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古诗《八阵图》教案三篇

发布时间:2024-06-07

每个老师在上课前会带上自己教案课件,因此老师会仔细规划每份教案课件重点难点。教案是提高师生互动质量的有效途径。小编为您从网络上精选了一篇“古诗《八阵图》教案”的文章,希望你能从本文中汲取知识希望你喜欢!

古诗《八阵图》教案【篇1】


导语:


《八阵图》是唐代文学家文征明创作的一首古诗,描述了古代著名军事家曹操在赤壁之战中运用八阵图来布置军事阵型的情景。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独到的艺术构思,为学生们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和认识世界的视角。本教案以《八阵图》为教学素材,旨在通过深入剖析诗歌的意境、语言和结构,启发学生对古代军事战略和文化的理解,并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感悟能力。


导入:


引导学生们从标题中获取一些信息,并通过问题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


1.你们对于“八阵图”有什么了解?


2.你们认为“八阵图”与什么有关?


3.诗歌中的“八阵图”可能有何寓意?


第一部分:诗歌阅读与解析


1. 教师朗读诗歌,并根据诗歌内容指导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a. 诗歌的主题是什么?


b. 诗歌通过哪些细节描写了八阵图的壮丽场景?


c. 诗歌通过怎样的表达方式表现了作者对于八阵图的欣赏之情?


2. 分组讨论:


a. 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诗歌中出现的一些难点词汇和表达方式,并尝试解释其意义和寓意。


b. 学生们根据自己对八阵图的理解,探讨诗歌中的“八阵图”可能对军事阵列有何启示和指导意义。


3. 个人解读:


a. 学生们进行个人解读,写出自己对于诗歌主题的理解,以及对于八阵图的认识和感悟。


b. 学生们归纳总结自己的思考和认识,形成一个独立的观点。


第二部分:文化内涵的解读与拓展


1. 探究古代兵法的发展和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


a. 学生们利用图书馆和互联网资源,了解古代兵法的相关资料,例如《孙子兵法》等。


b. 学生们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研究结果,比较八阵图与古代兵法之间的联系和差异。


2. 教师介绍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性,并与八阵图进行对比研究。


a. 教师向学生们讲解赤壁之战的战术和军事重要性。


b. 学生们利用图书馆和互联网资源,进一步了解赤壁之战的相关资料,并撰写一份小论文,探讨八阵图对于赤壁之战的意义和作用。


3. 创作活动:以八阵图为灵感,学生们进行创作。


a. 学生们可以通过绘画、写诗、写故事等方式,表达自己对于八阵图的理解和感受。


b. 学生们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创作成果,并互相欣赏和评价。


第三部分:诗歌鉴赏与创作


1. 探究《八阵图》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技巧。


a. 学生们回顾诗歌的语言特点和艺术表现手法,例如比喻、夸张、对偶等技巧。


b. 学生们找出诗歌中的一些典型句子和诗句,并解读其含义和寓意。


2. 学生们仿写诗歌,表达自己对于八阵图的感悟和体验。


a. 学生们根据自己对八阵图的认识和体验,进行创作。


b. 学生们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诗作,并互相欣赏和评价。


总结与展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对于古代军事战略和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通过文学作品《八阵图》的阅读和解析,培养了他们对于文学鉴赏和创作的兴趣和能力。这些知识和能力将对于学生们的综合素养和未来的个人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下一步,我们将继续研究和探索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进一步提高学生们的文学素养和创作能力。

古诗《八阵图》教案【篇2】

古诗《八阵图》教案是一项关于教授和研究这首古诗的计划和指南。这个教案旨在通过详细而生动的分析和解读,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并欣赏《八阵图》这首古代文学作品。


《八阵图》是一首流传于中国古代的诗歌,由南朝宋代的文人、书法家和诗人曹操创作。这首诗描绘了古代战场上的阵法,以及其中士兵们的英勇和奋斗。它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和独特的构图,刻画了一幅逼真的战斗场景。


教案的第一部分将对《八阵图》的背景和作者进行介绍。学生将了解到曹操是一个具有卓越才华和军事才能的历史人物,他在中国历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通过介绍曹操的背景,学生将能够更好地了解他创作这首诗的目的和意图。


第二部分将对《八阵图》的内容和结构进行详细的分析。诗中展现了八种不同的阵势,包括锥形阵、锁阳阵、龟背阵等。通过分析每种阵势,学生将熟悉不同的军事战术和策略,并了解到曹操在战场上的智谋和决断力。


教案的第三部分将注重对《八阵图》语言和修辞手法的分析。学生将学习和理解古诗中使用的各种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等。通过这种分析,学生将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曹操在诗中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第四部分是对《八阵图》艺术价值和影响的讨论。学生将了解到《八阵图》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并对其艺术价值进行评价。他们将探讨这首诗对中国文化和历史的贡献,以及它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


教案将提供相关的课堂活动和讨论话题,以加深学生对《八阵图》的理解和欣赏。这些活动可以包括诗歌朗读、讨论小组、写作练习等。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将发展自己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以及对古代文学作品的欣赏力和理解力。


《八阵图》教案将成为学生学习和理解这首古代诗歌的重要工具。通过这个教案,学生将能够在深入研究和分析的同时,对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有更全面的了解,并培养对古代文学的鉴赏力和兴趣。同时,这个教案也将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写作和表达能力,通过学习和欣赏优秀的古代文学作品,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

古诗《八阵图》教案【篇3】


《八阵图》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首诗篇,刻画了中国古代军事策略中的八个阵型。本教案旨在通过深入分析《八阵图》这首诗,在学生中培养对古代军事战略的理解,并引导学生从文学角度欣赏古典文学的魅力。


教学目标:


1. 理解《八阵图》中所描绘的八个阵型的特点以及相应的指挥策略。


2. 感受古代军事战略与现代战争的联系与区别。


3.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与欣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10分钟)


在开始学习《八阵图》之前,先引导学生回顾一下中国古代战争的基本特点,例如:古代战争主要以步兵和骑兵为主,战争往往采取密集的阵势等。


二、阅读理解(20分钟)


学生阅读《八阵图》,并回答以下问题:


1. 《八阵图》是描绘了哪八个阵型?


2. 每个阵型的特点和相应的指挥策略是什么?


3. 通过阅读诗歌,你觉得古代战争中的阵型对战斗的重要性如何?


三、小组讨论(20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相互讨论一个问题:如何运用八个阵型中的某一个阵型来应对具体的战争情景。鼓励学生思考并给出合理的解释。


四、开展辩论(20分钟)


选择两个小组进行辩论,一个小组负责支持某个阵型,另一个小组负责质疑该阵型的有效性,并提出自己的理由。辩论结束后,让学生总结展现各自的观点。


五、拓展阅读(15分钟)


为了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古代战争与现代战争的对比,老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其他相关的文章或者阅读关于现代战争的材料,并根据阅读内容进行课堂讨论。


六、欣赏古诗(15分钟)


在课堂结束前,老师带领学生欣赏古代诗歌,以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可以选择其他旷诗作为欣赏材料,或者要求学生朗诵诗歌。


作业:


1. 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八阵图》的读后感或者评论,字数500字以上。


2. 让学生自选一首古诗进行背诵,并在下节课时进行朗诵。


评价方式:


1. 学生的小组讨论成果,以及辩论表现。


2. 作业完成情况以及朗诵的表现。


3. 学生在课堂活动中表现出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通过本节教案,学生可以从文学角度欣赏《八阵图》中所描绘的古代战争形势,加深对中国古代战争战略的理解。同时,通过辩论和拓展阅读,学生也能够更好地理解现代战争与古代战争的联系与区别。通过欣赏古诗,学生可以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与欣赏能力,进一步丰富自己的人文素养。

yJS21.com更多精选幼儿园教案阅读

竹古诗教案12篇


教案课件既关系到教学步骤,也关系到教学的课程标准,每位老师都要用心的考虑自己的教案课件。教案是课堂教学的灵魂。“竹古诗教案”是由栏目小编特意为您提供的内容,本文整理了一些相关资源和链接供您参考和查阅!

竹古诗教案 篇1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本课设计侧重从搜集整理资料、潜心品析吟诵、对比想象拓展等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自由地、充分地与文本进行对话,在师生互动的阅读实践中披文入境,“读”占鳌头;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体验,读中悟美,读中悟情。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5.激起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诵读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搜集相关资料。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揭示题意

2.通过《赠汪伦》《别董大》等耳熟能详的送别诗,初步感知古人的送别深情。

3.介绍时代背景:古代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见难,所以送行就成了人们表达深情厚谊的一种形式,也成了诗人们争相歌咏的题材。

4.初读两首古诗,大致了解其异同。

6.读题了解有关“送”的内容。

(1)师生交流有关黄鹤楼的资料。

(2)课件展示黄鹤楼风采,加深对这座江南名楼的认识。

(3)师生交流了解“广陵”与“扬州”的关系。

(,广陵在武汉的东边。”版书:广陵)

(6)请学生完整表达诗题的意思。

(7)提示学法:搜集资料是理解诗题,学习古诗的一个好办法。

二、初知诗意,质疑解疑

1.自由练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指读正音。

3.自读自悟,引导学生运用工具书或注释等多种方式了解诗的大意,并鼓励学生质疑。

4.集体交流。

(1)指名概述诗意。

(2)质疑。

(3)结合板画弄懂“西辞”等较简单的问题。

(4)师生交流,确定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三、故事导引,入境悟惰

2.赏析“烟花三月”。

(感受身边鲜花盛开的春天是怎样一幅美景。

(2)师生共议“烟”的丰富内涵,肯定学生富有创意的个性化理解。如江边水气缭绕在繁花似锦花丛中,具有一种诗意的美感;雾气时聚时散,缭绕花间,也使人产生无限还想。

(一派千里鸟啼绿映红的美好春景。当时乃盛唐时期,整个时代也如“烟花三月”般美好,更体现了诗人愉悦的心境。

(指读、评读、想象画面读等。

(6)小结:名楼美景遥相送,诗情画意在其中。

3.品析“碧空尽”“唯”等词语。

(1)品析第三句,各抒己见谈谈对“碧空尽”的理解。

(2)抓住“远影”,体会李白目送帆船远去时间之长,对友人的情感之深。

(四句。

(4)指名读,师生评读,学生再读。

(5)师激情引读。

(6)从最后一句中,换词理解品析“唯”。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挚友的一片深情,寄情于浩荡的一江春水。体味作者伫立江边时间之长,帆影“尽”而情“不尽”,“过尽千帆皆不是,一心只送孟浩然”的深情。

(7)指导朗读后两句。及时板书:情深意长。

四、赏读全诗,背诵全诗

1.自由组合练习读。

2.展示个性指名读。

五、学习第二首诗

1.讨论交流学习第一首诗的成功经验:解诗题,明背景;品词句,悟诗境;作对比,感诗情等。

2.小组合作学习第二首诗。

3.各组汇报交流。

师生互动。了解安西、阳关等诗中所涉及地名的方位及相关知识;了解由于交通不便,从偏远的安西到阳关的送别这其中的艰难;各抒己见体味“更进一杯酒”的深刻内涵。

5.比较两首诗的异同,诵读悟情。

6.交流这两首送别诗共同的地方,试着思考其规律性。

六、总体回顾,归纳升华

1.学生交流本节课感受。

2.教师归纳总结:人分千里外,情在送别中!一样的深情,别样的故事。下节课让我们继续领略古代诗人的送别深情。

3.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二、交流课下收集到的送别诗(略)

三、小组合作,读诗悟情

引导学生自主体会送别诗的异同,着重让学生领悟这些诗中丰富的情感内涵,品味“人间最美是真情”这一真谛。

四、诵读交流,畅谈感受(略)

五、迁移学法,进行练笔

朋友分别的难舍时刻,你有怎样的感受呢?能否用抒情的话甚至是诗的语言写一写?

2.练笔。

3.交流。

六、拓展思路,布置作业

2.布置自选作业。

(孟浩然、王维的其他诗作,朗读、欣赏、摘抄。

(2)自主选择文中一首诗改写成记叙文。

(3)结合自己的感受创作古体诗或现代诗。

(赏读、摘抄或写体会。

竹古诗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牧”、“捕”、“蝉”等生字。

2、理解古诗意思,并能有感情地朗读。

3、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

在识字的基础上朗读并背诵古诗。教学难点:理解古诗意思。

教学准备:

课件课时安排: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导入新课

(出示苹果树图片)同学们,看到这课苹果树,你们想不想去摘苹果啊?下面大家举手来摘苹果认字吧!

出示生字,学生举手认读并组词。(所、牧、捕、蝉、闭、立、诗、林童、黄)

二、初读诗歌

1、播放诗歌录音,学生认真听诗歌中每个字的读音,并感受诗歌的韵味。

2、理解题目《所见》。

(2)“所见”就是指所看见的东西。

4、教师领读古诗,学生跟读,注意个别字的发音。

5、要求学生朗读古诗,画/号表示停顿。

三、精读古诗,理解诗意

这是我们看到的,想象一下,他还在干什么?(他在唱歌)

2、出示诗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振:传遍的意思。“林樾”是指茂密的树林。

师:他的歌声怎么样?诗人是怎么描述的?

生:他的唱歌优美动听、响亮的歌声在茂密的树林中振荡。

四、背诵古诗。

采用多种方法背诵这首古诗,看看谁先背会。

五、课堂小结

在认识生字的基础上我们学完了这首古诗,大部分同学都已经背诵下来了,大家课后再去感受古诗中描写的美景吧!

