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
老师讲课学生爱听,还愿意自学的情况下,往往少不了一份教案。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那么教案怎样写才好呢?下面是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小学数学各年级的讲课稿”,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关于小学数学各年级的讲课稿【篇一】
教学内容: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联系具体的问题情境,理解并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2.能用分数加、减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3.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进行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难点:
学会把总数看作1,运用分数加减混合运算解决这类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当堂检测
1.红山小学校园里有一个花园,其中月季花的面积占1/4,杜鹃花的面积占1/3。月季花和杜鹃花的面积一共占花园的几分之几?
学生独立完成,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2.你能提一个用减法计算的问题吗?
月季花占的面积比杜鹃花少几分之几?
学生独立完成,汇报交流。
二、交流共享
1. 教学例2。
(1)出示例2。
指出: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板书课题: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2)尝试完成计算。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与整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相同吗?
指出: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顺序与整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相同。没有小括号,从左往右,依次运算;有小括号,先算小括号里的算式。
2.完成教材第81页试一试。
谈话:先想一想应该如何进行计算,再在小组内交流。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81页练一练第1题。
学生独立计算后展示部分学生的答案,并在班级里交流。
2.完成教材第81页练一练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反馈并说说:算式中的1表示什么?你是怎样想到用1表示全国人口的?
3.完成教材第81页练一练第3题。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并独立解答,然后同桌交流订正。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作业
1.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2.月季花的面积占1/4,杜鹃花的面积占1/3,都是把哪个量看作单位1的?(板书:1)
3.你会列式求草坪的面积占几分之几吗?
你是怎样想的?
交流计算方法。
你是按照怎样的运算顺序计算的?
学生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
算法预测
(1)先把前两个分数相加,再和第三个分数相加;
(2)三个分数一次通分,然后把分子相加,分母不变。
用你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比一比,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关于小学数学各年级的讲课稿【篇二】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认识物体和图形》第1课时
【教学实录】
教师:上课!
学生:起立,老师您好!
教师:小朋友们好,请坐!
教师:今天这节课呀,李老师邀请了一位小客人,大家想认识一下吗?
学生:想。
教师:那给点掌声,咱们欢迎欢迎。(学生鼓掌,教师出示课件)
(课件动画中出现一位机器人)
机器人:小朋友,你们好,我是机器人。今天特意来和小朋友们交朋友的。你们有信心夺第一吗?
学生:有。
教师:看来同学们今天是信心十足啊。都想得第一。现在,机器人就想考验大家了。首先,请大家把桌面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
(学生开始摆东西,一会后,教师播放音乐示意学生坐端正)
(音乐停)
教师:第一、第三和第六小组的同学动作最快。(教师表扬该三组的学生)
教师:同学们都分得很好,谁能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呀?
(学生举手回答)
教师:来,你来说一说,你怎么分的?
学生:他们都是一样的。
教师:他们形状都是一样的,对吗?谁再来说说?你来。
学生:我这个是正方体,有六个面,每个面都是正方形。
教师:正方体,她课前预习了,真棒啊,她都知道这个是正方体了。谁再来说一说?来,你来说一说。
学生:我是按图形分类。
教师:哦,按照形状相同的分,这些,圆圆的物体,对吗?(教师拿着圆柱形的教具),好,请大家再把它轻轻地放进去。
教师:其实,这些形状相同的物体,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想知道吗?
学生:想。
教师:大家拿出数学书出来,翻到32页,看一看,叫什么名字。
学生: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学生一边回答,教师一边板书)
教师:大家表现得真好,来,给自己鼓鼓掌。
(学生鼓掌)
教师:大家都能说出它的名字来了。但是我还是想考考你们,我举起一个物体,请你们告诉我,它属于哪一类,好吗?
学生:好。
教师:(举起一个长方体)这是?
学生:长方体。
教师:真棒。(举起圆柱)这个。
学生:圆柱
教师:(举起球)这个?
学生:球。
教师:(教师举起正方体)这个。
学生:正方体。
教师:恩,刚刚是我举起来,现在,我说一个物体,你们举起来,好吗?
学生:好。
教师:请大家举一个长方体。
(学生动起来,找出长方体,并举起来)(教师巡堂指导)
教师:好,放下,再来,请大家举一个圆柱。
(学生动起来,找出圆柱,并举起来)(教师巡堂指导)
教师:好,请大家举正方体
(学生动起来,找出圆柱,并举起来)(教师巡堂指导)
教师:好,放下。1、2、3(教师做出坐端正的动作,示意要学生坐端正)
学生:坐端正。
教师:好了,刚才我们已经举一举了,待会在小组里面,请小组长出题目,我们再来举一举,好不好啊?
学生:好。
教师:小组活动。
(小组活动热闹地开展起来,学习气氛浓厚,教师巡堂)
(教师播放音乐,示意学生安静并坐端正)
教师:我刚才看了一下,每个小组的同学都积极地参与了活动,非常棒。同学们,我们现在能说出它们的名字了,老师这里有它们的大头贴,谁能对号入座,把它们贴上去呢?(教师举起手,示意学生举手回答)
(学生举手)
教师:好,来,这位女同学。
(学生上黑板贴)
教师:让我们来看看这位同学贴得对不对。(学生贴了正方体的图片)请回。再请一个,谁来?
(学生举手)
教师:好,你来。(学生贴长方体的图片)
教师:还有很多照片呢,谁再来?来,你来。
(学生贴圆柱的图片)
教师:还有一张照片,请那位男同学来。
(学生贴球的图片)
教师:它们都贴对了吗?
学生:贴对了。
教师:贴对了。好,刚刚我们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教师用手指着立体图形的图片,由学生说出它们的名字)。你们想跟它们交朋友吗?
学生:想。
教师:好,请你们选择一个做你们的好朋友,然后摸一摸,看一看,看看它们是张什么样,摸上去是什么感觉。好,开始。
(学生活动起来,教师巡堂指导)
关于小学数学各年级的讲课稿【篇三】
小学阶段的第一堂数学课,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喜欢学习数学的情感。教材选择儿童乐园的一些场景,组成生动活泼、惹人喜爱的画面,吸引学生学习。主要教学活动是观察场景,了解里面有些什么;数出各种物体的个数,并用画圆点的方式表示各种物体的数量。通过这些活动,初步感受看和数能了解生活中的现象和事物,是学习数学的方法。同时,在活动中进行初步的常规教育。
教材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综合性场景图,里面有许多物体,各种物体的个数都不相同,分别为1~10个。第二部分是十幅小图及相应的点子图。每幅小图里只有一种物体,是从综合场景里分离出来的。点子图表示物体的数量。
1.组织学生观察。
场景图里的内容很丰富,其中的各种物体及其数量和位置,都是精心设计和安排的。有些物体数量较少,有些物体数量较多;有些物体比较集中,有些物体比较分散;有些物体容易看到,个别物体有较隐蔽的部分。观察和交流是这部分内容的主要教学活动。容易兴奋但不能持久是儿童的年龄和心理特点,他们的观察比较粗糙,往往看了一些物体就不再关注其他物体;在交流的时候不能把话说清楚、说完整,不善于倾听同伴的发言。因此,要组织学生仔细观察,说说从图中看到些什么,指指这些物体在哪里。带领学生经历从整体到部分从粗略到细致的观察过程,不但了解图的内容,而且学习观察的方法。要组织学生交流,相互倾听和相互补充,使观察的效果更好,还要让学生知道一些学习常规。
2.用圆点表示物体的个数。
十幅小图都是从场景中分离出来的,一幅小图里只有一种物体,便于计数和表示数量。用圆点表示物体的个数,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是尚未进行认数教学,暂时不宜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二是几个物体画几个圆点,圆点与物体的个数相同,渗透对应思想;三是圆点能且只能表示各种物体数量方面的属性,不表示物体的其他属性。这种初步的抽象,对后面的认数十分重要。
前三幅小图,物体及圆点都已画好。可以通过滑梯下为什么画一个圆点秋千下为什么画两个圆点圆点表示什么意思等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圆点的作用。这样,在飞机、蝴蝶、鸟下面画表示个数的圆点就不会有困难了。至于根据已经画出的七个、八个、十个圆点,说出小图中的物体,只要在情境图里指一指有关的物体,数一数是这样的几个,不要求学生画这些物体。
关于小学数学各年级的讲课稿【篇四】
教学内容:概括分数可以化成小数的规律。
教学目标:
使学生掌握最简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的特征,并能正确的进行判断。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怎样把小数化成分数?
2、怎样把分数化成小数?
二、教学新课
1、让学生把下面的分数化成小数,(除不尽的保留两位小数)
1/21/3.3/42/55/68/153/22
5/82/97/101/129/144/253/40
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
三、引导观察
(1)观察两个框内的分数,各有什么特征?(他们是最简份数)
(2)把这些份数的分母分别分解质因数。
(3)再次观察这些份数的分母有什么特点。
(4)师生共同归纳
(5)议一议
(6)请每个同学举出两个例子,验证一下刚才概括的这个特征是否正确。
四、应用这些特征判断哪些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哪些不能。
五、巩固练习
六、布置作业
关于小学数学各年级的讲课稿【篇五】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48~49页整理与练习练习与应用第8~12题,探索与实践第13~14题,评价与反思。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能正确地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能应用因数、倍数的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或探索数的一些简单规律或特点。
2.使学生整理并进一步理解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能在思考、解决问题中有条理地思考,培养观察、比较、归纳等思维能力,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在解决问题和探索实践过程中,感受获得方法、发现规律的喜悦,体会数学的奇妙,培养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培养回顾反思、客观评价的意识、习惯和品质。
教学重点:
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教学难点:
探索、理解简单规律。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与引入
1.复习旧知。
让学生计算练习与应用第8题,直接写出得数。 口答得数,说说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是怎样算的。
2.回顾内容。
引导:我们上节课整理与练习了因数和倍数,重点练习与应用了哪些内容?
你能找出12和8这两个数的因数和倍数吗?(板书:1 2 8)自己找一找,把因数和倍数写下来。
交流:12的因数和倍数各有哪些?8呢?(因数和倍数分别对应板书) 提问:比较两个数的因数,你能找出怎样的数?比较倍数呢?
3.引入复习。
提问:那什么叫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呢?
引入:今天的数学课,我们继续整理与练习因数和倍数,在上节课复习的基础上,重点整理与练习公因数和公倍数的知识。通过这节课的复习,要进一步认识公因数和公倍数,特别要能正确地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同时还要通过探索与实践,发现一些关于数的特征的简单规律。
二、练习与应用
1.整理方法。
引导:我们已经从上面的练习中了解了公因数和公倍数的意义,能不能自己举出两个数的例子,找出公因数和公倍数?每个同学独立完成。
指名交流自己的例子,教师选择两个例子板书过程。 让同桌同学互相交流自己的例子,说出公因数和公倍数。
提问:黑板上的例子里,最大公因数是几,最小公倍数是几?怎样找出来的?
那现在说一说,求公因数和公倍数的方法各是怎样的?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一般方法是怎样的?
2.做练习与应用第9题。
(1)要求学生完成前四组题,先求最大公因数,再求最小公倍数。
(2)交流:这四组数各是怎样找最小公倍数的,结果各是几?说一说你的方法。(根据交流板书过程和结果)
3.做练习与应用第10题。
学生读题,弄清题意:每次分别按3格和4格走,找出两种棋都走到的格子涂上颜色。 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找出这些格子,涂上颜色。
三、探索与实践
1.做探索与实践第13题。
2.做探索与实践第14题。
四、评价总结
1.评价反思。
让学生对照评价内容,反思自己三个方面的学习表现,在☆上涂色表示。 交流评价结果,肯定全班的学习表现,提出以后的学习希望和要求。
2.交流收获。
提问:通过这节课的整理与练习,你对这部分内容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体会?
3.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与应用第9题后四组题,第11、12题。
关于小学数学各年级的讲课稿【篇六】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P8及练习二第3、5、6题
教学目标:
1、掌握千米与米的单位换算的方法,并能正确进行换算。
2、发现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小组合作技巧。
3、培养学生勤于动脑的良好习惯。
重点难点:
掌握千米与米的单位换算,并正确进行换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填一填
1分米=()厘米10分米=()厘米=()米
1厘米=()毫米1分米=()毫米1千米=()米
2、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千米与米之间的单位换算。(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
1、出示例5,学生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初步感知千米与米之间的关系。
2、汇报交流:3千米=3000千米5000米=5千米
3、想一想,千米与米之间的关系让你联系到了什么?(千克与克之间的关系)
4、出示P8做一做,学生独立思考,全班交流。
三、巩固练习
1、出示练习二第3题
8千米=()米
7000米+8000米=()千米
6000米=()千米
3千米-1000米=()
(1)学生独立完成
(2)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想的?特别是第2小题,是将单位的换算隐藏在计算的过程当中,可以先换算再计算或者先计算再换算。第4小题必须先换算再计算。
2、出示练习二第5题
这道题准确的相距1千米的路线只有1条,那就是从邮局到体育场,途经学校、医院,250米+300米+450米=1000米=1千米。但是我们可以让学生试着去找出大约是1千米的路线。
3、出示练习二第6题
这是一个星号题,主要是体现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可以这样算:12-8=4(小时)4个80千米就是320千米。说明4小时走的路程比308千米要多,所以能到达。
也可以这样算:308里面有4个不到的80千米,那么4小时也能到达。
关于小学数学各年级的讲课稿【篇七】
教学目的:
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的过程,了解加减法的联系,掌握十几减9的运算技能。
2.能用生活经验解决问题,并初步学会表达解决十几减9这一数学问题的大致过程。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4.在交流合作的过程中,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法。
5.在他人的鼓励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掌握计算十几减9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十几减9的算理。
教具学具:课件 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故事导入:今天是兔妈妈的生日,兔哥哥兔姐姐兔弟弟准备为妈妈庆祝生日。他们来到大街上,各自去买一些东西。兔弟弟到了小猴开的一家“水果超市”,看到又大又红的桃子,开心极了,就对小猴说:“猴哥哥,我想买一些逃。”小猴说:“可爱的小兔,我只剩下一盒桃和这3个桃了。你想买几个桃?”兔弟弟说:“猴哥哥,我想买9个。”
小朋友,小猴一共有几个桃?兔弟弟要买几个?你能把这些告诉同学吗?(学生交流)
听了×××说的,你想提什么问题?谁能用三句话连起来说。(指名说)
你们能用一个算式把小猴买桃的事表示出来?(学生回答后板书:13-9=4)
那小猴是怎么从13个桃里拿出9个给了兔弟弟自已还剩4个的?让我们一起做一回小猴吧!
二.主动探索,体会知识的形成过程
1.个体操作,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生操作。以小棒代桃,先摆10个,再摆3个,在13个桃中拿出9个可以怎么拿?
2.小组合作。边操作边说。
3.班级交流。你组什么好办法请介绍听听?(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边操作边交流。)
4.你最喜欢谁的方法,为什么?
5.运用方法解决问题。
如果小猴只有12个桃,兔弟弟买了9个,还剩几个?板书:12-9=□请你用自已喜欢的方法计算。有困难的可用小棒摆摆。
那如果小猴有16个桃,兔弟弟买了9个还剩几个?板书:16-9=□,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三.巩固深化,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
兔弟弟买了桃高高兴兴地回到了家,看到兔哥哥买回了方糕,买了几块方糕?谁能用算式表示出来?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兔姐姐买了一些黄瓜,有几条?你能用算式表示出来吗?请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这时,妈妈出来了,看到孩子们这么乖非常高兴,就拿出三个苹果奖励他们。小朋友你想得到老师的奖励吗?你只要答出苹果上的两道题那那个苹果就归你了。
9+2= 9+5= 9+9=
11-9= 14-9= 18-9=
这三组题你发现了什么?(同桌互说,后交流)
(显示蚂蚁图)看,谁来了?他呀想跟我们玩游戏呢?你知道这个游戏怎么做的?(游戏)
海洋里的鲸鱼也来凑热闹了,他给我们带来了一些题目,要考考我们呢,你们有信心通过吗?
做了这些题,你们又发现了什么?(同桌互说,后交流,学生谈自已的发现教师随机揭题:十几减9)
你们的发现太棒了,希望以后有更多更精彩的发现。
看,兔妈妈捧着一个大蛋糕走来了,你发现蛋糕上插着什么?能用几句话告诉大家吗?同桌列式。
四.
今天我们一起参加了兔妈妈的生日活动,在这个活动中你有学到了什么?
关于小学数学各年级的讲课稿【篇八】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方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
2.使学生经历探索比与除法、分数关系的过程,初步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明白比的后项不能为0的道理,会把比改写成分数的形式。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能力,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理解比的意义,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比。
1.图片激趣,引发讨论,设置悬念。
2.电脑呈现例l主题图。
提问:2杯果汁和3杯牛奶这两个数量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你会用哪些方法表示它们的关系?
3.揭题:比较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还可以用一种新的方法比。
二、自主探索,认识比。
(一)初步理解比
1.启发谈话:用比怎样表示2杯果汁和3杯牛奶这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呢?刚才有同学会说,谁来试着说一说。
果汁的杯数相当于牛奶的2/3,我们还可以说成果汁与牛奶杯数的比是2比3
牛奶的杯数相当于果汁的3/2还可以怎样说成牛奶与果汁杯数的比是3比2
2.看书自学, 汇报交流:
(1)写法
(2)各部分名称
(3)比是有序的。
3.完成p68试一试
(二)深入认识比
1.认识不同量之间的比。
(1)生读例2,师:读了这条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请学生分别算出它们的速度,填入表格。)
(2)指出:像路程和时间这两个有着相除关系的量,我们也可以用比来表示。
交流得出:小军走的路程与时间的比是900:15、小伟走的路程与时间的比是900:20。
(3)追问:900:15表示什么?900:20呢?(速度)
2.丰富对不同类量的两个数量比的认识。
张祥买3本笔记本用了10.5元。
提问:这句话中告诉了我们哪两个量?它们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呢?会用比来表示吗?
3.总结概括比的意义。
(1)观察一下这几组式子,总结相同的特点。
(2)提问:你认为两个数的比表示的是两个数量之间怎样的一种关系?
(3)小结:两个数的比归根结底表示的都是两个数相除。
三、自学课本,内化比。
1.自学课本p69
2.反馈:通过看书,你还知道了什么?
*求比值。
*分数形式的比。
*理解比、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
利用表格整理知识
名称
相互联系
区别
比
前项
:(比号)
后项
比值
倍数关系
除法
被除数
(除号)
除数
商
运算
分数
分子
(分数线)
分母
分数值
数
*比的后项可以是0吗?你是怎样想的。
*你还有没有什么疑问?
四、多样练习,应用比。
*说一说(基本练习)
*辩一辩(判断对错)
五、回顾梳理,总结比。
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了什么?对于比,你有什么样的认识和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关于小学数学各年级的讲课稿【篇九】
【教学目标】
1、对幻方有初步了解,知道幻方每行每列对角线和相等,三阶幻方有三行三列,每行,每列及每条对角线和为15。中心数是5,两头凑十。 四个角是双数。
2、能根据幻方的规律来判断幻方,并能将不完整的幻填写完整。
3、了解数学知识背后的文化,激发对数学学习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
1、 初步认识幻方,发现幻方的规律和特征。
2、 运用幻方的特征,判断一个九宫 格是不是幻方,填缺数。
【学具准备】多 媒体课件,学习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听故事“夏禹与龟”
2、认识洛书和九宫格
3、出示课题:幻方
【设计意图】 导入部分教师采用了创设情境的方法,通过听故事激起学生学 习的兴趣,进而认识洛书和九宫格并引出课题。
二、探究学 习,合作研讨
(一)初步探究幻方的秘密
出示1个幻方:
1、观察数字特点:1、2、3、4、5、6、7、8、9不重复
2、算一算每行,每列,每条对角线的和。
3、归纳:每行,每列,每条对角线的和都是15。
4、初步判断幻方
5、评价:理解星(我会判断幻方)
(二)深入探究幻方的秘密
1、观察幻方,发现规律(出示4个幻方)
(1)同桌讨论
(2)交流反馈
2、评价:探究星(我找到了幻方的小秘密)
【设计意图】 在整个探究环节分为初步探究和深入探究两个部分。在初步探究中 ,通过教师引导,运用观察法和计算的方法使学生发现幻方的数字特点和行,列对角线和的特点。而深入探究幻方的特征上对孩子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大胆的将问题交给学生,采用同桌合作,交流探究的方式,共同找到幻方的特征。
三、尝试迁移,练习巩固
1、根据幻方的特征做填数练习
(1)师生互动(完成第一个幻方)
(2)小组合作(完成第二个幻方)
(3)独立完成学习单第三题
(4)交流反馈
(5)评价:应用星(我会运用幻方的小秘密补全幻方)
2、根据幻方的特征做选择练习(用手势表示它的序号)
【设计意图】在内化新知的阶段,教师创设了填数练习和选择练习,练习题由浅入深,从师生互动到小组合作进而到独立完成,逐步学会运用新知来解决问题。
四、拓展延伸,课堂总结
1、出示:0、1、2、3、4、5、6、7、8
提问:中心数是几?和是几?你会把这些数填入九宫格吗?
2、欣赏幻方
3、全课总结,集体评价
【设计意图】 全课总 结的环节,教师以一道拓展题结尾 ,把问题留给学生,最后欣赏幻方,感知数学知识的博大与奥秘。
【板书设计】:
幻方
1 2 3 4 5 6 7 8 9 不重复
每行、每列、对角线三数之和为15
中心数是5,两头凑十
四个角是双数
关于小学数学各年级的讲课稿【篇十】
教学内容:
课本第57-58页。
教学要求:
1、 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了解圆各部分的名称,理解同一个圆内直径长度与半径的关系。
2、 掌握用圆规画圆的步骤和方法,学会画图。
3、 通过直观操作,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念的启蒙教育。
4、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概括及动手操作能力。
5、 通过生活实例、工艺设计感受数学之美,了解数学文化,提高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感知并了解圆的基本特征,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
理解直径与半径的关系,熟练掌握画圆的方法。
教学方法:
1、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2、课堂上坚持以生为本,创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民主平等,情感交融的课堂氛围。
3、创设步步递进的课堂环节。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与技能,使其自觉地思考,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概括及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过程:
一、 从生活中引入圆
1、 出示生活中圆形物体的图片,让学生找“圆”。
2、 除了刚才这些图形,你还能举出哪些圆形的物体?
3、 师:圆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应用非常广泛,小到手表里面的零件,大到宇宙飞船的制造都要用到圆的知识,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对圆的研究就有伟大的成就,因此我们学习圆的有关知识是非常重要而又必要的。
(感受数学之美,板书“圆的认识”)
二、在画圆过程中认识圆
1、 你会画圆吗?你能借助哪些工具来画圆?
(圆规、硬币、有圆孔的三角板、瓶盖)
2、 说说各种画法的不同特点。
3、 介绍圆规,用圆规画圆。
展示学生作品,分析失败案例,请成功同学介绍经验,教师总结。
4、 教师示范画一个圆。请学生上台画一个和老师一样的圆(同一地方、同样大小)。
5、 师:你是怎么做到的?揭示圆心、半径。
6、 认识圆的特征和圆各部分的名称,师生一起操作进行。
(1) 认识圆心
取出圆纸片,先对折,打开,换方向后再对折,再打开,反复折几次,折过若干次后。
问:像这样折可以折多少次?(无数次)
问:这些折痕意在圆的什么地方相交?(这些折痕意是在圆中心这一点相交)
老师指出,我们把圆中心的这一点叫做圆心。圆心一般用字母O表示。指导学生在自备圆中心标出圆心,用字母O表示
(2) 认识半径
指导学生从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用直尺连一条线段,老师讲解并板书,连接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一般用字母r表示
问:从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在同一个圆里可以画多少条?
问:量一量,半径长几厘米?同一个圆里所有的半径长度都相等吗?
(3) 认识直径
指导学生把圆形再对折然后打开,让学生把这条折痕用直尺画出来,看看每条折痕都从圆的什么地方通过?两端都在圆的什么地方?
口答后教师指出同时板书,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用字母d表示。
问:在同一个圆里,可以画多少条直径?
问:量一量,直径长几厘米?在同一个圆里所有直径的长度都相等吗?
(4) 同一个圆里直径的长度与半径的关系
问:刚才我们量了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长度,谁能说出同一个圆里直径长度与半径的关系?
三、巩固练习
(1) 做课本第58页上面的“做一做”中的题。
(2) 判断题
(1) 通过圆心的线段,叫做半径。 ( )
(2) 所有圆的半径都相等。 ( )
(3) 在同一个圆里,半径是直径的1/2。 ( )
(4) 在同一个圆里,所有的直径都相等。 ( )
四、小结
今天学了哪些知识?
圆的各部分的名称各是什么?
圆的特征是什么?
怎样画圆?
五、布置作业
作业本P42
关于小学数学各年级的讲课稿【篇十一】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初步学会比较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在比较中完善和强化对面积含义的认识。
2. 使学生在比较平面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中,能主动探索多样的方法,锻炼数学思考能力,发展空间观念,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过程
一、 借助直观,领悟新知
师:(出示中国地图)今年暑假老师准备去四川旅游,谁能帮我在地图上找到四川省?我们属哪个省?在地图上找一找。
提问:江西省和四川省比,哪个大一些,哪个小一些?我们所比的大小指的是这两个省的什么?(面积)
师:你还在哪儿听说过面积?
生1:我们国家的面积很大。
生2:水库的面积。
师:到底什么是面积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面积的含义。(板书课题:面积的含义)
二、 观察体验,感悟面积
1. 认识物体表面的面积。
师:生活中到处都有物体,老师拿的物体是粉笔盒,注意看老师是怎样摸粉笔盒表面的。(教师示范用手掌摸粉笔盒的表面)
师:拿起你们的课本,像老师那样摸一摸数学课本的封面。
学生动手摸数学课本的封面。
师:用这样的方法再摸一摸文具盒的上面和课桌的桌面。
学生活动。
师:在我们的身边有很多物体,你能像刚才那样摸一摸它们的表面吗?小组同学摸一摸,看一看。
学生活动。
师:刚才,同学们摸了数学课本的封面,文具盒的上面,课桌的桌面感觉怎样?
生:平平的,一片一片的
师:同学们摸的这些面都是物体的表面。(板书:物体的表面)
师:(出示一块黑板和一面墙的实物图)这里有一块黑板和一面墙,让小白兔刷黑板的表面,小灰兔刷墙的`表面。如果两人刷得一样快,你认为谁会先完成任务?为什么?
生1:当然是小白兔先完成任务,因为黑板的表面比墙的表面小得多。
生2:小灰兔要想先完成任务是很难的,因为墙的表面太大了。
师:是的,黑板的表面比墙的表面小得多。我们说黑板表面的大小就是黑板的面积,黑板的面积比墙的面积小得多。你能上来指一指黑板的面积表示的是什么吗?墙的面积呢?
学生分别在图中指出黑板的表面和墙的表面。
师:你能举例说说物体表面的面积,并比比它们的大小吗?
生1:课桌面的大小就是课桌面的面积,数学课本封面的大小就是数学课本封面的面积。课桌面的面积比数学课本封面的面积大。
生2:我家床面的面积比地面的面积小。
师:从上面的例子中,我们知道,物体的表面是有大小的。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2. 认识平面图形的面积。
(1) 出示两个长方形。(第一个大些,第二个小些)
师:我们来看这里的两个长方形,你能上来指一指每个长方形的面积吗?
学生分别指出两个长方形的面积。
师:从上面的例子中可以看出,平面图形的大小就是平面图形的面积。比较一下,这两个长方形,哪个面积大一些?哪个面积小一些?
生:第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比第二个长方形的面积大,第二个长方形的面积比第一个长方形的面积小。
(2) 出示教科书第75页例题的正方形和长方形。
师:同学们再看这里的正方形和长方形,比较一下,是正方形的面积大,还是长方形的面积大?
生1:长方形的面积大。
生2:这两个图形的面积差不多大。
师:到底哪个图形的面积大呢?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正方形和长方形,自己想办法比一比,再和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你是怎样比的。
学生按要求活动,教师提示:老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些材料(小长方形和正方形纸片),如果需要,可以使用。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比的?比较的结果怎样?
学生边说边演示。
生1:用重叠的方法能比较出两个图形的大小。
生2:用直尺去量,也能比出它们的大小。
生3:用同样大小的小长方形纸片去摆,也能比出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
3. 教学试一试。
(1) 出示试一试第1题。
师:你能一眼看出下面这两个图形的面积,哪个大一些,哪个小一些吗?
生:不能。
师:那怎样比较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呢?
生1:可以用同样大的纸片去摆一摆。
生2:可以用重叠的方法来比。
师:你有办法把这两个长方形重叠起来吗?
生:先在纸上把这两个长方形描出来,再把它剪下来,就可以重叠了。
师:下面请同学们按自己的想法来比较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并进行适当的指导。
(2) 出示试一试第2题。
让学生按要求画一画,比一比,说一说。
三、 组织练习,深化认识
1. 做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按要求练习后,再到中国地图上找一些省份,比一比面积的大小。
2. 做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先分别数出每个图形的面积各有多少个小方格(具体地说一说怎样数出梯形面积),再说一说哪个图形的面积大一些。
3. 做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提问:图形上蓝线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什么?图形中红色部分的大小就是这个图形的什么?
4. 做想想做做第5题。
学生先在小组里说一说,再组织交流。
四、 总结评价,拓展延伸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对于面积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关于小学数学各年级的讲课稿【篇十二】
比的意义这节课是开启课。是比和比例这一单元的知识核心,对以后的学习有深远的影响。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六年制第十二册第47~48页,是该单元的开端。讲好本节课,可以影响一大面,使教师一开始就掌握教学的主动。比的意义是由除法发展而来的,与除法,分数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正因为如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理解并掌握比的意义,学会比的读写方法,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能理解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向学生渗透转化思想。
教学重点:掌握比的意义。
教学难点:把两种量组成比以及在此基础上,进行求比值。
教学关键:理解比和除法的关系。针对上述教学目标,可对教材做如下处理:
一、复旧迁移,导题定向复旧迁移。
主要抓住新旧知识的最佳连结点。即:复习了用除法计算的应用题,为知识的迁移。为学习比的意义平坡架桥。然后由除法转化为另外一种比较两种数量的方法,自然导题定向,提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具体做法是:
1.回答:
(1)分数和除法有什么关系?
(2)除数能否为零?分数的分母能否为零?
2.列式解答:(生口述,师板演)
(1)一面红旗,长3分米,宽2分米。长是宽的几倍?宽是长的几分之几?
(2)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00千米。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3)引入新课刚才复习的这两道题(指板演),都是两种数量进行比较,都是用除法进行计算的,同学们掌握得很好。但是,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两种数量进行比较,还有另外一种方法。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板书比)这节课我们要懂得比的意义,会求比值。(板书比的意义)
二、探索发现,总结规律
探索发现,是指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变重讲轻练为边讲边练,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数学知识的活动,实现两次飞跃:一次是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一次从理性到实践的飞跃。比如,教学比的意义的时候,要分如下三个层次进行:
1.教学比的意义,比的读写方法,比的各部分名称。
(1)比的意义同学们准确地回答了复习题2中的第1题,用32求出了长是宽的几倍,这是用除法表示长和宽的关系。32也可以写成3比2(板书3比2),表示长和宽的比。问:谁和谁的比是3比2?(长和宽的比是3比2)。32可以表示3比2,23可以表示几比几?(2比3),表示谁和谁的比呢?(表示宽和长的比)。结合第2题,问:1002可以表示为几比几?
表示谁和谁的比?(100比2,表示汽车所行的路程和时间的比。)同学们注意观察这两个例子,谁能说一说什么是比?(答略)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概括出: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板书)指名读、齐读比的意义。
(2)比的读写方法除法的运算符号是除号,表示比的符号是什么呢?是比号,写作:(板书),读作比。3比2可以写作3∶2(板书)读作3比2。问:2比3,100比2同学们会写吗?让一名同学到黑板上写,其他同学动手在桌子上写。
(3)比的各部分名称∶是比号,读作比。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后项。比的前项除以比的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板书如下)3......前项∶......比号2......后项=32=1......比值12
(4)练习(看幻灯银幕)
①说出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4∶7=47=479∶5=95=14513∶9=139=14915∶29=1529=1529②填空。a.把80本书,分给4个班级,平均每班分到()本书;图书的本数和班级数的比是()。b.学校开运动会,六年一班有10人参加赛跑,7人参加跳高比赛。这个班参加赛跑和跳高的人数的比是()。(5)通过上面两道题的练习,你知道写比时要注意什么吗?小结:写比时,要注意谁比谁,谁是比的前项,谁是比的后项,次序不能颠倒。
2.教学求比值的方法。
(1)问:什么叫比值?(略)比值的定义掌握了,那应该怎样求比值呢?(用比的前项除以比的后项)。同学们知道了比值的求法,下面就练习求比值。
(2)求比值,并说明算理。32∶85∶2512∶150.8∶37(3)小结:比值是一个数,可用整数、小数和分数表示。
3.教学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
(1)3∶2=32可见比和除法有着密切的关系,比的各部分相当于除法的.什么?(略)(2)分数和除法的关系在复习时同学们回答得很准确,从分数和除法的关系,可以得出比和分数有什么关系呢?(略)结合学生说的比、除法、分数三者的关系,形成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表。
(3)根据比和分数的关系,比也可以写成分数形式。3∶2可写作32,仍读作3比2,不能读作二分之三。
2∶3、100∶2让学生写。
(4)问:比的后项能否为零?为什么?
三、反馈矫正,贯彻始终
是指把系统的某一部分输出的信息回到输入部分的过程。这个过程,除了把信息输送给教师,供教师检查教学效果外,更是学生自我调控的过程。
那么,反馈矫正,贯彻始终,本节课是指在边讲边练之后,还要进行综合练习。综合练习的内容做到由浅入深。先练习写比,又练习判断题,通过正确,错误的对比,使学生明确比、除法、分数三者之间的区别,最后安排发展性练习,写出比并求比值。不但要求写出两个直接量的,还要写出两个间接量的比,如写出速度的比。通过这样的练习,不但让全班同学吃得好,还让尖子学生吃得饱。
关于小学数学各年级的讲课稿【篇十三】
教学目标:
1、 通过教学,使学生牢固掌握中间、商末尾有0的除法计算方法。
2、 能正确地、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3、 养成认真、仔细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巩固、掌握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明确目标
二、基本训练
1、口算
49×3 840÷70 61×7 320÷80
120÷40 18×6 570÷30 65×5
2、先说说下面各题的商是几位数,再计算。
8505÷17 8355÷83 8160÷34
9045÷45 7816÷26 8232÷56
三、综合训练
1、对比练习
2856 ÷28 3840 ÷16
8484 5760
5788 8485
2、判断,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25 12
26)5330 54)5508
52 54
130 108
130 108
0 0
3、计算并验算。
8640÷36 4935÷47 8945÷85
1185÷29 9600÷32 3854÷82
4、文字题
(1)一个数乘63得7560,这个数是多少?
(2)9548是77的多少倍?
(3)除数是24,商7余11,被除数是多少?
四、提高练习
+7004÷34=300 (- )×26=3640
五、课堂
六、课堂作业 《作业本》p43
关于小学数学各年级的讲课稿【篇十四】
【教学内容】
三年级下册第26页
【教材分析】
对于学生来说,经历从两位数乘一位数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过程是形成乘法计算技能的重要环节,也是后续学习两位数乘三位数的基础。为此教材以“住新房”的情境为载体,通过解决一栋楼的总住户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的算理。在具体解决“总住户”的计算问题时,教材呈现了三种算法,前两种是计算两位数乘整十数、两位数乘一位数,再将这两部分的积相加,这是乘法竖式计算的重要基础,本节课应注重口算方法与竖式方法的沟通。第三种是竖式计算,这是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一般方法。
【学生分析】
本节课的学习是在学生学习了“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和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竖式计算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学习。学生可以通过独立探索、小组交流,全班汇报交流等学习活动,利用已有知识的迁移理解和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学生很有成就感。
由于学生只有一位数乘法的基础,让学生独立思考怎样算14×12时,大多数学生只能想出口算方法,只有个别学生能在预习或家长提前指导的情况下,正确书写竖式,这节课正需要这些孩子来激发全班思维,让同学们在看竖式的过程中,分析竖式计算算理、算法,通过观察,分析,学生能把竖式计算与口算算法进行沟通。
【学习目标】
1.结合“住新房”的问题情境,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经历估算与交流算法多样化的过程。会进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竖式计算,理解竖式乘法每一步计算的含义,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依据新教材特点,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写出算式并交流,理解竖式计算的算理、算法。
3、通过交流相互启发、相互影响,共同寻找、自主探究、体验,掌握数学的知识、思想与方法,充分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和乐趣。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3分钟)
师:淘气今天可高兴了,因为他要搬新家了,他邀请了很多小朋友参加,也邀请了我们,想去吗?
生:想
师:那去看看吧!(课件出示)
师:真漂亮,这栋电梯公寓真大,大家都想进去了(智慧老人:请你根据你发现的数学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生:每层14户,有12层,这栋楼能住多少户?(板书并问)你能出算式吗?想想算式的意思?
师:你能列出算式吗?
生:14×12=(板书) 或 12×14=
师:很能干,一下就说到了乘法的意义。
师:今天的算式和我们过去学过的乘法有什么不同?
生:今天的两个乘数都是两位数,以前我们只学过两位数乘一位数,昨天我们学的两位数乘整十数。(板书:两位数乘两位数)
师:你的记忆真好,很会学习,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知识,任意两位数乘两位数。
[设计意图]能结合教材与学生实际创设一个生动的情境,既为后面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竖式)的算理做了铺垫,又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二、探索新知
1、估算14×12(5分钟)
师: 这栋楼房大约能住多少人呢?我们用过去学过的方法估一估淘气他们住的楼房大约能住多少户人家?
生:140
师:你是怎样估计的?
生:140户左右,把12想成10 ,14×10=140(户)。
师:知道把12想成整十数,估得真快,了不起。还有不同的估算结果吗?
生:120户左右,把14想成10 ,12×10=120(户)。
生:100户左右,把10想成10 ,10×10=100(户)
师: 把它们都想成了整十数,很快地估出了结果,同学们想一想,这三种估算方法里面,哪种更接近正确结果呢?为什么?
生:我觉得得数是140更接近准确结果,因为这样估计的误差最小。……
2、思考怎样计算14×12,探索方法(10分钟):
师:这栋楼到底能住多少户人呢?可是,像这种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怎样算呢?你能想办法算出14×12的准确结果吗?试一试,把你计算的方法写在作业本上。(教师巡视,请学生将自己的算法写在黑板上,只展示与竖式有关的算法,看学 生竖式的书写情况,请学生上台板书有代表性的三种竖式方法。)
[设计意图]让孩子在估算的基础上,通过一些挑战性的问题——像“这种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怎样算呢?”,“你能想办法算出14×12的准确结果吗?”,激起学生主动探索欲望,也凸显了本节课的重点。
师:你能看懂这种方法吗?(口算)谁来说一说他是怎么算的?(提示:乘法意义,也就是算几个几)
生:14×10=140(先算14×10,也就是10个14,等于140)
14×2=28 (再算14×2,也就是2个14,等于28)
140+28=168(最后把它们的积加起来,得168)
师:你理解得太好了,非常能干。那这种方法呢?你能看懂吗?谁又来说一说?
生:12×10=120(先算每层楼有10户人,12层就有12个10,共120户)
12×4=48(但它每层还有4户人,12层就有12个4,共48户)
120+48=168(最后把它们的积加起来,得168)
师:还有其它方法吗?
生:我把12拆成了3×4,也就变成14×3×4=168(人)
师:它转化成了二位数乘一位数的知识,想得真好。大家都能灵活地运用我们学过地知识,来解决新问题,这不仅是我们聪明和能干,也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在以后的学习数学过程中会经常用到。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生生互动,在合作交流中,理解口算每一步的意思及方法,为学习竖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探索竖式计算14×12的方法(10分钟)
师:大家请看,两位数乘两位数还能用竖式计算?从结果来看,对了吗?
生:对的,都是168。今天我们就重点讨论,如何用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看一看,想想同学是怎样算的?(板书:怎样算)先独立思考,再将你的想法在四人小组里说一说。
师:谁来代表你们小组说一说这些竖式是怎么算的?
生:我们小组发现第1,2个竖式都是先算2×14等于28,再算10×14等于140,最后将结果加起来,等于168。只是一个写了0,一个没有写0,但都不影响计算结果,都是对的。
师:听懂了吗?谁再来说一说?
生:第一步还是先算2×14=28,第二步因为1在十位上,代表一个十,相当于10×14=140,所以应该在结果上写成140。再用28+140=168,第三种方法相当于把140后的0省略了,但1对齐百位,4对齐十位,还是表示的140,对最后的结果没有影响。
师:说得太精彩了,一下就看出了每一步是怎样算出来的,真有数学头脑。
大家明白了吗?还有补充吗?
