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生物教案(汇集15篇)

发布时间:2023-09-18

生物教案。

教案是老师上课之前需要备好的课件,每个老师都需要仔细规划教案课件。教案是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工具。以下是幼儿教师教育网编辑为大家整理的“生物教案”相关的文章,不要担心你一定会找到对自己有用的东西!

生物教案 篇1

各位领导老师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 第 单元,第 章,第节,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和学法、教学设计、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题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在学习本课题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对……有了一定的理解,这对本课题的学习起到了一定的铺垫作用,这节课主要包括……和……等内容,它的学习也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基础,所以,学好这节课还是很重要的。本内容包含的一些……知识,是以后生物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今后高考的必考内容。

通过分析,本节课具有3个特点:(1),学习内容紧密联系生产和社会,从日常生活中的事例引入,重视学习内容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体现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联系.(2),本节课的内容安排注重高二学生的认知特点.学生在之前已经学习过……(对……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对于实验的步骤设计、具体细节处理等,还没有完全掌握(还不是很熟悉),学习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3),本节课注重落实《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关于学生应该培养科学探究能力的要求.有意识地设置了具有探究性质的教学活动同时通过以图代文,读表分析,讨论思考等方式,引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寻找答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 ,分析,概括等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我从知识、能力、情感(德育)三方面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首先知识方面,我认为学生应该掌握……,理解……;其次能力方面,要养成(培养)学生……方面的能力;再次情感方面就是要引导他们培养什么态度,树立什么观念等等。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结合高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大纲要求,我制定了本课的重难点:本节课的重点包括……和……两点,而……是他们的薄弱环节,难以把握,比较抽象,所以本节课的难点就是……

四、说教法

由于生物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而本书又主要依实验为依托(在实验的基础上编写的),所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学会设计实验和能够动手操作尤为重要。考虑到本课的特点,我准备采取设置情境教学,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具体来说主要采用直观演示法:采用播放……有关图片、视频等手段对……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活动探究法: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

分组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五、说学法

俗话说:好的方法能够事半功倍,没有学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学习的学生,在教学中,我特别重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教会他们活学活用,而不是死板硬套死记硬背,具体说来我准备引导他们用理解记忆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等方法来学习本课。

六、说教学过程

第一,温故知新,引入新课

首先,我先提问学生上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了解他们的掌握情况,温故知新。

接着我将利用课件(视频小片段、图片播放)演示等播放……的图片(内容), 引出新课(……内容)创设教学情境,自然地引入教学主题……,进入到教学的第二环节

第二,创设情境,讲授新课

然后在讲授新课环节,接着利用课件演示……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向学生讲解有关……的基础知识,从……讲起,……

由于本节课的重点是实验,按照新的课程标准,教师不能只依照传统教学方法,照猫画虎式地按照实验步骤完成实验,要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不仅要让学生知道实验的步骤和方案,还要使学生理解每一个实验步骤的设计原理,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所以我采用播放……让学生自己通过……的观察

分析, 自主设计实验步骤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使学生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体验科学的方法,在实验中加深理解,变抽象内容为具体设计,更好地突破了重难点,更培养了他们对知识的探索能力

找同学描述自己的设计方案,然后通过其他学生对其方案进行评价,并提出完善方案(修改建议),最后由我及时进行总结并给出完善、详细的设计方案,并总结探究性实验的设计原则:1、提出实验假设2、设计探究实验方案3、得出实验结论并进行分析,

接着,再次让学生观察或思考试验流程,鼓励学生大胆阐述自己的见解,指出实验应注意的问题,实验中有关操作的调控,我在根据学生的讨论归纳,结合教材……的内容进行详细讲解,师生一起互动,突破难点

在完成本课主要教学内容后,我将对教材中有关……的知识点进行适当引申,比如……,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也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串联积累及其思维的展开,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接着进入第三环节

第三,整体回顾,归纳小结

最后,对本课进行小结,简要回顾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并指出那些内容需要学生记忆,比如……,那些需要理解,那些需要课下自己查阅资料。之后,布置作业,难度要适中,既兼顾基础,又有拔高锻炼

最后,说我的板书设计,也是我说课的第四部分,我将这样设计本课的课堂板书……

我认为这样的设计比较直观系统,一目了然。简要体现了教材中的知识点,便于学生理解。

各位领导老师,本节课我以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实验为基础,一学法指导为中心,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中来,并最终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生物教案 篇2

一、教材简析

《生物的变异》是初中新教材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下册第二章第5节。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第4节〈人的性别遗传〉。而本节内容是上节內容的延续篇,遗传物质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决定了生物的遗传,而遗传物质的可变性又使生物可以发生变异,而且遗传物质的变化引起的生物性状的的改变是可以传递给后代的。特别提出生物的性状既受基因的控制,又受环境的影响,使学生对性状与基因的关系和遗传与变异问题的理解更加全面,为下一章《生物的进化》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生物性状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

2、举例说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并能说出引起两种变异的原因。

3、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既受遗传物质的控制又受环境的影响。

能力目标:

1、初步体验调查生物变异的方法,提高处理调查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能力。

2、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调查结果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生物变异的事例,增强学生对生物世界探究的好奇心及保护意识,培养学生们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热爱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举例说出引起两种变异的原因。

2、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既受遗传物质的控制又受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

1、举例说出引起两种变异的原因。

2、变异在农业中的应用。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教法

前面几节书已经对遗传方面的知识有了系统的讲述,加上本节书有大量的素材供学生去探究、讨论和思考,在新课标理念下,首先要充分利用课本的资源,鼓励学生进行探究、讨论,对各种现象加以理智的分析,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学习的机会,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

其次,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教师加以适当的引导,起到画龙点睛的功效。根据本节书的特点,在教学方法上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老师的主导地位,通过适宜的情感激励,促使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形成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良好教学氛围。所以我采用的教学策略是:

1、创设情景让学生举例说出自己身边生物变异的事例,并结合教材,得出生物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结论。

2、通过学生的探究实验设计和实施,明确生物产生变异的原因除了跟遗传物质基础的不同有关,还与环境因素有关,进一步延伸到由于影响到遗传物质基础的变异可以遗传,单纯由环境引起的变异不能遗传。

3、应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通过教材介绍的人工选种、杂交育种以及辐射育种的三种育种途径,通过身边的事例(肉鸡、蛋鸡、观赏鸡)的例证,使学生从感性知识开始,理解有关育种选种知识和意义,了解不同育种、选种方法的特点。

五、学法

学习本课的对象是初中二年级的学生,学生的思想活跃,易举一反三。学生可在课前先根据前面的内容的复习,掌握“基因控制生物性状”“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基因的显性和隐性”“人的性别遗传”等内容。课前,学生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预习,对自己不理解的内容做标记,提出自己的问题。在课堂上,学生可在老师的指导之下,理论联系实际地学习,参与探究和讨论,充分地参与课堂活动,使自己成为课堂的主人。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强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运用科学方法解释生命科学的有关问题。

最后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六、教学过程

过程教学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完成目标情况

导入(投影片)棉花的短果枝和长果枝水稻的短杆和长杆家鸽羽毛的灰红色与白色各种菊花的花朵形状果蝇的红眼与白眼?上述相对形状的产生原因?根据投影片的内容思考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给予鼓励性的评价结论:生物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板书)探究一种变异现象。

