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朗读者第十期观后感分享

发布时间:2024-07-15

电影里那些经典的台词,桥段总能带给我们无限的遐想,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吧。观后感应该为读者提供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和观点,写一篇观后感,同样也能更好地提升我们的写作能力和水平,要想写好作品名的观后感要抓住哪些精髓呢?根据您的需求小编为您整理了以下有用的信息:“朗读者第十期观后感”,请相信本文里包含丰富的知识和实用的收获!

朗读者第十期观后感 篇1

近日,最新一期《朗读者》再度刷屏了不少人的朋友圈,这次的主角是一组以中科院院士潘际銮为首的清华大学“朗读天团”,他们的'年龄加起来超过1200岁,但他们带给观众的最强烈的感受却是一个极为“少年”的词--燃!

节目中,潘际銮讲述了自己从10岁开始历经抗战、异地求学,及投身焊接事业,为创造征服世界的中国高铁与核电站工程的提供了世界顶尖的焊接技术的一生。整个过程中,年迈的老院士始终透着一股充满少年气的单纯。而当十位清华功勋级老院士、老师和校友一同朗读起那封著名的《告全国民众书》时,更是仿佛带着我们回到了那个激昂的属于他们的少年时代。

少年:从10岁到90岁不变的单纯

作为书香门第家的孩子,潘际銮先生自幼就非常自强爱学习。10岁时,一场卢沟桥事变,改变了中国的命运,也改变了生在那个时代的潘际銮先生的命运。因为家乡被毁,从那以后,潘际銮开始了异乡求学的旅途。在战争中辗转,潘际銮看遍了这个国家的悲怆与伤痛。在节目中,潘老先生说:“我们念书的目的,就是抗日、救国、回家,这么句话。”

抗战胜利后,潘际銮的家已经没了。无敌可抗,无家可归,但这个国家还需要他们这些科学家去拯救。潘际銮回到清华,师从清华机械工程学系奠基人之一的李辑祥学习焊接工程,并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这份事业。作为中国焊接技术学科的奠基人,在他的主导下,创建了哈工大和清华大学的焊接专业,并让这一学科得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享誉世界的中国高铁和核电站正是因为他所建立的焊接技术才得以实现。

他说,我这一辈子都在我的工作上,技术上的事全都清楚,家里的事都不清楚。直到现在,90岁的潘际銮还奋战在科研一线,带着四位80多岁的老院士以及一帮年轻的博士生继续攻克焊接工程难题。

燃,代表一腔热血,代表少年意气。少年最容易燃,因为他们单纯。而潘际銮先生在朗读中产生的那种热血沸腾的少年感,就来源于对祖国、对事业的单纯。

热血:超过1200岁的“最燃”朗读

在这场朗读中,除了亲临现场的潘际銮先生,还有十二位年过耋耄的老人。他们中最年轻的钱易先生,是国学大师钱穆的女儿,如今也已经81岁了,而最年长的王继明先生,如今更是已经101岁。潘际銮先生所经历过的那些岁月,他们也都或多或少地经历过。

对于现在的年轻人甚至更老一辈的人来说,抗战都是存在于书本上的历史。但对于这些老人来说,抗战是他们曾切身感受过的经历。这封《告全国民众书》出自清华学生蒋南翔。没有人比他们更合适朗读这段文字,因为他们就是读着这段文字成长的。在即将到来的清华大学106年校庆到来之前,这群清华功勋级校友一同为母校献上了这份特殊的礼物。这背后的故事和情感,足以让人热血沸腾。

在这期《朗读者》中,潘际銮和这群老前辈,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已经快忘却那个时代的年轻人展现了爱国的正确打开方式,不是在网络上谩骂与叫嚣战争,而是为了国家的强盛奋发图强。

朗读者第十期观后感 篇2

转瞬我现已度过了三年的退休日子了。

人生的那一刻也是毕生难忘的。在校园的电教室里,领导和整体教师专门为咱们开了欢送会。平常我就惧怕讲话,那一刻又由于想说的太多了,所以就什么都没有说出来,不知为什么蹦出了那么一句话:“我会过好退休日子的。”嘴上这样说着,内心里在盘算着:我要把想看的书都看看,我要写写日记,将来留给儿子,当儿子想我的捣乱,当儿子遇到困难的捣乱,看看妈妈的日记或许有用。我还玩笑自己:你要是诸葛亮该多好,你的日记便是儿子的神机妙算了。

刚好儿子就在那一年去了横店,从小就和我无话不谈的儿子,常常在电话里给我讲他的状况,喋喋不休,什么细节都描绘,比方:第一次排队领戏服,怎样被叫出往来不断领了一套西服,还有帽子和背包,扮出来的形象彻底和人家不相同;怎样去试戏,常常被留下;导演怎样指着他人向他学习……当然,有捣乱拿不定主意的事,儿子也要寻求我的定见。或许是举目无亲,或许是儿子太爱这个行当了,使得儿子总是那样地振奋,那样地没完没了。不知不觉我萌生了一个想法:将儿子的阅历写成小说不行吗?

