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低头族观后感

发布时间:2024-06-22

今天幼儿教师教育网的编辑向大家强烈推荐的是“低头族观后感”,你知道写作品名观后感时从哪些角度去写比较好呢? 记录下这份感动,最好的方法就是写一篇观后感,观后感也可以说事一种基本观点的表达,请你认真研读本文希望你会喜欢!

低头族观后感 篇1


近年来,手机普及率的快速提升,让人们对手机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高。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往往通过手机来获取信息、进行社交和娱乐。而由此引发的一个现象,就是低头族的出现。最近,我观看了一部名为《低头族》的纪录片,对这个现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产生了很多感悟。


纪录片通过访谈、数据呈现和真实案例的展示,对低头族现象进行了全面分析。纪录片给我第一个深刻的印象是,低头族现象已经成为了一种社会问题,不仅仅是个人的问题。观看纪录片时,我看到在公共场所,如地铁、公交车、餐馆等,无数人低头看手机,与人沟通的机会大大减少,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更加冷漠。这也引发了一些负面的影响,例如交通意外的增加、人际关系的疏远等等。纪录片中的一个案例深深震撼了我的内心,一个孩子在等父母放学时不慎被车撞倒而丧命,因为他们的父母一直在低头看手机,没有注意到他的存在。这让我想到了我的父母,我希望他们能在我需要他们陪伴的时候,不再偏爱手机,而是关注我的成长和需求。


另外,纪录片还以数据为依据,揭示出低头族的身体健康问题。经由医学专家的解读,我们知道长时间低头看手机对颈椎、视力等方面都有着负面影响。特别是学生群体,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使用手机,长时间低头不仅伤害身体健康,还会影响学业成绩。听到这些,我对自己的手机使用习惯产生了深深的警醒。我意识到,虽然手机可以为我们带来便利,但过度依赖它也会对我们的身心健康造成巨大的负担。我们应该意识到,适度使用手机是正确的生活态度。


纪录片也将视线转向了低头族背后的社会现象。现代社会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人们普遍感到焦虑和失去方向感。手机几乎成为了人们逃避现实、放松心情的最佳伙伴。这也是为什么人们沉浸在手机世界的原因之一。有时,我们觉得与手机沟通更加容易,因为它不会像现实生活中的人一样对我们产生苛责和批评。而当我们过度沉迷于手机的时候,我们忽略了与现实社会的真正互动。我对纪录片中一位低头族被玩具偷走手机的案例印象深刻。当他沉浸在手机世界时疏忽大意,对玩具偷走手机的事情完全没有察觉。这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我们是否应该更多地关注现实生活,并与他人建立更多真实的连接。


《低头族》这部纪录片让我认识到了低头族现象的深层次问题,也让我开始反思自己的手机使用习惯。手机无疑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但我们应该为了自己和他人的福祉,学会适度使用手机,并且时刻保持对周围环境的关注。我希望能坚持限制自己手机的使用时间,多与家人朋友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多参与到现实社会中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享受到手机带来的便利,而不是被它所迷惑和束缚。通过观看这部纪录片,我相信我会成为一个更加自律和关注周围环境的人。

低头族观后感 篇2


近年来,随着手机和互联网的普及,我们身边出现了一群低头族。他们整日埋头玩手机,迷失在虚拟的世界中,忽略了现实生活中的美好。最近,我观看了一部名为《低头族》的纪录片,深感这个现象带给我们的影响和警示。


纪录片以真实生动的镜头,展现了低头族们的生活场景。他们不分年龄、职业,几乎每个人手中都握着一部智能手机,远离了现实世界的美好体验。文中采访了各个低头族,他们表达了自己对手机和互联网的依赖与所有。有人称手机为他们的“第二“大脑”,有人甚至称手机为自己的“精神寄托”。这些低头族们,完全被虚拟的世界所笼罩,对真实世界的美好并不了解。


看完这部纪录片,我对低头族们产生了深深的忧虑与反思。手机和互联网的普及带给我们巨大的便利,但同时也让我们渐渐与现实脱节。我们容易陷入信息过载的困境,过多的信息让我们分不清真伪,对生活充满了焦虑与不安。与此同时,低头族的现象也导致了生活中的人际沟通与交流的减少,人们越来越习惯于靠文字和表情符号来传递情感,而真实的情感交流则变得越来越稀缺。


低头族现象还让我思考到了自己的行为。我发现,自己也常常不自觉地低头看手机。尤其是在公共场合,看到他人们玩着手机,我就纳闷,我们难道没有更好的方式来度过这段时间吗?为什么不能看看窗外的景色,欣赏一下旁人的表情与举止?我们为何不能放下手机,与身边的人交流,而选择与手机对话?这种现象一直以来都让我深感不安。


低头族纪录片,不仅在警示我们个体,也在警示整个社会。我们不能只是简单地享受手机带给我们的便利,我们也要认识到其中的潜在危害。社会上我们有许多父母整天忙于工作,却忽略了与孩子的交流;有许多年轻人迷失在虚拟的世界中,无法获得真实的情感满足。这种情况是令人堪忧的,我们应当引起社会的重视。


如何解决低头族的现象?我认为,我们需要转变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我们应该学会控制自己使用手机和上网的时间,不能让虚拟世界成为我们生活的全部。我们可以每天安排一段时间去散步、健身或与家人朋友交流,享受真实生活中的美好。我们应该意识到真实世界所带来的美好体验,培养对现实的情感投入。我们可以走到大自然中去欣赏风景,与周围的人进行真实的交流,或者去书店、图书馆翻阅一本实体书。我们可以利用互联网来追求有价值的信息,如读书、学习等,而不是迷失在无尽的社交媒体信息中。


纪录片《低头族》给我带来了很大的触动。它让我认识到自己也是一个低头族候选人,同时也警示我们整个社会不能忽略这一现象。我相信,只要我们能够站起来,挺直脊梁,拒绝成为低头族,我们将能够重拾生活的美好,找回真实的情感交流,活出更加精彩的人生。

低头族观后感 篇3

和朋友、同学们在一起,我们也往往能看到“低头族”在忙着玩手机。**文字,写写心情。刷新着空间,记录着瞬间。

多年的朋友或同学消失了,我们聚在一起,吃饭,说话,想了解彼此的生活,安慰自己的思念。但看到的是人人都在忙着低头,他们对手机里陌生人的生活兴趣远高于对眼前人的兴趣,对陌生人的牵挂远多于对眼前人的牵挂。虚拟世界里的光怪陆离众生喧哗和屏幕外现实世界的死气沉沉众生沉默,反差强烈。

这不得不让人们反思,在当今先进的科技条件下,如何构建和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们总是想,人生还很长,总觉得有机会再见面,有机会再见面,但从没想过,每次我们挥手告别,都可能是永远。正如徐志摩所说的“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袖子,不带走一片云。

”重逢意味着再次的别离,如果不珍惜,就成了诀别。在这里,我不得不说一句老套的话:“珍惜眼前人”!

“低头族”将亲人、朋友、同学等晾在了一边,错过了亲情、错过了友情。同时,他们也错过了银幕上的风景。屏幕外的风景再美,他们也难得去看,难得去听。

两耳不闻窗外外事,一心百度产品佳文;两只眼睛不看眼睛的前景,一颗心在寻找狗,欣赏美丽的图画。古语有云:“处处留心皆学问”,处处留心就是要我们多观察、多倾听。

如果一味地借助搜索引擎,那么我们就会与更多的风景擦身而过。很多人都喜欢旅游,可是到了旅游地,先是在手机上百度一下此旅游地的情况,然后再在手机微博或空间**一些**和美文,权当是自己“到此一游”。这样的旅游没有意义。

“行万里路”只能满足“低头族”的虚荣心,既不能使之开阔视野,也不能使之增长知识。过去,没有手机和电脑。文人多观察、多听,写下了许多不朽的文章和诗歌。现在有了手机和电脑,人们就会有依赖感。

凡事不要动脑,不要观察,不要听,手指轻轻地在屏幕上滑动,所有你想要的东西都出现在你面前。“芝麻开门”的神话故事也在“低头族”手里一遍又一遍地演绎,结果就是虽然门内金银财宝堆积如山,也难以让自己的内心充实。

“低头族”由于经常地低头、经常地用手指,也使他们错过了健康。颈椎病、腰痛病、近视、腱鞘炎也在“低头族”长期低头玩手机时应运而生。这些疾病都是不容忽视的,应该引起“低头族”的重视。

很多人玩手机时不注意场合,边走边玩手机,结果错过了安全。不久前,湖北省一名17岁女孩边走边玩手机时掉进深坑。也是在不久前,南京一名男子在经过火车道口时,还专心致志地玩着手机,结果连火车的鸣笛声都没听到。

火车与他贴身而过,男子受惊倒地,幸好没有受伤。还有甚者,“低头族”们在公交车里玩手机,危险到来,他们却根本没有意识到。就在上个月,美国旧金山一**在地铁车厢里公然枪杀一名素不相识的大学生,而站在他身边的“低头族”们却各顾各地忙着玩手机,因此酿成了一场悲剧。

一次次的悲剧发生在“低头族”身上和身边,这让我们不得不深思。如果说错过了亲情、友情、风景、健康可以补救,那么错过了安全就无法补救。生命是宝贵的,没有人会把手机放在生命之上。

面对“低头”的种种错过,我们应该减少使用手机的频率,多参加积极有意义的社会活动,多观察身边的人和物,多倾听大自然的声音,多与亲人、朋友、同学、同事交流,戒掉手机瘾。要知道虚拟世界再怎么精彩,也无法代替现实社会的真正美好。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取决于我们走出银幕,在现实社会中进行建构。

到那时,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将不是你和我。而是手机与你近在咫尺,你却熟视无睹了!

低头族观后感 篇4

网络世界的过度沉迷到最后会致使你与自我灵魂擦肩而过,这是《低头族的错过》中的一句话。这篇文章讲述了作者从车厢中的一景产生反思,联系到了低头族的危害与错过,最后说出低头族的错过会是民族辉煌的错过这一观点。低头族的错过无法估量,他们沦陷在另一个世界里,渐渐地与自己的灵魂背离。

现代科技日渐发达,通信手段推陈出新,智能手机的出现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更让人沉迷于此,于是,便有了低头族。它的范围之广不言而喻,小到儿童,大到老人。随着生活中越来越多低头族的出现,人与人之间好像少了一份体验,多了一份无视,这个世界好像少了一群人。就像文章中所说的沉浸在网络这个光怪陆离的世界。

低头族错过的太多了。

青岛有对老夫妻趁着节假日的机会,在厨房里忙碌了几天,准备了一桌丰盛的晚餐,盼来了忙于工作学习许久未见的儿孙媳妇们,在老人期待里,这是一场其乐融融的聚餐,可是,大家简单的见面寒喧后,围坐在桌上,却各自低头专注于手机。长时间没有人理睬这对老夫妻。气得老俩口摔筷,愤然离席。老人需要的是儿孙绕膝的欢闹,是子女工作学习絮叨。网络暂时会满足我们一些心理需求,结交一些网友,但也同时关闭了我们在现实与他人沟通的心灵之门,影响到了我们的友情、亲情和爱情。

曾经的我们总是走进大自然,一起荡秋千,放风筝;一起做游戏,欢笑不停;一起做手工,共享成果自从手机进入我们的生活之后,低头是常态,机不离手是必须。盯着手机,手指不停地滑动屏幕,欣赏着别人的世界,忘记了身边的人,世界变得极近又极远。

因为低头,错过了风景,错过了健康,错过了真情。

低头族错过的太多、太多。

广袤的原野,沉默的庄稼。上蹿的麦苗将大自然最原始的生命力赤裸裸地释放出来,翻滚的绿波,由浅绿完美地过渡到墨绿,斜切而过的绵绵细雨,铺展成蜿蜒的泼墨山水画,如此美丽的风景,请抬头欣赏。

不做低头族,抬头看世界!

你若抬头,便是晴天!

其他人还在看

[荐]不做低头族的小学作文汇总


学生时代写作文似乎是比登天还难的事情,写作的目的,是让我们有地方挥洒感情,通常好的作文会让人停留下来多看几遍,你是不是在苦恼作文总是找不到内容写?小编特别为你收集的“[荐]不做低头族的小学作文汇总”,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不做低头族的小学作文 篇1

看不到这个世界,所以宁愿只选择低头或抬头。

是被这个世界遗忘了,还是已经遗忘了这个世界,自己也弄不清楚了。开学了,已经开学了。入秋了,已经入秋了。结束了,已经结束了。而开始却正在开始……

姐姐也离开了,整个屋子似乎空荡荡的了,走上楼顶,就连仙人掌也枯萎了,阁楼上堆积的物品早已布满了灰尘,客厅里的沙发也躺上了灰尘,指尖轻轻划过,脏了,干净了。

想想姐姐其实是个好姐姐,只是我不是一个好妹妹。姐走的那天我坚持没有去送,放学回到家,心里早已有了答案,姐走了,但还是问了爷爷,”姐走了吗?”“走了,下午的车去了。”走上楼去,看到姐房里平日摆得满床的布娃娃都已经打包了起来,才知道,哦,姐真的走了。平日一起嘻嘻哈哈打打闹闹疯疯癫癫的她,走了。回到自己的房里,却无意看到书桌上的留言,“老妹,这月的话费先替我交了。”再走进厕所,两件衣服工工整整地躺在洗衣机里,马上晕倒在地,老姐,你也太对得起我了吧。去到电信局,150多块的话费,天,老姐,你没事喝那么多水干嘛。

以后的日子里就更显得平静了。只是饭桌上,爷爷奶奶唠叨的对象换成了我,奶奶也老总是抱怨我吃的太少,一碗饭都不够,甚至有时该出手就出手,思想课不成功就来硬的直接往我碗里添饭,咳,姐在就好了,起码还可以为我分担一下。爷爷也还是那句老话,好好,没多少时间啦。但虽然如此,我却不再像以前一样很晚才回家,只是想赶快回家,陪爷爷奶奶吃饭,他们应该比我还要孤单吧。

回家的时候经过蛋糕店,想起以前姐每次出去玩总是会记得给我带上蛋糕点心之类的,生日的时候也买了蛋糕送我。以后应该不会再有人为我做这些了吧,记得我的生日,给我买蛋糕。这又会成为一件奢侈的事情了吧。天气开始微微转凉了,不久就会冷起来了吧,也没有人骑着车子载我替我遮风挡雨了。

一起生活了xx,也算是相依为命了xx,即使彼此也吵过闹过,但也一起开心过,也一起度过了无数个痛苦的日子,这就是姐妹吧。

看不到这个世界,所以宁愿选择低头或抬头,但当我低头的时候却看不到自己曾走过的足迹,抬起头,黑压压的云层早已遮住了太阳。但我想只要当我走累了的时候,回头看看,那足迹还是依稀可见的。

伸出手,也就可以拨云见日了。

生活在继续,生活在别处……

不做低头族的小学作文 篇2

低头族们:

随着科技发展,智能手机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越来越多人加入了低头族的行列。低头族成为安全新隐患:2018年12月,广东省中山市一女子因一边低头玩手机一边闯红灯横穿马路,与一辆摩托车相撞并致摩托车乘客死亡。更有数据显示,开车玩手机已成为交通事故的第三大原因。拒绝做低头族,势在必行。为此,我向大家提出以下倡议:

1。走路时,骑车时,开车时都不要看手机、玩手机、听音乐和打电话等。

2。养成良好的习惯,合理使用手机,控制使用的时间,尽量走出网络,不当低头族。

3。放下手机,多到图书馆阅读。网上快餐式的浏览永远代替不了阅读书籍对人的性情陶冶和成长进步的作用。

4。放下手机,多与家人或朋友交流,多接触大自然。

珍惜生命,一起摆脱低头族。让我们行动起来吧!

陈科羽

2021年11月12日

不做低头族的小学作文 篇3

我爱看书,特别爱看历险故事,其中最爱看的还是 《鲁滨孙漂流记》。

这本书图文并茂,讲述了一个叫魯滨孙的人漂流到 一个荒无人烟的小岛上,靠着他的坚强毅力,靠着他的 聪明才智,靠着他的勤奋劳动,战胜种种困难,在荒島 上生活了整整二十八年,创造了不平凡的事业。当看到 鲁滨孙用他勤劳的双手克服困难,把原来一个杂草丛 生、一片凄凉的“失望岛“变成一个有“堡垒”、有“别墅”、有“厨房”的“希望島”时,我震惊了。魯滨孙超凡的力量来自于自己的信念,来自于自己的努力,来自于自 己的勇敢。我们应该像鲁滨孙学习什么呢?

当我遇到困难时,我想到要像鲁滨孙那样用炅巧 的双手、辛勤的汗水,把生活打扮得多姿多彩;当我在 学习奥数遇到难題时,我想到要像鲁滨孙那样做一棵 野草,在困难面前不低头、不气馁。于是,我就猛下工 夫,坚持攻克难题;当我想放弃时,我想到鲁滨孙坚强 的毅力就会锲而不舍。

只有辛勤的劳动才能有收获,只有大雨过后才能 见彩虹我相信,只有刻苦学习,才能得到幸福的生活,只要我们有志气、有毅力、爱劳动,就可以做出不平凡的事。

朋友,你也来读一读这本书吧!你一定可以从中得 到不少的启示。

不做低头族的小学作文 篇4

广大市民们:

你们知道吗?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天涯海角,而是我们坐在一起,你却低着头在刷屏。

随着科技的发展,手机、平板等电子产品越来越流行,而且人们越来越依赖它,淘宝、支付宝、微信、抖音一天不使用手机时,心里会感到很空虚,当我们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看手机屏的同时,安全隐患的刀斧早已高悬于我们的头上了,需要我们高度警惕。近年来,有许多因玩手机而引起安全事故:如某地一名17岁女学生因走路玩手机而掉入深沟身亡;饭桌上,不论大人小孩,一个个都拿着手机,与对面、身边的人没有一句交流,感到十分冷漠;开车时一手拿手机,一手握着方向盘,一不注意就撞上了前面的人或车,严重的可能会当场死亡,就因为手机这个隐形杀手,它已经威胁了许多人群。这些事情,在生活中并不罕见,所以,我提出了以下几条建议:

1、养成良好习惯,合理使用手机,上班、过马路、行走时自觉不使用手机,我们要懂得度、把握度、实现度;

2、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升自己,知晓手机危害,做一个有内涵有素质的新世纪公民;

3、要积极捍卫我们的健康,守卫法律的底线,拒绝长时间沉溺于手机而不给于高度的理性控制,可以给自己制定一个合适的时间表;

4、争做亲情交流典范,拒绝冷漠,尊重他人。亲朋需要真情,聚在一起不使用手机,多多珍惜面对面的交流,形成公约,互相督促,见到亲朋好友一直拿着手机,可以善意提醒一下,让我们共同形成良好的社交习惯。

所以,市民们,请放下手机,抬起你们的头,拒绝做低头族!不做低头族,它不是一句空口号,它需要我们一起行动起来,走向更好的明天!

张瀚予

2020年11月23日

不做低头族的小学作文 篇5

咚咚咚,一阵敲门声,我打开门一看,原来是社区里的阿姨来送环保袋了。我高兴地接过袋子说了声:谢谢。我早就听爸爸妈妈说过限塑令了,政府规定有偿使用塑料袋,并提倡自带环保袋。我把袋子放在厨房就去看书了。看着看着,忽然听到厨房里有谈话声。循声望去,原来是环保袋和塑料袋在说着什么。

首先发言的是塑料袋,它斜眼看了一下环保袋,撇了撇嘴说道:哟。这是从哪里来的客人啊?环保袋不紧不慢地说:我不是客人,我是来接替你的,难道你不知道人类把你叫白色垃圾吗?环保袋理了理衣服继续说:你呀,就会让人类头痛,你这种人造高分子有机化合物在200年内都不会被分解,而燃烧又会释放出有害气体,还有环保袋的话还没有说完,塑料袋就火冒三丈,跳起来说:你胡说,我一出生就成了人类的朋友,为人们提供了许多方便,人们去商场、菜场都会把各种各样的物品装进我的身体里,称我为最贴身和方便的手提包,我是多么受欢迎啊。你呢,也不过是个袋子,哼。只听环保袋耐心地向塑料袋解释着:人类之所以叫我环保袋,是因为我可以回收,用的次数相对也较多,并且不会造成污染,埋到土里两个月就能完全降解了。所以从20xx年6月1日起国家提出尽量少用或不用塑料袋的限塑令。塑料袋听了惊叹道:原来是这样啊。惭愧地低下了头。

我很想参与它们的谈话,可等我走到它们的身旁时,它们都不出声了,我摸着塑料袋心想:尽管你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但是为了减少污染,我们必须要跟你告别了。低头一看,塑料袋已经沉沉地睡着了。

不做低头族的小学作文 篇6

科技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假期中,许多同学都会使用iPad,手机看电视,上网的时间也飞速猛增,对视力危害很大。所谓低头族,就是无时无刻都在用手机或其它电子产品的人。

我曾经就是低头族的一员,可当我知道一个晴天霹雳的消息近视时,我决定,远离手机,珍爱生命。据统计,目前我国人口近视眼发生率33%,全国近视眼人数已近4亿。我国学生近视检查率为:小学生占32%,初中生占59、3%,高中生占59、1%,大学生占80%。记得上个周末去安文,返程途中,一上车除了驾驶员和售票员,一车的人都是名副其实的低头族。有的人嚼着口香糖,戴着耳机,边听音乐,边玩手机。有的人在玩游戏。有的人看小说。还有的人聊QQ和微信。我原本也想玩那么一会儿,老爸却正义直言道:不能玩手机,视力都这么差了还玩!嘴上是说,自己在旁边玩得不亦乐乎。我真心想说:看手机对眼睛不好!却不敢言。所以,我只能眼巴巴地看着他们玩,自己却只能都说电子产品不仅方便,还实用,有不可计数的好处,可孰不知电子产品也是一把双刃剑。它实用,但对视力有危害;它方便,但它也不利于身心健康。再说,如果无时无刻都在看手机,那后果不堪设想。电子产品如同罂粟,只要着迷便欲罢不能。由此,让我们远离低头族,劝没接触到的人,告别手机,我也要远离低头族,对它们是goodbye了。

是我学习的好榜样!并且我向你们行一个少先队队礼!

不做低头族的小学作文 篇7

在字母家族中,“l排行十二,是名副其实的‘老阔’,所有最新鲜上市的东西,他都要最先得到,以此向别人炫耀。因为他平时还是很热心地去帮助别人,大家并不介意他张扬的个性,都还满蛮喜欢他的,不过,自从苹果8上市后,这一切都变了......

某一天清晨,字母”c“早早起床,因为他从晨报上看到了一则大新闻,他要赶紧告诉大家,越快越好,他可存不住消息。“大新闻,大新闻。苹果8今日隆重上市.....。”大家听到消息,睁开眼睛,都没顾得上洗漱,就互相串门,议论纷纷。很快地,字母“l”得到了消息,他赶忙打听有谁买了没有,答案是太贵,没有人能买得起。这可让“l”高兴坏了,这炫耀的好机会怎能错过?他马上订购了一台。

没想到这新上市的苹果8实在是太好玩儿了,这次“l”没顾得上炫耀就深深地迷在其中。整天谁也不理,抱着个手机,白天玩儿,晚上玩儿,低着头,总也玩儿不够,他的好朋友“m”生病了他都没去看望。邻居“k”刚换了辆全自动电车他也像不知道这事儿一样,无动于衷。要是搁在以往,他准会第一个跑过去评头论足一番。大家感动很奇怪,最近字母家族发生了很多新鲜事儿,可总也看不到“l”的影子。

临近国庆了,歌唱组合“love”要准备排练节目了,可“l”还是低着头玩儿手机,本来“l”是领唱,组合里是第一个,可是这回,把他放在哪儿位置都觉得别扭,因为他老低着头,还拿着手机,怎么看都像是个“e”,这样组合就失去了原来的意义,观众也不会买账的,看着“l”现在这个样子,导演一急,就把他辞掉了,重新调整了组合。被辞掉的“l”依然每天沉迷于手机,头低得更厉害了,即使不玩儿手机的时候,头也直不起来了,成了“低头族”。

不做低头族的小学作文 篇8

 《马燕日记》讲述了宁夏山区的一个女孩——马燕的真实故事,困难面前不低头,把握机会求上进作文。马燕上小学时,因为家境贫寒,父母无力供她继续上学,她不得不离开了心爱的学堂,小小年纪就帮助大人下地干活。她在这本日记里面记录下生活和学习中的点滴事情,字里行间表达出生活的不易和她对上学的强烈渴盼!

一个偶然的机会改变了马燕的命运。一位外国记者将她的日记带回法国出版,引起了轰动,于是马燕得以重返校园,继续读书,小学四年级作文《困难面前不低头,把握机会求上进作文》。而且她还利用版税帮助了家乡和她有类似遭遇的失学女童。

这本书没有奇妙的故事和精彩的文笔,就像一块没有打磨过的.矿石,只是一个个平平淡淡的小事件,但是细心读它,就会感受到偏远贫困山区同龄孩子们的艰辛。我们的生活条件远远超过马燕她们,还在为今天吃点什么、穿哪一件漂亮衣服而烦恼。对比之下,我感到有些羞愧,真应该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到学习中,多读有意义、增长知识的书,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他人,学会关心、传递爱心,自己才能像马燕一样活得充实、活得精彩,也充满希望!

不做低头族的小学作文 篇9

我们身边有许多低头族。

就说上次过年吃年夜饭的事吧!奶奶准备了一桌的好菜我们小朋友早早就坐在了桌边看着满桌的鸡鸭鱼肉馋得直流口水。可是左等右等等了好久大人们一个也没来。奶奶走进客厅一看:大人们每人拿着一台手机在看没有一个人注意到开饭了。奶奶三催四请他们才心不甘情不愿地慢吞吞去吃饭。我们家八个大人有的急火火地吃饭好省出时间多看一下手机;有的边看边吃时不时笑一下;还有的在那里边吃边吼:上呀上呀打死他们!吃着吃着还有的对着手机哈哈大笑奶奶见了不由得长叹一口气。

我觉得长时间看手机不好容易让视力低下影响学习、生活如果感到无聊多看看书或者到大自然里去走走休息一下眼睛放松放松心情这样该多好呀!哎如果每个人都能合理安排时间就不会有第57个民族低头族了。

让我们都行动起来吧:珍爱生命不当低头族。

石头观后感


我们在一生的观赏中,一些经典自然而然地在岁月中沉淀下来,不仅如此,观看的时候还会有很多启发。 我们对作品的内容有所思考和联想,这就是观后感,写观后感时要把握文章主旨,才能写出真挚的感想。下面是幼儿教师教育网精心为你整理的“石头观后感”,欢迎与你的朋友分享此信息让更多的人受益!

石头观后感【篇1】

有一天,阿福、阿奴、阿薄三个和尚找到了幸福。阿福问:“幸福是什么东西呢”阿奴和阿瘦异口同声地说:

“我们去找幸福吧!”阿福说:“太好了!

”于是,他们走下山坡,向一个小村庄走去。

村庄的门关着,没有人来迎接他们。他们只好自己推门进去。

村庄里空无一人,好像这个村庄曾发生过战争,于是,三个和尚就在村里做“石头汤”。一个小女孩问:“你们在做什么”三个和尚说:

“我们在做‘石头汤’。”小女孩问:“‘石头汤’怎么做”三个和尚说:

“先得找几个又大又圆的石头,再把石头放进大锅里,再往大锅里倒水,就好了。但是,我们没有大锅,怎么办呢”小女孩说:“我家有很大的锅。

”于是,小女孩匆匆忙忙地把大锅拿了过来,也把石头拿了过来。村里的人都很好奇,于是他们一个接一个地出来围住大锅。阿奴说:

“要是加点调料就好了。”话音未落,村里的人匆匆忙忙地从家里拿东西,能拿多少就拿多少……

“石头汤”做好了,大家面对面地品味这顿美餐,真是太高兴了!大家真的忘记了以前还有过这样的快乐。

大家吃完了美餐,又高高兴兴地唱啊,跳啊,真开心!

