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舌尖上的中国读后感汇编

发布时间:2024-07-17

读后感是我们和作者交流的通道,作品就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最近是否在寻找一些作品读后感范文呢?关于“舌尖上的中国读后感”幼儿教师教育网的编辑有一些经验值得分享。

舌尖上的中国读后感(篇1)

观看了《舌尖上的中国》纪录片,看到了中国的辽阔,南北的饮食差异,食材的多种多样,烹饪的花样翻新。

来自西南大山的松茸,浙江竹林的冬笋,湘西农家的腊肉,岭南手工的腊肠,东北鲜族的泡菜,山西百多种面食,南方的大米饭,北方的白面馒头,北京的烤鸭,山东的鲁菜,天津的狗不理,陕西的肉夹馍,台湾的乌鱼子,太湖的大闸蟹,四川的麻辣烫,重庆的火锅店,上海的酒糟菜,草原上的马,青藏高原的酥油茶,云南的烤豆腐,广西的酸竹笋,杭州的酱鸭,金华的火腿,徽州的臭桂鱼,东北的酸菜肉粉条,兰州的牛肉拉面,新疆的烤馕,林林总总数不胜数,妈妈自我做的手擀面,家里人一齐包的饺子,爸爸亲手做的年糕,奶奶做的汤圆,一幅幅画面,带我们走进了不一样的美丽地方,领略了不一样的饮食风味!

一道道菜,一个个地方,不一样的地域,不一样的风俗习惯,衍生出了不一样的饮食文化!

提议没看过的朋友看一看这七集的纪录片,异常是喜爱美食的朋友,顺杰,叟哥,小胖子,君子,小政等朋友尤其要抽空看一看!

舌尖上的中国读后感(篇2)

暑假前,老师给我们布置了家庭作业,并写了一篇关于中国的舌尖文章。我以为这是一部历史纪录片,但我失去了兴趣。第二天,我去和同学们玩。我看见我的同学在看。我就问她这是什么**,她说:

这是舌尖上的中国啊!我心想:什么这不是历史纪录片吗?

还那么好看,回家可以去看看。

在这部纪录片中,普通劳动人民的勤奋和智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诚意面对食物,精心烹饪,然后有感情地把菜端上桌子,给心爱的人,这是厨房和美食的秘密。一位澳门76岁老阿婆和老伴儿做了50年虾酱,老伴儿去世了,老阿婆自己默默制作虾酱,食物里满是对老伴儿的怀念。

事实上,这正是程序想要告诉我们的。有感觉的是食物。

在本片中,最让我喜欢的美食是兰州拉面。兰州拉面,我吃了,当时我去兰州玩。现在我还记得那碗面条,在一大碗粗糙的瓷器里,盛满了汤和面条,上面漂浮着辣椒油,几片绿萝卜,一小把绿香菜和蒜苗,还有手指肚大小的牛肉丁,散发出诱人的香味。

在每一道美味佳肴的背后,都有古老的文化传统和朴素精彩的美食故事。通过美食,更多的人可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悠久历史。中国人热爱美食,是源于对生活的热爱。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二)

前几天,我们全家去大西北旅游,那里的饮食***苏州有好大的差异,比如说,每顿都会有白馒头,有老酸奶,还有西北人喜欢吃的酿皮、甜醅,我这个江南人还真是吃不***。为什么不同地方的人吃的东西不一样呢?妈妈告诉我,这就叫做饮食文化。

回到家,妈妈打开电视机,让我看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

食材、主食、转化、储藏、烹饪、调和、生态总共7集的纪录片,我竟然一口气看完了!在厨师们的手中,酸、甜、苦、辣、咸的味道已个个呈现给我,让我的口水流了3000英尺。我好像听到了那些美味食物对我的呼唤。我希望电视里的食物能马上飞来。

之后,我的心难以平静。我问所有看过这部纪录片的朋友,他们都说看了之后很饿。我一开始就这么想,但让我们冷静下来想想。让我们知道食物来**这部电影真的很纯洁吗?恐怕不是吧!

