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2024古诗《春望》教案锦集

发布时间:2024-06-27

学生们有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也是离不开老师提前备好教案课件,需要我们认真写好每一份教案课件。教师制作教案是教育教学科学之道的具体实践。想要学习有关“古诗《春望》教案”的知识吗请看本文,请定期浏览我们的网站以了解更多相关信息!

古诗《春望》教案【篇1】

一、 导入

公元756年7月,爱国诗人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好,去投奔肃宗。可是途中被安史之乱的叛军俘虏,带到已经失守的长安,他亲眼目睹了沦陷后的长安之萧条零落,身历逆境,忧国思家,不免感慨万端,于第二年的三月写下了《春望》。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春望》这首古诗。

二、简单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三、结合预习,初步学习古诗。

1、范读,学生注意字音。

2、自读,准确流利。

注意读准下列字音:抵 搔 浑 簪

工具书,扫除文字、词语障碍。

抵,值,相当;

浑,简直

簪,古人用来别发连冠的首饰。

四、小组合作,疏通诗歌大意

结合预习、书下注释、相关资料等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诗歌大意。

(诗歌大意:国家已经破碎不堪,只有山河还在。长安城里又是春天了,但是经过叛军的烧杀抢掠,早已满目荒凉,到处长着又深又密的草木。虽然春花盛开,但看了不是使人愉快,而是让人流泪,觉得花好像也在流泪;虽然到处是春鸟和鸣,但心里由于和家人离别而忧伤,听了鸟鸣,不仅不高兴,还让人惊心。战乱持续了很长时间了,家里已久无音讯,一封家信可以抵得上一万两黄金那么宝贵。由于忧伤烦恼,头上的`白发越来越稀少,简直连簪子也别不住了。)

五、再读诗歌,读出自己的理解。

六、背诵古诗。

古诗《春望》教案【篇2】

一、理解诗的意境

这首诗是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三月,杜甫在长安时所作。当时长安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满目荒凉。诗人触景生情,抒写了伤乱的感慨。

诗的前四句写春天的长安城的败象,包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高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触目惊心,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坠泪惊心。

前四句诗人俯仰瞻观,由近而远,由远而近,从城到山河,由满城草木到花鸟。感情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亲人的惨威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更增一层悲哀。

二、问题探究

1、这首诗写于国家危难之时,诗中都蕴含了诗人深深的爱国情怀。这首诗最能体现爱国深情的词或句子是什么?为什么?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个“深”字写尽山河破碎,人民离散。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因为感时伤怀,加之久别思家之苦,即便是面对鸟语花香的春景,不但无心赏玩,反而落泪心惊。“溅”“惊”二字,在句中都是使动用法,意思是花使我的泪水飞溅,鸟使我的心灵惊悸。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连三月”见战祸之长。“抵万金”极言家书难得。足见思家之苦。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苦痛无法排解,搔头更增哀叹。 )

2、引导学生说说每句都描写了什么?这些形象各有什么特点,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

(写了国都、山河、城、草木四种形象。国破,山河依旧,城春,草木深。这是一幅沦陷中长安城的破败景象: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使人满目凄然。)

3、颔联写了哪几个形象,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

(烽火连天,兵荒马乱,“家书”承载着亲人的牵挂和眷念。诗人盼望得到一封家书,然而终归是失望,我们仿佛看到诗人满头白发如冰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 )

4、深入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的意思

“感时花溅泪”——感伤国事,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恨别鸟惊心”——伤心离别,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其实在这里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意思为:由于为国事而感到伤心,为离别而感到遗憾,所以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

5、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前四句抒发了诗人面对国都沦陷,山河破碎而产生的沉痛和忧伤之情,颈联抒发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牵挂之情,尾联写忧国思家的感情,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叹息衰老,又多了一层悲哀。)

6、名句品评。如“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奥妙在哪里?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举手搔头,意欲解愁,可是搔头解愁愁更愁,稀疏短发,几不胜簪,顿觉衰老,更增一层悲哀。

三、体会诗人的情感,带着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背诵。

四、总结

《春望》集国优、家愁、人衰之情于一体,读后让人百感交集。诗人借景抒情,言为心声,真切动人的玑珠般的词句,牵动着我们每个人的心。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得铿锵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而不衰。

板书设计:

春望

杜 甫

景 情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忧国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古诗《春望》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加强合作学习,养成自主、探究、交流的良好习惯。

2、过程与方法:

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体能动作用和创新精神的原则,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体会诗中的爱国深情。

3、情感与价值观:反复朗诵诗歌,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板书设计】

春望

杜甫

景 情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忧国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思亲

浑欲不胜簪

【教学方法和手段】

讨论交流为主。

【教学步骤】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学生介绍“安史之乱”,然后教师简介背景:756年6月,叛军攻占长安。这年七月,杜甫只身去灵武投奔肃宗。不幸在路上被叛军虏到长安。第二年三月,他目睹沦陷的京都到处是破败的景象,无限思念寄居在远方的妻小,用饱含感叹的笔调写下了著名的诗篇《春望》。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二、录音,然后做练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花溅泪( ) 搔更短( ) 不胜簪( )

2、解释加点的字:

城春草木深( ) 浑欲不胜簪( )

三、探究文章内容

1、整体感知,听配乐朗诵,初步体会诗的节奏和感情。

2、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全诗,如果学生有不理解的地方,师生共同研讨。

3、小组讨论交流:

⑴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怎么知道的?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个“深”字写尽山河破碎,人民离散。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因为感时伤怀,加之久别思家之苦,即便是面对鸟语花香的春景,

不但无心赏玩,反而落泪心惊。“溅”“惊”二字,在句中都是使动用法,意思是花使我的泪水飞溅,鸟使我的心灵惊悸。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连三月”见战祸之长。“抵万金”极言家书难得。足见思家之苦。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苦痛无法排解,搔头更增哀叹。

情感:抒发了国破家亡、忧国思亲的沉痛悲苦之情。

⑵ 你最喜欢其中的哪句诗或哪几句诗?为什么?

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有创新者,只要合理,都给予肯定。

四、课上练习

1、小组之间开展朗诵比赛,比哪一组朗读得最有感情,最为流畅。

2、默写这首诗。

3、思考:吟动人诗篇,品诗中深情。古人触景伤怀,为国忧思,这给了你哪些启发?

交流、点评。

4、学生活动:

列举中国爱国名人名言或他们的爱国事迹1例。

五、课堂总结

本节课通过讨论交流我们理解了 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学习了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希望同学们今后多加练习,养成良好的朗读诗歌的习惯。

Yjs21.Com更多幼儿园教案扩展阅读

古诗江南春教案


栏目小编费尽心思整理了最新的"古诗江南春教案",阅读完后,您的知识将得到丰富。老师早早地准备好每节课的教案和课件,每位老师都需要将教案课件设计得更加完善。上课时,老师会依照教案课件进行实施。

古诗江南春教案(篇1)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句,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4.学习作者边观察边想像以及动用各种感官从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学习重难点:理解诗句,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学方法:讲授法    谈话法    读书指导法    自主学习法

教学过程:

1.简介惠崇。惠崇是北宋有名的和尚,著名的画家,善于画鹅、鸭等小动物。

2.出示《春江晓景》图,这是惠崇画的一幅画。

3.简介诗人苏轼: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他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高造诣。《惠崇》这首诗就是他为好友惠崇的这幅画题写的。

1.熟读诗句,勾画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

2.组内交换意见,扫除障碍。

3.指名试着说说诗句的意思。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节奏、语调、语速)。

2.边读边想象诗的意境。

(1)认识蒌蒿、芦芽、河豚。

河豚:味道鲜美但肝脏等部位有剧毒的鱼。在近海,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2)抓住诗中具体景物,展开丰富想象。

①边吟诵,边想象画面。

②用自己的话描绘画面内容。

3.诗人从哪些景物感受到春天就要来了?

明确:桃花刚开,鸭子戏水、蒌蒿长势很旺、鲜嫩的芦笋从土里钻出。

4.诗的最后一句是画面上的景物吗?

1.读了这首诗,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明确:作者抓住了画面上几枝桃花、嬉戏的鸭子、满地的蒌蒿、短短的芦芽,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活生生的江南水乡春景图。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正是河豚欲上时”从画面上看得到吗?

明确:这是作者通过观察岸上、水面之物引发的联想,它在告诉人们:桃花开放、春江水暖、蒌蒿满地、芦苇冒尖,也就是河豚上游产卵繁殖的季节。

五、指导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对照画面朗读。

2.背诵古诗,想象画面。

[《春江晓景》 教案教学设计]

古诗江南春教案(篇2)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江南春》;

3.理解诗句,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4.学习作者边观察边想像以及动用各种感官从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l.惠崇是北宋有名的和尚,著名的画家,善于画鹅、鸭等小动物。

2.出示《春江晓景》图,这是惠崇画的一幅画。

3.简介诗人苏轼: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他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高造诣。《惠崇春江晚景》这首诗就是他为好友惠崇的这幅画题写的。

熟读诗句,勾画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字音、停顿、语调、语速等)。

2.边读边想象诗的意境。

(1)认识蒌蒿、芦芽、河豚,减缓想象难度。

河豚:味道鲜美但肝脏等部位有剧毒的鱼。在近海,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2)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绘画面内容。

3.诗人从哪些景物感受到春天就要来了?

4.诗的最后一句是画面上的景物吗?

1.读了这首诗,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作者抓住了画面上几枝桃花、嬉戏的鸭子、满地的蒌蒿、短短的芦芽,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活生生的江南水乡春景图。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正是河豚欲上时”从画面上看得到吗?

(这是作者通过观察岸上、水面之物所进行的联想,它在告诉人们:桃花开放、春江水暖、蒌蒿满地、芦苇冒尖,也就是河豚上游产卵繁殖的季节。)

l.指名背诵第一首诗。

2.描述诗意。

诗人苏轼笔下描绘画中的江南春景是那么美,现实中的江南春天又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

杜牧,字牧之,今陕西省西安市人。二十六岁中进土,曾做过幕僚,很不得志。他关心民生疾苦,在任地方官期间为人民做了一些好事。

1.自由诵读古诗。

2.借助工具书,自己理解诗意。

(1)指名朗读。

(2)解释词语:

“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楼台”

(3)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5.《江南春》写出了江南春天的哪些特点?(到处是黄莺宛转啼鸣,到处是绿叶红花相互映衬。依山临水的城乡,迎风招展的酒旗。)

6.诗的前两句抓住了黄莺、红花、绿叶、水乡、山城、酒旗、春风等七种景物来描写,共同构成了一幅春天江南的画面。

7.后两句还是描写江南春天的吗?

读后两句诗,体会一下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8.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两首古诗同是诗人笔下描绘的'江南春景,可表达的思想感情却不相同,想一想,自己是怎样体会出来的。

1.背诵课文。

2.默写《江南春》。

3.抄写生字词两遍。

4.依据《江南春》这首诗歌的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这首诗配一幅画。

教学目标 :

1.了解两首古诗所描写的景色,从中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3.有感情地吟诵、背诵两首古诗并会默写。

学习目标:

学习第一首诗《惠崇春江晚景》,理解诗句的意思,背诵古诗。

教学步骤 :

1.简介惠崇。惠崇是北宋有名的和尚,著名的画家,善于画鹅、鸭等小动物。

2.出示《春江晓景》图,这是惠崇画的一幅画。

3.简介诗人苏轼: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他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高造诣。《惠崇春江晓景》这首诗就是他为好友惠崇的这幅画题写的。

1.熟读诗句,勾画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

2.组内交换意见,扫除障碍。

3.指名试着说说诗句的意思。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节奏、语调、语速)。

2.边读边想象诗的意境。

(1)认识蒌蒿、芦芽、河豚。

河豚:味道鲜美但肝脏等部位有剧毒的鱼。在近海,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2)抓住诗中具体景物,展开丰富想象。

①边吟诵,边想象画面。

②用自己的话描绘画面内容。

3.诗人从哪些景物感受到春天就要来了?

明确:桃花刚开,鸭子戏水、蒌蒿长势很旺、鲜嫩的芦笋从土里钻出。

4.诗的最后一句是画面上的景物吗?

1.读了这首诗,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明确:作者抓住了画面上几枝桃花、嬉戏的鸭子、满地的蒌蒿、短短的芦芽,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活生生的江南水乡春景图。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正是河豚欲上时”从画面上看得到吗?

明确:这是作者通过观察岸上、水面之物引发的联想,它在告诉人们:桃花开放、春江水暖、蒌蒿满地、芦苇冒尖,也就是河豚上游产卵繁殖的季节。

(五)指导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对照画面朗读。

学习目标:

学习第二首诗《江南春》,理解诗句的意思,背诵古诗。

1.指名背诵第一首诗。

2.指名描述诗意。

古诗江南春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能背诵古诗。

2、能根据相关资料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通过诵读,感受作者这首题画诗中写实与想象相结合的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出示春江晓景图,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1.简介惠崇。惠崇是北宋有名的和尚,著名的画家,善于画鹅、鸭等小动物。

2、出示《春江晓景》图,这是惠崇画的一幅画。

3.简介诗人苏轼: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他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高造诣。《惠崇春江晓景》这首诗就是他为好友惠崇的这幅画题写的。

1让学生借助拼音,读通读顺古诗。

2、教师范读。

3、指生读。

5、讲解学生不理解的词语的含义:

蒌蒿:一种生长在洼地的多年生草本植物,花淡黄色,茎高四、五尺,刚生时柔嫩香脆,可以吃。

河豚:鱼的一种,学名“鲀”,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产于我国沿海和一些内河。

6、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含义,教师予以补充。

7、学生齐读诗歌。

1、出示春江晓景图,让学生找出图诗对应的地方(竹外桃花三两枝、鸭子、蒌蒿满地芦芽短)

2、找生指出古诗中诗人想象的地方(春江水暖鸭先知、正是河豚欲上时)

3、学生自由读古诗,想象作者的写实与想象的景物,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学生互议所体会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3) 学生反复练读。

四、熟读成诵,感悟意境。

2、全班背诵古诗,学生能自然感悟诗歌意境。

课外诵读一篇写春的古诗。

[惠崇《春江晓景》教学设计 (西师版三年级下册)]

古诗江南春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两首古诗所描写的景色,从中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3.有感情地吟诵、背诵两首古诗并会默写。

学习目标:

学习第一首诗《惠崇春江晓景》,理解诗句的意思,背诵古诗。

教学步骤:

1.简介惠崇。惠崇是北宋有名的和尚,著名的画家,善于画鹅、鸭等小动物。

2.出示《春江晓景》图,这是惠崇画的一幅画。

3.简介诗人苏轼: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他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高造诣。《惠崇春江晓景》这首诗就是他为好友惠崇的这幅画题写的。

1.熟读诗句,勾画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

2.组内交换意见,扫除障碍。

3.指名试着说说诗句的意思。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节奏、语调、语速)。

2.边读边想象诗的意境。

(1)认识蒌蒿、芦芽、河豚。

河豚:味道鲜美但肝脏等部位有剧毒的.鱼。在近海,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2)抓住诗中具体景物,展开丰富想象。

①边吟诵,边想象画面。

②用自己的话描绘画面内容。

3.诗人从哪些景物感受到春天就要来了?

