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中国近代史》的读后感(精选3篇)

发布时间:2023-11-22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任何一本书的影响莫过于使读者开始进行内心的反省,读完作品,人们的情感将会一直变化。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后写下来的感想。幼儿教师教育网的编辑为大家呈上收集和整理的《中国近代史》的读后感,希望本文能为您的工作和生活提供助力!

《中国近代史》的读后感【篇1】

6集虽短,但却全面反映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让我感受颇深,不由发出"我是中国人,我自豪。"的感叹。

全片共六集,分别是《圆梦工程》《创新活力》《协调发展》《绿色家园》《共享小康》《开放中国》,每一集都能看到中国的不同方面的发展,但它却又是相同的,它在不断前进,正在努力创造辉煌。

港珠澳大桥、胡麻岭隧道、郑万铁路、复兴号、上海洋山港自动化码头、中国移动互联网等一个个超级工程展现的不仅仅是一张张中国基础建设的大网,也是中国人民幸福、美好的资本,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长路中具有历史意义的脚步。

从移动支付到共享单车,从"中国制造2025"到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从空天领域、海工领域,到芯片等尖端领域,再到参与大科学计划,我看到了中国的创新动力,由衷地敬佩那些创新人才,正是他们让百姓的生活更为便捷,让企业的发展更具活力,让中国的实力更加强大。

"一个民族,不能总是用别人的昨天,来装扮自己的明天。""尖端技术,如同粮食,端自己的饭碗才会香甜。"这两句话让我印象深刻,的确如此,主席也谈到:"中国的未来属于青年,中华民族的未来也属于青年。青年一代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综合素质,是一个国家发展活力的重要体现,也是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当代青年要树立理想信念,勇于担当这个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励志勤学、刻苦磨炼,在激情奋斗中绽放青春光芒、健康成长进步。"我是中国人,是中国的大学生,理应为养育我的祖国,我的人民努力学习,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看东西南北,有的是天梯上孩子们的笑容,有的是扶贫干部的汗与泪,有的是姑苏小镇城乡统筹的奇迹,有的是"闽宁模式"东西部牵手的成功跨越,有的是一个个特色小镇、中心城市、城市群的兴起。

从长江经济带,到京津冀一体化,再到萦绕着千年大计、国家大事的雄安新区。中国,在为它的所有儿女齐发展谋划,始终坚信"全国一盘棋",一切为了人民,人人平等。

《中国近代史》的读后感【篇2】

在经历了上个世纪以来的被列强压迫的屈辱之后,我们这个民族损失的不仅仅是金钱而更多的更严重的是我们丧失了对自己国家和民族的自信。即使改革开放以后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也依旧没有自信,那种不自信是从骨子里面散发的,但这一部《辉煌中国》我相信肯定可以让很多人恢复对我们国家和民族的自信。这是我看完之后最大的想法!

在这部纪录片里,我们可以看到国家尤其是近五年来的取得的一些成就,可以看到现在的祖国并不是像很多普通民众所认为的那样比不上西方的那些资本主义国家。在第一集圆梦工程里面,我们就可以看到我们的中国桥,中国路,中国港,中国网是站在世界前列的,很多的一些工程在其他国家看来是非常不可思议的,比如说港珠澳大桥,兰渝铁路,全自动化的中国上海洋山港,令外国人羡慕的我们自主研发的高铁。不仅如此,我们日常生活中如此熟悉的购物扫一扫,共享单车,但从来没有想到我们移动支付是世界上覆盖最广的国家,叶就是说在其他国家你是不可能过上像中国那样的便捷的生活的,共享单车也同样如此,试想如果我们国家没有强大的技术支持,这些是我们可以达到的吗?这些都不是世界上每一个国家可以做到的,只有数一数二的强国才可以做到的东西。我们不仅仅是中国制造更是中国创造。

今天的中国可以站在世界的前沿,靠的不仅仅是GDP世界第二的强大的经济实力,而更多的是我们强大的军事实力和科技实力,靠的是我们民族的自强不息,而更加在于我们的创新的能力。只有创新才能占领科技的制高点,才能让国家强起来。人才是创新的动力,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我们有能力培养出国家所需要的人才。不仅在这些方面如此,我们也在解决全世界都面临的问题贫困,一系列脱贫攻坚的战略的实施,能精准到按户按人制定脱贫策略,我们的脱贫人口是世界上最多的,我们有在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我们可以看到我们国家为此所做得的每一份的努力也可以看得到它诚心诚意的用心为人民谋利益。

《中国近代史》的读后感【篇3】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翻开这本书,思绪仿佛也随着翻动的书页飞回到了,那昏暗的日子。入眼的,满是伤痕。我听见,一声声,痛苦的呻吟,一声声,绝望的哀嚎。

我不是一个很喜欢读历史类书籍的人,在我看来,历史往往太过真实,历史不是一个作家可以创作的作品,历史就是真实存在的,发生过的的事。相较于历史而言,我更喜欢其他类型的作品,在我看来,很多作家创作的作品都包含了作家自身的情感。我不喜欢悲剧,我看完一个悲伤的故事的时候我就会告诉自己,这不是一个完全真实的故事。但是历史故事是真实存在的,我没办法告诉我自己,曾经没有那么多因为战争流血流泪,因为战争流离失所的人们,也没有办法告诉我自己有些屈辱,有些残忍,有些可怕是真实存在的。

其实在翻开这本书之前,对于那一段惨痛的历史,我的认识是,中国封建制度落后,人民思想观念的腐朽,经济萧条,清王朝腐败,清政府昏庸无能,自高自大,皇帝的懦弱无能,慈禧奢侈无度,崇洋媚外,士大夫胆小怕事,目光短浅,李鸿章代表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琦善崇洋媚外,买主求荣。林则徐拼死抵抗,有勇有谋,却被奸佞陷害,不被重用,曾国藩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开拓打下了基础,康有为梁启超,主持百日维新,向西方努力寻找真理,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的统治,提出三民主义

当我翻开这本书,一段段历史就这样在我眼前啊展开,我告诉自己,这不是创作的故事,这是真实发生的,我怀着沉重的心情,开始看这本书,开始走进那一段沉痛的历史。wWw.yJS21.COm

一点点读下去,我开始对那一段历史,那一段历史里的人有了不一样的,更深的理解。我开始意识到或许我不应该把那一段惨痛的历史账都算在清政府和士大夫的头上,至少这不能全怪他们。我们没有办法去苛责那些从来没有了解过西方的人,让他们明白中西方的差距,让他们意识到中国急需改革,但是还是觉得他们的意识过于麻痹。他们一直在闭关锁国中坐着自己的春秋大梦,就像蒋先生在书中写到的那样:到了十九世纪,我们只能在国际生活中找出路,但是嘉庆,道光,咸丰年间的中国人,不分汉满,仍然试图闭关自守,要维持历代在东方世界的光荣地位,根本否认那个日益强盛的西方世界。我们希望当时的他们能有更高的觉悟,有更长远的眼光,对西方世界有更深的认识,然而他们没有。

说起近代的民族英雄,我总能第一个想到林则徐,那个主持虎门硝烟,备受赞誉被称为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第一人的林则徐。读蒋先生的书,也让我对这位民族英雄有了以往没有的认识。

很多时候,人们认为鸦片战争的失败是因为道光皇帝的昏庸,把林则徐给撤职了,用了一帮投降派。但是,其实不然,这是历史对林则徐的成全,成全了林则徐的身后名。假使,当时林则徐没有被道光皇帝撤职,那我们的鸦片战争还是没办法打赢的。这场战争的背后有巨大的军事,政治,经济的悬殊。诚如蒋先生所言,真正的林则徐有两个,一个是士大夫心中的林则徐,一个是真正的林则徐。前一个林则徐是主剿的,是百战百胜的。真的林则徐是慢慢觉悟了的,他知道中国兵器不如西洋,他知道中国应该以以夷制夷,但是他不敢公开的提倡这些主张,他怕士林清议,他重视自己的名誉更甚于国事。

每个人都有很多种不同的人格,每个都是我们自己,或许,民族英雄林则徐也有一种人格,一个不愿意承认时代落后的旧时代精英,不肯公开提倡改革,让主持清议的士大夫睡在梦中,让国家日趋衰弱,让自己的名誉得以保全。但是,在这个光怪陆离的人间,没有谁是完全的没有缺点的,人之所以为人,大概就是因为每一个人的不完美性,正是这些独特的不完美性才使得世界有更多的美丽的可能。

很多时候,再去读历史,就像是站在上帝视角去俯瞰世事。或许就是这样,我们会去感慨,会去气愤,会去惋惜。

在我的印象里,我所知道的琦善大概是一个备受苛责的人,看过很多对他的形容,说他是旧官僚,说他胆小怕事所以主和,更有甚者说他是卖国贼。大多时候,琦善都被拿来与林则徐作对比,用来突出林则徐的爱国,忠义,有远见。

但是读了这本书之后我对琦善却有了新的认识,虽然现在琦善在我心里不是英雄,但是至少,我发现他也并不是像我之前以为的那样,是个胆小怕事主和的旧官僚。就像蒋廷黻先生评价那样:琦善与鸦片战争的关系,在军事方面,无可称赞,亦无可责备。在外交方面,他实在是远超时人,因为他审察中外强弱的形势和权衡利害的轻重,远在时人之上。的确,我们就不应该把一场打不赢的战争怪在某一个人的头上,我们没法说刀枪棍打不过洋枪洋炮是因为一个大臣的过错。在蒋先生的书中,我认识了一个诚实的琦善,他知道没落的清王朝没法与兴起的近代化英国相抗衡,他认识到化外蛮夷的实力而不惜一切去抚,他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在保全中国。可惜这种诚实在别人看来是失了国体,这种诚实无异于是一种怯懦。但是,在我现在看来,琦善担的起中国近代外交第一人的称号。

或许有的时候事实也并不是我们所想的样子,但是事实就是事实。历史永远是最伟大的,最公正的裁判,所有的一切最终都会有一个公平的判断。

精选阅读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根据您的需求,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搜集了一些内容:中国近代史读后感。多读书可以提高我们的写作能力,让我们才思敏捷,读作者写的作品,仿佛在与伟人对话。 读后感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帮助我们理解作品中的情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篇1)

暑期里,妈妈向我推荐了《中国近代史》这本书,并让我认真阅读。妈妈说:“只有真正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才能理解并热爱这个民族。”看着妈妈认真的表情,我用力地点点头。

《中国近代史》由近代的史学大师蒋廷黻编写。这本书对我来说虽然有些晦涩难懂,但它就像一帧帧黑白影像,在我眼前徐徐展示了中华民族在十九世纪所经历的一段特殊的历史。在这段历史进程中,有些片段让我觉得屈辱,有些让我觉得失望,还有些让我觉得应该有所反思。

十九世纪以前,中国没有邦交。长久以来的闭关锁国,让国人一直沉浸在夜郎自大、唯我独尊的世界里。当西方国家进行轰轰烈烈的工业革命时,国人却在鸦片的烟雾里沉醉。当西方的大船满载着武器大炮轰开国门时,清政府却指望通过签署一个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来换得暂时的和平。赔款、割地、开放口岸……清政府自以为是的外交成功,就像一道道狰狞的刀疤,深深地烙印在中华民族的脊背上,满目疮痍。

鸦片战争的失败,终于让国人懂得“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重要性。恭亲王奕欣、曾国藩、李鸿章等开始推行内外合作以求自强的洋务运动。他们新建学堂,创建水师,挑选学生赴美留学,发展工业和轻工业。虽然推动中国向现代化走了几步,然而西太后的专政加上原就腐败的大清王朝体制,前进之路仍困难重重。接着戊戌六君子推行变法运动,提倡从上至下的政治改革--废八股文和调整行政机构。而后,太后直接囚禁光绪帝,杀死谭嗣同、杨锐等人,迫使康有为和梁启超逃亡国外。短短的一百天,戊戌变法失败了。

清王朝灭亡后,中国又经历了袁世凯复辟,国民党政府上台执政,但是国民党的军阀割据却长达xx年之久,然后是北伐和抗日战争。整本书的讲述到此戛然而止。可是,最终为什么国民党没有建立新中国,而由共产党建立呢?我不禁陷入深深的思考中。在和妈妈的讨论中,我终于明白:原来国民党是在特权阶级的支持下才得以建立;而共产党是革命军,他的基础是广大的人民群众。得民心者得天下。而共产党正好做到了这一点。在毛主席的带领下,共产党最终推翻了国民党的统治,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读完整本书,我深深地体会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今年恰逢祖国成立70周年,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我们在祖国母亲温暖的怀抱里茁壮成长。借用梁启超先生的一句话:“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吸张。”我们肩负着中华民族振兴的希望,祖国未来的历史需要我们来谱写,我们必将用尽全力,不负众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梦。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篇2)

学习了《中国近代史》后,我觉得自己的眼界开阔了。中国近代史使我受益匪浅。中国近代史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跌宕起伏的一段历史,我们中国人民永远不能忘记的一段历史,并且这是一段屈辱史,中国几千年来的耻辱便凝聚在这一百多年中。

中国虽然经历了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推翻了长期封建统治的清王朝,但是中国仍然面临着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面临着国内封建主义势力的继续存在。总结近代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经验,历史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学习中国近代史,使我深深体会到今天的辛福生活来之不易,更激发出我强烈的爱国热情。

中国近代史从1840年开始到1949年结束。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xx“五四”运动前夕是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从19xx到“五四”运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整个中国近代史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当我们站在世纪之交的门槛上,回顾近百年来中国人的奋斗历史的时候,我们可以清楚的发现,中国历史上几乎没有任何一个时期可以与这一时间相比较。

中国是近代史,是中国人民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尤其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伟大艰苦的斗争,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

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个改革,把一个极度贫弱的中国逐步变成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列强发动的侵略战争以及中国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从反面教育了中国人民,极大的促进了中国人民的思考、探索和奋起。而中国人民的团结和行动的力量,是我们打不垮的砝码。人民的觉醒,是近代史中最伟大的成就。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篇3)

法国历史学家托克维尔说:“当过去不再昭示未来,心灵便在黑暗中行走。”本学期通过学习《中国近代史》,才知道自己是多么的无知和浅薄,才知道历史的发展史多么的曲折和不易。

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多姿多才的绚烂文化,周边国家的景仰朝拜,让我们中国人在谦和的外表下有着一颗深深自傲的心。我们是多么的聪明和强大啊!从羊脂白的陶瓷到精致的唐三彩,从华美的丝绸到碧绿沁心的茶叶。中国的画卷是那样的多彩和绚烂,是那样的华丽和闪耀,然而,从1840年开始,中国的画卷开始变的灰白,伴随着鸦片的缕缕白烟,变成了带着沉重的灰暗,带着伤痛的苍白。

1840年,外国资本主义用坚船利炮打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一场场强加给中华民族的灾难。近百年来世界上几乎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都对中国发动过一次甚至多次侵略战争。有公然入侵,也有不宣而战;有单独入侵,更有合伙劫掠,强迫中国签订了数以千计的不平等条约。通过这些不平等条约,资本主义列强扶植封建势力作为统治中国的工具;蚕食和鲸吞中国领土;出兵控制,窃取中国军事要地;划分势力范围;控制重要通商口岸和建立租界;施行领事裁判权和片面最惠国待遇;通过战争勒索巨额赔款;在中国进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外国资本主义列强推行的殖民主义,引起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巨烈动荡,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此,中国人民为摆脱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进行了长时期的、不屈不挠的斗争。

好在,灰暗没有压倒反抗,我总能在黑暗中寻找到希望的色彩和光明。太平天国将士的红头巾,抵御了多少多来的侵略者;爱国人士的公车上书,白纸黑字满是爱国壮志;长征路上,雪山草地记住了红军军装的颜色。国人爱国的心让黑暗中有前进的方向,战士英勇的反抗让黑暗中充满光明。

经历了屈辱,便知道了灾难的沉重。现在,我们的祖国走出了阴霾,我们的人民,正在把伤口轻轻的掩埋;我们日益的强大,但绝不狭隘,我们尽力的丢掉过去,但绝不忘记历史;我们的民族,有着很强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但绝不去奴役;我们的人民,有着博大的胸怀,但也绝不会一味的容忍。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全党同志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

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应该了解历史,以历史为鉴。但不能拘泥于历史,要与时俱进,在科学发展观的正确指引下,为祖国的繁荣发展做出贡献。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篇4)

在近代中国的特殊时期,中国的根本任务是维护民族独立和主权完整,促进经济发展,实现政治进步。在为了完成这些任务的过程中,在伴随中国艰难的近代化历程中,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既有政府运动,又有新生阶级代表,既有地方大员,又有思想精英。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先进的中国人初步认识到西方的现代化,以林则徐、魏源等人以经世务实的态度,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承认落后和不足,注目世界,探索新知,寻求强国御辱之道,产生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

清政府作为中国的合法政府,在历经浩劫后,也进行了一些探索和改革。在19世纪五六十年代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中,一批务实且有政治经验的权力重臣,开始了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在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前提下,倡导富国强兵运动,创办军事、民用工业,筹划海军,设立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尽管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但是洋务运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加剧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甲午战争后又兴起了"戊戌变法"运动,可最终还是失败了。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改良主义道路不能救中国。此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了历史的舞台,经过一系列的武装起义和革命斗争,终于在19XX年取得了辛亥革命的胜利,使中国走向民主共和道路,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但是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1919年中华民族又爆发了爱国的五四运动,以后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革命的面目焕然一新,中国人民找到了探索的正确方向,终于在1949年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领土、主权完整,并不断开创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

历史已经证明也永远昭示,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中国人民是勇于探索和进取的人民,中国必将屹立在世界强国之林。

勿忘过去,面向未来!我们要继承并发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使中国永屹立在世界强国之林!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篇5)

这本书之前看过两遍,分别是一年前和一个月前。在那两次中我看得很快,读来整体觉得此书通俗易懂,清新感人,而重点则是在对史实的了解上,对作者也不是十分熟悉的。读了之后觉得无论是字面的还是头脑中,自己并没努力留下什么痕迹,所以就有了这第三次的阅读。

本书一个总论和五章内容,薄薄一小册,却贯穿了中国19世纪四十年代鸦片战争到20世纪抗日战争前的近百年的历史。总体思路是外患、内忧以及四个救国方案。之前从导师那得知这是一本好书,后来发现在近代史研究中它的确算是一本传世性的经典著作,尽管蒋是以“初步报告”写出的书。下面将笔者总结该著值得称道的几点记录下,暂且作为粗浅的读后感受就教于大家。

1.近代历史写作的主旨。

现在我们要研究我们的近代史,我们要注意帝国主义如何压迫我们。我们要仔细研究每一个时期内的抵抗方案。我们尤其要分析每一个方案成败的程度和原因。我们如果能找出我国近代史的教训,我们对于抗战建国就更能有所贡献了。

这是蒋廷黻先生在总论末尾的一段话。我很欣赏的原因是他强调对“每一个方案成败的程度和原因”的分析,这是一个做到容易做好很难的要求。从书中蒋对外国列强、中国顽固派、剿夷派、抚夷派、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维新、革命等等分析中,我能够感受到由客观和深刻带来的感动,具体可见下文的展开。

2.新异的人物评价

蒋对近代历史上“粉墨登场”的种.种人物进行了评价,对诸如顽固派、义和团、太平天国虽然不乏正面的描述:认为"他们(顽固派)也是爱国份子",但重点揭示了他们的愚昧和无知。诸如以民心抵抗洋枪洋炮;义和团兴起的原因居然还有:"说教士来中国的目的,不外挖取中国人的心眼以炼丹药;又一说教士窃取婴孩脑髓,室女红九"。还"拿着他们的引魂幡、混天大旗、雷火扇、阴阳瓶、九连环、如意钩、火牌、飞剑及其他法宝,与洋人作战"。

对林则徐、琦善、丁汝昌和刘步蟾进行了颠覆性的评价。对了林则徐和琦善,我们心目中的他们形象正如当时士大夫和咸丰:一个百战百胜、忠君爱国,一个是奸臣,收受洋人贿赂。而蒋认为林则徐:"让国家日趋衰弱,而不肯牺牲自己的名誉去与时人奋斗。……以为自己的名誉比国事重要,因为他当时觉悟到中国较之与西洋的落后而不敢公开提倡"。而琦善:"把中外强弱的悬殊看清楚了公开的宣传了,但是士大夫阶级不信他们。而且他们无自信心,对民族亦无信心,只听其自然,不固振作,不图改革。我们不责备他们,因为他们是不足责的"。

甲午中日战争中的丁汝昌和刘步蟾,我们一直将他们作为这次海战中的英勇烈士来看待。蒋用大量的篇幅对这次战争的前因后果进行了分析。"我方原定舰队排'人'字阵势,由定远、镇远两铁甲船居先,称战斗之主力。……刘下令把'人'字阵完全倒置,定远、镇远两铁甲船居后,两翼的弱小船只反居先。刘实胆怯,倒置的原故想图自全。这样一来阵线乱了,小船的人员都心慌了,而且日本得乘机先攻我们的弱点了"。当时的"定远船上丁不懂英文,泰乐尔不懂中文,两人只好比手势交谈。不久炮手即开火,而第一炮就误中自己的望台,丁受重伤,全战不再指挥,泰乐尔亦受轻伤"。看来很多的以前所谓的史实并没有想象那么简单。

3.理性叙说历史的方式

该书作为一历史研究著作在历史叙述上,充分闪烁着理性和智慧的光芒。正如蒋廷黻先生自己认为的,历史不是材料的堆砌和史实的客观描述,而是要努力探求历史变迁的内在联系。而他的具体叙说历史的方式做法也值得称道。比如在叙述鸦片战争之后,蒋提出一个分析性很强的问题:为什么道光年间的中国人不在鸦片战争以后就起始维新呢?因为如果那样的话中国的近代化就要比日本早二十年,这是蒋那时甚至我们现在的人眼中极渴望发生的状态。所以蒋认为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他就分析出一点一点的原因来,非常具有说服力。这种自问自答的方式在书中很多可以看见,对很复杂的事情娓娓道来。此外,蒋先生分析事件和人物常能旁征博引,比如将曾国藩的军队建设与军阀割据相联系。因为曾国藩起头的中国私有武力是以后军阀割据的起源。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篇6)

一提到中国近代史,不明白大家是怎样想的,反正我就感觉到了两个字:可恶。当然,这是说外国人的。每每当我看到外国人如何如何霸占中国领土,如何胡搅蛮缠,使得中国政府晕头转向,答应他们无理的要求,我就觉得十分地愤恨:外国人,你们怎样能如此不要face呢?可是,当我看了《中国近代史》这本书后,我原先的一些片面的想法得到了一些改变。对中国的历史也有了新的认知。

书中一开始便指出了中国人的三种心态:“怨妇”心态,“泼妇”心态,和“情妇”心态。这让我有些难以理解,可是随着我渐渐地深入读了下去,我发现作者说的也是不无道理。不仅仅如此,书中作者不少描述的地方都没有怎样偏向中国人,反而是指出了中国很多愚昧和不合理的地方。这便让我原先一看到近代史便发热的脑袋变得冷静了些。毕竟,不管中国人如何掩盖,事实就是这样:晚清亡国了。而我们呢?出于一种“爱国主义”,便是大肆宣扬外国人如何如何狡诈,蛮横,而对中国失误的地方,则是轻飘飘地一笔带过,这便让我的思想出现了一种误区。思考问题也变得片面起来,觉得中国人是很无辜的样貌,一切都是外国人侵略我们的错。可是,如果中国不弱小,外国人又怎样会打上中国的主意?如果中国采取了正确的措施,外国人的计划有怎会得逞呢?

