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理想国个人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3-02-23

理想国个人读后感(通用11篇)。

幼儿教师教育网编辑特意收集和整理了理想国个人读后感,我们在这本书籍中读着读着就哭了,说明我们与作者产生了共鸣。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更是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就会写出不同的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收藏,分享给身边的人!

理想国个人读后感【篇1】

《理想国》是一本哲学思想与政治理想交织的煌煌巨著。它通篇充斥着哲学的智慧,饱含着政治思想的精华,这体现了柏拉图毕生所追求的理想:“政治家应为哲学家,哲学家应为政治家,政治家应为哲学王”。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认为正义是理想城邦的原则,并将这条正义原则归结为:“每个人必须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或“每个人都作为一个人干他自己份内的事而不干涉别人份内的事”,也就是各守本分、各司其职。当然,柏拉图的城邦是不是所谓的众生平等,是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压迫的人人平等的国度。

在我看来,《理想国》首先开启了对理想国家加以描述的先河。在该著中,柏拉图本来是要论述个人正义,为了说明个人正义,用城邦正义作为铺垫和比方,但,柏拉图实际上用大量的篇幅去论证描述理想城邦。柏拉图的这种证明方式给了后人一个他所始料不及的提示:除了个人正义之外,还存在着城邦正义,或者说,还存在着国家制度的正义。后来人们在思考国家正义、法律正义的过程中,形成了许多对人类文明发生重大影响的思想成果。而我国古代没有关于国家正义问题的思考。我国古代虽然有对个人正义的思考,但这种思考主要涉及个人义务、行为,基本不涉及国家制度的正义问题,所以,其思考的深度远不能同西方的正义思考相比。传统中国政治法律思想史认为,君主制是天经地义的事,不可改变。如果没有西方思想的引入,很可能,我们现在仍然生活在帝制或君主专制制度中。想到现今的社会,正义一直都是受人们褒扬的话题,正义的事情永远都是被人们所称颂的。然而什么是正义,我想很多人都是无法给出全面的解答的,或者即使给出了也是摸棱两可,一个简单的有思想的人都可以利用柏拉图式的反驳推翻掉。社会现象纷繁复杂,人们的思想各色各样,在此处正义的事情,放到彼处马上就变成了荒唐的事情,甚至是极其不正义的事情。单纯的眼光去判断事情总是片面的,多虑的思想去思考事情总是无法清晰的,生活中只能适事而行。

柏拉图的《理想国》问世虽已有千载,却仍然是人们讨论的焦点。它引领了一股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如何更加有效治理国家的思想潮流,可谓功莫大焉!

理想国个人读后感【篇2】

所谓理想国,是柏拉图推理出的一个充满正义和美德的国家,这个国家由立法统治者、国家护卫军、普通劳动人民三个阶级组成。柏拉图一生大部分时间居住在古希腊民族文化中心的雅典,他热爱祖国,热爱哲学。他的最高理想也是该书的核心思想——哲学家应为政治家,政治家应为哲学家。哲学家不是躲在象牙塔里的书呆子,应该学以致用,求诸实践,做 “靠谱”的实行家,做行动上的巨人。有哲学头脑的人,要有政权;有政权的人,要有哲学头脑,找到自己坚强的核心——正义与美德,用哲学的思想来管理民众。

读《理想国》无疑打破了我对哲学家浅薄的认识——以为只会立书著作,玩文字游戏;以为其文字读来定是诘屈聱牙;以为研究哲学只是极小部分人热衷的事业。令人讶异的是,本以为哲学,何况像《理想国》这样的西方哲学史上辉煌巨著一定玄之又玄,艰深难读,或许使普通读者有如坠云端不知所踪之感,更甚者头昏脑胀,挫败感顿生,不可卒读。事实不尽然。我所拜读的是郭斌等人的译本,据说是青年读者较为喜爱的版本,不仅译出了原书的内容,而且译出了原书的神韵,加之原著采用一问一答的辩论形式,不急不躁,循循善诱,节奏紧凑,引人入胜。柏拉图的辩论被称为诡辩,曾言“你不可能在辩论中战胜我”。柏拉图与师而兼友的苏格拉底往返论证,将欲立人,先求立己,后苏格拉底被控传播异论毒害青年,被判死刑,苏格拉底从容答辩,竟以身殉。柏拉图目击心伤,终其魂梦以之,不能忘怀。柏拉图以继承苏格拉底大业自任,共著对话二十五篇。该书读起来,文字温暖,情感饱满,并且令人感动。我想经典的影响力不在于振聋发聩的论断,而在于它给世人幽暗闭塞的观念世界以一道耀眼的光芒,给世人带来的感动和信念。

柏拉图第一卷开卷不久即开始讨论究竟正义是什么。他与形形色色的人展开辩论,正义是“有话实说,有债照还”?是“强者的利益”?柏拉图对正义的讨论是从区分城邦正义、个人正义开始的。他认为个人应当安排好真正自己的事情,首先达到自己主宰自己,自身内秩序井然,对自己友善。在自身内部各做各的事,而不是表现为外部城邦的各做各的事,这大概就是柏拉图要表达的正义。但我想当时正义的定义已不能完全适用于当今社会,而哲学正是一门充满哲辩的一门科学,同样与时俱进。

《理想国》一书,震古烁今,为西方知识界必读之书。书中不仅讨论到正义,还讨论到优生优学问题、节育问题、家庭解体问题、婚姻自由问题、独身问题、专政问题、独裁问题、共产问题、民主问题、宗教问题、教育问题等等问题,柏拉图的学问可称为综合性的。

读书,见仁见智,存乎其人。毁之誉之,各求所安。关键在于细读,慎思明辨之后,却有心得,百家争鸣可也。否则断章起义,游谈无根,那就了无意思了。

理想国个人读后感【篇3】

公元前5世纪,雅典哲人柏拉图以苏格拉底的名义、以对话体的方式著述《理想国》,这是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系统地探寻人类正义问题的著作。柏拉图不仅是古希腊哲学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所谓理想国,是柏拉图推理出的一个充满正义和美德的国家,这个国家由立法统治者,国家护卫军,普通劳动民三个阶级组成。该书的核心思想是哲学家应该为政治家,政治家应该为哲学家。

哲学家不应该是躲在象牙塔里死读书而百无一用的书呆子,应该学以致用,去努力实践,去夺取政权。政治家应该对哲学充满向往,并不断的追求自己在哲学上的进步,并用哲学思想来管理民众。理想国的宗旨是缔造一个秩序井然至善至美的正义国家,围绕这个宗旨,柏拉图开篇不久就开始讨论什么是正义的国家,究竟什么是正义?

柏拉图首先询问了他周围的形形色色的人物,有的人说:正义就是欠债要还。还有的人说: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柏拉图对正义的讨论,是从区分城邦正义、个人正义开始的。古希腊讨论正义,都是把它视为个人的德行,属当时普遍重视的四主德(正义、智慧、勇敢、节制)之一。柏拉图感到个人的德行属于微观世界,较为抽象,不易说明,需要借助于一种显明的、宏观的事物来说明。柏拉图采取的论证方法是,以城邦来比方个人,借助于阐明城邦正义来阐明个人正义。他认为真实的正义不是表现为外部城邦的“各做各的事”,而是在人的自身内部“各做各的事”。

这就是说,正义的人不许可自己灵魂里的各个部分相互干涉,起别的部分的作用。他应当安排好真正自己的事情,首先达到自己主宰自己,自身内秩序井然,对自己友善。不正义应该就是三种部分之间的争斗不和、相互间管闲事和相互干涉,灵魂的一个部分起而反对整个灵魂,企图在内部取得领导地位。

理想国个人读后感【篇4】

先哲有言:“真理愈辩愈明”。我对此话虽存质疑,并对辩论本身所固有的偏执尚存戒心,但柏拉图的《理想国》却是我们所必读的一本书。

我怀着畏惧的心理捧着《理想国》,一次次的啃下那晦涩的文字,最后把《理想国》读完了,但此时我对辩论所固有的偏执的戒心不由的消失了,间或是《理想国》中那精彩的辩论与一般的辩论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苏格拉底之论几乎不存在偏执的问题,难道这是助产术所产生的效果?

读经典的书犹若制作和品茗我们云南的“功夫茶”,不经过一遍遍的“泡”是出不了“原味”的,《理想国》就是这样的书。

经过三五遍的“泡”,我写下了这一点读书笔记,肤浅一读而构成的井蛙之见,自然还是很不成熟,但我把它发上来,也就是期望有更多的人来品茗《理想国》。

一、作者与作品

先附上一则柏拉图小传:柏拉图,男,出生于希腊,公元前427~347年,古希腊三大哲学家之一。柏拉图从师于苏格拉底,一生至于钻研哲学,并游历了埃及、西西里等地,一手创办了“柏拉图学院”。(西方最早的高等学府)他一生忙于研究、教学和著述工作,与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共同奠定了西方文化的哲学基础。

柏拉图一生著述颇丰,《理想国》是他的代表作,此书成书于他不惑之年,被称为是哲学家的宣言书和哲人政治家所写的治国计划纲要,它以辩论对话体裁写成,书中人物性格鲜明,场景生动搞笑,语言流畅明晰,论证严实细致,资料深刻丰富,到达了哲学、文学、政治学和逻辑修辞学的高度统一。在读书时我选用了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版本,这个版本一是思想全面,二是语言简单明了,虽不华丽,但意境表到达位。

同时,书中是苏格拉底与辨友的辩论。苏格拉底盛名已久,勿需介绍,但有一点务必说明,苏格拉底一生未留著作,其思想精髓是透过柏拉图之笔得以传承,仅存19篇,《理想国》一书观点是苏格拉底或柏拉图思想尚待考证,亦无从考证,但能够确定的是这本书应是两者思想的融合,是苏格拉底之语,又是柏拉图之笔,但更多的人则倾向于是柏拉图把自我的治国理想渗透于其中。下方就得品鉴这本“震古铄今”之书的魅力了。

二、“论财产与老有所福”浅析及现实好处

书的开篇是论“财产与老有所福”。这一节概述了柏拉图对财产的态度,个性的阐述了老人与财产的关系。正如最后那句话:“钱财固然能给人带来许多好处,但对于一个有理智的人来说,明白事理才是最重要的。”柏拉图集中的论证了老人除了财产以外,还要拥有一个和平的精神世界,同时每个人获取财产的手段要是正义的。

正如中国那句古话“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一样,柏拉图认为一个人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富有了,身上却充满了邪恶,邪恶的富人老了是得不到安宁的,因为人老了就会反思自我一生所为,并对上天堂和下地狱产生想法,于是生前做了坏事的老人得不到安宁,“人老了,就应多一份宁静与自由感。”因为一切欲望都消退了。说到老人问题,与中国恰恰相反,中国老人老了得到的是长者之尊,而西方老人却相反的拥有迂腐之年的孤独,了解了这一点,书中的“年老不是问题,真正会出现问题的是人的性格因素,一个乐观的、心境淡泊的人是不会因为年岁的增长而增加压力的,反之那些具有相反性格的人,即使年纪在轻,他活着也是负担。”这段话就更加容易理解了,老了以后并不是什么大问题,最关键的是在于你的态度

对于这天的中国而言,柏拉图给予我们最大的启示在于:对所有人而言,我们不要仅会把一生用来忙忙碌碌的追求钱财,而更要会构建一个自我的精神世界;对于老人而言,你应当处理好你和金钱的关系;又告诫每一个人,你就应对你的一切行为负责,到老来不要因为生平的错误而产生恐惧和自责,但这对中国人来说效果是不怎样明显的,因为中国人是彻彻底底的无神论者,由这一思中国也该是宗教精神回归的时候的了,天不怕地不怕的中国人不会有多少反思与畏惧,相对而言,财产于老人的关系,中国人做得不错,早就传承到下一代人手中,但现实中中国人又太经世致用了,太世俗化了。当我们每每看到那些女孩填写“一生中最重要的东西”的问卷时,她们会毫不犹豫的写下“金钱”,我们的心就不由的寒了起来,中国人此刻最需要的就是一个精神世界,中国人需要“真性情”,而不是“奴才样”。

三、理想国与理想政治

柏拉图构建了自我的理想国家模式,并宣称理想的国家就应是有着学家莱领导的,在这一章节中他具体的论述了理想国家的模式,从寻求正义出发,来阐述了幸福国家的模型。

首先,谈到了生产者应自觉的、全心全意为国家生产粮食服务;其次谈到了商人的贸易;最后阐述了战士应当勇敢的保卫自我的国家;同时也谈到了每个人就应掌握好自我行业的技能。归根到底,各个行业的人都应当为自我的国家做贡献,从而使生活在这个国度的人感到幸福,运用各个行业与国家的关系及国家发展的角度来说明:国家大于每一个个人和家庭,为了国家和政治的建构,我们就应服从于国家的需要。

这一章节更多的是具有政治学好处,马克思的国家观也颇近似于柏拉图,但时代不一样,这种国家观产生于城邦之间分散的时代,而今我们的国家过于膨大、强盛,对于个人的压制太多,我们国家需要的是怎样在当下寻找强大的国家下的解放人性,这就使得本章节对中国的现实具有了深刻的好处。

四、国家力量与法律、教育问题

上一章节仅仅是理想国的开始,这一章则继承了上一章对理想国的论述。进一步的阐述了理想国家的幸福观,这种国家的模型是全民性的,而不是零敲碎打的为极少数人打造幸福,正如书中写到:“不要按照你自我的意思去接是受为我们称帮的人的幸福观,否则他们就不是什么守卫者了?”我们就应劝导其他职业的人以国为荣,这样一来,整个国家将得到有序且和谐的发展,并且整个国家各行业的人都将得到自然赋予他们的每一份幸福。正是:整整的幸福观与国家幸福融为一体。

为了国家的发展,每个人就应加强本行业得技艺。搞笑的是柏拉图发现:贫穷和财富使人的技艺退化。“人因为财富而奢侈,却因为贫困而懒惰”。同时就以卫士为例,说了军事科学和素质方面的问题,并从政治学的角度说明了国家的本质,即:国家施工民的集合体。

理想国个人读后感【篇5】

读完了《理想国》,刚开始读的时候其实内心的冲击和情绪还是很多的。这本书前半部分在用批判性的思维在读。

首先,明白下面这些,初读《理想国》的人应该就可以平静一些了。理想国,它就是个“理想国”,不能够把它当做现实世界,用现实世界的思维,和普世价值观等去思考和对待。不用太较真。

也不能认为被冠之“理想”二字就是说明这个国度尽善尽美只是现实中做不到,读前四章的时候看到有些部分带有一定的愚民文化,也有完全不符合普世价值观和人文主义观点的地方。

所以,在理想国中,不能够用普世的思路来理解他们的思想,很多都是非现实的一种假设,很多地方的设计不符合人性,有些地方有一定的可取之处,也有很多地方令人无法赞同。

其次,走进理想国的国度。

理想国中的诗歌,曲调等艺术是被剔除了一些描写死亡的恐惧,悲伤,痛苦的内容,留下表现忠诚,善良和勇敢等的主题。理想国所描述的人性被剔除了人性的负面和人性之恶。理想国度的国度还是一个等级森严的地方。人必须根据自己的性情选择职业。想要寻求正义,应该先寻求一个国家的正义,然后再寻求个人的正义,先有国后有家。

这些是理想国的设计和蓝图。

其中,理想国中有对救治病人的观点和社会达尔文主义相符,与人文主义观点相驳,认为老弱病残没有生存和救治的权利。

也有在后面,关于男女的论述,体现了男女平等的理念,又实属难得。

如笛卡尔所说,人们的意见之分歧,是因为我们由不同的路径引导我们的思想,或者各人的思想不是针对同一件事物的缘故。所以,无论如何,有些地方持着与书中所描述的不同的观点,引发了我更加深入的思考。

如果你想要有更多的思考,读读《理想国》吧,尽管可能这不是这个符合人性以及真正理想的国度,但是里面也有些值得学习的地方。

理想国个人读后感【篇6】

柏拉图(公元前427年—前[]347年)是古希腊哲学家,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是苏格拉底的学生,是亚里士多德的老师,他们3个被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理想国》是柏拉图一生最具代表性和影响最为深远的著作。这是一部典型的大综合著作,其中将哲学、政治、伦理、教育、心理、社会、家庭、宗教、艺术等等诸多问题结合在一起,错综复杂。

《理想国》通过苏格拉底与对手们的谈话,反复诘难来推理寻求正义的定义。在第一卷,柏拉图用苏格拉底知识助产术的问答法推翻了几种关于正义的定义:

1、正义就是有话实说有债照还;

2、正义就是帮助朋友伤害敌人;

3、正义是强者的利益;

4、不正义比正义有利。

这4种说法看似接近生活很合理,但是柏拉图一一剖析,找出了其中的缺陷,对于我们人生道路的选择有深刻的启示。

柏拉图《理想国》中提到很多教育问题,对后世教育也有深远的影响,卢梭曾称赞“它是一篇最好的教育论文,像这样的教育论文,还从来没有人写过咧”也有一些说法“只要柏拉图的《理想国》与卢梭的《爱弥儿》留存在世,纵令其它教育论著被毁,教育园地也是馥郁芬芳的。”书中的教育思想精辟深刻,让我受益颇多。

《理想国》中强调到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柏拉图认为,儿童阶段接受了音乐文艺的教育会变得温文有礼,对丑恶的东西反感,等到长大会受他所接受教养的影响,便会与理性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他认为孩子应该从小实地见习战争,也从音乐中、游戏中养成遵守法律的精神。柏拉图也提出,不要强迫孩子去学习,要用游戏的方法,这样我们可以在游戏中更好的了解他们每个人的天性。

《《理想国》中也注重了人文素质的培养,提倡学习音乐,艺术,文学等等,使人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从而使心灵更和善美好。科学与人文的结合更利于人的发展,学生也应体验到生活的乐趣,艺术的陶冶从而使心灵更充实美好。

《理想国》中提出女子也应该接受教育。柏拉图认为,一定要给女子和男子以同样的教育,女子也要学习音乐、体操和军事教育,因为“同样的禀赋应该给以同样职务”柏拉图的这种思想打破了古代的传统观念,认为男女平等,天赋和才能相当的人就接受相同的教育、训练,接受相同的职务,这就为妇女提供了学习和发展才能的机会,是很伟大的教育思想。

当然《理想国》中也存在一些不理想的地方。柏拉图认为,为了使城邦一直强大,就要控制他们下一代的出生,他认为,最好的男人必须和最好的女人尽多结合在一起,最好结合者的下一代必须培养成长,而最坏者的下一代则不予养育。首先我对这种夫妻的结合方式不认同,这种结合方式对于人们并不公平,其次对于小孩的处理方式太过残忍,生命本就是可贵的,一生下来就要被处理掉,我们没有这样的权利,而且这样太过重视先天因素了,忽略了后天教育和环境影响的作用。还有,不让亲生妈妈照顾自己的孩子,这样成长起来的孩子都缺乏亲情和母爱,1个缺少爱的国家是很可怕的,而且这也违背了人的本能。

柏拉图的《理想国》中确实蕴藏了智慧和思想,它对后世的影响是无法估量的。理想的国家中是存在很多理想的东西无法实现,但是柏拉图同样认为这是有价值的。所以我们不能因为1个国家不能在现实中管理得像描述的那样好就否定这些理论。理想国是我们的1个目标,1个美好的目标。

所以,正如永动机的失败,生物实验2号的放弃,玛雅帝国的灭亡,历史不断验证:理想国是不存在的。

理想国个人读后感【篇7】

有句老话说,一千个读者的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物欲横流的现实社会中的我们,心中都有一个自己理想的国度,于是就有了一千个不同的理想国。

走进柏拉图的《理想国》,透过它我恍惚看到了苏格拉底他那承受着所有善与恶的永恒不灭的灵魂,看着他追寻着智慧与正义,走向上的路,从未停下过脚步。也正是透过智者们的经久不息的讨论,借着苏格拉底同格劳孔等人的辩论,以正义为地基,构筑起柏拉图他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国——

这是一个智慧、勇敢、节制而且正义的国家,由立法统治者,国家护卫军,普通劳动民三个阶级组成:让勇敢节制、心胸宽广、温雅亲和、良好的记性以及智慧敏锐的哲学家来做国王,让他们积极参与政事;选择那些不忘原则的,不易受骗的人做护卫者,而舍弃其余的人;有节制美德的农民和手工业者。他们虽然一土所生,彼此都是兄弟,但是老天铸造他们的`时候,在有些人的身上加入了黄金,这些人因而是最可宝贵的,是统治者。在辅助者(军人)的身上加入了白银。在农民以及其他技工身上加入了铁和铜。个人与国家是共通的,人的灵魂具有理性、意志和欲望三个部分一样,最理想的国家也应由相应的三个等级组成,把分工看作国家的构成原则。在一个国家中,当护国者、战士和辅助者,这三种人都各司其职,互不干涉,那这个国家就是正义的。一个人的各种内部品质都在起着它应有的作用,做着该做的事情,那么这个人就是正义的。从大的城邦到城邦中的每种人乃至于他们的生活,工作,教育以及其他的一切,在智者们的对话中,给我们描述了一个理想化的国度,他心目中所渴望的一切。

哪怕这样的国度仅仅只是那些先哲们天马行空的思索,这样的国度只是立于云端的的乌托邦,但是它却真真正正地在人们心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在大浪淘沙的历史洪流中存留下来,成为不朽的经典。

我同样有我的理想国,在我理想的国度里,我希望一切都是我付出无数汗水,亲手得到的,亲手创造的,纵然有付出的辛苦,但也有收获时候的美好。

我愿成为自己国度的哲学王,成熟睿智地应对我所面对的一切,勇敢地护卫我应当守护的而不忘初心,遵守本分做我应该做的事,用理性和正义构筑起属于我的理想之国。

理想国个人读后感【篇8】

在该书中柏拉图把国家分为三个阶层:受过严格哲学教育的统治阶层、保卫国家的武士阶层、平民阶层。他鄙视个人幸福,无限地强调城邦整体、强调他一己以为的“正义”。在柏拉图眼中,第三阶层的人民是低下的,可以欺骗的。他赋予了统治者无上的权力,甚至统治者“为了国家利益可以用撒谎来对付敌人或者公民” 《理想国》讨论的主题是正义问题,首先讨论国家的正义。柏拉图认为一个好的国家应该具备智慧、勇敢、自制、正义这4种德性。国家的智慧要求它有治理整个国家的知识,只有少数人才具有这样的智慧;国家的勇敢属于保卫它的卫士;国家的自制是一种和谐,当统治者与被统治者能够和谐一致,这个国家就达到了自制。若一个国家有了这三种德性,也就有了正义。柏拉图先是探讨出城邦的正义,进而推及到个人。在他看来,正义是各司其职,互不侵扰。

哲学家是爱智慧的人,不过那种对任何事情都好奇的人还不是真正的哲学家,只有热忱于寻求真理的人才是哲学家,这就涉及到了真理问题。

柏拉图把世界划分为可感世界与理念,那些只爱好具体事物如美的声调或形象的人只有意见而无知识,只有那些认识美自身即美的理念,而且将其与具体事物区分开,而不互相混淆的人才是有知识的人。

柏拉图通过“太阳”的比喻说明,正如太阳是可见世界之所以可见的原因,善乃是理念世界中一切理念的存在原因,它是最高的理念。他又通过“线”的比喻进一步将两个世界划分为4个部分:

第一,影象;

第二,影象所像的实物;

第三,数理对象。灵魂将影象的实物作为影象来研究,它只能从假设出发下降到结论;

第四,理念。灵魂从假设出发上推到第一原理,它不再使用影象而是使用理念来作系统研究。

前两个部分属于可见世界,后两个部分组成了可知世界。

与此相应,灵魂的状态也可以分为4个阶段,这就是想象或猜测、信念、理智和理性。

柏拉图通过“洞穴”的比喻指出,认识的4个阶段并不是后天学习的发展过程,而是“灵魂的转向”。因为灵魂本身具有一种认识能力,教育只是使这种能力掌握正确的方向,使它从黑暗转向光明,从现象的世界走向真实的世界,因此教育也是《理想国》的重要主题之一。

柏拉图设计了一套理想的教育课程,除了体育和音乐这两门初等课程之外,必须学习算术、平面几何、立体几何、天文学和谐音学等5门课程,按照这个次序将灵魂从可见世界逐步引向哲学,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国家统治人才,促成他们的灵魂转向。

柏拉图在他的理想国中提到了共妻共子的制度。他提倡最好的男人和最好的女人结合,并将生下来的孩子由官员抚养。这个观点即使是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也不赞同。在《政治学》一书中,亚里士多德对这个观点进行批判。

柏拉图的这种构建国家的思路出发点是正确的,但是有一些观点我并不敢苟同,例如:共妻共子的理念,我认为这有悖人伦,和动物没有区别的人伦关系我很反对,人高于动物的区别在于自爱和爱他人、懂得尊重他人,而并非应为是理想的国度而放弃做人的准则。总之,理想国的有些民主自由的精神是值得推崇,但是一些弊端还是要摒弃,毕竟他是有时代局限性的。

理想国个人读后感【篇9】

在阅读《理想国》这本书时,柏拉图的一个主导的观念及其对话的起点就是:理念本身是实在的,感知、具象与经验的都是虚幻的。比如说,在书中就柏拉图与大家辩论的缘起正义而言,什么是正义?

苏格拉底的对手给出了正义的多种解答,诸如传统的仰或当时流行的:正义是有话实说、欠债还钱、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帮忙朋友,伤害敌人等,这些都是正义的具体事例,正如此刻问我们一样我们总会回答成正义的人或正义的事。因为他认为真正的知识是理念,不是存在于客观可见的物体之中的。而其哲学观点能够简单的总结为认为理念是事物的永恒不变的“范型”,是独立于个别事物和人类意识之外的实体。感性的具体事物是不真实的,它是完善的理念的不完善的“影子”或“摹本”。这些都在《理想国》的正义论与洞穴理论部分得到了很好的阐释。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他的理论是典型的唯心主义,但作为一个智者与先驱他建立了以理念论为核心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

一个人的哲学观对其理论有着很大的影响,其理论也随处能够看到其哲学观。在《理想国》里柏拉图的这种理念说对其在辩论中思维的展开、发展都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是这本书对话的起点也是其中的一个主导观念。在看这本书时我常想起中国的哲学问题,想起另一位的哲学大师王阳明,也许他们观点什么的相关的真的很少,也许唯一的关联就是他们都被称作唯心主义,而唯心主义在过去思维里,在我们从小被教导或明或暗的教导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辩证法时,我们对唯心主义也许不是厌恶反对但至少也退而远之,不敢亲近,就如王阳明大家很多人也许只明白“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这句话。

这句话充满了诗意与人生很难理解的韵味,可这句话也是我们在哲学上所批判的。而真正的进一步明白王阳明是余秋雨的书里提到了这位老乡,这位在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人专门派人为其守墓,有个日本将军甚至有个腰牌上写道“一生俯首拜阳明”,读到后我深深的触动了,觉得如此对一个厉害的人物在我们厚厚的课本里竟然没有提过,自我也知之甚少。之后也大概了解了一下王阳明,明白了其伟大,尽管我自认为自我是一个唯物主义者,但这不能阻止我们去欣赏他的伟大。

理想国个人读后感【篇10】

《理想国》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创作的哲学对话体著作。全书主要论述了柏拉图心中理想国的构建、治理和正义,主题是关于国家的管理。《理想国》一书是柏拉图的代表作,涉及到了政治学、教育学、伦理学、哲学等多个领域,思想博大精深,几乎代表了整个希腊的文化。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以故事为题材,叙述苏格拉底到贝尔斯祷神,归途被派拉麦克邀往家中,宾主滔滔谈论起来。两人的辩论从各个角度暴露奴隶主阶级的哲学思想、政治思想、艺术思想及教育思想。故事中的苏格拉底是虚拟的、假托的,实际上就是柏拉图的代言人。文中借苏格拉底之口和人讨论正义,分析个人正义与城邦正义之间的互通性,系统地阐述了正义的概念。柏拉图设计并展望着心目中理想国度的蓝图,提出在“理想国”中才能真正实现正义。

对于《理想国》,它的内容十分符合它的名字,理想中的国度。《理想国》中作者为了实现真正的现实正义,做了很多假设。什么是理想,百度释义是对未来事物的美好想像和希望;对某事物臻于最完善境界的观念。而“理想国”中的“理想”即是对一个正义的城邦臻于最完善境界。所以这也就决定了在现实中我们是不可能出现这样的国度。

理想国是怎样一个国度?它是一个强大的国度。它强大是因为它有着一个所向披靡的军队。这个军队有着这样的形容词:兵强马壮,坚甲利兵,而让这个军队有着这样的形容词的原因是它的背后有着一批专门生产粮食的农民,专门打造武器铠甲的工匠,这些“专人”他们一生中只专一件事,他们不做除自己职业以外的任何职业。因此他们能生产出富足的粮食、锋利的兵器。而这个军队的组成人员,也同样只专一件事。这群军人或者说是勇士,他们从出生开始,所接触的所有事都是为一件事做准备——为城邦而战。这种专门为战争培养出来的军队,如何不会所向披靡?当然,这个国度的强大不仅仅只是因为有着强大的军事实力,我觉得它的强大还在其国民的思想的纯粹性。它的国民只专与自己职业有关的事,他们都各得其所。这样的国家如何不令人羡慕。

但是,就像我前文所说的那样,这个国家是理想中的,现实中不可能存在的。因为在理想国中的假设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实现的。首先,其国民思想的纯粹性就是最不可能实现的一件事,人的思想是最不可琢磨的,就算开始时可以设定人的思维定式,但这个思维定式可能因为一个小小的事件,就发生改变。以及我前文所说的军队,你不会知道什么样的孩子适合做一个军人,就算这个孩子有着强于其他孩子的体魄,但他不一定会有一个军人的思想,他可能会贪生怕死,而这个思想他从来不曾展示于人。天生适合当军人的人不是没有,后天培养成功的人也不是没有,但其寻找以及培养所耗费的资源不可计数。而且,理想国虽然是以“国”命名,但严格来算这只是一个城邦,所以其结构相较于现在的国家来说过于简单,而且这是几千年前的根据当时社会条件所设想的“国”,就算它再超前,也不可能跨越几千年的历史,适用于现在。虽然“理想国”不能成为现实,但这个理想国的构建过程,却值得我们参考学习。在理想国的构建过程中所涉及教育学政治学等,值得我们借鉴。

理想国个人读后感【篇11】

《理想国》又译作《国家篇》、《共和国》等,与柏拉图大多数著作一样以苏格拉底为主角用对话体写成,共分10卷,其篇幅之长仅次于《法律篇》,一般认为属于柏拉图中期的作品。这部“哲学大全”不仅是柏拉图对自己此前哲学思想的概括和总结,而且是当时各门学科的综合,它探讨了哲学、政治、伦理道德、教育、文艺等等各方面的问题,以理念论为基础,建立了一个系统的理想国家方案。

在这本书中,柏拉图所关心的理念主要是正义与非正义的评价,他通过苏格拉底与玻勒马霍斯、格劳孔、阿德曼托斯的辩论对话的形式,把自己的治国理想渗透于其中。柏拉图的理想国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乌托邦。在他的理想国里,统治者必须是哲学家,他认为现存的政治都是坏的,人类的真正出路在于哲学家掌握政权,也只有真正的哲学家才能拯救当时城邦所处的危机。这种信念构成了柏拉图成熟的政治哲学体系的核心。在他的眼里“哲学家”有着特殊的内涵。这种构思,不但显示出哲学家的胆略,更显示出思辨的智慧。在这内容庞大的十卷中,我就其中的一两点谈谈自己的想法。

正如前面所说,柏拉图所关心的理念主要是正义与非正义的评价。所以,可以这样说,《理想国》真正奠定了西方正义学说的基础。书中把正义范畴作为讨论的中心,并通过归谬的方法,先提出正义的不确切定义,然后归纳抽象来寻找正义的真正含义,这也就是所谓苏格拉底真理“助产术”的来源。“什么是正义?”《理想国》一开头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第一卷里,柏拉图和格劳孔、西蒙尼德、玻勒马霍斯、色拉叙马霍斯等人先后讨论了“欠债还债就是正义”,“正义就是给每个人以适如其份的报答”,“正义就是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等观点。从第二卷起,柏拉图开始讨论城邦的正义,并认为正义是理想城邦的原则,好的城邦应当具备勇敢、智慧和节制。“每个人必须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也就是各守本分、各司其职。当其城邦的三个阶层(统治者、守卫者和劳动者)各守其责、互不僭越、和谐分工、互助合作的时候,这个城邦才具备了“正义”的美德。然后,他从城邦的正义类比地推出个人的正义,认为那是“大”与“小”或“外”与“内”的关系。个人的正义就是“正义的人不许可自己灵魂里的各个部分互相干涉,起别的部分的作用。他应当安排好真正自己的事情,首先达到自己主宰自己,自己内秩序井然,对自己友善。”同时,“在挣钱、照料身体方面”或“在某种政治事务或私人事务方面”,保持符合协调的和谐状态的行为,就是正义的好的行为。正义的人是快乐的,不正义的人是痛苦的。

当柏拉图的理想国——正义的城邦建立完毕,他终于可以提出自己思想的核心了:“哲学家应该为政治家,政治家应该为哲学家。哲学家不应该是躲在象牙塔里死读书而百无一用的书呆子,应该学以致用,去努力实践,去夺取政权;政治家应该对哲学充满向往,并不断地追求自己在哲学上的进步,并利用哲学思想来管理民众。”

虽然已经过去了两千多年,但是柏拉图和他的《理想国》仍然散发着光芒,为现代政治指点迷津。世界政治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变迁,虽然并没有形成理想国的最终模样,但其中所论述的许多方面已成为现实。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理想国将不再是理想,而是真正的能够让全世界人民生活其中的没好国度。

编辑推荐

理想国读后感


每次开始读作者写的作品,心里都会产生不一样的感触。我们对读书的中心思想应该要赶紧记录在读后感里面,小编为您搜集了一些与此话题相关的资料,相信你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理想国读后感 篇1

曾经以为智者哲人柏拉图,其著作势必是艰深、睿智、充满智慧的火花,使我如坠云端而不知其踪迹,曾经以为像《理想国》这样的西方哲学史上的辉煌巨著一定也写得玄之又玄。如今,看着柏拉图的《理想国》,尽管依旧无法参透《理想国》其中的奥妙,也无法深入地了解它的精髓,因为它就像一座空中花园,必须有足够的思想阶梯才能够攀爬上去,但它带给我的启迪确是深远的,尽管我只能仰望而叹之,道听途说而思之,片言只字而感之。其实,经典的影响力,不在于天马行空的文句,也不在于振聋发聩的论断,而在于它给世人幽暗闭塞的观念世界以一道耀眼的闪光。柏拉图出身于雅典贵族,他和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大哲学家。柏拉图青年时从师于苏格拉底,苏格拉底死后,他游历四方,曾到埃及、小亚细亚和意大利南部从事政治活动,企图实现他的贵族政治理想。公元前387年活动失败后,他逃回了雅典,在一所称为阿卡德米的体育馆附近设立了一所学园,此后执教40年,直至逝世。他一生著述颇丰,其教学思想主要集中在《理想国》和《法律篇》之中,他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其哲学体系博大精深,对其教学思想影响尤甚。公元前5世纪,柏拉图以苏格拉底的名义、以对话体的方式著述《理想国》,这是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系统地探寻人类正义问题的著作。柏拉图不仅是古希腊哲学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理想国》这本书不仅详细记载了古希腊经济、政治、文化,更以对话体完整的表达了柏拉图的哲学见解和政治理想,是世界哲学史和

政治史上的一份瑰宝。它探讨了哲学、政治、伦理道德、教育、文艺等方面的问题,以理念论为基础,建立了一个系统的理想国家方案。所谓理想国,是柏拉图推理出的一个充满正义和美德的国家,这个国家由立法统治者,国家护卫军,普通劳动民三个阶级组成。书的核心思想是哲学家应该为政治家,政治家应该为哲学家。哲学家不应该是躲在象牙塔里死读书而百无一用的书呆子,应该学以致用,去努力实践,去夺取政权。政治家应该对哲学充满向往,并不断的追求自己在哲学上的进步,并用哲学思想来管理民众。书的宗旨是缔造一个秩序井然至善至美的正义国家。

理想国读后感 篇2

柏拉图(公元前427年—前347年)是古希腊哲学家,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那么关于“《理想国》读书心得”有哪些呢?一起来看看吧!

