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科学的发现读后感锦集

发布时间:2023-10-30

科学的发现读后感。

经过学习我们对作文的写作应该比较熟悉了,写作可以锻炼文笔形成文风,提高写作能力。优秀的作文是学生们学习写作的标准。是不是有时觉得作文非常难写?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科学的发现读后感锦集”,希望能帮助到你的学习和工作!

科学的发现读后感 篇1

这个夏天,我拜读了一本有关于科学的书,我来到了书店,看中了一本名叫四季里的科学的书,因为是暑假,所以我就买了这本书的夏天版本。下面就和我一起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吧!

经过一个春天,空荡荡的树林变得绿油油,树叶开始工作,给我们制造新鲜的空气,有高乔木、矮乔木、松树、灌木等,我知道了生长在树林里的植物是分层的,这是它们所默许的秩序,只有这样它们才能更好更充分地吸收阳光与养分。这些都是我们所熟悉的树种,在这本书中我还认识了许多平时没见过也没听过的树。

原来高乔木包括松树、栎树,矮乔木包括盐肤木、三桠乌药,就连灌木也只是小野珠兰、野蔷薇的统称。你们说竹子到底是树还是草呢在这本书里我找到了答案,因为在冬天竹子的主干不会枯萎死去,也不会变粗,而且它是空心的,没有年轮,所以竹子既不是树也不是草。书还教会我如何判断松树的年龄、今年和去年生长的松球的区别等。细长的柳树叶子,圆溜溜的黄杨叶子,长得像松树的小野珠兰叶子,有渐变色的毛漆树叶子有点像风铃草的刺槐叶子还有有奇形怪状花纹的叶子,啊,叶子种类真是太多了!

炎炎夏日,我们也下水游泳去吧!咦,翻开石头,拂走泥沙,原来水里有这么多小昆虫。侧身纵跃的是淡水钩虾,缺氧时会快速上下运动身体的是石蝇幼虫,喜欢生活在山谷净水里的甲虫是龙虱,喜欢生活在净水里的是白尾蜉蝣幼虫,喜欢生活在脏水中的是小鱼型蜉蝣幼虫。听说过壁虎为生存可以断了尾巴,其实在水中也有类似的昆虫,它就是蝲蛄,蝲蛄在被人或天敌捉住时,就会自断腿脚逃生,而且它的腿是会重新长出来的,是不是很神奇呢!连大鲵都可预知天气,大自然真是神奇啊!

水中除了或浮动或蠕动或游动的昆虫外,更易被我们发现的就数游动的鱼儿了,这里有我爱吃鲫鱼,妈妈爱吃的黑鱼,爸爸爱吃的泥鳅。在这里也一直发生着奇特的事情,喜欢藏在泥堆里只露出眼睛的似鮈交换着养孩子的高体鰟鮍和淡水蛤蜊,这些都是我们以前不知道的吧!

读了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我懂得了许多以前不知道的知识,让我对夏天有了更多的了解,我真为拥有这本书感到自豪。

科学的发现读后感 篇2

本书还涉及到的一个基本问题是归纳问题。作者强调,科学的方法不是归纳法而是演绎检验法。所谓归纳问题,实际上是由这样两个命题引起的:

一方面,我们肯定已知的某些科学理论、原理、规律是真理,甚至说它们是千真万确的、不可移易的真理,或者至少说它们在一定的程度上(一定的概率意义上)已经表明是真理;另一方面又说,一般规律只能在观察的基础上通过归纳得到,或者其真理性要通过归纳来证明。承认这两个命题,必然引起逻辑上和认识论上的困难。这是人类知识论所面临的最重大的难题之一。

由于这个难题是和所谓的“归纳推理”相联系的,所以称为“归纳问题”。

归纳法的原理可以证明吗?如果我们通过观察得到了一系列可靠的观察语句,为什么我们可以通过归纳推理得出一些关于一般规律的可靠知识呢?对于这个问题,引导员当然可以用两种方式回答:

一是,我们可以从逻辑上加以证明;二是,我们的经验(科学实践的经验)证明了这个原理。我们不妨来考察一下。首先,是否有可能从逻辑上证明归纳原理呢?

我们都知道,一个正确的逻辑论证应该具有以下特点:它的结论必须通过一定的逻辑程序从它的前提引申出来;如果论证的前提是真的,那么结论必须是真的。我们知道演绎推理有这个特点。如果归纳推理也具有这一特点,那么归纳原理就可以得到证明。

但是情况并非如此。因为假如归纳论证的前提(那些单称陈述)都是真的,但我们按照归纳原理所得出的结论却可能正好是假的;而且当我们否定这个由归纳得出的结论时,逻辑上与前提也并不发生矛盾。例如,到目前为止,我观察到大量乌鸦在各种条件下都是黑色的,无一例外。

我在这个基础上得出结论:“所有渡鸦都是黑的。”这是一个完全合乎“归纳原理”的推论。

推理的前提是大量的这样一类观察陈述:“在时间t、空间s观察到渡鸦x是黑的。”并且我们认为所有的这些观察陈述都是真的。

但是这并没有从逻辑上保证,我观察到的下一只渡鸦不会是别的颜色的,例如是白的或粉红的。而一旦我们观察到了一只非黑的渡鸦,那么“所有渡鸦都是黑的”这个全称陈述就被证明是假的。也就是说,我们从一些完全正确的前提出发,但根据归纳原理得出的结论是错误的。

相反,我反对归纳原则。即使我直到我今天观察到的乌鸦是黑色的,但我仍然可以预言并非所有的乌鸦都是黑色的,这与逻辑上的前提并不矛盾。所以归纳原则不能逻辑证明,不能从正确的前提下得出正确的结论。其次,归纳原理是否能通过经验得到证明呢?

归纳主义者通常就是这样认为的。主要论点是:我们的实践经验表明,归纳法在许多情况下都是有效的。

例如,我们从实验结果中总结出光学规律。这些光学规律在光学仪器的设计中得到了光泛的应用,使这些仪器获得了良好的性能。又如,从天体运动的观察中归纳得出的行星运动规律,已经每每成功地用来预测日蚀、月蚀、星蚀等的发生。类似的例子有很多,如万有引力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等等。经验表明它们是有效的。

因此归纳主义者得出结论,所有这些事实都表明归纳原则是普遍有效的。然而,正如休谟早在18世纪中叶就指出的,上述归纳原则的证明是完全不能接受的,因为它是一个循环论证。

在这里,证明归纳原理正确性的基础是归纳原理本身。具体说来,它的论证方式如下:

归纳原理在x1场合下成功地起了作用。

归纳原理在x2场合下成功地起了作用。

归纳原理在x3场合下成功地起了作用。

所以,归纳原理总是起作用。

在这一论点中,试图断言归纳原则正确性的结论是一个全名陈述,其前提是列举归纳原则在许多场合的成功单名陈述。所以,这个论证也是一个归纳论证,其所依据的也是归纳原理。用归纳原理当然不能证明归纳原理自身。

这就是归纳主义者所面临的第一个根本性的困难。这是一个直接与归纳原理相联系的困难。所谓“归纳问题”主要也是指的这个问题。

但是,归纳主义者所面对的决不仅是这种“归纳问题”的困难,它还陷入了其他难以克服的困难,例如:归纳所必须满足的条件含混不清和不可遵循等。首先,归纳应当以大量的观察事实作前提。

问题在于要有多少观察才算是“大量”? 其次,在作出一般性的归纳以前,要求在各种各样的条件下进行观察。这里所谓“要在各种各样的条件下进行观察”,实际上就是要求在实验和观察中改变场合和条件。

但问题是:什么样的场合和条件的变化是有意义的,所以值得调查?因此,可以说归纳原理是无法证明的。

波普认为,科学和科学知识总是假设性和推测性的知识。科学方法是批判的方法,是寻求和消除错误、服务真理的方法。波普尔科学哲学的主要论点是,最初由牛顿和伽利略等科学家采用的传统研究问题的方法实际上是不够的。

波普尔提出了关于科学发展(知识增长)的动态模式。波普尔认为,科学的进步在于不断批判旧的理论,大胆猜测新的理论,不断去除错误理论中的错误,其过程为:(1)科学始于问题,问题促进科学家思考;(2)思考的结果是,科学家作出各种各样大胆的尝试性猜想,即假说或理论:

(3)这些理论之间展开激烈竞争和互相批判,并经受观察和实验的严格检验,从而筛选出最优越的理论;(4)这个新理论在科学的进步发展中遭到证伪,从而导致新问题的出现。以后又重复以上四个步骤。科学知识的增长或科学理论的发展是这四个步骤的循环。

因为理论总是有可能被证伪,这样的循环是无限的,所以科学的发展是无穷无尽的。

科学不是神学,它没有神秘的光环;科学也包含错误,要经受经验的检验,这不是科学的缺点,而恰恰是它的优点,它的力量所在;科学不是绝对真理,它不可避免地有着时代的局限性;科学不可能有顶峰,它只是一个永无止境地前进的过程。科学的本质特征是可以而且应该怀疑的,是可以证伪的。“可证伪性”正是科学之为科学的标志,是科学的本质特征。

历史证明,科学总是在怀疑和证伪中不断得到发展的。这是科学工作者应该有的思维方式。这也是我们当前倡导科技创新的基础和意义。

科学的发现读后感 篇3

《科学的发现》里我看到了顶独具匠心的帽子了。据介绍说,帽子中安装有太阳能取暖装置,只要有光照射它,它就会高频率地吸收并将光能转化为热能,这种高频率妆花器大约工作效率是一般太阳能板的十几倍!在冬天,只须在出门时将帽子一戴,即便在外面北风吹彻也不会觉得凉气逼人了。当然,它还是医院里冬天保护病人健康的一个法宝。如果说那位设计天才是无意中发现好似有点不可能,但他是以生活中感悟而来的,这点事不可置疑的。

随后我又在《科学发现》里看到了一台独特的小闹钟。不与其他闹钟一样,这个闹钟只有一般闹钟的五分之一大小。最独特之处还是在于它的调时及关闭,南中外屏上只有两个按钮与一个小屏,与一般手机屏似的。没有时间显示功能,显示在屏幕上的,只是你需要调度时间。针对于大多数人爱睡懒觉的习惯,闹钟的关闭状态时非常奇怪的,当你早早地闹钟吵醒时,当然会随手把闹钟关掉,然而这个闹钟可没那么好惹了。它才会停下来,里面的声控开关令你哭笑不得。我想,刚起来大喊几声后,你也醒的差不多了吧。科学真让人着迷,看吧,如此精巧的及,怎么容它错过生活呢?

我觉得《科学发现》中的布鲁斯自小就是一个设计发明天才。他会根据生活中的各种需求,发挥自己的创作灵感,设计出自己血药的东西。因为,他的家中布满了各种各样奇特的小发明。当然,随着慢慢对生活的感悟与探索,随着知识的越来越广阔,他已不仅仅是一位只会笑笑的热爱科学者了。如今,凭借他惊人地设计灵感,他已成为科学界享有盛名的风云人物了。他表示,这一成绩有诸多因素,首先是自己对科学的热爱,其次是对生活的感知。这两点,对于科学的发现时非常重要的。

科学的发现读后感 篇4

2008-10-07 12:39:47 |分类:默认分类|报表|店铺订阅

在科学发展史上,“归纳方法”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这种观点认为科学发现的逻辑等同于归纳逻辑。归纳法不能用理论来解释规律性,因为他们认为理论只是对同时发生的规律性事件的陈述;而科学问题的证明通常是为了证明其结果的真实性或正确性。但是本文的作者认为科学问题是很难被证实的,从而提出了一种新的科学发现的逻辑方法——证伪,即认为科学问题的证实和证伪不是对称的,科学问题很难被证实,但是却能够被证伪。

如果一个科学理论在当前的科学发展水平上不能被证伪,可以认为这个理论(或者至少在现阶段)是正确的或者可以接受的。波普的科学发现逻辑可用下图粗略表示:

一.问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

当自然界出现某种现象或问题时,就会引起科学家的注意和兴趣。为了解释这一问题或现象,人们需要进行相关的科学研究。对于问题之间的关系,波普尔阐述了几个不同的概念:全名语句、单名语句。

给予某一事件以因果解释就是演绎出一个描述这一事件的陈述。在这里,现象或一个观察陈述,是一个单一的陈述,而法律或一般的普遍陈述,是一个完整的陈述。波普尔认为,科学理论应归入充分陈述范畴。从逻辑上讲,简单的一叠单名陈述永远无法证明全名陈述的合理性,但反过来,单名陈述又可以伪造全名陈述,从而推翻或驳斥原有的科学理论。

这就是波普的科学逻辑的核心思想。

二.科学理论是对问题的尝试性解释

作者认为,理论是我们撤出去抓住“世界”的网;使得世界合理化,说明它,并且支配它。我们尽力使得这个网的网眼越来越小。作为解释问题的理论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约定”,一种是“经验的或科学的假说”。

约定俗成理论可以说是归纳逻辑的基础,它以证实性为自己的证实性结果;经验或科学假设是证伪逻辑的工具或条件。在理论选择方面,波普尔引入可证伪性(或称可测性)的概念作为选择理论的条件。我们优先考虑在与其他理论竞争中能够坚持的理论,优先考虑在自然选择中最适合生存的理论。

这一理论不仅经受了迄今为止最严格的检验,而且可以用最严格的方法来检验。理论是一种工具,我们用它来检验它,用它的应用结果来判断它的适应性。

三.经验——检验理论可证伪性的工具

这里所说的经验应当排除心理学主义的影响。在归纳逻辑中,经验观察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人们认为,科学发现的逻辑等同于归纳逻辑,经验的基本目的是证明理论。在证伪逻辑中,经验是证伪理论,进而反驳原理论的工具。

在表述经验观察时波普引入一个“基础陈述”的概念。笔者认为,基本陈述都是可以想想的关于事实的单方面陈述,它可以决定一个理论是否可证伪,即经验性,是检验一个理论是否可证伪的基础。在对理论进行检验时,一部分基础陈述表现出与理论应用结果不一致,这一部分基础陈述组成该理论的“潜在证伪类”;另一部分基础陈述与理论一致则组成一类。

如果一个理论的潜在证伪类不是一个空集,那么我们认为这个理论是可以证伪的。

四.可证伪性——科学理论的划界标准

证伪逻辑的核心是制定了一个新的科学理论“划界标准”,即将传统的对理论的证实演变成对理论的证伪。可证伪首先要求理论是无矛盾的。为了讨论比较证伪性,波普尔引入了子类关系、经验内容、曲线维数、逻辑域、逻辑概率等概念。

其中重点介绍了逻辑概率的应用。逻辑概率和可证伪性是互补的。逻辑概率+可证伪性=1。也就是说,一个理论的逻辑概率越大,证伪程度越低,被接受或应用的程度越强;如果一个理论的概率逻辑很低,就意味着它很容易被证伪,这个理论应该被淘汰。

五.对于原理论的反驳和新理论的提出

上文提出,可证伪性是科学理论的划界标准。标定标准的结果是区分两种不同的测试结果理论,一种是可验证的,另一种是至少暂时不可验证的。暂时或者在当前技术水平下不能够被证伪的理论说明其具是可接受或者是可运用的,也可以说是正确的;可被证伪的理论说明至少存在一种基础陈述与该理论所解释的问题不一致,这种理论就会遭到反驳,改进,或者替换其中的某些变量来适应新的基础陈述,解释新的科学问题,这也可以理解为一种新理论的产生过程。

摘要:从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对于从小应培养科学素养问题开始,引出为什么相比西方近代我们缺乏世界级的大家问题。对阅读《科学发现的逻辑》一书进行了介绍,尤其对作者对科学的可证伪性观点和理解进行了稍微详细的说明,同时结合目前我国现状也谈到了自己的体会和感想。

关键词:科学发现;逻辑;归纳;可证伪性

1,引言

从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制下成长起来的我们,对于科学的正确认识和正确的认识科学和西方国家相比,在我个人看来尤其是近代以来应该说整体上还是有不小差距的。其中的缘由很多,有制度的,有文化的,有历史的等各种因素,撇开既定的各种因素不谈,看到了差距未必只是件坏事,我们更多的是要认清事实认清自己,并在已有的环境和体制下“师夷长技”,弥补自身的不足。对于读研究生的我们更是如此,在走上专业研究的科研道路上,很有必要对科学研究有个从哲学层面上的正确认识。(笔稿范文网 bIjiAOGao.Com)

在阎老师推荐的三本书中,我选读了卡尔.波普尔的《科学发现的逻辑》一书,在此说一下我个人的浅显理解和一些感想。

2,全书结构框架和内容

《科学发现的逻辑》[1]全书共482页,正文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科学逻辑导论,第二部分是经验理论的若干结构要素,此外还有一部分详细的附录,是作者对正文里面一些概念和内容的补充和数学说明。

2.1 科学逻辑导论

对于第一部分,作者分两方面来介绍科学逻辑,一方面是对几个基本问题进行考察,包括:归纳问题,心理学主义的排除,理论的演绎检验,划界问题,作为方法的经验,可证伪性,“经验基础”问题以及科学客观性和主观确信。另一方面,论述了科学方法论本身的问题,并从科学研究方法论的必要性、方法论的自然主义观点和方法论的规律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波普尔从大众普遍认为的经验科学的特性即是它运用所谓的“归纳方法”这个问题入手,说明了什么是归纳的,什么是归纳推理,什么是归纳问题以及归纳原理等。文中作者举例赖兴巴赫对归纳原理认识:归纳原理的作用是判定概然性,因为科学并不能达到真理或谬误,科学陈述只能达到一系列不同程度的概然性,这种概然性不可达到的上限和下限就是真理和谬误。

然后作者对经验科学一方和以数学和逻辑以及“形而上学”系统为另一方的的标准提出了“划界问题”。划界是最基本的问题,划界标准必须视为一项或多项协定的提案。笔者认为应该是分析科学的逻辑推理,指出它们的丰富性,即对知识理论问题的澄清能力。作者认为归纳逻辑的划界标准就是且必须是:

证实它们和证伪它们。所以作者的观点是不存在什么归纳,从经验所证实的单称称述推出的理论在逻辑上市不允许的,而且理论在经验上是决不可证实的。

在前面提到的一些建议基础上,作者在科学方法理论问题上进行了说明,他认为认识论或科学发现的逻辑,应该是科学方法的理论。方法的理论与方法的选择有关,而方法的选择又与我们选择的目的而定。所以接下来作者就对方法论的必要性进行了回答,然后对已有的有关方法论的自然主义观点和经验科学的方法论规则进行了说明。

2.2 经验理论的若干结构要素

从第二部分开始,作者对经验理论的一些结构要素做了非常深刻的详细说明,这里面包括:演绎和理论系统、可证伪性、经验基础问题、可检验度、简单性、概率、对量子论的若干意见、理论如何经受住检验等。

经验科学是理论的系统,所以科学认识的逻辑可以说是理论的理论。作者从因果性方面开始讨论与归纳方法相对应的演绎。对于完全因果解释的必要成分,分为两类不同的陈述,一类是全称陈述,是带有自然定律性质的假说;另一类是单称陈述,它应用于所讨论的特殊事件上。

对于两者之间的区别与普通概念或名词和个别概念或名词之间的区别是很密切的,然后用推理方式作者证伪了整个系统,区别了属于各种普遍性水平的陈述。接着作者用方法论决定来批判性讨论“约定性主义”的立场,再用可证伪性表征一些可证伪的理论系统的逻辑,而证伪假说必须是经验的因而是可证伪的,所以理论的可证伪性问题是称作基础陈述的那些单称陈述的可证伪性问题。

作者接着对何种单称陈述是基础陈述,以及怎么能被证伪从经验基础的知觉经验即心里学主义以及记录语句方面进行了讨论。接着波普尔通过比较理论的潜在证伪者类来比较它们不同的可检验度和可证伪度。然后提出了简单性问题,这对于自然科学的认识论是非常重要的,在此作者排除美学和实用性概念,把可证伪度与简单性联系在一起,再说明了用几何图形和函数形式表达简单性。

然后,作者用数学概率的问题把证伪性结合在一起,说明客观与主观理论之间的不一致性表面上看起来比较难解决,其实可以用某些数学方面的方法也即形式上单称的概率论来消除。借助于概率论这个工具,然后分析了检验了现代量子论里面一些模糊不清的论点,主要讨论了海森堡纲领和测不准关系。最后,波普尔说明了理论是不能被证实的,但是它们可以被“验证”,从归纳逻辑与概率逻辑以及验证理论等方面较为详细的阐明。

3,对科学的思考

我们从物理学的实验和发现中可以知道,很多普遍的层次不高的理论可以深化到高水平的理论,而且更多的是理论本身质量的提升,这种情况我们通常称之为归纳方法。事实上不完全只是沿着这种形式,《科学逻辑的发现》一文里就已经说到了还可以用理论的可检验性和可验证性程度来解释。因为一个已经得到充分验证的理论只能被一个具有普遍性且水平更高的理论来替代,也即是被一个更好检验的而且还能包含旧的、得到更充分检验的理论的理论来代替。

这种过程应该是:首先要提出某种具有普遍性水平的理论,然后用演绎的方法来检验,在可检验性基础上提出水平更高的普遍性理论,同时有能用以前水平的普遍性理论来检验。而检验的方法是根据从较高水平到较低水平的演绎推理,而理论的普遍性水平根据从提出的时间顺序从较低水平到较高水平来达到。

科学本身不是一个确定的或既成的陈述的系统,它也不是一个朝着一个终极状态稳定前进的系统,它也不是绝对的真理,因此追求知识和探索真理是科学发现的最有力的动机。科学进展也并不是由我们越来越多的知觉经验累积而成,它也不是由于我们正在越来越好地利用我们的感觉。大胆假设、带着思辨的思想小心求证是我们解释自然的唯一手段。

4,结语

这本书看下来主要讨论的是科学研究的两个主要问题:归纳和划界。作者在文中对于什么是科学以及如何辨别是科学的标准不是以往我们认为的某种理论是否可以得到证实,相反,作者认为是该种理论是否存在可证伪性,科学的方法不是从零散事件中归纳而成,而是用演绎的检验法。

波普尔关于科学和非科学问题划界的思想受到了爱因斯坦及其相对论的影响[2]。可证伪性是科学必不可少的特征,只要是不可能被我们经验事实证伪的问题就都属于非科学,比如:形而上学、本体论、数学和逻辑上的重言式命题等。

作者提出的科学是否有证伪性是具有非常深远的重要意义,使我们不再迷信科学,更加注重演绎和推理,对科学的认识更加深刻。

小编推荐

探索发现读后感


慢慢的读书,我们可以从书籍中品到许多道理,作者写的作品,读后让人很受感动,令人感慨良多。 通过读书笔记,梳理整个阅读过程的脉络,不过如何写作品读后感才能做到有感染力呢?经过细心的总结小编为您归纳了“探索发现读后感”,希望您能从本文中学到知识!

探索发现读后感 篇1

我们生活在“三分陆地,七分海洋”的地球上,五千年的古老文明,五千年的古老人类,生活在这个呈扁球体状的陆地上,用了五千年,代代传承,也没有把人类所居住的环境内外部搞清楚。旧的未解决,新的又来了。达.