这本书,给我的思想敲了警钟,它不仅仅告诉了我不少关于晚清的知识,民国的知识。更告诉了我:思考问题,不要太片面。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篇7)

刚刚开始上《中国近现代史》课时,我心里充满了疑惑:这段历史我们初中学过两遍,高中学过一遍,现在来到了大学,怎么还要学啊?而且内容都是雷同的,都是从鸦片战争讲到至今,没什么翻新嘛!

虽然嘴上没说,但心里却觉得学校如此的安排纯粹是多余。老师好象看出了我们的心思,他说:别看你们历史学过好几遍,但我现在问你们几个问题,你们当中不一定有人能回答得上来。鸦片战争是哪年爆发的?辛亥革命是哪年爆发的?这些问题算是简单的吧。谁能告诉我?不出所料,听到这个问题后,全班同学都做低头苦思冥想状,半天都给不出回答。

老师的这个问题让我意识到,虽然我们学的次数不少,但都没怎么用心。就算有些时候很用心,但等应付过考试后,就弃置不管了。现在脑子里的历史事件已所剩无几,跟当初没学过的一样。这样的学习是没有效果的,也没有意义。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说,学校安排我们再学一遍是合理的。他要我们记住:落后就要挨打!引申到我们身上就是:不求上进就会被淘汰!

这次学习,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学!多了解些中国近现代史,做个合格的炎黄子孙。

落后就要挨打。在我看来,这个道理贯穿着整个历史。回顾过去,无论是鸦片战争还是日寇侵华,无一不在印证着:昔日的中国因为懦弱而受尽欺凌。虽然我们现在已经变得强大,也也逐步得到了世界的认可,摘掉了东亚病夫的帽子,但却不能轻易忘记这些灾难深重的屈辱史,在这段时间里,大大小小的帝国主义国家争相侵略我们,中国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有几百个,中国人民在西方的侵略战争中一次又一次被打败。这段不堪回首的历史是以号称当时的首号资本主义强国的英国在1840年发动的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为起点的,战败后,清政府还被迫签订了中国近代史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从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此后又签订了中英《五口通商章程》、中英《虎门条约》、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等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批不平等条约,被迫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和外国协定关税,外国取得了在中国的领事裁判权和在通商口岸传教等特权。这些条约给中国人民带来野蛮和屈辱。

后来,英法在1856年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在抵抗失败后被迫和英法俄美四国签订了《天津条约》。此后又陆续有英法俄的《北京条约》、1885年中法的《中法新约》、1894年中日的《马关条约》、1900年八国联军的《辛丑条约》等等。

一系列的侵华战争和大批的不平等条约,把中国推向灾难屈辱的深渊,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贫穷和落后,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严重的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和领土完整,因此我们要牢记中国近代屈辱的历史,铭记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

如果没有这些侵略战争,我想,中国的现状可能要好得多。大批的不平等条约不知道让我们中国人倒退了多少年。但是值得肯定的是,中国建国以后的发展十分迅速,我们几十年里就完成了别的国家要几百年才能完成的任务。就像我们从制造出第一辆解放牌汽车到爆炸第一颗原子弹,只用了七年的时间,但美国却要花去200年。虽然我们现在和美国、英国等国还有一些差距,但要考虑到两国不同的历史背景。

其实,中国的历史,也是一部不屈不挠的抗争史。在西方列强野蛮侵略中国的同时,伟大的中华民族和不屈的华夏子孙,进行了一系列的抗争,有来自社会底层,也有来自清政府内部,有的是有组织的,有的是群众自发的。像林则徐、关天培、左宝贵、丁汝昌等批爱国将领的涌现,鼓舞了人民的斗志;广州三元里民众的自发的抗英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反抗精神;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给帝国主义主义势力造成沉重的打击,社会各阶层的团结一致,让人民看到了希望。

最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为维护国家主权,1919年爆发了五四爱国运动,波及全国,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条件。

所以,不必去盲目崇拜美国、日本,我们应该崇拜我们中国人自己。

还记得,小时侯,我学会的第一首歌是《社会主义好》,歌词的最后那一句全国人民大团结,掀起了社会主义建设高潮。相信所有的中国人也都听过《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些脍炙人口的歌曲并不是凭空编造的,它们的存在是有依据的。

提到中国,又会忍不住想到让我们全体中国人自豪的红军长征。长征的年代已离我们远去,但长征精神却代代相传,就像是保存精神火种一样。

长征途中许多脍炙人口的英雄故事常常在我们的心中荡漾,那种不屈不挠,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永雄气概,那种互帮互助、亲密团结的合作精神,那种严守纪律、全心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品质,都无时无刻不在激励着我们前进。但在无数的光环下,还有许许多多同样出色的战士,他们或许没有令人们为之称赞的英勇事迹,但长征精神在他们身上,同样是熠熠生辉。

在这里叙述一个长征故事一只印着谢字的干粮袋:

这是发生在红军过草地途中的一个感人故事。有一位普通的红军叫做谢益先,过草地时,他分到了四斤干粮。在行军过程中,战士们看到了饿慌了的母子三人,小谢就瞒着队友,把自己的干粮袋给了他们,而他自己每天就吃些野菜、凉水充饥,最终,因体力不支,就这样走了。直到那母子三人来还这一只印着谢字的干粮袋时,部队的同志才明白了事情的原委

看了这个故事,心中感到无比沉重!谢益先明明知道,在茫茫草地上,哪怕是一小袋粮食,都是救命的宝贝,意味着一个人的生命!但是,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还是毅然把自己的粮食给了那位母亲;每天,自己在饥饿中煎熬,也不愿连累队友;甚至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还在询问那母子三人的情况,在得知他们很好的回答后,嘴角才带着微笑,离开了人世他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情谊,对战友的深厚情谊,都深深地震撼了我,让我看到了那世世代代都令我们铭记在心中的长征精神。

二万五千里,在中国的土地上走了一圈,也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头走了一圈。我们红军历尽艰难,突破重围,翻雪山,过草地,渡赤水,还要飞夺泸定桥。从 1934年秋开始到1936年10月,这段历程在中国的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为胜利树立起了一座无与伦比的里程碑。

长征,对于我们新世纪的一代,或许已经太遥远了。我们未曾经历过这样的艰难困苦、这样的惊心动魄,但这段历史,还是带给我们无数的深思。种种永垂不朽的长征精神,值得我们去揣摩,去学习。当然,在新世纪,在我们学生中,这些长征精神,需要在学习中发扬,在校园中发扬,在做人处事中发扬,在一点一滴的成长道路上发扬,在为祖国的建设中发扬。我们要将这些精神融入到自己的血液中,让这些瑰宝,成为生命中的一部分,使自己成为一个合格的接班者。

历史,给我的带来震撼的不仅仅是长征,还有辛亥革命,百万雄师过长江,五四运动等等。在此就不一一叙述它们给我带来的是如何的感受了。

知史可以明得失。我们现在面对的问题大多可以从历史上找到经验或教训,这对于我们今后的为人处世是非常有意义的。 学史使人明智,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的。以史为镜,可知兴替矣。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精华九篇)


怎样才能写出一篇优质的作品呢?读过作品后,我们会在内心中产生许多的感受和思考。通过阅读后的反思,我们能够展现对书籍的全新视角和理解。如果你对“中国近代史读后感”这本书感到好奇,以下是为你准备的资料供参考。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篇1

中国近代史,是一段值得所有中国人重新去回望与深思的历史,因为彼时中国正“遭遇三千年未遇之大变局”,中国与西方、清廷与民间、满族与汉族士人、洋教与本土信仰、枪杆与笔杆、造反和维新、科举与革命……有着太多太多说不完的话题,其中的精彩与遗憾,让人唏嘘、慨叹,也让人思索。

胡适曾说过“历史是一个小姑娘,可以任人打扮”,也正因为如此,“历史是人写的”,同一个阶段的历史、同一个历史事件,不同的人都可以说出不同的味道。现今有许多人回望和反思中国近代史,纷纷在社会上发表自己的见解,而在众多解读者中,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鸣先生,以“还原一段被扭曲的历史,挖掘国人今日问题之根源”为根本,整理课堂讲义成《重说中国近代史》这本书,以一个不同的角度向读者陈列还原了一段真实而精彩的中国近代史,给予读者一个与古板印象迥然不同的全新印象,深受读者的喜欢。

从书名看来,我们不难看到一个特别的词语—“重说”。经过仔细阅读这本书后,我们不难发现这本书最为鲜明的特点恰恰在于“重说”二字,即以“以说为主,以说带史”。一方面,以史为线,以史为据,作“说”的概括、分析和立论、论证;另一方面,又以“说”为主,以“说”带史,深入地挖掘史料,以史料的翔实突出“说”,没有面面俱到。

这种写作方法,既让读者在史料的厚重中满足了猎奇的心理,又让读者随“说”陷入深思,故而回味良久、沉浸其中。

细细审读这本书,我们会发现这本书中有多个出彩之处,作者之思路令人为之拍掌叫好,深深吸引读者,其原因在于张鸣先生完全站立在一个历史研究者的立场客观公证地分析历史事实,正如书中所言中国近代史,实际上是天下两种大势的碰撞,即中国体系崩溃,然后从被动到主动融入西方世界体系的过程。其中一方面是立于自给自足,中国固有的“王者不治夷狄,来者不拒,去者不追” 的内敛体系,另一方面是立于追逐创造财富最大值,以殖民为核心的输出开放型的体系。西方列强的入侵是世界体系的扩张,中国的抵抗首先是致力于中国传统体系的自我修复,洋务运动、戊戍改革运动和晚清新政则是被动的反应,而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则是呼吁有意识地进入世界体系。

而且,有人明确指出,中国近代史上有范文澜、胡绳的基本模式,这通常有两条线索,一条是帝国主义侵略理论——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列强一直侵略和欺负中国。强调这样一条脉络,由此证明我们这个民族是苦难深重的,同时说明我们的落后是因为别人侵略、欺负我们造成的。另一条线索是革命线索——革命的三个高潮,从太平天国、义和团起义到辛亥革命,总之是一个反抗和革命的过程。

张鸣先生通过简单明了的语言为我们道出了中国近代史的核心本质,审阅其中的语句往往令我们有恍然大悟的感觉,原来复杂冗长的历史也不过聊聊几笔就能概括了。

其次,张鸣先生为写历史而写历史,对待历史事件的评价上采取开放态度,鼓励读者独立思考.正如对待太平天国运动事件上,作者不只是以为一味地赞扬或批判,而是客观地分析了该起义的来龙去脉,一方面论述了这次起义的历史必然性,但并没有给予过多的正面评价;另一方面,作者从革命的角度出发,指出太平天国运动实质上是封建王朝思想的延续,其革命性微乎其微。

同时,张鸣先生也客观地评价了许多历史人物,摒弃了阶级带来的观念,把臧作为当时历史形势下的历史人物。例如对于“三元里抗英”事件,张鸣先生经过考证后说是我们长期演绎加工而成的,事实上英国只损失了一人;对张勋复辟时,段祺瑞领讨伐之师的战事描写,张鸣先生引用莫理循的考证,子弹向空乱飞,几乎没有士兵遭殃,倒是几十里外的一只母羊被打伤;中日甲午海战中方完败、北洋海军全军覆没,“致远号”管带邓世昌虽以身殉国,但当时“致远号”各个密封舱的密封圈都老化,一颗鱼类就能让舰艇沉没,邓世昌难说日常维护没有责任.....尽管其字里行间输出的历史每每让人目瞪口呆,不得不否定脑海中的既有常识,但历史最大程度的真实、历史洪涛中种种细节,不正是我们希望学者能给予的吗?

或许,只有看到历史的最为真实的一面时,我们才会对诸多历史人物具备应有的理解和同情;也只有如此,我们才不会盲目地跟随别人的定义,简单化地把历史上的人物归为进步或落后,才不会不自觉地将宣传拔高后的某个人悲壮化,进而自我感动,或一味地评判某个人的不好之处。

更为重要的是张鸣先生以四两拨千斤的笔法,深入浅出,体例清晰,轻松地将真实的历史呈现出来。论文背后隐藏的是多年来的苦心经营的研究成果,而不是通常的面对面教训分析,使读者读得好看、轻松、清晰,自然了解到当时各种地方人、事、势的交错与消长。如果历史像小说一样好看,我们怎能不让人们在快乐阅读的同时,把握近百年历史的脉络,把握历史变迁的内在关系,解读历史问题。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当我们沉浸在历史中时,我们应该思考过去、现在和未来。品味百年,我们真的败在船坚炮利之上?这真是传统对现代性的失败?

其实我们是败于集体腐败,在上者尸位素餐,在下者绝无家国情怀,故百年挣扎,太多是银样镴枪头,可这样的悲剧,如何才能彻底避免呢?正如张鸣先生之所期望:“冷静地审视过去,然后去看待我们的未来,尽早学得聪明些,不要总在一个坑里反复折腾、反复跌倒。

... 只有从心理上走出中世纪,我们才能拥有未来,过去的光辉历史才是有价值的。”希望我们能从历史中认知一二,自量三四,慎思五六,严谨七八,才能无错九十。

本书的封底上印着克罗齐的名言:“一切的历史都是当代史。”我们的所思取决于所见,我们的所见取决于视域。

张鸣先生的《重说中国近代史》,既不是“执古以绳今”,也不是“执今以律古”,而是结合时代的命题,加以现实的关照,使我们不必诽谤过去的那个时代,也不必诽谤我们自己的时代,更是为了让未来人不必诽谤我们如今的时代。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篇2

中国近代史是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到1949年南京国民党政权迁往台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晚清以后,中国共产党的过渡时期、北洋军阀时期和民族时期,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和解体。它是一部充满灾难、落后挨打的屈辱史,是一部中国人民探索救国之路,实现自由、民主的探索史,是一部中华民族抵抗侵略,打倒帝国主义以实现民族解放、打倒封建主义以实现人民富强的斗争史。

这本书的作者是蒋廷黼。他是个很厉害的人物,为什么呢?他出生于1895年,也就是说,他写了他周围发生的事情。

这就厉害了,他领悟了许多我们过了这么久可能还没有领悟到的道理,那他真是太伟大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生生的被他变成了“当局者清,旁观者迷”。所以这是我非常敬佩他的其中一点。

他写的书非常有逻辑,而且感觉思维既贴近当时那个时代,又超出了那个时代。我和父母讨论了这本书。虽然我读这本书时没有什么深刻的体会,但我父母说它写的很好。我问他们为什么以前受过教育:

从一个角度来判断整个历史是相对单一的。不可否认,他们是英雄,但客观上给他们一个正确的评价。就比如林则徐:

老式教育是,主张严禁鸦片,在中国有“民族英雄”之誉。这本书里写的是,苛刻的,不考会虑大局的。不过他自己意识到了,但是人民却陷下去了。

为什么我父母认为这本书很好,但我的感觉不深?这是因为“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正是因为这本书不同与他们所学到的,他们有着深刻的经验。

但我们从小就接受过这种良好的教育。我们真的不知道自己在**。

这本书是政治学、历史学与中国华侨出版社联合出版的。新华书店发行,18.8万字。它的特点是精炼油和经典。这是19年5月第13次印刷。这本书受人追捧,也值得读好多遍!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篇3

我所阅读的上海古籍出版社版《中国近代史》,全书分为总论和四个章节,只有五万余字,文笔精炼,用史恰当,具有很强的理论性与实用性,反映了国民党政府官方对历史的看法和运用。

此书写于1938年,其作者蒋廷黻是中国近代着名的历史学家、外交家。蒋先生19接受教会资助,赴美留学,主修历史,是美国以实证主义哲学为基础的新史学流派鼻祖詹姆斯・罗宾逊再传弟子,这段经历对他的治史方法影响重大。1923年回国后,任南开大学教授。1929―1934年任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主任。1935年后从政,先后任国民政府行政院政务处处长、驻苏大使、驻美大使、驻联合国安理会代表等职。1938年,蒋廷黻已辞去驻苏大使任务,还未恢复其他任职,那时的他文思如泉,虽手头资料无几却完成了这部《中国近代史》,从鸦片战争写至民国初年。

蒋廷黻写作《中国近代史》的基础来源于其扎实的史学功底和辉煌的前半生政治经历,身处“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国民党政权为了维护统治合法性,作为知识分子自觉地以学术为工具为国民党政权辩护,其写作目的在于痛定思痛,以冷静客观的态度分析民族之殇从而唤醒人民意识,促使人民救亡图存,希望在国民党政权的主持下,推动现代化。接下来,我将对本书内容进行大概的解读:

一、总论:开篇便指出中西方的交流虽历来有之,然十九世纪到了一个特殊的时期。嘉庆、道光时期的中国对于来找麻烦的西方世界甚不了解甚至“素不相识”。而中国何以在近代落后于世界?作者给出了三个解释,第一“我们的科学不及人”;

第二“西洋已于十八世纪中年起始用机器生财打仗,而我们的工业、农业、运输、军事仍保存唐、宋以来的模样”;

第三,“西洋在中古的政治局面很像中国的春秋时代,文艺复兴以后的局面很像我们的战国时代。在列强争雄的生活中,西洋人养成了热烈的爱国心,深刻的民族观念。我们则死守着家族观念和家乡观念。”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这个忧国忧民的学者对民族只有悲望,相反他对民族充满了信心。“第一,中华民族的本质可以与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相比。中国人的聪明不在任何别的民族之下。第二,中国的物产虽不及俄、美两国的完备,然总在一般国家水平线之上。第三,我国秦始皇的废分封为郡县及汉、唐两朝的伟大帝国,足证我民族是有政治天分的。”此外,在蒋先生看来,“一切国家能接受近代文化者必致富强,不能者必遭惨败,毫无例外。并且接受的愈早愈速就愈好。”所以近百年中华民族的根本就是中国人近代化的问题,一系列的运动、变法、革命方案都离不开这个中心问题。

