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纪录片幼儿园观后感合集6篇

发布时间:2024-04-17

我们可以从哪几个角度动笔写作品名观后感呢?一部优秀的电影能带给人强烈的冲击与震撼,打动自己的故事情节往往能让自己颇受启发。这时我们最好专心写一篇观后感,写观后感要能把握住作品里的深度内涵,感到迷茫可以看看“纪录片幼儿园观后感”也许会有所帮助,这篇文章将会让你有所发现!

纪录片幼儿园观后感(篇1)

张以庆导演的纪录片《幼儿园》讲述了一所全托幼儿园里孩子的生活故事。影片很客观,没有加入过多的个人情感,我看到了孩子们的可爱童真,却也感受到了淡淡的忧伤。

在这部片子里,我看到了很多幼儿园的缩影。孩子总是在老师的要求下做这做那,孩子们本应该是不同的,但是孩子们慢慢的形成了标准产品,一旦不符合老师的标准,就被认定为“不合格”,需要“整风”,需要“反省”。而小班却是以《请你跟我这样做》开始了第一节课。

幼儿园里孩子多,老师少。老师很难关注到每个孩子,所以我们看到不管是洗澡、吃饭还是穿衣,甚至是摆放小凳子,孩子们缺失了许多成人的关爱,在这些生活细节中孩子内心的恐惧、愤怒、渴望又有谁能真正的体会到呢。也许成人早已忘记了自己当年的感受吧!集体洗澡时的场景,让人看着那样的揪心,满头满脸的肥皂液,让孩子崩溃到“我要跑,我要跑”。我想洗澡本是件快乐的事情,然而这样的洗澡在孩子心里产生的恐惧将伴随着他们一生的体验。当片中响起《茉莉花》的背景音乐时候,让我增添了更多的揪心与难过。

大班的一个孩子,在被问起“你的爸爸妈妈都在忙些什么时”孩子回答:“我妈妈忙着做美容,我爸爸忙着和别人吃饭”。父母把所有事情都会排在孩子的陪伴之前。当孩子们望眼欲穿的盼来了周五可以见到爸爸妈妈的美好时刻时,第一位进入教室的妈妈没能让我看到想孩子的那份激动,没能看到那份久别的亲吻和拥抱。而孩子此时的那份高兴、激动、委屈、难过都融入到了刹那间崩溃的眼泪里。

影片中我看到了孩子们眼中的世界,孩子们在这个时候已经开始认识世界了,但是又并不完全懂这个世界,在他们眼里,欺负我们的人就是坏人,在他们眼里,警察是抓人的,把坏孩子带走,在他们的眼里交警的罚款变成了收钱,自己收的钱要给领导,因为领导不能没有钱,最重要的,在他们眼里没有什么比快乐更重要,因为快乐是他们的世界里最重要的东西,但是在这个快乐的世界里,我依然慢慢的感到淡淡的无奈与哀伤。

大班的孩子在户外活动前的聊天“不是天天有户外活动的,饭要吃,就是会回来的晚些。户外活动就是去外面紧玩紧玩,户外活动太好玩了,想玩什么就玩什么。”每个孩子在这个时候都笑得特别开心,对他们来说,不是总能有那么多自由时间玩耍的,自由玩耍变成了奢侈的事情,这些时间对他们来说变的少而珍贵。张以庆导演以模糊的镜头给了观众很多的思考。

9·11事件孩子们觉得那些大楼里的人们太痛苦了,正如自己一样“逃也逃不脱”。没有了快乐而又不能自由寻找快乐的时候,留下的只有无奈和接受。

在看足球世界杯比赛的时候,孩子们为中国队加油,但是有的孩子并不怎么喜欢中国队,因为他们实在太差。而老师这个时候强加自己的情感给孩子,要孩子给中国队加油,不能在中国队输球的时候疯玩。在影片中我们都能看到这样的教育缩影。孩子们要爱国,但他们不一定非要爱一个不会踢球的中国队。老师们集体教育,过多的统一化标准,让孩子们越来越早的失去了童真,失去自己的个性。