竹古诗教案 篇3

课前准备

1.课文插图的实物投影。

3.生字卡片。

第一课时

(学习《望庐山瀑布》)

情境导入,理解诗题

老师以优美的导语,把学生带进诗的意境。同时随机讲解“香炉”“庐山”等词语。

3.齐读诗题。

吟诵感悟,想象画面

1.自由吟读,用笔圈出生字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自己读完以后再读给同桌同学听。

2.结合插图思考:诗人站在哪里?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景物?

3.伙伴之间交流,老师随机点拨。

4.组织交流或提出不懂的问题,老师进行指导,结合课件的演示,帮助学生理解“紫烟”“遥看”“飞流直下”等词语。

6.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图文对照,熟读成诵

1.让学生看图读文,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感情。

2.练习背诵,可同桌之间互相背。

巩固生字

出示“庐”“瀑”“炉”“疑”,用卡片检查学生认记情况,用组词的方式理解字义。

学写生字

银、烟、流。

2.启发学生交流自己的学习方法,记忆字形,老师点拨。

竹古诗教案 篇4

中考复习正在紧张进行,5月4日(青年节)按照学校安排,我进行了《中考古诗鉴赏专题复习》课堂教学。本节课我选取了诗歌鉴赏中的一个小的专题――古代咏月诗文,引导学生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及技巧。现结合课前设计、课堂授课及课后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如下:

一、说课

《考试大纲》针对诗歌鉴赏提出了两个要求:

(一)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二)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诗歌一般篇幅短小,意蕴深刻,叙事简练,情感内敛,它虽立足于现实,但是往往采取避实就虚的形式,或浓缩历史,或观照未来,或挖掘内心,又由于时代距离、文化底蕴、文言功底、鉴赏方法和经验等原因,古诗鉴赏对学生而言有着比鉴赏现代文多得多的障碍和难度。学生面对诗歌鉴赏有畏惧心理,怕做这类题目。有时满怀信心地做了,也拿不到多少分。特别是对民族学生学生更是一筹莫展,不知如何是好。结合教学实践,谈谈个人的看法。

根据甘肃省中考考纲关于古诗词鉴赏的考试内容,具体到本课的具体复习

教学目标有二:

1.了解设题特点。

2.掌握古诗鉴赏基本术语,熟悉各类题型,提高解题能力。

针对学生实际及诗词赏析中学生答题的具体情况,本课的复习重点如下:

1.古诗鉴赏须知的术语。

2.各类题型示例及训练。

因为是复习课,所以遵循传统的教学方法,一是识记积累,二是讲练结合。因为是专题训练,且复习课堂容量大,为了体现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前预学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制作了导学案。同时为了让听课老师对本节课的内容有直观的了解,并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制作了典雅、优美的课件,使课堂教学内容与课件相得益彰。

二、课堂教学过程

整个教学过程按“积累”、“理解”、“赏析”、“应用”四个环节进行。

“积累”环节为预学阶段,让学生在课前积累课内外关于写“月”的诗词。课内展示由基础稍差的学生展示,课外积累的诗词由基础好点的学生展示。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的机会,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理解”环节是把学生积累的诗词按主题进行分类,诗歌按主旨主要分四类:一是思乡怀人;二是蕴涵边人的悲愁;三是蕴涵时空的永恒;四是喻人事之悲欢离合。让学生在积累的基础上,按主旨将积累的诗词进行分类,并对四种类型中的典型诗词进行适当讲解分析。从而做到让学生心中有数,“胸有成竹”。

第三环节进行实战演练阶段,让学生使用学过的知识对古诗词进行赏析。这是本课的重点,也是主体部分,计划安排20分钟,对四首诗词(两首课内,两首课外)进行鉴赏,鉴赏的题型包括词句理解、意境描绘、主旨把握、名句赏析、技巧分析、品味炼字等六个方面,涵盖了初中诗词鉴赏的所有考点。两首课内阅读计划用时8分钟,两首课外阅读计划用时12分钟。

第四个环节是应用环节,要求学生学以致用,写一段话,字数200字左右。要求其中要用到至少二句古诗词。要运用恰当,情景交融。引导语如下:

每个生命都有自己的一轮明月,每个轮回都有自己的阴晴圆缺。欧阳修说得好:“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人生多情,风月只是转移了我们的情思,给了我们一种寄托。明月这个意象高悬在诗坛上空,中国人从古至今保持着对它温柔的狂热,因为它对我们每个人都很公平,入心入怀,成为我们生命中恒久相伴的诗意。

三、课后反思

(一)对本次教学的反思

1.对教学环节设计的反思

因为是毕业班的复习教学,所以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置很明确,教学环节也尽量简单,教学方法以讲练结合为主,这样尽可能把课堂还给学生,尽量加大课堂容量。这一点的设计还是较成功的'。

2.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本课的时间安排初步设计是,情境导入2分钟。诗词积累8分钟,课内诗词背诵4分钟,课外咏月诗词积累4分钟。理解环节5分钟。课堂主体也就是诗词鉴赏20分钟。应用拓展部分4分钟,课堂小结1分钟。

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诗词积累环节略有点拖沓,超过初步设计的8分钟。诗词鉴赏部分由于时间较为紧张,所以对于学生的指导不够,上成了习题讲析课,缺乏对诗歌的充分挖掘。最后一个环节,也是学生较为出彩的一个环节,由于时间原因没有让学生展示,深为遗憾。从整体来看,课堂时间紧张,应在诗歌的选择上再精一些,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的时间。

3.对学习效果的反思

从学习效果来看,本节课完成了设计的教学目标,学生积累了至少8首关于咏月的诗文,初步掌握了诗歌鉴赏的方法,并从答题技巧上对学生进行了指导。但由于时间紧张,教学内容安排较多,所以学生的活动不多,只是展示了答案,对于为什么这样做,是怎样考虑的,还有什么不足等等没有进一步去探究。

(二)对古代诗歌教学的反思

除了本节课的得失外,在古代诗词教学的过程中也有一点自己的思考。

1.重视学生古典诗词的积累

九年级学生或多或少掌握了一点诗歌鉴赏的技巧,但相对诗词积累较少。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更不用说诗词赏析了。古典诗词是中学课本中的精华,教师指导学生适当地阅读课外的诗歌,体会优美的语言,如画的意境,品味诗歌或凝练或间远或含蓄或空灵或雄壮的美,领会诗人的情怀,既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又提高了他们的鉴赏诗歌的综合能力。古典诗词在中考试卷中以两种课型出现,一是诗词默写,一是诗歌鉴赏。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一般诗词积累得多的学生,诗词鉴赏的能力也较强。而诗词积累较少的学生,因为缺乏必要的、可分析的素材,所以一般诗词的鉴赏能力也较弱。所以应引导学生积累古代诗词。根据20xx年新的课程标准,小学阶段应掌握的古诗文为70首,中学阶段共65首(篇)。

2.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诗歌感兴趣,那么就会像香菱学诗那样抱着极大的热情专注于诗歌,咬文嚼字,细细品味,这对于培养理解诗歌能力有很大帮助。九年级学习紧张,怎样才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还是应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主学习共同合作、交流、探讨诗歌,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学生有了兴趣,也就事半功倍了。

3.培养学生关注意象的能力

意象是诗歌的组成单位,通过意象可以掌握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尤其是写景诗更是景情境的结合如“唯有南来无数雁,与明月,宿芦中”这一句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诗人用“南雁”“明月”“芦苇”三个意象营造了色彩暗淡凄、凉冷清的意境,表达了诗人的亡国之痛和漂泊悲苦之情。而且在我国诗歌中,有许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如:李白《春夜洛阳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落满城。今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问:“折柳”是这首诗的关键,对吗?如果不知道“折柳”表惜别怀远之意,就无法回答,由柳想到离别再想到亲人,这样,全诗思念家乡亲人的思想情感就不难理解了。又如“月亮”是思念家乡、亲人的寄托物,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4.注重培养学生合理的补充和想象

诗歌因字数的限定,上下句之间有一些跳跃,学生在理解诗歌的时候就要进行适当的补充,使之完整。另外,诗歌言简而意丰,字虽少,却往往有着丰富的内涵。这就更加需要我们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准确把握诗歌内涵。五、培养学生模拟再创造的能力

古典诗歌作为中华文化中最精致、最灿烂的一页,是整个中学教材中不可缺少的内容。诗歌的特质决定了诗歌鉴赏是一种高度的创造性的艺术活动。因此,我们指导学生鉴赏诗歌,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有很大的难度。以上谈到的只是古代诗歌鉴赏的一般做法。当然,诗歌鉴赏是多方面的、综合的,除了以上几点我们还应该关注标题、作者、题材、注解、技巧、典故、语言风格等等。在这里不一一阐明。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我们结合诗歌教学的特征,立足诗歌本身,培养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并引导学生寻找规律,掌握技巧,日积月累,学生的鉴赏能力和综合素质水平会有更大的提高。

二〇xx年五月十五日

“理解”环节是把学生积累的诗词按主题进行分类,诗歌按主旨主要分四类:一是思乡怀人;二是蕴涵边人的悲愁;三是蕴涵时空的永恒;四是喻人事之悲欢离合。让学生在积累的基础上,按主旨将积累的诗词进行分类,并对四种类型中的典型诗词进行适当讲解分析。从而做到让学生心中有数,“胸有成竹”。

第三环节进行实战演练阶段,让学生使用学过的知识对古诗词进行赏析。这是本课的重点,也是主体部分,计划安排20分钟,对四首诗词(两首课内,两首课外)进行鉴赏,鉴赏的题型包括词句理解、意境描绘、主旨把握、名句赏析、技巧分析、品味炼字等六个方面,涵盖了初中诗词鉴赏的所有考点。两首课内阅读计划用时8分钟,两首课外阅读计划用时12分钟。

第四个环节是应用环节,要求学生学以致用,写一段话,字数200字左右。要求其中要用到至少二句古诗词。要运用恰当,情景交融。引导语如下:

每个生命都有自己的一轮明月,每个轮回都有自己的阴晴圆缺。欧阳修说得好:“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人生多情,风月只是转移了我们的情思,给了我们一种寄托。明月这个意象高悬在诗坛上空,中国人从古至今保持着对它温柔的狂热,因为它对我们每个人都很公平,入心入怀,成为我们生命中恒久相伴的诗意。

竹古诗教案 篇5

【学习目标】

诗”等声”等6个字。

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意境美,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初步情感。

【课前准备】

1、每个学生自做一份本课生字小卡片。

2、学生预习:

读读课文,同学间相互帮助,看能读懂多少。

第一课时

学习《春晓》

一、导入新课,学习“古、诗、首”三个字

1、指名背诵儿歌。

3、小朋友们已经会背这么多古诗了,真了不起。那么,老师写两个字看看大家认识吗?

(板书:古诗)

互学、扩词游戏。

5、你会背诵5首,他会背诵8首,哪位小朋友认识这个几首的首字呢?

可以板书出来让学生认读,也可以根据班级情况让学生板书“首”字。

二、学习古诗《春晓》

1、初读古诗,正确流利:

⑴ 出示古诗(课件或小黑板)。

⑵ 询问班级内有没有会背诵的。如有,就请会背诵的小朋友领着大家读。

⑶ 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眠:读(mián),不读(mín)。

闻:前鼻音(wén)。

⑷ 自由练读。力求会背。

2、再读古诗,了解大意:

⑴ 请小朋友们再读读这首古诗,看看你哪儿读懂了,还有哪儿不懂。

⑵ 质疑: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① 晓:可以先告诉学生“春晓”是春天的一个早晨,再让学生联系晓的日字旁理解。

② 眠:可让学生互相解答,或者直接告诉学生是睡觉的意思。

③ 闻:先让学生看门字里面是什么字(耳),再问耳朵是用来干什么的(听)。顺便进行扩词练习(新闻、闻名、耳闻、见闻) 。

④ 啼鸟:可以倒过来让学生理解(鸟啼)。

⑶ 句子比较,初步感受古典诗歌的韵律美:“处处闻啼鸟”和“处处闻鸟啼”两个句子,在这首中用哪个好?为什么?

