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论语读后感推荐

发布时间:2023-10-08

论语读后感。

平时学习写作文是很平常的事情,写作可以一定程度锻炼只有“嘴写”的能力。写作文最重要的是要多写多练,这样才会有进步。那什么样的作文值得参考?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论语读后感推荐,带给大家。欢迎收藏本网站,继续关注我们的更新!

论语读后感(篇1)

魅力,《新华字典》上解释为“很能吸引人的力量”。教学的魅力在于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学生具有强烈而持久的人际吸引力、精神感染力和智慧激励。它可以激发和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信心和力量,不断向新的知识殿堂迈进。

语文教师的教学魅力应该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最重要的是完善的人格力量是教师教学魅力的基础。

任何一位优秀的教师,经过长期的思想感情修养、精神气质、知识积累和能力培养,形成个人修养,无疑是教学魅力的基础。所以,只有长期勤奋好学,不断日积月累,认真地完善自己的教学,才会有其魅力的丰富底蕴。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教学中对教材的烂熟于心,对知识的旁征博引,上挂下联,纵横捭阖,以其谈笑风生的教态,充分调动起学生高昂的情绪,浓厚的兴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有人听了一节课后问他,你备这节课用了多长时间,他耐人寻味地说:“我的前半生。”

由此看来,语文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层次,进行“自我充电”。变原来的“一桶水”为“长流水”,继而升华为适合学生需要的“甘甜水”。将学生的“知识杯”与教师的“专业桶”都汇集到知识的大江大河上。

变由师到生的知识单频振动为师生共振,变“教学”为“学教”,确信教学不仅相长,而且互补,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从而使授者和受者同步欢悦,同时长进。

论语读后感(篇2)

《论语·学而》中有子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意思是孝顺父母,尊敬兄长,这应该就是行仁的根本吧!我的理解是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友爱同学是每一个当代学生必须做到的`事。

初中的我们,逐渐有了自己的思想和主见,有了自己的小秘密,也慢慢进入到青春叛逆期。我们在慢慢长大的同时,也要明白父母也在慢慢变老。如果没有“孝弟”思想,就不能做到理解、体贴父母,与父母就会产生隔阂,我自己就有这样的亲身经历。 我的老爸每次喝完酒回家,美曰其名就会找我“谈心”。但在我眼里,老爸和我讲的都是“废话”,我很反感,所以每次都很不耐烦不想听。

学了这则《学而》后我开始反思自己对爸爸的态度,也常常思考:老爸为什么喝酒?为什么要喝完酒回来和我讲“废话”。渐渐地我明白了老爸在外喝酒,有他们成年人的无奈,其实是为了工作和这个家。之所以和我“谈心”,是因为他平时不善于表

论语读后感(篇3)

初识《论语》,还是小学五年级时,正值童年到少年的过渡时期。原因是我听了一位台湾学者的演讲。他说儒家文化可以影响人们的生活。从小背诵四本书的孩子会有所不同。年轻的我相信,所以我开始读一首,背诵一首。

坦诚地说,到现在也只背了一半,但我想并不必急于去求速,因为这一半,离吃透还很远。

读书是伴随着它成长的。在我看来,课本上的讲解永远也不能充分解释《论语》的含义,它不是一个“仁”字可以概括的,因为它本身就涵盖了人如何更好地立足于天地之间、获得幸福的大问题。这样的问题是从孔子的生活经验中提炼出来的,只有把智慧融入到我们的生活经验中,我们才能理解智慧。

这些年来,也时常拿出《论语》诵读,随着人生阅历的丰富,其中有些文字越发像陈年老酒,历久弥香;时不时地,新读的单词也反映在我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感谢《论语》从那个时候就开始融入我的精神世界,在我心中无形地生根发芽。《论语》已经成为我的精神支撑。

下面选印象最深的两点谈谈我自己的体悟。

《论语》中记录很多人向孔子“问孝”,孔子的回答大多强调的是尊敬。世人所谓的孝,首先看的是子女对父母的赡养,所谓“今之孝者,是谓能养”。然而物质层面的孝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至于犬马,皆能有养”,甚至“有事,**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这种尽心奉养也绝对达不到孝的标准。

因为只有“敬”,才能让那些年迈的老人拥有对自我价值的自信,拥有精神上的愉悦,拥有对一生奉献的无怨无悔。若干年前,我觉得孔子的“敬”不过是把长辈地位放在儿女之上,但如今,我认为这是孔子对于长辈精神需求的一种体会。

当然“敬”并非一味顺从,可以指出父母的错误,但孔子认为要“几谏”,如果父母不听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这并不适合所有情况,但对于中年人来说,赡养年迈的父母是一个很好的标准。当父母日益衰老,与社会脱离,很多事情上,他们的认识跟不上社会的节奏,也难以去改变一些固有的习惯和观念。

孔子的话给了我们启示,对于父母的缺点要包容,不要过分与他们争出个是非,更不要因为他们改变自己就失去了孝心。

在当今时代,“敬”应当包含更多的内容,总而言之,我们缺乏的更多是对老人精神上的关怀。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很多人可以为父母提供舒适的生活,他们确实如此,但他们真的感到幸福吗?今年春天去一个老年关怀中心看望那里的老人,一个年近90的老奶奶握着我们的手,告诉我们她的五个女儿除了最小的女儿还来看她,其余都不管她。

看看她住的地方,吃的东西,身边的陪护,也许物质上真的不缺什么,也许女儿们做了很多,但老人的心却未能因这些而温暖,她所需要的是亲人的陪伴,是女儿的温度。

谦从“人不知而不愠”开始,《论语》处处教导人要谦逊,而这是修身立足的根本。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在孔子看来,认识别人比让别人认识自己更为重要。在任职求官上,孔子也欣赏“吾斯之未能信”的谨慎。

谦虚本身自然是高尚的,但人们不想不为人所知,放弃施展才华的机会。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处理这一矛盾是比较困难的。个人认为,自信与自我才能的展示是必要的,但前提是自己先具备了这种才能。