就像那些在烈日炎炎下工作的农民们,也许,他们没有读过书;也许,他们的条件没有我们优越;也许,他们没有英俊的外表但是,他们有的是勤劳朴实的面庞,坚韧能干的手和善良乐观的心!其实,**这部电影的真正原因是为了宣传中国人勤劳顽强的性格。正是这些造就了我们大中华区的各种因是文化。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从小谁都会背诵,但是,有几个人真正理解了它的含义?我每看完一集后,静心回想一下内容,再看看碗里桌上剩下的米粒,总会十分羞愧。

我们要感谢大自然给了我们美味的食物,也感谢那些把食物端上餐桌的人们。我们要珍惜碗里的美一粒米饭和每一道菜,让美味的食物不仅留在舌尖,而且渗透到我们的心里!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三)

最近央视热映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我也赶着热闹把它看完了。

我以前看过一些网友的评论,都是赞美。的确,这部电影从主题到拍摄,再到后期制作都非常出色。其实,我觉得更有价值的是,它给这个浮躁的影视圈带来了新的感觉。他告诉观众,这是真正能打动人心的简单好电视,这是一部能给人以良好教育的好作品。

看到大家谈论更多的是这部**给人们带来的味觉上的刺激和心头上的乡愁,我的感受想必和大家也是一样的:当看到那熟悉的家乡菜时,必然会欣然点头:就是这样,就是这样!

不禁内心澎湃,甚至想要高喊出来,让周围的人都围过来和我感受同样的发现和惊喜;当看到不熟悉的其他地区的美味时,心中对这种智慧佩服不已,且不自觉地流出哈喇子,暗下决心,以后一定要到这个地方去感受这种原汁原味的精彩。这应该是一个以食物为基础的项目。如果不能引起食欲,那就没什么可说的了。

所以我不在这上面多说了,倒是说一些联想之外的想法。

其实,这不是某个地区的某道菜,而是中国人勤劳朴素的性格和坚韧乐观的智慧。舌尖上的中国其实是想借饮食这种人人都有感触体会,人人都有的说的题目,来窥探中国普通百姓的生活方式,劳作方式和处事态度。它不是食物的入门,也不是宣扬地方风味特色的噱头,而是一种纯朴的精神。

想来这些制作者们不仅跑遍天南地北,还要面对各种复杂环境,甚至连过年的时候都留守拍摄记录,支撑的动力早已不只是是食物的力量了,而是一种渴求探索发现中国民众精神气质的热切愿望。不禁肃然起敬。

中国劳动人民是中国社会的基石,13亿人依靠自然和土地养活他们。无论现代工业技术多么现今,中国社会离不开土地,离不开农民,离不开朴素的精神和欲望。从个人的角度看,他的想法只是努力工作,有个好收成,让全家团聚幸福;从国家的角度看,正是这些亿万个平凡的愿望支撑着中国社会的脊梁。

其实,看完一集,当你想到内容的时候,总会感到羞愧。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从小就会背诵,但是不经历田头劳作的辛苦,怕是永远不能理解这句话的含义。这部电影至少告诉我们,将来吃饭时一定要有敬畏之心。

在你品尝海参等海味的时候,要知道潜水员的工作之危险,在吃藕的时候也要想到那挖藕人的辛苦,在吃鱼的时候也要明白这可能是渔民苦苦等待数月的一次运气的成果。

其实能够有和自然接触的生活经历是幸福的。小的时候,爸爸总是要我去农村住段时间体验生活,那个时候不懂什么是生活,误把电视,干净的厕所和没有蚊虫的夜晚当成美丽的生活。幼小的年纪即被这些现代化的东西俘虏了,更可怜的是还误把这种俘虏还当作一种享受。

现在明白了爸爸当初的良苦用心,可是为时已晚。我没有一个和自然接触的童年,注定是一种不健全的人生。爸爸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是从农村长大的他深深地明白那齐腿深的泥土意味着什么。

