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京华烟云读后感4篇

发布时间:2023-08-10

京华烟云读后感。

在众多文章中幼儿教师教育网的编辑发现“京华烟云读后感”是非常优秀的一篇文章。读书就像一根强心剂,注入我的体内,带给我巨大的力量,读完作品,我们内心或许会与作者产生诸多共鸣。 阅读时记录下的主要思想,可以让我们吸收和掌握书中的知识。希望这些参考内容能够帮助你提高工作效率提升学习成绩!

京华烟云读后感【篇1】

看完了京华烟云了,很不一样的感觉。最后的木兰还是在抗日中融入群众了,以牺牲自我的诗意为代价。这似乎是一种宿命,但是也是一种历史的必然。我只是觉得悲怆,历史和个人往往是冲突的,但是最终历史的理性会把个人的牺牲置换,换上冠冕堂皇的理由。不可避免的循环罢了。

这本书把中国的兴衰和个人命运相连系,笔力和思想力度比上一本《朱门》更重。

前半部分优美如一首婉转的诗,但其中也暗含了万物循环的生死之道,有一种淡淡的“无”感【林语堂频繁用倒叙的,回忆性的叙述方法】;后半部分牵涉到政治,从而多了一分沉重,如个人和历史的冲突【家庭的牺牲,自我的牺牲】,抗日中个人无畏的牺牲等…

中国命运的悲凉和深重感始终萦绕在这本书上,道家的顺其自然的哲学,儒家的积极入世也始终和这份历史的沉重相依相偎…小说是对人性的一种追问和探寻,那时的中国即是如此,国,人不可分,我们每个人都在寻求自己的出路。《京华烟云》的特别或许在于,他书写了这样的一种新旧交替,哲学思想的激烈碰撞,历史车轮滚滚前行的历史氛围,他没有给我们出路,只留给了我们一个渺茫的希望。在这样的历史氛围和希望之中,我们沉思,回到现场,以感受,以追念。

京华烟云读后感【篇2】

终于把这部长作看完了,虽然感觉中间很大一部分是记流水账,但不可否认这是一部非常不错的小说,尤其是结尾这几章,将整个主题由一个家族命运上升到全民抗日的民族大义,以小见大,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全文之中,可以找到很多《红楼梦》的影子,尤其是林老,学问很深,各种典故、书画知识、人情世故等等,都是信手拈来。同时可以看出,林老对木兰是比较偏爱的,她的命运,在全文更是一条主线,除了与妹妹莫愁相比及丧子一事外,与其他人比较,她一生的命运还是比较幸福的:从小有良好的家庭环境及开明的父亲,有良好的教育和社交圈,虽然婚姻对象不是自己心仪的立夫,但孙亚也是一个不错的丈夫:包容、理解自己,做人做事也很大气。但或许,女人的初恋或许永远都是最珍贵的,永生难忘,尤其是那种最初没有实质性的肉体结合、最终没有得到的,更是让木兰终生念念不忘。纵然岁月易老、结婚生子、儿孙满堂、满头银发、世事动荡不安……她那种对立夫的感情,也依然会时不时从心底冒出来,或许“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尤其在爱情上是100%适用的一条真理。而立夫,在他身上能看到“知识改变命运”的读书人的人生,试想一下:如果当初立夫学习不够优秀,哪会有后来这样的命运?在他身上,也折射出当今很多出身农村、读书毕业后在大城市奋斗的牛奋男的影子,在读书的同时也时时联想到自己外出求学、工作的人生经历。同时,读书人心里都是有点傲骨的,立夫也不例外。很多时候,这种傲骨,与其说是个人的风骨,不如说是会给个人带来祸害的性格缺陷(大才子苏轼就是如此)。但幸亏他遇到了妻子莫愁:一个现实、沉稳、实际、遇事善于处理……不得不说,立夫遇见莫愁、木兰是其人生之大福:一个是自己理想中的情人,精神伴侣,另一个是自己生活中最和谐的伴侣(或许,这也是现实中男人们最渴望的情感)。而生于官宦之家的孙亚、经亚兄弟,则是不幸运的:虽然衣食无忧,但他俩在精神上尤其在婚姻上是空泛不幸福的:经亚就不用多说,自己的原配妻子肯定不爱自己,否则不会出轨并到处皆知;木兰内心里不爱孙亚:在关乎家庭大事的决定时,在孙亚与立夫的“利益”(比如吃鸡腚),木兰永远想到的都是妹夫立夫而不是自己丈夫……而文章最让我欣赏的男人,则是木兰父亲姚思安先生:开明、大气、洞察世情……自己的事业及家庭也都是同时经营得无话可说,再加上自己的民族大义,云游四海的洒脱……不得不说,他简直就是我们男人的榜样:若活如此,人生何撼?

其他人,就不一一而足了……[出国留学网 LiUXue86.COM]

总之,这部小说,对人物刻画得非常成功,虽然鲜有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语句,但读时让人如身临其境,仿佛能懂情景当中人物的所有心理活动……

个人水平低陋,在此发点个人感想,旨在抛砖引玉,希望更多的书友予以指导。

如有时间,会重读此书,再细细体会。

京华烟云读后感【篇3】

终于把《京华烟云》看完了,这是很长的一部书,讲述了北平曾、姚、牛三大家族从192-年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30多年间的悲欢离合和恩怨情仇,全景式展现了现代中国社会风云变幻的历史风貌。这部书被称为现代版的《红楼梦》。作者极力刻画书中的每一个人,不同人的性格、形象跃然于纸上,使你感到的不是一个个文字,而是活生生的人,形态、面貌、言行,是如此清晰的展现于眼前。在未看之前我是不认识他们的,看完之后他们似乎就成了我的朋友,我所熟悉的人。

国难当头,在那个动乱年代,他们却有着好贵的品质。姚木兰出生在民国时期北京的一个书香门第,性格深受其父亲的影响但又不失独立,她明理经事,忠国爱家,深明大义,而在父亲信奉道教的影响下又豪放洒脱,可谓女中豪杰。林语堂曾评价:若为女儿身,必做木兰也!因此木兰给我留一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本书中给我留下同样深刻印象的还有曼妮,这是一个性格与命运和木兰形成对的女性。曼妮有着中国式古典女子的软弱、失去自我、相信命运,她没有木兰和莫愁懂得保护自己,是那个时候传统女性的代表。曼妮新婚不久丈夫就去世了,年纪轻轻的就守了寡。后来从亲戚那抱来了个孩子作为养子。

整本书让我感受最深的是书中人物对国之将亡时,所表现出来的爱国精神。体现中国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今天的中国也是在像有他们这样品格的千千万万个人的努力之下铸造的。也让我明白应更加珍惜现在,创造未来。

京华烟云读后感【篇4】

几天功夫,把44集的新版《京华烟云》算是看完了(最后4集没完整看,以前看过)。观看期间,想过看完后一定要写写观后感;可真的看完了,又不知从何写起。不想写了。打开百度搜索,也有人对该剧作过一些评价,当然,分析的角度很全面,用词也很贴切。相比之下,也许我搜肠刮肚,也很难找出一些词句来充分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但为了留个纪念,还是想稍稍记录一点东西,也不枉费这几日对它的牵肠挂肚。随便找个借口,我不是中文系的,用拙劣幼稚的语言来抒写,也无可厚非吧。也许这是规律把,近几年来,每个寒暑假,都有机会完整地看一部好剧。《新上海滩》、《半生缘》、《上门女婿》、《蜗居》、《拥抱阳光》等等。

记得20xx年,这部新版《京华烟云》出来后,遭到了很多非议,尤其是赵薇饰演的姚木兰。我没有看过赵雅芝版的姚木兰,无从比较,也没有什么可多言的。就像几年看《新上海滩》,孙俪版的冯程程被与赵雅芝版的比较而遭批一样。或许,真正深入人心的只是人物本身吧。所以,我想说的,也仅仅是针对这些角色,而并非演员的演技如何。

看了这么多电视剧,依然觉得民国时期的题材最有看头。风云变幻的乱世中,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夹杂着政治、利益、功名的纠纷,似乎显得更加值得玩味。那是对一个时代立体地描绘。

姚木兰是我最想说的,也是最一言难尽的一个人物。当我看了剧情的前半部分,不禁感叹:难道一个女人太过完美也是一场悲剧么?她的完美让自己的丈夫感到畏惧而不敢爱,是命运的阴差阳错铸成了一段婚姻的悲剧。一直希望她能跟曾荪亚离婚,和志同道合的孔立夫结合。然而,她的责任、宽容、大度,使得丈夫浪子回头。这是一个传奇式的女子,但又并非真的那么神通广大。她用心良苦地帮助丈夫成为一个有担当的男人,却接二连三地受打击和伤害她很无助,很沮丧;但依然坚持。她要和曾荪亚离婚,也终于看到这个女子并非圣人,凡人的忍耐度总是有限的。可最终又留了下来,最初的原因,却只因放心不下丈夫在外面的私生子。那种无私的博爱,试问天下有几个人能做到?其实,真正的婚姻无所谓门当户对,而是两人志同道合,以精神为伴,感情才能地久天长。

一些爷们儿角色中,最敬重姚思安。这个喜好云游四海,无为而治的道家信奉者。大结局中,他在熊熊烈火中高喊的那一句“就算这甲骨化成灰,也要让它在华夏大地上”令人为之震撼。人活着为什么会那么累?无非就是抛不开名和利。而这些,在姚思安看来,都是“身外之物”。所以,他对一切都很淡然,活得很洒脱,很逍遥。几年前,我买了于丹的《庄子心得》,通读了一遍,就搁在书架上了。一直以来,也很憧憬老庄的道家思想和活法。也许,是性情所致;也许,是羡慕道者在无为中脱离尘世的纷繁……但我知道,只要还身处在这个社会中,人心是无法真正做到这种平和的,尤其是人年轻的时候。只有不断经历一些事情,不断思索、思索,才能慢慢将人心从浮华中出脱吧。

一向很讨厌用条条框框的模式去分析小说、影视剧的一些手法啊、艺术表现啊……只是想从一些人物的人生轨迹中,寻找些影子和寄托。从姚木兰身上,看到了一个人,即使自身再完美,生活也总会留下一些遗憾——这才是最真实的人生。但我们依然要对自己的生活充满希望与坚持。姚父告诉我,除了亲情,名与利都为为“身外之物”,应时常保持一种平和的心境,凡事都能想开了。烦恼的源头,不也来自这些“身外之物”么?

小编推荐

京华烟云读后感6篇


大家或多或少都写过作文吧,写作是在不断的分解和提纯的过程,可以提升自身的概括能力。好的文章是一种人生的修为,你知道怎样才能写出一篇有思想的作文吗?小编经过整理,为你编辑了京华烟云读后感6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京华烟云读后感【篇1】

看电视剧时一直觉得木兰应该和立夫在一起,可看完整部书,自始至终都没觉得立夫是爱木兰的。当然,不可否认木兰对立夫有意。可那有如何,性格相似的人,性情上容易共鸣,也会有琴瑟和鸣的妙处,可如若单单只有敬慕,总归缺了点什么。

喜欢莫愁,宜家宜室的女子,有智慧但不锋芒毕露,有才情但不矫揉造作。无论是对父母的孝义还是对爱人的辅佐,不管是对兄妹的关爱还是对孩子的教养,都面面俱到。当然,她也有自己的小自私,可终究瑕不掩瑜。比起木兰,她才是那个真正继承了姚先生风骨的女子。

一直不喜欢银屏和红玉,可又为她们最后的结局甚感惋惜。不是不赞成银屏想要摆脱身为下人命运的想法,而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想要飞上枝头变凤凰原本没有错,但也该以礼服众,人品才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如暗香,宝芬。谁又比谁高贵?结局却大相径庭。

不喜爱红玉,是因为作者把红玉当成了黛玉第二,也或许是作为读者的我把遭遇雷同,性情相似的她与心中的林妹妹对号入座。于是,各种别扭,各种排斥。作者多处不惜笔墨的自我评价红玉的才情与聪慧,却弄巧成拙的让人生了逆反心理,甚至生生的有了东施效颦的错觉,还哪里有爱?即便形似十分,缺了骨子里的傲气,灵魂深处的香气,又如何相提并论?可是抛开这样的代入,把她单单看做平常女子,反倒多了理解与疼惜。一念执着,香消玉殒,那深爱着的人借着顺遂命运安排的理由,理所当然的和心爱的人双宿双飞,几滴鳄鱼的眼泪就把所有的情债一笔勾销。真替她不值!

木兰想来是众多男人心目中的妻子人选。聪明而善解人意,既有女子的温婉又有男子的胸怀,既懂生活情趣,又甘于命运安排,哪怕是自己的丈夫有了外遇,她也并不恼怒,甚至想过成人之美为丈夫纳妾。好吧,恕我是个俗人,终究心小如针眼,无法理解这样的大爱,大智慧。

最悲戚莫过于曼娘!若说当初为爱而不悔,那么最终的白璧无瑕陷渠沟也真正是太过凄惨了些。当然,那是战争的祸端,避之不及,可为何单单是她呢?她既是封建礼教的祭奠品,也是战火硝烟的牺牲品。作者这样的安排,真不知让人说什么好……

其实什么也不必说,家国危难处,所有的人都被打回原形,聪慧于姚家女子,不一样只想着让自己的孩儿免于战火,所谓大爱亦在母爱的强大光环下相形见拙,可同为母亲,同为女子,面对她们这样的选择不曾有过丝毫的苛责,相反是深深的理解,爱子(弟)心切,这才是人本性中最温良的部分。舍身取义的不得已,男人们做得极好,如立夫,如阿非,以及阿瑄……在那样生死存亡的时候,原谅所有的不对,活着已不单单是苟且偷生……

最后想说,现在的电视剧真的坑了很多原著,所谓改编,改到面目全非,也是够了!

京华烟云读后感【篇2】

读罢全书,意犹未尽,在作读书笔记的时候,我相当于再看了一次本书。越是品味,越是反反复复地读。我越觉这书之妙。

姚思安,一个深受道家思想熏陶的智者,性情随和,胸怀宽广,为人坦荡,关心儿女。正是在他的教导下,才培育出两个冰雪聪明的女儿,在那个时代,他的思想比较开放,他不叫他女儿裹脚,他让女儿受现代教育,却都有着传统女子的美好之处,还教木兰识甲骨文。最后他因忧国忧民而病卧不起,当他在临终前,曾要求见牛素云一面,他说了句“记住你是中国人。”也许正是因为这句话,才拯救了牛素云的灵魂。

我很喜欢木兰,富有才情,柔美婉约,给人以灵动之美。她从小便识甲骨文,知书达理,而且女身男命。书中有一段讲木兰在杭州过着粗茶淡饭的生活,她用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热爱,让她的家庭充满世俗的快乐和享受。她作的美食,她房子的布置,她悠闲快乐的生活,但是丈夫荪亚却放荡不羁,不甘平淡,喜欢曹丽华那样的新式女子。面对丈夫的背叛,她以她特有的方式,凭借她的智慧和毅力让问题迎刃而解,从而维持好她的婚姻。,我也很喜欢莫愁,莫愁是个沉稳,节检,教养好的富家小姐,她是个思想成熟,性格稳健,遇事有主见的女子。后来立夫娶了她是他一生的幸事。当立夫出事后,她能沉着应对,把立夫平时的文件都烧掉。她还很孝顺,婚后还亲自孝顺母亲。我最佩服的就是她了解木兰和立夫之间的这种感情,她能够理解,能够把事情处理得很好,不会让他们三个人之间感到尴尬。

曼娘是中国传统妇女的典型,谨守礼法,矜持自重。她接受了传统的思想教育,并将这些思想贯彻到了行动上,甘愿地以清白之身为丈夫守了一辈子的寡。她是封建制度的受害者,但是我认为那种感情,远不是这样的话可以解释的。书中还有一段是姚思安预言到中国战争爆发的必然性,把中国能否战胜的问题归在了曼娘对于中国是否应该打仗的态度上,看似很荒谬。但其中应该有很大的原因吧。我的理解是像曼娘这样封建制度的受害者,也能够有反抗日寇的决心,那么中国又怎么会没有希望呢?其实曼娘自己也很矛盾的,我认为她也是不断跨越传统,她还和木兰一起去看过电影呢。

京华烟云读后感【篇3】

内容简介:《京华烟云》是林语堂旅居巴黎时用英文写就的长篇小说,原书名为《Moment in Peking》。全书讲述了北平曾、姚、牛三大家族从1901年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30多年间的悲欢离合和恩怨情仇,并在其中安插了袁世凯篡国、张勋复辟、直奉大战、军阀割据、“五四”动、“三·一八”案、“语丝派”与“现代评论派”笔战、青年“左倾”、二战爆发等历史事件。全书结构宏伟,线索交错,全景式展现了近代中国社会发生的急剧而深刻的变化,被誉为现代版的《红楼梦》。林语堂先生写作此书的目的是为了向不了解中国而鄙视中国的外国人展示真正的中国社会和文化,因此字里行间都渗透着他对本土文化的钟情以及对祖国深深的热爱。诚如作者所言,“《京华烟云(纪念珍藏版)》曝呈中国的一切困恼纷扰,但由于此,也正表示我们对国家未尝放弃我们的希望!无需加以粉饰,她将调整她自己,一如过去历史上所昭示吾人者!诚盼此书将给予吾人以深刻的启示,将我们深植于往昔的根蒂,开出灿丽的鲜花!”

京华烟云的读后感,来自淘宝网的网友:最近在看林语堂的《京华烟云》,说来惭愧,长到20几岁,很多名著都没看过。记得当时是看到网上书城有一个影视原著的栏目,瞥见《京华烟云》的原著者是林语堂先生,突然来了兴趣开始读这本书。林先生的名字很熟悉,应该是高中的时候读过他做的文章,依稀记得他是我的老乡,以及文字的功夫十分了得。我本是一个很挑剔读书的人,喜欢的书,看上几遍都不烦,比如《红楼梦》,不喜欢的书,就算勉强自己去看也是怎么也看不完,比如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十年前读到哪里,现在还是读到哪里。说的是北京城里几户富家的少爷小姐们在动荡年代的爱情生活故事。林先生颇有些有意思的句子,让人看了不禁赞叹,有时候给人似曾相识见红楼的感觉,比如银屏说:我又不是你们家买下的人,总有一天要离开了这里,嫁给平实庄稼户的。不是很像袭人对宝玉说的一番话吗,巧的是所处的情形也相似。又比如说到木兰大婚,有四人专管杯盘碗碟,有四人专司迎宾送客,有四人只管......等等,像不像贾府大丧凤姐儿指挥的场景;还说到姚家买下王爷家的花园,连园景都修得像大观园似的,还有“青纱橱”,楼台水榭等等。对林先生的生平并没有研究,不过借着字里行间猜测莫非林先生也很喜欢《红楼梦》,《京华烟云》里相似的场景是向曹先生致敬来着,不过仅仅猜测而已。这是我自己在读书时发现的一点乐趣,觉得很有意思。 读书真是一件可以让人平复心情的好事,虽然我说不上什么具体的道理,不过确实对我有这样的效果。每每看到精妙的句子,就觉得实在是绝妙之极,恨不得自己也能写出这样的佳作,把好词好句收集起来,闲暇时候点评点评或做点发展扩充,实在是一件有意思的事。年少的时候认为读万卷书,不如行千里路,现在看来读万卷书和行千里路同样重要。书中没有黄金屋,也没有颜如玉,书中却自有一份韵味在。

京华烟云的读后感,来自卓越网的网友:大师最负盛名的传世之作四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林语堂,一代国学大师,华语文坛最幽默睿智的一支笔。现代版《红楼梦》,三大家族半个世纪的中国往事。一部全景展现中国风云变幻的人文、社会和文化的史诗巨著。

京华烟云读后感【篇4】

这场京城故事展开在十几个各具鲜明特色的年轻人身上。

首先是姚木兰,名如其人,这个如木兰花一般浪漫的女子,聪慧,美丽,善解人意,勇敢而又知性。在那个封建主义男尊女卑仍然盛行的年代,她却从不拘泥于束缚,清楚的明白自我想要的是什么,以及最需要的是什么。所以,她义无反顾的选择了命运需要她选择的荪亚,即使自我真正想要的是孔立夫。她的聪慧与隐忍,使她在被动理解命运安排时,依然能按自我的意愿过自由的生活,而最终她也如愿得到了荪亚的爱。

莫愁,这个温润静婉的姑娘,在这场京城的纷华中,坚定又聪颖的守护着自我的初心。她聪慧坚韧,知书达理,对立夫无微不至的爱护最终换回了立夫的尊重与一生的眷顾。

智慧端庄的曼娘注定一生悲惨的守护着自我的感情;如慈禧太后般自私,精明,冷酷残忍的牛太太无奈的看着她挚爱的两个儿子离她而去,却毫无办法;相较于牛家对于权财的斤斤计较,姚老却泰然许多,他一生崇尚老庄哲学,主张无为而治,对于钱财全然视为身外之物。他的从容智慧无疑也在无形中影响了木兰,最终促成了木兰的率性与聪敏。

还有很多很多鲜明的人物,命运交织,主动或被动地,在这个浮世演绎离合悲欢。

京华烟云读后感【篇5】

开始认识《京华烟云》是由于其电视剧的热播,我看了几集,便对原著产生了兴趣,我明白了这是国语大师林语堂的经典之作。

《京华烟云》文字典雅平和,亦柔亦刚,糅合古今。虽然原著是用英文写的,但我却认为仅有能体会到其中的内涵,没有浮华的文字,却依然美丽古朴,字字句句中流露着林语堂对这片土地与文化的热爱。全书充满浓浓的中华文化,中华情感。文中有有佳话,有哲学,有风俗,有深谈,有闲聊,更有时代变迁时特有的语言习惯。《京华烟云》犹如一杯甘露,又似一曲极为抒情的大提琴独奏,在黄昏的庭院里。

《京华烟云》思想美。全书受老庄思想的影响,能够看出林语堂很收道家思想的熏陶。每一章的开头都有一小段庄子的话,比如梦饮酒者,旦而哭泣;梦哭泣者,旦而田猎。虽然我看不懂那是什么意思,但我相信那和一章的资料有哲学上的内在联系。其思想美更体此刻对民族灾难与传承感知和认识上,读罢全文,我还有一种心绪难平的感觉,好像对我脚下的这片土地,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读罢全书,意犹未尽,在作的时候,我相当于再看了一次本书。越是品味,越是反反复复地读。我越觉这书之妙。

姚思安,一个深受道家思想熏陶的智者,性情随和,胸怀宽广,为人坦荡,关心儿女。正是在他的教导下,才培育出两个冰雪聪明的女儿,在那个时代,他的思想比较开放,他不叫他女儿裹脚,他让女儿受现代教育,却都有着传统女子的完美之处,还教木兰识甲骨文。最终他因忧国忧民而病卧不起,当他在临终前,曾要求见牛素云一面,他说了句记住你是中国人。也许正是因为这句话,才拯救了牛素云的灵魂。

我很喜欢木兰,富有才情,柔美婉约,给人以灵86.动之美。她从小便识甲骨文,知书达理,并且女身男命。书中有一段讲木兰在杭州过着粗茶淡饭的生活,她用自我对生活的理解和热爱,让她的家庭充满世俗的欢乐和享受。她作的美食,她房子的布置,她悠闲欢乐的生活,可是丈夫荪亚却放荡不羁,不甘平淡,喜欢曹丽华那样的新式女子。应对丈夫的背叛,她以她特有的方式,凭借她的智慧和毅力让问题迎刃而解,从而维持好她的婚姻。

我也很喜欢莫愁,莫愁是个沉稳,节检,教养好的富家小姐,她是个思想成熟,性格稳健,遇事有主见的女子。之后立夫娶了她是他一生的幸事。当立夫出事后,她能沉着应对,把立夫平时的文件都烧掉。她还很孝顺,婚后还亲自孝顺母亲。我最佩服的就是她了解木兰和立夫之间的这种感情,她能够理解,能够把事情处理得很好,不会让他们三个人之间感到尴尬。

曼娘是中国传统妇女的典型,谨守礼法,矜持自重。她理解了传统的思想教育,并将这些思想贯彻到了行动上,甘愿地以清白之身为丈夫守了一辈子的寡。她是封建制度的受害者,可是我认为那种感情,远不是这样的话能够解释的。书中还有一段是姚思安预言到中国战争爆发的必然性,把中国能否战胜的问题归在了曼娘对于中国是否应当打仗的态度上,看似很荒谬。但其中应当有很大的原因吧。我的理解是像曼娘这样封建制度的受害者,也能够有反抗日寇的决心,那么中国又怎样会没有期望呢其实曼娘自我也很矛盾的,我认为她也是不断跨越传统,她还和木兰一齐去看过电影呢。

我对冯红玉这个人印象深刻,可是还是不理解她的行为。我感觉她太多愁善感了,实在受不了。也许她自小多病,又是个才女的原因。最终她却因为阿非对宝芬的仰慕,使红玉对阿非产生误会。红玉爱阿非太深了,加上自我将阿非的话理解错误,精神崩溃,最终跳潭自杀。太纠结了。

《京华烟云》这一本书教我的不仅仅是这些,这本书也许仅有能体会得到它的内涵。对联,甲骨文,道家经典,诗词歌赋充满中国文化的气息。

京华烟云读后感【篇6】

曼娘的这位深受孔儒“正统”文化教育的女子,一方面她身上折射出了中国传统社会女性特有的古典气质与美德,温顺、服从、不越雷池一步等;另一方面通过她的遭遇也反映出了封建伦理对人天性的压抑、对女子的荼毒与罪恶。

曼娘在曾家老祖母的安排下,自幼便被许配给了其长孙平亚,两人相互爱慕,心里自有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流转。而曼娘因受礼教的影响,谨守礼法、矜持自重,她甚至认为“在一个严格礼教中抚养长大的姑娘,叫男人一抱,那就一生非他莫属了”。两人感情的进一步的升华是在曼娘父亲死后,虽然两人还没有正式订婚,但是平亚却义无反顾的担任起了为岳父守灵的重任,办事利落大方,对曼娘更是疼爱有加,这就更增加了曼娘对平亚的感激和喜欢。其后平亚生病,曼娘更是迫不及待的想要来看望平亚,却又处处受到礼法限制,压抑自己渴望的内心,甚至不敢承认自己是来看望亚平的,她觉得那是“要被人笑话、被人看不起的”。她时时谨记礼法,既想照顾平亚,却也要先有正儿八经的理由(名分),她认为自己是来伺候平亚的,对想成为平亚小妾的雪花也觉得是理所当然、报以善意(她该为丈夫纳妾,以便更好照顾他)。

她是小镇上古朴的女孩,受了一套旧式女孩子的教育。这种教育是几千年来沿袭下来的,根深蒂固的,拘束女性言行的“三纲五常”、“三从四德”,曼娘只是千千万女性的代表。她对任何事情采取的是一种消极的适应,她认为人的命运是在冥冥之中就被注定的,是无法改变的。她曾经对木兰说“咱们的命都受一种看不见的力量支配”,这种观念甚至是价值观在曼娘日后的生活或是爱情上都表现得较为明显。曼娘是一个虔诚的佛教信徒,这些是在曼娘与荪亚结婚婚后才表现出来的。“曼娘信佛是从未婚夫平亚病重,她来探病开始,从即时起,她就做好了舍身救人的准备,而‘舍身’正是佛家的要义”,曼娘到曾家来探病,来到自己栖身的房间时,“一座细瓷的观音像,大概又两尺高,雪白的瓷精致高雅的图形。脸上浮现出仁慈安详的微笑,从容镇定,宁静的心境,绝不为红尘的扰攘繁华所动……曼娘不知不觉走到观音菩萨面前,立在那,以虔诚之心默默祷告。这是女孩子在孤立无援无可奈何之下,来皈依一个大慈大悲的神灵,祈求对隐而未现的神秘,对尚未出现的命运得到玄密的启示”。这些为曼娘日后对观音菩萨的来自心灵的依赖埋下了深深的伏笔。    ——部分借鉴于青青子衿

京华烟云读后感15篇


大家接触到作文的频率是很高的,通过写作可以帮我们提高思维理解能力。写作文只要确定了骨架,你的写作文方向就对了。怎么样的作文才算写得好?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京华烟云读后感1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京华烟云读后感【篇1】

之所以会有读《京华烟云》的想法,是因为对赵薇版电视剧《京华烟云》的喜爱。很多人喜欢赵薇演的小燕子,我却喜欢《京华烟云》中的姚木兰。初次看《京华烟云》这部电视剧时,我并不喜欢姚木兰的角色,觉得姚木兰太喜欢说道,喜欢用自己的学识智慧来驯服自己的丈夫。总觉得她和荪亚不是一类人,和立夫才是,因为我实在是太爱电视剧中立夫的角色了。可惜的是有情人终未成眷属,木兰和立夫只能活在彼此的心里。

当我开始读《京华烟云》这本书的时候,脑海中已经形成了固定的人物见解。但是其实不得不说,电视剧版的《京华烟云》和小说差别很大,甚至可以说是披着《京华烟云》的书名,拍着民国时期的儿女情长。

我觉得书中的木兰是中国文化和西方文明双重影响下形成的一个近乎于完美女人。在书中我多次被木兰的肚量,才智和洒脱所感染、所折服。木兰对孔立夫的爱是真诚无暇的,对曾荪亚的爱是忠贞不渝的。虽然木兰没能和自己喜欢的人走在一起,但木兰和荪亚也过得非常的幸福。木兰和荪亚在婚前没有心荡神怡的爱情,却在年深月久中感情日渐浓厚。虽然这感情并不能占领木兰心中孔立夫的位置,但足够让木兰对荪亚一生忠贞不渝。当孔立夫陷害入狱,木兰为营救孔立夫所表现出的勇敢和至情至性,让我感叹这真是少见的奇女子也!虽然木兰营救孔立夫的举动,遭到了荪亚的吃醋和猜忌,但木兰所表现出的淡定和从容,真的不是一般修养的女子能做到的。后来荪亚在木兰坦诚和肚量下,选择信任自己的妻子,也是因为木兰的人格魅力让他乃至观众折服。

书中还有另一个人物——我最喜欢的木兰的父亲。姚父精神世界宽广,为人处事豁达开明。姚父的描写,很多都和中国的道有关,很多时候都能看到姚父关于庄子道德的思考。姚父的一生对于木兰影响很大。木兰记得很多父亲对她的忠告,这使得木兰在遇到问题时能够妥善处理。木兰能够养成这样完美的品行也和她殷实的家庭背景密不可分,木兰婚后和荪亚到处玩耍,游山玩水,踏遍中国古迹,这使得木兰一直不断成长。我以为这就是我们现在流行说的“女儿要富养”的真正含义吧,既有物质方面的大力支持,也有精神上的熏陶和培养。书中也描写了木兰人生的几次重大变故,比如她的女儿参与学生起义被射击,他们被迫离开北京逃离战争;她的儿子参加抗日战争等,这些灾难迫使木兰成长,使她变得更加坚强。

林语堂还把《红楼梦》融入到了自己的作品中,红玉让我想到了林黛玉,一位有才华,有个性却体弱多病的女子,最终为了成全自己心爱的人,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宝芬让我想到了薛宝钗,一位沉稳、冷静又有些城府的女子。阿非让我想到了贾宝玉,一个爱到处留情的男子。中卷部分的《庭院悲剧》显然便是一出现代版的《红楼梦》。我非常喜欢红玉的那句对联:闲人观伶伶观人。这句话放在现实生活中也是那么警醒世人。你以为你看到的别人是怎样的怎样的,你觉得自己是主观意识上的人,被观察的是伶,然而反过来你又何尝不是那个伶?

所谓“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便是如此吧!

京华烟云读后感【篇2】

信仰和爱情人类永远的主题,在人间有了男人和女人以来,男人和女人的话题一直是人们所专注的主题,无论文学也罢,现实生活也罢,对爱情的探索和思考似乎是无法回避的。里面的女主人翁姚木兰可以说是林语堂浓墨重彩所打造的一个形象,也是他非常喜爱的一个人物,她集道家和儒家于一身,既有道家的潇洒脱俗,又有儒家的锐意进取。她的爱情无疑也是作者和读者所关注的一个焦点,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境遇,对姚木兰也是如此,因为自己无意的失踪而结识了曾家,也许在冥冥之中,这是上天的一种安排,最后她嫁给曾家的小三,曾孙亚。就在曾家到姚家提亲的时候,她的心里正充满了对爱情的憧憬和幻想,而此时她心里的如意郎君确实逸夫,逸夫生于贫寒人家,却天资聪慧,才智过人,深得大家的喜爱,对于生活在富裕之家的姚木兰来说,家教很好,对财富和金钱向来看的很淡,人生需求的东西本来就很少,对于积累的财富来说,如果不能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有意义和多彩,只是人生的一种拖累。所以她对逸夫的爱恋是发自心底的息息相通。亘古以来,人们对爱情的寻找,是不是都希望从中找到自我,从对方身上找到一种认可。最后她还是接受了所谓“天意”和境遇的安排,嫁给了曾孙亚,在世人眼里她是幸福的,嫁到了官宦人家,而且孙亚容貌可人,性情温和,显然是人们眼中的幸福婚姻。也不能说她的婚姻就不幸福,但她的心里一直为逸夫留这一席之地,时刻伴随这她。一直到最后逸夫被捕入狱,她冒死相救,是什么让她有这种勇气和决心。

婚姻是什么,可以有一个老婆或丈夫,可以和你一起煮饭,睡觉,尽着作为家庭成员的责任。可每一个人的心里也许都装着一个属于自己的理想伴侣,也许在生活中存在,也许只是一种概念,可每个人的心里是否都为这样一个虚拟或真是的人留着位置?

京华烟云读后感【篇3】

《京华烟云》读后感1500字

“《京华烟云》是一本可以随时翻看的小说,并不是一定要有闲时才看,最好是夜阑人静时独自个看。困倦时,起来喝口清茶自问道:人生人生,我也是其中一小丑否?”林如斯的这段话说得极妙。也许是机缘巧合,我读这部小说时,大部分时间竟都是在夜深人静之时。此时,万籁俱寂,唯一可听见的便是自己的心跳。假若偏巧窗外明月高悬,洒下的清辉伴着花香被阵阵微风送入室内,便是再好不过的享受了。

这本小说“其中有佳话,有哲学,有历史演义,有风俗变迁,有深谈,有闲话”,小说讲述了北平曾、姚、牛三大家族从1901年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30多年的悲欢离合和恩怨情仇。并在其中穿插了袁世凯篡国,张勋复辟,直奉大战,军阀割据,“五四”运动,“三一八”惨案,“语丝派”与“现代评论派”笔战,青年“左倾”二战爆发等历史事件,全景式展现了现代中国社会风云变幻的历史风貌。故事情节链接紧凑,扣人心弦,正如朱熹所言“看文字须大段精彩看,耸起精神,竖起筋骨,不要困,如有刀剑在后一般”,然而看此小说时,我却常常陷入矛盾与挣扎之中——精彩绝妙的文字吸引着我“耸起精神”,想要一口气看完。但由于小说故事太过精彩,我又舍不得短时间内仓促读完。于是不断提醒自己,放慢节奏,细细品读。仿佛一个孩童幸运地得到了大人赏赐的一块异常美味的糖果,既想一口气吃掉,又舍不得马上吃完,于是只好细咂慢品。但我内心里是热切地,迫不及待地,所以往往读至深夜,仍意犹未尽。直至全书读完,我脑子里紧绷的那根弦才得以松懈下来,连续几日的寝食难安终于消失不见,心心念念牵挂的人物命运都有了着落,心里反而有种怅然若失的感觉。在读小说之时,我总是诚惶诚恐,小心翼翼,仿佛刘姥姥进了大观园,里面的一切都是那么精妙,都是我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让我在大开眼界的同时,不自觉地肃然起敬。所以当我读完小说,想要写点什么时,却迟迟不敢动笔。怕自己没有资格妄加评论,更怕自己笨拙的笔触表达不出心中的感慨。但心中激荡的情感却犹如活跃的火山,即将喷薄而出,大有不吐不快之感。

有很多人习惯把这本书与《红楼梦》相提并论,事实上这本书也确实是林语堂先生仿照《红楼梦》的结构所写成的。也许书中人物多少带有《红楼梦》中人物的影子,但我以为这本书所蕴含的东西与《红楼梦》是大不相同的。如果读者细心观察,不难发现,《京华烟云》这部小说全书蕴含着到家精神,小说的开篇即为“道家女儿”。何为道?老子曰:凡道无根无基,无叶无荣,万物以生,万物以成,命之曰道。《道德经》里也指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其实,道家精神是一种哲学,而不是一种宗教。它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譬如小说中,木兰与荪亚订婚,傅先生主张男女婚配,用命型配合。他说木兰是金命,荪亚是水命,金入与水则金光闪烁。莫愁是土命,立夫是木命,土养木,木就滋长繁荣。这种理论正是道教中阴阳五行在自然界中的协调和统一。小说中,牛财神治罪抄家,素云遭休弃都暗含了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或者干脆可以说,小说中所有的事情都符合道家思想,因为事情发生了,变成自然。

关于书中人物,首先要说的必是姚木兰。林语堂曾说:若为女儿身,必做木兰也。可见木兰是他心中最完美的女性。木兰生于富贵之家,又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自然拥有优雅从容的气质。而且她才华横溢,思想自主。王国维有句诗,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然而不管在那个年龄阶段,作者对她外貌的溢美之词都是毫不吝啬的。她不仅上得厅堂,更能入得厨房,洗衣、下厨、刺绣、治家,这些传统女性具备的特质,她照样样样精通。她有“心底无私天地宽”的胸怀,有“会当击水三千里”的胆略,有“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执着,有“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坚强,有“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自信。她坦率真诚,尤其是看见美好的东西时会不自觉地流下眼泪,她完美得简直如误入人间的精灵!在这里不得不说的是她与立夫之间的感情。木兰在少女时期掷铜钱时与立夫结缘,后来又一起看洪水,在泰山观日出和无字碑,这些事件中的种种细节都表明了她深爱着立夫。然而她却以超乎常人的隐忍和克制来处理这份感情。在与荪亚订婚后,她对妹妹莫愁说:妹妹,你比我有福。看似平淡随意的一句话却包含了多少无奈和伤感!让人看了心酸不已。因为无可奈何,所以顺其自然。毕竟她也爱着妹妹莫愁。然而木兰是个至情至性的真性情之人,在立夫受诬陷入狱有生命危险之时,她不顾一切,身入险境到司令家说情。凭借着她的聪明和机智救出了立夫。“爱像水墨青花,何惧刹那芳华”,虽然木兰此举有些失态和鲁莽并因此受到了荪亚的质疑。却让我们看到了她勇敢地真性情的流露,令读者深深佩服,肃然起敬。至于立夫对木兰的感情,书中没有明确说明,但从种种细节表明,立夫对木兰也有好感这是毋庸置疑的。然而最难能可贵的是,两人至始至终都保持着纯洁的“柏拉图”式的情感。一个身在杭州,一个身在苏州,平淡的日子里,山和水可以两两相忘,日和月可以毫无瓜葛。各有各的悲欢离合,各过各的细水长流。

与荪亚的夫妻生活,木兰也照样过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做为一个“妙想家”,她想过效仿曼娘裹脚,还曾想要把丫鬟给丈夫做妾,她会陪着丈夫游山玩水,访幽探胜;也会跟丈夫品茗赏月,探讨人生。她脑子里蹦出的奇思妙想,会带给丈夫许多惊喜与感动。她可以锦衣华服,雍容华贵;也可以布裙荆钗,朴素淡雅。她用不同的心态与妆容去适应不同时期的生活。她用宽容和智慧把荪亚与曹丽华的情感消灭在了萌芽之中,既顾全了丈夫的颜面,又悄无声息地化解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小说最后,木兰带领全家西迁之时,她仍然能够淡定从容,此时她的身分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从富家千金便成了普通村妇,然而她的出众的气质,对生活的激情一点都没有改变。在艰难的逃难中仍可以让大家充满欢乐和希望。

然而我最喜欢的人物却是姚莫愁。木兰虽好,但正因太过完美,虚幻地让我觉得不可触摸。而莫愁展现在我面前的却是一个血肉丰满,鲜活生动的形象。如果说木兰是一团熊熊燃烧的火,莫愁则是一汪清澈柔美的水。莫愁与木兰同样生于富贵之家,姐妹俩可以说是花开并蒂。也许莫愁没有木兰那样优秀,不过莫愁的性格较木兰而言多了一些成熟和稳重。作为木兰的妹妹,莫愁的才华毫不逊色,这一点在莫愁与立夫辩论时便可体现。但莫愁最大的智慧不在于文章诗词中的才华,而在其处世的哲学上。莫愁比较现实,她从来都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知道该怎样去得到,她比木兰看得更透彻更实际。她也曾说自己已经“由聪明转入糊涂”,殊不知,“难得糊涂”才是人生最难得的境界!莫愁忠厚孝顺,在姚母生病卧床期间,她默默承担起了照顾母亲的重任,任劳任怨,毫无怨言。与立夫结婚后,莫愁迅速地转变了自己的角色,从风花雪月的了浪漫之中退入到了相夫教子的现实生活中去。甘愿落尽繁华与心爱之人晨钟暮鼓,安之若素地过平淡生活。立夫性格固执,脾气火爆。莫愁性格中水的特质便发挥了出来,她深谙以柔克刚之术,懂得迂回曲折,绕过坚硬的石块。照样可以柳暗花明,达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她用自己的柔情似水,化解了立夫的偏执,并坚韧得达到了“水滴石穿”的效果。

姐姐木兰对立夫的感情,敏感的莫愁又何尝不知?但聪明的她选择了宽容与缄默,既然无伤大雅,又何需小肚鸡肠!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这正是莫愁大智大慧的体现。莫愁似水,紧紧地环绕着立夫,却又能给他足够的空间和自由。她知道何时进,何时退,张弛有度,于无声处现惊雷,保证了立夫的安全,莫愁是当之无愧的好妻子好母亲。相较于莫愁的太极之术,木兰则干脆的多。木兰与立夫有着相似的性格,相同的爱好,相当的观点。假若二人结合,必定志同道合,木兰绝对支持立夫所有的做法甚至是激愤冒险的行为。她会把立夫“推”出去,会给立夫带来毁灭性的伤害。所以说,莫愁和立夫才是最合乎完美的结合。

这本小说塑造出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古典的、现代的、保守的、开放的、老实本分的、工于心计的,一个个鲜活生动,有血有肉。姚思安是道家思想的完美体现者,他崇尚自由,顺其自然,这在当时的社会是相当难得的。尤其是他晚年放弃荣华,抛下家人,四处云游,在乞讨中游遍了名山大川。最终大彻大悟,看破了很多东西。有这样一位好父亲才会有木兰莫愁那样出色的姐妹。说到立夫,我很欣赏他过人的才华,赞同他爱国的思想,佩服他报国的勇气,但我却不喜欢他其人。总觉得他太过理想化,书生气太重,做事易冲动,不够成熟。都说:好女人是一所学校。立夫最幸运地是他遇到了莫愁,能让他在平淡中最大的发挥出自己的才华。正如小说中所说,荪亚是个典型的老实人,没有多大才华,也无明显缺点。但就做丈夫而言,荪亚是合格的。他有情趣,懂生活,知道体贴老婆关心孩子,并为家人的幸福而努力,这就够了。小说中,我对曼娘的印象也比较深刻,曼娘长得很美,气质优雅娴静,她更符合“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审美。为给曾家冲喜,她与母亲千里迢迢赶到曾家,与平亚见面时,她心中积蓄的万语千言只化为一句简单的“平哥,我来了”,而平亚的一句“妹妹,你可来了”。这简简单单的七个字更饱含了多少相思之情!怎无奈造化弄人,曼娘不得不在新婚给平亚守寡,而这一守就是一辈子!曼娘的做法在现代人看来不免有些迂腐,甚至难以理解。曾经有一度,我也对曼娘感到了乏味乃至厌恶。但读到文末,日寇侵华,曼娘自缢时,我被曼娘那种所谓的“坚守”感动了。曼娘用她一生的时间信奉着自己心中的信仰,这正是这位平凡女性的伟大之处!

