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定风波课件系列

发布时间:2023-12-16

定风波课件。

俗话说,不打无准备之仗。在学习工作中,幼儿园教师有提前准备可能会使用到资料的习惯。资料一般指生产、生活中阅读,学习,参考必需的东西。资料可以帮助我们更高效地完成各项工作。那么,你知道优秀的幼师资料是怎样的呢?有请驻留一会,阅读小编为你整理的定风波课件系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定风波课件【篇1】

【设计思想】

作为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天才,苏轼在诗、文、词、书、画等方面,均取得了超凡卓绝的成就,他以融会了儒、道、佛的胸襟和气度,展现了中华民族巍巍壮观的文化景象,最大限度地提供了人性的丰富性和发展的可能性,并在生活态度、人格建构、审美高度等上给后世百姓、尤其是中国文人树立了标杆。

如何通过对该词具象、意境、主旨等的把握,指导学生掌握诗词鉴赏的基本技巧,是为基本设想;如何通过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扩大文本理解的范围和加深文化感悟的深度,是为第二设想;如何通过文本揣摩和探究,建立自己的独特情感体验,并走进作者的精神领地,寻找生存的智慧和文化的密码,充实心灵空间,是为第三设想。

【教学目标】

一、通过文本阅读,认识词人形象

二、通过感悟拓展,提升审美能力

三、通过鉴赏评析,领略中国文化

【教学过程】

一、文本导入

请学生比较“人生就是一场雨的工夫”“人生就是躲(淋)一场雨的工夫”,提问:你更喜欢哪一种说法?为什么?

板书:雨

方式:漫谈,由学生前后左右,三言两语完成。

点拨:前者寓意:偶然、短暂、不幸、客观存在等;后者有了动词,多了层如何面对的意思,即多了主观意愿、行动过程、生命痕迹等。

说明:通过简单议论,来激活思维,最后引到“雨”,引到“苏轼会怎么看”,自然过渡到《定风波》。

二、整体感知

1、一读:教师范读(或录音范读),调动情绪,营造氛围,正音正形;一问:就刚刚那题,东坡会怎么回答?请联系文本来解释。

方式:由学生根据自己初听本词的最初感受来简单回答,要求尽量在原词中寻找回答线索。

点拨:

——他没躲雨。(小序中,词中可见。顺便解读小序作用。)

——他说风雨皆无。

——他化了所有的风雨。

2、二问:苏轼给你的最大印象是什么?二读:齐读一遍,然后从文本中寻找与之呼应的句、词。

方式:小议,然后作答。

点拨:

——沉着。再大的穿林打叶声,都打不乱一个人既有的步伐,只要你视风雨为无物,照样吟啸徐行。

——豪迈。竹杖芒鞋不可惧怕,只要你以之为乐,一样可以轻胜过马。

——随意而安。料峭春风冷,山头斜照暖。气候不定,人生不定,祸福难晓,不如听其自然。

——通达。也无风雨也无晴。阴晴可以等同,盛衰荣辱,又何足挂齿?利害得失可以一并泯灭了,有几分禅意。

(可根据学生回答调整点拨语言和点拨顺序)

3、三问:词中有禅意,苏轼出世了吗?你怎么知道?他这首词写在什么时候,当时背景如何?为何获罪?以对这样的背景来理解东坡,本词应当如何读(三读)?

方式:追问。

点拨:

(1)出世了吗?没有。根据他人生经历得知:一生都在仕途上。22岁中进士,先是当判官,然后出任,先后知杭州、密州、徐州、湖州,被贬黄州还挂着个团练副使,出来之后,又先后知登州,一度高升翰林学士,后又出知杭州、颖州、扬州、定州,最后被逐惠州、儋州,也还有个节度副使、别驾什么的。

(2)写在什么时候?被贬黄州的第三个春天。好多人都记得余秋雨的这句话:苏东坡成就了黄州,黄州成就了苏东坡。

(3)请同学来谈谈苏轼去黄州的背景。(知识链接:乌台诗案。)

(5)为何获罪?“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苏辙)提示可多解。(推荐余秋雨《苏东坡突围》,看如何从社会文化心理角度来阐释东坡获罪原因。)

说明:三问三读,以穿插背景知识来检查学生的预习和积累,引领学生由粗略感知到内容理解,逐渐走近苏轼,走进词人细致而丰富的世界。

三、重点探究

1、抓关键句子:要求按照自己的理解,再自由读一遍;想想这首短短的词中,作者的情感有没有变化?寻找关键句子。

方式:自由讨论发言

点拨:

上片关键句:“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任”:有风雨,但任风雨漫天,任乱云飞渡,我自岿然不动。

——“谁怕”:潇洒镇静中,有几分倔强、几分抗争的心,几分笑傲江湖的味道。

——“任风雨”,似是“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的另一个版本。

板书:任

下片关键句:“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归去”,转身,就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似的。

——“也无晴”,本无风雨,何来晴明?

——“无风雨”,似是“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极佳呼应了;无一物,无风雨,空蒙之感,浓浓禅意。

板书:无

由“任”到“无”,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由沉着、潇洒到空蒙、超脱。

2、抓关键词:如果我们想把全词浓缩到一个字上,你会想到哪个字?为什么?

方式:学生静思然后作答。

点拨:“归”

——作者不怕任何风雨,也不在乎风雨阴晴多变,这种渴望退隐于江湖,悠然于田园之心是一种归;

——“也无风雨也无晴”,这种超凡拔俗是一种归;

——“回首”实指刚刚遇雨之处,虚指自己平生经历过的宦海风波的感悟和反思,反思的结果是归去。

3、比较鉴赏:这“归”字让你想到谁?苏轼和他们能划等号吗?

方式:追问

点拨:

(1)联想庄子《逍遥游》“御风而行,泠然善者”,“一死生,齐彭殇”等;联想陶潜《归去来兮》“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等。

(2)不能划等号。联系前面所说苏轼的人生经历和人生态度:他是入世而非出世。知人论诗,知人论文,苏子宦海沉浮一辈子,从来没抛弃过世俗生活和仕途生活,他是大儒,但又通佛通道,儒释道在他身上矛盾又统一。

4、探究“归”字:苏轼360首词中,归字出现100多次。他要往哪归?

方式:教师提供拓展文本,学生朗读议论感悟。

拓展(1):“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定风波》

点拨:吾乡何在?在心安处。

拓展(2):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和子由渑池怀旧》

点拨:人生如飞鸿踏雪,一切皆为偶然、虚幻,无论功名利禄,还是痛苦灾难。所以还有什么可以悲喜的呢?和悲喜不形于色还不同,“不形于色”是心里有,而他是化了悲与喜。

拓展(3):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临江仙》

点拨:别人以为他逃跑,派人去追,回头却发现他在呼呼大睡。可见心的江海远在俗世之外。他的江海是什么?