探究: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

实验小结知识延伸

参考课本的探究实验,根据自己设计的探究方案实施探究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结合实验的结果统计,分析、思考后回答学生归纳根据老师的提问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疑问总结:因为环境因素的影响,其体内的遗传物质基础没变,应该接近小型,反之则接近大型1、巡视、指导2、讨论题(投影)从花生果实在不同长度范围内的数量分布,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如果小花生种在肥沃土中,大花生种在贫瘠土中,结果怎样?依据是什么?从大花生选择饱满粒大的种子种下去,所收获的种子都是大的吗?为什么?小结:通过探究花生子粒的大小,使我们明白,生物的变异首先决定于遗传物质基础的不同,同时也受环境的影响(板书)1、一粒小品种花生种子在肥沃的土壤中形成“大”种子,再种下去,那么他的后代的平均值是怎样的?结论:变异是由于遗传物质基础的改变或环境因素的影响产生的,遗传物质基础发生改变的变异可以遗传,单纯由环境因素引起的变异,如果没有影响到遗传物质基础,就不会遗传给后代。学生在掌握知识之余锻炼了综合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能力学生基本能总结出其中关键。

生物教案 篇3

一、说课程标准:

本节课是课程标准中一级主题: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下的二级主题:动物的生殖和发育中的内容

二.教材分析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学》下册“昆虫的生殖和发育”一节是在学习植物的生殖和发育基础上设置的,旨在让学生在学习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等问题后,认识昆虫的主要特点(生物习性、形态结构)、昆虫与人类生存及整个生物圈的和谐发展的.关系,从而了解在生活中如何利用有益昆虫,控制、消灭有害昆虫虫,并学会自主探究、应用创新,形成生态观念、和谐意识。

三. 教学的三维目标

在分析教材的基础上,围绕学习目标,选出本节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过程作为当前所学知识的“主题”,根据学习主题创设适合目标达成的学习环境,从而有利于知识的建构。

教学的三维目标 ①以家蚕为例,通过观察、调查、查阅资料等形式,理解变态发育的概念和过程。②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出昆虫的生殖和发育的过程及特点,认识动物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培养和谐意识和生态观念。举例说出昆虫在人类生活、生产中的作用,关注生物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生物科学的情感。

四.教学的重、难点分析、

①重点:昆虫的生殖发育过程及特点。

②难点:变态发育的概念、过程及分类。

五、说教法:

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本着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思想。”我大胆改变课堂教学方式,利用观察法、分析法、讨论法、引导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积极探索设计一个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去主动探索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主动探究的教学理念。

六.丰富学习资源,创设学习情境

(一)故事导入,为新知识学习“抛锚”目的: (用多媒体手段创设一个研究昆虫发育历程与真实相似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和好奇心)

《毛毛虫的靴子》:故事大概:森林里有一个蜘蛛鞋匠,会用豆壳、树叶等为动物们做各种好看的靴子,毛毛虫也想做一双,蜘蛛考虑到天气快要变冷了,就给她做棉鞋,可是毛毛虫的脚太多了, 等那么多的鞋子做好之后,已经是冬天了,蜘蛛找不到毛毛虫,就把他的靴子挂在树枝上。第二年春天,在一个茧子里出来一只美丽的蝴蝶,她看见很多漂亮的用树叶做的靴子挂在树枝,就把刚生的“蛋”放在里面,过了几天,孵出了很多毛毛虫宝宝。

(二)提出问题,突破难重点

达成:①分组自主探究:让学生分成几个组进行联系实际、阅读课文、对观察、思考进行分析、讨论题。然后各组选一位代表发表组内的学习认识。教师在过程中引导、评价。

目的: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完成教学目标,教师引导攻破重点、难点。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表达交流能力,合作参与、自主学习的能力。

过程:

(1)提出思考题:

① 靴子做好了,毛毛虫去哪儿? (蛹)

② 春天,从茧壳里出来的蝴蝶是谁? (成虫)

③ 蝴蝶的宝宝是谁? (卵)

④ 蝴蝶为什么不认识它定做的靴子?(完全变态发育)

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思考讨论练习题

( 创设认知冲突,促进知识同化)

教师适时指导学生在看动画的基础上,参照课本内容,做观察与思考中的图片排序。

让学生在找出图片正确顺序的基础上,联系看到的童话故事,进行比较思维。

学生经过思考、比较后不难发现童话中毛毛虫的经历就是课本的插图,也就自然归纳出昆虫生活史

总结四个阶段:卵(蝴蝶的孩子)—幼虫(毛毛虫)—蛹(渡过不良环境)—成虫(蝴蝶)

(2)进一步思考:为什么蝴蝶不认识她自己定制的靴子?

学生通过看书、讨论和查阅相关资料理解是“形成结构和生活习性显著不同”,由此理解昆虫的“完全变态发育”的科学概念:,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的能力

在发育过程中有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幼虫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与成虫的显著不同,这样的发育过程称为完全变态发育

生物教案 篇4

一、说教材分析:

教材简析

《细胞的分化》选自高中人教版生物《分子与细胞》必修模块中第6章第2节。细胞分化是多细胞生物体发育的基础与核心,是细胞的生命历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课程标准的要求是“说明细胞的分化”和“列举说明细胞的全能性”,属于理解水平的要求。

细胞分化是一种持久的、稳定的、建立在细胞分裂基础上的变化。分化的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又具有全能性,动物细胞核全能性的`具体应用——克隆技术又是当今生命科学的热点。本节内容既是对细胞结构、功能、分裂等知识的拓展和延伸,又为学习遗传、变异打下基础。同时,本节知识与当今许多科技新进展热点问题都有紧密地联系,因此能联系实际了解或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就显得很重要,也会激发学生了解科学的积极性。

学生情况

本次出课的学生为高一二班学生。学生基础较差,但对生物的学习兴趣比较浓厚。在初中,生物课本已对“细胞分化”和“个体发育”的知识进行了简要介绍,学生又刚学完“细胞的增殖”,所以对个体发育有了一个较系统的认识。关于分化的本质,由于学生还没有学习基因的表达,所以会比较抽象难懂;植物组织培养、动物克隆技术等知识,学生既无直观印象,也少有相关的信息储备。因此,培养学生主动构建概念、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联系实际的能力是学好本节的基础。

教学目标的确定及依据: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本节课教材内容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本节课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了解细胞的分化与生物体发育的关系,能说明细胞的分化。能举例说明细胞的全能性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的能力。培养学生联系实际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学会有关干细胞研究进展与人类健康的资料搜集和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内因和外因对生命进程的影响等哲学思想引导学生关注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和人类的健康问题。激发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学生关爱生命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难点的确立及依据:

1) 教学重点:

① 细胞分化的概念和意义。

② 细胞全能性的概念

③ 细胞分化和细胞分裂的关系

2) 教学难点:

① 细胞分化的概念。

② 细胞全能性的概念及实例。

细胞分化既是细胞生命历程中的重要阶段,又在个体发育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细胞全能性的知识涉及植物组织培养和克隆技术等,内容较抽象,学生缺乏一定的感性认识,细胞分化和细胞全能性的概念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综上所述,本节内容信息量比较大,概念抽象,内容新鲜,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水平,我采取启发式教学方法并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如讨论法、发现法、讲述法配合以多媒体的辅助教学等,使本节的教学达到新课标的要求。