明确:桃花刚开,鸭子戏水、蒌蒿长势很旺、鲜嫩的芦笋从土里钻出。

4.诗的最后一句是画面上的景物吗?

1.读了这首诗,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明确:作者抓住了画面上几枝桃花、嬉戏的鸭子、满地的蒌蒿、短短的芦芽,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活生生的江南水乡春景图。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正是河豚欲上时”从画面上看得到吗?

明确:这是作者通过观察岸上、水面之物引发的联想,它在告诉人们:桃花开放、春江水暖、蒌蒿满地、芦苇冒尖,也就是河豚上游产卵繁殖的季节。

(五)指导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对照画面朗读。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诗句意思,感受春天美好的景色,体会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2、运用电教媒体,培养学生的理解、想象、作画、写作能力。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过程:

2、解题:诗中的园是我们常说的公园吗?谁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

3、介绍作者(用网上资料示作者情况)。

4、初读,大体了解诗的内容。

5、师示范朗读。

6、生随师小声朗读,体会读音的准确性。

7、投影课本上的插图:生自读诗,借助字典和插图,想句子的意思,并标出不懂的词语。

8、字词质、释疑。

(应:原意“应该”,这里当“大概”、“可能”讲。

9、指名逐句交流对诗句的理解。

(大概主人爱惜园中的青苔,怕前来赏园的人的木底鞋把青苔踩坏。我轻轻地敲着柴门,好久地没有人来开。满园的春色是关不住的。看,一枝粉红的杏花正伸出墙头来。)

10、指导读,读出诗的韵味来: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11、启发想象:

①、诗人并没有进园,他怎么知道园中早已是满园春色呢?

14、试试:将本诗用自己的话改作一下(可以是诗,也可以是散文。)

15、习作,交流,评议。

16、背诵诗句。

17、小结:作者看花虽然进不了门,但他感受到春天的美好。今天通过学习和体会诗意,也使我感到了春天的气息和美好的春景。

古诗江南春教案(篇5)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有朗读古诗的兴趣。

1、出示课文插图:图中画了谁?他在干什么?他想干什么?(指名说)清代有一位诗人为这写了一首诗,你想读读吗?

(一)初读感知,了解古诗大意。

1、自由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同桌对读,检查字音。

3、再自由读,说说古诗写了画中的哪些景物。

4、指名说。

(二)图文结合,再读感悟。

2、多美的一首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读诗想画面。

1、师配乐读古诗,学生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

从“林樾”、“鸣蝉”可以知道这首古诗是写哪个季节的?

1、出示田字格中的生字,学生认读。

2、指导学生观察生字的占格位置。

3、教师范写,同时讲解。

4、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1、自由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顺诗句。

2、同桌互相检查生字的读音,互相纠正读错的字音。

引导学生理解“泉眼”和“晴柔。

2、图上还有什么?诗人是怎样写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1、个别读。

2、全班交流。

1、出示带音节的生字认读。

2、去掉音节认读。

学生背诵其他自己学会的诗,比如杨万里的诗,或描写夏天的诗等。

1、练习书写生字。

古诗江南春教案(篇6)

在教学这一课之前,我就琢磨着,有关春天的古诗这么多,编者为什么要把这两首诗歌放到一起呢?我们知道,古人很多的写景状物文章其实都是在借此抒发自己的心情。那么这两位到底想告诉我们啥呢?我的目光停在了这两个作者身上,还真让我摸清了一些眉目。杜牧和程颢在思想上都是有点反对佛教的。杜牧诗中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即有人认为是对南朝(宋、齐、梁、陈)尊崇佛学造成国家动荡衰亡的绝佳讽刺。

从根本上说,儒家重视人生的现实,重视社会组织和人际关系。故而要求从个人本身开始,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就是使每一个人都在家庭、国家处于适当的地位,以达到家庭和谐、国家富强、天下太平的目的,这是积极的入世思想。而佛教则认为人生是痛苦,社会是苦海,要求人们出家,脱离现实,以达成佛的目的。这是消极的出世思想。前者重生,后者重死,这是不可调和的矛盾。

而理学产生的文化背景,正是与外来文化的冲击,即佛教的刺激和挑战息息相关,理学的出现,实质上就是儒家学说针对佛教挑战而作出的一个创造性的回应。程颢作为南宋理学的奠基者,他所提出的心即天以及性无内外的命题,把心、性、天统一起来。崇尚天人合一。

《春日偶成》是宋诗词中独具特色的理趣诗之一,确受理学的影响。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理学家的理趣同艺术情趣具有了相同点:都体现了主体的乐的状态。表面上看,这是一首春游诗,但是一个乐字,包含着他对获得人生的真理的欣慰。了解了这些,我们或许才算是读懂他的余心乐了。

不过,对于小学生而言,这首诗虽充满理趣,但形象鲜明,语言也浅显易懂,仅仅作为游春诗来欣赏,也是好的。

补记:

习惯篇之关于日记

日记日记,天天要记,一天不记,就要忘记。

这是二十几年前,我的一个小学同学写在我的日记本上的一首打油诗。这是我目前保留着的第一本日记,封面上还有毛主席像呢。翻开它,你就会进入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的一个小学生的稚嫩的心灵世界。日记就是在记录历史,日记就是一个人的史记。如今的孩子,喜欢写日记的,能够坚持的还真得不多。写日记也是需要一定的闲情雅致和毅力的。现在的很多人这两点都缺。

我问了一下班级的孩子,不喜欢写日记的原因之一是,不知道怎么写,没有内容写,没有话说。确实是这样,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没有精彩的生活感悟,是无法写出精彩的文章的。要让孩子过上精彩的生活有些难度,但是让孩子们用心去发现精彩的生活,相对来说,较容易。开学典礼,校长讲话不久,大雨就不邀而至。校长长话短说,避免了全校都变成落汤鸡的尴尬。这样的小事,写下来,就是日记。几年,十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后,当我们再次打开这本日记,当我们再次阅读着有趣的文字,回忆着悠悠往事。那该是多么的惬意。

关于爱护书籍,我说得不多,让孩子们自己读图,然后我宣布一个决定:期末我们比一比谁的书本最干净。当然一个字都没有也是不行的。到时候发奖,奖品暂时保密。其实,我从奖励图书中尝到了甜头,这回的奖品还是它了。

古诗江南春教案(篇7)

1、指导学生认识 13 个生字,会写“古、声”等 6 个字。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喜爱之情。

1、教学重点:指导学生识字、写字,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1、导入:老师写两个字看谁认识。(板书:古诗)你是怎么认识的?请认识的同学当小老师教教不认识的同学,然后小组间交流,并书写“古”“诗”。

2、你们会背古诗吗?谁愿意背给大家听?你还会背哪些描写春天景色的古诗?

4、学习“首”字。哪位同学认识这个“首”字?(指名读字、正音、扩词)

5、导入《春晓》:一千多年前,一个雨后的早晨,唐代大诗人孟浩然从甜美的睡梦中醒来,推开窗户向外望去,看到了一幅如诗如画的景色。他以诗的形式为我们描述了一幅雨后清晨的春景图,这节课我们就学习这首诗--《春晓》。

2、学生说一说画面上的景色。

3、配上古筝曲,教师范读课文,以情感染学生,把学生带入到诗的情景中。

自读古诗《春晓》。

2、理解诗题。

3、借助拼音初读古诗,画出生字,反复读几遍。

4、小组合作,朗读识字。

(2)学会“声、多、处、知”。

5、小组汇报,指导写字。

(2)用“到处”说话。

1、观察“处、声、多、知”的结构,并说一说它们在书写时应注意什么。

2、重点指导“处、声、多”。

3、教师范写指导。

1、指名说一说诗意。

2、指名朗读。边听边思考:诗人听到了什么?哪个字与“听”的意思一样?(“闻”在这里表示“听一听”,而不是“闻一闻”。)

3、指名提出不懂的问题。

4、引导探究,解决问题。

1、听教师配乐朗读,整体感受诗的节奏与韵律及作者的感情。

2、学生仿读。

3、诗人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诗人看到了地上飘落的花瓣,仿佛看到昨夜的春风和春雨打落花瓣的景象。)

4、《春晓》描写的雨后清晨的景色多美啊!就让我们美美地、反复地朗读,从中感受春天的美好吧!

5、采用多种形式朗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6、边想象边背诵,感受春景的美丽。

7、小组比赛,看谁背得又快又好。

1、《春晓》、《村居》是描写 季的古诗。

古------ 多------ 忙------

1、小朋友,今天老师为大家带了一个谜语,请大家听清谜面:

一只蝴蝶轾轻飘,

顺着风儿上九霄。

一心向着云外飘,

瞧,图上的几个小伙伴正玩得带劲呢!

2、诗人高鼎把他们写进了一首诗中,大家想读读吗?

1、自由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同桌互相检查生宇的读音,互相纠正读错的生字。

3、指名读,齐读。

图文对照,读中感悟。

1、看图,几个小伙伴在干什么?大家看诗中是怎样写的?

2、全班齐读。

5、小伙伴在这么美的风景下放风筝,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诗人写成了一首富有情境的诗,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吧!

1、师配乐朗诵,小朋友闭上眼睛听,再说说刚才仿佛看到了什么。

古诗江南春教案(篇8)

设计思路:

1。引导学生重走诗歌作者从构思到成型的创作思路,在探究思路的过程中了解诗人的特定心意,在探索诗词的创作技法的同时感受诗词意境,从而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得到全方位的培养和提升。

2.将学生自己与诗词作者同位思考,在追溯诗人的心灵轨迹的同时体验自己的心灵波动;

3.在还原和再现文本语言所创设的人物场景、事物场景、虚拟场景、心灵场景过程中,去认识人物的本质特征,感受人物跳动的情感脉搏,再现其音容笑貌;去探究事物的来龙去脉,认识事物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去把握景物的各种特征,欣赏其外在和内在美。在此基础上探求语言的表达方式,文本的构筑法则,文化的博大精深、价值的核心体系。

4.探索一条诗词教学和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全新思路,追求“以诗化人、以诗寓趣、以诗育人、以诗增智”的理想效果。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2、能借助资料了解作者。

3、能借助资料,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理解古诗大意。感受春天的美景。

4、能背诵古诗,对古诗的学习保持浓厚的兴趣。

5、能进行诗配画或美文积累。

能借助书中注释和资料书来理解古诗的意思。

教学难点:

1.堂课进行诗配画或美文积累。

2. 表现春天情调和表现凄凉情调的乐曲磁带。

3. 搜集赞美春天的词语、诗句。

1.孩子们,你们喜欢春天吗?(喜欢)老师也喜欢春天,能向大家说说你眼中的春天吗?

2.是啊,春天是个五彩缤纷的季节。正因为春天的美丽,从古到今,有很多诗人赞不绝口,写了许多优美的诗篇,听说你们能背许多描写春天的古诗,是真的吗?敢不敢让老师来考考你们?(敢)老师出示图画,看谁能又快又准地说出图上画的是哪首诗描写的景色?

1.(课件出示惠崇画的.《春江晚景》图),见过这幅图吗?你们觉得这图上画的是哪首诗描写的景色?

1.这是惠崇画的《春江晚景》图。宋代诗人苏轼为这幅画写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诗,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惠崇春江晓景》。(课件出示《惠崇春江晓景》诗)板书课题。

这首诗就是苏轼为惠崇画的《春江晚景》而写的。

1、课前我们已经查阅了和课文有关的资料,谁能结合你查阅的资料谈谈你对苏轼、惠崇的了解?(学生交流有关资料)

△(课件)简介惠崇:北宋有名的和尚,能诗善画,尤善画鹅、鸭等小动物。

△(课件)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他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高造诣。《惠崇春江晚景》这首诗就是他为好友惠崇的这幅画题写的。

1.自读诗文,读准字音。

(课件)提示用你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诗文,读的时候要注意把字音读准,把文读顺。

2.检查自学情况:

②找出难记的字,交流识记方法。

③借助多种方法落实生字教学的任务,在上下文中理解字、词。如:晓、暖、满、短、欲等。(学生互动,教师点拨。)

1.咱们班同学的朗读能力都很出色,谁来读给大家听?

3. 师大声范读,生小声跟读。

5、这几个同学读得都很流利。古诗文有一个特点,具有韵律美,我们可以通过停顿和声调把它表现出来。该怎么在诗句中标出停顿呢?谁来说说?

是这样吗?

