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资本论读后感必备十五篇

发布时间:2024-01-08

资本论读后感。

了解“资本论读后感”的全部情况吗?让幼儿教师教育网带您了解一下,相信很多人在阅读了这本书之后,对于它的情节会留下深刻的印象。读后感描述了这部作品对当代文化和思想认识的启示和照亮,我们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帮助您更好地适应工作和生活中的变化!

资本论读后感 篇1

一开始想谈谈如何与《21世纪资本论》的实体书结缘的。其实我本人是不爱买实体书的,因为当今大多数书籍都可以在网上找到pdf文件,虽然阅读起来不一定比纸质书舒适,但到底是可以节约下一大笔费用的。在我20岁生日那天,一个朋友坚持用货币的形式表达他的祝福,我坚决拒绝了。

因为在我看来,这顿“免费的晚餐”无非是一笔社会资本投资,有来必有往,既然厌恶风险不如分文不取。尽管道理往往是心照不宣的,但不给人台阶下也不是做人之道,于是我建议他赠我一本书,书籍自选。怎奈我平日里对自己读书范围只字不提,他只明了我是学理论经济学的学生,于是在畅销书中选中了这一本书。

书上有一行来自保罗.克鲁格曼的书评,他称这本书为近十年来最重要的经济学著作,并提到这本书破除了许多保守派关于自由竞争的信条,还声称“我们正在倒退回‘承袭制资本主义’的年代”。我曾涉猎过一些所谓“承袭制资本主义”时代的文学作品,这类著作的集中阅读会让人对道德失去信心——因为在那个年代财产(遗产)是高于一切的。

所以“倒退回‘承袭制资本主义’”这段话,激起了我对这本书的兴趣——因为要把现代和“承袭制资本主义”时代联系起来的确有难度。

在进入本书之前,有必要对作者托马斯·皮凯蒂作一个简短的介绍。本文作者是法国经济学家、巴黎经济研究所创始人

1,巴黎经济学院教授,法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室主任。他有数学和经济学学士学位。22岁时,他获得博士学位,并在麻省理工学院担任副教授两年。主要研究财富与收入不平等。

本书除了导言和序言部分,共分为四个部分——收入和资本、资本/收入比的动态变化、不平等的结构以及21世纪的资本监管。

第一部分是厘清一些基本概念。首先,作者在本书中对国民收入和国民财富(资本)账户进行了国内外、劳动与资本两种划分:国民收入=国内产值+国外净收入=资本收入+劳动收入;国民财富=国家资本=私人财富(资本)+公共财富(资本)=国内资本+外国资本净额。

并将资本定义为一国某时间点居民与**所拥有的全部物品的市场价值之和,但不包含“人力资本”。

然后,给出了资本与收入的比率,用来衡量各国资本的相对充盈程度,记为β。在有了以上的铺垫之后,所谓的“资本主义第一基本定律”就建立起来了:α=r*β。

α是资本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例,r是资本收益率。

然后,作者抛出了一个新颖的观点:历史记录表明,推动穷国和富国经济发展水平趋同的主要因素并非是全球资本自由流动,而是来自知识的传播与扩散——这就动摇了读者对全球化理念中的资本自由流动对收入差距缩小的贡献,也为后文论证资本自由流动是扩大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做了铺垫。

在第一部分的最后一章,作者给出了公元0年到2012年的全球实际产出增长水平,并预计发达国家平均实际产出增长率将在21世纪后半叶降到1.2%。这一章与前文所述看似逻辑关联不强,但都是在为后文的论证做准备。

第二部分一开始对英、法、德、美等发达国家自18世纪(不同国家因为财产登记制度时间起点不同)至2010年的资本收入比情况做了个案分析。这几国虽然资本收入比和资本结构的变化趋势因制度、历史因素存在差别,但也存在显著共同点。例如一战开始到2010年各国资本/收入比的时间序列几乎都为两边高中间低的u型态势(美国是自大萧条开始到2010年呈现u型态势)——意味着各国资本/收入比在2010年已接近一战前的历史最高水平,且公共资本占收入比重都相当低,几乎处于0%的水平(公共资产=公共债务)。

资本主义第一基本定律只能解释静态的资本收入占比,却无法解释资本收入比在长期中的变化,于是作者给出了“资本主义第二基本定律”:β=s/g,其中s为储蓄率(扣除折旧后的净储蓄,并包含企业净储蓄),g为经济增长率。但作者强调,这个公式只能揭示长期中的资本/收入比均衡,通过对发达国家长期中的平均储蓄率和平均增长率的考察,这个公式得出了与现实基本相符的结果。

那么未来资本收益率的走势如何呢?笔者认为,由于资本-劳动力替代弹性大于1,而且由于资本的相对议价能力不断提高,β还会继续上升。有趣的是,资本主义第二基本定律还可以解释马克思的“资本家自掘坟墓”的经济观点:

当一国储蓄率s为正数,且由于缺乏结构性增长使g逼近于0时,β将会无限扩大并使得资本收益率r下降,最终就会出现所谓“资本主义的末日”。在过去,马克思的这个观点仿佛并没有解释力,但如今低增长率正逐渐成为发达国家的普遍特征,资本的无限累积可能会卷土重来。然而,令人震惊的是,由于r长期以来一直高度稳定,资本的无限积累很可能是无限的。

第三部分主要介绍全球收入分配。这似乎是老调重弹,但作者创新的地方在于细致地考察了资本、劳动收入各自的内部分配情况,以及富人群体内部的收入分配情况。虽然受过经济教育的人对发达国家的收入结构有基本了解:

即最富的10%通常占有一国半数以上的财富,但很少有人意识到,在这10%的人之中,财富分配不公的程度更是远远大于用10%—90%划分方法所得到的不平等程度——越是缩小最富有的人群范围,财富分配不公程度越是加速扩大(长期中前1%的财富始终占到前10%的财富总量中的一半)。更超出我们一般认识范围的是,与一战前的“食利者社会”不同,10%的最富人群中,劳动收入是其收入的主要**(在美国,只有在0.1%的最富人群中,资本收入才占主导地位)。

观察历史数据可以得到,一战后发达国家富人资本收入的断崖式下滑,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但劳动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其实一直都相当稳定。而正是这种贫富差距中期内缩小,为库兹涅茨提供了有误导性的数据,才有了财富分配的“库兹涅茨曲线”——近几十年来的收入差距扩大实际上已经推翻了这一理论。值得一提的是,近三十多年来收入差距迅速扩大的主要原因是高工资收入的迅速提高——这是教育和技术赛跑理论以及边际生产率定价理论所无法解释的。

作者给出的解释是,由于高管的边际生产率很难确定,再加上盎格鲁撒克逊的公司模式中,高管工资由高管自己和薪酬委员会共同确定,所以自1970年公司逐渐接受高薪酬方案后,高管的薪酬得到迅速提高。

在描述了静态收入不平等之后,皮凯蒂终于揭开了冰山一角:财富分化在动态中会越来越强烈。因为历史数据证实,从长期来看,r总是大于g,即资本收益率总是大于人均收入增长率。

那么如何从逻辑上解释这一点呢?皮凯蒂的解释是:“如果rg)。

”当然,这种解释有些极端,而且皮凯蒂本人也强调,r>g是“依赖多重机制的历史事实”,不应去寻找单一因素做解释。

资本论读后感 篇2

最近读了资本论缩译版的第一卷。资本论在中国的地位不言而喻。偶然间听别人说一个共产党员没有读过资本论还叫共产党员吗,而且资本论最好是看德文版的,因为德文——英文——中文,这当中有着大量精髓的流失,并且翻译学家或多或少都加入了自己的见解。

但是,鉴于我的能力和精力有限,我不需要像我丈夫那样要求同样的解决方案,所以我选择了中文的简写版本。

其中几点令我印象颇深。

工作日有一个最高极限。这个最高极限取决于两个方面。第一是生理界限:

劳动者每天必须有一部分时间休息、睡觉、吃饭、洗澡、穿衣等,以满足身体的其他需要;第二是道德的界限,既社会的界限。工人必须有一定的时间学习文化,照顾家庭,参加社会活动,以满足他们的精神和社会需求。

但机器消除了工作日所有道德和自然德界限。机器本来是缩短工作时间最有利的手段,但此时,它却成为延长工人工作时间最可靠的手段。

小时工资按直接劳动时间计算;计件工资按一定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间接计算。其中,计件工资是资本家最丰富的工资扣除和欺诈来源,是资本家剥削劳动者最合适的工资形式。

资本的积累,一方面使社会财富越来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中,另一方面又有大量相对过剩的人口,从而扩大了贫富差距。而越来越多相对过剩人口对在业人员造成极大的压力,迫使在业人员不得不过度劳动和忍受资本家的摆布。

发达的生产力不能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有之的矛盾。

以个人劳动为基础的、分散的私有制转化为资本主义私有制,同事实上已经在社会生产为基础的资本主义所有制转化为社会公有制比较起来,社会公有制自然是一个长久的多,艰苦的多,困难的多的过程。资本主义私有制意味着少数掠夺者剥夺了人民,而社会公有制意味着人民剥夺了少数掠夺者。

《共产党宣言》最后呼吁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不可否认,资本是从无产阶级的角度看的。亚当·斯密、凯恩斯、马尔萨斯等经济学家都站在资本家的角度。而且当代的资本主义国家也通过各种手段:

国家宏观调控和社会福利制度弱化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现在你存在以下问题吗?你的工作日超过了生理界限+道德界限的时间吗?你的工资形式是计件工资吗(“跟项目走”或者叫“多劳多得”)?

