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3-12-31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范文五篇。

伴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我们无论身处何地,都能够随时随地开始阅读书籍。相信作品中的角色始终能够在读者的内心深处引发无尽的共鸣和感悟。读书时,我们可以通过将深刻的感受写成读后感的形式,创作出一篇优秀的作品。那么,有哪些技巧可以帮助我们撰写出一篇出色的读后感呢?如果您对这个话题感兴趣并且希望进一步了解,不妨阅读一本名为“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的专业书籍。这本书将为您提供专业的建议和意见,以满足您的问题和需求。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篇1】

世间万物,有始有终,有对有错,有黑有白。

评判一个事物,可以有多方面的思路和想法,那一个人的存在也可是不同分镜脚本组成的合成体。小说的主人公托马斯,他存在着两种矛盾的性格和状态。他渴望女人却又畏惧女人,他沉醉于白天,迷失于黑夜,他活在自己的阴影中。当他结识了餐厅的侍女特丽莎,他对她展示出来的爱违背了自己的原则,甚至是娶她为妻。他爱特丽莎,在他背叛她的时候,他却又会想着她,心心念念的就是她那张肆意老去的脸。但他重回到特丽莎身边,他却是厌恶这个睡在身边的枕边人,疲倦、劳累,没有新鲜感。这种感觉是爱情,只是这种感觉在岁月的沉淀中变得疲倦乏味了,去依旧拥有着最初诱人的本质。

托马斯喜欢流连在花丛,他把自己的生命看得很淡,他喜欢这种不负责任的生活。就像他的情妇――萨宾娜,一个绝世独立的女人,同样不喜欢把责任背负在身上,她喜欢轻松的生活。当这两个人相遇,产生的这种共鸣,引诱了托马斯继续自己的原则。但托马斯在每日的煎熬中灵魂分离,一部分的他沉醉在萨宾娜的圈套里,一部分的他怀念着自己的妻子特丽莎。在生活的逼迫下,托马斯遭到了萨宾娜的背叛。命运和抉择让分离的托马斯和特丽莎再次重逢,他们意识到在一起是快乐的,是折磨与悲伤里的快乐,彼此是生活中甜美的负担。可惜,他们双双丧生于一场无情的车祸之中。

而萨宾娜,她继续生活在轻松的生活里,厌恶妻子和儿女的弗兰茨闯入了她的视线里。弗兰茨他是一个逃避家庭,讨厌正常的生活的男人。萨宾娜的一生不断地选择背叛,她讨厌忠诚与任何讨好大众的手段,她觉得自己是真性情的。萨宾娜的背叛,让弗兰茨感觉到自己的可笑。作为一个正常人执着于婚姻和爱情,家庭和睦是他们最大的愿望。而弗兰茨因为想展现自己的勇气和力量在抵抗抢劫中遭到重击,在妻子的陪伴下安然去世。

托马斯、萨宾娜、特丽莎,不能说他们三个人的想法中谁的一定是对的或错的。一个人,把有些东西看轻了,而那些在他眼里不起眼的重东西,会让他们毫无喘息。昆德拉的笔法是犀利的,他将一个故事串起来呈现在读者面前。当读者正在感叹托马斯的太无情时,又可以窥见托马斯的念旧情。托马斯是一个人格分裂的人,想要的东西不在自己手里的时候,他执念追求。一旦想要的得到手,不足十天半个月,就会被他唾弃。

人生是一种信念,而不是偶然的机遇,它只有一次。所以一个人生活于世的时候,他会渴求很多东西。有些东西他永远得不到,一辈子追寻着得到,却忽略了自己手里本该珍惜的东西。人是一个多面体,当他考虑到一面时,他会忽略其他几面。当他苦苦追寻着一面,他就必须放弃另外几面。有舍亦有得,才是人生。

昆德拉这样说:人永远都无法知道自己该要什么。因为人只能活一次,既不能拿它跟前世比较,也不能在来生加以修正。没有任何方法可以检验哪种抉择是好的,因为不存在任何比较。一切都是马上经历,仅此一次,不能准备。

人生的正面和反面没有绝对的界限也没有绝对的评判标准,没有一个人能说出这世间到底什么是对亦或是如何为错,我们所持的不过是以先人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一切。这就是说,人活于世,不要去在意别人目光里的`自己。那个刻意杜撰出来的你根本就不是你,那只不过是别人眼里杂揉出来的克隆号。生命是自己的,人生也是自己的,别人都不是主角,他们只不过是鲜花生命里毫无意义可言的绿叶。

生命很轻,那是因为人的一个微小的观念足以害死一群或者更多的人。也许,这个观念是对的,或许它是错的甚至是很离谱。可是在世俗的没有接受这些观念之前,它们都是平等的。宛若人生的多面体,再没有投掷之前,所有的面都有几率。因此,当你投掷自己的多面体时,你一定要考虑清楚。如果患得患失,只能是两头空。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篇2】

非这样不可?

这句德语在书中不断出现,说实话,我没有注意过贝多芬的这首曲子的歌词,也没有仔仔细细的在平时歌词中搜寻这种歌词背后的故事,但是事实上,往往微微的几句话,在某个特殊的环境,会给柔弱的心,最沉痛的一击。

轻与重,灵与肉,爱与恨,事物相互转化,着实是有一定道理,可是为什么转化,为什么偏要转化,为什么在转化面前我们显得那么无力,让人无奈,让人心痛。

好多时候,身边的人会说出一两句话,可能他们不在意,可是却让我们自己的心受到了突然的那种冲击,就像是一种突然的切肤之痛,久久不能自拔。可能这个世界就是那么无情,但这种无情,往往就在顷刻之间。

也许这就是那种中间状态迷人的原因。在一种暧昧不清,模糊不断的时候,总会让人心中感受到温暖。至少他不会离开,也不会因为某种原因过于靠近。没有轻视你的感受,也没有给你过重的压力。也许这样就好,这样就不会给彼此伤害的机会。因为即使更近一步,便是美好,即使离开,也没有遗憾。

非要达到轻或重的状态吗?其实我们都不愿意,但是却又不得不。总有一个比较的对象,这个对象要么使你轻,要么使你重,也许只有达到相同状态的时候,才能脱离所谓的轻与重。但这世界上又哪有这样的存在呢?

我们只有无限的接近这一状态,却永远无法达到,人最大的痛苦便来自于这种无力感。无力感使我们充满希望,却也让我们不快乐。

所以,非这样不可。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篇3】

一。他和特蕾莎已起生活了七年,现在他发现这些年的记忆比他们一起生活的时候好多了。

他跟特蕾莎捆在一起生活了七年,七年里,他每走一步,她都在盯着。仿佛她在他的脚踝上套了铁球。现在,他的脚步突然间变得轻盈了许多。

他几乎都要飞起来了。此刻,他正置身于巴门尼德的神奇空间:他正在品尝生命的温暖之光。

2。他想打**给日内瓦的萨比娜吗?你想联系你最近几个月在苏黎世遇到的一个女人吗?

不,他丝毫没有这份欲望。一旦他同别的女人在一起,他非常清楚,对特蕾莎的怀念会给他造成无法承受的痛苦。

三。在星期六和星期天,他感受到的温暖的生命之光从未来的深处向他走来。星期一,他却感到从未曾有过的沉重。

重得连**人的千万吨坦克也微不足道。没有比同情心更重的了。即使是我们自己的痛苦也没有别人的痛苦重。

为了别人,站在别人的立场上,痛苦会随着想象而加剧,在千变万化的回响中变得越来越深刻。

4.人生的悲剧总可以用沉重来比喻。人常说重担落在我们的肩上。

我们背负着这个负担,我们负担得起,也负担不起。我们与之反抗,不是输就是赢。可说到底,萨比娜身上发生过什么事?

什么也没发生。她离开了一个男人,因为她想离开他。在那之后,他有没有再追她?

有没有试图报复?没有。她的悲剧不是因为重,而是在于轻。

压在她身上的不是重量,而是无法承受的生命之轻。

5个。似乎大脑中有一个特殊的区域,我们可以称之为诗意记忆。它记录了我们的陶醉,让我们感动,给了我们美好的生活。

自从托马斯认识特蕾莎以来,没有一个女人能在他这方面留下印记,即使是最短暂的。

读完这本书,它描述了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共和国期间,民主改革的气氛演变成**和压迫的趋势,揭示了爱情的秘密无情和真谛,涵盖了男女、朋友和祖国的爱情

在任何欲望之下,每个人都有权为各种爱自由选择

生活的责任是一个沉重的负担,但也是最真实的负担。减轻负担后,人们变得比大陆年轻。这似乎是真的,但不是真的。一切都将变得毫无意义

人生就是要有一种信念,不给机会和机会,甚至不媚俗

本书对我的启示,感觉最近读的很多书,了解的很多人,都在向我揭示,碌碌无为不如对自己下狠心,让生活充实有意义不留遗憾。

就像在这本书中,特蕾莎离开托马斯后,托马斯感到很轻,像一只燕子一样短暂,没有烦恼和负担。然而这并不能持续多久,托马斯马上就开始思念特蕾莎无法忘怀。

是的,这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生命的意义在于沉重的责任等。我们若抛去一切,或许得到几许欢愉,然人会变得空洞,似虚空存在,毫无意义。

只有坚实的经济基础才能承受沉重的生活负担。有多少雄心壮志,就有多少舞台在自己的舞台上创造梦想的价值。一切都不会晚。

其次,这本书的主线,托马斯和特蕾莎之间的爱情。作为旁观者,他们的爱是很好的。托马斯的爱显示了他对特蕾莎的真爱。特蕾莎的忍受也衬出其对托马斯的真爱。

爱情是一个美好的过程,相守相爱。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篇4】

这让我觉得,我们所追求的真的是我们发自内心的渴望?灵魂深处,我们到底想要什么?

