买。但是,中唐时期“不复行文书,置白望(采购的宦官)数十百人于两市及要闹坊曲,阅人所卖物,但称宫市,则敛手付与,真伪不复可辨……率用值百钱物买人值数千物……名为宫市,其实夺之。”

预设:战乱、灾荒让百姓穷困潦倒,生活难以为继,而统治阶级的横征暴敛、巧取豪夺更加重了人民的苦难。真正的盗贼是那些衣着光鲜的统治阶级及其爪牙。

【设计意图:在比较人物遭遇的基础上,引入背景介绍,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诗歌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把握现实主义作品的写实特点。】

四、对举再读,读懂诗人

1、交替朗读,比读品悟。

师(低沉悲哀):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生齐: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师(悲凉凄苦):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生齐: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师: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生齐: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经历风雨,经历苦难的杜甫,他想到的是______

(屏显)

女: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男: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女: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男: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女:一车炭,千余斤

男: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身为官位的白居易,他看到的是_____________

2、仔细观察课本上《卖炭翁》的插图,你觉得这个插图符不符合诗人的创作意图?如果让你给《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画一幅插图,你会怎样画?

预设:

诗人站在茅屋门口,屋外是漫天的雨丝。远处隐约有更多破败的茅屋,还有百姓在战乱中死伤倒地的图景。

诗人站在大雨中飘摇破败的茅屋里,眼前浮现出一座座高大坚固的房屋。

……

3、上海余党绪老师曾评价杜甫的茅屋是“最神圣的茅屋”,可以做这幅画的题目。如果让你给《卖炭翁》的插图拟题目,你会拟一个怎样的'题目?

预设:

最无耻的买卖

最卑鄙的掠夺

最职业的讽喻

最有力的控诉

……

(板书两个标题,过渡到下个环节)

4、浏览链接材料,杜甫和白居易的笔下相同的是什么?

安得务农息战斗,普天无吏横索钱。——杜甫《昼梦》

注释:什么时候才能消除战乱,让老百姓安心种田,普天下再没有虎狼之吏横征暴敛,残酷地向老百姓搜刮钱财呢?

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长不用。——杜甫《洗兵马》

注释:怎能得到强壮有力之士挽下银河,把甲胄、兵器全部清洗,永不再用!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温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白居易《新制布裘》

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白居易《新制绫袄成感而有咏》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白居易《观刈麦》

诵读。结合诗句简析,思考两位诗人关注的相同点。

小结:那一句句“安得”中,饱含着诗人对天下太平、人民安宁的祈盼;那一腔惦念里,充满着对民生的关注、对百姓的悲悯。不管是为官还是为民,不管是身受苦难,还是衣食无忧,他们饱览人民疾苦,体察人间冷暖,他们用文字呐喊、用文字为民请命;他们心里有大爱,眼中有民生,笔端流露出的是有良知的知识分子的责任和担当。

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未得天子知,甘受时人嗤。——白居易《寄贾生》

结课:唐诗中不仅有四季美景,不仅有闲情雅趣,还有对现实生活的关照,对民生疾苦的呼吁。正如蒋勋所说:

文学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文学有另外一个职责是真正使人类的灾难、苦难、孤独和寂寞被人听到。——蒋勋

同学们,请把目光投注到更广阔的社会生活当中,看一看更多的人群,我们的身边还有像农民工、环卫工、病弱衰老等生活艰难、悲苦的群体。希望你们心中有悲悯,笔下有民生,书写有情怀的文字。

(设计意图:课堂落点是诗人悲天悯人的情怀。这一环节通过三个步骤推进:运用对举的方法给诗歌插图、拟题,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关注点、着力点;通过分角色比读,引领学生感受诗人的悲悯情怀;拓展朗读两位诗人其他诗句,加深学生的对诗人情怀的认知。)

八年级语文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1、感受冼星海坚强的意志和伟大的气魄。

2、学习文章通过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并体会作者对冼星海的怀念之情。

学习步骤:

1、自读课文,要求:按照时间为顺序把全文分成三部分,并为它们拟三个小标题。

2、初步感受作者笔下的冼星海形象。把体现冼星海个性特征的句子圈划下来,用简洁的语言写批注。

3、品析典型事例,感受冼星海的精神世界,体会作者的怀念之情。

4、作者茅盾与冼星海仅仅是一面之交,为什么他却能作出如此肯定的假设,而且把冼星海当成此生难忘的挚友?

5、你认为作者回忆这些往事的目的何在?

6、作业:

仿写:选取一、二典型事例,描写印象最深刻的一位同学。

要求:

(1)务使人物性格鲜明

(2)300字左右

《忆冼星海》阅读练习

1、作者在回忆冼星海的过程中,既写了想象中的冼星海,也写了冼星海留给他的印象。阅读文章,填写表格。(3分)

回忆想象、印象

听《黄河大合唱》 ①

读冼星海的自传②

③气魄伟大,好学深思,热爱祖国

2、、阅读划线句子,结合文章内容,揣摩作者“好奇“的原因和内容。(4分)

“好奇”的原因:_①_____

“好奇”的原因:__②____

3、、简要分析作者是怎样把只见过一面的冼星海描写得生动而感人的'。(不超过150字)(6分)

答案

1、答案示例:

①魁梧奇伟,沉默寡言

②战胜了生活的坎坷,成就了伟大的抱负

③在西安与冼星海相见

2、答案示例:

①听《黄河大合唱》之后,“发生崇高的情感”

②能写出具有“伟大的气魄”作品的冼星海是怎样一个人

3、答案示例一:

作者先写听《黄河大合唱》和看《冼星海作曲图》,从侧面表现出冼

《忆冼星海》原文阅读

忆冼星海

茅盾

和冼星海见面的时候,已经是在听过他的作品的演奏,读过了他那万余言的自传以后。那一次我所听到的《黄河大合唱》,据说还是小规模的。那次演奏的指挥是一位青年音乐家,朋友又告诉我,要是冼星海自任指挥,演奏当更精彩些。但我得老实说,尽管是小规模,可是那一次的演奏还是十分美满。我应当承认,这开了我的眼界,使我感动,老觉得有什么东西在心里抓,痒痒的又舒服又难受。那伟大的气魄自然而然使人发生崇高的情感,光是这一点,也就叫你听过一次,就像灵魂洗过澡似的。

从那时起,我便在想象:冼星海是怎样一个人呢?我曾经想象他该是木刻家马达那样一位魁梧奇伟,沉默寡言的人物。可是朋友们又告诉我:不是,冼星海是中等身材,喜欢说笑,话匣子一开就会滔滔不绝的。

我见过马达刻的一幅木刻:一人伏案,执笔沉思,大的斗篷显得他头部特小,两眼眯紧如一线。这人就是冼星海,这幅木刻就名为《冼星海作曲图》。木刻家的用意不在“写真”,而在表现冼星海作曲时的神韵。它还不能满足我的“好奇”。而这,直到我读了冼星海的自传,这才得到部分的满足。

从冼星海的生活经历,我了解了他的作品为什么有这样大的气魄。他做过饭店堂倌,咖啡馆杂役,做过轮船上的锅炉间的火夫,浴堂的打杂,也做过乞丐。什么都做过的一个人,有两种可能:一是被生活所压倒,虽有抱负,只成为一场梦;一是战胜了生活,那他的抱负不但能实现,而且必将放出万丈光芒。“星海就是后一种人!”———我当时这样想,仿佛我和他已是很熟悉的了。

大约三个月以后,在西安,冼星海突然来访我。

那时我正在候车南下,而他即将经过新疆而赴苏联①。当他走进我的房间,自己通了姓名的时候,我吃了一惊,“呀,这就是冼星海么!”我觉得很熟识,而也感到生疏。我将这坐在我对面的人和马达的木刻中的人作比较,也和我读了他的自传以后在想像中描绘出来的人作比较,我差不多连应有的寒暄也忘记了。然而星海却滔滔不绝说起来了。他说起了他到苏联去的计划,讲他的《民族交响乐》的创作。他的话我记也记不全了,可是,他那种气魄,却使我兴奋鼓舞。他说,他以后的十年中将以全力完成他这创作计划;我深信他一定能达到。因为他不但有坚强的意志和伟大的魄力,而且又是那样好学深思,勤于收集各地民歌民谣的材料。他说他将在新疆逗留一年半载,尽量收集各民族的歌谣,然后再去苏联。

现在我还记得的,他这的《民族交响乐》的一部分的计划。他将从海陆空三方面来描写我们祖国山河的美丽,雄伟与博大。他将以“狮子舞”、“划龙船”、“放风筝”这三种民间的娱乐,作为他这伟大创作的此一部分的“象征”或“韵调”,来描写祖国人民的生活、理想和要求。“你预备在旅居苏联的时候写你这作品么?” “不!”他回答,“我去苏联是学习,吸收他们的好东西。要写,还得回中国来。”

那天我们的长谈,是我和他的第一次见面,谁又料得到这就是最后一次啊!“要写,还得回中国来!”这句话,今天还在我耳边响,谁又料得到他不能回来了!

这样一个人,怎么就死了!

昨晚我忽然这样想,当他在国境被阻,而不得不步行万里,且经受了生活的极端的困厄,而回莫斯科去的时候,他大概还觉得这一段不平凡的生活经验又将使他的创作增加了绮丽的色彩和声调。要是他不死,他一定津津乐道这一番的遭遇。现在我还是这样想:要是我再遇到他,一开头他就会讲述这一段颠沛流离的生活,而且要说,“我经过中亚细亚,步行过万里,我看见了不少不少,我得了许多题材,我作成了曲子了!”时间永远不能磨灭我们在西安的一席长谈给我的印象。

一个生龙活虎,具有伟大气魄,抱有崇高理想的冼星海,永远坐在我对面,直到我眼不能见,耳不能听,只要我神智还没昏迷,他永远活着。

八年级语文教案 篇3

引导学生借助资料大致的了解海明威的作品和风格。

二、能力培养目标。

1、结合文中人物的经历和语言分析和揣摩本文的哲理和象征意味。

2、引导学生通过快速阅读抓住主要梗概,把握小说的主要内容,进而对重点段落和人物的内心独白进行细读,揣摩小说的语言和行文特点。

三、德育渗透目标。

培养不屈服于命运,凭着勇气、毅力和智慧在艰苦卓绝的环境里进行抗争的精神。

重点:

1、引导学生对重点段落和人物的内心独白进行细读,揣摩小说的语言和行文特点。

2、培养不屈服于命运,凭着勇气、毅力和智慧在艰苦卓绝的环境里进行抗争的精神。

难点:

结合文中人物的经历和语言分析和揣摩本文的哲理和象征意味。

1课时。

一、导入新课:

有一个人他十四岁走进拳击场,满脸鲜血可他不肯倒下;十九岁走上战场,二百多块弹片,也没有能让他倒下;写作上的无数艰辛,无数的退稿,无数的失败,还是无法将他打倒;直到晚年两次飞机失事,他都从大火中站了起来;最后,因为不愿意成为弱者,他举枪自杀。这个人是谁呢?他就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欧内斯特·海明威。刚才我们一同欣赏了海明威的.简介,下面哪位同学能给大伙说说你印象中的海明威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二、新授:

教师为同学们讲述选文之前的情景,好让同学们更加有连续性的解读本文。

教师为同学们布置问题让同学们听多媒体播放本文的录音。

请同学们找一下课文的哪向种方式来描写“老人”

同学们找出本文中的对于老人的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

从以上的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什么样的老人。

同学们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老人具有坚毅、顽强、热爱生活、面对困难不屈服、不认输的性格。

请同学们也仿照海明威的写作手法和写作风格写班内的一个同学。

教师带领同学们来交流。

教师与同学们共同分析文章的“但到了午夜……它们再也没有什么可吃的了”。

本文中还有其它的地方写了老人和鲨鱼搏斗的情景,请同学找一下文章中还有哪一处给你留深刻的印象,请你将它读一读,并说说你的感受。

同学读课文谈感受并找同学点评。

三、拓展深化:

在你读过的文学作品当中有哪些硬汉的形象。请你为大家说一说。

四、作业布置:

写读后感一篇。

八年级语文教案 篇4

1、 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的感情。

2、 抓住关键语句,理解文章主旨。

1、 品味语言。

2、 理解文章主旨。

一课时

同学们,你们想体验这“爱的感动”吗?请打开课本22课《散步》。

1、 朗读要求:流畅、有感情。

2、 读后解决生字新词。

3、 初步感知课文。

这篇课文写了一家祖孙三代四口人,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的故事,反映了希望一家祖孙三代互敬互爱、幸福和谐的主题思想。

1、“我们在田野散步”。这一句中的“我们”指谁呀?