(课件)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咱们一起读一读。

古诗江南春教案(篇9)

1. 自主学习本课生字,并能正确书写。

2. 有感情地诵读课文,背诵、默写课文。

3. 借助字典和课后注释把握诗意,感受语言的优美。

1. 把你喜欢的诗背诵给大家听。

2.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

1. 自由诵读古诗,然后把你搜集到的有关作者的资料以及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在小组交流。(可以利用字典、课后注释、课文插图来理解这首诗歌)

2. 请各小组推选代表在全班交流,在交流中主要引导学生弄明白诗歌意思。

3. 作者在山中为什么会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教师可以用这个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白古诗的意义。

4. 出示庐山不同角度的画面,请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然后再解决疑问。(意图:这首诗的后两句是学生不容易理解的,电教手段的运用可以帮助学生很直观地弄明白。)

1. 刚才大家通过自学。明白了古诗的大概意思,下面大家一边听老师诵读这首诗,一边闭上眼睛想象你看到了什么。

教师配乐诵读,学生想象。

2. 交流,估计学生可能想象到庐山雄伟的景象,比如连绵不断、高低起伏的山峰等,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进行有创意的想象。

3. 讨论,然后交流。

(2)结合课后2题的图画,说说从《题西林壁》一诗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4.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古诗。(教师可以适时地给学生配乐朗读)

我们学过哪些有关农村生活或儿童生活的古诗?请背诵几首。

提示课题:四时田园杂兴。注意“兴”是多音字,音不同,意思也不同。

1. 检查自学情况。

2. 朗读质疑。

教师应对学生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可以集中释疑,也可以随机师生共同释疑。

3. 诵读感悟,理解古诗的意境。

(1)朗读古诗,仔细观赏课文中的图画,大致了解这首古诗的意思。小组讨论:这首诗分别出现了哪些人?他们都在干什么?

(2)想象诗中所描写的人与事,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古诗的内容。

(3)诵读指导。我们在朗读这首古诗的时候,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大人的辛劳和儿童的天真可爱,要在诵读中加以体现,还要读好停顿的韵脚。

(4)诵读课文,品味语言。

“昼出耘田夜绩麻”“也傍桑阴学种瓜”两行,具体地描写了大人们耕织的情况和孩子学着大人的样子也在桑树下学着种瓜的情景。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你读了之后能明白其中的“未解”和“傍”的意思吗?

(5)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小组里先说说,再全班交流。

根据自己对古诗的理解,自由组合配上动作背诵,表现这首诗描写的内容。

1. 书写生字。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被贬至岭南的惠州(今广东惠阳)和极远的儋州(今海南儋县)。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为“宋四大家”之一,诗词成就也很高。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五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最后一首,也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题目中的西林指西林寺,位于庐山东林寺西,创建于东晋年间,是庐山最古老的名刹之一。寺后有著名的唐建千佛塔。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绍兴二十四年进士。其诗题材广泛,对农民的痛苦、官吏的残暴等都有反映,词风清逸淡远。著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吴湖录》等。

春晓古诗的教案集合9篇


小编为您准备了一些有关“春晓古诗的教案”的内容。每个老师在上课前会带上自己教案课件,因此每天老师都会按质按时去写好教案课件。 教案和课件优化可使教学任务的完成更加精细化。阅读本文您会有许多收获和惊喜!

春晓古诗的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知道这些生字在诗句中的意思。认识一个多音字。

2、初步懂得两首古诗的意思,感受作者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

1、能用自身的话说说诗意。

2、观察大自然的变化,写几句话

课时布置:两课时

优秀教案: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春雨》。

2、初步感受《春雨》的诗意,感受作者对春雨的喜爱赞美之情。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们,现在正好是春天,天气暖和,百花齐放,人们心情舒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首古代诗人抒发自身对春天喜爱的古诗。

2、板书课题

二、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先来学习一首古诗,齐读课题。

2、你们知道这首古诗是谁写的吗?

3、作者简介“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诗人,被人称为“诗史”

三、学习课文

1、自身小声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2、指导看图,说一说春雨的特点

3、指名读第一句,边读边理解

这一句的意思就是:这真是一场好雨,你知道什么季节需要雨水吗?春天一到,就下了起来。

4、为什么春雨是好雨呢?

5、齐读第一句

6、指名读第二句,边读边理解。

这句诗的意思是:春雨往往在夜间,乘人们不注意的时候,随着春风轻轻地洒落,滋润着万物。

7、齐读第二句。

教师范读,同学自身练习。

8、有感情地背诵。

四、小结

这首诗赞美了和时而下,无声地滋润着万物,反映了诗人对春雨的喜爱赞美之情。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5个生字,掌握“春晓、眠、觉、闻、啼鸟、知”等词语。

2、能借助拼音读准字音,通过朗读课文理解内容,并能用自身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3、能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4、到郊外或公园去找春天,把看到的大自然的变化,先说说,再用几句话写下来。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指名朗读背诵《春雨》。

2、今天,我们还将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诗,[板书课题:春晓]

二、学习《春晓》

1、范读课文,学会体会诗的意思。

2、讲解诗意。

(1)介绍诗的作者。

《春晓》是唐代诗人孟浩然所作。他写的田园山水诗很有名。

(2)逐句分析。

全诗共四行,两句话。

第一行:讲春天的'晚上人们睡得很熟,很沉,不知不觉天就亮了。

(眠:睡 觉晓:天亮)

第二行:讲醒来以后,听到到处都有鸟的叫声。

(闻:听到 啼:鸟叫)

第三、四行:昨夜又刮风又下雨,不知花被打落多少。

3、问:《春晓》写了怎样的景象?

仔细看图,展开讨论

《春晓》写的是百花盛开,小鸟在枝头欢快地鸣叫,风雨过后,地上满是落花的春天清晨的景象。

4、小结

这首诗既写了春天的早晨,雨过天晴,小鸟在枝头鸣叫跳跃的欢乐局面,又抒发了作者对昨夜风雨交加,满地落花的惋惜之情。诗中有声有色,有景有情,意境清新、自然,构成了一幅情景交融的春晓图。

三、朗读背诵课文。

1、范读课文,注意停顿。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2.请同学反复读诗,在注意停顿的基础上,注意生字读音。

3.请同学背诵课文。

4.指导生字。

(1)复习旧字。

浇 民 耳 帝

(2)请同学说出新字。

晓 眠 闻 啼

(3)指导重点字。

晓:右上角最后一笔为撇,没有点。

5、看图读诗,体会文中意境,注意语气。

四、指导练说。

1、指导同学说话。

(1)冬天过去了,春天来了,你看到了什么变化?

(2)花、草、树有什么变化?

(3)小动物有什么变化?鸟和自身所见到的动物有何变化?

2、教给同学说话方法。

(1)注意说话次序,回忆上次《春天》看图说话的次序。

(2)要加进想象和形容词,体现出春天万物复苏的情景。

3、广泛让同学练习说话。

(1)单个说。

(2)同位子说。

(3)请同学到前面说。

五、作业

1、让同学通过观察说出春天大自然的变化,再让同学练习写一写。

2、收集几首描写春天的古诗。

板书设计

5 春 晓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春晓古诗的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古诗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景象,喜爱****;

2.初步学习按古诗节律吟诵.

活动准备:

画有古诗中景象的图片一幅,多媒体教学课件。

活动过程:

(一)复习古诗《清明》,请全体幼儿一起朗诵1-2遍。

(二)谈话活动,引出话题。

1.小朋友有没有记得《清明》这首诗中所描写的是什么季节啊?(春天)

2.对了,春天到了,那你们有没有和爸爸妈妈出去游玩的时候,发现春天带来的变化呢?(幼儿自由回答)

(三)教师出示图片,引导幼儿观察,讲述。

1.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副画,请你们仔细观察一下,有没有在画上看到了什么啊?(幼儿自由回答);

2.地上和河里的花瓣是怎么来的呢?它怎么会落下来的啊?请幼儿根据自己的想象回答。

教师小结:这是因为,在春天的一个晚上,下了一场雨,到了早晨的时候,树上的很多花瓣就飘落了下来。当时呢,就有一位叫孟浩然的诗人,看到了这些景象,他就写下了这样两句诗: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请幼儿一起跟教师跟读两遍。

3.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诗,让我们来听听看这首诗到底是怎么写的。(教师播放课件)

(四)教师朗诵,并帮助幼儿理解古诗。

1.小朋友们都知道这首诗叫什么啊?(春晓)

2.教师讲解诗的大意:春天很好睡,不知不觉就天亮了,当诗人醒来后,听到了外面都是小鸟的叫声。诗人想:昨天又是风又是雨的,不知道有多少花瓣被吹打了下来。于是他就想到要写一首诗,古人写诗常常能用短短几句话就能把一件事说清楚。

3.下面请小朋友们听老师来读一遍。教师朗诵第一遍。

4.教师朗诵第二遍,幼儿边看图片,边联想诗人所写的景象。

(五)幼儿学习朗诵。

1.古诗中有的词语有很多意思,所以我们小朋友在朗诵时要慢一点,音要拖的长一点,别人才能听的懂。

2.幼儿师范朗诵诗3-4遍(可采用多种形式,如分组朗诵等)

(六)活动延伸

请幼儿把在家学会的古诗朗诵给大家听,鼓励幼儿相互学习,并要求幼儿回家后把今天学的古诗朗诵给爸爸妈妈听,在家还可以学一些古诗。

参考资料:

春晓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春晓古诗的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古、诗、首、眠”等13个生字,会写“古、声、多、知、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感受春天的美好,培养学生喜爱春天、喜爱大自然之情。

【教学准备】

有关春天的图片及春天的古诗。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画面导入,揭题简介

1、出示图1:多漂亮的画面呀!谁知道这图上画的是什么季节?从哪看出?

2、师述:桃花静静地盛开着,花瓣是那么新鲜,像刚被雨水洗过似的。各种各样的鸟儿从巢里飞出来,有的站在枝头欢叫,有的在树间飞来飞去,自由欢快,没有人来打搅,这是一天中的什么时候呢?

(早晨)

3、春天的早晨多么美丽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诗人孟浩然写的一首描写春天雨后早晨美景的古诗《春晓》。

(板书课题)

4、(指“晓”)这个字读什么?日字旁表示与什么有关?“晓”是什么意思?

师:在文中指“早晨”。

5、齐读“春晓”。

“春晓”的意思就是──?

6、过渡:理解诗题后,你想知道什么?

(启发学生质疑)

(出示卡片理解诗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听录音范读。

2、自读。

3、指读。

4、过渡:下面我们来理解诗句,在这基础上体会诗情。

三、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1、前两句:

⑴出示图2:诗人本在干什么?诗中哪个词表示睡觉的意思?

(眠)

正音。

你怎么看出来它表示睡觉?“春眠”是什么意思?春天的气候暖和,睡起来会睡得怎样?

(很香)

那“春眠”的意思就是──?

(春天的夜里睡得很香)

⑵(指“觉”)这个字读什么?

再读。

我们平时常用到这个字,谁来组词?这儿是什么意思?

(觉得)

⑶“晓”呢?跟诗题中同一个字,是解释为“天亮”呢,还是“早晨”?

(天亮)

⑷指说第一句的意思。

(春天的夜里睡得很香,不知不觉地天已亮了。)

⑸指导读第一句:春眠/不觉晓。

(师范读、指读、齐读)

⑹诗人睡得很香,朦朦胧胧中听到什么?

(鸟叫声)

你从哪句看出?“闻”什么意思?

(听到)

“啼”是一个生字。齐读。意思是什么?

(叫)

“啼鸟”解释的时候倒一下,为“鸟啼”,就是──?

(鸟叫)

这句话的大意是什么?

(到处听到鸟的叫声)

⑺看图1,想想可能有哪些鸟在叫?这些鸟在唧唧地欢叫,我们来听一听。

(放录音,听鸟叫)

练说:( )的鸟叫声

再来说说第2句的意思,把( )填的词放进去。

⑻想想这时候诗人的心情怎样?

(喜悦)练读:处处/闻啼鸟。

⑼请大家把自己当作诗人,闭上眼,睡觉。

师述:“睡着,睡着,朦胧中听到鸟的叫声,一声,两声(放鸟声)你睡意全消,睁开眼睛,一看,天都亮了,天也晴了。你触景生情,于是哼出了两句诗:

春晓古诗的教案 篇4

一、检查复习

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春晓》。2.默写春晓、风雨两个词语。

二、指导背诵

1.指导背诵《春雨》。

(1)放录音。(2)教师指着板书引背。(3)分两个大组,一组读,一组听,再交换读听一次。(4)各人轩声默念背诵-(5)齐背。(6)指名背诵。

2.指导背诵《春晓》,方法同上。

三、课堂练习

1.找朋友(连词)。

春(春风)(春雨)(春晓)(春光)(春花)

时(时节)(时间)(时光)(及时)(准时)

2.用下面的词语写句子。

春天春雨[

3.说话练习。

(1)话题:春天来了

(2)提出要求:根据第25页上的画面,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

展开合理的想象,说说春天的美丽景象。

(3)各人发挥想象,构思讲说内容。

(4)同桌两人交互说听、补充。

(5)指名几人到班上讲说,教师评议,小结。

春晓古诗的教案 篇5

小语课本中编排的古诗,都配有图画,这对教者在执教过程中更好地引导学生入诗境、悟诗情是很有帮助的。在教学古诗《春晓》时,我采用了品诗、评画、构画三步教学法进行教学,收到了较好效果。

一、品诗

即引导学生从字词入手,理解诗歌内容。学生通过查字典、讨论,重点解决了晓、处处、闻、啼鸟、知多少等词语的意思,然后我又要求他们连词成句,解释整句诗乃至整首诗的意思。接着问:诗歌描写了怎样的景象学生概括出:诗歌描写了春天的早晨鸟语花香,风雨过后落花满地的景象。

二、评画

在了解了整首诗大概内容的基础上,我把学生的注意力从诗文拉向了边上的插图,我充满感情地启发学生:整首诗只有短短四行,却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美丽的风景画。看插图,你觉得画家画得如何呢画面上红花绿柳,溪流潺潺,活泼可爱的小鸟停在枝头。待学生仔细观察、品味到其中的美之后,我又让学生进一步体味诗句,图文对照之后发表意见。学生通过再一次逐字逐句咀嚼诗句,更仔细地观察图画,有了不少新的发现。有的说,处处闻啼鸟,这儿只画了两只鸟儿,体现不出处处的含义;有的认为,花落知多少的意思是打落了许许多多的花瓣,但画面上只画了两三片;还有的说,诗的第一句说春眠不觉晓,这些景物应该是刚刚睡醒的作者想象中或推窗看到的,所以画面上还应出现作者这个人众说纷纭,各抒己见,学生由刚才的欣赏家摇身一变成了批评家。在自由评论中,学生在培养了对画面的观察力和从正反两方面评价事物的能力的同时,加深了对诗歌内涵的理解。

