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兰亭集序课件精选

发布时间:2024-08-31

您是否对“兰亭集序课件”感兴趣看看幼儿教师教育网编辑整理的相关资讯吧。每个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是教案课件,需要大家认真编写每份教案课件。教师制定和实施教案的过程是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重要体现。不管你需要什么信息这篇文章里都有!

兰亭集序课件(篇1)

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2.背诵全文,掌握“修、期、致、临、次”等词的多义性。

王羲之 (303~361)东晋书法家、文学家。字逸少。会稽(今浙江绍兴)人。祖籍琅邪(今山东临沂)。初为秘书郎,征西将军庾亮引为参军,累迁长史。后拜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复授护军将军,迁右军将军,会稽内史。因与扬州刺史王述不和,称病离郡,放情山水,弋钓自娱。以寿终。世称王右军。原有集10卷,已佚。张溥辑有《王右军集》2卷,见《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相传王羲之7岁学书,12岁读前人笔论。少时曾学卫铄,自以为学得不差。后渡江北游名山,见到李斯、曹喜、锺繇、梁鹄等著名书法家的书迹,又在洛阳看到蔡邕书写的石经及张昶《华岳碑》,开始意识到自己不及。于是遍学众碑,从此书艺大进。王羲之所处的时代,楷书逐渐成熟,草书得到发展。他在此基础上,又博采众长,一变汉、魏以来质朴淳厚的书风,而创造了妍美流便的新风格,把草书推向全新的境界。他的行草书最能表现雄逸流动的艺术美。《晋书》说他的书法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由于他在书法上的成就和贡献,被后世誉为书圣。

王羲之,字逸少,琅琊临沂(山东临沂)人。著名书法家,亦能诗文。郗鉴派人到丞相王导家造女婿,王家子弟知道后都显得拘谨,只有王多之坦腹躺在东床上,毫不在意,于是被选中。《世说新语雅量》:“郗太傅在京口,遣门生与王丞相(王导)书,求女婿。丞相语郗信:‘君往东厢,任意选之。’门生归白郗曰:‘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来觅婿,咸自矜持。唯有一郎,在东床上坦腹卧,如不闻。’郗公云:‘此正好。’访之,乃是逸少,因嫁女与焉。”

王羲之曾看到一个老大娘卖竹扇,就在竹扇上写了五个字。结果扇价骤增,人人争买。过了几日,老大娘又拿扇来,王羲之笑而不答。《晋书王羲之传》:“羲之尝在聚山,见一老姥持六角竹扇卖之。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老姥愠色,因谓姥曰:“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邪?’姥如其言,人竞买之。他日,姥又持扇来,羲之笑而不答。”

王羲之曾写《黄庭经》,换取山阴道士的好鹅。何法盛《晋中兴书》:“山阴道士养群鹅,羲之意甚悦。道士云:‘为写《黄庭经》,当举群相赠。’乃为写讫,笼鹅而归。”按,《晋书王羲之传》说王羲之写的是《道德经》。

有人把王羲之《兰亭集序》比作石崇《金谷诗序》,又把他与石崇并论。王听说后颇有喜色。《世说新语企羡》:“王右军得人以《兰亭集序》方《金谷诗序》,又以己敌石崇,甚有欣色。”

王羲之和谢安共登冶城,王举夏禹王和周文王的勤于政务,批评当世的虚谈废务,浮文妨要。谢却有高世之志,反对其说,认为秦二世而亡,并非清谈所致。

许询就宿于丹阳尹刘候处,床帐新丽,饮食丰美。刘、许两位名士乐此安逸,言语中俗情流露。王羲之讥讽说:“如果上古高士巢、许通稷、契,当不会有此类话。”二人听了都有愧色。

谢安曾对王羲之说中年后对哀乐很敏感,与亲友别,常数日不快。羲之谓人至晚年,自然如此,正要靠音乐陶冶性情。《世说新语言语》:“谢太傅语王右军曰;‘中年伤于哀乐,与亲友别,辄作数日恶。’王曰:‘年在桑榆,自然至此,正赖丝竹陶写。恒恐儿辈觉,损欣乐之趣。’”

王徽之放达不羁,在官而不理政务。有次桓冲叫他料理官务,他却拿着药悠闲地看西山云气。

王徽之非常喜爱竹子,以至认为不能一天没有此君。《世说新语任诞》:“王子猷尝暂寄人空宅住,便令种竹。或问:‘暂住何烦尔?’王啸咏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世说新语简傲》亦载:“王子猷爱行过吴中,见一士大夫家,极有好竹。主已知子猷当往,乃洒扫施设,在听事坐相待。王肩舆径造竹下,讽啸良久。主已失望,犹冀还当通,遂直欲出门。主人大不堪,便令左右闭门不听出。王更以此赏主人,乃留坐,尽欢而去。”

王献之(344-386),字子敬,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王羲之第七子。工书法,尤以行草擅名。与其父王羲之齐名,并称“二王”。亦能诗文。王献之死,其兄王徽之去吊丧,取献之琴弹,因悲伤而弦不中调,便将琴摔在地上,叹息“人琴俱亡”,不久亦病死。《世说新语伤逝》:“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子敬索好琴,使径人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兰亭,是东晋时期会稽郡治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幽雅,是当时名流雅士时常集会的地方。

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上巳节),“初渡浙还有终焉之志”的王羲之,曾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修禊之礼,举行过一次盛大的风雅集会,参加的名士,有“东山再起”的司徒谢安、“掷地作金石声”的辞赋家孙绰,潜心物外的高僧支遁等四十一人。这天天气很好,名士们分坐在溪水两旁,饮酒赋诗。他们做曲水流殇之饮,当时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之后王羲之将诸名爵及诗作一一记录集结成集,是为《兰亭集》,并为此集作序一篇,这就是《兰亭集序》。五十一岁的王羲之,用蚕茧纸、鼠须笔,兴乐而书,完成一篇“兴于诗叙”的妙文。手稿凡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写得既遒媚,又飘逸,各个字势纵横变化,如花乱飞,但转左侧右,无一处相抵触,好比以线穿珠,大小参差,而不失其重心,特别是「之」字,写了二十多个不同的样子,达到艺术的多样与统一。

王羲之写这篇叙时,已经喝醉了酒,下笔如有神助,醒后自己也感到惊异;他日更书数十本,比起原来的这一稿本,终莫能及。稿本珍藏在王家,到了唐初为太宗所得,尊为「天下第一行书」,并命虞世南、欧阳询、褚怀良等临写了几本。  被呼为「行书之龙」的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在古代书迹里,像一盏灿烂的明灯,照耀着东晋以来我国书体的前进道路。

两晋政治恐怖,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士大夫不满,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玄学盛行,对士人的思想,生活以及文学创作都产生了很复杂的影响。文学创作内容消沉,出世入仙和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东晋时期,清谈老庄玄理的风气很盛,是玄言文学泛滥之时。

汉武帝行幸河东,中流与群臣欢饮,自作《秋风辞》:“横中流兮扬素波,萧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奈老何!”魏文帝《与朝歌令吴质书》叙在与吴质等人宴乐之后:“乐往哀来,怆然伤怀。余顾而言:‘斯乐难常’足下之徒,咸以为然。”西晋石崇《金谷诗叙》亦在与众人宴乐之后说:“感性命之不永,惧凋落之无期。”可见从汉魏以来,人们因欢聚由乐生悲的感慨是屡见不鲜的。俗话说“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大家难得一聚,是快事、乐事;但有聚就有散,分离诀别更容易使人伤怀!再说相聚是困难的、短暂的,分散是容易的,也是长久的。本来这种聚散两依依的情形已使人感慨万端,再由此使人联想到人生无常、生死相隔,怎不使人悲从中来。

虽然文中流露出很浓重的“修短随化”的消极情绪,但作者能够驳斥“一死生”“齐彭殇”的虚妄,一反“清虚寡欲,尤善玄言”的风气和追求骈体的形式主义之气,揭示生老病死的自然和必然,抒写了一篇情真语笃,朴素自然的优美散文,这在东晋老庄思想泛滥的时代是较为难得的,《兰亭集序》不但在东晋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

《兰亭集序》是一篇序言。“序言”简称“序”,也叫前言,属实用文体,同“跋”是一类。列于卷首叫序,附于卷末叫“跋”。其作用在于推荐介绍某人著作或某一材料,说明写作过程、写作目的、主要内容或说明一些同书本有关的事情,帮助读者更好地去阅读或理解。序言,有自己作的,叫“自序”;也有请他人写的,叫“他序”,他序除了介绍著作外,往往还有一些评价的内容。

不论是古代还是今天,都有一种叫作“序”的文章,比如描述文人雅集的《兰亭集序》、记述高阁盛宴的《滕王阁序》、自勉励人的《送东阳马生序》、交待写作因由的《〈呐喊〉自序》,等等。

序,到底是一种什么文体呢?它又有哪些种类和特点呢?

