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华烟云读后感。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读作品后很多人受益匪浅,也懂得了生活的道理。写读后感时,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深入理解内容,你对于写读后感的方法了解吗?我为了让您满意精心制作了这份“京华烟云读后感”,希望你能从中找到有用的内容!
京华烟云读后感 篇1
看完一部经典的名著巨作往往心是有如释重负的感觉,因为随着故事起伏变化,内心也跟着波澜起伏,文章看完内心也得到了“解放”。但是心是释放了,但是文章那独特的见解、深邃的思想,还有那沉重的历史、文化这一切交汇在一起的时候,但是大脑思维却是沉重不已。只能一点一点去回味、去品读。所以每每看完一部震撼较大的书,总是想用文字来回味消化。
前些日子偶然的机会在电台悦读心旅行听到了主播介绍林语堂老先生的人生,讲述当年林老原打算翻译《红楼梦》将中华那古老大地上的文化向外传播,让世界看到这个可爱古老的国度。但因故无译成,索性仿造了其结构和形式写了这一长篇小说《京华烟云》。也许是没有好好读过《红楼梦》的遗憾,也许是因为这是中国人第一部用英语来介绍中国清末民初的书吧,亦或许是对那段历史的好奇罢了!我竟然对此书有很大兴趣。但是前阶段在图书馆翻来覆去找了几遍,一直找不到这本书,却又显示在馆,我一直都把这个情况叫做我与此书的缘分尚未来临罢了。就如白岩松曾经在《你幸福了吗》中说过“有些书只有在特定的时间或地点看来才会有更好的收获,不要太早的去看与其心智和年龄阅历不符的。”我以此来安慰自己找不到图书的心情。不过不同的书陪伴我们走不同的青春是一件美好的事情。
在图书馆找不到之后我所幸先去看一遍电视版,先有一个清晰的脉络,这样阅读起来可能也会有比较深刻的理解吧。你说巧不巧,那天我起身活动,游走于图书架之间游走,结果才发现它竟然躲藏一个最不起眼的角落里,犹如一个隐居山林的老者,真是让我好找哈。不过这让我想起了扎西拉姆·多多的一首诗:“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你念,或者不念我情就在那里不来不去你爱,或者不爱我爱就在那里不增不减你跟,或者不跟我我的手就在你手里不舍不弃来我的怀里或者让我住进你的心里默然相爱寂静欢喜”。他也许正在那个角落里静静的等着喜欢听他诉说故事的人去阅读他,去发现他罢了。
不过在看完电视剧和原著之后,我为林老感到无奈,好好的一部名著就这样被编剧和导演改编成一部清末民初的家庭宫斗、儿女情长的电视剧。唉,但是话说回来也怪不得,因为电视面对着是绝大部分的观众,为了收视率为了成本利润的回报不得不考虑迎合大众的口味吧!
万幸的是让我与它的原著可以相遇,可以静静地听它诉说着中国大地从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军阀混战、北伐、到抗日战争那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各种历史、文化的故事变迁。让我又一次了解了这个这个古老却又不缺乏可爱的国度,所有的历史大事件和故事中那九十多个有名有姓的人物构成了这部现代戏剧的故事发展的重要线索,在这线索之后更有政治、历史、文化、经济、哲学、宗教等为背景,是这部戏剧得以活灵活现。由这样的一部书来介绍宣传我们这个古老的国度是最好不过了。
