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四年级教案。
教师总是真正上帝的代言者,教师在讲课时,一般都会携带教案。教案是教师的教学设计和设想,如何才能写出富有创意的教案呢?下面是幼儿教师教育网精心为你整理的“最新小学数学四年级教案”,希望能为你提供更多的参考。
最新小学数学四年级教案(篇1)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数学教材第七册第64页小数的性质。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小数的性质,正确理解小数的末尾的含义,并会运用小数的性质将小数化简或把一个数改为具有指定小数位数的小数。
2.通过例1、2的教学,培养学生根据小数的意义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引导学生发现小数性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具:米尺图、正方形等投影片。
学具:每生绘有同样大小的正方形图纸两张,一张把正方形等分成10个长方形,一张等分成100个小正方形。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
2.0.58表示(),它是由()个0.1和()个0.01组成的;0.45里面有()个0.01;()个0.01等于0.1。
[评:学习小数性质的基础是学生深刻理解小数的意义,上面的复习为新课作了必要的知识准备]
二、导入新课
1.创设问题情景。
投影出示课本上手套和毛巾图及其标价,指名学生说明标价的意义。
2.设疑导入。
2元5角用小数表示是2.5元,为什么能写成2.50元;3元为什么可以写成3.00元(教师随即将这两个小数末尾的0用红色彩笔描出)?也就是说,在小数的末尾为什么可以添写几个0?学习了小数的性质,你就明白了。(板书课题:小数的性质)
3.揭示学习目标。
问:看到小数的性质这个课题,你认为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什么内容?(结合学生回答,板书性质、应用)
[评:思源于疑,设疑导入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让学生说说要学什么,渗透了学法指导。]
三、进行新课
1.教学小数的性质。
(1)教学例1。
①投影出示例1,让学生读题,明确要求。
②启发学生根据小数的意义把0.1米、0.10米、0.100米所表示的长度在米尺上标出来(教师投影米尺图),并用整数表示。如果学生有困难,教师以0.10米为例示范:
0.10表示10/100米,也就是1/100米,即10厘米,如图:
关于0.1米、0.100米,让学生独立或讨论完成。
③反馈学生完成情况,并把形成的一致意见投影出示:
④教师肯定学生的学习活动,并把三幅米尺图投影重叠两次,让学生观察后问:你认为0.1米、0.10米、0.100米的大小关系是怎样的?请把道理讲出来。(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学生不难得出,0.1米=0.10米=0.100米(板书)。关于道理,应启发学生从两方面说明:一、直观看出;二、因为1分米=10厘米=100毫米。
⑤引导学生观察等式0.1米=0.10米=0.100米,问:比较这三个小数,你发现了什么?启发学生从左往右、再从右往左观察,初步得出结论: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板书)
(2)教学例2。
①承前导入。
在上面例子中,同学们发现小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小数的大小不变。这一发现是否具有普遍意义呢?
(教师在上面板书后加?)请再看下面的例子。(投影出示例2)
②学法激疑。
问:谈谈你准备怎样比较0.30和0.3的大小?
a.启发学生从直观图上看0.30和0.3的大小。
a.让学生从直观图上看0.30和0.3的大小?
b.让学生在两个大小相同的正方形纸上画阴影,分别表示0.30和0.3。(让一优生做在投影仪上);
c.技影学生所画投影片,验证评价同学们的结论:0.30=0.3(板书)
b.启发学生根据小数的意义直接说明0.30和0.3是相等的。(因为0.30是30个0.01,也就是3个0.1;0.3是3个0.1,所以0.30=0.3)
③问:观察0.30=0.3,你有什么想法?
启发学生从左往右,再从右往左观察得出:这个例子说明前面的发现是正确的。(教师把前面板书的?画掉,并指出这就是小数的性质)
(3)让学生回忆上面的学习过程,并熟记小数的性质。
2.教学小数性质的应用
(1)教学例3。
①设问导入。问:你认为小数的性质有什么作用?学生很容易回答出小数性质的第一个作用。教师强调,一般地,根据小数的性质可以把小数末尾的0去掉,使小数化简。(板书化简)
②投影出示例3,让学生尝试练习。
③设疑评价。105.0900小数点后面9前面的0能去掉吗?为什么?
(2)教学例4。
①让学生解答导入新课中提出的问题,结合学生回答,教师说明:利用小数的性质,根据需要可以把一个数改写成具有指定小数位数的小数。(板书改写)
②投影出示例4。让学生尝试练习。
③评价。说明任何整数都可以看作小数部分是0的小数。强调把一个整数改写成具有指定小数位数的小数时,不要忘记在个位的右下面点上小数点。
3.学生看书质疑。
[评:在例1、2的教学中,教师确切的设问和演示,诱发学生积极主动地研究问题,实现了主导与主体的优化结合;例3、4放手让学生尝试,享受自学成功体验,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重要意义。]
四、巩固练习
1.做一做第65页。
2.下面的说法哪个正确,不正确的请举出反例。
(1)小数点后面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2)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3)一个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这个数的大小不变。
练后问:你认为在小数性质的表述语中,哪几个词语最重要?(教师在小数、末尾的下面加上着重号)
3.练习十二第1、3题。
第1题让学生练习后说说哪些位置上的0不能去掉((1)整数中的0不论何处都不能去掉;(2)小数非末尾的0不能去掉)
第3题练后要使学生形成共识:只有小数才具有在末尾添0而大小不变的性质。
[评:巩固练习使学生对小数性质的理解层层深入。第23题,重视练习后的讨论,这对于学生深刻认识小数性质的关键词语的内涵与外延是十分重要的措施。]
最新小学数学四年级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提高一个数乘三位数的计算能力。
2、结合应用题的教学,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教学重点:在乘得的数的末尾应添上几个0?