一个小朋友被问为什么能张这么高时说:“我是在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还有老师的帮助下长高的。”听到这个答案我的心很沉重。什么时候起,我们的孩子就会讲如此公式化的语言?原来他在幼儿园里就已经被教育要讲这样的话了。为了迎合成人,他们早已忽略了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

影片以大班毕业,袁老师生孩子为结束。最后的字幕里写着“三年后,他的孩子也将上幼儿园”,而最开始的字幕是“也许是我们的孩子,也许就是我们自己。”难道,我们的教育真的只能是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吗?

《幼儿园》这部纪录片看似拍摄的是一群幼儿园里的孩子们,但其实这也是一个社会缩影,透过镜头我们可以看到一群天真无邪的孩子们一起嬉戏、打闹、也可以看到他们的无奈与孤独。半夜睡觉却被老师拖起来上厕所,在班上孩子们都被家长接走了,只有自己还在等妈妈时的焦虑。一个孩子被另外一个情绪失控的孩子打到鼻腔流血,没有人关注那个打人小朋友背后的原因和感受,老师说“我把他送到小班去了,我不要他了,没有人喜欢打人的小朋友”。这样的语言让孩子怎能不再一次的奋起反抗,维护自己仅有的一点自尊呢!

很多时候我们都是被选择了塞进了一个圈子,迫于现实收起了自己的于众不同。使同处一个圈子的个体趋于规则化。例如片子开头几分钟的“第一顿饭”,有个小男孩说“吃完回家”,在幼儿园的第一个午觉依旧在哭,因为他还没有适应这个新环境,但是最后还是屈服了,因为他无力改变他回不了家的现实。又比如马玉兰这个幼儿园的“害人精”,她和其他的小孩子不一样,不爱遵守幼儿园的规则,她经常在上课时发出声音,在课桌上乱写乱画,在大家坐着唱歌时却一个人站着,甚至还想把脚抬起来放在课桌上。

片子中经常出现一个孩子独处的场景,教师外面阳光明媚,但是在那绿色油墙的教室里面却有一种冰冷的孤独。很多孩子都是以一种个人的方式存在着,尽管很多时候他们常常会给人一种群体活动的错觉。在孩子们午睡醒来时有像小胖子一样一件一件穿好衣服的,有做在床上满面愁容隐隐哭泣的,也有陈志鹏穿衣服一次次尝试反复脱掉最后还是耐心的穿好了衣服的,我们能依靠的只有我们自己。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个小男孩放小椅子的场景,在老师提醒“换方向,调个面”后,他依旧不能放好椅子,接下来的时间他都是在于这个椅子做斗争,但老师也只是口头提醒一下,并没有帮助这个孩子落实与实际行动。最后画面定格在了他回头想要寻找帮助。

当然,除却这些让人看了有些伤感的画面,也还是有属于孩子们的天真无邪“一叶知秋”场景里面,一片叶子也能玩的很开心。

片中各故事过渡之间经常插入对某个小朋友的访谈,这些小朋友有的多才多艺,两位数的心算能快速得出结果,会说“英语话”,知道日语里“爷爷”和“叔叔”是“一个词组里面的”,会流利快速说出“八啦百啦标啦兵啦奔啦北啦坡……”有的心里面有很秘密,被问道你喜欢哪个女孩子啊这样的问题腼腆而笑,被问及是不是那个白白的那个?他脸红红地说“你知道怎么还问我呀?”孩子们在被问及关于“我爱你”的问题时表现一致暧昧,大多数孩子并不懂得这句话的真正含义,他说“我爱你就是我想把你抱着”,“不好说”。问道“为什么不好说”的时候,孩子扭扭捏捏笑了,说道“这个恶心”。这一句话让人不寒而栗。如果一个孩子从未得到过成人给他无条件的爱,更没有感受到爱,我想他们又怎能回答出什么是爱呢?