全书有很深的道教哲学思想和进步科学相互碰撞,姚思安在临死之前,鼓励孔立夫要将其《科学与道教》学成一本书,用以科学的角度来注解道教的哲学思想。以此来为道教的科学性正名。还有姚思安那豁达的人生观和处事的方式、无不让人惊奇。姚思安信教却不迷信,求道却没有求仙。给人一种感觉就是浮生若梦,潇洒自在坦然无畏的的道教精神。
与姚思安相对比的无非就是曾文璞那个满嘴仁义道德,深受儒家传统思想和八股取士的浸染。浑身上下散发着一种腐朽道德观念,明知平亚的身体状况极其恶劣,明知这样的婚姻对曼娘是不公平,愚昧无知的曾家把一个将死之人的性命寄托于“冲喜”。对曼娘来说很不公平,幸好曼娘和平亚有感情的基础,曼娘骨子里受到了传统的封建思想的禁锢。
京华烟云读后感 篇2
《京华烟云》是著名作家林语堂先生的一本颇有名的书。它描写了清朝灭亡后,民国时期是北平曾、姚、牛等几个典型的大户人家的恩怨及抗日爆发后的民族情仇,非常逼真的再现了那个时代的生活画卷。其中有佳话,有哲学,有历史演义,有风俗变迁,有深谈,有闲话,加入剧中人物之喜怒哀乐,包括过渡时代的中国,成为现代的中国的一本伟大小说。
整篇小说说的是北京城里几户富家的少爷小姐们在动荡年代的爱情生活故事。林先生颇有些有意思的句子,让人看了不禁赞叹,有时候给人似曾相识见红楼的感觉,比如银屏说:我又不是你们家买下的人,总有一天要离开了这里,嫁给平实庄稼户的。不是很像袭人对宝玉说的一番话吗,巧的是所处的情形也相似。又比如说到木兰大婚,有四人专管杯盘碗碟,有四人专司迎宾送客,有四人只管。等等,像不像贾府大丧凤姐儿指挥的场景;还说到姚家买下王爷家的花园,连园景都修得像大观园似的,还有“青纱橱”,楼台水榭等等。对林先生的生平并没有研究,不过借着字里行间猜测莫非林先生也很喜欢《红楼梦》,《京华烟云》里相似的场景是向曹先生致敬来着,不过仅仅猜测而已。这是我自己在读书时发现的一点乐趣,觉得很有意思。和《红楼梦》相比,《京华烟云》里的家族关系简单得多,人们之间的心眼也相对少些,没有那些剑拔弩张的气势,通篇都有一种平淡冲和的气息。
小姐们虽然能言善道,不过都有着旧时期女性的温婉贤淑,先生们即使再不长进,也算孝顺听话,就是说,没有什么让人气愤或者怒火中烧的场景和对话,稍嫌沉闷了些,却很能平复心情。人家说,从一个人写作的风格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性格脾气以及当时的心情,我想是很有道理的,比如看《红楼梦》,就算是最简单的家居生活,也能给人错综复杂的感觉;而林先生的《京华烟云》,即使主人公经历动荡难测的年代,也能活得逍遥自在,颇有得色。看来林先生是看透了起起落落,风云变化,方能下笔如此豁达安详。
《京华烟云》在实际上的贡献,是介绍中国社会给西洋人。关于中国的书犹如从门外伸头探入中国社会,而描写中国的书却犹如请你进去,随你东西散步,领赏景致,叫你同中国人一起过日子,一起欢快,愤怒。而《京华烟云》介绍中国社会,可算是非常成功,宣传力量很大。此种宣传是间接的。书中所包含的实事,是无人敢否认的。此书的最大的优点不在性格描写得生动,不在风景形容得宛然如在目前,不在心理描绘的巧妙,而是在其哲学意义。一翻开来,起初觉得如奔涛,然后觉得幽妙,流动,其次觉得悲哀,最后觉得雷雨前之暗淡风云,到收场雷声霹雳,伟大壮丽,悠然而止。留给读者细嚼余味,忽恍然大悟;何为人生,何为梦也。或可说,“浮生若梦”是此书之主旨。小说给人以一场大梦的印象时,即成为伟大的小说,直可代表人生,非仅指在二十世纪初叶在北京居住的某两家的生活。包括无涯的人生,就是伟大的小说。
京华烟云读后感 篇3
京华烟云通过描述京城三大家族的起落沉浮,展现了中国近现代社会的的深刻变化。该书无论是在背景、内容、人物刻画上,都是民国小说中的不二经典!
