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精选

发布时间:2023-06-10

武退秦师说课稿。

人的行为表现和他们内在的身心状态有很大的关系。如果一个人的身心都处于正常的状态,那么他的行为也会相应地正确无误。反之,如果身心不正常,即使命令他做某件事情,也不一定能真正地做好。对于教师来说,课堂教案就是一个预演,是通过精心设计而达到教学目的的重要工具。如何撰写一份出色的教案呢?本文将以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 为主题,为您细致讲解。欢迎阅读本文!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 篇1

教学要求:

1.掌握若、说、辞、鄙、微、之六个文言词的用法。

2.在理解字词句的基础上读懂课文,并体会其写作特点及烛之武说秦的语言艺术。

3.熟读并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课文第三段即说秦部分。

教学难点:

体会人物对话的语气及特点。

教学课型:

讲读课

教学时数: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初读课文和讲读第一、二段。

教学步骤:

一、引入课题和释题(5分钟)

1.标题重点释“退”和“师”两个词,然后理解标题的含义。

2.简介《左传》。这可让学生自己完成,师只作扼要的补充。

二、展示并简释教学要求。(5分钟)

三、初读全文,处理生字读音,试析文章的结构和层次。(4分钟)

原则上计划由教师完成,也可视具体情况抽学生来完成。

四、讲读第一段(10分钟)

1.抽生朗读本段,注意生字词读音。

2.讲析本段

译释由学生完成,师只作扼要补纠和简要分析。分析内容包括伏笔手法和语句深意,全段作用。

3.让学生齐读全段。

4.处理练习一之中的第1小题,要求学生试译回答,然后指导学生背诵本段。

五、讲读第二段(15分钟)

1.抽生朗读本段,注意生字词读音。

2.讲析本段

① 重点讲析三个文言词“若”、“之”、“辞”的用法和人物对话。

② 字词句的理解仍然注意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让他们完成为主,师纠补为辅。对要求掌握的三个文言词的用法要板书列于黑板上,对话部分要让学生试作语气练习。

③ 小结的内容包括情节的曲折性、写法的详略和表达的特点。

3.生齐读本段,然后处理相关练习。

4.指导学生背诵本段。

六、指导并检查学生背诵这两段。(3分钟)

七、指导学生预习后面的两段。(3分钟)

方法是读熟和背诵(包括生字词读音的认定)

(下课)

第二课时

讲读课文第三、四段。

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5分钟)

1.检查前两段的背诵情况及对内容的理解。2.检查三个文言词的用法。3.检查三、四段的通读情况。

二、讲读第三段(25分钟)

1.讲读重点包括“说”、“鄙”、“之”三个文言词的用法和关键语句的语气及特点。难点是说辞的语言艺术性。

2.语句的疏通仍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重点部分的教学方法同前课时。说辞的艺术性借助于层次的划分去理解。讲析完毕注意让学生齐读全段。

3.处理课后相关练习,方法同前。

4.布置学生试背本段。

三、讲读第四段(10分钟)

1.抽生读文。

2.讲析方法

基本方法同前,注意强调“微”和“之”的用法。分析重在晋文公话语的结构特点。切莫忘末尾要齐读本段。

3.背诵本段。

4.处理课后练习一(4)

四、小结全文(5分钟)

1.写作特点

① 结构线索:单线,时间为序。

② 写法:详略分明,详写说辞,略写情节。

③ 表达:语言(对话)描写为主。

2.文言文的学习方法的指导

① 熟读成诵。②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下课)

附:板书设计

说退 军队

↑ ↑

13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注释

要求:

1.若、说、辞、鄙、微、之

2.字词句,写作特点、语言艺术。

3.熟读、背诵。

第一课时:若、辞、之第二课时:鄙、微

若鄙

1.(仿佛若有光)似乎、好像 1.(蜀鄙之僧哉)边远的地方

2.(若使……)假如 2.(越国以鄙远)边境

3.(若毒之乎)你 3.(肉食者鄙)浅陋

辞微

1.(辞曰)推辞 1.(则名微而众寡)微小

2.(辞去)告别 2.(微闻有作作索索)暗暗地

3.(不辞劳苦)推托 3.(但微颔之)稍微、略微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如果没有,如果不是

1.(辍耕之垄上)到、往(谓动)

2.(子犯请击之)他们(秦军)(动后作代) ★释词译词要诀:★译法要诀:

3.(是寡人之过也)的(名前作助) 实词看上下文 直译为主,

4.(臣之壮也)不译(主谓之间) 虚词看语法 意译为辅。

第三课时

朗读、背诵训练和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步骤:

一、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10分钟)

1.朗读要求:对话的朗读要表现人物的情绪和思想、态度。叙述朗读要体现伏笔和照应这样的写作手法运用上的作用。

2.朗读要逐段进行,要结合课文的练习进行。

二、背诵指导(15分钟)

1.在朗读熟读的基础上进行,还要注意结合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注意背诵要讲究方法,长段要分层,特别是要注意容易混淆出错的地方的区别方法,训练要突出重点,力争在课内完成。

三、完成课后练习(15分钟)

1.审题、做题方法的指导。2.注意为答案找理由。

四、师生一起交流总结本课文学习的方法、心得。(5分钟)

师最后作归纳:1.知识要点的学习。2.学习方法的运用。

(下课)

教后记:

1.文言文讲读课教学须强化读背的训练,把教与读和背有机统一起来。

2.文言虚实词的教学要结合文言文的语法知识的教学进行,确保学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学会方法,掌握其中的规律,直到能够举一反三。

3.教学步骤要简明扼要,安排要有条不紊,特别是要根据教学的重难点和教学内容与规律合理规划和分配好各步骤的教学时间。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 篇2

一、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

二、本文的结构

1、请学生在此基础上概括各段大意:

第一段:秦晋围郑。

第二段:烛之武临危受命。

第三段:烛之武退秦师。

第四段:晋师撤离。

三、人物形象

1、问:本文的主要人物形象是谁?(烛之武)

2、问:第二段为什么要写他发牢骚,这会不会影响英雄的完美形象呢?

明确:这一番牢骚使他的形象更显得有血有肉。

3、概括这个形象的特点:

⑴长期得不到重用;

⑵发牢骚,真实的存在;

⑶义无反顾奔赴敌营的勇气和信心;

⑷胸有成竹,对矛盾了如指掌;

⑸言辞委婉曲折有感染力。

四、写作特色

1、伏笔与照应:

秦、晋围郑的原因(矛盾小)──退秦军(伏笔)

“秦、晋围郑”,“国危矣”──“夜缒而出”

“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秦、晋联合,貌合神离,为秦郑联盟提供了条件

2、波澜起伏:

大军压境,危在旦夕──烛之武是希望──长期不用,辞──许之,退秦师──晋欲攻──晋退

3、详略得当:

详:烛之武推辞;烛之武退秦师;晋文公令退兵原因。

略:其他经过。

五、字词总结

1、通假字:“已”通“矣”;“共”通“供”;“知”通“智”。

2、古今异义:

⑴东道主: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主持某项活动的主人。

⑵夫人:古,那人;今,妻子。

3、一词多义:

⑴军:名,军队,军队的编制单位;量词;动,驻扎。

⑵其:代,第三人称代词,指示代词,“那”,“那些”;连,“如果”,“假使”;句中语气词,表祈使语气;形容词词头,无义。

⑶焉:代,相当于“之”,疑问代词,“怎么”,“哪里”,“什么”;兼词,“于何”,在哪里,“于此”,在这里;副,相当于“乃”、“则”、“就”;语气词;形、副词词尾,……的样子。

六、小结

七、布置作业

完成本课《课课练》。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 篇3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是语文-号,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烛之武退秦师》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三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烛之武退秦师》是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先秦历史散文《左传》,本篇所记述的是秦晋大军兵临城下,郑国危若累卵。受命于危难之际的烛之武,不费一兵一卒,不动一刀一枪,却使秦晋盟散约毁,两支人马自动撤离的故事。大纲要求及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的要求是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积累语言知识。

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心理、智力发展水平以及他们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a知识目标:了解《左传》有关知识,解决几个生字,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b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培养学生概括归纳的能力,提高学生书面表达能力。

c情感与态度目标: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4.教学重点:诵读复述课文,背诵课文,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词句,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5、教学难点:烛之武高超的说辞艺术