二、剿夷与抚夷:本章立足于当时世界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主要从近代邦交的角度,讲述了以剿夷与抚夷派为载体的两次鸦片战争。中西关系之特别在于鸦片战争之后我们从“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沦落为“外国不肯给我们平等待遇”。探其原由,第一中西相隔甚远,自给自足的中国没有邦交的需求;第二,封建统治阶层盲目自大,不承认别国的平等;第三,中国那时对于法权并不看重;第四,士大夫阶层的文弱与短视;等等。由于以上种种原因,期望与中国和平交涉的西方“走投无路”只能以坚船利炮打开旧中国的大门。但战争失败以后,“道光年间的中国人,完全不懂得国际公法和国际形势,所以他们争所不当争,放弃所不应当放弃的”进而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故而“不平等条约的根源,一部分由于我们的无知,一部分由于我们的法制未达到近代文明的水准。”这时我们不得不聚焦当时的剿夷派林则徐和抚夷派琦善、耆英诸人。蒋认为,当时中西强弱分明,面对先进的工业强国,落后的中国根本没有实力与之斡旋从一开始便是被迫接受的,故而应卧薪尝胆、韬光养晦以最快的速度去接受新事物改造自身。显然他的立场是抚夷,故而对于民族因时代局限性而错失的二十年光阴痛心不已,对于让主持清议的士大夫睡在梦中,让国家日趋衰弱而不肯牺牲自己的名誉去与时人奋斗的士大夫表示惋惜,故而有“主政者英国负责指导舆论,如不指导,或指导不生效,这就是政治家的失败”这一结论。的确如此,面对社会的不幸,多数人的惯常做法是唯唯诺诺、明哲保身,甚至是落井下石、损人利己,考虑到政治的残酷性,对于普通人而言,保持沉默的态度在做法上可以理解、可以原谅。但是对作为社会的良心、良知的知识分子、统治阶层而言,保持沉默即意味着责任的缺位。以中国的人力物力,若像日本那样接受了西方文化来重构中国文明,那中国不仅有可能与西方强国并驾齐驱,而且一定会在国际舞台上重塑中国文明的辉煌,取得极光荣的地位。但历史无法改变。

三、洪秀全与曾国藩:这一章从内政的角度叙述了洪秀全与曾国藩为代表的两种救国道路。“在近代史上外交虽然要紧,内政究竟是决定国家强弱的根本要素。”洪秀全的农民运动没有脱离中国自古以来民间运动的范畴,仍旧以宗教为依托推行宗教革命和种族革命,进而进行社会革命,反映民间疾苦,只不过由于时代趋势和其自身的局限性最终都走向了失败。而作为打败洪秀全的曾国藩,他督办团练、创建湘军,以旧礼教作为军队的精神基础,利用宗族观念和乡土观念来加强军队的团结力,从艰难困苦的奋斗中脱颖而出。其实从清政府、太平天国和曾国藩的成败来看,我们不能忽视的便是军队的力量。马基雅维利在《君主论》中有这样的论述“最脆弱、最不稳固的东西就是不以自己力量为基础的权威。”如果君主没有属于自己的强有力的军队,他的国家就不会稳固,他就丧失了抵抗厄运的能力,就只能听凭命运的摆布。军队是一个国家进行队内统治对外战争的基础,任何忽视军队力量的国家必将被消灭,任何忽视军队的君主必将事死无葬身之地。但是何以曾国藩能在这天地玄黄的时代异军突起呢?蒋先生认为“一方面他要革新,那就是说,他要接受西洋文化的一部分;另一方面他要守旧,那就是说,恢复中国固有的美德。革新守旧同时举行,这是曾国藩对中国近代史的大贡献。”这个评价可谓甚高。

四、自强及其失败:这一章主要叙述了洋务运动的前世今生。从中央来看。恭亲王及文祥认识到:第一,“西洋的军器和练兵方法远在我们之上”;第二,“西洋人不但愿意卖军器给我们,而且愿意把制造军器的秘密及训练军队的方法教给我们”;第三,“西洋人并不是他们以前所想象的那样,‘狼子野心’,不守信宜。”从地方来看,前后曾国藩,后又有李鸿章、左宗棠等人。从同治三年李鸿章写给恭亲王及文祥的信我们可以看出,李鸿章已经认识到,“唯有学西洋的科学机械然后能生存”;“中国与日本,孰强孰弱,要看哪一国变得快”;“改革要从培养人才下手”。以上便是洋务运动的起因,进而从军用到民用,一系列的近代化工业逐步创办。但是他们最终还是走向了失败,这在于他们的不彻底:一部分因为他们自己不要彻底,大部分因为时代不容许他们彻底。“士大夫误国”的实际在洋务运动的失败上体现的淋漓尽致,他们的轻举妄动在本该继续卧薪尝胆追赶近代化的时代打断了断送了洋务运动的多年经营。尤其是文中所举的郭嵩焘和曾纪泽的例子,历史不是没有给古老的国度送来领先时代的远识之士,但终究因时代的局限而束缚了他们,悲哉!读来总有一种历史的悲情主义之感。

五、瓜分及民族之复兴:这一章从甲午战败引起的瓜分谈起,叙述了1895年后的救亡图存运动。首篇着重强调了《中俄密约》,说明了它对日后瓜分之祸及日俄战争、二十二条、九・一八的导火索作用。其次从甲午战败,列强瓜分从而刺激产生了维新派,他们托古改制、积极改良,但最终因触犯顽固派的利益而走向覆灭。这是孙中山先生便闪亮登场了。他组建革命团体,创办宣传机关,发动革命起义,最终推翻了清政府,这是他革命的唯一成果,但是等到接下来建设新国家的时候,就又不得不面对民族内在的各种障碍了,新生的民国没有它能立足的现实基础,国家又陷入了混乱的十五年,中山先生只能为了新生的政权而继续奋斗了。然天妒英才,他没有看到北伐的胜利便去世了。但蒋先生显然是三民主义忠诚的信徒,即使在危难的时代,他也保持着对中山先生的拥护――“目前的困难是一切民族在建国的过程中所不能避免的,只要我们能谨遵中山先生的遗教,我们必能找到光明的出路。”

通读全书,我对于蒋廷黻先生的治史方法、历史观、史学思想、史学特征和史学贡献进行了一下几点思考:

1、注重事件的内部联系。中国传统史书的书写上很多将事件割裂记载,而蒋廷黻注重从事件的内部联系去挖掘事件间的逻辑关系。

2、跳出乾嘉以来的考据风格,重综合在分析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时候从多方面、多角度切入。

1、进化史观:蒋廷敝从因果关系的角度诊释了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过程。他把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作为中国近代史发端的“因”,把中国学习西方以实现近代化和民族富强作为“果”,以“冲击一反映”的模式来阐释清政府的一系列举措。

2、外交观:认为弱国无法同强国抗衡,只有从外交上寻找“生存”的途径,因而称赞琦善、曾国藩、李鸿章等人的外交。由于时代的局限,他没能认识到只有在扫除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这两大压迫中华民族的敌人后中国才能走上近代化的正确道路,但也没有认识到当时的中国只有勇于抵抗才能取得生存权。

3、综合史观。他在解释鸦片战争后中国没有出现大的改革的原因时说“为什么道光年间的中国人不在鸦片战争以后就起始维新呢此中原故虽极复杂,但是值得我们研究。第一,中国人的守旧性太重。我国文化有了这几千年的历史,根深蒂固,要国人承认有改革的必要,那是不容易的。第二,我国文化是士大夫阶级的生命线,文化的动摇,就是士大夫饭碗的摇动,我们一实行新政,科举出身的先生们就有失业的危险,难怪他们要反对。第三,中国士大夫阶级知识阶级和官僚阶级最缺乏独立的、大无畏的精神。无论在那个时代,总有少数人看事较远较清,但是他们怕清议的指摘,默而不言,林则徐就是个好例子。”

1、学习西方先进思想,实现中国的近代化。文中有这样一段话集中体现了蒋廷黻学习西方近乎于全盘西化的思想,“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那就是: 中国人能近代化吗? 能赶上西洋人吗? 能利用科学和机械吗? 能废除我们家族和家乡观念而组织一个近代化的'民族国家吗?能的话我们民族的前途是光明的,不能的话,我们这个民族是没有前途的。因为在世界上,一切的国家能够接受近代化者必致富强,不能者必遭惨败,毫无例外。并且接受的愈早愈速就愈好”。

2、对史学功能的认识。 经世致用,重视史学的社会功能和实用价值。这与蒋廷黻的史学背景有关,他在美国师从以实证主义哲学为基础的新史学流派,新史学主张参与历史创造,而不仅仅是历史的记录和研究。

3、对孙中山无限推崇。文中多次提到孙中山先生的“军政、训政、宪政”和其他救国思想,在书尾写到,“目前的困难是一切民族在建国的过程中所不能避免的,只要我们能谨遵中山先生的遗教,我们必能找到光明的出路。”

1、观点明确,角度新颖。全书围绕着四个救国方案展开叙述的,突出近代文化和外交的作用。

2、不隐恶不虚美。在评价林则徐时,既看到了其放眼看世界的先进一面,也提到到了他把个人的声誉看得比国家利益更重的保守一面。提到梁启超时,虽反对他所坚持的君主立宪思想,但又承认其对时局的判断是正确的。蒋先生对中国士大夫社会责任的缺失和软弱而好大喜功的弱点之批判,在当时慧眼独具。

1、讲“新史学”研究方法运用于中国近代史的先行者。

2、开创了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新风气和新思想,丰富了近代史研究的史料,启发人们从多角度重新思考历史,总结出新的经验,尤其是他对历史的现代化分析范式,对后来的史家影响深远。

通读全书,我进行了以下两点点思考:

一、乱世之中,生存才是话语权的基础。不少读者在读完此书否认它的“迂回”外交观念,认为这不是韬光养晦,说他没有认识到面对残暴的帝国列强必须抗争到底方可胜利。不可否认,战争充斥了暴力血腥与非人性。虽然我在道德伦理上不认同以暴制暴、以血还血、不择手段、残忍吝啬、狡猾虚伪,用血肉筑起王国的城墙,可我不得不说这的确是一部极好的“乱世生存法则”。当周围人都手拿屠刀虎视眈眈,你说你要以德化之,岂不可笑,你只能更勇敢、更狠毒,什么也不求,只为生存。活下来的人才拥有获得话语权的基础。

二、政治伦理受现实影响。古今中外政治的主题莫过于内政与外交,政治的目的莫过于君主与国家利益。成功的政治必须以实力作为基础,对内钳制世家大族安定民心,对外防范各方列强独立自主I卫主权。中国自古以来崇尚天下大同的政治理想,倡导行大道行王道,但也须知并不是所有的政治问题都是可以用仁慈去感化处理掉的。我们看到的大多是光鲜亮丽的一面,也须知光亮背后隐藏的是罪恶与残忍。政治不同于理想,列强不同于上帝,我们应该怀有对未来更加美好的期待,但是我们不能忽略现实中的矛盾斗争。这本来就是一潭浑水,我们也不能始终苛求自己遵规守矩。政治,玩的就是城府与心机,比的就是伪装与谈判的手段,先被看穿的,注定是被淘汰的一方,笑到最后的不一定是最狠毒的,但一定是套路最深且多的。

“履不期同,期于适足;道不期同,期于利民”。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国度都有适于自己的生存之道与治国法则。但是,所有的道始终是时代的产物,而不是万世的宝典。对于《中国近代史》这部着作,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辩证对待,吸取经验教训,让这部着作的功用更好地为当代的现实服务,才不枉其赫赫流传之名。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篇4

中国近代史是一段屈辱的历史,是一段用中华儿女血和泪拼成的历史,一次次的**,一次次的割地,一次次的赔款······屈辱占据了每一个爱国儿女的心,同时它也是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无数的爱国之士在这里书写下了悲壮的诗篇。

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的侵华战争,在历次侵华战争中,外国侵略者**了大批中国人民,制造了旅顺大**、江东六十四屯**等无数惨绝人寰的血案。同时,每一次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都迫使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夺取中国的经济和争之特权,掠夺中国的财富,破坏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这类不平等的条约达数十个。

如果再加上其他不平等的条约、条款、规定、协议、章程、合同等,他们强迫中国**以武力或欺诈手段签署的,就会有几百个。1842年,英国强迫清**签订《南京条约》,把香港岛割让给英国。1860年,又通过中英《北京条约》,割去香港岛对岸九龙半岛南端和昂船洲。

**利用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机,于1858年胁迫黑龙江将军奕山与之签订《瑷珲条约》,割去乌苏里江以东40万平方公里领土。1864年,强迫清**签订《勘分西北界记》,割去中国西北44万平方公里领土。1881年,通过《改订伊犁条约》和5个勘界议定书,割去中国西北七万多平方公里领土。

通过这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占领了150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资本帝国主义列强还利用武力或欺诈手段占领中国**口岸的土地,在外国的直接控制和统治下建立租界。帝国主义列强通过侵略中国的战争,也获得了在中国领土上驻军的特权。

首都帝国主义列强发动了侵略中国和中国人民的战争,但是他们要求中国人民加倍战争的代价。他们向中国索取巨额赔偿,造成中国严重的金融危机,直接损害和阻碍中国经济发展。同时,他们还利用中国的巨额赔偿继续扩大军备,加大侵略力度。

不仅如此,在侵华战争中,列强公然掠夺中国的财富,肆意破坏中国的文物古迹。这些自称“西方文明传播者”的侵略者在中国的所作所为,充分的暴露了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势力践踏文明的野蛮本性。他们不仅进行军事侵略,还对中国进行政治控制,他们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把中国当权者变成自己的**人和驯服工具,资本—帝国主义列强还勾结清**镇压中国人民的反侵略反封建斗争,1901年签订的《辛丑条约>>中,帝国主义列强还强迫清**做出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反对他们的组织的承诺,并规定清**各级**如对人们反抗斗争镇压承办不力,即行革职,永不叙用。

为了控制中国的政治,把中国**变成自己的驯服工具,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的方式,除了强迫中国支付巨额的战争赔款外,主要是利用其与清**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赋予的特权,进一步扩大对中国的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进行掠夺和榨取,逐步把中国卷入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主要的掠夺方式有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帝国主义列强在对中国进行军事侵略、政治控制和经济掠夺的同时,也对中国进行了文化渗透。

其目的是宣扬殖民奴役思想,麻醉中国人民的精神,摧毁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和自信心。他们打着宗教的幌子,进行侵略活动,为侵略中国而制造**。资本主义帝国主义侵略压迫中国人民的过程,也是中国人民反抗侵略压迫的过程。

救亡图存已成为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神圣使命。为了捍卫民族的生存权,他们进行了长期不懈的英勇斗争。

当英国发动对中国的鸦片战争时,中国人民奋起反抗。1841年5月,英军在广州郊区三元里的**案引起了当地村民的愤慨。“不呼而集者数万人”,与英军展开激烈战斗。

部队人民的反英斗争是中国人民近代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体现了中国人民不甘心投降、敢于战斗的英雄精神。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战争后期,太平军曾多次重创英、法侵略军和外国侵略者指挥的洋枪队“常胜军”、“常捷军”。在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台湾的过程中,台湾人民也奋起反抗侵略者。

1874年,日军西乡将军率领日军入侵台湾琅桥地区,遭到高山族人民的正面袭击。1884,中法战争期间,香港的中国造船工人罢工,拒绝修理受伤的法国船只。爱国商人也举行罢工,码头工人没有运送法国货物。在历次对外侵略战争中,爱国官兵表现出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在一些战斗中取得了胜利。

在对外侵略战争中,许多爱国官兵英勇牺牲。如:鸦片战争期间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江南提督陈化成、副都统海龄(满族),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提督史荣椿、乐善(蒙古族),中日甲午战争时志远舰管带(舰长)邓世昌、经远舰管带林永升等,都以身殉国。

包括统治阶级的爱国者在内的现代中国人,在反侵略斗争中表现出极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的民族灵魂。正是由于中国人民前仆后继、英勇顽强的斗争,才使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历经劫难、屡遭侵略而不亡。那些无畏、赴汤蹈火、浴血奋战、宁死不屈的民族英雄,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从1840年到1919年的80年间,中国人民英勇顽强地抗击外来侵略,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历次反侵略战争都以中国的失败和被迫签署屈辱条约而告终。其原因,从中国内部因素来分析,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社会制度的腐败;二是经济技术的落后。而前者则是更根本的原因。因为正是由于社会制度的腐败,经济和技术的落后局面长期无法改变。

1840年以后,中国封建社会逐渐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中国的清王朝,从皇帝到权贵,大都昏庸愚昧,不了解世界大势,不懂得御敌之策。他们尤其害怕人民群众,担心人民群众动员起来以后可能危及自身的统治,所以,常常压制与破坏人民群众和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斗争,如此腐败,可见一斑。

鸦片战争中,禁烟抗英有功的大臣如林则徐、邓廷桢等被革职查办、甚至发配充军.而主张对地妥协的琦善等人反而受到重用。钦差大臣奕山到广东,竟然把人民群众污蔑为“汉奸”,主张“防民甚于防寇”。

尤其是清**害怕战争会导致农民起义,所以急于向英国侵略者寻求妥协,所以不惜割地赔款。正是腐败的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阻碍了中国人民群众的广泛动员和组织,这是近代中国反侵略战争屡遭失败的最重要的原因。近代中国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另一个最重要原因,是国家综合实力特别是经济技术和作战能力的落后。

十九世纪中叶,西方资本主义强国经过工业革命,经济和技术飞速发展,封建的中国已被远远抛在后面。

帝国主义的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但从反面教育了中国人民,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人的思考、探索和奋起。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开始普遍觉醒,魏源在1843年1月编成《海国图志》,在《海国图志》中,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先进的军事和科学技术,以期富国强兵,抵御外国侵略,开创了中国近代向西方学***风。中国在中日战争中的失败极大地刺激了中国人民。

梁启超指出“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接踵而来的瓜分狂潮,更使中华民族的各阶级、各阶层普遍产生了亡国灭种的危机感。民族危机激发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中国自古以来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优良传统,得到了发扬和升华。探索挽救中华民族危亡的道路正越走越宽,胜利的曙光就在不远的前方。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篇5

铭记历史

上周我阅读了蒋廷黻所著的《中国近代史》,原著于1938年艺文研究会作为《艺文丛书》的一种出版发行,我所阅读的是上海古籍出版社于2004年发行的版本。三天的时间我读完了这本书,让我对中国近代史有了新的认识与体会,并深深折服于作者治学严谨的态度以及深刻而不失风趣的文笔。他对中国近现代史的透彻分析不同于一般史书。看完后,我有种说不出的感觉。

以下是我结合作者的叙述,根据自己的读书笔记整理出的各章主要内容以及自己的心得体会:

第一章为剿夷与抚夷,专讲外患。处在“中古”状态的清王朝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西方侵略者,在两次鸦片战争中接连被西方列强打败而不知民族危机,白白浪费了20年的光阴。这期间,清政府内分为剿夷派与抚夷派,剿夷派虚骄自大,抚夷派服输不图振作。

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盐王朝末、盐王朝初,巩义、文祥两位王子才意识到时代的差异,才想到改革。

本章中让我有深刻体会的是以下几点:

1、 现代外交关系是一把双刃剑,是当时的一大难题,也是一个重大机遇。如果我们当时能够进行高度的改革,而不是否定日益强大的西方国家,我们就可以继续保持我们在东方的光荣地位。

二.在鸦片战争以后没有人立即维新。我认为中国人的老思想根深蒂固,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社会的发展。但是,士大夫缺乏无所畏惧的精神和独立性。他们认为传统文化是不可动摇的。

这就使我们民族白白浪费了20年的光阴,在更多年的以后让民族受到压迫与歧视。

3、 在这期间,我们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我认为这些不平等条约的根源是当时国家的无知,我们的法律制度达不到现代文明的水平,而放弃一些非常重要的主权是无关紧要的。

在看到民族浪费了20年光阴后,我感到痛心,近代中国人迂腐的思想阻碍了民族的进步,让国家在以后备受压迫。

第二章为洪秀全与曾国藩,专讲内忧。清朝受到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曾国藩率领湘军为清朝统治而战。洪秀全进行了宗教革命和民族革命,却忽视了社会革命,最终太平天国的失败宣告结束。

曾国藩在坚持以清政府为政治中心的前提下,一方面革新和接受了西方文化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又保持了保守,恢复了中国固有的美德。

我认为太平军之所以能在早期取得好成绩,不是因为它自身的优势,而是因为有了一支新的力量。洪秀全不想建设新国家。他想建立一个新王朝。他的失败证明了中国传统的民运救不了国家和人民。曾国藩是我国旧文化的代表。他最重视精神教育,认为政治改革必须先有精神改革。其次,他运用宗族观念加强军队的团结。最重要的是他注重做人,不怠慢做事,尽力而为。

他的事业是从艰难困苦中奋斗出来的。他虽然为我国近代史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不明白清朝救不了中国,他所培养的私家湖南军精神被传给后来的北洋军阀,阻碍了国家未来的统一。这些都是曾国藩保守派的弊端。

第三章论述洋务运动的产生、发展和失败。易和文祥意识到,英法侵略战争中,中国应该接受西方文化的军事部分。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认为应“师夷长技以制夷”,他们成立北洋海军,以国防为目的开设学堂、造船厂、招商局等设施。

但由于洋务运动的不彻底,最终失败了,甲午战争爆发。

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们全面建设事业的动机是国防,为了近代化的军器,要培养技术人才去驾驶,为了近代化的交通,要有电报局与造船厂的设立,而新式国防需要更多的费用,所以创办招商局。而他们却忘了近代化的国防最需要的是近代化的政治和国民,所以洋务运动进行的并不彻底。不仅领导人认为中国的政治体制不需要改革,而且时代和人民也不允许他们彻底改革。民间迷信是近代民族接受西方文化的一大障碍。