教学难点:两个因数中间有0或末尾有0的混合练习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口算(第一题)同桌比一比谁做的又对又快。
2、先计算再找规律。(第二题)
先让学生口算,再认真观察找出规律,然后总结:说说你找到了什么规律?
3、计算并验算。
308269180500345467
a、学生独立完成。
b、反馈。
c、总结算法。
(二)综合练习
1、计算
740816+320xx4
(602-94)(416+14)
62000-(210330-9300)
注意计算的准确性。完成后评议。
2、应用题
(1)工艺美术厂有223个工人,每个工人每天可组装工艺品110件。照这样计算,15天可组装工艺品多少件?
(2)新华小学260个学生,分两批去参观革命烈士纪念馆。第一批分成7组,第二批分成6组,每组人数相等。第二批去参观的有多少人?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独立完成,说说你是怎样思考的?
(三)完成课堂作业
(四)总结
最新小学数学四年级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的事例,初步体会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
2、学会从实际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有效解决问题方法的能力。
3、感受植树问题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并能用此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参与探索并发现植树问题的解题规律。
教学难点:运用植树问题的解题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听《幸福拍手歌》,看老师的手,你从中得到了什么数字?(5),老师从中也得到了一个数字4,你知道它指的什么?(4个间隔)
2、手上有这么多数学奥秘,看来数学真是无处不在,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植数中的问题。
二、探究规律
1、我们学校为了进一步美化校园,学校决定把操场边一条20米长的小路,也种上树。如果让你来种,你会考虑哪些问题?
2、出示:学校操场上,有一条20米长的小路,每隔()米种一棵,一共需要多少棵树。
(1)你会考虑每隔几米种一棵比较合理。(2、4、5、1、)
(2)除了每隔几米种一棵外,你还会考虑什么?(两端种)
(3)如果选择隔2米种一棵,你猜要种几棵?4米、5米呢?
(4)有什么办法验证?(画图)
3、学生选一种画图,填表格。再展示、汇报。
4、观察表格,你发现什么?(间隔数比棵树少1)
间隔数怎样求?棵树怎样求?
5、让我试一试
(1)、在一条全长2千米的街道一旁安装路灯(两端也要安装),每隔50米安一座。一共要安装多少座?
(2)、园林工人沿公路一侧植树,每隔6米种一棵,一共种了36棵。从第一棵到最
后一棵的距离有多远?
6、16米长的一条小路,如果在它的一边每隔4米种一棵树,需要几棵树?
(1)、读这题你发现什么?什么信息没告诉你?你说可能怎样种?
(2)、分别把这三种情况画一画,列式算出棵数。
(3)、汇报,总结规律
两端种一端种两端不种,它们的棵数与间隔数之间有什么规律?
7、说说植树问题在生活中的现象
观看课件,说出这些现象分别属于哪种情况。
二、练习、深化
(一)、算一算,填一填
1、同学们排队,12个同学站成一列,每相邻两个同学的之间距离是2米,那第一位同学和最后一位同学间的距离是()米。
2、一根10米长的木头,每两米锯一段,需要锯()次。
3、戴老师从一楼底层去某教室上课,走一层楼有10个台阶,走了50个台阶,你知道戴老师到()楼上课吗?
(二)考考你
校门口摆一排串红,一共12盆,再在每2盆串红之间摆3盆菊花,一共摆了多少盆菊花?
三、总结:
今天我们又解决了生活中什么问题?你会运用吗?
最新小学数学四年级教案(篇4)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39~41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结合生活情景,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认识平行线,学会用合适的方法创造一组平行线,能借助工具画出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2.让学生经历从现实空间抽象出平行线的过程,培养空间观念。
3.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培养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认识平行与相交
1.游戏激趣,引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今天我们先来做个游戏。大家手里都有两根小棒,如果我们把这两根小棒看成是两条直线,那么,请你摆一摆,看看这两条直线会存在怎样的位置关系呢?请同桌两人合作摆一摆,并把它们的位置关系画下来。
学生同桌合作,边摆边画。教师把学生所画的位置关系画到黑板上。预设如下几种情况:
[设计意图: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因此,让学生用小棒代替两条直线,摆一摆它们之间的位置关系,使抽象的认识具体化了。教师把学生的摆法全部罗列出来,为后面的分类感知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
2.分类感知,初步认识平行与相交。
谈话:我们摆出了这么多种位置关系,同学们能把它们分分类吗?请你说出理由。
学生可能出现的分法有:
根据两根小棒是否靠在一起分类,把(1)、(3)、(5)、(6)、(7)分为一类;(2)和(4)分为一类。
根据两根小棒所摆成的图形来分类,把(1)、(5)分为一类,两根小棒组成了几个角;(2)、(4)分为一类,两根小棒不靠在一起;(3)、(6)、(7)分为一类,两根小棒都形成了一个角。
根据两根小棒代替的是直线,直线是可以延长的,把(1)、(2)、(3)、(5)、(6)、(7)分为一类,它们延长之后是交叉在一起的;(4)分为一类,它们延长之后是不会交叉在一起的。
学生交流各自的分法,对出现的不同分法暂时不予评价。
反思:刚才我们说把两根小棒看作两条直线,也就是每个图中的两条线都应看作是直线。直线有什么特点?