拓展(4):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点拨:“九死而不恨”,心里装着什么,才有这样的胸襟?这是何等的超越乃至超脱!

拓展(5):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东栏梨花》

点拨:这是他和李白的不同。李白一辈子也不明白这个社会是怎么回事,他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所以他是谪仙人。苏轼呢,春来秋去,盛与衰,他将人生看得几清明,因为看透,所以通透。

还可课后拓展以下词作,以大阅读量加深学生对苏轼的理解。

《南柯子》:苒苒中秋过,萧萧两鬓华。寓身此世一尘沙,笑看潮来潮去、了生涯。

《采桑子》:润州多景楼与孙巨源相遇 :多情多感仍多病,多景楼中。尊酒相逢。万事回头一笑空。停杯且听琵琶语,细捻轻拢。醉脸春融。斜照江天一抹红。

《行香子》:昨夜霜风。先入梧桐。浑无处、回避衰容。问公何事,不语书空。但一回醉,一回病,一回慵。朝来庭下,光阴如箭,似无言、有意伤侬。都将万事,付与千钟。任酒花白,眼花乱,烛花红。

《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

总结:他想归哪儿?归于心。不同于曹操的天下归心,而是自归于心。

呼应第一环节“东坡为何不躲雨”,因为他知道“前方亦雨”,人生就是一场雨,无边无际,无可躲藏。最好的避风港就是自己的心灵了。心灵驿站,心灵家园,心灵归所,这是一种宁静和通达。

他从来就没有像陶渊明那样“归隐”,是因为没有必要。他不需要躲避官场,逃离尘嚣,而是要逃离人生。可是,已经活在世上,谁又能脱身人生这个大罗网呢?所以无论是人间天上,还是廊庙江湖,对于苏轼来说均是“外部世界”,本无区别。他最后的归宿只能是自己的“内心世界”。所谓的“也无风雨也无晴”和“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就是词人希望获得精神解脱的一种象征。所以苏轼的潇洒里面有人生的空漠和心灵的超脱!

板书:归于心

说明:此为重点环节,引导学生入于文本,出于文本,在对词作鉴赏、拓展的同时,走近苏轼灵魂,走进中国文化。教师的点拨都应该由学生的回答转移而来,延伸而来。

四、温故知新

我们以前读苏轼的诗文是不是都是这个感觉?请举例。

《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春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点评:人生可以再少,青春可以永驻,大可不必为日月变迁,人生衰老而叹息。表现了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点评: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美好祝愿,人间情怀。

《念奴娇·赤壁怀古》:壮志难酬。

《赤壁赋》:“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点评:“归”的味道已渗透其中。

“任”也好,“无”也好,有风雨才有归意。联想苏轼另一首词《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天涯处处芳草处处可归。心里有就有。墙里墙外,多情无情,面对一切悲剧,都能笑而归了。

说明:温故知新也是一种纵向的比较,主要交给学生来回忆、品评,以形成知识的关联和迁移。

五、个性阅读

1、是不是在座的都喜欢苏轼?请联系本词来谈谈。

设例:

问:如果不喜欢,原因何在?

答:风雨本客观存在,他却视而不见,说“也无风雨也无晴”,这是一种自我欺骗、自我慰藉。

问:你觉得这种慰藉不好吗?

答:如果命运强加给他的这种风雨是不合理、不公正的,他就应该愤怒,应该抗争,这才是真性情。

高兴了你就喊,痛苦了你就哭。这才是人的本性,正常人,俗人。

推荐网上一篇文章节选:

“像苏轼这样的好官却最终落了个“贬谪琼崖”的下场,是不正常的,而苏轼最终能够对这一结果接受并心平气和那就更不正常了。

在这种不正常的背景下,完美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理念其实只是“随遇而安”的另一种富于欺骗性的表达。在这种不正常的情况下,“旷达”实则是一种无奈,“突围”其实是一种逃跑。

在人格的坚硬性上,苏轼不足以和中国历史上那些坚持真理而不怕杀头的人比肩而立!把这种“纯正的窝囊”演变成了一种“虚假的完美”,因而,他就“罪莫大焉”。“

2、鼓励多元阅读和个性阅读,鼓励争议,可根据需要安排简短的辩论,以进一步认识苏轼,认识人生。提示:你认为人生之雨来临时,到底是假装没看见,就当不存在,还是主动去躲避或抗争呢?

3、点拨(总结辩论或争议):

人生是复杂和多元的。在人生的穿林打叶声中,你到底选择一种什么样的姿态,是你自己的事,只要对得起人生这一场雨的工分,对得起容纳我们的这个世界就行了。

说明:首先鼓励创新阅读、多元解读,在言之有理、言之有据的前提下勇于表达个性见解,教师的拓展点评可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进行。其次,将经典阅读和当今生活、个体人生结合起来,以辅佐学生思想发育和人格建构。

结语:人生再多的雨,经过东坡的过滤,都变成一片晴空了。苏轼为我们撑起了一把伞,撑出了一片晴朗的天空,愿我们活得像他一样明亮,一样豁达。

定风波课件【篇2】

一、说教学背景

1.教材分析

合理、科学、全面的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定风波》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第五课《苏轼词两首》中的第二首。这首词作于苏轼黄州被贬后的第三个春天,通过野外图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表现出作者豁达的胸怀,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通过学习这首词,学生能学习词中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体会豪放派词人苏轼的另一种写作风格。

2.学情分析

现代教育理论强调:任何教学活动都必须以满足学习者的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根据因材施教原则,在教学活动之前进行学情分析是十分必要的。高二的学生正处于由抽象思维过渡到逻辑思维的阶段,他们的求知欲旺盛,乐于探索发现,能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他们对于词的内容的理解已经达到了一定水平,但是在把握词人情感及主旨方面还有待加强,对于词的阅读鉴赏能力还有待提高。

3.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在新课程改革理论的指导下,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作者及诗歌创作背景;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本词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4.教学重难点

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和认知特点,我制定了如下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词意,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和作品旷达的意境;

难点:学习本词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以上是我对教学背景所做的分析。

二、说活动评价

在课堂教学中,我还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堂教学的现场效果,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予以及时的评价。评价将贯穿教学活动的始终,我将以形成性评价为主,采用教师评价和学生互评的方式,

例如,在理解词意时,我会请学生归纳小序中交代了哪些信息。这个问题比较简单,因此我会请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回答,不论他们的答案正确与否,首先我都会予以表扬和鼓励。对于一些稍难的问题,我会请平时积极发言的学生回答,并根据他们的反馈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调整教学方案。这样的教学评价我认为不仅有利于教师的教,更有利于学生的学。