在柏拉图的所有著作中,《理想国》是最成系统的一部。在这部对话中,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口详细地讨论了人性、政治、哲学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为后来的西方思想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方向。以后的西方哲学,无论是继承柏拉图思想的,还是反对柏拉图思想的,都不可能绕过柏拉图的思想,尤其不能绕过《理想国》所表达的对人性和政治问题的深刻看法。

这部对话的开端,是对正义问题的讨论。苏格拉底在什么是正义,什么是不正义,正义的生活和不正义的生活哪一种才是幸福的等等问题上面和其他几个对话者纠缠不清,不能够完全说服他们。苏格拉底的对手给出了关于正义的三个看法,分别是:

1、正义就是欠债还钱

2、正义就是帮助朋友,伤害敌人

3、正义就是有利于强者的好处

苏格拉底并没有彻底否认这些观点,但是同时认为它们都不是完全正确的,然而,苏格拉底却不能够直接给出一个正义的定义。而另一方面,无论正义究竟是什么,还有一个问题在于,究竟正义的生活是幸福的,还是不幸的?苏格拉底的反对者认为,不正义的人在生活中可以获得各种各样的好处,而正义的人却往往吃亏,所以不正义的生活是幸福的,而正义的生活则是不幸的。苏格拉底却认为正义的生活才是幸福的,但是他没有给出让那些对手信服的证明。

就在双方争执不清的时候,苏格拉底想了一个办法:把个人的正义问题“放大”成整个城邦的正义问题来讨论,以便看得更清楚,正如他所说的,“假定我们的视力不好,人家要我们读远处写着的小字,正在这时候有人发现别处用大字写着同样的字,那我们可就交了好运了,我们就可以先读大字后读小字,再看看它们是不是一样”。这里的小字比喻的是个人的正义问题,大字比喻的是城邦的正义问题。苏格拉底的意思就是,先来讨论城邦的正义问题,在弄明白什么是城邦的正义之后,再来看看在个人身上是不是也存在同样的正义。弄清楚了个人的正义究竟是什么之后,也就能够回答正义的生活是幸福的还是不幸的了。

那么,什么是城邦的正义?经过一连串的对话,苏格拉底最终得出了他的结论:城邦的正义就是城邦的每一个人都按照他的禀赋、安于属于他的位置,也就是,统治者安于统治者的地位,履行自己的责任;辅助者安于辅助者的地位,维持城邦秩序,保护城邦安全;被统治者安于被统治的地位,服从秩序。苏格拉底还讲了一个神话来说明这一点,这个神话是这样讲的:城邦的所有公民都是从大地母亲那里生长出来的,因此都是同胞,而大地母亲在生育人类的时候,给不同的人加入了不同的金属,给一些人加了金子,使得这些人具有最高的禀赋和才能,将来要当统治者;给一些人加了银,使这些人具有次等的德性,将来要当保护城邦的辅助者;给绝大多数的其他人加了铜,这些人资质平平,只能当被统治者。但是身上具有金子的人有可能生出身上是银或铜的后代,反之亦可,所以每一代人都要重新考察他的资质如何,来决定他在城邦中的地位。只要每个人的位置都被安排对了,而且每个人都安于这种安排,那么这个城邦就会是最好的城邦。

这个神话被称为“腓尼基神话”,因为据说最初是腓尼基人所流传的。那么,这个神话究竟是什么意思?它反映出个人和城邦怎样一种关系?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就必须看苏格拉底是怎样得出城邦正义的结论的。

苏格拉底从城邦的起源说起。他认为,城邦,或者说政治,起源于人的天性。人不同于动物和神的天性就在于,他是天生不自足的,需要其他人的合作和帮助才能生存。神当然是完全自足的,不需要什么;动物虽有需要,但是个体的动物就能满足自己的需要。个人却无法满足自己的'需要,另外,每个人天生具有不同的禀赋,比如有人擅长种庄稼,有人擅长建筑房屋,有人擅长做衣服。这些具有不同禀赋的人,各自做各自擅长做的事情,再彼此交换自己的产品,人和人就在这样一种合作的关系中建立起政治和城邦。但是人和动物以及神还有一个不同的地方:神没有什么需求,而动物只有刚好能够适合于它的生存的需求,但是人却有超过他的基本需要的需求。人不仅要吃饱,还要吃好,甚至吃得精美和奢侈;不仅要穿衣保暖,还要穿美丽的衣服;不仅要有住处,还要有豪华的住处来满足虚荣。所以,人和人所组成的城邦,就不能仅仅停留在满足基本需要的层次,因为如果那样的话,就不是人的城邦而是“猪的城邦”了。既然有多余的需要,就要有多余的土地、资源和多余的生产,那城邦就要扩张,不同的城邦之间就难免发生冲突。因此,一个城邦想要存在下去,就必须使得自己变得强大,从而确保自己的利益(good)。

那么,如何才能够使一个城邦变得强大呢?如何确保城邦的利益呢?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就涉及到了正义问题,因为它表现出个人和城邦的一种对应。城邦的利益正是对应于个人的幸福,它们都是“好”(good),只不过城邦利益是公共的好(common good),而个人幸福是私人的好(privategood)。苏格拉底认为,城邦想要确保自己的利益,首先需要明白的就是如何进行统治的问题。什么样的人应该统治,什么样的人应该被统治?苏格拉底仍然从人的天性出发回答这个问题。按照禀赋,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技艺,统治也是一种技艺,并且是最高的技艺,它需要能够良好地处理城邦内外关系的最高的智慧。具有这种智慧、这种技艺的人才有资格进行统治。因此,统治者应该是最优秀的人,最高的统治者应该是最有智慧的人,也就是哲学家,其他人都是被统治者。这就是柏拉图的“哲学家王”的逻辑,它是建立在对人性的深刻洞察的基础上的,并不是一种乌托邦的空想。

当然,仅仅有统治者是不够的,因为智慧往往是没有力量(power)的,而城邦需要力量来维护自己的安全。所以,城邦还需要自己的军队。苏格拉底称之为护国者或者辅助者(护国者其实包括了统治者和辅助者,所以城邦的军队其实就是辅助者)。同样,什么样的人应该是辅助者?这个问题,苏格拉底还是从人的天性出发来回答的。辅助者因为要上战场保卫城邦,因此他们最重要的德性应该是勇敢。勇敢的德性能够通过教育来培养,主要是两个方面的教育:音乐和体育。音乐教育人的心灵,使得心灵从小就喜欢美,长大以后就能够主动靠近美好的德性;体育表面看来是教育人的身体,使得人强健,其实最终目的也是教育人的灵魂,培养灵魂中的激情,最终产生勇敢的德性。正是为了确保教育的有效性,柏拉图才提出他著名的“驱逐诗人”的理论。因为古代的诗歌,主要是为了进行道德教育的,而柏拉图认为从荷马到悲喜剧诗人,其中很多作品是不适合进行美德的培养的,因为它们把神和英雄讲得很坏。柏拉图主张“删诗”,其实是删除那些不利于教育的诗,保留那些有利于培养城邦公民的良好品德的诗歌。总之,通过教育来培养出勇敢的德性,也就是,对于“应该害怕什么不应该害怕什么的坚定信念”,然后挑选出最勇敢的人组成辅助者的队伍,这样才能够保卫城邦的安全。

理想国读后感 篇3

让我们永远走向上的路,追求正义和智慧。人间的根下,千年古苍,再度延长,长得从古至今朝,世世代代的岁月中,从零到无穷大的英雄人物与哲学勇士,用自己的热血洒磨了光阴,熏暖了人间烟火,来染出他们追求的正义与智慧。

凝聚着对正义与善的追求,将它们用文字对话的形式来跃然纸上,这新颖的模式,也构成了柏拉图的一大独特风格,才能被后世远远流传。

"理想国"采用了独特的写作手法,以格拉底和一系列人物对话的形式有条不紊的串联出一章章有规格的篇章,如同明信片一样隽永。全书大致阐述了柏拉图关于对哲学、伦理、教育、文艺、政治等容的思考,主要是探讨理想国家的问题。小说里的人物通过深思的对话表达了自己对真善美的向往和理想国度的臆想蓝图。

而对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们对人性和真善美的思考:

格拉底:如果则有一个人,在心灵里有在的精神状态的美,在有形的体态举止上也有同一类的与之相应的调和的美这样一个兼美者,在一个能够沉思的鉴赏家眼里岂不是一个最美的景观"

格劳孔:则是最美丽的了

格拉底:再说,最美的老是最最得意的

格劳孔:当然了

格拉底:则,真正的受过乐的教育的人,对于同道,气味相投,一见如故,可对于浑身不和谐的人,他躲避之唯恐不及。

格劳孔:对心灵上有缺点的人,他当然厌恶,但对于身体有缺点的人,他还是可以爱慕的

诙谐幽默的温婉的对话,很有力,对人性的得意和心灵的'交融,是简单中的华美。不知道可不可以将它和孔子的择其善者而从之。相联系上,人正是拥有对真善美的追求,才会熠熠生光。

心灵就像裹着一层柔软的浆汁,温热的如同糖浆般的黏稠,人在不断地选择着和自己志同道合的人来独善其身,彼此灵魂间的沟通是最最美丽的了。

人生路漫漫,那种超越时间、空间的只存在于灵魂间的,而实际上柏拉图式的真谛指的是一种对节制的崇尚,对善和美的追求。

虽小说的主题容是关于对理想国的建立设想,背负着脑海中凝聚的智慧,然而他对人类的柏拉图式灵魂间的爱情和人的真善美的探索,却远远超过了我对理想国度和哲学城邦的感悟,让灵魂可以有所依靠,让肉体找到归宿。

当历史的车轮载着这些几千年前的哲人们用心铸就的讲稿驶入二十一世纪,是这样薄的一本书,记载着对理想国邦和美的托念,却让我们感受到了其中无法承受的重量,这是日日夜夜用心叠加出来的追求的力量,它厚重,文字依然清晰,思想依旧延续,延续着我们世世代代对心灵最深处的那种渴望的追求折射出最苦涩的魅力

理想国读后感 篇4

理越辩越明,踮起脚尖便更靠近阳光。——题记

假期中,我第一次阅读了柏拉图的经典作品《理想国》,虽多有不解,但依然感触很深。这一本书是柏拉图的集大成之作,富含了他的哲理、经济思考以及执政见解,让后人可以看到这位思想家所追求的美好和节制。书中最主要的是对于正义和智慧的辩论,关于“理想国”这样一个完美的城邦,柏拉图有自己独到的看法。

首先,何为正义?与柏拉图辩论的三人分别给出了“正义即是欠债还钱”“正义是给每个人付出努力相同的报答”“正义就是善给予友人,恶给予敌人”这三个答案。相比之下,柏图认为正义是一种特质,而不是某一种行为体现的。如,头脑的作用本是控制身体的行动,那么瘫痪便是头脑失去了这种特质;思想亦然,思想本是让人行为正义,那么邪恶便是思想失去了原有的特质。自第二卷伊始,柏拉图便开始探讨一个城邦的“正义”。在一座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的维度上讲,正义的界定要复杂许多。城邦的正义需要由它人民的勇敢、智慧和节制来体现,但这相对来说绝对的正义是很难实现的。因此,柏拉图给出了一个更为基本的定义,那么就是人们各司其职,守本分,不要僭越自己的领域。因为正义的人内心的灵魂和思想本不该互相干涉,所以城邦中的人也同样不该如此。对于柏拉图来说,品质的协调,人民的和谐状态便是正义的体现。每个人踮起脚尖,便能看到城邦的正义阳光。

谈到节制,柏拉图是不可忽略的一位人物。他主张节制的生活,节制的看待自己的欲望。在谈及“理想国”这个完美城邦时,他多次提及节制对于正义的重要意义,那么如何才能做到真正的节制呢?节制,指的便是“统治自己的快乐和欲望”,不让贪求快感成为人生的主要成分。节制可以让人的灵魂获得一种统治的力量和正确的秩序,柏拉图的幸福论的整体框架也是基于如此。让灵魂中较好的部分控制较恶的部分;让理性支配感性便是节制。

“渴望认知并靠拢完美的理念或形式”这是柏拉图所一直主张的,是他可以在城邦中尽可能看向阳光的条件。如理越辩越明,品性也是越修越真,比起一味追求渴望的事物,克制和保持距离永远不失一个好的选择。

理想国读后感 篇5

先哲有言:“真理愈辩愈明”。

我怀着畏惧的心理捧着《理想国》,一次次的啃下那晦涩的文字,终于把《理想国》读完了,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认为正义是理想城邦的原则,并将这条正义原则归结为:“每个人必须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或“每个人都作为一个人干他自己份内的事而不干涉别人份内的事”,也就是各守本分、各司其职。当然,柏拉图的城邦是不是所谓的众生平等,是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压迫的人人平等的国度。他所谓的城邦是分等级的,也就是城邦分为统治者、军人、劳动者。所谓“各守本分,各司其职”乃是统治者、军人、劳动者各守其责,互不僭越的意思,同时,也有和谐分工,互助合作的思想。城邦正义是柏拉图理想国的准则,城邦没有正义,理想国也就成为所谓的空中楼阁了。或许这种“各守本分,各司其职”,与现在所提倡的人人皆平等自由是格格不入的,或许还有种xxxx专职的色彩。

书的开篇是论“财产与老有所福”。这一节概述了柏拉图对财产的态度,特别的阐述了老人与财产的关系。正如最后那句话:“钱财固然能给人带来许多好处,但对于一个有理智的人来说,明白事理才是最重要的。”正如中国那句古话“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一样,柏拉图认为一个人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富有了,身上却充满了邪恶,邪恶的富人老了是得不到安宁的,因为人老了就会反思自己一生所为,并对上天堂和下地狱产生想法,于是生前做了坏事的老人得不到安宁,“人老了,应该多一份宁静与自由感。”因为一切欲望都消退了。柏拉图给予我们最大的启示在于:对所有人而言,我们不要仅会把一生用来忙忙碌碌的追求钱财,而更要会构建一个自我的精神世界;对于老人而言,你应当处理好你和金钱的关系。

理想国与理想政治,在这一章节中他具体的论述了理想国家的模式,从寻求正义出发,来阐述了幸福国家的模型。马克思的国家观也颇近似于柏拉图,但时代不同,这种国家观产生于城邦之间分散的时代,而今我们的国家过于膨大、强盛,对于个人的压制太多,我们国家需要的是怎样在当下寻找强大的国家下的解放人性,这就使得本章节对中国的现实具有了深刻的意义。

国家力量与法律、教育问题,进一步的阐述了理想国家的幸福观,这种国家的模型是全民性的,而不是零敲碎打的为极少数人打造幸福,正如书中写到:“不要按照你自己的意思去接是受为我们称帮的人的幸福观,否则他们就不是什么守卫者了?”我们应该劝导其他职业的人以国为荣,这样一来,整个国家将得到有序且和谐的发展,并且整个国家各行业的人都将得到自然赋予他们的每一份幸福。正是:整整的幸福观与国家幸福融为一体。

“安邦定国”开篇就是一句:“对于一个欲求安定的国家而言,能有什么比团结更为善,比分裂更为恶呢?柏拉图认为:国家要存在和发展,必然欲求稳定,而稳定必须团结并结束核打击分裂。中国向来是:“稳定压倒一切。”这是我们国家的政治基调,我们首先求得了稳定,所以我们才可以发展的很好,我们追求的是和谐的发展。总之,一个个人、一个家庭、一个国家都是:有稳定才有存在和发展。

《理想国》诠释了柏拉图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柏拉图认为理念社会和现实社会构成我们生存的世界,理念的社会真实存在而且处于永恒不变的状态之中,但人类所感受到的世界只是理念社会的影子,微弱而不真实。看这本书,不仅能了解古希腊的政治制度、经济状况、风俗人文等,还能跟着苏格拉底的辩论培养一些哲学思维,一定程度上了解了哲学家思考问题的方式和对待生命的态度,同时也能学到很多为人处事的道理。这些对我来说都是不小的启迪。读这本书,我收获良多。

理想国读后感 篇6

《理想国》是柏拉图的传世名作,亦被称为“关于正义的学说”,同时《理想国》也被后人誉为震古烁今之书。原书共分为十卷,以“理想”为定义,主要涉及国家专政问题、独裁问题、正义与非正义问题、善与恶问题、教育问题以及男女平权等诸多问题。

在这本书中,柏拉图所关心的理念主要是正义与非正义的评价,他透过苏格拉底与玻勒马霍斯、格劳孔、阿德曼托斯的辩论对话的形式,把自我的治国理想渗透于其中。柏拉图的理想国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乌托邦。在他的理想国里,统治者务必是哲学家,他认为现存的政治都是坏的,人类的真正出路在于哲学家掌握政权,也只有真正的哲学家才能拯救当时城邦所处的'危机。这种信念构成了柏拉图成熟的政治哲学体系的核心。在他的眼里“哲学家”有着特殊的内涵。这种构思,不但显示出哲学家的胆略,更显示出思辨的智慧。在这资料庞大的十卷中,我肯定不能一一讲到。所以,我只能就其中的一两点谈谈自我的想法。

正如前面所说,柏拉图所关心的理念主要是正义与非正义的评价。所以,能够这样说,《理想国》真正奠定了西方正义学说的基础。书中把正义范畴作为讨论的中心,并透过归谬的方法,先提出正义的不确切定义,然后归纳抽象来寻找正义的真正含义,这也就是所谓苏格拉底真理“助产术”的来源。“什么是正义?”《理想国》一开头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第一卷里,柏拉图和格劳孔、西蒙尼德、玻勒马霍斯、色拉叙马霍斯等人先后讨论了“欠债还债就是正义”,“正义就是给每个人以适如其份的报答”,“正义就是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等观点。

从第二卷起,柏拉图开始讨论城邦的正义,并认为正义是理想城邦的原则,好的城邦应当具备勇敢、智慧和节制。“每个人务必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也就是各守本分、各司其职。当其城邦的三个阶层(统治者、守卫者和劳动者)各守其责、互不僭越、和谐分工、互助合作的时候,这个城邦才具备了“正义”的美德。然后,他从城邦的正义类比地推出个人的正义,认为那是“大”与“小”或“外”与“内”的关系。个人的正义就是“正义的人不许可自我灵魂里的各个部分互相干涉,起别的部分的作用。

理想国读后感 篇7

《理想国》是柏拉图的传世名作,亦被称为“关于正义的学说”。《理想国》真正奠定了西方正义学说的基础,书中把正义范畴作为讨论的中心,并通过归谬的方法,先提出正义的不确切定义,然后归纳抽象来寻找正义的真正含义,这也就是所谓苏格拉底真理“助产术”的来源。现在我们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这个问题要辨证的看待,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吸取前人的精华,从而使自己站在更高的高度,要批判的吸收,合理的借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有人称“精神恋爱”为“柏拉图式的爱情”;他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亚里士多德的老师,仅此而已。前几天,刚刚读了《理想国》的内容,粗略的看完了全书。由于柏拉图所处时代与现今大不相同,该书中又充满了理性的玄冥、逻辑的曲折和言辞的诡秘,说彻底读懂了这本书谈不上,只是有一些杂乱的读后感想,就拿出来跟大家分享一下。柏拉图在这本震古烁今的书里谈及了道德问题、教育问题、专政问题、民主问题、独裁问题、共产问题、文艺问题、宗教问题以及男女参军、男女参政、男女平权等等问题,涉面之广、言论之深,无不让人拍掌叫好。如果说亚里士多德的学问是分科性的,那么柏拉图的学说便是综合性的。这里,仅想通过《理想国》中的几卷文字,谈谈“正义”。

“什么是正义?”《理想国》一开头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第一卷里,柏拉图和格劳孔、西蒙尼德、玻勒马霍斯、色拉叙马霍斯等人先后讨论了“欠债还债就是正义”,“正义就是给每个人以适如其份的报答”,“正义就是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正义就是强者的利

益”等观点。从第二卷起,柏拉图开始讨论城邦的正义,并认为正义是理想城邦的原则,好的城邦应当具备勇敢、智慧和节制。“每个人必须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也就是各守本分、各司其职。当其城邦的三个阶层(统治者、守卫者和劳动者)各守其责、互不僭越、和谐分工、互助合作的时候,这个城邦才具备了“正义”的美德。然后,他从城邦的正义类比地推出个人的正义,认为那是“大”与“小”或“外”与“内”的关系。个人的正义就是“正义的人不许可自己灵魂里的各个部分互相干涉,起别的部分的作用。他应当安排好真正自己的事情,首先达到自己主宰自己,自己内秩序井然,对自己友善。”同时,“在挣钱、照料身体方面”或“在某种政治事务或私人事务方面”,保持符合协调的和谐状态的行为,就是正义的好的行为。正义的人是快乐的,不正义的人是痛苦的。

理想国读后感 篇8

“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戴望舒《雨巷》中那个美丽幽怨的女人,跃然纸上,在仲春时节,路过一树或一丛丁香,那浓重而热烈的芬芳气味,带给我们的是更多的思绪,深长悠远的哀愁与缠绵,亦如此树此花,阿来在《草木的理想国》中进行很好的诠释,正如他说:“一个城市是有记忆的。凡记忆必有载体作依凭。然而,当一个城市的建筑不可能再来负载这个城市的记忆时,那么,还有什么始终与一代代人相伴,却又比人的生存更为长久?那就是植物,是树。”

《草木的理想国》可谓图文并茂,面对一张张精美的照片,感觉这是一场鲜花的盛宴,蜡梅、梅、贴梗海棠、早樱、玉兰等等,21种鲜花姹紫嫣红,依次开放,就像朱自清在《春》中所言,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阅读此书,跟随阿来的目光,徜徉于鲜花的海洋,翻阅书页,绿色主色调,让人感觉安静、平和,亦如生命的颜色,焕发出勃勃生机。

所有的花中,我犹爱白玉兰,喜欢她玉石般莹润的白,喜欢它发出的淡淡幽香,不浓烈张扬,大方典雅,幽幽的,在灰色的世界中绽放出亮丽的色彩。

阿来说过,我不能忍受自己对置身的环境一无所知。有人认为这是狂妄的话,他却认为这是谦逊的话。既然我们身处如此开阔敞亮的自然界,为什么不试图以谦逊的姿态进入它、学习它呢?阿来认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就要尽力去了解这个世界。于是,我们有幸读到这本与众不同的小书。

成都的物产丰富,享有“天府之国”美誉,花草树木在这里竞相绽放,正如杜甫诗云: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理想国读后感 篇9

先哲有言:“真理愈辩愈明”。我对此话虽存质疑,并对辩论本身所固有的偏执尚存戒心,但柏拉图的《理想国》却是我们所必读的一本书。

我怀着畏惧的心理捧着《理想国》,一次次的啃下那晦涩的文字,终于把《理想国》读完了,但此时我对辩论所固有的偏执的戒心不由的消失了,间或是《理想国》中那精彩的辩论与一般的辩论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苏格拉底之论几乎不存在偏执的问题,难道这是助产术所产生的效果?

读经典的书犹若制作和品茗我们云南的“功夫茶”,不经过一遍遍的“泡”是出不了“原味”的,《理想国》就是这样的书。

经过三五遍的“泡”,我写下了这一点读书笔记,肤浅一读而形成的井蛙之见,自然还是很不成熟,但我把它发上来,也就是希望有更多的人来品茗《理想国》。

一、作者与作品

先附上一则柏拉图小传:柏拉图,男,出生于希腊,公元前427~347年,古希腊三大哲学家之一。柏拉图从师于苏格拉底,一生至于钻研哲学,并 游历了埃及、西西里等地,一手创办了“柏拉图学院”。(西方最早的高等学府)他一生忙于研究、教学和著述工作,与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共同奠定了西方文化的哲学基础。

柏拉图一生著述颇丰,《理想国》是他的代表作,此书成书于他不惑之年,被称为是哲学家的宣言书和哲人政治家所写的治国计划纲要,它以辩论对话体裁写成,书中人物性格鲜明,场景生动有趣,语言流畅明晰,论证严实细致,内容深刻丰富,达到了哲学、文学、政治学和逻辑修辞学的高度统一。在读书时我选用了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版本,这个版本一是思想全面,二是语言简单明了,虽不华丽,但意境表达到位。

同时,书中是苏格拉底与辨友的辩论。苏格拉底盛名已久,勿需介绍,但有一点必须说明,苏格拉底一生未留著作,其思想精髓是通过柏拉图之笔得以传承,仅存19篇,《理想国》一书观点是苏格拉底或柏拉图思想尚待考证,亦无从考证,但可以确定的是这本书应是两者思想的融合,是苏格拉底之语,又是柏拉图之笔,但更多的人则倾向于是柏拉图把自己的治国理想渗透于其中。下面就得品鉴这本 “震古铄今”之书的魅力了。

二、“论财产与老有所福”浅析及现实意义

书的开篇是论“财产与老有所福”。这一节概述了柏拉图对财产的态度,特别的阐述了老人与财产的关系。正如最后那句话:“钱财固然能给人带来许多好处,但对于一个有理智的人来说,明白事理才是最重要的。”柏拉图集中的论证了老人除了财产以外,还要拥有一个和平的精神世界,同时每个人获取财产的手段要是正义的。

正如中国那句古话“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一样,柏拉图认为一个人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富有了,身上却充满了邪恶,邪恶的富人老了是得不到安宁的,因为人老了就会反思自己一生所为,并对上天堂和下地狱产生想法,于是生前做了坏事的老人得不到安宁,“人老了,应该多一份宁静与自由感。”因为一切欲望都消退了。说到老人问题,与中国恰恰相反,中国老人老了得到的是长者之尊,而西方老人却相反的拥有迂腐之年的孤独,了解了这一点,书中的“年老不是问题,真正会出现问题的是人的性格因素,一个乐观的、心境淡泊的人是不会因为年岁的增长而增加压力的,反之那些具有相反性格的人,即使年纪在轻,他活着也是负担。”这段话就更加容易理解了,老了以后并不是什么大问题,最关键的是在于你的态度

对于今天的中国而言,柏拉图给予我们最大的启示在于:对所有人而言,我们不要仅会把一生用来忙忙碌碌的追求钱财,而更要会构建一个自我的精神世界;对于老人而言,你应当处理好你和金钱的关系;又告诫每一个人,你应该对你的一切行为负责,到老来不要因为生平的错误而产生恐惧和自责,但这对中国人来说效果是不怎么明显的,因为中国人是彻彻底底的无神论者,由这一思中国也该是宗教精神回归的时候的了,天不怕地不怕的中国人不会有多少反思与畏惧,相对而言,财产于老人的关系,中国人做得不错,早就传承到下一代人手中,但现实中中国人又太经世致用了,太世俗化了。当我们每每看到那些女孩填写“一生中最重要的东西”的问卷时,她们会毫不犹豫的写下“金钱”,我们的心就不由的寒了起来,中国人现在最需要的就是一个精神世界,中国人需要“真性情”,而不是“奴才样”。

三、理想国与理想政治

柏拉图构建了自己的理想国家模式,并宣称理想的国家应该是有着学家莱领导的,在这一章节中他具体的论述了理想国家的模式,从寻求正义出发,来阐述了幸福国家的模型。

首先,谈到了生产者应自觉的、全心全意为国家生产粮食服务;其次谈到了商人的贸易;最后阐述了战士应当勇敢的保卫自己的国家;同时也谈到了每个人应该掌握好自己行业的技能。归根到底,各个行业的人都应当为自己的国家做贡献,从而使生活在这个国度的人感到幸福,运用各个行业与国家的关系及国家发展的角度来说明:国家大于每一个个人和家庭,为了国家和政治的建构,我们应该服从于国家的需要。

这一章节更多的是具有政治学意义,马克思的国家观也颇近似于柏拉图,但时代不同,这种国家观产生于城邦之间分散的时代,而今我们的国家过于膨大、强盛,对于个人的压制太多,我们国家需要的是怎样在当下寻找强大的国家下的解放人性,这就使得本章节对中国的现实具有了深刻的意义。

四、国家力量与法律、教育问题

上一章节仅仅是理想国的开始,这一章则继承了上一章对理想国的论述。进一步的阐述了理想国家的幸福观,这种国家的模型是全民性的,而不是零敲碎打的为极少数人打造幸福,正如书中写到:“不要按照你自己的意思去接是受为我们称帮的人的幸福观,否则他们就不是什么守卫者了?”我们应该劝导其他职业的人以国为荣,这样一来,整个国家将得到有序且和谐的发展,并且整个国家各行业的人都将得到自然赋予他们的每一份幸福。正是:整整的幸福观与国家幸福融为一体。

为了国家的发展,每个人应该加强本行业得技艺。有趣的是柏拉图发现:贫穷和财富使人的技艺退化。“人因为财富而奢侈,却因为贫困而懒惰”。同时就以卫士为例,说了军事科学和素质方面的问题,并从政治学的角度说明了国家的本质,即:国家施工民的集合体。

进而,就是一场精彩的关于教育问题的论述:“国家用人要因人而异,全国公民无一例外。每个人的天赋适合什么,就应该派他去完成什么任务,以便大家都能发挥所长。”这段话与今天的“因材施教”(准确的说是古代孔老夫子的)不是有异曲同工之妙,更近似于马克思的“人的解放”和“自由人的联合体”得论述,这些足于说明柏拉图的教育思想也是很“摩登”的,“如果我们的我们的民众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大家都是成为明辨事理的人,那么他们处理所有这些事情还没有现在我们还没有谈及别的事情都能得心应手”。又“一个人从小受教育的方向,往往能影响他的发展方向,这就叫做‘同林鸟效应’”。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柏拉图认为改造社会应从教育入手,把每一个公民教育成为明辨事理的人、国家的栋梁之才,那么,我们的国家也就强大了。

下面则是法律问题,柏拉图认为法律应该更多的参考以往的蓝本来制定,并在很多方面给人们的行为做了一个限定,凡违反法律的人应当受处罚,法律是正义的,违法必然是非正义的,“任何公民有违反国家制度的行为都要被处于极刑。”可见柏拉图对于法律的作用是赞成的,并认为在政治井然有序的还是杂乱无章的国家里法律都是必须的,柏拉图在政治学上的法治思想不言而喻。

柏拉图关于教育及法律的观点至今还是经典,虽不可以全套照搬,但这些思想对今天的中国也是十分有益、有用的。

五、论“安邦定国”和中国稳定

这一节的辩论更为经典,开篇就是一句:“对于一个欲求安定的国家而言,能有什么比团结更为善,比分裂更为恶呢?柏拉图认为:国家要存在和发展,必然欲求稳定,而稳定必须团结并结束核打击分裂。

他首先论证了国家与个人唇亡齿寒的关系,这个国家的任何一个公民遇到任何一种遭遇,不管是好还是坏的,他的国君都会说:“受苦的都算是国家的一分苦,有福的自然也是国家的荣耀。”柏拉图如是说,同时柏拉图认为国家不应有私心,而应竭尽全力的为国家做贡献,领导者应该善于团结,这样城邦才会稳定。

中国向来是:“稳定压倒一切。”这是我们国家的政治基调,我们首先求得了稳定,所以我们才可以发展的很好,我们追求的是和谐的发展。总之,一个个人、一个家庭、一个国家都是:有稳定才有存在和发展。

六、论希腊内讧与战争

这里柏拉图说明了国家内部不能发生内讧,在对外上则要有战争的实力和准备,这样才能守卫好我们的国家,才能排除一切外忧内患,使理想国家得以生存和发展。

卫国者使国家的每一个公民幸福,柏拉图写到:“守卫者是要求他们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守卫者,以确保整个国家公民的幸福,而不是为谋求一个特殊阶级或特殊阶层的幸福。”从中可以看出柏拉图的一个信念:为了我们的理想国,每一个人应该恪守本职,为国效力。而且为了保卫好国家,应该用勇敢的精神来激励或影响下一代人,同时,那些勇敢的英雄还应该得到下一代的敬仰。倘有人在战场上牺牲就应该为其设烈士墓,以供后人瞻仰,这样也就能够保证公民会为国家而尽自己的本职,推而广之,每个行业都这样,那希腊就会强大,也就不怕战争的到来,希腊的一切生活才会有保障,希腊才会强盛。

内讧问题旨在说明:希腊人必须团结起来,齐心协力抵抗野蛮人入侵,自己的同胞不应相互争斗,“希腊人不应当巴西拉人当作自己的奴隶,并把这个积极愿望成为希腊人的各城邦之间共同遵守得法则。”这是柏拉图构建的希腊民族在关系上的合理规则,他认为希腊人与希腊人之间的事属于民族内部的事,是内部,就应该团结起来,共同对付外族的入侵,这样外族也就不容易入侵希腊了,那么,不管什么是希腊人总会协调。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回顾一下中国近代史,在近代中国受列强入侵,内有各种势力间的斗争,正是按柏拉图所说:内讧没有了,外族的入侵就不容易了,国共合作就是消除了内讧,即便这是暂时的,但我们的确是推翻了小日本的入侵;说到当代,内讧又起,xx、xx、xx势力兴盛一时,一霎间,国家又面临了内讧,只有中华民族内部消除内讧,一个强大的中国才会崛起。

七、从寡头到无政府的政体形势

震撼,绝对的,这一章节让我明白了很多,因为我也发现自己有些无政府主义的倾向,通过这一章,我的观点也潜默化得改变了。

柏拉图首先说明了寡头政体的弊病,很形象的把寡头政体下的人形容为“叫花子”。进而通过对金钱追求例子来展开辩论,最终确定为:那些吝啬无比的、只想攥钱而不花钱的人,和国家的寡头政体相类似,寡头政体应该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专政政体,在这种体制下,只有这个寡头会拥有的愈来愈多,他的任何方面都没有限制,从而对国家产生危害,于是我们必须消除寡头政体,并找到一种适当的体制取而代之,那么,我们应该用何种政治体制呢?

于是,人们转向了无政府主义,冰过上了他们的自由生活,那真的自由了吗?言论也好、行为也好、都可以随心所欲了吗?这样的日子不是很美好?于是每个人随心所欲的过上自己锁认为的美好生活,自由成为这个国家的总称,他包括了一切制度,于是一切就将混乱,本来的罪犯会成为可爱的代名词……柏拉图对这些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从表面上看是很迷人的,很快乐的,很自由得,殊不知因此也充满了变化和混乱。因此可以说这是无政府状态的花哨的管理形式,它无法区分人的平等与不平等。由此可见,这种制度虽然有宽容精神,但缺乏建设理想国家得原则,这种状态是人类社会的倒退,因此,寡头政体和无政府主义都不是我们的追求。

对中国而言,我们得政治文明还不够高,我国自古皆专制,偶有民主,却终是“只闻其声不见其人”。那在今天中国政治面临了一个大的变革瓶颈,我们的政体是人民民主专政,今天的西方民主已是今非昔比,中国只有在原有的框架下积极探索,最为主要的还是学习西方的政治文明,中国一点会追寻到适合我们自己的政体,同时,也希望我国政治文明能够生根、发芽、开花和结果。

柏拉图《理想国》到处是经典,特别是在其中篇,但因为上篇经常翻到,故断章取义,仅写了上篇的读后感,读后感写完了,我却打算用一辈子来读这本书。

这并不是结束,恰恰相反,这仅仅是一个开始,间或是尚未开始。

最新理想国读后感1000字通用12篇


为什么我们不能产出一篇自己的读书心得分享与他人呢?最近大家都被作者写的热门书籍作品所深深吸引,通俗讲读后感就是看完书后的感触。下面是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精心为你整理的“最新理想国读后感”,请收藏好,以便下次再读!

最新理想国读后感【篇1】

看了《理想国》这本书,深深体会到了古希腊伟大哲学家柏拉图的过人之处。柏拉图出生在雅典的一个贵族家庭。我小时候师从苏格拉底和亚里士多德,青年时期成名。我和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一起,成为古希腊三大哲学家之一。虽然我并不觉得这本书难懂,但我必须认真仔细地阅读它,才能明白其中的道理。哲学书一直很难读,但稍微理解一下就受益匪浅。这次我获得了这个真理。我很佩服柏拉图严谨的逻辑思维和精彩的论证。

通过苏格拉底与萨拉马霍斯、格劳肯和阿德曼托斯的辩论和对话,这本书渗透了他的治国理想。这种立意既显示了哲学家的勇气,也显示了思辨的智慧。争论围绕着财产与老年、理想国家与理想政治、国家安全、正义与邪恶的哲学诡辩、正义与非正义、国民教育、女性天赋与哲学家美德等一系列问题展开。涉及的问题很多,比如国家独裁、独裁、正义与非正义、善恶、民主、法律、宗教、道德、妇女参政、教育、男女权利平等。其中关于理想国家和理想政治的辩论给我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

苏格拉底在辩论中首先提出了国家的起源。“国家的繁荣是这个国家人民的生存需要。没有国家的人不能自给自足,但人总是有很多欲望的。”“我们群居,互相帮助,每个人都可以从别人身上满足自己的欲望。因此,当这些伙伴和助手生活在一个地方,在同一条船上互相帮助时,他们形成的整体可以称为一个国家。”。苏格拉底关于国家起源的论述为理想国家的提出和设想铺平了道路。而在创建一个国家的时候,“似乎要注意拓展疆域。因为原来理想国家的财富不够。”“如果我们想得到更多的耕地和牧场,我们会想到邻国去占有,邻国的人自然会规划我们的耕地和牧场。因为他们的欲望也超出了人们需要远离生活的范围,“然后战争发生了”。在这里,苏格拉底只用了几句话就清楚地解释了人类为什么发动战争,无非是人类的贪婪和民族的不完美。苏格拉底还认为,城邦的守卫应该“不屈、意志坚强、战无不胜”,但这样优秀的人才,甚至精神旺盛的人,可能会与其他公民发生内乱或野蛮行为。可见,理想国家的建立是困难的,但苏认为是必要的。

但是,在现在这个时代,建立一个理想的国家,可能不是太不现实。虽然我怀疑共和能否建立,但我对苏格拉底关于共和与理想政治的精彩辩论感到惊讶,这是20xx多年前一个有远大抱负的智者的内心呐喊。柏拉图以理想国家和理想政治的命题,在书中引出了老师对正义与非正义话题的态度。柏拉图把国家分为三个阶级:受过严格哲学教育的统治阶级、保卫国家的武士阶级和平民阶级。他鄙视个人幸福,无限强调整个城邦和自己的“正义”。虽然这种为集体而自我否定的精神在如今还不能完全得到认可,但仍然令人钦佩。想想有多少人会愿意放弃自己的利益,真正为人民服务。

柏拉图的《理想国》还有很多值得我们今天学习和借鉴的思想和价值观。我只从我感受最深的部分来整理。要真正吸收柏拉图思想的精髓,我知道这种粗略的阅读远远不够。伟大哲学家的思想将继续被我们传承下去,并将继续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最新理想国读后感【篇2】

柏拉图(公元前427年—347年)是古希腊的大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学生,亚里士多德的老师,关于正义的讨论——柏拉图《理想国》读后感。柏拉图的理想是哲学家应为政治家,政治家应为哲学家。哲学家不是躲在象牙塔的书呆,应该学以致用,求诸实践。

《理想国》一书是从关于“正义”的讨论开始的,而且全书也贯穿着这个讨论。那什么是正义呢?诗人西蒙尼得说“正义是欠债还债”,那么他所说的“还债”是什么呢?“正义就是给每个人一恰如其分的报答”,这就是西蒙尼得所说的“还债”。但正义能单理解成欠债还债吗?显然不能的。如果正义如西蒙尼得所说,那么正义就是“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乍一看这似乎是对的,但是在人生病的时候是医生把善给予朋友(病人),把恶给予敌人(病魔)。当人们不生病的时候医生是没用的,当船不遇到风浪的时候舵手也是没用的。这么说所有的事物统统都是这样吗?——它们有用正义就无用,它们无用正义就有用了?这也就说当保管盾和琴的时候,正义是有用的,因为保管需要责任心,但是利用它们时,军人和琴师的技术就更有用了。如果正义仅仅对于无用的东西是有用的话,那么正义也没什么了不起的。“无用”指的是不被利用,那么争议也不能实现其价值。

照西蒙尼得的意思“帮助朋友、伤害敌人是正义的”,苏格拉底对这个问题问道“那么伤害不正义的人,帮助正义的人能不能算正义?”,对于那些不识好歹的人来说,伤害他们的朋友,帮助他们的敌人反而是正义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他们的若干朋友是坏的,不正义的,若干敌人是好的,正义的。那么西蒙尼得的那套就站不住脚了。苏格拉底又交给了我们辨别朋友和敌人的方法,这对我们很有借鉴意义:我们应该说朋友不仅看起来可靠的人,而是真正可靠的人。看起来好,并不真正好的人只能当做表面上的朋友,不算做真朋友;对于敌人,理亦如此。这是对当前那些酒肉朋友的一个莫大讽刺,他们扭曲了正义,为酒肉朋友两肋插刀是糊涂的行为。 一个正义的人能伤害别人吗?显而易见,他能伤害那坏的敌人。可怎么判断好坏呢?人受了伤害就变坏了(不是指品德),因为好人是受帮助的,恶人是被人伤害的。那么正义的人能用他的正义使人变得不正义吗?好人能用他的美德使人变坏吗?显然是不可能的。伤害朋友或任何人不是正义者的朋友,正义是“助友害敌”也不能成立了,因为伤害任何人都是不正义的。通过读这一部分文字,我认识到交友时要慎重,自己心中树立一把正与邪的标尺,不能被外表蒙蔽了眼睛。另外做事情要趋利避害,统筹规划,不做伤害他人的事。

最新理想国读后感【篇3】

最初认识柏拉图,是在初中历史课上。真正接触柏拉图著作,是前几天在学校图书馆找到了理想国一书,说实话,对于我这样一个哲学小白来说,读起来很是觉得生涩拗口,当时越看越觉头疼,于是只草草看了开头几章。

后来,我刷到这样一篇文章:读书一般可分为三个区,舒适区内,阅读者阅读毫无难度的读物,虽处于心理舒适的状态,但进步缓慢;伸长区中,阅读者阅读有一定难度的读物,感到某种程度的不适,但跳一跳还是够得着,理解力提升明显;恐惧区里,阅读者阅读难度过大的书,由于超越能力范围太多,感到严重不适,难以卒读。

很多人都只愿意待在舒适区和伸长区,不愿意去挑战恐惧区,读完此文,我深受触动,决定去攻克一些超出自己理解能力的书。

在这篇文章的驱使下,我又翻开了《理想国》这本书。刚开始时依旧是难熬,整本书是按对白来写得,我甚至都分不清谁是谁,谁说了什么观点。只模模糊糊感觉好像一直在说什么是正义,我看着哲学家们把正义的定义从欠债还债就是正义到正义就是给每个人适如其份的报答再到正义即强者的利益。我仿佛就看到哲学家们在我面前激烈辩论。

慢慢的,我投入进去。

翻开下一页,第二章出现在我眼前。我不由得一惊,第一章就这样不知不觉的过去了。在第二章中,哲学家们依旧在讨论正义。

不同的是,柏拉图从中引伸了城邦正义,他认为正义是理想城邦的首要原则,将城邦定义为“每个人务必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或“每个人都作为一个人做好自我份内的事而不干涉别人份内的事”,任何人都要服从城邦正义,个人正义应当让位给城邦正义。

从柏拉图关于正义的定义可以看出,他所谓的城邦是不是公平民主人人平等的城邦,他的城邦是每个人都有相应的级别职务,具有等级区分,由此城邦分为统治者、军人、劳动者,因此他所谓的正义就是“各守本分,各司其职”。

俗话说得好:“一千个人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本书每一章都写得十分精彩,但整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妇女儿童的问题,不得不说,柏拉图尽管是一个非常有前瞻性的哲学大家,但是身在古希腊还是有其局限性的。而这本书的局限性就在于其对待妇女儿童的问题上。

柏拉图式非常看重儿童的公平和教育的。他提出妇女儿童共有,可以共同享有城邦的资源。但是这样完全将妇女儿童当成了一种附属品的态度,局限了其对妇女作用的正确估算。他不将妇女当成一种完全的客体,而是当成一种贵族政治的统治需要,这也表现出他对贵族生活的渴望。

而柏拉图对贵族的渴望,最主要是表现在他提出的哲学王理论。他认为在一个理想城邦之中,应由拥有知识的哲学家担当统治者,并称之为“哲学王”。

《理想国》这本书是我接触的第一本哲学著作,尽管我在看完这本书后也不太懂何为正义,但其中有一句话我很喜欢:对!一定不放弃。我想:读完此书,我收获的不仅仅是对哲学的理解,更是学到了哲学家们认真执着的精神。也希望这样一种执着追求真理的动力永远存在于我心中。

最新理想国读后感【篇4】

《理想国》是一本哲学思想与政治理想交织的煌煌巨著。它通篇充斥着哲学的智慧,饱含着政治思想的精华,这体现了柏拉图毕生所追求的理想:“政治家应为哲学家,哲学家应为政治家,政治家应为哲学王”。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认为正义是理想城邦的原则,并将这条正义原则归结为:“每个人必须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或“每个人都作为一个人干他自己份内的事而不干涉别人份内的事”,也就是各守本分、各司其职。当然,柏拉图的城邦是不是所谓的众生平等,是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压迫的人人平等的国度。

在我看来,《理想国》首先开启了对理想国家加以描述的先河。在该著中,柏拉图本来是要论述个人正义,为了说明个人正义,用城邦正义作为铺垫和比方,但,柏拉图实际上用大量的篇幅去论证描述理想城邦。柏拉图的这种证明方式给了后人一个他所始料不及的提示:除了个人正义之外,还存在着城邦正义,或者说,还存在着国家制度的正义。后来人们在思考国家正义、法律正义的过程中,形成了许多对人类文明发生重大影响的思想成果。而我国古代没有关于国家正义问题的思考。我国古代虽然有对个人正义的思考,但这种思考主要涉及个人义务、行为,基本不涉及国家制度的正义问题,所以,其思考的深度远不能同西方的正义思考相比。传统中国政治法律思想史认为,君主制是天经地义的事,不可改变。如果没有西方思想的引入,很可能,我们现在仍然生活在帝制或君主专制制度中。想到现今的社会,正义一直都是受人们褒扬的话题,正义的事情永远都是被人们所称颂的。然而什么是正义,我想很多人都是无法给出全面的解答的,或者即使给出了也是摸棱两可,一个简单的有思想的人都可以利用柏拉图式的反驳推翻掉。社会现象纷繁复杂,人们的思想各色各样,在此处正义的事情,放到彼处马上就变成了荒唐的事情,甚至是极其不正义的事情。单纯的眼光去判断事情总是片面的,多虑的思想去思考事情总是无法清晰的,生活中只能适事而行。

柏拉图的《理想国》问世虽已有千载,却仍然是人们讨论的焦点。它引领了一股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如何更加有效治理国家的思想潮流,可谓功莫大焉!