生:先算2×14就是算的2层楼共住28户,就是2个14;再算的是10层楼住140户,也就是10个14。
师:你不仅知道它是怎样算的,还知道用乘法的意义来解释这样算的道理,太会思考了,值得大家学习。大家都听懂了吗?那你能看懂第三个算式吗?
生:它是先拿第一个乘数的个位上的数4分别乘2和 1,得到48,再用十位上的数1乘2和1,得到120,最后将48和120相加,得168。
师:这种算法和前两种不一样,但它也是正确的,只是我们通常先用第二个乘数个位上的数乘第一个乘数每一位上的数,再用第二个乘数十位上的数乘第一个乘数每一位上的数,以此类推。所以我们今天重点研究前2个竖式,对于它们,你还有什么疑惑?
生:为什么有0和没0都是对的呢?
师:问得好,谁能解释?
生:因为这题写0和不写0都不影响最后的结果,所以可以省略不写。
师:说得很好,就是这样的。
生:为什么4要写在十位上,1要写在百位上呢?
师:你真是问到点子上了,有谁能回答?
生:十位上的1代表1个十,所以得到的是14个十,也就是140,把末尾的0省略了,而不是14。
师:同意吗?(生:同意)这一点很重要,是我们竖式中很重要的一步,你明白了吗?
[设计意图]把 “用竖式怎样算”确定为本节课的探究点,很多学生并不会列竖式,通过观察同学列出的竖式,先独立思考,再小组合作研究它们每一步是怎么算的。不仅准确地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也为学生理解用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的算理,掌握其算法提供了广阔的自主探究空间,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4、强化理解竖式(5分钟)
师:还有疑惑吗?那好,智慧老人他可有问题了,看你是不是真的.懂了? 请注意!(课件演示每一步,并展示竖式计算的步骤)
师:28怎么得来的?()×(),也就是()个()
具体怎样算呢2×14呢?请你认真看屏幕。你明白了吗?谁来说一说?
生:先用第二个乘数个位上的2,乘第一个乘数的每一位上的数。[设计意图]看得很仔细,你真会学习。)
师:第二步出现(14),它是怎么得来的?
师:有什么疑问?
生:4为什么可以写在个位?
师:问得真好谁来帮助他?
生:十位上的1代表1个十,所以得到的是14个十,也就是140,把末尾的0省略不写,所以4在十位上,1在百位上。
师:最后一步呢?指着( )+( )
生:28+140
师:同意吗?你们的脑筋转得真快,真聪明!现在你明白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竖式的运算顺序了吗?请再看老师演示,谁来讲一讲?
生:先用第二个乘数个位上的数乘第一个乘数每一位上的数,得到一个结果,再用第二个乘数十位上的数乘第一个乘数每一位上的数,得到第二个结果,最后将两个结果相加。
师:你很会学习,并且很会表达你的想法,是大家的好榜样!
师:现在赵老师可有问题了,对比口算和竖式,你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竖式中每一步口算中也有,它们的算法是一样的,只是表现的形式不一样。比如说:竖式中第一步2×14=28,口算中有;第二步10×14=140,口算中还是有,最后28+140=168,口算中还是有。
师:你太会发现数学最本质的现象了,说得很经典,谁听明白了?
师:今天真有成就感,用口算和竖式这种新的方法都算出了准确结果,和哪个估算结果比较接近(生:140)对,请你将书上26页的方法,再算式和答语补充完整。
[设计意图]巧妙地通过“智慧老人提问”的情境,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化理解竖式计算每一步的意义,梳理用竖式计算的方法和运算顺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会竖式.
【习题设计】
1、竖式计算(5分钟)
师:同学们今天学习很投入,我们来小试一下伸手,看看你能用竖式准确地解答这题吗?
24×12 44×21
师:你想提醒同学做竖式计算应注意什么吗?哪容易错?
生:注意第二步一定要错位,别算错了。
2、密码门(3分钟)
师:淘气要邀请我们去他家了,可是他怎么了?遇到了什么问题?喔这是一个密码门,密码就是23×13的结果,等于92怎么不对呢?赶紧帮他算算密码是多少?
生:密码是第二步算错了,23应该错位写,因为它表示230,3写在十位上,2写在百位上得299。
……
师:你们眼力真好,一下帮淘气解决了问题,谢谢你们!赶紧进他家吧!
[设计意图]设计的练习,既让学生在巩固的基础上获得了提高,又克服了学生在新课后的疲倦感,课尽趣依浓。
3、总结(2分钟)
师:淘气的家真漂亮啊,今天真高兴,你有什么收获?
生1:我知道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和竖式方法。
生2:我知道了用最简洁、方便的方法算两位数乘两位数(师:什么方法?)用竖式计算。
师:你们说得都很好,很高兴大家今天有这么多收获,下课!
(总结,让学生在交流收获的过程中,了解竖式计算的重要性。)
关于小学数学各年级的讲课稿【篇十五】
一、引
1、引入课题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学习“观察与探究”(板书课题)
2、出示学习目标
本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课件出示)
让学生尝试用图表示成反比例的量之间的关系,利用图进一步认识反比例。
渗透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观点,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二、学加导
师:明确了目标,请同学们借助自学指导来完成目标。
自学指导:自学课本27页,完成所提出的问题,并说说自己的想法。(先自学4分钟,然后小组交流1分钟。)
(一)学生自学:(先学)
师:好,开始。先自学2分钟,然后小组交流3分钟。
(二)汇报交流:(后教)
小组汇报,全班总结。
三、巩固练习
(一)学生自学:(先学)
(1)长方形面积一定,长与宽成反比例吗?为什么?|
(2)这节课我们用图表表示成反比例的量之间的关系。
用x、y表示面积为24cm2的长方形相邻的两条边长,它们的变化关系如下表。
1.观察表格,根据数据在方格纸上画出这8个长方形。
2.把图中的点用平滑的曲线依次连起来。
3.长和宽是怎样变化的?有什么规律?长扩大,宽缩小,相对应的长和宽的乘积是24。
(二)交流订正:(后教)
1.更正
师:学完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有错的在小组中说错的原因,不会的优生讲解。)
2.讨论
集体订正。(学困生先说,优生纠正,学困生再说)
四、全课小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已接近尾声,回顾本节课,你有什收获?
关于小学数学各年级的讲课稿【篇十六】
设计意图:
统计与概率是《数学课程标准》四大学习内容之一,它通过对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以及对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刻画,来帮助人们做出合理的推断和预测。本节课是对课本54—55页所学统计知识的复习与巩固,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登录入表、画成统计图的过程,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使学生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教学设计力求体现:教学内容生活味、教学过程活动化、探究时空开放性。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能将信息整理分类,并将统计结果登录入表,画成统计图。
2、智能目标:提高收集信息能力、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培养团结协作意识和能力。通过自评与小组评,培养反思评价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探究、展示和调查等活动,感受成功,体验统计的意义,体验数学和日常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将信息整理分类,并将统计结果登录入表,画成统计图。
教学难点:
将信息整理分类,并将统计结果登录入表,画成统计图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图片。
教学过程:
一、铺垫
这两天的天气如何?你们是怎么知道第二天甚至是后面几天的天气情况?(天气预报)
天气预报给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带来了方便。 天气情况有它自己的表示方法,看这些图形分别表示什么天气情况?(晴天、多云、下雨)
气象小组根据每天记录的天气情况,制作出每个月份天气的情况统计表。
出示课题:天气统计
二、探究
1、统计并填写统计表。
看,这是上海20xx年6月份的天气情况表,你们能从这张表中知道什么,谁能说给大家听听。(生可能知道天气情况三种标记,知道5月份晴天有……、多云天有……、雨天有……) 你怎么知道的?(分类数出来的) 同桌一起数一数,把结果填入统计表内。
师:从表中一眼看出了什么?
2、统计并画统计图。
要一眼看出哪种天气情况多,我们曾经什么办法?(涂格子)
咱们用这个方法也来试一试吧,请大家在统计图上画一画。 大部分小朋友完成了,谁愿意与大家交流,你是怎么画的?(学生自由发表) 同桌能互相评价一下吗?(同桌互相评价) 从图中你一眼看出什么?(学生充分发表)
3、欣赏比较。
各位小朋友完成的都很棒!现在请你们比较一下记录表、统计表、统计图,你认为哪种形式更一目了然地反映6月份的天气情况?(学生观察比较,发表意见)
三、加固+拓宽
1、统计同学们爱吃的冰激凌
那么根据这统计图,你能提出问题让同学来回答吗?先在组内准备一下提什么问题。 (学生分组准备) 可以交流了吗?(学生互问互答)
2、统计图形。
小朋友很了不起,根据信息提了那么多问题并解决了这些问题,现在老师这里有许多乱散的图形,你能从不同的方面来统计一下这些图形,并制作一张统计图吗? (学生小组讨论,合作交流)(大组反馈)
3、 调查统计。
各位小小统计员真不错,谢谢你们的整理与统计,奖励你们每人一个卡通粘纸! (学生兴奋地挑选着自己喜欢卡通粘纸图。)
各种卡通粘纸奖励掉多少个呢?你们想不想对粘纸作调查统计?那怎么调查统计呢?(学生小组讨论、出谋划策,调查交流)(用分类的方法整理成统计表、统计图。)
观察统计图,你能看出什么?能提出有关数学问题或建议吗?
四、总结延伸
各位小小统计员,今天的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学生自评、互评) 你有什么感想和收获?(学生畅言)
关于小学数学各年级的讲课稿【篇十七】
[教材简析]
教材的第一道例题是出示了一幅农村生活情景图,通过求一共有几只兔和一共有几只鸡的实际问题列出两道连加算式,引导学生从3个2相加和4个3相加的角度理解连加算式的特征,为教学乘法意义作好准备,例题后的试一试,进一步丰富学生对几个几的认识。
第二道例题在充分感知相同数连加的基础上教学乘法,包括乘法的意义、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用乘法算4个2相加可以列式42,也可以列式24。在教学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的同时,教材结合前一个算式着重介绍乘号,后一个算式着重介绍各部分的名称。至于乘法的意义,是这道例题最重要的内容,理解还可以用乘法算是例题的重点。例题后的试一试既要求列加法算式又要求列乘法算式,教材指点学生把乘法算式和加法算式比一比,哪种写法比较简便,引导学生体会乘法的意义。
想想做做的第一题是看图列式,第二题是先按要求摆学具再列式,通过这两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几个几相加的认识。第3、4题巩固了学生对乘法的意义和乘法算式各部分名称的掌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把几个相同的数相加表示成乘法算式的学习过程,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初步体会乘法和加法的联系和区别;能正确地写、读乘法算式,知道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会通过加法算得乘式的积。
2、使学生初步学会从简单的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求几个几相加是多少的数学问题,并根据数学问题列出乘法算式,培养有条理地思考的习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在初步认识乘法并应用乘法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合作学习的态度。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小朋友,今天老师带大家去动物乐园玩一玩,看看里面又有些什么数学问题?(出示主题图)
二、认识几个几相加。
1、学习例题,初步感知。
(1)提问:在动物乐园里有些什么小动物呢?
(2)提问:兔一共有几只?小鸡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3)根据学生的不同回答,引导学生一起从图上数出3个2和4个3;板书算式:2+2+2=6(只) 3+3+3+3=12(只)
2、观察比较,再次感知。
(1)请学生观察这两个算式,说说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每个算式里的加数都是相同的)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概括都是几个相同的数在相加。
(2)用几个几相加表述。
启发提问:你能用几个几相加得几这样的说法来说一说每个算式吗?
(3)教师小结
这两个算式里的加数都是相同的,每个算式都表示几个几相加的和。
(几个几相加是认识和学习乘法的生长点,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在图上数一数,在算式中比一比,用语言说一说等数学活动,加强学生对几个几相加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几个相同加数连加的含义,为学习乘法做好孕伏。)
3、完成试一试,深化感知。
(1)第1题
先让学生看图数一数有几个几,然后照着摆一摆,边摆边说1个2,2个2最后让学生填一填。
(2)第2题
先让学生直接摆出3个4根,然后指着数一数,最后填一填。
(两题的不同练习方式,一方面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几个几相加的认识,另一方面又有效地反馈了学生对于几个几的认识和掌握情况。)
三、认识乘法。
1、学习例题
(1)出示主题图
学生观察图,说说一共有多少台电脑?可以列成怎样的算式?它表示几个几相加?(板书:4个2)
(2)认识乘法
教师说明:像这样几个相同的数相加还可以用乘法计算(板书课题:认识乘法)。
4个2相加就可以用乘法算,写成42或24
提问:42和24都表示几个几相加呢?等于几呢?(板书=8)
教师在算式42=8中介绍乘号和读法(板书乘号和4乘2字样)
学生读一读这个算式,再读一读24=8这个算式。
教师再在24=8算式中介绍乘数和积,(板书各部分名称)
学生说一说42=8这个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引导反思:想一想4个2相加除了用加法计算外还可以用什么方法算?可以写成几个乘法算式?分别是怎样的?这两个乘法算式都表示那么?
教师小结:4个2相加可以写成两个乘法算式42=8和24=8,他们都表示4个2相加。
(教师的谈话巧妙地引入了乘法的学习;在两个乘法算式中分别介绍算式的读法和各部分名称则有机地分散了对于乘法的认识,使学生学得更明晰;引导学生的反思和适当的小结更让学生对于乘法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和深入的理解)
2、试一试
(1)学生观察图画,数一数有几个4,并填一填。
(2)想一想可以写成怎样的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再填一填。
(3)反馈核对。
提问:计算4个5相加的和可以用几种方法计算?
列乘法算式时是怎么想的?得数是怎么知道的?
教师小结:看来几个几相加就可以写成几乘几。
(4)观察比较。
请学生观察加法和乘法算式,比一比哪种写法比较简便。
(5)教师小结:几个相同的数连加时,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计算,教师没有在教学中直接说明,而是让学生在加法、乘法算式的自我比较中进行感受和获致,同时形成对乘法比较全面的理解;另外练习反馈时的提问有效地让学生感受到列乘法算式的思考方法。)
四、课堂总结
想一想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你又知道了些什么?
(必要的学习反思和总结,有助于让学生养成学后思的好习惯,帮助他们把所学的新知及时存储和纳入相应的知识结构中去)
五、联系生活,感受应用。
提问:想一想,生活中哪些问题也可以用乘法算?
(联系生活的例举,可以考察学生对于乘法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乘法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
六、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1
先让学生独立填写,再反馈交流,着重让学生说说为什么列成那样的乘法算式?这两个乘法都表示什么?
2、想想做做2
学生独立填写,然后交流核对。
3、想想做做3
(1)第1题
先让学生摆一摆,然后再列出加法和乘法算式。
(2)第2题
学生独立看题,摆学具,填写。
(3)思考:写乘法算式的时候先要想什么呢?
4、想想做做4
同桌互相读一读,说一说,教师再指名几生进行反馈。
5、想想做做5
学生先填写,然后核对,再比较两个算式有什么不同,注重强调读法和写法的统一。
(多样的有层次的习题能全面地检查学生对于乘法意义的体会、理解程度和乘法读、写法以及各部分名称的掌握情况。每题反馈时有针对性的提问则能更深入地暴露学生的思维,了解学生学习的达成度。)
关于小学数学各年级的讲课稿【篇十八】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并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基本思考方法,并能正确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探索“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百分数的理解,体会百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
1、出示例1中的两个已知条件,要求学生各自画线段图表示这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
学生画好后,讨论:画几条线段表示这两个数量比较合适?表示哪个数量的线段应该画长一些?大约长多少?你是怎样想的?
提出要求:根据这两个已知条件,你能求出哪些问题?
引导学生分别从差比和倍比的角度提出如“实际造林比计划多多少公顷”“原计划造林比实际少多少公顷”“实际造林面积相当于原计划的百分之几”“原计划造林面积相当于实际的百分之几”等问题。
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提出例1中的问题: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
2、引导思考: 这个问题是把哪两个数量进行比较?比较时以哪个数量作为单位1?要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就是求哪个数量是哪个数量的百分之几?
小结:要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就是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的公顷数相当于原计划的百分之几。
启发:根据上面的讨论,你打算怎样列式解答这个问题?
学生列式计算后,进一步追问: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的公顷数是怎样计算的?要求4公顷相当于16公顷的百分之几,又是怎样算的?综合算式应该怎样列?
3、进一步引导:此前,曾有人提出“根据两个已知条件,可以求出实际造林面积相当于计划的百分之几”,你会列式解答这个问题吗?
学生列式计算后追问:这里得到的125%与刚才得到的25%这两个百分数有什么关系?
联系学生的讨论明确:从125%中去掉与单位1相同的部分,就是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的百分数。
提出要求:根据上面的讨论,要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还可以怎样列式?
学生列式后追问:“125%—100%”这个算式中,125%表示什么意思?100%呢?
二、教学“试一试”
1、出示问题:原计划造林比实际少百分之几?
启发:根据例题中问题的答案猜一猜,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什么?
学生作出猜想后,暂不作评价。
提问:这个问题又是把哪两个数量进行比较?比较时以哪个数量作为单位1?要求“原计划造林比实际少百分之几”,就是求哪个数量是哪个数量的百分之几?你打算怎样列式解答?还能列出不同的算式吗?
2、学生列式计算后讨论:这个答案与你此前的猜想一样吗?为什么不一样?
小结:“试一试”与例题中的问题都是把实际造林面积与原计划造林面积进行比较,但由于比较时单位1的数量不同,所以得到的百分数也就不同。
三、指导完成“练一练”
1、要求学生自由读题。
2、提问:你是怎样理解“20xx年在读研究生的人数比20xx年增加了百分之几”这个问题的?
学生讨论后,要求他们各自列式解答。
3、根据学生在解答过程中的表现,相机提问:计算中有没有遇到什么新的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后,引导他们自主阅读本页教材的底注,并组织适当的交流。
四、指导完成练习一第1~3题
1、做练习一第1题。
可以鼓励学生独立完成填空。如果有学生感到困难,可启发他们先画出相应的线段图,再根据线段图进行思考。
2、做练习一第2题。
先让学生说说对问题的理解,再让学生列式解答。可提醒学生把计算的商保留三位小数。
3、做练习一第3题。
先鼓励学生独立解答,再通过交流让学生说清楚思考的过程。可提醒学生利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五、全课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时,通常可以怎样思考?计算过程中还要注意些什么?
关于小学数学各年级的讲课稿【篇十九】
教学目标:
1.在拼搭立体图形的过程中,体验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
2.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
教学重、难点:
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搭一搭,同学们不仅能搭出许多种图形,还能用语言进行表述。这节课让我们继续用学具搭搭,好吗?
(二)完成练习三(1题~4题)
先让学生搭出书上的立体图形,分别从正面、上面、侧面进行观察,再填一填,然后组织交流。注意引导观察,第一个图形从上面和正面观察到的形状是相同的。
先想一想,然后独立搭一搭,看一看,连一连,再交流讨论。
通过本题练习,你有什么发现?
可以让学生先想一想,再搭一搭,看一看,填一填。
下面的立体图形从正面、上面、侧面看到的形状分别是什么?在方格纸上画一画。
教师先示范怎样在方格纸上画图?再出示第4题
先引导学生理解题意,然后让学生独立在方格纸上画一画,全部画完后搭一搭进行验证。
(三)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关于小学数学各年级的讲课稿【篇二十】
教学目标:
1、学生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初步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
2、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能够根据物体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进行表达和交流。
3、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建立1千克和1克的概念,估计出一些物品大约有多重。
教学构想:
教学时,教师可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地方用到“克”和“千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认识质量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能够在实际中应用。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应注意让学生通过掂一掂、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1克、1千克大约有多重,从而初步建立起l克和1千克的观念。
教具准备:
教学时,教师要准备一个2分硬币,一些大豆、图钉、乒乓球等实物,或其他能表现1克有多重的实物。同时还应要求每个学生都准备一个2分硬币及一些到商场里购买的物品或食品。生活中常见的秤。
教与学的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
1、情境导入,看一看。
程序:同学们你们都到过商场买东西吧?那你们都喜欢到商场买些什么呢?老师这有几件物品,你能看出哪件商品重一些,那些轻一些吗?
2、联系实际,掂一掂。
说话:请你拿出你到商店购买的商品。如:一袋红枣、膨化食品等等。然后分小组用手掂一掂,互相比较一下自己所买的商品和小组同学的商品那些重那些轻。让学生选出其中最重的和最轻的物品。
[简析:商场里常见食品的轻重学生一般比较熟悉,特别是他们自己喜欢的食品,这样设计容易激活学生的学习经验。让学生充分体会数学活动课是集知识性、趣味性和娱乐性于一体的课程,教师引导学生参与,重在学生实践。
二、新课教学,认识质量
1、认识秤。
提问:怎样才能更准确的对这些商品的重量进行比较呢?你们能想出用什么方法吗?引导出用秤称一称的方法)
提问:你们知道生活中都有哪些秤吗?
让学生把提前准备好的各种秤的资料读一读,介绍一下它们的在不同方面的用途?
教师总结:展示课件中的秤。
[简析:学生要想获得关于秤方面的知识,必须查阅很多学习资料。这也是引导学生课外学习的很好方法。]
2、认识千克
(1)猜一猜。
提问出示三包物品(1千克桔子、一千克棉花、l千克图钉)猜一猜你认为哪一包重?(学生间产生争论)
(2)称一称。
说话:同学们都产生了不同的看法,到底你的看法对不对呢?我们一起来称称看吧。
学生动手称,并互相交流称后的结果。
(3)感受1千克。
说话:这几袋物品都是1千克,看来只凭物品堆大堆小,不能判断出它们的重量,应该用秤称一称。
学生在通过拎一拎、掂一掂、看一看验证结论。
(4)感受几千克。
学生分小组秤一下所带商品的准确重量。并指名请演示秤重量的过程。一开始秤的物品的重量一定要接近1千克,让学生直观感受这些物品l千克有多少。然后再类推出看秤面上2千克、3千克……物品的重量。让学生通过“在玩中学”掌握基本知识。
[简析:以动手活动为主线,层层递进。随着课改的发展,教育的重心就是探讨“乐学”,提高教学效率。在本课中教师及时为学生提供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小组内同学自己动手,通过反复称一称、掂一掂、拎一拎的实践活动,在亲身经历和体验真正感受到了一千克的实际重量。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乐学”问题。」
(5)动手操作
称出1千克大米,装在袋子里,用手拎一拎。感受一下有多重。
称出1千克鸡蛋,装在袋子里,用手拎一拎,在数数有多少个。
说一说书上37页上一些物品的重量。第二题说出电梯或卡车的载重量,一方面让学生感受生活中既有几千克重量的物品,也有数千千克重量的物品,同时为今后学习“吨”打下基础。
4、认识重量单位“克”。
(1)称一称。
a、用台秤称一枚2分硬币。
b、用台秤称1块橡皮。
c、质疑:你发现了什么?
(2)认一认。
秤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做单位。我们常用天平秤比较轻的物品。用天平秤物品时,需要用砝码。你知道下面这些砝码各重多少克吗?教师用实物投影向学生出示砝码。教师向学生简单介绍天平的使用方法,学生动手称出10克黄豆有多重。1个乒乓球有多重。
一枚2分硬币大约重1克,这是感受1克重的好材料,可以让学生掂一掂一枚2分硬币,感受“克”。小组同学通过掂鹅毛和塑料尺进行比较,进一步体会1克有多重,初步建立起1克的观念。
练习:称一称铅笔盒里的学习用具的重量。
[简析:通过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使学生加深对千克和克的认识,充分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在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同时,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总评】:
在这篇教学设计中我们看到新课程理念的存在,并感受到它的冲击力。新课程不再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不再过分强调学科本位,不再偏重书本知识,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注重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同时更为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等全面发展。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关于小学数学各年级的讲课稿【篇二十一】
【教学内容】
教材第35页
【教材分析】
这部分教材的编排主要是对本单元所学过的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法笔算、连加、连减、加减混合以及相应的用数学解决问题进行整理和复习。
【学情分析】
学习完这一单元,学生对于两位数加、减法笔算、连加、连减、加减混合以及相应的用数学解决问题有了一定的理解。但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小问题。因此,复习笔算时,教师注意先让学生通过讨论和交流,比较笔算加法和笔算减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总结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法则,作为复习笔算的准备。接着复习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最后复习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两步式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对10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以及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等内容的整理与复习,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有关知识,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
2.在整理和复习的过程中,通过学生比一比、看一看、说一说等学习活动,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难点:提高发现问题、分析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口算题卡等
【教学流程】
情境导入→创设问题情境,引导探究
↓ ↓
复习整理→整理和复习本单元知识
↓ ↓
巩固应用→通过练习巩固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 ↓
课堂小结→总结学到的知识和方法
【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游泳吗?(喜欢)游泳是一个很好的健身运动,老师也非常喜欢。老师的家就住在维多利亚度假村附近,所以也经常去游泳。(出示游泳池情境图)
看!他们游得多快活呀!
出示问题:游泳池里原来有41个人,上来18个人后,又下去16个人,现在游泳池里有多少个人?
学生尝试独立计算。
学生汇报:39人。
师:太正确了!你能说一下是怎么算出来的吗?
学生高兴地说:原来有41个人,上来18个人后,游泳池内还有41-18=23个人,又下去16个人,那么现在游泳池内还有23+16=39人。
师:太棒了!要想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用到我们前面学习的哪些知识?(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师:对,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对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进行整理和复习。看谁不仅会算,而且能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复习整理】
1.教学例1。
(1)课件出示例1主题图。
师:情境图中,同学们在干什么?
生: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整理。
师:根据情境图中提供的信息,你能把本单元所学的知识进行整理吗?
要求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整理,看哪个小组合作得最好,整理得最全面。
(2)学生互相交流,教师巡视,掌握学生整理的情况。
(3)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4)教师针对小组的汇报板书各部分内容,对学生予以肯定。
(5)师:同学们都整理得非常全面,有的小组补充得也非常好。接下来,我们就先针对笔算加减法来进行复习。
实物投影展示学生整理得结果。
笔算加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
笔算减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向十位借一。
连加连减:计算时,按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算,可以分步笔算,也可以两步连在一起用简便写法算。
加减混合:分带括号和不带括号两种情况:如果不带括号,按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算;如果带有括号,应该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加减混合的应用:先找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关键词语和要解答的问题,再根据关键词语选择合适的列式方法,最后利用已知条件得出答案。最后不要忘记写答语。
对学生的整理教师要给予肯定,并引导学生独自思考加减法、连加、连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以及容易出错的地方,在小组内交流想法。
2.教学例2。
课件出示例2。
(1)要求学生先独立完成,再说一说每道题的计算顺序和计算方法。
(2)根据例2的计算方法完成教材第36页练习七第2题。
【巩固应用】
1.完成教材第36页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并说明计算方法。
2.完成练习七第3题。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独立完成并汇报判断结果及方式。
3.完成练习七第4、5题。先读题理解题意,然后独立完成,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回答解题思路。
【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能跟同学们交流一下吗?
【板书设计】
整理和复习
1.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
2.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和退位减法。
3.连加、连减的笔算方法。
4.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计算方法及应用。
关于小学数学各年级的讲课稿【篇二十二】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构造三位数,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和归纳能力。
2.能力目标:知道构造三位数和最小三位数的方法;掌握求两个三位数的差与最小差。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两个三位数的差与最小差
教学难点:
两个三位数的最小差
教学准备:
数卡
教学过程:
一、迁移与感知
1.引入
师:小朋友,我们以前已经学过造数,现在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用数卡①②③造三位数,看谁造得又对又多。
2.学生造三位数。
3.交流反馈
师:造三位数时,你是怎样想的?造的数是几?最小数是几?
〖组织学生回忆造数方法,明确学习任务,增强学习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为学习新知铺路架桥。〗
二、自主探究建构新知
(一)探究新的造数方法
观察与思考
师:例1,用数卡①②③⑤⑦⑨可以造出那些三位数?(学生口答)
操作与感悟
师:下面,我们来一次小小的比赛
(1)两人合作:用这六张数卡造出三位数和最小三位数,计算它们的差。(做后核对)
(2)独立造出2个三位数,计算它们的差。(互相检查)
(3)用刚才造出的两个三位数交换其中两张数卡,计算它们的差。(互相检查)
(4)归纳评价。
〖造三位数学生有经验,例1的重点是计算三位数的差,因此教师把当作竞赛题作为每个孩子的“热身赛”,让他们在(造数)操作中感悟,在计算中体验。〗
(二)计算差和最小差。
例2,从数卡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中选出6张,将它们摆成三位数,求两数的差。
1.计算的差
(1)想一想,怎样才能得到差?
(2)独立尝试,交流反馈。
板书:987-123=864
(3)引导学生小结:的三位数减去最小的三位数就能得到的差。
〖通过尝试计算,交流反馈,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引导学生自己小结,可以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
2.探究计算最小的差
小组合作
a、怎样才能得到最小的差?(寻找方法)
b、可以找出几组数,进行尝试计算。
c、议一议,是否已找到最小差。
(2)集体交流:说说最小差是怎么得到的?
根据学生交流板书
312-298=14412-398=14512-498=14612-598=14712-698=14812-792=14
(3)观察每一个算式有什么特点?计算最小差又没有规律?
(4)演示数射线。
(5)师生归纳
①这两个数必须有6个不同的数字组成。
②这两个数在数射线上必须尽可能接近,以产生尽可能小的差。
〖求最小差是教学难点,教师尽可能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空间让他们去思考,寻找方法,但教师要合理调控,必要时要稍作提示和点拨,以免太费时间。另外,教学中要借助数射线帮助学生寻找、分析数与数之间的规律,以便灵活运用知识。〗
(三)差是451。
1.学生独立用数卡摆出两个三位数,使它们的差是451。
2.交流:差是451,你是怎样找到被减数和减数的?
板书:968-517=451,876-425=451
3.师生归纳:可以假设一个比差大的三位数,用被减数减差就能找到减数,然后进行验算,符合要求即可。
三、内化新知,整合延伸
1.用数卡①②④⑤⑧⑨摆出两个三位数,并计算它们的差。
(1)摆出两个三位数,计算它们的差。
(2)交换其中两张数卡,计算它们的差。
2.用数卡①②⑤⑧⑨④摆出两个三位数,并计算它们的差。
(1)摆出两个三位数,计算它们的差。
(2)摆出两个三位数,计算它们的最小差。
(3)摆出两个三位数,使它们的差是175。
3.在计算中有没有碰到问题?
〖在练习中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独立计算的能力,并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让学生在口头表达和思维能力两个方面齐头并进。〗
四、体验收获,激烈评价。
小学数学教案模板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教材第78~79页“间隔排列”。
教学目标:
1、通过合作探究,找到“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当两端的物体相同时,两端的物体数量比中间的多1;当两端的物体不同时,两种物体的数量相等。”这一规律。
2、能够利用这一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交流合作中,掌握观察、分析、比较的方法。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的思想。培养学生发现与应用规律的积极性和好奇心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经历一一间隔现象中简单规律的探索过程。
教学难点:
初步体会和认识间隔排列的物体个数关系间的规律
教学过程:
一、图片引入,揭示课题。
师:出示喜洋洋和灰太狼排列在一起的图片,问学生排列有什么特点?你能猜出灰太狼后面的是谁吗?指名生回答。并揭示课题。像这样一个隔着一个排列,就叫间隔排列。(板书:间隔排列)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找一找间隔排列中的规律。
二、主动探究,发现规律。
谈话:小兔们听说我们今天要来找规律,已经在它们的花园里等着我们了,你们看,小兔的花园美不美啊?
1、研究排列特点
仔细看看图上都有什么呀?他们是怎么排的呢?
(1)同学们说得很对,我们先来看一看活泼可爱的小兔和蘑菇是怎样排列的?
生1:一个小兔一个蘑菇……师:还有不同说法吗?
生2:它们是一个接一个排的。
师:具体说说它们是怎样一个接一个排的呢?(一只小兔一个蘑菇一只小兔一个蘑菇)也就是小兔和蘑菇是一个隔一个排的。
(2)说木桩和篱笆
师:刚才我们讨论了小兔和蘑菇排列的特点,那么木桩和篱笆是怎样排列的呢?
同桌互相交流一下。谁来说说。
(3)说夹子和手帕
师:夹子和手帕是怎么排列的呢?请谁来说
(4)比较三排物体在排列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结论:每排的两种物体都是一一间隔排列。
如果学生说不出,就问:用今天刚学到的知识,可以怎么说。
2、研究个数规律
下面我们就来重点研究一一间隔排列中两种物体数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1)请小朋友们拿出作业纸,数一数每种物体的数量并把表格填写完整。核对数量。
(2)比较每排两种物体的数量,你发现了什么?四人小组讨论讨论。巡视。
师:谁来说说你们小组的发现。
生:小兔比蘑菇多1,木桩比篱笆多1,夹子比手帕多1。
蘑菇比小兔少1,篱笆比木桩少1,手帕比夹子少1。
师:经过比较,我们发现每排两种物体的数量都相差1。
(3)为什么每排两种物体的数量都相差1呢?要解开这个疑问,我们需要继续研究。
刚才同学们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都很棒,老师还要来考考你们的动手能力。我们来给小兔分蘑菇吧,看看老师是怎么分的,把一只小兔和一个蘑菇圈起来看成一组,你们会分吗?那老师就把分蘑菇的任务交给你们了。
分好了吗?在分蘑菇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后一只小兔没有分到,多了一只小兔,少了一个蘑菇……
师:是吗?(不相信的语气)老师也来分一分,真的是这样,这就说明小兔比蘑菇多1。
请你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把木桩和篱笆,夹子和手帕也分别一组一组地圈一圈,*后会怎样?
师:我们先来看木桩和篱笆,*后怎么样?学生回答。
师:这就说明木桩比篱笆(多1)。
夹子和手帕呢?我们也一起来圈一圈,*后怎么样?
师:这说明夹子比手帕多1。
师: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知道了每排两种物体的数量确实相差1。
(4)师:指着表格中的数据,可是为什么都是这些物体多1呢?
生可能回答:*后一只小兔没有蘑菇了
师:也就是说排在*后的是什么?(小兔)排在*前的呢?(小兔)一头一尾,也就是两端都是小兔,在这种情况下,小兔比蘑菇多1。
师:木桩和篱笆这排物体两端都是什么?(木桩)所以木桩比篱笆多1。
师:夹子和手帕这排物体谁多,为什么?(夹子多1,因为两端都是夹子,所以夹子比手帕多1)
师:当两端物体相同的时候,排在两端的物体和排在中间的物体数量上有什么关系?
小结:当两端物体相同的时候,排在两端的物体比排在中间的物体多1。
(板书:两端物体相同)
3、练习(核心问题:明确谁多,求的是多的还是少的,多1或少1)
(1)出示小兔蘑菇图,师:这里有8只小兔7个蘑菇,如果接着往下排,一共20只小兔,还是每两只小兔中间有一个蘑菇,一共有多少个蘑菇?
学生回答,说想法。
(2)出示夹子和手帕图
再看,夹子和手帕。如果把20块手帕像下面那样夹在绳子上,一共需要()个夹子。
学生回答,为什么?
师:同学们一定要仔细审题,要我们求的是排在两端的物体还是排在中间的物体。
三、应用思想,拓展规律。
如果把□和○一个隔一个地排成一行,□有10个,○需要几个?
自己先摆一摆,画一画
学生汇报,展示学生作业纸。
(1)□○□○□○□○□○□○□○□○□○□
□有10个,○有9个。
(2)○□○□○□○□○□○□○□○□○□○□○
□有10个,○有11个。
为什么*种摆法○有9个,而第二种摆法○有11个?
A、师:○还有可能是几个?有没有可能○也是10个呢?这时候怎么排列呢?
同桌讨论讨论,并把你的想法画出来。
B、这里还有一种摆法跟前两种都不一样,我们来看看
□○□○□○□○□○□○□○□○□○□○
□有10个,○有10个。
师:为什么像这样排成一行,○与□的个数相等呢?(板书:相等)
如果也像刚才那样将一个□和一个○看成一组(暂时圈一个圈),大家想想*后余下的是什么?(没有多余)全圈。这也就说明了○与□的个数是相等的。
师:老师这还有一种摆法,和第三种差不多,出示:
○□○□○□○□○□○□○□○□○□○□
□有10个,○有10个。
师:为什么这两种摆法,○的个数和□的个数是相等的呢?
师:两端物体不同,两种物体的数量是相等的。(板书:两端物体不同)
师:□有10个,○*少几个?*多有几个?还可能是几个?
师:在什么情况下,○比□少1?在什么情况下,○比□多1?在什么情况下,○和□数量相等呢?
小结: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成一行,当两端物体相同时,两种物体数量相差1,并且是两端物体比中间物体多1;当两端物体不同时,两种物体数量相等。
刚才我们研究的是一个隔一个排成一行,如果一个隔一个围成一圈,出示
这时,数一数□有几个?○有几个?
仔细看,剪刀一剪,拉成直线,围成一圈其实也就是两端不同的情况,两种物体数量相等,数学可真神奇!
四、联系生活、感悟规律。
老师出示校园外的图片,要求学生说说看到的一一间隔排列的现象。
黑色方块和黄色方块,红蜡烛和白蜡烛,跨栏的栏杆和跑道,柱子和栏杆,屋檐上圆木头和扁木头,石柱和石桌。
瞧,人们把一一间隔排列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从而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五、回顾反思、交流体会。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数学来源于生活,可以说,生活中有规律的现象无处不在,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就一定能发现更多规律,解决更多问题。
小学数学教案模板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会用两两配对(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2.初步知道“多”、“少”、“一样多”的含义。
能力目标:能用规范的语言口述比较的结果,如“谁比谁多”、“谁比谁少”、“一样多”等比较性短语。
情感目标:让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享受学习的快乐,分享成功的喜悦。
教学过程:
互动一(背儿歌)
叮铃铃,上课了。书放桌角,人坐正,认真上课我最棒。快快乐乐学数学,快快乐乐学——数——学。
第一阶段:创设问题情境,初步感知
师:国庆节要到了,小伙伴们准备用鲜花来布置校园。
出示:花与花盆图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
师:花与花盆到底谁多谁少呢?你有什么好办法能帮助小巧和小亚进行比较呢?
板书:比较
学生可能的方法:数数、将一朵花种进一个花盆再比较(即两两配对)
媒体演示:一一对应
师:这种一个对应一个进行比较的方法就叫做“一一对应”
板书:对应
师:比较的结果是怎么样的,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吗?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从不同方面来说比较的结果,如:花少,花盆多,花比花盆少,花盆比花多,)
第二阶段:创设情景,参与操作,学会表达
师:张老师还准备了水笔作为国庆节活动的奖品,不过被粗心的小胖给弄乱了。张老师想请你们一起来看看,在你手中,笔与笔套比,谁多谁少呢?
(学生动手操作进行比较,得出不同结果,进行汇报)
【情景的创设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的兴趣,积极自觉地想办法进行比较活动。初步感受比的过程,因为笔和笔套在日常生活中总是配对出现的,所以在比较散落的笔与笔套的多少时,学生会自觉不自觉地使用这种两两配对的方式,从而初步感知了“一一对应”比较法在生活中的呈现】
师:比较的结果怎么样?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
【描述比较的结果,对于同一种结果,鼓励学生用不同的话说一说】
形式
1、个别汇报——规范表达
2、补充表达——从不同角度描述比较结果
3、同桌互说——强化表达,使每个学生都有表达的机会
第三阶段:在情境中练习,应用方法,熟练表达。
师:请同学们把书翻到20页
学生边翻边说:翻翻翻,20页
【用口令的形式让学生重复要求,帮助学生学会倾听,完成要求】
师:小巧和小丁丁也在为国庆节做着准备。看看他们都在做什么。
(根据每幅图的内容比一比,说一说,练习用不同的话规范表达比较的结果)
形式:同桌互说,再个别汇报。
师:说的真棒!
【教师总结性的表扬,给与学生肯定,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体验】
互动二:轻松一下(放)
【针对学生年龄的特点,刚从幼儿园来到小学,对于课堂的35分钟会有疲倦,在的学习阶段后安排一次放松,既能调整学生学习的情绪,消除疲劳,又能让学生在一种放松的状态下继续学习】
互动三:一问一答(收)
123(坐端正),小眼睛(看老师),小耳朵(安静听),(快快乐乐学数学)
第四阶段:游戏活动
1.抢椅子
出示三幅图(椅子数与人数比较,三种情况)
师:小朋友们想玩抢椅子的游戏,哪幅图适合来玩呢?为什么?
2.考考你的记忆力
出示四幅图,给学生2分钟的时间进行观察记忆。打乱次序提问,在某幅图中,谁多谁少。
【此游戏的设置既将记忆力,观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要求融为一体,同时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游戏的情境下结束教学,学生沉浸在游戏的喜悦中,而对应比较的方法沉淀在学生的思维中】
关于小学数学各年级的讲课稿【篇二十三】
教学目标:
1、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法的口算,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能正确地口算几千几百减几千几百的不退位减法。
3、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技能。
4、培养良好的检验习惯。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78-40= 46-20= 86-30= 78-40=
38-2= 26-5= 56-4= 86-34=
(1)、先口算
(2)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每一组3道题之间有什么关系?