《幼儿园》这部记录片,国际评委认为这是一部“寓言式”的作品,既完美地展现了童年生活本身,又非常清晰的展示了儿童世界是成人世界价值观的折射,让全世界每一位观众都能产生共鸣,那些都是曾经的我们,将来还会是我们的孩子,孩子的孩子。

纪录片幼儿园观后感(篇2)

前几天,我们幼儿园的全体老师**了优秀纪录片------《幼儿园》。

这部电影真实地记录了寄宿幼儿园的孩子们的生活。

看完电影,我感触很深,特别是作为一名幼儿园老师,我有更多的感受。

在**看来,孩子的内心世界很简单。大人经常对孩子说一句话。他们知道什么?其实,孩子们的内心世界也是丰富多彩的。

我们对孩子的了解还很少。

教师要教育好孩子,就必须要了解孩子。

理解孩子,不仅要从普通的角度去观察,还要从一些容易被忽视的细节去观察。

这部影片选择了正确的观察角度,捕捉到了体现孩子内心世界的精彩瞬间。

整部影片充满了孩子们的兴趣,让**的老师们时不时地开怀大笑。

笑过之后是略带伤感的沉思,我在想,这些天真可爱的孩子,拥有的不仅仅是鲜花和掌声,也一定有**不曾想到的心路历程。

孩子是单纯的,但绝不是简单的,在他们纯洁的心灵中也有那么一点点可爱的私心。

有两个孩子在一起玩。那个高个子不小心把矮个子的玩具弄坏了。

小个子哭着要高个子赔。

高个子推脱说可是,我的爸爸不在家。

只有我的爸爸买,我的妈妈钱不够。

多么可爱的托词。

这说明孩子还是会动心眼的。

小孩子也知道讨好别人。

当有人问一个戴眼镜的小男孩为什么能长这么高时,他郑重地说,他是在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和老师的帮助下长这么高的。

多么可爱的恭维话,能不让人捧腹大笑吗。

孩子也是爱出风头的,也最希望得到别人的夸奖。

在课堂上,有一个可爱的小男孩大声说,我可以画很久以前,我可以画很久以前,老师!我会把它画成那样的。他多么希望老师能给他展示的机会。

遗憾的是老师没有。

我想对那位老师说,你应该给孩子表演的机会,而不是打击孩子积极表演的欲望。

小孩子也是有脾气的。

起床的时候,有一个小男孩怎么也穿不上他的上衣,终于恼羞成怒,哭着将上衣狠狠地甩在床上。

过了好久,他终于穿上外套,但恼人的扣子让他咬牙切齿,几乎又哭了起来。

看来这个小家伙遇到不愉快的事就会发脾气。

孩子们都有一颗爱心。

有一次吃饭的时候,一个小女孩剥下一个鸡蛋递给她旁边的一个小男孩。

小男孩接在手里,大口地吃着。

那一幕真让人感动。

还有一次,一个小男孩为了主持正义,被一个淘气男孩的鼻子打断了。

吃饭的时候,老师让受伤的男孩多吃点。

旁边有个小女孩,悄悄地从碗里舀了一个肉丸给了小男孩。

多可爱的小女孩啊!

整部影片让我感触最深的是里面有几个孩子具有极高的表演天赋。

一个叫贾哲毅的小男孩,他好像不喜欢某个同学,冲着人家似笑非笑,翻着白眼,咧着嘴,小手还指着人家说你莫挨着我坐,听到没有。

然后扭头就变成笑脸,冲着其他同学讨好说看到都心里烦,是吧?有一个同学立刻站到了他这一边。

接着,他扭头看向他不喜欢的那个同学,表情立刻变了,又是翻白眼又是咧嘴。

这两次表情的瞬间变化,绝不逊色于表演大师。

毕加索曾经说过,每个孩子都是艺术家。

但愿每一个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能够保留这份灵性,成为一名杰出的人才。

作为幼儿园教师,要多了解孩子,重视孩子,努力挖掘孩子的潜能,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纪录片幼儿园观后感(篇3)