二、说教法和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我准备采用以下几点教法:

1、演示法:利用多媒体设备,直观欣赏戏曲片段,提高鉴赏能力。

2、情境教学法: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组织形式多样的朗读,寓教学内容于具体形象的情境之中,其中也就必然存在着潜移默化的暗示作用。从而让学生获得感同身受的效果。

3、讨论分析法:通过设计问题,以启发引导的方式,让学生开展积极的讨论,让他们自己去分析,去感悟,最后由教师补充点拨归纳。增加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悟能力。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具体的学法有:

1、合作学习法:学生合作交流,不仅可以激发对学习的兴趣,还起到了加深对文本内容理解的作用。可谓一举两得。

2、朗读法:在朗读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曲词的抒情性和音韵美。对于词曲的学习,朗读法是最常用到的。

3、勾画圈点法:学生在阅读过程将重要的字词或存在疑惑的重难点勾画出来,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非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环节1导入新课,我设计的导语是(有人说“口才,电脑,英语,驾驶”是当今青年必须掌握的四门技术,其中口才被排到第一位,由此可见口才在今天同样非常重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人怎样凭三寸不烂之舍就使强大的军队退却的故事,请看《烛之武退秦师》)此导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环节2落实基础,整体感知

首先,教师请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教师有针对性的对某些容易读错写错的生字词进行指导,例如(佚,缒)。

这为学生阅读文本扫清了障碍,也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征。

接下来,教师请数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或者是听范读),教师请其他学生边听边圈画出每段的关键词句,理清文章脉络,教师根据学生板书文章脉络。新课标对学生阅读的要求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出发点,学生边读边思考,在听读中理清思路,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和概括能力,解决教学重点。

环节3研读赏析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教师以多媒体出示Q1,Q2,教师请学生先默读在分组讨论。

③烛之武是怎样说服秦伯退师的?

烛之武的说辞共125个字,语言非常精炼,含义丰富,可分为五层:(学生讨论,理解内容,分出层次)

1)站在秦国立场上,博得秦伯好感,为进一步说服秦伯提供可能。

2)说明亡郑利晋,保郑利秦,动摇秦亡郑信心。

3)进一步利益诱惑,使秦舍弊求利,放弃原有做法。

4)再以历史上晋对秦的背叛,离间秦晋联盟。

5)从历史说到将来,指出晋的贪婪将威胁到秦的发展。

①文章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只作简略交代,集中笔墨塑造烛之武的形象,请总结烛之武的形象。

烛之武是这篇课文的中心人物,虽然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但他的能力和能言善辩却早已闻名郑国。所以,在国难当头,郑国君臣一筹莫展的时候,佚之狐推荐了他。他的一番牢骚,使他的形象更加有血有肉。郑伯的自责,更重要的是,烛之武深明大义和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使他化解了不满,增强了了义无反顾奔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见到秦伯之后,他胸有成竹,对秦晋的关系和矛盾了如指掌,只字不提郑国的利益,似乎处处为秦国着想,因而能够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说的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层层递进,句句打动对方,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左传》就是这样通过正面和侧面,用精彩的语言使人物形象鲜明生动。

Q1,Q2的设置一脉相承,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和讨论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进而解决教学难点。

环节4拓展延伸

好处: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阅读范围,满足学生的阅读期待。等等之类。

环节5课后作业

好处:巩固知识点(知识类)

发挥学生想象力,理论-实践,学以致用(作文类)

四、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三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 篇4

〖教学要点

1、在诵读中理解课文。(后2段)

2、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3、体会烛之武的游说技巧。

4、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5、分析各人物的形象。

〖教学过程

一、课文赏析

第3段:

1、一生范读本段。

2、生借助注释细细梳理本段。(因为本段集中刻画了烛的形象、表现出其高超的游说技巧,所以让学生细细品味)

3、生接龙串析本段:

师点拨:

⑴“夜……秦伯”:说明形势危急,烛不畏危险。

⑵烛说秦伯运用了高超的攻心术: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坦言知亡,避其锐气:郑既知亡矣。)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亡郑只对晋有利:邻之厚,君之薄也。)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舍郑会对秦有益:君亦无所害。)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唯君图之。)

⑶秦……乃还:秦权衡利害,决定退兵,但却派人留守要塞,体现其老奸巨猾的一面。

4、生质疑问难,师点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5、学生同桌讨论归纳,师引导学生归纳本段知识点:亡:动词的使动用法;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阙:形容词的使动用法;鄙:名词的意动用法;封:名词的意动用法;厚: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薄: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乏困: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东:名词活用做状语;陪:通假字,通“倍”;共:通假字,通“供”;厌:通假字,通“餍”;说:通假字,通“悦”;阙:通假字,通“缺”或“掘”;以为:古今异义词,古意:把……当作;今意:认为。行李:古今异义词,古意:出使的人;今意:出行时带的包裹。东道主:古今异义词,古意: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意:请客的主人。乏困:古今异义词,古意:缺乏的东西;今意:精神不好。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还原后应为:有何厌。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介词结构后置,还原后应为:若亡郑而于君有益。

6、师引导学生结合烛的游说步骤即兴背诵本段。

第四段:

1、女生齐读本段。

2、男生接龙串析本段。

师点拨:

晋文公以“不仁”、“不知”、“不武”的理由退兵,看似冠冕堂皇,其实,“不仁”只是一个借口,如果真讲“仁义”,当初就不会发兵攻郑。“不知”是实质,“知”是理智,是对现实情况的客观分析,是对动武后果的冷静判断。“不武”是因为胜负之数,难以预料。所以,说到底,晋的退兵,是“利”字使然。

3、学生讨论归纳本段知识点:敝: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知:通假字,通“智”。夫人:古今异义词,古意:那个人;今意:成年男子的配偶。去:古今异义词,古意:离开;今意:到,往。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判断句。

4、师引导学生即兴背诵本段。

二、人物形象分析

由学生分小组讨论后发言,师引导学生归纳:

1、烛之武:

⑴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

⑵知难而上,义无返顾的勇士。

⑶口若悬河,巧言善辩的辩士。

2、郑伯:

⑴善于纳谏。

⑵勇于自责。

⑶善于言辩。

3、秦伯:贪婪,自私,不讲信用,见利忘义。

4、晋文公:贪婪,但理智,能隐忍不拔,随机应变,审时度势,雄才大略。

5、佚之狐:慧眼识才的伯乐。

三、本文的写作特色

师引导学生讨论后归纳:

1、伏笔与照应。

2、波澜不惊。

3、详略得当。

四、生小组讨论后谈学习本课后的启发

分两种层面来展开:

1、本文给我们的启示。

2、结合当今国际国内形势(比如:世贸谈判、朝核问题……)

【附】

1、秦晋围郑形势图:

2、板书

秦晋围郑

烛临危受命

之智退秦师

武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退

退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秦

秦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师

师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

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

晋师撤离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 篇5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上午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烛之武退秦师》(板书课题),这是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第一课的学习内容,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点和难点、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五个方面来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烛之武退秦师》是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一册第二单元的讲读课文。《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高中阶段的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要求是:“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积累一定的语言知识,并学会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因此,本文在学生掌握一定文言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进一步学习和掌握更加丰富的文言知识,帮助他们提高阅读和鉴赏文言文能力和水平。

《烛之武退秦师》选自于先秦历史散文《左传》,本文描述的是在秦晋大军准备攻打郑国危急的情况下,郑国的烛之武临危受命,运用高超的外交辞令,不费一兵一卒,不动一刀一枪,却使秦晋盟约解散,自动撤离晋国的故事。本文在描述了主人公烛之武高超的外交辞令的同时,也赞扬了他在国家危难之际,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去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对教材地位、学情特点以及新课标的分析,我确立了如下的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左传》的基本概况及其在先秦文学史上的地位;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找出活用词和特殊文言句式,并背诵全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师恰当的提升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领学生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提高文言阅读能力;体会主人公高超的语言艺术。

3、情感与态度目标: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将生死置之度外,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的设定,我将本文的教学重点确立为以下三个:

教学重点:

1、学生借助工具书理解和掌握常见文中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的文言句式;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思想内容。