书中还讲到了帝国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资本主义国家贪图在外国投资,而这种投资混合政治作用的就是帝国主义。资本主义国家注重促进商业,同时国际贸易自由度会降低,市场竞争也会引入。最后,资本主义国家应该争夺原材料,他们中的大多数应该实行帝国主义。

这些都是帝国主义的实质。

在由于朝鲜的内乱而爆发的甲午中日战争中,因为在战略战术上都低于日本,我国最后只能以签订《马关条约》告终,为以后的瓜分狂潮埋下了伏笔。

第四章是民族的分裂与复兴。它讲的是师潮、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军阀割据和北伐战争。其实主要讲了变法运动、义和团运动以及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这三个救国方案。

以下是我整理的读书笔记:

康有为等人把孔子当作改革运动的傀儡,因为孔子是旧中国的思想中心。其次,他抓住皇帝执行新政策,即夺取政治中心。他调整了行政结构,取消了考试中的八股文。然而,康有为的失败,是因为满清皇室顽固派的巨大影响。而义和团运动是反对民族近代化的,与洋务运动及变法运动是背道而驰的,失败是其必然。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和革命方略则应时而生。

孙中山对现代文化有着深刻的认识,接受了科学的教育。他的革命计划是精确可行的。他提出革命应分为军政、训政、宪政三个阶段,而这是民族复兴的唯一途径。辛亥革命虽然失败了,但是打倒了清朝,扫除了民族复兴的障碍,为国家的复兴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由湘军演变的北洋军阀是民族宗族观念的体现,而孙中山的建国方略就是让我们国家走上正规的方法,但是当时并没有健全的革命军和革命党支持他,很少的人可以真正了解他的思想。民国十三年时,他曾改组国民党,联俄容共,创办黄埔军校,培养未来革命军的骨干。

这本书前两章叙述了我国近代内忧外患的大背景,后两章讲述了四个救国方案,脉络清楚,让我对中国近代史有了重新的了解。这本书如同讲故事,让我快速读完并受益匪浅,在现代社会,我们在发展的同时也不能忘记曾经的历史,应该铭记历史教给我们的一切。

毛雅菲英语0904班

学号:***

2010年5月7日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篇6

读完这本书,我大概了解了: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百余年时间里,在中国的土地上,经历了侵略和反侵略、奴役和反奴役、压迫和反压迫的历史事件,它们如实地记载了外国列强和本国封建统治者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如实地记载了革命和进步力量与反动势力的殊死较量;如实地记载了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民族民主革命并取得最终胜利的辉煌历史。

1840年,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的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清**被迫签订了中国近代史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从此,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历史也进入了以鸦片战争为标志的近代史。这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屈辱史,是一部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奋斗史,是一部为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富强之路而探索的历史。

这是一部灾难深重的屈辱史。

中国近现代史是中华民族的一部灾难史和屈辱史。中国人民经历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欺凌。在中国近代史上,大小帝国主义国家争相侵略我们。中国被迫签订了数百项不平等条约,中国人民在西方侵略战争中屡战屡败。这些条约给中国人带来了野蛮和屈辱。

一系列的侵华战争和大批的不平等条约,把中国推向灾难屈辱的深渊,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贫穷和落后,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严重的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和领土完整,因此我们要牢记中国近代屈辱的历史,铭记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勿忘过去,面向未来!用我们的勤勉与奋斗去开创一个全新的未来!

这是一部不屈不挠的抗争史。

在西方列强野蛮侵略中国的同时,伟大的中华民族和不屈不挠的华裔进行了一系列的斗争,有的来自社会底层,有的来自清**内部,有的有组织,有的自发。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尽管有一些民族败类,但是清**和广大爱国官兵也进行了一些英勇的战斗,涌现出像林则徐、邓廷桢、裕谦、海龄、关天培、陈化成等大批爱国将领;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也出现了前仆后继抗争的壮烈场面;在中法战争中,冯子材无所畏惧,领导取得了镇南关大捷,刘永福领导黑旗军威镇敌胆,爱国海军在马尾海战中表现出了临危不惧、英勇战斗的精神;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左宝贵、邓士昌、林永升、刘丁汝昌等人以身殉职,上演了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各地民众自发抗日,都体现出了中华民族顽强不屈的爱国抗争精神。

除了清**和爱国官兵的抵抗,群众从未放弃过斗争。当帝国主义者入侵那里时

在那里受到抵抗。特别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广州三元里人民自发的反英斗争,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抗战精神;在19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出现了大量的反外斗争。

在中国近代史上,有两次大规模的农**动,对帝国主义势力造成了沉重的打击。第一次是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大规模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运动。它不仅攻击了中国的封建统治,而且承担了抗击外国侵略的任务,给外国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很快地打破了西方侵略者对中国殖民的企图。

二是义和团运动:1900年爆发的震惊中外的义和团运动。它是人民以农民为主体,为维护民族独立而发起的反帝爱国运动。虽然它失败了,但表现出的中华民族的不畏**、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使帝国主义认识到中华民族的不可征服性。

最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为了维护国家主权,五四爱国运动于1919年爆发,在全国范围内蔓延,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运动,它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条件。

这是中国人民的一部探索史。

在当代中国的特殊时期,中国的根本任务是维护国家独立和主权完整,促进经济发展,实现政治进步。为了完成这些任务,在中国艰难的现代化进程中,先进的中国人民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包括中国共产党的运动、新阶级的代表、地方领导人和思想精英。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先进的中国人初步认识到西方的现代化,以林则徐、魏源等人以经世务实的态度,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承认落后和不足,注目世界,探索新知,寻求强国御辱之道,产生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

作为中国的合法**,清**在大灾难后也进行了一些探索和改革。在19世纪五六十年代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中,一批务实且有政治经验的权力重臣,开始了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在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前提下,倡导富国强兵运动,创办军事、民用工业,筹划海军,设立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虽然中日战争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但洋务运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加速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甲午战争后又兴起了“戊戌变法”运动,可最终还是失败了。戊戌变法运动的失败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改良主义道路救不了中国。

此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了历史舞台。经过一系列的武装起义和革命斗争,他们终于取得了辛亥革命的胜利,使中国走向了民主共和国

这条道路镇压了中国的帝国主义势力,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但是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1919年中华民族又爆发了爱国的五四运动,以后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革命的面目焕然一新,中国人民找到了探索的正确方向,终于在1949年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领土、主权完整,并不断开创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

历史证明,中华民族史已个伟大的民族,中国人民勇于探索,开拓进取,中国将屹立在世界强国之林。

勿忘过去,面向未来!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使中国永远屹立在世界强国之林!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篇7

而对于甲午中日战争中的丁汝昌和刘步蟾,传统史观上一直将他们作为英勇烈士来看待。但是,在蒋廷黻先生的《中国近代史》一书中,蒋先生还原了中日海战的真实场景:"我方原定舰队排'人'字阵势,由定远、镇远两铁甲船居先,称战斗之主力……刘下令把'人'字阵完全倒置,定远、镇远两铁甲船居后,两翼的弱小船只反居先。

刘实胆怯,倒置的原故想图自全。这样一来阵线乱了,小船的人员都心慌了,而且日本得乘机先攻我们的弱点了"、"定远船上丁不懂英文,泰乐尔不懂中文,两人只好比手势交谈。不久炮手即开火,而第一炮就误中自己的望台, 丁受重伤,全战不再指挥,泰乐尔亦受轻伤“。

从这些详细的记录中,我们可以看出英雄的局限性。但蒋廷黻先生以不同于传统的眼光向我们揭示了历史真相。

蒋廷黻先生以其鲜明的观点和严谨的逻辑,从一个新的视角来揭示历史。还给历史最真实的面目,这是我读完《中国近代史》后对它最深刻的印象。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篇8

>读后感

一作者认为外出多数文化水平较低的民族认为他们入主中原,仅仅是因为中华民族一时的内乱,反映了当时汉族知识分子的普遍心态,他们认为国家的衰亡,是满清统治的无能与腐败。事实上,阻碍中国进步的不是外国人的统治,而是中国自身经济、文化、政治水平低下的桎梏。外国民族入侵后,中国的文化、经济和政治政策几乎都得到了贯彻。

所以如果汉朝政权不改革,他们只会反反复复,结果也不会比外国政权好多少。作者过分贬低外族,抬高西方是为了排解民族情绪,将过错推于他人。

二书言,西洋人具有强烈的民族观念和热烈的爱国心 ,而国人却固守家族观念和家乡观念。在此我并不认同。首先,我们都知道在西方个人主义盛行,而在中国,家庭和家庭风格比个人更重要。西方个人直接跳到国家层面,中国人则通国家庭向国家转型。

在我们心中,家国家国,二者是联系在一起的国家的安危状况说家庭是否稳定得前提。因此,为了家庭的和谐和幸福,我们将不遗余力地保护我们的国家。事实证明在对外的多次战争中中国人民团结的,而西洋人并不象作者认为的那般爱国,他们侵略别国来掠夺资源,使自己国家受益,而收益的主要为资产阶级,底层人民仍比较贫困,西方人民在面对巨大财富时,自然而然地会联系在一起,掠夺财富。

但当那些没有分得和较少得到利益的人清醒时,他们必然将矛头指向既得利益者,那时人民内部矛盾就会产生。人民对国家的支持将减少,爱国主义将受到动摇。所以也许西方国家并不像作者想象的那么强大,而是在特殊情况下,一堆散落的沙子会凝固成坚硬的水泥。

三.战争与改革

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便是战乱纷起,正是由于战争吞并造成的外来压力,各诸侯国开始改革内政,其中较著名的有商鞅变法, 吴起改革等。而书中的三个例子,日本,**,土耳其,都是由于外部战争的失败,内务改革的思想萌芽。 战争与改革的关系由此可见一斑。

根据历史的一般经验和规律,一个国家和民族得内部改革进程极为缓慢。明清末期资本主义萌芽受到农业经济和国家政策打压, 若顺其自然发展,中国不知何时才能摆脱封建社会。这是由于外来战争敲开中国的大门,迫使中国进行变革,而一旦平稳的状态被外在因素打破, 纵使公民迷茫,出于生存的本能我们开始挣扎,开始思索,想要找出一条路,带领我们走出被欺辱被压迫的难堪境地。

现有道路是走不通了,于是,先进的知识分子利用他们学过得西方学术编织美好的社会蓝图。有了目标和方法,不同阶层的人开始发生不同的变化,战争成为改革的动力。

当然,战争对改革的破坏也是不容小觑的,二战后的非洲等第三世界国家,他们自身的资源遭到严重掠夺,加上严酷的自然环境,想要通过改革走向富强,是非常困难的。近代中国洋务运动受到保守势力和其他众所周知的原因的阻碍。财政资金短缺不是战争造成巨额赔偿的原因之一吗?新中国成立后,抗日战争和三年内战对生产和交通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也阻碍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中国若不想再次因为战争被迫进行改革,不如自己痛下杀手, 时时修剪坏枝枯叶,为中国这个具有庞大身躯的巨人更换新鲜血液,一时得手软不能换来永远的安宁。如今中国正处在改革的路上,我们都在期待着凝聚全国人民希望的改革能够触及时弊,在对待疑难杂症是能够毫不留情

。 四,国家力量影响国际关系

在鸦片战争以前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鸦片战争之后他们不肯给我们平等待遇,

五 ,国人的愚昧和落后

由于明清两代的隐居,中国对外国的了解基本上是一无所有,再加上自身科学水平的落后。即使在虎门卖烟,林则徐也认为英国人腿脚紧,弯腰不方便。他认为外国人必须有茶叶,大黄,他径直茶叶大黄出口,就可以之外人的死命。

而且它本身也十分盲目自信,在以前从未办过夷务的情况下,却说:“本大臣家居闽海,于外夷一切伎俩,早皆深悉其祥。”由此可见当时封建**的自大和愚昧,他们在未经考证的情况下,胡乱断言西方人的生活习惯和国家实力。

只有当外国人的硬船和大炮来到他们家门口时,他们才清楚地看到自己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差距。鸦片战争时期,山海关的大炮仍然是前明朝的,技术多年没有改变。**的落后在林则徐的私函中也曾涉及。

徐广缙担广州总督时,曾写信问林则徐驭夷之法,林则徐回答民心可用这样的回答十分空泛,由此可见,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还停留在较古老的时代,在中国人的政治中,政治家们认为人民的力量对国家政权是起决定性作用,儒家思想曾阐述过民重君轻,君舟民水等思想,唐太宗也曾说过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因为在那时,我们所遇到的敌人水平都是相差不大的,我们所遇到的困难通过激发人民主动性是可以克服的,我们这样的认知转换到现在的情况是不可行的,洋人的经济军事政治水平远超过我们,在面对这样一个强大的对手时,像民心这样空泛的事物, 除鼓舞人心外,是起不到任何作用的。像封建**那样把民心当作救命的稻草是极其可笑的,况且不提人民力量的大小,人民本身就是愚昧的。这就是政治家的失败。

而且当英法联军进攻广东时,士大夫阶级所依赖的民心竟毫无力量,民众不但不抵抗,且帮助英国人把衙门的库银抬上英船。

六,近代中国人的法制意识

在鸦片战争之前的,我国官吏就自动放弃境内的法权,在中国境内外国人与外国人的民刑案件中,官吏不愿多问 。马关条约的签订时的中国人完全不懂国际公法和国际形势, 他们对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状的不平等条约丝毫没有微词,却认为张外国人管外国人是最方便最省事的方法,其实他们牺牲了国家的主权,贻害不少我们。

当叶民琛负责广东时,外人曾经提出减轻关税并废除厘金,中国人反而认为这一点可以通融,却认为北京驻使,长江及华北通商即及外人与官吏往来各项,事关国家生死存亡绝对不可以妥协。

六封建社会的循环

作者认为中国历史有一个循环套,每个朝代的开国君主总是很开明的,正是和政治清明,人民安居乐业,生活水平提高,而后来之统治阶级欲望的提高,官吏越来越**,加上人口增多耕地减少,人民的生活水平下降,此时天灾人祸自然演化,土匪横行,人民不能生产,于是开始频繁爆发农民起义,推翻旧政权,新政权要陷入新的循环。这一过程似乎前后交替,中国历史似乎陷入了陷阱。其实不然,社会是前进的,循环的过程也是交替上升的,明清时的科学水平虽然发展较慢,但较之以前还是有所提高的,

清末,中国正进入周期的最低点。如果不遭遇外国政权的入侵,国家本身也将面临政权更迭的危机。此时,西方的入侵使中国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内部,吏治腐败,政治腐朽,盗贼猖獗,人民生活困苦,外部列强入侵,掠夺资源,要求赔款.封建统治面对列强与人民双重的压力.

早已岌岌可危,本该走入下一个循环的中国社会在遭遇外国侵略这一外部刺激时却看到了另一个新鲜世界的光亮,几千年的大国梦幡然醒悟,中国人民带着沉重的伤痛跳出历史的宿命,去争取美好的未来。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篇9

《中国近代史》是陈恭禄先生的代表作品,作于1934年,1935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最初作为作者所在学校教学之用,后被其时国民政府教育部制定为大学教科书;抗战前出过四版,抗战结束后又出四版;台湾商务印书馆于上世纪60年代-70年代曾先后再版四次,[1] 1990年上海书店出版影印版,2012年,中国工人出版社再版;本书被誉为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大学历史教科书,代表民国知识分子立场和最高学术水准的经典之作。

中国近代史的时代史从鸦片战争(1840年)到新中国成立(1949年)。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充满灾难、落后和挨打的屈辱史。这是中国人民探索救国之道、实现自由民主的历史。这也是中华民族反对侵略、推翻帝国主义实现民族解放、推翻封建主义实现人民富强的历史。

近代化对于当时的中国是一个非常迫切的课题,它在中国近代历史的进程中却又是一个缓慢和曲折的历程。蒋廷黻不可能搞清楚社会为什么如此缓慢和曲折,但他看到了我们民族的惰性。他说:

“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这个话颇有分量。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在鸦片战争震撼的当初迅速走上维新抑或革命之路呢?

本书以恭亲王奕欣及曾国藩、李鸿章等人领导的自强运动即洋务运动为第一个近代化方案,以康有为等人领导的变法运动即百日维新为第二个近代方案,以义和团运动或曰“拳匪运动”为第三个公式化方案…… 然而这些方案最后都挫败了。于是本书提出自己的观点:“近代化国防不但需要近代的交通、教育、经济,并又需要近代化的政治和国民,半新半旧是不中用的。

换句话说,我国到了近代要图生存,非全盘接受西洋文化不可。” “全盘西化”口号为胡适在一九二九年提出,意即对西方文化都不预设任何的人为限制。或许以现代的眼光来看这是不值得推崇的,然而在那个年代我们确实应为他们的勇气所折服!

此外,本书所开创的学术传统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主流框架。只有在范文澜、胡绳等人对近代史的研究完成之后,意识形态才要求这个框架来保证所谓的“中国近代史”

“新的学术传统”所取代。这本书不仅确立了蒋泽民在近代史研究领域的学术地位,也反映了他对中国文化和中国前途命运的独特理解。

大师之作,言简意赅,薄薄的小册子将中国近代史讲述的清晰明了。我高中时受过中国近现代史教育,有太多的政治倾向,所以我确实看到了蒋先生的伟大作品

从眼睛到心灵都清澈无比。他不仅从客观的角度讲历史,而且从尊重的角度讲历史。对历史的尊重,就是对人民的尊重。

我认为这本书不仅可以作为高中生和大学生的教科书,也可以作为每一个中国人的教科书。作为教材似的史书,它将这段历史的前因后果很轻松地进行了梳理,这样根本就不可能再混淆再硬背这个那个条约,赔多少款,割多少地是怎么回事了。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应该更多地了解太平天国的真实历史,了解太平天国的真相,了解为什么要开放通商口岸,了解北洋海军的失败等等,了解这些屈辱是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产生的?

事实上,很多痛苦可能是中国人自己给我们带来的。

历史值得我们深思!不知过去,无以图将来。

最新《中国近代史》读后感(精选10篇)


怎样能写好作品的读后感呢?读完作品之后,心中久久不能平静,此时我们不妨写一篇读后感来记录自己心中所想。经过搜索整理,小编为你呈现“最新《中国近代史》读后感”,相信你能从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最新《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篇1

1、“抠门的皇帝”

道光皇帝是清朝乃至整个封建社会有名的节俭皇帝,崇尚节俭近乎抠门儿。面对英国的咄咄逼人,鸦片的祸国殃民,他也想有所作为,但总想着少花钱甚至不花钱就能把事情办好,这怎么可能呢?他派林则徐赴广东禁烟,大修军备在即,但却迟迟不许拨用库款,“林的军费大概来自行商及盐商的捐款。”(《中国近代史》P196)到了道光二十年(1840)六月七日,英军已经占领了定海,道光手忙脚乱地饬令沿海各省整顿海防,加强防守。然各省海防薄弱,军备废弛已久,军费开支巨大,但是我们的宣宗皇帝却不允许封疆大吏动用库款以充军费。他的敕令中时常不忘提醒官员们“以节糜费”,可他哪里知道,自己宵衣旰食,勤俭节约,以身作则地寄予厚望的各级官员们却在欺上瞒下、贿赂成风、奢侈浪费、中饱私囊。

钱从来都不是靠一个皇帝身体力行地节省出来的,整饬吏治、刮骨疗伤,方能上下戮力同心;张弛有度、开源节流并重,方能国库充盈,百业兴旺,百姓安居。当然皇帝提倡节俭,以身作则也无可厚非,但越过了度就适得其反了。钱应该用在刀刃上发挥其作用,而不是放在库里等它生锈。道光皇帝还是缺乏些魄力,多了几分平庸,在太平年代还则罢了,处于多事之秋,怎么能保境安民呢?