读至文末,描述木兰一家在逃难途中看到道路上整齐地驶过一列军车,上面年轻血性的士兵高歌着:山河不重光,誓不回家乡。木兰在广大的缓缓移动的人群中深深地震撼了!这场面不仅仅是一场逃难,更是一个民族深厚耐心和雄伟力量的体现。尽管有数不尽的艰难困苦,但每一个人都怀有坚强的抗战精神,不把日本人赶走,誓不罢休!作者写到此处,眼睛里充满了眼泪,作者自己写得哭了,怎么会叫读者忍着眼泪咽下去呢?我读到此处时,早已是泪流满面,相信每一个中国人看到此处时都会感动,会被震撼。这种深厚的情感非中国人是难以理解的,因为我们不能忘记历史,也不会忘记历史。我们会牢记历史,牢记耻辱,只有牢记,才能使我们更强大,也只有更强大才能洗刷耻辱!

林语堂先生写这本书的目的是想介绍中国社会于西洋人,叫人同中国人一起过日子,一起欢快、愤怒。林如斯有精辟的总结:你一翻开来,起初觉得如奔涛,然后觉得幽妙流动,其次接的悲哀,最后觉得雷雨前之黯淡风云,到收场雷声霹雳,伟大壮丽,悠然而止。读完全书,我确有此感,掩卷沉思,方觉“浮生若梦”。应该说林语堂先生的目的达到了!也许仅有一句话可以形容这本书的精妙:此书只应天上有!

《京华烟云》1500字读后感

最近,中央电视台播放了根据林语堂先生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京华烟云》,引起了我深读林语堂先生原著的极大的兴趣。

小说《京华烟云》描写的是1900年—1938年那个政权更迭、军阀混战、人心郁闷的北平城中,通过对姚家、曾家、牛家三大家族中各类人物在那一特殊历史时期的性格演变、思维撞击和命运选择,凸现了儒、士、商阶层由盛而衰的过程,全景式展现了现代中国社会风云变幻的历史风貌。

作者还以其独特而充满睿智的女性审美观和审美心理,深刻描写了他心目中深爱的女子姚木兰,塑造了一个知书达理、聪明美丽,浩然诚笃、宽容自尊、有道教风范的光辉女性形象,表现出了中国优秀女性的落落大方之美、娴淑端庄之美和刚柔兼备之美。

应该说改编的电视剧比林语堂原小说从某些方面有了一些突破,但也存有很大不足,主要是人物错异、相互嫁接成分太多,搅乱了人物形象,引起了观众和读者的不少争议和批评。但我觉得改编者有一点把握的还是比较成功的,就是牢牢抓住了情感丰富深邃这一主线,向人们形象化地展示了一个中华优雅女性光辉耀人的精神风采。

怀一片知恩图报的真情

知恩报恩,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衔环结草,以报恩德”,这些哙炙人口的诗句,中国绵延多少年的古老成语,讲的就是要感恩。

作者就是通过姚木兰这一艺术形象时时的心存感激和处处的体味感动,把中华民族的这一传统美德得到了不断地净化与升华。小说中的姚木兰小时候被人贩子拐卖,曾家是她的救命恩人,姚木兰始终顾念着这份无以为报的恩情。她幼年的经历从这里展开,婚姻从这里结缘、命运从这里延展。

她视曾家二老为生身父母,言听计从,孝顺有加,正反映的就是知恩图报的拳拳之心。电视剧中的姚木兰,陷入了一次又一次的代嫁风波,最终以放弃自己的爱情换来的代嫁,成全的也是曾家二老。

我们暂且不评价姚木兰委曲求全的合理性,但对那个年代的一个奇女子始终衔着报恩的坚定情怀,还是应该给予很大欣赏的。

持一缕终生相许的深情

林语堂对自己的婚姻也有着极强的信心,对自己的爱人寄托着无限的深情。据说,1919年林语堂与结发之妻廖翠凤两人结婚。婚后林语堂和妻子商量,把婚书烧掉了。因为他认为“婚书只是离婚时才用得着”。姚木兰是林语堂先生的最理想的女性形象。他曾说:“若为女儿身,必做木兰也!”于是他就把这种对待婚姻的态度完全附在姚木兰身上。

小说中的姚木兰和丈夫是一对青梅竹马的恩爱夫妻,他们有旧式夫妻的相敬如宾,也有新式夫妻的相互尊重,还经常一起游山玩水,谈诗论史,喜笑颜开,在淡雅雍容中演示了夫妻之间的爱慕。

我很欣赏木兰自吟的那首小诗和曾荪亚所喜爱的小诗:

兄抛鱼网赴中流,

妹撒钓丝待上钩;

尽日得来仍换酒,

雨后空舟归去休。

人本过客来无处,

休说故里在何方;

随遇而安无不可,

人间到处有花香。

在小说中,林语堂所描述他们的夫妻生活是波澜不惊,轻松快乐,心旷神怡的。虽然各自的内心深处,各有各的隐秘空间,也出现了一些涟漪,但木兰对生活一直有一种淡淡的笑意,并主动调整了彼此间的不和谐因素,巧妙化解了可能出现的感情危机,坚守了婚姻围城,坚守了爱情阵地。

我不赞同电视剧中对姚木兰婚姻关系的设计,不赞赏塑造这样一个逆来顺受的姚木兰形象。包括她所选择的错嫁,她对曾荪亚这个不理想的丈夫的苦心善良和忍辱负重,忍受、痛苦和屈辱,甚至对情敌曹丽华的超乎正常的宽容。因为这不是语堂先生所崇尚的完美女性形象,是一种在封建社会中才有的对女性人格的扭曲,完全不符合时代特征和人文特征。

涌一脉妙想联翩的激情

林语堂的姚木兰是个会吹口哨,谈吐诙谐,总是有着各种各样奇思妙想的“妙想家”。她的妙想来自于她的家庭教养,来自于她的聪明才智,也来自于她的勤奋好学。

小说中许多描写都反映了木兰的智慧中具有坚实的根基。如莫愁生子,欲起名为“小夫”,孔立夫不同意,说:“这名子听来像个清道夫,又像个挑夫。”莫愁坚持自己的提议,引起争论。机灵的木兰便接连提了“孝夫”、“肖夫”两个建议,均取“有其父必有其子”之意。莫愁、立夫都对“肖夫”的名字感到满意,使夫妻取得了一致。这表现了木兰有对博大精深中华文字准确把握与运用的高人一筹的才能。

木兰的天性中还有着追求理想的独特浪漫。她的生活方式随季节的改变而改变,“在冬季则平静沉稳,春来则慵倦无力,夏天则轻松悠闲,秋来则舒爽轻快。”甚至连她头发和服饰的式样也随之改变,以至最终成为了一个惟妙惟肖的村姑。她喜欢逛庙会、吃小馆儿、逛公园、看电影,游览名胜古迹;与丈夫在凉亭里下棋、手持厚卷躺在藤椅上看小说;还同丈夫到景山以西御河岸边,趁清露未晞之时去闻荷香,收集荷叶上的露水珠儿。这都反映了这个美丽女性的多彩多姿和多情善感。

木兰对曾荪亚和曹丽华之间情感纠葛的巧妙处理,可以说更是令人心悦诚服。已届不惑之年的曾荪亚与情窦初开的曹丽华一见钟情,被精明细致的木兰很快发觉。她满怀同情与激情给曹丽华写的那封规劝丽华“挥利剑、斩情网,断情丝”的书信,全信坚持以情感人,以情动人,以情服人,情深意切,情理交融,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木兰的精明、智谋、豁达与和善,使曹丽华幡然猛醒,迅即回头,真可谓是“妙手回春”、“化干戈为玉帛”。她以最平和的方式平息了这次家庭危机,充分反映了她具有不平凡的智慧和超人的大度胸怀。

凝一段深藏偶露的柔情

有人说,人的一生会遇到的四个人,第一个是自己,第二个是你最爱的人,第三个是最爱你的人,第四个是共度一生的人,但很悲哀的,在现实生活中,这三个人通常不是同一个人。

京华烟云的读后感,来自新华文轩网上书店的网友:看了一半,越看越想看,故事情节很吸引人,和电视剧完全不一样啊。

京华烟云读后感【篇4】

第一部《道家女儿》,写1900年到1909年。八国联军入侵的风声日紧,京城拥有百万资产的富商又是道家信徒的姚思安举家离京南下时,在兵荒马乱之中,姚家十岁的姑娘姚木兰同家人失散,后由京官鲁文朴接到家中。木兰与鲁家三儿子新亚被看做天赐的良缘。几年后,姚木兰长成美丽过人、心灵手巧的少女。这时接二连三的人世波澜打破了这两家宁静的生活。奋发有为的青年孔立夫走进姚家生活的圈子,也走进姚木兰的心灵。木兰与新亚结婚,这样,道家的女儿成了儒家的媳妇,而木兰心里爱的却是孔立夫。

第二部《庭院悲剧》,叙述牛家恶势力的作威作福及衰败崩溃过程,之后,笔触又回到姚家庭院,展现一幕幕悲剧:姚家长子迪人身亡,迪人的母亲得了怪病久治不愈,姚木兰舅父冯泽安女儿冯红玉投湖自尽,姚思安自认为对家庭的职责已尽,削发改装,走出庭院,外出云游。宣布十年后回来。

第三部《秋季歌声》,描写了五四运动前夕到日本侵略军占领京、沪、杭之后二十年间姚鲁两家的生活。随着时光的流逝,鲁、姚两家的第三代逐渐长大。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木兰一家远离杭州西行。沿途都是逃难的人群。木兰在西行途中收留了三个孤儿和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她感到自己虽已到了生命的秋季,但下一代却处于春季,“在晚秋的落叶之歌里含着青春的催眠曲”。小说在“秋季歌声”中结束。

京华烟云读后感【篇5】

读《京华烟云》还另外想起《家》。故事的背景都很相似,都是一个大家族的悲欢离合为主线来写。有《家》的影子,我想大概是因为其中对于一个丫鬟的描写,其悲剧之处和《家》中的另一个丫鬟有相似。至于这本书,如果说是草蛇灰线的话,我觉得还是不恰当的。《京华烟云》总共45回,《红楼梦》有80回,如果说是伏延千里的话,那还真是不够长。我真想一句话说,《京华烟云》读起来不如《红楼梦》有意思。《红楼梦》,怎么讲,不愧是历史地位,以及价值很高的书。书中又有对对联啊,诗啊,赋啊的精彩描写,连对药材,对各种食物的描写也是各处都有伏笔的。所以,虽然《京华烟云》有可能可以获得诺贝尔奖,但是还是《红楼梦》更有意思的。但是呢,关于后面的日本侵华战争,以姚木兰自己家庭为视角的描写还是很有可读性的。另外,姚木兰也是一个个性很鲜明的人物,同样,曼娘,银屏也是

《京华烟云》中,我最喜欢的人物是姚木兰,虽然是富家小姐,但总是表现出身手不凡,不管是对于未来的规划,还是对于复杂人际关系的处理。唯一不足的是,她对于自己的婚姻不是自己掌控的,虽然她自己深爱的人是立夫,但是却只有和他做朋友。所以说嘛,还是挺遗憾的。另外,姚木兰见多识广,从小就受到家族中各种文化的熏陶,是一个很渴望自由的灵魂。同时,她身上也很有庄子思想的影子,继承于她的父亲。虽然我比较喜欢老子的思想,但不得不承认,在那个时代,姚木兰的父亲给她灌输庄子的思想还是很明智的一件事情。

京华烟云读后感【篇6】

内容简介:《京华烟云》是林语堂旅居巴黎时用英文写就的长篇小说,原书名为《Moment in Peking》。全书讲述了北平曾、姚、牛三大家族从1901年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30多年间的悲欢离合和恩怨情仇,并在其中安插了袁世凯篡国、张勋复辟、直奉大战、军阀割据、“五四”动、“三·一八”案、“语丝派”与“现代评论派”笔战、青年“左倾”、二战爆发等历史事件。全书结构宏伟,线索交错,全景式展现了近代中国社会发生的急剧而深刻的变化,被誉为现代版的《红楼梦》。林语堂先生写作此书的目的是为了向不了解中国而鄙视中国的外国人展示真正的中国社会和文化,因此字里行间都渗透着他对本土文化的钟情以及对祖国深深的热爱。诚如作者所言,“《京华烟云(纪念珍藏版)》曝呈中国的一切困恼纷扰,但由于此,也正表示我们对国家未尝放弃我们的希望!无需加以粉饰,她将调整她自己,一如过去历史上所昭示吾人者!诚盼此书将给予吾人以深刻的启示,将我们深植于往昔的根蒂,开出灿丽的鲜花!”

京华烟云的读后感,来自淘宝网的网友:最近在看林语堂的《京华烟云》,说来惭愧,长到20几岁,很多名著都没看过。记得当时是看到网上书城有一个影视原著的栏目,瞥见《京华烟云》的原著者是林语堂先生,突然来了兴趣开始读这本书。林先生的名字很熟悉,应该是高中的时候读过他做的文章,依稀记得他是我的老乡,以及文字的功夫十分了得。我本是一个很挑剔读书的人,喜欢的书,看上几遍都不烦,比如《红楼梦》,不喜欢的书,就算勉强自己去看也是怎么也看不完,比如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十年前读到哪里,现在还是读到哪里。说的是北京城里几户富家的少爷小姐们在动荡年代的爱情生活故事。林先生颇有些有意思的句子,让人看了不禁赞叹,有时候给人似曾相识见红楼的感觉,比如银屏说:我又不是你们家买下的人,总有一天要离开了这里,嫁给平实庄稼户的。不是很像袭人对宝玉说的一番话吗,巧的是所处的情形也相似。又比如说到木兰大婚,有四人专管杯盘碗碟,有四人专司迎宾送客,有四人只管......等等,像不像贾府大丧凤姐儿指挥的场景;还说到姚家买下王爷家的花园,连园景都修得像大观园似的,还有“青纱橱”,楼台水榭等等。对林先生的生平并没有研究,不过借着字里行间猜测莫非林先生也很喜欢《红楼梦》,《京华烟云》里相似的场景是向曹先生致敬来着,不过仅仅猜测而已。这是我自己在读书时发现的一点乐趣,觉得很有意思。 读书真是一件可以让人平复心情的好事,虽然我说不上什么具体的道理,不过确实对我有这样的效果。每每看到精妙的句子,就觉得实在是绝妙之极,恨不得自己也能写出这样的佳作,把好词好句收集起来,闲暇时候点评点评或做点发展扩充,实在是一件有意思的事。年少的时候认为读万卷书,不如行千里路,现在看来读万卷书和行千里路同样重要。书中没有黄金屋,也没有颜如玉,书中却自有一份韵味在。

京华烟云的读后感,来自卓越网的网友:大师最负盛名的传世之作四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林语堂,一代国学大师,华语文坛最幽默睿智的一支笔。现代版《红楼梦》,三大家族半个世纪的中国往事。一部全景展现中国风云变幻的人文、社会和文化的史诗巨著。

京华烟云读后感【篇7】

读罢掩卷,思维却依旧停留在那曾经风云变幻的神州大地,我不禁感叹:浮生若梦。试想,在当时风起云涌,变幻莫测的中国,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他们或贫或富,或老或幼,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有着不同的教育背景,然而,当国家民族面临生死存亡之际,有一种强大的凝聚力将四万万中华同胞团结在了一起。顿时,卷尾那首军歌萦绕在耳边:“上战场,为家为国去打仗。山河不重光,誓不回家乡!”那是怎样的豪迈,怎样的振奋人心啊!

古人常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万事皆非完美无缺,就好似潮水,时涨时落。一本《京华烟云》,不一样的世界:穿越到光绪年义和团运动,目睹中国大门如何被洋枪洋炮猛烈轰击;穿越到军阀混战,尔虞我诈的时代,冷眼袁世凯窃国称帝的滑稽闹剧;穿越到一九一九年“五四”时期,体会炎黄儿女渴望血洗国耻,赢得胜利的爱国热情;穿越到思想最为活跃的新文化运动,重温新旧思潮互相碰撞所留下的壮丽诗篇。

清晨,神清气爽,翻开《京华烟云》的扉页,便被林语堂先生的献词深深吸引:“全书写罢泪涔涔,献予歼倭抗日人。不是英雄流热泪,神舟谁是自由民。”写罢此书,作者竟都感动得流泪,怎么会叫读者忍着眼泪咽下去呢?

书中人物可谓规模宏大,虽不及红楼,然亦可发现,无论是木兰,莫愁,立夫,曼妮,亦或是暗香,姚思安,曾文伯,牛雅琴,牛素云等,大多可在红楼原著中找到原型。想必林先生当年沉醉《红楼梦》之际,一定认识到了二者惊人的相似性,难怪他在给郁达夫的一封信上说:“重要人物约八九十,丫头亦十来个。大约以《红楼》人物拟之,木兰似湘云,莫愁似宝钗,红玉似黛玉,桂姐似凤姐而又无凤姐之贪辣,迪人似薛蟠,珊瑚似李纨,宝芬似宝琴,雪蕊似鸳鸯,紫薇似紫鹃,暗香似香菱,喜儿似傻大姐,李姨妈似赵姨娘,阿非则远胜宝玉。孙曼娘为特出人物,不可比拟……”

纵览全书,渐渐发觉独爱木兰,她,蕙质兰心,温柔娴静,率真自然,绝无一丝扭捏矫揉;她,清灵慧俏,才高貌美,博学多识,不愧为新式女子之典范。喜金石,识甲骨,爱京戏,懂收藏,擅鉴赏,真乃天下奇女子也!深受父亲姚思安教导与影响,这位道家女儿有着天马行空般的奇思妙想,难怪其丈夫称其为“妙想家”。她渴望自由,幻想着她这位姚家千金有一天成为船娘,与夫君游山玩水,共享那一片自由天地;她渴望骑鹤下扬州,萍踪浪迹般畅游名山大川;她渴望成为一名村妇,亲临自然,享受那世间的宁静。你可以说,木兰是一个妙想家,或者是理想主义者,但是她那淡泊名利的心志又怎能不令人佩服呢?就像木兰最心爱的诗所说那样:“兄抛渔网赴中流,妹撒钓丝待上钩。尽日得来仍换酒,雨后空舟归去休。”木兰留给读者的,是对自由的向往,而那朦胧的幻想却最终化为泡影。可以说,木兰是道家与儒家的集合体,其父沉潜于黄老之道,亦道亦儒,亦禅亦庄,年幼的木兰耳濡目染,再加之父亲的循循善诱,成就了木兰近乎矛盾的性格。她不拘传统,聪灵俊俏,敏于思考,宽厚待人,乐观豁达,深受老庄哲学的影响,然而在其内心深处却依旧无法摆脱传统封建礼教对她的束缚,她爱立夫,但只能把这少女情愫深藏心底,苦于无处表达,曾家对她有恩,她别无选择,不得不服从两家长辈的安排嫁给了曾家的孙亚,她记得与立夫共游圆明园的约定,记得幼年同游西山的喜悦,记得杉木洞下那短暂的谈话,立夫在那儿,注视着她,感受着她那柔和的声音,从容的态度,高雅而美丽,和杉木的微风细语相混合,短暂而又值得珍惜。而世间最为难过的便是情爱无法直接表达,对妹妹莫愁的尊重,对立夫的信任使得这两个精神眷侣无法走在一起,也许是遗憾,也许又不是。木兰自己也说,爱是永远不能封口的创伤。女人爱别人之时,一定觉得自己失去了什么,那是她心灵的一部分,她于是各处去寻找失去的那部分灵魂,因为她知道,若不去找到,自己便残缺不全,便不能宁静下来。只有在和自己的意中人在一起时,她才又完整如初;但是自己的意中人一旦离开,自己又失去意中人携走的那一部分,就直到重新和意中人团聚时,才又得到安宁。

提示:没有学会秒刷的用户,快去帮助中心学习吧。如此看来,木兰并非完美,至少在精神层面上是如此,对立夫,她只能保留心中的爱慕,当立夫因为严词激烈批判政府而锒铛入狱之时,她再也无法顾及深埋心里的感情,利用自己的智慧,给予立夫巨大的精神和物质支持,最终拯救立夫于水火之中。木兰是理想的,有人说木兰根本不存在,而我却坚信,在当时动荡不安,人心思变的近代中国,有那么一个女子,存在过,生活过,成长过。

翻开《京华烟云》,仿佛遨游到了另一个时代。——牛强

木兰,已然打破了自己当初的避世幻想,望着中国老百姓跋涉万里,这是四万万同胞向西部的大迁移,是啊,她看见,中国同胞不愿当亡国奴,她变了,不再有以前的个体感,就像曼妮所说:“中国抗战即便不想打,也不得不打了。”曼妮的话一直在她的脑海中,她知道,此时此刻,自己也是伟大老百姓的一份子了,她的身影渐渐消失在庞大的抗战队伍当中。

后记:《京华烟云》读完后给人所带来的所思所感,也绝不是我在这篇日志的三言两语就能说完的,小说中线索众多,人物繁杂而又互相联系,更不用说里面所体现的儒家学说,尤其是老庄哲学了,就像《红楼梦》一样,书中的每一个角色都值得研究,尤其是木兰父亲姚思安先生的处世哲学。好书带给我们更多思考,活跃年青人的思维,甚好,但我深知这并不知最后一篇关于该小说的读后感,文中我仅仅分析了姚木兰一人,站在了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而殊不知,角度不同定会带来偏差,对于这部经典作品,今后在闲暇之余我会继续重读,只有这样才会带来新思考,新感受。

京华烟云读后感【篇8】

民国版的石头记,越看越像红楼梦,王府花园像大观园,红玉像极了黛玉,银屏对命运的抗争但最后又死于对现实的无可奈何,传统教育礼教下的曼娘,她眼里的一切言行举止都要谨遵克己复礼,甚至于有些压抑自己的真实情感和情绪,在她看来只要和对方牵了手,就已认定这辈子都是他的人,尽管最后和平亚还未好好享受新婚之喜就阴阳两隔,但其对感情的守护确也是真的至死不渝。姚家两姐妹虽都出于富贵人家,但不曾有小姐病,不仅很有家教,而且洗衣做饭各种女生该会的家务事也都一应俱全。一句天下谁人不知只有姚木兰才会识得甲骨文,迅速将孔立夫和姚木兰的志趣相投联系在了一起,但或因幼时受曾家救命之恩或因姻缘之说,最终两人并未结为夫妻,而是和更适合做一个好丈夫的曾荪亚相伴一生,而在曾荪亚的宠溺之下,也更是直接赠与其妙想家,妙想夫人的称号。尽管后来曾荪亚曾因对曹丽华小姐心生爱慕,但也被木兰和木兰的父亲以智慧和宽容使二人的生活又重归于好,从那以后木兰也不再过分沉迷于乡间生活的纯朴,而是继续像他们刚结婚时那几年一样总是在尝试不同的新花样,使他们的生活也不断的充满了新鲜感。而性格虽与木兰大相径庭的莫愁却也在以自己独特的魅力和智慧与孔立夫琴瑟和谐。尽管在后来孔立夫因一篇树木皆有感情之说,而被人故意以与共产党有牵连遭遇牢狱之灾时,木兰再也无法压抑自己内心的担心,只身一人前往司令部拿到解救立夫的手令,而引起四人间的隔阂,但也都被巧妙化解了。而随着历史的发展,儿女情长背后的国家大义,又让人不得不为其遭遇而扼腕痛惜,清末民初的义和团运动,维新变法,袁世凯夺权等使新旧思想交替下的人们,有坚持三纲五常老思想的,也有提倡新思想新道德的,其中因受父亲姚思安接触维新思想而保持天足的木兰,更是率先步入了新思潮的行列,若说姚家两姐妹的不同之处,大概就在于既有着传统大家闺秀该有的礼节,又有着对新学科新思想的见解独到之处,既知性又摩登。尽管后来在学生运动中痛使大女儿的木兰身心倍受打击,但在后来日本军队大肆烧杀抢掠屠杀我国同胞时,还是同意了儿子前去参军报效国家的愿望。文章的最后,在木兰和荪亚避难途中帮助一位产妇接生时,木兰的一句我们不仅要保住咱们家的血脉,现在更重要的是保住中国的血脉更是让人值得钦佩和深思。

京华烟云读后感【篇9】

我是由《京华烟云》这部电视剧,才了解到《京华烟云》这部小说的。《京华烟云》的作者林语堂,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带有神秘色彩的传奇人物。他是一位世界性的知名作家,被美国文化界评选为“20世纪智慧人物”之一。他学贯中西,是我国最优秀的双语作家之一,在语言学的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他兼备散文大家与著名长篇小说家双重身份,是唯一一位长期用英文进行文学文化创作的中国现当代作家。《京华烟云》,被誉为“现代红楼”的著作,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作品,美国《时代》周刊推荐必读之一,它生动描绘了一幅近代中国风貌图。

《京华烟云》,是一部将磅礴、华丽、完备、经典、真实集于一身的著作。可以说,它不是一部小说,它就是生活,就是中国近现代史的再现。它不加粉饰地呈现出中国的一切困境与纷扰,并积极地昭示着国家的希望,是作者挥泪写就的民族心灵史,是一部只有中国人才能完全体会的经典。代表了近代中国社会各个阶层的人物一一出现在这幅画卷中,这些人物是那样的真实、形象,就好像出现在我们的身边的行行式式的人物。这部史诗般磅礴的巨著写得如此淋漓尽致、如泣如诉,是一部可以在寂寞长夜里独自品位的佳作。

书中穿插的是近现代中国的发展史,那是一个多事之秋,一个动乱的时代,一个战争的年代。当时的中国政府岌岌可危,社会上动乱不安,中国面临着改朝换代的变化,但是,书中从无绝望的笔迹,反而到处都彰示着积极的希望,照射出胜利的光辉。尤其是在书中结尾处,人们喊着:“山河不重光,誓不回家乡”的口号,一个民族,由于一个共同的爱国热情而结合,由于逃离一个共同的敌人而跋涉万里。一个民族其雄伟的力量,像万里长城之经历千年万载而不朽。亿万的中国人共同在这伟大的史诗时代奋斗生活着。这就是中国的希望所在。

《京华烟云》以家庭为主要描绘对象,是一本家庭观念很重的书,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在书中,我们看到的家庭是安宁与和谐的,家庭成员父与子、母与子、夫妻、兄弟姐妹、妯娌、婆媳、主仆与仆仆之间的关系是自然的、和谐的。

书中的“母爱”很神圣,很伟大,很感人。姚木兰的母亲姚太太的母爱可以说是溺爱,她对儿子体仁的爱有着旧的家庭观念,是纵容的、盲目的,但这并不能否认她对儿子体仁那种深厚的、纯洁的爱,这是只有母爱所拥有的深厚真挚的母爱。姚太太的生命仿佛是为着儿子而活,她每天等着儿子回家,经常到深夜,只要能看到儿子便心满意足。儿子死后,她的灵魂也跟着走了,只留下一个躯壳苟延残喘,连话也说不得了。书中最感人的是陈妈,她数年如一日思念儿子,总是不断为儿子做衣服,总是不停地寻找儿子,从不放弃。而木兰、莫愁的母爱则是一种理性的母爱。在送儿子到前线打日本人时,在国家与家庭的选择中,她们除了一种出于母性本能的爱,即对送儿子的不舍与心疼,她们更多的表现了一种理智、一种理性。尤其是在抗日战争逃难中,木兰收养了几个小孩,她感到一种奇妙的快乐,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中国的将来,是绵延中华民族的生命。这种母爱,由个人升华了民族、国家,母爱的意义得到了升华。母爱是一种天职,我真想不出比母爱更无私、神圣、永久、实在的爱!

在书中,不仅有父母对子女的无私的爱,也塑造了一些孝敬奉养老人的形象。如木兰、莫愁、陈三等。他们作为子女对父母老人一往情深,养老送终,极尽子女的职责,使得老人的晚年幸福安详,像一处平静的风景。如姚思安在临终时,子女围绕,奉孝敬养,他再也没有遗憾了,在睡眠中逝世。这些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美、淳厚的良知和德性。

书中所塑造的木兰、莫愁姐妹俩的性格是“贤妻良母”的形象,她们贤惠、善良、达观,具有女性的气质,但这并不是传统的贤妻良母,而是有着现代意识的,尊重自己个性、价值与尊严的,文化修养高的,聪慧的结合着传统与现代气息的女性,并以女性的魅力感染着丈夫,无疑是对丈夫在生活上、工作上、心灵上的一种提升。比如,木兰在知道丈夫荪亚拈花惹草时,凭借自己的聪慧、冷静化解了一场危机。她既没有懦弱的忍让,也没有像泼妇似的大吵大闹,而是用她的包容大度解决一切,做法大方得体、成熟稳重,既给丈夫、第三者一个台阶下,又挽留了丈夫的心,挽救了自己的家庭,三人也成了好朋友。这样睿智的举动令我们许多女性都自愧不如、敬佩万分。

《京华烟云》中,我最欣赏的一个角色便是木兰的父亲,姚思安。他向我们传递着道家的思想,他的死很安详,是真正的道家的仙逝。他很喜爱木兰这个女儿,在他的思想中没有“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的观念,这在封建社会是很难得的。他喜欢结交朋友,特别是有学识、有内涵的人,同时,他总是接受新事物,提倡新思想,其程度令许多年青人都惊叹不已。在新文化运动中,他把自己的长辫率先剪下来,以支持这场运动。他漠视金钱、权力、地位,只醉心于得道,寻求真正的自己,他要洞悟造物者之道,净化自己的心灵。他把一切看得皆空,选择云游四海。他的老庄哲学思想影响了木兰的一生,使木兰成为一个淡然、逍遥、自由,善于在平淡生活中获得乐趣的人。同时,也影响着孔立夫的人生,使立夫成为一个爱国勇士,用他手中的笔唤醒沉睡中的中国人。更是改变了牛素云的命运。姚先生在临终前劝告她:“在打仗时,你要记住你是一个中国人。”这句话感染着素云,最终使素云不顾危险,拒绝做汉奸,选择在日本做特务间谍,为中国办事,做一个真正的中国人。虽然,姚先生逝世了,但他的思想仍然影响着后人。

《京华烟云》中,时刻流露一种道家思想,流露出老庄哲学思想。那是一种浑然天成,顺应天道,遵从自然,怡然随和的生活艺术。书中的道家思想主要通过姚思安这位入世高人体现出来。每一次他与女儿木兰的对话,每一次面对劫难时的淡定自若,经过漫长的独自云游,到后来的蓦然领悟,无不透露出道家的思想。这是一种浮生若梦的彻悟,一种心旷神怡的陶冶,一种博大精深的震撼。

林语堂的女儿曾评价《京华烟云》:“其中有佳话,有哲学,有历史演义,有风俗变迁,有深谈,有闲话,加入剧中人物的喜怒哀乐。”的确,这是一本包罗万象的巨著。如果说《红楼梦》是一部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那么《京华烟云》无疑是一部中国近代社会的百科全书。因为小说里面的故事,真实得宛如人生,让人感觉不是在看一本书,而是在读生活。书中的件件史实,简直就是展现于舞台上的话剧,而剧后的背景,则是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

京华烟云读后感【篇10】

我是先看的电视剧《京华烟云》,后看的林语堂的小说,此剧对小说改动很大,由于先看的剧,倒没有先入为主的感觉,电视剧拍得很好,每个演员都让我感觉那就是人物,处处都是戏。这部剧从初中看完,偶尔心境不好,或者想起来了,都会再看,每看一次都会有不一样的体会,犹如看《红楼梦》。

初中看时,一看到木兰上了曾家的花轿,眼看和立夫的情感没有了结局,我就心急如焚,如鲠在喉,耐不住性子。一对这样好的人,简直天作之合,为什么命运要将他们分开我看不下去了,木兰和曾荪亚结婚那一段,我看得太揪心。正逢一个堂哥到家里玩,他不爱看这电视剧,于是换了台。可我又不愿意了,晚上翻来覆去睡不着,可我抢台也抢可是他呀。哎呀,真是急死了。过了几个晚上,堂哥最终回去了。太兴奋了,不管怎样样,我还是看了下去。

对于木兰和立夫的情感,我始终不能释怀,总为俩人感到可惜。立夫第一次见木兰,便一见如故。如同宝玉第一次见黛玉,“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可阴差阳错,木兰要报答曾家的救命之恩,她对父亲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更何况是救命之恩呢”于是忍痛放下对立夫的感情,嫁给了不爱她的曾荪亚。嫁过去,可想而知,受了诸多委屈。我真为木兰不值,放着志同道合的立夫不嫁,偏偏要替妹妹的任性承担后果,太气人了!

可是年岁渐长,再看此剧,已经不再仅仅纠缠于木兰的这个痛苦的选择了。木兰这么重情重义的人,要她不去报答曾家的救命之恩,这是做不到的。可是,她心里的委屈,也许仅有立夫和她的父亲最懂吧。

木兰的父亲曾对她母亲说过,有些人,虽然不能结合,可是他们是精神的伴侣,比如木兰和立夫。这一句话,也让我恍惚明白了什么。木兰和立夫,虽未结合,但他们在精神上,到达了高度契合。

立夫入狱,木兰费尽千方百计去见立夫。俩人泪眼相对,感慨万千。木兰给立夫带来了一本关于甲骨文研究的书,立夫一愣,木兰问:“你不是最爱甲骨文吗”立夫随即点头。看到那里,我不知哪儿来的眼泪,模糊了画面。木兰哪,你大概不明白,其实立夫是因为爱慕你,才喜欢研究的甲骨文啊。立夫让木兰唱一段《李陵碑》,他大概以为自我凶多吉少了,所以想再听听。听完后,他说:“今生今世,有你这样的红颜知己,我知足了。”我真想说,此情只应书(剧)中有也。俩人之情深矣,也许已经超越了感情。

立夫娶了莫愁,我想其中也有木兰的原因在。莫愁与木兰大不相同。莫愁一心想到的是立夫的安危,阻拦立夫写文章针砭时局。此情可理解,但与立夫的心性不合。而木兰呢,会问立夫:“你最近写什么文章了吗”立夫用笔名写的文章,木兰读了,不明白是谁写的,可总是会心一笑,深表同感,木兰和立夫的心性可真遥相呼应啊。

这让我想到了宝黛钗三人,宝钗总是想为了宝玉好,劝他考取功名。而黛玉则不会,甚至与宝玉共读俗人眼中的“秽书”――《西厢记》(想想画面太美)。名义上的为人好,其实还不如惺惺相惜、情投意合难得。当然立夫重情之人,娶了莫愁之后,一心对妻子,尽管他心中还是有木兰的一席之地。

除了感情,最让我感动的是木兰和父亲之间的亲情了。木兰自嫁了荪亚后,总受委屈。父亲也很无奈,然而父亲总是开导她。父亲让她明白,人怎样活,全靠自我。父亲信道,崇尚庄子,常用道语开导木兰。木兰又是极聪慧的人,一点即开。

当初曾家逼婚时,父亲未曾逼过木兰半分,他让木兰自我拿主意,因为他明白,木兰有自我的想法。这样一个父亲,在鬼子来临之时,他为了守住那一箱子甲骨文,不让它落在鬼子之手,留在家中。他让女儿先走,木兰很舍不得,木兰哽咽道:“从小到大,您为我费了那么多心血,我还没来得及报答您呢”看到那里,这些生离死别,我像经历过一遍似的,潸然泪下。父亲,女儿,生离死别,人世间多么痛苦的时刻。

父亲也许见不到女儿了,牵挂,思念涌上心头。女儿可能再也看不到父亲了,不舍、悲痛和担心总在心上。而父亲,为了大家,为了老祖宗留下来的甲骨文,忍痛舍小家,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放火烧了前来抢东西的鬼子,连同甲骨文和他自我。这悲壮的一幕,爱国之情油然而生。

一部《京华烟云》,不止感情,亲情,爱国之情让人动容,还有很多细节值得回味。不明白下次看,还有什么体会呢。

京华烟云读后感【篇11】

这场京城故事展开在十几个各具鲜明特色的年轻人身上。

首先是姚木兰,名如其人,这个如木兰花一般浪漫的女子,聪慧,美丽,善解人意,勇敢而又知性。在那个封建主义男尊女卑仍然盛行的年代,她却从不拘泥于束缚,清楚的明白自我想要的是什么,以及最需要的是什么。所以,她义无反顾的选择了命运需要她选择的荪亚,即使自我真正想要的是孔立夫。她的聪慧与隐忍,使她在被动理解命运安排时,依然能按自我的意愿过自由的生活,而最终她也如愿得到了荪亚的爱。

莫愁,这个温润静婉的姑娘,在这场京城的纷华中,坚定又聪颖的守护着自我的初心。她聪慧坚韧,知书达理,对立夫无微不至的爱护最终换回了立夫的尊重与一生的眷顾。

智慧端庄的曼娘注定一生悲惨的守护着自我的感情;如慈禧太后般自私,精明,冷酷残忍的牛太太无奈的看着她挚爱的两个儿子离她而去,却毫无办法;相较于牛家对于权财的斤斤计较,姚老却泰然许多,他一生崇尚老庄哲学,主张无为而治,对于钱财全然视为身外之物。他的从容智慧无疑也在无形中影响了木兰,最终促成了木兰的率性与聪敏。

还有很多很多鲜明的人物,命运交织,主动或被动地,在这个浮世演绎离合悲欢。

京华烟云读后感【篇12】

用了七天时间看完了《京华烟云》,书比电视好看,所以我喜欢看书,书中的人物更立体,更合理。我不是很相信现代的编剧们,经他们修改后的名著们总是失了味道,走了调。

很喜欢看历史,历史总是那么的精彩,或许是因为留下来的都是历史学家们精选下来的史料。最近研究历史偏重于封建社会的家庭组成,在封建社会,女人大都被认为是男人的附属,女主内,男主外。女人操劳于家务与孩子。有些地位的家庭,女主人的工作则更为繁重,管理下人,家庭外交,节假礼仪。封建大家族更像现在的家族式企业,男主人是这个家族的品牌,大家要靠这个品牌过日子,所有的活动都围绕这个品牌开展。女主人更像这个家族企业的CEO。管理家庭是一门很精深的学问,家人的和睦相处,家族的外在声誉的保持与提升,内在精神的坚持与传承,家人和仆人的素养品德,子孙的教育,这都是耗人心血的。

在流传下来的书籍里面,有很多类似于《曾国藩家属》《颜氏家训》之类的书籍,看来子孙教育都一个家族来说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古时会有书香门第,官宦之家一说,也是家教不同。

之前读红楼梦,元春为这个家庭一直在隐忍,没有自由。迎春太软弱。探春太泼辣,惜春太执拗。妙玉太孤傲。宝钗太圆滑。相比之下,黛玉比较真实,有才气,但是对黛玉一直有说不出的感觉,总觉得有什么地方不对。而湘云更为我所欣赏,有才气,不必黛玉差,又性格豪爽。读了京华烟云之后对她们则有更客观一点的认知,红玉好比黛玉,太过聪明,凡是看的很明白,但是不知道如何排解,总是多愁善感,郁郁寡欢,心理上属于不健全的哪种类型,把红玉和木兰莫愁一比,就很明显的感觉到红玉的不健康,人格上的不健全。电视剧里木兰成了宝钗,所以电视里莫愁才会一直怨她的姐姐,她的行为给人带来太多的心理阴影。太不真实,太过完美,没有了自我。书本上的木兰很好,活泼浪漫,奇思妙想。像是湘云。书本上莫愁也比电视上的更加让人喜爱,某些方面像是袭人。

看了京华烟云很喜欢木兰,她的人格独立是我最羡慕的。她是好的女主人,同时她不拘泥于世俗,对自己的精神有很好的追求,在这种追求中,她得到满足。木兰和立夫是很好的一对,但是他们在一起不见的很幸福,木兰会助长立夫的锐气,不像莫愁可以克制立夫,木兰也不见得会像莫愁那样为立夫做出那么多的牺牲。那么木兰就没有那么多的精力去奇思妙想,立夫也不会像荪亚那样包容木兰。所以爱情不见得就是两个人结合的最好理由。

思维有些跳跃,想起什么写什么,希望这里会成我这个爱胡思乱想的水瓶座之人的涂鸦之地。

京华烟云读后感【篇13】

林语堂先生,是我最钟爱的作家之一。读他的散文,清新、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但却不乏人生哲理。读他的小说,《红牡丹》、《京华烟云》,一个个人物,栩栩如生,跃然纸上,读书如见其人。异常是《京华烟云》,更被誉为近代版的《红楼梦》。读他的第一本让外国人了解中国人的作品——《中国人》,对中国人性格的全面阐释,兼收并蓄,既不像辜鸿铭先生那样全盘肯定,也非全盘否定,应当说是站在一个比较中立的立场,颇有见地。

其中,在读过《京华烟云》之后,久久不能平静,仍沉浸于人物故事的曲折离奇之中。林语堂先生本人比较尊崇道教,书中的姚老先生也是一位宗崇道教之人。他最欣赏的人物是书中的姚家二小姐——姚木兰。以往说过,养女当如木兰。林语堂先生有三个女儿,无一人上过学校,可是之后每个人都成为才女,成就非凡。最可惜的是大女儿,嫁给一个外国人,在美国生活一段时间后,因性格不合而离婚。她兼具东西方两种文化的熏陶,在处理自我个人问题的时候处于矛盾之中,既不能彻底放手,又没办法挽留。中年早逝。林语堂先生曾为大女儿写过悼文,十分的悲痛。

身为一个中国人,从小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成长,骨子里烙的是中国印,即便之后理解了许多的西方文化影响,但在碰到棘手的问题时,仍不免会转到传统文化中来寻求答案。因为骨子里烙的是中国印。许多中国人都是外儒内道的思想。工作中要求“入仕”,忙碌的时候渴望“出仕”,从道家思想中寻找一些“宁静致远”的东西。

心理学上有一个词语叫“刺猬效应”,说的是两只刺猬想要为对方取暖,可是彼此靠得越近,就越被对方身上的刺扎得鲜血淋淋。

通常人们会认为跟一个人吵架必须是跟他感情不好,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容易跟家人吵架,常跟情人吵架,会跟好朋友吵架。试想一下,原先常跟我们有争执的人竟然都是跟我们最亲密的人,而能够跟我们发生争执的人也对我们有必须的了解,所以有人常说“吵架”也是一种沟通,而愿意跟你吵架的人,才是真正想了解你的人。

京华烟云读后感【篇14】

近来,在电视剧上看到林语堂先生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京华烟云》,在被剧终情节吸引的同时,也激发了我对原著小说一探究竟的冲动。而在看完小说之后,内心也是颇受触动。

《京华烟云》描述的是1900--1938年那个政权更迭,军阀混战,人心郁闷的北平城中,通过对姚家、曾家、牛家,这三大家族中各类人物在那一特殊时期的恩怨纠葛,凸显了儒、士、商阶层由盛而衰的过程。

这本书塑造出形形色色的人:热情似火的姚木兰,温婉如水的莫愁,崇尚自由的姚思安,才华过人的孔立夫,老实稳重的曾经亚,工于心计的牛素云,身世凄惨的银屏,优雅娴静的曼娘……一个个鲜活生动,有血有肉。小说的描述,贴近日常生活,真实宛如人生。让我觉得不是在看一本枯燥乏味的书籍,而是在品读人生,汲取智慧。

《京华烟云》中,不得不提的便是姚木兰这个女孩。林语堂说:“木兰,乃真女子”她一面秉承道家女儿的随缘自在,活泼洒脱,一面又有儒家媳妇的孝顺贤惠,聪明多才。她会识甲骨,会京剧,会烹饪,懂女工,知人情……毋庸置疑,她是一个好女孩,好妻子,好儿媳,好朋友。曾荪亚和孔立夫这两个优秀的男人被她深深吸引,也是情理之中。最令我意外的是她的胸怀。曾荪亚在外面和曹丽华暧昧,还有了孩子,但她却不计前嫌,让丽华把孩子生下来,并且还帮她抚养孩子。而她对这件情感纠葛的巧妙处理,更是让人心悦诚服。当她得知曾荪亚和曹丽华之间的情感,她便满怀激情与同情的给曹丽华写信,并劝告她:“挥利剑,斩情网,断情丝”最终她凭借自己的智慧、真诚、豁达和友善感化了曹丽华,是使其幡然醒悟。她用最平和的方式,平息了这场情感危机,挽救夫妻之间的感情。

在读完本书后,对道家思想也有了新的认识。不同于拘泥于三纲五常的儒家,道家思想更加强调一种自由无为,随性洒脱。姚思安就是深受道家思想影响的人。他没有让木兰和莫愁裹小脚,让她们上新式学堂,既让他们学习中国文化,也允许他们阅览西方文化。同时还带着木兰四处走动,去收集甲骨……正是这些思想的影响,两个女儿也才有广博的见识,坦荡的胸襟,清新脱俗的气质。木兰也才有“京城第一才女”的美称。

读此书确实花费我诸多时间,因为它确实有诸多可取之处。文章并不单纯用文字勾勒出每个人的命运变化,情感纠葛,而且还包含建筑知识,社会风俗,历史变迁,他的描写和《红楼梦》极为相似,两本书都有极大的研究价值,并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社会的更迭。但平心而论,它的文学价值与《红楼梦》相比,确实稍逊一筹。可于我而言,已足够丰富我的见识,教会我去思考人生,处理感情,并对传统文化和古代文学产生了许多新的认识。

《京华烟云》写于1938年,历时一年写完,那时的中国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新无可待,旧无可取。即使这样,林语堂仍尽力宣扬着传统的忠孝观,家庭伦理观,鼓吹仁爱与慈悲,高举爱国奉献的旗帜,这一切都在文中人物身上有真实体现:牛素云虽做尽坏事,却在最后为国捐躯;孔立夫在国力微弱之际,做了自然科学家;木兰在逃亡四川的途中,一再收留流亡孩童……他在这本书中处处描写世间的爱与温暖,弘扬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

读完此书一段时间了,如今仍觉回味无穷,哲思不断。此读后感写的略显凌乱,但却确实记录着书中种种触动我的瞬间,那些形象饱满的人物,至今浮现于眼前,久久不能忘怀……

京华烟云读后感【篇15】

看完一部经典的名著巨作往往心是有如释重负的感觉,因为随着故事起伏变化,内心也跟着波澜起伏,文章看完内心也得到了“解放”。但是心是释放了,但是文章那独特的见解、深邃的思想,还有那沉重的历史、文化这一切交汇在一起的时候,但是大脑思维却是沉重不已。只能一点一点去回味、去品读。所以每每看完一部震撼较大的书,总是想用文字来回味消化。

前些日子偶然的机会在电台悦读心旅行听到了主播介绍林语堂老先生的人生,讲述当年林老原打算翻译《红楼梦》将中华那古老大地上的文化向外传播,让世界看到这个可爱古老的国度。但因故无译成,索性仿造了其结构和形式写了这一长篇小说《京华烟云》。也许是没有好好读过《红楼梦》的遗憾,也许是因为这是中国人第一部用英语来介绍中国清末民初的书吧,亦或许是对那段历史的好奇罢了!我竟然对此书有很大兴趣。但是前阶段在图书馆翻来覆去找了几遍,一直找不到这本书,却又显示在馆,我一直都把这个情况叫做我与此书的缘分尚未来临罢了。就如白岩松曾经在《你幸福了吗》中说过“有些书只有在特定的时间或地点看来才会有更好的收获,不要太早的去看与其心智和年龄阅历不符的。”我以此来安慰自己找不到图书的心情。不过不同的书陪伴我们走不同的青春是一件美好的事情。

在图书馆找不到之后我所幸先去看一遍电视版,先有一个清晰的脉络,这样阅读起来可能也会有比较深刻的理解吧。你说巧不巧,那天我起身活动,游走于图书架之间游走,结果才发现它竟然躲藏一个最不起眼的角落里,犹如一个隐居山林的老者,真是让我好找哈。不过这让我想起了扎西拉姆·多多的一首诗:“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你念,或者不念我情就在那里不来不去你爱,或者不爱我爱就在那里不增不减你跟,或者不跟我我的手就在你手里不舍不弃来我的怀里或者让我住进你的心里默然相爱寂静欢喜”。他也许正在那个角落里静静的等着喜欢听他诉说故事的人去阅读他,去发现他罢了。

不过在看完电视剧和原著之后,我为林老感到无奈,好好的一部名著就这样被编剧和导演改编成一部清末民初的家庭宫斗、儿女情长的电视剧。唉,但是话说回来也怪不得,因为电视面对着是绝大部分的观众,为了收视率为了成本利润的回报不得不考虑迎合大众的口味吧!

