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桃李天下课件3篇

发布时间:2024-06-07

学生们有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离不开老师辛苦准备的教案,需要大家认真编写每份教案课件。只有写好课前需要的教案课件,会让学生才能高效地掌握知识点。下面是幼儿教师教育网的编辑为您整理的“桃李天下课件”,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让您受益匪浅请分享给您的朋友们!

桃李天下课件【篇1】

桃李天下——培养千秋寒松的水源


人们常说:“桃李天下,亦可留芳万年。”这句话形容的是人们对于教育的追求和珍视,也可以理解为培养美好人才的责任与使命。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深深感受到了桃李天下的重要性和意义。在这篇文章中,我将详细、具体且生动地阐述“桃李天下”的内涵和实践,探讨如何培养千秋寒松的水源。


桃李天下可以理解为教育的范围之广,凡是接受教育的年轻一代都被称为“桃李”。而“天下”则代表了全球范围的教育事业。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传承优秀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智慧,为每一个桃李,无论他们身在何处,都提供优质、均衡、公正的教育资源。在现代社会,教育已经不再局限于教室内的课堂,而是在家庭、社会、网络等各个方面。因此,桃李天下也要求我们将教育的触角延伸到各个领域,为社会培养具有高度责任感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桃李天下强调了教育的持久性和影响力。一个好的教师或者教育者并不仅仅是传递知识,更重要的是对桃李的品性和品质进行熏陶和培养。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培养桃李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品德品质。只有通过培养千秋寒松的水源,才能保证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并为社会培养出真正的优秀人才。


要实现桃李天下的理想,教育者需要具备深厚的教育智慧和坚定的教育信念。我们要积极探索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教育模式和方法。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教育者应当善于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将传统的教育方式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提供个性化、多元化的学习环境。教育者要不断学习和提高自身的能力,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与时俱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追求教育的卓越,培养出真正具有全面发展、创新能力和领导力的桃李。


另外,家庭和社会的支持也是实现桃李天下的关键。家庭是孩子最早接触教育的地方,父母要注重培养孩子的道德情操,关心他们的学习和成长,给予他们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社会应该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和机会,为年轻一代创造更加公平的竞争环境。政府应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改善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质量。


在建设桃李天下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秉承“教育孩子,先要教育自己”的原则。教育者首先要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修养,从而更好地引导和培养学生。教育者要具备宽广的胸怀和深厚的学术功底,善于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教育者还要注重塑造学生的品质和性格,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团队协作精神。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培养出一批有理想、有道德、有智慧的千秋寒松,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小编认为,桃李天下的目标是为每一个桃李提供优质、均衡且公正的教育资源,培养具有高度责任感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实现桃李天下需要教育者具备深厚的教育智慧和坚定的教育信念,同时也需要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建设桃李天下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注重教育者自身的修养与提升,秉承“教育孩子,先要教育自己”的原则。相信通过共同的努力和配合,我们一定能够培养出一批真正的千秋寒松,为人类的进步和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桃李天下课件【篇2】

《桃李天下课件》


桃李天下课件是一款集教学资源、课程设计、多媒体展示于一体的教育软件,它旨在为教师提供全面的教学辅助工具,帮助教师打造生动、丰富、互动的课堂教学环境。


这款课件以其丰富的功能、优质的内容和友好的操作界面而广受欢迎。它汇集了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教辅书、试卷、练习题等,从而满足不同学科和年级的教学需求。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计划,灵活选择合适的资源进行教学。同时,课件还提供试题自动组卷功能,可以根据教师的要求自动生成试卷,大大减轻了教师的备课负担。


桃李天下课件提供了强大的课程设计功能,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状况,设计出符合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的教学课件。课件内的内容可以包括教学计划、教学目标、课堂活动设计、教学资源链接等。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可以事先规划好整个教学过程,提前准备好所需资源,以便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知识。


除此之外,桃李天下课件还拥有丰富多样的多媒体展示功能。教师可以在课件中插入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素材,从而使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通过多媒体展示,教学变得更加生动且有趣,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课件还支持多种互动功能,如答题器、投票、小测等,可以让学生参与进来,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习效果。


桃李天下课件的使用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种福音。对于教师来说,它不仅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课程设计功能,还省去了繁琐的手工制作课件的过程,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于学生来说,课件的多媒体展示和互动功能使得学习更加有趣和参与,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小编认为,桃李天下课件是一款功能强大、内容丰富、操作简便的教育软件。它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强大的课程设计功能和多样的多媒体展示方式,帮助教师打造生动、丰富、互动的课堂教学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相信有了桃李天下课件的辅助,教师和学生的教学和学习将更加高效和有效。

桃李天下课件【篇3】

《桃李天下课件》是一种用于教学的电子文稿,它是在数字化时代应运而生的教学工具。它以其高清晰度、多媒体丰富性和交互性强的特点,正在逐渐取代传统纸质课件,成为教育界的新宠。本文将详细介绍《桃李天下课件》的定义、特点、优势以及如何利用它来提高教学效果。


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桃李天下课件》的定义。它是指利用电子设备和软件制作的一种教学工具,其中包含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元素,可以用于教师教学、学生学习以及互动交流。它的制作过程通常包括选择主题、编写内容、插入媒体、设置动画效果等步骤,并可以通过电子设备进行展示。


让我们来看看《桃李天下课件》的特点。第一个特点是高清晰度。与传统纸质课件相比,它的分辨率更高,图文可以更清晰地展示,从而更好地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第二个特点是多媒体丰富性。它可以插入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元素,可以通过图像、声音和动画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的效果。第三个特点是交互性强。它可以设置问答环节、互动游戏等功能,可以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激发学生思考和参与。


接着,我们来探讨一下《桃李天下课件》的优势。它可以让教学内容更生动。通过插入丰富的多媒体元素,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它可以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可以事先准备好课件,在课堂上直接进行展示,不再需要手写或手绘,大大节省了教学时间。同时,学生也可以在任何时候复习和巩固所学内容,提高了学习的效果。它可以提供教学反馈。通过设置问答环节,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的掌握程度进行评估和反馈,进而调整教学策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我们来谈谈如何利用《桃李天下课件》来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元素来生动展示教学内容,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教师可以设置互动环节,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欲望。教师可以利用课件提供的问答功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和精细化指导。教师还可以将课件与其他教学资源相结合,如教辅材料、网上资源等,提供更全面的学习支持。


《桃李天下课件》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工具,具有高清晰度、多媒体丰富性和交互性强的特点,正在被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通过利用它的特点和优势,我们可以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进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相信在不久的未来,《桃李天下课件》将成为教学的主流,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yJS21.com更多精选幼师资料阅读

李清照课件


宜未雨绸而缪,毋临竭而掘井。在幼儿教育工作中,我们都有会准备一写需要用到资料。资料通常是指书籍、报刊、图表、图片等。资料可以作为参考给我们一些学习工作灵感。那么,你知道有哪些常见幼师资料吗?因此,栏目特意整理了李清照课件,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李清照课件 篇1

1、新课导入(与整体感知融于一体则可):

(语文课代表上课前到我办公室拿东西)……

同学们:北宋词人周邦彦在其词中无意间写了一句:“一剪梅花万样娇”,于是“一剪梅”这个颇具人间风情的词牌名因此而诞生。后世众多的文人墨客面对这“同一剪梅花”各自吟诵出了风情万种的不同词作,各具特色、各有千秋。而其中最为脍炙人口、感人肺腑者,莫过于李清照笔下的“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那么究竟正为少妇的易安心中有一抹怎样的惆怅下了眉头却又上了心头,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一起学习李清照的词作《一剪梅》。

2、作者介绍:

学其诗,就得知其人!(下面我们简单了解一下作者的基本情况)李清照,大家并不陌生,(生于1084-卒于1155年以后,具体年月史料缺乏,难以确考),她自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由于当时豪放词派大家辛弃疾字幼安,也是济南人,人们共称他们为“济南二安”。她贤惠多才,十八岁嫁于金石家赵明诚为妻,夫妇感情深厚。然而,“自古红颜多薄命”,北宋灭亡后,赵明诚因病去世,她颠沛流离于江南,在孤寂中度过晚年。由于身世及时代变化的缘由,她前期词多写闺情相思,后期词融入家国之恨与身世之感,风格顿变。她兼擅小令和慢词,往往能别出心裁,以经过提炼的口语表达其独特真切的感受,形成辛弃疾所称道的“易安体”。她的词集名称是《漱玉词》。她还写有《金石录后序》和《论词》等散文。

3、整体感知:李清照是:历北宋晚期而经南宋初期的女词人,她也是中国古典文学史上成就最高的女词人,同时也是所有文人中最有性情的词人之一。为什么这样说呢?中国古代的学者都极力推崇用诗歌来言志抒情、吟咏性情,所以用性情来写诗的诗人,一般都是好的诗人、受人同情尊敬的诗人。举个大家都不陌生的例子,比如南唐后主李煜,即就是像这样的亡国之君、酒色孱弱之身,他的词作也被后人大力赞赏,吟咏不绝!那么,对于咱们的李清照呢,就更是如此了。所以学习易安词,就必须明白,易安其人她是一个性情中人。

那么对于作者的介绍,咱们到此为止。下面我们来看教材,掌握一些基础知识。

4、《一剪梅》是词牌名,得名于周邦彦词中的“一剪梅花万样娇”,它的另一个名字是《腊梅香》。其词体特点是,双调六十字,前后阕句句用平韵,一韵到底。八个四字句一般都用对仗。一般以书写爱恨离愁为主要内容。本词就是以表达相思之情为题材的一首“婉约中调”。

5、我们再看词中的一些字词,注意一下它们的读音和意义:

红藕:荷花的别称。

香残:这里指荷花的香味已经快要消散了。

玉簟:(dian)光洁似玉的竹席,席子的美称,簟的本义是竹席。

罗裳:(chang)丝织的下衣、摆裙。

兰舟:木兰树做的船,船的美称。

锦书:前秦人窦滔的妻子苏惠思念丈夫,就用锦织成回文诗赠给他。后来便称夫妻间的书信为“锦书”或“锦字书”。这是作者用的一个典故。

雁字回时:是指大雁排成人字或者一字的形状飞行,称作雁字。雁字回时就是说大雁排成一行往回飞。

6、听朗读:好!在理解了基本字词的基础上我们来听一段朗读录音,从整体上感受一下本诗的内容。老师范读、提点学生自主读、大家一起读,适时点拨!再听邓丽君音乐进入情境,顺理成章进行诗意的讲解……

7、正文讲解:

同学们,宋词是中国古典美学的象征之一,人们在评价词这种文体的时候,以有意境为最高的标准。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本词的意境。

这首词是作者在丈夫出行在外,寂寞难耐之际写下的性情之作。我们看“红藕香残玉簟秋”

作者说:荷花已经凋谢,它的香味也点点离散,那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秋凉。这首句便清秀不凡,作者着一“秋字”而境界全出,为什么这样说呢?诗人刘禹锡有一句诗说“自古逢秋悲寂寥”,显然秋天是四季中最为悲凉的岁月,这里用一个秋字,不仅点明了节气时间,而且指出了就是这样一个萧瑟之秋引起了作者的离情别绪,渲染了环境气氛,对作者的孤独闲愁起了衬托作用,如“红藕香残”,虽然是写秋来了荷花凋谢,其实,也含有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之意;“玉簟秋”,虽然是暑退秋来,竹席也凉了,其实,也含有“人去席冷”之意。如此,首句便先声夺人,写凄凉而不见一“凄凉”字,含蓄委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同时也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即就是“凄凉哀愁”。

作者面对这样一个荷残席冷、万物萧瑟的景象,就免不了要触景生情,其思夫之情必然更加萦绕胸怀,内心之苦是不言而喻的。一般,当人们经受愁苦的折磨的时候,总是要想办法排遣一下的,这是人之常情。李清照也不例外。她究竟想如何来消除这愁闷呢?此刻,她不是借酒消愁,也不是垂泪啼哭,而是借游览以遣闷,于是她就自然而然的。

“轻轻解下罗裳,独自登上兰舟……”然而,曾经是和心上人双双泛舟,今天却独自拨桨击水,于是眼前的情景,只能勾引起往事,并不能排遣郁闷。不过,李清照毕竟跟一般的女性不同,她不把自己的这种愁苦归咎于对方的离别,反而设想对方也会思念着自己的。所以,她紧接着写道: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我们想,作者在雁字飞回之际,不见锦书,只好系舟归来,“无言独上西楼”,然而“月光如此皎洁美好,却只能独倚栏杆”,眼前有景赏不得,她所能做的就只有独自发愁。那么究竟是怎样一个“愁”字呢?作者说: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这里的“花自飘零水自流”又是一处绝笔。我们想,作者为什么在写“闲愁”之前,凭空来一句“花自飘零水自流”呢?这其实就是周杰伦《菊花台》中唱的“花落人断肠”、刘禹锡诗中的“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李煜词中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写是为了承上启下,用自然界没有情感体验的落花流水来衬托、暗示作者心中的“闲愁”,因而“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之感,油然自作者心头升起。

那么,李清照的“闲愁”究竟达到了什么程度呢?下面三句就作了回答: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就是说,这种相思之情是没法排遣的,皱着的眉头方才舒展,心头又开始烦乱。这“是离愁”,他——剪不断,理还乱,它,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这确实是一句完美的收尾,其流连哀思,一唱三叹,令人回味不已。

写景抒情线索分析:(板书部分)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先是站在室内,看到了窗外的红藕香残,视线触及凉席,顿生愁情;于是为了排遣愁情,她又去泛舟游玩,笔锋一转,转而写起了室外所见所感;然而流水落花总无情,作者终于还是没能摆脱一个“愁”字,其辗转反侧、寤寐思服的形象跃然而出。

8、作者情感分析:

很明显,作者主要给我们展示了一种哀愁之情,那么除此之外还有没有第二种情感?我们看“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作者如此肯定地说“只有一种相思”,必然有“两处闲愁”,可见易安和丈夫赵明诚之间是心心相印的,她很肯定丈夫也在因为见不到自己而发愁,这是不是一种面对男女之情的“自信”呢?显然是。那么换句话说,假设如果是“一种相思,一处闲愁”的话,那么就是单相思了,由此可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妙味所在。

另外,词中还透露出处了合情合理的一个事实,是什么呢?在我看来,这个事实就是“他们两人是相当恩爱的”,试想,如果他们两个天天呆在一起吵架,那么分开之后肯定不会“明月千里寄相思”的,说不定赵明诚出去就到秦楼楚馆里搞外遇了,李清照也会偷偷乐道:杀千刀的,终于走了。正是由于爱得深沉,才会有“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缠绵悱恻。

9、手法分析:

(板书)同学们,短短六十个汉字,却写出了如此丰富的意蕴,不用一些特殊的手法是不会有如此效果的。我们看作者在词中都运用了那些艺术手法。

首先是首句的含蓄,再其次是云中谁寄锦书来一句的倒装,第三是花自飘零水自流的映衬,第四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才上眉头却下心头”的对偶。最后,我们可以看出,古人说席子时不说席子,而说玉簟;说小船时不说小船,而是说兰舟。这是把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物陌生化,来营造诗词所具有的特殊意境。

作业布置:

同学们,学习和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态度是需要掌握一些基本方法的,那老师这里就介绍给大家两种基本的方法:抓关键词法(可以是关键动、形容词等如“独”字等);和意象分析法;解释过程略。那么老师留给大家两个作业,一是分析此词中的关键形容词谈谈你对词中作者情感的体会;二是找出词中的基本意象,分析他们所表达的情感内涵或者它们都有什么象征意义!各写文章不少于200字!

李清照课件 篇2

一、导语设计:“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因为有诗仙、诗圣、诗鬼、诗豪等一大批杰出诗人的存在,诗歌到了唐朝已发展到了颠峰阶段,于是,宋代文人另辟蹊径,发展并完善了词这一文学样式,使它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又一颗璀璨的明珠。提到宋词,人们就会想到一名杰出的女性,她的出现,给森然的中国历史带来了几多水气,几多温馨,它就是被认为是婉约派词的正宗,提出“词别是一家”主张的南宋女词人----李清照。

二、知人论世

通过提问,让学生自己述说他们所熟悉的李清照,包括生平及有关她的故事,然后教师小结

明确:

1、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济南人(今山东)人。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侵后,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时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李词工于造语,善于创意出新。擅用白描,创立了雅而不难、易而不俗,生活气息浓郁的“易安体”。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后人对她的评价:“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前此太白,故称词家三李”。

“清照已一妇人,而词格乃抗轶周柳,虽篇轶无多,固不能不宝而存之,为词家一大宗矣”

2、这首词在黄升《花庵词选》中题作“别愁”,是赵明诚出外求学后,李清照抒写她思念丈夫的心情的。伊世珍《琅寰记》说;“易安结缡末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

三、品味音韵美

1、请一学生朗读,教师进行诵读指导

明确:《一剪梅》是双调,每段有四个乐句,每句四拍,形式上与七律相近,节奏整齐。所不同的是,它的双数句被分解成两小句,每小句四字。这两小句有时意思直贯而下,如“轻解罗裳,独上兰舟”、“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有时意思或相仿或并列,如“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甚至可用叠韵,如“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读前一种四字句,两句间停顿要短一些;读后一种四字句,两句间停顿稍长,以造成悬念,突出下句内容的重要性。从整首词来看,单数句应读得缓慢、悠长,双数句可以读得轻快短促,这就有了对比。

2、教师范读

3、全班齐读、二重读

通过朗读,整体感知词的思想内涵,品味词的音韵美。问题设计:同学们声情并茂的朗读,让老师体味到了一种回环往复的音韵之美,这纯粹是因为你们读得好的原因吗?(明确:音韵美的形成一是因为本词的押韵,一韵到底并且都押平声韵,造成舒缓委婉的艺术效果;二是因为词人擅用对仗,使节奏明快、和谐、上口。

四、赏析意境美

1、《白雨斋词话》中说:“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云:‘红藕香残玉簟秋’,精秀绝伦,真不食人间烟火者”,你能说出它好在哪里吗?

引导学生从词的主旨和意境角度分析,明确:“红藕香残是以点带面的写法,点明了时节,透露出秋景的冷落、萧条,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对作者的孤独闲愁起了衬托作用。如果说“红藕香残”是从客观景物(视觉、嗅觉)来表现秋的到来,那么“玉簟秋”就是通过作者的主观感受(触觉)来表达秋的到来,一句话,把客观和主观,景和情都融化在一起了。

2、“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是作者在孤寂中所想到的排遣寂寞的方法,她排遣掉寂寞了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引导学生揣摩关键字,明确:从一个“独”字可看出,词人想借泛舟来消愁,结果是“举杯消愁愁更愁”啊。过去和夫君一起双双击楫,充满诗情画意,今天却独自击楫,眼前的情景,只能勾引起往事,怎能排遣得了愁呢?“独”字是“背面敷粉”的写法,其实她想说的是:如果丈夫在家,夫妻一起去划船该多快乐啊。

3、为了稍减闲愁,词人又臆想鸿雁能传书信,哪位同学能描述一下“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这句词是一幅怎样的优美意境呢?

引导学生运用联想法,明确:当空中大雁飞回来时,谁托它捎来书信?我正在明月照满的西楼上盼望着呢。雁传书信,故可暂得安慰,但不可能消除的是一份什么情感呢?是词人的相思之情啊,“月满西楼”不正是“西楼望月几回圆”吗?

4、通过比较阅读,领略词人在“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中所表露的旖旎、纯洁、心心相印的爱情。

比较鉴赏:“原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曹植《七哀》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复返”——《行行重行行》

明确:旧时文人所描述的思妇诗中,大多表述的是单纯思夫或怨其不返的情结,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却直接点明了夫妻的两相恩爱。他俩同样互相思念着,也同样因离别而苦恼着。这种独特的构思体现了李清照对赵明诚的无限钟情和充分信任,体现了她开朗的性格,善于为对方着想,与一般妇女的狭隘心胸不同。

5、名句赏析:“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明确:词的主旨句的落实。词人对愁的描写极其形象。人在愁苦中总是皱着眉头,愁眉苦脸的,词人正是抓住这一点才写出“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两句,使人若见其眉头刚舒展又紧蹙的样子,从而体会到她内心的绵绵痛苦。“才……,却……”句式表现愁运动之速,而愁从可见的眉间藏到心头,更使人领略到女词人的万千愁绪,给人以无止境的遐想。

五、背诵全词,比较鉴赏李清照写愁的名句,小结李清照词的语言特色和艺术风格。

比较鉴赏:

1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声声慢》

2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醉花阴》

3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凤凰台上忆吹箫》

明确:语言特色(清丽典雅)

艺术风格(深婉细腻)

六、课堂训练

1、对这首词的理解,不全恰当的一项是:( )

A上片首句通过视觉、触觉的感受,点明时间已进入深秋,接下两句写词人轻轻解开丝罗的裙衣,小心登舟的情态。

B“云中”三句是说,当空中大雁飞回来时,谁托它捎来书信?我正在明月照满的西楼上盼望着呢。

C下片前三句的意思是说,自己与丈夫分居两地,“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直接点明了夫妻的两相恩爱,充分体现了李清照对赵明诚的无限钟情和充分信任。

D“此情”三句的意思是说,这种相思之情,如同“花自飘零水自流”一样,是没有办法可以消除的。

2、对这首词的分析,不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写词人思念其丈夫赵明诚,下片写离愁无法排遣。

B上片写相思,虽无一字道出,却句句包孕,极为含蓄。

C“云中”句虽是词人的主观臆想,却表达了对丈夫的深切怀念。

D后三句新颖别致,以浅近朴实的语言,生动地写出了感情的不可遏止。

七、播放歌曲《月满西楼》,在歌手安雯的深情演绎中使学生进一步领略李清照词所创设的优美意境,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八、布置作业:课外延伸阅读语文读本上李清照的豪放词《渔家傲﹒记梦》

九、板书设计:

一剪梅

李清照

赏:品:

音韵美藕残簟秋花飘水流语言:清丽典雅

意境美上寂寞生风格:深婉细腻

兰舟闲愁

盼下

锦书眉头

望上

团圆心头

相思

李清照课件 篇3

导语:李清照《一剪梅》不经意地道出自己滞后的节令意识,实是写出了她自夫君走后,神不守舍,对环境变化浑然无觉的情形,《一剪梅》以其清新的格调,女性特有的沉挚情感,丝毫“不落俗套”的表现方式,给人以美的享受,是一首工致精巧的别情词作。以下就是小编为大家提供的《一剪梅》的教案,希望对你们帮助。

教学目的:

 1、体会李清照词婉约 细腻的艺术风格。

2、体会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的特点。

3、培养学生再造意境的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感受鉴赏座品的意象美、意境美、韵律美、音乐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有这样一位女词人,她曾有过“误入藕花深处”、“惊起一滩鸥鹭”的天真烂漫情怀;也曾吟咏“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中因相思而憔悴的面影;以至于晚年独处时“寻寻觅觅冷冷清清”的无尽凄楚,又或是“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巾帼豪情。如今细数,皆历历在目,那么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走近她,走进易安那细腻清丽的情感世界。

二、预习检测,疏通词意

1、作者介绍

2、通读词意

预设

作者介绍

李清照(1084年—1155年),号易安居士,汉族,齐州章丘(今山东章丘)人。宋代(两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此词作于词人与丈夫赵明诚离别之后,寄寓着作者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

题解:

一剪梅,词牌名,又名《腊梅香》,得名于周邦彦词中的“一剪梅花万样娇”。词牌格式,双调六十字,前后阕句句用平韵,一韵到底,八个四字句一般都用对仗。

预设:

通读词意:(学生根据课下注释及补注口头翻译本首词。) 补注

①玉簟(diàn)秋:意谓时至深秋,精美的竹席已嫌清冷。 ②兰舟:《述异记》卷下谓:木质坚硬而有香味的木兰树是制作舟船的好材料,诗家遂以木兰舟或兰舟为舟之美称。一说“兰舟”特指睡眠的床榻。

③锦书:对书信的一种美称。《晋书·窦滔妻苏氏传》云:苏蕙织锦为回文旋图诗,以赠其被徙流沙的丈夫窦滔。这种用锦织成的字称锦字,又称锦书。

三、诵读品味,把握基调

诵读节奏: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诵读指导:

四、作品赏析、字斟句酌

1、理清脉络,凸显结构

预设:

红藕香残玉簟秋,(勾勒环境)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叙写情事)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神驰遐思)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借景抒情)

李清照课件 篇4

引言:《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一剪梅》作于词人与丈夫赵明诚离别之后,寄寓着作者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反映出初婚少妇沉溺于思念之海中的纯洁心灵。下面是小编提供的一份李清照《一剪梅》的教案,欢迎阅读和借鉴!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培养学生诗词鉴赏能力,把握李清照词深婉细腻的艺术风格 过程与方法:采用诵读法,自主探究法来品味词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学生审美情趣,让学生从美文中获得美感。 教学重点:解读文句,分析意境,把握李清照词的艺术风格

教学难点:词中意境的把握品味,及对作者的理解。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二、诵读指导:

指导呤诵并背诵全词。

1.听朗诵,体会词的基调。

2.请一学生朗读,教师进行诵读指导

明确:把握节奏。《一剪梅》是双调,每段有四个乐句,每句四拍,形式上与七律相近,节奏整齐。所不同的是,它的双数句被分解成两小句,每小句四字。这两小句有时意思直贯而下,如“轻解罗裳,独上兰舟”、“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有时意思或相仿或并列,如“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甚至可用叠韵,如“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读前一种四字句,两句间停顿要短一些;读后一种四字句,两句间停顿稍长,以造成悬念,突出下句内容的重要性。从整首词来看,单数句应读得缓慢、悠长,双数句可以读得轻快短促,这就有了对比。

3.全班齐读

通过朗读,整体感知词的思想内涵,品味词的音韵美。

问题设计:同学们声情并茂的'朗读,让老师体味到了一种回环往复的音韵之美。是什么原因让我们体会到了这种美?

明确:音韵美的形成,一是因为本词的押韵,一韵到底并且都押平声韵,造成舒缓委婉的艺术效果;二是因为词人擅用对仗,使节奏明快、和谐、上口。

三、品评鉴赏

1、整体感知:概括词的上下两片所写的内容。

2、本词写的是哪一季节的景物,其中有没有明确点明时令的词句?

明确:秋,初秋的景物;“残”,可解为残留意;“秋”,非为秋天,而为

凉意。“花自飘零”,为秋景;“轻解罗裳”,乃为着秋装。

注意:“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是为秋景,但在本词中属虚写,乃是作者

想象之景,故不为证据。

3、本词写了件什么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在初秋的一个中午,“我”独自一人为排解忧愁而去泛舟,在这之中

的所见所感,孤独、秋闷之情。

4、作者如何表现自己的这种感情?

明确:(1)、间接抒情——借用景物营造气氛,烘托人物内心情感。

(2)、直抒胸臆——直接抒发自己的相思、闲愁。

5、精彩词句赏析,品读意境美

步骤:由学生自找自赏,教师补充。

(1)《白雨斋词话》中说:“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云:‘红藕香残玉簟秋’,精秀绝伦,真不食人间烟火者”,你能说出它好在哪里吗?(引导学生从词的主旨和意境角度分析)

明确: “红藕香残是以点带面的写法,点明了时节,透露出秋景的冷落、萧条,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对作者的孤独闲愁起了衬托作用。如果说“红藕香残”是从客观景物(视觉、嗅觉)来表现秋的到来,那么“玉簟秋”就是通过作者的主观感受(触觉)来表达秋的到来,一句话,把客观和主观,景和情都融化在一起了。

(2)“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是作者在孤寂中所想到的排遣寂寞的方法,她排遣掉寂寞了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引导学生揣摩关键字)

明确:从一个“独”字可看出,词人想借泛舟来消愁,结果是“举杯消愁愁更愁”啊。过去和夫君一起双双击楫,充满诗情画意,今天却独自击楫,眼前的情景,只能勾引起往事,怎能排遣得了愁呢?“独”字是“背面敷粉”的写法,其实她想说的是:如果丈夫在家,夫妻一起去划船该多快乐啊。

“兰舟”情结。(梁元帝《采莲赋》)

(3)为了稍减闲愁,词人又臆想鸿雁能传书信,哪位同学能描述一下“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这句词是一幅怎样的优美意境呢? (引导学生运用联想法)

教学总结:

自”字的魅力

——由“花自飘零水自流”说起

这堂课流程比较完整,生成的东西也很多,比我预期的结果要好,很可能是因为学生听过《一剪梅》这首词的流行歌曲版,比较熟悉歌词。如果一定要说自己的功劳的话,就在于点拨恰到好处;这堂的不足之处在于,时间太短,有些地方(如对词中“红藕香残”“月满西楼”等意象)没能充分展开。

下课以后,我仍觉得意犹未尽,放下电脑,打开书,重读了这首词,又回顾了学生的发言。学生一眼就喜欢上了“花自飘零水自流”这句话给我的印象很深,除了整首词的意境很美之外,我也很喜欢这一句。为什么会这样呢?

我在办公室来回走了几步,打开门和窗,觉得整个楼道空荡荡的,整座教学楼空荡荡的,好像只有我一个人占据整个教学楼。思及此,灵光一现,“自”字让我心头一动,从脑海中飘然而出。于是我写下如下文字。

“一切景语皆情语”“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 ,“花自飘零水自流”这句话的魅力不仅在于“飘零”,更在于两个“自”字。花随水流,本来是自然现象,“飘零”二字融愁情入自然之景,两个“自”字更加明晰和深化了愁情。“花之飘零”与“水之流动”似乎两不相干,实则彼此一体,无法分开。两个“自”字拉开了花和水的距离,即景抒情,又兼比兴,和“一种相思,两处乡愁”具有相同的结构,意蕴可互相生发。分离之苦,如同无形的上帝,亚当夏娃本应互相扶持,共同消解上帝的惩罚,而事实是,李清照和赵明诚人在两地,各自漂泊,唯有分流水落花于两方以喻相思之苦。“自”字有孤独之情,有分离之意,这大概就是它的魅力所在。

李清照课件 篇5

引言:《一剪梅》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所写,寄寓着作者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的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提《一剪梅》公开课教案,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把握李清照作品清理典雅的艺术风格

过程与方法 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情感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解读文句,品味意境,把握李清照作品的艺术风格,学会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难点 作品艺术风格的把握 学会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教学过程

一 课前反馈(3分钟)

二、导语设计(2分钟):

从今人对李清照的评价入手导入新课

“在我国词坛有一位传奇女子,她把三分泪水、七分才气凝结成篇篇妙语华章,她就是千古才女李易安,万古愁心李清照”

让学生回忆接触过的李清照的作品,介绍自己所熟悉的李清照的生平及故事,教师小结(见背投),引出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明确李清照的诗词内容。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40分钟)

1. 听视频朗诵《一剪梅》,同时有感情的朗诵全词,找出体现作者心理状态的字眼以及主旨句。

明确:“闲愁”二字最能体现作者心情,是全词的词眼,主旨句为“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2.词人的丈夫新婚后不久就外出求学后,李清照填词《一剪梅》送给丈夫。古来抒写愁绪的诗句有很多,如李白的“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等。而李清照写愁却不落前人窠臼,那么她笔下的“愁”有何独特之处呢?下面我们就来认真研读作品。

3.齐读这首词,提问:词的上下两阕分别侧重写什么?全词抒发词人什么感情?

