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数学教育活动教案(12篇)

发布时间:2024-01-07

数学教育活动教案。

老师每一堂上一般都需要一份教案课件,写好教案课件是每位老师必须具备的基本功。教案编写要做到全面详尽细致精准,好的教案课件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想获取“数学教育活动教案”的具体资料可以参考以下提供的资源,希望您享受本文带来的体验!

数学教育活动教案(篇1)

一、活动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班数学活动《比长短》。比较、排序在小班的教学和游戏活动中,我们会经常运用到。我将幼儿生活中常见的吸管投放到活动中,运用启发性、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幼儿观察吸管的外形特征,重点探索、发现比长短的方法,就是将吸管一端对齐就能比出另一端的长短。活动中问题的提出直接指向活动目标,突出重点,激发幼儿的问题意识,感受比较的需要,体会比较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幼儿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活动目标

根据以上分析及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能力、发展水平,制定本次目标:

1、知道长和短,学习比较物体的长短。

2、能从短到长或从长到短的顺序进行排序,体验动手操作的快乐。

三、说活动准备

1、教师:吸管一根;一份从长到短排好队的吸管。

2、幼儿:长短、粗细、颜色不同的吸管若干;不一样长短的吸管每人3根,排序卡1张。

四、活动重难点重点:

能用一端对齐的方法比较吸管的长短。

难点:通过比较,能将3根吸管从短到长或从长到短的排序。

五、教法、学法

在活动过程中教师给足幼儿自由的时间与空间,提供丰富的材料,采用启发探索法、观察比较法与幼儿有效地进行互动,进一步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

幼儿在活动中以多感官观察发现,探索、感知吸管的不同外形特征以及用一端对齐比较吸管长短的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幼儿通过看一看、比一比、说一说等多种形式,主动积极的参与活动,感受比较的需要,从而为突破本次活动的重难点打下铺垫。

六、活动过程本次活动分为四个环节:

首先,引导幼儿观察吸管,了解吸管的外形特征;其次,通过两两比较使幼儿初步感知吸管的不同点,并通过探索比长短的方法;其次,引导幼儿将3根吸管从短到长或从长到短的排序,强化比的方法;最后,将两种不同的排序方法分开展示,引导幼儿检查排序情况。

第一环节,活动刚开始直接出示吸管,提问:"看,这是什么?吸管是什么样子的?"调动幼儿观察吸管的兴趣,通过看看、说说,多感官感知吸管的外形特征,进一步加深幼儿对吸管的认知。

第二环节,再次提供吸管,引导幼儿自选第二根吸管进行两两比较,通过观察使幼儿感知吸管的多样性,如吸管是五颜六色的、有粗有细、有长有短,丰富对吸管的了解。重点引导幼儿通过眼睛看和动手操作,初步感知吸管有长有短,并探索比较的方法。教师以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幼儿探究比长短的方法,拓展幼儿的经验,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环节中,在知道比长短方法的基础上,让幼儿通过比较3根吸管的长短再进行排序。强化幼儿比的方法,培养幼儿按长短排序的能力。通过一名幼儿在集体面前操作,有助幼儿直观地观察、了解排序的方法,为孩子们下一步的操作奠定基础。同时教师以启发性的问题,发散幼儿的思维,从而帮助幼儿感知另一种从长到短的排序方法,丰富幼儿的排序经验。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体验用数学的乐趣。

最后第四环节,教师有意识地将从短到长和从长到短的排序卡分两边展示在黑板上,让幼儿检查排序情况。这样既有助幼儿再次直观感知这两种不同的排序方法,同时又能巩固幼儿的排序经验,使幼儿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反思:

整个活动下来,发现幼儿之间在能力上还是有差异的,大部分幼儿能很好地进行比较,但在表达方面上就有所欠缺,部分幼儿不能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在这点上还需要进一步思考,思考如何在数学活动中引导他们大胆讲出自己的想法,并帮助他们梳理总结。在活动之前也看过一些关于“比长短”的文章,和同行的活动反思,所以在准备学具和提要求时更谨慎了。引出“一端对齐法”的概念,对幼儿能较快地理解还是有帮助的。相信对将来三个以上的物体进行比较有一定的帮助。整个活动让幼儿在魔术中开始、游戏中结束,整体感觉孩子们能尽快地融入整个活动的氛围,都还挺开心的。

数学教育活动教案(篇2)

“时间如箭,催人变老,时间如骏马,催人青春。”转眼,我一年的实习就要结束了,年轮的时间又要滚滚向前了。我当时不禁感叹。实习期间的日子过得真快。回首过去的一年,作为实习老师,我完成了在xx学校两个学期的教学任务,完成了从大学生到社会人的蜕变,完成了一段自我成长的经历。展望未来的日子,还有许多未完成的成就和使命等着我。所以,我特地来为我过去一年的实习期做一个工作总结,让我更好的走向未来的日子。

xx、xx、20xx,是我第一次进入xx学校当见习老师。带着些许忐忑和喜悦的期待,我走进了xx学校中文。教师办公室。办公室里,老师们热情的招呼我,给我介绍办公室的环境,安慰我不要紧张,还和我交流了很多学校的情况,包括制度,包括班级排名。 ,包括各个班的老师和班主任的信息,尤其是我即将接手的xx班的信息,他们都给我详细的告诉了我。我一直很感激当时xx语言办公室的老师们给我的温暖和鼓励。时隔一年,当时的情景记忆犹新。

接下来是我xx班的第一堂课。在这个班上,我对xx班同学的第一印象是他们非常乖巧听话。他们听了我的自我介绍。而略显紧张的教学过程,既不喧哗也不违纪,而是认真配合。相反,下课后,我又紧张又出汗。后来慢慢认识了xx班的同学,也渐渐习惯了教学工作,对教学也没有那么紧张了,但是当其他老师来听课的时候,我就更加紧张了。后来经过自我调整和更多的模拟练习,我能够表达出一种完全放松的状态。还要感谢xx班班主任对我工作的支持与配合。

两个学期后,我和xx班的同学们相处得非常友好愉快。在我和他们的共同努力下,不仅他们的中文成绩稳步提高和提高,我的教学能力和知识水平也得到了提高和提高。感谢xx学校给我这次实习机会,感谢xx班的同学、老师和家长对我的信任。我会心存感激,怀着责任感和爱心走上教师的职业道路。

大班数学教案:1分钟挑战(共2篇)如果还是达不到要求,请搜索更多其他大班数学教案: 1 分钟样文挑战。 .

