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2024中庸读书笔记11篇

发布时间:2024-07-01

编辑强烈推荐一篇非常实用的“中庸读书笔记”给大家参考。读书可以让我们的思想得到启迪,作品这本书用最深刻的故事来教育人们。 读书后的感悟不仅是自己的,也可以是大家共享的。建议您收藏此网页方便日后浏览!

中庸读书笔记 篇1

王老师开解的这一课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如何从中庸之道看人格教育。我的感悟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什么是真正的强者

我以前经常会这样教育学生:孩子们,让我们做真正的强者。或者我自己也会鼓励自己要做真正的强者。可是我为什么没有培养出几个真正的强者,而且自己也常常被一点点风雨就打得七零八落呢?原来我内心里的强,以为就只是硬撑到底。今天学了《中庸》,才知道,真正的强者是仁者、是勇者、而且还是智者。而我自己,以前所谓的强根本不具足这三个条件。我大多数的时候就是咬牙坚持,忍耐、再忍耐,忍到最后,终有一日暴发出来,那就火烧功德林,前面所有的努力都白费了。今天终于明白了,要有宽柔以教,不报无道的仁爱之心,才能做真正的强者。这样的强者,根本就不需要强忍,他是自然地承受,不需要费功夫,有了大慈大悲之心,就不会与任何人、任何事去对立。提不起这颗心,无论怎么忍,都是有后遗症的,不是忍到火山暴发,就是把自己忍出病来,得癌症、抑郁症。所以要想做真正的强者,就要有仁慈之心。第二就是要有坚定的信仰,有了信仰,就敢上刀山、下火海,就有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勇猛之心,就敢于舍身取义,这才是真正的强者。

没有这分心,仍然会晃晃悠悠,不会勇猛精进。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如果没有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的坚定信念,就很容易一下子心血来潮,一下子又猛地退转,进一步退三步。这不是真正的强者。第三就是要有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的智慧,才能做真正的强者。我们有几个能够做得到呢?要同流而不合污,要恭敬一切人事物,对于错的、不合道的,我们也要恭敬,但是我们可以不学习,这叫同流而不合污。可是我们要么就是同流合污,要么就是争锋相对,这就不是中庸之道,也就不是真正的强者。《道德经》里说: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兵。强大处下,柔弱处上。这都是中庸之道,都是强者的智慧。所以,学习了这一课,末学真正理解了什么是真正的强者,我一定要立志做一名真正的强者,我坚信我会在不断的学习与磨练中茁壮成长,让自己最终成为一个完完全全的正能量体。

第二、如何去教育孩子做真正的强者

强者教育不只是我自己急需,而且也为孩子们所急需。现在我们教的好多学生,到了初三还提不起精神,怎么打鸡血都没太多用处,不听讲的还是不听讲,不完成作业的还是不完成作业,上课睡觉的还是上课睡觉。老师看不到多少真正的强者,为什么?因为孩子们缺乏仁、缺乏勇、缺乏智。三样必备条件一样都没有,就算是硬着头皮忍一忍,他们也不愿意。他们觉得是帮老师忍的,为父母忍的,没有感恩心,就是没有仁;舍不得下蛮劲,舍不得拼搏,就是没有勇;没有责任心,随波逐流,人家都放纵,考不起高中的又不只我一个,我也为什么要努力?这就是没有智。所以,我们要从小对孩子就进行这三个字的教育,没有这个基础,就培养不出真正的强者,缺了这三个字的教育,我们看到的要么是一批持强凌弱的霸权者,要么就是一批毫无血气的讨好者,甚至是一批自暴自弃的颓废者。少年志则中国志,少年强而中国强,少年雄于地球,则中国雄于地球。如果我们培养出的少年只是一批霸权者、讨好者、颓废者,那么我们民族的脊梁在哪里?我们祖国的希望在哪里?

让我们重新审视我们的教育,重新审视我们自己,我们做为一个教育工作者,要做的其实太多太多。在这个现实环境里,在这个大染缸里,如果我们只是满足于把书本上的知识技能传授给孩子,自己还不赶快修身,同时也不教孩子修身,那么我们反过来怨孩子一届不如不届,教师越来越难当,我们的出路又在哪里呢?我的幸福感从哪里培植呢?我们将陷于吃亏不讨好的恶性循环里,什么时候是个头呢?所以,为了自己、为了他人、为了社会,我们教师首先要担当起历史的使命,我们自己首先要做真正的强者,才能培养出一批批祖国真正所需要的人才、才能培养出我们民族未来的脊梁。

让我们一起来做真正的强者!

中庸读书笔记 篇2

我们对“中庸”这个词的误解很深。在我看来,“中庸”绝不是“犬儒”(现代对“犬儒”的理解已与古希腊原意大相径庭)式的“明哲保身”(这个在原典中满溢褒美之情的词也演变出了点讽刺的意味),也不仅仅是老夫子们津津乐道的对至诚君子完美人格的形容;“中庸”可能更多的是对如何成为合格统治者的指导性定义,毕竟在那个周王室和周礼一同式微的年代,一些人很渴望这样的传统复归。

相传《中庸》的作者是孔伋,孔伋是孔子的嫡孙,如果作者为真,那么《中庸》的写作必然受到孔子思想的影响,而且事实也是文中多次提及孔子的言论作为作者观点的论证。孔子是一个有着炽热的济世情怀以及积极入世的恋政情结和政治抱负的人,虽然他一生在政治上的努力以失败告终,但他的弟子们纷纷学习并贯彻着他所有或者某一方面的做人准则,他本人也开创了以“君臣父子”人伦思想为逻辑起点的儒家行政伦理思想的先河。这些在《中庸》这部书中都有所体现。

《中庸》出自《礼记》,核心当然是周礼,而造成现代人误读的原因也依然是对周朝这个大环境的忽视。“中庸”二字不该如现在一样都读阴平,应该皆读去声。程颐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是“喜怒哀乐之未发”,是一种不偏不倚的态度,即使是“发”了也要“中节”,要正中节度;而“庸”即是“用”,是一种“不易”、不变的恒常状态。《中庸》里提到孔子说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这种“执其两端”而“用其中”的方式,就是一种“中庸”,这种“中庸”是以舜的'能力为基础的,或者说,“中庸”本身就是这种能力。舜是一个“大孝大德”之人,这是他生来的品格,正是他这样的品格使他受命于天,使其尊贤子民,以中庸之道来对待百姓,而他的智慧也在这过程中不断增进。正如“诚则明矣,明则诚矣”,圣贤君子以其天性里的真诚去明白中庸的道理,再以中庸去强化自己的能力,做到至诚,这便是“中庸”作为一种人格品质的发展的体现。并且,在孔子的心目中,文武周公是同尧舜一样的圣王先贤,孔子选择“从周”,也希望当时上到周天子下到卿士的统治者都可以向着成为尧舜的目标而努力,那么对统治者宣传“中庸”的思想就是必须的,这也是孔子极力想要复兴周礼的原因。

除了呼吁统治者,孔子更多的贡献在于对弟子们的政治教育。孔子的政治生涯可谓失败,但他的济世热情没有熄灭,在春秋末那个动乱的时代,他仍然希望能够有人救百姓于水火之中。在孔子济世精神的教导下,孔门弟子中不少人在从政这条路上有过成绩。《中庸》提到子路问强,孔子从君子“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的角度回答,但背后的意思还是如何从政,如何用自身的刚强在政治的大环境下遵中庸之道而行;而“遁世不见知而不悔”,更多的是一种心理安慰,毕竟“唯圣者能之”,否则孔子也不必不赞同长沮和桀溺的做法了。然而,在孔子极力提倡的等级制度的框架内,能够承担起“圣人”这个名号和相应责任的,也就只有接受过良好教育的贵族,而非出身卑微的庶民,因此即使是面对更广泛的受众去教授如何遵循“中庸之道”,也是为统治者储备“治天下国家”的辅助性人才。

总之,“中庸”的内容其实是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统治者,如何匡世济民。“既明且哲,以保其身”,这样的“中庸”也是要有“致广大”、“尽精微”、“极高明”的诚心和能力作为前提条件的。而到了至诚至圣的境界,返归真诚的天性,也就如“上天之载,无声无臭”了。

中庸读书笔记 篇3

读《中庸》有感

原创: 刘文静

站在教师的角度,从"中庸"这个概念出发,我浅显的谈谈对《中庸》的认识和理解。

中庸之道,是尺度,是分寸,是恰到好处,就是一种和谐之道,《中庸》从修身,齐家,治国,诚身,至圣五个方面诠释了怎样做到中庸之道,子曾经这样曰过:"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书上说,"不偏不倚叫做‘中’,不变不更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中庸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中庸以“诚”和“中”为基本概念来描述“天人合一”的理想。