在一个春天里,和风送暖,杨柳依依,村里的人们向三个和尚告别,和尚说:“谢谢你们,我们终于知道了幸福!”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们应该敞开心扉,忘记痛苦,互相帮助,幸福就会在我们身边。

石头观后感【篇2】

《石头汤》是绘本教材,讲的是三个和尚阿福、阿禄和阿寿,他们想找到什么使人幸福。当他们出现在一个村子里时,发现居民们心狠手辣,因为长期受苦,不愿意接受任何人,于是关上了三个和尚的门窗,关灯。僧侣们巧妙地用石头煲汤,引诱村民们带上调味品和蔬菜,最后大家享受了一场久违的聚会。

使他们懂得分享、付出、敞开心扉才会得到快乐。

我有幸听了武凤霞老师执教的《石头汤》这一课,如沐春风。她优雅的气质、甜美的嗓音、自然的引导、与学生的友好互动,都显示出她的魅力。通过她的课堂,我们不仅让孩子们懂得了分享的快乐,也让我们感受到了语文课堂的快乐。

武老师的课堂,让我受到很多启发。开课时,吴老师亲切地与同学们互动,让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名字想象自己的样子,拉近与同学们的距离,调动了同学们的积极性,同时也平息了同学们紧张的情绪。这样的开课方式,我想没有学生会不喜欢。

在上课过程中精彩的镜头也频频出现,吴老师出示了一**片,**上有裁缝、茶商、秀才、木匠等人物形象,师问:他们在干什么?你想把谁描述给大家?

有哪一个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这幅画很简单,只是用简单的线条勾勒出六个不相关的图形。但是当读了文字、听到问题再看图像时,却发现虽然人物只是寥寥数笔的勾画,但却极具有代表性,所有人的眼睛都望向镜头,处于一种警觉的状态。

老师的问题是用生动的笔处填空这篇课文的空白。孩子们的回答,使人物的状态表现的淋漓尽致,为以后烹制石汤做了铺垫。

“个煮石头汤的是谁?”“小女孩”。慢慢的当参加煮石头汤的人越来越多,武老师又提议让大家演一演“七嘴八舌”的场面,学生们群体亢奋,争先恐后的模仿村里的人说:

“我有豆腐。”“我有木耳。”“我家有!

”“我家有!”这番场面,将孩子的热情又一次推向了高潮。当大家煮好了“石头汤”围坐在一起的时候,武老师把这幅图放大了,问:

“你看到了什么?”生说:“有说有笑,像是过节,像是过年,有红红的打灯笼,热闹极了……”通过老师的点拨,学生发现了大家关系的变化,注意到色彩的区别。

吴老师接着追问:“这里面有你认识的人吗?我们一起来看,也许有他,也许有他……”学生们兴致勃勃的去找他们见过的裁缝、茶商、秀才、木匠等等,这些人物再一次跃然纸上,虽然人物变多了不太容易找到,但是孩子们还是努力的寻找他们的身影,仅仅通过背影、衣服、发式等细节,孩子们还是发现了他们,还能更加细致的发现他们心理的变化。

虽然文字没有告诉我们人物心理的变化,但是图的色彩告诉了我们;虽然文字没有塑造出人物鲜明的形象对比,但是图画却用点点滴滴的细节告诉了我们区别。武老师正是巧妙的运用到相同人物的对比分析从而引出“石头汤”和“幸福”的关联,分享使人富足。

武老师带给学生的是一堂“赏心悦目”的绘本教学课程。“悦目”是因为绘本的图画色彩丰富,明暗交替,使学生眼前一亮。“赏心”是因为**互为补充,使学生理解了既高深又轻浅的儿童哲学,得到了精神上的享受。

使学生感受了文字的艺术、视觉的艺术、听觉的艺术。在课堂上,武老师注重让学生去发现。发现三个和尚中,谁是阿福,谁是阿禄,谁是阿寿;去发现村民们见到和尚的三个动作“关门、关窗、关灯”;去发现之后村民的动作的变化“开窗、开门、走出了家门”;去发现其乐融融的**与那图**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发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这种发现能让学生的思绪随着**驰骋千里,上天入地。

武老师注重让学生去对比思考。例如,同一个人煮石头汤前和煮汤后的神情对比、动作对比、心理对比,其乐融融的**色彩和互不往来的**色彩对比,贯穿故事的小女孩和其他人物的对比,等等。通过大量的比较,引导学生思考三位僧人煮这壶石汤的用意,以及石汤与幸福的关系,从而深化主题,拓展学生思维。

让学生享受这门新语言的魅力。武老师注重让学生去表达。让学生表达出对冷漠的村民的印象,表达出村民七嘴八舌的要向石头汤中加材料的场面,表达出你认为的女一号是谁。

学生的表达就是对绘本的再创造,对于绘本文字留白的地方的补充。武老师抓住孩子们的每一次表达进行评析,让孩子的创造力得到发展。不仅挖掘出了绘本的价值,更让孩子们尝到了读图的甜头,让全班充满了活力,充满了拔节的声音。

一本小小的绘本,就是一座小小的美术馆,武老师用朴实无华、行云流水的教学艺术,演绎了以生为本、追求生态的灵动课堂。吴先生说,教育就是唤醒一个灵魂到另一个灵魂,唤醒孩子们的中国思想。她正是遵循于老师的儿童观,用“情感”去教学,基于儿童的需要,指向儿童的发展,才使得课堂中老师与学生都洋溢着幸福感。

石头观后感【篇3】

读完《老师,我相信石头会开花》这篇文章,我的眼睛湿润了。我被文中的赵老师打动了。

我读到了“我也相信石头会开花。老师慈爱的目光里透着坚定。”我感受到赵老师相信石头会开花,相信每一个孩子都能成才,不管好的,还是临时差的,只要有坚决的信心,都能成为平凡中的不平凡,然后就想到马尔顿说过的坚决的信心,能使平凡的人们,做出惊人的事业。赵老师爱每一个孩子,绝不放弃一个孩子。

当我读到“只要努力,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时,我觉得这句话说得太好了。十根手指有长有短,你或许是长的那一根,也可能是短的,但是她们都有自身的价值和特点,只要有信心和不懈的努力,都会有自己的一片天地,这就是李白说的“天生我才必有用”。比如童第周,他十七岁才进中学,第一学期平均分数只有四十几分,但他不灰心,想方设法地学习,运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每天天没亮就起床读书,晚上到所有人都睡觉了,他还复习一天的课程。过了几个学期,他名列前茅,成绩越来越好,最后他学有所成在比利时成功的解剖了青蛙卵,成为著名的生物学家,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而我们稍微有一个好一点的成绩,就骄傲自满,再不去努力争取更好的成绩,也有些人成绩本来就差,却不努力学习甚至自暴自弃,如果我们也坚定信心不懈努力,那我们也一定会取得更好的成绩。

是的,相信石头会开花,就是不懈努力,坚定信心,永不言弃奇迹就会诞生,因此方言最后成为了著名的作家,我为方言有这样的老师而骄傲开心,虽然我们不是同一个老师,但我们的老师和文中赵老师有一样的品质,关心,爱护她的每一个学生,对每一个学生永不言弃,信心坚定。

石头观后感【篇4】

第一次读《驴小弟变石头》,并没有太大的感触。只是对故事情节有了一个简单的了解:驴小弟喜欢搜集小石子,有一天,他捡到了一颗魔法小石子,却在回家途中遇到了一只狮子,因为害怕而误许了一个愿望——我想变成石头,可怕的是愿望成真了。而驴爸爸和驴妈妈伤心欲绝,四处寻找。成为石头的驴小弟孤独而痛苦地在山上度过了近一年的时光,而那颗魔法石就静静地躺在他身边。机缘巧合,驴爸爸和驴妈妈在野炊时坐在了驴小弟变成的那块石头上,爸爸捡起了那块石头……奇迹般地,驴小弟变回了自己。读罢,仅是一生感叹,倒霉的驴小弟!

然而,当我捧着这本绘本边读文字边看图画,从静谧清晨一直到日落黄昏,不记得看了多少遍,读了多少遍,却一次比一次感动,一次比一次震撼。

感动一——驴妈妈悲戚的话

当驴小弟一夜未归,驴妈妈含泪眺望窗外苍茫暮色,说道,“往后我再也不说他了,不管他做了什么事儿。”感动,并不是因为妈妈说得有多煽情,而是因为她真实。当他说这句话时,我俨然看到了天底下无数个母亲形象。面对孩子的某些举动,她们总喜欢“批判”,天长日久,妈妈便成了啰嗦的代名词。当失去孩子时,她们恍然大悟,那又有什么关系呢?即便是错的,却是孩子最喜欢的。千万不要把他们当做圣人来培养,世界上本没有圣人,即便有,也无关紧要,因为他们并不想做圣人。有时,不完美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完美。而驴妈妈在那一刻大彻大悟。

感动二——驴爸爸弯腰捡石子

野餐时,驴爸爸看到了小石子,“这颗石子真好看,小宝见了,一定会把它收藏起来”说罢,将它捡起。一颗石子在孩子的眼中是至宝,在成人眼中它们只是石子。人们对它视而不见,然而,爸爸却关注到了它,并将它捡起。不是他童心未泯灭,也不是小石子有多特别(在成人眼中),而是——它是驴小弟的最爱。因为爱所以爱……

感动三——岩石和小石子默默相对

人生在世,什么叫痛苦?不是失去,不是失败,而是希望近在眼前,但你无法伸手攫取。近在咫尺意味着遥遥无期,这一点,驴小弟比任何人都体会得深入!

是什么让驴小弟历经磨难最后成功得变回自己呢?我想,应该是爱,因为爱能创造奇迹!

石头观后感【篇5】

昨天带着小孩去图书馆借书,一本《石头汤》,一本《安徒生童话》,《石头汤》讲述的是三个和尚来到一个村庄,村庄的村民因为过去的战乱、饥荒等种种原因,而互相变得生疏,自私自利互不往来,对外来的三个和尚更是小心翼翼,大门紧锁,无人接待,其中一个和尚阿寿就想出了一个用石头煮汤的方法,这时候一个小女孩在远处偷偷看到了,好奇心驱使着她帮和尚找到了三块圆圆的大石头和一口大锅。他们开始煮起了石头汤,村民们也好奇和尚们用石头煮汤,开始围观,后来阿寿边搅拌汤说之前煮汤加了些什么什么料汤会更加鲜美,村民们开始陆陆续续的从家里拿出本应该私藏的胡萝卜、香菇、调味佐料等,煮着煮着一阵阵香味飘了出来。汤煮好后,所有村民都拿出自己的食物,坐在一起喝石汤。他们互相交谈,很开心,好像很久没这么开心了。

这个故事很简单,也许它包含了一些禅意,其实它告诉我们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快乐来自分享。

其实这些都是一些粗浅的道理,小时候我们读过了很多很多,可是长大之后却忘记了如何去感受幸福,也许是我们忘记了分享,痛苦分享了一半,就只剩下一半的痛苦,得到的是一半的安慰和幸福,幸福气享之后,得到的是祝福和两倍的幸福。我至今还记得古典教师书里的一句话:幸福是一种变革的力量。

不单单是幸福去转换成我们需要的,而且需要把我们所拥有的东西去转换成幸福。我们应该学会用能力交换收入,也要学会用收入交换幸福。

最后两句话分享:幸福来自分享,而幸福是一种转化的力量。

石头观后感【篇6】

你知道怎样用石头能做出美味的汤吗?读了《用石头煮出来的快乐》这篇文章,你就会知道了。

这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个故事。故事讲了三个和尚来到一个经历了很多苦难的小村庄,这里的`村民对世界没有信心,对生活没有热情。一个和尚说:“我要给村民们见识一下怎样煮石头汤。”于是,他们捡起树枝生火,把干净的水倒进小汤锅里。一个小姑娘看见了,问:“你们要干什么?”和尚说:“我们在煮石头汤,但找不到三块又圆又滑的大石头。”小姑娘跑到院子去帮他们找到石头。和尚又嫌锅太小,于是小姑娘把她们家的大锅借了过来,并跟妈妈解释清楚。和尚们的汤引起了村民们的注意,大家都想知道这石头汤到底是什么样的!于是,躲在窗子后面的没有信心与热情的人们打开房门走出了屋子,石头汤里的材料也被村民们加得越来越多。汤煮好了,大家开开心心地喝完了。第二天,和尚们和村民依依不舍地分别了,村民们也懂得了和别人分享,才有了永远的富足。

这个故事让我知道了:分享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我们的生活就像一碗石头汤,只有石头煮出来的汤没有味道,一意孤行地坚持自己的想法永远不会有进步。要是乐意与别人分享,就能使“石头汤”添加许多的材料,这样汤就会很美味,而我们的生活才会永远的富足。得了绝症的人,可以与人分享自己的忧伤,减轻自己的痛苦;考试得了100分的人,可以跟他人分享自己成功的经验;有开心的事,可以与别人分享自己的快乐……

石头观后感【篇7】

《剪刀石头布》是一款人人都熟知的儿时童趣游戏,而在现实生活中,剪刀石头布也是具有普适性的决策模型。通过一个简单的游戏,我们可以思考决策和对抗,感受胜利与失败的喜悦和快乐。下面请跟着我一起探讨这个游戏的深意和教益。

首先,我们可以从“剪刀石头布”的背后所隐含的逻辑推演,来看看这个游戏带给我们的启示。在这个游戏中,我们需要根据自己的判断,出示自己所选择的符号,而对方也同样需要进行选择。最后,根据对方的选择和自己的选择,来决定胜负。这就涉及到了决策和对抗的逻辑。

其次,剪刀石头布也是一个很好的心理测试工具。通过观察对手出招的方式及不同时刻出招的比例,我们可以推测出对方的性格特征和思维方式,从而采取更有策略性的对抗方式。比如,如果对手喜欢出布的话,我们可以采取出剪子的策略;如果对手是一个爱出石头的人,那么我们就可以多次出布并带入“反过来”的思想,来迷惑对手。这就涉及到了心理战术和人际交往中的交往技能。

而在游戏的过程中,胜负是不可预测的,这也使我们更加注重自己的判断力和思维方式。我们需要在出招前,仔细琢磨对方的心理状态和套路,然后再把握对局的节奏和自己的心理预期,来制定自己出招的方案。这就涉及到了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最后,剪刀石头布还有一个重要的价值,那就是能够培养我们的观察力和反应力。只有通过不断练习和培养,我们才能够在瞬息万变的对手策略面前不失优势。这也同样涉及到了提高自己的技能和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

综上所述,剪刀石头布虽然是一款简单的游戏,但它却包含着多种思维方法和心理策略,能够教育我们如何做出更好的决策、如何规避风险、如何面对失败和挫折、如何与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它蕴含的教益不仅局限于游戏本身,更应该成为我们生活和工作中的参考模型。

石头观后感【篇8】

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我读了这样的一本书,书名是《弯弯的小石头》。这本书给了我,一个认识自己“小石头”的机会。所以我看过好几次,每次都又不同的感觉。这次,我又了新的看法。

《弯弯的小石头》这本书主要说了,一个普通的小学生——弯弯,她,乐观开朗,有正义感,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一位小女生。人不是十全十美的,弯弯也有很多缺点,而这些缺点成了她心中的“小石头”,渐渐地,这些“小石头”越来越大。最后,弯弯通过自己的努力,把这些“小石头”一个一个的消灭了。

一块小小的石头,你可能看不到它的小,但有时它真的会因为一块小小的石头而造成大灾难。不信你看。

一次,当我肚子饿得“咕咕叫”时,我一看到米饭,就像几百年没吃饭一样,立刻冲上去狼吞虎咽的吞下去。随后,只听见“咔嚓”一声,米饭里有小石头!我只好把米饭吐出来,还害得我的牙齿都快要掉了。

从那时起,我非常小心,担心我会再咬一块小石头。

有一个人骑摩托车载着他的朋友。那时,路上有许多小石头。一句话,他们参差不齐,很难走。那人又超速行驶,忽然大转弯,两人就被赶了出去。他们躺在地上,流血不止,车轮还在打滑,衣服和袜子都破了。

后来,这两个人因为流血过多而成了天上的两颗星星。你看这真是害人又害己。

虽然我们不是十全十美的,但是我们还是应该努力减少自己心中的“小石头”,难道不是吗?

民族观后感(汇集12篇)


欣赏完电影后,我相信每个人都会有深深的感受,无法忍住想要表达出来。最好是立即将看片时的启示写成一篇观影感想,它能帮助我们掌握更多的文艺知识,难道写出作品名的影评真的很难吗?经过编辑们的不懈努力和研磨,我们最终制作出了全新的“民族观后感”,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获取更多的相关资讯!

民族观后感 篇1

民族法学是一门综合性、交叉性的学科,涉及法学、民族学、政治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多个学科。狭义的民族法是关于多民族国家调整民族关系的法律规范的理论。它与民族学科的联系最为紧密。

民族纪律以民族问题为根源,而民族法又依赖于民族特点和民族问题。

本书所说的民族法,是指在多民族国家内调整民族关系的法律。而建立在氏族、部落、民族基础上的“民族法”通常称为民族习惯法,它是历史上的一种法文化,是民族法的源泉与基础。民族法只存在于多民族国家,因为民族关系是多民族国家共同体中的一种民族间关系。

在单一民族国家,没有民族关系的概念,国家权力也不需要制定调整民族关系的法律规范。

在多民族国家,民族差异是民族法产生的根本原因。从自然属性来看,民族是一种客观的社会存在,它构成了社会有机体的独特细胞。从一定的意义上来说,每个民族都是具有自己独特属性和独立结构的事物,民族结构包括经济结构、文化结构、体制结构等等,各个民族之间正是由于民族结构的不同而存在着巨大的个体的差异。

这种差异是不能改变的,除非某个国家消失,只要有一个国家,这种差异就会存在。差异产生矛盾与冲突。为了避免因激烈的民族斗争而导致民族和人类的灭亡,民族法便应运而生。

古代的民族法律大多是建立在不平等的民族关系基础上的。他们以一个国家的利益为基础,被其他国家奴役。民族压迫和剥削占主导地位。但它对维护整个国家的利益以及社会的秩序的作用是巨大的,相对于毫无标准可循所导致的社会混乱而言,它的出现也许也是一种进步。随着社会的进步,古代民族法逐渐发展起来,调整平等民族之间的民族关系。

我国现行的民族法是以民族平等关系为基础的。它所调整的民族关系,是指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指国家与代表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它包括国家与民族自治地方的关系,国家与分散的少数民族的关系,民族之间的关系。

国家法律规定的国家关系是一种特殊的法律关系。这种法律关系的主体有其特殊性。显然,国家是义务的主体。它是否是权利的主体还有待研究。民族则既可能是权利主体,也可能是义务主体。

民族权利是指法律规定和确认的,体现在法律关系中,为实现民族利益而为各民族所有或采用的,由他人法律义务保障的法律手段。这个句子包含以下意思。首先,在我国,民族权利不是目的,而是国家为实现或满足国家和民族利益而采取的一种分配手段。第

2、 民族权利是一种集体权利,其主体是国家而不是个人,但不需要否定民族成员的个人权利(可能的理解是:有了民族的集体权利,就有了民族成员的个人权利)。第

3、 民族权利必须由法律规定或决定,是国家强制保障的合法权利。道德或社会学意义上的民族权利不属于民族法保护的范围。第

四、权利的主体是我国各个民族。第

5、 民族权利是人权体系的一部分,是一项基本人权。

对于侵犯民主权利的行为,国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所谓侵犯民主权利,是指违反国家有关法律规定,以行为或者不作为的形式侵犯国家权利,危害社会,应当承担法律责任的行为。一般来说,它的构成要素由以下四个要素构成,其中一个要素是必不可少的:

第1、侵犯民族权利行为必须是损害民族关系的行为,即是违反民族法的行为。

第二,侵犯国家权利的形为必须由作为或不作为构成。

第三,侵犯民族权利者主观上必须处于故意或过失的心理状态。

第四,民族关系侵权人必须具有法律资格,即必须具有法律责任能力或者法律行为能力。

侵犯国家权利行为的法律责任可分为民事责任、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违宪责任。其中,宪法没有规定违宪行为的违宪责任。

民族观后感 篇2

其一、教师与学生在人格尊严上是平等的,赋予儿童以主体地位,树立起“儿童中心论”的意识,反对“教材中心论”、“教师中心论”。以儿童为中心的理论是关注儿童的求知性和主动性,避免伤害儿童的天性和兴趣,让儿童以主动学习为学习主体。对此,杜威说到“现在,我们教育中将引起的改变是重心的转移。

这是一场革命,一场革命,一种哥白尼在天文学中从地球中心转移到太阳中心的革命。在这里,孩子们成了太阳,一切教育措施都应该围绕着他们来组织。”

夸美纽斯认为,“学校是儿童心灵的屠宰场。”一个长期生活在专制社会的教育制度下的儿童,长期受制于家长、教师和长辈等威权力量,从小就极容易养成一种绝对服从和独裁专制的生活方式,无法领悟到自由的真谛和民主的精神,对民主的生活方式更是一种戕害。只有在学校教育领域,教师的教育强迫也是一种社会强迫,是对民主生活习惯形成的毁灭性威胁。

因此,教育民主对于社会民主至关重要。而当下习见的权威式的教育、阶级化的教育、贵族化的教育乃至国家主义式的教育,由于违背了自由和民主的精神,皆在杜威的批判之列。应该说,上述不正常现象的出现和教育民主的缺失是罪魁祸首。

一个儿童课堂里都谈不上民主的社会,遑论整个社会的民主!作为教师,我们要自觉地认识到教育民主、教育民主对建设合格公民意识和民主政治的重大意义。

其二、老师不能以强制的方式教育学生,更不能靠暴力或权威相威胁,强制学生服从或被灌输,而应该让学生以主动自愿的方式去接受教师以及教师所要传授的知识。学习不是让学生服从,也不是让他们的自由变得更好。相反,我们应该尊重学生,以自由开放的方式教育他们。

其三、知识是无限多样的,也是无止境的,教师无权剥夺学生自由摸索解决问题的权利,应尽量避免教条专制的“一言堂”现象。

目前,民主已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实上,民主不仅是一种政治制度,更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理念。它需要通过学校教育等渠道深入人心。然而,进入幼儿园以来,中国人开始接受近乎专制、封闭、奴役和腐败的教育,只教死书和不孕的活人!

例如,建设民主中国,请从学校的民主教育和教育民主入手!学校教育的民主政治所包括的民主教育和教育民主两个方面,前者是指教师通过民主的方式来传授知识、教育学生,生成民主意识和民主习惯;后者是指国家和学校行政当局通过民主的方式来管理教师教学科研行为,给师生营造出民主的教学条件与氛围。

二、“学校即社会”:学校教育是一种社会教育

人们常说,学校就是一个小社会。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社会和学校教育的同质化。换言之,就是有什么样的社会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有什么样的教育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

用杜威的话来讲,就是“学校即社会”。

杜威认为社会环境就是一种教育,“社会环境无意识地、不设任何目的地发挥着教育和塑造的影响。”(第19页)杜威强调“环境的无意识的影响”,是为了说明生活于现实生活中的儿童无时无刻不是受到了周围环境潜移默化的显著影响。学校教育的传导机制与这种生活化教育没有本质区别。通过实例演示和模仿学习进行交流。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学校本身就是一种社会环境。

不过杜威承认,“学校是特殊的环境”,“学校当然总是明确地根据影响其成员的智力的和道德的倾向而塑造的环境典型。”(第21页)学校环境的特殊性主要在于,人们总是尽可能全面展现人类文明的精华面,而避免社会丑陋现象的出现,有其净化功能,相对于社会环境显得单纯和理性。尽管杜威承认学校教育于社会教育相比具有特殊性,但他反对将学校教育于社会教育隔离开来。

相反,学校教育应帮助学生应对甚至净化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而不是让学生从社会环境中退出,成为婴儿,弱化学校的社会教育功能。“如果学校脱离校外环境中有效的教育条件,学校必然拘泥书本和伪理智的精神替代社会的精神。”很不幸的是,当下中国的儿童教育情况恰是如此拘泥书本和脱离社会。

只强调书本知识的学习,“努力求得孤立的知识,和学习的目的是背道而驰的。”(第43页)

如果学校强调学校环境的特殊性,杜威认为这是极其危险的。原因很简单,因为处理环境的能力无法通过成年人教给孩子的先入为主的偏见来实现。“真正的社会控制就是要养成一定的心理倾向,就是理解事物、事件和动作的一种方法,使们有效地参与联合的活动。

”(第39页)这需要孩子们自己在学校这一社会共同体里学会如何进行群体生活的技能,与他人进行沟通和合作的方法。成人不能越俎代庖,只是营造一种环境,让儿童们自己感受、经验,久而久之将社会生活规则内化为自己生活的一种习惯,尤其是民主的生活习惯。

“当我们不再企图用和成人成就进行固定的比较来解释未成熟状态时,就不得不抛弃把未成熟的状态看作缺乏所需要的特性的见解。抛弃这种观点,我们就要摒弃一种习惯,把知识灌输到心理和道德的洞穴中等待加载,以此来填补这一缺陷。”(第56页)杜威这种“不问年龄大小”的教育理论,使得成人和教师在传统儿童教育中的说教者的形象定位“毁于一旦”,其主体地位或绝对主导地位可以说荡然无存。

主张儿童主体地位的“儿童中心论”无疑是取消了教师的主体地位和强势地位,这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角色定位要求。杜威给教师进行的重新定位,即“教育无目的论”。所谓教育无目的论,是针对成人来说的,“教育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改组、不断改造和不断转化的过程”,儿童生活和成长是无止境的过程,儿童教育则是一种在生活中成长发展的过程,让儿童在生活过程中自己自由自在地学习、成长、提高,成人不应该给儿童们设置那些那些尚不可理解、遥不可及的终极目标。

用杜威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第54页)教育的目的不是在儿童自身之外另外弃置一个目标让其去追求,而是看教育本身能给孩子的首创精神和可塑性提供一个什么样的环境条件,为孩子们实现自身愿望提供方法到什么程度。教育的成功不在于向孩子们灌输了多少知识,而在于孩子们对未来的开放程度,以及为他们提供的塑造自己、发掘自己的天赋潜力和实现抱负的机会。

教育是一种塑造,而不是一种重演。唯有如此,一代代人才能青出蓝而胜于蓝。如果只是服从,那么只有简单地进行代际重复。

有人批评,教育无目的论是一种自由放任主义。杜威指出,培养孩子主动应对环境的习惯是不能放过的。这与卢梭的自然主义的率性教育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当然,杜威的无目的教育实际上并不是无目的的。他只是希望消除传统教育中对儿童的社会强迫,进而实现两大教育目的:一是民主的生活方式,而实科学的思维方法。

只有通过这两者,才能实现教育与民主社会的统一。

三、“教育就是生活”:学校教育是一种生活教育

杜威说,“没有教育即不能生活。所以我们可以说:教育即是生活。

”“生活就是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第58页)换句话就是“从做中学”。杜威认为,“努力使自己继续不断地生存,这是生活的本性。

因为生命的延续只能通过长期的更新来实现,所以生命是一个自我更新的过程。教育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同营养与生殖、生理生活的关系一样。”(第10页)杜威还说,“我们并不生活在一个固定不变的和完结了的世界,而是生活在一个向前发展中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上,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展望未来,而回顾过去——一切知识和思想不同,它是回顾过去的——它的价值在于使我们可靠地、安全地和有成效地应付未来。