中国不是资本主义国家,但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的原因是什么?资本主义社会就是这样。社会主义社会呢?没有读过《国富论》不懂资本主义,没有读过《资本论》不懂社会主义。

看来对于《资本论》后两卷还是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资本论读后感 篇3

一、《资本论》的重要观点

在党校学习期间,老师讲述了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理论,其中重点讲述了《资本论》的基本原理、观点、逻辑,以及当代意义,让我深受启迪。课后,再次翻读《资本论》这部马克思一生最伟大的主要理论著作的。这本书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相应的生产和交换关系。

书中提及的劳动者、生产资料、剩余价值、利润、地租等概念,于我而言,已非常熟悉,都是学习政治经济学中经常碰到的“老朋友”,但比较系统地阅读《资本论》还是头一回。

《资本论》全书分为四卷。第一卷共七篇,阐述了资本的生产全过程,主要分析了剩余价值的生产问题,“生产剩余价值或赚钱,是这个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生产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决定性目的和动机。

第二卷共三篇,主要阐述了资本的流通过程,主要分析了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在这卷中,我们可以找到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各个单个资本的流通是互相联系、互相交错的,并且在联系和交错中形成社会总资本的渠道,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和流通中的矛盾逐渐激化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第三卷共分七个部分,主要论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一般过程,即生产过程和资本流通过程的统一。

整部著作是以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为指导,通过深刻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和方法,将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从而证明了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其理论架构是围绕生产关系中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四大问题(环节)展开论述,资本流通贯穿生产、交换、分配、消费一个又一个的过程。整本书内容丰富,理论深刻。仅仅十天就读完了。虽然还有一些地方不够深,但也受益匪浅。

尤其让我振奋的是,在这本著作中,我们可以找到解释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些现象与问题背后的产生原因与解决的办法。书中提到,剩余价值的产生是资本积累的前提。劳动者与资本家之间的区别是,劳动者要通过投入劳动,生产产品,才能获得财富,才能得以生存,而资本家,他们掌握劳动力、资本与其他生产要素,他们通过榨取劳动者的剩余价值,不需要付出劳动,就可以获得巨大的财富。

如果我们想缩小低收入者和富人之间的收入差距,至少我们需要前者比后者增长得更快。在全球化的今天,资本已经成为获取财富的主要手段,成为财富分配不公的新动力。

资本论读后感 篇4

记得在上大学前很少听说过《资本论》这本著作,也没有很认真地读过马克思的书。但是中学时每个学期都会上关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相关的政治思想课,如此之多以至于让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思想之类的课程产生了免疫,我也不例外。并不是说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反感或者反对,只是本能地面对着从小学到中学都学习过的相同的相对来说又有点枯燥的知识,就会想当然得认为我们大学学的思想政治读物基本也是那种风格不太喜欢去读,只会应付式地学习。

但是上了大二下学期上毛泽东思想概论这门课的时候老师布置我们去看马克思经典著作,然后就推荐我们读《资本论》,虽然由于时间关系只读了《资本论》所有的序言部分,却发现其实我固有的那种思维和免疫让我之前离一位智者、一位伟大的智者很远很远。

由于我自身读的内容不多,仅仅是序言部分,所以也很难对《资本论》这本巨著作出很深刻的评价。但从一个角度来看,我觉得这本书代表了马克思不朽的灵魂。。

第一,其实《资本论》并不像又专又红的马克思主义政治一样。它的思想是正确的和伟大的,但它的语言是非常新鲜和强大的。例如第一卷序跋写到 “在其他一切方面,我们也同西欧大陆所有其他国家一样,不仅苦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而且苦于资本主义生产的不发展。

除了现代的灾难而外,压迫着我们的还有许多遗留下来的灾难,这些灾难的产生,是由于古老的陈旧的生产方式以及伴随着它们的过时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还在苟延残喘。活人使我们受苦,死人使我们受苦。死人抓住活人!

”。尖锐的语言直指资本主义生产的弊端。

第二,《资本论》中马克思的语调是非常客观真实的而且很严正和谦卑的 。如“我以上简短地叙述了自己在政治经济学领域进行研究的经过,这只是要证明,我的见解,不管人们对它怎样评论,不管它多么不合乎统治阶级的自私的偏见,却是多年诚实研究的结果。但是在科学的人口中,就像在地狱的人口中一样,一定有这样的需求:

"这里必须根绝一切犹豫;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 在1872年的跋中道“任何的科学批评的意见我都是欢迎的。但对于我从未屈服的所谓偏见,我仍然遵守伟大的佛罗伦萨诗人的格言:

走你的路,让人们去说罢!”卡尔·马克思。当你读到它时,你会不自觉地被他的自信和谦虚、认真和科学态度所感染。

我们会发现马克思勇于面对问题,勇于实践他所追求的正确理论。现实当前的社会中具有想法的人非常之多,但是当面对着各种质疑声的时候很多人都会惊慌失措从而招架不住,最后都放弃了自己的主见。然而,我们都知道,成功的人是那些有思想有头脑,但有勇气坚持实践的人。

文字对于作品来说就像一个人的语言,《资本论》的语言就像马克思在我们面前述说着他深邃和充满灵光的思想。尽管有时候会有些难以理解但是还是让人回味无穷的。有时候很想问自己:

如何才能让人接受你的想法从而相信你追随你呢?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运用严谨而雄辩的逻辑推理,向别人阐述自己所要证明的观点为我提供了答案。

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写道“人们对《资本论》中应用的方法理解得很差,这已经由各种互相矛盾的评论所证明。……一个**不能再是孩子了,否则会变得幼稚。但是,儿童的天真不使**感到愉快吗?

他自己不该努力在一个更高的阶梯上把儿童的真实再现出来吗?在每一个时代,它固有的性格不是以其纯真性又活跃在儿童的天性中吗?为什么历史上的人类童年时代,在它发展得最完美的地方,不该作为永不复返的阶段而显示出永久的魅力呢?

有粗野的儿童和早熟的儿章。许多古代民族都属于这一类。希腊人是正常的儿童。

他们的艺术魅力对我们来说,并不与这种艺术成长的不发达社会阶段相矛盾。这种艺术倒是这个社会阶段的结果,并且是同这种艺术在其中产生而且只能在其中产生的那些未成熟的社会条件永远不能复返这一点分不开的。”通过用生活中鲜活的例子来解释证明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影响。

其实这种“假定条件、设定问题、分析问题,得出证明结论”的分析思维已经被后来的人运用得屡试不爽。

想要从别人的批判中证明自己的理论和观点,最好的办法就是用这些批判的观点中相互矛盾相互排斥的地方,让别人的质疑声不攻自破。在《资本论》中就运用了这个方法。“例如,巴黎的《实证论者评论》一方面责备我形而上学地研究经济学,另一方面责备我——你们猜猜看!