有这样一些作品,年少时喜欢读,到中年了还是喜欢,而且每读一遍你都能有新的收获和感悟,《京华烟云》就是这样一部让我喜欢了近二十年并且将一直喜欢下去的作品。
第一次看《京华烟云》的时候我还不到十八岁,喜欢古典文学的我立刻就喜欢上了书中人物的那份韵味,喜欢上了超然淡泊的姚思安,温文儒雅的孔立夫,身世堪怜、楚楚动人的曼娘当然,我最最喜欢的还是书中的女主角姚木兰,她知书达理、美丽温婉、睿智聪慧、通达贤淑可以说,我能想到的形容女性的美好词汇全部用在她的身上也不过分,在我的心中,木兰就是完美女性的化身。
那时候的我情窦初开,爱憎分明,我认为相爱的人就一定要走在一起,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所以我常常为了木兰和立夫的结局耿耿于怀,当木兰和曾荪亚结婚的时候,我气愤地丢开书本不愿意再看,我觉得只有立夫才配得上木兰,这么相爱默契的一对人儿不能相守在一起,太令人痛惜和惆怅了!我对林语堂老先生的这一安排非常地不满意,对那个娶了木兰的曾荪亚充满了敌意,对孔立夫和姚木兰充满了同情。
九十年代初,台湾拍摄的根据《京华烟云》改编的同名电视剧在大陆播出了,那时候我刚刚上初中,但是守着家里那部黑白电视机,几乎一集不落的观看到底。赵雅芝扮演的木兰无论从扮相到神韵都完全符合了我心中的木兰形象,让我心仪不已,痴迷万分,这部万人空巷、轰动一时的电视剧也改变了我对木兰婚姻的认识,在为木兰和立夫惋惜的同时,我渐渐地接受了她和荪亚的婚姻,正如现实生活中的我不得不接受命运的安排,接受生命里突如其来的变故和伤痛。二十几岁的我开始相信缘分,相信命运的不可抗拒。
20xx年,大陆版的《京华烟云》在电视上播出了。年过而立的我再看《京华烟云》,少了些参与的激情,多了些旁观的淡然。虽然赵薇扮演的木兰无论从扮相还是气质都不尽人意,很多情节也改得面目全非,但黄维德扮演的立夫却比以前版本的更飘逸潇洒了,服装和摄影更是精致华美。片尾曲《发现》优美婉转,荡气回肠,让我爱不释耳。
再看《京华烟云》,再看木兰的爱情,我的感觉和以前完全不同了,对她和立夫这份错过了的情缘,我不再惋惜痛心,反而觉得林语堂先生的安排真是神来之笔啊!在婚姻的围城里摸爬滚打了十四年的我忍不住想:要是立夫真的娶了木兰,他们的爱情还会这么动人这么长久吗?他们在彼此的心里还会这么完美吗?
我不否认,夫妻之间也有很多鹣鲽情深的佳偶,但像木兰和立夫之间这样完美的爱情在婚姻生活里是不可能存在的,它是一份集相知相惜、相爱相慕,集知己、情人、偶像为一体的情谊啊!它因为多了不可企及的距离美,多了无数个月白风清之夜的相思,多了求之不得,辗转反侧的遗憾,而变得异常美丽,每次看见立夫和木兰对望时的眼神,我都深深地陶醉了,那样的款款深情,那样的倾慕理解,那样的惺惺相惜,是生活在柴米油盐里的夫妻之间会有的吗?
京华烟云读后感 篇4
之所以会有读《京华烟云》的想法,是因为对赵薇版电视剧《京华烟云》的喜爱。很多人喜欢赵薇演的小燕子,我却喜欢《京华烟云》中的姚木兰。初次看《京华烟云》这部电视剧时,我并不喜欢姚木兰的角色,觉得姚木兰太喜欢说道,喜欢用自己的学识智慧来驯服自己的丈夫。总觉得她和荪亚不是一类人,和立夫才是,因为我实在是太爱电视剧中立夫的角色了。可惜的是有情人终未成眷属,木兰和立夫只能活在彼此的心里。
当我开始读《京华烟云》这本书的时候,脑海中已经形成了固定的人物见解。但是其实不得不说,电视剧版的《京华烟云》和小说差别很大,甚至可以说是披着《京华烟云》的书名,拍着民国时期的儿女情长。