“挑战一分钟”大班数学游戏活动教案

大班社交教案:一分钟有多长

十人大班教案课间分钟

课堂学习挑战书

“一分钱”大班教案

数学教育活动教案(篇3)

教学资料参考范本

创意教案2019最新幼儿教育-大班数学活动教案分花伞(四篇)

目录:创意教案2019最新幼儿教育-大班数学活动教案分花伞一

创意教案2019最新幼儿教育大班减法2活动教学计划学习10

创意课程计划2019最新的幼儿教育-大型数学活动课程计划学习5内三个数字的加法

创意教案2019最新幼儿教育大班数学活动教案学习8作文4

活动目标:

1在了解雨伞不同特点的基础上,不断积累分类经验。

2鼓励孩子用自己的方式清晰、简练地记录,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

三。引导孩子们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记录结果。

活动准备:

《小花伞》flash课件、画板、记录纸、笔。

活动过程:

一、看看说说。

春天来了,小雨嘀嗒嘀嗒下个不停。伞店里又进了许多的伞。

1、点击画面:有多少把伞呢?(引导幼儿默数)

2、你最喜欢哪把伞?幼儿介绍,让其他幼儿猜。

二、想想分分。

1、这些伞放的乱乱的,营业员阿姨把它们放放好,可是这些伞吵架了,它们说我们要一样的住一个家。阿姨很着急,我们的孩子快来帮忙,好吗。

2、这两只箱子是谁的家?(雨伞之家)我们把伞送到这两个箱子里。我们如何划分它们?

3、谁愿意来试试看?

4个别孩子的电脑操作记录,老师指导孩子观察。(区分一个,如:根据颜色,启发孩子用清晰的语言说话)

5老师:你还有其他的计分方法吗?谁能得到更快更多?

6儿童操作要求:a、太多分,要记录。b、 如何记录简单,让别人看得清楚,明白。

7、幼儿个别操作,师观察启发

三、讲讲听听。

提升幼儿经验:

1、说说自己分伞的方法和记录的结果。(对一样的分法不一样的记录或一种分法两种说法归纳)

2、 引导孩子用清晰的语言表达。

活动延伸:www.YJs21.COM

今天,我们想出了很多分伞的方法。伞和伞有什么区别?我们回去再找找。

活动目标:

1学习10的减法,感知减法所表达的量的守恒。

2尽量用正确的词语表达意思,进一步理解减法的实际意义。

三。体验成功的乐趣,增强自信。

活动准备:

知识和经验:儿童已经掌握了10的构成。

材料:**,钥匙,问题卡,门

活动过程:

1、 玩一个游戏,复习10的作文。

2、 看一看**,学着减10。

老师:经过大家的努力,小白兔家的门终于打开了。咦!

小白兔在家吗?看,桌子上有张便条。原来是灰太狼留下的。它说兔子被它抓住了。如果你想救兔子,去狼村吧!我们一起出发吧!

1学习第一组公式10-1=9和10-9=1

(1) 老师:看你前面的鸡。谁能完整地说出这幅画的意思?(图上一共有10只小鸡,1只小鸡在小桥上,还剩下9只小鸡在草地上)

(2) 老师:谁能根据鸡的不同位置列出一道减法题?(10-1=9)

(3)师:10表示什么?(图中有10只鸡)1示什么意思?(1只小鸡在桥上)9表示什么?(9只小鸡在草地上)

(4) 老师:谁能根据鸡的不同位置列出另一道减法题?(10-9=1)这里10,9,1示什么意思?

(5)师:这两道题中有什么秘密呢?

小结:原来这两道算式都有数字10、1、9,最大数排在最前面,等号前后的数字交换了一下位置,算式仍然成立。

2学习第二组公式10-2=8和10-8=2

(1) 老师:我们到前面去看看吧!谁能用一个完整的句子说出这幅画的意思?(图上一共有10只小鸭子,有2只蓝色的鸭子,还剩下8只黄色的鸭子)

(2) 老师:谁能根据鸭子的颜色列出减法公式?(10-2=8)

(3) 谁能列出另一个减法题?(10-8=2)

(4) 小结:看完10、2、8后,你可以列出两个不同的减法题。

3.学习第三个公式10-3 = 7和10-7 = 3

(1) 老师:我累了。我们休息一下吧!看,好多鸟呀!谁能用一句好话说出这幅画的意思?

(2) 老师:谁能做一个减法公式来表达这幅画的意思?(10-3=7)

(3) 老师:看到这三个数字10,3和7,谁能列出另一个减法题?(10-7=3)

4学习第四组减法公式10-4=6和10-6=4

(1) 老师:前面在海滩上。你能用完整的词来表达沙滩上的乌龟吗?

(2) 老师:用减法来表达。谁来做?(10-4=6)

(3) 老师:看10、4、6还可以列出另一道减法题,谁来试试?(10-6=4)

5学习第五个公式:10-5=5

(1)师:羊村到了,谁来用一句好听的话来说说这幅图的意思?(草地上有10只懒羊,5只在吃,5只不吃。)

(2) 老师:用减法来表达。谁来做?(10-5=5)

(3) 老师:10、5和5分别示什么意思?(强调前五个和后五个分别表示什么)

(4) 老师:等号前后的数字是一样的吗?它能列出另一个减法吗?

三、游戏活动:送数字宝宝回家

老师:看,这是灰太狼。他能说什么?想要进去,先回答我的问题!我有一些宝贝找不到家的号码,请送他们回家!

2老师:你愿意接受灰太狼的挑战吗?

4、 玩一个游戏,复习10以内的加减法。

活动目标:

认识加号“+”和等号“=”,学习列加法。

活动准备:

1教师演示资料:玩具娃娃3个,梨5个,带“+”=”的图画卡,1-5张数字卡。

2.幼儿每人每人一份写有分合式的灯笼、2-10的数字挂钩。

3.分组活动材料:情景图若干、集合图若干、分合图若干、写有2-5数字的刺猬、写有5以内加法算式的果子卡片若干。

4辅助资料:教育挂图、儿童活动操作资料。

活动过程:

1玩“吊灯”游戏,复习5以内数字的构成和分解。

老师:孩子们先看手中灯笼上的开合图案,算出答案,然后把它们挂在相应的号码挂钩上,看谁能把灯笼挂得又准又快。

2.教师用实物口述应用题,引导幼儿理解5以内数的加法含义。

(1) 老师:老师先买了两个娃娃和一个娃娃。老师买了多少个洋娃娃?

(2) 小结:2个娃娃加上1个娃娃,一共有3个娃娃。教师边说边列出算式。

告诉孩子们:“加”叫“加”,意思示把东西组合起来,使东西变得更多。 "="叫等于,表示左边的两个数加起来是右边的这个数。

(3) 引导孩子正确阅读公式“2+1=3”。

3.引导幼儿根据教师的口述应用题列算式计算。

(1)教师边演示**边口述应用题。

(2) 根据幼儿教师的口语问题清单公式及操作,教师观察幼儿公式的情况。

(3)交流分享:说一说你列的式子。。

4.出示教育挂图《学习5以内数的加法》,引导幼儿根据**内容列式计算。

(1)师:图上有什么?先请一个小朋友编一道加法应用题,再请另一个小朋友到黑板上列出加法算式并计算。

(2)每个幼儿根据图中特点,用数字卡列出加法式子并运算,教师观察幼儿列式情况。

5儿童小组活动,巩固5内加法知识。

态势图:根据情景图的图意列加法公式进行计算。

集合图:根据集合图的图意列加法公式进行计算。

分合公式:按除法合并公式、加列公式及计算。

送果子:根据果子卡片上的算式计算出得数后把果子贴在相应号码的刺猬身上。

数学教育活动教案(篇4)

编辑时间活动目标:

1、幼儿初步理解歌词内容,学唱歌曲。

2能愉快地参加活动,喜欢用肢体动作表演。

活动准备:

1、《小猪睡觉》 课件

2、小猪胸饰

3、小动物若干

活动过程:

一、律动《走路》

1、边唱边跳《走路》

老师:宝贝们,今天天气真好。我们带你去草地上玩吧!你们看谁来了?出示一些小动物,幼儿说出他们的名字,一起进行律动《走路》。

师:我们找个地方休息一下吧!刚才,有那么多小动物在玩耍。真的很热闹。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还有谁?