2、“幸运的林公”

提起林则徐,我们都知道他是虎门销烟的大英雄,但对他在鸦片战争前后的一些细节还不甚了解,蒋先生的书中则有多处披露。他的幸运在于虎门销烟前得到了道光皇帝的大力支持;中西起冲突后虽被打压,但获得了舆论的支持;新帝即位后,被委以剿夷重任,但不久便重病而亡,名誉得以保全。

虎门销烟前夕,道光皇帝派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广州禁烟。外国人对其发布的通告置若罔闻,他们低估了林公的信念和品格,以为他和清朝普通官员没什么两样,也是前紧后松,摆架子吓唬他们。这一回他们错了,文忠公雷厉风行,决不退让,不给他们任何讨价还价的余地。他派兵把广州十三行围得水泄不通,这里成了监牢,而且还不许中国人卖粮给外国人,外商们叫苦不迭,无奈之下只得把鸦片悉数上交。林则徐大功告成后仍不走,还要巩固战果,彻底禁烟,要求外商出具甘结,保证以后不再从事鸦片贸易。英人不答应,中西冲突骤起。此时朝堂上以琦善为代表的主和派占了上风,林则徐被革职查办,后来又被发配新疆伊犁,效力赎罪。林公虽蒙受不白之冤,然幸运地成为了整个士大夫阶层学习的楷模,倍受清议派的同情与支持。林公在中西冲突中看到了中国的落后,但碍于名誉,他怕清议的指摘,把在广东搜集的资料交给了魏源,这便有了后来的《海国图志》。然而林公后来虽再度出山,也没有提倡改革,向西方学习,因为他知道这不仅有损其清誉,而且阻力重重,在彼时的中

国很难办到。新帝咸丰即位以后,内有太平天国起义,外有虎狼垂涎,朝廷内外交困,剿夷派势力大增,年迈的林则徐又被想起,欲委以重任,但他已身患重病,不久便去世了,声誉得以保全。

最新《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篇2

我发现大学里面总是有一些老师特别受欢迎,他们往往有三个特征:第一,能说会道;第二,教的课有新观点;第三,教公选课。这三个特征碰到一起,学生肯定喜欢听。人民大学的张鸣教授或许就是这样的人。《重说中国近代史》此书就是源自他在人民大学的一门很受学生欢迎的课。

张鸣教授研究近代史,之前我也看过他一些博客和书,印象最深的是他讲九一八中的张学良。感觉总是会有新的思维、新的观点撞击你的大脑。此书名叫重说,恰如其分,整本书对于近代中国的若干大事,提出了新的论点,不同于我们从小受到的官方历史教育。今年距离我上大学一年级已经过去十年,阅历自然是在不断增加,早期教育对自己的影响也在慢慢减退,即便如此,仍然感觉十分震撼,有种茅塞顿开的感觉,想一口气读完,由此可以想见,刚刚接受完中学教育,上到大学的小孩,听到这样一门课,会是什么样的感觉。

张鸣教授是此领域的专家,书的内容本身作为非专业人士,好好品读就好了,我想说的是看书过程中想到的一些别的问题。一直以来,我觉得历史应该是一种定论,道理很简单,因为历史上的事情,都已经发生过了,早已尘埃落定,尤其中国的大学前历史教育,以灌输结论为主,更会加深这种印象。但随着我读历史书籍的增多,我发现实际上历史学术界也是存在很多争议的,并且所谓成王败寇,历史总是由胜利者来书写,这又加入了干扰因素。所以历史实际上是异常复杂的。那如何给小孩子们教授历史课?

你可能会说,任何一门学科的前沿都存在争议,但并不影响应用领域。小孩子的课本就用阶段性的研究成果呗。但问题是历史太过沉重,很多人一生又不会主动读太多的历史书籍,这样一来,历史课中学到的东西可能就是所有的历史理解了。再加上官方总会或多或少为了自己的目的,改写历史教材。

今年来,先后看了不少知名历史学者的书,越来越有种感觉,研究历史这门学问真的是需要阅历,甚至不要说研究,就是看懂,也需要。所以想到中学时候小小年纪学那些宏大的历史,真是勉为其难。如果你想学,那么历史是需要用一生来品读的。那么,也许需要更灵活的方式,完成历史启蒙教育。

最新《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篇3

暑期里,妈妈向我推荐了《中国近代史》这本书,并让我认真阅读。妈妈说:“只有真正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才能理解并热爱这个民族。”看着妈妈认真的表情,我用力地点点头。

《中国近代史》由近代的史学大师蒋廷黻编写。这本书对我来说虽然有些晦涩难懂,但它就像一帧帧黑白影像,在我眼前徐徐展示了中华民族在十九世纪所经历的一段特殊的历史。在这段历史进程中,有些片段让我觉得屈辱,有些让我觉得失望,还有些让我觉得应该有所反思。

十九世纪以前,中国没有邦交。长久以来的闭关锁国,让国人一直沉浸在夜郎自大、唯我独尊的世界里。当西方国家进行轰轰烈烈的工业革命时,国人却在鸦片的烟雾里沉醉。当西方的大船满载着武器大炮轰开国门时,清政府却指望通过签署一个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来换得暂时的和平。赔款、割地、开放口岸……清政府自以为是的外交成功,就像一道道狰狞的刀疤,深深地烙印在中华民族的脊背上,满目疮痍。

鸦片战争的失败,终于让国人懂得“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重要性。恭亲王奕欣、曾国藩、李鸿章等开始推行内外合作以求自强的洋务运动。他们新建学堂,创建水师,挑选学生赴美留学,发展工业和轻工业。虽然推动中国向现代化走了几步,然而西太后的专政加上原就腐败的大清王朝体制,前进之路仍困难重重。接着戊戌六君子推行变法运动,提倡从上至下的政治改革--废八股文和调整行政机构。而后,太后直接囚禁光绪帝,杀死谭嗣同、杨锐等人,迫使康有为和梁启超逃亡国外。短短的一百天,戊戌变法失败了。

清王朝灭亡后,中国又经历了袁世凯复辟,国民党政府上台执政,但是国民党的军阀割据却长达xx年之久,然后是北伐和抗日战争。整本书的讲述到此戛然而止。可是,最终为什么国民党没有建立新中国,而由共产党建立呢?我不禁陷入深深的思考中。在和妈妈的讨论中,我终于明白:原来国民党是在特权阶级的支持下才得以建立;而共产党是革命军,他的基础是广大的人民群众。得民心者得天下。而共产党正好做到了这一点。在毛主席的带领下,共产党最终推翻了国民党的统治,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读完整本书,我深深地体会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今年恰逢祖国成立70周年,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我们在祖国母亲温暖的怀抱里茁壮成长。借用梁启超先生的一句话:“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吸张。”我们肩负着中华民族振兴的希望,祖国未来的历史需要我们来谱写,我们必将用尽全力,不负众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梦。

最新《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篇4

一提到中国近代史,不知道大家是怎么想的,反正我就感觉到了两个字:可恶。当然,这是说外国人的。每每当我看到外国人如何如何霸占中国领土,如何胡搅蛮缠,使得中国政府晕头转向,答应他们无理的要求,我就觉得十分地愤恨:外国人,你们怎么能如此不要face呢?可是,当我看了《重说中国近代史》这本书后,我原先的一些片面的想法得到了一些改变。

书中一开始便指出了中国人的三种心态:“怨妇”心态,“泼妇”心态,和“情妇”心态。这让我有些难以接受,可是随着我渐渐地深入读了下去,我发现作者说的也是不无道理。不仅如此,书中作者不少描写的地方都没有怎样偏向中国人,反而是指出了中国很多愚昧和不合理的地方。这便让我原先一看到近代史便发热的脑袋变得冷静了些。毕竟,不管中国人如何掩盖,事实就是这样:晚清亡国了。而我们呢?出于一种“爱国主义”,便是大肆宣扬外国人如何如何狡诈,蛮横,而对中国失误的地方,则是轻飘飘地一笔带过,这便让我的思想出现了一种误区。思考问题也变得片面起来,觉得中国人是很无辜的样子,一切都是外国人侵略我们的错。可是,如果中国不弱小,外国人又怎么会打上中国的主意?如果中国采取了正确的措施,外国人的计划有怎会得逞呢?

这本书,给我的思想敲了警钟,它不仅告诉了我不少关于晚清的知识,更告诉了我:思考问题,不要太片面。

最新《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篇5

《重说中国近代史》读后感800字!

实际上北洋军阀整个统治的结束,很大程度上源于它的分裂,而这个分裂从开始就已经注定了。帝制结束后,再没有一个东西能够统住这些人了。既然大家都不忠君了,我凭什么忠于你?五代十国也是如此,藩镇也是如此,一旦上司不忠君了,底下就可以叛变了。只是这可能要经过一个代际的转换,第一代没有撕破脸皮,第二代就可能这样做。第二代跟第一代思路不一样,代与代之间很多东西是会发生转换的。

五四运动之后,中国的确发生了很大变化,比如说有了中国共产党,主要是有了共产主义力量的发展。虽然那个时候中国共产党还是共产国际的一个小支部。共产国际开始跟中国某一势力合作,开始找吴佩孚、陈炯明,不行,后来找孙中山,但孙中山缺少实力。除了孙中山外,没有任何一个势力肯跟共产国际合作,所以共产国际便跟孙中山合作。但是,这个国共合作是共产国际跟国民党的合作,还不是中国共产党跟它的合作。发生这件事之后,中国大变化了,但大变化的前提是军阀的分裂。

等到中国共产党国共合作开始北伐的时候,军阀的裂变已经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就是说重新崛起的吴佩孚统领的所谓十四省联军,实际上是一个分崩离析的体系,他没有一支自己的军队。吴佩孚跟孙传芳之间,孙传芳跟奉系,奉系自己弟兄之间,张宗昌、李景林、郭松龄之间都存在着种种矛盾,而且这些矛盾大到必须得兵戎相见不可,他们全都互相打过。孙传芳和奉系打过,郭松龄反过奉、反过张,更不用说冯玉祥了。裂变达到这个程度,军阀实际上已经没有力量了。

列宁主义带来了一种新的力量以及非常好的机会,而且采用了新的话语体系——打倒列强、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诸如此类。这样的话语体系跟“五四”后来的激进是有关系的。新文化运动走到最后,其中一翼就沿着某一路径走到了布尔什维主义,走到了列宁主义。“五四”的确是一场很重要的运动,它的意义、它的价值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挖掘,而不仅仅是传统上说的那些东西。

最新《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篇6

同学们,建设幸福中国,就是要让每一个中国人过上幸福的生活。作为少年儿童,能快乐的学习,健康的生活,在家有爸爸妈妈的呵护,在学校有老师同学的.关爱,在社会有好人的热心帮助,就是一种幸福。

今天,我要讲一位好民警褚妈妈的故事。她叫褚少华,是一位交警大队的女警察,在她们当地有一个叫玲玲的小学生,她父亲因病去世后,母亲又得了重病,不幸让玲玲家中一贫如洗,上学遇到了困难。当民警褚少华得知这个情况后,心揪得紧紧的,来到玲玲家说:“孩子上学是一辈子的大事,千万不能耽误啊!”于是,她决定用自己的工资资助玲玲上学。每到开学的时候,就按时给玲玲送衣服和学习用品。有一年的冬天,天气突然变冷,玲玲还穿着单薄的衣服,褚少华立即买来一件羽绒服、一双旅游鞋及学习用品,专程送到玲玲的学校。玲玲从民警褚少华手中接过羽绒服,感动的留下了眼泪,哭着说:“妈妈,穿上您送来的羽绒服,我又能上学了……”之后,褚少华又马不停蹄地来到另外一个村,为刘良、赵玉琴等家庭特困儿童送来棉衣。3年来,褚少华还先后资助了4名失学儿童,这些孩子都亲切地叫这位民警阿姨“褚妈妈”。

在我们国家有许许多多像褚妈妈这样的好心人,让不幸的儿童体会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享受到了作为一个中国人的幸福。我们从小就要好好学习,掌握本领,将来才能做好“幸福中国”的建设者。

最新《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篇7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翻开这本书,思绪仿佛也随着翻动的书页飞回到了,那昏暗的日子。入眼的,满是伤痕。我听见,一声声,痛苦的呻吟,一声声,绝望的哀嚎。

我不是一个很喜欢读历史类书籍的人,在我看来,历史往往太过真实,历史不是一个作家可以创作的作品,历史就是真实存在的,发生过的的事。相较于历史而言,我更喜欢其他类型的作品,在我看来,很多作家创作的作品都包含了作家自身的情感。我不喜欢悲剧,我看完一个悲伤的故事的时候我就会告诉自己,这不是一个完全真实的故事。但是历史故事是真实存在的,我没办法告诉我自己,曾经没有那么多因为战争流血流泪,因为战争流离失所的人们,也没有办法告诉我自己有些屈辱,有些残忍,有些可怕是真实存在的。

其实在翻开这本书之前,对于那一段惨痛的历史,我的认识是,中国封建制度落后,人民思想观念的腐朽,经济萧条,清王朝腐败,清政府昏庸无能,自高自大,皇帝的懦弱无能,慈禧奢侈无度,崇洋媚外,士大夫胆小怕事,目光短浅,李鸿章代表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琦善崇洋媚外,买主求荣。林则徐拼死抵抗,有勇有谋,却被奸佞陷害,不被重用,曾国藩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开拓打下了基础,康有为梁启超,主持百日维新,向西方努力寻找真理,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的统治,提出三民主义

当我翻开这本书,一段段历史就这样在我眼前啊展开,我告诉自己,这不是创作的故事,这是真实发生的,我怀着沉重的心情,开始看这本书,开始走进那一段沉痛的历史。

一点点读下去,我开始对那一段历史,那一段历史里的人有了不一样的,更深的理解。我开始意识到或许我不应该把那一段惨痛的历史账都算在清政府和士大夫的头上,至少这不能全怪他们。我们没有办法去苛责那些从来没有了解过西方的人,让他们明白中西方的差距,让他们意识到中国急需改革,但是还是觉得他们的意识过于麻痹。他们一直在闭关锁国中坐着自己的春秋大梦,就像蒋先生在书中写到的那样:到了十九世纪,我们只能在国际生活中找出路,但是嘉庆,道光,咸丰年间的中国人,不分汉满,仍然试图闭关自守,要维持历代在东方世界的光荣地位,根本否认那个日益强盛的西方世界。我们希望当时的他们能有更高的觉悟,有更长远的眼光,对西方世界有更深的认识,然而他们没有。

说起近代的民族英雄,我总能第一个想到林则徐,那个主持虎门硝烟,备受赞誉被称为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第一人的林则徐。读蒋先生的书,也让我对这位民族英雄有了以往没有的认识。

很多时候,人们认为鸦片战争的失败是因为道光皇帝的昏庸,把林则徐给撤职了,用了一帮投降派。但是,其实不然,这是历史对林则徐的成全,成全了林则徐的身后名。假使,当时林则徐没有被道光皇帝撤职,那我们的鸦片战争还是没办法打赢的。这场战争的背后有巨大的军事,政治,经济的悬殊。诚如蒋先生所言,真正的林则徐有两个,一个是士大夫心中的林则徐,一个是真正的林则徐。前一个林则徐是主剿的,是百战百胜的。真的林则徐是慢慢觉悟了的,他知道中国兵器不如西洋,他知道中国应该以以夷制夷,但是他不敢公开的提倡这些主张,他怕士林清议,他重视自己的名誉更甚于国事。

每个人都有很多种不同的人格,每个都是我们自己,或许,民族英雄林则徐也有一种人格,一个不愿意承认时代落后的旧时代精英,不肯公开提倡改革,让主持清议的士大夫睡在梦中,让国家日趋衰弱,让自己的名誉得以保全。但是,在这个光怪陆离的人间,没有谁是完全的没有缺点的,人之所以为人,大概就是因为每一个人的不完美性,正是这些独特的不完美性才使得世界有更多的美丽的可能。

很多时候,再去读历史,就像是站在上帝视角去俯瞰世事。或许就是这样,我们会去感慨,会去气愤,会去惋惜。

在我的印象里,我所知道的琦善大概是一个备受苛责的人,看过很多对他的形容,说他是旧官僚,说他胆小怕事所以主和,更有甚者说他是卖国贼。大多时候,琦善都被拿来与林则徐作对比,用来突出林则徐的爱国,忠义,有远见。

但是读了这本书之后我对琦善却有了新的认识,虽然现在琦善在我心里不是英雄,但是至少,我发现他也并不是像我之前以为的那样,是个胆小怕事主和的旧官僚。就像蒋廷黻先生评价那样:琦善与鸦片战争的关系,在军事方面,无可称赞,亦无可责备。在外交方面,他实在是远超时人,因为他审察中外强弱的形势和权衡利害的轻重,远在时人之上。的确,我们就不应该把一场打不赢的战争怪在某一个人的头上,我们没法说刀枪棍打不过洋枪洋炮是因为一个大臣的过错。在蒋先生的书中,我认识了一个诚实的琦善,他知道没落的清王朝没法与兴起的近代化英国相抗衡,他认识到化外蛮夷的实力而不惜一切去抚,他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在保全中国。可惜这种诚实在别人看来是失了国体,这种诚实无异于是一种怯懦。但是,在我现在看来,琦善担的起中国近代外交第一人的称号。

或许有的时候事实也并不是我们所想的样子,但是事实就是事实。历史永远是最伟大的,最公正的裁判,所有的一切最终都会有一个公平的判断。

最新《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篇8

刚刚开始上《中国近现代史》课时,我心里充满了疑惑:这段历史我们初中学过两遍,高中学过一遍,现在来到了大学,怎么还要学啊?而且内容都是雷同的,都是从鸦片战争讲到至今,没什么翻新嘛!

虽然嘴上没说,但心里却觉得学校如此的安排纯粹是多余。老师好象看出了我们的心思,他说:别看你们历史学过好几遍,但我现在问你们几个问题,你们当中不一定有人能回答得上来。鸦片战争是哪年爆发的?辛亥革命是哪年爆发的?这些问题算是简单的吧。谁能告诉我?不出所料,听到这个问题后,全班同学都做低头苦思冥想状,半天都给不出回答。

老师的这个问题让我意识到,虽然我们学的次数不少,但都没怎么用心。就算有些时候很用心,但等应付过考试后,就弃置不管了。现在脑子里的历史事件已所剩无几,跟当初没学过的一样。这样的学习是没有效果的,也没有意义。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说,学校安排我们再学一遍是合理的。他要我们记住:落后就要挨打!引申到我们身上就是:不求上进就会被淘汰!

这次学习,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学!多了解些中国近现代史,做个合格的炎黄子孙。

落后就要挨打。在我看来,这个道理贯穿着整个历史。回顾过去,无论是鸦片战争还是日寇侵华,无一不在印证着:昔日的中国因为懦弱而受尽欺凌。虽然我们现在已经变得强大,也也逐步得到了世界的认可,摘掉了东亚病夫的帽子,但却不能轻易忘记这些灾难深重的屈辱史,在这段时间里,大大小小的帝国主义国家争相侵略我们,中国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有几百个,中国人民在西方的侵略战争中一次又一次被打败。这段不堪回首的历史是以号称当时的首号资本主义强国的英国在1840年发动的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为起点的,战败后,清政府还被迫签订了中国近代史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从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此后又签订了中英《五口通商章程》、中英《虎门条约》、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等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批不平等条约,被迫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和外国协定关税,外国取得了在中国的领事裁判权和在通商口岸传教等特权。这些条约给中国人民带来野蛮和屈辱。

后来,英法在1856年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在抵抗失败后被迫和英法俄美四国签订了《天津条约》。此后又陆续有英法俄的《北京条约》、1885年中法的《中法新约》、1894年中日的《马关条约》、1900年八国联军的《辛丑条约》等等。

一系列的侵华战争和大批的不平等条约,把中国推向灾难屈辱的深渊,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贫穷和落后,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严重的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和领土完整,因此我们要牢记中国近代屈辱的历史,铭记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

如果没有这些侵略战争,我想,中国的现状可能要好得多。大批的不平等条约不知道让我们中国人倒退了多少年。但是值得肯定的是,中国建国以后的发展十分迅速,我们几十年里就完成了别的国家要几百年才能完成的任务。就像我们从制造出第一辆解放牌汽车到爆炸第一颗原子弹,只用了七年的时间,但美国却要花去200年。虽然我们现在和美国、英国等国还有一些差距,但要考虑到两国不同的历史背景。

其实,中国的历史,也是一部不屈不挠的抗争史。在西方列强野蛮侵略中国的同时,伟大的中华民族和不屈的华夏子孙,进行了一系列的抗争,有来自社会底层,也有来自清政府内部,有的是有组织的,有的是群众自发的。像林则徐、关天培、左宝贵、丁汝昌等批爱国将领的涌现,鼓舞了人民的斗志;广州三元里民众的自发的抗英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反抗精神;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给帝国主义主义势力造成沉重的打击,社会各阶层的团结一致,让人民看到了希望。

最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为维护国家主权,1919年爆发了五四爱国运动,波及全国,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条件。

所以,不必去盲目崇拜美国、日本,我们应该崇拜我们中国人自己。

还记得,小时侯,我学会的第一首歌是《社会主义好》,歌词的最后那一句全国人民大团结,掀起了社会主义建设高潮。相信所有的中国人也都听过《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些脍炙人口的歌曲并不是凭空编造的,它们的存在是有依据的。

提到中国,又会忍不住想到让我们全体中国人自豪的红军长征。长征的年代已离我们远去,但长征精神却代代相传,就像是保存精神火种一样。

长征途中许多脍炙人口的英雄故事常常在我们的心中荡漾,那种不屈不挠,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永雄气概,那种互帮互助、亲密团结的合作精神,那种严守纪律、全心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品质,都无时无刻不在激励着我们前进。但在无数的光环下,还有许许多多同样出色的战士,他们或许没有令人们为之称赞的英勇事迹,但长征精神在他们身上,同样是熠熠生辉。

在这里叙述一个长征故事一只印着谢字的干粮袋:

这是发生在红军过草地途中的一个感人故事。有一位普通的红军叫做谢益先,过草地时,他分到了四斤干粮。在行军过程中,战士们看到了饿慌了的母子三人,小谢就瞒着队友,把自己的干粮袋给了他们,而他自己每天就吃些野菜、凉水充饥,最终,因体力不支,就这样走了。直到那母子三人来还这一只印着谢字的干粮袋时,部队的同志才明白了事情的原委

看了这个故事,心中感到无比沉重!谢益先明明知道,在茫茫草地上,哪怕是一小袋粮食,都是救命的宝贝,意味着一个人的生命!但是,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还是毅然把自己的粮食给了那位母亲;每天,自己在饥饿中煎熬,也不愿连累队友;甚至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还在询问那母子三人的情况,在得知他们很好的回答后,嘴角才带着微笑,离开了人世他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情谊,对战友的深厚情谊,都深深地震撼了我,让我看到了那世世代代都令我们铭记在心中的长征精神。

二万五千里,在中国的土地上走了一圈,也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头走了一圈。我们红军历尽艰难,突破重围,翻雪山,过草地,渡赤水,还要飞夺泸定桥。从 1934年秋开始到1936年10月,这段历程在中国的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为胜利树立起了一座无与伦比的里程碑。

长征,对于我们新世纪的一代,或许已经太遥远了。我们未曾经历过这样的艰难困苦、这样的惊心动魄,但这段历史,还是带给我们无数的深思。种种永垂不朽的长征精神,值得我们去揣摩,去学习。当然,在新世纪,在我们学生中,这些长征精神,需要在学习中发扬,在校园中发扬,在做人处事中发扬,在一点一滴的成长道路上发扬,在为祖国的建设中发扬。我们要将这些精神融入到自己的血液中,让这些瑰宝,成为生命中的一部分,使自己成为一个合格的接班者。

历史,给我的带来震撼的不仅仅是长征,还有辛亥革命,百万雄师过长江,五四运动等等。在此就不一一叙述它们给我带来的是如何的感受了。

知史可以明得失。我们现在面对的问题大多可以从历史上找到经验或教训,这对于我们今后的为人处世是非常有意义的。 学史使人明智,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的。以史为镜,可知兴替矣。

最新《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篇9

寒假里,我读了《中国近代史》,作者是蒋廷黻,读的比较吃力。主要讲的是:在19世纪以前,中西没有邦交,此中有两个缘故。1。中西相隔很远2。中国觉得外国人是蛮夷之邦。但外国人认为,中国是很好的国家,竭力与中国订立邦交,可中国人仍觉得他们是应该向我们跪下的小人,英国人就这样在一开始就和中国关系变差了。而且,当时在中国的外商发现鸦片是利润较多的货物,在中国销售鸦片,但遭到许多中国人反对,更加恶化了中英关系,最后和英国打了起来,失败后签下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战败之后,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不再轻视西方了。有些人要引进西方科学技术,一些人就批评说中国数千年的文化,不可以轻而易举的灭亡。洪秀全领导一些人组成的起义军很快攻下了许多城市,可是到后来,起义军变得骄傲自大,他们的领袖洪秀全天天打牌喝酒,最后失败了。

不过好几场对外战斗的失败,令更多的中国人知道中国科技水平早已十分落后,很多人向外国人购买先进的武器,学习科学技术,受到推荐的李鸿章提出了许多维新方案,他希望中国步步向前进,但他做的不彻底,许多人不听他的话,很多建的厂都在和法国打仗时被毁了。

这时李鸿章觉得日本是中国的劲敌,有朝一日会攻打中国,于是在高丽进攻日本,但由于战略错误,中国败给了日本。和日本战争失败以后,李鸿章用各种外交办法想得到其他国家的援助,但都失败了。可是俄,法,德三国却在后来自愿援助我国,想从中获取一些代价。俄国借给我们很多钱,声称要和中国为友,帮助中国修铁路,实际上要占领中国北方。最后,中国许多地方被瓜分了。孙中山这时在国内外来回奔波,提倡复兴方案,最后推翻了满清,当上了大总统,赶跑了不友好的外国人。

我读了这本书之后觉得应该人人平等,就像生活中一样,我们不能歧视有困难的那些人,而且做人要大气,不能为一点点小事而闹得越来越大,应该大事化小小事化无。

最新《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篇10

《中国近代史-奋斗的中国》读后感2000字!

对于书,自认为并不是痴迷之人,但有一本书,我从不吝惜自己的时间,总爱一遍一遍的品读它,就像在那久远的时光里,饥肠辘辘的我放学回家啃起的一块馒头,简单而又充实。那就是徐中约教授的著作《中国近代史——奋斗的中国》,也是我在大学时代买的最厚最重的一本书了。如今再读,更觉历久弥新。一本好书就像一杯好酒,经得起岁月的酿造,愈久弥香,时间久了,书页也开泛黄,似乎在暗示我,曾经捧起它蹲坐在校园角落里的那段与书为伴的日子也已好些时日了。

正如前言所提到的,作者徐中约教授作为美籍华人,长期身处欧美学界,深受西方文化影响,但也试图超越意识形态、阶级、种族和文化的局限来审视中国的近代史,客观冷静的表达“以中国人的身份对近代中国发展进程的看法”的立场,很多历史的解读确实给我们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

中国的近现代史是一段浓缩的、剧烈变化的历史。外有西方列强入侵,内有起义、守旧、改良、革新、革命各种力量碰撞之下的社会构造的瓦解。在外力的冲击和内部的矛盾中,中国近代社会不断新陈代谢。在近代这个大舞台上,各种力量、阶级、人物粉墨登场,我方唱罢你登场。总有一幕幕的精彩等待着看官们,当然其中也有还没来得及报幕,就被淹没在历史洪流里的遗憾,也有该要谢幕了,还有不愿下场的尴尬上演。正是它的纷繁复杂、模样多变,才有了历史研究、历史阅读的趣味。在《中国近代史》一书中,对一系列重要历史人物的性格和行为动机,展开了一种机智的、暗含幽默感的、富于独到见地的陈述甚至刻画,让人读来欲罢不能,在徐先生的笔下历史不再枯燥、刻板,尽显栩栩如生。

本书对于近代史的时间跨度,确实引起了人们一定的兴趣。将我们熟知的100年的近代历史,向前回溯到明清之际,整整横跨了400年的历史。实际上,本书重点描述的仍是我们所熟悉的那段近代史,即鸦片战争直到1949年的中国。正如徐先生所说,中国人研究的是我们自己的历史,为探究民族盛衰的原因,势必要将眼光放得长远。再说,历史从来都不是割裂的,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历经五千年的风吹雨打,辉煌耀眼的古老中华文明一直是西方人向往的精神家园,但是到了近代,那曾经的引以为傲的伟大光环已然黯淡无光。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文明伴随着西方的铁器枪炮一落千丈,中国的封建社会是怎样一步步一步步演变为现代社会的呢?近代的衰落除了制度的落后,还有原有封建思想的愚昧。

历史的拐角处,总有那么几个人因为顾及自己的利益得失、颜面好坏,抑或所谓的掌权者维护本该一文不值的大清尊严而枉顾国家人民的利益。通过一个个人物的刻画,不免让人神伤。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第九章《第二次条约的安排——耆英的新外交》。

当中国的大门被打开,古老的东方不得不与西方展开了所谓的外交,作为外交大臣的耆英走入了历史的舞台中央。面对气势汹汹的列强,耆英只好用一种类似打太极拳的方法把两种文明冲突合在一起却又若即若离。书中写到“鸦片战争后,耆英以中国与西方第一批条约的签订人身份脱颖而出,成为中国对外关系中最丰富多彩、最有生气和最成功的人”。但是他的安抚、亲善的个人外交之策,恰恰验证了在近代中国,清政府的一味妥协、自作聪明、左右逢源的形象。那时的中西碰撞,岂是一个外交大臣能够调解的了的,最终的耆英也就落得个自尽的悲壮下场。推动历史发展的,除了无能为力的周旋,更多的是身处其中的人们为生存、为自由、为强大、为明天的探索与奋斗。林则徐的禁烟运动、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义和团运动、百日维新、辛亥革命等,这才是促使落后的儒家帝国艰难的向近代中国蜕变的真正力量。当今的中国,早已“换了人间”,已经完全不同于“传统”框架。当今的中国早已挣脱过去落后、挨打的境地,变身为世界强国,几百年中国近代史的意义就蕴含其中。

历史是没有尽头的,对历史的认知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阅读此书,最大的感触就是要不断地进行自我反思,尽信书不如无书,作为一个历史老师要有的严谨,将自己的历史视野、历史思维放得更远。

我也思考当下的历史教育,老师们包括我,总是不厌其烦地强调教材中所谓的学科重点,在处理历史育人的价值方面也是显得刻板,太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忽视历史本身的兴趣、历史的博大、历史的多样、看历史问题的角度。蒋廷黻先生说过,历史不是材料的堆砌和史实的客观描述,而是要努力探求历史变迁的内在联系。历史老师绝不是一个灌输历史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有自己的历史专业素养,除了对历史的博览,还要有自己的历史思维,能够为孩子们呈现客观真实的历史图景,也能带孩子们拨开历史的面纱,找寻历史变迁的内在联系。

读中国近代史有感精选5篇


读书真的是一件很辛苦又很快乐的事情。阅读过一本书之后人们内心多多少少都会有所感悟。可以写一篇读后感,把自己阅读完后的想法写下来。读后感可以是受书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怎么才能防止将读后感写的千篇一律呢?在此,你不妨阅读一下读中国近代史有感,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

读中国近代史有感 篇1

阅读《中国近代史》读后感1000字:

在我原有的印象里,林则徐是一个民族英雄。小学时便有《虎门销烟》一课文,讲的是林则徐受命为钦差大臣,前往广州禁烟,于一八三九年在虎门海滩销毁收缴的英国鸦片。“他因其主张严禁鸦片、抵抗西方的侵略、坚持维护中国主权和民族利益”而万古流芳,深受人民群众的爱戴。而我也大抵是仰慕他的。而阅读完了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后,我对历史原有的印象与观念受到了根本性的颠覆,对林则徐的看法也有了很大的改变。以蒋廷黻的眼光来看,林则徐是一个典型的晚清士大夫形象。他空谈而高调,只知抵御夷族的方法是“民心可用”,却提不出具体的、确切的措施;他自私自保,在广东目睹了西洋的利枪利炮,深知一味“剿夷”中国将没有出路,却不敢违背当时清议而牺牲自己名誉,不敢提出改革的主张。在蒋廷黻眼里,林则徐是矛盾而悲剧的。

“从民族的历史看,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国家日趋衰弱,清朝的士大夫们却还在梦中继续沉睡。

《南京条约》签订后,仇外心理日益加剧。地方官吏因为条约的缘故私人利益受到打击;外国人进入广州城使广州人感觉尊严受损;五口通商使得上海日盛一日,广州富商受其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剿夷派又抬头了。徐广缙晋升两广总督,他写信问林则徐驱夷之法,而林则徐说“民心可用”。

“民心可用”,这是中国历史上被说滥的四个字。林则徐身上有着士大夫的空谈高调,他只知民心可用,却不知道民心如何用,况且民心固不可失,但拯救中国却更需内政外交的双重努力。他所寄予重望的民心在英法联军侵华之时毫无抵抗。英法打进广州城,人民反而帮助他们把藩台衙门的库银抬上英船。

林则徐是如此矛盾而悲剧的一个人。他代表了中国传统的士大夫阶层,正气凛然,清廉正直。而他又如其他士大夫一样,被清议制约,重个人名誉过于重国家前途。他看清了中国的未来,却不敢牺牲自己,唤起其他人一同改革。他是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而他之后,中国的近代化之路还很漫长。

中国的近代史,实则是古老中国遍体鳞伤的近代化历程,多方面多角度的注重这种变化的过程,才是正确认识历史大势的关键。蒋先生的这本《中国近代史》正是帮助我们了解近代历史变化流转的绝佳著作。

历史不是数字也不是年代人物,而是不可逆转的潮流,是所有人共同作用的结果,包罗所有的必然和偶然,这种奇妙的规律,才是历史的魅力之所在。

读中国近代史有感 篇2

暑期里,妈妈向我推荐了《中国近代史》这本书,并让我认真阅读。妈妈说:“只有真正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才能理解并热爱这个民族。”看着妈妈认真的表情,我用力地点点头。

《中国近代史》由近代的史学大师蒋廷黻编写。这本书对我来说虽然有些晦涩难懂,但它就像一帧帧黑白影像,在我眼前徐徐展示了中华民族在十九世纪所经历的一段特殊的历史。在这段历史进程中,有些片段让我觉得屈辱,有些让我觉得失望,还有些让我觉得应该有所反思。

十九世纪以前,中国没有邦交。长久以来的闭关锁国,让国人一直沉浸在夜郎自大、唯我独尊的世界里。当西方国家进行轰轰烈烈的工业革命时,国人却在鸦片的烟雾里沉醉。当西方的大船满载着武器大炮轰开国门时,清政府却指望通过签署一个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来换得暂时的和平。赔款、割地、开放口岸……清政府自以为是的外交成功,就像一道道狰狞的刀疤,深深地烙印在中华民族的脊背上,满目疮痍。

鸦片战争的失败,终于让国人懂得“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重要性。恭亲王奕欣、曾国藩、李鸿章等开始推行内外合作以求自强的洋务运动。他们新建学堂,创建水师,挑选学生赴美留学,发展工业和轻工业。虽然推动中国向现代化走了几步,然而西太后的专政加上原就腐败的大清王朝体制,前进之路仍困难重重。接着戊戌六君子推行变法运动,提倡从上至下的政治改革--废八股文和调整行政机构。而后,太后直接囚禁光绪帝,杀死谭嗣同、杨锐等人,迫使康有为和梁启超逃亡国外。短短的一百天,戊戌变法失败了。

清王朝灭亡后,中国又经历了袁世凯复辟,国民党政府上台执政,但是国民党的军阀割据却长达xx年之久,然后是北伐和抗日战争。整本书的讲述到此戛然而止。可是,最终为什么国民党没有建立新中国,而由共产党建立呢?我不禁陷入深深的思考中。在和妈妈的讨论中,我终于明白:原来国民党是在特权阶级的支持下才得以建立;而共产党是革命军,他的基础是广大的人民群众。得民心者得天下。而共产党正好做到了这一点。在毛主席的带领下,共产党最终推翻了国民党的统治,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读完整本书,我深深地体会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今年恰逢祖国成立70周年,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我们在祖国母亲温暖的怀抱里茁壮成长。借用梁启超先生的一句话:“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吸张。”我们肩负着中华民族振兴的希望,祖国未来的历史需要我们来谱写,我们必将用尽全力,不负众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梦。

读中国近代史有感 篇3

怀着崇敬的心态拜读了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一书。读完之后颇有所得。

这部书把“中国近代史”界定为“中国近代化的历史”,中国能否近代化以及如何近代化,于是就成为本书论述的主线。

近代化对于当时的中国是一个非常迫切的课题,它在中国近代历史的进程中却又是一个缓慢和曲折的历程。蒋廷黻不可能找出为何如此缓慢和曲折的社会根源,但他却看到了我们民族的惰性。他说:“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这个话颇有分量。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在鸦片战争震撼的当初迅速走上维新抑或革命之路呢?

本书以恭亲王奕訢及曾国藩、李鸿章等人领导的自强运动即洋务运动为第一个近代化方案,以康有为等人领导的变法运动即百日维新为第二个近代方案,以义和团运动或曰“拳匪运动”为第三个公式化方案……然而这些方案最后都挫败了。于是本书提出自己的观点:“近代化国防不但需要近代的交通、教育、经济,并又需要近代化的政治和国民,半新半旧是不中用的。换句话说,我国到了近代要图生存,非全盘接受西洋文化不可。”“全盘西化”口号为胡适在一九二九年提出,意即对西方文化都不预设任何的人为限制。或许以现代的眼光来看这是不值得推崇的,然而在那个年代我们确实应为他们的勇气所折服!

此外:本书所开创的学术传统,曾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主流框架。只是在范文澜、胡绳等人的近代史研究开展之后,这个框架才被完全以意识形态要求必定中国近代史的所谓“新的学术传统”所取代。这本书不仅奠定了蒋氏在近代史研究领域的学术地位,而且折射出他那一段受西潮冲击的学人对中国文化以及中国之前途命运的独特理解。

大师之作,言简意赅,薄薄的小册子将中国近代史讲述的清晰明了。由于我在上高中时所受到的中国近代史教育,有太多的政治倾向,所以看到蒋先生的大作,真的是从眼睛到心灵都清澈无比。他不仅是从客观的角度的讲历史,更重要的是从尊重的角度讲历史。对历史的尊重,就是对人民的尊重。

我认为这本书不仅仅可以作为高中生、大学生的教材,而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读。作为教材似的史书,它将这段历史的前因后果很轻松地进行了梳理,这样根本就不可能再混淆再硬背这个那个条约,赔多少款,割多少地是怎么回事了。作为每一个中国人,更应该了解这段真实原历史,太平天国的真相、为什么开放通商口岸、北洋海军的失败等等,近代化过程中这些耻辱是怎么产生的?实际上,很多伤痛或许都是我们中国人自己带给自己的。

历史值得我们深思!不知过去,无以图将来。

读中国近代史有感 篇4

最近翻看了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薄薄的一本,所以一口气读了下去。这本书是作者赋闲汉口时,花费两个月时间一气呵成的。尽管如此,却并不意味着它的资料肤浅。蒋先生本人是近代的留洋博士,修的历史学。或许正是他在国外学习到很多德国史和意大利史的资料,对致力于国家统一的英雄人物所震撼,所以他衷心地期望中国能摆脱中世纪的困顿,建立一个富强民主的国家。这本书是他对当时的中国的深深思索。它主要讲的是以中国当时怎样一步步学习西方,探索救国救民的方案。

大家都明白,中国的近代史要从西方的对外殖民战争讲起。因为一场浩浩荡荡的革命,英国工业革命,这场革命带来提高生产力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产能过剩,使人们先前对生存本事的恐惧自然消除,反而激发了西方人对外扩张的本能。当时是的俄、意、日国家都是在这种外界环境压迫下,走向了现代化。而当时的中国,靠着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闭关锁国,一向等到西方列强用洋枪洋炮打开中国大门。中国自古以来的贸易制度让那时中国真的没有感觉到有改变的必要,有着稳定的农业经济,完全满足人民的生活所需。并且在那之前两千年中国人充满优越感,因为周边那些国家确实在礼貌形态上相较落后。所以中国并没有在工业革命和新航路发现后跟上世界步伐。当时的中国政府不明白他们所应对英国、法国并不是过去的蛮夷,英法等工业国家并不是到中国来朝拜进贡,而是贸易。那时的中国,继续做着天朝上国的美梦,根本不明白工业革命将给人类带来怎样的变化,因而中国错过了其中一个外国人马戛尔尼来华提到的重构近代国家关系的机会,此后引发鸦片贸易,又因鸦片贸易引发战争,中国由此错过数十年发展机遇,直至两次被打败,方才有人意识到时代不一样而思考改革。

中国遭遇西方人的攻击或许是不可避免的,但中国在被攻击的过程中完全有机会有可能转祸为福化险为夷,像日本等许多后发展国家一样大胆理解西方礼貌。以中国的人力物力,倘若像日本那样理解了科学机械,重构中国礼貌,那么中国不仅仅会与西方强国并驾齐驱,并且必须会在国际上重塑中国礼貌的辉煌。历史是不会改变的,而历史的经验我们是能够汲取的。所谓“穷则变,变则通”,谁排斥改革谁拒绝创新,谁就会落后于时代。所以,我国正在大力倡导的创新改革正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生存发展之道,也必将永远处于进行时。

读中国近代史有感 篇5

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海外中国学研究已经成为学术界日益关注的对象,而中国近代史在海外中国学研究中的地位无疑是举足轻重的,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汉学家,他们从各自的角度和不同的研究方法来研究中国近代史,成绩斐然,并取得了大量学术成果。

然而,国外汉学界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也建立了一些新的理论体系,但是都存在着一个共同的问题,那就是:这些研究大部分都是以西方为中心,西方中心论的思想在国外汉学界占据了很大的影响。不管是早期的汉学家如费正清提出的冲击回应模式,还是当今的汉学家例如何伟亚的后殖民主义历史观,无一不受到这种观念的影响,真正能够做到以中国问题为中心,站在中国本身的角度来进行思考和研究问题的则寥寥无几,这样就不免造成研究中的偏颇,无法真正地揭示出问题的所在。

而这部《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一书则是西方汉学界少有的能够以中国为中心,从而研究整个中国近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的一部通史,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集大成之作。本书作者徐中约是中国近代史研究权威学者,曾任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历史系主任、荣誉教授。本书英文版是欧美学界公认的一部中国近现代史经典之作。在这部著作中,作者指出,政府的政策和制度、反对外来因素的民族或种族抗争以及在新的天地里寻求一条求生之道三条线索,作为推动近代中国发展的三股最重要动力,并通过对近代中国内部社会动荡的描摹,向世界讲述了一个古老的儒家帝国经无比艰难,蜕变为一个近代国家的历史。近代中国历史的特征并非是一种对西方的被动反应,而是一场中国人应付内外挑战的主动奋斗,他们力图更新并改造国家,使之从一个落后的儒家普世帝国,转变为一个在国际大家庭中拥有正当席位的近代民族国家。这种见解,避免了用外因来解释中国历史及其所暗含的中国仅仅是作回应的思想陷阱。(见本书第49页相关内容)