万幸的是让我与它的原著可以相遇,可以静静地听它诉说着中国大地从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军阀混战、北伐、到抗日战争那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各种历史、文化的故事变迁。让我又一次了解了这个这个古老却又不缺乏可爱的国度,所有的历史大事件和故事中那九十多个有名有姓的人物构成了这部现代戏剧的故事发展的重要线索,在这线索之后更有政治、历史、文化、经济、哲学、宗教等为背景,是这部戏剧得以活灵活现。由这样的一部书来介绍宣传我们这个古老的国度是最好不过了。

全书有很深的道教哲学思想和进步科学相互碰撞,姚思安在临死之前,鼓励孔立夫要将其《科学与道教》学成一本书,用以科学的角度来注解道教的哲学思想。以此来为道教的科学性正名。还有姚思安那豁达的人生观和处事的方式、无不让人惊奇。姚思安信教却不迷信,求道却没有求仙。给人一种感觉就是浮生若梦,潇洒自在坦然无畏的的道教精神。

与姚思安相对比的无非就是曾文璞那个满嘴仁义道德,深受儒家传统思想和八股取士的浸染。浑身上下散发着一种腐朽道德观念,明知平亚的身体状况极其恶劣,明知这样的婚姻对曼娘是不公平,愚昧无知的曾家把一个将死之人的性命寄托于“冲喜”。对曼娘来说很不公平,幸好曼娘和平亚有感情的基础,曼娘骨子里受到了传统的封建思想的禁锢。

京华烟云读后感热门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读作品后很多人受益匪浅,也懂得了生活的道理。写读后感时,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深入理解内容,你对于写读后感的方法了解吗?我为了让您满意精心制作了这份“京华烟云读后感”,希望你能从中找到有用的内容!

京华烟云读后感 篇1

看完一部经典的名著巨作往往心是有如释重负的感觉,因为随着故事起伏变化,内心也跟着波澜起伏,文章看完内心也得到了“解放”。但是心是释放了,但是文章那独特的见解、深邃的思想,还有那沉重的历史、文化这一切交汇在一起的时候,但是大脑思维却是沉重不已。只能一点一点去回味、去品读。所以每每看完一部震撼较大的书,总是想用文字来回味消化。

前些日子偶然的机会在电台悦读心旅行听到了主播介绍林语堂老先生的人生,讲述当年林老原打算翻译《红楼梦》将中华那古老大地上的文化向外传播,让世界看到这个可爱古老的国度。但因故无译成,索性仿造了其结构和形式写了这一长篇小说《京华烟云》。也许是没有好好读过《红楼梦》的遗憾,也许是因为这是中国人第一部用英语来介绍中国清末民初的书吧,亦或许是对那段历史的好奇罢了!我竟然对此书有很大兴趣。但是前阶段在图书馆翻来覆去找了几遍,一直找不到这本书,却又显示在馆,我一直都把这个情况叫做我与此书的缘分尚未来临罢了。就如白岩松曾经在《你幸福了吗》中说过“有些书只有在特定的时间或地点看来才会有更好的收获,不要太早的去看与其心智和年龄阅历不符的。”我以此来安慰自己找不到图书的心情。不过不同的书陪伴我们走不同的青春是一件美好的事情。

在图书馆找不到之后我所幸先去看一遍电视版,先有一个清晰的脉络,这样阅读起来可能也会有比较深刻的理解吧。你说巧不巧,那天我起身活动,游走于图书架之间游走,结果才发现它竟然躲藏一个最不起眼的角落里,犹如一个隐居山林的老者,真是让我好找哈。不过这让我想起了扎西拉姆·多多的一首诗:“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你念,或者不念我情就在那里不来不去你爱,或者不爱我爱就在那里不增不减你跟,或者不跟我我的手就在你手里不舍不弃来我的怀里或者让我住进你的心里默然相爱寂静欢喜”。他也许正在那个角落里静静的等着喜欢听他诉说故事的人去阅读他,去发现他罢了。

不过在看完电视剧和原著之后,我为林老感到无奈,好好的一部名著就这样被编剧和导演改编成一部清末民初的家庭宫斗、儿女情长的电视剧。唉,但是话说回来也怪不得,因为电视面对着是绝大部分的观众,为了收视率为了成本利润的回报不得不考虑迎合大众的口味吧!

万幸的是让我与它的原著可以相遇,可以静静地听它诉说着中国大地从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军阀混战、北伐、到抗日战争那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各种历史、文化的故事变迁。让我又一次了解了这个这个古老却又不缺乏可爱的国度,所有的历史大事件和故事中那九十多个有名有姓的人物构成了这部现代戏剧的故事发展的重要线索,在这线索之后更有政治、历史、文化、经济、哲学、宗教等为背景,是这部戏剧得以活灵活现。由这样的一部书来介绍宣传我们这个古老的国度是最好不过了。

全书有很深的道教哲学思想和进步科学相互碰撞,姚思安在临死之前,鼓励孔立夫要将其《科学与道教》学成一本书,用以科学的角度来注解道教的哲学思想。以此来为道教的科学性正名。还有姚思安那豁达的人生观和处事的方式、无不让人惊奇。姚思安信教却不迷信,求道却没有求仙。给人一种感觉就是浮生若梦,潇洒自在坦然无畏的的道教精神。

与姚思安相对比的无非就是曾文璞那个满嘴仁义道德,深受儒家传统思想和八股取士的浸染。浑身上下散发着一种腐朽道德观念,明知平亚的身体状况极其恶劣,明知这样的婚姻对曼娘是不公平,愚昧无知的曾家把一个将死之人的性命寄托于“冲喜”。对曼娘来说很不公平,幸好曼娘和平亚有感情的基础,曼娘骨子里受到了传统的封建思想的禁锢。

京华烟云读后感 篇2

《京华烟云》是著名作家林语堂先生的一本颇有名的书。它描写了清朝灭亡后,民国时期是北平曾、姚、牛等几个典型的大户人家的恩怨及抗日爆发后的民族情仇,非常逼真的再现了那个时代的生活画卷。其中有佳话,有哲学,有历史演义,有风俗变迁,有深谈,有闲话,加入剧中人物之喜怒哀乐,包括过渡时代的中国,成为现代的中国的一本伟大小说。

整篇小说说的是北京城里几户富家的少爷小姐们在动荡年代的爱情生活故事。林先生颇有些有意思的句子,让人看了不禁赞叹,有时候给人似曾相识见红楼的感觉,比如银屏说:我又不是你们家买下的人,总有一天要离开了这里,嫁给平实庄稼户的。不是很像袭人对宝玉说的一番话吗,巧的是所处的情形也相似。又比如说到木兰大婚,有四人专管杯盘碗碟,有四人专司迎宾送客,有四人只管。等等,像不像贾府大丧凤姐儿指挥的场景;还说到姚家买下王爷家的花园,连园景都修得像大观园似的,还有“青纱橱”,楼台水榭等等。对林先生的生平并没有研究,不过借着字里行间猜测莫非林先生也很喜欢《红楼梦》,《京华烟云》里相似的场景是向曹先生致敬来着,不过仅仅猜测而已。这是我自己在读书时发现的一点乐趣,觉得很有意思。和《红楼梦》相比,《京华烟云》里的家族关系简单得多,人们之间的心眼也相对少些,没有那些剑拔弩张的气势,通篇都有一种平淡冲和的气息。

小姐们虽然能言善道,不过都有着旧时期女性的温婉贤淑,先生们即使再不长进,也算孝顺听话,就是说,没有什么让人气愤或者怒火中烧的场景和对话,稍嫌沉闷了些,却很能平复心情。人家说,从一个人写作的风格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性格脾气以及当时的心情,我想是很有道理的,比如看《红楼梦》,就算是最简单的家居生活,也能给人错综复杂的感觉;而林先生的《京华烟云》,即使主人公经历动荡难测的年代,也能活得逍遥自在,颇有得色。看来林先生是看透了起起落落,风云变化,方能下笔如此豁达安详。

《京华烟云》在实际上的贡献,是介绍中国社会给西洋人。关于中国的书犹如从门外伸头探入中国社会,而描写中国的书却犹如请你进去,随你东西散步,领赏景致,叫你同中国人一起过日子,一起欢快,愤怒。而《京华烟云》介绍中国社会,可算是非常成功,宣传力量很大。此种宣传是间接的。书中所包含的实事,是无人敢否认的。此书的最大的优点不在性格描写得生动,不在风景形容得宛然如在目前,不在心理描绘的巧妙,而是在其哲学意义。一翻开来,起初觉得如奔涛,然后觉得幽妙,流动,其次觉得悲哀,最后觉得雷雨前之暗淡风云,到收场雷声霹雳,伟大壮丽,悠然而止。留给读者细嚼余味,忽恍然大悟;何为人生,何为梦也。或可说,“浮生若梦”是此书之主旨。小说给人以一场大梦的印象时,即成为伟大的小说,直可代表人生,非仅指在二十世纪初叶在北京居住的某两家的生活。包括无涯的人生,就是伟大的小说。

京华烟云读后感 篇3

京华烟云通过描述京城三大家族的起落沉浮,展现了中国近现代社会的的深刻变化。该书无论是在背景、内容、人物刻画上,都是民国小说中的不二经典!

有这样一些作品,年少时喜欢读,到中年了还是喜欢,而且每读一遍你都能有新的收获和感悟,《京华烟云》就是这样一部让我喜欢了近二十年并且将一直喜欢下去的作品。

第一次看《京华烟云》的时候我还不到十八岁,喜欢古典文学的我立刻就喜欢上了书中人物的那份韵味,喜欢上了超然淡泊的姚思安,温文儒雅的孔立夫,身世堪怜、楚楚动人的曼娘当然,我最最喜欢的还是书中的女主角姚木兰,她知书达理、美丽温婉、睿智聪慧、通达贤淑可以说,我能想到的形容女性的美好词汇全部用在她的身上也不过分,在我的心中,木兰就是完美女性的化身。

那时候的我情窦初开,爱憎分明,我认为相爱的人就一定要走在一起,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所以我常常为了木兰和立夫的结局耿耿于怀,当木兰和曾荪亚结婚的时候,我气愤地丢开书本不愿意再看,我觉得只有立夫才配得上木兰,这么相爱默契的一对人儿不能相守在一起,太令人痛惜和惆怅了!我对林语堂老先生的这一安排非常地不满意,对那个娶了木兰的曾荪亚充满了敌意,对孔立夫和姚木兰充满了同情。

九十年代初,台湾拍摄的根据《京华烟云》改编的同名电视剧在大陆播出了,那时候我刚刚上初中,但是守着家里那部黑白电视机,几乎一集不落的观看到底。赵雅芝扮演的木兰无论从扮相到神韵都完全符合了我心中的木兰形象,让我心仪不已,痴迷万分,这部万人空巷、轰动一时的电视剧也改变了我对木兰婚姻的认识,在为木兰和立夫惋惜的同时,我渐渐地接受了她和荪亚的婚姻,正如现实生活中的我不得不接受命运的安排,接受生命里突如其来的变故和伤痛。二十几岁的我开始相信缘分,相信命运的不可抗拒。

20xx年,大陆版的《京华烟云》在电视上播出了。年过而立的我再看《京华烟云》,少了些参与的激情,多了些旁观的淡然。虽然赵薇扮演的木兰无论从扮相还是气质都不尽人意,很多情节也改得面目全非,但黄维德扮演的立夫却比以前版本的更飘逸潇洒了,服装和摄影更是精致华美。片尾曲《发现》优美婉转,荡气回肠,让我爱不释耳。

再看《京华烟云》,再看木兰的爱情,我的感觉和以前完全不同了,对她和立夫这份错过了的情缘,我不再惋惜痛心,反而觉得林语堂先生的安排真是神来之笔啊!在婚姻的围城里摸爬滚打了十四年的我忍不住想:要是立夫真的娶了木兰,他们的爱情还会这么动人这么长久吗?他们在彼此的心里还会这么完美吗?

我不否认,夫妻之间也有很多鹣鲽情深的佳偶,但像木兰和立夫之间这样完美的爱情在婚姻生活里是不可能存在的,它是一份集相知相惜、相爱相慕,集知己、情人、偶像为一体的情谊啊!它因为多了不可企及的距离美,多了无数个月白风清之夜的相思,多了求之不得,辗转反侧的遗憾,而变得异常美丽,每次看见立夫和木兰对望时的眼神,我都深深地陶醉了,那样的款款深情,那样的倾慕理解,那样的惺惺相惜,是生活在柴米油盐里的夫妻之间会有的吗?

京华烟云读后感 篇4

之所以会有读《京华烟云》的想法,是因为对赵薇版电视剧《京华烟云》的喜爱。很多人喜欢赵薇演的小燕子,我却喜欢《京华烟云》中的姚木兰。初次看《京华烟云》这部电视剧时,我并不喜欢姚木兰的角色,觉得姚木兰太喜欢说道,喜欢用自己的学识智慧来驯服自己的丈夫。总觉得她和荪亚不是一类人,和立夫才是,因为我实在是太爱电视剧中立夫的角色了。可惜的是有情人终未成眷属,木兰和立夫只能活在彼此的心里。

当我开始读《京华烟云》这本书的时候,脑海中已经形成了固定的人物见解。但是其实不得不说,电视剧版的《京华烟云》和小说差别很大,甚至可以说是披着《京华烟云》的书名,拍着民国时期的儿女情长。

我觉得书中的木兰是中国文化和西方文明双重影响下形成的一个近乎于完美女人。在书中我多次被木兰的肚量,才智和洒脱所感染、所折服。木兰对孔立夫的爱是真诚无暇的,对曾荪亚的爱是忠贞不渝的。虽然木兰没能和自己喜欢的人走在一起,但木兰和荪亚也过得非常的幸福。木兰和荪亚在婚前没有心荡神怡的爱情,却在年深月久中感情日渐浓厚。虽然这感情并不能占领木兰心中孔立夫的位置,但足够让木兰对荪亚一生忠贞不渝。当孔立夫陷害入狱,木兰为营救孔立夫所表现出的勇敢和至情至性,让我感叹这真是少见的奇女子也!虽然木兰营救孔立夫的举动,遭到了荪亚的吃醋和猜忌,但木兰所表现出的淡定和从容,真的不是一般修养的女子能做到的。后来荪亚在木兰坦诚和肚量下,选择信任自己的妻子,也是因为木兰的人格魅力让他乃至观众折服。

书中还有另一个人物——我最喜欢的木兰的父亲。姚父精神世界宽广,为人处事豁达开明。姚父的描写,很多都和中国的道有关,很多时候都能看到姚父关于庄子道德的思考。姚父的一生对于木兰影响很大。木兰记得很多父亲对她的忠告,这使得木兰在遇到问题时能够妥善处理。木兰能够养成这样完美的品行也和她殷实的家庭背景密不可分,木兰婚后和荪亚到处玩耍,游山玩水,踏遍中国古迹,这使得木兰一直不断成长。我以为这就是我们现在流行说的“女儿要富养”的真正含义吧,既有物质方面的大力支持,也有精神上的熏陶和培养。书中也描写了木兰人生的几次重大变故,比如她的女儿参与学生起义被射击,他们被迫离开北京逃离战争;她的儿子参加抗日战争等,这些灾难迫使木兰成长,使她变得更加坚强。

林语堂还把《红楼梦》融入到了自己的作品中,红玉让我想到了林黛玉,一位有才华,有个性却体弱多病的女子,最终为了成全自己心爱的人,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宝芬让我想到了薛宝钗,一位沉稳、冷静又有些城府的女子。阿非让我想到了贾宝玉,一个爱到处留情的男子。中卷部分的《庭院悲剧》显然便是一出现代版的《红楼梦》。我非常喜欢红玉的那句对联:闲人观伶伶观人。这句话放在现实生活中也是那么警醒世人。你以为你看到的别人是怎样的怎样的,你觉得自己是主观意识上的人,被观察的是伶,然而反过来你又何尝不是那个伶?

所谓“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便是如此吧!

京华烟云读后感 篇5

在图书馆翻到了这一本英文版的《京华烟云》。虽然不能完全看懂,但好在看过电视剧及中文版,大体能够理解.

林语堂先生一生多用英语来写书向国外介绍中国悠久的文化和中国人民淳朴的生活。这正是他旅居海外时用娴熟优美的英文完成的巨著,向那些鄙视中国的外国人介绍中国真正的文化。

《京华烟云》主要描述了姚家、曾家、牛家三大家族中从19xx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三十多年间的悲欢离合和恩恩怨怨。在政权更迭、军阀混战的北平城中,在那一特殊历史时期的性格演变、思想碰撞和命运选择,展现了儒、士、商阶层由盛而衰的过程,从侧面反映出中国社会历史的风云变幻。其中有佳话,有哲学,有历史演义,有风俗变迁,有深谈,有闲话,加入剧中人物之喜怒哀乐,包括过渡时代的中国,成为现代世界的一本伟大小说。林语堂的女儿林如斯曾说过《京华烟云》是一本能够随时翻看的小说,并不是必须要有闲时才看,最好是夜阑人静时独自个儿看;困倦时,起来喝口清茶自问道:“人生人生,我也是其中之一小丑否?”

该书还被视作现代的《红楼梦》林语堂先生曾提到:“(该书)重要人物约八、九十个,丫头亦室来个。大约依红楼人物拟之。木兰似湘云(而加入陈芸之雅素),莫愁似宝钗,红玉似黛桂姐似凤姐而无凤姐之贪婪,迪人似薛蟠,珊瑚似李纨,宝芬似宝琴,雪蕊似鸳鸯,紫薇似紫鹃,暗香似香菱,喜儿似傻大姐,李姨妈似赵姨妈,阿非则远胜宝玉。”

确实,该书最大的优点不在性格描述得生动,不在风景形容得宛然如在目前,不在心理描绘的巧妙,而是在其哲学意义。你一翻开来,起初觉得如奔涛,然后觉得幽妙,流动,其次觉得悲哀,最终觉得雷雨前之暗淡风云,到收场雷声霹雳,伟大壮丽,悠然而止。留给读者细嚼余味,忽恍然大悟:何为人生,何为梦也。或可说,“浮生若梦”是此书之主旨。

《京华烟云》中描述的最出彩的是女人。古典的,现代的;年轻的,年老的;出身高贵的,身为丫鬟的;老实本分的,工于心计的;各式各样的女人,个个个性鲜活,有血有肉;同一个女人,写她从待字闺中到嫁作人妇生儿育女,从女儿到母亲再到婆婆到奶奶外婆,不一样阶段的女人,她们的心理变化也很真实的写出来。例如木兰和莫愁,这两姐妹在相似的家庭环境中成长,木兰偏向继承了父亲的道家思想:逍遥,自由,追求梦想却又不强求,善于在平淡的生活中获得乐趣,也容易满足;莫愁则偏向母亲继承了儒家之道,学会了作为妻子母亲的生活中的智慧。同为女人,木兰更适合做老婆,因为她有想不完的妙点子,能够陪你去很多的风景名胜,和她聊天,永远不会气闷;她喜欢做菜,异常爱研究新奇的菜式,对于种花养草,琴棋书画也有兴趣;既能满足你对生活上的要求,也能够陪你品茗赏月,99.,做风雅之事;有时候可能有些过于梦想化,但木兰也懂得适时调整。莫愁则适于做母亲:她方正稳重的性格会给孩子一个好榜样;莫愁最懂得以柔克刚之道,对于立夫这样个性激进易冲动的人,也能懂得什么时候予以忍让,什么时候坚持,什么时候暗暗责备,什么时候给予鼓励,恰当地顺应立夫情绪的起落,最终改变他,使他成熟稳重。相信这对

于孩子要容易得多。因为莫愁有足够的耐心,也有足够的智慧,不会过分娇惯,也不会过分严厉;莫愁在文学上的造诣也足够给孩子的学习以指导,从她少女时代和立夫的几次辩论就能够明白,其实她思想锋利,见解独特,并不输于木兰,只是嫁人之后着意收敛,培养自我的稳重方正。

但这两姐妹,在很多方面,是十分相似的。就从莫愁和木兰对待丈夫外遇(立夫甚至能够不算,因为那只是精神层面的)的态度就能够看出,她们的沉着和智慧是多么的相似。同样的善解人意,同样的不动声色。可是在应对立夫被捕这件事上两人的态度迥乎不一样,又能够十分好的表现她们的不一样——木兰的冲动和梦想化,还有莫愁的冷静稳重和忍让宽容。这两个可爱的女子,是全书的灵魂所在,或许也是林语堂心中的完美女性形象吧。

当然最让人佩服的是木兰——坚强而又有主见的木兰。林语堂曾说:“若为女儿身,必做木兰也!”

她落落大方,聪慧贤能;她追求时髦,谈吐诙谐,这又不失新时代女性的优点。她聪明勇敢,拥有自我对生活的主见,更令人惊叹的是她那独特的浪漫主义情怀。她的生活方式随着季节的改变而改变,“在冬季则平静沉稳,春来则慵倦无力,夏天则简便悠闲,秋来则舒爽轻快”。应对生活的变迁,应对从富家生长享用一切物质的安适到变为村妇的剧烈转变,即使最终变为普通农民,她依然能过着幽雅山居的生活,坚韧地应对所有困难,并在磨难中成长,成为忍苦,勇敢,伟大的民众大海中的一滴水。

命运早有天注定,哪由强弩硬上弓.书中虽未提及命运,但命运的造化随处可见。银屏硬碰硬的抗争,最终葬送了自我。而姚太太的强硬,也没有给她换回什么好下场,最终她的小儿子竟然还是娶了个丫鬟,何其讽刺!红玉的死,是听从了命运还是听从了自我呢?莫愁是个注定了幸福的女人,命运,可能有时候,真的,有薄厚之分每一个人,不论生于安乐还是忧患,谁都不足矣改变整个生活。然而每个时代都会赋予我们特定的职责,京华烟云的时代,就是要齐心抗日保家国。一个民族的人只要有觉醒意识,只要团结一致,什么样的强敌都能够战胜!海明威说的好:“人能够被毁灭,可是不能被打败!”中华民族的儿女们,永远都是好样的!!

京华烟云读后感 篇6

《京华烟云》的确是好书,对于我高一的阅读水平恐怕是个挑战。读完了,第一感觉是,书中故事娓娓道来,平淡如水,可是蕴藏着极其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尤其原文以英文著成,不啻是向外国打开一面解读中国人、中国文化的窗子。

看书前就看过新版的《京华烟云》电视剧,读过原著,才明白,电视剧改编的实在是太离谱了,简直把应有的内涵一扫而光,也许作为电视剧,要改编这样一部缺乏戏剧矛盾的作品,非如此不能引来观众,恐怕也是很无奈的。对于书中关于中国的婚丧嫁娶、衣食住行,细致如怎样用凤仙花染指甲,怎样裹脚,妻妾地位的差别,怎样抽大烟、抽白面,壮阔如天南地北的美景、美食,政治上的勾心斗角,投机钻营。这些知识的介绍只是自然而然的串场,更大的成功还在于一个个颇有个性的人物。

《红楼梦》人物之多煞是壮观,这部小说被称为现代版《红楼梦》,任务数量虽远远不及,但每一个都很成功。木兰崇尚美的事物,喜欢奇思妙想,而又通情达理,心地善良。莫愁温婉聪慧,身为富家之女却毫不骄纵刁蛮,相夫教子以为乐。这两姐妹可说是中国传统的大家闺秀了,实在让人喜爱。而立夫正直、爽朗、满腹才情,又急躁易怒,以天下为己任,是中国近代那些知识分子的一个典型代表,他把妹妹嫁给陈三那一段叫我这个现代人看来都太过“现代”了。

故事主要描述的是主人公们生活的变迁,背后的大幕却带有十足的政治色彩。

讲那一阶段的事,是不得不于政治相关的。他们因战争而逃离,因政变而恐慌,正是因为发生在那个年代,故事才更具现实意义。书中的木兰想过平凡的生活,而纵观整个历史,若是真有这么一个大家族,在动荡的岁月里,他们也真的是平凡的逃难者、挂念骨肉的父母、思乡的游子。正因为是从平民的视角,而非纯粹战争的描述,才更能体会到那种惊心动魄的可怕,因为读者和他们一齐成长,那种体会也更加深了一层。其实真正让读者觉得描述生动的,不是渲染血腥,而是让读者对遭遇恐怖的人“熟识”,仿佛他一向在你身边。

这真的是一本好书,它包含的丰富的知识超越了一般的小说,也许还有些我此刻没能深刻体会的资料,N年以后,也许我想起某一页、某一段,又会心生感慨吧!

京华烟云读后感 篇7

全书最耀眼的角色非要木兰莫属了,木兰也许是语堂先生心中勾画出的最完美的女子,美貌绝世,才华过人,蕙质兰心,家财万贯,知书达理,机智幽默,温柔高雅,自在坦荡。一方面她已经开始向现代女性过度,另一方面又具有中国传统女性的所有优秀品质,“德、言、容、工”都是

豆瓣上面也看了一些书评,有人爱不释手反复研读,可我觉得也就那样吧,不是对大师不敬,可能是之前的期望值过高,也可能是我还年轻,也许等年岁再大些,就能理解书中的庄子了。或者等有空的时候去读一读英文原著,也许又会有新的体会呢。

突然发现,有很多事情我们根本不能预料,比如,什么时候打仗,什么时候会死......

我最佩服的是姚木兰,一个怀真情、持深情、涌激情、凝柔情、抒豪情、聚慈情、捧哲情的中国优秀女性,她的大度是我最佩服的,没有任何一个女人能容忍自己的丈夫在外面有女人的,可是呢,姚木兰就能,很巧妙的化解了家庭的矛盾。姚木兰常说一句话:“人的命运不是在于无可奈何的选择,而是在于选择了之后,如何去面对和走这条路。”她是爱曾荪亚的,这一点我不会怀疑,也许这又是她伟大的另一个侧面吧,爱一个人就要一辈子,无论对或者错,看姚木兰对曾家的心,对荪亚的心,对莫愁的心,对谁都是那么谦和,都是那么礼让。

或者爱一个人真的是很伟大的事情吧,你能够容忍他的一切,他的所有的缺点在你的眼里都是优点,而且会永远在他最需要你的时候帮助你,支持你,至少有个肩膀给你靠,爱要相互走完一生,爱要一辈子,不要一下子就轻易放弃,轻易伤害自己的爱人

关于京华烟云读后感


我们在一生的阅读中,一些经典自然而然地在岁月中沉淀下来,读作者写的作品之后我们会有许多想法。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往往来自于及时准确地记录下自己的阅读感受。编辑搜集了一些相关的内容“京华烟云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京华烟云读后感 篇1

各位书友,大家新年好,在这里先给大家拜年了。又到了该我和大家分享心得的时候了,最近被过年的各种琐事所困扰,一直没有真正的静下心来读书,碰巧看到了电视里在重播京华烟云,不由的想起了林语堂老先生这本《京华烟云》。

此书讲述了北平曾、姚、牛三大家族将近40多年间的悲欢离合和恩怨情仇,从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展示了现代中国社会历史的风云变幻。林语堂曾在《我的话》中说自己"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他通过文字来构架其东西方文化的桥梁,致力于向西方人介绍中国的传统文化,原本是准备将《红楼梦》翻译成英文版展现给西方读者的,因故未能翻译完成,便仿照《红楼梦》用英文写出了这本《Monent in PeKing》,《京华烟云》是张振玉译为中文后的书名。我一直比较偏爱以女性为视角的电视或者小说,大学时候因为偶然看到过电视剧版的《京华烟云》,便把原著找来细细品读,甚至为了追求所谓的原汁原味,还买来了英文版原著打算好好品味一番,奈何水平实在有限,英文版早已被搁置高台,最近又将中文版翻出来重温,虽然只读了前半部分,但还是被书中情节和人物的个性所深深吸引。

我很喜欢姚木兰,正如林语堂自己所说:若为女儿身,必做木兰也。有人说,林语堂笔下的姚木兰,正是他心中的完美女人。木兰虽然出身高贵,但是却没有富家小姐的傲慢与娇气,虽然身处封建社会,但是却没有旧社会的陈腐与懦弱。既是道家之女,又是儒家之媳,外柔内刚,才华横溢。

容颜之美。书中有许多对曼娘、银屏、桂姐等人物形象的具体描述,并没有过多的对木兰进行具体的描述,只是在出嫁之日,突出的描述了新娘装扮下木兰的美丽。"除去她眼睛的迷人及低沉的音乐美,她的身段窈窕,令人目迷心荡。一如我们常形容美女说:‘增一分则太长,减一分则太短,增一分则太肥,减一分则太瘦。’……身体各部分配合比例的均匀完美,竟至于此极。可是她并不节食,也不运动。造物自然赋予他如此地完美,奈何!奈何!"通过这一段描述,林老先生将木兰的整体形象展示在了读者的面前,并没有任何具体的描述,但是却给了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或许完美的定义就是无法用任何词藻来形容,只能任由读者凭心去界定。在我认为,全文虽然没有过多的文字用来形容木兰的外貌,但是从故事的开端到结束,每时每刻都无不衬托出一个完美女性的身影。

才华之溢。木兰的美,并不仅仅是外在的,更体现在她的学识和才华上,这一特点,在她小小年纪就体现出来了,幼时逃难与家人失散后,被曾家碰巧相救后,曾老爷大声叫道:"对了!对了!她就是木兰,天下之忧她一个小姑娘儿认得这种甲骨!"并称赞虽然自己多年一直搜求珠宝,但今天才找到一件真正的宝贝,那就是木兰。木兰文学上的造诣,和父亲姚思安的教育有着莫大的关系,受道家思想的熏陶,木兰崇尚自由,但是又尊重传统。吹口哨、做家务、读私塾等等等等,她敢于接受新潮的事物,甚至在成为曾家媳妇后遇到财务危机,也充分体现出了她的治家之道和经商头脑。正是因为她的才华横溢,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才一次一次帮自己和家人度过难关。

脱尘之逸。木兰是道家的女儿,在她身上可以看到道家顺其自然、超尘脱俗的的精神,在我看来,全文有两处特别能体现出木兰的脱尘,一是木兰面对婚姻的态度。木兰一直渴望自由,她的内心也是自由的,被立夫的才情所打动,内心极其喜爱立夫,但是为了妹妹,听从了命运的安排嫁给了荪亚,这正是她对自己最大的超越。婚后的她耐心经营家庭,面对出轨的丈夫、刁难的妯娌,通过自己的努力,妥善的经营着自己的"小家"和曾家的"大家"。二是对金钱的态度。在战争的动荡后,她甚至恳求荪亚,放弃富家豪宅的生活方式,到乡间过一种草木小民的纯朴生活。甚至愿意做饭,洗衣裳,过着平平安安的日子。

此次分享比较潦草,内容也有可能有出入的地方,还请大家见谅。可能书友会内许多人都可能读过此书,我觉得一本好书,就值得读两遍,读多遍,每读一遍就有不一样的感受和体会,这次暂且就以木兰为对象谈了谈自己的体会,等我读完此书,再找机会和大家分享更多不一样的感受。

最后祝大家新年快乐!在新的一年里工作顺利,身体健康,万事顺意。谢谢大家。

京华烟云读后感 篇2

我的床头有一本书,就是京华烟云,我一遍又一遍的读着京华烟云。只专注着木兰,看她讲话时灵巧的模样,看她聪明的眸子打量着人,看她冒出种种稀奇古怪的想法来,我就咧嘴傻笑起来。

不晓得自己有多么多么喜爱木兰,这个蕙质兰心的女孩子。我喜欢称木兰女孩子,即便好多年以后的她已经有了三个孩子,已经为人妻为人母,已经一次次在岁月与时代的波折间辗转,我还是爱叫她女孩子。木兰原本就该永永远远是个

最美丽最聪明最幸福的孩子。

以前读红楼的时候独爱湘云,爱她的是真名士自风流,爱她活泼伶俐大方自然,丝毫没有扭捏矫柔之气。喜欢湘云的时候,爱看她打扮得似个假小子,爱看她大嚼鹿肉,爱看她联句的才思敏捷,爱看她醉卧芍药的妩媚天真,做女子本当如此,自自在在,坦坦荡荡,方显得可爱而不失本色。虽说温柔娴静是一种,可那率真自然却更附和道家法自然的思想吧。于是便有了木兰,这个道家的纯真的女儿。

什么样的家庭和教育才能造就木兰这样一位女孩儿呢,或许真的前无古人,来者也难追了。喜欢木兰,最先倾倒于她的幸福。我喜欢幸福的人生,喜欢到即便把自己升腾到空中楼阁,即便把所有的感情建立在一个虚无的关于美好的故事上,那也是甘愿的。林先生或许赋予木兰太多幸福了,以至于关于她的不幸似乎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一页一页翻过,充斥着的是时代的不幸和木兰的幸运,等到非要卷入时代洪流的时候,木兰已经为自己也为我们幸福了一生了。及至掩卷之时,我便明白,世间再也不会有比木兰更完美的女孩儿了。

钱是很重要的东西,若姚家不是那么富裕,木兰的一大半快乐的生活会随之而去。但钱在木兰的生命里却被放到了一个更巧妙一些的位置,不是财富造就了木兰完美,是木兰使得这俗之又俗的铜钱雅了起来。最羡慕木兰有这样一位仙风道骨的父亲,可以在她懵懂的年纪就告诉她:“这些个宝物,若你当它们是废物,它们便是废物。”生命里,只有摆脱钱的束缚,人生才能真正潇洒起来,而木兰做到了。最爱看木兰在曾府里适性愉情的生活着,冬日里,穿着鲜蓝的衣裳,摆弄花瓶里带着小果实的红石竹;春天里,慵慵懒懒的立在院子里整理牡丹花,夏日里一卷在手躺在凉椅上读小说,秋日里与荪亚去西山赏红枫……不是无所事事的贵妇人,却是个极懂得享受生活享受人生的聪慧女孩儿。

看到曾老太爷对这个“疯少奶奶”颇有微词便更觉木兰可喜可爱。木兰最爱和荪亚吃小馆子,也喜欢随荪亚逛公园,于是这“两大毛病”成了曾家二老很头疼的问题。他们的儿媳妇是那么开朗,那么愉快的生活着,远远背离了儒家循规蹈矩的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牵着夫君的手,自由自在得溜达在北京城的大街小巷,这个漂亮极了的道家女儿自然不在乎孔夫子的框框,真是要人怎么喜欢才好哦!

曾经想,或许金庸笔下的俏黄蓉便有木兰的影子,看她充满浪漫的调调,看她精妙绝伦的手艺,读到杭州隐居时木兰烤叫花鸡那段,真是让人喜笑颜开。难怪林语堂说:若为女儿身,必做木兰也。木兰太叫人喜欢,太讨人喜欢。

关于木兰的不幸,我始终以为是时代的,而非木兰的。阿满与曼娘的死,阿通的离家从军,是时代不得不要木兰牺牲的',换做别人,也有一样的遭遇。看到木兰为阿满伤心欲绝,我也痛彻心扉,看到曼娘惨死,亦哽咽不能语。这一路走过来,情感上最深重的创痛莫过于此,但最终,留在记忆里的这份不幸终究不属于木兰,因为她是木兰,所以,她终会幸福,她有享福人的性情。

其实这个世界早已经没有了再培育一个木兰的土壤。那份北京城古老而典雅的空气早已经烟化在文明的进化中,中国人传统含蓄的优美也早已经被嘈杂的都市生活搅得不留余地。于是便没有了木兰。木兰必须是生长在浓郁传统中的女孩儿,有着世俗的智慧,有着中国传统女性的一切美德,美丽,聪慧,宽容。她会应付大宅门里的种种关系,巧妙而得体的周旋在缠着小脚的太太姨娘妯娌之间,懂得微笑的看着贪小的管家,让下人知道这位三少奶奶的心知肚明,懂得关于习俗和传统要求女子懂得的一切,这才能成就一个优美而典雅的木兰。木兰也必须是长在浓郁道家思想里的女孩儿,懂得道法自然,不做作,不刻意,率性并且接受新事物,明白人是需有能享福的德行才是福气,懂得腰缠十万贯不如骑鹤下扬州,可以轻易远离北京王府的富足生活,在杭州享受平淡而清静的幸福,这才能成就一个自然而纯真的木兰。而必须的这两种氛围,恐怕再不会有了,这世上再不会有第二个姚木兰了。

读京华只为木兰,固执的只沉醉在她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里。或许世间根本从来没有过这份完美,可我宁愿相信,在一个动乱纷争的年代里,曾有这么个女孩儿,自然而幸福的过了一生。

京华烟云读后感 篇3

英语

"Moment in Peking" ,an epic of modern China. It recorded the Chinese history from 1900 to 1938, which will never be forgotten.

This novel is the greatest work of Mr. Lin Yutang in his 25 books in both Chinese and English. It painted a vivid scene of Modern China .

"Moment in Peking," the name of this book attracted me, I could not help but want to understand the whole story under the layers of clouds . It attracted me to understand the history of this land I grew up in .

In my view ,this book mainly heroined Mulan Yao as the line , reflecting the Chinese society in that time that stretch from the comfort but corruption everywhere towarded explosive expansion at the end ,but also filled with unity and hope. Yao Mulan, one was born in Beijing, the daughter of wealthy family,. She wasn't pride and pampered as a Golden Bough's Pride and delicate green leaves, neither with the traditional stereotypes. she is completely a magnolia flower, elegant ,pure and clever. she is a woman with the quality of Both pliaBility and hardness. The story had written the whole of her life from Mulan's childhood to her death. It worte her funs of childhood; worte her love deeply buried in the bottom of heart; wrote her happy marriage; worte her the pain of dead daughter; wrote her the good deeds in the way to flee and the thought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aoism Thinking.

The story displayed the old Chinese culture, politics and lifeis through the fate of two families. Various character personalities of various walks of life bringed to the city a thousand sensations. There is the painter Qi Baishi, philosopher Lin Qinlan, ideological radical young students, fearing not death advanced youth, extravagant dissolute politicians returned overseas scholars, as well as some wealthy businessmen, a Taoist monk, the Japanese officers and prostitutes. There is a sense that you will be within this story after reading.

The book's leading light is one of the natural Taoism. It seems full of wisdom. It seems that the life and death, wealth, the sweets and bitters of life was saw through. That made me feel deep respect for Zhuang Zi. Zhuangzi's philosophy in the book affected the Si Yao ,Yao Mulan and Kongli Cardiff.

"Moment in Peking" is the treasure that the older generation left for our young people. They want us to remember our history. It is a book that need you to think of it carefully and the the philosophy will benefit to your whole life.