社会上的种种,追求名誉,追求财富,追求地位,追求的这种种,到头来对我们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我认为追求财富、名誉和地位并没有错,但我们必须知道在这种追求背后我们真正追求的是什么。

我想,在从事职业的时候,如果单单为了那一个月多少的薪金,那将毫无意义。正如我们常说的,选择自己热爱的职业,不是因为它能给我们带来高薪,而是因为它能给我们的灵魂带来什么。在能立身于社会之时,好好想想我们灵魂所追求的。

单纯的为名誉而名誉,为财富而财富,为地位而地位,这种人是可笑,甚至是可悲的。

又或许,我们如托马斯一样,灵魂深处并非如表象一样,托马斯看似热爱医生这个必然的职业,但灵魂深处,渴望的却是爱情。我们内心渴望的不一定是工作的必要性。

也许是别的什么,比如爱情,友情,或者别的什么。

像有些人一样,曾经以为自己期待的是轰轰烈烈的爱情,却发现淡淡的爱情才是自己想要的。也许我们真的需要经历一些困难,一些挫折,去理解我们想要什么。书中甚至是现实,没有一个人打从一开始就知道自己的灵魂渴望些什么,多想想,或许能让我们早些明白,不至于到老到死,才明白这一生没有活够。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篇5】

看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带着一丝附和热望的心情阅读它,所以只能隐隐约约瞥见深入精神骨髓的主题,我全心全意地追求,想要清楚明白作者的心绪是以何种决然的姿势延伸至他的信仰世界。昆德拉用他敦厚松弛的文笔基底孕育精神信仰的婉转绰约,燃到尽头的温存化做浓浓密密的欣喜。我们都是害怕孤单的孩子,提着昏暗的灯笼寻找思想的光源。

思想的高尚和明丽,不禁让我们产生种种对生命理性思考的“动荡性”。这是一种大而神圣的境地,是任何脱离私心脱离狭隘的思想者的圈地。昆德拉是在用灵魂写作,用灵魂舞出生命的曲线。同样,灵魂是兼并了私心,兼并了狭隘的。否则,思想与写作,将不能摩擦出其“理性的感情”的眩目火花。只有对生命,对人类存在的广阔的空间的有针对性深度的思考,才能包容这些无限幽静却时时闪硕着不安分之感性的意境。

在这里,思想上作者抨击“虚无”的舞台。它令作者以致更多的散落在世界某一角落的人们费神。可是只有经历了如此痛苦的费神时期,思想才能在一定广度范围之内产生它的荣耀式自身结晶。

他试图探清这种“虚无”与“实在”的存在性,对人类的精神进行层层剥削,表露的仍是作者流放在字里行间的一览无余的“怜悯”。怜悯很多种——对“挣扎”的概括,对“死亡”的倾心,对不完满情节的恣意渲染等等。

最喜欢的人物是萨比娜。那个独立的,有丰富的“内涵”的女子。辗转于两个男人或完满或不完满的爱情之中,流离于本性或孤独或幸福的状态之中。

她有着非常吸引人的个性,个性包裹着那具寻找独特寻找自由的灵魂之身。所以当读到她戴着一顶与她美丽而冷漠的外表极不相称的圆礼帽出现在镜中时,不禁被她的神秘之美所折服。昆德拉另加重笔描述镜中的影象:她手牵着一位身穿灰色西服,打着领带的男人。

理所当然的,这段全情节理性描述的段落成了我最爱本书的三大支点之一。另外两处则是特蕾莎托着她笨重的行李捂紧伤口逃离那个一心掌舵她的男人,逃离她曾以为可以栖身的地方。只是她在引诱,她本着这样难以让人猜测的心情离开。还有关于小狗卡列宁的微笑的完整叙述,是整本书显的最为清新,最为感性的章节。它的存在使“不可承受生命之轻”这一主题思想更为深刻生动,也在托马斯与特蕾莎的灵魂心田上植下一束超越庸俗超越无奈的幸福之光。在这里,人的本性被作者埋下的这一高层隐喻反复地践踏。同时,所有的低俗又被反复的引申和强调。人性受到了它存在为此最颠覆理念的的批判和谴责,不留余地。

引用弗朗索瓦。里卡尔的思考来结束我清浅的阅读吧——“大使,这种对”被遗弃的世界的怜悯“,也是透过或进入遮蔽生命的幻景、意义和直说,直面生命,直面生命的赤裸和显然时的眩目。

扩展阅读

2023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4篇


说到写作文,真是让人烦恼不已,写作文可以提高我们自身语文修养,担心自己写不好,不妨多看看优秀作文,从中学习。如何才能将作文写的清晰而有条理呢?小编特意为大家收集整理了“2023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4篇”,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篇1】

特蕾莎的忠诚是他们爱情的不平等支柱,尤其是托马斯。所以似乎本书中最该同情的角色就是这个可怜的女人。她竭尽全力的想摆脱自己往日的生活,脱离由母亲、小酒吧所代表的肮脏、低下、无耻、不加掩饰的生活。

她抓住命运的契机,以为可以摆脱。但她很伤心地发现,她仍然和其他人一样,托马斯的**使她的身体没有什么独特之处。所以她埋头工作。她试图和陌生人打架。她说服托马斯去乡下。

当她终于喜欢上了托马斯一个人,她意识到她爱卡列宁胜过托马斯。

最后,托马斯和特蕾莎一起从悬崖上摔了下来,不管结局如何,他们总是在一起。即使作者在保护两人爱情的战争中始终扮演着冷法官的角色,但寒冷几乎残酷地暴露了他们的虚伪,世界上的男人和女人都以爱情的名义掩饰了他们的懦弱。

而整本书最勇敢的人或许就是萨比娜。如果托马斯和特蕾莎的结局令人欣慰的话,萨比娜仍然没有归属感,她仍然在背叛的路上徘徊,而她思念的男人弗兰兹,也随着她的精神之爱在越南死去。

故事结束,那么“生命之轻”为什么不能承受?

每个女人都渴望一个男人的身体压在她身上。“最重的负担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接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但于特蕾莎而言,托马斯的肉体毫无重量,因为他同太多然**;对萨比娜而言,弗兰茨的身体毫无重量,因为他是一个未断乳的婴儿。

男人使女人幻灭,也最终导致自身的幻灭。托马斯搬到乡下,停止**;而弗兰茨在临死之际终于意识到自己应当守护女大学生,尽管他可笑得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再也无法保护任何女人。

男女的共同幻灭在于在当今社会中没有归属感。如果我们想归属,我们必须媚俗。有些人自觉地抵制媚俗,而另一些人则不自觉地对世界媚俗。前者不喜欢后者,但有自己的媚俗,而后者只是迷恋前者,如萨比娜和弗兰兹。

活在当下,我们如何媚俗;活在当下,我们如何生存。

如果将人生定义为虚无。那么媚俗也就毫无意义可言,可是托马斯与萨比娜却依旧活在自己不媚俗的境界中,反叛、抵抗拒绝;萨比娜是叛离的代表,托马斯是媚俗的魔鬼,他们不自觉地极力保持着自身的独特性。当弗兰兹和特蕾莎身处大的社会环境中,在动荡的世界格局中,在暂时幻灭的瞬间,他们却卑躬屈膝,与世界相连,渴望归属,但他们不想反抗吗?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篇2】

卡列宁的微笑,我们的幸福

读完《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后,凝视扉页上昆德拉的**时,我想到了,甚至可以说感受到了他那强健的生命力和敏锐的洞察力。他的语言富于哲理、对人物的心理活动分析细腻,在每一个需要选择的关键时刻,都会出现一句话“es muss sein”!是的,我们只有一次生命。即使我们有很多选择,我们也必须从种选择一个。这种无奈,就在于托马斯在中共多次提到的青苔盛!

甚至什么都不选,也是一种选择。面对这一切,人们只好双手一摊,肩膀一耸,说一声:“es muss sein”。

这让我联想起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的一句名言:“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你不能两次走进同一条河流中去,因为当你第二次走进这条河流时,它已经不是你第一次走进时的那条河流,原来的那条河流早就变化了。

一切事物都存在,都不存在,因为当它存在时,它就会改变,变成别的东西,也就是说,原来的东西不存在。当你回过头来选择另一个选择时,再也没有当初那一个选择了。

托马斯与特蕾莎的一世情缘是连续“六次偶然的结果”。美妙的偶然,仔细想想,伴随着强烈的主观需要的努力,是由暗示与默契制造出来的六次偶然,是一见钟情的怦然心动和透过每一个汗毛孔、每一个字符散发出来的好感和**,这些偶然消耗了二者相互吸引的顶级能量,偶然就这样成了必然。

看看托马斯对婚姻的体会吧:“他和特蕾莎之间的爱情无疑是美好的,但也很累人:总要瞒着什么,又是隐藏,又是假装,还得讲和,让她振作,给她安慰,翻来覆去地向她证明他爱她,还要忍受因为嫉妒、痛苦、作噩梦而产生的满腹怨艾,总之,他总感到自己有罪,得为自己开脱,请对方原谅”。

面对与特蕾莎的爱情和征服不同女性的欲望之间的矛盾,托马斯如“不解之词”中提到的那样“活在真实里”,他真的深爱着特蕾莎,为自己的不忠而羞愧,承受不了离开特蕾莎时所感受到的生命之轻;与此同时,他也没有违背自己的意愿,停止对异性的探索。背负着这一强烈的矛盾冲突,使他感受到生命之重,这就是他想要的生活。我想托马斯的一生可能是昆德拉渴望却又无法完全实现的理想形象:

经历过战争与和平,娶到了忠贞不

二、连睡着的时候都紧紧握住他的手的妻子,做过高尚和平凡的工作,拥有过数不清的艳遇。这样的一生,不知道有哪位男性不向往吗?