3、分析烛之武的游说艺术和烛之武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1、烛之武的劝说是一篇非常漂亮的外交辞令,因此我将教学难点确立为分析烛之武的游说艺术。

四、说教学和学法

依据教学目标和《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将通过诵读法、情境法、讨论法、讲授法、点拨法来进行教学,学生通过品读法、质疑法、自主合作探究法来学习。

1、结合本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采用“激趣——感知——品读、赏析——讨论——拓展延伸”教学模式,利用多媒体视频,春秋形势图和录音朗诵等教学教具,在教学中启发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2、依据教学目标及《语文课程标准》中“语文教学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要求,对于文言文词句方面的知识,采取学生质疑、教师点拨的方法,学生质疑法,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对于文章的人物形象、烛之武外交辞令的语言艺术,则采取学生自主讨论法。学生自主讨论可以发挥学生的积极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在上课前给大家讲个周恩来高超的外交辞令的故事。(周恩来在访华时,美国记者问了一些侮辱中国的问题,看看周恩来怎么巧妙回答。有记者问总理,“在你们中国,明明是人走的路为什么却要叫‘马路’呢?”周总理不假思索地答道:“我们走的是马克思主义道路,简称马路。”又有记者问总理,“我们美国人都仰着头走路,为什么中国人总是低着头走路呢?”这一提问不怀好意,周恩来借题发挥,要让他搬起石头打自己的脚,便哈哈大笑地说:“这有什么奇怪,美国人走下坡路,当然是仰着头走。我们中国人走的是上坡路,当然要低着头走。”在场的人听罢,无不佩服周恩来高超的语言表达艺术

2、我国历史上出现过许多军事外交家,他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用自己的善辩口才既保国家人民安全,又为中国历史写下一篇篇瑰丽诗章。口才真的这么重要么?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同学们可以举出这样的实例么?(如蔺相如凭借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完璧归赵,又如诸葛亮凭不费吹灰之力,促成孙刘结盟。)

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烛之武退秦师》这篇课文,领略一下烛之武是怎样凭他的三寸不烂之舌说退敌军的,如何体现烛之武高超的外交辞令的。

(二)初读文章,整体感知

首先,简单介绍《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并且讲述《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背景。然后,要求学生自读全文,请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教师有针对性的对某些容易读错写错或者古文中难以理解的字词进行指导,梳通文章。这为学生阅读文本扫清了障碍,也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征。接下来是诵读,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手段。先请几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并找出自己在字词句方面不理解的地方,大胆质疑,然后师生共同解决出现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有针对性的解决一些文言知识,例如,重点实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文言句式等;然后再学生齐读,通过学生概述本文故事的方式整体感知课文。最后,学生讨论,理清文章脉络,以此来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教师总结段落大意:第一段:秦晋围郑、临危受命、第二段:智退秦师,晋师撤离。

(三)研读赏析,思考问题

1、思考烛之武在什么情况下“退秦师”的?(学生自主学习)

由此问题引出文章的第一段,分析战争的原因。(秦晋围郑)

2、思考烛之武是怎样出场的?第二段对表现人物以及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学生分角色朗读并讨论)

此段为侧面烘托人物形象。佚之狐的推荐,道出了烛之武卓越超群的外交才能,使主人公未出场时,就引起了读者极大的关注。(临危受命)

3、思考烛之武是怎样说服秦伯退师的?(研读悟学法)(智退秦师)

烛之武的说辞共125个字,语言非常精炼,含义丰富,可分为五层:(学生朗读,理解内容,分出层次)

①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坦言知亡,避其锐气,站在秦国立场上,为进一步说服秦伯提供可能。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至“君之薄也”。说明亡郑利晋,存郑利秦,动摇秦亡郑信心。

③“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至“君亦无所害”。进一步利益诱惑,使秦舍弊求利,放弃原有做法。

④“且君尝为晋军赐矣”至“将焉取之”从历史说到现实,挑拨两国的关系,分析晋国的贪得无厌,灭郑后必进犯秦国。

⑤“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推测未来,劝秦谨慎。

4、秦伯退师后,晋文公表现如何?体现了晋文公是个怎样的人?(朗读——提问——讨论)(晋师撤离)

5、你认为烛之武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1、志士。烛之武的外交才能通过佚之狐的话得到了充分的肯定。“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一个“退”字,尽显烛之武的才华。由于长期未被重用,烛之武满腹牢骚与委屈溢于言辞,以至于以“老矣,无能为也已”来推辞。但郑伯的一番诚意和对国家形势与个人利益关系的透彻分析,最终感动了他,他决心以国家利益为重,出使秦师。这足以说明他是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

2、勇士。两方交战,生死未卜;出使秦师,成败难料。烛之武“夜缒而出”,勇入秦营,其知难而上、义无反顾的冒险精神也展示了他的“勇士”性格。

3、辩士。烛之武在到了秦营之后,面对强敌,不卑不亢,侃侃而谈。他先论说灭亡郑国对秦国有害无益,只是增加了邻国(晋国)。然后承诺,保存郑国将会对秦国大有好处,“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这是郑国请求秦国退兵所施予秦国的小小恩惠,既可使对方感兴趣,以权衡利弊,又不失本国尊严。一番利诱之后,烛之武就从秦晋的历史关系入手,揭示出晋文公过河拆桥、忘恩负义的本质,公开挑拨秦晋两国关系;并且用发展的眼光,引导秦伯认识到晋的贪婪会给秦国带来的危险,这就使秦伯认识到晋是敌而非友,并最终和郑国结盟。这样一来,“攻守之势易矣”。烛之武一字未提郑国的利益,却成功说退秦师,充分展现了他的“辩士”形象。“辩士”形象是烛之武形象的核心。所以说,《烛之武退秦师》一文展示的烛之武是一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是一个勇于出使,直入敌营的勇士,是一个机智善辩的辩士、外交家。

(四)归纳总结,布置作业

在短短的百余字的说辞里,烛之武从地理位置、历史事实和逻辑推理等角度来游说秦伯,充分表现出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虽然“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满腹的委屈和牢骚,但在国难当头,深明大义,以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只身赴敌营,化险为夷,赞扬了烛之武的崇高爱国主义精神。本文是一篇优秀散文作品,要求学生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词类活用现象和特殊文言句式,并背诵全文。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 篇6

【教学设想】

1、由于学习文言文要付出比现代文更多的认识努力,因此通常同学们对文言文大都敬而远之。调查显示,多数同学都不大了解所学文言文的内涵,不了解那些隐藏在陌生语言下面的更深层次的人类的智慧,笔者力求引导学生走进文言文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说辞语言十分精彩,人物形象也栩栩如生,引导学生意识到这一点,就可能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逐步改变其对文言文的看法,培养起对文言文的阅读兴趣。

2、《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背景对同学们来说非常陌生,可以让学生亲自查找资料,从而培养学生的收集筛选材料的能力和自读能力。

3、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老师只是一个引导者,把课堂还给学生是很必要的,所以教学过程中,更多是学生的小组讨论,教师适当的给以点拨,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培养了学生交流协作的能力。

4、诵读是语文教学中一种重要的手段,在文言文中的作用尤其不可低估,所以本堂课自始自终以诵读为教学手段和依据,在诵读中赏析课文、分析人物。

5、生活即语文,语文即生活。语文课堂应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因此结尾设计讨论发言就是让学生乐于探讨并且有话可说,学有所得,并能学以致用。

6、背诵一直是学生一个头疼的问题,所以笔者尽量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背诵课文,减轻学生的负担,增强学生的文言文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

1、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3、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4、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5、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

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流程】

生朗读预习→师范读→生朗读梳理→师引导生朗读赏析→生朗读巩固→师引导生朗读背诵

【教学内容及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左传》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了解与本文内容相关的历史史实。

3、诵读课文、整体感知,正音,借助注释梳通文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1995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当时美国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这个故事可谓是“一夫敌百万之师”的现代版。其实,在中国历史上曾有过无数这样的人物:张仪、苏秦、诸葛亮。今天我们将去拜访他们的“祖师”,请同学们翻到《烛之武退秦师》。

2、《左传》其书《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记叙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迄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7年),共二百五十五年的历史,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左传》突出的特点就是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传”意为注释,《左传》为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性文字。《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与《公羊传》、《谷粱传》合称“春秋三传”。