⑷ 粗略讲讲诗意。先让学生自己说,老师再予以点拨指导。

3、反复吟诵,感悟意境:

⑴ 感悟韵律:

① 齐读古诗。

② 引导学生发现“晓、鸟、少”三个字的韵母都是ao,适当渗透一点押韵的知识。

③ 自由练习朗读:

边读边体会“晓、鸟、少”三个字在诗歌中很顺口(押韵)。

⑵ 感悟节奏:

① 老师范读,学生体会老师哪儿的停顿长一些或者拖声较长。

② 适当断句,引导朗读: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③ 学生自读,体会感悟。

⑶ 想象意境:

① 课件或挂图:

雨后春天的早晨美丽的景象。

② 教师描述引读:

在春天里睡觉真好,不知不绝就天亮了──春眠不觉晓;刚一醒来,就听到四处传来鸟儿的啼叫,那声音真动听──处处闻啼鸟;昨天夜里刮风又下雨,不知道那些美丽的花儿被风吹雨打落下了多少──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⑷ 背诵古诗。

三、指导写字

讲解:

古:横一定要长,写在横中线上方;竖写在竖中线上,可稍向左斜。

多:此字是上下结构,不能写成左右结构。关键是注意第四笔──撇的起笔处,应该在田字格中心交叉点稍微偏右一点。

处:⑴ 引导书写“夂”。

⑵ 捺要写出小“脚丫”。

(写捺画,起笔轻,要出脚,先停停。)

2、学生练习。

竹古诗教案 篇6

学习目标

忆、异”等深、忆”等10个生字。

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课前准备

1.课文挂图。

2.生字卡片:《夜书所见》诗句字条。

、《泊船瓜洲》(宋·王安石)、《杂诗》(唐·王维)三首古诗。

第一课时

以旧引新,激趣导入

1.学生自由背诵已学过的或课外读过的古诗。

2.板书课题,理解课题中的“书”是什么意思。

指导看图,感知图意

出示挂图,观察图画,说说所看到的情景。

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互查。

3.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认读生字的情况,有重点地指导识记。

4.指名朗读,先指导读准字音,再读准节奏,让学生体会古诗朗读的特点。

朗读节奏参考: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深夜/篱落//一灯明。

5.借助字典和诗后注释,理解诗中词语意思,并圈出不理解之处。

尝试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视指导。

再读感悟,理解诗意

思考:画面中的景象表现了哪几句诗的意思。

2.学生讨论,对上面的问题发表见解。

4.有感情朗读。

趣味活动

1.我说你读。方法:

a、老师描述诗句的内容,学生读出对应的诗句。

b、老师点挂图上的景物,学生读出对应的诗句。

2.字条连诗。方法:

老师出示某句诗的字条,学生接续后面一句诗(多连几次,让学生基本会背)。

3.情境背诗。方法:

学生可自由下位,把诗背给最要好的同学听。

当堂作业

1.出示生字,指名组词朗读。

2.观察生字,交流写字经验:怎样既正确又漂亮地写好这些生字?

3.自己练习写生字,同桌交换,改正不足。

拓展阅读

《舟夜书所见》(清·查慎行)、《泊船瓜洲》(宋·王安石)、《杂诗》(唐·王维)

第二课时

课前游戏,复习导入

2.小组比赛背诵《夜书所见》。

3.揭示课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理解“忆”的意思。

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大声读,可独自读、同桌齐读、小组合读。

2.检查朗读,先读准字音,再读准节奏。

a、出示生字卡片,读准字音。

b、以指名读、齐读等多种方式读通古诗。

c、让学生凭借已有的经验和直觉读准节奏。

3.自主学习,老师巡视指导。

a、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古诗。可以自学,也可几个人合作学习;用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等方法理解诗中词语意思,并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b、交流学习收获。

c、质疑:有什么不懂之处?老师重点指导“异乡”、“异客”的意思。

思念亲人的感情。

趣味活动

1.卡片连词背诵。方法:

请学生把生字卡片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再连起来,试着背诵。

2.诗句连对。老师说诗句意思,学生背相应句子。

3.情境练背。学生当小小诗人,或加动作或加表情,先自己朗读再上台表演,达到背诵。

4.赛诗会。方法:

a、集体赛:每个小组背一、两首古诗,一首课内的,一首课外的,看哪一组背得既响亮又流利。

b、个人赛:每一小组派一名代表参加比赛,看谁背得最有感情。

当堂作业

1.出示生字卡片,组词朗读。

插”的写法。

3.学生练写生字,同桌交换,改正不足。

竹古诗教案 篇7

一、激发情趣、导入课题

你会背哪些古诗?

(指名随意背诵古诗)

你们已经会背这么多古诗了,真了不起。那么,老师写两个字看看谁认识。

板书:古诗(加拼音)

(会的学生当小老师教教不会的。然后集体交流并书写“古”)

你会背几首古诗?

板书:首(加拼音)

哪位同学认识这个“首”字?

(指名读字、正音、扩词)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4课古诗两首。

板书:古诗两首

雨后的早晨,当我们从香甜的睡梦中醒来,推开窗户时,你有什么感觉?

(生可以根据切身经历来回答,也可以想象着来回答)

一千多年前的孟浩然跟你们有同感,他以诗的形式为我们展现了一幅雨后清晨的春景图──春晓。

板书:春晓

二、范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范读课文,生认真听不认识的字或不熟悉的字的读音。

三、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读得连贯。

2、小组合作,交流识字方法。

四、理解诗句、熟读成诵

流利。

处”的?

(生汇报识字方法)

点拨:

⑴ “眠”是形声字;它是什么意思。

⑵ “处”是翘舌音,也是多音字,还念chǔ;与“外”区别。

3、说一说:诗中写了春天什么时间的景色?又写了哪些景物?你是从哪句话读懂的`?

点拨:

⑴ 鸟的叫声是什么样的?

(幻灯出示:鸟叫声)

⑵ 播放风雨声,想象说话:你眼前出现了什么?你又想到了什么?

⑶ 看到飘落的花瓣,你有什么感受?

⑷ 结合每一句进行朗读指导、训练。

4、配乐诵读全诗:

个人读。

评价读。

小组比赛读。

5、背诵诗句:

男女生比赛读、背。

五、再现生字、指导书写

诗、首、眠、处、闻、声、多、知

组词,用“到处”说话。

声、多、知”的结构,并说一说它们在书写时应注意什么。

声、多”。

临摹。

六、课后作业、扩展活动

积累咏春的诗句。

竹古诗教案 篇8

1.体会《国殇》通过塑造和歌颂为国牺牲的英雄,表现出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2.了解叙和赞相结合的写法。

3.背诵这首诗,并能正确解释重点字词。

诗中表现出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描写古代战争的生字词。

一、介绍屈原及《楚辞》

导语:今天我们学习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一首诗《国殇》。屈原,这个伟大的名字我们一定不陌生。

(1)谁能说说你了解的屈原?(什么时代的人?哪国人?有哪些作品?有关他的传说故事)(2)自读注释①画出有关屈原的介绍,(3)题解。《国殇》是《九歌》中的一篇。《楚辞》是很具有楚国的地方特点的诗歌。在诗句中大量使用楚地方言,诗行中大量使用“兮”字。“九歌”是战国时楚国的民间祭歌,屈原将其加工后,改造用来祭悼为国捐驱的楚国将士,“殇”指夭折或在外而死。楚国的年轻战土们为保卫祖国死在野外,所以称之为“国殇”。

二、朗读

1.教师范读全诗并用《十面埋伏》配乐。(教师范读时要富于激情,使学生受到感染。)

2.学生自读,要求在文中标出生字的字音,读准字音。请学生分别读,看看谁读错的字音最少,齐读,要求放开音量,大声朗读。

三、在熟读的基础上,理解这首诗的内容

1.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指导学生先自学前10句。

要求:认真看注释后,把重点词标在书上的空隙处,每标一句,都要自己试着串讲一句。

教师可对学生认为较难理解的地方进行重点讲解,如“车错毂兮短兵接”(车:战车,兵:兵器)等,还要鼓励学生多提问题。

在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有了初步了解后,让学生自己试着概括这部分的主要内容。(让学生自己思考,逐步锻炼概括能力。)

教师在学生概括的基础上,用富于激情的语言,把这部分内容串讲一下,让学生对这前10句诗有较为完整、全面、生动的印象。(可参考《教参》。)学习“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这两句时,可结合已学过的课文《邓稼先》中的一段《吊古战场文》:“浩浩乎!平沙无垠,夐不见人。河水萦带,群山纠纷。黯兮惨悴,风悲日曛。蓬断草枯,凛若霜晨。鸟飞不下,兽铤亡群。亭长告余曰:‘此古战场也!常覆三军。往往鬼哭,天阴则闻!’”让学生对照诗句学习,展开丰富的联想,通过对《吊古战场文》这段精彩的环境描写,使学生更体会到精练诗句中的丰富内蕴。

2.继续学习这首诗的11~18句。其方法可以和学习第一部分的方法相同。(自学,自己串讲,概括后8句主要内容。)

在了解了这几句诗的内容后,教师可提出几个有一定深度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如:①“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这两句有什么内在联系“路超远指的是离哪里远从这两句可看出战土们怎样的心理

②“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这两句诗可以用我们现在在纪念英雄人物时常说的什么话来概括(“你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你的精神永垂不朽!”我们有不少同学可能会背李清照的一首小诗中的两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鬼雄”二字,就是来源于屈原的诗。让我们结合这句诗再来读读《邓稼先》这篇课文中引用的一首诗歌吧。

中国男儿中国男儿要将双手撑天空

长江大河亚洲之东峨峨昆仑

古今多少奇丈夫

碎首黄尘燕然勒功至今热血犹殷红。

从屈原的时代到现在已经过去几千年了,几千年来历史发生了巨大变化,然而屈原诗中的这种爱国主义精神一直光照着现实,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3.《国殇》从题目看是一首悼亡诗,学习了全诗之后,同学们回味一下,这首诗给人的是一种悲哀的感觉吗(启发学生回答)有了感性认识后,让学生自已总结诗的主题,教师可给出下列词:不仅……更重要……激励、同仇敌忾、振兴等等。

四、了解《国殇》叙赞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不知同学们是否注意到这首诗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表达方式是不一样的。解释叙赞相结合的写法。

五、朗读

播放《十面埋伏》的录音,让学生在录音的伴奏下,带着感情大声诵读这首诗。

竹古诗教案 篇9

第一课时

一、画面导入,揭题简介

1、出示图1:多漂亮的画面呀!谁知道这图上画的是什么季节?从哪看出?

2、师述:桃花静静地盛开着,花瓣是那么新鲜,像刚被雨水洗过似的。各种各样的鸟儿从巢里飞出来,有的站在枝头欢叫,有的在树间飞来飞去,自由欢快,没有人来打搅,这是一天中的什么时候呢?(早晨)

3、春天的早晨多么美丽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诗人孟浩然写的一首描写春天雨后早晨美景的古诗《春晓》。

(板书课题)

4、(指“晓”)这个字读什么?日字旁表示与什么有关?“晓”是什么意思?师:在文中指“早晨”。

5、齐读“春晓”。“春晓”的意思就是──?

6、过渡:理解诗题后,你想知道什么?(启发学生质疑)(出示卡片理解诗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听录音范读。

2、自读。

3、指读。

4、过渡:下面我们来理解诗句,在这基础上体会诗情。

三、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前两句:

1、出示图2:诗人本在干什么?诗中哪个词表示睡觉的意思?

(眠)

正音。

你怎么看出来它表示睡觉?“春眠”是什么意思?春天的气候暖和,睡起来会睡得怎样?

(很香)

那“春眠”的意思就是____?

(春天的夜里睡得很香)

2、(指“觉”)这个字读什么?

再读。

我们平时常用到这个字,谁来组词?这儿是什么意思?

(觉得)

3、“晓”呢?跟诗题中同一个字,是解释为“天亮”呢,还是“早晨”?

(天亮)

4、指说第一句的意思。

(春天的夜里睡得很香,不知不觉地天已亮了。)

5、指导读第一句:春眠/不觉晓。

(师范读、指读、齐读)

6、诗人睡得很香,朦朦胧胧中听到什么?

(鸟叫声)

你从哪句看出?“闻”什么意思?

(听到)

“啼”是一个生字,齐读。意思是什么?

(叫)

“啼鸟”解释的时候倒一下,为“鸟啼”,就是──?

(鸟叫)

这句话的大意是什么?

(到处听到鸟的叫声)

7、看图1,想想可能有哪些鸟在叫?这些鸟在唧唧地欢叫,我们来听一听。(放录音,听鸟叫)

练说:( )的鸟叫声

再来说说第2句的意思,把( )填的词放进去。

8、想想这时候诗人的心情怎样?(喜悦)练读:处处/闻啼鸟。

9、请大家把自己当作诗人,闭上眼,睡觉。

师述:“睡着,睡着,朦胧中听到鸟的叫声,一声,两声(放鸟声)你睡意全消,睁开眼睛,一看,天都亮了,天也晴了。你触景生情,于是哼出了两句诗:──?(读1、2句`)

后两句:

1、诗人坐在床上,听着窗外的鸟叫声,想起了什么呢?

2、“夜”指哪一夜?昨天夜里,诗人听到什么声音?

(刮风下雨的声音)

3、“花落知多少。”

“知”组词?这里就表示“知道”。诗人知道花落了有多少吗?

(不知道)

“知”解释诗句时就是“不知道”。谁来说说“花落知多少”的意思?

连起来说说3、4句的意思。(注意:开头加“想起”。)

4、我们知道春天是一个百花盛开的季节,想想春天里有哪些花?

这些花受到风雨的吹打,像雪花似的片片飘落,落在地上(看图3),看这景象美不美?

诗的最后一句告诉我们春天花很多很美,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春天的喜爱?想到美丽的花朵飘落地上,美丽的春光即将逝去,诗人心中又有点儿──?

(惋惜)

诗人爱春、惜春,这是他在这首诗中表达的感情。

现在老师做诗人,吟一吟这两句诗: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请你们各自也做诗人,来吟诵一遍。

(注意:想象自己站在窗前,面对着满地落花。)

5、小结:

刚才我们理解了全诗,体会了诗的感情。(卡片出示: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四、朗读成诵

1、我们把整首诗有感情地读一读。

2、听录音范读。

3、配乐指读—配乐齐读。

4、练背。

五、总结学法

我们今天学到了一种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诗题—理解诗句—体会诗情—读背全诗。希望大家把这种学习方法运用到以后的学习中去。

六、表演巩固

一生上台演一个孙子,师演奶奶,对话:

奶:今天你们在学校里学了什么呀?

生:我们学了《春晓》。

奶:什么春大春小的?什么意思呀?

生:就是春天的早晨。

奶:你把这首诗背给我听听。

生:……

奶:什么“春眠不觉晓”?哪个“眠”呀?“春眠不觉晓”是什么意思呀?