我觉得书中的木兰是中国文化和西方文明双重影响下形成的一个近乎于完美女人。在书中我多次被木兰的肚量,才智和洒脱所感染、所折服。木兰对孔立夫的爱是真诚无暇的,对曾荪亚的爱是忠贞不渝的。虽然木兰没能和自己喜欢的人走在一起,但木兰和荪亚也过得非常的幸福。木兰和荪亚在婚前没有心荡神怡的爱情,却在年深月久中感情日渐浓厚。虽然这感情并不能占领木兰心中孔立夫的位置,但足够让木兰对荪亚一生忠贞不渝。当孔立夫陷害入狱,木兰为营救孔立夫所表现出的勇敢和至情至性,让我感叹这真是少见的奇女子也!虽然木兰营救孔立夫的举动,遭到了荪亚的吃醋和猜忌,但木兰所表现出的淡定和从容,真的不是一般修养的女子能做到的。后来荪亚在木兰坦诚和肚量下,选择信任自己的妻子,也是因为木兰的人格魅力让他乃至观众折服。
书中还有另一个人物——我最喜欢的木兰的父亲。姚父精神世界宽广,为人处事豁达开明。姚父的描写,很多都和中国的道有关,很多时候都能看到姚父关于庄子道德的思考。姚父的一生对于木兰影响很大。木兰记得很多父亲对她的忠告,这使得木兰在遇到问题时能够妥善处理。木兰能够养成这样完美的品行也和她殷实的家庭背景密不可分,木兰婚后和荪亚到处玩耍,游山玩水,踏遍中国古迹,这使得木兰一直不断成长。我以为这就是我们现在流行说的“女儿要富养”的真正含义吧,既有物质方面的大力支持,也有精神上的熏陶和培养。书中也描写了木兰人生的几次重大变故,比如她的女儿参与学生起义被射击,他们被迫离开北京逃离战争;她的儿子参加抗日战争等,这些灾难迫使木兰成长,使她变得更加坚强。
林语堂还把《红楼梦》融入到了自己的作品中,红玉让我想到了林黛玉,一位有才华,有个性却体弱多病的女子,最终为了成全自己心爱的人,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宝芬让我想到了薛宝钗,一位沉稳、冷静又有些城府的女子。阿非让我想到了贾宝玉,一个爱到处留情的男子。中卷部分的《庭院悲剧》显然便是一出现代版的《红楼梦》。我非常喜欢红玉的那句对联:闲人观伶伶观人。这句话放在现实生活中也是那么警醒世人。你以为你看到的别人是怎样的怎样的,你觉得自己是主观意识上的人,被观察的是伶,然而反过来你又何尝不是那个伶?
所谓“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便是如此吧!
京华烟云读后感 篇5
在图书馆翻到了这一本英文版的《京华烟云》。虽然不能完全看懂,但好在看过电视剧及中文版,大体能够理解.
林语堂先生一生多用英语来写书向国外介绍中国悠久的文化和中国人民淳朴的生活。这正是他旅居海外时用娴熟优美的英文完成的巨著,向那些鄙视中国的外国人介绍中国真正的文化。
《京华烟云》主要描述了姚家、曾家、牛家三大家族中从19xx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三十多年间的悲欢离合和恩恩怨怨。在政权更迭、军阀混战的北平城中,在那一特殊历史时期的性格演变、思想碰撞和命运选择,展现了儒、士、商阶层由盛而衰的过程,从侧面反映出中国社会历史的风云变幻。其中有佳话,有哲学,有历史演义,有风俗变迁,有深谈,有闲话,加入剧中人物之喜怒哀乐,包括过渡时代的中国,成为现代世界的一本伟大小说。林语堂的女儿林如斯曾说过《京华烟云》是一本能够随时翻看的小说,并不是必须要有闲时才看,最好是夜阑人静时独自个儿看;困倦时,起来喝口清茶自问道:“人生人生,我也是其中之一小丑否?”