译文

“京华烟云”,现代中国的史诗。它记录了中国历史从1900年到1938年,它将永远不会被忘记。

林语堂先生的这部小说是最伟大的工作在他25书中英文。它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现代中国。

“在北京”,这本书的名字吸引了我,我不禁想知道整个故事在层云。它吸引我去了解这片土地的历史我长大。

在我看来,这本书主要是女英雄木兰姚明为线,反映了中国社会在此期间,从舒适但腐败,到处对着爆炸性扩张最后,但也充满了团结和希望。姚明木兰,一个出生在北京,富裕的家庭的女儿。她不骄傲,金色的大树枝的骄傲和精致的绿叶,既与传统的刻板印象。她完全是玉兰花,优雅,纯洁而聪明。她是一个女人与两个柔软的质量和硬度。这个故事写了她生命的整个木兰的童年对她死亡。写了她童年的乐趣;写了她的爱深深埋在心底,给她幸福的婚姻;写了她死去的女儿的痛苦,写她做好事的方式逃离和思想的影响下,道教的.思想。

这个故事展示了古老的中国文化,政治和生命是通过两个家庭的命运。各种人物性格的各种各业著一千年城市的感觉。有画家齐白石,哲学家林Qinlan,思想激进的青年学生,担心不是死亡先进青年,奢侈放荡的政客们返回海外学者,以及一些富有的商人,一个道士和尚,日本警察和妓女。有一种感觉,你将会在这个故事读完。

这本书的重要人物是自然道教之一。似乎充满了智慧。看来,生命和死亡,财富,看穿了人生的酸甜苦辣。让我为庄子感到深深的敬意。庄子的哲学书影响了Si姚明,姚明木兰和Kongli卡迪夫。

“北京”是老一辈的财富留给我们的年轻人。他们想要我们记住历史。它是一本书,需要你仔细想一想,你的整个人生的哲学将受益。

京华烟云读后感 篇4

这本书主要以主人公姚木兰的人生为主线,故事从木兰儿时一直写到她人生之秋。写她的童年趣事,被义和团红灯照拐买最终获救回家;写她的深深埋葬在心底的爱情;写她美满的婚姻;写她的丧女之痛;写她在逃难途中的善行以及她在道家思想影响下的思考。故事是以三个家族的人物命运来展现了旧中国的文化、政治与生活。各种性格各种阶层的人物给北京城增添了万种风情。有画家齐白石、国学大师辜鸿铭、哲学家林秦南、思想激进的青年学生、不畏牺牲的爱国青年、奢靡荒淫的政客、海外归来的学者、以及一些富商、和尚道士、日本军官和妓女。读来颇令人有身在其中之感。

这本书最值得关注的是贯穿始终的道家思想,林语堂先生写这部小说的初衷是向西方人介绍中国,介绍中国人的价值观、审美观,其核心便是道家思想。正如林语堂先生的女儿林如斯在评介这本书时说道:此书最大的优点不在性格描写得生动,不在风景形容得宛然如在目前,不在心理描绘的巧妙,而是在其哲学意义。我想作为女儿的林如斯如此的评说,是很有道理的。的确,当我翻开此书,起初觉得如奔涛,然后觉得幽妙,流动,其次觉得悲哀,最后觉得雷雨前之暗淡风云,到收场雷声霹雳,伟大壮丽,悠然而止。留给读者细嚼余味,忽恍然大悟:何为人生,何为梦也。

书中首题便是“道家女儿”。林如斯在《京华烟云》序文中说:“父亲其实是把木兰当成一个时代女子的典范了,是心目中的理想女子,有自己的想法,认真看世界,不为命运所屈服。书中称木兰是道家的女儿,我想,这和她所受父亲的清净无为的思想熏陶较多。”我们在小说中也看到,尽管姚木兰感情非常丰富,但内心深处的思想感情,总的来说是受到了道家思想的影响和制约,可以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天然反映。这也使得木兰能在自己巨大的生活变迁中,从富家生长享用一切物质的安适,到后来变为村妇,过起了幽雅山居的生活,及最后变为普通农民……面对生活的种种沉浮,她始终保持着胸襟开阔又洒脱自然的心境;她天性活泼愉快,生气充沛,作起文章来行思敏捷、振笔如飞;她也很会享受财富,但又从不依赖金钱,而是随时准备着失去了财富应当怎样过日子。在富裕殷实的生活中,始终能够保持一种质朴厚实的心态,在平凡、宁静的乡村生活中,只求丰衣足食,无忧无虑,能够知足长乐。这样的思想修成,最终使木兰成为了一个聪慧、勇敢、忍苦、大气的女性代表。这也许是我们读这本小说应该得到的启示吧。

京华烟云读后感 篇5

我是先看的电视剧《京华烟云》,后看的林语堂的小说,此剧对小说改动很大,由于先看的剧,倒没有先入为主的感觉,电视剧拍得很好,每个演员都让我感觉那就是人物,处处都是戏。这部剧从初中看完,偶尔心境不好,或者想起来了,都会再看,每看一次都会有不一样的体会,犹如看《红楼梦》。

初中看时,一看到木兰上了曾家的花轿,眼看和立夫的情感没有了结局,我就心急如焚,如鲠在喉,耐不住性子。一对这样好的人,简直天作之合,为什么命运要将他们分开我看不下去了,木兰和曾荪亚结婚那一段,我看得太揪心。正逢一个堂哥到家里玩,他不爱看这电视剧,于是换了台。可我又不愿意了,晚上翻来覆去睡不着,可我抢台也抢可是他呀。哎呀,真是急死了。过了几个晚上,堂哥最终回去了。太兴奋了,不管怎样样,我还是看了下去。

对于木兰和立夫的情感,我始终不能释怀,总为俩人感到可惜。立夫第一次见木兰,便一见如故。如同宝玉第一次见黛玉,“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可阴差阳错,木兰要报答曾家的救命之恩,她对父亲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更何况是救命之恩呢”于是忍痛放下对立夫的感情,嫁给了不爱她的曾荪亚。嫁过去,可想而知,受了诸多委屈。我真为木兰不值,放着志同道合的立夫不嫁,偏偏要替妹妹的任性承担后果,太气人了!

可是年岁渐长,再看此剧,已经不再仅仅纠缠于木兰的这个痛苦的选择了。木兰这么重情重义的人,要她不去报答曾家的救命之恩,这是做不到的。可是,她心里的委屈,也许仅有立夫和她的父亲最懂吧。

木兰的父亲曾对她母亲说过,有些人,虽然不能结合,可是他们是精神的伴侣,比如木兰和立夫。这一句话,也让我恍惚明白了什么。木兰和立夫,虽未结合,但他们在精神上,到达了高度契合。

立夫入狱,木兰费尽千方百计去见立夫。俩人泪眼相对,感慨万千。木兰给立夫带来了一本关于甲骨文研究的书,立夫一愣,木兰问:“你不是最爱甲骨文吗”立夫随即点头。看到那里,我不知哪儿来的眼泪,模糊了画面。木兰哪,你大概不明白,其实立夫是因为爱慕你,才喜欢研究的甲骨文啊。立夫让木兰唱一段《李陵碑》,他大概以为自我凶多吉少了,所以想再听听。听完后,他说:“今生今世,有你这样的红颜知己,我知足了。”我真想说,此情只应书(剧)中有也。俩人之情深矣,也许已经超越了感情。

立夫娶了莫愁,我想其中也有木兰的原因在。莫愁与木兰大不相同。莫愁一心想到的是立夫的安危,阻拦立夫写文章针砭时局。此情可理解,但与立夫的心性不合。而木兰呢,会问立夫:“你最近写什么文章了吗”立夫用笔名写的文章,木兰读了,不明白是谁写的,可总是会心一笑,深表同感,木兰和立夫的心性可真遥相呼应啊。

这让我想到了宝黛钗三人,宝钗总是想为了宝玉好,劝他考取功名。而黛玉则不会,甚至与宝玉共读俗人眼中的“秽书”――《西厢记》(想想画面太美)。名义上的为人好,其实还不如惺惺相惜、情投意合难得。当然立夫重情之人,娶了莫愁之后,一心对妻子,尽管他心中还是有木兰的一席之地。

除了感情,最让我感动的是木兰和父亲之间的亲情了。木兰自嫁了荪亚后,总受委屈。父亲也很无奈,然而父亲总是开导她。父亲让她明白,人怎样活,全靠自我。父亲信道,崇尚庄子,常用道语开导木兰。木兰又是极聪慧的人,一点即开。

当初曾家逼婚时,父亲未曾逼过木兰半分,他让木兰自我拿主意,因为他明白,木兰有自我的想法。这样一个父亲,在鬼子来临之时,他为了守住那一箱子甲骨文,不让它落在鬼子之手,留在家中。他让女儿先走,木兰很舍不得,木兰哽咽道:“从小到大,您为我费了那么多心血,我还没来得及报答您呢”看到那里,这些生离死别,我像经历过一遍似的,潸然泪下。父亲,女儿,生离死别,人世间多么痛苦的时刻。

父亲也许见不到女儿了,牵挂,思念涌上心头。女儿可能再也看不到父亲了,不舍、悲痛和担心总在心上。而父亲,为了大家,为了老祖宗留下来的甲骨文,忍痛舍小家,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放火烧了前来抢东西的鬼子,连同甲骨文和他自我。这悲壮的一幕,爱国之情油然而生。

一部《京华烟云》,不止感情,亲情,爱国之情让人动容,还有很多细节值得回味。不明白下次看,还有什么体会呢。

京华烟云读后感 篇6

全书最耀眼的角色非要木兰莫属了,木兰也许是语堂先生心中勾画出的最完美的女子,美貌绝世,才华过人,蕙质兰心,家财万贯,知书达理,机智幽默,温柔高雅,自在坦荡。一方面她已经开始向现代女性过度,另一方面又具有中国传统女性的所有优秀品质,“德、言、容、工”都是

豆瓣上面也看了一些书评,有人爱不释手反复研读,可我觉得也就那样吧,不是对大师不敬,可能是之前的期望值过高,也可能是我还年轻,也许等年岁再大些,就能理解书中的庄子了。或者等有空的时候去读一读英文原著,也许又会有新的体会呢。

突然发现,有很多事情我们根本不能预料,比如,什么时候打仗,什么时候会死......

我最佩服的是姚木兰,一个怀真情、持深情、涌激情、凝柔情、抒豪情、聚慈情、捧哲情的中国优秀女性,她的大度是我最佩服的,没有任何一个女人能容忍自己的丈夫在外面有女人的,可是呢,姚木兰就能,很巧妙的化解了家庭的矛盾。姚木兰常说一句话:“人的命运不是在于无可奈何的选择,而是在于选择了之后,如何去面对和走这条路。”她是爱曾荪亚的,这一点我不会怀疑,也许这又是她伟大的另一个侧面吧,爱一个人就要一辈子,无论对或者错,看姚木兰对曾家的心,对荪亚的心,对莫愁的心,对谁都是那么谦和,都是那么礼让。

或者爱一个人真的是很伟大的事情吧,你能够容忍他的一切,他的所有的缺点在你的眼里都是优点,而且会永远在他最需要你的时候帮助你,支持你,至少有个肩膀给你靠,爱要相互走完一生,爱要一辈子,不要一下子就轻易放弃,轻易伤害自己的爱人

京华烟云读后感 篇7

读《京华烟云》的心情与别的书完全不一样。紧张、愤怒、悲伤„„林语堂的女儿说:“其中有佳话,有哲学,有历史演义,有风俗变迁,有深谈,有闲话,加入剧中人物的喜怒哀乐。”一点不假,读者凭着这些可以全身心地融入其中。

在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要木兰与红玉。木兰被称之为妙想家一点也不夸张,她继承了姚思安的道家思想:逍遥,自由,追求理想却又不强求,善于在平淡的生活中获得乐趣。荪亚娶了她,是几辈子修来的福气。木兰是适合做老婆的,她是一个妙想家,有你想不到的妙点子;她可以与你去很多的风景名胜,和她聊天,永远不会气闷;她喜欢做菜,特别爱研究新奇的菜式,对于种花养草,琴棋书画也有兴趣;既能满足你对生活上的要求,也可以陪你品茗赏月,做风雅之事;有时候可能有些过于理想化,但木兰也懂得适时调整。对于书中的人物,我却更喜欢红玉。也许是因为出于同情,也有可能是怜香惜玉,总之,她的印象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她象一个有着许许多多烦恼的青春期少女,想减少自己的烦恼,却让自己的烦恼越来越多。阿非对宝芬的仰慕,使红玉对阿非产生误会。红玉爱阿非太深了,加上自己将阿非的话理解错误,精神崩溃,最终跳潭自杀。她的身体与林带玉相似,多病;也像她那样专情:整日担心自己喜欢的男子不再爱自己。

全书就是《红楼梦》的影子。木兰,不可否认的,一个女性的完美形象,深入人心。但到底是什么,能深深打动读者的心。是她的美貌?她过人的才智?她的气魄?她的胆略?„„这些其实都是微不足道的。当读者看到她的宽容的时候,对她也许会有一个新的认识。在木兰与曹丽华相见中,谁也想不到,木兰会对她丈夫的情人那么宽容。

宽容是一种很普通的美德,但要真正做到它,可以说是很难很难。宽容就是一门艺术,一门做人的艺术,宽容精神是一切事物中最伟大的行为。宽容待人,就是在心理上接纳别人,理解别人的处世方法,尊重别人的处世原则。我们在接受别人的长处之时,也要接受别人的短处、缺点与错误,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和平相处,社会才显得和谐。如果木兰不宽容曹丽华,那么事情可能会变得更糟。也许孙亚会抛下木兰与曹丽华结婚,这个结果也是木兰最不想要的。但宽容也并不是说一味地纵容。木兰的宽容是有尊严的,是大气的,不是一味地纵容,抑或故作姿态,千人千面,有气度的。这种宽容才是真实的。

《京华烟云》这一本书教我的不仅仅是这些,这本书也许只有中国人才能体会得到它的内涵。对联,甲骨文,道家经典,诗词歌赋,充满中国文化的气息。让我在翻开书,细细品尝林语堂的最负盛名的传世之作。

京华烟云读后感热门7篇


笔尖流出的文字,悄悄记载下了我们的青春,不可说出口的心事就寄托在作文里吧,要想写出一篇好的作文,需要我们多看多听,你所见过的优秀的作文有哪些呢?经过小编精心整理,推出京华烟云读后感热门7篇,建议你收藏并分享给其他需要的朋友!

京华烟云读后感【篇1】

我是由《京华烟云》这部电视剧,才了解到《京华烟云》这部小说的。《京华烟云》的作者林语堂,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带有神秘色彩的传奇人物。他是一位世界性的知名作家,被美国文化界评选为“20世纪智慧人物”之一。他学贯中西,是我国最优秀的双语作家之一,在语言学的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他兼备散文大家与著名长篇小说家双重身份,是唯一一位长期用英文进行文学文化创作的中国现当代作家。《京华烟云》,被誉为“现代红楼”的著作,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作品,美国《时代》周刊推荐必读之一,它生动描绘了一幅近代中国风貌图。

《京华烟云》,是一部将磅礴、华丽、完备、经典、真实集于一身的著作。可以说,它不是一部小说,它就是生活,就是中国近现代史的再现。它不加粉饰地呈现出中国的一切困境与纷扰,并积极地昭示着国家的希望,是作者挥泪写就的民族心灵史,是一部只有中国人才能完全体会的经典。代表了近代中国社会各个阶层的人物一一出现在这幅画卷中,这些人物是那样的真实、形象,就好像出现在我们的身边的行行式式的人物。这部史诗般磅礴的巨著写得如此淋漓尽致、如泣如诉,是一部可以在寂寞长夜里独自品位的佳作。

书中穿插的是近现代中国的发展史,那是一个多事之秋,一个动乱的时代,一个战争的年代。当时的中国政府岌岌可危,社会上动乱不安,中国面临着改朝换代的变化,但是,书中从无绝望的笔迹,反而到处都彰示着积极的希望,照射出胜利的光辉。尤其是在书中结尾处,人们喊着:“山河不重光,誓不回家乡”的口号,一个民族,由于一个共同的爱国热情而结合,由于逃离一个共同的敌人而跋涉万里。一个民族其雄伟的力量,像万里长城之经历千年万载而不朽。亿万的中国人共同在这伟大的史诗时代奋斗生活着。这就是中国的希望所在。

《京华烟云》以家庭为主要描绘对象,是一本家庭观念很重的书,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在书中,我们看到的家庭是安宁与和谐的,家庭成员父与子、母与子、夫妻、兄弟姐妹、妯娌、婆媳、主仆与仆仆之间的关系是自然的、和谐的。

书中的“母爱”很神圣,很伟大,很感人。姚木兰的母亲姚太太的母爱可以说是溺爱,她对儿子体仁的爱有着旧的家庭观念,是纵容的、盲目的,但这并不能否认她对儿子体仁那种深厚的、纯洁的爱,这是只有母爱所拥有的深厚真挚的母爱。姚太太的生命仿佛是为着儿子而活,她每天等着儿子回家,经常到深夜,只要能看到儿子便心满意足。儿子死后,她的灵魂也跟着走了,只留下一个躯壳苟延残喘,连话也说不得了。书中最感人的是陈妈,她数年如一日思念儿子,总是不断为儿子做衣服,总是不停地寻找儿子,从不放弃。而木兰、莫愁的母爱则是一种理性的母爱。在送儿子到前线打日本人时,在国家与家庭的选择中,她们除了一种出于母性本能的爱,即对送儿子的不舍与心疼,她们更多的表现了一种理智、一种理性。尤其是在抗日战争逃难中,木兰收养了几个小孩,她感到一种奇妙的快乐,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中国的将来,是绵延中华民族的生命。这种母爱,由个人升华了民族、国家,母爱的意义得到了升华。母爱是一种天职,我真想不出比母爱更无私、神圣、永久、实在的爱!

在书中,不仅有父母对子女的无私的爱,也塑造了一些孝敬奉养老人的形象。如木兰、莫愁、陈三等。他们作为子女对父母老人一往情深,养老送终,极尽子女的职责,使得老人的晚年幸福安详,像一处平静的风景。如姚思安在临终时,子女围绕,奉孝敬养,他再也没有遗憾了,在睡眠中逝世。这些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美、淳厚的良知和德性。

书中所塑造的木兰、莫愁姐妹俩的性格是“贤妻良母”的形象,她们贤惠、善良、达观,具有女性的气质,但这并不是传统的贤妻良母,而是有着现代意识的,尊重自己个性、价值与尊严的,文化修养高的,聪慧的结合着传统与现代气息的女性,并以女性的魅力感染着丈夫,无疑是对丈夫在生活上、工作上、心灵上的一种提升。比如,木兰在知道丈夫荪亚拈花惹草时,凭借自己的聪慧、冷静化解了一场危机。她既没有懦弱的忍让,也没有像泼妇似的大吵大闹,而是用她的包容大度解决一切,做法大方得体、成熟稳重,既给丈夫、第三者一个台阶下,又挽留了丈夫的心,挽救了自己的家庭,三人也成了好朋友。这样睿智的举动令我们许多女性都自愧不如、敬佩万分。

《京华烟云》中,我最欣赏的一个角色便是木兰的父亲,姚思安。他向我们传递着道家的思想,他的死很安详,是真正的道家的仙逝。他很喜爱木兰这个女儿,在他的思想中没有“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的观念,这在封建社会是很难得的。他喜欢结交朋友,特别是有学识、有内涵的人,同时,他总是接受新事物,提倡新思想,其程度令许多年青人都惊叹不已。在新文化运动中,他把自己的长辫率先剪下来,以支持这场运动。他漠视金钱、权力、地位,只醉心于得道,寻求真正的自己,他要洞悟造物者之道,净化自己的心灵。他把一切看得皆空,选择云游四海。他的老庄哲学思想影响了木兰的一生,使木兰成为一个淡然、逍遥、自由,善于在平淡生活中获得乐趣的人。同时,也影响着孔立夫的人生,使立夫成为一个爱国勇士,用他手中的笔唤醒沉睡中的中国人。更是改变了牛素云的命运。姚先生在临终前劝告她:“在打仗时,你要记住你是一个中国人。”这句话感染着素云,最终使素云不顾危险,拒绝做汉奸,选择在日本做特务间谍,为中国办事,做一个真正的中国人。虽然,姚先生逝世了,但他的思想仍然影响着后人。

《京华烟云》中,时刻流露一种道家思想,流露出老庄哲学思想。那是一种浑然天成,顺应天道,遵从自然,怡然随和的生活艺术。书中的道家思想主要通过姚思安这位入世高人体现出来。每一次他与女儿木兰的对话,每一次面对劫难时的淡定自若,经过漫长的独自云游,到后来的蓦然领悟,无不透露出道家的思想。这是一种浮生若梦的彻悟,一种心旷神怡的陶冶,一种博大精深的震撼。

林语堂的女儿曾评价《京华烟云》:“其中有佳话,有哲学,有历史演义,有风俗变迁,有深谈,有闲话,加入剧中人物的喜怒哀乐。”的确,这是一本包罗万象的巨著。如果说《红楼梦》是一部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那么《京华烟云》无疑是一部中国近代社会的百科全书。因为小说里面的故事,真实得宛如人生,让人感觉不是在看一本书,而是在读生活。书中的件件史实,简直就是展现于舞台上的话剧,而剧后的背景,则是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

京华烟云读后感【篇2】

《京华烟云》以历史背景为线索,展现了姚、曾、牛三个大家族里的男男女女在动荡岁月里的悲欢离合、生离死别。完全再现了中国当时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家庭生活的真实面貌。在书中涉及的历史事件众多包括义和团真面目、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与北京大学、日本侵华等等。也出现了许多真实的历史人物如名画家齐白石、翻译家林琴南、教育家傅增湘以及哲学家辜鸿铭等等。真实的历史事件和真实的历史人物与小说的情节融合成一体,给人一种亦幻亦真的感觉,现实感很强,带给人一种强烈的震撼力。林语堂《京华烟云》读后感

林语堂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调侃式的描述中,不经意中流露了自己对于这些事件和人物的看法,从书中看出林语堂似乎很钦佩辜鸿铭的才华,对他的学识在书中有两次有生动的展现。林语堂对于新文化运动是持肯定的态度的,但对新文化运动中有些人对中国文化全面的否定,唯西方优胜论的思想,表达了自己的不满。北京大学能成为新思想和新思潮宣传的中心,是因为蔡元培实行自由主义的原则,各种思想在学生中传播、交流,最终碰撞出绚丽的火花。正是因为自由主义的思想才使许多的中国知识分子拿起笔,写文章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才会产生众多的文学团体,才会出现许多有自己独特鲜明风格和艺术表现力的作家。

林语堂的《京华烟云》让我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古代文学产生了许多新的认识,因为这本书我开始喜欢上了道家的思想,姚思安有深厚的道家的学问,他不待见儒家思想伦理纲常的那一套,没有让木兰和莫愁裹小脚,让她们上新式的学堂,既让她们学习中国的文化,也让她们学习西方的文化。从这些例子中似乎感觉到姚思安肯定是一个理解过西方教育和西方思想的人物。但事实上姚思安奉行的只有道家的人生哲学,个性喜欢收藏文物。跟西方扯不上一丁点的关系。但姚思安却没有阻止西方先进礼貌的传播。我想林语堂之所以这样写是为了想表达并不是中国的所有的传统和文化对现代礼貌都是起阻碍作用的,不能因为儒家文化中的封建思想起了阻碍作用,便全盘否定了中国其它的传统思想文化。林语堂还把《红楼梦》融入到了自己的作品中,红玉让我想到了林黛玉,一位有才华,有个性却体弱多病的女子,最终为了成全自己心爱的人,选取了结束自己的生命。宝芬让我想到了薛宝钗,一位沉稳、冷静又有些城府的女子。阿非让我想到了贾宝玉,一个爱到处留情的男子。中卷部分的《庭院杯具》显然便是一出现代版的《红楼梦》。

在《京华烟云》不得不提的一个重要人物便是木兰了,我觉得她是中国文化和西方礼貌双重影响下构成的一个近乎于完美女人,在书中多次被木兰的肚量,才智和洒脱所感染、所折服。木兰对孔立夫的爱是真诚无暇的,对曾荪亚的爱是忠贞不渝的。虽然木兰没能和自己喜欢的人走在一齐,但木兰和曾荪亚也过得十分的幸福。木兰和曾荪亚在婚前没有感情。却在年深月久中也彼此产生了感情,虽然这感情不能占领在木兰心中孔立夫的位子,就即便是这平凡的感情,也能让木兰对曾荪亚一辈子忠贞不渝的了。当孔立夫陷害入狱,木兰为营救孔立夫所表现出的勇敢和至情至性,真是让我感叹这这真是少见的奇女子也!虽然木兰营救孔立夫的举动,遭到了曾荪亚的吃醋和猜忌。但木兰所表现出的淡定和从容,真的不是一般修养的女子能做到的。之后曾荪亚在木兰坦诚和肚量下,信任了自己的妻子,木兰的人格魅力让人折服。

《京华烟云》的下卷《秋季歌声》是全书的高潮,也是全书主题的升华,悲惨而残酷的战争场面的描述,让人震撼,人们抛弃了家仇,团结一致的投入到抵抗侵略中。人们期盼着当抗战胜利后,能够迎来新的天地。

京华烟云读后感【篇3】

假期再次翻看了《京华烟云》,不像第一次的囫囵吞枣般仓促,这次仔细翻阅了一遍,竟然又读出了许多味道

《京华烟云》虽然是一部好几篇小说联成的长篇小说,但不因此而成一部散漫无结构的故事,而反为大规模的长篇。其中有佳话,有哲学,有历史演义,有风俗变迁,有深谈,有闲话,加入剧中人物之喜怒哀乐,包括过渡时代的中国,成为现代中国的一本伟大小说。林语堂的女儿林如斯曾说过《京华烟云》是一本可以随时翻看的小说,并不是一定要有闲时才看,最好是夜阑人静时独自个儿看;困倦时,起来喝口清茶自问道:人生人生,我也是其中之一小丑否?

确实,该书最大的优点不在性格描写得生动,不在风景形容得宛然如在目前,不在心理描绘的巧妙,而是在其哲学意义。你一翻开来,起初觉得如奔涛,然后觉得幽妙,流动,其次觉得悲哀,最后觉得雷雨前之暗淡风云,到收场雷声霹雳,伟大壮丽,悠然而止。留给读者细嚼余味,忽恍然大悟:何为人生,何为梦也。而我乃称叹叫绝也!未知他人读毕有此感觉否?故此书非小说而已!或可说,动的人,也能懂得什么时候予以忍让,什么时候坚持,什么时候暗暗责备,什么时候给予鼓励,恰当地顺应立夫情绪的起落,最终改变他,使他成熟稳重。相信这对于孩子要容易得多。因为莫愁有足够的耐心,也有足够的智慧,不会过分娇惯,也不会过分严厉;莫愁在文学上的造诣也足够给孩子的学习以指导,从她少女时代和立夫的几次辩论就可以知道,其实她思想锋利,见解独特,并不输于木兰,只是嫁人之后着意收敛,培养自己的稳重方正。

但这两姐妹,在很多方面,是非常相似的。就从莫愁和木兰对待丈夫外遇(立夫甚至可以不算,因为那只是精神层面的)的态度就可以看出,她们的沉着和智慧是多么的相似。同样的善解人意,同样的不动声色。但是在面对立夫被捕这件事上两人的态度迥乎不同,又可以非常好的表现她们的不同木兰的冲动和理想化,还有莫愁的冷静稳重和忍让宽容。这两个可爱的女子,是全书的灵魂所在,或许也是林语堂心中的完美女性形象吧。

要说到让我最为佩服的人物,当然是坚强而又有主见的木兰。面对生活的变迁,面对从富家生长享用一切物质的安适到变为村妇的剧烈转变,即使最后变为普通农民,她依然能过着幽雅山居的生活,坚韧地面对所有困难,并在磨难中成长,成为忍苦,勇敢,伟大的民众大海中的一滴水。林语堂曾说:若为女儿身,必做木兰也!可见木兰是他心中的理想女子。

《京华烟云》向西洋人介绍了中国社会。细读之,让你有登堂入室之觉,随你东西散步,领赏景致,叫你与里头的人物一起过日子,一起欢快,愤怒。或许,除了一句此书只应天上有外,再没有更恰当的语言了。

林语堂京华烟云读后感

开始认识《京华烟云》是由于其电视剧的热播,我看了几集,便对原著产生了兴趣,我知道了这是国语大师林语堂的经典之作。

故事是从义和团运动一直延续到抗日战争爆发的时候,主人公姚木兰从一个小姑娘变成了中年妇女。鲁迅的文章写的是这个时候人名群众的愚昧麻木,而林语堂是在歌颂中华的传统美德与面对外来者侵略时一个富贵儒商家庭的变迁故事,从而赞美保家卫国的勇士们。

《京华烟云》文字典雅平和,亦柔亦刚,糅合古今。虽然原著是用英文写的,但我却认为只有中国人才能体会到其中的内涵,没有浮华的文字,却依然美丽古朴,字字句句中流露着林语堂对这片土地与文化的热爱。全书充满浓浓的中华文化,中华情感。文中有有佳话,有哲学,有风俗,有深谈,有闲聊,更有时代变迁时特有的语言习惯。《京华烟云》犹如一杯甘露,又似一曲极为抒情的大提琴独奏,在黄昏的庭院里。

《京华烟云》思想美。全书受老庄思想的影响,可以看出林语堂很收道家思想的熏陶。每一章的开头都有一小段庄子的话,比如梦饮酒者,旦而哭泣;梦哭泣者,旦而田猎。虽然我看不懂那是什么意思,但我相信那和一章的内容有哲学上的内在联系。其思想美更体现在对民族灾难与传承感知和认识上,读罢全文,我还有一种心绪难平的感觉,好像对我脚下的这片土地,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读罢全书,意犹未尽,在作读书笔记的时候,我相当于再看了一次本书。越是品味,越是反反复复地读。我越觉这书之妙。

姚思安,一个深受道家思想熏陶的智者,性情随和,胸怀宽广,为人坦荡,关心儿女。正是在他的教导下,才培育出两个冰雪聪明的女儿,在那个时代,他的思想比较开放,他不叫他女儿裹脚,他让女儿受现代教育,却都有着传统女子的美好之处,还教木兰识甲骨文。最后他因忧国忧民而病卧不起,当他在临终前,曾要求见牛素云一面,他说了句记住你是中国人。也许正是因为这句话,才拯救了牛素云的灵魂。

我很喜欢木兰,富有才情,柔美婉约,给人以灵动之美。她从小便识甲骨文,知书达理,而且女身男命。书中有一段讲木兰在杭州过着粗茶淡饭的生活,她用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热爱,让她的家庭充满世俗的快乐和享受。她作的美食,她房子的布置,她悠闲快乐的生活,但是丈夫荪亚却放荡不羁,不甘平淡,喜欢曹丽华那样的新式女子。面对丈夫的背叛,她以她特有的方式,凭借她的智慧和毅力让问题迎刃而解,从而维持好她的婚姻。我也很喜欢莫愁,莫愁是个沉稳,节检,教养好的富家小姐,她是个思想成熟,性格稳健,遇事有主见的女子。后来立夫娶了她是他一生的幸事。当立夫出事后,她能沉着应对,把立夫平时的文件都烧掉。她还很孝顺,婚后还亲自孝顺母亲。我最佩服的就是她了解木兰和立夫之间的这种感情,她能够理解,能够把事情处理得很好,不会让他们三个人之间感到尴尬。

曼娘是中国传统妇女的典型,谨守礼法,矜持自重。她接受了传统的思想教育,并将这些思想贯彻到了行动上,甘愿地以清白之身为丈夫守了一辈子的寡。她是封建制度的受害者,但是我认为那种感情,远不是这样的话可以解释的。书中还有一段是姚思安预言到中国战争爆发的必然性,把中国能否战胜的问题归在了曼娘对于中国是否应该打仗的态度上,看似很荒谬。但其中应该有很大的原因吧。我的理解是像曼娘这样封建制度的受害者,也能够有反抗日寇的决心,那么中国又怎么会没有希望呢?其实曼娘自己也很矛盾的,我认为她也是不断跨越传统,她还和木兰一起去看过电影呢。

《京华烟云》读后感

开始认识《京华烟云》是由于其电视剧的热播,我看了几集,便对原著产生了兴趣,我知道了这是国语大师林语堂的经典之作。

《京华烟云》文字典雅平和,亦柔亦刚,糅合古今。虽然原著是用英文写的,但我却认为只有能体会到其中的内涵,没有浮华的文字,却依然美丽古朴,字字句句中流露着林语堂对这片土地与文化的热爱。全书充满浓浓的中华文化,中华情感。文中有 有佳话,有哲学,有风俗,有深谈,有闲聊,更有时代变迁时特有的语言习惯。 《京华烟云》犹如一杯甘露,又似一曲极为抒情的大提琴独奏,在黄昏的庭院里《京华烟云》读后感《京华烟云》读后感。

《京华烟云》思想美。全书受老庄思想的影响,可以看出林语堂很收道家思想的熏陶。每一章的开头都有一小段庄子的话,比如 梦饮酒者,旦而哭泣;梦哭泣者,旦而田猎。 虽然我看不懂那是什么意思,但我相信那和一章的内容有哲学上的内在联系!。其思想美更体现在对民族灾难与传承感知和认识上,读罢全文,我还有一种心绪难平的感觉,好像对我脚下的这片土地,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读罢全书,意犹未尽,在作的时候,我相当于再看了一次本书。越是品味,越是反反复复地读

我越觉这书之妙

姚思安,一个深受道家思想熏陶的智者,性情随和,胸怀宽广,为人坦荡,关心儿女。正是在他的教导下,才培育出两个冰雪聪明的女儿,在那个时代,他的思想比较开放,他不叫他女儿裹脚,他让女儿受现代教育,却都有着传统女子的美好之处,还教木兰识甲骨文。最后他因忧国忧民而病卧不起,当他在临终前,曾要求见牛素云一面,他说了句 记住你是中国人。 也许正是因为这句话,才拯救了牛素云的灵魂。

京华烟云读后感:

《京华烟云》是著名作家林语堂先生的一本有名的书。它描述了清朝灭亡后,民国时期北平几个典型的大户人家的生活,十分逼真的再现了那个时代的生活画卷。它是一部由好几篇小说联成的长篇小说,但不因此而成一部分散漫无结构的故事,而反为大规模的长篇。其中有佳话,有哲学,有历史演义,有风俗变迁,有深谈,加入剧中人物之喜怒哀乐,包括过渡时代的中国,成为现代的中国的一本伟大小说。

在这部小说里面有两个主角是十分突出的姚木兰和姚莫愁,但最令我印象深刻的还是姚木兰。林语堂说:木兰,乃真女子。确实,在我看来姚木兰一面秉承着道家女儿的随缘自在聪明活泼,一面又有儒家媳妇的孝顺贤惠,漂亮而多才,十岁就识甲骨文,会唱戏,懂得享受生活,善烹饪,知人情,体贴,毋庸置疑她就是个是很好的情人、妻子与朋友,而在妇女受教育缺乏的当时,在尚有足够的蒙昧与保守的世界,姚木兰又是众多男士的理想。木兰自小被曾家所救,双方父母又有交情,加上与曾荪亚青梅竹马,又和曼娘一齐居住,有曼娘为曾家谋划,她与曾荪亚的婚姻,似乎是名门大家的理所当然。而她自己所爱的孔立夫,她虽然明明明白自己在立夫的面前,变得活泼,有不可言喻的快乐。也明白孔立夫走了,她姚木兰的快乐也随之带走了,她会独自在校园里伤怀感叹,却不愿意与任何说这不可说的秘密,她由衷地羡慕妹妹姚莫愁,却照旧安然地过自己的日子,在礼教谨严的夫家克制地保留自己风雅的爱好,结婚之后,仍与丈夫在清晨去看荷花,收集荷花上的露珠来煮茶。我觉得有雅趣,近人情,是姚木兰最显著的特征。她的可爱在于她那现实中的不现实,一面顺从命运,一面又在这命运固定不变的大格局下来点小花样,浪漫地过日子,享受

人生。之后,家国大变,木兰迁住杭州,从富家生长享用一切物质的安适,后变为村妇,过幽雅山居的生活,及最后变为普通农民,成为忍苦,勇敢,伟大的民众大海中的一滴水。父亲曾说:若为女儿身,必做木兰也!可见木兰是父亲的理想女子。她的这些精神也是我所敬佩的。

而在这部小说中也占据重要主角的莫愁,相对于姐姐木兰来讲,她又有自己的不同,能够说,木兰犹如灿烂明亮的春花,而莫愁好比匣中温润沉静的美玉。木兰的情绪变化迅速,遇见感动的事情,就会流泪,放在寻常事物上,令人觉得摔性无伪,而在关键时刻,木兰却缺乏莫愁处变不惊泰然自若的镇定。孔立夫被抓,姐姐姚木兰晕了过去,妹妹莫愁却挺着大肚子,沉着地应付警察,其雍容与大方的作派,令警察都肃然起敬,帮她丈夫说好话且来宽慰她。这份坚强与镇定,也十分可贵。莫愁又十分息事宁人,姐姐为她的丈夫晕倒,她看在眼里,却并无任何异样。这种能忍耐的享福的性格,也令人羡慕。犹如莫愁所说:身为玉质,有利也有弊。玉永远不受污染,并且硬而脆。但是最精美的玉应当发柔和之光,她,姚莫愁,就是那最温润柔和的美玉。她们受的是现代教育,却都有着传统女子的完美之处。

除了人物的描述个性鲜明有特色外,此书让我觉得还有更大的优点是在于其哲学好处。一翻开来,我起初觉得如奔涛,然后觉得幽妙,流动,其次觉得悲哀,最后觉得雷雨前之暗淡风云,到收场雷声霹雳,伟大壮丽,悠然而止。留给我细嚼余味,忽恍然大悟;何为人生,何为梦也的感受。之后在看了由这本书该编成的电视剧后,让我更加的印象深刻。它叙述当代中国男女如何成长,如何过活,如何爱,如何恨,如何争吵,如何宽恕,如何受难,如何享乐,如何养成某些生活习惯,如何构成某些思维方式,尤其是在此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尘世生活里,如何适应其生活环境而已。暗香被拐之后,性格都转变,却能在木兰的爱心之下,逐渐恢复,且找到家人,最后嫁给经亚,暗香的爱甚至使经亚年轻起来;曼娘虽以处女之身守寡,她养育的儿子阿瑄却极敬爱她,她与媳妇以及孙子死在日本人手中之后,阿瑄参军,因为母亲妻子与孩子的缘故,越战越勇,从未受伤;之后,家国大变,木兰迁住杭州,却可抛弃奢华的生活,作村妇打扮,亲自下厨劳作,而在逃往四川的路上,又能一再收留路上的小孩;孔立夫虽然赞成庄子的自然主义且爱写批评时世的文字,却在国力最弱的时候,去做了自然科学家,明白木兰是爱他的,也仅仅止于吻手一次而已;牛素

云虽然做尽坏事,却也真心悔改,为国捐躯;林语堂在这部小说里面处处体现了世间的爱与温暖,更从小群体小人生中折射出大的民族精神与开阔的家国前景。

《京华烟云》写于1938年,成于1939年,那时,我们国家正处水深火热之中,新无可待,旧无可取,林语堂犹能在《京华烟云》里秉承传统的忠与孝,赞成家庭伦理,而又倡导人生的智慧,极力鼓吹仁爱与慈悲,观之令人欢欣鼓舞,我想这就是林语堂与众不同的地方,也是这本书成功的原因之一。看了《京华烟云》之后,我似乎有一种如梦幻般的感觉,沉沁在书中情节里面,久久不能回味,让我的思想境界又得到了一次质的提升。

京华烟云读后感600字

《京华烟云》是林语堂旅居巴黎时于1938 年8 月至1939 年8 月间用英文写就的长篇小说,并题献给英勇的中国士兵,英文书名为《MomentinPeking》,《京华烟云》是他转译为中文后的书名,也有译本将这本书译为《瞬息京华》。林语堂原本打算将《红楼梦》译作英文介绍给西方读者,因故未能译成,此后决定仿照《红楼梦》的结构写一部长篇小说,于是写出了《京华烟云》。

《京华烟云》讲述了北平曾、姚、牛三大家族从1901 年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30 多年间的悲欢离合和恩怨情仇,并在其中安插了袁世凯篡国、张勋复辟、直奉大战、军阀割据、五四运动、三一八惨案、语丝派与现代评论派笔战、青年左倾、二战爆发,全景式展现了现代中国社会风云变幻的历史风貌。《京华烟云》自1939 年底在美国出版后的短短半年内即行销5 万多册,美国《时代》周刊称其极有可能成为关于现代中国社会现实的经典作品。

书中人物差不多可以代表中国社会各种人物。此书内可以看见旧派人物慢慢的消灭,新式的人物跟着出来。代表最旧的是牛夫妇,曾老爷;代表新的是环儿,陈三,黛云。

《京华烟云》是一本可以随时翻看的小说,并不是一定要有闭时才看,最好是夜阑人静时独自个儿看;,困倦时,起来喝口清茶自问道:人生人生,我也是其中之一小丑否?