二、新授歌曲《小猪睡觉》

1、认识可爱的小猪

(1)(放课件)谁来了?它长得什么样?

(2)它在干什么?

(3) 小猪睡觉怎么打鼾?

(4)小结:小猪吃得饱饱,闭着眼睛睡觉,大耳朵在扇扇、小尾巴在摇摇,咕噜噜噜噜、咕噜噜噜噜、咕噜、咕噜、咕噜、咕噜,小尾巴在摇摇。

2、和小猪一起唱歌

(1)分段看动画"请你们把小猪的动作用一句话来说一说。"(幼儿尝试说出每句的歌词。)

(2) 猪睡觉时会发出什么声音?(幼儿重点学念咕噜噜噜噜并学唱旋律)

(3)我们一起来说说小猪睡觉的事,不看画面,你们能记住吗,那我们蒙起眼睛?“孩子们练习完整而有节奏的歌词。)

3、幼儿聆听歌曲

师:我们一起来听听小猪睡觉的事,这首好听的歌曲叫做《小猪睡觉》。

4、幼儿学唱歌曲。

(1) “我们来唱小猪睡觉吧。(向老师唱歌并练习噜噜的短语)

(2) “小猪想请你唱歌。这次我们唱的时候,让我们唱大声一点。"

(3) “打鼾的声音真大。这次我们要摇着小猪唱歌。”

5孩子们根据歌词做相应的动作、歌曲表演。

师:我们也来扮演小猪,跟着小猪一边唱,一边表演,找一个好朋友一起去表演吧。

三、结束部分

师:小猪宝宝们天亮了,起床了,我们又要去郊游啦!

歌曲表演《郊游》,带着孩子一起唱着歌进行歌曲表演,结束。

数学教育活动教案(篇5)

陈文经经过本学期的《幼儿数学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教学,本人认为要将本课程教学好,作为教师首先要了解和掌握以下内容:儿童是怎样学习数学的?这个问题既简单又复杂。

原因很简单,他们几乎是在不经意间学会了数数。尽管开始时是胡乱地数,但逐渐地,他们就记住了正确的顺序,并且还能理解数的实际意义、做简单的加减运算……这一切似乎都顺理成章。然而,对于小孩子来说,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事实上,儿童数学概念从萌芽到初步形成,经历了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这些都是由于数学知识本身的特点。

一、数学知识的特点

如前所述,数学是对现实的抽象。1,2,3,4……数字不是某些特定事物的名称,而是人类创造的一种独特的符号系统。正如卡西尔所言,“数学是一种普遍的符号语言——它与对事物的描述无关而只涉及对关系的一般表达”。

也就是说,数是对事物之间关系的一种是一种高度抽象化的逻辑知识。

儿童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并不像记住一个人的名字那么简单。 实际上,这是逻辑知识的获得。根据皮亚杰的区分,知识分为三类:物理知识、逻辑数学知识和社会知识。

所谓社会知识,是指通过社会传播获得的知识。在数学中,数字的名称、读写属于社会知识,都依赖于教师的指导。如果没有教师的传授,儿童自己是无法发现这些知识的。

物理知识和逻辑数学知识是通过儿童自身与物体的相互作用而获得的,这两种知识之间存在差异。物理知识是关于事物本身的性质,比如橘子的大小、颜色、酸甜。为了获得这种知识,儿童只能通过直接作用于物体来发现它。

因此,物理知识**于对事物本身的直接的抽象,皮亚杰称之为“简单抽象”。逻辑知识和数学知识是不同的。它与事物本身的性质无关,不能通过个体的性动直接获得。它所依赖的是作用于物体的一系列动作之间的协调,以及对这种动作协调的抽象,皮亚杰称之为“反省抽象”。

内省抽象反映的不是事物的本质,而是事物之间的关系。如幼儿掌握了橘子的数量“5”,就是抽象出了这堆橘子的数量关系特征,它和这些橘子的大小、颜色、酸甜无关,也和它们的排列方式无关:无论是横着排、竖着排,或是排成圈,它们都是5个。

儿童对于这一知识的获得,也不是通过直接的感知,而是通过一系列动作的协调,具体说就是“点”的动作和“数”的动作之间的协调。首先,他要使手穴的动作与口数的动作相对应。二是秩序的协调。他口中的数字要有序,数物的动作要连续有序,既不能省略,也不能重复。

最后,他必须把所有的动作放在一起,得到物体的总数。总之,数学知识的逻辑性决定了儿童学习数学知识不是一个简单的记忆过程,而是一个逻辑思维的过程。它必须依赖于各种逻辑关系的协调,这是一种反思性抽象。

二、幼儿学习数学的心理准备

孩子们可以根据小班的感知进行简单的分类活动。但在他们的思维中,没有形成类与子类之间的等级关系,也不知道整体必须大于部分。在儿童心目中,整体与部分之间没有包容关系,而是两部分之间的平行关系。

他们最多只能用具体的图象来理解包含关系,而没有抽象类包含的逻辑概念。

儿童有一定的逻辑概念,这为他们学习数学提供了一定的心理准备。但这些逻辑概念都有很大的局限性,即它们非常依赖于具体的动作和形象。如果这些问题是和直接的、外化的动作和形象相联系的,幼儿则有可能解决,如果是较为间接的、需要内化于头脑的问题,幼儿就无能为力了。

这种现象是由儿童思维的抽象程度决定的。虽然儿童能够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但他们的逻辑思维的特点是对行动的依赖。抽象水平的逻辑要建立在对动作的内化的基础上,而幼儿期正处于这个发展的过程中。

具体表现为儿童往往不能进行抽象的逻辑思维,而是借助于自己的行动或具体的事物形象。

值得一提的是,意象思维是儿童思维得一个重要特征。儿童的表征能力发展迅速,这对他们头脑中的抽象逻辑思维有很大的帮助。但是从根本上说,表象只是提供了幼儿抽象思维的具体材料,儿童的抽象逻辑思维取决于他们在头脑中处理事物之间逻辑关系的能力。

总之,无论是形象还是表象,都是对静态事物或瞬时状态的模仿,属于形象思维的范畴;思维的运作,即主体外部和内部行维的协调,是逻辑的基础。幼儿思维抽象性的发展,实际上伴随着两个方面的内化过程,一是外部的形象内化成为头脑中的表象,二是外部的动作内化成为头脑中的思考。而后者则是最根本的。

