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等式课件

发布时间:2024-06-12

幼儿教师教育网编辑为大家整理的“等式课件”或许能帮助您解决一些疑惑。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在开学前需要准备的东西,每个人都要计划自己的教案课件了。 设计有创意的教学课件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趣味。我们提供的样本仅供参考具体操作请根据实际情况做出调整!

等式课件 篇1

【教材分析】

在新课程改革中,教材是重要的教育教学因素。等式的基本性质是学生解方程的依据,它是系统学习方程的开始。这节课的内容在简易方程中就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原来的教材中对于等式的基本性质只是初步的认识,并没有总结成概念性的东西,但学生实际运用时却需要概念来作支撑,所以在教材中作了调整,让学生通过观察天平演示实验,由具体实物之间的平衡关系抽象概括出等式的两个基本性质就成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本课“等式的基本性质”是在上一节刚刚认识了等式和方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其核心思想是构建等量关系的数学模型。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理解等式的性质,会利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教学目标】

1.通过天平演示保持平衡的几种变换情况,初步认识等式的基本性质。

2.利用观察天平保持平衡所发现的规律,能直接判断天平发生变化后能否保持平衡。

3.逐步养成观察与概括。比较与分析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等式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质,能根据具体情境列出相应的方程。

【数学思想】

转化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符号化的思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及达成目标

师:同学们,你们做过天平游戏吗?这节课我们要利用天平一起来探索等式的性质。(板书课题:等式的性质)

达成目标:由熟悉的天平引出课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共同探索,总结方法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及达成目标

(一)等式的基本性质一

1.出示教材第64页情境图1第一个天平图。

让学生仔细观察图,并说一说:通过图你知道了什么?

教师小结:1个茶壶的重量=2个茶杯的重量。

追问:如果设一个茶壶的重量是a克,1个茶杯的重量是b克,能用式子表示吗?

(师板书)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在天平的两边同时再各放上一个茶杯,天平会发生什么变化呢?为什么?

教师先进行实际操作天平验证,再演示这一过程,并明确:两边仍然相等。

提问:如果两边各放上2个茶杯,还保持平衡吗?

两边各放同样的一把茶壶呢?

2.出示教材第64页图2的第一个天平图。

(1)如果用a表示一个花盆的重量,用b表示一个花瓶的重量,怎样用等式来表示这幅图呢?

(2)如果把两边都拿掉1个花瓶,天平还平衡吗?让学生尝试用等式怎样表示?

从图上你能知道什么?(出示教材第64页图2第二个天平图)

3.通过这几个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4.你能用一句话来表示你的发现吗?

(二)等式的基本性质二

1.猜猜:除了向前面这样的变化,天平仍保持平衡外,还可以怎么做能使天平保持平衡?

这时教师一定要及时强调:这都是把等式的两边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并提示学生如果把等式的两边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O除外),会怎么样呢?

2.出示教材第65页图1的第一个天平图,让学生观察并说明。

引导学生用a表示墨水的重量,用b表示铅笔盒的重量,用式子怎样表示?

猜一猜:左边墨水的数量扩大到原来的2倍,右边铅笔盒的数量也扩大到原来的2倍,天平还保持平衡吗?

如果把天平的两边物品的数量分别扩大到原来的。3倍。4倍呢?

3.出示教材第65页图2的第一个天平图,让学生观察并说明知道了什么。

质疑:如果把两边的球都平均分成2份,各去掉一份,天平还能平衡吗?

教师演示。

4.通过刚才的试验,你发现了什么?

5.你能用一句话总结一下等式的这个性质吗?

6.为什么等式两边不能除以O?