最新理想国读后感【篇5】

看完张念的《女人的理想国》,她以一名资深编辑和小说家的身份,向文化批评家转型,并以女性主义的立场,成为中国女性的理论守护者之一。她的存在模式,在中国是极其稀有的,它已成为我们用以验证某种信念的范例。

“人文”作为一种精神或主义,从古到今东西方都出现过的强调人的地位和价值、关注人的精神和道德、重视人的权利和自由、追求人的旨趣和理想的一般主张。当代中国思想者的研究域从来没有离开过对中国社会的人文关注。如今,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重要的转型时期。新时期呼唤新人文,也不断催生着新人文。

新人文是一种新愿景。现代社会使人在工具理性和技术统治面前常感,物质的丰富与精神的幸福之间往往容易失衡。新人文将目光聚焦于人体本身,重塑价值理性,高扬人性尊严,唤起内心力量,促进个性自由发展,让梦想不再贫乏,让精神充满希望。

新人文是一种方法论。唯人主义和唯科学主义是现代性的基本组成部分,但两者的分隔也有渐行渐远之势。新人文试图重新发现科学与人文的内在融通,增进科学与人文的互补作用,让科学更加昌明,让人文更加夺目。

新人文是一种行动哲学。继往圣、开来学不是思想者的唯一目标,理想与现实之间需要架设坚实的桥梁。新人文力图务实人文基础,作为社会的良知而发出公正的呼声,着力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养和精神境界,让思想冲破桎梏,用行动构筑未来。

女性主义理论的目标,旨在通过性别政治、权利关系与性意识等路径,探讨男女不平等的本质和起源,并寻求解决问题的社会方案。但真正的女性主义,正是中国社会的重大缺环。中国的女性主义,早已被各种官方研究的空话和套话所代替,以“女仆主义”的面貌,成为学术垃圾场的优秀成员。

在“成为女人”的后哲学宣言下,本书关切的是汉语中的性别观念如何影响并建构了我们的生活方式,我们的历史以及我们的政治样态。一种值得期待的政治愿景,实际取决于人们对生活方式的选择与实践:如何探索自我与发展自我?如何在细小的生活剖面涵养一种权利观,并将权利转化成一种人与人之间应有的恰当的态度?平等价值是如何在解放女人的同时制造了女人的伦理难题的?从命运共同体到政治共同体的转化如何成为可能?这些仅仅属于女人的问题,可以让我们重新思考自由意志与道德理想的平衡性。我认为,在最根本的意义上,自由女人与自由国家息息相关。

最新理想国读后感【篇6】

《志向国》是一部政治学经典,但在读这本书时,我的思维经常在字里行间静静的远行,所以有时候不得不停下来想想自己的思维跑到了哪里,是怎样跑的。

这本书不是很简单读懂的,在细读起来总是觉得在和先哲对话时少了那份开阔与气度,多了些唯唯诺诺,人云亦云,很想用自己的话去理解去探究可那终归是一道很漫长且艰辛的路,所以我将渐渐的前行,那样收获的或许才更多。

在《志向国》里苏格拉底刚起先探讨的话题就是正义问题。正义真的是一个很难解答的问题,有时想与其长期的在屋里思索理念上的正义还不如做一件正义的事,为一些不公发发自己的声音来的更为实际。或许这是浮躁或许这也是心虚,因为正义千百年来很多人都未明白,仿佛自己能恍然若悟的几率也很小。但我却信任自己和柏拉图一样,对正义有着剧烈的向往与憧憬!可他认为肯定的正义在神那里,作为一个唯心主义者这是一个很好的答案。而对于自己甚至对于整代中国人来说缺乏信仰总是让我们有时候焦虑、孤寂、无所适从,不知将来、过去,甚至不明白现在。柏拉图最终说让我们恒久走向上的路,追求正义和才智。我很喜爱,或许理解不同但真的很喜爱因为有了自己别样的感受。

柏拉图不仅是一位宏大的政治学家也是一位哲学家,其哲学才智尽管没有特地的哲学专著,但却几乎体现在他的每部著作当中。不论是从早期的《志向国》,过渡阶段的《政治家》还是思想有了较大转变的《法律篇》,都闪烁着西方哲人的才智之光。

在哲学上,柏拉图继承了苏格拉底的唯心主义,成为西方客观唯心主义哲学的始祖。他建立了以理念论为核心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在阅读《志向国》这本书时,柏拉图的一个主导的观念及其对话的起点就是:理念本身是实在的,感知、具象与阅历的都是虚幻的。比如说,在书中就柏拉图与大家辩论的缘起正义而言,什么是正义?苏格拉底的对手给出了正义的多种解答,诸如传统的仰或当时流行的:正义是有话实说、欠债还钱、把善赐予友人,把恶赐予敌人、帮助挚友,损害敌人等,这些都是正义的详细事例,正如现在问我们一样我们总会回答成正义的人或正义的事。因为他认为真正的学问是理念,不是存在于客观可见的物体之中的。而其哲学观点可以简洁的总结为认为理念是事物的永恒不变的范型,是独立于个别事物和人类意识之外的实体。感性的详细事物是不真实的,它是完善的理念的不完善的影子或摹本。这些都在《志向国》的正义论与洞窟理论部分得到了很好的阐释。依据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他的理论是典型的唯心主义,但作为一个智者与先驱他建立了以理念论为核心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

一个人的哲学观对其理论有着很大的影响,其理论也随处可以看到其哲学观。在《志向国》里柏拉图的这种理念说对其在辩论中思维的绽开、发展都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是这本书对话的起点也是其中的一个主导观念。在看这本书时我常想起中国的哲学问题,想起另一位的哲学大师王阳明,或许他们观点什么的相关的真的很少,或许唯一的关联就是他们都被称作唯心主义,而唯心主义在过去思维里,在我们从小被教育或明或暗的教育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辩证法时,我们对唯心主义或许不是厌恶反对但至少也退而远之,不敢亲近,就如王阳明大家许多人或许只知道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这句话。这句话充溢了诗意与人生很难理解的韵味,可这句话也是我们在哲学上所批判的。而真正的进一步知道王阳明是余秋雨的书里提到了这位老乡,这位在抗日斗争期间日本人特地派人为其守墓,有个日本将军甚至有个腰牌上写道一生俯首拜阳明,读到后我深深的触动了,觉得如此对一个厉害的人物在我们厚厚的课本里竟然没有提过,自己也知之甚少。后来也也许了解了一下王阳明,明白了其宏大,尽管我自认为自己是一个唯物主义者,但这不能阻挡我们去观赏他的宏大。

最新理想国读后感【篇7】

《理想国》中的幸福玄想 二千多年前的希腊人用自己的思维揭开了不一样的世界面纱,当然这个所谓的不一样是相对于东方文明而言,比如中国。理性推演的世界总是给人一丝不苟,步步为营的谨严之感,或许相对于经验而又随性的诗三百,现代人可能觉得柏拉图更为可信。

一. 关于爱情

作为一个推崇灵魂至上的爱情专家,显然柏老师并不看好当下人们对于爱情婚姻的定位。房子车子是重要的,样貌出身也要相当,但是有了这些对等之后就是爱情吗,在此基础上建立的婚姻家庭就是稳固的吗,这种婚姻就是人们所追求的幸福吗。这些都是值得考虑的问题,很实际,却又很有价值。老先生说真正的爱情是爱情的双方在精神世界是统一的,在灵魂的内部是共同追求真理的,在这种旨趣引导下的爱情远离了人们对于肉体欲望的冲动,远离了非理性的低级层次与消极趣味。爱情固然像是穿越麦田回来是两手空空,婚姻可能是麦地归来后手里并不丰硕水灵的麦穗,看起来总是充满了遗憾和悲壮,但是若真能如柏老师所言,倒也没有那么多苦痛与彷徨了,这就好像中国古人所信仰的“高山流水觅知音”,在一个正确的时空维度里,遇见一个“知音”,爱情就被成全了,婚姻自然也就是幸福的了。

二. 关于国家

也许作为一个管理机器,冰冷的运行构件并不足以使我们有什么人情温暖的联想,因为国家这个概念内在就包含了某种崇高,像史诗一样,多的`是一种厚重,一种压抑。在柏拉图搭建的“理想国”中,自然也少不了这种“黄钟大吕”。然而他又不希望平民自怨自艾,永远无法找到机构下的生活乐趣。所以,他为我们提供了一系列“治愈系”的良药——学习。

想站在一个更接近权力中心的位置,必须要接近真理,探究世界的内部运动,拨开层层的迷雾森林,直抵阳光普照的大地,抬头仰望天空的瞬间,幸福的眼泪才会显得如此的澄明清澈。在当代人的世界观里,权利本位——固有的就是一种恶心,而这种恶心并不能使人们敬而远之,相反的,它披着欲望的花衣服迷惑着、刺激着人们内心深处的原始冲动。所以,感谢柏拉图老师,因为在他的世界,权力中心围绕的是一颗颗圣洁的灵魂,这些灵魂充满的是酒神的魅力。这种理性光辉的映照下,社会契约的缔结换来的权利与自由或许真的可以给人满满的幸福,好似中世纪的葡萄酒窖藏在地下上百年,开启后的醇香让人醉倒了再也不愿醒来。

三. 关于未来

没有人可以预知未来,上帝或许可以行使这个权利。午夜的睡梦中,在意识的最深处,有时我们是开心的,春暖花开,莺歌燕舞,仙女舞动着水袖,虫鸣嬉戏,月光浮动。怎

奈,当我们睁开双眼,无情的“可见世界”只会让我们感觉自己被自己狠狠地戏谑和愚弄。纷乱、躁动、不安……像一串串撒-旦的叹息从潘多拉的魔盒中诡异的释放出来,氤氲在头顶,漂浮在心间,换来的是更大的叹息与失落。所以,未来在哪里,在柏拉图“灵魂转世”的天堂,还是堕落灵魂的冥界,或许都不在,在柏老师看来,未来深藏在过去,深埋在一个人类前世未知的某处,它悬浮在那里,安静,祥和。它是一道光,永恒的存在,刺穿着重重混沌,超脱了时空的羁绊,点醒着人们的记忆,复苏的记忆一步一步徐徐展开,像一幅人间巨画,未来亦是朝着卷轴的方向慢慢清晰起来,丰富起来,灵动起来。追寻人性至善回忆的未来,幸福,真的在那,也未可知。

最新理想国读后感【篇8】

在柏拉图的所有著作中,《理想国》是最成系统的一部。在这部对话中,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口详细地讨论了人性、政治、哲学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提出了自我的看法,为之后的西方思想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方向。以后的西方哲学,无论是继承柏拉图思想的,还是反对柏拉图思想的,都不可能绕过柏拉图的思想,尤其不能绕过《理想国》所表达的对人性和政治问题的深刻看法。

这部对话的开端,是对正义问题的讨论。苏格拉底在什么是正义,什么是不正义,正义的生活和不正义的生活哪一种才是幸福的等等问题上方和其他几个对话者纠缠不清,不能够完全说服他们。苏格拉底的对手给出了关于正义的三个看法,分别是:

1,正义就是欠债还钱

2,正义就是帮忙朋友,伤害敌人

3,正义就是有利于强者的好处

苏格拉底并没有彻底否认这些观点,但是同时认为它们都不是完全正确的,然而,苏格拉底却不能够直接给出一个正义的定义。而另一方面,无论正义究竟是什么,还有一个问题在于,究竟正义的生活是幸福的,还是不幸的?苏格拉底的反对者认为,不正义的人在生活中能够获得各种各样的好处,而正义的人却往往吃亏,所以不正义的生活是幸福的,而正义的生活则是不幸的。苏格拉底却认为正义的生活才是幸福的,但是他没有给出让那些对手信服的证明。

就在双方争执不清的时候,苏格拉底想了一个办法:把个人的正义问题“放大”成整个城邦的正义问题来讨论,以便看得更清楚,正如他所说的,“假定我们的视力不好,人家要我们读远处写着的小字,正在这时候有人发现别处用大字写着同样的字,那我们可就交了好运了,我们就能够先读大字后读小字,再看看它们是不是一样”。那里的小字比喻的是个人的正义问题,大字比喻的是城邦的正义问题。苏格拉底的意思就是,先来讨论城邦的正义问题,在弄明白什么是城邦的正义之后,再来看看在个人身上是不是也存在同样的正义。弄清楚了个人的正义究竟是什么之后,也就能够回答正义的生活是幸福的还是不幸的了。

那么,什么是城邦的正义?经过一连串的对话,苏格拉底最终得出了他的结论:城邦的正义就是城邦的每一个人都按照他的禀赋、安于属于他的位置,也就是,统治者安于统治者的地位,履行自我的职责;辅助者安于辅助者的地位,维持城邦秩序,保护城邦安全;被统治者安于被统治的地位,服从秩序。苏格拉底还讲了一个神话来说明这一点,这个神话是这样讲的:城邦的所有公民都是从大地母亲那里生长出来的,因此都是同胞,而大地母亲在生育人类的时候,给不一样的人加入了不一样的金属,给一些人加了金子,使得这些人具有最高的禀赋和才能,将来要当统治者;给一些人加了银,使这些人具有次等的德性,将来要当保护城邦的辅助者;给绝大多数的其他人加了铜,这些人资质平平,只能当被统治者。但是身上具有金子的人有可能生出身上是银或铜的后代,反之亦可,所以每一代人都要重新考察他的资质如何,来决定他在城邦中的地位。只要每个人的位置都被安排对了,而且每个人都安于这种安排,那么这个城邦就会是最好的城邦。

这个神话被称为“腓尼基神话”,因为据说最初是腓尼基人所流传的。那么,这个神话究竟是什么意思?它反映出个人和城邦怎样一种关系?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就务必看苏格拉底是怎样得出城邦正义的结论的。

苏格拉底从城邦的起源说起。他认为,城邦,或者说政治,起源于人的天性。人不一样于动物和神的天性就在于,他是天生不自足的,需要其他人的合作和帮忙才能生存。神当然是完全自足的,不需要什么;动物虽有需要,但是个体的动物就能满足自我的需要。个人却无法满足自我的需要,另外,每个人天生具有不一样的禀赋,比如有人擅长种庄稼,有人擅长建筑房屋,有人擅长做衣服。这些具有不一样禀赋的人,各自做各自擅长做的事情,再彼此交换自我的产品,人和人就在这样一种合作的关系中建立起政治和城邦。但是人和动物以及神还有一个不一样的地方:神没有什么需求,而动物只有刚好能够适合于它的生存的需求,但是人却有超过他的基本需要的需求。人不仅仅要吃饱,还要吃好,甚至吃得精美和奢侈;不仅仅要穿衣保暖,还要穿美丽的衣服;不仅仅要有住处,还要有豪华的住处来满足虚荣。所以,人和人所组成的城邦,就不能仅仅停留在满足基本需要的层次,因为如果那样的话,就不是人的城邦而是“猪的城邦”了。既然有剩余的需要,就要有剩余的土地、资源和剩余的生产,那城邦就要扩张,不一样的城邦之间就难免发生冲突。因此,一个城邦想要存在下去,就务必使得自我变得强大,从而确保自我的利益(good)。

那么,如何才能够使一个城邦变得强大呢?如何确保城邦的利益呢?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就涉及到了正义问题,因为它表现出个人和城邦的一种对应。城邦的利益正是对应于个人的幸福,它们都是“好”(good),只但是城邦利益是公共的好(mongood),而个人幸福是私人的好(privategood)。苏格拉底认为,城邦想要确保自我的利益,首先需要明白的就是如何进行统治的问题。什么样的人就应统治,什么样的人就应被统治?苏格拉底仍然从人的天性出发回答这个问题。按照禀赋,不一样的人具有不一样的技艺,统治也是一种技艺,并且是最高的技艺,它需要能够良好地处理城邦内外关系的最高的智慧。具有这种智慧、这种技艺的人才有资格进行统治。因此,统治者就应是最优秀的人,最高的统治者就应是最有智慧的人,也就是哲学家,其他人都是被统治者。这就是柏拉图的“哲学家王”的逻辑,它是建立在对人性的深刻洞察的基础上的,并不是一种乌托邦的空想。

当然,仅仅有统治者是不够的,因为智慧往往是没有力量(power)的,而城邦需要力量来维护自我的安全。所以,城邦还需要自我的军队。苏格拉底称之为护国者或者辅助者(护国者其实包括了统治者和辅助者,所以城邦的军队其实就是辅助者)。同样,什么样的人就应是辅助者?这个问题,苏格拉底还是从人的天性出发来回答的。辅助者因为要上战场保卫城邦,因此他们最重要的德性就应是勇敢。勇敢的德性能够透过教育来培养,主要是两个方面的教育:音乐和体育。音乐教育人的心灵,使得心灵从小就喜欢美,长大以后就能够主动靠近完美的德性;体育表面看来是教育人的身体,使得人强健,其实最终目的也是教育人的灵魂,培养灵魂中的激情,最终产生勇敢的德性。正是为了确保教育的有效性,柏拉图才提出他著名的“驱逐诗人”的理论。因为古代的诗歌,主要是为了进行道德教育的,而柏拉图认为从荷马到悲喜剧诗人,其中很多作品是不适合进行美德的培养的,因为它们把神和英雄讲得很坏。柏拉图主张“删诗”,其实是删除那些不利于教育的诗,保留那些有利于培养城邦公民的良好品德的诗歌。总之,透过教育来培养出勇敢的德性,也就是,对于“就应害怕什么不就应害怕什么的坚定信念”,然后挑选出最勇敢的人组成辅助者的队伍,这样才能够保卫城邦的安全。

最新理想国读后感【篇9】

美国著名思想家爱默生曾说:“柏拉图就是哲学,哲学就是柏拉图烧掉所有的图书馆吧,因为它的价值都在这本书里(《理想国》)。”或许,爱默生的这句话多少存在一些夸张的成分,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理想国》在我们人类历史上的分量确实举足轻重,正如一句话所说,“柏拉图因《理想国》而名垂千古,《理想国》因其思想而震古烁今。”

书中,柏拉图将国家分为三个阶层:受过严格哲学教育的统治阶层、保卫国家的武士阶层、平民阶层。他认为,理想国中统领者必须是哲学家,而哲学家的本质是具有知识,具有智慧、正义、善的美德。因而,“正义”这一概念便在整部书中显得尤为重要。此外,正义一直以来在人类哲学史上也同样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例如,20世纪美国乃至西方思想界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罗尔斯,便也撰写过《正义论》一书,以阐述罗尔斯有关正义的相关思想精髓。因而,我选择在论文中分析,《理想国》中有关“正义”的这一部分。

书中从讨论正义开始,先后辩驳了“欠债还债就是正义”,“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正义的本质就是最好的和最坏的折衷”等意见,提出了“正义是心灵的德行”、“正义者是快乐的”等知识。但这些并未使众人达到完全认同。之后,格劳孔等人央求苏格拉底穷根究底,弄清楚正义和不正义二者的本质究竟是什么,二者真正的利益又是什么。于是柏拉图撇开单纯地从个人身上寻找正义的方法,而期望能从国家这个“大写的人”身上找到正义,从而“由大见小”。

而我所要主要分析的便是,柏拉图以辩论的形式引出贯穿全书的“正义“这一主题的这一部分。即,“正义之辩”。总的来讲,这一部分柏拉图借用他的老师苏格拉底和他人的谈话,自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到人生的问题,逐步引出全文的主题“正义“。

文首,苏格拉底向我们引出一个问题:“究竟什么样的人生才是幸福的,有意义的?”这似乎看起来与全文没什么关系,但却恰恰是柏拉图的巧妙设计。他通过科法洛斯老人对人生的看法,引出人们对生活和人生的思考。并非是读者单纯的接受作者的思想观念,而是在全文的一开篇,便引导着读者自主思考,或者讲是与作者共同思考。之后,苏格拉底与科法洛斯开始讨论有关金钱的问题。他们最终得出一致看法,即有钱不一定幸福。这一道理,现今的我们也很清楚。常有人强调金钱与幸福感并不成正比。金钱并非万能的,许多东西购买不来。但其实往往有时现实中的许多人慢慢的淡忘了这一真理。

苏格拉底与科法洛斯老人从老年生活谈到人生,财富,似乎只是礼节性的谈话,但却包含许多深层含义。行文至此,苏格拉底却将话题转移到了全文的主线——“正义”上。这种轻松而又委婉的转移,恰恰显出作者柏拉图的高明之处。智者的智慧往往是彰显在每一个细节之处的。初次阅读《理想国》时,我对全书卓尔不群的对话体形式,感到惊诧。但现在我想,这种写作格式,或许是柏拉图的又一高明之处。不得不说,对话使我们有种亲身经历的感觉,对于理解作者的观点,或许这种方式也更为生动简便。

最新理想国读后感【篇10】

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柏拉图有别于一般的在象牙塔里死读书而百无一用的哲学家,他在《理想国》中提出政治就是人民的生活,国家利益高于一切,提前预告了后世多年来为政治作斗争的人类历史。

柏拉图想要缔造一个至善至美的正义国家,这也是要建立在政治统一的基础上的。我国古代也有位与他思想相近的文人,叫陶晋,字渊明,他的《桃花源记》就体现了柏拉图的这一思想,追求平静美好、和谐友善的生活。对于这样的完美,人人趋之若鹜。只是我们是否人人都能做到一辈子波澜不惊,不与任何人产生矛盾的目标呢?试想一下,难道你能容忍别人毫无理由地指着你的鼻子唾骂而面不改色心不跳吗?难道你能在战争来临前淡定从容地将生死置之度外吗?你不能!因为每个个体都是有缺陷的,是不完美的。而每个人生来不同,有不同的价值观、人生境遇和思想。

所以,正如永动机的失败,生物实验2号的放弃,玛雅帝国的灭亡,历史不断验证:理想国是不存在的。

《理想?风筝》,光是念题目,就有着新鲜而深刻?涵义。每个人都有理想,这??一位老师少了只腿,可他不气馁,把理想系在风筝上,越飞越高。他一个瘸男人,比躺在病床上埋怨着自己的腿的人强多了。身为老师,瘸了是非常麻烦的。也许,他的理想是好好当一位老师,那么,他的理想系在了风筝上,每次都特别的高,飞得特别的好,他的理想离他根本就不远了。

“圆木仗”是他的好助手,没有它,刘老师不可能那么那么的伟大,说不定没了它,刘老师就还在病床上呻吟呢!那在现实中,这根拐杖就是我们精神的支柱。刘老师瘸了还能这么的精神,我们呢,四肢齐全,可对自己的理想根本就没迈过一步,对吗?

也曾试过把理想系在风筝上,让它飞高飞远,让自己的理想靠自己走,自己向理想走去,可却没有达到:我写过一封书信,上面的内容是忏悔,要自己好好学习,相当于计划表,可当我想做这件事时,却身不由己,不由自主地把它给撕了。我实在想不通,刘老师的理想率已经少了一大半,他却能挺过去,而我,懒惰得连自己条件充足了还不知足,还跟自己的理想怄气,我真不应该呀!

但愿我自己理想?风筝越飞越高,越飞越远,有了曲折挺胸抬头;骄傲了,自己改过;飞高了,永不知足!朝自己的理想飞吧!!

最新理想国读后感【篇11】

前段时间,我在咪咕阅读上看了《理想国》。首先,这本书给出了以下示例:狗看到不认识的人时会变得很讨厌,即使这个人过去没有虐待过它;相反,当它看到一个熟悉的人,即使他从来没有好好对待过它,它也会欢迎他。由此可见,爱学问和爱智慧是一回事,于是他们就开始讨论教育问题。

我在这本书中最喜欢的一句话是“你知道,这是任何事业的开始,这是最重要的部分,特别是对任何年轻和温柔的人来说。”一般来说,这是每个事物最容易塑造的时候,他们会考虑你所付出的一切,成为你想看到的。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第一印象最强烈。

因此,我们应该从小教育孩子,尽最大努力让他们听到最美丽、最高尚的故事,以培养他们的美德。在教育方面,本书给出了明确的答案,那就是“体育教育针对幼儿,音乐和诗歌教育针对心灵”。在我看来,精神和道德的教育确实比体育更重要,所以我们应该更加重视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特别是对我们中国学生来说,必须提高道德素质。敬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在当今社会,又有多少人看到老人跌倒不扶,浪费粮食和水资源,在文物上雕琢。最重要的原因是过分强调学业成绩而忽视了道德素质的提高。总之,我很赞成修身养性,在孩子们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讲述最高尚的故事。

我感兴趣的另一个话题是我们应该遵守法律,用法律来规范人们的行为,这样我们才能保持社会的稳定。众所周知,在古代,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如今,国家领导人也在积极推进法制建设。法律可以规范人们的行为举止,使社会运转良好,人与人之间能够和谐相处。更重要的是,在某些方面我们只能选择用法律来规范,因为这些可能关系到国家的安全和人民的利益。例如,我们有言论自由,但这不是绝对的自由。再比如,涉嫌散布谣言的秦火火,因其言论严重危害社会秩序而被警方逮捕。

看完了《理想国》,我很受鼓舞,苏格拉底几千年前的观点至今仍然适用。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弘扬人文精神,继承和发展其中符合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需要的价值理念。只有这样,整个国家和社会才能不断进步。

最新理想国读后感【篇12】

《理想国》是一本哲学思想与政治理想交织的煌煌巨著。无怪乎一次辩论课上,我提到这本书一个学期的时间也读不完的时候,沈友军老师补充说这是一辈子也读不透的大书。它通篇充斥着哲学的智慧,饱含着政治思想的精华,这体现了柏拉图毕生所追求的理想:“政治家应为哲学家,哲学家应为政治家,政治家应为哲学王”。

《理想国》一书,讨论的热点是正义哲学的问题。苏格拉底与克法洛斯、玻勒马霍斯、色拉叙马霍斯等智者展开了激烈的交锋。他们先后讨论了“欠债还债就是正义”,“正义就是给每个人以适如其份的报答”,“正义就是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等观点。苏格拉底一一进行了驳斥,并最终得出了正义的真正概念。然而文章没有仅仅落在关于个人正义的讨论上,柏拉图其实着眼于城邦的正义。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认为正义是理想城邦的原则,并将这条正义原则归结为:“每个人必须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或“每个人都作为一个人干他自己份内的事而不干涉别人份内的事”,也就是各守本分、各司其职。当然,柏拉图的城邦是不是所谓的众生平等,是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压迫的人人平等的国度。他所谓的城邦是分等级的,也就是城邦分为王权、军人、劳动者。

柏拉图是如何确立“政治家应该为哲学王”的思想的呢?根据史料,柏拉图应该是经历恩师之死后,感受到了雅典民主政治的衰败,才得以萌发政治家应该是“哲学王”想理。在他为实现理想政体而游历的12年中,在游历塔仑它木时结识的当地民主政体的领袖、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主要代表阿启泰(Archytus),则为他的“哲学王”理想,提供了现实的雏形。阿启泰本人,既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统帅,受到当地人民的拥护和爱戴,又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

柏拉图的《理想国》问世虽已有千载,却仍然是人们讨论的焦点。它引领了一股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如何更加有效治理国家的思想潮流,可谓功莫大焉!

理想国的读后感12篇


想必有些同学在写作文的时候还是很迷茫,通过写作文可以让大家看到更广阔的世界,不断的进行深度思考。优秀的作文只能是熟能生巧的结果。写作是不是而常常困扰到你?为此,小编花时间整理了理想国的读后感12篇,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理想国的读后感(篇1)

知道柏拉图的人几乎都知道《理想国》这本书,这本书不仅详细记载了古希腊的经济、政治、文化,更以对话体完整的表达了柏拉图的哲学见解和政治理想,在世界哲学史上、政治史上都是一份瑰宝。这个学期,我用心的读完了这本《理想国》,感觉既有启发又有异议。

读这本书,你会被苏格拉底睿智而深刻的思想所淹没。他的诡辩不仅让对手难以招架,也让读者难以跟上他快速机智的思维。柏拉图借苏格拉底的辩论一步步将自己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完整表达出来,同时通过对城邦的哲学、道德、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争论,设定了一系列的制度和规定,并在辩论中不断完善,一步步建立了他心目中的“理想国”的蓝图,向世人展现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理想国》传达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在柏拉图看来,乌托邦的本质应该是封建贵族的奴役状态。这个国家一定是智慧的、勇敢的、节制的和正义的。

在这个理想的城邦里,人们被分为三类:掌握哲学的贵族统治者、掌握武力的武士阶级和广大的平民奴隶。柏拉图认为国家的权力应该掌握在哲学家手中。哲学家必须是有智慧和能力保护国家的人,也必须是一些真正关心国家利益的人。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城邦的正义。

勇敢的战士应该努力维护城市的安全和统治者的任何决定。同时,他认为掌权者和被统治者间应保持和谐、团结的关系,被统治者要服从统治者的所有政策,这样,才做到了节制和正义。柏拉图的理想蓝图充满了憧憬,为后来的乌托邦所向往。

而读到这部分,我却觉得很多说法都似曾相识,早在中国的夏商周时期,就有用系统的礼制来约束臣民的做法,分封制要求奴隶服从统治,诸侯享有封地上一切努力的劳动所有,但有义务向君主定期朝贡、纳税,君王号召时要集合军队保护君主。中国几千年来流传下来的儒家文化与柏拉图的许多思想相似。君主对整个国家的思想,用道德和礼仪来约束人们的行为,用武力都属于当权者,通过一系列的比较和思考,我明白了:

这些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的需要。在这一系列的教育中,只有一个终极目标,即道德约束和神性意治的伪装。那就是维护封建**,愚弄人民。所以,通过书中的政治辩论,我发现了很多我不同意的柏拉图的观点。例如:

为维护统治,掌权者可以用假话欺骗民众,甚至编造所谓的“腓尼基人的传说”,假借神意来证明人生来就有贵贱之分,“老天铸造他们的时候,在有些人的身上加入了黄金,这些人因而是最可宝贵的,是统治者。在辅助者(军人)的身上加入了白银。在农民以及其他技工身上加入了铁和铜。

”这些都体现了柏拉图所倡导的“理想国”的实质——封建贵族专职的奴隶制国家,特权横行、等级森严,压迫沉重,人与人之间严重不平等。在我看来,柏拉图出生在这样一个时代。他是一位具有创新意识、远见卓识和改革思维的智者。但是,因为时代的局限性以及阶级的局限性,柏拉图代表的是封建贵族的利益,这决定了他的政策主张都是为封建贵族服务的,他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客观性和公正性,有很多的主张都不见得是正确的,他的主张也不见得是真正正义的。

看这本书,不仅能了解古希腊的政治制度、经济状况、风俗人文等,还能跟着苏格拉底的辩论培养一些哲学思维,一定程度上了解了哲学家思考问题的方式和对待生命的态度,同时也能学到很多为人处事的道理,我收获良多。

理想国的读后感(篇2)

柏拉图是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中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他和他的老师苏格拉底,以及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称为古希腊的三位哲学家。他一生写了很多东西。公元前4世纪问世的《理想国》是他最著名的代表作,也是西方乌托邦思想的经典之作。其中描述的城邦,是历史上大大小小“乌托邦”的开山鼻祖。

乌托邦本意为“没有的地方”,是对美好却无法实现的理想社会的描述,子虚乌有,无所寄托,即乌有之乡。在乌托邦思想方面,东西方古代文化探索形成了经典著作。东方有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礼记》,西方有《理想国》、《乌托邦》等。

由于文化背景和理论基础的不同,东西方的乌托邦思想也不尽相同。如《礼记》“大同社会”推崇德治,所主张的和谐是建立在人本主义基础上的和谐;而《理想国》重视智治,所主张的和谐是建立在神本主义基础上的和谐。

作为西方的乌托邦经典之作《理想国》历来是众多学科所列的经典,是西方知识界必读之书。哲学、政治、伦理学、教育学、文学等许多学科因其博大精深的内容,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它们的渊源。一本著作能够达到如此境界,必定有其独到之处。

于是我带着对乌托邦的向往,对现实世界的思考,开始了《理想国》之旅……

《理想国》是柏拉图基于一种对希腊政治危机的现实关切而提出的从个人到社会的第一救国方案。对社会未来的憧憬必然来源于对现实的不满。理想来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

当时,哲学等高等教育只面向贵族和少数自由人。在柏拉图看来,所谓的民主选举无疑需要一大群盲人来决定走哪条路。对于人民的愚蠢,柏拉图倒也没有感到十分愤怒,因为在他看来,农民工人商人是物质财富的生产者和推销者,他们只要安守本份就行,智能本不是属于他们的,而民主制却让多数无知的人决定城邦和公民的命运,这使他不得不对民主制度产生反感。当然,柏拉图通过自己的哲学思考,提出了理想国家的理念。

《理想国》以问答的对话形式写成,此乃柏拉图著作一贯风格。对话充满了诗意、神话、隐喻、戏剧性和想象力。它充满了假设、归纳、演绎等辩证思维,反映了思想的碰撞和引人入胜。其中,通过心理助产的方法,层层设问,循序渐进地指导,找到答案,最后把重点讲清楚。

这种教育思想在教学实践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在当今的启蒙教育中,这种方法有效地调动了师生的主动性和互动性,有利于学生潜能的开发。我在一开始读的时候,把握不到主旨,总感觉思维在不同说话者之间不断地跳跃,后来才逐步进入柏拉图所设定的思路中。

其实书中的每一卷都有一个主题,如第一卷叙述苏格拉底和他的朋友关于“正义”问题的一场讨论;第二卷从个人的正义转入城邦的正义,引出城邦的定义并提出建立一个城邦需要什么人;第三卷讨论城邦中谁当统治者,人们如何划分等级以及实行共产同住的问题等等。在当今的现实中,人们越来越重视以案例教学和无领导讨论的形式来讨论问题。通过不断的讨论和频繁的提问,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这是《理想国》对世人的众多贡献之一。

在这本书的开篇,苏格拉底和克法洛斯是由对于人生的闲谈转到了对于“正义”的研讨上的。克法洛斯提出了对正义的三个看法:1. 正义就是欠债还钱2.正义就是帮助朋友,伤害敌人3. 正义就是有利于强者的好处苏格拉底并没有彻底否认这些观点,但是同时认为它们都不是完全正确的,然而,苏格拉底却不能够直接给出一个正义的定义。

另一方面,无论正义是什么,还有一个问题:正义的生活是幸福的还是不幸福的?苏格拉底的反对者认为,不公正的人可以在生活中得到各种好处,而公正的人往往遭受损失,所以不公正的生活是幸福的,而公正的生活是不幸的。苏格拉底认为正义的生活是幸福的,但他没有给那些反对者令人信服的证据。

就在双方争执不清的时候,苏格拉底想了一个办法:把个人的正义问题“放大”成整个城邦的正义问题来讨论,以便看得更清楚,正如他所说的,“假定我们的视力不好,人家要我们读远处写着的小字,正在这时候有人发现别处用大字写着同样的字,那我们可就交了好运了,我们就可以先读大字后读小字,再看看它们是不是一样”。这里的小字是对个人正义的隐喻,大字是对城邦正义的隐喻。

苏格拉底的意思是,首先讨论城邦的正义,然后找出城邦的正义是什么,然后再看看个人是否有同样的正义。在知道个人的正义是什么之后,我们就能回答正义的生活是幸福的还是不幸福的。

为了找到正义的本质,苏格拉底和赛勒斯想用他们的斯想铸造一个幸福的典范,一个幸福的国家。因为他们认为秩序完美的国家是最公正的地方。然后在这个正义最多的地方会很容易找出正义的本质。

铸造城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即使在理念里也是一样。首先,衣食住行的需要决定了城邦离不开农民、瓦工和织布工。随着市场的产生,城邦又加入了商人、佣工。

吃饱喝足之后,为了不成为一个猪的城邦,我们需要奢侈品和艺术品供应商、医生、法官等。为了生存,我们需要各种各样的产品,所以生产者是不可或缺的,最重要的是人们不能同时掌握多种技能,所以一个人最好固定地做一件事。

关于统治者,柏拉图提出了著名的“哲人王”思想:“除非,在他们的城邦里,哲学家们被授予王权,或者我们现在称为国王和寡头的人成为名副其实的哲学家;除非政治权利和哲学二者合而为一,除非这样的事发生,我亲爱的格劳孔,否则的话,将永无宁日”其实也就说,统治者应该是个哲学家,或者说哲学家应该成为统治者,用哲学思想来管理民众。

在塑造一个理想的城邦之后,我们可以从完美的城邦中找到正义。正义其实就是使勇敢、智慧和节制各自处在各自所应在的地方的那种美德。他们中的任何一个都不是正义。只有三个人都能得到公正。

实际上是说,城邦内除了哲学家之外,不论是武士、商人还是政客都不存在具有“正义”的可能性,因为他们最多只具有三者中的一种美德,而且因为如此,他们有着将自己所具有的美德扩大化的那种趋势——比如说,武士趋于更加勇敢和激情,商人趋于更加精确的算计,政客趋于对于权术更加娴熟的掌握。因此,这些人骨子里渴望的是暴政是不正义。

除了正义的讨论,城邦的铸造,《理想国》还展现了作者超凡的教育理念。柏拉图非常重视教育。他为共和国制定的许多规则、仪式和道德并没有成为法律,而是希望通过从小的教育引导人们的行为和方向。正如书中所说:

“一个人从小所受的教育把他往哪里引导,能决定他后来往哪里走。”柏拉图认为理想国的教育应从人小时候开始,包括质朴的音乐教育和体育教育。他希望监督诗人,强迫他们在诗歌中塑造好的形象,监督其他艺术家,禁止描绘邪恶和卑鄙的灵魂。

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城邦的守护者能够远离罪恶的形象,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影响。从孩提时代起,它们就与美和理性融为一体。这些从小抓教育的理念,对后世的教育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理想国》传达了他的政治理想。柏拉图心目中的理想国实质应该是封建贵族专制的奴隶制国家,主张统治阶级在维护“秩序”的借口下,可以采取一切措施无情镇压一切“犯上作乱”的人,主张推行文化专制主义,鼓励相互告密,恐怖统治。这个国家一定是智慧的、勇敢的、节制的和正义的。

在这个理想的城邦里,人们被分为三类:掌握哲学的贵族统治者、掌握武力的武士阶级和广大的平民奴隶。柏拉图认为国家的权力应该掌握在哲学家手中。哲学家必须是有智慧和能力保护国家的人,也必须是一些真正关心国家利益的人。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城邦的正义。

勇敢的战士应该努力维护城市的安全和统治者的任何决定。同时,他认为掌权者和被统治者间应保持和谐、团结的关系,被统治者要服从统治者的所有政策,这样,才做到了节制和正义。在所有制上,柏拉图理想国的根本特征是财产原则上属于国家,即属于整个统治阶级所有,但是统治阶级的个别成员是不允许拥有私人财产的。

他指出,理想国的至关重要的特征之一是,统治阶级应以国家的利益为自己的至上利益,过一种简朴的禁欲主义式的生活,他们除了最简陋的必需的生活资料外,不允许占有任何私有财产。告诫统治阶级要警惕金银财富对人灵魂的玷污,否则国内会滋生仇恨激化矛盾而导致国家的覆灭。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知识理性及相关的教育、智慧和科学受到了高度的重视。

柏拉图认为,“至善”是一切知识的根源,同时也是宇宙万物存在和本质的创造者,教育成为实现理想国、培养下一代统治阶级维持理想国的重要手段。在柏拉图看来,单纯凭借立法,而不主要凭借教育,想要实现理想国是不可能的。强调统治阶级的头等大事是抓教育。

同时教育应该是终身进行的,统治阶级从开始就要重视胎教,教育的内容应是多方面的,包括数学、体育、军事、天文学等。在这个正义的理想国里,哲学家从事教化,在柏拉图看来,他们需要使护国者热爱自己的工作,并为其没有报酬的伟大而感到自豪。他们不可以听靡靡之音,以免沉醉下去之后失去刚强;他们不可以吃甜食,因为这对身体健康不利;他们不可以听吟唱世界不公的诗句,防止他们因此失去了信心和坚持。

而哲学家所做的,就是阻碍那些东西进入城邦。柏拉图曾谈过,如果有诗人要进入这个城邦,哲学家会尊敬他,为其涂上光荣的橄榄油,送上不少名贵的礼物,却不允许他进入,恳求他到其它城邦去展示他的诗才。哲学家负起教授护国者音乐和体育的责任,因为音乐和体育服务于人的两个部分──爱智部分和激情部分。

这不是为了心灵和身体,而是为了使爱智和激情两部分张弛得宜配合适当。要是国家的栋梁除了搞体操训练外,其他方面别无用心,结果会怎样呢?对于学习科研从来没有尝试,对于辩论推理更是一窍不通,他心灵深处可能存在的爱智之火光难道不会变得暗淡微弱吗?