正是因为儿童不能完全抽象思维,他们还必须依靠具体的动作和形象来学习数学。借助于外部的动作活动和具体的形象,幼儿能够逐步进行抽象水平的思考,最终达到摆脱具体的事物,在抽象的层次上学习数学。

三、幼儿学习数学的心理特点

1.幼儿学习数学开始于动作。

自从皮亚杰提出“抽象的思维起源于动作”之后,这已经成为幼儿数学教育中广为接受的观点,经常能观察到,幼儿在学习数学时,最初是通过动作进行的。随着儿童动作的逐渐内化,他们可以在头脑中进行这种对应。孩子们在最初学习数数的同时,还借助手数动作正确数数。

直到他们的计数能力比较熟练,才改变为心中默数。

在学习加减运算时,最能帮助幼儿理解加减的数量关系的方法,就是让幼儿进行合并和拿取的操作,让幼儿在实际的动作中理解两个部分如何合为一个整体、整体中拿走一个部分还剩下另外一个部分。而那些不能摆脱实物进行抽象的数字运算的幼儿,正说明他们还需要动作水平上的操作。在这个时候,给他们玩物的练习不仅满足了他们的心理需求,而且有助于他们学习。

2儿童数学知识的内化要依靠表象的作用。

幼儿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开始于外部的动作,但是要把它们变成头脑中抽象的数学概念,还有赖于内化的过程,即在头脑中重建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表象的作用即在于帮助幼儿完成这一内化的过程。

过去有些不适当的做法把表象的作用无限地夸大,甚至以为幼儿学习数学就是在头脑中形成数学表象的过程,于是通过让幼儿**实物或**、教师讲解数学概念的方法进行教学,试图让幼儿在头脑中“印下”数的表象、加减的表象。现在看来,这样的方法不符合孩子学习数学的心理。不过,如果能在幼儿操作的基础上,同时引导幼儿观察实物或**及其变化,并鼓励他们将其转化为头脑中的具体表象,不仅能帮助幼儿在头脑中重建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对于幼儿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有益无害。

例如在学习加减运算时,在幼儿进行了一定的操作基础上,我们可以通过让幼儿观察一幅图中物体之间的关系来理解加减,或者通过三幅图之间的细微变化来表现加减的关系,甚至通过口述应用题让幼儿自己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表象并进行运算,这些都有助于幼儿在抽象的水平上进行加减的运算。

三。儿童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应建立在多元经验和经验的基础上。

由于数学知识是一种抽象的知识,它需要剔除其它与具体事物无关的特征。然而,儿童对数学知识的抽象意义的理解是从具体事物出发的。可以说,儿童在概念形成过程中所依赖的具体经验越多,他们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就越普遍。

因此,给他们提供丰富多彩的经验,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的抽象意义。比如在认识数字3时,让幼儿说出各种各样可以用3来表示的物体,而且让他们知道,凡是数量是3的物体,无论它们怎样排列,都是3。这样,孩子们就能理解数字3的抽象意义。

此外,在儿童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语言也是非常重要的。数学是简明的语言,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幼儿在进行数学操作活动中同时用语言表达其操作过程,能够对他的动作实行有效的监控,并提高其对自己动作的意识程度,从而有助于动作内化的过程。

5幼儿数学教育知识的巩固有赖于实践活动和应用活动。

幼儿数学教育知识的掌握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儿童以自己的认知结构吸收外部世界,同时建构新的知识。以计数策略为例,孩子们最初通过直觉判断比较数字,但实际上他们是根据物体所占的空间来判断的。

这种策略有时有效,但有时会出错。我们观察到的有些小班幼儿不能正确比较数量多少,就是因为他用了一个不适合的认知策略来同化外部的问题情境。在这个时候,尽管幼儿知道一一对应和点数也是比较数量多少的方法,但决不会自觉地运用一一对应或点数去比较多少。

在平常的教学中,只有通过自己认真仔细地观察幼儿对数学学习的特点,才能理解与掌握教材中的理论慨念,通过分析教学活动中的设计指导案例才能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设计出切合实际的高质量的幼儿数学教育活动

2016年6月

数学教育活动教案(篇6)

教学名称:《感知三角形》

教学目标:1。感知不同三角形的形状特征,找出相同形状的三角形。

2、在活动中提高观察能力。

三。对图形感兴趣,喜欢识别生活中的图形。

教学准备:1、“构成三角形”;布线需要长绳和透明胶。

2剪成若干细条贴纸(不同长度);白纸、水彩笔。

3、作业纸。

教学过程:1。准备活动:老师和孩子互相问候。走线,线上游戏:走三角形。

2小组活动:①感知三角形的构成。给幼儿分别提供三组材料:

三条长短不一的贴纸条、三条长短相同的贴纸条、两条长短相同一条不同的贴纸条。让孩子们操作,把三张纸放成一个三角形,怎么能放呢?摆好后撕开粘在白纸上。

感知各种各样的三角形。教师出示“构成三角形”:依次拿出白色的、绿色的、黄色的、红色的三角形。

请仔细观察这些图形的形状。幼儿拿出学具“构成三角形”自己操作,摸一摸三角形的角和边。引导孩子感知三角形有三个角和三个边。

老师和孩子们的共同总结:虽然这些图形的颜色和外观不同,但都是三角形。

找相同的三角形。请幼儿找一找哪两个是形状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如:

两个绿色的直角三角形;三个黄色的钝角三角形;四个红色和一个白色的等边三角形。(师不必将这些名称告诉幼儿,只要幼儿找出来就行了)

三。小组活动:第一组:提供不同长度的吸管,让孩子们拼写各种三角形。

第二组:作业纸作业:找朋友。

4、交流小结,收拾学具。

老师总结:三角形有三个角和三个边。

请为下面的三角形查找朋友并连接。

数学教育活动教案(篇7)

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故事内容,感受秋天落叶的自然现象。

2.学说故事中的短句:"树叶,你当我的xx好吗?"

3.乐意用动作语言表达故事情节,初步感受文学作品的美。

活动准备:

1.课前带幼儿到户外观察秋季景色,进行拾落叶、观察秋虫等活动。

2.贴绒图片,大图书一本、树叶头饰一只。

活动过程:

1.师一边抛洒落叶一边说:"秋天到了,秋风吹来了,树叶宝宝从大树上飘落下来,飘呀飘呀会落在哪里呢?小朋友猜猜看?"鼓励幼儿自由发言。那么小树叶到底飘落在哪里呢?老师带来了好听的故事《秋叶飘》,小朋友认真听就知道了。

2、老师结合贴绒教具,讲述故事提问:小朋友听到了吗?树叶到底落在了哪里呢?幼儿自由发言。

3|、分段理解散文,鼓励幼儿能用相应的动作表现出来。

(1).树叶落在了哪里?(草地上)。谁过来和树叶说话了?(小虫)。小虫想把树叶当作什么?(小屋)。共同学说对话:"树叶,你当我的xx好吗?"师幼扮演角色:幼儿学小虫爬到老师处说:"树叶,你当我的xx好吗?","好的,好的!"。小虫是怎样把树叶当作小屋的?(躺在树叶下面),做出躺的动作帮助幼儿理解。

(2).树叶落在了哪里?(沟里)。谁过来和树叶说话了?(蚂蚁)。蚂蚁想把树叶当作什么?(小船)。共同学说对话:"树叶,你当我的xx好吗?"请4个小朋友分别扮演角色学说对话。如果你是小蚂蚁,你会怎样坐在树叶上,我们一起试试。

(3).树叶落在了哪里?(河里)。谁过来和树叶说话了?(小鱼)。小鱼想把树叶当作什么?(小伞)。共同学说对话:"树叶,你当我的xx好吗?"幼儿一起模仿相应的动作。

4、完整讲述故事利用大图书和幼儿一起完整讲述故事,重点让幼儿学说故事中的对话。

拓展延伸活动:

师:树叶飘呀飘,除了它落在草地上、沟里、河里还会落在哪里呢?我们一起来做一片树叶,想飘到哪就飘到哪?