《京华烟云》的后续篇是《风声鹤唳》,《风声鹤唳》也被誉为中国的《飘》。《京华烟云》读后感读《京华烟云》的心情与别的书完全不一样。紧张、愤怒、悲伤林语堂的女儿说:其中有佳话,有哲学,有历史演义,有风俗变迁,有深谈,有闲话,加入剧中人物的喜怒哀乐。一点不假,读者凭着这些可以全身心地融入其中

京华烟云读后感【篇4】

最近,中央电视台播放了根据林语堂先生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京华烟云》,引起了我深读林语堂先生原著的极大的兴趣。

小说《京华烟云》描写的是1900年1938年那个政权更迭、军阀混战、人心郁闷的北平城中,通过对姚家、曾家、牛家三大家族中各类人物在那一特殊历史时期的性格演变、思维撞击和命运选择,凸现了儒、士、商阶层由盛而衰的过程,全景式展现了现代中国社会风云变幻的历史风貌。

作者还以其独特而充满睿智的女性审美观和审美心理,深刻描写了他心目中深爱的女子姚木兰,塑造了一个知书达理、聪明美丽,浩然诚笃、宽容自尊、有道教风范的光辉女性形象,表现出了中国优秀女性的落落大方之美、娴淑端庄之美和刚柔兼备之美。

应该说改编的电视剧比林语堂原小说从某些方面有了一些突破,但也存有很大不足,主要是人物错异、相互嫁接成分太多,搅乱了人物形象,引起了观众和读者的不少争议和批评。但我觉得改编者有一点把握的还是比较成功的,就是牢牢抓住了情感丰富深邃这一主线,向人们形象化地展示了一个中华优雅女性光辉耀人的精神风采。

怀一片知恩图报的真情

知恩报恩,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衔环结草,以报恩德,这些哙炙人口的诗句,中国绵延多少年的古老成语,讲的就是要感恩。

作者就是通过姚木兰这一艺术形象时时的心存感激和处处的体味感动,把中华民族的这一传统美德得到了不断地净化与升华。小说中的姚木兰小时候被人贩子拐卖,曾家是她的救命恩人,姚木兰始终顾念着这份无以为报的恩情。她幼年的经历从这里展开,婚姻从这里结缘、命运从这里延展。

她视曾家二老为生身父母,言听计从,孝顺有加,正反映的就是知恩图报的拳拳之心。电视剧中的姚木兰,陷入了一次又一次的代嫁风波,最终以放弃自己的爱情换来的代嫁,成全的也是曾家二老。

我们暂且不评价姚木兰委曲求全的合理性,但对那个年代的一个奇女子始终衔着报恩的坚定情怀,还是应该给予很大欣赏的。

持一缕终生相许的深情

林语堂对自己的婚姻也有着极强的信心,对自己的爱人寄托着无限的深情。据说,1919年林语堂与结发之妻廖翠凤两人结婚。婚后林语堂和妻子商量,把婚书烧掉了。因为他认为婚书只是离婚时才用得着。姚木兰是林语堂先生的最理想的女性形象。他曾说:若为女儿身,必做木兰也!于是他就把这种对待婚姻的态度完全附在姚木兰身上。

小说中的姚木兰和丈夫是一对青梅竹马的恩爱夫妻,他们有旧式夫妻的相敬如宾,也有新式夫妻的相互尊重,还经常一起游山玩水,谈诗论史,喜笑颜开,在淡雅雍容中演示了夫妻之间的爱慕。

我很欣赏木兰自吟的那首小诗和曾荪亚所喜爱的小诗:

兄抛鱼网赴中流,

妹撒钓丝待上钩;

尽日得来仍换酒,

雨后空舟归去休。

人本过客来无处,

休说故里在何方;

随遇而安无不可,

人间到处有花香。

在小说中,林语堂所描述他们的夫妻生活是波澜不惊,轻松快乐,心旷神怡的。虽然各自的内心深处,各有各的隐秘空间,也出现了一些涟漪,但木兰对生活一直有一种淡淡的笑意,并主动调整了彼此间的不和谐因素,巧妙化解了可能出现的感情危机,坚守了婚姻围城,坚守了爱情阵地。

我不赞同电视剧中对姚木兰婚姻关系的设计,不赞赏塑造这样一个逆来顺受的姚木兰形象。包括她所选择的错嫁,她对曾荪亚这个不理想的丈夫的苦心善良和忍辱负重,忍受、痛苦和屈辱,甚至对情敌曹丽华的超乎正常的宽容。因为这不是语堂先生所崇尚的完美女性形象,是一种在封建社会中才有的对女性人格的扭曲,完全不符合时代特征和人文特征。

涌一脉妙想联翩的激情

林语堂的姚木兰是个会吹口哨,谈吐诙谐,总是有着各种各样奇思妙想的妙想家。她的妙想来自于她的家庭教养,来自于她的聪明才智,也来自于她的勤奋好学。

小说中许多描写都反映了木兰的智慧中具有坚实的根基。如莫愁生子,欲起名为小夫,孔立夫不同意,说:这名子听来像个清道夫,又像个挑夫。莫愁坚持自己的提议,引起争论。机灵的木兰便接连提了孝夫、肖夫两个建议,均取有其父必有其子之意。莫愁、立夫都对肖夫的名字感到满意,使夫妻取得了一致。这表现了木兰有对博大精深中华文字准确把握与运用的高人一筹的才能。

木兰的天性中还有着追求理想的独特浪漫。她的生活方式随季节的改变而改变,在冬季则平静沉稳,春来则慵倦无力,夏天则轻松悠闲,秋来则舒爽轻快。甚至连她头发和服饰的式样也随之改变,以至最终成为了一个惟妙惟肖的村姑。她喜欢逛庙会、吃小馆儿、逛公园、看电影,游览名胜古迹;与丈夫在凉亭里下棋、手持厚卷躺在藤椅上看小说;还同丈夫到景山以西御河岸边,趁清露未晞之时去闻荷香,收集荷叶上的露水珠儿。这都反映了这个美丽女性的多彩多姿和多情善感。

木兰对曾荪亚和曹丽华之间情感纠葛的巧妙处理,可以说更是令人心悦诚服。已届不惑之年的曾荪亚与情窦初开的曹丽华一见钟情,被精明细致的木兰很快发觉。她满怀同情与激情给曹丽华写的那封规劝丽华挥利剑、斩情网,断情丝的书信,全信坚持以情感人,以情动人,以情服人,情深意切,情理交融,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木兰的精明、智谋、豁达与和善,使曹丽华幡然猛醒,迅即回头,真可谓是妙手回春、化干戈为玉帛。她以最平和的方式平息了这次家庭危机,充分反映了她具有不平凡的智慧和超人的大度胸怀。

凝一段深藏偶露的柔情

有人说,人的一生会遇到的四个人,第一个是自己,第二个是你最爱的人,第三个是最爱你的人,第四个是共度一生的人,但很悲哀的,在现实生活中,这三个人通常不是同一个人。

京华烟云读后感【篇5】

读罢掩卷,思维却依旧停留在那曾经风云变幻的神州大地,我不禁感叹:浮生若梦。试想,在当时风起云涌,变幻莫测的中国,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他们或贫或富,或老或幼,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有着不同的教育背景,然而,当国家民族面临生死存亡之际,有一种强大的凝聚力将四万万中华同胞团结在了一起。顿时,卷尾那首军歌萦绕在耳边:“上战场,为家为国去打仗。山河不重光,誓不回家乡!”那是怎样的豪迈,怎样的振奋人心啊!

古人常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万事皆非完美无缺,就好似潮水,时涨时落。一本《京华烟云》,不一样的世界:穿越到光绪年义和团运动,目睹中国大门如何被洋枪洋炮猛烈轰击;穿越到军阀混战,尔虞我诈的时代,冷眼袁世凯窃国称帝的滑稽闹剧;穿越到一九一九年“五四”时期,体会炎黄儿女渴望血洗国耻,赢得胜利的爱国热情;穿越到思想最为活跃的新文化运动,重温新旧思潮互相碰撞所留下的壮丽诗篇。

清晨,神清气爽,翻开《京华烟云》的扉页,便被林语堂先生的献词深深吸引:“全书写罢泪涔涔,献予歼倭抗日人。不是英雄流热泪,神舟谁是自由民。”写罢此书,作者竟都感动得流泪,怎么会叫读者忍着眼泪咽下去呢?

书中人物可谓规模宏大,虽不及红楼,然亦可发现,无论是木兰,莫愁,立夫,曼妮,亦或是暗香,姚思安,曾文伯,牛雅琴,牛素云等,大多可在红楼原著中找到原型。想必林先生当年沉醉《红楼梦》之际,一定认识到了二者惊人的相似性,难怪他在给郁达夫的一封信上说:“重要人物约八九十,丫头亦十来个。大约以《红楼》人物拟之,木兰似湘云,莫愁似宝钗,红玉似黛玉,桂姐似凤姐而又无凤姐之贪辣,迪人似薛蟠,珊瑚似李纨,宝芬似宝琴,雪蕊似鸳鸯,紫薇似紫鹃,暗香似香菱,喜儿似傻大姐,李姨妈似赵姨娘,阿非则远胜宝玉。孙曼娘为特出人物,不可比拟……”

纵览全书,渐渐发觉独爱木兰,她,蕙质兰心,温柔娴静,率真自然,绝无一丝扭捏矫揉;她,清灵慧俏,才高貌美,博学多识,不愧为新式女子之典范。喜金石,识甲骨,爱京戏,懂收藏,擅鉴赏,真乃天下奇女子也!深受父亲姚思安教导与影响,这位道家女儿有着天马行空般的奇思妙想,难怪其丈夫称其为“妙想家”。她渴望自由,幻想着她这位姚家千金有一天成为船娘,与夫君游山玩水,共享那一片自由天地;她渴望骑鹤下扬州,萍踪浪迹般畅游名山大川;她渴望成为一名村妇,亲临自然,享受那世间的宁静。你可以说,木兰是一个妙想家,或者是理想主义者,但是她那淡泊名利的心志又怎能不令人佩服呢?就像木兰最心爱的诗所说那样:“兄抛渔网赴中流,妹撒钓丝待上钩。尽日得来仍换酒,雨后空舟归去休。”木兰留给读者的,是对自由的向往,而那朦胧的幻想却最终化为泡影。可以说,木兰是道家与儒家的集合体,其父沉潜于黄老之道,亦道亦儒,亦禅亦庄,年幼的木兰耳濡目染,再加之父亲的循循善诱,成就了木兰近乎矛盾的性格。她不拘传统,聪灵俊俏,敏于思考,宽厚待人,乐观豁达,深受老庄哲学的影响,然而在其内心深处却依旧无法摆脱传统封建礼教对她的束缚,她爱立夫,但只能把这少女情愫深藏心底,苦于无处表达,曾家对她有恩,她别无选择,不得不服从两家长辈的安排嫁给了曾家的孙亚,她记得与立夫共游圆明园的约定,记得幼年同游西山的喜悦,记得杉木洞下那短暂的谈话,立夫在那儿,注视着她,感受着她那柔和的声音,从容的态度,高雅而美丽,和杉木的微风细语相混合,短暂而又值得珍惜。而世间最为难过的便是情爱无法直接表达,对妹妹莫愁的尊重,对立夫的信任使得这两个精神眷侣无法走在一起,也许是遗憾,也许又不是。木兰自己也说,爱是永远不能封口的创伤。女人爱别人之时,一定觉得自己失去了什么,那是她心灵的一部分,她于是各处去寻找失去的那部分灵魂,因为她知道,若不去找到,自己便残缺不全,便不能宁静下来。只有在和自己的意中人在一起时,她才又完整如初;但是自己的意中人一旦离开,自己又失去意中人携走的那一部分,就直到重新和意中人团聚时,才又得到安宁。

提示:没有学会秒刷的用户,快去帮助中心学习吧。如此看来,木兰并非完美,至少在精神层面上是如此,对立夫,她只能保留心中的爱慕,当立夫因为严词激烈批判政府而锒铛入狱之时,她再也无法顾及深埋心里的感情,利用自己的智慧,给予立夫巨大的精神和物质支持,最终拯救立夫于水火之中。木兰是理想的,有人说木兰根本不存在,而我却坚信,在当时动荡不安,人心思变的近代中国,有那么一个女子,存在过,生活过,成长过。

翻开《京华烟云》,仿佛遨游到了另一个时代。——牛强

木兰,已然打破了自己当初的避世幻想,望着中国老百姓跋涉万里,这是四万万同胞向西部的大迁移,是啊,她看见,中国同胞不愿当亡国奴,她变了,不再有以前的个体感,就像曼妮所说:“中国抗战即便不想打,也不得不打了。”曼妮的话一直在她的脑海中,她知道,此时此刻,自己也是伟大老百姓的一份子了,她的身影渐渐消失在庞大的抗战队伍当中。

后记:《京华烟云》读完后给人所带来的所思所感,也绝不是我在这篇日志的三言两语就能说完的,小说中线索众多,人物繁杂而又互相联系,更不用说里面所体现的儒家学说,尤其是老庄哲学了,就像《红楼梦》一样,书中的每一个角色都值得研究,尤其是木兰父亲姚思安先生的处世哲学。好书带给我们更多思考,活跃年青人的思维,甚好,但我深知这并不知最后一篇关于该小说的读后感,文中我仅仅分析了姚木兰一人,站在了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而殊不知,角度不同定会带来偏差,对于这部经典作品,今后在闲暇之余我会继续重读,只有这样才会带来新思考,新感受。

京华烟云读后感【篇6】

书中的“母爱”很神圣,很伟大,很感人。姚木兰的母亲姚太太的母爱可以说是溺爱,她对儿子体仁的爱有着旧的家庭观念,是纵容的、盲目的,但这并不能否认她对儿子体仁那种深厚的、纯洁的爱,这是只有母爱所拥有的深厚真挚的母爱。姚太太的生命仿佛是为着儿子而活,她每天等着儿子回家,经常到深夜,只要能看到儿子便心满意足。儿子死后,她的灵魂也跟着走了,只留下一个躯壳苟延残喘,连话也说不得了。书中最感人的是陈妈,她数年如一日思念儿子,总是不断为儿子做衣服,总是不停地寻找儿子,从不放弃。而木兰、莫愁的母爱则是一种理性的母爱。在送儿子到前线打日本人时,在国家与家庭的选择中,她们除了一种出于母性本能的爱,即对送儿子的不舍与心疼,她们更多的表现了一种理智、一种理性。尤其是在抗日战争逃难中,木兰收养了几个小孩,她感到一种奇妙的快乐,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中国的将来,是绵延中华民族的生命。这种母爱,由个人升华了民族、国家,母爱的意义得到了升华。母爱是一种天职,我真想不出比母爱更无私、神圣、永久、实在的爱!

在书中,不仅有父母对子女的无私的爱,也塑造了一些孝敬奉养老人的形象。如木兰、莫愁、陈三等。他们作为子女对父母老人一往情深,养老送终,极尽子女的职责,使得老人的晚年幸福安详,像一处平静的风景。如姚思安在临终时,子女围绕,奉孝敬养,他再也没有遗憾了,在睡眠中逝世。这些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美、淳厚的良知和德性。

书中所塑造的木兰、莫愁姐妹俩的性格是“贤妻良母”的形象,她们贤惠、善良、达观,具有女性的气质,但这并不是传统的贤妻良母,而是有着现代意识的,尊重自己个性、价值与尊严的,文化修养高的,聪慧的结合着传统与现代气息的女性,并以女性的魅力感染着丈夫,无疑是对丈夫在生活上、工作上、心灵上的一种提升。比如,木兰在知道丈夫荪亚拈花惹草时,凭借自己的聪慧、冷静化解了一场危机。她既没有懦弱的忍让,也没有像泼妇似的大吵大闹,而是用她的包容大度解决一切,做法大方得体、成熟稳重,既给丈夫、第三者一个台阶下,又挽留了丈夫的心,挽救了自己的家庭,三人也成了好朋友。这样睿智的举动令我们许多女性都自愧不如、敬佩万分。

京华烟云读后感【篇7】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早晨,也是阳春三月的季节。李白和孟浩然这两位终身的好朋友来到黄鹤楼。

李白,听说孟兄要去扬州就问孟兄:孟兄您是否要去路途遥远的扬州呢?孟浩然说:李兄我是去扬州,所以我这一次为什么要约你在这黄鹤楼呢?李兄听了大吃一惊,因为他最好的朋友孟兄要去扬州。孟兄和李兄紧紧的拥抱着。孟兄对李兄说:我要去很久,可能我下一辈子都呆在扬州。李白听了十会万分就说:我一定要记住你这一个友情深厚的好朋友。

孟浩然伤心的说:李兄谢谢您在这几年中用心的照顾我,呵护我,不让我受伤。反而你自己受伤比我多。说完后孟浩然就上了船,慢慢地滑呀滑!李白一直望着孟浩然的船,有船遮住孟浩然的船,李白都一直凝视着孟浩然的船。当孟浩然的船游到水天相接的地方就消失了。只有长江的水波涛汹涌的涌来。

回到家后他想起了孟兄来,他很想大哭,可他哭不出来。因为他们的友谊永远不会变的。

京华烟云读后感汇集13篇


我们会从多个角度来研究和分析“京华烟云读后感”,读完作者写的作品后,总是能够给我们带来新的认识。撰写读后感可以深化我们对书籍的印象,而要想写好读后感,最重要的是在哪里呢?我们强烈建议你收藏本页以便于阅读!

京华烟云读后感 篇1

烟火里浊了的心事在焚香里飘渺虚度,无情事无世故,已成尘、成哀,爱情终究为何物?

她追着她的红烛,遇见了乞丐的婚礼,终是落下感慨:我与蓀亚的洞房花烛夜倒是熄了红烛而变得这般薄凉。

她把她的红烛赠给了乞丐夫妇,新婚之夜应红烛长燃。明知是风俗之说,已是心灰意冷了去,倒是寻得一番慰藉。

代妹出嫁,原本是无可奈何的事,倒是愿意相信自己对蓀亚的了解,可以宽待他、宠爱他,等待他成长,给他指引和全部的爱。

她知,婚姻是粗茶淡饭,以对方为己任,想对方之所想,她从未勉强蓀亚做任何不愿意做的事,直至她听闻了蓀亚和曹丽华有了孩子,她的绝望像是从海拔三千五百米扑泻而来的潮水。无望,都是发疼的无望。

立夫问她,为何要这般让自己过得委屈。她说,我只不过想做个好女人罢了。

对于婚姻里前往的好,代价未免太大,倾尽所有的情感,都得不到一丝安慰与拥抱。

当她冷得不知自处的时候,只想听蓀亚的一声问候,但他还是在大雨的夜里去找曹丽华,她听着她的泪从眼眶里流出来,颤抖不已。但她内心里的倔强一直拨节,我不要妥协与认输。

她以为她的大爱能赢得蓀亚的成长、回归,做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不要让家里人失望。可是,得到的反而是孙亚的指责,她终究妥协了他的不爱、死都不爱。

但世间的爱都会是药,是生命浩荡中拯救良知的药。她的坚韧赢得了这场婚姻,蓀亚最终成了她心中的蓀亚,在日本占领北平的时候,众人逃难,蓀亚临危不惧,对木兰说,我要做回真正的男子汉。

姚父看着女儿说,谢谢你,木兰。

他深知她的委屈有过渊一样的黑也深知自己的女儿有慧人之悟,能唤醒世间已落哀的尘事。

木兰让这个有着叛逆情怀的大少爷感知日子只不过粗茶淡饭得过活。一家子在一起就是幸福,就是道悟。

而于立夫,她深知有着让世人羡慕的爱情,彼此深爱到没有言语就能洞明对方的心里,但她知道,那已是疲惫生活里的英雄梦想了。

立夫说,你离婚,我等你。

她说,我还想给他一次机会。答应曾母,要守护曾家。

她对蓀亚说,我留下来,只想让你体会一个母亲的良苦用心。

每一次的宽容和忍让,终于让蓀亚知道自己的不成熟、没有责任感、自我、任性。他感慨,原来,躺在我身边的就是一个聚宝盆。木兰抱着他,此刻我正享受着真正的幸福。

而于荪亚和曹丽华的爱情,我们不能妄自抨击与评价,毕竟爱情,互为相爱,就是最好的情。

只是,他们没有遇到对的年代,然后坦荡荡地相爱罢了。

主角互为矛盾的爱情终是这部电视剧的主情调,而让人动容的还有桂姨对于曾老爷的相知相随。

曾老爷故世后,桂姨在房间里回想和老爷的平事,怎样馈赠于她宠爱,怎样在这个大家族里保留她的地位,怎样呢喃地赠于她情话可是,房间里只有她空荡荡的一个人,那些俨然旧去的故事又怎样磅礴再磅礴呢。

她幻想着幻想着念到:老爷,您走了,我可怎么活。

原来,曾经贪恋这个家族财产的念头都不是本意,只不过是想换来在这个家族里内心的笃定,而这笃定并非家财万贯可以取得,而是由衷的爱一个人、守护一个人,依偎他,贪恋他。日日守着、护着、念着。

她走了,是为一场盛世的爱情走的。

曾太太说,倒是想着你能走在我前头,毕竟老爷深爱的还是你啊!

互为珍惜、懂得、默契的爱情终像是一场童话,让人歆羡不已。

想着元好问的那句词: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倒是浓烈到至情至意里去了。

京华烟云读后感 篇2

2005年的冬天,因公出差到宁夏银川,从武汉到银川没有直飞的飞机,中途须在咸阳机场转机,在等待的空隙,竟在机场的一个小书店里看到了林语堂先生的长篇小说《京华烟云》。这本书在读大学的时候我是看过的,只是那时囫囵吞枣,并未真正能够理解;工作后却也没了大把闲散的时间再读,就留下了自己不觉的遗憾。现在出差一个星期,又正值西北天寒地冻的季节,既缺水,也没有下雪,树木都焦黑焦黑的,加之当地极少有青菜,吃的除了羊肉还是羊肉,感觉除了冷,还是冷,西北的风景也不能领略到。只是晚上窝在宾馆里看这本小说,才觉得这趟差还值,有大块的时间看了本好书。

《京华烟云》是林语堂先生旅居巴黎时于1938年8月至1939年8月间用英文写就的长篇小说,当时正值国内抗日战争爆发,作者题献给“英勇的中国士兵”,英文书名为《MomentinPeking》,《京华烟云》是它转译为中文后的书名。我看的是张振玉的译本,因为受英语表达方式的影响,初看觉得行文很奇怪,人物语言也缺乏个性,看起来有些累人,但看着看着就被深深吸引了。小说情节曲折,展现了1900年至1938年政权更迭、军阀混战、人心郁闷的北平城中姚家、曾家、牛家三大家族中各类人物的性格演变、思想碰撞和命运选择,充分反映了中国当时社会的变幻。

这本书主要以主人公姚木兰的人生为主线,故事从木兰儿时一直写到她人生之秋。写她的童年趣事,被义和团红灯照拐买最终获救回家;写她的深深埋葬在心底的爱情;写她美满的婚姻;写她的丧女之痛;写她在逃难途中的善行以及她在道家思想影响下的思考。故事是以三个家族的人物命运来展现了旧中国的文化、政治与生活。各种性格各种阶层的人物给北京城增添了万种风情。有画家齐白石、国学大师辜鸿铭、哲学家林秦南、思想激进的青年学生、不畏牺牲的爱国青年、奢靡荒淫的政客、海外归来的学者、以及一些富商、和尚道士、日本军官和妓女。读来颇令人有身在其中之感。

这本书最值得关注的是贯穿始终的道家思想,林语堂先生写这部小说的初衷是向西方人介绍中国,介绍中国人的价值观、审美观,其核心便是道家思想。正如林语堂先生的女儿林如斯在评介这本书时说道:此书最大的优点不在性格描写得生动,不在风景形容得宛然如在目前,不在心理描绘的巧妙,而是在其哲学意义。我想作为女儿的林如斯如此的评说,是很有道理的。的确,当我翻开此书,起初觉得如奔涛,然后觉得幽妙,流动,其次觉得悲哀,最后觉得雷雨前之暗淡风云,到收场雷声霹雳,伟大壮丽,悠然而止。留给读者细嚼余味,忽恍然大悟:何为人生,何为梦也。

书中首题便是“道家女儿”。林如斯在《京华烟云》序文中说:“父亲其实是把木兰当成一个时代女子的典范了,是心目中的理想女子,有自己的想法,认真看世界,不为命运所屈服。书中称木兰是道家的女儿,我想,这和她所受父亲的清净无为的思想熏陶较多。”我们在小说中也看到,尽管姚木兰感情非常丰富,但内心深处的思想感情,总的来说是受到了道家思想的影响和制约,可以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天然反映。这也使得木兰能在自己巨大的生活变迁中,从富家生长享用一切物质的安适,到后来变为村妇,过起了幽雅山居的生活,及最后变为普通农民……面对生活的种种沉浮,她始终保持着胸襟开阔又洒脱自然的心境;她天性活泼愉快,生气充沛,作起文章来行思敏捷、振笔如飞;她也很会享受财富,但又从不依赖金钱,而是随时准备着失去了财富应当怎样过日子。在富裕殷实的生活中,始终能够保持一种质朴厚实的心态,在平凡、宁静的乡村生活中,只求丰衣足食,无忧无虑,能够知足长乐。这样的思想修成,最终使木兰成为了一个聪慧、勇敢、忍苦、大气的女性代表。这也许是我们读这本小说应该得到的启示吧。

京华烟云读后感 篇3

《京华烟云》读后感400字!

愿做一朵安静的流云,去看春色秋风。

最开始是被《红楼梦》翻版吸引,买的。买了很久,因为疫情在家终于翻开了它。我读完之后,给我感触最深的不是木兰,也不是莫愁,而是那个如玉般温润的曼妮。

她的形象一直投射在我心上,始终觉得意难平。曼妮对平亚的感情到底是不是爱情,我说不准。我更倾向于是长久相伴的孺慕之情,到后来平亚病重说是同情更多也无不可。

她这一辈子没有真正成为一个女人,没有真正成为一个母亲,可她最后变成了一个真正的女人,一个真正的母亲。

她没有亏欠任何人,我却更心疼她,她这一生潇洒大笑的日子太少,恪守礼仪的时日太多。她不像木兰那样洒脱,可以看轻公公要求的言行,她不像莫愁那般通透,可以认清世上诸多苦楚的真相,她始终太清醒,知道自己作为一个寡妇要恪守什么,她始终太糊涂,不敢踏出那小小一方天地。

她把自己困在围城里,但她也做了自己的守城人,她一生的开始似是偶然的凑巧,她一生的结局仿佛宿命般的必然。

曼妮曼妮,蔓蔓青草,闲倚春风。愿她来生做一朵安静的流云,去看看她心之所往的。

京华烟云读后感 篇4

这就是《京华烟云》带给我们的一场文学盛宴;这就是《京华烟云》展示给我们的文学宝藏;这就是《京华烟云》送给我们的人生哲学。而林语堂先生就是有这种无与伦比的文学造诣;他就是有这种本事让你沉醉在他的文学世界里流连忘返;他就是有这种天赋让你在他的作品中感受到哲学的魅力,懂得生活的真谛,了解感情的悲喜,感受民国的风情,体会爱国的精神,传承古老的礼貌。

而这本书中给我留下最深影响的莫过于“木兰”这个奇女子了。无傲气有傲骨,天资聪颖,“清烟竹韵,道法自然”说的就是木兰了。在她小小的身躯里,蕴含着巨大的勇气与骨气;积淀着醇厚的文化与底蕴;兼容着别样的善良与包容;融合着深厚的感情与才情。在她身上你能看到容颜之美,聪慧之美,贤德之美,豁达包容之美,难怪人说“若为女儿身,必做木兰也”呢!

木兰的才华令人钦佩与折服。木兰会吹口哨,会唱京戏,还认识甲骨。木兰的父亲姚思安是未位了不起的大人物,木兰从小受父亲的影响,这使得父亲的淳淳教诲在她的身命中烙下了深刻的印记,并贯穿她的一生。姚思安曾对木兰说过“心浮气躁对心神有害,正直自持,则邪气不能入侵。”这些话是木兰生活中的准则,总是能让木兰从中获得无限勇气,总是能让她找到人生的方向。木兰除了在文学等传统文化上有颇高的造诣外,还认识甲骨与金文,她还喜欢唱京戏,收集古玩,有着颇深的文化文学修养。她总是能把人性之美、文化之美、还有落落大方、贤淑端庄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样一个德才兼备的女子,这样一个特立独行的女子,这样一个开明无惧的女子,怎不叫人喜欢与钦佩呢?木兰真不愧为新时期的奇女子也!

木兰的感情令人感到心疼与惋惜。木兰十岁的时候与家人失散被拐,最终阴差阳错的被曾家所救,而这也就预示着她的人生注定不平凡。果然命运的齿轮在她情窦初开的年纪就这样无情地卡住了,为了不懂事的妹妹,为了爹娘的脸面,为了家族的信誉,她听从父命毅然决然地嫁到曾家,心甘情愿地委屈自我,但这并不代表她是愚昧与软弱的,相反这是她做出的最好的选择,也是最明智的选择,而事实也确实证明这段婚姻是十分圆满的。当然木兰的婚姻并不是那么的平顺,她的丈夫犯了全天下男人都会犯的错,那就是他有了婚外情。荪亚与曹丽华厮混在了一齐,这样的侮辱与难堪是任何一个女子都难以理解的吧?可是木兰不是一般的女子,她理性地选择与曹丽华见面,大度地会见自我的情敌,无畏地去应对丈夫的出轨,勇敢的去捍卫自我的婚姻,她以自我的学识修养、宽容大度和对事情的机智灵活巧妙地化解了这场感情危机;她用她的隐忍与宽容以及自身的人格魅力征服了情敌,掳获了丈夫的心。不得不说木兰是一个高情商与高智商兼容的独特女性。

这就是我心目中的木兰,她是个有梦想的人,她将完美的心灵寓于世俗的智慧中,在现实与梦想中自由穿梭,在世俗的困境与考验中,坚守内心的洒脱与傲世。这个奇特的女子,她的生命总是闪耀着光芒,她的故事总是打动着人心,她的才情总是绽放着光辉,她的一生总是带着传奇。最终我想说:木兰真不愧为一奇女子也!

京华烟云读后感 篇5

信仰和爱情人类永远的主题,在人间有了男人和女人以来,男人和女人的话题一直是人们所专注的主题,无论文学也罢,现实生活也罢,对爱情的探索和思考似乎是无法回避的。里面的女主人翁姚木兰可以说是林语堂浓墨重彩所打造的一个形象,也是他非常喜爱的一个人物,她集道家和儒家于一身,既有道家的潇洒脱俗,又有儒家的锐意进取。她的爱情无疑也是作者和读者所关注的一个焦点,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境遇,对姚木兰也是如此,因为自己无意的失踪而结识了曾家,也许在冥冥之中,这是上天的一种安排,最后她嫁给曾家的小三,曾孙亚。就在曾家到姚家提亲的时候,她的心里正充满了对爱情的憧憬和幻想,而此时她心里的如意郎君确实逸夫,逸夫生于贫寒人家,却天资聪慧,才智过人,深得大家的喜爱,对于生活在富裕之家的姚木兰来说,家教很好,对财富和金钱向来看的很淡,人生需求的东西本来就很少,对于积累的财富来说,如果不能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有意义和多彩,只是人生的一种拖累。所以她对逸夫的爱恋是发自心底的息息相通。亘古以来,人们对爱情的寻找,是不是都希望从中找到自我,从对方身上找到一种认可。最后她还是接受了所谓“天意”和境遇的安排,嫁给了曾孙亚,在世人眼里她是幸福的,嫁到了官宦人家,而且孙亚容貌可人,性情温和,显然是人们眼中的幸福婚姻。也不能说她的婚姻就不幸福,但她的心里一直为逸夫留这一席之地,时刻伴随这她。一直到最后逸夫被捕入狱,她冒死相救,是什么让她有这种勇气和决心。

婚姻是什么,可以有一个老婆或丈夫,可以和你一起煮饭,睡觉,尽着作为家庭成员的责任。可每一个人的心里也许都装着一个属于自己的理想伴侣,也许在生活中存在,也许只是一种概念,可每个人的心里是否都为这样一个虚拟或真是的人留着位置?

京华烟云读后感 篇6

第一部《道家女儿》,写1900年到1909年。八国联军入侵的风声日紧,京城拥有百万资产的富商又是道家信徒的姚思安举家离京南下时,在兵荒马乱之中,姚家十岁的姑娘姚木兰同家人失散,后由京官鲁文朴接到家中。木兰与鲁家三儿子新亚被看做天赐的良缘。几年后,姚木兰长成美丽过人、心灵手巧的少女。这时接二连三的人世波澜打破了这两家宁静的生活。奋发有为的青年孔立夫走进姚家生活的圈子,也走进姚木兰的心灵。木兰与新亚结婚,这样,道家的女儿成了儒家的媳妇,而木兰心里爱的却是孔立夫。

第二部《庭院悲剧》,叙述牛家恶势力的作威作福及衰败崩溃过程,之后,笔触又回到姚家庭院,展现一幕幕悲剧:姚家长子迪人身亡,迪人的母亲得了怪病久治不愈,姚木兰舅父冯泽安女儿冯红玉投湖自尽,姚思安自认为对家庭的职责已尽,削发改装,走出庭院,外出云游。宣布十年后回来。

第三部《秋季歌声》,描写了五四运动前夕到日本侵略军占领京、沪、杭之后二十年间姚鲁两家的生活。随着时光的流逝,鲁、姚两家的第三代逐渐长大。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木兰一家远离杭州西行。沿途都是逃难的人群。木兰在西行途中收留了三个孤儿和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她感到自己虽已到了生命的秋季,但下一代却处于春季,“在晚秋的落叶之歌里含着青春的催眠曲”。小说在“秋季歌声”中结束。

京华烟云读后感 篇7

开始认识《京华烟云》是由于其电视剧的热播,我看了几集,便对原著产生了兴趣,我知道了这是国语大师林语堂的经典之作。

故事是从义和团运动一直延续到抗日战争爆发的时候,主人公姚木兰从一个小姑娘变成了中年妇女。鲁迅的文章写的是这个时候人名群众的愚昧麻木,而林语堂是在歌颂中华的传统美德与面对外来者侵略时一个富贵儒商家庭的变迁故事,从而赞美保家卫国的勇士们。

《京华烟云》文字典雅平和,亦柔亦刚,糅合古今。虽然原著是用英文写的,但我却认为只有中国人才能体会到其中的内涵,没有浮华的文字,却依然美丽古朴,字字句句中流露着林语堂对这片土地与文化的热爱。全书充满浓浓的中华文化,中华情感。文中有“有佳话,有哲学,有风俗,有深谈,有闲聊,更有时代变迁时特有的语言习惯。”《京华烟云》犹如一杯甘露,又似一曲极为抒情的大提琴独奏,在黄昏的庭院里。

《京华烟云》思想美。全书受老庄思想的影响,可以看出林语堂很收道家思想的熏陶。每一章的开头都有一小段庄子的话,比如“梦饮酒者,旦而哭泣;梦哭泣者,旦而田猎。”虽然我看不懂那是什么意思,但我相信那和一章的内容有哲学上的内在联系。其思想美更体现在对民族灾难与传承感知和认识上,读罢全文,我还有一种心绪难平的感觉,好像对我脚下的这片土地,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读罢全书,意犹未尽,在作读书笔记的时候,我相当于再看了一次本书。越是品味,越是反反复复地读。我越觉这书之妙。

姚思安,一个深受道家思想熏陶的智者,性情随和,胸怀宽广,为人坦荡,关心儿女。正是在他的教导下,才培育出两个冰雪聪明的女儿,在那个时代,他的思想比较开放,他不叫他女儿裹脚,他让女儿受现代教育,却都有着传统女子的美好之处,还教木兰识甲骨文。最后他因忧国忧民而病卧不起,当他在临终前,曾要求见牛素云一面,他说了句“记住你是中国人。”也许正是因为这句话,才拯救了牛素云的灵魂。

我很喜欢木兰,富有才情,柔美婉约,给人以灵动之美。她从小便识甲骨文,知书达理,而且女身男命。书中有一段讲木兰在杭州过着粗茶淡饭的生活,她用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热爱,让她的家庭充满世俗的快乐和享受。她作的美食,她房子的布置,她悠闲快乐的生活,但是丈夫荪亚却放荡不羁,不甘平淡,喜欢曹丽华那样的新式女子。面对丈夫的背叛,她以她特有的方式,凭借她的智慧和毅力让问题迎刃而解,从而维持好她的婚姻。,我也很喜欢莫愁,莫愁是个沉稳,节检,教养好的富家小姐,她是个思想成熟,性格稳健,遇事有主见的女子。后来立夫娶了她是他一生的幸事。当立夫出事后,她能沉着应对,把立夫平时的文件都烧掉。她还很孝顺,婚后还亲自孝顺母亲。我最佩服的就是她了解木兰和立夫之间的这种感情,她能够理解,能够把事情处理得很好,不会让他们三个人之间感到尴尬。

曼娘是中国传统妇女的典型,谨守礼法,矜持自重。她接受了传统的思想教育,并将这些思想贯彻到了行动上,甘愿地以清白之身为丈夫守了一辈子的寡。她是封建制度的受害者,但是我认为那种感情,远不是这样的话可以解释的。书中还有一段是姚思安预言到中国战争爆发的必然性,把中国能否战胜的问题归在了曼娘对于中国是否应该打仗的态度上,看似很荒谬。但其中应该有很大的原因吧。我的理解是像曼娘这样封建制度的受害者,也能够有反抗日寇的决心,那么中国又怎么会没有希望呢?其实曼娘自己也很矛盾的,我认为她也是不断跨越传统,她还和木兰一起去看过电影呢。

京华烟云读后感 篇8

我是先看的电视剧《京华烟云》,后看的林语堂的小说,此剧对小说改动很大,由于先看的剧,倒没有先入为主的感觉,电视剧拍得很好,每个演员都让我感觉那就是人物,处处都是戏。这部剧从初中看完,偶尔心境不好,或者想起来了,都会再看,每看一次都会有不一样的体会,犹如看《红楼梦》。

初中看时,一看到木兰上了曾家的花轿,眼看和立夫的情感没有了结局,我就心急如焚,如鲠在喉,耐不住性子。一对这样好的人,简直天作之合,为什么命运要将他们分开我看不下去了,木兰和曾荪亚结婚那一段,我看得太揪心。正逢一个堂哥到家里玩,他不爱看这电视剧,于是换了台。可我又不愿意了,晚上翻来覆去睡不着,可我抢台也抢可是他呀。哎呀,真是急死了。过了几个晚上,堂哥最终回去了。太兴奋了,不管怎样样,我还是看了下去。

对于木兰和立夫的情感,我始终不能释怀,总为俩人感到可惜。立夫第一次见木兰,便一见如故。如同宝玉第一次见黛玉,“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可阴差阳错,木兰要报答曾家的救命之恩,她对父亲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更何况是救命之恩呢”于是忍痛放下对立夫的感情,嫁给了不爱她的曾荪亚。嫁过去,可想而知,受了诸多委屈。我真为木兰不值,放着志同道合的立夫不嫁,偏偏要替妹妹的任性承担后果,太气人了!

可是年岁渐长,再看此剧,已经不再仅仅纠缠于木兰的这个痛苦的选择了。木兰这么重情重义的人,要她不去报答曾家的救命之恩,这是做不到的。可是,她心里的委屈,也许仅有立夫和她的父亲最懂吧。

木兰的父亲曾对她母亲说过,有些人,虽然不能结合,可是他们是精神的伴侣,比如木兰和立夫。这一句话,也让我恍惚明白了什么。木兰和立夫,虽未结合,但他们在精神上,到达了高度契合。

立夫入狱,木兰费尽千方百计去见立夫。俩人泪眼相对,感慨万千。木兰给立夫带来了一本关于甲骨文研究的书,立夫一愣,木兰问:“你不是最爱甲骨文吗”立夫随即点头。看到那里,我不知哪儿来的眼泪,模糊了画面。木兰哪,你大概不明白,其实立夫是因为爱慕你,才喜欢研究的甲骨文啊。立夫让木兰唱一段《李陵碑》,他大概以为自我凶多吉少了,所以想再听听。听完后,他说:“今生今世,有你这样的红颜知己,我知足了。”我真想说,此情只应书(剧)中有也。俩人之情深矣,也许已经超越了感情。

立夫娶了莫愁,我想其中也有木兰的原因在。莫愁与木兰大不相同。莫愁一心想到的是立夫的安危,阻拦立夫写文章针砭时局。此情可理解,但与立夫的心性不合。而木兰呢,会问立夫:“你最近写什么文章了吗”立夫用笔名写的文章,木兰读了,不明白是谁写的,可总是会心一笑,深表同感,木兰和立夫的心性可真遥相呼应啊。

这让我想到了宝黛钗三人,宝钗总是想为了宝玉好,劝他考取功名。而黛玉则不会,甚至与宝玉共读俗人眼中的“秽书”――《西厢记》(想想画面太美)。名义上的为人好,其实还不如惺惺相惜、情投意合难得。当然立夫重情之人,娶了莫愁之后,一心对妻子,尽管他心中还是有木兰的一席之地。

除了感情,最让我感动的是木兰和父亲之间的亲情了。木兰自嫁了荪亚后,总受委屈。父亲也很无奈,然而父亲总是开导她。父亲让她明白,人怎样活,全靠自我。父亲信道,崇尚庄子,常用道语开导木兰。木兰又是极聪慧的人,一点即开。

当初曾家逼婚时,父亲未曾逼过木兰半分,他让木兰自我拿主意,因为他明白,木兰有自我的想法。这样一个父亲,在鬼子来临之时,他为了守住那一箱子甲骨文,不让它落在鬼子之手,留在家中。他让女儿先走,木兰很舍不得,木兰哽咽道:“从小到大,您为我费了那么多心血,我还没来得及报答您呢”看到那里,这些生离死别,我像经历过一遍似的,潸然泪下。父亲,女儿,生离死别,人世间多么痛苦的时刻。

父亲也许见不到女儿了,牵挂,思念涌上心头。女儿可能再也看不到父亲了,不舍、悲痛和担心总在心上。而父亲,为了大家,为了老祖宗留下来的甲骨文,忍痛舍小家,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放火烧了前来抢东西的鬼子,连同甲骨文和他自我。这悲壮的一幕,爱国之情油然而生。

一部《京华烟云》,不止感情,亲情,爱国之情让人动容,还有很多细节值得回味。不明白下次看,还有什么体会呢。

京华烟云读后感 篇9

读《京华烟云》的心情与别的书完全不一样。紧张、愤怒、悲伤„„林语堂的女儿说:“其中有佳话,有哲学,有历史演义,有风俗变迁,有深谈,有闲话,加入剧中人物的喜怒哀乐。”一点不假,读者凭着这些可以全身心地融入其中。

在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要木兰与红玉。木兰被称之为妙想家一点也不夸张,她继承了姚思安的道家思想:逍遥,自由,追求理想却又不强求,善于在平淡的生活中获得乐趣。荪亚娶了她,是几辈子修来的福气。木兰是适合做老婆的,她是一个妙想家,有你想不到的妙点子;她可以与你去很多的风景名胜,和她聊天,永远不会气闷;她喜欢做菜,特别爱研究新奇的菜式,对于种花养草,琴棋书画也有兴趣;既能满足你对生活上的要求,也可以陪你品茗赏月,做风雅之事;有时候可能有些过于理想化,但木兰也懂得适时调整。对于书中的人物,我却更喜欢红玉。也许是因为出于同情,也有可能是怜香惜玉,总之,她的印象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她象一个有着许许多多烦恼的青春期少女,想减少自己的烦恼,却让自己的烦恼越来越多。阿非对宝芬的仰慕,使红玉对阿非产生误会。红玉爱阿非太深了,加上自己将阿非的话理解错误,精神崩溃,最终跳潭自杀。她的身体与林带玉相似,多病;也像她那样专情:整日担心自己喜欢的男子不再爱自己。

全书就是《红楼梦》的影子。木兰,不可否认的,一个女性的完美形象,深入人心。但到底是什么,能深深打动读者的心。是她的美貌?她过人的才智?她的气魄?她的胆略?„„这些其实都是微不足道的。当读者看到她的宽容的时候,对她也许会有一个新的认识。在木兰与曹丽华相见中,谁也想不到,木兰会对她丈夫的情人那么宽容。

宽容是一种很普通的美德,但要真正做到它,可以说是很难很难。宽容就是一门艺术,一门做人的艺术,宽容精神是一切事物中最伟大的行为。宽容待人,就是在心理上接纳别人,理解别人的处世方法,尊重别人的处世原则。我们在接受别人的长处之时,也要接受别人的短处、缺点与错误,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和平相处,社会才显得和谐。如果木兰不宽容曹丽华,那么事情可能会变得更糟。也许孙亚会抛下木兰与曹丽华结婚,这个结果也是木兰最不想要的。但宽容也并不是说一味地纵容。木兰的宽容是有尊严的,是大气的,不是一味地纵容,抑或故作姿态,千人千面,有气度的。这种宽容才是真实的。

《京华烟云》这一本书教我的不仅仅是这些,这本书也许只有中国人才能体会得到它的内涵。对联,甲骨文,道家经典,诗词歌赋,充满中国文化的气息。让我在翻开书,细细品尝林语堂的最负盛名的传世之作。

京华烟云读后感 篇10

读罢全书,意犹未尽,在作读书笔记的时候,我相当于再看了一次本书。越是品味,越是反反复复地读。我越觉这书之妙。

姚思安,一个深受道家思想熏陶的智者,性情随和,胸怀宽广,为人坦荡,关心儿女。正是在他的教导下,才培育出两个冰雪聪明的女儿,在那个时代,他的思想比较开放,他不叫他女儿裹脚,他让女儿受现代教育,却都有着传统女子的美好之处,还教木兰识甲骨文。最后他因忧国忧民而病卧不起,当他在临终前,曾要求见牛素云一面,他说了句“记住你是中国人。”也许正是因为这句话,才拯救了牛素云的灵魂。

我很喜欢木兰,富有才情,柔美婉约,给人以灵动之美。她从小便识甲骨文,知书达理,而且女身男命。书中有一段讲木兰在杭州过着粗茶淡饭的生活,她用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热爱,让她的家庭充满世俗的快乐和享受。她作的美食,她房子的布置,她悠闲快乐的生活,但是丈夫荪亚却放荡不羁,不甘平淡,喜欢曹丽华那样的新式女子。面对丈夫的背叛,她以她特有的方式,凭借她的智慧和毅力让问题迎刃而解,从而维持好她的婚姻。,我也很喜欢莫愁,莫愁是个沉稳,节检,教养好的富家小姐,她是个思想成熟,性格稳健,遇事有主见的女子。后来立夫娶了她是他一生的幸事。当立夫出事后,她能沉着应对,把立夫平时的文件都烧掉。她还很孝顺,婚后还亲自孝顺母亲。我最佩服的就是她了解木兰和立夫之间的这种感情,她能够理解,能够把事情处理得很好,不会让他们三个人之间感到尴尬。

曼娘是中国传统妇女的典型,谨守礼法,矜持自重。她接受了传统的思想教育,并将这些思想贯彻到了行动上,甘愿地以清白之身为丈夫守了一辈子的寡。她是封建制度的受害者,但是我认为那种感情,远不是这样的话可以解释的。书中还有一段是姚思安预言到中国战争爆发的必然性,把中国能否战胜的问题归在了曼娘对于中国是否应该打仗的态度上,看似很荒谬。但其中应该有很大的原因吧。我的理解是像曼娘这样封建制度的受害者,也能够有反抗日寇的决心,那么中国又怎么会没有希望呢?其实曼娘自己也很矛盾的,我认为她也是不断跨越传统,她还和木兰一起去看过电影呢。

京华烟云读后感 篇11

有栩栩如生的鲜明人物;有感天动地的凄美感情;有繁华如梦的京城往事;有美若天堂的苏杭韵味;有质朴诚挚的人间实感;有千年礼貌的精彩记录;有满目疮痍的中华大地;有战火纷飞的动乱年代。这就是《京华烟云》带给我们的一场文学盛宴;这就是《京华烟云》展示给我们的文学宝藏;这就是《京华烟云》送给我们的人生哲学。而林语堂先生就是有这种无与伦比的文学造诣;他就是有这种本事让你沉醉在他的文学世界里流连忘返;他就是有这种天赋让你在他的作品中感受到哲学的魅力,懂得生活的真谛,了解感情的悲喜,感受民国的风情,体会爱国的精神,传承古老的礼貌。

林语堂先生曾在这本书的序言中写到“本书对现代中国人的生活,既非维护其完美,亦非揭发其罪恶。只是叙述当代中国男女如何成长,如何过活,如何爱,如何恨,如何争吵,如何宽恕,如何受难,如何享乐,如何养成某些生活习惯,如何构成某些思维方式,尤其是,在此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尘世生活里,如何适应其生活环境而已。”可是在我看来,牢牢的紧贴现实,才是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因为这能让我们设身处地去感受到当时那个年代的生活,能让我们更加容易理解书中蕴含的人生哲理,能让我们更好的从中吸收一些东西。

而这本书中给我留下最深影响的莫过于“木兰”这个奇女子了。无傲气有傲骨,天资聪颖,“清烟竹韵,道法自然”说的就是木兰了。在她小小的身躯里,蕴含着巨大的勇气与骨气;积淀着醇厚的文化与底蕴;兼容着别样的善良与包容;融合着深厚的感情与才情。在她身上你能看到容颜之美,聪慧之美,贤德之美,豁达包容之美,难怪人说“若为女儿身,必做木兰也”呢!