”(第161页)换言之,教育是生活的需要,是生活存续的营养品。现实生活的社会环境是不断变化的,所以孩子教育最重要的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应对各种环境压力,培养孩子自己追求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让我们学习养成因势利导、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主动寻找适应甚至改变环境的方法,而不是成为环境的奴隶。

同一问题的解决方案可能是多样的,儿童在方法选择上的多样性甚至创造性值得尊重和赞扬,而不是压制批评。

杜威坚信,“使们乐于从生活本身学习,并乐于把生活条件造成一种境界,使人人在生活过程中学习,这就是学校教育的最好的产物。”(第55页)他反对事先教会课本里的理论知识,然后再去在实践中检验,进而用其去指导实践。其理路恰恰相反,强调真实或者尽量仿真的生活情境教育,坚信主张在实践中、从直接经验中去追求带有普遍性的知识,其中养成一种在生活实践中主动解决问题、追求新知的正确思维方法至为重要。

杜威在其《我们怎样思维》中把思维活动具体分为五步,称五步思维法:(1)要安排真实经验的情境,要有一个对活动本身感到兴趣的连续的活动;(2)在情境中要能产生一个真实的问题,作为思维的刺激物;(3)要占有可利用的资料以作出必要的观察与整理,对付这个问题;(4)要经验活动去验证假定,提出解决方法;(5)根据验证成败得出结论。(参见第174页)这里面,培养学生们基于真实情境下的问题意识是形成正确思维方法的关键。

但是,通常“由于学校缺乏产生真正问题的材料和作业,学生的问题并不是他自己的;或者宁可说,这些问题是他自己的,但只是作为一个学生,而不是作为一个人。”(第166页)杜威认为,这种没有问题意识的课程都是些有名无实的“课程”,儿童应付这些不是自己的问题或课程是种极大的浪费,令人痛惜。

基于上述学习过程以及对身临其境的问题意识的要求,需要对课程和教材进行精心编排与设计,其指导思想是学样的现实生活、教材和方法三位一体。依据现实生活需要安排课程,再根据课程内容编写、选择教材,在教材实施过程中须将其设计成各种不同的生活实践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亲身经历。当然,找到作为经验材料最有效地和最有成果地发展的途径的方法也很重要。

方法主要包括:“直截了当的态度,灵活的理智兴趣或虚心的学习意志,目的的完整性和承担包括思维在内的个人活动后果的责任心。”(第191页)

杜威这种强调生活情境和问题意识的经验主义教育理念,反对了刻板僵化的教条主义,较好地避免了强制灌输、儿童厌学的缺点。不过,在如何系统地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以及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方面尚存在挑战。

民族观后感 篇3

这是一篇组织清晰、格式整洁、结论清晰的专业文章。从专业角度分析了少数民族山区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和态度。基于旅游影响的研究属于社会学范畴。采用实地调查的方法,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合深入访谈的实证研究方法,文章的可信度很高。

基于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和态度有可能成为成功开发、营销、运作现有或未来旅游项目的一个重要的规划和政策因素,近年来,接待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和态度已成为国内旅游学研究的一个热点。研究接待区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有助于地方**了解接待区的社会影响,减少游客与居民之间的冲突,有助于规划获得居民对旅游的支持。特别是少数民族拥有独特的社会形态和民族文化,根据社会交换理论,当居民与旅游业之间资源交换的程度很高而且处于平等位置, 或者虽然不平等, 但是倾向于居民一方, 他们对旅游业则持积极支持态度; 反之, 如果资源交换虽然平等, 但交换程度很低, 或者是地位不平等, 居民的态度则转为消极反对。

为了旅游与居民日常生活的和谐、生态平衡与经济发展的和谐乃至整个社会的安定美好,改变传统的旅游发展阶段理论即融洽阶段、冷漠阶段、恼怒阶段、对抗阶段,研究旅游对于少数民族山区居民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就显得尤为重要。

总体而言,旅游业对少数民族山区居民的语言、生活习俗和民族服饰有着显著的影响,但对其饮食的地方建筑特色影响不大。旅游所产生的社会文化变迁是积极的。居民对旅游业正面影响的感知显著强于对旅游业负面影响的感知。

旅游业对当地居民的经济影响大于旅游业的社会文化影响和环境影响。

本研究通过对四个方面的调查得出结论:旅游业的社会文化影响、旅游业的经济影响、旅游业的环境影响和被调查者的社会人口特征。问卷设计科学合理,量表信度高。量表的各项指标基本上能反映出待测的潜在变量。

研究表明,在旅游业对居民的社会文化影响中,相当一部分居民受到了旅游者行为的影响,愿意追求旅游者的生活方式。当地居民愿意与游客进行更多更好的交流,居民学习和使用共同语言有一种自发的潜在动力。民间礼仪表演是保持民族传统文化,特别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得以种可行的方式,甚至是目前最好的方式。

明旅游并没有加速少数民族地区“去传统文化”的进程, 而是在对少数民族山区居民实际生活观念产生同化的同时, 也通过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旅游吸引物转化, 使其完整保存和集中展现。旅游业对少数民族山区居民的饮食影响不大。当地居民以一种务实的心态追求实用和民族的结合, 旅游使他们知道在提升居住品质的同时, 要注重保留建筑的民族特色, 从而满足旅游者的需求,同时也更好地做到了保护少数民族特色传统,减少了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遗失。

旅游对居民的经济影响中,大多数人认为**发展旅游对当地经济有好处, 对地方发展旅游持赞成态度,而且社区参与程度比较高,但大多数旅游就业仍是短期就业,这是需要改进地方,若能将旅游就业发展成长期就业,将会大大提升居民对发展旅游的支持程度。但也可以依靠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因旅游业的发展而逐步完善,调整粮食和经济种植结构,增加收入,或从事副业增加收入。此外,更重要的是,旅游活动改变了山区居民的思想观念,增强了他们的市场经济意识,增加了致富途径。

旅游业促进了当地硬件建设和人们观念的转变,也有利于当地劳务输出。总体而言,旅游业给当地旅游业带来了升级换代,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旅游使当地居民具有强烈的环境保护意识,旅游给当地居民带来的利意识他们自发地保护旅游赖以生存的环境。

总的来说,首先旅游并没有加速少数民族地区“去传统文化” 的进程,而是在对少数民族山区居民实际生活观念产生同化的同时, 也通过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旅游吸引物转化, 使其完整保存和集中展现。旅游业对少数民族山区居民的语言、生活习俗和民族服饰有着显著的影响,但对其饮食的地方建筑特色影响不大。旅游业带来的社会文化变迁是积极的,客观上增强了接待区居民原有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尊。

其次在旅游发展起步阶段,居民对旅游的正面影响的感知明显强于对负面影响的感知,旅游对当地居民的经济影响强于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和环境影响,当地居民对旅游的发展持积极的态度。在欠发达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将直接或间接地刺激当地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与社区居民思想观念的变化相互促进,特别是居民商品经济意识的变化。最后,由于居民在旅游发展中获得的经济效益超过了他们所承担的社会、文化和环境成本,他们对旅游业的积极影响有了强烈的感受,对旅游业的发展也有了更加积极的态度。

旅游地居民的一切态度和行为都植根于他们对旅游影响的综合感知, 因此有效地调控居民的旅游感知是旅游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根据社会交换理论, 通过建立健全的旅游社区参与机制, 充分考虑不同特征居民的利益要求, 实现社区公众有效地参与旅游发展决策乃至旅游业的经营管理,公正地分享旅游经济利益, 可以使居民保持在积极的方向上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民族观后感 篇4

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收获很大,我知道了有关名族的一系列东西。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启发。这本书的内容深深地吸引了我,使我在书海中畅游。下面我就谈谈读了它的感受吧。

以下是本书中一些更精彩的部分,我想是摘录出来与大家分享的。作为一个生物奇迹,人类的原因不是它们之间的差异,而是它们之间的一致性。在整个地球生物史上,人类是世界上唯一没有系统发育分化的物种。

造成这一景象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人类有文化。根据文化的不同,人类可以从赤道分布到南北两极,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保持物种的内部一致性。这是任何一种别的高等生物无法做到的。

简言之,现代智人自形成以来,一直是一个统一的物种。这个物种的所有成员,直立行走,有发达的大脑,能创造各种文化事物,并能通过有性生殖产生健康的后代。世界上任何种族类型的人都有自己的音节语言和全球各地遍布着各种混合的人种类型这两种现象即是明证。

这也是我们一贯主张各民族平等的科学依据。

关于种族和民族的讨论更为深刻。我明白,种族作为一种生命科学现象,是人类对自然生物适应的结果,它不包含也不应该包含任何社会文化意义。

读到这我在思考一个问题,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要**种族和民族的关系问题呢?换句话说,种族和国籍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后来我才明白,在纯科学的意义上,两者确是是不相关的,是不同的。

种族所涉及的是人类种群对于自然生态环境的适应关系,它主要是自然科学,特别是生物科学研究的对象;而民族所涉及的则是人类的社会文化群体(简称族群)与生态环境(包括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它主要是社会科学,特别是行为科学研究的对象。我们也可以把种族和民族看作是两套分类系统按照不同的标准对人类这个统一体所作的划分;前者主要考虑生物学因素而不考虑文化因素,后者则主要考虑文化因素而不考虑生物学因素。因此,从理论上讲,一个种族或种族类型中包含了若干个民族,或者是一个民族中包含了几个种族或种族类型成员的现象都是正常的,甚至是不可避免的,虽然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前一种现象远较后一种现象为多。

这么说吧。总之,读完这本书,我觉得我受益匪浅。我很高兴我有机会抓住这个机会读这本书。

民族观后感 篇5

全部来自个人收藏,感觉不错,上传到图书馆,与您分享!

全部来自个人收藏,感觉不错,上传到图书馆,与您分享!

《用心培育一个读书的民族》读后感

今天读了肖川的随笔《用心培育一个读书的民族》,其中他讲到:我们很多人对书籍没有兴趣,对精神生活没有兴趣,我发现很多人离开学校以后就几乎与书籍绝缘了。对此我深有感触,因为我身边的很多人,包括我自己,都不能说自己与书隔绝,但书的数量却很可怜。

当肖川问:让我们想想。你一年读了多少书?我感到很惭愧。

回想起来,当我读得最多的时候,我应该在小学和中学。那时,我想读所有的书,我永远不会忘记今天对书的好奇和渴望。但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书的数量在减少。小时候是大人不让看闲书,自己想尽办法要看,走上社会后有时间却提不起劲道看。

在这个电脑游戏和偶像剧的时代,我们的心变得浮躁,头脑变得简单,我们不能让自己冷静下来,进入书坛,理解阅读的乐趣。肖川在文中说,在这样一个大国,图书的销量很小,而且主要是教辅图书。以色列人均每年有55本书,俄罗斯有50本,美国有44本,我们只有4本,其中90%是教学和参与的教科书。

其实我也看到过类似的报道。据中国媒体报道,在华留学人数逐年减少。在2004年,中国只有51.

7%的识字国民读书,这一比例比5年前下降了8.7%。与此同时,人们阅读杂志的比率下降了五年前的一半。

同时,喜欢阅读小说、诗歌、戏剧等文学作品的人不到1000万。很多青少年甚至不知道中国的四大经典名著是什么。他们能说出的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和作家不到10%。他们熟悉的除了《哈利·波特》,就是日本漫画书中的人物。

据调查,我国城镇居民的闲暇时间,工作日在5小时以上,休息日在8小时以上。虽然公众的闲暇时间总体上有所增加,但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阅读报刊的时间有所减少。相反,人们看电视的时间却比5年前增加了1个小时以上。

分析一下国人为什么不读书的原因有很多方面,比如中国人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生活匆忙只好压缩读书读报时间。现在,社会上流行的口头禅是“没时间”、“工作太忙”。对于青少年来说,由于学习压力大,自由发展的空间狭小,爱读书的孩子也越来越少。

以上海为例,五年前,每个学生每年大约借10本书,但现在只有不到一本。然而,大多数人指出娱乐的“多样性”。随着电视、广播、网络、电子游戏等娱乐手段的增多,阅读不再是很多人获取信息的惟一途径。

的确,在

在我接触的孩子中,重点中学的学生都忙于考试,没有时间看课外书。高职学生对阅读不感兴趣,没有阅读习惯。而电脑和电视以及其它的娱乐活动相比书籍,对人们的吸引力更大。有专家分析,这不仅是因为生活习惯的改变,也说明整个中国社会越来越缺乏想象力。

肖川在文章中说:读书的民族必须是智慧的民族,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民族,是前途光明的民族。过去我们讲:

一个人的心,高尚的东西不占,卑微的东西就会占空。一个不学习的民族,就没有智慧和力量,就没有高贵。他向我们每个人提出了阅读的重要性。

作为教育工作者,尤其要重视读书,这在肖川的《读书与成长》中已经提到。那么怎样培养一个读书的民族呢?文章指出,家长首先要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使阅读成为孩子生活的一部分。

其次,学校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内在阅读需求。学校要努力营造书香校园。第三,要以时代精神打造高质量的大众读物。

在我看来,总而言之,整个社会需要创造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这需要家庭和学校的努力,作为家长和教师责任感的体现,也离不开外部环境的影响。现在在杭州,我们新建了各种博物馆、剧院和图书馆。数量和规模,内部设施和环境都很好。基本上,他们是免费的。

我们去这些地方不仅仅是为了学习和工作。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让阅读真正成为每个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成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社会风尚。

李晓英全部来自个人收藏,感觉不错,上传到图书馆,与您分享!

全部来自个人收藏,感觉不错,上传到图书馆,与您分享!

民族观后感 篇6

在寒假之余,我观看了《百年中国》这部纪录片,它讲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历程。有艰辛黑暗,分裂屈辱,也有自豪富裕,民主统一。

清朝末年,是中国最受侮辱的时代,最黑暗的记忆。有八国联军的侵华,火烧圆明园,辛丑条约,慈禧流亡,黄花岗起义但是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1950年-1953年,长达3年的抗美援朝战争。

抗美援朝战争作为我军以弱胜强、以劣胜优的经典战例,向全世界展现了我军政治工作强大的生命力,同时也是我军的优势所在。

看完这部纪录片,我又找到了一些关于抗美援朝的战士的事迹。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胡修道战士的英勇事迹。

1952年,在上甘岭战役中,胡修道和班长等3人坚守在一个高地上,敌军蜂拥而来。在兵力悬殊的情况下,他们沉着应战。胡修道奋力掷出手雷,炸倒七八十个敌人。后来,成群的敌军又跑到另一个高地,胡修道果断带着手雷去支援,打退了敌军。在队友负重伤,敌军又有约两个营的兵力上扑来时,胡修道一人坚持战斗,奋不顾身地把手雷接连投去,最终将敌军打退,守住了阵地。

在此次战争中,胡修道连续打退敌军四十一次冲击,歼敌二百八十余人,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胡修道战士是一名新战士,但是他在战场上丝毫不畏惧,连续击退好几次敌军。在身体虚弱,面对敌军的再次到来时,他又奋力拼搏,奇迹般地打倒敌军。这似乎是老天对他的眷顾,但是这更是他在战场上英勇伟大的付出。

所有战士在战场上的英勇伟大付出,都是我们的榜样,是我们中国的奇迹,他们值得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的称号。在缅怀为那场战争而失去生命的烈士,为那场战争而付出青春的英雄们的同时,我们要牢记使命,要以英雄们的顽强精神时刻鞭策自己,努力学习,不断进取!

民族观后感 篇7

读《广义民族学导论》有感

广义民族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包含着十分广泛的范围。在《广义民族学导论》中,施正一先生给我们介绍了什么是广义民族学,并从广义民族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任务、研究意义上来加以说明,让我对广义民族学有了更多的了解。下面主要对《广义民族学导论》中《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问题的再认识》谈下自己的阅读感受。

诚如书中所说,在学***究社会初级阶段理论中一个极为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民族问题进行再认识,特别是要对民族工作中为什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问题进行再认识与研究。只有正确认识我们所处的发展阶段,才能从实际出发,制定和实事正确的路线和政策,实事求是地面对和解决各种民族问题。我们知道,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方面的建设都在逐不完善。这个阶段虽然是社会主义,但仍然是比较不完善的社会主义。

历史证明,我们不可能超越初级阶段,获得快速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在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反复与曲折的过程中,坚定了党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坚持两个基本点”的路线,并由此规定了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发展战略部署,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民族问题再认识的时代背景。我们对民族问题的新认识和新研究,离不开这个时代的背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由于历史原因,民族问题具有长期性,我们要维护祖国的统一

1、 民族平等、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是关系国家命运的重大问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我们观察、分析和处理一切民族问题的出发点。否则,就容易犯强化民族问题或否认民族差异存在的错误。正如书中所说,把握好初级阶段这个“度”,对于认识现实的民族问题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我国正处于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的初级阶段,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正处于初级阶段。在文章中,作者指出了应看到处在初级阶段中“低层次”的各个民族地区的不同区情,只有这样才能理解关于现阶段中国民族问题的种种特殊的表现形式,与此同时也应注意到当代民族问题的时代特点。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发展,民族问题出现了两种历史趋势和两种发展趋势。

第一个历史趋势是民族生活和民族运动的觉醒,第二个历史趋势是民族间各种联系的发展和日益频繁。两种发展趋向实际上是指民族问题的特殊性(不是泛指其它社会主义国家)和必然性(在中国是一种规律性的表现)。所以,对于各种民族的意识倾向、利益要求、和政治、经济、文化等主张与要求的分析和处理都基于以上趋向,由此才能更为客观和透彻的来再认识和分析我国现阶段的民族问题。

民族观后感 篇8

读《中国当代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体系的建构与发展—从民间自然形态走向科学化传承之自觉》之感悟

民族舞蹈的前世今生

刚读完明文军老师的这本关于民族民间舞蹈的前世今生以及未来发展的介绍,我深深被明老师关于民族民间舞的庞大而严谨的专业知识以及语汇震撼着!这是明老师的博士**而成,其中参考文献只专著就一百一十二本也让我看到了中国舞蹈文化之博大精深。

脱离自然形态的启蒙,二十世纪伴随着“五四运动”中国的舞蹈在老前辈的带领下开始探索、建立一个既能与民族传统文化相乘接,又能适应现代城市文化空间,满足剧场需求的、“科学”的中国舞蹈体系。本质而言,中国民族民间舞从自然形态予以升华的号角是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所吹响的。同时“新秧歌运动”轰轰烈烈的浪潮也掀起了像民间艺术学***潮。

一直到现在中国民族民间舞在老一辈舞蹈家的带领下历经“长征”般的一代代的延承着。本书从四个方面阐释了民间舞蹈的过去和现在。首先,他阐释了中国民间舞蹈教学体系的本质。当代中国民间舞蹈的概念至少包含两种类型的舞蹈风格:

其一,各个民族在民间流传着的“原生形态”舞蹈;其二,艺术家根据不同民族民间舞蹈的风格特征,提炼加工,创作的舞台艺术品。这两种貌似相悖的发展趋向,恰恰是由于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体系的出现而实现了“居中调和,达到平衡”的状态:以艺术创造性提升了原生性舞蹈,又以文化传承性“约束”了舞台创作的过度“随意性”。

首先明确民族民间舞教学体系在专业化舞蹈教育中的“生态位”,是认清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体系实质的关键。其次,明代教育论中国民间舞蹈教学体系的沿变。从先行者的启蒙性传***,到**戏剧学院舞蹈团的建立,又到北京舞蹈学院中国民间舞系,再到“元素教学”引入课堂,对原生形态的中国民族民间舞教材进行“革命性”的分解及整理,使中国民族民间舞的教学有了质的飞跃,是追求科学化训练的重要开端。

再次,明教授分析了中国民间舞蹈教学体系面临的现实困境。第一,过度求“全”:教材的盲目扩充,有忘却教材在选取和提炼审美特质的前提下应遵循的“少而精”的原则之虞。

第二,过度趋“新”:过分追求教材的“新”、“奇”就淡化了应遵循的相对稳定和持续的“训练性”宗旨,要把握好传承与变革之间的平衡关系。当我们更多地把民族民间舞蹈看成一种文化系统,那些更宏观性、终于原生性的认知会得到升华;当我们更多地把民间舞看作一种身体技能的训练,那些具有操作性的、有利于把握动作风格的教学认知,也会不断推进。

在当前形势下,我们需要探索系统认知这两个概念的结合。咱们全国现在从上至下都在提倡“工匠精神”要求我们做事情精益求精,精益求精是工匠精神最为称赞之处,具备工匠精神的人,对工艺品质有着不懈追求,以严谨的态度,规范地完成好每一道工艺,小到一支钢笔、大到一架飞机,每一个零件、每一道工序、每一次组装。持之以恒是工匠精神最为动人之处。

有手艺精神的人是内向趋同的。他们与世隔绝,以执着和专注脱颖而出。他们甘于为一项技艺的传承和发展奉献毕生才智和精力。这才是我们穷尽一生所要追求的价值观。

第三,过度“范式”:教学过程的过度“规范化”失掉了舞之风格韵味,致其舞蹈的生命力缺失。总回避不了的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在建立职业化民族民间舞教育体系时所受到的古典芭蕾的影响。

通过实践以及时间的累积我们发现,因为过分的规范化的教学要求中会不经意间扼杀了民间舞的个性差异和灵动,致使民族民间舞蹈失去自身的魅力。它不仅会导致民间舞蹈生命的缺失,更会错过民间舞蹈最具艺术价值创造能力的培养。致使我们发现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与原生型的民间舞蹈之间不应该存在勃反的艺术价值取向,民间舞蹈的灵动之美不应该在“规范化”的要求中散失。

因此,民族民间舞蹈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个性的引导和舞蹈形式的规范。第四,过度“变形”:由于施教者的主观立场而对教材任意进行人为变形,是当前比较普遍存在的问题。

尤其是随着现代舞在中国的传播、发展。舞蹈界越来越呈现出表现出一种极度的身体自由和表达自由,特别是它对于舞蹈语言的发掘,在肩负着传统文化意义传承之责的中国民族民间舞看来,的确是耳目一新,具有很强的**力。面对越来越复杂的现代性体验,我们民族民间舞蹈凝固传统文化的那些相对固定的程式和形态构成特征及呈现规律,对自由的表达的艺术创作来说肯定是一种“限定”。

我们会看到一种趋势,即舞台上以民族民间舞语汇为创作元素的舞目逐渐远离了民俗文化和传统审美的舞目渐成趋势,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体系应该有一套基础理论的引领和一个方法体系的支撑,以总结相对分散的理论成果。越来越多的试图依靠对现代舞的解构来发展和创新,会在不知不觉中脱离自身的文化背景,背离自身的文化价值,尤其是民族舞的过度平面化和碎片化。但忽视了民族民间舞蹈本身是一个有机整体,所以当整体被夸大时,具有文化背景的整体将不再存在,不再具有整体性的审美意义。

因此当文化底蕴严重缺失,民族属性日益淡化,动作就变成了可以任意拆卸、组合的无生命元素,不再具有历史深度和文化约定,不能激发起这一族群的认同了,也谈不上文化的多元和多样发展的问题了。

最后,明教授对我国民族舞蹈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发展提出了一些思考。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体系的构建不应局限在“就舞论舞”——“就教论教”的**,而应拓展视野去思考问题的全局与本质,选取恰当的切入点作为“抓手”去解决的问题。在发现问题的时候改进问题,并且在改进过程中仍然需要经过实践去检验随时调整,绝不能为变而变,不能在一种浮躁的心态下,盲目“趋新”“求奇”。

与我们要观念随时更新,还需要理论的支撑,不仅作为一个从民间自然形态走向科学传承的“自觉”的教学体系,中国民间舞教学体系的实施及其文化价值在世界范围内都具有特殊的代表性。“舞蹈生态学”为一艰巨工程提供了基础性方**,而如何将其在实践中运用得恰到好处,未来还有很长的一条探索之路,但我们坚信,只要脚踏实地地去研究探索,变革之路是充满希望的。

中国民间舞蹈教学体系自发展以来,面对不断变化和更新的生存环境和时代机遇,再次处于发展道路的节点。我们既不能沾沾自喜于以获得成绩,也无需陷入迷茫与混沌。以科学的理念和方法,不断完善具有世界独特文化价值的教学体系,是我们的目标和责任。

这个体系业已形成的中国特色,令我们这些当代大学生们去坚持“从民间自然形态走向科学传承的文化自觉”之路。

民族观后感 篇9

第七单元作文

读了《中华民族最强音》这篇课文,我感到激动又自豪。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是在1935年日军侵略我国东北三省,又把魔爪伸向华北时诞生的。群众们自己组成了义勇军抗击日军。戏剧家田汉以此为题材,写了一个电影剧本叫《风云儿女》,电影的主题歌就是《义勇军进行曲》。

田汉在被国民党逮捕前被写在香烟包装纸上。后来,这首歌词交到了**家聂耳手中,他看到这振奋人心的歌词,激起了很大的创作热情,便把自己关在简陋的房子里,想着怎样才能谱上合适的曲调。他把对祖国和人民的爱和对敌人的恨注入每一个音符,特别是在最后一句坚定有力的话中,体现了中国人民保卫祖国至死不渝的精神。

我读了这篇文章,感受最深刻的地方就是“人民群众自愿组成义勇军,奋起抗战”这句话,那要多么强大的爱国精神啊!而在歌曲的开头和结尾,都体现了中国人民同心同德、勇往直前的伟大精神,唱出了中华民族最强音。

中华万岁!有什么比这句话更能表达我心中的激动?