启发式教学重在教师的启发,创设问题情景,以此调动学生内在的认知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另外,电脑多媒体以声音、动画、影像等多种形式强化对学生感观的刺激,这一点是粉笔和黑板所不能比拟的,采取这种形式,可以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本节课教学内容理论性强、抽象复杂,课堂上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学生探究,逐步引导学生从生物的现象深入到本质,层层深化,逐层提高。同时也注重对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探究能力、分析问题的思路、表达交流技能等学法的指导。

三、说教学程序:

教学思路的设计及其依据:

根据教材的安排及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教学思路:导入新课---图片和视频观察(多种细胞和人类胚胎的发育)----提出问题-----细胞的活动和个体的发育----得出结论(细胞分化的概念)-----从细胞分化的特点、原因、意义三个方面进一步引申出细胞全能性---细胞全能性的概念---过渡到动植物细胞全能性的区别、应用-----进一步利用全能性和分裂能力的比较-----引出干细胞的相关概念-------课堂小结------反馈练习和评价-----作业布置、巩固练习。

说教学双边活动、教学重、难点的处理以及教学手段的运用: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创设问题情景,充分利用“引导——探究”的教学模式,注重教师的启发,引导和学生的探究、归纳相结合,积极调动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多媒体的辅助教学作用,针对本节课内容理论性强、抽象的特点,通过电脑多媒体以影像、动画等形式强化对学生感观的刺激,用问题串的形式以问题引发兴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设置好问题,层层展开,层层递进,让新知识与旧知识融为一体,加深对抽象知识点的认识和理解,从而最终达到突破本节课重、难点的目的。另外在对细胞的全能性概念实例这一重、难点进行处理时,采用了举例—分析—归纳—总结这一教学模式,通过对具体有针对性实例的分析比较,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规律,也能达到突破重、难点的目的。

生物教案 篇5

一、说教材

㈠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是在“水中生活的动物”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它主要是从陆地生活的动物与陆地环境相适应的角度入手,通过对典型动物的介绍,得出动物适应陆地环境的主要形态、结构以及生理功能特点,重点关注运动和呼吸等方面。本节强调通过比较、实验、观察与思考等学习活动来获取知识,培养总结和概括的能力,并进行情感价值观的教育。

㈡教学目标

1、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说明陆地生活的动物与陆地环境相适应的主要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

2、通过实验和观察等活动,阐明蚯蚓和兔在运动、呼吸等方面与其陆地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概述环节动物、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3、强化“生物与其生活环境相适”的观点,关注动物栖息地的保护。

㈢教学重点

1、使学生说出水生环境与陆生环境的区别。

2、通过比较使学生能阐明各类陆生动物适应环境生存的形态结构特征和生理功能特征。

3、概括环节动物、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㈣教学难点

1、通过比较各类陆生动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的特征,使学生阐明陆生动物与陆生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特征和生理功能特征。

2、蚯蚓、兔子在呼吸、运动等方面与其陆生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

二、说教法

本节采用情景导入法,谈话法,实验探究法,观察法,饲养法。

三、说学法

学法采用小组讨论法,实验法,总结归纳法。

四、教学过程

由于本节教学内容丰富,可用3课时完成。

第1课时

教师先引导学生通过对比用谈话式对水生环境复习总结,进而引出陆地环境与水生环境的区别之处。教师用投影打出水生环境可供水生动物生存的因素并进行归纳总结:

一、水陆环境的差异

(1) 水中有大量可供水生动物食用的铒料。

(2) 水中有溶解于水中的氧,可供水生动物呼吸。

(3) 水中昼夜温差小,有温和的环境。

(4) 水中对水生动物还有浮力,解决了动物支撑体重的问题。

接着教师提出问题导入新课:与水生动物相比、陆地动物的生活环境怎样呢?有条件的学校可放影像片让学生通过观看回答问题,拓展视野。没条件的学校可以观察书中的插图,再结合平时的实践和感受说出图中各动物生存的环境及运动方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并分组讨论陆地生活的动物生存环境与水生环境的区别以及形态结构上的差异,突出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相适应的辩证观点。

重点讨论生活在陆地上的动物又是怎样解决食物、呼吸、支持体重、适应气候、安全等适应环境的一系列复杂问题。学生回答肯定是五花八门的,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及时给予激励和评价,引导学生能运用较为科学的语言来描述生物学现象(学生说的是一些生活语言如:嘴——口 爪——脚——足 胳膊、 前爪、 腿——前肢 、 后肢

蠕动——爬行,以培养学生使用科学语言的行为习惯。)

师生共同对陆生动物与陆地环境相适应的特征,归纳总结

二、陆生动物对陆生环境的适应

1、陆地环境没有了水中的溶解氧,氧气以气体状态存在于空气中,出现了用肺呼吸或用气

管呼吸;

2、陆地环境没有了水的浮力,出现了四肢发达的肌肉(尤其后肢强健)这是支持体重和奔

跑运动的结构;

3、陆地环境没有水,气候变得干燥,为了适应出现了外骨胳,角质鳞片防止体内水分散失

的结构;

4、陆地环境复杂多变危险四伏、敌害多,出现了发达的神经系统和灵敏的感觉器官,以对

外界刺激做出迅速、灵敏的反应,且出现了拟态、警戒色、保护色……;

5、陆地环境没有了水的温和,气候多变、昼夜温差大,出现了恒温动物。更进一步突出了

本节的重点、难点:“陆生动物与陆生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特征和生理功能特征。”

关于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书中没有过多解释说明,只是在章前点了一下,在这里教师应引导学生观察二者不同,区别辩认各生物类群且能举例说哪些是无脊椎动物哪些是脊椎动物及各类群的代表动物,及我国珍稀动物目前状况,渗透爱护、保护、珍爱生命等环保教育。关注动物栖息范围正在缩小,确立要保护动物栖息地的紧迫意识,形成随时宣传保护自然,关注珍稀动物的观念,并要与不法行为斗争。

三、布置作业:

课后观察蚯蚓的生活环境以及抓蚯蚓。

第2课时

实验 饲养和观察蚯蚓

本实验要求通过饲养蚯蚓的活动体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认识到生活处处皆实验,养成随时随地观察的习惯。体验观察的快乐和观察到结果后的成功喜悦心情。

蚯蚓的饲养较难。因为蚓茧的采集、孵化和培养尤其蚓茧的采集很难,加之孵化时间长,季节性较强(每年春秋两季,4、5月与9月)所以饲养蚯蚓没有成功。

为了弥补此不足,我让学生提前2、3天采集蚯蚓(记录采集的环环境状况)首先熟悉并观察,然后再拿到课堂上来,在教师的指导下边观察边记录。创设问题情境,进行知识迁移,并带着问题去探究(关于问题教师可提出或让学生自己提出):

1、蚯蚓适于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生活习性如何?把蚯蚓长时间放到干燥的环境或沙灰中会怎样?

2、蚯蚓的体表为什么要保持湿润,在实验中为什么要拿湿棉球擦拭蚯蚓体表?

3、大雨过后为什么蚯蚓会纷纷爬到地面上来?

4、蚯蚓是如何运动的?怎样区分蚯蚓的背、腹、前、后?