木兰的才华令人钦佩与折服。木兰会吹口哨,会唱京戏,还认识甲骨。木兰的父亲姚思安是未位了不起的大人物,木兰从小受父亲的影响,这使得父亲的淳淳教诲在她的身命中烙下了深刻的印记,并贯穿她的一生。姚思安曾对木兰说过“心浮气躁对心神有害,正直自持,则邪气不能入侵。”这些话是木兰生活中的准则,总是能让木兰从中获得无限勇气,总是能让她找到人生的方向。木兰除了在文学等传统文化上有颇高的造诣外,还认识甲骨与金文,她还喜欢唱京戏,收集古玩,有着颇深的文化文学修养。她总是能把人性之美、文化之美、还有落落大方、贤淑端庄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样一个德才兼备的女子,这样一个特立独行的女子,这样一个开明无惧的女子,怎不叫人喜欢与钦佩呢?木兰真不愧为新时期的奇女子也!

木兰的感情令人感到心疼与惋惜。木兰十岁的时候与家人失散被拐,最终阴差阳错的被曾家所救,而这也就预示着她的人生注定不平凡。果然命运的齿轮在她情窦初开的年纪就这样无情地卡住了,为了不懂事的妹妹,为了爹娘的脸面,为了家族的信誉,她听从父命毅然决然地嫁到曾家,心甘情愿地委屈自我,但这并不代表她是愚昧与软弱的,相反这是她做出的最好的选择,也是最明智的选择,而事实也确实证明这段婚姻是十分圆满的。当然木兰的婚姻并不是那么的平顺,她的丈夫犯了全天下男人都会犯的错,那就是他有了婚外情。荪亚与曹丽华厮混在了一齐,这样的侮辱与难堪是任何一个女子都难以理解的吧?可是木兰不是一般的女子,她理性地选择与曹丽华见面,大度地会见自我的情敌,无畏地去应对丈夫的出轨,勇敢的去捍卫自我的婚姻,她以自我的学识修养、宽容大度和对事情的机智灵活巧妙地化解了这场感情危机;她用她的隐忍与宽容以及自身的人格魅力征服了情敌,掳获了丈夫的心。不得不说木兰是一个高情商与高智商兼容的独特女性。

这就是我心目中的木兰,她是个有梦想的人,她将完美的心灵寓于世俗的智慧中,在现实与梦想中自由穿梭,在世俗的困境与考验中,坚守内心的洒脱与傲世。这个奇特的女子,她的生命总是闪耀着光芒,她的故事总是打动着人心,她的才情总是绽放着光辉,她的一生总是带着传奇。最终我想说:木兰真不愧为一奇女子也!

《京华烟云》这一部具有传奇色彩的小说,给我留下了太过深刻的映象,让我得到了许许多多的启迪与感悟。正如林语堂先生的女儿林如斯所说:“你一翻开来,起初觉得如波涛,然后觉得幽默、流动,其次觉得悲哀,最终觉得雷雨前之暗淡风云,到收场雷声霹雳,伟大壮丽,悠然而止。留给读者细嚼余味,忽恍然大悟何为人生,何为梦也……”是啊,浮生如梦,忙忙碌碌走过这一生,像做了一场梦一样,那么虚无缥缈,那么可望不可即。所以说世间万物都有其必须之规,善恶、美丑、荣辱、贵贱、死生、祸福,如朝去夕来、梦碎但醒,皆为轮回转换,不可强求,亦难以回避。所以在不幸面前,我们要勇敢承受命运之苦,在宽怀中获得坚韧,在顺应中求得把握,在承受中懂得释然,在困境中找到真理。

京华烟云读后感 篇12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早晨,也是阳春三月的季节。李白和孟浩然这两位终身的好朋友来到黄鹤楼。

李白,听说孟兄要去扬州就问孟兄:孟兄您是否要去路途遥远的扬州呢?孟浩然说:李兄我是去扬州,所以我这一次为什么要约你在这黄鹤楼呢?李兄听了大吃一惊,因为他最好的朋友孟兄要去扬州。孟兄和李兄紧紧的拥抱着。孟兄对李兄说:我要去很久,可能我下一辈子都呆在扬州。李白听了十会万分就说:我一定要记住你这一个友情深厚的好朋友。

孟浩然伤心的说:李兄谢谢您在这几年中用心的照顾我,呵护我,不让我受伤。反而你自己受伤比我多。说完后孟浩然就上了船,慢慢地滑呀滑!李白一直望着孟浩然的船,有船遮住孟浩然的船,李白都一直凝视着孟浩然的船。当孟浩然的船游到水天相接的地方就消失了。只有长江的水波涛汹涌的涌来。

回到家后他想起了孟兄来,他很想大哭,可他哭不出来。因为他们的友谊永远不会变的。

京华烟云读后感 篇13

当年初次看到的京华烟云是电视剧版的。

尤其记得潘粤明演的荪亚,为了一个年轻新派的小姐,将家里的妻子置之不顾。赵薇演的木兰非常娴静温婉,对丈夫的出轨逆来顺受,同时却又暗恋着立夫,(剧中是一个油头小开)饱受煎熬。

小时候就暗暗想,林语堂竟也是个俗人。

而今重看真正的京华烟云,所读之处皆为先生的妙语妙喻,不禁痛恨起当代恶俗的编剧。立夫本是寒门士子,哪里会油头西装呢。而木兰则是我误解最深的,先生笔下的木兰,活脱一个新派女子,美貌却又不失聪慧,并非对丈夫言听计从之辈,甚至在荪亚有了出轨的心思后,也能巧妙的挽回丈夫的心。就连曾经痛恨的荪亚,也只是喜欢女色,并非沉迷女色。

整本书细细读来,有当代红楼梦的错觉,不过是换了地点,发生在王府花园的一场幻梦,木兰的父亲云游十年,何尝不是宝玉最后雪地辞别贾政,随癞头和尚去也呢。

我最爱的一段话,是木兰和父亲为了躲避战乱,将古玩埋在地下,木兰担心宝物不见,父亲说:物各有主。在过去三千年里,那些周朝的铜器有过几百个主人了呢。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永远占有一件物品。拿现在说,我是主人。一百年之后,又轮到谁是主人呢?

林语堂还是林语堂。

《京华烟云》读后感经典13篇


你知道如何撰写一篇独具风格的读后感吗?当我阅读《读书感——《京华烟云》读后感》时,它深深地吸引了我。读完后,我们应该认真总结归纳自己的想法与体会。下文为大家提供了一些涉及《《京华烟云》读后感》的资料,希望能为你的研究与创作提供参考。

《京华烟云》读后感 篇1

信仰和爱情人类永远的主题,在人间有了男人和女人以来,男人和女人的话题一直是人们所专注的主题,无论文学也罢,现实生活也罢,对爱情的探索和思考似乎是无法回避的。里面的女主人翁姚木兰可以说是林语堂浓墨重彩所打造的一个形象,也是他非常喜爱的一个人物,她集道家和儒家于一身,既有道家的潇洒脱俗,又有儒家的锐意进取。她的爱情无疑也是作者和读者所关注的一个焦点,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境遇,对姚木兰也是如此,因为自己无意的失踪而结识了曾家,也许在冥冥之中,这是上天的一种安排,最后她嫁给曾家的小三,曾孙亚。就在曾家到姚家提亲的时候,她的心里正充满了对爱情的憧憬和幻想,而此时她心里的如意郎君确实逸夫,逸夫生于贫寒人家,却天资聪慧,才智过人,深得大家的喜爱,对于生活在富裕之家的姚木兰来说,家教很好,对财富和金钱向来看的很淡,人生需求的东西本来就很少,对于积累的财富来说,如果不能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有意义和多彩,只是人生的一种拖累。所以她对逸夫的爱恋是发自心底的息息相通。亘古以来,人们对爱情的寻找,是不是都希望从中找到自我,从对方身上找到一种认可。最后她还是接受了所谓“天意”和境遇的安排,嫁给了曾孙亚,在世人眼里她是幸福的,嫁到了官宦人家,而且孙亚容貌可人,性情温和,显然是人们眼中的幸福婚姻。也不能说她的婚姻就不幸福,但她的心里一直为逸夫留这一席之地,时刻伴随这她。一直到最后逸夫被捕入狱,她冒死相救,是什么让她有这种勇气和决心。

婚姻是什么,可以有一个老婆或丈夫,可以和你一起煮饭,睡觉,尽着作为家庭成员的责任。可每一个人的心里也许都装着一个属于自己的理想伴侣,也许在生活中存在,也许只是一种概念,可每个人的心里是否都为这样一个虚拟或真是的人留着位置?

《京华烟云》读后感 篇2

终于又读完了一本书。

读这本书的原因很简单,想看电视,但是时间不允许。所以就花8元买了一本。

《京华烟云》历来享有现代《红楼梦》的美誉。今天看完《京华烟云》,心中暗暗与《红楼梦》比较了一下。

《京华烟云》与《红楼梦》的相似点:

两本书都采用了回目,两句七言概括了一个回的主要内容。

都以当时的时代为历史大背景。

都涉及到了当时社会的几个较大的家庭。

《红楼梦》的经典在于给读者呈现了一个梦幻般的场景,一如它的名字。在这梦幻般景致中,如神仙般的人物的音容笑貌,出于笔端,形成于读者的脑海中,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想象的林黛玉贾宝玉对人物的细腻的性格描写,使得读者感到人物是活生生的站在他面前的。红楼梦里的人物依托于他们优异的生活,甚至可以说是优异的生活,给了他们这么个空间。这与更广大的人民的生活而言,确实一如他的名字而言,是场梦。当然,他也有对当时社会的一种映射,但这是居于人物之后的。这里特别说一下,电视版的《红楼梦》,是历来我觉得最能表现书中内容的一部电视。他给人们找到了那神仙般人物,描绘了那梦一般的生活。

《京华烟云》与《红楼梦》最大的不同在于它依托于当时混乱的社会背景,对社会的描绘占据了主要的篇幅。读完全书,对于人物只是大致了解了,人物的音容笑貌不是很明了,人物是衬托社会现状的。《京华烟云》透过和《红楼梦》里一样的大家族的兴衰,向读者展示了中国那段悲惨的历史,和在这段历史中不屈不挠的国人,歌颂了不屈于国外侵略的国人。《京华烟云》比《红楼梦》多了抱负、霸气,好似一个男人与一个女子。《红楼梦》的人物描绘又远非《京华烟云》所能比的。

另外,我个人比较喜欢《京华烟云》里达观的生活态度。达观的态度或许是林语堂阐述其对庄子的理解。

没有刻意,可是偏偏我看完了《京华烟云》后,电视版的《京华烟云》也播放了。看了几眼,真是失望,我控制了好久,想自己不做评价,可是最终觉得不单是失望,而是觉得编剧对原著的把握太不准确了,有点替原著不平。他根本没有理解原著的意味,原著对于在那个时代,对人生活的理解,都被编剧给破坏了,换成了普通的现代式的闹剧。他根本不明白人对生活的隐忍,有时候是那么的平淡,那么的自然,而隐忍的结局有时候恰恰就是幸福。我们这个时代的电视已经注定了吵闹,注定了不安定,注定了电视版的《京华烟云》只是套用了原著的名字,而内容面目全非了。我们没有了八九十年代拍摄《红楼梦》时候的神定气闲,只剩下了过马灯似的喧闹的节目。在这个喧闹的时代,有时我们恰恰需要安静的作品,留着人们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思考。

《京华烟云》读后感 篇3

我是由《京华烟云》这部电视剧,才了解到《京华烟云》这部小说的。《京华烟云》的作者林语堂,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带有神秘色彩的传奇人物。他是一位世界性的知名作家,被美国文化界评选为“20世纪智慧人物”之一。他学贯中西,是我国最优秀的双语作家之一,在语言学的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他兼备散文大家与著名长篇小说家双重身份,是唯一一位长期用英文进行文学文化创作的中国现当代作家。《京华烟云》,被誉为“现代红楼”的著作,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作品,美国《时代》周刊推荐必读之一,它生动描绘了一幅近代中国风貌图。

《京华烟云》,是一部将磅礴、华丽、完备、经典、真实集于一身的著作。可以说,它不是一部小说,它就是生活,就是中国近现代史的再现。它不加粉饰地呈现出中国的一切困境与纷扰,并积极地昭示着国家的希望,是作者挥泪写就的民族心灵史,是一部只有中国人才能完全体会的经典。代表了近代中国社会各个阶层的人物一一出现在这幅画卷中,这些人物是那样的真实、形象,就好像出现在我们的身边的行行式式的人物。这部史诗般磅礴的巨著写得如此淋漓尽致、如泣如诉,是一部可以在寂寞长夜里独自品位的佳作。

书中穿插的是近现代中国的发展史,那是一个多事之秋,一个动乱的时代,一个战争的年代。当时的中国政府岌岌可危,社会上动乱不安,中国面临着改朝换代的变化,但是,书中从无绝望的笔迹,反而到处都彰示着积极的希望,照射出胜利的光辉。尤其是在书中结尾处,人们喊着:“山河不重光,誓不回家乡”的口号,一个民族,由于一个共同的爱国热情而结合,由于逃离一个共同的敌人而跋涉万里。一个民族其雄伟的力量,像万里长城之经历千年万载而不朽。亿万的中国人共同在这伟大的史诗时代奋斗生活着。这就是中国的希望所在。

《京华烟云》以家庭为主要描绘对象,是一本家庭观念很重的书,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在书中,我们看到的家庭是安宁与和谐的,家庭成员父与子、母与子、夫妻、兄弟姐妹、妯娌、婆媳、主仆与仆仆之间的关系是自然的、和谐的。

书中的“母爱”很神圣,很伟大,很感人。姚木兰的母亲姚太太的母爱可以说是溺爱,她对儿子体仁的爱有着旧的家庭观念,是纵容的、盲目的,但这并不能否认她对儿子体仁那种深厚的、纯洁的爱,这是只有母爱所拥有的深厚真挚的母爱。姚太太的生命仿佛是为着儿子而活,她每天等着儿子回家,经常到深夜,只要能看到儿子便心满意足。儿子死后,她的灵魂也跟着走了,只留下一个躯壳苟延残喘,连话也说不得了。书中最感人的是陈妈,她数年如一日思念儿子,总是不断为儿子做衣服,总是不停地寻找儿子,从不放弃。而木兰、莫愁的母爱则是一种理性的母爱。在送儿子到前线打日本人时,在国家与家庭的选择中,她们除了一种出于母性本能的爱,即对送儿子的不舍与心疼,她们更多的表现了一种理智、一种理性。尤其是在抗日战争逃难中,木兰收养了几个小孩,她感到一种奇妙的快乐,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中国的将来,是绵延中华民族的生命。这种母爱,由个人升华了民族、国家,母爱的意义得到了升华。母爱是一种天职,我真想不出比母爱更无私、神圣、永久、实在的爱!

在书中,不仅有父母对子女的无私的爱,也塑造了一些孝敬奉养老人的形象。如木兰、莫愁、陈三等。他们作为子女对父母老人一往情深,养老送终,极尽子女的职责,使得老人的晚年幸福安详,像一处平静的风景。如姚思安在临终时,子女围绕,奉孝敬养,他再也没有遗憾了,在睡眠中逝世。这些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美、淳厚的良知和德性。

书中所塑造的木兰、莫愁姐妹俩的性格是“贤妻良母”的形象,她们贤惠、善良、达观,具有女性的气质,但这并不是传统的贤妻良母,而是有着现代意识的,尊重自己个性、价值与尊严的,文化修养高的,聪慧的结合着传统与现代气息的女性,并以女性的魅力感染着丈夫,无疑是对丈夫在生活上、工作上、心灵上的一种提升。比如,木兰在知道丈夫荪亚拈花惹草时,凭借自己的聪慧、冷静化解了一场危机。她既没有懦弱的忍让,也没有像泼妇似的大吵大闹,而是用她的包容大度解决一切,做法大方得体、成熟稳重,既给丈夫、第三者一个台阶下,又挽留了丈夫的心,挽救了自己的家庭,三人也成了好朋友。这样睿智的举动令我们许多女性都自愧不如、敬佩万分。

《京华烟云》中,我最欣赏的一个角色便是木兰的父亲,姚思安。他向我们传递着道家的思想,他的死很安详,是真正的道家的仙逝。他很喜爱木兰这个女儿,在他的思想中没有“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的观念,这在封建社会是很难得的。他喜欢结交朋友,特别是有学识、有内涵的人,同时,他总是接受新事物,提倡新思想,其程度令许多年青人都惊叹不已。在新文化运动中,他把自己的长辫率先剪下来,以支持这场运动。他漠视金钱、权力、地位,只醉心于得道,寻求真正的自己,他要洞悟造物者之道,净化自己的心灵。他把一切看得皆空,选择云游四海。他的老庄哲学思想影响了木兰的一生,使木兰成为一个淡然、逍遥、自由,善于在平淡生活中获得乐趣的人。同时,也影响着孔立夫的人生,使立夫成为一个爱国勇士,用他手中的笔唤醒沉睡中的中国人。更是改变了牛素云的命运。姚先生在临终前劝告她:“在打仗时,你要记住你是一个中国人。”这句话感染着素云,最终使素云不顾危险,拒绝做汉奸,选择在日本做特务间谍,为中国办事,做一个真正的中国人。虽然,姚先生逝世了,但他的思想仍然影响着后人。

《京华烟云》中,时刻流露一种道家思想,流露出老庄哲学思想。那是一种浑然天成,顺应天道,遵从自然,怡然随和的生活艺术。书中的道家思想主要通过姚思安这位入世高人体现出来。每一次他与女儿木兰的对话,每一次面对劫难时的淡定自若,经过漫长的独自云游,到后来的蓦然领悟,无不透露出道家的思想。这是一种浮生若梦的彻悟,一种心旷神怡的陶冶,一种博大精深的震撼。

林语堂的女儿曾评价《京华烟云》:“其中有佳话,有哲学,有历史演义,有风俗变迁,有深谈,有闲话,加入剧中人物的喜怒哀乐。”的确,这是一本包罗万象的巨著。如果说《红楼梦》是一部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那么《京华烟云》无疑是一部中国近代社会的百科全书。因为小说里面的故事,真实得宛如人生,让人感觉不是在看一本书,而是在读生活。书中的件件史实,简直就是展现于舞台上的话剧,而剧后的背景,则是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

《京华烟云》读后感 篇4

林语堂先生曾在这本书的序言中写到“本书对现代中国人的生活,既非维护其完美,亦非揭发其罪恶。只是叙述当代中国男女如何成长,如何过活,如何爱,如何恨,如何争吵,如何宽恕,如何受难,如何享乐,如何养成某些生活习惯,如何构成某些思维方式,尤其是,在此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尘世生活里,如何适应其生活环境而已。”可是在我看来,牢牢的紧贴现实,才是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因为这能让我们设身处地去感受到当时那个年代的生活,能让我们更加容易理解书中蕴含的人生哲理,能让我们更好的从中吸收一些东西。

而这本书中给我留下最深影响的莫过于“木兰”这个奇女子了。无傲气有傲骨,天资聪颖,“清烟竹韵,道法自然”说的就是木兰了。在她小小的身躯里,蕴含着巨大的勇气与骨气;作文积淀着醇厚的文化与底蕴;兼容着别样的善良与包容;融合着深厚的感情与才情。在她身上你能看到容颜之美,聪慧之美,贤德之美,豁达包容之美,难怪人说“若为女儿身,必做木兰也”呢!

木兰的才华令人钦佩与折服。木兰会吹口哨,会唱京戏,还认识甲骨。木兰的父亲姚思安是未位了不起的大人物,木兰从小受父亲的影响,这使得父亲的淳淳教诲在她的身命中烙下了深刻的印记,并贯穿她的一生。

姚思安曾对木兰说过“心浮气躁对心神有害,正直自持,则邪气不能入侵。”这些话是木兰生活中的准则,总是能让木兰从中获得无限勇气,总是能让她找到人生的方向。木兰除了在文学等传统文化上有颇高的造诣外,还认识甲骨与金文,她还喜欢唱京戏,收集古玩,有着颇深的文化文学修养。她总是能把人性之美、文化之美、还有落落大方、贤淑端庄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样一个德才兼备的女子,这样一个特立独行的女子,这样一个开明无惧的女子,怎不叫人喜欢与钦佩呢?木兰真不愧为新时期的奇女子也!

《京华烟云》读后感 篇5

开始认识《京华烟云》是由于其电视剧的热播,我看了几集,便对原著产生了兴趣,我知道了这是国语大师林语堂的经典之作。

故事是从义和团运动一直延续到抗日战争爆发的时候,主人公姚木兰从一个小姑娘变成了中年妇女。鲁迅的文章写的是这个时候人名群众的愚昧麻木,而林语堂是在歌颂中华的传统美德与面对外来者侵略时一个富贵儒商家庭的变迁故事,从而赞美保家卫国的勇士们。

《京华烟云》文字典雅平和,亦柔亦刚,糅合古今。虽然原著是用英文写的,但我却认为只有中国人才能体会到其中的内涵,没有浮华的文字,却依然美丽古朴,字字句句中流露着林语堂对这片土地与文化的热爱。全书充满浓浓的中华文化,中华情感。文中有“有佳话,有哲学,有风俗,有深谈,有闲聊,更有时代变迁时特有的语言习惯。”《京华烟云》犹如一杯甘露,又似一曲极为抒情的大提琴独奏,在黄昏的庭院里。

《京华烟云》思想美。全书受老庄思想的影响,可以看出林语堂很收道家思想的熏陶。每一章的开头都有一小段庄子的话,比如“梦饮酒者,旦而哭泣;梦哭泣者,旦而田猎。”虽然我看不懂那是什么意思,但我相信那和一章的内容有哲学上的内在联系。其思想美更体现在对民族灾难与传承感知和认识上,读罢全文,我还有一种心绪难平的感觉,好像对我脚下的这片土地,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读罢全书,意犹未尽,在作读书笔记的时候,我相当于再看了一次本书。越是品味,越是反反复复地读。我越觉这书之妙。

姚思安,一个深受道家思想熏陶的智者,性情随和,胸怀宽广,为人坦荡,关心儿女。正是在他的教导下,才培育出两个冰雪聪明的女儿,在那个时代,他的思想比较开放,他不叫他女儿裹脚,他让女儿受现代教育,却都有着传统女子的美好之处,还教木兰识甲骨文。最后他因忧国忧民而病卧不起,当他在临终前,曾要求见牛素云一面,他说了句“记住你是中国人。”也许正是因为这句话,才拯救了牛素云的灵魂。

我很喜欢木兰,富有才情,柔美婉约,给人以灵动之美。她从小便识甲骨文,知书达理,而且女身男命。书中有一段讲木兰在杭州过着粗茶淡饭的生活,她用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热爱,让她的家庭充满世俗的快乐和享受。她作的美食,她房子的布置,她悠闲快乐的生活,但是丈夫荪亚却放荡不羁,不甘平淡,喜欢曹丽华那样的新式女子。面对丈夫的背叛,她以她特有的方式,凭借她的智慧和毅力让问题迎刃而解,从而维持好她的婚姻。,我也很喜欢莫愁,莫愁是个沉稳,节检,教养好的富家小姐,她是个思想成熟,性格稳健,遇事有主见的女子。后来立夫娶了她是他一生的幸事。当立夫出事后,她能沉着应对,把立夫平时的文件都烧掉。她还很孝顺,婚后还亲自孝顺母亲。我最佩服的就是她了解木兰和立夫之间的这种感情,她能够理解,能够把事情处理得很好,不会让他们三个人之间感到尴尬。

曼娘是中国传统妇女的典型,谨守礼法,矜持自重。她接受了传统的思想教育,并将这些思想贯彻到了行动上,甘愿地以清白之身为丈夫守了一辈子的寡。她是封建制度的受害者,但是我认为那种感情,远不是这样的话可以解释的。书中还有一段是姚思安预言到中国战争爆发的必然性,把中国能否战胜的问题归在了曼娘对于中国是否应该打仗的态度上,看似很荒谬。但其中应该有很大的原因吧。我的理解是像曼娘这样封建制度的受害者,也能够有反抗日寇的决心,那么中国又怎么会没有希望呢?其实曼娘自己也很矛盾的,我认为她也是不断跨越传统,她还和木兰一起去看过电影呢。

《京华烟云》读后感 篇6

看完了京华烟云了,很不一样的感觉。最后的木兰还是在抗日中融入群众了,以牺牲自我的诗意为代价。这似乎是一种宿命,但是也是一种历史的必然。我只是觉得悲怆,历史和个人往往是冲突的,但是最终历史的理性会把个人的牺牲置换,换上冠冕堂皇的理由。不可避免的循环罢了。

这本书把中国的兴衰和个人命运相连系,笔力和思想力度比上一本《朱门》更重。

前半部分优美如一首婉转的诗,但其中也暗含了万物循环的生死之道,有一种淡淡的“无”感【林语堂频繁用倒叙的,回忆性的叙述方法】;后半部分牵涉到政治,从而多了一分沉重,如个人和历史的冲突【家庭的牺牲,自我的牺牲】,抗日中个人无畏的牺牲等…

中国命运的悲凉和深重感始终萦绕在这本书上,道家的顺其自然的哲学,儒家的积极入世也始终和这份历史的沉重相依相偎…小说是对人性的一种追问和探寻,那时的中国即是如此,国,人不可分,我们每个人都在寻求自己的出路。《京华烟云》的特别或许在于,他书写了这样的一种新旧交替,哲学思想的激烈碰撞,历史车轮滚滚前行的历史氛围,他没有给我们出路,只留给了我们一个渺茫的希望。在这样的历史氛围和希望之中,我们沉思,回到现场,以感受,以追念。

《京华烟云》读后感 篇7

这场京城故事展开在十几个各具鲜明特色的年轻人身上。

首先是姚木兰,名如其人,这个如木兰花一般浪漫的女子,聪慧,美丽,善解人意,勇敢而又知性。在那个封建主义男尊女卑仍然盛行的年代,她却从不拘泥于束缚,清楚的明白自我想要的是什么,以及最需要的是什么。所以,她义无反顾的选择了命运需要她选择的荪亚,即使自我真正想要的是孔立夫。她的聪慧与隐忍,使她在被动理解命运安排时,依然能按自我的意愿过自由的生活,而最终她也如愿得到了荪亚的爱。

莫愁,这个温润静婉的姑娘,在这场京城的纷华中,坚定又聪颖的守护着自我的初心。她聪慧坚韧,知书达理,对立夫无微不至的爱护最终换回了立夫的尊重与一生的眷顾。

智慧端庄的曼娘注定一生悲惨的守护着自我的感情;如慈禧太后般自私,精明,冷酷残忍的牛太太无奈的看着她挚爱的两个儿子离她而去,却毫无办法;相较于牛家对于权财的斤斤计较,姚老却泰然许多,他一生崇尚老庄哲学,主张无为而治,对于钱财全然视为身外之物。他的从容智慧无疑也在无形中影响了木兰,最终促成了木兰的率性与聪敏。

还有很多很多鲜明的人物,命运交织,主动或被动地,在这个浮世演绎离合悲欢。

《京华烟云》读后感 篇8

读《京华烟云》的心情与别的书完全不一样。紧张、愤怒、悲伤„„林语堂的女儿说:“其中有佳话,有哲学,有历史演义,有风俗变迁,有深谈,有闲话,加入剧中人物的喜怒哀乐。”一点不假,读者凭着这些可以全身心地融入其中。

在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要木兰与红玉。木兰被称之为妙想家一点也不夸张,她继承了姚思安的道家思想:逍遥,自由,追求理想却又不强求,善于在平淡的生活中获得乐趣。荪亚娶了她,是几辈子修来的福气。木兰是适合做老婆的,她是一个妙想家,有你想不到的妙点子;她可以与你去很多的风景名胜,和她聊天,永远不会气闷;她喜欢做菜,特别爱研究新奇的菜式,对于种花养草,琴棋书画也有兴趣;既能满足你对生活上的要求,也可以陪你品茗赏月,做风雅之事;有时候可能有些过于理想化,但木兰也懂得适时调整。对于书中的人物,我却更喜欢红玉。也许是因为出于同情,也有可能是怜香惜玉,总之,她的印象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她象一个有着许许多多烦恼的青春期少女,想减少自己的烦恼,却让自己的烦恼越来越多。阿非对宝芬的仰慕,使红玉对阿非产生误会。红玉爱阿非太深了,加上自己将阿非的话理解错误,精神崩溃,最终跳潭自杀。她的身体与林带玉相似,多病;也像她那样专情:整日担心自己喜欢的男子不再爱自己。

全书就是《红楼梦》的影子。木兰,不可否认的,一个女性的完美形象,深入人心。但到底是什么,能深深打动读者的心。是她的美貌?她过人的才智?她的气魄?她的胆略?„„这些其实都是微不足道的。当读者看到她的宽容的时候,对她也许会有一个新的认识。在木兰与曹丽华相见中,谁也想不到,木兰会对她丈夫的情人那么宽容。

宽容是一种很普通的美德,但要真正做到它,可以说是很难很难。宽容就是一门艺术,一门做人的艺术,宽容精神是一切事物中最伟大的行为。宽容待人,就是在心理上接纳别人,理解别人的处世方法,尊重别人的处世原则。我们在接受别人的长处之时,也要接受别人的短处、缺点与错误,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和平相处,社会才显得和谐。如果木兰不宽容曹丽华,那么事情可能会变得更糟。也许孙亚会抛下木兰与曹丽华结婚,这个结果也是木兰最不想要的。但宽容也并不是说一味地纵容。木兰的宽容是有尊严的,是大气的,不是一味地纵容,抑或故作姿态,千人千面,有气度的。这种宽容才是真实的。

《京华烟云》这一本书教我的不仅仅是这些,这本书也许只有中国人才能体会得到它的内涵。对联,甲骨文,道家经典,诗词歌赋,充满中国文化的气息。让我在翻开书,细细品尝林语堂的最负盛名的传世之作。

《京华烟云》读后感 篇9

《京华烟云》是一代国学大师林语堂的代表作,曾两次获诺贝尔学提名奖。据说林语堂旅居美国时,本想把《红楼梦》翻译成英,但考虑到外国读者对《红楼梦》理解上可能会有隔膜,于是用英写了一个现代版的《红楼梦》,也就是《京华烟云》。

因为小说的格局和意境模仿了《红楼梦》,所以一开始看《京华烟云》,确实很不习惯,总有一种东施效颦的感觉。直到后读到抗日战争,家国情仇,浮生若梦,读到士兵们唱着歌开赴前线的情景,一声声:河不重光,誓不回家乡,我的心随之深深地震撼了。

通读全片,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塑造的女主木兰,一个对待生活、对待爱情和婚姻充满智慧的女性形象。

蒋勋在《细说红楼梦》中提到:曾有人问林语堂《红楼梦》十二钗,你最喜欢谁?林语堂说:探春。林语堂深受欧洲启蒙运动影响,重视个人存在的自由意志。探春是他尊崇的生命典型:聪明、大器,精明干练,追求自由,实现自我。因为仿写,《京华烟云》中木兰有探春的影子,但并不限于探春,尤其是木兰对待爱情的态度。

有人说,从一个人写作的风格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性格脾气以及当时的心情,我想是很有道理的。

据说,林语堂年轻的时候,他喜欢上了自己同学的妹妹陈锦端。陈锦端当时也是非常喜欢林语堂的,但是由于两个人的家庭背景不同,他们的交往遭到陈锦端父亲的严重反对。棒打鸳鸯,两个人不得不分开。

后他与富家姑娘廖翠凤相识,对方一句:贫穷算不了什么!此言一锤定音,成就两人的婚姻。婚后夫妻两人琴瑟调和,倒也乐哉悠哉,尽管林语堂在心里也一直留有初恋陈锦端的位置。

林语堂认为婚姻并不是以善变的爱情为基础的,而是爱情在婚姻中滋长,男女互补所促成的幸福,是可以与日俱增的。

他的这一爱情观体现在他塑造的女主木兰的爱情中。

木兰和丈夫荪亚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是双方家庭默认的一对。但从爱情的角度,木兰对荪亚的心跳频率还是低了点。结婚前木兰认识了奋发有为的青年立夫,一个朦胧中撞击木兰心扉的人。但木兰最终选择了和荪亚的门当户对、众望所归的婚姻。

木兰把对立夫的爱情仅限于内心,如花盛开,静静开放在心灵的一隅。(fsir)当立夫被捕时,爱情促使她夜访司令部,勇敢救立夫,却不让任何人感到疑惑。她是有分寸的。

木兰对爱情的理解:把爱情当点心,把婚姻当饭吃。

丈夫荪亚的温暖与平实给了木兰岁月静好。婚姻是她脚上那双最柔软的鞋,因为舒适,走得更远。木兰满足于自己的选择。对丈夫不想走官场之路,木兰也不逼迫,而是细心开导,遵从丈夫的意愿。当她察觉丈夫出轨后,没有一哭二闹三上吊,而是凭借自身满满的实力与无与伦比的智慧,从容淡定地击退第三者。然后,她也积极反思,之前一直一心过田园农妇生活的木兰,也光光鲜鲜的买了好多时新的衣服。

我认为木兰本质上对生活有着由衷的热爱的,她本身就是一个发光体。她有世俗的生存智慧,才会在权衡中拥有。

茫茫人海里,我们寻找另一半,很难十全十美,最终找到的未必就是满分。但我们懂得取舍,知道人生在世,不可能没有遗憾。如果他是满足了你的核心价值需求的,你自己再进行一点自我修炼,那么成就幸福婚姻的可能性就特别大。

就像木兰,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和当初心动的那个人在一起,照样能幸福地过一生,不负光阴不负卿。

就像林语堂,在与妻子结婚时,就把结婚证书烧掉,以示永远相爱、白头偕老的决心。他说:结婚证书只有离婚才用得上。

《京华烟云》读后感 篇10

姚木兰——一个个性十足,又知书达理、聪明美丽,浩然诚笃、宽容自尊、有道教风范的光辉女性。她落落大方,聪慧贤能,这是中国传统女性具备的优点;她追求时髦,谈吐诙谐,这又不失新时代女性的优点。她聪明勇敢,拥有自己对生活的主见,更令人惊叹的是她那独特的浪漫主义情怀。她的生活方式随着季节的改变而改变,“在冬季则平静沉稳,春来则慵倦无力,夏天则轻松悠闲,秋来则舒爽轻快”,甚至随性改变自己的发型和服饰。她喜欢逛庙会、吃小馆儿、逛公园、看电影,游览名胜古迹;与丈夫在凉亭里下棋、手持厚卷躺在藤椅上看小说;还同丈夫到景山以西御河岸边,趁清露未晞之时去闻荷香,收集荷叶上的露水珠儿。这都反映了这个美丽女性的多彩多姿和多情善感。

木兰的浪漫情怀来自于她良好的家庭教育,她父亲的道教思想的熏陶,特别是庄子思想。她勤奋好学,喜欢看书,欣赏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喜欢在中国文化的海洋里畅游,这也正是智慧的源泉。小说中很多描写反映了木兰的智慧中具有坚实的根基。如莫愁生子,欲起名为“小夫”,孔立夫不同意,说:“这名子听来像个清道夫,又像个挑夫。”莫愁坚持自己的提议,引起争论。机灵的木兰便接连提了“孝夫”、“肖夫”两个建议,均取“有其父必有其子”之意。莫愁、立夫都对“肖夫”的名字感到满意,使夫妻取得了一致。这表现了木兰有对博大精深中华文字准确把握与运用的高人一筹的才能。

木兰对曾荪亚和曹丽华之间情感纠葛的巧妙处理,可以说更是令人心悦诚服。已届不惑之年的曾荪亚与情窦初开的曹丽华一见钟情,被精明细致的木兰很快发觉。她满怀同情与激情给曹丽华写的那封规劝丽华“挥利剑,斩情网,断情丝”的书信,全信坚持以情感人,以情动人,以情服人,情深意切,情理交融,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木兰的精明、智谋、豁达与和善,使曹丽华幡然猛醒,迅即回头,真可谓是“妙手回春”、“化干戈为玉帛”。她以最平和的方式平息了这次家庭危机,充分反映了她具有不平凡的智慧和超人的大度胸怀。

莫愁与姐姐一样聪慧贤能,气质不凡,但和姐姐也有本质的区别。木兰热情洋溢,幽默诙谐,活泼开朗;而莫愁则沉静自如,真诚爽快,圆润浑厚,是中国传统型的淑女。小说中把木兰和妹妹莫愁作了一个很有意趣的对比:“木兰的眼睛长长的,莫愁的眼睛圆圆的。木兰的活泼如一条小溪,莫愁的安静如一池秋水。木兰如烈酒,莫愁似果露。木兰动人如秋天的林木,莫愁的爽快如夏日的清晨。木兰的心灵常翱翔于云表,莫愁的心灵静穆坚强如春日的大地。”

姚木兰有林黛玉的才智、薛宝钗的守德、史湘云的豪爽、王熙凤的精明强干、秦可卿的温和、元春的贤孝才德、迎春的忍让、探春的睿智。林语堂先生也说过:“若为女儿生,必做木兰也。”林语堂塑造如此优秀的女性体现了他自己对中国女性和尊重,也反映了他对女性进步的希望。

《京华烟云》读后感 篇11

近来,在电视剧上看到林语堂先生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京华烟云》,在被剧终情节吸引的同时,也激发了我对原著小说一探究竟的冲动。而在看完小说之后,内心也是颇受触动。

《京华烟云》描述的是1900--1938年那个政权更迭,军阀混战,人心郁闷的北平城中,通过对姚家、曾家、牛家,这三大家族中各类人物在那一特殊时期的恩怨纠葛,凸显了儒、士、商阶层由盛而衰的过程。

这本书塑造出形形色色的人:热情似火的姚木兰,温婉如水的莫愁,崇尚自由的姚思安,才华过人的孔立夫,老实稳重的曾经亚,工于心计的牛素云,身世凄惨的银屏,优雅娴静的曼娘……一个个鲜活生动,有血有肉。小说的描述,贴近日常生活,真实宛如人生。让我觉得不是在看一本枯燥乏味的书籍,而是在品读人生,汲取智慧。

《京华烟云》中,不得不提的便是姚木兰这个女孩。林语堂说:“木兰,乃真女子”她一面秉承道家女儿的随缘自在,活泼洒脱,一面又有儒家媳妇的孝顺贤惠,聪明多才。她会识甲骨,会京剧,会烹饪,懂女工,知人情……毋庸置疑,她是一个好女孩,好妻子,好儿媳,好朋友。曾荪亚和孔立夫这两个优秀的男人被她深深吸引,也是情理之中。最令我意外的是她的胸怀。曾荪亚在外面和曹丽华暧昧,还有了孩子,但她却不计前嫌,让丽华把孩子生下来,并且还帮她抚养孩子。而她对这件情感纠葛的巧妙处理,更是让人心悦诚服。当她得知曾荪亚和曹丽华之间的情感,她便满怀激情与同情的给曹丽华写信,并劝告她:“挥利剑,斩情网,断情丝”最终她凭借自己的智慧、真诚、豁达和友善感化了曹丽华,是使其幡然醒悟。她用最平和的方式,平息了这场情感危机,挽救夫妻之间的感情。

在读完本书后,对道家思想也有了新的认识。不同于拘泥于三纲五常的儒家,道家思想更加强调一种自由无为,随性洒脱。姚思安就是深受道家思想影响的人。他没有让木兰和莫愁裹小脚,让她们上新式学堂,既让他们学习中国文化,也允许他们阅览西方文化。同时还带着木兰四处走动,去收集甲骨……正是这些思想的影响,两个女儿也才有广博的见识,坦荡的胸襟,清新脱俗的气质。木兰也才有“京城第一才女”的美称。

读此书确实花费我诸多时间,因为它确实有诸多可取之处。文章并不单纯用文字勾勒出每个人的命运变化,情感纠葛,而且还包含建筑知识,社会风俗,历史变迁,他的描写和《红楼梦》极为相似,两本书都有极大的研究价值,并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社会的更迭。但平心而论,它的文学价值与《红楼梦》相比,确实稍逊一筹。可于我而言,已足够丰富我的见识,教会我去思考人生,处理感情,并对传统文化和古代文学产生了许多新的认识。

《京华烟云》写于1938年,历时一年写完,那时的中国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新无可待,旧无可取。即使这样,林语堂仍尽力宣扬着传统的忠孝观,家庭伦理观,鼓吹仁爱与慈悲,高举爱国奉献的旗帜,这一切都在文中人物身上有真实体现:牛素云虽做尽坏事,却在最后为国捐躯;孔立夫在国力微弱之际,做了自然科学家;木兰在逃亡四川的途中,一再收留流亡孩童……他在这本书中处处描写世间的爱与温暖,弘扬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

读完此书一段时间了,如今仍觉回味无穷,哲思不断。此读后感写的略显凌乱,但却确实记录着书中种种触动我的瞬间,那些形象饱满的人物,至今浮现于眼前,久久不能忘怀……

《京华烟云》读后感 篇12

《京华烟云》读后感400字!