提问:如果把每个图中的两条直线都向两端无限延长,结果会怎样?(把图中的直线两端延长)
追问:现在再让你来分类,你会怎样分?(分为两类,一类是相交,另一类是不相交。)
小结:像图(1)、(2)、(3)、(5)、(6)、(7)这样的两条直线,我们称它们是两条相交的直线。像图(4)这样的两条直线,我们称它们是两条不相交的直线。(板书:不相交)像这样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互相平行(板书: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平行线。
提问:那么你能说一说,谁是谁的平行线吗?(教师给两条直线写上字母:a和b)
指名说一说,再同桌互相说一说。
[设计意图: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基本途径是多种多样的,观察、探索、想象、归纳等活动对于学生形成空间观念具有重要意义。这一点在数学教学领域已经达成了共识。因此,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让学生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进行分类,让学生通过这样的活动,来理解相交与平行的概念。先要求学生自主给它们进行分类,引导学生发现,因为小棒代替的是直线,而直线是可以无限延长的,因此,把这些直线都延长以后,它们的位置关系实际上只有两种,一种是相交,另一种是不相交,并由此引出平行的概念。这样,引导学生把自己在活动中创造出来的纷繁的位置关系进行归类,有利于学生从真正意义上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理解平行与相交的本质区别。]
3.联系生活,找出实例。
出示以下5幅图:运动场跑道、高压电线架、黑板、秋千、五线谱。
谈话:你能从这些图中找到相交或者相互平行的例子吗?
先让学生自己说说,再全班交流。在交流过程中,注意及时评价,并捕捉有效的资源。
例如:学生说到五线谱上的平行线时,提问:谁能具体说一说,在五线谱中,哪条直线和哪条直线互相平行啊?(学生说说)
追问:那一组平行线应该有几条呢?(可以是两条,也可以是三条、四条、五条等。)
再问:一条直线行不行?(不行)
小结:对,平行指的是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如果只有一条,就谈不上位置关系了。因此,一组平行线至少要有两条。
提问:那同学们能从生活中找到一些平行与相交的例子吗?(学生找到后说一说,教师注意让学生一起说一说,谁是谁的平行线。)
[设计意图:学生的空间知识来自于丰富的现实原型,与现实生活关系非常紧密。现实生活是学生理解和发展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因此,教师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现实材料,帮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寻找相交与平行的例子,并利用这些生活实例获得对平行线的初步认识,让学生更好地建构平行的概念。]
4.自主探究,认识在同一平面内。
教师出示一个长方体框架图(如右图)。
谈话:刚才同学们在生活中找到很多平行和相交的例子,那我们现在看一下这个长方体,请你判断一下,a和b是什么关系?a和d是什么关系?
提问:那a和e又是什么关系呢?
学生在这里会出现不同的意见:有的学生会认为它们相交,有的学生会认为它们平行,有的学生感觉到它们既不相交,又不平行,但不知道原因,等等。
谈话:刚才,同学们通过观察,发现这两条直线有点奇怪,不相交,但是也不平行,那这是什么原因呢?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拿出课前准备的长方体模型,仔细观察,互相讨论,想想这是为什么呢?
组织学生先观察讨论,再进行交流,引导学生认识到a和e在不同平面上,所以它们既不相交,也不平行。
小结:我们今天研究的都是在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不相交就一定平行,也就是说,在同一平面内(教师用彩色粉笔板书)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关于这个问题,我们以后到中学还要继续研究。下面我们一起把这句话一起读一读。
提问:那你还能在模型上找到既不平行又不相交的例子吗?指给小组里的同学看看。(小组里指一指,说一说)
[设计意图:理解平行的概念,关键有两点,一是在同一平面内,二是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关于在同一平面内的认识是教学的一个难点,若是在课的开始就进行教学,学生往往很难理解在同一平面内的含义。在学生初步感知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后,教师用了一个学生相对比较熟悉的长方体模型,引导学生讨论:a和e所在的直线是什么关系,学生发现用原有的知识无法解释这里的问题,a和e所在的直线既不是相交的,也不是平行的,产生认知冲突,引发强烈的探究欲望。学生通过小组观察、讨论、探究,发现了问题所在:这两条直线不在同一个平面内,因此导致了既不平行又不相交的结果。这样,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初步建立了同一平面的表象,加深了对平行这一概念的理解。]
5.练习。
(1)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说说下面哪几组中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并说说理由。
学生口答,并说明理由,师生共同评价。
(2)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用长方形纸先折一折,再指指说说。
(3)出示想想做做第3题:下面每组线段中哪些线段是互相平行的?各有几组平行的线段?
先让学生与同桌互相说一说,再全班交流。
二、学画平行线
1.自主动手,学画平行线。
谈话:今天我们认识了平行与相交,也认识了平行线,下面请同学们自己动手,想办法来画一组平行线,好吗?(学生自己动手画)
学生画图后,组织交流各自的画法。
学生可能有的画法:利用方格纸来画;利用数学本子上的横线来画;利用直尺的两边来画;利用垫板的左右两边来画(对于学生中正确的画法,教师给予充分肯定)
谈话:同学们的想法都不错,那你能画出一条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吗?