我们这代人,最起码像我这样的人是无法挽回了,可是我们的下一代呢,他们连一个叫他们去农村体验生活的爸爸都没有啊。我们出生在高楼间,不知道邻里的热情,也不知道泥土的芬芳,不懂得协作的精神,更不明白取舍的智慧。占有的欲望充斥着我们的大脑,自私的念头无时无刻不在摧残我们的心灵,我们还能有父辈那种背朝黄天面朝土的质朴吗,我们还可以有收获的喜悦和感恩的心吗。

想起了普利策克奖得主王澍提出的质疑再过二十年,我们还能叫我们自己中国人吗,我们周围的一切都不是中国的。是啊,我们甚至抛弃了养育我们千年的土地,把自己圈养在一个个钢筋混凝土的殖民地里。钢铁怪兽的牢笼里的你我甚至已全然没有勇气去找寻我们自己本来的面貌。

一个怀揣梦想的我还在学生阶段,但是不得不去思考这个问题并尝试去寻找答案。

全剧的结尾说的好:无论埋头种田,还是低头吃饭,他们总不会忘记抬头看一看天。看着每一集结束时那些可爱的人自然而又真切的笑容时,才真正感受到中国人的伟大和智慧。

苦难是一种磨练,是上苍的馈赠,而收获更是一种喜悦,是自然的礼物。

最后一集的张贵春也留给我很深的印象,他似乎提供了一种答案。生活在高楼大厦中的我们真的就不能重新拾回自我的本真了吗。自然总是无私的,只要你愿意投入她的怀抱,她必然会敞开她的胸怀给你最温暖的拥抱。

我又想起了我以前写过的一句话:如果说土地是母亲的话,那么中华民族就是集体恋母的民族,男性坚强的外壳里是一颗温柔而善良的心。我们的血脉里流淌着这样性格,只要我们愿意去拾回,就会有属于我们的明天。

哀莫大于心死,我激励自己前行。

舌尖上的中国读后感(篇3)

从香格里拉采松茸到浙江挖冬笋,从西安泡馍到新疆烤馕,从卤水豆腐到过桥米线……从5月14日开播的美食类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在端上视觉饕餮盛宴的同时,更记录了中国千年沉淀下来的饮食文化,以及一菜一羹背后的人情温暖。这部7集的纪录片已取代许多热门电视剧成为热门话题。该剧被誉为“吃货必追剧”最大原因,莫过于它在让观众们“一解眼馋”的同时也随着电视机的镜头走遍中国各地,踏上了寻找让中国人为之幸福且引以为傲的美食之旅。

这部纪录片不仅在娱乐上很成功,而且更加现实。“它把美食当做文化来写,不仅仅停留在‘吃’这一表面现象上,更多的是揭示这方水土、这方人情,把它引申到文化传承的意义上来。”所探讨的问题并不只是“吃”这么简单,从传统劳作到食物创新,生活的艰辛和几代人的智慧结晶,中国人“吃”的传承和变化已经逐渐凸显出它特有的国人气质。

《舌尖上的中国》是我看过中文纪录片最好的一部,感觉像是看到了bbc《美丽中国》的续集,里面有不少镜头就是直接从《美丽中国》剪切的,甚至连海报都有几分神似。《舌尖上的中国》打败了同时段的热播剧,几乎创造了一个中国纪录片的奇迹。之前央视出品的不少纪录片,拖沓冗长,解说沉闷,而这部纪录片明显借鉴了《美丽中国》的风格,令人耳目一新,镜头切换简洁明快,解说词设计得也恰到好处。