(指“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我的儿子”。)

2、请大家反复读一读,你能读出什么感情?

(自豪感、幸福感)

(是我的母亲)

(这个“本”字意思是说原先有想法,后来又改变了。)

5、母亲改变主意,是因为谁?

(“我”)

6、那“我”的意见被母亲接受了吗?从哪一句可以看出问题的答案?

(“母亲信服地点点头”。这一句,表明母亲认可儿子的规劝,接受了儿子的建议。)

7、当儿子的不劝也罢,反正母亲也不想散步,可儿子为什么要劝呢?

(儿子希望母亲多走走,对身体有好处。)

(“这南方初春的 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

9、这都是景物描写呀,没看到有高兴的心情呀。

(一切境语皆情语。这么优美的新绿,春天里这么动听的水声,渲染出来的就是欢欣,就是高兴,这是寓高兴之情于美景之中。)

10、“我”的母亲是幸运的,能和儿孙一道享受春天的美景。为什么说是“幸运”的呢?

(“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有熬过了一个严冬。”这说明母亲身体不好,活过来很不容易。)

11、老师再想提几个问题,你从那几个字看到母亲活过来很不容易?

(“熬”这个字有艰难地撑着的意思。“太迟”的“太”字和“春天总算来了”一句的“总”字写出了环境的恶劣。)

(“我”考虑问题周到。)

15、总结。这篇文章写的事令人感动,在“我”背母亲,妻子背儿子这个行动中,老师看到了一个词,那就是“尊老爱幼”,在儿子背母亲这个行动上,老师看到了一个大大的“孝”字。从“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我们感受到了老人对孙儿的慈爱。尊老爱幼这传统美德得到了完美地诠释,令世人感动!

八年级语文教案 篇5

八年级语文预习学案

第1课

背影

教学目标

1、体会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特征、选择最佳角度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写作方法。

2、学习本文在记述和描写中抒发感情的方法。

3、学习本文在记叙事实中,不加任何修饰、渲染的朴实自然的语言特色。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学习在记述和描写中抒发感情的方法,理解融于字里行间深沉的父子深情。

难点

体会文中朴实而深沉的语言。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二

自读感知

整体把握

1、走近朱自清

(请您查找作者的有关资料)

2、字词积累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差使

狼藉

簌簌

迂腐

踌躇

蹒跚

颓唐

..........琐屑

举箸 ..(2)解释下列词语

狼藉:

惨淡:

勾留:

变卖典质:

赋闲:

蹒跚:

颓唐:

触目伤怀:

情郁于中:

琐屑:

3、整体感知

听读课文录音,学生思考: (1)课文的中心事件是什么?

(21)课文写车站送别,表现了父子间什么样的感情?

4、梳理结构

“背影”贯穿了全文,是文章描写的焦点。作者正是通过一次次描写“背影”,一步步表现父子深情的主题。请根据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

【学生活动】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然后各学习小组讨论交流:课文几次提到背影?课文几次提到的背影有什么不同?最难忘的是哪一次?

1 三

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1、找一找

有一个山里的孩子这样写道:“父亲像一张弓,蓄一生之势要把孩子射出大山。”是呀,父亲对儿子的深情挚爱是无可比拟的,而父母对子女的爱大都是在日常细微的事情上流露出来的。请你阅读本文,说说作者是通过哪些事例来表现父亲对儿子的爱的?

2、思考

父亲送儿子上火车,给儿子买橘子的过程中说了四句话,请体会其中蕴含的意思。 四

课堂小结

第2课时

温故知新

1、默写字词。

2、小组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二

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1、想一想

父亲的“背影”浓缩了父亲对儿子的款款深情,怜惜,体贴,依依不舍。因此,文中四次写背影,试仔细阅读品味,说一说哪一次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为什么对这一次父亲背影的描写留下的印象最深呢? 【学生活动】(阅读课文,圈出给你印象最深刻的描写背影的地方,仔细揣摩、品味,然后小组讨论、交流。)

2、阅读2---3段

父亲的“背影”倾注了父亲对儿子的挚爱深情。让我们看到了慈父的至情至善,爱子如命。而父亲的这种爱,又是在怎样的背景之下呢?试阅读文章2---3段,思考这两段在文章中的作用。

3、思考

父亲的“背影”凝聚了父亲对儿子无尽的关爱,面对父亲的“背影”,父亲的关爱,“我”不禁潸然泪下,阅读文章,说说文中一共写了“我”几次流泪,并思考其含义。

【学生活动】圈出文中写“我”流泪的句子,并思考其含义。

4、朗读课文,体会本文语言上的特色

作者全用白描记述事实,不作任何修饰、渲染,但却能让我们从中体会到浓浓的父子深情。

【学生活动】朗读品味,感受文章语言特色,并讨论交流。 三

总结反思

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本文的写作特点)

2、查找一篇描写父亲的文章,课后小组交流。

第2课

永久的悔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的线索。

2、学习以“悔”贯穿全文的写法。

3、体会平实的语言中蕴含的强烈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母子深情。

难点

理清文章的线索并品味平实的语言中蕴含的强烈感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二

自读感知

整体把握

1、走近季羡林

(请您查找作者的有关资料)

2、字词积累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唾手可得

懵懵懂懂 ..(2)解释下列词语

望九:

俯拾皆是:

唾手可得:

立锥之地:

背乡离井:

懵懵懂懂:

寄人篱下:

3、整体感知

听读课文录音,学生思考:

本文主要叙述了什么事情,文中蕴含了怎样的情感?

4、梳理结构

本文表面上是以作者的回忆为线索,然而贯穿始终,时隐时现的一条内在的主线则是“永久的悔”,全文就是以此为中心展开的。请你边读边理清文章的线索和结构,并思考这样写的作用?

【学生活动】边朗读边理清文章的线索及结构,然后小组讨论交流,派代表上黑板板书。

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1、朗读课文

本文题为“永久的悔”,朗读课文,试说说“悔”的内容是什么,从“悔”中,你体会到了哪些情感?(小组讨论交流)

2、讨论

阅读本文,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份浓浓的母爱,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因为再也无法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而自责、悔恨的思想感情。可作者却用大量的篇幅回忆了自己“吃的”经历。试说说作者这样写是否离题,并想想作者这样写的用意。(小组讨论交流) 四

课堂小结

第2课时

温故知新

1、默写字词。

2、小组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二

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1、思考

作者深情地回忆了他的母亲,是仔细阅读全文,说说文中哪些地方写到了母亲,母亲的哪些话语,哪些事例,哪些细节最让人动情?(小组讨论交流)

2、想一想

本文语言平实,对母亲的描写着墨极少,只有一处行为描写和一处语言描写,却同样能触人心弦,让人潸然泪下,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画出文中最能表现作者自责、无奈、悔恨知情的语句。朗读品味。)

3、本文描绘了最普通的事件,却感人至深。找出最感人的语段并赏析。

4、人世间,没有什么感情比母爱更博大,更无私,更圣洁,更令人难以忘怀

怎样体会文中作者对母亲深厚的感情?(小组讨论交流。)

总结反思

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本文的写作特点)

2、查找一篇描写母亲的文章,课后小组交流。

4 第20课

邹忌讽齐王纳谏

教学目标

1、了解《战国策》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和史学上的地位。

2、掌握翻译的要领和方法,能准确翻译全文。

3、学习针对对象巧于设喻、精于对比、善于铺垫和侧面表现的手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学习对话技巧和了解详略安排的手法。 难点

1、理解讽喻的方法。

2、培养学生正确观察、善于思考的习惯。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二

自读感知

整体把握

1、走近《战国策》

请你查找《战国策》的有关资料。

2、字词积累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纳谏

邹忌

昳丽

朝服衣冠

窥镜

......孰与

谤讥

市朝

间进

期年

.....(2)解释字词

纳谏:

修:

形貌:

昳丽:

窥:

孰与:

不诺:

私:

地方:

面刺:

谤讥:

市朝:

门庭:

间进:

期年:

3、整体感知

(1)读课文思考:本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理清文章结构。 三

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1、特殊句式 (1)倒装句: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忌不自信;皆朝与齐。 (2)判断句: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2、引导学生进一步把握文章,了解邹忌劝谏的过程 小组讨论交流:

(1)邹忌如何与徐公比美的呢?由此又想到了什么? (2)邹忌是如何讽谏齐王的?

(3)齐王是怎样纳谏的?齐王纳谏的结果如何?四

课堂小结

第2课时

温故知新

1、默写字词。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课文。 二

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1、品读课文,欣赏精彩对话

自由朗读课文,品味邹忌的三问及邹忌之妻、妾、客三人的答话在语气和情感上有什么不同。 (小组讨论交流,派代表发言。)

2、在读课文,品味邹忌劝谏的技巧之高 学生细心揣摩,讨论交流:

(1)邹忌向齐王进谏时,为什么先要从自己的生活小事说起? (2)邹忌比美为什么能与齐王纳谏联系起来?

3、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对照反思,掌握人际交往艺术 学生讨论交流:

邹忌的劝谏技巧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

4、板书设计 三

课堂小结

第21课

细柳营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史记》的文学常识。

2、学习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通过对比衬托表现人物等写作方法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熟悉课文内容,领会周亚夫表现出的忠于职守的精神。 (2)了解对比衬托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 难点

领悟课文所蕴含的人文思想。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二

自读感知

整体把握

1、走近司马迁

(请您查找作者的有关资料。)

2、字词积累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绛侯

祝兹

棘门

都尉

按辔

介胄

嗟乎

.......持兵揖

诏将军

可得而犯邪

....

6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子词 军细柳:

上自劳军:

已而之细柳军:

军士吏被甲:

彀弓:.....弩:

天子且至: 军中闻将军令:

将军约:

持兵揖:

......介胄之士:

天子为动:

使人称谢:

曩者霸上:

式车:

.......

3、整体感知

读课文思考:这篇文章围绕汉文帝主要描述了几个场面?又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周亚夫不愧为真将军?

4、梳理文章结构

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1、朗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文中哪些内容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

(2)本文主要是通过什么场面来刻画周亚夫性格特点的?

(3)文中写了几位将军?在汉文帝劳军时他们各自有什么表现?

2、小组活动

在文中画出最能体现周亚夫是“真将军”的语句,并说说周亚夫在治军方面有哪些特点?(小组讨论交流,派代表发言。) 四

课堂小结

第2课时

温故知新

1、默写字词。

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1、引导学生了解对比衬托手法的运用及作用

作者描写文帝劳军这一场面时,既写了文帝在细柳营遇到的情况,也写了文帝到霸上和棘门军营的情况,文中几次出现它们之间的对比?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小组讨论交流)

2、感受人物性格特点

读课文思考:我们知道本文主要描写“周亚夫”这个人物。那么,读了那么多遍后,你认为周亚夫有什么个性特点?你有什么依据?在文章的最后,文帝由衷赞叹:“此真将军矣!”周亚夫的“真” 表现在哪些方面?