本书另外一个与传统史学观不同的是:作者把中国近代的开始定在了1600年,即地理大发现时代之后,而不是以1840年的鸦片战争为开端。作者综合了两种学派的观点,说出自己的理由,将中西历史的开始回合与中西文明的直接碰撞之间作为中国近代的开端。作者指出,在19世纪之前的两千多年里,中华文明和西方文明的主流是朝着相互分离的方向发展的。只有当其中的一个文明获得了足够的力量和技术,并为着自身的利益扩张到另一个文明地区时,这两个文明才得以回合。(见本书第3页)中国历史与西方历史的交会不可能发生在地理大发现时代之前,而这两个文明的直接碰撞也不可能发生在工业革命以前。(见本书第4页)正是由于地理大发现的影响,中国才逐渐开始了与外界的交往,最终卷入了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

本书原文为英文版,共42章,本书是简体中文版,由于种种原因,此书为只有29章的删节本,这也许是唯一的美中不足吧。不过总体看来仍不失为一部高水准的学术著作。

有关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如何能避免作品读后感千篇一律的情况呢?通过读书我收获了好多,其中让我收获最多的一本书是作品。那么我们有可能就会想用文字的方式记录下来,基于网友的需要,幼儿教师教育网编辑整理了中国近代史读后感,欢迎本文为大家提供参考!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篇1】

6集虽短,但却全面反映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让我感受颇深,不由发出"我是中国人,我自豪。"的感叹。

全片共六集,分别是《圆梦工程》《创新活力》《协调发展》《绿色家园》《共享小康》《开放中国》,每一集都能看到中国的不同方面的发展,但它却又是相同的,它在不断前进,正在努力创造辉煌。

港珠澳大桥、胡麻岭隧道、郑万铁路、复兴号、上海洋山港自动化码头、中国移动互联网等一个个超级工程展现的不仅仅是一张张中国基础建设的大网,也是中国人民幸福、美好的资本,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长路中具有历史意义的脚步。

从移动支付到共享单车,从"中国制造2025"到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从空天领域、海工领域,到芯片等尖端领域,再到参与大科学计划,我看到了中国的创新动力,由衷地敬佩那些创新人才,正是他们让百姓的生活更为便捷,让企业的发展更具活力,让中国的实力更加强大。

"一个民族,不能总是用别人的昨天,来装扮自己的明天。""尖端技术,如同粮食,端自己的饭碗才会香甜。"这两句话让我印象深刻,的确如此,主席也谈到:"中国的未来属于青年,中华民族的未来也属于青年。青年一代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综合素质,是一个国家发展活力的重要体现,也是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当代青年要树立理想信念,勇于担当这个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励志勤学、刻苦磨炼,在激情奋斗中绽放青春光芒、健康成长进步。"我是中国人,是中国的大学生,理应为养育我的祖国,我的人民努力学习,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看东西南北,有的是天梯上孩子们的笑容,有的是扶贫干部的汗与泪,有的是姑苏小镇城乡统筹的奇迹,有的是"闽宁模式"东西部牵手的成功跨越,有的是一个个特色小镇、中心城市、城市群的兴起。

从长江经济带,到京津冀一体化,再到萦绕着千年大计、国家大事的雄安新区。中国,在为它的所有儿女齐发展谋划,始终坚信"全国一盘棋",一切为了人民,人人平等。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篇2】

1840年,成为首号资本主义强国的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国近代史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从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历史也以鸦片战争为标志进入近代史,这是中华民族一段屈辱的历史,也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抗争的历史,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寻求富民强国之路的探索史。我们学好这段历史,必须把握三条主线。

一、一部灾难深重的屈辱史

中国近代史是灾难深重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的屈辱的历史,中国人民饱尝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欺凌。在中国近代史上,大大小小的帝国主义国家争相侵略我们,中国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有几百个,中国人民在西方的侵略战争中一次又一次被打败。

1840年,英国为了打开中国的大门,悍然发动了鸦片战争,古老的、落后的中国在西方坚船利炮面前战败了,1842年签订了中国近代史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此后又签订了中英《五口通商章程》、中英《虎门条约》、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等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批不平等条约,被迫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和外国协定关税,外国取得了在中国的领事裁判权和在通商口岸传教等特权。这些条约给中国人民带来野蛮和屈辱。

1856年,英法等国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大门,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在抵抗失败后被迫和英法俄美四国签订了《天津条约》,和英法俄又被迫签订《北京条约》。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和主权,尤其是沙俄掠夺了中国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外国侵略势力伸向中国内地,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了。

1885年,法国又发动侵略中国的中法战争,清政府又签订了《中法新约》,列强取得了在中国修筑铁路的权利。1894年中国又在甲午战争中失败,被迫和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赔款达到两亿两白银,帝国主义强国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然而帝国主义为了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进一步控制中国,1900年八国联军又共同反动了侵华战争,清政府被迫签订了《辛丑条约》,赔款本息超过10亿两白银,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了。

一系列的侵华战争和大批的不平等条约,把中国推向灾难屈辱的深渊,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贫穷和落后,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严重的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和领土完整,因此我们要牢记中国近代屈辱的历史,铭记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

二、一部不屈不挠的抗争史

在西方列强野蛮侵略中国的同时,伟大的中华民族和不屈的华夏子孙,进行了一系列的抗争,有来自社会底层,也有来自清政府内部,有的是有组织的,有的是群众自发的。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尽管有一些民族败类,但是清政府和广大爱国官兵也进行了一些英勇的战斗,涌现出像林则徐、邓廷桢、裕谦、海龄、关天培、陈化成等大批爱国将领;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也出现了前仆后继抗争的壮烈场面;在中法战争中,冯子才无所畏惧,领导取得了镇南关大捷,刘永福领导黑旗军威镇敌胆,爱国海军在马尾海战中表现出了临危不惧、英勇战斗的精神;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左宝贵、邓士昌、林永升、刘丁汝昌等人以身殉职,上演了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各地民众自发抗日,都体现出了中华民族顽强不屈的爱国抗争精神。

除了清政府及爱国官兵的抗争外,广大人民群众从未放弃斗争,帝国主义侵略到那里,就在那里受到抵抗。尤其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广州三元里民众的自发的抗英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反抗精神;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还出现了大量的反洋教斗争。

在中国近代史上,还有两次大规模农民运动给帝国主义主义势力以沉重打击。第一次是太平天国运动:这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规模巨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运动,在打击中国封建统治的同时,还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承担起反对外来侵略的任务,给外国侵略者以沉重打击,打破了西方侵略者迅速把中国殖民化的企图。

第二次是义和团运动:在中外矛盾加剧的19世纪末,终于引爆了中国人民的义和团运动,他们打击的对象是外国势力,到1900年发展到顶点,成千上万的义和团团众以血肉之躯和八国联军进行了英勇搏斗,尽管在中外反动势力的剿杀下失败了,但中华民族的不畏强暴、英勇斗争使帝国主义认识到中华民族的不可政府性。

最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为维护国家主权,1919年爆发了五四爱国运动,波及全国,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条件。

三、中国人民的一部探索史

在近代中国的特殊时期,中国的根本任务是维护民族独立和主权完整,促进经济发展,实现政治进步。在为了完成这些任务的过程中,在伴随中国艰难的近代化历程中,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既有政府运动,又有新生阶级代表,既有地方大员,又有思想精英。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先进的中国人初步认识到西方的现代化,以林则徐、魏源等人以经世务实的态度,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承认落后和不足,注目世界,探索新知,寻求强国御辱之道,产生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

清政府作为中国的合法政府,在历经浩劫后,也进行了一些探索和改革。在19世纪五六十年代镇压是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中,一批务实且有政治经验的权力重臣,开始了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在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前提下,倡导富国强兵运动,创办军事、民用工业,筹划海军,设立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洋务运动在中央以弈欣为首,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督抚为首,尽管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但是洋务运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加剧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在洋务运动中,还出现了冯桂芬、郑观应、王韬等早期的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知识分子,为以后的资产阶级维新运动创造了一些条件。甲午战争失败后中华民族出现了严重的民族危机,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救亡图存的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

维新派通过办报刊、建学会、和顽固派论战,传播了维新思想,领导了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促进了人民的觉醒,尽管不足百日,以失败告终,但在中国人民救国图强的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此外,需要指出的是在太平天国运动的后期,洪仁玕提出了《资政新篇》,最早在中国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

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在中国走资产阶级改良道路是行不通的,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了历史的舞台,经过一系列的武装起义和革命斗争,终于在1911年取得了辛亥革命的胜利,使中国走向民主共和道路,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但是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1919年中华民族又爆发了爱国的五四运动,以后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革命焕然一新,中国人民找到了探索的正确方向,终于在1949年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领土、主权完整,并不断开创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历史已经证明也永远昭示,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中国人民是勇于探索和进取的人民,中国必将在21世纪屹立在世界强国之林。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篇3】

中国近代史的读后感,来自当当网的网友:本书分为两部分,上半部分为沈渭滨先生的导读,下半部分为蒋先生《中国近代史》的原本。在导读中,沈先生介绍了蒋廷黻先生的生平和本书之后中国近代史研究体系发展。蒋廷黻先生留学美国,受到西方史学研究方法的训练,一改中国古史重事件、轻建构的治史方法。导读以史学专业研究的角度以本书作为中国近代史开山之作和奠定了蒋廷黻在近代史领域中的学术地位为介绍重点。书的篇幅不大,又被称为“中国近代史纲”,但重点突出。总论就开宗明义的指出中国近百年的问题就是能否吸收、利用近(先)代西方的科学技术,废除家族和家乡观念,建立一个近(先)代的民族国家。作者以政治史为经、事件为纬的建构体系,用一个爱国者的角度,论述了鸦片战争前后至抗日战争之前的中国近代史实。本人作为读者对本书的感觉是言简意赅、发人深省,突破了以往的惯性思维,认识问题角度大为拓展……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篇4】

教师推荐的那么多本书,我最喜欢蒋廷黻老先生的《中国近代史》。这本书正文资料其实很短。短小却精悍,把很多初中、高中略去不讲的东西,娓娓道来。结合教师的授课资料,再反复看这本书,觉得自我看待历史的角度,比以前开阔了许多,文化底蕴也似乎厚了那么些许。

网络上,总流传着很多有道理的话,其中有一句我觉得挺在理,大意是:如果一个人看了一本书,听了别人一番话,就觉得自我的价值观都变了,那他大抵是个井底之蛙。在历史这方面,我承认我只是个坐井观天的人。所以,这本书和这门课带给我的影响,在认知历史方面是彻底的。风靡学生群体的《明朝那些事》,我都只看了两本,就觉得它无聊看不下去了。所以,这本《中国近代史》含着教师的部分资料对应讲解,真真是的十分对我的口味。十分感激教师,那么用心地准备课堂,那么耐心地讲授资料,那么极力地推荐了一本《中国近代史》。

收获最大的,莫过于:历史是客观的。看书及听讲,相关初中有讲到的资料,会不自觉想起初中教师如何讲授(高中读理科,上的历史课都是渣滓而已)。初中的历史教师,也是能够把历史经过一些短短的纲领,讲成吸引人的故事的人。当讲到近代史中国人备受屈辱这段,初中教师含着极为强烈的个人色彩,连带着我也觉得那时候的外国人怎样那么可恶。可在这书中,多次讲到一些外国人友好的举动,像使团来访,要求建立大使馆;传教士传授先进的科学知识,都是促进中国发展的。是中国人自傲,愚昧,生生错过很多能让自我改变的机会。

就像蒋廷黻先生说的:“鸦片战争以前,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在以后,他们不肯给我们平等待遇。”一开始不由觉得都是中国人活该,再回味时,那些偏颇于中国人还是外国人的念头都没有了。的确,我们的失败是注定的。我们强大时,传统思维固化,一座五指山似的压着中国人,让我们对外来文化,毫无宽容心可言,我们的视野都在五指山下那么一小片,即便抬头观望,也可是是上头那一点点景色。若没有人洗净自身反封建的东西,再带领其他人更新观念,中国那时是毫无胜算可言的。鸦片战争前,由马戛尔尼主领的英国使团拜访中国,“狮子号”军舰的说明书中国人拆都没拆过,代表人类翱翔天际的第一步的热气球展示,以及先进的军事手段,中国人都不屑一顾,还出言不逊,毫无大国气度可言。惨痛的教训已经付出,我们中国人应当更多的去了解他们,传承他们,勿忘国耻,奋发向上。

那段历史无论有多屈辱,多不堪,都应当进取地正视——了解外国人如何欺负我们的同时,更应正视自我做错的地方。既要讲外国人怎样攻打我们,掠夺我们;更要讲,我们如何无知愚昧,如何沾沾自喜,如何错失机会。像初高中教材改得让我们对那段历史的看法有偏颇,我能理解国家的用意,读后感.但却不能认同。我们签订条约时,由于完全不懂国际公法和国际形势,争所不当争,弃所不当弃。《虎门条约》时,国人最痛心的是五口通商,而不是协定关税、治外法权这种涉及国家主权的东西。互派使节这种要求,中国人从爆发鸦片战争的一百年前开始,更是拒绝、拒绝、再拒绝。《南京条约》后,中国人仇外心里表现之一是杀外国人,可他们当中,有许多都是无辜的,耆英要求严厉执行国法,被人骂洋奴……这些错误,每个中国人都应当明白。正确区分别人的善意与敌意,这一点,到今日,对于中国人仍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另外,我更想说的是:知己知彼这一点,无论是那时,还是此刻,中国都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现代中国强大起来了,可论起对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了解,中国人又有多少?中国人对自我的历史、文化都了解甚少(争着去申遗的中国人,对那些文化遗产背后的东西又是否曾主动去了解呢?)更不用说其他国家了,都只会道出表层肤浅的东西而已。朱焱先生在《日本人的善意和敌意》这一文章中大谈相比于日本人对中国的研究,中国人对日本的了解是远远不够的,我对于这个观点,很是赞同。

蒋廷黻先生的《中国近代史》真的是让我明白了更多那段历史背后的真实故事,先生的评论,也很精准。也许以后学者会研究出更多,甚至是推翻先生理论的东西。但无疑,先生的著作,还能够继续走很远很远的路。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篇5】

怀着崇敬的心态拜读了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一书。读完之后颇有所得。

这部书把“中国近代史”界定为“中国近代化的历史”,中国能否近代化以及如何近代化,于是就成为本书论述的主线。

近代化对于当时的中国是一个非常迫切的课题,它在中国近代历史的进程中却又是一个缓慢和曲折的历程。蒋廷黻不可能找出为何如此缓慢和曲折的社会根源,但他却看到了我们民族的惰性。他说:“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这个话颇有分量。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在鸦片战争震撼的当初迅速走上维新抑或革命之路呢?

本书以恭亲王奕訢及曾国藩、李鸿章等人领导的自强运动即洋务运动为第一个近代化方案,以康有为等人领导的变法运动即百日维新为第二个近代方案,以义和团运动或曰“拳匪运动”为第三个公式化方案……然而这些方案最后都挫败了。于是本书提出自己的观点:“近代化国防不但需要近代的交通、教育、经济,并又需要近代化的政治和国民,半新半旧是不中用的。换句话说,我国到了近代要图生存,非全盘接受西洋文化不可。”“全盘西化”口号为胡适在一九二九年提出,意即对西方文化都不预设任何的人为限制。或许以现代的眼光来看这是不值得推崇的,然而在那个年代我们确实应为他们的勇气所折服!

此外:本书所开创的学术传统,曾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主流框架。只是在范文澜、胡绳等人的近代史研究开展之后,这个框架才被完全以意识形态要求必定中国近代史的所谓“新的学术传统”所取代。这本书不仅奠定了蒋氏在近代史研究领域的学术地位,而且折射出他那一段受西潮冲击的学人对中国文化以及中国之前途命运的独特理解。

大师之作,言简意赅,薄薄的小册子将中国近代史讲述的清晰明了。由于我在上高中时所受到的中国近代史教育,有太多的政治倾向,所以看到蒋先生的大作,真的是从眼睛到心灵都清澈无比。他不仅是从客观的角度的讲历史,更重要的是从尊重的角度讲历史。对历史的尊重,就是对人民的尊重。

我认为这本书不仅仅可以作为高中生、大学生的教材,而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读。作为教材似的史书,它将这段历史的前因后果很轻松地进行了梳理,这样根本就不可能再混淆再硬背这个那个条约,赔多少款,割多少地是怎么回事了。作为每一个中国人,更应该了解这段真实原历史,太平天国的真相、为什么开放通商口岸、北洋海军的失败等等,近代化过程中这些耻辱是怎么产生的?实际上,很多伤痛或许都是我们中国人自己带给自己的。

历史值得我们深思!不知过去,无以图将来。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篇6】

在经历了上个世纪以来的被列强压迫的屈辱之后,我们这个民族损失的不仅仅是金钱而更多的更严重的是我们丧失了对自己国家和民族的自信。即使改革开放以后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也依旧没有自信,那种不自信是从骨子里面散发的,但这一部《辉煌中国》我相信肯定可以让很多人恢复对我们国家和民族的自信。这是我看完之后最大的想法!

在这部纪录片里,我们可以看到国家尤其是近五年来的取得的一些成就,可以看到现在的祖国并不是像很多普通民众所认为的那样比不上西方的那些资本主义国家。在第一集圆梦工程里面,我们就可以看到我们的中国桥,中国路,中国港,中国网是站在世界前列的,很多的一些工程在其他国家看来是非常不可思议的,比如说港珠澳大桥,兰渝铁路,全自动化的中国上海洋山港,令外国人羡慕的我们自主研发的高铁。不仅如此,我们日常生活中如此熟悉的购物扫一扫,共享单车,但从来没有想到我们移动支付是世界上覆盖最广的国家,叶就是说在其他国家你是不可能过上像中国那样的便捷的生活的,共享单车也同样如此,试想如果我们国家没有强大的技术支持,这些是我们可以达到的吗?这些都不是世界上每一个国家可以做到的,只有数一数二的强国才可以做到的东西。我们不仅仅是中国制造更是中国创造。

今天的中国可以站在世界的前沿,靠的不仅仅是GDP世界第二的强大的经济实力,而更多的是我们强大的军事实力和科技实力,靠的是我们民族的自强不息,而更加在于我们的创新的能力。只有创新才能占领科技的制高点,才能让国家强起来。人才是创新的动力,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我们有能力培养出国家所需要的人才。不仅在这些方面如此,我们也在解决全世界都面临的问题贫困,一系列脱贫攻坚的战略的实施,能精准到按户按人制定脱贫策略,我们的脱贫人口是世界上最多的,我们有在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我们可以看到我们国家为此所做得的每一份的努力也可以看得到它诚心诚意的用心为人民谋利益。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篇7】

刚刚开始上《中国近现代史》课时,我心里充满了疑惑:这段历史我们初中学过两遍,高中学过一遍,现在来到了大学,怎么还要学啊?而且内容都是雷同的,都是从鸦片战争讲到至今,没什么翻新嘛!

虽然嘴上没说,但心里却觉得学校如此的安排纯粹是多余。老师好象看出了我们的心思,他说:别看你们历史学过好几遍,但我现在问你们几个问题,你们当中不一定有人能回答得上来。鸦片战争是哪年爆发的?辛亥革命是哪年爆发的?这些问题算是简单的吧。谁能告诉我?不出所料,听到这个问题后,全班同学都做低头苦思冥想状,半天都给不出回答。

老师的这个问题让我意识到,虽然我们学的次数不少,但都没怎么用心。就算有些时候很用心,但等应付过考试后,就弃置不管了。现在脑子里的历史事件已所剩无几,跟当初没学过的一样。这样的学习是没有效果的,也没有意义。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说,学校安排我们再学一遍是合理的。他要我们记住:落后就要挨打!引申到我们身上就是:不求上进就会被淘汰!