三、说课程设计

1.教法学法

接下来是我的课程设计部分,首先是教学与学法的选择。

根据“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同时为达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因此本节课我主要采用的教法是:朗读体会法。通过范读、齐读、个体读等不同的朗读方式,训练诵读诗词的能力,同时让学生在读中品悟词的内容及作者情感,提高阅读鉴赏能力。此外,我还将采用多媒体教学法及小组讨论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本节课我主要采用的学法是: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鼓励学习进行合作交流讨论。通过师生合作,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2.教学过程

接下来是我本次说课的核心内容,说教学过程。主要分以下几个环节进行: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

上课伊始,我会让学生齐声背诵《念奴娇赤壁怀古》,回顾苏轼的写作风格及人生经历。同时指出,《定风波》同样是作者被贬黄州时所作,但却与前一首诗的风格截然不同。

这样的导入可以帮助学生复习旧知,导入新知。同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第二环节:把握词意

首先我会请学生齐读诗歌,并借助工具书及课文注释,把握词意。接着我会播放诗歌范读录音,让学生在听读过程中发现自己朗读的不足,并思考两个问题:

1.小序中交代了哪些信息?

2.词中写了哪两幅场景?

通过学生的回答,能归纳出小序中主要写了:作词的时间、地点、天气、人物及缘由。词中描写了天气由雨转晴时两幅场景及作者的心境。

接着我会请学生带着感情再次朗诵本首词,深入体会词的内容,这一环节培养了学生的归纳能力及自学能力。

第三环节:体悟情感

在这一环节,首先我会提问:你最喜欢词中的哪一句,原因是什么?学生大声朗读词句,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其他学生予以补充说明。接着我会指出:这首词仅仅是在写偶遇大雨这件小事吗,联系词人的经历可以体会到这首词寄寓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和思想感情?

对于这个问题,我会采用小组讨论法,将全班学生分成4人小组,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由讨论,我也会参与他们的讨论并给予意见。讨论完毕,请小组派代表发言,其他组的学生予以补充说明,我也会进行点评。通过师生合作能够得出:这首词上片通过写野外途中偶遇风雨一事,寄寓了作者面对人生中的风雨和坎坷超脱淡定的情怀。下片通过写天气放晴,回首萧瑟,点明人生中无论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最终都会过去这一人生哲理。

通过这一环节,学生能把握作者通过词想要传递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同时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及合作交流意识。

第四环节:学习写法

首先我会请学生再读本词,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接着请学生探讨,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什么写法。举例分析具体语句。

通过上面几个环节的学习以及我的引导,学生能够得出:“萧瑟处”一句运用了一语双关,既是写风吹雨落的声音,又是指人生中的坎坷。全诗运用了以小见大的写法,从小事中见哲理。

这样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这首词的写作特点并学习以小见大的写法。

第五环节:拓展延伸

我会请学生将《定风波》与前一首《赤壁怀古》进行对比,比较二者在表达思想感情方面的异同,学生思考后自由发表见解,我都会给予表扬和鼓励。这一环节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锻炼他们阅读鉴赏诗词的能力。

第六环节:课堂小结

最后我会请学生发表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让学生自己梳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和信息交流能力。

第七环节:布置作业

假如你就是风雨中徐徐行走的苏轼,设想当时的自己会想到什么,引发什么感触。通过对这首词展开联想及想象,写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

我为本节课设计的板书清楚明了,方便学生记忆。同时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突破了难点。

四、说教学亮点

最后是我的教学亮点,我本节课的亮点主要有:首先采用朗读体会法,通过范读、齐读、个体读等不同的朗读方式,训练诵读诗词的能力,同时让学生在读中品悟词的内容及作者情感,提高阅读鉴赏能力。

其次,通过小组合作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注重指导学生小组合作,分析词中蕴含的情感。同时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交流意识。

定风波课件【篇3】

一、复习、交流、检查

1、检查背诵《念奴娇·赤壁怀古》。(指名背诵)

2、交流“联想与想象”短文。(自由交流)

二、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李白有言:“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正是政治生涯中的挫折与打击,正是不幸的人生阅历与体验,成就了一代文豪苏东坡。在出世入世之间,在“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人生理想指引下,他用如花妙笔,为我们书写了不少励志警醒的名句名篇,成为我们跌入人生低谷、无路可走时的座右铭。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他被贬黄州时的另外一首词《定风波》。

三、放录音,交流初读印象

1、请翻译前面的“小序”,了解这首词的写作缘由。

2、请学生交流预习阅读本词的“初步感受”,或者提出疑问。

四、自由朗读词作,并结合注释了解词意、内容

【明确】词的上阕写冒雨徐行的心境;下阕写雨后天晴的景色和感受。

五、鉴赏分析,探究交流

1、小序中的“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能够体现出作者对途中突然遇雨这件事怎样的态度?

【明确】面对突然的变故,毫不在意、坦然处之的潇洒、平静、旷达、超脱。

2、词的上阕中,哪些词语和句子能够体现出作者的这种态度?

【明确】“莫听”“何妨”“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3、词的下阕结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仅仅是对雨过天晴之后自然现象的一种概括吗?请结合苏轼的人生经历和写作背景,谈谈你对这句词的理解,它包含着怎样的人生哲理?表达出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明确】不是。这是一句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风雨既属寻常,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句,意为风雨之声,与上阕的“穿林打叶声”相应和。“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将他置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好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过。不管是风吹雨打,不是阳光普照,一旦过去都成了虚无。这反映了苏轼不以物喜不以物悲的旷达胸襟,也反映了他超凡脱俗的人生态度。

4、学生自由讨论:你自己有过这样的体验吗?这首词对你有何启迪?