民族观后感 篇10

这次要说的是王钟翰《中国民族史纲要》这本书,看了这本书,我才知道自己看书的顺序错了。顾名思义,这本书就是介绍民族历史的,而且其实还是除汉族以外的所有少数民族的历史,内容是按照东北、西北、西南、东南这样的格局顺序一一介绍的,但每章的内容都是以一个个民族为主题展开的。比如满族,就会从它的最久远的渊源开始讲起,比如清代的满洲,金朝的女真,更久远的黑水靺鞨,女真之名也是契丹族最早称黑水靺鞨为女真(女直)的,然后更令我惊喜的是,它在开头就先讲了许多诸如肃慎、东胡、突厥等古代民族,将了它们的历史,虽然这些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已经消失,但是确实很多民族的。

这样,这本书的逻辑就清楚了。首先,从最古老的历史民族来看,哪个民族的名字消失后会被取代,这样历史脉络就清晰了。就像讲汉族的历史前先说说华夏族的历史一样,汉族这个族称是在汉朝之后才逐步确立的。然后每一章也是一个整体,讲鲜卑族就会在这一章把鲜卑族的历史讲完,然后也会有经济文化的简单介绍,对于我这种初学者来说,无疑这本书要比上次读的《中国民族概论》更适合,应该在这本书熟悉后再读后者,就像历史初学者应该先读纪传体这种故事性更强的史书,再读编年体史书一样。

其中,500多页绝对超过了55个民族的历史。尽管我是文科学生很多年了,但读了之后我觉得什么都不记得了。在此分享几个印象深刻的突破点,如很多民族共同体是多国居住,比如在我们只有100多万人的少数民族哈萨克族,其主要分布在哈萨克斯坦共和国500万人;塔吉克族在我国3万多人,但是阿富汗360多万,塔吉克斯坦共和国340万;还有柯尔克孜族、朝鲜族、俄罗斯族、乌孜别克族等等,许多民族在中国或许是少数民族,但是在国外却是主体民族,只是因为种种原因才成为中国公民。以前我不知道,或者也没认识到这点。

其次,别看此书虽然官方教材,全书的主流意识形态也是各民族团结奋斗、共同发展,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所有民族一起共同创造的,但是仔细看看,所有民族其中都和汉民族、汉文化,或者说它们之间也是相互攻伐的,大家打来打去,只要你衰弱了,我就出兵攻伐,获取人口、土地、资源、政治权利等利益,打不赢了我就臣服,仅此而已。和平就是相互势力达到一个平衡点而已。中原王朝将继续出兵攻打弱小民族,请他们进贡。如果中原王朝软弱或受压迫太多,他们会立即反抗。

如果我们用更高的生产力为标准来衡量的话,确实绝大部分时间中原汉民族的文化更前进,有更先进的技术和组织方式,绝大部分的少数民族都是在与中原汉文化的接触和学***到发展的,同时他们的特色文化也反哺与汉文化,大家相互吸收、借鉴,这是历史大势,也让中华民族的文化变得丰富多彩。

民族观后感 篇11

读《民族英雄戚继光》有感

今天我读了《民族英雄戚继光》,这本书中的一个故事——建功浙东。故事的内容大概是这样的:在东南沿海地区,倭寇最初的地区是长江下游。

不久,他们的掠夺范围逐渐扩大到宁波和浙江绍兴。嘉靖三十七年春,戚继光明知明军在这一带实力强大,甚至冤枉日寇,便南下。嘉靖三十八年四月间,有数千倭寇偷袭台州和温州,台州一府六县同时告警,特别是临海县的桃

被日本人包围了一个多月,外国交通中断,整个城市陷入危险之中。

戚继光听到桃子被包围的消息,立即带队向桃子推进。当晚,戚继光想出了一个好方案,分配给战士们。第一天一早,大胜了倭寇,倭寇们一次大败,被烧死,溺水死的有不少人。

过了两天,戚继光又接到情报,说有三千倭寇袭击临海县的海门卫,他立即领兵冒雨赶到海门,到海门已是人困马乏。他同谭纶会师。战士们连续作战,辛苦至极。

不聊,这天半夜时分,几百名倭寇悄悄摸到海门城下,准备偷袭被发现了。戚继光被喊声惊醒,连忙上马,挥手**冲出营地。将士见主帅来,人人振奋,纷纷跃上城楼,同敌人斯杀。

谭论也亲自率卫士登城督战。经过一场激战,终于将登城之敌全部消灭。

一连几天大雨不住,明军无法出战。戚继光想了一个好主意能把倭寇杀了。按计划行动,最后许多倭寇被赶入海中淹死,余敌纷纷扔下**投降。

紧接着,戚继光又会和各路明军把温州一带的倭寇,已风势把他们驱逐到海中。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里,戚继光驰骋在浙东日军前线,屡屡建功立业。

读了这个故事我知道了倭寇残害人民实在是令人气愤。戚继光是那么伟大,那么勇敢,为人民除害,我很佩服他,他是我的英雄。

民族观后感 篇12

中国近代遭受了100多年的外来侵略,也进行了100多年的民族抗争,我惊呼于中国顽强的毅力,在如此内外交困、满目疮痍的境地下竟能屹立100多年之久而不覆灭,最后存活下来并逐渐恢复、成长、壮大!有压迫就有反抗。有1840年的鸦片战争、1857年的英法联军第二次鸦片战争、1884年的中法战争、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1900年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5年日俄在中国领土上的战争,1931年日本发动的“九一八”事变和1937年的全面侵华战争,就有从林则徐领导虎门销烟到清朝爱国官兵的反抗、从广东三元里人民抗英到沿海人民抗击侵略的反抗、从**军民抗英到台湾人民反割台的反抗、从太平天国运动到义和团运动的反抗、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的反抗、从抗击日本侵略的“九一八”事变到全中华民族的抗日斗争的反抗。

支撑中国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在四分五裂状态下“站起来”的是中国人民不屈不挠、顽强反抗的爱国主义精神,正是这种精神,将我们中华民族立于不败之地,正是这种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走向大发展大繁荣。

读了本章“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节选)”后,我深刻理解到中国百年来的革命运动的对象、任务、动力以及性质都是在摸清中国当时现状的情况下“对症下药”的,都是符合国情,实事求是的。正如毛泽东在其“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所说:“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讨论和审查,一味盲目执行,这种单纯建立在‘上级’观念上的形式主义的态度是很不对的......

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

中国革命是在分析中国社会经济、政治、国内外形势的基础上进行的。十九世纪中叶,中国封建社会内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而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破坏了国内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促进了中国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从而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创造了某些客观条件。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中,中国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产生了,它们从封建社会脱胎而来,一部分商人、地主和官僚是中国资产阶级的前身,一部分的农民和手工业工人是中国无产阶级的前身。

因而,中国社会的半封建化就显而易见了。当时中国资本主义在内受到封建势力压迫,在外受到帝国主义剥削,它们二者竟还结合起来采用一切军事的、政治的、经济的和文化的压迫手段,使中国一步一步地变成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社会。帝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订立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经商、办学传教麻痹中国人民的精神等等残酷行为,加之中国内部封建主义的压迫,造成了中国东西、城乡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极端不平衡,中国人民的贫困和不自由程度也是世界所少见的。

因此,在中国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现状下,中国革命确立了自己的革命目标、革命任务、革命力量和革命性质。中国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它压迫和阻碍中国社会的发展,即帝国主义国家的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还有在一定时期内勾结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以与人民为敌的资产阶级的反动派。

中国革命的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革命和封建地主压迫的民主革命。最重要的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的民族革命。中国革命的动力即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力量,主要有以下几个阶级和群体:一是地主阶级内除了投降派和保守派以外的,还有抗日积极性的中小地主出身的开明绅士即带有一些资本主义色彩的地主们;二是资产阶级中带有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大资产阶级中就是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时间内参加当前的反帝国主义战线的买办阶级和需联合抗日的顽固派,民族资产阶级中就是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程度上能够参加反帝国主义和反官僚军阀**革命的阶级;三是农民以外的各种类型的小资产阶级,包括广大的知识分子、小商人、手工业者和自由职业者;四是约占中国人口百分之八十的农民;五是受帝国主义、资产阶级、封建势力压迫的无产阶级;六是需要改造的无正当谋生途径、缺乏建设性的游民。

其中,无产阶级由于自身的优越性和时代特征,已经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阶级和中国革命最基本的动力。中国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这个革命的领导是中国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为了完成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和中国社会主义革命伟大胜利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中国共产党制定了一系列正确的革命争策、革命方法和正规的斗争战略。

仍是那句话“有压迫就有反抗”,伟大中国不屈的历史铸就了今日中国薄发的精神!

民族观后感(收藏五篇)


不可错过的"民族观后感"相关文章助您更深入了解。电影和书籍皆能启迪灵魂,阅毕之后往往引发许多思考。撰写观后感应联系社会实务,欲成就卓越观后感,须先洞察原著。敬请妥善收藏此文以备不时之需!

民族观后感 篇1

xx年8月份读了安东尼•D.史密斯写的《民族认同》一书。他在本书中提出非常有趣的一些概念或者是理论,例如关于民族的定义、民族认同的构成、民族主义的形成和类型等等。接下来我将围绕这些概念谈谈对它的理解和感想。每当读到西方学者写的经典著作时,我就无不感叹其研究视角的独特性、研究深度和广度的完美结合。而在现代国内学术界中为何没有产生这种具有深远影响的著作和大师的疑问总是油然而生,我们也许需要积累、也许需要进行制度创新。总而言之,我们需要两样东西,那就是时间和实践。对于学术成果而言时间是客观世界里的事物,因此我们无法干预其发展的大体方向,所以只能等待,等待学术成果从量变到质变的那一刻。而实践对应的是我们每一个人,是属于主观世界的产物。我们除了等待时间和积累成果外,唯一能做的就是从自身开始做出改变。因此我们不能拘泥于想法的不成熟、也不能急功近利,只要每个人都要埋头苦干,拥有把想法敢于实践的勇气和信心的话就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也就是说,对于个体而言中国学术的希望在于实践,再微小的行为也好于死在胚胎中的伟大思想。当这种改变从一个人增长到一定数量的人时,也许就能推动整个学术界前进的脚步。以上是我读完本书后关于我国学术思想发展的一点感想,下面将回到《民族认同》这本书的讨论。

一、民族是现代的概念

安东尼•D.史密斯关于“民族是现代的”观点是是整本书的点睛之笔。他的一切关于民族的观点都将围绕着它论述,而且其在现实中也是如此。也就是说民族是在当今社会中人们的互动中产生的一种交流背景,它赋予个体行为某种群体性意义。例如,某个游牧民族的个体擅长骑马的话,在别人看来是理所应当的事情。因为他的骑马行为中所表达出来的社会意义是游牧民族的生活中必备技能之一,也就是外人对游牧民族的标签式认识使某些个体的行为理解成理所当然。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总是理所当然的认为汉族学生的学习成绩就是好,北方少数民族的酒量好等。当我们见到学习成绩不好的汉族学生或者是不会喝酒的北方少数民族学生时就会感到特别的不可思议,总想知道这种“特殊现象”存在的原因。其实没有什么特殊的原因,也许有些人就是不爱学习、有些人就是不爱喝酒而已。从主体的角度而言这种认识是民族背景赋予个体行为某种集体性行为意义的结果,从客体的角度而言是一种标签化认识的结果。这种民族背景源自于共同的文化信仰、祖先历史、政治制度、生产方式、生活习惯和地理环境。这些因素是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形成以前就存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此前我们称其为宗族、部落、族裔和族群。那么民族与它们之间最大的差别在于前者更加注重政治制度的自治和地理环境的界限,二者有时成为民族活动的动机和目标。类似的观点在安东尼•D.史密斯的《民族的认同》一书中出现的频率很高,他写道:“只有通过自治,民族及其成员才能够以一种真实的方式实现自我。自治是每个民族主义者的目标。”(96页)我把民族形成过程中政治制度的自治化和地理环境的界限化趋势统称为民族的政治化,它必然的造成了民族的功利性。换言之,现代意义上的民族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政治化和功利性。

现代民族的政治化主要从群体性的角度出发探讨对个体的监控、支配、甚至是惩罚,而功利性主要从个体的角度出发探讨对民族的消费和利用。我们首先探讨一下民族发展过程中的政治化特征,其最主要的表现形式是高度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它通过以下两种手段来实现和巩固其政治化的目的;一是实行层级管理,它不同于马克思•韦伯的科层制(官僚体系),因为前者各层次之间不存在明确的上下级关系,各层次之间相互区分的主要依据是靠相对主体民族而存在的亚民族的规模、文化和现代政治中的不同表现形式。例如,有些国家建构了国族,国族下面是组成它的各个民族,每个民族内部又划分不同亚民族。因此我们不能认定国族是组成它的各个民族的上级领导组织,这种层级管理存在的最大意义在于它能有效的调整不同主体对民族的不同层次的认同。例如,个体在家族中的民族认同是亚民族,而他走出民族传统领地时他的民族认同是组成国族的某个特定民族,而他走出国界时他的民族认同就变为国族。其中民族认同的说法是从主体的角度而言,然而从客体的角度来说的话就是民族背景。二是热爱民族的教育和宣传,它通过大众传媒、权威机构和学校引导个体热爱自己的民族。如果他表现出不尊重自己民族的话,很容易受到整个民族的排斥和惩罚。因此个体要时时刻刻通过自己在现实社会中的行为和在网络社会中的言论来表达他对自己民族的热爱和忠诚,我称此类行为和现象为“民族正确”,其中也包含着一些“政治正确”和“文化正确”的色彩。它有利于整个民族的团结,从而提高抵抗外来因素的冲击。但是“民族正确”的负面效应也非常明显,它容易禁锢个体的思想,从而导致整个民族缺乏创新的活力。

其次是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功利性特征。如前文所述,民族的功利性特征主要是从个体对民族的利用和消费的角度出发而产生的现象。个体对民族的利用和消费最主要的手段是脱离民族发展的实际状况,其中要么夸大或贬低民族在某些方面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但这种夸大和贬低无论怎么变化,都离不开脱离民族实际发展现状的本质。例如,有些人依托民族地区优势虚假迎合政治宣传,把自身关于民族研究的成果包装的金光闪闪,从而获得了公众的支持。我把这种现象称之为学术泡沫,因为它没有追求真理的角度出发做学术研究,更没有深入研究对象的生活和生产过程,所以其经不起时间的推敲和人民群众的考验。任由此类现象蔓延下去的话容易导致扎根于民族之中默默无闻地做研究的学者们的“消声”,甚至是“消失”。本文中提到的“消声”有三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代表了真正做学术研究时所需要的消声,因为只有在自己做到消声的前提下才能与周围环境形成所谓的天人合一的状态,从而在学术方面做到宁静致远。第二层含义代表了自我保护式的沉默,因为学术泡沫横行的时代里自身学术思想还未足够成熟和强大的情况下,保持一种消声的状态下韬光养晦可以避免社会发展因素(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因素)的干扰。第三层含义是代表了厌世式的沉默,因为学术泡沫使某些观点一家独大后长期排挤其他的学术思想,而站在真理和真实这边的学术思想往往是重点打击的对象。这种现象容易导致人们对某些事物的发展不再抱有希望,因此在一些人用消声的方式表达了厌世式的沉默。在上文中提到的消声在这三个层面上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的话,就会造成某些人的“消失”。这种消失并不是指生命的结束,而是一种思想上的绝望和放弃。由此可见在本文中提到的“消失”主要是指个体灵魂(体验和感受)、良知和思想的消失。

二、民族与宗教

安东尼•D.史密斯在《民族认同》一书中写道:“民族是一个被命名的人口总体,它的成员共享一块历史性的领土,拥有共同的神话、历史记忆和大众性公共文化,共存于同一个经济体系,共享一套对所有成员都适用的一般性法律权利与义务。”(52页)从他对民族的定义中不难发现一定数量的人口、领土、神话、历史、文化、经济和法律是构成民族的重要几个要素。其中神话体系中演化出的最重要的社会存在是宗教,各个民族中形成的不同宗教又经过几千年的融合与分化后发展成当今世界的四大宗教体系。宗教历史发展过程中到现在为止有些宗教是跨越不同的民族和种族,而有些民族内部中又存在着不同的宗教信仰,这种彼此间渗透的局面造就了安东尼•D.史密斯认为的“族裔——宗教”共同体。在这本中看到“族裔——宗教”共同体概念之前我对民族和宗教有着截然不同的认识,我认为民族是现代化的产物,因此它随着现代化(例如,全球化的发展)在人类历史中的持续推进,将会逐渐发生解体。但宗教不一样,它的产生与科学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和理解),因此只要科学还存在宗教就不会消失。然而我现在关于对民族未来发展的观点也许发生了改变,那就是在未来社会中只要科学存在的情况下宗教就会存在,而宗教存在的前提下民族绝不会消亡。

这样认为主要有以下两种原因,一是民族与宗教之间的部分功能的重叠。首先是世俗化的重叠,它直接推动了现代化社会的发展。在当今社会中宗教的神秘性色彩日渐褪色,因此宗教世俗化的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这给宗教和民族的结合提供了广阔的前景,因此在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的现代化社会中依然存在着政教合一的国家和“族裔——宗教”共同体。这不是民族国家的失败,更不是宗教的胜利,而是以科学技术倒逼制度改革的现代化社会的产物。其次是整合功能的重叠,对社会群体的整合能力是民族和宗教与生俱来的功能。民族的整合功能主要通过民族认同来体现,而安东尼•D.史密斯在本书中认为民族认同是通过文化认同和政治认同来实现。(123)而宗教的整合功能主要体现在宗教认同上,而它又通过宗教仪式、信众规模和职业的宗教工作者(牧师和僧侣)实现。其中宗教仪式中的民族文化因素和民族文化认同中的宗教信仰因素的某些共同点的结合(例如在蒙古族历史上萨满教与黄教之间的结合)、这对特定的民族成员造成了双重的整合功能。在此基础上民族政治认同的往外扩张(从民族到国族的建构)导致了民族界限与宗教人口界限发生重叠,前者的发生体现出民族认同在神秘主义方面获得合理性的需求,而后者体现出宗教认同对政治合法性的需求。

二是民族与宗教塑造的集体意识,它不仅促进民族之间的融合,而且也有可能造成民族内部的分化。因为随着民族与宗教在文化与政治方面的相互渗透,不仅造成宗教的民族化,而且也促成民族的宗教化。其中后者就像宗教发展史一样使民族既发生分化,又产生融合的现象。不可否认的是族群的政治化(民族的形成)也有这种融合和分化的功能,但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族群的政治化,也就是民族形成的过程中政治因素主导了这种变革,它随着政治格局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例如东德与西德的分裂与合并)。也就是说相对民族的变迁周期,政治的变迁速度更快,所以才会出现民族还处于原先的发展状态而政治格局发生变化后推动民族分化和融合的现象。而民族的宗教化过程中宗教因素占据主导作用,它不像族群的政治化过程,因为宗教发生变革的时间周期远远长于政治和民族发生变迁的时间周期,所以在民族宗教化过程中宗教的稳定性压倒民族的变化,从而出现相对稳定或者是更加固化的局面。然而无论是民族的宗教化还是宗教的民族化的过程和结果,对于个体而言都是集体意识层面上的变化。但是笔者认为前者对个体思想的禁锢程度大于后者,原因就在于民族和宗教之间变迁速度的不一样而导致的集体意识堕距。本文中提到的“集体意识堕距”借用了美国社会学家W.F.奥格本在1923年提出的“文化堕距理论”,他认为:“社会变迁过程中,文化集丛中的一部分落后于其他部分而呈现呆滞的现象。亦称文化滞后或文化落后。文化的两个或多个部分,由于变化的时间和程度不一致,导致彼此间的协调性降低。”而在本文中提到的集体意识的堕距是指在社会变迁过程中由于政治、民族和宗教等集体意识的变迁速度的不同而导致的对个体思想自由造成不同程度的禁锢和塑造。

三、民族主义

安东尼•D.史密斯在《民族认同》一书中写道:“民族主义是一种意识形态运动,其目标是为了使一个被其部分成员为实际或潜在“民族”的人口单元实现和维持自治、统一与认同。”我认为民族主义的最根本基础是民族意识,首先我们要探讨什么是民族意识,它主要是指个体对民族文化、经济、政治、宗教和自然环境等知识的内化后形成的具有明显个人和时代特征的认知。每个人在成长(社会化)过程中对构成民族各个要素的的认识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之处。本文通过民族与宗教在现代化社会中演变的论述中所呈现出来的集体意识,探讨了个体之间民族意识形成过程中的相同之处。不可否认的是它为整个民族的形成和稳定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这种贡献体现在它对个体民族意识的塑造,但与此同时又导致了对个体思想的禁锢。因此在当今社会中出现的宗教的民族化和民族的宗教化等两种不同的社会现象,对个体而言在社会化过程中集体意识对他们的塑造占据主导地位还是禁锢占据主导地位的问题,应该从个体之间形成的不同民族意识的内化过程中寻找答案。

其次讨论个体之间不同民族意识的形成对当今民族社会的影响。如前文所述,民族意识是民族主义的基础,因此我们不能把二者混为一谈。民族意识对应民族认同中的文化认同,而民族主义对应的是民族认同中的政治认同。由此可见在民族意识中非政治(民族文化、经济和宗教信仰等)因素占据主导地位,而民族主义中政治因素占据主导作用。按照安东尼•D.史密斯在本书中关于民族主义的观点,它是要在民族内部实现和维持自治、统一与认同。实现和维持这种状态的最直接和有效的方式就是政治手段,而现代政治依靠科层制(官僚体系)建构民族主义时具有高效率、合法性和强制性等特征。而基于文化、历史、经济和宗教等因素上形成的民族意识具有差异性和随意性特征造就了性格各异的个体,他正是自由思想成长的土壤。反过来,只有在足够自由的社会环境中个体的差异性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进而形成基于独特性行为意义的个体意识。在当今社会中已然形成或者正在进行中的社会运动越来越注重集体意识而忽略个体意识的重要性,我认为无论是西方社会认为的民族国家还是我们自己建构的民族社会,在面对“集体意识——个体意识”的二元结构时不应该采取极力打压一方而积极支持另一方的极端做法。也许有人认为这种做法在历史上的各个朝代中都以不同的程度存在,但我们不能忽略的是历朝历代中总有一些为民请愿和舍身求法的人。这些人的存在,使社会在集体意识和个体意识之间摇晃中前进。他们对于民族社会而言是属于民族的脊梁,而安东尼•D.史密斯在本书中把这些人称作为专业人士和知识阶层。我认为安东尼•D.史密斯的这种称法有点类似我国古代的士大夫阶层,而对于当今社会中的“集体意识—个体意识”二元结构而言,无论是民族的脊梁、士大夫阶层还是安东尼•D.史密斯先生所说的专业人士和知识阶层能否按照民族社会的实际发展情况平衡好二者是这个时代的主题。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不妨可以从王守仁先生的心学中寻找,如果我们做到“心外无物”的话也许可以发现集体意识和个体意识之间的平衡点、而做到“致良知”的话也许集体意识占据主导地位的当今社会中敢于为个体意识发声、最后每个人都能实现“知行合一”的话都有可能成为民族的脊梁、士大夫阶层和知识阶层中的一员。

最后是安东尼•D.史密斯在本书中认为“从民族主义延伸而来的民族主义运动在目标上存在差异,这种差异性的根本在于民族的公民—领土模型和族裔—血缘模型之间。”(99页)然后他借用汉斯•科恩对民族的分类法解释公民—领土模型和族裔—血缘模型之间的区别,汉斯•科恩认为“民族主义区分为“东方的”和“西方的”两种版本,前者是理性和团体主义的,而后者是有机和神秘主义的。”(100页)汉斯•科恩的这种分类法很显然是从民族主义所表现出来的结果所得出来的结论,这种结果所产生的原因安东尼•D.史密斯在本书的第一章(民族认同与其他认同)中混为一谈,也就是没有按照这两个模型的标准分别谈论民族主义的族裔特征。从他在第一章中的民族认同的构成因素和对民族的定义中我们不难发现,所谓民族的公民—领土模型主要是指构成民族的各个因素中民族成员之间法律体系的建构和对祖先领土的重视处于比较突出的位置,而族裔—血缘模型是指民族的构成因素中宗族和血缘关系上建立起来的民族认同代替了法律、政治和军事等功能,从而占据了整个民族形成和运行的主导地位。这两种模型随着现代化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展,发生了很多非常有趣的变化。其中最主要的现象就是非西方的殖民地知识阶层“设计”出来的民族,安东尼•D.史密斯把它称之为“公民民族”。它是一个非常理想化的共同体,公民民族不同于传统民族概念的地方在于它是由领土主义、全民参与、公民身份和公民教育等因素构成的人为的共同体。(144)知识阶层通过建构“公民民族”把民族发展史中的人为干扰因素发挥到了极致,也就是说他们忽视了民族演化过程中“自然”规律(忽视了历史、经济、宗教和文化对民族形成的影响),从而导致了这种运动的失败。在整个世界范围内民族地区内部和相互之间的冲突(中东危机和非洲部落之间的冲突)离不开脱离民族演化过程中的“自然”规律的做法,这一切的根源在于每个民族都认为自己拥有着普世价值、自己才是世界的中心和自己代表着未来。

民族观后感 篇2

一个民族的凝聚力 读《我的祖国》后感万众一心,众志成诚,迎难而上,共时时艰合上《我的祖国》一书,那一幕幕感人至深的事迹像电影似的在我脑海中回放着,令我触目惊心。翻阅书中一则又一则的故事,其中最令我感动的是第13课《一个民族的力量民族凝聚力的锤炼》。国家领导人在第一时间赶到四川盆地,探望受到灾难的同胞们,鼓励在抗震前线的战士们;然而,抗震的战士为了救人,跪地祈求;还有那些年轻的小学老师为了救出学生,将青春定格在二十六岁;一名9岁的小学生在震后,奋不顾身地救出同学》我想,一个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是强大的,是伟大的。因为在一场巨大的灾难、一道严峻的考题降临了的时候,全中国13亿人民同胞纷纷奉献出一份发自内心的力量。地动山摇摇不散中华魂魄,山崩地裂裂不开万众一心是啊!在灾难当头的危急时刻,中国大地上爆发出井喷式大救灾的热情。长地内外,一遍又一遍汶川挺住的声音;大江南北,一片又一片中国雄起的呼喊;举国上下,一阵又一阵血浓于水的涌动;五湖四海,一个又一个匹夫有责的担当。我们坚信,祖国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会越来越强大!此时,我情不自禁地想起了那一场暧冬的雪。2008年年初的时候,中国大地上下了一场极为漫长的鹅毛大雪,真是百年难遇啊!窗外,鹅毛般的大雪纷纷扬扬,雪花像是被人故意倒下来似的,扑面而来。一向喜欢雪的我如获至宝。可没想到,这场雪却下也下不完得下着,引起了交通阻塞、道路冰封、水电冰冻,使想要回家过春节的同胞们困在车站的站台里,衣食短缺这是我难以预料的事情。没有想到,这么一场洁白如玉的鹅毛大雪竟然会给中华民族带来一连串的苦难。我和小伙伴们又一次来到了草坪上。草坪姑娘早已脱下了昔日那绿油油的衣衫,换上了冰清玉洁的羽绒衣,银装素裹。正当我和小伙伴开心得有说有笑,手舞足蹈时,忽然发现了几位警察叔叔扛着沉甸甸的铁锹。他们是穿了一套军绿色的单衣,一又有力的大手上红通通的,没有暖和的毛绒手套,脚上穿着一双笨重的雨鞋,余外什么也没有了。叔叔们把扛在肩上的铁锹放下来,把我们扔在地下的雪打回草坪上;把积在马路上的顽固冰雪铲碎,放到了草坪上;使柏油马路变得整洁了。大雪无情,我们有爱!于是,我和小伙伴们也掀起衣袖,动起手来。因为我们是一家人,相亲相爱的一家人,有缘才能相聚,有心才会珍惜,何必让满天乌云遮住眼睛我情不自禁地啍起了这歌。是啊,最大的灾害除了13亿,便会化成最小最小的灾害;最小最小的关爱乘以13亿,便会汇成爱的海洋。中国中华民族,民族同胞的凝聚力将愈来愈强大!中国一个举世无双的大家庭!五(4)班 夏文燕

民族观后感 篇3

今天,看到着名画家华君武的一幅《假文盲》的漫画,使我感触很深。这部漫画以其对社会上文化水平高、道德水平低的人的有力抨击,尖锐地讽刺了一些人的极端利己主义。

一天晚上,在路边,一个妇女抱着一个婴儿,拿着几袋东西站在上面。寒风凛冽,天色阴沉,车站上的“母子上车处”显得十分显眼。母亲望了一下,咦?

母子俩上车的地方怎么会有四个大男人呢?难道他们不识字吗?可是看他们绅士道衣冠楚楚的衣着打扮,怎么也不像一个文盲呀!

母亲瞧了瞧他们,排最前头的那位大爷,胖墩墩的,穿着笔挺的大衣。他眯缝着双眼微微一抬,又耷拉下眼皮,没有丝毫反应。看看第二个人,戴着军帽,穿着军装,双手插在口袋里,直视前方,好像没有其他人。

第三位,矮矮的个子,戴着一顶十分时髦的帽子,闭着双眼,嘴角向下撇,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再瞅瞅最后一个人,简直无法形容。大个子,大皮衣,再加上一个大口罩,真是滑稽可笑。

母亲提着嗓门儿,大声说:“难道你们不识字吗?这里是母子上车处呀!”可是,他们一点反应都没有。

这时候,车来了。那几个男人一窝蜂地冲到车上。母亲看了看车里挤得满满的人群,又看了看怀里冷得发抖的孩子,年轻的母亲只好无奈地站在旁边,等待着下一班车的来临。

英国的弗o培根先生讲过:“如果有一个良好道德风气的社会环境,是最有利于培养出一个合格的公民。图中的那几个男人真的不识字吗?

他们装聋作哑,面对寒风中的母子熟视无睹,毫无怜悯之心,真是让人痛心啊!为什么会有如此现象呢?这些人明明认识字,为什么要装成文盲呢?