现代人所说的序,是一种写在书或诗文前面、申述其写作因由、内容、体例等事项的应用文体,也写作“叙”或“绪”。上文所举的《〈呐喊〉自序》以及本文后面所附的张岱年先生的序都属于这一类。

可是,古代的情况和现在有所不同,古人所说的序包含的意思比今天要丰富得多。

早在西汉就出现了序,司马迁的《史记太史公自序》开其滥觞。班固所著的《汉书》中有《叙传》、扬雄的《法言》中有《言序》。早期的序并不都写在文章的前面,而是单篇文章序于前,整部书则序于后,直到梁代萧统《昭明文选》等书才把序一律放在了前面,后面类似序的文章称作“后序”或“跋”。

在序的家族中还有“小序”、“引”等变体。所谓“小序”就是诗文前叙述感兴或缘起的短序。明代人徐师曾的《文体明辨》中说:“小序者,序其篇章之所由作,对大序而名之也。”“引”也是一种简短的序,《文体明辨》中解释说,“唐以后始有此体,大略如序而稍为短简。”柳宗元曾作过《霹雳琴赞引》的文章。

跋,也称“题跋”、“跋尾”或“书后”。清代姚鼐的《古文辞类纂》:“题跋者,简编之后语也,凡经传子史诗文图书之类,前有序引,后有后序,可谓尽矣,其后览者,或因人之请求,或因感而有得,则复撰词以缀于末简,而总谓之题跋。”跋出现于唐代,时称“题某后”或“读某”,如李翱的《题燕太子丹后》、韩愈的《读荀子》。欧阳修最早称这种文章为跋,其《集古录》有“跋尾”若干篇,附在他珍藏的碑文之后。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属于“序跋”之序,但它并没有紧紧停留于对《兰亭集》的写作因由、过程、作者等情况的泛泛交待,而是将写景抒情和深邃的人生哲理密切地交融起来,成就了一篇极富艺术美感和思想启迪价值的千古至文。在序这种应用文中有如此成就,是令人赞叹的。

赠序,是一种与序有密切关系但也有很大不同的一种散文,它是专门为了送别亲友而写的以述友谊、叙交游、道惜别为主的文辞。就起源而言,赠序是由诗文之序演化而来的,古人饯别时,饮酒赋诗,诗篇多了,就由在场的人作序,叙其缘起。但,清代的姚鼐认为赠序类者,乃“老子曰:‘君子赠人以言’”之意,所以在他所编的《古文辞类纂》中单独列出“赠序”一类。赠序晋代已有,如傅玄的《赠扶风马钧序》、潘尼的《赠李二郎诗序》等,唐代赠序最为兴盛。对广大的中学同学来说,最熟悉的赠序是明代宋濂所作的《送东阳马生序》。

另外,还有一个看似与序跋之序有关,实则毫无干系的名词--序论。序论不是文体,而是议论文开头的提出问题部分。它和本论、结论构成议论文的基本框架。

流觞曲水:古人的一种游艺项目,众人坐在环曲的溪水边,把酒杯放在水面上任其漂动,停于某人处,即取而饮之,或吟咏诗赋来代替。

修禊:古代的一种风俗。于三月第一个巳日(上巳日)欢聚水滨,歌舞娱神,祈祷幸福,消除“妖邪”。到了王羲之生活的时代,许多文人名士借此机会,歌舞欢宴,游春享乐。禊,祭祀的礼节。

彭殇:指生命的长短。彭,彭祖,传说中的人物,据说活了八百岁。殇,未成年而死。

含活用词句:“映带左右”、“一觞一咏”、“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会稽:郡名,今浙江省北部和江苏省东南部一代地方。

这篇文章语言清新,朴素自然,其中有些词语今天已经发展成了成语: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天朗气清、游目骋怀、世殊事异、感慨系之、放浪形骸。

永和九年,即癸丑年,三月之初,(名士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聚会,为的是到水边进行消灾求福的活动。许多有声望有才气的人都来了,有年轻的,也有年长的。这里有高大的山和险峻的岭,有茂密的树林和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水急流,(在亭的)左右辉映环绕。把水引到(亭中)的环形水渠里来,让酒杯飘流水上(供人们取饮)。人们在曲水旁边排列而坐,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可是)一边饮酒一边赋诗,也足以痛快地表达各自幽雅的情怀。这一天,天气晴朗,和风轻轻吹来。向上看,天空广大无边,向下看,地上事物如此繁多,这样来纵展眼力,开阔胸怀,穷尽视和听的享受,实在快乐啊!

人们彼此相处,一生很快就度过。有的人喜欢讲自己的志趣抱负,在室内(跟朋友)面对面地交谈;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怀,不受任何约束,放纵地生活。尽管人们的爱好千差万别,或好静,或好动,也不相同,(可是又都有这样的体验:)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间很自得,快乐而自足,竟不觉得衰老即将到来;待到对于自己所喜爱的事物感到厌倦,心情随着当前的境况而变化,感慨油然而生,以前感到欢快的事顷刻之间变为陈迹了,仍然不能不因此感慨不已,何况人寿的长短随着造化而定,最后一切都化为乌有。古人说:“死和生也是件大事啊!”怎能不悲痛呢?

每当我看到前人发生感慨的原由,(跟我所感慨的)如同符契那样相合,总是面对着(他们的)文章而嗟叹感伤,心里又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我)这才知道,把生和死同等看待是荒诞的,把长寿和短命同等看待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天,也像今人看待从前一样,真是可悲啊!因此我-一记下参加这次聚会的人,抄录了他们的诗作。尽管时代不同情况不同,但人们的情致却是一样的。后代的读者读这本诗集也将有感于生死这件大事吧。

一般的书序介绍成书的经过、出版意旨、编次体例或作者情况等,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作为书序,本文介绍了作诗缘由(因修禊而“群贤毕至”)、作诗情形(“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成书经过(“列序时人,录其所述”)、本书意义(“后之览者,亦将有敢于斯文”)。本文由宴游活动谈到生死观,善于借题发挥,论及人生的意义。这便是《兰亭集序》与一般书序的不同之处。

全文共三个自然段,可分为前后两部分,第一段为第一部分,叙述兰亭宴集的情况,写出了宴集的时间、地点、相聚的缘由、参加人员、集会地的地理环境及景物、当日天气和宴集的感受,是实写,以一“乐”字为基调;第二、三自然段是第二部分,写宴集以后的感慨,是虚写,这部分则以一“悲”字为基调。

第一自然段里作者无论模山范水还是描竹画树,都达到了简而不能再简的地步,真可谓惜墨如金,想那阳春三月的江南山间水渚该有多少鲜花吐芳,姹紫嫣红,而此文中,作者却紧锁浓香艳颜,些许不流注笔端,进入作者视角的只在于山、水、林、竹、天、风而已。就是写那翠绿欲滴的树林、竹子,也只言其“茂”,言其“修”,而弃其绿,弃其碧,弃其翠,极力造成一种素淡、雅致的格调。兰亭宴本是良辰美景中的赏心乐事,但作者内心的喜悦之情从不过分表露,笔端的兴奋字眼从不轻易滑落,只在尾处以“信可乐也”四字表出,但仍保持着笔势之从容沉稳,可见文字格调的淡雅正是作者人格性情的体现。

第二自然段分为两层。第一层叙述,作者首先从兰亭集会联想到现今人们的相处往来。周旋应时,尽管因人不同,人们做事处世的方法千差万别,但人们的观点无外乎有两种,一种是“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另一种则是当对所遇事物产生厌倦时,感情随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无端的感慨就产生了。第二层,针对人生的这种感情变化,用一个递进关系的复句发表感慨议论论。人们对于自己先前喜欢的事物转瞬变为历史的陈迹这件事尚且感慨万端,何况对于随着世界的变化人们难免一死这件事呢?这里的“向之所欣”指的应该是兰亭集会这件事,这样前后文就自然联系起来了。

第三自然段分三步推进作者的思想感情。第一步,紧接上段结尾的“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于第三自然段一开头就用孔子的话总说生死大事,提到生死这件大事是令人悲伤的。第二步,作者从古人遗留下来的文章看到古人也为人生变化而兴叹生悲,这和今人为人生的变化兴叹生悲完全相同,甚至比今人更加伤感,这使作者的心情久久不得开解。第三步,作者推测未来人的感情变化也必和古今人一样,等到现在的一切成为历史的陈迹,未来人也会像我们现在一样临今人之文而感叹,如此无情的变迁再次引起作者的感慨。最后一步作者点出写作此序的主旨:既然人生变化如此迅速,此次宴集的情况就该记录下来,以免湮灭不彰,同时也使将来之人了解作者心中的感触。随着感情变化的步步推进,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这与上文的乐生之意恰好相合。

第一自然段,记叙了集会的时间、地点、事由、人物,由“此地有崇山峻岭”引出四周环境及场面的铺叙,最后由“是日地”领起描写游人的心境,抒发集会的心情。本文第一自然段作者对这次宴集环境的描述素淡雅致,摄其神韵,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这些斗看出作者快乐的心情和对自然美的热爱之情。