5、为什么蚯蚓必须在潮湿的土壤深层穴居?

6、蚯蚓是环节动物,身体分节有什么意义?

7、仔细观察蚯蚓身体一会儿变粗,一会儿变细。变粗后移动位置(蠕动)

让学生充分理解:环肌收缩时,身体变细变长;环肌舒张时,纵肌收缩;身体变粗变短这一知识要点。总结出蚯蚓适应陆地生活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特征。再结合沙蚕、水蛭得出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第3课时

完成陆地生活动物类群的观察和概括。鉴于兔与人同属哺乳动物,而有关人的知识已在七年级下册详细介绍过,因此本课时教学的侧重点是通过对兔的“观察与思考”,总结出陆地生活的动物类群适应陆地环境的主要特点,并完成新课标中要求的关于哺乳动物主要特征的概括。

一、观察外形

1.想一想,光靠体表的皮毛就能使兔子体温恒定吗?

2.测量兔子前、后肢的长度。想一想,兔的跳跃与其前后肢长度有什么联系?

3.比较兔和狼的牙齿,想一想,二者的不同说明了什么?

兔是大家都很熟悉的哺乳动物,因它长的可爱所以大家都很喜欢它,所以关于兔适于陆地生活的外部形态学生很容易说出来:(小组讨论分组发言)第一点:兔子的耳朵长(耳廓大便于收集声波)感觉器官发达,对外刺激反映灵敏。第二点:有发达的四肢和肌肉(前肢短小,后肢强大,能支撑身体,适于跳跃运动)适于陆地生活。体外被毛有保温作用。第三点:兔的牙齿分化,臼齿发达,盲肠发达,适于磨碎粗纤维与草食性相适应。第四点:母兔能下仔,且还能给小兔喂奶等。

生物教案 篇6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是高中生物第二册第八章第一节中的内容。

首先,我们来分析这节课的教材。本节课是在学习了生命的基本特征、遗传和变异、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的基础上进行的,本节课与绪论中生命的第六个基本特征————生物都能适应一定的环境又能影响环境相对应,是对其的具体阐述,是对初、高中生物教材中生物适应环境的事例和生物进化学说以及遗传和变异的总结和提高。

本节的教学重点是适应的普遍性,教学难点是保护色、警戒色、拟态的区别,适应相对性的原因。

本节的教学目标,我从三个方面来分析。第一个方面是知识目标:本节要求学生知道生物适应环境的普遍性、相对性以及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理解保护色、警戒色、拟态的区别。

第二个方面是能力目标:要求学生通过分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培养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和运用自然科学知识解释自然现象的能力;另外本节的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保护色、警戒色、拟态的区别,这属于概念教学,培养学生提炼概念中重要词语,相似概念间对比分析的能力,在本课的教学中也显得很重要。

第三个方面是情感目标:要求通过学习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使学生真实感受到生物与环境间的和谐美、协调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下面我们来分析教学的对象————学生的认识水平,对学生的分析也从三个方面进行。在知识方面,学生已学习了生命的基本特征、遗传和变异、自然选择学说、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已具备本节课所需的预备知识。在能力方面:经过一年多的高中生物学习,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观察、分析、比较对比的能力,通过计算辅助教学,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能力目标不难达到。在情感方面: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配以典型的图片定会让学生体会到生物与环境的协调美、和谐美,情感目标能够实现。

本节课的教学方法:遵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主要采用观察、讨论与讲述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大量的图片,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综合等一系列思维活动,逐渐认识到生物适应环境既有普遍性又有相对性,生物不仅能适应一定环境还能影响环境。

本节课的教学我是这样安排的。首先通过复习旧知识来引入新课,在这里我设置了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与前面所学的生命的基本特征、自然选择学说、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相对应。这样可以使学生将本节内容与前面所学知识联系起来,构建知识网络。

随后,进行新知识的学习。讲解适应的普遍性时,先向学生展示四组画面,引导学生探寻这些生物的适应特征,再运用自然选择学说从理论上分析,从而推导出适应的普遍性。

因为保护色、警戒色和拟态是适应的普遍性的成功典范,所以接下来就进行保护色、警戒色和拟态教学。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我是这样安排的:首先利用课件向学生展示保护色、警戒色和拟态的典型图片,引导学生仔细分析,从表面现象入手抓到其本质内容,从而引出保护色、警戒色和拟态的定义。在学习概念时要抓住概念的核心内容。例如:保护色强调的体色与环境色彩一致;警戒色强调的是恶臭毒刺、色泽鲜艳;拟态强调的是形状、斑纹与生物非生物相似。这样做是为后面比较这三个概念做准备。

在以往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这三个概念区别感到困难,所以概念教学完成后,我们就趁热打铁,将这三个概念拿到一起比较。通过比较学生对概念掌握的`更牢了,而且它们之间的区别也就显现出来了。这部分内容按教材的顺序是保护色→警戒色→拟态,考虑到保护色拟态的区别不明显,所以把拟态放到保护色后面讲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区分它们。

概念比较之后,我想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起来,学以致用。问题是这样设置的:请举例说明保护色、警戒色、拟态在现实生活中应用?学生很容易想到军人的迷彩服、交通的红白或黄黑相间的条纹。另外请同学思考:小王经常找钥匙,事情虽小却很麻烦该怎么办呢?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能够找到这样的办法:在钥匙上挂上一个小的漂亮的颜色鲜艳的饰品。

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从知识应用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有意识应用所学知识指导生活的习惯。

当学生对适应的普遍性印象非常深刻后,突然话锋一转:生物对环境是不是绝对地适应。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蝗虫因为具有保护色而全都幸免被鸟捕食,那么鸟儿就失去了一条重要的食物来源,鸟儿面临饿死的危险,蝗虫就会泛滥成灾。让学生认识到:在长期的自然选择过程中,鸟类也形成了敏锐的视力,能够从绿草从中将绿色的蝗虫分别出来,只是捕捉蝗虫要比其他昆虫要困难得多,保护色只是增加了它的生存机率。从而,让学生认识到适应的普遍性。

然后展示雷鸟的图片,利用这个图片引导学生探求适应的相对性的原因所在。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图片包括三个小图片,其中两个图片是保护色的典型实例,中间的图片与左右两边的图片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在这个图片中,我想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个是雷鸟羽毛的颜色变化,另一个是苔原颜色变化,学生很容易答出羽毛颜色变化属于生物的性状,由遗传物质控制,遗传物质具有稳定性;苔原颜色变化取决于老天爷是否下雪,即环境条件变化,环境具有易变性。遗传物质的稳定性和环境的易变性之间的矛盾就决定了适应的相对性。

适应相对性学习结束后,进入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的学习。对于环境保护的内容其他学科都有所涉及,媒体也有所报道,学生具有这方面的知识,但日常生活有意识去做的少,所以我认为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能拘泥于课本,应该让学生自己反思日常生活中所做的对环境有害的事,例如一次性塑料袋可多次使用,丢弃时打结以免满天飞舞、少用纸巾用手帕。这与近年高考的动向————来源于课本,但不拘泥于课本的精神相一致。

最后,课堂小结,引导学生将所学内容再回顾一遍。在课堂小结时我准备了3个小题来帮助学生小结,学生回答完后再用课件将本节内容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将自己的回答与课件相比较,找到不足。