【明确】从内容与写作方法两方面去谈。写作方法方面——由生活小事阐发人生哲理。

学生练习江城子·密州出猎【答案】

1、江城子密州出猎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2、词作描写太守率众会猎的壮阔宏大场面形象的动作描写挽弓劲射的英雄

抗击外敌、保家卫国狂豪放派

3、婉约派诗人对亡妻深沉的思念细节描写对昔日那种和睦融洽、幸福美满的夫妻生活的追忆和向往此时无声胜有声移情入景凄清哀伤

4、提示:

(1)思想感情方面:

《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上阕描绘了太守会猎时千骑奔驰如潮、倾城围观如堵的壮阔场面,再现诗人“聊发少年狂”的情景。下阕写诗人“少年狂”的胸怀,抒发他由打猎激发出来的卫国杀敌的爱国热忱。情感基调激昂狂放。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一词,是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写的悼亡词,表现了诗人对亡妻深势的怀念之情。感情深挚细腻,哀婉缠绵。

(2)表现手法及意境营造方面:

《江城子·密州出猎》主要通过描绘阔大壮观的场面、刻画具体的人物形象、借助典故以及直抒胸臆等手法,营造出“狂放豪迈”的意境。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主要通过直接抒情、融情入景、摹写生活细节、白描等手法,渲染出一种“凄清哀伤”的意境。

(3)语言风格方面:

《江城子·密州出猎》语言豪迈狂放、洒脱不羁,极尽夸张渲染之能事,又以凝练厚重的典故,使词作内容丰富、思想深刻。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语言平淡朴实,处处如诉家常,字字吐自肺腑,自然而又极为觉悟,平淡中寄寓着真淳。

六、布置作业

1、背诵《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2、完成《优化探究》相关练习。

定风波课件【篇4】

一、复习、交流、检查

检查背诵《念奴娇·赤壁怀古》(指名背诵)

二、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李白有言:“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正是政治生涯中的挫折与打击,正是不幸的人生阅历与体验,成就了一代文豪苏东坡。在出世入世之间,在“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人生理想指引下,他用如花妙笔,为我们书写了不少励志警醒的名句名篇,成为我们跌入人生低谷、无路可走时的座右铭。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他被贬黄州时的另外一首词《定风波》。

三、放录音,交流初读印象

1、请翻译前面的“小序”,了解这首词的写作缘由。

2、请学生交流预习阅读本词的“初步感受”,或者提出疑问。

四、自由朗读词作,并结合注释了解词意、内容

【明确】词的上阕写冒雨徐行的心境;下阕写雨后天晴的景色和感受。

五、鉴赏分析,探究交流

1、小序中的“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能够体现出作者对途中突然遇雨这件事怎样的态度?

【明确】面对突然的变故,毫不在意、坦然处之的潇洒、平静、旷达、超脱。

2、词的上阕中,哪些词语和句子能够体现出作者的这种态度?

【明确】“莫听”“何妨”“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3、词的下阕结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仅仅是对雨过天晴之后自然现象的一种概括吗?请结合苏轼的人生经历和写作背景,谈谈你对 这句词的理解,它包含着怎样的人生哲理?表达出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明确】不是。这是一句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风雨既属寻常,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句,意为风雨之声,与上阕的“穿林打叶声”相应和。“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将他置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好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过。不管是风吹雨打,不是阳光普照,一旦过去都成了虚无。这反映了苏轼不以物喜不以物悲的旷达胸襟,也反映了他超凡脱俗的人生态度。

4、学生自由讨论:你自己有过这样的体验吗?这首词对你有何启迪?

【明确】从内容与写作方法两方面去谈。

写作方法方面:由生活小事阐发人生哲理。

学生练习:江城子·密州出猎【答案】

1、江城子 密州出猎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2、描写,太守率众会猎的壮阔宏大场面,形象的动作描写,挽弓劲射的英雄,

抗击外敌、保家卫国,狂,豪放派。

3、婉约派,诗人对亡妻深沉的思念,细节描写,对昔日那种和睦融洽、幸福美满的夫妻生活的追忆和向往,此时无声胜有声,移情入景,凄清哀伤。

4、提示:

(1)思想感情方面:

《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上阕描绘了太守会猎时千骑奔驰如潮、倾城围观如堵的壮阔场面,再现诗人“聊发少年狂”的情景。下阕写诗人“少年狂”的胸怀,抒发他由打猎激发出来的卫国杀敌的爱国热忱。情感基调激昂狂放。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一词,是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写的悼亡词,表现了诗人对亡妻深势的怀念之情。感情深挚细腻,哀婉缠绵。

(2)表现手法及意境营造方面:

《江城子·密州出猎》主要通过描绘阔大壮观的场面、刻画具体的人物形象、借助典故以及直抒胸臆等手法,营造出“狂放豪迈”的意境。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主要通过直接抒情、融情入景、摹写生活细节、白描等手法,渲染出一种“凄清哀伤”的意境。

(3)语言风格方面:

《江城子·密州出猎》语言豪迈狂放、洒脱不羁,极尽夸张渲染之能事,又以凝练厚重的典故,使词作内容丰富、思想深刻。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语言平淡朴实,处处如诉家常,字字吐自肺腑,自然而又极为觉悟,平淡中寄寓着真淳。

六、布置作业

1、背诵《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2、完成相关练习。

七、板书设计

定风波 苏轼

事:苏轼遇雨

怀:遇事要泰然从容、乐观、旷达

坦然接受和面对人生中的挫折、磨难、逆境

表现手法:比喻、一语双关、以小见大

课后反思

人生就是一场雨,无边无际,无可躲藏。已经活在世上,谁又能脱身人生这个大罗网呢?所以无论是人间天上,还是庙堂江湖,对于苏轼来说均是“外部世界”,本无区别。他最后的归宿只能是自己的“内心世界”。最好的避风港就是自己的心灵了。心灵驿站,心灵家园,心灵归所,这是一种宁静和通达。所谓的“也无风雨也无晴”词人希望获得精神解脱的一种象征,所以苏轼的潇洒里面有人生的空漠和心灵的超脱!“一蓑烟雨任平生”道尽了千古真理,让人懂得用开朗、宽容、豁达的心态去面对一切。让人知道用感激、豁达的心境去挑战人生。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人生道路难免坎坷曲折。汪国真有诗,“心晴的时候,雨也是晴,心雨的时候,晴也是雨。”环境可以影响心境,心境也同样也可以影响环境。当我们身处逆境时,我们应该像苏轼那样做到洒脱,且行且歌。心有东坡词,人生无难题。人生再多的雨,经过东坡的过滤,都变成一片晴空了。苏轼为我们撑起了一把伞,撑出了一片晴朗的天空,愿我们活得像他一样明亮,一样豁达。

定风波课件【篇5】

教学目标、重难点

根据教学大纲中高中语文教学应“让学生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这一要求,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1、了解词人苏轼生平与思想及其重要作品2、学习通过“知任论世”鉴赏诗歌的方法3、学习词中的艺术表现手法4、理解作者旷达、乐观的情怀。在此基础上,我确定本课教学重点和难点在于体会词中所表现出的苏轼的人生态度。

教法学法

教法:本课拟采取提问法、讲解法、点拨法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作为一种传统文学形式,词与作者的生平境遇是分不开的,要理解词作中所隐含的传统文化心态必须经历一个探究的过程,需要在教师的指导和讲解下探究。

学法:1、朗读和默读相结合的方法诗词贵在吟诵,通过反复的朗读,理由在于对词这跳跃性、象征性极强的文学形式的接受必须经过一个由形式到内涵的过程诵读有利于学生通过揣摩词的音韵、情感,从而体会和把握诗歌的深层意蕴。

2、合作探究法,调动学生思维,学生相互讨论,主动鉴赏诗词,自己处理文本,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预习要求: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布置学生在课前诵读该词,结合注解和序了解该词的'主要内容,了解苏轼其人。

环节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列出有关苏轼的资料让学生猜测是哪一位词人

目的是引起学生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介绍了作者,为下面的知人论世鉴赏方法做铺垫。

环节二:第一次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所应注意的节奏,示范朗读技巧检测学生预习情况设计有以下问题:

A、 从词前的序中知道这首词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B、 词的内容哪些地方体现了序中所写之事?