当我真的坐在电脑前敲字的捣乱,才真实领会到了什么叫忙,什么叫累。每天除了自己的吃喝拉撒,报纸便是简略的阅读,日记也写得很简略草率,尽管晚上两个小时的广场舞没敢撤销,但脑子是没有歇着的,在不停地构思。说来也怪,每逢要预备写一个新的章节的捣乱,脑子觉得一片空白,惧怕没有内容没有细节,但往往是只需手动了起来,脑子里的东西就会层出不穷,往往在狠自己打字太慢。

由于有些问题我有必要咨询儿子,当他知道我在忙什么的捣乱,他就劝我:“妈,你不要写了,那不是你们那年纪干的事,很苦很累,你知道人家写网路小说的人是怎样坚持的吗?”儿子一方面这样劝着,一方面他也是知道自己妈妈的,我只需想做的事,一定会坚持到底,任何人的定见都不会听进去。

经过了将近半年的时刻,我写出了十二万字的小说《横漂笔记》。那捣乱我也觉得自己虽说不上是个怪物,至少是个特殊吧。人家再怎样买多少四面楚歌高级衣服,我就像没有看见相同,更不要说去仰慕了。能一个人在家是最美好的事,由于吃饭问题能够简略完事,即便历来不需要我自己亲身煮饭,但总是达不到我那种简略的规范。开端每天更新的三千字,对我来说除了白日能用的时刻都用上,晚上跳舞回来再坐到一点多钟,读读新写出来的章节,激动的心境难以自抑。再加上每天都有五六十乃至一百多的网友在点击在鼓舞,感谢得不知道怎样向这些热心的人表示感谢,于是就鼓励我向着每天更新四千字冲击。

我就像一个地下工作者相同,不敢发布我的日子状况。微信朋友圈每天都有那样的文章,来教育退了休的人们:不要省钱。趁着还能吃,去吃那些美食;要趁着自己还能跑得动去旅行,去看祖国的大好河山,有才干的要往国外跑。每天都能看到正在旅行途中的朋友发的相片,那艳丽的衣服,那一张张绚烂的笑脸,再配上死后的美景,告诉我,这便是美好呀!由于常常编些理由不参与集会,更不去旅行,渐渐地也就没有人再约我了。我也从前企图放下这样的日子,去融入到那样的潮流中,但我显着没有取得高兴,没有激动没有兴奋。常常回来之后,总有一种要补课的感觉,日记落下了,报纸堆起来了。

现在他人再问我:“你又不逛街又不旅行,你整天都干啥啦?”我总算不再遮讳饰掩了:“看看书,看看报纸。”

朗读者第十期观后感 篇3

1994年第一部小说《面包树上的女人》在《明报》上连载,张小娴开始走红。张小娴创作的60本书,全都与爱情有关,她的作品被称为“爱情治愈文学”,许多读者习惯从她的文字中来寻找处理感情的方式。她对爱情理解是:叶散的时候,你明白欢聚。花谢的时候,你明白青春。 她的爱情感悟是:深情是我担不起的重担,情话只是偶然兑现的谎言。那么,她对于“爱情的味道”会有怎样不同的解读?

提起味道,我们率先会想到的一定是舌尖上的满足。悠久的历史和辽阔的地域给了中国饮食丰富多样、变化多端的味道。胡忠英,一位从业50年的名厨。在去年杭州G20峰会上,他担任餐饮文化组的组长,为全球几十位政要人物奉献了独具特色的宴席,展示中国味道的独特魅力。“我的师傅后来成为了我的岳父”。这后面有怎样的故事呢?