我最喜欢本书的第七部“卡列宁的微笑”,其中有这样一段:“卡列宁如果不是一条狗,而是一个人的话,它肯定早就对特蕾莎这么说了:“听我说,我不乐意一年到头嘴里叼着一个羊角面包。

你就不能给我弄点新鲜的东西吃吗?”这句话蕴含着对人类的谴责。人类的时间不是在一个圆圈里旋转,而是在一条直线上前进。

这就是为什么人类不可能幸福的缘故,因为“幸福是对重复的渴望。”记得上第一堂心理学课的时候,导师让大家说说:“幸福是什么?

”我们说了很多心中的幸福:拥有巨额财富、拥有健康、拥有幸福的家庭、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当时,我想到了幸福也包括拥有之后的给予和奉献,曾经把自己感动了一下,此刻,真正让我感动的是昆德拉笔下的卡列宁,它的幸福竟然是对重复的渴望,多么终极的幸福啊,我们常说的“要是能再重新活一次,我会怎样怎样”这类的话,也是对人生重复的渴望吧?

永恒的轮回,生命,这才是真正的幸福。当我们到达生命的终点,让我们回到另一个生命的起点。多么奢侈的幸福啊。如果真的可以,请让我在整个生命范畴中轮回,而不要像本书开头描述的那样:“尼采曾用它让不少哲学家陷入窘境:

想想吧,有朝一日,一切都将以我们经历过的方式再现,而且这种反复还将无限重复下去”,我祈祷再下辈子是一头牦牛,生活在**——那个让我魂牵梦萦的地方,我要用牦牛的视野望向碧雪蓝天、望向布达拉宫、望向青青的草原、望向生活在周围的所有生命,渴了饮雪水,饿了吃绿草,不用考虑金钱,不用考虑社会认同,不用考虑计划生育地、毫无顾虑地生一群小牦牛,与他们一起嬉戏打滚、追逐奔跑;我祈祷,卡列宁的微笑。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篇3】

这样的负担压迫出了一种存在感,而随之而来的便有了痛苦,当置身于痛苦中时,或许就是存在感最真切之时,也正在这时,我们可以清楚地意识到身上所背负的重量。而“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当我们像气球一样越飞越高,越飞越远时,才会在一片迷雾中感觉到那种呼吸急促的恐惧,现实,越来越模糊。

这只是我对文中“轻与重”最肤浅的解释罢了。

我好像读不懂书中的轻重,又或许有些许明白其中的关联。孰轻孰重,读不懂。

**的第三章,才开始了**部分。比起开门见山的**,如此的开头倒是真的不少见。

终于,开始了对**这一块的理解。我要说的是这部电影比你想想的要复杂得多。正如我之前所说,这部电影是多角度、多性质的。

你可以说昆德拉写的是灵魂和身体,你也可以说这是一场政治十字军东征。如果这是昆德拉对世界的启示,那就没有错。

这本书的主线可以说是托马斯和特蕾莎之间的爱情故事。然而,似乎我无法理解书中的爱情,甚至无法讲述这样一个爱情故事。但是却真正感觉到了爱情的存在。

我坚信着托马斯是爱着特蕾莎的。这种爱没有具体的形状,而是有具体的感知,填充在字里行间。“特蕾莎是一个被人放在涂了树脂的篮子里顺水漂来的孩子”重复的这样的语句,有着剪不断的关联。

“es muss sein (非这样不可)”是他表达他对特雷莎的爱,最默默却最强烈的一部分。虽然第一章第九节提到了同情,特蕾莎在他们的婚姻生活中也一直处于从属地位,但不能说托马斯对特蕾莎的感情是怜悯的。客观上看两人的感情确实有不平等性,但主观上托马斯一直对特蕾莎爱恋而尊重,“不允许任何人觉得特蕾莎不好”,甚至在特蕾莎与其他人共舞的时候他也会吃醋。

托马斯对特蕾莎的态度是,又是隐藏,又是假装,还得讲和,让她振作,给她安慰,翻来覆去地向她证明他爱她,还要忍受因嫉妒、痛苦、做噩梦而产生的满腹怨艾。他从没有责备过特蕾莎,也没有和特蕾莎争吵过。

其实写了这么多,我也并不清楚自己都理解了些什么,也依旧整理不出一份属于自己的答案,但是在写下这些文字的过程中我也确实思考过。在我看来,每一部作品都没有明确的主题。它属于作者的心,但更多的是每个读者的思想。每个人对作品的不同理解才是作品的真正价值所在。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篇4】

舞动人性的双翼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捷克著名小说家米兰·昆德拉于1984年所写,这部作品被誉为20世纪最重要的经典之作。米兰·昆德拉曾经说过:“要么做一个可怜的、眼光狭窄的人,要么成为一个广闻博识的世界性的人”。

他希望自己的作品能被世界所了解。米兰·昆德拉也曾经说过:“如果一个作家写的东西只能另该国的人所了解,那么他不但对不起世界上所有的人,更对不起他的同胞,因为他的同胞读了他的作品,只能变得目光短浅”。

读它时心情很压抑,但它吸引我一直读下去。米兰昆德拉和张爱玲一样,直指人类最原始的欲望。但我们必须承认,这些欲望是非常真实的,存在于我们的心里。

我想米兰想说的是:没有美德就是轻,轻让人无法在生活的轨道上负重。不得不说,米兰·昆德拉的作品有着巨大的魅力,吸引着我。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一部小说文体的文学作品,但它所被赋予的意义与思想,实在远远超脱于我们一般所认为的小说,它从哲学的高度借由小说的体裁讨论了生命承受的“轻”与“重”,蕴含着对生命最深层次的探讨与索求。小说探讨的是生命承受的“轻”与“重”。小说开篇便已将这个探讨的中心抛出——“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我们压到地上。

但在历代的爱情诗中,女人总是渴望承受男人身体的重量。因此,最沉重的负担成为形象最强大的生命力。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

“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

“那么,到底选择什么?是重还是轻?”

直到小说的结尾,作者都没有给出自己的答案,也许作者自己只是抓住了一丝理解。

就文中的主人公们而言,塑造了托马斯、特蕾莎、。他们各自背负着不同的“轻”与“重”。托马斯应该是一个天生自由的人。在经历了一段悲惨的婚姻之后,他开始更加热情和坚定,甚至病态地追求自由——甚至在男女关系中——直到特蕾莎不小心将自己的生活向前推进了六次。

他得到了一种难以阻止、难以承受、无法被自己理解、甚至无法解释的爱。他对这种爱感到莫名其妙的恐惧,所以他一次又一次地用比喻来辩称那不是爱。然而比喻是一种危险的东西。

人是不能和比喻闹着玩的。一个简单比喻,便可从中产生爱情。不管两人之间有多坎坷,托马斯最终还是选择了真爱。

即使不久之后,他与特蕾莎双双死于车祸,但相信两人在生命中也是品尝过真正幸福的吧!托马斯的一生,就是徘徊在选择承受“轻”还是“重”中,并最终选择了承受“重”,让人无比欣慰。

特蕾莎自始至终对爱情的信念,对丈夫的宽容和宽容,充满了对幸福的担忧,不断考验着丈夫是否还爱她,包容着她无尽的悲伤和孤独,把她的精神寄托在卡列宁的狗身上。她始终都承受着生命的“重”,这样的一生,是幸福呢?还是被幸福掩盖的凄凉呢?

同样身为女人的萨比娜是一个具有强烈的背叛欲望、争强好胜、爱世人之所恨的人物,萨比娜的人生主题在反复出现、重演、修正和延展,她脚下如同一条漫长的背叛之路,每一次新的背叛,就像一桩罪恶又像一场胜利,时刻在诱惑着她。背叛父亲,共产主义艺术,丈夫,爱情。似乎她自己就是“媚俗”世界的对立面。

她始终努力争取着“轻”的生命。但当一切背叛之后,生命出现了极度空虚。

笔者认为,人的精神和肉体有两重性质,轻的身体可以享受,但灵魂却感到莫名的沉重。姑且顺从于所谓的“灵”与“肉”虽然不是一体的概念,但却共生一体,如此组成了“自我”。躯壳不能背离灵魂,换句话说,自己所做所行,都必须秉承自己的原则,不能背离自己的良心。

如此,才是一个“自我”,而不仅仅是一副躯壳,一副行尸走肉……

轻和重是两种对立的存在。我们不能承受沉重,所以我们选择了轻,但轻让我们失去了生命的支撑。最终我们又一次选择了重。这是否就是生命的循环往复呢?