以饮食文化为窗口,渗透人文关怀、虔诚态度、尊重劳动、尊重自然、尊重传统。美食,以及背后的人和事,无不散发着浓浓的中国韵味。

导演陈晓卿表示“带着对食物的敬意和感情做这个纪录片”。

中国人用食物的变化感受四季的更替”深深戳中了我。

因为现在,我住在一个城市,超市一年四季都卖同样的蔬菜。

越来越觉得,我被撕裂,被硬生生从故土扯开。痛苦不堪。

我深深依恋故土的生活,物象便是食物与味道。回家的那些天,每天早晨我都会和妈妈逛菜市场。人们挑选,购买,讨论食物,热火朝天。

我总能在食品市场遇到各种熟人。问候过后,我会介绍我今天想做的菜。似乎这些就是一切的生活。我迷恋着这些热闹的场景,贪婪地寻找,观察,勾勒。

我想不止一次,如果,我只知道这个世界有多好,我会永远留在这个世界上有多好。可是,我却有另外一个世界。

我不止一次地宽慰自己,故土,可能只是自己臆想出来的桃花源。然而,当我看到屏幕上,那些人,用心栽培采摘水果,郑重地为家人作食物,品尝味道和满足感,我想哭了。这不就是我的故土吗?

这些踏踏实实的日子不就是我迷恋的故土吗?这些从来不是桃花源,而是真真切切地存在啊。

许许多多的味道和记忆被这部纪录片唤醒。

放学回来,外婆说,今天包饺子。记忆里的厨房便是一片永远也散不的雾气;

过年,全家人会忙碌于各种面食和肉食之间,聚集着各色美食的同时,也是在享受着一家人团聚的愉悦感。

端午,外婆和妈妈会坐在厨房的门后,包粽子。大高压锅里是用酱油腌制好带着褐色的牛肉,青花瓷碗里照例是肥瘦得宜的猪肉。……

我也会是片中所说,那些过年过节才回家的孩子。我也将会成为一个飘泊的,永远的异乡人。故土不再是故土,食物和味道却已经成为我的烙印,他们促使我自己学做饭,寻找我自己的归属感和身份认同感。

我愿,我的后代,不要再与故土分离。

“带着对食物的敬意和感情做这个纪录片”。导演陈晓卿这句话令人印象深刻。真诚是艺术的第一要义,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自己相信才能说服别人,这是该片走红的“秘诀”,也是每个文化创作者应该深思的问题。

真诚是艺术的第一要素。只有你动了自己才能动别人,只有你相信,才能说服别人。

舌尖上的中国读后感(篇4)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1200字范文

第一次看舌尖上的中国,是在大学寝室,当时一个室友跟我说最近新出的纪录片,奖的是泸州美食,特别好看。作为美食控,立马上网搜出来看了第一集,从此一直到第三季,一集也没落下过。

当时舌尖上的泸州让我惊艳的有两个地方,第一是清新脱俗中国风平面设计,作为当时正在学习平面设计的我来说。舌尖上的中国,将美食与山水人文结合的设计让我受益良多;第二是不疾不徐娓娓道来的节目调性,磁石的男性声音作为旁白,将美食的由于与传统讲得清楚而不累赘。

美食当然是重点,片中所体现的美食,大多朴实无华,食材道地。难得的是人们在挑选食材以及传承技艺这两方面的用心。

论三季的不同

前两季已经播出很久但是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个人以为第一季是“以色侍人”介绍的都是面食、火锅等大众接受度最广的美食。片中大量美食特写镜头刺激人们的视觉神经。

第二季,将美食与做美食的人结合,宁波阿妈为家人准备的年糕;被台湾海峡分割两地的亲人,从海边挖来的淡菜既是信物;一年到头颠沛流离的养蜂人,家乡带出来的腊肉香肠就是纽带。

第三季的播出褒贬不一,许多人说这一季形式大于内容,见器具而不见美食。说白了就是好吃好看的食物的镜头变少了,而人文、匠心、养生、坚守这些字眼成为主题。我个人认为第三季这样的转变是拍摄团队的用心良苦,将美食的介绍上升到弘扬中国美食的高度。