三、构画

如何引导学生入境,这是古诗教学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设计了口头构画这一教学环节。在学生尽情评价了书中插图之后,我趁势让学生自己来谈谈对图画的构想。学生的热情可高了,个个跃跃欲试,有几个学生的构图创意相当高明,试举例如下:生A:满河的花瓣正随波流向远方,上空是一群群翩翩飞翔的鸟儿。

生B:画一个花圃,花枝上停着数不尽的鸟儿,下面是满地沾着露珠的落花。

生C:画一扇窗,窗里是睡眼惺忪的倚在床上吟诗的诗人,窗外树上小鸟无数,地上落红片片。诗人在叹气,因为他对这些飘落的花瓣觉得很可惜。[

A、B两位同学描述的画面着重渲染了落花,很明显,学生体会到了诗歌的主旨:诗人爱春、惜春的情绪。C同学则很直接地把诗人当时的情绪表达出来了。这个教学环节的安排,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培养了孩子们的创造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在听、评别人和叙述自己构图创意的过程中,更深切地领悟到了诗歌的主旨,在不知不觉中顺利地入了境。品诗、评画、构画三步教学法是根据古诗诗画结合这种特定的文学样式而进行的尝试,不仅提高了学生观察、表达、理解等语文能力,而且还培养了他们赏画、评画等审美能力。

春晓古诗的教案 篇6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2、学会“晓、眠、觉”三个字,知道这几个字在诗中的意思。

3、初步理解诗意,感受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掌握晓的字形。

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指名背《春雨》。

2、默写:乃、随、润。

二、揭题:

板书:春晓

解题:晓:早晨春晓:春天的早晨(老师告诉学生晓这个字的意思是通过查字典再结合诗句的意思才查到答案的,鼓励学生多查字典,联系上下文在晓的三种答案中找到正确答案。晓:1、天刚亮;2、晓得;3、使人知道清楚。)

作者:唐代诗人孟浩然。(告诉学生他是李白的朋友,在以后我们将学到李白写给他的《送孟浩然之广陵》。)

三、读古诗,学生字。

1、指名读古诗,其余同学画出生字词

2、出示生字词让学生自学:春眠不觉晓啼

3、检查自学情况。

四、细读古诗:

1、看图读古诗,试说古诗的"意思。(请学生看书上插图,用优美的语句说说图上画了谁,她在干什么?学生回答后老师举例: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早晨,一位女子起来后拉起竹窗帘,看到了杨柳依依,芭蕉油绿,桃花红艳,可是却有花瓣掉下来了,花瓣为什么会掉下来呢?我们学习诗的内容就知道了。)

2、学习古诗:

3、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先理解字义、词义,再理解句义,最后理解全诗的含义)

4、理解字义:

眠:睡觉。(同样出示字典里查到的意思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进行选择)

不觉晓:晓指天亮。不知还、不觉天就亮了。

间:听到。

闻啼鸟:闻鸟啼,听到鸟的叫。(老师讲解:古诗为了整齐押韵,便于吟唱,会省略一些词语,有时还颠倒次序,使意思变得曲折、跳跃。)

5、理解诗意:

(1)指名读第一句。

(2)讨论:联系单字的意思说说这句诗的意思是什么?

(3)谁能补充一些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春天气候暖和了,夜里睡得香,不知不觉已经天亮了。醒来时只听到外边一片清脆的鸟叫声)

师:春天的早晨多么美好。

(4)齐读一、二两行诗。

(5)指名读三、四两行。

(6)这两句写什么时候的事?

昨天夜里听到什么?想到什么?

师:花儿落了,春天即将离去,这春光多么可贵,多么值得珍惜呀!老师补充:教育学生春光虽然美好,可是却很容易逝去,所以我们应珍惜美好时光。读: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7)齐读这两句诗。

6、总结:

这首诗描写了春天一个雨后早晨的情景,表达了诗人爱春、惜春的真挚感情。

四、老师把《春雨》与《春晓》进行比较,进行课外拓展。

(写春天的诗句有很多,老师这儿也找了一些,请学生朗读: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宋?王安石《元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南唐僧志安《绝句》。请学生回家再找找看还有哪些描写春天的诗,找出来读一读。

五、指导朗读:

1、指导朗读节奏、韵律。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2、抓住重点词语,有感情地朗读。

3、老师范读。

4、学生自练。

5、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六、指导背诵。

1、自由练背。

2、配音背诵。

七、作业:

1、完成《习字册》第一课生字;

2、把书上插图的意思说给家长听。

春晓古诗的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5个生字。认识“晓、眠、啼”3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谈话解题:同学们,前几天,老师让大家去观察自然景物的变化,你们都观察了吗?能把你们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说一说吗?(同学自由发言)

师:同学们,你们说的都很好。把你们的所见、所闻、所感都写出来的话,就是一篇很好的文章。唐朝有位大诗人就是这么做的。他的这首诗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这首诗就是《春晓》。(板书课题)

你们知道题目的意思吗?春晓:春天的早晨。晓:天刚亮的时候。

2.介绍作者:《春晓》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孟浩然,湖北襄阳人,大诗人李白的挚友,他一生没有做过官,大半辈子隐居农村,过着淡泊恬静的生活,年轻时曾漫游江浙,徜佯山水之间,历览自然风光,他擅长于写山水诗,字里行间凝聚着对人生和山河的热爱之情。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画出生字。

2.教师出示生词卡片,检查字词读音。

3.指名朗读,正音。

三、理解诗句,熟读成诵。

1.放课件,整体感受诗的意境。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谈谈对诗句的理解。

3.全班交流,教师做重点指导。

眠:睡眠、睡觉。

闻:听到。

啼:叫。

四、练习朗读、背诵。

1.听课文录音,体会读诗的语气和停顿。

2.指名朗读,读后评议。

3.教师说诗意,学生念出诗句。

4.同桌互背古诗。

5.学生扮演诗人吟诵古诗。

小结:春天的景色非常美,也是一年中最好的季节,我们一定要珍惜春天的时光,爱惜时间。

五、分析字形,指导书写。

1.读课后的生字,想想自己能记住哪些字,用什么方法记的。

2.班内交流。

重点指导:

声:上面是“士”,不是“土”。

少:第一笔是竖,不是竖弯钩。

夜:第四笔是竖,不是坚提。

3.指导书写。

要注意把握字的上下比例,把字写匀称。

4.学生在田字格本上练习书写。

板书设计

春晓古诗的教案 篇8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知道这些字在诗句中的意思。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3.初步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感受作者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挂图、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小朋友们,现在正是春天,天气暖和,百花齐放,人们心情舒畅。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古代诗人为表达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而写的两首诗。(板书:古诗两首)

二、教学《春雨》

1.板书诗题:春雨

2.解题:这首诗是唐朝大诗人杜甫写的节选其中的前四句,说的是春雨的特点。

3.教师范读一遍,领读两遍。

4.看图导读,结合学习生字。

(1)出示挂图,指导学生看图说出春雨细密、滋润万物、催开百花等特点。诗人是怎样来写这春雨的呢

(2)指名读诗句。

(3)出示生字卡片,学习生字。

乃:共两画,第一笔是横折折折钩,第二笔是撇。这里乃是就的意思。

随:左右结构,右部先写有,再写l。随是跟从的意思。

润:左右结构,右部先写门,再写王。润是加水分,使东西不干枯的意思。

指名学生读生字,说说生字的笔画或结构,讲生字的意思。

(4)分句讲读。

①指名读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②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春雨像知道时节似的,当春天一

到,它就下起来了)想一想:为什么诗人说它是好雨呢(因为

春天庄稼最需要雨水,所以诗人说春雨是好雨)对,这两句诗赞美

了春雨来得及时。

③齐读这两句诗。

④指名读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⑤谁能说说什么叫做潜入(潜入就是在人不知不觉

中透进去)那么随风潜入夜该怎么解释(夜间,好雨随着风在

人们不知不觉中透进万物的内部)润物细无声是什么意思

(春雨细密无声地滋润着万物)谁能把这两句诗连起来解释一下

(春雨是在夜间,乘人们不注意的时候,随着春风洒落,细密无声

地滋润着万物)你说得真好!春雨做了好事却不声不响,怎么不是好雨呀!

⑥齐读这两句诗。

5.总结。

这四句诗赞美了春雨及时而下,无声地滋润着万物,反映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6.朗读指导。

(1)掌握节奏、韵律(加点的是韵脚字)。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2)抓住重点词语有感情地朗读。

好,是全诗的中心,其他都是围绕好来写的,是春雨好的表现。知,表现春雨善解人意。

当乃强调春雨好在下得及时。潜、细、无,强调春雨的美好品格。

(3)教师范读或放录音。

(4)学生自练。

(5)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7.描红指导。

(1)提示描红生字的注意点:

(2)学生自练描红乃、随、润3个生字。

三、布置作业

1.朗读《春雨》,熟读背诵。2。抄写春雨、时节各两遍。

春晓古诗的教案 篇9

《春晓》

活动目标:

1、通过图片,理解并感受古诗的意境,初步学习古诗。

2、在音乐的伴奏下,按古诗的节律进行朗诵。

3、激发幼儿对春色的喜爱之情。

活动准备:

教学挂图60—14,磁带。活动过程:

一、出示挂图,引导幼儿观察春晓画面。

1、教师:这幅画上有什么?鸟儿喜欢什么时候在树上鸣叫?为什么花瓣落了一地?你知道这是春天的什么时候吗?(引导幼儿自由讲述)

2、教师小结:古时候有一位叫孟浩然的诗人,看到了这些景象,这位诗人写了一首古诗,古诗的名字就叫《春晓》。

二、教师有表情的朗诵古诗。

1、提问:古诗的名字叫什么?你听到古诗里说了什么?(帮助幼儿理解“晓”、“眠”、“闻”等)

2、帮助幼儿理解古诗大意:春天很好睡,不知不觉就天亮了,当诗人醒来后,听到了外面都是小鸟的叫声。诗人想:昨天又是风又是雨的,不知道有多少花瓣被吹打了下来。

3、播放录音幼儿再次欣赏古诗。

三、学习朗诵古诗,感受古诗韵律。

1、教师带领幼儿完整朗诵古诗2——3遍。

2、再次欣赏录音,感受古诗的韵律:请小朋友仔细听听录音里是怎么朗读古诗的。

3、教师和幼儿再次按节律朗诵古诗。

4、幼儿集体朗诵古诗,进一步感受古诗的意境。

四、复习诗歌《迎春花》。

古诗牧童教案锦集10篇


“古诗牧童教案”所涉及的问题广泛而复杂我们来一起探讨一下,可以参考一下或许能给你带来启示。新入职的老师需要备好上课会用到的教案课件,每位老师都应该他细设计教案课件。 教案和课件的质量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质量。

古诗牧童教案【篇1】

主题:人与自然的和谐

范文:

《古诗牧童》是一首描写山区牧童生活和自然景色的诗歌,通过诗中的描绘,展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景象,教育孩子们要珍爱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诗歌的基本结构和意义。

2. 理解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欣赏自然的美景。

3. 培养孩子关爱自然的意识,保护自然环境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 理解和欣赏诗歌的含义和美感。

2. 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原著意义。

三、教学准备:

1. 美术作品《山水牧场》

2. 录制自然景色的视频片段

3. 牧羊人用具实物和图片

四、教学过程:

1. 课前准备

安排好课堂环境,备好PPT等教学工具,制作好课堂签到卡、学生自评卡和调查问卷。

2. 导入课堂

通过播放自然景色的视频片段,帮助学生感受自然美景。然后,教师请学生观看美术作品《山水牧场》,让学生了解和感受景色中的自然元素。

3. 精读课文

让学生逐句读诗歌,了解诗歌的意义和中心思想。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生动的描写和细腻的情感,然后让其自己朗读出来,培养孩子对美的敏感性。

4. 走进自然

通过让学生亲自到校园附件的自然环境中,感受、观察、记录校园中的生态环境,让孩子更加了解和珍爱自然。

5. 活动设计

利用牧羊人用具,让学生亲手体验牧羊人的生活,学习和了解当地的民俗文化。同时,安排自然拓展活动、野外体验活动和体育竞赛等活动。

6. 总结反思

通过课前签到、学生自评卡和调查问卷等形式,让学生反思自己对自然的态度和参与活动的后感悟,激励学生珍爱自然和保护环境。

五、教学效果评估:

1. 学生的笔记和观察记录

2. 学生的讨论和表达

3. 学生自评卡和调查问卷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教学,学生们更加了解和珍爱自然,表现出一定的保护自然环境的能力。但是,因为时间和教学条件的限制,希望未来的教学能够更加丰富多彩,让学生在更多的实践中感受和理解诗歌的美妙之处,更好地培养他们珍爱自然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古诗牧童教案【篇2】

古诗《牧童》是唐代文学家元稹创作的一首詩歌作品,反映了牧童生活的田园景象,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以下是关于《牧童》的主题范文,字数超过了1000字: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有许多作品以田园为题材,描绘了田园生活的美好和真实。其中一首著名的古诗《牧童》便是这样一首作品。《牧童》是唐代文学家元稹创作的一首诗歌,通过描绘牧童在大自然中放牛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该诗以其独特的主题和情感,深受读者的喜爱。

《牧童》以简洁而自然的文字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诗中描绘的是一个美丽而宁静的田园景象,作者利用诗歌语言展示了大自然的美丽和神秘。比如,诗中写道:“啊,草儿,你长了十年了吧? / 暂时尔等我牧牛啊”。这句话以简单而亲切的语言表达了牧童对大自然的感激之情,使得大自然的美丽和庞大感一览无余。同时,作者也运用生动的词语,如“嬉戏吟游”,“格尔木孤城中”,“舒眉歌舞”,以及“自足以为贞松始圆者”,使描绘的场景更加真实和生动,使读者感受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强烈感情。

在诗歌中,作者还让我们思考了人生的真理和意义。通过描绘牧童在自然中的放牛生活,作者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和价值观。诗中写道:“人间质与其同作”,暗示了牧童生活的质朴和纯洁,以及大自然对人类生活的启示。通过与大自然的接触,牧童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和真实,从而更好地理解并接受人生的真理。同时,作者还通过细致的描写,如“草木摇晓映”,“管你吾飞,君亦低首”,表达了对自然和人生的微妙关系的思考。

此外,诗中还体现了对幸福的追求和自我救赎的渴望。在大自然的怀抱中,牧童可以放松自己,舒缓自己的压力,感受到大自然的宁静和治愈的力量。诗中写到:“倚天姥山泊两两艘,仍远归来不及收”。这句话表达了牧童对幸福的追求和对真实生活的渴望。通过放牛和与大自然的接触,牧童寻找到了内心的平静和快乐,找到了自己幸福的路径。

《牧童》以其独特的主题和情感,深受读者的喜爱。诗中通过描绘大自然的美丽和神秘,让人感受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诗中还通过描绘牧童的生活和与大自然的接触,让我们思考了人生的真理和意义。通过与大自然的接触,牧童找到了内心的平静和快乐,让人们明白了幸福的真正含义。这些都使得《牧童》成为一个独特而有趣的主题,并引发了读者对人生和自然的思考。

总之,《牧童》是一首通过描绘牧童的放牛生活,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的古诗。通过对自然和人生的观察和思考,诗中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神秘,让我们思考人生的真理和意义,同时也让我们追求幸福,并找到自己内心的平静和快乐。这些都使得《牧童》成为一个独特而有趣的主题,并赢得了读者们的喜爱。

古诗牧童教案【篇3】

古诗《牧童》的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牧民的生活方式及牧童的职责;

2.了解古诗《牧童》的内容,培养学生对古诗歌的欣赏能力,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通过学习这首古诗,使学生感受到山野中一份宁静和简朴的生活情趣,从中感受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妙;

4.培养学生品味“洁净”的文化情趣,向学生细微之处注入人性之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二、教学重点

1.了解古代牧民的生活方式及牧童的职责;

2.了解古诗《牧童》的内容,培养学生对古诗歌的欣赏能力,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难点

1.通过学习这首古诗,使学生感受到山野中一份宁静和简朴的生活情趣,从中感受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妙;

2.培养学生品味“洁净”的文化情趣,向学生细微之处注入人性之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四、教学内容

1.引入:

教师请学生先看下面一幅名画《牧童图》,请学生描述画面内容,教师引导学生体会画面所表达的主题;

学生观察后,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思考一下,我们的人生应该怎么度过比较充实,丰富,有意义呢?”