我们徘徊在轻重之间,游荡于幻想与现实之间,在一次次的选择之中看清到底什么才是我们想要的。

轻与重,到底孰轻孰重?也许我们的生命在这一次又一次的重生。因为我们只有一次生命,所以我们在选择轻和重的时候非常小心。

当我们重的时候,我们想到轻美,当我们轻的时候,我们想到重意义。让我们找到生命的价值和存在的意义,让我们的生命变得空灵。看起来我们已经有了对于轻重的选择。

但是,我们在感觉重的时候该怎么办呢?除了轻之外,我们还可以选择什么?我认为我们需要在轻和重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这样我们才能实现身体和灵魂的对接。

在我们感觉生命无法承受这重时,我们要把自己变得轻盈一点,但这种轻并不意味着放下所有的重,而且重也不是我们放下就消失不见的,我们要从这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中追求些许的轻,这样会让我们的生命更有价值,让灵魂得到升华。

最新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集合


一部精品好书,能够准确反映出所处时代的风貌和气息,同时传承着一种珍贵的精神内核。阅读好的作品,不仅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也能够深刻触发内心的感悟和思考。您是否曾遇到过写读后感的难题呢?不用担心,幼儿教师教育网的编辑给您准备了一份“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的文章,帮您轻松解决阅读反思的问题。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 篇1

现在让我们设想一下,如果我们生命的每一秒都无限重复,一切都将以我们经历过的方式再现,且这种反复,还将无限重复下去,那么我们的生活会怎么样呢?也许,我这样描述,过于抽象,那么把这种永恒轮回放在一个具体的情境中呢?如果14世纪两个非洲部落之间的战争一直被重复?如果法国大革命一直被重复?如果法西斯战争被一直重复?那么现在我们所学的历史给予我们的感受会不会不同呢?又或者说我们可能不会有历史,我们一直都是重复的现在。永恒轮回中的历史,一举一动都承受着不能承受的责任重负,这就是尼采说永恒轮回的想法是最沉重的负担。而我们现在所了解的那些历史,少了那些血腥的沉重,历史变成了文字、研讨。在轮回不存在的世界中,一切都被卑鄙的许可与谅解了!

人生恰恰是不存在轮回的!每个人都走在偶然的道路上,没有彩排,没有比对。昆德拉将人生比作一张成不了画的草图。如同书中提到的那句德国谚语:一次不算数。一次就是从来没有。只能活一次,就和根本没有活过一样。人们肆意的生活,变得比空气还轻,随意的漂浮在空中,脱离了土地与人群。那么问题来了,重就真的残酷,轻就真的美丽吗?

托马斯显然就是这个问题的询问者。托马斯是一个外科医生,他有过一次失败的婚姻,内心既渴望女人又畏惧女人,所以他为自己制定了一套外遇法则,与不同的情妇做爱却不同床共枕,他是一个灵与肉的分离者。昆德拉亲切的称呼他对女性的迷恋为放荡型的迷恋,事实确实如此,托马斯只是一个猎奇者,在不同的女人之间游离,他幻想通过性能够揭示每个女性身上真正到的自我,或者可以说他想用自己的手术刀剖开身体的外衣,追求女性身上难以想象的部分。他认为每个女性身上都有一个有别于其他女人的百万之一的我。只有在性上,才能征服女性身上那百万分之一的不同。可以说促使托马斯追逐女性的不是感官享乐,而是征服世界的这一欲念。

但凡事总有例外,歌德曾说:世界就是一个隐喻,那么爱恰由隐喻开始。一个叫特蕾莎的年轻女侍者以一个隐喻出现在他的世界里,随即占据了他的诗化记忆。他选择了让这个顺流而下飘至他床榻之岸的涂了树脂的孩子占据他床榻的另一侧。但他追求生命之轻的灵肉分离观,让特蕾莎经常活在嫉妒之中。

特蕾莎从小生活在一个类似集中营一样的家庭里,在这个家里仿佛没有隐私,母亲美丽却粗俗,她总是向特蕾莎灌输一个观念,特蕾莎你与其他人没有什么不同。而特蕾莎认为人与人之间是不一样的,灵魂决定这种个性。但是托马斯与情妇的放荡一直在否定着她与情妇之间肉体的差异,也间接否定着灵魂的差异。可以说特蕾莎追求的是托马斯对她的一种责任,她背负着沉重的负担,这沉重牢牢地吸引着托马斯。特蕾莎的梦靥与颤抖的双手常常让托马斯产生同情,他深爱这个女人,爱这个源于六次偶然来到他身边的女人,特蕾莎就是他的非如此不可。

托马斯与特蕾莎一直追求着的就是轻与重灵与肉的和谐,换而言之他们追究的是存在,究竟该以何种姿态存在于这世间。托马斯的身上住着两个人,外表是唐璜,其实细看却是特里斯丹。托马斯看似追求的是存在之轻,其实他内心渴望的却是生存之重,他渴望责任,比空气还轻的轻让他如同无根的浮萍,在只能活一次的人生中,非如此不可是存在的天性。而特蕾莎,不想被母亲决定自己,她渴望变得不同,甩掉身上的重担,得到存在之轻,她讨厌嫉妒的自己,把托马斯拖成了弱者。由于对母亲的爱,所以她不能忍受母亲的粗鄙;由于对托马斯的爱,所以她不能忍受托马斯的灵肉分离;由于对祖国的热爱,所以她不能忍受人们无知的媚俗。因为有要求,才有不满。她唯一没有要求的便是卡列宁,因为她从来没有想过要改变它,她接受卡列宁最初的形态,他们彼此之间是一种无私的爱。

相比较于托马斯与特蕾莎之间对存在的迷茫,书中的另一个人物萨比娜却是一个坚定的背叛者。背叛,就是脱离自己的位置。背叛就是摆脱原位,投向未知。萨比娜觉得再没有投身未知更美妙的了。所以她一生不断选择背叛,选择让自己的人生没有责任而轻盈的生活。这是由于这种背叛的精神让她讨厌一切忠诚与媚俗,所以她反对把一切展示在别人面前,她认为私密才是真正的真实。她从不参加任何游行组织,她认为伟大的进军是一种以博爱之名的媚俗,在这点上她与托马斯不谋而合,他们认为媚俗,是多数人盲从,寻求共同的观点。每个人都想抵抗媚俗,但是媚俗并不容易那么抵抗,人们很容易把抵抗媚俗变成另一种媚俗。

萨比娜追求背叛,那么是不是意味着她追求的存在就只有轻呢?并非如此,萨比娜渴望征服,正如昆德拉在开篇所讲的一样,在历代的爱情诗中。女人总渴望承受一个男性身体的重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切大地,它就越发真切实在。恰如其所言,她渴望一种存在的重量,她与托马斯在关于重的渴望在此是共通的。

有背叛就有忠诚,萨比娜的情人弗兰茨就是一个对妻子如同母亲般的忠诚,他认为爱就是放弃力量,即使他拥有强健的体魄,却在内心住着一个男孩子。他的一生循规蹈矩,20岁就确立了哲学教授生涯,但他却不满足于此,他渴望呐喊,所以他经常参加各种集会,他是一个典型的集权下的媚俗者活在别人的目光下,喜欢寻求群情激奋的共同点。他称赞萨比娜为真正的女人,萨比娜对他而言有种不可抵制的吸引,,他觉得不应该欺骗妻子,甚至想要离婚,永远与萨比娜在一起。但正是他这种天真的忠诚,与萨比娜有一条不可调节的鸿沟,萨比娜最终选择抛弃他,前进在背叛的路上。而弗兰茨在萨比娜离家以后意识到他对萨比娜子是一种近乎偏执的崇拜,他又爱上了他的女学生,他把萨比娜当他的超世之爱,把女学生当做俗世之爱。

为了向着他的超世之爱的方向前进,他毫不犹豫地参加了声援柬埔寨的伟大进军。弗兰茨活在他人的目光里,她急于向情人,向公众,向内心中的另一个自我显示生存的意义,期待获得外界的赞许。但最终却死于掩盖死亡屏障的媚俗之中。

弗兰茨存在于人们的眼光中,换言之,他存在于重之中,俗世中人们的眼光是如此到的重,压得你喘不过气,弗兰茨渴望得到一种漂浮空中的自在感,却误入媚俗的泥沼之中。正如他的墓志铭所言:迷途漫漫,终有一归。总有一天人们能够摆脱存在于遗忘之间的中转站媚俗,牧歌终将在人们之间传颂,尘世间的上帝之国一定能在人间建立。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 篇2

“在那永劫回归的世界里,无法承认的责任重荷,沉沉压着我们的每一个行动……如果永劫回归是最沉重的负担,那么我们的生活就能以其全部辉煌的轻松,来与之抗衡。”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一书的开篇,作者就将我们引入了一个“轻”的世界,一个没有存在感的痛苦的空间。在一次没有任何意义的人生旅行中,我们不断妄图证明自己的存在,不断希望得到肯定,不断追求着身心的释放,故事便在这种徘徊挣扎中拉开序幕。