芬奇创作的《蒙娜丽莎》,至今还有被人们感兴趣的地方:画中人物的笑容,画中模特儿的真实身份,画中人物后的背景......。也许人们只是理解一些神奇事物表面现象的解释,更别说我,一个13岁的初中生。

人的知识面有时也很浅薄。还好我有一本名叫《开启探索发现之门》的书。这使急于渴求知识的我找到了汲取知识快捷途径。

这本书既没有大字典般深奥难懂的结论,也没有口袋书般浅显易懂的***。读完一页后,你可以选择继续阅读或做你需要做的事情。一页纸,标题,人物问答,两幅与主题相关的**,再加入文字。

看上去并没有长篇大论的繁琐,也没有短篇**的简单。读完这一本,并不代表就可以永远不看这本书。因为在不同阶段,对知识的看法也不相同。

所以我认为这本书仍然可以作为一个成年人阅读。当然也可以利用它去获得对自己有益的好处。所以说“知识就是带不走、用不尽的巨大财富”。

这本书的内容就跟它的书名《开启探索发现之门》一样。我知道标题的内容,但当我看到下面的文字时,我感到知识的缺乏。有时读一遍还不能完全了解,读上

五、六遍,才勉强知道。有时甚至不懂,直到好些时候在学校学***己看到、想到这个现象时,才幡然悔悟。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竟然不知道慈禧太后的棺材里有哪些物品,这本书里的“知识快车”寥寥数笔就让我初步了解了慈禧死后住地的财物。

再比如说“测谎仪”有时在电视剧内会看到这个仪器,从字面意思上看,它是检测人有没有撒谎(言语)。但实际上,它能检测人体的生理参数,即脉搏、血压、呼吸、脑电波、声音和瞳孔的变化。通过分析和判断被试的心理变化,我们可以判断他们是否说谎。

生活中有许多我们熟识甚至***物品。但很少有人会去关注它们,如果它们被放入“科学”的花盆内,就一定会繁殖出不可思议的植物,可能连人也没有想到。

生活处处与中国人相连,生活处处是物理,生活处处也是实验。让我们去开启那通向探索发现的大门吧。

探索发现读后感 篇2

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无限,无论是古代的唐诗、宋词、元曲,还是以燕尾榫为主的榫卯结构,或者是四书五经,都凝聚着古人的智慧,而《探索﹒发现》则一一呈现了出来。这个暑假,这个节目则向我们呈现了古人吃的艺术。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要数介绍陕西省面食的《千城百味(二十二)》。面食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可追溯至新石器时期,有着近万年的历史。每一根面,每一块煎饼无不饱含着古人的智慧。这个节目讲述了子长县人手工制作的大刀面,它和这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个节目还讲述了包含着子长人生点点滴滴的子长煎饼,它用普通材料做出了流传百年的味道

看完之后,我第一感觉并不是垂涎三尺,而是觉得我似乎通过这些美食体会出了子长人、华阴人的生活。他们的生活离不开这些面食,三餐都会与它们相遇。那碗里的根根面条,似乎就是他们的个个故事。我想,或许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种熟悉的味道,寄托着理想,记载着自己的故事。这种味道或许是一碗面,或许是一个零食,还或许是一个人做出的特殊的味道,而我熟悉的味道也是这样。

我心中那熟悉的味道,就是外婆做的味道。小时候我回老家,总喜欢先吃一口外婆做的吊瓜面。外婆做的面汤汁浓郁香甜,口感浓稠,面条根根劲道爽口,似乎它们都吸足了汤汁,令人回味无穷。面汤里的原料并不珍稀,也没有海鲜天然的那种鲜甜,可却因我外婆无比精湛的手艺,和我在广州时常对老家亲人的思念,而赋予了面汤最香甜的味道,最特殊的情感。每当我从广州坐高铁快到潮州家里时,外婆就开始忙碌起来了,她先到菜市场挑选当天最嫩的一根吊瓜,买回家削皮,切块,其中没一点差错。她又将提前拉好的面和吊瓜,一起放入已烧开水的锅中,小火煮十分钟,最后加点盐、葱花和潮汕地区特有的蒜蓉酥,一碗热气腾腾、香飘万里的吊瓜面便诱人十足地出现在我面前了小小吊瓜面,制作过程很简单,却饱含着外婆对我浓浓的爱。

中国古代人民所传承下来的东西无不宝贵,其中也不乏饮食文化。现代人似乎更喜欢现代美食,如十三看小龙虾等,可我认为吃不需要太复杂,重要的是我们要用心去细细品味,细细体会其中所包含的情感。

探索发现读后感 篇3

求《探索发现》观后感!!急!!范文

这是一座具有传奇色彩的大山,它在地球神秘的北纬30度线上,与玛雅古建筑、埃及金字塔等许多业已消失或仅存遗迹的文明奇观共生共荣。它是道教圣地,是梵蒂冈、麦加和耶路撒冷武当山的中国版本

2500年前,正是一个叫尹喜的道人开启了武当的修道之门。故事慢慢展开:五龙寺是武当山第一座皇家建筑

在历经了宋、元两朝后,它由祠升为观,后成为五龙宫。八百里武当第一次成为皇帝“知天谢地”的道场。由于与武当道士的共同努力,他拥有了南岩石殿、古铜殿、古神道和清微殿。

武当山已成为与龙虎山齐名的道教圣地。在第四集中还讲述了最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就是张三丰。

公元1552年和嘉靖三十一年,武当山北麓建有一座石牌坊“玄岳”。这座刻由嘉靖牌匾的牌坊,无疑使皇家道教中心超越了龙虎山、茅山、青城山等道教名山,被誉为“世界第一名山”。这一年,嘉靖皇帝下令重修武当。

武当山因为历代明皇室的尊崇而抵达巅峰时期。

古往今来,八百里武当吸引了众生的目光。他们眷恋着这座大山,以各自不同的方式朝拜了千年,他们把内心的虔诚都浓缩在了这幅敬献给南岩玄帝殿的《道通天地》匾额里。真武信仰漂洋过海,在台湾生根发芽。

每年的九月

9、 3月3日,台湾朝圣团体将来到武当朝拜。这是一座雄伟的山脉,它接纳不同信仰和肤色的人。大**当,共祈太和。

看完了《问道武当》,让我对原本并不了解的武当山更加了解了,武当山古建筑群还被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第三集里的紫霄宫雪景非常的美,还有太子坡,道士们还可以在里面锻炼,太子坡弯弯曲曲的,走在里面什么烦劳好象都没了似的

探索与发现的观后感

《探索·发现》的观后感在电视里看了cctv-10的《探索·发现》节目,讲的是湖南里耶出土秦简的经历和后续研究,我记得几年前的暑假在家的时候,中午的新闻30分经常**一些考古方面的新闻,其中就有里耶发掘出两万多枚秦简的轰动性消息,当时就对这个消息非常感兴趣,因为在里耶秦简出土之前,全国各地出土的秦简总计也才几百枚,这两万多枚秦简记录的信息足以重写一个朝代的历史,所以这一期节目引起了我强烈的兴趣,可惜央视的节目是分几天播出的,后面播出的时段我正好要上班,错过了,郁闷之下,在水木上向著名的***rw买了包括央视《探索·发现》在内的100张***数千部科学探索纪录片,昨天邮包终于到了,看着上面清华大学邮局的邮戳,感觉挺亲切的。

但在这些***里面却没找到关于里耶秦简的那一期节目,估计是播出时间太近,***rw还没来得及收藏,不过其他节目也一样引起了的兴趣,今天花了两个多小时,看完了《中国史话》的第一期节目《寻找失落的年表》,非常的震撼,想写观后感了。

中学时历史学得不错,至今仍记得书上说公元前841年的“共和元年”是中国历史上有确切纪年的开始,相信很多人也都还记得与之相连的“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这个典故,而更早的历史,确切年代就已经模糊了,而《寻找失落的年表》里介绍的,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进行的夏商周断代工程通过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化学家和天文学家的通力配合,找到了西周建立也就是武王伐纣的确切年份,公元前1046年,并以这个为标尺,得到了夏和商的大致建立年份(公元前2070和公元前1600),我立即上网查现在的中学历史课本,果然,上面清清楚楚写着:约前2070年夏朝建立禹约前1600年汤灭夏,商朝建立商王汤约前1300年盘庚迁殷商王盘庚前1046年牧野之战,西周建立周武王(姬发)前771年西周灭亡周幽王而记得十几年前我使用的历史课本里,武王伐纣只能用“约公元前11世纪中叶”这样模糊的语言来记录,看来夏商周断代工**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成就,它至少将中国历史的确切坐标向前推进了两百年,并大大缩小了之前一千年中历史事件的年代误差。

红茶来宿舍找我,看见我正在看这种历史记录片,大为不解,他说“这有什么意思啊,现在过得好不就行了,几千年前的事,知道得这么精确有什么意思?”我一时找不出话来回答或者反驳他,是啊,确定了武王伐纣的年份于我们的生活真的没有什么影响,它既不会增长gdp,也不会在现代人里面掀起什么风波,现在手捧着新的历史教材上课的孩子,可能根本不会知道,十年前的课本上,中国历史还只能精确到公元前841年...但是,我仍然为这个变化而激动着,在我心里,如果几千年以后,我们的后人只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在约公元二十世纪中叶,那么我们这几代人的存在和留下的痕迹无疑会模糊很多。

在记录片里看到那些白发苍苍的考古学、历史学教授们,油然而生一种敬仰之情,他们的成绩或许仍然存在很多争议,也许下一次出土的某些文物又将推翻他们的结论,但他们的努力一定是有价值的,哪怕仅仅是为了公元前1046这一个数字退出光盘,回味刚才节目的内容,历史学,天文学,化学,这些都曾经是我非常感兴趣的学科,还记得五岁那年,还没有上学之前,外公问我的志向,我回答的是“清华历史系”,年幼的我并不知道那时清华已经没有历史系,后来自己也选择了理科慢慢远离了历史,但今天看完这个纪录片之后,竟隐约感觉和20年前那种对历史、对知识的向往相似,如果那时我能看到这些丰富而生动科学纪录片,那是多好的科学启蒙,也许我的人生将是完全不同的轨迹,也许我现在做的将是更有意义和价值,也更适合自己性格的工作...现实中是没有也许的,天亮以后还要上班,还要重复我那体力劳动的意义大于脑力劳动的工作。

希望我能遇见一个热爱科学与探索的孩子,能把这些***送给他,让我儿时的梦想可以延续...人们认为,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衰落的机会是一场局部的国际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战争爆发的原因是当时的中国人不理解现代伟大的货币理论。在清朝,中国以银为标准体系,但中国不生产银,因是进口的。

几百年前,中国出口丝绸和茶叶,并引进了大量银币。这些银币从墨西哥经由西班牙进入中国。当时,英国立法不允许**出口,他们也以**为标准。

以银子为本位的话,只要银子不够的话,就会发生很大的问题,本来是中国进口了很多银子,到了18世纪末期左右,西班牙不够银子**。

英国商人想来中国买丝绸茶。他们没有足够的钱给中国商人。他们向中国**鸦片。

鸦片销往中国后,销路很好。从那以后,中国的**开始流失,进口的**也减少了。

林则徐后来分析说,中国吸食鸦片导致了中国的贫困,林爷爷的理论并不令人满意。

更为合理的理论是,**出口减少了流通中的货币数量,并导致收缩。

当时,如果中国知道如何改变其货币体系,也许它的历史会改变。

探索.发现观后感

人们认为,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衰落的机会是一场局部的国际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战争爆发的原因是当时的中国人不理解现代伟大的货币理论。在清朝,中国以银为标准体系,但中国不生产银,因是进口的。

几百年前,中国出口丝绸和茶叶,并引进了大量银币。这些银币从墨西哥经由西班牙进入中国。当时,英国立法不允许**出口,他们也以**为标准。

以银子为本位的话,只要银子不够的话,就会发生很大的问题,本来是中国进口了很多银子,到了18世纪末期左右,西班牙不够银子**。

英国商人想来中国买丝绸茶。他们没有足够的钱给中国商人。他们向中国**鸦片。

鸦片销往中国后,销路很好。从那以后,中国的**开始流失,进口的**也减少了。

林则徐后来分析说,中国吸食鸦片导致了中国的贫困,林爷爷的理论并不令人满意。

更为合理的理论是,**出口减少了流通中的货币数量,并导致收缩。

当时,如果中国知道如何改变其货币体系,也许它的历史会改变。

急需近期《探索·发现》的观后感两篇..

人们认为,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衰落的机会是一场局部的国际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战争爆发的原因是当时的中国人不理解现代伟大的货币理论。在清朝,中国以银为标准体系,但中国不生产银,因是进口的。

几百年前,中国出口丝绸和茶叶,并引进了大量银币。这些银币从墨西哥经由西班牙进入中国。当时,英国立法不允许**出口,他们也以**为标准。

以银子为本位的话,只要银子不够的话,就会发生很大的问题,本来是中国进口了很多银子,到了18世纪末期左右,西班牙不够银子**。

英国商人想来中国买丝绸茶。他们没有足够的钱给中国商人。他们向中国**鸦片。

鸦片销往中国后,销路很好。从那以后,中国的**开始流失,进口的**也减少了。

林则徐后来分析说,中国吸食鸦片导致了中国的贫困,林爷爷的理论并不令人满意。

更为合理的理论是,**出口减少了流通中的货币数量,并导致收缩。

当时,如果中国知道如何改变其货币体系,也许它的历史会改变。

探索发现观后感,日记形式的,不要太多

我**了“探索与发现”节目,节目介绍了一些中国古代的建筑奇迹。

最让我感到震惊和惊讶的恒山悬空寺。

在中国的许多寺庙,山西恒山悬空寺称为一个美妙的建筑。

一般的寺庙都建在平地上,但它是名副其实的这家修道院,建在悬崖上,吊在半空中。

浑源县,山西省,国内唯一的佛教,道教,儒家思想的一个独特的寺庙修道院。

始建于1400年以前,修道院的北魏王朝后期,历代让他们修好了。

寺院离地面约50米,并发展中国的建筑传统和建筑风格,其建筑特色可以概括为“奇,悬,聪明”之名。

前辈们介绍修道院,概括为:“面对恒山,背倚翠屏,上载危岩,下临深谷;采石场基岩的房子;惊人的结构造型奇特。

”修道院在悬崖上了一个洞,插入的木梁,寺的框架建设的一部分,而另一部分,因为它是根据本螺柱顶部的木梁突出的岩石上。

参观者,这些木梁的距离并没有看到,但看到许多精美的木制斜坡经受住寺的底部。

游客会想:**的木柱可以承受的圣殿?当人们仔细观察,承受的重量,除了两极巨大的木梁之外的岩石,古代工匠的智慧发出由衷的感叹和敬佩。

开元二十三年,李白游寺的悬崖峭壁上写一个“壮观”,明代旅行家徐霞客说,宏观修道院的世界。

探索发现读后感 篇4

我**了《探索与发现》节目,节目介绍了中国古代的一些建筑奇迹。最让我震惊和惊讶的是恒山的悬空寺。

在中国众多寺庙中,山西恒山的悬空寺是一座奇葩。一般来说,寺庙都建在平地上,但这座寺庙名副其实,建在悬崖上,悬在半空。悬空寺位于山西省浑源县,是山西省唯一一座集佛、道、儒于一体的独特寺院。

悬空寺始建于北魏末年1400多年前,历代都有修缮。悬空寺距地面约50米,发展了我国的建筑传统和建筑风格,其建筑特色可以概括为“奇、悬、巧”三个字。前人介绍悬空寺,概括为:

“面对恒山,背倚翠屏;上载危岩,下临深谷;凿石为基,就岩起屋;结构惊险,造型奇特。”悬空寺是在悬崖上凿洞,插入木梁,寺的一部分建筑就架在这一根根木梁之上,另一部分则利用突出的岩石作为它的基础。游客在远处看不到这些木梁,但他们可以看到许多细木斜靠在寺庙底部。

参观者会想:这些颤抖的木柱能顶得住这样一座寺庙吗?人们仔细观察后发现,除了承受重量的木柱外,还有那些插在岩石上的巨大木梁,他们不得不真诚地表达对这位古代工匠智慧的钦佩和钦佩。

唐开元二十三年,李白游览悬空寺后,在石崖上书写了“壮观”二字;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称悬空寺为“天下巨观”。英国的一位建筑学家写道:“中国的悬空寺把力学、美学和宗教融合为一体,做到尽善尽美,这样奇特的艺术,在世界上是罕见的,通过这次参观游览,才真正看到这个古老民族的灿烂文化艺术和文明历史。

寺庙不仅是中国人民的骄傲,也是世界人民的骄傲。”意大利威尼斯考古专家尼诺先生认为:悬空寺及它象征的一切,体现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文化成就,是中国人民智慧的杰出体现,仅仅是为了这座奇特的寺庙,就值得到中国来一趟。

千百年过去了,悬空寺仍然几乎完全展现在世人面前,向我们和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古老文化和智慧。我想我们在感慨之余,多少也应该有所思考。思考为什么在1400多年前建筑的庙宇在风吹雨打、烈日骄阳,甚至山崩地裂中依旧能够屹立不倒,而今天的很多建筑却脆弱到经不起一丝考验?

并不是说今天的技术不如魏朝,我想,也许是因为面对今天的喧嚣,我们过于关注背后的事情,而忽视了眼前的责任。也许我们正在研究古人的建筑方法。为了中华民族古老的智慧和伟大的文化自豪感,我们也应该继承他们朴素、纯洁、严肃、务实的心态。

悬空寺集自然美、人工美于一体,集美学、力学、宗教于一体。它不愧为东方宝藏。诚若明代诗人王湛初游悬空寺发出的感慨万分的诗句:“谁凿高山石?

凌虚构梵宫,蜃楼疑海上,鸟道设云中。”

探索发现读后感 篇5

探索发现读后感

人类天生好奇心,我们对未知的世界充满了探索欲望。这种探索欲望使我们开发了科学技术,掌握了自然规律,改变了自己的生活方式。而人们想要探索未知,就需要不断发现新的信息,加深自己对于已知知识的了解。这也是读书的好处之一,一本好的书籍能够带领我们去探索未知世界,获得新的想法,让我们变得更加有见识、丰富和完整。今天,我读了一本非常有意思的书——《探索发现》。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得到了很多收获,这里就分享一下我的读后感。

《探索发现》这本书主要是讲述科学家们在探索世界过程中的发现和对科学的贡献。从生物学、化学、物理学、天文学等多个领域,书中展现了许多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并不知道的科学知识和科学奥秘。读到这本书,我深深地感受到,探索和发现只是获取了知识的基础,真正重要的是对于知识的应用和创新。

首先,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的是关于生物学的知识。尽管我对于生物学并不是十分感兴趣,但是书中讲述的关于人类基因的发现让我对此表现了浓厚的兴趣。自从人类基因被发现以来,很多科学家们都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这个过程中,人类对于身体健康、疾病防治和新型药物研发等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这个领域还充满着巨大的挑战和机遇。比如人类对于“基因剪切”技术的研究一直备受关注,而如果这项技术能够成功应用,那么将有可能使得人类患病的风险大大降低,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健康。

其次,这本书还讲述了许多有关物理学的知识。从小学就开始学习物理,却始终没有弄明白许多现象背后的原理。在这本书中,我了解到了许多关于运动、力学、光学、电磁学等方面的新知识。比如牛顿三大定律、光的波粒性、电磁辐射等等。这些知识让我了解到了世界的奥妙,让我明白了生活中很多看似简单的现象背后实际上有很深的物理学原理,这也让我更加崇尚学习物理学的过程和价值。

除此之外,书中还介绍了一些有关天文学的知识,比如黑洞的科学研究、宇宙的诞生、恒星进化等等。这些知识让我了解到天文学的知识也是丰富多彩、充满神秘和未知的领域。

总体而言,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令人惊叹和启发。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人类探索和发现的伟大,也体会到了科学对于人类社会进步的巨大推动作用。探索未知世界、发现科学规律是需要大量投入、不断尝试的过程,但只有经过这样的付出和不断的打磨,才能使得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更加有意义。而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更加明白了探索和发现对于人类来说是多么重要。

通过这本书,我非常感慨自己的视野和知识面还有待提升,也激发了我继续了解更多知识、探索未知世界的欲望。在人类探索和发现的道路上,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出一份贡献,甚至开创出属于自己的新知识和科学体系。我相信,只要每一个人都有这种好奇心和勇气,世界将会因为我们的探索和发现变得更加美好。

发现孩子读后感


本文将引导您从多角度和层面去深入了解“发现孩子读后感”,该材料仅供工作学习之用,严禁用于商业或任何违法活动。在日常生活中,总会因缘际会地遇见一些让我们难以忘怀的书籍,阅读完后,人的情感也会发生种种变化。关于读后感,应该是从心底涌出的真切感受,需表达出真实的情绪和感知。

发现孩子读后感 篇1

儿童,孩子,幼儿,看到这几个字眼时,我们常常会联想到他们往往是需要被照顾、被包容、被保护的对象,但其实并不然。孩子“真实的一面”应该是怎样的呢?父母该如何与孩子沟通呢?我们又如何做好一个幼儿教育者呢?在读完蒙台梭利的《发现孩子》这本书后,我想我找到了答案。

玛利亚·蒙台梭利,出生于意大利的安科纳地区,意大利教育家、意大利第一位女医学博士。第一所“儿童之家”的创办者。她的教育方法源自于其在幼儿工作过程中,所观察到的儿童自发性学习行为总结而成,提出了“吸收性心智”、“敏感期”等概念。

在《发现孩子》这本书籍中,它揭示了了解孩子和爱孩子的新观念和新方法。蒙台梭利认为,每个孩子都有去观察、对外界作反应、去学习、去集中注意力,甚至让自己独处的需要。她描述了儿童的特性,以及如何更充分地激发和利用孩子与生俱来的学习热情。

她认为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内在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是一种积极的、活动的、发展着的存在,它具有无穷无尽的力量。这应该就是孩子“真实的一面”—不是成人和教师进行灌注的容器:不是可以任意塑造的蜡或泥:不是可以任意刻划的木块;也不是父母和教师培植的花木或饲养的动物,而是一个具有生命力的、能动的、发展着的活生生的人。

很多时候作为成人的我们,常常会忽视幼儿的生命力,我们会把孩子随心所欲的特性,误认为是任性的表现,其实孩子一点也不任性,只不过是因为我们对孩子的了解还不够罢了。

在本书“对儿童的家庭教育”这一章中也指出,任何有效的教育方法,在实施之前,都要先观察和了解孩子,在此基础上通过不断的试验才能总结出来。在这章的后半部分中中也清楚地描写了真实案例,在一些言传身教中,父母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有些大人的行为极有可能给孩子原本具有的天赋带来负面的影响。在与儿童的沟通中要尊重孩子正在进行的所有合理行为,并设法了解孩子的活动目的。走进幼儿内心,善于观察发现孩子的真正需要,给予孩子充满爱的关怀。

其实,作为教师的我们常常也会找不到作为教育者与儿童内在发展的平衡点。在这本书中我得到了很好的答案——教师并不是幼儿成长中的领导者,而是陪伴者。教育的任务就是激发和促进儿童“内在潜力”的发挥,使其按自身规律获得自然的和自由的发展。我们必须遵循这样一条原则:应尽可能地把一切留给自然,才能为孩子设计出一-套科学的、有利于其身体成长的方案。唯有自由才能引导孩子的性格、智力与情感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自由还要求我们教育者应该以一种宁静的心态去关注孩子成长中出现的所有奇迹。自由的原则并非是放任的,而是引导我们从幻想进入现实,指导我们积极有效地照顾儿童的原则。

如果教师能够尊重孩子的自由对孩子有信心,如果教师能够把自己的所学暂时放置-边能谦虚一些不把自己的指导当成是必要的;如果教师懂得耐心等待,一定会看到孩子所发生的全新转变。

《发现孩子》这本书带我真正地了解到作为新时代的教师,一位真正理解了教学之道的老师,才更懂得用比强迫压制更有效的办法来陪伴孩子,毫无疑问,这有赖于随时的观察以及持续的付出努力。

发现孩子读后感 篇2

你对你的孩子什么时候必须做作业,什么时候可以玩,什么时候必须睡觉有什么规定吗。我们自认为这样是爱他们,总是振振有词,能讲上一大推听起来好像很有道理的道理......可是,我们似乎很少想过孩子实际上是有别于大人的独立个体,他们有自己的主见,内心有一个老师引导着他们。

一次偶然的机会,发现我家孩子稍有不如意就会发脾气,甚至号啕大哭,我不知道为什么,很无奈却不知道怎么做,不到一岁的孩子给她讲道理也听不太明白,只能从书中找答案丰富自己的育儿知识。从当当上买了蒙台梭利全集《发现孩子》、《童年的秘密》、《有吸收力的心灵》、《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蒙台梭利儿童教育手册》,带着疑问去阅读这些书,刚看完第一本《发现孩子》。

新生儿的诞生,原来一直在妈妈肚子里安静成长的胎儿,不得不经历一次辛苦而艰难的生产战斗,而且没有任何适应的时间,最后带着伤降临到我们怀中,就像经历了长途跋涉的朝圣者一样。打破了自己原来的成长状态,开始接受我们**的所谓爱,在襁褓中一天天长大。

当孩子慢慢长大,有了自己的意见和行动,我们就会开始约束他们,但我们的约束并不好。比如,孩子想自己学吃饭时,很多家长就会觉得弄到全身很脏很乱,不让孩子碰勺子和碗,殊不知孩子内心是有一个老师,一直正确的引导着他们,他们看到我们在吃饭他们就会不自觉的去学。当我们用拖把拖地的时候,孩子们也想拿着拖把。许多人认为这是淘气和不听话。

当我们想到如果我们的**世界被巨人牵扯进来,我们有多无聊,所有的生活指令都应该听从巨人的指令,我们应该了解孩子们的内心世界。

没有必要打断或限制孩子们。他们也有权探索世界。当**干预和侵犯儿童的生活领地时,儿童就会反抗和反抗。如果我们不打断,而是正确引导,孩子会给我们带来很多惊喜,尊重他们,快乐成长!

发现孩子读后感 篇3

玛丽亚·蒙台梭利是世界著名的幼儿教育家。她独创的“蒙台梭利幼儿教育方法”也深深地影响了全世界。

最近,我还仔细阅读了她的经典早教书籍《发现孩子》,这本书揭示了理解和爱孩子的新观念和新方法。蒙台梭利认为,每个孩子都需要观察、反应、学习、专注,甚至独处。她描述了孩子的特点,以及如何更充分地激发和利用他们天生的学习热情。

在这本书中,让我感受到的是“新时代教师”该如何做,作为一个幼儿教师,这正是我所需要的,不是夸夸其谈的长篇大论,而是贴近我们教育生活的实例,在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有了这样的指引,就像在黑暗中有一盏灯照亮前方的路。书中提到“教育应探索合适的方法,在不知不觉中,引导孩子自然学习。”虽然我们也潜心学习教学方式,但总是片面和肤浅的。当然,我们必须相信教育就是要找到正确的方法,我总是在抱怨今天的孩子们是多么的难教,因为我们没有为孩子们找到正确的方法。

蒙台梭利教学法的成功之处在于它能让孩子自发地学习,且是建立在孩子性格的基础上。缺乏教学经验的教师会把教育的责任定义为“教”。事实上,这一观点与事实大相径庭,因为每个老师的责任远比这更重要。教师有责任引导孩子的精神发展,所以他们在观察孩子的时候不应该局限于理解他们。教师的观察最终应该帮助孩子的能力呈现出来,这也是观察的目的。

我认为在新时代当老师是不容易的。首先,我认为老师必须知道孩子的注意力在哪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完全正确。其次是尊重学生。对于教师来说,最重要的是教师必须时刻注意观察孩子并谨慎安排学习环境。爱和洞察力无疑是教师的法宝。所以在活动中如果老师能尊重孩子的自由,对孩子有信心;如果老师能把他所学的知识暂时放在一边;如果老师能谦虚,就不要把他的教导当作必要;如果老师有耐心,他一定会在孩子身上看到新的变化。只有当老师等待孩子发现他自己未发现的潜力时,孩子的不安才会平息。(魏红娟)

发现孩子读后感 篇4

蒙台梭利教育法之所以能影响整个世界的教育体系,关键在于她在总结卢梭、裴斯泰格齐、福禄贝尔等人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革命性的儿童观念。她认为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内在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是一种积极的、活动的、发展着的存在,它具有无穷无尽的力量。教育的任务就是激发和促进儿童“内在潜力”的发挥,使其按自身规律获得自然的和自由的发展。她主张,不应该把儿童作为一种物体来对待,而应作为人来对待。儿童不是成人和教师进行灌注的容器;不是可以任意塑造的蜡或泥;不是可以任意刻划的木块;也不是父母和教师培植的花木或饲养的动物,而是一个具有生命力的、能动的、发展着的活生生的人。教育家、教师和父母应该仔细观察和研究儿童,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发现“童年的秘密”;热爱儿童,尊重儿童的个性,促进儿童的智力、精神、身体与个性自然发展。她还利用第一手观察资料和“儿童之家”的实验,提出了一系列有关儿童发展的规律。

发现孩子读后感 篇5

用孩子的眼光发现教育

——读《窗边的小豆豆》有感

《窗边的小豆豆》是日本著名作家黑柳彻子的代表作,自问世至今,成为日本有史以来最畅销的书。这本书用独特的结构和语言向我们解释了教学方法中最实用的教学理念“只有孩子才最懂孩子”。《窗边的小豆豆》不仅带给全世界几千万读者无数的笑声和感动,而且为现代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成为20世纪全球最有影响的作品之一。

《窗边的小豆豆》讲述了作者上小学时的一段真实的故事。小豆豆由于捣乱而被学校开除了,一个全新的学校“巴学园”接收了他,“巴学园”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地方。“巴学园”有着与众不同的校门,它是由两株矮树组成的,树上还长着绿油油的叶子,用小豆豆的话就是“从地上长出来的校门呀”。

“巴学园”有着与众不同的教室,它们是一个个废弃不用的电车车厢,是小豆豆的电车教室。“巴学园”有着与众不同的校长小林宗作,第一次见小豆豆,校长就微微笑着听小豆豆不停地说了四个小时的话,这期间校长只是微微笑着问几句:“后来呢?