该书还被视作现代的《红楼梦》林语堂先生曾提到:“(该书)重要人物约八、九十个,丫头亦室来个。大约依红楼人物拟之。木兰似湘云(而加入陈芸之雅素),莫愁似宝钗,红玉似黛桂姐似凤姐而无凤姐之贪婪,迪人似薛蟠,珊瑚似李纨,宝芬似宝琴,雪蕊似鸳鸯,紫薇似紫鹃,暗香似香菱,喜儿似傻大姐,李姨妈似赵姨妈,阿非则远胜宝玉。”
确实,该书最大的优点不在性格描述得生动,不在风景形容得宛然如在目前,不在心理描绘的巧妙,而是在其哲学意义。你一翻开来,起初觉得如奔涛,然后觉得幽妙,流动,其次觉得悲哀,最终觉得雷雨前之暗淡风云,到收场雷声霹雳,伟大壮丽,悠然而止。留给读者细嚼余味,忽恍然大悟:何为人生,何为梦也。或可说,“浮生若梦”是此书之主旨。
《京华烟云》中描述的最出彩的是女人。古典的,现代的;年轻的,年老的;出身高贵的,身为丫鬟的;老实本分的,工于心计的;各式各样的女人,个个个性鲜活,有血有肉;同一个女人,写她从待字闺中到嫁作人妇生儿育女,从女儿到母亲再到婆婆到奶奶外婆,不一样阶段的女人,她们的心理变化也很真实的写出来。例如木兰和莫愁,这两姐妹在相似的家庭环境中成长,木兰偏向继承了父亲的道家思想:逍遥,自由,追求梦想却又不强求,善于在平淡的生活中获得乐趣,也容易满足;莫愁则偏向母亲继承了儒家之道,学会了作为妻子母亲的生活中的智慧。同为女人,木兰更适合做老婆,因为她有想不完的妙点子,能够陪你去很多的风景名胜,和她聊天,永远不会气闷;她喜欢做菜,异常爱研究新奇的菜式,对于种花养草,琴棋书画也有兴趣;既能满足你对生活上的要求,也能够陪你品茗赏月,99.,做风雅之事;有时候可能有些过于梦想化,但木兰也懂得适时调整。莫愁则适于做母亲:她方正稳重的性格会给孩子一个好榜样;莫愁最懂得以柔克刚之道,对于立夫这样个性激进易冲动的人,也能懂得什么时候予以忍让,什么时候坚持,什么时候暗暗责备,什么时候给予鼓励,恰当地顺应立夫情绪的起落,最终改变他,使他成熟稳重。相信这对
于孩子要容易得多。因为莫愁有足够的耐心,也有足够的智慧,不会过分娇惯,也不会过分严厉;莫愁在文学上的造诣也足够给孩子的学习以指导,从她少女时代和立夫的几次辩论就能够明白,其实她思想锋利,见解独特,并不输于木兰,只是嫁人之后着意收敛,培养自我的稳重方正。
但这两姐妹,在很多方面,是十分相似的。就从莫愁和木兰对待丈夫外遇(立夫甚至能够不算,因为那只是精神层面的)的态度就能够看出,她们的沉着和智慧是多么的相似。同样的善解人意,同样的不动声色。可是在应对立夫被捕这件事上两人的态度迥乎不一样,又能够十分好的表现她们的不一样——木兰的冲动和梦想化,还有莫愁的冷静稳重和忍让宽容。这两个可爱的女子,是全书的灵魂所在,或许也是林语堂心中的完美女性形象吧。
当然最让人佩服的是木兰——坚强而又有主见的木兰。林语堂曾说:“若为女儿身,必做木兰也!”
她落落大方,聪慧贤能;她追求时髦,谈吐诙谐,这又不失新时代女性的优点。她聪明勇敢,拥有自我对生活的主见,更令人惊叹的是她那独特的浪漫主义情怀。她的生活方式随着季节的改变而改变,“在冬季则平静沉稳,春来则慵倦无力,夏天则简便悠闲,秋来则舒爽轻快”。应对生活的变迁,应对从富家生长享用一切物质的安适到变为村妇的剧烈转变,即使最终变为普通农民,她依然能过着幽雅山居的生活,坚韧地应对所有困难,并在磨难中成长,成为忍苦,勇敢,伟大的民众大海中的一滴水。
命运早有天注定,哪由强弩硬上弓.书中虽未提及命运,但命运的造化随处可见。银屏硬碰硬的抗争,最终葬送了自我。而姚太太的强硬,也没有给她换回什么好下场,最终她的小儿子竟然还是娶了个丫鬟,何其讽刺!红玉的死,是听从了命运还是听从了自我呢?莫愁是个注定了幸福的女人,命运,可能有时候,真的,有薄厚之分每一个人,不论生于安乐还是忧患,谁都不足矣改变整个生活。然而每个时代都会赋予我们特定的职责,京华烟云的时代,就是要齐心抗日保家国。一个民族的人只要有觉醒意识,只要团结一致,什么样的强敌都能够战胜!海明威说的好:“人能够被毁灭,可是不能被打败!”中华民族的儿女们,永远都是好样的!!