曾经也写过关于生命重量的文章,但从未有过读完此书后如此深刻的感受。灵与肉,媚俗与反媚俗,现实与反抗,这是昆德拉笔下的轻重世界。众多现实的无奈掩盖了华丽的辞藻,行文流淌间流露出生命的抉择。正是这样一种文笔,才在我的心中涌起了波澜,久久不能平静。不同于其他作品,昆德拉笔下的轻重世界直指现代社会人类生存的困境——以怎样的方式存在?通览整本小说,都找不到一个明确地答案来解答这个问题,只能用个人的一生来回答。托马斯,特蕾莎,萨宾娜以及弗兰茨都只是以不同方式存在的个体,在无法重演的过去和无法预定的未来,只能在黑暗中摸索着前进,去寻找属于自己的价值光亮。

在这个故事中,四个人物各自的媚俗与反媚俗游戏贯穿始终。主人翁托马斯拒绝媚俗,然而他却生活在媚俗之中,无法也不能逃脱。在六个偶然事件的推动下,他选择了“非如此不可”,也找到了那个可以与他睡觉生活的女人。婚后的他不能克制自己去欣赏别的女人,他在爱情上是忠贞的,在行为上却是放荡的。 打着性与爱是可以分开的旗号掩饰自己生活在媚俗之中的事实。他因为特蕾莎而变得沉重,在经历了爱人离开后短暂的轻浮后,却又因思念而变得更加沉痛。特蕾莎,一个具有独特而又温柔的女子,一向追求灵与肉的合一,但也被迫相信二者的双重性,最后她的肉体也背叛了她的灵魂。弗兰兹爱萨宾娜爱到疯狂,但他们确实不同的两类人,太多的不一样注定他们不能在一起。他追求刺激,最终也死于刺激。如果是背叛和追求刺激就是反媚俗,那么萨宾娜就是个脱离媚俗而独特的存在。从某种层面上来说她才是故事的主角,当特蕾莎,托马斯,弗兰茨,玛丽克洛德,政治家,革命者,都在不断追求着生命之“重”的过程中时,她却用背叛,朝着相反的方向走去。在背叛中,她不断抛弃自我,变换角色,将生命之“重”的意义抛在脑后。在不断的背叛后,最终发现她得到的只是一场虚空,是“一切背叛的终极”。她一直朝着相反的方向走着,最终在一片寂寞和恐惧中走向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这个世界存在的基础恰恰是轮回的不存在,生活无法预演,我们既不能把它与我们以前的生活相比较,也无法使他完美之后再来度过,生命之流只能在偶然性的大地上泛滥,人们肆意的生活,获得了漂浮在半空中的快感,可是,“重”就真的悲惨,“轻”就真的美丽吗?

每个人本身就是一个矛盾体,当人们厌恶自己身上的种种负担、责任,而深感沉重时,总是向往着如果没有这些重负,生活该是多么轻松快乐、逍遥自在。可是当这些真正消失的瞬间,却又往往无所是从,不知如何是好。感觉自己轻如鸿毛,没有约束,但也没有归宿。人生为何如此无奈,想摆脱种种生活之 “重”的困扰,但又不能承受摆脱困扰后的失重之“轻”,在这个永劫回归的生命中重复,再重复。

回望自身,我们也可以看到自己生命中那轻重交织的印痕。有时候会会被琐碎的工作压得喘不过气来,就会一味地想要逃脱,什么都不做。但当我真正放下手中的一切得到了“轻”时,却又沉痛不已。满脑子都是忙不完的工作,和做不完的功课。这种感觉就像是一个贪玩的孩子,作业还没有做完就去玩耍了,其实他的内心比坐在那里完成作业还要痛苦,背着背包玩耍,怎么会放轻松呢?所以,当我意识到自己的颓废时,我选择了继续回到繁忙而又紧张的生活中,虽然这种日子过得有些累、略带疲倦,但是也特别充实。这也许就是痛并快乐着的道理吧。我们的“向上精神”本源于愚昧,我们的“进取心”来自无知,而盲目的进取心又至少给了人生一个“重量”的感觉,使人生似乎有了叫做“意义”和“满足”的东西。而人生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两样很难得到的东西而变得有价值与趣味。

也曾问过自己,如果时光倒流到某一刻,我会不会重新选择?会不会重新考虑是否要忍受着生命之“重”而不是追寻一时的“轻”。也许在那一刻我会做出了另一种选择。如同主人翁托马斯所说,如果人又两条生命,那么他可以选择一条生命去爱特蕾莎,而另一条不去爱特蕾莎,然后确定哪样的生活才能让他更快乐。然而人生注定是一条一往无前的道路,当我踏上征程时,就没有后悔的余地了,无论走什么路都是一种抉择、一种考验。在选择了a之后,就无法选择b,这是人生游戏的规则,一个谁也不能摆脱的规则。就像朱德庸说过“幸福分成两种,一种是看的见的幸福,一种是看不见的幸福,前者是物质的感观,后者是精神的感受。你选择了何种幸福,就决定了哪一种人生。”

故事的最后,意外的结局令人发指。托马斯和特丽莎在一片安逸享乐中死于车祸,弗兰兹死于一次戏剧性的游行,而萨宾娜在远离家乡的美国孤独的居住着,只有她寂寞的活着。这几位年轻人“追求”与反“追求”的矛盾,道出了人生本身的荒谬与悖论:每个人都有生活的目的和理由,但每个目的都有本身的空虚,追求爱情时怨恨多于欢乐,追求名誉像水中月镜中花一样遥不可及,追求钱财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透过种种幻觉,这些人所有追求的一切最终都化为乌有,这与现实却略显矛盾了。我们每天都在追求着,拼搏着,努力着,最后追求的结果却是一场空。那些为着庸俗的目的而挣扎的平庸的生命,为了功名、金钱、娇妻、儿孙,终生忙碌、义无返顾,到头来一切都是虚无,一切都是空幻!那我们何必还要拼命追求生命之重呢?不过话虽如此,生活还是要面向阳光的,最美的不是追求了什么,追求到了什么,而是追求中得到了什么。故事中的每个人物也正是因为追求而美丽,因为那种不求结果的追求而不惜一切代价。事实上,我们仍然在忙碌,仍然在追求,奋斗的脚步永不停止。就像如果不去耕耘,不去播种,再肥的沃土也长不出庄稼;不去奋斗,不去创造,再美的青春也结不出硕果。

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在于过程,在追求的过程中有了幸福感和满足感,得到了自身的价值。也许,这已经足够了,何必在乎其终极意义上的得与失呢?人永远都无法知道自己该要什么,因为人只能活一次,既不能拿它跟前世相比,也不能再来生加以修正。没有任何方法可以检验哪种抉择是好的,因为不存在任何比较。

所以,不管怎样还是要勇敢面对生命之“重”,而不是避“重”就“轻”。相信只有沉重的生活才有质量,凡是我们所经历的,都是我们所能承受的。

人生就是一个异乡者的旅行,道路各有不同,但这终究不能改变我们证明自己来过的信念,我们希望在这里留下足迹,无论是在媚俗中追求生命之“重”,还是在沉重中追求生命之“轻”,对于人也好,对于世界也好。生命实在是有太多的东西需要我们去努力,只有在激流中拼命挣扎才能够活命。轻与重,徘徊其间,蓦然回首,有几个人能够看清自己走过的路呢?又有几个人能记住沿途的风景呢?

人生如潮汐,来了,去了;人生如漏斗,得了,失了。路漫漫,极其修远,我愿用毕生经历,在轻重之间求索灿烂的人生。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 篇3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了两遍。

起初读第一遍的时候,开始觉得还挺轻松,但是随着叙述的深入,便觉得艰涩起来,就这样时清醒时迷茫地想:作者想通过这几个人物并不复杂的关系来表达什么呢?带着这个问题我又捧起书,读起了第二遍。还好,也许是不必陷于故事情节,可以透过语言来思考文字背后作者的所思,这一遍觉得明朗多了,读得有速度,有效果,并且文中许多地方引起了自己的共鸣。

本书故事情节很简单,表面看来是写关于托马斯、特蕾莎、萨丽娜之间情爱纠葛,但是在这样的人物关系叙述中,作者运用了大量的论述,将政治、历史、人性的思考、两性关系等内容巧妙在融合在一起,读着,许多哲理寓于其中,因此,读本书更值得让人咀嚼的是作者的思想和语言。

文中关于轻与重的辩证表达,最容易引起我们的思考: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我们压倒地上。于是,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那么,到底选择什么?是重还是轻?这取决于一个人的价值观,取决于自己最看重的是什么,希望在哪些方面有所追求。当一切的前途命运、事业名利如果都不在自己追求范围,那么,我想这样的轻松倒不一定是每个人都能承受的了的,要想达到这样的境界,也不能说没有意义,其实,享受生命的每一天,意义无所不在,重要是一个人的心态。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 篇4

轻与重择重,

灵与肉择灵。

20xx年看的第一本书,我也没想到会这么喜欢,几乎都算的上我最喜欢的书了。记得初中的时候翻过几页,被里面的情色描写所惊吓到,就再也没有读过。也该感激周末生的这场病,让我哪里也去不了,乖乖在家把这本书看完。

轻与重,解决了困扰了我很多年的一个心结,频频思考又不可名状的困境。说来也好笑,突然觉得更加了解自己了。人的愚蠢很多时候是来自对自己的不了解。如果很多事情是在想清自己的想法和意图后,可能决定就会改变了。我们又不能把人类所以的不自知都称作为潜意识,那潜意识未免也太无辜了。