他们早就忘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了吗?

我要在这儿呼吁:让这样的”假文盲“消失吧,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广州市十三中初二周美君

民族观后感 篇4

一、对民族主义概念的理解

说到民族主义,我们自然会想到民族,这说明民族与民族主义有着非常重要的联系,那么如何理解民族呢?众所周知,民族是一个内容复杂、知识广泛的历史概念。不同的学科对民族概念有不同的理解。《民族主义》

一、对民族主义概念的理解

说到民族主义,我们自然会想到民族,这说明民族与民族主义有着非常重要的联系,那么如何理解民族呢?众所周知,民族是一个内容复杂、知识广泛的历史概念。不同的学科对民族概念有不同的理解。国内外学术界对民族概念没有统一的定义。

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能理解民族主义和民族主义。首先,当我们理解民族概念时,我们应该把它看作一个历史范畴。其次,我们可以借鉴马克思对民族概念的理解来把握它。

在学***主义概念的过程中要把握四个基本原则:第一,要把民族主义放在它产生的特定历史环境中去理解,它的产生是随着世界历史发展到特定阶段,特别是大工业时代的到来而出现的。第二,民族主义是一种历史现象。它反映了近代以来世界各民族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外交政策和民族宗教价值观的格局。

也就是说,民族主义是不同国家在国际关系领域进行博弈的工具。第三,可以说民族主义问题和国家问题是一颗核桃的两面,来形容它们之间的密切关系。尤其是国家的政治制度和国家的合法权力。

民族主义是民族国家的政治义是形态。它直接服务于民族国家的权力,是民族国家权力的重要功能之一。第四,民族主义可以在民众中激发出巨大凝聚力,御辱图强成为民族国家强盛的动力。

二、民族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和展望

近代民族主义形成过程中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第一次是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完成,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建立民族国家,伴随着他们工业化过程的不断深入,在西方出现了第一批现代意义的民族国家,并出现了以民族主义为意识形态的社会政治运动。第二次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老牌帝国的衰落,原来的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开始了争取独立、建立民族主权国家的高潮,而民族主义往往以“革命”或“民族解放运动”的形态表现出来,以“独立”、“主权”等概念作为意识形态,并服从于所在的阵营。

第三次是冷战结束后,以两大阵营分割世界的政治格局结束。两大阵营的政治思想一夜之间失去了理论和现实意义。在形形色色的理论和思潮中,民族主义异军突起。

布罗伊利认为,“民族主义是一种寻求和掌握国家政治权利并以民族主义理由证明这种寻求和掌握国家权力行为正当的运动。”(1)当民族主义被扭曲与暴力结合之后,在思想上表现为种族主义、大国或大民族沙文主义、极端民族主义等等,在政治上则表现为德国纳粹主义、意大利法西斯主义、日本的军国主义等等。虽然民族主义的形式是复杂的,如社会思潮、政治运动、意识形态、文艺、宗教甚至战争。

但只要抓住主要矛盾,就可以理清民族主义的发展线索。民族主义的主要内涵是与民族、民族国家、政治权利和精英阶层的内在联系。

20世纪50年代,莱斯特?皮尔逊曾说:人类正在进入“一个不同文明必须学会在和平交往中共同生活的时代,相互学习,研究彼此的民族、历史、理想、艺术和文化,丰富彼此的生活。

否则,在这个拥挤不堪的狭小世界里,便会出现误解、紧张、冲突和灾难”。我们不知道民族主义在这个新时代将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但笔者希望民族主义能够承担起维护人类共有的地球、使地球和平的责任,以及其他民族和文化的责任。只有坚信民主、自由、理性、和平的民族主义,才能有利于各民族国家的共同繁荣与和平共处。

《民族主义》《民族主义》读后感

一、对民族主义概念的理解

说到民族主义,我们自然会想到民族,这说明民族与民族主义有着非常重要的联系,那么如何理解民族呢?众所周知,民族是一个内容复杂、知识广泛的历史概念。不同的学科对民族概念有不同的理解。

民族观后感 篇5

我喜欢这所民族小学,因为那自然环境非常好,有古老的铜钟,摇摇晃晃的挂在大青树粗壮的枝干上,还有小鸟、蝴蝶、猴子和山狸等一大群动物当朋友,茂盛的植物使空气十分清新。所以我喜欢这所民族小学。

我喜欢这所民族小学,还有另一个原因,那儿有许多少数民族学生,会有许多我从来没有见过的民族服装、语言和习惯,那一定很有趣。因为前两大原因,所以我喜欢民族小学。

读了这篇课文之后,我认识了很多民族,这所民族小学虽然古老却很美丽同学们非常喜欢他们的学校,下课了,同学们在一起玩儿的也招来了很多小动物。古老的铜钟挂在高高的大青树下,那里的空气很好。

今天,我们学了《我们的民族小学》。那里的小学生是来自不同的民族的,有傣族的,有景颇族的,有阿昌族和德昂族的,还有汉族的。我很喜欢那所小学,课文了写了那里风景优美,而且同学们朗读课文的声音有很好听。

我觉得课文里的同学们上课很认真,而且下课又过的很快乐。

小偷家族观后感5篇


观看作品,其实也是一种阅读,观看作品之后内心有很多感慨想吐露出来,为了不忘记这些好的想法,我们应该写进观后感里。写观后感,要从自己观赏影片的感受出发。如何针对作品写出优秀的观后感呢?我们的小编特意搜集并整理了小偷家族观后感,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动动手指请收藏一下!

小偷家族观后感(篇1)

信代一直认为相互选择的关系才是最牢靠的关系,因为父母亲情关系从来无权选择,但亲生父母从小就虐待她;丈夫也总是对她家庭暴力;初枝被丈夫抛弃,儿子也因结婚后婆媳关系不合而选择抛弃了她,几乎是渺无音讯;祥太没有被儿时的记忆,依照小说的只言片语估计是不负责任的父母逛街把孩子遗忘在闷热的汽车后座上,被想要偷窃财务的阿治“偷”了回来;凛酱同样是遭受父母虐待被阿治“偷”了回来;亚纪觉得父母有了妹妹就对自己冷落,所以选择离家出走;大家都曾经被抛弃,又渴望得到本应在曾经原生家庭中得到的一点点温情。所有人都在关心他们的罪行、他们扭曲的情感,但没有人关心是什么造成了现在的他们?也没有人明白为什么这种无任何血缘关系的组合能融洽的生活这么长时间?因为无法理解,大家认为一定是跟金钱利益牵扯在一起。最终,正常人想把这样“变态”的组合纠正过来,于是受尽家庭虐待的孩子又回到了父母身边;找不到父母的去了孤儿院;需要承担责任的判了刑;不需要负责人的孤独求生;好不容易获得的温情又一次化为泡影。本以为牢靠的关系却在大众眼里是一种罪恶!究竟是谁抛弃了谁呢?漆黑的海底依旧漆黑,小黑鱼又回归孤单,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找到它的同伴,也许永远也找不到了,而“人不能总抓住那些幸福的记忆而不愿撒手”……

小偷家族观后感(篇2)

佩服是枝裕和的脑力,笔力,这样的故事不可能凭空杜撰而出,我自以为是的认为这是作者的所见所闻或个人经历。

初枝奶奶是个可悲的女人,被小三上位,被丈夫厌弃,受尽苦楚养大了儿子,却被抛下,最终孑然一身的待在老房子里,她眼睁睁的看着命运之门一次又一次的重重关闭,没想到有一天,命运之神为她开了一扇窗,她遇见了亚纪(老公与小三所生之子的女儿),亚纪不想回家,她提议他们一起居住,亚纪居然同意了,亚纪选择同与自己的奶奶处在对立面的初枝奶奶一起生活,实在是让人匪夷所思,也许这就是所谓的因果罢。

阿治好逸恶劳,不愿靠体力工作,但他有一技之长,他的至理名言:放在商店里的东西不属于任何人。他在柏青哥店里邂逅了初枝奶奶,对初枝奶奶拿客人游戏币的行为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在这样的契机下,奶奶认识了他和信代,他们之间进行了相互牵绊的认亲选择

阿治和信代带着儿子祥太和初枝,亚纪组成了五口之家。

若说后来阿治捡树里酱源于怜悯,信代留下树里酱给了女孩面对残酷生活的喘息的机会,那么他们救女孩的初心和捡祥太的初心形成了对比,救树里是工作得手后发的善心,捡祥太则是准备偷东西时临时决定把他一起从车里顺手,因为后面阿治说,对不起,叔叔决定不再见面。他无颜面再面对祥太了,他们共同生活的岁月,所产生的感情都是真的,只是这感情不能长久,也不被世人所认可,它蒙了太多的色彩,已经失去了本来的色泽。

我可怜奶奶,我相信奶奶对他们每一个人的爱,奶奶对他们的感情与金钱无关,掏出自己的养老金,甘愿被这些人啃老。最后的遗憾是,她这辈子所受的苦攒在心里的愤懑和恨意,通过十多次从小三儿子家庭拿钱当做宣泄口的事情,被人们认定为,她和亚纪的在一起只是为了钱

这遗憾也未免太亵渎这个可悲又可爱的老奶奶了吧。

小偷家族观后感(篇3)

“小偷家族”偷得不仅仅是物品,还有人与人之间心灵相互依赖而产生的温暖!

小说的故事情节很丰富,作者总能于短暂的温情中插进冰冷残酷的现实,让人心酸泪目的同时更加珍惜这仅有的美好,微笑着心碎。读这本小说时,我曾泪目好多次,作者的笔触十分细致,驻足细微处,总能让我体会到很多复杂的情感。

小说中树里和信代的胳膊上都有烫伤留下的疤痕,阿治和祥太的脚伤都同在右脚,这真的是巧合吗?我认为不是的,这种同样的经历,同样的滋味,同样的伤痛,大家感同身受,这会大大拉进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不是吗?作者真是用心良苦了作者在小说中还写到,一家人从屋檐夹缝中仰望同一片夜空,树里掉牙时她从牙缝里伸出了舌头,在阿治的新家堆雪人的地方是楼梯间的夹缝,小说最后树里从窄道夹缝中看外面的人……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在夹缝中发生,他们这些弱势群体,只能在夹缝中求生,在夹缝中感受爱与被爱的可贵滋味,说来尤让我心碎。

吃不上饭的痛苦和得不到爱的痛苦相比较,前者磨人体肤,后者损人心志。小说中六个人都是社会的弃子,他们互相把彼此“捡”起来,组成一个家庭,虽说这个家庭并没有血缘关系,但它又胜过了多少有血缘关系的家庭呢?可这“偷”来的幸福注定是不会长久的,违背道德的生存一旦曝光在阳光下就无处遁形。

六个人曾是彼此冬日中的暖阳,黑暗中的光明(。・ω・。),抱团取暖后,终将独自面对自己未来摇摆不定的人生。

“一个拼凑的六口之家,没有正式的工作,没有身份,没有豪宅,没有烟花,没有墓碑,却有了爱。”我想,爱的羁绊,心与心的呼唤感应,有时候真的会胜于所谓的血缘关系吧!

小偷家族观后感(篇4)

抛开以前的犯罪,现在的偷窃,以及一直以来的利益,他们一家应该是有真正的幸福过。

只不过当揭开层层事实,各种利益纠葛,况且也并不是世俗认为的正确,便开始了毁灭。

然而,毁灭之后亚纪问自己“我要去哪里”,她应该也觉得失去了某些珍贵的东西吧。凛酱的结果并不幸福,原生家庭的家暴,虐待,她回到了开始那个不幸福的生活。祥太这个美好的男孩子,去了福利院接受新教育,仿佛看到了未来可期。不过,他没有了家人,不仅是阿治或是信代,而且他对原来的家庭也不抱以念想,心灵的缺憾逼不得已的成熟,让人心疼。信代最后那声“再见”,是真的要再见了吧,毕竟她没说“下次见”。也许觉得一定要揭开真相,让犯错的势必受到惩罚,可是初枝离开世界之前是真心说了一句“谢谢你们”。他们一家是真的幸福过,即使没有血亲关系。即使这样的生活方式未必正确,但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生活下去。

虽然不可否认,商店里的东西不属于任何人,可能并不正确。

小偷家族观后感(篇5)

这个家族有点儿奇怪,彼此之间并没有血缘关系但却不能阻止他们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相互扶持,相互支持,甚至是偷东西的言传身教,人生观的搭建——是泡面配可乐饼,是寿喜锅里的面筋,是相似的伤疤,是遮挡店员的身影,是弹珠里的大海和星空,是大海边的家庭郊游,是一起坐在院子抬头看天空绚丽的烟花,就这样一个互利共生的家庭,平淡却足够温馨。一切都好像是朝着童话故事发展。

而每一个人背后,都有着一个难以启齿的秘密。被丈夫抛弃后的初枝又被儿子儿媳抛弃、以「信代」和「阿治」之名生活的夫妻二人背负着杀人之罪、在对利益的怀疑与亲情的渴望之间备受折磨的亚纪

本来就已支离破碎的生活却被迫接受正义的审判,冷酷的用现实揭露了这“虚假”的一切——他们并没有血缘关系,不被社会所承认,美好都是“虚伪”的表象,用铁一样的事实去砸破这一切,用血缘去规定树里必须回到虐待她的家人身边,这貌似的正义且不容任何辩驳。而信代的反问:“生下孩子,谁都就能当父母吗?”则没有人回应,也没有人能回答。可正义的审判,能带来圆满的人生吗?能治愈已经烙下的伤痕吗?

他们偷走的,不是别的而是人心

他们什么都没有,只有爱。

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而那些不幸,总是掩埋在社会最隐蔽最黑暗的角落里,无可诉说,无人知晓。

有爱就有家,我想书中的人物最后都可以拥有自己的幸福。

石头观后感推荐


时光匆匆,带不走的时光可以用文字记录,写作文可以记录自己真实所思所想和感情感悟。写作前先选择适合自己的作文类型,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有没有优秀的作文可以提供给我们参考?为了让你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石头观后感推荐”,欢迎阅读,希望你能阅读并收藏。

石头观后感 篇1

读《鸡蛋敢和石头碰》后有感

读《鸡蛋敢和石头碰》后有感

实验小学五(四)班单民峰

暑假里的一天上午,我做完规定的暑假作业后,就在房间里捧起了《中年级小学生阅读年选》这本书看了起来,其中《鸡蛋敢和石头碰》这篇文章给我的印象尤为深刻。

这篇文章主要讨论一个鸡蛋。前两次我去找一块石头并与之相撞。结果,我撞到了我得头和血。但鸡蛋并没有灰心,回家总结前两次失败的原因。他详细研究了石头的成分,最后发现石头也有一个弱点,那就是怕碱腐蚀。

知道了这些后,鸡蛋再一次找到了石头,用试探的语气问:“我们再来一次,怎样?”石头不屑一顾地回答道:

“好啊,手下败将!”“不过,有本事和我先去洗个澡。”鸡蛋说……最后鸡蛋轻而易举地就把石头撞坏了。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鸡蛋用自己的知识,不费吹灰之力,只需用石头洗一次碱性浴,把石头切成碎片。

在现实生活中,有人喜欢鸡蛋。记得三年级时的一堂体育课上,有一个学生看到一个身材高大强壮的学生在欺负一个小同学,他就上前劝阻说:“你不可以欺负人。

”高大强壮的学生说:“我欺负人关你什么事?滚开!

”他还说:“有本事你跟我来较量一下。”刚说完他就打了那个高大强壮的学生的脸一拳。

但最终,这个学生赢了。为什么?这是因为这个瘦弱的学生,就像一个鸡蛋,找到了对手的致命弱点。当然,学生不应该打架,而应该团结友爱。

读了这篇文章我懂得了“知识就是力量,只要我们不断地学习新知识,就可以壮大自己的实力。”生活中也处处都有知识,,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就一定能够发现更多的知识。知识是石,敲出生命之火;知识是火,点燃命运之灯;知识是灯,照亮命运之路;知识是引领我们走向光明未来的道路!

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热爱学习,用知识创造全新的自己,用知识创造美好的未来,因为只有赢得知识的人,才能赢得胜利,赢得未来!

石头观后感 篇2

石头汤读后感

石头汤读后感(一)

三个和尚去寻找幸福。当他们到达一个村庄时,村民们不相信陌生人或邻居。他们去敲村民们的门,可是没有人理他们,于是就开始煮石头汤了,这时有一个小女孩看到了,就和他们一起找石头,还把她们家的大锅拿来煮石头汤,村民们都感到特别奇怪,走出家门去看看石头汤到底怎么煮。阿福说,放点香料会更香。村民们继续从家里拿出美味的食物来煮石汤。汤煮好后,大家坐在一起吃。村民们很高兴。

他们找到了幸福。幸福就像滚石汤。村民们也明白,分享让人更富有。

光用石头是不能煮出好喝的汤来的,好东西一个人吃是吃不出香甜的,只有大家一起分享才会快乐。

石头汤读后感(二)

这个故事是我在寓言故事书上看到的。

故事讲的是,一个穷人到富人家门前要饭,那家的仆人很讨厌要饭的,就冷冷的拒绝了他。那可怜得人假装可怜,求仆人让他把锅借给他煮些石汤。听到石头会煮汤,仆人很惊讶。他想看看穷人怎么煮石汤,于是把锅借给了他。

这个可怜的人立刻找到一块石头,在锅里煮了起来。刚煮了一会儿,他向仆人要了些盐,仆人也给了穷人一些盐。

接着,这个可怜的人向仆人要香菜、薄荷和一些碎肉。穷人把这些东西统统放在锅里煮了起来。汤煮好后,穷人把石头从锅里拿出来扔掉。他们喝的石汤实际上是肉汤。

我觉得在困难面前,只有动动脑筋,才能想出好的解决办法,解决问题。

石头汤读后感(三)

文/申凯元

今天,我看了一本非常有趣的绘本故事:《石头汤》。

在这个故事里,有三个士兵刚刚打完仗。他们已经三天三夜没吃东西了。他们很饿。他们去了一个灯火通明的小村庄,希望能找到吃的和住的地方。然而,这个村子里的人不欢迎陌生人。他们把美味的食物藏在自己家里,如胡萝卜、土豆、卷心菜、肉和牛奶。

士兵们猜中了村民们的想法,想出了一种奇怪的烹调石汤的方法。村民们好奇极了,为了尝到从没吃过的石头汤,村民们为士兵们搬来了大锅,还拿出了藏起来的美食做调料。这样,一锅美味无比的石头汤就做好了,村民们美美地吃了一顿。

他们热情欢迎三位士兵留下来,感谢他们让他们品尝到了他们一生中从未品尝过的美味石汤。

石头观后感 篇3

驴小弟变石头读后感今天在阅读课上,老师给我们分享了一本很精彩的绘本,名叫《驴小弟变石头》。里面主要讲了驴小弟和爸爸妈妈幸福的生活在一起。一天早晨,小驴在小径上发现了一颗红宝石。他把它捡起来仔细地看了看。

它用红宝石做很多它想要的东西,最后它变成了一块石头。就从驴小弟变成石头的那天起,它的爸爸妈妈就不得安宁了。5月5日中午,驴爸爸催促驴妈妈去草莓山野餐。

正好驴小弟变得那块岩石就在草莓山上。他们来到了草莓山,把驴小弟变得石头当做桌子,然后驴妈妈无意间一屁股坐在石头上,驴小弟感觉到了驴妈妈的体温,就一下子清醒了过来。它想我要变成驴小弟,我要变成驴小弟!

忽然,岩石变成了驴小弟。母子俩又抱又亲,可高兴了。读完这个故事,我知道如果孩子回家晚了,父母会很担心的。

驴小弟变石头读后感今天在阅读课上,老师给我们分享了一本很精彩的绘本,名叫《驴小弟变石头》。里面主要讲了驴小弟和爸爸妈妈幸福的生活在一起。一天早晨,小驴在小径上发现了一颗红宝石。他把它捡起来仔细地看了看。

它用红宝石做很多它想要的东西,最后它变成了一块石头。就从驴小弟变成石头的那天起,它的爸爸妈妈就不得安宁了。5月5日中午,驴爸爸催促驴妈妈去草莓山野餐。

正好驴小弟变得那块岩石就在草莓山上。他们来到了草莓山,把驴小弟变得石头当做桌子,然后驴妈妈无意间一屁股坐在石头上,驴小弟感觉到了驴妈妈的体温,就一下子清醒了过来。它想我要变成驴小弟,我要变成驴小弟!

忽然,岩石变成了驴小弟。母子俩又抱又亲,可高兴了。读完这个故事,我知道如果孩子回家晚了,父母会很担心的。

《驴小弟变石头》读后感经十一路小学三年级三班李米指导教师:皇甫君辉寒假里,我读了一本书《驴小弟变石头》,讲的是一头叫驴小弟的驴子,他有一个幸福的家,爸爸妈妈很爱他。驴小弟爱收集石子,有一天他捡到了一块魔法石,可以帮他实现愿望。

因为突然遇到狮子,小驴非常害怕。他惊慌失措,把自己变成了一块大石头。最后,他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又变回自己的故事。这个故事讲了伟大的母爱和父爱。

但是我发现了另一个问题:当驴子弟弟遇到狮子时,他为什么把自己变成一块石头,这样他只能被动地等待别人来帮助他?如果他当时冷静下来,他可以把狮子变成石头和草,你甚至可以把自己直接回家。

可是他太紧张了!在危险面前,他把自己变成一块石头,这实际上是一种逃避的行为。为什么这样呢?

因为他一直在父母的照顾下长大,没有解决问题的经验和能力,只能避难。如果平时多一些独立生活的经历,多一些锻炼,我想驴小弟再碰到困难的时候,他就不会这么慌乱了。这让我想起了我自己。当我遇到这样的问题时,我的练习和小驴哥一样,所以我以后会多锻炼。

石头观后感 篇4

石头汤《读后感》日照港第二小学二年级四班申凯元今天,我看了一本非常有趣的绘本故事:《石头汤》。在这个故事里,有三个士兵刚刚打完仗。他们已经三天三夜没吃东西了。他们很饿。

他们去了一个灯火通明的小村庄,希望能找到吃的和住的地方。然而,这个村子里的人不欢迎陌生人。他们把美味的食物藏在自己家里,如胡萝卜、土豆、卷心菜、肉和牛奶。士兵们猜中了村民们的想法,想出了一种奇怪而好的烹调石汤的方法。

村民们好奇极了,为了尝到从没吃过的石头汤,村民们为士兵们搬来了大锅,还拿出了藏起来的美食做调料。这样,一锅美味无比的石头汤就做好了,村民们美美地吃了一顿。他们热情地接待了这三位士兵住下,感谢他们让自己尝到这辈子从没品尝过的美味——石头汤。

这真是太有意思啦!从这个故事中,我意识到做人不能太自私。如果你不与别人分享美好的事物,你就尝不到幸福。

石头观后感 篇5

寒假里,我读了一本书《驴小弟变石头》,讲的是一头叫驴小弟的驴子,他有一个幸福的家,爸爸妈妈很爱他。驴小弟爱收集石子,有一天他捡到了一块魔法石,可以帮他实现愿望。因为突然遇到狮子,小驴非常害怕。他惊慌失措,把自己变成了一块大石头。

最后,他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又变回自己的故事。

这个故事讲了伟大的母爱和父爱。但是我发现了另一个问题:当驴子弟弟遇到狮子时,他为什么把自己变成一块石头,这样他只能被动地等待别人来帮助他?

如果他当时冷静下来,他可以把狮子变成石头和草,你甚至可以把自己直接回家。可是他太紧张了!在危险面前,他把自己变成一块石头,这实际上是一种逃避的行为。

为什么这样呢?因为他一直在父母的照顾下长大,没有解决问题的经验和能力,只能避难。如果平时多一些独立生活的经历,多一些锻炼,我想驴小弟再碰到困难的时候,他就不会这么慌乱了。

这让我想起了我自己。当我遇到这样的问题时,我的练习和小驴哥一样,所以我以后会多锻炼。

头脑特工队观后感


以下是我们整理的“头脑特工队观后感”类文章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有时观影为人们带来的成长比读书更强,观看的途中,我们经常会产生自己的感悟。 我们应当用心撰写一份客观的观后感,观后感让我对作品的看法更加深刻。希望您能喜欢本文也请将其珍藏!

头脑特工队观后感【篇1】

彼特·道格特因为是《怪物公司》编导,正在《飞屋》秉持了自身两重拍档的人物模式。从“小眼仔”与“毛怪”思绪,衍生出“乐乐”与“忧忧”,愚笨四眼、懒散贪睡、少言寡语的忧忧,时刻反渲染乐乐的机灵胆小、甜蜜动听、兴奋话痨。但身为脑子豪情的主控官,她仅想去让奼女莱莉高欢娱兴,是以对于忧忧老是冷眼相待,却没有懂忧忧口中那句“啜泣也是减压一种体式格局”,也是编导对于人类豪情的推翻式深思。终极,乐乐用袋子装满“复制帅哥”,破天荒搭建出了硕大的阶梯,想耍杂技“堆人”一样翻越过来,奋力拉住忧忧返回主基地,迪士尼传统卡通片中神怪精髓,尚有编导逆袭小我决心,完全被施展患上极尽描摹。

同样是“爱可以挽回一切”,同样是排山倒海的冒险奇遇,同样是二位性情不同西崽翁,《脑子》显着要比梦工厂至心巨制《猖狂外星人》超过跨过一筹,缘于编导对于清淡生产微小处的捕获。正在脑子的形象空间内,三人被扭曲变形为两维动画碎片,尚有形象派的外型,都是很复旧、颇有趣、颇有创意。小象开初是一个乐天派高人,犹如啥都清楚,啥都乐不雅观面临,却正在最黝黑绝境的忘掉深渊,用捐躯摒弃了自身性命,悲壮地叫副角驾驶年夜车冲进来,则有种触动魂魄深度,催人泪下的力气,叫人正在消极中连续直面尔后。

形象空间、认识牢狱、忘掉深渊等如许教科书都讲没有清楚的器械,竟然给活龙活现的展示正在不雅观众面前,至关叫人赞不绝口。看着乐乐正在控制台溜冰,镜头切换到奼女莱莉正在房内溜冰,那种温暖暖心的画面,彻底跟实践生产大相径庭,瞬时让人想沉溺其内。那堆数目单一的影象球,时而闪出或者欢喜、或者忧伤、或者气忿的影象片断,有些片断稀释大都人的生长阅历的点滴,由于脚本与镜头先后铺垫的严谨尽心,妥善时刻气象交融,迎刃而解进行催泪人不由想赞叹与敬佩这些优良细节。

不任何淫秽恶俗桥段,羡慕于温情悲剧卡通,炫丽视听无以复加,各类戏剧抵触简朴,却尽可能笑泪俱全,叫不雅观众备感惊喜,进而老小皆益,一直是皮克斯作品宝物。从《玩具》到《飞屋》,再从《玩具3》到《怪物小学》等“超等IP”续集诞生,已经被质疑再难原创肉体的皮克斯团队,终于用《脑子》《恐龙当家》交出一份密切快意的答卷。《脑子》中 “霸气女总裁”乐乐,目击小象捐躯豪举,悟出“人生应无惧忧虑”真理,于是让出自身职位地方给忧忧,让奼女痛爽脆快地哭了一回,从而轻松封闭莱莉的心灵桎梏,抵达了不雅观影共识点。魂魄深处璀璨影象是笑泪穿插?真不克不及漠视皮克斯这群才调横溢的可怕高手。

头脑特工队观后感【篇2】

心灵是一方广褒的天空,它包容着世间的一切;心灵是一片宁静的湖水,偶尔也会泛起阵阵涟漪;心灵是一块皑皑雪原,它辉映出一个缤纷的世界。

心灵,永远是人们孜孜不倦的话题。

《头脑特工队》讲述的是小女孩莱莉与她头脑里的五种情绪:乐乐、忧忧、厌厌、怕怕、怒怒之间的奇妙故事:莱莉和她的父母原本在明尼苏达州生活至十一岁,后来一家人搬至旧金山,由于新环境的种.种不适,莱莉感到十分郁闷,大脑里的意外也让她失去了乐乐和忧忧(从此她便再也不会感觉到快乐和悲伤了),其余三种情绪试图代替,但没成功,反而让情况变得更糟了。而此时,乐乐和忧忧正绞尽脑汁,竭尽所能回到大脑总部。万般无奈之下,冲动的怒怒决定回明尼苏达州创造美好的核心记忆。一路上,他们失去了莱莉的幻想朋友冰棒,以及莱莉所有的性格。万幸的是,后来,乐乐和忧忧回到总部,拔出钥匙,结束了错误,也有了核心记忆,恢复了莱莉的性格,并且控制区域也升级了。

人的心灵有时十分美好,有时却也十分黑暗、可怕。莱莉就是因为缺少了主导情绪,丢了心灵的“闸门”,所以情节才会一度变得一团糟,我们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学会自控,才能不伤到别人的心尖上。同时,这也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本领。

我们要时时刻刻加固心里的“钉子”。“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这就是不注意小节的后果。有一个人,在下坡时,从自行车上栽下来,毁了。“就因为自行车上少了一个钉子,我没发现!”她流着眼泪说。这也教育我们,凡事都要从小抓起,不能“一步错,步步错”。莱莉大脑里一切本很繁荣,可就因为“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连环影响,曾经一无所有。这片子还让我知道,做人要有发散性思维,要灵活,就是凭着这些智慧,及时应变,一计不成再生一计,乐乐和忧忧才得以回到总部。而且,“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做人要积极,那是成大事的根本——积极的乐乐影响了消极的忧忧,使她变得开朗,两人不仅恢复了一切,还让指挥部升级,五种情绪各得其所,让大脑焕发出新的生机!