3、史书体例:

⑴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⑵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

⑶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

⑷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⑸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于南宋的袁枢,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⑹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4、相关资料:(在课文赏析中涉及到时给学生做补充)

⑴秦立晋君公元前651年,晋献公卒,晋国陷入内乱。晋国大夫里克杀了晋献公的庶子夷齐、卓子。并派人迎接公子重耳,重耳不就。后又派人迎接献公次子夷吾,夷吾采纳大臣吕省、卻芮的意见,厚礼贿赂秦国,答应割让晋河东之地予秦。于是秦穆公拥立夷吾为君。

⑵惠公背约公元前650年,晋惠公借秦国之力即位后,对割让土地之事非常后悔,就派大臣丕郑赴秦国,以先君之地不得擅许为由食言。

⑶重耳过郑公元前637年,晋公子重耳在齐国居五年后,离开齐国。经曹、宋路过郑国。郑国大夫叔瞻劝郑文公要以礼待重耳,郑文公却以“诸侯亡公子过此者众,安可尽礼!”为由,不听叔瞻劝告,对重耳不礼。

⑷郑楚结盟公元前632年4月,晋楚争霸中原,战于城濮,楚军大败。晋文公尊周攘夷,成为春秋霸主之一。当时,郑国处四战之地,无险可据,又自无礼于重耳之后,故背晋助楚,因此,郑文公曾到楚国怂恿楚成王出兵作战。楚败,郑文公内心恐惧,又派大夫子人九到晋国请罪求和。五月,晋侯、郑伯盟于衡雍(今河南原阳西)。晋文公受周天子册命与四方诸侯盟于践土(在衡雍之西),晋文公为盟主,郑参与践土之盟,但晋、郑间的隔阂并未消除。郑既怂恿楚国出兵攻晋,又盟于晋,这就是文中所言“且贰于楚也”之“贰”。《烛之武退秦师》发生在公元前630年,与城濮之战仅隔两年。因此,秦、晋围郑可以说是城濮之战的余波。

二、课文学习

1、师范读课文。

2、生自由诵读课文。(注意字音、停顿。)

3、生齐读课文。(师点拨字音、停顿。)

4、生结合课文注释初步梳理课文。(边轻声朗读,边梳理)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在诵读中理解赏析课文。(前2段)

2、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3、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1、生概述本文的故事。(1~2名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述,师引导大家概述。)

2、学生分小组讨论归纳各段段落大意。(用四字短语概括)每组选代表发言,师引导大家筛选归纳:

第1段:秦晋围郑。

第2段:临危受命。

第3段:智退秦师。

第4段:晋师撤离。

二、课文赏析

第1段:

1、生齐读第1段。

2、师示范串讲梳理第1段。

(为学生后文的接龙串讲做示范。)

3、留时间学生质疑问难。

(让学生在字词上得到落实。)

4、师引导学生归纳本段知识点:(为后文学生的讨论归纳做示范)贰:从属二主;军:名词活用作动词,驻扎;以其无礼于晋:介词结构后置句,还原后的正常句式应为“以其于晋无礼”。

5、师引导学生串析本段:“晋候、秦伯围郑”阐明形势:兵临城下,形势严峻。“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阐明原因:两事均与晋利害相关,与秦关系不大,秦可以争取。“晋军函陵,秦军氾南。”阐述两军驻扎位置:两军分兵驻扎,郑有机会单独与秦接触,为烛说秦埋下伏笔。

6、师引导学生2分钟即兴背诵本段。

第2段:

1、男生齐读本段。

2、女生接龙串析本段。

师点拨:

⑴ “佚之狐言于……师必退。”

①形象刻画烛之武的形象,未见其人,先闻其名(声)(即“才”)。

②在此也可窥见佚之狐知人善任的一面。

③还可窥见郑伯善纳谏的一面。

⑵辞曰:“臣之壮……也已。”进一步刻画烛之武的形象,是一位满腹才华,却未能被重用的大臣,人物形象更鲜活。

⑶公曰:“……”许之。

①郑伯首先自责,体现了明君风范,然后以国家利益、形势与个人利益的透彻分析感动了烛之武,可谓善于做思想工作。

②烛之武最终应允,决定以国家利益为重,只身去见秦伯,体现了他深明大义的一面。

④生质疑问难,师点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⑷学生讨论归纳本段知识点:“已”:通“矣”,句末语气助词;佚之狐言于郑伯曰:介词结构后置句,还原后的正常句式应为“佚之狐于郑伯言曰”;辞曰:省略句,补充完整后为“(烛之武)辞曰”;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也”字表判断。

⑸师引导学生用5分钟即兴背诵本段。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 篇7

一、文学知识

《左传》。

二、字:强调识记通假字及所在的文言语境

三、词:实词(含词类活用)、虚词

文言实词:

1、晋军函陵

2、是寡人之过也

3、越国以鄙远

4、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5、朝济而夕设版焉

6、何厌之有

7、既东封郑

8、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9、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10、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文言虚词:

1、以:

⑴以其无礼于晋(因为。又:“扶苏以数谏故”)

⑵敢以烦执事(用,拿。又“以乱易整,不武”)

⑶越国以鄙远(表目的或结果。又如“焉用亡郑以陪邻”“阙秦以利晋”。)

⑷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与“为”连用,把……作为)

⑸“何以战”(凭,凭借。又:“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⑹皆以美于徐公。(认为)

2、于:

⑴以其无礼于晋(对。又:“若亡郑而有益于君”等)

⑵且贰于楚也(词缀。嵌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不译)

⑶皆以美于徐公(形容后,引进比较对象,相当于“比”)

⑷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在)

⑸赵氏求救于齐(介入对象。“向”)

⑹青取于之蓝,而青于蓝。(从)

3、之:

⑴公从之(代词。佚之狐的建议)

⑵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无实义)

⑶邻之厚,君之薄也。(结构助词“的”。又:“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⑷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

⑸送孟浩然之广陵(动词,到……去。又:“辍耕之垄上。”)

⑹久之,目似瞑,意睱甚。(音节助词,无实义)

4、焉:

⑴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用于句尾,表示陈述或肯定,相当于“矣”、“呢”。)

⑵焉用亡郑以陪邻?(如何)

⑶若不阙秦,将焉取之(哪里。又如:且焉置土石)

⑷又何间焉?(句末疑问语气。又“万钟于我何加焉?”)

5、而:

⑴夜缒而出。(表修饰。又如: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⑵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表承接关系。又:今急而求子)

⑶朝济而夕设版焉。(表并列。又如: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⑷因人之力而敝之(表转折。又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⑸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表递进关系。并且)

四、特殊文言句式

1、状语后置句:

⑴以其无礼于晋

⑵是故败吴于囿,又败之于没。

2、省略句:

⑴辞曰

⑵许之

⑶夜缒而出

3、判断句:

⑴今急而求之,是寡人之过也

⑵邻之厚,君之薄也

4、宾语前置句:

⑴夫晋,何厌之有?

⑵子何恃而往?