吴纯是目前中国唯一获得国际三博士学位的青年钢琴家,童年却没有一架属于自己的钢琴。他获得过18项国际大奖,少年时却和单亲、下岗的母亲,饱尝贫苦、分离之痛。他用钢琴的.黑白键,给自己的人生弹奏出了辉煌的乐章,但只有他知道,这段乐章的开篇,是满满的苦。吴纯的人生是他和母亲的苦难浇灌出的花朵,不过苦涩与甜蜜总是相依相伴,品尝人生之极苦才能让成功时的甜更加诱人。

 

朗读者第十期观后感 篇4

第一个朗读者是作家张小娴,印象中关于她的小说看的还真是不多,不过散文倒是看了不少,还记得本子上还抄过这样一段话,“要做这样的女子,面若桃花、心深似海、冷暖自知、真诚善良、触觉敏锐、情感丰富、坚忍独立、缱绻决绝。坚持读书、写字,听歌,旅行、上网、摄影,有时唱歌,跳舞,打扫,烹饪,约会,狂欢。”这段话简直就是我的理想嘛!

而她与董卿的聊天中也真是让人感到她是一个不平常的女子。不太标准的普通话怎么听的也很舒服呢?

她与现在的男友已经有20多年的爱情了,当董卿问到她是如何保鲜的时候,她说,所谓保鲜,不是要求对方重视什么,不是让对方做什么,而是你要不停的进步,你不停的让自己变得优秀一点,这是保鲜的最好的秘诀。说到年轻时的爱情,她说,不适合的人,早一点分开也是挺好的。爱情不是人生最重要的一部分。谈到对年轻女孩子的劝告,她说现在许多的女孩如果把花在爱情上的时间用来提升自己的话,她会获得更好的成绩的。

其实从年轻到老,爱情的味道会一直变的,她讲了她父母的故事,爱情慢慢的会变成一种恩情。

她说人生的归宿就是我要找到人生的意义是什么?_?婚姻不是,男人也不是你的最终归宿。

而她朗诵一篇自己的散文《爱情的餐桌》,送给她爱的人。这篇文章细细听下来,真的让人五味杂陈,而她读到最后也是哽咽难语。“我们总是希望永远没有最后的晚餐,要是可以,我要一直跟你吃到永远!”愿我们拥有的时候,懂得去珍惜每一次在一起的机会。

朗读者第十期观后感 篇5

第二个朗读者是胡忠英,他是真正的厨师,真正的品读我们舌尖上的味道。他做菜50年了,是去年G20峰会餐饮文化小组组长。伺候20国国家领导人,真的是非常艰苦的任务。整整准备了一年。普普通通的一道番茄炒蛋都被他描述的好想去尝尝他的这种做法。

讲到他的经历时也让董卿唏嘘不已,五个手指头都破过,刀功练十几年,25秒切好一斤肉片,每天早上给女儿两个鸡蛋变着花样吃。而问到他对“味道”是如何理解的,他说实际上这是两个意思。“味”就是酸甜苦辣,而“道”是方法,没有方法,做不好菜,道就是兼收并蓄,博彩众长。

他朗诵古龙的《吃胆与口福》送给他的师傅兼朋友兼岳父童水林先生。

自古就有“饮食男女”“食色性也”的说法,所以饮食文化绝对是我们中华文化的一大精华,想起他们说的“东坡肉”“炸响铃”……就觉得口水都流下来了。想起望梅止渴,我觉得是听到他们谈吃的已经觉得饿了!哈哈,暴露了我这吃货的本质。

朗读者第十期观后感 篇6

潘际銮院士86岁了,但“退休”仍然是件很遥远的事情。

北京初冬的一个早晨,戴着蓝色棒球帽的潘老先生,裹着灰色呢子大衣,蹬起一辆半旧的电动自行车,“呼呼”地穿行在清华大学校园里。

车轮子不时滚过枯黄的落叶,一路把他从北边的宿舍楼,带到机械工程系的焊接馆。

这座三层老建筑物的楼龄比这位院士还要小28岁,建于1955年。那时,潘际銮在这里筹建清华大学焊接专业。

在这座老焊接馆,“潘际銮”三个字高挂在门厅的墙壁上,居于一堆名字里最顶头的位置。不过,对很多普通公众说,这个难读的名字,同样也很陌生。

潘际銮院士骑自行车带着夫人穿行在清华园中2

潘际銮院士骑自行车带着夫人穿行在清华园中

与潘际銮相关的很多成就,已经被写进教科书。比如,中学生在地理课本里读到的秦山核电站,他是这项工程的焊接顾问。

很多人不知道,当他们乘坐着高铁,奔驰在铁轨上时,已和那位在焊接馆摸钢板的老院士,产生微妙的关联。潘老先生曾在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穿着厚棉袄,站在南京段的铁轨边上,在深夜里测定钢轨的焊接工艺。这年,潘院士已经年过80岁了。