由于心灵没有得到启发和培育,感觉接受能力没有得到磨练,他会变得耳不聪目不明;要是一个人纵情乐曲,让各种曲调唱腔醍醐灌顶似地,把耳朵当作漏斗,注入心灵深处,假使他全部时间都沉溺于丝弦杂奏歌声婉转之间,初则激情部分像铁似的由粗硬变得柔软,可以制成有用的器具。倘若他这样继续下去,象着了魔似的,不能适可而止,他就开始融入了,液化了,分解了。结果激情就会烟消云散,使他萎靡不振,成为一个软弱的战士。

除了这些,哲学家必须从所有护卫者里选择那些在我们观察中显得最愿毕生鞠躬尽瘁,为国家利益效劳,而不愿做任何不利于国家的事,而且会密切留意各护国者的态度,随时考察他们,看他们是否能终身保持这种护卫国家的信念,是否既非魔术又非武力所能于不知不觉之间使他们放弃为国尽力的信念的。在哲学家的教育下,国家保护者已经成为一个非常优秀的国家管理者。适量的音乐和体育训练,坚其意志,强其筋体,不致使其太意气用事,或者面对敌人时柔弱无力。

因此可以说,他们拥有专门保护国家的技巧。

大众在这个社会中是怎样的呢?护国者既然安份地做自己保护工作,同样地,大众应该做他们应做的事。智能是与他们无缘的,因此他们要服从哲学家和护国者的指导,做一只乖乖的国家螺丝,做好本份,应修鞋的就修鞋,应种田的就种田,国家制度以及他们的个人利益,哲学家会作好安排,并宣称这是最正义的,最适当的,用句古希腊的话说就是:

最自然的。当然,这只是哲学家眼中最自然的,但作为一个公民,他是否会觉得这是自然的呢?──这的确是一个问题。

护国者得到体育和音乐之类的教育,人民却只得各安本份,他们只能学习各种各样技术──例如种田修鞋,然而却对智能一无所知,甚至连接触到智能的机会都没有,除非是被哲人看重的。他们不知道自由,不知道个性,不知道人生存的意义,却在所谓正义的安于本份下庸庸碌碌地工作、结婚、生子、死亡。

柏拉图重视教育的作用,提倡“终身教育”这些思想无疑是正确的、积极的,甚至是天才的,但是他的教育观念仅仅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仅仅是为奴隶主贵族的集权制服务的。柏拉图《理想国》的内容丝毫未提及个人的权利或对个人的尊重,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人的个性、人的尊严、人的价值都被漠视,人只是任由统治者支配摆布的工具。柏拉图觉得:

为加强思想统治,应该不惜控制所有艺人,阻止他们不论在绘画或雕刻作品里,还是建筑或任何艺术作品里描绘邪恶、放荡、卑鄙、龌龊的坏精神,“哪个艺人不肯服从,就不让他在城邦中存在下去”。但是,我认为:世界上善与恶、美与丑、正义与邪恶,都是相对应而存在的。

因为有恶,人们才可以感受到善;因为有丑,人们才能体会到美;因为邪恶的存在,人们才追求正义。摒弃一切反面的东西只保留正面是不可能做到的,追求极端只会适得其反。无论是艺术还是思想,都只有丰富、全面、博大精深时才是最有利于人才培养、有利于社会发展的。

所以,或许不应该过分的去追求社会思想的统一和单调,人的思想是不可能长期永远被压制的。

理想国的读后感(篇3)

外交学院

2013 — 2014学年第 2学期期末考试

论文题目读《理想国》--做一个正义的人p>

课程名称西方政治思想史p>

课程号及课序号11804021p>

学号201321016p>

姓名庄晓旭p>

班级一班p>

提交时间2014-8-27p>

读《理想国》--做一个正义的人

在施展老师的课上我收益很大,美妙的思想拓宽了我的眼界,也敦促我深入思考。我阅读了《理想国》,读书的时候感觉头顶光明万丈,灵魂受到了启迪与洗刷,并且推荐给了我的朋友阅读。以下是我读《理想国》的读书笔记。

第一部分:什么是正义

(1)苏格拉底强调真善美。

神祗不是万物的创造者而是善的创造者。

一切处于最完美状态的事物肯定是最不可能改变或崩溃的。例如,当一个人最健康、最强壮时,他最不容易受到酒肉的影响。当一株植物最健壮时,他最不怕烈日或其他类似的影响。那么,最勇敢和最聪明的灵魂最不可能被外界的影响所迷惑和改变。

上帝从不想改变他的形象,因为他是最完美和善良的上帝,可以想象。每一个神都会保持他原来的形象。人要向着正义不断修身。

(2) 苏格拉底问:什么是正义?善待朋友,恶待敌人?当我们认为好人就是坏人,坏人就是好人是,帮助坏人、伤害好人是不公平的。

人被伤害后会变坏,伤害不是好人的功能,而是和好人相反的人的功能。伤害任何人无论如何总是不正义的。

(3)正义是强者的利益吗?每一种技艺的天然目的就在于寻求和提供某种利益。技艺的利益除了它本身的尽善尽美(技艺本身有缺陷,又需要别种技艺来补充,补充的技艺又需要另外的技艺补充,依次推展以至无穷)而外,还有别的吗?

毕竟,身体是有缺陷的。它不能单靠自己。为了照顾身体的利益,医疗技术应运而生。医学技术追求的不是自身利益,而是人体利益。没有一门科学或艺术追求强者的利益而忽视弱者的利益。

当医生是医生时,他追求的是医生的利益还是病人的利益?一个真正的医生是支配人体的,而不是赚钱的。那么,没有科学技术是考虑强者的利益的,只有下属和弱者的利益。

在任何一个政府,一个统治者,当他是统治者的时候,他不能只关心自己的利益而忽视他手下人民的利益,他的言行都是为了人民的利益。没有人甘愿充当一个治人者去揽人家的是非。作为一个统治者,他会得到报酬,因为在治理技术的范围内,他把自己所有的努力工作的能力都发挥出来,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治理的对象。

所以要人家愿意担任这种工作,就该给报酬,或者给名,或者给利;如果他不愿意干,就给予惩罚。贪图名利被视为可耻,事实上也的确可耻。因此,好人就不肯为名为利来当官。

他们不肯为了职务公开拿钱被人当佣人看待,更不肯假公济私,暗中舞弊,被人当作小偷。名誉也不能动其心,因为他们并没有野心。(想起刘备三顾茅庐,孔庆东老师讲是两人的作秀,其实并不是的吧。

)于是要他们愿意当官就只得用惩罚来强制了。最大的惩罚是你不照顾别人,而是让更坏的人照顾你。他们不是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而是迫不得已,实在找不到比他们更好的或同样好的人来担当这个责任。

假如全国都是好人,大家会争着不当官,象现在大家争着要当官一样热烈。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真正的政治家追求的不是自己的利益,而是老百姓的利益。所以有识之士宁可受人之惠,也不愿多管闲事加惠于人。

因此苏格拉底成功反驳了色拉叙马霍斯的“正义是强者的利益”的说法。

(4)一个正义者会不会想胜过别个正义者吗?正义的人不想超越其他正义的人,但他想超越不正义的人。不正义者想胜过两者。

当一个音乐家在调音时,他不会故意在弦的紧绷度方面超过其他音乐家吗。正义的人又聪明友好,不正义的人又笨又坏。

(5) 为了幸福,一个人必须热爱正义——既因为正义本身,也因为正义的后果。一般人可不是这样想的,他们认为正义是一件苦事。他们拼着命去干,图的是它的名和利。

至于正义本身,人们是害怕的,是想尽量回避的。而正如书中所言:一切处于最完美状态的事物肯定是最不可能改变或崩溃的。

例如,当一个人最健康、最强壮时,他最不容易受到酒肉的影响。当一株植物最健壮时,他最不怕烈日或其他类似的影响。那么,最勇敢和最聪明的灵魂最不可能被外界的影响所迷惑和改变。一个城邦、一只军队、一帮强盗或小偷会互相拆台。

非正义制造分裂、仇恨、内讧。而正义则带来有益和谐。非正义会制造仇恨,隔阂,是人心不齐,不能共同完成任务。

因此,无论非正义在何处,在一个城市或一支军队或是一个家庭,或在其他,这么一个团体会因为分裂而无法团结,团体内部互相为敌,团体与其对手为敌,最后这团体将与正义为敌。灵魂也有它的优点。正义的灵魂和正义的人民将过上美好的生活,而不正义的人民将过上悲惨的生活。有很多是正义的东西。

比如,渊博的知识(如学问如智慧,这就是哲学)、明亮的眼睛、健康的身体,人们不仅需要他们自己,而且这些东西带来的东西都是可取的。马也好,狗也好,其他动物也好,你是否注意到,精神是何等的无往不胜,不屈不挠,有了它,任何生物的灵魂,都会便的无畏无惧,不可战胜。这段话说的好,要拥有正义的不可战胜的灵魂。

第二部分: 如何达到正义

(7)通向正义之路艰难。一些人总是称邪恶小人过的快乐,无论在私下还是在公共场合都对他们表示尊敬,但同时却鄙视或冷落那些温和贫穷的人,尽管他们承认这些人远比刚才所提及的那些人品质好的多。神祗把灾祸和痛苦赐予许多正人君子,却把好运和幸福赐予许多小人。

用西希阿的话来说:“获得大量的罪恶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它居住的很近,通向它的道路平平坦坦。但通向道德的路上,神祗安排了艰难险阻。

”(8)邪恶不可模仿。当然他人也不能模仿恶人,不管是懦夫还是其他的什么的,也不能模仿那些所做所为与我们刚才所言相反的人,那些无论酒醉与否总是恶语相向,谩骂戏弄别人的人,还有那些言语一向冒犯邻里的人,我们也不能叫他们去模仿疯子和坏人的言行,因为疯癫就像邪恶一样,只可了解,不可模仿。

(9)生活在善的土壤中,艺术家营造善的氛围。如果在道德缺陷的环境中生长,犹如生活在有毒的农场,天天以毒草毒花为食,以至于不知不觉就在他们的灵魂里积郁出腐化的脓疮来。艺术家应该具有辨别美和优雅的真实本性这种能力,只有这样,年轻人才能在一片健康的土壤中生活,生活在美景与欢乐之中,接受事物善的一面。

而佳作所流露出来的美,将会流入他们的耳目,就像从净土吹来的微风,悄悄的带着你们的灵魂,由年少无知接近理性之美,并与之共鸣。

(10)音乐拥有塑造灵魂的力量。音乐的教育比其他方式都有效,这是因为节奏与和弦能进入到灵魂的深处,并牢牢地附在上面,赋予它雍容与优雅,从而使受到正当教育的人的灵魂变得优雅,而受到不良教育的人的灵魂变得粗俗。因而,因为那些收到了内心世界真正教育的人最能洞悉艺术与自然界中的缺陷,并且再以真正的高品位来欣赏并吸收美好的事物的同时变得高贵而善良。

所以他能够在现在很年轻时,甚至于还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时,就正确的抨击和憎恨邪恶,而当他明白了这样做的原因后,就能辨认出哪些人是他早已通过自己所受教育就熟悉了的朋友,并且尊敬他们。

怎样才算懂音乐呢?苏格拉底说到:不论是我们自己还是我们所教育的护国者们,除非是懂得自治、勇敢、开朗、慷慨以及类似的气质及根本形式,以及它们的相对形式和它们的综合体,并且能随时的辨认出它们来,不因他们的大小而忽视它们,并且认定它们肯定存在于某种艺术和研究的范围内——除非这样,才能说我们懂了音乐。

(12)体育教育有利于灵魂的修养。同音乐教育一样,体育训练应该十分小心并且终其一生。良好的体制有利于灵魂的修养,美好的灵魂在其本身能够改善体制。

体育教育应如我们的音乐一样既朴素又优秀。复杂的音乐会使人放荡,复杂的生活方式会产生疾病。淳朴的音乐能使灵魂自制,朴素的体育锻炼能增强体制。

只有将音乐体育以恰当的比例融汇进灵魂的人,才能真正成为音乐家和和弦大师,这是远非那些调弦师可比。

(11)真正的爱。快感如同痛苦一样,能剥夺我们运用智力的能力。真正的爱是对于美和秩序的爱——一种有节制和谐的爱。不自制和疯狂都是不能与真正的爱混为一谈的。

(12)得体的温文尔雅。哲学家必须具有温文尔雅的气质。同样,如果他们温柔的过分的话,也就成了软弱,但只要教育的得法,就会文雅的十分得体。

一个憎恶哲学的人,不驯化的人如同一头野兽,暴虐凶残,不知道这世上还有其他处世之道。他完全生活在无知和邪恶当中,对礼仪和优雅感觉麻木。人性有两种标准,一种是精神性的,一种是哲学性的,神赐予人类这两种形式以呼应着两者,(而且只是间接的称呼这两者精神和肉体),以便使这两种标准如乐器的弦一样,被放松或拉紧,直到他们达到和谐。

(13)财富与贫困。财富与贫困,一个是奢侈和懒惰的专利,一个是可鄙和恶性的专利,两者都是不满的专利。

(14)做有用的人,做有用的事。有用的就是高贵的,有害的就是下贱的。

(15)交际。如果一个人身心健康,既不贪婪也不刻薄,既不狂妄,也不懦弱,他不会办事不公或很难与人相处。一个人公正、有教养,还是粗鲁利群可以很快看出来。

别人有知识,我们非但不妒忌,反而很高兴。不要去攻击别人。他们会改变主意的,如果你不是以好斗的精神,而是温和的,善意的去安慰他们,去掉他们的城建。

谁会与热爱自己的人为敌呢?

(16)真正的热爱知识。一个人要乐于学习,谁也不会热海给他们带来痛苦的事业。真正爱只是的人,总是追求本质,这是他们的本性,他们不会停留在表面的个体多样性,而是会继续前进——利刃不会变钝。

欲望的力量也不会变,除非他已通过灵魂中的同情,相类属的力量获得了每一事物的本质和真正属性。而且通过这力的牵引,融合,与事物混合。并由此产生智慧和真理。

他将拥有知识,真正的生活,成长。也只有那时,才会不再辛勤劳动。

读《理想国》我收获很大,更加坚定要做一个正义、温雅、努力学习的人。

理想国的读后感(篇4)

柏拉图《理想国》读后感

高中时,随着历史老师的启蒙,我开始对古希腊文化感兴趣。三大哲人之一的柏拉图尤为让我着迷。不仅因为他出生在雅典,还因为他在政治和哲学上的智慧。

他到埃及、小亚细亚和意大利南部进行政治活动,试图实现自己崇高的政治理想。他一生著述颇丰,其教学思想主要集中在《理想国》和《法律篇》之中,他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其哲学体系博大精深,对其教学思想影响尤甚。

而今,都兰军老师再度提起这本经典,经过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的学习,第四次拿起柏拉图的《理想国》,尽管依旧无法参透《理想国》其中的奥妙,也无法深入地了解它的精髓,但它带给我的启迪确是深远的,尽管我只能仰望而叹之,道听途说而思之,片言只字而感之。其实,经典的影响力,不在于天马行空的文句,也不在于振聋发聩的论断,而在于它给世人幽暗闭塞的观念世界以一道耀眼的闪光。

读这本书,我们会被苏格拉底睿智而深刻的思想所淹没。他的诡辩不仅让对手很难招架,也让我们觉得很难跟上他敏捷机智的思维。柏拉图借苏格拉底的辩论逐一地将自己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完整地表达出来,同时通过对城邦的哲学、道德、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争论,设定了一系列的制度和规定,并在辩论中不断完善,逐步建立了他心目中的“理想国”的蓝图,向世人展现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与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不同,柏拉图认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所组成。理念的世界是真实存在、永恒不变的,而人类感官所接触到的这个现实的世界,只不过是理念世界微弱的影子,它由现象所组成,而每种现象会因时、空等因素而表现出暂时变动等特征。由此出发,柏拉图提出了一种由理念论和回忆说构成的认识论,并将它作为《理想国》的哲学基础。

《理想国》讨论的热点是正义哲学问题。书的开篇,苏格拉底与克法洛斯、玻勒马霍斯、色拉叙马霍斯等智者就展开了激烈的交锋,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柏拉图对正义有着多么强烈的憧憬与向往,这也正好印证了对话结尾的宣言,“让我们永远走向上的路,追求正义和智慧”。他们先后讨论了“欠债还债就是正义”,“正义就是给每个人以适如其份的报答”,“正义就是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等观点,苏格拉底将其一一进行了驳斥,并最终得出了正义的真正概念——“正义的人不许可自己灵魂里的各个部分互相干涉,起别的部分的作用。

他应当安排好真正自己的事情,首先达到自己主宰自己,自己内秩序井然,对自己友善。”然而文章并没有仅仅落在关于个人正义的讨论上,柏拉图更加着眼于城邦的正义。他认为正义是理想城邦的原则,并将这条正义原则归结为“每个人必须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或“每个人都作为一个人**自己份内的事而不干涉别人份内的事”,也就是各守本分、各司其职。

可以说,书中有太多的理想主义色彩。它虽然与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大不相同,但也是对世界的合理认识。理想的国家,其实也是一个真正的自由国家。这只是这种自由需要付出的代价。没人能回答。

理想国的读后感(篇5)

但是这不妨碍我们从《理想国》中提取出一些解决这些严峻问题的方法。其一,柏拉图在书中提出“正义就是制作自己的事而不兼做别人的事”,呈现出每个阶层各司其职,一种人只从事一种生产的状态,这种状态虽然不可能在现代社会得到实现,但是如果我们在生活中能够做到尽忠职守,比如**公职人员认真履行其为人民服务的职责,不动歪脑经、不想花心思,我想当前社会中对“公务员”的不满大约也就不复存在了。同时他提出人的灵魂里存在三种品质,即理性、激情和欲望,三者分别是人们在学习、愤怒和满足自然欲望时动用的身体的一部分,也对应着城邦中的护国者、辅助者与生意人三个阶层。

就如国家的正义——三个阶层各司其职那样,如果每一个人的三种品质在自身内各起各的作用,那么这个人就是正义的。这三个品质是和谐的。理性起主导作用,激情和欲望接受领导。这样的人有节制的美德。从这个方面来看,当前社会中爆发出的很多问题很多都是由于人们内在的品质失衡,无法约制自己而导致的。

所以要解决这些问题最关键的就是要使人们能够主宰自己,这就需要每个个体需要有足够的智慧,这种智慧是指能够指导人们实现个体德行的知识,也就是说我们的社会教育必须发挥更大的作用,当然社会教育业必须改革其教育内容从而实现增加人们此种智慧的目的。第二,柏拉图提出了哲学家国王的思想。他提出要把政治权力和智慧结合起来,他认为具有两种品质的哲学家应该是统治者。这两种品质分别是他们“永远酷爱那种能让他们看到永恒的不受产生与灭亡过程影响的实体的知识”以及“他们永远不愿苟同一个‘假’字,他们爱真。

” 也就是能看到并掌握善的理念的人。虽然我们的社会不是君主制的社会,但是其中依然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面对当前如此复杂的社会现象,我们的执政者必须要有足够的智慧与胆识,当然他们也必须“爱真”,如果他们不爱真、不坚信真实,被谗言与谎言蒙蔽的话,那么整个社会局面将会变得无法控制,只有他们练就一双慧眼,做到对症下药,我们才能期盼更好的明天;另外,重要的还是执政者内心要有“善的理念”,他们要能在追寻真理、追寻真相的过程当中保持自身的纯洁与内心的善念,对广大的人民负责,真正做到爱人民、为人民服务。

柴静说过一段话送给今时今日的中国再合适不过:“一个国家是有一个个具体的人构成的,她由这些人创造并且决定,只有一个国家拥有那些追寻真理的人,能够独立思考的人,能够不计厉害为这片土地付出的人,能够捍卫自己宪法权利的人,能够知道这个世界不完美,但是仍然不言乏力、不言放弃的人,只有一个国家拥有这样的头脑和灵魂,我们才能说,我们为祖国骄傲。只有一个国家怀有这样的胸怀和灵魂,我们才能说我们有信心使明天更好。

”其实这段话何尝不是体现了上面所说的《理想国》带给我们的启示呢 ?曾经的我以为如柏拉图一般的智者哲人,其著作必然是充满着智慧、高深的哲理,却也会因此使得阅读能力与理解能力一般般的我慌了神,如坠云端而不知所踪。在学习这门课以前我认为像《理想国》这样有着如此虚无缥缈的书名的西方经典著作,必然也是写得玄之又玄使人摸不着头脑,更失去了读下去的勇气。

但是对话体的《理想国》,刚开始在老师的引导下读过第一卷我竟也没有感到枯燥乏味、晦涩难懂。虽然书中没有特别华丽的情节和场景描写,但当我看到经典的思想和语言的碰撞时,我突然觉得读经典是很享受的。如今细想,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必然是既能做到“平易近人”,又能做到“发人深省”,给人启示。

“让我们永远坚持走向上的路,追求正义和智慧……我们也才可以诸事顺遂,无论今世在这里还是将来在我们刚才所描述的那一千年的旅程中。” 柏拉图在《理想国》的结尾如是说。我想所谓“经典的力量”就是即使时光荏苒岁月变迁仍然可以为处在迷雾中手足无措的我们闪耀出一道光芒。

理想国的读后感(篇6)

这学期的政治理论课为中特和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算是哲学的一部分,陆老师也花了很多时间给我们讲自然辩证法,虽然中特理论讲得不多,但我们从**课中学到了许多东西。最后一门课是我们读哲学或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书,然后写一篇**。我觉得哲学虽难但很有用,可以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这个世界,而中特理论已被验证是正确的也肯定被包含在哲学的范畴内,于是我上网查找哲学相关的书籍,呼声很高的柏拉图的《理想国》也就成了我所看的第一本哲学书。

一遍又一遍地看,我理解并想到了一些东西。

柏拉图出身于贵族,青年时师从苏格拉底,柏拉图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其哲学体系博大精深,对其教学思想影响尤甚。而《理想国》是其教学思想的集中体现。

知道柏拉图的人都知道他的《理想国》,这本书不仅详细记载了古希腊的经济、政治、文化,更以对话体完整的表达了柏拉图的哲学见解和政治理想,在世界哲学史上、政治史上都是一份难得的瑰宝。我读这本书也是因为课程要求和别人的推荐。

我不得不佩服苏格拉底的思考和辨证能力,他使对手哑口无言,也让我们这些读者跟不上他的思维,所以读这样的哲学书,需要我们精读,而不能像看**一样。看这本书你会被苏格拉底的睿智和深远的思考所折服,而柏拉图借苏格拉底的辩论将自己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思想逐步地表达出来。他也借文中对城邦的哲学、道德、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争论,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和规定,并在辩论中不断完善,建立他心目中的“理想国”,向世人展现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由于柏拉图本身属于贵族阶级,因为时代的局限性以及阶级的局限性,柏拉图代表的是封建贵族的利益,这决定了他的政策主张都是为封建贵族服务的,他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客观性和公正性,有很多的主张都不见得是正确的,他的主张也不见得是真正正义的。所以《理想国》传达的政治理想实质是封建贵族**的奴隶制国家。而我们现在社会主义国家,关于其政治理想的蓝图在此我不多加讲述评论,因为此文章的许多政治观点与我们现在的民主社会的观点是格格不入的,也和我们社会主义道路的目标不一样。

但是作为柏拉图,生在特定的时代,他的思想已经十分新颖了,他已经是一个目光深远,有创新意识,有改革思维的伟人了。柏拉图非常重视教育,希望通过从小的教育引导人们的行为和方向。他希望通过这样,让城邦的护卫者远离罪恶的形象,潜移默化、耳濡目染,受到熏陶,从童年开始,就和优美、理智融合为一。

这些从小到大的教育理念无疑是**远瞩的,抓住了问题的关键。从一个人的童年开始施加影响,将服从统治的信念根植于心中,必然是最彻底、最有效、最稳定的统治方法。这些教育思想对后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但我们也要看到,他的教育思想的目的是为维护共产党的统治服务。与我们的社会主义教育不同,人人享有自由发展的教育是一个“自由王国”。无论是艺术还是思想,只有丰富、全面、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百家争鸣才是最有利于人才培养、社会发展进步的。

《理想国》诠释了柏拉图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柏拉图认为理念社会和现实社会构成我们生存的世界,理念的社会真实存在而且处于永恒不变的状态之中,但人类所感受到的世界只是理念社会的影子,微弱而不真实。人们觉的世界是由现象构成的,在时间和空间的影响下不断变化。

基于这一理论,柏拉图提出了不同的认识论,包括观念论和认识论,以指导他的哲学历程。我们从哲学与自然辨证法中学习到,客观唯心主义有其进步,但它仍然不是理解和解释世界的正确工具。我们只有回到辨证唯物主义的正确道路上来,才可能正确认识和解释这个世界,才可能推动社会往正确的方向前进。

辨证唯物主义即接受了客观唯物主义的正确部分,客观唯物主义承认“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同时,他们抛弃了消极的思想。人们既不能违反客观规律,也不能利用客观规律。

柏拉图在客观唯心主义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认识论,包括观念论和认识论,以指导他的哲学历程。柏拉图作为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书写并流传了丰富的哲学著作,《理想国》几乎是一部“哲学大全”,大部分由对话体写成,文体之优美,思维缜密。柏拉图认为我们我们生活的世界分为可感世界与理念世界,只有有知识的人才能将具体事物与理念事物准确区分开,因为他们能真正认识到美。

这个观点也是我不认同的,关于美的认识体会,最需要的是一颗敏锐而感恩的心,只有心怀世界,感恩世界,你才能发现并感受世界的美丽。即使你是一个知识渊博的人,如果你每天都抱怨,你怎么能感受到世界的美丽。柏拉图认为,善是思想世界中所有思想的原因,它是最高的思想。

作为一个唯物主义者,我始终觉得世界是唯物的,一切都互相联系的处于发展变化之中,人能主观能动的认识世界上的事物,但人的认识会受立场、知识、世界观等不同因素的影响。

文章中的一些见解是值得我们思考的,文章里说:“我们通常认为的相对痛苦来说的快乐,或者相对快乐来说的痛苦,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快乐或者痛苦,而只是它们的中间状态,只是我们经历真正的痛苦或者快乐过后,误把中间状态当成了痛苦或快乐的反面,这其实只是一种假象。事实上,我们可以把停止痛苦视为幸福,把停止幸福视为痛苦。

”确实是这样,要是我们认真去思考一下,痛苦与快乐之间的转化或是界定,并不只是一种绝对意义上的痛苦或者是快乐,而是一种相对的,相依赖而存在,并相互转化。很多时候我们只记得痛苦的经历,却容易忘记快乐的时光,那是因为快乐的时光我们从不嫌多,我们希望还有下一次。而痛苦的时候我们不想有下一次,所以难忘!

理想国的读后感(篇7)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设计了一幅正义之邦的图景:国家规模适中,以站在城中高处能将全国尽收眼底,国人彼此面识为度。柏拉图认为国家起源于劳动分工,因而他将理想国中的公民分为治国者、武士、劳动者3个等级,分别代表智慧、勇敢和欲望3种品性。

政治家以自己的哲学智慧和道德力量治国;战士以忠诚和勇气协助治国、保卫****;劳动者卫国家提供物质生活资料。3个等级各司其职,各安其位。在这样一个国家里,政治家都是德高望重的哲学家。只有哲学家才能理解这一概念,才能拥有完美的美的和超群的智慧,才能理解正义的所在,才能在理性的指引下公正地治国。

治国者和武士没有私产和家庭,因为私产和家庭是一切私心邪念的根源。劳动者也绝不允许拥有奢华的物品。理想的国家也非常重视教育,因为人民的素质和道德品质决定了国家的质量。

柏拉图甚至设想,在建国之初,所有10岁以上的人都会被送到国外,因为他们受到旧文化的影响,很难改变。全体公民从儿童时代开始就要接受**、体育、数学到哲学的终身教育。教育内容要严格选择。荷马和赫西奥德的史诗和悲剧诗人的作品不允许被引进这个国家,因为它们会毒害年轻人的心灵。

为了各种需要,每个人都需要一种集体,作为伙伴或助手,形成一个公共生活区,这就是城邦。

柏拉图借用腓尼基人的故事,提出了著名的五人学说,把世界分为五类:金、银、铜、铁、锡,这是世界的秩序。一等人可以做国家领袖,二等人可以做大臣,辅佐统治者,三等人可做商人,四等人为农民和匠人,五等人为奴隶。

柏拉图所奉行的“正义”是一种各行其是,各安其职的社会状态。《理想国》里论述了四种**和“荣誉政治”: 第一种叫斯巴达政体或者是克里特政体,这是一个广泛赞誉的是“第一等好”的理想国,其他的政体都是这一理想政体的蜕变。

二是所谓寡头政制,即在少数人统治的军事政权中,少数有权势的人聚敛财富。它的声誉排名第二,有许多缺点。第三种叫民主政体,是接着寡头政体之后产生的,是贫富矛盾的尖锐化导致民众的革命的结果,产生民主政体(democracy),又是与寡头政体相反的。第四种乃是与前述所有这三种都不同的最为反动的僭主政制,这是国家的终极祸害。

有一种政体,极爱荣誉,它是从贵族政体产生出来的。制度本身的变化也是由于人的变化。

不同类型的**是不同类型人民的集体性,政治制度是由城邦公民的习惯产生的。他的理想国家要求每个人在社会中都有自己的特殊功能,以满足整个社会的需要。但在这个国家,男女享有同样的权利,存在着完全的性别平等。

**可以在为了公众利益时撒谎。每个人都应该做自己的事,而不是打扰别人。而读到这部分,我却觉得很多说法都似曾相识,早在中国的夏商周时期,就有用系统的礼制来约束臣民的做法,分封制要求奴隶服从统治,诸侯享有封地上一切努力的劳动所有,但有义务向君主定期朝贡、纳税,君王号召时要集合军队保护君主。

中国几千年来流传下来的儒家文化与柏拉图的许多思想相似。君主对全国的思想**、用道德和礼仪约束人民行为、武力全部收归**掌权者所有……通过一系列的比较和思考,我明白了:这一切,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的**统治的需要,这一系列的教育灌输、道德约束、假借神意,最终目的都只有一个,那就是维护封建统治,愚弄人民。

所以,通过书中的政治辩论,我发现了很多我不同意的柏拉图的观点。例如:为维护统治,掌权者可以用假话欺骗民众,甚至编造所谓的“腓尼基人的传说”,假借神意来证明人生来就有贵贱之分,“老天铸造他们的时候,在有些人的身上加入了**,这些人因而是最可宝贵的,是统治者。

在辅助者(军人)的身上加入了**。在农民以及其他技工身上加入了铁和铜。”这些都体现了柏拉图所倡导的“理想国”的实质——封建贵族专职的奴隶制国家,特权横行、等级森严,压迫沉重,人与人之间严重不平等。

在我看来,柏拉图出生在这样一个时代。他是一位具有创新意识、远见卓识和改革思维的智者。但是,因为时代的局限性以及阶级的局限性,柏拉图代表的是封建贵族的利益,这决定了他的政策主张都是为封建贵族服务的,他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客观性和公正性,有很多的主张都不见得是正确的,他的主张也不见得是真正正义的。今天,柏拉图的乌托邦是一个可怕的极权主义国家。

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有一个著名的洞穴比喻来解释理念论,他利用这个故事来告诉我们,“形式”其实就是那阳光照耀下的实物,而我们的感官世界所能感受到的不过是那白墙上的影子而已。我们的大自然比起鲜明的理性世界来说,是黑暗而单调的。不懂哲学的人只能看到那些影子,而哲学家可以在真理的阳光下看到外在的事物。

在我看来,《理想国》首先开启了对理想国家加以描述的先河。在这本书中,柏拉图最初打算讨论个人正义。为了说明个人正义,他把城邦正义作为一个铺垫和类比。然而,柏拉图却用大量的空间来论证和描述理想的城邦。柏拉图的证明方式给后人一个意想不到的暗示:

除了个人正义,还有城邦正义,或者说是国家制度的正义。后来,人们在思考国家正义和法律正义的过程中,形成了许多对人类文明产生重大影响的思想成果。而我国古代没有关于国家正义问题的思考。

中国古代虽然有一些关于个人正义的思想,但主要涉及个人的义务和行为,基本上不涉及国家制度的正义。因此,他们的思想深度与西方司法思想相去甚远。根据中国传统政治法律思想史,君主制是一个自然正义的问题,不可改变。没有西方思想的引进,我们仍然有可能生活在君主制或君主制之中。

想到现今的社会,正义一直都是受人们褒扬的话题,正义的事情永远都是被人们所称颂的。但什么是正义,我想很多人都无法给出一个全面的答案,或者即使给出了答案,他们也有分歧。一个简单而有思想的人可以用柏拉图的反驳来推翻。社会现象纷繁复杂,人们的思想各色各样,在此处正义的事情,放到彼处马上就变成了荒唐的事情,甚至是极其不正义的事情。

单纯的眼光去判断事情总是片面的,多虑的思想去思考事情总是无法清晰的,生活中只能适事而行。

理想国的读后感(篇8)

理想国读后感(一):

《理想国》是一部政治学经典,但在读这本书时,我的思维常常在字里行间悄悄的远行,所以有时候不得不停下来想想自我的思维跑到了**,是怎样跑的。这本书不是很容易读懂的,在细读起来总是觉得在和先哲对话时少了那份开阔与气度,多了些唯唯诺诺,人云亦云,很想用自我的话去理解去探索可那毕竟是一道很漫长且艰辛的路,所以我将慢慢的前行,那样收获的也许才更多。

在《理想国》里苏格拉底刚开始讨论的话题就是正义问题。正义真的是一个很难解答的问题,有时想与其长期的在屋里思索理念上的正义还不如做一件正义的事,为一些不公发发自我的声音来的更为实际。也许是浮躁,也许也是缺乏爱心,因为很多人几千年来都不懂正义,似乎自我实现的几会很小。

但我相信自我,就像柏拉图一样,有着强烈的远见和对正义的向往!但他认为绝对的正义是在上帝的位置,这是一个很好的回答作为一个理想主义者。而对于自我甚至对于整代中国人来说缺乏信仰总是让我们有时候焦虑、孤寂、无所适从,不知未来、过去,甚至不明白此刻。

柏拉图最后说,让我们永远走上正义与智慧的道路。我很喜欢,也许理解不一样但真的很喜欢因为有了自我别样的感触。

柏拉图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学家,也是一位哲学家。虽然没有专门的哲学专著,但他的哲学智慧几乎体现在他的每一部作品中。不论是从早期的《理想国》,过渡阶段的《政治家》还是思想有了较大转变的《法律篇》,都闪耀着西方哲人的智慧之光。

在哲学上,柏拉图继承了苏格拉底的唯心主义,成为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鼻祖。他建立了以思想理论为核心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在阅读《理想国》这本书时,柏拉图的一个主导的观念及其对话的起点就是:

观念本身是真实的,感知、具体和经验都是虚幻的。例如,在书中,柏拉图与你辩论的起源,正义是什么?