书中说,“性”和“道”一刻也不应该离开自己。我们要从“慎”、“恐”、“隐”、“慎”等方面培养自己的道的品质,掌握中间环节,化解中间环节。达到中和,则天地万物安处其位,万物便生长发育,生生不息。“道”源于自身,与自我分离,只有君子学会背对自己,才能获得“道”。

真正的君子要做到格物致知,去外诱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这种自我修养与反省的品质使我明白无论遇到什么人或者什么事,不论今后会遭遇怎样的挫折,我们都要学会"反求诸己",凡事都要从自身找原因。人们用一双眼睛,可以从外面观察到无边无际的广阔世界,也可以从里面看到无限深邃的心灵。

然而,很多人,向外看,向内看,从来没有深入过。

中庸里面很多的道理都让我反复咀嚼,学***中自觉受益良多,"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什么都抵不过坚持,坚持学习,定能获得自己想要的回报,很多时候不是我们做不到,而是我们做了几次就轻言放弃。"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学习,生活,都会这样记住,激励自己!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首先要读的是《中庸》里的"道。""道。"是什么?

道是生命本身的轨迹,是平凡的生命。我们的教育是从外部教育孩子的基本道德。基本的文化,但内在的层面确是是护送他们走过“求道”之路的重要一步。

教师如果希望引导学生走正确的路,激发学生对真、善、美的渴求,使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得到最高发展,那么,我们只有从完善自身做起,拿出一颗真诚干净的心,不为私利,去为孩子描述一个真实生命的形状。有句广告语说得很棒,"和你在一起",老师每天与纯真的孩子在一起,绝不是发号施令,宣布清规戒律,来管制、约束孩子,而是要让他们感知一种互相尊重的真诚的生活,感受心与心的交融,让他们慢慢理解,真实生活就是平实无华中泛着不息的快乐。

作为教师,读了本书最大的收获就是要懂得"人类最重要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而实现这种和谐之本就在于心灵之间的真诚交流,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师生要多一些心与心的交流,创造出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让他们享受学***与快乐,同时,作为教师,我们还要以身作则,为孩子们做好榜样,不愧于"人类灵魂工程师"这个美誉。

所以,综合看来,中庸一定是常人之道,一定是适中之道,一定是可行之道。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在这本书中,有太多的,真谛和本质,我所理解的这些只是其中微小的一部分,以后我会继续解读传统文化,用传统文化的精髓来完美自己的德性和心境,来开启我们的智慧,来改进我们的教学方式方法,进而让学生走上智慧人生。

中庸读书笔记 篇4

最早提出中庸一词的是孔子。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孔子认为,有道德的君子能够做到中庸,小人却违背中庸。君子之所以能达到中庸的境界,是因为他的言行时时刻刻都适中。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他做事肆无忌惮。行中庸之道,其实也就是我们常常说的做事要有分寸、有尺度,做到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就好比琴弦,拉得太松,就不成曲调;拉得太紧,就容易绷断;只有松紧度恰到好处,才能发出美妙的声音,人生亦如是。

对国家来说,和是处理国际关系的重要指导思想,我们提出了和谐社会的口号,我们国家也要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自古就有以和为贵的优良传统,北京奥运会上,一个和字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向世人传递了中国的处事态度。对于我们个人而言,每个人要理性对待问题,以中庸的态度处理问题。

中庸读书笔记 篇5

对待自己的欲望,应该“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如果我们不控制自己无尽的欲望,人们就会变得更加贪婪和肆无忌惮。就会谓满足自己的欲望而不择手段。

所以作为君子,应该安心于现在的地位,做本分的事,不存分外之想。无论贫富贵贱,都应平和安详的活着,强调的是对自己现有状况的认识和把握以及自我心态的调整。

只有做到对“我情”“不发”“发而皆中节”对待“我欲”“素其位而行,不愿争其外”。这是从思想上对君子的要求。那要做一个真正有道德修养的人又该有怎样的躬身实践呢?

2.中庸思想为君子的行事之道提供了借鉴

“中庸”培养目标是“君子”。何谓君子?“君子”在古代有固定的内涵。

“西周春秋时期对贵族的通称……春秋末年以后,‘君子’与‘小人’逐渐成为‘有德者’、‘无德者’的称为。”[5]《礼记、区里上》云:“博学强记而让,敦善行而不殆,谓之君子。

”“君子”的风度首先在于能把握好度,既无过又无不及。不语大话,不说假话;言行一致,忠诚待人“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噪糟尔”君子要谨言慎行,但谨言慎行绝不等于少言寡语,行动缓慢。它是在于交往时能控制自己的情感有所考虑,是自己的行为和语言符合常理的要求,做到“博学久,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等行之”

一个人幸福的标准不能用荣华富贵来衡量“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得。”知足者常乐。

作为君子总能从平凡艰苦的生活中来寻找生活的乐趣,平等的对待他人,不因别人强大而谄媚,也不因别人弱小而欺凌,摆正自己的心态。“正己而不求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求人。

心境平和,与他人友好相处,营造和谐的生活环境。

作为君子还要至诚至性“唯天下至诚,未能尽其恬。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进物至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与”只有坚持至诚原则,才能发挥自己善良的天性。也就能感化他人,发挥他人的善良的天性。

以至万物者发挥其良性。达到一种至仁至善的境界,也就是君子所达到的最高境界。

(2) 中庸之道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了解什么是和谐社会。和谐社会是一人为本的社会,是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是大多数人都能享受发展成果的社会。建设这样一个社会,必须协调好各种关系,中庸之道就是要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

1. 中庸思想有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

“天人合一”是儒家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最基本信念。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人既不能做它的奴隶无所作为,又不能以主人自居,对大自然随心所欲的发号施令,如果人类对自然只是一味地索取,必然会受到它的惩罚,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

孔教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即把人类放在大自然的生态环境中加以考虑,主张人与大自然息息相通,和谐一致,天地人一体化。孔子说:“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人,唯尧则之。

”《论语泰伯》孔子肯定了天之可则,即肯定了自然的可则,人与自然具有统一性。《中庸》也提到“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把人与自然的发展变化看成是相辅相成的和谐平和的运动。

大自然的运行有其固有的规律。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

天何言哉?”《论语阳货》就是说“天”是具有独立不奇的运行规律的。因此人类在为自身的生存而对自然进行改造和利用的过程中,必须认识与遵循自然规律,即“制天命”须以“应天时”为前提,否则就破坏了人类生存的基础。

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儒家提出了“正德,利用厚生”,“正德”指的是天地生养万物之道,这种天地之道与人的善良的“仁”性是相通的。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即是“仁爱”,孔子一生以实现“仁”为己任。主张将人的仁爱本心、本性推及宇宙万物,当一个人有了“仁爱”之心,就会爱护他人。

如果用这种仁爱之心去对待万物,就会促进万物的生长,这是儒家“仁道”的真实体现。

儒家讲的“利用”是在正德基础上的“利用”,即要从仁爱之心出发,对万物的“利用”要符合道德原则,既有利于人的生命,也有利于自然万物的生命,因此就必须“取之有时,用之有节”,儒家思想从爱人到爱物,天不违人,人不违天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的主张,将人们对生态环境的珍惜,上升到人们道德要求的最高层次,有助于改善人和自然的关系。

2。中庸之道有助于促进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而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社会的主体。

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是人,而人际关系的和谐是最基本的和谐。由于社会是由千差万别的人组成的,每个人又有着不同的思想,不同的生活方式,所以要做到彼此的和谐相处,就应当弘扬“中庸”思想体系中诚信与和而不同的思想。

首先,在人际交往中,要遵循诚信原则。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一些人在利益的驱使下,急于求成、急于求成,对自己说的话没有信心。就使得人与人之间缺乏对彼此的信任,关系淡薄,破坏了人际关系的和谐,造成诚信危机。诚信是人际交往中最基本的要求以“无信不立”,人与人之间最初的交流和沟通是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之上的,很难想像,一个说话不算数的人怎样会与周围的人进行交流。

《中庸》第二十五章说“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

”也就是说,真诚就是自己成全自己,而道则是自己引导自己。真诚是贯穿万物的始终的。没有真诚就没有万物。

因此君子把真诚看得很贵重。“诚”是中庸思想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有诚信,人与人之间将多一份信任与宽容,社会将充满温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必将更加和谐。