——只限于批判地分析既成的事实,而没有为未来的食堂开出调味单(孔德主义的吗?)。关于形而上学的责备,季别尔教授指出,就理论本身来说,马克思的方法是整个英国学派的演绎法,其优点和缺点是一切最优秀的理论经济学家所共有的。

”莫·布洛克先生在《德国的社会主义理论家》(摘自1872年7月和8月《经济学家杂志》)一文中,指出我的方法是分析的方法,他说:"马克思先生通过这部著作而成为一个最出色的具有分析能力的思想家。"

总之,读完了《资本论》的所有序论后了解到,其最基本的观点就是:“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它可以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

”作为唯一能联系马克思伟大的两大理论即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纽带的资本论所包涵的内容是非常之多的,涉及到的面试非常之广的。没读完作品的我既不足以作出过多的评价,也无法进一步**相关内容。虽然如此,但是我相信我自己已经起航,也将在《资本论》的海洋里寻求跟多的感悟和启发。

资本论读后感 篇5

梁浪波重拾书本,让心灵回归

读完这本书已有半月多了,确切的说是在去新疆出差途中读完了这本书,始终萦绕在脑海里忘不了的是:饥荒瘟疫战争与永生幸福神圣,科学与宗教,人文主义与数据主义,智人与智神,算法与意识,人工智能与生物技术……这些词汇。总的说来,读罢全书总有种脑洞大开的感觉,未来进入”数据主义”时代,人类会充分享受人工智能及数据科技带来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我当信不疑;但书中一些观点难免自圆其说,譬如”资本主义没有消亡,是因为资本家看了马克思的《资本论》后自我进行了修正后,才避免了危机”;”只有一小部分智人进化后变成智神,未来99%的芸芸众生将沦为无用阶层”等。

然而,读完这本烧脑的大作后,我心里突然多了一丝恐惧,这恐惧不是对到2050年手机被植入我身体的那种恐惧,也不是对未来人和人之间就是冰冷的数据的那种恐惧,而是对自己能力的一种恐惧,一个是读,另一个是写。

曾几何时,我忘记了书本是最好的老师,彻底抛弃了阅读。我突然觉得自己和书之间的距离那么遥远,就像茫茫戈壁和茫茫沙漠一样。读过的书除了专业还是专业,头脑里留下的除了会计那点东西,好像没有沉淀下来多少精神财富,显得苍白极了。

每天忙的不亦乐乎,不是预算就是决算,不是审计就是会计……看上去还蛮有成就感,自认为实现了自我价值,如今细细想来,其实多半是会计人的自娱自乐;自打手机更新为智能手机后,每天俨然已被手机所绑架,成了它的奴隶,沉浸在碎片中不可自拔。曾经也下过决心,重拾书本,坚持阅读,坚持写体会,可就是因自己不知道哪来的那么多虚构的借口越来越占了上风,始终没有坚持到今天。看来,读书还真是个长期的需要付出辛劳的过程。

***说”学***沉下心来,贵在持之以恒,重在学懂弄通,读书不能心浮气躁、浅尝辄止,不求甚解,而应当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水滴石穿”;莎老先生也说过”生活中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家里的长者曾对我谆谆教导”在以后的生活中一定要多读书,读杂书,会读书”;家里的小大人也对我说”爸爸,你不要总看手机,给我念念书”;领军读书会的”地主”也说”再不交体会,下个月交租子”.这么多人的鞭策背后,如今才真正理解这些话的意义,再加上那份恐惧带来的警醒,离开集训后,在一年中较忙的会计人的7月,我仍然坚持完成了读书任务。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感谢领军读书会,把我从堕落的边缘拉了回来,重新拿起书本,认真做读书感悟。我相信,在未来,阅读将成为一种习惯,不再被意识的任性所支配;写作将成为常态,而不是完成任务。

资本论读后感 篇6

在阅读《21世纪资本论》这本书之前,我就因全球金融危机开始对收入分配问题有了兴趣,读了拉詹的《断层线》、斯蒂格利茨的《不平等的代价》等,他们都提到了美国日益严重的收入不平等,但他们不是专门研究收入分配的。当我读到这本书时,我立刻被丰富的数据和广阔的视野所吸引。原著名为capital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是2014年the belknap press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法国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凯蒂(thomas piketty)。

令人惊叹的是,一本近700页的严肃学术著作,自2014年3月份在美国上市以来,短短一个月就卖出八万本,连续数周雄踞亚马逊排行榜第一名。被**称为是向马克思《资本论》致敬的一部重要著作。国内版的翻译也很专业。他就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研究员巴曙松。

克鲁格曼,斯蒂格利茨,索罗三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分别称赞该书:“今年甚至未来十年最重要的经济学著作”,一部“及时而重要的作品”,“对一个旧主题提出新颖而有力的贡献”。哈佛大学lawrence summers认为其对收入和财富不平等历史演变的统计描述就值得一座诺贝尔奖。

书中指出,近几十年来,世界贫富差距严重恶化,相信还会继续恶化。目前,在美国,前10%的人拥有50%的财富,而前1%的人拥有20%的财富。现有的体制只会使富人更富,穷人更穷。

皮凯蒂认为,我们正在倒退回“承袭制资本主义”的年代,也就是说未来将进入前所未有的“拼爹时代”。该书运用大量史料,对当代资本主义制度的合理性提出了极大的质疑。piketty通过详实的数据工作发现,在近200年的资本主义历史上,1)收入和财富差距并没有比封建时代改善多少,收入和财富差距仍然主要由继承财富的差异引起;2) 在大多数历史时期,资本积累的速度高于经济增长的速度,使资本比重和收入分配进一步恶化。

对于资本主义的未来,piketty相信如果能够有效地推进累进收入税,资本税,将其用于社会支出,收入和财富差距的问题就可以解决,资本主义也可以实现长治久安。

《21世纪资本论》之所以争论如此巨大,可以归结为对下面两个基础性问题的不同认识:一是资本主义是否会导致不平等,二是是否应该(通过资本税)干预不平等、调节收入分配。皮凯蒂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都是肯定的,这对冷战结束以来自由市场经济的价值取向提出了挑战。

其实这本书之所以在世界和中国都很火,我认为应该有如下缘由:从20世纪中叶开始,大家对未来都非常乐观,20世纪末,这种乐观的情绪更是高涨。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的《世界是平的》。

然而,金融危机的爆发带来了一种幻灭,也引起了人们的反思。原有的经济政策存在诸多缺陷,原有经济理论也存在诸多谬误。皮卡蒂的书是对过去经济思想和政策的深刻反思。

中国之所以热捧皮凯蒂,一是因为对西方的迷信态度有所转变,也想要看看西方的制度究竟有什么缺陷,另一方面是中国自己的收入不平等问题也越来越严重。

资本论读后感 篇7

读《资本论》有感

虽然我没有完整的读过《资本论》这本光辉灿烂的科学巨著,但是我从图书馆以及网络上了解到了许多关于《资本论》的资料。看后感想颇多。这部伟大的著作第一次深刻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的整个发展过程,用数学的精确性证明了这一发展方向必然导致社会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建立。

《资本论》武装了无产阶级,成为无产阶级进行革命斗争的

强有力的理论武器。这是马克思一生科学研究的结果。它体现了马克思所有的努力和智慧。这是他献给全世界无产阶级的最重要的科学文献。它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成为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强大思想武器。

《资本论》的方法的最大特色,就是把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正如列宁所说:“在《资本论》中,唯物主义的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都应用于一门科学”。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矛盾运动的辩证分析,以抽象到具体的方法为基础,以逻辑与历史相一致的方法,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系统全面地阐述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产生、发展和克服的过程,从而透彻详尽地阐明了唯物辩证法关于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学说,阐明了唯物辩证法的实质。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的两大发现之一,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和核心。它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理论基础,是无产阶级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是在批判地继承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和他所创造的科学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调查研究而逐步建立起来的。

读《剩余价值理论》,把握马克思劳动价值学说的真谛。《资本论》是唯一一本彻底改变了现代人类命运的书,也是唯一一本全球政治家和经济学家,资本家和劳动大众都需要认真研读的书。不读《剩余价值理论》就很难解读马克思主义的真正内涵。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剩余价值”概念的准确解释,便可使这一概念的理论价值大大提高,不仅适用于资本主义社会,而且适用于其他社会,不仅可解释、解决经济问题,而且可解释、解决人生、社会等一系列问题,而使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学说更加完善,大大增强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

大学生学习《资本论》具有使大学生正确理解当今社会存在的一些现象和问题、使大学生更好的学习和理解经济管理类其他课程、可以提高大学生分析问题、明辨是非的能力、激励大学生养成勤奋学习、勇攀科学高峰的精神、可以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数量的不断增加,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日益严峻。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学生面临的就业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缓解,反而日益严重。

当前,大学生就业面临两个突出问题:一是就业难;二是找到了合适的工作,却觉得工资太低。很多大学生毕业就意味着失业,甚至一些找工作的大学生收入也不如农民工。

特别是在经济危机后的几年里,大学生毕业后就业难,工资低的问题日益突出。从马克思主义人力资本理论和资本积累理论的分析可以看出,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是人力资本投资和企业资本积累减少,劳动力优化配置不足。因此,大学生应加强专业知识的教育和培训,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注重劳动力转移和优化配置观念的转变。