不过,对这位“身陷”焊接领域50多年的专家而言,年龄不是衡量他是否已经“老”了的唯一指标。

比他小好几轮的同事郑军说,“潘老师还很年轻呢”。

这位老院士像年轻人一样,玩微信、看微博,家中电脑QQ“噔噔”上线的声音不时响起。

尽管已过耄耋之年,他可以不借助眼镜,轻松地翻查手机号码。他自由穿梭在铁块拼接起来的焊接机器人和墙角的缝隙间,俯下身随手拣起一块普通成年人掂得动的钢板。当然,他还能清晰地说出某个发动机焊接转子的转速、直径以及气压值。

这位中国焊接科学的奠基者,摊开双手,自信地说:“我现在研究的课题,是焊接领域的前沿,比如“高超超临界”,仍是没有解决的世界难题。”

尽管,潘际銮丝毫不认为自己的研究“过时”了,但是他用坦然的语气说:“我是一个老派的过时的科学家。”

如同许多上了岁数的老人家,潘际銮喜欢回忆往事。他时常和年轻的同事吃饭时,一边夹着菜,一边念叨起他的西南联大。2

如同许多上了岁数的老人家,潘际銮喜欢回忆往事。他时常和年轻的同事吃饭时,一边夹着菜,一边念叨起他的西南联大。

毕业50多年的老校友潘际銮,如今是西南联大北京校友会的会长。他说,自己之所以被选为会长,是因为“还很年轻”。

这个中国著名校友会成员的平均年龄,已经超过90岁。

如今,年纪越往上攀登,潘际銮的记忆,就越爱寻找属于西南联大的“焊接点”。

去年11月3日,在“西南联大建校75周年纪念大会”上,潘际銮和一百多位老校友,聚在一起。他们有的被家属扶着,还有的已经“糊里糊涂了”。

当时,他们中的很多人双手抚着桌沿,颤颤巍巍地站着,齐声唱着西南联大的校歌。他们唱到“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待驱除仇寇复神京,还燕碣”时,潘际銮的心里“激动不已”。

他环顾四周,看到眼泪顺着很多张布满沟壑的脸,往下淌着。

潘际銮说,他这么大岁数,还想“干活”,是因为自己“终身陷在这个事业里了”,仍然“可以为国家做贡献”。

“爱国”从这位老科学家的口里说出来,在他的很多学生和同事的耳朵里听着,“一点儿都不空洞”。

20多岁时,在炮火声中从老家九江逃难到昆明的潘际銮,“知道国家要亡了的滋味”。

此刻,正当潘际銮坐在老旧的焊接馆里,“焊接”着往日的艰难岁月时,窗外晃动着很多年轻的身影。这一天,是2014年公务员“国考”日。

每一代青年人,都面临着人生选择。当年潘际銮主动报考焊接专业时,这门学科还很冷清。当时还有人笑话他:学焊接?学焊洋铁壶、修自行车干吗?

显然,当潘际銮决定学焊接时,并不能预见是否有光明的个人前途。不过,他认为,“这门发展中的技术会为新中国的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这个西南联大44级校友说,“那时候读书,纯粹求学问,不想功名和前途。”

在他看来,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是件“后知后觉”的事情。他回忆,当时“填了一张表”,简单地写下完成的工程成果,而且“当时也没发几篇论文”。后来,他被告知,“评上院士了”。

“我所获得的荣誉,都不是我追求的结果。”潘际銮说。

不少接触过潘际銮的人一致评价他,“对名和利,不敏感”。

潘院士步入晚年以后,能让他惦念的事情,已经不多。1992年,他开始作为南昌大学校长的试验。10年间,他一直试图把西南联大的办校理念和方式,“焊接”到南昌大学上去。

很多人眼里性格随和的潘校长,显现出改革者“铁腕”一面。他在南昌大学推行本科教育改革,实行“学分制”、“淘汰制”和“滚动竞争制”。

初入南昌大学,潘际銮晚上在校园里外散步时,经常看到学生在跳交谊舞和打桌球。这些场景显然与他记忆中的大学生活,并不相符合。

他总是回忆起,当年宿舍太拥挤,学生就去学校附近的茶馆看书和写论文。

经常说起的例子是,西南联大中文系的汪曾祺,在“昆明的茶馆里泡出来”小说。

潘际銮要扭转南昌大学的学风。“三制”的焊接轨迹,带有明显的西南联大特征。他并不讳言,自己大一时也曾物理考试不及格,而西南联大“8000多学生,真正毕业的只有3000多人”。