其次,和谐的人际关系应是“和而不同”的,在前面我们已经说了“和”与“同”是一对矛盾的关系。“人们把保持矛盾对立面的和谐叫做‘和’,把取的矛盾对立面的差异叫做‘同’,而‘和’是调和不同以达到和谐统一。”[6]在人际交往中,对立和相同是两个极端,应当遵循中庸思想中的适度原则,在两个极端中找到一个点,这一点便是“和”即是“和谐”,孔子指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也就是说真正有德行的君子善于协调,能够与人和谐相处,但并不是一味的刻求与其相同;而无德的小人则只知苟且求同,而不顾主客之间的差别,从而难以达到真正的和谐。“和而不同”是一种智慧,是处理人与人关系的重要法则对于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三。中庸之道有助于促进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发展。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始终是矛盾的统一。过分强调社会群体可能会压制个体的生命自由,而过分强调个体必然会对社会群体的秩序和规范构成威胁。“中庸”则力求将群体的秩序,规范与个体生命价值和谐地统一起来,既尊重和关怀人的个性发展,又体现重群体,重天下的社会意识。儒家认为,人与社会各种社会关系之间有一个适度的点,人的一切欲望和欲望也有一个适当的限度。

只要达到这一适中的点,才能实现平衡,同时,儒家谈论的人道,是以自然为基础的人道,人的主体意识的最后归宿。儒家观念中的人格升华,并不表现为人化自然程度的大小,而表现出为人向自然的回归,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程度如何。因此,在社会充分尊重个人的同时,人们也应该正确处理利益与正义的关系。个人利益应当服从国家、社会和集体的利益,促进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发展。

(三)中庸思想在科学管理中的价值

1.中庸思想具有管理协调功能

“和”的意思应该是不同事物之间相互协调、补充来达到事物的最佳状态,在孔子看来“和”是管理活动的最高境界,儒家有云“礼之用,和为贵”。管理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一个组织成功与否关键要看人的因素,因此,“和”的思维方法能协调人际关系次,是社会组织呈现和谐状态。

孔子的“和“在管理活动中的应用应该有两个方面:一是在整个社会层面上来协调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关系。二是协调组织内最高管理者与各级管理者之间的关系。

在前一个层面上,孔子认为实现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得和谐是关键。这就要靠正确的管理方法,因此孔子说”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现在看来,作为管理者就要关心被管理者的工作生活,主动密切与他们的关系,经常与他们联系,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使被管理者的智慧一点一点的被激发出来,培养其才,爱惜其才。

同时,要倡导互补与和谐的精神,处理好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使组织和谐、紧密。关于管理者与各级管理者的协调,孔子提倡的是“和而不同”。和与同是根本对立的,孔子明白,只有“和”才是产生万物的法则。

君与臣应该是“和而不同”还是“同而不和”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成败,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我们曾对毛泽东的****达到了顶峰,甚至在其去世搞两个凡是,把一个人推向了神坛。但是在*****后的一段时期否定毛泽东一生的思潮又开始泛滥,对此邓小平给予了严重的批评,提倡新的时代“和而不同”的人文精神。今天,在这样一个多元文化的时代,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立的人格,所以作为一个独立的主体,我们应该有自己的思想和责任,以便更好地为他人服务。

2.中庸思想为企提供了“经权合一”的权变管理方法

经济与权力一体化是中庸理论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实践层面。它要求管理者一方面要把握永恒的基本原则,更重要的是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在这里,“经”指的是管理的基本原则,“权”指管理的技巧和艺术。意思表示管理者应根据不同的时间、地点和条件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

时光在不断的前进,人也要学会与时俱进、灵活应对。真正做到中庸,就必须和时宜,必须学会权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作为一个管理者,我们应该明白在用人上没有完美的人,分析其有缺点,扬长避短,把人才放在最适合他的位置。

二战以后,日本一些企业家根据时代的要求,分别把团队精神和人性化管理,和为贵列为厂训,这些都不同程度的蕴含了中庸之道的“适时”的管理思想。取其之意就是要坚持适度原则,把握火候,注意分寸,留有余地,适可而止,即提醒人们要注意“度”,要注意“无过无不及”。在《论语》中,孔子不仅把中庸当做道德的最高原则,自然也是管理的最高原则。

毛泽东十分推崇“过犹不及”的思想,他说:“‘过犹不及’是两条战线斗争的方法,是重要思想方法之一,一切哲学,一切思想,一切日常生活,都要做两条战线的斗争,去肯定事物与概念的相对安定的质。”在现代管理工作中,能不能把握好“度”,关系到工作开展的成败优劣。

因此,掌握“适度”原则极为重要

中庸作为中国古代优秀的文化遗产,内涵丰富,无论在古代还是在现代社会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在大力倡导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创造中华民族新精神的时代,我们可以弘扬儒家中庸思想,去粗取精,构建新的中庸哲学,创造新的中庸精神。

深入研究孔子的中庸思想,不仅可以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而且可以塑造自己的美德,协调各种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中庸读书笔记 篇6

“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要学会以君子看事物的角度去观察事物,不要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近几年来,爆炸性新闻比较多,比如说“我爸叫李刚”等,这些新闻从侧面反映出中国的人民生活水平差距很大,其中,肯定有很多人在抱怨为什么自己没有那么富有,觉得生活不公平。

其实,我觉得,生活是最公平的,只要你付出了努力,生活就会给你一份回报,别人用一份努力就能做到的,我们可以用一百分的努力去做;别人用十分的努力做到的,我们可以用一千分的努力做到。

如果这样子的话,即使我们再贫穷,再愚笨,也一定会靠自己的能力将生活水平提高,一定会变的刚强起来!

在当今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压力充满了人们的生活,人们开始抱怨社会的不公,而不是反思自己。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能力强的人就会生存下来,没有能力的人就会被社会淘汰,这是很正常的现象。

中庸读书笔记 篇7

人生正道贵中庸

——学习《中庸》一书心得体会

广西浦北县文联副主席韦志远

2010年8月31日

我们知道,《中庸》是我国古代“四书五经”中的一部集中国几千年文明智慧经验和道德风范的经典精华范本之一。该书由子思原著,司马哲编著。全书分为《序言》、《中庸章句》序和《纲领》、《知人》、《正心》、《正心》、《修身》、《审问》、《明道》、《正心》、《正心》、《明道》、《正心》、《知物》、《笃行》、《修心》、《齐家》、《齐家》、《知天》、《齐家》、《齐家》、《治国》、《知性》、《诚意》、《治国》、《诚意》、《博学》、《修身》、《明道》、《明辨》、《知法》、《修身》、《诚意》、《正心》等共33章。

该书我粗略地通读了一遍,读后我深受启发和教育和有所感受,并且在开卷有益中而得到鼓舞和鞭策:该书经过几千年的不断的编辑、修订、学习、补充、完善和提高,特别是在理论与实践的反复结合与扬弃中,我个人认为该书已经达到了至善至美、炉火纯青、游刃有余和通观洞察古今的最高的艺术境界,在“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思想文化艺术的博大精深的海洋中,为全世界、特别是为中国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无穷的智慧力量源泉,给人以极大的震撼力。全书在高度浓缩和概括中而融会贯通了儒学中的中庸之道和东方的“仁、义、礼、智、信”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道德精华。

同时,全书通过概列和简述中国古代圣人和一些的反面典型,通过导读、原文与翻译、列举和陈述古代的正反例子、理论经验升华等形式,并且加以补充完善和提炼,从而深刻地剖析和全面挖掘了中国古代和中华民族思想精神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政治、思想、道德、文化的精华,窥见了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古代文化文明的源远流长,充分地凸显了出了中国古代圣人的聪明智慧和力量,在大浪淘沙和海阔天空的遴选中而找到了黄橙橙的金子,在字里行间的精美绝伦中而找到了打开理想智慧的金钥匙,在循循善诱的教诲中而找到了至善、至理、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的真正本领和技能,在高屋建瓴的理论中而找到了人性修养和道德风范的真谛,在人海迷茫的困顿中而找到了洞察人性道德世界的显微镜,在思想道德的最高境界中而找到了真经典,在“古为今用”和去伪存真、取长补短和去粗取精的扬弃中而找到了正确的道德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思想观。

在开篇的《序》言里,通过读了之后,我们了解和掌握了究竟什么是中庸?所谓的中庸,就是永远恪守中正之道。我们知道,人的一生必须走正确的道路。只有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才能为实现理想境界和最高境界打下良好的基础。