第二自然段,由兰亭集会联想到现今人们的相处往来,即便为人处世方法各异,静躁不同,但从中提示了人生忧患的来源。首先来自生命本体永不满足的内在欲望,“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及其“所之既倦”“感慨系之矣”。其次来自外在世界的流转不定,难以依持,即“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第三来自个体生命的短暂有限,即“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最后以“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作结。第二自然段,虽然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暂大发感慨,但字里行间暗含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正因为作者对人生忧患有清新的认识,才可扬长避短,在有限人生中进行无限的价值创造。

第三自然段由读古人“兴感”之作时的体验“若合一契“说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转入对人生世事的深入抒写,批判当前士大夫“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现了王羲之抗拒人生虚幻的执著努力,随之又发出“后之视今,亦由今视昔,悲乎”的慨叹,可见作者对人生敏锐、深刻的感受中有一份对人生特别的热爱和执著,接着作者交代了《兰亭集》的成因“后之览者,亦将有敢于斯文”,总结全文。第三自然段,作者在尽述古人、今人、后人慨叹人生无常的同时,批判了庄周“一死生”“齐彭殇”的虚无主义,当然应该看作是积极的。

长期以来,人们在解读这篇杰作时,要么指责它情调消极,要么泛泛而论,未能揭示它内蕴的精神。

魏晋时期通常被认为是我国历史上人的自觉和文的自觉的时代。魏晋人对人自身的外在于人的客观世界都有深广精微的体认和探求,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中充溢着浓郁的人生意识和宇宙情调,从这一角度去解读,能使我们更趋近于文本的内在精神。

(一)澄怀者眼里的自然。本文开头以简净雅洁,铿锵有致的语言写出兰亭宴集之时优美的环境和融和的天气,这些景物,清澈明朗,晶莹亮丽,生机盎然,反复吟咏,读者的心胸也会变得灵秀爽快。

这里的自然是经过王羲之心灵漱涤过的自然,是澄怀者眼里的自然。王羲之以高洁脱俗的情怀、美好自由的心灵去领悟客观世界,自然在他的眼里就有了活泼的'生机和灵性。

(二)深情者眼里的自然。《兰亭集序》主旨在于探索人生哲理,发表对人生忧乐和生死问题的看法,即所谓“畅叙幽情”。深情的人对事物往往别有一种敏锐、深刻的感受,对人生更有一份特别的热爱执著。

文中王羲之思考并揭示了人生忧患的来源,首先来自外在世界的流转不定,难以依恃,其次来自个体生命的短暂有限,第三来自生命本体永不满足的内在欲望。他的这种认识、关注,使人们对探寻生存的意义和价值保持敏感和热情,使人们对生命的优长和局限拥有清醒的认识,从而扬长避短,在有限的人生中进行无限的价值创造,因此这种喟叹不能认为是消极的。--摘自《名作欣赏》.4 陈友康

A.列坐其次(它的旁边,指水边)B.虽无丝竹管弦之盛(借指音乐)

C.夫人之相与(交往)                    D.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导致)

A.若合一契       B.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C.其致一也       D.吏呼一何怒

A.吾其还也       B. 其致一也      C.录其所述       D.当其欣于所遇

A.每览昔人兴感之由     B.未尝不临文嗟悼    C.齐彭殇为妄作     D.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

A.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聘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抬头观览浩渺的宇宙,低头审视繁多的物类,借凭它们纵目浏览,舒展胸怀,足以尽情地享受着看和听的乐趣,确实很愉快啊。

C.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才知道一生一死都是虚假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

D.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等到他所向往的事情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转移,感慨就随之而产生了。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并注意其用法。

暮春之初: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所以游目骋怀: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足以极视听之娱:          或取诸怀抱:

癸(      )丑      禊(          )事       流觞(       )    会稽(        )

A.崇山峻岭茂林修竹B清流急湍天朗气晴C.游目骋怀畅叙幽情D.放浪形骸情随事迁

A.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会议)                        B.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完毕)

A.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B.未尝不临文嗟悼C.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D.引以为流觞曲水

修茂林      修竹    修禊事也        况修短随化

A.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B.此地/有/崇山峻岭C.曾不知/老之将至D.足以/极视听之娱

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A.(我)不能不对着文章叹息感伤,(却)不能理解这是什么缘故。

B.(我)未尝不面对文章叹息感伤,(可是)心里(却)不明白是什么原因。

C.(我)曾经边写文章边叹息感伤,(可是)心里(却)不明白是什么原因。

D.(我)曾经对着文章叹息感伤,(可是却)无法表达出来。

16.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有的是人称代词,有的不是。各句分别属于A、B、C、D中的哪一种?请回答

A.两个都是人称代词                                  B.两个都不是人称代词

C.前一个是人称代词,后一个不是          D.后一个是人称代词,前一个不是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              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以结盟好()

予我千金,吾生若()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17.下面是一首对仗工整的古代诗歌,它写的是闲适恬静、清幽自然的夏夜情景。分别从所列4个词中选出最能表现该诗意境的词。

溪涨清风①面,月②繁星满天。数只船③浦口,④声笛起山前。

①A.吹B.掠C.袭D.拂        ②A.落B 圆C.明D.上

③A.傍B依C.横D.到          ④A.声B.有C.几D.一

18.由第一自然段的“乐”到第二自然段转“悲”其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19.从原文找出两句话来说明“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杯,其致一也”。

仰视碧天际,俯瞰渌水滨。寂阒无涯观,寓目理自陈。

大哉造化工,万殊莫不均。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

诗中的“仰视碧天际”对应《序》中                                            ;诗中“俯瞰渌水滨”对应《序》中                                ;诗中“无涯观”“万殊”“群籁”对应《序》中                                                  。这些景物并非客观存在之景,而是贯注了诗人心性的情致化景物,从诗中最后一句看,宇宙万物虽有差别,但它们给作者的感受都是崭新的、可爱的。

21.写一段话,把“崇山峻岭”“清流激湍”“游目骋怀”“情随事迁”五个词用进去,描写恰当,内容要合理,不少于400字。

22.课后思考练习第三题中有5个实词,归纳其一词多义。

参考答案:1.D 2.A 3.A 4.D 5.C6.指春季最后一月。副词,皆。以此来。泛指乐器,这里指音乐。“所以”,因此;“致”,达到,此指达到的效果。尽,尽情享受。兼词,相当于“之于”。7略  8. B    9. C    10. D    11. D12.长;举行;长//用以;……的原因    13.A    14.B      15.B     16.B、D、D、C    17.①D②A③C④D    18.〔解析〕“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19.〔解析〕“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后人视今,亦由今之视昔”    20.“仰观宇宙之大”“天朗气清”/“俯查品类之盛”“清流激湍”/“崇领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惠风暖日”

晋人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世所称道的序文名篇,读这篇文章我们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第一段的末尾作者说“信可乐也”,而第二段的末尾却说“岂不悲哉”--一乐一悲,情感反差如此之大,这是为什么呢?

文章开篇,叙述雅集的时间、地点、人物、天气以及环境,着色轻淡,用词浅切。一切如清风流水,发诸自然。此时此地,风景秀丽,山辉川媚,作者仰观俯察,景情宜人,于是感万物昂盎,宇宙博大。欢愉之情,溢于言表。

“常恐春去又惜春”,人的感情总是复杂的。面对如此良辰美景,作者不由联想到人生短促,美景难再。其情感由欢乐而转低沉,就显得很自然了。

如果兰亭集会仅限于文人的欢宴,则它断然不会成为千古美谈;如果王羲之之笔仅触及宴会表面的奕奕情畅,也不会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于是文章的第二段发生转折,喟叹人生几何,“俯仰一世”,或畅叙寄情,或玩物寄托,岂不知“老之将至”,深感韶华春短,壮志难酬,乐极而生悲。可以说,文章由美景之乐到人生之哀的转化,是主题的深化。舍此,文章有何可取之处?