1.自主回答,学生可能会回答:天平的左边放了一把茶壶,右边放了两个茶杯,天平保持平衡;这说明一个茶壶的重量与2个茶杯的重量相等。

尝试写出:a=2b

先猜一猜,学生可能会猜测出天平仍然平衡,因为两边加上的重量一样多。

观察小结:实验证明1个茶壶+1个茶杯的质量=3个茶杯的质量。

同时学生尝试用字母表示这个式子:a+b=2b+b

学生回答后,教师演示,并让学生分别用式子表示:a+2b=2b+2ba+a=2b+a

观察现在的天平是什么样的?(平衡)

生尝试写出:a+b=4b

先猜一猜,再回答,平衡:a+b-b=4b-b

得出1个花盆和3个花瓶同样重。

3.学生思考后小结:平衡的天平两边加上同样的物品,天平还保持平衡。平衡的天平两边减去同样的物品,天平还保持平衡。

4.学生归纳等式的性质1:等式两边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达成目标:通过演示在天平的两边同时放上或拿走同样的物品,天平仍然平衡。给学生思考。感悟天平保持平衡的变化规律,提供了直观的观察材料。从而得出天平平衡的原理,即等式的一条基本性质:等式两边加上或减去相等的数,等式不变。

1.如:学生猜测天平的两边同时放2个。3个杯子;同时减去一把茶壶等。

2.学生观察并说明:

一瓶墨水的重量=一盒铅笔盒的重量

写出等式:a=b。

学生猜测平衡后,教师进行实际天平操作,验证学生的猜测。

学生用等式表示:2a=2b。

天平仍然保持平衡

3.学生观察得出:

2个排球的质量=6个皮球的质量

有了前面的经验学生用a表示排球的重量,用6表示皮球的重量,写出等式:2a=6b。

学生猜测:平衡,并能用等式a=3b表示。

4.学生会发现:平衡的天平两边的物品扩大到原来的相同倍数,天平仍然平衡。平衡的天平两边的物品都缩小到原来的几分之一,天平仍然平衡。

5.学生归纳小结: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达成目标:等式基本性质2的推导在性质1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验探究,运用知识的迁移得出,这样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6.学生交流,汇报:O不能做除数。

三。运用方法,解决问题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及达成目标

出示教材第66页练习十四第4.5题。

学生试做集体订正,注意学生列式计算时的取值是否正确。

四。反馈巩固,分层练习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及达成目标

基础练习:利用等式的性质填空

1.如果2x-5=9,那么2x=9+()

2.如果5=10+x,那么5x-()=10

3.如果3x=7,那么6x=()

4.如果5x=15,那么x=()

拓展练习:见课件

让学生回忆等式的性质,再自主完成填空。

达成目标:等式的基本性质一是简易方程部分重要的概念,不仅要理解,而且还要会应用。

五。课堂总结,提升认识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及达成目标

这节课你运用了哪些,你有什么收获?你对自己这堂课的表现是怎么评价的?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在梳理总结过程中提高学生对性质的认识和理解。

等式课件 篇2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4页的内容,练习一的4~6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2、根据等式的性质(一)学会解决含有加、减号的方程。

3、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3

出示图,学生根据图独立填空。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20=20xx+10=20+10

X=50X+20=50+20

50+a=50+a50+a-a=50+a-a

X+20=70X+20-20=70-20

提问:比较两边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在小组里说说。

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说出: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

是等式。这是等式的性质。

独立完成练一练第1题

二、教学例4

学生自学,不懂的问题和同组同学交流,能解决的就小组内交流。

全班交流:例4中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提出来,能由学生解决的就由学生解决,

学生解决不了的教师解决。

一是方法:根据等式的性质把含有未知数的这边化简成就含有一个未知数。

二是检验:把计算的结果代到原式,看左右两边是否相等。

三强调书写的格式。

小结:求方程中未知数值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完成试一试练一练的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重点帮助有困难的学生,针对学生出错的地方及时分

析错误原因,帮助他们弄懂。

三、课堂作业

练习一的第4、5、6题。

第4、6题做在书上,第5题写在作业本上。

板书:

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这时等式的性质。

X+10=50

解:X+10-10=50-10

X=40

教后小记

等式课件 篇3

《不等式及其基本性质》习题

【教学内容】

课本上不等式的五个基本性质,并学会应用.【教学目标】

1、掌握不等式的五个基本性质并且能正确应用.

2、经历探究不等式基本性质的过程,体会不等式与等式的异同点,发展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开展研究性学习,使学生初步体会学习不等式基本性质的价值.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不等式的五个基本性质.难点:对不等式的基本性质3的认识.【教学方法】

本节课采用“类比-实验-交流”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

一、回顾交流.