数学教育活动教案(篇8)

一、说教材

设计意图:

排序,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充满了排序:服装花纹上的排序、皮包上图案的排序、饰品排列上的排序、环境装饰上的排序、物品包装上的排序、公园中花草种植的排序……这些有规律的排序带给我们生活中的美。孩子们在生活中有意或无意识地会发现生活中存在一些排序的现象。如:吃饭的碗和盘子周边的漂亮的花边;裙子袖口和裙边的花边;卫生间瓷砖排列的图案……而我们教师正是孩子发现、运用和创造这种有规律的美的引导者。

幼儿学习排序可以为幼儿建立初浅的数学概念做好准备。幼儿学习排序,可以按物体量的差异排序,也可以按物体的某一特征或者规律排列顺序。大班幼儿已经积累和建立了有关物体在颜色、形体和数量等特征差异排序的数学经验,可以更进一步地学习按照物体量的差异和数量的不同进行10以内正逆排序,初步体验序列之间的传递性、双重性和可逆性的关系。新《纲要》提出"在幼儿的生活中进行数学的学习",让幼儿在生活中学数学、玩数学、用数学,教师引导幼儿在游戏和玩乐中初步接受和学习有规律的排序,并鼓励幼儿将之应用于生活。

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能力,并结合《纲要》精神,我为幼儿选择的教学活动为"按物体的特定规律排序",并设定在大班第二学期进行。

二、说活动目标

(1)鼓励幼儿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比较发现物体排列的传递性、可逆性,并进行大胆自主的排序活动。

(2)增强幼儿对排序操作活动的兴趣,逐步发展幼儿的思维、观察、比较和初步的判断推理能力。

分析:

目标(1)为认知目标,重在鼓励幼儿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比较,发现物体排列的传递性、可逆性,并进行大胆自主的排序活动。其中发现和学习物体递增递减的排序规律是本次活动的新知识点,也是难点部分。

目标(2)是能力和情感目标,重在激发幼儿对排序活动的兴趣,掌握排序操作的方法,发展幼儿的排序能力。

三、说重难点

重点:鼓励幼儿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比较发现物体排列的传递性、可逆性,并进行大胆自主的排序活动。

难点:引导幼儿发现递增递减的排序规律,并学习排序。

为了解决重难点,我以布置新家为切入点,准备了各种形象、有趣的教具。通过各种形象有趣的排序活动的操作,让幼儿学习排序并激发幼儿对排序活动的兴趣。大班的幼儿喜欢一些具有挑战性的操作,在活动中借助一些启发性的、具有探索性的问题,让幼儿自主探索排序的方法,从中找到排序的规律。

四、说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已经有按照物体某一特征规律进行排序的经验:如按照物体的颜色规律的排序、长短规律、宽窄规律、高矮规律的排序等等。

2、物质准备:新家蓝图,幼儿分组操作材料:铺地砖(蓝白泡沫毯)、串彩链(长短宽窄颜色不同的长条手工纸)、围围墙(四种颜色的炮弹玩具)、种树(高矮品种不同的树)递增递减排序示范卡片三张、雪花片、黑白序列的排序图样、黑白方块若干。

五、说活动过程

1、第一环节:教师出示新家的蓝图,提出今天活动的要求。直接引出主题,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2、第二环节:教师介绍装修的材料,提出装修的要求。幼儿自主探索物体简单的排序规律,进行分组操作。

⑴铺地砖:按照蓝白颜色变化规律排序。

⑵围围墙:按照炮弹颜色及节数规律排序。

⑶做彩链:根据纸条长短、宽窄、颜色的不同有规律串彩链。

⑷种树:按照树的形状、高矮不同规律排序。

在这一个环节中,可以让幼儿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不同活动材料进行操作,这也便于教师的分层指导及因材施教。在幼儿的自主操作、同伴间的探索交流和师生的共同小结的活动中,重点目标的第一层次得以解决。

3、第三环节:教师出示三张递增、递减规律排序的卡片,(卡片1:蝴蝶不变,小花逐一增多;卡片2:蝴蝶不变,小花逐一减少;卡片3:蝴蝶逐一减少,小花逐一增多)。幼儿通过观察、比较,发现图形递增、递减排序的规律。然后幼儿用不同色彩的雪花片,学习按物体数量的递增和递减的规律排序。在这一个环节中,通过观察、比较、发现、操作等方法解决了重难点目标,这训练了幼儿进行初步判断和推理的能力。

4、第四环节:欣赏黑白序列,教师出示黑白序列,让幼儿观察寻找序列中黑白两色是以几个为一组进行排列,知道黑白两色也可组成许许多多有趣的序列。鼓励幼儿设计运用已有的排序知识设计一条"黑白配"小毛巾。幼儿介绍自己设计的"黑白配"小毛巾,说明排序规律。这一环节通过欣赏、观察分析、和设计表述等方法,使活动的重难点目标得以突破提升。

5、活动延伸:观察家里、大自然中具有规律的排序现象,让幼儿互相交流。让幼儿带着问题观察生活,将所学到的数学知识渗透到生活情景之中并进行再运用,有利于培养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促进其创造能力的发展。

六、说教法学法

大班幼儿具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新旧知识迁移的能力,这些能力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了充分准备。遵循新课程所倡导的基本理念,本节课采用了如下教法和学法:

1、情景引入法:

课堂上通过生动的谈话、演小品等情境,使幼儿提高学习兴趣,产生探索新知的欲望。

2、观察法:

活动中通过安排幼儿观察两种范例图,引导幼儿发现两种简单的排序规律,建构知识系统。

3、自主探索法:

幼儿在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提供学习材料,让幼儿进行动手操作,体验和探究按颜色、形状等规律特征进行排序的士制作过程。

4、说亮点

首先,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他们在生活中熟悉的情境。在教学中,教师以布置新家引题,让孩子作为幼儿园的小主人布置新家,因为孩子都有参与装修自己的家的经验,所以孩子的兴趣很快被激发。罗杰斯认为:越是儿童不熟悉、不需要的内容,儿童学习的依赖性、被动性就会越大,只有当儿童觉察到学习内容与他自己有关时,才会全身心投入,意义学习才会发生,才会产生自觉主动的学习行为。