而要实现人生的理想和目标,就必须要永远恪守中庸正确之道,努力做到诚实、勇敢、团结、拼搏,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事,走正确的、光明正大的金光大道,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志向,努力达到为人类共同和谐幸福而谋幸福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境界,在自我修正、自我培养、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完善的“五自”中而步上人生理想的阶梯;在修心养性和至诚至善中而达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理想境界。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要学会中庸,掌握中庸,善于中庸,灵活地应用中庸,持之以恒地中庸,在水滴石穿和绳锯木断的中庸中敞开博大的心胸、驾起理想之帆、达到理想的彼岸;在智慧、仁义、谨慎的道德范畴内不断开拓创新行中庸;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酿蜜和提炼中学会中庸而不断开阔眼界;在崎岖险峻的人生道路上奋力攀登而努力达到光辉的顶点而形成自己的中庸的、正确的人生哲学思想;在忠诚、宽恕、博爱、克制、忍耐中中庸而不断修正错误;在察看古今、横看中外、与时俱进、科学发展的中庸中而不断自我完善和不断变化与发展;在天人合一的和谐中庸中而创造出和谐中庸的理想大同世界。

在《中庸章句》序里,通贯“心的本体和心的美德”和“禅让”的思想观点,我认为该章充分地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美好品德和东方中国五千年的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历史文明的无限的博大精深和高屋建瓴,在“人之初,性本善”的无限升华中而还原于人性的真、善、美的本来面目,在良心的道德天平上树立美好的品德而看到我们的祖先已经达到共产主义社会的“禅让”的、大同的美好理想和崇高的精神境界、政治境界和理想境界,为今天创建和谐社会添砖加瓦,、政治、理想境界而感到我们黄皮肤、黑眼睛的华夏民族、特别是华夏民族的领头人的无限的智慧与博大胸怀而增添无限的荣光和自豪,在“刻舟求剑”和“守株待兔”的典故中而正确理解和能够认识宽容古人的思想倾向、眼界和知识水平的十分局限和某些偏颇。

在第一章《纲领》里,通过提炼“性”、“道”、“教”的观点和“中和和谐”的思想,特别是阐述老子的“和谐有度”的思想观点,从而使看到了我们人类“放纵是人的天性,克制是人的理性”的本来面目和本性。在无限的矛盾冲突和磨合中而看到了人类的“和谐有度”,而在“和谐有度”的人类世界里而努力创造和谐融洽的人类世界;在明白道理、自我教育、自我提高和不断完善、不断修正错误的基础上而达到人人“中和和谐”的理想境界;在以和为贵的人的天性与理性相结合中而创造世界和谐文明世界;在和的纲举目张中而创造出人类社会的和谐美满与幸福欢乐;在人类世界从动物世界彻底脱胎换骨过来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角逐中,在我们人类经过千百万年的变化发展中,在我们人类从愚昧野蛮向现代文明走来而努力达到和谐融洽、兼容并包、沟通团结、宽容恕让的科学文明的理想境界。

在第二章《知人》中,通过阐述孔子“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的这个观点,使我们深刻地体会到了君子爱中庸,君子喜欢而正确行正道,所以君子始终能够和谐有度而炉火纯青并且游刃有余;而小人则害怕中庸,厌恶中庸,反对中庸,所以做起事情来的时候都是急功近利和急于求成和盲目蛮干,做事情不考虑后果或者十分的太过分,于是便产生了南辕北辙的后果。同时,在当今社会,在处理事务和工作中,要分清轻重缓急,举一反三,灵活自由,诚实守信,坚持公信力,做到事半功倍,事半功倍。在古今中外,大凡能够成大器者都是善于行中庸之道者,他们不倚不偏,中庸行道,融和恰当,适可而止,于是都能够得道多助并且一举成名而成为大器者。

在当今社会,这一观点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深远的现实意义。在今天建设中国特色和谐新中国的征程中,必须克服左右倾的错误思想和简单绝对的行为,把握正确的方想和尺度,把握事物的主要矛盾和工作重点,在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道路上加快前进。

在第三章《正心》里,主要强调孔子的“中庸是最高的道德行为和标准”的思想观点。并且阐明了轻重缓急、刚柔相济、循序渐进的深刻道理和方法、目的、意义。同时,通过阐述孙膑“日减锅灶”的战略战术而使敌人庞涓麻痹轻敌、骄傲狂妄而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在任何的工作中,或者是做任何的事情,我们都要认认真真、一丝不苟,以最认真的科学态度对待工作和任何的事情,只有这样,才能够干好工作和做好任何的事情,千万不要“忽以恶小而为之,忽以善小而不为”。同时,一定要明白良心能够移泰山石和“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道理。在现实生活中,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也就是说世界上知心一个确实难求,但是只要自己能够真诚挚信,也可以够赢得大家的真心,在“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探讨人生的奥秘。

同时通过诸葛亮“七擒孟获”的历史典故说明只有百分之百的忍耐和循序渐进而不急于求成才能够取得最后的胜利的秘诀。

在第四章《正心》里,给我们这样的启发:就是做任何的事情都要恰如其分而不能够太偏颇和绝对化而产生两极分化和物极必反,在工作实践中,一定要做到清正廉洁,千万不可以贪得无厌,因为“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这个教训是非常的惨痛和深刻的,中国几千年的朝代末期多是因为国家的十分腐败而垮台并且更新换代。

如清朝的大贪官和珅就是“为臣贪,必亡其身”这样的反面人物,同时,清朝的丧权辱国和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八国联军一把火烧丢万园之园的圆明园等,就是因为当时主贪、臣贪、你贪、我贪、大家贪,举国上下藏污奸;你腐败、我腐败、他腐败、大家腐败把国卖,于是而最终酿成的惨痛的恶果。所以,我们为人处世一定要不偏不倚,千万不要以为自己的聪明而自以为是而物极必反。同时,要真正了解事物的本质,就必须慎之又慎,反复咀嚼。我们不能把整件事都吞下去,粗心大意。比如,书中把张昭、孙权三国时期描述为一个大教训。

同时,我们做任何的事情都不要斤斤计较和鼠目寸光,或者是谨小慎微、亦步亦趋而不敢越雷池一步,一定要胆大心小,大的事情十分的清楚,小的事情也不可以忽视,不管是遇到什么事情甚至是挫折,都要十分的冷静果断,遇险不惊,这样才能够取得最后的胜利与成功,如宋朝的吕端就是这样的典型人物。在中国和世界的历史上,看古今中外,愚昧的人是永远不能够行中庸之道的。只有像书中列举的卜式等这样的为国家社稷着想而聪明过人的人才,才能够行中庸之道而实现国家的中兴和个人的理想。

在第五章《修身》里,通过扫描人的一生必须经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整个过程,给了我们以深刻的教育和启发:做任何的事情都要有十分扎实的基础。俗话说:

万丈高楼平地起,要最后达到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境界,修身和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是基础中的基础,同时也是关键中的关键。一个人要成就大业,就必须要有良好的道德和品行修养,一定要言必行、行必果,要清正廉洁,行中庸道,做中庸人,办中庸事,如书中举的例子东汉的羊祜和东晋的一代廉吏吴隐之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同时,在生活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物质与精神的辩证关系。物质财富和精神空虚,或者精神财富和物质贫困,都不是真正完美和正确的中庸之人。

在第六章《审问》里,我们通过了解“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中庸思想而得到启发和感受:也就是说,在现实生活中,宽容是美德;宽容是创造和谐社会的基础和平台;宽容是一种智慧;宽容是实现理想的跳板;宽容是隐恶扬善的前提;宽容是形成社会凝聚力、感召力、向心力、吸引力和战斗力的重要条件;宽容是一种善举和崇高品德;宽容是获取幸福生活的力量源泉;宽容是博大心胸和有着崇高而远大理想的重要标志;宽容是治国安邦的良好的尚方宝剑;宽容是人生的艺术境界;宽容是得道多助的奥妙;宽容是创建现代科学文明和谐社会的重要法宝。所以要在“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与和谐融洽是事业成功的基础的哲理中学会宽容和容忍。

要在宽容与宽容的和谐中提炼智慧和力量,在宽容与宽容中完成事业。如书中所陈述的战国时期齐国齐桓公任用管仲,西汉刘邦任用陈平郝免季布,以及晚清胡雪岩容商,远古舜尧象弟,春秋时期孔子宽容郑国弟子等就是这样的典型例子。不过,宽容也并不是无边无际,宽容应该有个度,绝对不能够放任自流,应该掌握宽容得当,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在宽容有度中学会理智与清醒。