1、等式的基本性质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步骤

2、问题牵引:

用“﹥”或“﹤”填空,并总结其中的规律:

(1)5>3,5+2

3+2,5-2 3-2 ;

(2)–1

-1+2 3+2,-1-3 3-3 ;

结果:

(1)>、>(2)

当不等式两边加或减去同一个数(正数或负数)时,不等号的方向______

3、继续探究,接着又出示(3)、(4)题: 5 2×5,6×(3)6>2,6×(-5)

2×(-5),6 3×6,(4)2

3×(-6).得到:

当不等式的两边同乘以一个正数时,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当不等式的两边同乘以一个负数时,不等号的方向改变.总结出不等式的性质: 不等式的性质1:不等式的两边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式子),不等号的方向不变.c

> b±c 字母表示为:如果a>b,那么a±不等式的性质2:不等式的两边乘(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字母表示为:如果a>b,c>0那么ac

> bc,不等式的性质3:不等式的两边乘(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字母表示为:如果a>b,c<0那么ac

不等式的对称性:如果a>b,那么bb,b>c,那么a>c

二、范例学习,应用所学.

1、利用不等式的性质解下列不等式. (1)x-7>26

(2)3x

(4)-4x﹥3

22、逐题分析得出结果.(1)x-7>26 分析:解未知数为x的不等式,就是要使不等式逐步化为x﹥a或x﹤a的形式.

解:(1)为了使不等式x-7>26中不等号的一边变为x,根据不等式的性质1,不等式两边都加7,不等号的方向不变,得 x-7+7﹥26+7 x﹥33(2)3x

为了使不等式3x

23不等号的方向不变,得 x﹥75(4)-4x﹥3

为了使不等式-4x﹥3中的不等号的一边变为x,根据不等式的性质3,不等式两边都除以-4,不等号的方向改变,得x

3 4通过(3)(4)的求解过程,类似于解方程两边都除以未知数的系数(未知数系数化为1),解不等式时要注意未知数系数的正负,以决定是否改变不等号的方向.三、课堂探究.

已知a

四、课堂小结提问.不等式性质的作用.

等式课件 篇4

尊敬的各位老师,下午好!

我叫孙有玺,来自音河中学。很高兴能把《不等式的性质(1)》一课的教学和大家一起探讨。下面我将从学生状况、教学任务、教学过程、设计说明等四个方面加以分析。

一、学生状况分析:

七年级下期的学生活泼好动,有一定合作探究意识,在知识方面已经学习了有理数大小比较,等式及基本性质。这些都为自主探究不等式的性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任务分析:

(一)教材地位与作用:

不等式是初中代数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已知量与未知量的矛盾统一体。数学关系中的相等与不等是事物运动和平衡的反映,学习研究数量的不等关系,可以更好地认识和掌握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不等式的性质”是学生学习整个不等式知识的理论基础,为以后学习解不等式(组)起到奠基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探索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并能准确运用不等式的三条性质将不等式变形。

能力目标:

让学生学会类比的思想对等式性质及不等式性质进行了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等”与“不等”的比较使学生进一步领会对立统一的思想,培养学生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三)教学重点、难点:

不等式的性质是本节不等式变形的基础,也是今后解不等式(组)的依据,所以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并能正确运用它们将不等式变形是本节课的重点。

不等式的两边同乘以(或除以)负数,不等号方向改变和等式的性质不同,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因此,不等式性质3的理解与正确使用是本节课的难点。让学生自己动口、动手、动脑,进行比较、讨论,并加以强化练习达到突破的目的。

(四)教学方法与学法的指导:

本节课属于性质类知识,重在探索,意在应用。因此,我采用启发诱导、实例探究的方法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方法以“主动探索”为基础,先“引导发现”后“讲评点拨”,让学生在克服困难与障碍的过程中发展自己的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引导学生学会类比、归纳的学习方法,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过程中理解和掌握不等式的性质。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为了使学生自己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探究问题,发现问题,获得结论。而不是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对于不等式性质的发现,我采用了下面的作法,我首先带领学生复习等式的性质