头脑特工队观后感【篇3】

《头脑特工队》这部影片我几乎是含着泪水看完的,虽然是一部动画片,但是它绝对是一部成年人才能看懂的影片。只有长大之后,反观自己的成长经历才会懂得这部影片到底说了些什么。

故事一开始,主人公莱利内心中代表快乐,悲伤,愤怒,讨厌,害怕的五个情绪小人中的乐乐和忧忧就不小心离开了主控制台,致使小姑娘莱利失去了这两种情绪。莱利实际生活中也遇到了爸爸工作不顺,搬离从小生活的优越环境等烦恼。在这个故事中,表面看是在讲成长的烦恼,而我觉得他想要告诉我们的东西远远不止这些。

首先,为什么是乐乐和悲伤同时离开了主控台?而不是其他的情绪?其次,我们成长的伤痛到底是什么?能避免吗?

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感觉都是完满而美好的,我们认为和妈妈不分你我,和整个世界融为一体。然后随着我们慢慢长大,我们开始在妈妈的眼中找到自我,开始学着独立,慢慢丰富了自己的情绪,然后我们就开始了自我成长,最终我们发现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且只能孤独地自己面对这个让人觉得悲惨和不如意的世界,世界抛弃我们也就是分分钟的事情,地震海啸就不用说了,就算没有天灾,老天爷也是个无情的家伙,我们除了靠自己,还是靠自己。别人的帮助只能感激而不能指望的。我们只要长大,早晚会发现生命的底色就是悲伤的,不能避免。

随着长大,随着我们越来越懂得这个世界的无情,我们失去了快乐,并且拒绝着悲伤,乐乐和忧忧丢失了。然后就像莱利一样,我们失去了幸福快乐的能力,甚至偏执的去做一些很危险的傻事。

解决之道是什么呢?影片中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答案:让忧忧触碰那些快乐美好的核心记忆球,让他们掺杂进忧伤的蓝色。当我们接受了生命的底色,不再抗拒忧伤,我们也又有了重新获得快乐的能力,并重建自己的各种个性之岛。

翻到了武志红对盖茨比解读的那篇文章,里面也谈到了对魔咒的解决之道就是:接受失去,学会哀伤。“ 如果你曾有相对悲惨的往事,那么,请承认它并为它哀伤。这几乎是告别悲惨往事的唯一途径。 相反,假若你心有不甘,拒绝承认自己的不幸,拒绝承认失败或失去,拒绝哀伤,甚至还强装笑脸。那么,不管你看似多么成功和快乐,你其实仍是在继续遭受它的诅咒。 ”这跟《头脑特工队》里强调悲伤的作用好像是一回事。拒绝悲伤,就无法接受真正的快乐。除了经历过悲伤事件,只要作为人类,都会因为生命的孤独而悲伤的吧。

真正的成长可能就是承认你儿时的美好回忆终将一去不返,并且能够在心中真实的面对自己,进行哀悼。不然总纠结为什么快乐一去不复返,拒绝悲伤,就掉进了自己给自己设置的陷阱,无法自拔,也丧失了重新获得快乐的能力。从某种角度看,我们一切对外的表现,都是内在情绪的反应。所以观察自己的内心,保持觉知,照顾内心五个情绪小人是我们成长的必修课。

如果你是父母,你肯定会像我一样对影片又多了一些感触。陪伴孩子成长,其实就是帮助他慢慢明白这个世界的真相。面对这个很不美好的真相,父母能做的不过在他小的时候多制造些快乐的核心记忆。在他们长大后,能够独自面对这个有诸多不如意,不以自己意志为转移的世界。在儿时美好记忆都变成蓝色后,也能将快乐作为底色,有幸福快乐的能力,搭建自己的个性之岛,没有任何挫折能够打垮他们。

头脑特工队观后感【篇4】

《头脑特工队》的主题依旧是成长。这听起来似乎是个说烂了的话题,然而这回不同的是,这个故事帮助我们重新认识自己,我们的情绪,我们如何被情绪挟持,我们为何会遗忘,甚至包括为什么听了一首滑板鞋你就会一直在脑子里摩擦摩擦。

这个成长的过程不再限于riley克服了种种不适面对新生活,也不限于父母们看过后释怀了孩子终将变成有独立意志的个体离自己而去的现实。

这个成长更是我们在这个故事后对自己的全新认识。

其一,接纳每一种情绪。

我们总是渴望欢乐抵抗悲伤,赞扬乐观嘲弄消极。社会文化鼓励我们做一个活泼外向、积极阳光的正能量人类,然而并不是每个人的人设都是joy坐镇中央,带着“i can fix it”的自信笑容排除万难。

更多时候,是生命中的那些“负面情绪”给我们力量:悲伤让我们深刻,去学习和体验,去增加生命的分量;恐惧使我们未雨绸缪,小心驶得万年船;愤怒为我们划出底线,警告外敌不可侵犯;厌恶决定品格,阻挡我们跟风从众失去自我。快乐的确让我们过得更好,但很多时候,盲目的乐观却无济于事。

它是烧过天际短暂的流星,绚烂耀目,然而亘古不变的却是深邃广博的幽暗天幕。

有趣的是,在最开始的设计中,制作团队是让joy和fear一起飞出了总部结伴冒险,然而后来却发现故事顺不下去——他们想让joy在这段经历中有所顿悟,去做一些从前不会去做的事,但fear无法完成这个使命。在翻开故事又回来的过程中,他们发现只有悲伤才能给快乐上这样的一课。

也许我们一开始也都像单纯的joy一样,不能明白sadness存在的意义而想把她排除在外。然而失去了悲伤的能力,并没有让人生变得完美。人的成长中会有很多的艰难时刻,任你看一千遍滑稽电影也无法度过,而这个时候找个安静的角落大哭一场,却能帮你满血复活重新再战。

所以最后,我们会走过快乐的道路,明白悲伤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很多时候,悲伤会把你引向光明。

每种情绪都塑造着我们。接纳它们,才能真正地接纳自己。

其二,成长伴随着失去。

每个人的成长方式都不一样。有的人家境不好,有的人病得很重,有的人从农村搬到了城市。这是一个无人能逃避的过程。当我们突然看到复杂的成人世界时,童年就变成了那一刻太阳下升起的肥皂泡,这是不可弥补的。

所以从童年到成年的每一个孩子都可能像莱利一样。快乐奇怪地消失了。剩下的你们为我而战,变得沉默、多疑、敏感、易怒、叛逆和父母也很困惑,小天使死在哪里了?这似乎是一个非常突然的过程,我们失去了童年,父母失去了我们的无忧无虑。

这并不是一个拍给儿童看的成长故事。对于那些还没有长大的孩子来说,这五个情绪化的小人物可能没有一个可爱。然而对于成年人、尤其是已为父母的观众们,它却是精心制作的一场内心冒险,充满了太多让人会心一笑或是细思恐极的巧思。

《头脑特工队》的制作团队大多数都已为人父母,这部电影有很多他们的切身感受。当自己的孩子有一天突然有了一个秘密而变得矜持时,很多家长暗自想:不要长大了,如果时间能永远留在我们的亲密时刻。

本片制片人jonas rivera说过:“身为父母,有很多的时刻我都希望时间能永远停下来。但那并不对。

这不是我们作为父母的责任。我们有责任引导他们。”于是有了结尾一家人泪中带笑的相拥。

每个人都经历过失去。失去了乒乓球,失去了纯粹的记忆球,失去了曾经引以为傲的人格孤岛。然而,失去是成长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成长是一个悲喜交融的过程。

当失去来临,我们需要告别。有时我们会完全忘记地说再见,有时我们会在废墟上重建新的城市。童年的消逝宣告着,记忆从此不再毫无杂质,交织的情绪让回忆开始五味杂陈。

然而这正是人生。懂得悲伤,方能体验欢乐的可贵;背负过沉重,才能拥有真正的轻松。

从单纯走向复杂,从孩童变成大人,还有结尾隐隐一现的“青春期”,这终究还是个阳光灿烂的故事。

头脑特工队观后感【篇5】

《头脑特工队》的英文原名叫《Inside Out》,我觉得这个名字更加符合电影内容。Inside是指内部的,在这里应该是指头脑内部的情绪世界,Out是指外部的,则是指外面的现实世界。这部电影就是讲诉了一个叫莱莉的女孩和她头脑内部情绪的故事。莱莉本来是快乐的生活在明苏达尼州,有和蔼可亲的父母、亲切友爱的闺蜜和热爱的冰球运动。突然有一天由于父亲的工作原因,她们一家搬到了旧金山,但是因为新家不好,又离开了曾经的朋友,莱莉觉得新的生活糟糕极了。所以莱莉决定离家出走,返回明苏达尼州,寻找曾经的快乐,但是在最后莱莉还是在巴士开离之前叫停,返回了新家。这是莱莉现实世界的故事,而在莱莉的头脑中五个情绪小人则是为了挽救莱莉情绪从欢乐到忧郁愤怒的变化而导致了另外一系列的故事。这部电影在审美艺术上有创新奇幻之处,但在心理学尤其是情绪、记忆、梦境等方面也有值得探究的地方。

莱莉的大脑内部世界首先出现的是大脑指挥部,而指挥部由快乐、悲伤、恐惧、厌恶和愤怒这五种情绪掌控。快乐作为最早出现的情绪,是团队的领导,协同小伙伴们让莱莉时刻保持好心情;悲伤虽然也希望莱莉乐观快乐,但是她总是难以自控的保持着负面情绪,想要好好哭一场;恐惧主要是提醒莱莉保持警惕,保障莱莉的安全;厌恶则是希望莱莉不受生理上或社交上的毒害,尤其是在对待西兰花这种蔬菜方面;愤怒则脾气暴躁,总是积极地为莱莉争取公平待遇,但往往好心办坏事,将莱莉的事情搞得更加糟糕。白天,这五种情绪掌握莱莉的大脑,并将每天发生的带有某种情绪的事件,分别以不同颜色的记忆球储存在大脑指挥部里面的架子上,这是短期记忆。还有一些超级重要的事件成为核心记忆存在于指挥部的中心位置。而这些核心记忆会强化莱莉个性的某些方面,从而形成了五个个性的岛屿,分别是冰球岛、搞怪岛、友谊岛、诚实岛和家庭岛,这些岛屿代表了不同的个性和价值观,它们被激活时会焕发光彩,沉寂时时暗淡无光的,也可能会坍塌,也可能会重建。到了晚上,大脑内部的思维轨道将不再运行,而白天暂时储存在大脑指挥部的短期记忆则会顺着输送管道到达记忆长廊,成为长期记忆。在这无尽的记忆长廊里,有记忆工人在里面工作,将莱莉已经遗忘了的记忆,已经褪色的记忆球通过管道排放进入记忆垃圾场,再也无法找回来。

当快乐和悲伤由于意外离开了大脑指挥部,到达了大脑的其他地方。但是快乐和悲伤都想快点回到大脑指挥部,使莱莉重拾欢乐。在这一回程的途中,快乐和悲伤遇到了莱莉臆想中的朋友冰棒,冰棒带领快乐和悲伤去寻找捷径,赶上思维列车。在途中,他们经历了抽象思维区和想象之地。抽象思维区我不是很懂,暂且略过。在想象之地,快乐、悲伤和冰棒都看到了莱莉童年时候构建的各种有趣的玩具,但是随着莱莉的长大,这些欢乐的童年记忆似乎也在不断的消失,因为想象之地正在不断的被拆除,送往记忆垃圾场。当快乐、悲伤和冰棒终于赶上了思维列车,莱莉却进入了睡眠,这意味着思维列车也要停止运行。这三人为了早点回到大脑指挥部,准备进入造梦工厂唤醒莱莉。在造梦工厂中的场景体现了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的观点,在当天晚上莱莉的梦里是她白天去新学校的场景,本来潜意识是自己流利地进行自我介绍得到大家的认可,但是在现实畸变滤镜的作用下,或者说是白天现实情况的压制下,潜意识的顺利介绍不但没有了,反而在梦境中情况变得更为糟糕。这之后快乐、悲伤和冰棒将莱莉的梦境彻底改造了并成功唤醒了莱莉。但是冰棒被守卫梦境的保安扔进了潜意思区,那里应该是人不希望回忆起来的记忆所存在的地方,例如莱莉不喜欢的西兰花和恐怖的小丑都在那里。

快乐、悲伤和冰棒离开潜意思区,再次踏上思维列车,准备回到总部。可是不幸的是,由于诚实岛的坍塌和家庭岛的摇摇欲坠,思维列车被损坏,快乐和冰棒也被抛到了记忆垃圾场,被遗忘了。但是快乐不甘心这样被遗忘,希望莱莉能开心起来,也开始明白有时候正是由于悲伤的`存在才能创造快乐,所以快乐鼓起勇气,最终在冰棒的帮助下回到了长期记忆区,但是冰棒却永远留在了记忆垃圾场,被彻底的遗忘了,这似乎也预示着成长总是会付出一定的代价的。最后,快乐和悲伤重新回到了大脑指挥部,莱莉也在它们的指挥下逐渐适应了新环境,重新构建了升级版的大脑指挥台、有快乐和悲伤交织的核心记忆以及更加炫目多彩的个性之岛,莱莉的生活又变得多姿多彩。

看完这部电影,我还有更多方面的感受。一是事物是有两方面的影响,同一件事乐观的人生态度有积极的看法,悲观的人生态度有消极的看法。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人生只存在快乐就好了,有时候悲伤也有存在的价值,悲伤的哭泣,发泄一通,会让消极的态度重新有了精神去努力。同时,正因为悲伤的存在,快乐则被提醒要更为珍惜。

头脑特工队观后感【篇6】

人类有五大情绪,happiness、sadness、anger、disgust、fear,分别对应金黄色、幽蓝色、红色、绿色和紫色)。随着人慢慢长大,经历越来越多的事情,记忆球的数量不再以金黄色球为主,一个记忆球也从单色变成多色混杂。我们的情绪不再那么单纯而强烈,变得喜忧参半,变得难以言状。

故事讲述的是一个名叫Riley的小女孩跟着父母跨越大半个国家从明尼苏达搬到了旧金山,面对着新环境的全面挑战,然而这只是故事的背景。真正的故事存在于她的大脑内:在头脑的“司令部”里住着五位情绪小人,他们一同操纵着Riley的行为,管理司令部外神奇的长期记忆、潜意识……一个有科学理论支撑,却又完全虚构的世界。 这是一个彻彻底底原创的故事,脑洞开得巨大而且更具野心。它潜入人体最神秘的器官,带来了一套天马行空却又逻辑自洽的大脑理论。要知道,我们每个人的脑海里居然有这么大的一个世界,有5个管理情绪的小分队,有那些湮灭在记忆海洋里的人和事…

乐乐和忧忧是这部影片讲述的主体,乐乐作为快乐的承载体,一直在努力让riley开心起来,但事情却总是不如人意,它们不幸被带入了记忆回收站,而且,没有了乐乐,其他三种情绪让riley的生活变得很糟糕,乐乐在另一边看着家庭岛,快乐岛的坍塌,却无能为力,它一次次努力的回到操控室,却屡遭磨难,在此期间,bingbang为了送乐乐回到岛屿而消失,而同时,怒怒不听大家的劝,弄得riley的生活一团糟,riley甚至离家出走,就在这时,乐乐和忧忧一同回到了操纵时,riley一家又开始了幸福的生活。

影片也告诉我,有些时候,我们的情绪会失去控制,甚至会无法感受到情绪。这种情况的出现是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当外部环境发生重大改变,内部情绪会产生混乱,一些核心记忆如家庭、诚实、友谊、兴趣和淘气就会遭到损坏甚至崩溃,这就需要时间和精力去修复和重建。这个过程要花多长时间,修复成果如何,因人而异。

因此,作为一个拥有七情六欲的个体,我们应该合理控制情绪,把握生活,珍惜当下。

头脑特工队观后感【篇7】

影片《头脑特工队》观后感600字3篇影片《头脑特工队》观后感600字1篇人的大脑由各种情绪控制,友谊,爱情,家庭,淘气,逻辑,幻想等是连接大脑总部的各个岛屿。一个个记忆球也成了电影......

《头脑特工队》经典语录台词

《头脑特工队》简介:电影《头脑特工队》是由迪士尼和皮克斯动画工作室联合出品的动画电影,讲述了主人公莱莉不情愿地随着父母搬到旧金山,在适应新环境的时候她的脑中控制五种不......

虫虫特工队

《虫虫特工队》观后感《伊索寓言》里有一个大家熟知的故事,那就是《蚱蜢与蚂蚁》的故事,蚱蜢喜欢唱歌,无忧无虑,高高兴兴地享受生活。蚂蚁喜欢劳作,任劳任怨,勤勤恳恳地收集食物。......

《虫虫特工队》赏析

《虫虫特工队》赏析故事情节一群小蚂蚁由于害怕比自己大很多的蚱蜢,在每年的夏季给蚱蜢进贡很多的食物,以缓解战争。但在最近的一次进贡食物的时候,由于飞力的失误,导造成了食物......

[推荐]壮族三月三观后感9篇


看电影是情节和思维互动的过程,优秀的电影更能激发人的思考。观看完的以后,你会被作品描绘的情景吸引,印象深刻,观后感能够帮助我们重整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观后感能够帮助我们对作品理解得更加到位。下面是幼儿教师教育网为你精心整理的“壮族三月三观后感”,如果对这个话题感兴趣的话,请关注本站!

壮族三月三观后感 篇1

我的家乡就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这个少数民族聚集的地方。这里保留了许多的风俗习惯,我想介绍的是三月三歌圩节。 在我国三月三是汉族及多个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相传三月三是皇帝的诞辰,中国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月三,后代沿袭,遂成汉族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但是现在,每个民族的三月三都是不同的形式。壮族的三月三相传为纪念壮族歌仙刘三姐而形成的节日,所以又称为歌仙节。

大家都知道山歌是壮族的特色,壮族每年有数次定期的民歌集会,如正月十五、三月三、四月八、八月十五等,其中以三月三最为隆重。这一天,家家户户做五色糯饭,染彩色蛋,欢度节日。歌节一般每次持续两三天,地点在离村不远的空地上,用竹子和布匹搭成歌棚,接待外村歌手。对歌以未婚男女青年为主体,但老人小孩都有来旁观助兴。小的歌圩有一、二千人,大的歌圩可达数万人之多。搭歌棚,举办歌会,青年男女们对歌、碰蛋、抛绣球,谈情说爱。壮族多于三月三来扫墓,通常在三月三时蒸五色糯米饭。

壮族山歌简称为壮歌,又称壮族民歌,是指壮族人民用壮话演唱的民间歌谣。壮歌最早可以追溯到壮族原始社会时代狩猎时的呐喊。虽然呐喊不能算是歌, 但它无疑孕育出了壮族山歌的种子。真正义意上的壮歌应该是从壮族原始社会中的生产劳动和祭祀活动开始,这从现在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中可见一斑。广西壮族古老的歌圩集会和绣球一直流传至今。壮族素以善歌著称,壮乡素有歌海盛誉。壮民善以山歌来表现生活,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壮族山歌历史悠久,壮民从盘古开天地一直唱到如今,几乎人人能歌善唱,已近以歌代言的地步。

歌圩节上抛绣球是娱乐,也作定情信物。当姑娘看中哪个小伙子时,就把绣球抛给他。不过壮族人玩绣球,以抛绣球为乐,也不是近一两百年的事物了。南宋人朱辅所著的《溪蛮丛笑》,对歌墟的抛绣球活动描述道:土俗节数日,野外男女分两朋,各以五彩新囊豆粟,往来抛接,名为飞纶。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中也说:土已日(三月三),男女聚会,各为行列,以五色结为球,歌而抛之,谓之飞纶。男女目成,则女受纶而男婚已定。所谓飞纶,就是今天的绣球。

南宋周去非的《岭外代答》载,壮人迭相歌和,含情凄婉皆临机自撰,不肯蹈袭,其间乃有绝佳者。宋《太平寰宇记》中也记载:壮人于谷熟之际,择日祭神,男女盛会作歌。这说明,当时的歌圩已经相当兴盛。1934年编的《广西各县概况》记载,当时广西有歌墟活动的地方就有多达26个县,几乎遍布广西各地。

如今在我们家里,虽然不会以唱山歌的形式过节,但会做五色糯饭,染彩色蛋等等欢度节日。这样具有民族特色的活动,将是永恒的经典。

壮族三月三观后感 篇2

成群结队的青年男女身穿节日盛装,云集山头旷野,即兴对唱;嘹亮的歌声像阵阵海浪,此起彼伏,响彻山间。唱完了歌,热闹的人群中又开始了“打扁担”、“打铜鼓”等传统活动……这就是广西壮族三月三山歌节的场景。每到三月三,广西的人家都要欢聚一堂,共同庆祝这个盛大的节日。

三月三的来源有个传说。相传,有个叫刘三姐的姑娘,她心地善良,歌声优美动人。她经常教百姓们唱歌,受到了百姓的爱戴。但后来她遭到了迫害,被人推入水中。刘三姐没有沉入水底,而是骑着一条鱼飞上了天,成为了歌仙。为了纪念她,人们把她升天成仙的日子——三月三,定为了节日,并一直流传下来。

三月三这天,最重要的活动是对歌,当地人称之为“赶歌圩”。大家身着盛装,聚在山头旷野、竹林草坡歌唱。歌声连绵不断,深入人心。一会儿让你感觉置身云海间,云雾绕着你翩翩起舞;一会儿让你仿佛走进了森林,绿色在你旁边荡漾开来……勤劳智慧的壮族人,创造了悦耳动人、丰富多彩的山歌,使这一传统民族节日披上作了迷人的音韵纱衣。

“打扁担”也是一项广受欢迎的活动。三月三这天,村头巷尾,随处可以听到扁担“登登打、登登打、登登打嘟打”的敲击声,节奏强烈有力,声响清脆高亢,热闹非凡。表演者或四人一组,或八到十人一组。他们手执一根扁担,配合着轻松悦耳的竹筒伴奏声,时而敲打板凳,时而互相撞击,扁担声合着村民的欢笑声,汇成和谐幸福的声浪,激荡人心。“打扁担”的表演寓意着丰收喜庆,寄托着人们对来年丰收的美好祈盼。

儿童最喜欢的是做五色饭。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这一天,壮族人家会采来红兰草、黄花、枫叶和柴蕃藤,用这些植物的汁液浸泡糯米,蒸成红,黄,黑,紫,白五色糯米饭。这样做出来的五色糯米饭色泽鲜艳、五彩斑斓,就像彩虹掉进了碗里;口感柔软滋润,吃起来唇齿间有淡淡的植物清香,令人回味无穷。据说五色饭受到了仙女的赞赏,人们吃了会身体健康。壮家人喜爱五色饭,把它作为幸福吉祥的象征。

三月三,驱除了人们辛劳一年的疲惫,让人们以更好的心态迎接新的一年。

壮族三月三观后感 篇3

壮族传统节日“三月三歌节”,又称三月歌圩。广西素有“歌海”之称,壮族每年有定期的民歌集会,其中以农历三月初三极为隆重。

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制作五色糯饭,染红彩蛋,欢度节日,有的会持续二三天。各地歌节有特定的聚会场地。一般为峒场坡地。有的以竹子和布匹搭成歌棚,接待外村歌手。参加者以未婚男女青年为主,老人小孩只是来游乐助兴。在歌圩场四周,摊贩云集啊!较大的歌圩,方圆几十里成千上万的男女老少都前来参加,人山人海,歌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

著名的歌圩有巴马的盘阳河畔、都安的棉山、田阳的乔业、田东的仰岩、宜山的下涧、柳州的鱼峰山等。人们到歌圩场上赛歌、赏歌;男女青年对歌,情投意合的便互赠信物,以为定情。此外,还有抛绣球、碰彩蛋、演壮戏等娱乐活动。抛绣球可也有讲究啊!绣球为圆形,绣球有花鸟,里面装木棉花或豆、米之类农作物,四角都有彩色布带,供手握抛掷。男女分成两对,双方人数相等。男女双方相距一定距离,各列一方,每方有一个人即领队,在中间树一高竿,作为抛球的高度标准。

抛球时首先由女方领队手拿绣球,唱完一首山歌将球抛出去,男方如能接住算男方胜利,否则女方胜。谁胜谁将对方踢出一人,然后由胜方发球。每发一次球,均必先唱山歌,如此轮流直至一方“全军覆没”。

这时,胜方追逐负方、抢取对方头巾、手帕,互相追逐嘻戏,尽兴方散。姑娘若看中一男青年,便将绣球有意抛去,男方接过绣球,若也有情意,即系礼物于绣球上投报之。

歌节不仅是民族文化的盛会,更是民族经济交流的盛会。为弘扬民族文化,1984年自治区人民政府组织了“三月三”歌节活动,全广西各地歌手云集南宁,全国各兄弟民族和港澳同胞、外国友人也前来观光。198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便把“三月三”定为文化艺术节。

壮族三月三观后感 篇4

三月三是广西壮族人民的重要节日。为了让我们真正感受到这个传统节日的浓烈氛围,我们学校举行了“传承传统文化,走进三月三”的活动。

当天早上8点钟左右,我们班分成八大组,在课桌拼成的大桌上,摆上各自带来的美食。哗,真美!每组的食物都是那样丰富多彩,有五色糯米饭、茶叶蛋、三角粽、鹌鹑蛋……但每组都少不了一种食品,那就是五色糯米饭,有的平铺在小簸萁上,看似一朵五色花,有的躲在透明的碗里,宛若一朵五色花苞,有的则被捏成一团团,像一个个彩球……看着那么精美的食物,我们真舍不得吃掉它们,只静静地看着,轻轻地赞叹。最后在老师的命令下,我们才动起了手。