出示试一试。
学生独立尝试画图(此时,学生发现用刚才的方法很难画出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启发:请同学们自学课本第40页的内容,看看茄子老师是如何教大家的。
学生自学,试着画一画。
小结:你能说一说画已知直线平行线的方法吗?(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一画,二靠,三移,四画)。
谈话:想办法检验一下,这样画出来的直线是原来直线的平行线吗?(学生讨论后,组织交流)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自己想办法来创造一组平行线,当用不同的工具画出平行线以后,再让学生进行交流,并相互补充,取长补短。这样,就使学生的个体经验在交流与共享中得以丰富,思路在碰撞与沟通中得以融合,空间观念在自己描述和听取他人描述的过程中得到发展。]
2.练习。
(1)做想想做做第4题。
出示题目。
谈话:请你画一画,画好后与同桌交流。
(2)做想想做做第5题。
出示题目。
提问:你能在平移前后的图形中找到几组互相平行的线段吗?
学生活动后,组织交流,并引导学生体会一条线段平移后,总是和原来的线段互相平行。
三、总结全课(略)
提问:今天我们一起学了什么内容?平面上的两条直线有怎样的位置关系?
谈话:什么是平行?请大家再完整地看看数学书上的内容,如果有问题,可以提出来。
最新小学数学四年级教案(篇5)
教学内容:小数数学第八册小数大小的比较第102页例5、例6
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能正确比较小数的大小,培养学生有顺序地思考、讨论问题。
教学重点:正确掌握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运用小数大小比较方法进行比较小数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3分钟)
1、吴老师带了300元钱去买自行车,一辆自行车的价钱是286元,请问师带的钱够不够?(学生答,师板书300和286,让学生说说整数的比较方法)
2、两数之间填上或,你是怎样比较的?(练习)
1000999786758
3、有一次吴老师14元8角,到自选商场买一支钢笔,结果发现一支钢笔的价钱是13.50元(师板书,提问,这是什么数),那么吴教师的钱还够吗?(学生回答,师提出需要比较14.80和13.50的大小。那么怎样来比较小数呢?有些什么样的好方法好规律来比较小数呢?
这节课就与同学们一起研究《小数大小的比较》(揭示课题)
二、学习新课(20分钟)
(一)让学生来举例一些小数,学生随便举例,教师板书,教师注意要多让
几个学生举例,以便将小数的形式多样。例有下列的小数:0.120.0451.262.350.153等。
(二)让学生自己任意选择其中的两个小数进行比较,不但要知道大小,而且要能说出比较的方法。完成后或有困难,与同桌之间相互交流,
让你的比较方法能让同桌知道。
(三)教师巡视,参与讨论与指导。
让学生汇报自己的比较方法,教师进行引导与总结。(使学生能通过自己的例子找到比较小数的大小的方法)
(1)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先看它们的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那个数就大;
(2)整数部分相同的,十分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若十分位相同,
则比较百分位(如果没有总结出来也不要紧,让学生在学习例6时来总结)
(四)验证刚才总结的规律:(请你应用刚才我们自己总结的方法来做下面的题:)
出示例5,比较2.35元和2.41元的大小。
2.35元2.41元(要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比较方法,
多让几个学生说)
师:2.35元,实际是2元3角5分,而2.41元实际
是2元4角1分,当然是后面这个大。
教学例6,比较0.07米和0.059米的大小:
(1)学生自己比较,如果有问题可以同桌之间互相讨论,说说你是怎样比较的。
方法:A、因为0.07米和0.059米的整数部分相同,十分位也相同,百分位上7比5大,所以0.07米0.059米或0.059米0.07米。
教师通过形象的方法来说明:画线段图观察其长短,师出示幻灯让学生观察0.07米和0.059米的实际长度,进一步说明0.07米0.059米。
或者也可以这样把这两个小数化为几厘米几毫米:
0.07米=7厘米
0.059米=5厘米9毫米
因为7厘米比5厘米长,所以0.07米0.059米
反馈练习:①0.05米和0.07米②0.1756米和0.1738米
(六)提问:小数大小的比较与整数大小的比较有什么异同点?
三、练习设计(18分钟)
(一)基本题训练:
1、口答:比较下面各组数中两个小数的大小(说说比较的方法):
0.3和0.340.56和0.8510.8和1.08
2、判断下列式子是否正确,错的请改正。
43.990.2680.374.0994.14.24.148
3、请你们每组的几个同学每人出一个小数,然后把这些小数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起来。看哪能一组的同学排得最快。
(二)提高题训练:
1、对于刚才的排列,你有更好更快的办法吗?
学生先说说,然后选择其中的一组,教师来说明:
第一步:先把要比较的几个小数,小数点上下对齐竖排起来。
第二步:根据小数比较大小的法则,从高位到低位逐
位进行比较,并根据题意按从小到大的顺序进行编写;
第三步:根据编号情况进行排列,也可以使用<。
3、思考题:
下面的方框里能填哪些数字?