明确:上阕写人物行动,下阕侧重抒情,全词抒发作者的寂寞相思之情。

4.自由讨论,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词句并作简要分析之后教师作小结。各句的分析总结大体围绕以下方面进行:

(1).首句“红藕香残玉簟秋”交代了时令即秋季,那么作者是从那几个角度入手写秋景秋意,渲染环境的呢?

明确:视觉、嗅觉、触觉。

作者从多个角度入手描写秋意的冷落萧条,不仅刻画了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词人情怀。花开花落,既是自然现象,又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凉,既是肌肤触觉,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作品首句就显示了这首词的环境气氛和感情色彩。

(2).“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是作者排遣寂寞的方式,但寂寞排遣得了吗?从哪个词语可以看出来?

明确:从“独”字可以看出词人借泛舟来消愁,而过去有夫君相伴,现在却是独自一人,眼前的一切只能勾起对往事的怀念,怎能排遣得了“愁”呢?

(3).研读“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句。

提问:这句词按照逻辑顺序应怎样排列?

明确:应是“月满时,上西楼,望云中,见回雁,思谁寄锦书来”。

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体会这句词的优美意境。

词句中的“谁”显然是指自己的丈夫赵明诚,可以想见,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所以遥望云空,产生鸿雁传书的遐想。但是明月自满,人却未圆,雁子空回,锦书全无,所以有“谁寄”之叹,实际是无人寄书,心中愁绪平添一层。

5.研读下阕。这部分词人直抒胸臆,按捺不住的愁绪尽显于字里行间。

(1).品味“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句。

提问:何谓“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从中我们能看到女词人与丈夫之间什么样的爱情?

明确:此句是说身在异地的丈夫和自己怀有一样的相思之情,直接点明了夫妻二人的两相恩爱,足见双方情爱之笃以及彼此信任之深。

(2).“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句是词的主旨句,在写愁绪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这句词赋予愁绪以运动之感,使人仿佛看见词人眉头的若舒若蹙,而愁从眉间藏到心间,更使人领略到词人的万千愁绪,引发无限的遐想。

(四).诵读并背诵全词。对比赏析《一剪梅》与《声声慢》,小结李清照词作的语言风格和艺术特色。

总结:清新典雅,温婉细腻,婉约词的代表,世人称之为“易安体”。

(五).欣赏歌曲《月满西楼》的`flash,加强审美印象。

布置作业:

搜集李清照的有关作品,进一步体会“易安体”的艺术风格。

教学总结:

自”字的魅力

——由“花自飘零水自流”说起

这堂课流程比较完整,生成的东西也很多,比我预期的结果要好,很可能是因为学生听过《一剪梅》这首词的流行歌曲版,比较熟悉歌词。如果一定要说自己的功劳的话,就在于点拨恰到好处;这堂的不足之处在于,时间太短,有些地方(如对词中“红藕香残”“月满西楼”等意象)没能充分展开。

下课以后,我仍觉得意犹未尽,放下电脑,打开书,重读了这首词,又回顾了学生的发言。学生一眼就喜欢上了“花自飘零水自流”这句话给我的印象很深,除了整首词的意境很美之外,我也很喜欢这一句。为什么会这样呢?

我在办公室来回走了几步,打开门和窗,觉得整个楼道空荡荡的,整座教学楼空荡荡的,好像只有我一个人占据整个教学楼。思及此,灵光一现,“自”字让我心头一动,从脑海中飘然而出。于是我写下如下文字。

“一切景语皆情语”“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花自飘零水自流”这句话的魅力不仅在于“飘零”,更在于两个“自”字。花随水流,本来是自然现象,“飘零”二字融愁情入自然之景,两个“自”字更加明晰和深化了愁情。“花之飘零”与“水之流动”似乎两不相干,实则彼此一体,无法分开。两个“自”字拉开了花和水的距离,即景抒情,又兼比兴,和“一种相思,两处乡愁”具有相同的结构,意蕴可互相生发。分离之苦,如同无形的上帝,亚当夏娃本应互相扶持,共同消解上帝的惩罚,而事实是,李清照和赵明诚人在两地,各自漂泊,唯有分流水落花于两方以喻相思之苦。“自”字有孤独之情,有分离之意,这大概就是它的魅力所在。

李清照课件 篇6

㈠学习上阕: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1.“红藕”“玉簟”不仅表明秋天已至,进一步发掘,它的深刻意蕴是什么呢?

红藕香残:以点代面。荷花既已凋谢,其他草木之花就更难见到。点明了时节,透露出秋景的冷落、萧条,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季节的变迁,还会使女词人产生丈夫离家日久的感觉使她觉得孤单寂寞。秋天来了荷花凋谢,其实也含有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之意。

玉簟秋:暑退秋来,竹席也凉了,不止是说天气变凉,其实,也含有“人去席冷”之意,跟她独守空房关系倒更为密切,衬托出词人冷清与孤寂。

如果说“红藕香残”是从客观景物(视觉、嗅觉)来表现秋的到来,那么“玉簟秋”就是通过词人的主观感受(触觉)来表达秋的到来。

这样一句话,把客观和主观,景和情都融化在一起了。

2.“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是作者在孤寂中所想到的排遣寂寞的方法,她排遣掉寂寞吗?

独:为了排遣心中的冷漠孤寂,我换上秋装,独自荡舟水上。一个“独”字用的好,一个人的世界,牵挂的是远方。在孤寂中所想到的排遣寂寞的方法――背面敷粉的写法,其正面意思是,如果丈夫在家,夫妻一起去划船该多好啊!

过去和夫君双双泛舟,充满诗情画意,今天独自击楫,眼前的情景只能勾起往事,怎能排遣得了呢?

3.“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是一个倒装句,其意味是什么?

顺序:月满时――上西楼――望云中――见回雁――思及谁寄锦书来

谁――赵明诚

明月自满,人却未圆;雁字空回,锦书无有;无边的月色正如无尽的相思。

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遂从遥望云空引出雁足传书的遐想,不管白日月夜,无论舟上楼中,萦绕于词人心头。

4.上阕小结:写女诗人的独居生活。

㈡学习下阕: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1.“花自飘零水自流”蕴含的意义是什么?

写眼前之景,花落水流,与“红藕香残”、“独上兰舟”相拍合。花飘水流,是物的自在之态,女词人见此景象,极为伤怀,但花和水却不理会她的情怀,依旧不停地飘落,不停地流逝。其所象喻的人生、年华、爱情、离别――与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有异曲同工之处。

2.通过这句你是如何领略词人“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中所表露的旖旎、纯洁、心心相印的爱情的?

人居两地,情发一心。写自己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由己身推及到对方,深知这种相思与闲愁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的,足见两心相印。

3.名句赏析:“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两句表现了李清照特有的语言风格:用平常的字眼表现新奇的意境。“眉头”是人的感情外露的地方,是别人看得见的,而藏在“心头”的感情别人却看不见。按常理来说,愁锁眉间和愁情在心是完全一致的,惟其在心,发而为形,才有愁锁眉间之态。范仲淹的《御街行》就有这样的句子:“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取意即如此。李清照虽是化用此句,却化得出奇,把愁说成一种能运动的有形之物,更为出奇的是它的运动方式。按说,愁果真能运动的话,其方向应当是由内而外,达成一致,但女词人却将这本属一致的东西说成此长彼消的东西,将由内到外的运动说成由外到内的运动。

4.句式“才――却――”的运用有什么妙处?

用“才……却……”这种句式表现它运动之速。如此造语不仅使人感到耳目一新,而且从这一“下”一“上”之中还可以领略到女词人的万千种愁绪,给人以无止境的遐想。

5.下阕小结:以抒情为主,抒发了女词人寂寞特点:

㈢全词总结:

红藕香残玉簟秋,→勾勒环境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叙写情事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神驰遐思

花自飘零水自流,→借景抒情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直抒胸臆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上片主要写女词人的独居生活,下片由以抒情为主,全词主要抒写作者的寂寞相思之情。这首词的特点:

所表现的爱情是旖旎的、纯洁的、心心相印的,和一般的单纯思夫或怨其不返,大异其趣;

大胆歌颂自己的爱情,象蜜甜、象水清,磊落大方;

浅俗清新,明白如话,也多用偶句,琅琅上口,声韵和谐。相思之情。

刷子李课件


正常情况下,教师在开始上课之前都会准备好教案和课件。因此,老师们会精心设计每一份教案和课件的重点和难点。深入挖掘教学资源对于编写好教案课件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那么,如何才能写好一份教案课件呢?为了满足您的需求,我们整理了名为“刷子李课件”的内容,希望您能持续关注我们的网站,以获取更多与此话题相关的信息!

刷子李课件(篇1)

一、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读读记记“师傅、刷浆、包袱、透亮、清爽、搜索、威严、露馅儿、发怔、发傻、半信半疑”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一位普通的手艺人高超的技艺和风度。

3.练习复述课文。

二、教学重点:

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作者抓住细节描述人物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

练习复述课文。

四、教学准备:

1.教师了解冯骥才和《俗世奇人》,搜集相关资料,带给同类文章《泥人张》《快手刘》等。

2.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同时阅读人物描述出色的文章,积累优美词句及写作方法。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这天,我们将结识一位手艺人,他就是――《刷子李》。[板书课题]

2.解题:怎样叫刷子李呢?(姓李,专干粉刷这一行)

3.简单介绍作者冯骥才及本文来源。

本文选自《俗世奇人》,其中所述之事,多以清末民国初年天津卫市井生活为背景;天津卫,天津的旧称,“卫”是明朝的军事建制。冯骥才偏爱写“俗世奇人”,自有他的道理:“码头上的人,不强活不成,一强就生出各样空前绝后的人物。”如刷子李、泥人张等。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

(1)读通读顺,自己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

(2)画记生字、新词,不明白的地方进行圈点批画。

(3)找出文中自己感兴趣的方言,多读几遍,谈谈自己的理解。

2.学生独立自学。

3.全班交流。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学生评价。(读准字音,读正确、流畅)

(2)黑板出示词语,指名认读。师傅、刷浆、包袱、透亮、清爽、搜索、威严、露馅儿、发怔、发傻、半信半疑。

(3)交流难写字的字形如何记忆。

(4)词语理解。

(5)理解练读有特色的天津方言:“任吗甭放”“赛升天一般美”“未准”。

4.再读课文,初识“刷子李”。

引导学生提问:

(1)这篇文章主要写什么?

(2)要读懂本文,你会设计一些怎样的问题来帮忙同学?

(引导学生围绕中心提问,作为自学要求。如:从哪些地方看出刷子李技艺高超?)

5.教师归类补充“自学要求”。

(1)“刷子李”的技艺高超表此刻哪些地方?“奇”在哪儿?

(2)找出精彩语句,读一读,谈谈自己的体会。

(三)结合词句,精读课文

1.上节课师生共同提出的自学要求:“刷子李”的技艺高超表此刻哪些地方?找出精彩语句,读一读,谈谈自己的体会。

2.阅读课文,勾画圈点做批注,老师巡视,发现问题,点拨指导。

3.交流自学心得。

刷子李的技艺高超,也就是他的“奇”表此刻哪些地方?着装奇、规矩奇、技艺奇。

4.你觉得从哪段最能看出他技艺的奇?(6段)

(1)生精读此段,边读边找,看看哪些语句能表现他的奇?

①动作奇:悠然摆来悠然摆去(哪儿是在刷墙?是在干脏活?分明是在跳舞。)让生读,读出悠然的韵味。全班齐读感受。

②声音奇:清脆、啪啪。(这简直是在演奏)

③颜色奇:匀匀实实,透亮清爽(厚薄均匀,不稠不稀,不拖泥带水)。

(2)作者是用什么感情来写的呢?用赞叹的语气读此段。

5.刷子李不仅仅技艺奇,他的着装、规矩也更是奇,从哪看出来?

(1)“黑衣黑裤”“干活前,……穿上这身黑,就跟地上一桶白浆较上了劲。”

(2)“每刷完一面墙……再刷下一面墙。”

(3)“只要身上有白点儿,白刷不要钱。”

(4)“一天只刷一间屋子”

6.你喜欢这个人吗?为什么?

7.思考:作者还用什么方式,衬托出了刷子李的“奇”?

曹小三心理:半信半疑――佩服得五体投地――灰心失望――烟洞,令人拍案称奇。

8.学生再次阅读,积累精彩语句,体会表达效果。

(1)交流精彩语句,体会表达效果。

(2)摘抄精彩语句,尝试点评。

(四)推荐阅读,课外延伸

1.教师推荐:《泥人张》《快手刘》等。

2.学生推荐课前找到的同类文章。

刷子李课件(篇2)

1.认识6个生字。读读记记“师傅、刷浆、包袱、透亮、清爽、搜索、威严、露馅、发怔、发傻、半信半疑”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一位普通的手艺人高超的技艺。

3.继续领悟并学习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

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作者抓住细节描写人物的方法。

领悟并学习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1.教师了解冯骥才和他的《俗世奇人》,收集相关资料,提供同类文章《泥人张》《快手刘》。

2.学生收集相关资料,同时阅读人物描写出色的文章,积累优美词句及写作方法。

1课时

1.谈话:小嘎子、严监生、王熙凤,这些鲜活的人物形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将结识一位手艺人,他就是——《刷子李》。[板书课题]

2.解题:怎么叫刷子李呢?(姓李,专干粉刷这一行)

3.简单介绍作者冯骥才及本文出处。

冯骥才,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院长、著名作家。他长于天津,对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怀着一种近乎狂热的激情。他以学者式的渊博和填密,有条不紊为天津文化倾注着心血:他对天津的历史文化遗存进行过抢救性考察;他写过不少具有天津地域特色的小说,如《神鞭》《三寸金莲》《俗世奇人》等,从而挖掘天津人的集体性格,展示这个城市的形态和灵魂。其实,这些已超越了学术范畴,它对延续历史文脉、保持个性魅力、清晰城市形象、促进天津未来发展等,都具有深层的意义……

本文选自《俗世奇人》,其中所述之事,多以清末民国初年天津卫市井生活为背景;天津卫,天津的旧称,是东南水路的门户,有守卫京都的意思。即今天的塘沽码头。冯骥才偏爱写“俗世奇人”,自有他的道理:“码头上的人,一强活不成,不强就生出各样空前绝后的人物。”如:“刷子李”、“泥人张”等。[板书:俗世奇人]

1.检查预习,初识“刷子李”。

提问:通过预习,你认为“刷子李”是个什么样的人?

(根据学生的自由回答,小结要点——技艺高超——俗世奇人。)

2.引导学生提问:要读懂本文,你会设计一些怎样的问题来帮助同学?

(引导学生围绕中心提问,作为自学要求。如:从哪些地方看出“刷子李”技艺高超?)

3.指导阅读“自读提示”,勾画要点,补充“自学要求”。

⑴“刷子李”的技艺高超表现在哪些地方?

⑵作家冯骥才是怎样写出他技艺高超的?

⑶找出精彩语句,体会表达效果。

4.根据自学要求阅读课文,勾画圈点做批注,老师巡视,发现问题,点拨指导。

5.交流自学心得。

⑴“刷子李”的技艺高超,也就是他的“奇”表现在哪些地方?根据学生回答指导理解重点句,并指导朗读:

“他要是给您刷好一间屋子……干完活,身上绝没有一个白点。”

“只要身上有白点,白刷不要钱。”

“干活前,……穿上这身黑,就好像跟地上一桶白浆较上了劲。”

“可刷子李一举刷子……白得清爽。”

“啪啪声里……雪白的屏障。”

“每一面墙刷完……没发现。”

⑵作家冯骥才是怎样写出“刷子李”技艺高超的?

引导归纳要点,学习写作方法:

一波三折的叙事,引人入胜——起初,徒弟是“半信半疑”,但大半天下来,居然连一个芝麻大的粉点也没发现,他真觉得这身黑色的衣服有种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正当徒弟对师傅佩服得五体投地时,却突然发现“刷子李”裤子上有一个白点:师傅那如山般的形象轰然倒去。不料“刷子李”最后揭开谜底:那白点原来是黑裤烧了个小洞造成的,使“刷子李”的“奇”得到了一次次的渲染。

注重细节描写,塑造人物个性——文中“刷子李”的黑衣黑裤,刷墙时娴熟的动作,还有那个让人吃了一惊的白点等细节描写都使“刷子李”这个人物活了,神了。

采用对比手法,烘托人物形象——曹小三对师傅“半信半疑”的态度和主人公“艺高胆大”的自信进行对比,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刷子李”这个具有超凡技艺的“奇人”由衷的赞叹和肯定。

1.谈话:本文语言朴素,并且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无论是人物语言,还是叙述语言,都情趣盎然,简洁传神。同学在解决前两个问题的同时,已经找出了不少精彩语句。现在不妨再读一读,选一句最精彩的推荐给大家,并说出你的理由。

学生再次阅读,准备推荐。

2.交流精彩语句,体会表达效果,进一步学习如何运用人物描写的方法。

3.摘抄精彩语句,尝试点评。

1.教师推荐:《泥人张》《快手刘》

2.学生推荐课前找到的同类文章。

作业设计:小练笔:选择身边一个熟悉的人进行片段描写,写出他的主要特点(一个即可)

细细咀嚼课堂细节,静静聆听行家教诲,默默享受语文的每一份情怀,心里涌起的是尽是感动。感动于华茂学生的精彩表现,感动于听课老师的充分的肯定,感动于同行们真挚的鼓励和鞭策。滴水瓣花总关情,点点滴滴到心头。

我深知自己在教学上还很稚嫩,远不及同行们之渊博厚重。我需要多请教,多探索,多实践,于是我在设计上下了功夫。从字词的预热、环境的把握、情节的切入、语言的品味、人物的解读到文本的感悟与拓展,无不留下我精心设计的心血。

我先是熟读文本,以至成诵。其间,发现了三个可以带动全文教学的点:一是文中用了52个“一”。细品之,我把它概括为“一个绰号藏奇绝”、“一个传说话奇绝”、“一段实录证奇绝”、“一袭黑衣衬奇绝”、“一手绝活写奇绝”、“一番教诲表奇绝”;二是文中几个跟黑衣白点的中心情节密切相关的几个带“然”的词:“果然”——“居然”——“竟然”——“忽然”,另外,“悠然”这个词也能充分体现人物的性格和境界;三是人物的双重解读,即人生意义上的人物解读和文化意义上的人物解读。

在设置教学环节时,我时刻谨记“以生为本”,“贴着学生教”,一切的教学环节都以学生的学情为设计的起点。 整体教学设计便基于此展开。其中,选择以曹小三的口吻来复述的方法以期达到一石三鸟的效果:进一步领会情节一波三折之魅力;深刻感受曹小三心理之变化、刷子李之奇绝;在学生的个性解读中深入体会本色、津味之语言特色。

于是,我感受到了语文课堂的美!那始终盈于课堂的融融的对话氛围、那含于同学眼中的真挚与热切,那精彩纷呈、张扬个性的多元解读、那默默流淌在师生心头的审美的河流,所有这一切,都澎湃着生命的情感,拍打着语言的浪花,溅射出耀眼的光芒!

然而,静心思之,这堂课在“三个维度”——温度(教师情感的温热度)、广度(在主题的范围内旁延扩展)、深度(语文性、情感性和思想性的深刻和恒久)的体现上,明显地感到了广度和深度的不足!我也曾想用结尾的人物系列来弥补这一点,然而正如专家点评,这“只是对课文的一个延伸”,“给课堂起到水到渠成的作用,让课堂就此结束”,“未关注刷子李们的苦难生活”。是的,课堂因此没有生命的超级震撼力,也就没有好课应有的高度而流于平庸!拓宽备课视野,深化文本处理和加强课堂的厚重感是我急需补的课程!

此外,语言赏析还不够地道,这也是我备课时深感困惑的地方,如何让学生深刻体会文本津味语言特色,从而深刻解读带有天津烙印的刷子李的生命形态,挖掘人物背后的厚重的民俗文化意蕴。对这一点,我自觉只做到了蜻蜓点水。

执教《刷子李》,有亮点,有败笔,留给我更多的是对如何真正践行新课改精神的思索。再次感谢各位同行对我课堂的关注与批评,感谢你们给了我参照系,给了我反思力,让我们为演绎精彩语文而一路同行!

刷子李课件(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一位普通的手艺人高超的技艺和风度。

3.练习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

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作者抓住细节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练习复述课文。

【教学准备】

1.教师了解冯骥才和《俗世奇人》,搜集相关资料,提供同类文章《泥人张》《快手刘》等。

2.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同时阅读人物描写出色的文章,积累优美词句及写作方法。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谈话:今天,我们将结识一位手艺人,他就是——《刷子李》。[板书课题]

2.解题:怎么叫刷子李呢?(姓李,专干粉刷这一行)

3.简单介绍作者冯骥才及本文出处。

本文选自《俗世奇人》,其中所述之事,多以清末民国初年天津卫市井生活为背景;天津卫,天津的旧称,“卫”是明朝的军事建制。冯骥才偏爱写“俗世奇人”,自有他的道理:“码头上的人,不强活不成,一强就生出各样空前绝后的人物。”如刷子李、泥人张等。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

(1)读通读顺,自己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

(2)画记生字、新词,不明白的地方进行圈点批画。

(3)找出文中自己感兴趣的方言,多读几遍,谈谈自己的理解。

2.学生独立自学。

3.全班交流。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学生评价。(读准字音,读正确、流畅)

(2)黑板出示要求识记的词语,指名认读。

(3)交流难写字的字形如何记忆。

(4)词语理解。

(5)理解练读有特色的天津方言:“任吗甭放”“赛升天一般美”“未准”。

4.再读课文,初识“刷子李”。

引导学生提问:

(1)这篇文章主要写什么?

(2)要读懂本文,你会设计一些怎样的问题来帮助同学?

(引导学生围绕中心提问,作为自学要求。如:从哪些地方看出刷子李技艺高超?)

5.教师归类补充“自学要求”。

(1)“刷子李”的技艺高超表现在哪些地方?“奇”在哪儿?

(2)找出精彩语句,读一读,谈谈自己的体会。

6.作业:

(1)复习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结识了冯骥才笔下的一位“俗世奇人”——刷子李,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这位奇人,见识一下他的高超技艺。

二、结合词句,精读课文

1.上节课师生共同提出的自学要求:“刷子李”的技艺高超表现在哪些地方?找出精彩语句,读一读,谈谈自己的体会。

2.阅读课文,勾画圈点做批注,老师巡视,发现问题,点拨指导。

3.交流自学心得。

刷子李的技艺高超,也就是他的“奇”表现在哪些地方?着装奇、规矩奇、技艺奇。

4.你觉得从哪段最能看出他技艺的奇?(6段)

(1)生精读此段,边读边找,看看哪些语句能表现他的奇?

①动作奇:悠然摆来悠然摆去(哪儿是在刷墙?是在干脏活?分明是在跳舞。)让生读,读出悠然的韵味。全班齐读感受。

②声音奇:清脆、啪啪。(这简直是在演奏)

③颜色奇:匀匀实实,透亮清爽(厚薄均匀,不稠不稀,不拖泥带水)。

(2)作者是用什么感情来写的呢?用赞叹的语气读此段。

5.刷子李不仅技艺奇,他的着装、规矩也更是奇,从哪看出来?

(1)“黑衣黑裤”“干活前,……穿上这身黑,就跟地上一桶白浆较上了劲。”

(2)“每刷完一面墙……再刷下一面墙。”

(3)“只要身上有白点儿,白刷不要钱。”

(4)“一天只刷一间屋子”

6.你喜欢这个人吗?为什么?

7.思考:作者还用什么方式,衬托出了刷子李的“奇”?

曹小三心理:半信半疑——佩服得五体投地——灰心失望——烟洞,令人拍案称奇。

8.学生再次阅读,积累精彩语句,体会表达效果。

(1)交流精彩语句,体会表达效果。

(2)摘抄精彩语句,尝试点评。

三、推荐阅读,课外延伸

1.教师推荐:《泥人张》《快手刘》等。

2.学生推荐课前找到的同类文章。

四、作业设计

小练笔:选择身边一个熟悉的人进行片段描写,写出他的主要特点(一个即可)。

刷子李课件(篇4)

教学过程:

一、解课题,初识“刷子李”

1.出示课题“刷子李”,说说从课题中你能够看出一些什么?

可能的答案:(1)课文描述的是一个姓李的人;(2)这是一个用刷子干活的人;(3)这个人刷墙个性好,所以才叫“刷子李”……

2.刷墙个性好的,姓李人叫“刷子李”,这是一种很搞笑的称呼。你还明白类似的称呼吗?

比如:做豆腐个性好的,姓王的人叫“豆腐王”,剃头个性好的,姓陈的人叫“剃刀陈”……

二、读课文,了解“刷子李”

1.自由朗读课文,认读课文中的生字,把课文读通顺。

2.说说“刷子李”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学生能够自由说说初读课文后的感受,谈谈初步印象,能够用自己的话说,也能够用课文里的话来说。

3.默读课文,找出课文中最能表现“刷子李”技艺高超的句子,做好标记。

4.课堂交流,用一个词来说说“刷子李”的粉刷技艺高超到了什么程度,并在课文中找出理由。

学生能够多个词语来形容“刷子李”的粉刷技艺高超,比如:匀匀实实、悠然、天衣无缝。

理由主要有以下这些,教学时能够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调整教学顺序。教学时要把理解、朗读结合起来。

(1)“只见师傅的手臂悠然摆来,悠然摆去,如同伴着鼓点,和着琴音,每一摆刷,那长长的带浆的毛刷便在墙面上啪地清脆一响,极是好听。”

──透过动作和声音的描述,写出了“刷子李”刷墙时动作熟练优美。

(2)“啪啪声里,一道道浆,衔接得天衣无缝,刷过去的墙面,真好比平平整整打开一面雪白的屏障。”

──一个“天衣无缝”,一个比喻,写出了“刷子李”粉刷的墙面十分平整,质量很高。

(3)“这时候,刷子李忽然朝他说话……看上去就跟粉浆落上去的白点一模一样。”

──这段话能够和文章开头的一段话联系起来,理解“刷子李”刷浆时必穿一身黑,干完活,身上真的没有白点,不可思议。

5.选取最有兴趣,认为写的最好的句段有感情朗读。

三、悟语言,体会韵味

1.熟读课文,体会课文语言独特的感觉。

2.通读课文,在头脑中想象“刷子李”的形象,刷墙时的样貌。再和同位说一说。

四、作业

1.选取自己喜欢的句段背诵。

2.摘录精彩的语句。

五、板书刷子李

细节描述动作美

技艺高超(正面)

效果美勤学苦练

黑衣服(侧面)

刷子李课件(篇5)

一、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读读记记“师傅、刷浆、包袱、透亮、清爽、搜索、威严、露馅、发怔、发傻、半信半疑、天衣无缝”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一位普通的手艺人高超的技艺。

3、继续领悟并学习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领悟并学习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三、教学方法:

以学案导学,让学生在课前充分预习,堂上交流学习,细细品味关于刷子李的细节描写。

四、教学过程:

(一)四人小组长组织交流学案完成的内容。

(二)切入学案第四题,了解故事的背景和作者。

(三)细细品味关于刷子李技艺高超的细节描写。(学案第二题)

1、他要是给您刷好一间屋子,屋里什么都不用放,单坐着,就如同升天一般美。最让人叫绝的是,他刷浆时必穿一身黑,干完活,身上绝没有一个白点。

(刷子李完成的作品如同一件艺术品;技艺是如此出众,刷完墙居然没有一个白点。)

2、可刷子李一举刷子,就像没有蘸浆。但刷子划过屋顶,立时匀匀实实一道白,白得透亮,白得清爽。

(从“匀匀实实”“白得透亮,白得清爽”去体会)

3、只见师傅的手臂悠然摆来,悠然摆去,如同伴着鼓点,和着琴音,每一摆刷,那长长的带浆的毛刷便在墙面啪地清脆一响,极是好听。啪啪声里,一道道浆,衔接得天衣无缝,刷过去的墙面,真好比平平整整打开一面雪白的屏障。

(刷子李如同在进行一项艺术创作,艺术表演,伴着鼓点,和着琴音,清脆一响,极是好听。刷后的效果是好比平平整整打开一面雪白的屏障,技艺是如此高超。)

4、每一面墙刷完,他搜索一遍,居然连一个芝麻大小的粉点也没有。他真觉得这身黑色的衣服有种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

(师傅的技艺如此高超怎不令徒弟感到惊愕和震撼呢?)