深究感慨之因,与汉帝国崩溃后,儒家思想统治瓦解,政治社会陷入混乱不无关系。大局的不平稳加深了人们对生命得不到保障的恐慌,而晋代名士尤甚。他们感到时光飘忽,人生短促,生,乐莫大焉;死,哀莫深焉。于是,即使沉醉诗酒、潇洒淡然,及时明了“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也无法摆脱“死”给内心带来的煎熬。同时,作者仕途的坎坷,知音的难觅也加深了对这种体验的深切体会。

接下去的第三段,作者又站在时间之轴的现时基点上,将心中所思所感推及人类:昔人兴感,已契我心;“后之视今,犹今之视昔”。诗人情感也由悲而壮,由悲而怒。人事倏忽天道绵绵,这是永远无法克服的矛盾,而玄学家的所谓“一死生”、“齐彭殇”不过是无稽之谈。

统观全文,作者在从自足无外求的自然里得到愉悦的同时,又从中感受到悲哀,进而联想到社会风气,结合生活积淀,造就了起伏的情感变化,最终于深郁中揭示对生命深厚的指著与眷恋。

在情与景的关系中,我们一般的认识就是“情景交融”--情感与景物取同一色调。“黄昏古道”、“寒秋霜林”常常用以寄托孤寂、悲哀等消极情感;“阳春白雪”、“鲜花明月”等往往被融进欢快、喜悦等积极情感。事实上并不尽然,文学作品中常有以美景写悲情者,除本文外,还有“黛玉葬花”的故事。这是本文从写法对我们的一点启示。

兰亭集序课件(篇2)

教学目标:

1、预习课文,理解并积累重点词句知识。

2、朗读文本,领悟文本语言的声韵美和意蕴美。

3、认识作者对人生悲欢无常、终归于尽的深沉感慨,形成对生命的哲学思考。

教学重点、难点:

1、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发展脉落,正确分析作者因事而发的感慨。

2、结合自己对自然、宇宙、生命的理解,比较古今杰出人物的生命价值观来客观、公允地评价王羲之的生命观。

教法设计:质疑讨论,拓展评价。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补充资料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语激趣,进入文本。

[幻灯片]出示《兰亭集序》书法图片。同学们知道这是谁的作品?(王羲之)据《晋书王羲之传》记载,《兰亭集序》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義之为《兰亭集》写的序文。此文被誉为“书中的极品,文中的上品。”可谓艺术奇葩,千古奇文。传说唐太宗李世民从辩才和尚处获得王羲之的真迹后,爱不释手,命人摹拓数本分给太子诸王,并且在死前请求高宗李治把兰亭真迹随葬昭陵。写作本文时,王羲之33岁,距其后辞官归隐仅有3年,也是他决定归隐的重要的蕴酿阶段。其间如何反映作者复杂情绪,今天就让我们走近文本,与作者进行一次心灵交流。

[幻灯片]出示课题和学习目标。

二、诵读感知,理清思路。

1、诵读体悟。

师导:“三分诗,七分读。”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可见诵读是学习文言最好的方法。下面,老师给大家读一遍课文,请同学们注意以下两个问题:①标注字音,划分节奏。②把握作者情感发展的脉落,从文中找出表达情感的词,填入题目的空格内并评价。

[幻灯片]:兰亭集会,赏景畅饮,信可( )矣;聚后思索,面对生死,岂不( )哉;联系古今,思接千载,亦可( )夫。

2、处理疑难字词。

①给下列红色字注音。

会( )稽 悟( )言 形骸( ) 世殊( )

②、判断下列红色字含义的正误。

茂林修竹(长)

况修短随化(修身)

丝竹管弦之盛(繁多)

俯察品类之盛(繁盛)

所以游目骋怀(……的原因)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用来)

③、翻译下列句子。(供参考,具体随学生提问而定。)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活动安排:学生以组互问互答,解决不了的老师给以点拨,给学生结合上下文语境去分析。

三、美点赏读,涵咏领悟。

文学即人学。古今优秀散文往往都会逼真细腻地反映作者的内心世界,《兰亭集序》的每一句话无一不是作者情感表露和心理折射。下面,让我们看看文章一、二段。

1、阅读第一二段,品兰亭之乐。

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写道:“四美具,二难并。”想想“四美”指什么?

明确:良辰、美景、赏心、乐事。

2、填写训练,领悟情感。

引导:散文在于美读,读中理解,读中品味。因声求气,将作者的心理和情感用自己的声音传达出来。

活动设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课文内容,仿照示例写一组句子。

例句:兰亭之乐,乐在景美,这里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尽量用文中原句回答)

参考示例:①、兰亭之乐,乐在人贤,这里“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②、兰亭之乐,乐在辰良,这里“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③、兰亭之乐,乐在赏心,这里可“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④、兰亭之乐,乐在事雅,“引以为流觞曲水,映带左右。”……

小结:从上面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文人雅士们的潇洒风度和诗意人生,以至美好的聚会成为千古美谈,作者写道:“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3、你认为作者的“乐”是否为“真乐”,你又如何看待他的“乐”?

活动安排:学生独立思考,同桌间交流,举手回答,师生共评。

参考提示:亲近自然,娱情山水(真乐);借酒取乐,游戏人生(暂时之乐);感官刺激,`瞬间闪现(简单肤浅之乐)

明确:作者以“极”“信”二字写尽了与友人们欢聚的兴致和情怀,但乐中有哀。王羲之是晋人所谓的“性情中人”,谢安曾对他说:“中年以来,多伤于哀乐。”王羲之回答:“年在桑榆,自然至此。”也许会乐极生悲,作者面对良辰美景,抒发“幽情”,以表达纵欢过后对宇宙人生的深刻思考,自然掩盖不了生命短暂、光阴虚度所带来的烦恼。其实,这也是王羲之前后所有文人们共有的经历和感受。(举李白和苏轼等人例子)

4、赏析第三段,思兰亭之痛。

师导:自古人们就有“乐极生悲”的人生感慨,作者亦如此。那么,作者因何而痛?

活动设计:学生自由朗读,圈点勾画出有深刻感悟的句子,然后在组内交流,统一意见后在班内交流,师生评价。

幻灯片:以“我从--(运用原文句)中读出了--”的句式来回答。

参考提示:①光阴易逝,生命短暂。②快乐难久,人生无常。③美物易逝,情迁之痛。④造化难违,死生之痛。⑤死生亦大(事)。

他写此文仅仅为了表达内心之痛吗?让我们再读这一段文字,进一步体会作者深沉的悲痛。(学生阅读提供的资料自由发言)

4、赏析第四自然段,识兰亭之悲。

师导:既然“生命之感”如此沉重,那么,我们该如何对待它,作者的“悲”情缘何而生的呢?

活动安排:指名朗读,学生勾画相关句子讨论交流,派代表发言。

[幻灯片]:以“兰亭之悲,悲在--”发言。

参考提示:①悲在古人今人对生死看法非常一致。②悲在后人对生死看法与古人、今人致。③悲在古人把生死看成一样。④悲在人们的困惑,即那个时代对生命的漠视和人生的悲叹。

那么,王羲之的“悲”是悲痛还是悲观呢?

参考提示:是悲痛而非悲观。

[幻灯片]:展示时代背景:王羲之生活在一个清谈玄学,积极悟道的年代。魏晋时期政治极其严酷,社会急剧动荡。门阀制度使得当时许多著名文人、学士都死于残酷的权力斗争中,身处乱世,大家无所作为,也无法作为。“等生死,齐彭殇”这是庄子的思想。因而有人会谈玄悟道,“悟言一室之内”;有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之外”,虚度光阴。对此,王羲之是不认同的,一个“虚诞”一个“妄作”足以证明。他劝告时人要珍惜时间,热爱生命,有所作为。

四、归纳课文,拓展延伸。

师导:作者在文中充分表现了兰亭聚会的感慨,也反映了他的生命观。那么,你怎样看待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作者作序的目的是什么?

活动安排:学生浏览课文,体会蕴含于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组内讨论,形成统一意见后在班上展示。

参考提示:文章虽是叙写兰亭聚会,实则是批判晋代名士们的虚无思想观念。东晋是名士风流时代,士大夫们崇尚老庄,大谈玄理,不务实际,寄情山水,笔傲山野,即信奉“一生死,齐彭殇”,而作者却显示了“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思想境界,勇敢地从消极颓废情绪中走出。如果和苏轼,李白等人相比,也可看出他们的共同特点,即其“儒佛道”统一的哲学信仰。“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有警示后人不要受当时士大夫消极人生影响,客观面对生死,把握生命,积极生活。

一个人的生命如草木万物随造化而定。我们面对生死很难做到如庄子般洒脱随性,但也没有必要为生死困扰,反而要更加“珍重生命”。

五、课文小结

[幻灯片]:品读文字,你会发现文章浸透着作者对短暂生命的珍惜和对人生、自然的热爱和执著。一次普通的聚会,王羲之发出对生命的深层思考;一次灵魂的坚守、王羲之探索出实现人生理想、人生价值的永恒方式;一次谆谆教诲,激励我们要强健体魄和精神,去战胜人生路上的困难。下面老师留给大家一段话:品兰亭之乐,追求雅趣人生;思兰亭之痛,珍惜有限生命;悟兰亭之悲,打造精彩人生。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并与苏轼《前赤壁赋》对照,分析二人哲学观点的异同。

2、整理课堂未能解决的词句,写在笔记本上。

兰亭集序课件(篇3)