C、 词人写这首词的原因是什么,他要表达什么?提出“知人论世”鉴赏方法,介绍作者。

朗读实质上是读者与作者双方借助文字,共同参与的思想交流活动,是读者与作者进行情感交流和体验的过程多朗读才能让学生揣摩体会作者的情感

环节三:介绍这首词的艺术手法,以及结合词的内容得出词人要表达的人生态度,词人为什么有这种人生态度。

先展示学生非常熟悉的郑板桥《竹石》,回忆其中所用的象征的艺术表现手法引导学生理解《定风波》中“风雨”的象征意义。

苏轼并不是要写自己的人生坎坷,而是要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学生自读课文,互相讨论,找出能表达词人面对人生风雨的态度,并加以分析是何种态度可能学生能找出“莫听、何妨、吟啸且徐行”,老师补充归纳总结这首词词人所要表达的人生态度。

环节四:教师指导学生如何带感情的朗诵该词,朗诵要符合当时词人的情感,学生各自朗诵,然后请几位学生朗诵,以便教师指出存在的不足,也能让其他学生把他们与自己比较,发现自己的不足和优点然后全班一齐朗诵。

环节五:学生阐述对此种人生态度的见解参考“研讨与练习”第二题。

环节六:课堂小结由学习该词提及我们该以何种态度面对生活中的挫折。

布置作业1、背诵全词多积累古典诗词有利于提高文学素养。

2、相关练习完成。

信息技术应用:

在导入部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幻灯片展示苏轼的成就,让学生猜是哪位词人,课件中插入一些图片和古典音乐,提高学生的兴趣。师生配合下完成对苏轼的了解。朗读感知部分,播放古筝音乐,老师泛读,学生齐读。同时幻灯片展示问题:小序有何作用,都交代了什么?赏析环节,充分利用课件较大的信息涵盖量,补充相关信息,旁征博引,让学生顺理成章的得出该词的艺术手法。课堂延伸,补充苏轼其他词作,帮助学生了解苏轼达观超脱的精神品格。网络教学允许一部分同学先行一步,使得学生因材施学成为可能,教学效率必将得到大幅度提高。这正是班级授课制前提下,网络教学的最强生命力之所在。这种交互式的教学加强了师生间和学生间的交流,对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定风波课件【篇6】

【教材依据】

课题见《唐诗宋词选读》(“‘新天下耳目’东坡词”第71页)

【设计思路】

1、鉴赏唐诗宋词是一个用心灵去探寻美的历程,需要用心灵去贴近它,去感觉它艺术境界的美妙。苏轼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直臣,也是旷世罕见的艺术天才。他给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学遗产,也成为后人心目中理想人格的典范。他赢得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的普遍喜爱,他的魅力似乎是无穷的。他的这首词是通过对出行遇雨这一件小事的描写,表现了词人旷达超逸的胸襟,并表达了词人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2、学情分析:大部分学生比较喜欢苏轼,如果诱导得当学生应该是参与积极的。以前也学过许多苏轼的诗、词、文,对他有一定的了解,基本能把所至他豪放的词风。想念通过平时的诗词鉴赏训练,学生能抓住关键句进行理解的。

3、设计理念与整体思路:根据忧思探究教学论,改变传统教学过于注重传授知识的倾向,通过老师的诱导,计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以实现其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这首次的意境应通过学生反复读来体会,老师设置一系列的诱导性的问题,实现对词人的理解及词的鉴赏。

【教学目标】

1、理解苏轼豁达的心胸及其思想的根源。

2、学习苏轼开阔旷达的胸襟,明了面对人生中的坎坷起伏,我们应有的心态。

3、把握诗歌鉴赏的角度,试出鉴赏题。

【教学重点】

1、从词中理解苏轼豁达的心胸:

2、了解苏轼,明了面对人生中的坎坷起伏,我们应有的心态。

【教学难点】

苏轼豁达的思想根源。

【教学过程】

一、导入《定风波》这首词

1、导语:站在讲台前,我突然就想到一句话:人生就是一堂课的工夫;加一个字,人生就是上一堂课的工夫。类推一下:人生就是一场雨的工夫,人生就是躲(淋)一场雨的工夫。一场雨,躲一场雨。有什么寓意呢?板书:雨

明确:前者寓意:偶然;短暂;不幸;客观存在;……后者多了层如何面对的意思,有了动词“躲”字,主观意愿,行动过程,生命痕迹,……

2、苏轼是怎么看的?一起来学习《定风波》。板书:定风波

二、整体感知

1、示范读,配背景音乐,结合导入进提出的问题。问:东坡会怎么回答?(明确:他没躲雨;他说风雨皆无;他淡化弱化了甚至无视了所有的风雨。)

2、问:听这首词,苏轼给你们的最大印象是什么?(齐读一遍,然后从词中找一下答案。)(明确:沉着;豪迈;随意而安;通达。)

三、背景穿插

(结全以前所学及查资料获知)

明确:苏轼的生平经历证明了,他一生都在仕途上。22岁中进士,先是当判官,然后出任,先后知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疲贬黄州,职位团练副使,出来之后,又先后知登州,一度高升翰林学士,后又出知杭州、颖州、扬州、定州,最后被逐惠州、儋州,节度使副使别驾。

四、朗读指导

生再读这首词,指生一一品读并评价。

(点拨:──有点苏子行吟的味道。“何妨──平生”,应该读得从容点,潇洒点,豁达点。豁达怎么读:不温不火,不包不躁,这是节拍。调子呢?不扬不抑。

“竹杖芒鞋轻胜马”有点喜悦和豪迈在里面,可以调子略高点。能不能读成“大江东去”那种?语言风格不一样,这首词更随意、更朴拙点,豪放在骨子里,在不经意间。

“料峭……微冷,相迎”应读出对人生阴晴不定、捉摸不定的复杂情绪。……

五、重点探究、拓展

1、结全自己的理解,再自由读一遍。

问:看看这首短短的词,作者的情感有没有变化?如果抓重点,你会抓哪两句来看?大家互相讨论一下。

明确:上片重点:“谁怕?──蓑烟雨任平生”。“任”这个字最关键。有风雨,但任风雨漫天,任乱云飞渡,我自岿然不动。潇洒镇静中,有几倔强、几分抗争的心。有点笑傲江湖的味道。板书:任(“徐行”)下片关键:“归去,也无风雨晴”。一切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似的。本无风雨,何来晴明。板书:无(“回首”)