6.86.483.113.1
四、小结: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2分钟)
五、作业布置:(略)
最新小学数学四年级教案(篇6)
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的四则运算、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教学的。小数与整数有密切的联系,这部分内容在编排上和教学上都注意联系整数运算,以便使学生把已经获得的整数运算的知识和技能迁移到小数运算中来。这里着重使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一方面理解和掌握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另一方面理解算理,总结计算法则,适当扩大小数的位数,提高计算的熟练程度。教材先讲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再总结计算法则。
教学目标:
1、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会用竖式计算,提倡算法多样化。
2、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3、通过逛超市,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
教学重点: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整数减小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揭示课题。
1、教师:同学们,你们逛过超市吗?超市内的商品很多很多,应有尽有,老师也常逛超市,了解部分商品价格表。请看大屏幕(出示价格表)
编号商品名称单价(单位:元)
1牛肉米线3.5/袋
2巧克力5/盒
3麻辣片0.72/个
4牙具12.98/套
师:看,这是部分商品价格表,谁来当一回服务员,向大家介绍一下这些商品的编号,名称及单价(指名介绍)。
2、选择你最喜欢的两种商品,要花多少钱?列出算式。
3、汇报:0.72+12.983.5+0.723.5+5
3.5+12.980.72+55+12.98
师:这些算式,我们学过吗?与以前学过的有什么不同?
4、揭题:小数的加法
师:那小数的加法,它的计算方法怎样?接下来,我们来探讨。
最新小学数学四年级教案(篇7)
教学内容:联系生活自编教材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通过自主探究活动,初步认识平行线、垂线。
2、通过讨论交流,和谐发展独立思考能力与合作精神。
3、在比较、分析、综合的观察与思维中渗透分类的思想方法。
4、培养学以致用的习惯,体会数学的应用与美感,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通过自主探究活动,初步认识平行线与垂线。
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
1)我们曾经一起学习过有关数的产生,知道了数字和数都是人们在生产劳动、日常生活中逐渐发明和发展的。不但是数字,我们已经学习过的、正在学习的、以及以后将要学习的数学知识都是从人们的生活、劳动中来的,而且学习这些知识又能更好地为生活、生产服务。所以学好数学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因为它在生活生产中都会用到,同时又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因为生活中有很多蕴含数学知识的事例。不信,请注意:
2)故事:课间,同学们安静有序地休息。(课件1)
朱吕浩在经过吴炫陶的座位边时,不小心把吴炫陶的文具盒弄到了地板上,这时候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呢?(课件2)
(学生发表个人见解,适当进行思想教育)
3)朱吕浩也像同学们说的和期望的一样,马上向吴炫陶表示诚挚的歉意后,迅速将散落的文具盒及地面上的铅笔、圆珠笔等文具收拾好放回桌面,事情好象到此结束了。不过,在收拾文具时,他却发现了一件事,而且引起了他的思考,究竟是什么呢?我们来看看。(课件出示散落在地面上的文具,聚焦在两支铅笔上)
4)他想到很有意思的一个问题,是什么呢?我们在对他积极思考问题的好习惯表示钦佩的同时,不妨来看看这个问题:
(课件出示)两支铅笔落在地面上,可能会形成哪些图形呢?
2、探索比较。
1)每位同学先独立思考一下这个问题,把可能出现的图形用两支笔代替摆一摆,摆了一种图形后,再把这种图形画在自己的草稿本上。
2)摆完后,小组内先相互交流,讨论一下,最后形成小组意见,每小组做好发言准备。(教师巡视,参与讨论,了解情况)
3)我们请一个小组来说说他们的发现。
学生展示后,还有要补充的吗?
4)我们将这些形成的图形整理一下(课件显示)。
这些图形,我们能不能进行一些适当的分类呢?思考一下,小组内可以小声讨论,注意可以分成几类?为什么这样分?
学生对图形分类,并说出分类的依据。
小结:同样是这些图形,我们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
5)我们选取其中一组分类的情况继续研究下去。(按照相交和不相交的标准分类)
3、深入研究。
1)我们将落在同一地面上的两支铅笔形成的图形分成了相交和不相交两类。像这样落在同一地面上在数学上可以表述为同一平面。如果一支在地面一支在桌面则是不在同一平面了。(课件显示)
2)如果我们把落在同一地面上的两支铅笔,也就是同一平面上的两支铅笔想象成两条直线的话,也就是同一平面上的两条直线形成的图形,现在看看,和原来相比,铅笔换成了直线,思考一下,刚刚的分类会不会有变化呢?
3)小组内讨论,引导:直线可以向两端无限延伸。
根据学生的回答调整分类。(课件显示)
真是了不起,刚刚汤老师和听课的老师们一起领略了同学们的风采,你们真是好样的,学习就应该这样,敢想、敢说、敢问,还要会动手、动口和动脑!
4、归纳特征。
1)通过同学们自己的探索研究,我们发现了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相互关系有两种不同的情况:相交和不相交。
2)那么在数学中对这两种情况又是如何介绍和描述的呢?
(课件出示)
(对相交的情况又是如何介绍和描述的呢?相交垂直)
5、强化特征。
1)下列几组直线,请刚刚学习的知识判断一下。
2)出示一个长方体形状的盒子,画在不同面上的两条直线,质疑同一平面。
3)判断下列哪些直线是互相平行,哪些是互相垂直。
指出:平行线和垂线都是相互的,不能单独说哪一条直线是平行线或垂线。
引导说:这两条直线是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的,也可以说,这条直线是那条直线的平行线、垂线。
6、灵活运用。
1)正如我们从生活中发现并学习了平行和垂直一样,我们每天都在与平行线和垂线打交道。你们看,书本相邻的两边是互相垂直的,对边是互相平行的,你还能找一找、想一想你身边哪里有平行和垂直呢?