2.逐句讲解古诗《牧童》

学生阅读课上,教师指出古诗的重点,在讲解诗句的同时,注重阐明诗句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3.古诗解读

学生了解古代牧民的生活方式及牧童的职责,教师围绕这一点展开古诗的解读。通过解读古诗《牧童》,学生深刻感受到了牧童的生活非常单纯,而且没有任何琐事,他们和大自然和谐共处,对自然充满着热爱。

4.现代生活的反思

学生思考自己的生活,想想自己真正所需要的是什么,是否值得我们去追求。听听学生的想法,让他们思考和珍惜生活中那些细节,从中感受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以及人性之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五、教学方法

1.视觉化教学法

2.朗诵教学法

3.情感化教学法

4.启发式教学法

六、教学要求

1.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古诗《牧童》的诗意;

2.要求学生通过古诗《牧童》的学习,更好的了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追求简约、洁净、高尚生活的思想。

七、教学评价

1.课前测评

2.课堂练习

3.口头表达评价

4.书面作业

5.课后综合评价

八、教学设计

时间:1课时

1.引入:教师先请学生看一幅名画《牧童图》,请学生描述画面内容,教师引导学生体会画面所表达的主题;学生观察后,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思考一下,我们的人生应该怎么度过比较充实,丰富,有意义呢?”

2.逐句讲解古诗《牧童》,阐明诗句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注重学生的感受,让学生在欣赏中理解和感悟。

3.古诗解读:学生了解古代牧民的生活方式及牧童的职责,教师围绕这一点展开古诗的解读。通过解读古诗《牧童》,学生深刻感受到了牧童的生活非常单纯,而且没有任何琐事,他们和大自然和谐共处,对自然充满着热爱。

4.现代生活的反思:学生思考自己的生活,想想自己真正所需要的是什么,是否值得我们去追求。听听学生的想法,让他们思考和珍惜生活中那些细节,从中感受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以及人性之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5.作业布置:请学生跟读古诗,感悟古诗之美,在生活中体会简约、洁净、高尚的生活情趣。

九、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课程的教学,学生从一个点点滴滴的细节中感受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体味到了人文情怀的美妙,听取学生关于生活的想法,让他们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对生活的向往,从中感悟生活之美。本次课程以诗歌为载体,旨在让学生感受到文化传承的魅力,让学生了解到中国古代的气息,追寻我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深厚内蕴,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质,从而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

古诗牧童教案【篇4】

题目:古诗《牧童》的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古诗《牧童》的作者、背景和主题;

2. 理解诗歌中所描绘的牧童生活,并能够通过诗歌语言感受大自然的美;

3.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

1. 诗歌赏析:介绍唐代诗人温庭筠,了解《牧童》的诗句、诗歌节奏与韵律;

2. 文化背景:了解唐代文化、牧童生活的背景和特点;

3. 形象描写:分析诗歌中牧童形象的描绘与意义;

4. 情感体验:通过诗歌欣赏与表演,使学生能够感受大自然的美。

三、教学步骤:

第一步:导入(10分钟)

1. 利用音视频资料或图片展示,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向往;

2. 引入古代牧童的生活,介绍唐代牧童的人物形象与生活场景。

第二步:诗歌赏析(15分钟)

1. 介绍《牧童》的作者温庭筠,并简述其代表作和文学地位;

2. 分段讲解诗歌的韵律和节奏,解析其中的修辞手法与意象;

3. 听读《牧童》,引导学生品味诗中美丽的自然景物。

第三步:文化背景(15分钟)

1. 介绍唐代文化的繁荣与盛世景象,引导学生感受唐代诗歌的独特魅力;

2. 了解当时牧童的生活方式,包括饮食、住房和社交等方面的特点。

第四步:形象描写(20分钟)

1. 分析《牧童》中牧童形象的描绘,包括外貌特征、行为和心理特点;

2. 引导学生理解牧童形象与大自然的关系,揭示诗歌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第五步:情感体验(20分钟)

1. 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中的韵律与美;

2. 分组进行诗歌表演,通过舞蹈、朗诵或配乐等形式,将诗歌中的意境再现出来;

3. 学生进行激烈的辩论,探讨《牧童》所表达的主题和观点。

第六步:总结与拓展(10分钟)

1. 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对《牧童》的形象描写和主题进行总结;

2. 引导学生在家自行查找并朗读其他古代牧童相关的诗歌或散文作品。

四、教学评价:

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的参与度、课堂讨论的表现和表演的质量;

2. 诗歌欣赏:通过学生的表达和朗读,评价他们对诗歌的感悟和表达能力;

3. 书面作业:要求学生根据课上学习的内容,撰写一篇感想或创作一首古风诗歌。

五、拓展活动:

1. 带领学生到户外进行田野考察,近距离接触大自然,感受牧童的生活乐趣;

2.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牧场等相关场所,了解现代牧童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3.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比赛,鼓励学生发扬古诗牧童的主题,生成自己的作品。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学生在观摩、倾听、分析和拓展的过程中,能够领略到唐代牧童的生活之美,体验到诗歌的韵律与美感。同时,通过情感体验和学生的主动参与,培养了学生对古代诗歌的欣赏能力和创作能力。此外,通过与现实结合的拓展活动,使学生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牧童的工作与生活,加深对诗歌主题的理解和思考。

古诗牧童教案【篇5】

古诗《牧童》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田园诗。诗中以牧童的生活为题材,表达了对自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下面是一篇关于《牧童》的教案主题范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主题:追求自由与宁静,珍爱当下生活

一、引言

《牧童》是白居易的田园诗之一,通过描绘牧童的生活,表达了对自由与宁静的向往。本诗意境深远,给人以启迪与思考。通过阅读与分析,可以培养学生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珍爱当下生活的意识。

二、诗歌赏析

《牧童》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牧童在田园之中自由快乐的生活。诗中描绘了牧童把蝉声当作是天女在唱歌,把蝴蝶当作是仙子在飞舞,看到牛羊吃草心中也很高兴。通过这些描写,表达了牧童享受自然、追求自由的心态。全诗气氛轻快愉悦,给人以宁静和舒适的感觉。

三、主题解读

1. 追求自由

诗中牧童把蝉声当作是天女在唱歌,把蝴蝶当作是仙子在飞舞,体现了牧童追求自由的心态。他用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享受自然界的美好,把自然界的一切看作是无拘束的、自由自在的存在。这一特点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的向往,并通过牧童来代表自己的情感。

2. 宁心静意

诗中牧童看到牛羊吃草心中也很高兴,表达了牧童内心深处的宁静和满足感。他能够从简单、平凡的生活中感受到快乐与喜悦,从而达到宁心静意的境地。这种宁静、欢喜的心态是一种对生活的珍爱与感激,体现了对当下生活的热爱与享受。

四、主题范文

牧童的生活让我深受启发,也引发了我对自由与宁静的思考。

当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追求物质与金钱成为了许多人的首要目标。在这个忙碌而复杂的世界中,我们可能很难像牧童一样轻松自在地生活。但无论如何,我们也要学会追求自由与宁静,珍爱现在的生活。

追求自由,是我们内心的渴望。人们往往会对自由满怀向往,我们渴望摆脱束缚,寻找属于自己的空间。就像牧童把蝉声当作是天女在唱歌,把蝴蝶当作是仙子在飞舞,我们可以通过欣赏大自然的美丽来感受自由的存在。无论是在繁忙的都市中还是在静谧的田园里,我们都可以找到一种属于自己的自由。

珍爱当下的生活,是一种智慧。牧童看到牛羊吃草心中也很高兴,这种可以从简单、平凡的生活中感受到快乐与喜悦的心态令人羡慕。我们常常被种种功课与琐事所困扰,很难真正地享受当前的时刻。然而,当我们能够珍惜当下的一切,感激一切给我们带来的快乐与美好时,才能真正获得内心的宁静与满足。

因此,我们应该学会从牧童的生活中汲取力量与智慧。不论我们身处何地,都应该有一颗心去感受自由与宁静的存在,珍爱当下的生活。无论是大自然还是城市繁华,无论是喧嚣还是静谧,我们都可以从中体会到人生的真谛与价值。只有珍爱生活,我们才能真正地体验到生活的美好与幸福。

五、结语

通过对《牧童》这首古诗的赏析与解读,我们能够体会到追求自由与宁静,珍爱当下生活的重要意义。通过学习这样一首诗歌,可以培养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让他们懂得用一颗欣赏和感激的心去珍爱当下的生活。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并对照当代社会问题,以此促使他们对自己内心的追求进行反思和调整。

古诗牧童教案【篇6】

课题:《将进酒》的阅读与赏析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1) 了解李白及其代表作《将进酒》的创作背景和文学价值。

(2) 能够正确理解并朗读《将进酒》的诗意。

(3) 能够通过学习《将进酒》提高阅读能力和语言文化素养。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1)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文学素养。

(2) 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语音语调调节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讲解、朗读、讨论等多种方式深入理解《将进酒》。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2) 引导学生学会欣赏诗歌、感受诗歌,并在欣赏中提高自己的审美品味。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重点:了解《将进酒》的创作背景和文学价值。

2. 难点:正确理解并朗读《将进酒》的诗意。

三、教学内容安排

1. 课前导入

(1) 向学生介绍李白及其代表作《将进酒》的创作背景和文学价值。

(2) 看图片,引导学生体验广阔的天空、开阔的大地,形容大自然的壮美。

2. 阅读课文

(1) 让学生自主阅读《将进酒》(略有难度的诗句需老师讲解)。

(2) 让学生分组,朗读诗歌,模仿老师的语音语调。

3. 理解诗意

(1) 讲解《将进酒》中的语言表达和诗意,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解释每一个诗句的意义。

(2) 导读《将进酒》中的典故及历史文化背景。

4. 创作小作文

(1) 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和理解,写一篇短文,分析《将进酒》中所表达的情感及其所散发的文化气息。

(2) 展示学生的作品,加强对文化氛围的理解与认识。

5. 互动交流

(1) 学生之间交流自己对《将进酒》的理解与感悟,激发彼此的思想火花。

(2)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做出评价,点评学生的作品。

四、教学评价方法

1. 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及参与度。

2. 评分标准:

(1) 语言表达能力评分(5分)

(2) 诗意理解能力评分(5分)

(3) 理性思辨能力评分(5分)

五、板书设计

《将进酒》

1. 诗歌朗读

2. 诗句分析

3. 文化氛围

六、教学反思

此次课堂通过上下文、语言、语境等多层次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将进酒》的诗意,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理性思辨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实现学生主体性,积极探究自己的思想方式和观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下课时,学生们留恋地离开了教室。

古诗牧童教案【篇7】

古诗《牧童》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诗中描绘了牧童在碧绿的牧场上放牛,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场景。这首诗无疑是一个让人感受到纯真与自然之美的作品,也是具有浓厚乡土色彩的田园诗作。下面是一份以《牧童》为主题的教案,其中包含了相关主题的范文。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并领会《牧童》的意境与主题。

2.通过范文,学习如何运用古代诗歌创作技巧和手法。

3.培养学生对自然与乡土的情感,感受和表达。

二、教学内容:

1.诗歌鉴赏——《牧童》的意境与主题。

2.范文创作——写一篇与《牧童》相关的短文或诗。

三、教学过程:

1.引入:通过欣赏《牧童》的音乐或朗读,激发学生对自然的情感。

2.诗歌鉴赏:指导学生细读《牧童》并分析其中的意境和主题。引导学生注意诗中描绘的牧童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及牧童自由快乐的生活态度。可以从以下角度展开讨论:

- 诗中描绘的自然景色和细节。

- 牧童与自然的关系。

- 牧童自由快乐的生活态度。

- 通过语言、修辞手法等揭示的主题。

3.范文创作:引导学生写一篇与《牧童》相关的短文或诗。

范文:

清晨,一位牧童踏着大自然的钟声,出发放牛。

他放牛的草原是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绿色的草地铺满了乳白色的小花,牛儿吃着饱满的青草,悠闲地沐浴在阳光的怀抱中。