简要复习第一段内容,导人新课。

二、讨论第二段内容1、教师领读或学生齐读。2、“俯仰”一词在这一段中两次出现,意思是否相同?(引导学生参看注释,理解这两句话的含义。)3、本段教学有一定难度,应先指名学生串讲大意。4、提问:这段话作者是围绕什么主题展开议论的?是如何逐步展开的?(学生发言。)明确:作者承上文的“乐”字,由乐而忧,由生而死,围绕人生重大问题抒发感慨。5、结合课后练习(一)中的⑵,讨论这段话的议论与上一段的叙事有何联系。讲析:首句“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是承上段“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而言;也是承上“仰观宇宙之大,俯察晶类之盛”中的“俯仰”二字推开一步的说法。下面承此句论述了两种人:一种是“晤言一室之内”倦于涉猎游玩的,一种是“放浪形骸之外”寄情山水的。他们虽然“取舍”“静躁”不同,但当“欣于所遇”时都是“不知老之将至”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又都是情随事迁,令人感慨的。作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表议论,推进到生死的大问题,抒发了对“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无奈和“死生亦大矣”的沉痛感慨。板书: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悟言一室之内(静)或放浪形骸之外(躁)欣于所遇(快然自足)情随事迁(感慨系之)况修短随化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6、齐读。(指导学生在板书提示下试背诵。)三、讨论第三段交代作序目的,引起后人感怀:1、指名学生朗读。2、讨论:结尾部分从“临文嗟悼”说到“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发言)明确:这段议论中饱含感情,写出了阅读昔人兴感之作时内心苦闷伤感与古人产生共鸣。作者接上文“死生亦大矣”提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观点,认为“有生就有死”,对于生死说得如此痛切,虽有悲观消极情绪,但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批判了老庄哲学中的虚无主义世界观。3、如何理解这篇书序行文的巧妙?学生讨论后明确:作者写供后人阅读的《兰亭集序》,却先写阅读昔人兴感之作,由“今之视昔”想到“后之视今”亦是如此,为使后人也对今天的所为所思“兴怀”,所以“列叙时人,录其所述”,以便“后之览者”也会“有感于斯文”。作者把昔人昔文、今人今文以及后人有感串联起来,巧妙地交代了诗集的由来,说明了编集的目的。4、全班齐读。

兰亭集序课件(篇4)

学习内容:

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古诗文的赏析。《兰亭集序》集写景、叙事、抒情、议论为一体,语言凝练优美、风格素淡雅致,是一片不可多得的经典之作。学习的过程中,从作品的语言入手,品味字词用法、辨析修辞效果、体会句式作用;在此基础上,进而品味、感受作品的结构美、形象美、意境美、情感美。

学习内容重要性:

《兰亭集序》在书法艺术上,被称为“行书第一”;文学上,不过廖廖数百字,却堪称魏晋散文的集大成者,它的文风澹泊自然,文笔清新幽雅,行文如“风行水上,略无沾滞”,给读者极大的审美享受。除此之外,更值得我们欣赏文中所展示的风雅文化之美,兰亭之集,既是名士宴游之集,也更是魏晋风度,名士风流的集中展示。透过聚会的盛况,我们可以深深感受到风雅文化的陶冶,文章虽无一字提雅,而又无一句不雅:雅景、雅人、雅事、雅怀,真可谓“不着一字,而尽得风流”。《兰亭集序》最重要的一点,是通过宴游之乐的渲染、铺垫来引发自己对生命本体的思考。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理清文章线索,了解课文内容,进而理解有关作者的人生逸事和本文在书法史、文学史上的地位;

疏通课文,理清思路,归纳、积累文言字词及语法知识。

揣摩作者文中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

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疏通课文,理清思路,归纳、积累文言字词及语法知识。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我所任教的班级是医学护理和幼师专业的高职学生,相对于普通高中的高二学生,他们的文学功底要薄弱一些,对于传统古文的兴趣远远低于现代“速食”的网络小说。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过程中较为困难的事;与此同时,还要将枯燥无味的文言语法现象传授给学生,显得尤为困难。

因此,我采取了半讲半讨论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使他们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加以肯定,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理解题目

三、讲读课文、品味意境?

四、语法归纳、备考练习第二课时?

五、课后作业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设计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课文、理解题目

素有“书圣”美誉的王羲之不仅擅长书法,也长诗文。书法作品《兰亭集序》被后世评论者誉为“行书第一”(出示临摹图),只可惜我们看到的是临摹本,据说其真迹已随唐太宗葬入昭陵而失传。

2.虽说真迹不存,但是,作为散文佳作的《兰亭集序》却脍炙人口,流传至今,真可谓是“文质双绝”。今天,我们就来一同欣赏学习这篇文章。

首先,我们一起看一下题目,大家一起回忆一下第一单元,我们所学习过的知识:什么是“序”?

1.复习“序”

文章的题目应该如何划分节奏?

学生观看PPT中《兰亭集序》的摹本图片。

学生思考问题,小组内进行讨论,可结合之前所学习的内容进行整理回答。

小组讨论并明确划分方式。

①兰亭/集序②兰亭集/序 给予学生以视觉上的欣赏,进而产生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兴趣。

复习第一单元第一课《胡同文化》所学的有关“序文”的相关文学常识。

理解课文题目,明确本文是序文中的“诗序”体裁。

兰亭集序课件(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2.了解本文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

3.背诵全文,掌握“修、期、致、临、次”等词的多义性。

【教学重点】

1.了解由这次集会而引起的人生无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2.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

1.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2.对文中多义词具体义项的确定。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

浙江的绍兴兰渚山是美丽的地方。当年越王勾践曾经在这里种过兰花。尽管兰花多且香,但过了季节,很难寻觅。不过由于有了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兰亭——兰渚之亭则流芳万古,大大超过了兰草的清香。下面让我们共同欣赏《兰亭集序》吧。

二、作者介绍 学生读注释(1)。

教师补充:

1、魏晋,是中国书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出现了一批著名的书法家。王羲之即其中最有盛名的一位。他有“书圣”的美称。他不仅长书法,也长诗文。字和文都任意而行,得自然之趣,风格潇洒放脱。

书法作品《兰亭集序》最为有名,它被后世评论者誉为“行书第一”,那么它到底是什么样的面貌呢——请看插图。古人评价:“飘如游云,矫如惊龙。”我们从这精美的书法作品感受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美,也读出我们中国象形文字的古雅与优美。只可惜,我们看到的只是临摹本,其真迹已经失传。据说被李世民带到地下了。

王羲之的诗文以《兰亭集序》最出色。从注释我们已经知道,它是诗歌集子的序。集子中的诗文艺术性不高,但是集子的序却脍炙人口,是千古传诵的名篇。下面我们就来欣赏它吧。

2、了解序的体裁特点明确:序是一种文体,有两种。一是赠序,一是书序。后者一般写在书或文集的前面,内容多是介绍书的内容和特色、成书经过,写书目的等。有的近似论说文,有的近似记叙文,有的则如说明文,还有的写法上同散文笔调,这一类的多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兰亭集序》就是这样的一篇文章。

三、听课文朗读录音(校园网语文第一册),读后提出需要注意的字音。

癸丑 修楔 流觞 游目骋怀 趣舍万殊 齐彭殇 会稽 感慨系之 若合一契 曾不知老

然后学生自由朗读,要求:注意文章语气、节奏、字音。

四、疏通字词

1、重要词语

a.实虚词 群贤毕至 少长咸集 信可乐也 取诸怀抱 或因寄所托 曾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 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 以之兴怀 修短随化 喻之于怀 故叙时人

b.通假字 虽趣舍万殊

c.活用词 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2、多义词

①乃重修岳阳楼 邹忌修八尺有余 内修政理 茂林修竹 修禊事也

②终期于尽 度已失期 不期修古 行有期年

③其致一也 齐心一力以致臣节 致市民,聚万货 颇有野致

④临文嗟悼 把酒临风 曹公已临其境 哀临三日

⑤列坐其次 引次江北 破军次之 贤能不待次而举

⑥所以游目骋怀/所以兴怀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吾知所以拒子矣

⑦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3、成语及常用语 ① 游目骋怀 (开怀) ②放浪形骸(行为放纵,不受世俗礼法束缚)③情随事迁(思想感情随着情况变迁而发生变化)

4.常识 ① 纪年法 岁在癸丑(干支纪年)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帝王年号)赵惠文王16年(王公纪年) 顺治二年乙酉四月(年号干支并用) ②暮春(孟春 仲春 季春) ③修禊(在风俗,临水为祭,消除不祥,选在三月三日)

五、再读课文

六、布置作业

1、反复朗读课文,力求背诵;

2、如何评价作者的生死观?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检查复习,朗读课文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本文写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以及变化?

2、分小组讨论,给文章划分段落部分,概括要点。

3、总结文章的意思

三、赏析课文

1、 第一段:

(1)以课文的第一部分为主,看作者在表达自己的心境时从哪几个方面写的?