生:……

奶:什么叫“啼鸟”?鸟叫怎么可以用鼻子闻呀?

生:……

奶:噢,是听到鸟的叫声。那怎么会有风雨声?

生:……

奶:什么“知多少”?那是什么意思呀?

生:……

奶:哎呀,我的孙子学得不错,说得头头是道,真聪明。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开火车认读生字。

2、背诵《春晓》。

3、出示新课课题《村居》,读题,学习“村、居”两字,解题。

二、学习《村居》

1、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

2、识记生字:

醉 春烟 散学 忙 儿童

(读准音──交流生字的识记方法──随机理解词义,用“醉、忙”各说一句话。)

3、指名读全诗。

4、小组合作学习,要求:先认真地读古诗,看看图,想想这首诗中又写了哪些景物?用“──“划出来。哪些地方读不懂的用“?”标出。两分钟后(小组长记时)在小组中交流一下,不懂的地方互相讨论解决解决。

5、全班汇报交流:

⑴ 学习第一、二句:

通过“长、拂堤、醉、春烟”的理解,感悟草、莺、杨柳的形象。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谁能来说一说。指导朗读。用轻缓的语气读,感受春天的美景。

⑵ 学习第三、四句:

同桌两个互相说一说,你见过的风筝有哪些?风筝是怎样放的?(唤起放风筝的记忆,体味其中的乐趣。)

指导朗读,读出放风筝的快乐之情。

6、吟诵全诗。

三、再现生字

指导写字“知、忙”。

四、拓展阅读有关春天的诗

竹古诗教案 篇10

《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渔歌子》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诗词要求“感受语言的优美”。同时《新课标》在“课程性质与地位”里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而语文素养的形成离不开古诗词教育。古诗词当中人文内涵十分丰富,它对一个人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因此,要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古诗词教学对学生在文学、情感诸方面的熏陶、感染作用。

该组教材围绕“走进田园,热爱乡村”这一专题编排。《古诗词三首》是生动的乡村风光、田园意趣图,洋溢着泥土气息、自然质朴,是陶冶情操的很好教材。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尽情地感知、领略和欣赏美的情愫。通过学生自主诵读、想象吟诵、入情吟唱、拓展阅读等过程,感悟诗文中所蕴涵的语言美、意境美、思想美,让学生热爱富有情趣的乡村,感受到乡村田园风光的美丽。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乡村四月》和《四时田园杂兴》。

《四时田园杂兴》《渔歌子》三首古诗词的大意。

劳动人民的赞美。

4、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古诗文的基本方法。

5、积累其它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词。

耘田、箬笠”等词语。

教学重点

1.在诵读中想象画面,并能够用自己的话描诗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传授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学难点 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传授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乡村四月》

一、围绕单元主题导入新诗:

设计意图:让学生可以在回忆本单元主题的基础上来理解这首古诗。

2、题目就是诗的眼睛,看到题目,你知道了哪些?

就让我们随着诗人一起走进田园,去感受江南水乡初夏的气息吧。

二、初读课文,感音韵

1、交流方法:在朗读之前,老师想请同学们联系以前诵读古诗的经验,说说古诗怎样读比较好?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等)

2、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文。

,教师巡视指导,相机正音

正音:多音字:卷、了 生字: 蚕 、桑

2)指名朗读,同学评价,教师根据时机进行指导。

韵味。

4、全班齐读。设计意图: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学生充分的朗读为正确地理解古诗做好铺垫。

三、潜心会文──明诗意

设计意图:教会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为学习其他古诗打下基础。

2、下面请同学们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字词,了解诗意,如果不懂的地方请作上记号。

1)学生自学古诗,教师巡视指导:

请我们同桌两位同学互相交流,先说自己读懂的句子,再向对方请教不清楚的地方。

2)同桌交流,我能自己读懂那些句子?还有那些不理解的。

3)全班交流:

在交流中引导归纳4句写人。

3、整体理解古诗:谁来完整地说一说你从诗中看到的画面?

设计意图:学生从整体上理解古诗的内容,同时训练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及表达能力。

4、带着我们的理解再次走进古诗,自由朗读。

四、别出心裁──悟意境

白川、子规烟雨”等感悟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生机勃勃,平展的稻田里波光粼粼,农家生活多姿多彩。由主要的绿和白体会到乡村四月的清新明丽。

学生从诗中找对声音描述的意象来回答。

(布谷鸟的叫声、下雨的滴答声:联想到四月的播种最佳时节;采摘桑叶的唰唰声、蚕吃桑叶簌簌声,水田插秧哗哗声用“才”和“又”交织在一起,四月到了,农活多了,乡里的农民们在田间地头忙开了,又是采桑养蚕又是插秧,“乡村四月”劳动的确实紧张、繁忙)⑴ 他们的忙的为了什么呢?

⑵ 此时他们的心情又是怎样呢?(高兴、喜悦)可见人民生活是怎样呢?(幸福)人民喜欢劳动,对生活充满希望可见农家人勤劳(随机板书:幸福勤劳)

⑶ 作者这样写,他此时的心情会这样呢?他主要是想表达一种怎样的感情呢?

设计意图:由意及境,逐步引导学生体会诗歌当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感受乡村与众不同的生活美。

五、浓缩乡村四月图,提升情感

一幅田园画,一曲交响乐,把我们带进世外桃源,闭上你的眼睛,张开你想象的翅膀,我们再一次欣赏这乡村四月的美景吧!

引领学生在想象中进一步加深体会。

设计意图:古诗词的教学重在日积月累,学生在深入理解古诗之后再积累更易于加深学生的印象。

六、总结

四月的田园是美丽的,农家的生活无论是繁忙、紧张,还是恬静幽雅的,都写满了农家儿女的幸福与追求,本课下一首的诗《四时田园杂兴》和词《渔歌子》也是与田园生活有关的,请你用今天的学习方法自学,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更深的感悟农家生活。

竹古诗教案 篇11

知识目标:

1、本文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想象其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认识课后3个生字,能够有感情地背诵这两首古诗。

3、背诵两首古诗体会诗的意境和感情。

情感目标:本文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想象其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认识课后3个生字,能够有感情地背诵这两首古诗。

一、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自由读诗,多读几遍,要读通顺,读流利。

二、对照注释,初步理解。

1、同桌交流,说说诗句的意思。

2、师适当讲解,大致理解就行。

2、师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帮助诗人能表达的思想感情,历代诗人对它的题诗

杜甫的诗:“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描写的春景与本诗描写的春景有什么不同?(自由讨论)

生:杜甫的诗写花很多,千朵万朵来表现春天,这首诗没写那么多的花,而写了燕子。

生:这首诗写的是野生的花和草,而黄四娘家的花是自己种的。

竹古诗教案 篇12

复习理念:

小学语文复习是以巩固学生所学语文知识与基本技能,提高学生迁移应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目的。因此,在设计本节复习课时,我充分利用六年级下册的古诗教材,并通过回顾与整理小学阶段所学过的古诗,使学生习有所得,自觉养成自读自悟古诗,自我复习、积累古诗的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复习技能和方法水平。我还严格遵循了以下三个复习原则:复习过程要简约,复习方法要整合,复习内容要全面。另外,为了避免复习课枯燥无味,消除学生对复习课的抵触心理,改变沉闷局面,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在设计过程中还力求强调知识性和趣味性,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复习氛围中知诗人、读诗句、晓诗意、悟诗境、记诗句、用诗句,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的古诗文化的热爱之情,提高学生的文学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

复习目标:

1.交流记忆古诗的方法,帮助学生整合归类古诗。

晓诗意、悟诗境的方法,并学以致用。

运用古诗,养成自觉阅读与积累古诗的良好习惯。

4.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的古诗文化的热爱之情,提高学生的文学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

复习重、难点

1.学会整合归类小学阶段所学过的古诗。

2.吟诵古诗,想象意境,理解诗意,感受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

复习准备

教师准备:1.将小学阶段重点古诗进行整合归类。2.制作课件。

学生准备:1.重温六年级下册所学过的古诗。2.回顾以前所积累的古诗,并加以整理,编成目录。

课时安排:一课时

复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直接导入,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直接明确本节课复习的内容,以此诱发学生的复习欲望,使学生很快地进入复习的状态。】

二、交流方法,灵活积累

熟读成诵法、古诗吟唱法、理解记忆法等。

3.重点交流归类列表法。

(2)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根据诗人和朝代对古诗进行归类。

朝代诗人所写的诗篇(

题材对应的诗篇 归类。

【设计意图:组织学生交流记忆古诗的方法,有效地进行了资源共享,使学生从中“得之以渔”,并学以致用。整个环节,教师只是充当了活动参与者的角色,把课堂的教学时间和空间还给了学生,使学生复习兴趣浓厚,复习氛围活跃,收到了事半功倍的复习效果。】

三、重温学法,品读古诗1.指名背诵唐代诗人杜甫写的《江畔独步寻花》。

2.出示诗内容。

3.回顾五言诗和七言诗的诵读方法。

4.指名朗读《江畔独步寻花》,随机点评。

悟诗境的方法:结合注释,读中理解,联系插图,发挥想象等。

6.出示《江畔独步寻花》诗意图,引导学生结合画面,通过想象来感悟诗境,理解诗意。

7.入情入境地诵读《江畔独步寻花》。

8.巩固练习:根据出示的诗意图,背出相应的古诗,并感悟其诗境,理解其诗意。

9.总结学法。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复习的重难点,为了让学生重温读诗句、晓诗意、悟诗境的方法,我以六年级下册《古诗词版块》中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为例,引导学生回忆交流,并加以点拨小结。最后通过练习,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从而提高复习技能。】

四、快乐闯关,加深记忆

1.过渡:为了加深同学们对古诗的记忆,老师还准备了系列闯关练习,希望同学们在闯关过程中能大显身手。预祝你们闯关成功!

2.出示课件。

第一关:吟诗对对。

(1)乡村四月闲人少,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霜叶红于二月花。

(3)桃花潭水深千尺,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潭面无风镜未磨。

(5)两岸青山相对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家家乞巧望秋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孤帆远影碧空尽,______________________。

(8)______________________,笛弄晚风三四声。

第二关:诗献四季。

把自己最喜欢的古诗献给最喜欢的季节。

第三关:百家争鸣。

思念家乡时,我们吟——感谢母爱时,我们吟——依依惜别时,我们吟——赞美柳树时,我们吟——喜迎春节时,我们吟——观赏瀑布时,我们吟——第四关:金睛火眼。

利用你们的金睛火眼,猜诗主,说出处,看谁最厉害!(《 》

(《 》

(3)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

(《 》

(《 》

(《 》

张扬个性的舞台,又打开了学生的记忆大门,使一首首短小精悍的古诗再次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学生从中受益匪浅,习有所获。】

五、迁移运用,促进提高

习作时能恰当运用,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请看下列情境,你想到了哪些诗句?2.出示情境题,指名回答。

(1)一位慈母在子女外出前,借着油灯的微光为子女缝补衣服,此情景真可谓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爸爸刮胡子,过两天又长出来。小明幽默地说:“_______________。”

(缠缠绵绵,似风姿绰约的美人。让人情不自禁想起:“___________________。”

(4)中秋佳节,手捧着香甜的月饼,凝神眺望着皎洁的月亮,情不自禁地想起了远在大连的表弟,心里默默祈祷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小英雄被敌人抓住了,敌人对他说:“只要你肯说出八路军在哪,我就放过你!”可小英雄昂着头说:“我要像石灰一样:“_________________。”小英雄被敌人杀害了,可他永远留在我们心里。

【设计意图:学生的学习能力不仅仅在于其掌握知识的多少,更在于能否学以致用。设计情境题,目的是希望学生能够将自己所积累的古诗运用到平时生活和习作中,从而促进学生综合运用语文能力的提高。】六、交流收获,总结提升1.组织学生交流复习收获。

2.总结:今天的复习课,同学们表现非常积极,不但复习了学过的内容,还领悟了不少的复习方法。但小学阶段所学的古诗,只不过是古诗园的一角,要想对古诗有更多的了解,我们还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更大的功夫。我相信,只要同学们一起努力,一定能大有收获。

【设计意图:组织学生交流复习收获,目的是使学生能从多个角度去体会,共同分享成就感。进行课堂总结,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七、布置作业,凸显个性

1.继续漫步古诗园,丰富古诗积累,并整理归类,资源共享。

2.自主编制古诗练习,与同学互相交换进行考查。

3.选做题: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搜集一些回环诗进行吟诵,也可以自己当“小诗人”,创编古诗。

【设计意图:作业设计突出个性化,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使学生自觉养成自我阅读与积累古诗的良好习惯。】

竹古诗教案5篇


探索“竹古诗教案”让我们看到了新的世界,接下来请阅读更多。在正式上课之前,老师需要提前准备本学期的教学教案和课件,在此时开始着手准备也不算晚。一个设计优秀的课件,能够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成果。感谢您对我们的喜爱和支持,希望您能多多浏览我们的网站!

竹古诗教案 篇1

第七单元

24. 古诗两首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教学目标:

1、知道诗的大致意思。

2、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感受作者对西湖忽雨忽晴的景色赞赏之意。

教学过程

一、 联系生活、谈话导入

1、 提问:你们见过夏天的阵雨吗?谁来说说当时的情景?