这次学习,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学!多了解些中国近现代史,做个合格的炎黄子孙。

落后就要挨打。在我看来,这个道理贯穿着整个历史。回顾过去,无论是鸦片战争还是日寇侵华,无一不在印证着:昔日的中国因为懦弱而受尽欺凌。虽然我们现在已经变得强大,也也逐步得到了世界的认可,摘掉了东亚病夫的帽子,但却不能轻易忘记这些灾难深重的屈辱史,在这段时间里,大大小小的帝国主义国家争相侵略我们,中国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有几百个,中国人民在西方的侵略战争中一次又一次被打败。这段不堪回首的历史是以号称当时的首号资本主义强国的英国在1840年发动的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为起点的,战败后,清政府还被迫签订了中国近代史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从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此后又签订了中英《五口通商章程》、中英《虎门条约》、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等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批不平等条约,被迫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和外国协定关税,外国取得了在中国的领事裁判权和在通商口岸传教等特权。这些条约给中国人民带来野蛮和屈辱。

后来,英法在1856年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在抵抗失败后被迫和英法俄美四国签订了《天津条约》。此后又陆续有英法俄的《北京条约》、1885年中法的《中法新约》、1894年中日的《马关条约》、1900年八国联军的《辛丑条约》等等。

一系列的侵华战争和大批的不平等条约,把中国推向灾难屈辱的深渊,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贫穷和落后,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严重的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和领土完整,因此我们要牢记中国近代屈辱的历史,铭记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

如果没有这些侵略战争,我想,中国的现状可能要好得多。大批的不平等条约不知道让我们中国人倒退了多少年。但是值得肯定的是,中国建国以后的发展十分迅速,我们几十年里就完成了别的国家要几百年才能完成的任务。就像我们从制造出第一辆解放牌汽车到爆炸第一颗原子弹,只用了七年的时间,但美国却要花去200年。虽然我们现在和美国、英国等国还有一些差距,但要考虑到两国不同的历史背景。

其实,中国的历史,也是一部不屈不挠的抗争史。在西方列强野蛮侵略中国的同时,伟大的中华民族和不屈的华夏子孙,进行了一系列的抗争,有来自社会底层,也有来自清政府内部,有的是有组织的,有的是群众自发的。像林则徐、关天培、左宝贵、丁汝昌等批爱国将领的涌现,鼓舞了人民的斗志;广州三元里民众的自发的抗英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反抗精神;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给帝国主义主义势力造成沉重的打击,社会各阶层的团结一致,让人民看到了希望。

最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为维护国家主权,1919年爆发了五四爱国运动,波及全国,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条件。

所以,不必去盲目崇拜美国、日本,我们应该崇拜我们中国人自己。

还记得,小时侯,我学会的第一首歌是《社会主义好》,歌词的最后那一句全国人民大团结,掀起了社会主义建设高潮。相信所有的中国人也都听过《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些脍炙人口的歌曲并不是凭空编造的,它们的存在是有依据的。

提到中国,又会忍不住想到让我们全体中国人自豪的红军长征。长征的年代已离我们远去,但长征精神却代代相传,就像是保存精神火种一样。

长征途中许多脍炙人口的英雄故事常常在我们的心中荡漾,那种不屈不挠,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永雄气概,那种互帮互助、亲密团结的合作精神,那种严守纪律、全心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品质,都无时无刻不在激励着我们前进。但在无数的光环下,还有许许多多同样出色的战士,他们或许没有令人们为之称赞的英勇事迹,但长征精神在他们身上,同样是熠熠生辉。

在这里叙述一个长征故事一只印着谢字的干粮袋:

这是发生在红军过草地途中的一个感人故事。有一位普通的红军叫做谢益先,过草地时,他分到了四斤干粮。在行军过程中,战士们看到了饿慌了的母子三人,小谢就瞒着队友,把自己的干粮袋给了他们,而他自己每天就吃些野菜、凉水充饥,最终,因体力不支,就这样走了。直到那母子三人来还这一只印着谢字的干粮袋时,部队的同志才明白了事情的原委

看了这个故事,心中感到无比沉重!谢益先明明知道,在茫茫草地上,哪怕是一小袋粮食,都是救命的宝贝,意味着一个人的生命!但是,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还是毅然把自己的粮食给了那位母亲;每天,自己在饥饿中煎熬,也不愿连累队友;甚至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还在询问那母子三人的情况,在得知他们很好的回答后,嘴角才带着微笑,离开了人世他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情谊,对战友的深厚情谊,都深深地震撼了我,让我看到了那世世代代都令我们铭记在心中的长征精神。

二万五千里,在中国的土地上走了一圈,也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头走了一圈。我们红军历尽艰难,突破重围,翻雪山,过草地,渡赤水,还要飞夺泸定桥。从 1934年秋开始到1936年10月,这段历程在中国的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为胜利树立起了一座无与伦比的里程碑。

长征,对于我们新世纪的一代,或许已经太遥远了。我们未曾经历过这样的艰难困苦、这样的惊心动魄,但这段历史,还是带给我们无数的深思。种种永垂不朽的长征精神,值得我们去揣摩,去学习。当然,在新世纪,在我们学生中,这些长征精神,需要在学习中发扬,在校园中发扬,在做人处事中发扬,在一点一滴的成长道路上发扬,在为祖国的建设中发扬。我们要将这些精神融入到自己的血液中,让这些瑰宝,成为生命中的一部分,使自己成为一个合格的接班者。

历史,给我的带来震撼的不仅仅是长征,还有辛亥革命,百万雄师过长江,五四运动等等。在此就不一一叙述它们给我带来的是如何的感受了。

知史可以明得失。我们现在面对的问题大多可以从历史上找到经验或教训,这对于我们今后的为人处世是非常有意义的。 学史使人明智,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的。以史为镜,可知兴替矣。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篇8】

在近代中国的特殊时期,中国的根本任务是维护民族独立和主权完整,促进经济发展,实现政治进步。在为了完成这些任务的过程中,在伴随中国艰难的近代化历程中,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既有政府运动,又有新生阶级代表,既有地方大员,又有思想精英。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先进的中国人初步认识到西方的现代化,以林则徐、魏源等人以经世务实的态度,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承认落后和不足,注目世界,探索新知,寻求强国御辱之道,产生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

清政府作为中国的合法政府,在历经浩劫后,也进行了一些探索和改革。在19世纪五六十年代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中,一批务实且有政治经验的权力重臣,开始了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在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前提下,倡导富国强兵运动,创办军事、民用工业,筹划海军,设立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尽管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但是洋务运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加剧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甲午战争后又兴起了"戊戌变法"运动,可最终还是失败了。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改良主义道路不能救中国。此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了历史的舞台,经过一系列的武装起义和革命斗争,终于在19XX年取得了辛亥革命的胜利,使中国走向民主共和道路,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但是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1919年中华民族又爆发了爱国的五四运动,以后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革命的面目焕然一新,中国人民找到了探索的正确方向,终于在1949年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领土、主权完整,并不断开创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

历史已经证明也永远昭示,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中国人民是勇于探索和进取的人民,中国必将屹立在世界强国之林。

勿忘过去,面向未来!我们要继承并发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使中国永屹立在世界强国之林!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篇9】

最近翻看了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薄薄的一本,所以一口气读了下去。这本书是作者赋闲汉口时,花费两个月时间一气呵成的。尽管如此,却并不意味着它的资料肤浅。蒋先生本人是近代的留洋博士,修的历史学。或许正是他在国外学习到很多德国史和意大利史的资料,对致力于国家统一的英雄人物所震撼,所以他衷心地期望中国能摆脱中世纪的困顿,建立一个富强民主的国家。这本书是他对当时的中国的深深思索。它主要讲的是以中国当时怎样一步步学习西方,探索救国救民的方案。

大家都明白,中国的近代史要从西方的对外殖民战争讲起。因为一场浩浩荡荡的革命,英国工业革命,这场革命带来提高生产力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产能过剩,使人们先前对生存本事的恐惧自然消除,反而激发了西方人对外扩张的本能。当时是的俄、意、日国家都是在这种外界环境压迫下,走向了现代化。而当时的中国,靠着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闭关锁国,一向等到西方列强用洋枪洋炮打开中国大门。中国自古以来的贸易制度让那时中国真的没有感觉到有改变的必要,有着稳定的农业经济,完全满足人民的生活所需。并且在那之前两千年中国人充满优越感,因为周边那些国家确实在礼貌形态上相较落后。所以中国并没有在工业革命和新航路发现后跟上世界步伐。当时的中国政府不明白他们所应对英国、法国并不是过去的蛮夷,英法等工业国家并不是到中国来朝拜进贡,而是贸易。那时的中国,继续做着天朝上国的美梦,根本不明白工业革命将给人类带来怎样的变化,因而中国错过了其中一个外国人马戛尔尼来华提到的重构近代国家关系的机会,此后引发鸦片贸易,又因鸦片贸易引发战争,中国由此错过数十年发展机遇,直至两次被打败,方才有人意识到时代不一样而思考改革。

中国遭遇西方人的攻击或许是不可避免的,但中国在被攻击的过程中完全有机会有可能转祸为福化险为夷,像日本等许多后发展国家一样大胆理解西方礼貌。以中国的人力物力,倘若像日本那样理解了科学机械,重构中国礼貌,那么中国不仅仅会与西方强国并驾齐驱,并且必须会在国际上重塑中国礼貌的辉煌。历史是不会改变的,而历史的经验我们是能够汲取的。所谓“穷则变,变则通”,谁排斥改革谁拒绝创新,谁就会落后于时代。所以,我国正在大力倡导的创新改革正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生存发展之道,也必将永远处于进行时。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篇10】

翻开这本书,思绪仿佛也随着翻动的书页飞回到了,那昏暗的日子。入眼的,满是伤痕。我听见,一声声,痛苦的呻吟,一声声,绝望的哀嚎。

我不是一个很喜欢读历史类书籍的人,在我看来,历史往往太过真实,历史不是一个作家能够创作的作品,历史就是真实存在的,发生过的的事。相较于历史而言,我更喜欢其他类型的作品,在我看来,很多作家创作的作品都包含了作家自身的情感。我不喜欢杯具,我看完一个悲伤的故事的时候我就会告诉自我,这不是一个完全真实的故事。可是历史故事是真实存在的,我没办法告诉我自我,以往没有那么多因为战争流血流泪,因为战争流离失所的人们,也没有办法告诉我自我有些屈辱,有些残忍,有些可怕是真实存在的。

其实在翻开这本书之前,对于那一段惨痛的历史,我的认识是,中国封建制度落后,人民思想观念的腐朽,经济萧条,清王朝腐败,清政府昏庸无能,自高自大,皇帝的懦弱无能,慈禧奢侈无度,崇洋媚外,士大夫胆小怕事,目光短浅,李鸿章代表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琦善崇洋媚外,买主求荣。林则徐拼死抵抗,有勇有谋,却被奸佞陷害,不被重用,曾国藩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开拓打下了基础,康有为梁启超,主持百日维新,向西方努力寻找真理,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的统治,提出三民主义……

当我翻开这本书,一段段历史就这样在我眼前啊展开,我告诉自我,这不是创作的故事,这是真实发生的,我怀着沉重的心境,开始看这本书,开始走进那一段沉痛的历史。

最新《中国近代史》读后感800字精选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阅读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提升我们的心境。不少人看完作者的作品后都能从中收获很多,在写读后感时,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去写,这是写好读后感的关键。您是否也在收集作品的优秀读后感呢?以下是我们收集整理的“最新《中国近代史》读后感”,欢迎收藏本网站,继续关注我们的更新!

最新《中国近代史》读后感(篇1)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400字:

这套书入手有7年了,终于读完了。对于一个所有的历史知识都来自于中学课本并且已经还给历史老师的人,这套书脉络清晰地将历史发展的起承转折娓娓道来,让我如沐春风般的把近代历史又复习了一遍…

原著是用英文写的,英文版原名叫The Rise of Moden China,我觉得更能表现本书的精髓,一个现代中国的崛起过程。中文名太过中庸,可能因此会失去一些读者。

作者徐中约是美国加州大学教授,他以超越意识形态、阶级、党派、种族和文化的眼光,能够公平公正、客观冷静地看待历史事件,参考了巨量不同语种的档案文献及研究著述,以跨学科的方法写就这部描述从1600年到2002年四百多年中华民族挣扎历程的史学巨著。

没有国内官方史学简单粗暴的意识形态论调,也摆脱了西方汉学的阴影。本书一经问世,就荣获大奖,逐渐成为中西方读者研究近代中国必读的史书,并在一些美国大学成为经典教材。

这套书是从香港带回来的,国内也引进了,但是对于某些历史片段被阉割得很厉害…

最新《中国近代史》读后感(篇2)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1000字:

“近代化的问题关系民族的前途太大了。无论牺牲多大,我们不可顾惜。不近代化,我们这民族是不能继续生存的。”蒋廷黻先生身在历史风云变革的时期,对于中国与西方的近代化进行了仔细的分析,最终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自1840年以来,清政府的闭关锁国被英国的坚船利炮轰开,中华民族进入了一个特殊时期。从以前亚洲世界的领导者变成了世界范围内的“香饽饽”,内部革命斗争此起彼伏,外部列强不断入侵瓜分中国。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华民族不断发生着变化。蒋先生通过1840到19世纪末这段时间的分析得出了中国需要近代化才能生存的结论。

首先看蒋先生对于鸦片战争的分析,主要是以战争的必然性和失败原因的分析。得出的结论是:民族近代化的缺失;之后是对洪秀全的尝试进行评述,得出了农民阶级难以实现现代化的结论;又对洋务运动的尝试进行分析,得出复制西方的一套难以实现中国的近代化的结论;最终表达了对于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的期盼。

从蒋先生的结论中我们可以很轻易地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中国必须要进行近代化才能发展,更重要的是需要走中国自己的近代化道路。这是一位身在民国时期的历史学家已经发现了中国真正要走的路。其实在之后的历史我们也都知道,真正符合中国国情的近代化才真正获得了成功。

那么,我们从蒋先生的书中可以学习到什么呢?

我认为真正值得我们去学习的,是那份世界史观。在波澜壮阔的时代浪潮下,用全面的,客观的视角来看待问题,将中国放在整个世界的大背景下进行研究,这种领先于当时并且仍然适用于今日的史观才是这本书最大的财富。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世界逐渐连成一个整体,在当时的世界已经可以进行世界范围的沟通,中国已经进入了世界,所以用世界史观的眼光研究这一时期的历史才可能有真正改变现状的结论。因为身在世界变革的浪潮中是很难独善其身的。而且这份研究的史观在当今更值得我们去学习。拒绝孤立地看问题,将眼光放在全世界,才能在全球化的今天继续我们中华民族的现代化。

“国人不缺乏历史知识,缺乏的是历史观点。”这样看来其实这也是中国近代纷繁复杂历史告诉我们的教训。培育先进的历史观点才能更好地研究历史,从而打开寻觅未知的未来的大门。

所以说《中国近代史》的伟大之处并不是这本书对于历史的记载有什么吸引人要求的地方,真正伟大的是这份萌芽的全球史观。读这本书,真正的收获就是对史观的认识以及对全球史观的初步了解。如果想要真正达成几百年来中华民族复兴的目标,那么这份全球史观对于历史层面以及更高的层面来说都是最好的解决方案之一。这就是这本书真正的贡献。

最新《中国近代史》读后感(篇3)

怀着崇敬的心态拜读了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一书。读完之后颇有所得。

这部书把“中国近代史”界定为“中国近代化的历史”,中国能否近代化以及如何近代化,于是就成为本书论述的主线。

近代化对于当时的中国是一个非常迫切的课题,它在中国近代历史的进程中却又是一个缓慢和曲折的历程。蒋廷黻不可能找出为何如此缓慢和曲折的社会根源,但他却看到了我们民族的惰性。他说:“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这个话颇有分量。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在鸦片战争震撼的当初迅速走上维新抑或革命之路呢?

本书以恭亲王奕訢及曾国藩、李鸿章等人领导的自强运动即洋务运动为第一个近代化方案,以康有为等人领导的变法运动即百日维新为第二个近代方案,以义和团运动或曰“拳匪运动”为第三个公式化方案……然而这些方案最后都挫败了。于是本书提出自己的观点:“近代化国防不但需要近代的交通、教育、经济,并又需要近代化的政治和国民,半新半旧是不中用的。换句话说,我国到了近代要图生存,非全盘接受西洋文化不可。”“全盘西化”口号为胡适在一九二九年提出,意即对西方文化都不预设任何的人为限制。或许以现代的眼光来看这是不值得推崇的,然而在那个年代我们确实应为他们的勇气所折服!

此外:本书所开创的学术传统,曾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主流框架。只是在范文澜、胡绳等人的近代史研究开展之后,这个框架才被完全以意识形态要求必定中国近代史的所谓“新的学术传统”所取代。这本书不仅奠定了蒋氏在近代史研究领域的学术地位,而且折射出他那一段受西潮冲击的学人对中国文化以及中国之前途命运的独特理解。

大师之作,言简意赅,薄薄的小册子将中国近代史讲述的清晰明了。由于我在上高中时所受到的中国近代史教育,有太多的政治倾向,所以看到蒋先生的大作,真的是从眼睛到心灵都清澈无比。他不仅是从客观的角度的讲历史,更重要的是从尊重的角度讲历史。对历史的尊重,就是对人民的尊重。

我认为这本书不仅仅可以作为高中生、大学生的教材,而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读。作为教材似的史书,它将这段历史的前因后果很轻松地进行了梳理,这样根本就不可能再混淆再硬背这个那个条约,赔多少款,割多少地是怎么回事了。作为每一个中国人,更应该了解这段真实原历史,太平天国的真相、为什么开放通商口岸、北洋海军的失败等等,近代化过程中这些耻辱是怎么产生的?实际上,很多伤痛或许都是我们中国人自己带给自己的。

历史值得我们深思!不知过去,无以图将来。

最新《中国近代史》读后感(篇4)

中国近代史的读后感,来自当当网的网友:本书分为两部分,上半部分为沈渭滨先生的导读,下半部分为蒋先生《中国近代史》的原本。在导读中,沈先生介绍了蒋廷黻先生的生平和本书之后中国近代史研究体系发展。蒋廷黻先生留学美国,受到西方史学研究方法的训练,一改中国古史重事件、轻建构的治史方法。导读以史学专业研究的角度以本书作为中国近代史开山之作和奠定了蒋廷黻在近代史领域中的学术地位为介绍重点。书的篇幅不大,又被称为“中国近代史纲”,但重点突出。总论就开宗明义的指出中国近百年的问题就是能否吸收、利用近(先)代西方的科学技术,废除家族和家乡观念,建立一个近(先)代的民族国家。作者以政治史为经、事件为纬的建构体系,用一个爱国者的角度,论述了鸦片战争前后至抗日战争之前的中国近代史实。本人作为读者对本书的感觉是言简意赅、发人深省,突破了以往的惯性思维,认识问题角度大为拓展……

相关推荐

  •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根据您的需求,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搜集了一些内容:中国近代史读后感。多读书可以提高我们的写作能力,让我们才思敏捷,读作者写的作品,仿佛在与伟人对话。 读后感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帮助我们理解作品中的情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2023-03-28 阅读全文
  •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精华九篇) 怎样才能写出一篇优质的作品呢?读过作品后,我们会在内心中产生许多的感受和思考。通过阅读后的反思,我们能够展现对书籍的全新视角和理解。如果你对“中国近代史读后感”这本书感到好奇,以下是为你准备的资料供参考。...
    2023-11-05 阅读全文
  • 最新《中国近代史》读后感(精选10篇) 怎样能写好作品的读后感呢?读完作品之后,心中久久不能平静,此时我们不妨写一篇读后感来记录自己心中所想。经过搜索整理,小编为你呈现“最新《中国近代史》读后感”,相信你能从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2023-01-28 阅读全文
  • 读中国近代史有感精选5篇 读书真的是一件很辛苦又很快乐的事情。阅读过一本书之后人们内心多多少少都会有所感悟。可以写一篇读后感,把自己阅读完后的想法写下来。读后感可以是受书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怎么才能防止将读后感写的千篇一律呢?在此,你不妨阅读一下读中国近代史有感,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
    2023-02-01 阅读全文
  • 有关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如何能避免作品读后感千篇一律的情况呢?通过读书我收获了好多,其中让我收获最多的一本书是作品。那么我们有可能就会想用文字的方式记录下来,基于网友的需要,幼儿教师教育网编辑整理了中国近代史读后感,欢迎本文为大家提供参考!...
    2023-03-15 阅读全文

根据您的需求,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搜集了一些内容:中国近代史读后感。多读书可以提高我们的写作能力,让我们才思敏捷,读作者写的作品,仿佛在与伟人对话。 读后感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帮助我们理解作品中的情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2023-03-28 阅读全文

怎样才能写出一篇优质的作品呢?读过作品后,我们会在内心中产生许多的感受和思考。通过阅读后的反思,我们能够展现对书籍的全新视角和理解。如果你对“中国近代史读后感”这本书感到好奇,以下是为你准备的资料供参考。...

2023-11-05 阅读全文

怎样能写好作品的读后感呢?读完作品之后,心中久久不能平静,此时我们不妨写一篇读后感来记录自己心中所想。经过搜索整理,小编为你呈现“最新《中国近代史》读后感”,相信你能从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2023-01-28 阅读全文

读书真的是一件很辛苦又很快乐的事情。阅读过一本书之后人们内心多多少少都会有所感悟。可以写一篇读后感,把自己阅读完后的想法写下来。读后感可以是受书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怎么才能防止将读后感写的千篇一律呢?在此,你不妨阅读一下读中国近代史有感,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

2023-02-01 阅读全文

如何能避免作品读后感千篇一律的情况呢?通过读书我收获了好多,其中让我收获最多的一本书是作品。那么我们有可能就会想用文字的方式记录下来,基于网友的需要,幼儿教师教育网编辑整理了中国近代史读后感,欢迎本文为大家提供参考!...

2023-03-15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