小结:上面两题是下面这道题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过程。
二、引入
1、根据下面有联系的算式合并在一道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题目。
68-30= 53-20=
38-2= 33-1=
2、例1:口算
86-34=
想:把两位数减两位数转化成口算过程
86-30=56
56-4=
3、试一试
8600-3400=
想:869个百-349个百
= 个百
=
4、小结
三、课堂练习
1、49-20-7= 76-50-3= 68-40-5=
49-27= 76-53= 68-45=
谈谈上下两题之间有什么联系?
2、速算
73-61= 86-54= 67-25= 76-23=
95-42= 38-21= 89-74= 78-42=
3、计算
4、找朋友
5、综合练习
四、课堂作业
见课堂作业本
关于小学数学各年级的讲课稿【篇二十四】
教学内容:第25~26页,例2、例3及练习四的第3~8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圆锥有什么特征?(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圆锥的特征:底面、侧面、高和顶点)
2、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指名学生回答,并板书公式: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二、新课
1、教学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1)回忆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使学生明确求圆柱的体积是通过切拼成长方体来求得的。
(2)圆锥的体积该怎样求呢?能不能也通过已学过的图形来求呢?(指出:我们可以通过实验的方法,得到计算圆锥体积的公式)
(3)拿出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各一个,通过演示,使学生发现这个圆锥和圆柱是等底等高的,下面我们通过实验,看看它们之间的体积有什么关系?
(4)先在圆锥里装满水,然后倒入圆柱。让学生注意观察,倒几次正好把圆柱装满?
(教师让学生注意,记录几次,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倒3次正好把圆柱装满。)
(5)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圆锥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的 )
板书:圆锥的体积= 圆柱的体积= 底面积高,字母公式:V= Sh
2、教学练习四第3题
(1)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已知圆锥的底面积和高应该怎样计算?
(2)引导学生对照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代入数据,然后让学生自己进行计算,做完后集体订正。
3、巩固练习:完成练习四第4题。
4、教学例3.
(1)出示例3
已知近似于圆锥形的沙堆的底面直径和高,求这堆沙堆的的体积。
(2)要求沙堆的体积需要已知哪些条件?(由于这堆沙堆近似圆锥形,所以可利用圆锥的体积公式来求,需先已知沙堆的底面积和高)
(3)题目的条件中不知道圆锥的底面积,应该怎么办?(先算出沙堆的底面半径,再利用圆的面积公式算出麦堆的底面积,然后根据圆锥的体积公式求出沙堆的体积)
(4)分析完后,指定两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将计算步骤写在教科书第26页上。做完后集体订正。(注意学生最后得数的取舍方法是否正确)
四、巩固练习
1、做练习四的第7题。
学生先独立判断这三句话是否正确,然后全般核对评讲。
2、做练习四的第8题。
(1)引导学生学生思考回答以下问题:
① 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② 求圆锥的体积必须知道什么?
③ 求出这堆煤的体积后,应该怎样计算这堆煤的重量?
(2)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教师巡视,做完后集体订正。
3、做练习四的第6题。
(1)指名学生先后回答下面问题:
① 圆柱的侧面积等于多少?
② 圆柱的表面积的含义是什么?怎样计算?③ 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④ 圆锥的体积公式是什么?
(2)学生把计算结果填写在教科书第28页的表格中,做完后集体订正。
五、总结
这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你是如何准确地记住圆锥的体积公式的?
板书: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圆锥的体积= 圆柱的体积= 底面积高
字母公式:V= Sh
教学目的:
1、通过分小组倒水实验,使学生自主探索出圆锥体积和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初步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锥的体积,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圆锥体积计算的简单问题。
2、借助已有的生活和学习经验,在小组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自主探索能力。
3、通过小组活动,实验操作,巧妙设置探索障碍,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正确探索出圆锥体积和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
关于小学数学各年级的讲课稿【篇二十五】
学习目标
1、 理解积的乘方法则。
2、 会计算积的乘方。
3、 会进行简单的幂的混合运算。
学习重难点 重点:积的乘方法则。
难点:积的乘方法则的推导过程。
自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一、看一看
1、积的乘方法则:
2、完成课堂作业部分(写在预习本上)
二、做一做:
1、看看运算过程用到哪些运算律?运算结果有什么规律?
(ab)2=(ab)(ab)=(aa)(bb)=a( )b( )
(ab)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a( )b( )
(ab)n=(ab)(ab)(ab)=aaabbb=anbn
即:(ab)n=__________(n为正整数)
2、计算:
(1)(2a)3= (2) (5b)3=
(3) (xy2)2= (4) (2x3)4=
3、下面的计算对不对?如果不对,应怎样改正?
(1)b3b3=2b3
(2) x4x4=x16
(3)(a5)2=a7
(4)(a3)2a4=a9
(5)(a3)2a4=a9
(6)(ab2)3=ab6
(7) (2a)2= 4a2
(8)x3+x4=x7
(9) y22y2=2y4
(10) (a2b)3=a6b3
(11) a42a3=3a7
4、计算:
(1)(x5)2+(x2)5=___________
(2) (3102)2=___________
(3) (x3)( )x2=x14
(4) (2a2y4)3=
(5) m2m3=
(6) (a2b2)m=
(7) (2104)2=
(8) (6xy)2=
(9) (x2y)3(xy3)2=
(10) (x2y3)4(x)8(y6)2=
5、( )20xx(-3)20xx =
6、0.12530(-8)30=
7、2444(-0.125)4=
8、若xn=2,yn=5,则 (xy)n=________
9、已知 48m16m=29 求m的值
10、已知 x+y=a
求(x+y)3(2x+2y)3(3x+3y)3的值
三、想一想
你还有哪些地方不是很懂?请写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习展示:
1、根据乘方的意义(幂的意义)和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46)3表示什么?
2、那(46)5,(ab)3又等于什么?
由特殊的(ab)3=a3b3出发,你能想到一般的公式吗?
猜想:(ab)n=anbn
(abc)n= (n为正整数),为什么?
应用探究:
1.下列计算正确的是( )
A.
D、
2.计算下列各题
3.计算下列各题
4、用简便的方法计算:
5、木星是太阳系九大行星中最大的一颗,木星可以近似地看成球体。已知木星的半径大约是7104km,木星的体积大约是多少km3(п取3.14)。
拓展提高:
若n为正整数,且 ,求
的值.
堂堂清:
1. 若(9 ) =3 ,则正整数m的值为 .
2.若将棱长为2的正方体切成8个棱长为1的.小正方体,则所有小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和是原正方体表面积的_______倍; 若将棱长为3的正方体切成27个棱长为1的小正方体,则所有小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和是原正方体表面积的_______倍; 若将棱长为n(n1,且为整数)的正方体切成n3个棱长为1的小正方体,则所有小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和是原正方体表面积的_______倍.
3. 化简求值:(-3a2b)3 -8(a2)2(-b)2(-a2b),其中a=1,b=-1.
4. 已知xn=2,yn=3,求(x2y)2n的值.
教后反思 这节课又学习了一节新的运算:积的乘方,有了前面学习的过程,那么这几课也采用前面的教学过程,学生接受的还是比较好的。但是学生对于单独的一种运算还可以做的游刃有余,但是对于多种运算在一起的混合运算就有点难度。
yJS21.com更多精选小学数学教案阅读
小学老师精心准备的数学讲课稿二十五篇
作为一小学位老师,我们要让同学们听得懂我们所讲的内容。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你们见过哪些优秀教师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由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老师精心准备的数学讲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阅读。
小学老师精心准备的数学讲课稿(篇一)
〖教学目标
1. 在分苹果的过程中体会除法竖式的实际含义,掌握除法的竖式书写格式和试商方法,能正确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2.体会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必要性,能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分析、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分析
本节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除法的含义、掌握表内除法计算(包括竖式计算和试商)的基础上,安排有余数的除法。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可以加深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知道什么是余数及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同时又可以巩固表内除法计算,还为以后进一步学习一位数除多位数的除法打下基础。
教材从学生已知的表内除法引入,通过分苹果活动使学生体会到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并主动探索试商的方法,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通过分苹果的实际操作,抽象出除法竖式的书写过程,使学生体会到除法竖式每一步的实际含义。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是学生学习的难点,要引导学生经历试商的过程,积累试商的经验,逐步达到熟练。在运用有余数除法解决问题时,要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体会到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平均分后还有余数的情况,认识到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必要性。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是一所市级重点实验校,师资力量强,学生的素质也比较高。部分学生以前就接触过除法竖式,但是对于竖式的含义、书写格式及应用还并不明确。教学时可以根据班级学生情况分成一课时或两课时完成。我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将除法竖式和有余数除法的竖式安排在一课时内进行教学。
〖课堂实录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妈妈昨天买了20个苹果,要把这些苹果放在一些盘子里面,你愿意帮妈妈分一分吗?
(揭示课题:“分苹果”并板书)
师:如果把这些苹果平均放在这些盘子里,你准备怎样分?把你的想法和同桌说一说。
(学生的分法主要有:平均每盘放4个、5个、6个、7个。个别学生说每盘放2个、10个,其他同学都说出了这样分的不合理性。学生还提出如果是每4,5个放一盘就正好分完,如果是每6,7个放一盘就会出现剩余。)
(二)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1. 活动一:每盘放5个苹果,20个可以放几盘
(1)解决问题,抽象出除法竖式的计算过程
①学生独立思考
②小组内交流
③集中交流(说出结果并说一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生1:通过乘法口诀“四五二十”得出结论,可以放4盘。
生2:5+5+5+5=20,可以放4盘。
生3:20-5-5-5-5=0,可以放4盘。
生4:20÷5=4,可以放4盘。
生5:除法还可以用另一种形式――竖式来计算。
(2)体会除法竖式每一步的实际含义,正确掌握除法竖式的写法
①理解每一步的实际含义
A学生介绍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
B尝试理解竖式的每一步含义。
C教师提示
D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及有疑问的地方。
(学生小结:20是被除数,表示有20个苹果;5是除数,表示每盘分5个苹果;4是商,表示分4盘。)
②教学写法,学生试写
A学生介绍,师在黑板上边板书写法边讲解。
B学生观察,并说一说需要注意什么。
(注意:先写被除数20,然后写除式;4要与0对齐,然后写积20;最后写0,0也要与20的0对齐。)
C剩何?什么4和0都要与20后面的0对齐?
D学生用竖式计算,进行练习。
2.活动二:每盘放6个苹果,20个可以放几盘
(1)解决问题,抽象出有余数除法竖式计算方法
①请学生用20个圆片摆一摆,并列出算式。列式:20÷6=3(盘)……2(个)
(这是学生上学期学习过的内容,学生应该能很快完成。)
②学生先试着自己写竖式,然后在小组内交流,并说明竖式中各部分的含义。
③班内交流。
(展示不同学生的竖式并让学生说明竖式中各部分的含义,同时其他学生可以质疑。)
(学生小结:20表示有20个苹果需要去分,6表示每盘放6个苹果,3表示可以放3盘,3盘6个个苹果是18个苹果,还有2个苹果不能继续再分了,还余2。)
(2)体会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因为有前面的摆一摆的活动,大多数学生没有出现余数大于除数现象,但是,恰好有几名学生没带学具,在计算的时候,一个学生出现了余数比除数大的情况。)
师:观察这位同学的计算过程及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如果学生有困难,提示学生观察每道题目的余数和除数。)
生1:20÷6应该商3,而不是商2。
生2:如果余数比除数大,那就能够继续再分。
生3:余数8里还包括一个6,还可以再放一盘,还剩2个。
师:比较每道题里余数和除数的大小,你发现了什么?请同学们思考,在有余数的除法竖式的计算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呢?
生:余数一定比除数小,不然就没有除完。
(3)试一试
20÷7=?用竖式计算,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练习写。
(三)巩固练习,拓展运用
1. “试一试”
(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在班内交流。)
2.学生用竖式计算
(“练一练”的第1题完成后同桌两人互相检查,并选一道喜欢的题目互相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组织数学活动,目的是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使学生体验除法竖式抽象的过程;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发现生活中有很多经过平均分后还有剩余的现象,体会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必要性,了解有余数除法竖式每步的含义;通过自主探索,发现余数和除数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理解余数的含义。
1. 引导学生体验抽象除法竖式的过程
学生在学习表内乘除法时,利用乘法口诀已经能够在算式上直接写出得数。教材安排了“20个苹果可以放几盘”的“分苹果”活动,列举了四种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我创造性地改编了教材,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分这些苹果,结果自然出现了整除和有余数除法这两种情况,进而再由对除法竖式有一定了解的学生介绍竖式计算,并且把竖式中的每一步所表示的含义和分苹果的活动紧密联系起来。
2.在操作活动中抽象出有余数的除法
在第一次“每盘放5个”的分苹果活动的基础上,我组织了第二次活动“每盘放6个”,通过学生自己的操作活动,感知、体会有余数除法,发现可以放3盘,还余下2个,而这2个不能再继续往下分,不然每盘就放得不一样多了;体会到在日常生活中会遇到把一些物品平均分后有余数的情况,认识有余数除法。
3.在探究中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不断发现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比较,对余数和除数的关系有了明确的认识,这个“余数为什么要比除数小”的探索过程,其实也是培养质疑、批判和创新精神,学会学习、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在练习中,教材还安排了分数目比较大的物品,引导学生经历试商的过程,积累试商的经验。
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把能够整除和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的内容都在一课时内教学稍显紧张,有一部分学生接受起来存在一定困难,特别是我校正在尝试小课时教学的研究活动,所以我认为这一课的教学分成两课时更为妥当。
〖案例点评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在这节课中,教师能本着这样的理念进行教学,把一节传统的除法课上得生动、活泼。这节课中有几点设想很有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够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理解和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师能够注意把计算教学和解决问题教学紧密结合起来,无论是认识有余数除法还是学习有余数除法的计算都注意从实际问题引入,让学生结合具体实例体会有余数除法的意义,理解并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能够引导学生在体验中获取知识
(1)帮助学生在现实活动中建立“剩下”的表象,为形成“余数”的概念打下基础
平均分东西,有时正好全部分完,有时会剩下一些不能够再平均分。“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分苹果”是一个很开放的活动,对每盘分得的数量以及分的盘数都没有做规定,完全由学生自主选择。因此操作的结果,既出现了刚好分完的情况,也出现了有剩余的情况,体现教学设计的巧妙之处。
(2)引导学生研究有余数除法的求商方法
计算有余数除法关键的一步是求商。教材没有把求商的方法直接告诉学生,通过“每盘分6个,需要几个盘子”这样的实际问题,激活学生已有经验――用分实物(分学具)的方法求答案,把动手操作和抽象思考联系起来,为学生提供探索、交流的机会。(3)引导学生比较除法算式中的除数和余数,发现并理解规律
要求学生“比较每道题里余数和除数的大小”,一方面引导学生联想平均分东西,最后剩下的都不够再分的表象;另一方面,引导学生观察几道除法算式,发现相同的现象,从而理解所发现的规律,归纳出“余数比除数小”的结论。
像“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这样的教学内容实际上是比较传统也比较死板的,但是如果我们能够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全新的教学方式,当然就能够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小学老师精心准备的数学讲课稿(篇二)
教学内容: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联系具体的问题情境,理解并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2.能用分数加、减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3.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进行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难点:
学会把总数看作1,运用分数加减混合运算解决这类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当堂检测
1.红山小学校园里有一个花园,其中月季花的面积占1/4,杜鹃花的面积占1/3。月季花和杜鹃花的面积一共占花园的几分之几?
学生独立完成,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2.你能提一个用减法计算的问题吗?
月季花占的面积比杜鹃花少几分之几?
学生独立完成,汇报交流。
二、交流共享
1. 教学例2。
(1)出示例2。
指出: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板书课题: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2)尝试完成计算。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与整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相同吗?
指出: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顺序与整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相同。没有小括号,从左往右,依次运算;有小括号,先算小括号里的算式。
2.完成教材第81页试一试。
谈话:先想一想应该如何进行计算,再在小组内交流。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81页练一练第1题。
学生独立计算后展示部分学生的答案,并在班级里交流。
2.完成教材第81页练一练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反馈并说说:算式中的1表示什么?你是怎样想到用1表示全国人口的?
3.完成教材第81页练一练第3题。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并独立解答,然后同桌交流订正。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作业
1.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2.月季花的面积占1/4,杜鹃花的面积占1/3,都是把哪个量看作单位1的?(板书:1)
3.你会列式求草坪的面积占几分之几吗?
你是怎样想的?
交流计算方法。
你是按照怎样的运算顺序计算的?
学生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
算法预测
(1)先把前两个分数相加,再和第三个分数相加;
(2)三个分数一次通分,然后把分子相加,分母不变。
用你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比一比,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小学老师精心准备的数学讲课稿(篇三)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68、69页。
【教学目标】
1、掌握画角的方法,能用三角板画30°、45°、60°和90°角,会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
2、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每个学生准备一幅三角板、钉子板和一张答题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教师:先估计答题卡上角(如图4?16)的度数,再用量角器量一量。
学生回答时,重点让学生说一说测量的方法。
教师:再请同学们用量角器量一量三角板上的角,记住这些角的度数。
学生测量后,让学生相互说一说这些角的度数。图4?16
教师:这节课我们就教学用三角板画角。
教师:画角一般要用工具来画。下面先给大家一副三角板,同学们想一想可以用这副三角板画出哪些角?
学生讨论后回答:可以画出30°、45°、60°和90°的角;有的学生还提出可以画75°、120°、135°和150°的角。
教师:为什么可以画30°、45°、60°和90°的角?
学生:因为三角板上有30°、45°、60°和90°的角。
教师:为什么可以画75 、120 、135 和150 的角?
学生:用两个三角板上的两个角拼合起来,就可以得到一个新的角,比如30+45=75, 30+90=120, 45+90=135,60+90=150。
教师:下面我们研究怎样画30°、45°、60°和90°的角,先讨论怎样画30°的角。
学生讨论后回答:找到三角板上30°的角,在这个角的顶点上定一个端点,然后从这个端点靠三角板的两边画两条射线。
教师:同学们照这个方法画一画,然后用量角器检验一下画的这个角是不是 30°。
学生画后进行检验。
教师:能说说用三角板画规定的角时要注意些什么吗?
指导学生说出用三角板画规定的角时,一是要在三角板上找到相应的角;二是在纸上确定一个端点并且把三角板角的顶点对着这个端点;三是要靠紧三角板的两边从端点往两边画射线。学生回答时,教师可以把相应的要求板书在黑板上。
教师:请同学们在45°、60°和90°中选一个度数,用三角板画角。
学生画角后,抽一个学生画的角在视频展示台上展出,并且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画角的过程。
教师:怎样画75°的角呢?
引导学生讨论后回答:先用30°和45°的角拼成75°的角后,再按前面的方法画。
教师:请同学们在75°、120°、135°和150°中选择一个度数,用三角板画一画。
学生画角后,拿一个学生画的角在视频展示台上展出,并且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画角的过程。
[点评:在这个教学环节中,突出用三角板画角的方法,特别强调确定端点,再从端点靠三角板的两边画射线。这个画法与角的定义是吻合的,通过学生画角,能加深学生对角的理解。这个环节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教学层次清楚,每个环节的引导过程,就是学生的认知过程,通过这样清晰的教学设计,使学生能牢固地掌握画角的基本方法。]
二 教学用量角器画角。
教师: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已经会用三角板画角了,用三角板画角的最大特点就是比较简便。但是如果要求我们画一个24°的角、139°的角,只凭三角板能画出来吗?
学生:不能。因为三角板上找不出、也拼不出这样的角。
教师:这就需要我们用另一种工具——量角器来画。根据前面的经验,想一想用量角器怎样画24°的角?
学生讨论后回答:一是先确定顶点;二是过这个顶点画一条射线;三是用量角器确定度数;四是根据确定的度数画出角的另一条射线。
教师:你觉得用量角器画角最难的一步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回答:用量角器确定角的度数。
教师: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怎样用量角器确定角的度数。
教师作示范画角,然后请学生照老师这样画角。
教师:你觉得用量角器确定角的度数时要注意些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要注意的事项是:(1)量角器的中心点要与确定的端点重合;(2)量角器的0°刻度线要与已经画好的一条射线重合;(3)再在量角器上找自己需要的度数作一个记号;(4)连接端点与这个记号画一条射线。
教师:也就是要关注画角过程中的“两重合”。请同学们用这个方法画出83°、139°角。
学生画角后,抽一个学生画的角在视频展示台上展出,并且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画角的过程。
> [点评:由于用量角器画角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学中一是采用了教师的示范作用,通过教师的示范让学生掌握画角的方法;同时通过对“画角中最难的一步”的讨论,突出画角过程中的“两重合”,提高学生的操作水平。]
三、练习
课堂活动第1~3题。
四、课堂小结(略)
五、课堂作业
练习十三第9~12题
小学老师精心准备的数学讲课稿(篇四)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1.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引导学生发现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方法。
学生通过自主参与、主动探究,可以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在学生探究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方法时,给学生提供探究的时间,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再通过比较、整合,得出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和同伴的努力,经历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2.在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上促进发展。
本节课的内容相对简单,学生在课前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因此,在课堂上让学生自主探究,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得不同水平的学生获得不同层次的发展,收获的多少可能不同,但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两张完全一样的方格纸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今天,老师带着你们一起去“分数王国”和“小数王国”里玩一玩。
(课件出示情境图)
师:“分数王国”里有哪些数呢?“小数王国”里呢?
(生汇报)
师:“分数王国”的士兵和“小数王国”的士兵吵了起来,它们在吵什么?
生:和0.06都说自己更大。
师:和0.06哪个数大?你能帮助它们吗?(板书课题——“分数王国”与“小数王国”)
设计意图:用“分数王国”与“小数王国”里的士兵吵架这个情境导入新课,营造一种氛围,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然后以比较“分数王国”里的与“小数王国”里的0.06哪个数大的问题情境引入,让学生产生分数和小数互化的需要,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教材7页情境图。
师:比一比,“分数王国”里的与“小数王国”里的0.06哪个数大?
(2)大胆猜测,探究比较方法。
方法一 把分数化成小数来比较。
=1÷20=0.05,因为0.060.05,所以0.06。
方法二 把小数化成分数来比较。
0.06=,=,因为,所以0.06。
课件展示学生没有想到的画图法,让学生在讨论中理解。
0.06>
师小结:比较分数与小数的大小时,可以把分数化成小数或者把小数化成分数。
2.“分数王国”和“小数王国”分别有不同的尺子,你能帮助“翻译”吗?
(1)认真读题,明确题目中的“翻译”指什么。
(2)鼓励学生根据“分数尺”和“小数尺”中呈现的例子说一说与0.125的互化过程。
(3)引导学生理解数线上的同一个点既能表示一个分数,也能表示一个小数。
3.归纳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
(1)探究将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
把下列分数化成小数:
练习,并思考转化方法。
(2)小组内交流方法。
(3)班内反馈。
要求学生说出转化方法,并讲明转化的原理。
师小结:分数化成小数,就用分子除以分母。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的分子相当于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数。
4.归纳“小数化成分数”的方法。
把0.3,0.27,0.75,0.125化成分数。
练习,探究小数化成分数的方法。
师小结:小数化成分数,原来是几位小数,就在1的后面写几个0作分母,把原来小数的小数点去掉作分子,化成分数后,能约分的要约分。
设计意图:数学知识只有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自主探究,才能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本教学环节中,学生以小组合作、自主学习的方式进行探究,在多种方法的基础上比较、整合,从而得出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方法。
小学老师精心准备的数学讲课稿(篇五)
整体感知:
长度计量单位,特别是用毫米测量比较小的物体长度,主要通过直观和操作,帮助学生建立 1 毫米的长度观念,分米虽然不常用,但对学生加深对长度单位间的十进关系认识是有帮助的。因为长度单位是抽象的,靠教师很难使学生建立长度观念。这就需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教学过程,在学习过程中摸一摸、量一量、比一比等手段,增加学习兴趣,体会成功的喜悦。借助手势,帮助学生形成表象,让学生在课堂多活动、多操作。同时要抓住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使学生了解知识间的横向联系,在学习过程中,通过练习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教学目标:
(一)知识点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 1 毫米和 1 分米的长度观念。
2.知道 1 厘米10 毫米 1 米10 分米 1 分米10 厘米
(二)能力点
1.能正确运用毫米、分米表示长度。
2.能用手势表示 1 毫米、1 分米。
(三)德育点
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 1 毫米和 1 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 1 厘米10 毫米,1 米10 分米,1 分米10 厘米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建立 1 毫米、1 分米的长度观念,形成表象,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并应用概念正确表示物体的长度。
教具、学具准备: 学生尺、分米尺、米尺。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导入:我们学过长度单位米、厘米,也会用米和厘米测量长度,请同学们测量一下教学教科书封面的长是多少?宽是多少?
2.学生操作,测量后汇报
书的封面长 20 厘米多,不到 21 厘米。 书的封面宽 14 厘米多,不到 15 厘米。
3.继续测量书的厚度,学生汇报:书的厚度不到 1 厘米。
4.教师概括:同学们测量得到长 20 厘米多,不到 21 厘米;宽 14 厘米多,不到 15厘米;厚不到 1 厘米,20 厘米多,多多少?不到 15 厘米,差多少?不到 1 厘米,那是多少?20 厘米多,不到 15 厘米,不是一个准确的长度,是否能用米、厘米那样的长度单位表示呢?有目的,分层次进行铺垫,为学习新知识打下基础,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毫米,教学例 1。
1.启发学生观察测量得到的 20 厘米多,14 厘米多,不到 1 厘米,从尺子上看,你们发现了什么?互相议论一下。 学生回答:有许多小格; 长是 20 厘米还多 7 个小格; 宽是 14 厘米还多 5 个小格; 厚是 8 个小格。
2.教师讲述:这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比 1 厘米小,它的名字叫 1 毫米。请同学们数一数,1 厘米中间从 0 到 1有多少小格,又叫多少毫米?从 2~3、5~6、9~10 等每一厘米长中又发现了什么?互相交流一下。学生在初步认识的基础上,通过认真观察、交流,从而知道每一厘米长度内都有 10 个小格,都是 10 毫米。 3教师板书:1 厘米 10 毫米
3.请同学们想一想,1 厘米和 10 毫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可以互相议论一下。
总结归纳:1 厘米10 毫米板书: 1 厘米10 毫米是引导学生观察讨论自己感知的,学生感到高兴。这也体现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自己学会知识。
4.借助手势,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
①老师表示 1 毫米的长度用拇指和食指表示
②学生将 1 分硬币用右手食指和拇指夹住,抽去硬币,观察拇指和食指之间的缝隙,理解 1 毫米的长度观念。
③用手势表示 1 毫米、1 厘米 借助形象直观的手势表示抽象的概念,帮助学生形成表象,印象深刻,有利于学生加深理解概念。 6测量分组操作并填书 做一做66 页 通过直观——操作——总结——手势——测量,使学生的认识逐步加深,在直观——表象一一抽象的思维过程中,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1 毫米。教师在新知识的传授中,通过引导、点拨,充分发挥学生主人翁作用,使每一位学生都处于积极的思维之中。
(二)认识分米。教学例 2。
1.引导学生在尺子上指出 10 厘米的长度,出示分米卡,使学生认识 1 分米。说明有时候量物体的长度用分米作单位。
2.数一数 1 分米中有多少个 1 厘米?板书 有了认识毫米的思路,认识分米,启发学生思维,自己学会认识分米的长度单位。
3.借助手势,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
利用分米卡,用手势表示,进一步认识分米。 将米、分米、厘米、毫米 4 个长度单位,用手势表示。学生分组互相用手势表示。 将长度单位用手势表示,不但形成表象,加深理解,同时也区别了不同概念,建立正确的长度观念。
(三)利用米尺,分组讨论。
1米有多少分米? 1 米、1 分米、1 厘米之间有多少关系?
总结归纳:1 米10 分米 1 分米10 厘米板书 4.测量,做一做67 页 分米的认识思路与毫米的认识基本相同,教学过程可以简化,提高教学效率。通过两次认识,掌握 4 种长度单位,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巩固发展
巩固发展是在学生学习了新知,并进行了反馈练习,在加深理解的基础上的综合巩固练习,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 练习主要在课内进行,通过多种形式,多层次,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因材施教,面向全体,以提高学习质量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口述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并用手势表示。
2.口述常用的长度单位间有什么关系?
3.同桌互相量一量铅笔的长度。
4.练习十七第 1 题。分组练习
5.判断下面叙述是否正确? 蜡笔长 6 毫米。 跳绳长 2 厘米。 课桌高 7 米。 粉笔长 75 分米。
三、全课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认识了毫米、分米,知道 1 米10 分米,1 分米10 厘米,1 厘米10毫米。
小学老师精心准备的数学讲课稿(篇六)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方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
2.使学生经历探索比与除法、分数关系的过程,初步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明白比的后项不能为0的道理,会把比改写成分数的形式。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能力,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理解比的意义,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比。
1.图片激趣,引发讨论,设置悬念。
2.电脑呈现例l主题图。
提问:2杯果汁和3杯牛奶这两个数量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你会用哪些方法表示它们的关系?
3.揭题:比较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还可以用一种新的方法比。
二、自主探索,认识比。
(一)初步理解比
1.启发谈话:用比怎样表示2杯果汁和3杯牛奶这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呢?刚才有同学会说,谁来试着说一说。
果汁的杯数相当于牛奶的2/3,我们还可以说成果汁与牛奶杯数的比是2比3
牛奶的杯数相当于果汁的3/2还可以怎样说成牛奶与果汁杯数的比是3比2
2.看书自学, 汇报交流:
(1)写法
(2)各部分名称
(3)比是有序的。
3.完成p68试一试
(二)深入认识比
1.认识不同量之间的比。
(1)生读例2,师:读了这条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请学生分别算出它们的速度,填入表格。)
(2)指出:像路程和时间这两个有着相除关系的量,我们也可以用比来表示。
交流得出:小军走的路程与时间的比是900:15、小伟走的路程与时间的比是900:20。
(3)追问:900:15表示什么?900:20呢?(速度)
2.丰富对不同类量的两个数量比的认识。
张祥买3本笔记本用了10.5元。
提问:这句话中告诉了我们哪两个量?它们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呢?会用比来表示吗?
3.总结概括比的意义。
(1)观察一下这几组式子,总结相同的特点。
(2)提问:你认为两个数的比表示的是两个数量之间怎样的一种关系?
(3)小结:两个数的比归根结底表示的都是两个数相除。
三、自学课本,内化比。
1.自学课本p69
2.反馈:通过看书,你还知道了什么?
*求比值。
*分数形式的比。
*理解比、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
利用表格整理知识
名称
相互联系
区别
比
前项
:(比号)
后项
比值
倍数关系
除法
被除数
(除号)
除数
商
运算
分数
分子
(分数线)
分母
分数值
数
*比的后项可以是0吗?你是怎样想的。
*你还有没有什么疑问?
四、多样练习,应用比。
*说一说(基本练习)
*辩一辩(判断对错)
五、回顾梳理,总结比。
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了什么?对于比,你有什么样的认识和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小学老师精心准备的数学讲课稿(篇七)
教学目标:
进一步利用平移、旋转的知识把七巧板各图形拼成鱼图。
教学过程:
一、 独学:请观察下图,同位说一说第2个三角形是由第1个三角怎样演变来的?
再说一说第1个三角形是由第2个三角怎样演变来的?
二、对学、群学
1. 七巧板经过平移或旋转后得到了鱼图,请在鱼图中画出相应的每块板的轮廓线,标出序号同时说明每块板是怎样平移或旋转的。
2.我有多种方法得到的
三、群学:(巩固提升)左图是被打乱的4张图片,怎样才能还原成右图?
四、检测:P88第1、3题。 文章
小学老师精心准备的数学讲课稿(篇八)
教学内容:
课本第64页
教学目标:
1. 初步认识正方体,认识正方体的面、棱和顶点。
2. 能够动手制作正方体的模型。
3. 培养探究能力、归纳能力、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长方体和正方体、生活中的实物(长方体和正方体),小正方体若干块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
(一)复习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基本特点
1. 分类:媒体演示
2. 初步认识:顶点、棱、面
生操作:顶点,手指点一点
棱,手指画一画
面,手掌摸一摸
(二)比较中引入
1. 辨析: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异同点
出示表格,填一填
2. 小结并板书:长方体和正方体一样都有8个顶点,12条棱,6个面。
二、探究正方体的面和棱的特点
1. 导入:长方体和正方体也有各自的特点,填表。
2. 探究
师:我们下面来重点研究正方体的顶点、棱和面的特点。
(1)猜想:搭一个正方体需要几个小球,几根小棒?
(2)思考:同桌互相说说准备怎样搭?
(3)验证:动手操作
(4)交流
口答要求
①我选用了()根小棒,()个小球来搭。
②这些小棒是()。
③我先搭(),再搭()。
(5)媒体演示:搭正方体的过程。
(6)小结并板书:我们可以用8个小球,12条一样长短的小棒搭一个正方体。
想一想:8个小球就相当于这个正方体的什么?小棒相当于正方体的什么呢?
3. 提高
(1)出示:要搭成正方体,还缺几个小球?几根小棒?
(结合学生的回答,可以出示完整的模型和残缺的.模型比一比)
(2)出示:1个小正方体
①猜想:至少用这样的几块小正方体可以搭成一个大正方体?
②小组合作搭一搭。
想一想:这个图形是正方体吗?为什么?
③交流:用()块小正方体搭成了一个较大的正方体?
(3)描一描:把正方体的每个面在白纸上描一描,看看是什么图形?有什么关系?
三、练习提高
1. 填空
(1)正方体有()个面,每一个面都是()。每个面都有()个直角。
(2)用小棒和小球搭一个正方体,一共需要()根同样长的小棒,()个小球。
2. 下面哪些图形是正方体?
说说:为什么(2)、(3)号图都不是正方体?
3. 下图中,要想搭一个正方体还需要多少个小球?多少根小棒?
师:试一试把这两个正方体补画完整。
4. 总结:今天学习了什么新知识?
小学老师精心准备的数学讲课稿(篇九)
教学内容: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乘法估算”。
教学目标:
1、掌握乘法估算的方法,能根据题目的特点估算。
2、培养学生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估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根据具体问题进行估算。
教学过程设计:
复习引入
师提问: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估算。谁知道什么是估算呢?
生答:就是估计着算,大概的算一下。
生答:就是求咱们刚学的近似数。
生答:在实际生活中,有时也只要算出近似数,不需要算出准确数。这样的计算叫估算。
创设情景
学校开展为灾区捐款活动,一年级捐款714元,二年级捐款987元,两个年级捐款共约多少元?
师:你能帮老师估算出结果吗?
生:714+987=1701
生:714+987≈1700,把714看成700,把987看成1000。
师:同学们,你们说哪种方法对呢?
生1:第一种对,算得很正确。
生2:第二种对,现在要我们算得是大约多少元。
学生展开讨论
师总结:在加法估算的时候,就是把接近整十整百的数看作整十整百后,再进行计算。
深入探究
1、引出乘法估算
师出示问题:三年级每班平均捐款202元,4个班大约多少元?
师:请你试着估算出他们的结果。并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把202看成200,然后200×4=800元
生:乘法估算和加法估算一样,把要估算的数看成整十整百的数,再计算。
小组合作练习
你现在知道了乘法估算的方法,那就来完成下面的练习吧!
师出示练习题,
妈妈要买5袋饼干,每袋1元8角,带多少钱合适?
要求(1)你试着估算;(2)说一说你是怎样估算的?
生:练习估算705×4≈2800298×3≈90099×299≈3000301×11≈3000
师:你们的答案都一样吗?
生:有的一样,有的不一样。
师:谁能说一说,为什么用相同的方法而得出不一样的结果呢?
生:因为前三个算式都只有一个数接近整十整百,所以得数都一样。而后两个式子都有两个数接近整十整百,有的同学只把其中一个数看成整十整百了,所以容易弄错。
师出示例11
生:列式解答
生1:58≈6060×3=180(元)
生2:50×3=150(元)8×3=24元150+24=174(元)
师:用这些钱买3个足球,每个足球74元,够不够。
学生解答,并汇报结果
生:200元钱不够
三、巩固练习,完成做一做
四、小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指名回答
生:学会了乘法估算的方法。
生2:要想把乘法估算的结果与准确结果接近,就要根据题目的具体情况而定。
生3:我们生活中如遇到要估算的情况,我们知道怎么做了。
教后反思:
从现在学生们的情况来看,他们习惯于精确计算,对估算的意识很淡薄,对估算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与作用,还没有真实的体验和感受,从而使他们在认识和行为上都“不太习惯”。具体表现在:估算方法的运用不灵活,要求估算结果却进行精确计算等,因此如何让学生明白估算的作用与价值,弄清精算与估算之间的区别与联系,逐步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在学习生活中自觉运用估算,是我们进行教学的目的。但估算意识的培养,不是一下就能完成的,需要有一个长期的练习与积累的过程,需要我们教师经常的给学生创设估算的情景与机会,作为估算的起始课,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让学生掌握估算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感受估算的意义与价值。
小学老师精心准备的数学讲课稿(篇十)
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演示、实物、图形、观察、操作等方法,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几.
2.能正确读写比较简单的分数,并理解它们的含义.
3.使学生对分数的含义有比较完整的认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几分之几的表象,对分数的含义有比较完整的认识.
教学难点
使学生对分数的含义有比较完整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回忆旧知,为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
出示: ,
提问:在这个分数中,8表示什么?1表示什么? 表示什么? 表示什么?
2.填空:
第一份是它的( ),第七份是它的( ),每一份都是它的( ),共有( )个 .
3.出示下图
二、探究新知
1.谈话导入
这个图的阴影部分,用分数表示该是多少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知识.
(板书课题:几分之几)
2.教学例7:认识
(l)教师提问:
a、【出示图片例7-1】一份是这个圆的多少? ( )
b、【出示图片例7-2】阴影部分占这个圆的几份?(3份)
c、是几个 ?(3个 )
d、也就是这个圆的几分之几?(四分之三)
e、四分之三该怎么写呢?
因为还是把一个圆平均分成了4份,所以分母用4表示;因为以前表示有这样的一份,分子写成1,现在有这样的三份,所以分子写成3.
窗体底部
(板书: )
(2)指导读
(板书:读作:四分之三)
(3)练习巩固
①每人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折出它的 ,涂上颜色,并标出 .
②判断图中的阴影部分能否用 表示,为什么?
3.学生自学例8.
(l)每人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把它平均分成5份,
思考:l份是它的几分之几?
同样的2份是它的几份之几?
这样的4份又是它的几份之几?
把一个圆平均分成5份,1份是它的 ,这样的2份是它的 ,这样的4份是它的 .
(2)指导看书,填空
教师板书:
4.教学例9.
(1)自学例9有关内容,并把空填上(独立完成)
教师提问:
a、通过学习例9,你知道了什么?(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6份,一份是它的 ,5份是5个 ,就是它的六分之五,写作 .)
b、 里面有几个 ?
板书:
5.练习巩固.
选出合适的分数来表示各图中的涂色部分.
6.小结归纳,得出结论.
(1)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 、 、 、 这样的数,也都叫分数.那么今天学的分数与前两节学的分数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都是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
不同点:前两节我们学的是分子是1的分数,今天我们的是分子是几.
(2)那么哪些数可以用分数表示?谁能用简单的一句话来概括一下呢?
把1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份的1份或几份都可以用分数表示.
三、巩固练习
1.读出下面各分数.
2.写出下面各分数.
七分之二 十分之五 十二分之七
3.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的涂色部分.
4.判断:
(l)4个 是 .( )
(2)分母是比分子是7,这个分数是 .( ).
(3)把一个长方形分成7份,表示其中3份的数是 .( )
(4) 中包含着11个 .( )
(5)一块蛋糕平均切成8块,小红吃了3块,小红吃了这块蛋糕的 ( )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几分之几和几分之一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五、课后作业
1.在每个图里的适当部分涂上颜色表示它下面的分数.
2.用分数表示下面每个图里的涂色部分.