资本论读后感 篇8

《资本论》第一卷读后感

近来我读了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一卷,收获颇丰。

资本理论分为三卷:第一卷主要讲资本的生产过程;第二卷讲资本的流通过程;第三卷讲资本主义生产的一般过程。

在第一卷中,我们介绍了商品和货币的生产、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工资和资本积累过程。

什么是商品?马克思在第一章里说:“正如商品本身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一样,商品产生过程必定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不仅要产生价值,而且还要产生剩余价值。

”一个物品要成为商品,不仅要耗费一定的劳动时间,还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它是劳动的产物,必须经过劳动,投入一定的劳动,最终使成品成为产品。如果这些产品是生产者自己使用或自己消耗掉,那也不是商品,比如说我国的农民伯伯生产的粮食,一些是自己消耗掉,那么自己消耗掉得那部分就不是商品了;剩下的农民伯伯一般都是拿到市场上**,那些**的粮食就成了商品。

也就是说,商品要经过生产和交换两个环节。

实际上,人们在交换商品时,是在交换他们的劳动时间,同样的劳动时间,作用在不同的物品上,产生的产品就不一样。马克思说:“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人们在交换过程中,并不能同时拥有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为了生产产品,我们需要投入劳动时间。商品的价值是按我们投入的时间计算的。因此,商品的价值与商品中的劳动量成正比,与生产力成反比。

在不同的人眼里,同一种商品所需的劳动时间是不同的。因此,人们渴望同一交流。后来,经过时间的发展,人们把大多数人用来生产这种商品的时间称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实际上是一个平均值。在漫长的交换过程中,人们发现商品交换中存在许多缺陷。比如,一个牧羊人想用牛奶换馒头,而一个拿着馒头的人不需要牛奶,所以他必须找到一种媒介。最后,钱出现了。

有钱不仅表明你有牛奶、面包和其他实物,还代表你有多少劳动时间。货币结晶是货币交换过程的必然结果。所有其他商品都只是货币的特殊等价物,而货币是它们的一般等价物。马克思说:

“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金银是商品,也有价值,当它们越来越多地进行商品交换时,它就成了货币商品。

关于绝对剩余价值的产生和相对剩余价值的产生。

每一种商品在其生产过程中都必须是劳动和价值形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产生了价值,而且产生了剩余价值。作为生产车间的所有者,如果你生产产品所需的劳动时间比社会所需的劳动时间要少得多,那就意味着你生产了多余的产品,可以说是剩余价值。为了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资本家不断地压榨和剥削工人。他们不仅要求工人阶级多做工作,而且不断改变生产方式,提高产品水平。

据我了解,延长劳动者工作日所产生的剩余价值应称为绝对剩余价值,而缩短必要工作时间所产生的剩余价值应称为相对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是对立统一的。

在形式上,相对剩余价值是绝对的,是以绝对延长工作时间为基础的;绝对剩余价值是相对的,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基础的。绝对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的基础。没有绝对剩余价值,就没有相对剩余价值。它们的区别是:

绝对剩余价值取决于工作日的延长,相对剩余价值取决于生产率的提高。

工资,什么叫工资?现在我们都普遍认为工资是老板工资的金钱奖励。可是现在的社会,一个人的付出往往与获得的报酬不一致,有些人辛辛苦苦劳动,一家人却为温饱问题发愁;有些人却不然,不仅劳动少,财富却不少!!!

马克思的第一卷里说的:“工资是劳动的价值或**的提法虽然荒谬,但在资本主义的现实生活中,作为劳动力的价值,工资的确在形式上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由此可见,劳动人民都希望自己所付出的劳动与自己所获得的工资一致,但是资本家是追求剩余价值的,所以他们会或多或少地从劳动人民的口袋中扣除一些出来满足他们对更高物质的需求。

工资是劳动价值的货币形式,工资变动规律与劳动价值变动规律相一致。人们都在为提高自己的工资水平而奋斗着,他们却不知道就算提高了工资待遇,商品**所**的幅度足够把工资的**部分抵消掉,换而言之,就是治标不治本。

资本家为了扩大自己的实力,会积累资本。马克思的话:“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就是再生产过程,资本主义的再生产又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再生产,它不仅生产商品和剩余价值,同时还生产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本身。

”他同时指出:“资本流通的形成,要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为资本主义生产做准备;第二阶段是生产剩余价值;第三阶段是通过**商品把货币转化为资本。

”资本分为原始积累和资本积累。原始积累最为突出的就是把人们和他们的生产资料分离出来,这样,这些被分离出来的人就成了自由劳动力,书中有关英国“圈地运动”的举例就是典型。原始积累就是资本积累的最原始过程。

关于《资本论》第一卷我初读感觉就是这样,有很多地方还需要认真地去弄懂,相信在以后的学习中能不断地学习、搞懂里面的深奥知识。总之,“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资本论读后感 篇9

托马斯·皮凯蒂所著的《21世纪资本论》一经出版就引起学术界、经济、政治领域的广泛关注和激烈讨论。与大多数经济学著作不同,托马斯书的核心不是研究经济如何增长,而是关注财富和收入的分配。这对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社会矛盾日益突出的中国尤其具尤其示意义。

托马斯指出,促进收入和财富趋同和分化的机制是强大的,不会自动减弱或消失。

趋同的力量是知识与技能的扩散。“落后国家是通过提高科技水平、专业知识与技能和教育水准来追赶发达国家的,而不是通过成为富国的资产。知识的扩散并不是上天赐予的甘露:

正是开放和贸易加速了知识的传播。知识的传播取决于一个国家是否有能力调动资金和机构,鼓励对教育和培训进行大规模投资。”

改革开放后,中国引进了大量的资金和技术,30多年来高速发展,生产力大大提高。现在,中国在国家战略层面确定建设“创新型”国家,恰恰是对过去三十年改革开放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知识和技能可以改变我们的命运,帮助我们的国家变得更加富强。

差别化的力量表现在高收入者收入比例和资本收入比例的变化上。托马斯用大量的数据来验证这种现象,并进一步解释了这种现象背后的规律,即r>g。其中r代表资本回报率,包括利润、股息、利息、租金和其他资本收入;g代表经济增长率。

托马斯比较了过去几百年的经济数据,发现发达国家的资本回报率约为每年4%-5%,而gdp增长率为1%-2%,资本回报率几乎是经济增长率的三倍。由此,托马斯对市场机制彻底丧失了信心,因为“r>g的不平等,与任何形式的市场缺陷都无关。”

这似乎指出了社会财富不平等的根源。在第三部分,作者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我们是依靠工资还是依靠遗产?

一个在社会上勤恳劳动的人得到的工资甚至远低于靠遗产利息来过日子的人;辛辛苦苦上班打拼的人永远追不上拼爹吃利息的人。资本造成的不平等比劳动力造成的不平等更为严重。通过资本再分配,社会财富越来越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华尔街20%的人拥有美国90%的财富,最高的20%家庭的收入是最低的20%家庭的15倍。

如此巨大的贫富差距,也难怪中产阶级要占领华尔街。

究其根源,美国贫富差距加大的一个根源是超级经理人阶层的兴起。即是在金融危机中,许多职业经理人的薪水仍然很高。高盛的高管比intel公司的高管薪水要多得多,哪怕是后者可能劳动量更大。

高薪水固然能刺激生产率的提高,但是根据边际效应,在高薪水下,提高工资对于生产效率的影响几乎微乎其微,但却有可能加大贫富差距,加大社会矛盾。货币激励是提高生产效率的有效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

美国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另一个原因是,美国的税法总是偏袒富人。富人的税率甚至低于穷人,这是难以想象的。工资的调整对社会财富的分配和贫富差距的缩小可能起不到显著的作用,因为富人通过资本的回报远远高于通过劳动得回报。

这时候,累进税制就起了很大的作用。托马斯还提出,解决财富分配问题的方法是实行累进税——对高收入人群征收高税。

而在我国,导致美国贫富差距加大的因素并不存在。与北京、上海、广州的物价相比,很多职业经理人的工资都不是很高。另一方面,中国是世界上税负沉重的国家。现行累进税制对高收入者征收35%-45%的个人所得税。

继续加大税率不仅使国民税务负担进一步增加,也有潜在的资本和人才流失的风险。

但是我们仍然看到在我国贫富差距也越来越大,甚至引发社会产生“仇富”心理。原因是什么?