”或者说:“原来是这样的啊!”没有一丝不耐烦,没有一丝厌倦。

“巴学园”有着与众不同的午餐,每到午餐开始的时候,校长就会问:“大家都带了‘海的味道’和‘山的味道’来了吗?”“海的味道”、“山的味道”原来是校长不想让小朋友们偏食,所以蔬菜、肉类、鱼类,都得吃。

“巴学园”有着与众不同的教育方法,每一天的第一节课,老师就把当天要上的课和每一节课的学习重点都写在黑板上,然后说:“下面开始上课了,从你喜欢的那门课开始吧。”于是小朋友就从自己喜欢的那门课开始,有人写作文,有人做物理实验,有人做数学题。

慢慢地,老师会知道每个学生的兴趣,他感兴趣的方式,以及思考的方式。巴学园也会自己策划包含稀奇古怪项目的运动会,让每个孩子都能发挥特长。如果上午就把课程都学完了,下午大家就集体出去散步学习地理和自然;夜晚还在大礼堂里支起帐篷“露营”,听校长讲旅行故事……“巴学园”里的一切新鲜动人的场景多么令人羡慕。

小豆豆在“巴学园”里自由自在、无拘无束。老师和学生没有区别。无论是老师、学生甚至校长都是好朋友,他们在老师面前完全失去了学生的约束。

也许,很多人会认为这种教育方式是异想天开的。它对爱、耐心、想象力等的要求远远超过了对知识的要求。但我觉得这是许多孩子的心声。作者根本不使用理性语言,因为它会失去童趣。

字里行间流露出孩子们的思想和朴实直白的语言,给读者更深刻的启迪和感触。黑柳彻子文字中所流露出来的都是新鲜动人的场景,小豆豆也就在这所崇尚自然教育、顺应孩子们自由天性的小学里健康成长。

在我的眼里,小豆豆非常天真、可爱、好奇心强,只要看见一个东西,只要感觉有趣就不顾三七二十一,就跳了上去,结果闹出了许多的笑话。一次,小豆豆看到地上有一张报纸。出于好奇,他跳起来掉进了马桶里。以后,她再也不敢跳跃了。

这个充满童稚可爱而又不懂规矩的孩子吸引了我,“小豆豆”是个特别的孩子,她会在上课时站在窗边呼唤宣传艺人,会和小草聊天,会对小燕子打招呼;她爱交朋友,无论是美丽的美代,还是患了小儿麻痹症的泰明,或者是永远也长不高的高桥君,亦或是她家里的那只叫洛基的小狗。她喜欢他们,他们也喜欢“小豆豆”,为了美代她会放弃漂亮的蝴蝶结;为了泰明,她会让他笨重的身体骑在自己的身上爬上自己的树,让他也能看到在树上可以看到的世界;为了高桥君,她会停下自己飞跑的脚步,陪着他一起走;洛基每天都送“小豆豆”上学,为了洛基,她会捂着被洛基咬伤的耳朵对妈妈说:“不关它的事,别骂它。

”;她还会帮聪明的阿泰削铅笔,无论他是否喜欢自己。

而“巴学园”也同样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学校,“巴学园”的特别之处,让小豆豆对学习充满了好奇心,用废弃的电车做教室。吃饭前要唱一段《饭前歌》。有时,整个下午都是散步。当小豆豆第一次看到学校时,他想:

“我一定要好好学习!”校长小林先生很有创意,他是一位出色的**家,他上**课时教学生们韵律操,她还规定每个学生的盒饭里必须有素菜和荤菜,小豆豆在这位小林先生的指导下,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学生,小林校长热爱大自然,他希望人们尽可能地保持大自然的性格。

这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一件事,就是当小豆豆心爱的钱包掉到厕所里,她拿了长长的舀子,坐在厕所的掏口处,把厕所里的那些东西一勺一勺掏出来,在身边堆成高高的小山时,校长先生竟然只说:“弄完以后,要把这些全都放回去啊。”没有惊讶、没有呵斥、没有嫌弃,竟然只说了一句“要把这些全都放回去啊”,仅此而已!

这是孩子们的理解和信任!让小豆豆从这件事中得到极大的满足!

说心里话,我是羡慕小豆豆的,调皮的她碰到了一个超级棒的小林宗作校长,小林校长对幼儿教育有他独到的见解。他很有耐心地听了六岁的孩子四个小时,没有打哈欠。校长是一位毕生致力于教育方法的研究者

无论哪个孩子,在他出生的时候,都有优秀的品质。在他成长的过程中,会受到很多影响,有来自周围的环境的,也有来自成年人的影响,这些优良的品质可能会受到损害。所以我们要早早的发现这些“优良的品质”,并让他们得以发扬光大,把孩子们培养成富有个性的人。

我也羡慕小豆豆有一个宽厚仁慈的妈妈,直到她二十岁之后,妈妈才跟她提起小时候因为太过调皮被退学的事情。如果当初在小豆豆还是个六岁的孩子时,妈妈说:“怎么搞的?

你竟然弄到要退学!我们只好再找一个学校了,如果再退一次学,就没有学校再要你了!”小豆豆一定承受不了这种教育。

童年意味着幸福。学校教育,特别是小学教育,应该把快乐还给孩子,把他们从简单的知识学习中解放出来。毫无疑问,学校是培养和教育人的地方。惟其如此,学校应该对所有学生都肩负起责任,一切为了孩子的成长与发展。

这是素质教育的宗旨。但是,对个性极强,或有生理缺陷的孩子,就应采取独特的教育方法,书中的学校——“巴学园”已经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巴学园”的教学方式令我向往,我希望我们的学校也能像“巴学园”一样,学习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

每个老师都应该来读读这本书,来探索孩子的内心世界,你会发现书中小林校长这种教育方式很适合孩子的成长,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才是教育孩子的出发点。我们的老师应该信任孩子,理解孩子,让他们像小林校长一样快乐成长。

老师在教育过程中应该无私的付出来满足孩子们心中那种童年天真的渴望。更懂得了该用怎么样的方式去引导孩子去面对学习和融入周围的生活。在书中“巴学园”的教育让小豆豆从一个调皮、淘气、任性、多变的孩子变成了一个热爱学习、关心别人、懂得尊重、心地善良又单纯快乐的孩子。

就像校长先生说的“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莫过于有眼睛发现不了美,有耳朵却不会欣赏**,有心灵却无法理解什么是真,不会感动也不会充满激情……”家长在小孩成长过程正确的引导、把握端正的学习态度、良好的生活习惯才是最重要的,而不能一味的盲目追求成绩。

在普通教育中我们如何落实理想的教育方法呢?我认为师生间的交流沟通很有必要,在我们理解孩子关爱孩子的同时,能够让孩子感觉出我们对他们的是理解而不是放纵非常重要。这就要求我们与孩子们建立一个良好平等的沟通平台,共同进步、共同成长。

作为即将步入社会的教师,面对小林宗作先生的做法,我陷入了深深的陈思中,他的教育孩子的方式是值得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深思的。作为一个读者,读完所有的内容,我想起了我的童年,老师,同学和朋友。看着背着沉重的书包去读书的孩子们,我们每个人都会庆幸小豆豆遇到了她一生中最好的老师,而我们,真的也应该好好想一想:

我们应该为孩子们创造什么样的成长环境。

发现孩子读后感 篇6

我们也在潜心的学习真正的教学之道,但是总是很片面很肤浅,光有理论是不能完全做到的,但是没有了理论确实根本不可能做到的,很多老师问,光是用温和及鼓励的方式把教具呈现给孩子就足够了吗?在他的学校里不是这样的。在蒙台梭利的学校里,教导孩子的是环境本身。老师只是让孩子和环境直接互动,示范引导孩子该怎么使用其中的道具。这样的学习方法,如果只用在其他教学法里,是绝对不可能成功的,我们只会听到老师不断的大喊“安静”“不要动来动去”这些是我们的教学用语吗?这些命令式的教学能收到多大的成效。

我们当然要相信教育应该是寻求适当的方法,我们总是在埋怨现在的孩子太难管教,其实是我们没有找到适合当代孩子的教育方法。蒙台梭利教学法的成功,就在于它可以让孩子自动自发的操作学习,从认真勤快的学习新技能的态度里得到肯定,服从命令必须以完备的人格为前提。

“缺乏教学经验的老师会把教育的职责定义在“教”上面。实际上这样的想法和事实大相径庭,因为每个老师的职责远比这个更重要。由于老师有责任引导孩子的精神发展,因此在观察孩子时,他们不能仅限于了解他们。老师的观察最终应当辅助孩子的能力呈现出来,而这也是观察的唯一目的所在”。

我在思索作为老师究竟要怎样做?怎样做才能符合老师的职业要求。我想身为新时代的老师,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我觉得老师必须懂得分辨孩子的注意力之所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完全正确。其次,就是要做到尊重学生。对于教师而言最重要的是教师必须要随时的留心观察孩子,谨慎的安排学习环境。爱心和洞察能力无疑是教师制胜的法宝。

发现孩子读后感 篇7

时代在变迁,社会在进步,可为什么蒙台梭利提出了100多年前的教育法仍经久不衰,风靡世界呢?她的教育思想又究竟又怎样独特的魅力呢?

再次翻开蒙台梭利的《发现孩子》,又有了新的体会。蒙台梭利关注儿童、欣赏儿童、培养儿童,首创“儿童之家”,系统进行教育实验,不愧是“历史上最伟大的女教育家”。她认为“天性的全部秘密就在于孩子的心灵”。在本书中,她努力寻求了解孩子和爱孩子的新方法。她描述了孩子的特性,传授了如何更充分地唤起孩子学习热情的方法。

智力有缺陷的孩子,通过蒙台梭利系统的的教育实验,产生了惊人的变化,取得了令人震撼的教育效果,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而今,我们的学校教育对象大多是正常孩子,那么他们的发展水平是不是应当远远超出他们呢?可实际情况呢,制度与应试的枷锁、个性与情感的忽视、实践与创新的缺失、重认知轻情感、重精英轻大众……现实问题深深困扰着我们,我们的教育应该怎样达到最优化?

班级授课制下,几个老师负责一个班级里的四五十个孩子的教育教学,要求孩子们遵守相同的制度,学习相同的课程,接受相同的测试。这些孩子有的乖巧懂事,有的热情大方,有的调皮顽劣,可谓是个性迥异。在相同教学模式下的每个班级里,每个老师也都可以毫不犹豫地说出几个耳熟能详的后进学生名单,然后从各个侧面剖析其种种行为和表现,以及给教师留下的深刻印象。仍记得刚刚工作的几年,为了让孩子服从学校各项规章制度要求,我常常会利用老师的“权利”,重复着“我是为你好”的论调,对屡次犯错的小朋友,时而苦口婆心式的说教,时而狂风骤雨式的批评,力求去主宰孩子的外在行为,目的就是希望看到他们表现得守纪律,但效果却不明显。自己筋疲力尽,孩子却依旧老调重弹。一次,老师不在,孩子们表现出来的自由散漫让我大为吃惊。和两个男孩交流,终于弄清了为什么老师在时他们会温文尔雅,老师不在时就会“大闹天宫”的原因。他们认为,要守纪律的原因竟然是“因为不守纪律老师要批评的。”看来,一味要求孩子遵守规定,而不去了解孩子的心灵,不但不能促进孩子的发展,还会失去与孩子交流亲近的机会。这,一定不是我们教育者希望看到的情形。

我们必须改变这样的教育方式。我们要让孩子们明白,良好行为表现的最终目的,是因为这么做是对的,不是因为害怕惩罚或希望奖励才去做。我们更应该努力探索智慧的艺术的教育方式。当孩子言行出现偏颇时,观察、理解、引导和帮助他们,而不是再以建议、劝告、命令和质疑等方式横加干涉。

蒙台梭利认为,真正的教育目的就是——“为未来生活做准备”。所以,我们必须从长远考虑,转变教育观念,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由关注知识转变为关注孩子情感、品行发展,为孩子一生的成长奠基,为孩子的未来生活做准备。而不是只看到眼前,只关注学习效果和外在表现。也许我们可以换一种尊重与平等的方式,像引导成人那样,尽力通过内在指引来征服孩子。根据孩子的特点,因材施教,针对他们的需要,采用适合的教育方式。比如,低年级孩子情绪变化大,老师可以将教育内容渗透到无微不至的关爱中,再加上艺术化的教育方式,力求达到教育的最优化。“亲其师,信其道”,当孩子认为老师很在意自己的时候,他们的行为上会更加努力。爱和教育是孩子成长必要的“养料”。

蒙台梭利还认为“如果身体上的关怀能令一个孩子享受到身体健康带来的快乐,那么智慧和道德上的关怀就能将其引领到更高层面上的精神快乐。”作为教育者,我们不但要像亲人一样关心孩子身体的健康,更要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世界。倾听他们的想法,了解他们的需要,认同他们的脆弱和不完善。同时,教育者应当担负起教育孩子的责任,不断探索引领孩子智慧成长和道德养成的策略。精心设计各种教育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力,活动中矫正他们的各种不良习惯,促进孩子全面、健康的发展。

相信只要我们教育者善于去发现孩子们的“秘密”,那么最终,每一个孩子都能走向美好的未来。

发现孩子读后感 篇8

《发现孩子》是我在这套书里看的第一本书,所以对书中提到的蒙台梭利的那些革命性的儿童教育理论格外深刻。书中描述了孩子的各种特性,以及如何更充分的唤起孩子学习热情的方法。她主张,不应该把儿童作为一种物体来对待,而应作为人来对待。儿童不是成人和教师进行灌注的容器;不是可以任意塑造的蜡或泥;不是可以任意刻划的木块;也不是父母和教师培植的花木或饲养的动物,而是一个具有生命力的、能动的、发展着的活生生的人。教育家、教师和父母应该仔细观察和研究儿童,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发现童年的秘密;热爱儿童,尊重儿童的个性,促进儿童的智力、精神、身体与个性自然发展。她还利用第一手观察资料和儿童之家的实验,提出了一系列有关儿童发展的规律。

再想想我们所身处的教育制度与家庭教育环境,我们并没有提高一个好的环境来激发和促进儿童内在潜力的发挥,使其按自身规律获得自然的自由的发展。我们并没有根据儿童发展的规律去制定相关的教育理论与方法,而是根据大人的意愿,用自以为是的方法来解释孩子的行为,用自认为正确的方式来对待孩子。有些家长抱着不要输在起跑线的观点,从小就开始为孩子制定一个所谓培养成材的计划,他们想方设法安排孩子参加各种早教班或者各种兴趣学习班,提早给孩子进行语言、数学或其他能力的培训,而未考虑过他们的孩子在身体及心理上是否足够成熟去进入早教班,从未考虑过他们的孩子是否愿意或者有潜力参加那些兴趣学习班。相反,这些行为更多的是出于他们的一厢情愿,或者是对他们未实现的理想寄托在他们的孩子身上,而从未考虑到孩子的发展需要。而在这样违反孩子身心发展需要的情况下,家长的这种行为甚至影响孩子日后智能和道德精神发展。

我们的孩子总是被力量比他强大的多的大人压制着,不能依照自己的意愿行事。一些所谓的教育活动,都不约而同的采取了命令的形式,甚至可以说暴力式的方法,以此来强迫孩子来适应大人的生活世界。看了《发现孩子》让我明白,这种方式等于否定孩子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存在,这对于孩子来说是绝对不公平的,甚至是对孩子人格的一种毁灭。我们似乎很少想过孩子实际上是一个有别于大人的独立个体。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性情,也很少去思考他们所应具有的特别需要。孩子其实总是期待有人能够听听他们的意见,但他们弱小的心灵却总是碰壁,受伤。久而久之,孩子变得顺从,而有时是另外一个极端叛逆。而这些,我们大人总是归错于孩子,从不检讨自己的行为。曾经有个外国教授在中国的高校演讲,当演讲结束后,外国教授的一番话很是发人深省,他说:我觉得很困惑,为什么没有学生对我的观点提出质疑,为什么当我提问时没有人回答,为什么我演讲结束后问大家有什么问题时大家都鸦雀无声。也许是我们的教育已经把孩子的个性都磨灭掉了,他们已经习惯于成为服从的群体,因为大人们很少顾及他们的意见,甚至认为对他们的质疑是挑战他们的权威。

所以,不当的教育行为会使我们成为孩子人格形成过程中,最可能危害孩子人格发展的人,因为,我们是最接近孩子的人,我们既是母亲又是老师。因此教育问题的根本解决,第一步决不是针对儿童,而应针对我们自己。老师不应再集威严权利于一身,应转而以谦和的态度来帮助孩子。假如大人做得不够,孩子可能就不能顺利地发展,但如果大人做得太多,可能就阻碍了孩子的发展,使孩子的创造力无法发挥。还是引用蒙台梭利的话,我们教育的任务是,创造合适的环境来激发和促进儿童内在潜力的发挥,使其按自身规律获得自然的自由的发展。

发现孩子读后感 篇9

《发现孩子》一书的作者是意大利的玛利亚·蒙台梭利,意大利第一位女医学博士,第一所“儿童之家”的创办者。她的著作被译成37种语言文字,许多国家设立了蒙台梭利协会或蒙台梭利培训机构,以她名字命名的蒙台梭利学校遍及110个国家。

《发现孩子》这本书是蒙台梭利教育观念的一个很好的介绍,它揭示了了解孩子和爱孩子的新观念和新方法。蒙台梭利认为,每个孩子都有去观察、对外界作反应、去学习、去集中注意力,甚至让自己独处的需要。在本书中,她描述了儿童的特性,以及如何更充分地激发和利用孩子与生俱来的学习热情。

我看完这本书后对其中的一章“让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颇受感触。文中说孩子的活动过程可用个曲线图来表示。在纸上画一条平行线,表示孩子在处于休息状态,平行线以上表示有纪律的活动,平行线以下代表随意乱玩、没有规律的活动,而曲线的方向则表示时间的长短。儿童之家做过这样的实验,当孩子进入教室后,通常先安静一会,接着才开始找事情做。因此,曲线是先往上,画到代表有规律的活动部分。

然后孩子玩累了,活动开始变得有点混乱,这时候曲线会画到平行线以下一直下降到其活动没有规律的部分。接下来,孩子会换一项新的活动,曲线图又会再一次往上升到有活动规律的地方,等到玩的不想玩时又会跌倒平行线以下。

现在的大班孩子对自主性游戏非常感兴趣,但往往一腔热情坚持不了多久就失去了兴致,当对自己选择的活动不再感兴趣。如果我们能以书上说的方法对孩子进行仔细地观察、分析,不急于对孩子加以指导,强加给孩子一些规则,那么孩子经过一段时间的活动,一定能找到适合他活动的内容。尽可能地依据孩子的天性来让他发展,这样,孩子才能茁壮成长。

发现孩子读后感 篇10

考虑到我们所处的教育体制和家庭教育环境,我们并没有改善一个良好的环境来“刺激和促进孩子的内在潜能,使其按照自己的规律实现自然的自由发展”。

我们没有根据孩子的发展规律制定教育理论和方法,而是根据成人的意愿,用自以为是的方法来解释孩子的行为,用我们认为正确的方式对待孩子。

有些父母持有不输在起跑线上的想法,从小就开始制定计划,所谓要做有出息孩子,安排他们的孩子参加各种早期教育类或各种兴趣课程,提早给孩子进行语言,数学,或其他能力训练,没有考虑到他们的孩子是否在生理和心理上足够成熟的进入早期教育,不会考虑他们的孩子是否愿意加入兴趣班。

相反,这些行为更多的是出于自己的`一厢情愿,没有考虑到孩子的发展需要,把自己未实现的理想寄托在孩子身上。

在这种违反孩子身心发展需要的情况下,父母的这种行为甚至会影响孩子日后智力和道德精神的发展。

看完《发现孩子》后,我明白了这种方式等于否定孩子作为独立个体的存在,这对孩子是绝对不公平的,甚至是对孩子人格的一种破坏。

我们似乎很少认为孩子实际上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性格,孩子们其实总是期望有人能听他们的意见,但他们脆弱的心灵总是碰壁,受伤。

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们变得听话了,有时甚至到了另一个极端——叛逆。而这些,我们成年人总是把责任推到孩子身上,从不检讨自己的行为。

也许我们的教育削弱了孩子们的个性,他们已经习惯于成为一个顺从的群体,因为成年人很少考虑他们的意见,甚至认为质疑他们是对他们权威的挑战。

因此,不当的教育行为会使在孩子人格形成过程中,成为最可能危害孩子个性发展的人,因为父母是最接近孩子的人,

教师不应再树立威严的权力,应以谦虚的态度帮助孩子。用蒙台梭利的话说,我们教育的任务是创造一个合适的环境来激发和促进孩子的内在潜能,使他们能够按照自己的规律实现自然的自由发展。

童年的发现读后感500字


请阅读以下幼儿教师教育网编辑精心收集整理的童年的发现读后感,欢迎收藏本网站,继续关注我们的更新。阅读一本好书,就像爱充满了整个世界,我想您对作者写的作品,已经有了属于自己的读后心得。有时候想做到真正理解书的内容,是可以通过读后感来加深印象的。

童年的发现读后感(篇1)

今天,我们学习了俄国作家费奥多罗夫的《童年的发现》,这篇课文讲的是作者在童年时的一项科学发现,重点叙述了作者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

作者那种求知若渴的精神和他那惊人的想象力读后我很受启发。他之所以在童年就会有这个发现,主要是由于:第一,敢于提问;第二,反复思索;第三,斗胆勇敢想象。在日常的糊口中,我们也要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碰到问题要善于动脑,斗胆勇敢思索,更重要的`是要有勤奋钻研和坚持不懈的精神。世界对于我们来说是布满神秘的。小时候,我对什么都感到好奇,喜欢看《十万个为什么》,还常常跟在爸爸、妈妈身后问一些八怪七喇的问题:好比人是从哪里来的?火箭怎么能升上天空?

什么是原枪弹?为什么一年要分春夏秋冬?这些问题经常使爸爸、妈妈都目瞪口呆,他们被我问住了答不上来时显得很狼狈,有时就胡乱编个谜底搪塞过去,我也就似懂非懂地相信了他们。通过学习《童年的发现》,我懂得了一个道理:科学是一项严谨的事业,来不得半点马虎和虚假。

曾经听说,人类是由猿进化而来的。可我曾看过闻名生物学博士曹虎的一篇文章《人类是从哪里来的》,才知道人类的远祖到底是森林古猿仍是海猿,至今仍是一个谜呢!我想,长大后,我一定接过这根科学的魔棒,象费奥多罗夫那样弄清毕竟谁是我们的老祖先。

童年的发现读后感(篇2)

学了《童年的发现》这一课使我感受最深的一句话是:世界上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课文主要写了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写了我小时候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第二个部分写了从梦中思考→老师给出解释→痴迷思索,想出答案;第三个部分写了自己的思考得到了老师的证实。叙述了“我”九岁时,就发现了胚胎发育规律这件事,最后得到证实。

世界上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这句话一语双关,我的理解是有两层意思,第一层,它讲出了科学事业过程中的一些真实情况;第二层是指我用自嘲和幽默的方式安慰自己。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发现了文中的这个小男孩很有智慧,虽然只上了二年级,但却能思索出六年级才学的胚胎发育的规律。我要学习的'品质不是其他,就是作者这种对自己的问题刨根问底的精神,以后我也要有事就问,把所有不懂的是找到答案。

童年的发现读后感(篇3)

这几天,不知怎么的,上午九点左右学校附近总起大雾。

叮铃铃刺耳的上课铃声响了,是数学课。老师的洞察能力比较强,很快就发现我们有些心不在焉,没有上课的意思。我开始向外瞟着,不时看看老师,嘴上嘀咕着。雾愈来愈重,顺着风向西北方向弥漫着。很快它就笼罩了整个学校。教室的门开着,雾呼呼的往里灌,翻滚着涌进教室,却聚变成一小股水汽散降于地面。窗外仅仅距离十米的中教楼已经看不出一丝痕迹了。终于下课了,我们可以在雾中尽情欢乐了!雾可真大呀!能见度大约只有三四米。我环顾四周,仿佛到了汹涌澎湃的大海中,翻腾的雾距我那么近。我奔跑起来,雾扑扑的打在脸上,这时便觉得凉嗖嗖的,像把冰渣敷在脸上一般。在雾中我有些茫然,我这是到哪儿了?铃声又一次响起,我循着铃声回到了教室。

雾终究是雾,在我们痛快的玩了一把后,它,悄然走了。

童年的发现读后感(篇4)

今天我读了一篇文章,叫《童年的发现》。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我”在九岁时,每天夜里做梦时都会飞行,他的同学也如此。他和同学一起去问老师,为什么夜里做梦时会飞行?老师只告诉了他们一点点人类的进化,并说上了高年级就会学到这个知识。乡下小孩都知道,母亲怀胎9个月就会生下婴儿,“我”绞尽脑汁地思考为什么是9个月。终于想出了眉目。上了高年级,上课时老师在讲进化论时,“我”想起了自己小时候的发现,禁不住笑出来声音,使“我”当众受到了惩罚。

“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文中的这句话让我想起了布鲁诺,布鲁诺不畏火刑,坚定不屈地同教会、神学作斗争,为科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1327年,意大利天文学家采科·达斯科里被活活烧死,他的“罪名”就是违背圣经的教义,论证地球呈球状,在另一个半球上也有人类存在。从这哥白尼的日心说,伽利略献出了毕生精力。由此,他晚年受到教会迫害,并被终身监禁。

篇文章我还体会到了作者是一个善于观察,喜欢问为什么,并有着执著的精神的孩子。我也有一些发现如:早上摘的花比下午摘的花早枯萎;玻璃是由很多个薄片构成的(从我家的用玻璃做的茶几的侧面就可以看见)。寒假时我种了一个蘑菇,由于我没有多问几个问题,把蘑菇种在了水里,后来蘑菇烂了,这也让我知道了问为什么的重要性。

学问学问,就是在学中问,问中学,才能拥有学问。古人称学习为做“学问”,它是开启知识的钥匙,增长智慧的阶梯。一切知识,一切创造发明,都是从提问开始的。

让我们拥有一双善于观察、留心生活的眼睛吧!让我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让我们的学习变得愉快,只要我们用心去捕捉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就会有新的发现!