舌尖精神

1、苛求完美

曾经看过舌尖上的中国拍摄花絮,介绍拍摄团队为了拍摄一个完美航拍镜头,考察位置、调试机器、对抗大风,蹲守三天才拍到理想的'画面。这不但是媒体人,而是各行各业都需要的一种追求完美的匠人精神。

2、精心策划

前期漫长的收集资料和策划的过程,是这部纪录片成功的关键。例如,第二季中在山间寻找小花菇的老人,短短几分钟的镜头,拍摄组等候了三年,花菇一年只有一季,百家笔记网头两年因为种种原因,并没有拍到花菇的痕迹,第三年拍摄组与老人在山间找寻了几天,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拍到了难得一见的花菇。中间拍摄组面临的困难是我们无法想象的,但是凭着一股子信念,终于将这一场美食盛宴呈现到大家面前。

3、不断创新

每一集都会有许多食物介绍,那么如何给观众带来新鲜感呢?在变换不同菜式的同时,还要多转换角度,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地方。

4、不断进取

舌尖上的泸州系列纪录片可以说是中国美食纪录片的标杆,但是他们没有放慢进步的脚步。不断学习国外的一些记录片的拍摄手法和角度,选用高科技精密拍摄仪器更好的还原真实的画面,技术上的进步给我们带来的是视觉上的享受。

山楂与糖葫芦

中国的美食文化源远流长,可是在快速发展的现代,人们被火锅、麻辣烫、KFC等重口味饮食吸引。口味变得越来越重,渐渐吃不出食物的本味,这不但让人们丧失味觉丧失健康,甚至整个中国美食文化都将失去色彩。我期待更多像舌尖上的中国这样的作品的出现,让人们知道,食物不知为果腹,食物是亲情的纽带,是生活的调剂,是或者的重要意义之一。我希望,舌尖上的泸州能为此做出一些贡献,那么我们的工作就是有意义的。作者:大表姐

舌尖上的中国读后感(篇5)

仿佛一夜之间,一部叫《舌尖上的中国》的纪录片轰动了。

本来,近几年的经验使我对中国的影视行业中陡然而火的玩意儿都保持一种谨慎的敬鬼神而远之的态度,可鉴于这次的导演是央视著名纪录片导演、吃货、有色人种、网络名人陈晓卿老师,倒使我实在闹不清楚这部片子的红火究竟包含有多少诚意,又有多少营销的成分在内,于是毅然决定,还是先看一看再说。

平心而论,片子拍得并不沉闷,甚至用“引人入胜”的考语来形容也不算谬赞,但几集看过,隐约总觉得什么地方差着点儿意思。于是扭头问一同观看的妻,有什么想法。她倒是毫不犹豫的说了句:主题很散。。。。。。是嘛,主题很散。一共七集,虽然每一集都有各自的主题,但有很多内容总觉得似乎是强扭到一起,关系并非那么紧密和理所当然,而有些内容又是重叠的,重复的,有些东西明明就是累赘,看着冗长又多余,这些东西,给熟悉中国的我们看起来,似乎理解起来毫不费力,因为讲述的都是自己身边发生的故事,有很多时候,还会因为各种乡愁引爆泪腺,但给其他文化背景的人看,恐怕就未必能达到同样的效果。常年在国外,我们也都喜欢看各种纪录片节目,所以看到类似的节目,总是免不了会设想一下,假如同样的题目,discovery会怎么拍,bbc会怎么拍。。。。。。对比之下,其间确实还是有高下的分别,不论是地理类,人文类还是历史类节目,哪怕分支剧情再复杂,并行线索再繁琐,bbc的纪录片总是会给人一个很清晰的线索,相较之下,《舌尖》就好比我们小学时候应付差事的作文,各种含混不清,各种眉毛胡子一把,各种泥沙俱下,各种一锅乱炖,但是不要紧,最后总会喊出一个时代的最强音用来总结了账,统一主题。