在第七章《明道》里,着重陈述了“真正的聪明其实是一种智慧”这样的理论观点。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一定要牢记住而不要自作聪明,如果这样,那就一定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人贵有自知之明,不要老是炫耀自己的聪明和耍小聪明,更不能够卖弄小聪明。书中陈述的东汉末年的杨修和三国里的祢衡就是因为耍小聪明而“聪明反被聪明误”的典型例子,所以,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在对待聪明智慧的时候一定要适可而止,使用聪明智慧一定要三思而后行,保持聪明的清醒的头脑,千万不可以趾高气扬和不可一世而引来麻烦甚至是灾祸。

在第八章《正心》里,通过树立“有志者立长志,无志者常立志”和持之以恒是人生的美好品德这样的观点,从而使我们充分地认识到:人而无志,不知其可。立志要立达志立长志,而不能够一曝十寒而常常丧志和常常立志,立志要立中庸之志,要行正道,志在高远,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要坚忍不拔、拳拳服膺,要有滴水石穿、绳锯木断、铁棒磨针、金石可镂的精神,树立“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坚强意志与决心,不畏艰难险阻和崎岖坎坷,只有这样,才能够达到成功与理想的彼岸和光辉的顶点。

如书中阐述的清代的曾国藩和远古大禹13年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等例子就是其中的典型风范。

在第九章《正心》中,通过阐述和树立“我们人类在对待物质的东西不可以贪得无厌而成为吃喝享受的机器,必须要有自己的精神家园和生活乐趣”这样的观点,使我们深刻地体会到:人类社会不可能完全脱离物质而生活,但是我们人类也不可能完全依赖而成为物质的奴隶和俘虏而精神空虚毫无理想志向与远大的抱负,因为我们是人,而不是动物,所以我们一定要淡泊名利,分辩是非曲直,要终生持之以恒地为善修德,有自己的远大理想与志向,达到中庸和理想道德的最高的人生境界,绝对不能够物欲澎涨而无所不为甚至胆大妄为,最后掉落万丈深渊而自食其果。同时,在现实生活中,物质是第一性,精神是第二性,物质与精神互相依赖、互相依存,两者互为辨证统一,而在关键和特殊的场合,一定要重义轻财,不可以见利忘义,不为物欲所诱惑迷乱而放弃自己的德行和节操,这样才能够争取大家的支持和赢得最后的胜利。

如书中所述,三国时期的鲁肃都督就是这样一个人。

在第十章《明道》中,通过阐述强者与弱者的本质区别,从而教会我们如何做一个真正生活中的强者,怎样区别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而要培养真正的强者,必须要采用孔子的“因材施教”方法,做到顺境不奢,逆境不失信仰,这样才能够培养出生活中真正的强者。例如战国时期的田单、隋朝的苏伟、春秋时期的季札,都是当时真正的强人。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必须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超群智慧的真正的强者。

在第十一章《正心》中,我感受最深的是:有的人喜欢默默无闻,乐于奉献,施恩不图报;而有的人做了一点小事情就当丰功伟绩来大张旗鼓地宣扬,并且因此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于是,我自然而然地想起了一句名言:

“浅薄的水是爱喧哗的,而深邃的水是爱沉默的”,特别是历史和客观规律总是公平和公正的,谁做了多少的贡献大家都是一清二楚的,所以成绩不说跑不了,而问题不讲不得了,所以,在现实生活和工作中,一定要正确处理好成绩与问题的辩证关系,在中庸中不欺世盗名,浅尝辄止,有始无终,要修德立业,操行正道,持之以恒,坚持到底,在“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中贡献智慧和力量。在工作岗位上不图名利,乐于奉献,向古代的墨子、公输盘、(鲁班)、韩信等人学习,终身为实现自己的崇高理想而不懈地努力奋斗,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干出不平凡的工作成绩。当然,在现代社会中,现在已经不是过去的“酒好不怕巷子深”的了,适当的宣传和鼓舞鞭策仍然还是十分必要的。

但是,我们做什么的事情都不要太过分,必须要学深学透中庸,要恰如其分和适可而止,见好就收,这样才能够活学活用中庸之道和取得事业的成功。

在第十二章《知物》中,读后使我们明白了博大与精微、宏观与微观的辩证关系,所以在工作和学习中一定要克服一知半解和不求甚解的缺点,必须身体力行,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地不断探索和研究,像书中陈述的古代的魏征、范仲淹等人一样,刻苦学习,努力工作,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处心积虑,在深度和广度上苦下功夫,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坚定不移地、一步一个脚印地不断研究探索,努力磨砺出真正的本事,努力掌握高深的学问、科学技术和知识技能。

在第十三章《笃行》中,读后使我们真正了解了主观能动性和客观实际的辩证关系,我们人的主观能动性不可能离开客观实际和超出客观实际,一定要在客观实际的条件下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如果不是这样的话,那就必然会出现曾经有过的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违背自然规律和客观规律的“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的脱离客观实际的荒唐笑话而害国害民。又如现在不少发展中的国家走过去资本主义工业革命的老路而“先污染,后治理”,由此而给整个人类社会带来严重的生存危机和影响,各种大的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再如一些中小卫星城市养犬大部分都是“先建设,后规划”,结果现在走回头路再来重新规划建设而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所以,在中庸中一定要遵循客观实际而行正道,言必行,行必果,做到德行高妙,言行一致,牙齿当黄金,善始善终。例如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和清代的胡雪岩、春秋时期的晋文公(崇儿)就是这样的典型例子。

相反,我们千万不可能忘乎所以、阳奉阴违地为所欲为而乱来一通,结果得出南辕北辙、祸国殃民的结果而成为历史的罪人,如和珅等就是这样的反面典型。

在第十四章《修身》中,读后有这样的感想:我们在工作实践中一定要在安分守己的基础上“在其位,谋其事”,要向书中陈述的古代的张伯行等人学习,千万不能够心猿意马、朝秦暮楚和三心两意,更不能够铤而走险而干出荒唐至极的事情,甚至念念不忘有非分之想,整天与人勾心斗角和阳奉阴违,“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如果这样的话,那就是一事无成甚至掺败而望洋兴叹。如汉代的王莽改制就是得出这样的结果。

在第十五章《齐家》中,我读后有这样的感想:干任何事情,要取得成功,那就必须要不断地积累、借鉴、创造,再积累、借鉴、创造,然后无限地往复循环,这样才能够取得成功和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和水平。因为我们知道: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万丈高楼平地起”,没有量的积累,就没有质的变化。老子的《难易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养由基的百步穿杨、纪昌学射、愚公移山、孔子的诲人不倦等也是典型的例子。

在第十六章《齐家》中,读后我有这样的感想:就是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志,并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而物质是运动的,静止是相对的,物质是第一性,意识是第二性。

所以我们在工作中应该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心甘情愿而主动地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这样才能够成才和成功。

在第十七章《知天》中,读后我有这样的感觉:天道酬勤,成才的道路是公平的,其实每一个人都有成才的可能,就看主观的努力和客观的因素如何的了,在日常生活中,因为是金子总是会发光的,所以,“天生我材必有用”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如周文王、姜太公、孙膑等等就是这样的成功者。

同时,高尚的品德和坚忍不拔的性格、不到长城非好汉的顽强意志与毅力也是成才的基础和动因。

在第十八章《齐家》中,读后使我感觉到,一个人要成功事业,懂礼貌也是一个关键的因素。孔子说的“克己复礼”,说的就是个人的道德修养、人伦常礼、社会法制等三个方面。我们中国本来就是世界上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世界闻名的礼仪之邦,所以守礼懂节、文明礼貌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事业取得成功的关键。

如汉代刘邦、东汉的贾琮就是这样的典型例子。因此,在当今社会,在中庸行正道、行正礼、讲文明、讲礼貌、讲道德、讲义气是做好各方面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守礼懂节,才能够创出一个和谐温馨的文明科学的新世界;只有守礼懂节,才能够让世界更好地和平与发展;只有守礼懂节,才能为建设和平、小康、文明、科学、和谐、幸福、快乐的新中国打下扎实的基础。

在第十九章《齐家》中,读了之后的感觉是:我们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懂得孝道的国家,孝道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代的时候我们中国就有二十四孝的经典传奇。如书中所述的欧阳玉光、曾国藩、陆续等就是孝道的典型。