2、引入诗题:今天我们来学习宋代诗人苏轼写的一首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看看他是怎样写夏日忽雨忽晴的天气的。

(板书并领读课题,注意停顿)

3、 读了这个题目,你们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知道“六月二十七日”是写这首诗的时间,此时正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经常回有阵雨或雷雨出现。地点在望湖楼。)

4、 解疑:“醉书”,在似醉非醉的情况下写的诗。

5、 介绍作者。

二、 自由阅读,理解诗意

1、 自读朗读,读准字音,提出疑问。

2、 解疑、教学生字:翻墨——像黑墨一样的翻滚跳珠——活蹦乱跳的珠子

3、 学生尝试理解诗句的意思。

1) 天空中的乌云,想泼翻了的黑墨水一样地散开来,还没有把整座山遮住。

2) 白色的大雨点像珠子一样,胡乱地往船上直溅直跳。

3) 忽然刮来一阵大风,把满天乌云吹的无影无踪。

4) 望湖楼下的水颜色和蓝天颜色一样。

三、 细读品位,体会感情

1、 思考并讨论:

1) 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写的是什么?

2) 我们可以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3) 这首诗哪些地方用了比喻?

2、 诵读全诗,体会天气变化之快。

3、 设想当时情景,当一回诗人,吟诵《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四、 看图说意,加深感悟。

1、 仔细观看插图,思考:图上画的是雨前、雨中还是雨后?、

(右上角插图画的是雨中,下方插图画的是雨后。)

2、 用自己的话讲述全诗的意思。

竹古诗教案 篇2

1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朗读、背诵并默写古诗。

通过反复朗读,理解诗句的含义。

二、过程与方法

利用注释,展开想象,读懂古诗。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感悟春天的美。

2学情分析

古诗《春日》语言朗朗上口,便于记诵,也可能多数同学已背会,但诗意不一定理解,在教学时,需要教师进行点拨,引导。之后,让学生去读悟,去体会,去感受,去理解诗句的意思。要求不宜过高,不搞句句落实,只说出诗意即可。

3重点难点

读懂古诗,理解诗句的含义,感受春天的美好景象,感悟诗人寻春的愉快心情。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

一、以旧带新导入

同学们,我们以前学习过很多关于春天的古诗,大家回想一下,我们学过那些描写春天的古诗呢?(《春晓》、《村居》、《草》、《宿新市徐公店》、《咏柳》等等)。是啊!同学们,春天是美丽的。诗人们对春天是那样欣赏,那样赞叹,他们用自己的诗句把春天描绘得绚丽迷人,达到了绝妙的境界!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描绘春天的名篇——南宋诗人朱熹的《春日》。

活动2【讲授】

二、解题

读了课题,“春日”两个字给你一个怎样的画面?谁来说一说,这个题目是什么意思?(春天的.一个日子)

简介作者:朱熹是南宋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朱熹酷爱读书,才学渊博,他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出示幻灯片——朱熹的资料)。

就在春日的某一天,诗人朱熹在山东的泗水河边游玩时,一路上被繁花似锦的春色所感染,不由诗兴大发,吟出了《春日》这首诗。(出示泗水河画面)

活动3【练习】

三、初读

(一)学生各自试着读《春日》。

(二)范读。(你们喜欢吗?喜欢就大声读读吧!注意读准字音了。)

师:能流利的读出来吗?谁愿意来读读这首古诗?(指名读,其他同学评议)

师:读的是字正腔圆,但读诗,还要读出他的节奏和韵律美。这样吧,和老师配合读这首古诗:你们读每句的前四个字,我读后三个字。你们可要注意听老师是怎么读的。(出示幻灯片)

师:好,我们交换。我读前四个字,你们可要学着老师刚才的读法来读。

师:瞧,你们已经找到点读诗的感觉了。谁愿意来给大家展示一下?

活动4【活动】

四、精品细读,感悟意境

(一)同学们自学自悟,小组交流

师:读了这首诗以后,你能猜测一下诗人朱熹在春日时的心情吗?(高兴、喜悦、兴奋、愉快、欢快、激动、舒畅、舒坦、得意)。猜测终归是猜测,如果大家能够从诗句中找出“证据”,来证明诗人当时的心情,你就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我不是猜测,我是有理由的。(出示图片)

师:请同学们默读古诗,结合注释,来体会诗人的心情。把自己的想法与同桌或前后桌的同学交流一下。

(二)自学汇报,集体交流

师:谁先来说说你从哪个词感觉到诗人的什么心情?

生:我从“万紫千红”感受到诗人愉快的心情。诗人看到百花盛开的美丽景象,闻到沁人心脾的醉人花香,能不高兴吗?

师:有理有据的!真爱思考,开了个好头。

生:我从“无边光景”感受到了诗人高兴的心情。诗人看到了一望无际的风光景物,而且这些景物都是焕然一新的,肯定心情舒畅。

师:大家认同吗?那么,诗人站在泗水河边,会看到哪些景物是焕然一新的?

生:诗人看见大地是新的,小草钻出了地面,绿绿的。河水变得更清澈了,小鱼在水里游来游去。天空更蔚蓝了,燕子自由的飞翔。灿烂的阳光照耀着大地。百花盛开,鸟语花香,莺歌燕舞。

师:是啊,这是焕然一新的景象,让人眼前一亮,诗人心中能不豁然开朗吗?(出示图片)

师:还有想说的吗?其余两句中还有什么词也能让你感受到诗人兴奋的心情?

生:“东风面”。诗人站在泗水河边,暖暖的春风轻轻地吹到他的脸上,他一定很惬意的。

师:你也有过这样的感受吗?是的,这春风是诗人感觉到的东风面。其实,能让诗人高兴的不只是春风呢,比如:刚才说的百花盛开、醉人的花香、叽叽喳喳的鸣叫声。诗人随意就看到如此的美景,怎么能不感慨呢?(齐读: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活动5【讲授】

五、欣赏春景,诵读升华

观看课件:春光明媚的日子去春游,自然是好心情,现在我们也带上好心情,跟随诗人欣赏春天的美景去。让我们一起吟诵古诗。

活动6【练习】

六、课外阅读,扩展延伸

师:咏春诗还有很多,请大家一起欣赏一下。

师:同学们,春天真美啊!你们现在处于人生的春天,你打算怎样度过呢?(学生交流,补充朱熹求学的故事)

活动7【练习】

作业

拿出你的彩笔,画出你心目中的春天。

竹古诗教案 篇3

一、教材分析

《四时田园杂兴》是西师大六语下册第二课,主要让学生学会熟读并在熟读的基础上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背诵古诗,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学情分析

让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并把诗意连起来读一读,体会作者劳动人民的赞美。

三、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范成大及其《四时田园杂兴》,理解诗句,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2.进一步通过朗读和语言的品味欣赏,体会诗歌的意境。3.激发学生热爱美好事物的情趣,感受农民勤劳简朴的生活。

四、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学理解诗意,领会感情,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五、教学方法

导学互动

六、教具

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

一提纲导学

1激趣导入,板书课题

图片导入,释题,简介作者:

请同学们仔细看看这张图片,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来形容一下眼前的这片风景。(如果能用上自己积累的诗句,那就更美了!)

这个地方叫石湖,正如同学们所说,是一个山青水秀,风景优美的好地方。树木成荫,掩映着白墙黑瓦,再加上碧绿的秧苗,清澈的河水,金黄的菜花,还有自由嬉戏的野鸭,一派田园风光!这里是宋朝著名诗人范成大的家乡,他辞官后回到故乡住了十年,把这里的田园风光,这里的田园生活都写进诗里,写了60首诗。而且每首诗的题目都是一样的——(课件出示)跟老师念:《四时田园杂兴》(再读一遍)

板书课题,理解题意:

读诗首先要读懂诗题,“四时”指的就是一年四季,这个词语用的巧,把春、夏、秋、冬四个季节都包含在内了,仔细品味一下,还有哪个词用的也很巧?(杂兴)你很会品味,能说说你的理解吗?(杂兴这个词,其实就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随感”,各种各样的感受都可以。)

因为有了这60首《四时田园杂兴》,石湖的田园风光显得更为诗情画意了,也因为这60首传诵千古的《四时田园杂兴》,大家又把范成大叫做——范石湖。

2、出示导纲

了解作者范成大及其《四时田园杂兴》,理解诗句,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3、自学设疑

二合作互动

1小组交流

2展示评价(美读第一首:

在范成大眼中,田园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果,都能成为《四时田园杂兴》的主角。(出示)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请大家自由读读,思考:这首诗描写的是四时中那个季节的风景?(生自由读)

蛱,蛱蝶指的就是蝴蝶。

谁来读读这首诗,把你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的地方读好

读出来了吗?(春天)你是从哪里感受到春天的气息的?

再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首诗,边读边想像,你看到了春天田园怎样的画面?(自由读)

从这几句诗中,同学们感受到了怎样的田园风光,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一下你眼前出现的画面。

1.梅子金黄杏子肥,

“肥”就是指梅子的个儿很大,是这样的.吗?这就是金黄的梅子,肥大的杏子,我看到同学们惊喜的表情,那就请你带着这份惊喜来读读——相信诗人的感受也和我们一样。我们一起读,和诗人分享这份惊喜!

2.麦花雪白菜花稀。

你还从哪里感受到春的气息?麦子开花白白的,菜花稀稀落落的。

果子肥,菜花稀,他们自由自在地生长着,你还看到了什么?

3.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这就是范成大眼中的家乡,诗人的心是多么悠闲,他淡淡地把自己看到的景物用文字描出来。这样的田园风光,用一个字形容就是——美。(板书:风光美)

谁愿意美美地来读读整首诗让我们一边想像,一边读,把这份美,读出来!(齐读)3质疑解难

三导学归纳

1、学生归纳

课文围绕“学会聆听”、“把聆听的经验教给他人”展开故事内容。

2、教师指导: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四拓展训练

1、拓展运用

2、编题自练

八、板书设计

四时田园杂兴动物蜻蜓

蛱蝶

植物梅子

杏子

麦花

菜花

竹古诗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结合图画和注释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想象《望天门山》描述的画面。

过程与方法:

以读为主,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诗意和诗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作者乐观豪迈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了解诗文大意,体会诗中的意境。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简介作者,导入新课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之称。

二、初读诗文,扫清学习障碍

1、自由读诗文。

要求:读准字音,不错字。

2、指名朗读。

3、师生共同评议。

3、自由读诗文,把不懂的地方划下来。

4、学生质疑。

(天门山:今安徽省东梁山和西梁山的总称。

楚江:古代长江中下游地属楚国,因此流经这里的长江为楚江。)

5、对学生不理解的字词及时解决,不理解的诗句板书在黑板上。

三、自主探究,深入体会

1、小组交流。

借助注释,学生小组讨论,尝试弄懂诗句的意思。

2、指名回答。

(两岸清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联系学生游三峡来进行体会。同时体会课题中的“望”)

3、教师小结。

4、自由朗读诗文

要求:把自己的体会和感受读出来。

5、指名朗读

教师及时指导朗读。

四、背诵诗文。

竹古诗教案 篇5

一、复习导入

1、小组比赛背诵《赠刘景文》。

2、出示课题《山行》。

二、自主学习,感悟诗意

1、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学习,老师巡视指导。

2、交流、分享、展示自己的学习所获。

3、集体讨论,解决学习中还没有弄懂的问题。

4、小组比赛朗读《山行》,老师针对学生情况相机进行指导。

三、趣味实践活动

1、卡片连词练背诵。

2、看图贴诗句练背诵。

3、赛诗会:

⑴每个小组出一个节目,集体背诵两首古诗,一首课内,一首课外。

⑵小组内先比赛,每一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参加比赛。

四、指导写字

1、指名学生在黑板上的田字格中写“于、首”两个字,集体评议。

2、教师范写“枫”字,学生书空练习。

3、学生描红仿写,同桌交换评、改。

4、学生练习书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

【教学后记】

《赠刘景行》读起来非常拗口,学生在读上下了不少功夫。因为这首诗距离学生生活较远,学生不是很感兴趣,对于诗意的理解也比较生疏。这首古诗大部分同学已经背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小组合作学习,互相帮助,学习效果较好。

古诗教案大全3篇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幼儿园的老师都希望自己讲的课学生们爱听,能学习的更好,因此,老师们都会选择准备一份教案,有了教案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你知道如何去写好一份优秀的幼儿园教案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古诗教案大全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古诗教案【篇一】

一、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二、教学重难点:

识字、写字和朗读。

三、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间: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师:小朋友们学了前面几篇课文,你们觉得春天怎么样?能用四个字的成语说说吗?(如:百花齐放、万物复苏)

2、师:是啊,古人也很喜欢春天,写了好多好多的诗来歌颂春天,赞美春天,今天我们将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春晓》。大家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播放孟浩然的图片,是啊,这首诗就是由唐代诗人孟浩然写的。

3、板书课题:春晓,指名幼儿读,并让幼儿猜猜这首诗写的是什么时候的?从而进行解题,“晓”是早晨的意思,因此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天的早晨。那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古诗。

(二)初读古诗,认识生字

1、师:昨天老师已经布置大家预习这首古诗了,现在老师就来检查同学们预习得怎么样了?