托马斯在中文版序言中写到,“眼下在中国,公共资本似乎占国民资本的一半左右(据估算约占1/3—1/2)。如果公共资本能够保证资本创造的财富和赋予的权利的到更公平的分配,那么如此高的公共资本就能够促进中国模式的理念,即在结构上更加平等,在面对私人利益时更加注重对公共福利的保护。”但考虑到我国的国情,我认为r>g不是造成贫富差距的主要原因,真正的原因在于权力。

一旦你有了权力,在任何正常情况下,财富积累的速度度会远远快于资本积累的速度。在我国,权力腐败造成的社会财富不平等远远超过其他因素,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这也大概是为什么新一任政府上台便大力反腐的原因。

当前,除了反腐败,不能否认市场机制的作用。对目前的中国来说,资本回报率和产出回报率的不匹配并不是造成贫富差距的主要矛盾。只有打破行业垄断,减轻税负,放松市场,才能更好地促进市场平等繁荣。

托马斯的《21世纪资本论》主要探讨了资本主义国家的财富分配情况,但它所提出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矛盾对于高速发展的我国来说仍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如何在保持经济发展的同时平衡社会收入分配,仍然是我们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资本论读后感 篇10

我通过马克思《资本论》的学习,感触是比较多的,他主要的特点是汇集了各家之所长,再加上他理解的东西,通过学习,给我的理解带来了很大的帮助。这对我们今后更好地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具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其一,在劳动价值论方面。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它是不同商品进行交换的比例的基础,它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劳动量决定的。作者从商品入手,阐述了价值,他认为商品一方面满足了自己的需求,另一方面可以做为交换商品的筹码,等价交换其他所需要的东西。他还分析了价值的形式和货币,认为从他的交换形式是从个别的偶然现象到一般的价值形式,而它的最高形式就是货币,货币可以使商品流通更加便捷,更加直接,它表明社会生产的不同阶段。

②剩余价值:随着技术、劳动力和工具的发展人们制造商品已经满足自己的生活,还有剩余的商品可以换成货币,货币积蓄到一定数量的时候就形成了资本。资本是从劳动力、合作分工、工具的革新等来的,他说增加剩余价值可以有两种方法,就是延长工作时间和缩短必要的劳动时间,但是从现在的角度来看,延长工作时间的方法已经不适合了,现在国家的劳动时间已经规范化,但是我们资本家可以提高劳动者的效率,来榨取他们的剩余价值,还可以用工具革新,新的生产方式、管理组织形式、提高劳动者的素质等来提高工人们的劳动效率。

③资本的积累:资本积累就是把一部分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它不是满足资本家自己的嗜欲,他是为了投入资本来赚更多的钱,投入新的生产,剩余价值可以分为生产资料和可变资本,不是像《国富论》把剩余价值都可以转化为可变的资本。

资本的积累造成阶级两极分化的社会现象,一方造成生产过剩,另一方则造成生存的压力,他说:“对直接生产者的剥夺,是用最残酷无情的野蛮手段,在最下流,最卑鄙和最疯狂的贪欲的趋势下完成的。”可见他对资本家深恶痛绝,但是我们为这本书是为资本家写的,对资本家怎样剥削工人有指导作用。

二是在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实践可行性。马克思同历史上的经济学家,特别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在方**上的重要分水岭在于:马克思认为,经济范畴是经济现实关系的科学抽象,而随着经济的现实关系的变化,经济范畴也应当相应发生变化。

马克思指出,从方**的角度看,经济生活、社会经济结构、生产方式都不是“结晶体”,而是一个“变化的机体”。因此,人们对社会生产方式范畴和经济变化规律的认识不是永恒的,而是在不断变化、发展和否定的过程中。有些经济范畴的内涵,会随着经济现实的变化不断更新其内容和性质,有些经济范畴只说明一定历史阶段的经济现象,随着历史的发展,实质上它已不再适用,这时它只会作为人们认识经济现象的历史痕迹保留下来,而一些新的经济范畴会代替旧的经济范畴。

马克思建立在商品经济社会基础上的劳动价值论,是对商品经济现实关系的理论反映。没有商品经济和社会的存在,就没有劳动价值论。我们应该看到,商品经济发展的历史是长期的、有阶段性的,这一发展过程必然决定着劳动价值论要随着历史发展不断地向前推进。

所以,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不是僵化的教条,而是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发展的科学体系,创新和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对商品经济现实关系的一种确切反映,是科学体系发展的必然途径。

第三,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他主要对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进行分析,将社会生产分为:生产资料的生产和和消费品的生产,他认为全部商品的价值总量是同**总量相符的,然后价值(社会的)可以变为**(个别的),这要经过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

其四,在关于地租方面。由于土地资源有限,大多数土地由少部分人占有,所以土地资源面对工业化浪潮也是十分重要的一项,现在农民把一部分工资交给资产阶级,自己却当一个田户,这是小块土地所有制占统治地位的国家的谷物**低于市场**所造成的,在资产阶级社会制度下,小块土地所有制,不断的衰退,它排斥了劳动生产力的发展、劳动的社会形式、资本社会的积聚和大规模的畜牧和科学的不断扩大等等。

第五,马克思的工资理论及其现实意义。马克思的工资理论直接指出了为什么穷人总是穷人的秘密。关于工资理论,我只谈劳动价值的定义(没有办法详细说明)。

这个定义很多人已经是烂熟了,不过,没多少人认真思考过。成熟度的定义是:劳动价值是维持劳动者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根据这一定义,马克思做了一些解释,指出与其他商品不同,劳动力价值包含着历史和道德因素。马克思的意思是:

历史不同(气候、风俗、习惯等),“必须的生活资料”不同;社会道德不同(隐性的社会规则),“必须的生活资料”不同。这种解释不应低估。它直接指出,穷人永远是穷人的秘密。这个秘密就是:

穷人只能消费,不能让穷人有多余的钱(可以转换成资产)。我们都知道,社会产品越来越丰富,工资水平越来越高。但是,工人阶级仍然是工人阶级。为什么?

穷人只消费,没有多余的钱来积累资产。当工资很低的时候,我卖给你手表和自行车;工资高点,我卖给你电视;再高点,我卖给你空调;再高点,我卖给你房子;工资不够高?我提供贷款,这样你以后的工资就不会剩下了!!

这些行为都是自动的,为什么?从小就培养你的“消费观念”,到死都不教给你“投资观念”。你见过学校教你怎么做老板吗?

都是教你做个好雇员!!!当你长大后,如果没有一个正式的老板,你还是会感到不安!!穷人没有投资意识,缺乏投资技能(渠道)。他们既不想要也不能!!

至于富人,我从小就教孩子们当老板。他们知道投资,即使他们犯了错误。

因此,大多数工薪阶层的子女都是工薪阶层,大多数老板的子女都是老板。为什么会这样呢?记住**规则-有**规则的人。

马克思工资理论的精髓就是:永远不要让工人有余钱投资,鼓励他们消费吧!没钱的话,预支未来吧,现在就让他们未来也没有余钱。

--这是雇工的生产和再生产!!不理解马克思工资理论的精髓,我们就是永远的“房奴”、“车奴”……无穷无尽的“资本之奴”。

其六,《资本论》是一百多年前的著作,当今世界的形势已发生巨大的变化,但它的基本理论仍然是今天的人们宝贵的精神财富。马克思的思想已经获得全人类的意义,他不仅为19世纪的人类所拥有,为20世纪的人类所重视,而且,作为人类的一笔宝贵的思想遗产,在以后人类各个世纪中,它都将被继承、被发扬光大。《资本论》毕竟是一部科学巨著,理论深奥,知识渊博,初学者读它是有一定困难。

资本论读后感 篇11

袁 《资本论》也许我们当中很大一部分人从来都没有读过,但是这并不代表着我们对里面的内容完全一无所知。当我们为高考浴血奋战,淹没在知识包围的海洋之中,其实《资本论》里面的一些内容已经像幽色精灵一般,紧紧贴着我们,陪伴我们走过“黑色六月”……

羀进入大学已经一年时间了,但是我想,关于剩余价值这些理论内容,我们不会忘得一光二净吧,至少头脑中还会隐隐约约留下一些印象。在读了马克思的《资本论》手稿之后,那些知识再一次闯入脑海中,令人不得不慢慢体会,为之深思。