3.看图中的涂色部分,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小学老师精心准备的数学讲课稿(篇十一)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11~114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使学生通过操作、试验、讨论、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等活动,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要求学生经历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的思维过程,归纳解决问题的最优策略,促进学生养成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难点
要求学生经历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的思维过程,归纳解决问题的最优策略,促进学生养成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具准备
课件等。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出示天平教具,提问:这是什么(天平)你知道天平的作用吗它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新课讲授】
1、自主探索。
(1)出示教材第111页例1:这里有3瓶钙片,其中有一瓶少了3片,你能用什么方法把它找出来吗
(2)独立思考。老师鼓励学生大胆设想,积极发言。
方案:打开瓶子数一数,用手掂掂,用天平称。(板书课题:找次品)
2、自主探索用天平找次品的基本方法。
(1)引导学生探索利用天平找次品的方法:大家猜猜,怎样利用天平找出这瓶少了的钙片,我们可以拿出3个学具,代替钙片,想象一下,怎样才能找出少了的那瓶
(2)独立思考,有一定思维结果的时候小组交流。
(3)全班汇报:
①一个一个地称重量(利用砝码),最轻的就是少了的那一瓶;
②利用推理:在天平两端各放一瓶,根据天平是否平衡来判断哪一瓶是少的。如果天平平衡,说明剩下的一瓶就是少的;如果天平不平衡,说明上扬的一端是少的。
(4)小结并揭示课题。
①综合比较几种方法(数一数,掂一掂,盘秤称,天平称……),哪一种更加快速,准确
②在生活中常常有这样一些情况,在一些看似完全相同的物品中混着一个重量不同的,轻一点或是重一点。利用天平能够快速准确地把它找出来,我们把这类问题叫做找次品。
3、如果这里有5瓶钙片,其中1瓶少了3片,请你设法把它找出来。
4、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并汇报。
汇报:
(1)先拿两瓶放在天平两端,如果天平平衡,说明这两瓶都是合格的,再拿两瓶放在天平两端,如果天平还是平衡,说明这两瓶还是合格的,那剩下的一瓶就是不合格的。
(2)先拿两瓶放在天平两端,如果天平两端平衡,说明这两瓶都是合格的,再拿两瓶放在天平两端,如果天平不平衡,说明上扬的一端就是不合格的。
(3)先把5瓶分成2瓶一组,在天平两端各放两瓶,如果天平平衡,说明这四瓶都是合格的,那剩下的一瓶就是不合格的。
(4)先把5瓶分成2瓶一组,在天平两端各放两瓶,如果天平不平衡,说明上扬的一端就是不合格的,把上扬的那一端的两瓶再放在天平两端,天平上扬的一端就是不合格的。
5、小结:
第一种方案,每一份是1个,至少需要称2次就一定能找出来。
第二种方案,每一份是2个,至少需要称2次就一定能找出来。
【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112页“做一做”。学生在小组中讨论交流,共同完成。
2、完成教材第113页练习二十七的第1~6题。
答案:
1、第5瓶
2、(2)3次(3)能(4)有可能
3、小明5岁,爸爸29岁。
4、3次
5、略
6、能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找次品,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的收获是什么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课后反思】
本节课内容的活动性和操作性比较强,大都可以采取学生动手实践、小组讨论、探究的方式教学。实际教学时,可先多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充分地操作、试验、讨论、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在活动中出现的一些共性的问题,教师可集中解决,如有的学生在称的次数少于至少能保证找出次品的次数时,就找出了次品,这时教师应提醒学生把所有的可能性都考虑进去。活动完成后,教师可要求学生分组汇报结果,并在黑板或屏幕上一一展示,让学生感受到同一问题却有多种解决方案,同时也为后面寻求最优的解决策略打下了研究、分析的基础。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活动,仅仅是本单元教学内容的基础或前奏,教学的重点在于活动后的猜测、归纳、推理活动,由此促进学生养成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操作活动中,学生往往会得出多种解题策略。教学时,老师应引导学生从这些纷繁复杂的方法中,从简化解题过程的角度,找出最优的解决策略。实际教学时,教师可先让学生观察各种解决策略,引导学生发现把待测物品平均分成3份称的方法最好,在此基础上,就可让学生进行猜测:这种方法在待测物品的数量更大时是否也成立呢从而可引发学生进一步进行归纳、推理等数学思考活动。教师可引导学生逐步脱离具体的实物操作,转而采用列表、画图等方式进行较为抽象的分析,实现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
小学老师精心准备的数学讲课稿(篇十二)
一.教材分析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内容进行如下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力图体现“尊重学生,注重发展”,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对学生理解数学的重要性,本节教学内容分数除法中的解决问题,问题情境的数量关系表现为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要求这个数,这样的的实际问题,与上一单元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即数量关系相同,区别在于已知数与未知数交换了位置,因此我有意识地采用多种活动方式,让学生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尝到发现数学的滋味
二.学情分析:
我跟班上来的,对我班学生也比较了解,我班有47名学生,人数比较多,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两极分化比较严重,大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但也有一部分学生与其他学生差异较大,对数学学习缺乏信心,积极思考的习惯有待于培养。因此在本节教学中,我关注更多的是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掌握“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的解答方法,能熟练地列方程解答这类应用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问题解决的能力和分析、推理和判断等思维能力,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用列方程的方法解决问题。
四.教学难点:
明确题中的数量关系。
五.教学准备:
PPT课件、尺子等。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第一关
找出下面题中的单位“1”,并写出数量关系式。
(1)白兔的只数占兔子总只数的1/3。
(2)甲数正好是乙数的4/5。
(3)男生人数的5/6恰好和女生同样多。
2.第二关
阅读下面的句子,说说你的理解。
根据测定,儿童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4/5,小明体重有35kg。他的体内水分是多少千克?
3.师小结:同学们对于运用分数乘法来解决问题这一块内容掌握的真不错。今天,我们将继续研究运用分数除法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板书:分数除法解决问题(一))
二、探究新知
(一)收集信息,明确条件问题
出示例题:根据测定,成人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2/3,而儿童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4/5。小明体内有28kg的水分,小明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1)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2)成人的信息与问题有关系吗?
(二)画图分析,分析数量关系
提问:每当遇到这样的题,我们常规作法是什么?(找到关系句,画出单位“1”,画图理解,写出等量关系式。)
(1)问题中最关键的句子是什么?
(2)从“儿童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4/5”这句话中你能知道什么?
(3)哪个量是单位“1”?用线段图如何表示?
(4)列出等量关系式。
单位“1”的量×对应分数=对应量
小明的体重×4/5=小明体内水分的质量
(三)读懂过程,感悟不同方法
(1)在等量关系式中,哪个量是未知的,哪个量是已知的?
(2)学生尝试完成。
预设有3种方法。
方法一:根据等量关系式列方程解,设小明的体重是×千克,列出方程,解出×。
方法二:根据:小明的体重×4/5=小明体内水分的质量
则:小明的体重=小明体内水分的质量÷4/5
方法三:根据份数的方法。28÷4×5=7×5=35(kg)
(四)回顾反思,沟通不同方法
(1)怎样检验结果是否正确?35×4/5=28
(2)这些不同的算法中有什么相同点与不同点?(单位“1”相同,数量之间的关系相同。但一道是已知单位“1”,一道是未知单位“1”)
三、巩固练习,提升认识
1、完成练习八第1题和第3题.先自主解答,再集体交流。
2、完成练习八第2题.做完思考:“鲜牛奶250ml”这个条件与要求的问题有没有关系?
3、完成练习八4题。本题有几个要求的问题?有哪些信息?你是怎样筛选的?
四、全课总结,布置作业
1、谈谈你今天有什么收获?
2、作业:第39页练习八,第5.6题。
小学老师精心准备的数学讲课稿(篇十三)
教学目标
1.借助熟悉的物体,使学生正确用数表示20以内这些物体的个数.
2.使学生根据11至20个数的组成,掌握20以内不进位加法和不进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善于思考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加减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
动手操作,列出不同的算示.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小捧等.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
观察思考解决问题.
(一)搭积木(出示图片:说一说1)
1.同学们,你们喜欢玩搭积木的游戏吗?
2.明明和丁丁搭好了两摞积木在列算式时遇到了困难,你们能帮帮他们吗?
3.根据图意谁能列出相应的算式?
教师板书:10+5=15 16-2=14
4.为什么这样列算式?说一说你的想法.
(1)明明搭了两摞积木,左边一摞是十块,右边一摞是三块,明明又放上了两块一共是十五块,所以就是10+5=15.
(2)丁丁也搭了两摞积木,左边一摞是十块,右边一摞是十八块,拿走了两块是十四块,所以就是16-2=14.
(二)小结
我们通过观察画面,动脑思考帮助明明和丁丁解决了他们搭积木情况,列出了算式而且找到了搭积木的块数.你们真聪明.
二、活动二:
动手操作学习新知识.
(一)动手操作
1.用你最喜欢的方式表示一个十(画图、用学具盒里的东西或其它物体都可以).
2.请你任意添加一个图或其它物体的个数,组成一个算式,看谁组的多.
3.小组内交流,说一说图意和算式是怎样组成的(出示图片:小棒、三角形).
10+1=11
11-1=10
11-10=1
10+6=16
16-6=10
16-10=6
10+7=17
17-7=10
17-10=7
4.任意举出一列说一说计算的方法
一个十添加一个一是十一,十一是由一个十和一个一组成的,所以算式是10+1=
11,十一是由一捆零一根组成的,拿走了一根还剩下十根所以算式是11-1=10,十一是由一捆零一根组成的,拿走了十根还剩下一根,所以算式是11-10=1.
(二)教师小结
我们通过动手操作,列出这么多的加减法算式,这充分体现了你们善于动脑思考的结果.
三、活动三:整理归类.
(一)找规律
1.根据我们列出的算式进行整理,你们能找到这些算式计算的规律吗?
2.小组合作交流.
3.指名列出算式,集体反馈.
4.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二)教师小结
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发挥集体的智慧,同时找到了这些算式计算的规律及方法,你们真了不起,希望你们继续发扬这种探索精神.
四、活动四:结合实际巩固练习
(一)出示图片:说一说4
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会得到什么结果?
2.根据相碰的情况列出加法算式.
(二)出示图片:说一说5
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会得到什么结果?
2.根据相碰的情况列出减法算式.
(三)教师小结
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高兴吗?我和你们一样高兴,因为,我们在玩中也学到了
一些数学知识,可见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教案点评
通过让学生自己观察动手操作,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了20以内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含义,引导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搭积木 -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案,小学数学教案《搭积木 -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案》。采用多种表示数的方法(如:图形、小木棒等),让学生任意选择,以达到理解和掌握20以内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含义为目的,打破了学生的思维定势,发展了思维、培养了创新意识。教学中以联系生活实际入手,结合学过的知识,学以至用,把数学知识中数学问题以问题情境的方式呈现,使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感受生活中数学的存在,以及发展数学知识,培养各种能力,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小学老师精心准备的数学讲课稿(篇十四)
教学目标:
1、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法的口算,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能正确地口算几千几百减几千几百的不退位减法。
3、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技能。
4、培养良好的检验习惯。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78-40= 46-20= 86-30= 78-40=
38-2= 26-5= 56-4= 86-34=
(1)、先口算
(2)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每一组3道题之间有什么关系?
小结:上面两题是下面这道题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过程。
二、引入
1、根据下面有联系的算式合并在一道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题目。
68-30= 53-20=
38-2= 33-1=
2、例1:口算
86-34=
想:把两位数减两位数转化成口算过程
86-30=56
56-4=
3、试一试
8600-3400=
想:869个百-349个百
= 个百
=
4、小结
三、课堂练习
1、49-20-7= 76-50-3= 68-40-5=
49-27= 76-53= 68-45=
谈谈上下两题之间有什么联系?
2、速算
73-61= 86-54= 67-25= 76-23=
95-42= 38-21= 89-74= 78-42=
3、计算
4、找朋友
5、综合练习
四、课堂作业
见课堂作业本
小学老师精心准备的数学讲课稿(篇十五)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多位数减法连续退位的算理,能熟练使用此算理正确计算被减数中间有0或末尾两位都是0的多位数减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发现被减数中间位置有0的多位数减法运算的算理的过程,感受由猜想到验证的数学探究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收获通过合作与探究自主解决数学问题的成就感,增强数学学习的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被减数中间有0或末尾两位都是0的多位数减法的算理
难点:被减数中间有0或末尾两位都是0的多位数减法的算理、多位数减法的验证
三、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同学们昨天晚上都看浙江卫视的《跑男》了么?大家最喜欢哪位明星呢?
老师昨天在网上看到了喜欢他们的观众人数。其中,喜欢邓超的有413人,喜欢Baby的有379人,喜欢李晨的有158人。你们能快速帮老师算出来喜欢Baby的人比喜欢李晨的人多多少个么?喜欢邓超的人又比喜欢李晨的人多多少呢?
师生互动:同学们可能较快算出379-158=221,413-158=225的结果,在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学习的多位数减法中的不退位减及退位减。
提问1:哪位同学能站起来说一下221是如何得出的么?
提问2:哪位同学能说一下225又是怎么算的呢?
2、提出原理
这一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一下几种特别的多位数减法(板书多位数减法)
老师还看到,喜欢陈赫的人有403人,大家能用同样的办法告诉老师喜欢陈赫的人比喜欢李晨的人多多少呢?同学们前后四人结为一组一起来讨论一下,3分钟过后老师请小组代表上台发言。
提问1:老师看到有的小组在讨论时按照原来的方法,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哪一位不够减向前退一当十时遇到了困难。3不够减向前退1时,发现十位是0,没法退了,那怎么办呢?
师生互动:引导学生讨论得出十位是0没法退1当10时,再继续向前一位退1当10,此时十位变成了10,拿去1给个位,个位变成了13,13减8余5,十位剩9,减5余4,百位退1后剩3,减1余2,所以403-158=245。
追问1:哪位同学能说一下403-158在计算时和我们前面学习到的多位数减法有什么相同点又有什么不同点呢?
师生互动:引导学生得出,在被减数中间有0时,个位不够减应该连续向前退1进行两次。
追问2:同学们能否用学习过的方法来检验一下我们的结果是否正确呢?
预设一:158+245=403
预设二:403-245=158
3、讲解原理
提问:同学们思考一下,在什么情况下才需要连续退位呢?
师生互动:引导学生得出在被减数中间有0时需要连续退位。
4、应用原理
提问:现在老师还知道喜欢祖蓝的人最多了,总共有500人,大家能快速算出喜欢祖蓝的人比喜欢李晨的人多多少么?
追问:哪位同学能说一下他发现了什么呢?
师生互动:引导学生得出被减数末尾两位都为0时,也是需要连续退位的。
5、小结作业
提问:同学们通过本节课都学到了哪些有用的知识呢?
作业:同学们课下自己编一道中间有0的被减数的减法题目,回家考考我们的爸爸妈妈,看看他们是否和我们一样聪明呢?
小学老师精心准备的数学讲课稿(篇十六)
单元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理解直径与半径的相互关系;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掌握圆周率的近似值。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求圆的周长与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计算圆的周长与面积。
3、独立自学,使学生初步认识弧、圆心角和扇形。
4、使学生认识轴对称图形,知道轴对称的含义,能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5、通过介绍圆周率的史料,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单元重点:
1、认识圆和轴对称图形;
2、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
单元难点:
理解圆周率“π”;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以及画具有定半径或直径的圆。
第一课时 认识圆
(1)圆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理解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2、会使使用工具画圆。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概括及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圆的认识,通过动手操作,理解直径与半径的关系,认识圆的特征。
教学难点:画圆的方法,认识圆的特征。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圆规等。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课件出示)
1、我们以前学过的平面图行有哪些?这些图形都是用什么线围成的?简单说说这些图形的特征?
长方形 正方形 平行四边形 三角形 梯形
3、 出示圆片图形:
(1)圆是用什么线围成的?(圆是一种曲线图形)
(2)举例:生活中有哪些圆形的物体?
(钟面、车轮、水杯、碗口等)
二、新知探究
(一)认识圆心、直径和半径。
1 、教师课件出示自学提纲。
(1)生拿出准备好的一个圆纸片。
(2)课本第56页动手折一折。
折过2次后,你发现了什么?再折出另外两条折痕呢?
(3)指出纸片的圆心、直径和半径。
2、自学,教师巡回指点,发现难点。
3、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圆,让个别学生上台指出。
4、小组讨论:
(1)什么叫半径?圆上是什么意思?画一画两条半径,量一量它们的长短,发现了什么?
(2)什么叫直径?过圆心是什么意思?量一量手上的圆的直径的长短,你发现了什么?
(3)小结: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直径,且所有的直径都相等。
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且所有的半径都相等。
5、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1)学生独立量出自己手中圆的直径与半径的长度,看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然后讨论测量结果,找出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得出结论:在同一个圆里,
(2)58页做一做第一题。
(二)画圆。
1、介绍圆规的各部分名称及使用方法。
2、让个别学生说出老师刚才是如何画圆的。
学生自学课本第57页并小结出画圆的步骤和方法。
3、小组内画r=3cm的圆。组长检查评比,然后全班评比。
三、当堂测评
1、判断,并说明理由。(40分)
(1)半径的长短决定圆的大小。 ( )
(2)圆心决定圆的位置。 ( )
(3)直径是半径的2倍。 ( )
(4)圆的半径都相等。 ( )
2、画一个半径是2厘米的圆。再画一个直径是5厘米的圆。(30分
3、思考题:在操场如何画半径是5米的大圆?(30分)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回查看,发现疑难。
小组内评比,纠错。组长组织解决存在问题
四、谈收获、讲表现。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对自己的课堂表现还有什么提议吗?觉得在哪些地方还需改进。
小学老师精心准备的数学讲课稿(篇十七)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操作活动,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等常见的平面图形,知道这些图形的名称,并能辨认和区别这些图形。
2.在比一比、画一画、描一描等探究活动中,能从物体表面抽象出平面图形,直观感知“面”与“体”的关系,体会“形”、“体”间的联系,培养初步的观察、操作、比较、想象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初步的几何直观和形象思维。
3.在观察和操作过程中,感受平面图形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对身边与平面图形有关的事物产生兴趣,培养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等常见的平面图形。
教学难点:
能从物体表面抽象出平面图形,直观感知“面”与“体”的关系。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同学你好!欢迎来到今天的数学课堂。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认识图形。老师温馨提示:请同学们准备好学习时用的书、本子、笔和直尺等学习用品。你准备好了吗?让我们一起进入这节课的学习吧!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幅漂亮的美术作品,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仔细观察这幅牧童骑牛图,你从图中找到了那些数学信息?请你找一找吧。
同学们的小眼睛可真亮,迅速的找出了信息。
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一个关于物体形状的数学问题吗?请你说一说。
同学们真了不起,提出了这么多有关物体形状的问题,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牧童骑牛图是用什么图形拼成的。
二、直观感受,探究新知
我们一起来看这幅牧童骑牛图,请你找一找图中有哪些图形?刚刚我们找出了这幅图当中有这些图形,现在老师把牧童骑牛图打乱了,你能帮我把这些图形分分类吗?并说一说,你的分类依据是什么?
我们一起来分分类,我们可以把这些尖尖的图形分成一类,像这样的图形叫做三角形。长长的图形分成一类,叫长方形。像这样的图形分成一类,叫平行四边形。这些方方的图形分在一类,叫正方形。这样圆圆的图形分在一类,叫圆。
同学们,现在你认识这些图形了吗?请你用手指比划一下这些图形,现在开始吧。
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分一分、划一划,认识了牧童骑牛这幅作品中的一些图形。
瞧,森林里多热闹啊!你能帮小鸟将这些图形卡片送回自己的家吗?请你将答案写在练习本上。
我们一起来看一下答案。
3号图形歪了,我们将它旋转一下再来判断。
通过旋转我们发现,它是方方的,所以3号卡片就是正方形。主意将图形送回家。
你做对了吗?同学们在判断图形的时候,我们不能只看这个图形是正是歪,我们要根据图形的特征进行判断。
同学们可真是有爱心的孩子,把这些图形都送回了家。看来同学们对我们今天认识的新朋友已经很熟悉了,其实,它们就藏在我们的身边。
桌子上有许多我们之前学习的立体图形,你认识哪些?请你说一说。
在生活中也有许多类似的物体,它们身上有没有藏着这节课认识的图形?请你找一找。
同学们,刚才我们从它们身上找到了很多图形,你能不能想办法,将这些找到的图形留在纸上呢?其实上面这几种立体图形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请你在生活中找一找,选择其中的一个,动手描一描。开始吧。
同学们,我们可以从圆柱的这个面上得到了一个圆;从三棱锥上,画出了一个三角形;长方体比较特殊,它的面有大有小,我们不仅可以画出长方形,还可以画出正方形。
你画对了吗?同学们,仔细观察,上面这些是我们之前认识的立体图形,下面这些是我们今天刚刚认识的平面图形,你有什么发现?
同学们可真善于思考,我们今天认识的平面图形都藏在立体图形的一个面上。
联系实际,灵活应用
第1题连一连。请你将这道题完成。我们一起来看一下答案,你都连对了吗?
第2题,在点子图上画出学过的图形。在做题之前,请同学们先看老师的演示。如何在点子图上画一个图形?我们需要点连成线,线连成面,你学会了吗?温馨提示:请同学们使用直尺规范画图。现在请你将这道题完成吧。
同学们都已经画好了,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我们学过的图形有哪些,有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你画对了吗?相信有的同学画的图形大小和老师的不太一样,只要你按照图形的特征画图,那就是正确的。同学们,请你思考一下,我们可以用直尺在点子图上画一个圆吗?圆是圆圆的,它是一个弯曲的图形,所以我们不能用直尺画出来。请你检查一下自己的图形是否画对了。
第3题,哪组小棒能围成长方形?画“√”。请你将这道题完成。
第1组,只有三根小棒,长方形有4条边,三根小棒不能围成长方形。我们再来看第2组,第2组有4根小棒,但是通过围一围我们发现,其中一根小棒的长度不够,不能围成长方形。我们再来看第3组。第3组也是四根小棒,其中两组小棒长度相同,正好可以围成长方形。所以,正确答案应该是第3组,这道题你做对了吗?如果你的答案有错误,请你及时改正哦。
回顾反思,提升认识:
同学们,不知不觉一节课就要结束了,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说给你的爸爸妈妈听听吧!这节课你还有什么疑问?把你的疑惑记下来,向同学、老师请教一下吧!
小学老师精心准备的数学讲课稿(篇十八)
教学目标
1. 了解计数单位、数位的产生,进一步认识万级的计数单位和数位,掌握含个级和万级的数位顺序表;理解整万数表示的意义,能正确地读、写整万数。
2. 联系实际,初步感知整万数的大小,感受整万数的实际应用。
教学过程
一、 了解计数单位和数位
由时间单位和面积单位的选择引入,说明人们在测量和计算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计量单位。
师:计数时要用到计数单位。你知道什么是计数吗?(不知道)
师:简单的说,计数就是数数。(出示石子计数的图片)人类祖先曾经用过石子计数,例如抓到1只羊,用1个小石子表示;(出示很多石子)这位祖先抓到的羊很多(学生笑),怎么办呢?(出示大石子)
师:猜一猜,这个大的石子表示什么?(1个十)像个、十就是计数单位。如果十不够怎么办?(用百表示)百不够呢?(用千)
师:个、十、百、千是我们已经学过的计数单位。(板书:个、十、百、千)
出示:4个小石子和2个大石子。小石子在前,大石子在后。
师:这些石子表示的数是多少?(24)为什么不是42呢,4个小石子在2个大石子前面啊?
生:1个大石子表示1个十,2个就是2个十,4个小石子就是4个一,合起来就是24。
师:对!计数时,计数单位的位置是有规定的。像计数单位十的位置就必须在计数单位个的前面。计数单位所在的位置叫做数位,像计数单位一所在的数位就是个位,十所在的数位呢?百、千呢?(对应计数单位板书:个位、十位、百位、千位)
二、 认识万级的计数单位
师:我们知道个、十、百、千都是计数单位,它们所在的数位分别是个位、十位、百位、千位。
出示:20xx年我国甘蔗产量是90 240 000吨;20xx年我国油菜籽产量是11 420 000吨。谁能把这两句话读一读?(举手的同学很少,第一个学生读不出,第二个学生准确读出,第三个学生大声地准确读出)
师:你们想知道这些大数怎么读吗?想和这两个同学读的一样好吗?(学生频频点头)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认数。(揭示课题:认数)
师:比千大的计数单位是什么?(万)几个千是一万?(十个千是一万)
师:感觉一万怎么样?(很大)比万大的计数单位是什么?(十万)
出示:100 000个小正方体排成的10010100的长方体。(学生不由得发出惊叹声)
师:比十万大的是什么?(百万)比百万大的呢?(千万)咱们这个屏幕已经放不下了,你能想象一下吗?(学生不由自主地闭上眼睛想象,并不断发出惊叹声)
师:比千大的计数单位有万、十万、百万、千万,它们所在的数位是什么?
生: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相机板书)
师:还有更大的计数单位吗?(有。个别学生还说出了亿)是的,还有很多。(在千万、千万位前面板书省略号)
三、 教学整万数的写法
1. 了解计数器上的数位。
师:刚才我们用小正方体表示计数单位,太麻烦了,好在我们有计数器。(出示一个四位的计数器)一个计数器够吗?(不够)那我们可以用两个(将两个计数器合并成一个计数器)。
师:千位左边是什么?(学生逐一读出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
2. 写五位的整万数。
师:(在计数器的万位上拨1颗珠)这表示多少?(一万)
继续在计数器的万位上依次拨出2颗、3颗、4颗珠,学生依次读出两万、三万、四万。
师:会写吗?把四万这个数写出来。
师:你是怎么写的?
生:先写一个4,再写四个0。(板书:40 000)
分别在万位接着拨出5颗、6颗、7颗、8颗、9颗珠,学生依次读数,并写出七万、九万,交流写法。
3. 初步感受万级数的意义。
师:我们在写四万时,先写4,再写四个0。(指40 000中的4)4表示什么?(4个一万)
师:(指70 000中的7、90 000中的9)7表示什么?9呢?(7个一万、9个一万)
师:这几个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末四位都是0)为什么?
生:都是在万位上拨珠,千位、百位、十位、个位上没有珠,所以用0表示。
师:是呀,当某个数位上一颗珠也没有时,就写0占位!写几万的时候,先写什么?
生:写几万都先写那个几。
师:哦,几万就先写几。再写(四个0)
4. 写六位的整万数。
师:(在9万上再拨1颗珠)再拨1颗珠是
生:满十进一,10个一万是十万。
将万位上的10颗珠退去,在十万位上拨1颗珠,再在万位上拨1颗珠,学生答十一万。
师:会写这个数吗?(学生写数)怎么写?
生:先写11,再写四个0。(板书: 110 000)
帮助写错的学生找出错误原因,并订正。
在万位上继续拨珠,学生依次读出十二万、十三万、十四万、十五万,写出十五万。
师:(边说边拨珠)在万位上拨9颗珠,十万位上拨9颗珠,会写吗?
生:先写99,再写四个0。
师:这些数中的111599表示什么?(11个万,15个万,99个万)怎样写出这些数?
生:是多少万就先写多少,再写四个0。
师:这些数都表示多少万,这样的数都是整万数。整万数都有什么特点?
生:末尾都有四个0。
5. 写七、八位的整万数。
师:在99万的基础上再拨一颗珠,是多少万?(一百万)
师生合作拨出一百万、一百零一万,并写数。
师:看来,要想既对又快地写出整万数,还要有一个检查的方法,怎么检查?
生:末尾都是四个0。
师:我们可以把这四个0和前面的数分开,(在1 010 000上画分级线)可以用这样的方法,检查是不是把数写对了。
先在计数器上拨出199万,学生读数、写数,接着从一百九十六万拨到一百九十九万,要求学生读数。
师:现在计数器上是199万,再拨一个珠是多少?(二百万)对,满十进一。
师继续在计数器上拨珠,学生依次读出二百零一万二百零六万,并写出二百零六万,指导学生用画线的方法检查。
出示:十万十万地数,从九百六十万数到一千零二十万。
师生共同拨珠、读数、写数、校对。
四、 介绍数级
师:刚才我们把这些整万数分成了两个部分,后面是四个0,前面这些数表示什么?
生:多少个万。
师:这些数(指万级上的数)都表示多少个万。按照中国的计数习惯,从右边起,每四个数位是一级。个位、十位、百位、千位是个级,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是万级。刚才将个级数与万级数分开实际上就是将整万数分级,所画的虚线叫做分级线。
师:万级的数都表示(多少个万)1 010 000中的101表示(101个万)
五、 教学整万数的读法
师:大数容易读错,用分级的方法把万级和个级分开,就不容易读错了。
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要求把整万数先分级,再读一读、比一比。(学生正确读数)
师:既然让我们读一读,比一比,你在读的过程中比了什么?
生:先读万级的数,要在后面加上一个万。
师:(指85万)读万级中的数和我们以前读数的方法有什么联系?(一样)为什么还要加上万?
生:不加上万就变成85了。
师:对,那就变成哪一级的数了?(个级)万级的数都表示多少个万,所以读的时候要加上一个万字。
六、 感受整万数的大小
师:生活中的大数有很多。(出示图片:南京奥体中心体育馆有座位60 000个)
学生读数。
师:60 000有多大呢?我们一个班有多少人?(46人)就算50人吧,你知道要多少个这样的班级才能坐满体育馆?(学生算出结果,都很惊讶)
出示:100 000张纸摞在一起有多高?
师:猜猜这一摞纸大约有多高?(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并引导学生通过计算得出结果)
出示:(1) 天安门广场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广场,面积有400 000平方米。
(2) 北京著名的园林颐和园面积约是2 900 000平方米。
学生读数,并通过交流感受数的实际大小。
出示课始两个数据,师:现在你会读了吗?(让开始不会读的学生读数)
七、 综合练习
师生合作,按要求拨珠、写数。(教师说要求,指名按要求拨珠,其他同学写数)
师:学习整万数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更多的知识。
出示:(1) 大约在六千五百万年前,恐龙就灭绝了,原因到现在还是个谜。(2) 全世界可确认的昆虫大约有七十万种。(3)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每年约有60 000个物种灭绝。(4) 大气污染导致每年约有300 000~700 000人因烟尘污染而提前死亡,25000000儿童患上慢性咽炎。
学生读数、写数,并适时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的教育。
八、 全课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认识整万数)还有什么问题?(没有)老师这里有两个问题,有兴趣的可以回去了解一下。
1. 按照我国的计数习惯要分级计数,西方国家是按什么习惯计数的呢?请课后通过走访或查阅资料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并和同学交流。
2. 如果数目很大,计数单位不够了,怎么办?
反思
1. 对四年级的学生而言,要理解计数单位与数位两个概念是不大容易的。计数就是数数,学生并不清楚。而要理解计数单位,就必须从计数谈起;要理解数位,计数单位又是基础。曾看过这样一则报道:考古人员在挖掘古墓时,发现一个密封的陶罐,打开后却是一些大小不等的圆石子。经研究发现,这些石子是用来计数的,石子表示的数代表了墓主生前拥有的财富。这给了我很大的启示:石子计数这一数学史料是帮助学生了解计数单位的极好材料,教学时,可以按计数、计数单位、数位的顺序组织学生的认数活动。一个困惑了我很久的问题,竟这样意外地由一则考古新闻解决了。真是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2. 学生在三年级学习认数时,已经初步认识了万,并能正确地读、写10 000。这是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结构同化新知识的基础,也是本节课的教学起点。教学时,通过对五位的整万数的读、写,使学生自然地产生要写几万,就先写几,再添四个0的感受。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做的,是帮助学生将这种感受明晰起来,并引导学生通过类推,正确地读、写六位的整万数,逐渐将这种明晰的感受抽象为写整万数的方法。同时,运用这一方法正确地读、写七位、八位的整万数。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五、六位的整万数的写法,它是学生探索和理解整万数写数规则的基本材料。越在基础处,越要花时间。只有基础处想通了,想透了,后面的学习才会事半功倍。教学时,我设计了在计数器上拨数、写数、说理等活动,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与交流,理解并掌握整万数的写法。这样,学生在自主活动中获取的知识和经验,信度高,可迁移性强。
3. 在写数中感受,在读数中应用。对学生而言,读数的难度要比写数要大,因为读数首先要会将整万数进行分级,而分级是建立在对万级数意义的理解基础之上的操作行为。所以学生写数时,在教师提问的过程中,不断地感受万级数的意义,这种感受是学生理解分级的基础。在了解分级知识之后,通过对整万数读法的学习,在读数的过程中不断地应用,进一步加深对万级数的理解。教学时,我力求为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发展水平和知识间的逻辑关系,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以利于学生理解和学习,达到自觉迁移的目的。
小学老师精心准备的数学讲课稿(篇十九)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模拟上下车的情景,使学生体会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含义。
3。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获得两步式题运算顺序的感性体验。
重点:体会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含义。
难点:获得感性体验。
教具:电脑、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准备题
口算卡片
(二)探究新知
1。说一说
小朋友门坐过公交车吗?汽车每到一站就会有上上下下的人,请看大屏幕:(电脑显示)
车上原来有2人,到站了,先上去了一个人,又上去了4个人,一共有几人?你是怎样算的?
学生回答:一共有7人。先算2+1=3,再算3+4=7。列式为:2+1+4。
教师板书:
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同桌互说。
继续演示:这时车上有7人,又到了一站,上来了2人,下去了3人,该怎样列式计算?
列式为:7+2-3=6
还可以怎样列式?(7-3+2=6)
2。试一试
用自己的文具盒模拟汽车,用圆片代替乘客,教师说出各种情况,学生当小司机,模拟一次,列出正确的算式
3。摆一摆
同桌两人一组,用圆片互相摆,一人摆,一人列式,然后交换角色练习。
(三)课堂作业
1。7+2-8 8-8+4 10-4+2
10-8+5 10-7-3 3+5+1
2+7+1 6-3+7 3+5-6
2。 2+2+2+2+2 9-2-2-2-2
(四)总结
同学们的表现都很棒,希望继续努力。
小学老师精心准备的数学讲课稿(篇二十)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实例,在观察、讨论、操作的活动中,经历判断图形平移和在方格纸上按要求将图形平移的过程。
2、能判断图形的平移,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的图形按要求平移。
3、在探索平移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1、能在方格纸上按要求将图形平移。
2、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了解生活中的'平移现象。
课前修改:
教学过程:
一、平移现象
1、让学生观察图片,说一说这些事物重有哪些平移。
2、提出兔博士的问题,学生交流生活中的平移现象。
二、判断平移
1、(1)题学生先观察数红的两组图,说一说有什么,发现了什么,然后判断哪些图形通过平移可以互相重合,重点说一说图形是怎样平移的。
2、(2)题安排两个环节。
1)先让学生弄清题的要求,然后在书中独立完成。
2)交流展示涂色后的图形,重点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判断的。
三、平移图形
1、让学生在书中岸(1)题的要求画出图形,重点交流画的方法。
2、鼓励学生自主完成(2)题,集体交流。
练一练
1、给学生充分的作图时间,师巡视辅导后进。
2、有余力学生独立完成
教后反思:
小学老师精心准备的数学讲课稿(篇二十一)
教学内容: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材P24—25页)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创设了“青蛙吃害虫”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体会加减法的意义。然后,用计数器帮助学生建立加减的直观表象。最后鼓励学生列出抽象的算式,这使学生经历了从“具体情境——形成表象——抽象出算式”的过程,有助于对加减法的理解。
设计理念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关注内容的人文价值,引导学生关注社会。
3、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是学习的真正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4、培养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5、运用激励性的评价,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积极的主动的学习。
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百以内不进位、不退位加减法的第三课时,由于有整十数加减法以及两位数加、减一位数这两节课做铺垫,再加上学生对这一类型的加减法已经有一定的计算能力和计算方法,因此,学生学习起来不太困难,学习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30中的3在十位上,表示3个十,也就是相同数位相加减。基于此,在教学中应将加减运算的学习和解决问题结合起来,在加强学生的计算能力的同时,更侧重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也就是让学生在经历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体验算法多样化。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学会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加减法算式的计算方法,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2、初步学会应用加减法解决生活的简单问题,感受加减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3、对学生渗透环保和爱护动物的教育。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经历探索运算方法的过程,体验算法多样化。
教学准备:计数器、小棒、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学前准备
(1) 填一填
75里面有( )个十和( )个一
50里面有( )个十,30里面有( )个十,合起来是( )个十
【复习数的组成,为学生铺垫了相同数位相加的算理】
(2)小竞赛
32+5 70-60 78-6 39-4
26+3 88-5 30+20 83+6
2、猜谜语,揭示课题
小小游泳家,说话呱呱呱,常在田里住,捉虫保庄稼。(打一动物----青蛙)
青蛙现在在什么地方?它们在田里做什么呢?(吃害虫)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青蛙吃害虫”(出示课题)
青蛙可以把庄稼里的害虫吃掉,农民就不用把农药喷撒在庄稼上,这对我们的环境就可以起到净化的作用,我们就能吃上绿色食品。青蛙对我们有这么多的好处,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它们呢?(不能捉它,要保护它)
【低年级的数学课,要加入小孩子喜欢的元素,才能激发他们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老师用猜谜语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对学生渗透环保和爱护动物的教育。】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1、过度:
有一只小青蛙知道同学保护它们的决心后,给我们班发来了一封邀请信,邀请我们去参加青蛙王国举行的捉虫比赛。你们去不去呀?
【邀请信的形式,可以更进一步地促进学生和动物小青蛙之间的友好关系,并把学生带进一个轻松的童话世界,有效组织学生有秩序地进行课堂教学。】
比赛的现场可真热闹呀!看,有两只青蛙正抢着吃害虫呢!它们都说什么话呢?
生1:小青蛙说:“我吃了30只害虫”。
生2:大青蛙说:“我吃了56只害虫”。
2、青蛙很细心,随时收集身边的数学信息,我们能不能根据它们收集的数学信息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呢?
生1:两只青蛙一共吃了多少只害虫?
小学老师精心准备的数学讲课稿(篇二十二)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中位数》教材第105页例4、第106页例5及部分习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中位数在统计学的意义,学会求中位数的方法。了解中位数与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会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统计量。
2、过程与方法经历中位数的认识计算过程,体验合作探讨,理解认识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全面多角度分析问题的意识和初步的统计观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广泛应用,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在生活中的数学意识,培养学生热爱体育运动的良好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中位数的意义,掌握中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求偶数个数据的中位数的方法。
教法学法:
创设情境、质疑引导、引导与讲解相结合。小组合作探究,自主实践体验。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师生谈话导入。
2、课件出示
王丽同学1分钟跳绳比赛成绩如下表
次数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
成绩124108136132
她这四次测试的平均成绩是多少?
理解题意,让学生独立解答、汇报。
二、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下面让咱们去看看五(1)班7名同学正在进行的掷沙包比赛,他们的成绩如何呢?(出示教材第105页例4情景图)
设疑:老师知道这组学生中有一名同学叫刘云,他的成绩是25.8米,你们猜猜他在这组中可能排在第几?
三、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出示五(1)班7名同学掷沙包成绩统计表。
姓名李明陈东刘云马刚王朋张炎赵丽
成绩/m36.834.725.824.724.624.123.2
从他们的成绩表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刘云同学排在第几?为什么刘云的成绩比平均数低,还能排在第三呢?
引导学生观察,小组内交流。
师:这组数据中,只有两个数比平均数大,有五个数都比平均数小,用平均数表示他们掷沙包的一般水平合适吗?(不合适)想想办法:从这组数据中挑出一个数代表他们掷沙包的水平,自己找一找,和同桌说一说。
学生这是可能有些困难,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认识中位数。
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估计,计算比较,发现用平均数表示一般水平不合适,从而引入新的内容——中位数,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2、介绍中位数
平均数与一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都有直接关系,任意一个数据大小的变化都会对平均数值都会产生影响,为弥补平均数在描述某数据组的不足,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位新朋友——中位数。顾名思义,中位数就是把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后,位置居最中间的数据它的优点是不受偏大偏小数据的影响。
师:那么,五(1)班7名同学掷沙包成绩的这组数据中的中位数是多少呢?
生动手尝试,按大小排列找出中位数24.7 。
师小结求中位数的方法
a 、按大小顺序排列 b、最中间的数据
设计意图(让学生认识理解,体验求中位数的过程,掌握求中位数的方法,并理解中位数在统计学中的意义。)
3、小结:平均数和中位数都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但当一组数据中某些数据严重偏大或偏小时,最好选用中位数来表示这组数据的一般水平。
4、教学例5
出示例5:五(2)班7名男同学的跳远成绩表
姓名李志强陈文王文贤赵军张鹏刘卫华于国庆
成绩/m3.062.902.743.522.832.892.78
师问:用什么数来表示这一组数的一般水平呢?
(1)让学生分别求出这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和中位数。
(2)同桌之间议一议,说一说。
2.96比这一组数据中大多数数据都高,用它来表示这组数据的一般水平不合适,应选中位数。
(3)如果再增加一个同学杨东的成绩2.94m,这组数据中的中位数是多少?
小组内讨论,全班交流。
得出结论:一组数据中有偶数个数的时候,中位数是最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
5、知识小结。
设计意图(学生在小这合作中自主探究发现知识规律,并动实践求平均数,中位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中位数的意义。)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基本练习。
2、教材第107页练习二十三第1题
生读题,小组讨论,共同解答,汇报交流。
3、教材第107页练习二十三第2题
学生讨论自由解答。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中位数
例4 例5
中位数 24.7 2.89 (2.89+2.90)/2=2.895
按大小顺序排列
数据个数奇数:最中间的数据 数据个数偶数:最中间两数的平均数
教后反思:
教材中通过结合生活实际来比较平均数,从而产生中位数的教学的必要性。本人循着教材的思路和自身的理解设计了“平均数有时不能正确反映中等水平,有时能—— 发现概括平均数时候不能正确反映中等水平——该用什么数表示,学习中位数——中位数与平均数的关系,——在练习中分散难点,进一步理解为什么有时候平均数不能正确反映中等水平,而中位数则可以,深入理解中位数的稳定性。
小学老师精心准备的数学讲课稿(篇二十三)
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亿,知道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
2.熟记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能正确读出亿以内的数.