苏格拉底的对手给出了正义的多种解答,诸如传统的仰或当时流行的:正义是有话实说、欠债还钱、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帮忙朋友,伤害敌人等,这些都是正义的具体事例,正如此刻问我们一样我们总会回答成正义的人或正义的事。因为他认为真正的知识是观念,不存在于客观可见的对象中。

而其哲学观点能够简单的总结为认为理念是事物的永恒不变的范型,是独立于个别事物和人类意识之外的实体。感性的具体事物不是真实的,它是完美观念的不完美影子或复制品。这些都在《理想国》的正义论与洞穴理论部分得到了很好的阐释。

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他的理论是典型的唯心主义,但作为一个智者与先驱他建立了以思想理论为核心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

一个人的哲学观对其理论有着很大的影响,其理论也随处能够看到其哲学观。在《理想国》里柏拉图的这种理念说对其在辩论中思维的展开、发展都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是这本书对话的起点也是其中的一个主导观念。在看这本书时我常想起中国的哲学问题,想起另一位的哲学大师王阳明,也许他们观点什么的相关的真的很少,也许唯一的关联就是他们都被称作唯心主义,而唯心主义在过去思维里,在我们从小被教导或明或暗的教导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辩证法时,我们对唯心主义也许不是厌恶反对但至少也退而远之,不敢亲近,就如王阳明大家很多人也许只明白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

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这句话。

这句话充满了诗意和人生难以理解的魅力,但这句话也是我们在哲学上的批判。而真正的进一步明白王阳明是余秋雨的书里提到了这位老乡,这位在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人专门派人为其守墓,有个日本将军甚至有个腰牌上写道一生俯首拜阳明,读到后我深深的触动了,觉得如此对一个厉害的人物在我们厚厚的课本里竟然没有提过,自我也知之甚少。之后,我了解了王阳明和他的伟大。虽然我认为我是一个唯物主义者,但这不能阻止我们欣赏他的伟大。

理想国读后感(二):

《理想国》是柏拉图的传世名作,亦被称为关于正义的学说,同时《理想国》也被后人誉为震古烁今之书。原著分为十卷,以理想为定义,主要论述国家问题、正义与非正义问题、善恶问题、教育问题和男女平等问题。

在这本书中,柏拉图主要关注的是对正义和非正义的评价。通过苏格拉底与玻列马托斯、格罗孔与阿德曼托斯之间的辩论与对话,柏拉图渗透了他的治国理想。柏拉图的乌托邦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乌托邦。在他理想的国家里,统治者必须是哲学家。他认为现有的政治都不好。人类真正的方式是哲学家控制权力。只有真正的哲学家才能拯救当时的城邦危机。

这种信念构成了柏拉图成熟政治哲学体系的核心。在他的眼里哲学家有着特殊的内涵。这种构思,不但显示出哲学家的胆略,更显示出思辨的智慧。

在这资料庞大的十卷中,我肯定不能一一讲到。所以我只能谈论其中的一两个。

如上所述,柏拉图主要关注的是对正义和非正义的评价。所以,能够这样说,《理想国》真正奠定了西方正义学说的基础。本书以正义的范畴为中心,通过谬误归约的方法,首先提出正义的定义,然后通过归纳和抽象找到正义的真谛,即所谓苏格拉底真理助产士的**。

什么是正义?《理想国》一开头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第一卷里,柏拉图和格劳孔、西蒙尼德、玻勒马霍斯、色拉叙马霍斯等人先后讨论了欠债还债就是正义,正义就是给每个人以适如其份的报答,正义就是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等观点。

柏拉图从第二卷开始论述城邦正义,认为正义是理想城邦的原则。一个好的城邦应该有勇气、智慧和节制。每个人务必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也就是各守本分、各司其职。当其城邦的三个阶层(统治者、守卫者和劳动者)各守其责、互不僭越、和谐分工、互助合作的时候,这个城邦才具备了正义的美德。

然后,他从城邦的正义来类比个体的正义,认为这是大与小、外与内的关系。个人的正义就是正义的人不许可自我灵魂里的各个部分互相干涉,起别的部分的作用。

他应当安排好真正自我的事情,首先到达自我主宰自我,自我内秩序井然,对自我友善。同时,在挣钱、照料身体方面或在某种政治事务或私人事务方面,持续贴合协调的和谐状态的行为,就是正义的好的行为。正义的人是快乐的,不正义的人是痛苦的。

当柏拉图的乌托邦和公正的城邦建立之后,他终于能够提出自己思想的核心:哲学家应该是政治家,政治家应该是哲学家。哲学家不就应是躲在象牙塔里死读书而百无一用的书呆子,就应学以致用,去努力实践,去夺取政权;政治家就应对哲学充满向往,并不断地追求自我在哲学上的进步,并利用哲学思想来管理民众。

虽然已经过去了两千多年,但是柏拉图和他的《理想国》仍然散发着光芒,为现代政治指点迷津。世界政治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变迁,虽然并没有构成理想国的最终模样,但其中所论述的许多方面已成为现实。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理想国将不再是理想,而是真正的能够让全世界人民生活其中的没好国度。

理想国读后感(三):

让我们永远走向上的路,追求正义和智慧。人间的根下,千年古苍,再度延长,长得从古至今朝,世世代代的岁月中,从零到无穷大的英雄人物与哲学勇士,用自我的热血洒磨了光阴,熏暖了人间烟火,来染出他们追求的正义与智慧。

凝聚着对正义与善的追求,将它们用文字对话的形式来跃然纸上,这新颖的模式,也构成了柏拉图的一大独特风格,才能被后世远远流传。

《理想国》采用了独特的写作手法,以苏格拉底和一系列人物对话的形式有条不紊的串联出一章章有规格的篇章,如同明信片一样隽永。全书大致阐述了柏拉图关于对哲学、伦理、教育、文艺、政治等资料的思考,主要是**理想国家的问题。**里的人物透过深思的对话表达了自我对真善美的向往和理想国度的臆想蓝图。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他们对人性、真善美的思考:

苏格拉底:如果那么有一个人,在心灵里有内在的精神状态的美,在有形的体态举止上也有同一类的与之相应的调和的美这样一个兼美者,在一个能够沉思的鉴赏家眼里岂不是一个最美的景观?

格劳孔:那么是最美丽的了

苏格拉底:再说,最美的老是最最可爱的

格劳孔:当然了

苏格拉底:那么,真正的受过乐的教育的人,对于同道,气味相投,一见如故,可对于浑身不和谐的人,他躲避之唯恐不及。

格劳孔:对心灵上有缺点的人,他当然厌恶,但对于身体有缺点的人,他还是能够爱慕的

诙谐幽默的温婉的对话,很有张力,对人性的可爱和心灵的交融,是简单中的华丽。不明白可不能够将它和孔子的择其善者而从之。相联系上,人正是拥有对真善美的追求,才会熠熠生光。

心灵就像裹着一层柔软的浆汁,温热的如同糖浆般的黏稠,人在不断地选取着和自我志同道合的人来独善其身,彼此灵魂间的沟通是最最美丽的了。

人生路漫漫,那种超越时间、空间的只存在于灵魂间的,而实际上柏拉图式的真谛指的是一种对节制的崇尚,对善和美的追求。

虽**的主题资料是关于对理想国的建立构想,背负着脑海中凝聚的智慧,然而他对人类的柏拉图式灵魂间的感情和人的真善美的探索,却远远超过了我对理想国度和哲学城邦的感悟,让灵魂能够有所依靠,让肉体找到归宿。

当历史的车轮载着这些几千年前的哲人们用心铸就的讲稿驶入二十一世纪,是这样薄的一本书,记载着对理想国邦和美的托念,却让我们感受到了其中无法承受的重量,这是日日夜夜用心叠加出来的追求的力量,它厚重,文字依然清晰,思想依旧延续,延续着我们世世代代对心灵最深处的那种渴望的追求折射出最苦涩的魅力

理想国读后感(四):

我怀着畏惧的心理捧着《理想国》,一次次的啃下那晦涩的文字,最后把《理想国》读完了,但此时我对辩论所固有的偏执的戒心不由的消失了,间或是《理想国》中那精彩的辩论与一般的辩论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苏格拉底之论几乎不存在偏执的问题,难道这是助产术所产生的效果?

读经典的书犹若制作和品茗我们云南的功夫茶,不经过一遍遍的泡是出不了原味的,《理想国》就是这样的书。

经过三五遍的泡,我写下了这一点读书笔记,肤浅一读而构成的井蛙之见,自然还是很不成熟,但我把它发上来,也就是期望有更多的人来品茗《理想国》。

一、作者与作品

先附上一则柏拉图小传:柏拉图,男,出生于希腊,公元前427~347年,古希腊三大哲学家之一。柏拉图从师于苏格拉底,一生至于钻研哲学,并游历了埃及、西西里等地,一手创办了柏拉图学院。

(西方最早的高等学府)他一生忙于研究、教学和著述工作,与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共同奠定了西方文化的哲学基础。

柏拉图一生著述颇丰,《理想国》是他的代表作,此书成书于他不惑之年,被称为是哲学家的宣言书和哲人政治家所写的治国计划纲要,它以辩论对话体裁写成,书中人物性格鲜明,场景生动搞笑,语言流畅明晰,论证严实细致,资料深刻丰富,到达了哲学、文学、政治学和逻辑修辞学的高度统一。在读书时我选用了光明**出版社出版的版本,这个版本一是思想全面,二是语言简单明了,虽不华丽,但意境表到达位。

同时,书中是苏格拉底与辨友的辩论。苏格拉底盛名已久,勿需介绍,但有一点务必说明,苏格拉底一生未留著作,其思想精髓是透过柏拉图之笔得以传承,仅存19篇,《理想国》一书观点是苏格拉底或柏拉图思想尚待考证,亦无从考证,但能够确定的是这本书应是两者思想的融合,是苏格拉底之语,又是柏拉图之笔,但更多的人则倾向于是柏拉图把自我的治国理想渗透于其中。下面就得品鉴这本震古铄今之书的魅力了。

理想国的读后感(篇9)

导言:一般来说,它属于柏拉图的中间对话。这本书分成十卷。柏拉图的著作不仅篇幅最长,而且内容丰富,涉及其哲学的各个方面,特别是他的政治哲学、认识论等。

而《理想国》是西方政治思想传统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通过苏格拉底与他人的对话,给后人展现了一个完美优越的城邦。

理想国读后感《理想国》是一本哲学思想与政治理想交织的煌煌巨著。无怪乎一次辩论课上,我提到这本书一个学期的时间也读不完的时候,沈友军老师补充说这是一辈子也读不透的大书。它充满了哲学智慧和政治思想精髓,体现了柏拉图毕生的理想追求:

“政治家应为哲学家,哲学家应为政治家,政治家应为哲学王”。

《理想国》一书,讨论的热点是正义哲学的问题。苏格拉底与赛勒斯、玻勒马托斯、塞拉苏马等智者展开了激烈的战斗。他们先后讨论了“欠债还债就是正义”,“正义就是给每个人以适如其份的报答”,“正义就是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等观点。

苏格拉底一个接一个地驳斥,最终得出了真正的正义观。然而文章没有仅仅落在关于个人正义的讨论上,柏拉图其实着眼于城邦的正义。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认为正义是理想城邦的原则,并将这条正义原则归结为:

“每个人必须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或“每个人都作为一个人**自己份内的事而不干涉别人份内的事”,也就是各守本分、各司其职。当然,柏拉图的城邦是所谓的众生平等吗?在这个国家里,没有阶级和压迫,人人平等。他所谓的城邦分为不同的等级,即分为统治者、士兵和劳工。

柏拉图是如何确立“政治家应该为哲学王”的思想的呢?根据史料,柏拉图应该是经历恩师之死后,感受到了雅典民主政治的衰败,才得以萌发政治家应该是“哲学王”想理。在他为实现理想政体而游历的12年中,在游历塔仑它木时结识的当地民主政体的领袖、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主要代表阿启泰(archytus),则为他的“哲学王”理想,提供了现实的雏形。

阿克泰本人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统帅,也是一位受到当地人民拥护和爱戴的杰出思想家。

柏拉图的《理想国》问世虽已有千载,却仍然是人们讨论的焦点。它引领了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如何更加有效地治理国家的思想潮流,可以说没有什么大的帮助!

理想国读后感曾经以为智者哲人如柏拉图者,其著作势必是艰深、睿智、充满智慧的火花因而很容易使阅读能力与理解能力如我者迷了眼,如坠云端而不知所踪。从来认为像《理想国》这样的西方哲学史上有着如此虚无缥缈的书名的煌煌巨制一定也写得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使人没有读下去的勇气。曾经因为看莎士比亚文集,对几乎是纯对话的文体心存恐惧,觉得这样的作品会因为情节的缺乏而造成兴趣的缺乏,看着太累。

现在不知道是因为我长大了,对情节没有过去那样依赖,还是译者的水平,还是柏拉图语言中所达到的妇孺可知,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最高境界,还是我自己的愚昧无知欢乐多,读同样是对话体的理想国,第一卷下来我竟丝毫不感到乏味和疲劳。虽然几乎没有情节和场面的描写,但从柏拉图(尽管书中的主要谈话者以苏格拉底的名义出现,但由于柏拉图是《理想国》的作者,我愿意将他当作柏拉图。或者说,到底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谈话中的思想。

)有些俏皮但充满思辨智慧的语言中,我却仿佛看到柏拉图和他的挑战者们的唇枪舌剑的场景,看到柏拉图一层层地将对手驳倒,看到一群哑口无言的人不甘心的眼神、面红耳赤的模样和柏拉图有点坏坏的笑容,看到了他们的一笑一颦,一惊一怒。可能是大一和大二学生看辩论赛的惯性。我真的很喜欢他们思维和语言的碰撞。

肯定的,以我现在的阅历经验、知识结构和能力,我对理想国精神实质的理解是相当肤浅和粗陋的,甚至都没有触及问题的皮毛极可能是隔靴搔痒。我不可能有见地地发表对理想国的看法的,也没有办法很系统的说出它有什么好来,说出它的价值所在。我只是觉得很开心,因为我觉得很有趣,所以我笑了。

但是,给不同层次的人不同的理解空间,开卷有益,能领会到多少就是多少,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理想国,这也是许多传世巨著的共性吧。尽管这是专业课的推荐书目,我却不想让自己的思维局限在此,这是说得好听的,其实是说我的思维未必可以达到从专业或者哲学角度思考和分析的高度,我只想记叙自己对书中字句的一些理解以及由他们引起的一些联想。纯系感想,无关学术,如有雷同,实为巧合。

理想国读后感“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说的真是一点不错。一本好书就可以让人明白很多的道理。一本好书可以让人陷入深深的沉思。

每读完一本好书就会让人豁然开朗。是书让人类走上了进步的阶梯,有了今天这欣欣向荣的世界。书这无声的预言家,预知着未来,预知着中国的梦。

出国留学网读后感栏目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本,让您快速写好读后感。本栏目收录中外名著及最新优秀作品。我希望它能帮助你!

知道柏拉图的人几乎都知道《理想国》这本书,这本书不仅详细记载了古希腊的经济、政治、文化,更以对话体完整的表达了柏拉图的哲学见解和政治理想,在世界哲学史上、政治史上都是一份瑰宝。这个学期,我用心的读完了电子杂志版的《理想国》,感觉既有启发又有异议。

我没想到,我随意读的一本书,竟让我邂逅了这位古希腊大哲学家;我也没想到,正是他,让我从新对身边的很多东西有了新的认知;甚至让我对快乐,幸福,痛苦,善,正义,勇敢,激情,欲望,智慧,爱情等有了新的定义,而正是这些新的定义,让我多多少少地扫去了那些旧的理念,开始往另一条曲径去通幽,而且,因为我不是生活在两千多年前,我是个无神论者,我可以更真切的去选择我需要的,我不是格劳孔,总是赞成苏格拉底的,所以我同意,智慧是快乐的,正义是善的,欲望与激情是恶的,而理念与激情是追求智慧的最好组合,爱要是苏格拉底或伯拉图的似的爱,而勇敢需要好的智慧做伴,做正义的事,不做**者……

但我不赞成天堂与地狱会接纳好人与坏人,灵魂也不会脱离肉体而存在,更不会不朽,而且统治者不一定是哲学家,虽然他可能不是指我们现在的哲学家,但绝对不是最有智慧的人……

现在可以说为什么要感谢他了,其实我那两天很矛盾的,一方面,我认同着物质与金钱是最好的快乐,另一方面,我又把自己放在一个不属于现在大多数人所默认的幸福之上,并把他作为一种追求。怎么说呢,就象伯拉图在理想国所写的,我是金,银,铜的混合体,虽然这是不成立的,但是可以把他看作是一个最好的比喻,他们在我灵魂里不协调的运作。可是,苏格拉底说,可以让善驾御其他两种,这是可行的,而且,我所要的东西,就是那种,当然,哪一种,这是我的一个理念。

理想国的读后感(篇10)

众所周知,柏拉图是西方希腊古典文明的诞生者,他的思想是古希腊思想是上的一座丰碑。其作品《理想国》是他在思想领域的经典之作之一。这部作品针对当时的城邦奴隶制危机时期的现实政治与社会文化问题,以理念论为核心,将他的哲学思想和国家建设的理论融为一体,或者说是他用他的哲学理念打造了一个他理想中的国家概念。

在柏拉图的眼里“哲学家”有着特殊的内涵。他认为哲学家是最高尚、最有学识的人,只有哲学家才是真正掌握“真”、“善”、“美”的人,而这种贤人统治下的贤人政体就是最好是政体。所以,只有建立以哲学家为国王的国家才是最理想的国家。

这个国家就是存在于天上的模范国家。人类真正的出路是哲学家控制权力,只有真正的哲学家才能挽救当时的城邦危机。这种信念构成了柏拉图成熟的政治哲学体系的核心。

拉图的《理想国》是通过苏格拉底与他人丰富多彩、环环相扣的对话,给后人展现了一个完美优越的城邦。这个城邦是历史上大大小小“乌托邦”的开山鼻祖。这本书是柏拉图中期思想的总结。它语言华丽,逻辑缜密,想象力丰富,论述精辟,在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

《理想国》一书开篇交代了这场辩论发生的地点:比雷埃夫斯港,大海与雅典城之间。这个位置显然是柏拉图故意交代给读者的,将关于“政治”“正义”的讨论设置在远离尘嚣的城外,显现出他的用心。

哲人是超脱于世俗的,不沾染城中邪气的,只有置身“城外”,才能够以“局外人”的视角洞悉城邦生活的基础,审视“正义”和“善”本身,因为没有城邦是绝对正义的。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为复活的苏格拉底安排了诸多精明的诡辩家作为对手,使苏格拉底在不断地追问和质疑中,娓娓道出“正义”的含义。对手越强大,就越能显示苏格拉底的智慧,即柏拉图的哲学。

柏拉图认为:一方面,对所有人来说,我们不应该一辈子平庸地追求金钱。当基本的物质需要得到满足时,我们要学会建设自己的精神世界,注重精神思维,轻视物质享受;另一方面,我们要对自己的一切行为负责、负责。老皇后不应该因为生活中的错误而感到害怕和自责。她应该勇敢地接受自己行为的一切后果。

所谓乌托邦,是柏拉图推想出来的一个充满正义和美德的国家,由立法统治者、国民警卫队和普通劳动人民三个阶层组成。这本书的核心思想是哲学家应该是政治家,政治家应该是哲学家。哲学家不应该是躲在象牙塔里死读书而百无一用的书呆子,应该学以致用,去努力实践,去夺取政权。

政治家要充满对哲学的向往,不断追求自己在哲学上的进步,用哲学来管理人民。

而《理想国》中所描述的国家,大致上是这样的:

首先,理想国的公民被分为三类:赋有最高理性的人是神用金子做成的,他们的本性决定了他在国家中处于统治地位,他们是理想国的立法者和监护者;赋有意志的本性,勇敢善战的人是神用银子做成的,他们是国家的卫士;只有情欲的本性的人是神用铜和铁做成的,他们安分守己,节制情欲,忍受劳苦,他们处于最下层,为统治者及其辅助者服务。理想的国家应该由哲学家领导,从追求正义出发,构建一个幸福的国家的典范。

其次,国家比每个个人和家庭都大。为了建设国家和政治,公民必须服从国家的需要。国家不应该自私,而应该尽一切努力为国家做出贡献,领导人应该善于团结,这样城邦才会稳定。国家内部不能发生内讧,在对外上则要有战争的实力和准备,这样才能守卫好国家,才能排除一切内忧外患,使理想国家得以生存和发展。

最后,一个安排非常理想的国家必须由妇女、儿童和所有教育机构共同拥有。国家应该承担教育的责任。无论是统治者还是公民,都应该自上而下、自幼接受教育。并且男女平等,都要接受共同的教育,做同样的工作。

这样的一个国家在现在的我们看来无疑是一个专制的国家,无论这样的国家是好或是不好,试想一下,一个人一辈子只能干一种事,知识的获得都需要完全地依赖那些可能有些故弄玄虚的哲人王,一切音乐、故事、诗歌等等所有的一切都要接受严格的审查,“去其精华,弃其糟粕”。城邦统治者、城邦护卫者和农工商牧各安其份,各司其职,互不干扰,互不越位,这样的城邦就是正义的。为了城邦的正义,平等被牺牲了,自由也受到限制。

在这样一个国家里面,人的自由又被置于何地。

其次哲学王的思想。哲学家的知识和品德虽然承自先天的特质,但也要后天培养。在知识的追求上,他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辛苦,以获取更高的智慧和品德。

他甚至不能有私有财产,不能有自己的家庭。这样,他就不用以权谋私了。他要有高尚的政治品格,为全国人民谋利益。虽然他掌管着最高权力,但他并不热衷于权力。但是这样的官员存在吗?

真的可以选举这样的官员吗,如何能保证这一点呢,把所有的一切寄托在这个有着多种不确定的哲学王身上,未免过于勉强。

但是现在民主制度能克服上述弊端吗?将来会有这样的哲学王出现吗?面对古代先贤,我们仍没有能力作答。

人的私欲都是不断壮大的,拥有的越多,想要得到的也就越多,手里的权力越大,心也就越大,而人的自主意愿的约束力也就越小。民主现状不尽如人意,官德不令人信服。社会上还有太多的不公平,也不例外。公平尚未实现,人类仍在探索。

《理想国》讨论的主题是正义问题,首先讨论国家的正义。

柏拉图认为一个好的国家应该有四种美德:智慧、勇气、自制力和正义。

一个国家的智慧要求它有治理国家的智识,只有少数人有这样的智慧;一个国家的勇敢属于保卫它的卫士;一个国家的自制是一种和谐。当统治者和被统治者能够和谐相处时,国家就会实现自我控制。若一个国家有了这三种德性,也就有了正义。柏拉图先是探讨出城邦的正义,进而推及到个人。

在他看来,正义是各司其职,互不侵扰。

当柏拉图的理想国——正义的城邦建立完毕,他终于可以提出自己思想的核心了:“哲学家应该为政治家,政治家应该为哲学家。哲学家不应该是一个生活在象牙塔里,白白学习的书呆子。他应该把自己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夺取政权。一个政治家应该充满对哲学的向往,不断追求自己在哲学上的进步,用哲学来管理人民。

”拉图的《理想国》里面不仅有着他对理想国的阐述,也包含着一种朴素的辨证主义观点和应变的思想,他自始至终没有明确给出正义的定义,也暗示着人们,这里没有什么正确的定义,还需要继续的探索研究,只不过他的想法是让人们去利用这个探索研究构造他那种柏拉图式的理想国。

纵观全书,我觉得柏拉图构造的《理想国》有点儿类似于我们今天想要建设的共产主义国家,所有人各司其职,财产共享,等等。可是真的会有这样的社会出现吗?每一个人都完全没有自己的私欲,无私的为社会为别人奉献,自己创造财富给别人使用,真的会有这样的一天吗?

退一步说,即使真的出现了这样的社会,精神文明、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物质充足,人的思想境界特别崇高,乐于无私奉献不求回报,那么在这样高度发达的社会系统里面,人的一切需求都得到了满足,人生似乎就没有了更高的目标,所谓理想,此时已经全部实现。那么这个时候,生命的动力在于什么?奋斗的目标在哪里?

这个社会存在的前景是什么?

当然,就当时的社会而言,柏拉图的许多思想都特别先进。例如:一是妇女和儿童共有化,在国家的调控下最优化生育与教育,比如说,允许勇敢的卫国者可以多找几个妻子,好多为国家留一些优秀的后代,连近代最先进的共产主义理论都做不到如此无私;二是按照男女各自的特性来分配合适的工作,给女性受教育和训练的机会,使她们有能力为国效力,甚至参军,近代以来妇女争取解放了那么多个世纪,才实现了2300多年前理想国里提出的男女教育与就业机会的相对平等。

理想国的读后感(篇11)

经典的影响力,不在于天马行空的文句,也不在于振聋发聩的论断,而在于它给世人幽暗闭塞的观念世界以一道耀眼的闪光,《理想国》---乌托邦的开山之作.它提出一个命题,它给出一个假设,这些根本的有关最古老悠久的意识形态的疑问,使得后来的思想家有了发挥的空间,也为后世提供了无数社会体制的可能性.不管它是一位绝对权威,还是一个极端恶魔,对它的肯定抑或反对构成了我们在思想上赖以前进的基石.

作为西方乃至世界上影响力最大的哲学家之一,柏拉图一生立著无数,而《理想国》无疑是其中最能表现其政治思想的作品,其中哲学家与王的辩证关系也一直为后人称道.这是一部震古烁今的不朽经典,是对话式问答体裁的哲学杰作.通过苏格拉底与他人丰富多彩、环环相扣的对话,给后人展现了一个完美优越的城邦.

这个城邦是历史上大大小小“乌托邦”的开山鼻祖.理想国的宗旨是缔造一个秩序井然至善至美的正义国家.围绕这个宗旨,柏拉图开篇不久就开始讨论什么是正义的国家,而不是什么是正义的人,他从城邦至公民、从上往下、从大往小地理想化地安排了城邦公民的一切,生活、工作、教育及一切.

这本书是柏拉图中期思想的总结。语言华丽,逻辑缜密,想象力丰富,论述精辟,在历史上影响深远

《理想国》中所描述的理想国家,大致可以做出粗略描述。

首先,理想国的公民被分为三类:赋有最高理性的人是神用金子做成的,他们的本性决定了他在国家中处于统治地位,他们是理想国的立法者和监护者;赋有意志的本性,勇敢善战的人是神用银子做成的,他们是国家的卫士;只有情欲的本性的人是神用铜和铁做成的,他们安分守己,节制情欲,忍受劳苦,他们处于最下层,为统治者及其辅助者服务。理想的国家应该由哲学家领导,从追求正义出发,构建一个幸福的国家的典范。

其次,国家比每个个人和家庭都大。为了建设国家和政治,公民必须服从国家的需要。国家不应该自私,而应该尽一切努力为国家做出贡献,领导人应该善于团结,这样城邦才会稳定。国家内部不能发生内讧,在对外上则要有战争的实力和准备,这样才能守卫好国家,才能排除一切内忧外患,使理想国家得以生存和发展。

最后,一个安排非常理想的国家必须由妇女、儿童和所有教育机构共同拥有。国家应该承担教育的责任。无论是统治者还是公民,都应该自上而下、自幼接受教育。男女平等。他们都需要接受普通教育,做同样的工作。

正是因为这种国家的模型是全民性的,书中提到“如果我们的民众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大家都成为明辨事理的人,那么他们处理所有这些事情还没有现在我们还没有谈及别的事情都能得心应手”。又“一个人从小受教育的方向,往往能影响他的发展方向”。柏拉图从正义写到理想国,又从理想国论及了教育问题,而我最关注的也不过如此。

《理想国》中的教育思想,是直接为其所构建的理想国家服务的。柏拉图认为,统治者唯一需要做好的就是教育,即通过民主和体育培养优秀公民。培养公民的教育只是初等教育,而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具有最高知识的、真正合格的城邦统治者,即集智慧与权力于一身的“哲人王”。

柏拉图还划分了理想中学教育的年龄段,强调分阶段教学。他提出要以游戏的方式向儿童传授教育。对7至18岁的青年人进行通识教育,包括艺术、文科、诗歌、舞蹈、体操和军事训练。

从18岁到20岁,我们应该注重体育锻炼,主要是军事训练,然后是科学理论。20到30岁,要传授给人们辩证法的思想,培养思维,以便日后能成为统治者。少数人在30岁以后可以学习哲学。五年后,他们在全国占有重要的领导地位。经过15年的实践,他们参加考试,成为国家的统治者。

由此来看,柏拉图的这种教育思想与我们现在所说的“活到老,学到老”、“终身学习”等还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

柏拉图有不少的教育思想是很先进的,他提到“国家用人要因人而异,全国公民无一例外。每个人的天赋适合什么,就应该派他去完成什么任务,以便大家都能发挥所长。”这与现在普遍提倡的因材施教,发展个性,是很相近的。

此外,他的书还涉及优生学的优化。柏拉图设定了最佳生育年龄。妇女为国家抚养孩子从24岁到40岁,而男子从最快的年龄到55岁。禁止近亲结婚。

立法者将挑选有优秀素质的男女一起锻炼,培养下一代。优秀的孩子将被移交给国家托儿所接受公共教育。天生有缺陷的孩子要秘密处理掉。虽然他的一些**方法并不完善,但从科学的角度来看,他的一些优生方法是合理的。

他十分重视教育对人的影响,强调从小接受教育。在幼儿教育中,他还提出了儿童的可塑性,并指出要注意给儿童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不自觉地受到影响,形成良好的道的品质。强调**和体育教育,并发展故事教育。

他认为“一个儿童从小受了好的教育,节奏与和谐浸入了他的心灵深处,在那里牢牢地生了根,他就会变得温文有礼;如果受了坏的教育,结果就会相反”。体育锻炼自然是给孩子一个健康强壮的身体。在故事方面,他认为首先要审视故事的编者,然后选择故事的内容,最后用最美、最高尚的故事来塑造孩子们的心灵。

柏拉图的幼儿教育思想可以说与当前的幼儿教育理论是相通的。当代幼儿教育有五个领域:健康、语言、社会、科学和艺术。

幼儿教师的首要任务是保证儿童身心健康,其次是身心和谐发展。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的优生优育计划,就是首先从遗传角度来保证幼儿身体健康,其次又注意后天的体育锻炼,这就使得幼儿能够健康的成长。至于心灵上,他主张以**来陶冶幼儿的心智,使其接受美好,而厌恶丑恶,形成正确的是非观,让和谐融进其心灵,也保证了幼儿心理健康。

最后,柏拉图提议从小就给孩子讲故事。当孩子们听不同的故事时,他们也会发展自己的语言和社交能力。他还指出,应该让孩子们接受计数、计算、平面几何、立体几何和天文学的教育,这些教育也包括在科学中。并且,又特地说明,对儿童的这些教育要在游戏中进行,以免使其丧失学习兴趣,这与当下我们讲的“活动以游戏为主”是极其相似的。

由此可见,柏拉图的幼儿教育思想是非常先进的,值得我们深思。

曾经以为智者哲人如柏拉图者,其著作势必是艰深、睿智、充满智慧的火花因而很容易使阅读能力与理解能力如我者迷了眼,如坠云端而不知所踪.从来认为像《理想国》这样的西方哲学史上有着如此虚无缥缈的书名的煌煌巨制一定也写得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使人没有读下去的勇气.

但是读同样是对话体的理想国,第一卷下来我竟丝毫不感到乏味和疲劳.虽然几乎没有情节和场面的描写,但从那些俏皮但充满思辨智慧的语言中,我却仿佛看到柏拉图和他的挑战者们的唇枪舌剑的场景,看到柏拉图一层层地将对手驳倒,看到一群哑口无言的人不甘心的眼神、面红耳赤的模样和柏拉图有点坏坏的笑容,看到了他们的一笑一颦,一惊一怒.也可能是大一时候看辩论赛的惯性吧,我居然很享受他们这样的一种思维的碰撞,语言的交锋.

我愿意在柏拉图和他的挑战者的对话中思考,愿意在柏拉图讲述的一个个故事中联想,仿佛我的脑子是在转动着,尽管时不时地因为不理解而需要倒着转几次,但因为引导我的人是如此有魅力和说服力而使我乐于处在这样的状态中,感受一种许久没有过的阅读的快感.

在我的眼里,柏拉图的所有理论,其基石就在于“真理”的存在.他相信真理的存在,相信能够看到并指引民众认识理念世界,并且认为这种掌握绝对真理的优势是哲人王的权力基础.拉图的《理想国》里面不仅有着他对理想国的阐述,也包含着一种朴素的辨证主义观点和应变的思想,他自始至终没有明确给出正义的定义,也暗示着人们,这里没有什么正确的定义,还需要继续的探索研究,只不过他的想法是让人们去利用这个探索研究构造他那种柏拉图式的理想国.

“让我们永远坚持走向上的路,追求正义和智慧……我们也才可以诸事顺遂,无论今世在这里还是将来在我们刚才所描述的那一千年的旅程中.”柏拉图在《理想国》的结尾如是说.

正义哲学家成为国王,这是柏拉图对国家的完美定义

理想国的读后感(篇12)

构建以正义为蓝本,增添无数思想的碰撞,借苏格拉底之口逐渐将国家的内外勾勒,将一个极具美好的理想国度缓缓呈现。

在文章的第一卷中,我们以讨论的形式提出了几个司法概念。西蒙尼得的正义是给每个人以个适当的回报,这就是他所谓的“还债”。博莱马霍斯在西蒙尼的正义中补充道,正义在和平时期也是有用的。帮助朋友,伤害敌人是正义的。

伤害非正义者,帮助正义者是正义的。色拉叙马霍斯认为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而苏格拉底用理论与实际,各种事例与结论一步步的推进,这巧妙的论辩将先前大家们的认识一点点推翻。

为了真正的正义,苏格拉底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即首先确立城邦的正义,然后从大到小看个体的正义。

所以柏拉图设计了这样一个正义国家的画面,通过苏格拉底的口展现在我们面前。他将公民分为治国者、护卫、劳动者,治国者依靠自己的哲学智慧和道德力量不偏不倚治理国家;护卫者辅助治国,用忠诚和勇敢誓死卫国;而劳动者则专心从事自己从事之事,为全国提供物质资料。城邦规模适中、人们彼此相识、各司其职,以智慧、勇敢、节制、正义为本,不仅蕴含领导和统治国家的知识,一种在任何情形下的保持也就是所谓通过法律教育建立起来的信念,加上协调或和谐,是一种好秩序或对某些快乐与欲望的控制而达成的和谐状态从而引出来关键点,正义。

在苏格拉底的陈述中,国家的正义是只做自己的工作,而不是其他人的工作。当商人、助手和保护者在国家里互相工作而不相互干涉时,国家就变得公正了。找到大的正义,接下来思路逐渐推进,靠近了一开始的主题找寻个人的正义,书中谈及个人的灵魂里有三种东西:理智、激情和欲望。

由理智引导,**和体育相互配合将使理智和激情得到协调,这样的人才是有节制的人,而个人的这三个部分合在一起加以协调而变成一个有节制的和和谐的整体时便是正义,若三者的混淆与迷失,便是**源头了。而人体的协调服从于理性的规律,每个人做正确事情的事当位置形成了一个理想的国家。

在读本书时,多次停下重新研读,最感兴趣的便是柏拉图在书中论证的对城邦的建立以及运作。慢慢理清其中思路,尽管还有很多未能完全理解,但不得不被苏格拉底缜密的逻辑思路所折服。一步步把思想引入,逐渐升华,将形式、理论与实例恰到好处的结合,不是就一方面而论一方面,而是一直从人的灵魂出发,看似飘渺的理论却是一直扎根于实际,从理想国的建构每人依照自身的特性来决定扮演的角色,这种扮演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承认了社会的客观性,承认了人自身的变动性,根据人的变动来决定社会角色的变动,以此构建了一个相对更为完善,更具有适应性的国家。

首先论证个人的正义,却巧妙的引出如何建立一个理想国的蓝图,以大推小明晰了正义、国家的秩序与运行、统治者的培养与筛选一步步的不仅明晰了初衷,更是带来了更多的感触与震撼。

把个人利益与国家公共利益对应起来,找到契合点,将二者结合起来,相互促进。以对人深刻理解为根,缓缓将建立之上的理想国展现在我们面前,为之感叹为之折服。

简爱读后感个人心得感想通用


感言其实就是因为某些事情内心有所感触而抒发于外的言论,感言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去表达这些难忘的想法。在生活中发生触动心灵的事情时,此时写一篇感言再好不过了,可以表明自己的想法,您是否正在为写感言而发愁呢?经过收集并整理,幼儿教师教育网的编辑为你呈上简爱读后感个人心得感想,欢迎您阅读本网页的内容!

简爱读后感个人心得感想【篇1】

人的价值=尊严+爱

难道就因为我一贫如洗,默默无闻,长相平庸,个子瘦小,就没有灵魂,没有心肠了——你想错了,我的心灵跟你一样丰富,我的心胸一样充实!