事实证明,只有忠孝道义,才能够承先启后和继往开来;只有忠孝道义,才能够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有所提高和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只有忠孝道义,百孝善为先,才能够在中庸的金光大道上阔步前进,为创建和谐、文明、尊老爱幼的幸福、小康、快乐、祥和的美好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第二十章《治国》中,读后我最大的感想和收获就是:古今中外,说到治国安邦,无论是帝皇将相,还是芝麻绿豆小品官,要真正治理好一个国家或者是一个小的地方,除了有良好的政策,大家清正廉洁、勤于政事、团结协作,用人得当、领导方法科学和有一班得力的文臣武将以及天时地利人和之外,最大的一点需要的就是真诚。俗话说:

心诚则灵,而要做到这点,那就必须要正确处理好“君臣之道、父子之道、夫妇之道、兄弟之道、朋友亲戚之道”等五项伦常和“智慧、仁爱、勇敢”等三种德行的关系,通晓治理国家的“修养自身、尊崇贤人、亲爱亲族、敬重大臣、体恤群臣、爱民如子、招纳工匠、优抚远客、安抚诸侯”等九条原则,在诚实勇敢、团结互助、奋力拼搏、周密完善、科学发展中完成整治理国家大业的任务和中兴。

在第二十一章《知性》中,我读后最大的感受是:为人处世贵在真诚和有诚意。内心真诚是人的天性,而接受教育而后明白道理是人的理性,天性和理性的有机结合才是真正的真诚和诚意。

我们知道,在当得社会现实中,内心的真诚胜黄金,真诚是中华民族最美好的品德;真诚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结果;真诚是维系社会和谐文明与发展进步的桥梁与纽带;只有有了真正的真诚和诚意,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地球、我们的世界才能够不断地和平与发展、文明与进步。真诚所至,金石为开,一个人只有真诚,才能够不怕艰难险阻而始终不渝、持之以恒地奋勇攀登而最终于达到成功和希望的顶点。心诚则灵,只有明白真诚的道理,心里才能够真正的真诚;只有真正的真诚,才能够中庸行正道,古代中国晋文公的“退避三舍”故事和胡雪岩诚信经商、质量第

一、买卖公平、讲究信誉等就是真诚、诚信而为人所感动的典型例子;只有真正的真诚,才能够使每个家庭融洽,社会和谐文明进步,人与人之间才能够和睦相处与团结友爱、互相帮助、患难与共、肝胆相照、亲密无间;只有人人都一样的真诚,我们的国家才能够蒸蒸日上、繁荣富强;也只有真正的真诚与文明,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地球、我们的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才会更加的美好。

在第二十二章《诚意》中,我读后最大的感觉和感受是:人而无信,不知其可。真诚、诚意、诚信是一个人的最高境界和最美好的道德行为和规范;真诚诚意、诚信是中庸之道的具体表现和最难能可贵之处;真诚、诚意、诚信就像一块金子,它到那里都是金子,它到那里都会发光。

一个人只有有了真正的诚意和真诚、诚信之心,才能够最大限度地充分发挥一个人的才能,最大限度地开发智慧聪明和培养炼就能力,才能够英雄有用武之地,才能够最有希望达到成功的彼岸喝光辉的顶点。如宋代的胡铨就是忠贞报国、真诚而赤胆忠心这样的典型例子,同时,古代的荀子也是一个讲究真诚和诚信动机良好的典型,又如:三国演义里的吕布,如果他能够听信谋臣陈宫的真诚劝简和正确的出谋划策,那他就不至于被曹操活捉而被万千乱箭射死的了;所以,只有真诚和真心实意,我们的社会才能够和谐、文明、快乐、幸福、小康、发展、进步;只有真诚和真心实意,我们国家的科学技术才能够发展得更快,高新科技的发展迎头赶上欧美和科教兴国才不是一句空话;只有真诚和真心实意,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社会才能够出现“唯才是举”而不是“唯钱是举”、“唯财是举”的良好局面,才能够最大限度地争取国内外的人才、特别是高精尖人才向我们国家靠拢和看齐,人才兴国才不至于是一句大话和假话;只有真诚和真心实意,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我们的世界才能够和睦相处、团结友好、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和平共处、平等相待、科学发展。

在第二十三章《诚意》中,我读后的最大感受就是在工作和学习、生活中,一定要善于抓住工作的重点,善于抓住主要的矛盾,只有抓住了主要矛盾和工作的重点,才能够把握住主旋律,才能够把握住大局和大的方向,才能够为取得工作的胜利和成功打下扎实的基础和吃上定心丸;只有抓住了主要矛盾和工作的重点,才能够正确行中庸,在中庸中走上正本清源的金光大道;只有抓住了主要矛盾和工作的重点,才能够不断创新和发展;只有抓住了主要矛盾和工作的重点,才能够有希望达到成功的巅峰和顶点。但是,在工作和实际生活中,我们一定要在抓住主要矛盾的同时也要绝对不能够忽视次要矛盾,因为万丈高楼平地起,忽以善小而不为,天下间是没有无源之水、无本之末的,一望无际的汪洋大海也是由滴滴心泉汇聚而成的。所以我们不要因为事情的细小而不为之,有的时候细节也可以决定成功与失败,这就叫做一着不慎,满盘皆输,这个在现实生活中那古今中外的教训都是非常的深刻的。

因此,我们必须一步一个脚印地、脚踏实地地、实事求是地打好基础,在扎实的基础上才能够不断地创新、提高与发展,正确处理好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在抓住主要矛盾的同时抓好次要矛盾。

在第二十四章《治国》中,我读后的感受是:心诚则灵,心诚可以达天,心诚可以融洽四海,真诚可以使天下无敌;真诚可以通达天下;真诚可以志存高远;真诚可以和谐融洽全世界,心诚可以装下整个宇宙。所以,真诚是我们人类社会的最高理想境界和崇高的理想与幸福的标准。

只有真诚和内心充满诚意,才能够真正能够治国安邦;只有内心的真正真诚和诚意,才能够创造出更加幸福美好和谐快乐文明的今天和明天,我们的生活才能够更加的幸福与美好、欢乐与祥和。所以,内心的真正真诚和诚意可以预知未来,可以如愚公移山一样真诚而感动上帝而金石为开,内心的真正真诚和诚意可以树立“天下为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为人类的共同事业而谋幸福的崇高志向和远大理想,可以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而茅塞顿开,可以在画龙点睛和锦上添花的基础上而熠熠生辉。如近、当代的孙中山、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政治家、思想家就是这样的典型。

在第二十五章《诚意》中,我读后最大的感受和收获是:只要人人都能够内心的真正真诚和诚意、诚信,那我们整个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多美好幸福。我们人类社会本来就是从愚昧野蛮中而不断向文明进步发展的方向发展的,而我们人类只有内心的真正的真诚和诚意,才能够获得自我完善、自我修正、自我提高、自我发展的根本途径。

所以,我们人类也应该责无旁贷地进行不断地自我完善,不断地修正错误,在不断地修炼和不断的完善中而达到中庸真诚、诚意行正道。在中庸真诚、诚意行正道中而达到全社会的和谐、融洽、文明、发展与进步;在中庸真诚诚意行正道中而最大限度地获得仁、义、礼、智、信和大家的支持和帮助。

在第二十六章《博学》中,我读后最大的感受和收获是:只有内心真正的真诚,才能够最大限度地获得智慧,在获得智慧中而能够坚忍不拔地、持之以恒地博览群书、璧联珠灿耀群芳、博学多才而成为真正的博学者;只有内心真正的真诚,才能够真金不怕烈火炼;也只有内心真正的真诚,才能够修炼出真正的黄金;只有内心真正的真诚,才能够持之以恒地战斗不息,博学步止;也只有内心真正的真诚,才能够广博深厚、悠远长久和高大光明,才能够涉深潭,见蛟龙;也只有内心真正的真诚,才能够心怀世界,极目宇宙和光明正大地行中庸之道。相反,如果心存奸诈,互相勾心斗角而割席断交,那就一定会受到真诚的惩罚,最后机关算尽而自食其果而成为历史上的千古罪人,如宋朝的秦桧、明朝的严嵩、清朝的和珅等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在第二十七章《修身》中,我读后最大的感受和收获是:一个人必须要有自己的理想、目标和具体的科学的行动,立志、工作、成功是登堂入室的三大因素。在充满崎岖险阻的人生道路上,一定要善于避实击虚和在曲折中前进,在走投无路或者无路可走的时候有的时候明哲保身、见风使舵和改变策略而实现“车到山前必有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目标也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但是这个绝对是不在丧权辱国和奴颜媚骨的前提下进行,要不然,那就大相径庭和南辕北辙的了。同时,必须要有高尚的品德与修行,必须要在公正廉明的基础上,要不然,那这样的明哲保身即是损公肥私、龌龊不堪的历史罪人了。