在习得一种才能的过程中,需要的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精神,即便自己在这方面做得很好了,仍能“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那便是极高的境界。所谓“深沉厚重是第一等资质”,稳重之中也包含了谦逊的心境。

孔子曾提到和颜回终日交谈时,颜回总是“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姑且不说颜回的学习方法是否可取,他的确具有一种不显山、不漏水的秉性,而孔子不愧为圣人,他能够从各个方面考察一个人,因而颜回终究是低调还是愚蠢,这些都逃不过他的眼睛。这启发了我们,我们有时故意表现出,虽然刻意瞒着普通人,但未必能瞒着上级。

同时,我们在认识一个人的时候,也要对其全面地考察,“听其言而观其行”,而非“听其言而信其行”。极端一点,那就“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恐怕他的真实面目也就难以掩藏了。 于是,谦逊未必丧失表现自己的机会,相反,一味表现抢眼而无真才实德的人,经过时间的检验,也必然暴露真实的自己。

《论语》的智慧可以作为理想的准则,又可以真正地拿来与生活相结合。从古到今,不管时代怎样变革,《论语》一直可以指导中国人的成长、中国社会的发展。当然,思想不是一成不变的,但古典文化很容易启发我们如何生活在现代社会。

这便是它的神圣之处。也许是性格使然,天生就特别喜欢《论语》以及儒家文化的安分和宁静,也许是《论语》促进了这种性格的发展。时常觉得自己在喧嚣的世界里找不到位置,想起《论语》中的“德不孤,必有邻”,竟有热泪盈眶的冲动,那种知己的感觉,恐别处再也寻不到了。

也许是因为这种别样的感情,让我竟不能很理智地去评价《论语》了。

当然读《论语》的一大障碍就是语言上的隔阂。多样化的解释、无穷的争议恐怕永远都存在,但这也许是件好事,每个人的生活体悟、文化层次不同,自然有不同的理解。与其相信某些解释,不如通过生活总结,找到与古人的共鸣。

论语读后感(篇4)

关于诚信,在《学而第一》孔子很简明的讲道“主忠信”,三个字言简意赅,但是足以说明孔子重视忠诚信实。关于宽恕,《卫灵公第十五》中,“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我们要善于原谅他人的过失,拥有宽容的胸怀。关于有意志,孔子推行自己的治国主张和思想理念,历经苦难和挫折,包括受到他人的挖苦和刁难,但他没有因此而放弃自己的信念。《子罕第九》中,子曰: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教育人们在冰雪严寒的恶劣环境中,仍然要有韧性精神。关于实践,在《八佾第三》中“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从这句话可以得知,孔子通过亲自参与,亲自实践这次祭祀,来获得一些感受。

今天大学生想要获得知识不光要从书本中获得,还必须走出去亲自实践,这样才能获得更好的第一手资料。关于向他人学习,在《述而第七》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说明要向他人学习,好的东西要学习,不好的要加以改之。关于全面学习,在《论语·为政第二》曰:“君子不器。

”这句话就是说君子应当博学多识,具备多方面才干,不只局限于某个方面。孔子以六艺教,“礼、乐、射、御、书、数”,更说明了孔子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论语读后感(篇5)

经常看《百家讲坛》的朋友们一定知道于丹吧!她解读的《论语》, 我十分喜欢看。我也买了两个版本的《论语》,准备回家一睹为快。

《于丹说论语》里不仅仅有孔子的话,还有与每一句话相对应的故事。每一篇故事都发人深思,让我深受启发。孔老先生每一句话都包涵着意味深长的哲理,虽然有些道理我还不明白,但是,只要把它记住了,以后会理解的。

其实一年级的时候,我就从爸爸那里知道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爸爸告诉我这是古文,古时候的人写文章都是这样的。我当时很羡慕古人。

他们写的东西简单明了,也蕴涵着深刻的真理。

二年级的时候,我从妈妈那里知道了孔子的两句话:“三人行,必有吾师焉。”“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两句话一直激励着我更加努力地学习。

读《论语》,我认识了大圣人孔子,进一步了解了他。他的一生都在追求一个字:仁。

我也知道孔子的**是颜回、子路、子张、子夏、子贱。读《论语》,我了解了“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缘由。

读《论语》,不仅让我增长了知识,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还让我懂得了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

因为于丹,我喜爱上了《论语》,我真应该好好感谢她呢!对了,不久前,于丹被评为中国第三大美女,超过了“万人迷”李宇春。我想是因为她有一种文化美和一种才艺美。

当我长大后,我也想成为一个像于丹一样的人,他是当今社会最美丽、最可爱的人!

论语读后感(篇6)

俗话说:“读一本书,会使你更加坚强,更加聪明,更加坦然。”我这一周读了一本书叫《论语》。我读这本书时,仿佛在和高尚的人交流。我意识到读一本好书就是和高尚的人交谈。

我读着《论语》这本书我仿佛正在孔子与他的学生身旁和他们交流。我体会到他们高尚品德。其中有这几句话令我印象深刻觉得有道理。

第一句是孔子的**曾子说的原文是这样写得:“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意思就是: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自我反省:

我为别人帮忙是否尽了最大努力,我与朋友交往有没有撒谎不诚实,我传授课是不是把我知道的都教了、读了这句话我感受很深,我知道了自我反省是一种好习惯,这样就可以知错就改,让自己更加完美一些。第二句是孔子说的原文是这样写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意思就是说:

“学习并且不断温习,不是很愉快的事吗?一个朋友从很远的地方来这里,不是很愉快吗?人们不知道我不生气教他。这是绅士的作风。对!

不断温习是一种好习惯。能强化对知识的印象,记住这一知识,从而你进步。

才刚刚品读了几天论语,我就受益匪浅,好像在和孔子与他的**在交流心得。是啊。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们应该坚持读书。

论语读后感(篇7)

学校组织老师在暑假期间读经典书籍活动,我选读了《论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这是《论语》里给我感受最深的两则。前一则,那么,他们中必定有我的老师。后一则告诉我们:

聪明、勤劳并不羞于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这两句话虽然意味着两千多年前就有几个人来自孔子,但对我们今天的研究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人们不怕犯错误,只要敢于改正。孔子经常承认自己在某方面不如**;当他的言行不妥时,他会立即道歉,并在别人指出后立即改正。他的**子贡就曾经感慨过?