另外,我们还安排了一个欣赏与练习,其中有四幅欣赏图片和四道练习题。精美图片中穿插练习,让学生在享受自然之美的同时巩固所学知识,消除学生紧张焦虑感,愉快地学习。

生物教案 篇7

一、说教材

本节内容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必修3)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中的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这节内容包括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内容,负反馈调节是重要概念,是学习完生态系统的结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后的综合知识,体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是一个统一联系的整体。教材通过两个种群之间负反馈调节的实例,阐述什么是负反馈调节。之后,安排了一个“思考与讨论”活动,让学生建构食虫鸟与害虫这两个种群之间的负反馈模型,一方面可以让学生进一步练习建立概念模型,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负反馈的含义。

3此后,再以森林中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存在负反馈调节的事例做进一步说明,涉及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的相互联系,再阐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有一定的限度。是学习掌握第六章生态环境的保护主要理论依据和知识基础。

1知识目标:

(1)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举例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3)简述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4)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

(5)认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性,关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2能力目标:

(1)初步学会设计并制作小生态瓶,观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2)探究各种生态因素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和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自然的意识。 (

(2)确立尊重自然就是尊重人类自身的观点,使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

教学重点:

(1)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教学难点: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概念区别及其关系。

二、说教法

直观教学法:引用一些直观的图片和实地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氛围,同时应用讲述法、比较法、指导读书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一些实践中的问题,使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总结和应用的能力。

三、说学法

通过讨论、交流的方法对生态系统种群数量发生变化的原因进行分析,提高他们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理解,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分析自己有哪些行为破坏了生态系统稳定性,加强他们的环保责任感意识,。通过课题|:实验设计并制作生态,观察其稳定性。总结规律,得出结论,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实践的能力。同时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说教学过程

课件展示、引入:学生演示他们预习制作的生态瓶图片,交流生态瓶的制作过程,

随后说明其中的生物存活的时间。由此复习旧课:组成生态系统需要有哪些成分、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又是什么?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食物链和食物网)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这些是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

推进新课: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有的生态瓶中的生物存活时间较长,有的生态瓶中生

物就很快死亡了(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的基本条件)。从而进入新课:生态系统都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一旦受到内在或外来因素的影响,这种稳定性会发生一定变化,从而影响到生物的生活。

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通过图片,引导学生分析森林生态系统进行适当的砍伐、草原生态系统的适当放牧、海洋生态系统的适当捕捉动物不会破坏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学生概括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概念。教师精讲概念的三层含义:

①它是生态系统发到一定阶段的所具有的一种综合能力 ②结构和功能即是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能量的输入和输出、物质的输入和输出的相对稳定 ③它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两部分。

分别展示不同生态系统的图片,组织学讨论分析,读图、识图、分析图片,引导学生讲图文信息转换为文字信息,教师进行讲解,强调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恢复力稳定性要强调其核心是“遭到破坏,恢复原状”, 使学生理解负反馈调节的机制师生共同比较归纳出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的概念、来源及特征。画出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曲线图。 抵抗力稳定性 恢复力稳定性 生态系统在收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其原状的能力

1、生物繁殖的速度快,产生后代多,能迅速恢复原有的数量。

2、物种变异能力强,能迅速出现适应新环境的新类型。

3、生态系统结构简单,生物受到的制约小。 概念 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

来源

1、生物的种类、数量多,一定外来干扰造成的变化占总量的比例小。

2、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途径多,一条途径中断后还有其他途径来代替。

3、生物代谢旺盛,能通过代谢消除各种干扰造成的不利影响

特征

1、各营养级的生物数量多,占有的能量多。

2、各营养级的生物种类多,食物网结构复杂。

探究二:思考讨论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课件展示与讲述结合,学生分组讨论,组织语言表达思考的答案,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进一步上升为理性认识,接近与现实生活的距离。

例如:保持与提高生物的数量,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保护草本、苔藓、地衣等耐性强,繁殖快的小植物和各种小型动物,提高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保护和建设多种不同类型的局部生态系统,形成互补生态。提高生态系统的综合稳定性。

主要让学生明确以下观点:

(1)自然生态系统是人类生存的基本环境;

(2)人类活动的干扰正在全球范围内使生态系统偏离稳定状态;

(3)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命运就掌握在自己手中,但又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

反思总结,练习巩固:对本节知识点进行回顾,整理出简要的知识主线,为学生系统性复习巩固提供思路,课件展示老师课前收集准备的相关练习题,指导学生完成练习题,加学生深对本节知识的理解把握。

结课布置作业:我们已经学习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那么,生态系统的各种功能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在下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一方面的内容。这节课后大家可以先预习这一部分,着重分析他们之间的关系。并完成本节的课后练习及课后延伸拓展作业。达到对本节内容知识的巩固提高和延展的目的。

生物教案 篇8

一、说课程标准:

本节课是课程标准中一级主题: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下的二级主题:动物的生殖和发育中的内容

二、教材分析

●教材地位

本节是初中生物人教版教材第七单元《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中第一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的第三节。从学生的认识逻辑来看,在这一单元中需要解决的是生物多样性如何形成的问题。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长期进化的结果,而生物进化实质上是生物在繁衍过程中,通过遗传和变异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因此,第七单元“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安排生物的生殖和发育、遗传和变异、生物的进化等内容。两栖动物是生物进化链条上承上启下不可或缺的一环,其生殖和发育有其独特性,这就使其成为教材中“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一章的重要组成部分。

●内容解读 本节内容主要由三部分组成

1、认识各种各样的两栖动物;本部分内容教材主要以图片形式出现,为学生自主学习留下了空间。

2、青蛙的生殖和发育;本部分内容是本节的重点,课标中要求“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主要通过这一部分的教学来实现。

3、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本部分内容的编定突出体现了课程标准突出人与生物圈的思路,引导学生关注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与环境的关系,重点渗透环保意识。本部分还通过引导学生关注当地两栖动物的生存环境和种群数量变化情况来反映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浸透人文精神。

三、学情分析

●知识方面:学生通过前六个单元的学习,已经对生物圈中各类群生物的形态、结构、功能及其与环境的关系有了大致的了解,并且认识到生物的多样性(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技能方面:学生已初步具有收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可以针对“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这一主题。这样就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自主讨论联系生活

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举例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1、过程与方法:

在前期收集资料的基础上,组内分析讨论,总结出汇报材料,课上进行汇报,与全班同学进行交流与碰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两栖动物的生存现状,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升学生的环保意识。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态度,自信、热情、感恩,用自己的爱心创造美好生活。

2、教学重点难点:

举例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自省以提升对生命的珍爱之心。

3、教学方法:课堂小组讨论汇报,教师即时评价。

4、学法指导:

小组讨论总结交流。合作学习法:

生物教案 篇9

(一)知识目标:

1、认知几种鸟形态结构上的区别;

2、探究鸟类适于空中飞行的形态结构特点;

3、归纳鸟的主要特征;

4、了解鸟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

通过合作探究“鸟类适于飞行的特点”的过程,培养学生收集资料、观察和思考的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励学生对生物的探索精神,培养学生树立爱护鸟类、热爱大自然的意识。

2、重点难点

1、鸟类的主要特征;

2、鸟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1、认同鸟的身体结构与功能相统一、鸟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2、通过探究,认识鸟适于飞行的特点。