等式性质1等式两边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式子,结果仍相等。

等式性质2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零的数,结果仍相等。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在复习等式性质后,教师提出不等式是否也有类似的性质呢?先引导学生对不等式的两边都加、减同一个数,会发现什么呢?学生通过思考和计算后会说出不等式两边都加、减同一个数,“仍是不等式”。此时,教师抓住学生叙述中的问题予以纠正,不能笼统的说“仍是不等式”,因为“=”没有方向性,而不等号有方向性,所以要改为“不等号的方向不变”。接着,让学生不等式作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的变形,会发现什么呢?学生通过计算和讨论,甚至会发生争执,教师要深入学生,通过共同探讨,学生会发现不等式两边都乘以或除以正数,不等号方向不变,两边都乘以或除以负数,不等号方向改变。最后由学生归纳出不等式的`性质2和性质3。

我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动脑发挥合作精神,学会运用类比、归纳的数学思想去探究问题,同时学生也会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灵活运用、巩固练习

为使学生能够准确运用性质将不等式变形,也为例题的教学做一些铺垫,我先设置了两组抢答题:

抢答:看谁答的快又准

1·设m>n,用“<”或“>”填空:

(1)m—5___n—5

(2)m+4___n+4

(3)6m___6n(4)

—5m___—5n

2·判断:

(1)∵3+x>3+y,∴x>y()

(2)∵3>2,∴n+3>2+n()

(3)∵a<b,∴2a+1<2b+1()

(4)∵—2a<6,∴x>—3()

在学生练习过程中,老师特别强调:当不等式两边同乘以或除以负数时,“不等号的方向改变”。

接着,给出例题:

例1·利用不等式的性质解下列不等式,并在数轴上表示解集:

(1)x+7>10

(2)3x>2x+1

(3)—10x>50

(4)—4x

例2·根据下列已知条件,说出a与b的不等关系:

(1)a—3>b—3

(2)—a>—b

(3)—2a+1

例1由学生分组讨论,写出解题过程,老师展示几个同学的解答并给予讲解。对于例2我采用先引导学生分析解题思路,再让学生口述解题过程,并说明根据不等式的哪一条性质,由师生共同完成。

为了解学生能否独立运用性质将练习三,安排学生演板:

3·利用不等式的性质解不等式。

(1)—3x>12

(2)3x—4

请两位学生演板,其余学生独立完成,并对学生演板的结果作出评价,教师深入小组,发现问题及时纠正,通过学生的互相评价找出应用不等式基本性质进行变形中出现的错误,以防患于未然。

以上练习完成之后,学生已能准确运用不等式的性质,将不等式变形,为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让学生更深层地理解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在此基础上我又作出了一些引申和推广。

4·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1)∵5>4,∴5a>4a

(2)不等式2x>5x的两边同除以x,得2>5

(3)若ac2>bc2,则a>b

第4题设计说明,当不等式两边同乘或除以一个字母,而字母的取值不明确时,需对字母分情况讨论。

〔四〕归纳小结、整体把握

为帮助学生从整体把握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自己对本节课所学知识以及用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小结。方法是:由学生四人一组互谈本节课的收获,总结解题方法,并说明解题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然后请一位同学小结,其他学生补充,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教学设计说明

学生的学习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有趣的和富有挑战性的,而老师则应该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主动求知的学习环境。因此,本节课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放在首位。教学中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互相交流,集思广益,突破创新,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然后,通过多样化的练习巩固知识,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使学习伙伴之间进行了思维的碰撞和沟通。使其在轻松的氛围中多层次、多角度地掌握“不等式的性质”。

本节课的设计体现了一个原则:低起点、多练习、勤反馈、快矫正、重能力、以求最大限度提高课堂效率。

等式课件 篇5

均值不等式

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明确均值不等式及其使用条件,能用均值不等式解决简单的最值问题.