师小结:联想到五祖的两个北子的话:“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还有一位说:“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佑处惹尘埃。”无一物、无风雨,颇相似,有点穿蒙之感,禅意很浓了。

2、问:如果把全词浓缩到一个字上,会想到哪个字?为什么?(生讨论)

作者不怕任何风雨,孔洞在乎风雨阴晴多变,一心渴望退隐,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情。”颇有点超凡拔俗的味道。这也是归。

回首。实指刚刚遇雨之处,虚指自己平生经历过的宦海风波的感悟和反思,反思的结果是归去。)

3、这让你们想到谁?(生各抒已见)

明确:──庄子《逍遥游》御风而行,泠然善者。一死生,齐彭殇。

──陶潜《归去来兮》“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4、问:他和庄子、陶潜能划等号吗?(生探究)

明确:不能,苏轼人生态度是入世而非出世。他宦海沉浮一辈子,他从业没抛弃过世俗生活和仕途生活,他是大儒,但又通佛通道,儒释道在他身上矛盾又统一。

5、苏360首词中,归字出现10多次。他要往哪归?

点拨:看他另外几首词。(师投影)

定风波

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吾乡何在?在心安处)

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跳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人生像什么?飞鸿踏雪。一切皆为偶然、虚幻,无夜工经功名利禄,还是痛苦灾难,所以还有什么可以悲喜的呢。故欢乐不过必过于欣喜,痛苦可以在内心化解,世事沧桑实属过眼烟云,求得本心清静便是解脱。和悲喜不形于色还不同,不形于色,心里有,他是化了悲与喜。这就直接导向了对社会共认的价值系统的否定,和对苦难现实漠然之的态度。)

自题金山画像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就其政治事业而言,这言发然是自嘲。但对文学家的苏轼来说,例子的盖世功业确实是在屡遭贬逐的逆境中建立的,一个身处逆境仍能作出事来的豁达者。)

东栏梨花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这是他和李白的不同。李白一辈子也不明白这个社会是怎么回事,他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所以通透。)

6、问:词人想归哪儿?

明确:归于心。不同于曹操的天下归心,而是自归于心

师小结:提到东坡为何不躲雨,因为他知道“前方亦雨”,人生就是一场雨,无边无际,无可躲藏。最好的避风港就是自己的心灵了。心灵驿站,心灵家园,心灵归所,这是一种宁静和通达。他从来就没有像陶渊明那样“归隐”,是因为没有必要。他不需要躲避官场,逃离尘嚣,而是廊庙江湖,对于苏轼来说均均是“外部世界”,本无区别。他最后的归宿只能是自己的“内心世界”。所谓的“也无风雨也无晴”和“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就是词人希望获得精神解脱一种象征。所以苏轼的潇洒里面有人生的穿漠和心灵的超脱!

六、温故知新

问:以前读苏轼的东西是不是都是这个感觉?不是。举点例子。(生思考讨论)

师投影:

浣溪沙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春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人生可以再少,青春可以永驻,大可不必为日月变迁,人生衰老而叹息。表现了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江城子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平冈。欲报倾城随太宁,亲射虎,看鼻郞。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身天狼。”

(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念奴妖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以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郞赤壁。乱石穿穿,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壮志难酬)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美好祝愿,人间情怀)

师小结:“任”也好,“无”也好,有风雨才有归意。

七、个性阅读

1、问:是不是在座的都喜欢苏轼?不是。那请联系本词来说说。

归纳持否定态度的学生的观点:风雨本客观存在,他却视而不见,羽“出无风雨也无晴”,这是一种自我欺骗、自我慰藉。如果命运强加给他的这种风雨是不合理、不公正的,他就应该愤怒,应该抗争,这才是真性情。高兴了你就喊,痛苦了你就哭。这才是人的本性,正常人,俗人。

2、师推荐网上一篇文章,类比一下。

像苏轼这样的好官却最终落了个“贬谪琼崖”的下场,是不正常的,而苏轼最终能够对这一结果接受并心平气和那就更不正常了。在这种不正常的背景下,完美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理念其实只是“随遇而安”的另一种富于欺骗性的表达。在这种不正常的情况下,“旷达”实则是一种无奈,“突围”其实是一种逃跑。在人格的坚硬性上,苏轼不足以和中国历史上那些坚持真理而不怕杀头的人比肩而立!把这种“纯正的窝囊”演变成了一种“虚假的完美”,因而,他就是“罪莫大焉”。

问:你们认为人生之雨来临时,到底是假装没看见,就当不存在,还是主动去躲避或抗争呢?(同学们各抒已见)

师总结:听大家这么说,我突然感觉到人生的复杂和多元了。在人生的穿林打叶声中,你到底选择一种什么样的姿态,是你自己的事,只要对得起人生这一场雨的工分,对得起容纳我们的这个世界就行了。

八、学习评价

1、鉴赏中很重要一条就是评价,用一句话说说他人或他的词。

“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实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假道学的憎恨者,一位瑜珈术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心肠慈悲的法官,一个政治上的坚持己者,一个月夜的漫步者,一个诗人,一个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林语堂《苏东坡传》)

“中国古代最高贵,最亲切,最有魅力的文人”(余秋雨《文明的碎片苏东坡突围》)

“他的全部作品展现了一个可供人们感知、思索和效仿的活生生的真实人生,影响了无数后继者的人生模式的先择和文化性格的自我设计,从而使他与后世的读者,建立了一种异乎寻常的亲切动人的关系。”(王水照复旦教授,唐宋文学权威)

“东坡先生非醉心于音律者,偶而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王灼云(《碧鸡漫志》)(课本单元标题语)

2、带着我们对风雨的理解、对东坡的理解我们再读一遍。

九、出题训练

点拨:围绕“雨”说了这么多,原文的“雨”既是自然风雨,又是政治风雨、人生风雨,这么说诗中的“风雨”用了什么手法?(隐喻义,双关。这很可能成为考点。)

1、最后来做一件入世之事:给这首词拟几道赏析题。(投影学生出的题目)

“一蓑……”刻画了苏轼什么样的形象?