3教学过程

生物教案 篇10

Ⅰ、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

本单元贯彻了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构建框架的思路,力求引导学生在生物圈这个大的背景下思考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问题。这部分内容不仅与上册教材有密切的联系,而且又是本册的开头,因此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人类的起源和发展问题是一个重大的科学问题,容易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又是人类史上科学与伪科学斗争的一个过程,因此探索这个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知道:人类是由于环境的改变,经过极其艰苦、漫长的过程,通过劳动才进化来的。因而启发我们必须以积极的态度去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形成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积极态度;同时也应意识到人既是生物圈中的一分子,又是自然界的强者,人类已强大到能够影响生物圈的面貌,为此我们应该处理好与生物圈的关系。

从以上可知,本节教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必须认真上好。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说出人类与现代类人猿共同起源于森林古猿。

2、知道人类是由于环境的变化,在与自然环境的艰苦斗争过程中逐渐进化来的。

3、概述人类在起源和发展过程中自身形态、使用工具等方面的变化。

、能力目标:

1、通过指导学生课前收集有关人类的起源和进化的资料等,培养学生收集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2、通过对人类的起源和进化的探究,打开学生思路,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分析能力、比较问题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以科学的态度认识人类的起源和进化问题,树立人类进化与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培养学生树立珍爱生命、热爱劳动、爱惜我们的家园——生物圈及人类应当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

3、培养学生探索科学的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及民族自豪感。

4、培养学生善于与人合作的良好品质。

、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比较法来找出事物的异同点。

2、培养学生运用证据、事实来说明观点的科学方法。

3、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生物教案 篇11

一、说教材

如果把设计一堂课比作做一次美味佳肴,那么教材就是材料之源,因此我们一定要对它有深刻的理解,接下来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本节课选自浙科版高中生物学必修1第四章细胞的增殖与分化第一节细胞的增殖。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有丝分裂各个时期的特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为后面学习细胞的分化进行良好的铺垫,因此本节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说学情

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有清晰明了的掌握,下面我来谈谈我所面对的学生情况。

本阶段学生已经知道细胞周期的特点,但是对有丝分裂过程还不了解,可以采用展示图解和视频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此外,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认知能力,分析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但还很不完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量创设学生活动的机会,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

三、说教学目标

结合教材以及学生情况,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能够运用结构和功能观认识有丝分裂的过程。

2基于有丝分裂的事实,能够运用归纳和概括的方法进行总结。

3在学习有丝分裂的过程中,能够动手画出分裂期各个时期的图像。

4感受生命的奥秘。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丝分裂四个时期的特征。

【难点】区分各个时期染色体的变化。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突出本节课重难点。

本节课我将采用小组讨论法、问答法、讲授法展开教学。

六、说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我将通过多媒体展示大象和老鼠的图片。提问学生象与鼠个体大小差距悬殊的原因是什么学生有的说是细胞大小,有的说是细胞数量的多少。接着我将讲解:动物个体的大小大多取决于细胞个数的多少。细胞分裂可以产生新细胞。细胞分裂有三种形式包括:有丝分裂、减数分裂、无丝分裂。追问有丝分裂有怎样的特征呢导入新课。

在导入环节我之所以这样设计,是想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与之前所学的知识建立联系,同时帮助学生理解有丝分裂的特点。

二新课教学

1细胞周期

多媒体展示有丝分裂细胞周期图和不同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表,提问学生细胞周期可以分为几个阶段细胞周期的概念学生通过观察一个细胞周期包括两个阶段:分裂间期和分裂期,分裂期又可以分为前期、中期、后期、末期四个时期。在师生共同总结下得出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为一个细胞周期。

2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

多媒体展示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显微照片,提问学生四幅图片显著的不同之处是什么学生得出有的细胞的染色质绕成一团,有的染色体已经开始分离,有的则快要形成两个细胞。接着,我将展示高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的图解和视频,提问学生各时期特点并组织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学生得出前期:染色质变成染色体,核膜逐渐消失,核仁逐渐解体,细胞两极出现纺锤丝构成纺锤体,染色体散乱分布在纺锤体中央。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纺锤丝连接在着丝点的两侧,此时染色体形态稳定,数目清晰。后期:染色体着丝点一分为二,在纺锤丝的牵引下开始向两极运动,使细胞中两极中各有一套染色体,两套染色体相同,且和亲代染色体也相同。末期:子染色体到达两极,染色体变成染色质,核膜出现,核仁重建,赤道板中央出现细胞板,将细胞一分为二。为了帮助学生记忆,总结口诀:膜仁消失现两体,形定数晰赤道齐,点裂数增均两极,两消两现重开始。

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有助于集思广益,总结出相应知识点,便于突破难点,并且也体现了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

3有丝分裂的意义

我会展示植物细胞的子细胞形成示意图,提问学生细胞有丝分裂的意义是什么,学生通过阅读资料卡片不难得出结果,我将对他们的回答给予肯定。

三巩固提高

我会提问学生有丝分裂哪个时期,染色体数目开始加倍这样设计是为了开拓学生的思维,并进一步掌握有丝分裂各个时期的特点,让学生形成学以致用的理念。

四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五布置作业

课后尝试自己动手画出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图示。

这样的设计可以更好地巩固今天所学习的内容,并且锻炼学生的绘画和总结分析能力。

七、说板书设计

最后说说我的板书设计,本节课我采用了总分式的板书,旨在清晰明了地帮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生物教案 篇12

各位老师您们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寻找生物的家园》,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和教学结构五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重点是教材分析和教学过程。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寻找生物的家园》是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共同的家园”的第一课。

2、内容分析:

《寻找生物的家园》是本单元的第一课,从寻找生物的家园入手,去认识生物的栖息地以及同一栖息地上生物间的关系,让学生知道生物依赖环境而生存。揭示环境对于生物的意义,并突出了同一环境中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合作关系和敌对关系。本课的教学内容从大处着眼,从具体现象入手,把地球生态这一比较复杂的概念化为一个个具体事例来研究,以小见大,让学生对具体现象的观察和分析中认识到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3、教学目标:

(1)理解栖息地的含义。

(2)能列举生物依赖环境生存的事例

(3)能列举生物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的事例,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4、教学重点与难点:

深入理解栖息地的含义,并举出相关事例。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生物的家园很好理解,对于“栖息”这个概念稍难理解些,学生的背景知识比较少,。

三、说教法

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自行探究知识的能力,本节课内容采用“活动——点拨式”教学法,学生通过教师提问、看视频、自主学习产生学习兴趣,从而开展一系列的观察、游戏等活动,加上教师的适时点拨,自行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以及生物间的相互关系。这样把学生的主动性和教师的主导性有机结合,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既掌握了知识,又获得了掌握知识的方法。

四、说学法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探究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合作交流能力,让学生养成团结合作的好习惯。

五、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环节展开。

(一) 导入新课

本次教学我用出示地球仪和一首诗导课,先让学生观察地球上的环境,然后阅读这首诗了解:地球是生物共同的家园,每一种生物的家园分布在地球的不同地方,进而导出课题《寻找生物的家园》。

(二)学习新课

1、认识生物栖息地的概念,引导学生将讨论的视角集中在某些具体的生物上,如企鹅、狮子、小鸟、海龟,启发学生认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在这个环节如果让学生先在小组里进行交流可能效果会更好,更能调动学生激发学习兴趣。