童年的发现读后感(篇5)

今天,我们学习了俄国作家费奥多罗夫的《童年的发现》,这篇课文讲的是作者在童年时的一项科学发现,重点叙述了作者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作者那种求知若渴的精神和他那惊人的想象力读后我很受启发。他之所以在童年就会有这个发现,主要是因为:第一,敢于提问;第二,反复思考;第三,大胆想象。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也要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遇到问题要善于动脑,大胆思考,更重要的是要有勤奋钻研和坚持不懈的精神。

世界对于我们来说是充满神秘的。小时候,我对什么都感到好奇,喜欢看《十万个为什么》,还经常跟在爸爸、妈妈身后问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比如人是从哪里来的?火箭怎么能升上天空?什么是原子弹?为什么一年要分春夏秋冬?这些问题常常使爸爸、妈妈都目瞪口呆,他们被我问住了答不上来时显得很狼狈,有时就胡乱编个答案搪塞过去,我也就似懂非懂地相信了他们。

通过学习《童年的发现》,我懂得了一个道理:科学是一项严谨的事业,来不得半点马虎和虚假。曾经听说,人类是由猿进化而来的。可我曾看过着名生物学博士曹虎的一篇文章《人类是从哪里来的》,才知道人类的远祖到底是森林古猿还是海猿,至今还是一个谜呢!我想,长大后,我一定接过这根科学的魔棒,象费奥多罗夫那样弄清究竟谁是我们的老祖先。

童年的发现读后感(篇6)

今天我读了《童年的发现》一文,我觉得作者的发现很有趣。

作者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作者开始是梦中飞行,作者不知道为什么在梦中飞行?就去找老师,作者知道了梦中飞行,说明我们是在长身体。

我也有一个发现,我发现了妹妹为什么这么蠢。有一次,妈妈在厅里教她做作业,我就在房间里做作业。我看见妈妈叫得她很辛苦,我就放下笔,走去教妹妹。我一边教她,她一边就在玩。我看见了,立刻骂她,她就说不会,当时我气得要命,我教了她这么久,她说不会。

第二天,她就走去跟她的表姐玩。我就叫她回去做作业,她却不理我。我终于发现了她的缺点,就是喜欢和表妹她们在一起玩,就是两个字“贪玩”。表妹也是那么蠢。

作者的发现和我的发现一样有趣,作者发现有关胚胎的规律,而我就发现妹妹的学习态度。

童年的发现读后感(篇7)

天,我们学习了俄国作家费奥多罗夫的《童年的发现》,这篇课文讲的是作者在童年时的一项科学发现,重点叙述了作者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作者那种求知若渴的精神和他那惊人的想象力读后我很受启发。他之所以在童年就会有这个发现,主要是因为:第一,敢于提问;第二,反复思考;第三,大胆想象。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也要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遇到问题要善于动脑,大胆思考,更重要的是要有勤奋钻研和坚持不懈的精神。

通过学习《童年的发现》,我懂得了一个道理:科学是一项严谨的.事业,来不得半点马虎和虚假。曾经听说,人类是由猿进化而来的。可我曾看过著名生物学博士曹虎的一篇文章《人类是从哪里来的》,才知道人类的远祖到底是森林古猿还是海猿,至今还是一个谜呢!我想,长大后,我一定接过这根科学的魔棒,象费奥多罗夫那样弄清究竟谁是我们的老祖先。

科学探索者读后感集锦


书是人类最好的朋友,读完作品之后,我们可以写一篇读后感。读后感中的叙述应该要形象生活,要简洁明了,我们如何写出一篇有内涵的作品读后感呢?或许你需要"科学探索者读后感"这样的内容,更多相关内容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科学探索者读后感【篇1】

读了《科学探索者》(动物篇),我大为惊奇。世界上的动物,竟然如此神奇。就拿鳄鱼和侏儒小猿做例子吧,雌性鳄鱼会将小鳄鱼含在嘴里,侏儒小猿的身体大约只有10厘米,体重仅为150克左右等等。本书还介绍了很多神奇的动物以及它们奇怪的举动。

本书是美国初中主流理科教材,图文并茂,里面配有清晰的彩色插图,书中的内容清楚地展现在我们眼前。而且每一章、每一单元、每一节后面都会有关键术语、知识要点等内容复习思考题,让我们有巩固和提高的余地。

书的前一部分是走进科学内容,它从科学家的事例入手,逐渐切入本书的主题之中。

这本书不仅向我介绍了动物的神奇与神秘,打开了我走进动物王国之门,更时刻提醒我,人虽然是地球的主人,但永远无法改变整个地球,我们一定要善待地球,善待动物,保护环境。

科学探索者读后感【篇2】

体能够吸引钢铁一类的物质。它的两端吸引钢铁的能力最强,这两个部位叫做磁极。能够自有转动的磁体,例如悬吊这的磁针,磁静止时指南的那个磁极叫做南极,又叫S极;指北的那个磁极叫做北极,又叫N极。异名磁极相互吸引,同名磁极相互排斥.磁铁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的性质称为磁性。磁铁两端磁性强的区域称为磁极,一端为北极(north因为英文北方的开头字母是N,所以又称N极),一端为南极(South因为英文南方开头第一个字母是S,所以也称S极)。实验证明,同性磁极相互排斥,异性磁极相互吸引。

铁中有许多具有两个异性磁极的原磁体,在无外磁场作用时,这些原磁体排列紊乱,它们的磁性相互抵消,对外不显示磁性。当把铁靠近磁铁时,这些原磁体在磁铁的作用下,整齐地排列起来,使靠近磁铁的一端具有与磁铁极性相反的极性而相互吸引。这说明铁中由于原磁体的存在能够被磁铁所磁化。而铜、铝等金属是没有原磁体结构的,所以不能被磁铁所吸引。

什么是磁性?简单说来,磁性是物质放在不均匀的磁场中会受到磁力的作用。在相同的不均匀磁场中,由单位质量的物质所受到的磁力方向和强度,来确定物质磁性的强弱。因为任何物质都具有磁性,所以任何物质在不均匀磁场中都会受到磁力的作用。

在磁极周围的空间中真正存在的不是磁力线,而是一种场,我们称之为磁常磁性物质的相互吸引等就是通过磁场进行的。我们知道,物质之间存在万有引力,它是一种引力常磁场与之类似,是一种布满磁极周围空间的常磁场的强弱可以用假想的磁力线数量来表示,磁力线密的地方磁场强,磁力线疏的地方磁场弱。单位截面上穿过的磁力线数目称为磁通量密度。

运动的带电粒子在磁场中会受到一种称为洛仑兹(Lorentz)力作用。由同样带电粒子在不同磁场中所受到洛仑磁力的大小来确定磁场强度的高低。特斯拉是磁通密度的国际单位制单位。磁通密度是描述磁场的基本物理量,而磁场强度是描述磁场的辅助量。特斯拉(Tesla,N)(1886~1943)是克罗地亚裔美国电机工程师,曾发明变压器和交流电动机。

物质的磁性不但是普遍存在的,而且是多种多样的,并因此得到广泛的研究和应用。近自我们的身体和周边的物质,远至各种星体和星际中的物质,微观世界的原子、原子核和基本粒子,宏观世界的各种材料,都具有这样或那样的磁性。

世界上的物质究竟有多少种磁性呢?一般说来,物质的磁性可以分为弱磁性和强磁性,再根据磁性的不同特点,弱磁性又分为抗磁性、顺磁性和反铁磁性,强磁性又分为铁磁性和亚铁磁性。这些都是宏观物质的原子中的电子产生的磁性,原子中的原子核也具有磁性,称为核磁性。但是核磁性只有电子磁性的约千分之一或更低,故一般讲物质磁性和原子磁性都主要考虑原子中的电子磁性。原子核的磁性很低是由于原子核的质量远高于电子的质量,而且原子核磁性在一定条件下仍有着重要的应用,例如现在医学上应用的核磁共振成像(也常称磁共振CT,CT是计算机化层析成像的英文名词的缩写),便是应用氢原子核的磁性。

磁性材料可分为软磁性材料如铁和硬磁性材料如钢。

科学探索者读后感【二】

每一个事物与科学离不开,我们的生活也与科学息息相关着。科学即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知识体系。《辞海》中写着“科学: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的规律的知识体系。“可以简单地说,科学是如实反映客观事物固有规律的系统知识。

这本书写下了许许多多的科学知识和许多与名人的对话。它的内容主要包括运动、水资源、声光、电磁、天文、化学、物理、环境、植物等。它带领我去探索科学的奥秘,做一个小小的“科学探索着”!

每册书的封面十分好看。《运动、力与能量》的封面是一个巨大的摩天轮;《地球上的水》是一个小梯形瀑布;《天文学》是八大行星中的土星和它的一颗卫星;《天气与气候》是城市上空划过夜幕的闪电······看到这些图画,我的脑袋里冒出了许多问题:摩天轮为什么会转动?瀑布里的水会不会流完?八大行星怎样排列?闪电是怎样形成的?我立刻翻开书,去寻找答案。

在书中,我知道了:八大行星从内向外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排列的。我想到这些星球都包含着数不清的奥秘。水星是离太阳最近的星球,上面的水都被太阳蒸发了;金星的自东向西转,所以金星上的太阳是西升东落;土星有一个美丽的光环,十分美丽······看了这些内容,我真是大开眼界,长大以后,我要制造空间探测器,去宇宙中的许许多多的星球中,探索它们的奥秘。

在《运动、力与能量》的开头,科学家奥安尼斯·米奥利斯向我们介绍了一个有趣的小事情:他发现,槭树的叶子长得像一对翅膀,这是为什么呢?后来,他经观察研究发现,种子长得像翅膀,使他能旋转着降落到地面上,遇到风,他能落到很远的地方,这样更有助于它的生长。读了这个故事,我深有感触,我要向奥安尼斯·米奥利斯学习,做一个有心人,细心观察,认真研究,寻找事物生长的真相。

读了这套书,我感受到了科学的奥秘真是无穷无尽啊!我一定会好好学习,长大以后,运用这些的知识,去探索科学更多的奥秘,报效祖国,为民造福!

科学探索者读后感【篇3】

我读了《科学探索者》——天文学这本书,它让我受益无穷。

这本书讲了“地球、月球和太阳”——介绍了有关地球、月球和太阳的引力与运动,还有相、食和潮汐;“探索太空”——关于火箭、太空探索以及它的应用;“太阳系”——描述了太阳系中的行星、彗星、小行星;“恒星、星系和宇宙”——是关于恒星方面与星系统这四个方面的知识。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这本书有条有理,分板分块详细介绍,带我们自由自在地遨游在科学的世界之中。也有很多的探索活动,让你更好的探索科学,了解科学,不仅可以知道结果,还能知道它的过程。

这本书给我的启发很大,让我明白了怎样探索科学,怎样实践科学,怎样学习科学。也让我学到了很多的科学知识,在生活中,我们也要学会运用书上的方法来更好的探究科学,同时,在生活中,也要细心观察,因为,有可能在生活的一点一滴之中,就可能发现能够颠覆人们世界观的东西。还有我们要积累知识,因为,要有足够的知识才能更好的探索科学。遇到不会的东西可以请教其他人,也可以查阅资料,还可以自己仔细的思考,才能解决问题。

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让我像科学家那样思考,像科学家那样探索,使我的探索精神得到了正确发展。

科学探索者读后感【篇4】

这两天,我看了一本书,叫《科学探索者——天文学》,讲述了许多天文学知识。

这本书通过三章向我们介绍了天文学,分别是:第一章《地球、月球与太阳》、第二章《太阳系》、第三章《恒星、星系和宇宙》。每一章中都有好几节,每一节中都会分为:活动部分、阅读指南部分、文字介绍部分、想一想部分、试一试部分、直观的艺术部分、增进技能部分、技能实验室部分、社会研究部分、“科学与历史”部分、探索部分、复习部分、身边的科学部分等,还有丰富的插图。

我最感兴趣的是第二章第六节《地球以外还有生命吗》。它令我喜欢的地方不仅是这个话题吸引我,是它精确的资料,是它精美的插图,还是它准确的用词和它毫无破绽的分析。使我爱不释手,读了一遍又一遍,回味了一次又一次。它上面说,生物形成要有一个“金锁链条件”,即有液态水、适宜的温度和大气层。可后面有推翻了这个条件,因为在很深很深的海里,压力高、没有阳光的环境下,还是有生命生存的,他们既不是动物、植物,也不是微生物,是靠化学物质生存的。

这是一本既好看,又可以丰富知识的科学书,同学们,可以买来看看哦!

科学探索者读后感【篇5】

每一个事物与科学离不开,我们的生活也与科学息息相关着。科学即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知识体系。《辞海》中写着“科学: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的规律的知识体系。“可以简单地说,科学是如实反映客观事物固有规律的系统知识。

这本书写下了许许多多的科学知识和许多与名人的对话。它的内容主要包括运动、水资源、声光、电磁、天文、化学、物理、环境、植物等。它带领我去探索科学的奥秘,做一个小小的“科学探索着”!

每册书的封面十分好看。《运动、力与能量》的封面是一个巨大的摩天轮;《地球上的水》是一个小梯形瀑布;《天文学》是八大行星中的土星和它的一颗卫星;《天气与气候》是城市上空划过夜幕的闪电······看到这些图画,我的脑袋里冒出了许多问题:摩天轮为什么会转动?瀑布里的水会不会流完?八大行星怎样排列?闪电是怎样形成的?我立刻翻开书,去寻找答案。

在书中,我知道了:八大行星从内向外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排列的。我想到这些星球都包含着数不清的奥秘。水星是离太阳最近的星球,上面的水都被太阳蒸发了;金星的自东向西转,所以金星上的太阳是西升东落;土星有一个美丽的光环,十分美丽······看了这些内容,我真是大开眼界,长大以后,我要制造空间探测器,去宇宙中的许许多多的星球中,探索它们的奥秘。

在《运动、力与能量》的开头,科学家奥安尼斯·米奥利斯向我们介绍了一个有趣的小事情:他发现,槭树的叶子长得像一对翅膀,这是为什么呢?后来,他经观察研究发现,种子长得像翅膀,使他能旋转着降落到地面上,遇到风,他能落到很远的地方,这样更有助于它的生长。读了这个故事,我深有感触,我要向奥安尼斯·米奥利斯学习,做一个有心人,细心观察,认真研究,寻找事物生长的真相。

读了这套书,我感受到了科学的奥秘真是无穷无尽啊!我一定会好好学习,长大以后,运用这些的知识,去探索科学更多的奥秘,报效祖国,为民造福!

科学探索者读后感【篇6】

我怀着好奇的心情,在这个充实的七天长假中看完了《科学探索者-天文学》这一本书。这本书使我增长了见识,走上了“搜寻彗星之家”和“火星之旅”。

这本书是“科学探索者”美国最权威的研究性学习教材,美国中学普遍选用的综合理科教材,也是新课标、新观念、新学法的最佳参考用书;书中主要讲述的是天文学知识,内容包括搜寻彗星之家、地球、月球和太阳、太阳系、恒星、星系和宇宙、火星之旅等。

其中详细介绍了珍妮·露正在观测的是太阳系中最远行星之外的天体,还发现了冥王星和其他大约3000个天体一起穿越太空行进,露和朱伊特将这些天体称为小冥王星群。

这本《科学探索者-天文学》深深地吸引我读了一篇又一篇,每一篇都有新的精彩、新的知识告诉我。在平时不愿主动去研究、又枯燥乏味的天文学顿时变得有趣起来。作者用简短的文字为我描述了一个又一个神奇的天体,使我受益匪浅。

书中所介绍的实验也是有趣的、令人能从中了解知识的,虽然很多实验因为没有道具和场地有限,无法亲自动手做一做,但看了它的讲解,也是学到了很多。这本书不仅令我走上了宇宙之行,也让我踏上了世界之旅。

《科学探索者-天文学》带给我的内容远远不止这些。宇宙是浩瀚无际、神秘莫测的,是需要人们一直探索与研究的。宇宙还有许多许多的未解之谜等待着我们解答,也许,有那么一天,我们将会是下一个珍妮、露博士。

科学探索者读后感【篇7】

在科学探究的产物触目皆是的世界,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是每个人必不可少的需要。每个人每一天都有不少事情需要运用科学知识作出适当决策。每人都需要有能力有见地的参加就涉及科学技术的重大问题而举行的公开讨论和辩论。每个人都应该有机会去领略一番因领悟和探明自然界的事理而可能产生的那种兴奋之情和自我满足感。如今有越来越多的工作需要高的技能,因而要求人们得会学习,会推理,会创造性思维,会做决策,会解决问题。了解科学,了解科学中的种种过程是掌握这类高级技能的一种根本性的途径。

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就是向我们展示有良好科学素养的一国国民应该是什么样子。它对学生们在不同的年级段上需要知道些什么,懂得些什么以及能够做些什么才算有科学素养,作了简单的阐述。这部标准不仅仅要求把"学科学作为一种过程",作为学生们学习诸如观察,推断和实验等诸种能力的过程。学科学的中心环节是探究。科学探究指的是科学家们用以研究自然界并基于此中研究获得的证据提出种种解释的多种不同途径。科学探究也指的是学生们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们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

科学教育采用的教学新方法必须能反映科学本身的实际搞法,强调把科学探究作为获取知识和认识世界的一种方法。只有当学生们经常参与积极的探究活动时才能实现本标准的预期目标。在童年阶段,孩子们的好奇心促使他们通过观察和摆弄周围环境中的常见物体和材料来探究世界。当孩子们开始解释世界时,他们进行比较,描述和分类。要想为解释和自然世界奠定主题知识基础,就需要在漫长的时间积累丰富的经验。年幼的孩子们把他们的经历,理解和想法都带到学校,教师为孩子们提供了继续探究的机会,让他们在目标集中的环境下与其他孩子们一道使用简单的工具(如放大镜和测量装置)进行探究。

在参与探究时,学生们要能描述物体和事件,能提出问题,能作出解释,能根据现有科学知识对所作解释加以检验,并且能把自己的看法和意思传达给别人。学生们得会自己提出假设,会运用判断思维和逻辑思维,会考虑可能的各种解释。这样做就可以把科学知识与推理和思维的技能结合起来,从而可以能动的获得对科学的理解。

低年级学生可以培养一些简单技能,例如如何观察,测量,切断,连接,开和关,倾倒液体,握持,打结和挂钩等。从一些简单的仪器开始,学生可以使用尺子来测量物体和材料的长度,高度和深度,用温度计测量体温,用钟表测量时间,用天平和弹簧秤测量重量,用放大镜观察物体和生命体,用显微镜观察植物,动物,岩石和其他材料的细部。孩子们还要为开展调查研究而学习使用计算机和计算器的技能。

学生在利用数据进行解释时要进行思考。即使是在低年级阶段,学生也应该学会什么可以作为证据,学会判断他们用来作出解释的那些数据和信息有什么优点。学生应该把他们的解释建立在观察结果的基础上;随着他们不断开发认知他们应能够把解释与描述区别开来,也就是说面对结果要找出原因,哟啊根据证据和逻辑论证确立因果关系,特别是,学生应该能够评价通过简单试验所获得的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归纳总结并且对试验重点因果关系形成一个逻辑论点。学生在作出解释之后,他们会求助于知识和所得到的证据来支持他们的解释。学生应该根据科学知识,经验和他人的观察结果对其解释进行检验。

学生应该开始培养交流,批评和分析自己和同学的工作的能力。交流可以采用口头方式,图示方式或书面方式。学生应该培养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提出的解释的能力。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应该参与讨论和辩论,最后修改其解释。

在探究的各个阶段上,教师的工作都是指导学生们的学习,把注意力集中于他们的学习,激发和鼓励他们的学习。教师要不断地通过提问题创造机会去激发学生思考,推动科学探究活动。教师要和学生们一起努力,共同营造一种能确保学生勇于发表的环境。教师要鼓励无拘无束的讨论,要组织各种科学活动,以使学生们在这类活动中都不能不去说明自己对问题的理解,阐释自己做这样或那样理解的理由,提出凿凿有据的论点,为自己的结论寻找理据,对彼此的科学解释提出批评和质疑。学生在碰到新材料,新现象时,放开思想讨论虽然对学生很有益但教师还是要介入进去,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引导他们思考问题,否则,这种讨论可能达不到透彻理解的目的。教师要给学生们以机会,让他们去提高他们评价和总结思考他们自己的科学成绩的能力。

学生们必须参与以探究为目的的研究活动,使他们同老师和同学一起相互启发相互促进。学生们需要将他们目前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同他们从多种渠道获得的科学知识联系起来;他们要把科学内容应用于新的问题里去;他们要参与解决问题,参与作计划,参与决策,参与小组讨论;他们还要参与跟能动的学习方法在原则上是完全一致的评价活动。学习者共同参与可以增进学习;这有助于促进理解,有助于增强学生们的研究能力,有助于提高对探究有导向作用的所提问题的质量,也有助于学生们总结经验。同学与同学的相互合作不仅能增进对科学的了解,而且也有助于对科学探究活动特别需要的技能,思想方法,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多方面培养训练。

科学个人读后感600字集锦


幼儿教师教育网推荐更多专题:“科学读后感”。

阅读向人们展现伟人思想中的精华,读完作品,我们的三观也许会有所改变。阅读作品之中的情节,我们要用读后感标记下来,分享给他人。为满足你的需求,编辑特地编辑了“科学个人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科学个人读后感 篇1

因为作者不仅是一位成功的交易者,同时也是一位着名的交易教练,所以他在《混沌操作法》中还详细介绍了学习混沌交易的五个阶段应如何分别进修及每段的目标,知识,工具等。所以,想要学招数的朋友应该也会有不小的收获。并且,基于作者还具有心理学博士身份,因此,他运用了深厚的心理学知识叙述了人类和市场沟通的三项定律,描绘了三种身体结构如何影响你的交易风格,解释了脑部结构的组成和左右脑。脑核心的处理速度,以及它们的功能弱点(特质),最后总结出了三者协调运行的方法。对那些由于不能克服人性弱点,而因此始终无法达到知行合一的交易者,这实在是极好的内容。

另外,《混沌操作法》在很多方面有较大的突破。

不过,作为此书的读者最好具有波浪理论的基础和物理学的基础,这样阅读时会感到很轻松,并能体会出书中的内涵和文字里隐含的深刻道理。

科学个人读后感 篇2

不久前,我读了一本小说系的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讲述了霍金是如何走上强者之路的故事。

霍金从小就喜欢科学,向科学一类的问题提出了很多很多,常常让老师难以回答,但是对其他门科都不以为意,自己的房间也是乱七八糟。霍金渐渐长大了,他意识到了这个严重的问题,立誓要考上大学。经过不懈地努力,霍金如愿以偿地考上了大学。上大学的日子也没那么自在了,很多人都是盛气凌人,连教师也瞧不起他,但这并不影响霍金。在某一次回大学的路上霍金浑身都不舒服,头晕目眩,霍金认为这也许是太累的缘故,便没有在意。随之而来,他经常出现这种状况,甚至都有走路困难。医生说这是一种新病,他只能活两年。霍金不甘就这样一事无成的死去。于是他日夜研究,心中记得上次听课那教授教育他的话:永远不要自以为是说你成功了,等你真正成功了,才能指点他人。因心中有梦,他最终发现了宇宙黑洞的秘密,并超出了医生的预料,成为了医学界奇迹。

霍金的一生都活在科学里,为科学奉献了许多,他从小就有梦想,热爱科学,正因为这些,使得它成为强者,可我呢?只是因为哪门科最好而喜爱,而并没有付出过。像数学,我选择了逃避,我心里铭记一句话: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但我却并不行动,也只不过是嘴上说说罢了。所以,我要向霍金学习,学习他的坚持,学习他的永不放弃,学习他对科学的付出。我不能向困难屈服,我要战胜困难,成为强者。

科学个人读后感 篇3

游戏中的科学是德国 最经典的科普读物之一,从1964年出版至今畅销不衰,仅精装本从1967年到1995年就再版了21次之多。美国、英国、法国、西班牙、芬兰、印度、日本、韩国、以色列……很多国家都有这本读物的译本。

这本书还是家庭关系的黏合剂、教师的好帮手,家长和老师可以通过书中设计的小实验,指导孩子或者和孩子可以一起做游戏,分享快乐,成为孩子生活和学习的得力伙伴。

该书以400多个游戏 帮你解开自然科学 的秘密 ,了解自然科学的规律,探索动植物 的行为方式。

所有这些小游戏都简单得令人吃惊,操作起来也毫不费力,实验所用的材料和工具就在你的身边。这些妙趣横生的小游戏看似简单,其中却隐藏着并不简单的科学原理,不但可以帮助孩子学习科学知识,激发对科学的巨大兴趣,也开阔了孩子的眼界,培养了孩子的实际动手能力。本书为每个游戏提供了详尽的说明和图解,启发孩子发现身边的科学现象,在游戏中走近科学,是一把开启科学不可或缺的钥匙。

科学个人读后感 篇4

小时候,我就很爱问“为什么?”妈妈招架不住,只好帮我买了一套《十万个为什么》每天读给我听,到现在我还意犹未尽呢!上三年级时,听姐姐说《我们爱科学》好看。便想,试试吧。于是便让妈妈帮我订了这本书。自从订了,我便喜欢上了。期期都是看了一遍又一遍,每遍都有新收获,新感想。

《我们爱科学》涉及的的知识方面很广,有关于自然的;有关于生活的;有关于军事的;有关于人体的……通过看《我们爱科学》我知道了许多鲜为人知的事。比如;一个人一生会做十万多次梦;比如我们身体中的血管连接起来可以绕地球两周半…… 其中我最喜欢“生活科学”了。

为什么我最喜欢“生活科学”呢?那是因为它教会了我们许多生活常识:比如如何消灭细菌;如何保存食物;如何躲避螨虫……自从我看了如何保存食物之后,就提醒妈妈要正确保存食物。果然,家里变质的食物少了。

“卡通魔方”中的“魔术小讲堂”也很有趣,它教会我许多简单易懂的小魔术,有些爸爸妈妈看了还大眼瞪小眼——不知道怎么一回事儿呢!哈哈哈哈,我可就得意死喽!