5、那白点原是一个小洞!刚才抽烟时不小心烧的。里边的白衬裤打小洞透出来,看上去就跟粉浆落上去的白点一模一样。)

(作者在曲折的情节里,让读者在这一细节描写中更感受到了刷子李的高超技艺。)

(四)体会作者是怎样刻画人物形象的。(学案第三题)

1、提问:作者是怎样表现他技艺的高超的呢?(提示:可以从文章的写法、作者的表达方法去考虑)

2、学生汇报,评议中总结:

(1)作者采用了“一波三折”的叙事方法。

(2)注重人物的细节描写。

(3)采用对比的手法,烘托人物的形象。

(五)拓展《俗世奇人》的其他两位奇人,学生自行交流,以激发学生对《俗世奇人》的阅读兴趣。懂得任何一项高超的技艺都是通过勤学苦练得来的。

刷子李课件(篇6)

教学目标:

1、了解细节描写的特点,学习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

2、懂得生存的状态取决于自己对生活的态度,只有取法乎上,才能拥有精彩的人生。

3、拓展阅读《邓山东儿》。

教学重点:

学习通过细节描写体现刷子李“艺高人胆大“的自信精神。

教学难点:

理解刷子李的生存状态及他对生活的态度。

教学准备:

收集作家资料,阅读其作品。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策略说明

一、揭题初步感受人物形象

1板书课题

2刷子李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

1齐读课题,交流收集的作家资料

2交流个人印象。

对人物形象有初步的感知。

二、读议人物性格

1文章虽很短,但人物形象鲜明,细节描写起了重要作用。

2归纳:黑衣黑裤

一个“白点”

干活习惯

3归纳:艺高人胆大

4小结: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很重要。

1细读课文,找出文中一至两处细节描写,体会它的作用。

2汇报交流。

3讨论:刷子李有怎样的个性?

4从本单元其他课文中找出几处细节描写,体会其作用。

体会细节描写对表象人物个性的作用。

三、思维训练

1当曹小三明白“白点”的缘由后会有怎样的心理活动和举动?

2点评。

1当堂写话。

2交流。

思维写话训练,以进一步体会刷子李艺高人胆大的自信精神。

四、拓展阅读

1阅读提示:

(1)“邓山东儿”有哪些鲜明特点?

(2)学生都喜爱这个买糖大汉,作者对这个人物又持有舍命态度?

1阅读《邓山东儿》。

2理解回答阅读提示。

拓展阅读,增加学生阅读量,思维容量。

五、课后作业

推荐冯骥才《市井人物》小说两则。

1寻找平凡岗位上平凡人物创造出的不平凡业绩的故事。

2课后阅读《市井人物》小说两则。

关注生活,养成自觉阅读的习惯。

李白的课件五篇


俗话说,手中无网看鱼跳。。当一次工作学习即将开始时,我们通常会提前查阅一些资料。资料主要是指生活学习工作中需要的材料。资料对我们的学习工作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那么,关于幼师资料你了解哪些内容呢?因此,栏目特意整理了李白的课件五篇,欢迎你的品鉴!

李白的课件【篇1】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注释:

将进酒:这首诗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将(qiāng)进酒,乐府旧题。将,请。

朝如青丝暮成雪:形容时光匆促,人生短暂。青丝,黑色的头发。暮成雪,到晚上黑发变白。

侧耳听:侧着耳朵听,形容听得认真、仔细。侧,一作“倾”。

钟鼓馔玉:代指富贵利禄。钟鼓,古时豪贵之家宴饮以钟鼓伴奏。馔玉,形容食物珍美如玉。

陈王昔时宴平乐:陈王,指三国时魏诗人曹植(192~232),封陈王。宴平乐,在洛阳的平乐观宴饮。

斗酒十千恣欢谑:斗酒十千,一斗酒值十千钱,指酒美价昂。曹植《名都篇》:“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斗,盛酒器,有柄。恣欢谑,尽情寻欢作乐。谑,喜乐。

你难道看不见那黄河之水从天上奔腾而来,

波涛翻滚直奔东海,再也没有回来。

你没见那年迈的父母,对着明镜感叹自己的白发。

(所以)人生得意之时就应当纵情欢乐,

不要让这金杯无酒空对明月。

每个人的出生都一定有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黄金千两(就算)一挥而尽,它也还是能够再得来。

我们烹羊宰牛姑且作乐,

(今天)一次性痛快地饮三百杯也不为多!

岑夫子和丹丘生啊!

快喝酒吧!不要停下来。

让我来为你们高歌一曲,

请你们为我倾耳细听:

整天吃山珍海味的豪华生活有何珍贵,

只希望醉生梦死而不愿清醒。

自古以来圣贤无不是冷落寂寞的,

只有那会喝酒的人才能够留传美名。

陈王曹植当年宴设平乐观的事迹你可知道,

斗酒万千也豪饮,让宾主尽情欢乐。

主人呀,你为何说我的钱不多?

只管买酒来让我们一起痛饮。

那些什么名贵的五花良马,昂贵的千金狐裘,

把你的小儿喊出来,都让他拿去换美酒来吧。

让我们一起来消除这无穷无尽的万古长愁!

创作背景:

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由道士吴人筠推荐,由唐玄宗招进京,命李白为供奉翰林。不久,因权贵的谗悔,于天宝三年(744年),李白被排挤出京,唐玄宗赐金放还。此后,李白在江淮一带盘桓,思想极度烦闷,又重新踏上了云游祖国山河的漫漫旅途。据《李太白编年诗集目录》记载,此诗作于天宝十一载(752)。一般认为这是李白天宝年间离京后,漫游梁、宋,与友人岑勋、元丹丘相会时所作。此时距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已有6年之久。

赏析:

这首诗非常形象的表现了李白桀骜不驯的性格:一方面对自己充满自信,孤高自傲;一方面在政治前途出现波折后,又流露出纵情享乐之情。在这首诗里,他演绎庄子的乐生哲学,表示对富贵、圣贤的藐视。而在豪饮行乐中,实则深含怀才不遇之情。全诗气势豪迈,感情奔放,语言流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李白“借题发挥”借酒浇愁,抒发了自己的`愤激情绪。

时光流逝,如江河入海一去无回;人生苦短,看朝暮间青丝白雪;生命的渺小似乎是个无法挽救的悲剧,能够解忧的惟有金樽美酒。这便是李白式的悲哀:悲而能壮,哀而不伤,极愤慨而又极豪放。表是在感叹人生易老,里则在感叹怀才不遇。诗篇开头是两组排比长句,如挟天风海雨向读者迎面扑来,气势豪迈。“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此时在颍阳山,距离黄河不远,登高纵目,所以借黄河来起兴。黄河源远流长,落差极大,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东走大海。景象之壮阔,并不是肉眼可见,所以此情此景是李白幻想的,“自道所得”,言语中带有夸张。上句写大河之来,势不可挡;下句写大河之去,势不可回。一涨一消,形成舒卷往复的咏叹味,是短促的单句(如“黄河落天走东海”)所没有的。

紧接着,“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恰似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前二句为空间范畴的夸张,这二句则是时间范畴的夸张。悲叹人生短促;而不直接说出自己感伤生命短暂而人一下就会变老,却说“高堂明镜悲白发”,显现出一种对镜自照手抚两鬓、却无可奈何的情态。将人生由青春至衰老的全过程说成“朝”、“暮”之事,把本来短暂的说得更短暂,与前两句把本来壮浪的说得更壮浪,是“反向”的夸张。于是,开篇的这组排比长句既有比意——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逝,又有反衬作用;以黄河的伟大永恒形出生命的渺小脆弱。这个开端可谓悲感已极,却不堕纤弱,可说是巨人式的感伤,具有惊心动魄的艺术力量,同时也是由长句排比开篇的气势感造成的。这种开篇的手法作者常用,他如“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宣城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沈德潜说:“此种格调,太白从心化出”,可见其颇具创造性。此诗两作“君不见”的呼告(一般乐府诗只于篇首或篇末偶一用之),又使诗句感情色彩大大增强。诗有所谓大开大阖者,此可谓大开。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悲感虽然不免,但悲观却非李白性分之所近。在他看来,只要“人生得意”便无所遗憾,当纵情欢乐。

五六两句便是一个逆转,由“悲”而翻作“欢“”乐”。从此直到“杯莫停”,诗情渐趋狂放。“人生达命岂暇愁,且饮美酒登高楼”(《梁园吟》),行乐不可无酒,这就入题。但句中没有直写杯中之物,而用“金樽”、“对月”的形象语言来突出隐喻,更将饮酒诗意化了;未直写应该痛饮狂欢,而以“莫使”、“空”的双重否定句式代替直陈,语气更为强调。“人生得意须尽欢”,这似乎是宣扬及时行乐的思想,然而只不过是现象而已。诗人此时郁郁不得志。“凤凰初下紫泥诏,谒帝称觞登御筵”(《玉壶吟》),奉诏进京、皇帝赐宴的时候似乎得意过,然而那不过是一场幻影。再到“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行路难·其二》),古时冯谖在孟尝君门下作客,觉得孟尝君对自己不够礼遇,开始时经常弹剑而歌,表示要回去。李白希望“平交王侯”的,而在长安,权贵们并不把他当一回事,李白借冯谖的典故比喻自己的处境。这时又似乎并没有得意,有的是失望与愤慨。

但并不就此消沉。诗人于是用乐观好强的口吻肯定人生,肯定自我:“天生我材必有用”,这是一个令人击节赞叹的句子。“有用”而“必”,非常自信,简直像是人的价值宣言,而这个人——“我”——是须大写的。于此,从貌似消极的现象中露出了深藏其内的一种怀才不遇而又渴望入世的积极的本质内容来。正是“长风破浪会有时”,实现自我理想的这一天总会来到的,应为这样的未来痛饮高歌,破费又算得了什么。“千金散尽还复来!”这又是一个高度自信的惊人之句,能驱使金钱而不为金钱所使,真足令一切凡夫俗子们咋舌。诗如其人,想诗人“曩者(过去)游维扬,不逾一年(不到一年),散金三十余万”(《上安州裴长史书》),是何等豪举。故此句深蕴在骨子里的豪情,绝非装腔作势者可得其万一。

与此气派相当,作者描绘了一场盛筵,那决不是“菜要一碟乎,两碟乎?酒要一壶乎,两壶乎?”而是整头整头地“烹羊宰牛”,不喝上“三百杯”决不甘休。筵宴中展示的痛快气氛,诗句豪壮。至此,狂放之情趋于高潮,诗的旋律加快。诗人那眼花耳热的醉态跃然纸上,恍然使人如闻其高声劝酒:“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几个短句忽然加入,不但使诗歌节奏富于变化,而且写来逼肖席上声口。既是生逢知己,又是酒逢对手,不但“忘形到尔汝”,诗人甚而忘却是在写诗,笔下之诗似乎还原为生活,他还要“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以下八句就是诗中之歌了。这着想奇之又奇,纯系神来之笔。

“钟鼓馔玉”意即富贵生活(富贵人家吃饭时鸣钟列鼎,食物精美如玉),可诗人以为“不足贵”,并放言“但愿长醉不复醒”。诗情至此,便分明由狂放转而为愤激。这里不仅是酒后吐狂言,而且是酒后吐真言了。以“我”天生有用之才,本当位至卿相,飞黄腾达,然而“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行路难》)。说富贵“不足贵”,乃出于愤慨。以下“古来圣贤皆寂寞”二句亦属愤语。李白曾喟叹“自言管葛竟谁许”,称自己有管仲之才,诸葛亮之智却没人相信,所以说古人“寂寞”,同时表现出自己“寂寞”。因此才情愿醉生梦死长醉不醒了。这里,诗人已是用古人酒杯,浇自己块垒了。

说到“唯有饮者留其名”,便举出“陈王”曹植作代表。并化用其《名都篇》“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之句。古来酒徒历历,而偏举“陈王”,这与李白一向自命不凡分不开,他心目中树为榜样的是谢安之类高级人物,而这类人物中,“陈王”与酒联系较多。这样写便有气派,与前文极度自信的口吻一贯。三国诗人曹植在《名都篇》中描写洛阳饮宴时说:“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 ”曹植被称为才高八斗(谢灵运,晋朝文学家、史学家有云:“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尽管身怀利器,抱负不凡,却在政治上受到来自亲哥哥魏武帝曹丕的打击,郁郁不得志。“陈王”曹植于丕、睿两朝备受猜忌,有志难展,亦激起诗人的同情。一提“古来圣贤”,二提“陈王”曹植,满纸不平之气。此诗开始似只涉人生感慨,而不染政治色彩,其实全篇饱含一种深广的忧愤和对自我的信念。诗情所以悲而不伤,悲而能壮,即根源于此。

刚露一点深衷,又回到说酒了,酒兴更高。以下诗情再入狂放,而且愈来愈狂。“主人何为言少钱”,既照应“千金散尽”句,又故作跌宕,引出最后一番豪言壮语:即便千金散尽,也当不惜将出名贵宝物——“五花马”(毛色作五花纹的良马)、“千金裘”来换取美酒,图个一醉方休。这结尾之妙,不仅在于“呼儿”、“与尔”,口气甚大;而且具有一种作者一时可能觉察不到的将宾作主的任诞情态。须知诗人不过是被友招饮的客人,此刻他却高踞一席,气使颐指,提议典裘当马,几令人不知谁是“主人”。浪漫色彩极浓。快人快语,非不拘形迹的豪迈知交断不能出此。诗情至此狂放至极,令人嗟叹咏歌,直欲“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情犹未已,诗已告终,突然又迸出一句“与尔同销万古愁”,与开篇之“悲”关合,而“万古愁”的含义更其深沉。这“白云从空,随风变灭”的结尾,显见诗人奔涌跌宕的感情激流。通观全篇,真是大起大落,非如椽巨笔不办。

《将进酒》篇幅不算长,却五音繁会,气象不凡。它笔酣墨饱,情极悲愤而作狂放,语极豪纵而又沉着。诗篇具有震动古今的气势与力量,这诚然与夸张手法不无关系,比如诗中屡用巨额数目字(“千金”、“三百杯”、“斗酒十千”、“千金裘”、“万古愁”等等)表现豪迈诗情,同时,又不给人空洞浮夸感,其根源就在于它那充实深厚的内在感情,那潜在酒话底下如波涛汹涌的郁怒情绪。此外,全篇大起大落,诗情忽翕忽张,由悲转乐、转狂放、转愤激、再转狂放、最后结穴于“万古愁”,回应篇首,如大河奔流,有气势,亦有曲折,纵横捭阖,力能扛鼎。其歌中有歌的包孕写法,又有鬼斧神工、“绝去笔墨畦径”之妙,既不是刻意刻画和雕凿能学到的,也不是草率就可达到的境界。通篇以七言为主,而以三、五十言句“破”之,极参差错综之致;诗句以散行为主,又以短小的对仗语点染(如“岑夫子,丹丘生”,“五花马,千金裘”),节奏疾徐尽变,奔放而不流易。

中心思想:

这首诗非常形象的表现了李白桀骜不驯的性格:一方面对自己充满自信,孤高自傲;一方面在政治前途出现波折后,又流露出纵情享乐之情。在这首诗里,他演绎庄子的乐生哲学,表示对富贵、圣贤的藐视。而在豪饮行乐中,实则深含怀才不遇之情。全诗气势豪迈,感情奔放,语言流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李白“借题发挥”借酒浇愁,抒发自己的愤激情绪。

李白的课件【篇2】

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理解其思想感情的复杂性;

3、理清诗歌中诗人情感变化的线索,背诵全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李白,这个名字我们并不陌生,他是一位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大诗人。那么,李白在我们的心目中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请同学们用李白的诗说一说,你对李白的看法和认识。

明确:“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在我心目中李白是一个浪漫,而且很有志向的诗人。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在我心目中的李白是豁达、自信的诗人。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在我的心目中的李白是一个不慕权贵、豁达的诗人。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在我心目中的李白是一个豪迈豁达的诗人,他的诗气势磅礴,浪漫主义想象力非常丰富。

今天,我们就再次通过一首诗来认识一下我们心中的李白和诗中的李白究竟是怎样的一种情况,一起来吟诵和欣赏李白的这首千古佳作——《将进酒》。

二、吟咏诗文

1、诵读本诗,提出两个要求:

①读准字音。

②读清句读。

请大家尝试自由读一读。同时在读的时候,将发现的问题批注在书的旁边。

2、找同学来吟咏一下。适时的进行吟诵指导。

三、情感分析

1、刚才大家在吟咏的时候大多注意了感情,“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的曲名,这首诗李白是借用乐府旧题,来抒发自己内心情感的,它是一首抒情诗。那么,李白的抒情诗有什么特点呢?

明确:李白的抒情诗是很豪放飘逸的、想象丰富、豪迈瑰丽。

2、在这篇诗文中,你是如何把握这些特点和诗人的情感的?(找出文中表达是人情感的字眼)

明确:悲、欢、愁

3、从哪你读出诗人的“悲”?

①“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暮成雪”。

明确:李白悲的是什么?人生易老,时光易逝。转眼之间满头的青丝已经变成了满头的白发。

这首诗写于公元752年,据此推算,李白此时已是年过50的老人,韶华易逝,怎不叫人感而生愁?另外,中国古代的文人在面对着永恒的大自然的时候,也经常生出这样一种感慨,尤其是那些有着远大宏伟志向的人,当他们的这种志向不能够得以实现的时候,报国无门的时候,更容易产生这种人生易老的感慨。从诗经到楚辞,到古诗十九首,再到历代文人墨客都在感慨人生苦短。这个“悲”字,悲的是人生苦短。

②那么开篇的那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和它并举又有什么作用?这不是多余的吗?

老师有一点不理解:我们都知道黄河是发源于高山之中,那也就是“黄河之水山上来”作者却说“黄河之水天上来”不是毫无道理吗?

明确:作者这里是使用夸张的手法,极言黄河奔腾而来的气势,写大河之来,势不可挡,大河之去,势不可回。

③夸张是李白浪漫主义的典型表现之一,看看这篇诗文中还有哪里有夸张?

明确:“朝如青丝暮成雪”“会须一饮三百杯”“斗酒十千”“五花马,千金裘”“万古愁”。

④第一句除了运用了夸张之外,我们看看还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先来看一下古人对于“流水”这一意象常表现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论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长歌行》有诗云:“百川东入海,何日复西归”

《念奴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三国演义》“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流水”意象——以江水的永恒对比人类的渺小和人生的短暂。

以江水的流逝暗示时间的流逝。

总结:以江水的永恒对比人类的渺小和人生的短暂——反衬。

以江水的流逝暗示时间的流逝——比喻。

由江水的永恒引发对人生的思考——起兴。

⑤这句话和白发有什么关联?

明确:(朝、暮,速度之快,都是极尽夸张的手法),先言黄河再说白发,这种艺术方式我们在《诗经》里面接触过。(比兴)

4、言归正传。诗人正自感伤,却为何突而转悲为“欢”?请用文中的原话来回答一下。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用白话文来说就是——

①既然人生短暂,何不及时行乐?

②悲又何益?就应另外去寻找寄托。朋友相聚,正好开怀畅饮,及时行乐。“将进酒,乘大白”那就是必须的了、

③因为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高度自信,和不为金钱所驱使“千金散尽还复来”的乐观豪迈,于是有了“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的豪放举动了。

5、这种欢乐,欢快是发自李白内心的吗?不是。

明确:插入李白的人生经历。

天宝元年(742)当时李白42岁,唐玄宗下诏召李白进京,李白接到命令,以为可以从此仕途通达,不再灰头土脸地生活在蓬蒿之间,于是“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真是“春风得意马蹄疾”,这次李白只用了十天就到了长安。在这之前李白是进过长安的,因为遇见的是忌能妒才的小人,那次也没有机会得到重用。这次李白到达长安之后,玄宗也并没有给李白安排什么官职,只是让他待诏翰林,是临时、候补的身份。李白有没有才呢?有才(小故事:一次玄宗携杨贵妃在骊山温泉宫,行乐,玄宗亲自作曲,想要以新词入曲,于是急召李白。当时李白正在酒店里喝得烂醉,但是,被抬进宫中,凉水泼面之后,他顷刻之间就写了十余首诗——其中八首保留到今天。玄宗十分高兴,赞赏有加。)就是这么一个有才的人,在长安呆了两三年也没有得到实质性的重用,只把他看作词臣,后来玄宗还客客气气的让他卷铺盖回家,把他从长安打发出来了。打发出来之后呢。我们要知道李白有一个不安定的灵魂,有更高更远的追求,他在东鲁老家居住了一段时间后,又一次踏上漫游的旅途。并且写下了《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诗里,在诗里他把长安三年的生活做了一个系统的总结,最后发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那样激越的呼声。我们看看这首《将进酒》写于哪一年呢?大约作于天宝十一年(752),距诗人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已达八年之久。这个时候的李白已经是被用无望。胸中郁结很深,这是他感叹悲伤的深层原因。但是内心的深处,仍然还是燃烧着那样的一团火,“天生我材必有用”。其中隐含的一个意思就是我有才,但是没有得到重用。这实际上是李白在对酒当歌时的一种自我安慰,一种无奈,或者说是一种气愤。这也足以说明这个欢乐不是发自李白内心深处的。

6、既然是把酒行乐,就不免举杯相劝。诗人呼告朋友,“将进酒,杯莫停”。而且长歌一曲,以抒心志。但诗人的心情好像并不痛快。就让我们来看看这几句劝酒词。

明确:“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虐。”

①翻译这六句话:荣华富贵算不了什么,只愿一醉方休不想事啊。自古圣贤都以饮酒排谴苦闷,他们喝酒喝出了名。那才高八斗的曹子建哪,不也是喝酒喝出了名吗?

②“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这是李白的真心话吗?怎么理解?

明确:是仕途的失意,志不得抒的愤慨之词。李白是要借酒来表达自己心中的不满。在不满当中,他发出了令人震惊的话“古来圣贤皆寂寞”,圣贤在他眼里面都无所谓了。李白由自身的境遇,联想到古今,这是他对荒唐社会的愤怒嘲讽和痛彻的总结。其实李白从内心深处是非常尊敬那些圣贤的。因为圣贤,他们创造了灿烂的文化,留给了后人很多宝贵的精神财富,他内心是尊敬圣贤的。在这个时候,他内心确确实实有太多的不满和不平。

◎比较“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跟“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明确:这两句在内容上是相同的,都表现了诗人对权贵的鄙弃和蔑视的态度。不同的是,前者所谓“开心颜”包含着个人对精神自由的追求,而后者所谓“长醉不复醒”显得消极一些。总起来说,前者于愤激中略见昂扬,后者于愤激中略见低沉。

③“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李白为什么羡慕饮者?

明确:这是李白由自身的境遇,联想古今,对荒唐社会的愤怒嘲讽和痛彻总结;“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这些“圣贤”都是抱利器而无所施者,而饮者更是“圣贤”中逃于醉乡的人。这两句,也是对封建统治阶级埋没人才的揭露,诗人对统治者不再抱有幻想,也决心逃于酒乡。

④“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在中国历史上寂寞的圣贤不可胜数,作者何单举陈思王曹植的例子来对自己的观点加以说明?

明确:曹植才华横溢,志向远大,但由于“任性而行,饮酒不节”最终没有得到父亲曹操的重用。“曹子建七步成诗”是著名的文学典故,他的《七步诗》家喻户晓:“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一样的才思敏捷,一样的遭人妒忌排挤。诗人此例是拿曹植自比。曹植很有才干,但遭兄、侄猜忌,终不得用。李白钦佩他的才干,同情他的遭遇,借以自况。将狂豪的曹植与自己相比,自己尽管没有曹植那样的经济条件,但是拼出去卖裘卖马也要和朋友尽情地乐上一回。

7、李白和朋友一直“将进酒,杯莫停”,虽说“酒逢知己千杯少”,但为什么还要“呼儿将出换美酒”?

明确:借酒浇愁

李白这个人是傲岸不屈的,对不对。他追求的是一种自由,他不愿受到统治者的那种束缚,统治者你不重用我,我就“明朝散发弄扁舟去”。他是这样一种要追求个性解放人。所以说,李白的这种感情发展到最后一个阶段,一种狂傲的精神就出来了。这是李白的一个性格特点的表现。

面对着古来圣贤皆寂寞的现实,诗人内心有太多的不满和不平。这无限的`激愤表现在行为上就成了无比的狂放。你做东的元丹丘为啥说钱不够,经须沽取对君酌,待会儿用我那匹好马,还有价值千金的皮袄去当酒来,与你们一起忘却那亘古不尽的忧愁。

8、《将进酒》这首诗是李白跟好朋友岑勋曾多次应邀到嵩山的友人元丹丘家做客,三个好朋友登高饮宴,借酒放歌,从这一点来说呢,这首诗就是一篇喝酒发牢骚的诗,那么为什么这样一篇喝酒发牢骚的诗能流传千古呢?

明确:通看全诗,本诗紧紧围绕着一个“酒”字,感情跌宕起伏,悲伤—欢乐—愤激—狂放,而这所有的情感又都是基于一个什么字?

明确:“愁”

我们学过李清照的声声慢,“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把国仇家恨、漂泊之哀融为一体。她的愁自然而然的能流传千古。

而李白这个愁仅仅是酒后发牢骚吗?(不是)

仅仅是他一个人的愁吗?不是。“与尔同销万古愁”

万古什么意思?(古往今来)

那么,古往今来像李白这样的人是个体的还是比较有共性的?

共性的,特别是在封建社会的那个年代怀才不遇,壮志未酬,青春易逝,人生苦短,这是古往今来许多有理想、不麻木的人共同的愁绪。因此,李白笔下的愁,不再是发泄个人情感,而是站在历史的高度,替从古至今众多怀有梦想的追梦者抒发的共同的愁绪,李白的这种愁苦把悲、欢、愤、狂融为一体,这的的确确是“万古愁”,跨越了时间与空间。

愁若止于一身,那是毫无意义的。用历史的眼光看,“抱利器而无所施”的贤能之士古代有,今日有,则将来一定还有——这样的愁情唯“万古愁”一语才能表现愁的深广。

9、我们从李白的诗句中可以看出来,他的思想里既有积极入世的一面,又有消极避世的一面。

明确:李白自幼接受儒释道各家教育,使李白的思想具有很强的复杂性。

10、李白的诗不仅在当时就非常有名,而且后代对他的评价也非常之高。展示一下他人对李白的评价。

①饮中八仙歌——杜甫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②贺知章:子,谪仙人也。

③“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余光中《寻李白》

李白生在唐代,幸矣;唐代拥有李白,甚幸矣。用余光中的《寻李白》作为这次对唐代与李白的激情巡礼的结语是再合适不过了。

四、课堂总结

全诗紧紧围绕一个“酒”字,感情跌宕起伏:悲伤——欢乐——愤激——狂放,而这所有的情感又都是基于一个“愁”字,作者因愁而悲叹时光易逝,因愁而纵酒作乐,因愁而慷慨愤激,也因愁而狂放失态。

李白的课件【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4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知道“乐”是多音字。学会“世”的笔顺。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引导学生体会雪中游戏的乐趣。教育学生课间要做健康游戏。

教学重点: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7个字。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4个生字,知道“乐”是多音字,了解课文内容。

2、引导学生体会雪中游戏的乐趣。教育学生课间要做健康游戏。

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猜一个谜语(穿白裙,顺风飘,满天飞,全落下。忙给大地絮棉花,土壤妈妈了哈哈,春风送暖全融化,种子喝饱发芽芽。)谜底——雪花。今天老师就带同学们一起走进雪的世界,去体会雪带给我们的乐趣吧!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三、自主学习探究交流:

4、小组内读,相互正音,遇到长句子多读几遍。

(2)说说你用什么好办法记住哪个字?

(3)使用课件出示“世”字笔顺,指导书写“世”字。

6、指名分段接读课文,说说课文写的是一件什么事?

同学们在操场上玩了什么游戏?玩的开心吗?从哪些语句看出来的?在文中找一找,画一画。

2、学生读课文,在文中画一画。

(课件出示):“同学们在厚厚的积雪上滚雪球、堆雪人、打雪仗,操场上充满了我们的欢声笑语。” “厚厚的积雪”说明什么?第一自然段中还有那些语句说明雪下的大?指名回答。

(课件出示):雪纷纷扬扬的下了两天。从教师的窗户向外望去,映入眼帘的是一片银白色的世界。下课的时间一到,同学们争先恐后的涌出了教室,跑着、跳着、扑进了雪的怀抱。宽阔的操场成了我们的乐园。理解“争先恐后”找几名同学表演来理解这个词。“乐园”的“乐”字是多音字。

下节课是音乐课。

理解第一段中的“欢声笑语”这个词说明同学们玩的怎么样?(开心)下面请同学们用高兴的语气来读这段话。(先指名试读,然后老师范读,最后学生练读。)

(课件出示):“快看那,奶油蛋糕!”不知是谁喊了一声。我抬头望去,在操场的一角,那块圆圆的水泥板上面积满了半尺多后的雪,活像一块香喷喷的奶油蛋糕。我们几个同学飞快的跑过去,团团围住了这块“特质蛋糕”。

“特质蛋糕”指什么?孩子们看到奶油蛋糕时心情怎样?(兴奋、高兴)指名试读,师范读,生练读。

孩子们是怎样“分享”蛋糕的?指名读句子,理解“分享”一词,想像一下孩子们当时的心情怎样?指导读出快乐的语气。几个人物“分享”蛋糕的句子分角色读。

(3)指名读最后一段,理解“恋恋不舍”一词,指导读出舍不得离开的语气。想像:孩子们在操场上留下了什么“杰作”?并说说你在雪上留下过什么杰作?