君子之过,犹如日月蚀;更也,人皆仰之。’’

孔子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就是说教师对自己要努力学习,永不满足;对学生要勤奋教导,不知疲倦。

《论语》引孔子的话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去尔已矣。

”他说,如果说到圣与仁,那我怎么敢当!我只不过是学习和工作从不厌倦,教诲学生总不知疲倦,那是可以这样说的。

在《论语》里对曾经犯过错误的少年,孔子表现出宽宏的胸怀。他说:“人洁以进,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意思是说人家已经去掉了污点而进步,就要赞许他的洁净,对他的过去不应该抓住不放。我想,如果将孔门的七十二贤三千**看成是棵棵树苗的话,那孔子就是肥沃的土壤,他们共同营造了一片生命的绿洲,两千多年来,我们华夏大地。这一片绿洲一直点缀装扮着孔子认为,学习必须有明确的目的,但重点在于“学以致用”。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也就是说,熟读《诗经》三百篇,交给他政治任务,却办不成;派他出使到外国,又不能独立作主应对;这样,虽然有很多书要读,但有什么用呢?

又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也就是说,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习,听到正义的事不能去做,有错误不能改正,也就是理论和实际不能结合,这才是我们忧虑的。

通过学习《论语》,我懂得了许多做人、处世的道理,更让我明白了关于学习和读书的方法、态度,真是得益非浅!我以后还要多读一些关于经典方面的书籍。

论语读后感(篇8)

《论语》是一部很富有哲理的书,不仅仅是现在,甚至是几百年、几千年、几万年后,它都会激励着人们不断的积极进取,在各个领域,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下面就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读论语有感,希望大家喜欢。

读论语有感1 孔子,春秋战国时期之文人,其作《论语》流芳百世,流传至今,几乎无人不知,无鬼不晓。

《论语》,封面精致,外壳鹅黄,厚厚的,正上方用宋体写着“论语”二字,下面写着“孔子的智慧”几个字,并配有一幅山水画,让人一眼就喜欢上了这本书。翻开书页,一股墨水味扑面而来,啊!我已经爱上这本书很长时间了,或者是我妈妈特意从书店买的!

这本书中字字珠玑,其中我认为最精辟的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和“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两句话。

第一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时常温习学过的知识,这难道不快乐吗?

有朋友从远方来做客,这难道不开心吗?别人不知道我有学问,而我不介意因为学习是为了自己,这难道不是一个君子吗?””告诉了我们:

“常常保持愉快的心情,做任何事就可以得心应手。如果有人误解了你,不要生气或悲伤,只要你做的是对的,别人最终会理解的。”

第二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行走,除了我之外的两个人,一定都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我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如果是缺点的话,就把它当成一面镜子,网,看看自己有没有一样的缺点,如果有就要立刻改过来。””告诉了我们:“朋友或同学当中,每个人都有优缺点,重要的是,我们能不能学习别人的长处和改正自己的缺点。

”这两句话写得真好,我们大家也要好好读读哦!

《论语》,孔子智慧之精华,他告诉了我们怎样做人,怎样处事。做人,就应该要不能只修饰外貌,更重要的是内心的修养;做人,就应该要对所有的人都要以爱心对待,也要多亲近有仁德的人;做人,就应该要假若发现了自己的任何缺点和过失,必须得勇于改过,不能故意不改,并装作没发现;做人,就应该要本着正大光明的态度来做事,这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论语》,孔子,传颂千秋万代……[检讨书大全 WWW.Jt56W.cOm]

读论语有感2 读了《论语》一书,我感触很深,不但学到了许多知识,而且还使我的精神世界得到了升华。

所谓《论语》,即孔子及其**编纂的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它是我国一部最早的语录体散文,其作者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是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也是我国古代最早的文艺理论批判家,还是我国第一个系统阐述教育思想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对中国的教育产生了巨大的深远影响。

《论语》一书是孔子学说的体现,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仁”,即“爱人”这是孔子认为的最高的道德准则和品质。

其中几则令我印象颇深。

第一则当然就是开篇第一章的第一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意思是:

学习知识以后,在一定的时候温习它,不也是很愉快的嘛!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处而来,不也是快乐的嘛!别人不理解我,我也不恼怒,不也是一位道德修养高的人嘛!

多么勤快的人,多么乐观的人,多么宽宏大量的人,谁不是绅士,谁是绅士?这是值得学习的。学后复习,不仅会加强对所学知识的印象,还会从旧的知识中领悟到新的东西,就是“温故而知新”,这样岂不是一举两得?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而来,大家在一起讨论共同的兴趣、共同的喜好,一起交流生活、交流学习,真的是很快乐。别人不理解自己,这是很正常的事,因为世界上有这么多人,每个人的思想、喜好都不相同,我们没有必要去为此恼恨、恼怒,应该用宽容大度的心去理解别人,去原谅别人,这样的人才可以被称得“君子”。

孔子不仅仅是勤奋、乐观、大度的人,还是一个谦虚的人,在述而第七中的第二则: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在心里,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倦怠,对我来说,做到了哪些呢?孔子真是太谦虚了,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所说所做有很多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个如此重要的伟人,还说出如此自谦的话,的确值得我们学习。

孔子还认为“苟志于仁矣,无恶也”。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全心全意地培养仁德,我们就能除恶。的确,品德在一个人的人生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决定着人的一生,不好的品德会使一个人丑陋、恶毒,甚至会让人走上犯罪的道路,而良好的品德会让一个人美丽、善良,受到很多人的喜爱,可见,培养仁德是很重要的。

《论语》真的是一部很富有哲理的书,不仅仅是现在,甚至是几百年、几千年、几万年后,它都会激励着人们不断的积极进取,在各个领域,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世界上的真理总是最简单的,就像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在西方落下一样。就像春天播种,秋天收获。《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只是它把你内心深处的良知给激活了。