《幼儿园》这部纪录片的的确确从内心深处给予了我震撼,和其余纪录片或者是影视作品不同的是,它的导演张以庆采用了一个全新的角度——儿童的视角,去记录和反映生活。

在我们大多数人的眼中,儿童一定是天真无邪、无忧无虑的,但是在张以庆的《幼儿园》里,我们看到了一群和我们想象中不同的一群孩子。他们是略带凶残的、他们有时是忧郁的、有时也是被固化了的。

笔者认为,片中更能引起观众反思的在于穿插的采访部分。其中有一部分采访是这样的,和一个孩子谈了交警和钱的问题,然后画面接到孩子们游戏时,分钱的场景。继续插入刚刚那个孩子的访谈,谈了怎样处理钱和领导关系的问题。这可能是我们无法想象的到的事情,按照我们大部分人的想象来看,孩子的内心应该是纯洁干净的,孩子的回答理应是将罚款上交给领导,而这位被采访的孩子的回答确实让人诧异,他对处理钱和领导的问题上,成熟的超越了他的实际年龄,这不应该是孩子应有的表现,所以我们更应该反省自己:是什么时候或许是我们的孩子,或许就是我们自己。

另外,片中的另一个孩子——马玉兰,也值得去仔细推敲。马玉兰确实是一个比较顽皮的孩子,她爱动好说话,尽管老师一遍又一遍的责备她,她却依旧我行我素。你可以认为她应该管教,是不听话的孩子,但是当她一次次被约束的时候,难道不是在抹杀孩童的天性吗?笔者认为,孩子不应该被完全固化,而应该去引导他们的行为,在没有做错事情的情况下,尽可能的让他们释放和发掘自己的天性不是更利于个性的发展吗?

谈到释放天性并不意味着完全放任自由,片中还有一个角色更引人深思——爱打人的小孩。成人的世界是软肉强食的,小孩子的世界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一个有暴力倾向的孩子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但是片中的这个孩子也因为总爱打人被送回了小班,就不会再有更多的办法了,这是不是在折射我们的现实呢?对待坏人,我们只能躲得远远的,尽可能的远离他们,但是我们对于他们的暴力却没有更多的解决措施。

在片中穿插的采访中,让幼儿园的孩子谈论一些似乎是大人才会关注和思考的问题,有关爱、有关政治等等。其中,有些回答是理性的,但也包括缺乏理性的、带有偏见的狭隘观点。而这些从很大程度上源自于教育,学校的教育和家长的教育。从小的成长环境和教育背景深深地影响着一个孩子,他们儿时就形成的固定观念和思维,很大程度上也可能决定着他们的未来。所以,纪录片通过观察幼儿园孩子的生活,揭示了整个社会的面貌,折射了每一个社会人的形象。也呼应了片头语:或许是我们的孩子,或许就是我们自己。

除此之外,那个周末总是被最后接走的陈志鹏是否依旧翘首以盼,顽皮的马玉兰是否被管教的变得乖巧听话,那个爱打人的孩子现在又是怎么样了…… 幼儿园其实是一个微缩小社会,在这里同样可以看到各色的人,各样的事,也就是真实社会的一个缩影。

纪录片幼儿园观后感(篇4)

幼儿园是一个特殊的地方,基本每个人都在那个地方度过了几年光阴,都在那里欢笑,哭泣,成长。观看了张以庆导演的纪录片《幼儿园》,再对比如今让人感概万分。

张以庆在简介中这样写道:“在中国在武汉在一所寄宿制幼儿园,我们纪录了一个小班、一个中班和一个大班在14个月里的生活。幼儿园生活是流动的,孩子们成长是缓慢的,每天都发生一些小事却也都是大事,因为儿时的一切对人的影响是久远的。一个单位、一段日子、一堆成长中的生活碎片,总会承载点什么,那便是当我们弯下腰审视孩子的同时,我们也审视了自己和这个世界。”这是导演对自己作品的解释。在我看来,这也是导演创作本片想极力表达的一点:审视过去。