几集看下来,还让我发现,抛开那些令人感动的选题优点之外,这部片子的的确确是央视嫡传,有着最纯正的新中国纪录片科班印记,又带着明显的旧中国血统渊源。确切的说,就是高高在上,假装亲民;宏大叙事,空洞造作;装神弄鬼,语焉不详。片子仿佛是切入了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但其实却又是游离的,其游离的神色,恰与鲁迅在《风波》一开始调侃的“船上文豪”感慨农家之乐时的姿态相似仿佛;而解说词中,类似“这不仅是一种因地制宜的变通,更是顺应自然的中国式生存之道。”这类莫名其妙的屁话更是俯拾皆是;至于装神弄鬼,你只需要看一看这部片子里,“神奇”“神秘”这类用词究竟出现过多少次,心里也就会有数了。在第三集“转化的灵感”中,按说发酵过程的生化原理本该是这部纪录片的一个重头戏,但在这部分当中,科学的理性成分被“中国人最早利用发酵菌”“发酵菌欢乐的歌声”“中国人能从黄酒中品出刚柔两重境界”这类煽情、似是而非、感性弥漫、民义的解说词彻底湮灭了,从而使一部本可以很精彩很理性很纯粹的纪录片,变成了一部夹带大量民族强心剂和成分的宣传片。尤其令我难以承受的,是几乎每一部片子中出现的那些刻苦劳动的普通人,应导演的要求,手捧自己作品流露的一张张笑脸,那些笑脸是满含诚意的,是发自内心的,但在片子中流露出的题外之意却让我不忍卒读。。。。。。

在看片过程中,另有一个令我很不解的事是,很多周围的人,看过之后的反应是很饿,似乎只有我感触的是中国民生的多艰。在片中,除了第二集末尾出现的央视员工一家,似乎每个人的生活都不是那么容易,离乡背井,承受着极繁重枯燥的劳动,45岁仍要重装潜水,对他们而言,最大的幸福就是忙碌一年之后的全家团聚,而收入对比与他们所做的付出,是那么微不足道。对比bbc所做的一些人文类节目中,那些保留传统技艺的西方古老手工业者的生活状态,他们当中的很多人,只能说是在生存的边缘挣扎,由他们手里生发出来的财富,绝大部分被流通环节攫取,极端的情况下,他们当中的一些人,甚至无缘享用从自己手中流出后,被抬到了天价的那些美食。而他们对着电视所说的套话,竟是对这种状况感到很“自豪”,我不相信!以我的理解,每一个正常的人,面对这种状况很难感到自豪,但他们的那些话说出来,听上去却是那么的诚恳,我想,正如这部片子的整个基调一样,这真是一种有央视特色的诚意。。。

最近央视热映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我也赶着热闹把它看完了。

看了一些网友的评论都是清一色的褒扬,确实,这部片子从题材到拍摄,再到后期的制作都是非常出色的,其实我觉得更难能可贵的是它给这个浮躁的影视电视圈子带去了一种新的感受,他告诉观众原来这才是能够打动人心的真正的朴素的好电视,这才是能给人以良好教化的好作品。

看到大家谈论更多的是这部片子给人们带来的味觉上的刺激和心头上的乡愁,我的感受想必和大家都是一样的:当看到那熟悉的家乡菜时,必然会欣然点头“就是这样,就是这样!”不禁内心澎湃,甚至想要高喊出来,让周围的人都过来和我感受同样的发现和惊喜;当看到不熟悉的其他地区的美味时,心中为这种智慧佩服不已,且不自觉地流出哈喇子,暗下决心,以后一定要到这个地方去感受这种原汁原味的精彩。这是应该的,一部以食物为基础的片子,如果不能激起食欲那还有什么好说的。