教学重点
掌握亿以内数的读法.
教学难点
中间有0的数的读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读出下面各数
3612 2361 1236 6123
问:上面每个数中的3各表示多少?6在每个数中各表示多少?1呢?2呢?
2.(演示课件计数单位)回答下面各题
(1)10个一是( )10个十是( )10个百是( )
(2)一和十、十和百、百和千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二、学习新知
1.谈话导入:我们已经学过万以内的数,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还经常用到比万大的数.如:1994年首都北京的人口有一千零五十一万.光的速度是每秒二十万千米、地球离月亮大约有三十八万四千四百千米.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像这些比较大的数的读法.(板书亿以内教的读法)
2.用算盘帮助数数,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亿.
(1)出示算盘,让学生在千位上拨上一个珠,问:这表示多少?(一千)然后让学生一千一千地数,一边数一边拨珠.问:你发现了什么?(10个一千是一万,千位满十向万位进一).再一万一万地数,边数边拨珠并把发现的问题讲给大家听.(依次十万十万地数)
(2)师问:照这样数下去10个十万是多少?10个一百万是多少?10个一千万又是多少呢?
(3)通过刚才的数数你们知道了什么?
(4)(继续演示课件计数单位)练习填空:
10个一千是( )10个一万是( )10个百万是( )10个千万是( )
3.师:万、十万、百万、千万、亿和个、十、百、千一样它们都是计数单位.(边说边板书)从刚才一边拨珠一边数数中,你们发现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呢?(继续演示课件计数单位)
4.认识数位和数位顺序表.
教师说明:
(1)用数字表示数的时候,计数单位要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教师对着计数单位,在上边板书数位,(师边讲解边整理出数位顺序表)
(2)同一个数放在不同数位上,它的计数单位是不同的.如数字3,写在十位上表示3个十,写在百位上表示3个百,写在万位上呢?写在千万位上呢?写在亿位上呢?
(3)按照我国的计数习惯,从右起每四个数位为一级,个位、十位、百位、千位是个级,表示多少个 ;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是万级,表示多少个万.(师进一步整理数位顺序表)(说明:还有比亿更大的数,今后我们再写)
5.教学亿以内数的读法
(1)教学万级数的读法
①在算盘上拨出二十八,问:这个数在个级,表示多少?(二十八)
②将二十八移到万级,问:这个数在万级,表示多少?(二十八万)
③在算盘上拨出三千零七十万,让学生试读.
④读出下面各数(出示投影)
470000 3080000 40500000
470000 读作:四十七万
40500000 读作:三百零八万
40500000 读作:四千零五十万
⑤小组讨论:说一说万级的数的读法和个级的数的读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万级数先按个级数的读法来读;
不同点:万级数要在后面加读一个万字.)
⑥练习:读出下面各题:34和340000 348和3480000 3004和30040000(强调:每级中间连续有2个0只读1个.)
(2)教学含有两级数的读法(出示课件亿以内数的读法).
①先在数位顺序表上出示20000,让学生读出来.再将个级写成4600,请学生完整试读24600.
②先出示6400000,让学生读出来,再试读6407000,问:这个数中的4个0都在什么位置?怎么读的?(数中每级末尾的0都不读.)
③让学生读出30040,再试读10030040
10030040读作:一千零三万零四十
问:10030040共有5个0,前4个0共读出几个?(师指出其他数位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④练习:读出下面各数.
569200 40080500 28000075
569200 读作:五十六万九千二百
40080500 读作:四千零八万零五百(师问:40080500所读的零是指哪几个0?)
28000075 读作:二千八百万零七十五(师问:为什么4个0只读1个?)
⑤总结含有两级数的读法:略.看书P3并体会一亿有多大.
三、课堂练习
1.读出下面每组数:
25和25┆0000 250和┆2500000 20xx┆和20005┆0000 20xx和20xx┆0000
2.先说出下面每一个数是几位数,最高位是什么位,再读出来.
3┆2680 164┆5800 520┆5000 47┆0050 307┆0800
3060┆0900 10┆4070 120┆0605 1┆0000┆0000
3.教师说明:改革20年来,我国取得了巨大成就.读出下面各题中的数:(投影)
(1)1993年,我国天然石油开采8130000吨,1997年增加到12840000吨.
(2)1994年,我国煤炭开采12350000吨,到1996年,煤炭开采21500000吨.
(3)1993年,我国市内电脑交换机有10360000门.
(4)1994年,我国生产照像机42900000架.
四、师生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亿以内的数位顺序是怎样的?亿以内数的计数单位有哪些?怎样读亿以内的数?
五、布置作业
(略)
小学老师精心准备的数学讲课稿(篇二十四)
教学目标:
1.在观察、讨论、判断等活动中,经历初步认识扇形的过程。
2.知道扇形,初步了解扇形的特征,能在圆中画出扇形。
3.体会扇形和圆的关系,感受扇形图与名称的联系。,
教学重点:
认识扇形以及圆心角和弧。
教学难点:
认识扇形以及圆心角和弧。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两把折扇(其中一把圆形扇)、画有教材中四幅图的小黑板;学生准备水彩笔、量角器、直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用折扇作为导入新课的道具)同学们对折扇并不陌生,能说说你们对它的认识吗?
像折扇打开形状(教师打开折扇演示)的平面图形,在数学上,我们称之为扇形。(出示课题:认识扇形)对扇形你想了解哪些知识呢?
学生自由讨论,指名交流汇报。
教师:同学们说的这些知识,我们今天一起来解决。
二、探究新知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下图,圆中的涂色部分与圆有什么关系?
它们是圆的一部分,扇形是由圆心角的两条半径和圆心角所对的弧围成的图形。形象地说,就是两条线段和一段弧(曲线)围成了扇形。
1.认识圆心角。
出示例3图。
教师在右图的基础上标出1,指出:像1这样,顶点在圆心上的角叫作圆心角。
提问:圆心角是由什么组成的?顶点在什么上?
使学生认识到:圆心角是由两条半径和圆心组成的,所以圆心角的顶点在圆心上。
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画出几个角,让学生判断哪些是圆心角。
教师接着在黑板上画一个圆,在圆上分别画出圆心角是 、 、 、 的扇形,让学生比较这些扇形的大小。使学生明确:在同一个圆中,扇形的大小与这个扇形的圆心角的大小有关,圆心角越大,扇形就越大。可以再次演示折扇,同一把扇子,张开程度不同,扇面的大小就不同。
2.认识弧。
教师拿出圆规和直尺,先画一个虚线圆,在圆上取A、B两点,再用实线A、B两点间的部分。(弧是圆上的一部分,这样处理易于理解)
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两点间的实线部分是在什么上画出来的?
小学老师精心准备的数学讲课稿(篇二十五)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初步体会收集、、分析数据的方法,会把出的数据填在简单的统计表里,能对统计结果进行简单的分析、判断。
2、使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积累初步的收集、数据的经验,发展初步的数学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在参与统计活动的过程中,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自己选择记录方法作记录,并在交流中体会画“√”作记录的方法既清楚又方便。
教具学具:
硬币、题纸、课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旧知
1、春天,是外出的好季节,你们喜欢春游吗?
2、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春游。看我们班女同学准备了什么好吃的?
你能用什么办法让大家一眼就看出来每种食物各有多少吗?
其实你就是要把他们分类。那我们一看结果,数一数他们的数量。
我们还可以把结果填在统计表里,大家一起来说。
:上学期我们就是用这种先分类后数的方法来进行统计的。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有关“统计”的新知识。(板书:统计)
1、探索统计策略
(1)男同学也带来了他们喜欢的水果,看,他们带来了什么,每种水果各有多少个呢?
他们也向我进行了汇报,我们一起来听一听,比比谁最聪明,能一边听,一边数出来。(第一次放录音)
你们数清楚了吗?老师也没有数清楚,你们能想想办法吗?怎样就能记下来。可以4人小组商量一下。
(2)好,下面就用你想好的方法来记一记,可以记在这张纸上。(第二次放录音)
谁记下来了?他们各有多少个?说说你的方法。(学生汇报)
你们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那你喜欢哪种呢?
(3)看来大家都选到了自己最喜欢的方法,接下来就用这种方法再记录一次,比一比谁的结果最正确。(第三次放录音)
学生汇报。
看来孩子们感觉到了,记录的时候符号越简单就越方便、清楚。
刚才,我们是在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收集数据。
2、呈现统计数据
下面我们把这些数据在表格里。
3、分析统计结果
我们来分析一下统计结果,从这个表中你知道了什么?
三、丰富练习,巩固新知
1、巩固新方法
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帮老师统计出了各种食物的数量,带上这些好吃的,我们出发吧!
一路上,我们将会遇到很多这样的交通标志,你们认识吗?
那我们就来统计一下遇到的路标吧!这次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完成,老师读,大家记,记在题纸上的第一个表里。
学生汇报。
2、直接应用,解决身边的问题
坐着汽车一路颠簸,我们终于来到游乐园了,你看到了哪些好玩的?
可老师不知道你们喜欢什么项目,怎么买票呀?
那我们就现场统计。
听好要求:
(1)每人只能报一项自己最想玩的项目。
(2)别人说的时候,你要认真地记在题纸的上。
(3)自己报的时候,也不要忘了记下来。
开火车,轮流报。
把结果填在下面的统计表里。
从表中你知道了什么?
刚才,我们用学到的知识解决了自己遇到的问题。
3、动手操作,亲自体验
下面我们放松一下,你们喜欢玩游戏吗?
那我们一起来玩一个“抛硬币”的游戏。
(1)介绍游戏方法
(2)介绍游戏规则
谁来汇报你记录的结果?
观察每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如果统计的次数足够多的话,可以看出正、反面出现的次数差不多,也就是说正、反面出现的概率相等。
4、拓展练习,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时间不早了,该返程了!有交警叔叔正在路上统计过往汽车的数量,我们用今天学到的知识,帮帮他们,好吗?
先看看有几种车?
那你可得看清楚了,这次没有人来帮你报。
这个路口1分钟内通过的汽车,我们一起来记录。
看了这个表,你想说什么?
交警叔叔谢谢你们的帮忙,一天的旅途该结束了,你们玩得开心吗?
四、全课
我们在玩中学到了知识,又在玩中运用了知识,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收获。
小学各年级有关数学的教案分享二十三篇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为此老师就需要在上课前准备好教案,以此来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那么一份优秀的教案应该怎样写呢?下面是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各年级有关数学的教案”,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小学各年级有关数学的教案【篇一】
教学目的:
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的过程,了解加减法的联系,掌握十几减9的运算技能。
2.能用生活经验解决问题,并初步学会表达解决十几减9这一数学问题的大致过程。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4.在交流合作的过程中,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法。
5.在他人的鼓励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掌握计算十几减9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十几减9的算理。
教具学具:课件 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故事导入:今天是兔妈妈的生日,兔哥哥兔姐姐兔弟弟准备为妈妈庆祝生日。他们来到大街上,各自去买一些东西。兔弟弟到了小猴开的一家“水果超市”,看到又大又红的桃子,开心极了,就对小猴说:“猴哥哥,我想买一些逃。”小猴说:“可爱的小兔,我只剩下一盒桃和这3个桃了。你想买几个桃?”兔弟弟说:“猴哥哥,我想买9个。”
小朋友,小猴一共有几个桃?兔弟弟要买几个?你能把这些告诉同学吗?(学生交流)
听了×××说的,你想提什么问题?谁能用三句话连起来说。(指名说)
你们能用一个算式把小猴买桃的事表示出来?(学生回答后板书:13-9=4)
那小猴是怎么从13个桃里拿出9个给了兔弟弟自已还剩4个的?让我们一起做一回小猴吧!
二.主动探索,体会知识的形成过程
1.个体操作,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生操作。以小棒代桃,先摆10个,再摆3个,在13个桃中拿出9个可以怎么拿?
2.小组合作。边操作边说。
3.班级交流。你组什么好办法请介绍听听?(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边操作边交流。)
4.你最喜欢谁的方法,为什么?
5.运用方法解决问题。
如果小猴只有12个桃,兔弟弟买了9个,还剩几个?板书:12-9=□请你用自已喜欢的方法计算。有困难的可用小棒摆摆。
那如果小猴有16个桃,兔弟弟买了9个还剩几个?板书:16-9=□,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三.巩固深化,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
兔弟弟买了桃高高兴兴地回到了家,看到兔哥哥买回了方糕,买了几块方糕?谁能用算式表示出来?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兔姐姐买了一些黄瓜,有几条?你能用算式表示出来吗?请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这时,妈妈出来了,看到孩子们这么乖非常高兴,就拿出三个苹果奖励他们。小朋友你想得到老师的奖励吗?你只要答出苹果上的两道题那那个苹果就归你了。
9+2= 9+5= 9+9=
11-9= 14-9= 18-9=
这三组题你发现了什么?(同桌互说,后交流)
(显示蚂蚁图)看,谁来了?他呀想跟我们玩游戏呢?你知道这个游戏怎么做的?(游戏)
海洋里的鲸鱼也来凑热闹了,他给我们带来了一些题目,要考考我们呢,你们有信心通过吗?
做了这些题,你们又发现了什么?(同桌互说,后交流,学生谈自已的发现教师随机揭题:十几减9)
你们的发现太棒了,希望以后有更多更精彩的发现。
看,兔妈妈捧着一个大蛋糕走来了,你发现蛋糕上插着什么?能用几句话告诉大家吗?同桌列式。
四.
今天我们一起参加了兔妈妈的生日活动,在这个活动中你有学到了什么?
小学各年级有关数学的教案【篇二】
教学目标:
进一步利用平移、旋转的知识把七巧板各图形拼成鱼图。
教学过程:
一、 独学:请观察下图,同位说一说第2个三角形是由第1个三角怎样演变来的?
再说一说第1个三角形是由第2个三角怎样演变来的?
二、对学、群学
1. 七巧板经过平移或旋转后得到了鱼图,请在鱼图中画出相应的每块板的轮廓线,标出序号同时说明每块板是怎样平移或旋转的。
2.我有多种方法得到的
三、群学:(巩固提升)左图是被打乱的4张图片,怎样才能还原成右图?
四、检测:P88第1、3题。 文章
小学各年级有关数学的教案【篇三】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9~81页,练习十八的第1题。
教学目的:
1.使同学比较系统地、牢固地掌握自然数、整数、分数、小数、百分数的意义,以和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使同学掌握十进制计数法。
教具准备:教师把教科书第80页的整数和小数数位顺序表画在小黑板上。
教学过程:
教师:“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在小学阶段学习了哪几种数?”(自然数、整数、分数、小数、百分数。)教师接从上到下的顺序板书数的名称。
教师:“今天我们复习与这些数有关的一些知识。”
一、自然数、整数的意义
教师:“什么样的数是自然数?”(l、2、3……)在“自然数”后面板书。
“自然数可以表示什么?”(表示物体的个数。)
“最小的自然数是什么?”(l。)用彩色笔把“ 1”上色。
“最大的自然数是什么?”(没有最大的自然数,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自然数的单位是什么?”(自然数的单位是1。)
“任何自然数都是由若干个1组成的。请说出下面几个数各是由多少个1组成的。”教师在黑板上任意写几个自然数,如7、10、25、369、1997……
教师:“一个物体也没有用什么数表示?”(用0表示。)教师板书“0”。
“自然数与0有什么关系?”(自然数都大于0。)教师在“自然数”后面板书“(大于0。)”
“按顺序写数时,0应写在什么位置?”(写在1的前面。)
教师:“我们在小学学的整数都包括什么数?”(自然数和0。)教师板书“整数”并用大括号把自然数和0括起来。
“假如说‘整数就是自然数和0’对不对?”(不对。)“为什么?”(因为整数中还包括比0小的整数。)假如同学说不好,教师可以说明:我们在小学学的整数包括自然数和0,到中学还要继续学习比0小的整数。然后,教师在“0”的下面板书“……(小于0的。)”
综合前面的教学过程,使同学看到如下板书形式。
整数 自然数:1、2、3、4(大于0的。)
……(小于0的。)
小学各年级有关数学的教案【篇四】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能辨认、判断角和直角。
3.培养学生观察、判断、动手操作及合作交往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体验数学来源于实践的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画角。
难点:引导学生从实物逐步抽象出几何角。形成角的表象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生活引入。
谈话::小朋友还记得我们一年级学过哪些图形吗?
教师出示一本书,问:谁知道这本书的这部分(师沿着一个顶点向两边摸,手势指出两条边所夹着的部分)叫什么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另外一种几何图形。 (板书课题:角)
老师挑选了几件物体,你能说说看,这些物体的角分别在哪里?(课件出示:书、剪刀和钟面:让学生逐一指出书上的角,剪刀形成的角,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形成的角。)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现在你能说说在我们的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中有角?
(二)探究新知。
1.丰富感知,形成角的表象。
逐步抽象出角:认识了生活中的角,那么,数学中的角到底是什么样呢?我们一起来看(把刚才电脑投影的实物体逐渐去掉颜色及其他非本质的东西,只显露出角,明确指出这就是角)。
3.角的特点。
(课件出示)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角都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以钟面形成的角为例)一个角是由什么组成的?(一个点和2条线)
对,这个点我们把它叫作角的顶点(扇动3次:出现顶点)由顶点引出的2条直线叫作角的边。(扇动3次:出现边)
小学各年级有关数学的教案【篇五】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5页例题及做一做,第27页练习三第6题。
教学目标:
通过操作、演示,使学生知道减法的含义;能正确读出减法算式;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有许多问题要用减法来解决。
通过对比练习,使学生初步感知差和减数之间的关系,同时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通过学生操作、表述,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教学重难点:
知道减法的含义。
教具准备:
课件、实物投影、磁力板、5个圆片、5根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复习数的组成,拍手游戏
二、探究新知 :
1.引导观察,感知减法的含义
(1)过电脑反复演示,让学生感知到:3名同学在一起,桌子上有3只纸鹤,1名同学把1只纸鹤拿走了,桌子上剩下2只纸鹤放在一块儿。
(2)学生之间交流感受与体会。
教师引导学生同桌相互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3)教师说明:3名同学中走掉1名同学,3只纸鹤拿走1只纸鹤就是从3里面去掉1,求还剩几的意思。(教师边说边用手势表示去掉)
2.学习减法算式
(1)由人或纸鹤的数量抽象出数字3和1。
(2)教师说明:从3里面去掉一个,用减法计算就要从3里面减去l个,在数学上我们用符号“-”来表示,教师板书“-”。
(3)引导学生数一数去掉1是多少?用数字几表示?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板书“=”,并在等号后面写上2。
(4)教师进一步说明:从3里面减去l个,用减法计算。(板书:减法)
(5)读减法算式。
教师范读,同桌互读,学生自己读。
3.发散联想
教师引导、启发,使学生说出生活中其它能用3-1=2来表示的减法事例。
4.看图,体验减法含义。
打开教科书25页,认真观察气球图,启发学生说明图意,并用减法算式表示,请学生表述减法含义。
三、巩固发展,学会学习:
1.动手操作,体验减法含义。
(1)做一做的左图
①教师示范,边操作边说明含义。
②学生操作,表述含义。
③说明图中表示去掉的方法。(虚线、划线)
(2)做一做的右图(2、3)
学生独立看图操作,表述含义。
(3)独立操作,边摆边说
①教师说明要求:用桌子上的5个圆片摆出不同的减法算式。
②学生操作。
③汇报交流
5-1 5-2 5-3 5-4 (5-5 5-0)
你们是怎么想出得数?
看图摆一摆数出来的、用数的组成想5可以分成1和几……
2.独立完成26页做一做,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3.看算式摆一摆。
投影出示练习三的第6题,学生边摆边口述。进一步加强对减法含义的理解。
4.联系生活,丰富联想
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事例,并用减法算式表示。
四、小结
这节课你有何收获,学会了什么?有了那些体验?
板书设计:
小学各年级有关数学的教案【篇六】
一、复习引入课题:
1、上学期我们一起认识了四个描述方向的方位词语,谁来说说是哪几个词?
学生说一说。
2、在生活中我们又是怎样来辨认这些方向的呢?
学生做一做。
3、在地图上我们又是怎样确定位置的呢?
教师课件展示四个方向,学生看一看。
4、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辨认方向”。
二、探究新知:
1、教师引语:同学们真棒!为了奖励你们,老师准备带大家到笑笑的学校去参观。
教师课件展示学校及周围建筑物图。
2、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画面,从画面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一下,然后与同桌交流一下,最后老师要请同学们向全班汇报。
3、学生汇报观察到的信息。教师将汇报到的建筑物贴片贴在黑板上。
4、怎样描述更清楚一些呢?
教师将另外的四个方向统一为: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5、请同学们用描述方向的八个词来说一说笑笑学校四周的建筑物。
教师课件展示题,让学生说一说。
三、制作方向板:
1、教师展示方向板,学生观看。
2、教师指导方向板的制作方法:拿出一张正方形纸,先上下对折,再左右对折,最后把纸摊开后再对角对折。在出现的八条折痕上标出八个方向。
3、同学交流谁的方向板做得好,谁的需要改进。
四、利用方向板:
1、在教室里辨认八个方向。
2、坐在座位上,说一说你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方向分别是哪位同学。
五、实践综合应用:
1、教师课件展示中国地图,学生观察。
2、请学生在地图上找出北京、吉林、上海、四川和自己的家乡。
3、完成书上第23页的第1题。
4、学生看书第23页第2题,说一说图中建筑物的方向。
5、教师课件展示图片,学生做游戏:说一说小乌龟的周围的数字各在小乌龟的什么方向。
6、把学生带到操场上,让学生说一说校园内各方向分别有些什么。
六、全课小结:
1、除了今天在课堂上学习的关于方向的例子,你们在生活中还了解到哪些和方向有关的知识或者例子吗?
2、说说你在今天的课堂上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你认为自己哪些地方表现最棒?还有哪些方面需要再努力。
七、作业:
请同学们根据今天学习的知识和自己每天放学回家所走的路线,设计出自己的回家路线图。
教学反思:
1、我以“参观笑笑的学校”为引子,以解决“笑笑学校的四周有哪些建筑”为导线,让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学习,并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形成能力。
2、教学设计时我积极关注学生的认知背景和生活经验,在教学中创设了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情境,引起学生高度的兴趣和注意力。
3、为了对生活中的数学进行提升、建模,抽象出数学的规律、方法,我在体验环节中设计了一个制作方向板的练习。
4、在“说说你的周围什么方向上有哪些同学”的过程中,我请相邻的的同学说方向,从而让学生感知方向的相对性,知道以不同的事物为中心,同一事物会处在不同的方向上。
小学各年级有关数学的教案【篇七】
教学目标:
1.在拼搭立体图形的过程中,体验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
2.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
教学重、难点:
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搭一搭,同学们不仅能搭出许多种图形,还能用语言进行表述。这节课让我们继续用学具搭搭,好吗?
(二)完成练习三(1题~4题)
先让学生搭出书上的立体图形,分别从正面、上面、侧面进行观察,再填一填,然后组织交流。注意引导观察,第一个图形从上面和正面观察到的形状是相同的。
先想一想,然后独立搭一搭,看一看,连一连,再交流讨论。
通过本题练习,你有什么发现?
可以让学生先想一想,再搭一搭,看一看,填一填。
下面的立体图形从正面、上面、侧面看到的形状分别是什么?在方格纸上画一画。
教师先示范怎样在方格纸上画图?再出示第4题
先引导学生理解题意,然后让学生独立在方格纸上画一画,全部画完后搭一搭进行验证。
(三)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各年级有关数学的教案【篇八】
教学目标
学生通过观察,初步感知物体有高有矮;知道;通过操作学会比较物体高矮方法;知道物体的高矮是相对的。
通过猜想、验证、下结论等环节,让学生经历探究的全过程,初步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在探究的过程中,进一步学习比较的方法。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身边物体的比较,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重点难点
在比较过程中,差别不明显的,要利用数量进行刻画,在比较。
教学方法
互动式教学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活动一、情境引入
播放《柯南》片段,你喜欢柯南吗?柯南抓坏人可厉害呢,为什么呢?因为他观察事物非常仔细,细小的差别也能看出。今天我们就学习他这种细致入微的观察精神,看谁观察最仔细!
活动二:观察主题图
出示主题图
观察图,和同桌互相说一说图上有几个人,他们在干什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你怎么知道是在路上?你怎么知道是盲人?
把图上的三个人进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他们三个人中,谁高,谁矮?(比较后板书:高矮)
图上的两个小朋友,又是谁高谁矮呢?
活动三:游戏
指名两个身高相差不多的学生,让学生猜一猜谁高谁矮。有什么方法知道谁猜到了?
学生可能说出以下几种方法:
①请两位同学到前面比一比。(故意让一个学生踮着脚尖比)引导学生发现不公平。从而让学生明白,事物的比较要在同一起点上
②用尺子量一量。
③分别请两位同学到墙边站直,在墙上划一划。
通过验证谁猜对了?
开讲激趣:利用学生熟悉的动画人物--柯南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既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良好习惯,又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
联系生活实际,在引导学生比较了图中人物的高矮之后,让学生自己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比较?让学生明白比较是从生活中得来的。学会比较的方法后,又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进行比较。
活动四:如何比一组学生的高矮?
选一组学生上来比高矮,由高到矮排成一列,然后说出谁,谁最矮。
选中间的某一位学生,让学生说一说这位学生比谁高,又比谁矮。
活动五:做一做
第16页的第1~4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活动六:练一练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在学生独立解题的基础上,组织他们进行交流。
活动七:总结全课
活动八:下课
每个小组从矮到高排成一列,每人用“高”或“矮”说一句话(如我在小组中,我比某某高,我比某某矮),再离开教室。
让同组的同学互相比较高矮,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人人参与,激励人人成功。
小学各年级有关数学的教案【篇九】
设计意图:
统计与概率是《数学课程标准》四大学习内容之一,它通过对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以及对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刻画,来帮助人们做出合理的推断和预测。本节课是对课本54—55页所学统计知识的复习与巩固,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登录入表、画成统计图的过程,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使学生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教学设计力求体现:教学内容生活味、教学过程活动化、探究时空开放性。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能将信息整理分类,并将统计结果登录入表,画成统计图。
2、智能目标:提高收集信息能力、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培养团结协作意识和能力。通过自评与小组评,培养反思评价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探究、展示和调查等活动,感受成功,体验统计的意义,体验数学和日常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将信息整理分类,并将统计结果登录入表,画成统计图。
教学难点:
将信息整理分类,并将统计结果登录入表,画成统计图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图片。
教学过程:
一、铺垫
这两天的天气如何?你们是怎么知道第二天甚至是后面几天的天气情况?(天气预报)
天气预报给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带来了方便。 天气情况有它自己的表示方法,看这些图形分别表示什么天气情况?(晴天、多云、下雨)
气象小组根据每天记录的天气情况,制作出每个月份天气的情况统计表。
出示课题:天气统计
二、探究
1、统计并填写统计表。
看,这是上海20xx年6月份的天气情况表,你们能从这张表中知道什么,谁能说给大家听听。(生可能知道天气情况三种标记,知道5月份晴天有……、多云天有……、雨天有……) 你怎么知道的?(分类数出来的) 同桌一起数一数,把结果填入统计表内。
师:从表中一眼看出了什么?
2、统计并画统计图。
要一眼看出哪种天气情况多,我们曾经什么办法?(涂格子)
咱们用这个方法也来试一试吧,请大家在统计图上画一画。 大部分小朋友完成了,谁愿意与大家交流,你是怎么画的?(学生自由发表) 同桌能互相评价一下吗?(同桌互相评价) 从图中你一眼看出什么?(学生充分发表)
3、欣赏比较。
各位小朋友完成的都很棒!现在请你们比较一下记录表、统计表、统计图,你认为哪种形式更一目了然地反映6月份的天气情况?(学生观察比较,发表意见)
三、加固+拓宽
1、统计同学们爱吃的冰激凌
那么根据这统计图,你能提出问题让同学来回答吗?先在组内准备一下提什么问题。 (学生分组准备) 可以交流了吗?(学生互问互答)
2、统计图形。
小朋友很了不起,根据信息提了那么多问题并解决了这些问题,现在老师这里有许多乱散的图形,你能从不同的方面来统计一下这些图形,并制作一张统计图吗? (学生小组讨论,合作交流)(大组反馈)
3、 调查统计。
各位小小统计员真不错,谢谢你们的整理与统计,奖励你们每人一个卡通粘纸! (学生兴奋地挑选着自己喜欢卡通粘纸图。)
各种卡通粘纸奖励掉多少个呢?你们想不想对粘纸作调查统计?那怎么调查统计呢?(学生小组讨论、出谋划策,调查交流)(用分类的方法整理成统计表、统计图。)
观察统计图,你能看出什么?能提出有关数学问题或建议吗?
四、总结延伸
各位小小统计员,今天的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学生自评、互评) 你有什么感想和收获?(学生畅言)
小学各年级有关数学的教案【篇十】
课后反思又称反思性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在先进的教学理论指导下,批判地观察自我的主体行为表示和其行为依据。通过观察、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对教学实践进行考虑、反馈、评价、探索,解决教学中的的实际问题,针对教学中的“教”与“学”两方面活动的过程和效果,对它们的合理性做出准确的判断,查摆自身缺陷,扬长避短,不时改进教学。下面谈谈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应用课后反思的几点做法。
一、公开课教案的反思
教师设计教学方案,要坚持“以学定教”的精神,设计教学设计时,要预测同学遇到的问题,那些地方同学不容易理解,根据同学要遇到的问题,设计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战略和方法,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先要对过去的教学经验进行反思,反思自身或他人以前在讲授这一教学内容时曾遇到过那些问题,有那些经验,应该采用什么战略和方法解决的,效果如何?然后进行新的公开课教案。
在设计新的教学设计时,要根据自身所教班级同学的.实际情况,在学习这一内容时,可能会遇到那些新问题,针对出现的这些新问题,可采取那些战略和方法。
例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一课时,根据以往经验,同学对“余数都比除数小”这一规律不够理解,出现余数比除数大的现象,在公开课教案时,为加深同学的理解,突破这一教学难点,我让同学分小组合作学习,动手操作,进行分铅笔试验,并引导同学观察、比较、讨论,最后让同学在操作实验中自身得到了“余数都比除数小”这一规律。
二、课堂课后反思
再好的教学总有它缺乏的地方,总有须待进一步改进,进一步优化的地方,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效果反馈信息不时地反思,反思解决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根据出现的问题,和时反思自身的教学行为,调整教学战略,只有这样,才干更好地掌握教材,设计出一套以同学为中心,培养同学发散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不时完善教学方法,顺应同学的发展需要。
在同学学习过程中出现思维障碍时,教师应和时反思,如何启发引领同学克服思维障碍,当同学发生意外事情时,教师和时进行反思,如何机智地处置发生的意外,使同学和时恢复到正常的思维状态。
例如在教学“梯形面积”时,有这样一道题:一梯形上底是3米,下底是5米,高是2米,求梯形的面积。在解答此题时,有一同学列式为:3+5=8(平方米),当同学都笑他错误时,他却理直气壮地说:“梯形的高是2米,可计算面积时,公式又要除以2,乘以2再除以2,可以相互抵消,所以只要把梯形的上底和下底加起来就行了。”听他这么一说,感觉还有道理,此时我顺势引导:“是不是所有梯形都可以用这样的方法呢?”同学展开讨论,分析得出:假如梯形的高不是2米,就不能用这个方法了。
教学中,经常会出现类似这些我们不能预料的问题,我们要和时地反思,启发引导同学克服思维障碍。
三、课后总结的反思
教学反思主要是教师在课后对整个教学行为过程进行反思性回忆,包括对自身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同学表示、教学的胜利与失败等情况进行分析,找出教学程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的胜利和缺乏之处,研究发生缺乏的原因,考虑今后改进优化的方向。课后总结反思,一般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 反思教学胜利之处
每一节课螳都是师生围绕一定的教学目标,依照预先设想的教学方案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如各种教学手段的有机结合,巧妙地新课引入,留有悬念的结束语,教学中的亮点,精彩片断,以和教师在课堂上随着教学内容的展示、情境的创设而发生的灵感,与同学发生强烈的共鸣处等,课后进行认真反思,记录下来,为今后教学提供参考。
2. 反思教学失败之处
再完美的公开课教案也可能有疏漏、失误之处,把这些课堂教学中的失败教训,如对教材理解出现的偏差,对教学重点、难点处置不当,演示、实验有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由于某种原因,同学的积极性受到挫伤等记录下来,并对其原因作深刻的分析的探究,成为今后教学吸取的教训。
3. 反思同学的反馈
同学是教学的对象,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的教学活动是以同学为中心进行的,将同学在学习过程中闪现出智慧的火花,独特见解或是同学的问题,如能力缺陷,思维障碍,以和同学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作业存在的问题等记录下来,便于在以后的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实施弥补,特别是在课堂上同学提出的一些老师解决不了的奇特问题,记录到课后去研究。
课后反思是教师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重要手段,是教师学会如何教学和从教学中学会什么的有效途径,勤反思,也是现代教师在研究状态下进行课堂教学的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因此,在教学中不时反思提炼,从中发现问题,进行研究,就一定能拉提升我们的创新能力,提升我们的专业素养,提升我们的教学水平。促使自身生长与进步,使自身成为一名反思型、研究型、学者型的教师,成为新时代的教学能手。
小学各年级有关数学的教案【篇十一】
教学内容: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乘法估算”。
教学目标:
1、掌握乘法估算的方法,能根据题目的特点估算。
2、培养学生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估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根据具体问题进行估算。
教学过程设计:
复习引入
师提问: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估算。谁知道什么是估算呢?
生答:就是估计着算,大概的算一下。
生答:就是求咱们刚学的近似数。
生答:在实际生活中,有时也只要算出近似数,不需要算出准确数。这样的计算叫估算。
创设情景
学校开展为灾区捐款活动,一年级捐款714元,二年级捐款987元,两个年级捐款共约多少元?
师:你能帮老师估算出结果吗?
生:714+987=1701
生:714+987≈1700,把714看成700,把987看成1000。
师:同学们,你们说哪种方法对呢?
生1:第一种对,算得很正确。
生2:第二种对,现在要我们算得是大约多少元。
学生展开讨论
师总结:在加法估算的时候,就是把接近整十整百的数看作整十整百后,再进行计算。
深入探究
1、引出乘法估算
师出示问题:三年级每班平均捐款202元,4个班大约多少元?
师:请你试着估算出他们的结果。并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把202看成200,然后200×4=800元
生:乘法估算和加法估算一样,把要估算的数看成整十整百的数,再计算。
小组合作练习
你现在知道了乘法估算的方法,那就来完成下面的练习吧!
师出示练习题,
妈妈要买5袋饼干,每袋1元8角,带多少钱合适?
要求(1)你试着估算;(2)说一说你是怎样估算的?
生:练习估算705×4≈2800298×3≈90099×299≈3000301×11≈3000
师:你们的答案都一样吗?
生:有的一样,有的不一样。
师:谁能说一说,为什么用相同的方法而得出不一样的结果呢?
生:因为前三个算式都只有一个数接近整十整百,所以得数都一样。而后两个式子都有两个数接近整十整百,有的同学只把其中一个数看成整十整百了,所以容易弄错。
师出示例11
生:列式解答
生1:58≈6060×3=180(元)
生2:50×3=150(元)8×3=24元150+24=174(元)
师:用这些钱买3个足球,每个足球74元,够不够。
学生解答,并汇报结果
生:200元钱不够
三、巩固练习,完成做一做
四、小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指名回答
生:学会了乘法估算的方法。
生2:要想把乘法估算的结果与准确结果接近,就要根据题目的具体情况而定。
生3:我们生活中如遇到要估算的情况,我们知道怎么做了。
教后反思:
从现在学生们的情况来看,他们习惯于精确计算,对估算的意识很淡薄,对估算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与作用,还没有真实的体验和感受,从而使他们在认识和行为上都“不太习惯”。具体表现在:估算方法的运用不灵活,要求估算结果却进行精确计算等,因此如何让学生明白估算的作用与价值,弄清精算与估算之间的区别与联系,逐步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在学习生活中自觉运用估算,是我们进行教学的目的。但估算意识的培养,不是一下就能完成的,需要有一个长期的练习与积累的过程,需要我们教师经常的给学生创设估算的情景与机会,作为估算的起始课,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让学生掌握估算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感受估算的意义与价值。
小学各年级有关数学的教案【篇十二】
教学内容
教科书例5、例6及做一做,练习十一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掌握运用五入的方法把除数看成整十数来试商.并能正确计算.
2.使学生进一步熟悉调商的方法.
教学重点
把除数个位上的数五入为整十数来试商.
教学难点
通过实践使学生体会到把除数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数来试商比较简便.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下列各题的商是几?
此题的复习是为用五入法试商做准备.
2.在下面的括号里最大能填几?
60( )< 262 80( )<453
此题的练习目的是训练学生试商的准确性.
3.在下面的○填上>或<.
475○250 693○200
此题的练习目的是为训练学生对商的是否合适迅速地作出判断.
4.说出下面各题除数可以看做几十来试商?
启发小结:除数的个位有什么特点?用什么方法试商比较简便?
根据回答老师小结:除数的个位是1、2、3、4的一般把个位上的数舍去看做整十来试商比较简便.这节课我们要继续学习除数是两位数商是一位数的除法.(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5:
一种农具,每件的价钱是29元.90元可以买几件,还剩几元?
(1)说出此题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分析题意列出算式.
9029= (板书)
(2)引导学生把9029与准备题4中的各题比较.
提问:29个位上的数不是1、2、3、4而是9,那么应该把29看做几十来试商?
根据回答在除数29的上面轻轻地写上30、20.
究竟看做几十来试商简便呢?请同学们自己试算.并指名让两位同学板演在幻灯片上.
(3)观察、讨论、比较.幻灯出示两个算式.
引导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口述:把29看做30来试商,商3比较合适.如果把29看做20来试商,商是4,还需要调商,所以说不合适.通过比较把29看做30来试商比看做20来试商简便.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把20擦去再写一遍30.
然后让学生在书上将例5完成写上答话.同时指名到前面板演例5.并让板演同学完整地说说计算过程.
(4)反馈练习,总结规律.
①试做例5后面的做一做,先让学生说说把除数着做几十来试商,集体做,让两名同学做在小黑板上.
②将练习题和例5比较:这三道题的个位分别是几?
学生边回答,老师边用红粉笔将个位圈出来.
都是什么方法试商的?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并概括:当除数的个位是6、7、8、9时,一般情况下可用五入法把除数着做整十数来试商,然后用试的商与原除数相乘,如果余数比除数小或等于0就说明试商合适.
2.教学例6.
出示例6 27838
(1)提问:把除数38看做几十来试商?试商几?为什么?
学生边回答教师边在坚式的除数上面轻轻写上40,商的个位上写6.
商6合适吗?请同学们自己检验,一名同学到前面来板演.
(2)小组讨论.当出现余数大于除数时提示:余数大于除数说明什么?
学生讨论后回答:余数比除数大说明商小了.
为什么出现商偏小的现象?小组继续讨论.
讨论后归纳:用五入法把除数38看做40来试商,就比实际的除数大了,除数变大了所以商就容易商小了.这就需要把商调大.
再根据学生讨论结果将6轻轻地改为7.然后指名到前面板演,其他同学做在书上,做完后再看余数,结果余数小平除数,说明商7合适.最后将7描实,完成计算.
(3)如果将38看成30来试商需要商几次?请同学们自己计算.
(4)反馈练习:
做例6下面的做一做先让学生说说把除数看做几十来试商,然后集体做,让两名同学做在投影片上,做完后让板演同学说一说自己的计算过程.
3.引导归纳:
提问:今天我们所学习的两位数除法有什么特点?采用什么方法试商比较简便?为什么会出现试商偏大?应该怎样调商?在什么情况下用四舍法试商呢?四舍法试商容易出现什么情况?怎样试商呢?
学生边回答老师边板书.最后指着板书问:这些规律如果让我们概括为一句话怎样概括?先让同学们自己试着总结.(板书)
在同学们说的基础上再让打开书第49页,看一看书上是如何总结的?
提示:为什么这里要用一般,它告诉了我们什么?
通过回答使同学们知道除了四舍五入试商法,还有其他的试商方法,今后我们还要继续学习.
(三)课堂小结(略)
随堂练习
1.先说说把除数着做几十来试商,再计算出来.
老师注意巡视,特别是需要调商的题目,做完之后重点讲讲第4题的计算过程.
2.根据试商的情况,很快说出准确的商.可采用抢答形式.