时间: 地点:

风景: 人物:

盛况: 感受:

写法:

(2)尝试背诵第一段。理清背诵思路:

2、学习第二段,了解作者的心境的变迁。

3、朗读并分析第三自然段。理清背诵思路:

集体齐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背诵。

4、学生齐读课文三遍,背诵。

四、小结

五、全文小结

六、【考考你】

1.为下列句中加粗的字选出正确的义项。

(1)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A.全部 B.毕竟 C.完结 D.毕备

(2)曾不知老之将至

A.竟然 B.曾经 C.通“增” D.从前

(3)或取诸怀抱

A.有的人 B.有的时候 C.或者 D.间或

(4)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A.陈列 B.陈述 C.陈旧 D.通“阵”

2.下列各句加点词古今义不同的一项是( )

A.岁在癸丑,暮春之初 B.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C.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D.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E.何不委心任去留

3.下列各句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聘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抬头观览浩渺的天地,低头审视繁多的物类,借凭它们纵目浏览,舒展胸怀,足以尽情地享受着和听的乐趣,确实很愉快啊。

B.俯仰一世——很快地就度过一生。

C.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才知道一生一死都是虚假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

D.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等到他对所向往的事物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转移,感慨就随之而生了。

4.阅读全文把握文意,请找出不正确的一项( )

A.王羲之他们在风景幽绝的兰亭宴饮,是含有这么一个游戏:把酒杯盛酒放在溪水之中,让它随水飘流。杯子停下来时,坐在近处的人就应取觞饮酒。

B.全文前半部分叙兰亭宴集情景,是实写,以“乐”字为基调;后半部分抒发宴集之后的感触,是虚写,以一个“悲”字为基调。

C.文中作者批判了庄子死生一体的虚幻世界观,认为生是生,死是死,不能等同看待。

D.作者谈对人生的感触,从宴集发端,由今人及于古人,再及于后人。在深沉的慨叹之中,暗含着对人生的厌倦和冷漠。

5.创新能力训练

阅读李白的《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完成下题。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会桃李之芳国,序天伦之乐事。群季俊秀,皆为惠速。吾人咏歌,独惭康乐。幽赏未已,高谈转清。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不有佳作,何伸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

1.下列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万物之逆旅也逆 旅:旅店 B.古人秉烛夜游 秉:持,拿

C.群季俊秀 季:兄弟中排行第四或最小的,此指弟弟 D.而浮生若梦浮 生:轻生

2.下列对文章的解释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一篇同《兰亭集序》一样,也属于宴集序。标题概括了文章的基本内容:回答了什么人(作者与从弟)什么时候(春夜)、什么地方(桃李园)、干什么(宴饮)等问题。

B.“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以”,缘故。意为:古人(嫌人生太短)夜里拿着烛光游玩,实在是有缘故(有道理)啊。

C.“大块假我以文章”,“大块”指天地;“文章”,绚烂的文采。即“广阔的天地给我提供了如此绚丽灿烂的大好春光”。岂能辜负!表现了作者及时行乐的消极思想。

D.“惠连”是人名,很有才华,十岁就能写诗作文;“康乐”指谢灵运,南朝诗人。作者用此赞扬诸位堂弟人才俊秀,谦称自己不如谢灵运。表现作者与弟弟们畅叙天伦之乐的喜悦之情。

【学科渗透训练】

迎着将要落山的太阳,小李看见对面过来一辆两匹马拉的大车,只见车上坐着两个人:一个手拿渔杆,一个挎着大弓。觉得很有趣,于是跑过去问。

“您二位姓什么?”只见拿渔杆的人随手抓起一条大鱼,站起身,对着夕阳高高举起说:“我就姓这个!”接着拿大弓的人把肩上的大弓使劲儿拉开后回答:“看,这就是我的姓!”驾车的老汉一看这二位,乐着说:“您责问了,我的姓嘛……。”一指前面的两匹马。

小李一下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本想和这几位搭讪,没想到会这样。

请你帮助小李想一想,这三位各姓什么?

【延伸阅读】

将王素之《兰亭诗》和《兰亭集序》对比阅读,《兰亭集序》中的自然之景和诗中的自然之景是如何对应的,这些自然之景是纯粹客观的自然之物吗?

《兰亭诗》其一 仰视碧天际,俯瞰原水滨。寂阔无涯观,寓目理自陈。大哉造化工,万殊莫不均。 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

兰亭集序课件(篇6)

1)、王羲之(321—379)世称王右军,东晋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其书法作品《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2)、《兰亭序》由来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邀请当时社会名士谢安、孙绰等41人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他们引酒赋诗,将所写的诗结成诗集,王羲之当场为诗集书写一篇序言,即本文《兰亭集序》。

3)、文体“序”序,也叫“叙”或“引”,是说明作品的写作目的或作者情况,也有对作品的评论和相关问题的阐发。序一般写在作品前面,列在后面的称“后序”或“跋”。

这是一篇山水游记散文,语言清新洒脱,注意文章中的景语与情语;文章不论记叙还是议论都颇有层次,理清作者的思路;魏晋时期,玄学风行,在山水游记中体悟、探讨人生道理,体会作者所表达的哲学思想。

所谓“天干”就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这十个字,“地支”则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这十二个字。纪年的方法,从“天干”中的“甲”开始,配“地支”中的“子”依次搭配,得出: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等等六十个组合,俗称作“六十花甲”。这种“天干地支”纪年法,六十年为一周期。

如:20xx年是庚辰年;20xx年是辛巳年;……

⑵、修禊:中国古代民间的一种风俗,古人视季春三月是万物萌生的时节,早在周代,人们在三月的第一个巳日到河边以香草浸水沐浴,祛病除邪,《诗经》、《周礼》中都有记载。孔子的得意门生曾点将春禊视为其志,得到孔子的赞赏。“莫(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先进》)三国魏以后春禊定在三月三,活动内容也改为在水边宴饮、赋诗等。

⑴、流觞曲水:也称为“曲水流觞”,春禊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引溪水进入弯曲的水渠,人们坐在水渠两旁,在上流放置酒杯,任其顺流而下,杯停在谁的面前,谁即取饮。觞系古代盛酒器具,即酒杯。通常为木制,小而体轻,底部有托,可浮于水中。也有陶制的,两边有耳,又称“羽觞”,因其比木杯重,玩时则放在荷叶上,使其浮水而行。

⑶、老之将至:“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子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

⑷、之:代事,指“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仲尼曰:“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虽天地覆坠,亦将不与之遗。”(《庄子·德充符》)

第二句:批驳“死生一体”的观点,解释“兴感之由”。

“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太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庄子·齐物论》)

第三句:死生之大,千古同慨,人们将永远处于困境之中。

⑴、(讨论)作者的死生观:死生亦大,在深沉的感慨中暗含对生命的热爱。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王勃《滕王阁序》)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

儒家重视人的社会存在和现世存在,认为道德仁义远较个体生命重要,思考现世生活远较思考死亡重要,对死亡采取的是视而不见的态度,从而忽视了个体生命面对死亡时所应有的态度。西汉以后,经过统治阶级改造的儒家思想一统天下,士大夫将以仁义道德为核心的伦理观和“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社会理想作为自我价值的最高实现,希望建功立业,实现自己的抱负和人生价值,他们面对死亡所表现也是儒家那种视而不见的风范。

道家的庄子对死亡则有较为深刻的认识,他在自己的著作中大谈特谈死,“死生”一词在《庄子》一书中至少出现过24次。他意识到死亡的恐惧和生命存在的有限性,死与生的问题是庄子人生哲学的底层。与儒家对死亡的视而不见不同,庄子创立了“至人”、“真人”、“神人”的“游”的境界来作为他的人生理想,最终用虚幻的理想境界掩盖了现实人生的苦难,也掩盖了他对死亡的恐惧感。所以庄子说“生死存亡为一体”,他以自然天命作为生死的本体,主张将个体的人完全返回到自然状态,让人在混沌的'世界中听从天命,取消生死差别,这在某种程度上不能不反过来掩盖了他哲学中死亡意识的光芒。

1、理清思路,弄清本文抒情为什么先乐后悲?

本文共三个自然段,可分为前后两部分。第1自然段是第一部分,叙述兰亭宴集的情况。写了宴集的时间、地点、相聚的缘由、参加人员、周围的环境、宴会的活动内容、当天天气等,是实写,以一“乐”字为基调。第2、3自然段是第二部分,主要写宴集后的感慨,是虚写,这部分则以一“悲”字为基调。这种先乐后悲的写法有其历史的和现实的两方面的原因。就其历史原因来说,这种描述聚会后转悲的作品并非始自《兰亭集序》。当年汉武帝行幸河东,途中与群臣欢饮,自作《秋风辞》:“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奈老何!”东汉《古诗十九首》之四云:“今日良宴会,欢乐难具陈……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魏文帝《与朝歌令吴质书》写宴游之欢后:“乐往哀来,怆然伤怀。余顾而言:‘斯乐难常。’足下之徒,咸以为然。”可见历史上因欢聚由乐生悲的感慨是屡见不鲜的,那么《兰亭集序》如此用笔就不足为奇了。就其现实原因说,这种写法符合人们的心理变化规律:大家难得一聚,是快事、乐事,但有聚就有散,“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这种聚散两依依的情景本来已使人感慨万端,再由此想到人生无常、生死相隔,怎不使人悲从中来。

2、从“永和九年,岁在癸丑”看古代的纪年:

“永和”是东晋穆帝的年号。“永和九年”就是晋穆帝使用“永和”年号的第九年,即公元353年,这是古人最常用的一种纪年方法。因为封建社会是“家天下”,皇上就是家主,用他的号作为纪年是理所当然的。有时一个皇上不只有一个年号,像唐高宗就曾先后用了十四个年号,而皇上每换一次年号就要按新年号重新纪年。“癸丑”是采用天干地支纪年,这是古代另一种常用纪年方法,是用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相配,共配成六十组,称为“六十年花甲子”,周而复始,循环使用。干支最初是用来纪日的,后来才用于纪年,现在农历的年份仍用干支。“癸丑”年是六十年花甲子中的第五十年。古文中常用帝号和干支双纪年。另外,先秦时,由于各国国王没有年号,就用国王的称号纪年,像周平王三十二年,即周平王做国王的第三十二年。

3、如此高雅的盛会为什么没有音乐?