所以我不在这上面多说了,倒是说一些联想之外的想法。

七集看下来,感触最深的并不是某个地区某道菜品,而是中国人民勤劳朴实的性格和坚韧乐观的智慧。“舌尖上的中国”其实是想借饮食这种人人都有感触体会人人都有的说的题材,来窥探中国普通百姓的生活方式,劳作方式和处事态度。它并不是一部介绍美食的片子,也不是一部宣传地方特色的噱头,而是一种至纯至朴的精神。想来这些制作者们不单跑遍天南地北,还要面对各种复杂环境,甚至连过年的.时候都留守拍摄记录,支撑的动力已不单单是食物的力量了,而是一种渴求探索发现中国民众精神气质的热切愿望。不禁肃然起敬。

中国的劳动人民是中国社会的基石,十三亿的人口要靠自然,靠土地来养活。无论现今的工业科技如何进步,中国社会离不开土地,离不开农民,离不开朴素的精神和愿望。小到个人来看,他的想法不过是努力劳作有个好收成,全家能够团圆幸福;大到国家来看,正是这亿万个普通的愿望撑起了中国社会的脊梁。

其实每看完一集后,静心回想一下内容,总会羞愧难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从小就会背诵,但是不经历田头劳作的辛苦,怕是永远不能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影片最起码告诉了我们在今后吃饭的时候一定要怀有一颗敬畏之心。在你品尝鲍鱼等海味的时候,要知道潜水员的工作之危险,在吃藕的时候也要想到那挖藕人的辛苦,在吃鱼的时候也要明白这可能是渔民苦苦等待数月的一次运气的成果。

其实能够有和自然接触的生活经历是幸福的。小的时候,爸爸总是要我去农村住段时间体验生活,那个时候不懂什么是生活,误把电视,干净的厕所和没有蚊虫的夜晚当成美丽的生活。幼小的年纪即被这些现代化的东西俘虏了,更可怜的是把这种俘虏还当作是一种享受。现在明白了爸爸当初的良苦用心,可是为时已晚,我这样一个没有多少在农村童年生活的人注定是一种不健全的人生。爸爸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是从农村长大的他深深地明白那齐腿根深的泥土意味着什么。

我们这代人,最起码像我这样的人是无法挽回了,可是我们的下一代呢,他们连一个叫他们去农村体验生活的爸爸都没有埃我们出生在高楼间,不知道邻里的热情,也不知道泥土的芬芳,不懂得协作的精神,更不明白取舍的智慧。占有的欲望充斥着我们的大脑,自私的念头无时无刻不在摧残我们的心灵,我们还能有父辈那种背朝黄天面朝土的质朴吗,我们还可以有收获的喜悦和感恩的心吗。想起了普利策克奖得主王澍提出的质疑“再过二十年,我们还能叫我们自己中国人吗,我们周围的一切都不是中国的。”是啊,我们甚至抛弃了养育我们千年的土地。钢铁怪兽的牢笼里的你我甚至已全然没有勇气去找寻我们自己本来的面貌。

一个怀揣设计大师梦想的我还在学生阶段,但是不得不去思考这个问题并尝试去寻找答案。

全剧的结尾说的好:“无论埋头种田,还是低头吃饭,他们总不会忘记抬头看一看天。”看着每一集结束时那些可爱的人自然而又真切的笑容时,才真正感受到中国人的伟大和智慧。苦难是一种磨练,是上苍的馈赠,而收获更是一种喜悦,是自然的礼物。

最后一集的张桂春留给我很深的印象,他似乎提供了一种答案。生活在高楼大厦中我们真的就不能重新拾回自我的本真了吗。自然总是无私的,只要你愿意投入她的怀抱,他必然会敞开她的胸怀给你最温暖的拥抱。

我又想起了我以前写过的一句话:“如果说土地是母亲的话,那么中华民族就是集体恋母的民族,男性坚强的外壳里是一颗温柔而善良的心。”我们的血脉里流淌着这样性格,只要我们愿意去拾回,就会有属于我们的明天。哀莫大于心死,我激励自己前行。