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的教学和生活的每一点都被记录在学生电影的片段中。这些以课堂笔记为主的记录由他的学生编纂,后来记成了《论语》。我们会觉得,《论语》好像没有很严密的逻辑性,很多是就事论事,里面也很少有长篇大论的文字,几乎每一则语录都很简短。

其实,无言也是一种教育。

我们都说孔子是圣人,是他所居住的土地上最有才干和最迷人的人。孔圣人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在大地上生存的信念,他这样的人一定是从我们的生活里面自然而然地生长出来,而不是从天而降的。与西方不同,中国哲学界提倡一种庄重、理性、真诚的美。

《论语》中孔夫子的形象,就是这样一种审美理想的化身。

在孔子的形象中,浓缩了他内心传递的饱和力量。只有当天地之灵在人心中凝聚时,它才能如此强大。这是一种力量。如果我们学会提炼和锻造这种力量,我们就能获得孔子的思想。

我们看到孔子的态度很平和,但他的心却很庄严。因为有一种力量-信仰的力量。孔夫子是一个特别讲信念的人。

宋代开国宰相赵普也曾经说过自己以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在古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对《论语》的推崇与敬仰。

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

天何言哉?”孔子对他的学生说:“你看,苍天在上,静穆无言,而四季在轮转,万物滋生,天而要说话吗?

”《论语》的终极传递就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孔子就是这样影响他的**的。大家知道,儒家理论的核心和最最精髓的东西,除了“恕”字以外,还有一个字就是“仁”。

孔子的学生樊迟曾经问过孔子什么叫仁?孔子只回答他两个字:“爱人”。

爱别人就叫仁。樊迟又问什么叫智?孔子说:

“知人”。了解别人,就是智。关心他人就是仁慈,理解他人就是智慧。

就是这么简单。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路不远,让我们在圣贤的光芒中学习成长!

读论语有感相关:

1.读《论语》有感

2.读《论语》有感

3.读论语有感

4.读论语心得体会3篇

5.读《论语》有感

论语读后感(篇9)

悟论语——傅佩荣《论语新解》

然而面对论语这样的大著作,各式各样的书籍实在太多,为此我经过了大量的筛选,最终选择了傅佩荣教授的《论语新解》。关于傅佩荣教授,而书中这样介绍他,祖籍上海,台湾辅仁大学哲学系毕业,台湾大学哲学研究所硕士,美国耶鲁大学哲学博士,专攻宗教哲学。曾任比利时鲁汶大学客座教授,荷兰莱顿大学讲座教授,台湾大学哲学系主任兼研究所所长,现任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

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2009年6月,他在央视《百家讲坛》主讲《孟子的智慧》,当然我在此所讲的是主题是论语,而非孟子。这本书反映了傅佩荣教授的人生思想,可以使我们吸取古今中国的智慧,丰富我们的生活。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及其再传**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记录了孔子及其**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首先,我认为傅佩荣教授讲得很好。要了解孔子和《论语》,必须回到古代,了解他的生活背景。孔子身处春秋时代,一生的遭遇并不顺遂,从事业功绩方面来讲,做官的时间也很短,能达到这样的地位与成就时难以想象的。我想这应该是所谓先读懂它的书的人吧!

关于对论语的解读,傅佩荣教授将其分篇解读,分为学而篇、为政篇、里仁篇,公治长篇等等,会将我感悟最深的对我影响最大的句子分享。

1·首先,在学而篇中,我认为最终重要的是那最熟悉的一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一句向我们传达了全方位的学习与成长和进德修业,追求至圣境界的理念与观念。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对此章评价极高,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

本章中的这三个句子是人们非常熟悉的。历来的解释都是:学了以后,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也高兴吗等等。

三句话,一句一个意思,前后句子也没有什么连贯性。但也有人认为这样解释不符合原义,指出这里的“学”不是指学习,而是指学说或主张;“时”不能解为时常,而是时代或社会的意思,“习”不是温习,而是使用,引申为采用。而且,这三句话不是孤立的,而是连贯的。

这三句的意思是:自己的学说,要是被社会采用了,那就太高兴了;退一步说,要是没有被社会所采用,可是很多朋友赞同我的学说,纷纷到我这里来讨论问题,我也感到快乐;退一步说,即使社会不采纳,人们也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它?

我想这句话所想要强调的是,先要自己努力学习,其次与朋友相呼应,然后在学业有成而为首重视的时候,可以坦然自处。

2·其次关于孝悌,我感触最深的是,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有子说:“他的为人,孝顺爹娘,敬爱兄长,却喜欢触犯上级,这种人是很少的;我不想冒犯上司,但我喜欢反抗。这种人从来没有。

君子专心致力于基础工作,基础竖立了,‘道’就会产生。孝顺爹娘,敬爱兄长,这就是‘仁’的基础吧。”《论语》这段说的是古代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伦理秩序。

孝顺爹娘。敬爱兄长,不触犯上级,不造反。一切在于务本就道生仁。

而其基础是“孝敬父母,敬爱兄弟”。不得不说,时代在变,思想在变,这句话或许早已不适合现在,但我觉得这种这种孝悌之心是非常重要,尤其在现代的经济社会更为重要,更为可贵。

3·在为政篇中,我觉得这句很重要,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意思是, 孔子说:

“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失去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教育引导人民,用礼仪统一人民的言行,人民群众不仅会有羞耻感,而且会遵守规则。”在此,孔子举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治国方针:孔子认为,刑罚只能使人避免犯罪,不能使人懂得犯罪可耻的道理,而道德教化比刑罚要高明得多,既能使百姓守规蹈矩,又能使百姓有知耻之心。

这反映了道德于法制在治国上的不同。

但身为法学专业的我,不得不指出:孔子的“为政以德”思想,重视道德是应该的,但却忽视了刑政、法制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虽然古今背景不同,但我对古今法制都持积极态度。