愿做一朵安静的流云,去看春色秋风。

最开始是被《红楼梦》翻版吸引,买的。买了很久,因为疫情在家终于翻开了它。我读完之后,给我感触最深的不是木兰,也不是莫愁,而是那个如玉般温润的曼妮。

她的形象一直投射在我心上,始终觉得意难平。曼妮对平亚的感情到底是不是爱情,我说不准。我更倾向于是长久相伴的孺慕之情,到后来平亚病重说是同情更多也无不可。

她这一辈子没有真正成为一个女人,没有真正成为一个母亲,可她最后变成了一个真正的女人,一个真正的母亲。

她没有亏欠任何人,我却更心疼她,她这一生潇洒大笑的日子太少,恪守礼仪的时日太多。她不像木兰那样洒脱,可以看轻公公要求的言行,她不像莫愁那般通透,可以认清世上诸多苦楚的真相,她始终太清醒,知道自己作为一个寡妇要恪守什么,她始终太糊涂,不敢踏出那小小一方天地。

她把自己困在围城里,但她也做了自己的守城人,她一生的开始似是偶然的凑巧,她一生的结局仿佛宿命般的必然。

曼妮曼妮,蔓蔓青草,闲倚春风。愿她来生做一朵安静的流云,去看看她心之所往的。

《京华烟云》读后感 篇13

读罢掩卷,思维却依旧停留在那曾经风云变幻的神州大地,我不禁感叹:浮生若梦。试想,在当时风起云涌,变幻莫测的中国,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他们或贫或富,或老或幼,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有着不同的教育背景,然而,当国家民族面临生死存亡之际,有一种强大的凝聚力将四万万中华同胞团结在了一起。顿时,卷尾那首军歌萦绕在耳边:“上战场,为家为国去打仗。山河不重光,誓不回家乡!”那是怎样的豪迈,怎样的振奋人心啊!

古人常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万事皆非完美无缺,就好似潮水,时涨时落。一本《京华烟云》,不一样的世界:穿越到光绪年义和团运动,目睹中国大门如何被洋枪洋炮猛烈轰击;穿越到军阀混战,尔虞我诈的时代,冷眼袁世凯窃国称帝的滑稽闹剧;穿越到一九一九年“五四”时期,体会炎黄儿女渴望血洗国耻,赢得胜利的爱国热情;穿越到思想最为活跃的新文化运动,重温新旧思潮互相碰撞所留下的壮丽诗篇。

清晨,神清气爽,翻开《京华烟云》的扉页,便被林语堂先生的献词深深吸引:“全书写罢泪涔涔,献予歼倭抗日人。不是英雄流热泪,神舟谁是自由民。”写罢此书,作者竟都感动得流泪,怎么会叫读者忍着眼泪咽下去呢?

书中人物可谓规模宏大,虽不及红楼,然亦可发现,无论是木兰,莫愁,立夫,曼妮,亦或是暗香,姚思安,曾文伯,牛雅琴,牛素云等,大多可在红楼原著中找到原型。想必林先生当年沉醉《红楼梦》之际,一定认识到了二者惊人的相似性,难怪他在给郁达夫的一封信上说:“重要人物约八九十,丫头亦十来个。大约以《红楼》人物拟之,木兰似湘云,莫愁似宝钗,红玉似黛玉,桂姐似凤姐而又无凤姐之贪辣,迪人似薛蟠,珊瑚似李纨,宝芬似宝琴,雪蕊似鸳鸯,紫薇似紫鹃,暗香似香菱,喜儿似傻大姐,李姨妈似赵姨娘,阿非则远胜宝玉。孙曼娘为特出人物,不可比拟……”

纵览全书,渐渐发觉独爱木兰,她,蕙质兰心,温柔娴静,率真自然,绝无一丝扭捏矫揉;她,清灵慧俏,才高貌美,博学多识,不愧为新式女子之典范。喜金石,识甲骨,爱京戏,懂收藏,擅鉴赏,真乃天下奇女子也!深受父亲姚思安教导与影响,这位道家女儿有着天马行空般的奇思妙想,难怪其丈夫称其为“妙想家”。她渴望自由,幻想着她这位姚家千金有一天成为船娘,与夫君游山玩水,共享那一片自由天地;她渴望骑鹤下扬州,萍踪浪迹般畅游名山大川;她渴望成为一名村妇,亲临自然,享受那世间的宁静。你可以说,木兰是一个妙想家,或者是理想主义者,但是她那淡泊名利的心志又怎能不令人佩服呢?就像木兰最心爱的诗所说那样:“兄抛渔网赴中流,妹撒钓丝待上钩。尽日得来仍换酒,雨后空舟归去休。”木兰留给读者的,是对自由的向往,而那朦胧的幻想却最终化为泡影。可以说,木兰是道家与儒家的集合体,其父沉潜于黄老之道,亦道亦儒,亦禅亦庄,年幼的木兰耳濡目染,再加之父亲的循循善诱,成就了木兰近乎矛盾的性格。她不拘传统,聪灵俊俏,敏于思考,宽厚待人,乐观豁达,深受老庄哲学的影响,然而在其内心深处却依旧无法摆脱传统封建礼教对她的束缚,她爱立夫,但只能把这少女情愫深藏心底,苦于无处表达,曾家对她有恩,她别无选择,不得不服从两家长辈的安排嫁给了曾家的孙亚,她记得与立夫共游圆明园的约定,记得幼年同游西山的喜悦,记得杉木洞下那短暂的谈话,立夫在那儿,注视着她,感受着她那柔和的声音,从容的态度,高雅而美丽,和杉木的微风细语相混合,短暂而又值得珍惜。而世间最为难过的便是情爱无法直接表达,对妹妹莫愁的尊重,对立夫的信任使得这两个精神眷侣无法走在一起,也许是遗憾,也许又不是。木兰自己也说,爱是永远不能封口的创伤。女人爱别人之时,一定觉得自己失去了什么,那是她心灵的一部分,她于是各处去寻找失去的那部分灵魂,因为她知道,若不去找到,自己便残缺不全,便不能宁静下来。只有在和自己的意中人在一起时,她才又完整如初;但是自己的意中人一旦离开,自己又失去意中人携走的那一部分,就直到重新和意中人团聚时,才又得到安宁。

提示:没有学会秒刷的用户,快去帮助中心学习吧。如此看来,木兰并非完美,至少在精神层面上是如此,对立夫,她只能保留心中的爱慕,当立夫因为严词激烈批判政府而锒铛入狱之时,她再也无法顾及深埋心里的感情,利用自己的智慧,给予立夫巨大的精神和物质支持,最终拯救立夫于水火之中。木兰是理想的,有人说木兰根本不存在,而我却坚信,在当时动荡不安,人心思变的近代中国,有那么一个女子,存在过,生活过,成长过。

翻开《京华烟云》,仿佛遨游到了另一个时代。——牛强

木兰,已然打破了自己当初的避世幻想,望着中国老百姓跋涉万里,这是四万万同胞向西部的大迁移,是啊,她看见,中国同胞不愿当亡国奴,她变了,不再有以前的个体感,就像曼妮所说:“中国抗战即便不想打,也不得不打了。”曼妮的话一直在她的脑海中,她知道,此时此刻,自己也是伟大老百姓的一份子了,她的身影渐渐消失在庞大的抗战队伍当中。

后记:《京华烟云》读完后给人所带来的所思所感,也绝不是我在这篇日志的三言两语就能说完的,小说中线索众多,人物繁杂而又互相联系,更不用说里面所体现的儒家学说,尤其是老庄哲学了,就像《红楼梦》一样,书中的每一个角色都值得研究,尤其是木兰父亲姚思安先生的处世哲学。好书带给我们更多思考,活跃年青人的思维,甚好,但我深知这并不知最后一篇关于该小说的读后感,文中我仅仅分析了姚木兰一人,站在了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而殊不知,角度不同定会带来偏差,对于这部经典作品,今后在闲暇之余我会继续重读,只有这样才会带来新思考,新感受。

最新《京华烟云》读后感(精选9篇)


幼儿教师教育网主题栏目精选:“《京华烟云》读后感”,敬请访问。

看过作品之后,我有很多启发,此时可以用读后感的方式将自己的所思所想写出来,你是否了解好的作品读后感包含哪些内容?经过收集,我们为您献上最新《京华烟云》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最新《京华烟云》读后感 篇1

终于又读完了一本书。

读这本书的原因很简单,想看电视,但是时间不允许。所以就花8元买了一本。

《京华烟云》历来享有现代《红楼梦》的美誉。今天看完《京华烟云》,心中暗暗与《红楼梦》比较了一下。

《京华烟云》与《红楼梦》的相似点:

两本书都采用了回目,两句七言概括了一个回的主要内容。

都以当时的时代为历史大背景。

都涉及到了当时社会的几个较大的家庭。

《红楼梦》的经典在于给读者呈现了一个梦幻般的场景,一如它的名字。在这梦幻般景致中,如神仙般的人物的音容笑貌,出于笔端,形成于读者的脑海中,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想象的林黛玉贾宝玉对人物的细腻的性格描写,使得读者感到人物是活生生的站在他面前的。红楼梦里的人物依托于他们优异的生活,甚至可以说是优异的生活,给了他们这么个空间。这与更广大的人民的生活而言,确实一如他的名字而言,是场梦。当然,他也有对当时社会的一种映射,但这是居于人物之后的。这里特别说一下,电视版的《红楼梦》,是历来我觉得最能表现书中内容的一部电视。他给人们找到了那神仙般人物,描绘了那梦一般的生活。

《京华烟云》与《红楼梦》最大的不同在于它依托于当时混乱的社会背景,对社会的描绘占据了主要的篇幅。读完全书,对于人物只是大致了解了,人物的音容笑貌不是很明了,人物是衬托社会现状的。《京华烟云》透过和《红楼梦》里一样的大家族的兴衰,向读者展示了中国那段悲惨的历史,和在这段历史中不屈不挠的国人,歌颂了不屈于国外侵略的国人。《京华烟云》比《红楼梦》多了抱负、霸气,好似一个男人与一个女子。《红楼梦》的人物描绘又远非《京华烟云》所能比的。

另外,我个人比较喜欢《京华烟云》里达观的生活态度。达观的态度或许是林语堂阐述其对庄子的理解。

没有刻意,可是偏偏我看完了《京华烟云》后,电视版的《京华烟云》也播放了。看了几眼,真是失望,我控制了好久,想自己不做评价,可是最终觉得不单是失望,而是觉得编剧对原著的把握太不准确了,有点替原著不平。他根本没有理解原著的意味,原著对于在那个时代,对人生活的理解,都被编剧给破坏了,换成了普通的现代式的闹剧。他根本不明白人对生活的隐忍,有时候是那么的平淡,那么的自然,而隐忍的结局有时候恰恰就是幸福。我们这个时代的电视已经注定了吵闹,注定了不安定,注定了电视版的《京华烟云》只是套用了原著的名字,而内容面目全非了。我们没有了八九十年代拍摄《红楼梦》时候的神定气闲,只剩下了过马灯似的喧闹的节目。在这个喧闹的时代,有时我们恰恰需要安静的作品,留着人们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思考。

最新《京华烟云》读后感 篇2

京华烟云通过描述京城三大家族的起落沉浮,展现了中国近现代社会的的深刻变化。该书无论是在背景、内容、人物刻画上,都是民国小说中的不二经典!

有这样一些作品,年少时喜欢读,到中年了还是喜欢,而且每读一遍你都能有新的收获和感悟,《京华烟云》就是这样一部让我喜欢了近二十年并且将一直喜欢下去的作品。

第一次看《京华烟云》的时候我还不到十八岁,喜欢古典文学的我立刻就喜欢上了书中人物的那份韵味,喜欢上了超然淡泊的姚思安,温文儒雅的孔立夫,身世堪怜、楚楚动人的曼娘当然,我最最喜欢的还是书中的女主角姚木兰,她知书达理、美丽温婉、睿智聪慧、通达贤淑可以说,我能想到的形容女性的美好词汇全部用在她的身上也不过分,在我的心中,木兰就是完美女性的化身。

那时候的我情窦初开,爱憎分明,我认为相爱的人就一定要走在一起,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所以我常常为了木兰和立夫的结局耿耿于怀,当木兰和曾荪亚结婚的时候,我气愤地丢开书本不愿意再看,我觉得只有立夫才配得上木兰,这么相爱默契的一对人儿不能相守在一起,太令人痛惜和惆怅了!我对林语堂老先生的这一安排非常地不满意,对那个娶了木兰的曾荪亚充满了敌意,对孔立夫和姚木兰充满了同情。

九十年代初,台湾拍摄的根据《京华烟云》改编的同名电视剧在大陆播出了,那时候我刚刚上初中,但是守着家里那部黑白电视机,几乎一集不落的观看到底。赵雅芝扮演的木兰无论从扮相到神韵都完全符合了我心中的木兰形象,让我心仪不已,痴迷万分,这部万人空巷、轰动一时的电视剧也改变了我对木兰婚姻的认识,在为木兰和立夫惋惜的同时,我渐渐地接受了她和荪亚的婚姻,正如现实生活中的我不得不接受命运的安排,接受生命里突如其来的变故和伤痛。二十几岁的我开始相信缘分,相信命运的不可抗拒。

20xx年,大陆版的《京华烟云》在电视上播出了。年过而立的我再看《京华烟云》,少了些参与的激情,多了些旁观的淡然。虽然赵薇扮演的木兰无论从扮相还是气质都不尽人意,很多情节也改得面目全非,但黄维德扮演的立夫却比以前版本的更飘逸潇洒了,服装和摄影更是精致华美。片尾曲《发现》优美婉转,荡气回肠,让我爱不释耳。

再看《京华烟云》,再看木兰的爱情,我的感觉和以前完全不同了,对她和立夫这份错过了的情缘,我不再惋惜痛心,反而觉得林语堂先生的安排真是神来之笔啊!在婚姻的围城里摸爬滚打了十四年的我忍不住想:要是立夫真的娶了木兰,他们的爱情还会这么动人这么长久吗?他们在彼此的心里还会这么完美吗?

我不否认,夫妻之间也有很多鹣鲽情深的佳偶,但像木兰和立夫之间这样完美的爱情在婚姻生活里是不可能存在的,它是一份集相知相惜、相爱相慕,集知己、情人、偶像为一体的情谊啊!它因为多了不可企及的距离美,多了无数个月白风清之夜的相思,多了求之不得,辗转反侧的遗憾,而变得异常美丽,每次看见立夫和木兰对望时的眼神,我都深深地陶醉了,那样的款款深情,那样的倾慕理解,那样的惺惺相惜,是生活在柴米油盐里的夫妻之间会有的吗?

最新《京华烟云》读后感 篇3

读《京华烟云》的心情与别的书完全不一样。紧张、愤怒、悲伤……林语堂的女儿说:“其中有佳话,有哲学,有历史演义,有风俗变迁,有深谈,有闲话,加入剧中人物的喜怒哀乐。”一点不假,读者凭着这些可以全身心地融入其中。

在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要木兰与红玉。木兰被称之为妙想家一点也不夸张,她继承了姚思安的道家思想:逍遥,自由,追求理想却又不强求,善于在平淡的生活中获得乐趣。荪亚娶了她,是几辈子修来的福气。木兰是适合做老婆的,她是一个妙想家,有你想不到的妙点子;她可以与你去很多的风景名胜,和她聊天,永远不会气闷;她喜欢做菜,特别爱研究新奇的菜式,对于种花养草,琴棋书画也有兴趣;既能满足你对生活上的要求,也可以陪你品茗赏月,做风雅之事;有时候可能有些过于理想化,但木兰也懂得适时调整。对于书中的人物,我却更喜欢红玉。也许是因为出于同情,也有可能是怜香惜玉,总之,她的印象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她象一个有着许许多多烦恼的青春期少女,想减少自己的烦恼,却让自己的烦恼越来越多。阿非对宝芬的仰慕,使红玉对阿非产生误会。红玉爱阿非太深了,加上自己将阿非的话理解错误,精神崩溃,最终跳潭自杀。她的身体与林带玉相似,多病;也像她那样专情:整日担心自己喜欢的男子不再爱自己。

这部书不愧为现代版的《红楼梦》。书中的主角姚木兰有林黛玉的才智、薛宝钗的守德、史湘云的豪爽、王熙凤的精明强干、秦可卿的温和、元春的贤孝才德、迎春的忍让、探春的睿智……

林语堂先生也说过:“若为女儿生,必做木兰也。”这是对木兰的最高评价了。也有人这么说:红玉就是林黛玉,木兰就是史湘云,宝芬是宝琴,莫愁是宝钗……

全书就是《红楼梦》的影子。木兰,不可否认的,一个女性的完美形象,深入人心。但到底是什么,能深深打动读者的心。是她的美貌?她过人的才智?她的气魄?她的胆略?……这些其实都是微不足道的。当读者看到她的宽容的时候,对她也许会有一个新的认识。在木兰与曹丽华相见中,谁也想不到,木兰会对她丈夫的情人那么宽容。

宽容是一种很普通的美德,但要真正做到它,可以说是很难很难。宽容就是一门艺术,一门做人的艺术,宽容精神是一切事物中最伟大的行为。宽容待人,就是在心理上接纳别人,理解别人的处世方法,尊重别人的处世原则。我们在接受别人的长处之时,也要接受别人的短处、缺点与错误,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和平相处,社会才显得和谐。如果木兰不宽容曹丽华,那么事情可能会变得更糟。也许孙亚会抛下木兰与曹丽华结婚,这个结果也是木兰最不想要的。但宽容也并不是说一味地纵容。木兰的宽容是有尊严的,是大气的,不是一味地纵容,抑或故作姿态,千人千面,有气度的。这种宽容才是真实的。

最新《京华烟云》读后感 篇4

读罢《京华烟云》这本书,虽然书中有太多美丽的女性细腻的情感吸引着我,但唯独让我恋恋不忘的是书中姚木兰内心里面那种大家闺秀式的爱情观,把家庭和爱情的关系处理得如此贴切。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说她失去了自己最想得到的爱,但她却也获得了幸福,并且成全了别人,换得了一个大家庭的稳定和和谐。

书中细腻地刻画出了姚木兰的三种爱,而这三种爱强烈地展现出了姚木兰这一鲜活的角色,让人感觉到了中国没落封建时期大家女性的独在与可爱之处。

一、对父之爱

姚木兰在书中之所以能成为这么一个坦荡的人,是与他父亲的教导不无关系的,在那么一个复杂的年代里,可以说她父亲的开明,让她获得了太多别人不可拥有的自由和人格的独立,所以说姚木兰对她的父亲既崇敬又尊敬。在清朝末期,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因为姚家的产业,姚木兰的童年除了那段被拐卖的历史,她比别人幸福多了。因为父亲是新文化的倡导者,在思想上比较开明,所以姚木兰自小不曾裹脚,也接受了比较多的新思想,摆脱了中国女性本该有的矜持,喜欢与人论辩,这让人读之就能从她身上感觉到一种女性青春的活力。对父亲的爱,她表现在一种女儿的顺从和对父亲思想行为的体谅上。当她的父亲打算10年离家云游四方时,她比其他的家人表现得更加从容,因为她知道父亲内心的追求,尽管不舍得但只是把那种深深地不舍之爱藏于心底。十年后再一次见到父亲,我想她是比其他家人更加激动,在她的心里,无论何时,父亲都永远是她心灵的靠山,她始终保留着那份对她父亲的信任感,所以后来当她面临着家庭危机时,她暂时放下了自己的聪慧,而是在她父亲为她铺平了一切的道路之后她才用自己的大度、美丽和善良摆平了一切。归结为一点,她对父亲的爱是“用放大镜看人生”。

二、生命之爱

在姚木兰的生命中,除了她的父亲外还有两个男人对她很重要,一个是她的恋人,一个是她的丈夫。对这两个人的爱占据了她一生。孔立夫是一个家庭落败但却极富才华的年轻人,他的论辩非常的高雅且极具深意,可以说他是用才华赢得了姚家两位小姐的芳心,也获得了姚老先生的认可,所以他进姚家的门就显得是必然了,但这也意味着姚家两位小姐必定有一位会失去至爱。后来姚家把木兰许配给了曾孙亚,木兰也就漠然的淡出了这场爱情之争,没有给姐妹间的感情带来半点风波。曾孙亚爱她,这她心里非常地清楚,可她对曾孙亚更多的是好感而非那种抛出一切的疯狂的爱。所以后来与孔立夫的一次泰山行,让她一辈子铭记在心,而且永远能够感觉到甜蜜,这种女性内心里面深深地爱更可怕地让她愿意不顾一切地为自己深爱的人去付出一切,这就表现在后来孔立夫被关进监狱中。#p#副标题#e#当孔立夫深锁牢狱时,她表现得比妹妹还要急切,拿出了自己的首饰去贿赂典狱长,只是希望心里的恋人能够在狱中呆得畅快点。当得知恋人可能会枪毙时,她冒着被玷污的危险不顾一切地去请求司令官的帮助,最终靠着她的智慧赢得了胜利,但在妹妹与家人面前,她表现得很坦然却掩饰不住内心里面的喜悦,这或许就是纯真的爱吧!对自己的丈夫,她也能够让他感觉到幸福,虽然在感情上有分心,但她从没让自己感觉到对丈夫感情的愧疚,她用对家庭的爱和丈夫的体贴换得了丈夫的依赖和谅解,用大度和温柔、善良赢得了丈夫的良心,这是何等的伟大!把感情处理得这么自然,让所有的人都能够平静、和谐地相处在一起,她用自己的行为给我们诠释了什么是“生命之爱”的含义。

最新《京华烟云》读后感 篇5

《京华烟云》是著名作家林语堂先生的一本有名的书。它描述了清朝灭亡后,民国时期北平几个典型的大户人家的生活,十分逼真的再现了那个时代的生活画卷。它是一部由好几篇小说联成的长篇小说,但不所以而成一部分散漫无结构的故事,而反为大规模的长篇。其中有佳话,有哲学,有历史演义,有风俗变迁,有深谈,加入剧中人物之喜怒哀乐,包括过渡时代的中国,成为现代的中国的一本伟大小说。

在这部小说里面有两个主角是十分突出的—姚木兰和姚莫愁,但最令我印象深刻的还是姚木兰。林语堂说:“木兰,乃真女子”。确实,在我看来姚木兰一面秉承着道家女儿的随缘自在聪明活泼,一面又有儒家媳妇的孝顺贤惠,漂亮而多才,十岁就识甲骨文,会唱戏,懂得享受生活,善烹饪,知人情,体贴,毋庸置疑她就是个是很好的情人、妻子与朋友,而在妇女受教育缺乏的当时,在尚有足够的蒙昧与保守的世界,姚木兰又是众多男士的梦想。木兰自小被曾家所救,双方父母又有交情,加上与曾荪亚青梅竹马,又和曼娘一齐居住,有曼娘为曾家谋划,她与曾荪亚的婚姻,似乎是名门大家的理所当然。而她自我所爱的孔立夫,她虽然明明明白自我在立夫的面前,变得活泼,有不可言喻的欢乐。也明白孔立夫走了,她姚木兰的欢乐也随之带走了,她会独自在学校里伤怀感叹,却不愿意与任何说这不可说的秘密,她由衷地羡慕妹妹姚莫愁,却照旧安然地过自我的日子,在礼教谨严的夫家克制地保留自我风雅的爱好,结婚之后,仍与丈夫在清晨去看荷花,收集荷花上的露珠来煮茶。我觉得有雅趣,近人情,是姚木兰最显著的特征。她的可爱在于她那现实中的不现实,一面顺从命运,一面又在这命运固定不变的大格局下来点小花样,浪漫地过日子,享受

人生。之后,家国大变,木兰迁住杭州,从富家生长享用一切物质的安适,后变为村妇,过幽雅山居的生活,及最终变为普通农民,成为忍苦,勇敢,伟大的民众大海中的一滴水。父亲曾说:“若为女儿身,必做木兰也!”可见木兰是父亲的梦想女子。她的这些精神也是我所敬佩的。

而在这部小说中也占据重要主角的莫愁,相对于姐姐木兰来讲,她又有自我的不一样,能够说,木兰犹如灿烂明亮的春花,而莫愁好比匣中温润沉静的美玉。木兰的情绪变化迅速,遇见感动的事情,就会流泪,放在寻常事物上,令人觉得摔性无伪,而在关键时刻,木兰却缺乏莫愁处变不惊泰然自若的镇定。孔立夫被抓,姐姐姚木兰晕了过去,妹妹莫愁却挺着大肚子,沉着地应付警察,其雍容与大方的作派,令警察都肃然起敬,帮她丈夫说好话且来宽慰她。这份坚强与镇定,也十分可贵。莫愁又十分息事宁人,姐姐为她的丈夫晕倒,她看在眼里,却并无任何异样。这种能忍耐的享福的性格,也令人羡慕。犹如莫愁所说:“身为玉质,有利也有弊。玉永远不受污染,并且硬而脆。可是最精美的玉应当发柔和之光”,她,姚莫愁,就是那最温润柔和的美玉。她们受的是现代教育,却都有着传统女子的完美之处。

除了人物的描述个性鲜明有特色外,此书让我觉得还有更大的优点是在于其哲学意义。一翻开来,我起初觉得如奔涛,然后觉得幽妙,流动,其次觉得悲哀,最终觉得雷雨前之暗淡风云,到收场雷声霹雳,伟大壮丽,悠然而止。留给我细嚼余味,忽恍然大悟;何为人生,何为梦也的感受。之后在看了由这本书该编成的电视剧后,让我更加的印象深刻。它叙述当代中国男女如何成长,如何过活,如何爱,如何恨,如何争吵,如何宽恕,如何受难,如何享乐,如何养成某些生活习惯,如何构成某些思维方式,尤其是在此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尘世生活里,如何适应其生活环境而已。”暗香被拐之后,性格都转变,却能在木兰的爱心之下,逐渐恢复,且找到家人,最终嫁给经亚,暗香的爱甚至使经亚年轻起来;曼娘虽以处女之身守寡,她养育的儿子阿瑄却极敬爱她,她与媳妇以及孙子死在日本人手中之后,阿瑄参军,因为母亲妻子与孩子的缘故,从未受伤;之后,家国大变,木兰迁住杭州,却可抛弃奢华的生活,作村妇打扮,亲自下厨劳作,而在逃往四川的路上,又能一再收留路上的小孩;孔立夫虽然赞成庄子的自然主义且爱写批评时世的文字,却在国力最弱的时候,去做了自然科学家,明白木兰是爱他的,也仅仅止于吻手一次而已;牛素

云虽然做尽坏事,却也真心悔改,为国捐躯;林语堂在这部小说里面处处体现了世间的爱与温暖,更从小群体小人生中折射出大的民族精神与开阔的家国前景。

《京华烟云》写于1938年,成于1939年,那时,我们国家正处水深火热之中,新无可待,旧无可取,林语堂犹能在《京华烟云》里秉承传统的忠与孝,赞成家庭伦理,而又倡导人生的智慧,极力鼓吹仁爱与慈悲,观之令人欢欣鼓舞,我想这就是林语堂与众不一样的地方,也是这本书成功的原因之一。看了《京华烟云》之后,我似乎有一种如梦幻般的感觉,沉沁在书中情节里面,久久不能回味,让我的思想境界又得到了一次质的提升。

最新《京华烟云》读后感 篇6

林语堂的女儿曾评价《京华烟云》:“其中有佳话,有哲学,有历史演义,有风俗变迁,有深谈,有闲话,加入剧中人物的喜怒哀乐。”的确,这是一本包罗万象的巨著。如果说《红楼梦》是一部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那么《京华烟云》无疑是一部中国近代社会的百科全书。,因为小说里面的故事,真实得宛如人生,让人感觉不是在看一本书,而是在读生活。书中的件件史实,简直就是展现于舞台上的话剧,而剧后的背景,则是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

读《京华烟云》还另外想起《家》。故事的背景都很相似,都是一个大家族的悲欢离合为主线来写。有《家》的影子,我想大概是因为其中对于一个丫鬟的描写,其悲剧之处和《家》中的另一个丫鬟有相似。至于这本书,如果说是蛇灰线的话,我觉得还是不恰当的。《京华烟云》总共45回,《红楼梦》有4回,如果说是伏延千里的话,那还真是不够长。我真想一句话说,《京华烟云》读起来不如《红楼梦》有意思。《红楼梦》,怎么讲,不愧是历史地位,以及价值很高的书。书中又有对对联啊,诗啊,赋啊的精彩描写,连对药材,对各种食物的描写也是各处都有伏笔的。所以,虽然《京华烟云》有可能可以获得诺贝尔奖,但是还是《红楼梦》更有意思的。但是呢,关于后面的本侵华战争,以姚木兰自己家庭为视角的描写还是很有可读性的。另外,姚木兰也是一个个性很鲜明的人物,同样,曼娘,银屏也是

最新《京华烟云》读后感 篇7

时代,一个战争的年代。当时的中国政府岌岌可危,社会上动乱不安,中国面临着改朝换代的变化,但是,书中从无绝望的笔迹,反而到处都彰示着积极的希望,照射出胜利的光辉。尤其是在书中结尾处,人们喊着:“山河不重光,誓不回家乡”的口号,一个民族,由于一个共同的爱国热情而结合,由于逃离一个共同的敌人而跋涉万里。一个民族其雄伟的力量,像万里长城之经历千年万载而不朽。亿万的中国人共同在这伟大的史诗时代奋斗生活着。这就是中国的希望所在。

《京华烟云》以家庭为主要描绘对象,是一本家庭观念很重的书,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在书中,我们看到的家庭是安宁与和谐的,家庭成员父与子、母与子、夫妻、兄弟姐妹、妯娌、婆媳、主仆与仆仆之间的关系是自然的、和谐的。

书中的“母爱”很神圣,很伟大,很感人。姚木兰的母亲姚太太的母爱可以说是溺爱,她对儿子体仁的爱有着旧的家庭观念,是纵容的、盲目的,但这并不能否认她对儿子体仁那种深厚的、纯洁的爱,这是只有母爱所拥有的深厚真挚的母爱。姚太太的生命仿佛是为着儿子而活,她每天等着儿子回家,经常到深夜,只要能看到儿子便心满意足。儿子死后,她的灵魂也跟着走了,只留下一个躯壳苟延残喘,连话也说不得了。书中最感人的是陈妈,她数年如一日思念儿子,总是不断为儿子做衣服,总是不停地寻找儿子,从不放弃。而木兰、莫愁的母爱则是一种理性的母爱。在送儿子到前线打日本人时,在国家与家庭的选择中,她们除了一种出于母性本能的爱,即对送儿子的不舍与心疼,她们更多的表现了一种理智、一种理性。尤其是在抗日战争逃难中,木兰收养了几个小孩,她感到一种奇妙的快乐,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中国的将来,是绵延中华民族的生命。这种母爱,由个人升华了民族、国家,母爱的意义得到了升华。母爱是一种天职,我真想不出比母爱更无私、神圣、永久、实在的爱!

在书中,不仅有父母对子女的无私的爱,也塑造了一些孝敬奉养老人的形象。如木兰、莫愁、陈三等。他们作为子女对父母老人一往情深,养老送终,极尽子女的职责,使得老人的晚年幸福安详,像一处平静的风景。如姚思安在临终时,子女围绕,奉孝敬养,他再也没有遗憾了,在睡眠中逝世。这些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美、淳厚的良知和德性。

书中所塑造的木兰、莫愁姐妹俩的性格是“贤妻良母”的形象,她们贤惠、善良、达观,具有女性的气质,但这并不是传统的贤妻良母,而是有着现代意识的,尊重自己个性、价值与尊严的,文化修养高的,聪慧的结合着传统与现代气息的女性,并以女性的魅力感染着丈夫,无疑是对丈夫在生活上、工作上、心灵上的一种提升。比如,木兰在知道丈夫荪亚拈花惹草时,凭借自己的聪慧、冷静化解了一场危机。她既没有懦弱的忍让,也没有像泼妇似的大吵大闹,而是用她的包容大度解决一切,做法大方得体、成熟稳重,既给丈夫、第三者一个台阶下,又挽留了丈夫的心,挽救了自己的家庭,三人也成了好朋友。这样睿智的举动令我们许多女性都自愧不如、敬佩万分。

《京华烟云》中,我最欣赏的一个角色便是木兰的父亲,姚思安。他向我们传递着道家的思想,他的死很安详,是真正的道家的仙逝。他很喜爱木兰这个女儿,在他的思想中没有“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的观念,这在封建社会是很难得的。他喜欢结交朋友,特别是有学识、有内涵的人,同时,他总是接受新事物,提倡新思想,其程度令许多年青人都惊叹不已。在新文化运动中,他把自己的长辫率先剪下来,以支持这场运动。他漠视金钱、权力、地位,只醉心于得道,寻求真正的自己,他要洞悟造物者之道,净化自己的心灵。他把一切看得皆空,选择云游四海。他的老庄哲学思想影响了木兰的一生,使木兰成为一个淡然、逍遥、自由,善于在平淡生活中获得乐趣的人。同时,也影响着孔立夫的人生,使立夫成为一个爱国勇士,用他手中的笔唤醒沉睡中的中国人。更是改变了牛素云的命运。姚先生在临终前劝告她:“在打仗时,你要记住你是一个中国人。”这句话感染着素云,最终使素云不顾危险,拒绝做汉奸,选择在日本做特务间谍,为中国办事,做一个真正的中国人。虽然,姚先生逝世了,但他的思想仍然影响着后人。

《京华烟云》中,时刻流露一种道家思想,流露出老庄哲学思想。那是一种浑然天成,顺应天道,遵从自然,怡然随和的生活艺术。书中的道家思想主要通过姚思安这位入世高人体现出来。每一次他与女儿木兰的对话,每一次面对劫难时的淡定自若,经过漫长的独自云游,到后来的蓦然领悟,无不透露出道家的思想。这是一种浮生若梦的彻悟,一种心旷神怡的陶冶,一种博大精深的震撼。

林语堂的女儿曾评价《京华烟云》:“其中有佳话,有哲学,有历史演义,有风俗变迁,有深谈,有闲话,加入剧中人物的喜怒哀乐。”的确,这是一本包罗万象的巨著。如果说《红楼梦》是一部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那么《京华烟云》无疑是一部中国近代社会的百科全书。因为小说里面的故事,真实得宛如人生,让人感觉不是在看一本书,而是在读生活。书中的件件史实,简直就是展现于舞台上的话剧,而剧后的背景,则是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

读《京华烟云》还另外想起《家》。故事的背景都很相似,都是一个大家族的悲欢离合为主线来写。有《家》的影子,我想大概是因为其中对于一个丫鬟的描写,其悲剧之处和《家》中的另一个丫鬟有相似。至于这本书,如果说是蛇灰线的话,我觉得还是不恰当的。《京华烟云》总共45回,《红楼梦》有4回,如果说是伏延千里的话,那还真是不够长。我真想一句话说,《京华烟云》读起来不如《红楼梦》有意思。《红楼梦》,怎么讲,不愧是历史地位,以及价值很高的书。书中又有对对联啊,诗啊,赋啊的精彩描写,连对药材,对各种食物的描写也是各处都有伏笔的。所以,虽然《京华烟云》有可能可以获得诺贝尔奖,但是还是《红楼梦》更有意思的。但是呢,关于后面的本侵华战争,以姚木兰自己家庭为视角的描写还是很有可读性的。另外,姚木兰也是一个个性很鲜明的人物,同样,曼娘,银屏也是

《京华烟云》中,我最喜欢的人物是姚木兰,虽然是富家小姐,但总是表现出身手不凡,不管是对于未来的规划,还是对于复杂人际关系的处理。唯一不足的是,她对于自己的婚姻不是自己掌控的,虽然她自己深爱的人是立夫,但是却只有和他做朋友。所以说嘛,还是挺遗憾的。另外,姚木兰见多识广,从小就受到家族中各种文化的熏陶,是一个很渴望自由的灵魂。同时,她身上也很有庄子思想的影子,继承于她的父亲。虽然我比较喜欢我 的思想,但不得不承认,在那个时代,姚木兰的父亲给她灌输庄子的思想还是很明智的一件事情。

最新《京华烟云》读后感 篇8

《京华烟云》读后感我不知道林语堂先生写《京华烟云》这篇小说的初衷是什么,有人说是《红楼梦》的映射,但畅读全文却又觉得比起黛玉的内慧外秀,姚木兰这个有气魄有胆识的新时代女性有过之而无不及。

《红楼梦》讲述的是贾王薛史四个大家族的故事,《京华烟云》讲述的是姚曾牛三个家族的爱恨纠葛。但是《红楼梦》讲述的是一个大家族由盛转衰的过程,水满则溢月盈则亏,《京华烟云》讲述的是在乱世,不同的家族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姚父为了不让甲骨文落入日本手中与甲骨文一同葬身火海,孔立夫选择抗战而牛家却选择当汉奸。

全书我最为喜欢的是姚木兰,木兰是一个无傲气但有傲骨的人,她并没有降服于命运而失去自我。相反,她总能在适当的场合,说适当的话,做适当的事。不失自尊又给人留有余地,极有分寸。作文她用自己的智慧经营着她的婚姻和人生。而这种经历了大风大雨,万般磨砺的爱情也恰恰是最实在的。木兰,不可否认的,一个女性的完美形象,深入人心。但到底是什么,能深深打动我的心,是她的美貌?她过人的才智?她的气魄?她的胆略?这些其实都是微不足道的。其实很多文学作品中都往往将宽容和屈服联系在一起,这样的宽容是软弱的;

又往往将宽容和左右逢源混为一谈,这样的宽容是廉价的。木兰的宽容是有尊严的,是大气的,而不是一味地纵容,抑或故作姿态。

“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大美京城,繁华竟为过眼云烟,人生若梦,真正拥有的欢乐时光又有多少呢?

最新《京华烟云》读后感 篇9

《京华烟云》是林语堂旅居巴黎时,于1938年8月至1939年8月间用英文写就的长篇小说,讲述了北平曾、姚、牛三大家族从1901年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三十多年间的悲欢离合和恩怨情仇,并在其中安插了袁世凯篡国、张勋复辟、直奉大战、军阀割据、五四运动、三一八惨案、“语丝派”与“现代评论派”笔战、青年“左倾”、二战爆发,全景式展现了现代中国社会风云变幻的历史风貌。

从光绪穿越到民国,京华烟云之爱发生在变革的时代,人的思想观念都在改变中,而永恒不变的就是爱以及爱的结果。

曾家大少爷平亚与其真爱的曼娘,在封建社会有幸得到家人的祝福和支持,基于两人的真爱进入了婚姻,然而,平亚染了重病,乃至婚礼都在病床上举行。他死不瞑目的就是直至离开这世界都没有令深爱的人成为自己的女人,而就此释然的是在家族法律关系上他们此生此世,来生来世都是夫妻。曼娘至此决定独过余生,有了这份绝决的心,就不会感到痛苦,不会对漫漫无期的未来生活感到恐惧。

姚家最疼爱的女儿木兰和平民出生的立夫彼此极为欣赏相吸,但也不能走到一起。因为在半封建半自由的时代,先进和传统思想互撞,她不能违逆父母的心去嫁个一个“不适合”的男人。而她对与荪亚的婚事,从来没有怀疑过,她只是坦然接受命运的安排。木兰对立夫的初心萌动始于两人对文学、历史、古董的爱好和探讨。两个年轻人可以擦出知识的火花是因为他们都对好的事物带有一种热情和期盼,那些甲骨、古墨和书法才会引发两人强烈的共鸣,令他们可以长谈忘倦。

木兰和荪亚这样门当户对两家又皆有官位财富和教养的婚姻,对于木兰来说嫁的算是如意,她在良心上也是一片清白,因为她从没真正和立夫恋爱过。荪亚爱她,她知道。婚后她会爱荪亚,她也知道。只是在这种爱里,没有魂牵梦绕,只有男女以身相许互相敬重,成为生活上的伴侣。数年后当荪亚爱上了比自己年轻又貌美的女生丽华的时候,他竟然佯装自己未婚,被揭发后还谎称自己的太太是个一无是处的乡下女人。没有了激情就会涌现一切的淡漠、虚伪和无奈。对于上天赐予的婚姻,青年的夫妻都应当珍视并感恩。否则要在漫漫人生长路上修补无数可能出现的裂缝、熨平婚姻衣裳上的皱痕,每天随着晨光来临依旧充满爱,是几近乃至完全不现实的事情。

体仁和银屏,一个是姚家大少爷,一个是婢女,男尊女卑,注定悲剧。然而即便是一个只知道花天酒地不务正业的富家少爷,他能常年如一日,尤其在离开北京准备远赴英国求学后依然对曾经照顾自己的婢女念念不忘,也算是一份可贵的真情。银屏因大太太,即体仁母亲的怨恨和鄙视,被迫离开姚家。她日日盼月月盼年年盼,听闻体仁回京的消息,每天梳妆打扮静等他归来,幻想重逢的喜悦。这份心意和耐心只有对自己真心期盼的男人才会如此。可惜家族的斗争和女性的柔弱,最终造成了银屏上吊自缢的悲剧。面对爱人的离开,体仁在精神上遭遇致命的打击。最后只是终日浑浑噩噩,抽大烟混日子过余生。

从民国到现代,我们曾经以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注定是没有爱和悲剧的,殊不知自由恋爱的婚姻依然还是悲剧。婚姻真的是爱情的坟墓么?爱情要保鲜与任何无关而只与两人的心有关。但是在物欲横流瞬息万变的大环境里,如何才能保持两人真爱的心不变呢?这是一个比哲学难题更难的题。

最新京华烟云读后感(精选10篇)


幼儿教师教育网精选专题推荐:“京华烟云读后感”。

读书最直接的成效体现在读后感里,随着阅读作者写的作品让自己深受启发之后,如果因读书产生了感性的认识,我们就应该赶紧记在读后感中,您一定也在考虑如何写好一份读后感吧!相信你应该喜欢编辑整理的最新京华烟云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你能够喜欢并分享!

最新京华烟云读后感(篇1)

信仰和爱情人类永远的主题,在人间有了男人和女人以来,男人和女人的话题一直是人们所专注的主题,无论文学也罢,现实生活也罢,对爱情的探索和思考似乎是无法回避的。里面的女主人翁姚木兰可以说是林语堂浓墨重彩所打造的一个形象,也是他非常喜爱的一个人物,她集道家和儒家于一身,既有道家的潇洒脱俗,又有儒家的锐意进取。她的爱情无疑也是作者和读者所关注的一个焦点,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境遇,对姚木兰也是如此,因为自己无意的失踪而结识了曾家,也许在冥冥之中,这是上天的一种安排,最后她嫁给曾家的小三,曾孙亚。就在曾家到姚家提亲的时候,她的心里正充满了对爱情的憧憬和幻想,而此时她心里的如意郎君确实逸夫,逸夫生于贫寒人家,却天资聪慧,才智过人,深得大家的喜爱,对于生活在富裕之家的姚木兰来说,家教很好,对财富和金钱向来看的很淡,人生需求的东西本来就很少,对于积累的财富来说,如果不能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有意义和多彩,只是人生的一种拖累。所以她对逸夫的爱恋是发自心底的息息相通。亘古以来,人们对爱情的寻找,是不是都希望从中找到自我,从对方身上找到一种认可。最后她还是接受了所谓“天意”和境遇的安排,嫁给了曾孙亚,在世人眼里她是幸福的,嫁到了官宦人家,而且孙亚容貌可人,性情温和,显然是人们眼中的幸福婚姻。也不能说她的婚姻就不幸福,但她的心里一直为逸夫留这一席之地,时刻伴随这她。一直到最后逸夫被捕入狱,她冒死相救,是什么让她有这种勇气和决心。

婚姻是什么,可以有一个老婆或丈夫,可以和你一起煮饭,睡觉,尽着作为家庭成员的责任。可每一个人的心里也许都装着一个属于自己的理想伴侣,也许在生活中存在,也许只是一种概念,可每个人的心里是否都为这样一个虚拟或真是的人留着位置?