作为南昌大学的校长,潘际銮“抓教学和科研”,但他并不直接掌管学校的财务和人事。

“他是个放权的校长。”潘际銮在南昌大学的一位同事说。

显然,这位老校长很了解,“管钱和管人,哪怕只是管分房子,都是很大的权力。”但是,他不亲近这些权力。

潘际銮用西南联大式的方法,重新拼接南昌大学。最明显的成果是,昔日薄弱的院校,在他任上的第五年,成为一所国家“211”重点大学。

不过,潘际銮的一些学生和下属却说,他们并没有跟着校长“沾光”,也没有得到“实惠”。

说起自己的导师,在南昌大学任教的张华,有“苦水”要倒。身为校长的学生,张华没有“获得更多资源”。相反,潘际銮跟他说:“你就默默无闻地干,自己去争取课题,别指望在学校拿钱。”

而曾经给潘际銮做了6年秘书的徐丽萍,在潘上任时是正科级,一直到他卸任,直至自己离校,职级都没有改变。

当时,作为校长秘书,徐丽萍都不敢印名片,“那么大年纪,还是科长,实在不好意思啊”。

而潘际銮本人,对名片上的头衔,并不在意。2002年,他从南昌大学校长的职位上卸任,回到清华园的焊接馆。

“校长不是我的终身事业。科研,才是我一辈子扑在上面的事。”潘际銮说。

从75岁开始,他的身份是个“无官一身轻”的焊接专家。当然,他还是院士。但他认为,院士于他而言,只是一种荣誉,不是权力。1

从75岁开始,他的身份是个“无官一身轻”的焊接专家。当然,他还是院士。但他认为,院士于他而言,只是一种荣誉,不是权力。

他没有行政头衔,也没有秘书。他带着一个平均年龄60岁的团队,在墙皮有些脱落的焊接馆里,研究世界上焊接领域的前沿问题。

时下,这位手机屏幕里会跳出微博新闻的老院士,知道人们正在讨论院士制度。

潘院士并不否认,“有个别单位在‘包装’院士”。他也不讳言,“个别院士成为给单位装点门面的花瓶。这是院士被‘异化’的现象”。

这个中国最著名的焊接专家,把围绕院士以及科研界存在的问题,比作钢板上的“裂纹”。不过,早期就以“热裂纹”为研究方向的潘际銮,攻克过无数个技术难题,但很难说清这些暴露在社会肌体上的“裂纹”,“究竟该怎么解决”。

如果深入探究那道“裂纹”,潘际銮认为,人们之所以担忧院士的退休问题,是不喜欢院士们成为“学术资源的垄断者”,或者享受“特殊待遇”。

现在,潘际銮仍在焊接馆的一间光线不好的屋子里办公。资料堆到墙边,以至于部分书被挤到窗台上。他的褐色办公桌和矮茶几角,已经部分掉漆,裸出木头的原色。

而他在南昌大学当校长时,办公场景比这一幕还要“寒碜”。

他挤在办公楼西南角那间12平方米的屋里,秘书徐丽萍只能在过道上用玻璃隔出一间办公室。

有人劝他:“潘校长,外国学者也要拜访您呢,换间大的办公室吧。”

但潘际銮坚决不换,还说“西南联大那会儿,比这条件差好多呢”。

至今,他唯一享有过的“配车”,是在当校长的时候。那是一辆留学生捐赠给学校的老旧尼桑车。他的司机总忍不住抱怨:“校长,换辆新车吧。”

那辆汽车终于没被换掉,“最后都快报废了”。潘院士的电动自行车倒是换了一辆。

他80岁生日时,学生送给他这辆眼下正骑着的银灰色“坐骑”,代替之前那辆电池笨重而且总是坏掉的“老古董”。

提起院士是否应该像老电动车一样“退休”,性情温和的潘际銮会有些激动。他反对“用行政化的方式来处理高知识分子人才问题”。

“院士是否退休,不能搞一刀切。个人情况不一样。”潘院士打比方,“这就像找专家挂号,有人找我帮他们解决难题。要是我没用了,也不会有人来找我了”。

如果没有“老糊涂”,潘院士就想骑着他的电动自行车,“呼呼”地穿梭在清华园的一年四季里。

朗读者第十期观后感 篇7

央视《朗读者》最新播出的一期中邹市明、冉莹颖一家亮相,在朗读中意外频频却获得网友点赞“有爱”,到底朗读了什么?在《朗读者》上周六爆出的最新一期节目汇总,毕飞宇的分享引发了对于家人的爱的思考,邹市明、冉莹颖一家人的朗读则像是一种可以借鉴的表达爱的模板。节目中,邹市明、冉莹颖带着两个孩子邹明轩、邹明皓一同朗读了绘本《猜猜我有多爱你》,一家人其乐融融的画面令人羡慕。

