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理想国读后感(收藏九篇)

发布时间:2023-11-05

理想国读后感。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都写过作文吧!练习写作文能够提高我们的思维,一篇优秀的作文往往少不了自己的努力,怎样才能写好自己的作文呢?你可以读一下小编整理的理想国读后感(收藏九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动动手指请收藏一下!

理想国读后感 篇1

姓名:陈志祥学号:***班级:12级电子卓越班

起初听到《理想国》这本经典名著时,我想到的是一个人人平等,不因物质而愁,人人相处融洽的梦幻般的的理想世界,其次我想到类似的还有十八世纪法国启蒙作家笔下的“理想国”,他们在自己的作品中勾画了建立在理性秩序上的新型社会。还有就是孔子的《大道之行也》,这些都是先人们对“理想国”的构想,不管实现的可能性大不大,到那都是人类社会努力实现的目标。老师在课上讲到的东西,关于柏拉图,关于《理想国》,关于“洞穴”理论,我在课下有自己的思考,索性到图书馆借了这方面的书来读,因此下面我结合一些资料和自己的理解,写一写对《理想国》的看法。

首先,来谈一下正义的观点。在柏拉图《理想国》一书中,对正义定义如下:“各尽其职就是正义”。其中,个体灵魂的正义和城邦的正义具体描述如下:

城邦正义就是:各守本分。正义就是在国家中,不论统治者还是被统治者,“每个人都作为一个人**自己分内的事而不干涉别人分内的事”。

据社会分工原则:“每个人必须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当生意人、辅助者和护国者这三种人在国家里各做各的事而不互相干扰时,便有了正义,从而也就使国家成为正义的国家了”。

另外对个人灵魂的正义也做了如下描述:个人的正义和国家的正义都符合正义的“型”是一致的。个人灵魂的正义,保障个人的行为符合道德规范,能自觉参与实现城邦的正义;个人的灵魂中有理智、激情和非理智的欲望三部分。

理智作为智慧起领导作用,激情服从它而成为它的助手;欲望占个人灵魂的最大部分,贪得无厌,必须受理智和激情控制;个人灵魂的这三部分各起合适作用,和谐相处,就有自制的人,能主宰自己,使自身秩序井然,就是个人灵魂的正义与心灵健康;个人灵魂的三部分争斗不和,欲望部分膨胀壮大,反对理智与激情,就是个人灵魂的“不正义”,就会造成种种**行为,就会破坏城邦国家的正义。

在此书中还提及了判断正义的两个原则。第一原则:每个人都拥有享受彼此相容的最大限度自由的平等权利。

第二条原则:社会和经济不平等应尽可能有益于那些受益最少的人;权力和地位应在机会平等的基础上向所有人开放。

我对柏拉图关于正义的定义并不完全认同,首先是因为柏拉图在此定义中,过分的强调了各守本分的重要性,而对于人的欲望则过多的限制。认为一个人要想正义,就必须用理智和激情控制自己的欲望,但是我们应该注意一个人如果能完全靠理智和激情控制自己的欲望,那么他一定不会是人,而是神。因为对人来说实在是太难了。

此外,强调个体灵魂的正义应服从城邦的正义。城邦规定的正义一定是正义的吗?但我同意正义的两个原则,因为它充分体现了平等和民主的精神,以及对弱者的关怀。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理想国》中提到的在现今看来是惊世骇俗的观点:“共子共妻”。即女人归男人公有,儿童归所有人拥有。

当时听到这个观点,我不得不佩服柏拉图的想象力。在那样一个时代,能提出这样的观点,可想而知面对的压力会有多大,会有多少人在背后抨击他。也许这就是他死前决定出版这本书的原因之一。

对这个观点,我认为不论是从可行性还是从合理性这两个角度都应该进行商榷。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假想了一个这样的理想城邦。在分享妻子和孩子的国家里,你的是我的,我的是你的,有些是彼此的。在这样一个城邦里,没有纠纷,没有诉讼,没有私心。这就是对正义者的最大回报。

这样的描述确实令人兴奋,但真的会没有私有制的概念吗?至少在柏拉图死后的两千年内都没有实现。而且,我认为,只要有审美在,只要有美丑在,只要有身高差别在,只要有财富多少在,只要有欲望、权利在,只要有一点点不平等的事情在,真正的共子共妻就不会实现,否则只能是**。

但是,我们不能因自己的无知断然否定柏拉图的观点。因为,一切皆有可能。所有可能的事情总有一天会发生,只是时间很长。

在课上以及书中都说到柏拉图的“洞穴”理论,这个是我印象最深的。有一群囚犯在一个洞穴中,他们手脚都被**,身体也无法转身,只能背对着洞口。他们面前有一堵白墙,他们身后燃烧着一堆火。

在那面白墙上他们看到了自己以及身后到火堆之间事物的影子,由于他们看不到任何其他东西,这群囚犯会以为影子就是真实的东西。最后,一个人挣脱了枷锁,并且摸索出了洞口。他第一次看到了真实的事物。

他回到山洞,试图向其他人解释阴影只是虚幻的东西,并向他们展示光的方式。但对于囚犯们来说,这个人似乎比他逃跑前更蠢了,他对他说,世界上除了墙上的影子什么都没有。

从洞穴隐喻的角度看,生活在洞穴中的囚徒,背对朝洞穴,面朝岩壁,被束缚但不能旋转,就象现实世界中的人一样。他们在身后火光的帮助下,看到了反映在洞壁上的影子,这只是现实中的真实。他们不知道洞外阳光照耀下的世界才是真正的世界。他们一旦脱离洞穴来到真实世界还会有许多不习惯,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弄清楚洞中的虚假与洞外的真实。

而这个这所谓真实世界就是“理念的世界”。在这里柏拉图认为生命的意义在于认识世界的真理。

而关于“洞穴”理论,我有一些自己的看法。走出洞穴,看到事物本身,看到善的理念,这就是柏拉图心目中的哲学家,是所谓的“受过教育的人”。柏拉图充分相信哲学家的能力。

哲学家知道什么是真理,具有“最高的知识”,他“看见过美者,正义者和善者的真实”,因而具有辨别真假、美丑、善恶的能力。而常人则如那些被缚的囚徒,看见的只是影像,听到的只是回声,他们既已经习惯于此,也就不觉得自己生活在幻影世界中,这样,他们便跟真理无缘。在柏拉图看来,这些囚犯缺乏的是知识,所以他们不会想到走出洞穴去思考现实世界。即使一个囚犯走出洞穴看到了真实的世界,他们也会把他撕碎。

事实上,人们难以察觉的是,囚徒与哲学家的根本区别乃是自由与否。囚徒头颈不能转动,不能走动,受到某种束缚,是不自由的;而一当有了活动的自由,囚徒走出洞穴,也就成了高人一等了。注意到此点对于我们理解柏拉图的哲学王思想至关重要。