在封建君主**时期,皇帝是国家的最高统帅,用自己的想法去治理国家,约束他人的行为,即使立法,也是皇帝也可以任意制定和废止,对皇帝的行为也没有任何的限制作用。这样的治国可以算作是“人治”,这时法律没有稳定性,甚至是朝令夕改,也没有专门的立法与司法机关,法是统治阶级维护自己统治和压榨人民的工具,人民当然无所适从。而在现在我国的法治社会中,拥有了专门的立法机关人大,人民立法取代了王法,独立的法院代替了原来的附属审判机构,确立了真正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样防止了专权,充分的实现了人民的权利。

法治的作用是巨大的。第一,确保公民实现自己的权利。法治对权利的价值在于约束权利,以放弃对权利的干涉和制约。保障追求自由和实现权利的法律符合人的理性。

能否保障公民实现权利、履行法律义务,实际上是衡量一个国家和社会是否进入法制社会的标准之一。第二,营造信用的社会氛围。法治所倡导的信用已不简单是对个人人品的要求,而是指当事人或交易主体能信守诺言,忠实于自己所承担的义务,并有能力承担义务,具备“平等意识”、"自主人格"、"虔诚态度"和"责任能力"。

在这种要求下,人们会在法律的约束下,信用就会成为做事的标准之一,达到信用的社会氛围。三是促进、实现和保障社会和谐。因为法确认了一种能够为各社会主体理解和认同的秩序架构与秩序规则,来限制人们相互间的非理性行为。

而法治就是把这种构架与规则当作治理之本,这样才会使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构建出和谐社会。

总之,人治不能实现人的权利,必须依法治国;德治是没有强制力的,无法从行为上约束人,所以必须法治;法律制度有许多功能,所以我们不能没有它。总之,在今天的社会形态中,我们离不开法治,法治的意义是重大的!

4·在为政篇中的另一句,我也对其印象深刻,“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意思是,孔子说:

我十五岁就立志学习,三十岁就能够独立做事情,四十岁能通达事理,遇事不迷惑,五十岁就明白了有些事不能为人力所支配,六十岁时可以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却又不超出规矩。孔子描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而言,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15到40岁是学习和理解的阶段;五

10、 六十岁是安定的阶段,即不受环境控制;七十岁是一个主观意识和生活规律融为一体的阶段。在这个阶段,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水平。孔子的道德修养有其合理的因素

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与言行的统一,自觉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不情愿地去做。

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如果职业定位不清晰,其实就是没有认真地思考一下“我是谁”“我适合做什么”“我为什么要做”,也因为不清楚自己要什么,而无法体会如愿以偿的感觉。总觉得我想在海里迷失方向,太多的无奈和无助;还有很多人为金钱或其他**,把时间用于追逐不是自己真正适合的工作上,但是随着竞争的加剧会感觉后劲不足。

准确的定位可以让你专注于自己擅长的领域,从而得到更快速的发展。如果职业定位不清晰,就不懂得积累自己的资源。资源大致有:

人脉、知脉、金脉。个工区所需资源完全不同,定位不清会导致大量积累的资源得不到很好的利用和浪费。另外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很多人多来年涉足很多领域,学习很多知识,但并不深入,每一项都没有很强的竞争力,觉得自己什么都能做,但又好象什么都做不了。

集中精力地职业发展,专精深,而不是“多元化发展”,是职业发展的一个规律。现在市场营销都讲究细分,如果经历的行业很多,各种资源收益很少,过于分散时间和精力会让你失去原有的优势。如果职业定位不清晰,你就不能抵抗外界的干扰,轻易放弃原本属于自己的东西。

很多人选择工作,用现实的报酬作为准则,**钱多去**,什么行业好去**,什么产品热门做什么产品,结果追逐金钱失去自我。钱不是目的。它只是获得职业幸福的一种手段或工具。通过准确定位自己,你将能够理性地面对外部世界,最终成为一个行业的专家。

如果职业定位不明确,又不知道自己适合干什么,用人单位就不敢招你,怕你吃亏;老板不敢培养你,因为你的思想不确定,使单位不敢委以重任。另外,当你写简历和面试时,你不能准确地自我介绍,这样面试官就不能很快理解你并找到一份好工作。你的同学或朋友都成了主任或经理,你长期在基层岗位工作;定位不准,就好像游移的目标,云里雾里,让人看不清真实的面目,也失去了自我发展。

如果职业定位不清晰,那么你可能经常换工作,有太多的试用期,花太多的时间去找工作,很多朋友往往一年半年在找工作,损失不仅仅是时间金钱还有自信心。别人已经专注在某个领域发展,你却还在寻寻觅觅,工资待遇事业发展等比别人差距就越来越大。想追逐金钱到后来往往什么也得不到。

目前竞争压力很大,职业中的**越来越多,如果你不能给自己定位,那么你可能出现的现象是有了机遇看不到,找到的又不是自己适合的;或者找错方向,很难改变,毕竟有太多的顾虑;或者容易迷路,迷失方向,走了太多弯路;或者分心,失去支配地位,导致自信心下降。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定位是多么重要。

5·最后,还给我印象深刻的是泰伯篇的那句,“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兴于仁。

故旧不遗,**不偷。”意思是,孔子说:“恭敬而不符合礼的规定,就会烦扰不安;谨慎而不符合礼的规定,就会畏缩拘谨;勇敢但不符合礼节规则,违反法律;直率而不符合礼的规定,就会尖刻伤人。

”这句话告诉我们,美德也需要适当规范。而最后那一句的“偷”字,代表风俗的刻薄。有时我们因为搬家或移民而与老朋友疏远。

如果你不在官场上抛弃老朋友,你就不会刻薄无情,人民也会效仿。适度烦恼的美德也给了我们这样一个现代经济社会很多

的启示。

6·还有一句,“曾子有疾,召门**曰:启予足!启予手!

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

”意思是,曾子有病,把他的学生召集到身边来,说道:“看看我的脚!看看我的手(看看有没有损伤)!

《诗经》上说:‘小心谨慎呀,好像站在深渊旁边,好像踩在薄冰上面。’从今以后,我知道我的身体是不再会受到损伤了,**们!