然而在号称真实现场的“幕后花絮”中,由于两个小朋友正值活泼好动的年纪,在朗读的过程中,时常不听指挥,淘气捣乱,令“拳王”都颇感无奈。不过对于这种失控的场面,董卿却表示:“这是我看到的最困难的一次录制,但也是最生动、最真实的一次录制。”网友们也纷纷点赞直言:“有爱的一家人,最后简直要乐翻,看了心情会变好。”尤其是这次他们朗读的就是关于家人之间表达爱的故事,在一家人的互动中,书中的故事仿佛变成了现实,有网友在看过节目后留言:“这本绘本内容真的太棒了!爱,就要勇敢的表达出来!推荐给亲子阅读的父母们。”

关于家,每个人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都有自己的故事。但关于家人之间的爱,不同人的人却有许多相似的感受。在《朗读者》中,观众们就在毕飞宇、邹市明、冉莹颖一家和其他嘉宾的朗读、分享中学会了如何从新的角度思考和表达这份爱,或许能让今后的生活有所不同。

关于《朗读者》,董卿感慨:“我当了21年主持人,而今仿佛回到了起点。《朗读者》中的朗读二字重文字,者字重人。我们要展现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物情感,并感动于他们让我们遇见了大千世界。我对于一档有着人文精神的电视节目的追求,终于要实现了。”[一起合同网 HC179.com]

朗读者第十期观后感 篇8

叶嘉莹

叶嘉莹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仙儿。她致力于古典诗词的教学,获得了使古典诗词于当代“再生”的赞誉。她一生为学,诲人不倦度人无数。她才情纵横,却命运多舛,用诗词里汲取力量,度过忧患,获得治愈。

张艾嘉

岁月如歌,人生如酒。光阴逝去,每一个女人都难免感慨容颜逝去、青春不再。但张艾嘉却将生命中的每一段时间都酿成了醇厚的美酒,20岁的她轰轰烈烈,30岁回归家庭,40岁转型导演,50、60岁依然续写传奇。世人感慨于她的美丽与才华,她却始终“轻描淡写”。

叶锦添

叶锦添是唯一获得奥斯卡“最佳美术设计”的华人,《卧虎藏龙》、《赤壁》、《大明宫词》、《橘子红了》等多部影视剧中的服饰造型均出自他手,收获赞誉无数。多年来,叶锦添的作品中将“东方”的元素发挥到极致,对他来说,“东方美”等同于“根”的追寻。真正的“东方美”,足以让全球华人骄傲,他希望更多人在他的作品中感受到东方的韵味。他本人却穿着一身黑衣,讲述着年少时不一样的滋味。

张小娴

张小娴创作的60本书,全都与爱情有关,她的作品被称为“爱情治愈文学”,许多读者习惯从她的文字中来寻找处理感情的方式。她对爱情理解是:叶散的时候,你明白欢聚。花谢的时候,你明白青春。 她的爱情感悟是:深情是我担不起的重担,情话只是偶然兑现的谎言。那么,她对于“爱情的味道”会有怎样不同的解读?

胡忠英

提起味道,我们率先会想到的一定是舌尖上的满足。悠久的历史和辽阔的地域给了中国饮食丰富多样、变化多端的味道。胡忠英,一位从业50年的名厨。在去年杭州G20峰会上,他担任餐饮文化组的组长,为全球几十位政要人物奉献了独具特色的宴席,展示中国味道的独特魅力。“我的师傅后来成为了我的岳父”。这后面有怎样的故事呢?

吴纯

吴纯是目前中国唯一获得国际三博士学位的青年钢琴家,童年却没有一架属于自己的钢琴。他获得过18项国际大奖,少年时却和单亲、下岗的母亲,饱尝贫苦、分离之痛。他用钢琴的黑白键,给自己的人生弹奏出了辉煌的乐章,但只有他知道,这段乐章的开篇,是满满的苦。

朗读者第十期观后感 篇9

本期节目主题词:味道!

说起”味道”,大多数人会首先想起舌尖上的满足。而董卿说:我首先想起的是《红楼梦》。

因为《红楼梦》是一部最有味道的文学作品。

既有着让刘姥姥百思不得其解的要用十只鸡配着烧的茄鲞,也有着元妃省亲的时候派专人赏了宝玉的糖蒸酥酪。《红楼梦》最触动人心的是字里行间的人生况味,《好了歌》的好便是了,了便是好,那是一份心酸和无奈。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是为人处世的一份智慧;一个是枉自嗟呀,一个是空劳牵挂,这是贾宝玉和林黛玉命中注定的爱断情殇。

味道落到笔上,就成了风格,吃进胃里就成了乡愁,刻在心上那就成了一辈子都解不开的一个结。让我们尽情地去享受生活的滋味吧!我们感受到的越多,我们便生活得越长久!