3、小组讨论交流

我们了解周亚夫军营中,军纪特别严明,连天子来访也不例外。从中你可以看出周亚夫怎样的性格特点?文中又是怎样描绘的?

4、理解周亚夫精神的现实意义

5、板书设计 三

课堂小结

第3课

铁骑兵

教学目标

1、把握故事情节。

2、欣赏作者在文中设置的悬念,并理解其作用。

3、品味优美的文字,体会词、句、段中蕴含的丰富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悬念及其作用。

(2)本文的语言特色。 难点

(1)悬念的作用。(2)文中几个铁骑兵打乱敌人作战部署,可能会让学生觉得偶然性较大,应引导学生理解。 课时安排

1课时

第1课时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二

自读感知

整体把握

1、走进作者

(请您查找作者的有关资料。)

2、字词积累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陨落

没到马肚子

惹得

掷弹筒

捣毁

老巢

......(2)解释下列词语

陨落:

毫不迟疑 :

骚乱:

掷:

3、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思考:本文叙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4、梳理文章结构

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1、想一想

本文篇幅不长,却悬念横生,扣人心弦。你能结合故事情节,说说作者在哪些地方设置了悬念,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吗?

2、小组讨论交流

请你结合课文情节,是从敌我两方面加以分析,说说为什么八路军的一个骑兵班能打乱敌人的军事部署,迫使日寇停止了扫荡?

3、分析

文中描写最鲜明突出的人物就是班长。试找出文中描写“班长”这一形象的地方,说说作者是怎样进行描绘的,在他身上有哪些特点?(小组讨论交流,派代表发言。)

4、品味

本文不仅故事充满传奇色彩,而且文字优美,感情丰富。你能从文中找出有关语句,细细品味吗?

5、板书设计 四

课堂小结

8 第5课

大堰河——我的保姆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诗歌主题。

2、理解诗歌的层次结构。

3、了解本诗叙事抒情大段铺排的写作特色。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理解作者在诗歌中表达的复杂情感。

2、品味诗歌的语言特色,了解叙事抒情诗的特点以及诗中细节描写的作用。

难点:

1、体会本诗首尾呼应的写法和大段铺排的特点。

2、体会作者冷酷现实的极端憎恶和对母爱温暖的热切憧憬。

3、体会诗歌中的叙事与记叙文中的叙事的不同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二

自读感知

整体把握

1、走进作者

(请您查找作者的有关资料。)

2、字词积累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大堰河

童养媳

天伦

坟墓

檐头

瓦菲

掐死

青.......苔

灶头

酱碗

红漆

虱子

荆棘

火钵

凌侮

........冰屑

麦糟

忸怩

漂泊

叱骂

灵魂

典押

围裙 .........(2)多音字

泊 (3)解释下列词语

荆棘:

天伦:

忸怩:

叱骂:

3、整体感知

(1)听读录音,初步感知诗的内容。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首诗,并想一想这首诗主要写的是什么,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4、梳理这首诗的结构。 三

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1、探究创作背景

(学生通过查资料相互交流,了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2、分析诗歌内容

这首诗是通过对现实的描写和对往事的回忆写成的。请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小组讨论交流) 四

课堂小结

第2课时

温故知新

1、默写字词。

2、小组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 二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1、欣赏精彩片段

(1) 请你根据提示,找出你认为最精彩的诗句。 ①写大堰河勤劳的精彩的诗句有

②写大堰河善良的精彩的诗句有

③写大堰河慈爱的精彩的诗句有

④写大堰河博大的精彩的诗句有

⑤写大堰河悲苦的精彩的诗句有

(2)分组讨论、体味大堰河的性格美。

2、体会这首诗在写作上的艺术特色,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学生活动】学生自己在诗歌中去找、去体会这首诗在写法上的特色及这样写的好处。 (小组讨论交流)

3、练习朗读

这首诗写的非常真挚、深沉,表现了作者抑郁低沉的思念之情。我们在朗读时应注意读得真挚、深沉、凝重和悲怆。

4、拓展训练

用简单的一段话或几行诗来赞美你身边的劳动者的形象,写成一首诗。

5、课堂小结

6、板书设计

第6课

现代诗两首

教学目标

1、了解两位诗人及其风格特点。

2、把握两首诗的基本思想和内容。

3、体会诗歌寄情于景、借物抒情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反复朗读。把握两首诗的中心思想和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难点:理解两手诗寄情于物、借物抒情的写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二

自读感知

整体把握

1、走进作者

(请您查找作者的有关资料。)

2、字词积累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焉支

隘口

蹲踞

荒莽

山巅

焚起

敕勒

槐树

蝉翼 (2)多音字

便

(3)解释下列词语

焉支:

隘口:

荒莽:

山巅:

3、整体感知

(1)听读录音,初步感知诗的内容。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首诗,并想一想这首诗主要写的是什么,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4、梳理这首诗的结构。 三

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1、分析诗歌内容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具体分析诗中到底写了什么内容,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小组讨论交流)

2、欣赏精彩片段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朗读全诗,说说作者通过哪些诗句表达了对祖国对故乡的一片深情。

(1)找出课文中凸显长城沧桑之感的最精彩的语句有。

(2)找出课文中最能抒发诗人感情的语句,并谈谈你对这些语句的理解。

11 (3)在诗人的梦中,故乡是什么?找出具体的诗句来谈谈。

3、感受诗歌技巧

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及特色。 (小组讨论交流)

课堂小结

第2课时

温故知新

1、默写字词。

2、小组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 二

自读感知

整体把握

1、走近作者

(请你查找作者的有关资料)

2、整体感知

(1)听读录音,初步感知诗的内容。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首诗,并想一想这首诗主要写的是什么,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梳理结构

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1、探究创作背景,欣赏诗歌内容

【学生活动】学生通过查资料,相互交流,了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然后归纳整理。并通过多种阅读方式来探究诗歌的基本内容,请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2、欣赏诗歌中最精彩的片段

你认为诗歌中哪些诗句是最精彩的?请根据提示找出来,并说出你认为精彩的理由。

(1)描写这片槐树叶最精彩的语句有

(2)诗人追忆历史最精彩的语句有

3、朗读训练

学生分组朗读训练。

4、课堂小结 四

板书设计

第24课

诗词五首

教学目标

1、了解诗词中的有关文学常识。

2、理解各首诗词的内容,背诵、默写这五首诗。

3、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凑,品味诗歌的语言。

4、体会诗词意境。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了解诗词内容,感受诗词的意境。

2、背诵、默写这五首诗词。

难点:领悟诗词中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二

自读感知

整体把握

1、走近《诗经》

(请你查找《诗经》的有关文学常识)

2、走近乐府和乐府诗

(请你介绍乐府和乐府诗。)

3、走近陆游

(请你查找作者的有关资料)

4、字词积累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雨雪

霏霏

载渴载饥

狗窦

......舂谷

貂裘

沧州 ........

5、整体感知

听读朗读录音,思考:这三首诗分别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1、学习《采薇》 (1)诵读诗歌

自由朗读诗歌,找出易读错的字、难理解的词,小组交流讨论。 (2)写作背景

请你介绍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3)研读赏析

①请同学们找一找:诗中哪些句子是写景的?给我们描写的是怎样的景?

②“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么这样的景表现了怎样的情的?

13 ③“行道迟迟,载渴载饥”句抒写了戍卒怎样一种情况?

④诗的前三句是情景交融,相映成辉。读到这里我们已经读到了戍卒那无限的悲苦,请同学们接着读诗的最后一句,说说你有读到了什么?

⑤这首诗读起来朗朗上口,很有节奏感,请同学们说说有哪些原因?

(4)背诵全诗。

2、学习《十五从军征》 (1)诵读诗歌

自由朗读诗歌,找出易读错的字、难理解的词,小组交流讨论。 (2)探讨赏析

①诗中哪一句极言从军之久?请作简要分析。

②服役年久已是一大灾难,但更可悲的还在后面。主人公年迈力衰归来,看到的家乡是什么样子的?

③如此情景,请大家想一想,主人公此时该是如何心情?诗人又通过写什么进一步表现这种心情?

④《十五从军征》和《采薇》同是写久经征战的士兵还乡的感受,请同学们比较一下,它们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不同? (3)背诵全诗

3、学习《诉衷情》 (1)诵读诗歌

自由朗读诗歌,找出易读错的字、难理解的词,小组交流讨论。 (2)探讨赏析 ①“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塑造了一种怎样的人物形象? ②找出与“漫一事无成霜鬓侵”表达情感相近的句子,并说说它在词中的作用。

③作者在《诉衷情》词中描写了怎样的生活场景?这些场景中哪些词句最能触动你的心。 (3)背诵诗歌。

课堂小结

第2课时

温故知新

请同学背诵《采薇》《十五从军征》《诉衷情》。 二

自读感知

整体把握

1、走近散曲

请你介绍散曲的有关文学常识。

2、走近辛弃疾

(请你查找作者的有关资料)

3、走近王磐

(请你查找作者的有关资料)

4、字词积累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兜鍪

孙仲谋 ...(2)解释下列词语

神州:

兜鍪:

坐断:

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5、整体感知

听读录音思考:这两首词分别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6、梳理这两首词的结构 三

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1、学习《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1)介绍写作背景。 (2)解题。 (3)探讨赏析

①如何理解“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②“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中“悠悠”如何理解?“不尽长江滚滚流”出自谁的诗句,有何不同之处? (小组讨论交流)

③怎样更好的理解“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④这首词的用意是什么?结合下片的内容深入体会。 (小组讨论交流)

2、学习《朝天子·咏喇叭》

(1)这首散曲以一个什么字贯穿始终,分别写了哪些内容?

(小组讨论交流)

(2)全曲表面上句句是在咏喇叭,实际上作者要表达的是什么?你能作简要分析吗?

(小组讨论交流,派代表发言。) (3)背诵这首散曲。

课堂小结。

第7课

致空气

教学目标

1、把握诗中的生字新词。

2、了解作者及作品。

3、把握是的主要内容,领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4、理解诗歌主题及象征手法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理解诗的主题。 难点: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 课时安排

1课时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二

自读感知

整体把握

1、走近邵燕祥

(请你查找作者的有关资料。)

2、字词积累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闪烁

摇曳

踪迹

失眠

鼾息

抛弃

窒息

.......鼻翼

掀开

污浊

嘘着

面颊

垂拂

厮守 .......(2)多音字

将 (3)解释下列词语

厮守:

质朴:

鼾息:

窒息:

鼻翼:

3、整体感知

听读课文录音,思考:这首诗主要写的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梳理结构

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1、探究空气特点

在诗中作者写了空气的特点,自己把它归纳起来,与同学交流。

2、欣赏课文精彩诗句

作者在诗歌中是从几个方面对空气进行歌颂的?请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归纳,并说明理由。(小组讨论交流)

3、探究诗歌以第二人称“你”开头的妙处

诗歌以第二人称“你”开头这样写有什么妙处?(小组讨论交流)

4、探究诗歌的象征意义

这篇课文采用了象征的写法,诗歌的主题比较深刻、含蓄。请你结合诗人的人生经历和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诗歌的主题。

5、板书设计 四

课堂小结。

第9课

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的作者及背景。

2、认识人物的的性格特点及戏剧冲突反应的社会矛盾。

3、了解戏剧的一般常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选文部分的矛盾冲突,理解在矛盾冲突中展

现的人物性格。

难点:

1、理解和把握剧情的发展,展示矛盾冲突。

2、理解剧中人物的潜台词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二

自读感知

整体把握

1、走近曹禺

(请你查找作者的有关资料。)

2、《日出》的创作背景

(请你查找《日出》的创作背景。)

3、字词积累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曹禺

凄凉

萧条

薪水

庶务

存蓄 ......