我观察过,不论是自己还是别人,都会有几个阴影,或大或小,触碰时都会反常、敏感、偏执,这是存在于一生的一个雷区,去不掉也好不了。而这些阴影,大多都来自童年。所以生孩子是一件需要慎重的事情,自己如果还是个孩子,怎么去生孩子?甚至有些父母希望孩子延续他们生命的悲惨,以证明自己不是唯一的一人(虽然是少数),这也是对自我意识的不了解。如果他们真的想透,就会发现这是一个多么可怕的想法。

“唯有偶然的巧合才会言说,人们试图从中读出某种含义,就像吉普赛人凭借玻璃杯底咖啡渣的形状来做出预言。”

喜欢文中这段话、偶然性确实会催生出爱情。它会裹上一层漂亮的糖果外衣、也会让糖果变得更加香甜。如果这些不是不寻同于生活的,又怎么会把两个不相干的人连到一起。爱情在一方面,是人类的自我意淫和矫情。习惯把偶然性好听的叫做缘分。

人们习惯用缘分这种意识流的词汇去解释很多没有答案的事情,来做到自我慰藉。遇到了一个人称作是缘分,失去了一个工作机会称作是没有缘分。以前初中的时候,当在路上看到自己的学号和喜欢的男生的学号组成的车牌号时,就会把这当作偶然性的缘分,仿佛是上天的暗示,注定我俩有不凡的姻缘,因此能傻不愣登的开心上好几天,现在想来也是傻的可爱。但我是信命的人,不是因为我妈以前帮我算过说我这辈子命会很好,是我觉得这世上存在不可抗力。人定胜天没错,可也只能是,人觉得自己赢了啊。我一直觉得主观情感是一个细思极恐的东西,对于人的操控的威力真的太可怕了。又无法做到绝对的理智,因为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总存在一个人,是他的不理智。

花五六天才看完这本书,一下子能想到的也就这些了吧。里面还讲了很多政治、战争的,可惜我不感冒,但还是很喜欢作者的文风。貌似这些故事说的很乱,但仔细感觉是有条理的。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 篇5

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不愧是当代捷克文学经典作品。个人而言,书中的几点给我特别深的印象。

首先,在讲故事的手法上,作者并没有严格按照时间顺序从头到位地叙述一个故事,而是在讲述一个故事的时候不是插入另一段情节的结尾。比如:早早地就讲述了萨比娜收到了托马斯的儿子(西蒙)的来信,告诉她托马斯和特蕾莎死于车祸。之后才又讲托马斯和特蕾莎的从苏黎世回到布拉格,再到乡下的生活的故事。

同时有的地方的情节叙述把书中人物的梦境和故事本身混为一谈,虽不免荒诞,但也形成了特有的艺术效果。比如:托马斯让特蕾莎一个人到山上去,那里有人在行刑。在轮到特蕾莎被执行死刑的时候,特蕾莎在最后一刻放弃,而回到了托马斯的身边。然而为什么托马斯会让特蕾莎去接受死刑?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书中始终没有给出明确答案。只是再后来,特蕾莎自己怀疑那个让她上山去接受死刑的托马斯是警察戴了托马斯的面具。类似的例子还有全书的结尾,托马斯接到了信,让他去接受传讯。特蕾莎执意要陪托马斯同去。在下了飞机之后,立刻有人向托马斯开枪,而托马斯倒下后竟然变成了一只野兔,被抓住并被特蕾莎带回了自己的家。这只是特蕾莎的梦?作者同样未予解释。

其次,这部书的故事情节上可以看出明显的两条线索,一条是托马斯、特蕾莎和萨比纳等捷克人在国家被苏联占领之后的生活。托马斯与特蕾莎之间,托马斯与萨比娜之间的;以及萨比娜与托马斯之间和萨比娜与弗兰茨之间;再到弗兰茨与萨比娜之间以及弗兰茨与戴眼镜的女生之间的情感交流都反映了人性的特点,或者说写出了人性对于感情的某个层面的需要。基于肉体冲动的性爱写的很自然,真实而不下流;感情层面的精神交流,写的合情合理,能很自然地引起读者(特别是感情经历丰富的读者)内心的共鸣。

另一条线则是托马斯因为给报社的一封信,警察对托马斯的调查,以及托马斯的儿子和瘦高的记者关于请愿书等相关的情节。在这一条线上的故事写出了在祖国被占领之后的捷克人受到的镇压和迫害,以及离开捷克的捷克人无论生活在哪里,都难以逃脱内心的痛苦和压抑。

这是一部充满了对于生命的意义,对于爱,对于国家和对于历史的思考的作品。读来令人赞叹。是一部值得经常反复读的经典。故事的情节虽然有些沉重,但是让读者读起来感觉很轻松。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 篇6

米兰昆德拉这本《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可以说看得我云里雾里,似懂非懂,而像我这么好奇心极重,越是不懂就越想要抽丝剥茧去分析一下,揭开这本书的神秘面纱。

托马斯和特蕾莎之间为何产生爱情?

托马斯是医生,而医生就是那些无论发生什么,都愿意终身照料人类身体的人。特蕾莎的出场形象就是一个被人放在涂了树脂的篮子里顺水漂来的孩子。他们两人对比而言,托马斯太强,特蕾莎太弱,他一定对她产生了强烈的保护欲。托马斯的其他情人可以没有他,但是特蕾莎离不开他,似乎离开了他就活不下去。

特蕾莎非常美,其母亲美得像拉斐尔画中的圣母,等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有九个男人向他求婚,最终因意外怀孕选择了最有男子气概的第九个。姑且不谈论特蕾莎父母的婚姻,一个美如画中人的女人和一个富有男子气概的男人结合的产物,特蕾莎当然是极美的。

在书中恰是六次偶然把托马斯推到了特蕾莎身边,好像是自然而然,没有任何东西引导着他。当托马斯看到特蕾莎和别人跳舞,看起来他们就像是一对恋人的时候,他意识到特蕾莎的爱情也可能与其他任何人产生,并非如此不可。近来,我也深刻感受到爱情并非唯一,我们可能在偶然的时间偶然遇到一个人,然后和这个人恋爱,但是我们偶然遇到的也可能是别的人,和别的人恋爱。真的并没有所谓的命中注定,一切都只是偶然的机缘,两个人相遇,然后命运就交织在了一起,我们能做的也许就是努力让偶然遇到的那个人变成“对的人”。

追逐众多女性的男人被归为两类:一类是浪漫型的迷恋,他们在女人身上寻找的是自己的理想,然而一次又一次地失望,因为理想是从来不可能找到的。个人觉得《霍乱时期的爱情》里的男主弗洛伦蒂诺就有一些浪漫型的迷恋成分,但又不完全是,因为他一开始就找到了自己理想,那就是女主费尔米娜,在对女主求之不得后有过各种各样的爱情,也曾放浪形骸,最终在几十年过后又与女主再次相遇,为这跨越几十年的爱情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一类是放荡型的迷恋,而托马斯毫无疑问应归于此类,尽管他爱特蕾莎,尽管他的放荡给特蕾莎带去极大的痛苦,他还是不能克制住自己的欲望,那种征服不同女人的欲望。灵肉能否分离还是看个人,托马斯可以,特蕾莎却不行。

特蕾莎的世界只有托马斯和卡列宁(他们共同养的狗),当托马斯一次又一次背叛她,她跟托马斯说“我被活埋了,埋了很长时间了。你每个星期来看我一次。你敲一敲墓穴,我就出来。我满眼都是土。”看到特蕾莎说出这样的话,我觉得她很可怜,为她感到悲哀,因为托马斯几乎就是她的全部,她的喜怒哀乐几乎都被托马斯牵制。其实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女性,将自己的人生过得多姿多彩,她们的人生有很多个支柱,而爱情只是其中一个柱子,当爱情这棵柱子倒塌,还有很多其他柱子支撑着她的生活。所以爱情对于她们重要但又没那么重要,只不过是让生活锦上添花的东西。

萨比娜天性叛逆害怕责任,她可以轻松地以情人身份与弗兰茨交往,但是当弗兰茨为了萨比娜离婚,想要与她真正在一起的时候,她又抛弃了弗兰茨,因为她害怕责任害怕禁锢。听起来萨比娜确实活得潇洒轻松,拥有众多情人,而又不与任何一个人的生命捆绑在一起,她是自由的鸟。然而呢?重便真的残酷,而轻便真的美丽?人有时候不就是因为一些与他人的羁绊,才彰显出了自己存在的意义。当负担完全消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

弗兰茨是梦想家,生活在纯属想象,不在身边的人的目光下。萨比娜是弗兰茨的梦想,弗兰茨去到柬埔寨边境,仅仅是因为萨比娜,感到萨比娜久久地凝望着他。然后柬埔寨之行又让他突然意识到自己唯一真正的生活就是那个戴着眼镜的女大学生,而不是萨比娜。现实大于梦想,远甚于梦想。梦想无疑是美好的,我们极具想象力的大脑可以把梦想勾勒得完美无瑕,然而当梦想成为现实,等待我们的也许就是幻灭。所以我们又能做什么呢?活在真实中吧,那才是唯一属于我们的实实在在的生活。

书中人都是极理想主义,现实中大部分人还是负重前行的吧,这也是为什么我对这本书似懂非懂,而主要是不懂,因为我是平凡人。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 篇7