也就是说,其他阶级的人不可能是统治者。表面上,他们是无知的,但更根本的原因是他们没有自由——他们只是没有离开洞穴的自由,从而失去了永远接近和理解真相的机会。柏拉图的假设是,他们永远没有机会获得启蒙。

在柏拉图看来,只有当人的灵魂“转向”可知世界的第二个部分时,才能发现真理。如果我们走出洞穴,再也不回到囚犯身边,两个世界的人都会安全的。但哲学家必须回到洞穴,因为一方面,哲学家不能独居,他们不能不穿行世界;另一方面,一些道德和义务迫使哲学家回到洞穴,让所有人都能过上美好的生活。

“不是为城邦任何一个阶级的特殊幸福,而是为了造成全国作为一个整体的幸福。它通过劝说或胁迫,使全体公民相互协调,分享他们能够为集体提供的利益。”可见,哲学家当国王是被迫的,是为了正义之需,整体的利益之需;这样,统治众生成了哲学家的义务,这不是由于哲学家钟爱权力,而是整体利益的实现离不开哲学家。

这就是哲学家当国王的合法性基础。

到现在为止,虽然《理想国》里面的东西还是没能实现,甚至有些在现代社会根本就不可能实现,有很多东西都是遭到质疑的,但是柏拉图毕竟在死前迈出了这一步,让后人敬仰也好,唾弃也好,这都是他在当时那个黑暗年代里作出的最后的呐喊。他并不是孤独的,中国的孔子早期就提出过《大道之行也》,认为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定能形成一个“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一个“大同”社会。但在当时的战乱时期下那个愿望是不可能实现的。

在十八世纪的法国,孟德斯鸠等人提出过“理想国”的设想,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建设“理想国”,虽然在当时也是失败的,再到后来马克斯等人提出“共产主义”,其最终目标也是建成一个没有阶级制度、没有剥削和压迫,并且进行集体生产的社会,这也许是对“理想国”的另一种尝试。不管现状怎样,社会始终是在进步的。

以上我只是就柏拉图观念中的部分观点进行了阐述,比较零散,很多地方不全面,《理想国》中的内容远远多于这些。《理想国》这本经典著作一定要认真细读,如果不去细细品味,你就永远不知道它的经典之处究竟在哪里。在寂静无人的夜晚,或是心情浮躁的白天,不妨拿出一本经典著作,慢慢的去看、去读,不求获得知识,只求让自己烦躁的内心得到平静,去享受一份难得的宁静。

理想国读后感 篇2

很多人称 “精神恋爱”为“柏拉图式的爱情”,这是我最早听说柏拉图这个名字。由于他所处时代与现今大不相同,《理想国》中又充满了理性的玄冥、逻辑的曲折和言辞的诡秘,很难彻底读懂了这本书,只有一些粗略的感受。此书被称为“关于正义的学说”。

该书以正义的范畴为中心,通过谬误归约的方法,首先提出了正义的不确定性定义,然后通过归纳和抽象找到正义的真谛。在这本书中,他谈到了道德问题、教育问题、独裁问题、民主问题、宗教问题,以及男女参军、男女参政、男女平等权利等问题,涉及面广,言辞深刻,都受到了好评。

“什么是正义?”本书一开头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第一卷里,柏拉图和格劳孔、西蒙尼德、玻勒马霍斯、色拉叙马霍斯等人先后讨论了“欠债还债就是正义”,“正义就是给每个人以适如其份的报答”,“正义就是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等观点。

柏拉图从第二卷开始论述城邦正义,认为正义是理想城邦的原则。一个好的城邦应该有勇气、智慧和节制。政体中王政或贵族政体最好,寡头政体、民主政体和僭主政体都不如哲学王做统治者的智慧王政体更符合正义。因此,从第五卷开始,讨论涉及儿童教育、教育立法以及妇女和儿童如何分享。

在第六、七卷中,柏拉图提出了自己的思想理论和认识论,论述了哲学王与城邦的关系以及哲学王的形成。这时,阿得曼图斯参与并提出了哲学家是陌生的人,对城邦毫无用处的观点。苏格拉底用上尉的比喻来说明一个城邦里真正的哲学家的处境。

其后苏格拉底给出了其“理想国”存在的可能条件。在第六卷末、第七卷初,苏格拉底用一系列隐喻来表现柏拉图整个哲学的出发点和基本原则,即可知世界和感性世界,从而建立起他的理想世界,即人们想要获得对美的理解,知世要明白美本身就是美。

当柏拉图的理想国——正义的城邦建立完毕,他终于可以提出自己思想的核心了:“哲学家应该为政治家,政治家应该为哲学家。哲学家不应该是一个生活在象牙塔里,白白学习的书呆子。他应该把自己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夺取政权。一个政治家应该充满对哲学的向往,不断追求自己在哲学上的进步,用哲学来管理人民。”

理想国读后感 篇3

因此,这个世界从来都不曾经有过真正的“哲人王”:他们的严酷使之近乎“神”--因为其政体的品性首先指向王者对自身的“严酷约束”然后才是指向外在的人民。而人始终是不完美的,这个世界只存在着无约束的暴君或“恐惧”造就的理性统治,或者被激情与野心煽动着的帝王之治,迫于贫民、贵族或时代压力造就的“仁君”之德。

即使真的哲人偶尔莅临君位,也只能被迫采取“狮子加狐狸”的控御心术,使圣贤的立法技艺要么只在时代的t台上走过场秀,要么只能在哲人心理激起乡愁和现实主义冷峻的哀伤,边哀叹古代本非决然理想化的立法还是太过理想,边坐上了灵魂立法的过山车从高处呼啸冲向深渊——在那里色拉叙马霍斯背向“败退的”苏格拉底。

而今这个世界上的人如此“多罪”,所谓的成功人士的理念中只有诸如“如何控制人类的精神生活”以篡取权力及类似法则。而有良知的且懂得此生可为的界限的卓绝者充满对世的“愤怒”并加深了他们的高傲,并随时有可能从深刻的蔑视感走向“报复这个世界中的群畜”的灭世感:通过“敌我区分”和“政治信念”支撑起内在良知和灵魂的高度,并在如同黑格尔和尼采辩证法精神中达到自制的顶峰。

一群追求在一个可朽的世界不朽的人,必然向往和怀念战争的号角声和战场的撕裂感,现代性和古代性同时交织在这样一群现代哲人痛苦的灵魂角力场,他们只有在自我的严酷和对世的残忍中以维持和获得荣耀:而荣誉也是“最佳政体”对英雄的犒赏。而“理想国”从古代先知传到现代,从现实越来越走向理念,并渐渐化为一座丰碑--给必死的时代和不朽的灵魂!