(重点强调:抓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常常是重点)

“归去……”苏轼要往哪归?结合苏轼生平谈谈苏轼的人生态度。

(点评:聪明,把上课内容变成题了)

“轻”怎么理解?竹杖芒鞋行于泥地真比马轻?“迎”在词中的作用是什么?(重点强调:抓字词来解读,很符合出题常规)

本单元标题语说东坡词“新天下耳目”,怎么理解,请举例说明。

(点评:题目大,可作专题写成随笔了。我干脆也加一个大题:课后练习三。)

2、布置作业,就选其中两小题:

全文悟语:心有东坡词,人生无难题。人生再多的雨,经过东坡的过滤,都变成一片晴空了。苏轼为我们撑起了一把伞,撑起了一片晴朗的天空,愿我们活得像他一样明亮,一样豁达。如果做不到,再多读读他的文字吧。

【教学反思】

学会理性思辨、笑对人生挑战。

定风波课件【篇7】

教学目标:

1、抓住诗词的意象,领会意象所营造的意境特征。

2、体会诗歌感情要注意抓住那些对表达主题,深化意境,突出形象起关键的词语或句子。

3、领悟苏轼面对人生风雨的态度

4、背诵全诗,积累名句

预习学案

一、知人论世(看课本注释1及《导学练》)

1、大家知道他这首词写在什么时候吗?

被贬黄州的第三个春天。好多人都记得余秋雨的这句话:苏东坡成就了黄州,黄州成就了苏东坡。

——苏轼是在朝廷新旧党之争中倒的霉。有意思的是新法当政,他发现新法弊端,故反对;旧法当政时,他又觉新法仍有可取之处,所以他不见容于两端。在新法倒霉后苏轼目睹新法一些弊端,故很不同意王安石的新法。神宗即位支持变法,旧雨凋零。苏轼自求外放。就是前面说的出知杭扬等。这样持续了大概有十年,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被调到湖州做地方官,他照例给朝廷写封感谢信《湖州谢上表》,表中苏轼流露了对当政朝臣的轻蔑。与保守党对立的新党,便把握这个大好机会,把这些话曲解,还以苏轼所写的百余首诗词作为罪证。他们指苏轼借古讽今,谤讪朝廷,影射皇帝,指苏轼并非直接攻击他们,而是间接指斥重用他们的宋神宗。他们以此作为把柄,弹劾苏轼欺君妄上。结果苏轼被冠以“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而被捕,解往汴京下狱。后神宗拒绝了处死他的上奏,改判为贬谪到黄州,世称“乌台诗案”。

乌台即御史台。汉代时御史台外柏树很多,山上有很多乌鸦,所以人称御史台为乌台。由于这案的发起者都是御史台的言官,因此称为“乌台诗案”。

2、——豁达。也无风雨也无晴。阴晴可以等同,盛衰荣辱,又何足挂齿?利害得失可以一并泯灭(有几分禅意了)……

课堂学案

二、导入新课

苏轼,我们并不陌生,其词豪放飘逸,他是宋朝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我们学过他的《赤壁怀古》,领略他那“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的旷达,今天,我们再一次来感受他词中阔达渺远的意境和豁达的胸襟。

三、检查预习

诗句默写

回首向来萧洒处,

竹杖芒鞋轻胜马,

寄蜉蝣与天地,。

哀吾生之须臾,。

故国神游,。早生华发。,。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答案: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渺沧海之一粟羡长江之无穷多情应笑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休将白发唱黄鸡

让学生朗读写作背景

听朗读,结合课后注释理解本词

四、整体感知,把握主旨

1、看看这首短短的词,作者的情感有没有变化?如果抓重点,你会抓哪两句来看?

——上片重点:“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句话从字面上解释,是说:“怕什么呢?自己的一生就是披着蓑衣在风雨之中过来的,对此我早就习以为常、处之泰然了。”“任平生”三字是指平生饱经风雨、早已听其自然的意思。(古往今来,诗词中的一些带关键性的警句,往往是一语双关或富于多方面的涵义,具有十分深广的思想容量,经得住人们反复的咀嚼和回味,能引起人们的深思。)所以“风雨”不仅指自然界的风雨,更重要的是指政治上的风雨。只要想想苏公一生坎坷的遭遇,我们就能掂出这句话的分量。确实如此,苏轼所经受的政治上的风风雨雨实在太多,他一生长期被贬在外,尝尽了人世的艰辛。生活磨练了他的意志,他对来自各方面的打击和挫折早已习以为常了,这句话描绘出了他的气度、胸襟以及对人生的态度。有力的.强化了作者面对的风风雨雨而不畏坎坷、任其自然、坦然处之的超然情怀。

——下片关键:“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我们来解释一下,“回去,晴天也好,雨天也好,对我来说都是无所谓的。同“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是前后呼应的,通过这种写法进一步强调了自己的心胸、志向以及对人生的态度。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生活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

苏轼在风雨之中独自漫步的表现和与众不同的个性使我们很自然的想到谁?

——庄子《逍遥游》: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陶潜《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他和庄子、陶潜能划等号吗?

——不能,庄子、陶潜隐居出世,苏轼人生态度是入世而非出世。他宦海沉浮一辈子,他从来没抛弃过世俗生活和仕途生活,他以一种全新的人生态度来对待接踵而至的不幸,把儒家面对穷困坚守节操的坚毅精神、老庄轻视物质环境的超越态度以及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的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做到了蔑视邪恶、消解痛苦。这种执着于人生而又超然于物外的生命范式蕴含着坚定、沉着、乐观、旷达的精神。

2、如果我们想把全词即作者的思想浓缩到一个字上,你会想到哪个字?为什归。

——前二者合在一起便是全词思想情感的核心所在,那就是:作者不怕任何风雨,也不在乎风雨阴晴多变,一心渴望退隐,归去。

——回首。实指刚刚遇雨之处,虚指自己平生经历过的宦海风波的感悟和反思,反思的结果是归去。

3、他想归哪儿?归于心。(不同于曹操的天下归心,“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曹操的《短歌行》咏叹着求贤若渴之心,告诉我们只有礼待贤才,才能使天下人才心向往之。而是自归于心)

因为他知道“前方亦雨”,人生就是一场雨,无边无际,无可躲藏。最好的避风港就是自己的心灵了。心灵驿站,心灵家园,心灵归所,这是一种宁静和通达。他从来就没有像陶渊明那样“归隐”,是因为没有必要。他不需要躲避官场,逃离尘嚣,不需要逃离人生。可是,已经活在世上,谁又能脱身人生这个大罗网呢?所以无论是人间天上,还是廊庙江湖,对于苏轼来说均是“外部世界”,无处可逃,本无区别。他最后的归宿只能是自己的“内心世界”。所谓的“也无风雨也无晴”和“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就是词人希望获得精神解脱的一种象征。所以苏轼的潇洒里面有人生的空漠和心灵的超脱!所以,词中通过对沙湖道中遇雨这件极为平常的生活小事的描述,表达了作者旷达的人生态度和随遇而安的坦荡胸怀

五、自主探究品味语言,鉴赏形象

1、讨论:“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刻画了怎样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表现了词人怎样的心情?(抓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常常是重点)

这几句话描写了一个穿着草鞋,拄着竹杖,迎着疾风骤雨,缓缓而行,时而吟唱时而又长啸的潇洒旷达的抒情主体形象。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在雨中照常舒徐步行,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谁怕”一语的反问,因了“莫听”、“何妨”的映衬,显得气度从容,由此展出披蓑烟雨的隐逸之思,就更有了遇祸不惊、笑对苍茫的神韵,表现了词人闲适、轻松、自如的心情

2、原文的“雨”到底是什么意思啊,诗中的“风雨”用了什么手法?