古代,像王羲之他们这样有权有势的文人的大型聚会照常是必须有音乐的,甚至有歌舞相伴,然而这次兰亭盛会真的“无丝竹管弦之盛”,这似乎与他们这些相聚者的身份不相称。依当时王羲之的身份、地位,无论配备多么豪华的乐队都是可以办到的,那为什么没有“丝竹管弦”呢?原因是这里美妙的情景不需要音乐。这里的山不但高峻,而且有“茂林修竹”赋予它盎然生气,这里的水“清流激湍”“映带左右”,足以显示出这些流水的神彩飞动。可以想象在这优美的环境中,清波之上,一只只盛满美酒的羽觞漂来,人们胸中一阵阵畅叙怀抱的话语飘出,与大自然中各种动听的声音相合,不是一首绝美的音乐吗?作者与众人都被这大自然的美陶醉了,此情此景人为的管弦之声不是显得太多余了吗?

4、关于天气情况的描写为什么不放在对聚会地的环境介绍之时,而偏要放在参加人员、活动内容介绍之后?

第1自然段先写了宴集的时令、地点、缘由、与会人员、兰亭地理环境及景物,接下来写宴集的活动内容、天气情况,最后写宴集的感受、看上去这似乎不合一般的写作习惯,通常情况应把“天气情况”放在地理环境及景物的描述过程中,可本文却放在了宴集的活动内容介绍和宴集感受之间,作者之所以如此处理,其目的是要借用天气起承上启下的连接作用。上文的“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如果是处在阴云密布的天气中便会失去靓丽的风彩,而人们“流觞曲水”“畅叙幽情”如果不是在“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环境中,也很难使心情如此欣快,这是承上。就其启下而言,由“天”“气”而及于下文之“宇宙”显得紧密而自然。

5、从第1自然段用词简约、格调淡雅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性格?

第1自然段里用词,无论是模山范水,还是描竹画树,都达到了简而不能再简的程度,真可谓“惜墨如金”。想那三月的江南山间水渚该有多少鲜花吐芳、姹紫嫣红开遍?而此文作者之笔却紧锁浓香艳颜,些许不流注笔端,进入作者视角者,只在于山、水、林、竹、天、风而已。就是写那翠绿欲滴的树林、竹子,也只言其“茂”、言其“修”,而弃其绿、弃其碧、弃其翠,极力造成一种素淡、雅致的格调。兰亭宴集,可以说是良辰美景之中的赏心乐事,但作者内心的喜悦之情从不过分表露,笔端的兴奋字眼从不轻易滑落,只在结尾处以“信可乐也”四字表出,但仍保持着笔势之从容沉稳,可见文字格调的淡雅,正是作者思想性格的体现。

6、第2自然段分几层?与前文有什么联系?

第2自然段分为两层:

第一层叙述。作者首先从兰亭集会联想到现今人们的相处往来、周旋应对,尽管因人不同,人们做事处世的方式、方法千差万别,但人们的观点无外乎有两种:一种是“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另一种则是当“及其所之既倦“就”“情随事迁”,既而就“感慨系之矣”。

第二层是针对人生的这种感情变化,用一个递进关系的复句而发表的感慨议论:人们对自己先前喜欢的事物转瞬变为历史的陈迹这件事尚且感慨万分,何况随着世界的变化,人们难免一死这件事呢?这里的“向之所欣”指的应该是兰亭集会这件事,这样前后文之间就自然联系起来了。

7、如何理解第2自然段中作者的几句议论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己为陈迹”,这是作者由第1自然段的“乐”到第2自然段转悲的根本缘由。朋友知己相聚本是人生一件值得高兴的事,然而这样令人高兴的事却难以持久,人们很快就会东走西散,“俯仰之间”刚才的一切就将成为历史的陈迹。作者不由得想到人的寿命长短要听凭自然的安排,而最后也不免要归结于寂灭,这怎么不令人伤感呢?所以这几句议论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8、第3自然段中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是怎样一步步推进的?

第一步紧接前一自然段结尾的“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一开头就用孔子的话总说生和死是大事。

第二步,从古人遗留下来的文章看到:古人也为人生变化而兴叹生悲,这和今人为人生的变化兴叹生悲完全相同,甚至比今人还要伤感,这使作者的心情久久不能开解。

第三步,作者推测未来人的感情变化也必和古今人一样,等到现在的一切成为历史的陈迹,未来之人也必像古今人一样,临前人之文而感叹,如此无情的变迁再次引起作者的感叹。

第四步,作者点出此书序的主旨:既然人生变化如此迅速,此次宴集的情况就该记录下来,以免湮没不彰,同时也使将来之人了解我心中的感触。

9、为什么说“一生死”、“齐彭殇”是“虚诞”、“妄作”?

首先从庄子这一观点本身看,观点出自《庄子·齐物论》。庄子认为生和死是相对的,“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像细胞的新陈代谢。但他夸大了这个相对,否定了生和死的区别,所以生死相等说是“虚诞”,是荒谬的。庄子还认为活了八百岁的彭祖和未成年就死去的人没什么差别,因为长短只是相对的。他也同样夸大了这种相对性,否定了寿夭的区别,所以是“妄作”胡说。

其次从第3自然段内容看,作者先引用孔子的话说明生死是人生的大事,接着分别写古人、今人、后人无不对生死这一人生大事感慨万分、对人生无常悲恨不已。那么既然古往今来人们无一例外的都为人生无常兴叹生悲,庄子的死生一样、寿夭等同说还不是虚妄荒诞之辞吗?

一位老师教《兰亭集序》,按照人民教育出版社中语室编著的《教案》和《教师用书》内容分析和翻译给学生讲课,学生感到很难懂。问几个刚刚从大学毕业的老师和正在大学读书的学生,他们说,我们大学里的老师也是像参考书说的那样给我们讲的,学了后,对这篇文章的内容也是稀里糊涂的,说不出个所以然。

这种情况令人注意,问题究竟在哪里?我反反复复读这篇文章,并查阅有关的辞书和史料,竟得出了与教学参考书大不相同的看法:第一,《兰亭集序》没有“借题发挥”“宕开一笔”抒发自己对死生的感慨,是紧扣书序的要求和目的写的一篇标准的书序。第二,其主旨不是“谈自己的生死观,批判当时士大夫阶层的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

于是,我根据自己的理解,对《兰亭集序》原文第二、三这两段文字进行了不同于参考用书的翻译。今抄下来,就教于大方之家。

人在社会上与人交往,进退浮沉一世,有人会在室内与人家高谈理想,有人会随自己的喜好放纵无羁。尽管爱好千差万别,性情不同,但当他接触到令人喜欢的事物,或遭际得意时,就一定快乐满意,竟不知老之将至;等到对接触的事物厌烦时候,感情就会随着变化,产生感叹;在先前自己感兴趣的事物顷刻间完全消失时,更不会不产生各种复杂的情感;更何况在人的寿命随着自然,最后临近消亡时,(读到)古人说的“死生亦大矣”(这些话),难道会不痛悔(虚度一生)吗?