说说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李白的课件【篇4】

本篇内容为苏教版语文《唐诗宋词选读》(选修)课本“豪放飘逸的李白诗”专题最后一首。本文是李白的代表作,和学生学过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属同一个时期作品,并且二者在思想内容上也有相似之处。

《将进酒》本是汉乐府的曲调之一,是为劝酒而唱的歌辞。李白的《将进酒》约写于天宝十一年(752),当时他与朋友岑勋在元丹丘的颖阳山居喝酒,因感叹时光流逝,自己功业无成,“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悲愤填膺,在酒酣胸胆开张之时,借《将进酒》之调,吟出此千古绝唱,浪漫的诗风,奔放的语言,充分展示出他傲岸和狂放不羁的个性,抒写了他不合时宜而又慷慨自信的情怀。“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二句,是诗的主旨,有统摄全诗的作用。诗中起兴和夸张手法的运用颇具特色。

学习这首诗,要先把握本诗的整体内容,体味诗人感情的跌宕起伏,弄清诗的基调,然后探究诗人的艺术手法。本单元选编的这几首诗,目的在于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唐代诗歌,更进一步认识诗人李白淡于富贵、傲视圣贤的品质,气势磅礴、豪放不羁的诗风。其中对李白作品风格的把握是一个重点。了解李白的诗风,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本诗时而奔放,时而深沉,豪壮的酒话背后是如波涛汹涌般郁结的情感。全诗大起大落,诗情由悲转乐,再转狂放,再转愤激,最后如火山般地爆发,气势如大江奔流。李白这首诗虽用了旧题,但跳出了前人的窠臼,自创新意,把饮酒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结合起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赋予这个历来被许多诗人歌唱过的诗题以积极的内容。

作为本专题的收尾之篇,必须作扎扎实实的模块总结教学,深入的理解李白作品的豪放飘逸。本节课主要是使学生结合自我情感体验,更深入地体会李白的复杂感情。

过程与方法目标: 朗读全诗,理清诗歌中诗人情感变化的线索,熟读成诵;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

领悟诗人“狂歌痛饮”豪放外表下的愤激之情。

掀开中国的诗坛,一缕缕酒香扑面而来,诗与酒相从相随,诗人与酒之间似乎有一种不解之缘。古来文人骚客,凭酒赋诗,留下多少名篇佳句。

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吟诵他的咏酒诗中的代表作《将进酒》。 (板书1:《将进酒》)

“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的曲名。将,读qiāng(标注到课题上)“请”“愿”的意思。“将进酒”意即“劝酒歌”,多以饮酒放歌为内容。

大家以前学过不少李白的诗歌,李白的诗歌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豪放)对,豪放的诗歌应该怎样读?

2、展示。大家刚才朗读得都比较投入,下面我们就请一位同学为我们大家展示一下。

要求:其他同学请侧耳倾听,然后请你对这位同学的'朗读作出一个中肯的评价。(3分钟)

3、评价。这位同学朗读得怎么样,你能给他一个怎样的评价,并说明理由。(3分钟)

(估计学生的评价只会从声音等方面评价,不会很到位,教师可作引导:刚才这位同学从……等几个方面对这位同学的朗读作了评价,说的不错,但仅仅如此就能把李白的情感表达出来了吗?然后过度到下一个环节)

(1)引导:同学们知道,读诗就要声调抑扬顿挫,声音高低不同,语速缓急相间的,但这抑扬顿挫高低缓急是由什么决定的呢?(感情)对,了解了诗人的情感变化,也就能把握住诗歌的情感脉搏,读好读准这首诗,读出诗的韵味来了。

(围绕诗人感情的变化,赏析诗歌中有关语句,在赏析的同时吟诵诗句,这一点需要老师调控好课堂节奏)

(2)、小组合作:寻找感情变化线索,每个阶段用一个字来表述。对困难的存疑。

(这一个环节是这一堂课的重点环节,所以教师要注重引导。“悲”“欢”这两种情感学生是很容易找到的,关键是“愤”“狂”这两处情感,学生一下子不会说的很到位,教师在引导的时候,可设置一些问题:

①关于“愤”。比如:李白有自己的政治理想,他主张积极入世,他为什么说“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不复醒”时介绍背景)

而且除了“钟鼓馔玉”不足贵外,诗人好像对“古来圣贤”也颇有微词,倒是对所谓的“饮者”有所羡慕,这是为什么? 历史上有那么多寂寞的“圣贤”,留名的“饮者”,李白为何单说曹植呢……然后水到渠成引出: 面对着古来圣贤皆寂寞的现实,诗人内心有太多的不满和不平。(板书: “愤”)

②关于“狂”。(承上问)这无限的激愤表现在行为上如何呢?(学生读出有关语句:主人何为言少钱……呼儿将出换美酒),(教师接)就成了无比的狂放。(板书“狂”)

随机板书:

(4)总结:作者因愁而悲叹时光易逝,因愁而纵酒作乐,因愁而慷慨愤激,也因愁而狂放失态。真是——“这次地,怎一个愁字了得!)

(1)小组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情感段落,进行诵读。并进行朗读技巧交流。

(2)小组推荐,全班交流。

随机诵读指导,并投影:

? ①开头两联均用“君不见”领出,“君”,指岑夫子、丹丘生。要读得从容、亲切。“黄河”一联用的是古代民歌中的比兴手法,即用眼前景物起兴而又具有比喻的作用,诵读时头脑中须有黄河奔流的视象。“天上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不复回”隐含韶光易逝之意,均须重读。“高堂”一联系承“不复回”而来,说及人生。“悲白发”,犹言人生易老,叹意极浓,“悲”字当重读,再用“朝如”句补足其意。这两联把天地人生都说到了,境界极其阔大,应当读得很有声势,有慷慨生悲的韵味。

②以下节奏逐渐加快。“人生”一联为人题语,重音当落在“尽欢”和“空对月”上。“天生”一联说明“须尽欢”的理由,显示了诗人对未来的信心,应当读得掷地有声;读后宜作一顿(这里的潜台词是“既如此,那就……”),为诗中策一个高潮蓄势。第一个高潮在“会当一饮三百杯”这句上,应当读得豪气十足,要用升调读,“三百杯”一语尤当着力加以渲染;为突出这一句,上句“烹羊宰牛且为乐”宜轻读。

以上是诗的铺垫部分,读后可作稍长停顿。

③“岑夫子”以下六句为诗意转换处,亦可视为下面劝酒歌的引语,应当读得亲切,节奏逐渐加快,重者依次落在“将”“莫停”“歌”“倾耳听”请字上,突出拆请之意。读完,稍作停顿。

④“钟鼓”一句至结尾为诗的主体部分,诗人借此尽吐胸中块垒,必须读得酣畅淋漓,再现诗人狂放不羁的个性。

“钟鼓”二句是这支劝酒歌的主题,也是全诗主旨所在。诗人说这话时,其愤激之情必当见于辞色,应当读得从容。“不足贵”“不复醒”二语当用极强音读,以见其憎恶、鄙弃之深。其下“古来”二句是以抒情方式说明“不复醒”的理由,亦可见诗人盖世之气和狂放之态。两句之中,上句为宾,宜轻读,略示“风歌笑孔丘”(《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之意;下句为主,宜重读,要表现出十足的自信。

“陈王”二句援引古人饮酒情形为例,可用叙述调读而略带感情色彩。重音当落在“恣欢谑”三字上,但欢中有悲,因为诗人说陈王,其实又是说自己,不过是怀才不遇借酒消愁而已。其下两句也是有主有宾:“主人”句为宾,宜轻读;“径须”句为主,诗人反客为主,直命沽酒,豪放之态如见,直重读。读后应稍作停顿,为结尾的抒情高潮蓄势。

⑤ 结尾前三句当快读,至“与尔同销”可两字一顿并放慢速度,再用夸张语调读最后三字,“古”“愁”之后皆当有延长音——这是全诗的高潮,须有强大的声势,才能显示诗人的飘逸的风格,不是一般的儿女愁情。

3、下面大家能不能按照老师的提示哪位来尝试把全文朗读一遍?(投影有标志的全诗)(最好是找一位朗读好的同学来读)(3分钟)

三读 听了同学们刚才的吟诵,老师不禁也想和大家PK一下。

四读 现在大家想精彩演绎李白的《将进酒》吗?

五读 在大家刚才朗读的时候,我发现已经有同学能背诵了,我们一起试着背一下好吗?

贺知章说,李白是谪仙人,所以他必定拥有纵情傲物的权利。酒是引子,愁是血液,狂是脊梁。诗与酒成就了诗仙太白豪放飘逸的诗风,成就了他雄奇俊秀的浪漫主义诗境。正如台湾作家余光中所说:

1、背诵并默写全诗。

2、课后请收集李白的诗酒名句名篇,进一步体悟李白的诗酒人生,写一篇评论性文章。

1、教学一开始,教师利用学生已学知识,自然地引出课题。

2、能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需要,注重对学生进行诵读指导,以“读”代“讲”,使得学生在诵读中不知不觉地加深了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及对作者复杂情感的把握。

3、努力营造出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在快乐中地学习

李白的课件【篇5】

1 能借助拼音读准“思、各、山、村、明、亮、月、光、床、亲、就”11个生字的字音,并结合课文和新的语言环境正确认读生字。

2 朗读课文,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顿读。背诵课文中的古诗,了解大意。

3 认识心字底,描摹“思、山”两个字,巩固正确的写字姿势和执笔方法。

4 能根据课后要求,观察月亮的圆缺变化,选一、二幅图进行说话练习。

1 能借助拼音读准三拼音,前后鼻音和平翘舌音的生字。

1 复习背诵已学过的古诗。

提示:小朋友,我们已经学了很多首古诗,谁能来背诵一首?

2 介绍李白,读熟《静夜思》。

(1)除杜甫、白居易以外,唐朝还有一位很有名的诗人,他写的诗非常美,就像神仙写的,因此大家都叫他“诗仙”.他,就是唐朝着名的大诗人--李白(板)学生齐读。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3)学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生字:思:学习部首“心”,记字形。知道心字底的字大都跟想法有关。

《静夜思》是一首较常见的诗,有的学生可能早已会背,可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在朗读时间上作调整,但必须要求读正确。

2 出示生字,合作学习。

(1)小组拼读生字,记字形。

尽管本课有11个生字,但大都是常见字,因此可把学习重点定在读准字音上。“亮、亲”通过组词、读词让学生多次见面,以达到识记积累的目的。游戏可在同桌、小组中进行,参与面广,如没有卡片,也可改为“你说我指。”

1 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不加字,不漏字,不顿读。

2 分句朗读,学生评议。

4 交流。提示引导学生理解课题中的“思”指的就是思念、想念。

5 齐读古诗。

6 找找,课文中哪些句子就是这首诗所写的内容?

(1)抽读有关的句子。提示范读。

(2)学生比较评议,说说喜欢谁的朗读,为什么?

(3)学生仿读。

(4)比赛读。

本环节安排了多次有目的朗读,要求学生由读正确到读好课文,体现了朗读学习的层次性。老提示范读时,对描写月色的句子要读得有美感,李白思乡的句子要读得略有伤感,让学生加以比较,旨在养成学生边听边思的习惯,并在模仿朗读中逐步增强语感。

1 读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2 读句:中秋节到了,明亮的月光照着小山村,村民们围坐在一起,边吃月饼,边说话,说着说着,就不由得思念起远方的亲人来。

将生字重新组合出现在新的语言环境中,既巩固了生字,也锻炼了学生的朗读能力。

3 照样子说一说。

通过提示生问答,有意识地帮助学生练习用“怎样的月亮像什么”的句式说话。教提示要关注学生的说话是否合理,表达是否规范、还可以随机地推荐一些好词,如:月牙、玉盘等,引导学生把这些好词运用到自己的说话中。

李白课件(模板10篇)


我们常说,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平常的学习工作中,幼儿园教师会提前准备一些资料。资料主要是指生活学习工作中需要的材料。参考资料我们接下来的学习工作才会更加好!既然如此,你知道我们的幼师资料有哪些内容啊?或许"李白课件(模板10篇)"是你正在寻找的内容,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李白课件 篇1

学习目标:

1.了解李白的思想性格,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理解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的遭遇和苦闷,体会诗人的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难点:

1.理解诗歌中寄托的诗人的思想感情。

2.梦境对于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

学习过程:

一、导入

诗中无敌,酒里称仙,才气公然笼一代

殿上脱靴,江头披锦,狂名直欲占千秋

同学们,看这幅对联写的是谁?(李白)对于诗人李白,我们并不陌生,他傲岸不屈、渴望受到重用。前几天,我们刚刚读了李白的《行路难》(其一),里面有两句典故,“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李白在这里用“梦”类比,表达了自己希望得到朝廷重用的思想。今天,我们来学习另一篇借“梦”来表达自己思想情感的名作《梦游天姥吟留别》。

二、解题

从题目中我们对这首诗可以了解多少?

明确:内容:梦游天姥

目的:留别

文体:吟(PPT介绍文体知识)

古诗体式,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形式活泼,不拘一格,主要表现在诗句节奏的多变。也由诗人情绪决定。

总结:用梦游天姥的诗向朋友话别

三、初读诗歌,读准字音(PPT展示)

天姥瀛洲天台剡溪渌水脚著谢公屐暝

殷岩泉澹澹石扉訇然鸾鸟觉时长嗟

四、再读诗歌,读懂文意

大家自由朗读,分别用两个字概括每段内容(PPT展示)

梦()

梦()

梦()

明确:梦因梦境梦醒

五、三读诗歌,分析体会

1、“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李白之所以会梦游天姥,是因为什么呢?

(齐读第一段)

天姥山在诗人心中是怎样的?

明确:高耸入云难以寻找

(背诵第一段)

2、正因为如此,更能引起诗人探求的欲望。我们随着诗人的想象,一起进入他的梦游世界。

(齐读第二段)

(1)用原文回答,诗人是如何来到目的地的?心情如何?

看到什么?

如何登山?

(齐读“我欲因之梦吴越”——“身登青云梯”)

(2)诗人站在前人开拓的古道上,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读出相应的诗句。

明确:看到: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听到: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诗人梦中的天姥山有奇花异草迷人眼,也有泉水殷殷如雷鸣,幽深寂静,使人战栗。

这几句话从优美的景色突然转入惊心动魄的描写,气势磅礴,笔力千钧,同学们,请试着读出这种磅礴的气势。

同学读,互相点评。

(3)正在这时,忽然“列缺霹雳,丘峦崩摧”,眼前出现了另外一个世界。在这里,诗人看到了什么?(齐读“青冥浩荡不见底”——“仙之人兮列如麻”)

“美丽而又虚幻”,这就是作者展现在读者面前的诗的意境,它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生活图景和谐统一的结果。

3、梦境再美好也是虚幻的,终究也要回到现实。(齐读)

梦醒后的诗人心情有什么变化?

喜悦——失落

背诵这四句。

4、向朋友留别,仅仅是告诉朋友自己的一个梦吗?

齐读最后一段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想?(PPT出示写作背景)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由于道士吴筠的推荐,李白奉诏来到京城长安。他本想能够施展才能,有所作为,但玄宗只把他看作词臣,并不重用。李白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又因醉中命宠臣高力士脱靴,得罪京城权贵,受到排挤,使他只居住了一年多便被赐金放还。“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就此破灭。离开长安后,与杜甫、高适游山东,在兖(Yǎn)州话别,准备南游吴越。这首诗就是他行前写的,这已是离开长安后的第二年。政治上的失败使他胸中块垒难消,这首诗便是他的“发愤之作”。

生谈对此诗思想情感的理解

明确:由写梦转入写实,揭示全诗的中心意思。这是由梦醒后的徘徊失望引出的表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当中有对人生的伤感,逃避现实、消极处世的一面,也有蔑视权贵的傲骨和追求个性自由的精神。后者更是主要的感情。

5、由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诗人对现实持完全否定的态度,那么,今天我们应该怎样认识和评价这种思想感情呢?

学生讨论、交流,小组展示

明确:诗的前两段写梦游起因,梦游经过,这是题中“梦游天姥”应有的内容;而结尾几句写游后的感慨,则紧扣诗题的“别”字,不仅是告别东鲁诸公,而且是在表明自己与黑暗丑恶的现实决裂的态度。这几句是全诗的主旨所在,作者虽然直抒胸臆,痛快淋漓,但流露的感情又十分复杂。

由自己的“梦”(游天姥,从政)的幻灭,进而认为世间的一切都是如此的“梦”,以偏概全,断言“古来万事东流水”,从而消极避世。对此,我们可以理解,也很同情。因为这种思想方法看似片面,其实作者否定现实,主要是因为现实中有“权贵”。他之所以逃避现实,是为了不再去“脆眉折腰事权贵”,是为了结束自己过去那种追求荣华富贵的行乐生涯。应该说这是作者在诗中表达的基本情感,而这种感情是诗人桀骜不驯的叛逆性格的写照,是一种大梦初醒的觉悟,是对现实的深刻反思,应当说是健康的,可贵的。至于“古来万事东流水”虽不免以偏概全,但也似乎应当理解为一种愤激之辞,我们需要指出其局限,但也不必苛责。

六、与《行路难》比较

《行路难》用梦类比暗示自己仍希望得到重用

《梦游天姥吟留别》用梦对比否定丑恶的现实

七、傲岸不屈的李白不愿为名利失去人格,压抑个性,丢掉自由!他蔑视权贵,发出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能开心颜?”的呼喊!这首《梦游天姥吟留别》,不仅仅是一首诗,它更是李白敲击自己的铮铮傲骨发出的金玉之音。请同学们带有感情的朗读,用自己的声音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

八、背诵全诗

【自我反思】

听说读写是学生语文学习的根本,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素养。诗歌教学的重点就是诵读,在诵读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诵读走进诗歌,去感受、理解、想象诗人的情感。新课标针对诗歌教学指出,“在诵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可见,诵读在诗歌教学过程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它应该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这节课,我采用“三步诵读”来组织教学,每一步都有明确的目标。初读诗歌,让学生读准字音和诗歌节奏;再读诗歌,理清诗歌思路,把握每段大意;三读诗歌,分析具体诗句,理解作者思想情感。让学生采用不同形式诵读,在诵读中走进诗人,身临其境,产生共鸣,从而感悟人生、提升自我。让学生真正感受诵读的乐趣。

这节课中,“诵读”是教学的主要形式,以“梦境”作为教学的切入点。以梦导入,赏析梦中的景色,体会梦中的情感,最后用《行路难》的梦与此梦进行类比。在以“梦境”为线索的诵读教学中,真正理解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的遭遇和苦闷,体会诗人的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感情。

当然,这节课还有很多的不足,诵读充分,但有些学生的体会不够充分,老师的点拨总感觉不够到位。

【专家评价】

三步诵读,各有不同,摇曳生姿。抓住“梦游”,走进李白的傲岸不屈、自由浪漫。整个设计扣住诗歌的本质,步步走入李白内心。

李白课件 篇2

教学目标

1.以《月下独酌》为例子,引导学生披文入情读诗歌。

2.透过李白的饮酒诗解读李白的内心世界,领悟诗人狂歌痛饮豪放外表下的孤独寂寞。

学法指导

披文入情。刘勰《文心雕龙》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文学的本质是始于感情终于感情的。语言是情感的载体,情感是语言的内蕴。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带领学生走进文本、解读文本,体察文本中的情感因素,紧扣文本中的情感要素展开有效的对话,真正提高学生解读文本的能力。

本课重点借助《月下独酌》指导学生借助吟诵、想象、品鉴、质疑等方法,深入解读诗人的内心世界,为下一步深入解读古诗、进一步提升学生阅读古诗词能力打下基础。

1.吟诵悟其情

吟诵,用声音传达诗中韵味、气势、情致。反复吟咏,用自己的心灵与声音去碰撞诗人的灵魂与声音,反反复复,二者合拍之时,便心有灵犀。

2.想象入其情

融入联想与想象,揣摩并补足字里行间隐含的画面与情感,如临其境之时,便恍然顿悟。

3.品鉴咀其情

品味鉴赏绝词妙句在艺术手法、写景状物、意境营造、情感传达等方面的独特效果,从而加深对诗情的领会。

简单最新讲座:

王大绩讲现代文阅读王大绩讲高考作文王大绩讲语段压缩

王大绩讲文言文阅读王大绩讲诗歌鉴赏王大绩讲句式仿用

4.质疑解其情

生疑而激思,激思而求证,百思而得其解。沿着疑惑去追思问题的真相是读诗必不可少的解情方法。

教学过程

一.课前自主学习部分:

1.布置收集与酒有关的诗词名句。

(1)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曹操《短歌行》)

(2)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3)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4)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的《苏幕遮》)

(5)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李清照《声声慢》)

这一步意在扩充学生的知识积累,并为学习李白饮酒诗做准备。

2.布置学生将《月下独酌》中存有疑惑的字句记录下来,小组内讨论。

3.布置学生融入自己的联想与想象,揣摩字里行间隐含的画面与情感,将《月下独酌》改写成现代文。

诗歌创作离不开想象,诗歌鉴赏同样离不开想象。想象可以帮助读者将诗行中隐含的内容补足,使阅读者进入诗歌的情境中,准确真切的感受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课堂上首先对自主学习成果进行交流展示:

-

1.用小黑板展示学生所整理的与酒有关的诗词名句。

2.学生自主提出组内不能解决的疑惑。本诗相对浅显,也可将这一步放在后面的交流过程中,不作单独展示。

三.合作探究是本课的主体。具体分以下几个步骤完成:

1.吟诵。

采用个人读、集体读、范读、配乐读等形式,引导学生把握情感,进入诗境。

2.想象。

课堂上在音乐伴奏中引导学生想象,并将课前所写内容作以完善。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将所听所见所嗅再现出来。

3.品鉴。

找出最喜欢的诗句,说说自己的理由。小组内先自主讨论,然后课堂上交流展示,相互补充,感知诗中遣词造句的妙处,指导学生从艺术手法、写景状物、意境营造、表达情感等角度思考。

4.质疑。

组内汇总无法解决的困惑,重点合作探讨李白月下独酌内心是孤独还是欢畅这一问题。引导孤独派与非孤独派相互辩论,明确诗中孤独与不孤独的跌宕。

5.有感情的诵读。

四.迁移运用部分:

1.诵读《将进酒》,体会即使与友欢聚痛饮三百杯,李白也是快乐并孤独着的。

2.合作探究:李白飘逸豪放的诗风与李白的孤独与快乐有怎样的内在联系?

正因为李白快乐并孤独着,孤独并快乐着,才有其豪放飘逸的诗风。设若只有快乐,难免显得轻飘;设若只有孤独,难免显得凝重。李白诗风与李白的内心密不可分。

3.补充相似情感的另一首李白诗《独坐敬亭山》。

李白在孤独时努力追求快乐,他的内心真正体验了孤独,但也真正体验了快乐。

备注精讲点拨矫正反馈这两个环节穿插在课堂其他环节之中。本课重在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歌情感,懂得李白的内心和飘逸豪放诗风的内在联系,为进一步学习李白诗歌(《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打下基础。

李白课件 篇3

追寻李白的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追寻李白的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生能够运用前两部分学习中掌握的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学理想篇中的三首古诗,在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理想篇的解读,进一步认识、了解、亲近李白,追寻李白的傲骨与精神,理解他“大鹏一日同风起”的人生抱负。

[教学重点、难点]

1、在理解古诗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追寻李白的足迹,体会他蕴涵在作品中的傲骨与人生抱负。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揭示主题。

寄情山水的李白飘然若仙,情牵友人的李白愁心膺月。那一生以大鹏自喻的李白,又有着怎样的政治抱负呢?

二、自读古诗,扫清障碍。

1、读正确流利。

2、指名朗读。(师生相机正音)

三、借助资料、注释理解诗意。

1、明确要求,自学古诗。

借助预习时查找的资料以及课文中的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歌的大概意思。

2、小组讨论,交流学习体会。

3、全班交流。

A、《上李邕》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大鹏,传说中的鹏鸟。扶摇,由下而上的旋风。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大鹏即使不借助风的力量,以它的翅膀一扇,也能将沧溟之水一簸而干。这里极力夸张这只大鸟的神力。

“时人”指当时的凡夫俗子,显然包括李邕,殊调:发表不同常人的言论。

.丈夫:对成年男子的尊称,这里是称李邕。年少:李白自称。

B、《秋浦歌》

“三千丈”的白发是因愁而生,因愁而长!愁生白发,人所共晓,而长达三千丈,该有多少深重的愁思?

秋霜色白,以代指白发,似重复又非重复,它并具忧伤憔悴的感情色彩,不是白发的“白”字所能兼带。上句的“不知”,不是真不知,不是因“不知”而发出“何处”之问。

C、《行路难》

金杯里装的.名酒,每斗要价十千;玉盘中盛的精美佳肴,收费万钱。胸中郁闷啊,我停杯投箸吃不下。拔剑环顾四周,我心里委实茫然。想渡黄河,冰雪堵塞了这条大川,要登太行,莽莽的风雪早已经封山。象吕尚垂钓,闲待东山再起,又象伊尹做梦,他乘船经过日边。世上行路多么艰难,多么艰难;眼前歧路这么多,我该向北向南?相信总有一天,能乘长风破万里浪,高高挂起云帆,在沧海中勇往直前。

四、体会意境,追寻李白。

如果说在山水篇与友情篇所选的诗歌中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浪漫而重情的李白,那么在理想篇部分的这几首古诗中,我们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李白呢?

预设点:

1、“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一个自信进取的李白。

李白用来自喻的大鹏,非仅《庄子》中逍遥以自适的大鹏,更是奋飞以引起震动惊怪的大鹏。在这不凡的浩大气势里,体现的是自信与进取的志向和傲世独立的人格力量。李白之诗所以惊动千古者亦在此。

“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一个气度不凡的李白。

权贵们见我和他们政见不同,与他们唱反调,对我的豪言壮语,往往报以嘲讽讥笑。李白与众不同,冷笑刺伤了他的自尊心,因而他予以反击。直抒其事,气度不凡。

2、“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一个怨愤和抑郁的李白。

愁生白发,人所共晓,而长达三千丈,该有多少深重的愁思?十个字的`千钧重量落在一个“愁”字上。以此写愁,匪夷所思!奇想出奇句,不能不使人惊叹诗人的气魄和笔力。

(教师相机引导,介绍背景:写这首诗时,他已经五十多岁了,壮志未酬,人已衰老,怎能不倍加痛苦!所以揽镜自照,触目惊心,发生“白发三千丈”的孤吟,使天下后世识其悲愤。)

3、“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一个内心的苦闷抑郁的李白。

“嗜酒见天真”的李白,要是在平时,因为这美酒佳肴,再加上朋友的一片盛情,肯定是会“一饮三百杯”的。然而,这一次他端起酒杯,却又把酒杯推开了;拿起筷子,却又把筷子撂下了。他离开座席,拔下宝剑,举目四顾,心绪茫然。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显示了内心的苦闷抑郁,感情的激荡变化。

4、“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倔强、自信的李白,对理想的执着追求的李白。

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要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五、小结。

通过三个篇章的学习,相信大家对李白有了更深的了解,能说一说李白给你的印象吗?你更喜欢哪个李白?通过学习受到了什么启发?

六、布置作业。

继续搜集有关李白的资料,试着体会李白在坎坷和磨砺中愈挫愈坚的执着理想,感受他作品中剑魂月影的独特魅力。为阅读链接做准备。

李白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七言古诗的一般特点,体会李白作品的艺术风格。

2、正确认识诗中所体现出来的不与权贵妥协的反抗精神和伤感情绪。

3、领会想象奇特和比喻、对比、夸张等修辞手法,体味李白积极浪漫主义风格。

教学难点

体味李白积极浪漫主义风格。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群星璀璨的盛唐诗坛上,李白无疑是最为耀眼的一颗巨星。他壮游天下,平揖王侯,生性狂放,磊落不群;他的诗境界壮阔,想落天外,既有奇异瑰丽的浪漫笔调又有着真挚、质朴的人情味。

二、常识简介

1、解题

⑴梦游:说明内容的虚实。

⑵天姥:指天姥山,是所梦的内容。

⑶吟:古诗体式,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形式活泼,如同散文中的随笔,可以不拘一格。其它的如“歌”、“行”等。

⑷留别:说明本诗写作目的。是临行前留下这首诗向朋友话别的意思,不过本诗主要内容并无惜别之感,而是借题发挥,表明自己的态度和意向是真。

⑸文体知识:本诗是一首七言古诗。七言古诗简称“七古”。“古诗”又称“古体诗”,是相对于格律严格的“近体诗”而言。“七言”分两种,一种是以七字句为基础,杂用四、五、六、九言而构成了形式自由的长短句,这样长短交错,换韵自由,富于变化,也称为“歌行体”;另一种是每句七字,句式整齐。今天所学的这首诗属于哪一种呢?(属于前一种,即“歌行体”)

2、作者简介

李白素有“诗仙”之称,在中国文学史上是最具浪漫主义气息的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藉陇西成纪(今甘肃泰安东),生于碎叶(今巴尔克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25岁始离川在各地漫游。较广泛地接触现实,认识到朝廷的腐败、官僚贵族的奢侈腐朽,写出不少抨击黑暗现实的诗篇。晚年飘泊困苦,卒于当涂。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感情热烈,性格豪爽,想象丰富,语言清新自然,较多地运用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借助非现实的幻想来表现激情。

李白的出身及经历具有传奇性,不论生、死还是经历都存在很多谜,其创作也出奇。前人评李白思想及创作,多用一个“奇”字。如“以奇文取称”(元稹)、“才大语终奇”(钱起)、“才矣奇矣”(白居易),这类评价语很多。其他如贺知章所说“谪仙”、杜甫所谓“佯狂”,以至诸如令力士脱靴和骑鲸飞升之说,虽不言奇,但“奇”寓于中。

杜甫很敬佩李白,在《春日忆李白》写道:“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突出的是李白在诗中所表现的与众不同的独特个性。这种个性,有些用“豪放飘逸”“豪爽感激”“豪迈俊逸”来概括,虽说法有所不同,但都突出一个“豪”字。联系他的《将进酒》《蜀道难》。等等诗歌,可以看出他的诗往往通过“豪”的表面寓于“悲”的实质,在悲感至极就以豪语出之。这正是李白个性的基本特征。

3、作品背景

这首诗作于出翰林之后。天宝三载,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这是李白政治上的一次大失败。离长安后,曾与杜甫、高适游梁、宋、齐、鲁,又在东鲁家中居住过一个时期。这时东鲁的家已颇具规模,尽可在家中怡情养性,以度时光。可是李白没有这么做,他有一个不安定的灵魂,他有更高更远的追求,于是离别东鲁家园,又一次踏上漫游的旅途。这首诗就是他告别东鲁诸公时所作。虽然出翰林已有年月了,而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愤怨仍然郁结于怀,所以在诗的最后发出那样激越的呼声。

三、整体感知

1、放录音,要求学生听清字音,听出节奏,听出感情基调。消极情绪寓于积极豪迈之中

2、学生朗读或默读课文,圈点难字生词,结合注释理解。

解释下列加点词

⑴我欲因之梦吴越:代神游天姥山的愿望

⑵栗深林兮惊层巅:使……惊,

⑶虎鼓瑟兮风为马:演奏

⑷失向来之烟霞:代神异的景象

⑸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低头;服侍

3、学生进一步朗读,勾画过渡性语句,理清思路。

⑴从全诗看,哪些是写实,哪些是写虚(梦)?