2、在了解同一栖息地中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时,先从大处着眼,指出同一栖息地里的生物存在着合作关系和敌对关系,再对具体生物之间怎样合作进行展现,使学生加深了生物与环境关系的理解。在这个环节中,学生课前收集了资料,再在课堂上进行交流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让回答问题的学生自信。

3、生物间敌对关系的巩固应用,让学生关注真实的自然环境中敌对关系的复杂性,为接下来的认识食物链、食物网做好铺垫。 在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科学探究合作能力。

(三)巩固练习

让学生通过观看图片寻找非洲大草原上有哪些动物和它们的敌对关系。

(四)环保教育

以上,我从教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结构五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重点是对教材和教学结构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老师。

生物教案 篇13

一、 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水分代谢”是高中生物第二章的重点内容,它与前面所学知识如细胞成分、结构及植物根、茎、叶结构等内容联系非常紧密;也为今后学习“矿质代谢”、“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内容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 了解植物细胞的吸胀吸水;水分的运输和利用。

(2) 理解植物细胞渗透吸水的原理,水分散失的方式和意义。

(3) 通过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进一步理解渗透吸水的原理。

2、能力目标

通过渗透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的方法,培养学生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德育目标

通过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使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实践价值,增强学生关心生产,关心水资源的利用等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渗透吸水的原理、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

因为只有理解了渗透吸水原理,才能理解细胞吸水的条件,理解影响植物细胞吸水的各种因素,植物体内细胞间的水分传递和植物整体水分吸收、散失原理,并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获得细胞吸水和失水与环境溶液浓度的关系的感性认识,才能深入理解成熟的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以及影响细胞渗透吸水的内外条件。

教学难点:分析渗透原理,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是教学的难点.

因为在渗透作用中,水分是从溶液浓度低的一侧通过半透膜向浓度高的一侧渗透,这涉及到生物学知识与物理学知识的结合,对此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另外,引导学生如何从实验现象理解细胞渗透吸水,失水,从而进一步理解成熟的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有一定的困难。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上课时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渗透装置”的小实验,“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的整个动态过程呈现在学生眼前,而在动手实验中,整个动态过程用肉眼是观察不到的。通过动态演示整个过程就能把复杂的问题具体化,抽象的问题形象化,这样的教学情景对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有着良好的作用。

二、 说教法:

1、探究教学法:这节课知识的理性较强,因而采用探究教学法更符合教学内容。创设联想,提出探索问题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推理 用教学媒体对学生的推理结果进行验证 师生共同归纳总结探索结果。

2、直观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增强了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启发性,使学生更好地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三、 说学法:

主动学习法:通过设疑引入,边讲边演示动画,让学生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同时,教师层层设疑,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知识,对重点,难点知识能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落实好教学目标。

四、 说教学过程:

(一)关于引言:

俗语导入创建轻松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一棵大树是如何将土壤深处的水分吸收并运输到树梢?水分在植物的生命活动中有什么作用?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水分的吸收,以及运输和利用、散失即水分代谢过程。

(二) 关于新课教学的安排

!、让学生清楚植物根尖的结构,教师采用边动画演示边讲解,目的是让学生回顾初中所学的知识 ,吸水的主要器官是根,而成熟区的表皮细胞是根吸收水分最活跃的部位,这样为理解成熟植物是一个渗透系统做准备。

2、 利用多媒体演示 “渗透装置实验”

创设情景,提出探究问题:过一段时间,装置会出现什么现象?为什么?液面会不断地上升吗?

学生推测:A、烧杯中的水进入漏斗

B、由烧杯进入漏斗中的水多于由漏斗出来烧杯的水

利用电脑动画从微观方面演示水分子出入半透膜的过程,对学的推理进行验证,同时讲清楚半透膜的性质,验证B的正确性。接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归纳:渗透装置应具备的条件:

(1)渗透装置的条件:

A、半透膜。

B、半透膜两测具有浓度差。

(2)渗透作用:水分子或其它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

[进入下一个探究话题]

提出探究问题:成熟的植物细胞为什么主要通过渗透作用吸水?细胞是否也具有发生渗透作用的条件?

出示成熟植物细胞结构,及与渗透装置的比较图,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对比加深理解,验证了成熟植物细胞也是一个渗透系统。

教学预测:大多数学生可能会把细胞膜当成半透膜,教师进行比较讲解原生质层具有半透膜的功能。

设疑引入:既然成熟的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怎样设计一些实验来验证它呢?细胞在吸水或失水时的形态又如何变化?

3、教师电脑演示动画“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同时层层质疑:造成质壁分离的原因是什么?细胞壁与原生质层之间的空隙充满了什么物质?为什么

生物教案 篇14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描述空气质量对人体健康的主要影响。

2、尝试了解当地的空气质量。

3、学会采集和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了解空气受污染的程度。

4、学会抽样记数的方法。

5、尝试用所学的方法探究有关空气中尘埃粒子的问题。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有关资料回答问题,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2、通过“采集和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的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让学生明白自己的健康与周围的空气质量有密切关系,爱护环境等于爱护自己。

教学重点:

4、描述空气质量对人体健康的主要影响。

5、做好探究实验采集和测算空气中尘埃粒子。

教学难点:

1、学会正确采集尘埃粒子和比较精确的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

2、学会抽样记数的方法。

教学方法:实验法、讲解法、综合法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空气质量统计资料及数据、呼吸道疾病的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空气质量影响人体健康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呼吸,每个人一天要呼吸两万多次,每天至少要与环境交换一万多升气体,可见空气质量与健康有关,有什么关系呢?

教师总结,评价。

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资料:

1、在什么样的环境中生活和工作的人群,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率高?

2、请你根据收集到的有关资料,分析呼吸系统疾病引起的死亡率为什么会逐年上升?

3、请结合资料3、4和身边的实例,分析居室的空气质量与人的健康关系。

4、除了以上资料所提到的,影响居室空气质量的因素还有哪些?

认真阅读资料,分析讨论、补充得出结论了解当地的空气质量让学生说说自己收集的.资料。能不能检测一下我们班级的空气质量呢?布置作业:探究实验。每个小组派个代表交流收集的材料。学生按小组合作完成,检测班级不同时间同一地点尘埃粒子数是否相同。

学生总结我这节课学到了什么:教师总结这节课同学们认真收集资料,了解当望你们能成为环保的好卫士。地的空气质量,以及污染情况。

课堂练习:

1.下列疾病中,可能由空气污染引起的是()

A感冒B哮喘C肝炎D沙眼

2.由于森林减少及排放的二氧化碳增多,现在全球环境出现了()

A赤潮B沙尘暴C温室效应D酸雨

3.小倩的爸爸吸烟,小倩和妈妈虽然不吸烟,却是_______吸烟者,所以小倩经常咳嗽、患气管炎等疾病。这是因为烟雾中的尼古丁等有毒物质,抑制了气管、支气管内表面_______的摆动,使________不能及时排除,呼吸道易受到病菌侵袭的缘故。

4.某空气的空气污染指数为78,表明该城市的空气质量为()

A优B良C轻度污染D重度污染

5.冬天上课教室门关闭较久后,不少同学会出现打“呵欠”的现象,是因为()

A打“呵欠”会传染B同学们想睡觉C教室的空气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D大家养成了打“呵欠”的习惯

6.住宅装修完毕,室内空气中还有较多的笨甲醛氡等有害气体,除去这些有害的气体的根本方法是()

A关闭门窗放大量的茶叶B关闭门窗放大量的醋C喷空气清新剂D打开门窗,通风透气

作业:书57页练习题1、2、3.