①指名幼儿读。

②全班齐读。

2、师:现在老师把课文当中的生字宝宝请到黑板上了,我们一起去跟它们打招呼吧。课件出示“我会认”的字。

①指名幼儿读生字。

②全班交流识字方法。

③进行词语认读游戏:出示“睡眠、到处、新闻、闻见”等词语让全班同学进行认读。

④全班再次齐读古诗。

(三)指导朗读,理解诗意

1、师:同学们春天百花齐放,鸟儿飞来飞去,诗人睡得可香啦,连天亮了都不知道。是谁把他叫醒的呢?原来是小鸟,它们叽叽喳喳地叫着。他突然记起昨天晚上听到的刮风下雨的声音。花园里的花开得那么好,被风吹了一晚上了,不知道掉了多少花瓣。师边读边指导幼儿看图。

2、师:那么诗人是怎样来写这么一幅画的呢,我们就一起来读读这首诗。

(1)学习一、二两句诗。

①幼儿自由读这两句诗。

②师:春天的早晨,睡得多么舒服,一醒来就听到美丽

的鸟叫声,心情真舒畅啊!谁能带着这种心情来读读这两句诗。

③幼儿试着高兴地读这两句,接着再指名读,齐读。

(2)学习三、四句。

①师范读,幼儿再跟读。

②师:我们的作者想起花瓣掉了不少,心里就觉得很可

可读得轻一些,慢一些。

④幼儿试读,再全班齐读。

(3)幼儿试背全诗。

3、导背

①看图试背,指名背。

②全班齐背。

4、配乐朗读古诗。

(四)指导书写“古、声、多”

1、出示三个生字,幼儿认读,并对生字进行组词。

2、幼儿观察生字,说说在书写这些生字的时候分别要注意什么?

3、老师范写,幼儿描红并书写两个生字。

4、展示评议。

(五)布置作业

1、背诵《春晓》。

2、古、声、多各写两行。

古诗教案(篇二)

教学目标

1弊灾餮岜究紊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并能运用。

2蹦苷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句,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感受春天的美好。

3彼鸭描写春天的诗句,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春天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理解古诗的大意,想象诗句所描绘的情境,感受春天的美好。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读通诗句

1贝蠹一辜堑谩洞合》吗?

2逼涫担描写春天的诗还有许多,今天,我们将学习其中的两首。

3鼻氪蠹易远潦句,注意读准字音。

4背樯读,在评价中点拨字音。

二、学习《绝句》

1苯岷献⑹停说说“迟日”的意思。

2笨纯挝牟逋迹展开想象,讨论“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的意思。

3保理解“融”、“暖”的意思。

4毙∽樘致“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的意思。

5背檠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其余学生补充。

6庇懈星榈厮卸痢毒句》,注意读出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1)联系诗句,结合插图,说说诗歌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2)全班交流该怎样读。教师范读。

(3)学生带着感情自由诵读。

(4)试着背诵。

三、学习《春日》

1毖生按学习《绝句》的方法自学《春日》。

2苯淌悴“胜日”、“寻芳”、“泗水”、“等闲”、“东风面”等词语的意思。

3狈肿榛惚ㄑ习情况。

4北纫槐龋看谁读得好。

5蹦鼙乘懈檬坠攀的学生给同学示范背诵,其余的学生尝试背诵。

四、交流资料,拓展延伸

同学们还搜集了有关春天的哪些诗句?先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

古诗教案(篇三)

一、教学目标:

(1)采用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意境;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尝试背诵古诗;

(3)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掌握自学古诗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1、采用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意境;

2、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掌握自学古诗的方法。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课时

二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欣赏古诗,揭示课题。

1、同学们,喜欢古诗吗?想必大家平时一定积累了不少古诗,谁背首古诗给大家听听?

2、我这还有几首古诗的图画,咱来看图猜古诗、背古诗,怎么样?敢不敢试一试?——谁先猜出了是哪首古诗,就站起来大声背给大家听!其他同学会背也可以站起来一起背。

(课件演示:游子吟,早发白帝城,清明,望庐山瀑布——没难倒你们,咱再来一首;看来这首古诗有一定难度;想继续试试吗?)

(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碧云端。——我已经感受到同学们对古诗的喜爱之情。望着一轮明月,不同的诗人有不同的感受。这节课,让我们走进《古诗二首》,再来学习两首与明月有关的古诗。先来学习唐代诗人白居易写得《暮江吟》——我来板书题目,请大家仔细看。(板书:暮江吟,请大家齐读课题)

3、知道“暮”是什么时间吗?“吟”是本课生字,一个口字旁,一个今天的今,知道它的意思吗——表示歌咏、作诗的意思。“暮江吟”就表示歌咏傍晚江边的美景。

二、学习古诗《暮江吟》。

1、让我们快来读读这首古诗吧!多读几遍,请你试着读准字音。

2、谁有信心站起来读读这首诗?

评价:(指名3个学生)

字音读准了,看得出你已经有所收获;

读出了古诗的韵味;

同学们的朗读水平很高,个个读得好,还有谁想读?

3、看来大家已经对这首诗感兴趣了。那就请你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想怎样读就怎样读:可以像古人那样摇头晃脑地读;可以站起来大声读;也可以同桌之间互相读,把这首诗美美得多读几遍。

4、大家读得又投入又熟练。诗的意思读懂了吗?有什么问题提出来,咱们一起解决。

——(课件变红字“残阳、瑟瑟、可怜)能提出问题的孩子最爱动脑筋;产生问题能解决的孩子更了不起。

(板书:残阳;为什么不说“照”而用“铺”呢;瑟瑟

可怜——在这里是什么意思,你读懂了吗?这么多的同学不明白,为什么不问?大胆提出你的问题,还有不明白的吗?)

5、残阳——夕阳。指快要落山的太阳。

铺——此时太阳已经接近地平线,贴着水面斜射,阳光非常平缓柔和。

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通过看图可以更好的理解这个词。

6、就用这个方法来猜猜“瑟瑟”什么意思?——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色。江面泛起细小的波纹,波峰受光多呈现红色,波谷受光少呈现碧色。你们看!(演示课件——夕阳照射下,江面波光粼粼,红绿相间,难怪诗人称赞道:“半江瑟瑟半江红”。

当白居易陶醉在夕阳美景中,天色渐渐暗下来,九月初三夜晚的景色又是怎样的?(露似真珠月似弓—打比方打得非常恰当)——多么美的夜景啊!为什么不用“可爱”而用“可怜”呢?想想看,“可怜”不仅有可爱的意思,还可以感受到诗人的怜惜之情。(你是结合第四句话读懂了“可怜”的意思)

7、想不想看看这般美景?请你闭上眼睛用心听,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结合诗句畅所欲言)

(板书:江边残阳月夜美)

8、的确!这般美景怎能不让人陶醉?带着你们的想象,谁能读出它的美?

评价:(指名3—4个学生)

最后一句读得回味悠长;

他描绘的是第二句的景色;给你配上优美的音乐,想试试吗?

我听出你对这幅美景的喜爱——边读边想象画面是个好方法;

因为你能读懂,所以读出韵味来了。

9、如今诗人白居易已作古,可谓物是人非。欣赏着江边美景,我们也来当一回白居易感受一下吧!——夕阳美景让人陶醉不已,不禁吟诗一首……

第二课时

一、学习古诗《鸟鸣涧》。

过渡语:一轮江边的明月,让白居易流连忘返,唐代诗人王维对山中明月情有独钟并写下了《鸟鸣涧》这首诗。(板书:鸟鸣涧,请大家齐读课题)

1、“鸟鸣涧”是一个地名,为云溪风景之一。唐代诗人王维是如何描写鸟鸣涧的呢?学习了这首诗,你会有更多的了解。学习这首诗之前,我们一起来回想一下,刚才采用怎样的方法学习《暮江吟》的?(板书:读通——读懂——想象——背诵)

我们一起总结了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就按照这样的方法,小组合作学习《鸟鸣涧》,待会儿我们进行“古诗挑战赛”。

2、现在,我由你们的学习伙伴变成了这场古诗挑战赛的主持人。哪个小组做好准备了?你们选择几星题?派个代表,小组成员可以站起来相互补充。

三星题——背诵古诗《鸟鸣涧》(怎样背诵才能静——声音轻,速度慢);

四星题——说说带点词语意思;

(人闲——人寂静心闲;空——空荡荡,没有人;时鸣——不时鸣叫几声)

五星题——读古诗,想象画面(你喜欢哪一句——诗美,你描绘的景色也美)

(这样的景色,给你一种什么感受?——板书:山中月夜静从哪里能体会出?)

在朗朗的读书声中,我们结束了今天的古诗挑战赛。我要祝贺每一位同学,你们不仅学会了《鸟鸣涧》,还掌握了一种自学古诗的方法,所以每位同学都是今天的获胜者!

二、总结拓展。

同样是歌颂明月,却可以用“美”和“静”来表达。其实古往今来,一轮明月曾让无数文人墨客不惜笔墨,回忆一下,我们以前学过哪些与月亮有关的古诗?

想想看: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借明月思故乡。

王维以月为友,在《竹里馆》中留下了“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的千古名句。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描写了海上月。

想必大家意犹未尽吧。我这里位同学们推荐一些与明月有关的古诗。

李白《关山月》

苏轼《中秋月》

李商隐《霜月》

白居易《江楼月》

同学们,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感兴趣的同学课下可以继续搜集,美美得读一读,也试着为明月写一写诗。

六、板书设计:

古诗二首

鸟鸣涧

山中月夜

月夜

古诗牧童教案9篇


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在开学前需要准备的东西,每个人都要计划自己的教案课件了。教材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参考资料。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深入剖析了“古诗牧童教案”的相关内容,我所提供的以下信息是我经验得出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古诗牧童教案 篇1

古诗《牧童》的教学主题:田园诗与生命的情感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田园诗的产生背景及其特点;

2.掌握田园诗中的意象,了解作者的情感;

3.感受田园生活的风光与人情;

4.通过学习古诗“牧童”,引导学生领略生命的情感。

二、诗歌背景:

唐朝时期,诗歌创作成为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唐诗中的田园诗歌成为当时诗坛中的一大特色,具有浓郁的乡村气息,表现了人类丰富的情感世界以及对自然的亲近。人们在田园中寻找安宁、平和、真善美等精神需要,这也是古诗《牧童》最深刻的意蕴。

三、教学过程:

1.引导学生初步了解“田园诗”。

让学生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初步感受古时候的农村风光,以及人们在田园中的生活和情感。

2.学习课文 “牧童”。

学生阅读《牧童》诗歌,通过学习中文字词的解释,了解整篇诗作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

3.掌握诗中的意象。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诗中的生动、富有情感的意象,如:月光、星辰、牧童等。

4.深入了解诗人的情感。

学生们将进一步了解田园生活中的情感,以及诗人写作时的情感表达。

5.仿写一首田园诗歌。

通过课堂指导,学生将学习到的知识,参照诗歌《牧童》,尝试撰写一份自己的田园诗歌。

四、课堂案例

学生在课堂上阅读了《牧童》的诗歌,然后对其意象、情感等进行了深入的解析,学生们深深感受到了诗中人物与自然、心灵的关联。

最后,老师让学生模仿此诗模式,想象自己是乡下的孩子,借此体验田园生活。学生们一笔一画地记录下了自己生活中的一些片刻,用深厚的情感和生命力描绘了这些画面。这些画面中既有自己与野狗打闹、与大自然共同欢笑的时刻,也有形单影只倚着树干,静静欣赏身边的清风和田野的宁静。

五、教学特点:

本节课教学以“田园诗”为主题,通过学习和感受唐代田园诗歌,让学生对诗歌中所表达的田园生活一问透彻深入,同时,学生们将自己所感受到的情感灌注到了自己的写作之中,使他们对古诗产生了新的认识和理解。

六、教学效果与总结:

1.学生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加强了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2.学生们通过写作,更好地掌握了田园文学的特点和写作方法。

3.学生们通过学习和创作,体验到了生命中因为情感的存在而充满诗意和生机的感受。

总之,学生们不仅掌握了田园诗歌的特点和表现技巧,同时也为生命中情感的存在感到深深切实。这种卓越的教学方法,为学生们提供了一道突破认知的契机和提升人类情感体验的途径。

古诗牧童教案 篇2

古诗《牧童》的教案

本教案的核心主题:享受童真,感受自然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古诗《牧童》的作者、创作背景和基本内容。

2.明确古诗《牧童》的主题,并理解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3.通过阅读《牧童》,引导学生深入地体验自然、领略自然之美。

4.引导学生回归童年,感受童真生活,领悟真正的幸福。

二、教学内容:

1.古诗《牧童》的背景与作者

2.古诗《牧童》的基本内容

3.古诗《牧童》的主题分析

4.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5.自然的美与童真的生活

6.回归童年,寻求真正的幸福

三、教学过程:

1.导入(10分钟):利用诗画结合的形式展现《牧童》的基本情景,以此调动学生的感受力,营造轻松美好的教学氛围。例如,播放一些田园风光的视频或者照片,或者放一些乡村、童年生活相关的音乐;再请同学们运用自己的童年经历,畅所欲言地聊一聊自己的童年生活或童年时的美好记忆等。

2.阅读(20分钟):让学生先自行默读《牧童》一遍,领会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意境,然后请学生读出诗歌中的关键词汇和表达,如“童声”,“绿草”,“牛羊”,“笑声”,“荷塘”,“晚霞”等。最后,提供杜甫《春夜喜雨》、唐代诗人温庭筠《菊花》等相关的古诗佳作,和学生一起比较、判断,初步感受古人的情感和意境。

3.讲解(20分钟):此环节老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牧童》进行介绍和讲解:

(1)《牧童》的作者和创作背景:李商隐是唐代中期的一位著名诗人,能够开诗经邦,整理制度,对唐代文化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2)《牧童》的基本内容:《牧童》描述的是田园生活中幸福快乐的场景,是一首充满童趣生趣的诗歌。其中的“童声”、“笑声”、“荷塘”等词语,都勾勒出一幅清新、美好、幸福的图画。