理想国读后感 篇4

读《理想国》有感---------一道耀眼的闪光

作为西方乃至世界上影响力最大的哲学家之一,柏拉图一生立著无数,而《理想国》无疑是其中最能表现其政治思想的作品,其中哲学家与王的辩证关系也一直为后人称道。通过苏格拉底与其他人丰富多彩的对话,向后代展示了一个完美而优越的城邦。这个城邦是历史上大大小小“乌托邦”的开山鼻祖。

理想国家的宗旨是建立一个公正有序的国家。围绕这个目标,柏拉图很快开始讨论什么是正义的国家,而不是什么是正义的人。他理想化了一切,生活,工作,教育和一切,从城邦到市民,从上到下,从大到小。这本书是柏拉图中期思想的总结。它语言华丽,逻辑缜密,想象力丰富,论述精辟,在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

罗素先生评价柏拉图的《理想国》时说,这篇作品有一个蓝本,是斯巴达和它的立法者莱库格斯。无数青年读了这类著作,燃烧起雄心,要做一个莱库格斯或者哲人王。

公元前5世纪,雅典哲人柏拉图以苏格拉底的名义、以对话体的方式著述《理想国》,这是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系统地探寻人类正义问题的著作。柏拉图不仅是古希腊哲学家,而且是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中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

所谓乌托邦,是柏拉图推想出来的一个充满正义和美德的国家,由立法统治者、国民警卫队和普通劳动人民三个阶层组成。这本书的核心思想是哲学家应该是政治家,政治家应该是哲学家。哲学家不应该是躲在象牙塔里死读书而百无一用的书呆子,应该学以致用,去努力实践,去夺取政权。

政治家要充满对哲学的向往,不断追求自己在哲学上的进步,用哲学来管理人民。

共和国的宗旨是建立一个秩序完善的公正国家。围绕这个目的,柏拉图开始讨论什么是正义的国家,什么是正义?柏拉图首先问身边的各种人,有人说:正义就是还债。

还有的人说: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柏拉图的乌托邦是一个充满正义和美德的国家。这个国家由三个阶级组成:立法统治者、国民警卫队和普通工人。

这本书的核心思想是哲学家应该是政治家,政治家应该是哲学家。政治家要充满对哲学的向往,不断追求自己在哲学上的进步,用哲学来管理人民。而这些所要体现的东西在他的《理想国》开始时候并没有直接提出来,他是利用了正义二字逐渐将其拓展并且引申出来的。

在我看来,《理想国》首先开启了对理想国家加以描述的先河。在这本书中,柏拉图最初打算讨论个人正义。为了说明个人正义,他把城邦正义作为一个铺垫和类比。然而,柏拉图却用大量的空间来论证和描述理想的城邦。柏拉图的证明方式给后人一个意想不到的暗示:

除了个人正义,还有城邦正义,或者说是国家制度的正义。

后来,人们在思考国家正义和法律正义的过程中,形成了许多对人类文明产生重大影响的思想成果。而我国古代没有关于国家正义问题的思考。中国古代虽然有一些关于个人正义的思想,但主要涉及个人的义务和行为,基本上不涉及国家制度的正义。因此,他们的思想深度与西方司法思想相去甚远。

根据中国传统政治法律思想史,君主制是一个自然正义的问题,不可改变。没有西方思想的引进,我们仍然有可能生活在君主政体或专制政体中。想到现今的社会,正义一直都是受人们褒扬的话题,正义的事情永远都是被人们所称颂的。

但什么是正义,我想很多人都无法给出一个全面的解决方案,或者即使给出了,他们也有分歧。一个简单而有思想的人可以用柏拉图的反驳来推翻。社会现象纷繁复杂,人们的思想各色各样,在此处正义的事情,放到彼处马上就变成了荒唐的事情,甚至是极其不正义的事情。从一个简单的角度去判断事物总是片面的,从一个深思熟虑的头脑去思考事物总是不清楚的。在生活中,我们只能根据情况做事。

同时,《理想国》还是一本哲学思想与政治理想交织的煌煌巨著。通篇充斥着哲学的智慧,饱含着政治思想的精华,这体现了柏拉图毕生所追求的理想:“政治家应为哲学家,哲学家应为政治家,政治家应为哲学王”。

其讨论的热点是正义哲学的问题。苏格拉底与洛斯、霍斯、马霍斯等智者展开了激烈的对峙。他们先后讨论了“欠债还债就是正义”,“正义就是给每个人以适如其份的报答”,“正义就是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等观点。

苏格拉底一个接一个地驳斥,最终得出了真正的正义观。然而文章没有仅仅落在关于个人正义的讨论上,柏拉图其实着眼于城邦的正义。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认为正义是理想城邦的原则,并将这条正义原则归结为:

“每个人必须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或“每个人都作为一个人干他自己份内的事而不干涉别人份内的事”,也就是各守本分、各司其职。当然,柏拉图的城邦是所谓的众生平等吗?在这个国家里,没有阶级和压迫,人人平等。他所谓的城邦分为不同的等级,即分为统治者、士兵和劳工。

所谓“各守本分,各司其职”乃是统治者、军人、劳动者各守其责,互不僭越的意思,同时,也有和谐分工,互助合作的思想。城邦正义是柏拉图理想国家的统治。没有正义,理想的国家就会成为所谓的空中楼阁。或许这种“各守本分,各司其职”,与现在所提倡的人人皆平等自由是格格不入的,或许还有种专制专职的色彩。

然而,在艺术行业有一个专业。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不能用尽所有的知识。因此,一个人只能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趣的成就,专注于研究。比如,让爱因斯坦画油画,贝多芬发明油画,这会让世界变得更可笑。

柏拉图的《理想国》里面不仅有着他对理想国的阐述,也包含着一种朴素的辨证主义观点和应变的思想,他自始至终没有明确给出正义的定义,也暗示着人们,这里没有什么正确的定义,还需要继续的探索研究,只不过他的想法是让人们去利用这个探索研究构造他那种柏拉图式的理想国。

“让我们永远坚持走向上的路,追求正义和智慧……我们也才可以诸事顺遂,无论今世在这里还是将来在我们刚才所描述的那一千年的旅程中。”柏拉图在《理想国》的结尾如是说。

正义哲学家成为国王,这也许是柏拉图对国家的完美定义。

曾经以为智者哲人如柏拉图者,其著作势必是艰深、睿智、充满智慧的火花,使我如坠云端而不知所踪。从来认为像《理想国》这样的在西方哲学史上的辉煌巨著一定也写得玄之又玄。如今,看着柏拉图的《理想国》,尽管依旧无法参透《理想国》中的奥妙,也无法深入的了解它的深层次含义,因为它就像一座空中花园,必须有足够的思想阶梯才能够爬的上去,但它带给我的启迪确是深远的——尽管我只能仰望而叹之,道听途说而思之,片言只字而感之。

其实,经典的影响力,不在于天马行空的文句,也不在于振聋发聩的论断,而在于它给世人幽暗闭塞的观念世界以一道耀眼的闪光。

理想国读后感 篇5

第一卷:

1.第一卷中提到了几种正义观

传统的正义观:西蒙尼得斯、赛勒斯、玻勒马霍斯

按照传统的正义观,正义就是照旧取回别人的东西,还别人的债。朋友之间的正义是善待他人,而不是恶人。帮助朋友是正义的,伤害朋友也是正义的。

正义总结起来就是给每个人以恰如其分的报答。这便是所谓的“还债”。

1 西蒙尼得:认为有话实说,拿了人家东西照还,欠债还债就是正义。朋友之间应该与人为善,不应该与人为恶。正义就是给予每个人适当的报酬,这就是他所谓的“还债”。

玻勒马霍斯:正义就是给每个人正确的奖励。正义在平时也是有用的。帮助朋友,伤害敌人是正义的。伤害非正义者,帮助正义者是正义的。

激进的正义观:

色拉舒马霍斯:正义是强者的利益,也就是说,正义是当时**的利益。**制定法律明告大家,凡是对**有利的对百姓就是正义的;谁不遵守,他就有违法之罪,又有不正义之名。

在任何一个国家,所谓正义都是当时国民党的利益所在。无论在国家、家庭、军队或任何团体,不公正首先使他们无法采取一致行动。不正义的人根本不能合作。

普遍的正义观

格劳孔:正义的人生活得比较有益。

苏格拉底:正义的人又聪明又好,不正义的人又笨又坏。

2.苏格拉底是怎么反驳这些正义观的

反驳玻勒马霍斯的观点:起先针对玻同意的诗人西蒙尼得的“欠债还债就是正义”的观点,苏格拉底举了医术、烹调术、舵手、打仗中正义的人等例子,推出了如若正义仅仅对于无用的东西才是有用的,那么正义也没有什么了不起了。问题就变成如何判断友人与敌人?

对于这一判断,很容易“把坏人当成好人,把好人当成坏人”。然后进一步举例说明,正义的人做正义的事,但做不正义的事,伤害他人。这样子推导出互相矛盾,跟西蒙尼得的意思相反。

最后苏格拉底与玻达成一致,认为“正义就是助友害敌”是佩里安得罗,或者佩狄卡,或者泽尔泽斯,或者是忒拜人伊斯梅尼阿,或其他有钱且自以为有势者的主张。

反驳色拉叙马霍斯的观点:首先,针对“正义不是别的,就是强者的利益”这个正义观,苏格拉底首先反驳“服从统治者是正义的”这个观点,指出各国统治者难免也犯点错误,他们立法的时候,有些法会有可能出现立错了的情况。然后根据色拉叙马霍斯的正义观,推出 “不但遵守对强者有利的法是正义,连遵守对强者不利的法也是正义了”的谬论。

萨拉·苏马霍斯反驳说,犯错误的人犯错误是不能称之为坚强的人。

苏格拉底通过对一系列职业的举例说明,没有一门科学或艺术追求强者的利益,而忽视弱者的利益。从而进一步指出,在任何**中,统治者都不能只考虑自己的利益,而忽视他手下人民的利益,他的言行都是为了人民的利益。

他们担任公职是为了被统治者的利益,而不是为了他们自己。没有一种技艺或统治术,是为它本身的利益的,而是像我们已经讲过的,一切营运部署都是为了对象,求取对象(弱者)的利益,而不是求取强者的利益。作为一个统治者,他会得到报酬,因为在治理技术的范围内,他把自己所有的努力工作的能力都发挥出来,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治理的对象。

所以要人家愿意担任这种工作,就该给报酬,或者给名,或者给利;如果他不愿意干,就给予惩罚。

苏格拉底认为色拉叙马霍斯是把不正义归在美德与智慧这一类,‘把正义归在相反的一类,主张不正义是美好和坚强有力;我们一向归之于正义的所有属性你要将它们归之于不正义。’

三。总结萨拉苏马霍斯的正义观并作一个完整的陈述

正义不是别的,就是强者的利益。

每一个统治者都制定对他有利的法律,平民制定民主法律,平民制定法律等等。他们制定了法律明告大家:凡是对**有利的对百姓就是正义的;谁不遵守,他就有违法之罪,又有不正义之名。

在任何一个国家,所谓正义都是当时国民党的利益所在。**制定了法律明告大家:凡是对**有利的对百姓就是正义的;谁不遵守,他就有违法之罪,又有不正义之名。

遵守统治者的命令是正义的。强者有时会命令弱者——他们的人民——去做对强者不利的事情。在这种观点下,正义是强者的利益,也可能是强者的损害。

正义的人跟不正义的人相比,总是处处吃亏。最不正义的人就是最快乐的人。那些不想作恶的人是最痛苦的人。

不正义比正义更有益。不正义的事只要干得大,是比正义更有力,更如意,更气派。

理想国读后感 篇6

一份智慧,流传千古;一本著作,成就万代。柏拉图的《理想国》作为古今圣贤必读之书,必有其智慧的一面。读完这本书,初读时感觉晦涩难懂,无法了解作者真正所指,读到后面才有了大概的轮廓和认识。

书中的描写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都有很大的研究价值。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看,作为三大教育学著作之一,《理想国》也是教育理论的瑰宝。在这本书中,柏拉图从教育目的、教育对象和教育内容等方面说明了教育对世界的重要性。

另一方面,他的教育观是当时奴隶制社会的一大进步。其中,关于妇女教育的观点使我深刻地认识到。

“没有任何一项管理国家的工作,因为女人在干而专属于女性,或者因为男人在干而专属于男性。各种的天赋才能同样分布于男女两性。”据此,柏拉图是在承认男女天赋相同的基础上,提出了让女性享有与男性同等的受教育权利的重要思想。

同时他认为,“如果我们不分彼此地使用女子,照使用男子那样,我们一定先要给女子以同样的教育。”柏拉图认为男女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因此女性也应该接受与男性同样的教育内容。拉图指出对女性要采取与男性同样的培养方式和教育内容。

“为了培养护卫者,我们对女子和男子并不用两种不同的教育方法。”“我们一向是用音乐和体操教育男子的。为了同样地使用女子,我们一定要同样地用两门功课来教育女子,并且还要给他们军事教育。

”他认为既然男女禀赋相同,又接受了同样的教育,那么女性就能够和男性一起担任护卫者。“根据自然,各种职务,不论男女都可以参加,只是总的来说,女的比男的弱一些罢了。”“如果我们发现两性之间,惟一的区别不过是生理上的,我们不能据此得出结论说,男女之间应有我们所讲的那种职业的区别。

”柏拉图承认女性体质确实弱于男性,但这并不妨碍女性担任和男性同等的职位。

由此可见,柏拉图对男人和女人一视同仁。为了平等地使用男女,他需要给予他们同样的教育权利和内容。当然,他也承认,总体而言,女性比男性弱,但这并不影响他们的平等地位。但是他的观点也同样具有局限性,比如他这种男女平等教育只限于社会的一,二级,而且《理想国》中的思想还是无法消除柏拉图强烈的男权性质,因为他并不想放弃女性在整体上弱于男性的看法。