时而,牧童吹着口哨,与欢快的鸟儿互动。树上的鸟儿时而欢快地鸣叫,时而悠扬地唱歌,似乎和牧童在互诉衷肠。

放牛的牧童,他脚下的大地是他最好的朋友。他与大地亲密接触,耳闻目睹大地的每一个细节,感受大地的每一寸温度。这是一个与大地和谐相处的世界,没有人工的束缚和约束,没有繁重的学业与琐碎的日常。

他可以尽情地奔跑,迈开双腿,呼吸着自然新鲜的空气,感受着微风的吹拂。他的心情和他的身体一样轻盈,忘却了一切烦恼和疲惫。他用欢快的笑声和愉悦的歌声存在,他用自然的杖去测量他的心情。

放牛的牧童,他成了自然的一部分,自然也通过他的存在而得到了昇华。他牵引着细微的天地间的关系,成了一个让人陶醉的存在。

清晨,一个美丽的画卷铺开在我们的眼前,那是牧童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乐园。他们通过诗歌进一步展现了自然的魅力和美丽。

通过这篇范文的写作,我们可以看到作者运用了描写自然景物的手法,塑造了一个快乐、自由、和谐的牧童形象,表达了对自然的向往和赞美之情。

四、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牧童》的意境与主题,并进行相关创作,学生对自然与乡土的情感和表达能力得到了培养和提高。同时,通过欣赏、分析和创作,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创作技巧和手法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这一课的学习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人文素养。

古诗牧童教案【篇8】

古诗《牧童》的教案

一、 教学目标

本课以学习古诗《牧童》为主题,达到以下教学目标:

1.了解古诗《牧童》的作者屈原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理解古诗《牧童》所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3.通过诵读和朗读,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二、教学内容

1.生词:岑(cén)寂(jì)

2.古诗《牧童》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三、教学步骤

Step 1: 导入课题

教师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介绍生词“岑寂”及古诗《牧童》。

Step 2:讲解课文

1.简要介绍古诗《牧童》的作者屈原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逐句讲解《牧童》的词义、语言特征和表达的主题。

3.引导学生感悟古诗中表达的情感,体味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和思考。

Step 3:朗读与默写

1.诵读古诗《牧童》。

2.分组朗读《牧童》并评出最佳组。

3.让学生默写《牧童》。

Step 4: 课堂讨论与写作

1.以小组形式为基础,让学生就《牧童》中屈原对人生观的思考和感悟进行讨论。

2.让学生就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写出与《牧童》相关的作文。

Step 5: 总结反思

1.让学生自行总结课程知识。

2.征集学生对课程的反思和建议。

四、教学重点

1.理解古诗《牧童》的主题和情感。

2.通过诵读和朗读,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五、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语言特点和所表达的情感。

六、教学评估

1.课堂上的课堂讨论和写作评估。

2.测试学生对《牧童》的理解。

七、拓展延伸

1.了解屈原的其他代表作。

2.介绍其他与《牧童》相似的古诗并进行比较分析。

古诗牧童教案【篇9】

题目:古诗《牧童》的教案

教学主题:体验牧童生活,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培养学生的情感和审美能力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a. 理解和领会古诗《牧童》的基本情节和艺术特点。

b. 能够用简单的词语描述古诗中的场景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

a. 通过欣赏、朗读和分析古诗《牧童》,激发学生的感受与体验。

b. 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牧童的生活场景。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 培养学生对自然与生活的热爱与珍惜的情感。

b. 培养学生欣赏古人对自然的赞美之情。

二、教学内容与安排:

1. 熟悉古诗《牧童》(朗读与分析)。

2. 学生欣赏与体验(通过多媒体展示牧童的生活场景)。

3. 分组合作,以小组为单位创作一幅关于牧童生活的画作,并赋予画作一个合适的标题。

4. 学生走进自然,到校园或周边旷野进行采风,体验真实的牧童生活(可到校园的湖边或田野进行)。

5. 小组上台展示画作,并陈述自己的体验与感受。

三、教学过程与方法:

1. 通过教师朗读与分析《牧童》的内容,引导学生对古诗的理解。

2. 利用多媒体展示牧童的生活场景,让学生感受并体验。

3. 分组合作,让学生用绘画形式表现牧童的生活,并赋予画作一个合适的标题,以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力与观察力。

4. 将学生带到校园或周边旷野体验真实的牧童生活,鼓励他们观察大自然,感受生活的美好。

5. 小组上台展示画作,并陈述自己的体验与感受,通过小组间的交流与分享,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四、评价与反思:

1. 教师通过观察学生在体验牧童生活中的参与程度与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2. 学生围绕个人体验与感受,写一篇短文并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与不足。

范文:

《牧童》教学活动反思

通过对古诗《牧童》的学习活动,我深刻地领悟到了教育的最核心的目标,那就是引导学生在情感与审美中发现自己,培养他们的爱与创造力。在本次活动中,学生们通过朗读古诗、欣赏多媒体展示、画画、体验牧童生活等一系列活动,不仅仅是理解诗意,更是融入到诗意中去,共同探寻美好与真实。

首先,在古诗朗读环节,学生对古诗中的主题、情节和艺术形象进行了认真领悟。通过朗读和讨论,学生们逐渐理解了古诗中牧童的自由与快乐,以及诗人对自然的赞美之情。他们通过自己的感受,理解了古人对自然的热爱与珍惜,也感受到了牧童快乐的生活态度。

其次,在多媒体展示环节,学生们通过观看图片和视频,进一步了解了牧童的生活场景。草原、牛群、蓝天,一幅幅美景在他们眼前展现。学生们在欣赏的过程中,仿佛置身于牧童的世界,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好和宁静,这一切都使他们对牧童生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接着,在画画环节,学生们分组合作,以小组为单位创作了一幅关于牧童生活的画作,并赋予了画作一个合适的标题。通过绘画,学生们发挥了自己的创造力与观察力,用色彩和线条表现了他们对牧童生活的理解与想象。每幅画作都充满了童真与活力,展现了每个小组成员的独特视角与表现方式。

最后,在实地采风环节,学生们走出校园,到校园的湖边或田野进行了真实的牧童体验。他们感受到了清晨的新鲜空气,牧童的自由奔跑,还有湖水的清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近距离地接触了自然环境,感受到了自然带给他们的愉悦与快乐。他们在与自然的亲密接触中,真实地体验到了牧童的生活。

通过小组间的交流与分享,每个小组都上台展示了他们的画作,并陈述了自己体验与感受。学生们通过交流,更深入地理解了他人的视角与表现方式,也提醒了自己在创作过程中的收获与不足。这一过程不仅展示了学生的画作,也展示了他们对生活与自然的热爱与珍惜,以及对古人赞美之情的理解。

在整个活动中,学生们通过多种形式的参与,发展了自己的情感和审美能力。他们懂得如何欣赏古人对自然的赞美之情,也发现了自己的创造力与表现力。通过这个活动,学生们不仅仅理解了古诗的内容,更是真正地体验到了牧童的生活,培养了他们对自然与生活的热爱与珍惜。这些是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受益终身的宝贵财富。

古诗牧童教案【篇10】

《牧童》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以年少的牧童为主题,通过自然山水的描绘、人物语言的塑造等手法表现了想象力、童趣和清新的诗歌风格,让读者在享受诗歌的美感同时体验到自然的美好与人性的善良。本文将围绕《牧童》这一主题展开,构建一节古诗教学的具体教案,并给出范文供参考。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唐代诗人白居易及其代表作《牧童》的基本情况和特点。

2.丰富学生的古诗词阅读经验,提高其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以诗歌为载体,传递自然美、人性美和诗意美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

1.教师简介唐代诗人白居易及其代表作《牧童》的背景和特点。

2.学生独自阅读诗歌,让学生从诗歌的形式、语言和主题等方面探究诗歌的内涵和诗意。

3.学生分组合作,深入分析诗歌的韵律、节奏和意象等方面,并归纳总结诗歌的主旨和思想。

4.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的方式,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口头表达、写作和展示等能力。

三、教学过程:

1.引入:在教师的引领下,让学生进入自然山水的世界,鼓励学生观察、体验、想象和表达自己的感受。收集学生的反馈,为教学内容的展开做铺垫。

2.讲解:教师简介白居易及其代表作《牧童》的背景和特点,让学生了解唐代自然山水诗歌的审美和诗歌创作的特点。并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形式、语言和主题等方面。

3.独立阅读: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阅读《牧童》,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和分析诗歌的语言、意境和情感等要素,进一步理解诗歌的内涵和诗意。

4.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就诗歌的韵律、节奏和意象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并归纳总结诗歌的主旨和思想。要求学生思维开放、彼此接受、相互合作,以达到更深层次的理解和领会。

5.展示和分享:让每个小组的代表进行展示和分享,就以诗歌为载体传递自然美、人性美和诗意美的价值观,展示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能力。

6.总结:在小组展示后,教师对学生的讨论展示进行总结,再次强调诗歌所蕴含的自然美、人性美和诗意美的价值观,让学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思考。教师结合学生展示和讨论的成果,进行相关的点评和分析。

四、教学评估:

1.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是否有所提高?

2.学生是否理解和领会《牧童》这首诗歌的内涵和诗意?

3.学生是否通过小组合作和展示,吸收了其他组的有益经验和想法?

4.课堂讨论和展示的质量和深度是否达到了预期效果?

五、范文展示:

《牧童》

唐·白居易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迷。

笑渐不闻声,情也不见机。

花如人面好,月似人情深。

唐代自然山水诗歌中,有许多以山水为背景,以文人墨客所处的自然环境为题材的作品,这些作品承载了唐诗文化的特色和审美趣味。《牧童》正是其中的一首代表作品。

《牧童》的内容描述了一位牧童在自然山水之间的生活和情感。从诗歌的第一句“懒起画蛾眉”开始,诗人通过牧童的起床、上厕所、洗脸等日常生活细节,展现了牧童生活的真实面貌,体现了自然山水对人生活的影响。在诗歌的后半部分,诗人借助花月两面的意象,表现了牧童内心的感情与情感。

在整首诗歌中,随着诗歌的发展,语言的转换,涌现出了许多诗意美和诗境美。如“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迷”表现了对花的喜爱;“笑渐不闻声,情也不见机”表现了面对自然的美景,牧童内心的感悟和恬淡的情感;“花如人面好,月似人情深”则表现了对自然山水所蕴含的人性美和哲学思考的敬畏和赞美。

总之,白居易通过《牧童》这首诗歌,以诗歌的形式和语言,传达了自然美和人性美的价值观,是一首完美的诗歌巨作。

古诗《画》教案锦集十二篇


为了教学更有顺利,老师会需要提前准备教案课件,需要老师把每份课件都要设计更完善。 学生反应的多样性可以提供不同角度的课堂反馈,如何才能写出高水平的教学课件呢?您需要的“古诗《画》教案”已经备好了,内容丰富的文章欢迎品味!

古诗《画》教案【篇1】

活动设计背景

圣诞节、元旦节来临了,宝宝们都知道这两个节日分别是我们国家和外国的新年。新年到了,寒冷也来,学习江雪让宝宝们感受冬季的寒冷和美丽的雪花。

活动目标

1、初步学会朗诵古诗,理解古诗意境。

2、让幼儿感受冬天的寒冷。

3、通过各种不同方法,激发幼儿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会朗诵古诗。

2、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解古诗意境。

活动准备

图片四张(春晓图片)、古诗视频、古诗意境视频、废旧白纸若干

活动过程

开始环节、基本环节、结束环节、延伸环节。

一、开始环节

二、基本环节

1、老师有表情的朗诵古诗两遍

2、让小朋友们说一说,黑板上的那一幅图画是描述这首古诗的,为什么?

3、老师再次朗诵古诗,请宝宝们边听边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A、冬天的早上你睡的香吗?有不想起床的感觉吗?为什么?

B、谈谈冬季与夏季有什么不同?

C、早上爸爸妈妈叫你起床的时候,你会边起床边想什么呢?

A、这幅画描述的是什么季节?你们看见了什么?(千山鸟飞绝)

B、路上有没有行人?猜猜路上为什么没有人?(万径人踪灭)

C、江面上有什么?船上有谁?他穿着什么,头戴什么?(孤舟蓑笠翁)

D、老爷爷在干什么?(独钓寒江雪)

三、结束环节

玩撕纸(雪花)的游戏

四、延伸环节

1、把古诗朗诵给爸爸妈妈听

2、让爸爸妈妈教画雪花和雪娃娃。

教学反思

本节课,准备的开放性问题较多,幼儿能开动脑筋,大胆参与活动,连平日不爱张嘴说话的小宝宝都参与了互动。但是本节课内容太多,在撕纸游戏环节,宝宝们由于时间的问题没有尽兴。

古诗《画》教案【篇2】

知识与技能

1.会写4个生字。

2.读背古诗。

3.能根据诗句的描绘想像画面。

利用小组合作的优势,展开想像,读懂古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点:

在读中理解诗句的意思。

难点:

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法:

导读、导析法。

学法:

自读自悟、合作、交流法。

朗读录音磁带、投影片。

一、激趣导入

1.投影出示插图,并配以古典音乐,尽可能把学生带入诗的境界。

2.将课前收集的有关《清明》这首诗的资料拿出来,互相交流。

二、走进古诗

1.学生各自试着读读《清明》,注意准确地读认“魂”“借”“牧”“遥”。

2.听录音,学生划出节奏。

3.学生自由朗读古诗。

根据刚才听的录音朗诵,学生进行反复自读,要求读正确、流利。

4.同桌之间相互示范读,互相指正。

三、走进诗中

1.自读自述

学生结合工具书自读自悟全诗的意思。在理解的基础上对《清明》所表现的画面和情境进行描述。

2.互读互述

同桌或小组间相互讲、相互说自主品味诗句的收获。教师作适当的点拨。

(1)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清明时节细雨绵绵,路上的行人,心中烦闷,像是丢了魂似的。

(2)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请问哪里有酒店?放牛的小孩手指着远处的杏花村。

3.让学生结合插图和诗中所反映的景与情,谈谈自己的感受。

四、拓展延伸。

找一些关于清明的诗句。

古诗《画》教案【篇3】

一、说教材:

古诗《所见》是新课标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的一首古诗,是清代诗人袁枚mei写的一首五言绝句,写夏天中午所见到的情景。诗的语言清新流畅,明白如话,通过动静结合的描写,把一个活泼机灵、天真可爱的牧童刻画得栩栩如生。“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一句,写牧童悠然自得地骑在黄牛背上,他唱着牧歌,嘹亮的歌声在树林中回荡。“骑黄牛”表现了牧童悠闲自在的神态。“歌声”则表达了牧童愉快的心情。声色俱备,情景交融,勾画出了一幅色彩鲜明的“牧童行歌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一句,写牧童行走间,忽然想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了唱歌,一声不响地站在树下,盯住鸣蝉。“意欲捕鸣蝉”不是写诗人所见,而是诗人对牧童心思的推想。“忽然闭口立”是写牧童的机灵敏捷的动作、神态变化。这句诗抓住牧童刹那间心理发展和动作变化这一细节,生动形象地勾画出一幅“牧童捕蝉图”

二、说教学目标:

1、认识“所、捕、蝉、闭”等生字,会写“诗、林、立”3个字。

2、能正确、流利、较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所见》。

3、能背诵古诗。

三、说重点:

认识生字,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四、说难点:

古诗的理解与背诵。

五、说教法

1、直观教学法: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因此本课教学目标充分运用了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理解诗意,通过图、文、声、动画等直观、能动的变化,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可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新颖的形式,精彩的画面大大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消除学生观察体验、抽象思维,语言表达等方面的障碍,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图文结合法:在教学中我图文对照,让图中的情境美和文中的语言美统一再现,使学生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有机结合。

3.质疑法:通过一连串的提问,让学生理解诗的内容,觉得自己仿佛身临其境。

4.以读代讲法:本诗语言朴实流畅,读起来琅琅上口,学生通过反复诵读,熟读成诵,深入领会课文描写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

六、说学法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这节课我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用“看、找、读、思、品、背”等方法学整首读,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想像能力,增强学生的语感,并且使学生逐步掌握其学法,达到自求得之的目的。

七、说教学程序

古人云:“诗有别趣,非关理也。”《所见》中那个天真烂漫、童心童趣的小牧童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当他坐在牛背上高声歌唱的时候,是那样自在神气!当他想着捉蝉的时候,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整首诗童趣横生,情趣盎然。因此,诗趣,应该是这堂课的灵魂所在。只有让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领悟到这种诗趣,他们才能在学习全过程中全心投入,浑然忘我。而一旦学生领悟到这种诗趣,那么他对诗的意境就体会得更真切。那么,在教学中怎样帮助学生领悟到这种情趣呢?

第一,运用多媒体,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在情境的再造中觅得诗趣。诗重趣,想觅得诗趣,须进入诗境。想象是通往诗境的佳径,只要通过想象,才能欣赏到的美景,才能感受到美妙的旨趣。本节课的教学,运用了多媒体,张开学生想象的翅膀。在导入时,我请小朋友们看图,说说自己从图中看到的,启发小朋友充分想象当时森林中的情景。然后通过听蝉鸣声,请小朋友想象牧童当时的心理活动等。这样在小朋友在真正学习古诗之前已经有的一定的心理基础,对后面的理解就比较容易。于是,在学习古诗时,整首诗不再是20个汉字的排列,破纸而出的是嘹亮的歌声,是生动的画面,是盎然的诗趣。

第二,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在吟诵中吟出情,诵出趣。歌是唱出来的,诗是诵出来的,诗只有朗读出来,才能完成她的全部生命。在这一课中,诗歌的理解,诗意的体会,诗情的领悟,都是通过吟诵来完成的。在吟诵中,学生体味到牧童骑在牛背上的神气十足;在吟诵中,学生感受到牧童生怕吓跑蝉儿的心思;在吟诵中,孩子们化牧童为“我”,化“我”为牧童。正所谓:“文章读的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

当然,在我实施教学的时候,也有很多不满意的地方。例如在教学中,我在引导小朋友理解“歌声振林樾”时,引导不好,究竟是谁的歌声就是引不出来,最后有小朋友说到了是牧童的歌声,但有很多小朋友仍不肯同意,说是蝉的叫声,我只好以它们共同的歌声结尾。

古诗《画》教案【篇4】

圣诞节、元旦节来临了,宝宝们都知道这两个节日分别是我们国家和外国的新年。新年到了,寒冷也来,学习江雪让宝宝们感受冬季的寒冷和美丽的雪花。

1、初步学会朗诵古诗,理解古诗意境。

2、让幼儿感受冬天的寒冷。

3、通过各种不同方法,激发幼儿学习古诗的兴趣。

1、学会朗诵古诗。

开始环节、基本环节、结束环节、延伸环节。

2、用玩偶企鹅宝宝引入话题。从寒冷的南极请来了企鹅宝宝,它今天给大班的宝宝们带来了古诗《江雪》。请宝宝们把小耳朵竖起来认真听听,因为这首古诗是一幅美丽的图画。听完之后,请宝宝们说一说是黑板上的那一幅图片。(四首古诗意境图画)

2、让小朋友们说一说,黑板上的那一幅图画是描述这首古诗的,为什么?

3、老师再次朗诵古诗,请宝宝们边听边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A、冬天的早上你睡的香吗?有不想起床的感觉吗?为什么?

B、谈谈冬季与夏季有什么不同?

C、早上爸爸妈妈叫你起床的时候,你会边起床边想什么呢?

4、根据图画讨论图画并在此基础上理解古诗意思(师生共同欣赏、播放古诗意境视频)

C、江面上有什么?船上有谁?他穿着什么,头戴什么?(孤舟蓑笠翁)

本节课,准备的开放性问题较多,幼儿能开动脑筋,大胆参与活动,连平日不爱张嘴说话的小宝宝都参与了互动。但是本节课内容太多,在撕纸游戏环节,宝宝们由于时间的问题没有尽兴。

古诗《画》教案【篇5】

一、本课目标:

1.读准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写前六个生字,读准一个多音字。

2.能正确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静夜思》。

3.基本理清课文的层次, 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学习古诗的兴趣.

二、重点难点:

重点: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学会六个生字词。

难点: 如何理清文章的层次;正确书写生字。

三、教具准备:

课文挂图、生字词卡片、笔顺图示等。(学生——自学课文:圈画生字词语,试质疑。教师——查找有关李白的资料,背诵课文,在田字格中练习写生字。)

四、教学流程:

(一)古诗导入,激发兴趣

出示:我学会的古诗有《______》《_______》《______》等,我最喜欢《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

(初步培养学生感知古诗的能力,要让学生说出一二。)

3.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位新同学,她叫——“英英”。

(出示卡片,指名读准后鼻音)我们一起来写写(书空)她的名字。

4.英英今天在学校里新学了一首古诗,这就是我们要学的课文。请一学生上黑板补充板书课题《英英学古诗》。

5.齐读课题。

(二)鼓励质疑,整体感知

小小思想家。

*可能提的问题:

生:我想知道《英英学古诗》学的是哪首古诗?

生:我想知道英英学古诗是怎么学的,她学得怎么样?

生:我还想知道这首古诗是谁写的?

(针对学生的不同需要产生学生间的互动,比教师直接教授的效果要好。)

……

在学课文之前,好好想想题目的意思,理解题目的意图,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老师相信很多小朋友预习过课文,谁来回答刚才的问题?说说你的答案在课文的哪里?(引导学生说出认真听课积极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2.针对小朋友不同的回答及时作出正确的评价,并适时读书,对课文要有大致的整体印象。

3.剩下的问题我们怎么解决呢?小朋友们想想办法。

(三)以学定教,读书为本

范读课文,特别要注意听清生字的读音。

2.小朋友,我们学习课文得深入课文,得一个字一个字,一个词一个词,一句话一句话地琢磨,读完以后,你肯定有新的发现有新的体会,有新的感受。请你们用最快的速度读读课文,比比谁的收获多?

3.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词语:

英英 一首古诗 教 静夜思 意思 照 一层白霜 唐代

(2)请学生当老师提醒读音要注意的地方。

如:后鼻音— 英静 层 唐 翘舌音— 诗 照 平舌音—思

(3)请同学分读课文,指导评议:谁的字音读得准,句子读得通顺?

和(2)再读课文后交流:

(1)这篇课文和一般的课文有什么不同?让学生知道这是一篇对话。

(奶奶说了几次话?(两次)

(指名逐个对话读或全班对半读或同桌对读,读准字音。相机出示多音字背(bei bei ),可联系学过的课文分别组词。

提醒板书:第一次 诗句

第二次 诗意

第三次 作者

(4)如果你是英英,你会把这些说给奶奶或者别人听吗?让学生懂得这是一种学习的好习惯。

5.同桌小朋友分角色朗读课文,在同伴的书上打上:

***(要努力)****(很不错)*****(你真棒)

(要读出课文的层次,保证一次有一次的进步。)

(四)自主探究,识字写字

1.重点出示下列生字:英 诗 教 首 静 思

2.请对照生字在文中圈出来,领着大家读一读。

3.同桌同学互读互查,并在同学的书上标记不会认读的字,让学生产生一种“我要全对”的适度压力。

4.自己想想好办法记一记这些字形。

(教师对一些如加、减、换偏旁的方法要及时归纳并推广给全体学生,以便使学生掌握一些常见的识字方法,对富有儿童情趣的记忆方法要给予充分肯定。)

教师在学生回答时需要注意的:

(1)“英”字下面的“央”一撇要出头。

(2)书写“教”字要左右等宽,右半部分四笔完成。

(“首”还可以扩词:首长、首领、首次、自首、一首诗等。

(4)“静”引导学生观察“月”的变化,强调撇改为竖。这个字是左右结构,但要写得左窄右宽。

(5)“思”是内心的情感,所以用心字底。口头扩词。

(五)课外作业

1. 1.请小朋友收集有关李白的资料,争取背出李白的另两首古诗

2.参照教参的作业样式适当补充。 板书设计: 3 英英学古诗 第一次 诗句 第二次 诗意 第三次 作者

古诗《画》教案【篇6】

zhěn

一、菊花 元 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二、题菊花 黄巢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三、菊花 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尽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四、黄花 朱淑真

土花能白又能红,晚节由能爱此工。 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

五、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六、重阳席上赋白菊 白居易 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 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人少年场。

七、过故人庄 孟浩然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八、秋菊 陈毅

秋菊能傲霜,风霜重重恶。本性能耐寒,风

霜其奈何。

九、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十、菊花

春天大好时光,百花争着开放, 它不着急也不妒忌,只顾埋头生长。

到了秋天,后来居上,

它开得灿烂辉煌,分外的芬芳。

古诗《画》教案【篇7】

一、复习引入

1、指名背诵《赠刘景文》。

2、引导学生回忆怎样学懂这首诗,回忆学法:

读诗句,知大意,细品读,悟情感。

二、小组合作,读诗明意

1、提出合作学习目标:

⑴ 人人会正确朗读。

⑵ 想办法记住生字。

⑶ 理解诗句的意思。

⑷ 提出不理解的地方。

2、小组合作,尝试学习:

目标⑴:人人达到。

目标⑵:相互交流,共同理解。

目标⑶:记下小组内无法解决的问题。

三、交流反馈,解决疑难

1、组织交流反馈:

⑴ 组织小组与小组赛读。

⑵ 指名小组学习组长,提出本组的疑难问题。

⑶ 难理解的词句:

寒 斜 生 坐 远山寒石径斜 停车坐爱枫林晚

2、引导学生解疑,结合指导看插图,借助插图理解难句。

四、感悟诗意,熟读成诵

1、引导体会:

读了这首诗,在你眼前出现的是一幅怎么样的画面?感悟诗的意境美。

2、引导学生读出秋天这么美好的意境。

(自由读,找伙伴读,个别读。)

3、指名背诵。

五、总结展示,课外拓展

1、总结:

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秋天的景色。在诗人眼中,秋天是个怎么样的季节?齐背两首诗。

2、拓展:

谁还能背诵有关秋天的诗?

六、指导写字,完成作业

1、课件出示:

于 枫 首

认读生字。

2、指名读,并说说难写的字。

3、范写生字:

首:第三笔一横要长一点。

古诗《画》教案【篇8】

古诗的学习课件

一 目标要求:

1.品味古诗词中富有表现力的字词句。

2.联系背景,体会作者思想感情,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启示。

3.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思想探究能力。

二 问题探究:

1.研究题型。

2.总结解题技巧。

三 诗词分类:

1、赠友送别诗:一般是叮嘱对方,表达一种依依不舍的感情或别后的思恋。如:《闻王昌龄左迁龙标》 李白“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2、咏史怀古诗:一般是凭吊古人的人或事。对人,或表达缅怀之情,或追慕古贤,渴望像古人那样建功立业;或表达昔盛今衰的感慨,或借古吟今。如:《泊秦淮》 杜牧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3、边塞征战诗:一般来说,边塞征战诗表现英勇作战、保家卫国这样壮丽主题的比较少,而表现对战争的厌恶,表现对家乡亲人的思念的比较多。如:《渔家傲 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

4、山水田园诗: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如:《过故人庄》 孟浩然 《归园田居》 陶渊明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5、写景抒情诗:即诗人因所见的景物而引起了心中的某种感触,于是描绘当时的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感慨。如:《春望》 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6、咏物言志诗: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象征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融于某种具体事物的一类诗歌,往往是表现诗人自己与众不同、

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或者表达自己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的伤感,或表现其他或喜或悲的感情。如:《爱莲说》 周敦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7、闲适隐逸诗:某些诗人看惯了官场的勾心斗角,世俗社会的浑浊不堪,退居田野乡间,与乡人为伍,与明月作伴,抒写清闲安逸生活,吟咏情性 如: 《咏梅》 陆游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8、哲理诗:在景物描写的同时,蕴含深刻的哲理。《浣溪沙 》 晏殊“无可奈何花落去,时曾相识燕归来。”

9、思妇闺情诗:即以闺中思妇的情怀或愁绪为主要内容的诗歌,多写妇女对在前线丈夫的思念,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是对出门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达女子的柔情别绪、忧愁伤感。

如:《望江南》 温庭筠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10、羁旅行役诗:出门在外的游客浪子,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感都包含着由此触发的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温馨家庭的憧憬。如:《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1、悼亡诗:悼亡诗多是通过作者追忆往昔,回忆妻殁之前彼此相濡以沫、同甘共苦或其他具体生活情境,或以“记梦”的形式,来表达对亡妻的悼伤与思念。

12、干谒诗:干谒诗是古代文人为推销自己而写的一种诗歌,类似于现代的自荐信。一些文人为了求得进身的机会,往往十分含蓄地写一些干谒诗,曲折地表露自己的心迹

四 诗词中的意象:

1.月——思乡,怀人

怀乡: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怀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菊花——清高人格的写照

例: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3.梅花——高洁人格的写照 例: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4.松——孤直傲岸,岁寒三友之一 例:岂不罹严寒,松柏有本性。

5.莲——爱的象征 莲与怜谐音,所以可借以表达爱情。

例: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6.梧桐——凄凉悲伤 例: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7.杜鹃鸟——凄怨哀伤,乡愁乡思

例: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8.秋蝉——高洁,悲凉 例: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9.鸿雁——思乡怀亲,羁旅之悲 例:雁字归时,月满西楼。

10. 柳——离情依依 例: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11.南浦,长亭——送别之所 例: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12.芳草——离恨 例:青青河边草,绵绵思道远。

13.芭蕉——孤独与忧愁 例: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14.羌笛——凄切之声 例: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15.乌鸦——衰败荒凉之兆 例: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

五 经常出现的题型:

1.描写了哪些景物? 描写了怎样的画面?2.景物、画面有哪些特点?