3.判断下列各题的计算过程是否正确,不对的改正过来.
4.选择:
9039将除数看做( )来试商.
A.30 B.40
56289的商和余数分别是( )
A.622 B.628
布置作业
课本52页练习十一第1,2,3,4题.
小学各年级有关数学的教案【篇十三】
教学目标:
1、学生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初步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
2、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能够根据物体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进行表达和交流。
3、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建立1千克和1克的概念,估计出一些物品大约有多重。
教学构想:
教学时,教师可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地方用到“克”和“千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认识质量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能够在实际中应用。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应注意让学生通过掂一掂、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1克、1千克大约有多重,从而初步建立起l克和1千克的观念。
教具准备:
教学时,教师要准备一个2分硬币,一些大豆、图钉、乒乓球等实物,或其他能表现1克有多重的实物。同时还应要求每个学生都准备一个2分硬币及一些到商场里购买的物品或食品。生活中常见的秤。
教与学的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
1、情境导入,看一看。
程序:同学们你们都到过商场买东西吧?那你们都喜欢到商场买些什么呢?老师这有几件物品,你能看出哪件商品重一些,那些轻一些吗?
2、联系实际,掂一掂。
说话:请你拿出你到商店购买的商品。如:一袋红枣、膨化食品等等。然后分小组用手掂一掂,互相比较一下自己所买的商品和小组同学的商品那些重那些轻。让学生选出其中最重的和最轻的物品。
[简析:商场里常见食品的轻重学生一般比较熟悉,特别是他们自己喜欢的食品,这样设计容易激活学生的学习经验。让学生充分体会数学活动课是集知识性、趣味性和娱乐性于一体的课程,教师引导学生参与,重在学生实践。
二、新课教学,认识质量
1、认识秤。
提问:怎样才能更准确的对这些商品的重量进行比较呢?你们能想出用什么方法吗?引导出用秤称一称的方法)
提问:你们知道生活中都有哪些秤吗?
让学生把提前准备好的各种秤的资料读一读,介绍一下它们的在不同方面的用途?
教师总结:展示课件中的秤。
[简析:学生要想获得关于秤方面的知识,必须查阅很多学习资料。这也是引导学生课外学习的很好方法。]
2、认识千克
(1)猜一猜。
提问出示三包物品(1千克桔子、一千克棉花、l千克图钉)猜一猜你认为哪一包重?(学生间产生争论)
(2)称一称。
说话:同学们都产生了不同的看法,到底你的看法对不对呢?我们一起来称称看吧。
学生动手称,并互相交流称后的结果。
(3)感受1千克。
说话:这几袋物品都是1千克,看来只凭物品堆大堆小,不能判断出它们的重量,应该用秤称一称。
学生在通过拎一拎、掂一掂、看一看验证结论。
(4)感受几千克。
学生分小组秤一下所带商品的准确重量。并指名请演示秤重量的过程。一开始秤的物品的重量一定要接近1千克,让学生直观感受这些物品l千克有多少。然后再类推出看秤面上2千克、3千克……物品的重量。让学生通过“在玩中学”掌握基本知识。
[简析:以动手活动为主线,层层递进。随着课改的发展,教育的重心就是探讨“乐学”,提高教学效率。在本课中教师及时为学生提供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小组内同学自己动手,通过反复称一称、掂一掂、拎一拎的实践活动,在亲身经历和体验真正感受到了一千克的实际重量。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乐学”问题。」
(5)动手操作
称出1千克大米,装在袋子里,用手拎一拎。感受一下有多重。
称出1千克鸡蛋,装在袋子里,用手拎一拎,在数数有多少个。
说一说书上37页上一些物品的重量。第二题说出电梯或卡车的载重量,一方面让学生感受生活中既有几千克重量的物品,也有数千千克重量的物品,同时为今后学习“吨”打下基础。
4、认识重量单位“克”。
(1)称一称。
a、用台秤称一枚2分硬币。
b、用台秤称1块橡皮。
c、质疑:你发现了什么?
(2)认一认。
秤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做单位。我们常用天平秤比较轻的物品。用天平秤物品时,需要用砝码。你知道下面这些砝码各重多少克吗?教师用实物投影向学生出示砝码。教师向学生简单介绍天平的使用方法,学生动手称出10克黄豆有多重。1个乒乓球有多重。
一枚2分硬币大约重1克,这是感受1克重的好材料,可以让学生掂一掂一枚2分硬币,感受“克”。小组同学通过掂鹅毛和塑料尺进行比较,进一步体会1克有多重,初步建立起1克的观念。
练习:称一称铅笔盒里的学习用具的重量。
[简析:通过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使学生加深对千克和克的认识,充分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在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同时,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总评】:
在这篇教学设计中我们看到新课程理念的存在,并感受到它的冲击力。新课程不再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不再过分强调学科本位,不再偏重书本知识,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注重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同时更为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等全面发展。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小学各年级有关数学的教案【篇十四】
教学目标:
1.在观察、讨论、判断等活动中,经历初步认识扇形的过程。
2.知道扇形,初步了解扇形的特征,能在圆中画出扇形。
3.体会扇形和圆的关系,感受扇形图与名称的联系。,
教学重点:
认识扇形以及圆心角和弧。
教学难点:
认识扇形以及圆心角和弧。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两把折扇(其中一把圆形扇)、画有教材中四幅图的小黑板;学生准备水彩笔、量角器、直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用折扇作为导入新课的道具)同学们对折扇并不陌生,能说说你们对它的认识吗?
像折扇打开形状(教师打开折扇演示)的平面图形,在数学上,我们称之为扇形。(出示课题:认识扇形)对扇形你想了解哪些知识呢?
学生自由讨论,指名交流汇报。
教师:同学们说的这些知识,我们今天一起来解决。
二、探究新知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下图,圆中的涂色部分与圆有什么关系?
它们是圆的一部分,扇形是由圆心角的两条半径和圆心角所对的弧围成的图形。形象地说,就是两条线段和一段弧(曲线)围成了扇形。
1.认识圆心角。
出示例3图。
教师在右图的基础上标出1,指出:像1这样,顶点在圆心上的角叫作圆心角。
提问:圆心角是由什么组成的?顶点在什么上?
使学生认识到:圆心角是由两条半径和圆心组成的,所以圆心角的顶点在圆心上。
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画出几个角,让学生判断哪些是圆心角。
教师接着在黑板上画一个圆,在圆上分别画出圆心角是 、 、 、 的扇形,让学生比较这些扇形的大小。使学生明确:在同一个圆中,扇形的大小与这个扇形的圆心角的大小有关,圆心角越大,扇形就越大。可以再次演示折扇,同一把扇子,张开程度不同,扇面的大小就不同。
2.认识弧。
教师拿出圆规和直尺,先画一个虚线圆,在圆上取A、B两点,再用实线A、B两点间的部分。(弧是圆上的一部分,这样处理易于理解)
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两点间的实线部分是在什么上画出来的?
小学各年级有关数学的教案【篇十五】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初步理解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法的算理,并能正确计算.
2.使学生初步知道一个分数的分子、分母相同时,这个分数就是l,从而加深对分数的知识.
3.培养学生抽象概括与观察类推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同分母分数加法的算理.
2.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法.
教学难点
理解同分母分数加法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复习旧知.
(1)用分数表示图中涂色部分(投影)
问: 是几个 ? 是几个 ? 是几个 ?
(2)填空
是4个 是 是个 是个 .
(3)口算并说明计算理由.
30+280 56+6 139+20
二、探究新知.
1.导入 新授.
这样的分数加法应该怎样计算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
(板书:)
2.教学例1.【演示课件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1)出示例1
一张长方形纸,做纸花用去 ,做小旗用去 ,一共用去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2)分析数量关系,列出算式.
教师板书:
教师提问:这道题应该怎样想呢?(演示动画分数加法例1)
是2个 , 是1个 ,2个 加上1个 是3个 ,就是 .因此
(板书: )
(3)计算并说出思考过程
3.教学例2.【演示课件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1)(演示动画分数加法例2)
提问:怎样列式?
(板书: )
思考: 得多少?你是怎么想的?
(2)教师出示图片,板书
(3)再让学生说 的思考过程.
4.练习.
(1)口答:
(2)计算并说思考过程.
提问:1用分数怎样表示?(可表示为 、 、 、 )
小结:可以根据我们的需要写成分子、分母相同的任意分数.
小学各年级有关数学的教案【篇十六】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6页例6及相应的课堂活动和练习。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减法估算方法的过程,初步学会减法的估算,能解释估算的过程,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化和估算的合理性。
2.培养学生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能用所学到的估算知识解决简单的估算问题,体会用数学的乐趣,培养用数学的意识。
3.通过数学活动,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导探究
情景导入:(课件展示或出示挂图)星期天,妈妈给了张强326元去买学习用品。他高高兴兴地来到商场的学习用品柜台。一会儿他就看中了两件,一件是随身听,标价为187元;一件是复读机,标价为525元。
二、合作交流,探究方法
(1)看着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用估算进行计算的数学问题?
(2)学生自由汇报。(教师板书)
①随身听和复读机一共大约需要多少元?
②张强有326元,如果买1台随身听大约还剩多少元?
③如果买1台复读机,大约还差多少元?
(3)谁能解决第一个问题?(学生汇报)
(4)其余两个问题怎样解决呢?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思考好了的同学把你的解决方法和同桌或自己的学习小伙伴交流一下,比一比谁的'方法好,哪些组的方法多。(让学生充分交流,教师参与、巡视、指导学生的讨论)
(5)把你们组的想法和全班同学交流一下,比一比哪些组的方法好,为什么好?
(6)学生汇报。
①学生1:估算326-187时,把326看作300,把187看作200,结果大约是100。估算525-326时把525看作500,把326看作300,结果大约是200。
②学生2:我们组估算326-187时,把326看作350,把187看作200,结果大约是150。525-326中把525看作530,把326看作320,结果大约是210。
(7)能说一说你们组为什么这样估算吗?
(8)学生:因为买东西的时候要带足够的钱才能买回你所需要的物品,如果你带的钱不够,那就麻烦了。所以我们在进行减法估算的时候都把被减数看大一点,这样才有足够的钱去买东西。还有其他的估算方法吗?……
(9)总结:我们在进行减法估算时,最好采用被减数、减数同补(被减数补上的不小于减数补上的)或被减数、减数同去(被减数去掉的要小于减数去掉的),这样估算的结果才比较符合实际生活的需要,才能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
(10)把你最喜欢的估算方法说给小伙伴听一听。
(11)初步练习:6页“试一试”。
三、巩固练习,拓展新知
(1)完成课堂活动。注意让学生说一说估算方法。
(2)完成练习七相关的习题。
四、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可以解决哪些生活中的问题?还有什么遗憾?
小学各年级有关数学的教案【篇十七】
教学目标
(一)准确地理解和掌握质数和合数的意义。
(二)会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会把自然数按约数个数进行分类。(三)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和判断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质数、合数的意义。
(二)质数、合数与奇数、偶数的区别。
教学用具
投影片,2~50的自然数表。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判断下面各数,哪些是偶数?哪些是奇数?奇数和偶数是根据什么来分的?(投影片)2,3,4,9,14,15,101,187,235,561,740,927,839,456。
2.按照能否被2整除对自然数进行分类:(投影片)
3.请说出下面各数的所有约数:(投影片出题,学生口答老师板书。)
1的约数有________;2的约数有________;
3的约数有________;4的约数有________;
5的约数有________;6的约数有________;
7的约数有________;8的约数有________;
9的约数有________;10的约数有________;
11的约数有________;12的约数有________。
教师:请观察板书,左边和右边的数各有什么特点?(左边是奇数,右边是偶数。)教师:我们已经学过按照能否被2整除对自然数进行分类。除了这种分法还有没有别的分法呢?这节课就研究这个问题。
(二)学习新课
1.质数、合数的意义。
(1)教师:(指板书)请把1至12各数的约数的个数就出来(学生口答,老师在每列数的后面补出括号,填上数)?
教师:请观察这些数和它们的约数个数,看一看约数的个数有几种情况?
学生口答后老师板书:有三种情况,约数个数是一个,两个,两个以上。
教师:请再举几个数,看一看它们的约数的情况是不是与这几种情况相符合?
学生举例并分析出所举出的数的约数是2个或者两个以上。(小组活动)
(2)教师:请观察只有两个约数的这些数和它们的约数,看看这些约数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学生口答后教师板书出:1和它本身。
教师:如上面这些数,都具有这个特点,我们把它们叫做质数(也叫做素数)。板书:质数。
教师:谁能说一说什么叫质数?
学生口答后老师再把板书补充完整:
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
教师:请观察有两个以上约数的这些数和它们的约数,有什么特点?
在学生口答后,老师逐次板书出: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约数;合数。
在学生完整地概括什么是合数后板书:
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约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
教师:的区别是什么?(约数只有两个还是两个以上。)
2.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1)(板书)例2,判断下面各数,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数竖排写)。
17(的约数):1,17(两个)
22(的约数):1,2,11,22(两个以上)
29(的约数):1,29(两个)
35(的约数):1,5,7,35(两个以上)
37(的约数):1,37(两个)
87(的约数):1,3,29,87(两个以上)
教师:根据什么来判断?(检查每个数的约数的个数。)
学生口答,老师在上面各数后面板书出判断过程。
板书:17,29,37是质数
22,35,87是合数。
再请学生说一说怎样判断一个数是否是质数?
教师:一个数有两个以上的约数,判断它是不是质数时,需不需要把它的所有的约数都找出来?(不需要,只要找出第三个约数,就能证明它除了1和本身外还有别的约数。)
口答练习:下面哪些数是质数?哪些数是合数?19,21,43,67。
(2)教师:判断一个数是不是质数,除了检查它的约数外,还可以用查质数表的方法来判断。
请学生取出2~50的自然数表。按如下要求去做:先划掉2的倍数,再依次划掉3,5,7的倍数(不包括2,3,5,7本身)看剩下的是什么数?能说明理由吗?
学生书写和讨论,老师巡视。最后说明这就是50以内的质数表。请看课本59页质数表。
练习:请判断下面各数是质数还是合数?并说出自己是如何判断的?(查表或是看约数)
31,57,87,4325,632080。
(3)教师:我们已经认识了质数、合数的区别是它们约数的个数,那么我们能不能按约数的个数这个特点对自然数进行分类呢?分几类呢?
学生讨论中有分两类,三类之争,老师引导从约数个数去看。最后在学生讨论基础上画出集合图:
教师:为什么1要单列一类?
口答后板书:1既不是质数又不是合数。
教师:到此,这节课要研究的自然数的一种新的分类问题已解决了,还认识了质数、合数两个概念。板书引出课题:质数和合数。
3.质数,合数与奇数,偶数的区别。
口答填空:(投影片)在1~20的自然数中,奇数是();偶数是();质数是();合数是()。
下面几种说法对不对?说明理由。
①质数都是奇数;
②合数都是奇数;
③除2以外的偶数都是合数;
④自然数除了质数就是合数;
⑤自然数除了奇数就是偶数。
请再说一说奇数、偶数与质数,合数的区别。
(三)巩固反馈
1.口答:(投影片)
①在19,29,39,77,84,91中( )是质数;
②合数最少有()个约数,最小的质数是(),最小的合数是(),最小的奇数是()。
2.“一个数有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这句话对不对?为什么?
(四)课堂总结和课后作业
什么是质数?什么是合数?
按约数个数对自然数进行分类。
质数、合数与奇数,偶数的区别。
作业:课本P62练习十三,1,2,3,4。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掌握了约数、倍数、奇数、偶数的基础上,新引进质数、合数两个新概念。教学从研究根据约数个数对自然数进行分类入手,这个分类与已学过的奇数、偶数分类容易混淆,所以设计复习提问和新课教学共用一组板书,这样给学生创造了一个便于比较的视觉效果,(奇数、偶数可以混合排列,也可以左右排列,前者观察与比较难度比后者大,这可以根据班级情况自行选定)。通过比较,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质数,合数以及1的区别在于约数个数的多少,同时使学生分清了质数、合数与奇数、偶数的本质区别是对自然数采用了不同标准的分类,这样在学生头脑中建立了清晰的概念,在应用中既不会分类时把1划错范围或遗忘,也不会把质数、合数与奇数,偶数混为一体。
质数、合数概念的归纳,设计中是引导学生从观察入手,抓住关键词,逐层进行的,这样有利于学生概括,归纳能力的培养。
新课教学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教学质数,合数的意义。
第二部分学习判断一个数是不是质数的方法。
第三部分是区别质数、合数与奇数,偶数。
小学各年级有关数学的教案【篇十八】
教学内容:
教材第48页例2,第50页练习十一第4、5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初步掌握没有括号的两级两步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
2、过程与方法: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要求,并会正确地进行脱式计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及书写规范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没有括号、含两级运算的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口算。
24+8 32-6 3×6 18÷9 47-10 37+5 28÷7 4×6 47-2 54÷9
2、计算。
24+8-6 3×6÷9 47-21+5 28÷7×6
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每个算式里含有哪些运算,是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的。
教师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运算。
二、探究新知。
我们计算的两步式题,都是直接写出得数。为了看清楚运算的步骤,便于检查运算过程,可以写出运算的步骤和每次计算的结果,用一种新的格式来表示,即脱式。
1、教学例2。
(1)观察例2图,说说图意
(2)列式
4×3=12 12+7=19
4×3+7=19 7+(4×3)=19 7+4×3=19
引导学生明白:第一行是分步算式,第二行是综合算式。
(3)脱式计算
4×3+7 7+4×3
(4)提问:观察这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法和加、减法,不管乘法在前在后,都要先算乘法。
因此算式7+(4×3)和算式7+4×3是一样的。
(5)脱式计算54÷6-7 7+54÷6
(6)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除法和加、减法,不管除法在前在后,都要先算除法。
2、小结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48页做一做
强调:计算两步式题时,必须首先观察,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第50页练习十一第5题。
先计算算出结果,再进行比较。
四、总结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到右按顺序计算。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五、布置作业
第50页练习十一第4题。
小学各年级有关数学的教案【篇十九】
设计说明
本节课学习的知识是后面学习统计图的重要基础。这节复习课在教学设计上关注了以下几点:
1.重视学生知识体系的形成。
统计的相关知识是一个体系,前后的知识关联性比较紧密,所以在复习时必须进行系统的整理,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清晰的知识体系,从而更深刻地理解统计是为生活服务的,通过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可以有效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广泛收集各种类型的习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解答,开阔学生的思路,让学生亲身经历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的全过程,让学生懂得只有经过调查才有发言权。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整理复习
1.复习根据给定的标准或者自己选定的标准对事物和数据进行分类。
师: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种标准把全班同学分成两组,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
学生小组内交流分类标准,确定分类标准和记录数据的方法后进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师巡视指导。
小组长汇报:
一组:我们小组是按性别来进行分类的,男生一组,女生一组。使用画“正”字的方法对数据进行记录,我们班共有45人,其中男生有20人,女生有25人。
二组:我们小组是按同学们的出生年月来进行分类的。使用画“○”的方法对数据进行记录,我们班上半年出生的有18人,下半年出生的有27人。
三组:我们小组是按同学们的身高来进行分类的。使用画“△”的方法对数据进行记录,我们班同学身高在140厘米以上的有16人,身高在140厘米及140厘米以下的有29人。
四组:我们小组是把同学们按喜欢足球运动和不喜欢足球运动两类来进行分类的。使用画点线图的方法对数据进行记录,喜欢足球运动的有15人,不喜欢足球运动的有30人。
五组:……
集体评议。
2.复习根据统计的结果,并参照数据进行分析,感受数据中蕴涵的信息。
师:谁能说一说从我们整理的这些数据中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独立思考后汇报。
预设:
生1:从男生和女生统计的结果来看,我知道了我们班的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少。
生2:从同学们喜不喜欢足球运动这份数据来看,我发现班级里喜欢足球的人数不多。
生3:……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确定分类的标准,同时经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过程,教师只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小学各年级有关数学的教案【篇二十】
教学内容:p.3、4的例3、例4,完成第5页的练一练和练习一的第7~10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盈与亏、收与支、升与降、增与减以及朝两个相反方向运动等现实的情境中应用负数,进一步理解负数的意义。
2、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两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应用正数和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数量。
教学难点:体会两种具有相反意义的数量。
教学准备:直尺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负数,请你用自己的话书说怎样的数是负数?
正和负是一对反义词,生活中也有很多正好相反的变化,它们也可以分别用正负数来表示。
学生举例(可能有的情况):
1、收入和支出:如果老师上个月的10日拿到1500元工资,为了强调“收入”,我可以这么记“+1500”,买衣服花了300元,可以怎么记?为什么?吃饭花了500元,怎么记?……
2、转入与转出:这个新学期,我们班转出1人,转进3人,怎么表示?
3、上车与下车:(第10题),依次写出每一站的情况,让学生说说每一站是什么意思?特别是“0”;还可以结合某一站,让学生说说“—3,+8”其实人数有什么变化?……
4、上楼与下楼:……
补充楼层,第下室的表示方法等。补充:楼房有正的几楼,也有可能会有负的几楼,会不会有0楼?为什么?
5、向东走、向右走:常见的方向有4个,东和西是相反的方向,南和被也是一对相反的方向。如果把想东走5米,记作+5米,那么向西走10米,可以怎么记?你是怎么想的?+10米表示什么呢?为什么?
如果+10表示的是向南走10米,那么,—10米表示什么?你是怎么想的?
比较这个话题与前面话题的不同:前面的正负数一般都有增加或是减少的意思,而这个正负数,只表示相反的意思。……
小结:生活中很多具有相反的意思可以分别用正负数表示。
二、学生自学课本,把书上有关的练习完成,并可与同桌交流。
老师选巡视中发现问题较多的题全班交流。
(3)实践活动 面积是多少
教学内容:p.10~11
教学目标:
1、复习面积的意义、常用的面积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初步建立图形的等积变形思想。
2、让学生体会转化、估计等解决问题的策略,为教学平行四边形等图形的面积计算做比较充分的知识准备和思想准备。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练习和数学的实用价值。
教学重点、难点:对图形进行分解与组合、分割与移拼的转化方法。
教学准备:学生课前剪好图上的三个不规则图形
教学过程:
一、复习面积:
你知道这节课学什么么?我们以前学过哪几种图形的面积?
板书:长方形面积=长×宽
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
二、分一分、数一数:
1、取图1,问:它是长方形或正方形吗?像这样的图形,我们可以把它叫做不规则图形。
1小格表示1平方厘米,你知道它的面积是多少么?
方法一:数方格。一起数一数,数得74格
方法二:分割法。指名折一折,并指出所折出的形状。注意有两种折法。
折好之后,在每一块长方形上写出求面积的算式。最后再相加求得总面积。
比较两种方法求的结果。
用类似的方法求出图2的面积。学生完成后交流。
小结:复杂的图形,可以分割成几个长方形或正方形,分别求出面积后再求出总面积。
2、移一移,数一数:
取图3,交流数的方法:说说在数格子的时候你遇到了什么困难?是怎么解决的?最后结果是多少?
观察后说说你能把它变成长方形吗?
剪一剪、拼一拼。你能算出这个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吗?
3、数一数,算一算:
(1)、出示池塘图。观察该池塘边的特点,说说你想怎么求它的面积?有什么困难?有什么好办法吗?
方法:先数整格,可以按顺序标出数字;再把不满整格的当作半格数,最后再相加。
学生数,数完后交流结果。发现会有一定的误差。
指出:由曲线围成的`图形,在求其面积的时候会出现一定的误差,这是很正常的。
(2)、观察树叶图,它有什么特点?你能利用它的特点来更方便地数面积吗?
学生数完后再校对答案。
4、估一估,算一算。
在第126页上的方格纸上,描画出自己的左手,然后再用刚才的方法估算出自己手掌的面积。
交流,得到:通常我们学生的手掌面积是80多到90多平方厘米。
三、全课小结:
现在你知道怎么求一些较复杂图形的面积了么?
小学各年级有关数学的教案【篇二十一】
第四课时 小小养殖场
第五课时:练习一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掌握数的组成和写法。
2、进一步体会“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差不多”的含义。
3、进一步掌握100以内数的读写,巩固数位的概念。
4、能正确比较几个数的大小。
教学重点:理解五个词语的含义。
教学难点:写数、读数、比较
教学过程:
一、指导第1题
先让学生自己填写,再让学生说一说第4小题是怎么想的?
二、指导第2题
1、看图说说谁最多谁最少?
2、用“( )比( )多得多,( )比( )多一些”等的句式说一说。
三、指导第3题
1、学生自由选择。
2、说说为什么选这个数?另几个数为什么不可以?
四、指导第4题
1、师拨生写,同桌检查。
2、选几个数说一说你为什么这么写?
3、拿出学具,同桌之间进行你拨我写,相互检查,师巡回指导。
五、指导第5题:拨一拨,比一比。
先师生间进行再学生间进行。
六、指导第6题
1、拿出卡片,让学生自由组数,并把数写下来。
2、同桌交流你组合成了哪些数?
3、说一说在这些数中,最大的数是多少?最少的数是多少?并为这些数排排队。
七、课堂总结。
小学各年级有关数学的教案【篇二十二】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9~50页例1、例2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联系生活实际,通过现实生活情景,让学生体验到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联系,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2.通过活动,让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激发探索规律的欲望,培养探索发现能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具体事物中体验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是有规律的。
【教学准备】
1.课件、题卡。
2.课前准备:各小组用几种颜色的花设计一个布置花台的方案,可选一种或几种颜色,让学生自由发挥。
3.回家收集爸爸或妈妈的年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教师:“五一”节快到了,为了增添节日的喜庆,小朋友设计了布置花台的方案,现在就请各小组展示你们的设计,其他小朋友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小朋友的设计都挺棒,我们看得出来这些花的排列都很有规律。确实,生活中有规律的现象是很多的,你们愿意和老师一起来探索生活中的一些规律吗?(板书:探索规律)
二、探索新知,自主建构
1.教学例1
教师:小朋友喜欢旅行吗?假如“五一”到了,你和爸爸妈妈去旅游,从重庆出发,去大约300千米远的成都。
多媒体出示地图,动画演示出行的过程。
再在电脑上出示:
重庆到成都大约300千米
已行路程(千米)100剩下路程(千米)
教师:已行100千米,剩下多少千米?怎样填?
将教科书例1出示
已行路程(千米)100150250
剩下路程(千米)200〖4100
让学生完成书上第66页例1填表,可独立填,也可讨论合作填。
学生展示自己填好的表格,并谈一谈自己的填法。
教师:根据自己填写的已行路程,你发现了什么?让学生自由汇报自己的发现。
学生1:行100千米,剩200千米;行150千米,剩150千米。
学生2:已行的路程越少,剩下的路程越多。
学生3:已行路程多50千米,剩下路程少50千米。
教师:说得好,已行的路程不断增多,剩下的路程就不断减少。
2.教学例2
教师:小朋友旅行得真快,下面老师给小朋友讲一个笑话。
小明今年8岁,小华今年9岁。小华对小明说:“我比你大。”小明不服气地说:“有什么了不起。我明年满9岁,就和你一样大,后年就比你大了。”
教师:小朋友,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他们说的实际上是有关年龄的规律,下面我们探索年龄的规律。请小朋友将收集到的爸爸、妈妈和自己的年龄填在题卡上。今年5年后10年后()年后父(母)(岁)学生(岁)相差(岁)
(1)让学生分组讨论,这个表格怎样填,说说这样填表的道理,展示填的结果。
(2)观察所填表格,你发现了什么?
三、练习应用
(1)刚才大家探索有关年龄的规律,下面我们来玩一个对手指的游戏。教科书第67页课堂活动第1题。
(2)教科书第68页课堂活动第2题。
(3)●○●●○●●●○●●●●()将图填充完整后,串好可以送给最喜欢的、最要好的朋友。(蕴含情感教育)
(4)玩一玩数学接龙游戏。
可以小组或全班一起玩,例如第1个人说一个数2,后边的人接着说比前一个多3的数。
也可以由大数递减为较小数。
四、小结
小朋友玩得开心吗?“五一”长假小朋友会过得非常快乐。老师知道,今年5月1日是劳动节,明年5月1日小朋友会过什么节呢?小朋友,像这样有规律的现象是很多的,只要大家认真观察、思考,就能发现更多的规律。
小学各年级有关数学的教案【篇二十三】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p4~P5例5~例6、P5“试一试”、“练一练”P6~P7练习一第6~8题
教学目标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质,即在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结果仍然是等式。
2.使学生掌握利用相应的性质解一步计算的方程。
教学重点: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质,即在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结果仍然是等式。
教学难点:
使学生掌握利用相应的性质解一步计算的方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等式的性质
1.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等式的性质,谁还记得?
2.在一个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那同学们猜想一下,如果在一个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以一个数时0除外),所得结果还会是等式吗?
3.生自由猜想,指名说说自己的理由。
4.那么,下面我们就通过学习来验证一下我们的猜想。
二、教学例
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P4例5图,并看图填空。
2.集体核对
3.通过这些图和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X=202x=20×2
3x3x÷3=60÷3
4.接下来,请大家在练习本上任意写一个等式。请你将这个等式两边同时乘同一个数,计算并观察一下,还是等式吗?再将这个等式两边同时除以同一个数,还是等式吗?能同时除以0吗?
5.通过刚才的活动,你又有什么发现?
6.引导学生初步总结等式的性质(关于乘除的)乘或除以0行吗?
7.等式性质二:
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8.P5“试一试”
⑴指名读题
⑵你是根据什么来填写的?
三、教学例
1.出示P5例6教学挂图。
指名读题,同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例6图
2.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
3.根据题意怎样列出方程?你是怎么想的?板书:40X=960
4.在计算时,方程两边都要除以几?为什么?
5.计算出X=24后,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个数是否正确?请大家口算检验一下。最后将例6填写完整。
6.小结:在刚才计算例6的过程中,我们将方程的两边都同时除以40,这是为什么?为什么将等式两边都同时除以40,等式仍成立?
7.P5练一练
解方程:X÷0.2=0.8
师巡视并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练习后指名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解方程的?为什么可以这样做?
四、巩固练习
1.要使下面每个方程的左边只剩下x,方程两边应同时乘或除以几?
0.6x=7.2方程两边应同时
x÷1.5=0.6方程两边应同时
2.化简下列各式
8X÷850+X-40
X÷9×9X-1.4+1
3.P6第7题
教师引导学生列方程
4.p7第8题解方程带“★”写出检验过程
X+0.7=14★0.9x=2.45★76+x=91
x÷9=90★x-54=18★2.1x=0.84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到哪些知识?在解方程时,关键是什么?要注意什么?
六、作业
完成补充习题。
板书设计:
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
X=202x=20×240X=960
3x3x÷3=60÷3解:40X÷40=960÷40
X=24
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检验:把x=40代入原方程,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左边=40×24=960,右边=960
X=40是原方程的解。
关于小学数学各年级的教案汇集(24篇)
身为一位人名教师,我们要给学生一个优质的课堂。为了不消耗上课时间,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在上课时遇到各种教学问题都能够快速解决,你知道怎样才制作一份学生爱听的教案吗?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整理的“关于小学数学各年级的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阅读。
关于小学数学各年级的教案【篇一】
设计说明
日常生活中蕴涵许多有关小数的问题,已经对小数的相关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本节课在此基础上学习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借助课件创设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通过教学让学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借助“小数点搬家”的情境解决相关的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注重生活情境的创设,在探索中获取新知。
通过“蚂蚁快餐厅”中价格变化的情境,先让学生讨论为什么要让小数点搬家,再接着讨论三次标价的变化及实际价格,最后让学生观察小数点向右移动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讨论小数点向左移动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2.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突破重难点。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三次不同的标价,它们都有数字“1”,但小数点的位置不同,小数的大小就不同。然后借助元、角、分的关系,让学生了解小数点向右移动时小数的大小如何变化。在此基础上再推出小数点向左移动时小数的大小如何变化,并加以验证。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我们已经学习了有关小数的知识。小数中最重要的一个符号是什么?(板书:小数点)今天,我把这位客人请进了课堂,看看它会给我们带来什么?
(动画)在轻快的音乐中,草原上跳出三个数字并排列成:256。这时小数点跳出来了,自我介绍:“大家好!我是小数点。”接着小数点跳到5和6之间(25.6),再跳到2和5之间(2.56),小数点说:“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小数点搬家。”(板书课题:小数点搬家)
师:哦,原来小数点要搬家了。看了课题你有什么想法吗?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小数点搬家”的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从具体情境中初步体会小数点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欲。
⊙探究新知,合作交流
(一)探索小数点向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1.出示课件,提出疑问。
课件出示主题图:小数点怎样搬的家?小数点的不断搬家使蚂蚁快餐厅的价格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师生共同明确:小数点第一次向右移动了一位,第二次又向右移动了一位,快餐的价格在逐渐增加。
3.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明确:快餐的价格由0.01元到0.10元,再到1.00元。
4.请同学们认真观察,0.01、0.10、1.00的小数点的位置有什么变化?它们的大小又有什么变化?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
5.学生汇报,交流结果。
(1)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
方法一:0.01元=1分,0.1元=1角=10分,10分是1分的10倍,0.1元是0.01元的10倍,所以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就扩大到原数的10倍。
方法二:0.01是,0.1是,0.01是100份中的1份,0.1是10份中的1份。所以0.1是0.01的10倍。所以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就扩大到原数的10倍。
方法三:0.1米看成1分米,0.01米看成1厘米,1分米是1厘米的10倍,0.1是0.01的10倍。所以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就扩大到原数的10倍。
(2)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
0.01元=1分 1.00元=1元
0.01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就是1,1元是1分的100倍,所以0.01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小数就相当于乘100,得到的数是它的100倍。
6.提问:如果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四位,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同桌之间说一说。
7.小结:小数点太神奇了,它只要向右一跳就扩大,向右跳一位,得到的数就扩大到原来的10倍;向右跳两位,得到的数就扩大到原来的100倍……
关于小学数学各年级的教案【篇二】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68、69页。
【教学目标】
1、掌握画角的方法,能用三角板画30°、45°、60°和90°角,会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
2、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每个学生准备一幅三角板、钉子板和一张答题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教师:先估计答题卡上角(如图4?16)的度数,再用量角器量一量。
学生回答时,重点让学生说一说测量的方法。
教师:再请同学们用量角器量一量三角板上的角,记住这些角的度数。
学生测量后,让学生相互说一说这些角的度数。图4?16
教师:这节课我们就教学用三角板画角。
教师:画角一般要用工具来画。下面先给大家一副三角板,同学们想一想可以用这副三角板画出哪些角?
学生讨论后回答:可以画出30°、45°、60°和90°的角;有的学生还提出可以画75°、120°、135°和150°的角。
教师:为什么可以画30°、45°、60°和90°的角?
学生:因为三角板上有30°、45°、60°和90°的角。
教师:为什么可以画75 、120 、135 和150 的角?
学生:用两个三角板上的两个角拼合起来,就可以得到一个新的角,比如30+45=75, 30+90=120, 45+90=135,60+90=150。
教师:下面我们研究怎样画30°、45°、60°和90°的角,先讨论怎样画30°的角。
学生讨论后回答:找到三角板上30°的角,在这个角的顶点上定一个端点,然后从这个端点靠三角板的两边画两条射线。
教师:同学们照这个方法画一画,然后用量角器检验一下画的这个角是不是 30°。
学生画后进行检验。
教师:能说说用三角板画规定的角时要注意些什么吗?
指导学生说出用三角板画规定的角时,一是要在三角板上找到相应的角;二是在纸上确定一个端点并且把三角板角的顶点对着这个端点;三是要靠紧三角板的两边从端点往两边画射线。学生回答时,教师可以把相应的要求板书在黑板上。
教师:请同学们在45°、60°和90°中选一个度数,用三角板画角。
学生画角后,抽一个学生画的角在视频展示台上展出,并且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画角的过程。
教师:怎样画75°的角呢?
引导学生讨论后回答:先用30°和45°的角拼成75°的角后,再按前面的方法画。
教师:请同学们在75°、120°、135°和150°中选择一个度数,用三角板画一画。
学生画角后,拿一个学生画的角在视频展示台上展出,并且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画角的过程。
[点评:在这个教学环节中,突出用三角板画角的方法,特别强调确定端点,再从端点靠三角板的两边画射线。这个画法与角的定义是吻合的,通过学生画角,能加深学生对角的理解。这个环节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教学层次清楚,每个环节的引导过程,就是学生的认知过程,通过这样清晰的教学设计,使学生能牢固地掌握画角的基本方法。]
二 教学用量角器画角。
教师: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已经会用三角板画角了,用三角板画角的最大特点就是比较简便。但是如果要求我们画一个24°的角、139°的角,只凭三角板能画出来吗?
学生:不能。因为三角板上找不出、也拼不出这样的角。
教师:这就需要我们用另一种工具——量角器来画。根据前面的经验,想一想用量角器怎样画24°的角?
学生讨论后回答:一是先确定顶点;二是过这个顶点画一条射线;三是用量角器确定度数;四是根据确定的度数画出角的另一条射线。
教师:你觉得用量角器画角最难的一步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回答:用量角器确定角的度数。
教师: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怎样用量角器确定角的度数。
教师作示范画角,然后请学生照老师这样画角。
教师:你觉得用量角器确定角的度数时要注意些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要注意的事项是:(1)量角器的中心点要与确定的端点重合;(2)量角器的0°刻度线要与已经画好的一条射线重合;(3)再在量角器上找自己需要的度数作一个记号;(4)连接端点与这个记号画一条射线。
教师:也就是要关注画角过程中的“两重合”。请同学们用这个方法画出83°、139°角。
学生画角后,抽一个学生画的角在视频展示台上展出,并且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画角的过程。
> [点评:由于用量角器画角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学中一是采用了教师的示范作用,通过教师的示范让学生掌握画角的方法;同时通过对“画角中最难的一步”的讨论,突出画角过程中的“两重合”,提高学生的操作水平。]
三、练习
课堂活动第1~3题。
四、课堂小结(略)
五、课堂作业
练习十三第9~12题
关于小学数学各年级的教案【篇三】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实例,在观察、讨论、操作的活动中,经历判断图形平移和在方格纸上按要求将图形平移的过程。
2、能判断图形的平移,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的图形按要求平移。
3、在探索平移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1、能在方格纸上按要求将图形平移。
2、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了解生活中的'平移现象。
课前修改:
教学过程:
一、平移现象
1、让学生观察图片,说一说这些事物重有哪些平移。
2、提出兔博士的问题,学生交流生活中的平移现象。
二、判断平移
1、(1)题学生先观察数红的两组图,说一说有什么,发现了什么,然后判断哪些图形通过平移可以互相重合,重点说一说图形是怎样平移的。
2、(2)题安排两个环节。
1)先让学生弄清题的要求,然后在书中独立完成。
2)交流展示涂色后的图形,重点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判断的。
三、平移图形
1、让学生在书中岸(1)题的要求画出图形,重点交流画的方法。
2、鼓励学生自主完成(2)题,集体交流。
练一练
1、给学生充分的作图时间,师巡视辅导后进。
2、有余力学生独立完成
教后反思:
关于小学数学各年级的教案【篇四】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1.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引导学生发现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方法。
学生通过自主参与、主动探究,可以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在学生探究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方法时,给学生提供探究的时间,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再通过比较、整合,得出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和同伴的努力,经历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2.在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上促进发展。
本节课的内容相对简单,学生在课前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因此,在课堂上让学生自主探究,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得不同水平的学生获得不同层次的发展,收获的多少可能不同,但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两张完全一样的方格纸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今天,老师带着你们一起去“分数王国”和“小数王国”里玩一玩。
(课件出示情境图)
师:“分数王国”里有哪些数呢?“小数王国”里呢?
(生汇报)
师:“分数王国”的士兵和“小数王国”的士兵吵了起来,它们在吵什么?
生:和0.06都说自己更大。
师:和0.06哪个数大?你能帮助它们吗?(板书课题——“分数王国”与“小数王国”)
设计意图:用“分数王国”与“小数王国”里的士兵吵架这个情境导入新课,营造一种氛围,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然后以比较“分数王国”里的与“小数王国”里的0.06哪个数大的问题情境引入,让学生产生分数和小数互化的需要,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教材7页情境图。
师:比一比,“分数王国”里的与“小数王国”里的0.06哪个数大?
(2)大胆猜测,探究比较方法。
方法一 把分数化成小数来比较。
=1÷20=0.05,因为0.060.05,所以0.06。
方法二 把小数化成分数来比较。
0.06=,=,因为,所以0.06。
课件展示学生没有想到的画图法,让学生在讨论中理解。
0.06>
师小结:比较分数与小数的大小时,可以把分数化成小数或者把小数化成分数。
2.“分数王国”和“小数王国”分别有不同的尺子,你能帮助“翻译”吗?