俗话是“横看成岭侧成峰”,不同的人看不同的事物所联想的也不同,儿童眼里的儿童,是同学,是朋友,也可能是打闹嬉戏的小冤家。中年眼里的儿童,是顽皮的小家伙,是可爱的小宝贝,也可能是自己生命的延续。老年眼里的儿童,是希望,是遥远的回忆和下一世的未来。而青年眼里的儿童,是难以言说的过去和现在,是最尴尬的怀念和祭奠。影片是在哭声中开始,在集体的沉默中结束,贯穿中间的有哭有笑、有打有闹、有失望有委屈、有高兴有兴奋,有依恋也有不舍。这多像我们人生的轨迹啊,欢乐有时,痛苦有时,最终归于静寂。给了观众更多的联想空间。

这部纪录片多条线索联合,并采用了丰富的转场方式,在我看来最大的特色在于导演采用了平拍的方式,在面对成人时采用了仰拍的方式,所以镜头的视角就是孩子所看到的世界,这让本片的画面感十分强烈,朴实平和,却又不失乐趣。

纪录片幼儿园观后感(篇5)

《幼儿园》这部纪录片的的确确从内心深处给予了我震撼,和其余纪录片或者是影视作品不同的是,它的导演张以庆采用了一个全新的角度——儿童的视角,去记录和反映生活。

在我们大多数人的眼中,儿童一定是天真无邪、无忧无虑的,但是在张以庆的《幼儿园》里,我们看到了一群和我们想象中不同的一群孩子。他们是略带**的、他们有时是忧郁的、有时也是被固化了的。

笔者认为,片中更能引起观众反思的在于穿插的采访部分。其中有一部分采访是这样的,和一个孩子谈了交警和钱的问题,然后画面接到孩子们游戏时,分钱的场景。继续插入刚才对孩子的采访,谈谈如何处理金钱和领导力之间的关系。

这可能是我们无法想象的到的事情,按照我们大部分人的想象来看,孩子的内心应该是纯洁干净的,孩子的回答理应是将罚款上交给领导,而这位被采访的孩子的回答确实让人诧异,他对处理钱和领导的问题上,成熟的超越了他的实际年龄,这不应该是孩子应有的表现,所以我们更应该反省自己:是什么时候或许是我们的孩子,或许就是我们自己。

此外,影片中的另一个孩子木兰花也值得仔细考虑。马玉兰确实是一个比较顽皮的孩子,她爱动好说话,尽管老师一遍又一遍的责备她,她却依旧我行我素。你可以认为她应该受到管教和不服从,但当她一次又一次地被束缚时,她不是在破坏孩子的天性吗?

我认为,孩子不应该完全固化,而应该引导自己的行为,在没有错误的东西的情况下,尽量让他们释放和探索自己的天性,是不是更有利于个性的发展?

谈到释放天性并不意味着完全放任自由,片中还有一个角色更引人深思——爱打人的小孩。**的世界是软肉强食的,小孩子的世界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我们不想看到一个有暴力倾向的孩子,但片中的孩子也因为爱打人而被送回小班,所以不会再有办法了。这是否反映了我们的现实?

对待坏人,我们只能躲得远远的,尽可能的远离他们,但是我们对于他们的暴力却没有更多的解决措施。

在穿插式访谈中,让幼儿园的孩子谈谈一些似乎是大人关心和思考的问题,比如爱情、政治等。其中,有些答案是理性的,也包括缺乏理性、偏狭的观点。这在很大程度上**于教育、学校教育和家长教育。

成长环境和教育背景对孩子有着深远的影响。他们小时候形成的固定观念和思维,也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他们的未来。因此,纪录片通过观察幼儿园儿童的生活,揭示了整个社会的面貌,打破了每个社会人的形象。也呼应了片头语:

或许是我们的孩子,或许就是我们自己。

除此之外,那个周末总是被最后接走的陈志鹏是否依旧翘首以盼,顽皮的马玉兰是否被管教的变得乖巧听话,那个爱打人的孩子现在又是怎么样了……幼儿园其实是一个微缩小社会,在这里同样可以看到各色的人,各样的事,也就是真实社会的一个缩影。

纪录片幼儿园观后感(篇6)

影片从小班、中班和大班的角度真实地记录了一所寄宿幼儿园的生活。从小班入学的第一天起,大班毕业就结束了。看完之后,除了笑声,更是反思社会和家庭对孩子的影响。

影片给我最深的片段:第一天上幼儿园,孩子在幼儿园里声嘶力竭的哭喊,以及那一声声对妈妈的呼唤。离园时,其实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的爸爸妈妈第一个来接自己。

影片中记录了一个幼儿从开始放学到最后自己一直是一个人默默的等待着,手里拿着自己的小书包做在阳台上可怜巴巴的望着自己的父母可能来的方向。然而,老师却一直没有出现在镜头之中。我认为,在放学后应该用一些非集体性质的小游戏来分散幼儿的注意力,如:

玩搭积木`插塑等,让幼儿感觉不到等待自己的父母是那么的无聊,看到别的小朋友走了会那么失望和伤心。这样,玩自己的可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也可以从中得到乐趣。

其次,是给幼儿洗澡的镜头。一保育员坐在淋浴一旁的凳子上,幼儿在一边排着队等着自己被“虐待”。在我看来,我们可以在里面放一些小玩具(防水的),浴室的环境也可以稍微装饰一下,让孩子们可以坐着洗澡,在玩耍中洗漱,静静的一两个孩子互相帮助,洗漱之后,让老师检查谁最干净,最符合老师的要求。

这样,孩子们不仅可以在轻松的环境中洗澡,还可以享受乐趣等体验。洗澡的时候,有人高兴地玩水,有人吵着要跑,有男孩捏小女孩的屁股,有女孩告诉老师。。。我认为男人和女人应该分开洗澡。

采访环节分为两类。一是对教学的检验,一是趣味问答。教学检验环节里,有心算能力超强却也会失误的优等生,有说着流利绕口令的乖巧小姑娘,也有会唱日本儿歌的小男孩。

在中国特色的学前教育体系中,观众能真正感受到孩子们的智慧。当被问到我爱你是什么意思时,有些孩子说他们不知道,有些孩子说他们没有对他说,甚至他们的母亲也没有说,有些孩子说他们不好意思说,因为这很恶心。当被问到爱的意义时,一些孩子说它意味着拥抱。

《幼儿园》通篇没有解说词,这也是导演的一大高明之处。观者只能在主体的原音中聆听、推测和自我感知。背景音乐《茉莉花》在孩子们吃饭时、穿衣服时、系鞋带时、睡觉谁、想妈妈谁时.......

以不同的方式响起,让人有心酸的感觉,我总是觉得我们需要爱孩子、关注孩子、明白孩子的心,让我们蹲下来以孩子的目光,站在孩子的角度,与孩子一同认识这个世界,观察这个世界,陪伴着孩子慢慢的长大。