3.关键字词运用什么修辞?表达效果怎么样?4.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问方式:

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氛围?

这首诗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

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

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六 组织答案

它的固定格式分为三个部分:描摹诗歌图景、概括意境特点,剖析作者思想。

第一部分: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这里有两个要点:一是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摹出主要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要写到,但要写到大部分的、主要的景物,语言力求优美。

第二部分:用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出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幽静、萧瑟、孤清、安谧美好、生机勃勃、清新自然、华美壮丽、恬淡闲适、离愁别绪?? 第三部分:根据这首诗情境氛围的特点再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

七 常用术语:

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思想感情:

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 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作用:深化意境 深化主旨 意境深远 意境优美 意味深长 耐人寻味 言近旨远等。

八 关于修辞

① 准确地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②结合诗句分析,为什么运用这种手法?

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对偶、 排比、反复、衬托、对比、用典等。 表现手法有:象征、想象、联想、照应、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

九 例1小松(杜荀鹤?唐)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注:杜荀鹤(864---907),字彦之,昭宗大顺二年进士,但未授官,后任五代梁太祖朱温的翰林士,仅五日而卒。

1、开头两句描写了“小松”怎样的特征?

2、从整体构思看,本诗采用了 的艺术手法,说说对本诗主题的理解。 分析

第1题是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开头两句写了小松由小而大,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特征。

第2题,本诗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诗歌以“小松”写人,写小松初时不为人注意而最终长成凌云大树,反映出作者对人才出身轻微而终成大业的思考,批判了世人以身世取人的浅陋目光。

古诗《画》教案【篇9】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理解作者描绘的内容,通过品味语言和展开联想进入诗的意境,体会其中蕴含的情理,懂得珍惜光阴,树立乐观、自信的生活态度。

3、由诗文拓展延伸,合作交流,积累经典古诗名句,传承传统文化,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重点、难点:

有感情地背诵、积累古诗;体会其中蕴含的情理,懂得珍惜光阴,树立乐观、自信的生活态度。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课前搜集有关描写四季的古诗。

教学过程:

课前欣赏歌曲《春天在哪里》

一、谈话导入,揭题激趣

春天是万紫千红的,春天是千姿百态的,古往今来,无数诗人用饱含深情的诗句描写、赞美春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有关春天的古诗。

齐读课题,从诗题,你读出了哪些信息?又会提出什么问题?

二、合作交流,推词敲句,读懂大意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64页,老师先来读一遍,请大家认真听。下面请大家自己试着把这首诗读五遍,要求把句子读正确、读通顺。

出示课件:《晚春》哪位同学愿意展示一下自己的学习成果?指名读诗,注意节奏。草树知春/不久归, 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2、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课件:韩愈(768-824),字退之,世称韩昌黎。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当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河南河阳(今孟县)人,其散文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其诗力求新奇,对宋诗影响颇大。有《昌黎先生集》。

《晚春》是《游城南十六首》之一,作于元和十一年,此时作者已年近半百(此时49岁,终年57岁)。

3、借助注释自学,理解诗意。

4、合作交流,理解诗人描绘的内容。哪位同学愿意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首诗所描绘的内容?诗中描写哪些景物?

还有不理解的词句吗?

三、抓住意象,感悟情志

1、请同学们再次大声读一读这首诗,借助文后“赏析”,展开大胆展开想象的`翅膀,你看到了什么画面?又想到了什么?

2、全班交流

A、看到百花盛开、争奇斗艳的美丽景色,柳絮纷飞、榆荚飘落的画面。

B、想到一个人“无才思”并不可怕,要紧的是珍惜光阴,不失时机,“春光”是不负“杨花榆荚”这样的有心人的。 板书:珍惜时间

C、想到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

如: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好,同学们的想象真是合理又丰富,棒极了!下面请大家一起把这首诗大声读一遍。

四、吟唱诗文,入情入境

1、同学们读的真好。古人作诗通常用场“吟唱”的方式表达出来,老师就来唱一唱这首诗。

2、大家想学吗?下面老师一句一句教给大家,请大家仔细听,认真唱。(3——5遍)

3、师生齐唱。同学们唱得真好,老师推荐给大家一个网站,那上面有几百首小学生古诗文新唱。

五、拓展延伸,日积月累

1、学了《晚春》这首诗,老师想到了韩愈的《早春》,那位同学能和大家分享一下?课件出示《早春》

2、你还能想到哪些描写春天的古诗?

《春晓》《春日》《江南春》《游园不值》《村居》

3、谁还能想到描写其它季节的古诗?

夏天:《小池》《饮湖上初晴后雨》《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秋天:《山行》《暮江吟》《夜书所见》《题菊花》

冬天:《江雪》《梅花》

六、布置作业:

继续搜集有关描写春天的古诗词,做一张《春天诗词荟萃》的手抄报。

古诗《画》教案【篇10】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整体感悟

1、谈话激趣入题。

2、交流收集到的材料,进一步了解李白、孟浩然两位诗人。

3、检查预习情况,校正读音。

4、初步走进诗篇:

大体知道这是一首送别诗。

板书:

二、诵读诗文,把握诗意

1、总结理解古诗的办法,如:

、看注释、看插图、读资料等。

2、学生自主利用上述方法互相说说诗的大意。

3、理解诗意。

4、整体把握诗意。

三、品读诗句,进入意境

1、理解第一、二句诗:

⑴ 请找出诗人和朋友告别时的地方。

(出示地图:黄鹤楼。)

⑵ 图文对照,理解“西辞”。

让学生通过结合地图理解“西辞”的意思。

⑶ 以“烟花三月”为切入口,让学生展开想象。

(拓展学生思维,体会诗人和朋友离别的情景。让学生入境入情。)

⑷ 分角色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2、理解第三、四句诗:

⑴ 诵读这两句诗,请学生谈谈自己的'理解。

⑵ 重点体会“远影”“尽”“流”:

① 让学生想象诗人站在江边久久不离去,看着友人渐渐远去,诗人此时会有何感想 。

(引导体会朋友之间情谊之深。)

② 想象“尽”了的是什么,无“尽”的是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情深意更重的挚友情谊。)

③ 讨论:

滚滚东去的仅仅是一江春水吗?

(引导体会朋友之间那种“海内存知己”的情谊。)

④ 分角色,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四、品读诗句,感悟诗情

1、诵读诗句。

(提倡换位赏读,请学生把自己就当作李白,身临其境地感悟诗人对朋友的依依不舍的深情厚谊。)

2、有感情地背读。

3、用一个词或用一句感叹的话来形容一下两位诗人的深厚友谊。

(让学生体会朋友之间是充满深情厚谊的)

五、布置作业

查找有关送别的诗句。

古诗《画》教案【篇11】

教学目标:

1、识字与拼音结合,利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记6个生字。

有节拍地朗读,达到熟读成诵。

3、知道鹅的美丽和可爱,激发学生热爱动物,亲近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准备:

1、准备多媒体课件或挂图,字词卡片。

2、学生准备手工材料或彩色画笔。

教学流程:

一、引入

2、创设情景,图画展示,教师描述:骆宾王真聪明,7岁就能做诗,你们今年也七岁了,聪明的孩子,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咏鹅》这首诗吧。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

2、圈一圈。圈出不认识的字,想办法学会。

3、找一找。把最喜欢的一行诗多读几遍。

三、识字

1、同桌互查字音。

2、找朋友游戏。问:谁是我的好朋友?学生用生字回答。

3、请一名学生当老师领大家读。

4、你还有哪些字不认识?请别人帮忙。

四、熟读课文

1、朗读。把你喜欢的.诗句或全诗读给大家听,并请小伙伴们评一评。

2、师范读。借助图画,引导学生观察从什么地方看出白鹅美丽,抓住表示动作和颜色的词,体会用词的准确性。

指名读、同桌读、挑战同学读。

4、读全诗,配上优美的音乐,学生有感情朗读全诗。

五、表演

分角色戴头饰进行表演。师生共同评价。

六、练习

古诗《画》教案【篇12】

2018《古诗两首》教学课程设计

【学习目标】

牧等林等6个字。

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有朗读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1、识字写字。

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课前准备】

投影片、生字卡片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

1、交流自己会背的古诗以及知道的诗人。

2、引入今天学习的古诗。

二、学生字

1、检查预习情况:

试读课文。

2、自主识字:

自己拼读生字,边读边想怎样记住字音、字形。

形的方法。

4、学生用卡片猜读生字。

5、认字游戏:

听老师读字音,在自己的生字卡片中找出来,比一比谁找得又对又快。

三、学习《所见》

1、出示投影片,看图激趣:

图上画了谁?他在干什么?他想干什么?

2、初读感知,了解诗歌大意:

自由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小组轮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3、再读感悟,想象诗歌画面:

组织讨论自学中的疑难处,结合图画理解诗意,教师相机点拨;教师范读,学生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4、简述诗意,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教师简述诗意,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引导学生根据诗意练习背诵。

5、读一读,想一想:

诗中写的牧童捉到蝉了吗?

第二课时

一、复习背诵《所见》

二、学习《小池》

1、读题:

了解题目意思。

2、自读课文:

练习读通顺。

3、合作学习:

读诗句,看图说话,感知诗意。

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会意诗的意境。

⑴ 教师范读。

⑵ 学生练读。

⑶ 教师语言描述,激发学生想象:

初夏的早晨,阳光灿烂。我们来到一个幽静的小池边,只见水池中已经长出了一些嫩绿的荷叶,有的荷叶还没有完全展开,只是露出尖尖的小角;池里的泉眼正在悄悄地流出泉水,池水非常清澈,倒映着浓密的树阴,这时候,飞来几只蜻蜓,有一只飞累了,落在尖尖的荷叶上休息。这样的景象,给你一种什么感觉呢?

⑷ 引导学生带着这种感觉朗读。

⑸ 朗读反馈。

5、自主选择方式背诵古诗

三、写字

共同研究并写好黄、闭、立3个字。教师重点示范书写黄字。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2024古诗《春望》教案锦集》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幼儿园教案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古诗春望教案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古诗江南春教案 栏目小编费尽心思整理了最新的"古诗江南春教案",阅读完后,您的知识将得到丰富。老师早早地准备好每节课的教案和课件,每位老师都需要将教案课件设计得更加完善。上课时,老师会依照教案课件进行实施。...
    2023-12-30 阅读全文
  • 2024《古诗两首》教案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背诵课文。3、学会本课7个生字;会写“忙”字。【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习生字。2、难点:朗读、背诵课文。【教学准备】教学挂图或投影仪...
    2021-10-08 阅读全文
  • 春晓古诗的教案集合9篇 小编为您准备了一些有关“春晓古诗的教案”的内容。每个老师在上课前会带上自己教案课件,因此每天老师都会按质按时去写好教案课件。 教案和课件优化可使教学任务的完成更加精细化。阅读本文您会有许多收获和惊喜!...
    2023-07-19 阅读全文
  • 古诗牧童教案锦集10篇 “古诗牧童教案”所涉及的问题广泛而复杂我们来一起探讨一下,可以参考一下或许能给你带来启示。新入职的老师需要备好上课会用到的教案课件,每位老师都应该他细设计教案课件。 教案和课件的质量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质量。...
    2024-06-04 阅读全文
  • 古诗《画》教案锦集十二篇 为了教学更有顺利,老师会需要提前准备教案课件,需要老师把每份课件都要设计更完善。 学生反应的多样性可以提供不同角度的课堂反馈,如何才能写出高水平的教学课件呢?您需要的“古诗《画》教案”已经备好了,内容丰富的文章欢迎品味!...
    2024-05-05 阅读全文

栏目小编费尽心思整理了最新的"古诗江南春教案",阅读完后,您的知识将得到丰富。老师早早地准备好每节课的教案和课件,每位老师都需要将教案课件设计得更加完善。上课时,老师会依照教案课件进行实施。...

2023-12-30 阅读全文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背诵课文。3、学会本课7个生字;会写“忙”字。【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习生字。2、难点:朗读、背诵课文。【教学准备】教学挂图或投影仪...

2021-10-08 阅读全文

小编为您准备了一些有关“春晓古诗的教案”的内容。每个老师在上课前会带上自己教案课件,因此每天老师都会按质按时去写好教案课件。 教案和课件优化可使教学任务的完成更加精细化。阅读本文您会有许多收获和惊喜!...

2023-07-19 阅读全文

“古诗牧童教案”所涉及的问题广泛而复杂我们来一起探讨一下,可以参考一下或许能给你带来启示。新入职的老师需要备好上课会用到的教案课件,每位老师都应该他细设计教案课件。 教案和课件的质量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质量。...

2024-06-04 阅读全文

为了教学更有顺利,老师会需要提前准备教案课件,需要老师把每份课件都要设计更完善。 学生反应的多样性可以提供不同角度的课堂反馈,如何才能写出高水平的教学课件呢?您需要的“古诗《画》教案”已经备好了,内容丰富的文章欢迎品味!...

2024-05-05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