——《简爱》夏洛蒂

冬日暖阳,是读书的好时光,在悠闲的寒假里,品尝着书香的美味,再次品读了《简。爱》这本书,可以说这是一个老套的爱情故事。第一次读它是在师范上学时,过了许多年再次阅读,在我看来仍常读常新。也正是被故事所深深打动,使我在对待生活,对待环境,待人处事和对待感情方面引为自鉴。《简。爱》是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长篇小说,它阐释了这样一个主题:人的价值=尊严+爱。如果我们认为夏洛蒂仅仅只为写缠绵的爱情而写《简。爱》,我想,错了,作者也是一位女性,生活在波动变化着的英国19世纪中叶,那时思想有着一个崭新的开始。而在《简。爱》里渗透最多的也就是这种思想——女性的独立意识。让我们试想一下,如果简爱的独立,早已被扼杀在寄人篱下的童年生活里;如果她没有那份独立,她早已和有妻女的罗切斯特生活在一起,开始有金钱,有地位的新生活;如果她没有那份纯洁,我们现在手中的《简。爱》也不再是令人感动的流泪的经典。所以,我开始去想,为什么《简。爱》让我们感动,爱不释手——就是她独立的性格,令人心动的人格魅力。

《简。爱》的作者夏洛蒂。勃朗特和《呼啸山庄》的作者艾米莉是姐妹。虽然两人生活在同一社会,家庭环境中,性格却大不相同,夏洛蒂。勃朗特显得更加的温柔,更加的清纯,更加的喜欢追求一些美好的东西,尽管她家境贫穷,从小失去了母爱,父爱也很少,再加上她身材矮小,容貌不美,但也许就是这样一种灵魂深处的很深的自卑,反映在她的性格上就是一种非常敏感的自尊,以自尊作为她内心深处的自卑的补偿。她描写的简。爱也是一个不美的,矮小的女人,但是她有着极其强烈的自尊心。她坚定不移地去追求一种光明的,圣洁的,美好的生活

简爱生存在一个父母双亡,寄人篱下的环境,从小就承受着与同龄人不一样的待遇,姨妈的嫌弃,表姐的蔑视,表哥的侮辱和毒打这是对一个孩子的尊严的无情践踏,但也许正是因为这一切,换回了简。爱无限的信心和坚强不屈的精神,一种可战胜的内在人格力量。在罗切斯特的面前,她从不因为自己是一个地位低贱的家庭教师而感到自卑,反而认为他们是平等的。

不应该因为她是仆人,而不能受到别人的尊重。也正因为她的正直,高尚,纯洁,心灵没有受到世俗社会的污染,使得罗切斯特为之震撼,并把她看做了一个可以和自己在精神上平等交谈的人,并且慢慢地深深爱上了她。他的真心,让她感动,她接受了他。而当他们结婚的那一天,简。爱知道了罗切斯特已有妻子时,她觉得自己必须要离开,她这样讲,“我要遵从上帝颁发世人认可的法律,我要坚守住我在清醒时而不是像现在这样疯狂时所接受的原则”,“我要牢牢守住这个立场”。这是简爱告诉罗切斯特她必须离开的理由,但是从内心讲,更深一层的东西是简爱意识到自己到了欺骗,她的自尊心受到了戏弄,因为她深爱着罗切斯特,试问哪个女人能够承受得住被自己最信任,最亲密的人所欺骗呢?简爱承受住了,而且还做出了一个非常理性的决定。在这样一种非常强大的爱情力量包围之下,在美好,富裕的生活诱惑之下,她依然要坚持自己作为个人的尊严,这是简爱最具有精神魅力的地方。

小说设计了一个很光明的结尾--虽然罗切斯特的庄园毁了,他自己也成了一个残废,但我们看到,正是这样一个条件,使简爱不再在尊严与爱之间矛盾,而同时获得满足--她在和罗切斯特结婚的时候是有尊严的,同时也是有爱的!

小说告诉我们,人的最美好的生活是人的尊严加爱,小说的结局给女主人公安排的就是这样一种生活。虽然我觉得这样的结局过于完美,甚至这种圆满本身标志着浮浅,但是我依然尊重作者对这种美好生活的理想--就是尊严加爱,毕竟在当今社会,要将人的价值=尊严+爱这道公式付之实现常常离不开金钱的帮助。有那么一部分人疯狂地似乎为了金钱和地位而淹没爱情。在穷与富之间选择富,在爱与不爱之间选择不爱。缺少像简这样为爱情为人格抛弃所有,而且义无反顾的精神!

《简。爱》所展现给我们的正是一种化繁为简,是一种返朴归真,是一种追求全心付出的感觉,是一种不计得失的简化的感情,它犹如一杯冰水,净化每一个读者的心灵,同时引起读者,特别是女性读者的共鸣!《简。爱》的故事的确让人感到了爱的真谛。也特别适合从小生活在物资充裕,被爱包围的独生子女们来读,来领略简那自尊、自强、自立、平和宽容和充满怜悯爱心的精神世界!

简爱读后感个人心得感想【篇2】

《简·爱》是英国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传世之作,它成功地塑造了英国文学史中第一个爱情、生活、社会以及宗教保持着独立自主的积极进取态度,取于斗争、敢于争取自由平等地位的女性形象。

大凡喜爱外国文学作品的女性,都喜欢读夏洛帝的《简·爱》,那就错了。作者也是一位女性,生活在波动变化着的英国19世纪中叶,那时人们的思想意识开始产生的新变化,也有了与之前不同的追求。而在《简·爱》里渗透最多的也就是这种思想——女性的独立意识。让我们试想一下,如果简爱的独立,她早已和有妻女的罗切期在一起生活,开始有金钱,有地位的新生活,如果她没有那份纯洁,我们现在手中的《简·爱》也不再是令人感动、爱不释手——就是她独立的性格,令人心动的人格魅力。

然而,我们不禁要问,仅这一步就能独立吗?我认为,不会的,毕竟女性的独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个躇而就的。它需要一种彻底的勇气,就像简爱当年毅然离开罗切斯一样,需要“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豪气和胆量。我想,这应该是最关键的一步,也应该是走向独立的决定性的一步,而夏洛蒂笔下的简爱却以她倔犟的性格,独立的个性留给我们深深的感动。她是成功的幸福的女性。她勇敢地放奔曾经的生活,却最终得到了幸福的生活。她能够掌握自己人生的遥控器,她是好样的。

简爱已作为独立女性的经典,我希望阳光下,鲜花里很多的简爱站出来,不管是贫穷,还是美貌,还是相貌平庸,都有美好的心灵和宽广的心胸,都能以独立的人格和坚强的个性去生活。

简爱读后感个人心得感想【篇3】

《简爱》是英国作家夏洛克的作品,它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敢于反抗、争取自由和平的妇女形象,文中讲述了:

简爱的父母过早得去世了,她从小在里得舅妈家长大,一直受舅妈和表姐妹的欺负,并被迫送到了老渥得学校,但简爱一直坚强面对。在老渥得学校,简爱受到无微不致的关怀,也经历了与好友的生死离别。毕业后,简爱在桑菲而?缘绷思彝ソ淌Γ?鲜读苏煞颉?耷刑叵壬?S忠蚍⑾致耷刑鼗褂幸桓龇杵拮樱稚诵模?肟?松7贫?浴:笃?吹绞ピ己布遥?ピ己布倚置玫弥?虬?∈焙虻墓适拢?钍芨卸?T谑ピ己布乙欢问奔湟院螅?虬?只氐搅松7贫?浴5人?俅位氐绞ピ己布沂保?抢镆驯淮蠡鹕展饬耍?貌蝗菀渍业揭咽?鞯穆耷刑叵壬哟耍?虬耷刑叵壬狭丝?纳?睢

简爱虽然貌不惊人,身材矮小,但她拥有不同寻常的气质,懂得反抗,争取自由等,这让她变得光彩多目。简爱她有自己的尊严,她努力维护自己的尊严,正如她说过的一句话:“当我无缘无故挨打时,我们应该狠狠回击……”。这便是简爱具有反抗精神的体现。在里得舅妈家、在老渥得学校、在桑菲而?浴⒃谑ピ己布遥?虬?贾彰挥蟹牌?庵址纯咕?瘛

《简爱》让我学会了要敢于向恶俗势力反抗,要有勇于追求平等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让夏洛克笔下的简爱形象得到永生!

简爱读后感个人心得感想【篇4】

有一本书是世界十部经典之一,再《泰晤士报》评价它是一本最受读者喜爱的十大经典名著,而评论家则说:“比五十部特罗洛普、五十部狄更斯和其他人的小说加在一起还更有价值的书!”那是哪一本书有如此之大的魅力呢?那就是《简·爱》!

夏洛蒂·勃朗特的童年是一个布满阴云而又痛苦的童年,经常遭受舅妈的埋怨,表哥的毒打,就连仆人有时也对她不怀好意。但正是这样,才铸就了她强烈的自尊心和敢于斗争?拼搏、争取自由平等的信念。

跟你的心灵讲话,就好像我们都已离开人世,两人平等地一同站在上帝面前——因为我们本来就是平等的!”她的自尊心被敏锐的神经所刺激了,她追求平等的信念在那一刻如同喷发的火山,喷发出了力量和坚定的信念!

罗切斯特可以给她大量的金钱,使她过上极其富裕的生活。可勃朗特拒绝了,她的理性、自尊心告诉她:“这不是我所追求的平等!”她毅然离开了一个深深爱着的人。

在当今社会上,富有的人就可以随意辱骂穷人吗?就可以随心所欲地拿穷人当出气筒毒打吗?如果可以,那社会上还有有人性的富人吗?

大街上,清洁工在扫地时,你随意地把垃圾丢在地上,这就是人口相传的尊敬吗?清洁工要是批评你几句,一会捡起垃圾还是对他们破口大骂?

自尊是人活下去的资本,人人平等更是在潜移默化中告诉我们尊敬他人。无论你多么有钱,多么有地位还是学富五车,都不要觉得自己高人一等,因为人人平等!

简爱读后感个人心得感想【篇5】

《简爱》被万众所热爱的,大约是其作者的自尊与平凡或者说,是夏洛特的自尊与平凡。那是一个灵魂炽热而外表简单的女子。这一形象无疑是不朽的经典。可是与其夫罗切斯特一样,这个形象始终在用一种类似于自傲的口吻言论他们对于他人的鄙薄,多多少少,以往使我快慰,此刻却令我不安。夏洛特托身于简爱,

这是我所明白的。但我所感觉到的是:她对于高层贵族的鄙薄与一种近乎敌视的态度,有些刻意了。反过来说,我从中最新读到了自卑的情绪。

简爱是个敏感而容易受伤的女子。开头用了太长的篇幅来叙述她幼时的情景。可是我感觉到的是,在叙述简爱这个人物时,夏洛特不曾将自我离开这个躯壳,所以她也没有用全知角度叙述。如此一来,她所描述的差不多能够认定是她的意见。那么,我在简爱中,看到的是某种情绪化的自卑,而后是近乎于传奇的感情惟其传奇性,昭示了某种不真实与幻想性和最终一个几乎有点硬凑的结尾。她遇到了JOHNRVR。虽然前头有笔,但还不是那么自然。夏洛特对于简爱的处理,开头十分真实,中间段十分精彩,可是隐伏着不安,到了结尾,则几乎归于俗套一个我料到的俗套。最终无疑是皆大欢喜,带一点感伤。她的铺垫和衔接很完美,几感觉不到瑕疵。可是我隐约间感到的是,这是一个人间女子编造的故事。它已经缺少了令我战栗的小说结构更多的时候,我读到了简爱离开山庄,就没再读下去。如果我是夏洛特,或许我就会在那里结束。因为之后的一切,在我看来,比之于前,是很拙劣的。

简爱读后感个人心得感想【篇6】

读《简爱》最深的感受是,这是一部充满人性化的作品,写的是一位饱经沧桑的女性在生活中获取的经验和心境,它在传达现实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上体现了对困厄和孤独的抗挣,表现出那时英国女性对现实生活的迷茫,孤独和恐惧,蕴涵着穿行于冰冷物质空间人们对真情与温情的渴望,显示出别样的精神价值。19世纪的英国同样是一个金钱至上的社会,故事情节的开始就展现出简凄惨,可怜的身世,没有父母,唯一疼爱自己的舅舅也离她而去。天生叛逆的她在本是快乐的童年生活中充满了反抗,在残酷的现实生活中,她幼小的心在渴望温暖和真情,寻找本属于自己的一点一滴。

迷惑在进行,反抗在进行,寻找也在进行,在里德夫人和约翰的欺凌下,简终于走进了教会学堂。但伤痛是存在的,有许多本质的东西,有许多隐藏在生活潜流下的痛感仍需要面对。生活的困境,好友的离去,还有来自勃洛克赫斯特先生当众的痛斥都让她在迷惑的生活中感觉空气的污浊和心的疼痛。 生活总算是有了进展,上帝也发了些许的慈悲,在教会学堂两年的教师生活对于简或许是平静的死水一般。然而在不是欢快,沉静的生活中,却渗透着她强烈的孤独感和恐惧感,她需要的是在现实生活的困惑中去游离和奔波,获得自由,欢快和爱情。 她唯一忘记的是那令她害怕的盖次海德府,她对它如此的恐惧。

恐惧使她远离了"幸福",但也正是因为有了恐惧,她才会有所爱,有所无畏,尤其是对女性而言,恐惧的感情往往与温情,与人性的善良直接的相联。在追求自己的生活中,简渴望温情和善良,在死水般阴暗的生活中,简终于迈出了自己的脚步来到了罗切斯特先生的府邸。在那里她深切的感受到了女仆的和蔼,孩子的天真,还有罗切斯特先生炽烈的爱意。在那里她的灵魂终于驻足,然而这又是那样的短暂,在一个对爱坚信会使不信仰神的民族信奉上帝的爱人面前,她们美丽的爱情却在顷刻间化成了泡影,残酷的现实和社会的压力让这个灰姑娘找不到方向,在心的破碎和情的毁灭中,她又开始了自己迷茫的生活,在无际的世界中寻找他方。

钱是没有的,爱是没有的,而生活却是现实的,沿街的乞讨让简仍在寻找善良和真情。在风雨中,与圣约翰的相逢则是她新生活的又一个开始。在和玛利,黛安娜共同生活的那段时间内,她深切的感受到了爱的温暖。当她知道她们又是一个血统时,她的心兴奋的几乎要跳出来,在圣约翰那不知是否能称得上爱的面前,简每天都希望能满足他的期望,但是这样,她感觉自己抛掉了天性,失去了自我。在继承叔叔的遗产去平分时,她是那样的果断和坚定,而在此刻,圣约翰的企求下 ,她开始了徘徊,因为她自己知道她对罗切斯特先生的思念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对生活追求的信念在简看来不是阳光所能驱散的雾气;也不是画在沙滩上的人像能被暴风雨所冲掉;它是一个刻在大理石碑上的名字,注定要和石碑同生共死。圣约翰先生的期望在继续,叛逆的简在亲情,恩情和爱情中犹豫和思考。她深切的知道他爱她就像士兵爱一件好武器,仅此而已。简的灵魂在心里回答,去做一件正确的事,完成上帝的旨意,以冲出怀疑的云雾,找到确定的广阔天空。

终于,简又开始了最后的找寻,面对着灰飞湮灭的昔日庄园,周围一片死一般的寂静,孤寂,荒凉,和凄切。而此刻充溢于简灵魂的是无尽的害怕和思念。古老的建筑深深地隐藏在一座树林里,芬丁庄园沐浴在凉气透骨的绵绵细雨中,而失明的罗切斯特先生却在户外焦急的等待。平静的生活和无尽的思念或许是他灵魂飞扬的源泉,就在这简单的生活中,简和他紧紧的相拥,似温馨迷人的梦,美好而又实在。在烦躁的生活中,时间让简彻底的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生活,在树林的古建筑里和爱人平淡的度过每一天的生活。

简爱读后感个人心得感想【篇7】

《简爱》是一本具有多年历史的文学著作。至今已一百多年的历史了。它的成功在于它详细的内容,精彩的片段。在译序中,它还详细地介绍了《简爱》的作者一些背景故事。

从中我了解到了作者夏洛蒂.勃郎特的许多事。她出生在一个年经济困顿、多灾多难的家庭;居住在一个远离尘器的穷乡僻壤;生活在革命势头正健,国家由农民向工业国过渡,新兴资产阶级日益壮大的时代,这些都给她的小说创作上打上了可见的烙印。

可惜,上帝似乎毫不吝啬的塑造了这个天才们。有似乎急不可耐伸出了毁灭之手。这些才华横溢的儿女,都无一例外的先于父亲再人生的黄金时间离开了人间。惜乎,勃郎特姐妹!

《简爱》这本小说,主要通过简爱与罗切斯特之间一波三折的爱情故事,塑造了一个出生低微、生活道路曲折,却始终坚持维护独立人格、追求个性自由、主张人生平等、不向人生低头的坚强女性。

简爱生存在一个父母双亡,寄人篱下的环境。从小就承受着与同龄人不一样的待遇:姨妈的嫌弃,表姐的蔑视,表哥的侮辱和毒打。然而,她并没有绝望,她并没有自我摧毁,并没有在侮辱中沉沦。所带来的种种不幸的一切,相反,换回的却是简爱的无限信心,却是简爱的坚强不屈的精神,一种可战胜的内在人格力量。

不幸,在学习生活中,简爱仍然是承受着肉体上的受罚和心灵上的催残。学校的施主罗可赫斯特不但当着全校师生的面诋毁她,而且把她置于耻辱台上示众。使她在全校师生面前丢尽了脸。但简爱仍坚强不屈,化悲愤为力量,不但在学习上飞速进步,而且也取得了师生们的理解。

不久,简爱又陷入了爱情的旋涡。个性及强的她同样保持着个人高贵的尊严,在情敌面前显得大家闺秀,毫不逊色,对于英格拉姆小姐的咄咄逼人,她从容面对。

同样,在罗切斯特的面前,她从不因为自己是一个地位低贱的家庭教师,而感到自卑,她认为他们是平等的。不应该因为她是仆人,而不能受到别人的尊重。也正因为她的正直,高尚,纯洁,心灵没有受到世俗社会的污染。使得罗切斯特感到自惭性秽,同时对她肃然起敬,并深深地爱上了她。他的真心,让她感动,她接受了他。后来,简爱发现罗切斯特已有了妻子,她的自尊自重再次出现,毫不犹豫地离开了他,她对爱情的专一,让我敬佩。

最后,简爱得知,罗切斯特为了拯救在活中的妻子不幸双目失明。躯体严重残疾,完全丧失了生活能力,而同时又妻亡财毁。简爱全身心的爱再次投入了他的怀抱。

从这本书中,可以看出它塑造了一个体现新兴阶级的某些要求的女性形象,刻画了工业革命时期的时代精神。

简爱读后感个人心得感想【篇8】

读《简爱》最深的感受是,这是一部充满人性化的作品,写的是一位饱经沧桑的女性在生活中获取的经验和心境,它在传达现实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上体现了对困厄和孤独的抗挣,表现出那时英国女性对现实生活的迷茫,孤独和恐惧,蕴涵着穿行于冰冷物质空间人们对真情与温情的渴望,显示出别样的精神价值。19世纪的英国同样是一个金钱至上的社会,故事情节的开始就展现出简凄惨,可怜的身世,没有父母,唯一疼爱自己的舅舅也离她而去。天生叛逆的她在本是快乐的童年生活中充满了反抗,在残酷的现实生活中,她幼小的心在渴望温暖和真情,寻找本属于自己的一点一滴。

迷惑在进行,反抗在进行,寻找也在进行,在里德夫人和约翰的欺凌下,简终于走进了教会学堂。但伤痛是存在的,有许多本质的东西,有许多隐藏在生活潜流下的痛感仍需要面对。生活的困境,好友的离去,还有来自勃洛克赫斯特先生当众的痛斥都让她在迷惑的'生活中感觉空气的污浊和心的疼痛。

生活总算是有了进展,上帝也发了些许的慈悲,在教会学堂两年的教师生活对于简或许是平静的死水一般。然而在不是欢快,沉静的生活中,却渗透着她强烈的孤独感和恐惧感,她需要的是在现实生活的困惑中去游离和奔波,获得自由,欢快和爱情。

她唯一忘记的是那令她害怕的盖次海德府,她对它如此的恐惧。

恐惧使她远离了"幸福",但也正是因为有了恐惧,她才会有所爱,有所无畏,尤其是对女性而言,恐惧的感情往往与温情,与人性的善良直接的相联。在追求自己的生活中,简渴望温情和善良,在死水般阴暗的生活中,简终于迈出了自己的脚步来到了罗切斯特先生的府邸。在那里她深切的感受到了女仆的和蔼,孩子的天真,还有罗切斯特先生炽烈的爱意。在那里她的灵魂终于驻足,然而这又是那样的短暂,在一个对爱坚信会使不信仰神的民族信奉上帝的爱人面前,她们美丽的爱情却在顷刻间化成了泡影,残酷的现实和社会的压力让这个灰姑娘找不到方向,在心的破碎和情的毁灭中,她又开始了自己迷茫的生活,在无际的世界中寻找他方。

钱是没有的,爱是没有的,而生活却是现实的,沿街的乞讨让简仍在寻找善良和真情。在风雨中,与圣约翰的相逢则是她新生活的又一个开始。在和玛利,黛安娜共同生活的那段时间内,她深切的感受到了爱的温暖。当她知道她们又是一个血统时,她的心兴奋的几乎要跳出来,在圣约翰那不知是否能称得上爱的面前,简每天都希望能满足他的期望,但是这样,她感觉自己抛掉了天性,失去了自我。在继承叔叔的遗产去平分时,她是那样的果断和坚定,而在此刻,圣约翰的企求下

,她开始了徘徊,因为她自己知道她对罗切斯特先生的思念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对生活追求的信念在简看来不是阳光所能驱散的雾气;也不是画在沙滩上的人像能被暴风雨所冲掉;它是一个刻在大理石碑上的名字,注定要和石碑同生共死。圣约翰先生的期望在继续,叛逆的简在亲情,恩情和爱情中犹豫和思考。她深切的知道他爱她就像士兵爱一件好武器,仅此而已。简的灵魂在心里回答,去做一件正确的事,完成上帝的旨意,以冲出怀疑的云雾,找到确定的广阔天空。

终于,简又开始了最后的找寻,面对着灰飞湮灭的昔日庄园,周围一片死一般的寂静,孤寂,荒凉,和凄切。而此刻充溢于简灵魂的是无尽的害怕和思念。古老的建筑深深地隐藏在一座树林里,芬丁庄园沐浴在凉气透骨的绵绵细雨中,而失明的罗切斯特先生却在户外焦急的等待。平静的生活和无尽的思念或许是他灵魂飞扬的源泉,就在这简单的生活中,简和他紧紧的相拥,似温馨迷人的梦,美好而又实在。在烦躁的生活中,时间让简彻底的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生活,在树林的古建筑里和爱人平淡的度过每一天的生活。

光阴是短暂的,又是美好的,已逝的岁月里简和心爱的人共同面对生活中的一切,她们也彻底的成为了彼此的骨中骨,肉中肉。故事结束了,而真实的,毫不含糊的现实生活却在你我的心中演绎。征程的坎坷,旅途的疲惫,生活的曲折,拼搏的寂寞萦绕在心头,而怀抱里的各种志愿却在风雨中愈发的不可动摇。面对阳光,面对风雨,你是否如此地坦然;面对理想,面对希望,你是否执着地追求!

在简平凡而又曲折的生活中,她时刻放飞着美丽的梦想,为幸福而追求,为平凡而找寻。她别样的精神价值在新的时代里赋予了青年们幸福与快乐的真谛。

简爱读后感个人心得感想【篇9】

抱着应付公事的心态,毫不情愿的拿起了这本早被我遗忘到九霄云外的简爱,不得不承认,我读书的态度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跌宕起伏,我被故事情节深深的吸引住了,当小简爱被斥骂的时候,我不禁对这位被命运捉弄的孩子报以同情的眼光,或者在她的眼中,这所谓的同情是对她的蔑视,她不需要,童年的悲惨遭遇让她反感,也会让她感到痛恨。

或者是海伦和谭波儿小姐的出现,让她学会了改变,但在闲暇之余,我们不得不感慨当时社会的无情与冷漠。伴着简爱的每一次的化险为夷,我不禁为她欢呼,当她勇敢拒绝圣约翰的求婚而坚持自我的真爱时,我被她的选取所感动,当她去照顾已经残疾的罗切斯特的时候,带给人们的不仅仅仅是感动,更多的是心灵的震撼。

每一段的经历更重要的还是写出了一个青春少女的情感纠葛和心路历程,她的心灵矛盾和内心冲突,她对自由幸福生活的渴望、憧憬和追求,将女主人公的热情奔放,藐视习俗,追求解放的个性,表现得淋漓尽致。

从简爱的身上,不得不对这天的生活报以庆幸,相比较而言,我们所缺少的不都在简爱的身上体现出来了吗,无论是从精神上还是生活中,简爱的任何一点都就应是我们学习的楷模,是当今社会的典范。

简爱读后感个人心得感想【篇10】

她,坚强自尊,叛逆反抗,敢于和骄暴残毒的表哥发生争执、怒斥、扭打,敢于指责冷酷护短的舅妈;她,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平等,虽然知道与罗切斯特的身份地位有所不同,但她仍不顾一切地去爱他。当罗切斯特为了试探她而假意与贵族小姐结婚时,她愤然,她嗔视,她佛郁;她,勇于追求纯洁的爱情,对罗切斯特的感情真诚而专一。那执着而热情的爱情,一场熊熊大火也无法将其烧毁得一干二净。坎坷,却又努力追逐幸福的她,简爱。

年仅十八岁的简?爱受聘到桑菲尔德府当家庭教师,认识了主人罗切斯特。渐渐地,两人被对方身上的气质所吸引。他们不顾身份地位巨大的差距深深地相爱了,并很快举行婚礼。可是,好景不长,正当他们举行婚礼时,却有人证明罗切斯特的妻子还存在于世。他之前的那位妻子,叫梅森,是一位精神分裂症患者,曾几次想害死罗切斯特。简?爱知道,自己与罗切斯特的婚姻是不平等的。于是,她坚定地离开了罗切斯特,哪怕他深爱着他。之后,简?爱仍对罗切斯特念念不忘,并再次回到了他的身边。但那时,一场熊熊大火使桑菲尔德府成了一片废墟,没等到救火车来,宅子就已经烧成了一片火海。那场大火没有夺走罗切斯特的生命,但使他失明了。最后,简?爱找到了罗切斯特,并和他悄悄地举行了婚礼。

列夫托尔斯泰曾说过:“《简爱》表达出的思想,即妇女不甘于社会指定她们的地位而要求在工作以及婚姻上独立平等的思想,在当时是不同凡响的。”简?爱是那么的坚强勇敢,努力地追求自由与平等。与简?爱相比,我们的童年是灿烂的,是五彩斑斓的,并没有经历过大的挫折和坎坷。因此,我们更应该珍惜,努力奋斗,自尊、自强。

“难道就因为我一贫如洗,默默无闻,长相平庸,个子瘦小,就没有灵魂,没有心肠了——你想错了,我的心灵跟你一样丰富,我的心胸一样充实!”

关于理想国读后感


读书切勿求快,求多,应当讲究完全吸收,我们在读了作者写的作品后,要将其精髓转变为自己的知识。 阅读众多书籍,写下读后感,丰富个人的语言表达,一篇优质的作品需要具备哪些方面?幼儿教师教育网编辑精心设计的“理想国读后感”一定会让您感到非常满意,还希望您能从本网页有所收获!

理想国读后感 篇1

柏拉图的《理想国》是通过苏格拉底与他人丰富多彩、环环相扣的对话,给后人展现了一个完美优越的城邦。这个城邦是历史上大大小小乌托邦的开山鼻祖。该书是柏拉图中期思想的总结,其语言华丽,逻辑缜密,想象丰富,阐述精彩,在历史上颇具影响力。初读《理想国》被其所大胆构建的城邦所吸引所感动,但通篇细读后越发感到其具有反人性的一面。

一、城邦的构建本末倒置

理想国的宗旨是缔造一个秩序井然至善至美的正义国家。围绕这个宗旨,柏拉图开篇不久就开始讨论什么是正义的国家,而不是什么是正义的人,他从城邦至公民、从上往下、从大往小地理想化地安排了城邦公民的一切,生活、工作、教育一切的一切。在这个城邦中公民为了城邦而存在,为了城邦而工作,为了城邦而交配 人已经成为城邦的机器,成为城邦的奴隶,人性在城邦中被抹杀。如此的布局构建是本末倒置的,如此的城邦是空中楼阁。柏拉图虽然高尚地认为我们建立这个国家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某一个阶级的单独突出的幸福,而是为了全体公民的最大幸福。(P133)但他由于历史的局限性,没有认识到国家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是一个阶级压迫剥削另一个阶级的工具。如果全体公民实现最大幸福,就不会有国家的存在的必要性。他错误的认识了国家的概念,本末倒置地不现实地安排了人与城邦的关系,即人为城邦服务,而不是城邦为人服务。

二、阶级划分的天赋论

柏拉图把分工看作国家的构成原则,如何确定人的分工和阶级呢?他在《理想国》中编织了一个美丽的谎言,用于欺骗城邦中的所有人,那就是神创造三种人的说法:最佳的一种人是黄金做成的,适合做统治者,即护卫者;次一种人是银子做的,适合做士兵;其余的人是铁或铜做的,只适合做农民或匠人。孩子们通常都属于他们父母的那一级别,有天赋的才能。即通常是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孩子会打洞。虽然他也认为有时孩子不属于父母的级别可升降级别,但这显然是一种伪装矫饰过的唯心主义的天赋论。

三、柏拉图式的爱情及人种纯洁论

基于天赋论,为了培养高质量地护卫者,他创造了柏拉图式的爱情,即不是出于异性相吸和为了两情相悦,而仅仅是为了使国家获得优秀后代而生殖。柏拉图认为,为了培养城邦的护卫者,就要把城邦里最出类拔萃的男人和女人挑选出来,让他们互相共有,这些女人应该归这些男人公有,任何人都不得与任何人组成一夫一妻的小家庭。(P190)最好的男人必须与最好的女人尽多结合在一起,反之,最坏的与最坏的要尽少结合在一起。最好者的下一代必须培养成长,最坏者的下一代不予养育,如果品种要保持最高质量的话。(P193) 国家是最高目的,人以及人的感情和生育只是国家的工具,女人和男人为国家而出生而养育。理想国中没有爱情。

另外,在理想国中,纯种高品质的孩子的以生存。而畸形的孩子、低劣父母的孩子、父母未在生育期所生的孩子则被放到一个人所不知的神秘地方去,象是他们所应该的那样。人的生存的权利被理想国残暴的制度所抹杀。孩子在这个没有家庭的社会,一出生接触到的不是父母的慈爱,而是国家委派的教师所进行的冷冰冰的教育。

在浩瀚的历史中也曾出现过以理想国为原形的大小乌托邦,出现过各种人种纯洁论以及配套的制度和实践,如德国纳粹在二战期间对所划分为低劣种族的犹太人进行的屠杀,一些社会主义的极权国家进行的再造共产主义新人实验,但是违背人性的制度只会是过眼烟云,没有长久存在的。

四、禁锢人的思想,扼杀人的灵魂

柏拉图非常敬重他的恩师苏格拉底,认为其是他的精神上的父亲,所以他以苏的睿智对话来阐述理想国。令人感到滑稽和幽默的是,柏拉图一面为苏格拉底的死鸣不平,痛恨雅典城邦的思想禁锢制度、言论审查制度,另一方面,他又借苏格拉底的嘴在理想国中阐述了比当时社会更加严厉的思想言论的审查制度。这远比苏格拉底式的反讽更加辛辣。只是这样的辛辣,决无一丝智慧的幽默,却充满了愚蠢的野蛮。

理想国中要审查故事的编者,接受他们编得好的故事,而拒绝那些编得坏的故事。(P71)审查应该是彻底的,从形式到内容,从讲什么到如何讲,全部检查一番。(P94)特别是对那些具有煽动性和迷惑性的诗人,更应该严加监督。因为这样的煽动对国家的危害,比过失杀人要严重的多。所以要强迫他们在诗篇里培植好品格的形象,否则我们宁可不要有什么诗篇。(P102)同样的监督和强迫,也适用于画家、雕塑家、音乐家。如果诗人们艺术家们拒绝这样做,就要将他们连根拔出,全部驱除出城邦。正如柏拉图所说:同样地监督其他的艺人,阻止他们无论在绘画或雕刻作品里,还是建筑或任何艺术作品里描绘邪恶、放荡、卑鄙、龌龊的坏精神,哪个艺人不肯服从,就不让他在我们中间存在下去。

在严禁坏作品之外,还要对下一代进行洗脑教育:我们鼓励母亲和保姆给孩子们讲那些已经审定的故事,用这些故事铸造他们的心灵,比用手去塑造他们的身体还要仔细。他们现在所讲的故事大多数我们必须弃(P71)要禁止复杂的音乐而提倡质朴的音乐,因为复杂容易使人放纵,正如复杂的食品产生疾病一样。(P113)为了让人们打仗的时候能宁死不屈,就不能让人们相信地狱是确实存在的而且非常可怕。即便对着名的《荷马史诗》,也要严加把关,根据统治者认定的标准,在让青年人阅读《荷马史诗》之前,必须从词汇中剔除那些可怕的凄惨的名词,如悲惨的、可憎的,以及阴间、地狱、死人、尸首等等名词。 删去着名作者所作的那些挽歌,删去英雄人物的嚎啕痛哭的段落。因为,它们使人听了毛骨悚然且丧失斗志。为了不让国家在不知不觉中变坏了,还要禁止任何思想上和艺术上的创新。因为,翻新,违犯了固有的秩序,任何翻新对整个国家是充满危险的,应该预先防止。

理想国中的各种意识形态上的禁锢,严重窒息言论自由,是对人性和人的灵魂的扼杀。在柏拉图看来之所以合理合情,就在于这是国家正义和道德至善所要求的。

理想国是不会现实存在的,它只存在理想中。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其崇高的理想与人性的诸多矛盾。我们应庆幸理想国没真正的存在过,这是历史的选择,也人类的选择。我们在制定实施和审视任何一项制度时应以人性为基础,否则无论目的多么崇高,语言多么华美,措施多么详尽,它只会成为理想国。

理想国读后感 篇2

柏拉图理想国读后感一:读《理想国》随想(1577字)

在柏拉图的眼中,教育是理想国存在和实现的重要支柱。所以卢梭将《理想国》评价为“不是一部关于政治的论著,而是迄今为止关于教育的最好的论文”。在全书中,柏拉图结合希腊城邦的实际,从自己的理论态度出发构想自己的教育体系,具体说来,《理想国》的教育思想如下:

一、它以追求正义和善为终纵目标。理想国事依托正义这个中心建立起来的,在柏拉图看来,正义有两个层次:一是个人的正义;二是国家的正义。国家的正义指的是“每个人必须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由正义而产生的节制、勇敢、聪明等品质,这样的城邦才能井然有序、保持稳定。个人的正义”的含义是一个人“自身内的各种品质在自身内各起各的作用”,并且“使所有这些部分由各自分立而变成一个有节制的***的整体”,“达到自己主宰自己,自身内秩序井然,对自己友善”。国家正义是对个人正义的放大。

在柏拉图的唯心主义思想体系中,整个学说体系的理论基础是理念论。他把理念看作是客观实在的独立本体,整个世界的“影子”。可感世界只能产生“意见”而不能形成知识,而只有理念是理性的熟悉对象,对理念的追求,才能获得真知识,达到真理,达到善。善的理念是理念世界中最高的理念。《理想国》中,柏拉图通过“洞***之喻”形象地表达了这一思想。在其中可以看出,柏拉图把理念看作是事物的本体,是人们熟悉的对象,也是人们追求的终极目的,他的理想国同样也把善的理念的追求看作是最高目标。

二、针对不同对象提出不同教育任务。第一、聪明是统治者的美德,“由于它的人数少的那个部分和这个部分的最小一部分,这些领导着和统治着它的人们所具有的知识,并且,如所知道的,唯有这种知识才配称为聪明,而能够具有这种知识的人按照自然规律总是最少数“,柏拉图以为能够适应统治任务的,只能是哲学家。

第二、“勇敢”是军人必须具备的美德。柏拉图以为严格的军事练习,可以培养出骁勇善战的勇士。他希看把斯巴达的军事教育与雅典的***教育相结合,培养既有知识,又具有真正军人品格的战士,这种品格就是勇敢,亦即“保持”

第三、“节制”对一切人来说是最低层次的道德要求。最适合于“爱利者”——劳动者。什么是节制?“节制是一种好秩序或对某些快乐与欲看的控制”,但是节制针对不同的人又具有不同的含义。“对于一般人来讲,最重要的自我克制是服从统治者;对于统治者来讲,最重要的自我克制是抑制饮食等肉体上的快乐的欲看“。

三、主张***教育

柏拉图以为,教育内容分为两大部分:一是音乐,二是体育。音乐是广义的人文教育,注重练习儿童的“聪明”部分,体育主要是通过身体操练,不仅锻炼强健的身体,而且练习“勇敢”之类的心理品质。在柏拉图看来,教育的实质在于品格练习。身体和精神是互相影响的,教育的题目无非是在于调整人的身体与精神两者互相影响的种种因素。综合音乐和体育,就可以使人得到完备的发展,使人的心灵***一致,从而使人形成良好的品性。

柏拉图以为,青少年的心灵和身体一样,是可以锻炼的,可以塑造的。通过音乐和体育,应当为青少年的品格的形成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主张阶段教育

在儿童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上,柏拉图提倡对于3岁至6岁的儿童,应准许他们游戏,用游戏把儿童的趣味导诸在工作方面,并陶冶儿童的品性;同时,给儿童听最优美高尚的故事。6岁以后,应对儿童进行音乐和体育方面的教育。。《理想国》对于20岁之前的教育并未详加论述。到了20岁,就要挑选表现的最能干的人,进行综合学习,研究各种内容的联系以及它们和事物的本质的联系,然后做第二次选择。从30岁起,用辩证法考他们,用5年培养他们“跟随真理达到纯实的本身”;然后用15年时间,让他们进行实践,接受考验,积累实际经验,到50岁时,那些在实际工作和知识学习的一切方面以优异成绩通过了考试的人必须接受最后考验,然后,他们就在剩下的岁月中,研究哲学,并轮流治理政治事物。

理想国读后感 篇3

20xx年的暑假期间,我读了柏拉图的《理想国》。这本书是柏拉图的遗世著作,不仅是古希腊哲学的重要代表作,也是我们接触哲学必不可少的营养之作。书中内容丰富,涉及政治、哲学、伦理学等多领域问题,很多学者比喻说这是一部一辈子都可以研读的书。书中每个章节都充斥着柏拉图的哲学智慧,同时表达了他理想的政治王国。每个人读《理想国》都有自己的感想,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初读本书,对文中正义、城邦建设及政治体制等概念和论述印象深刻。

《理想国》开篇以正义争辩入题,借助其他人的悖论引出柏拉图自己的看法。何谓“正义”?每个人对正义都有自己的看法。有坚持各自的分工,坚守岗位是正义;也有说智慧勇敢是正义;有说全面的善意的城邦就是正义。而柏拉图一一予以反驳,不断地疑问,引出了相悖的论点。其实这也暗藏了辩证法和归谬论。这种炉火纯青的辩论手法在整个理想国中贯穿。

究竟什么是正义?柏拉图并没有直接告诉大家,而是层层深入之后找到自己的论据,再提出自己的论点。在《理想国》中,正义不仅是个人的问题,还是一个城邦的问题。城邦跟个人的灵魂是相互联系的。一个正义的城邦是理性的,个人分工明确,妇女儿童共产,而最重要的是需要一个哲学王。哲学王以哲学治城邦,让整个城邦能在哲学探究中成就正义。

而整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妇女儿童的问题,不可不说,柏拉图尽管是一个非常有前瞻性的哲学大家,但是身在古希腊还是有其局限性的。而这本书的局限性就在于其对待妇女儿童的问题上。柏拉图式非常看重儿童的公平和教育的。他提出妇女儿童共有,可以共同享有城邦的资源。众所周知,柏拉图式一个落魄贵族。

而最能体现其对贵族生活的'向往的,就在于他提出的哲学王的理论。其实,一个拥有哲学思想的王者,就是他自己的化身,他渴望能够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去治理这个城邦,治理自己理想中的城邦。

《理想国》被誉为西方第一部政治学著作,柏拉图详细论述了正义,城邦,政体等主要政治主题,并描绘了一张理想的政治国王画像,带有乌托邦的色彩,又有了阶级国家的味道,对西方政治具有巨大影响。

我通过研读该著作,初步了解了柏拉图思想,日后将继续研读柏拉图相关著作,深入学习西方政治思想。虽然已经过去了两千多年,但是柏拉图和他的《理想国》仍然散发着光芒,为现代政治指点迷津。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理想国将不再是理想,而是真正的能够让全世界人民生活其中的美好国度。