狞笑

抽咽

半晌

咳嗽

踌躇

嗫嚅

瞅见 ..........(2)解释下列词语

凄凉:

嗫嚅:

萧条:

踌躇:

愤慨:

薪水:

狞笑:

世故:

凄楚:

安分守己:

4、整体感知

默读剧本选段,理清课文思路。用笔画出黄省三和李石清、潘月亭之间的几次大的冲突。

5、梳理结构

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1、剧本主要通过戏剧冲突推动情节发展、塑造人物

课文写了黄省三和李石清、潘月亭之间的三次大的冲突,从这三次冲突中可以看出黄省三怎样的性格特点?

(小组分角色朗读三次大的冲突,并说说黄省三的性格特点。)

17

2、剧本中人物语言(即台词)极富个性化特征

剧中人物的语言不仅要表达人物的意图和思想感情,而且要符合人物的身份、性格和所处的特定环境。阴险、狡黠的李石清又具有怎样的个性特点呢?

(小组朗读剧中李石清的几段台词,说说他的个性特点。) 四

课内小结

第二课时

温故知新

1、分角色朗读课文第

一、二部分。

2、找学生到讲台演出第

一、二部分。 二

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1、引导学生欣赏第三部分:矛盾的冲突

(1)小组分角色朗读第三部分,指出这一部分矛盾的主要人物是谁?

(2)小组讨论交流:文中是怎样刻画潘月亭这个人物的?

(3)思考:面对潘月亭的凶残和李石清的残忍,黄省三的性格有哪些发展变化?

(4)朗读黄省三的一大段台词,讨论:这一大段慷慨激昂的陈辞,说明了什么?

2、引导学生分析矛盾的结局 (1)默读课文最后几段,思考写的是什么,矛盾的结局怎样的?

(2)讨论:这个结局说明了什么?

课内小结 四

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欣赏《日出》或学生表演课本剧《日出》。使学生深刻认识20世纪30年代旧中国社会的黑暗现实。

第10课

钦差大臣

教学目标

认识人物的性格特点及戏剧冲突反应的社会现实。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

2、训练分角色阅读,在阅读中理解主题思想,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难点:

1、理解喜剧幽默辛辣的语言风格和讽刺效果。

2、理解“哑场”的艺术效果,体会揣摩人物形象造型和表情所表现出的更丰富的内涵。

3、培养学生想象力、创造力和发散思维的能力。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二

自读感知

整体把握

1、走近果戈理

(请你查找作者的有关资料。)

2、《钦差大臣》的创作背景

(请你查找《钦差大臣》的创作背景。)

3、字词积累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钦差

俏皮

官衔

爵位

寻欢作乐

行辕

造谣生事

........鸡犬不宁

挑拨是非

惩罚

驿站

千载难逢

死乞白赖 .......龇牙

阉马

肆无忌惮

逮捕 ......(2)解释下列词语

钦差:

制服:

俏皮:

肆无忌惮:

千载难逢:

挑拨是非:

鸡犬不宁:

呆若木鸡:

天真无邪:

4、梳理文章结构

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引导学生分析剧中人物形象

1、讽刺喜剧在塑造人物是常常采用漫画式的方式将人性的弱点加

19 以放大,《钦差大臣》可以说是这方面的典范。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说出印象最深的人物,并说明理由。

2、小组讨论交流

在你的心目中,赫列斯达可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你从文中哪些地方了解到的? 四

课内小结

第二课时

温故知新 默写字词。

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1、继续引导学生分析剧中人物

阅读课文中市长的台词,讨论:剧中市长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揭示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

2、想一想

市长和官员得知上了假钦差的当后有什么表现?真钦差到了后,他们又将有怎样的表现?

(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然后讨论交流。)

3、市长和官员们前后不同的表现有没有什么相似之处 (小组讨论交流,派代表发言。)

课堂小结 四

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欣赏《钦差大臣》或由学生表演课本剧《钦差大臣》。

第25课

桃花源记

教学目标

1、辨别一些词语在句子中的不同意思。

2、理解一些词语古今词义的区别。

3、了解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舍”“扶”“寻”“为”等词的不同含义;“鲜美”“妻子”“绝境”“无论”等词古今意义的不同。

2、以渔人行踪为线索的写法。 难点:对作者寄托的社会理想的理解。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二

自读感知

整体把握

1、走进作者和他的“桃花源” (请你查找有关资料。)

2、字词积累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豁然开朗

俨然

垂髫

便要还家

....此中人语云

诣太守

邑人

刘子骥 ....(2)找出下列词语的古今意义

妻子

交通

无论

绝境

鲜美

3、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课文。

①画出不懂的词语,查找工具书解决; ②画出表示渔人行踪的词语。

4、梳理文章结构

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1、疏通字词,弄懂文意

2、小组交流,翻译课文。

3、了解内容

再读课文,找出写桃花源自然环境、生活情况、社会风尚的语句,思考桃花源人来到此地的原因。

课堂小结

21

第2课时

温故知新

1、默写字词。

2、小组朗读、背诵课文。 二

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1、时空连线

【学生活动】小组一名成员扮作电视节目主持人,教室就是桃花源,其余学生都是桃花源的村民,进入“时空连线”节目。 (1)现场采访村民1.请问: 您在这里生活多长时间了?

能为观众朋友介绍一下你们桃花源的自然环境吗? (2)现场采访村中年纪最大的长者(村民)2.请问: 您老高寿?

你们是怎么来到这里的?您知道现在是什么朝代吗? (3)现场采访一位“大姐”(村民)3.请问:

能对我们观众朋友说说你们桃花源居民的风俗习惯吗? (4)现场采访最不爱说话的人(村民)4.请问: 您愿意回答我提出的问题吗? 您想不想出去?

(5)在节目的最后,请桃花源的村民用一句话概括一下桃花源的特点或你们的感受。

2、探究考证

(1)请同学们查一查词典,看看“探究”“考证”是什么意思? (2)要考证桃花源是否真的存在,同学们有哪些方法?请大家用在这节课上能用到的方法,考证问题,得出结论。 (3)请小组推荐一位同学说说自己的见解。 三

课堂小结 四

板书设计

第26课

岳阳楼记

教学目标

1、疏通文句,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2、熟读、背诵全文。

3、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疏通全文,熟读、背诵全文。

难点

了解借景抒情、卒章显志的写法,感受作者“先天下之忧

22 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 一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二

自读感知

整体把握

1、走近范仲淹

(请你查找有关资料。)

2、字词积累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谪守

浩浩汤汤

属予

霪雨

日星隐耀

樯倾楫摧

忧谗畏讥

.........岸芷汀兰

心旷神怡

宠辱偕忘 .....(2)解释下列词语

政通人和:

百废俱兴:

朝晖夕阴:

骚人:

山岳潜形:

樯倾楫摧:

长烟一空:

静影沉璧: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整体感知

听读课文录音,思考:本文叙述何事?描绘怎样的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梳理文章结构

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1、疏通字词,弄懂文意

予观夫巴陵胜状(

南极潇湘(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感极而悲者矣(

而或长烟一空( )

而或长烟一空()

政通人和() 或

或异二者之为( )

一碧万顷( )

北通巫峡()

政通人和(

浊浪排空(

) 和

至若春和景明(

而或长烟一空(

2、小组交流,翻译课文。

3、赏析

登上岳阳楼,“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请同学们找出自己认为写得最精彩的语句,有感情的朗读,并欣赏好在哪里? 四

课堂小结

第2课时

温故知新

1、默写字词。

23

2、小组朗读、背诵课文。 二

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1、思考

首句中“谪”字点名了滕子京当时的处境。滕被谪后心情不好,准备修好岳阳楼后“凭栏大恸数场”。可作者偏偏在文章的一开头就点出这个“谪”字,这不是存心触痛老朋友吗?试联系整篇文章的意思想一想,作者这样写是否别有深意? (小组讨论交流)

2、品味

文章第2段写“岳阳楼之大观”,虽然概括,却写得富于形象,气魄宏大。仔细体味,作者是用了哪些词语取得这样的效果的?

3、阅读第

3、4段

(1)本文写景的特点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写愁苦之景则悲情毕现,写欢乐之景则喜气洋洋。写景取得这样的效果,“奥秘”在哪里呢?主要在于选择景物和渲染气氛。细读第

3、4段写景部分,说说作者为表现“悲”“喜”两种不同的情感,分别选取了哪些有特征的景物,又是怎样渲染气氛的?

(2)请找出这两段中两个抒情句,试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如果把两个抒情句都去掉,行不行?为什么?

4、想一想

本文前四段交代了重修岳阳楼的概况,记述了登楼所见的不同的“景”以及由景而生的不同的“情”。作为一篇“记”,写了这些也就够了,但作者的本意却不在写景抒情,而在于由此引出一番振聋发聩的讨论来。第五段以“嗟夫”提起下文,笔锋突转,提出了一个“古仁之心”来,并且指出“古仁之心”与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是不同的。请想一想:作者认为古仁之心和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不同在哪里?

(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比较迁客骚人与古仁人的区别。)

5、拓展思维

同学们,一千多年前的封建士大夫能吃苦在前、享乐在后,能时时处处忧国忧民,这种闪烁着民族精神的人格力量对我们后人是一种鞭策,是一种教育。回望中华民族几千年灿烂的历史,这样的人物数不胜数。你能从我们学过的古诗文中找出这样的例子吗?

课堂小结 四

板书设计

24

八年级语文教案 篇6

八年级语文上册《天上的街市》_八年级语文教案_模板

目标要求:

1、理解诗中表现的追求光明和理想的思想感情。

2、体会联想和想象的表现作用,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3、学习诵读诗歌,培养读诗兴趣。

教学重点:

1、联想和想象的作用,联想力和想像力的训练。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教学方法:

以诵读法为主。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调动联想和想像,不断加深对诗歌意境和作者感情的理解,进而培养学生读诗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100多年前,一位唐代诗人凝望着星斗满天的夜空,有感于宫女的幽怨,写下了一首七言绝句: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82年前,又有一位现代诗人在灿烂星空的诱发下,创作出一首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著名诗篇——《天上的街市》。

二、范读,初步感知诗歌。

1、教师配乐朗诵,学生感知诗歌内容。

2、指导朗读的节奏和重音,师生齐读。

三、诵读,理解诗歌大意。

1、引导学生学习诗歌第一、二节。

⑴“远远的街灯明了”告诉我们什么信息?

——表明时间是晚上,天已经黑了。

⑵诗人面对黑夜看到了什么?

——理解第一节诗中的联想。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包括接近联想、类似联想、对比联想和因果联想等。

⑶诗人又是怎样写到了街市和物品的?

——理解第二节诗中的想象。想象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⑷诗人描绘想象之物时流露出怎样的情绪?

——天上的生活繁华富庶,美好幸福,令人无比向往。

2、学生自由讨论诗歌第三、四节。

⑴这两节诗又写了什么内容?

——运用想像,描写牛郎织女在天上的生活。

⑵请用优美的散文语言描绘牛郎织女在天上的生活。

——他们获得了自由,能够骑着牛儿,淌过不甚宽广的天河,时时来往,天天相见。白天,他们男耕女织,一家四口其乐融融;夜幕降临,他们手提灯笼,闲游天街赏景购物,生活过得美满幸福。

3、诵读全诗,再现诗人联想、想象的过程。

四、品读,理解作者感情。

1、诗人描写的牛郎织女的命运与牛郎织女的传说有何不同?