当然, “巧巧手”也是我的最爱,它会教你做手工,而且又实用又漂亮。记得有一次,上面刊登了“做一把扇子”的手工作品,材料我都有,为何不试试呢?我连忙把材料准备好跟着上面手把手地做了起来:先画一个头像。哈哈,这可是我的强项,我画了一个“V”形的手势,哈哈,我沾沾自喜,怎么觉得自己画的比刊物中的还要好呢?再剪下来黏在小木棍上,耶!纸扇做好啦!真棒!我扇了扇,呵呵,比平时凉快多啦!谁让这是我亲手做的呢?

《我们爱科学》真好啊,从神奇的“卡通魔方”——魔术小讲堂到关系我们健康的“健康密码”;从快乐的“Happy ABC”到其乐无穷的“看图识天下”……它带领我观察奇妙世界,遨游科学的海洋。

发现孩子读后感(必备7篇)


写好一篇作文对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作文可以表达我们对事物的不同看法,为了写好作文我们需要多加练习,如何才能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发现孩子读后感(必备7篇),更多相关内容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发现孩子读后感【篇1】

《发现孩子》这本书的作者是被誉为20世纪赢得世界承认的、给科学带来进步的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的意大利教育家和医生马利亚。蒙台梭利。翻开这本被译为37种语言发行的书,怀着一种崇敬的心情细细阅读。

作者从心理学、生理学、教育学等多个领域不同角度地为我们揭示了孩子这一教育中的主体的种种奥秘。同时也指出了作为老师和长辈的我们,在照顾孩子和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的一些自以为是的错误的甚至愚蠢的做法。同时,也为我们的教育指明了道路。

由于职业的敏感吧,其中有几章论述给我留下的印象颇深。

在为孩子提供美丽适宜的环境一章中说道美既有助于他集中思想,又可使他处于疲惫的精力得到恢复。我们可以这样说,最适合生活的地方其环境应该是美丽的,我想,这句话对我们每学期的环境布应该是最好的肯定。

还有一段话,我们让儿童使用瓷碗、瓷板和玻璃杯、玻璃吸管,因为那些物品最容易打破,一旦它们有破损,就等于是在向孩子们粗鲁和漫不经心的行为提出警告。这样就可以引导儿童纠正自己的行为,训练他们行动细心、准确,学会不碰撞、不打翻、不摔坏东西,使自己的行动变得越来越文明和有节奏,并逐渐向主人一样成为各种器皿、用具的管理者。让环境说话,让孩子自发评判和规范自己的行为,把教育转变为一个内化的过程。这让我感受到了环境的最高教育境界。

这本书还让我认识到了,如果实施不当的教育行为会使我们成为孩子人格形成过程中,最可能危害孩子人格发展的人,因为,我们是最接近孩子的人,我们既是母亲又是老师。因此教育问题的根本解决,第一步决不是针对儿童,而应针对我们自己。老师不应再集威严权利于一身,应转而以谦和的态度来帮助孩子。假如大人做得不够,孩子可能就不能顺利地发展,但如果大人做得太多,可能就阻碍了孩子的发展,使孩子的创造力无法发挥。而我们需要把握的,就是这之间的平衡点。

发现孩子读后感【篇2】

儿童,孩子,幼儿,看到这几个字眼时,我们常常会联想到他们往往是需要被照顾、被包容、被保护的对象,但其实并不然。孩子“真实的一面”应该是怎样的呢?父母该如何与孩子沟通呢?我们又如何做好一个幼儿教育者呢?在读完蒙台梭利的《发现孩子》这本书后,我想我找到了答案。

玛利亚·蒙台梭利,出生于意大利的安科纳地区,意大利教育家、意大利第一位女医学博士。第一所“儿童之家”的创办者。她的教育方法源自于其在幼儿工作过程中,所观察到的儿童自发性学习行为总结而成,提出了“吸收性心智”、“敏感期”等概念。

在《发现孩子》这本书籍中,它揭示了了解孩子和爱孩子的新观念和新方法。蒙台梭利认为,每个孩子都有去观察、对外界作反应、去学习、去集中注意力,甚至让自己独处的需要。她描述了儿童的特性,以及如何更充分地激发和利用孩子与生俱来的学习热情。

她认为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内在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是一种积极的、活动的、发展着的存在,它具有无穷无尽的力量。这应该就是孩子“真实的一面”—不是成人和教师进行灌注的容器:不是可以任意塑造的蜡或泥:不是可以任意刻划的木块;也不是父母和教师培植的花木或饲养的动物,而是一个具有生命力的、能动的、发展着的活生生的人。

很多时候作为成人的我们,常常会忽视幼儿的生命力,我们会把孩子随心所欲的特性,误认为是任性的表现,其实孩子一点也不任性,只不过是因为我们对孩子的了解还不够罢了。

在本书“对儿童的家庭教育”这一章中也指出,任何有效的教育方法,在实施之前,都要先观察和了解孩子,在此基础上通过不断的试验才能总结出来。在这章的后半部分中中也清楚地描写了真实案例,在一些言传身教中,父母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有些大人的行为极有可能给孩子原本具有的天赋带来负面的影响。在与儿童的沟通中要尊重孩子正在进行的所有合理行为,并设法了解孩子的活动目的。走进幼儿内心,善于观察发现孩子的真正需要,给予孩子充满爱的关怀。

其实,作为教师的我们常常也会找不到作为教育者与儿童内在发展的平衡点。在这本书中我得到了很好的答案——教师并不是幼儿成长中的领导者,而是陪伴者。教育的任务就是激发和促进儿童“内在潜力”的发挥,使其按自身规律获得自然的和自由的发展。我们必须遵循这样一条原则:应尽可能地把一切留给自然,才能为孩子设计出一-套科学的、有利于其身体成长的方案。唯有自由才能引导孩子的性格、智力与情感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自由还要求我们教育者应该以一种宁静的心态去关注孩子成长中出现的所有奇迹。自由的原则并非是放任的,而是引导我们从幻想进入现实,指导我们积极有效地照顾儿童的原则。

如果教师能够尊重孩子的自由对孩子有信心,如果教师能够把自己的所学暂时放置-边能谦虚一些不把自己的指导当成是必要的;如果教师懂得耐心等待,一定会看到孩子所发生的全新转变。

《发现孩子》这本书带我真正地了解到作为新时代的教师,一位真正理解了教学之道的老师,才更懂得用比强迫压制更有效的办法来陪伴孩子,毫无疑问,这有赖于随时的观察以及持续的付出努力。

发现孩子读后感【篇3】

《发现孩子读后感》

直到我看到了这本书《发现孩子》,封面的下面还有一句话,刚好就是我要找的东西“了解和爱孩子的新方法”。

蒙台梭利教育法之所以能影响整个世界的教育体系,关键在于她在总结卢梭,裴斯泰格齐,福禄贝尔等人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革命性的儿童观念。其中《发现孩子》也是她的著作之一。

书中描述了孩子的各种特性,以及如何更充分的唤起孩子学习热情的方法。

记得书中有这样一句话“即使是对那些非常幼小孩子的教育,我们的目的不应是为他们上学做准备,而是为了他们的生活”。这句话真的是值得我们每一个做父母和做幼儿教师的人所应该深刻思考的。

书中还说到,我们成人习惯于用自以为是的方法来解释孩子的行为,用自认为正确的方式来对待孩子。

而一个在由大人控制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他的许多需求是没有办法得到满足的。而孩子的必要需求不单单只是身体上的,更重要的还有心理上的。是的,孩子的心理需求能否得到满足,是影响他们日后智能和道德精神发展的重要因素。

我们的孩子总是被力量比他强大的多的大人压制着,不能依照自己的`意愿行事,而我们大人又总是天真的认为这样做是在帮助孩子在社会上生活。

细想一下,一些所谓的教育活动,都不约而同的采取了命令的形式,甚至可以说暴-力式的方法,以此来强迫孩子来适应大人的生活世界。看了《发现孩子》让我明白,这种方式等于否定孩子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存在,这对于孩子来说是绝对不公平的。

孩子因此而受到的身心伤害和打击,更是没有任何一个成人能够忍受的,即使是那些备受宠爱的孩子也无法排除受大人权威的压制。是的,我们大人在无形之中理直气壮的扮演着压迫者的角色。我们总是把孩子当作是自己的私有财产,总是用一堆严格而又专制的规定限制着他们。

什么时间必须做功课,什么时间才可以玩,什么时间必须上床睡觉。我们自认为这样是爱他们,是教他们日后怎样生活,我们振振有词,我们能讲上一大堆听起来好象很有道理的道理。。。。。。

可是,我们似乎很少想过孩子实际上是一个有别于大人的独立个体。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性情,也很少去思考他们所应具有的特别需要。孩子其实总是期待有人能够听听他们的意见,但他们弱小的心灵却总是碰壁,受伤。

久而久之,孩子不但变的不愿意顺从,更有可能变的不爱惜自己。而这些,我们大人总是归错于孩子,说他们越来越不听话了,从不检讨自己的行为。

想想我打女儿的那一幕吧,面对全家人的严厉表情,两岁半的小女儿泪流满面,竟然转身开门“离家出走”了。在全家人惊的目瞪口呆之时,女儿已经哭着跑出楼洞,我跑到阳台上看着她向院子大门跑去,当时真的是又惊又气,两岁半就这么厉害。

宠爱她的父亲不知什么时候就已下楼追她了。当父亲追上去抱起哭闹不止的女儿时,我看到女儿竟然自己打自己的脸,我惊呆了,心像被什么刺了一下,好痛,眼泪夺眶而出。。。。。。

现在想来,孩子有什么错呢,她只不过有自己的想法而已,而我根本没有想到自己对于孩子的方式和态度是多么的粗暴与无礼。其实在我们成人与孩子的相处中类似于这样的冲突太多太多了。

当我看完了《发现孩子》之后,真正发觉我们这些做老师的,做大人的,做父母的,原来对孩子的态度是那么的粗暴与无礼,原来是那么的不了解他们。让我们成人们一起对孩子们说一声:宝贝,对不起!请相信,我们会努力改变的,会试着用更好的方式来爱你们!

发现孩子读后感【篇4】

最近我阅读了《发现孩子》这本书后,对蒙特梭利的教育理念有了一定的了解。本书是蒙特梭利着作之一,此书揭示了如何培养孩子的新观念和新方法。蒙特梭利认为,每个孩子都有去观察、对外界作反应、去学习、去集中精力甚至让自己独处的需要。为此她一直致力于打破已有的教育传统,去寻求了解孩子和爱孩子的新方法。

在本书中她描述了孩子的特性,以及如何更充分地唤起孩子学习热情的方法,正如她所言:即便是对那些非常幼小孩子的教育,我们的目的不应是为他们上学作准备,而是为了他们的生活。

蒙特梭利在书中提到任何一项教育制度的推行,绝对必须先从建立一个能够保护孩子的环境做起。孩子的生命始于成人,也终于成人,这就是生命的历程。只有孩子生活领域中所经历的爱,才是人类生命道德的理想境地,是一种自我牺牲、无怨无悔的奉献之爱。

有时候,我们会把孩子随心所欲的特性,误认为是任性的表现,其实孩子一点也不任性,只不过是因为我们对孩子的了解还不够罢了。大人的行为极有可能给孩子原本具有的天赋带来负面的影响。

蒙特梭利主张:大人绝不应把孩子塑造成小大人大人在帮助孩子做手脚运动时,明显是将大人的动作方式套用在孩子身上,这是一个普遍的错误,应对他们的行为不加干预让孩子依照自己的禀性去工作、活动。教育者的首要素任应是去观察孩子的人格,并对之予以尊重,当因为怕孩子吵闹而不让孩子和我们在一起时,我们就表现出对孩子的不尊重。在成人的世界里,让大人觉得欢心舒适的事对孩子的也照着做准不会错。

我们必须遵循这样一条原则:应尽可能地把一切留给自然,才能为孩子设计出一套科学的、有利于其身体成长的方案。唯有自由才能引导孩子的性格、智力与情感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自由还要求我们教育者应该以一种宁静的心态去关注孩子成长中出现的所有奇迹。自由的原则并非是放任的,而是引导我们从幻想进入现实,指导我们积极有效地照顾儿童的原则。

如果教师能够尊重孩子的自由对孩子有信心,如果教师能够把他的所学暂时放置一边能谦虚一些不把他的指导当成是必要的;如果教师懂得耐心等待,他一定会看到孩子所发生的全新转变。

孩子越专心就越能从工作中得到平衡,也越能发自内心地遵守纪律。要达到专心的地步,需要经历三个不同的步骤:准备期,有具体目标的工作和能让孩子的内在发展得到满足,使疑惑得到了解。一个精神不平衡的孩子是没办法专心思考的,他也就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

蒙特梭利教育体系的基本方针,在于利用各种不同的感官教具唤醒孩子的安全感。教育宗旨志在引领、开发孩子的精神力量,而非一味地把知识灌输给孩子。

作为新时代的教师,一位真正理解了教学之道的老师,才更懂得用比强迫压制更有效的办法来引导孩子走入正轨毫无疑问,这有赖于随时的观察以及持续的付出努力。

发现孩子读后感【篇5】

玛丽亚·蒙台梭利是世界著名的幼儿教育家。她独创的“蒙台梭利幼儿教育方法”也深深地影响了全世界。

最近,我还仔细阅读了她的经典早教书籍《发现孩子》,这本书揭示了理解和爱孩子的新观念和新方法。蒙台梭利认为,每个孩子都需要观察、反应、学习、专注,甚至独处。她描述了孩子的特点,以及如何更充分地激发和利用他们天生的学习热情。

在这本书中,让我感受到的是“新时代教师”该如何做,作为一个幼儿教师,这正是我所需要的,不是夸夸其谈的长篇大论,而是贴近我们教育生活的实例,在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有了这样的指引,就像在黑暗中有一盏灯照亮前方的路。书中提到“教育应探索合适的方法,在不知不觉中,引导孩子自然学习。”虽然我们也潜心学习教学方式,但总是片面和肤浅的。当然,我们必须相信教育就是要找到正确的方法,我总是在抱怨今天的孩子们是多么的难教,因为我们没有为孩子们找到正确的方法。

蒙台梭利教学法的成功之处在于它能让孩子自发地学习,且是建立在孩子性格的基础上。缺乏教学经验的教师会把教育的责任定义为“教”。事实上,这一观点与事实大相径庭,因为每个老师的责任远比这更重要。教师有责任引导孩子的精神发展,所以他们在观察孩子的时候不应该局限于理解他们。教师的观察最终应该帮助孩子的能力呈现出来,这也是观察的目的。

我认为在新时代当老师是不容易的。首先,我认为老师必须知道孩子的注意力在哪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完全正确。其次是尊重学生。对于教师来说,最重要的是教师必须时刻注意观察孩子并谨慎安排学习环境。爱和洞察力无疑是教师的法宝。所以在活动中如果老师能尊重孩子的自由,对孩子有信心;如果老师能把他所学的知识暂时放在一边;如果老师能谦虚,就不要把他的教导当作必要;如果老师有耐心,他一定会在孩子身上看到新的变化。只有当老师等待孩子发现他自己未发现的潜力时,孩子的不安才会平息。(魏红娟)

发现孩子读后感【篇6】

蒙台梭利教育法之所以能影响整个世界的教育体系,关键在于她在总结卢梭、裴斯泰格齐、福禄贝尔等人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革命性的儿童观念。她认为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内在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是一种积极的、活动的、发展着的存在,它具有无穷无尽的力量。教育的任务就是激发和促进儿童“内在潜力”的发挥,使其按自身规律获得自然的和自由的发展。她主张,不应该把儿童作为一种物体来对待,而应作为人来对待。儿童不是成人和教师进行灌注的容器;不是可以任意塑造的蜡或泥;不是可以任意刻划的木块;也不是父母和教师培植的花木或饲养的动物,而是一个具有生命力的、能动的、发展着的活生生的人。教育家、教师和父母应该仔细观察和研究儿童,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发现“童年的秘密”;热爱儿童,尊重儿童的个性,促进儿童的智力、精神、身体与个性自然发展。她还利用第一手观察资料和“儿童之家”的实验,提出了一系列有关儿童发展的规律。

发现孩子读后感【篇7】

《发现孩子》这本书介绍了蒙台梭利教育理念,让我知道了更多了解孩子、爱孩子的新观念和方法。在蒙台梭利的观念里,每个孩子都有去观察、对外界做反应、去学习、去集中注意力,甚至让自己独处的需要。这本书让我了解更多的儿童特性,懂得怎样更好的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让孩子对学习充满热情,积极努力地去学习,下面摘录一些让我受益的观念。

“即便是对那些非常幼小孩子的教育,我们的目的不应是为他们上学做准备,而是为了他们的生活”,任何教育的前提都是保证孩子的安全,建立一个保护孩子的环境很重要。有时候我们会把孩子随心所欲的特性误认为是任性的表现,但事实并不是这样,有些时候孩子并不是任性,只是因为我们对孩子的了解还不够罢了。大人的行为极有可能给孩子带来负面的影响,孩子的模仿力很强,父母的言行举止都被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蒙台梭利主张“大人绝不应把孩子塑造成小大人”,成人在指导孩子时,总会把自己的方式用在孩子身上,这是不对的。对孩子的行为活动、举止,成人都不应过多去干预,应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问题,尊重孩子的想法。如因为孩子不听指挥、吵闹而训斥孩子,不让孩子和我们在一起时,这就是对孩子的不尊重。在成人的世界中,让大人觉得欢心舒适的事对孩子也照着做准不会错,这样想往往忽略了孩子的感受。

我们必须尽可能的把一切留给自然,让孩子自己选择,才能为孩子设计出一套科学的、有利于他们身心成长的方案。唯有自由才能引导孩子的性格、智力与情感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我们应该以一种宁静的心态去关注孩子,发现孩子成长中出现的所有奇迹,尽量放开手让孩子自由探索。

作为教师应该尊重孩子的自由并对孩子有信心,孩子越专心越能控制自己,教师需要的是引领开发孩子的精神力量,而不是一味地把知识灌输给孩子。真正理解教学的道理比强制孩子学习更有效,更能引导孩子全面发展,以上是我的收获,感谢大家的阅读。

发现孩子的读后感1000字(模板11篇)


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我们读书的途径已经越来越便捷了,每当读完一部作品,我们内心深处都会有所感动,此时不妨写一份读后感来记录一下心里对于剧情的感受。一篇优秀的读书笔记是怎么写出来的呢?在此,你不妨阅读一下发现孩子的读后感,欢迎学习和参考,希望对你有帮助。

发现孩子的读后感(篇1)

作为一名医生,我深知科学育儿的重要性,所以孩子刚出生,我翻阅了相关幼儿教育的著作,几经筛选,决定买了一套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经典,其中包括《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蒙台梭利儿童教育手册》、《童年的秘密》、《有吸收力的心灵》、《发现孩子》。这几本书里,蒙台梭利博士阐述了她所进行的教育创新背后的理论原则,向父母、教师和教育管理者介绍了蒙台梭利方法的指导原则,传授了如何“让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自由地学习”,通过儿童之家里所介绍的方法,孩子能培养自己的秩序意识和逻辑思维能力。

《发现孩子》是我在这套书里看的第一本书,所以对书中提到的蒙台梭利的那些革命性的儿童教育理论格外深刻。书中描述了孩子的各种特性,以及如何更充分的唤起孩子学习热情的方法。她主张,不应该把儿童作为一种物体来对待,而应作为人来对待。儿童不是成人和教师进行灌注的容器;不是可以任意塑造的蜡或泥;不是可以任意刻划的木块;也不是父母和教师培植的花木或饲养的动物,而是一个具有生命力的、能动的、发展着的活生生的人。教育家、教师和父母应该仔细观察和研究儿童,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发现“童年的秘密”;热爱儿童,尊重儿童的个性,促进儿童的智力、精神、身体与个性自然发展。她还利用第一手观察资料和“儿童之家”的实验,提出了一系列有关儿童发展的规律。

再想想我们所身处的教育制度与家庭教育环境,我们并没有提高一个好的环境来“激发和促进儿童内在潜力的发挥,使其按自身规律获得自然的自由的发展”。我们并没有根据儿童发展的规律去制定相关的教育理论与方法,而是根据大人的意愿,用自以为是的方法来解释孩子的行为,用自认为正确的方式来对待孩子。有些家长抱着不要输在起跑线的观点,从小就开始为孩子制定一个所谓培养成材的计划,他们想方设法安排孩子参加各种早教班或者各种兴趣学习班,提早给孩子进行语言、数学或其他能力的培训,而未考虑过他们的孩子在身体及心理上是否足够成熟去进入早教班,从未考虑过他们的孩子是否愿意或者有潜力参加那些兴趣学习班。相反,这些行为更多的是出于他们的一厢情愿,或者是对他们未实现的理想寄托在他们的孩子身上,而从未考虑到孩子的发展需要。而在这样违反孩子身心发展需要的情况下,家长的这种行为甚至影响孩子日后智能和道德精神发展。

我们的孩子总是被力量比他强大的多的大人压制着,不能依照自己的意愿行事。一些所谓的教育活动,都不约而同的采取了命令的形式,甚至可以说暴力式的方法,以此来强迫孩子来适应大人的生活世界。看了《发现孩子》让我明白,这种方式等于否定孩子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存在,这对于孩子来说是绝对不公平的,甚至是对孩子人格的一种毁灭。我们似乎很少想过孩子实际上是一个有别于大人的独立个体。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性情,也很少去思考他们所应具有的特别需要。孩子其实总是期待有人能够听听他们的意见,但他们弱小的心灵却总是碰壁,受伤。久而久之,孩子变得顺从,而有时是另外一个极端——叛逆。而这些,我们大人总是归错于孩子,从不检讨自己的行为。曾经有个外国教授在中国的高校演讲,当演讲结束后,外国教授的一番话很是发人深省,他说:“我觉得很困惑,为什么没有学生对我的观点提出质疑,为什么当我提问时没有人回答,为什么我演讲结束后问大家有什么问题时大家都鸦雀无声。”也许是我们的教育已经把孩子的个性都磨灭掉了,他们已经习惯于成为服从的群体,因为大人们很少顾及他们的意见,甚至认为对他们的质疑是挑战他们的权威。

所以,不当的教育行为会使我们成为孩子人格形成过程中,最可能危害孩子人格发展的人,因为,我们是最接近孩子的人,我们既是母亲又是老师。因此教育问题的根本解决,第一步决不是针对儿童,而应针对我们自己。老师不应再集威严权利于一身,应转而以谦和的态度来帮助孩子。假如大人做得不够,孩子可能就不能顺利地发展,但如果大人做得太多,可能就阻碍了孩子的发展,使孩子的创造力无法发挥。还是引用蒙台梭利的话,我们教育的任务是,创造合适的环境来激发和促进儿童内在潜力的发挥,使其按自身规律获得自然的自由的发展”。

发现孩子的读后感(篇2)

蒙台梭利教育法之所以能影响整个世界的教育体系,关键在于她在总结卢梭、裴斯泰格齐、福禄贝尔等人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革命性的儿童观念。她认为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内在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是一种积极的、活动的、发展着的存在,它具有无穷无尽的力量。教育的任务就是激发和促进儿童“内在潜力”的发挥,使其按自身规律获得自然的和自由的发展。她主张,不应该把儿童作为一种物体来对待,而应作为人来对待。儿童不是成人和教师进行灌注的容器;不是可以任意塑造的蜡或泥;不是可以任意刻划的木块;也不是父母和教师培植的花木或饲养的动物,而是一个具有生命力的、能动的、发展着的活生生的人。教育家、教师和父母应该仔细观察和研究儿童,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发现“童年的秘密”;热爱儿童,尊重儿童的个性,促进儿童的智力、精神、身体与个性自然发展。她还利用第一手观察资料和“儿童之家”的实验,提出了一系列有关儿童发展的规律。

发现孩子的读后感(篇3)

《发现孩子》一书的作者是意大利的玛利亚·蒙台梭利,意大利第一位女医学博士,第一所“儿童之家”的创办者。她的著作被译成37种语言文字,许多国家设立了蒙台梭利协会或蒙台梭利培训机构,以她名字命名的蒙台梭利学校遍及110个国家。