⑵梦中仙境写了哪些图景?

月夜—剡溪清幽;白昼—山中壮美;傍晚—洞外恐怖;夜晚—洞中仙乐。

4、理清本诗结构

一、入梦缘由现实天姥神奇雄峻

二、梦游幻境梦到剡溪清幽寂静

白天景象壮美奇绝

夜间景象离奇险怪

神仙洞府壮丽辉煌

梦境消失无限留恋

三、抒情表态蔑视权贵反抗现实

四、课时小结

这首诗作者用奇特的夸张描写了天姥山的雄姿,以主要的笔墨借助想像描绘了梦游天姥的情景,突出地展现了作者的浪漫主义风格。全诗通过梦境的描写反映了作者政治上的不得意和对权贵的不妥协态度。同时,也反映了他消极的避世态度。

五、作业布置

⑴背诵《梦游天姥吟留别》

⑵整理文言字词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指名背诵《梦游天姥吟留别》

二、文本研习

1、研习第一节

⑴齐读第一节

⑵思考:既然题为“梦游天姥”,为何开篇要“谈瀛洲”?

明确:“烟涛微茫”的瀛洲与“云霞明灭”的天姥同样神秘而又美妙。然而瀛洲的“信难求”让人怯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则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如此以瀛洲陪衬天姥,以虚衬实,不仅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

⑶除了瀛洲外,此段中还提到了哪些山?有何作用?

明确:还提到了五岳、赤城和天台,从而衬托了天姥的雄峻巍峨,进一步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强烈愿望。

2、研习第二节

导入:如此神秘美妙、雄峻巍峨的天姥山如何不让作者魂牵梦绕呢,于是便有了“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的奇妙梦境。

⑴学生齐读第二节

⑵小组交流:或以时间为序或以地点为序,指出本段共描绘了几幅图景,并用l—2个词归纳每一幅图景的特色。

明确:月夜→寂静清幽白昼→壮美奇绝傍晚→离奇险怪夜晚→壮丽辉煌

⑶学生齐读“洞中仙乐”部分,然后用散文化的语言进行描绘。

参考:电闪雷鸣,山峰崩塌。仙洞的石门,訇地一声从中间打开了。仙府的天空浩瀚无边,看不到尽头,日月的光辉照耀着金银砌成的宫阙,以彩虹作衣裳啊以轻风为骏马,云里的神仙啊接二连三地下来。老虎弹着琴瑟啊鸾鸟驾着车,仙人多得像麻一样数也数不清,多么其乐融融的场面啊。

⑷自由熟读“梦游天姥”部分,力求背诵。

3、研习第三节

⑴正当梦入高潮时,作者却“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梦境突然地消失了,面对现实,作者禁不住长嗟短叹,作者感叹了些什么呢”

明确:李白一生倘佯山水之间,热爱山水,达到梦寐以求的境地。此诗所描写的梦游,也许并非完全虚托,但无论是否虚托,梦游就更适合于超脱现实,更便于发挥其想象和夸张的才能。

进步性:反映诗人傲视权贵、渴望自由的精神。写神仙世界的美丽,反衬出现实世界的丑恶,表明对现实、对权贵的的憎恶。写幻想是为“不事权贵”的立场服务。

局限性:流露出了人生如梦幻,行乐须及时的消极避世思想。如“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⑵鉴赏名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哪能够低头弯腰伺候那些有权有势的人,使得我整天不愉快呢!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的思想是曲折复杂的,但是它的主要方面是积极的,富有反抗精神的。是诗中的思想精华。这铿锵有力的十六个字,是诗人思想和个性的体现,表达了诗人宁愿寄情山水,也决不向权贵屈服,也决不取悦于世而苟且偷生,充分显示了诗人的反抗精神和豪迈气概。这正是本诗的主题所在。

三、诗歌小结

1、作者为什么要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写梦境呢?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明确: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写仙境的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也就是说,诗歌的前后是一致的,都是在写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只是诗歌的前半部分用梦的形式曲折地表达出来,而后半部分诗人则是直抒胸臆,直接唱出:“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2、你从这首诗中的哪些诗句,读出了李白诗歌的豪放飘逸?

明确:构思上最突出的特点是想象奇特,为了借别离之情来表现自己不事权贵的思想,作者不是直接描写现实生活中景物,而是以丰富的想象借助梦游的形式来展示一个个奇景,塑造出一个个梦幻中的生动形象使本文具有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大量的运用了衬托(如用瀛洲、天台来衬天姥山)、比喻(如“身登青云梯”)、夸张(如“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比(如将仙境与人事比、理想与现实比)等手法,使幻想中的景物活灵活现,也更好地表达了作者的内在感情。

3、艺术特色

⑴构思奇特。全诗以游仙为构思的出发点,借天姥山的高峻和有关传说,虚构出一个与黑暗的现实社会形成鲜明对照的神仙世界,以此表达诗人对自由、光明的渴望与追求,同时也写出他不满现实、不趋炎附势、蔑视权贵的反抗精神。

⑵想象丰富。神话传说和对自然山川的真实体验融合在一起,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大胆夸张,充分体现了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⑶语言灵活。形式错落,富有节奏感,兼用长短句,打破“七言”的束缚。

四、拓展延伸

李白留别诗举例,体味李白的积极浪漫主义风格。(联想和夸张)

《金陵酒肆留别》:“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五、作业布置

阅读文本中的《月下独酌四首(其一)》,写一篇500字左右的鉴赏文章。

李白课件 篇5

教学目标:

1.借助拼音,在课文的语言环境和新的语言环境中认读11个生字。

2.朗读课文,做到不添字不漏字,有按标点停顿的意识,背诵文中古诗。

3.认识心字底,描摹思、山两个字,注意写字姿势。

教学过程:

一、古诗导入,揭题

1、师配乐吟诵古诗《静夜思》(媒体出示古诗)

2、借助拼音,朗读古诗。

师:老师知道有很多小朋友都会读这首古诗,但是我们今天还是要借助拼音来读准字音。在这首诗中,有许多生字,它们有的是三拼音,有的是前鼻音,有的是整体认读音节,还有的是平舌音。你们能把这些字音读准吗?(媒体:古诗中的生字上标上音节)请大家自己拼一拼,读一读。

3、指名读古诗,随机出示生字卡片正音。

(明为后鼻音,开火车读;明月光指名读,明月光的意思就是明亮的月光。注意的字读得轻而短,开火车读好明亮的月光;思、床正音)

正音后再次吟诵古诗。

4、出示李白简介,随机学习生字。

师:你们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

(1)师简介李白(媒体出示李白头像及李白简介:李白是唐朝大诗人,他常常到各地游览。他写过很多很多诗,现存九百九十多首,被人们称为诗仙。)

(2)听了老师的介绍,你对李白有了怎样的了解?

(生自由交流,相关内容字体变红。)

(3)随机学习词语各地,出示词语卡片,读好各地,明白各地就是各个地方。

(4)齐读这段话,特别注意突出这些重点的内容。

5、揭示课题,学习生字,指导朗读。

(1)出示课题

师:刚才我们吟诵的《静夜思》就是一首人人皆知的着名诗作。那么李白是怎么创作出这首诗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43课《李白思乡》。

(2)指名读,学习思,认识心字底。

指导书写思,书空思字。明白思就是思念、想念的意思。

课题李白思乡告诉我们李白在思念什么呢?

(3)指导读好课题。

师:是呀,你看,夜深了,李白坐在窗前,望着那轮圆圆的明月,静静地思念着自己的故乡。谁来读好课题?

二、借助拼音读通课文,学习生字。

过渡:刚才我们已经知道,李白很喜欢到各地游览。有一次,他来到了一个小山村里。

1、出示词语卡片小山村指名读,注意正音。指导书写山。

2、借助拼音,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就在小山村里,他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流传至今的诗作。那么在这个小山村里、李白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呢?请小朋友们读读课文,借助拼音,读文识字。

3、指名分节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字音。(媒体出示课文内容)

随机正音:亲人

4、细读课文第2节,了解李白在小山村里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师:那么,李白在小山村里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请你仔细地读读第2节,找到有关的句子,读给同桌听。

(1)生自由交流,媒体出示相关内容

(2)同桌对读相关内容,要求做到不漏字不添字。

(3)男女生分角色对读。(男句子;女诗句)

5、引读诗文,了解诗句的意思。

6、借助画面,想象说话,激发情感。

师:明亮的月光照在李白床前,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白霜。月圆象征着团圆,在这个月圆之夜,在李白静静思念家乡,的时候,他的眼前仿佛出现了家乡的亲人。)

李白抬头望着明月,想起了家乡,想起了亲人,他好像看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你借助画面,展开想象,说一说。

生自由说

7、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师:当时的李白真是充满了思乡之情啊。所以,他提笔写下了这首充满了思乡之情的诗。这首诗也广为后人传诵。让我们把这首诗读读好。

(1)配乐感情朗读诗。

(2)尝试背诵。

8、齐读全文。

四、巩固字词、课外拓展

1、读一读。

媒体出示句子:唐朝大诗人李白,喜欢到各地游览。有一天深夜,在一个小山村里,他看到明亮的月光洒在床头,想起了家乡和亲人,就写下了《静夜思》这首诗。

指名读,齐读

2、学习生字,巩固字形

媒体出示生字:村、亮、光、床、就

说说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些字?

3、拓展阅读

师:在古代很多诗人都写下了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诗作,老师这里还有一首着名诗人王维的诗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让我们来读一读。

李白课件 篇6

李白《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的床,传统的解释是睡觉用的床。可在有些资料上把床解释为井栏(古汉语中确有其解),说古人用井代表家乡,人与井是不可分离的,有个成语叫背井离乡。有些教师看到这种说法后,认为这种解释更合理一些。有一位教师说:我觉得应把床释为井栏。因为井都是在屋外的,诗人在夜晚,站在静静的院子里,看到井栏旁明月的光辉,就怀疑这是地上下了一层霜(霜是不会下到屋内的),所以才会抬起头来望明月,低下头去思故乡。

笔者赞同对床字的传统解释,井栏之说可视为一家之言,但不宜引进我们的课堂。

上海辞书出版社《唐诗鉴赏辞典》上说: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所描写的是客人深夜不能成眠、短梦初回的情景。这时庭院是寂静的,透过窗户的皎洁月光射到床前,带来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诗人朦胧之中乍一看去,在迷离恍惚的心情中,真好像是地上铺了一层白皑皑的霜月色不免吸引他抬头一望,一轮娟娟素魄正挂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的明净!这时他完全醒了。(马茂元)

这里有一个关键字:疑。如果把它理解为怀疑,那么整个诗句就不大好解释了,诗人怎么会怀疑起床前的地上有霜呢马茂元先生解释为好像是有依据的。《汉语大词典》在疑字条中,有一个义项即解释为类似、好像。例句是王勃《郊园即事》诗:断山疑画障,县流泻鸣琴。(县:悬挂)李白诗中还有一个疑字也作好像解: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这个疑字解释为怀疑就更加说不通了。

疑字在与小学语文第三册相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中,解释为好比、好似,也即认为前后两句诗连起来构成一个明喻。这样解释起全诗来就觉得合情合理了。

把床解释为井栏,并非无懈可击,那个前字就不好落实。井栏四周的方位不是论前后左右的,井栏旁井栏周围都好讲,井栏前就不好讲。月光是照在井栏四周围的,这个前字恐怕就否定了把床释为井栏的说法。

李白课件 篇7

总体设想

对于诗歌的教学,朗读应是贯串始终的,在读中品味语句,想象情境,体悟感情。本诗有一个难点,便是对梦中神仙世界的描写,所以我的处理方式是在引导学生在大体切分层次后,重点突破这一难点,避免赏析的平均用力。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背几首学过的李白的诗歌,老师随之导入:李白是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豪迈洒脱,雄奇奔放,超脱于俗世,但是李白并不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他有和我们普遍人一样的遭遇、苦恼和追求,今天让我们通过一个梦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展示课题,作者,学习目标:诵读——品味——体悟。

二、朗读课文

1、找一位学生朗读全诗

老师明确:作为诗歌的学习,准确的朗读是第一步。

2、老师配乐范读

明确:读音准确是第一步,作为赏析,还要读出诗歌的感情。

三、解题

四、赏析全诗

1、学生读第一段后思考天姥山是什么样子,引导学生体会“连”、“横”、“拔”、“掩”、“倾”等字的妙用,再齐读,读出语势变化。

2、由老师设问哪几句是描写梦中天姥山的句子将第2段切分成两部分。

赏析第一部分(到“水澹澹兮生烟”):引导学生自读,然后就自己喜欢的句子读读,感受诗人当时的内心世界,并用自己的声音传达出这种心情。

赏析第二部分(到“仙之人兮列如麻”)老师明确:诗人游兴正浓,这时天色暗下来,转瞬间在诗人面前出现了一个神仙世界。

学生自读后闭目想象神仙世界的情景,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

找学生读自己的描述文字,然后引导学生讨论,神仙们聚集到金银台上做什么?

再找学生读这几句,读出向往与喜悦之情,然后齐读体会,最后要求当堂背诵这几句。

赏析第三部分(到“失向来之烟霞”)

老师设问:诗人在梦到最美好的时候突然醒来,此时心中是什么感受?应该怎样读这几句诗?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诗人的惆怅与失意。

3、学生齐读末段

明确“世间行乐亦如此”中“此”的指代内容(梦境)

老师设问:“诗人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生读最后两句后老师明确:这种感慨不是无缘无故的,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是心理情感的曲折反映。想当年,李白被诏入京,曾大呼“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自认为可以实现自己“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理想,然而外戚专权,同僚争权,自己备受排挤,不到三年便被赐金放还。诗人的感慨是看透了黑暗现实的一种顿悟。

学生再齐读全段体会。

五、结束

老师明确:李白的政治理想在快要实现时突然破灭,这种打击是多么残酷,但李白之所以被称为诗仙,就在于他有傲岸的性格和博大的胸怀,正如余光中在《寻李白》中所写“酒入豪肠,七分啸成了剑气,剩下的三分酿成了月光,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师生齐读下课。

教学反思

这是我参加省优质课比赛时的教学设计,当时上完课后心里有万千滋味,有沉浸课堂欲罢不能的兴奋;有猛一轻松,不知该干什么的迷惘;也有没有达到自己期望值的失落……我认为这个设计的成功之处在于:

①抓住了诗歌教学的灵魂—读,读贯穿始终,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语言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进而指导学生用自己的声音传达出诗人的感情。

②此设计能够做到层次分明,重点突出。引导学生重点品味和神仙世界有关的诗句,体会诗人运用这种浪漫主义手法的背后承载的感情。

不足之处在于:

①让学生找自己喜欢的诗句读,然后品味感情。在这个环节中教师点拨一定要到位、干脆利索,不然学生会过多纠缠于此而忽略诗歌的感情脉络,致使后面的重要诗句无法充分赏读。

②此设计旨在落实读、背、写,但是如果没有充分预习,学生的背和写会变得飘浮无依,对大多数学生而言得不到有效训练,只是空摆架子。从课堂情况看,的确是这两点影响了整体效果。

再反思:教学设计中让学生充分活动的环节最难把握,学生总有一些教师无法预料的观点和认识。如果遇到这种情况,在学习目标指引下,不如让学生大胆质疑、互相对抗,这本身就是学生主体性的一种体现。

李白课件 篇8

1、复习前鼻音。

2、学会认读生字“白、人、各、村、明、月、光、亲、就、写”。积累10个词语“各地、山村、明亮、月光、明月、故乡、亲人、就、写、低头”。

3、学会正确地朗读句子和课文。

4、背诵课文中古诗。

5、能根据课后的说话要求,选一幅图中的一、二处练习说话。

1、小朋友,我们一起来复习拼音,好吗?

2、出示:qin cun ren (看谁先读准字音,指名读、齐读)

3、你们学得真好,老师知道你们还会念古诗,谁来读给大家听听。(学生自由背自己学过的古诗)

4、你们真不错,这首古诗谁会念(出示《静夜思》)(指名读、齐读)

5、过渡:这首古诗是我国唐代诗人李白写的,他是一位很有名的诗人,那么他当时为什么会写这首古诗呢?今天我们来学习。

3、自己借助拼音,学习小房子里的生字宝宝,并同桌互相读一读。

白:带着学生一起来书空;说说学过的表示颜色的词。

(3)读读词语:各地、山村、明亮、月光、明月、故乡、亲人、就、写、低头

(4)游戏巩固生字:

开双轨火车读词语,看谁先读准。

三、朗读课文、学习课文。

1、送生字宝宝回家,把生字放到课文里读一读。

3、师生接读;指名几个学生分句读。

4、出示句子:明亮的月光照在床前,地上好象铺了一层白霜。

5、师创设情景:夜深了,一轮明月高高地挂在空中,明亮的月光照在床前,地上好象铺了白霜,这时,一位诗人叫李白,想起了自己的故乡,想起了自己的亲人,于是就写了一首古诗,《静夜思》。(齐读古诗)

6、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读课文了,我们就来个竞赛(男、女生赛读课文。)

1、月亮姐姐会变魔术,你们看(出示图),现在请你们仔细观察,想一想,他们想什么?

3、谁会学着老师的样子说说月亮其他的样子像什么?

1、回家动手画画月亮的变化,并写一写月亮像什么。(或编一个童话故事)

2、收集跟月亮有关的古诗。

李白课件 篇9

一、创设情境导入主题

(上课铃声响,课件出示李白人头像特写,配以古曲《春江花月夜》。)

师:在刚刚结束的李白诗歌阅读月中,同学们已经通过课外阅读认识了唐代诗人李白。一个月来,我们朗读他的诗篇、追寻他的足迹,感悟他的心灵。今天,在此时、此地,就让我们共同来(指屏幕,师生齐读)――读李白诗歌品太白遗韵

(随着主题的揭示,课件出示李白望月图)

[评:用古典音乐作背景,配以古香古色的画面,辅以教师深情的诗化语言,营造出古诗的优美意境,使师生很快受到感染。]

二、简要汇报,了解情况。

师:为了使咱们相互了解各自的课外阅读情况,首先请大家汇报两个问题(课件出示):(1)简要介绍你所了解的李白。(2)你读了多少首李白的诗?记住了哪些?是从哪儿读到的?首先汇报第一个问题。

生:我了解到李白是一个豪放的人。他的诗中有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生:我了解到李白是一个正直、重情义的人。他和杜甫、贺知章、孟浩然都是好朋友。

生:我了解到李白生于公元7xx年,死于公元762年,活了61岁。

生:我还了解到李白的诗歌很浪漫,很夸张,而且想象也很丰富。像白发三千、飞流直下三千尺等诗句。

生:李白还在很多诗歌中,表现了自己孤独的心情,像《独坐敬亭山》

(板书:其人:豪放、正直、重情义

李白

(701-762)其诗:夸张、想象

〖评:这一过程重在了解学生通过自己的课外阅读对李白其人、其诗的认识和了解,勾画出李白其人其诗的大致轮廓,弥补学生个人课外阅读的片面性。〗

师:有谁知道李白一生共留下多少首诗?

生:李白一生留下了九百六十多首诗。

师:那么,在这九百多首诗中,你读了多少首?记住了哪些?是从哪儿读到到的?

生:我读了李白诗歌37首,记住了《静夜思》、《月下独酌》等18首,我是从《唐代三大诗人诗选》、《唐诗三百首》中读到的,这些书是我从学校图书馆借来的。

生:我读了李白的诗歌21首,记住了17首,如《关山月》、《望庐山瀑布》等,我是从《古诗台历》上知道的,这是我妈妈留下的,是1986年的台历。

生:我读了李白的诗歌25首,记住了15首,其中包括《怨情》、《静夜思》、《将进酒》等,我是从同学们的资料和网络上得来的。

师:(及时问)网址?

生:新浪网。我先在搜狐里输入李白,然后点击李白诗选之白鹿书院,然后我就把它下载、打印出来。这就是我搜集的资料。

生:我读了李白的诗71首,记住《古朗月行》、《将进酒》等18首,我是从爷爷的《千家诗》、《唐诗鉴赏词典》中读到的。我在爷爷的书柜里找了好半天才找到。你们看,书都发黄了。

生:我读了李白的诗48首,记住了《静夜思》、《赠汪伦》等16首。我是从《儿童古诗观止》、《小学生必背古诗词》中读到的,这些书是我自己到书店买的。

〖评:此环节不仅检查了学生课外阅读的质和量,还了解到学生收集资料的途径和整理阅读资料的方法,增进交流,引导学生取长补短,逐渐学会收集资料的方法。〗

师:刚才很多同学都提到了《静夜思》、《望庐山瀑布》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吧?

生:对,还有《夜宿山寺》、《早发白帝城》。

师:那么,让我们共同来回味这几首诗,好吗?(课件出示四首诗,并配画配乐)师生共同吟诵。

师:《静夜思》借明月抒发了乡愁,《望庐山瀑布》描绘了祖国的山水。到六年级时我们还将学习《赠汪伦》很多同学都已读过了吧?

生:《赠汪伦》写了诗人和汪伦深厚的友情。

师:你还知道李白的诗最常写些什么?

生:李白还最爱写酒!什么《把酒问月》呀,《月下独酌》什么的。

师:那么,同学们能按照诗人最常写到的题材――明月、山水、友情、美酒将李白的诗歌分类吗?

(板书:明月山水友情美酒.)

(学生自行分类)

〖评:温故而知新,既加强了课内外的联系,又自然地引导学生将所读过的诗歌按一定标准分类〗

师:你最喜欢李白写的哪一类诗歌?能举例吗?和他(她)有相同爱好的同学请举手。

三、分组交流,共同品味

师:请同学们寻找自己的阅读伙伴,组成阅读小组,在小组内吟诵、品味你最喜爱的诗,并请推荐出表现最好的同学,代表你们小组参加稍后的集体汇报。

(学生主动离开座位寻找同伴,并聚成四个小组:明月组、山水组、友情组、美酒组,在小组内或吟诵、或展示自己的作品、或三五人齐读、或齐唱,气氛十分热烈。)

〖评:引导学生按自己的阅读兴趣,自行分组朗读、研讨,通过各种形式展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引导学生开展个性化阅读。促使学生以更大的热情主动投入整理、赏析同类诗歌。〗

四、汇报展示,集体共赏。

师:请大家就近入坐。现在请将你们的交流成果向全班同学展示,让我们共同来品味李白诗歌的韵味。

(明月组:四个男生上台)

我们四个人都喜欢《月下独酌》,现在我们为大家吟诵这首诗。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有表情地吟诵,十分投入。)

生:我最喜欢《古朗月行》,我用邓丽君唱过的一首歌――《水调歌头》为他配曲,现在我就唱给大家听。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生鼓掌)

师:还有人勇于自荐吗?

生:我从小爱李白的《静夜思》,两岁时就会背了。现在我想背诵给同学们听。

师:语言朴素清新,言浅而意深,月是故乡明啊!诗人还有许多咏月的名篇。只是,我发现别的小组已经迫不及待了,哪个小组接着汇报?

生:我们特别推荐和,他们特别喜欢《独坐敬亭山》还有,他吟诵《望天门山》特别好,还有我为大家表演《山中问答》。

生:(展示诗签)这是我特意制作的诗签,上面写着诗之窗。打开这心灵的窗户,悬挂着一只小狗,我希望这一只小狗能够和李白一起Happy。打开这诗的大门,是高耸入云的山峰,这就是敬亭山。

生:我也喜欢《独坐敬亭山》,这是我画的一幅山水画。(展示)我俩一起为大家朗诵这首诗。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师:说说为什么喜欢这首诗?

生:因为我常常像李白那样,喜欢一个人在一个地方孤独地呆着。

生:我为大家吟诵《望天门山》,这首诗特别有气势。天门中断楚江开.

生:(展示)这是我专门请姐姐帮我写的毛笔字,旁边是我画的桃花和流水,我最喜欢《山中问答》。问余何意栖碧山.

师:真不错,能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吗?

生:我从这首诗中,读出了李白不求名利,愿与天地同乐的思想。

师:笑而不答,诗意淡远。同学们听了他的介绍,也喜欢这首诗吗?我们和他一起再读读好吗?

(美酒组)

生:这是我为李白做的诗签,因为李白当年非常寂寞,所以我画了一个蜡笔小星陪他。希望李白活得愉快,笑口常开。我最喜欢《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生:我也喜欢这首诗,还制作了诗签,诗签上画了一片大海,李白喝酒喝得太多了,给他点海水让他清醒一下。

师:《将进酒》也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豪放洒脱,气象不凡。咱们共同来吟诵吧?

(友情组)

生:我在诗签上画了一只信鸽,让这只鸽子为李白送信,祝李白和汪伦的友谊地久天长。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

师:真是水深情更深啊!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我最爱《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是啊,阳春三月,放舟长江,目送孤帆,心驰神往,好一场充满诗意的离别!我们一起去赏一赏。

...

〖评:通过交流与共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展示学生自己阅读、感悟的过程,并以多种形式展示自己对李白诗歌的独特体验〗

五、游戏激趣,名句激情。

师:看得出大家在课前作了充分的准备,难分胜负。咱们在下一关中再决高低,怎么样?

(课件出示内容,各组抢答。)

①请根据诗名说出诗句《望天门山》、《峨眉山月歌》。

②请根据诗句说出诗名。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③请用李白的诗句表现图的意境。[课件出示画面:两山对峙,江水中流,帆影点点。]

生:这是《望天门山》中的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生:我认为应该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生:我想可能是《早发白帝城》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生:只能是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边日边来。你看,两边的山很陡,就像刀劈似的,黄鹤楼那里根本就没有山,去年爸爸还带我去那儿玩过。

生:我同意他的意见,这两座山孤零零的,也不像是万重山。

.

师:李白一生留下了九百多首诗。在这些诗中,有许许多多的千古佳句,流传至今依然琅琅上口,回味无穷。让我们共同来吟诵它们吧!(课件出示名句集锦,配古乐,师生齐诵。)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通过游戏,辨析、吟诵、调动学生头脑中贮存的知识积累,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充分谈出自己的品味理由,展示学生自己阅读、感悟的过程,引导学生展开思维的交锋,促使学生在课外古诗阅读中拓展更广阔的思维空间。]

六、结束活动,留有余味

通过今天的读李白诗歌,品太白遗韵活动,我们对李白其人、其诗有了初步的了解。这位中国诗歌史上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以他正直、豪放、重情义的性格,以他那一首首充满奇特的夸张和丰富想象力的诗歌,深深打动了在场的你们、我们、他们以及天下所有爱好李白诗歌的人们。最后,让我们用唐代大文学家韩愈的一句诗来结束今天的活动吧!――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课件出示李白头像及韩愈诗句]

[课虽结束,诗韵仍绕梁不绝。师生的情感仍沉浸在李白诗歌的意境中而难以自拔。相信李白的传奇人生和名篇佳句,将久久地停留在学生心中,中华民族古典文化的传承在此找到了最佳契入点。]

总评:

作为小学五年级课外阅读实践活动课,本课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作了有益的尝试和开拓,主要有以下三大特色:

1.着眼点高。落实了新《大纲》中的有关具体要求,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实践活动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育学生热爱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选取古诗作为阅读对象,在学生心中培植起中华文化的根。

2.切入点巧。中国是诗的国度。自古至今,诗人层出不穷,诗作浩如烟海。选取其中最代表性的李白诗歌作为阅读对象,在小学生中开展专题品读、定点品赏,以此使学生感受李白诗歌鲜活的神韵,使学生受到优秀诗文的熏陶感染,是一个很好的尝试,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突破和创新。事实证明,对于这种专题性阅读,学生的兴趣浓厚,印象深刻、其感悟、理解也颇有见地。

3.着力点实,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以诵读、背诵为主要方式,重在感悟和品味,使每个学生都能投入其中并有所收获。

李白课件 篇10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翻译如下:

你难道看不见那黄河之水从天上奔腾而来,

波涛翻滚直奔东海,再也没有回来。

你没见那年迈的父母,对着明镜感叹自己的白发。

(所以)人生得意之时就应当纵情欢乐,

不要让这金杯无酒空对明月。

每个人的出生都一定有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黄金千两(就算)一挥而尽,它也还是能够再得来。

我们烹羊宰牛姑且作乐,

(今天)一次性痛快地饮三百杯也不为多!

岑夫子和丹丘生啊!

快喝酒吧!不要停下来。

让我来为你们高歌一曲,

请你们为我倾耳细听:

整天吃山珍海味的豪华生活有何珍贵,

只希望醉生梦死而不愿清醒。

自古以来圣贤无不是冷落寂寞的,

只有那会喝酒的人才能够留传美名。

陈王曹植当年宴设平乐观的事迹你可知道,

斗酒万千也豪饮,让宾主尽情欢乐。

主人呀,你为何说我的'钱不多?

只管买酒来让我们一起痛饮。

那些什么名贵的五花良马,昂贵的千金狐裘,

把你的小儿喊出来,都让他拿去换美酒来吧。

让我们一起来消除这无穷无尽的万古长愁!

创作背景:

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由道士吴人筠推荐,由唐玄宗招进京,命李白为供奉翰林。不久,因权贵的谗悔,于天宝三年(744年),李白被排挤出京,唐玄宗赐金放还。此后,李白在江淮一带盘桓,思想极度烦闷,又重新踏上了云游祖国山河的漫漫旅途。据《李太白编年诗集目录》记载,此诗作于天宝十一载(752)。一般认为这是李白天宝年间离京后,漫游梁、宋,与友人岑勋、元丹丘相会时所作。此时距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已有6年之久。

中心思想:

这首诗非常形象的表现了李白桀骜不驯的性格:一方面对自己充满自信,孤高自傲;一方面在政治前途出现波折后,又流露出纵情享乐之情。在这首诗里,他演绎庄子的乐生哲学,表示对富贵、圣贤的藐视。而在豪饮行乐中,实则深含怀才不遇之情。全诗气势豪迈,感情奔放,语言流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李白“借题发挥”借酒浇愁,抒发自己的愤激情绪。

李白课件(合集10篇)


我们常说,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在学习工作中,幼儿园教师有提前准备可能会使用到资料的习惯。资料主要是指生活学习工作中需要的材料。有了资料的协助我们的工作会变得更加顺利!那么,关于幼师资料你了解哪些内容呢?小编推荐你不妨读一下李白课件(合集10篇),欢迎分享给你的朋友!