曾子借用《诗经》里的三句,来说明自己一生谨慎小心,避免损伤身体,能够对父母尽孝。据《孝经》记载,孔子曾对曾参说过:“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就是说,一个孝子,应当极其爱护父母给予自己的身体,包括头发和**都不能有所损伤,这就是孝的开始。曾子让他的学生们在他死前看看他们的手和脚,以证明他的身体完好无损,他一生都恪守孝道。可见孝道在儒家道德规范中的重要性。

然而我觉得我们从中得到的更重的是爱护身体、戒慎行为的道理,这告诉我们,要一生都爱护身体,并在行为上不要有偏差。

综上所述,论语的精华不仅于此,希望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到图书馆借阅傅佩荣教授的《论语新解》,耐心解读这本著作,必定收获匪浅。尤其是孔子的人生态度,更是向我传达了一种幸福的人生态度。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是否幸福,取决于他能否在人际交往中获得幸福。

孔子在人际交往中强调人格和心灵的独立性。他用一句话为这个原则做了最好阐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即告诉人们,与朋友之间,不管相处的多投合多愉快,也不用强求两人观点完全一样。一个完整人格的人应该能够保持内在精神世界的独立性。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进而获得真正的友谊。

当受到他人伤害的时候,他不赞同无原则的以德报怨,因为善待对自己坏的人,实际就是怠慢了真正对自己有恩德的人,所以他认为应该“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这也是做人原则性的体现。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要有自己的坚持和原则,这点说来容易,但它需要个人有足够的判断力,有足够强大的内心世界,才能够知道什么是自己应该坚持的,什么是可以包容的,什么是应该反击的,这一切的前提,便是个人具有精神上的独立性。

最能体现这种独立性的,便是那句著名的“不怨天、不尤人”,这是一种充分自我负责的态度。有了精神的独立性,便能够在任何情况下独立承担其自己的责任,而不是从外界或他人身上找借口,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在逆境中奋发而起,不论外界条件是贫是贱,是乱世还是太平,他都能找到自己的出路。

论语读后感(篇10)

快乐工作幸福生活

——读于丹《论语心得》有感周明艳

“生活就像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笑,你对它哭,它也哭”。我非常喜欢这句话,不崇尚什么权威,也不刻意追随什么名人的“真理”。今年机关支部开展“读好书”活动,我购买了于丹的《论语心得》,这本书确实深深地吸引、感动了我。

我很高兴有机会和支部的党员同志们分享我的读书经历。

于丹在书中非常多的篇幅和很多方面地谈到人生的意义:活着,就应该感恩、感受快乐,学会去适应不尽如人意的事物,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寻找自己的闪光点,永远保持乐观进取、积极上进的生活态度,在逆境中不断地修炼内心,提高自我,唯有自强不息方能有所作为。从她的书中,我明白了一种希望和自信,一种解脱和解放,自然也明白了一种真知灼见和淡定。

在这个多变的世界里,每一个时代的人们都有特定的苦楚,每一个人、每一个岗位都有其不为人知的烦恼,特别基层工作的充实、艰辛、快乐、苦楚分外的深刻和鲜明。全新的时代发展使得人们的脚步变得更加匆忙,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似乎变得越来越冷淡,你不珍爱自己也就等于摧残自我,你不前进也就等于后退,你不自强就会变得懦弱,只要活着,我们就得去认识生活,去探索世界,心灵永远是自己的真正归属,为什么不好好生活呢?

一个禅师对前来问道的人说:“你拿起来吧!”那人一愣,问:

“拿什么?”禅师说:“那你还是放下吧!

”于是那人便有了顿悟。我没有那么深的智慧,但我想,人活在这个世界总得面对许多事情,乐也好,苦也罢,人总得前进,但前进不是用三言两语说出来的,你得战胜自己,我没有经历过生死与噩梦交集的洗礼,也没有经历过硝烟弥漫的战火熏陶,正如于丹书中讲到的:我们的时代政治最为稳定,经济空前繁荣,但也是竞争最为激烈的年代,犹如足球赛场一样,正因为有着激烈的竞争,所以也就有着惨烈的淘汰。

鲜花与泪水同在,进步与落后共存,想要认识世界就得先认识自己;想要不败就得自强。身在最密切联系老百姓基层工作人员的我们更应敞开心扉,放下顾虑,抛弃那些沉积在心底的虚无缥缈的幻想,寻找一种更为实在的生活方式,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尽情的释放自己的能量!

生活是认识的过程,是探索的过程,是心灵感悟的过程。而生活态度是心灵的滤色镜,你的生活态度端正了,你就会变得乐观,也自然会把平凡的工作视为光辉和快乐的职业,全心全意的投入进去,这能不快乐,能不充实和幸福吗?但若总是徒劳无功地埋怨与顾虑,何来快乐与充实?

在我们的生活中总是有太多不满意的事情。我们必须以正确的态度面对所有问题。一个忧郁的人是不会有快乐的。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哭了,这意味着我们从来没有到过这个世界的起点,苦难和艰辛都伴随着我们。

没有人的生活是完美的,就像无法触摸的月亮一样,它有圆和缺乏。因为有它的缺,才能感受到它圆时的惟美。

《论语》心得里讲了一个小故事:寒冬来临之前,在深秋的田埂上,有三只小田鼠忙忙碌碌地做着过冬的准备。第一只田鼠拼命地寻找食物,把各种各样的穗和米粒一个个地运进洞里。

第二只田鼠拼命地找东西御寒,把很多稻草和棉絮拖进洞里。而第三只田鼠呢?我一直在田埂上徘徊,好像不急着走近似的。

冬天真的来了,三只小田鼠躲在一个非常狭窄的洞里面,看着吃的东西不愁了,御寒的东西也都齐备了,第三只田鼠开始给另两只田鼠讲故事。例如,一个秋天的下午,他遇到一个孩子在田埂上放风筝;又一个秋天的早晨,他看见一个老人在池塘边钓鱼;它说它听到了人们的对话,听到了鸟儿的歌唱,结果发现第三只田鼠正在为冬天储存阳光。

原来,讲人生理想的道理可以这么淡定,这么轻盈。故事中的三只小田鼠分工不同,各司其职,共同度过一个非常美丽的冬天。也许缺了其中哪一个,这个冬天可能都会显得冰冷。

当今社会,我们都要在社会上谋取一份职业,做一名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热情去工作,快乐地度过每一天?