薈那么,究竟什么是剩余价值呢?马克思的《资本论》里面的一段话“其中的g′=g+△g,即等于原预付货币额加上一个增殖额。我把这个增量或超过原值的余额称为剩余价值。

马克思认为,“劳动过程的第二段时间,工人超出必要劳动的界限做工的时间,虽然耗费工人的劳动,耗费劳动力,但并不为工人形成任何价值。在这一时期,剩余价值形成了,它以前所未有的魅力吸引着资本家。”马克思又进一步论述,“把价值看作只是劳动时间的凝结,只是对象化的劳动,这对于认识价值一般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同样,把剩余价值看作只是剩余劳动时间的凝结,只是对象化的剩余劳动,这对于认识剩余价值也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使各种经济的社会形态例如奴隶社会和雇佣劳动的社会区别开来的,只是从直接生产者身上,劳动者身上,榨取这种剩余劳动的形式。”在这话里,很明了地将剩余劳动时间与剩余价值挂钩起来,从而得出资本家通过榨取剩余劳动时间来获得剩余价值。这种深入透彻的分析使我能够清楚地理解资本家是如何提取剩余价值,即剥削工人的。

马克思用一个个清晰的辩证,一个个血淋淋的例子,讲述了工厂主是如何一点一滴剥削那些工人,如何一步步看似合法的盗走了所有的工人们财产与劳动成果。也明了的叙述了资本家们是如何用工资的形式隐藏了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有酬劳动和无酬劳动,如何把工人的劳动都表现为有酬劳动。告诉所有工人你被资本家欺骗了。

你们被资本家盗走了财富却浑然不知。读了这些之后,我认识到了自己的社会地位。让我正确认识周围的热度和事物,让我明确自己努力的目标,引导我制定正确的战略。

马克思说“认识社会关系的总和”,理解一个人首先要了解他的社会关系。在中国,农民是一个边缘化的群体。如果工业化进程走资本主义道路,农民的唯一出路就是破产。

有了这种体会美酒可以理解农村的人情世故。高考对于我来说绝对算是人生非常重要的一件大事,因为不管怎样,算是成功的从农村爬了出来,虽然前途仍不明朗。甚至还有些风险,但接触的人和事的层次显然比农村中高出许多,机会也因此很多很多。

当他第一次读马克思的《资本论》时,他还在读大学。他的人生阅历有限,写不出深刻的见解。但还是真的感觉到自己的无知,自己的渺小。马克思值得敬佩。

敬佩的不是他那能发现资本主义的黑暗,是因为他在发现黑暗之后,没有不安,没有绝望,没有退缩,而是直面这个黑暗的世界,去挑战那些不可一世的资本家,去挑战整个社会的制度,去挑战整个世界。他用自己的笔,用自己的智慧,用自己的生命,为自己的信仰而战,为所有无产阶级而战,为创造更加美好的世界而战。他是一位哲人,他更是一位战士,一位伟大的思想的战士,而这本《资本论》就是他手中指向黑暗世界咽喉的利剑!

所以他突然明白了为什么无产阶级革命家把他称为思想的导师。

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mercial use.

nur für den persnlichen für studien, forschung, zu kommerziellen zwecken verwendet werden.

pour l 'étude et la recherche uniquement à des fins personnelles; pas à des fins ***merciales.

以下无正文

资本论读后感 篇12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后感 《资本论》是马克思用毕生的精力写成的一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的经济学巨著。由于其篇幅繁长,所以我也就选择了第一卷的第一章商品和货币进行阅读,由于理解能力有限,个人对马克思的《资本论》只是非常肤浅粗略的认识。

商品的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价值实体,价值量)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

商品首先是一个外界的对象,一个靠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物。商品由于被计量的物的性质不同,部分由于约定俗成,所以商品尺度有所不同。

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但是这种有用性不是悬在空中的,它决定于商品的属性,离开商品体就不存在。

在我们所需要考察的社会形式中,使用价值同时又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的量的关系或比例,这个比例随着时间和地点的不同而改变。同一种商品的各种有效的交换价值表示一个等同的东西;交换价值只能是可以与它相区别的某种内容的表现方式,表现形式。

作为使用价值,商品首先有质的差别;作为交换价值,商品只有量的差别,因而不包含任何一个使用价值的原子。如果把商品体的使用价值撇开,商品体就剩下一个属性,即劳动产品这个属性。从劳动产品剩下来的东西可见,使用价值或财富具有的价值,只是因为有抽象人类劳动对象化或物质化在里面。

可能会有人这样认为,既然商品价值由于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那么一个人越懒,越不熟练,他的商品就越有价值,因为他制造的商品和需要花费的时间越多。但是,形成价值实体的劳动是相同的人类劳动,是同一个人类劳动力的耗费。

作为价值,一切商品都是只是一定量的凝固的时间。因此,如果生产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不变,商品的家孩子量也就不变。但是,生产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随着劳动生产力的每一变动而变动。

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二重性

期初我们看到,商品是一种二重的东西,即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后来表明,劳动就它表现为价值而论,也不再具有它作为使用价值的创造者所具有的哪些特征。

劳动总是联系到它的有用效果来考察的。各种使用价值或商品体的总和,表现了同样多种的,按照属,种,科,亚种,变种分类的有用劳动的总和,即表现了社会分工。每个商品的使用价值都包含着一定的有目的.的生产活动,或者有用劳动。各种使用价值如果不包含不同质的有用劳动,就不能作为商品相互对立。

就使用价值说,有意义的只是商品中包含的劳动的质,就价值量说,有意义的只是商品中包含的劳动的量,不过这种劳动已经化为没有质的区别的人类劳动。更多的使用价值本身就是更多的物质财富。

一切劳动,一放面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就相同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这个属性来说,它形成商品的价值,一切劳动,另一个方面就人类劳动力能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形式上的耗费;就具体的有用的劳动这个属性来说。它生产使用价值。

价值形式或交换价值

A。 简单的。

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X量商品A=y量商品B,或x量商品A值y量商品B

(1) 价值表现的两极,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一个商品究竟是处于相对价值形式,还是处于与之对立的等价形式,完全取决于它是价值被表现的商品,还是表现价值的商品。

(2) 相对价值形式。价值量的实际变化不能明确地,也不能完全地反映在价值的相对表现即使商品的价值不变,它的相对价值也可能发生变化。即商品的价值发生变化,它的相对价值也可能不变,最后,商品的价值量和这个价值量的相对表现发生的变化,完全不需要一致。

(3) 等价形式。第一个特点,就是价值成为它的对立面即价值的表现形式。第二个特点,就是具体劳动成为它的对立面即抽象人类劳动的表现形式。

(4) 简单价值形式的总体。一个商品的简单家孩子形式包含在它的与一个不同种商品的价值关系或交换关系中。

B。 总和的或扩大的总体

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缺点。第一,商品的相对价值表现是未完成的。因为它的表现系列永无止境。第二,这条锁链形成一幅由互不相关联的而且种类不同的价值表现拼接成五光十色的镶嵌画。

C。 一般价值形式

(1) 价值形式的变化了的性质。商品的价值表现:

1是简单的因为都是表现在唯一的商品上;

2是统一的,以为都是表现在同一的商品上。它们的价值形式是简单的和共同的,因而是一般的。

(2) 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的发展关系。一种商品的简单的或个别的相对简单或个别的相对价值形式使另一种商品成为个别的等价物。

(3) 从一般价值形式到货币形式的过度。一般等价的形式是价值的一种形式。因此,它可以属于任何一种商品。

D。 货币形式。

金能够作为货币与其他商品相对立,只是因为它早就作为商品和他们对立。 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

最初一看,商品好像是一种简单而平凡的东西。对商品的分析表明,它却是一种很古怪的东西。其神秘性质不是来源于商品的使用价值,也不是来源于价值规定的内容。而是商品形式在人们面前把人们本身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成劳动产品本身的物的性质。商品世界的这种拜物教性质,像以上分析已经表明的,是来源于商品的劳动所特有的社会性质。

在商品生产者的社会里,一般的社会生产关系是这样的:生产者把他们的产品当做商品,从而当做价值来对待,而且通过这种物的形式了,把他们的私人劳动当做等同的人类劳动来互相产生关系。

读完这一章虽然还有很多不理解的地方,但是懂得了我们的劳动所创造的物品在使用和流通过程中所具有的不同的价值定义以及这个流通的世界是如何通过双重性质转化来运转的。

资本论读后感 篇13

最近,我读了著名无产阶级领袖马克思的《资本论》著作,虽然我只读了第一章的一些皮毛,更不用说接触社会经济的深刻思想了。但于高中政治课枯燥的死记硬背相比,我现在有了一些看法。

首先是对于商品和劳动的看法,马克思在第一章就是一商品和货币作为研究对象的,在读完第一章之后,我概念中的“商品”不再是印象中摆放在商店橱柜中或网上放着照片让人挑选里的物品,它甚至可以是服务员的端茶倒水,可以是一个首席理发师三个小时的精剪,甚至可以是流通中的货币。因为商品的概念不仅是其本身的价值,而且可以通过交换传递给作为使用价值的人。所以当我们判断一种商品时,我们看不到它是不是真的东西,而是它是否有价值,是否通过交换有使用价值。