“风雨”二字,一语双关,运用象征的手法,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置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检测学案

六、阅读《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我们看注释了解这首词的背景,找一下表达情感的词,做下面各题

1、前人认为“恨”字是全词关键。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步骤:①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②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本词借孤鸿来表达无人理解的忧愤,同时上片描写缺月、疏桐、漏断、人静、幽人、孤鸿等特定景物,渲染自己幽独凄清的心境,正是由“恨”而生,由于含恨,所以必然产生“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徘徊心境。

这两首词的写作背景是一样的,但塑造的主人公形象却截然相反,本词塑造孤鸿惊恐不安、心怀幽恨,拣尽寒枝都不肯栖息,只得归宿于荒冷的沙洲,正是苏轼被贬居黄州时的心情与处境的写照,借咏雁来抒发个人幽愤寂苦之情。

七、总结

1、回顾一下苏轼在黄州的心路历程

——在贬谪到黄州的初期,苏轼是低沉、苦闷的,但他很快从中逃离出来。毕竟他是一个洒脱旷达的人。面对人生的困境,他没有颓废,没有逃避,而是以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去挑战。所以,他战胜了生活,战胜了自我。所以,我们才看到,黄州时期的苏轼是一个无畏风雨、笑看坎坷的潇洒之人,是一个超然物外、随遇而安的旷达之人。对待人生要有旷达的襟怀,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也要乐观自信,不能沮丧沉沦。

2、学了苏轼的词之后,你的人生观、价值观有什么改变?最大的感悟是什么?

——对待人生要有旷达的襟怀,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也要乐观自信,不能沮丧沉沦。

人生有顺逆,有成败,有荣辱,有福祸。但无论处于何种境地,我们都要以坦然而超脱的心态去对待,胜不骄,败不馁,福不喜,祸不悲,这样才能完成自己的人格修养。风雨改变不了苏东坡,也改变不了我们。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定风波课件系列》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幼师资料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定风波课件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定风波课件教案精选 前辈告诉我们,做事之前提前下功夫是成功的一部分。作为幼儿园的老师,我们都希望小朋友们能在课堂上学到知识,为了更好的学习,一般教师都会在授课前准备教案,教案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听课体验,从而提高听课效率。那么,你知道的幼儿园教案要怎么写呢?或许"定风波课件教案精选"是你正在寻找的内容,强烈建议你能收藏本页...
    2023-05-21 阅读全文
  • 定风波课件分享11篇 俗话说,不打无准备之仗。在平日里的学习中,幼儿园教师时常会提前准备好有用的资料。资料一般指生产、生活中阅读,学习,参考必需的东西。参考资料可以促进我们的学习工作效率的提升。所以,你有哪些值得推荐的幼师资料内容呢?小编特意收集和整理了定风波课件分享11篇,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作为中国历...
    2023-04-17 阅读全文
  • 课堂风波的作文系列 大家在人生成长过程中接触到作文的频率是很高的,写作文是一件比较享受的事情。写好文章需要较强的能力,多看别人的好的文章对提高作文水平有帮助吧?小编陆续为大家整理了课堂风波的作文系列,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本网站。上课时,同学们正在聚精会神地听讲。突然,韩慧同学“啊”地叫了一声,打乱了课堂的秩序。老师奇怪地...
    2023-01-27 阅读全文
  • 定风波说课稿合集 根据网友需求,笔者整理了定风波说课稿。贵于苦心劳动成就了您无私的奉献,拥有才子佳人则是您最高的荣誉,教学方案应兼顾教学原则和教材特点,并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而编写。将教案放在讲台上,并不时翻阅,可协助教师进行有序教学,避免上课时手忙脚乱。请记住本网页网址以便于日后查阅!...
    2023-05-20 阅读全文
  • 古诗课件系列 想要学习有关“古诗课件”的知识吗请看本文。老师在正式上课之前需要写好本学期教学教案课件,现在着手准备教案课件也不迟。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教案是教师成功的关键。只是参考的文章内容!...
    2023-09-22 阅读全文

前辈告诉我们,做事之前提前下功夫是成功的一部分。作为幼儿园的老师,我们都希望小朋友们能在课堂上学到知识,为了更好的学习,一般教师都会在授课前准备教案,教案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听课体验,从而提高听课效率。那么,你知道的幼儿园教案要怎么写呢?或许"定风波课件教案精选"是你正在寻找的内容,强烈建议你能收藏本页...

2023-05-21 阅读全文

俗话说,不打无准备之仗。在平日里的学习中,幼儿园教师时常会提前准备好有用的资料。资料一般指生产、生活中阅读,学习,参考必需的东西。参考资料可以促进我们的学习工作效率的提升。所以,你有哪些值得推荐的幼师资料内容呢?小编特意收集和整理了定风波课件分享11篇,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作为中国历...

2023-04-17 阅读全文

大家在人生成长过程中接触到作文的频率是很高的,写作文是一件比较享受的事情。写好文章需要较强的能力,多看别人的好的文章对提高作文水平有帮助吧?小编陆续为大家整理了课堂风波的作文系列,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本网站。上课时,同学们正在聚精会神地听讲。突然,韩慧同学“啊”地叫了一声,打乱了课堂的秩序。老师奇怪地...

2023-01-27 阅读全文

根据网友需求,笔者整理了定风波说课稿。贵于苦心劳动成就了您无私的奉献,拥有才子佳人则是您最高的荣誉,教学方案应兼顾教学原则和教材特点,并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而编写。将教案放在讲台上,并不时翻阅,可协助教师进行有序教学,避免上课时手忙脚乱。请记住本网页网址以便于日后查阅!...

2023-05-20 阅读全文

想要学习有关“古诗课件”的知识吗请看本文。老师在正式上课之前需要写好本学期教学教案课件,现在着手准备教案课件也不迟。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教案是教师成功的关键。只是参考的文章内容!...

2023-09-22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