最新京华烟云读后感(篇2)

看完一部经典的名著巨作往往心是有如释重负的感觉,因为随着故事起伏变化,内心也跟着波澜起伏,文章看完内心也得到了“解放”。但是心是释放了,但是文章那独特的见解、深邃的思想,还有那沉重的历史、文化这一切交汇在一起的时候,但是大脑思维却是沉重不已。只能一点一点去回味、去品读。所以每每看完一部震撼较大的书,总是想用文字来回味消化。

前些日子偶然的机会在电台悦读心旅行听到了主播介绍林语堂老先生的人生,讲述当年林老原打算翻译《红楼梦》将中华那古老大地上的文化向外传播,让世界看到这个可爱古老的国度。但因故无译成,索性仿造了其结构和形式写了这一长篇小说《京华烟云》。也许是没有好好读过《红楼梦》的遗憾,也许是因为这是中国人第一部用英语来介绍中国清末民初的书吧,亦或许是对那段历史的好奇罢了!我竟然对此书有很大兴趣。但是前阶段在图书馆翻来覆去找了几遍,一直找不到这本书,却又显示在馆,我一直都把这个情况叫做我与此书的缘分尚未来临罢了。就如白岩松曾经在《你幸福了吗》中说过“有些书只有在特定的时间或地点看来才会有更好的收获,不要太早的去看与其心智和年龄阅历不符的。”我以此来安慰自己找不到图书的心情。不过不同的书陪伴我们走不同的青春是一件美好的事情。

在图书馆找不到之后我所幸先去看一遍电视版,先有一个清晰的脉络,这样阅读起来可能也会有比较深刻的理解吧。你说巧不巧,那天我起身活动,游走于图书架之间游走,结果才发现它竟然躲藏一个最不起眼的角落里,犹如一个隐居山林的老者,真是让我好找哈。不过这让我想起了扎西拉姆·多多的一首诗:“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你念,或者不念我情就在那里不来不去你爱,或者不爱我爱就在那里不增不减你跟,或者不跟我我的手就在你手里不舍不弃来我的怀里或者让我住进你的心里默然相爱寂静欢喜”。他也许正在那个角落里静静的等着喜欢听他诉说故事的人去阅读他,去发现他罢了。

不过在看完电视剧和原著之后,我为林老感到无奈,好好的一部名著就这样被编剧和导演改编成一部清末民初的家庭宫斗、儿女情长的电视剧。唉,但是话说回来也怪不得,因为电视面对着是绝大部分的观众,为了收视率为了成本利润的回报不得不考虑迎合大众的口味吧!

万幸的是让我与它的原著可以相遇,可以静静地听它诉说着中国大地从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军阀混战、北伐、到抗日战争那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各种历史、文化的故事变迁。让我又一次了解了这个这个古老却又不缺乏可爱的国度,所有的历史大事件和故事中那九十多个有名有姓的人物构成了这部现代戏剧的故事发展的重要线索,在这线索之后更有政治、历史、文化、经济、哲学、宗教等为背景,是这部戏剧得以活灵活现。由这样的一部书来介绍宣传我们这个古老的国度是最好不过了。

全书有很深的道教哲学思想和进步科学相互碰撞,姚思安在临死之前,鼓励孔立夫要将其《科学与道教》学成一本书,用以科学的角度来注解道教的哲学思想。以此来为道教的科学性正名。还有姚思安那豁达的人生观和处事的方式、无不让人惊奇。姚思安信教却不迷信,求道却没有求仙。给人一种感觉就是浮生若梦,潇洒自在坦然无畏的的道教精神。

与姚思安相对比的无非就是曾文璞那个满嘴仁义道德,深受儒家传统思想和八股取士的浸染。浑身上下散发着一种腐朽道德观念,明知平亚的身体状况极其恶劣,明知这样的婚姻对曼娘是不公平,愚昧无知的曾家把一个将死之人的性命寄托于“冲喜”。对曼娘来说很不公平,幸好曼娘和平亚有感情的基础,曼娘骨子里受到了传统的封建思想的禁锢。

最新京华烟云读后感(篇3)

看完了京华烟云了,很不一样的感觉。最后的木兰还是在抗日中融入群众了,以牺牲自我的诗意为代价。这似乎是一种宿命,但是也是一种历史的必然。我只是觉得悲怆,历史和个人往往是冲突的,但是最终历史的理性会把个人的牺牲置换,换上冠冕堂皇的理由。不可避免的循环罢了。

这本书把中国的兴衰和个人命运相连系,笔力和思想力度比上一本《朱门》更重。

前半部分优美如一首婉转的诗,但其中也暗含了万物循环的生死之道,有一种淡淡的“无”感【林语堂频繁用倒叙的,回忆性的叙述方法】;后半部分牵涉到政治,从而多了一分沉重,如个人和历史的冲突【家庭的牺牲,自我的牺牲】,抗日中个人无畏的牺牲等…

中国命运的悲凉和深重感始终萦绕在这本书上,道家的顺其自然的哲学,儒家的积极入世也始终和这份历史的沉重相依相偎…小说是对人性的一种追问和探寻,那时的中国即是如此,国,人不可分,我们每个人都在寻求自己的出路。《京华烟云》的特别或许在于,他书写了这样的一种新旧交替,哲学思想的激烈碰撞,历史车轮滚滚前行的历史氛围,他没有给我们出路,只留给了我们一个渺茫的希望。在这样的历史氛围和希望之中,我们沉思,回到现场,以感受,以追念。

最新京华烟云读后感(篇4)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早晨,也是阳春三月的季节。李白和孟浩然这两位终身的好朋友来到黄鹤楼。

李白,听说孟兄要去扬州就问孟兄:孟兄您是否要去路途遥远的扬州呢?孟浩然说:李兄我是去扬州,所以我这一次为什么要约你在这黄鹤楼呢?李兄听了大吃一惊,因为他最好的朋友孟兄要去扬州。孟兄和李兄紧紧的拥抱着。孟兄对李兄说:我要去很久,可能我下一辈子都呆在扬州。李白听了十会万分就说:我一定要记住你这一个友情深厚的好朋友。

孟浩然伤心的说:李兄谢谢您在这几年中用心的照顾我,呵护我,不让我受伤。反而你自己受伤比我多。说完后孟浩然就上了船,慢慢地滑呀滑!李白一直望着孟浩然的船,有船遮住孟浩然的船,李白都一直凝视着孟浩然的船。当孟浩然的船游到水天相接的地方就消失了。只有长江的水波涛汹涌的涌来。

回到家后他想起了孟兄来,他很想大哭,可他哭不出来。因为他们的友谊永远不会变的。

最新京华烟云读后感(篇5)

一、说说以下的女子

曼妮。曼妮是一个忠贞的女子,在洞房花烛夜便失去了她深爱的平亚,她伤心过后从尼姑庵抱养了一个孩子,从此守在曾家。他对平亚的爱是一种精神上的信仰,她不允许任何人亵渎她对平亚的感情。她轰走了不怀好意打她主意的安大夫;曾因为阿宣说了句我要活的爸爸而打了阿宣一巴掌;也曾因木兰撮合她和陈原而打了木兰;陈原默默地爱她也丝毫没让她动心。在日本进入北平后,她不愿搬到王府花园,最后,为了自己的贞洁,拿起了斧头狠狠地在自己脖子上一划

她是一个孝顺、懂礼、贤惠的女子,她与世无争,在曾家分家产的时候,她说她啥都不要,她只求永远留在曾家。

在一个人的日子里,每个人都很同情她,觉得她很不幸、很孤单、无所依靠。所以大家自以为是的给她撮合,以为这样可以给她带来快乐,减少她的悲伤。这些只是大家的想像,其实她除了曾平亚她不会因为任何人心动,因为爱情于她而言不仅仅是爱情,而是信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信仰,没有信仰的人便会觉得在黑夜里走路没有了方向。她是有方向的,而且在这条路上义无反顾的行走着,不被别人打扰。不要以为她没有其他人所谓的幸福,当她坚持这个信仰的时候她就是幸福的。

木兰。木兰是一个聪明伶俐的女孩子,从小深受父亲的喜欢和重视,在父亲的熏陶和培养下,她琴棋书画样样接通、并懂得医术和甲骨文,是京城里有名的奇女子。

木兰是孝顺、善良的。为了不让爸妈为难,为了曾家名声,她放弃了自己所爱的人孔立夫,替妹妹莫愁嫁到了曾家。然而她是不被孙亚接受的,对于孙亚来说,木兰太过完美,木兰跟父母一样,唠叨,跟她在一起,他觉得浑身不自在。他和木兰的婚姻对他还说就是一个凑数的,是父母强迫的。他追求的是自由、爱情。他在曹丽华那里寻找到了自己所要的东西,觉得在那里才是放松的,才存在真正的自我。他为了曹丽华放弃了去英国留学的机会,回到北平。并偷偷和曹丽华在一起,并有了儿子木兰在曾家是委屈的,但她只能把眼泪往肚子里咽。她在曹丽华死后,觉得在曾家实在待不下去了,决定离开,往前迈进一步,去寻找孔立夫携手到老。但为的曹丽华的儿子,为了曾家名声,她还是留在了曾家,和孙亚在外保持夫妻的名分,照顾孩子。

整个电视剧无不体现着她的宽容,她认识曹丽华后还跟她书信来往,并求牛同义放了曹丽华,并让她居住在曾家;她知道是桂姨弄的写了她名字的布娃娃并在上面扎了七七四十九根针,但她不许暗香说出去,最后当作没发生一样,用她的话说,见怪不怪,其怪必败;曾为了救牛素云而低价买出自己的嫁妆

木兰做事也是有原则的,在有人告知她孙亚和曹丽华的一切并给她出主意如何报复曹丽华时,她把那个人赶走了。木兰又是聪明、勇敢的,为了救孔立夫只身一人来到六国饭店,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让王司令写了口令。木兰是一个坚韧、内心强大的人,在她的坚持下,桂姨在她的感召下在临死前向她说了自己的心里话;孙亚最后浪子回头,成长为一个有担当、有责任感的男人;牛素云最后为了忏悔,出家当了尼姑

二、谈谈人生

臭名昭著的牛家人中,京城恶少牛同义被执法人员抓走并在一声枪响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牛似道死在了监狱里;牛太太也被雷电给劈死了;姚家中的每个人最后都找到了自己幸福的归宿,这无不应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三、谈谈社会环境

那是一个乱世,政府、朝代更替频繁。拿曾家老爷曾伯文的话说,就是经历几届换代,徒有一腔热情而报国无门。木兰幼小的时候也曾在一家人逃难中被人拐走;剧中不起眼的莺莺的一句话倒是让人刮目相看宁可回窑子做窑姐,也不跟日本人睡一张床上。

姚思安在熊熊烈火中喊道就算这甲骨化成灰,也要让它在华夏大地上。在一个兵荒马乱的时代,牛家人贪赃枉法、善恶不分、欺辱百姓。曾经出淤泥而不染,跟牛家人划清界限的牛怀义,最后沦为日本人的帮凶、走狗;一生清廉为官的曾老爷是何等难能可贵。为了保护国家文物而牺牲的姚思安又是何等壮烈。

整个电视剧的故事发生在风云变幻的乱世中,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夹杂着政治、利益、功名的纠纷,整个剧情对那个特定的时代作了立体地描绘

最新京华烟云读后感(篇6)

《京华烟云》是一代国学大师林语堂的代表作,曾两次获诺贝尔学提名奖。据说林语堂旅居美国时,本想把《红楼梦》翻译成英,但考虑到外国读者对《红楼梦》理解上可能会有隔膜,于是用英写了一个现代版的《红楼梦》,也就是《京华烟云》。

因为小说的格局和意境模仿了《红楼梦》,所以一开始看《京华烟云》,确实很不习惯,总有一种东施效颦的感觉。直到后读到抗日战争,家国情仇,浮生若梦,读到士兵们唱着歌开赴前线的情景,一声声:河不重光,誓不回家乡,我的心随之深深地震撼了。

通读全片,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塑造的女主木兰,一个对待生活、对待爱情和婚姻充满智慧的女性形象。

蒋勋在《细说红楼梦》中提到:曾有人问林语堂《红楼梦》十二钗,你最喜欢谁?林语堂说:探春。林语堂深受欧洲启蒙运动影响,重视个人存在的自由意志。探春是他尊崇的生命典型:聪明、大器,精明干练,追求自由,实现自我。因为仿写,《京华烟云》中木兰有探春的影子,但并不限于探春,尤其是木兰对待爱情的态度。

有人说,从一个人写作的风格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性格脾气以及当时的心情,我想是很有道理的。

据说,林语堂年轻的时候,他喜欢上了自己同学的妹妹陈锦端。陈锦端当时也是非常喜欢林语堂的,但是由于两个人的家庭背景不同,他们的交往遭到陈锦端父亲的严重反对。棒打鸳鸯,两个人不得不分开。

后他与富家姑娘廖翠凤相识,对方一句:贫穷算不了什么!此言一锤定音,成就两人的婚姻。婚后夫妻两人琴瑟调和,倒也乐哉悠哉,尽管林语堂在心里也一直留有初恋陈锦端的位置。

林语堂认为婚姻并不是以善变的爱情为基础的,而是爱情在婚姻中滋长,男女互补所促成的幸福,是可以与日俱增的。

他的这一爱情观体现在他塑造的女主木兰的爱情中。

木兰和丈夫荪亚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是双方家庭默认的一对。但从爱情的角度,木兰对荪亚的心跳频率还是低了点。结婚前木兰认识了奋发有为的青年立夫,一个朦胧中撞击木兰心扉的人。但木兰最终选择了和荪亚的门当户对、众望所归的婚姻。

木兰把对立夫的爱情仅限于内心,如花盛开,静静开放在心灵的一隅。(fsir)当立夫被捕时,爱情促使她夜访司令部,勇敢救立夫,却不让任何人感到疑惑。她是有分寸的。

木兰对爱情的理解:把爱情当点心,把婚姻当饭吃。

丈夫荪亚的温暖与平实给了木兰岁月静好。婚姻是她脚上那双最柔软的鞋,因为舒适,走得更远。木兰满足于自己的选择。对丈夫不想走官场之路,木兰也不逼迫,而是细心开导,遵从丈夫的意愿。当她察觉丈夫出轨后,没有一哭二闹三上吊,而是凭借自身满满的实力与无与伦比的智慧,从容淡定地击退第三者。然后,她也积极反思,之前一直一心过田园农妇生活的木兰,也光光鲜鲜的买了好多时新的衣服。

我认为木兰本质上对生活有着由衷的热爱的,她本身就是一个发光体。她有世俗的生存智慧,才会在权衡中拥有。

茫茫人海里,我们寻找另一半,很难十全十美,最终找到的未必就是满分。但我们懂得取舍,知道人生在世,不可能没有遗憾。如果他是满足了你的核心价值需求的,你自己再进行一点自我修炼,那么成就幸福婚姻的可能性就特别大。

就像木兰,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和当初心动的那个人在一起,照样能幸福地过一生,不负光阴不负卿。

就像林语堂,在与妻子结婚时,就把结婚证书烧掉,以示永远相爱、白头偕老的决心。他说:结婚证书只有离婚才用得上。

最新京华烟云读后感(篇7)

曼娘的这位深受孔儒“正统”文化教育的女子,一方面她身上折射出了中国传统社会女性特有的古典气质与美德,温顺、服从、不越雷池一步等;另一方面通过她的遭遇也反映出了封建伦理对人天性的压抑、对女子的荼毒与罪恶。

曼娘在曾家老祖母的安排下,自幼便被许配给了其长孙平亚,两人相互爱慕,心里自有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流转。而曼娘因受礼教的影响,谨守礼法、矜持自重,她甚至认为“在一个严格礼教中抚养长大的姑娘,叫男人一抱,那就一生非他莫属了”。两人感情的进一步的升华是在曼娘父亲死后,虽然两人还没有正式订婚,但是平亚却义无反顾的担任起了为岳父守灵的重任,办事利落大方,对曼娘更是疼爱有加,这就更增加了曼娘对平亚的感激和喜欢。其后平亚生病,曼娘更是迫不及待的想要来看望平亚,却又处处受到礼法限制,压抑自己渴望的内心,甚至不敢承认自己是来看望亚平的,她觉得那是“要被人笑话、被人看不起的”。她时时谨记礼法,既想照顾平亚,却也要先有正儿八经的理由(名分),她认为自己是来伺候平亚的,对想成为平亚小妾的雪花也觉得是理所当然、报以善意(她该为丈夫纳妾,以便更好照顾他)。

她是小镇上古朴的女孩,受了一套旧式女孩子的教育。这种教育是几千年来沿袭下来的,根深蒂固的,拘束女性言行的“三纲五常”、“三从四德”,曼娘只是千千万女性的代表。她对任何事情采取的是一种消极的适应,她认为人的命运是在冥冥之中就被注定的,是无法改变的。她曾经对木兰说“咱们的命都受一种看不见的力量支配”,这种观念甚至是价值观在曼娘日后的生活或是爱情上都表现得较为明显。曼娘是一个虔诚的佛教信徒,这些是在曼娘与荪亚结婚婚后才表现出来的。“曼娘信佛是从未婚夫平亚病重,她来探病开始,从即时起,她就做好了舍身救人的准备,而‘舍身’正是佛家的要义”,曼娘到曾家来探病,来到自己栖身的房间时,“一座细瓷的观音像,大概又两尺高,雪白的瓷精致高雅的图形。脸上浮现出仁慈安详的微笑,从容镇定,宁静的心境,绝不为红尘的扰攘繁华所动……曼娘不知不觉走到观音菩萨面前,立在那,以虔诚之心默默祷告。这是女孩子在孤立无援无可奈何之下,来皈依一个大慈大悲的神灵,祈求对隐而未现的神秘,对尚未出现的命运得到玄密的启示”。这些为曼娘日后对观音菩萨的来自心灵的依赖埋下了深深的伏笔。    ——部分借鉴于青青子衿

最新京华烟云读后感(篇8)

林语堂的女儿曾评价《京华烟云》:“其中有佳话,有哲学,有历史演义,有风俗变迁,有深谈,有闲话,加入剧中人物的喜怒哀乐。”的确,这是一本包罗万象的巨著。如果说《红楼梦》是一部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那么《京华烟云》无疑是一部中国近代社会的百科全书。,因为小说里面的故事,真实得宛如人生,让人感觉不是在看一本书,而是在读生活。书中的件件史实,简直就是展现于舞台上的话剧,而剧后的背景,则是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

读《京华烟云》还另外想起《家》。故事的背景都很相似,都是一个大家族的悲欢离合为主线来写。有《家》的影子,我想大概是因为其中对于一个丫鬟的描写,其悲剧之处和《家》中的另一个丫鬟有相似。至于这本书,如果说是蛇灰线的话,我觉得还是不恰当的。《京华烟云》总共45回,《红楼梦》有4回,如果说是伏延千里的话,那还真是不够长。我真想一句话说,《京华烟云》读起来不如《红楼梦》有意思。《红楼梦》,怎么讲,不愧是历史地位,以及价值很高的书。书中又有对对联啊,诗啊,赋啊的精彩描写,连对药材,对各种食物的描写也是各处都有伏笔的。所以,虽然《京华烟云》有可能可以获得诺贝尔奖,但是还是《红楼梦》更有意思的。但是呢,关于后面的本侵华战争,以姚木兰自己家庭为视角的描写还是很有可读性的。另外,姚木兰也是一个个性很鲜明的人物,同样,曼娘,银屏也是

最新京华烟云读后感(篇9)

京华烟云通过描述京城三大家族的起落沉浮,展现了中国近现代社会的的深刻变化。该书无论是在背景、内容、人物刻画上,都是民国小说中的不二经典!

有这样一些作品,年少时喜欢读,到中年了还是喜欢,而且每读一遍你都能有新的收获和感悟,《京华烟云》就是这样一部让我喜欢了近二十年并且将一直喜欢下去的作品。

第一次看《京华烟云》的时候我还不到十八岁,喜欢古典文学的我立刻就喜欢上了书中人物的那份韵味,喜欢上了超然淡泊的姚思安,温文儒雅的孔立夫,身世堪怜、楚楚动人的曼娘当然,我最最喜欢的还是书中的女主角姚木兰,她知书达理、美丽温婉、睿智聪慧、通达贤淑可以说,我能想到的形容女性的美好词汇全部用在她的身上也不过分,在我的心中,木兰就是完美女性的化身。

那时候的我情窦初开,爱憎分明,我认为相爱的人就一定要走在一起,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所以我常常为了木兰和立夫的结局耿耿于怀,当木兰和曾荪亚结婚的时候,我气愤地丢开书本不愿意再看,我觉得只有立夫才配得上木兰,这么相爱默契的一对人儿不能相守在一起,太令人痛惜和惆怅了!我对林语堂老先生的这一安排非常地不满意,对那个娶了木兰的曾荪亚充满了敌意,对孔立夫和姚木兰充满了同情。

九十年代初,台湾拍摄的根据《京华烟云》改编的同名电视剧在大陆播出了,那时候我刚刚上初中,但是守着家里那部黑白电视机,几乎一集不落的观看到底。赵雅芝扮演的木兰无论从扮相到神韵都完全符合了我心中的木兰形象,让我心仪不已,痴迷万分,这部万人空巷、轰动一时的电视剧也改变了我对木兰婚姻的认识,在为木兰和立夫惋惜的同时,我渐渐地接受了她和荪亚的婚姻,正如现实生活中的我不得不接受命运的安排,接受生命里突如其来的变故和伤痛。二十几岁的我开始相信缘分,相信命运的不可抗拒。

20xx年,大陆版的《京华烟云》在电视上播出了。年过而立的我再看《京华烟云》,少了些参与的激情,多了些旁观的淡然。虽然赵薇扮演的木兰无论从扮相还是气质都不尽人意,很多情节也改得面目全非,但黄维德扮演的立夫却比以前版本的更飘逸潇洒了,服装和摄影更是精致华美。片尾曲《发现》优美婉转,荡气回肠,让我爱不释耳。

再看《京华烟云》,再看木兰的爱情,我的感觉和以前完全不同了,对她和立夫这份错过了的情缘,我不再惋惜痛心,反而觉得林语堂先生的安排真是神来之笔啊!在婚姻的围城里摸爬滚打了十四年的我忍不住想:要是立夫真的娶了木兰,他们的爱情还会这么动人这么长久吗?他们在彼此的心里还会这么完美吗?

我不否认,夫妻之间也有很多鹣鲽情深的佳偶,但像木兰和立夫之间这样完美的爱情在婚姻生活里是不可能存在的,它是一份集相知相惜、相爱相慕,集知己、情人、偶像为一体的情谊啊!它因为多了不可企及的距离美,多了无数个月白风清之夜的相思,多了求之不得,辗转反侧的遗憾,而变得异常美丽,每次看见立夫和木兰对望时的眼神,我都深深地陶醉了,那样的款款深情,那样的倾慕理解,那样的惺惺相惜,是生活在柴米油盐里的夫妻之间会有的吗?

最新京华烟云读后感(篇10)

时代,一个战争的年代。当时的中国政府岌岌可危,社会上动乱不安,中国面临着改朝换代的变化,但是,书中从无绝望的笔迹,反而到处都彰示着积极的希望,照射出胜利的光辉。尤其是在书中结尾处,人们喊着:“山河不重光,誓不回家乡”的口号,一个民族,由于一个共同的爱国热情而结合,由于逃离一个共同的敌人而跋涉万里。一个民族其雄伟的力量,像万里长城之经历千年万载而不朽。亿万的中国人共同在这伟大的史诗时代奋斗生活着。这就是中国的希望所在。

《京华烟云》以家庭为主要描绘对象,是一本家庭观念很重的书,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在书中,我们看到的家庭是安宁与和谐的,家庭成员父与子、母与子、夫妻、兄弟姐妹、妯娌、婆媳、主仆与仆仆之间的关系是自然的、和谐的。

书中的“母爱”很神圣,很伟大,很感人。姚木兰的母亲姚太太的母爱可以说是溺爱,她对儿子体仁的爱有着旧的家庭观念,是纵容的、盲目的,但这并不能否认她对儿子体仁那种深厚的、纯洁的爱,这是只有母爱所拥有的深厚真挚的母爱。姚太太的生命仿佛是为着儿子而活,她每天等着儿子回家,经常到深夜,只要能看到儿子便心满意足。儿子死后,她的灵魂也跟着走了,只留下一个躯壳苟延残喘,连话也说不得了。书中最感人的是陈妈,她数年如一日思念儿子,总是不断为儿子做衣服,总是不停地寻找儿子,从不放弃。而木兰、莫愁的母爱则是一种理性的母爱。在送儿子到前线打日本人时,在国家与家庭的选择中,她们除了一种出于母性本能的爱,即对送儿子的不舍与心疼,她们更多的表现了一种理智、一种理性。尤其是在抗日战争逃难中,木兰收养了几个小孩,她感到一种奇妙的快乐,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中国的将来,是绵延中华民族的生命。这种母爱,由个人升华了民族、国家,母爱的意义得到了升华。母爱是一种天职,我真想不出比母爱更无私、神圣、永久、实在的爱!

在书中,不仅有父母对子女的无私的爱,也塑造了一些孝敬奉养老人的形象。如木兰、莫愁、陈三等。他们作为子女对父母老人一往情深,养老送终,极尽子女的职责,使得老人的晚年幸福安详,像一处平静的风景。如姚思安在临终时,子女围绕,奉孝敬养,他再也没有遗憾了,在睡眠中逝世。这些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美、淳厚的良知和德性。

书中所塑造的木兰、莫愁姐妹俩的性格是“贤妻良母”的形象,她们贤惠、善良、达观,具有女性的气质,但这并不是传统的贤妻良母,而是有着现代意识的,尊重自己个性、价值与尊严的,文化修养高的,聪慧的结合着传统与现代气息的女性,并以女性的魅力感染着丈夫,无疑是对丈夫在生活上、工作上、心灵上的一种提升。比如,木兰在知道丈夫荪亚拈花惹草时,凭借自己的聪慧、冷静化解了一场危机。她既没有懦弱的忍让,也没有像泼妇似的大吵大闹,而是用她的包容大度解决一切,做法大方得体、成熟稳重,既给丈夫、第三者一个台阶下,又挽留了丈夫的心,挽救了自己的家庭,三人也成了好朋友。这样睿智的举动令我们许多女性都自愧不如、敬佩万分。

《京华烟云》中,我最欣赏的一个角色便是木兰的父亲,姚思安。他向我们传递着道家的思想,他的死很安详,是真正的道家的仙逝。他很喜爱木兰这个女儿,在他的思想中没有“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的观念,这在封建社会是很难得的。他喜欢结交朋友,特别是有学识、有内涵的人,同时,他总是接受新事物,提倡新思想,其程度令许多年青人都惊叹不已。在新文化运动中,他把自己的长辫率先剪下来,以支持这场运动。他漠视金钱、权力、地位,只醉心于得道,寻求真正的自己,他要洞悟造物者之道,净化自己的心灵。他把一切看得皆空,选择云游四海。他的老庄哲学思想影响了木兰的一生,使木兰成为一个淡然、逍遥、自由,善于在平淡生活中获得乐趣的人。同时,也影响着孔立夫的人生,使立夫成为一个爱国勇士,用他手中的笔唤醒沉睡中的中国人。更是改变了牛素云的命运。姚先生在临终前劝告她:“在打仗时,你要记住你是一个中国人。”这句话感染着素云,最终使素云不顾危险,拒绝做汉奸,选择在日本做特务间谍,为中国办事,做一个真正的中国人。虽然,姚先生逝世了,但他的思想仍然影响着后人。

《京华烟云》中,时刻流露一种道家思想,流露出老庄哲学思想。那是一种浑然天成,顺应天道,遵从自然,怡然随和的生活艺术。书中的道家思想主要通过姚思安这位入世高人体现出来。每一次他与女儿木兰的对话,每一次面对劫难时的淡定自若,经过漫长的独自云游,到后来的蓦然领悟,无不透露出道家的思想。这是一种浮生若梦的彻悟,一种心旷神怡的陶冶,一种博大精深的震撼。

林语堂的女儿曾评价《京华烟云》:“其中有佳话,有哲学,有历史演义,有风俗变迁,有深谈,有闲话,加入剧中人物的喜怒哀乐。”的确,这是一本包罗万象的巨著。如果说《红楼梦》是一部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那么《京华烟云》无疑是一部中国近代社会的百科全书。因为小说里面的故事,真实得宛如人生,让人感觉不是在看一本书,而是在读生活。书中的件件史实,简直就是展现于舞台上的话剧,而剧后的背景,则是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

读《京华烟云》还另外想起《家》。故事的背景都很相似,都是一个大家族的悲欢离合为主线来写。有《家》的影子,我想大概是因为其中对于一个丫鬟的描写,其悲剧之处和《家》中的另一个丫鬟有相似。至于这本书,如果说是蛇灰线的话,我觉得还是不恰当的。《京华烟云》总共45回,《红楼梦》有4回,如果说是伏延千里的话,那还真是不够长。我真想一句话说,《京华烟云》读起来不如《红楼梦》有意思。《红楼梦》,怎么讲,不愧是历史地位,以及价值很高的书。书中又有对对联啊,诗啊,赋啊的精彩描写,连对药材,对各种食物的描写也是各处都有伏笔的。所以,虽然《京华烟云》有可能可以获得诺贝尔奖,但是还是《红楼梦》更有意思的。但是呢,关于后面的本侵华战争,以姚木兰自己家庭为视角的描写还是很有可读性的。另外,姚木兰也是一个个性很鲜明的人物,同样,曼娘,银屏也是

《京华烟云》中,我最喜欢的人物是姚木兰,虽然是富家小姐,但总是表现出身手不凡,不管是对于未来的规划,还是对于复杂人际关系的处理。唯一不足的是,她对于自己的婚姻不是自己掌控的,虽然她自己深爱的人是立夫,但是却只有和他做朋友。所以说嘛,还是挺遗憾的。另外,姚木兰见多识广,从小就受到家族中各种文化的熏陶,是一个很渴望自由的灵魂。同时,她身上也很有庄子思想的影子,继承于她的父亲。虽然我比较喜欢我 的思想,但不得不承认,在那个时代,姚木兰的父亲给她灌输庄子的思想还是很明智的一件事情。

两宋风云读后感(精选4篇)


以下是由我们为你整理的《两宋风云读后感》,相信你能从中找到需要的内容。读书让我们看得更远、更清晰,在读完作品后,书中的情节让人不断回味。此时最好的选择就是将自己的感受,印象全部写进我们的读后感里。

两宋风云读后感(篇1)

如果说当皇帝是一个职业的话,那么一个合格的皇帝需要具备哪些基本素质?才能在天赋皇权的时代,生在皇家,登上皇位之后坐稳那个位置,不被罢免,不被推翻,并且保持自己的帝国不破产?

不看宋朝的历史,不知道宋朝有多有钱,北宋时期GDP总额占全世界80%以上,南宋时期都有75%,名副其实的超超级巨无霸,当年一看宋金议和时要每年赔款银绢20万两匹,就觉得好像掏空了家底,其实这只相当于当时一个县的产出,而宋朝有一千多个县,花点小钱买个和平过个好年也可以理解。毕竟辽国也好金国也好,从现在的角度来看,都是中国。

以前看岳飞传的时候觉得高宗赵构真是笨,大好的忠臣都不信任,如果我做皇帝,像岳飞这种忠臣,我根本不怕他功高震主,给他无限权柄,让他替我收复失地,削平天下也不难,但这只是YY而已。假设我穿越附身赵构,我能无限信任岳飞么?答案是不能。历史没那么简单,古人也没那么笨。站在今天回看历史觉得可惜是因为时间给出了答案。

大宋朝有钱,而且全国人才为我所用,应该也不缺人才,但为什么羸弱至此?你觉得做一个合格的大宋皇帝需要的基本素质是什么呢?

编者语:作者/郭高林。

我还是喜欢读史的,虽然并不精通,基本只是看个热闹罢了。更迭期间风云变幻,常令我深觉读史读到伤心处。所幸,今天我们的国家是和平安定,我是幸福的。‘你觉得做一个合格的大宋皇帝需要的基本素质是什么呢?’盼听下回分解。读罢两宋,再等新篇!

两宋风云读后感(篇2)

两宋风云主要讲的是北宋日渐消亡至南宋苟延长喘期间发生的事,也就是宋朝由盛转衰的转折期。

整本书涉及了四个皇帝,宋徽宗(北宋),宋钦宗(北宋),宋高宗(南宋),宋孝宗(南宋),主要讲述了宋高宗当权时期的执政管理水平。

说到宋朝,宋太祖(赵匡胤)得到皇位带有一种“窃取”的味道,而他自己本身也感觉到不正统,所以才会以“杯酒释兵权”方式一下子全部解除那些武将的兵权,以免自己也被“窃取”。之后,整个宋朝就像落入一个怪圈,后续的执政者一直延续着“重文轻武”的战略思想。

俗话说“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不幸的各有各的不幸”,我以为“衰败的国家都是一样的,不衰的各有各的法宝”。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就如经济学中节俭和消费的区别,即微观和宏观的区别。

由盛转衰国家的几个重要特征:

1,执政者上位太轻松。

2,奢侈浪费。

3,腐败。

4,政令不通。

5,文武治不平衡。

1,执政者上位太轻松:宋徽宗得到皇位是手指“点兵点将”的方式轻松获得的,而没有经过严格的培训和历练。尽管皇子之间的争斗对于一个皇家个体来说是残酷的,但皇子本身不仅代表着普通的个体,更主要的是代表一个国家,不是最佳的或者相对较好皇子上位,必定带来国家的衰败,甚至灭亡。这又是微观和宏观的不同角度,或者短期和长期的不同角度。

2,奢侈浪费。宋徽宗自己奢侈浪费,同时也纵容自己的下属奢侈浪费。这跟他是个艺术家的身份还是相符合的。艺术家往往分为极端的两类:一类,自命清高,不食人间烟火。觉得一般人的情操指数太低,太庸俗,就会独自游山玩水,隐居山林等方式体现清高。另一类,以艺术之名乱搞。宋徽宗跟石头结拜,玩足球,逛妓院(李师师案子)等这些乱搞的事占据了大量时间,这还有什么时间干正事,而且整天泡在这些水缸里,也干不出正事。也导致周边的人都是干这些破事的人,近墨者赤!

宋高宗是节俭的,但这时候的国家哪有钱浪费。

3,腐败。腐败是奢侈浪费的附属品。老大喜欢奢侈浪费,那下面的人都会想尽办法“揩油”,时间长了,从上到下都是揩油的人,大家都一门心思想着如何能到揩油,琢磨提升揩油技能。那些不揩油的就成了异类,被排除,挤兑,甚至迫害致死。

4,民情实情无法上传。这也是腐败带来的结果。腐败后,民情,实情基本上在中间层被屏蔽了,基本无法传达到执政者手里。作文而执政者长期泡在甜蜜罐子里,偶尔的突发事件是无法改变他对外界事物或者事件的看法。强敌入侵后才发现问题,但已经来不及改变大势,才会出现靖康之耻,两任执政者当阶下囚!

5,文武治不平衡。整个宋朝太崇尚文治了,相当于自废武功。一个国家应该对内用文,对外用武(当然这个武也是以打促和的武)。如果过于偏向任何一方,均会出现天平的倾斜,倾斜角度太大了,天平也就倒了!家庭也是如此,内部保持和谐,对外不怕干架。对于个人,也要保持文武之道,文,学识渊博,武,强身健体。

另外,再说说岳飞之死。书中可以看到,岳飞确实应该中国历史上最值得崇拜的人物,而且是真实的血淋淋的人物。严以律己,家教严苛,带兵赏罚分明等,可以说岳飞几乎在个人身上是毫无缺点的,但正是这个无缺,成为了致命的点——宋高宗将无法控制岳飞:岳飞这把剑很可能到头来把自己砍了,趁剑还不够锋利时,把剑折断!如果岳飞能认识到这点,宋高宗是不会杀他的,秦桧等人指示执刀者,喊“斩头”人是宋高宗。

两宋风云读后感(篇3)

这个暑假我看了袁起飞老师的《百家讲坛:两宋风云》。《两宋风云》这个专题给我们展现了从北宋靖康之变到南宋天子宋高宗禅位这40多年来的风风雨雨。在此之中,一个又一个出色之幕不中断上演。若将中华5000年的历史比作深蓝色的天空,那么这40多年的历史就是这广阔天空中的一颗闪亮的星星。看完了30集的讲述,不仅让我对宋史产生了浓厚的爱好,有了更多的了解,而且使我学到了不少的东西。

一个朝代,由弱转强不易,但是由盛转衰那却是易如反掌,而其间最可怜的就是忠臣和庶民!想那宋徽宗刚做天子时东京是何等繁华,《清明上河图》便是那一时期的真实写照,但因为他亲小人,远贤臣,至靖康年间,金军南下,生灵涂炭,山河满目疮痍,庶民生不如死!二帝被掳后,赵构即位,但他的皇位来路不正,是从金国册立的张邦昌那里得来的,而二帝虽被掳,但仍旧健在,假如像主战派所坚持的那样,收复中原,迎回二圣,那让宋高宗情何以堪?你可以收复中原,但毫不可迎回二圣!可怜岳飞太直率了,一天到晚嚷嚷着要收复中原,迎回二圣,必然让高宗起了杀心!他的死是由于不懂得揣摩赵构的心思啊!赵构不能生养,岳飞一个武将非要在朝堂上劝他立太子;赵构在杭州耍的得劲,岳飞却进言让他回开封统帅戎行...南宋的爱国将领,不是死于战场,不是铁马金戈裹尸还,而是死于自己同心专心捍卫的山河的最高统治者手里,谁能不忠愤气填膺,有泪如倾呢?我想任何一个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都会感到心寒的!谁还愿意捍卫这样一个国家?朝廷偏安南方,有一句词写的好谁在玉楼歌舞?谁在玉关辛劳?,自己在那里歌舞酒会,而拼死保家卫国的忠臣良将是用来被杀头的,对待奸佞小人,则是皇恩浩荡,这样的朝廷怎能不灭亡呢?

两宋风云只是历史长河中的短短一瞬,仿佛划破夜空的一颗明亮的彗星,让人感触感染到之中的悲壮,让人惋惜它的匆促。它固然是历史中最出色的一幕,但俱往矣,数风骚人物,还看今朝。作为新一代的青少年,我们更应好好学习,实现人生的价值,并为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以后,我还要继承关注《百家讲坛》,它,就像一本厚厚的书,是永远也翻不尽的。古往今来,谈古论今,还有多少人和事需要我们来探讨,我期待着更多人来讲解更多历史上的故事。在这里,我建议大家也及时收看一下《百家讲坛》,它对大家对历史的理解有很大的帮助。

两宋风云读后感(篇4)

《两宋风云》是历史学家袁起飞先生所创作的。书中所描述的那一段历史,无非是从靖康之变至高宗禅位,前后也不外就是短短40年而已。但是,就在这短短40年间,发生了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值得我阅读呢?让我们一起深入到这段历史中吧!

宋徽宗赵佶,大家应该都熟悉吧,他把整个国家弄得奸佞满朝,一盘披发沙,最后只得把他的褴褛摊子让给了太子赵桓,也就是宋钦宗。此时,金兵开始南下,捉住了徽、钦二帝。后来北宋灭亡,王室没有继续人时,康王赵构就上合天意,下顺民心地继位了。当他刚建立起新政权南宋时,金军再次一路南下。这时,就涌现了岳飞、韩世忠等大将,他们连连击败金军,甚至打到了北宋故都--汴梁。可就在这时,大奸臣秦桧泛起了,他独揽大权,排除异己,又害死了许多忠良。赵构见国力薄弱,便把位子传给了他儿子。书写到这里就告一段落了。

我对这本书的评价非常高。由于书中的内收留丰硕有趣,比较吸引读者的留意力;书中的章节很凝炼,而且作者还把精髓之处都重点凸起了;语言流畅,通顺,如行云流水一般,外加了精美的丹青,可以说是图文并茂,令人越看越觉得逼真,仿佛你就站在这战场上,看着两军交战一样;这书中,把人物之间对话,口气都写得明明白白;把宋代忠良的劳苦功高都写了出来,并用一件一件的事例来表达。

文章中有两种不同颜色的段落,黄色部门是导录语,玄色部门则是出色内收留,每当要进入下一个环节时,就会泛起黄色的,用花边框起来的小段落,为的是激发读者的好奇心,使原本枯燥乏味的史书变得有趣起来。在结尾上,作者还把《两宋风云》整本书用几句话来分别概括北宋和南宋两个不同时代的特征。

相关推荐

  • 京华烟云读后感6篇 大家或多或少都写过作文吧,写作是在不断的分解和提纯的过程,可以提升自身的概括能力。好的文章是一种人生的修为,你知道怎样才能写出一篇有思想的作文吗?小编经过整理,为你编辑了京华烟云读后感6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看电视剧时一直觉得木兰应该和立夫在一起,可看完整部书,自始至终都没觉得立...
    2023-05-24 阅读全文
  • 京华烟云读后感15篇 大家接触到作文的频率是很高的,通过写作可以帮我们提高思维理解能力。写作文只要确定了骨架,你的写作文方向就对了。怎么样的作文才算写得好?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京华烟云读后感1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之所以会有读《京华烟云》的想法,是因为对赵薇版电视剧《京华烟云》的喜爱。很多人...
    2023-04-12 阅读全文
  • 京华烟云读后感热门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读作品后很多人受益匪浅,也懂得了生活的道理。写读后感时,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深入理解内容,你对于写读后感的方法了解吗?我为了让您满意精心制作了这份“京华烟云读后感”,希望你能从中找到有用的内容!...
    2023-07-01 阅读全文
  • 关于京华烟云读后感 我们在一生的阅读中,一些经典自然而然地在岁月中沉淀下来,读作者写的作品之后我们会有许多想法。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往往来自于及时准确地记录下自己的阅读感受。编辑搜集了一些相关的内容“京华烟云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2023-03-13 阅读全文
  • 京华烟云读后感热门7篇 笔尖流出的文字,悄悄记载下了我们的青春,不可说出口的心事就寄托在作文里吧,要想写出一篇好的作文,需要我们多看多听,你所见过的优秀的作文有哪些呢?经过小编精心整理,推出京华烟云读后感热门7篇,建议你收藏并分享给其他需要的朋友!我是由《京华烟云》这部电视剧,才了解到《京华烟云》这部小说的。《京华烟云》的...
    2023-05-04 阅读全文

大家或多或少都写过作文吧,写作是在不断的分解和提纯的过程,可以提升自身的概括能力。好的文章是一种人生的修为,你知道怎样才能写出一篇有思想的作文吗?小编经过整理,为你编辑了京华烟云读后感6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看电视剧时一直觉得木兰应该和立夫在一起,可看完整部书,自始至终都没觉得立...

2023-05-24 阅读全文

大家接触到作文的频率是很高的,通过写作可以帮我们提高思维理解能力。写作文只要确定了骨架,你的写作文方向就对了。怎么样的作文才算写得好?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京华烟云读后感1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之所以会有读《京华烟云》的想法,是因为对赵薇版电视剧《京华烟云》的喜爱。很多人...

2023-04-12 阅读全文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读作品后很多人受益匪浅,也懂得了生活的道理。写读后感时,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深入理解内容,你对于写读后感的方法了解吗?我为了让您满意精心制作了这份“京华烟云读后感”,希望你能从中找到有用的内容!...

2023-07-01 阅读全文

我们在一生的阅读中,一些经典自然而然地在岁月中沉淀下来,读作者写的作品之后我们会有许多想法。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往往来自于及时准确地记录下自己的阅读感受。编辑搜集了一些相关的内容“京华烟云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2023-03-13 阅读全文

笔尖流出的文字,悄悄记载下了我们的青春,不可说出口的心事就寄托在作文里吧,要想写出一篇好的作文,需要我们多看多听,你所见过的优秀的作文有哪些呢?经过小编精心整理,推出京华烟云读后感热门7篇,建议你收藏并分享给其他需要的朋友!我是由《京华烟云》这部电视剧,才了解到《京华烟云》这部小说的。《京华烟云》的...

2023-05-04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