(学生说或组内相互说说)
2)出示校园图,找一找平行与垂直。
7、拓展巩固。
1)我们可以在生活中很多的平行线与垂线,要是给一张这样不规则纸,你能找到平行与垂直吗?
2)动手折折,可以折出垂线与平行线吗?动手试试吧。
3)学生动手折纸,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4)展示学生的作品。
5)同学们真不简单,竟然能在这样的一张纸上通过自己动手折折平行线和垂线!
请把这些纸收拾起来,吃课间餐时还有它的用途呢?我们连一张纸也不要浪费。
8、全课小结。
你觉得自己这节课怎么样?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认为自己很棒的话,请给自己一点掌声。
有关平行和垂直的知识还有很多,以后我们会继续去学习和发现这有趣的数学的!
设计思路:
1、注意创设生活情境,使数学学习更贴近学生;
2、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自主完成对知识的建构;
3、努力创设新型的师生关系,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4、注重发挥评价的激励性作用,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5、将学生放置于故事情节中,借机适时地进行相应方面的思想教育,促进学生心智的发展;
6、充分利用课件,素材采集结合生活,让课件更好地为教学教育服务。
最新小学数学四年级教案(篇8)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1~92页例1~例4,联系而是一的第1~6题。
教学目的:
是学生初步理解小数的性质,会应用小数的性质把莫位有0的小数化简,把一个数改写成指定位数的小数;加深对小数的意义的理解;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进行判断的能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小数的性质,会应用小数的'性质化简小数。
教学难点:
指导运用小数的性质进行正确的判断。
教学准备:
商品标价画面、米尺、例2正方形图片两张(可重叠且大小相同)、学生尺等。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导入
教师边讲边出示商品手套和毛巾的标价: 手套 单价2.50元 毛巾 单价3.00元
提问:有谁知道这里的2.50元和3.00元各表示多少钱吗?为什么2元5角可以写成2.50元,3元可以写成3.00元?(引出课题:小数的性质)
二、探索小数的性质。
1、教学例1。
事先在黑板上画出米尺图。请学生看手中的学生尺,在对照黑板上的z米尺,说说标出的这一段的长度是多少?(学生可能回答是1分米、10厘米、100毫米)
教师:同学们的回答都是对的。因为1分米、10厘米、100毫米都是指这一段的长度(板书1分米=10厘米=100毫米),只是所选用的长度单位不同而已。如果要求将1分米、10厘米、100毫米这三个数都写成用米做单位的数,分别该怎样写呢?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1分米=0.1米=1个1/10米
10厘米=0.10米=10个1/100米
100毫米=0.100米=100个1/1000米
引导学生观察讨论:自己有什么发现?
汇报自己的发现:通过观察我发现1分米、10厘米、100毫米表示的是同一长度,也就是1分米=10厘米=100毫米。而1分米、10厘米、100毫米又分别可以写成0.1米、0.10米、0.100米,所以0.1米=0.10米=0.100米
2、教学例2。
30个1/100 0.30
仔细观察、想一想、说一说:0.30和0.3在正方形里所占的面积大小,你有什么发现?这说明了什么?
师生共同总结出:0.30是30个1/100,10个1/100是1/10,30个1/100也就是3个1/10 ;0.3也是3个1/10 ,所以0.30和0.3这两个小数的大小是相等的,即0.30=0.3。
3、引导学生概括出小数的性质。
引导学生从左往右观察例1、例2的板书,并思考下面的问题:
⑴ 例1中三个小数的末尾有什么变化?小数的大小怎样?
⑵ 例2种两个小数的末尾又有什么变化?小数的大小怎样?
⑶ 从这两个例题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能用自己的话把你发现的规律告诉大家吗?
让学生充分说了以后,在指导学生看看教科书第101页方框中的结语,并指出这就是小数的性质。
4、巩固练习。
练习二十一的第1、2题。
三、学生分组学习例3、例4
师:在实际生活中,根据需要,我们有是要把某些小数化简,有时则要把某些小数改写成含有指定小数位数的小数。怎样才能满足这些需要?满足这些需要的根据是什么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自学教材第92页例3、例4,可以几人互相讨论,然后派代表把自学情况向大家汇报。
学生汇报后,教师强调:只有小数末尾的0去掉,小数的大小才能不变;整数改写成小数时,一定要先在个位的右下角点上小数点。
练一练:集体判断,对的打√,做错的用×表示。
⑴ 在一个小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0”,这个数的大小不变。( )
⑵ 在小数点末尾添上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 )
⑶ 在小数末尾添上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 )
独立完成教科书第92页做一做的第1、2题。
四、课堂小结
说一说本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新的收获?
回答:为什么2元5角可以写成2.50元,3元可以写成3.00元呢?鼓励学生按自己的理解应用小数的性质及生活常识进行说明。
五、课堂作业
练习二十一的第3~6题。
最新小学数学四年级教案(篇9)
教材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61页
教学目标:
1、知道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能依据这一变化规律,比较熟练地判断随着小数点位置的变化,引起这个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2、经历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体会观察比较、归纳的学习方法。
3、感受数学知识中的逻辑之美,激发学生热爱数学、学习数学的情感。
重点难点:
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的规律
教法学法:
1、教法:情境激趣,引导探究。
2、学法: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生成问题 激兴导入
1、学生根据课题提出问题。
师:知道这节课我们要研究哪部分内容吗?