(二)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问题主动探究,实现定理的发现,体验知识与规律的形成过程.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问题的解决以及自身的探索研究领略获取新知的喜悦.教学重点:均值不等式的推导与证明,均值不等式的应用.教学难点:均值不等式的应用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如图,AB是圆的直径,D是CAB上与A、B不重合的一点,AD=a,DB=b,过点D作垂直于AB的弦CD,连AC,BC,AaODbB则CD=__,半径OC=____E 讨论 :(1)CD OC (2)文字叙述(几何意义): (3)试用含a、b的表达式来表示上述关系 注意:(1)当 时, (2)a、b的取值范围

探求新知:均值不等式的内容及证明

均值定理:

证明:(比较作差法)

变形应用:(1)

(2)

讨论释疑:

牛刀小试:已知x0,则x1x 例

1、已知ab0,求证:baab2并推导出式中等号成立的条件

2、求函数f(x)x22x3x(x0)的最值,以及此时x的值

精炼巩固:

t2 1.设t0,则函数f(t)4t1的最小值为此时t的值

4 2.已知正数a,b满足ab1,则ab有最值为

点拨提高:

总结本节课的你的收获。

课堂小测:

1 .已知正数a,b满足ab1,则1a1b有最值为。 2 .设x3,则函数f(x)(x3)2x3的最小值为此时x的值3.已知a、bR,求证:(a11a)(bb)4

课堂小测:

1 .已知正数a,b满足ab1,则1a1b有最值为。 2 .设x3,则函数f(x)(x3)2x3的最小值为此时x的值3.已知a、bR,求证:(a11a)(bb)4

课堂小测:

1

.已知正数a,b满足ab1,则1a1b有最值为。 2 .设x3,则函数f(x)(x3)2x3的最小值为此时x的值3.已知a、bR,求证:(a11a)(bb)4

课堂小测:

1

.已知正数a,b满足ab1,则1a1b有最值为。 2 .设x3,则函数f(x)(x3)2x3的最小值为此时x的值3.已知a、bR,求证:(a11a)(bb)4

不等式基本性质教学设计

《等式的性质》教学设计

《等式的性质》教学设计

等式性质教学设计(共8篇)

基本不等式教学设计

等式课件 篇6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4页的内容,练习一的4~6题。

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2、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根据等式的性质(一)学会解决含有加、减号的方程。

教学流程:

一、教学例3

出示图,学生根据图独立填空。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20=20xx+10=20+10

X=50X+20=50+20

50+a=50+a50+a-a=50+a-a

X+20=70X+20-20=70-20

提问:比较两边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在小组里说说。

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说出: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

是等式。这是等式的性质。

独立完成练一练第1题

二、教学例4

学生自学,不懂的问题和同组同学交流,能解决的就小组内交流。

全班交流:例4中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提出来,能由学生解决的就由学生解决,学生解决不了的教师解决。

一是方法:根据等式的性质把含有未知数的这边化简成就含有一个未知数。

二是检验:把计算的结果代到原式,看左右两边是否相等。

三强调书写的格式。

小结:求方程中未知数值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完成试一试练一练的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重点帮助有困难的学生,针对学生出错的地方及时分

析错误原因,帮助他们弄懂。

三、课堂作业

练习一的第5题。

板书:

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这时等式的性质。

X+10=50

解:X+10-10=50-10

X=40

等式课件 篇7

1、具体情境,感受天平平衡

通过课件展示情境图引导学生小结出等式并用字母表示。

2、猜想假设、小结规律

先让学生猜想然后再通过课件在天平上演示过程。验证学生的猜想,用字母表示。引导学生小结出:等式两边同时加上同一个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3、观察思考、总结发现

通过课件对教材第64页图2的演示过程让学生独立思考,再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总结出发现的规律。等式的性质1:等式两边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4、假设数据、验证规律

得到结论后通过假设物体的具体的数据验证学生自己总结出的规律。

5、口算练习、应用规律

通过一些简单的等式问答应用等式两边同加或同减相同的数以加强规律的应用。

6、设疑思考

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还有没有其他的运算也能使等式左右两边相等。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再通过课件引导学生一步步总结出等式的性质2: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等式课件 篇8

1、创设情景,引发认知冲突

以前学生解方程习惯用加减法、乘除法互为逆运算的方式解方程,这样的思路只适宜解比较简单的方程,例如:x+3=5、3x=-12等,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用估算的方法或逆运算的方式我们都可以求出方程的解;而象19+28x=33x-1这样比较复杂的方程我们用上述方法还能求出它的解吗?我利用学生认知上的冲突引入新课。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明确了本节课的教学目的。为等式性质的构建做好铺垫。