其次,教师注重在引发幼儿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深入学习新的知识点。在活动中,幼儿的第一次操作,就是引发幼儿的已有经验,幼儿按照颜色、数量、长短、宽窄、高矮等特征进行排序,幼儿在巩固旧知识的基础上更加容易接受新知识。

再次,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幼儿寻找操作材料的过程,并视之是数学思维的过程。让幼儿在排序操作中,从众多复杂多样的材料中筛选出可供排序的材料,正是体现了数学知识自身的严密性和关系变化的复杂性,并培养了幼儿思维的准确性与变通性。

最后,创设开展多种排序活动,帮助幼儿多角度理解排序活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综合了颜色规律的排序、长短规律、宽窄规律、高矮规律、数量的递增递减规律的排序,帮助幼儿从多角度建立排序的概念,起到举一反三的教学作用。

教学反思:

整个活动以孩子们的操作为主,让每个孩子都有自己动手操作的机会,活动的目的基本达到,大部分孩子都能掌握按规律排序。活动的过程能兼顾全体幼儿的需要,注意幼儿的个体差异,让每个幼儿都有成功和进步的体验。

数学教育活动教案(篇9)

活动目标

1引导孩子学会区分长、宽、厚,并能用文字表达。

2让孩子们学会根据长、宽、厚的不同,进行前后排序,初步体验序列中物体的相对性和可变性。

三。鼓励孩子们完成各种活动,大胆地讲述操作过程和结果。

活动重点

引导幼儿学习按照物体长短、宽窄、厚薄的差异进行正逆排序。

活动难点

引导幼儿不受物体颜色、形状、材料的干扰,进行长短、宽窄、厚薄差异的排序,并在选择的过程中强化幼儿对序列中物体的相对性和可变性的体验。

活动准备

1. 活动室布置:摆放一些宽窄、厚薄不同的物品,如:围巾、毛巾、皮带、桌子、凳子、积木、书、毛衣、衬衫等。

2教具:若干张宽窄的纸(颜色相同,长度相同;同颜色、不同长度);按长短、宽窄、厚薄、高矮、大小、多少等差异排序好的材料纸各一张(如图1-图7);录音机、磁带。

三。学习用具:每人有一个信封,里面有两张形状相同、厚度不同的纸;每人两张不同宽度和颜色的纸:黄色宽,绿色窄;垫板若干;宽窄不同的布若干。

第一组:宽窄排序材料(同颜色、同长度、宽窄不同);数字卡片;厚度分选材料(相同材料,不同厚度);长短排序物料(同色、同宽、异长)。

第二组:宽度和宽度分类材料(不同颜色、相同长度、不同宽度和宽度);厚度分选材料(同一材质、不同颜色、不同厚度);长短分类材料(相同材料、不同颜色、不同长度)。

第三组:分类材料(颜色、长度和宽度不同);厚薄排序材料(颜色、质料、厚薄均不同);长短排序材料(颜色、质料、长短均不同)。

1. 集体活动:

1. 游戏:说相反。

2. 区别宽窄:老师启发幼儿用重叠比较的方法区别宽窄。

3. 找一找屏幕中或教室里有哪些东西宽,哪些东西窄。

4. 幼儿练习按宽窄排序。(老师重点指导幼儿用重叠比较的方法区分纸条的宽窄。)幼儿操作,老师检查。(幼儿边操作边讲述:从怎样排到怎样。)

5. 教师在幼儿摸索按宽窄排序的基础上概括按宽窄排序的方法。(让孩子在屏幕上操作不同的排序方法,体验序列中对象的相对性和可变性)

6. 区别厚薄:

1. 摸一摸信封里哪一块片片厚,哪一块片片薄。

2. 玩踩垫游戏。(体验哪块垫厚,哪块垫薄)

3. 想一想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东西厚,哪些东西宝。

1. 小组活动:

按不同难度分成三个小组。(要求边操作边讲)(力争每个人都能完成三种活动)

2. 活动评价

1在物理投影仪上展示儿童的操作结果,并进行集体检查。

2. 小结。

1. 游戏活动

彩布排序。

活动结束

**起,小朋友离开活动室。

数学教育活动教案(篇10)

一、说教材

这一活动主要要求幼儿辨认平面几何图形,中班小朋友他们的思维是直觉形象的,在学习过程中要着重感知事物的明显特征。然而几何图形的认识往往过于单调、抽象。因此根据纲要中指出的:教育内容的选择,既要贴近幼儿的生活,为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要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设计此活动,让幼儿能大胆地参与活动,积极地投入实践中去。

二、说目标

活动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确立了认知、情感、能力等方面的目标.其中有探索认知部分,也有操作部分,目标是:

1.引导幼儿区分图形(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圆形)。

2.让幼儿初步感知图形之间的转换关系,并能想办法解决问题。

3.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发展幼儿动手能力,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欲望。

根据目标,我把活动的重点定为:复习巩固对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的认识;

难点定为:初步感知几种图形的组合和转换关系。

三、活动准备

活动准备是为了完成具体活动目标服务的,同时幼儿是通过环境、材料相互作用获得发展的,活动准备必须与目标、活动主体的能力、兴趣、需要等相适应,所以,我既进行了物质准备又考虑到幼儿的知识经验准备。

知识准备:已认识简单、常见的图形

物质准备:

1、教具:自制的“石路”上面画有大小不同图形“土坑”若干。

2、学具:圆形、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的图形卡片若干,幼儿人手一个小塑料筐。

四、说教法、学法

(一)、教法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应力求“形成合作式的师幼互动”,因此本活动我除了和幼儿一起准备丰富的活动材料,还挖掘此活动的活动价值,采用适宜的方法组织教学。活动中我运用了:

1、情景创设法:活动导入部分既要让幼儿发现问题,引出下面一系列的疑问及探索,又要通过幼儿感兴趣的方式设置悬念,因而我设计了铺石头这一情节,并通过情景表演的方法启发幼儿思考。

2、演示法:是教师通过讲解谈话把教具演示给孩子看,帮助他们获得一定的理解,本活动的演示是运用几何图形的基础上,学会区分异同。

3、观察法:观察可丰富幼儿感性经验,培养幼儿对周围事物的兴趣和求知欲。通过组织幼儿观察石头的颜色和形状,达到巩固和比较各种形状特征的目标。

4、游戏法:“富教育于游戏之中”是《规程》的原则体现之一,淡化模式,把教育内容寓在有趣的游戏中,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让幼儿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在本次活动中,以“游戏”贯穿活动始终,游戏是本次教学活动的一条主线,让幼儿在捡石头——铺石头——踩石头的一系列游戏来达到预设目标

5、活动过程中,我渗透了“多元智能”的理念,将各领域的知识有机整合在一起,如在观察活动中渗透了语言表达教学,在“铺石头”中渗透了方位词教学及社会情感教育等等。

(二)学法

幼儿是学习的主人,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幼儿参与探索活动,不仅提高了幼儿探索能力,更让幼儿获得了学习的技能和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本活动采用的方法有:

1、操作法:是指幼儿动手操作,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进行探究学习。《纲要》指出教师在提供丰富材料时,要使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本活动的操作是帮助小朋友铺路,让幼儿通过看一看、比一比、放一放、拼一拼来认识几何图形。

2、交流法:同伴间相互交流探索问题。在交流的过程中既能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将自己获得的经验与同伴交流分享,使《纲要》中指出的“生生互动”得到真正体现。因为幼儿是学习的主人,所以我创设了游戏的情景,让幼儿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去,并且在游戏中给幼儿自由展现的空间。

五、说教学程序

1、创设情境、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创设捡石头铺路的情景一下子抓住幼儿的眼球,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参与活动的兴趣。

2、第一次操作——捡“石头”

带领幼儿捡“石头”,引导幼儿观察“石头”的形状,并通过交流发言,做分类游戏等多种方式来复习巩固对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的特征以及常见颜色的掌握。

3.第二次操作——铺“石头”

在这一环节中我设置了“铺石头”的游戏,让幼儿在动手操作中巩固所学内容。《纲要》中指出: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真正参加探索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索的过程和方法。让孩子通过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来巩固对图形(圆形、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掌握。

3.第三次操作——拼“石头”

在孩子们操作的过程中发现难点问题——有些坑找不到相同形状的“石头”来填,并及时抛出问题,引导他们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相互交流帮助,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从而得出结论——用几个不同形状的图形能拼出一个新的图形来。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反复感受、反复体验以突破难点。同时也培养孩子初步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我一共安排了三次操作活动,这三次操作活动每次的药企业和难度都不同,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线条清晰,利于孩子逐步深入的仔细观察和主动探索。

4、音乐活动——踩“石头”

《纲要》中指出幼儿的活动要动静交替,切合幼儿年龄特点。中班幼儿的专注时间一般在25——30分钟左右,在三次操作活动后,我特意安排了这个音乐活动,让孩子在轻松活泼的音乐中跳一跳,蹦一蹦,抢一抢,放松心情,活跃气氛,而且也再次巩固了对图形的认识和掌握。

5、活动延伸

一次活动的结束不代表这次内容的终结,幼儿的知识要经过多次反复的巩固和联系,要不断的积累和深入。一次活动后,我们的教具和学具也还有大量的再次使用空间,所以我请孩子们把材料转移到活动区,在那里感兴趣的孩子们还可以接着探索形状的奥秘。

六、效果预测

整个活动程序的安排,能遵循《纲要》中组织与实施中的教育性、互动性、针对性的原则,也符合中班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规律。因此,我想通过这样的一个活动,孩子们不仅能认识几何图形,能详细地说出各图形的区别,初步感知图形之间组合和转换关系,而且在以后的学习中遇到困难时尝试用已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动手操作及与同伴交流等方法来解决问题。

数学教育活动教案(篇11)

一、说教材

认识梯形是中班的教学内容。在幼儿认识平面图形的过程中,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幼儿已经认识了圆形、三角形、正方形及长方形,在此基础上来认识梯形,对幼儿来说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提高的过程。

二、说设计思路

梯形是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是幼儿所要认识的平面图形中最难理解的一种,尤其是梯形的概念。因此,中班幼儿认识梯形,只要理解梯形的特征,能找出相应的图形即可,不必要求幼儿用语言描述梯形的特征。所以,我把本活动的目标定为:

1、初步理解梯形的特征,并能不受其他图形的干扰,在各种图形中找出梯形。

2、认识不同的梯形,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3、激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本课重点:了解梯形的特征。

难点:认识不同的梯形。

三、说教具

为了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及热情,树立目标的整合观、科学观、系统观,使活动呈现趣味性、综合性、活动性,我进行了如下准备:

1、课件;

2、不同形状的梯形若干;

3、幼儿学具:每个幼儿座位底下放一个小信封,里面有三角形、圆形、正方形、长方形及梯形;

4、幼儿每人一盒水彩笔;

5、在活动室墙上张贴一些包含梯形的图片。

四、说教法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该成为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教师要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幼儿,时时有教育,以互动的、开放的、研究的理念,让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因此我采用了如下方法:

1、观察法:观察是幼儿认知活动中比较重要的学习方式,在活动中,我充分利用电教手段引导幼儿观察幻灯片,感知梯形的特征,从而区分出梯形与正方形及长方形的不同。

2、操作法:动手操作能引起大脑的积极思维,大脑皮层的分析和综合活动来自运动器官的信号,当幼儿注意变为幼儿直接操作的对象时,就使大脑皮层处于积极的活动状态,引起幼儿高度的学习兴趣。

3、游戏法:游戏是幼儿喜闻乐见的一种娱乐形式,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教学内容,开展一些与教学有关的游戏活动,是激发幼儿学习,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的途径。

五、说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内容安排为一课时。课堂教学是幼儿数学知识的获得、技能技巧的形成、智力、能力的发展以及思想品德的养成的主要途径。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系统地规划,遵循目标性、整体性、启发性、主体性等一系列原则进行了教学设计。共设计了四个主要的教学程序:复习整理基础上,渗透新知识点——新授活动——巩固活动——生活化延伸

(一)在复习图形的基础上渗透新知识。

1、看幻灯片,复习学过的图形,渗透新知识。

师:今天,老师给你们请来了一位小客人,你们看看它是谁?(小青蛙)小青蛙为我们带来了许多图形宝宝,它想考考小朋友们认不认识这些图形宝宝。(屏幕上依次出现三角形、圆形、正方形及长方形)找幼儿说出每种图形的名称及特征,最后再出现梯形,让幼儿通过观察发现这个图形既不是正方形,也不是长方形,从而让幼儿自然而然地有了想探索这个图形的渴望。

2、出示一个梯形,提问幼儿:这个图形有几条边?几个角?你们看,它上面的边短,下面的边长,上下两条边平平的,旁边两条边斜斜的。这个图形像什么?

3、师小结:这个像滑梯一样的图形叫做梯形。

不过,梯形宝宝可调皮呢,它一会儿翻跟头,一会儿躺下睡觉,你们看这样还是梯形吗?(师小结:原来梯形可以倒着放,卧着放,它们都是梯形。)

4、分别出示直角梯形、等腰梯形,让幼儿了解它们也是梯形。

提问:这个一边可以当滑梯的图形,是不是梯形?这个两边有一样长滑梯的图形,是不是梯形?