但他只对女性监护人感兴趣,而不是城里所有的女性。更多时候,女性的观点仍然是一种轻蔑的语气,认为她们天性懦弱,易受情绪控制,虚荣。

柏拉图的《理想国》内容广泛,对于教育更是有独到的见解,并且很有预见性。作为女性,我对他的关于男女教育平等的观点,十分认同,并且鉴于中国现在的国情,个人认为应该向《理想国》学习其积极的一面。

中国自古,男儿继承家族的血脉,向来重男轻女。我认为,首先要从根本上提高男女平等意识。但在我国,父母往往把传统的社会性别的偏见和角色定型渗透给孩子;在学校教科书、名著等书中的男性普遍多于女性,男性常成为勇敢、智慧的化身,女性则成为懦弱、无助的代名词;社会传播媒介中女性大多是家庭主妇形象,男性则与成就、财富联系在一起。

对此家长要摒弃性别的刻板印象;学校要树立性别平等的理念;社会整体要为下一代创造一个平等的环境,让他们从思想上就没有歧视和不平等,思想是一切现象产生的根源,我们应该从思想上入手。

第二,促进男女平等受教育的权利。柏拉图认为,男女有同样的才能,应该有平等的教育权利。在我国,各种法律法规规定了男女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对妇女教育给予了高度重视。

但是,目前男女受教育权利不平等的状况依然存在。特别是在贫困地区,大量女童辍学问题仍然十分严重。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国家应加大对贫困女童教育的投入,教育政策应促进男女受教育机会的平等。

性别歧视的最终表现式就业中的性别歧视。柏拉图认为女人可以承担和男人一样的责任。这种不以性别来划分职业限制女性活动的观点在当时是很大的进步,对现代女性就业择业也具有借鉴作用。

很多单位都会明确表示只招男人。此外,他们还要求女员工与公司签订合同,承诺几年内不结婚生子。这完全违背正常生育规律,女性晚育对身体的危害将不予考虑。女人是孕育生命的人。没有妇女,就没有新生活,社会就不会向前发展。政府应加强政策引导,减少性别差异在求职过程中的影响。

在希腊衰落时期,柏拉图提出了男女平等教育的教育观,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和重要性。他认为,妇女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应该有同样的教育内容,能够在同样的岗位上工作。但柏拉图的女性教育思想也有历史局限性。

要扬弃糟粕,提炼精华,更好地促进我国女性主义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理想国读后感 篇7

关于讨论个人正义,柏拉图认为,一个正义的人和一个正义的国家无区别,“个人在自己的灵魂里具有和城邦里所发现的同样的那几种组成部分”,即欲望、激情、理智。“我们每一个人如果自身内的各种品质在自身内各起各的作用,那他也就是正义的,即也是做他本份的事情的”,而“理智既然是智慧的,是为整个心灵的利益而谋划的”,因此理智应该起领导作用。

一方面,国家正义是个人的前提,个人正义是国家正义的基础。“个人灵魂达到正义,每个人就会以其个人的正义的行为参与适合自己本分的工作,参与实现国家的正义”。

此外,柏拉图经典著作《理想国》的教育思想也极其丰富而深刻,其中女性教育的思想更是难能可贵。他认为,妇女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应该有同样的教育内容,能够在同样的岗位上工作。但柏拉图的女性教育思想也有历史局限性。

阅读柏拉图的女性主义教育思想,要扬弃糟粕,提炼精华,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女性主义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柏拉图《理想国》中的女性教育思想有其积极的一面,但是由于所处时代背景,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其中积极性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男女平等的受教育权利;

二、接受与男性同样的教育内容;

三、男女应承担相同的职务。而局限性表现在:

一、平等教育的阶级局限;

二、女性依然处于弱势地位。

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示,以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目前,我国妇女教育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仍处于劣势。柏拉图的妇女教育思想对推动中国妇女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其中,促进平等教育权利的推进首当其冲。柏拉图认为,男人和女人有同样的天赋,应该有平等的受教育权。深化男女平等权利教育改革,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国家应加大对贫困女童教育的投入。

其二,消除就业中的性别歧视也不可小觑。柏拉图认为各种的天赋才能同样分布于男女两性。女性可以与男性承担相同的职务。

我国政府在就业过程中应加强政策引导,减少性别差异的影响。最后,我国应当提高性别平等意识。柏拉图认为,男女的禀赋应该是一样的,教育的方法、内容和目的应该是一样的,这样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女性。

大众传媒要利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力,提高公众的性别平等意识,逐步消除教育中的性别歧视。

理想国读后感 篇8

第一卷小结:本卷对当时盛行的正义观逐一进行分析和批判。

开卷以苏格拉底的提问开始,被问者是玻勒马霍斯的父亲克法洛斯——一个爱上机智的清淡、清心寡欲的受人尊敬老者。他认为,一个人即使忍受贫困和年老,但做人要是遵循“中庸适度,心平气和,做到内心的满足与宁静就是幸福的”。在谈话中,他们谈到了正义。他往往把正义等同于说实话和还债。

苏格拉底打个比方反驳了他,即“譬如说,你有个朋友在头脑清醒时曾把**交给你;假如后来他疯了,再跟你要回去,任何人都会说不能还给他。如果还给他,那倒是不正义的。把整个真实情况告诉疯子也是不正义的”。

因此,“有话实说,拿了人家东西照还这不是正义的定义”。接着,克法洛斯的儿子玻勒马霍斯起为其父的意见辩护,认为正义就是“把善给友人,把恶给敌人”。对于这一点,苏格拉底指出,“朋友”和“敌人”的标准时难以定义的,况且如果“朋友”是坏人,而“敌人”是好人的话,那么,帮助朋友去伤害敌人就是不正义的。

这时,色拉叙马霍斯插上话,认为正义不是别的,就是强者的利益。“在任何国家里,正义就是已经建立起来的,当时正在掌权的**的利益”。苏格拉底不同意。

他认为色拉叙马霍斯的观点换句话说就是“服从统治者是正义的”。但是,各国的统治者难免会犯错误,制定一些错误的法律,这对他们是不利的。认为服从统治者就是正义,照此说法,不但做对强者有利的事是正义,而且做对强者不利的事也是正义了,那么,“正义是强者的利益,也可能是对强者的损害”。

因此,所谓强者的利益事实上是“强者自认为对己有利的事;而弱者必须做这些事”。更进一步说,“任何技艺都不是为它本身的,而是为它的对象服务的。”例如,“骑术不是为了骑术本身的利益,而是为了马的利益;医术寻求的不是医术自己的利益,而是对人体的利益;一个统治者,当他统治的时候,他不能只顾自己的利益而不顾属下老百姓的利益。