师:你看了这个题目,大家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向哪移?变化?)
师:带着问题学习会让我们的学习过程更清晰,学习目的更明确。相信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能解决心中疑惑。
(设计意图:学贵有疑,利用小学生对于新知识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自主发问。这些问题来自于学生本身的思考,也就是他们急于探究新知的动力,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和探索中去。)
2、出示孙悟空打小妖的情境动画,将情境中的数据列出,感知小数点位置的变化及小数大小变化。
师:课前老师通过和同学们交流知道同学们都爱看西游记,这天师徒四人正行走在西去取经的路上,突然杀出一个妖怪,想不想看当时是什么情况?(放动画片)
(设计意图:孩子好动,喜欢动画,这一环节设计能有效地把学生的精神集中起来,并通过动画,让学生初步感知小数点位置的移动会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为探索有什么变化规律作好准备,在心理上产生强烈的我要探索的冲动。)
二、探索交流 解决问题
从情境中提取数据让学生填空
0.009米=(9)毫米 ①
0.09米=(90)毫米 ②
0.9米=(900)毫米 ③
最新小学数学四年级教案(篇10)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感知生活中的垂直与平行的现象。
2.帮助学生初步理解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位置关系,初步认识垂线和平行线。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及空间想象能力,引导学生树立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相交”“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等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难点]
相交现象的正确理解(尤其是对看似不相交而实际上是相交现象的理解)。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水彩笔,尺子,三角板,量角器,小棒,淡粉色的纸片,双面胶。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64~65页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画图感知,研究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导入: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直线,知道了直线的特点,今天咱们继续学习直线的有关知识。
(一)学生想象在无限大的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师:老师这儿有一张纸,如果把这个面儿无限扩大,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它是什么样子的?在这个无
限大的平面上,出现了一条直线,又出现一条直线。想一想,这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怎样的?会有哪 几种不同的情况?(学生想象)
(二)学生画出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各种位置关系
师:每个同学手中都有这样的白纸,现在咱们就把它当成一个无限大的平面,把你刚才的想法画下来。 注意,一张白纸上只画一种情况。开始吧。(学生试画,教师巡视)
二、观察分类,了解平行与垂直的特征
(一)展示各种情况
师:画完了吗?在小组中交流一下,看看你们组谁的想法与众不同?(小组交流)
师:哪个小组愿意上来把你们的想法展示给大家看看?(小组展示,将画好的图贴到黑板上) 师:仔细观察,你们画的跟他们一样吗?如果不一样,可以上来补充!(学生补充不同情况)
(二)进行分类
师:同学们的想象力可真丰富,画出来这么多种情况。能把它们分分类吗?在小组中交流交流。 (小组讨论、交流)
1.小组汇报分类情况。
预案:
a.分为两类:交叉的一类,不交叉的一类;
b.分为三类:交叉的一类,快要交叉的一类,不交叉的一类;
c.分为四类:交叉的一类,快要交叉的一类,不交叉一类,交叉成直角的一类。
当学生在汇报过程中出现“交叉”一词时,教师随即解释:也就是说两条线碰一块儿了。在数学上我们把 交叉称为相交,相交就是相互交叉。(并在适当时机板书:相交)
2.引导学生分类。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分为相交、不相交两类。
3.(学生说出自己小组的分法后)师:对于他们小组的这种分法,你们有问题吗?
设想:当出现“b”情况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通过想象直线是可以无限延伸的,并把直线 画得长一些,使学生明白,看起来快要相交的一类实际上也属于相交,只是我们在画直线时,无法把直 线全部画出。
当出现“c”的分法时,开始同“b”的做法一样,先使学生明确快要相交的一类也属于两条直线相交的情
况。再使学生明确分类时要统一标准。相交的一类,快要相交的一类,不相交一类,这样分类是以相交与否为分类标准。而相交成直角是根据两条直线相交后所成角度来分类的。二者不是同一标准,所以这种分法是不正确的。从而达成分类的统一,即相交的一类、不相交的一类。总之,在分类过程中重点引导学生弄清看似两条直线不相交而事实上是相交的情况。先想象是否相交,再请一两名学生动手画一画,从而达成共识。
三、归纳认识,明确平行与垂直的含义
(一)揭示平行的概念
师:那剩下的这组直线相交了吗?(没有)想象一下,画长点,相交了吗?(没有)再长一点,相交了
吗?(没有)无限长,会不会相交?(不会)
(边提问边用课件演示)
师:这种情况你们知道在数学上叫什么吗?我们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板书:互相平行)知道为什么要加“互相”吗?
(学生回答)谁能说说什么是互相平行?(学生试说不完整的概念)
小结:在同一平面内,画两条直线会出现几种情况?