京华烟云读后感 篇6
《京华烟云》的确是好书,对于我高一的阅读水平恐怕是个挑战。读完了,第一感觉是,书中故事娓娓道来,平淡如水,可是蕴藏着极其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尤其原文以英文著成,不啻是向外国打开一面解读中国人、中国文化的窗子。
看书前就看过新版的《京华烟云》电视剧,读过原著,才明白,电视剧改编的实在是太离谱了,简直把应有的内涵一扫而光,也许作为电视剧,要改编这样一部缺乏戏剧矛盾的作品,非如此不能引来观众,恐怕也是很无奈的。对于书中关于中国的婚丧嫁娶、衣食住行,细致如怎样用凤仙花染指甲,怎样裹脚,妻妾地位的差别,怎样抽大烟、抽白面,壮阔如天南地北的美景、美食,政治上的勾心斗角,投机钻营。这些知识的介绍只是自然而然的串场,更大的成功还在于一个个颇有个性的人物。
《红楼梦》人物之多煞是壮观,这部小说被称为现代版《红楼梦》,任务数量虽远远不及,但每一个都很成功。木兰崇尚美的事物,喜欢奇思妙想,而又通情达理,心地善良。莫愁温婉聪慧,身为富家之女却毫不骄纵刁蛮,相夫教子以为乐。这两姐妹可说是中国传统的大家闺秀了,实在让人喜爱。而立夫正直、爽朗、满腹才情,又急躁易怒,以天下为己任,是中国近代那些知识分子的一个典型代表,他把妹妹嫁给陈三那一段叫我这个现代人看来都太过“现代”了。
故事主要描述的是主人公们生活的变迁,背后的大幕却带有十足的政治色彩。
讲那一阶段的事,是不得不于政治相关的。他们因战争而逃离,因政变而恐慌,正是因为发生在那个年代,故事才更具现实意义。书中的木兰想过平凡的生活,而纵观整个历史,若是真有这么一个大家族,在动荡的岁月里,他们也真的是平凡的逃难者、挂念骨肉的父母、思乡的游子。正因为是从平民的视角,而非纯粹战争的描述,才更能体会到那种惊心动魄的可怕,因为读者和他们一齐成长,那种体会也更加深了一层。其实真正让读者觉得描述生动的,不是渲染血腥,而是让读者对遭遇恐怖的人“熟识”,仿佛他一向在你身边。
这真的是一本好书,它包含的丰富的知识超越了一般的小说,也许还有些我此刻没能深刻体会的资料,N年以后,也许我想起某一页、某一段,又会心生感慨吧!
京华烟云读后感 篇7
全书最耀眼的角色非要木兰莫属了,木兰也许是语堂先生心中勾画出的最完美的女子,美貌绝世,才华过人,蕙质兰心,家财万贯,知书达理,机智幽默,温柔高雅,自在坦荡。一方面她已经开始向现代女性过度,另一方面又具有中国传统女性的所有优秀品质,“德、言、容、工”都是
豆瓣上面也看了一些书评,有人爱不释手反复研读,可我觉得也就那样吧,不是对大师不敬,可能是之前的期望值过高,也可能是我还年轻,也许等年岁再大些,就能理解书中的庄子了。或者等有空的时候去读一读英文原著,也许又会有新的体会呢。
突然发现,有很多事情我们根本不能预料,比如,什么时候打仗,什么时候会死......
我最佩服的是姚木兰,一个怀真情、持深情、涌激情、凝柔情、抒豪情、聚慈情、捧哲情的中国优秀女性,她的大度是我最佩服的,没有任何一个女人能容忍自己的丈夫在外面有女人的,可是呢,姚木兰就能,很巧妙的化解了家庭的矛盾。姚木兰常说一句话:“人的命运不是在于无可奈何的选择,而是在于选择了之后,如何去面对和走这条路。”她是爱曾荪亚的,这一点我不会怀疑,也许这又是她伟大的另一个侧面吧,爱一个人就要一辈子,无论对或者错,看姚木兰对曾家的心,对荪亚的心,对莫愁的心,对谁都是那么谦和,都是那么礼让。
或者爱一个人真的是很伟大的事情吧,你能够容忍他的一切,他的所有的缺点在你的眼里都是优点,而且会永远在他最需要你的时候帮助你,支持你,至少有个肩膀给你靠,爱要相互走完一生,爱要一辈子,不要一下子就轻易放弃,轻易伤害自己的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