”接着,色拉叙马霍斯话锋一转,认为“正义的人跟不正义的人交往,总是吃亏,不正义的人总是处处沾光,为非作歹,窃国篡政,过着快乐的生活”。苏格拉底反驳到:正义是灵魂的美德,不正义是灵魂的**,所以正义者生活得很好,不正义者生活得很差。

即便如此,苏格拉底也没有澄清什么是正义。

第二卷概要:本卷在于谈论“什么是城邦的正义,并提出建立一个城邦需要哪些人”。

接上一卷的谈话,格劳孔插入话题——正义起源在于守法践约,即“人们在交往中既尝过干不正义之事的甜头,又尝过遭受不正义的苦头,两种味道都体验到以后,那些不能专尝甜头又不吃苦头的人,觉得大家最好订立契约和法律,既不得不正义之惠,也不吃不正义之亏。因此,正义的本质就是“最好与最坏的折中”,“那些做正义事的人并不是出于心甘情愿,而仅仅是因为没有本领作恶”,“在任何场合之下,一个人只要能干坏事,他总会去干的”。到此,阿得曼托斯又插了一句,“博得一个正义的好名声往往能得到很多好处,即使当事人并不是正义的”。

到底正义是什么呢?问题似乎还是有疑惑。苏格拉底建议,我们应该首先考察城邦的正义,然后再考察个人的正义,这就是从大到小的正义。

人们之所以想建立一个城邦,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不能靠自己来实现自给自足。我们需要很多东西。由于需要的不同反映在人的天性上就是各个人适合自己干的事情就不同。因此,这种自然禀赋决定了理想的城邦由统治者、帮手和生产者三个层次构成。

第三卷小结:这卷讨论谁是城邦的统治者,人们如何划分等级,如何教育和培养统治者。

苏格拉底的中心思想是,为了教育和培养统治者和守护者,诗歌和故事中的模仿必须限制在理想城邦中最窄的范围内。对于准备成为军人(护卫者)的儿童来说,**教育和体育训练要互相配合,不能只顾一面而弃其它。那些专攻体育锻炼的人往往变得过于粗暴,而那些专攻文学艺术的人则不可避免地变得过于软弱。

只有把**和体育配合恰当,以最优比例把两者应用到心灵上的人,才是最完美最和谐的人。神把城邦自由民划分为三个等级:第一等级是黄金等级,其本性为爱智者,其职业为统治者;第二等级是白银等级,其本性为爱荣誉者,其职业为军人;第三等级为铁铜等级,其本性为享乐者,其职业为生产者。

统治者必须是一个有信念、有能力保护国家、真正关心国家利益的老年人。军人自幼经受了对其爱国心、坚定性和洞察力方面的考察,他们是助手,负责执行统治者的法令。

第四卷小结:这一卷继续谈论教育和培训的重要性,导致城邦和个人的公正。

苏格拉底阐述的核心思想是,建立城邦的目标是实现全体公民的最大幸福,在这样的城邦中最可能找到正义,等到把正义的和不正义的国家都找到以后,我们就可以知道究竟在哪一种国家中生活最幸福了。城邦的规模或要拥有的疆土大小只要能保持国家统一就达到最佳状态。真正的立法家不应当把力气花在法律和宪法方面这一类事情,不论是在政治秩序不好的国家还是在政治秩序良好的国家,而是“注意一件大家常常说的所谓大事就行了”,即教育和培养。

正义就是“每个人在国家内做他自己分内的事”。当生产者、护卫者和统治者在国家里各做各的事而互不于扰时,便有了正义的国家。如果这三个层次相互取代或相互干扰,那就是不公正,国家就会被毁灭。

一个公正的城邦应该是一个良好的城邦,它具有智慧、勇气和节制的美德。智慧是治国之道,是统治者必须具备的素质。假如他们有智慧,整个国家便会有智慧。

其次是勇敢。这是士兵的基本素质。勇敢是对危险的真实估计。在他们的教育中,这种品质已经灌输给他们。第三是节制。

节制就是控制自己的欲望。事实上,控制劣质才是高尚的品质,正如理想国家中少数优秀的人控制低级水平一样。适度不同与勇敢和智慧。后二者体现在国家的不同阶级中,使国家变得勇敢和明智。节制则贯穿于所有公民之中,把三个等级和谐地联系起来。

每个人的灵魂都有三种品质:理性、激情和欲望。它们各自发挥着独立的作用。

理性和激情等同于上述的智慧和勇气,而适度则等同于对欲望的控制和对理性的服从。和国家的正义一样,一个人自身内的三种品质各自做它分内的事,那他就是正义的人;反之,三个部分争斗不和,互相干涉,便会产生**,从而使他成为不正义之人。

第五卷小结:本卷主要论述夫妻共有制度和哲学王统治理想城邦的问题。

苏格拉底阐述的核心思想是理想国家的妇女儿童问题。他说:为了平等地利用妇女,我们必须给妇女同样的培训和训练。

我们认为,不同性质的人应该从事不同的职业,这一原则也适用于妇女。职业的确定根据禀赋,而不取决于性别。其实男女之间除去生理上的区别之外,本质上没有两样,只不过女子比男子弱一些罢了。

在一个理想的国家,所有的职位都应该对男女开放。(168-169页)

在理想国中,女护卫者应该归男护卫者共有,任何人不得组成一夫一妻的家庭。同样,儿童也都公有,父母不知自己的子女,子女也不认识自己的父母。男女受教育,吃住在一起,没有私有财产。

婚姻由国家安排,最好的男人应该与最好的女人结合在一起,而最坏的男人应该与最坏的女人结合在一起。最好的男女的下一代必须被哺养**,最坏的男女的下一代则不予养育。结婚人数的多寡,由统治者秘密安排,要保护适当的公民人口,使城邦不至过大或过小。

先天性缺陷的孩子将秘密**。(174-175页)

这样的理想国能否实现呢?“除非哲学家成为我们这些国家的国王,或者我们目前称之为国王和统治者的那些人物,能严肃认真地追求智慧,使政治权力与聪明才智合而为一……(192页)

第六卷概要:本卷主要谈论理想的城邦的统治者——哲学家,要使他们成为真正的统治者,必须使他们掌握最真正的知识——善的理念。

苏格拉底核心观点是,哲学家在世界上占少数,他们具有良好的记性,敏于理解,豁达大度,温文尔雅,爱好和亲近真理、正义、勇敢和节制。所以,这种人应当成为城邦的统治者。然而将要成为真正哲学家的极少数人必须走一条曲折漫长的路,完成作为他们特有使命的最大学习。

这最大学习就是去学习比正义和智慧还要高的最大知识——善的理念。善的理念相当于太阳。真理起源于善,就像光线起源于太阳一样。

知识(正义和美等)相当于事物,它们起源于善,就像万物受太阳哺育生长一样。人的灵魂则相当于眼睛,借助太阳发出的光线而获得各种知识。

第七卷概要:本卷苏格拉底提出一个“洞穴理论”,用这个例子说明哲学王的生活道路。看洞壁上的阴影,看火光下的实物,看夜空和夜空中的星光月光,然后看到太阳本身,就等于认识善的理念了。