理想国读后感 篇4

在《理想国》里苏格拉底刚开始讨论的话题就是“正义”问题。正义真的是一个很难解答的问题,有时想与其长期的在屋里思索理念上的正义还不如做一件正义的事,为一些不公发发自己的声音来的更为实际。也许这是浮躁也许这也是心虚,因为正义千百年来许多人都未明白,仿佛自己能恍然若悟的几率也很小。但我却相信自己和柏拉图一样,对正义有着强烈的憧憬与向往!可他认为绝对的正义在神那里,作为一个唯心主义者这是一个很好的答案。而对于自己甚至对于整代中国人来说缺乏信仰总是让我们有时候焦虑、孤寂、无所适从,不知未来、过去,甚至不明白现在。柏拉图最后说“让我们永远走向上的路,追求正义和智慧”。我很喜欢,也许理解不同但真的很喜欢因为有了自己别样的感触。

柏拉图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学家也是一位哲学家,其哲学智慧尽管没有专门的哲学专着,但却几乎体现在他的每部着作当中。不论是从早期的《理想国》,过渡阶段的《政治家》还是思想有了较大转变的《法律篇》,都闪耀着西方哲人的智慧之光。

在哲学上,柏拉图继承了苏格拉底的唯心主义,成为西方客观唯心主义哲学的始祖。他建立了以理念论为核心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在阅读《理想国》这本书时,柏拉图的一个主导的观念及其对话的起点就是:理念本身是实在的,感知、具象与经验的都是虚幻的。比如说,在书中就柏拉图与大家辩论的缘起正义而言,什么是正义?苏格拉底的对手给出了正义的多种解答,诸如传统的仰或当时流行的:正义是有话实说、欠债还钱、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帮助朋友,伤害敌人等,这些都是正义的具体事例,正如现在问我们一样我们总会回答成正义的人或正义的事。因为他认为真正的知识是理念,不是存在于客观可见的物体之中的。而其哲学观点可以简单的总结为认为理念是事物的永恒不变的“范型”,是独立于个别事物和人类意识之外的实体。感性的具体事物是不真实的,它是完善的理念的不完善的“影子”或“摹本”。这些都在《理想国》的正义论与洞穴理论部分得到了很好的阐释。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他的理论是典型的唯心主义,但作为一个智者与先驱他建立了以理念论为核心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

一个人的哲学观对其理论有着很大的影响,其理论也随处可以看到其哲学观。在《理想国》里柏拉图的这种理念说对其在辩论中思维的展开、发展都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是这本书对话的起点也是其中的一个主导观念。在看这本书时我常想起中国的哲学问题,想起另一位的哲学大师王阳明,也许他们观点什么的相关的真的很少,也许唯一的关联就是他们都被称作唯心主义,而唯心主义在过去思维里,在我们从小被教导或明或暗的教导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辩证法时,我们对唯心主义也许不是厌恶反对但至少也退而远之,不敢亲近,就如王阳明大家很多人也许只知道“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这句话。这句话充满了诗意与人生很难理解的韵味,可这句话也是我们在哲学上所批判的。而真正的进一步知道王阳明是余秋雨的书里提到了这位老乡,这位在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人专门派人为其守墓,有个日本将军甚至有个腰牌上写道“一生俯首拜阳明”,读到后我深深的触动了,觉得如此对一个厉害的人物在我们厚厚的课本里竟然没有提过,自己也知之甚少。后来也大概了解了一下王阳明,明白了其伟大,尽管我自认为自己是一个唯物主义者,但这不能阻止我们去欣赏他的伟大。

理想国读后感 篇5

曾经以为智者哲人如柏拉图者,其著作势必是艰深、睿智、充满智慧的火花,使我如坠云端而不知所踪。从来认为像《理想国》这样的在西方哲学史上的辉煌巨著一定也写得玄之又玄。如今,看着柏拉图的《理想国》,尽管依旧无法参透《理想国》中的奥妙,也无法深入的了解它的深层次含义,因为它就像一座空中花园,必须有足够的思想阶梯才能够爬的上去,但它带给我的启迪确是深远的——尽管我只能仰望而叹之,道听途说而思之,片言只字而感之。其实,经典的影响力,不在于天马行空的文句,也不在于振聋发聩的论断,而在于它给世人幽暗闭塞的观念世界以一道耀眼的闪光。

公元前5世纪,雅典哲人柏拉图以苏格拉底的名义、以对话体的方式著述《理想国》,这是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系统地探寻人类正义问题的著作。柏拉图不仅是古希腊哲学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所谓理想国,是柏拉图推理出的一个充满正义和美德的国家,这个国家由立法掌权者,国家护卫军,普通劳动民三个阶级组成。该书的核心思想是哲学家应该为政治家,政治家应该为哲学家。哲学家不应该是躲在象牙塔里死读书而百无一用的书呆子,应该学以致用,去努力实践,去夺取政权。政治家应该对哲学充满向往,并不断的追求自己在哲学上的进步,并用哲学思想来管理民众。理想国的宗旨是缔造一个秩序井然至善至美的正义国家,围绕这个宗旨,柏拉图开篇不久就开始讨论什么是正义的国家,究竟什么是正义?柏拉图首先询问了他周围的形形色色的人物,有的人说:正义就是欠债要还。还有的人说: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柏拉图对正义的讨论,是从区分城邦正义、个人正义开始的。古希腊讨论正义,都是把它视为个人的德行,属当时普遍重视的四主德(正义、智慧、勇敢、节制)之一。柏拉图感到个人的德行属于微观世界,较为抽象,不易说明,需要借助于一种显明的、宏观的事物来说明。柏拉图采取的论证方法是,以城邦来比方个人,借助于阐明城邦正义来阐明个人正义。他认为真实的正义不是表现为外部城邦的“各做各的事”,而是在人的自身内部“各做各的事”。这就是说,正义的人不许可自己灵魂里的各个部分相互干涉,起别的部分的作用。他应当安排好真正自己的事情,首先达到自己主宰自己,自身内秩序井然,对自己友善。不正义应该就是三种部分之间的争斗不和、相互间管闲事和相互干涉,灵魂的一个部分起而反对整个灵魂,企图在内部取得领导地位。

在我看来,《理想国》首先开启了对理想国家加以描述的先河。在该著中,柏拉图本来是要论述个人正义,为了说明个人正义,用城邦正义作为铺垫和比方,但,柏拉图实际上用大量的篇幅去论证描述理想城邦。柏拉图的这种证明方式给了后人一个他所始料不及的提示:除了个人正义之外,还存在着城邦正义,或者说,还存在着国家制度的正义。后来人们在思考国家正义、法律正义的过程中,形成了许多对人类文明发生重大影响的思想成果。而我国古代没有关于国家正义问题的思考。我国古代虽然有对个人正义的思考,但这种思考主要涉及个人义务、行为,基本不涉及国家制度的正义问题,所以,其思考的深度远不能同西方的正义思考相比。传统中国政治法律思想史认为,君主制是天经地义的事,不可改变。如果没有西方思想的引入,很可能,我们现在仍然生活在帝制或君主专制制度中。想到现今的社会,正义一直都是受人们褒扬的话题,正义的事情永远都是被人们所称颂的。然而什么是正义,我想很多人都是无法给出全面的解答的,或者即使给出了也是摸棱两可,一个简单的有思想的人都可以利用柏拉图式的反驳推翻掉。社会现象纷繁复杂,人们的思想各色各样,在此处正义的事情,放到彼处马上就变成了荒唐的事情,甚至是极其不正义的事情。单纯的眼光去判断事情总是片面的,多虑的思想去思考事情总是无法清晰的,生活中只能适事而行。

理想国读后感 篇6

读《理想国》的过程中都是随手做的笔记,它的内容太过丰富,我并未选出一个特定的点来讨论,姑且做一次系统的梳理并同时写出感悟。

第一卷的对话主要围绕着色拉叙马霍斯与苏格拉底关于正义的探讨展开,色描述的是历史的实然,他认为“正义不是别的,就是强者的利益”。历史是成功者书写,正史和野史中的王权该怎样评判?他认为凡是对政府有利的对百姓就是正义的,那么此处就涉及到一个公权与私权,国家自由与个人自由的关系的问题。色认为法律是统治阶级制定的,不为被统治阶级考虑,也即公权完全取代私权,国家自由完全取代个人自由。而苏格拉底揭示的是历史的应然问题,他认为“在任何政府里,一个统治者,当他是统治者的时候,他不能不顾老百姓的利益而只顾自己的利益,他的一言一行都为了老百姓的利益”,在苏那里,正义应该由道德原则来审定,法律是要整合社会各阶级的利益,将正义最大化。苏的这种看法实际上为立宪革命提供了理论基础:对社会各个阶层的利益都加以承认,然后最大程度地妥协。

色作为诡辩派的哲学家,认为“不正义的生活比正义的生活更好过”,这实际上是一个义利之争,色追求实然层面的物质利益,但又试图用道德上的的正义予以解释,在辩论的过程中用超验、普遍的正义与经验的事实相结合必然会产生矛盾。

第二卷首先就三种善进行了探讨,从有用到好到善,这是一个从物质层面到去实体到终极先验探索的过程,之后又继续就个人正义与城邦正义探讨,并提出对神的一些看法。在世俗利益层面上,人都是会行不正义的。而柏拉图想要探讨的是人的精神层面,在他看来,实然的、物质的世界是一个虚假的世界,真正的世界应该是一个应然的世界。把这个与东方文化中追求世俗利益,成为“帝王之师”的儒术做一下对比,即可见西方神学的根基。从个人正义过渡到城邦正义,在城邦在各个组成成分中,柏拉图重点谈到的是护卫者,他将卫士与狗作比喻,认为“两者都应该有敏锐的感觉…昂扬的精神斗志…对敌人凶横,对朋友温和。”这些强调的是他们的天赋品质,同时柏拉图也注重后天教育,“体操锻炼身体,用音乐来陶冶心灵”,这种教育方式不是把人教育成为某个目的对象,并非技艺层面的工具,而是一种真正的自主人格完善。音乐中包括的故事,而这是对儿童教育的第一步。在西方,科学、制度、法律、语言都有一个超验的层面,这也得益于柏拉图的世界由语言建构,寻求世界的本质(defintion)。柏拉图认为儿童故事应该审定,《荷马史诗》中把神混同于人,这实际上还是一个关于历史的实然与应然的问题,历史的价值在于为今天和未来的行动提供借鉴,很大程度上历史不是是什么,而是应该是什么,这就是希腊神话成为历史的原因。

在谈到神的时候,柏拉图谈到“神只是善的原因,而不是所有事物的原因。”这与xxx的神学不同,xxx认为神是全能的,世界的一切都由神创造,且在柏拉图的理论中,世界是本来就存在的,神不过是赋予了世界以理性、秩序。他对于恶的产生给予的解释是,灵肉结合过程中激情欲望掩盖了理性层面,或是善的缺乏导致了恶。柏拉图需要构造一个全善的神,以供卫士遵从。

而后柏拉图又谈到了哲学的非实用性,正是这种非实用性决定了学术高于世俗权力的权威,并且不受它的控制。祭祀、文字记录的地位是高的,但学术本身的价值意义又常被权力忽略。在西方教皇权力高于皇权的时代,世俗权力被神权压制,与中国稍作对比,就明白中国政治发展过程中为何出现不了像西方那样的一个教士阶层。理想主义有必要提出一个超越现实的理想状态,西方的大学,大多数是在神学院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现世主义是中国文化的主流,中国的教育在神圣性取消后就开始强化现世主义,强调技能训练。神圣性是一种理想主义,放弃理想主义,经济权力兴盛,公平正义真理会被遗失,落入现实主义的极端。人的道德提升是被动的,苏格拉底的被呼唤,柏拉图的被提升,因此人民需要被教育。这就是日光喻的一个核心所在,教育实际上就是再添加人后面的光照,光照不同人的能力也不同,前提思维、思维模式、看问题的清晰度就不同,也即柏拉图的启示说。光本身不作为认知的对象或认知的主体,只是作为两者之间的桥梁,就如方法本身所起的作用一样。眼睛睁开,只有对象沐浴在光之中才能被看见,思想打开,只有对象沐浴在理性之光中才得以通透。“眼睛所具有的能力取自太阳所放出的射流”,这样的比喻,也即物的存在封闭在自身之中,物的存在因光照而超越自身的封闭性显现于外。“天上的哪个神的光,使我们的眼睛能够很好地看见,使事物能够很好地被看见吗?”世界的显现与存在要进入言说就必须有光,而讨论光则必须要追溯到光源。“善在可见世界中所产生的儿子就是太阳。太阳跟视觉和可见事物的关系,好比可理知世界里面,善本身跟理智和可理知世界一样…知识的对象不仅从善得到可知性,而且从善得到自己的存在与实在,虽然善本身不是实在,他的地位和能力都高于实在。”这段话揭示的善即是终极光源,而后半句即是从知识论和存在论两个角度来分析善,知识论研究显现与语言问题,存在论研究超越意识之外的一种实在的终极追求,但容易陷入独断性与神秘性。

理想国读后感 篇7

一开始选择阅读这本书,一是因为自己本身对哲学有比较大的兴趣,二是因为对柏拉图这位理想主义哲学家比较感兴趣。对柏拉图感兴趣的原因主要是他在爱情上正义的表现,就是我们常说的柏拉图式爱情,即超越时间、空间,不以占有对方肉体为目的的只存在于灵魂间的爱情。我认为在爱情方面,柏拉图的主张我十分赞成,但我并不是唯心主义派,所以对于其所认为的理念是实物的原型且不依赖于实物而独立存在的此类观点不能赞同。而之所以仍选择阅读这本书,更是看重书中对辩的形式以及对最早乌托邦的了解。虽然我主唯物,但同时我也是理想主义者,喜欢在头脑中空想世界、社会、人生,并与自己对辩,因此我认为《理想国》中的内容可以很好的满足自我求辩的需求。更重要的是,作为哲学著作,其逻辑缜密、博古通今、语言直白生动有趣的特点,也可以很好的锻炼我的思维谈吐能力,开拓自己的视野。

以上就是我选择阅读《理想国》的原因及目的。下面总体谈谈读完后的感受。

首先我觉得我对柏拉图所向往创造的理想国有了一个基本的概念,是一个真、善、美相统一的政体,可以达到完全公正的。其次,阅读苏格拉底与其他哲学家的对辩,“满足”了我对人与人之间那种纯理论交流的愿望,即只专注于你本身表达的语言思想内容,而非其他。举个例子,就拿我读的另外一本小说《局外人》来说,其主人公默尔索因意外杀人而上法庭审判,法官及陪审团并没有把审判的重点放在默尔索是故意杀人还是误杀这一法律责任上,而是以其道德为标准去审判他,最后因其在他母亲葬礼上没有哭泣为由,给默尔索判了死刑。在这个例子中,如果是按照柏拉图,抑或是苏格拉底的辩论形式来进行审判,那就只应该追究默尔索的法律责任,对其道德上的责任根本不需要进行考虑,这便是我所说的理想的双方的交流、谈判、审判等形式。这种理想的谈论的形式贯穿了整本书,我相信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也一定采用的是这种只关注谈论本身内容的理想的谈论形式。然而我们都知道,越是理想的东西,在现实中就越难实现,这种理想谈论形式也是如此。在现实中,我们与人交谈,避免不了会被其谈论本身内容之外的东西所吸引并影响,这可以说是基本上不能实现的。所以才会有人说,与其柏拉图,不如亚里士多德。尽管如此,这却并不影响我阅读了解《理想国》这本书。因此,我就更加珍惜在《理想国》中读到的每一段对辩,对我来说每一次辩论都是我精神上的享受,即便我深知这在现实生活中根本不可能发生,但我实在无法逃避人对真、善、美这些美好向往的天性,依旧沉浸在纯语言文字理论交流的理想海洋中无法自拔。

除了对辩本身的理想辩论形式外,《理想国》书中所讨论的问题也都非常有实用性。全书讨论的大多数问题都是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譬如优生学问题、节育问题、家庭解体问题、婚姻自由问题、独身问题、宗教问题、道德问题、文艺问题、教育问题(包括托儿所、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研究院以及工、农、航海、医学等职业教育)加上男女平权、男女参政、男女参军等问题,几乎都是普通人一生中会遇到的各种问题。对于我个人而言,因为我本身就是一个主张理想与公正的人,因此在这些问题的观点上不存在大问题,主要看重的是苏格拉底与其他哲学家对辩时的逻辑思维,他是怎么推出结论的,是怎么去反驳对方的。就从这点看,《理想国》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我的逻辑思维判断能力。比如苏格拉底与玻勒马霍斯的对话中,苏格拉底去辩驳玻的“正义就是给每个人以适如其份的报答”观点,他首先通过一系列例子说明在生活实际中人们更加需要的是一种技术上的帮助,而不是宽泛的“正义”——“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这样会推出一个悖论,也就是说正义是无用的东西,技术才是有用的东西。苏格拉底这番“助产术”的最主要用意我理解是在于说明“正义”是一种专门适用于国家管理的政治才能,而不是一种技术。接着苏格拉底谈论到如果一个人既能够把善给予他人,又能够把恶给予他人,那么这个人本身也很难说是一个正义的人。

综上,阅读《理想国》让我收益了不少,这次只是粗略地阅读了前面地一些部分,日后一定会读完,有机会还会重读一次。

理想国教育读后感


读完名著作品之后,相信大家都流连忘返。不禁写下作品的读后感,记录这一刻的美好,下面的内容是幼儿教师教育网为大家整理的理想国教育读后感,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理想国教育读后感【篇1】

在书中,柏拉图借苏格拉底的对话引出:理想国是由卫国者、士兵、普通公民组成的;三类人各司其职,为了城邦的.利益而努力。这句话还可以说得更加通俗:每个人的价值就是做好自己的工作,为国家、为整个人类的发展做贡献。

这真的是一种伟大的思想!但是,或许是这句话太过宏大,或许是我的思想境界不够,也或许是在这个社会分工高度发达的时代里人们已经很难从自己的职业中找到满足,我总是感到自己无法像柏拉图说的那样,一直怀有这样高尚的信念,不动摇地度过自己的人生;也总是感到困惑,感到痛苦,总是在想什么才是一个人真正的意义。

柏拉图说,为城邦正义而活;霍布斯说,为金钱享乐而活;释迦牟尼说,为普度众生而活;曹雪芹说,为人间真情而活……城邦正义,普度众生让人望而生畏,难以操作坚持,我无法把我们每天的工作和城邦、和正义联系在一起,我也不知道什么可以让社会和人类变得更好;而金钱享乐只能给我们生存上的满足,在生存之后又是无尽的困惑;真情看似是一个切实的可操作的意义,实质上却是他人身上的对自我的投射,是一种转移了的顾影自怜。这些答案都无法让人满足。

我们从小就被教育了很多意义,长大后我们驳倒了这些意义,却也驳倒了自己,最后陷入无限的困惑之中。路漫漫兮,无处求索。

理想国教育读后感【篇2】

正义,我们应该怎么做?

柏拉图在讨论正义的时候,大概不会想到两千多年后的桑德尔也在研究关于正义的问题。据说,桑德尔教授在公正课,是哈佛最受欢迎的课程之一,说明很多青年才俊也对正义充满疑惑。这就更让柏拉图想不通了,至少在他看来,《理想国》里,关于正义的问题已经一劳永逸的解决。

从什么是正义的讨论,到如何建立一个正义的城邦,让所有公民各司其责的生活在理想的国度中,柏拉图差不多给了世人一份理想国建设指南,在这份指南里,他几乎讨论了自己能想到的一切细节,从不同公民的位置,到领导人的培养,从妇女的地位,到孩子的教育……简而言之,后世的一切政治意识形态,都能在他这里找到源头,匪夷所思的是,他还把这一切建成完整的思想体系,贯穿于整个关于正义的讨论中。

完美吗?很完美。柏拉图对自己的这套理论自信吗?不见得。因为所有的讨论完成后,他不得不讲一个灵魂转世的故事,威逼利诱,劝人做正义的事。

那么,什么是正义的行为?二十一世纪的我们显然不会完全同意柏拉图的答案。这个被一代又一代思想家,反复思考的大问题,至今也没有一个标准答案。至于该怎么做,就更是见仁见智了。

好在,人们在大多数时候并不会去思考这样的问题,他们只用谋生就够了。

理想国教育读后感【篇3】

最近摆渡了柏拉图的名作《理想国》。可能由于柏拉图所处时代与现今大不相同,书中又大量使用近乎诡秘的言辞来描述一些虚幻的精神理念,所以看完后仍有一些茫然,只有一些零乱琐碎的片段从脑海中闪过,零零总总拼凑后,也就这些印象。

有人说《理想国》通篇就是柏拉图自言自语一些完全属于想象的记录。我认为这种想法不免有些过激,但从他那种神秘的说法中,还是让人感到他是在瞎想。

《理想国》谈及了道德、教育、专政、民主、独裁、共产、文艺、宗教以及男女参军、男女参政、男女平权等等问题。思想大师怀海特这样评价:“两千年的西方哲学史都是柏拉图的注脚。”可见其涉面之广、言论之深,叫人称奇。如果说亚里士多德创造了学科的分支,那么柏拉图的思想体系便是学问的综合,一切分支的源头。

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柏拉图对于正义的大量比划。《理想国》开篇就提到的问题。第一卷里,柏拉图和格劳孔、西蒙尼德、玻勒马霍斯、色拉叙马霍斯等人先后讨论了“欠债还债就是正义”,“正义就是给每个人以适如其份的报答”,“正义就是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等观点。他用此为我们对正义的理解先入为主地打下了一个基础,有种充满魅力的强势。接着他从第二卷起,开始讨论城邦的正义。柏拉图认为正义是理想城邦的原则,好的城邦应当具备勇敢、智慧和节制。“每个人必须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也就是各守本分、各司其职。就这样他又构建了一座充满正义的城邦。最终他觉得,正义的人是快乐的,不正义的人是痛苦的。

然而纵观全书,他仍然没有对正义下那么一个定义。什么是正义?读完了书,却被他勾起的思考套牢。也许,因为他觉得没有对正义的最终定义,正义是要根据具体环境,情况而定的。也许,他就是想让读者们不断思考这一问题,众人的力量总是最强大的,答案应该会比他一个人的更为全面正确。也许,他只是想保持人们对于正义这样的重要却幻空的概念的持之以恒的思考精神。

理想国是一席高贵的谎言。这正如疯子的自说自话,不能较真,却也不全为假。“理想国”的理念甚至已超越了真假范畴,或者干脆说,它存在的本身就是真假的依据。大概到这儿,我们略微能明白,什么叫自说自话,自给自足了。借由“范式”理念,柏拉图力图透过苏格拉底之口证明:不能因为无法找到一个与言辞中那种“善邦”一模一样的城邦,就认为“我们”所说的东西就是不好的。以“范式”作为约束自身的理念,容易看见仁善的本质,如同心底处处潜藏着仁慈,虽时常杳渺飘忽不可寻迹,但也无需冥思苦想非要有某些不同寻常的作为才能勾画出灵魂之灯的绚丽光辉。

正如理想国的结尾:让我们永远坚持走向上的路,追求正义和智慧。这样我们才可以得到我们自己的和神的爱,无论是今世活在这里还是在我们死后得到报酬的时候。我们也才可以诸事顺遂,无论今世在这里还是将来在我们刚才所描述的那一千年的旅程中。

作为西方乃至世界上影响力最大的哲学家之一,柏拉图一生立著无数,而《理想国》无疑是其中最能表现其政治思想的作品,其中哲学家与王的辩证关系也一直为后人称道。

理想国教育读后感【篇4】

有句老话说,一千个读者的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物欲横流的现实社会中的我们,心中都有一个自己理想的国度,于是就有了一千个不同的理想国。

走进柏拉图的《理想国》,透过它我恍惚看到了苏格拉底他那承受着所有善与恶的永恒不灭的灵魂,看着他追寻着智慧与正义,走向上的路,从未停下过脚步。也正是透过智者们的经久不息的讨论,借着苏格拉底同格劳孔等人的辩论,以正义为地基,构筑起柏拉图他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国——

这是一个智慧、勇敢、节制而且正义的国家,由立法统治者,国家护卫军,普通劳动民三个阶级组成:让勇敢节制、心胸宽广、温雅亲和、良好的记性以及智慧敏锐的哲学家来做国王,让他们积极参与政事;选择那些不忘原则的,不易受骗的人做护卫者,而舍弃其余的人;有节制美德的农民和手工业者。他们虽然一土所生,彼此都是兄弟,但是老天铸造他们的`时候,在有些人的身上加入了黄金,这些人因而是最可宝贵的,是统治者。在辅助者(军人)的身上加入了白银。在农民以及其他技工身上加入了铁和铜。个人与国家是共通的,人的灵魂具有理性、意志和欲望三个部分一样,最理想的国家也应由相应的三个等级组成,把分工看作国家的构成原则。在一个国家中,当护国者、战士和辅助者,这三种人都各司其职,互不干涉,那这个国家就是正义的。一个人的各种内部品质都在起着它应有的作用,做着该做的事情,那么这个人就是正义的。从大的城邦到城邦中的每种人乃至于他们的生活,工作,教育以及其他的一切,在智者们的对话中,给我们描述了一个理想化的国度,他心目中所渴望的一切。

哪怕这样的国度仅仅只是那些先哲们天马行空的思索,这样的国度只是立于云端的的乌托邦,但是它却真真正正地在人们心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在大浪淘沙的历史洪流中存留下来,成为不朽的经典。

我同样有我的理想国,在我理想的国度里,我希望一切都是我付出无数汗水,亲手得到的,亲手创造的,纵然有付出的辛苦,但也有收获时候的美好。

我愿成为自己国度的哲学王,成熟睿智地应对我所面对的一切,勇敢地护卫我应当守护的而不忘初心,遵守本分做我应该做的事,用理性和正义构筑起属于我的理想之国。

理想国教育读后感【篇5】

先哲有言:“真理愈辩愈明”。我对此话虽存质疑,并对辩论本身所固有的偏执尚存戒心,但柏拉图的《理想国》却是我们所必读的一本书。

我怀着畏惧的心理捧着《理想国》,一次次的啃下那晦涩的文字,最后把《理想国》读完了,但此时我对辩论所固有的偏执的戒心不由的消失了,间或是《理想国》中那精彩的辩论与一般的辩论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苏格拉底之论几乎不存在偏执的问题,难道这是助产术所产生的效果?

读经典的书犹若制作和品茗我们云南的“功夫茶”,不经过一遍遍的“泡”是出不了“原味”的,《理想国》就是这样的书。

经过三五遍的“泡”,我写下了这一点读书笔记,肤浅一读而构成的井蛙之见,自然还是很不成熟,但我把它发上来,也就是期望有更多的人来品茗《理想国》。

一、作者与作品

先附上一则柏拉图小传:柏拉图,男,出生于希腊,公元前427~347年,古希腊三大哲学家之一。柏拉图从师于苏格拉底,一生至于钻研哲学,并游历了埃及、西西里等地,一手创办了“柏拉图学院”。(西方最早的高等学府)他一生忙于研究、教学和著述工作,与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共同奠定了西方文化的哲学基础。

柏拉图一生著述颇丰,《理想国》是他的代表作,此书成书于他不惑之年,被称为是哲学家的宣言书和哲人政治家所写的治国计划纲要,它以辩论对话体裁写成,书中人物性格鲜明,场景生动搞笑,语言流畅明晰,论证严实细致,资料深刻丰富,到达了哲学、文学、政治学和逻辑修辞学的高度统一。在读书时我选用了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版本,这个版本一是思想全面,二是语言简单明了,虽不华丽,但意境表到达位。

同时,书中是苏格拉底与辨友的辩论。苏格拉底盛名已久,勿需介绍,但有一点务必说明,苏格拉底一生未留著作,其思想精髓是透过柏拉图之笔得以传承,仅存19篇,《理想国》一书观点是苏格拉底或柏拉图思想尚待考证,亦无从考证,但能够确定的是这本书应是两者思想的融合,是苏格拉底之语,又是柏拉图之笔,但更多的人则倾向于是柏拉图把自我的治国理想渗透于其中。下方就得品鉴这本“震古铄今”之书的魅力了。

二、“论财产与老有所福”浅析及现实好处

书的开篇是论“财产与老有所福”。这一节概述了柏拉图对财产的态度,个性的阐述了老人与财产的关系。正如最后那句话:“钱财固然能给人带来许多好处,但对于一个有理智的人来说,明白事理才是最重要的。”柏拉图集中的论证了老人除了财产以外,还要拥有一个和平的精神世界,同时每个人获取财产的手段要是正义的。

正如中国那句古话“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一样,柏拉图认为一个人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富有了,身上却充满了邪恶,邪恶的富人老了是得不到安宁的,因为人老了就会反思自我一生所为,并对上天堂和下地狱产生想法,于是生前做了坏事的老人得不到安宁,“人老了,就应多一份宁静与自由感。”因为一切欲望都消退了。说到老人问题,与中国恰恰相反,中国老人老了得到的是长者之尊,而西方老人却相反的拥有迂腐之年的孤独,了解了这一点,书中的“年老不是问题,真正会出现问题的是人的性格因素,一个乐观的、心境淡泊的人是不会因为年岁的增长而增加压力的,反之那些具有相反性格的人,即使年纪在轻,他活着也是负担。”这段话就更加容易理解了,老了以后并不是什么大问题,最关键的是在于你的态度

对于这天的中国而言,柏拉图给予我们最大的启示在于:对所有人而言,我们不要仅会把一生用来忙忙碌碌的追求钱财,而更要会构建一个自我的精神世界;对于老人而言,你应当处理好你和金钱的关系;又告诫每一个人,你就应对你的一切行为负责,到老来不要因为生平的错误而产生恐惧和自责,但这对中国人来说效果是不怎样明显的,因为中国人是彻彻底底的无神论者,由这一思中国也该是宗教精神回归的时候的了,天不怕地不怕的中国人不会有多少反思与畏惧,相对而言,财产于老人的关系,中国人做得不错,早就传承到下一代人手中,但现实中中国人又太经世致用了,太世俗化了。当我们每每看到那些女孩填写“一生中最重要的东西”的问卷时,她们会毫不犹豫的写下“金钱”,我们的心就不由的寒了起来,中国人此刻最需要的就是一个精神世界,中国人需要“真性情”,而不是“奴才样”。

三、理想国与理想政治

柏拉图构建了自我的理想国家模式,并宣称理想的国家就应是有着学家莱领导的,在这一章节中他具体的论述了理想国家的模式,从寻求正义出发,来阐述了幸福国家的模型。

首先,谈到了生产者应自觉的、全心全意为国家生产粮食服务;其次谈到了商人的贸易;最后阐述了战士应当勇敢的保卫自我的国家;同时也谈到了每个人就应掌握好自我行业的技能。归根到底,各个行业的人都应当为自我的国家做贡献,从而使生活在这个国度的人感到幸福,运用各个行业与国家的关系及国家发展的角度来说明:国家大于每一个个人和家庭,为了国家和政治的建构,我们就应服从于国家的需要。

这一章节更多的是具有政治学好处,马克思的国家观也颇近似于柏拉图,但时代不一样,这种国家观产生于城邦之间分散的时代,而今我们的国家过于膨大、强盛,对于个人的压制太多,我们国家需要的是怎样在当下寻找强大的国家下的解放人性,这就使得本章节对中国的现实具有了深刻的好处。

四、国家力量与法律、教育问题

上一章节仅仅是理想国的开始,这一章则继承了上一章对理想国的论述。进一步的阐述了理想国家的幸福观,这种国家的模型是全民性的,而不是零敲碎打的为极少数人打造幸福,正如书中写到:“不要按照你自我的意思去接是受为我们称帮的人的幸福观,否则他们就不是什么守卫者了?”我们就应劝导其他职业的人以国为荣,这样一来,整个国家将得到有序且和谐的发展,并且整个国家各行业的人都将得到自然赋予他们的每一份幸福。正是:整整的幸福观与国家幸福融为一体。

为了国家的发展,每个人就应加强本行业得技艺。搞笑的是柏拉图发现:贫穷和财富使人的技艺退化。“人因为财富而奢侈,却因为贫困而懒惰”。同时就以卫士为例,说了军事科学和素质方面的问题,并从政治学的角度说明了国家的本质,即:国家施工民的集合体。

理想国教育读后感【篇6】

柏拉图(公元前427年—前347年)是古希腊哲学家,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是苏格拉底的学生,是亚里士多德的老师,他们三个被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理想国》是柏拉图一生最具代表性和影响最为深远的著作。这是一部典型的大综合著作,其中将哲学、政治、伦理、教育、心理、社会、家庭、宗教、艺术等等诸多问题结合在一起,错综复杂。朱光潜曾说:“《理想国》是西方思想的源泉,也是我向青年推荐的惟一的西方哲学著作。”我认真拜读了这本不朽之作,正如利奥。施特劳斯所说:“我阅读柏拉图时必定怀有一颗虔诚、恭敬之心。”

《理想国》是古代西方一部最早的系统教育著作,该书指出,儿童从七岁起,男女儿童分开居住、生活,都分别入国立初等学校,初等学校约十年。初等教育是对“一切儿童”都要实施的“强迫的教育”。

学生到十七、八岁的之后,进入高等军事学校。进行意志教育。二十岁到三十岁的青年继续学习,研究哲学辩证法,逻辑理论,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理论,再加上文法修辞学。柏拉图第一个提出学龄前的社会教育的思想,指出游戏在学龄前教育中的作用,提出要精心选择童话材料,承认歌唱,讲故事的教育意义。一般认为,在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系统教育理论的是柏拉图。他的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虽然是保守的和唯心主义的,但他重视教育的作用,提倡德智体的和谐发展,强调早期教育和女子教育,这些思想是可贵的,为以后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是西方古代大哲学家、客观唯心主义的奠基人和教育家。柏拉图哲学的本体论被称为"客观唯心主义"。他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奠基人。心灵和灵魂过去是在理念世界里的,后来才跟肉体结合。

它有各部分:

(一)理性部分,这是灵魂的基础,是从理念世界来的;

(二)意志部分;

(三)感情部分。

这灵魂的三个部分在柏拉图的伦理学中恰恰顺应三种德行:理性部分顺应智慧,意志部分顺应勇敢,感情部分顺应节制。这灵魂的三个部分及其相顺应的三种德行在柏拉图的社会构造上恰恰顺应三个社会集团。不过在他的教育思想中,也还有些积极的因素:他第一个指出教育的伟大政治意义,提出公共的学前教育思想及其内容,确定了心理构成的基本部分,规定了在当时看来广泛的学科范围,指出每门学科对于发展抽象思维的意义,主张女子应与男子受完全平等的教育。

《理想国》展现了作者超凡的教育理念。柏拉图非常重视教育问题,他为理想国设定的很多规矩、礼仪、道德,都没制定成法律,而是寄希望于通过从小时候开始的教育来引导人的行为和方向。正如书中所说:“一个人从小所受的教育把他往哪里引导,能决定他后来往哪里走。”柏拉图认为理想国的教育应从人小时候开始,包括质朴的音乐教育和体育教育,“朴质的音乐文艺教育则能产生心灵方面的节制,朴质的体育锻炼产生身体的健康。”他希望监督诗人、强迫他们在诗篇里培植良好的形象,同时监督其他的艺人,禁止描绘邪恶、卑鄙的精神。他希望通过这样,让城邦的护卫者远离罪恶的形象,潜移默化、耳濡目染,受到熏陶,从童年时,就和优美、理智融合为一。这些从小抓教育的理念,无疑是有远见的,并抓到了问题的关键之处。从一个人的童年开始施加影响,将服从统治的信念根植于心中,必然是最彻底、最有效、最稳定的统治方法。这些教育理念,对后世的教育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他重视教育对于人的影响,强调要从小就接受教育。幼儿教育方面,他更提出了幼儿的可塑性,并指出要注意给予幼儿良好的教育环境,使其在潜移默化,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形成良好的品德。强调音乐和体育教育,并发展故事教育。他认为“一个儿童从小受了好的教育,节奏与和谐浸入了他的心灵深处,在那里牢牢地生了根,他就会变得温文有礼;如果受了坏的教育,结果就会相反”。而体育锻炼自然是要给孩子一个健康结实的身体。在故事方面,他认为要先审查故事的编者,然后选择故事的内容,最后用最美最高尚的故事铸造儿童的心灵。

柏拉图的幼儿教育思想可以说和现在的幼儿教育理论是相通的。当代的幼儿教育五大领域: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幼儿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保证幼儿能够身心健康,其次是身心和谐发展。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的优生优育计划,就是首先从遗传角度来保证幼儿身体健康,其次又注意后天的体育锻炼,这就使得幼儿能够健康的成长。至于心灵上,他主张以音乐来陶冶幼儿的心智,使其接受美好,而厌恶丑恶,形成正确的是非观,让和谐融进其心灵,也保证了幼儿心理健康。最后,柏拉图提出要从小给幼儿讲故事,儿童在听不同故事时,也便发展了其自身的语言和社会性。他又指出要给予儿童数数,计算,平面几何,立体几何和天文等方面的教育,这些也包含在科学之中。并且,又特地说明,对儿童的这些教育要在游戏中进行,以免使其丧失学习兴趣,这与当下我们讲的“活动以游戏为主”是极其相似的。可见,柏拉图的幼儿教育思想很超前,还是很值得我们深思的。

对于柏拉图的《理想国》,我的阐述还是片面而肤浅的,因为还有很多细节之处不明白,需要更加深入的仔细阅读书籍并清晰认识柏拉图的哲学思想,才能更好的对其文章进行解读。读完这本书,我不仅学会了如何钻研学问,读懂文章,还学会了思考人生,我要成为怎样的人,达到什么样的人生目标等等。名家的哲学思想给了我许多人生启迪。读书,要学习书中的学问,更要从学习书中品味人生。

理想国读后感汇编


写作是我们一生中需要不断学习的一项技能,作文可以锻炼我们组织语言的能力,写作文要多看范文。那么,如何才能写一篇优秀的作文呢?小编特别编辑了“理想国读后感汇编”,强烈建议你能收藏本页以方便阅读!

理想国读后感【篇1】

理想中的正义王国

李晶伟写在读书笔记之前

柏拉图(公元前423-347年)是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和社会思想家,出生于雅典城邦的一个贵族家庭。他所处的时代正是以雅典为首的提洛同盟与以斯巴达为首的柏洛本尼撒同盟之间进行伯罗奔尼撒战争时期,这场战争被看作是以雅典为代表的民主政治与以斯巴达为主的君主**之间的较量。由于雅典的极端民主,在整个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雅典的民主政治与领袖制度交替出现。

随着雅典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的失败,整个希腊城邦体系衰落。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柏拉图认为当时的希腊国家已经失去了它的真**质,忘记了它们的真正的目的。面对混乱的社会形势,柏拉图表现出对社会秩序的强烈向往。

在充分理性思考之后,他大声疾呼:"只有让真正的哲学家,或多人或一人,掌握这个国家的政权。他们把今人认为的一切光荣的事情都看作是下贱的无价值的,他们最重视正义和由正义而得到的荣光,把正义看作是最重要的和最必要的事情,通过促进和推崇正义使自己的城邦走上轨道"(p312)否则,"对国家和对全人类都将祸害无穷,永无宁日".