朗读者 张小娴

朗读者:张小娴,1967年11月3日出生于香港,毕业于香港浸会大学,是继亦舒之后香港最受欢迎的畅销爱情女作家。

1993年为《明报》撰写“娴言娴语”专栏文章。1994年于《明报》连载《面包树上的女人》而出名。1997年5月出版的《荷包里的单人床》进入香港畅销书排行榜首。1998年创办香港第一本本土女性杂志《AMY》,任总编辑至2008年。2005年她的《Channel A》系列中的《那年的梦想》改编成22集时尚都市情感剧《如果月亮有眼睛》,成为第一部被搬上荧屏的作品。

2013年8月,推出爱情主题书《你终将爱我》;2014年4月,张小娴推出散文集《那些为你无眠的夜晚》;2015年推出长篇小说《致遗忘了我的你》。

她创作的60多本书,全都与爱情有关,她的作品被称为“爱情治愈文学”,许多读者习惯从她的文字中来寻找处理感情的方式。

提起“爱情的味道”,她是这样解读的:

最美好的爱情,就是两个自我都是可以包容的。

爱情的保鲜方式是:你要不停的让自己变得优秀一点。

不适合的人还是早一点分开好。

当你年轻的时候,你认为爱情是你人生的全部,其实它不是人生最重要的部分。如果很多女孩子,用她花在爱情上的时间,去努力做其他的事情,去做她的工作,去努力她自己的人生,我觉得她可能会成功最大一些。

爱情慢慢会变成恩情,一种长久的感情。

人们的爱情,有时需要向人生妥协。

作为一位具有少女心的文学爱好者,我特崇拜张小娴。她的话,我在一句一句的研记;她的书,我正在一本一本地拜读。

女神张小娴给大家朗读的是自己的作品《爱情的餐桌》,用于献给她所爱的那个人。

“爱情从餐桌开始,也在餐桌上消逝;我要一直跟你吃到永远,看着我们彼此在餐桌上渐渐凋零。”

读到再也不能陪伴的时候,张小娴忍不住流下泪水。

人生,谁的“爱情”只有美好的“味道”,没有五味杂陈?

唉!当你拥有时,请一定要懂得去珍惜哦!

朗读者 胡忠英

朗读者 : 胡忠英,国家中式烹调师高级技师,G20杭州峰会餐饮文化组组长。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对于珍馐美馔,不吝笔墨。既然节目主题词是“味道”,那怎么可以离得开味蕾所接触到的味道呢?所以胡忠英的上台并不让人意外。

胡忠英是大师级别的名厨。他于1967年1月从业至今已50年,师从于著名的杭州名厨童水林先生,现在还是他的岳父。

去年,在G20杭州峰会上,他为来自世界各地的几十位政要们献上了令人惊艳的中国味道。

胡忠英说“味”“味道”,“味”指酸甜苦辣,“道”指方法。他用五十年的厨师生涯,给了”味道“他自己的诠释,把中华饮食转化为中华文化。

并讲述推荐了一种西红柿炒鸡蛋的良法:番茄在油里慢慢小火煸,一直煸到透出红油,然后把鸡蛋淋下去,又要铲锅慢慢翻,这样炒出来的番茄鸡蛋最香。

听了之后,我觉得这种做法,应该还是最营养的。以后做饭的时候,按照胡师傅的方式试着做做,肯定又有营养又好吃!

他朗读的是古龙的散文《吃胆与口福》,献给已故师父童水林。

“吃得是福。能吃的人不但自己有了口福,别人看着他开怀大嚼,吃得痛快淋漓,也会觉得过瘾之至。”

朗读者第十期观后感 篇10

酸甜苦辣的中国之味

提起味道,我们一定会联想到舌尖上的满足。悠久的历史和广袤的土地给了中国美食丰富多样、遐思神往的味道。

作为杭帮菜的掌门人,胡忠英分享了自己的味道故事。

生活上,他的师傅既是他的老师,也是朋友,最后被他严谨细致能吃苦的精神打动,成了他的岳父。

事业上,他是从业五十年的名厨,也是杭州G20峰会的餐饮文化专家组组长,为全球几十位政要呈现了独具特色的饕餮盛宴,展示中国味道的`独特魅力。

从业至今,他的感悟是:味道两个字,要分成两部分看。味是指酸甜苦辣,道是指这个方法。

《朗读者》的舞台,胡忠英朗读古龙的《吃胆与口服》献给自己的师傅童水林。

“吃得是福。能吃的人不但自己有了口福,别人看着他开怀大嚼,吃得痛快淋漓,也会觉得过瘾之至。”