又是一本难读懂的书,看来还是自己书读的太少,对很多方面还处于弱智状态,对于心理学和哲学这些涉及到人类本性的东西了解太少,进而影响了对各种伟大作品的理解能力。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还以为是描写的爱情和性的小说,至少从文章标题灵与肉就能隐隐约约觉察些出来,可是看完后才发现爱情和性只能占这部作品中比例很小的一部分,作者在书中讨论了很多更高层次以至于我还难以理解的东西,比如媚俗,比如牧歌,比如存在。

如果把这本书看成是一部茶余饭后进行消遣用的小说,那绝对是天大的错误。小说的情节并不是特别吸引人,背景设在二战后捷克被苏联入侵的那段时间,主要人物托马斯,特蕾莎,萨比娜,弗兰茨,其他都可以算是配角了。在对这四个人物的生活描写中,有爱情,有性,有对时局政治的看法,还有就是那些我尚未理解的存在,轻与重,媚俗等等。人物的心理描写一直体现着这些方面的冲突性,托马斯和特蕾莎在灵与肉之间的纠结,而萨比娜和弗兰茨则是在媚俗中选择,作者在不同的篇章中表现了不同的主题,甚至切换了主人公,切换了时空,但每一次切换都是在不断加深着对这些方面的理解,反复迭代,直到终了。

我觉得看过豆瓣上的这篇评论应该能加深读者对这部作品的理解,其中确实涉及到很多哲学上的问题,并且作者并没有给出任何解答,所以进一步体现了读懂这部作品的艰难。媚俗是什么?和粪便又有和关系?这和斯大林的儿子之死又有和关系?这些问题在初读小说的时候一个个冒出,让人云里雾里。如果要我说,我可以把媚俗看成是作秀,你看那些去柬埔寨的国际组织,他们走到泰柬边境又悻悻返回,留下的不就是几张以后可以宣传的照片么?弗兰茨之死则更体现了对这种作秀的讽刺。至于萨比娜看见美国参议员对孩子微笑宣传美国如何如何好,她却不以为然,没错,有时候幸福是一种表面现象,苏联宣传的未来的社会两个人之间最大的矛盾仅仅是爱与不爱,不得不说这是一种媚俗的政治美学理想。

托马斯和特蕾莎最终回归农村不得不说是这部小说最好的部分,他们抛弃了一切,过着几乎与外界隔绝的日子,体会到的反倒是幸福,卡列宁的微笑是一种牧歌精神,这让这部作品的最后与之前作者对世界的批判形成了鲜明对比,这看似矛盾的东西反倒体现出了这部作品的伟大。在这最后一部分作者提到和不少关于真正的和谐的论断,动物绝不是笛卡尔所说的那些所谓的machina animata,人类并不是地球的拥有者而只是管理者。作者提到被火星人套在马车上的人类,可能会被银河系的居民挂在铁杆上烤着吃,这是他也许才会想起过去常在碟子里用刀切着吃的小牛排,会向母牛道歉,不过一切都太迟了。人类真正的善心,只对那些不具备任何力量的人才能自由而纯粹地体现出来,人类真正的道德测试,是看他与那些受其支配的东西如动物之间的关系如何。尼采会抱着被车夫鞭打的马哭泣,这真的是一种所谓的精神病么?

卡列宁的微笑是因为它感受到了幸福,感受到它与特蕾莎之间一种牧歌式的爱,动物没有被逐出伊甸园,在它们眼中,幸福是对重复的渴望,人类做不到这一点,所以动物与人类相比更容易感受到幸福。

特蕾莎最终明白了托马斯对自己的爱,尽管有些太迟太迟,但这并不妨碍他们的幸福。这给小说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也许这也正是这部作品和其他作品相比更突出的原因。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 篇8

这本书太深刻了,太多的哲学思考,有我能理解的和不能理解的。我觉得它是部伟大作品,形式严谨、故事动人、思想深刻,下面写下我的一些想法。

书以尼采的永劫回归论点开始的。尼采是正确的,永远循环下去绝对称得上是一场噩梦。没有死,何为生?但是有限回归却绝对是十分有益的,我想这是昆德拉的观点。昆德拉以捷克勇气和谨慎的两次选择阐明:只有一次经历等于没发生过,多次重复后发现当初选择不一定真的是错误的。这使我想到了囚徒困境,单次囚徒博弈必然会选择互相背叛,但多次重复博弈,双方都会采取互相信任。我始终觉得,因为人人都知道生命的时间有限,所以都会去让人生朝好的方向发展。但在道路上面临的一个又一个选择,谁能确定哪一种对未来是正确的?有限回归就给出了这样一种测试,去帮助你掌握正确选择。我越来越觉得年轻时候,试错是可以被原谅的,以包容心态而非苛刻去对待自己和他人,所有人都能活的更好。

轻与重是全书的的主题。对待生活上,托马斯的轻与特丽莎的重形成鲜明的对比。

在对待苏联入侵捷克这个他们生活的时代背景上。托马斯厌恶苏联人,对他们入侵捷克深恶痛绝。但他还是觉得这与自己的关系并不大,所以没有多么强烈去反抗。相反,特丽莎将到街头拍照作为自己捍卫祖国权利的努力,她甚至因此像获得了新生一样。

其实这在两人成长中已经决定,托马斯离开妻子和儿子,过着单身汉的生活,他的生活就开始轻飘飘了,作为布拉格一个十分出名的脑外科医生,他可以说应有尽有,他惬意的享受着这种轻飘飘的生活。而特丽莎从小就想摆脱母亲,想却做不成,这就是一种沉重。她喜欢看书、游泳,这些似乎都是沉重人生的表现(我有种感觉,有些人在生活中就能很轻松得获得知识,而像我就需要到书中苦苦求索,轻与重从基因里就决定了,我喜欢看书和游泳也说明我承受不了那种轻飘飘的生活)。但是他们两个遇到了一起,轻不再轻,重不再重。托马斯常常为这个顺水飘过来的孩子望着院外的墙,也痛苦的一点点改变、一步步追随着特丽莎。另一方面,特丽莎勇敢的离家去找托马斯,开始了轻盈的尝试。但是就像小说的名字一样,轻之不能承受是必然的,托马斯和特丽莎从苏黎世到布拉格再到农村,这本身就像书中说的那样,越来越贴近大地,越来越重。强大的托马斯遇到了特丽莎,不管出于同情还是爱情,最后都他都变得软弱;而软弱的特丽莎一步一步牵着托马斯走,她最终让托马斯只属于她一个人。什么是轻和重?什么是强大和软弱?到头来不过决定于人生中遇到什么人而已,往往因为那个对的人,我们才变得沉重和软弱。

还有关于媚俗的讨论,这也让我收益匪浅。小说没有给一个简单的定义,而是一个概念群。我个人觉得偏见就是媚俗,认为上帝神圣的不拉屎就是媚俗,认为所有人都要遵从同一个价值观就是媚俗。反过来,以包容的心态看问题,允许异己,最重要是自己不盲从,这就不媚俗。

再就是关于俄狄浦斯悲剧的寓意。我曾经深信,只要自己内心是为了做正确的事,即便结果不正确也可以被原谅,甚至可以被推崇。俄狄浦斯王所做的一切罪孽,他都毫不知情,他戳瞎自己、流放自己,这演变成无法抗拒的悲剧。从常情上评判俄狄浦斯王没有任何问题,这也与心学切合;但从现实后果上看,这就是俄狄浦斯的原罪。心学能治心,用来治世我觉得还不够。

其实还有很多可以谈的话题,比如:由于认识的差异导致人与人之间误解的问题,过分关注陌生大众、熟悉小众和父母情人等的目光的问题,灵魂与肉体到底是否同一的问题等等。但是真觉得头脑中东西太多了,反而失去了单点深入切入的能力。如此哲学思考密度的小说,我想是适合多读几遍的。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 篇9

轻和重是一对反义词,轻总是使我想起轻松、轻快之类的形容词,重总是让我想起沉重、负担一类的词。但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一书中,轻意味着逃避、背叛、绝对自由,重意味着责任、忠诚、道德的约束。轻与重像是矛盾的两个方面,既对立又同一,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换。

一、轻与重的对立

首先轻与重的对立体现在托马斯向往性自由和特蕾莎对爱忠贞之中。

托马斯是一个生命之轻人物,他无视传统价值观和世俗伦理道德,他背弃婚姻,放弃抚养儿子。他和他的情人保持着一种性友谊,因为在他眼里爱与肉是分离的。特蕾莎属于生命之重人物,她对爱情的忠贞与信念,对丈夫的宽容和忍受,在幸福之中充盈着忧虑。托马斯一方面接受了特蕾莎成为了自己的妻子,一方面却无法对爱情忠诚,始终保持与情人们的肉欲关系。特蕾莎不仅要求自己忠于爱情,她也希望自己的丈夫能够忠于爱情。

其次轻与重的对立体现在萨宾娜的逃避和弗兰茨的追寻中。

萨宾娜是具有强烈的背叛现实、争强好胜、富有激情生命之轻人物,她脚下如同一条漫长的背叛之路,每一次新的背叛,就像一桩罪恶又像一场胜利,时刻在诱惑着她。萨宾娜在背叛中度过了一生,每一次的背叛都令她激动不已。而弗兰兹聪明善良,但他又是软弱的。他和妻子毫无爱情基础,却愿意承担起家庭的责任。但当他遇见萨宾娜时,他仿佛看见了爱情的模样,因此他可以放弃婚姻,选择追寻萨宾娜。但萨宾娜选择逃避,逃避婚姻的束缚。她认为这种被赋予了法律意义的爱,更像是包袱。