品尝完了美食,已是8点半左右了,我们便拿好小凳子排好队到操场参加活动。

没几分钟,台上激动人心的音乐响了起来,第一个节目以非洲鼓开场,接着就是老师们跳舞,走秀……节目都完了,接下来就是让大家都很期待的竹竿舞了。

“开开合合,开开合合……”这是竹竿摆动的节奏,我们跳竹竿舞时就要跟着这个节奏来跳。“开开”的时候,我们要把一只脚放在里面,点两下,“合合”的时候,我们要把脚放在外面,点两下,需要重复这些动作两次,到了第三次“开开合合”的时候,我们应该先把一只脚跳在里面,另一只脚进去的时候,我们还要把刚刚跳在里面的脚给伸出来,伸到地面后,我们把还在里面的脚,像刚才一样跳出来,就这样竹竿舞就跳得又顺畅又好了。

时间就这样悄悄地溜走,不知不觉已到了活动结束时间,我们只好恋恋不舍地收起了竹竿。虽然是这样,可大家的情绪还停留在那开心的时刻,脸上写满了兴奋。

那天我们都很开心,既真正感受到了我们壮族的传统文化,还可以吃到壮族的特色食物和跳上了令人身心愉悦的竹竿舞,真是一次有趣的活动。

壮族三月三观后感 篇5

农历三月三,也叫上巳节,是中华民族独有的节日。为让更多的人解和参与三月三活动,广西_在三月三节日放假两天,太令人喜出望外啊。

天空细雨绵绵,我来到壮乡。这壮乡隐藏在群山怀抱之间,一眼望去,全是用竹子搭建的吊脚楼,满地都是嫩绿的野草,一副多么美丽的田园诗画啊。朴实的壮族人们热情地邀请我们这些外来的游客进屋里歇息,避雨。我进一位老大娘的家中,她热情地给我沏上一杯热乎乎的茶,我和老大娘攀谈起来,对三月三民俗有更多的解:相传为纪念壮族歌仙刘三姐而形成的节日,故又称歌仙节。人们赶歌圩,搭歌棚,举办歌会,青年男女们对歌、碰蛋、抛绣球……

雨住,人们的心也不由自主地火热起来。只见方圆几十里的壮族男女青年穿着艳丽的民族服装来到精心搭制的歌圩台上载歌载舞。圩台周围人山人海,煞是热闹。我好奇地望着舞台上,只见男女分成两个队,像抛绣球一样,你抛来一句,我就回一句。对山歌到高潮,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内容也更精彩纷呈。姑娘唱问:“什么结果一条心?”小伙子唱答“就是芭蕉结果一条心呀!”还有很多斗智的歌词,大家也被情不自禁地带入到思索歌词之下句的 境界中。蓦然回过神来,才知壮乡人民的智慧之大,以及壮乡人民对于歌曲的追求之多,这些早已把人们都折服吧。

天色晚,人们渐渐散去,但这壮乡美妙的山歌已深深留在人们心中。

壮族三月三观后感 篇6

每年农历的三月初三是老昆明的一个小节日。在昆明有一种说法:“农历三月三,耍西山。”在这一天很多昆明人都会去西山游玩。不知从哪一年开始的,也不知经过了多少年,耍西山的传统在昆明人的心里已经是一个重要的节日了。

今年的清明节,恰逢昆明农历三月三——耍西山的节日。爸爸妈妈在这一天带我去西山游玩,也算是过一个小节,凑个热闹,增长一点见识。

一大早我们就乘车到了西山。今天的人真多啊!我看到许多人都在往西山赶,长长的人流看不到头和尾,像一条长长的巨龙。人群中有老的、少的、男的、女的,看样子都是一家人出来游玩。因为天气热,有的人戴着凉帽,有的人扇起了扇子,有的人打起了伞。一路上我看到了许多民俗表演:有唱花灯的,有杂技表演的,有民族歌舞表演的,还有耍猴的……在观众的笑声和掌声中显得好热闹。这是一幅人与人之间多么美丽和谐的风景画呀!这一路上我们还逛了西山的龙门和华亭寺,玉兰园,瞻仰了聂耳墓,欣赏了烟波浩渺的滇池……

这是一次难忘的出游,让我增长了很多见识,期待来年的“农历三月三”我再去耍西山。

壮族三月三观后感 篇7

关于歌圩节的来历,壮族民间有许多优美动人的传说。

一说,古代有一对情人,都是有名的歌手,经常唱山歌来表达相互的爱慕之情。但由于封建礼教的束缚,使他俩不能结为夫妻,于是他们绝望地双双殉情身亡。人们为了纪念这对情侣,遂在三月初三唱歌致哀。

二说,在唐代,壮族出了一个歌仙,名叫“刘三姐”。她聪明过人,经常用山歌歌颂劳动和爱情,揭露财主们的罪恶,财主们对她又恨又怕,因此一年的三月初三,乘刘三姐在山上砍柴时,财主派人砍断了山藤,使她坠崖身亡。后人为了纪念这位歌仙,便在刘三姐遇难这天聚会唱歌,一唱就是三天三夜,歌圩就此形成。

这些传说现已难于考证,但在宋人著的《太平寰宇记》中就有记载:“壮人于谷熟之际,择日祭神,男女盛会作歌。”这说明当时的歌圩也很兴盛。宋元以后,壮族山歌的发展尤为突出,歌圩也成了文化娱乐和男女谈情说爱的场所,并出现了抛绣球的游戏。女子将绣球抛给自己心爱的男子后,双双退出歌场,互赠定情信物,到了清代,便形成了成千上万人参加的大型活动。到1934年编的《广西各县概况》记载,当时广西有歌圩活动的就有二十六个县,几乎遍布广西各地。

歌圩节的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做用红兰草、黄饭花、枫叶、紫蕃藤等染成的五色糯米饭,还染彩色蛋,欢度节日。歌节一般每次持续两三天,地点在离村不远的空地上,竹子和布匹搭成歌棚,接待外村歌手。对歌以未婚男女青年为主体,但老人小孩都来旁观助兴。对歌的内容十分丰富,有知识性的盘歌、斗智的蛮歌和情歌等。内容则是天文地理、文学、社会、伦理道德等无所不包。其中情歌又分为见面歌、邀请歌、爱慕歌等等。

小的歌圩有一、二千人,大的歌圩可达数万人之多。在歌圩旁边,摊贩云集,民贸活跃。附近的群众为来赶歌圩的人提供住食,无论相识与否,都热情接待。一个较大的歌圩,方圆几十里的男女青年都前来参加,人山人海,歌声此起彼伏,煞是热闹。巴马的盘刚河畔、都安的棉山、田阳的乔业、宜山的下涧、柳州的鱼峰山等,都是历来较大的歌圩。人们到歌圩场上赛歌、赏歌。男女青年通过对歌,互赠信物,以为定情。歌声像条红线,牵着两颗爱心,若姑娘中意小伙子,便趁旁人不注意,将手中绣球赠与他,“他”则回赠手帕、毛巾等物。另一表达感情的交际工具便是彩蛋。小伙子在歌圩上手握彩蛋去碰姑娘手中的彩蛋,姑娘若不愿意,就握住彩蛋不让碰;若有意就让小伙子把蛋碰裂后一起吃,同时也就播下了爱情的种子。如今三月三已成为国际性的歌节和具有新时代气息的综合性文化节日。

三月三花炮节是侗族人民传统的体育盛会,至今已有上百年历史。这天,湘、桂、黔交界的侗、壮、瑶、苗、汉等族的男女青年,身着民族盛装前来广西三江富禄地区赴会。后生们纷纷向姑娘们赠送糖果,哪个姑娘得到的糖果最多,她便是最受人们喜爱的姑娘。抢花炮是花炮节的主要活动。待炮声一响,那个圈有红绿布条的铁圈冲上天空,立即成为全场注目的焦点,场上上百名队员争相抢夺,抢走花炮的选手意味着智勇双全,他们不仅能获得长者颁发的奖品,也会得到姑娘们的青睐。花炮会上,大家聚在一起吹芦笙、对歌、唱彩调、看侗戏,斗牛、斗鸡、斗鸟等,到处是一片欢乐的景象。在三月三这天,布依、彝等族要宰牛杀猪祭祀灶王和山神,同时还要扫寨赶鬼,外人绝不能在这天进寨,否则被认为是破坏扫寨。

“三月三,耍西山”是昆明民间传统习俗。这天,彝、白、傣、苗、哈尼、纳西、僳僳等民族的青年男女,身着节日盛装,呼群约伴,到西山踏青游春,大家尽情享受大自然的美景和节日的欢乐,日暮兴尽方归。

海南黎族在农历三月要过“爱情节”,这最初本是黎族美孚支系特有的节日,后逐渐发展成为整个黎族的节日。它的形成与黎族的婚制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这天,必定举行篝火歌舞晚会。篝火旁,黎家姑娘、小伙和着节拍,跳起欢快的“槟榔舞”和“竹杠舞”等。待月上中天,“山恋”开始了,男女青年在山林里、溪水边,三五成群的对歌择偶。中意的便双双离群,互赠定情信物,小伙子将耳铃或手镯为姑娘戴上,姑娘则将自织的七彩腰带系在情郎腰间。这种对唱情歌择偶的传统已延续了两千多年。现在的“三月三”,除传统歌舞外,还有经贸交流等活动。

壮族三月三观后感 篇8

三月三,是我们壮家扫墓的节日。

我的家乡在广西扶绥县,每年三月三,都要跟我爸爸妈妈回岜盆老家去扫墓。一大清早,爷爷就蒸好了祭奠先祖用的五色糯米饭。红色,是用红蓝草染成的;黄色,是用密蒙花染成的;黑色,是用枫叶染成的;紫色,是用紫叶染成的。蒸熟的五色糯米钣香喷喷、亮晶晶,一闻到那股清甜的香味,总忍不住伸手抓起一团放到嘴里。

三月三是登高看风景的日子。扫完墓,大人们就带着我爬上墓地附近的小山坡,看看周围的风景,可以看到高速公路,也可以看到附近大学的逐羊景区和游泳山泉银泉山庄,还可隐约望见远处的县城,风光美极了。

三月三也是我们壮族唱山歌的节日。青年男女成群结队来到歌坡唱起情歌,穿着壮族节日盛装的大伯大婶们也聚集在这里唱起了歌唱美好生活的山歌:“哎哟尼罗……你来看罗!左江两岸好风光哩……”录相播放到市里的电视上,她们还得过市里的奖状呢!

我爱家乡,我爱家乡的三月三。

壮族三月三观后感 篇9

壮族三月三的由来

三月三是壮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壮族人称“窝埠坡”或“窝坡”,原意为到垌外、田间去唱歌,所以也称“歌圩节”。也有称是为纪念刘三姐,因此也叫“歌仙会”。关于它的来历,民间有许多动人的传说。

一说古代有一对情人,经常唱山歌来表达爱意。但由于封建礼教的束缚,两人不能结为夫妻,于是他们双双殉情。人们为了纪念这对情侣,遂在三月初三唱歌致哀。

传说最广是关于刘三姐的:壮族歌仙“刘三姐”经常用山歌歌颂劳动和爱情,揭露财主们的罪恶。有一年的三月初三,刘三姐在山上砍柴时,财主派人砍断了山藤,使她坠崖身亡。后人为了纪念这位歌仙,便在这天聚会唱歌,一唱就是三天三夜,歌圩就此形成。

这些传说现已难于考证,但在宋人着的《太平寰宇记》中就有记载:“壮人于谷熟之际,择日祭神,男女盛会作歌。”这说明当时的歌圩也很兴盛。

宋元以后,壮族山歌的发展尤为突出,歌圩也成了文化娱乐和男女谈情说爱的场所,并出现了抛绣球的游戏。女子将绣球抛给自己心爱的男子后,双双退出歌场,互赠定情信物,到了清代,便形成了成千上万人参加的大型活动。到1934年编的《广西各县概况》记载,当时广西有歌圩活动的就有二十六个县,几乎遍布广西各地。

壮族对歌的场所叫歌坪,壮语“欢龙洞”。意思是到田间唱,也叫“欢窝敢”,即到岩洞外唱歌。届期,人们用枫树叶、黄花草、三月花煮染糯米饭,以祭奠刘三姐,并自己食用,俗说食此可以像花木一样兴旺茁壮。

壮族歌墟,是壮族传统文化的结晶,它是在长期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关于它的来历,有许多动人的传说。其中以“赛歌择婿”的故事流传最广。传说在很久以前,一位壮族歌师的女儿,品貌端序、美丽,歌声婉转清脆。歌师一心想为女儿选一个歌才、人品都出众的青年做女婿。消息传开,男青年一批接一批前来赛歌,负者自然离去,歌才最好的一个小伙子留下来与歌师的女儿成了亲,他们的结合被传为佳话。从此,男女青年借歌传情择偶。就形成了歌墟。

壮族三月三习俗

1、包五色糯米板。

节前家家准备五色糯米板和彩蛋。人们采来红兰草、黄饭花、枫叶、紫蕃藤、用这些植物的汁浸泡糯米,做成红、黄、黑、紫、白五色糯饭。相传,这种食品是深得仙女们的赞赏后流传下来的;也有人说是祭祀歌仙刘三姐的。吃了这种饭,人丁兴旺,身体健壮。彩蛋则是歌圩中男女青年用以交际传达情感的物品。

壮家人喜爱五色饭,把它作为幸福吉祥的象征。除了农历三月初三外,社日、中元节,甚至过年等,也有人做五色糯米饭吃。在孩子满月、新居落成等喜庆日子里,也要蒸煮五色饭分送左邻右舍。壮人也爱枫叶,认为枫叶能“除邪驱鬼”,给人带来吉利和平安。所以,农历三月三做五色饭的时候,家家户户门口都插上一枝精心挑选的枫叶。甚至做五色饭的染料渣,也要撒在房屋外围的墙脚下,以求驱邪保平安。

2、抢花炮。

在农历三月三以及秋收之后,广西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民间会自发组织抢花炮运动。男女老少都会穿上节日盛装,天刚亮就争先恐后地奔向活动场所,抢得花炮的人被认为来年最有福气,也最受姑娘青睐。

参与抢花炮的每支队有8人,队员通过突破、挡人、变向、快冲等方式冲进对方炮台,将花炮放入算得分。规则类似于西方的橄榄球运动,故被称为“东方橄榄球”。传统的“花炮”是一个铁制圆环,直径约5厘米,外用红布或红绸缠绕。比赛场地通常设在河岸或山坡上,不限人数,也不分队数,每炮必抢,三炮结束。

头脑风暴观后感六篇


放松身心投入一部影片,才是一件令人快乐的事,在观赏了作品后,心中感慨万千,不禁为作品所所深深折服。真正的理解与思考才是观后感的精髓所在,写观后感时要把握文章结构,才能写出真实的感受。让我们跟随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一同了解“头脑风暴观后感”吧,希望这些策略能够为你的市场营销带来提升!

头脑风暴观后感【篇1】

引导篇中说,“尊重”在教育中有两种表现:教育孩子尊重和尊重孩子的教育。教育孩子尊重,可以让他们尊重他人,珍惜生命,和谐社会;尊重孩子的教育,可以让他们充满信心和感恩,在遇到问题和困难时昂首挺胸。

《我为学生设密码》这个教育故事,深刻体现了“亲其师,信其道”这句话的内涵。薛凌云老师能从一些细微的事情上去关心爱护学生,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帮助学生树立战胜困难的自信心,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爱是真挚的,无私的,在和学生交流、沟通、理解中建立了和谐亲密的师生关系,学生喜欢老师的同时,也喜欢上了这位老师的课,从而对学习产生兴趣。这就是教育成功之一。

“真诚”是心灵的桥梁。教育需要真诚。师生之间的沟通离不开真诚。教育要求真务实。只有真诚对待学生,教师才能深入孩子的心灵。

只有真诚赢得真诚,孩子的心弦才会受到触动。我也经历过很多《孩子,对不起》教育故事中所讲的事情,我希望教师们如果做错了事,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请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真诚地对孩子说声“对不起”,这样我们会换来孩子的真诚。

作为教师,喜欢学习成绩好、乖巧听话的孩子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但喜欢学习成绩差,调皮捣蛋的孩子是很多老师很难做到的事情。一个明智的教师,他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学生是有差异的,学习也是有差异的,我们应该从多元射角去考虑学生,同时因才施教,这样才能做到“面向全体”。

评价为生活和事业所需要。成绩需要肯定,善行需要赞美,美丽需要欣赏。身处逆境需要鼓舞斗志,地处**需要安心定神,眼界迷茫需要指引方向。

经常的肯定、表扬和欣赏会给孩子们带来自信、勇气和创造力。其实“好孩子”是夸出来的,特别是我们平时经常说的“差生”,更是需要我们的鼓励和赞扬,正如特级教师王兰说过的一句话:不是聪明的孩子常受到表扬,而是表扬会使孩子更聪明。

适时、恰当的表扬对于任何一个孩子都是非常有必要的,但千万不要让“差生”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读完了这本书,经历了一场头脑风暴,我心潮难平:我们农村的师德教育还很薄弱,如果我们不赶快抓好师德建设,那怎么有资格谈教育呢p>

头脑风暴观后感【篇2】

《头脑风暴观后感》

近日,我有幸观看了一场引人入胜的头脑风暴活动,这场精心构思的盛会让我深感震撼和启发。通过与众多智者的碰撞和激发,我对头脑风暴的力量及其在解决问题和促进创新方面的巨大潜力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头脑风暴,原本是一种集思广益的讨论方法,通过各种创造性和激发性的手段,旨在培养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场观看的头脑风暴活动,更加注重真正的脑力竞赛和创造性思维的释放。整个活动分为几个阶段,从课程的授课、问题的激发,到团队的组建和问题的解决,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兴趣和挑战。

首先,通过专家的授课,我对头脑风暴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工作坊的导师凭借富有经验的授课技巧和幽默风趣的语言,生动地向我们详细介绍了头脑风暴的原理和技巧,并分享了一些案例。他强调了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大胆假设和勇于冒险的思维方式,才能在团队中取得突破性的创新和解决工作中的难题。

接下来,团队组建的环节是整个活动的重头戏。我们按照自己的兴趣和技能,自由组队,每个团队由五到七人组成。这种多元化组队方式使得每个团队都能从不同的角度和背景出发,为问题的解决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在这个过程中,我遇到了来自不同行业和职业的伙伴,每个人都带着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见解。这种跨界合作的方式让我深感头脑风暴的魅力,正是因为有了不同的思维碰撞和观念的碰撞,才能孕育出最具创造性和实用性的解决方案。

团队组建完成后,我们开始深入探讨和解决一个实际问题。每个团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领域选择了一个具体的问题,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展开头脑风暴。我所在的团队选择了城市交通拥堵问题。通过团队成员的不断创意和讨论,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的头脑风暴,各抒己见,不断挑战和完善彼此的想法。有时,一个错误的想法也能启发整个团队思考新的解决方案。整个过程充满了争论和思考,但凭借团队合作和创造性思维的力量,我们最终提出了一套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并将其展示给了其他团队和导师。

在这场头脑风暴活动中,我深刻认识到团队合作和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团队成员之间的互相尊重和信任是推动解决问题的关键。每个团队成员都带着积极的态度,愿意倾听和接受不同的意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的讨论和决策。而创造性思维则是头脑风暴的核心。这种以开放的态度,勇于质疑和尝试的思维方式,能够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势,突破常规,为问题提供全新的解答。正是因为有了团队合作和创造性思维,我们的团队才能最终提出创新的解决方案。

通过参与这场头脑风暴活动,我对头脑风暴的力量和潜力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头脑风暴不仅仅是一种集思广益的讨论方法,更是一种解决问题和促进创新的有效工具。它能够激发个体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同时也能促进团队的合作和协作能力。我相信,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会继续运用头脑风暴的思维方式,为解决问题和创新提供更多可能性,实现个人和团队的全面发展。

头脑风暴观后感【篇3】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已被人们达成共识,但由于传统教育思想的根深蒂固,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以人为本”却难落到实处,特别是教师在对待学生的态度和教学艺术上,让教育存在更多的遗憾。 我是一位农村教师,深刻地体会到由于农村的各种条件比较落后,人们的教育意识较差,老师们出外学习的机会少,很多教师很难适应课程改革,更跟不上课程改革的步伐,很多还停留在传统教育的观念中,尽快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成了迫在眉睫的事情。这段时间,通过阅读《头脑风暴》这本书后,经历了一场头脑风暴,我更深刻地感受到自身 的不足,各方面的修养,专业水平与课程改革的要求存在很大的.差距。

每部分都举出了许多生动鲜活的例子,让人读了之后深受启示,收益匪浅。“真诚”是心灵的桥梁。教育需要真诚,师生交往不能没有真诚,教育应求真求诚。只有真诚对待学生,教师才能深入孩子的心灵。只有真诚赢得真诚,孩子的心弦才会受到触动。我也经历过很多《孩子,对不起》教育故事中所讲的事情,我希望教师们如果做错了事,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请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真诚地对孩子说声“对不起”,这样我们会换来孩子的真诚。

作为教师,喜欢学习成绩好、乖巧听话的孩子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但喜欢学习成绩差,调皮捣蛋的孩子是很多老师很难做到的事情。一个明智的教师,他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学生是有差异的,学习也是有差异的,我们应该从多元射角去考虑学生,同时因才施教,这样才能做到“面向全体”。评价为生活和事业所需要。成绩需要肯定,善行需要赞美,美丽需要欣赏。身处逆境需要鼓舞斗志,地处诱惑需要安心定神,眼界迷茫需要指引方向。经常地肯定、赞扬和赏识,会带来孩子的自信、勇敢和创造。其实“好孩子”是夸出来的,特别是我们平时经常说的“差生”,更是需要我们的鼓励和赞扬,正如特级教师王兰说过的一句话:不是聪明的孩子常受到表扬,而是表扬会使孩子更聪明。适时、恰当的表扬对于任何一个孩子都是非常有必要的,但千万不要让“差生”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读完了这本书,经历了一场头脑风暴,我心潮难平:我们农村的师德教育还很薄弱,如果我们不赶快抓好师德建设,那怎么有资格谈教育呢?

头脑风暴观后感【篇4】

头脑风暴法,又称智力刺激发、bs法和自由思维法,最早由美国创造学家a.f.osborne于1939年提出,1953年正式出版。通过各国创新研究者的实践和发展,形成了一批深受众多企业和组织青睐的发明技术。

头脑风暴法出自“头脑风暴”一词。所谓头脑风暴(brain-storming) 最早是精神病理学上的用语,指精神病患者的精神错乱状态而言的,现在转而为无限制的自由联想和讨论,其目的在于产生新观念或激发创新设想。在群体决策中,由于群体成员心理相互作用影响,易屈于权威或大多数人意见,形成所谓的“群体思维”。

群体思维削弱了群体的批判精神和创造力,损害了决策质量。为了保证群体决策的创造性,提高决策质量,在管理中发展了一系列提高群体决策水平的方法。头脑风暴是一种典型的方式。

头脑风暴可分为直接头脑风暴(通常称为头脑风暴)和提问头脑风暴(也称为反头脑风暴)。前者是在专家组决策中尽可能激发创造力、产生尽可能多的想法的方法,后者是对前者提出的想法和方案逐一提出质疑并分析其实际可行性的方法。

运用头脑风暴法组织集体决策时,要召集相关专家召开专题会议,主持人要向全体与会人员明确问题,解释会议规则,努力营造和谐轻松的会议氛围。一般不发表意见,以免影响会议的自由气氛。由专家们“自由”提出尽可能多的方案

其优点是:1。在培训过程中,为企业解决了实际问题,大大提高了培训效益。2、可以帮助学员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

3、培训中学员参与性强。4、小组讨论有利于加深学员对问题理解的程度。5、集中了集体的智慧,达到了想到启发的目的。

缺点:1。对培训顾问的要求很高。如果他们不善于引导讨论,就可能使讨论无边无际。2培训顾问主要扮演引导的角色,讲授的机会较少。

三。研究课题能否解决,还受到受训人员水平的限制。四。很难选择主题。不是所有的话题都适合讨论。利用好头脑风暴法可以集思广益、博采众长,集合大家的智慧,在以后的工作学习当中我们可以采用此法,集思广益。

头脑风暴观后感【篇5】

什么是“ 头脑风暴”? 我们还是先看一个有趣的故事。

有一年, 美国北方格外严寒, 大雪纷飞, 电线上积满冰雪, 大跨度的电线常被积雪压断, 严重影响通讯。过去, 许多人试图解决这一问题, 但都未能如愿以偿。后来, 电讯公司经理应用奥斯本发明的头脑风暴法, 解决了这一难题。

他召开了一种能让头脑卷起风暴的座谈会, 参加会议的是不同专业的技术人员, 要求他们必须遵守以下四项基本原则

第一, 自由思考。即要求与会者尽可能解放思想, 无拘无束地思考问题并畅所欲言, 不必顾虑自己的想法或说法是否“ 离经叛道” 或“ 荒唐可笑”

第二, 延迟评判。即要求与会者在会上不要对他人的设想评头论足, 不要发表“ 这主意好极了! ”、“ 这种想法太离谱了! ” 之类的“ 捧杀句” 或“ 扼杀句”。至于对设想的评判, 留在会后组织专人考虑

第三, 以量求质。即鼓励与会者尽可能多而广地提出设想, 以大量的设想来保证质量较高的设想的存在

第四, 结合改善。即鼓励与会者积极进行智力互补,在增加自己提出设想的同时, 注意思考如何把两个或更多的设想结合成另一个更完善的设想。

按照这种会议规则,大家七嘴八舌地议论开来。有人提出设计一种专用的电线清雪机; 有人想到用电热来化解冰雪; 也有人建议用振荡技术来清除积雪; 还有人提出能否带上几把大扫帚, 乘坐直升飞机去扫电线上的积雪。对于这种“ 坐飞机扫雪” 的设想, 大家心里尽管觉得滑稽可笑, 但在会上也无人提出批评。

相反, 有一工程师在百思不得其解时, 听到用飞机扫雪的想法后, 大脑突然受到冲击, 一种简单可行且高效率的清雪方法冒了出来。他想, 每当大雪过后, 出动直升飞机沿积雪严重的电线飞行, 依靠高速旋转的螺旋桨即可将电线上的积雪迅速扇落。他马上提出“ 用直升飞机扇雪”的新设想, 顿时又引起其他与会者的联想, 有关用飞机除雪的主意一下子又多了七八条。不到一小时, 与会的10 名技术人员共提出90 多条新设想。

会后, 公司组织专家对设想进行分类论证。专家们认为设计专用清雪机, 采用电热或电磁振荡等方法清除电线上的积雪, 在技术上虽然可行, 但研制费用大, 周期长,一时难以见效。那种因“ 坐飞机扫雪” 激发出来的几个设想, 倒是一种大胆的新方案, 如果可行, 将是一种既简单又高效的好办法。经过现场试验, 发现用直升飞机扇雪真能奏效, 一个久悬未决的难题, 终于在头脑风暴会中得到了巧妙的解决。

从上例可见, 所谓头脑风暴会, 实际上是一种智力激励法。奥斯本借用这场会议让与会者敞开思想, 使各种设想在相互碰撞中激起脑海的创造性“ 风暴”。

头脑风暴观后感【篇6】

教育办公室出版发行的《头脑风暴》一书,一年来我受益颇深,无论是教学方法上还是教师自身能力培养都有很大的提高。

我任教美术。起初接触《头脑风暴》不以为然,里面的一些案例大都是一些关于语文教学的,不是很感兴趣。一些单元主题方面的研究,我甚至懒得去看。但是静下心来去观察,去了解的时候,我才发现其中自有玄机。

学科与学科之间,看似相差甚远。但是静下心来你就会发现,学科的整合非常必要。在美术教学中更是离不开语文,历史等。其中在语文教学中强调的阅读更是对美术教学起相当大的作用。只有阅读才能更大程度提高学生的素养。眼界更加开阔。