李白课件 篇1

《蜀道难》作为李白的成名之作,其成就主要表现在艺术方面,突出特点是运用浪漫主义艺术手法所形成的豪迈雄放的艺术风格李白以他丰富的想象,卓越的艺术构思,纵横飞扬、流转华美的辞采,创造出了一个神奇的艺术世界“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是教师用来帮助学生举一反三的例子学习这首诗,应引领学生充分感知并进入这种艺术境界之中让学生尝试欣赏诗歌,领会李白浪漫主义诗风的特征即极度的夸张、奇丽的想象,运用神话传说等加强朗读是入诗境、品诗味的钥匙其次,应该给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空间,应给予学生诗歌鉴赏方法的指导,以帮助学生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同学们知道当时的文坛泰斗贺知章看了还没有什么声名的李白的诗作《蜀道难》的时候,称他是什么吗?(谪仙人)从此李白就有了一个“诗仙”的美称据说杜甫读了《蜀道难》,称赞他“笔落经风雨,诗成泣鬼神”《蜀道难》可以说是李白的成名作现在请你谈谈你所了解的李白或李白的诗

1.学生对照注释自由读全诗,用一两个词语说说自己初读的感受(要求读准字音,疏通诗句)

2.教师范读或播放名家范读录音,请学生一边听一边体会找出这首诗的主旨句明确: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蜀道难》气象雄奇奔放,感情激越跌宕,朗读时应于抑扬顿挫中突显诗中词语的情韵意味,于舒缓疾徐中突显长短诗句错落有致自由奔放的气韵风神,于轻重缓急中突显情感语气的起伏跌宕)

请找出直接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诗句,体会这首诗的的情感主旨(设计意图:寻找关键诗句,依据情感语言把握思想感情)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问君西游何时还?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侧身西望长咨嗟!

教师总结明确:后世关于李白《蜀道难》的主题众说纷纭,争论的焦点是有无寓意明代学者胡震亨的《唐韵癸签》和明末学者顾炎武的《日知录》一致认为:“蜀地不可去,不可居”是这首诗的表达要义,《蜀道难》“即事成篇,别无寓意”教材也采用了这一说法从诗意来看,这是一篇送友人入蜀的诗歌,反复咏叹蜀道难行、蜀地难居,对友人入蜀进行劝戒

思考:全诗三次咏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每一次咏叹的内容是否一样?在全诗中有怎样的作用?(设计意图:把握篇章结构,进一步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和情感变化)

学生讨论后总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感叹,在诗中三次出现,是感情的爆发、延续和收束第一次出现,开门见山,单刀直入地点出了主题:“危途难行”,并定下全诗的基调,豪放中带有惊叹;第二次是咏叹蜀道之惊险,对友人进行劝戒,豪放中有惊惧;第三次咏叹蜀地之凶险,再次劝戒友人,豪放中满含忧虑在内容和情感上形成了层层深入的格局此外,相似结构的主旨句反复出现并贯穿全文,不仅鲜明地体现出诗歌结构的严谨和感情的起伏跌宕,又像乐曲的主旋律,具有回环荡漾的抒情性和音乐美一唱三叹,感情强烈构成了全诗的感情主干,并将全诗凝聚成一个完满的艺术整体

清人沈德潜评论《蜀道难》“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唐人殷璠称此诗“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主要指这首诗表现出的雄奇奔放的浪漫主义风格李白是继屈原之后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你认为《蜀道难》雄奇奔放的浪漫主义特色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四人一组进行合作探究,教师相机与学生交流,然后小组代表发言)

交流总结并明确:

(1)极度的夸张人们常把绝对办不到的事比成比登天还难,而诗里却极端夸张说蜀道难行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扪参历井仰胁息”,也是绝妙的夸张之笔“扪”“历”两个动词的连用,显出友人出没在星宿之间,那山之高就不言而自明了这与“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有异曲同工之妙“连峰去天不盈尺”比后世民谣“离天三尺三”的说法更具夸张性“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也以猿鹤面对高峻的山崖无可奈何的夸张描写,反衬蜀道的高峻

(2)奇丽的想象诗人的想象无拘无束,无所不到如从鸟兽的角度来刻画蜀道之高险:六龙回日、黄鹤难飞、猿猴愁攀;从行人的感觉来具体描写蜀道之艰险如“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等在抒发旅愁的时候,诗人写到:“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这里古木参天,气象森严,鸟声凄厉,回荡其间丰富的想象,精心的构思,把人们引入一个悲凉、惨淡的艺术境界中写蜀道上奇险壮观的景象是“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那连绵的山峰,几乎顶天而立,枯老的苍松倒挂在悬崖绝壁之间,飞泄的瀑流争相吼叫,砯崖击石发出震撼千山万壑雷鸣般的声响这里既有群峰屹立的雄伟壮阔景象,又有枯松倒挂的特写镜头;既有充满诗情画意的.静景,又有令人触目惊心的动态;既有视觉的摹写,又有听觉的感受,使读者如身临其境,如闻其声,不得不叹服作者天马行空的想象力

(3)引用神话传说全诗用了很多神话及传说,如“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以及“地崩山摧壮士死”“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等这些神话传说丰富了诗歌的内容,开拓了诗歌的意境,同时使全诗笼罩上一层神秘的色彩,增添了艺术感染力

(4)澎湃的激情李白诗歌形象高度个性化,带有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无论叙事或者写景,都融汇着诗人的豪放性格他那极为强烈的情感,在诗中常反复咏叹出来如开头“噫吁嚱”叹词的连用和“危乎高哉”同义词的反复使用,以独特的强调手法显示内在情感的份量,造成先声夺人的气势接着“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一唱三叹,层层强化了情感

(5)灵活的诗句《蜀道难》是乐府古题,这种诗歌体裁没有严格的字数、句数、平仄和韵脚的限制,李白充分运用了这一特点,使诗的语言形式自由活泼句式以七言为主,杂以其他长短句,层次错落,如行云流水,一气贯注诗的前半部分多用长句,语言奔放畅达;后半部分多用四字短句,显得简劲有力这种灵活多变的语言形式,才能酣畅淋漓地表现诗人的飘逸浪漫 (此环节学生的回答是零散的,不全面的,教师重在巧妙引导,培养学生归纳、概括、整合的能力使学生获得一些鉴赏诗歌的方法,掌握李白浪漫主义艺术风格构成的元素)

《蜀道难》饱蘸着诗人豪放浪漫的激情,突出地运用了丰富的想象、极度的夸张和奇异的神话传说刻画了蜀道的高峻险要,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种种令人望而生畏、惊心动魄的画面,形成雄放飘逸的艺术风格,充满浪漫主义的色彩,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正可谓“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晚唐皮日休)

李白课件 篇2

李白《赠汪伦》教学设计「精选」

《赠汪伦》是一首传颂千古的诗作,这是一首赠别诗。下面我们为大家带来了李白《赠汪伦》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李白《赠汪伦》教学设计

[课文]

赠汪伦

李 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教学目标]

1、体会诗中所表达的作用与朋友的深厚友谊。

2、练习感情朗读古诗,并领悟诗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体会诗中所蕴涵的情感是教学重点;体会作者运用夸张、比喻表达感情的方法是教学难点。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资料,制作相关课件,为课堂激趣、创设情境服务。

[教学过程]

一、曲中引情,情中创境

1、同学们,让我们来欣赏著名的文学家、音乐家李叔同先生早年所写的一首歌词。(课件演奏《送别》,教师随着乐曲有感情地朗诵):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2、听了这首乐曲,你有什么感受呢?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正是一首千古流传的送别诗――《赠汪伦》。(课件呈现此诗)

二、指导学法,自读自悟。

1、请同学们自读这首古诗,要求:

(1)在读正确、读流利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理解,在诗句中画出节奏记号和重音符号。

(2)学习课文注释,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大意。

2、交流:

(1)你们是怎样诵读这首古诗的?谁来读一读?

(2)幻灯投影,检查整理学生预习情况。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3)学习了文中的注释,你读懂了什么?

总结学法:阅读注释、发散连词解句法。用这样的方法再读再悟不懂的地方。

3、读了这首古诗,你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吗?

教师帮助整理,引出问题:

诗人为什么要拿桃花潭水与汪伦的.送别情比较?

送别一般都是很悲伤、很悲戚的,汪伦为什么这时却“踏歌”而来?

三、读中悟情,以悟促读

1、补充资料阅读(课件呈现):安徽泾县汪伦十分钦佩李白的才华,想和他结交为朋友,便写信邀请李白说:“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早就听说汪伦是位性格豪放的人,便欣然前往。见面后,李白说:“我是来观十里桃花,访万家酒店的。”汪伦却笑着说:“‘桃花’者,一潭之名也,并无桃花十里;‘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酒店万家。”此时,李白方知自己“受骗上当”,他不但不介意,反而哈哈大笑说:“临桃花潭,饮万家酒,会汪豪士,此亦人生快事!”此后,汪伦每日用美酒盛情款待李白,两人一起游览当地的名山胜景,一起饮酒作诗,情趣相投,成了好朋友。

2、引导答问:

(1)李白是怎样来到桃花潭的呢?到“桃花潭”后他后悔了吗?

(2)分别时,汪伦为什么“踏歌”而来?

生活中你有没有经历过和朋友或亲人告别时的情景呢?和谁告别的?你们是怎么告别的?(生发散:拥抱、互赠礼物、招手示意等等都是送别常见的方式)

汪伦对李白是什么方式?(板书:踏歌相送)。踏着节拍唱歌那是什么样的呢?想不想体会一下?(放段音乐《找朋友》《送别》,让学生体会)

比较:刚才我们先听的是《找朋友》,后听的是《送别》,都是送别的意味,但情感不同,节拍与情调也不同。前首轻快高昂,后者哀婉忧伤。你推断一下,汪伦当时应该是用什么样的调子来踏歌的呢?(小组讨论)

小结:无论忧伤还是轻快,都会有自己独特的感受,老师尊重你们的意见。(请同学们看大屏幕)经过十几天的交往,李白和汪伦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就要分别了,汪伦采用这种特别的方式为李白送行,如果你是李白,听到这歌声,你会怎么想?(知我者,汪伦也)那么,你能读出李白当时那种喜逢知已的激动之情吗?(三读诗句)如果你就是李白,听着这歌声,你是否为汪伦的热情感动。于是你感动地说:“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你就是李白,听着这歌声,你是否为汪伦的真情激动。于是你激动地说:“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3)诗人为什么要拿桃花潭水与汪伦的送别情比较?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谁能解答这个问题?

计算比较,引导理解:一尺有多深?(用手比划)千尺是多少米?算一算。难道李白用尺量过桃花潭?他怎么知道桃花潭水有多深呢?(这是夸张写法,形容他俩之间的友谊不一般。板书:情谊深厚)

句式练习,加强理解:不同的句式可以起到加深语意的作用。大家可试试把诗句变成感叹句、反问句或设问句的形式体会体会。

四、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播放配乐)要求学生读全诗,读出感情,并能背诵。

五、学法迁移,拓展延伸

1、除了这首《赠汪伦》外,你还知道哪些感人肺腑的离别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几首送别诗,看大屏幕(课件出示:《送元二使安西》《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别董大》《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请自选一首回家自学,不过学习时不要只停留在对字面意思的理解,要着重体会诗歌所蕴涵的丰富的情感,就像我们今天这样把自己当作诗中的人物,设身处地地去想,去说,去做,你就能体会出古诗的那种美妙的意境,体会出诗人的思想感情。在我们共同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将有缘结识很多的朋友,无论是新朋,还是旧友,愿我们的友谊天长地久。(结束新课,播放歌曲《友谊天长地久》)

李白课件 篇3

要求:1理解作品运用神话、传说、想象、夸张登浪漫主义手法 2“蜀道之难, 难于上青天”三次重复的作用 噫吁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 ——一口气连用三个惊叹词,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主题,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基调。以下随着感情的起伏和自然场景的变化,这一咏叹反复出现,像一首乐曲的主旋律一样激荡着读者的心弦。

蚕丛及鱼凫古蜀国国王,开国何多么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从历史的角度。西当太白秦地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蜀地巅地理的角度。秦蜀两地只又鸟飞的路而无人行的道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神话传说。⑴//

以上为第一段:运用神话传说叙写古代开辟蜀道的艰难困苦,说明蜀道来之不易,为正面描写蜀道的艰难险阻作了铺垫。

上有六龙回日六龙驾车载日遨游至此而无法超越-神话、夸张,之高标指最高峰,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江涛曲折—以水衬山,以下衬上,以水流深急衬山之高危使人惊心动魄-衬托。黄鹤之飞尚不得过夸张,猿猱欲度愁攀援夸张-极言其高险陡峻。青泥山岭名,入蜀要道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发挥了无比丰富的想象,极尽夸张之能事以手抚膺坐长叹。/问君西游几时还设问句始?畏途*搀岩险恶的山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地多子规鸟,啼声哀切古代传说子规鸟是蜀王杜宇(号望帝)的精魂所化,这里用以渲染一种愁惨的气氛。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反复咏叹,强调蜀道难的主题,使人听此凋朱颜感叹句终!/连峰去天不盈尺“高”字。谚语:武功太白,去天三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险”字。夸张。飞湍瀑流飞泉瀑布争喧(兀豕),(石水)崖转石万壑雷飞泉瀑布,奔腾轰鸣,石转崖崩,声震如雷。前面绘色,这里绘声,写出了山之险峻,水之壮奇。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

乎来哉 以深沉嗟叹作结!⑵//

以上是第二段:大量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奇特的夸张,依照自秦入蜀的线路,具体描述蜀道的高、危、险、峻,充分渲染它的壮与奇。分为三层:1极写蜀道沿途崇山之高峻;2写蜀道夜景、畏途#搀岩、渲染一种悲凉的.气氛;3极写蜀道之险

剑阁山名,又叫剑门关峥嵘而崔巍,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受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形势险要,易受难攻而为野心家割据的危险,表现了对现实的殷忧,/想象着一旦“匪亲”当道:(老百姓)朝避猛虎,夕避长蛇,(因为)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第三段:运用联想类比的方法,由自然环境的险恶写到社会环境的险恶,表现出诗人对于国事的担忧。分三层:1 写剑阁形势之险要;2 承上写了想象中的割据之后的情景; 3第三次发出“蜀道难“的感叹。

《蜀道难》是最能体现李白诗歌风格的一首歌行体,大约写于天宝元年前后。 诗中极写由秦入蜀道路的奇险难行,歌颂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并表示了对蜀中政治形势的隐忧。全诗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一夸张的诗句为基调,一唱三叹,先将传说、神话引入诗中,在想象中描写太阳神曦和和飞禽走兽的畏难怯步以及行人的屏息长叹,突出了蜀道的险峻,再设想入蜀的行人在蜀道上所感受到的可怕的环境气氛,突出了蜀道的险畏,最后从自然形势的描写转入到历史教训的提示,暗示对蜀中政治局势的隐忧。全诗运用夸张、比喻、渲染、暗示等表现手法,时间上由古到今,景物上由远及近,感情上由浅入深,表现了蜀道的艰险。由于诗人的豪放气魄贯注全诗,使读者不因蜀道艰险而产生畏惧心理,相反却领略了祖国河山壮丽的美感。诗中寄托的政治内容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诗人政治思想的敏锐。他不是得意忘形,一味赞美山水,而是把严肃的政治见解不着痕迹地纳进了自然景物的描写之中。

在艺术上:

一 运用了大量的神话传说和极度夸张的手法,来写蜀道的艰难奇险。“蚕丛”、“鱼凫”开国,五丁力士开山,是运用古老而奇特的神话传说写秦蜀阻隔之久远,使诗歌蒙上了一层传奇的色彩。“六龙回日”、“子规啼月”又是运用美丽凄婉的神话传说,渲染了蜀道的高峻与悲凉,使诗歌充满着神秘的气氛。“难于上青天”、“扪参历井”、“连峰去天不盈尺”这些奇特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都以天的博大和高深作为背景进行比照映衬,因而使蜀道之高险达到了极致,造成一种令人惊奇振奋的雄伟气势。

二 作品通过反复咏叹来渲染气氛,抒发感情,突出主题。“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一强烈的咏叹,一开始就为全诗奠定了雄迈的基调,当中的重复咏叹渲染环境气氛,突出了惊叹山川壮伟奇险的主旋律,最后的再次重复咏叹则是全诗的主题的深化。这一咏叹句式成为串联全诗的一条感情线索,形成了强烈的抒情气氛,这一诗句也就成为千古名句。此外,在第二段还有“以手抚膺坐长叹”、

“使人听此凋朱颜”、“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等感叹句,既是诗情的强烈抒发,又是每一层次诗意的小结,具有抑扬回环的艺术效果。

李白课件 篇4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注释】:

⑵蚕丛、鱼凫:传说中古蜀国两位国王的名字。何茫然:难以考证。何:多么。茫然:渺茫。

⑶尔来:从那时以来。四万八千岁:极言时间之漫长,夸张而大约言之。秦塞:秦的关塞,指秦地。通人烟:人员往来。

⑷西当:西对。当:对着,向着。太白:太白山,又名太乙山,在长安西(今陕西眉县、太白县一带)。鸟道:只有鸟能飞过的小路。

⑸地崩山摧壮士死:《华阳国志?蜀志》:“秦惠王知蜀王好色,许嫁五女于蜀。蜀遣五丁迎之。还到梓潼,见一大蛇入穴中。一人揽其尾掣之,不禁,至五人相助,大呼拽蛇,山崩时压杀五人及秦五女并将从,而山分为五岭。”横绝:横越。峨嵋巅:峨嵋顶峰。摧:倒塌。天梯:非常陡峭的山路。石栈:栈道。

⑹六龙回日:《淮南子》注云:“日乘车,驾以六龙。羲和御之。日至此面而薄于虞渊,羲和至此而回六螭。”螭即龙。高标:指蜀山中可作一方之标识的最高峰。

⑺冲波:水流冲击腾起的波浪,这里指激流。逆折:水流回旋。回川:有漩涡的河流。

⑻黄鹤:黄鹄(Hú),又名天鹅,善于高飞。尚:尚且。得:能。猿猱(náo):蜀山中最善攀援的猴类。

⑼青泥:青泥岭,在今甘肃徽县南,陕西略阳县北。《元和郡县志》卷二十二:“青泥岭,在县西北五十三里,接溪山东,即今通路也。悬崖万仞,山多云雨,行者屡逢泥淖,故号青泥岭。”百步九折:百步之内拐九道弯。萦:盘绕。岩峦:山峰。

⑽扪参历井:参、井是二星宿名。古人把天上的星宿分别指配于地上的州国,叫做“分野”,以便通过观察天象来占卜地上所配州国的吉凶。参星为蜀之分野,井星为秦之分野。扪:用手摸。历:经过。胁息:屏气不敢呼吸。

⑿子规:即杜鹃鸟,蜀地最多,鸣声悲哀,若云“不如归去”。《蜀记》曰:“昔有人姓杜名宇,王蜀,号曰望帝。宇死,俗说杜宇化为子规。子规,鸟名也。蜀人闻子规鸣,皆曰望帝也。”这两句也有断为“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的,但不如此文这种断法顺。

⒂剑阁:又名剑门关,在四川剑阁县北,是大、小剑山之间的一条栈道,长约三十余里。峥嵘、崔嵬,都是形容山势高大雄峻的样子。

⒄朝:早上。吮:吸。锦城:《元和郡县志》卷三十一剑南道成都府成都县:“锦城在县南十里,故锦官城也。”今四川成都市。

唉呀呀,多么危险多么高峻伟岸!蜀道真太难攀简直难于上青天。传说中蚕丛和鱼凫建立了蜀国,开国的年代实在久远无法详谈。自从那时至今约有四万八千年,秦蜀被秦岭所阻从不沟通往返。西边太白山有飞鸟能过的小道。从那小路走可横渡峨嵋山顶端。山崩地裂蜀国五壮士被压死了,两地才有天梯栈道开始相通连。上有挡住太阳神六龙车的山巅,下有激浪排空纡回曲折的大川。善于高飞的黄鹄尚且无法飞过,即使猢狲要想翻过也愁于攀援。青泥岭多么曲折绕着山峦盘旋,百步之内萦绕岩峦转九个弯弯。可以摸到参、井星叫人仰首屏息,用手抚胸惊恐不已坐下来长叹。

好朋友呵请问你西游何时回还?可怕的岩山道实在难以登攀!只见那悲鸟在古树上哀鸣啼叫;雄雌相随飞翔在原始森林之间。月夜听到的是杜鹃悲惨的啼声,令人愁思绵绵呵这荒荡的空山!蜀道难走呵简直难于上青天,叫人听到这些怎么不脸色突变?山峰座座相连离天还不到一尺;枯松老枝倒挂倚贴在绝壁之间。漩涡飞转瀑布飞泻争相喧闹着;水石相击转动象万壑鸣雷一般。那去处恶劣艰险到了这种地步;唉呀呀你这个远方而来的客人,为了什么要来到这个地方?

剑阁那地方崇峻巍峨高入云端,只要一人把守,千军万马也难攻占。驻守的官员若不是皇家的近亲;难免要变为豺狼踞此为非造反。清晨你要提心吊胆地躲避猛虎;傍晚你要警觉防范长蛇的灾难。豺狼虎豹磨牙吮血真叫人不安;毒蛇猛兽杀人如麻即令你胆寒。锦官城虽然说是个快乐的所在;如此险恶还不如早早地把家还。蜀道太难走呵简直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令人不免感慨与长叹!

【赏析】:

将神话传说、想象和艺术夸张融为一体进行写景抒情,是本诗的最主要艺术特点。三者相辅相成,生动描绘出了蜀道峥嵘翠嵬的面貌和它阴森深邃的气氛,有力地突出了蜀道的艰险高峻和难以攀登的可畏可叹,还为蜀道涂抹上一层古朴凄凉、离奇迷幻的色彩,创造出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透过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仿佛可以看到诗人那“落笔摇五岳、笑傲凌沧洲”的高大形象。

句式灵活多变,语言奔放恣肆,也是本诗一大特点。诗歌句式以七言句为主,又间杂了三、四、五、六、八言等句式,变化频频,灵活多样;语言或匀称对偶,或散漫舒展,或精炼凝重,或通俗轻快,摆脱了一般诗歌中节奏统一板滞的现象,造成了参差错落、变化有致的美感和韵味。诗歌句式和语言的这种特色,正是李白豪放不羁的飘逸个性的体现。

诗歌中三次惊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将自己的强烈感情笼罩全诗,主观色彩浓厚,给人一唱三叹、回环往复之感。随着景物的描写,惊叹之情不断加强,也使艺术效果逐步得以强化,使诗歌产生了一种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李白课件 篇5

一、创设情境导入主题

(上课铃声响,课件出示李白人头像特写,配以古曲《春江花月夜》。)

师:在刚刚结束的李白诗歌阅读月中,同学们已经通过课外阅读认识了唐代诗人李白。一个月来,我们朗读他的诗篇、追寻他的足迹,感悟他的心灵。今天,在此时、此地,就让我们共同来(指屏幕,师生齐读)――读李白诗歌品太白遗韵

(随着主题的揭示,课件出示李白望月图)

[评:用古典音乐作背景,配以古香古色的画面,辅以教师深情的诗化语言,营造出古诗的优美意境,使师生很快受到感染。]

二、简要汇报,了解情况。

师:为了使咱们相互了解各自的课外阅读情况,首先请大家汇报两个问题(课件出示):(1)简要介绍你所了解的李白。(2)你读了多少首李白的诗?记住了哪些?是从哪儿读到的?首先汇报第一个问题。

生:我了解到李白是一个豪放的人。他的诗中有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生:我了解到李白是一个正直、重情义的人。他和杜甫、贺知章、孟浩然都是好朋友。

生:我了解到李白生于公元7xx年,死于公元762年,活了61岁。

生:我还了解到李白的诗歌很浪漫,很夸张,而且想象也很丰富。像白发三千、飞流直下三千尺等诗句。

生:李白还在很多诗歌中,表现了自己孤独的心情,像《独坐敬亭山》

(板书:其人:豪放、正直、重情义

李白

(701-762)其诗:夸张、想象

〖评:这一过程重在了解学生通过自己的课外阅读对李白其人、其诗的认识和了解,勾画出李白其人其诗的大致轮廓,弥补学生个人课外阅读的片面性。〗

师:有谁知道李白一生共留下多少首诗?

生:李白一生留下了九百六十多首诗。

师:那么,在这九百多首诗中,你读了多少首?记住了哪些?是从哪儿读到到的?

生:我读了李白诗歌37首,记住了《静夜思》、《月下独酌》等18首,我是从《唐代三大诗人诗选》、《唐诗三百首》中读到的,这些书是我从学校图书馆借来的。

生:我读了李白的诗歌21首,记住了17首,如《关山月》、《望庐山瀑布》等,我是从《古诗台历》上知道的,这是我妈妈留下的,是1986年的台历。

生:我读了李白的诗歌25首,记住了15首,其中包括《怨情》、《静夜思》、《将进酒》等,我是从同学们的资料和网络上得来的。

师:(及时问)网址?

生:新浪网。我先在搜狐里输入李白,然后点击李白诗选之白鹿书院,然后我就把它下载、打印出来。这就是我搜集的资料。

生:我读了李白的诗71首,记住《古朗月行》、《将进酒》等18首,我是从爷爷的《千家诗》、《唐诗鉴赏词典》中读到的。我在爷爷的书柜里找了好半天才找到。你们看,书都发黄了。

生:我读了李白的诗48首,记住了《静夜思》、《赠汪伦》等16首。我是从《儿童古诗观止》、《小学生必背古诗词》中读到的,这些书是我自己到书店买的。

〖评:此环节不仅检查了学生课外阅读的质和量,还了解到学生收集资料的途径和整理阅读资料的方法,增进交流,引导学生取长补短,逐渐学会收集资料的方法。〗

师:刚才很多同学都提到了《静夜思》、《望庐山瀑布》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吧?

生:对,还有《夜宿山寺》、《早发白帝城》。

师:那么,让我们共同来回味这几首诗,好吗?(课件出示四首诗,并配画配乐)师生共同吟诵。

师:《静夜思》借明月抒发了乡愁,《望庐山瀑布》描绘了祖国的山水。到六年级时我们还将学习《赠汪伦》很多同学都已读过了吧?

生:《赠汪伦》写了诗人和汪伦深厚的友情。

师:你还知道李白的诗最常写些什么?

生:李白还最爱写酒!什么《把酒问月》呀,《月下独酌》什么的。

师:那么,同学们能按照诗人最常写到的题材――明月、山水、友情、美酒将李白的诗歌分类吗?

(板书:明月山水友情美酒.)

(学生自行分类)

〖评:温故而知新,既加强了课内外的联系,又自然地引导学生将所读过的诗歌按一定标准分类〗

师:你最喜欢李白写的哪一类诗歌?能举例吗?和他(她)有相同爱好的同学请举手。

三、分组交流,共同品味

师:请同学们寻找自己的阅读伙伴,组成阅读小组,在小组内吟诵、品味你最喜爱的诗,并请推荐出表现最好的同学,代表你们小组参加稍后的集体汇报。

(学生主动离开座位寻找同伴,并聚成四个小组:明月组、山水组、友情组、美酒组,在小组内或吟诵、或展示自己的作品、或三五人齐读、或齐唱,气氛十分热烈。)

〖评:引导学生按自己的阅读兴趣,自行分组朗读、研讨,通过各种形式展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引导学生开展个性化阅读。促使学生以更大的热情主动投入整理、赏析同类诗歌。〗

四、汇报展示,集体共赏。

师:请大家就近入坐。现在请将你们的交流成果向全班同学展示,让我们共同来品味李白诗歌的韵味。

(明月组:四个男生上台)

我们四个人都喜欢《月下独酌》,现在我们为大家吟诵这首诗。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有表情地吟诵,十分投入。)

生:我最喜欢《古朗月行》,我用邓丽君唱过的一首歌――《水调歌头》为他配曲,现在我就唱给大家听。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生鼓掌)

师:还有人勇于自荐吗?

生:我从小爱李白的《静夜思》,两岁时就会背了。现在我想背诵给同学们听。

师:语言朴素清新,言浅而意深,月是故乡明啊!诗人还有许多咏月的名篇。只是,我发现别的小组已经迫不及待了,哪个小组接着汇报?

生:我们特别推荐和,他们特别喜欢《独坐敬亭山》还有,他吟诵《望天门山》特别好,还有我为大家表演《山中问答》。

生:(展示诗签)这是我特意制作的诗签,上面写着诗之窗。打开这心灵的窗户,悬挂着一只小狗,我希望这一只小狗能够和李白一起Happy。打开这诗的大门,是高耸入云的山峰,这就是敬亭山。

生:我也喜欢《独坐敬亭山》,这是我画的一幅山水画。(展示)我俩一起为大家朗诵这首诗。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师:说说为什么喜欢这首诗?

生:因为我常常像李白那样,喜欢一个人在一个地方孤独地呆着。

生:我为大家吟诵《望天门山》,这首诗特别有气势。天门中断楚江开.

生:(展示)这是我专门请姐姐帮我写的毛笔字,旁边是我画的桃花和流水,我最喜欢《山中问答》。问余何意栖碧山.

师:真不错,能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吗?

生:我从这首诗中,读出了李白不求名利,愿与天地同乐的思想。

师:笑而不答,诗意淡远。同学们听了他的介绍,也喜欢这首诗吗?我们和他一起再读读好吗?

(美酒组)

生:这是我为李白做的诗签,因为李白当年非常寂寞,所以我画了一个蜡笔小星陪他。希望李白活得愉快,笑口常开。我最喜欢《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生:我也喜欢这首诗,还制作了诗签,诗签上画了一片大海,李白喝酒喝得太多了,给他点海水让他清醒一下。

师:《将进酒》也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豪放洒脱,气象不凡。咱们共同来吟诵吧?

(友情组)

生:我在诗签上画了一只信鸽,让这只鸽子为李白送信,祝李白和汪伦的友谊地久天长。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

师:真是水深情更深啊!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我最爱《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是啊,阳春三月,放舟长江,目送孤帆,心驰神往,好一场充满诗意的离别!我们一起去赏一赏。

...