《发现孩子》这本书是蒙台梭利教育观念的一个很好的介绍,它揭示了了解孩子和爱孩子的新观念和新方法。蒙台梭利认为,每个孩子都有去观察、对外界作反应、去学习、去集中注意力,甚至让自己独处的需要。在本书中,她描述了儿童的特性,以及如何更充分地激发和利用孩子与生俱来的学习热情。

我看完这本书后对其中的一章“让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颇受感触。文中说孩子的活动过程可用个曲线图来表示。在纸上画一条平行线,表示孩子在处于休息状态,平行线以上表示有纪律的活动,平行线以下代表随意乱玩、没有规律的活动,而曲线的方向则表示时间的长短。儿童之家做过这样的实验,当孩子进入教室后,通常先安静一会,接着才开始找事情做。因此,曲线是先往上,画到代表有规律的活动部分。

然后孩子玩累了,活动开始变得有点混乱,这时候曲线会画到平行线以下一直下降到其活动没有规律的部分。接下来,孩子会换一项新的活动,曲线图又会再一次往上升到有活动规律的地方,等到玩的不想玩时又会跌倒平行线以下。

现在的大班孩子对自主性游戏非常感兴趣,但往往一腔热情坚持不了多久就失去了兴致,当对自己选择的活动不再感兴趣。如果我们能以书上说的方法对孩子进行仔细地观察、分析,不急于对孩子加以指导,强加给孩子一些规则,那么孩子经过一段时间的活动,一定能找到适合他活动的内容。尽可能地依据孩子的天性来让他发展,这样,孩子才能茁壮成长。

发现孩子的读后感(篇4)

最近我阅读了《发现孩子》这本书后,对蒙特梭利的教育理念有了一定的了解。本书是蒙特梭利着作之一,此书揭示了如何培养孩子的新观念和新方法。蒙特梭利认为,每个孩子都有去观察、对外界作反应、去学习、去集中精力甚至让自己独处的需要。为此她一直致力于打破已有的教育传统,去寻求了解孩子和爱孩子的新方法。

在本书中她描述了孩子的特性,以及如何更充分地唤起孩子学习热情的方法,正如她所言:即便是对那些非常幼小孩子的教育,我们的目的不应是为他们上学作准备,而是为了他们的生活。

蒙特梭利在书中提到任何一项教育制度的推行,绝对必须先从建立一个能够保护孩子的环境做起。孩子的生命始于成人,也终于成人,这就是生命的历程。只有孩子生活领域中所经历的爱,才是人类生命道德的理想境地,是一种自我牺牲、无怨无悔的奉献之爱。

有时候,我们会把孩子随心所欲的特性,误认为是任性的表现,其实孩子一点也不任性,只不过是因为我们对孩子的了解还不够罢了。大人的行为极有可能给孩子原本具有的天赋带来负面的影响。

蒙特梭利主张:大人绝不应把孩子塑造成小大人大人在帮助孩子做手脚运动时,明显是将大人的动作方式套用在孩子身上,这是一个普遍的错误,应对他们的行为不加干预让孩子依照自己的禀性去工作、活动。教育者的首要素任应是去观察孩子的人格,并对之予以尊重,当因为怕孩子吵闹而不让孩子和我们在一起时,我们就表现出对孩子的不尊重。在成人的世界里,让大人觉得欢心舒适的事对孩子的也照着做准不会错。

我们必须遵循这样一条原则:应尽可能地把一切留给自然,才能为孩子设计出一套科学的、有利于其身体成长的方案。唯有自由才能引导孩子的性格、智力与情感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自由还要求我们教育者应该以一种宁静的心态去关注孩子成长中出现的所有奇迹。自由的原则并非是放任的,而是引导我们从幻想进入现实,指导我们积极有效地照顾儿童的原则。

如果教师能够尊重孩子的自由对孩子有信心,如果教师能够把他的所学暂时放置一边能谦虚一些不把他的指导当成是必要的;如果教师懂得耐心等待,他一定会看到孩子所发生的全新转变。

孩子越专心就越能从工作中得到平衡,也越能发自内心地遵守纪律。要达到专心的地步,需要经历三个不同的步骤:准备期,有具体目标的工作和能让孩子的内在发展得到满足,使疑惑得到了解。一个精神不平衡的孩子是没办法专心思考的,他也就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

蒙特梭利教育体系的基本方针,在于利用各种不同的感官教具唤醒孩子的安全感。教育宗旨志在引领、开发孩子的精神力量,而非一味地把知识灌输给孩子。

作为新时代的教师,一位真正理解了教学之道的老师,才更懂得用比强迫压制更有效的办法来引导孩子走入正轨毫无疑问,这有赖于随时的观察以及持续的付出努力。

发现孩子的读后感(篇5)

《发现孩子》是我在这套书里看的第一本书,所以对书中提到的蒙台梭利的那些革命性的儿童教育理论格外深刻。书中描述了孩子的各种特性,以及如何更充分的唤起孩子学习热情的方法。她主张,不应该把儿童作为一种物体来对待,而应作为人来对待。儿童不是成人和教师进行灌注的容器;不是可以任意塑造的蜡或泥;不是可以任意刻划的木块;也不是父母和教师培植的花木或饲养的动物,而是一个具有生命力的、能动的、发展着的活生生的人。教育家、教师和父母应该仔细观察和研究儿童,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发现童年的秘密;热爱儿童,尊重儿童的个性,促进儿童的智力、精神、身体与个性自然发展。她还利用第一手观察资料和儿童之家的实验,提出了一系列有关儿童发展的规律。

再想想我们所身处的教育制度与家庭教育环境,我们并没有提高一个好的环境来激发和促进儿童内在潜力的发挥,使其按自身规律获得自然的自由的发展。我们并没有根据儿童发展的规律去制定相关的教育理论与方法,而是根据大人的意愿,用自以为是的方法来解释孩子的行为,用自认为正确的方式来对待孩子。有些家长抱着不要输在起跑线的观点,从小就开始为孩子制定一个所谓培养成材的计划,他们想方设法安排孩子参加各种早教班或者各种兴趣学习班,提早给孩子进行语言、数学或其他能力的培训,而未考虑过他们的孩子在身体及心理上是否足够成熟去进入早教班,从未考虑过他们的孩子是否愿意或者有潜力参加那些兴趣学习班。相反,这些行为更多的是出于他们的一厢情愿,或者是对他们未实现的理想寄托在他们的孩子身上,而从未考虑到孩子的发展需要。而在这样违反孩子身心发展需要的情况下,家长的这种行为甚至影响孩子日后智能和道德精神发展。

我们的孩子总是被力量比他强大的多的大人压制着,不能依照自己的意愿行事。一些所谓的教育活动,都不约而同的采取了命令的形式,甚至可以说暴力式的方法,以此来强迫孩子来适应大人的生活世界。看了《发现孩子》让我明白,这种方式等于否定孩子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存在,这对于孩子来说是绝对不公平的,甚至是对孩子人格的一种毁灭。我们似乎很少想过孩子实际上是一个有别于大人的独立个体。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性情,也很少去思考他们所应具有的特别需要。孩子其实总是期待有人能够听听他们的意见,但他们弱小的心灵却总是碰壁,受伤。久而久之,孩子变得顺从,而有时是另外一个极端叛逆。而这些,我们大人总是归错于孩子,从不检讨自己的行为。曾经有个外国教授在中国的高校演讲,当演讲结束后,外国教授的一番话很是发人深省,他说:我觉得很困惑,为什么没有学生对我的观点提出质疑,为什么当我提问时没有人回答,为什么我演讲结束后问大家有什么问题时大家都鸦雀无声。也许是我们的教育已经把孩子的个性都磨灭掉了,他们已经习惯于成为服从的群体,因为大人们很少顾及他们的意见,甚至认为对他们的质疑是挑战他们的权威。

所以,不当的教育行为会使我们成为孩子人格形成过程中,最可能危害孩子人格发展的人,因为,我们是最接近孩子的人,我们既是母亲又是老师。因此教育问题的根本解决,第一步决不是针对儿童,而应针对我们自己。老师不应再集威严权利于一身,应转而以谦和的态度来帮助孩子。假如大人做得不够,孩子可能就不能顺利地发展,但如果大人做得太多,可能就阻碍了孩子的发展,使孩子的创造力无法发挥。还是引用蒙台梭利的话,我们教育的任务是,创造合适的环境来激发和促进儿童内在潜力的发挥,使其按自身规律获得自然的自由的发展。

发现孩子的读后感(篇6)

《发现孩子》这本书的作者是被誉为20世纪赢得世界承认的、给科学带来进步的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的意大利教育家和医生马利亚。蒙台梭利。翻开这本被译为37种语言发行的书,怀着一种崇敬的心情细细阅读。

作者从心理学、生理学、教育学等多个领域不同角度地为我们揭示了孩子这一教育中的主体的种种奥秘。同时也指出了作为老师和长辈的我们,在照顾孩子和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的一些自以为是的错误的甚至愚蠢的做法。同时,也为我们的教育指明了道路。

由于职业的敏感吧,其中有几章论述给我留下的印象颇深。

在为孩子提供美丽适宜的环境一章中说道美既有助于他集中思想,又可使他处于疲惫的精力得到恢复。我们可以这样说,最适合生活的地方其环境应该是美丽的,我想,这句话对我们每学期的环境布应该是最好的肯定。

还有一段话,我们让儿童使用瓷碗、瓷板和玻璃杯、玻璃吸管,因为那些物品最容易打破,一旦它们有破损,就等于是在向孩子们粗鲁和漫不经心的行为提出警告。这样就可以引导儿童纠正自己的行为,训练他们行动细心、准确,学会不碰撞、不打翻、不摔坏东西,使自己的行动变得越来越文明和有节奏,并逐渐向主人一样成为各种器皿、用具的管理者。让环境说话,让孩子自发评判和规范自己的行为,把教育转变为一个内化的过程。这让我感受到了环境的最高教育境界。

这本书还让我认识到了,如果实施不当的教育行为会使我们成为孩子人格形成过程中,最可能危害孩子人格发展的人,因为,我们是最接近孩子的人,我们既是母亲又是老师。因此教育问题的根本解决,第一步决不是针对儿童,而应针对我们自己。老师不应再集威严权利于一身,应转而以谦和的态度来帮助孩子。假如大人做得不够,孩子可能就不能顺利地发展,但如果大人做得太多,可能就阻碍了孩子的发展,使孩子的创造力无法发挥。而我们需要把握的,就是这之间的平衡点。

发现孩子的读后感(篇7)

《发现孩子》这本书介绍了蒙台梭利教育理念,让我知道了更多了解孩子、爱孩子的新观念和方法。在蒙台梭利的观念里,每个孩子都有去观察、对外界做反应、去学习、去集中注意力,甚至让自己独处的需要。这本书让我了解更多的儿童特性,懂得怎样更好的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让孩子对学习充满热情,积极努力地去学习,下面摘录一些让我受益的观念。

“即便是对那些非常幼小孩子的教育,我们的目的不应是为他们上学做准备,而是为了他们的生活”,任何教育的前提都是保证孩子的安全,建立一个保护孩子的环境很重要。有时候我们会把孩子随心所欲的特性误认为是任性的表现,但事实并不是这样,有些时候孩子并不是任性,只是因为我们对孩子的了解还不够罢了。大人的行为极有可能给孩子带来负面的影响,孩子的模仿力很强,父母的言行举止都被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蒙台梭利主张“大人绝不应把孩子塑造成小大人”,成人在指导孩子时,总会把自己的方式用在孩子身上,这是不对的。对孩子的行为活动、举止,成人都不应过多去干预,应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问题,尊重孩子的想法。如因为孩子不听指挥、吵闹而训斥孩子,不让孩子和我们在一起时,这就是对孩子的不尊重。在成人的世界中,让大人觉得欢心舒适的事对孩子也照着做准不会错,这样想往往忽略了孩子的感受。

我们必须尽可能的把一切留给自然,让孩子自己选择,才能为孩子设计出一套科学的、有利于他们身心成长的方案。唯有自由才能引导孩子的性格、智力与情感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我们应该以一种宁静的心态去关注孩子,发现孩子成长中出现的所有奇迹,尽量放开手让孩子自由探索。

作为教师应该尊重孩子的自由并对孩子有信心,孩子越专心越能控制自己,教师需要的是引领开发孩子的精神力量,而不是一味地把知识灌输给孩子。真正理解教学的道理比强制孩子学习更有效,更能引导孩子全面发展,以上是我的收获,感谢大家的阅读。

发现孩子的读后感(篇8)

一位真正理解了教学之道的老师,才更懂得用比强迫压抑更有效的办法来引导孩子走入正轨。毫无疑问,这有赖于随时的观察以及储蓄的付出努力。——玛利娅·蒙台梭利

我们也在潜心的学习真正的教学之道,但是总是很片面很肤浅,也洗光有理论是不能完全做到的,但是没有了理论确实根本不可能做到的,很多老师问,光是用温和及鼓励的方式把教具呈现给孩子就足够了吗?在他的学校里不是这样的。在蒙台梭利的学校里,教导孩子的是环境本身。老师只是让孩子和环境直接互动,示范引导孩子该怎么使用其中的道具。这样的学习方法,如果只用在其他教学法里,是绝对不可能成功的,我们只会听到老师不断的大喊“安静”“不要动来动去”这些是我们的教学用语吗?这些命令式的教学能收到多大的成效。

我们当然要相信教育应该是寻求适当的方法,我总是在埋怨现在的孩子太难管教,其实是我们没有找到适合当代孩子的教育方法。蒙台梭利教学法的成功,就在于它可以让孩子自动自发地操作学习,从认真勤快地学习新技能的态度里得到肯定,服从命令必须以完备的人格为前提。

“缺乏教学经验的老师会把教育的职责定义在‘教’上面。实际上这样的想法和事实大相径庭,因为每个老师的职责远比这个更重要。由于老师有责任引导孩子的精神发展,因此在观察孩子时,他们不能仅限于了解他们。老师的观察最终应当辅助孩子的能力呈现出来,而这也是观察的唯一目的所在”。

我在思索作为老师究竟要怎样做?怎样做才能符合老师的职业要求。我想身为新时代的老师,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我觉得老师必须懂得分辨孩子的注意力之所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完全正确。其次,就是要做到尊重学生。对于教师而言最重要的是教师必须要随时的留心观察孩子,谨慎的安排学习环境。爱心和洞察能力无疑是教师制胜的法宝。

发现孩子的读后感(篇9)

1、虽然儿童不记得前3年发生的事情,但他所创造的能力却已“进入”到了他的意识中,并在活动中表现出来。他们可以通过手,在智慧的引导下,借着玩游戏来执行自己的意志。就好像,儿童在3岁之前靠心灵来吸收事物,而现在则是靠双手探索世界。这个时候,儿童要完善自己之前获得的各种能力,虽然儿童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这种发展还要持续到大约4岁半。3岁后,儿童的心灵仍然像心理胚胎时期那样具有吸收的、能力,而且吸收外界事物时会不知疲倦。这个时候,儿童的双手成了探素事物的重要器官,也就是说,儿童此时的发展主要是靠他的双手来进行的。如果这个年龄孩子子可以用双手不停地进行工作、持续地玩要,他就会像鱼儿遇到水那样快乐,人们们会说这个年龄是“幸福的游戏时代”。

2、适合人类生活的地方,环境应该是优美的。但更重要的一点是,它们更要具有教育性。我们给孩子们准备了瓷碗、瓷板、玻璃杯、玻璃吸管等,这些物品很容易被打碎。但若它们被打碎,这种结果就是在对孩子们粗鲁的动作提出警告,警告他们要小心行事。这样的话,这些家具就能引导孩子们纠正自己的不当行为,教育他们要谨慎、准确地行动,让他们学会不碰撞、不打翻、不碎这些物品。在这些物品的“教育”下,孩子们的行为就会越来越文明,他们也会逐渐像主人一样更负责任地保护和管理各种器皿、用具。同样地,孩子们会小心地使用其他各种洁净、漂亮的物品,不弄脏、不弄坏它们,养成爱护物品的好习惯。

3、若用“自由就是指身体的自由”这种观念对待小鸟,我们就会做出对小鸟有利的安排。比如,我们可以在小鸟的笼子里架上一根树枝,让小鸟可以自由地在枝上跳跃。但是,对鸟笼子里的小鸟,不管我们如何精心地安排,它都不会感到幸福。它并不是自由的,因为对它而言自由是生活在广袤无际的天空下,尽情地飞翔。

所以,我们们要打造一个适宜的环境,它能指引孩子,能给孩子提供锻炼能力的机会。同时,我们要求老师暂时离开,退居幕后。这样的环境的建立,是教育上一个很大的进步

发现孩子的读后感(篇10)

《发现孩子读后感》

直到我看到了这本书《发现孩子》,封面的下面还有一句话,刚好就是我要找的东西“了解和爱孩子的新方法”。

蒙台梭利教育法之所以能影响整个世界的教育体系,关键在于她在总结卢梭,裴斯泰格齐,福禄贝尔等人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革命性的儿童观念。其中《发现孩子》也是她的著作之一。

书中描述了孩子的各种特性,以及如何更充分的唤起孩子学习热情的方法。

记得书中有这样一句话“即使是对那些非常幼小孩子的教育,我们的目的不应是为他们上学做准备,而是为了他们的生活”。这句话真的是值得我们每一个做父母和做幼儿教师的人所应该深刻思考的。

书中还说到,我们成人习惯于用自以为是的方法来解释孩子的行为,用自认为正确的方式来对待孩子。

而一个在由大人控制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他的许多需求是没有办法得到满足的。而孩子的必要需求不单单只是身体上的,更重要的还有心理上的。是的,孩子的心理需求能否得到满足,是影响他们日后智能和道德精神发展的重要因素。

我们的孩子总是被力量比他强大的多的大人压制着,不能依照自己的`意愿行事,而我们大人又总是天真的认为这样做是在帮助孩子在社会上生活。

细想一下,一些所谓的教育活动,都不约而同的采取了命令的形式,甚至可以说暴-力式的方法,以此来强迫孩子来适应大人的生活世界。看了《发现孩子》让我明白,这种方式等于否定孩子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存在,这对于孩子来说是绝对不公平的。

孩子因此而受到的身心伤害和打击,更是没有任何一个成人能够忍受的,即使是那些备受宠爱的孩子也无法排除受大人权威的压制。是的,我们大人在无形之中理直气壮的扮演着压迫者的角色。我们总是把孩子当作是自己的私有财产,总是用一堆严格而又专制的规定限制着他们。

什么时间必须做功课,什么时间才可以玩,什么时间必须上床睡觉。我们自认为这样是爱他们,是教他们日后怎样生活,我们振振有词,我们能讲上一大堆听起来好象很有道理的道理。。。。。。

可是,我们似乎很少想过孩子实际上是一个有别于大人的独立个体。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性情,也很少去思考他们所应具有的特别需要。孩子其实总是期待有人能够听听他们的意见,但他们弱小的心灵却总是碰壁,受伤。

久而久之,孩子不但变的不愿意顺从,更有可能变的不爱惜自己。而这些,我们大人总是归错于孩子,说他们越来越不听话了,从不检讨自己的行为。

想想我打女儿的那一幕吧,面对全家人的严厉表情,两岁半的小女儿泪流满面,竟然转身开门“离家出走”了。在全家人惊的目瞪口呆之时,女儿已经哭着跑出楼洞,我跑到阳台上看着她向院子大门跑去,当时真的是又惊又气,两岁半就这么厉害。

宠爱她的父亲不知什么时候就已下楼追她了。当父亲追上去抱起哭闹不止的女儿时,我看到女儿竟然自己打自己的脸,我惊呆了,心像被什么刺了一下,好痛,眼泪夺眶而出。。。。。。

现在想来,孩子有什么错呢,她只不过有自己的想法而已,而我根本没有想到自己对于孩子的方式和态度是多么的粗暴与无礼。其实在我们成人与孩子的相处中类似于这样的冲突太多太多了。

当我看完了《发现孩子》之后,真正发觉我们这些做老师的,做大人的,做父母的,原来对孩子的态度是那么的粗暴与无礼,原来是那么的不了解他们。让我们成人们一起对孩子们说一声:宝贝,对不起!请相信,我们会努力改变的,会试着用更好的方式来爱你们!

发现孩子的读后感(篇11)

我有幸阅读了《发现孩子》这本书,作为双重角色——教师、妈妈的我受益匪浅。

对孩子,作为老师或家长,我们要做的首先是细心地发现和培养孩子的潜质与特长,给他们创造充分的条件,提供适宜的土壤,使他们能够成为一个人、一个最好的“自己”。如我班有个女孩,很有才气,只是有些胆小、不自信,站起来回答问题或读课文时,声音极小,说话就脸红。为了让她有信心,根据她爱唱歌的特点,在一天上午,我对她说:“老师知道你很喜欢唱歌,能表演给大家看吗?”她腼腆地看着我,不表态。我用充满信任的语气对她说:“你的声音最好听了,我们都很想听呢。”她点点头。放学的时候,我请她上台来,她声音虽然还是小,脸红红的,但她认真地去唱歌,我借机表扬了她,并让同学们为她鼓掌,从此她变得大胆自信多了。

关注孩子的成长时,作者总结的“精神上的力量”,不仅仅指你会欣赏孩子,信任孩子,全心全意地支持孩子,更重要的是你自己如何率先垂范,给予孩子最好的精神力量,这一点我深有同感。作为老师,因为你就是学生的一本教科书,你的形象始终给孩子提供着最贴近的教育,你每天的所作所为和精神情绪,以及你的人格品质,这些都构成了一种丰厚的精神内容,会不知不觉地成为无处不在的暗示教育,成为孩子的课本,孩子们时时刻刻在阅读着我们,当他们越长越大时,他们的阅读能力和参照能力就越强,所以孩子时刻注视着我们,你是什么,要比你说什么更有力量。

读了这本书,我更加意识到:教育孩子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孩子的成长是谁也无法代替的,我们要想办法激活孩子的内因,张扬其个性,促使其发展。因为所有的教育资源中,孩子是第一位的。在关注孩子的成长中,要有形象可感的语言,人格魅力的感化,教育情境的熏陶,心灵之间的交流,弹钢琴般的点拨,使孩子健康成长,使教育行之有效。老师们,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孩子们的秘密,那么最终,每个孩子都能走向美好的未来!

《小学生》读后感集锦


写一篇作文对于学生来说是很常见的,写作是将心中所想镌刻到文字中的独特体验,优秀的作文会让人想反复阅读,你现在写作是否有清楚的思路呢?为此,小编特意呈上“《小学生》读后感集锦”,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生》读后感(篇1)

这个暑假,我的生活过得非常充实,因为这个暑假我看了许多书。在这无边无际的`书海里遨游,在这浩瀚无垠的书海中,那一个个精彩的故事如劈波斩浪的小船为我不断指引前进的方向。

那一天,我正在看《最受小学生喜爱的100篇励志故事》这本书,当看到《经营梦想》这篇文章时,我不禁浮想联翩,不由得被那文中的小少年——林清玄给感染了。林清玄小时候跟父亲下地种田,每次在田间休息时,他就望着远方出神,父亲问他想什么?他说他长大了不种田,不上班,只想每天呆在家里,有人会给他邮钱的。父亲一口否认了他,认为那是不现实的想法。后来,他又对父亲说:“长大了我要去埃及看金字塔。”父亲生气地说:“真荒唐!你别做梦了!我保证你不会去。”

十几年后,少年长大了,他凭着自己的努力,成了一位出色的作家,每天坐在家里写作,出版社、报社都给他邮钱,他用邮来的钱去了埃及,实现了他的梦想。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世上没有做不成的事,只要自己不放弃,凭着自己顽强的毅力去努力,生命就会产生奇迹。

比起林清玄来,我可就差多了,简直一个天上一个地下。记得在我小的时候,我非常喜欢看那些武打电影,对影片中那些英雄人物很敬佩,所以我就决定长大以后要做警察,我就把我这个想法告诉了妈妈,妈妈也挺赞成的,说做警察是为人民服务,是高尚的职业,我听了妈妈的话,便下定决心以后做警察。可是现在,我人长得很矮小,很瘦弱,常被别人误认为只有读一年级。所以我渐渐地认为我不适合当警察,因为警察都是高大威猛的。而且,我很胆小软弱,平时在班级中我不敢伸张正义,所以我认为我无法维持社会秩序。同时,我知道了干警察这一行非常辛苦,我吃不来这个苦,我决定不做警察了。可我读了《经营梦想》这篇文章后,我觉得自己太渺小了。以后我要像林清玄那么顽强决定,朝着自己的梦想不断努力,我们相信,只要我从现在开始学会坚持,遇事敢于坚持原则,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使我成为意志坚强的人,相信我就一定能实现我的梦想。

我们要铭记这篇文章给我们的启示:世界上没有什么不可能,只要你坚持你的梦想,靠着勤奋努力,梦想就一定能实现!

《小学生》读后感(篇2)

这是一本关于友情的书,这是一本关于生命的书,这是一本关于爱的书,这本书就是――《夏洛的网》。

《夏洛的网》是美国作家怀特1952年写的一部作品,一部傲居“美国最伟大的十部儿童文学名著”首位的童话。薄薄的一本书,讲述了一个友爱的故事,在朱克曼的谷仓里,住着一群可爱的小动物们,它们各有各的名字、各有各的性格,有小猪――威尔伯,夏洛――蜘蛛,坦普尔顿――老鼠……其中,小猪威尔伯和蜘蛛夏洛建立了最真诚的友谊,它们开心的生活在谷仓里。但是,一个可怕的消息打破了谷仓的平静,小猪威尔伯未来的命运是成为熏肉火腿。作为一只猪,它只能接受这任人宰割的命运。蜘蛛夏洛却说:“我救你。”于是,夏洛在网上织出了被视为奇迹的文字,从此改变了威尔伯的命运,让威尔伯在集市上赢得了特别奖,给威尔伯一个安享天命的未来。但是这时,夏洛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

我喜欢夏洛,它乐于助人,无私奉献,在它织网时,我不禁害怕它会掉下来;看到夏洛在集市上平静地死去时,我为它能用毕生心血完成承诺而感动,对她十分佩服;看到夏洛给威尔伯承诺时,我害怕它完不成这个任务。我一定要学习夏洛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要乐于去帮助有困难的人。我也喜欢小猪威尔伯,它非常的憨厚可爱,而且它懂得感恩。

读完《夏洛的网》,我受益匪浅。我认为,人与人之间许下了承诺,虽然不是每个人都能去兑现,但是我们要学习夏洛这种言必行,行必果的品质,要做到“君子一言,驷马难追”。想知道更多的内容吗?那就看《夏洛的网》吧!