例如,一顿美味的晚餐比一顿原材料相同的普通晚餐有更多看不见、摸不着、摸不着的东西。因此,服务是具有使用价值的。但同时也不能只为别人,就像封建社会一样,农民租给地主的粮食不是为别人生产的,而是变成商品的。

而在这里就是一个第一章非常关键的概念“二重性”的引入——在整个第一章的概念中,“二重性”无疑是一个相当重要的铺垫概念——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人类的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

说到商品不得不提到劳动。第一章中有这么一句话:“如果把商品的使用价值撇开,那商品就只剩下一种属性,即劳动产品这个属性。

各种劳动不再不同。它们都转化为同样的人类劳动和抽象的人类劳动。”由此可以看出,劳动是凝结在商品中的唯一价值,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也只有劳动才能产生更多的生产资料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而劳动又分为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

例如,在一家公司,高层管理人员不在工厂的装配线前工作。他们需要做的是安排和管理,还有脑力劳动,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抽象劳动。而公司的员工需要通过体力劳动来创造价值,这就是具体劳动。如果这样说的话那“工作不分高低贵贱”这句话是对的,因为凝结在商品中的都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但是为什么社会中上层和底层的差距这么大呢,体力劳动者通常要比脑力劳动者付出多得多的劳动,所谓的“剥削”——一些上层的资本占有者往往根据自身的需要为不同的使用价值定义不同的价格。他们通常把抽象劳动的价值界定得更高,在物质交换的过程中,总会有人的劳动被低估,比如一些底层次的体力劳动者,他们永远不会成为资本的拥有者,也永远不会成为社会的强势群体。

这是资本主义社会不公平的真理,马克思的终极理想主义是建立一个公平的社会主义社会,从而摆脱这种不公平。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肤浅看法,建设大同社会任重道远,需要长期努力。

其次,通过对第一章的理解,我对金钱的看法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知道钱不再只是我们使用的金银或纸币。货币是一种具有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功能的计量工具。小时候家里穷,总想着国家每个月的工资为什么不多发点,现在想来十分汗颜。货币发行量是一门大学问,货币多了也会导致通货膨胀购买力下降,想当年民国时期爆发过通货膨胀的灾难,上街买菜都要扛着一包包的金圆纸币,而人人的富裕程度确是低的出奇,一个国家如果不顾自身的国庆和购买力胡乱发行货币将会影响到每一个国民的生活,这种影响比硝烟弥漫,血肉模糊的战场更恐怖。

除了这些书中马克思的观点外,我也欣赏他在哲学上的论证方法。马克思在论证自己的观点时,不仅用实例来论证,而且还运用了辩证否定的哲学。马克思非常重视《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而这一章,商品的二因素,劳动的二重性,尤其是价值形式这一部分,比较抽象,又不易理解。

恩格斯曾致信马克思说,“谁能辩证思维,谁就能理解它。

在对于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之间矛盾的两个方面。马克思指出,“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是统一价值表现的互相依赖、互为条件、不可分割的两个要素,同时又是同一价值的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的两极。这两种形式总是通过价值表达被分配到相互关联的不同商品上。

”统一价值表现的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一方面是互相依赖、互为条件、不可分割,这方面是矛盾规律的同一性;另一方面是同一价值的互相排斥、互相对立,也就是对立性。同一和对立,构成矛盾规律的两个方面。例如,马克思在谈到决定商品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时,提出了一个话题:

“一只羊和十只羊的价值量一样”这个完全无法证明的论题,但是这个论题又是从他的理论上提出的,在读者无法理解的时候马克思又在书中强调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分配在一只羊和十只羊上的时间不同”,这是一种先立后破,破而后立的论证方法,充分展示出了这位伟大的哲学家的矛盾观。中国伟大的领袖毛泽东同志非常看重这本资本论,曾经四次通读三大卷仅对其进行批注,而毛主席所作《矛盾论》,正是根据书中的辩证否定的唯物主义哲学观为理论基础,论述辩证法的根本规律。正是按照这样的科学方法,制定了中国革命的路线和政策,指导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

读了《资本论》第一章以后,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价值体系有了一定的了解,并对其辩证否定的哲学思想也有了一定的感悟,但是这些还只是面上的,其深刻指出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全读懂,今后的学习道路是非常漫长的,但是我相信有了这样一个好的开端,我一定能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取得更大的收获。

资本论读后感 篇14

《资本论》卷1之第八章“工作日”读后感

《资本论》是卡尔.马克思先生一生最伟大的主要理论著作,有着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中光辉灿烂的科学巨著的重要地位。它凝聚了马克思先生毕生的努力,以历使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为指导,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深刻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同时使历使唯物主义得到科学的验证和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

这部伟大的著作第一次深刻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的整个发展过程,用数学的精确性证明了这一发展方向必然导致社会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建立。正如达尔文的《进化论》曾发现有机自然界的进化规律一样,马克思先生的《资本论》也发现了人类社会的进化规律。(以上内容摘自“百度百科”)

马克思先生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在第一卷中由最基础的“商品与货币”讲起,由物质生产过程的分析逐步延伸扩展到整个社会与精神生活的形式与内容。他写道:“人对自然界的认识过程和改造过程,还有人对自身和对人类社会的认识过程和改造过程;也就是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和阶级斗争的发展过程。

”人类对自然界与对自身和人类社会的认识与改造过程构成了其创作《资本论》的两条互相贯穿、互相作用的主要线索,同时资本家与工厂主们同工人阶级的斗争过程也是占据大量篇幅的一部分内容。马克思先生对于“工作日”的分析与论证也不例外的是在此框架与线索下进行的。

“工作日”分为七个小节。此七部分内容上层层递进,系统地介绍了“工作日”的基本概念与在商品经济时代(主要是资本主义社会出现后)的发展脉络与贯穿始终的经济发展、政治斗争与阶级斗争。首先,马克思先生解释了剩余劳动时间与必要劳动时间之比决定剩余价值率,并提出工作日不是不变的,而是可变的,但只能在一定的限度内变化。

工作日没有最低限度,却有着被劳动力身体条件与道德条件制约的最高限度,这也成为后文对于资本家与工厂主对劳动力的无度榨取行为进行批判的引子,做出了铺垫。资本家根据商品交换规律购买劳动力。工人的工作时间是资本家消耗他购买的劳动力的时间。但劳动力不同于一般商品,它受人类自然条件的限制,其使用可以创造价值,创造的价值大于自身的价值。

因此工人理所当然的提出抗议,要求正常长度的工作日。继而马克思先生提出了关于工作日问题的矛盾核心所在,即资本家与工厂主为了创造更多利益,力图无限制延长工时以榨取劳动力资源。马克思先生将资本劳动与军工进行了比较,指出两者的本质是相同的,从而指出了资本家虚伪自欺的本质。

“英国的工厂法是通过国家,而且是通过资本家和地主统治的国家所实行的对工作日的强制的限制,来节制资本无限度地榨取劳动力的渴望”,因此工人抗争的成果也普遍体现在国家法中。资本家使用一系列方式来偷窃劳工的时间,如“啃吃饭时间”、“增加工人无酬劳动时间”、“换班制度”等等。甚至在资本家不得不向工人运动低头而缩短工时后,也依旧依靠劳动力人口有剩余的状况与降低工资的方法来逼迫工人妥协。

马克思先生引用了大量的数据和实例,证明了不合理的工作时间和过度劳动对成年男工、女工和童工的身体、智力和道德德上害,这些伤害无疑将继续延续到他们的后代身上。工人宁愿降低工资也不愿争取更多的自由时间。之后,马克思先生用了很大的篇幅介绍了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斗争历史和发展情况:

“在资本主义生产的历史上,工作日的正常化过程表现为规定工作日界限的斗争,这是全体资本家即资本家阶级和全体工人即工人阶级之间的斗争。”由于英国是工业革命与工厂的发源地,英国工人受到的迫害最为明显,也因此英国工人成为了世界工人争取正常工时的领军代表与先进战士。掌握着巨大物质资本的资本家的狡猾和冷血,工人阶级初期力量的薄弱,决定了这种斗争是长期的、反复的、曲折的。

情况坏时,甚至会出现重新出现“道德和自然、年龄和性别、昼和夜的界限,统统被摧毁了”这样的可怕现象。资产阶级会为自己的行为辩护,而这种行为往往得到政治上的支持。正如黑格尔所说:

“在我们这个富于思考的和论辩的时代,假如一个人不能对于任何事物,即使是最坏的最无理的事物说出一些好理由,那他还不是一个高明的人。世界上一切腐败的事物之所以腐败(只要它是存在着的),无不有其好理由。”资本家就是这样为自己绞尽脑汁地找到或好或坏但必然用的到的理由。

当工人运动有所成效并将工人的提议付诸时间,一些工业部门的惊人发展,以及同时出现的工厂工人体力和精神的复活使资本家也意识到“资本为了自身的利益,看来也需要规定一种正常工作日。因此,缩短工作日,不是资本家的仁慈,更不是资本家被工人阶级的力量征服。”这说明他们的本质依旧是自私冷血的。

最后马克思先生做出了两点总结:1.“在最早依靠水力、蒸汽和机器而发生革命的工业部门中,即在现代生产方式的最初产物——棉、毛、麻、丝等纺织业中,资本无限度地、放肆地延长工作日的欲望首先得到了满足。

”2.“孤立的工人,“自由”出卖劳动力的工人,在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定成熟阶段上,是无抵抗地屈服的。团结才有力量。

因此,建立一个正常的工作日,是资本主义阶级和工人阶级之间长期隐藏的内战的产物。”这也点出了工人阶级力量的伟大,对于推进历史的进步起到了巨大的,无可替代的作用,与全书的观点相呼应。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不能把一切责任都推到资本家身上。他们是资本社会和时代的产物,是现代生产方式产生和发展的结果。正如文中所说:“这也并不取决于个别资本家的善意或恶意。

自由竞争使资本主义生产的内在规律成为每一个资本家的外在强制性规律。”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也是促进整个社会技术进步与工人力量壮大的必要条件。

我们可以批评和赞扬历史,但我们应该力求辩证和全面。马克思先生的《资本论》无疑是影响世界的经典。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就在于它们的持久和长远影响,能够造福后代。

我们应该从《资本论》中汲取的,除了历史的经验教训,更应该是可以适用于现世的启迪。如今的欧美国家对于工人乃至所有劳动人民的保护法以及制度已经相对完善,即使出现摩擦也是地区性小范围内部居多。但是不是就可以将劳动人民维权的问题忽略掉呢?

放马克思先生在文中提到:“平等地剥削劳动力,是资本的首要的人权。今天依然如此。

只有在中国,内资的力量低于外资。”如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中国,国内资本已经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外国资本也依旧有不小的号召力。中国的“八小时工作制”执行力度很强,实行率也很高。

在法律法规的保护下,劳动人民用自己的劳动换取报酬,这是理所当然的。但仍有许多不和谐现象值得我们关注和反思。如果富士康员工频繁自杀,反映出什么样的社会现象?

自尽员工的行为和工时过长不无关系。也许没有明文规定加工时间,但“加班求加薪,加班求提拔”的观念已然成为一种企业文化。这种不容易、不自由的文化,只会给员工带来巨大的身心压力甚至痛苦。

富士康作为一家知名企业,正是引起社会和媒体广泛关注和舆论的典型案例。在当今社会,有许多这样的事情和现象是不为人所知的。

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这是值得我们探究的。一方面,政府要完善法律法规,加强执行力度,确保劳动者的利益。

另一方面,社会各界要更加注重保护劳动者的合法利益和舆论压力,敢于举报。最为重要的是劳动人民本身的维权。《资本论》中提及的工人阶级可以为了自身的正当权益而进行长期的、艰苦的、不屈不挠的奋斗,在当今这个法制制度已然健全许多的社会,为何不勇敢运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呢?

道理自在人心,公道自有人维护。

《资本论》可以带给我们的有很多。以上是本人对于“工作日”这一章内容的刍荛之见。

资本论读后感 篇15

二、对《资本论》中的剩余价值内容评价

《资本论》的基础是剩余价值学说,马克思根据这一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无产阶级必然要为实现无产阶级**和消灭人剥削人的现象而斗争。剩余价值理论中马克思指出,看起来并没有什么不对的“干活付钱”是错误的认识,实际上“干活付钱”并不是“等价交换”,工人为资本家劳动所创造的财富远远大于自己所得的报酬。比如,一个工人一天的工作收入是8元,他一天给资本家赚的利润远远超过8元,可能16元,可能24元,可能更高。

我不仅感受到科学的伟大,也感受到科学家的伟大。在伦敦博物馆参阅文献的时候,马克思曾经对别人说过:“我为了为工人争得每日8小时的工作时间,我自己就得工作16小时。

”据有人统计,在世界一流的伦敦博物馆所藏图书中,马克思阅读过的书籍有1500多种,他所摘的内容和整理的笔记有1 00余本,而这所有一切,马克思都是在为《资本论》奋斗,也是在为了让更多的无产阶级了解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让他们为自由和公平而战。

三、主要结论和启示

我的读后感想是:马克思写作《资本论》和创立自己的完整的理论体系,最终就是为了批判资产阶级和武装无产阶级,为了砸烂旧世界和创造新世界。这也是中国人民的信仰。为了有更高层次的自由,我们一定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绝对领导,为我国更高更好的发展提供更多的理论**。

今天西方发达资本主义所经历的教训提醒我们:学习《资本论》,跟随马克思的教导是我们前进不停的动力源泉

《资本论》这部巨著第一次深刻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全部发展过程,它武装了无产阶级,成为无产阶级进行革命斗争的强有力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中光辉灿烂的科学巨著。

参考文献:

作者:卡尔·马克思,《资本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相关推荐

  • 资本论读后感 你知道撰写作品的读后感的技巧吗?通过读书我收获了好多,其中让我收获最多的一本书是作品。 通过读后感表达对书籍的新见解和领悟,如果您想要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可以读一本“资本论读后感”,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2023-05-07 阅读全文
  • 《资本论》读后感 读后感就是指我们读完一本书后将自己的所思所想写下来的文体,作者写的作品,其精彩程度让人忍不住拍案叫绝。一篇属于自己的读后感该怎么写?这是一篇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的精品“《资本论》读后感”恳请您品味。...
    2023-08-25 阅读全文
  • 资本论读后感7篇 经过细心的考虑我们为您编辑了“资本论读后感”,希望您在读完后有所自得。读后感是一种常见的应用文写作文体,表达自己对某本书籍或某篇文章的看法和心得,作品就是一部启迪人心的好书籍。 和大家分享你的读书体验,交流你的感悟和心得。...
    2023-07-27 阅读全文
  • 资本论的读后感7篇 当我们在看作者写的作品时,品味出不一样的人生哲理时。读后感应该具有现实针对性,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特别整理来自网络的资本论的读后感,希望本页内容能帮助到您!...
    2023-04-10 阅读全文
  • 资本论读后感实用 作文从某方面体现一个人的水平,会写作文的人读书成绩应该不会太差,同学们初学写作文,可以养成认真修改作文的习惯。你是不是经常为写作文感到棘手?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资本论读后感实用",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于是,为了使资本主义完成升级,成为更高级别的社会主义,逐渐地会形成一种信用的制度。由于信用制度...
    2023-09-25 阅读全文

你知道撰写作品的读后感的技巧吗?通过读书我收获了好多,其中让我收获最多的一本书是作品。 通过读后感表达对书籍的新见解和领悟,如果您想要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可以读一本“资本论读后感”,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2023-05-07 阅读全文

读后感就是指我们读完一本书后将自己的所思所想写下来的文体,作者写的作品,其精彩程度让人忍不住拍案叫绝。一篇属于自己的读后感该怎么写?这是一篇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的精品“《资本论》读后感”恳请您品味。...

2023-08-25 阅读全文

经过细心的考虑我们为您编辑了“资本论读后感”,希望您在读完后有所自得。读后感是一种常见的应用文写作文体,表达自己对某本书籍或某篇文章的看法和心得,作品就是一部启迪人心的好书籍。 和大家分享你的读书体验,交流你的感悟和心得。...

2023-07-27 阅读全文

当我们在看作者写的作品时,品味出不一样的人生哲理时。读后感应该具有现实针对性,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特别整理来自网络的资本论的读后感,希望本页内容能帮助到您!...

2023-04-10 阅读全文

作文从某方面体现一个人的水平,会写作文的人读书成绩应该不会太差,同学们初学写作文,可以养成认真修改作文的习惯。你是不是经常为写作文感到棘手?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资本论读后感实用",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于是,为了使资本主义完成升级,成为更高级别的社会主义,逐渐地会形成一种信用的制度。由于信用制度...

2023-09-25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