在《论语》有一段叫“侍坐”,里面讲的是孔子和他的学生谈论各自的人生的理想,各人发表之后,孔子热情鼓励曾皙的理想。曾皙所说的理想并没有什么舍己为人的大志向,只是他乐意带着愉悦的心情去做他那些日常小事,但是曾皙的内心是完满充盈的,是以自身人格的完善为前提,以万物各得其所为理想。宋**学学者朱熹对此有比较权威的解释。

他说,曾皙的理想看起来不过是“即其所居之位乐其日用之常,初无舍己为人之意”。这不难理解。只有热爱自己的工作,才能热情地工作,把工作做得更好。

悠然过冬的小田鼠,随风而舞、踏歌而归的曾皙,“道中庸而极致”的孔老夫子,告诉了我们在当今社会应该首先认清自己职责所在,以道义的行事原则,怀着快乐的心态,认真淡定地做好职责之内的事情。不推诿塞责、亦不越俎代庖,兢兢业业做事,快快乐乐工作。

最后,我想以个人的学习经历结束今天的阅读经验交流,希望与大家分享。那是2011年我有幸参加全市优秀公务员培训时,川大的吴易凌教授给我们上的一堂课《幸福管理》。现代社会,由于物质欲望和工作压力等因素,现在公务员的幸福指数普遍偏低,要提升我们的幸福感,最重要的就是我们的工作。

因为:工作占据了我们生命中的大部分时间,可以说:工作质量决定了我们的生活质量,工作的快乐指数决定了我们生活的幸福指数。

大家能在草场乡工作是一种缘分,在工作中争先进位,共同做出一番成绩,更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希望在乡党委和**的领导、指导和关怀下,大家都能在这个大家庭里享受工作和生活!以高尚的情操,阳光的心态,无私奉献的坚定信念,实现我们幸福快乐的生活!!

二〇一三年七月十日

论语读后感(篇11)

《论语》,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载孔子及其**的言行。它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由孔子**及再传**编纂而成。

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语录体”。南宋时,朱熹将它与《孟子》《大学》《中庸》合为“四书”。

新的学期,我们学习了它其中的十二章,通过老师的讲解,我明白了它们的意思,当我再次读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想起了以前写作业时的场景:放假了,老师总会留一些作业,一开始还认真的在写,过了十几分钟,我就摸摸这儿,摸摸那儿,当我拿起课外书要看时,还在心里对自己说:

就看十分钟。但十分钟后,我还是想看看。我心想:再等十分钟!

反正作业也不多,我半天就能写完。五分钟,十分钟,十五分钟半小时后,我还没有放下我的书。这本书的最后一页被我翻了两个小时了。我抬头看了看墙上的钟,意识到已经过了两个小时。

我才埋头奋笔疾书,但作业还是没有在一天之内写完。第二天上午,我又坐到书桌前,下定决心要在上午之前把作业写完,可是我写着写着又想起昨天晚上吃饭时看的电影,里面的搞笑情节让我不禁笑了起来。过了一会儿,我才认真地埋头写作业,当我写完作业时,已经是晚上了,本来今天可以痛痛快快的玩一天的,可是因为我写作业时的不专心,这个计划才“泡汤”的。

就这样,周末过去了。当我学了《论语》中的这句话时,恍然大悟:时间如流水一样,一去不复返,我们“浪费”掉的时间,永远也不会回来的。

想想我看课外书,想电影里的情节时,那些时间用来写作业该多好啊!这样的情况每天都会有,都是因为我不知道时间的宝贵,做着这件事,想着别的事,时间就是在这不知不觉间流逝。

《论语》,这部书中的一则就可以给我们这么大的启示,别说整部《论语》了!有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可见读《论语》的好处是多么大啊!“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让我们一起珍惜时间吧!

论语读后感(篇12)

简单和经典的句子是中国古代诗歌的特征。 因此,中国古代诗歌以其独特的魅力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我认为,在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中,《论语》便是其中精品之一。下面就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读论语有感,希望大家喜欢。

读论语有感1 《论语》这本书虽然只是一些只言片语和对话语录但却包含了文史哲人生教育社会生活等多方面内容丰富。《论语》中的一些经典名言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巧言令色鲜矣仁。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学而》一篇中孔子谈到孝悌忠信等行为规范和做人的原则。比如”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在孔子看来孝弟乃做人立世之根本。

每个人如果对父母不尊敬侍奉;对兄长不听命维护社会就乱套了。君不为君,国不为国孝,忠信是孔子经常涉及的命题,也是孔子用来衡量人的正直的美德。用今天的道德标准衡量这些虽然并不是全都适合但基本是合理的。

必竟跟封建社会不一样了现在的人有了自己的规范例如我们反对古人的”愚忠”“愚孝”。

几千年过去了孔子在做人与学习的关系问题上所强调的做人第一首先做好人到现在依然受到肯定。

《为政》一篇也谈到了人生的修养。孔子把孝的问题礼节的问题忠信的问题义勇的问题看得很重。人们认为,不具备这些素质的人,就不能有道德,就不能立足于社会,就不能治国。

另为孔子对许多日常言行举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止是知也。”孔子像我们强调了做人要实事求是别不懂装懂。

”先引其炎而后从之。”则交到了我们要有重视实际的求实精神。”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人焉瘦哉”表露出孔子轻言重行的倾向。我们可以从这些评论中学习孔子的思想,这也是我们当代人生取向的一个很好的指引。

《论语》所带给我们后人的启迪和价值时说不尽的有空休闲时真该拿出来读一读。

读论语有感2 我的爸爸虽然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司机,但是敬职敬业,是同事们一致认同的好司机!在家里他又是一个好爸爸!检查作业、接送我们上学的样样都不落下,可行了!

在生活中,我父亲是我的好老师,但有一次,我成了我父亲的小老师!

今天,我成了我父亲的拼音老师。我在一张纸上写了26封信,每天教爸爸4-5封信,但今天读完第二天就忘了。而且还都不准呢,可伤脑筋呀!