生物教案 篇15

一、说教材

如果把设计一堂课比作一次美味佳肴,那么教材就是材料之源,因此我们一定要对它有深刻的理解,接下来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本节课选自冀少版初中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第一节第一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血液的组成和功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为后面学习血型和血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此本节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说学情

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有清晰明了的掌握,下面我来谈谈我所面对的学生情况。

我所面临的是八年级的学生,他们年龄小,阅历浅,但是他们好奇心强,求知欲强,喜欢新鲜的事物,喜欢直观的教学方式。他们在生活中难免会有磕碰,对血液有初步的认识,但是对于具体的构成和功能知之甚少,因此本节课我会尽量多采用多媒体演示,多用直观的方式展开教学,帮助学生理解和学习。

三、说教学目标

结合教材以及学生情况,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识别血细胞的种类及其主要功能。

2.通过对红细胞颜色和形状的分析,总结并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3.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体会血液对生命的重要作用,形成珍爱生命的良好品质。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血液的组成和主要功能。

难点:形成红细胞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突出本节课重难点。

本节课我将采用小组讨论法、问答法、讲授法展开教学。

六、说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首先我会利用多媒体播放这样一个视频:因为意外事故失血过多造成生命垂危的病人,通过及时输血转危为安。之后提问:为什么通过输血就能够恢复?学生可能回答血液对人非常重要。我会继续追问:为什么血液对于人体这么重要?血液有哪些重要的功能?引入课题——《血液》。

在导入环节我之所以这样设计,是想通过生活中的现象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帮助学生建立起生物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二)新课教学

1.血液的成分

首先我会展示抗凝剂的血液分层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在血液分层示意图中,大体可以分成哪几个部分?在血细胞的'显微结构示意图中,能找到几种细胞?通过这样一系列引导性提问帮助学生熟悉血液的组成成分。

之后由我总结血液的组成,并详细介绍血细胞的构成和血浆的主要成分。

接着我会提问:血细胞各部分又会有哪些特殊的功能?由此过渡到第二个知识点:血细胞的功能。

2.血细胞的功能

对于这部分知识,我会在多媒体上播放电子显微镜下的人血涂片,提问:红细胞的形态特点和数量?通过这样的问题带领学生总结出红细胞的特点:数量最多,颜色红、个头小、两面凹的圆饼状。之后我会进一步的追问:红细胞特殊的形态特点会与红细胞的功能之间存在特殊的联系吗?之后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在交流讨论之间也能加深对该部分知识的印象。之后结合学生的回答,得出红细胞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之后出示白细胞消灭病原体的图片和血小板发挥作用的视频,由学生自主思考白细胞和血小板各自的形态特点与功能。有了之前红细胞结构与功能活动的铺垫,学生在该部分能够独立完成知识点的总结,并且在该部分也将课堂交还给了学生,符合新课标的教学理念。

3.血浆的作用

考虑到课程的时间安排,血浆该部分的内容我将采取教师直接讲解,这样既节省了时间,也能全面的将血浆的作用阐述清楚,方便学生记忆。当然在最后也会解释血液对于人体的重要性,首尾呼应,从而完成新课的讲授。

(三)巩固提升

提问:血浆的成分可能有哪些?这样设计是为了开拓学生的思维,并进一步强调血液对于人体的重要性。

(四)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布置作业

课下查阅资料,思考:血清和血浆的区别?下节课一起分享。这样的设计可以勾起他们的好奇心,并将课堂交还给学生,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七、说板书设计

最后说说我的板书设计,本节课我采用了提纲式的板书,旨在清晰明了地帮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血液的组成和功能,便于理解和学习,这就是我的板书。

幼儿园教案《生物教案(汇集15篇)》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幼儿园教案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生物教案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物业工作总结汇集15篇 有效处理文档是关键的时间管理和任务分配技巧,同时写作范文也是我们不可或缺的写作参考。那么,标准的范文格式是什么呢?栏目小编为大家带来最新关于“物业工作总结”的资讯,相信阅读本文后会大有收获!...
    2023-06-07 阅读全文
  • 教育方案(汇集15篇) 您知道一份详细的工作方案要怎么去撰写呢?为了更快实现工作目标和任务。写方案的时候要运用专业知识去进行研究解析。一起来看看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为您准备的精彩“教育方案”,本文供您参考,并请收藏!...
    2023-05-03 阅读全文
  • 冬爷爷的礼物教案集锦15篇 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根据要求整合了一份完整的“冬爷爷的礼物教案”指南,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对于新入职的教师而言,备好上课用到的教案和课件非常重要,每天都需要认真制定和编写。教案是教学内容的详细规划,对于教师来说非常重要。...
    2023-06-25 阅读全文
  • 生物教案(锦集13篇) 在给学生上课之前老师早早准备好教案课件,需要老师把每份课件都要设计更完善。 直观生动的教学课件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要写好教案课件有没有好的范文可借鉴呢?下面是我们为您搜集整理的“生物教案”相关内容请您查看,多多关注我们的网站我们将会为您带来更多有价值的内容!...
    2023-08-09 阅读全文
  • 教案汇编15篇 根据教学要求老师在上课前需要准备好教案课件,因此老师会仔细规划每份教案课件重点难点。形成切实可行的教案有助于教师掌握教学进度。幼儿教师教育网非常喜欢这篇“教案”文章觉得非常值得我们一读,在此提醒你收藏本页,以方便阅读!...
    2023-07-07 阅读全文

有效处理文档是关键的时间管理和任务分配技巧,同时写作范文也是我们不可或缺的写作参考。那么,标准的范文格式是什么呢?栏目小编为大家带来最新关于“物业工作总结”的资讯,相信阅读本文后会大有收获!...

2023-06-07 阅读全文

您知道一份详细的工作方案要怎么去撰写呢?为了更快实现工作目标和任务。写方案的时候要运用专业知识去进行研究解析。一起来看看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为您准备的精彩“教育方案”,本文供您参考,并请收藏!...

2023-05-03 阅读全文

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根据要求整合了一份完整的“冬爷爷的礼物教案”指南,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对于新入职的教师而言,备好上课用到的教案和课件非常重要,每天都需要认真制定和编写。教案是教学内容的详细规划,对于教师来说非常重要。...

2023-06-25 阅读全文

在给学生上课之前老师早早准备好教案课件,需要老师把每份课件都要设计更完善。 直观生动的教学课件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要写好教案课件有没有好的范文可借鉴呢?下面是我们为您搜集整理的“生物教案”相关内容请您查看,多多关注我们的网站我们将会为您带来更多有价值的内容!...

2023-08-09 阅读全文

根据教学要求老师在上课前需要准备好教案课件,因此老师会仔细规划每份教案课件重点难点。形成切实可行的教案有助于教师掌握教学进度。幼儿教师教育网非常喜欢这篇“教案”文章觉得非常值得我们一读,在此提醒你收藏本页,以方便阅读!...

2023-07-07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