2、实验探索,从特殊到一般

等式性质的呈现属于实验探究型课,目的是要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等量的变化关系和等式的性质。这里我分段逐步呈现等式的特性。首先出示平衡天平的图形,给学生一个天平平衡的印象,引导学生用字母构建一个等式,接着在上一个平衡天平的基础上,两侧同放一个三角形的符号表示物体的重量,让学生观察这时出现什么现象,同时提出问题:怎样做,两边才会保持平衡?通过学生实验得出使天平两边平衡的方法,并用字母式子表示实验的过程,再通过归纳,概括出对象的共同属性加以表述,接着通过几个练习加以巩固,然后借助上一个实验的经验和方法,进一步指导学生完成天平两边成倍变化的实验,最后根据实验情况观察归纳结论。同时注意在总结时先让学生根据实验,把自己所得到的结论叙述出来,然后教师再对学生的结论给予概括得到等式的性质。

上述讲授等式的性质用的是观察实验法,实验观察是科学研究的一种基本的方法,它是根据客观事物和现象找出它具有的客观规律,有助于发现一些数学事实,抽象出对象的属性,再通过归纳,概括出对象的共同属性加以表述。同时也体现了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认知规律。

3、强化概念,指导学生尝试

关于等式概念、等式与方程的联系的引出,教法上采用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练习回顾、交流的方式。等式的性质的教学,采用师生共同观察实验,让学生通过对直观图形的观察、实验和猜想,自已发现结论,并用总结的形式表述结论。等式性质的理解和掌握关键在于应用,只有通过大量练习来巩固和提高,练习的速度越快正确越高,说明知识理解和掌握的越好。因此在教学中得到等式性质后,就用三组尝试练习加强巩固和提高,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和主动性,增强了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意识,又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总结归纳能力,同时,也向学生渗透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一种学习方法,使新旧知识技能得到了有机的结合。

等式课件 篇9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4页的内容,练习一的4~6题。

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2、根据等式的性质(一)学会解决含有加、减号的方程。

3、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3

出示图,学生根据图独立填空。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20=2020+10=20+10

X=50X+20=50+20

50+a=50+a50+a-a=50+a-a

X+20=70X+20-20=70-20

提问:比较两边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在小组里说说。

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说出: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

是等式。这是等式的性质。

独立完成练一练第1题

二、教学例4

学生自学,不懂的问题和同组同学交流,能解决的就小组内交流。

全班交流:例4中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提出来,能由学生解决的就由学生解决,

学生解决不了的教师解决。

一是方法:根据等式的性质把含有未知数的这边化简成就含有一个未知数。

二是检验:把计算的结果代到原式,看左右两边是否相等。

三强调书写的格式。

小结:求方程中未知数值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完成试一试练一练的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重点帮助有困难的学生,针对学生出错的地方及时分

析错误原因,帮助他们弄懂。

三、课堂作业

练习一的第4、5、6题。

第4、6题做在书上,第5题写在作业本上。

等式课件 篇10

一、学情分析:作为初一学生(132班和137班)在小学时已经对等量关系和等式的性质有所了解,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目的是要使学生从天平的特点中归纳得出等式的性质。

新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是:掌握等式的性质。在前面一节课的学习中,学生掌握了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和初步应用后,需要解决的是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本节内容借助于等式的性质这一工具来解一元一次方程。首先,通过天平的实验操作,使学生学会观察。尝试分析归纳等式的性质。然后,利用等式的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通过解方程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育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理解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探究等式的性质,并能利用等式的性质进行等式变形、解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培养学生探索能力、观察能力,归纳能力和应用新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探索等式性质过程的挑战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建立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为了使学生能比较顺利地达到教学目标,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等式的性质,能根据等式性质进行等式变形、解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难点:利用等式的性质把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变形为x=a(常数)的形式;正确理解等式性质2中除数不能为0。

(一)教学手段: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我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演示拟计划进行如下操作:

1、读(看)――议――讲结合法。

2、图表分析法。

3、读图讨论法。

4、教学过程中坚持启发式教学的`原则。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即“以学生活动为主导,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根据初一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采用学生参与高度的学导式讨论教学法、师生交谈法、图象信号法、问答法、教学课堂讨论法,使学生动口、主动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互动合作、归纳概括、形成能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