著名绘画大师徐悲鸿,在绘画再忙的时候也不会忘记抽空看一些国学经典。读故事,诵经典,勤练书法。最终成为举世瞩目的世界级大师。

现代画家吴冠中,法国留学期间,饱览群书,深得国学文化的精髓。更是跻身成为了我国当代中西方绘画结合的典范。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出自古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之口,没有博览群书的毅力如何开创“颜体”的资本。

从各位美术大师的成功不难看出美术不仅仅是绘画,没有开阔的知识面,没有一定的国学修养。其绘画的道路也是越走越窄,最后走到死胡同,而不能自拔。

从此我在课堂上也经常用到一些古诗文,效果很好。譬如《窗外的景色》中我的一首《小池》更是激起了学生绘画的热情,不用太多的讲解,仅此“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两句。学生们就得以在纸上表现栩栩如生。再如《江雪》中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在五年级所学习的中国画学习当中更是事半功倍。

从此我爱上了阅读,爱上了中国古典文学。深深的将中国记忆撒播在了我的美术教学中去。

读书不是做样子,不是在人面前摆摆“我要读书了”的样子,而是给自己看,给自己的心看,要人前人后一个样,这就是所谓的读书慎独。要想着如何挖掘自己的思想,一日三省,对自己严格要求,要广泛阅读。书,是我们无声的老师,在学习和工作中遇到困难时,我们可以随时向它们“请教”。是书,开阔了我的眼界;是书,启迪了我的智慧;是书,给我带来了无穷的乐趣。我要感谢书,是它们为我插上理想的翅膀,飞向美好的明天。

《头脑风暴》不仅仅是一次授课方式的转变,更是凤凰涅盘的革新。我坚信在教育办公室领导,以及学校领导的倡导下,认真阅读《头脑风暴》我们的素质教育将会乘着十八的春风,更加大胆的向前迈步。

《头号玩家》观后感10篇


幼儿教师教育网主题阅读推荐:“《头号玩家》观后感”。

全身心的投入到影视作品里,能使人受益匪浅,看完影片之后可以使我们学到更多知识。心中的所感以观后感的形式记录才更让人印象深刻,写观后感要循序渐进地写,将评论与感受合二为一。一篇观后感应该包含哪些方面呢?为此,小编花时间整理了《头号玩家》观后感,供你参考,希望能帮到你。

《头号玩家》观后感 篇1

前两天朋友圈里被一部片子刷爆了,大家都在安利,那就是斯皮尔伯格的《头号玩家》。看了下豆瓣的评分,竟然到了9.2分,彩蛋的分享遍布各个社交网站。

遇到朋友第一件事也是商量着什么时候去看,但大家还是选择了打麻将,然后约了下周去看。

面对铺天盖地的宣传、面对各种彩蛋想要点下去但又怕剧透的诱惑、面对我还要一周后才能看到这部口碑爆棚电影的遗憾,下午决定买票去单刷。

提到斯皮尔伯格,如雷贯耳,在认识卡梅隆、沃卓斯基兄弟(姐妹)、诺兰一堆导演之前认识的第一位导演。在还幼小的时候,他就代表着大片,代表着科幻!但记忆里片子都好久远,像《侏罗纪公园》、《大白鲨》……自己想到最近的只有《世界大战》。

看完刚出电影院那会,就很疯狂地想向自己的同龄人推荐,不知道为什么,但感觉他们看着就懂了我要推荐什么,也懂了朋友圈里的那群人的意图,在里面有我们玩的游戏、看的电影、看的动漫。

不需要去主动追求什么彩蛋,或者去卖弄自己认识里面多少人物,只是从电影角色口中突然蹦出的一句经典台词,从人群里突然看到的熟悉的身影,或者是突然一个熟悉的场景就是自己很多年前看过的电影片段,这一刻就像许久未见的老友出现,露出大笑,接着热泪盈眶。

拳皇、光环各式各样游戏里度过的无数日夜,看金刚、侏罗纪公园、星球大战、魔戒无数激动人心的片段……很面熟,里面一团团杂烩,这就是我曾经待过的游戏世界,某个角落就是我曾心心念叨的场景。

去除情怀,自我感觉这也是一部上乘的科幻片。从里面VR在未来中的运用、无人机物流以及让人觉得可怕的大数据、云计算。在观看途中,一度被恐惧感支配,马云、马化腾知道我的一切朋友关系、知道我最近浏览过什么、知道我买了什么,也许未来甚至还知道我要买什么。

里面对游戏和现实的探讨也让我深思,明明一部打着游戏旗号的电影却做着“适度游戏益脑,沉迷游戏伤身,合理安排时间,享受健康生活”的公益广告。现实中的游戏也确实让自己浪费了太多时间,很多本应该和家人、爱人一起度过的时光,任何超现实或是梦想还是要扎根现实之中。

其中最让我感慨万千的片段是最后阶段游戏制作人走出房门那一段,似乎从上面看到了斯皮尔伯格的身影,他也老了,想做出一些让大家觉得认可的事物来证明自己。我觉得他做到了,由衷地为他高兴,也感谢导演,让我窥见了想象中的游戏世界。

这是一部适合单刷更适合和朋友们一起去看的电影,互相说着说不完的感想,向大家介绍着自己熟悉的角色和片段就像老朋友。

其他优秀文章:

《头号玩家》观后感 篇2

电影《头号玩家》,本不打算去看,以后也不想把列入观影计划的每部电影都上影院了,因为对于我这种淘票票顶级黑钻选手,票价反倒比青铜、白银等低级别的贵上许多,知道真相后的我眼泪掉下来,我十分反感。可昨晚豆瓣上一看,《头号玩家》的评分居然达到了逆天的9.2,这我就坐不住了,那必须得前往了,还哪管它贵不贵呢。

真是不虚此行啊。我昨晚喝了很多酒,但140分钟时长的电影,我却睁大了眼睛,连一点倦意都没有,自始至终沉浸在声、光、电、配乐的绝色画面感官享受中,甚至我认为这种感觉要比同是科幻电影的《银翼杀手20xx》、《攻壳机动队》更加迷幻、更加沉醉。

因为影片情节设置十分独特,它是利用VR(虚拟现实)与网络游戏巧妙衔接以及融合,来号召全世界网民进行的一场网上夺宝奇兵的传奇故事。

你只要戴上VR眼镜,就能直接进入虚拟世界,叫天天应,叫地地灵,无所不能,当然前提是你得有钱。有钱,你就能买强大装备尽快升级,否则你就得从一枚一名不文的小白打怪练起。这是多么熟悉的场景,每一个打过网络游戏(比如老年间的《征途》、比如现在的吃鸡游戏)的朋友,内心的小宇宙是不是随着影片的进行而爆发了呢。

所以,编剧、导演这种手法极其老辣,他把影片与现实强力结合在一起,让每一个观影的人都能沉浸其中,并不时露出会心的微笑。这比单单展示VR要聪明得太多太多。

不得不说,影片最后一小段还是落入了俗套,并且反派拿枪打男主周围群众放行的桥段,还是不可信的。当然,这种瑕疵对于游戏迷来说,已无关主旨。

《头号玩家》观后感 篇3

科幻炫酷的《头号玩家》在很久之前就上映了,其科幻以及众多炫酷特效众多,上映以后,便深受游戏玩家的疯狂追捧,豆瓣评分8。5分点评算是有理有据了,我之前被朋友推荐来看这部电影我就只是抱着试试的心态,但是这科幻视觉盛宴让我控制不住自己要接着往下看的心情,那时候《头号玩家》这部电影就已经成为我的最爱!这几乎在向电子游戏的发展致敬!

我并不是不爱看科幻片,主要是近些年的科幻片除了大场面、大明星、大制作,故事结构和内涵几乎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听朋友说这部《头号玩家》很不错,在介绍下来看了看!后来发现这是绝对的宝藏作品!作为一个普通观众我把它的核心内容给了一个定义,听起来也许有点老套,但是看完电影以后我的直观感受是没有任何一个细节是没有必要演的!没有一个镜头是强加于人的!并且代入感非常强!我当时!我陷进去了!所以我认为这一部让我从头紧张到尾,如果再加上我对电子游戏的热爱、对剧中彩蛋带起来的感受和情感!给电影五颗星我完全赞成的!

这种经典的电影再过二十年重回来看,我觉得我还是会热血澎湃!这个电影其实就是一个一穷二白的男人在游戏里获得巨款并且抱得美人归的故事!可这就展示了他的技术所在,这不得不夸一下外国的特效和科幻技术,真的让人身临其境一般!我们平时看电影的时候,电影里可能会出现一两个彩蛋,而《头号玩家》这部电影却出现了百十来个彩蛋!这也是一个有趣且让人值得观看的一点!去发现这些彩蛋都出现在哪里!真的让人不禁感叹!脑洞得多大才能造出这部佳作!

因为这部电影!我对科幻片也有了新的认识!一部电影造的和万花筒一般那叫一个漂亮!这是我第一次这么认真的为一部作品写影评!这代表我对电影的喜欢,他带给年轻人一种不一样的,全新的感觉!希望导演可以带着初心,做出更多像《头号玩家》这种“眼睛怀孕”的作品来!

《头号玩家》观后感 篇4

曾经偶然知道这部电影,但自我感觉离上映好像还有很长一段时间。今天偶尔听到同事说最近没有去电影院,想和小伙伴一起去看电影。我心动了,再一次发现了这部斯皮尔伯格的《头号玩家》,便微信约了朋友一起去享受。

我看了这部电影,心潮澎湃。现在的我很少有这种心情,也许是因为电影看的多,小说读的多,有点审美疲劳,又或者是因为我生活得如同行尸走肉,没有热情。

我自认是个伪宅男,虽然我玩游戏玩得少,还很菜,但这部电影深深地吸引着我。主人公游戏技术高超,在游戏里碰到了朋友,遇到了爱情,获得了财富,实现了梦想,拯救了游戏世界。那是我梦寐以求的。

我是个普通的老百姓,智商情商都不高,没有钱,没有女友,比较自卑,朋友也少,还喜欢逃避现实。看电影、小说、电视剧,是我逃避的方法。

可惜,在虚拟世界里遨游并不能解决问题。我一直不是很愿意面对现实,因为失败,因为残酷,因为疼痛,因为求不得,因为其他很多东西。可是就像电影所提到的那样,现实才是真的。

电影视觉效果很漂亮,让我眼花缭乱,展现的虚拟世界正如我想要的那个,好想去“绿洲”里享受一下。但愿在我的有生之年,自己可以遇到那个虚拟盛行的时代。故事情节也很精彩,剧本写的很好,亲情,爱情,友情,热血,勇敢,中二,成功,各种元素充斥其中。

我真的很喜欢《头号玩家》,厚着脸皮向大家推荐一下。

《头号玩家》观后感 篇5

周日晚上忙里偷闲去看了这场电影。

很难想象这是斯皮尔伯格的作品。《辛德勒的名单》、《拯救大兵瑞恩》等是他的代表作,这些作品里大多充斥的是人性美学,尖锐而又深刻,看完之后放佛胸上顶了千斤的石头,闷闷地喘不过气,压着你去思考人性的本原。

这些写实而沉重的主题是他之前作品的主基调,也是他一贯的风格。所以《头号玩家》才会给我那么大的冲击力,甚至而说,是感动。

现今,游戏或者说是电竞已经站在了风口浪尖上,从前几年的杨永信事件到最近广电的连连封杀,即使体育部已经将电竞作为了正式的体育竞赛项目,相关大学也开设了电竞课程,泼在电竞身上的脏水仍然很难洗净。游戏在很多父辈人的心目中是精神毒品,只要沾上一点便是噩梦萦绕,悬崖勒马也换不回。

但这个世界永远不缺想说真话的人。

斯皮尔伯格已经年过花甲,手持美国电影电视金球奖终身成就奖和若干奥斯卡奖杯,他早已是国际电影界的教父级人物,荣膺无数,风光无两。他本可以安度晚年,可他还是站了出来,《头号玩家》不仅向经典致敬,更为游戏正名。苍老的面目下是一颗青春热血的心,他让我看到了电影人该有的态度。

影片的主题是寻找全息游戏绿洲中的三枚彩蛋,也就是三把钥匙,第一个拿到它们的玩家就可以接手绿洲也就是掌控了未来全球的经济命脉。这块大蛋糕实在太诱惑人,所以自然而然引出了主角与反派韦德沃兹与IOI;一个是天赋异禀的玩家,一个是野心勃勃的集团。最后的结局显而易见,主角团获胜,利欲熏心的IOI被绳之以法。这是不是有点老套?但获胜的过程才是真正让我敬佩斯皮尔伯格的地方。

这其中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人物绿洲的创始人哈利迪,他贯穿始终,只有真正解读了他心思的人才能找到获取钥匙的途径。IOI动用几百人研究哈利迪的生平却也敌不过韦德一人,这并不是主角光环。IOI的本质是商人,是资本家,手段是诱,过程是奸,结局是赢,所以它输了这场比赛。绿洲在它的心里只是一个待价而沽的商品。但韦德不同,他是一个玩家,他才是真正享受游戏的人,就像最后一个彩蛋那样,游戏的本质不是输赢而是过程。哈利迪深谙此道,所以才能制作出绿洲,唯有打动人心才能获取共鸣,人是社群动物,群体的力量是无穷的,最终之战里,无数玩家前仆后继攻破IOI的结界,震撼我的不仅是特效,更是那些嘶吼与呐喊,是那些反抗与不屈,为的是守护绿洲。

是的,绿洲,这个游戏的名字已经说明了一切。

其实一部真正的游戏和一部好的电影、一本好书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我曾经为超级玛丽救出公主而欢呼雀跃;为劳拉的冒险精神深深折服;为逍遥和灵儿的情缘而潸然泪下;为机械迷城精奇的.谜题抓耳挠腮;为小小炼狱中的内涵神伤不已当你真正地投入其中,就像一场飞天之旅,它教会你许多,干旱逢雨霖,生出片片绿洲,丰富了你的人生。

其实整部影片斯皮尔伯格也穿插了很多的彩蛋,如开头的《侏罗纪公园》、《星际》;过程中的《街头霸王》、《异形》、《蜘蛛巢城》、《金刚》;以及结尾的《终结者》、《机动战士高达》、《钢铁巨人》老爷子也着实玩了一把情怀牌,真正能全部看懂影片中彩蛋的人,恐怕已在电影院里痛哭流涕了吧,8090的回忆全部嵌在影片中。

最后的最后,借用《游戏人生》中空白兄妹的一句话作为结尾吧:玩家,这个词在人类语中,听说有两种意思,也就是player(挑战之人),或者说prayer(祈祷之人)。遵照自己的意志,向前迈进,开拓未知,挑战未来之人。将意志托付他人,闭上双眼,背对未知,托付未来之人。游戏人生,人生游戏,你要做哪种人呢?

《头号玩家》观后感 篇6

《头号玩家》是一部以游戏为主题的电影,它所讲述的时间是二零五几年,当时的时间对我们来说是未来。当时有人创造了游戏《绿洲世界》,在这里面,可以干任何事情,除非没有想到,但是如果在里面死亡,自己所有的得分都要清零,一切从头开始,但游戏的制作者快要去世了,他给游戏做了一个彩蛋,用自己在游戏里的角色做了三把钥匙,每把钥匙都是隐形的,只有做完特定的任务才可以拿到,集齐三把钥匙,可以获得彩蛋和绿洲的控制权,所以就出现了一种人--彩蛋猎人。

主人公韦德就是一个彩蛋猎人,他每天都要来在外面自己的做的工作室里上线,去寻找彩蛋的线索。现在人人皆知的线索就是赛车比赛,只要跑到第一名就可以拿到一把钥匙,然而没有一个人的这把钥匙,所以他只能每天碰碰运气。赛车比赛非常困难,不仅是和许多的一起比赛,而且路上还要遇到大铁球、恐龙、金刚的袭击,每次他都只能到离终点不远的地方。他去詹姆斯回忆馆里找线索,找了半天找不到线索,就在他快要放弃的时候,他听到了这样一句话:“一直踩油门往后到,就像扭转时光一样。”从这一句话可以看出,詹姆斯对他时光的流去非常在意,他特别想回过头来干一些自己感到遗憾的事情。

当他再一次比赛的时候,他并没有像其他人那样,盲目的往前跑,而是加大马力,飞快地往后跑,后面的路一下子被放了下来,他进入了地下,他看见了上面的比赛,看见了所有的机关,随着一阵上升,他跑到了终点。从这里可以看出来,前进往往不会有太大的收获,有时候回过头来,说不定会有更大收获。

游戏里面虽然都被虚拟的非常真实,但他跟现实生活有一种说不出的差别,现实生活里面更真一点,虚拟的再好,还是比不过现实生活。

《头号玩家》观后感 篇7

本文并不是不爱看科幻片,主要是近些年的科幻片除了大场面、大明星、大制作,故事结构和内涵几乎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听朋友说这部《头号玩家》很不错,于是愚人节来到电影院看了一下,下面就谈一下个人的观后感吧。

首先这部电影的时间定位就非常的独特,也就是27年之后,距离我们很近,而且故事也十分的“热门”是关于VR的,其实像这类片子,我并不感冒,然而《头号玩家》给了我不一样的感受。这部片子从思想上就很科幻,内容也非常的深刻,所以让人有一种看不够的感觉。

直作为一个普通观众我把它的核心内容定义为“初心、友情和爱”,听起来也许有点老套,但是看完电影以后我的直观感受是这部电影剧情毫不拖沓,并且代入感非常强。所以我认为这一部让我从头紧张到尾,仿佛置身20xx年一刻都不掉线的电影完全可以弥补它在内核方面的不足。如果再加上对大师的崇拜、对游戏的热爱、对剧中彩蛋带起来的情怀,给电影五颗星我完全赞成。

最后说一个点吧,观影之前我对这部电影从导演到演员一无所知,就是非常盲从的典型了。没有看任何关于彩蛋和铺梗的介绍和汇总,导致有些地方不能很好地产生共鸣,但是从另一个方面说来也让我不带任何滤镜的客观的去看这部电影。

电影结尾Halliday在离开房间时对男主说“谢谢你玩我的游戏”,老实说当时这个点我真的没有很好的理解到,我单纯的以为这纯粹是为了刻意强调主题。在回家路上,我重新恶补了关注这部电影和导演台前幕后的故事,我的反射弧终于传递出了感动讯号。

电影中的Halliday不就是导演本人吗?他对男主角说的那句话,仿佛就是导演在对着观众说:“谢谢你们来看我的电影”,电影名字“头号玩家”不是也在感谢那些一直以来对追随他的“头号影迷”吗?回味起来,我才意识到导演用如何一种高级的方式致敬了他最钟爱的事业。喜欢不是喊口号,也不需要一遍又一遍的强调。即使是对斯皮尔伯格毫不了解的我,也被他传递出的“初心不改”所打动。

作为伪影迷,我需要恶补一下斯皮尔伯格的其他作品,因为这部片子里的许多彩蛋都是其他影片里的,在看的过程中,有一些没有产生共鸣,这不是影片的原因,而是本人才疏学浅,建议大家看之前,有空看一下斯皮尔伯格的其他作品,然后再看,保证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哦。

《头号玩家》观后感 篇8

其实这部影片的主题非常的简单,就是通过一个又一个经典角色,告诉大家不要沉迷于游戏,游戏终归是游戏,现实还是现实。

故事发生在20xx年,讲述了大家为了摆脱糟糕的生活,开始沉迷于游戏。而游戏的建立者在去世之前留下了三个彩蛋,如果谁能在游戏中找到,并通过考验,那么他就能接管这个游戏。为了争夺游戏的控制权,很多人不惜欠外债来买装备,最终沦为苦力还债。

电影《头号玩家》要表达的是,希望人们理性对待VR等虚拟现实的技术,要正确面对现实的世界。电影中,虚拟现实技术已经很发达了,然而人们的生活水平且非常的低,因为在虚拟的世界里,能够找到现实社会中不能实现的一切,所以大家都在逃避现实,沉迷在游戏中不能自拔。所以电影的最后,游戏的掌管者规定,在周二、周四不能登录游戏,目的就是让人们走出游戏、面对现实。

这让我想到了我们很多爱玩游戏的同学,不惜牺牲作业、学习的时间来玩游戏,在游戏中称王称霸,而现实中学习成绩一落千丈,这也是《头号玩家》给同学们的一堂教育课,让我们清醒的认识到什么是现实什么是虚拟,告诉我们逃避现实终究会输掉人生。

所以,我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一定要用正确的态度面对现实,努力让自己成为现实生活中的佼佼者,才能更好的面对未来。

《头号玩家》观后感 篇9

《头号玩家》里面出现的游戏角色和经典游戏,都是《头号玩家》给玩家们最浪漫的情书,我是真的有被这些煽情到,看到男主角开着回到未来的车,隔空吧金币吸进车里我真的是笑成个250斤的胖子。这部电影让每一个喜欢电影、动漫、游戏的人集体高潮,而那些对科幻世界、虚拟现实以及ACG不感冒的观众来说这部电影所带来的爽点就很难像影迷、动漫迷和玩家那样兴奋。

只看剧情的话,确实中规中矩。电影讲述中二少年X战警镭射眼在虚拟游戏中拯救虚拟世界的故事,最后教科书般的收获爱情和金钱走上人生巅峰。电影的最后强调虚拟的世界很精彩,但它仅仅是虚拟的,在我们陷入虚拟世界的同时,不要忽略这个令人烦恼重生的现实世界更需要勇气去认真生活。现实中的朋友需要认真对待。所以看完电影一定要和陪你看电影的人一起去吃个小龙虾再拍个抖音

真是佩服斯皮尔伯格能把这么多的版权搞定,无缝衔接到一部电影里。友情提示小白们就算你找不到这些梗,也丝毫不影响对电影故事的理解,影片不挖坑不留梗,整部电影做到了现挖现埋,耐心解释、不留后患。给观众一场清晰完整的饕鬄视觉盛宴。

《头号玩家》观后感 篇10

4月1日去看了《头号玩家》。此电影3月30日在中国内地与北美同步上映。上映第二天,影片再次以1.56亿夺得单日票房冠军,累计票房达2.44亿。此外,影片在豆瓣、微博、猫眼、淘票票几大平台的评分均超过9分,堪称年度口碑佳作。

在电影中,斯皮尔伯格融入了非常多80年代的流行文化元素,电影、游戏、音乐、动漫无所不包,被不少观众称为“流行文化万花筒”、“盛大的主题乐园”和“五彩斑斓的博物馆”,更有影评人在观影后找出了超过100个彩蛋,多元文化完美融合让人惊叹。著名影评人桃桃淘表示,这部电影好像让人走进了斯皮尔伯格的内心世界,“看他把自己喜欢的各种东西,那些曾经影响过他的'电影,那些他很爱的音乐,那些他的爱……都展示给你。整部电影如同一个八、九十年代流行文化大串烧,会让你的记忆,伴着那些曾经非常经典的游戏、动画、电影和音乐,一股脑的涌出来。”

不同年龄段、不同文化层次的人看电影可能都有不同的感受。很多流行元素对于已近天命之年的我可能有些陌生了。更多的是看个热闹,看多了还有点小的疲劳。但电影里有些亮点不至于让我在影院打瞌睡:三把钥匙的获得要旨都充满了哲理,第一把钥匙通过晒车,往前一路坎坷,无法逾越,最后不是进而是退才最后获取。第二把钥匙也是险象环生,最后由爱得到。第三把钥匙游戏不是胜者获得,而是乐在其中者才能领悟奥妙。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很多东西可能我们看不懂了。但生活的哲理都应该是相通的,万事万物的本源都是我们老子说得一个字:道。人生赢输并不重要,赢了天下最后还要归零,重要的是过程,还有永恒不灭的爱。社会要进步,人生也要进取,但很多东西的发展往往带给我们的不是平安快乐,汽车方便了我们生活,但尾气的排放使我们赖以生存的空气。核裂变可以发电但也可以制造毁灭人类的武器。很多时候我们更应该停下来反思下,或者退一步才是田园才是快乐的源泉。

电影最后的场景或许就是我们想要的生活:现实生活才是本源。虚拟世界只是为我们提供快乐的手段而不是目的。世界是共荣共生的,不是谁可以垄断独霸的。

相关推荐

  • 低头找幸福读后感 小编为您整理了一些关于您所需的资料“低头找幸福读后感”,在阅读完作者写的作品后,我相信很多读者的内心是难以平静的。 看完一本书后,只有抓住了它的要点,才能写出有力量的读后感,我们会为您提供更加丰富具备实战性的内容以供实践和应用!...
    2024-02-22 阅读全文
  • [荐]不做低头族的小学作文汇总 学生时代写作文似乎是比登天还难的事情,写作的目的,是让我们有地方挥洒感情,通常好的作文会让人停留下来多看几遍,你是不是在苦恼作文总是找不到内容写?小编特别为你收集的“不做低头族的小学作文汇总”,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看不到这个世界,所以宁愿只选择低头或抬头。是被这个世界遗忘了,...
    2023-03-19 阅读全文
  • 石头观后感 我们在一生的观赏中,一些经典自然而然地在岁月中沉淀下来,不仅如此,观看的时候还会有很多启发。 我们对作品的内容有所思考和联想,这就是观后感,写观后感时要把握文章主旨,才能写出真挚的感想。下面是幼儿教师教育网精心为你整理的“石头观后感”,欢迎与你的朋友分享此信息让更多的人受益!...
    2023-09-20 阅读全文
  • 民族观后感(汇集12篇) 欣赏完电影后,我相信每个人都会有深深的感受,无法忍住想要表达出来。最好是立即将看片时的启示写成一篇观影感想,它能帮助我们掌握更多的文艺知识,难道写出作品名的影评真的很难吗?经过编辑们的不懈努力和研磨,我们最终制作出了全新的“民族观后感”,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获取更多的相关资讯!...
    2023-10-14 阅读全文
  • 民族观后感(收藏五篇) 不可错过的"民族观后感"相关文章助您更深入了解。电影和书籍皆能启迪灵魂,阅毕之后往往引发许多思考。撰写观后感应联系社会实务,欲成就卓越观后感,须先洞察原著。敬请妥善收藏此文以备不时之需!...
    2024-01-18 阅读全文

小编为您整理了一些关于您所需的资料“低头找幸福读后感”,在阅读完作者写的作品后,我相信很多读者的内心是难以平静的。 看完一本书后,只有抓住了它的要点,才能写出有力量的读后感,我们会为您提供更加丰富具备实战性的内容以供实践和应用!...

2024-02-22 阅读全文

学生时代写作文似乎是比登天还难的事情,写作的目的,是让我们有地方挥洒感情,通常好的作文会让人停留下来多看几遍,你是不是在苦恼作文总是找不到内容写?小编特别为你收集的“不做低头族的小学作文汇总”,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看不到这个世界,所以宁愿只选择低头或抬头。是被这个世界遗忘了,...

2023-03-19 阅读全文

我们在一生的观赏中,一些经典自然而然地在岁月中沉淀下来,不仅如此,观看的时候还会有很多启发。 我们对作品的内容有所思考和联想,这就是观后感,写观后感时要把握文章主旨,才能写出真挚的感想。下面是幼儿教师教育网精心为你整理的“石头观后感”,欢迎与你的朋友分享此信息让更多的人受益!...

2023-09-20 阅读全文

欣赏完电影后,我相信每个人都会有深深的感受,无法忍住想要表达出来。最好是立即将看片时的启示写成一篇观影感想,它能帮助我们掌握更多的文艺知识,难道写出作品名的影评真的很难吗?经过编辑们的不懈努力和研磨,我们最终制作出了全新的“民族观后感”,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获取更多的相关资讯!...

2023-10-14 阅读全文

不可错过的"民族观后感"相关文章助您更深入了解。电影和书籍皆能启迪灵魂,阅毕之后往往引发许多思考。撰写观后感应联系社会实务,欲成就卓越观后感,须先洞察原著。敬请妥善收藏此文以备不时之需!...

2024-01-18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