〖评:通过交流与共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展示学生自己阅读、感悟的过程,并以多种形式展示自己对李白诗歌的独特体验〗

五、游戏激趣,名句激情。

师:看得出大家在课前作了充分的准备,难分胜负。咱们在下一关中再决高低,怎么样?

(课件出示内容,各组抢答。)

①请根据诗名说出诗句《望天门山》、《峨眉山月歌》。

②请根据诗句说出诗名。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③请用李白的诗句表现图的意境。[课件出示画面:两山对峙,江水中流,帆影点点。]

生:这是《望天门山》中的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生:我认为应该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生:我想可能是《早发白帝城》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生:只能是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边日边来。你看,两边的山很陡,就像刀劈似的,黄鹤楼那里根本就没有山,去年爸爸还带我去那儿玩过。

生:我同意他的意见,这两座山孤零零的,也不像是万重山。

.

师:李白一生留下了九百多首诗。在这些诗中,有许许多多的千古佳句,流传至今依然琅琅上口,回味无穷。让我们共同来吟诵它们吧!(课件出示名句集锦,配古乐,师生齐诵。)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通过游戏,辨析、吟诵、调动学生头脑中贮存的知识积累,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充分谈出自己的品味理由,展示学生自己阅读、感悟的过程,引导学生展开思维的交锋,促使学生在课外古诗阅读中拓展更广阔的思维空间。]

六、结束活动,留有余味

通过今天的读李白诗歌,品太白遗韵活动,我们对李白其人、其诗有了初步的了解。这位中国诗歌史上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以他正直、豪放、重情义的性格,以他那一首首充满奇特的夸张和丰富想象力的诗歌,深深打动了在场的你们、我们、他们以及天下所有爱好李白诗歌的人们。最后,让我们用唐代大文学家韩愈的一句诗来结束今天的活动吧!――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课件出示李白头像及韩愈诗句]

[课虽结束,诗韵仍绕梁不绝。师生的情感仍沉浸在李白诗歌的意境中而难以自拔。相信李白的传奇人生和名篇佳句,将久久地停留在学生心中,中华民族古典文化的传承在此找到了最佳契入点。]

总评:

作为小学五年级课外阅读实践活动课,本课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作了有益的尝试和开拓,主要有以下三大特色:

1.着眼点高。落实了新《大纲》中的有关具体要求,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实践活动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育学生热爱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选取古诗作为阅读对象,在学生心中培植起中华文化的根。

2.切入点巧。中国是诗的国度。自古至今,诗人层出不穷,诗作浩如烟海。选取其中最代表性的李白诗歌作为阅读对象,在小学生中开展专题品读、定点品赏,以此使学生感受李白诗歌鲜活的神韵,使学生受到优秀诗文的熏陶感染,是一个很好的尝试,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突破和创新。事实证明,对于这种专题性阅读,学生的兴趣浓厚,印象深刻、其感悟、理解也颇有见地。

3.着力点实,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以诵读、背诵为主要方式,重在感悟和品味,使每个学生都能投入其中并有所收获。

李白课件 篇6

本学期开学之初,我校开展了一年一度的青年教师教学全过程评优大赛。我所在的高二语文备课组经过共同讨论确定了参赛的课题,即《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的“赏析示例”——《将进酒》。

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也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传统篇目。全诗气势磅礴,感情奔放,思想深邃,既适宜课堂朗诵,又便于教师引领学生分析李白的思想感情变化。相比之下,这篇课文更适合激情澎湃的男老师发挥,而我并不占据性别优势。因而在确定课题之初,我有些思想顾虑,觉得这种风格的作品自己并不擅长,课堂不容易出彩;但又觉得这是挑战自我的一个机会,自己应该全面提高教学能力,驾驭各种风格的作品。于是很快就放下了思想包袱,投入到认真准备的状态。

要想准确解读《将进酒》,就必须深入了解李白,了解其生活经历,理解其复杂的思想情感。研究李白及其作品的专著很多,我在以往阅读的基础上又认真研读了学者康震对李白的解读,重温了唐代文学史及唐代诗歌史专著《唐之韵》,对《将进酒》的教学进行了充分的知识准备。

《将进酒》一诗音韵节奏极富特色,适合朗诵。朗读是语文教师的基本功,也是我的强项,我也一直非常重视范读在教学中的作用。而我擅长的是散文和婉约风格的诗歌诵读,像《将进酒》这种气势极其豪迈的风格我一直觉得自己底气不足,没有勇气公开尝试。在常规教学中我可能会“扬长避短”,而现在却必须面对这一难题。于是硬着头皮向专家学习。我在网络上找到了方明、濮存昕等艺术家的朗诵视频,认真观看、聆听,体味他们的语气、语调,体会蕴含在其中的感情色彩。我坚持每天在家放声朗读全文,一遍一遍揣摩诗歌中的情绪。在上公开课前,我曾考虑用艺术家的朗诵视频来增强艺术感染力,但我作为教师却不能亲自给学生做示范,也会是一种遗憾,因此经过再三斟酌,加之连续多天的练习自我感觉也有一定的进步,于是我大胆地选择了自己范读。我在课堂上真诚地对学生说:“《将进酒》这首诗气势恢宏,感情激越,适合放声诵读,老师略显底气不足,但我很愿意挑战一下自己,尝试着给同学们读一读,我们大家共同来体会诗人的情感,提高朗读能力。”我的态度得到了同学们的认可,我的朗读也因为精心的准备而获得了同学们的热烈掌声。整堂课我一直激情饱满,用生动的语言、深沉的语气、激昂的语调、准确的分析引领学生层层深入,走进李白的内心世界。课堂教学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通过这一实践,我觉得自己在挑战自我,克服自己的短板方面迈出了一步。以后还应不断树立自信,尝试以往不太擅长的教学方法,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提高课堂教学能力。

这堂公开课还让我深刻地体会到“备学生”的重要性。课堂教学中有两个小细节令我意想不到。其一,为了丰富学生的课堂活动,增强朗读的效果,我打算安排一位朗读水平高的学生给大家作示范,这一重任理所当然落到了阎述辰同学身上。该同学是同龄人中少有的男中音,曾参加陕西省优秀特长生选拔赛演唱《滚滚长江东逝水》获得金奖,也有过出色的朗读经历。我在上公开课的前一天放学时将课堂朗读的任务布置给他,让他稍加练习,课堂上放开朗读,自由发挥。我本以为按阎述辰的能力他会有出彩的表现,但没想到在公开课上,他竟然有些紧张,朗读的节奏较慢,语气也稍显平淡,没有完全展现出李白激越澎湃的感情变化。这种效果完全不在我的意料之中,于是我只好临时安排教学内容,点评阎述辰朗读中的不足之处,提出改进的希望。事后,我想,学生朗读这个环节不成功责任不在学生,学生还没有走进李白的思想波澜,对作品还没有深入的理解,是不可能准确地把握语气语调的,而我却忽略了这一学情特点,只按学生平常的表现来预设结果。若能将这一教学环节安排在分析作品之后,待学生对作品、作家均有了一定的理解,朗读的效果一定会大不一样。 其二,分析诗歌的开端部分——“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我提出问题:“李白为什么会有如此浓重的悲情,请同学们从‘知人论世’的原则出发,联系李白的生平经历分析个中原委。”这道题不但要求准确理解李白此时的心境,更要对李白生平经历非常熟悉,有相当的难度。以我对十四班学生的了解,他们只能说个大概,于是我要在学生回答之后进行补充介绍。为了避免学生无从回答的尴尬,我仍叫了知识面较宽的张晨曦同学回答。但没有料到该生好像对此题早有准备,一开口就从李白的家世背景谈起,不但对李白各段重要经历如数家珍,更对该段经历中的诗作信手拈来,侃侃而谈。张晨曦对该题的回答完全超出了我准备的范围,我分明看到听课的老师也面带惊讶之情。我及时地肯定了张晨曦的发言,并表扬了她丰富的知识储备。而我总结的内容不但没有成为我原本设计好的扩展提高,反倒成了对学生发言的概括提炼。

这两个细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以往备课总是把精力集中在研读教材、设计教学环节、设定教法方面,很少用心去研究学生。两个班的学生学习情况有差异,我也较少考虑其不同,往往采用相同的教学方法,教授相同的知识内容。很少因学情不同而设计不同的教学方式。这一不足已成为我教学中的一大顽疾,通过这次公开课,我切身体会到备学生的重要性,应下功夫解决这一问题。

此外,通过听同备课组其他老师的公开课,拓宽了思路,开阔了眼界,也发现了一些自己在备课时没有考虑到的'问题。今后也应坚持虚心向同行学习请教,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教学综合素质。

李白课件 篇7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学习诗歌通过意象、意境来表现情感的写法。学习通过对比,表达情感的写 法。理解作者是中的情感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把握意象。

教学难点 诗歌通过意象、意境来表现情感的写法。

3.教学用具

多媒体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卧薪尝胆”的故事我们都很熟悉,当李白南游吴越想起这段历史的时候,他的感情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越中览古》。

二、作者信息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李白诗歌散失不少,今尚存900多首,内容丰富多采。其七绝作品语言明朗精练,声调和谐优美,写景抒情,深入浅出。像《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赠汪伦》等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三、教师范读,学生背诵

四、诗歌讲解

1、一般的绝句,一、二句为一组,或写景或叙事,三、四句为一组,或议论或抒情,用现代汉语的方式去划分层次的话,一般是一、二句为一层,三、四句为一层,本诗在结构上与以前学过的绝句有何不同?诵读时应注意些什么?

这首诗前三句一气直下,直到第四句才突然转到反面,显得格外有力量、有神采。在诵读时,本诗二、三两句间的停顿宜短一些。最后一句,“只今惟有”四字要重读,其后应作一顿,然后徐徐吐出“鹧鸪飞”三字,以示其中含无限感慨之意。

2、作者选取了哪两个镜头?

镜头一,战士凯旋,大家都得到了赏赐,所以不穿铁甲,而穿锦衣。只“尽锦衣”三字,就将越王及其战士得意归来的喜悦和骄傲的神情烘托出来。

镜头二,越王回宫,不但耀武扬威,而且荒淫逸乐起来,于是,花朵儿一样的美人,就站满了宫殿,拥簇着他,侍侯着他。都城中到处都是锦衣战士,宫殿上站满了如花宫女,这是多么繁盛、美好、热闹、欢乐!

3、可是这样的镜头现在都没有了,“只今惟有鹧鸪飞”,诗人表达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这是一首怀古之作,流露出对人事变化、盛衰无常的慨叹。

4、所用的修辞手法是什么?对比写作手法。

课后习题 背诵这首诗

预习布置 预习《一剪梅》

板书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名篇:《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赠汪伦》

李白课件 篇8

《蜀道难》是李白最富浪漫主义色彩的代表作。从内容看,此诗应是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为送别友人入蜀而作的。有别于其他的送别诗,此诗巧妙地运用别情,写出了蜀地山川的高峻奇险的特点,同时也融入了李白对当时社会现状的隐忧。“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意在劝阻友人不要西游,写尽蜀道之高。

“噫吁?健比?个感叹词连用,“危”“高”,同义重出,“噫吁?剑?危呼高哉!”一声惊叹,震撼人心。开篇之语,凭空起势,包含着充沛的感情力量,使人在这一声并没有多少具体描绘的惊呼中,感觉到蜀道的高峻。诗中蜀自开国四万八千年以来,一直“不与秦塞通人烟”;太白山有鸟道,却无人路可行,概括叙述了蜀国长期与内地隔绝的状况,也寓高山阻隔之意于其中。接着引用五丁开山这个悲壮的神话故事表现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之时,为蜀道增添了许多神奇色彩,也间接地说明了蜀道在历史上就是不可逾越的险阻。蜀山太高,连太阳神的车子都得绕行!而且天梯石栈的下面是急湍险流。健飞的黄鹤无法通过,善于攀援的猿猱之类也同样为如何通过而发愁,在此基础上,李白又通过摹写攀登者的神情和动作,如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等,来进一步烘托山路纤曲,蜀道因其高而艰险难行。

“问君西游何时还?”未登程先问归期,借惜别之情,写透蜀道之险。

“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不但路途难走,而且环境荒凉、凄清,充满了无限的哀怨与愁苦,使人闻而失色,这样的细节描写较好地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Y,?f崖转石万壑雷”四句运用夸张手法,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山峦起伏,连峰接天的远景图卷;枯松倒挂绝壁的特写镜头;飞湍、瀑流、悬崖、转石,万壑雷鸣的音响,组合起来的动感画面,这一切产生了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山势高危使人望而生畏,山川险要令人惊心动魄,蜀道之难的描写,简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但李白觉得仍不到位,“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一句“质问”,一种虚幻的笔法,从侧面强化了蜀道的惊奇雄险。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地非久留之地。告诫友人之语写出李白的政治远见及内心的深深忧虑。

”蜀中之险甲于天下,而剑阁之险尤甲于蜀”,可见剑阁是蜀中军事要塞。剑阁位置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不乏据险作乱的先例。由自然而及人间,李白写剑阁之险意在引出蜀地的战祸之烈。巧妙地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语句,警告当局要吸取历史教训,警惕战乱的发生。从这里可以看出,李白对太平景象背后潜伏的军阀割据局面的深深忧虑,表现了他敏锐的观察力和远见卓识以及对国家命运和人民安全的深刻的关注,为诗篇增添了现实的内涵、深厚的意蕴。

在诗中,李白还创造性地继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反复)形式,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开头、中间、结尾各出现一次。反复咏叹,内容逐次加深,使人产生“一叹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推陈出新形式、丰富的想像、奔放的语言、雄健的笔调让我们领略了“诗仙”李白的才情,《蜀道难》不愧为一篇“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浪漫主义杰作。

李白课件 篇9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这首诗相关的背景知识。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3、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充分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及韵律,感受其声韵美;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4、分析这首诗中的景物描写,体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赏析作品的意境美。

过程与方法

1、朗读教学法:在教学本首诗时,通过放朗读读音,让学生体会,然后学生齐读这首诗并感悟这首诗的思想内容。

2、问题式教学法:教师依据教学目标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在学生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严密思维、拓展想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这首诗,描绘自然山水,文笔优美,情真意醇。学习它们,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2、体会作者对诗人沿途所见景物的描写,从中进一步体会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结故乡的无限爱恋之感。

3、激发学生对家乡景物、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诗。教学难点:

1、激发学生想像,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经及对“送别”的理解。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介绍作者。

唐宋诗词历来脍炙人口,今天我们将要学的《渡荆门送别》,唐代的名家名篇。学习时重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在此基础上背诵和默写。

李白,字太白,唐代诗人,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自号青莲居士。

拓展:欧阳修六一居士,李清照易安居士,白居易香山居士,苏轼东坡居士。

二、学习《渡荆门送别》。

1、教师朗读或学生听录音。

2、学生自读,初步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指名学生读,要读出思想感情,齐读诗歌。

4、《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

——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5、颔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

——描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画出一幅气势磅礴地万里长江图,写的是远景。

这一联中的“随”、“尽”、“入”三个字用的好,想一想好在何处。

——“随”字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的表现出来,写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尽”字表达了刚从三峡中出来的诗人顿时喜悦开朗的心情。

——“入”字用得贴切,是对前途的展望,大江无阻挡地流向远方,空间广阔,打开了诗人眼界,奔腾着诗人的想像,洋溢着诗人青春蓬勃的朝气。

诗人出了三峡后看到的是一望无际的平原和广阔的江面,而在荆门以西作者见到的是什么样的景象呢?用郦道元《三峡》中的句子回答。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6、颈联则变换视角,描写长江的近景,谈谈这联诗所描绘的意境。

——“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在流速缓慢的长江水中,好像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云生结海楼”是白昼眺望所见。云多,则天空高远,反衬原野低平、江岸辽阔、两岸平旷的景色,在自然美景中融进了诗人见到平原时欣喜的感受。

延伸海市蜃楼:是大气中由于光线的折射作用而形成的一种自然现象,多出现在夏天海边或沙漠中。

在崭新的环境里一切都是新奇可喜的,就会产生敏锐的感觉,如李白在荆门以东见到的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的景象,在正是从荆门一带广阔平原的高空这饿和平静的江面上所观赏到的奇妙美景。假如在崇山峻岭的三峡中,我们见到的则是: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如在山地,我没就只能见到:山高月小。

7、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从尾联来看,这首送别诗是否是为朋友送行?

——拟人。不是,尾联中的故乡水是指流经故乡的水,“万里送行舟”指的是故乡水如今怀着深情厚意载我远行。用拟人的手法,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

8、全诗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通过对长江两岸秀丽景色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开阔情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同时表现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思念之情。

9、拓展朗读杜甫的《旅夜书怀》,找出与“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

旅夜书怀 (唐)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10、齐读,背诵这首诗,指名学生背诵。

11、总结。

——《渡荆门送别》一诗是一首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诗篇。结尾缘江水而生发遐想,在“故乡水”送行的深情祝愿中,化为对故乡的眷恋和对大好前程的憧憬。说白了就是“水送人,人思乡”。

12、发放课堂练习。

三、布置作业。

1、 能熟练背诵和默写;

2、 探讨李白的《渡荆门送别》是如何在浪漫主义风格中透着新奇的? 这首诗五、六两句在李白浪漫主义风格中透着新奇。这里的新奇不在描写景色的本身而在它的托意。“月下飞天镜”,“下”字是动词,说月亮下来了,影子落在江水中。圆圆的月亮,像一面镜子。镜子从哪里来的呢?从天上飞下来的。天上一个月亮,水中一个月影,上下生光,照得大地的一切晶明透亮。古诗:“何当大刀头,破镜飞上天。”本诗却从相反的方面来运用它新奇的想像。“云生结海楼”,诗人看到天空云彩的奇幻变化,产生无穷想像。“海楼”即“海市蜃楼”。这种自然现象的产生,是由于光线在大气中的折射,在大海或沙漠的上空,有时忽然出现像城市的奇幻景象,古代人的科学水平低,惊为神怪,认为是海中的蜃(蛤蚌之类)吐气结成的。江汉平原上空并无这种自然现象。诗人所指的是天边云彩各种奇异的形状,仿佛也产生了仙人楼阁似的。为什么平常的月景和浮云能引起诗人这么大的兴趣?因为在崭新的环境里认为一切都是新奇可喜的,就产生了敏锐的感觉。过去诗人一直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所熟悉的是蜀中的山山水水。如今渡过荆门,山渐消失,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诗人的感觉自然新奇了。

四、结束课程。

板书:

渡荆门送别

李白(唐)

首联 交代旅程

颔联 喜悦开朗

颈联 新奇景色

尾联 思念故乡

李白课件 篇10

教学目标:

1、根据注释自学、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了解诗意、体会诗情。

教学难点:理解“桃花

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含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出示《25、古诗两首》,齐读。

谁知道是哪两首诗?生交流。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一首《赠汪伦》,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理解课题,介绍诗人及汪伦、诗的背景

1、“赠”是什么意思?(送给)

2、谁写诗赠送给汪伦?(李白)你了解李白吗?指名交流。

那汪伦又是怎样一个人呢?谁来谈谈你对汪伦的了解?

3、李白为什么写诗赠给汪伦呢?这里有个小故事,请你们自由读一读。读完后,我请你们来说说原因。

生自由读,交流。

*你们还知道了什么?

4、过渡:那么,这首诗写了些什么?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三、初读古诗

1、出示自学要求,学生按要求自学。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词语,读词检查。

(2)、指名读诗,其他学生认真听,看他是否做到正确流利?

(指名读,分组读,齐读)

(3)、了解诗意:你读懂了什么?

四、精读诗句

1、过渡:那么,就让我们再来读读诗句,体会他们之间的深厚感情。

2、自由读,思考: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了他们之间的深厚感情的`?把有关的内容画出来。[

3、四人小组交流学习情况。

4、指名交流,补充。

(1)一、二句抓以下内容指导:

①“欲”什么意思?

②“踏歌”什么意思?想象汪伦踏歌的歌词会是些什么。

③从“忽闻”体会到了什么?

④谁能有感情地把这两行诗读出来,表现出他们之间的情谊深厚?

(2)、三、四句抓以下内容指导:

①从哪些地方可以体会到两人感情深厚?

(深千尺、不及、送我情)

你是怎么体会的?

(“深千尺”:说明了什么?是不是真的有千尺深?

“不及”:什么意思?桃花潭的水很深了,但仍比不上什么?

“送我情”:这里把桃花潭的水深和汪伦送“我”的情深作比较,让我们感觉到水深不及情深。

②谁能用“即使……也”这个关联词把他们之间的这种感情表达出来?交流。

③感情朗读。

④出示背景图,想象情景,进行表演。

相聚须尽欢,分别不忧伤。此时此刻,李白与汪伦站在岸边,彼此话别。他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你们来想一想,演一演。

同桌练习,指名演。

5、配乐背诵。

一首诗就是一幅美丽的画,一首诗就是一曲动人的歌。此时,你就是李白;此刻,你就站在船头,让我们把对好友的深情用背诗的形式表达出来吧!

自由背诵,指名背诵,齐背。

五、拓展小结

1、世间离别情万中,多有诗人诉心声。除了这首《赠汪伦》外,老师还找了一些感人肺腑的离别诗。师读其中一首。

课后,同学们可以去查一些离别诗,我们在班会课上比一比谁找得多,谁读得好?

2、是啊,离别是伤感的,也是快乐的。让我们紧紧握住手中这根友谊的绳索,让它为我们放飞友谊的航船。齐诵《赠汪伦》。

六、布置作业

改诗送给朋友。

【古诗赏析】

赠汪伦

唐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这是一首朋友之间送别场景的诗歌,出自唐朝大诗人李白。

前面两句铺叙,简明扼要的交代清楚事情和场景。李白坐上船就要走了,忽然听到岸上传来送别的歌声,李白看到是自己的好友汪伦来给自己送别,心情非常激动。

后两句抒情。李白告诉汪伦,即便桃花潭水有千尺之深,也比不上你我之间的友谊和情感,谢谢你能来给我送别,虽然我要走了,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相见,但是我会记住我们的友谊,我会记得你这个朋友。

这首诗简洁明快,明了易懂,把那种深厚的朋友之情贴切、形象地抒发表现出来。是一首流传千古,非常难得的好诗,也是写朋友之情和送别的经典之作。

李煜课件优选9篇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幼儿园教师的平时工作生活中,会经常需要提前准备参考资料。资料通常是指书籍、报刊、图表、图片等。有了资料才能更好的在接下来的工作轻装上阵!那么,你知道有哪些常见幼师资料吗?也许"李煜课件优选9篇"就是你要找的,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李煜课件 篇1

《虞美人了李煜教案》


《虞美人了李煜教案》是一部经典的散文小品,文章通过深入解读李煜所写的《如梦令》中的虞美人一词,以此展现了唐代李煜对人生苦难的思考以及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本文将从几个方面详细、具体且生动地阐述这篇教案的内涵。


一、介绍李煜和《如梦令》


李煜,唐代末年的南汉王,他在位期间,极力整顿政治、文化,提倡各种文艺活动。《如梦令》是李煜创作的一首词,词中以描绘“虞美人”的形象来表达自己对美好事物的渴望。


二、解析《虞美人了李煜教案》


文章首先以问题的方式引出教案的主题,即“虞美人了李煜”,并迅速进入李煜和《如梦令》中的虞美人一词的分析。接着,文章详细解读了“虞美人”这个词的具体含义,通过对“虞美人”的生动描绘,展现了李煜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并表达了对痛苦人生的思考。


文章接着通过对李煜生平的介绍,让读者更好地了解李煜的身世背景以及对美好事物的追求。这样的背景信息提供了对李煜的理解,也让读者能更好地理解《虞美人了李煜教案》的内涵。


然后,文章进一步展开对《如梦令》的深入分析。通过对词语、意象和结构的分析,深入阐述了词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尤其是对“虞美人”这一意象的引申和词语之间的呼应,使读者更加清晰地理解了李煜在词中表达的思想。


文章从具体的语言技巧入手,解析了教案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以及文章的结构和篇章安排等。通过对这些细节的分析,读者更能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和作者的思考。


文章对整篇教案进行总结。总结了教案的核心思想、对李煜的解读以及对美好事物的追求。通过总结,文章拉近了读者和教案之间的距离,让读者更加思考这篇教案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通过对《虞美人了李煜教案》的详细、具体且生动的阐述,可以更好地理解教案中所传达的思想和情感。李煜通过表达对美好事物的渴望,以及对人生苦难的思考,唤起了读者对人生的思考和追求。这篇教案在帮助读者理解李煜的作品的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对美好事物的思考和追求的启示。

李煜课件 篇2


浪淘沙李煜教案是一份以宋代李煜所著《浪淘沙令》为基础的教材。李煜,字重光,南唐后主,他才情出众,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浪淘沙令》是其心灵的真实写照,以婉转的语言表达了他对家国沦陷的忧虑和对往事的念想。本教案以《浪淘沙令》为主线,通过对其背景、作者、文本的分析,以及对相关素材的丰富运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感悟其中的艺术之美以及历史背景的反思。


第一部分:背景介绍


本部分主要介绍李煜的生活背景和创作背景,以此促使学生对《浪淘沙令》的理解更加深入。


第一节:李煜的生平和创作特点


学生将了解李煜的生平和创作特点,包括他的身世、年少丧父、即位后的政治形势等。通过分析这些背景信息,学生将更好地理解李煜文学创作的动机和风格。


第二节:《浪淘沙令》的创作背景


学生将了解《浪淘沙令》的创作背景,包括李煜创作此词的时间、地点和所处的社会环境。学生将通过深入了解这些背景信息,进一步探索《浪淘沙令》词的内涵和艺术魅力。


第二部分:《浪淘沙令》文本分析


本部分主要对《浪淘沙令》的文本进行分析,帮助学生从句法、修辞、意象等方面深入理解和欣赏这首词的艺术之美。


第一节:句法分析


学生将学习该词的句法结构,包括断句和句子的构成。通过分析句法,学生将更好地理解词的表达方式和语言的运用。


第二节:修辞手法分析


学生将学习《浪淘沙令》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等。通过分析这些修辞手法,学生将更加深入地理解词的内涵和艺术魅力。


第三节:意象分析


学生将学习该词中所使用的意象,包括自然景象、时代背景和感情描写等。通过分析这些意象,学生将更好地理解词的情感表达和艺术形象的塑造。


第三部分:相关素材与学习拓展


本部分通过选取与《浪淘沙令》相关的素材和其他相关的文学作品,进一步扩展学生的知识和理解。


第一节:相关诗词赏析


学生将学习与《浪淘沙令》风格相似的其他诗词作品,包括李煜的其他作品和与之同一时期的其他诗人的作品。通过对这些作品的赏析,学生将进一步了解该词的时代背景和文学特点。


第二节:历史背景反思


学生将通过学习与《浪淘沙令》相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反思历史背景对文学创作的影响和作用。学生将思考词中所表达的沉痛情感与当时的历史背景之间的联系。


第三节:艺术形象创作


学生将通过分组合作,选择其中一个意象,自行创作一幅插画或者写一篇小说,展示对《浪淘沙令》意象的理解和艺术创作能力。


本教案通过以《浪淘沙令》为主线,从背景介绍、文本分析和相关素材拓展三个方面,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该词的内涵和魅力。通过这种方式,学生除了能够学习到词的相关知识,还可以培养对文学和历史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同时,通过素材拓展和艺术形象创作的环节,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艺术创作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李煜课件 篇3

虞美人李煜课件


虞美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个传世之作,被视为豪放派词的代表作之一。而李煜,正是这首词的作者。李煜是南唐末年的皇帝,也是一位文学家、音乐家,被誉为“南国才子”。他的词作以豪放、浪漫而著称,虞美人更是他的代表作,堪称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珍品。本文将基于虞美人李煜课件的标题,详细、具体且生动地介绍虞美人及李煜的创作背景、文学特点以及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来看一下虞美人的创作背景。虞美人词的创作时间可追溯到李煜被囚禁在江宁的时期。当时,李煜已经失去了帝位,被迫过着囚徒的生活。这段不幸的经历并没有使他失去创作的激情。相反,他的心灵在囹圄之中获得了另一种自由。在狭小的囚室中,他用笔写下了他对美的向往与追求。虞美人就是这样一首关于爱情、美和自由的词,它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富有激情和自由奔放的情感。


接着,来分析一下虞美人这首词的文学特点。虞美人采用了七言绝句的形式,每首词四句共八句,表达了作者对虞美人的深情追思。从词的开头,“春花秋月何时了?”就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转的感慨。接着,作者以虞美人为主题,描绘了她的美丽与短暂,以及自己对她的深深思念。在虞美人之美、光阴之短暂之间,作者感受到了生命的无常和悲剧。整首词给人一种豪迈、伤感的氛围,同时却又仿佛传递着对美与自由的追求。


虞美人这首词对后世文学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它是豪放派词的代表作之一,开拓了豪放词的风格和表达方式。它以其生动的形象、丰富的意境和深邃的情感,影响了后世很多文学家的创作,对中国古代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虞美人这首词被后世文人频繁引用,并成为了古代文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虞美人李煜课件详细具体且生动地介绍了虞美人这首词及其创作背景、文学特点以及对后世文学的影响。虞美人这首词以其豪放、浪漫的风格和对美与自由的追求,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瑰宝之一。而李煜作为杰出的文学家和音乐家,他的创作表达了他对美的追求,以及对生命和自由的思考。虞美人李煜课件通过详细、具体且生动的介绍,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了虞美人及李煜的创作和影响,也让对古代文学的价值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李煜课件 篇4


虞美人是唐代文学名家李煜的词作,描写了一个美丽而短暂的爱情故事。李煜,字重光,是南唐最后一位君主,同时也是一位才情出众的文学家,他的词作被誉为“南唐词派”。而其中最著名的要数《虞美人》。


相传李煜与一位名为虞美人的妇人相恋,他深深地爱上了她的美貌与才情。虞美人有着一颗善良纯洁的心,她倾注了所有的爱与心思在李煜身上。这段美好的爱情却被残酷的现实所打破。