五、记诵精美文句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六、教材二、三大题难点处理

七、听读材料(可另安排时间)

1、广播剧剪辑:《秦晋之好》(10分钟)

2、广播剧剪辑:《烛之武退秦师》(11分钟)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 篇8

学习目标

1。 理解下列文言词语:贰、军、辞、鄙、陪、共、济、阙、说、行李、肆。

2。归纳下列文言词的义项:若、夫、微、之。

3。 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重难点:

1、掌握常见的文言现象:实词、虚词、古今异义、句式、词类活用、通假字

2、体会《左传》的语言魅力。

自主预习

一、了解背景

当时的秦国都城为壅,晋国都城为绛,郑国都城为新郑。晋郑彼邻,秦如攻打郑国,的确如烛之武所言:“越国以鄙远。”当时,晋军驻扎在函陵,即新郑县北;秦军驻扎在汜水南面,离新郑也不远。大军压境,郑国危如累卵。《烛之武退秦师》中所记述的就是秦晋攻打郑国之前展开的一场外交斗争。烛之武是这场外交斗争的主角,他身负君命,只身赴秦,说退秦军,实属不易。

公元前651年这一年,晋献公卒,晋国陷入内乱。晋国大夫里克杀了晋献公的庶子夷齐、卓子,并派人迎接公子重耳,重耳不就。后又派人迎接献公次子夷吾。夷吾采纳了大臣吕省、却芮的意见,厚礼贿赂秦国,答应割让晋河以东之地予秦。于是秦穆公拥立夷吾为君,即晋惠公。这就是课文中所言“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君”即秦穆公,“晋君”即晋惠公,“赐”则指“秦立晋君”之事。

惠公背约(公元前650年) 晋惠公借秦国之力即位后,对割让土地之事非常后悔,就派大臣丕郑赴秦国,以先君之地不得擅许为由食言。这就是文中“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指秦穆公,“许君焦、瑕”则指公元前651年夷吾答应予秦河东之地一事。秦晋两国之间的关系从此出现了裂痕。

重耳过郑(公元前637年) 这一年,晋公子重耳在齐国居五年后,离开齐国。经曹、宋路过郑国。郑国大夫叔瞻劝郑文公要以礼待重耳,郑文公却以“诸侯亡公子过此者众,安可尽礼!”为由,不听叔瞻劝告,对重耳不礼。这就是课文中“以其无礼于晋”一事。

郑楚结盟(公元前632年) 这一年四月,晋楚争霸中原,战于城濮,楚军大败。晋文公尊周攘夷,成为春秋霸主之一。当时,郑国处作战之地,无险可据,又自无礼于重耳之后,故背晋助楚,因此,郑文公曾到楚国怂恿楚成王出兵作战。楚败,郑文公内心恐惧,又派大夫子人九到晋国请罪求和。五月,晋侯、郑伯盟于衡雍(今河南原阳西)。晋文公受周天子册命与四方诸侯盟于践土(在衡雍之西),晋文公为盟主,郑参与践土之盟,但晋、郑间的隔阂并未消除。郑既怂恿楚国出兵攻晋,又盟于晋,这就是文中所言“且贰于楚也”。

二、春秋时期形势简图

三、秦、晋围郑形势图

四、讨论探究

(1)文中是如何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及形势的?这与整个故事发展有何关系?

(2)烛之武为了说服秦穆公退师,采取了哪些高超的攻心战术?

(3)烛之武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阅读链接

永远的烛之武

秦晋围郑,郑危在旦夕,“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佚之狐的力荐可谓慧眼识英雄,烛之武临危受命,夜缒而出,智说秦君,秦穆公心悦诚服,秦军乃还。晋文公面对风云突变,亦毅然去之。郑国终于转危为安。

在国家危难面前,烛之武深明大义、义无返顾;在强秦面前,烛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辩,聪慧机智。他不计个人得失、处处为郑国安危着想的爱国主义精神,他义无反顾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都值得我们学习。烛之武的智勇及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溢于字里行间。

1955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当时美国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一个人的力量能抵得上五个师吗?《烛之武退秦师》告诉了我们答案。

曹操有句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古往今来,有多少志存高远之士,哪怕社会、命运对他如何不公,但到了紧要关头,依然挺身而出,为国家为苍生献出自己的一分光和热。烛之武就是这样的'一个让我们敬佩不已的人。

刘备三顾茅庐见到了诸葛亮,诸葛亮对他畅谈天下大势。可以说诸葛亮未出山前就做着出山的准备,烛之武也是如此,尽管怀才不遇,但他没有放弃自己的希望。烛之武不是不想做一番事业,他的心始终没有放弃过“一飞冲天”的渴望,他一刻不停地关注着天下形势,思考着安定天下济苍生一逞抱负的路径。你想,一个小小的“弼马温”,怎么对晋国的历史、对晋国国君的为人那么清楚,对秦伯的心理、对秦晋之间的恩怨又是如此了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无疑是后人敬仰他们的主要缘由。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趋避之。”这样一个才华长久没显出来的人,当国家有难的时候他还是出来解国家之围了。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个须发尽白的老者,夜缒而出时是怎样的一种情形。当他拄着拐杖走进秦营时又是怎样的大义凛然,视死如归。岁月给了烛之武太多的落寞与不甘,同时也磨砺了他的沉稳与敏锐,对郑国的最朴素的爱又加固了他的沉稳与敏锐。他与秦伯的交锋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他的胜局,几十年积蓄的能量终于在瞬间有了释放和爆发的闪亮时刻。 “机会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只是这机遇来得太迟了一点儿,而且是冒着亡国的危险。但如果不是秦晋围郑,烛之武恐怕真得“骈死于槽枥之间”,湮灭于历史的风雨之中了。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那些鲜活的身影却依然存留在人们的心头。象烛之武这样的识大体顾大局,临危受命的勇士,可以说就是国家的脊梁!让我们以古人为镜来勉励自己吧!

【阅读指导】

是什么让烛之武义无反顾地出使秦国?是国家利益。在所有优秀品质里面哪一个最重要?是热爱自己的祖国。人们常说,祖国利益高于一切,是的,无数的仁人志士之所以被世人称颂,就在于他们的爱国精神是留存在人们心中的丰碑。文中在歌颂他们的爱国精神的同时,反复提到他们是有准备的人,他们不就是时刻准备着为国家奉献吗?所以,请做一个有准备的人,做一个时刻准备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而贡献一生的人!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 篇9

文本分析:

《烛之武退秦师》被选入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二章中国古代记叙散文部分,古代记叙散文则或是记叙古代各国政治、外交的风云变幻,或是记叙杰出人物的英雄事迹,文章结构严谨,叙事委婉曲折。面向的对象是高中一年级学生。本文选自《左传僖公十三年》,是叙事散文名篇,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有助于提高同学的古文阅读和鉴赏能力。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熟读课文,疏通生字词,把握文章大意。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言常识;(教学重点)

2、了解与本文内容相关的历史史实;(教学难点)

(二)过程与方法

3、诵读课文、整体感知,正音,借助注释疏通文章。

4、能够学会抓住关键词,概述文章叙事脉络,化繁为简,提高概括能力和分析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5、领略烛之武的才华和品德。

教学层次设计

一、导入(2分钟)

二、文学常识(8分钟)

三、相关史实及背景介绍(15分钟)

四、初步感知课文(15分钟)

五、作业及五分钟机动时间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去年红极一时的清宫剧《甄嬛传》同学们看过了吗?在最后一集的时候,已经成为皇帝的四阿哥弘历还是担心自己的皇位,不放心六阿哥。他当时是怎么跟太后说的,你们还记得吗?对,他用了《郑伯克段于鄢》这个故事来暗示。大家知道吗?这篇文章其实来自于《左传》。这本书记叙了春秋时期大量的历史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另外一篇文章《烛之武退秦师》。在本文开始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些基本文学常识。

二、文学常识

1、本单元学习的是古代记叙散文,那么什么是散文(体裁)呢?

指不讲究韵律的散体文章。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文学体载包括杂文、随笔、游记等。是最自由的文体,不讲究音韵,不讲究排比,没有任何的束缚及限制,也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行文体例。通常一篇散文具有一个或多个中心思想,以抒情、记叙、论理等方式表达。

2、中国古代散文可以分为哪几类呢?