在第二十八章《明道》中,我读后最大的感受和收获是:集思广益、广开言路是取得事业和工作成功的桥梁和纽带,是登堂入室的前提和基础,是解决矛盾的关键,是形成科学理论和智慧的基石。俗话说“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和“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就是这个道理。

独断专行、刚愎自用、我行我素、一意孤行而自以为是,最后一定会失败或者身败名裂。如西楚霸王项羽、前秦皇帝苻坚等就是深刻的教训的反面典型。

在第二十九章《明辩》中,我读后最大的感受和收获是: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明辨是非,有实际的、具体的行动,有良好的信誉和德性,尊守承诺是使人信服和立德、立功、立言的基础和关键。

如历史上的商鞅就是一个取信于民和用自己的行动和实践来说话和言必信、行必果的例子。言而无信,不知其可,实干兴邦,空谈误国。历史上的“两兄弟射雁”和“刻舟求剑”的典故就是最生动的例子。

所以,我们在工作实践中一定要少说多干,多实践、多行动,多体验,多动脑,多兑现,千万不要做“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或者是纸上谈兵,只讲不做,夸夸其谈,徒有虚名,掩过饰非,空口无凭,说话不算数。

在第三十章《知法》中,我读后最大的感受和收获是:知法也就是榜样,火车要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所以,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早在六七十年代,雷锋、焦裕禄、苏宁等一批先进的典型榜样曾经成为人们心目中的偶象而极大地鼓舞、激励着人们奋发向上而产生了巨大的鼓舞力量和源泉,为推动整个社会的文明进步发展都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今天,孔繁森、任长霞、冯理达、吴大观等一大批先进典型人物在社会中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且激励着人们纯洁心灵、大公无私、无私奉献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光辉榜样而不断前进。

在第三十一章《修身》中,我读后最大的感受和收获是:言行一致、说到做到表里如一,并且具备“圣、仁、义、礼、知等五德是修身养性和树立威信、赢得人们的普遍赞誉和信任和形成光辉榜样的关键。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只有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真诚诚信,才能够为实现人生的座标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第三十二章《诚意》中,我读后最大的感受和收获是:一个人如果好高楘远、眼高手低、不切边际,那他始终实现不了理想与抱负,只有结合自己的具体实际,根据自己的知识技能天赋秉性的高低,实事求是地确定自己的理想目标,由表及里而真诚地树立起理想和目标,通过具体的行动,树立良好的品德信誉和修养,这样才能够达到目标和实现理想,在中庸行正道中最后取得成功和胜利,如我国古代的数学家祖冲之就是典型例子。

在第三十二章《正心》中,我读后最大的感受和收获是:科学的方法和丰富的经验是取得成功与胜利的关键。只有有了正确的、科学的方法,才能够高屋建瓴、事半功倍、捷足先登地达到目的和实现自己的理想;只有有了正确的、科学的方法,才能够胸有成竹、义无反顾地为实现既定的目标而持之以恒地努力奋斗。

中庸鸣彩凤,国学赋诗心。读完《中庸》一书,我觉得它是一部厚重的精神文化宝典,是我国古代精神思想文化的宝贵财富,是启迪人们心灵和获取智慧的重要发宝,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力量源泉,是鼓舞人们奋发向上、奋力拼搏和树立远大理想和崇高志向的平台,是修身立德、培养美好情操和品德的基石。正如诗云:

(一)常行正道得中庸,道德品行宽恕容。

世界和谐高境界,中华国粹九州融。

(二)修身养性得中庸,美德心扬国粹弘。

博大精深明理义,古为今用日今红。

(三)天人合一话中庸,仁义宽心扬国忠。

国学今兴吟正韵,神州盛世正航风。

(四)中庸之道正人生,国学弘扬旭日蒸。

盛世中华和玉韵,东方狮醒奋长征。

中庸读书笔记 篇8

《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是子思所作。《中庸》在宋代的时候被朱熹从《礼记》中抽出来,和《论语》、《孟子》、《大学》合称为“四书”,成为儒家推崇的必读书目,可见它们作为儒家经典的组成部分价值独特,影响深远。

《中庸》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毛泽东同志盛赞孔子的中庸思想是对人类的重大贡献。程颐说:“不偏不倚叫做中,不变不更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

以中庸之道处世,能调和各方面的关系。中庸讲的是人之根本,强调做人的艺术和做事的方法。如何让各种各样的人去掉差异而只取共同,即让众人都觉得恰到好处,关键要在无我的前提下讲究情景真理。例如,用极其尊重的方式提出对权威观点的挑战,既达到了陈述自己观点的目的,同时又将对人的尊重推向极致,使众人都觉得恰到好处,易于接受。孔子面对弟子的过人或不及之处,能正确的对待,并不一味发扬长处,而正是忠于“不偏不倚”。面对才华横溢,不放弃收敛锋芒;面对勇敢,不放弃畏惧;面对矜庄,不放弃随和……我想,孔子之所以成为圣人,就在于此。

中庸读书笔记 篇9

《中庸》一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其哲理深奥、思辨性强、体系严谨,历史上人们对中庸之道的理解莫衷一是,连孔子都认为“中庸之难哉”。作为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很是重要的思维方**和践行本体论,对于现代人进行修身养性、提高思想深度具有重大的启迪意义。

《中庸》是我国儒家的重要哲学经典,是有深刻哲理的的古代思想文献,体现了儒家在修身、治国、处世等方面的伦理道德思想。中庸所追求的为人修养的最高境界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庸思想绝不是大众商品而是高档耐用的奢侈品,虽然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真正做到,但是我们不能放弃学习和追求,相反,我们应该修炼身心、孜孜以求、不断地提升自我的修养境界。

中庸是一种理想标准。在我看来,中庸即是对于一切客观存在的事物都加以包容,并合理利用,在具体的运行中作出恰当的先择,把握适度。朱熹还表示,主持人是公正的,没有过错,要在两端寻找契合点,在动态变化中做到恰到好处。

摆在你面前的永远有三种选择:极端、折衷、中庸,我们无论是做什么事情,要谨记的便是把握最合适的尺度和分寸感。

中庸是一种哲学智慧,对个人、民族、国家都具有重要意义。中庸之道的主要原则有三条:一是慎独自修,二是忠恕宽容,三是至诚尽性,这都是为人处事的灵丹妙药,对个人人生的发展也有着很重要的指导作用,它教导我们包容他人,理解他人,不偏不倚,公正平和,能够使人们达到求真、求善与求美的统一。

长期以来能够坚定意志,提升人格,净化心灵,涤荡私欲,不单单是为了生存而生活,而是能更好地活出生活的质量和美感。中庸思想作为不断完善民族意识和民族心理,树立民族风格的契合点,是一种最理想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意识的境界,不断挖掘中庸思想中的各种智慧,更好地凝聚民族性格,为社会的进步发展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我们要坚持中庸、不偏激、不沉默,继续走和平发展道路。

由此可见,恰当把握好中庸之道,处理人际关系、国际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才能达到社会的真正和谐,对人类世界产生重要的影响。

上课时间:周四一二节

学号:41504139

姓名:贺欢

中庸读书笔记 篇10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古典文化名著是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最近阅读了《大学中庸》,真是让我受益匪浅,可谓是与古人对话,与文化同行。

《大学中庸》这本书包括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大学》,一部分是《中庸》,它们都是《礼记》中的一部分。

《大学》包括十一章的内容,分别是经述,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知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修身齐家,齐家治国,治国平天下。《大学》以人的修身为核心,提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亦是皆以修身为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为修身的方法,强调人的修身养性不只是内省的过程,更是同外物相接触,**物理而获得知识,培养道德品性,完善人格的过程。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就是朱熹所说的“三纲领”,强调道德修养的三重境界,弘扬德行,使民众自新,达到教化天下的极致。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朱熹所说的“八条目”。

“大学”到底指的是什么呢?这让我想到了另外一组概念——“本我、自我、超我”。“本我”即是人的原始性、动物性,这是与生俱来的,自然不用后天学习。

“小学”中该学到的是为了适应社会生存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是用来约束自己的基本行为,并且受限于时代和社会,更像“自我”的要求。而“大学”阶段的要求“穷理、正心、修己、治人”是在精神上更道德化的“自我”。