相信《舌尖上的中国读后感汇编》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教育笔记,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舌尖上的中国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2023《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 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可以充实我们的精神世界,愉悦我们的精神。在看到好的影视作品时,我们不由会被情节和内容深深吸引。我们最好用笔将相关作品的心得感悟记录下来,撰写观后感可以方便我们在以后的生活能重新回味当初的感动。那么如何写出受读者欢迎的作品观后感呢?幼儿教师教育网的编辑推荐你不妨读一下2023《舌尖...
    2023-01-30 阅读全文
  •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合集 细细品味一部作品后,在观看过程,会不断的各种想法迸发出来,观后感是带有个人色彩和主观情绪的文字。一篇好的观后感,要具有时代的气息、真情实感,并且善于联系实际。您知道怎样记录好作品的观后感吗?有请驻留片刻,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为你推荐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欢迎阅读,希望你能喜欢!...
    2023-01-15 阅读全文
  •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800字 相信大家心中都有难忘的一些影片,剧中的情节深深触动着我们的心灵,为了观看过后细细品味,我们应当写一份观后感。在写观后感的过程中,纷繁杂乱的思维可以被很好地梳理。写作品观后感时可以考虑哪些角度呢?下面是幼儿教师教育网编辑精心为你整理的“《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希望能帮助到你的学习和工作!...
    2023-02-24 阅读全文
  •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集锦 现在全民都进入了写作时代,作文有助于我们表达能力的提升,背书和加强课外阅读对作文写作是非常有帮助的,有那些值得大家分享的作文呢?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集锦》,请阅读,或许对你有所帮助!在第二季中,很喜欢这句话:朴素,也是一种力量。在现在这个高速发达的时代,导演陈小青通过中华...
    2023-02-18 阅读全文
  •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汇总十一篇 怎么才能用文字的方式把影片的观后感记录下来呢?写观后感需要理解作品中的情感脉络以此来展示自己的触动和感悟,观后感可以增加我们对影片的印象,以后方便我们自由运用,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为您精心整理了“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的一些相关范文,来品味此文感受瞬间的惊喜!...
    2024-04-17 阅读全文

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可以充实我们的精神世界,愉悦我们的精神。在看到好的影视作品时,我们不由会被情节和内容深深吸引。我们最好用笔将相关作品的心得感悟记录下来,撰写观后感可以方便我们在以后的生活能重新回味当初的感动。那么如何写出受读者欢迎的作品观后感呢?幼儿教师教育网的编辑推荐你不妨读一下2023《舌尖...

2023-01-30 阅读全文

细细品味一部作品后,在观看过程,会不断的各种想法迸发出来,观后感是带有个人色彩和主观情绪的文字。一篇好的观后感,要具有时代的气息、真情实感,并且善于联系实际。您知道怎样记录好作品的观后感吗?有请驻留片刻,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为你推荐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欢迎阅读,希望你能喜欢!...

2023-01-15 阅读全文

相信大家心中都有难忘的一些影片,剧中的情节深深触动着我们的心灵,为了观看过后细细品味,我们应当写一份观后感。在写观后感的过程中,纷繁杂乱的思维可以被很好地梳理。写作品观后感时可以考虑哪些角度呢?下面是幼儿教师教育网编辑精心为你整理的“《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希望能帮助到你的学习和工作!...

2023-02-24 阅读全文

现在全民都进入了写作时代,作文有助于我们表达能力的提升,背书和加强课外阅读对作文写作是非常有帮助的,有那些值得大家分享的作文呢?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集锦》,请阅读,或许对你有所帮助!在第二季中,很喜欢这句话:朴素,也是一种力量。在现在这个高速发达的时代,导演陈小青通过中华...

2023-02-18 阅读全文

怎么才能用文字的方式把影片的观后感记录下来呢?写观后感需要理解作品中的情感脉络以此来展示自己的触动和感悟,观后感可以增加我们对影片的印象,以后方便我们自由运用,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为您精心整理了“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的一些相关范文,来品味此文感受瞬间的惊喜!...

2024-04-17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