《小学生》读后感(篇3)

读一本好书,就是在与一位高尚的人交谈,读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这样说道。我们在读书的过程中丰富自己的阅历,充实自己的阅历,完善自己的品德。读书是一种态度,而读一本好书就是一种享受。好书不常有,而《平凡的世界》就恰好能担得起好书这个名号。

《平凡的世界》生动地揭示了改革开放时的人间百态,以孙少平、孙少安为两条主线,以此描绘了一副跌宕起伏、充满烟火气的人生百态图,讲述了一个个平凡的人的故事。他们是一个个平凡的人,但当他们汇聚在这本书中,向我们讲述着的各自的故事时,他们的身上分明闪烁着伟大的光辉。敢想敢做,改变运的孙少安;勤肯踏实,任劳任怨的秀莲;反抗命运,活出自己的孙少平这些人物无一不为我们带来一次次的感动,一次次的悲伤,一次次的迷茫,一次次的希望。他们的人生起起伏伏,宛若一阵阵波浪,一次又次地冲撞着我们的心灵。正是着一阵又一阵的波浪,构成了这一本《平凡的世界》。用质朴的语言描写质朴的事,质朴的事却带给我们别样的体验,这就是《来几的世界》。

每次翻开这本书,总有不同的感受。当我心情糟糕时,我看到的是其中的乐观与坚韧;当我快乐时,我到的是其中的阳光与美好;当我迷茫时,我看到的是其中的信念与理想。它就像是一本答案,给予我们人生的回答。它充满着人生的酸甜苦辣,却向我们讲述真理。人生万事总脱不了苦难,而苦难后头却藏着宝藏,它教我朴我们为人处世之道,生存做事之法。面对苦难,挺起胸膛,迎着苦难,直面苦难,无论成败都是值得铭记的。敢于挑战命运,不安于现状,朝着自己的理想出发。一切苦难都会融入你,一切苦难都无法影响你,一切苦难都无法伤害你,当你朝着你的理想进军时,你的生命才是饱满的。

《平凡的世界》教会我们很多,它用少平教会我们追逐理想,它用少安教会我们改变命运,它用金波教我们朋友情谊,它教会我们很多很多。它教会我们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笑着面对任有事,以乐观的心态去活着,当你身处绝望时,想想值得高兴的事吧!即使百孔千创,也要好好活着,充满希望,这是这本书带给我最珍贵的事物。如果当你伤心迷茫时,就翻开它看看吧,它会治愈你的。

《小学生》读后感(篇4)

前不久,我读了一本名叫《绿山墙的安妮》的书,它十分有趣,很吸引我,读完后,我不禁思绪万千。

书中的女主人公安妮,是一个从小在孤儿院长大的孩子,后来马修和玛丽亚兄妹由于一个误会收养她的时候,初到绿山墙农舍的她惹出了一大堆令人哭笑不得的麻烦,她天真、善良,充满幻想。因为她有丰富的想象力,从而闹出了“胸针事件”、“幽灵深林”、“不小心把药水倒进蛋糕里”和“染发事件”,每次犯错,她总能吸取教训,努力改变自己,改正错误。长大后,她考上了一所大学,并获得了奖学金,但是玛丽亚的视力正急剧下降,几乎失明,安妮为了救她,放弃了上大学的大好机会,留下来教书,她的死对头将已有的在本地教书的机会让给了她,使两个人成为朋友。

读完之后,我从主人公安妮的身上知道了做人要学会知错就改,要有理想并为之奋斗。其实,我也能知错就改,有理想并为之奋斗。有一次,我把一个随身听拆了开来,我把里面的东西弄得乱七八糟的,再装上一听,没声音。呀!肯定是我刚才拆除下来拼装时出了差错,现在坏了,怎么办呢?妈妈回来了,我承认了错误,妈妈原谅了我,并且把它修好了。还有一次,我参加写作班,指导老师说有个活动,有奖项。我很想拿一等奖,便天天查资料,读别人的好作文,再打草稿,经过反复读,多次修改,我的作文总算大功告成了。由于我的不懈努力,我终于拿到了梦寐以求的一等奖。

一个人想要成功,必须要知错就改,有理想为之奋斗,这就是我从安妮身上学到的人生哲理。

《小学生》读后感(篇5)

继《特别的女生撒哈拉》之后,我利用寒假又阅读了一本有关团结、信任、友爱的校园读本------《会飞的教室》。

初次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深深地被题目所吸引,“会飞的教室”是什么样的呢?像飞机一样的教室吗?可以飞到任何想去的地方吗?驾驶这架会飞的教室的学生本领将何等高强啊?思维不自觉地天马行空起来。

看了内容才知道,原来“会飞的教室”是多愁善感的才子姚尼写得一本小说的名字,几个小家伙自编自导地将这个话剧搬上了舞台。

除了文笔不凡的姚尼,还有才华横溢的戴马亭、胆小的邬理、大胃王马提斯,每一个都是个性鲜明让人喜欢。印象最深的就是邬理了,邬理贵族出身,胆小怕事,所以为了证明自己不是胆小鬼,撑着雨伞,从铁竿上跳了下来,打开了自己郁积的心结。其实,我们每个人个性中都有邬理的一面,没有得到别人认可时努力地想去证明自己。其实,我们很多人都是那个被装在吊篮中在半空晃晃悠悠的邬理。

培克老师和禁烟老师是孩子尊重的成人,他们从不打骂孩子,凡事都为孩子着想,孩子遇到任何困难都会帮助他们。而这两个深受孩子爱戴的成人却是失散了多年曾经最为贴心的朋友。培克老师在得知戴玛亭因路费而无法与家人团聚时把自己准备和好友的旅游基金资助给了他。禁烟老师在孩子们与职校生发生矛盾时会为他们提出解决方案。团结、上进、积极、勇敢的个性在他们一代又一代的身上体现着,这就是传承吧!

作为老师的我们是不是更该以两位老师为榜样呢?不盲目地让学生敬畏,试图让孩子打开心扉,告诉你他的快乐与苦恼,幸福与哀愁、疑惑与恐惧,这才是教育的本质吧!

《小学生》读后感(篇6)

《同桌冤家》是很搞笑的一本书,当我心情不好的时候我就会看看这本书。书中有两对同桌、四个冤家:爱搞恶作剧的惜城、“早熟的冬瓜”——--阿呆、聪明美丽的咪咪、“书呆子”——--兔子。他们在一起有欢乐、有悲伤、有无奈、也有生气。可是他们纯洁的友情从未改变过。他们四人让枯燥的校园生活变得有滋有味。对了,那两对分别是惜城VS兔子,以及阿呆VS咪咪。他们真是抬头不见低头见,不是冤家不聚头啊!这本书中的两对同桌,四个冤家笑料层出不穷,好戏天天上演。

有一次惜城上课睡觉,班头一边讲课,一边用眼光去瞄惜城,班头终于忍不住了,把惜城摇醒了,惜城最喜欢笑别人,但这次他也成了别人的笑料。班头要惜城写一篇有关同学们上课打瞌睡的调查报告!班头刚说出口,全班哗然。惜城居然写了两个版本,一个是搞笑版,一个是一本正经版专门交给老师的!

其实我觉得这本书中还是阿呆最倒霉了,因为他的同学们常说他是个呆呆的胖子,像个大冬瓜,连阿呆妈妈都说他很笨,所以你们说他惨不惨。有一天阿呆写了一篇作文,名叫《我的家》,被老师批了个重做,阿呆把作文拿回家给妈妈看,妈妈看了后说:“你乱用成语,这篇作文做得一塌糊涂。”阿呆反驳说:“妈妈,这些都是你平时让我写练习本上的好成语呀!”“哎!”妈妈说:“我让你用的好成语,是用在合适的地方的,而不是随便乱搬的。”就因为阿呆不会写作文,连简单的检讨书和请假条都不会写,同学们都笑话他。坦白说:我也觉得阿呆真的有点笨,我们可不能学他哦!

虽然说他们是冤家,但实际上他们几个又是最好的朋友。因为从他们的表现上可以看出,他们往往是一方有难,三方支援。在他们四人中,只要一人遇到困难,其他人都会拔刀相助的。冤家对头也能成为好朋友,实在是太感人了,这一点是值得我们向他们学习的。

这是一本令人啼笑皆非的儿童书,里面的字字句句都让人想笑。每次想这本书,我都会开怀大笑,大笑过后又有所感悟。要学会宽容,不能乱发脾气,和同桌搞好关系,不能做一对同桌冤家,要做一对互相帮助的好同桌。

这套书让我们做生活中的有心人,从苦中作乐,珍惜美好的学习生涯。让我们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

《小学生》读后感(篇7)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只要有空闲时间,我就喜欢看书,今年暑假我读了印度泰戈尔写的《愿望的实现》。

这本书讲述了小主人公苏希认为长大后就可以尽情玩耍,自由游逛,所以希望自己快点长大;而他的父亲苏巴则后悔童年时代没能好好读书,希望回到过去弥补遗憾。可当愿望仙子实现了苏巴父子的愿望后,他们却一点也高兴不起来,因为小苏原本想变成大人后,能尽情玩耍,自由游逛,没人管束他。可是早晨起床后,他却没有了玩的兴致。他不敢像以往那样跳进门前水塘里去游泳,因为他担心有损身体健康,他也不能像以前那样爬树,因为细小的树枝根本承受不住他的重量,行人都以为他是个老顽童,纷纷嘲笑他。就连对最喜欢的柠檬糖也没了食欲,只想安安静静地独自坐一会儿,他有时还会忘记自己已经变成大人,还是很喜欢恶作剧,可大家不仅对他恶语相加,甚至还要冲过来打他

父亲苏巴的日子也好不到哪儿去。自从返老还童后就把自己的心愿抛到了九霄云外。他跟以往的苏希一样,也不想上学读书,苏希就像以前的父亲一样,训斥着他。他们每天晚上都在祈祷自己可以变回以前那样,善良的愿望仙子满足了他们的愿望,第二天一大早,父子俩四目相对,他们又变回来了,这本书还讲述了善良美丽的染衣女和?温馨的仙人世界

这本书使我明白了:我们每个人都要学会珍惜我们所拥有的一切,尽自己的能力把每件事做到最好,让自己的每天都过得充实快乐!

我有一个小心愿:我希望自己慢点长大,多感受一下童年的欢乐。

评语:本文故事情节生动有趣,语言简练准确,主题突出,感悟深刻,明白唯有珍惜当下所拥有的一切,尽自己的能力把每件事做到最好,才能让自己的每天都过得充实快乐!

《小学生》读后感(篇8)

暑假里,我读了《愿望的实现》这本书,它的作者是印度诗人泰戈尔,书里讲的是一对父子之间发生的故事。读完这本书,我有很多的感想。

书中的故事里,老苏巴的儿子小苏希想要变成大人,这样就能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老苏巴却想要变成小孩,这样就能够努力读书了。后来,愿望仙子实现了他们的愿望,但是他们并不开心。因为他们发现,原来愿望实现之后,他们还是有很多事情不能做,比如说:小苏希变老了,就不能爬树了,连小时候最喜欢吃的棒棒糖也觉得不好吃了;老苏巴变年轻了,就不能和以前的朋友聚会了,所以他们就恳求愿望仙子把他们变回来,于是愿望仙子就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把他们变了回来,小苏希和老苏巴又快乐了起来。

我很喜欢这个故事。因为我觉得小苏希和我很像,以前,我也想变成大人,不用去上学,觉得大人可以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现在看到了小苏希的经历,我觉得当小孩也很好,只要好好学习,就可以变成自己想要成为的样子,一定不能像小苏希那样,要知道,只有自己拥有的才是最好的,要学会珍惜现在。

《小学生》读后感(篇9)

人人都很讨厌看书,觉得书太复杂、太多字了,所以很讨厌看书。但是我有一本书,你讨厌看书,都会忍不住手的翻开它看一看,那本书就是—《会唱歌的猫》。

里面的内容特别丰富,它里面讲述了,一只可爱的小猫,它是一个女的,它的名字叫二丫。它很有爱心,有一天,它在公园里看见一个老人,坐在那里没有人买他的报纸,二丫真是让人出乎意料,竟然学会了说话帮老人卖报纸。

还有一次,有一个小女孩,她的名字叫依依。她的妈妈因为一场车祸变成了植物人,二丫想帮助依依的妈妈,二丫就学会了一首歌《鲁冰花》,让依依的妈妈舒醒了。

有一次,我看见一位老人要过马路,我已经看见他了,妈妈也看见了,对我严肃的说:“梁静,你看见了那位老爷爷还不扶他过马路吗?”我听了妈妈的话,想了想,“妈妈说得有道理,我们应该向《会唱歌的猫》这本书里面的二丫一样,要有爱心!”我急忙去扶了老爷爷过马路,老爷爷高兴极了。

我们做人一定要有爱心!

这一周,我看了很多很多的书。 其中最爱看的一本书,名叫《会唱歌的猫》。 这个故事里有一只叫笑猫的猫,他会微笑、冷笑狂笑等等……他还有一个女儿,叫二丫。在一个圣诞节,当夜幕降临时,她梦见圣诞老人来到她身边,带着她来到了一个陌生的病房,走上了一段神奇的成长之旅。她跟八哥学唱《鲁冰花》,她的嗓子都练哑了,终于有一天,她学会唱《鲁冰花》了,她帮小姑娘依依叫醒了植物人妈妈,依依和妈妈又能在一起生活了!

我被这本书深深的感动了,我还觉得二丫是一个特别让人佩服的小猫咪,她还帮了卖报的聋哑老人卖光了一大车报纸,这本书让我知道了干什么事一定要努力,要不然什么也办不好,就像二丫这只小猫咪,这么让人不可思议的事,她居然都办到了。

《小学生》读后感(篇10)

在星期天,我捧着《最受小学生喜爱的100篇励志故事》津津有味地读着,聆听着只智慧老人的教诲。这本书中的每一个故事都让我陷入了深思,其中《贫困不是理由》让我思绪万千。

文章讲了贫困的女孩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大学,但没钱上学。这时音乐人高小松要资助他,可是一个老伯已经资助了他,她完全可以拥有2份资助也不为过。可还是他致电让高小松去帮比他还要困难的人,他的一句话令许多人感到汗颜:“我觉得诚信和自立是自己的责任,虽然我暂时贫困,可是我没有理由逃避这种责任。”

这使我想到了张说,唐朝大臣。以前他只是一个小小的官员,朝廷并不器重他,正是因为他的诚信使他如愿以偿,展示才华为国家效力。武则天执政时期十分宠爱“二张”二张诬陷宰相,武则天让他与宰相当面对峙,二张知道自己说不过宰相,于是找到张说,并威胁他。第二天,张说不畏强权,为宰相辩解,并把二张的丑恶行为告诉武则天。正因为如此,张说把诚信看得十分重而被器重。“诚信是做人之本”哪!

想想这些名人,不禁让我想起了一件事。有一天我去找我的朋友小文,他住在小店里,我去他家经过麻将馆,那天我和他一起玩时,发现麻将馆旁边有一个钱包,我们把他捡起来一看里面有十几张100元,“还”与“不还”就在一念之间。这时,大人们正在打麻将没注意我们,我们想到“诚信是生存之本”,于是找到事主并归还了他。那个叔叔非常感激我们,我们心里很高兴。我们都是诚实的孩子。

诚信是人最基本的道德,我们千万不可以为了一点儿小便宜而失去了诚信。

《小学生》读后感(篇11)

读完这两篇文章,我非常感动。两位作者梦想不同,人生经历不同,但却有着对梦想相同的向往,相同的努力。这两篇文章给了我很大的触动。如果要实现梦想,应该怎么做呢? 首先要选好目标。如果一个人努力地做事,却不知道以后用在哪儿,这不失为“无的放矢”。在漫漫的学海中,如果不知道自己要在哪方面努力,是非常可怕的,你会在无尽的空想与劳累中迷航。 其次,要独辟蹊径。比尔.盖茨是世界首富,但有些人却说他“资历不够”。的确,他没有离奇曲折的创业历程,但正因为他抓住了经商之道,所以才快速致富,没有吃尽苦头。如果我们按老一代的路子来,那也无碍,只不过你要用更多的时间来做转变。最重要的是社会法则,可能会使你在没有崛起之前就死于襁褓。 再者,要不断努力。做好前两条,只是成功的'一半,最主要的还是不断努力。做好前两条,考验的是智力,而最后一条却是毅力。毅力是一个优秀者最基本也是最高贵的品质。 所有的成功者不一定做到第二条,但不成功者绝不知第一条和第三条的意义。

厚黑学读后感锦集


在阅读作者所写的作品时,我们能够体会到愉悦之情。通过撰写读后感,我们能更好地理解书中的要点,这是为您准备的关于“厚黑学读后感”的相关信息。相信您在阅读完本文后会有所收获!

厚黑学读后感 篇1

《厚黑学》是李宗吾先生于民国时期创作的一门学说。厚黑学是新时代的产物,体现了一种新时代的哲学,是指导人们在这个时代为人处事的哲学。厚黑学理论乍看之下与人们传统印象中的道德理论有些冲突,凸显了中华民族黑暗自私的一面,然而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中华民族为人处事之道。

在书中,李宗吾先生宣扬脸厚心黑,这样才能成为”英雄豪杰“。李宗吾先生认为,厚黑学分三步功夫,第一步是”厚如城墙,黑如煤炭“。城墙虽厚,可用炮火攻破;煤炭虽黑,但颜色可憎,众人不愿接近它。第二步是”厚而硬,黑而亮“。同第一步功夫有天壤之别,但毕竟有形有色,别人经过细心观察便可看出蛛丝马迹。第三步是”厚而无形,黑而无色“,进入”无声无嗅,无形无色“之境界。臻于此境,就能够攻无不克、战无不胜、锐不可挡、所向披靡。纵观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那些所谓的英雄人物无不是靠厚脸皮和黑心肠走到最终的。刘备靠着他的厚脸皮哭回了荆州,哭来了诸葛亮,哭出了一个三分天下;刘邦靠着他的黑心肠,算计了项羽,算计了功臣,赢得了天下。

当然,我们那里所说的厚黑,并不是要过分追求其中的反面意义,而是要在厚黑中学习值得我们利用和借鉴的东西,有很多观点是能够运用到我此刻的教学工作中去的。

例如此刻学生都期望得到教师和家长的认可,那就别吝惜赞美之辞,攻心为上。简简单单的赞美,就能取得不可估计的效果。在教学中在适当的时候对学生说一句:"你做的很棒,教师很高兴”、或者是“今日表现的真好,教师必须跟你妈妈好好夸奖你”,又或者是“这次做的真好,教师多给你一朵小红花”等。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你对他的认可,这样学生的自信心也会增强,变得更加认真努力。而赞赏学生的提高,往往使学生超水平发挥。如果一个学生一向处于被动的学习,他永远不会有太大的飞跃,只挑学生毛病,看不到学生的点滴提高,会让学生泄气,很快心生不满,养成不良的学习习惯。

除了攻心,作为教师还应当学会“厚脸皮”。为什么要去学习“厚脸皮呢?”在如今这样一个信息化、数字化的时代,社会对教师的要求异常高。家长的评价、成绩的好坏,越来越多的外在因素开始将舆论的矛头指向教师,也直接影响师生间的信赖程度,教师们在家长和学生的双重压力下艰难前行。这时候就需要学会“厚脸皮”了,“厚脸皮”能够屏蔽掉许多外在的不利影响。不用过分理会子虚乌有的评论,不用在意那些毫无意义的眼光,也不用在乎别有用心之人的恶语相加。专心于自我的本职工作,教书育人,问心无愧。

厚黑学读后感 篇2

《厚黑学》是清末民国初期的李宗吾大师所创作的一门学说。李宗吾在《厚黑学》自序中说:“厚黑学,是我满清末年发明的。”

其实厚黑学就是揭开了当时社会里的那种现象,穷困落后的中国人,在人性的一面显示出来的丑陋一面!厚黑学中的精粹是:“厚如城墙,黑如煤炭;厚而硬,黑而亮;厚而无形,黑而无色。”

看了《厚黑学》,结合目前网络上的形形色色人等,归结起来无非就是厚黑。厚如芙蓉、凤姐、兽兽之流;黑如污吏、煤矿主、奶粉商之流。不知他们是否看过厚黑学,但我敢肯定的是,他们是深得厚黑之正果。正应了李宗吾先生的“读者倘能本我指示的途径,自去搜寻,自然左右逢源,头头是道”。他们是这么做了,应该也捞了不少好处了。

不过我想他们还只是学得第一步功夫“厚如城墙,黑如煤炭”,离“厚而无形,黑而无色”还是有一定差距的,希望这些同学“再接再励”,将厚黑“发扬光大”。

厚黑学读后感 篇3

我读中国历史,觉得这二十五史的成败兴衰,那些乱世奸雄何以立足于天下?无非是对自己狠,对别人也狠、对自己人更狠,紧接着,若是败了,便再东山再起,又败,再起,锲而不舍。

直至看了宗吾先生的《厚黑学》方才恍然大悟;无非不过“厚黑”二字!

《厚黑学》是民国时期李宗吾所著,集李宗吾之大成,将若干数十载英雄豪杰的成功秘诀发现出来。

《厚黑》二词相信大家一定不陌生,对其也是持鄙弃态度,为何?答曰:厚黑者,皮厚心黑谋权谋私者,难道还该敬仰?

这话不错,那种不进油盐,为达自己目的不惜损伤它人利益性命之辈,确实该为世人鄙弃,但厚黑者谋权谋私,谁说就一定是为自己谋权谋私呢?

同样是一个厚黑,用它来图谋自己个人的私利,是极端卑劣的行为,用它谋划大众的公利,是至高无上的道德。

苏秦是战国末年著名的纵横家,他联合山东六国共同制秦,不好听点,以多欺少,脸皮之厚可见一斑。但那时,以至如今,几人说他是大恶大坏之辈?相反,许多人还认可他,敬仰他,因为他使秦十五年不敢出函谷关,让山东六国苟延残喘,苏秦脸皮厚而无形,深于厚学,就是如此成就。

但张仪却破了他的合纵,为何?苏秦深于厚学,而张仪深于厚黑。

张仪出便六国,以秦之强大威胁六国,无非以大欺小,以强欺弱,是其之厚,张仪欺楚,不惜背信弃义。之口碑让天下人唾弃,让楚臣服于秦,其子之黑无人及矣!但张仪由此拉开了连横大计,奠定秦国百年强国的地位,也为秦后来一统七国打下了坚实基础。

此二者,皆为厚黑者,可如今几人又不对此津津乐道,无奈苏秦心不黑矣!不极时携六国之威灭了秦,生不逢时,又偏遇上了厚黑兼备的张仪,焉能不败?

你也许会怀疑,难道这古今之英雄之成败,全在于这厚黑?

差不多是的,这里以大家妇孺皆知的三国为例:三国英雄,首推曹操,他的特长,全在心子黑:他杀吕伯奢,杀孔融,杀杨修,杀董承伏完,又杀皇后皇子,悍然不顾,甚至明目张胆:宁我负人,毋人负我。其心之黑,真是达到了极点!

其次刘备,他的特长,全在于脸皮厚,依曹操、依吕布、依刘表、依孙权、依袁绍。东窜西走,寄人篱下,恬不为耻,而且生平善哭。也不怪俗语有云:“刘备的江山是哭出来的”!

此外还有一孙权,和刘备同盟。却夺了荆州,杀了关羽,心之黑,仿佛曹操,无奈黑不到底,向蜀求和。他与曹操比眉称雄,却忽在曹承架下称臣,脸皮之厚,与刘备不相上下,无奈厚不到底,与魏断交,虽是厚不如备,黑不比操,却也二者兼备。

这时,三位厚黑者各自施展本事,天下就不得不三分天下了!

每一位智者都必读的首选,《厚黑学》也!

厚黑学读后感 篇4

这本书应该写得很好。

但是,我从来不推荐别人看。

我还没读完,也读不完这本书。因为之前看过其他几本书:阿德勒的《超越自卑》,卡耐基的《人性的弱点全集》,卡耐基的《错误与人生》。

这些书给了我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让我在十五六岁的时候就想明白这个道理:

当你用明亮的眼睛看世界时,世界的不完美和不完美都不算什么。正是因为这些不完善,才需要我们去努力;

当你用漆黑的眼睛看世界的时候,世界是丑陋而无趣的,生活是黑暗而孤独的。

乐观和悲观在人的一生中总是相对应的。

我不会向销售人员推荐这本书,但我会推荐柳永的《我不是教你诈》套书。

人们不应该太天真,但没有必要像李宗吾在他的书中所说的那样在任何事情上都向曹操学习。

中国人已经落后太多年了。如果我们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书,把它作为自己生活的标准,我怕我们会落后得更远,然后落后就挨打。生活中也是如此,技能强的人大多比较乐观,愿意行动;不是消极悲观的人,不是不愿意行动的人!

人生几十年,岁月不等人。

与其浪费时间思考人性,不如花点时间做点实事。

厚黑学读后感 篇5

《厚黑学》读后感1000字!

想靠这本书厚颜心黑根本就不可能!