(二)通过操作活动,巩固新知识

每个幼儿的座位底下都有一个小信封,里面装有三角形、圆形、正方形、长方形及梯形,让幼儿找出梯形,并且为梯形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

(三)游戏活动:“找梯形宝宝”

通过寻找生活中常见事物中的梯形,加深对梯形特征的认识。

1、让幼儿在活动室周围张贴的图片中,寻找梯形宝宝,先请一名幼儿找找、说说。

2、鼓励全体幼儿寻找梯形,跟同伴和客人老师说说梯形宝宝藏在哪里。

六、活动评价

这节课,我通过四个环节的教学设计,既遵循了概念教学的规律,又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指导幼儿观察、游戏,操作,获取新知识;同时注重培养幼儿的思维和各项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让幼儿动口、动手、动眼、动脑为主的学习方法,使幼儿学有兴趣、学有所获。

教学反思:

幼儿园的数学活动相对于其他活动枯燥、单调,容易使幼儿失去学习兴趣。因为这个时期的幼儿年龄小,逻辑思维尚未发展,所以本次活动中我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可操作的丰富材料的环境,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可选择性、可操作性的空间。使幼儿能独立的操作材料,并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幼儿的自主性,选择性,独立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通过一系列的游戏活动,达到了主题总目标预设的要求。

数学教育活动教案(篇12)

编辑时间活动目标:

1能分辨“1”和“多”,能用语言表达。

2、感知"许多"可以分成1个1个……,1个1个……合起来是许多。

3、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 大信封一个,信封上画有小兔子头像

2**:一只母兔和许多小兔子,一个苹果和许多苹果,一个玩具和许多玩具

3、 蘑菇、萝卜每人1个,筐子两个

4一个兔子头饰,请老师扮演一只小兔子

5、 糖果每人1个

6、 能直观辨别"1个"物体和"许多"物体

活动过程:

1、 创设情境,引导活动,学会分辨“一”与“多”。

1老师:宝贝们,我今天收到一封信。猜猜是谁写的?

2、师:信封里有什么呀?我们一起看一看吧!

(展示**,请观察**,老师引导孩子们用“1”和“多”来表达**上的物体。)

3、师:原来是小兔写的信。信上说:小朋友,你们好!我很想念你们!我的生日快到了,请所有的孩子到我家来!

二、感知"许多"可以分成1个1个……,1个1个……合起来是"许多"。

1、师:宝宝们,小兔请我们到它家里做客,你高兴不高兴?小兔过生日,我们应该给小兔准备什么礼物呢?(请幼儿简单讨论小兔喜欢什么?给小兔准备什么礼物?)

2老师:兔子喜欢吃蘑菇。我们去给兔子采些蘑菇吧!

3、游戏:采蘑菇

(1)请幼儿观察,说一说地上有多少蘑菇?(许多)

(2) 请每个孩子摘一个蘑菇,鼓励孩子说:“我摘了一个蘑菇。"

(3) 观察和讨论:地上有蘑菇吗?你采了几个蘑菇?

(4) 老师小结:许多蘑菇被分成一个。

(5) 请把蘑菇放在篮子里,鼓励他们说:“我放了一个蘑菇。"

(6) 篮子里现在有多少蘑菇?

(7) 老师总结:一个接一个的放在一起,是很多蘑菇。

3、 进一步的感知体验“多”可以分为一、一、一加起来,就很多了。

1、师:宝宝们,咱们一起到小兔家做客吧!(到了兔子家后,可以渗透一些简单的礼仪,比如敲门、打招呼等)。

2、游戏:拔萝卜

(1) 兔子:我种了很多萝卜。你愿意帮我拔萝卜吗?

(2) 让每个孩子拔一个萝卜。鼓励孩子拔出来说:“我拔了一个萝卜。"

(3) 观察与讨论:地里有萝卜吗?你拔了几个萝卜?

(4) 老师总结:许多萝卜被分成一个

(5) 请把萝卜放在篮子里,鼓励孩子说:“我放了一个萝卜。"

(6) 篮子里现在有多少萝卜?

(7) 老师总结:一个接一个是很多萝卜。

4、 品尝糖果,并进一步体验“1”和“许多”。

1小兔子拿出了很多糖果。给每个孩子一个。他让孩子说:“你有多少糖果?"

2、请幼儿品尝糖果。

活动延伸:

1、在区域中投放各种水果**,请幼儿将许多水果1个1个……放在盘子里,再将水果1个1个……放回筐中。

2请找出教室里或家里什么是“一”,什么是“多”。

相信《数学教育活动教案(12篇)》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幼儿园教案,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数学教育活动教案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数学活动――数学教育活动 活动类型:数学教育活动 活动名称:认识数字“2” 活动目标: 1、感知2以内的数量,知道数字能表示物体的数量。 2、能积极愉快地参加游戏活动。 活动准备: 1、幼儿每人一个小篮子(内盛1个苹果、1个梨...
    2019-12-25 阅读全文
  • 中班教学活动教案合集12篇 幼儿教师教育网内容专辑推荐:“中班教学活动教案”,敬请浏览。老师如同园丁,辛勤播种努力浇水不求回报。教案是老师认真工作的象征,老师借助教案才能更好的组织教学活动,那么,一份好的教案该包括哪些内容呢?下面是栏目小编精心整理的"中班教学活动教案",欢迎阅读,希望你能够喜欢并分享!...
    2023-01-31 阅读全文
  • 大班数学活动教案《数学宫》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数学宫 活动内容:计算活动《数学宫》 活动目标: 1.在游戏活动中复习10以内的数概念(数的形成、数数、认数字、比较数的大小和数序等)。 2.训练思维的正确性、敏捷性。 活动准备:...
    2019-12-23 阅读全文
  • 2023小学数学教案12篇 以下内容是幼儿教师教育网编辑整理,主题为“2023小学数学教案”,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小学数学被运用到生活的各个方面,作为一名合格的小学数学老师,为了让学生在乐趣中学习数学。教师需要在上课之前把教案给提前编辑好。...
    2023-02-25 阅读全文
  • 大班数学活动趣味数数教案 这是大班数学活动趣味数数教案,是优秀的大班数学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活动目标: 1.学会按照不同的方式、方法有序地数数。 2.通过操作活动,联系实际生活,初步理解数的概念,并积累相关数数的...
    2021-08-10 阅读全文

活动类型:数学教育活动 活动名称:认识数字“2” 活动目标: 1、感知2以内的数量,知道数字能表示物体的数量。 2、能积极愉快地参加游戏活动。 活动准备: 1、幼儿每人一个小篮子(内盛1个苹果、1个梨...

2019-12-25 阅读全文

幼儿教师教育网内容专辑推荐:“中班教学活动教案”,敬请浏览。老师如同园丁,辛勤播种努力浇水不求回报。教案是老师认真工作的象征,老师借助教案才能更好的组织教学活动,那么,一份好的教案该包括哪些内容呢?下面是栏目小编精心整理的"中班教学活动教案",欢迎阅读,希望你能够喜欢并分享!...

2023-01-31 阅读全文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数学宫 活动内容:计算活动《数学宫》 活动目标: 1.在游戏活动中复习10以内的数概念(数的形成、数数、认数字、比较数的大小和数序等)。 2.训练思维的正确性、敏捷性。 活动准备:...

2019-12-23 阅读全文

以下内容是幼儿教师教育网编辑整理,主题为“2023小学数学教案”,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小学数学被运用到生活的各个方面,作为一名合格的小学数学老师,为了让学生在乐趣中学习数学。教师需要在上课之前把教案给提前编辑好。...

2023-02-25 阅读全文

这是大班数学活动趣味数数教案,是优秀的大班数学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活动目标: 1.学会按照不同的方式、方法有序地数数。 2.通过操作活动,联系实际生活,初步理解数的概念,并积累相关数数的...

2021-08-10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