——在诗人的想象中,天河不再成为阻隔牛郎织女的障碍,他们自由来往,无拘无束,过着自由、幸福、快乐的生活。

2、本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教师穿插介绍.写作背景。

——1919年5月4日,一场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在全国展开,许多志士仁人为此热血沸腾,以为黑暗的中国从此有了新的希望。不久,“五四”运动的高潮一过,中国又陷入了死一般沉寂的黑夜中。此时,诗人郭沫若从日本回到祖国,目睹现状,他一度的兴奋激动变为了苦闷感伤,但他并没有悲观失望,依然执著地寻求光明与理想。凝望星空,他写下了这首诗。

——表现了诗人追求光明、自由、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

五、美读,背诵全篇诗歌。

1、师生配乐朗读全诗,再现诗人的思想感情。

2、学生结合音乐背诵全篇诗歌。

六、课堂小结。

诗人巧妙运用联想和想象,从地上联想到天上,又想象天上的街市和牛郎织女的幸福生活,表现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痛恨,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七、布置作业。

1、联想想像训练。

⑴深秋时节,落叶飘零。看到纷纷坠下的落叶,你会联想到什么?走在铺满落叶的乡间小路上,你又会想些什么?

⑵一根小小的蜡烛,却能划破无边的黑夜,放射出耀眼的光芒。一看到蜡烛,我就会联想到

,想到他(们)

2、推荐朗读郭沫若的诗歌。

板书设计

天上的街市

郭沫若《星空》

联想 街灯(明)→(闪)明星

光明

明星(现)→(点)街灯

自由

想象 街市(美丽)→物品(珍奇)

幸福

天河(浅浅)→牛郎织女(来往)

美好

流星(灯笼)→牛郎织女(闲游)

八年级语文上册《天上的街市》教学设计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

《 你一定会听见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唤醒自己麻木的心灵,叫醒自己沉睡的耳朵,去聆听大自然的天籁之音,去感受人世间的爱的和弦。

教学重点:1、通过作者优美的语句和生动的事例,找寻你已经失去的或将要失去的纯真心灵。

2、通过寻找声音,寻找对生命的珍爱的方式。 3、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的意识。 教学难点:1、对听见一词的理解。 2、对习惯思维的突破。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美国作家海伦·凯勒自幼失明,发出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呼喊,可见视觉对于人类来讲是多么的重要!还有一种感觉对人类同样重要——那就是听觉。是如泣如诉的二胡,使瞎子阿炳的世界充满阳光;是琅琅的读书声使冬天的校园也充满了生机;是妈妈的一句关心的话语使你伤感的心不在失意……可是,有的同学由于平时的生活中粗心大意,忽略了大自然的各种美妙的声音,是我们本应该丰富多彩的生活缺乏生机活力,珍惜自己的听觉吧,同学们,只有你会听,你的生活才会更加充实。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你一定会听见的》 二、学生自学课文: 思考:

1、文章写了哪些声音,请列出来。

2、选取其中的一种或几种声音,写出你的感受,(也可以写文中没有却又是你听见的声音)。 3、选出你最喜欢的语句,并说出你喜欢的理由。

4、文章一开头写了很多声音的目的是为什么?我们从文中学到了哪些有关声音的知识;“用心聆听声音”给我们带来了哪些益处,否则,给我们带来了那些坏处/ 三、整体把握课文:

A、关于课文内容与结构:

1—8段:作者向我们展示了丰富多彩,奇妙无穷的各种声音。 9— 段:声音对于我们生活的意义:

正面:会听,有选择的听,可以在听中成长;

反面:丧失了听的能力,内心世界的封闭和退缩,就象一个木头人。 结尾:做“声音”游戏,体会奇妙的世界。 B、为什么写声音从“无声”写起?

从这样细小的声音——平常所谓“无声”入笔,那么世界上的一切声响也就无不在可听到之列了。

C、你以为文章的主题是什么/

用心聆听声音,声音就会构成一个丰富美妙的世界,得到很多乐趣。 D、关于本文使用的人称:

全文采用第二人称,读者容易获得认同感。阅读时,我们仿佛感到作者在和我们谈心,亲切随和,娓娓道来。

E、关于本文的语言技巧:

本文的语言活泼风趣,优美形象。 ②运用排比,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③文中运用了排比、反问、设问等多种问句,不断的激活读者生活体验,引发读者的思考。 四、拓展以及延伸 (1)、你能想象出哪些“无声”的声音?请描写出你所想象的画面。 (2)、假设除夕夜你听到了远方打工的姐妹寄来的音像制品,你的感觉是怎样的,请做表述。

(3)仿写:以《你一定也会看见的》为题进行作文。

《你一定会听见的》教学设计8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

教学设想:

本文是宋代哲学家周敦颐所著的一篇托物言志的古文。本文以花喻人,以花来抒发自己的人生态度。在讲析课文时要抓住“人一一花一一人”的线索结构来讲。由人引出各自所爱之花,通过对花的描写:菊的因怕污染而隐逸为正衬;以牡丹的富贵为反衬。来写莲花的高洁品质,然后以花喻人,花即其人,来点明题旨。表达作者对追名逐利世风的鄙弃,以及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教学目的:

领悟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把握词、语、句,疏通文意; 理解正反衬的运用。 重点难点:

把握一些词、语、句,疏通文意;

领悟本文托物言志表达文章的主旨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导语引入课题 提问:所示之图为何物? 明确:荷花。

提问:看到荷花可以联想到哪些诗句?

明确:“映日荷花别样红”“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板书课题:那么今天我们要学习周敦颐的爱莲说 二、进入课题

提问:标题的“说”字为何意?

明确:与《马说》中的“说”一样是指一种文体相当于现在的杂文。 三、检察预习,翻译课文

1、打出重点字词的翻译及注音: 蕃:fan 多 濯:zhuo 洗 蔓:(名词作动词)牵牵连连 枝:(名词作动词)枝枝节节 亵:xie玩弄 鲜:xian少

2、请学生口头试译 四、讲析课文

提问:本文共写了多少种花? 明确:三种。

提问:哪些人分别爱何种花?

明确:爱菊之人有陶渊明;爱牡丹之人世人都爱之;我只爱莲花。 提问:为何我只爱莲花?

明确:“出污泥而不染” 本身出身于不干净的环境却能保持住 自身的清白,体现了莲花的高洁的品格 近墨面己黑

“濯清涟而不妖” 虽然在水中洗过南昌不显过于妖媚,表现了它朴质的品格 于不好环境中“不染”,于好的条件下不“骄”。

与上句对映,“中通外直” 内心虚心,外面挺直,表现了它的正直。 “不蔓不枝” 不枝枝节节,不去攀附比它高之物。

“香远益清” 它的芳香并不因为离得远而无,而是将美好的东西远远传播。 “亭亭净植” 站得直直的,表现了它刚直不阿。

“可远观不可亵玩” 不容许别人的侵犯,表现了它令人恭敬的形象。 提问:本文写莲花,为何要

北京第八十中学 宁鸿彬

教学目的:

一 诵读课文,做到字音正确,停顿恰当,并注意语气。

二 了解全文内容,理解其中深刻的寓意。

三 了解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的意思和用法。

教学设想;

从第五册开始,文言文集中编排单元。这给学习文言文带来了方便,也提出了问题。方便的是,集中学习文言文,有利于培养学生文言语感,以新带旧,学起来比较容易些;问题是,前面四册教材的文言文数量较少,而且与现代文混合编排在一个单元里,可以说,学生对文言文还比较生疏,这又给集中学习文言文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前面的准备不足。

因此,五六册的文言文教学,需要有一个总体设计,由浅入深,遵循学习文言文的规律,按照教材的规定,从诵读训练开始,在“读”上下功夫。然后,再逐渐的深入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上去。

读文言文,一是读准字音,二是读好停顿,主要指句中的停顿。一个长句中,哪个词与哪个词连在一起读,不该连在一起读,就决定了句子内部的自然停顿。读好句中的停顿,句子的意思也就大致明白了。

熟读能够成诵。背诵文言文的篇或段,也是五六册教学的重点。所以,加强读的训练,有益于背诵。

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按照教材规定,能够领会文句的大体意思,懂得文章的主旨就行了。因此,教学中,不一定要直译课文,大体意思知道了,就基本上达到了要求。在这个基础上,着重指导学生弄懂文章的主旨。

课文中遇到的常见的文言词语,包括古今意义不同的词,一词多义的词,以至通假字、虚词等,选择重点的,让学生了解它们的意义或用法。所谓重点,一般来说,限于课后练习所列的词语。

本课教学目的,依照以上的认识而制定。教学重点、教学过程,乃至作业,都从教学目的出发,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一 读准下列字音:

仞 惩 塞(惩山北之塞) 迂 汝 曾(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遂 荷 叩 箕畚 龀 匮 亡(亡以应) 厝 朔

二 读好下边句子中的停顿:

1.惩山北之塞

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4.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5.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三 借助教材上的注释。

教学过程:

一 初读课文。

学生自己放声读一遍课文。其间,遇到读不准或不会读的字,看注释或查字典。教师不予指导。

二 互读课文。

两个学生一组:一个学生读,一个听。听者发现读音有错,当即指出。两人对某字的读音意见不一致时,记下这个字,留待一会儿解决。如是,二人各读一遍。

三 订正读音。

教师逐一出示写有下列字的卡片(或将下列字集中写在一块小黑板上),请学生个体回答,集体订正。正音时,有意识引导学生了解字词的意思。为后边了解课文内容做准备。

万仞 惩山北之塞 迂 汝 曾不能 遂荷担者 叩石

箕畚 始龀 穷匮 亡以应 一厝朔东

四 再读课文。

学生再次放声读一遍课文。教师提示:注意读准字音。

[说明]至此,学生已经读了三遍课文,听读了一遍;加上正音(并有释词),可以说,教师借助“读准字音”这一要求,基本上实现了熟读课文的目的。在反复的朗读中,相当一部分学生会对课文内容有所了解,这就为完成后边的教学环节打好了基础。但这并不算完全达到了“读”的要求,下一步,通过指导“读好句中停顿”,再读课文的重点语句,并为完成“了解课文内容”这一教学目的进一步做铺垫。

五 读好停顿。

教师逐一出示下列语句(制成卡片,或写在小黑板上),请学生读出其中的停顿,然后,对为什么这样读作一点解说。其间,随时提示学生会借助注释来读,慢慢培养使用注释的习惯。

下边语句中所画的“/”为停顿处,供参考。

惩/山北之塞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说明]句中的停顿,一般依据句意或一定的语法关系来读,但又不能限制的过于死板。有的长句,可以停顿两次。这里没有标示出来,是为了供施教时灵活掌握。因为读好停顿,一是为了会读文言文,二是为了弄明白句意。初始阶段,不必为究竟在什么地方停顿而纠缠不休,只要明白了句意,就基本上达到了目的。学生随着读文言文数量的增多,尤其是随着对内容的深入理解,会慢慢读好句中停顿的。

六 试译课文。

两个学生一组,由一位学生根据书上注释和自己的理解,串译课文大意;另一位学生订正或补充。二人遇到不会解释或意见不一致的语句,将它们画下来,留待一会儿解决。

[说明]在前面诵读的基础上,大部分学生对课文语句的意思能够做到大体了解。两人互相研究、讨论,创造了较准确了解课文内容的条件。提倡借助注释来疏通文意,这也是在培养学生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

此时,教师作巡视,注意了解学生出现的问题,使后面的教学更有针对性。

七 集体讨论。

每一组提出疏通文意时遇到的问题,全班研究、讨论。意见不一致时,教师适时给予点拨。

待学生没有问题再提,教师提出下列语句,指定学生说出大意,以检查刚才学生们自译的效果,也是将重点突出,以加深学生的印象。若下列有的语句,学生们已提出,此时教师不必再检查。

说出下列语句的意思和加点词的意思。

1.方七百里

2.河阳之北

3.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4.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5.叩石垦壤

6.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7.甚矣,汝之不惠

8.而山不加增

9.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八 听读课文。

教师读课文,学生听读。要求:边听边想每句话的意思,不看书。

[说明]这个环节,是在前面读、译、议的基础上,通过听读,回忆强化学生对课文文意的了解,也是对前面施教内容的小结。

以上,可安排一课时教学。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一 理解本文深刻的喻意。

二 积累文言常识。

教学过程:

一 研究内容。(讨论如下几个问题:)

1.能用一句话概括这篇课文的意思吗?(本文写了愚公移山的故事)

2.你认为愚公是不是很“愚”呢?为什么?