读《大学》的过程中让我清楚了格物致知的概念,原来只是听说过而已,不知道其中的内在涵义,现在读完之后有豁然开朗的感觉,对这个概念有了一个深刻的把握。“格物”即**事物的道理,从而扩充知识,增长智慧。“格”是格除的意思,即格除自己的思想杂志,使自己不被物欲所**,而蒙蔽了自己的本性,使自己不受恶行的玷污,而污染了自己的心灵,使自己的行为高尚,使自己的心灵美好,而使自己的修养提高。

所谓“致知”就是想获得知识就必须研究事物,就必须接触事物而彻底穷尽它的道理,两词合起来,格物致知就是穷究事理。增长知识和智慧,以达到至善的境界。

对于“中庸”的理解,以前只知道一些皮毛而已,当自己去真正研读时才知道其内容之多。在第二章《时中》的“时”,不仅指时间,时代,也指时机,既不要超越所属的阶段,也不要被时代抛弃,既不能急躁冒进,也不可故步自封。

儒家思想中的最高思想境界是中庸,这里的“中庸”有包容和利用的意思。它意味着一切客观存在都应该被合理地包容合理用。在具体的事件中,无论其性质如何,都具有一定的必然意义,都应该被接受。但在具体操作中,要作出适当的选择,把握适度。

也就是说,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应该作出适当的行为。庄子在《齐物论》中认为“中庸”是这样的:“中”是原则,“庸”是实践,中庸就是知行合一的。

朱熹对中庸的理解,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中庸说起来简单,可是当我们在生活中能够做到太难了。因为做到中庸就要做到不偏不倚,无过不及,在两端中寻求契合点,在动静变化中做到恰到好处,这对于现实中的我们的确是很难的事情。

《中庸》一书还突出地体现了“慎独”和以诚待人的思想:“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所谓“诚”,就是真实无妄,实在而没有虚假。

“诚”是天地万物自身生存的道理,达到“诚”是人应该遵循的道理。子思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赋予“诚”以精神的意义,强调“诚”的重要性。

国学,不仅仅是传统文化,不仅仅是先进文化,不仅仅是时尚文化;也不仅仅是自然国学,不仅仅是生命国学,不仅仅是家庭国学,不仅仅是公益国学;国学更是一种起源于原始太初而传承于历史现实的活着的正在继续的中正文明、和谐文化,是中华民族核心的价值理念和追求,是数千万年来,中国人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高度总结,是中华母亲的乳汁,是中华儿女的血脉、精神和灵魂,是中国人信仰的天空和大地。

中庸读书笔记 篇11

《中庸》原文“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喜怒哀乐的情绪还没有发生的时候,心是平静安宁祥和无碍的状态,称之为“中”;如果情绪之发生时也能由这种“中”的状态控制,则称之为“和”。『中』的状态是人性最本初和自然的状态,也是天下万事万物的根本,人对事物发出情绪能够用『和』原则来自制,则是最接近道的。《中庸》强调中庸之道是人们片刻也不能离开的,但要实行“中庸之道”,还必须尊重天赋的本性,通过后天的学习,即《中庸》所说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天命之谓性”,是说人性是由天赋予的。“率性之谓道”,是说循着这种天性而行就合于道,认为人性是善的。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治儒家之道,所以说“修道之谓教”。实行“中庸之道”既是率性问题,也是修道的问题,这是发展了孔子“内省”和曾子“自省”的教育思想。《中庸》又提出了有德之人必须好“三达德”,实行“五达道”,才能达到“中庸”的境界。所谓“五达道”即“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处理这五方面关系的准则是:“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夫义妇顺”、“兄友弟恭”、“朋友有信”。“五达道”的实行,要靠“三达德”:智、仁、勇。而要做好“三达德”,达到中庸的境界,就要靠“诚”。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人们努力进行主观心性的养成,以达到“至诚”的境界。

系统地阅读过《中庸》,对古文经典有了粗浅的认识,仿佛脱胎换骨似的,对古文经典有了全新的认识,即使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他们文章中的观点仍不过时,因为古人、今人及将来的人,心性是一样的,对事物的看法,做人做事的原则都有相通之处,不管时事如何变迁,作为生命主体的人都是一样的,无论什么时代都有共性。

为什么四书能传承不息?读完《中庸》过后,我算有了一点领悟,因为它们是中华文明的传承,更因为它们本身就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历风风雨雨,经岁月的沉淀,而历久弥新,不会过时,就看你用什么眼光去读了。

文档为doc格式。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2024中庸读书笔记11篇》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教育笔记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中庸读书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最新中庸读书笔记集锦 有关“中庸读书笔记”的内容是栏目小编为您带来的,在作品这本书当中描述的一些情节,让阅读者会留下深刻印象。 真正的读后感要融会贯通才得以形成,我们需要彻底了解该书的要旨,如何写出很专业的作品读后感呢?希望您阅读后有所收获!...
    2023-04-17 阅读全文
  • 《中庸》读书笔记700字(精选6篇) 古语言: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一个人想要获得成功,书籍就是他/她最可靠的朋友,网络上有很多关于作品的阅读分析,想信您在阅读后也有所得,这时候,我们可以去写下一篇读书笔记来记录自己的感悟,我们能从优秀的读书笔记中写到什么呢?经过我们精心整理,推出《中庸》读书笔记,请继续阅读本文相关内容!...
    2023-02-21 阅读全文
  • 《范进中举》读书笔记11篇 古语言: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我们经常需要读大量有深度的书籍,比如经典作品等,它是人类知识的总结。而阅读作者写的作品后,心中感触颇多,让人忍不住吐露出来,为了记录文章中自己喜欢的句子以及阅读文章的感受,一篇读书笔记是很有必要的,你对写读书笔记熟悉吗?为此,我们特意呈上“《范进中举》读书笔记...
    2023-01-31 阅读全文
  • 昆虫记读书笔记11篇 幼儿教师教育网的编辑特别推荐一篇网络上最超赞的“昆虫记读书笔记”文章,我相信您阅读后一定会有许多读后感。在读的时候,可以把自己所思所感以文字记录下来。欢迎您一直关注我们的更新,同时收藏我们的网站以获取最新动态!...
    2024-01-29 阅读全文
  • 受戒读书笔记11篇 众所周知,身为一名合格的人们教师,我们更应该观察和分析自己的教育方式,而教育笔记可以丰富老师授课经验,提高主观能动性。优秀的教育笔记范文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受戒读书笔记11篇",希望你更多关注本网站更新。浸染于世俗,被琐事缠绕,为现实所伤,突然读到汪曾祺的小说《受戒》,一种似曾相识、久违...
    2023-10-30 阅读全文

有关“中庸读书笔记”的内容是栏目小编为您带来的,在作品这本书当中描述的一些情节,让阅读者会留下深刻印象。 真正的读后感要融会贯通才得以形成,我们需要彻底了解该书的要旨,如何写出很专业的作品读后感呢?希望您阅读后有所收获!...

2023-04-17 阅读全文

古语言: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一个人想要获得成功,书籍就是他/她最可靠的朋友,网络上有很多关于作品的阅读分析,想信您在阅读后也有所得,这时候,我们可以去写下一篇读书笔记来记录自己的感悟,我们能从优秀的读书笔记中写到什么呢?经过我们精心整理,推出《中庸》读书笔记,请继续阅读本文相关内容!...

2023-02-21 阅读全文

古语言: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我们经常需要读大量有深度的书籍,比如经典作品等,它是人类知识的总结。而阅读作者写的作品后,心中感触颇多,让人忍不住吐露出来,为了记录文章中自己喜欢的句子以及阅读文章的感受,一篇读书笔记是很有必要的,你对写读书笔记熟悉吗?为此,我们特意呈上“《范进中举》读书笔记...

2023-01-31 阅读全文

幼儿教师教育网的编辑特别推荐一篇网络上最超赞的“昆虫记读书笔记”文章,我相信您阅读后一定会有许多读后感。在读的时候,可以把自己所思所感以文字记录下来。欢迎您一直关注我们的更新,同时收藏我们的网站以获取最新动态!...

2024-01-29 阅读全文

众所周知,身为一名合格的人们教师,我们更应该观察和分析自己的教育方式,而教育笔记可以丰富老师授课经验,提高主观能动性。优秀的教育笔记范文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受戒读书笔记11篇",希望你更多关注本网站更新。浸染于世俗,被琐事缠绕,为现实所伤,突然读到汪曾祺的小说《受戒》,一种似曾相识、久违...

2023-10-30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