然而,哲学家不应该留恋高处的幸福生活(认识善的理念),他得参加管理国家的工作,不辞辛苦,再回到洞穴中和囚徒们同吃同住。

要成为一个最好的管理人才,他们年轻时必须是战士,受过良好的体操和**教育,进一步还要学习算术,这个学科能够将灵魂引向真理。其次是几何学,再其次是天文学,接着还有和天文学成对的科学——关于和谐的声音的科学。所有这一切,都只是辩证法的预备课程,惟有辩证法才是最高的科学,它引导理智去达到事物的本质。

“当一个人企图靠辩证法通过推理而不管感官的知觉,以求达到每一事物的本质,并且一直坚持到靠思想本身理解到善者的本质时,他就达到了可理知事物的顶峰了”(265页)。

第八卷概要:本卷主要对四种有缺陷的政体逐一加以评述。

有多少种不同类型的政制就有多少种不同类型的人格,政治制度产生于城邦公民的习惯,习惯的倾向决定其它一切的方向。四种有缺陷的国家制度分别是:第一种被叫做斯巴达和克里特政制,受到广泛赞扬,它主要的特征是好胜和爱荣誉;第二种叫做寡头政制,少数人的统治,在荣誉上居第二位,它以财产为衡量标准,崇拜金钱,有很多害处;第三种叫做民主政制,是接着寡头政制之后产生的,又是与之相反对的,它最大的特点在于城邦中的人物性格多样性,做事随心所欲;最后,第四种是僭主政制,它产生与极端的自由,它是城邦最后的祸害。

第九卷概要:本卷主要谈论了正义者与不正义者究竟谁最幸福的问题。

五种类型的人物——王者型、贪图名誉者型、寡头型、民主型、僭主型的幸福次序由高到底。最善者和最正义者(王者型)是最幸福的人,他最有王者气质,最能自制。而最恶者和最不正义者(僭主型)是最不幸的人,因为他最有暴君气质,不仅对自己实行**而且对他的国家实行**。

正如城邦分成三个等级一样,每个人的心灵也可以分解为三个部分——理性、欲望和激情,它相对应的有三种快乐、三种欲望和三种统治。理性是人们用来学习的,它的欲望是“爱智”;激情是用来发怒的,它的欲望是“爱胜”;欲望是关于人的各种欲望,它需要通过金钱来满足,因此,它可以被称为“爱钱”。在每一个人身上,三者之中总有一个占着统治地位。

正因为这样,所以我们说人的基本类型有三种:哲学家或爱智者;军人或爱胜者;工匠或爱钱者。相应地这三种人也有三种快乐,每一种人都说自己的那种生活最快乐。

商人们断言知识和荣誉不及金钱,军人鄙视金钱和学识,哲学家则认为别的快乐远比不上真正的快乐——永远研究真理的快乐。从经验、知识和推理判断,哲学家是对这三种快乐有最多的体验,因此他是最幸福、快乐的。对于哲学家来说,追求智慧和知识的人所得到的灵魂上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

这是一种正义和善所固有的快乐,而肉体的快乐实际上不过是真正快乐的影子和画像而已。者分析人的心灵有三个部分:爱学(爱智)部分、爱胜部分、爱利部分。

它们对应着三种人的快乐。作者认为将爱学(爱智)作为人生的快乐的人(例如哲学家),他们事实上是对这三种快乐具有最多经验的人。爱胜、爱利的人往往并不能得到很多胜利、获利的经验,从而也无从体验更多。

继而,作者又指出,要是一个人不假思考不顾理性地追求荣誉、胜利或意气,那么他的爱荣誉胜利和意气的满足便能导致嫉妒、强制和愤慨。如果爱利和爱胜的欲望遵循知识和推理的引导,只选择和追求智慧所指向的快乐,那么它们所得到的快乐就会是它们所能得到的快乐中最真的快乐;并且由于受到真所引导,因而也是它们自己固有的快乐,如果任何事物的最善都可以被说成最自我的话。

对待荣誉,作者提出一个原则:荣誉凡能使他的人格更善的,他就高兴接受。荣誉若可能破坏他已经确立起来的习惯,则无**私方面,都要避开他。

第十卷概要:本卷主要谈论一些关于灵魂不灭的思想。

苏格拉底的核心观点是,一个正义的人无论陷入贫困、疾病,还是遭遇别的不幸,最后将证明,所有这些不幸对他(无论活着的时候还是死后)都是好事。因为一个愿意并且热切地追求正义的人,在人力所及的范围内实践神一般的美德,这样的人是神一定永远不会忽视的。苏格拉底给我们忠告:

灵魂是不死的,它能忍受一切恶和善。让我们永远坚持走向上的路,追求正义和智慧。这样我们才可以得到我们自己的和神的爱,无论是今世在这里还是在我们死后得到报酬的时候。

在这卷中苏格拉底主要做了两件事:第一件是再次说明了拒绝诗人的理由;第二件是用了一个故事来提出灵魂不朽说。

先说第一件。苏格拉底把画家和诗人假设成一种“匠人”,这种“匠人”可以“制作”一切东西,但他们所谓的“制作”真的是“制作”吗?以床为例,设想有三种床,一种是理念中的床,一种是木匠造出的床,一种是画家的床,分别是神、木匠、画家造这三种床。

但事实上只有神和木匠可以被称为制造者,画家只能被称为模仿者,不是吗?

诗人同画家一样,他们是声音的模仿者。诗人和画家作为模仿者,并不具有真正的知识,而只会模仿术,模仿术摹仿出来的事物是最不真实而且最低级的。这些事物与真实的知识隔了两层(神圣的原型、神圣的模仿物)。

又,人在冷静的时候的状态是难以模仿的,即便模仿出来,也不能起到吸引人眼球的效果,因为它几乎基本不变。非理性才给模仿者提供了大量各式各样的模仿材料,既然这个心灵中相对低贱的部分是诗人创造的源泉,我们又怎么能让诗人祸害我们的城邦呢?所以,我们一定不能把诗歌当成一种有真理依据的事物去看待(事实上这点在第二卷中已经有初步论述)。

第二件是灵魂不朽的故事,苏格拉底以此说明正义者所受到的最大好处,并以此作为话题的终点。在这故事之前,苏格拉底说,肉体的恶只能毁灭肉体,灵魂的恶也只能降低灵魂的价值,不能摧毁灵魂,由此证明灵魂是不朽的。

不朽的灵魂在转世时,会按照自己本世的习惯和喜好选择下一世所要过的生活。在这个选择的过程中,只有真正善和智慧的人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过上好的生活。因此即便现世发生的苦难和不幸也不应该改变你对善的看法,否则你就会在转世时作出错误的选择。