(3)古诗《牧童》的主题:古诗《牧童》的主题纯洁而深刻,强调了自然与生命的和谐关系、童年时的幸福和无忧的美好生活状态。

4.体验(30分钟):运用头脑风暴等教学活动,带领学生深入体验古诗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例如,可请同学到室外或室内的花园、公园、湖泊等项目中,亲自体验大自然,重温她的美丽与神奇;或请同学在小组内互相问候、分享并探讨有关童年生活、童年习惯、童年故事等题材的感想和故事,共同聆听情感共鸣的美好体验。

5.总结(10分钟):教师在情感体验和识字阅读过程中不断跟踪检查学生的情感感知和表达能力,并给学生提供相关建议或精美的诗歌朗诵。例如,教师可邀请若干读得最好的同学进行朗诵比拼,更好地展示古诗和童年生活的真实情感。

古诗牧童教案 篇3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古诗《牧童》。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学习古诗,不仅让学生了解了丰富多彩的祖国文化,丰富学生的语言,发展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诗学素养。今天我将以浅薄而又真诚的见解,谈谈我对《牧童》这一课的教学构想。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说教学预期和反思"这六个方面来说课。

一、说教材

(一)说教学内容

《牧童》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组第五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诗。本组教材是以童年为专题来编排教学内容的。《牧童》是唐代诗人吕岩所作,吕岩也就是民间传说中的八仙之一吕洞宾。整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儿童晚归休憩图:草场、月夜、笛声、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我们的心灵感到宁静。全诗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生动的表现了牧童悠闲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单元的目标和学生的学情,以及古诗教学的特点,我确定了以下目标:

1、熟读并背诵古诗,感知古诗大意。

2、使学生体会到诗中画面的优美意境,并从中感悟到诗人对悠闲自在、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

3、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感受中华语言的精妙。

(三)说教学重难点

本诗通俗易懂,所以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体会到诗中画面的优美意境,并从中感悟到诗人对悠闲自在、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同时这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二、说学情

五年级的学生已学过很多古诗,他们能借助注释、工具书、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来读懂古诗的大意。对学习古诗抱有一定的热情,但有时,对诗歌背后蕴含的诗人情感还不能深刻地体会到。虽然本节课学生只能经过二十分钟的预习,而且手中无任何工具书,但因为本诗字面上的意思比较浅显,所以在课上,我淡化了对诗意的讲解,直指重难点。从今天的课堂来看,学生抓关键词语的能力还不够,品词析句能力也有些欠缺。

三、说教法和学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教学本首诗,我重点运用"情景教学法"、"设景想象教学法",借助多媒体课件与音乐来创设学生乐于接受,能走进其间的意境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多向互动的情境中阅读、感悟、表达与创新。

此外,我还采用了"诵读法"、"重点字词剖析教学法"进行教学,在下面的教学过程中将作详细阐述。

四、说教学过程

我主要从以下四个环节展开教学。

(一)音乐引入,走进《牧童》

课前,我先播放了一首悠扬的笛子独奏《小放牛》,让学生欣赏。随后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并由以前学过的古诗《所见》引出课题《牧童》,并板书。

这样的安排,简洁明快,不但消除了学生上课伊始的紧张感,又让学生从音乐中感受到一种笛声所特有的美感,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课堂基调,课堂教学也因学生的入情而进入了积极的状态。

(二)三读古诗,品味意境

歌是唱出来的,诗是诵出来。诗只有用心朗诵,才能彰显它独特的韵味。在此,我采用了"诵读法",设计了三"读"环节:

1、一读字正腔圆

学生初读本首诗时,我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诗句。重点读写 "蓑"字,突破读写的难点。

2、二读抑扬顿挫

在学生读准读通诗句的基础上,我告诉学生:诗歌更讲究节奏,读诗要读出它的抑扬顿挫,读出它的变化,才能读出它的美。

3、三读诗中意境

通过以上两个环节的练读,学生大多已能熟读古诗,并初步感知古诗大意。此时,我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读——品读古诗。我鼓励学生,不仅要读懂诗意,还要想象画面。

"三"读古诗环节,我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的主体地位。用不同形式的读,调动学生学习古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读出层次,读出诗韵,读出诗情。

(三)抓重点词,悟诗中情

在熟读古诗的基础上,我进一步引导学生品词析句,抓住重点词语感悟诗中情境。

1、抓住"铺",想象画面;品味"弄",感受情趣;想象"卧",感悟形象

广阔的草地令人神往,悠扬的笛声使人心动,美丽的月夜让人陶醉。诗中一个"横"字、一个"弄"字、一个"卧"字,更是充满了随性、自然。在品读第一二句诗时,我抓住一个"铺"字,引导学生感受原野的碧绿、茂盛,有一个学生感受到草原的平坦,可以说是超出我预期的课堂生成的意外之喜;聚焦一个"弄"字,引导学生联系自己学习乐器的经历换位思考,感受牧童弄笛的轻松、自在;品味数词"六七里""三四声",感受原野的辽阔和笛声的悠长。学生在品味这些关键词的过程中感受到了意趣,用心灵捕捉了诗的意象和境界,慢慢地将古诗读胖读厚了。在这个环节中,我还通过对字词的品析,自然无痕地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而通过声情并茂地朗读,又促进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深入理解。感悟意境和感情朗读可谓是水乳交融,相得益彰。

第三四句诗意思比较浅显,加上配有课文插图,学生感悟画面不是难点。我从"卧"字切入,引导学生思考:牧童会怎么卧?他为什么不脱蓑衣就"卧"?这样,牧童悠然自得、自由随意的形象就跃然纸上了。

以上的教学设计,我避免了古诗教学中逐字逐句的枯燥的串讲串问。通过抓住重点字词的剖析,品味其精妙之处,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进行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让学生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美妙,使学生真正学有所获。

2、跳出这首诗,以一带三,感受"牧童"情怀。

站在一首诗的角度,看中国人的"牧童"情结,显得比较单薄。怎样把诗读透读厚,我选择了拓展阅读。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一共进行了三个方面的拓展性阅读:

第一方面:是学习诗的前两句"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之后,第一次引入栖蟾《牧童》中的前四句,同样感受牧童所在环境的美好和那份自在;——这次读是以主带次地读。

第二方面:学习"笛弄晚风三四声"时,为了理解"笛弄"的内在含义,我补充了雷震 《村晚》中的"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让学生感受到牧童吹笛的自得其乐;在学习了"不脱蓑衣卧月明"以后,再次补充栖蟾的诗句,让学生感受"日出唱歌去,月明抚掌归"的牧童"何人得似尔,无是亦无非。"的自由洒脱——这是诗间互补地读。

第三方面:最后完整地呈现栖蟾的《牧童》,雷震的 《村晚》和课前提到的袁枚的《所见》,学生通过诵读积累同题材的古诗。——这是将诗揉合在了一起,以点带面地读。

这些诗句的拓展性阅读不是平行式的,更不是简单的叠加式的,而是通过以主带次,以点带面的形式实现了诗句、诗意、诗境等方面的比照,从而达到了古诗间的互识、互补与互证的目的。

(四)、探诗中人,品别样情。

读诗,不仅要读出诗中画,还要读出诗中人——即诗人的思想体现。这对学生而言是学习古诗的一个很好的导向,是从一个层次到另一个层次的深入。自然,也是学习诗词的难点之处。为了很好的解决这一教学难点,我引入诗人吕岩的资料,先由八仙过海的传说,激发学生对诗人的兴趣,然后由诗人的生活背景和个人境遇,体会诗人对自由、悠闲的田园生活的向往。我本来还预设将中国古诗词中的牧童情结作一点提示,因为时间关系,这个环节就省略了。

五、说板书设计

牧 童

铺 自由

弄 自在 文化

卧 悠闲

我的板书简洁明快,一目了然。"自由自在、悠闲"二词彰显了诗人的内心情感,是教学内容的精华体现,也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点睛之笔。最后想稍微挖掘一下古诗背后的深意,因为时间关系,只点到为止,未完成既定板书设计。

六、说预期效果和教后反思

课前,我预期的效果是学生能较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熟练背诵;深入理解文本,与关键字词对话,想象其中的画面,体会到诗中画面的优美意境,并从中感悟到诗人对悠闲自在、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

从今天的课堂表现来看,基本达到了预期效果,学生能入情入境地读诗,能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的画面,有部分学生能创造性地表达。学生的朗读水平也有明显提升。经过多遍各种形式的朗读,学生应该已能脱离文本背诵古诗了,但是因为课前估计不足,对课堂的节奏把握不够精准,致使检查背诵这个环节没有在课堂上展示出来。

古诗牧童教案 篇4

古诗牧童的教案

主题:田园生活的风景与思考

一、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初中生

学科年级:语文七年级

教材版本:人教版

本课时学生具有以下基础知识:

1. 对唐诗宋词有一定的了解与认识。

2. 能够进行简单的会话和交际。

3. 能够较好地理解课文,而且有较好的朗读能力。

本课时学生需要学习:

1. 了解牧童正是中国传统的劳动人民形象之一。

2. 通过学习文章,了解田园生活的风景和生活。

3. 学习诗歌,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① 能够准确的吟诵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② 能够理解牧童不易的生活,以及亲近自然的精神。

③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童年田园情景的描写,形成自己的创造性表达。

2. 目标能力:

① 能够感悟生活的美好和价值,加强人文素质的培养。

② 能够理性思考价值观和人生观。

3. 情感目标:

① 培养学生对田园生活和自然界的热爱,对劳动人民和美好生活的尊重。

② 培养学生感恩心和珍惜生活的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1. 重点:

① 通过对诗歌的学习,了解田园生活的情景和生活,激发学生对劳动人民的尊重和感恩心。

② 基于自身的生活经验,描写童年田园情景,并形成自己的创造性表达。

2. 难点:

① 发掘属于自己的情感体验,寻找自己的良心、感情、理性和创造力。

② 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技巧、经验和感悟,提高自己的思考、表达和感悟能力。

四、教学过程

1. 教学方法:任务型教学法

2. 教学步骤:

(1)引导学生自由发言,谈谈自己的童年田园情景。

(2)教师向学生介绍一首唐诗《赋得古原草送别》,并让学生朗读。

(3)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诗歌中的意境,并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对田园生活的情景和生活的讨论。

(4)引导学生类比诗歌中所描写的美好田园情景,发掘自己童年田园情景的美好片段,并用适当的语言表达出来。

(5)通过展示学生的作品,让学生进行交流,互相学习。

(6)教师对学生的作品逐一点评,指出不足之处,并提供相关建议。

三、板书设计

主题:田园生活的风景与思考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3、教学反思

本课采用以问题为导向,任务型的教学方法,旨在通过对文本的阅读和解读,学生们能进一步认识和感悟生活中那些与“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劳动、古朴、真挚、感人的美好,加深对“田园生活”的了解和感悟。

教学创设环境和课程内容都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实际需要,使学生在轻松和愉快的教与学氛围中参与教学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因此,教学效果显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和反响,同时也对学生的品德、人文素质和升学路上的成绩获取,带来了重要的积极影响。

古诗牧童教案 篇5

古诗《牧童》的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牧民的生活方式及牧童的职责;

2.了解古诗《牧童》的内容,培养学生对古诗歌的欣赏能力,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通过学习这首古诗,使学生感受到山野中一份宁静和简朴的生活情趣,从中感受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妙;

4.培养学生品味“洁净”的文化情趣,向学生细微之处注入人性之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二、教学重点

1.了解古代牧民的生活方式及牧童的职责;

2.了解古诗《牧童》的内容,培养学生对古诗歌的欣赏能力,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难点

1.通过学习这首古诗,使学生感受到山野中一份宁静和简朴的生活情趣,从中感受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妙;

2.培养学生品味“洁净”的文化情趣,向学生细微之处注入人性之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四、教学内容

1.引入:

教师请学生先看下面一幅名画《牧童图》,请学生描述画面内容,教师引导学生体会画面所表达的主题;

学生观察后,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思考一下,我们的人生应该怎么度过比较充实,丰富,有意义呢?”

2.逐句讲解古诗《牧童》

学生阅读课上,教师指出古诗的重点,在讲解诗句的同时,注重阐明诗句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3.古诗解读

学生了解古代牧民的生活方式及牧童的职责,教师围绕这一点展开古诗的解读。通过解读古诗《牧童》,学生深刻感受到了牧童的生活非常单纯,而且没有任何琐事,他们和大自然和谐共处,对自然充满着热爱。

4.现代生活的反思

学生思考自己的生活,想想自己真正所需要的是什么,是否值得我们去追求。听听学生的想法,让他们思考和珍惜生活中那些细节,从中感受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以及人性之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五、教学方法

1.视觉化教学法

2.朗诵教学法

3.情感化教学法

4.启发式教学法

六、教学要求

1.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古诗《牧童》的诗意;

2.要求学生通过古诗《牧童》的学习,更好的了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追求简约、洁净、高尚生活的思想。

七、教学评价

1.课前测评

2.课堂练习

3.口头表达评价

4.书面作业

5.课后综合评价

八、教学设计

时间:1课时

1.引入:教师先请学生看一幅名画《牧童图》,请学生描述画面内容,教师引导学生体会画面所表达的主题;学生观察后,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思考一下,我们的人生应该怎么度过比较充实,丰富,有意义呢?”