胡忠英将工匠精神融入柴米油盐酱醋茶,用中国文化惊艳世界的舌尖。

 

相关推荐

  • 朗读者第四期观后感 写作文就是借助文字来再现生活,作文的主要素材来源于我们对生活的观察和感悟。优秀的作文会让人身临其境,引起共情。优秀的作文一般的结构框架是怎样的?为了让你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朗读者第四期观后感”,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动动手指请收藏一下!春节期间是《中国诗词大会》正火的时候,180才女...
    2024-01-10 阅读全文
  • 朗读者第八期观后感 随着我对电影的了解越来越深入,有些作品令我记忆犹新。每当我观赏电影时,脑海中会不断涌现出新的感受和想法。观后感的丰富性不仅在于电影本身的深度,还在于优秀的观后感能帮助我们理解电影的意义和细节。最近,你是否想要写一篇关于某部作品的观后感呢?如果想要了解更多关于“朗读者第八期观后感”的信息,幼儿教师教育...
    2024-01-04 阅读全文
  • 朗读者第六期观后感 在每日的生活经历中,都会时不时写点东西,写作文能锻炼人的思维能力。写好作文就要做生活的有心人,注意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那些优秀的作文是怎么写出来的?小编收集并整理了“朗读者第六期观后感”,欢迎大家参考阅读。在2月18日第一期节目播出后,该节目在豆瓣上的评分就已经高达9.0分,在新浪微博热门话题榜...
    2023-10-08 阅读全文
  • 朗读者第期观后感8篇 欢迎来到本篇文章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为您提供的是“朗读者第期观后感”。你会写作品名观后感吗?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可以给我们带来很好的影响,在观看过这部影片后,我们的感受可能不能用单纯的语言表现出来。此时我们应当将这些想法和见解写进观后感,想要写好观后感,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来写,本文所述信息仅供参考...
    2024-06-25 阅读全文
  • 朗读者第九期观后感范本 随着时光慢慢走的,作文也是越来越重要,写作让我们有时间独立思考,没有写作材料,再好的写作高手也难以完篇。要怎样达到好作文的标准?下面由小编帮大家编辑的《朗读者第九期观后感范本》,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很多《朗读者》的粉丝们昨日都是清晨七八点就赶到武汉大学,在亭子前面排起长龙。他们中有...
    2024-03-31 阅读全文

写作文就是借助文字来再现生活,作文的主要素材来源于我们对生活的观察和感悟。优秀的作文会让人身临其境,引起共情。优秀的作文一般的结构框架是怎样的?为了让你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朗读者第四期观后感”,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动动手指请收藏一下!春节期间是《中国诗词大会》正火的时候,180才女...

2024-01-10 阅读全文

随着我对电影的了解越来越深入,有些作品令我记忆犹新。每当我观赏电影时,脑海中会不断涌现出新的感受和想法。观后感的丰富性不仅在于电影本身的深度,还在于优秀的观后感能帮助我们理解电影的意义和细节。最近,你是否想要写一篇关于某部作品的观后感呢?如果想要了解更多关于“朗读者第八期观后感”的信息,幼儿教师教育...

2024-01-04 阅读全文

在每日的生活经历中,都会时不时写点东西,写作文能锻炼人的思维能力。写好作文就要做生活的有心人,注意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那些优秀的作文是怎么写出来的?小编收集并整理了“朗读者第六期观后感”,欢迎大家参考阅读。在2月18日第一期节目播出后,该节目在豆瓣上的评分就已经高达9.0分,在新浪微博热门话题榜...

2023-10-08 阅读全文

欢迎来到本篇文章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为您提供的是“朗读者第期观后感”。你会写作品名观后感吗?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可以给我们带来很好的影响,在观看过这部影片后,我们的感受可能不能用单纯的语言表现出来。此时我们应当将这些想法和见解写进观后感,想要写好观后感,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来写,本文所述信息仅供参考...

2024-06-25 阅读全文

随着时光慢慢走的,作文也是越来越重要,写作让我们有时间独立思考,没有写作材料,再好的写作高手也难以完篇。要怎样达到好作文的标准?下面由小编帮大家编辑的《朗读者第九期观后感范本》,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很多《朗读者》的粉丝们昨日都是清晨七八点就赶到武汉大学,在亭子前面排起长龙。他们中有...

2024-03-31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