(p217)在这种背景下,致力于构建正义秩序的《理想国》诞生了。

对传统和流行的正义认知的反驳

何为正义?这是柏拉图第一次向我们提出的问题。在书中的第1—4卷中,柏拉图对当时传统和流行关于正义的认知进行了反驳与纠正:

有人说,“正义就是说真话,偿还债务”(第6页)。柏拉图认为,这种正义只是日常生活中某一特定情境下的一种行为,而不是正义的定义,应当具体分析。因为这个定义涉及到还债的时间和对象。

为了证明这一点,柏拉图为我们举了一个例子:"譬如说,你的朋友在头脑清楚的时候,曾经把**交给你,假如他后来疯了,再跟你要回去……如果竟还给了他,那倒是不正义的。“(p6)也有人说,“正义不过是强者的利益”(第18页)。

柏拉图对这个世俗观点进行反驳,他认为对强者有利不一定是正义的。例如,牛肉对运动员有好处,但我们不能说吃牛肉对弱者不公平。而正义不一定掌握在当时的权贵手中。

也有人说“不公胜于公义”(32页),柏拉图认为这是站不住脚的。因为“公义是智慧和善,公义是愚昧和**”(36页)。按照这样的道理,作为智慧的正义,是既聪明又好的,所以父母和老师告诫他们的孩子去追求正义,获得好的品行、荣誉,进而得到好的职位和美满的婚姻。

"正义者不要求胜过同类,而要求胜过异类。至于不正义者对同类异类都要求胜过。“(p34)因为不义者的愚昧,他们想在各方面超越他人,所以他们常常一事无成。

不义之人心胸狭窄,难以与他人合作,甚至完全无法合作,自然没有人合战斗力。反之,正义的人依靠智慧,与人为善是能够成功的、是坚强有力的。

总而言之,柏拉图认为,当前传统和流行中对“正义”的定义和认识是具体的,不能代表人类永恒的价值和追求。他所追求的正义是超越个人利益、普遍的客观的标准,不仅仅是个人的具体的行为,而是一种事物的本性达到一种"善"的状态。

从国家和个人的角度构建理想的正义王国

国家视角——等级分明,各安其位,各司其职

为了解是什么是正义,柏拉图在心中建立了一个理想的城邦,或者说正义的国家。理想城邦的构建源于社会分工,这是城邦产生的原因和动力。柏拉图认为每个人单靠自己是不可能实现自足的,城邦是一个相互需要的体系,是一种保障人人都过上幸福生活的制度。

“当一个人给别人一些东西,或者从别人那里得到一些东西的时候,每个人都认为他们进出是有好处的。"(p58)而且,"只要每个人在恰当的时候干适合他性格的工作,放弃其他的事情,专搞一行,这样就会每种东西生产得有多有好".(p60)

柏拉图显然是根据每个人天赋才能的不同来进行社会分工的,他认为人的天赋才能是千差万别的,每个人只从事一种最适合自己的工作才能做得最好,城邦才能有序健康地发展。按照他的观点,"正义就是有自己的东西干自己的事情".(p15)"按照正义的原则,"每个人必须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

他把理想的城邦划分为三个阶级:生产者阶级、守护者阶级和统治者阶级。经过严格的社会分工,国家正式形成。在柏拉图看来,只要城邦**履行职责、遵守命令、履行职责、分工互助,国家就会实现正义。

正义"就是履行自己的义务",就是"做你自己的事情,不要干涉人的事情".正义强调的是社会生活的等级秩序、严格的社会分工以及三个等级能够处于一种和谐的关系之中。由此可见,柏拉图所倡导的国家正义,实质上是一种社会和谐的追求,即各级之间的和谐。

个人视角:灵魂三要素的统一与和谐

柏拉图在设计国家正义之后,按照“从大到小”的原则考察了个人正义。他认为,城邦是个体的扩大,个体是城邦的缩小,两者同构。他认为人的灵魂包含三个要素:理性、激情和欲望。

一个有道德的人应该使理性支配、控制激情、控制欲望,这也是人类灵魂的最佳状态。正如他所说,"正义的人不许可自己灵魂里的各个部分相互干涉,起别的部分的作用。他应该自己安排自己的事情。首先,他应该对自己负责,秩序井然,对自己友好。

"(p172)与此同时,他认为个人与城邦相似,"国家里存在的东西在每一个个人的灵魂里也存在着,且数目相同"(p168)。一个城邦的正义是三个阶层互不干涉,各司其职。以此相应,个人的正义就是自身内的三种品质在自身内在各起各的作用,做它本分的事情。

当人的灵魂的三各部分是友好和谐的,各部分不相互干扰,相互作用时,个体就实现了正义。因此,哲学家、士兵和生产者是理性、激情和欲望的代表。人的理智体现出智慧,类似于城邦的统治者,是为整个城邦的利益而谋划的,所以它在个人灵魂中应该起领导作用。

激情类似于城邦里的帮手,协助和协助理性的领导。欲望的满足会使人快乐,但欲望太过强会使人变得**,因此,必须由理性和激情结成盟友去领导欲望,使欲望得到节制。通过教育、教育和培训,人们的意识和激情可以发挥主导作用。

一句话,个体正义就是合理安排自己灵魂中的理性、欲望和激情,以达到灵魂的和谐状态。

柏拉图乌托邦思想的实质是国家正义与个人正义的和谐统一。从国家角度来看,只要城邦中的三种人能够在社会生活中各司其职,而不越轨,城邦就有了正义,社会国家便有了秩序,便能达到长治久安。从个人角度来看,只要每个人都应该建立一个与自己职业角色和社会地位相称的内心秩序,使自己外在的行为符合自身内的和谐状态,这样人的灵魂才会得到安宁,其行为才是正义的行为。

人人保持灵魂的和谐,尽其所能,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自觉遵守社会秩序,维护社会的稳定和谐,国家也会实现正义。

柏拉图正义王国的局限性及其对我们今天的启示

两千多年前的柏拉图面对雅典城邦的政治危机、极端个人主义的盛行、社会秩序的混乱,希望把正义当作**社会的良药。与中国同时期孔子所遵循的由小到大,从内到外,从个人做起,孝梯、爱人再及社会和国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圣外王路径不同的是,柏拉图遵循知识与权力结合的精英主义政治设计思路。他重视强化城邦范围的理念政治,依靠"哲学王"治国,维护三个等级的体制,推行顺序是由大到小,从外到内,着眼于城邦国家、社会整体再到个人,先宏观后微观,倾向于当时的斯巴达式的奴隶主城邦。

他要求三个社会阶层各司其职,安家落户,这实际上表达了他对社会团结、和谐、稳定的渴望。柏拉图的正义王国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它代表了和维护着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在一定程度上宣扬了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限制着平民的自由和权利。但是他的正义王国理论对人类寻求正义的社会制度提供了一种价值上的参考,两千多年后实现社会正义依然是我们孜孜追求的目标。

正义和谐的社会应该是有差别的

柏拉图共和国的最大特点在于他对理性的绝对服从。在理性权威的支配下,人们“各司其职,量力而行”,共同维护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秩序。柏拉图正义的理想国是建立在不同的等级的基础上的,这些不同的等级的确定又被认为是天生的,带有宿命论的神秘主义色彩,但是这说明了一个很重要的道理——正义的社会应该是建立在有差别的前提下的。

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公正,只有相对的公正。在建设一个和谐公正的社会中,我们应该允许差异,正如孔子所说:“君子与不同,恶人与不。”

基于差异的公正社会是一个真正的和谐社会。

公正和谐社会应关注人的内在德性

柏拉图非常重视人的内在美德。他认为,正义是一人的内在美德为基础的,个人正义是实现国家正义的必要前提。要实现国家的公正,实现国家的和谐与秩序,必须注重个人道德修养。柏拉图非常重视教育,他认为教育是“灵魂的转向”

他认为人的心灵与生俱来就具备了获取知识的能力、具备了学习的能力,教育者需要做的就是给心灵的主体——城邦的公民,指引一个方向,一个通向知识、通向智慧(柏拉图称之为"善")的通道,帮助他们的心真正转向"善".正如他所讲的"洞穴比喻"暗示的那样,尽管其中有一个洞穴人走出洞穴看到外面的阳光,但他最终还是选择回到洞穴伙伴身边,这说明对知识的寻求、灵魂的转向是一个过程。这也启示我们要重视教育,实现人的完美与德性的回归。

只有实现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才能实现公正和谐的社会。

社会公正应该是我们的首要社会目标

正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尺度,是人的精神秩序。柏拉图《理想国》所论述的正义思想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应该是价值理念上的,即让正义成为我们孜孜追求首要的社会目标。柏拉图的社会和谐是以实现社会正义为前提的,在柏拉图构建的理想国中,人与人,人与社会是和谐共存的,各个等级之间不互相僧越,分工合作,和谐有序。

这对今天的中国有什么启示?长期以来,传统的城乡二元体制社会结构造成了我国公民身份的分化和分化,带来了较为严重的社会矛盾和冲突。构建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我们应该塑造公民的共同理想,更加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一个没有身份地域歧视、社会阶层之间流动顺畅的开放社会。

太阳、线段与洞穴

宋香蕾《理想国》是柏拉图最重要的一部哲学对话,也是西方哲学史上的经典著作之一。politeia在希腊语中是指政治或宪法,因此也被翻译为《国家篇》或者《论正义》。这本书分为十卷,讨论了一系列哲学和政治话题,包括什么是正义,为什么需要正义,以及理想的城邦。

我并未读完全书,但是在已经读到的部分里,对于柏拉图举到的三个比喻最为印象深刻。

在第五卷中,柏拉图用苏格拉底把人分为两类:真正的哲学家和普通人。他得出了一个著名的结论:真正的哲学家应该是国王。

在第六卷的开篇,苏格拉底在追问,为什么现实中没有哲学家成为国王、为什么现存的城邦培养不出真正的哲学家、真正的哲学家应该如何培养?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柏拉图做了三个比喻。

太阳的比喻

真正的哲学家的培养,需要"善".而在讨论"善"这个话题时,苏格拉底说,我们没办法讲善本身,但可以讲善的后代或者它的摹本。然后他打了个比方"善自身在理智领域中与理智和可知事物的关系,就如同太阳在可见世界中与视力和可见事物的关系一样。

" 我们能通过眼睛来看见事物的形象,太阳在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没有电的时代,因为有太阳的光线,我们才得以"看见".在可感知的世界中,太阳使眼睛的视力成为视力,使得可见的事物成为可见。善就像太阳,因为心中有善,它给予理性洞察和理解,给予事物可知的能力。

以阿波罗的名义,他将善描述为一种极其神秘的超自然存在。回归到他说我们不能讨论善本身,但是可以讨论善的后裔和摹本,可以看出,在这里所指的善的后裔,是理智,所以说善是理智力和可知性的源泉。但归根结底,我们只能从中推断善的重要性,但我们不知道什么是善。

线段的比喻

数学思维是柏拉图哲学思维和隐喻的一个特点。他喜欢量化世界。例如,他曾经按照不同的比例将世界分为可感知世界和不可感知世界。在这里,他将感性世界和理性世界按比例划分,并指出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

其中,现实世界分为四个层次,最低层次是形象,然后是感性,然后是数学对象,最后是形式。感性世界是想象、信仰、思维和理解。他还赋予了每段线段以比例和等量关系。

我无法理解这种比例划分与等值关系之间的内在逻辑,但在整个线段的划分中,我们是一个认知的递进过程。我们在认识事物时,会因为认识主体自身的理解力和智力而产生不同的结果,低层次的认知主体可能只看到了影像和想象,而随着阅历和知识的积累,当他成为高层次的认知主体时,看到的便是更深层次的形式,得到了更深的理解。比如我们读一本书,儿童时期贪图的是热闹,青年时期寻求的是心理的慰藉,而老年时期则从一句不起眼的话中都可以悟道。

又如一场普通的雨,随着人生阅历的转变却可以听出不同的味道:年少的时候,歌楼上听雨,红烛盏盏,罗帐轻盈;中年时,在异国他乡的孤舟上,望着细雨和浩瀚的江水,听着西风中迷失的孤雁的哀鸣;而人已暮年时,独自一人在僧庐下,两鬓白发苍苍,任凭雨滴到天明。

理想国读后感【篇2】

《理想国》中强调到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儿童阶段**文艺教育最关紧要”“先入为主,早年接受的见解总是根深蒂固不容易更改的。为了培养美德,孩子们首先应该听到最美丽、最美好的故事。

”柏拉图认为,儿童阶段接受了**文艺的教育会变得温文有礼,对丑恶的东西反感,等到长大会受他所接受教养的影响,便会与理性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他认为孩子应该从小实地见***,也从**中、游戏中养成遵守法律的精神。柏拉图还提出,不应该强迫孩子学习,而应该运用游戏的方法,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了解他们在游戏中的本质。

而这也让我们思索,现在的教育是否带给孩子给多的是强迫,我们的教育让人迷茫和不知所措。柏拉图认为对儿童的教育开发的越早越好,“凡事开头最重要,特别是生物。在有效柔嫩的阶段,最容易渗透也,你要把他生成什么形式,就能生成什么形式”。

他提倡长者给儿童们讲述一些规矩,如要尽孝道,注意发式体态举止等等。他认为,一个人从小所受的教育把他往**引导,却能决定他后来往**走。随着社会的进步,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越尊重儿童,关爱儿童,人们也已经建立起全新的儿童观,这些关于儿童的看法中有一条是“幼儿的才能的发展存在逆减法则,开发得越早,就开发得越多”。

这与柏拉图提倡的对儿童的开发越早越好看法形同,也可见柏拉图和《理想国》对早期教育的深远影响。《理想国》中很重视教育对象的全面和谐的发展。柏拉图认为,我们首先应该接受**的教育和体育,没有一个是必不可少的。只有把爱、智慧和激情这两部分适当地协调起来,才能达到和谐。

他还提出要重视算术、几何学、天文学和辩证法的研究。

理想国读后感【篇3】

这学期的政治理论课为中特和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算是哲学的一部分,陆老师也花了很多时间给我们讲自然辩证法,虽然中特理论讲得不多,但我们从**课中学到了许多东西。最后一门课是我们读哲学或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书,然后写一篇**。我觉得哲学虽难但很有用,可以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这个世界,而中特理论已被验证是正确的也肯定被包含在哲学的范畴内,于是我上网查找哲学相关的书籍,呼声很高的柏拉图的《理想国》也就成了我所看的第一本哲学书。

一遍又一遍地看,我理解并想到了一些东西。

柏拉图出身于贵族,青年时师从苏格拉底,柏拉图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其哲学体系博大精深,对其教学思想影响尤甚。而《理想国》是其教学思想的集中体现。

知道柏拉图的人都知道他的《理想国》,这本书不仅详细记载了古希腊的经济、政治、文化,更以对话体完整的表达了柏拉图的哲学见解和政治理想,在世界哲学史上、政治史上都是一份难得的瑰宝。我读这本书也是因为课程要求和别人的推荐。

我不得不佩服苏格拉底的思考和辨证能力,他使对手哑口无言,也让我们这些读者跟不上他的思维,所以读这样的哲学书,需要我们精读,而不能像看**一样。看这本书你会被苏格拉底的睿智和深远的思考所折服,而柏拉图借苏格拉底的辩论将自己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思想逐步地表达出来。他也借文中对城邦的哲学、道德、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争论,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和规定,并在辩论中不断完善,建立他心目中的“理想国”,向世人展现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由于柏拉图本身属于贵族阶级,因为时代的局限性以及阶级的局限性,柏拉图代表的是封建贵族的利益,这决定了他的政策主张都是为封建贵族服务的,他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客观性和公正性,有很多的主张都不见得是正确的,他的主张也不见得是真正正义的。所以《理想国》传达的政治理想实质是封建贵族**的奴隶制国家。而我们现在社会主义国家,关于其政治理想的蓝图在此我不多加讲述评论,因为此文章的许多政治观点与我们现在的民主社会的观点是格格不入的,也和我们社会主义道路的目标不一样。

但是作为柏拉图,生在特定的时代,他的思想已经十分新颖了,他已经是一个目光深远,有创新意识,有改革思维的伟人了。柏拉图非常重视教育,希望通过从小的教育引导人们的行为和方向。他希望通过这样,让城邦的护卫者远离罪恶的形象,潜移默化、耳濡目染,受到熏陶,从童年开始,就和优美、理智融合为一。

这些从小到大的教育理念无疑是**远瞩的,抓住了问题的关键。从一个人的童年开始施加影响,将服从统治的信念根植于心中,必然是最彻底、最有效、最稳定的统治方法。这些教育思想对后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但我们也要看到,他的教育思想的目的是为维护共产党的统治服务。与我们的社会主义教育不同,人人享有自由发展的教育是一个“自由王国”。无论是艺术还是思想,只有丰富、全面、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百家争鸣才是最有利于人才培养、社会发展进步的。

《理想国》诠释了柏拉图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柏拉图认为理念社会和现实社会构成我们生存的世界,理念的社会真实存在而且处于永恒不变的状态之中,但人类所感受到的世界只是理念社会的影子,微弱而不真实。人们觉的世界是由现象构成的,在时间和空间的影响下不断变化。

基于这一理论,柏拉图提出了不同的认识论,包括观念论和认识论,以指导他的哲学历程。我们从哲学与自然辨证法中学习到,客观唯心主义有其进步,但它仍然不是理解和解释世界的正确工具。我们只有回到辨证唯物主义的正确道路上来,才可能正确认识和解释这个世界,才可能推动社会往正确的方向前进。

辨证唯物主义即接受了客观唯物主义的正确部分,客观唯物主义承认“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同时,他们抛弃了消极的思想。人们既不能违反客观规律,也不能利用客观规律。

柏拉图在客观唯心主义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认识论,包括观念论和认识论,以指导他的哲学历程。柏拉图作为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书写并流传了丰富的哲学著作,《理想国》几乎是一部“哲学大全”,大部分由对话体写成,文体之优美,思维缜密。柏拉图认为我们我们生活的世界分为可感世界与理念世界,只有有知识的人才能将具体事物与理念事物准确区分开,因为他们能真正认识到美。

这个观点也是我不认同的,关于美的认识体会,最需要的是一颗敏锐而感恩的心,只有心怀世界,感恩世界,你才能发现并感受世界的美丽。即使你是一个知识渊博的人,如果你每天都抱怨,你怎么能感受到世界的美丽。柏拉图认为,善是思想世界中所有思想的原因,它是最高的思想。

作为一个唯物主义者,我始终觉得世界是唯物的,一切都互相联系的处于发展变化之中,人能主观能动的认识世界上的事物,但人的认识会受立场、知识、世界观等不同因素的影响。

文章中的一些见解是值得我们思考的,文章里说:“我们通常认为的相对痛苦来说的快乐,或者相对快乐来说的痛苦,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快乐或者痛苦,而只是它们的中间状态,只是我们经历真正的痛苦或者快乐过后,误把中间状态当成了痛苦或快乐的反面,这其实只是一种假象。事实上,我们可以把停止痛苦视为幸福,把停止幸福视为痛苦。

”确实是这样,要是我们认真去思考一下,痛苦与快乐之间的转化或是界定,并不只是一种绝对意义上的痛苦或者是快乐,而是一种相对的,相依赖而存在,并相互转化。很多时候我们只记得痛苦的经历,却容易忘记快乐的时光,那是因为快乐的时光我们从不嫌多,我们希望还有下一次。而痛苦的时候我们不想有下一次,所以难忘!

理想国读后感【篇4】

今天终于把柏拉图的《理想国》读完了。读《理想国》是一个煎熬的过程,读的过程中几次想要放弃但最终还是硬着头皮把它啃了下来。然而,虽说是啃完了,但又确实说不出有什么体会或收获来。知道柏拉图的人几乎都知道《理想国》这本书,这本书不仅详细记载了古希腊的经济、政治、文化,更以对话体完整的表达了柏拉图的哲学见解和政治理想,在世界哲学史上、政治史上都是一份瑰宝。看这本书,会被苏格拉底睿智、深邃的思考所折服,他的诡辩不仅教对手难以招架,也让读书的人难以跟上他飞快、机智的思维。

柏拉图借苏格拉底的辩论一步步将自己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完整表达出来,同时通过对城邦的哲学、道德、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争论,设定了一系列的制度和规定,并在辩论中不断完善,一步步建立了他心目中的“ 理想国” 的蓝图,向世人展现了自己的政治理想。他不断地给人们灌输一种思想,认为像是理想国中的人们生活的样子,就是最美好的样子。但是他要给了我们更多的思考,思考我们真的是要想成为理想国当中的民众吗。

《理想国》诠释了柏拉图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柏拉图认为理念社会和现实社会构成我们生存的世界,理念的社会真实存在而且处于永恒不变的状态之中,但人类所感受到的世界只是理念社会的影子,微弱而不真实。人们感受到的世界由现象组成,时刻在时间、空间的作用下不断变化。以这个理论为基础,柏拉图提出了与众不同的一种认识论,囊括理念论和认识论,以此来指导他的哲学教程。

理想国读后感【篇5】

一杯清水可以反射阳光的光辉;一本好书可以净化一个人美丽的心灵。

不久前,历史课程学***中提到柏拉图的《理想国》。读了《理想国》的内容,粗略地看完全书。可能由于柏拉图所处时代与现今大不相同,书中又大量使用近乎诡秘的言辞来描述一些虚幻的精神理念,所以看完后仍有一些茫然,只有一些零乱琐碎的片段从脑海中闪过,零零总总拼凑后,也就这些印象。

先哲有言:“真理愈辩愈明”。我对此话虽存质疑,并对辩论本身所固有的偏执尚存戒心,但柏拉图的《理想国》却是我们所必读的一本书。

我怀着畏惧的心理捧着《理想国》,一次次的啃下那晦涩的文字,终于把《理想国》读完了,但此时我对辩论所固有的偏执的戒心不由的消失了,间或是《理想国》中那精彩的辩论与一般的辩论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苏格拉底之论几乎不存在偏执的问题,难道这是助产术所产生的效果

读经典的书犹若制作和品茗我们云南的“功夫茶”,不经过一遍遍的“泡”是出不了“原味”的,《理想国》就是这样的书。

经过三五遍的“泡”,我写下了这一点读书笔记,肤浅一读而形成的井蛙之见,自然还是很不成熟,但我把它发上来,也就是希望有更多的人来品茗《理想国》。

一、作者与作品

第一个附件是柏拉图传记:柏拉图,男,生于希腊,公元前427-347年,古希腊三大哲学家之一。柏拉图从师于苏格拉底,一生至于钻研哲学,并游历了埃及、西西里等地,一手创办了“柏拉图学院”。

他一生忙于研究、教学和写作,并与socrates和亚里士多德一起奠定了西方文化的哲学基础。

柏拉图一生著述颇丰,《理想国》是他的代表作,此书成书于他不惑之年,被称为是哲学家的宣言书和哲人政治家所写的治国计划纲要,它以辩论对话体裁写成,书中人物性格鲜明,场景生动有趣,语言流畅明晰,论证严实细致,内容深刻丰富,达到了哲学、文学、政治学和逻辑修辞学的高度统一。在阅读时,我选择了光明**出版社出版的版本。第一个版本思想全面,第二个版本语言简洁明了。虽然不华丽,但意境表达得很好。

同时,书中是苏格拉底与辨友的辩论。苏格拉底盛名已久,勿需介绍,但有一点必须说明,苏格拉底一生未留著作,其思想精髓是通过柏拉图之笔得以传承,仅存19篇,《理想国》一书观点是苏格拉底或柏拉图思想尚待考证,亦无从考证,但可以确定的是这本书应是两者思想的融合,是苏格拉底之语,又是柏拉图之笔,但更多的人则倾向于是柏拉图把自己的治国理想渗透于其中。下面就得品鉴这本 “震古铄今”之书的魅力了。

二、“论财产与老有所福”**及现实意义

书的开篇是论“财产与老有所福”。这一节概述了柏拉图对财产的态度,特别是旧财产与财产的关系。正如最后那句话:

“钱财固然能给人带来许多好处,但对于一个有理智的人来说,明白事理才是最重要的。”柏拉图集中的论证了老人除了财产以外,还要拥有一个和平的精神世界,同时每个人获取财产的手段要是正义的。

正如中国那句古话“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一样,柏拉图认为一个人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富有了,身上却充满了**,**的富人老了是得不到安宁的,因为人老了就会反思自己一生所为,并对上天堂和下地狱产生想法,于是生前做了坏事的老人得不到安宁,“人老了,应该多一份宁静与自由感。”因为一切欲望都消退了。说到老人问题,与中国恰恰相反,中国老人老了得到的是长者之尊,而西方老人却相反的拥有迂腐之年的孤独,了解了这一点,书中的“年老不是问题,真正会出现问题的是人的性格因素,一个乐观的、心境淡泊的人是不会因为年岁的增长而增加压力的,反之那些具有相反性格的人,即使年纪在轻,他活着也是负担。

”这段话就更加容易理解了,老了以后并不是什么大问题,最关键的是在于你的态度

对于今天的中国而言,柏拉图给予我们最大的启示在于:对所有人而言,我们不要仅会把一生用来忙忙碌碌的追求钱财,而更要会构建一个自我的精神世界;对于老人而言,你应当处理好你和金钱的关系;又告诫每一个人,你应该对你的一切行为负责,到老来不要因为生平的错误而产生恐惧和自责,但这对中国人来说效果是不怎么明显的,因为中国人是彻彻底底的无神论者,由这一思中国也该是宗教精神回归的时候的了,天不怕地不怕的中国人不会有多少反思与畏惧,相对而言,财产于老人的关系,中国人做得不错,早就传承到下一代人手中,但现实中中国人又太经世致用了,太世俗化了。当我们每每看到那些女孩填写“一生中最重要的东西”的问卷时,她们会毫不犹豫的写下“金钱”,我们的心就不由的寒了起来,中国人现在最需要的就是一个精神世界,中国人需要“真性情”,而不是“奴才样”。

三、理想国与理想政治

柏拉图建立了自己的理想国模式,主张理想国应该由赖学者领导。在这一章中,他具体论述了理想国家的模式,从追求正义出发,阐述了幸福国家的模式。

首先,谈到了生产者应自觉的、全心全意为国家生产粮食服务;其次谈到了商人的**;最后阐述了战士应当勇敢的保卫自己的国家;同时也谈到了每个人应该掌握好自己行业的技能。归根到底,各个行业的人都应当为自己的国家做贡献,从而使生活在这个国度的人感到幸福,运用各个行业与国家的关系及国家发展的角度来说明:国家大于每一个个人和家庭,为了国家和政治的建构,我们应该服从于国家的需要。

这一章节更多的是具有政治学意义,马克思的国家观也颇近似于柏拉图,但时代不同,这种国家观产生于城邦之间分散的时代,而今我们的国家过于膨大、强盛,对于个人的压制太多,我们国家需要的是怎样在当下寻找强大的国家下的解放人性,这就使得本章节对中国的现实具有了深刻的意义。

四、国家力量与法律、教育问题

上一章节仅仅是理想国的开始,这一章则继承了上一章对理想国的论述。进一步的阐述了理想国家的幸福观,这种国家的模型是全民性的,而不是零敲碎打的为极少数人打造幸福,正如书中写到:“不要按照你自己的意思去接是受为我们称帮的人的幸福观,否则他们就不是什么守卫者了”我们应该劝导其他职业的人以国为荣,这样一来,整个国家将得到有序且和谐的发展,并且整个国家各行业的人都将得到自然赋予他们的每一份幸福。

正是:整整的幸福观与国家幸福融为一体。

为了国家的发展,每个人都应该加强自己得技能。有趣的是柏拉图发现贫穷和财富会降低人们的技能。

“人因为财富而奢侈,却因为贫困而懒惰”。同时就以卫士为例,说了军事科学和素质方面的问题,并从政治学的角度说明了国家的本质,即:国家施工民的集合体。

这就是《理想国》中的柏拉图密码。这本书的灵感是:用一种新的眼光认识自己和世界,清楚地认识到我想走的路,认识到世界已经走了和正在走的路。

读后感读后感

读后感xx

理想国读后感【篇6】

克法洛斯及波勒马霍斯所主张的正义在于归还、给予他人所属于他的一切。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将属于某人的东西给予他是不明智的,并非所有人都善于利用其财产和所有物。苏格拉底巧妙的反驳似乎暗示了以下前提:

正义有益。确实,若正义有益,则我们就被迫要求每个人只应拥有“适度的”(因为这样才是于其有利的)东西。(原文332)

这里所围绕的仍然是刚才的问题:人民是否需要统治者的引导来走向“幸福”?实际上,若苏格拉底的隐含(正义有益)不成立,即正义独立于“幸福”而存在,这个问题或许会得到某种程度上的解决。

这里实际上隐含了“权”与“利”之争,古典政治思想很明显倾向于后一方。

萨拉苏马霍斯此时出现在辩论现场,并带来了一种粗鲁而有力的观点:正义是统治者的利益。如此,正义无异于合法的东西,即现代所谓“法的约定主义”。

正义的源泉是立法者的意志。苏格拉底很快就明白统治者会犯错。

既然统治者的意志在犯了错误之后违背了他的利益,那么正义不是在改变,去做一些违背统治者利益的事情吗?

色拉叙马霍斯可能是忽略了苏格拉底对于“意志”和“利益”的偷换(更可能他自己本身也没有解决这个问题),而采取了改变“统治者”的定义的方法,这种定义将“统治”定义为一种极其严格意义上的技术。苏格拉底立即反驳说,严格意义上的技术实际上是关心他人利益的。

实际上,苏格拉底在此已提出了《理想国》中一个重要原则:正义**于严格技术:当每个人各尽其职、各得其所,发挥其所具有的技术时,才可实现最大公益即正义。

萨拉苏马霍斯也立即提出了有力的反驳:有一种技能,即牧羊人的技能并不是真正关心技能提供者的利益,这很好地描述了统治者和人民之间的关系。但是,色拉叙马霍斯是否意识到,还有一个角色即“羊群所有人”。

当牧羊人的角色与所有人的角色分离时会发生什么?即使二者不谋而合,他也必须认识到,牧羊人、统治者和任何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完全落识到一个群体中的人,不仅能实现自己的利益——也就是说,他们都必须执行一定程度的正义。(以上在351— 352c中较明显)

格劳孔的接替似乎使刚才没有明确的一个问题明确了:正义是否独立于,或者说,高于幸福?换言之,我们选择正义是因为它不好还是不好,而是因为它值得选择?

当我们像那个悲剧性的正义斗士一样,我们还会选择正义吗?

这种正义有益的观点和后来的契约正义是上帝所喜欢的!此处我们暂不对此作出讨论。

阿得曼托斯前进了一步。他提出,正义的利益实际上使人们追求伪正义。

选择正义本身似乎意味着它是轻松愉快的。这是否可能?

且看苏格拉底的雄辩。此时真正引入了对于理想城邦的讨论。苏格拉底对此的解释是:

城邦对应着灵魂,城邦更大,作为美德的正义更容易被遵守。事实上,这是否意味着正义只能在一个好的城邦才能实现?所谓“邦有道则智”,“邦无道则愚”,苏格拉底可能潜意识中想说明,正义与法律在一个好城邦内才能统一。

但逻辑前提是个体灵魂与城邦相对应,这是真的吗?苏格拉底和柏拉图都没有说明,而这可能是《理想国》最大的问题之一。苏格拉底的假设实际上是先验的。正是因为他和他的听众接受了这一假设,后来才得出一系列结论,如:

最好的城邦应该像一个人的城邦(即意见的统一),而实行共产主义,似乎是天经地义的。

然而,在格劳孔的讨论中,有人指出,即使个人的正义和城邦的正义是可以对应的,幸福却不是。个人选择不正义时可能得到幸福,然而作为城邦的整体却要遭受“不幸福”。由此所应提出必要的怀疑是:

个人的灵魂和城邦,是否根本就具有不同的属性,以至于在个人身上发现的正义实际上在城邦中不能被称作正义,反过来也如此呢?

整个《理想国》不可能注意到这个问题。

苏格拉底对城邦作了一个简单的分类:健康的(猪),纯洁的(战士)和美丽的(哲学家)。在建设美丽的城邦中,尤为重要的是**教育,即美育和适度教育。

这其实就是强盗和勇士的区别——他们是否尊重美。同时,这种教育本身也有赖于共产主义,因为共产主义从根本上摧毁了欲望。

接下来就是正义的发现,作为重头戏此段文字有着极为戏剧性的效果——对于那些智慧并无那样高级的读者来说尤其如此。正义是什么?它一直在我们讨论的话题里面。

它就是使勇敢、智慧和节制各自处在各自所应在的地方的那种美德。他们中的任何一个都不是正义。只有三个人都能得到公正。

这实际上是说,城邦内除了哲学家之外,不论是武士、商人还是政客都不存在具有“正义”的可能性,因为他们最多只具有三者中的一种美德,而且因为如此,他们有着将自己所具有的美德扩大化的那种趋势——比如说,武士趋于更加勇敢和激情,商人趋于更加精确的算计(节制),政客趋于对于权术更加娴熟的掌握。因此,这些人所渴望的(甚至不是出于他们自己的意愿)是不公正的。

联系到韦伯的“铁笼”概念,这种不正义的阐发确实发人深思。诚然,专业化(在此可将其看作把某种美德持续发扬光大)使人类的物质能力前所未有的提高,但是相应的,正义和诸如此类的价值观,是不是更难达到了,是不是逐渐被极端的工具理性和**不正义取代了呢?(联想到法西斯的种族灭绝和苏联的高压控制)自由主义之所以兴起的深层原因,是否该向这个方向追溯呢?

让我们回到问题上来。为了克服这种不正义,要求每个人在其所应在的位置上,统治者所应做到的包括:在较高阶级实现共产主义(克服欲望、不伤害羊群),保证城邦不过大(够大且统一),使**归**、**归**、青铜归青铜、黑铁归黑铁。

接下来是对于两性平等和共产主义的描述。因为对平等的概念不甚明确,苏格拉底只给出了“应然”的说明,而这说明也是基于“好的城邦应当符合自然”这个前提下的,我们只需注意这一点和前文“最好的城邦是像一个人的城邦”实际上遥相呼应就可以了。

然后是民族主义的描述。事实上,希腊和非希腊之间的严格区分暗示了柏拉图自己看似模棱两可的民族主义判断。根据霍布斯所描述的自然状态,人与人之间处于悲惨的战争状态的描述,要使一个城邦如一个个人一般统一,关键在于对他们进行民族主义的危机教育,使他们深觉得有外敌入侵的危险而有必要同仇敌忾的团结起来,而且越是要求高度统一越应这样做!!!

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太多了!!!

之后苏格拉底给了正义崇高的独立的“理念”地位,也许因为他发现要说明正义自身值得选择而不仅仅是有益,必须这么做。此处是否是奥克肖特所说的“唯理主义”的表现呢?有可能。

接下来一段论述非常重要:现实城邦转变为好的城邦的途径是政权与哲学的统一,但是所有人很快注意到,这一点是不现实的。

苏格拉底实际上给出了一个好城邦的两个自然悖论:

一。一个好的城邦是不可能在野蛮人中实现的,但文明人却因为一个坏城邦的统治而对哲学家怀有敌意。

2。哲学家违背了城邦的本质,即使他们能够说服公众接受哲学家的统治,也不能说服哲学家去统治城邦。那么,谁来迫使哲学家统治城邦?

答案是苏格拉底的逻辑前提假设!!!如果个人的灵魂与城邦相对应,那么个人的正义显然取决与城邦正义的实现。因此,哲学家要成为哲学家(即实现正义),就必须承担起统治城邦的责任。

柏拉图精心的设计到哲学王的论述一段,实际上达到了高峰。

至此,《理想国》中重要的值得分析的部分可以说暂告一段落。其所代表的,古典政治学的高峰有如沧海桑田变换后被洋面淹没大半的山峰,尽管残留部分伟岸雄壮依旧令我们赞叹不已,但是对于我们来说可能它目前不过是一个岛屿。在此我们以《理想国》结尾一段话作结,并向已逝去的伟大的古典政治哲学思想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格劳孔啊,这个故事就这样被保存了下来,没有亡佚。如果我们相信它,它就能救助我们,我们就能安全地渡过勒塞之河,而不在这个世上玷污了我们的灵魂。不管怎么说,愿大家相信我如下的忠言:

灵魂是不死的,它能忍受一切恶和善。

让我们始终坚持走上去的道路,追求正义和智慧。这样我们才可以得到我们自己的和神的爱,无论是今世活在这里还是在我们死后(象竞赛胜利者领取奖品那样)得到报酬的时候。我们也才可以诸事顺遂,无论今世在这里还是将来在我们刚才所描述的那一千年的旅程中。

曾缙展2012年12月10日

相关推荐

  • 读《理想国》有感通用 宜未雨绸而缪,毋临竭而掘井。在幼儿园教师的平时工作生活中,会经常需要提前准备参考资料。资料的定义比较广,可以指生活学习资料。参考资料有助于我们的工作进一步发展。只不过,你是否知道有哪些幼师资料种类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读《理想国》有感通用”,欢迎你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一拿起《理想国》...
    2023-01-24 阅读全文
  • 理想国读后感 每次开始读作者写的作品,心里都会产生不一样的感触。我们对读书的中心思想应该要赶紧记录在读后感里面,小编为您搜集了一些与此话题相关的资料,相信你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2023-03-20 阅读全文
  • 最新理想国读后感1000字通用12篇 为什么我们不能产出一篇自己的读书心得分享与他人呢?最近大家都被作者写的热门书籍作品所深深吸引,通俗讲读后感就是看完书后的感触。下面是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精心为你整理的“最新理想国读后感”,请收藏好,以便下次再读!...
    2023-01-23 阅读全文
  • 理想国的读后感12篇 想必有些同学在写作文的时候还是很迷茫,通过写作文可以让大家看到更广阔的世界,不断的进行深度思考。优秀的作文只能是熟能生巧的结果。写作是不是而常常困扰到你?为此,小编花时间整理了理想国的读后感12篇,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知道柏拉图的人几乎都知道《理想国》这本书,这本书不仅详细记载了古希腊...
    2023-08-01 阅读全文
  • 简爱读后感个人心得感想通用 感言其实就是因为某些事情内心有所感触而抒发于外的言论,感言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去表达这些难忘的想法。在生活中发生触动心灵的事情时,此时写一篇感言再好不过了,可以表明自己的想法,您是否正在为写感言而发愁呢?经过收集并整理,幼儿教师教育网的编辑为你呈上简爱读后感个人心得感想,欢迎您阅读本网页的内容!...
    2023-07-04 阅读全文

宜未雨绸而缪,毋临竭而掘井。在幼儿园教师的平时工作生活中,会经常需要提前准备参考资料。资料的定义比较广,可以指生活学习资料。参考资料有助于我们的工作进一步发展。只不过,你是否知道有哪些幼师资料种类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读《理想国》有感通用”,欢迎你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一拿起《理想国》...

2023-01-24 阅读全文

每次开始读作者写的作品,心里都会产生不一样的感触。我们对读书的中心思想应该要赶紧记录在读后感里面,小编为您搜集了一些与此话题相关的资料,相信你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2023-03-20 阅读全文

为什么我们不能产出一篇自己的读书心得分享与他人呢?最近大家都被作者写的热门书籍作品所深深吸引,通俗讲读后感就是看完书后的感触。下面是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精心为你整理的“最新理想国读后感”,请收藏好,以便下次再读!...

2023-01-23 阅读全文

想必有些同学在写作文的时候还是很迷茫,通过写作文可以让大家看到更广阔的世界,不断的进行深度思考。优秀的作文只能是熟能生巧的结果。写作是不是而常常困扰到你?为此,小编花时间整理了理想国的读后感12篇,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知道柏拉图的人几乎都知道《理想国》这本书,这本书不仅详细记载了古希腊...

2023-08-01 阅读全文

感言其实就是因为某些事情内心有所感触而抒发于外的言论,感言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去表达这些难忘的想法。在生活中发生触动心灵的事情时,此时写一篇感言再好不过了,可以表明自己的想法,您是否正在为写感言而发愁呢?经过收集并整理,幼儿教师教育网的编辑为你呈上简爱读后感个人心得感想,欢迎您阅读本网页的内容!...

2023-07-04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