《虞美人》词中表达了诗人心中爱情的深沉和追求的痛苦。李煜写道:“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这句词语言简意赅,道出了诗人深深的相思之苦。他用短暂而美丽的春花秋月来暗示了爱情的短暂,暗示了他与虞美人的爱情只是昙花一现,转瞬即逝。


词的主题并不是爱情的美好,而是爱情的离别与痛苦。李煜心中明白,两人的身份差距与政治局势注定了他们无法在一起。他在虞美人面前流露出心碎郁结的委屈,写道:“思量而独自暗伤心, 美人一笑千娇颦。”“尊前拟把归期说,恐是梅花惹恼。”


李煜用了很多联想的手法,以表达出他那辗转难眠的思绪,以及面临绝境时内心的痛苦。他对于爱情的追求与无奈在这首词中得到了淋漓尽致地表达。他抒发了自己对于爱情的悲痛与哀婉,对于悲伤与伤感的处理,使词作更加富有感染力。


李煜能以这样的态度面对自己的爱情,既感叹命运多舛,又不失美好的眷恋,显示了他豪情和气度。他和词人一样,被世事的残酷所伤害,但他并未失去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与追求。《虞美人》这首词体现了文人的柔情与才情,使人在感叹世事的无情中,看到了人性中美好一方。


李煜的《虞美人》通过描写一个短暂而不幸的爱情,让人在悲伤中感悟到了生命的无常与珍贵。同时,他也通过这首词表达了自己对于时光流转的思考与感慨。通过词的情感表达,他希望揭示人的命运无法自主掌握,强调了人生在命运中的微弱与无奈。


虽然不同词人在爱情的表达上各有侧重,但《虞美人》作为一首经典的词作,以其独到的视角与情感描绘,使人感受到了爱情的美好、短暂与无奈。它推动了中国古代词的发展,对于后世词人的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虞美人》这首由李煜创作的词作,以其精湛的艺术表现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通过对爱情的描写,它不仅展示了文人的豪情与气度,还表达了对逝去的时光与人生命运的思考与感慨。正是由于这首词作的存在,李煜成为了南唐文学的重要代表,他的作品也将永远留在文学史上,影响后世的词人。

李煜课件 篇5

李煜,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唐隆宗,也是一位文学家。他的名篇《虞美人》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这篇文章教案将从三个方面详细介绍《虞美人》的背景故事、文学特色以及阅读指导。


一、背景故事


《虞美人》是唐代诗人阮籍的《咏怀古迹》中的一首诗,描写了一个虞美人因爱情而坠入悲情的故事。根据传说,虞美人是战国时期的楚国美女,被迫嫁给了虞子期,但她的心却一直属于别人。她对自己的丈夫虞子期对她的情感不感兴趣,从而令她深感孤独和悲伤。最终,虞子期因政治斗争被迫离开楚国,虞美人则在离别的边境上陆陆续续地病倒,最终因思念过度而病逝。虞美人的悲情故事感动了许多后世的文人墨客,李煜也因此写下了这篇气势磅礴的《虞美人》。


二、文学特色


《虞美人》是一篇以悲情为主题的抒情诗。诗中以自然景色描写为背景,以虞美人的悲伤心情为中心,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痛苦的体验和无奈的感叹。诗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变体等,使诗的表达更加生动有力。比如,诗中的“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就运用了排比的表达方式,使诗句中蕴含了深沉的悲伤和无尽的孤独之情。而“人生难得再少年,风景这边独向西”则通过拟人化手法,将自然景色与人的心情相结合,增强了诗的感染力。同时,诗中以至理之言来表达自己的心情,使诗句更加发人深省。


三、阅读指导


《虞美人》以其深沉的情感和精美的语言成为了一首经典之作。读者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理解和欣赏这首诗:


1. 理解剧情:了解虞美人的悲情故事,理解她的内心感受以及她与世俗的冲突,有助于读者深入理解诗中的情感表达。


2. 寻找诗歌的意象: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如“波渺渺,山迢迢”,“露重红袖湿,花馀青骢岸”,这些意象能够使读者更好地感受到诗中的景色和情感。


3. 理解修辞手法的运用:诗中使用了比喻、拟人、变体等多种修辞手法,通过分析这些手法的运用,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诗的内涵,并欣赏其中的艺术之处。


4. 对比中国古代文学背景:了解唐代文学的特点以及阮籍的《咏怀古迹》,可以使读者更好地理解《虞美人》在当时文学背景下的价值和意义。


《虞美人》是一首感人至深的抒情诗,它通过悲情故事来表达作者对爱情痛苦和无奈的感叹。读者通过阅读这首诗,可以深入理解其中的情感和修辞手法,并在欣赏中体会其中的艺术魅力。无论是通过分析背景故事、理解文学特色,还是通过深入思考阅读指导,读者都能从《虞美人》中获得美的享受和思考的启示。

李煜课件 篇6

1.掌握词的文体知识,了解词的四个发展阶段和两大流派,虞美人教案。

2.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鉴赏能力。

1.体悟词的意境和语言。

过后是宋词。好诗在唐代已被诗人们写尽了,宋代文人就另辟蹊径,使词这种文学形式趋于完善、臻于完美,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使宋词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又一颗璀璨的明珠。(板书课题)

解说:激发学生对祖国悠久灿烂文化的自豪感,并指出创新才是文学发展的出路。

介绍词的一般知识(分段投影显示):

词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

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明代徐师曾《文章辨体序说》)。

词大多分段,一段就是一个乐段,叫“片”或“阕”,分两片的最为常见,本课的七首词都分两片。

词的篇幅比较短小,有人按字数将词分成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认为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见清代毛先舒《填词名解》)

为了说明方便,似可将词在唐宋的发展历程分为四个时期:

┌─────────┬────────┬──────────┐

│时期│主要风格│代表作家│

├─────────┼────────┼──────────┤

│唐、五代、北宋初年│婉约艳丽│温庭筠、李煜、晏殊│

├─────────┼────────┼──────────┤

│││苏轼、柳永、秦观、│

│北宋中叶到南渡│婉约、豪放并举││

│││李清照│

├─────────┼────────┼──────────┤

│南宋前期│壮怀高唱│辛弃疾、陆游│

├─────────┼────────┼──────────┤

│南宋后期│哀感低吟│姜夔、张炎│

└─────────┴────────┴──────────┘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①齐读课文,找出该词的韵脚。

②内容与形式总理。

李煜,即李后主,是五代最有成就的词人,也是整个词史上一流的大家。李煜的前半生,作为南唐的国君,生活相当豪华奢侈,词的题材狭窄,无非是表现宫廷生活、男女恋情或离愁别恨。亡国后,孤寂悲凉的处境,使他的词转向了写思乡之情、亡国之恨,成就很高,《虞美人》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这是李煜的绝命词,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深切怀念。(见课本注释①)这首词采用白描手法,以自己的心境去观照事物、想像事物,这样,词中的意象就在“情”的贯穿下,构成了自然流畅、和谐完整的意境。

①“春花秋月”本是美好事物,作者为什么希望它结束呢?

明确:李煜降宋后被封为违命侯,过着囚徒般的生活,他对人生已经绝望,所以见了春花秋月的无尽无休反而觉得厌烦,高中三年级语文教案《虞美人教案》。奇语劈空而下,问得很奇,却又在情理之中。

(解说:引导学生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是感情的外化的道理。)

②讨论:“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具体指什么?换句话说,李煜到底在怀念什么?

学生讨论的直接结果可能是锦衣玉食、后宫佳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尊荣等等,更可引导他们从精神层面上思考,诸如欢乐、尊严、自由,甚至生存的安全感等等。

③“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又东风”点明他归宋后又过了一年,时光在不断流逝,与开头句照应。季节的变化引起他的无限感慨,感慨人的生命随着花谢月残而长逝不返,感慨复国之梦随着花开月圆而逐步破灭。

④讨论:为什么词中两次提到“月”这个意象?联系我们读过的诗歌,“月亮”这个意象有什么特殊涵义吗?

学生可能回答的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是故乡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我寄愁心与明月”等名句,只要诗句能表现怀念故乡、怀念亲人的主题即可。

(解说:引导学生理解古诗词中意象相对固定的特征,其他诸如“梅”“莲”“柳”“雁”“长亭”等。)

⑤在前六句中,哪个字可以作为全词的“诗眼”?

明确:“只是朱颜改”的“改”字,改变的不仅仅是“朱颜”,还有人的地位(由国之君沦为阶下囚)、人的感受(由安富尊荣到忍辱蒙羞)。

⑥全词的整体写作思路是怎样的?

前六句的章法是三组对比,隔句相承,反复对比宇宙之永恒不变与人生短暂无常,富于哲理意味,感慨深沉。

⑦这六句中哪些是写“宇宙的永恒不变”?哪些是写“人生之短暂无常”?

在这六句中,“何时了”“又东风”“应犹在”一脉相承,专说宇宙永恒不变;而“往事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颜改”一脉相承,专说人生之短暂无常。如此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唱出词人心灵上的波涛起伏和忧思难平,唱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之感。

这是以水喻愁的名句,显示出愁思如春水汪洋恣肆,一泻千里;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这9个字,确实把感情在升腾流动中的深度和力度表达出来了,并赋予无形的愁以质感和具象。人生啊人生,不就意味着无穷无尽的愁苦吗?一个处于刀俎之上的亡国之君,竟敢如此大胆地抒发亡国之恨,是史所罕见的。这两句充满悲恨激楚的感情色彩,其感情之深厚强烈,真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顾一切、冲决而出之势。诗人这种纯真深挚感情的全心倾注,让他为此付出了生命,但也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这样的不朽篇章。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篇章是纯粹的眼泪。”

林花谢了春红,大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李煜课件 篇7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人论世,了解作者的生平、艺术风格,并背诵这首词。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提前预习课文,可以在网络上搜集关于李煜的历史故事、优秀词作。指导学生诵读,并从艺术手法角度分析这首词,充分把握文本差异这个切入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词的意境与情韵;了解本词体现的人生哲学。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把握艺术手法,对重点句子的深入分析。

教学难点:体味词的艺术特点;提高学生诗词鉴赏能力。

三、教学方法

教法:讲述与启发有效结合

学法:诵读法、分组合作探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音频文件:邓丽君的《几多愁》,通过音乐旋律让学生们整体把握这首词的情感基调。

(二)知人论世

李煜,五代时南唐国主。字重光,号钟隐、莲峰居士。(因为李煜一个眼睛中有两个瞳子,历史上的项羽也是双瞳子的。古代迷信说法相貌不凡的人一定是帝王之相。因此当时的太子,也就是李煜的哥哥李弘冀对他是颇为忌惮的。为了避嫌,也为了韬光养晦,李煜采取了避世的.生活态度,整天花前月下、饮酒赋闲,所以号钟隐、莲峰居士。)他通晓音律、善诗文、能书画。前期的词风感染了明显的轻靡绮丽色彩;后期的词风呈现出苍凉沉郁的格调。词风的变化源于词人生活环境、人生遭遇的改变。975年,宋朝军队攻占金陵,俘虏了后主。宋太祖封他为违命侯,亡国之后的阶下囚生活,让他的词转向对思乡之苦、离家之痛、亡国之恨的书写。

987年的7月7日是李煜的生日,他写下了《虞美人》这首词,并命令乐工进行演唱。当皇帝听闻此事,龙颜大怒,并赐“牵机药”(牵机药乃是古来帝王要将近臣和妃子赐死时所用的毒药)毒死了李煜。因此《虞美人》就成为李煜的绝命词。因此有人就说李煜“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主。”此时,我们不禁要问:一首普普通通的词怎么会要了李煜的身家性命呢?接下来就让我们再走近李煜、走近他的作品吧。

(三)诵读指导

诗歌教学应该重点强调诵读,让学生读出诗味才是教学的关键。无论是中国的传统教学,抑或者是今天的新课程理念都将朗诵定格为诗歌教学的重心。作为教师,首先应该为学生排除字词读音的障碍,在此基础上可以播放名家诗朗诵片段,朗诵能力好的教师也可以亲自示范,让学生充分感受诗词这门艺术的语言魅力。然后进行具体的诵读指导:

1.把握整首词的感情基调:凄楚哀怨

2.整首词的高潮部分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其中“几多”、“一江”要进行重读,进而将心中怒不可遏的愁怨喷涌出来。“愁”与“春水”需要轻度。“向东流”需要将声音延长,进而体现出愁绪的绵延不绝。

(四)分析品鉴

1.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有的版本将“春花秋月”写作“春花秋叶”,你认为哪一种好?

明确:认为“春花秋月”好的。理由是:钟嵘《诗品序》:“春风春鸟,秋月秋蝉。”这些自然风物的变化是能够感动人心的。古代人是习惯使用“春花秋月”来象征世间一切美好的事物的。然而此时的诗人已经沦为阶下囚,面对如此美景只能心生遗憾、抱怨。往日自己奢侈、自由的生活只能浮现在记忆之中,所以词人希望“春花秋月”的日子尽早结束。

认为“春花秋叶”好的。理由是:“春花”是比较容易凋零的,比喻时光流逝、人生易老。而“秋叶”给人一种萧条肃杀之感。所以“春花秋叶”,春、秋两个季节典型的自然特征,正好能够衬托词人遭受的牢狱生活之漫长和痛苦。

(这两句诗运用的最典型的艺术手法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明确:对比。。花开花落、月缺月圆,是自然永恒的现象。而人世间的很多事情是捉摸不定、变化无常的。将宇宙的永恒与人世的短暂形成对比,其哀怨落寞之情呈现纸面。

2.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如何理解“东风”?

明确:按字面理解就是从东面吹来的风。南唐定都在金陵,在宋朝的东南方。因此之于李煜而言,“东风”就是从故国吹来的风,这么理解正好与后一句“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相契合。或者“东风”理解成“春天”,表示自己离开故国,成为阶下囚已经有一年的时间了。一个“又”表现出词人的绝望,无限感慨之情被表露无遗。陆游有“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这里的“又”也是一种渴望复国的无望。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与词人的被杀有何关联?

明确:“月是故乡明”,月圆之夜不免引起异乡人的思乡之情,这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心理。始终怀念故土,怎么会不引起统治者的忌惮呢。再加上后面“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那种故国的怀念之情又得以加强,宋朝皇帝怎么还会留下词人李煜呢!因为词人写了这首词而被杀掉,也就能够说得通了。

(这两句诗运用的最典型的艺术手法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明确:对比。小楼东风可以视为李煜在现实中受到囚禁约束的体现,而故国明月可以视为过去美好而自由的生活的体现。用昔日的美好来对比反衬今日的凄惨,悲痛的情感不言而喻。

3.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有的版本将“雕栏玉砌应犹在”写作“雕栏玉砌依然在”,请问哪个更好?

明确:“应犹在”比较符合情理。因为词人李煜客居异乡,故国的“雕栏玉砌”、“雕梁画栋”不能亲眼见到,只能浮现在词人的回忆之中。这种推测与遥想更符合逻辑。因为是推测与遥想,所以这里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同时一个“在”、一个“改”构成对比,表现出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

(谁的“朱颜”在改变?

明确:后宫佳丽的容颜、词人的容颜、故国的容颜。朱自清《诗多义举例》:“多义也并非有义必收:搜寻不妨广,取舍却须严……我们广求多义,却全以‘切合’为准;必须亲切,必须贯通上下文或全篇的才算数。”经过取舍,我觉得将“朱颜”理解为李煜的自身是较为恰切的,因为这样,“只是”、“几多愁”、“朱颜改”都能解释通顺。

4.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有的版本将“几多愁”写作“许多愁”,你觉得哪一个比较好?

明确:我觉得“几多愁”比较好。这是诗人自己问“愁”的数量,但是它并没有给人以明确的答案。人生的愁怨就犹如那奔流不息、汪洋恣肆的一江春水,一个陈述词“许多”显然是不能够达到这种艺术效果的。

(这两句诗“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为什么成为千古名句?

从内容角度来看,“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九个字的长句,一口气贯彻下去,滔滔滚滚,声情合一。这两句诗之所以至今仍有强大的生命力,主要是因为源于创作主体具有真纯的情感,正如尼采所言:“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同时也需要将真纯的情感琢磨得完美晶莹。

从艺术手法角度来看,运用比喻(将“愁”比喻成“水”)、夸张(将“愁”夸大成漫无边际的江水)、设问(以情问、以景作答,化抽象之情为形象之景,突出愁之多,愁之浓)。

(五)合作探究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分别是这样评价李煜的:“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是其为人君所短处,亦即为词人所长处”与“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同一个人的两种说法是否矛盾?请说明理由。

明确:这个问题比较难,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合作探究,形成读书报告。参考书目叶嘉莹的《唐五代名家词选讲》、《词之美感特质的形成与演进》等。

(六)总结

词人李煜娴熟地运用了对比、比喻、夸张、虚实结合等艺术手法,将真纯的情感倾注其中,被王国维赞誉为出于“赤子之心”的“天真之词”。法国著名作家缪塞曾言:“最美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休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这就是《虞美人》经久不衰、历久弥新,始终保持着强大的艺术生命力的主要原因吧。

(七)课后作业

背诵默写《虞美人》

完成教材课后习题第三题:讨论《虞美人》和李煜同时所作另一首《浪淘沙》个抒发了怎样的个人情感?有分别说出了哪些人生共通的体验?

五、教学反思:

1.使用多媒体课件,内容充实丰富、具有直观性特点,而且音频文件的名家朗诵更能带领学生走进词境,实现文本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甚至是某种程度上的情感共鸣。

2.强调古诗词的诵读,只有充分的吟咏才能体味到诗词的语言魅力与情感力量。我觉得诗词之所以“美”,是因为它是一种音乐的艺术,现实生活中没有人不喜欢音乐。

3.充分利用文本差异,推进串讲的展开。其实,不同版本的文字各有千秋,各有各的艺术魅力。只要理由“自圆其说”即可,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质疑批判精神。

李煜课件 篇8

李煜《相见欢》优秀说课稿范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李煜《相见欢》优秀说课稿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一、说文本

《相见欢》是南唐后主李煜的名篇,表现的是作者被囚于宋国时离乡去国的锥心怆痛。感情真实,深沉自然,突破了花间词的绮丽词风,是宋初婉约派词的开山之作。历来受到很多评论家的喜爱,是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人文素养的优秀教材。

二、说学情

学生的情况是已接触过古代及现代诗歌,初步掌握了阅读和欣赏诗词的方法,有一定的鉴赏能力,但对诗词写作手法以及意境方面的体会还难以达到较高的层次。将通过本节课进一步培养他们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及鉴赏力。

三、说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七年级学生在阅读鉴赏能力上的要求及学生现有的知识与能力基础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体会词人以景物烘托愁绪,以比喻描绘愁情的绝妙之处。

教学重点:把握诗人情感,赏析景物描写与比喻修辞的运用,体会词中写愁情的妙处。

考虑学生的生活阅历及这首词的创作背景确立教学难点为:体会作者的愁绪及写法的妙处。

五、说教学学法

教法与学法是一节课能否成功的关键,新课改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我们采用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尽量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课上让学生多了解李煜的生平,及写作背景,再通过想象体验、情境描述,合作交流,音乐烘托、迁移学习来完成学习目标。

五、说教学过程

(一)采用情境导入:教师描述诗中情境,引出朗读,让学生说一下这首词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从而引出课题与作者。学生在教师的生动描述与朗读中可以初步感知词中的情感,引起兴趣,比较容易进入学习状态。也很自然的进入下一个学习环节。

(二)走进作者,介绍写作背景

由于生活阅历简单,学生很难真切体会亡国之痛离愁之重。了解作者的经历及创作背景可以为这首词的学习欣赏奠定较好的情感基础。因此下一个环节是:走进作者,介绍写作背景。教师让学生寻找重点信息,这个过程可以加深学生对作者及写作做背景的印象。

(三)出示学习目标,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四)先学环节,教师出示自学指导,明确学习内容、方式、时间、检验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导学案上的思考题引导学生通过对关键词句的理解与词中情境的想象体会作者的情感,把抽象的诗句化为具体生动的形象,弥补学生情感体验的单薄,就可以顺利理解写法的精妙,将学习目标,重难点落到实处。《相见欢》比较短小精致,所以安排了五分钟的自学。

(四)后教环节教师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完成导学案的情况,再用精简的语言加以点拨,逐步引导,使学生更深入理解作者的感情,感受作者内心的痛苦。继而鉴赏作者写法的妙处。在这个环节,教师会尽量多给学生创设表达与交流的`机会,激活他们的思维,打开想象的空间,自己也作为学习的参与者,与学生一起交流,在交流时巧妙点拨,从而落实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五)当学生走进了李煜的内心世界,理解了他的浓重的离愁与哀痛之后,教师再播放羽泉演唱的《相见欢》MV,让学生在品析后欣赏词曲结合的魅力,进一步体验诗中的情感与意境,激发课堂情感碰撞的高潮。

(六)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学有所用,运用学习的知识与积累的能力,是巩固学习成果的重要方法。接下来就安排了当堂训练环节。这里教师精心设计了训练题,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巩固了学生的诗词鉴赏品析能力。

做一做、想一想、说一说、练一练等题型,体现了如下训练点:

——链接中考,熟悉中考题型,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

——从关键词考察学生的诗词品析能力。

——与李煜的另一名篇《虞美人》对比阅读,既迁移了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又扩大了课堂的容量,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加深了对作者的了解。

——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优化了学生的思维品质,训练了学生写作构思能力。

说得好不如讲得好,下面大家就随着海庆老师一起去品尝李煜的千古离愁,体会他的精妙写法吧!

李煜课件 篇9

教学步骤

一、 导入课文。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李煜的词《虞美人》,下面请大家朗诵一次:“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下面请一位同学把这首板书在黑板上面)

二、背景知识导入

学这首词之前呢,我们先了解一下《虞美人》这个词牌名的来历(在这位同学板书的过程中,请大家思考这个问题,看到一《虞美人》这个词牌名会想到哪些相关的东西)

大家看到这个词牌可否想到与此相关的东西?电影《霸王别姬》,在四面楚歌中,虞姬拔剑自刎。据说后来虞姬血染之地,长出一种鲜红的花,后人为了纪念她,便把这种花叫做“虞美人”。此词牌名源于项羽与虞姬的悲剧故事。通过学习这首词,我们想想,李煜的命运是不是一个悲剧故事呢?

板书:《虞美人》 《霸王别姬》 虞姬

三、再接着我们了解作者李煜。

李煜:字重光,史称南唐后主,用现在的话可以这样概括,李煜,民族汉,职业皇帝,业余爱好填词作曲,不良习惯贪酒好色。但他这个皇帝是乱世皇帝,当时候的南唐,内忧外困,风雨飘摇,但此时的李煜仍“泡酒吧,卡拉ok,苟且偷安”,史书上记载他“好声色,不恤国事”,最后国破家亡,被北宋俘虏至汴京,封为“违命侯”,过起了“日夕以泪洗面”的软禁生活。但这位皇帝政治上的平庸,并非不学无术,他的副业就搞得特别好,他热衷于他皇帝职业以外的事,比如他工书,善画,洞晓音律,具有多方面的文艺才能。作为一代词人,他给后代留下了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血泪文字,被后人誉为“千古词帝”,今天我们学习的《虞美人》,就是李煜词作中最为人们所称道的一篇,也就是这首艺术价值极高的词,同时给李煜招来杀身之祸,成为李煜的绝命词。为此后人感叹:“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真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语始工。”

板书: 千古词帝 亡国之君

李煜

作个才人真绝代 可怜薄命做帝王

【国家不幸词家幸,话到沧桑语始工】

四、赏析

古人说亡国之音哀以思,李煜是如何在《虞美人》中表达他的凄婉和哀愁呢?我们先看这首词的上阕:词的开头一句就极为沉痛。春花秋月本是美好的事物,可是作者却以怨恨的口吻发出诘问:“春花呀 ,秋月呀,什么时候才能终了呢?”词人为什么这样见花落泪,对月伤心,为什么这样痛不欲生呢?因为春花秋月只会引起他对往事的追忆,而往事桩桩件件都会令人心碎。“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两句缩笔吞咽,放笔呼号。因偷生人间,历尽折磨,感到这种非人的生活、痛苦的折磨没有尽头,而往日的一切又不堪回首,只能更加增添悲愁。

词的下阕承上,因故国月明进一步联想,旧日的宫殿犹在,而江山易主,人事已非,回想起来真是肝肠寸断,凄惨之至。结尾两句自问自答,倾吐心中不可抑之愁,用江水的长流不息来形容自己愁恨的永无尽时,以兴体作结,尤为精警。

全词以问起,以问结,由仰首问物,到抚心自问,一气盘旋,曲折回荡,如泣如诉,声泪俱下。通篇语气连贯而又起伏不定,抒发感情深沉真挚。词中还运用反衬和比喻,如春花秋月本来是美好的事物,但却怨问其“何时了”,小楼东风带来春天的信息,却反而引起“不堪回首”之念。这都是反衬的手法,表达感情更为深刻。“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形象地表现出愁思如水,长流不断,无穷无尽。通过这样具有诗意的形象比喻,真实而深刻地表现自己的深哀和剧痛,而且将这些抽象的、难以捉摸的东西写得具体形象,达到很好的艺术效果。显示出愁思就象那一江春水汪洋恣肆,奔放倾泻;又如一江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

五、课后思考题

请大家想想在中国古典诗词还有哪些描写“愁”的绝妙词句,然后跟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作比较,看看哪一种更具有艺术震撼力

1.李白: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2.李清照:只恐双溪舴艋(zemeng)舟,载不动,许多愁

3.李煜: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4.李白:借酒浇愁愁更愁,抽刀断水水更流

附注

1.解释:

小楼:作者被关押在汴京的寓所。

故国:旧国,此指南唐。

雕栏玉砌:指远在金陵的南唐故宫。

朱颜改:指自身原本红润的容颜,由于被囚禁而无限忧郁而显得老态了。

君:作者借以第三者的口吻来扣问自己。

2.翻译:

春花开落秋月圆缺年年岁岁,

往往复复到何时才算完呢?

人生短暂,转眼多少往事成空。

小楼昨夜又东风,

不忍回首啊,月下故国在我手中毁灭,

宫中亭台楼阁也许还在吧,

只是流连于那的人容貌已改,

人生就意味着无尽的悲愁,

若问你的愁苦有多少,

我知道,恰如一江春水不分昼夜,滚滚东流。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桃李天下课件3篇》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幼师资料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桃李天下课件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李白课件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在幼儿园教师的生活工作中,时常需要提前准备资料作为参考。资料所覆盖的面比较广,可以指学习资料。有了资料才能更好地安排接下来的学习工作!那么,关于幼师资料你了解哪些内容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李白课件",相信你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教学目标:1. 借助拼音,在课文的语言环境...
    2023-09-27 阅读全文
  • 李清照课件 宜未雨绸而缪,毋临竭而掘井。在幼儿教育工作中,我们都有会准备一写需要用到资料。资料通常是指书籍、报刊、图表、图片等。资料可以作为参考给我们一些学习工作灵感。那么,你知道有哪些常见幼师资料吗?因此,栏目特意整理了李清照课件,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本网站。1、新课导入:……同学们:北宋词人周邦彦...
    2023-12-30 阅读全文
  • 刷子李课件 正常情况下,教师在开始上课之前都会准备好教案和课件。因此,老师们会精心设计每一份教案和课件的重点和难点。深入挖掘教学资源对于编写好教案课件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那么,如何才能写好一份教案课件呢?为了满足您的需求,我们整理了名为“刷子李课件”的内容,希望您能持续关注我们的网站,以获取更多与此话题相关...
    2023-11-29 阅读全文
  • 李白的课件五篇 俗话说,手中无网看鱼跳。。当一次工作学习即将开始时,我们通常会提前查阅一些资料。资料主要是指生活学习工作中需要的材料。资料对我们的学习工作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那么,关于幼师资料你了解哪些内容呢?因此,栏目特意整理了李白的课件五篇,欢迎你的品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
    2023-12-01 阅读全文
  • 李白课件(合集10篇) 我们常说,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在学习工作中,幼儿园教师有提前准备可能会使用到资料的习惯。资料主要是指生活学习工作中需要的材料。有了资料的协助我们的工作会变得更加顺利!那么,关于幼师资料你了解哪些内容呢?小编推荐你不妨读一下李白课件,欢迎分享给你的朋友!《蜀道难》作为李白的成名之作,其成就主要表现在...
    2024-04-27 阅读全文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在幼儿园教师的生活工作中,时常需要提前准备资料作为参考。资料所覆盖的面比较广,可以指学习资料。有了资料才能更好地安排接下来的学习工作!那么,关于幼师资料你了解哪些内容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李白课件",相信你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教学目标:1. 借助拼音,在课文的语言环境...

2023-09-27 阅读全文

宜未雨绸而缪,毋临竭而掘井。在幼儿教育工作中,我们都有会准备一写需要用到资料。资料通常是指书籍、报刊、图表、图片等。资料可以作为参考给我们一些学习工作灵感。那么,你知道有哪些常见幼师资料吗?因此,栏目特意整理了李清照课件,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本网站。1、新课导入:……同学们:北宋词人周邦彦...

2023-12-30 阅读全文

正常情况下,教师在开始上课之前都会准备好教案和课件。因此,老师们会精心设计每一份教案和课件的重点和难点。深入挖掘教学资源对于编写好教案课件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那么,如何才能写好一份教案课件呢?为了满足您的需求,我们整理了名为“刷子李课件”的内容,希望您能持续关注我们的网站,以获取更多与此话题相关...

2023-11-29 阅读全文

俗话说,手中无网看鱼跳。。当一次工作学习即将开始时,我们通常会提前查阅一些资料。资料主要是指生活学习工作中需要的材料。资料对我们的学习工作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那么,关于幼师资料你了解哪些内容呢?因此,栏目特意整理了李白的课件五篇,欢迎你的品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

2023-12-01 阅读全文

我们常说,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在学习工作中,幼儿园教师有提前准备可能会使用到资料的习惯。资料主要是指生活学习工作中需要的材料。有了资料的协助我们的工作会变得更加顺利!那么,关于幼师资料你了解哪些内容呢?小编推荐你不妨读一下李白课件,欢迎分享给你的朋友!《蜀道难》作为李白的成名之作,其成就主要表现在...

2024-04-27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