(讨论这个问题,要紧扣课文内容。要点是①愚公是为了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而决心移山的——“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②下定了决心移山,就毫不动摇——“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③故事的结尾,终于感动了天帝,将山搬走。移山的成功也说明愚公不“愚”)

3.智叟的话似乎也有道理。他是不是很“聪明”呢?

(回答要点:表面看起来,智叟好像是聪明。因为愚公毕竟“年且九十”了,两座山又这样大,很难移走。但是,他却没有看到愚公一家子子孙孙不断挖下去,“山不加增”,终于会成功的哲理。他讥讽、阻拦愚公移山,更说明他不是“智”,而是真正的“愚”)

4.叫愚公的做事并不“愚”,叫智叟的做事并不聪明。课文要告诉人们什么道理呢?

(面对困难,要敢于斗争,坚持不懈地努力,终会取得成功。能够这样做的人,才是聪明的)

5.怎样理解课文的神话结尾?

(这是对愚公移山巨大力量和伟大精神的肯定和歌颂。也表达了古代人民借助想象,寄托于神话,向自然斗争并取得胜利的愿望。这个神话结尾,增强了故事的艺术效果,使“愚公移山”的形象更为高大、感人)

6.这是一篇古代寓言,它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呢?

(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

[说明]这6个讨论题,旨在理解全文深刻的喻意。有两点注意:①学生的回答,不必如.教案所写参考答案一样,重要的是看他们的理解。②第5题,学生可能答出反映了“封建迷信”或“作者的思想局限”这一类内容,教师注意引导。

二 词语练习。

学生做课后练习三、四。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积累文言常识。先个体做,后全班订正。

有条件的,可适当补充以下内容: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始一反焉 (反——返)

汝之不惠 (惠——慧)

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无)

一厝朔东 (厝——措)

无陇断焉 (陇——垄)

三 背诵课文。

背诵教材指定的段落“河曲智叟笑……亡以应”。

方法:给2—3分钟自己背;然后,教师读这段话,学生随之默读(不看书);请若干学生站起来试背,全班背。大约5—7分钟完成。

四 扩展研讨。

读练习五第1题。讨论“我们今天仍然需要‘愚

八年级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品味诗意。

理解词人情感主线。背诵全词。

2、过程与方法:

理清借景抒发人生哲理层次,体味描写的精妙。

通过想象画面感受词的意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词中蕴含的人生感悟。

培养乐观旷达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1、诵读词,进而把握词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

2、体会词的意境,

教学设想:通过朗读、想象把无形的意境转化为有形的画面,以此来品味词的妙处;借用多媒体手段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积极鼓励学生互助学习。

教学手段:多媒体设备、苏轼图片、古曲。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播放邓丽君的《明月几时有》,谈苏轼词的风格导入新课。

苏轼及背景介绍1、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先自由发言,后教师总结:苏轼又叫苏东坡,是北宋杰出的文学家。他性格直率开朗,而政治道路不顺。他写这首诗的时候便是因“讥讽朝廷”被贬官至黄州。2、问:“这样的情形如果放在一般人身上,他们心里会怎样?”

“愤懑、抑郁、凄凉。”4、问:“然而苏轼是用何种心态去面对这种艰难处境的呢?”学生沉思中,悠扬的古曲响起,屏幕上出现苏轼的画像及全词内容。

三、诵读。

1.播放朗读的音频文件。

2.学生在音乐声中自读,体会朗读要领。

3.由学生推荐朗读较好的同学诵读,进行pk。

四吟读:

1.吟读:按照诗的个性来读,按照自己的体会来读。读得较慢,有时有拖音。

2.教师示范(读出节奏.韵脚读重音,读出感情)。

3.学生摇头晃脑地自由吟读。

4.男生齐声吟读,女生一起吟读,看谁读得更有味。

五.译读。

1.译读:以诗译诗,用现代文翻译,也要有韵脚。

2.教师示范:山下的兰芽短短浸入小溪。

3.学生试着译读后几句,老师可适当帮忙。

六.背读。

1.随机抽学生背读,检查预习效果。

2.全班同学齐声吟诵这首词。

七.说读1、说读:用自己的话在翻译的基础上,增加自己描写的内容,然后对诗人说。

2.教师示范:山下兰芽短浸溪。

一个微雨飘洒的黄昏,我和庞安游罢清泉寺,来到寺外,看见山上的树木愈加青翠,溪边的兰草刚刚发芽,嫩嫩的,绿绿的,刚刚浸到小溪里,很是可爱。

3.推荐程度好的学生,就自己喜欢的句子进行说读。

八.理解作品的主题。

1、词中那些句子表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2.结合课后注释赏析,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九:全词小结:

全词情景理交融,充分体现了苏轼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给我们以生活的启示。

展示板书(投影):情——宁静自适。

景——清淡幽静情景理交融。

理——旷达乐观。

学生自由背诵全词。

拓展练习(投影):

描述以下句子表现的画面,说出其中包含了怎样的人生感悟。

1、夕阳无限好(对美好晚景的恋惜和对时光易逝的感慨。)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对美好事物的留连,对时光易逝的怅惋,对美好事物重现的希望。)。

十二、布置作业:1、背默全词。2、积累蕴含人生哲理的诗词句五条。

十三板书设计。

诵读吟读译读背读说读。

情——宁静自适景——清淡幽静情景理交融理——旷达乐观。

教学反思:

诗词教学不能脱离对意象的解读。“意象”包抱“意”和“象”两个方面的内容。这里的“意”指创作客体的客观物象。按一般情况说,物是客观存在的,它原本是什么样子,就应当说成什么样子,不能有丝毫的差错,这便是所谓的客观表述。但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的.眼中,就会蒙上一层主观色彩,这就是古人说的“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因此诗词的意象就是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物象的配合,而意境则是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组合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诗词是以意象来反映诗人眼里和心中的世界的,在教读诗词时,要引导学生通过对意象的分析加入丰富的想像和联想对诗词做出多义性的解读并揣摩诗人的情感。

诗词中蕴藏着丰富的精神营养,它对青少年成长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诗词不仅可以使学生学习中华民族优秀的语言文化,而且可以使学生了解民族语言的演变和渊源。诗词深奥的语言,不仅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同时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感受力和想像力。诗词想像的思维方式以及诗词审美的再创造性,有助于开发学生创性思维,它的“暗示性”原则,对艺术、通感以及它的绘画,音乐美可以不时刺激学生在心灵迸发审美创造的火花。

八年级语文教案 篇8

八年级语文教案

有人可能会说,“对话有什么新鲜!老师问,学生们回答,这不是对话吗?”其实,这只是问答而已,绝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对话。

所谓对话,应该是人与人之间在彼此平等、彼此倾听、彼此接纳、彼此敞开的基础上达成的双方视野的交融,是一种致力于相互理解、相互合作、相互激发、共同创造的精神或意识。它促进的不是知识的简单积累,而是知识的重建。引用犹太哲学家马丁?

布伯的话就是:对话是“从一个开放心灵者看到另一个开放心灵者之话语”。

在语文课堂上,要搭建对话的最佳平台,首先要创造对话的体验情境。在语文课堂中设置情境让学生体验是一种重要而常用的方法,它往往能让学生身临其境,将心比心,从而与文字进行最为亲密的接触。

在《芦花荡》的教学中,为了赏析老人这一形象,我问:“如果你是老人所护送的两个女孩中的一个,你最喜欢老人的哪一点,为什么?”

有学生说:我喜欢老人的自信。课文中说:

“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多么自信!

而且他的自信也是建立在基础上的,他的水利工作真的很了不起。

另一个学生说:如果我是受伤的女孩,我喜欢老人说什么就做什么,为我报仇。你看,文中老人是这么说的:

“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血。”老人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而且做到了。

学生们还说:我喜欢老年人的智慧和勇气。文中这么写:

“鬼子们追上来,看看就扒上了船。老头子又是一篙,小船旋风一样绕着鬼子们转,莲蓬的清香,在他们的鼻子尖上扫过。鬼魂就像捉迷藏,转身抓住。

”你看,一个老人就这么把日本鬼子玩得团团转,不就靠老人的智勇双全吗?看着觉得真解恨!

学生的回答无不证明,由情境带来的体验会促使学生迫不及待地同文本对话,充分挖掘文本中闪烁着迷人光芒的语言文字,和文本融为一体。这时,知识的价值就不在于给人现成的东西,而在于为人不断创造新的“中国”;学生的学习目的不再仅仅是掌握知识,而是在知识环境中寻求人的原始价值。此时,知识的质量和数量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人们对知识的感受、经验和体验。

人不再是外在于知识体系,而是内在于知识,与知识融为一体,不断地在对话中“寻找自我”。

八年级语文教案 篇9

日月自古就是文人墨客吟诵的对象,他们为我们留下了不少文质兼美、意蕴悠远的古典诗文。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颇能显示巴金艺术风格的优美散文诗《日》和《月》。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短文两篇日月八年级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

《短文两篇(日,月)》教案

教学目的

(一)知识储备点

1.了解神话传说“夸父追日”“嫦娥奔月”。

2.了解课文内容。

1.学习散文诗优美的语言,蕴含着哲理。

2.理解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

3.贯通理解两篇短文的主题表达。

(二)能力培养点

强化诵读,体会巴金散文作品蕴含的美感。

(三)情感体验点

理解文中表现的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希望和信念,引导学生追求积极奋发、坚韧向上的理想人生人格。

二、教学设想

1.重点、难点、疑点

重点:(1)加强诵读,培养感受能力、理解能力。

(2)理解两篇短文的精神实质及其时代意义。

难点:把握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疑点:作者为什么不写日,不写月,而写与日月无关的东西?

2.课型及基本教学思路

自读课。

诵读,感知文意。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结合文中重要词语的意义,贯通理解两篇文章引用传说的深意,从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课文中的联想与想像。

2.理解作品的主题。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呖谷(y6ng) 一撮灰(cuo1) 皓月(hao4 )妲娥(heng2)

2.解释下列词语。

皓月:明亮的月亮。

露台:晒台。

yang谷:古书上指日出的地方。yang,日出。

二、导入

无数人咏叹太阳和月亮,留下了美好的诗篇。作者在特殊的年代里,对着这永恒的星球发出了自己的感叹。在《日>中,作者显然在飞蛾扑火、夸父逐日中寄托着深意;而寒夜里面对如镜的凉月,想起了嫦娥奔月,又是一种别样的心情。

作者简介:

巴金(1904~ ),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早年在南京东南大学附中学习,后赴法国巴黎学习。回国后长期从事著译。曾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建国后曾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代表作有长篇小说、中篇小说和随笔集。其散文思想深刻,语言优美,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三、朗读课文,初步体会作品的主题

让学生交流读后心得。

四、精读《日》

学生朗读《日》一文。思考:文章按怎样的思路展开的?如何理解

作品的主题?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这篇散文诗仅仅250余字,却浓缩着丰富的感情,它像一团火,炙烤着读者的心灵。

开头两段,作者把自己的感情形象化,先是赞美飞蛾,因为它是为追求光和热而被灯火烧死的,接着又怀念夸父,因为它是为追赶日影而渴死畅谷的。这是作者思想感情形象化的表白,他所歌颂的是追求光和热的执着态度,是为了得到光和热不怕粉身碎骨的献身精神。飞蛾和夸父的形象,是作者思想性格的真实写照。