通过几天的学习,爸爸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拼音的读法和写法了,真是不容易啊!但是,直到现在爸爸还是没有完全的学会拼音。所以当我做拼音练习的时候,爸爸会一直和我一起努力,积累更多的拼音知识。

这件事,让我想起论语中的一句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意思是:

有几个人走在一起,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一开始,我觉的这句话很荒谬。我也能成为教师的老师和我父亲的老师吗?通过这些,我终于明白了:

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很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也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在我们班里,我不仅要向心灵手巧的孙卓奕、学习成绩名列前茅的沈书煜、关心集体的刘艺灵等好同学学习,也要向平时不声不语但是也有自己优点的同学学习,比如黄宇通平时虽然一声不响,但是他却精通宇宙知识,学习他们的优点。

渐渐地,读《论语》成了我每天的阅读习惯。通过阅读《论语》学会做人,我每天都能有所收获,每天都能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了解很多为人做事的道理。因此,我将坚持这个习惯,努力做一个优秀的少先队员,成长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读论语有感3 近期,我认真阅读了孔夫子的名著——《论语》。其中,我对孔子的**曾子所说的:“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朋友交而有信乎?传不习乎?”感触颇深。

这句话的含义是: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网,为别人做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我认为曾子说得非常正确!的确,既然是为别人做事,那么我们就要一心一意做好,不能偷工减料,否则就会失去别人对你的尊重;朋友之间要讲诚信,不能搞阴谋诡计;老师传授的知识要及时复习,如果不复习的话,会前记后忘,这样是学不好的。

中华文明几千年的历史,出现了许多著名的人物,他们以上面的做人、做事的标准时时刻刻要求自己,一直被人们传诵。三国时期,刘备战败病逝。刘备生前把儿子托付给诸葛亮,请他帮忙。诸葛亮不负刘备的重托,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光复汉室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秦朝末年,季布总是算计,从不后悔,名声很高。许多人与他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当时,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得**百两,不如得季布一诺。

”著名的作家巴金爷爷温故而知新。他的阅读方法有点奇怪。他拿出以前读过的书,一点一点地咀嚼,就像老牛反刍一样,可以进一步消化吸收。每次回忆起来,总会有新的认识,新的认识,新的收获,新的认识。

三个反省是古人对自己的要求,尤其是在生活和学习上。只要我们按照三省的要求去做,就一定会得到别人的称赞和成功。我们要多学习古人的优点,继承他们的思想和智慧,使我们的言行永远不被古人打败。

读论语有感相关:

1.读论语心得体会3篇

2.读《论语》有感

3.读论语心得体会3篇

4.读《论语》有感

5.读《论语》有感

相关推荐

  • 论语一则读后感(推荐四篇) 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为您搜罗了“论语一则读后感”的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启示。读书可以开拓我们每个人的眼界,作品这一本书,给了我许多回味,让我叹服作者的神奇。 读后感是一次思想碰撞的过程。相信我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您一定不想错过!...
    2023-09-01 阅读全文
  • 论语读后感 读后感该怎么写才好?读完作者写的作品以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 通过读后感展现您对书籍的不同寻常的理解和认识,专为读者整理“论语读后感”文章由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亲自挑选,相信你参阅以后一定会有所收获!...
    2023-07-03 阅读全文
  • 关于论语读后感 写作是我们必备的一项基础能力,作文,不固定思想,每个人都可以有感而发,平时我们要多阅读积累作文材料,材料是文章的血肉,一篇好作文可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写好的!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关于论语读后感”,供你参考和使用,请收藏和分享。《论语》是传承华夏的五千年精神财富,是凝聚在炎黄子孙心中最为神圣...
    2023-04-30 阅读全文
  • 论语读后感范本 针对此问题幼儿教师教育网的编辑为大家整理了“论语读后感”,作品就是一部让人印象深刻的作品,是著名作者的作品。读后感的中心内容就是谈感想,你对写读后感的步骤掌握了吗?感谢你的阅读期望这篇文章能够给你启迪并请与你的同事分享!...
    2023-08-16 阅读全文
  • 论语读后感11篇 阅读优秀的书籍常常可以提升我们的思维境界。当我们读完作者写的作品后,往往会突然豁然开朗。如果通过写阅读笔记的方式,能深入理解书中的内容,你是否会为了写作品读后感而感到困扰呢?下面是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关于"论语读后感"的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启发,欢迎阅读!...
    2023-07-07 阅读全文

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为您搜罗了“论语一则读后感”的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启示。读书可以开拓我们每个人的眼界,作品这一本书,给了我许多回味,让我叹服作者的神奇。 读后感是一次思想碰撞的过程。相信我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您一定不想错过!...

2023-09-01 阅读全文

读后感该怎么写才好?读完作者写的作品以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 通过读后感展现您对书籍的不同寻常的理解和认识,专为读者整理“论语读后感”文章由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亲自挑选,相信你参阅以后一定会有所收获!...

2023-07-03 阅读全文

写作是我们必备的一项基础能力,作文,不固定思想,每个人都可以有感而发,平时我们要多阅读积累作文材料,材料是文章的血肉,一篇好作文可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写好的!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关于论语读后感”,供你参考和使用,请收藏和分享。《论语》是传承华夏的五千年精神财富,是凝聚在炎黄子孙心中最为神圣...

2023-04-30 阅读全文

针对此问题幼儿教师教育网的编辑为大家整理了“论语读后感”,作品就是一部让人印象深刻的作品,是著名作者的作品。读后感的中心内容就是谈感想,你对写读后感的步骤掌握了吗?感谢你的阅读期望这篇文章能够给你启迪并请与你的同事分享!...

2023-08-16 阅读全文

阅读优秀的书籍常常可以提升我们的思维境界。当我们读完作者写的作品后,往往会突然豁然开朗。如果通过写阅读笔记的方式,能深入理解书中的内容,你是否会为了写作品读后感而感到困扰呢?下面是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关于"论语读后感"的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启发,欢迎阅读!...

2023-07-07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