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有表现的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学习热情,有效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能力求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启发学生。在教学中要积极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和动机。明确学习目的,教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

实际上,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特点。一方面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首先我出了一些可以看出方程解的题目,让学生回答,由易到难,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紧接着就引入等式的定义,从而使学生明白解方程先要研究等式,从而引入课题。

由于学生的认知结构是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因此在这一环节中,我分两个方面来教学:等式的性质1由老师课件演示,学生观察归纳概括。

我利用多媒体依次展示天平图的各个操作。让学生通过观察,用语言来描述发现,与同桌交流。这样由具体演示到抽象概括,使学生记忆深刻,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通过上面的观察,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用算式表示实验结果?学生交流后,教师进行课件演示。

本节课,让学生经历一种从平衡到不平衡再到新的平衡的过程,体验变化是怎样产生的,怎样从打破平衡,又怎样达到新的平衡。从而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我接着提问:如果天平两边减去相同的质量,天平会有什么变化?

让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教师课件演示。你又发现了什么规律?怎样用等式描述?得出等式两边同时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并且由以上两条规律得出: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如果在天平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不同的质量,天平会有什么变化?

学生经过思考得出:等式的两边加上或减去的必须是同一个数,才能使等式成立。这样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实践认识,再到实践认识的过程。

教师再用课件展示天平图,学生通过观察,归纳得出: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数不能为0),等式仍然成立。

等式基本性质2的推导在性质1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探究,运用知识的迁移得出,这样培养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2)若a=b,则ac=bc,

注意:

(1)等式两边都要参加运算,且是同一种运算。

(2)等式两边加或减,乘或除以的数一定是同一个数或同一个式子。

(3)等式两边不能都除以0,即0不能作除数或分母。

在这个环节中把等式的两个性质展示出来,我特别提到了三个注意:因为这是在等式性质解方程中容易出错的地方,就是希望同学们认真细心,正确利用性质解题。

我在练习中设计了三道题,从简单的填空到判断变形对错,到最后的解方程,方程的四道题也是有简单到复杂,总之练习题的设计,低起点,小台阶,循序渐进,符合学生接受知识的特点,是那些平时不举手的同学也积极参与,竟然问题也答得很好。从这些方面培养了学生的灵活性,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满足感。

作业设计:

PPT投影出课本第83页习题3.1第4题。

等式课件 篇11

一、教材分析

等式的基本性质是学生在刚刚认识了等式与方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系统学习方程的开始,其核心思想是构建等量关系的数学模型。本节课的学习是学生在实验的基础上,掌握等式的两个基本性质,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发现规律,并为今后运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打基础。同时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能用语言表述等式的基本性质,能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决简单问题。

过程与方法:在用算式表示实验结果、讨论、归纳等活动中,经历探索等式基本性质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探索等式基本性质过程的挑战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三、教学重点是:

引导学生探索发现等式的基本性质,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决简单问题。

教学难点是抽象归纳出等式的基本性质。

四、教学程序(分三部分教学)

(一)联系实际,激趣引入

首先激发探究兴趣:提出问题:“同学们,你用天平做过游戏吗?”这节课我们就利用天平一起来探索天平游戏中所包含的数学知识。”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学习等式的基本性质1

1、具体情境,感受天平平衡

利用多媒体依次展示天平图的各个操作。让学生通过观察,用语言来描述发现,与同桌交流。这样由具体演示到抽象概括,使学生记忆深刻,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图1、图2的教学模式:先让学生观察,问:你发现了什么?然后提问:怎样变换,能使天平仍然保持平衡呢?待学生思考片刻,再进一步提问:往两边各放1个杯子,天平会发生什么变化?生口答,验证。接下去,继续提问:如果两边各放上2个茶杯,天平还会保持平衡吗?两边各放上同样的一把茶壶呢?生答,再一一演示验证。

图3、图4的教学模式和前面一样。

板书如下:

2、总结抽象,认识规律

通过上面的观察,先用一句话归纳图1和图2的内容。(1、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相同的数,等式不变。)再以第一句话为基础归纳出图3和图4的内容。(2、等式的两边都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等式不变。)