(1)认真读题,明确题目中的“翻译”指什么。
(2)鼓励学生根据“分数尺”和“小数尺”中呈现的例子说一说与0.125的互化过程。
(3)引导学生理解数线上的同一个点既能表示一个分数,也能表示一个小数。
3.归纳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
(1)探究将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
把下列分数化成小数:
练习,并思考转化方法。
(2)小组内交流方法。
(3)班内反馈。
要求学生说出转化方法,并讲明转化的原理。
师小结:分数化成小数,就用分子除以分母。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的分子相当于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数。
4.归纳“小数化成分数”的方法。
把0.3,0.27,0.75,0.125化成分数。
练习,探究小数化成分数的方法。
师小结:小数化成分数,原来是几位小数,就在1的后面写几个0作分母,把原来小数的小数点去掉作分子,化成分数后,能约分的要约分。
设计意图:数学知识只有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自主探究,才能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本教学环节中,学生以小组合作、自主学习的方式进行探究,在多种方法的基础上比较、整合,从而得出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方法。
关于小学数学各年级的教案【篇五】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中位数》教材第105页例4、第106页例5及部分习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中位数在统计学的意义,学会求中位数的方法。了解中位数与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会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统计量。
2、过程与方法经历中位数的认识计算过程,体验合作探讨,理解认识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全面多角度分析问题的意识和初步的统计观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广泛应用,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在生活中的数学意识,培养学生热爱体育运动的良好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中位数的意义,掌握中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求偶数个数据的中位数的方法。
教法学法:
创设情境、质疑引导、引导与讲解相结合。小组合作探究,自主实践体验。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师生谈话导入。
2、课件出示
王丽同学1分钟跳绳比赛成绩如下表
次数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
成绩124108136132
她这四次测试的平均成绩是多少?
理解题意,让学生独立解答、汇报。
二、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下面让咱们去看看五(1)班7名同学正在进行的掷沙包比赛,他们的成绩如何呢?(出示教材第105页例4情景图)
设疑:老师知道这组学生中有一名同学叫刘云,他的成绩是25.8米,你们猜猜他在这组中可能排在第几?
三、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出示五(1)班7名同学掷沙包成绩统计表。
姓名李明陈东刘云马刚王朋张炎赵丽
成绩/m36.834.725.824.724.624.123.2
从他们的成绩表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刘云同学排在第几?为什么刘云的成绩比平均数低,还能排在第三呢?
引导学生观察,小组内交流。
师:这组数据中,只有两个数比平均数大,有五个数都比平均数小,用平均数表示他们掷沙包的一般水平合适吗?(不合适)想想办法:从这组数据中挑出一个数代表他们掷沙包的水平,自己找一找,和同桌说一说。
学生这是可能有些困难,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认识中位数。
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估计,计算比较,发现用平均数表示一般水平不合适,从而引入新的内容——中位数,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2、介绍中位数
平均数与一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都有直接关系,任意一个数据大小的变化都会对平均数值都会产生影响,为弥补平均数在描述某数据组的不足,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位新朋友——中位数。顾名思义,中位数就是把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后,位置居最中间的数据它的优点是不受偏大偏小数据的影响。
师:那么,五(1)班7名同学掷沙包成绩的这组数据中的中位数是多少呢?
生动手尝试,按大小排列找出中位数24.7 。
师小结求中位数的方法
a 、按大小顺序排列 b、最中间的数据
设计意图(让学生认识理解,体验求中位数的过程,掌握求中位数的方法,并理解中位数在统计学中的意义。)
3、小结:平均数和中位数都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但当一组数据中某些数据严重偏大或偏小时,最好选用中位数来表示这组数据的一般水平。
4、教学例5
出示例5:五(2)班7名男同学的跳远成绩表
姓名李志强陈文王文贤赵军张鹏刘卫华于国庆
成绩/m3.062.902.743.522.832.892.78
师问:用什么数来表示这一组数的一般水平呢?
(1)让学生分别求出这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和中位数。
(2)同桌之间议一议,说一说。
2.96比这一组数据中大多数数据都高,用它来表示这组数据的一般水平不合适,应选中位数。
(3)如果再增加一个同学杨东的成绩2.94m,这组数据中的中位数是多少?
小组内讨论,全班交流。
得出结论:一组数据中有偶数个数的时候,中位数是最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
5、知识小结。
设计意图(学生在小这合作中自主探究发现知识规律,并动实践求平均数,中位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中位数的意义。)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基本练习。
2、教材第107页练习二十三第1题
生读题,小组讨论,共同解答,汇报交流。
3、教材第107页练习二十三第2题
学生讨论自由解答。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中位数
例4 例5
中位数 24.7 2.89 (2.89+2.90)/2=2.895
按大小顺序排列
数据个数奇数:最中间的数据 数据个数偶数:最中间两数的平均数
教后反思:
教材中通过结合生活实际来比较平均数,从而产生中位数的教学的必要性。本人循着教材的思路和自身的理解设计了“平均数有时不能正确反映中等水平,有时能—— 发现概括平均数时候不能正确反映中等水平——该用什么数表示,学习中位数——中位数与平均数的关系,——在练习中分散难点,进一步理解为什么有时候平均数不能正确反映中等水平,而中位数则可以,深入理解中位数的稳定性。
关于小学数学各年级的教案【篇六】
设计意图:
统计与概率是《数学课程标准》四大学习内容之一,它通过对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以及对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刻画,来帮助人们做出合理的推断和预测。本节课是对课本54—55页所学统计知识的复习与巩固,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登录入表、画成统计图的过程,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使学生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教学设计力求体现:教学内容生活味、教学过程活动化、探究时空开放性。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能将信息整理分类,并将统计结果登录入表,画成统计图。
2、智能目标:提高收集信息能力、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培养团结协作意识和能力。通过自评与小组评,培养反思评价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探究、展示和调查等活动,感受成功,体验统计的意义,体验数学和日常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将信息整理分类,并将统计结果登录入表,画成统计图。
教学难点:
将信息整理分类,并将统计结果登录入表,画成统计图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图片。
教学过程:
一、铺垫
这两天的天气如何?你们是怎么知道第二天甚至是后面几天的天气情况?(天气预报)
天气预报给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带来了方便。 天气情况有它自己的表示方法,看这些图形分别表示什么天气情况?(晴天、多云、下雨)
气象小组根据每天记录的天气情况,制作出每个月份天气的情况统计表。
出示课题:天气统计
二、探究
1、统计并填写统计表。
看,这是上海20xx年6月份的天气情况表,你们能从这张表中知道什么,谁能说给大家听听。(生可能知道天气情况三种标记,知道5月份晴天有……、多云天有……、雨天有……) 你怎么知道的?(分类数出来的) 同桌一起数一数,把结果填入统计表内。
师:从表中一眼看出了什么?
2、统计并画统计图。
要一眼看出哪种天气情况多,我们曾经什么办法?(涂格子)
咱们用这个方法也来试一试吧,请大家在统计图上画一画。 大部分小朋友完成了,谁愿意与大家交流,你是怎么画的?(学生自由发表) 同桌能互相评价一下吗?(同桌互相评价) 从图中你一眼看出什么?(学生充分发表)
3、欣赏比较。
各位小朋友完成的都很棒!现在请你们比较一下记录表、统计表、统计图,你认为哪种形式更一目了然地反映6月份的天气情况?(学生观察比较,发表意见)
三、加固+拓宽
1、统计同学们爱吃的冰激凌
那么根据这统计图,你能提出问题让同学来回答吗?先在组内准备一下提什么问题。 (学生分组准备) 可以交流了吗?(学生互问互答)
2、统计图形。
小朋友很了不起,根据信息提了那么多问题并解决了这些问题,现在老师这里有许多乱散的图形,你能从不同的方面来统计一下这些图形,并制作一张统计图吗? (学生小组讨论,合作交流)(大组反馈)
3、 调查统计。
各位小小统计员真不错,谢谢你们的整理与统计,奖励你们每人一个卡通粘纸! (学生兴奋地挑选着自己喜欢卡通粘纸图。)
各种卡通粘纸奖励掉多少个呢?你们想不想对粘纸作调查统计?那怎么调查统计呢?(学生小组讨论、出谋划策,调查交流)(用分类的方法整理成统计表、统计图。)
观察统计图,你能看出什么?能提出有关数学问题或建议吗?
四、总结延伸
各位小小统计员,今天的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学生自评、互评) 你有什么感想和收获?(学生畅言)
关于小学数学各年级的教案【篇七】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理解并掌握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学会正确地进行计算。
2. 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自觉按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强化数学的规则意识和应用意识。
3. 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培养认真、严谨的学习习惯,发展数学思考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交流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和运用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 谈话:同学们都喜欢下棋吗?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李老师正在体育用品商店为同学们购买象棋和围棋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2. 出示情境图(教材中的情境图略加改动:买3副中国象棋和4副围棋改为全班有5个小组,给每个小组买1副棋)。
提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这道题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再问:如果你是李老师,你会怎样买呢?说说你的想法,再列出综合算式求一共要付多少元。
根据学生的回答,有序地列出下列算式:
(1) 可以买同一种棋。
① 买5副中国象棋。列式:12 5。
② 买5副围棋。列式:15 5。
(2) 可以两种棋都买。
③ 买1副中国象棋和4副围棋。列式:12 + 15 4。
④ 买4副中国象棋和1副围棋。列式:12 4 + 15。
⑤ 买2副中国象棋和3副围棋。列式:12 2 + 15 3。
⑥ 买3副中国象棋和2副围棋。列式:12 3 + 15 2。
提问:①、②两式是一步计算,我们可以直接算出得数,③、④两式是我们上学期学过的两步混合运算,还记得运算顺序吗?(学生口答)
再问:⑤、⑥两式和以前学过的混合运算一样吗?有什么不同?(学生口答)这样的混合运算应该怎样计算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
[说明:对原教材情境图中提供的信息略加改动,把买3副中国象棋和4副围棋改为全班有5个小组,给每个小组买1副棋,使例题更具开放性:一是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购买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二是列出的算式中一步、两步、三步运算的情况都有,既复习了过去学过的两步混合运算的旧知,又自然地引入三步混合运算的新知;三是为进一步学习例题算式的变式创造了条件,使变式后的数量关系和计算结果更具合理性。]
二、 自主探索,总结顺序
1. 教学例题。
(1) 尝试:学生独立试做122+153。
(2) 教师巡视,并指名板演(包括分步算出两个积与同时算出两个积的情况,如有运算顺序错误的情况也一并板演)。
(3) 讨论:黑板上的计算对吗?他们各是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计算的?联系情境图中的数量关系说说为什么要这样算?
(4) 比较:两种计算方法,哪一种方法更简单?
(5) 练习:在知道哪一种算法更简单的基础上,再次自主练习⑥12 3 + 15 2。练习后同桌交流。
2. 变式例题。
(1) 出示变式题:
(2) 提出问题:12 2 + 15 3
① 12 2 + 15 3 ② 12 2 + 15 3
③ 12 2 + 15 3 ④ 12 2 - 15 3
① 如果情境图场景不变,并提供以下信息供你选择:
买2副中国象棋和3副围棋;
中国象棋每副12元,围棋每副15元;
买中国象棋用了12元,买围棋用了15元。
你能说出每道算式所需要的条件和所求的问题吗?
② 说说每道算式各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为什么?
(3) 集体讨论。
学生想说哪一道算式就说哪一道算式。一个学生口答,其余学生认真倾听并做评价准备。
3. 试一试。
(1) 独立试做。
(2) 同桌交流一道题的运算顺序。
(3) 全班讨论:你觉得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强调运算顺序,强调书写规范)
4. 总结顺序。
提问:今天学习的三步混合运算是按什么顺序计算的?
指出: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让学生阅读课本,提出不懂的问题。
[说明:由于学生已经具备两步混合运算的基础,所以在新知学习过程中充分让学生独立尝试,自主探索,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情境,理解运算顺序。先让学生通过类推,联系例题中的数量关系,自主探索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再通过例题的变式,由算式选择合适的信息,再次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加深对运算顺序的理解。最后通过试一试的教学,放手让学生独立计算,同桌交流,全班讨论,进一步强化运算顺序和书写规范。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自主归纳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法则便水到渠成了。]
三、 练习反馈,巩固深化
第一层次:口答。
1. 下面各组算式的运算顺序一样吗?在小组内说说每组运算顺序有什么异同。
① 40 2 - 15 5
40 2 + 15 5
② 50 5 + 8 5
50 + 5 8 + 5
③ 36 - 6 5 3
36 - 6 5 + 3
2. 下面各题最后一步求的是什么?在小组内说说各自的选择。
(1) 28 2 - 45 5
① 求积 ② 求差 ③ 求商
(2) 84 3 - 98 + 2
① 求和 ② 求差 ③ 求积
(3) 90 + 56 2 3
① 求积 ② 求和 ③ 求商
第二层次:辨析、比较。
1. 下面的运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想想做做第2题)
先讨论课本上的两题,再补充讨论以下两题。
2. 比较每组算式,说说你有什么发现?(想想做做第3题)
先同桌每人各做一组题,再相互交流,最后全班讨论。重点讨论每组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第三层次:解决问题。
1. 做想想做做第4题。
2. 做想想做做第5题。
先根据情境图提供的信息,说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再列出综合算式,说说运算顺序。
[说明:设计层次分明的三组练习,及时反馈学习效果,巩固深化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通过对比、选择、改错等不同练习形式,对学生容易错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通过解决问题的练习,在计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解决问题思路的训练,使算与用有机结合,进一步体现数学的应用性,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四、 全课总结,布置作业
提问: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能说出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吗?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
课堂作业:想想做做第1题、第6题。
评析
三步混合运算的学习是在两步混合运算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的,是计算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既是进一步发展学生计算能力的需要,又是进一步学习小数、分数混合运算的需要。本课教学设计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是注重算与用的结合。新教材没有单独编排应用题,除了有侧重地安排解决问题的策略外,大部分解决问题的教学结合在其他内容的学习中进行,因此在计算教学中注重算与用的结合,是新课程实施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本课教学对此做了整体思考:第一,在新课导入中创设了李老师到商店买棋的情境,让学生为老师设计买棋方案并列出算式,既复习旧知,又有机引入新课。第二,在理解运算顺序的过程中反复联系例题和变式题中的数量关系,使学生结合实际情境真正理解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的道理。第三,在巩固练习中利用课本上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应用新知。这样把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紧密结合起来,使算与用和谐交融。
二是注重学习材料的创设。教材有一幅情境图,如果让学生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列出综合算式,再探索运算顺序,也能达到教学目的,但方法唯一,用途单一。为此,本课设计对原例题情境进行了两次改动:第一次改动是将信息买3副中国象棋和4副围棋改为全班有5个小组,给每个小组买1副棋,这样使例题更具有开放性;第二次是提供买2副中国象棋和3副围棋;中国象棋每副12元,围棋每副15元;买中国象棋用了12元,买围棋用了15元等多种信息,让学生根据变式后的算式选择信息,这样由算式到条件,从综合算式倒回去思考数学问题,在展开充分想象的过程中,进一步联系实际情境理解运算顺序。此外,在巩固练习中对比、选择、改错等不同形式、针对性较强的练习设计,也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运算顺序的正确掌握和熟练运用。
三是注重学习方式的改善。数学教学一定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三步混合运算是在两步混合运算的基础上学习的,因此只要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就一定能够顺利实现从两步混合运算到三步混合运算的迁移。本课设计采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主动探索的学习方式,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实现知识的迁移创造条件。在教学中,教师多次让学生独立尝试,自主探索,并适时组织同桌、小组和全班的交流讨论。同时,教师注意适时点拨引导,既让学生充分自主地活动,但又不放任自流。学生在参与不同活动的过程中,逐步理解、掌握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法则,发展和提高数学思考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
关于小学数学各年级的教案【篇八】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结合实际情境,通过操作理解计算9加几的方法,并能比较熟练地计算。
2.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探究、思考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不同算法的交流、体会和比较,提出可以用“凑十法”计算,掌握“凑十法”的思维过程,能进行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思考,归纳“9加几”的计算规律。
【课前准备】
1.教师:,桃子,光盘
2.学生: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1)师:听说一(2)班的小朋友非常聪明,老师想来考考你们,愿意接受挑战吗?在做挑战任务之前,我们先来做一下热身运动。
10+1= 10+5= 10+8= 10+4=
10+3= 10+7= 10+6= 10+2=
2、智慧比拼
看来十加几的算式难不倒小朋友,那我们就进入下一个环节智慧比拼。
你能马上算出每幅图中三个数的和吗?看谁能答得又对又快
【设计意图:复习十加几,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学习9加几,在计算9加几时,更能想出凑十法。】
二、新课讲解
1.谈话导入:小朋友们猴妈妈发现小猴最近表现很好,它买了小猴最喜欢的水果奖励给小猴子,你们知道是什么水果吗?(桃子),恩,是桃子。猴子看见桃子可高兴了。(出示)
(1)师:仔细观察图,桌子上的桃子是怎么摆的?
指名回答。
师:你能提一个什么问题呢?
生:一共有多少个桃子。
师:你真棒,你提的问题与猴妈妈一样,猴妈妈说,如果小猴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就不能吃桃子。小猴看到这么多桃,馋得口水直往下流,哪有心思算呀,急得直抓头。你们能不能帮它。该怎么算呢?
(师:要求一共有几个,就是把9和4合起来,该怎么列式?)
生:9+4=13
师:很好,你也把得数算出来了,那我们现在来验证他算的对不对?
和你的小伙伴讨论一下打算用什么办法验证?教师巡视。
讨论:你们打算如何验证9+4=13这个得数是否正确?
生1:我是数数的方法算的,9、10、11、12、13。
(生2:我是这样想的:10+4=14,所以9+4=13。这位小朋友真会动脑筋,假设全部放满,就是10+4=14,现在缺一个,所以用14减去1得13。)
生3:我是从盒子外面拿一个到盒子里,就成10个,加上外面的三个,正好是13个。
师:拿一个?怎么拿?请你到前面来演示着说一说。
生:先拿一个放进盒子里,补足十,再想“10+3=13”。
师:这个方法很新颖!这位同学刚刚从外边4个中拿走了几个?(1个)他把这一个放哪里了(给9了)为什么要这样做?(凑成10)?10加3得13。我明白了!
师:你们的方法还真多!你比较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生: 数数。(可能是你对数的方法比较熟)
生:拿进去一个,凑成十的方法。算起来很简便。(你真会思考)
师:说了这么多解决的方法,谁能用数学
算式来表示?
生:9+4=13
师板书:9+4=13
(多提几个人说说凑十法的过程,然后全班一起说)
(1)谈话:小猴在你们的帮助下吃到了桃子,猴妈妈又买了些花奖励给小猴和你们呢(出示“试一试”)。
师:你知道一共有多少朵花吗?该怎么列式?(9指哪边的花?7呢?)
生:9+7
师:你会计算吗?先圈出10朵,再计算。在书上圈一圈,并把自己思考过程写在图右边的式子里。
师:要把7分成几和几?7为什么不分成3和4或2和5呢?
(2)师:我们今天学习的加法题都有什么共同地方?
都是9加一个数,得数也都是十几。
揭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9加几,计算时都是把第
二个加数分成1和几,然后拿9和1凑成10,10加几等于十几。
师:你想试试其他的9加几算式吗?
三、巩固新知
1.“想想做做”第1题
师:再放一块就是10块了,你能看图说说小猴的算法吗?
小猴为什么搬1块到左边?它用的是什么方法?
你能根据这些,把右边的式子填出来吗?
学生做,教师巡视。
指名回答,全班齐说。
2、“想想做做”第2题
(1)师:像这样摆的过程我们也可以在书上把它圈一圈。先圈出10根再计算
(2)学生做,集体订正
(3)圈出10根后,右边剩下几,得数就等于十几。
3、“想想做做”第3题
9+1+1= 9+1+4= 9+1+8=
9+2= 9+5= 9+9=
独立完成后,比较每组上下两题,想想发现了什么。通过计算,比较,让学生认识“凑十法”就是用上面式子的连加来计算的。
4.“想想做做”第4题
师:下面我们来做“蚂蚁搬家的游戏”,出示。
指名学生回答,老师板书。
你能按顺序说出9加几的算式吗?我们一起来试试看。
9+1=10
9+2=11
9+3=12
9+4=13
9+5=14
9+6=15
9+7=16
9+8=17
9+9=18
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体会算式间的联系,知道可以直接利用相邻的算式算出得数。并且发现9加一个数,得数都是十几,并且个位上的数比加上的数少1。
四、挑战自我
出示题目:
9+()
想一想:1、( )里能填哪些数?
2、( )里最大能填几?
关于小学数学各年级的教案【篇九】
教学内容:第25~26页,例2、例3及练习四的第3~8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圆锥有什么特征?(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圆锥的特征:底面、侧面、高和顶点)
2、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指名学生回答,并板书公式: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二、新课
1、教学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1)回忆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使学生明确求圆柱的体积是通过切拼成长方体来求得的。
(2)圆锥的体积该怎样求呢?能不能也通过已学过的图形来求呢?(指出:我们可以通过实验的方法,得到计算圆锥体积的公式)
(3)拿出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各一个,通过演示,使学生发现这个圆锥和圆柱是等底等高的,下面我们通过实验,看看它们之间的体积有什么关系?
(4)先在圆锥里装满水,然后倒入圆柱。让学生注意观察,倒几次正好把圆柱装满?
(教师让学生注意,记录几次,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倒3次正好把圆柱装满。)
(5)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圆锥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的 )
板书:圆锥的体积= 圆柱的体积= 底面积高,字母公式:V= Sh
2、教学练习四第3题
(1)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已知圆锥的底面积和高应该怎样计算?
(2)引导学生对照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代入数据,然后让学生自己进行计算,做完后集体订正。
3、巩固练习:完成练习四第4题。
4、教学例3.
(1)出示例3
已知近似于圆锥形的沙堆的底面直径和高,求这堆沙堆的的体积。
(2)要求沙堆的体积需要已知哪些条件?(由于这堆沙堆近似圆锥形,所以可利用圆锥的体积公式来求,需先已知沙堆的底面积和高)
(3)题目的条件中不知道圆锥的底面积,应该怎么办?(先算出沙堆的底面半径,再利用圆的面积公式算出麦堆的底面积,然后根据圆锥的体积公式求出沙堆的体积)
(4)分析完后,指定两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将计算步骤写在教科书第26页上。做完后集体订正。(注意学生最后得数的取舍方法是否正确)
四、巩固练习
1、做练习四的第7题。
学生先独立判断这三句话是否正确,然后全般核对评讲。
2、做练习四的第8题。
(1)引导学生学生思考回答以下问题:
① 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② 求圆锥的体积必须知道什么?
③ 求出这堆煤的体积后,应该怎样计算这堆煤的重量?
(2)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教师巡视,做完后集体订正。
3、做练习四的第6题。
(1)指名学生先后回答下面问题:
① 圆柱的侧面积等于多少?
② 圆柱的表面积的含义是什么?怎样计算?③ 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④ 圆锥的体积公式是什么?
(2)学生把计算结果填写在教科书第28页的表格中,做完后集体订正。
五、总结
这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你是如何准确地记住圆锥的体积公式的?
板书: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圆锥的体积= 圆柱的体积= 底面积高
字母公式:V= Sh
教学目的:
1、通过分小组倒水实验,使学生自主探索出圆锥体积和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初步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锥的体积,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圆锥体积计算的简单问题。
2、借助已有的生活和学习经验,在小组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自主探索能力。
3、通过小组活动,实验操作,巧妙设置探索障碍,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正确探索出圆锥体积和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
关于小学数学各年级的教案【篇十】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方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
2.使学生经历探索比与除法、分数关系的过程,初步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明白比的后项不能为0的道理,会把比改写成分数的形式。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能力,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理解比的意义,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比。
1.图片激趣,引发讨论,设置悬念。
2.电脑呈现例l主题图。
提问:2杯果汁和3杯牛奶这两个数量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你会用哪些方法表示它们的关系?
3.揭题:比较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还可以用一种新的方法比。
二、自主探索,认识比。
(一)初步理解比
1.启发谈话:用比怎样表示2杯果汁和3杯牛奶这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呢?刚才有同学会说,谁来试着说一说。
果汁的杯数相当于牛奶的2/3,我们还可以说成果汁与牛奶杯数的比是2比3
牛奶的杯数相当于果汁的3/2还可以怎样说成牛奶与果汁杯数的比是3比2
2.看书自学, 汇报交流:
(1)写法
(2)各部分名称
(3)比是有序的。
3.完成p68试一试
(二)深入认识比
1.认识不同量之间的比。
(1)生读例2,师:读了这条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请学生分别算出它们的速度,填入表格。)
(2)指出:像路程和时间这两个有着相除关系的量,我们也可以用比来表示。
交流得出:小军走的路程与时间的比是900:15、小伟走的路程与时间的比是900:20。
(3)追问:900:15表示什么?900:20呢?(速度)
2.丰富对不同类量的两个数量比的认识。
张祥买3本笔记本用了10.5元。
提问:这句话中告诉了我们哪两个量?它们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呢?会用比来表示吗?
3.总结概括比的意义。
(1)观察一下这几组式子,总结相同的特点。
(2)提问:你认为两个数的比表示的是两个数量之间怎样的一种关系?
(3)小结:两个数的比归根结底表示的都是两个数相除。
三、自学课本,内化比。
1.自学课本p69
2.反馈:通过看书,你还知道了什么?
*求比值。
*分数形式的比。
*理解比、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
利用表格整理知识
名称
相互联系
区别
比
前项
:(比号)
后项
比值
倍数关系
除法
被除数
(除号)
除数
商
运算
分数
分子
(分数线)
分母
分数值
数
*比的后项可以是0吗?你是怎样想的。
*你还有没有什么疑问?
四、多样练习,应用比。
*说一说(基本练习)
*辩一辩(判断对错)
五、回顾梳理,总结比。
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了什么?对于比,你有什么样的认识和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关于小学数学各年级的教案【篇十一】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谈话揭题
上节课我们复习了比的知识,这节课我们来复习比例的知识以及用正、反比例的知识解决问题。[板书课题:比和比例(二)]
⊙回顾与整理
1.构建比例知识网。
通过课前的复习,你了解了比例的哪些知识?(结合学生回答板书知识网络)
预设
生1:我了解了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生2:我知道了解比例的方法。
生3:我掌握了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的方法。
生4:我理解了正、反比例的意义,并且能判断两个量成正比例还是反比例。
生5:我了解了比与比例的区别以及正、反比例的区别。
……
2.复习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1)比例的意义是什么?比例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
明确:
①比例的意义: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②比例的各部分名称: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2)比例的基本性质。
明确: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向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3)解比例。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已知比例中的任意三项,都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未知项。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4)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的方法。
①根据比例的意义判断,看两个比的比值是否相等。
②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看内项之积是否等于外项之积。
3.复习正比例和反比例。
(1)正比例的意义和关系式是什么?
意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关系式:=k(一定)
(2)反比例的意义和关系式是什么?
意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关系式:x×y=k(一定)
关于小学数学各年级的教案【篇十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表现数据。
2.使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明确用1格表示5个单位的表现形式,能根据统计图提出问题,并初步进行简单的预测。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合作意识。
教具准备:教科书第109页教学情境的录像片或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
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离不开车,各种车辆每天都为我们的生活提供着方便,而且道路上的车辆川流不息。请同学们看,这是一条道路上过往车辆的录像片。请同学们帮助记录一下四种车辆的数量。
二、探求新知
1.组织记录。
(1)给学生发记录单。种类轿车面包车客车货车辆数
(2)学生记录。同学们,在观看录像的时候,你是如何记录四种车辆的数量的?交流后明确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既快捷又方便。
(3)再次播放录像,学生记录。由于车辆过往速度快,学生记录会产生困难,反馈时如果学生记录不全,再次组织学生研究如何记录才能完整。强调分组合作记录,每人记录一种车辆的数量。
(4)再次记录四种车辆的数量。
(5)整理数据并填入统计表。
2.制作统计图。
(1)学生分组讨论。如果运用一个□表示1辆或2辆车,最多画几个格?应该怎么办?明确用1个□表示5辆车比较合适。
(2)师生共同完成统计图。先让学生尝试独立绘制条形统计图,然后回答问题。组织讨论:20分钟后来的第一辆车最有可能是哪一种车?为什么?
3.师生总结绘制用1格表示5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的方法。
三、巩固应用
1.独立完成第111页的“做一做”。
2.完成练习二十二的第1~4题。
(1)练习二十二的第1题。组织学生提供信息,收集信息,记录数据并填写统计表,完成填空题。
(2)练习二十二的第2题。课前与学校卫生室联系,调查二年(1)班和五年(1)班的视力情况,完成统计表,并谈一谈对视力较弱的同学的建议,鼓励学生畅谈自己的想法。
(3)练习二十二的第3题。利用多媒体出示“班级图书角情境图”。学生自己观察,独立完成。对要增添的书的建议,组织学生谈一谈自己的想法,并说明理由。
(4)练习二十二的第4题。这道题以作业的方式完成,课后以小组为单位调查二年级全体同学看电视的时间,把调查得到的数据制成统计表和统计图。明确长时间看电视有害健康,要注意用眼卫生。
关于小学数学各年级的教案【篇十三】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教材第10页“小熊购物”及“试一试”练习题。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小熊购物”的问题情境引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先乘法,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的密切联系。
3.能正确计算有关的两步试题。
三、教学重点:
掌握先乘法,后加减的运算顺序。
四、教学准备:
挂图,实物,课件。
五、教学流程:
(一)切入举偶
1、出示课件,故事引入。
今天是星期日,熊妈妈领着 小熊贝贝去超市购物,超市里的东西可真多呀!小熊贝贝都看不过来,这也摸摸,那也碰碰,嘴里还一个颈地嘟囔:“妈妈,我想买这个。妈妈,我还想买那个……”最后,他们来到了超市的东南角。
2、出示挂图,谈话引入。
谁能用故事的形式说出这幅图的图意。
(二)对话平台
玩中学
1、说一说。
通过看图,获取信息,提出问题。
(1) 同学们,请你也仔细观察一下超市的东南角,看一看从图中你能获得什么信息?
(让学生把自己所看到的说出来,教师给予鼓励性的评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2) 如果你是小顾客,你想买些什么东西呢?
指名汇报。
(3) 如果只允许你买两种食品,每种食品数量不限,你又准备买些什么呢?
指名汇报,根据学生汇报,教师可板书问题。
(此问题的设计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做准备。学生上面所提出和解答的问题大多是本节课的知识点,学会后可让学生自己独立解决。自己提出问题再自己解答,学生回兴趣浓,积极性高。)
2、算一算。
在解决问题中掌握运算顺序。
(1) 仔细看图,说一说小熊买了什么食品?
(2) 那么小熊该付多少钱呢?请你来帮它算一算。
学生独立解答后再小组交流汇报。
(学生的解答可能回出现多种形式:有的列两个算式分步解答;有的把两个算式 合在一起列综合算式解答。无论哪种形式,都必须让学生明确每一步求出的是什么。如果班中学生只有分步解答的,教师要启发学生将两个算式合在一起。教师可根据学生汇报把不同的三种形式进行板书。)
(3) 说一说有加法又有乘法,要先算什么?
(通过学生自己探索,得出运算的规律,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4) 教师介绍脱式计算的格式及方法。
(脱式计算的格式及运算顺序是本课难点,教师在此处要多加强调,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使他们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逐步提高计算能力。)
学中做
1、 做一做。
(1) 大家真聪明。你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黑板上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吗?
任选一题,做一做。
(2) 指名汇报。
(用所学知识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学生积极性高,兴趣浓。)
2、 想一想,议一议。
通过小组探究,进一步掌握运算顺序。
熊妈妈有20元钱,买3包饼干应找回多少钱?
(1) 试着做一做。
(2) 小组议一议。
(完全放手,给学生自学的空间,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解决这个问题。本题既可以用两个算式解答,也可以合并成一个算式解答)
(3) 说一说。
结合刚才的练习,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引导学生根据解决问题的过程,发现既有减法又有乘法的情况下,先算乘法,再算减法。)
3、 试一试
(1) 如果用20元钱买3瓶饮料,应朝晖多少钱?
(2) 如果用50元钱买7包花生,应找回多少钱?
(通过试一试的练习,进一步巩固含有乘减的运算顺序。)
做中得
1、综合练习。
(1) 完成试一试的第(1)题。
先认真观察,然后说说图意,最后列式计算。
(2) 完成试一试的第(2)题。
先说一说运算顺序,然后再计算。
(3) 完成做一做的第(3)题。
(这是一题思考题,让学生根据“小熊购物”的情境叙述算式的意思。例如30—4×5可以这样叙述:小熊有30元钱,买4袋糖果应找回多少钱?教学中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创设情境,再根据情境叙述算式的意图。)
2、全课总结。
提问:计算乘加、乘减两步式题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关于小学数学各年级的教案【篇十四】
复习内容:
简便算法
复习目的:
能够利用运算定律是计算简便。
复习过程:
一、复习运算定律
1、乘法结合律:(ab)c=a(bc)
2、乘法交换律:ab=ba
3、乘法分配律:(a+b)c=ac+bc
4、加法交换律:a+b=b+a
5、加法结合律:(a+b)+c=a+(b+c)
二、复习简便运算:
1、出示题目
+ + +
× + ×
0.8×4×1.25×2.5
组织学生讨论:每题最简便的方法是什么?应用哪一个运算定律进行简便的。
三、基本练习
1、下面各题怎样简便怎样算。
+ + + × ×
2- - × + ×
2、怎样简便怎样算
4.18×3.8+4.18×5.2+4.18
16÷4+23× +
四、小结:
解题前要认真观察题目的特点,包括数字特点和运算符号特点,进行简便计算。
关于小学数学各年级的教案【篇十五】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比,理解了比并能用比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的基础上进行的,又为学生后面学习比的应用打下基础。
二、学生分析
学生对商不变的性质以及分数的基本性质已经熟练的掌握,知识的迁移学生应该很好理解。
三、学习目标(以学生为主语)
1、在实际情境中,体会化简比的必要性,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
2、会运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化简比,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并使学生认识事物之间都是存在内在联系的。
教学重难点:掌握化简比的方法,会把一个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四、教学活动(此环节可以是课堂实录)
1.导入
问题:淘气和笑笑各自调制了一杯蜂密水,请问哪杯水更甜?
过程:互相讨论,发表看法,如何比较。(学生发言老师板书)
小结:比较的结果一样甜,分数可以约分比也可以化简。
2.新授
①引入 “最简单整数比”的概念。
最简单的整数比就是比的前项、后项是互质数,像6∶5就是最简单的整数比。
②你还能举一些最简单的整数比的例子吗?如果我们能把比都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就容易计算了!
③出示问题尝试并讨论:
12:8 0.7:0.8 2/5:1/4
1.能不能把整数比化简成最简单的整数比?如何化?
2.能不能把分数比化简成最简单的整数比?如何化?
3.能不能把小数比化简成最简单的整数比?如何化?
④交流
1.化简整数比的方法是什么?(先化成分数,再约分成最简分数,最后把最简分数转化成比的形式。)(或利用商不变的性质)
2.怎样把分数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先转化成除法,再用最简分数表示结果,最后把最简分数转化成比的形式)
3.如何把小数比化简成最简单的整数比?(先化成整数比,再化简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⑤介绍比的基本性质
3.练习
1、P51页化简下面各比。(独立完成,集体评讲)
2、练习:做书上练一练的第1、2题。
五、教师反思
比与除法、分数之间有如此密切的联系,利用除法中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化简比,这样的教学对学生掌握知识来说比较顺利,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细节的指导,还要相信学生能根据以前的知识找到适合的化简方法,充分给予学生更大的空间。
关于小学数学各年级的教案【篇十六】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初步理解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法的算理,并能正确计算.
2.使学生初步知道一个分数的分子、分母相同时,这个分数就是l,从而加深对分数的知识.
3.培养学生抽象概括与观察类推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同分母分数加法的算理.
2.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法.
教学难点
理解同分母分数加法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复习旧知.
(1)用分数表示图中涂色部分(投影)
问: 是几个 ? 是几个 ? 是几个 ?
(2)填空
是4个 是 是个 是个 .
(3)口算并说明计算理由.
30+280 56+6 139+20
二、探究新知.
1.导入 新授.
这样的分数加法应该怎样计算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
(板书:)
2.教学例1.【演示课件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1)出示例1
一张长方形纸,做纸花用去 ,做小旗用去 ,一共用去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2)分析数量关系,列出算式.
教师板书:
教师提问:这道题应该怎样想呢?(演示动画分数加法例1)
是2个 , 是1个 ,2个 加上1个 是3个 ,就是 .因此
(板书: )
(3)计算并说出思考过程
3.教学例2.【演示课件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1)(演示动画分数加法例2)
提问:怎样列式?
(板书: )
思考: 得多少?你是怎么想的?
(2)教师出示图片,板书
(3)再让学生说 的思考过程.
4.练习.
(1)口答:
(2)计算并说思考过程.
提问:1用分数怎样表示?(可表示为 、 、 、 )
小结:可以根据我们的需要写成分子、分母相同的任意分数.
关于小学数学各年级的教案【篇十七】
第一单元:一位数除多位数
口算除法(第1课时)
教学内容:P1 例1、例2
教学要求:会口算简单的一位数除多位数。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口算下列五组题
30÷3 80÷8 20÷2 60÷6 90÷3
6÷3 8÷8 6÷2 6÷6 3÷3
二、展开
1.例1
(1)提出问题学生尝试:口算36÷3
① 你可以用学具摆一摆,也可以直接算。
② 想一想: 区别在哪里,有联系吗?
(2)汇报:你是怎样得出结果的?(板书学生的算式思路)
(3)评价:选择另外方法计算,通过比较,得出
较简便。也可以直接这样想:36÷3=12(强调高位算起)
2.自己编类似的题目,口算说出得数。
3.从学生编题中抽取十位上的数除以一位数有余数的除法。
(1)学生尝试练习,说各种方法。
(2)归纳方法:
4.练习:
(1)比一比,算一算。
9÷3 24÷4 56÷7
90÷3 240÷4 560÷7
900÷3 2400÷4 5600÷7
(2)算算,填填。
40÷2=□ 90÷3=□ 70÷7=□ 80÷4=□
8÷2=□ 6÷3=□ 7÷7=□ 4÷4=□
48÷2=□ 96÷3=□ 77÷7=□ 84÷4=□
5.巩固
39÷3 26÷2 42÷2 55÷5
88÷8 93÷3 48÷4 76÷4
87÷3 56÷4 30÷2 91÷7
6.光荣题:从自编题中找出一位数除三位数。
693÷3 说出口算方法。
三、作业:课堂练习
四、教学后记:
笔算除法例1(第2课时)
教学内容:P3 例1
教学目标:使学生懂得除的顺序、商的定位。
确进行被除数最高位的数不小于除数的一位数除二、三位数计算。
教学重点:除的顺序和商的定位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口算
44÷4 36÷4 84÷2 63÷3
75÷5 81÷9 52÷4 42÷3
69÷3 48÷3 56÷4 78÷2
谈口算过程
在算两数之商时,我们可用口算的方法,也可用笔算的方法,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笔算除法"。也就是列竖式做除法,这里要求用同学们注意竖式的格式、除的顺序、商的定位等。
二、展开
1.出示例1,读题、理解题意,列式,怎么分?
列竖式计算 69÷3
(1)顺序:①从被除数的最高位除起,十位上的"6"除以"3"商几写在哪一位上(十位)。除到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
② 23=6 6-6=0 0不用写。
划--,如果把这过程比喻下一档楼梯,那这一档楼梯可不方便。
(2) 把个位上的9移下来,对齐,9除以3,商几?写在哪一位上?这里的0一定要写,表示最后的作数为0。
(3)请大家边说边把这题做一遍,请一位同学说一说笔算顺序,及各部分数字各表示什么?
(4)光荣题 边做边说过程
2.练习:课本练一练。
四、布置作业:课堂练习
五、教学后记:
笔算除法例2(第3课时)
教学内容:P5 例2
教学要求:掌握"除某一位时有余数,要把余数和后一位的数合起来继续除"的方法。
教学过程:
课前进行一位数除整十数和表内除法组合的口算训练。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三年级三个班搞活动,共用去342元人民币,平均每个班用去多少钱?电脑显示课本上的图示。
提出问题:你能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吗?
学生汇报分法。
2. 尝试练习
(1)你能用笔算的方法计算出342÷3吗? 独立尝试,列出竖式。
(2)组内交流,自主评价。说说你的计算过程。
(3)自学课本,比较差异。翻开课本,比较一下自己的算法与课本上有哪些不同?师板演(边写边说三句话)
着重强调:在十位上商1,还余1,把余下的1怎么写?十位余下的1与个位上移下的2合起来是12,12除以3,商几?写在哪一位上?
(4)形成方法。比较342÷3与69÷3有什么区别?(每一位除好都没有余数,而这题十位除好有余数,余数怎么办?如果不是最后一位的余数,都要与下一位合起来继续除)
3.正误辨析。余数要比除数小 余数要和后一位继续除
4.练习:试一试,练一练。启发学生说出各题哪些们除后带余数,哪些位除后不带余数。
5.课堂小结: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6.课堂练习。
三、教学后记:
练习一1--5(第4课时)
教学内容:P7 1--5
教学要求:能熟练地进行一位数除二、三位数的计算
教学过程:
1.口算。
2.对比练习。
243 165 128 194
72÷3 80÷5 96÷8 76÷4
计算并比较上、下题之间有什么关系?