先秦时期散文主要有两种: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古代记叙散文源自于先秦历史散文,主要为编年体、国别体、纪传体三类。《左传》是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最大的一部编年体史书是《资治通鉴》。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是《国语》,另一部《战国策》。第一部纪传体史书是司马迁的《史记》,班固所著的《汉书》是断代史史书。

3、《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僖公十三年》。那么《左传》是一部什么样的书?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原名《左氏春秋》。它记叙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迄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7年),共二百五十五年的历史。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颇具春秋时代历史散文的特色。内容丰富,规模宏大,忠于历史事实,生动、真实地反应了奴隶社会崩溃时期的重大变化,为后人提供了那个时代广阔多彩的社会生活画面。统治集团内部的各种矛盾斗争,各诸侯国之间频繁的争夺战争,各种礼仪制度、社会风俗、道德观念及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在《左传》中都有大量记载。《左传》无论对后代史学和文学都有极大的影响,在艺术上的成就令人惊叹,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

4、春秋三传:

《左传》、《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被称为“春秋三传”。

三、相关史实及背景介绍

同学们先齐声朗读一遍,疏通生字词,注意语气和停顿。(基本解决字词读音,停顿)

接下来,我请一位同学来讲讲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好,下面我们先从地图上分析一下当时各国之间的关系。这是秦国,都城为壅。这是晋国,都城为绛。这是郑国,都城新郑。晋郑彼邻,秦如攻打郑国,的确如烛之武所言:“越国以鄙远。”当时,晋军驻扎在函陵,即新郑县北;秦军驻扎在汜水南面,离新郑也不远。大军压境,郑国危如累卵。《烛之武退秦师》中所记述的就是秦晋攻打郑国之前展开的一场外交斗争。烛之武是这场外交斗争的主角,他身负君命,只身赴秦,说退秦军,实属不易。当时,秦、晋、郑三国的关系十分复杂,了解与此文相关的历史史实,对我们学好这篇课文十分重要。

秦立晋君(公元前651年)

这一年,晋献工卒,晋国陷入内乱。公子夷吾出逃,后以厚礼贿赂秦国,答应割让晋河以东之地予秦。于是秦穆公派兵护送他回国并拥立夷吾为君,即晋惠公。这就是课文中所言“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君”即秦穆公,“晋君”即晋惠公,“赐”则指“秦立晋君”之事。

惠公背约(公元前650年)

没想到晋惠公借秦国之力即位后,就反悔了,拒绝割地。这就是文中“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指秦穆公,“许君焦、瑕”则指公元前651年夷吾答应予秦河东之地一事。秦晋两国之间的关系从此出现了裂痕。

重耳过郑(公元前637年)

文中提到的晋文公重耳曾在外流亡十九年,期间经过郑国,郑文公不太看得起他,所以没有以应有的礼遇接待他。这就是课文中“以其无礼于晋”一事。

郑楚结盟(公元前632年)

公元前632年,晋楚之间发生了一场城濮之战,楚军大败。晋文公一跃成为春秋霸主之一。当时,郑国地处两国之间,又因为曾经无礼于重耳,故背晋助楚,因此,郑文公曾到楚国怂恿楚成王出兵作战。楚败,郑文公内心恐惧,又派人到晋国请罪求和。于是,晋与郑结盟,也就是郑国承认了晋国的霸主地位。但晋、郑间的隔阂并未消除。郑既怂恿楚国出兵攻晋,又盟于晋,这就是文中所言“且贰于楚也”。

《烛之武退秦师》这个故事发生在公元前630年。与城濮之战只相隔两年。因此秦、晋围郑实属城濮之战的余波。

四、初步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先请全班齐声朗读。通过课前的预习,相信同学们对于本文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我们先从文章标题看起,烛之武退秦师,“退”是“使…退”的意思。全文也是围绕着这一“退”字展开的。下面,请同学们回答我几个问题,看看你们预习的怎么样。

1、烛之武是谁,他为什么要退秦师?

2、秦师有同伙吗?他们之间关系怎么样?

3、烛之武为什么不是选择退晋军而要退秦师?

4、烛之武是怎么退秦师的?有没有用什么计谋?

全文分为四段,每一段都十分简短,却意思非常清楚。你们能不能用更简短的话来概括每一段的大意?

五、作业

下节课我们将对本文进行更加细致的分析,请同学们课后细读课文,找出文中出现的古今异义的字词,“之、以、于、焉”字,看看它们有几种意思。

六、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理解和掌握文言文中常见虚词的用法,词类活用以及特殊句式;

2、了解和欣赏古代记叙散文的叙事艺术;

(二)过程与方法

3、学生质疑,教师点拨法,解决文言文词句方面的知识;

4、反复朗读,体会烛之武高超的语言艺术和叙事艺术;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5、以古鉴今,通过文章中分析各国攻伐与结盟关系的实质来反思当下。同时,从国家之间的分分合合来看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教学层次设计

一、导入及回顾(5分钟)

二、文本分析(25分钟)

三、欣赏叙事艺术(10分钟)

四、五分钟机动时间及作业布置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介绍了本文的相关历史背景,对文章页有了大致了解。下面请同学们先朗读全文。上节课结束的时候,我要求你们找出古今异义的字词,我请同学来说说,找到了那些。好,看来大家课后还是看了书的。那么,看到课后习题二,解释这些词的意思。

行李、以为、夫人、去、东道主

二、文本分析

一)通过检查,发现同学对上节课知识的掌握还不错,希望没有记住的同学在早自习的时候多花点时间记住。这节课我们将深入学习本文。

第一自然段

(齐读)“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是本段关键一句,语速要较慢,尤其是“且”处应稍作停顿,“也”字要拖长声音。后句“晋/军函陵,秦/军汜南”注意断句。“晋”“秦”之后要略作停顿。因为“军”在此名词活用为动词,当“驻扎”讲。

(领读,齐读)

提问:本段仅25字,却道出很多内容,有哪些?

明确:①秦晋围郑,来势凶猛;弱小郑国,危如累卵。②“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既道出了秦晋围郑的原因,又暗示郑国有机可乘,为“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了伏笔。

第二自然段

(齐读)“国危矣”要读出心情沉重之感。“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要读得坚定,露出胸有成竹之意。“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是烛之武对只能虚度人生的无可奈何慨叹,要读出伤感的基调,而郑伯,面对烛之武的牢骚,并没有表现出丝毫的不满,而是从谏如流,反省自己,情真意切,因此,郑伯之言一定要读得心平气和。

提问:面对为难,郑国君臣的表现如何?

明确:①佚之狐出谋划策,力荐烛之武。②郑伯从谏如流,情真意切,感动了烛之武。③烛之武面对郑伯的诚意,深明大义,承担了赴秦说秦师的重任。

第三自然段:教师重点分析烛之武退秦师这一段(齐读)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示弱。郑已经知道自己抵不过秦晋的军队,房地姿态,减轻秦伯的戒心)以退为攻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翻译)

(灭郑对秦国没有好处,即使因一时意气灭亡了郑国,也难以维持在郑国的统治)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翻译)

(铺陈利弊,灭郑国除了对秦国没有意义之外,相反会带来不利,会增加晋国的实力。会使自己在与晋国的较量中居于不利地位)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进一步陈述了留郑的有利,将利害关系展现在秦穆公面前,让他知道是否该选择攻打郑国。)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分化瓦解。若只是铺陈利弊,让秦国考虑退兵,秦穆公或许会考虑到与郑国的同盟关系,不好独自先退兵,但是,烛之武重提晋文公背信弃义之事,使秦穆公减少了对维持同盟关系的顾忌,同时考虑同盟的可信度。)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翻译)

(从根本上说明郑国灭亡后,秦国也会深受其害,秦国帮助晋国攻打郑国,只不过是帮晋国增加领土,这是烛之武谁退秦师的最关键的一点,仔细为秦穆公分析当前的局势,让他明白秦,晋,郑三国所处的地位与利害关系。)

阙秦以利晋,为君图之。

(烛之武说动秦穆公之后,并不是直接请求秦穆公退兵,“为君图之”是让秦穆公仔细考虑,但其实结果已经知晓,烛之武用这种方法维护了秦穆公作为君主的决断权,不会让别人以为是烛之武让秦伯退军,秦伯就听从,而是在陈说利弊后,由秦穆公自己做出决定。)

烛之武请求敌国退军但又不失其气势,以退为进,层层推进,不是一味的请求退军,而是站在秦国利害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劝说,并援古例今,全方位的考虑各方面的情况。

第四自然段

(齐读)“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句,(翻译)“微”后果作停顿,因“微”是连词,表假设,为“假如没有”之意,曾经在《岳阳楼记》中学过这个词即“微斯人,吾谁与归”。“夫人”的“夫”是指示代词,为“那”。“因人之力/而取蔽之”句“因人之力”后要略作停顿。

提问:晋军为什么没有追击秦军?