2.逐句讲解古诗《牧童》,阐明诗句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注重学生的感受,让学生在欣赏中理解和感悟。

3.古诗解读:学生了解古代牧民的生活方式及牧童的职责,教师围绕这一点展开古诗的解读。通过解读古诗《牧童》,学生深刻感受到了牧童的生活非常单纯,而且没有任何琐事,他们和大自然和谐共处,对自然充满着热爱。

4.现代生活的反思:学生思考自己的生活,想想自己真正所需要的是什么,是否值得我们去追求。听听学生的想法,让他们思考和珍惜生活中那些细节,从中感受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以及人性之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5.作业布置:请学生跟读古诗,感悟古诗之美,在生活中体会简约、洁净、高尚的生活情趣。

九、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课程的教学,学生从一个点点滴滴的细节中感受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体味到了人文情怀的美妙,听取学生关于生活的想法,让他们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对生活的向往,从中感悟生活之美。本次课程以诗歌为载体,旨在让学生感受到文化传承的魅力,让学生了解到中国古代的气息,追寻我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深厚内蕴,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质,从而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

古诗牧童教案 篇6

古诗《牧童》的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学生能熟练地朗读并理解《牧童》这首古诗的内容。

2. 通过学习《牧童》这首古诗,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农民的生活和文学创作。

3. 通过让学生进行古诗背诵和创作,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感。

二、教学内容

1. 课文导入

教师可以通过播放音频或自己朗读《牧童》这首古诗,引导学生读出整首诗的韵律、节奏和意境,并进行探讨。

2. 课文讲解

(1) 教师可以结合图片、视频等多媒体素材,让学生了解古代农民放牛的生活场景和习俗。

(2) 教师可以对古诗《牧童》进行逐句讲解,让学生对每句话的含义和语言表达进行理解和掌握。

3. 古诗背诵和朗诵

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古诗《牧童》的背诵和朗诵,让学生在朗诵中体会古诗的韵律和情感,并通过背诵加深对古诗的理解和记忆。

4. 古诗创作

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脑暴、思维导图等方式,激发他们对古诗创作的热情,让他们通过创作,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创作中注意句式和韵律的运用。

三、教学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牧童》这首古诗的语言表达和情感表达,并且能够进行准确的朗诵和背诵。

2. 教学难点:让学生通过理解古人的生活和情感,创作出符合古诗格律和情感的新诗,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四、教学方法

1. 课前导入:通过多媒体素材的展示,引入古代农民放牛的生活场景和习俗,让学生参与其中。

2. 课程讲解: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讨论,掌握《牧童》这首古诗的语言表达和情感表达。

3. 朗诵背诵: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和情感,通过反复朗诵和背诵,加深对古诗的理解和记忆。

4. 创作活动:通过启发思维,让学生创作符合古诗格律和情感的新诗,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五、教学评估

1. 通过学生对古诗《牧童》的朗诵和背诵,检验他们对诗歌韵律和情感的掌握能力。

2. 通过学生对新诗的创作和表演,检验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六、教学后记

通过对古诗《牧童》的教学,除了能够传承中国古代文学的精华,也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古人的人生哲理和情感表达,增强其文学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他们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传承精神。

古诗牧童教案 篇7

题目:《古诗牧童》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古诗牧童》的内容,初步接触唐诗文化。

2. 能够正确朗读、理解和背诵《古诗牧童》。

3.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提高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

1. 掌握《古诗牧童》的内容和结构。

2. 核心词汇的认读和理解。

三、教学难点

1. 唐诗文化的传承和诠释。

2. 口语表达技巧和语感培养。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

通过观看模拟唐代生活的图片,让学生了解唐代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点,引导学生了解《古诗牧童》的内容和重要意义。

2. 学习核心词汇

调皮、跳跃、云间、草丛、甜美、追逐、欢快

3. 梳理故事情节

通过解读、讨论《古诗牧童》中的故事情节,了解其内涵,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4. 模仿口语

引导学生利用核心词汇,模仿唐代牧童生活中的场景,在模拟情境中加强对文化内涵的理解和口语表达技巧的培养。

5. 制作PPT

学生按照文本内容和情境特点,分组制作PPT,并在课堂上展示,提高学生的创意、想象、表达和团队合作能力。

6. 诵读背诵

利用朗诵、背诵等形式,加深学生对唐诗文化的感受和理解,让学生对《古诗牧童》有更深入的认识和感悟。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了解了唐代生活和文化,掌握了《古诗牧童》的内容和结构,熟练掌握核心词汇,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语感和表达能力。同时,通过课堂上的互动和展示,增强了学生的创意和合作意识,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而且能够增强诗歌的文化内涵,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进一步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古诗牧童教案 篇8

《牧童》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以年少的牧童为主题,通过自然山水的描绘、人物语言的塑造等手法表现了想象力、童趣和清新的诗歌风格,让读者在享受诗歌的美感同时体验到自然的美好与人性的善良。本文将围绕《牧童》这一主题展开,构建一节古诗教学的具体教案,并给出范文供参考。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唐代诗人白居易及其代表作《牧童》的基本情况和特点。

2.丰富学生的古诗词阅读经验,提高其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以诗歌为载体,传递自然美、人性美和诗意美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

1.教师简介唐代诗人白居易及其代表作《牧童》的背景和特点。

2.学生独自阅读诗歌,让学生从诗歌的形式、语言和主题等方面探究诗歌的内涵和诗意。

3.学生分组合作,深入分析诗歌的韵律、节奏和意象等方面,并归纳总结诗歌的主旨和思想。

4.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的方式,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口头表达、写作和展示等能力。

三、教学过程:

1.引入:在教师的引领下,让学生进入自然山水的世界,鼓励学生观察、体验、想象和表达自己的感受。收集学生的反馈,为教学内容的展开做铺垫。

2.讲解:教师简介白居易及其代表作《牧童》的背景和特点,让学生了解唐代自然山水诗歌的审美和诗歌创作的特点。并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形式、语言和主题等方面。

3.独立阅读: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阅读《牧童》,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和分析诗歌的语言、意境和情感等要素,进一步理解诗歌的内涵和诗意。

4.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就诗歌的韵律、节奏和意象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并归纳总结诗歌的主旨和思想。要求学生思维开放、彼此接受、相互合作,以达到更深层次的理解和领会。

5.展示和分享:让每个小组的代表进行展示和分享,就以诗歌为载体传递自然美、人性美和诗意美的价值观,展示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能力。

6.总结:在小组展示后,教师对学生的讨论展示进行总结,再次强调诗歌所蕴含的自然美、人性美和诗意美的价值观,让学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思考。教师结合学生展示和讨论的成果,进行相关的点评和分析。

四、教学评估:

1.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是否有所提高?

2.学生是否理解和领会《牧童》这首诗歌的内涵和诗意?

3.学生是否通过小组合作和展示,吸收了其他组的有益经验和想法?

4.课堂讨论和展示的质量和深度是否达到了预期效果?

五、范文展示:

《牧童》

唐·白居易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迷。

笑渐不闻声,情也不见机。

花如人面好,月似人情深。

唐代自然山水诗歌中,有许多以山水为背景,以文人墨客所处的自然环境为题材的作品,这些作品承载了唐诗文化的特色和审美趣味。《牧童》正是其中的一首代表作品。

《牧童》的内容描述了一位牧童在自然山水之间的生活和情感。从诗歌的第一句“懒起画蛾眉”开始,诗人通过牧童的起床、上厕所、洗脸等日常生活细节,展现了牧童生活的真实面貌,体现了自然山水对人生活的影响。在诗歌的后半部分,诗人借助花月两面的意象,表现了牧童内心的感情与情感。

在整首诗歌中,随着诗歌的发展,语言的转换,涌现出了许多诗意美和诗境美。如“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迷”表现了对花的喜爱;“笑渐不闻声,情也不见机”表现了面对自然的美景,牧童内心的感悟和恬淡的情感;“花如人面好,月似人情深”则表现了对自然山水所蕴含的人性美和哲学思考的敬畏和赞美。

总之,白居易通过《牧童》这首诗歌,以诗歌的形式和语言,传达了自然美和人性美的价值观,是一首完美的诗歌巨作。

古诗牧童教案 篇9

主题:感性与理性的交融——《古诗牧童》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并背诵古诗《牧童》。

(2)了解诗歌的基本形式和特点,掌握分析诗歌的方法和技巧,并能正确理解诗歌的意义和内涵。

2.能力目标

(1)提高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感性和理性,让学生了解感性与理性之间的关系。

3.态度目标

(1)培养学生爱好诗歌、欣赏诗歌的兴趣和能力。

(2)培养学生爱好自然和爱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

1.诗歌的基本形式和特点。

2.分析诗歌的方法和技巧。

3.古诗《牧童》的文学价值、艺术特色和思想内涵。

三、教学策略:

1.情境启发策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活动、影片、图片等多种形式,创设情境启发学生,增强学习效果。

2.启发式教学策略。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

3.案例式教学策略。通过案例式教学,使学生从具体的实例中感悟诗歌的特点和内涵,提高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四、教学步骤:

1.引入课程:

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引入《古诗牧童》这首诗歌,让学生了解诗歌所表达的主题,并激发学生兴趣。

2.导入课程:

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了解学生对《牧童》这首诗歌的理解和感受,并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描述诗歌的内容。

3.重点课程:

(1)阅读《牧童》的诗歌形式和特点。

(2)分析《牧童》的诗歌特点和内涵。

(3)探讨《牧童》的主题和思想内涵。

4.案例分析:

通过传统教材和现代文化中的案例,呈现《古诗牧童》中所表达的主题,提高学生的感性和理性,让学生体会感性与理性之间的关系。

5.巩固课程:

通过诗歌背诵和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加深对《牧童》的理解和感受。

6.课后作业:

让学生自主学习,背诵《牧童》这首诗歌并完成相关的书面作业。

五、教学评估:

1.问答评估:通过提问和回答问题的方式测评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

2.小组讨论评估: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测评学生的分析和思考能力。

3.诗歌背诵评估:通过学生对《牧童》这首诗歌的背诵,测评学生对课程内容的记忆和理解能力。

六、教学资源:

1.课堂教学资料:PPT、音频、视频等。

2.课外扩展资料:图片、文章、文化材料等。

七、教学效果:

通过本教案的实施,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古诗牧童》中所表达的感性与理性的交融,加深对诗歌的了解和欣赏,提高阅读和理解能力,并培养学生爱好自然、爱护环境等积极的生活态度。

相信《古诗《八阵图》教案三篇》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幼儿园教案,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古诗八阵图教案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竹古诗教案12篇 教案课件既关系到教学步骤,也关系到教学的课程标准,每位老师都要用心的考虑自己的教案课件。教案是课堂教学的灵魂。“竹古诗教案”是由栏目小编特意为您提供的内容,本文整理了一些相关资源和链接供您参考和查阅!...
    2024-02-19 阅读全文
  • 竹古诗教案5篇 探索“竹古诗教案”让我们看到了新的世界,接下来请阅读更多。在正式上课之前,老师需要提前准备本学期的教学教案和课件,在此时开始着手准备也不算晚。一个设计优秀的课件,能够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成果。感谢您对我们的喜爱和支持,希望您能多多浏览我们的网站!...
    2023-12-20 阅读全文
  • 古诗教案大全3篇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幼儿园的老师都希望自己讲的课学生们爱听,能学习的更好,因此,老师们都会选择准备一份教案,有了教案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你知道如何去写好一份优秀的幼儿园教案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古诗教案大全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一、教学目标:1、认...
    2022-04-01 阅读全文
  • 古诗牧童教案9篇 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在开学前需要准备的东西,每个人都要计划自己的教案课件了。教材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参考资料。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深入剖析了“古诗牧童教案”的相关内容,我所提供的以下信息是我经验得出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2023-07-23 阅读全文
  • 江南古诗教案14篇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每学期开学之前,幼儿园的老师们都要为自己之后的教学做准备。因此,老师会在授课前准备好教案,教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堂环境中来。所以你在写幼儿园教案时要注意些什么呢?因此,栏目特意整理了江南古诗教案14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春日》是宋经纪学家朱熹所作,是一...
    2023-05-08 阅读全文

教案课件既关系到教学步骤,也关系到教学的课程标准,每位老师都要用心的考虑自己的教案课件。教案是课堂教学的灵魂。“竹古诗教案”是由栏目小编特意为您提供的内容,本文整理了一些相关资源和链接供您参考和查阅!...

2024-02-19 阅读全文

探索“竹古诗教案”让我们看到了新的世界,接下来请阅读更多。在正式上课之前,老师需要提前准备本学期的教学教案和课件,在此时开始着手准备也不算晚。一个设计优秀的课件,能够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成果。感谢您对我们的喜爱和支持,希望您能多多浏览我们的网站!...

2023-12-20 阅读全文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幼儿园的老师都希望自己讲的课学生们爱听,能学习的更好,因此,老师们都会选择准备一份教案,有了教案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你知道如何去写好一份优秀的幼儿园教案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古诗教案大全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一、教学目标:1、认...

2022-04-01 阅读全文

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在开学前需要准备的东西,每个人都要计划自己的教案课件了。教材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参考资料。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深入剖析了“古诗牧童教案”的相关内容,我所提供的以下信息是我经验得出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2023-07-23 阅读全文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每学期开学之前,幼儿园的老师们都要为自己之后的教学做准备。因此,老师会在授课前准备好教案,教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堂环境中来。所以你在写幼儿园教案时要注意些什么呢?因此,栏目特意整理了江南古诗教案14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春日》是宋经纪学家朱熹所作,是一...

2023-05-08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