作者本来就是个硬邦邦,难以入世的学究,一些推荐人也都在异口同声说李宗吾本原是个多么体面的人。

作者在中国思想转型的年代,希望以厚颜心黑来提倡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本意是很了不起的。实际以“厚黑”做来反传统的大旗。大部分都在论述中国古典哲学,在中国的哲学体系中寻找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的根基。只可惜历史选了另外的一条路,李宗吾先生所期待的“人人厚颜无耻为己,利欲熏心以利社会”的时代被“天下大同”的幻梦所代替。演变成了今日,人人为他人,他人喊口号,少数人受益的局面,自由竟成了不可说的禁忌。至成今日不解之局,李宗吾的问题,依然是当代中国人的问题。实在是国人的命运。

在我看来,所谓的厚黑,原本就不是厚黑,而是正当。只不过以中国传统价值观的“教法”“家法”而被判定为厚黑而已。

无非说了几点:

第一:个人高于集体,私利重于公利。人人为己,故而人人的权益都受保护。天下大同不过是让劳工出力、由政客霸占公产的幌子而已。自私是人类进化的根基,是市场经济的核心逻辑。

第二:在使命、愿景、价值观层面保持“薄白”,在目标层面和手段层面则依实际情况而定。”允许自己自由,不干涉他人自由“这应该是最底层的价值观,是价值观的原点。刘邦和项羽是李先生最常举的例子,在使命、愿景和价值观方面,刘项二人毫无高尚、低级之区别,但在目标层面和手段层面,项羽明显就逊色很多。刘邦的所谓“厚黑”恰恰是在战术上的“厚黑”。在战术上用最简单、最快速、罪经济的方式解决对手,难道对天下不是最好的益处吗?

第三:对他人的不同的价值予以认同,对不关自己的予以认同,对可以达到目标的投其所好,大大的认同。团结异见而不是采取对抗,我们所受到的教育大多是桀骜不驯,沽名钓誉,与不同者老死不相往来。厚黑者则不同:团结大多数,针对小部分。至于吹捧、下跪、赔笑脸,等自己成为大多数的时候,翻脸不认人。打翻在地,再踩上几脚,面子还找不回来吗?(这一部分策略,大家都知道谁用的最溜)

第四:对所有的伦理都不应该使用教条的方式去看,把环境放大,时间拉长,很多结果得出的都是相反的结局。既然这样,按套路出牌就毫无必要。怎么达到目的怎么来,才是正道。而且所有的价值都是成对出现的,包装一下,乌合之众就视为普世价值。欲脱其罪,何患无辞?

第五:厚黑者尊重情绪的价值,既尊重自己的情绪,让情绪为目的服务。也尊重他人的情绪,大抵能看到别人的情绪需求,踩到点子上,不费吹灰之力让他人拱手千金。

诸君看看,以上是不是说的过去,比起厚黑更像薄白一点。所以,学厚黑学,就不要跟着书学。从其心,听其言,观其行。人人从娘胎就会,只要不被书读的脑子坏掉就行。

厚黑学读后感 篇6

用厚黑以图谋一己之私利,是极卑劣的行为;用厚黑以图谋众人公利,是至高无上之道德。也就是说厚黑就是一种手段,用这种手段去获得公共利益,而不是自身的利益,这就是一种高尚了。既然如此,我们又何必在乎是什么手段呢,最关键的是人的心。

总觉得自己是空想主义者,无论是什么事,总是在人本身上面找原因,而不是认为是这个事情本身的原因。但是这并不代表我就认为是人心的原因,我是承认事情本身这个因素的,但是人心事最最主要的原因。

读厚黑学,愈是坚定了这种信念。

刚接触到厚黑学时,有点吓到,这么厚,我肯定是看不下去的。但是呢,看着看着就觉得有点味道出来了,不仅仅是批判。在我写这篇读书报告时,说实话我还没看完这本书,我也不是完全懂的他的意思的。因为有好多的文言文,我高中时文言文学的不好,就只能是不求甚解了,勉勉强强的懂得大概的意思。

厚黑学教主李宗吾,(1879一1943),原名,李世楷,字宗儒。他自幼受旧式教育,遍检诸子百家,读破二十四史,寻求历史的真谛。他最后认为,从历史和现实看,如果不是彻底的厚颜与黑心,就不可能在政治上获得成功。古之为英雄豪杰者,不过面厚心黑而已,他自称是发明了厚黑史观的厚黑教主,以为用厚黑史官去读二十四史,则成败兴衰,了如指掌;用厚黑史观去考察社会,则如牛诸燃犀,百怪毕现。我觉得,其观点这未免太武断,社会在发展,也许有一定规律,但是整个历史用厚黑史观来研究,这点我就不敢苟同了。

厚黑原理(心理与力学)中,指出人的心,分知、情、意三者。意是知与情合并而成,其元素只有知、情二者。磁电同性相推,异性相引,有似吾人之情,其能够判别同性异性,更是显然有知,足见磁电这个东西,具有知、情,与人之心理相同,这个观点着实有些震撼到我,我从没有想到过人的心理可以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解释,这的确给我长了见识,且不说这种观点是否正确,对于其中一些细节我倒是有些许疑惑。

书中指出,性灵由磁电转变而来,通常所说的心,是由于一种力,挤过五官出去,把外面的事物牵引进来,集合造成的。例如有一物在我面前,我注目视之,即是一种力从目透出去,与那个物连接。我将目一闭,能够回忆那物的形状,即是此力把那物拖进来栓住了,由于这种方式,把耳闻目睹,与夫身所经历的事项,一一拖进来,集合为一团,就成为一个心了。造这么说,那外面耳闻目睹的东西越来越多,那心岂不是要越来越大了。

如果说我们对一个人的印象更加深刻,难道是因为对其的力大一点的,那为什么这个力会大一点呢?身边形形色色的人经过,力将他们吸引进来,我们并不能记住这么多的人,很多人看了一眼就忘了,这又是怎么回事?是力消失了吗?力又为何会消失呢?同性相吸,异性相斥,那为何我们生命中的一些同性我们印象更加深刻呢?假如当初对一个人的现象不是很深刻,后来慢慢的深刻了,这难道是力的叠加吗?

好多好多疑问,也正说明这个厚黑原理当中存在着漏洞。

为什么有人会提倡厚黑学,为什么有人会接受厚黑学?是现实中不合理的事太多了。然而是厚黑造成整个社会的风气差吗?不,是人自己。

厚黑本身不是罪,是一种手段,关键还是人的心,人的心是善还是恶,是为公众利益还是私人利益呢。

现今厚黑热,本来被文明的中华民族所不耻的厚黑学竟然如此热,当代大学生恶补厚黑学。

现如今高校毕业生恶补厚黑学,将其列为另类教材,显然是将皮厚、心黑视为是人生成功的不二法门了。涉世未深、有天之骄子之称的大学生对厚黑学如此顶礼膜拜,显然并非无师自通。厚黑是厚黑者的通行证,正是这种现实的潜移默化,才使他们痛下决心要完成从学生样到社会人的蜕变。

前段日子,曾有人提出过让大学生反腐的高论。说什么大学生有一种青年人的锐气和勇气、大学生没有官场背景更容易铁面无私,因此可以让大学生做反腐败的急先锋云云。但是却忽略了这个事实:对于大学生来说,人间大学活生生的教育,才是最刻骨铭心的,才是最关键的。曾被焦裕禄的事迹感动得流泪、发誓要像焦裕禄那样带领百姓致富的李真,步入官场后很快将当初的雄心壮志抛于脑后,学会了欺骗、撒谎、虚与委蛇等厚黑学技巧,最终滑向腐败深渊。

也许很多人认为这是厚黑的原因,不,厚黑本身不是罪,只是一种手段。如果人能够坚持自己的心,那他只会为公众谋福利。最后变成社会败类的最根本原因还是他不能坚持自己的心。

也许有人会说,官场的黑暗,厚黑的本质,让人不得不放弃自己的心,这是一种无奈,更是一种妥协。

若到达真正的大同社会,每个人都坚持自己的心,又怎么会出现近墨者黑呢,因为每一个人都是纯洁无暇的,即使他学会了厚黑。

厚黑学读后感 篇7

第一次接触《厚黑学》是在高二的时候,当时班上一个才女问道:“你觉得李宗吾的治学方法怎样?”我淡然答道没听过这个人,她惊讶道:“向你这样的人居然没读过《厚黑学》!”我突然意识到好像反了什么错误,可后来想到我一个信佛之人,从不打妄语,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一直是我的作风,又有什么。于是从图书馆抢来《厚黑学》做了我老婆让她日夜陪伴。对于此人的奇思怪想甚为惊讶,于是发出了了“巴蜀多才情”的感叹,也使我想到了兰菊孙、刘师亮、魏明伦等人。进入大学,也就是上学期,由于忧伤而孤独,于是再次捧起《厚黑学》一观,方知厚黑学有五个专刊:厚黑学、心理与力学、社会问题之商榷、考试制之商榷、中国学术之趋势。而以前自己所接触的只是前两个部分,对教主了解真是很浅薄,于是这些日子再次将教主心得捧于怀中。深感这个民国人士目光之开阔、深邃和幽默。

对李宗吾最好的评价莫过于黑主在世,是天地间一大讽刺,他不仅讽刺世人,更是讽刺自己,不过当他讽刺世人时,更是恶毒的讽刺世人。身于民国的他,对社会制度的构建有着自己的建树,但他却还是推崇孙中山先生的,推崇中却有无奈的玩世不恭,这在《社会问题之商榷》中显而易见。在他的乌托邦世界里,他认为国家不过一个大股份公司,每个人都是一个股东,所以每个人都可以领到一份生存之必须,然后多出来的都应该归公,有点像太平天国。与此,他觉得建造一个社会,就如同建造房子一样,我们不能因为现在的实力就一开始将就着过,而要一开始就按照最美好房子建造,能造多少就造多少,不然当实力够得时候,我们又要把以前的将就拆掉,这样会浪费材料不说,也会伤害我们现在蓄积的实力,更不要说建造社会形成的民众惰性思维……细想也是,当今社会形成的腐败、舆论自由等问题不正是这样形成的吗?这看来是很合理,却是一种偷梁换柱,因为世上没有一开始就尽善尽美的东西,但我们做事切不能一开始就将就着过,后患无穷……在这样一个他自己都认为不能实现的社会里,我们看到了太多共产主义的影子,可是他却是明确提出这种共产的——这也许是厚黑学不能流行的一个重要的原因。他认为中西制度也许公司似的更合理……当然这里是指中国古代的制度。但是他所设计的社会制度之全面,构造之精确可见他思想之全面……但也不知他在写时是否哭过几回。理想主义者不能实现就是悲哉,就是讽刺。厚黑主社会的不能实现就是对世人的讽刺。

厚黑学现今普被诟病,因为社会传言着它是教人又厚又黑、处事圆滑的学说,他也被认为是性恶论者,甚至我读这书的时候,有人居然劝我不要读,弄得我大笑不已。孰不知,教主的厚黑是要求建立在社会公共利益之上的,是只针对公共利益之外的人的,所以他要国人都学习厚黑以对日寇侵略,国人都厚黑以驱欺我华夏者。他的心理与力学的中心是自己,是利己主义者,是性恶论的代表,可他的利己是要求我们努力创造公共利益的最大化以利于自己,是要追求社会将来利益的最优化以利于自己,这种思想和中国现今的集体主义除了说的难听点,究竟有什么区别我是找不到的。辨证来看我们期望别人无私是因为符合自己的利益,越无私的人越符合群体利益越被群体推崇。这就是道德,老生常谈啊。而且黑主的离力与引力的平衡结果往往要求我们追逐长远利益,长远利益又有多少是和集体利益相违背的呢,不得而知……

大凡是伟大的中国思想家或者学者对中国传统文化都是相当推崇的,甚至酷爱到了偏激的地步,像辜鸿铭等人,可以用一切去维护中国传统文化。

我是爱这样的人的。李宗吾也是这样的人。他将世界文化分成三个时期:第一个是以中国老子为首的独秀时期,他认为其他学说都是都是对老子思想的细化,甚至他的学说也是其中一个分支,所以他不满统治者为了自己的统治把孔子称为圣人,所以他称自己是圣人,也要去吃自己不稀罕的冷猪肉;第二个时期是以程明道为首所做的把中印文化的融合,这就是传统的理学时期,他否定了朱熹的地位,其中有一篇关于我家乡什邡在中国文化中的论述,甚让人振奋;第三个时期是自侵华以来中印西文化的融合,他认为,这个融合像第二个融合一样能也只能由中国学者能完成,因为世界只有中国文化如此漫长深厚,也只有中国学者才能全然了解,所以只有我们来完成。文化的打通,是在保存文化的特殊性的前提下寻求普遍性,让人们相互理解,这样可以减少他那个时期的那种世界大战,又给认为文化就是用来修身的我上了一课。他对中国史地科文的了解却没有让他形成写东西拼命引用他人的习惯,如同今天的高考,你背的古诗越多,分就越高,他在《考试制之商榷》中提到的考试看似一个变相的科举,可是我们从这个反讽中看到的是一种培养人之独立之人格与思想的教育方式,这不是我们现在所正需要的吗?大学的根本任务就在于此!李宗吾思想完全独立于以前之人、后者也没有继承,我感叹四川的水土,叹服中国的文化!即使他在引用,你也会发现,他是在血淋淋的讽刺。他以独立之思想像我们展示了什么叫学习。当然说他偏激,也绝对没冤枉他,他拥有自己的思想,并以自己的思想去吸收自己想要的东西,其他置之不理,思想甚为顽固。他写东西,早就设立了主题,然后按此去脑中收索资料,甚至又更多的资料能证明他的观点是错误的,他也置之不理,也许他选的那个资料就是一个特例。甚至有时他会率性的造一个事例来证明,其率真、可爱、幽默如此……

厚黑学中有很多的四川方言,甚至关系到文章主旨,这是他对四川的热爱!有很多的比喻,让人把不信服的东西变得信服,当然这其中不乏诡辩。但是他能熟稔的运用,张显了他不尽的才华。我们要向李宗吾学习独立之人格、独特之思想、坚强之理想,用自己的思想去思考、去奋斗……那天看见一留学生拿着越南语版的《厚黑学》,我笑了……

厚黑学读后感 篇8

厚黑学是新时代的哲学,是新时代的产物,是指导人们在这个时代的为人处世的哲学。因为有些资料与传统的伦理道德有点冲突,其实也不算冲突,而是旧的东西有新解。厚黑学从某个角度反映了中华民族黑暗自私的一面,然而也反映了中国人的处世之道。所以人们对它褒贬不一。

所谓厚黑就是“厚脸皮,黑心肠”。综观历史长河,所谓的英雄无不是厚脸皮,黑心肠,可是对于我们普通人,并不是什么大人物,只要能够黑脸皮就能在社会中如鱼得水啦,黑心肠就不必了。如果大家都是黑心肠,那么整个世界就是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了,那些单纯的人就没法活了。所以我们要活好,首要任务是炼成一个厚脸皮的人。

这个世界,仅有脸皮厚才会做成功一件事情。厚脸皮的人有三个最主要的特征,一个是说谎话不眨眼,一个是说谎话被人当场戳穿从不会脸红,还有一个是旁若无人。如何练就厚脸皮呢?做厚脸皮的最重要的就是消灭自尊。放下你的自尊,就不会在人前自重,不自重就能做到说谎不脸红,争取利益也旁若无人。

真的厚脸,敢于直面新鲜的唾沫。要时刻提醒自我,我是一个厚脸皮,我会怕这些无知的嘲讽我是厚脸我怕谁当自尊就会在嘲讽中无形地被消灭殆尽,厚脸皮就会不显山不露水地现出峥嵘,旁若无人的气势就会疾风暴雨般地到来。作文朋友在一家酒业工作,他就是一个典型的厚脸皮,他是做业务的,就是推销酒,一向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你不在乎自我的尊严,别人才会给你面子,尊严是自我放低姿态争取的。”所以他脸皮超厚,可是他业绩也最好。做销售的首要本领就是脸皮要厚。

等到厚脸皮练就那一天,你将会是一个在社会上很吃得开的人,并且不会在意别人的看法,你会活的更加潇洒,让自我的价值得到完全的展现,到最终,你可能就是一个被社会认可的人,是别人的偶像。

厚黑学读后感 篇9

这一本书,写得应该是不错的。但是,我从来不推荐别人去读。

我没有读完,也读不完这本书。因为之前,我读过了其他几本书:阿德勒的《超越自卑》、卡耐基的《人性_的弱点全集》、以卡耐基思想为基础的《错误与人生》。

这几本书,给了我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令我在十五六岁时,已经想明白这样的道理:

当你以光明的眼光去看待世界,这一世界的不完美、不完善,其实算不了什么,正因为这些不完美,才需要我们去努力;当你以黑暗的眼光去看待世界时,这一世界就是丑恶而无聊的,人生是灰暗而寂寞的。人的一生,乐观与悲观总是相对应的。我不会给销售人员推荐这一本书,但我会推荐刘墉的《我不是教你诈》这一套书。人,不应该太幼稚,但,也没必要像李宗吾的书中所言,凡事都要学习曹操。

中国人已经落后得太多年了,再去读民-国时期的书,并以之为自己人生的行事标准,恐怕:我们会落后得更远,然后,落后就要挨打――人生也是如此,能力强的人,大多是乐观而愿意行动的人;而不是消极而悲观的人,不是不愿意行动的人!

人生数十载,时不我待。

浪费时间去琢磨人性,不如花点时间去做实事――厚黑,该结束了!

厚黑学读后感 篇10

很久以前就听到许多人评论厚黑学中很多观点,一向没有拜读,前段时间,不经意在网上看到,就阅读为此稍有感悟。

自古出书者,不计其数,能称精华的,屈指可数。然李宗吾出书于民国,却能在中国文化中有辉煌一笔,必有过人之处,后简单阅读,发现他之所以敢自称厚黑教主,的确文采与思维超越常人,外加旧时读书人内在的一种狂傲,民国时期中西文化碰撞,造就了如此一位文坛奇葩,以圣贤自居,评论天下。

作者将厚黑学以三国英雄、楚汉名将为主论叙脸厚心嘿之心得,以三步工夫为总结,强调黑与厚的不一样概念:第一步是“厚如城墙,黑如煤炭”。起初的脸皮,好象一张纸,由分而寸,由尺而丈,就厚如城墙了。最初心的颜色,作乳白状,由乳色而炭色、而青蓝色,再进而就黑如煤炭了。到了这个境界,只能算初步功夫;因为城墙虽厚,轰以大炮,还是有攻破的可能;煤炭虽黑,但颜色厌恶,众人都不愿挨近它。所以只算是初步的功夫。第二步是“厚而硬,黑而亮”。深于厚学的人,任你如何攻打,他一点不动,刘备就是这类人,连曹操都拿他没办法。深于黑学的人,如退光漆招牌,越是黑,买主越多,曹操就是这类人,他是著名的黑心子,然而中原名流,倾心归服,真可谓“心子漆黑,招牌透亮”,能够到第二步,固然同第一步有天渊之别,但还露了迹象,有形有色,所以曹操的本事,我们一眼就看出来了。第三步是“厚而无形,黑而无色”。至厚至黑,天上后世,皆以为不厚不黑,这个境界,很不容易到达,只好在古之大圣大贤中去寻求。六祖慧能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获得禅宗衣钵,而此诗中字字指向“无”字,厚黑学第三种境界以“无形无色”为总结,也指向“无”字,所以个人认为,参悟佛法与

理解厚黑学,先从“无”字入手。道德经中“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就指出,天地与圣人之心永远相同,天地滋养万物,不求回报,万物践踏、侮骂天地,天地也没有报复众生,圣人也是如此,用无我无私之心对待百姓。如果以道德经此观点来看厚黑学,那么第三种境界中的“厚而无形,黑而无色”从基本立足点就出现差别,大智之人,不是厚而不厚,黑而不黑,而是已经超越常人对厚与不厚,黑与不黑的理解,到达与天地同在的.深层价值观念,当然要做到‘无形无色’,才算止境”。

我觉得厚黑学无可厚非,还有道学、佛学都无可厚非。厚黑学是从人性自私和利益的角度出发,道学、佛学是从人性无私、忘我牺牲的角度出发,这两方面就好象是白天和黑夜一样,都是我们这些红尘中的凡人所离不开的。单讲善,我们就很难理解那些尔虞我诈、勾心斗角,单讲恶,我们更难以理解,因为我们的生命本身就是来自于爱,来自于善良。所以说,我觉得应当把厚黑学和道学、佛学结合起来,就事论事,没有必须的规则,灵活处世、在任何时候都能够变通,才是上上之策。

厚黑学就好比多了一把双刃剑,既能够害人也能够救人,既能够创造也能够破坏,既能够攻击也能够抵御,既能够脱离危机也能够制造麻烦,好坏全在使用厚黑者!李宗吾先生曰:“用厚黑以图谋一己之私利,是极卑劣之行为;用厚黑以图谋众人公利,是至高无上之道德。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价值观,能够把其作为人生前进道路上的一盏明灯。在这个不仅仅要智商,情商要高的年代,人脉也不容小觑。厚黑学的绝大理论恰恰教会读者怎样应对那复杂的人际关系,从而积累人脉。解读厚黑学,需要必须的悟性,不一样的读者不一样的领悟版本,也有不一样的独到见解。

厚黑学读后感 篇11

《厚黑学》主张黑;但绝不是强调在世间行使恶;只是为了每一个人以合适的方式在一生中赢得真正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为人处世非有厚的功夫不可。古今之成大事者,必须脸厚心黑,并倡导人性本恶,善是后天诱导的结果。但我想说的是,你们看到的是表面,书中提及的脸要厚就是要人有忍耐力,强调一个忍字;而心要黑就是要人有果断力,强调一个断字。

《厚黑学》内容涉及到文学、哲学、政治、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诸多领域。书中的内容宏博,见解深邃,启迪心智。

我一开始还读得有趣,可渐渐发现这门学问的沉重之处。李宗吾先生盛赞厚黑,大肆宣扬厚黑,无非是讽刺社会现实生活中那些真正实践厚黑学的厚颜无耻,黑心黑肝之徒。同时,他开创厚黑学的含意我也隐约明了:世间厚黑者太多,良善之人往往受其欺压;若将厚黑者的厚黑的秘密或伎俩公诸于众,厚黑者便无计可施,无法生存。

此时我又想起包龙图在教他侄子为官之道时说过:对付奸官,自身必须比他们更奸。我想此法用于对付厚黑者也不失为一种良方。毕竟明枪易档,暗箭难防,你只有比对方更后更黑,对方才无法动你分毫。由此又可观出,李宗吾先生所宣讲的厚黑学说,不仅可用于防守,也可用于反击。当然,反击的对象仅限于厚黑者,不然就失去原本学习厚黑学的意义,使更多良善之人受害。

相关推荐

  • 探索发现读后感 慢慢的读书,我们可以从书籍中品到许多道理,作者写的作品,读后让人很受感动,令人感慨良多。 通过读书笔记,梳理整个阅读过程的脉络,不过如何写作品读后感才能做到有感染力呢?经过细心的总结小编为您归纳了“探索发现读后感”,希望您能从本文中学到知识!...
    2023-09-20 阅读全文
  • 发现孩子读后感 本文将引导您从多角度和层面去深入了解“发现孩子读后感”,该材料仅供工作学习之用,严禁用于商业或任何违法活动。在日常生活中,总会因缘际会地遇见一些让我们难以忘怀的书籍,阅读完后,人的情感也会发生种种变化。关于读后感,应该是从心底涌出的真切感受,需表达出真实的情绪和感知。...
    2023-10-14 阅读全文
  • 童年的发现读后感500字 请阅读以下幼儿教师教育网编辑精心收集整理的童年的发现读后感,欢迎收藏本网站,继续关注我们的更新。阅读一本好书,就像爱充满了整个世界,我想您对作者写的作品,已经有了属于自己的读后心得。有时候想做到真正理解书的内容,是可以通过读后感来加深印象的。...
    2023-04-12 阅读全文
  • 科学探索者读后感集锦 书是人类最好的朋友,读完作品之后,我们可以写一篇读后感。读后感中的叙述应该要形象生活,要简洁明了,我们如何写出一篇有内涵的作品读后感呢?或许你需要"科学探索者读后感"这样的内容,更多相关内容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2023-03-09 阅读全文
  • 科学个人读后感600字集锦 幼儿教师教育网推荐更多专题:“科学读后感”。阅读向人们展现伟人思想中的精华,读完作品,我们的三观也许会有所改变。阅读作品之中的情节,我们要用读后感标记下来,分享给他人。为满足你的需求,编辑特地编辑了“科学个人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2023-02-03 阅读全文

慢慢的读书,我们可以从书籍中品到许多道理,作者写的作品,读后让人很受感动,令人感慨良多。 通过读书笔记,梳理整个阅读过程的脉络,不过如何写作品读后感才能做到有感染力呢?经过细心的总结小编为您归纳了“探索发现读后感”,希望您能从本文中学到知识!...

2023-09-20 阅读全文

本文将引导您从多角度和层面去深入了解“发现孩子读后感”,该材料仅供工作学习之用,严禁用于商业或任何违法活动。在日常生活中,总会因缘际会地遇见一些让我们难以忘怀的书籍,阅读完后,人的情感也会发生种种变化。关于读后感,应该是从心底涌出的真切感受,需表达出真实的情绪和感知。...

2023-10-14 阅读全文

请阅读以下幼儿教师教育网编辑精心收集整理的童年的发现读后感,欢迎收藏本网站,继续关注我们的更新。阅读一本好书,就像爱充满了整个世界,我想您对作者写的作品,已经有了属于自己的读后心得。有时候想做到真正理解书的内容,是可以通过读后感来加深印象的。...

2023-04-12 阅读全文

书是人类最好的朋友,读完作品之后,我们可以写一篇读后感。读后感中的叙述应该要形象生活,要简洁明了,我们如何写出一篇有内涵的作品读后感呢?或许你需要"科学探索者读后感"这样的内容,更多相关内容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2023-03-09 阅读全文

幼儿教师教育网推荐更多专题:“科学读后感”。阅读向人们展现伟人思想中的精华,读完作品,我们的三观也许会有所改变。阅读作品之中的情节,我们要用读后感标记下来,分享给他人。为满足你的需求,编辑特地编辑了“科学个人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2023-02-03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