明确:从仁、智、武三个方面考虑。

(齐读课文)我们已经将全文过了一边,请问同学还有没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请举手提问。

二)、总结:

1、重点虚词

“之”字的用法。

1)代词,在句中做定语或宾语。例:许之

2)连词。○1连接定语和中心语,表领属关系或修饰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例:寡人之过也○2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使主谓结构变成偏正结构,在句中充当主语、宾语或状语。例: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了解了“之”的用法后,我希望同学能真正理解。

提问:请同学找出文章中的“之”字,并判断属于哪一种用法。

(作代词:1.许之;2.若不阙秦,将焉取之?3.为君图之。4.杨孙戍之。5.子犯请击之。6.亦去之。7.何厌之有(注意:这里是做代词,复指“有”前面的宾语。

“的”:1.寡人之过也。2.因人之力而敝之

取消句子独立性:1.臣之壮也。2,邻之厚,君之薄也。3.行李之往来4.君之所知也)

(第二个重要的是“以”字的用法,“以”在文中的用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以”字的用法。

1)介词,表原因,相当于“因”“因为”

2)介词,“用”“拿”,表示动作行为以某物为工具或凭借

3)连词,连接两种行为,表示前后关系。

4)(下面,请同学根据讲解,判断下面“以”字属于那种用法)

以其无礼于晋。敢以烦执事。以乱易整,不武。越国以鄙远。焉用亡郑以陪邻。

(○1.属于第一种用法○2○3属于第二种用法.○4○.5属于第三种用法)

“而”

①今急而求子(才,连词,表顺承)

②夜缒而出(表修饰,连词)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表顺承,连词)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表转折,连词)

“于”字用法

1)表处所、时间

2)介绍涉及的对象。

“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表陈述)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为什么)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副词,怎么能)

2、词类活用

1)使动用法——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之怎么样”的意思,即此时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

1.烛之武退秦师(使退)

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灭亡)

3.阙秦以利晋(使获利)

2)名词用作动词

1.晋军函陵(驻扎)

2.越国以鄙远(边邑,这里用作动词,使成为边邑,使动用法)

3.既东封郑(疆界,这里用作动词,使成为疆界,使动用法)

3)形容词用作动词

邻之厚,君之薄也(变雄厚,变薄弱)

(了解了一些词语的用法之后,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本文的一个特殊句式,这个句子在多文言文中都会出现,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3、特殊句式

①以其无礼于晋介词结构后置。②佚之狐言于郑伯曰介词结构后置。

③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有何厌”。④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

(“何”是有的宾语,“之”在这里作代词,复指“有”的宾语,同样用法有我们在初中学过的“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

三、欣赏叙事艺术,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经过我们对《烛之武退秦师》这一文的详细解读,请同学归纳一下本文采用了那些技巧:

1.用人物对话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呈现故事发展矛盾。

有郑文公与烛之武的对话,有烛之武与秦穆公的对话。烛之武对郑文公的话里有话;对秦穆公说的话,完全看到了秦、晋间的矛盾,看到围郑对秦、晋的利害关系,所以能打动秦穆公。最后写子犯请击秦军,晋文公不同意,这里预伏后来的秦晋殽之战。本文中的故事是发生在秦晋围攻郑国的紧张气氛下,通过佚之狐之言引出烛之武出场。烛之武与郑伯的一段对话既可以看出烛之武曾经怀才不遇的悲愤,也可以看出面对国难时,烛之武不计前嫌,为国效力。烛之武说秦穆公这一段更是通过烛之武的言辞,讲故事发展推向高潮,并同时铺陈出了春秋战国时期国与国之间攻交伐谋的本质。

2.叙事精炼,语言简洁。

烛之武如何说服秦伯是文章的主体,因此,文章着重对此进行了描写。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知道,虽然只有短短百字左右,但是,却将秦,晋,郑三国利害关系分析的非常明朗,并且抓住人物的心理,叙事有理有据,非常全面。

例如其他的叙事技巧:伏笔,照应等,并举例论证相关观点。重要的是同学自己根据文章进行的有依据的分析。

四、作业

假如晋国单独对郑出兵,郑伯要你去说服晋侯,你会怎么说?就此写一段劝说词。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 篇10

各位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的说课题目是《烛之武退秦师》,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重点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几个方面阐述我的说课设计。

一、说教材:

《烛之武退秦师》是鲁教版第一册第四单元“昨日的战争”中的一篇讲读课文,是先秦历史散文《左传》中的名篇。本篇所记述的是秦晋大军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烛之武临危受命,巧妙利用秦晋矛盾,凭三寸不烂之舌,不费一兵一卒,不动一刀一枪,离散秦晋盟约,劝退秦师,智走晋师,从而解除了郑国的危机。文章内容生动有趣,情节波澜起伏,人物忠义智勇,辞令精妙绝伦,是一篇历史散文佳作。

该课的地位和作用:

《烛之武退秦师》是高中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学习先秦历史散文,学习本单元,要在重视诵读和背诵上;掌握文言词语的含义及其在课文中的用法;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并能用现代观念加以审视。课文安排在单元的首篇,指导学生学好这篇文章,打好基础,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

二、(一)说学情:

1、学情分析:经过初中阶段与必修一一单元的文言文学习,学生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已掌握一定的步骤,而且经过朗读训练,他们很容易感受到本文的独特之处,容易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地加入到背诵,了解大意,归纳相关知识点的学习中来。不过,由于初中对文言文语法不要求,绝大部分学生对词语活用、特殊句式的掌握有相当的难度。这就需要上课多花时间在语法的介绍上面。并且要通过听读、示范朗读、充分调动学生读书的兴趣,以读带动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并自主地进行文言知识的总结归纳。

(二)说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高中阶段在文言文方面的要求是:“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根据课文特点,结合大纲要求,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基础认知目标:了解《左传》有关知识,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积累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的活用和特殊句式。

(2)基本能力目标: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用现代汉语复述课文内容。

(3)思想教育目标: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2、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诵读复述课文,背诵课文,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词句,积累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的活用和特殊句式。

教学难点:理解情节的基础上分析烛之武这一中心人物形象。

三、说教法:

1、学生诵读、教师范读,整体感知的教学方法。

2、串讲法,文言文词语的积累仍是学习文言文的重点。点拨词句方面的一些知识,循序渐进,逐步积累的教学方法。

3、语言、动作,形象激情的教学方法。

四、说学法:

学情分析

刚踏入高中的学生,古文学习的兴趣还有所缺乏,学习的方法还比较单一。针对这一现状,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要进行学法指导。

学法指导及选择的依据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会自主、合作、探究。要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及能力培养:

A、参照注解大体理解,大声诵读增加语感,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

B、圈点、勾画、批注,疑点、重点、难点、能力点,养成读书好习惯。

C、正确的诵读,激情讨论,理性分析。

五、说教学过程

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又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导入新课的开场白就显得十分重要。好的导入语,能营造适宜的课堂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我通过讲着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当时美国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的事,从而引导进入新课。

(二)介绍《左传》及出示春秋时期形势图和秦晋围郑图介绍相关背景。

(三)整体感知设置以上预习的依据是:大纲要求培养学生自学语文的习惯,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索。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总是由一般到特殊,或由整体到具体。学习课文也是如此,先对课文整体感知,然后再精读细研。

1、听读全文,纠正字音。

2、自读全文,提出要求:圈点勾画不理解的句子,批注有疑问的内容。

3、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文章的内容。

4、在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尝试用现代汉语复述课文。

(四)师生共同总结概括本文的结构,以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第二课时

(一)再次自读课文,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的活用以及特殊句式:

(二)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读出人物个性。分析人物形象——————烛之武

1、根据上节课概括的文章的结构,引导分析烛之武说辞的四层意思,体会高超的语言艺术。

2、根据情节发展,分析人物形象,展开讨论,每组推举代表发言。

板书设计:

秦晋围郑———————临危受命—————————劝退秦师———————转危为安

补充说明:教师教学预案只是教师按照教学大纲、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对教学的一种预设,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确保实现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灵活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次序等。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 篇11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先秦历史散文《左传》,本篇所记述的是秦晋联合攻打郑国之前开展的一场外交斗争。郑国被晋、秦两个大国的军队所包围,国家危在旦夕,烛之武奉郑君之命,去说退秦军。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服了秦伯。秦伯不仅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卫郑国,最后晋军也不得已而撤退,从而解除了郑国的危机。文章赞扬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能够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去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也反映了春秋时代各诸候国之间斗争的复杂性。

2、该课所处的地位和作用:《烛之武退秦师》是新编高中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该单元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掌握文言词语的含义及其在课文中的用法。课文安排在单元的首篇,如何指导学生学好这篇课文,实现"由教到不教",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这是一个关键所在。