这便是正义所受到的最大的奖励。

理想国读后感 篇9

古今中外,众多书籍经过岁月的考验,有些被历史的微尘所湮没,而另一些则在历史长河中熠熠发光,显然柏拉图的著作《理想国》属于后者。 柏拉图的《理想国》问世虽已有千载,却仍然是人们讨论的焦点,更是一场思想的洗礼。

通过分析柏拉图著作的名称,我们可以对其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理想国”中“理想”二字告诉我们:这是哲学家柏拉图的一种遥不可及的梦想,只是一种唯美的理想。

一个国家可以有几个真正的纯粹哲学家,即使有这样的人,那么也有几个人能够实现真正的政治,足以帮助世界救国。理想总是美妙的,但是一到实际上就有可能大打折扣。但一个人、一个国家不可能没有真正的理想,否则,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国家,都会失去奋斗的方向。

而那个“国”字有说明这是一个有组织有法则的集体。政治学对国家的定义是: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器,是一个阶级控制所有被统治阶级的机器。

”这也是列宁对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观点最全面、最准确的概括。

柏拉图对理想国有这样一种定义:“国家兴旺,绝不是一两个人的力量或责任,毫无疑问那是全民共同努力的结果。同时,要依靠各行各业的力量,各司其职,各行各业相互依存、相互发展,使国家兴旺发达。

国家兴旺了,人民才会安定。”而中国古代思想家孟子也曾在《寡人之于国也》中描绘了一幅理想国家——大同社会的画卷,即:“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yì)帛矣。

鸡豚狗彘(zhì)之畜(xù)(牲畜),勿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xiáng)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wàng)者,未之有也。

”这段文字的意思是说:“五亩住宅的场地(五亩:合现在一亩二分多),在里面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织品了。

鸡、猪、狗等家禽、家畜的饲养(豚:小猪。彘:

别耽误了它们的繁殖时间。七十岁的人可以吃肉。百亩的耕地,不要耽误它的生产季节,数口人的家庭没有挨饿的情况了(数:几)。

认真办好学校教育,反复开展孝敬兄长教育(序:学校,殷墟序,周庠序)。白发苍苍的老人头上背着沉重的担子不会在路上行走。七十岁的人穿衣吃肉,普通百姓饿不着、冻不着,能达到这样的地步,却不能统一天下而称王的,是不曾有过的事。

”另外司马迁也曾在《史记·循吏列传》中写道:“二年,市不豫贾。三年,门不夜关,道不拾遗。

”这也是一种大同社会的一种写照,“门不夜关”和“道不拾遗”都成为成语形容社会安宁,风气良好。无论乌托邦和大同社会如何实现,它们的共同点都是最终实现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稳定。而《理想国》中对正义以及国民教育等问题的讨论最终都是为了实现理想政治,建立理想国家。

虽然中西方在古代有很大的差异,但中西方的学者和哲学家都曾考虑建立一个理想的国家。然而,这个话题仍然有其不朽的价值。近代中国主张建立和谐社会,建立和谐社会的现实际础也是一个理想的国家。我坚信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理想国的建立也非一朝一夕能够实现,但通过所有人的共同努力,理想国在未来某一天或许真的会出现。

相关推荐

  • 理想国的读后感12篇 想必有些同学在写作文的时候还是很迷茫,通过写作文可以让大家看到更广阔的世界,不断的进行深度思考。优秀的作文只能是熟能生巧的结果。写作是不是而常常困扰到你?为此,小编花时间整理了理想国的读后感12篇,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知道柏拉图的人几乎都知道《理想国》这本书,这本书不仅详细记载了古希腊...
    2023-08-01 阅读全文
  • 关于理想国读后感 读书切勿求快,求多,应当讲究完全吸收,我们在读了作者写的作品后,要将其精髓转变为自己的知识。 阅读众多书籍,写下读后感,丰富个人的语言表达,一篇优质的作品需要具备哪些方面?幼儿教师教育网编辑精心设计的“理想国读后感”一定会让您感到非常满意,还希望您能从本网页有所收获!...
    2023-06-08 阅读全文
  • 理想国教育读后感 读完名著作品之后,相信大家都流连忘返。不禁写下作品的读后感,记录这一刻的美好,下面的内容是幼儿教师教育网为大家整理的理想国教育读后感,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2023-02-02 阅读全文
  • 理想国读后感(分享14篇) 你们知道,一些热爱读书的人在写读后感时常常使用的方法吗?读完了作者的作品之后,书中那些精彩的情节和深刻的人物形象,常常会深深地留在我们的记忆中,一直挥之不去。也正因此,我们就会想通过文字的方式把这些感受和想法记录下来。今天栏目小编要向大家介绍一篇关于《理想国读后感》的文章,希望大家在阅读之后能够有所...
    2023-06-18 阅读全文
  • 理想国读后感800字6篇 我们需要通过读书来使这一生变得更加有意义,读完作者写的作品后,收获了很多有关知识。读后感里我们可以有针对性的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情节来进行撰写,一篇简单实用的作品读后感怎样写?以下是幼儿教师教育网的编辑为大家整理的“理想国读后感800字 ”,请继续阅读本文相关内容!...
    2023-02-04 阅读全文

想必有些同学在写作文的时候还是很迷茫,通过写作文可以让大家看到更广阔的世界,不断的进行深度思考。优秀的作文只能是熟能生巧的结果。写作是不是而常常困扰到你?为此,小编花时间整理了理想国的读后感12篇,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知道柏拉图的人几乎都知道《理想国》这本书,这本书不仅详细记载了古希腊...

2023-08-01 阅读全文

读书切勿求快,求多,应当讲究完全吸收,我们在读了作者写的作品后,要将其精髓转变为自己的知识。 阅读众多书籍,写下读后感,丰富个人的语言表达,一篇优质的作品需要具备哪些方面?幼儿教师教育网编辑精心设计的“理想国读后感”一定会让您感到非常满意,还希望您能从本网页有所收获!...

2023-06-08 阅读全文

读完名著作品之后,相信大家都流连忘返。不禁写下作品的读后感,记录这一刻的美好,下面的内容是幼儿教师教育网为大家整理的理想国教育读后感,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2023-02-02 阅读全文

你们知道,一些热爱读书的人在写读后感时常常使用的方法吗?读完了作者的作品之后,书中那些精彩的情节和深刻的人物形象,常常会深深地留在我们的记忆中,一直挥之不去。也正因此,我们就会想通过文字的方式把这些感受和想法记录下来。今天栏目小编要向大家介绍一篇关于《理想国读后感》的文章,希望大家在阅读之后能够有所...

2023-06-18 阅读全文

我们需要通过读书来使这一生变得更加有意义,读完作者写的作品后,收获了很多有关知识。读后感里我们可以有针对性的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情节来进行撰写,一篇简单实用的作品读后感怎样写?以下是幼儿教师教育网的编辑为大家整理的“理想国读后感800字 ”,请继续阅读本文相关内容!...

2023-02-04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