(二)揭示垂直的概念
师:咱们再来看看两条直线相交的情况。你们发现了什么?(都形成了四个角)
师:你认为在这些相交的情况中哪种最特殊?(相交形成了四个直角)
师: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而其他情况相交形成的都不是直角,有的是锐角有的是钝角。
师:你是怎么知道他们相交后形成了四个直角呢?(学生验证:三角板、量角器)
(板书:成直角、不成直角)
师:像这样的两条直线,我们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 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用自己的语言说说什么是互相垂直。(学生试说后指名回答)
(课件出示互相垂直的概念)
四、练习巩固,深化对垂直与平行的理解
1.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垂直与平行的现象,你能举几个例子吗?(学生举例后教师可适当添加一两个 没想到的例子。
2.我们看看运动场上还有这样的现象吗?(出示主题图)
3.咱们看看几何图形中有没有垂直和平行的现象?(出示几何图形)
五、拓展延伸,发展空间观念
师:下面咱们一起来做个游戏,(出示小棒)每根小棒代表一条直线。
1.摆出两根红色小棒与绿色小棒平行,想象有多少条直线跟绿色小棒平行。观察发现规律。
2.摆出两根红色小棒与绿色小棒垂直,想象有多少条直线跟绿色小棒垂直。观察发现规律。
六、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最新小学数学四年级教案(篇1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根据手拉手中的相关信息提出数学问题,体会小数计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通过交流、合作等活动,使学生体会整数的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任然适用,并能运用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
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乘法和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灵活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学情简析与常见问题: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小数乘法的知识,以及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定律。这位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目标课件页码
一、情境导入
1、课件播放希望小学的学习条件的图片。
看到以上情境,你有什么感想?
虽然希望小学学习条件艰苦,但是哪里的学生对杜顺,对学习都有强烈的渴望。通过对比,我们的学校有多媒体等教学设施,我们好幸福啊!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我们又要做些什么呢
2、同学们都很有爱心,老师希望你们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加努力。某班同学们也和咱们班同学一样有爱心,他们帮希望小学买了一些学习用品和课外读物。
出示教材第44页情境图。
你知道他们都给希望小学的孩子们买了那些学习用品和课外读物吗?
学生观察,看图畅谈感想。
同桌互相说一说。
学生看情境图后回答
引导学生反思自我,激励孩子们更加努力地学习。
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应用数学的能力1,2
二、自主探究
1、淘气要给希望小学的3明同学分别买1本练笔本和1个铅笔盒,一共要话多少元?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要先求什么?然后呢?
2、多种方法尝试解决。
肯定做得好的小组,你们同意以上做法吗?谁能说一说原因。
笑笑要给希望小学5名同学分别买1本练习本和1本数学家故事,一共要花多少元?
你们还记得我们之前学的运算定律和运算顺序吗?
在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中,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定律也同样适用于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同桌间互相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小组活动:有的用分步算式解决,有的用综合算式解决,
小组汇报结果。
学生说明理由。
学生尝试独立解决问题。
回顾整数的运算顺序和定律
学生举例验证。
使学生主动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回顾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学生畅谈收获。
板书设计:
手拉手
方法一:2.8×3=8.4(元)方法二:(2.8+6.1)×3
6.1×3=18.3(元)
8.4+18.3=26.7(元)
小数运算顺序与整数相同
整数的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也同样适用。
作业设计:
3、基础作业:练一练的第1----4题
2、选做:练一练的第5题。
最新小学数学四年级教案(篇12)
设计说明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对新旧知识的联系推广,让学生理解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在小数加减混合运算中同样适用,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迁移,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连贯性。
1.促进知识迁移,探究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
通过创设购书情境,提出要解决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许多问题的解答往往都有多种思路、多条途径。然后让学生根据解题思路说一说小数加减混合算式该怎样算,从而归纳出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再到总结方法,都是学生经过讨论确定的,所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效果会更好。
2.在比较、推理中实现减法性质的推广
在比较、推理中可以使数学知识条理化、清晰化。在教学第二个问题时,引导学生用脱式计算,并尝试运用不同的方法。通过对不同算法的比较,发现计算结果的一致性,进而引导学生根据整数连减法的经验,推理出整数减法的性质对于小数减法同样适用,并通过举例来验证,感悟不完全归纳法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1.筛选信息
课件出示购书信息表。
小丽、小林和小刚购书情况统计表
姓名
购书种类及价钱
付款总数
小丽
《数学家的故事》6.45元
《童话选》4.29元
10.74元
小林
《数学家的故事》6.45元
《神奇的大自然》8.3元
20元
小刚
《少儿绘画ABC》7.45元
《太空漫步》5.8元
《海洋世界》4.69元
?元
2.提出问题
看统计表,除了提出一步计算的小数加减法问题外,你还能提出关于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问题吗?
生1:小刚买这三本书一共要花多少钱?
生2:小林付给售货员20元,应找回多少钱?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同时了解了学生的认知需要,为探究新知做好铺垫。
⊙探究新知
1.合作解决。
(1)先确定有几种方法可以解决问题。
(2)分工合作,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交流汇报。
第一个问题:
方法一列竖式计算。
7.45+5.8+4.69=17.94(元)
方法二脱式计算。
7.45+5.8+4.69
=13.25+4.69
=17.94(元)
第二个问题:
方法一用总钱数依次减去两本书的价钱。
20—6.45—8.3
=13.55—8.3
=5.25(元)
方法二用总钱数减去两本书的价钱和。
20—(6.45+8.3)
=20—14.75
=5.25(元)
3.观察第二个问题的两种解题思路,你发现了什么?
生1:两种方法的解题思路不同,但是最后的结果是一样的。
生2:也就是说这两个算式可以用等号连接:20—6.45—8.3=20—(6.45+8.3)。
生3:我发现整数减法的运算性质同样适用于小数减法。
生4:计算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时,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生5:我发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