二、轻与重的转换

首先是托马斯对特蕾莎的爱由轻转换成重。

一次是特蕾莎看了他给其他女人的信,只身回到了布拉格。托马斯终于摆脱了她,周六的夜晚开始了,他第一次独自在苏黎世漫步,深深地呼吸着自由的芬芳。他和特蕾莎生活了七年,每走一步她都盯着,现在终于解脱了。他轻盈地几乎要飞起来,他置身于巴门尼德的神奇空间,他品尝到了温馨的生命之轻。但是到了星期一,同情心又使他变得沉重,他回到布拉格,回到特蕾莎身边,再次走向了灵与重。第二次是当托马斯一篇文章被内务部调查,说他诬蔑共产主义,他放弃医生工作以示抗议,他也由此走向轻:恢复和女人们的性关系,重回身体本身。如同给自己放了假,虽然这带来的是身体疲惫和精神空虚。可当他发现这也给特蕾莎带去痛苦时,他回到了她身边,重视特蕾莎的感受,再次走向了重。

其次是弗兰茨对萨宾娜的爱由重转向轻。

弗兰茨长相很好,学术事业也处于巅峰时期,他的傲气与锐气使同事们害怕,然而他却天天担心萨宾娜的离去。他和妻子离了婚,他想对萨宾娜忠诚,他想在他的生活中为萨宾娜创造出一块独立的天地,一片纯净的禁区。这是他愿意承受的重。萨宾娜却无法接受这种公开的爱,她欣赏的是未知的爱,所以她选择离开弗兰茨。当萨宾娜离开弗兰茨时,弗兰茨惊讶地意识到自己并不特别难过,萨宾娜的物化存在并没有他猜想的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她在他一生中留下了灿烂的足迹,神奇的足迹,任何人也无法抹去。一种突然的幸庆、狂乱的欣喜,还有自由和新生带来的欢乐,都是她留下的馈赠。这时他对萨宾娜的爱由重开始转向轻。

正如作者所说:在历代的爱情诗中,女人总渴望承受一个男性身体的重量。于是,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那么,我们应该选择怎么样的生活呢?是重还是轻?也许我们一直想寻求一个轻与重之间的平衡点,但是轻重的对立最神秘,最模棱两可。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 篇10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1000字:

读这本书断断续续的,耗费了好很长的时间,后来又大致浏览了一遍,摘抄了几句自我感触较大的句子,收获颇丰。由于把自己代入感觉会更强烈,结合自己的感受来理解一下。

其一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讲爱和情,解释一下就是:做爱和感情,再解释一下就是:爱是做出来的,情是感受到的。就像我爱上你了和我爱上你,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感情一样。本书原句是:跟一个女人做爱和跟一个女人睡觉,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甚至几乎对立的感情。爱情并不是通过做爱的欲望(这可以是对无数女人的欲求)体现的,而是通过和她共眠的欲望(这只能是对一个女人的欲求)而体现出来的。这句话只是说出了情和爱的不同之处,我赞同这句话但也不是很赞同,赞同是因为我同意爱情不单单是做出来的这个观点;不赞同是因为这句话说的只是书中托马斯那一类人,而且共眠的欲望似乎也不是只能对一个女人的欲求。情总是很复杂的。还有关于爱情他并没有明确地指出到底是情在前还是爱在前,或许他对此也有疑虑吧,或许这本身就是一个问题。关于爱和情有两句话对我印象深刻。

爱:子宫是离女子心脏最近的地方。情:发乎情,止乎礼。搜索脑中记忆似乎说爱的都是比较粗俗的话,谈情的则是比较高雅的。至于原因嘛,自我感觉因为爱是两个人之间的事,但是情呢是大家的事,一般拿得出手的,上得了台面的呢都是经过各种包装的,所以才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吧。突然发现用最直接的词来形容污的话就是:爱。总之情情爱爱的果然就是世界上最为复杂的东西,可是还有许多人对它趋之若鹜,难以理解。

其二讲的是这个世界,我们都生活在媚俗王国里,我们的博爱都只能是建立在媚俗的基础之上。可能是因为我们的喜怒哀乐全都和别人有关,也就是世界游戏所定的法则:什么情景难过,什么情景高兴就要做出相应的表情。读后感·其实说实话我很不喜欢这种感觉,为什么人类的感情的表现都是那么的相同,不仅仅是人类,是所有的生物。(额,或许我这也是以自己的感觉去臆测万物的想法了。)也许就是因为这些相同才会被接纳吧,也是一种悲哀。

其三讲的是我们自己,书上说:我们全都需要有人注视我们。根据我们生活所追求的不同的目光类型,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追求那种被无数不知名的人注视的目光,换句话说就是公众的目光。第二类是那种离开了众多双熟悉的眼睛注视的目光就活不下去的人。第三类是必须活在所爱之人的目光下。一旦所爱的人闭上眼睛,其生命殿堂也将陷入黑暗之中。第四类他们生活在纯属想象,不在身边的人的目光下。这类是梦想家。这应该是说我们每个人活着的动力了。就我个人来说,我就是一个梦想家。我思考过了梦想家会有三种结局:其一就是会越来越好,因为那些人,不在身边的人想要你过得越来越好。其二就是像天父不在伊甸园里时候的亚当和夏娃,偷偷做些尝试,感觉反正他们也看不到,不知道我在干什么,就比较随心所欲,这类结局全看造化了。第三种这是一种很危险的状态。就是快要忘记那个人了,忘记了自己的梦想,忘记了为什么要来到这里。就像之前的网络三连问,我是谁,我在哪,我在干什么。一种迷茫的状态。如果长期处于这种状态套用书中的话就是生命殿堂将陷入黑暗之中了。我感觉自己在这个边缘徘徊。

相关推荐

  • 2023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4篇 说到写作文,真是让人烦恼不已,写作文可以提高我们自身语文修养,担心自己写不好,不妨多看看优秀作文,从中学习。如何才能将作文写的清晰而有条理呢?小编特意为大家收集整理了“2023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4篇”,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特蕾莎的忠诚是他们爱情的不平等支柱,尤其是托马斯。所以似乎本书中最该同...
    2023-10-05 阅读全文
  • 最新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集合 一部精品好书,能够准确反映出所处时代的风貌和气息,同时传承着一种珍贵的精神内核。阅读好的作品,不仅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也能够深刻触发内心的感悟和思考。您是否曾遇到过写读后感的难题呢?不用担心,幼儿教师教育网的编辑给您准备了一份“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的文章,帮您轻松解决阅读反思的问题。...
    2023-06-17 阅读全文
  •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书笔记13篇 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花时间为你编辑了“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书笔记”,仅供参考请大家仔细阅读。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拜读了作者写的作品之后,我们会更加了解书中所表达的思想和情绪。 重新审视自己的过去并写下感悟。...
    2023-09-16 阅读全文
  • 生命生命的读后感受700字精选 幼儿教师教育网栏目精选:“生命读后感”,欢迎阅读。大部分人都在写文档上耗费很多时间精力,大多数写作的人,都需要范文作为参考,把借鉴的焦点聚焦在范文的整体框架上,这样的话我们可不要错过了范文。小编花时间专门编辑了生命生命的读后感受,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2023-04-18 阅读全文
  • 生命生命读后感作文5篇 也许以下内容“生命生命读后感作文”合你需求,感谢您的浏览。时光如梭,作文和我们一起度过了许多年头,写作文实质上是以语言文字为媒介文化交流的行为。遇上不会的主题可以参考一下别人的作文素材。...
    2023-03-13 阅读全文

说到写作文,真是让人烦恼不已,写作文可以提高我们自身语文修养,担心自己写不好,不妨多看看优秀作文,从中学习。如何才能将作文写的清晰而有条理呢?小编特意为大家收集整理了“2023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4篇”,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特蕾莎的忠诚是他们爱情的不平等支柱,尤其是托马斯。所以似乎本书中最该同...

2023-10-05 阅读全文

一部精品好书,能够准确反映出所处时代的风貌和气息,同时传承着一种珍贵的精神内核。阅读好的作品,不仅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也能够深刻触发内心的感悟和思考。您是否曾遇到过写读后感的难题呢?不用担心,幼儿教师教育网的编辑给您准备了一份“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的文章,帮您轻松解决阅读反思的问题。...

2023-06-17 阅读全文

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花时间为你编辑了“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书笔记”,仅供参考请大家仔细阅读。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拜读了作者写的作品之后,我们会更加了解书中所表达的思想和情绪。 重新审视自己的过去并写下感悟。...

2023-09-16 阅读全文

幼儿教师教育网栏目精选:“生命读后感”,欢迎阅读。大部分人都在写文档上耗费很多时间精力,大多数写作的人,都需要范文作为参考,把借鉴的焦点聚焦在范文的整体框架上,这样的话我们可不要错过了范文。小编花时间专门编辑了生命生命的读后感受,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2023-04-18 阅读全文

也许以下内容“生命生命读后感作文”合你需求,感谢您的浏览。时光如梭,作文和我们一起度过了许多年头,写作文实质上是以语言文字为媒介文化交流的行为。遇上不会的主题可以参考一下别人的作文素材。...

2023-03-13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