一叶知秋,瑞雪飞,一代又一代,一轮又一轮,我们或我们的孩子都长大了。

爱的教育该如何去做,如何才是孩子们的需求。这是作为幼师的我们得思考的。

相关推荐

  • 幼儿园纪录片观后感 写作文这种经历大家都经历过吧,写作文可以促进我们多思考、多学习,我们应该写一篇有具体内容的作文,而不是模糊的。精彩的作文通常都是怎样创制出来的?小编现在向你推荐幼儿园纪录片观后感,请阅读后分享你的朋友!有一种叫纪录片的电影,它用自然光、虚拟镜头和真实场景再现了我们所有人都有但又不能回头的童年。有一个...
    2023-08-30 阅读全文
  • 幼儿园纪录片观后感10篇 经过精心筛选幼儿教师教育网的编辑向大家推荐了名为“幼儿园纪录片观后感”的文章,你知道怎么才能写好一篇观后感吗?看完电影后,我们的心灵变得充实。如果你想要深入理解一部作品观后感就是你必须要写的,写观后感时要关注文章细节,才能写出真实的感悟,相信这会对你有所启示!...
    2024-01-30 阅读全文
  • 纪录片《幼儿园》观后感5篇 作文可以记录生活和学习,作文是我们内心世界情感的爆发。一篇优秀的作文能加强别人对你的印象,好的作文是如何产生的呢?经过收集,小编整理了纪录片《幼儿园》观后感5篇,还请你收藏本页以便后续阅读。2月19日上午我镇组织了全体幼儿教师观看纪录片《幼儿园》,在看的时候老师们都会心的笑了,没有谁不为这些精灵一般...
    2024-02-02 阅读全文
  • 纪录片幼儿园观后感(5篇) 说起作文我相信一定会非常熟悉,多写作文可以让我们的思维更细腻,逻辑更清晰。平时学习时多注意对文字的积累可以帮助我们写作文,你知道如何写一篇优秀的作文吗?相信你应该喜欢小编整理的纪录片幼儿园观后感,欢迎你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今天晚上和老公一起看张以庆导演的《幼儿园》记录片,在看的时候我...
    2024-01-30 阅读全文
  • 幼儿园纪录片观后感12篇 优秀的作品名观后感怎么才能够写出来呢?在空闲时间,我们经常会选择看电影或者电视剧,随着观看的继续,能体会到更多以前没体会到的心情。 观后感就是对影视作品的感受和看法以文字表达出来,你对写作品名观后感有哪些心得,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选择了最有价值的“幼儿园纪录片观后感”资料供读者方便参考,阅读本文相信您...
    2024-02-26 阅读全文

写作文这种经历大家都经历过吧,写作文可以促进我们多思考、多学习,我们应该写一篇有具体内容的作文,而不是模糊的。精彩的作文通常都是怎样创制出来的?小编现在向你推荐幼儿园纪录片观后感,请阅读后分享你的朋友!有一种叫纪录片的电影,它用自然光、虚拟镜头和真实场景再现了我们所有人都有但又不能回头的童年。有一个...

2023-08-30 阅读全文

经过精心筛选幼儿教师教育网的编辑向大家推荐了名为“幼儿园纪录片观后感”的文章,你知道怎么才能写好一篇观后感吗?看完电影后,我们的心灵变得充实。如果你想要深入理解一部作品观后感就是你必须要写的,写观后感时要关注文章细节,才能写出真实的感悟,相信这会对你有所启示!...

2024-01-30 阅读全文

作文可以记录生活和学习,作文是我们内心世界情感的爆发。一篇优秀的作文能加强别人对你的印象,好的作文是如何产生的呢?经过收集,小编整理了纪录片《幼儿园》观后感5篇,还请你收藏本页以便后续阅读。2月19日上午我镇组织了全体幼儿教师观看纪录片《幼儿园》,在看的时候老师们都会心的笑了,没有谁不为这些精灵一般...

2024-02-02 阅读全文

说起作文我相信一定会非常熟悉,多写作文可以让我们的思维更细腻,逻辑更清晰。平时学习时多注意对文字的积累可以帮助我们写作文,你知道如何写一篇优秀的作文吗?相信你应该喜欢小编整理的纪录片幼儿园观后感,欢迎你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今天晚上和老公一起看张以庆导演的《幼儿园》记录片,在看的时候我...

2024-01-30 阅读全文

优秀的作品名观后感怎么才能够写出来呢?在空闲时间,我们经常会选择看电影或者电视剧,随着观看的继续,能体会到更多以前没体会到的心情。 观后感就是对影视作品的感受和看法以文字表达出来,你对写作品名观后感有哪些心得,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选择了最有价值的“幼儿园纪录片观后感”资料供读者方便参考,阅读本文相信您...

2024-02-26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