(我)看过去人产生感慨的的缘由,是一模一样的没有不面对文章(有的)惊叹(有的)伤感,(但我)心中不能明白的是:本来明白把死生一样看待,把彭祖似长寿的人和夭折的殇子等同起来是虚妄的胡说,(但是,有的人却为什么把死生、彭殇等同起来)。后代的人看我们现在的人,也像我们现在的人看过去的人(不明白其中缘由),这是可悲的啊。所以,(我)一个一个记下与会者的人,抄录下他们所咏的诗。(让后人明白)虽然社会不同,情势有差别,(但)每一个人产生感情的原由,(是与)他个人的情趣一致的。后代看(这本诗集)的人,也必将在(我的)这篇文章中受到启发。

我与中语室编的《教案》译文不同之处有:把遗漏的“所以兴怀”一句补译了上去。把“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和“修短随化终期于尽”都看作状语,与前面的“当其所欣暂得于己”“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一样译成“在……、、时”,把“古人云”前的句号改成了逗号。把“不能喻之于怀”后的句号改成了冒号,把“固”译作“本来”,顺着思路在“固知一死生为虚妄齐彭殇为妄作”后,补充上一句省略的话“但是有的人为什么却把死生彭殇等同起来”。

有人会问,你为什么这么翻译?我的理由是:

⑴我翻了好几种辞书,“固”没有“才”这种词义,只有“本来、一定、必、姑且”等意义。看“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也只能解作“必、一定、当然、本来”等。

⑵说王羲之能“批判当时士大夫阶层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欠妥当。首先,谢安生于3,王羲之生于3,两人同是出身于东晋最负盛名的士族家庭(有后人“旧时王谢堂前燕”的诗句为证)。《晋书》说:“(谢安)善行书,王导亦深器之,由是少有盛名。”而王羲之则“司徒(王)导之从子也。……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其次,两人是好友、“同志”,青年时期就同样“以文义冠世”受朝廷青睐,却热衷于游山玩水而不肯做官。《晋书》就这样记载:“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亦居焉。孙绰李允许询支遁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晋书》说:谢安“初辟司徒府,除佐著作郎并以疾辞。寓居会稽,与王羲之及高阳许询桑门支遁游处,出则渔弋山水,入则言咏作文,无处世意。”王羲之也“既少有美誉,朝廷公卿皆爱其才器,频召为侍中、吏部尚书,皆不就复授护国将军,又推迁不拜。”但是,谢王两人的思想却因为遭际不同而稍有差异:因为谢安“有司奏安被召历年不至,禁锢终身,遂栖迟东土。尝往临安山中,坐石室临峻谷,悠然叹曰:此去伯夷何远?”王羲之因为未曾由于推辞不就而遭禁锢终生,所以,谢安“尝与王羲之登冶城悠然遐想,有高世之志。王羲之谓之曰:夏禹勤王手足胼胝,文王旰食日不暇给。今四郊多垒,宜思自效,而虚谈废务浮文妨要,恐非当今所宜。安曰:秦用商鞅二世而亡,岂清言所致患也?”这些叙述所反映的不同思想和不同处世态度在《兰亭集》的诗歌中都得到了极形象生动的体现。从这些史料看,王谢两人思想情趣变化的时间有不同,谢安仍然执迷伯夷“无处世意”,不想为国效力,超然世外时,而王羲之却已因看到“四郊多垒”的形势想劝说谢安及时为国效力,但“批判”之类说法就有点儿不合情理,因为两人究竟是同样出身于士族阶层的好友,且一度时间有过相同的爱好、性情,也有过相同的辞召行为,只不过这时王羲之已不再沉溺于游山玩水和清谈之中,主张一个人应该及早建功立业罢了。这大概也就是序言中所说的“所之既倦情随事迁”吧!

⑶大家公认,《兰亭集序》是一篇书序。序言应该写些什么?人人皆知,特地为《兰亭集》作序的王羲之岂不应该更清楚?既然是书序,理应按照书序的要求和目的来构思全文的内容。第一段是按序言要求写,那么第二、三两段自然也不应随意“宕开”“借题发挥”,离开写序的意图和目的。如果照我的译文理解,那么全文恰好是一篇标准的序言。因为第一段交代了诗集形成的背景,第二、三段则交代了自己“列叙时人,录其所述”的原因和目的,王羲之清楚地说“列叙时人,录其所述”的目的是为了说明“虽世殊时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即虽然社会不同,情势有差别,但每一个人产生感情的原由,是与他的思想情趣一致的。他要说这个道理的原因则是:“后之视今亦由之视昔”意思是说,自己这样的今人以前读古人的诗文(例如曹操的“人生几何对酒当歌”)时不明白,所以后人也不明白我们这些今人(面对同样景物会有不同感慨)。因此王羲之写序目的首先是为了便于后人读《兰亭集》时,理解王玄之王徽之为什么会“萧散肆情志”、“萧然忘羁”,谢安为什么慨叹“万物混一理,安复觉彭殇”,而自己却为什么高歌“适我无非新”。简单的说,即理解诗歌中表现出来的不同思想情趣。

⑷ 本文是永和九年王、谢两人在三十多岁时写的,《王羲之传》说:“羲之自为之序而申其志。”就是说:王羲之亲自为《兰亭集》作序来表达自己(每个人都应该为朝廷出力)的思想:劝告青年人不要沉溺在游山玩水之中忘记一切事业,劝告同龄好友们不要一味地伤感慨叹,如果现在年纪尚轻就不想建功立业,将来年老时读到古人的“死生亦大矣”岂不要痛悔虚度一生了?这不是已经清楚地说明了王羲之写本文的意图了吗?

这样,目的交代了,意图也清楚了,主旨不是这些又该是什么呢?

我觉得,说“批判当时士大夫阶层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有给人不符合客观实际,过分拔高王羲之之感。说主旨是“谈自己的生死观”,就只能牵强附会,用“借题发挥”“宕开一笔”之类的话勉强地自圆其说,造成“你不说,我倒清楚,你越说,我却越糊涂”结果。

因为人教社中语室编著的教学参考用书是根据《名作重读》里等名家的说法编写的,指导着全国范围内的中学语文教学,所以,我认为,应该对《兰亭集序》的主旨重新作一番认真的探究。

幼儿园教案《兰亭集序课件精选》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幼儿园教案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兰亭集序课件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兰亭集序教案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做的提前准备,因此想要随便写的话老师们就要注意了。 学生的思维方式和逻辑可以通过课堂反应得出结论,一个好的教案课件应该是怎样的?这篇“兰亭集序教案”文章是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的心水之作细节精彩值得一看,欢迎您查看并阅读本文!...
    2024-05-11 阅读全文
  • 《兰亭集序》说课稿范文1500字 作为一名优秀的幼儿园教师,我们的工作任务写说课稿是少不了的,为了让小朋友们在课堂打好学习基础,我们都会事先准备好说课稿,提前准备好说课稿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如何突出重点来写幼儿园说课稿呢?于是,小编为你收集整理了《兰亭集序》说课稿范文1500字。欢迎你收藏本站,并关注网站更新!一,说教材1...
    2023-04-03 阅读全文
  • 兰亭集序教案必备 通常老师在上课之前会带上教案课件,而现在又到了写课件的时候了。教案是帮助学生清晰理解学习目的和教学内容的必要途径。出于您的请求我们编辑了“兰亭集序教案”,请将这篇文章保存到收藏夹下次再看!...
    2023-07-14 阅读全文
  • 有关最新《兰亭集序》说课稿模板 幼儿教师教育网专题“兰亭集序说课稿”为你推荐以下内容。怎样构思一篇精美的教案呢?老师就如春蚕吐丝般为学生奉献自己,作为教师就要一份教案课件,这是责任也是义务。教案有助于教师把控好讲课的节奏,幼儿教师教育网编辑特别从网络上整理了最新《兰亭集序》说课稿,或许你能从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2023-04-18 阅读全文
  • 2024兰亭集序教案汇集七篇 不为明天做好准备的人是没有未来的,作为一位幼儿园教师,我们希望能让小朋友们学到更多的知识,为了给孩子提供更高效的学习效率,教案是个不错的选择,有了教案的支持可以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我们要如何写好一份值得称赞的幼儿园教案呢?为此,你可能需要看看“2024兰亭集序教案汇集七篇”,供大家借...
    2023-12-24 阅读全文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做的提前准备,因此想要随便写的话老师们就要注意了。 学生的思维方式和逻辑可以通过课堂反应得出结论,一个好的教案课件应该是怎样的?这篇“兰亭集序教案”文章是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的心水之作细节精彩值得一看,欢迎您查看并阅读本文!...

2024-05-11 阅读全文

作为一名优秀的幼儿园教师,我们的工作任务写说课稿是少不了的,为了让小朋友们在课堂打好学习基础,我们都会事先准备好说课稿,提前准备好说课稿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如何突出重点来写幼儿园说课稿呢?于是,小编为你收集整理了《兰亭集序》说课稿范文1500字。欢迎你收藏本站,并关注网站更新!一,说教材1...

2023-04-03 阅读全文

通常老师在上课之前会带上教案课件,而现在又到了写课件的时候了。教案是帮助学生清晰理解学习目的和教学内容的必要途径。出于您的请求我们编辑了“兰亭集序教案”,请将这篇文章保存到收藏夹下次再看!...

2023-07-14 阅读全文

幼儿教师教育网专题“兰亭集序说课稿”为你推荐以下内容。怎样构思一篇精美的教案呢?老师就如春蚕吐丝般为学生奉献自己,作为教师就要一份教案课件,这是责任也是义务。教案有助于教师把控好讲课的节奏,幼儿教师教育网编辑特别从网络上整理了最新《兰亭集序》说课稿,或许你能从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2023-04-18 阅读全文

不为明天做好准备的人是没有未来的,作为一位幼儿园教师,我们希望能让小朋友们学到更多的知识,为了给孩子提供更高效的学习效率,教案是个不错的选择,有了教案的支持可以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我们要如何写好一份值得称赞的幼儿园教案呢?为此,你可能需要看看“2024兰亭集序教案汇集七篇”,供大家借...

2023-12-24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