3、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结合该课的特点以及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A、基础知识目标:了解《左传》有关知识,解决几个生字,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B、基本能力目标: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用现代汉语复述课文内容。

C、思想教育目标: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标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4、教学重点与难点:文章虽然作于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末期,但内容生动有趣,语言也比较浅显,且新大纲对高中阶段文言文教学只要求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不必对艺术特色等作过多的分析。因此,我把该文教学重点确定为:诵读复述课文,背诵课文,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词句,把理解词句与理解文章统一起来,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烛之武的说解是一篇非常漂亮的外交辞令,短短125个字,却说了四层意思,说得委婉曲折,面面俱到,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其语言艺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我把此定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教学是一门艺术,应变是教学艺术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前提。所谓应变,就是根据不同的班级、不同的授课内容以及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处置措施。因此,教师要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慎重地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1、学生诵读、教师范读,整体感知的教学方法。

2、语言、动作,形象激情的教学方法。

3、点拨词句方面的一些知识,循序渐进,逐步积累的教学方法。

选择以上教法的依据:语文教学应重视整体教学,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要做到这些,最有效的手段是诵读。在诵读的过程中去感悟,并初步把握文章的字词句、结构内容以及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矗据此,我在教学本课时主要采用诵读的方法,使学生初步整体感知课文。同时通过个性化语言以及动作演示等形象激情的方法来辅助教学,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积累文言词句。

三、说学法

新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要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及能力培养:

A、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

B、参照注解,动口动脑,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

C、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诵读。

四、说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又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导入新课的开场白就显得十分重要。好的导入语,能营造适宜的课堂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我设计的导语是:

同学们,古代兵法著名的"三十六计"中有一计,大意是利用、制造敌人内部的矛盾,达到取胜的目的,这就是俗称的"离间计",其实,在"三十六计"中称作"借刀杀人"计。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烛之武退秦师》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两国的矛盾,说退秦军,迫使晋军也不得不撤兵,从而消除了郑国的危机。那么,烛之武在剑拔弩张的敌对情势下,是如何说服秦伯不仅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卫郑国的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学习新课《烛之武退秦师》。

(二)预习指导:借助《高中语文词语手册》,参看提示、注释,通读全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设置以上预习的依据是:

①大纲要求培养学生自学语文的习惯,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索。

②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总是由一般到特殊,或由整体到具体。学习课文也是如此,先对课文整体感知,然后再精读细研。

(三)检测预习,出示练习:完成教学目标A中关于文学常识以及识记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的要求,结合第一自然段,了解故事背景。教师小结,补充。

(四)教学新课:

1、教师范读全文,进一步整体感知课文。这是教法一的再落实。

2、自读全文,提出要求:圈点勾画不理解的词句,批注有疑问的内容。

这一步要对学法A进行指导,是完成教学目标A中熟读课文的主要一步。设计此程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贯彻大纲"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教育理论。

3、组织讨论找出的疑难词句,这是完成教学目标B的第一步。教师要顾及全体学生,尤其是文言文基础差的学生,教师要指导学生动手(写)、动脑、动口,培养思考分析能力,对学法B进行初步指导。

4、着重根据"思考练一",用现代汉语复述故事内容,这是完成教学目标B的第二步。这步程序由中等学生来完成,以此带动两头。

(五)教师小结以上内容

(六)布置作业:

1、熟读全文,进一步感知课文内容。

2、完成课后练习二、三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堂课内容,归纳要点,检查作业完成情况。

(二)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的结果是烛之武说退了秦师没有?对,说退了秦师。那么烛之武在国家危急关头,是否是毛遂自荐,挺身而出,主动地担当起这个重任的?在大军压境,敌我双方剑拔弩张的紧张情势下,烛之武又是采取什么方法使一心想借此扩张自己势力的秦穆公改变态度的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继续学习《烛之武退秦师》。

(三)学习新课:

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读出人物个性。这步程序是教学目标B的再落实。用教法2中语言激情的方法来感染学生,为下一步分析人物形象奠定基矗

把本篇中所需要积累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加以归纳,再次落实教学目标A。引导分析烛之武说辞的四层意思,体会高超的语言艺术。这样,既把握了教学重点,又突破了教学难点。

概括课文情节,根据情节要点分析人物形象。这是完成教学目标C的第一步。

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第一段总共二十五个字,交代了哪几个问题?(明确:当时形势,战争起因,秦、晋驻军方位。)

第一段埋下两处伏笔,联系全文,分析其内容与作用?

相信《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精选》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幼儿园说课稿,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武退秦师说课稿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参考]烛之武退秦师教案通用 对学生来说,又是学生智力的开发者和个性的塑造者,俗话说,不预习不上课,教案的重要性自然不必言说。教案会让老师更高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教案科学性和条理性应该怎么做到呢?或许你需要"烛之武退秦师教案"这样的内容,欢迎你收藏本站,并关注网站更新!...
    2022-12-22 阅读全文
  • 烛之武退秦师课件教案通用9篇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幼儿园的老师都想教学工作能使小朋友们学到知识,因此,老师们都会选择准备一份教案,教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堂环境中来。所以你在写幼儿园教案时要注意些什么呢?根据你的需要,小编精心整理了烛之武退秦师课件教案通用9篇,更多相关信息请继续关注本网站。一、《左传》及其背景...
    2023-04-16 阅读全文
  • [荐]《烛之武退秦师》教案(汇总10篇) 每个老师需要在上课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课件,只要课前把教案课件写好就可以。只有做好教案课件的前期撰写,学生才能更好地接受各知识要求。现在,有请阅读小编推荐的《《烛之武退秦师》教案》,希望以下网页内容能给你帮助!...
    2023-04-25 阅读全文
  • 过秦论说课稿3500字 教育贵在一个“及”字,重在一个“小”字,即使天天从小事抓起,教案有利于教师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我们应该怎么去写适合自己的教案?幼儿教师教育网的编辑收集并整理了“过秦论说课稿”,希望能帮助到你的学习和工作!...
    2023-04-03 阅读全文
  • 苏武传说课稿11篇 作为一位尽职敬业的幼儿园教师,说课稿的书写是我们必须要学会的,为了让学生有兴趣参与学习,并与其他孩子交流,我们都会事先准备好说课稿,说课稿有利于老师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优秀有创意的幼儿园说课稿要怎样写呢?相信你应该喜欢小编整理的苏武传说课稿11篇,希望你能从中找到有用的内容!教学目标1.会认本...
    2023-04-29 阅读全文

对学生来说,又是学生智力的开发者和个性的塑造者,俗话说,不预习不上课,教案的重要性自然不必言说。教案会让老师更高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教案科学性和条理性应该怎么做到呢?或许你需要"烛之武退秦师教案"这样的内容,欢迎你收藏本站,并关注网站更新!...

2022-12-22 阅读全文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幼儿园的老师都想教学工作能使小朋友们学到知识,因此,老师们都会选择准备一份教案,教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堂环境中来。所以你在写幼儿园教案时要注意些什么呢?根据你的需要,小编精心整理了烛之武退秦师课件教案通用9篇,更多相关信息请继续关注本网站。一、《左传》及其背景...

2023-04-16 阅读全文

每个老师需要在上课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课件,只要课前把教案课件写好就可以。只有做好教案课件的前期撰写,学生才能更好地接受各知识要求。现在,有请阅读小编推荐的《《烛之武退秦师》教案》,希望以下网页内容能给你帮助!...

2023-04-25 阅读全文

教育贵在一个“及”字,重在一个“小”字,即使天天从小事抓起,教案有利于教师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我们应该怎么去写适合自己的教案?幼儿教师教育网的编辑收集并整理了“过秦论说课稿”,希望能帮助到你的学习和工作!...

2023-04-03 阅读全文

作为一位尽职敬业的幼儿园教师,说课稿的书写是我们必须要学会的,为了让学生有兴趣参与学习,并与其他孩子交流,我们都会事先准备好说课稿,说课稿有利于老师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优秀有创意的幼儿园说课稿要怎样写呢?相信你应该喜欢小编整理的苏武传说课稿11篇,希望你能从中找到有用的内容!教学目标1.会认本...

2023-04-29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