三、四两段,对追求光和热的献身精神正面展开议论,指出了生命是可贵的,但为了追求光和热应该不怕牺牲,并且还指出追求光和热的目的是为了给人间争得光明与温暖。这里渗透着进步的价值观、生死观的理论原则,言简意赅,发人深思。

第五段,作者又进一步明确地表示自己的决心。自己愿作人间飞蛾,为了追求光和热,飞向日球,失去知觉,化为灰烬,在所不惜。这是作者庄严的宣言,具有着震撼人心的力量。

热情洋溢、感情奔放是巴金作品的突出特色,《日》一文便是凝聚着炽烈的热情的佳作。作者歌颂了不顾一切追求光明的精神,表露出不可遏制的为真理而勇于献身的思想,表达了为国家、为人民发光、发热,直到烧成灰烬的决心和意志。它蕴含着哲理,奔涌着热情,堪称“字挟风霜”、“声成金石”的艺术精品。

五、指导学习《月》

学生以小组形式,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来学习。

学生自由朗读《月>,提出问题,共同解决。

提问:月亮在这里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什么?你是通过文章中的哪些描写体会出来的?这里所表现的意境,能使你联想起古诗文中的哪些诗句?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月亮在文章这里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寒冷。

相关的描写句子有:

“寒夜对镜,只觉冷光扑面。面对凉月,我也有这感觉。”

“我望着明月,总感到寒光冷气侵入我的身子……觉得自己衣服上也积了很厚的霜似的。”

“的确,月光冷得很”。

“月的光是死的光。”……

作者笔下的月给人的是寒冷、阴冷,让人冷静,不同于日带来的热情洋溢。

学生交流写月的古诗文,进行整理归类。

(一)月,呈现不同的形态。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李白)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范仲淹)

(二)月,撩拨满腹的愁绪。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

(三)月,包含着瑰丽的想像。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陶渊明)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六、组织学生讲神话故事

如“夸父逐日”、“嫦娥奔月”等神话故事,小组之间进行比赛。

七、小结

是巴金建国前创作的散文诗。它散发着作者忧郁而热情的青春气息。 。

《日》表现作者热情洋溢的一面,在那个“没有了光和热”,只有“黑暗的寒冷世界”,“我愿做人间的飞蛾”,“飞向火热日球”,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表现了作者对真理的追求。

《月》则表现作者细腻幽静的一面,作者赞颂妲娥为了一个不知名的理想而放弃原有的一切,“妄想”改变“月”这个冰冷的星球。妲娥是作者理想精神的化身。

这两篇短文都表现了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

八、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三。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短文两篇(日,月)》讲学稿

学习目标:

1、分析“日”“月”的特点,理解其象征义。

2、理解作者的人生追求。

学法指导:

这两篇作品写于抗日战争时期的1940-1941年间,其时的中国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杀侵淫。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的生存,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惜牺牲。

了解了学做背景,你就能更准确的把握文中“日”、“月”的象征意义,“飞蛾”、“夸父”、“姮娥”的形象和你印象中的一样吗?

一、自主预习

1、给加点的字注音

瞬间() 旸谷() 倘使()

一撮() 皓月() 姮娥(   )

2、巴金:原名 ,四川成都人,现当代著名 ,主要作品《激流三部曲》 ;《爱情三部曲》 ;散文集 ;“”后出版了 ,引起巨大

《短文两篇(日,月)》教学反思

今天讲授巴金的《短文两篇》---《日》、《月》,巴金是我国著名作家,写过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讲授此课我首先介绍作家的生平和主要作品以及本科的写作背景、写作时间,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和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其次我通过本文的关键词语来引导学生把握文章。在文章中有一些关键词语,如“日”“飞蛾”“夸父”“月”“姮娥”等,他们的含义不能仅仅按照本义来理解,而要在通读全文、理解全文的基础上来把握。这些人和物都寄托了作者的理想,表达了作者追求光明、拒绝寒冷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了解这些神话故事,进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但在讲课中,由于教师过于着急,对这些内容讲解较少,而又没有放手让学生自己多说,所以此环节处理不好。

“读”和“写”是两项最基本的训练,充分朗读可以让自己的读音更准确,也可以深入的了解、感受课文,欣赏本文的铿锵之美,因此授课中我注意朗读,让学生多读,在读中读准生字,了解内容。

其实我们教师明明知道为了更好的突出课堂效应,加强课堂有效教学,教师应放手让学生学会自己解决问题,培养能力,但真正做起来就忘到了脑后,课堂上总怕学生掌握不好,而自己就为学生包办一切,讲个没完。讲完这一课我还是有这样的体会,因此,今后的课堂我还是要多反思,认真备课,以更好的进行有效教学。

八年级语文教案 篇10

一、交流平台

1.想一想,通过这一组课文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2.自由地进行课堂交流。

3.选择重点展开讨论。

(1)说说对西部的认知和感受。教师可以协助同学理清思路,让同学有条理地表达对西部的认知,比方:西部的历史;西部的自然环境;西部的发展。

(2)说说对课文写法特点的认知。

①《白杨》这篇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例证。(以白杨的品格来比喻、暗示西部建设者的品质等。)

②《草原》这篇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例证篇。(景色的铺陈,直抒胸臆的抒情等。)

(3)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体会。

①找一找在这组课文中有哪些含义深刻的句子,简要的说说其中的含义。

②说说你是怎样去理解句子中含着的意思?(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理解个别字记词的含义等。)

二、日积月累

1.导入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可见积累的重要性。今天,俺们就来学习一首中唐时期素有诗豪之称的大诗人刘禹锡写的《浪淘沙》。

2.同学自由朗读,假如有不理解的',老师可作适当补充性讲解。

“九曲黄河万里沙”,写黄河弯弯曲曲地流经万里,夹带着大量泥沙。“浪淘”,波浪翻卷;“风簸”,风浪滚动。“浪淘风簸自天涯”,写黄河惊涛骇浪,来自天边。“如今直上银河去”,是诗人一种浪漫的想象,说黄河一直走到银河那里去。“同到牵牛织女家”,夸张地说可以到达牛郞和织女的家了。前两句描写黄河奔腾万里的雄浑气势;后两句运用夸张的手法描写黄河源远流长,仿佛是从银河里流下来的。

此诗写九曲黄河的雄伟气势,并展开奇特的想象,表示作者的向往与追求。

3.指导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4.引导同学课外找一些刘禹锡的诗来读一读。

八年级语文教案 篇11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下》,是一篇论证严密、雄辩有力的说理散文。作者先列举六位经过贫困、挫折的磨炼而终于担当大任的人的事例,证明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八年级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学习目标:

⒈准确而流畅地朗读课文;

⒉掌握一些字词的特殊用法,并准确翻译课文;

⒊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

⒋体会层层推理的论证方法。

教学重点:掌握重点词句的含义,理解逆境成才的道理。

教学难点:1、学习层层推理的论证方法。

2、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增强忧患意识。

学习方法:读、探、析结合。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想:学生自学一节课,交流探讨、反馈一节课。

教学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预习课)

一、 预习目标

通过一节课时间的预习,能熟读课文,掌握生字词及文学常识,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对照课后注释翻译课文,积累喜欢的佳句,谈谈自学后的感受和体会。

二、 预习过程

1、 自读课文1-2遍,划出生字、生词和文中精彩的句子,然后查、写、记生字词。积累划出的句子,完成练习的第2-3题。

2、 了解“孟子”及《孟子》,并进一步读课文。

(1) 作者及作品摘抄在预习笔记本中,完成练习第1题。

(2) 诵读课文。声音要洪亮,读出节奏,读出气势。可一人读,也可合作;坐着、下位读都可。

3、 对照注释,边读边译文。可独立完成,也可小组合作完成,注意特殊字词的用法和含义。(完成练习第4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历代传诵的议论文名篇,应引导学生熟读课文,利用掌握的议论文知识来理解作者的观点及现实的教育意义。全文层层推进、步步深入的论证,使结构非常清晰,富有说服力,可作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字词的障碍,应在预习中解决。

学习本文宜以读为主,以讲为辅。学生合作、体验、探究可在教师的适当引导下进行。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学习有关文言文知识, 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过程与方法:

分析作者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方法。

情感与态度:

结合实际领会人处于困境才会奋发有为,国无忧患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

三、说教材的重难点以及突破重难点的方法

采用读——议——析相结合的方法来引导学生理清结构,找出文章的论点、论据,把握作者是怎样用事实和事理论述观点的。鼓励学生展开讨论,畅所欲言,教师适当点拨、分析。

四、学法指导

采用读——议——析相结合的方法来引导学生理清结构,找出文章的论点、论据,把握作者是怎样用事实和事理论述观点的。鼓励学生展开讨论,畅所欲言,教师适当点拨、分析。文中关键性的字词或语句,可利用上下文和课文注释加以揣摩、掌握。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按文章结构来记忆、背诵课文,培养一定的文言语感。

五、教法

三单元阅读教学法

认知阅读: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掌握一些文言词汇。

理解阅读:理清文章的结构,学习作者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的方法。

拓展阅读:领会人处于困境才会奋发有为,国无忧患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

六、教学过程与环节设计

在认知阅读环节中主要是让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掌握一些文言词汇。

在理解阅读环节中主要是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结构,学习作者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的方法。

拓展阅读环节中,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让学生注意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积累的结合,结合实际领会人处于困境才会奋发有为,国无忧患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

七、多媒体课件

课件的制作突出了精美与实效的特点,处处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予以指引,并配以声音,辅助教学。

八、教学特色

本教学设计以学生读议为主,教师适当点拨为辅,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课标要求。学生在自主、合作的学习中可以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掌握阅读文言文的一般方法。在教师引导下的探究学习,能够使学生结合文本和生活等方面的学习资源,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教学探讨】

本文有个别语句较晦涩,词语活用现象较多,使学生理解课文有一定难度,教师可适当作一些讲析。七年级学生对孟子的思想不可能深入理解,只要他们能了解课文所讲的道理即可,切忌旁征博引。议论文的学习一般比较枯燥,教学时可适当插入一两个短小的故事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反思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一课是《孟子两章》中的第二章,这一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本文篇幅短小,逻辑严密,思想深邃,观点鲜明,论证有力,气势充沛,感情洋溢,语言精辟,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

从本节课教学过程来看,有以下几方面优点:

1.本课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学生思维活跃,冲破樊篱,充分解放了他们的思想,自己真正成了主宰自己学习的主人。

2.本节课还体现了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合作交流,使许多不能解答的问题得到了解答,使许多能解答的问题在头脑中愈发明朗。

3.“质疑──探疑──合作解疑”贯穿教学始终。学生在学习中善于发现问题,积极探讨问题,真正感受到求知的乐趣。

4.在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的同时,还突出了文言文教学“以读为本”的教学宗旨,读贯穿整个教学中,且形式多样,有吟读、有研读、有赏读,还有范读、齐读、对读……在读中赏美点,在读中研难题,在读中获知识,在读中明道理。

5.本节课既教书、又育人,既重知识能力目标的落实,又重方法过程,还特别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存在不足的是:对学生的发言缺少鼓励、肯定,应给予适当的评价,让学生树立信心,使他们在课堂上乐于展示自我风采。

八年级语文教案 篇12

岳阳楼记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岳阳楼记鲁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

《岳阳楼记》教案

教学目标:

1.在朗读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2.学习文章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多种表达方式巧妙地结合的写法。

3.理解作者阐述的主要观点,领悟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

4.积累和运用文言词汇,掌握文中的实词,了解文中“以”、“则”等虚词和“然则”、“得无”的用法。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 在朗读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2) 积累和运用文言词汇,掌握文中的实词,了解文中虚词的用法。

2.难点:

(1)学习文章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多种表达方式巧妙地结合的写法。

(2)理解作者阐述的主要观点,领悟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

教学准备:

1.我国古代的三大名楼的电脑展示图片。

2.将课文的知识整理成PPT.幻灯片。

设计思路:

1.这篇文章是千古传诵的名篇,立意高远,文采斐然,句式整齐中见变化,尤其便于朗读。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品位,体会文章的特点,理解作者阐述的主要观点,领悟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

2.引导学生自读,教师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启发引导。

3.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名楼导入

同学们,我国古代的很多名胜古迹,大多留下了文人骚客的诗词歌赋。比如,我国古代的三大名楼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上面就铭刻了很多美文妙句。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鹭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令人神往之至;崔灏《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让人回味无穷;而岳阳楼上,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传唱不衰。《岳阳楼记》成为写景状物抒情的名篇。今天,我们就来共同阅读这一名篇,看看它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二、电脑示图解题,作者及文体简介简介。

岳阳楼楼址在湖南省岳阳市西北的巴丘山下,其前身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士们登楼赋诗。

1046年,范仲淹的挚友滕子京谪守巴陵郡,重修岳阳楼。当时,范仲淹亦被贬在邓州作官。滕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的岳阳楼作记,并送去一本《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像,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表达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激励我们要以天下为己任,树立崇高的理想,拥有宽阔的胸怀。

“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你们知道哪些?学生讨论,多媒体出示。(《小石潭记》、《桃花源记》、《醉翁亭记》、《满井游记》等。)

三、初步感知,自读疏通文意。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朗读时应注意节奏。本文骈散结合。读骈句,节奏必须整齐划一,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如: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其余按意义划分,不要读破句。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相邻的两组骈句之间,要有稍长的停顿。如:上T/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2.读懂文句。

借助工具书和课本注释,读懂文句,初步理解全文大意。教师提示重点词语与句子,要求学生自读时注意。

(幻灯显示。)

(1)积累词语:

实词:(名词)赋、国、景、大观、迁客、骚人、宠辱

(动词)谪、属、把

虚词:夫、斯、其、微、则、然则

四字短语:政通人和 百废具兴 浩浩汤汤 横无际涯 朝晖夕阴 气象万千

淫雨霏霏 阴风怒号 浊浪排空 薄暮冥冥 樯倾楫摧 虎啸猿啼

满目萧然 去国怀乡 忧谗畏讥 春和景明 波澜不惊 一碧万顷

长烟一空 皓月千里 浮光跃金 静影沉璧 把酒临风 喜气洋洋

(2)阅读思考:

①范仲淹写本文的缘由是什么?当时他和他的朋友滕子京的处境如何?

②找出本文中写景的句子,想一想它们所写的景物各有什么特点?它们在文章中分别起了怎样的作用?

③本文的中心句在哪里?

四、理解关键句(多媒体出示)

1、哪些语句记载滕子京的政绩?

讨论并归纳: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2、“属予作文以记之。”中“之”指代什么?

讨论并归纳: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2、哪些句子写岳阳楼大观?

讨论并归纳:(洞庭湖全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湯湯,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4、为什么略写岳阳楼之大观?

讨论并归纳:前人之述备矣。

5、第二段哪两句话引起下文情景交融?

讨论并归纳: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6、描写洞庭湖阴天景色。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讨论并归纳: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7、 描写洞庭湖晴天景色。

讨论并归纳: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

8、迁客骚人悲的感情?

讨论并归纳: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9、迁客骚人喜的感情?

讨论并归纳: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10、“或异二者之为”中“二者之为”指什么?

讨论并归纳: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11、 “古仁人之心”的内涵?

讨论并归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12、 “进亦忧,退亦忧。”中“进”、“退”各照应什么?“进亦忧”、“退亦忧。”各照应什么?

讨论并归纳: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13、 作者的阔大胸襟,政治抱负?

讨论并归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警句、名句、劝勉滕子京的话、主旨句、中心句、观点)

五、分析重点段

1、提问:“古仁人之心”是怎样的?

讨论并归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提问:“古仁人”的忧乐观是怎样的?

讨论并归纳:先讲“忧”,“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讲“乐”,“后天下之乐而乐”。

3、提问:“进”指什么?“退”指什么?

讨论并归纳:“进”指“居庙堂之高”,在朝廷上做官;“退”指“处江湖之远”,不在朝廷上做官。

4、提问:“微斯人”的“斯人”指什么人?

讨论并归纳:指“古仁人”,也暗指滕子京,表示对滕子京的慰勉之意。

5、提问: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

讨论并归纳:我国古代早有“与民同乐”的思想。孟子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里说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l来源于民本思想。范仲淹在本文中把它发展成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并以此作为对待仕途进退的原则,表现他旷达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他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有着借鉴和教育的意义。 .’

6、提问:文章最后一自然段是怎样推出这个警句的?

讨论并归纳:作者十分巧妙地利用设问方式逐层推进,最后才点出警句。先用比较方式设问,以“不以物喜……则忧其君”说明“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显示了“古仁人”的阔大胸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由此得出“进亦忧,退亦忧”的论断,突出一个“忧”字,自然引出第二个设问“何时而乐”,使文章又推进一层。设问后而警句出现,给人印象极深。

《岳阳楼记》原文和译文

宋仁宗庆历四年春天,滕子京被贬谪到岳州当了知州。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许多已废弛不办的事情都兴办起来。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原来的规模,在楼上刻了唐代名人和当代人的诗赋。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我观赏那岳州的美好景色,都在洞庭湖之中。它含着远处的山,吞长江的水,水势浩大,无边无际,早晨阳光照耀、傍晚阴气凝结,景象千变万化。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的景象。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既然这样,那么北面通到巫峡,南面直到潇水和湘江,降职的官史和来往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观赏自然景物所产生的感情能没有不同吗?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象那连绵的阴雨下个不断连续许多日子不放晴,阴惨的风狂吼,浑浊的浪头冲白天空;太阳和星星失去了光辉,高山隐藏了形迹;商人和旅客不能成行,桅杆倒了、船桨断了;傍晚时分天色昏暗,老虎怒吼猿猴悲啼。在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奸人的诽谤、害怕坏人的讥笑,满眼萧条冷落,极度感概而悲愤不端的种种情绪了。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就象春日晴和、阳光明媚,波浪不起,蓝天和水色相映,一片碧绿广阔无边;成群的沙欧,时而飞翔时而停落,美丽的鱼儿,时而浮游,时而潜游;岸边的香草,小洲上的兰花,香气浓郁,颜色青葱。有时大片的烟雾完全消散了,明月照耀着千里大地,浮动的月光象闪耀着的金光,静静的月影象现下的白璧,渔夫的歌声互相唱和,这种快乐哪有穷尽!在这时登上岳阳楼,就有心胸开朗,精神愉快;荣辱全忘,举酒临风,高兴极了的种种感概和神态了。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唉!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跟上面说的两种思想感情的表现不同,为什么呢?他们不因为环境好而高兴,也不因为自己遭遇坏而悲伤;在朝廷里做高官就担忧他的百姓;处在僻远的江湖间就担忧他的君王。这就是进入朝延做官也担忧,辞官隐居也担忧。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他们大概一定会说:“在天下人的忧愁之先就忧愁,在天下人的快乐之后才快乐”吧。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岳阳楼记》复习

选自《范文正公集》作者范仲淹,字希文,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苏州吴县人。(从本文表现出有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品质)

全文:

第一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的缘由。(记叙)

第二段:(写景)描写岳阳楼周围雄伟景色,引出迁客骚人各不相同的“览物之情”。引出下文。

第三段:(写景、抒情)写“迁客骚人”“以己悲”的心情”。

第四段:写“迁客骚人”“以物喜”的心情

第五段(抒情、议论)抒发作者阔大胸怀和政治抱负。揭示全文中心。

中心思想

本文以作“记”为名,借题发挥,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句子

① 滕子京重修岳阳楼的原因是: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② 作者写本文的原因是:属予作文以记之。

③ 表现洞庭湖“胜状”或“岳阳楼大观”的句子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④ 前人之述备矣中“前人之述”指:唐贤今人诗赋。

⑤ “迁客骚人”览物之情有两种:悲和喜;作者认为览物之情应该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⑥ 登斯楼也中的“斯楼”是指“岳阳楼”。

⑦ 在句子“或异二者之为”中的“二者”是指:一、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二、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

⑧ 在句子“或异二者之为”中的“二者之为”是指:一、去国怀乡,

相信《八年级语文教案优选》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幼儿园教案,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八年级语文教案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新目标八年级教案优选 俗话说,不打无准备之仗。作为幼儿园老师的我们的课堂上能更好的发挥教学效果,为了给孩子提供更高效的学习效率,教案是个不错的选择,教案有助于老师在之后的上课教学中井然有序的进行。那么一篇好的幼儿园教案要怎么才能写好呢?小编特别整理来自网络的新目标八年级教案优选,希望能为你提供更多的参考。Unit 9 W...
    2023-07-02 阅读全文
  •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精选 幼儿教师教育网根据您的要求为您整理了一份专业的“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教学过程中教案课件是基本部分,每位老师应该设计好自己的教案课件。教学大纲是教师进行有序教学的重要指导。如果您对这个主题感兴趣请关注我们的网页!...
    2024-01-06 阅读全文
  •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案(优质八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案 篇1教学目标:1、朗读并背诵这首曲子;2、理解散曲的内容与思想;3、体会作者把抒发的情...
    2024-09-05 阅读全文
  • 八年级语文优秀教案集锦11篇 刚入职的教师必须准备好上课所需的教案和课件,每一天都要写好课前的教案和课件以履行自己的职责。在教案课件中,教师应该详细展示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要点。想要借鉴其他优质的教案课件,可以在网络中寻找相关的资源。针对“八年级语文优秀教案”,幼儿教师教育网编辑整理了一些相关的内容,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2023-05-31 阅读全文
  • 初中八年级语文优秀教案下册 初中八年级语文优秀教案下册 篇1为了全面落实、充分借鉴“六步实效教学流程”,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树立全新的语文教育观,构建全新而科学的语文教学目标体系、教材体系、课堂体系,创造新时代的语文,真正发挥语文学科的龙头作用,拉动和促进其他学科的教育改革,相互融合,共谋发展,制定本学期的教研组工作计...
    2024-09-04 阅读全文

俗话说,不打无准备之仗。作为幼儿园老师的我们的课堂上能更好的发挥教学效果,为了给孩子提供更高效的学习效率,教案是个不错的选择,教案有助于老师在之后的上课教学中井然有序的进行。那么一篇好的幼儿园教案要怎么才能写好呢?小编特别整理来自网络的新目标八年级教案优选,希望能为你提供更多的参考。Unit 9 W...

2023-07-02 阅读全文

幼儿教师教育网根据您的要求为您整理了一份专业的“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教学过程中教案课件是基本部分,每位老师应该设计好自己的教案课件。教学大纲是教师进行有序教学的重要指导。如果您对这个主题感兴趣请关注我们的网页!...

2024-01-06 阅读全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案 篇1教学目标:1、朗读并背诵这首曲子;2、理解散曲的内容与思想;3、体会作者把抒发的情...

2024-09-05 阅读全文

刚入职的教师必须准备好上课所需的教案和课件,每一天都要写好课前的教案和课件以履行自己的职责。在教案课件中,教师应该详细展示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要点。想要借鉴其他优质的教案课件,可以在网络中寻找相关的资源。针对“八年级语文优秀教案”,幼儿教师教育网编辑整理了一些相关的内容,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2023-05-31 阅读全文

初中八年级语文优秀教案下册 篇1为了全面落实、充分借鉴“六步实效教学流程”,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树立全新的语文教育观,构建全新而科学的语文教学目标体系、教材体系、课堂体系,创造新时代的语文,真正发挥语文学科的龙头作用,拉动和促进其他学科的教育改革,相互融合,共谋发展,制定本学期的教研组工作计...

2024-09-04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