教师指出这是等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性质。板书:等式的基本性质

(三)巩固练习,深化认识

练习题的设计,低起点,小台阶,循序渐进,符合学生接受知识的特点,培养了学生的灵活性,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满足感。

1、根据图(1)在下面每幅图的括号里填上适当的符号或数字,使天平平衡。

2、课堂作业。(当堂完成)

填一填。(a、b均不为0)

(1) 如果x+a=b,那么x+a-a=b○

(2) 如果x-a=b,那么x-a+a=b○

(3) 如果ax=b,那么a x÷a=b○

(4) 如果x÷a =b,那么x÷a×a=b○

3、拓展训练。

五、最后,关注学生的和感受,提出: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喜欢《等式课件》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幼师资料,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等式课件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不等式的课件 老师在开学前需要把教案课件准备好,每个人都要计划自己的教案课件了。教案是实现高效教学的不可或缺要素之一。如果您想深入理解这一话题不妨看看“不等式的课件”,本文的内容必将给您带来很多有用的收获!...
    2024-05-15 阅读全文
  • 等式的性质课件 老师在教授新课程时,通常会准备教案和课件。然而,在编写教案课件时需要注意一些方面,以使教案具有针对性和突出重点。如果您对“等式的性质课件”感到好奇,请阅读以下精心准备的资料。对于有需求的同学,请务必点击进来!...
    2023-10-17 阅读全文
  • 2023不等式课件14篇 经验时常告诉我们,做事要提前做好准备。在平日里的学习中,幼儿园教师时常会提前准备好有用的资料。资料可以指人事物的相关多类信息、情报。有了资料才能更好地安排接下来的学习工作!你是否收藏了一些有用的幼师资料内容呢?以下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不等式课件14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七年级数学不...
    2023-09-29 阅读全文
  • 不等式的课件收藏 经验时常告诉我们,做事要提前做好准备。在幼儿教育工作中,我们都有会准备一写需要用到资料。资料包含着人类在社会实践,科学实验和研究过程中所汇集的经验。有了资料的协助我们的工作会变得更加顺利!所以,关于幼师资料你究竟了解多少呢?小编现在推荐你阅读一下不等式的课件收藏,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基本不等式是初...
    2023-08-05 阅读全文
  • 一元一次不等式课件 每位老师不可或缺的课件是教案课件,因此教案课件可能就需要每天都去写。教案是课程开展的向导。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一元一次不等式课件”的相关文章,如果你希望长期关注我的分享请不要忘记将它收藏起来!...
    2024-04-06 阅读全文

老师在开学前需要把教案课件准备好,每个人都要计划自己的教案课件了。教案是实现高效教学的不可或缺要素之一。如果您想深入理解这一话题不妨看看“不等式的课件”,本文的内容必将给您带来很多有用的收获!...

2024-05-15 阅读全文

老师在教授新课程时,通常会准备教案和课件。然而,在编写教案课件时需要注意一些方面,以使教案具有针对性和突出重点。如果您对“等式的性质课件”感到好奇,请阅读以下精心准备的资料。对于有需求的同学,请务必点击进来!...

2023-10-17 阅读全文

经验时常告诉我们,做事要提前做好准备。在平日里的学习中,幼儿园教师时常会提前准备好有用的资料。资料可以指人事物的相关多类信息、情报。有了资料才能更好地安排接下来的学习工作!你是否收藏了一些有用的幼师资料内容呢?以下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不等式课件14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七年级数学不...

2023-09-29 阅读全文

经验时常告诉我们,做事要提前做好准备。在幼儿教育工作中,我们都有会准备一写需要用到资料。资料包含着人类在社会实践,科学实验和研究过程中所汇集的经验。有了资料的协助我们的工作会变得更加顺利!所以,关于幼师资料你究竟了解多少呢?小编现在推荐你阅读一下不等式的课件收藏,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基本不等式是初...

2023-08-05 阅读全文

每位老师不可或缺的课件是教案课件,因此教案课件可能就需要每天都去写。教案是课程开展的向导。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一元一次不等式课件”的相关文章,如果你希望长期关注我的分享请不要忘记将它收藏起来!...

2024-04-06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