根据这一关系,求下列□。
1233=□ 2434=□ 1377=□
□÷3=□ □÷4=□ □÷□=□
3.算一算,填一填。
30÷3=□ 80÷4=□ 60÷6=□ 50÷5=□
18÷3=□ 16÷4=□ 12÷6=□ 35÷5=□
48÷3=□ 96÷4=□ 72÷6=□ 85÷5=□
①作为口算,分拆成两位数
②作为笔算,除的顺序,从高位算起,十位除后余数和个位上的数合起来继续除。
4.列竖式计算。
(1)竞赛80÷6 92÷3 85÷5
68÷4 72÷9 90÷5
98÷7 84÷6 96÷4
(2) 864÷4 715÷5 765÷3
936÷2 762÷6 966÷7
696÷4 984÷8 625÷5
教学后记:
练习一6--12(第5课时)
教学内容:P8 6--12
教学要求:熟练掌握除数是一位数笔算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1. 6□
8□
□4
2.对照训练。
1)看: 45÷8=□......□ 写:□8+□=45
73÷9=□......□ □9+□=73
58÷7=□......□ □7+□=58
2)看:□5+□=47 写:47÷5=□......□
□8+□=52
□7+□=47
□6+□=50
根据有余数除法算式写乘加算式。
根据乘加算式写有余数除法算式。
3.在□内填数。
68=□4 □3=89
76=□3 2□=69
84=□2=□3=□4=□6
4.应用题:①要求几个问题。
②数量关系是什么?
③列式计算。
5.作业:课堂练习。
教学后记:
笔算除法(第6课时)
教学内容:P9--10 例3
教学要求:1.掌握被除数前一位不够除要看前两位的方法。
2.掌握一位数除多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在□里填数
(1) 744=296 52÷7=364
296÷4=□ 364÷7=□
(2) 280÷4=□ 350÷7=□
16÷4=□ 14÷7=□
296÷4=□ 364÷7=□
二、展开:
1.尝试计算29÷4 296÷4
2.小组交流讨论
(1) 看被除数的前一位,2除以4,不能商1,怎么办?
(2) 看被除数的前两位,29除以4,商7要写在哪一位上面?前后两个7表示相同的意思吗?
(3) 余数1移下来,16除以4,商4要写在哪一位的上面?
3.汇报并完整地说出计算过程。
4.总结出法则:学生用自己语言总结(简单板书)。与书上比较,哪个更好,突出关键字。
三、巩固。
练一练,列竖式计算。
四、 作业,课堂练习。
五、教学后记:
笔算除法(第7课时)
教学内容:P11--12 例4、例5
教学要求:掌握乘法验算除法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 根据上面的算式,你能直接写出得数吗?
① 273=81 ② 467+3=325
81÷3=□ 325÷7=□......□
二、展开。
1.观察: 81÷3=27 273=81
有什么联系,说明了什么?→验算方法。
2.笔算:322÷7 板演,并说计算过程。
猜想:325÷7 有无余数,是几? 做一做。
根据②式你能得出什么结论?→方法
3.练一练:3427÷7 并验算。
4.小结:今天的作业能保证万无一失吗?
为什么?用什么方法?
没余数除法:除数商=被除数
有余数除法:除数商+余数=被除数
三、巩固:
练一练:
① 先估商位数,再列竖式,验算,反馈。
② 根据有余数与无余数分成两类,得出被5整除数的特征,验证。
四、教学后记:
练习二1--4(第8课时)
教学内容:P13 1-4
教学要求:初步认识乘除法关系,能准确并熟练地试商。
教学过程:
1. 口算。
2. 算算,填填。
200÷5=□ 400÷8=□ 420÷7=□ 540÷6=□
35÷5=□ 24÷8=□ 28÷7=□ 12÷6=□
235÷5=□ 424÷8=□ 448÷7=□ 552÷6=□
3. 对照练习。
275 367 486 539
135÷5 252÷7 288÷6 477÷9
4. 在□里填正确的数。
2□4=104 8□7=588 6□6=372
8□5=425 4□8=392 5□9=486
方法: 204=80 □4=104-80=24 104÷4 (基础好的)
5. 先判断商是几位数,再计算。
480÷5 810÷6 376÷8 364÷7
512÷8 315÷9 846÷3 272÷4
6. 计算并验算。
288÷3 392÷8 738÷9
956÷4 342÷9 235÷5
7、教学后记:
练习二5--12(第9课时)
教学内容:P13--14 5-12。
教学要求:巩固一位数除多位数的笔算除法。
教学过程:
1. 口算(第6题)
34÷2 72÷3 84÷3
45÷3 96÷4 78÷2
64÷4 58÷2 75÷5
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30÷2 4÷2 分用别竖式方法口算。
2.计算并验算。
288÷3 392÷8 738÷9
956÷4 342÷9 235÷5
并改成乘法算式
3.在□里填正确的数。
6□8=504 5□7=371 4□9=432
3□6=228 9□8=760 7□4=312
4.应用题(9、10、12)
① 口述数量关系
② 解答
③ 改编成一乘一除
5.开放题(11)
独立设计方案,交流汇报。
6、教学后记:
练习二13--17(第10课时)
教学内容:P15 13-17
教学要求:理解乘加两步计算题和有余数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初步培养函数思考能力。
教学过程:
1. 在□里填数。
756÷□ = 875÷□ =
2. 观察下面的算式,在□里填上正确的数。
534+3=215 215÷4=□......□
768+5=613 613÷8=□......□
347÷8=43......3 □8+□=347
3.第15题。
4.填表。
①哪个数量是不变的(每分飞行的米数)
②哪两个数量是变化的(飞行时间和飞行的米数)③变化的两个数量中,哪一个数量的条件是已知的,用什么方法求出未知数量
④变化的两个数量相除,得到的是什么数量,这个数量的值是不是一定的。
5、教学后记:
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第11课时)
教学内容:P16--17 例6、例7
要求:掌握求出商的最高位以后,遇到被除数的哪一位不够商1,就在那位上商0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出示104×4=416 1003×4=4012
416÷4=□ 4012÷4=□
先求出积,再转化为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看看商有什么特点?
二、展开
这两道题商中间都有0,怎样用竖式计算?
1.学生尝试 416÷4
2.师生共同列竖式计算,边讨论边板演计算:十位上为什么商0?
用4去除被除数十位上的1,不够商1,就要在十位上写0,把个位上的6移下来,再继续除。
3、4012÷4 学生独立练习
中间有几个0?它们是怎么来的?
4、光荣题:563÷8
学生独立尝试并验算,师板演
说:商末尾为什么会有一个0,这个0是怎么来的?计算时应注意什么?怎样验算?
5、讨论:什么时候用0占位?
三、巩固:
① 1700÷5 722÷3(先说商的位数再计算)
②练一练:1.
③改错:说说错误原因。
四、教学后记:
练习三 1-4(第12课时)
教学内容:P18 1--4
要求:能熟练掌握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
教学过程:
1.在方框里填上商和余数。
3 □......□
6 □......□
242÷ 7 = □......□
8 □......□
9 □......□
2.列式计算
(1)520里包含多少个5。
(2)138是6的多少倍?
(3)一个数的7倍是840,这个数是多少?
(4)619除以3,商和余数各是多少?
5题的解法有什么共同之处?说明了什么?
请你用不同的方式叙述520÷5
3.计算并验算(正确率比赛)
602÷3 804÷5 848÷8
368÷9 472÷6 515÷5
4.在□里填数。
23×6=120+□
5、教学后记:
练习三 5-9(第13课时)
教学内容:P19--20 5-9
教学目标:能熟练掌握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
教学过程:
1.对照上式,填写□里正确的数。
(1)72×3+1=217 85×9+8=773
217÷□=□......□ 773÷□=□......□
104×8+5=□ 255÷7=36......3
□÷□=□......□ □×□+□=□
2.在□里填正确的数,说说你是怎么想?鼓励多种方法。
① 可以先求出等式一边的得数,再分析另一边求什么算式的末知数。
② 分析数与数之间的关系。
3.第七题, 因为除数是8,所以最大的余数是7。
4.第八题
方法:①观察,找突破口。
②分析各种可能的结果,逐一检验,依次求出所缺。
5.第9题
先分解为2个因数相乘的积,再分解为3个或4个因数相乘的积。
教学后记:
练习三 10-13(第14课时)
教学内容:综合练习 10-13
教学目标:能熟练掌握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
教学过程:
1. 第10题。
① 根据6个数的特点,要使一位数除三位数的商最接近200,则可考虑接近800的数除以4或接近1000的数除以5。
② 列出可能的情况。
856÷4=214
798÷4=199......2
987÷5=197......2
③ 选择正确的。
2.填表。
①审题,分析题目中的三个数量,说出哪个量不变。
②求出末知数,数量关系如何?
③从表中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3.填表。
①找出三量及三量之间的数量关系。
②求出末知数。
③说说除法算式都表示什么意思?
4.第13题。注意解题策略的训练
5.智力游戏
教学后记:
关于小学数学各年级的教案【篇十八】
单元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理解直径与半径的相互关系;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掌握圆周率的近似值。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求圆的周长与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计算圆的周长与面积。
3、独立自学,使学生初步认识弧、圆心角和扇形。
4、使学生认识轴对称图形,知道轴对称的含义,能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5、通过介绍圆周率的史料,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单元重点:
1、认识圆和轴对称图形;
2、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
单元难点:
理解圆周率“π”;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以及画具有定半径或直径的圆。
第一课时 认识圆
(1)圆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理解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2、会使使用工具画圆。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概括及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圆的认识,通过动手操作,理解直径与半径的关系,认识圆的特征。
教学难点:画圆的方法,认识圆的特征。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圆规等。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课件出示)
1、我们以前学过的平面图行有哪些?这些图形都是用什么线围成的?简单说说这些图形的特征?
长方形 正方形 平行四边形 三角形 梯形
3、 出示圆片图形:
(1)圆是用什么线围成的?(圆是一种曲线图形)
(2)举例:生活中有哪些圆形的物体?
(钟面、车轮、水杯、碗口等)
二、新知探究
(一)认识圆心、直径和半径。
1 、教师课件出示自学提纲。
(1)生拿出准备好的一个圆纸片。
(2)课本第56页动手折一折。
折过2次后,你发现了什么?再折出另外两条折痕呢?
(3)指出纸片的圆心、直径和半径。
2、自学,教师巡回指点,发现难点。
3、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圆,让个别学生上台指出。
4、小组讨论:
(1)什么叫半径?圆上是什么意思?画一画两条半径,量一量它们的长短,发现了什么?
(2)什么叫直径?过圆心是什么意思?量一量手上的圆的直径的长短,你发现了什么?
(3)小结: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直径,且所有的直径都相等。
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且所有的半径都相等。
5、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1)学生独立量出自己手中圆的直径与半径的长度,看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然后讨论测量结果,找出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得出结论:在同一个圆里,
(2)58页做一做第一题。
(二)画圆。
1、介绍圆规的各部分名称及使用方法。
2、让个别学生说出老师刚才是如何画圆的。
学生自学课本第57页并小结出画圆的步骤和方法。
3、小组内画r=3cm的圆。组长检查评比,然后全班评比。
三、当堂测评
1、判断,并说明理由。(40分)
(1)半径的长短决定圆的大小。 ( )
(2)圆心决定圆的位置。 ( )
(3)直径是半径的2倍。 ( )
(4)圆的半径都相等。 ( )
2、画一个半径是2厘米的圆。再画一个直径是5厘米的圆。(30分
3、思考题:在操场如何画半径是5米的大圆?(30分)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回查看,发现疑难。
小组内评比,纠错。组长组织解决存在问题
四、谈收获、讲表现。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对自己的课堂表现还有什么提议吗?觉得在哪些地方还需改进。
关于小学数学各年级的教案【篇十九】
教学目标:使学生重视估算的现实应用,理解估算的方法,并学会用“≈”表示估算结果。
教学重、难点:加法估算的理解与应用。
教具:教学用光盘。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说说下面的各数各接近几百。
896401609593689
2、揭示课题。
二、新授。
1、教学例题。
出示家电图,商店里有这么几样商品,请你说一说它们的名称和各自的价格。
估计一下,买一台电话机和一台取暖器,大约需要几百元?指名口答说说自已的想法。
500元是一个准确的价格吗?(不是,它是一个大约的价格,所以在这里不能用等号,而要用约等号“≈”
读作:二百零六加二百九十二约等于五百元。
指导学生写约等号,再齐读。
2、教学试一试。
完成第(1)问题。学生用估算的方法自已解决,指名说说估算的方法和理由,列出相应的算式。
完成第(2)、第(3)题。先独立完成,再组织不同的方法。
3、小结。
三、巩固练习。
完成想想做做第1~7题。
关于小学数学各年级的教案【篇二十】
教学内容: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材P24—25页)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创设了“青蛙吃害虫”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体会加减法的意义。然后,用计数器帮助学生建立加减的直观表象。最后鼓励学生列出抽象的算式,这使学生经历了从“具体情境——形成表象——抽象出算式”的过程,有助于对加减法的理解。
设计理念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关注内容的人文价值,引导学生关注社会。
3、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是学习的真正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4、培养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5、运用激励性的评价,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积极的主动的学习。
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百以内不进位、不退位加减法的第三课时,由于有整十数加减法以及两位数加、减一位数这两节课做铺垫,再加上学生对这一类型的加减法已经有一定的计算能力和计算方法,因此,学生学习起来不太困难,学习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30中的3在十位上,表示3个十,也就是相同数位相加减。基于此,在教学中应将加减运算的学习和解决问题结合起来,在加强学生的计算能力的同时,更侧重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也就是让学生在经历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体验算法多样化。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学会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加减法算式的计算方法,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2、初步学会应用加减法解决生活的简单问题,感受加减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3、对学生渗透环保和爱护动物的教育。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经历探索运算方法的过程,体验算法多样化。
教学准备:计数器、小棒、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学前准备
(1) 填一填
75里面有( )个十和( )个一
50里面有( )个十,30里面有( )个十,合起来是( )个十
【复习数的组成,为学生铺垫了相同数位相加的算理】
(2)小竞赛
32+5 70-60 78-6 39-4
26+3 88-5 30+20 83+6
2、猜谜语,揭示课题
小小游泳家,说话呱呱呱,常在田里住,捉虫保庄稼。(打一动物----青蛙)
青蛙现在在什么地方?它们在田里做什么呢?(吃害虫)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青蛙吃害虫”(出示课题)
青蛙可以把庄稼里的害虫吃掉,农民就不用把农药喷撒在庄稼上,这对我们的环境就可以起到净化的作用,我们就能吃上绿色食品。青蛙对我们有这么多的好处,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它们呢?(不能捉它,要保护它)
【低年级的数学课,要加入小孩子喜欢的元素,才能激发他们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老师用猜谜语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对学生渗透环保和爱护动物的教育。】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1、过度:
有一只小青蛙知道同学保护它们的决心后,给我们班发来了一封邀请信,邀请我们去参加青蛙王国举行的捉虫比赛。你们去不去呀?
【邀请信的形式,可以更进一步地促进学生和动物小青蛙之间的友好关系,并把学生带进一个轻松的童话世界,有效组织学生有秩序地进行课堂教学。】
比赛的现场可真热闹呀!看,有两只青蛙正抢着吃害虫呢!它们都说什么话呢?
生1:小青蛙说:“我吃了30只害虫”。
生2:大青蛙说:“我吃了56只害虫”。
2、青蛙很细心,随时收集身边的数学信息,我们能不能根据它们收集的数学信息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呢?
生1:两只青蛙一共吃了多少只害虫?
关于小学数学各年级的教案【篇二十一】
教学目标:
1、巩固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循环小数的概念。
2、进一步培养学生归纳总结,主动建构知识的能力。
3、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应用意识。
4、培养学生自我总结,反思,自主学习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主动回忆,再现知识。
1、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在组内先说说整理后再在全班汇报,互相补充。
2、小数除法有哪些类型?学生举例说说,你在解题中哪些地方容易出错,哪些地方需要提醒大家?
师根据本班情况,选择前面学习中易错题巩固。
3、什么是循环小数?请举例说明?如何将它保留一位、两位、三位小数?
4、我们还了解了一些需要用小数除法解决的实际问题,你会解决下面的问题吗?P36
①学生独立作答,再小组讨论分析解答过程,请小组代表汇报。
②试着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
二、自主选择,重点练习。
1、根据自己的实际,从课本P371-5中选择对自己有针对性的题目进行练习。(学生自主选择,组内讨论交流)。
2、讨论分析,解答第6题
A、学生独立解答,交流
B、如果大部分学生有困难,可将此题分层提问解答。
先出示“商就是24.6,求除数?”
再和原题比数,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所得。
三、课后反思总结
在教完这节课后,大部分学生都能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地解决问题,并且能一题多解,思维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但少数学生由于能力有限,所以自主学习对他们来说,还有点困难,还有些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有待提高,对于教师自己来说也是要提高教学能力才能更好的进行对应的教学。
关于小学数学各年级的教案【篇二十二】
教学目标:
1、给合生活实际,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
2、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3、通过有趣的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重点难点:
给合生活实际,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感受观察范围所观察点而改变。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师: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欣赏一段麦当劳的广告。
师:刚在看广告的时候,很多人都笑了,你们为什么笑?
生:坐在摇椅上摇,一会儿能看到麦当劳的标志,一会儿又看不到。
师:那他什么时候能看到,什么时候又看不到呢
生:当摇椅摇在高处的时候,他看得到,当摇椅摇在低处的时候,他就看不到,因为他的视线被墙壁挡住了。
师:恩,这位同学讲得真好。是的,在刚才广告中,摇椅摇在低处时,宝宝的视线受到了墙壁的阻挡,所以他就看不见麦当劳的标志,而当摇椅摇到高处的时候,视线没有受到阻挡,宝宝就能看见麦当劳的标志了。看来我们观察的范围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观察的范围》。(板书课题)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师:一天,住在一楼的淘气来到窗前,他想看看外面的停车场,他能看到吗?
生:不能。他的视线被墙挡住了。
师:那墙就是一个障碍物,对吧?
师:可是淘气真的很想看见外面的停车场,他应该怎么办?
生:爬楼
师:聪明的淘气也想到了,他赶紧爬上去,他总算能看见外面了,那他到底都能看见墙外的哪些地方呢?谁愿意到前面来指一指。
(鼓励学生到图上指一指)
师指墙角边的那辆车:这个位置三楼的淘气能看见吗?为什么?
生:不能看见,因为他的视线受到了墙壁的遮挡。
师:那他到底能够看到多大的范围呢?我们在图上该如何表示呢?自己在练习纸上试一试,同桌之间也可以交流一下。
这其实就是淘气的一条视线,眼睛就是观察点,围墙上的一点就是障碍点,是虚线。
学生充分发言后(边说便在图上标注出来并指出可观察的范围)
师:回忆一下我们刚才是怎样找到淘气的观察范围的?
生:
师:我们把淘气的眼睛作为观察点,围墙的右上端作为障碍点,把两点用虚线连接起来并延长,这条视线的右边就是淘气的观察范围。
师:可是淘气还想看到剩下的这几辆车,他应该怎么办?请同学们自己画一画,找找四楼五楼淘气的观察范围。
指名画,并说出画法(发现三条视线的观察点不同,障碍点不变),找出可以看到的范围。
师:观察三条淘气的视线及淘气的观察范围,你发现了什么?
生:淘气站得越高,他看到的车子越多,他的观察范围越大。
师:也就是说,你们认为淘气的观察范围和什么有关?有什么样的关系?谁能试着总结一下。
生:观察点越高,观察的范围越大;观察点越低,观察的范围越小。
课件出示,全班齐读。
师:原来观察的范围会随着观察点的高低变化而变化,也难怪唐代诗人王之涣留下了这样的名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师:解决了淘气的难题之后,我们一起到科技馆看看。
科技馆就在左边的大楼上,你们看见了吗?
我们坐车来到来到一这个地方,能看见科技馆。
生:能。
师:大家都说能,怎么证明呢?
生:画淘气的视线。
师:好,请一位同学说,老师来画。
我们的车缓缓向科技馆驶进,来到位置二的地方,我们还能看见科技馆吗?谁能来说一说。
师:好,谁能来描述一下,车从一开到二,我们看到的科技馆大楼是如何变化的?
师:那你能看出来,在这道题中,我们的观察范围又和什么有关呢?有怎样的关系?
生:观察的范围与观察点的远近有关,观察点越近,观察的范围越小,观察点越远,观察的范围越大。
课件出示,全班齐读。
师: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发现观察范围与观察点的高低及远近都有密切的关系,那你们有注意过自己在路灯下的影子吗?当我们在路灯下来回走动时,我们的影子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生:
师:是不是一下长一下短的呢?
师: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现象呢,研究了下面这道题,你就会明白了。
独立完成
师:指名画,说说你是怎样画的?
生:灯泡是观察点,……
师:那影子在什么地方?
师:为什么影子在这里?而不在那里
生:影子应该是光线到不了的地方,是盲区。
师:恩,真棒。
师:
那同样高的杆子,离路灯的距离与所形成的影子有什么关系,你们得到结论没有,把结论读出来。
生:同样高的杆子离路灯越近,影子就越短
师;反之,离路灯越远,影子就越长。
师:今天我们所学的知识不仅能解决路灯下影子变化的现象,还能解决发生在太空的现象,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很有名的日蚀现象。
(课件演示)大家都知道猫和老鼠是一对天敌,有只小老鼠躲在一堵墙的后面,有只猫在墙的前面吃食,小老鼠在哪个位置是安全的呢?(生试着指一指)那么小老鼠的安全活动区域是哪些范围呢?你们能帮助老鼠画出它的安全活动范围吗?动手画在答题纸上。
展示汇报。
那小猫稍微移动了自己的位置,这范围还是安全的吗?看来猫鼠大战又将掀开精彩的一页了。
三、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本节课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用处很大,看在太空中我们也能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去解释一些现象呢。(课件出示月食日食现象)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课下继续研究,里面的奥秘会让你喜欢上的。
关于小学数学各年级的教案【篇二十三】
教材安排一年级(上册)认识“体”,一年级(下册)认识“形”,这是从儿童的认知规律出发,重组学科的知识体系。人们认识事物一般是从粗略的整体感知开始,然后对物体进行细致观察和局部研究。客观世界最常见的是各种形状的物体,“面”是附着于“体”上的。儿童首先看到的是一个个物体,在整体感知“体”的基础上,才能逐渐研究“面”,建立“形”的概念。所以,先认识“体”,后认识“形”能降低认知难度,有利于学生学习。
教学内容分两部分编排,先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然后开展实践活动。
1.直观认识“体”的教学分四步进行。
教材选择积木为学具,让学生在玩积木时认识物体。其好处一是学生有兴趣,能调动学习积极性。二是积木形状规则,有利于形成正确的表象。教学内容的呈现顺序大致分成四步: 堆积木的场景—整理出典型的物体—揭示各类物体的图形和名称—寻找生活中相关的物体。
(1)让学生玩积木。教材通过堆积木的场景,引导学生玩积木,感知积木的形状。课前,教师应和学生共同准备积木或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形状的物体。这节课没有积木或其他可供操作的物体,是无法教学的。在学生堆积木时,应要求他们边堆边感受积木的形状。每堆一块积木,都要看看它是什么样子,想想它和哪些积木的形状相同,和哪些积木的形状不同。要防止学生只顾玩积木,而不感知积木形状的现象。
(2)把积木分类。经过玩积木,初步知道积木的形状是多样的,有些积木的形状是相同的。在此基础上进行分类,把形状相同的积木放在一起,形状不同的积木分开放,促进学生思考各种“体”的形状特征。在分类前,要先排除有三角形面、半圆形面等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无关的积木,只剩下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四种形状的积木。在分类时要注意两点: 一是学生可能把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成一类,把圆柱和球分成一类。这种分类表明他们已经感受到平面与曲面的不同,应给予表扬,再引导继续分,直至把长方体和正方体分开,把圆柱和球分开。二是让学生说说分类时的思考,只要求说出视觉、触觉的感受,如长方体、正方体积木的面都是“平”的,圆柱和球都有“弯”(曲)的面。不要求语言严密、完整、有条理,更不能归纳“正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相同”等特征。
(3)抽象出几何图形并给出名称。教材在两块彩色积木的下面画一个灰色的图形,并在旁边写出图形的名称。灰色的图形是四种立体的几何图形,每个几何图形都是大大小小同类积木的形状概括,是一类立体图形的标志。几何图形的教学可以这样进行,以长方体为例:让学生看看分在同一类的许多长方体积木,闭起眼睛想想这些积木的形状,然后睁开眼看看老师画的灰色图形,体会这一类积木的形状都是这样的,从而形成长方体的表象。几何图形要课前准备,整体出现,不要展现画图过程。只要学生认为这样的图形像实物,能代表实物就行。
(4)在生活中寻找相关的物体。通过对积木的研究,初步认识长方体等四种形状的立体。带着这些“体”的初步表象回归生活,寻找这些形状的实物,有两点教育意义: 一是进一步加强四种“体”形状特征的表象;二是感受生活中有大量这些形状的物体。“想想做做”第1题“你还能找到它们的朋友吗?”这里的“它们”是四个几何图形,“朋友”是常见的物体。学生列举的实物,只要形状差不多就可以了。
2.联系教学的四种立体安排实践活动。
《有趣的拼搭》是一次实践活动,通过活动使学生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初步学习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1)活动的内容有五项。“滚一滚”“堆一堆”是体验物体上的平面与曲面。长方体和正方体在斜面上不会滚动,可以堆得很高;圆柱和球在斜面上会滚动,不容易堆起来。主要原因是前者都是平面,后者有曲面。“摸一摸”是反馈初步形成的表象。蒙着眼睛在口袋里摸物体,把手触摸的感觉和大脑中已有的形体表象相互作用,经过信息的筛选、过滤和相互对应,作出相应的判断,并对判断给予肯定或否定。这些活动能使四种形体的表象更清晰、更牢固。“番茄”卡通要求蒙眼的学生一边摸一边体会物体的形状,然后说出摸的是什么形体;“蘑菇”卡通要求蒙眼的学生摸出一个圆柱,让同伴检查摸对了吗。这两个小卡通的作用是引导学生有秩序地开展摸物体的活动。“搭一搭”是各种立体的形状特征的简单应用。如果要搭得高一些、多一些,使用哪些形状的积木比较好?如果搭成的物体能前后运动,应该使用什么形状的积木?搭汽车车身用什么积木?搭工厂烟囱用什么积木?……做出这些选择都离不开对立体形状特征的体会。“数一数”综合应用认数和认物体的知识。数出较复杂物体里各种立体的个数,还进行分类活动。
(2)组织学生活动要注意四点: 第一,组建学习小组,推选小组长,组内分工准备活动器材。能找到积木当然很好,没有积木,可以用易拉罐、玻璃球、纸盒等代替。器材的数量要多准备些。第二,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没有问题的拼搭是一般性的游戏,不能称为数学实践活动。问题源于现象: 为什么长方体、正方体搭得高?为什么圆柱和球会滚?……问题源于需要:怎样知道摸出了什么?怎样摸出圆柱?用什么做轮子?……第三,要让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在小组内解决问题。少数典型的问题,在班内集体讨论。教师尽量不讲解、少评判。第四,要参与学生的活动,随时了解情况,对活动的进程给予必要调控。在活动临结束时,要组织学生说说收获和体会,使实践活动成为有意义的数学学习活动。
关于小学数学各年级的教案【篇二十四】
教材地位:
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是:《 搭一搭 》这课是北师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冊第二单元《观察物体》中的起始课,它主要考察学生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立体图形,感受从不同位置观察,观察物体的范围的变化。并能由观察到的形状还原立体图形,它重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引导学生逐渐发现实物与他们观察到的图形之间的联系。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立体图形(5个小正方体组合)的形状,并画出草图。能根据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5个正方体组合),进一步体会从三个方向观察就可以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
(2)、能力目标: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和动手操作的方式,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对本节课的教学,培养学生辨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点。
教学重点:
本课中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正面、上面、左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5个小正方体组合)的形状,并画出草图是重点,。能根据正面、上面、左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是本课的难点,其理论依据是有具体图形观察,比较形象直观,而由形到立体图形则比较抽象。
学生分析:
心理学研究指出,小学阶段是智力发展的关键年龄,学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着迅速发展。从年龄特点来看,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抓住学生特点,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定能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生理上,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知识障碍:
⑴知识掌握上,学生原有的知识有的已遗忘,所以课前有必要进行复习。
⑵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知识障碍。
立体图形知识,学生不易理解,所以教学中结合直观图形、深入浅出的分析。
动机兴趣:
明确的学习目的。教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
教学手段:
1、采用情景教学法;
2、“摆——画——议——讲”结合法;
3、自主探究、小组合作讨论法;
4、教学过程中坚持启发式教学的原则,充分运用了教具、学具、课件等手段,直观形象展示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即“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小组合作讨论教学法。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的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有效地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教学过程:
一、欣赏古诗,激趣促学
1、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老师总结:大诗人苏轼从不同的角度看庐山,看到的景象是不一样的。而我们在生活也看过许许多多的物体,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看到的也会是不一样的。
2、老师带来了一个搭好的立体图形,(出示用4个搭好的)(看大屏幕)(仔细观察)从不同的方向看,你能看到什么形状?
此问题的出示,在实际情况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已有知识与经验,同化和索引出当前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但易于保持,而且易于迁移到陌生的.问题情境中。复习的同时,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3、导入,揭示课题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活动一;
1. 师:老师搭好了一个,看看你能摆好并画出来吗?指名演示。集体订正。
2.用5个小立体块自己摆图形,再分别画出三个面的形状。
3、交流汇报
师:有没有小组摆得 不 一样的,请同学到前面边看边说你怎么想的,其他同学仔细看,认真听。
正面:上面:左面
4、师:现在搞个小比赛,小组之间,你摆一个他摆一个,然后交换过来画出三个面的情况,再交换过来检查,看谁画得准,正确率高。
活动二:根据给出的两个方向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
1、 出示3个方向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自己动手搭一搭。
这个过程也就是根据看到的不同的面的情况进行推理调整的过程。
2、再出示2个方向的平面图形,让学生猜一猜有几种。再搭一搭,验证。
3、归纳小结。
三、尝试应用,深化认识
由5个小正方体搭成的立体图形,给出两个方向(上面和左面)看到的平面图形,搭这样的立体图形,最少需要几个小立方块?最多可以有几个小立方块?搭一搭。
重视课本问题,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例题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累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四、总结反馈
总结结论,强化认识。知识性内容的小结,可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尽快化为学生的素质;数学思想方法的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地位和应用,并且逐渐培养学生的良好的个性品质目标。
小学数学老师教授数学的教案范例二十五篇
为了使每堂课能够顺利的进展,在上课前要仔细认真的编写一份全面的教案。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整理的“小学数学老师教授数学的教案”,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数学老师教授数学的教案(篇一)
教学目标:
1、 通过教学,使学生牢固掌握中间、商末尾有0的除法计算方法。
2、 能正确地、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3、 养成认真、仔细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巩固、掌握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明确目标
二、基本训练
1、口算
49×3 840÷70 61×7 320÷80
120÷40 18×6 570÷30 65×5
2、先说说下面各题的商是几位数,再计算。
8505÷17 8355÷83 8160÷34
9045÷45 7816÷26 8232÷56
三、综合训练
1、对比练习
2856 ÷28 3840 ÷16
8484 5760
5788 8485
2、判断,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25 12
26)5330 54)5508
52 54
130 108
130 108
0 0
3、计算并验算。
8640÷36 4935÷47 8945÷85
1185÷29 9600÷32 3854÷82
4、文字题
(1)一个数乘63得7560,这个数是多少?
(2)9548是77的多少倍?
(3)除数是24,商7余11,被除数是多少?
四、提高练习
+7004÷34=300 (- )×26=3640
五、课堂
六、课堂作业 《作业本》p43
小学数学老师教授数学的教案(篇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口算和笔算。
2、通过引导,让学生自行探索,得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 直接揭题:同学们,这段时间我们都在上有关小数的知识,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部分知识,出示课题:
2、 情境设置:同学们,我们经常要去超市购物吧,当你选好东西到付款机处付好款后,付款员阿姨还回给你一张小票(实物出示),这是许老师去超市购物得到的一张小票,你从上面可以看懂哪些信息?
宁波三江购物俱乐部商场
品名 单价 数量 金额
保鲜膜 5.38 1 5.38
立白洗洁精 4.79 1 4.79
农夫果园饮料 3.30 1 3.30
三笑牙刷 1.41 1 1.41
①学生畅所欲言
②师:那你根据我们今天上的内容“”,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并列出哪些算式?
生答师板书:5.38+4.79 3.30-1.41
5.38+3.30 4.79-3.30
4.79+1.41+5.38 5.38-4.79
……
二、进入新课
1、尝试解决:我们说出了这么多算式,现在请你选择其中几道试着列竖式做一做,有问题可以同桌讨论。
2、你做了哪几道?你是怎么做的?能告诉大家吗?(生上台实物展示)
①问:你为什么要这样列?你有什么办法来证明你这样列是对的?
(可从元、角、分方面来说,也可从数位方面来说)
②还有谁做了其他不同的题目,上来展示,并介绍你自己的做法。
3、深入
师:大家仔细看,这4个小数都有什么共同特点?
那你能不能举几个其他位数的小数相加减呢?(注意;整数部分不要超过3位,小数部分不要超过4位)
4、小组活动:请你任意写两道小数加减法的算式,整数部分、小数部分位数都可以不一样,然后同桌交换做,做后再让出题的同学批,看哪组合作得又快又好。
5、 反馈:实物展示,并让学生介绍自己是怎样做的?为什么要这样做?
①突出验算方法:你有什么办法知道自己做对了呀?
②突破难点:我这里有这样两道题目:10-0.48 9.46+10.34
请你仔细观察一下:这两题有什么特别之处吗?你有什么建议吗?
6、 :那我们上到这儿谁能比较完整地说一说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呢?(后实物投影展示“法则”)
三、巩固练习:
1、 专项练习。夺
8.35+4.65= 21.37-8.37=
16.74+5.238= 3.4-0.56=
10-4.8= 6.42-4.2=
2、 生活实践题。
老师身高1.59米,凳子高0.64米,老师站在凳子上能摸到2.4米高处的光管吗?
一群小动物在渡口过江,现有一大一小两只渡船,大船限载重0千克,小船限载重600千克,5只动物同时过渡口,该怎样乘船?
老虎 狮子 大象 猴子 袋鼠
408.26 532.5 1571.9 8.1 58
小学数学老师教授数学的教案(篇三)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小学数学的教案应该怎么制作?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算理,掌握竖式的写法和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笔算.
2.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仔细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正确书写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竖式和计算顺序.
教学重点
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顺序.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红、黄色圆片及数位表.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70-30 42-20 79-6
85-40 67-31 65-3
65-3这道题的竖式应该怎样写?
2.想一想笔算加法时都应注意些什么?
二、观察思考,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65—3=_______________
教师说明也可以写成竖式进行笔算.
(1)出示图示,使学生明确:
十位上 6个○表示 6个十;个位上 5个○表示 5个一,读作 65.
(2)说明:要从65里减3
启发学生思考:3表示什么?应该从哪里去掉?
引导学生明确:3表示3个一.应该从65里个位上“5个一里去掉3个一.”
教师同时在个位○中划去3个.
(3)说明:笔算竖式怎样写呢?
要求学生在稿纸上写数字65,在65的`个位数5的下面写上3,也就是3要对着65的个位数5.
写上减号和横线.就是数位对齐,与笔算加法的道理一样.
(4)学生独立在书上填写.提醒学生,在横式等号后面也要写上得数.
2.教学例2.
(1)比较例2和例1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2)请学生独立操作学具,注意去掉的23应该怎样去掉?
(3)学生试写竖式,教师巡视指导.
提问:你在写竖式时,其中写减数中的“2”,你是怎样想的?(2是在十位上,应与65的十位上的6对齐.)
(4)学生对照数位圆片图,进行尝试计算.
(5)集体订正,请学生说一说计算时的思维过程.
3.小结计算方法.
说说笔算减法的方法是怎样的?笔算方法和口算方法相比,主要不同的地方是什么?
三、加深理解,形成技能
填空:
69-27= 99-8= 70-40=
探究活动
小猫钓鱼
游戏目的
巩固百以内的加减法.
游戏材料
用硬纸片做成的鱼若干条,每条鱼身上有一道算式,鱼嘴用铁丝做成一小圆圈;小猫面具;钩鱼杆、线、鱼钩.
游戏程序
1.用课桌围成一个长方形“鱼塘”,“塘”中放“鱼”,鱼身有算式的一面朝上.
2.每3人一组,头戴小猫面具,身上挂一个写有得数的牌子,围在课桌外面.
3.用鱼杆、鱼钩钓得数与自己身上的得数相同算式的鱼.
小学数学老师教授数学的教案(篇四)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5页例题及做一做,第27页练习三第6题。
教学目标:
通过操作、演示,使学生知道减法的含义;能正确读出减法算式;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有许多问题要用减法来解决。
通过对比练习,使学生初步感知差和减数之间的关系,同时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通过学生操作、表述,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教学重难点:
知道减法的含义。
教具准备:
课件、实物投影、磁力板、5个圆片、5根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复习数的组成,拍手游戏
二、探究新知 :
1.引导观察,感知减法的含义
(1)过电脑反复演示,让学生感知到:3名同学在一起,桌子上有3只纸鹤,1名同学把1只纸鹤拿走了,桌子上剩下2只纸鹤放在一块儿。
(2)学生之间交流感受与体会。
教师引导学生同桌相互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3)教师说明:3名同学中走掉1名同学,3只纸鹤拿走1只纸鹤就是从3里面去掉1,求还剩几的意思。(教师边说边用手势表示去掉)
2.学习减法算式
(1)由人或纸鹤的数量抽象出数字3和1。
(2)教师说明:从3里面去掉一个,用减法计算就要从3里面减去l个,在数学上我们用符号“-”来表示,教师板书“-”。
(3)引导学生数一数去掉1是多少?用数字几表示?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板书“=”,并在等号后面写上2。
(4)教师进一步说明:从3里面减去l个,用减法计算。(板书:减法)
(5)读减法算式。
教师范读,同桌互读,学生自己读。
3.发散联想
教师引导、启发,使学生说出生活中其它能用3-1=2来表示的减法事例。
4.看图,体验减法含义。
打开教科书25页,认真观察气球图,启发学生说明图意,并用减法算式表示,请学生表述减法含义。
三、巩固发展,学会学习:
1.动手操作,体验减法含义。
(1)做一做的左图
①教师示范,边操作边说明含义。
②学生操作,表述含义。
③说明图中表示去掉的方法。(虚线、划线)
(2)做一做的右图(2、3)
学生独立看图操作,表述含义。
(3)独立操作,边摆边说
①教师说明要求:用桌子上的5个圆片摆出不同的减法算式。
②学生操作。
③汇报交流
5-1 5-2 5-3 5-4 (5-5 5-0)
你们是怎么想出得数?
看图摆一摆数出来的、用数的组成想5可以分成1和几……
2.独立完成26页做一做,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3.看算式摆一摆。
投影出示练习三的第6题,学生边摆边口述。进一步加强对减法含义的理解。
4.联系生活,丰富联想
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事例,并用减法算式表示。
四、小结
这节课你有何收获,学会了什么?有了那些体验?
板书设计:
小学数学老师教授数学的教案(篇五)
[教材简析]
教材的第一道例题是出示了一幅农村生活情景图,通过求一共有几只兔和一共有几只鸡的实际问题列出两道连加算式,引导学生从3个2相加和4个3相加的角度理解连加算式的特征,为教学乘法意义作好准备,例题后的试一试,进一步丰富学生对几个几的认识。
第二道例题在充分感知相同数连加的基础上教学乘法,包括乘法的意义、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用乘法算4个2相加可以列式42,也可以列式24。在教学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的同时,教材结合前一个算式着重介绍乘号,后一个算式着重介绍各部分的名称。至于乘法的意义,是这道例题最重要的内容,理解还可以用乘法算是例题的重点。例题后的试一试既要求列加法算式又要求列乘法算式,教材指点学生把乘法算式和加法算式比一比,哪种写法比较简便,引导学生体会乘法的意义。
想想做做的第一题是看图列式,第二题是先按要求摆学具再列式,通过这两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几个几相加的认识。第3、4题巩固了学生对乘法的意义和乘法算式各部分名称的掌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把几个相同的数相加表示成乘法算式的学习过程,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初步体会乘法和加法的联系和区别;能正确地写、读乘法算式,知道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会通过加法算得乘式的积。
2、使学生初步学会从简单的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求几个几相加是多少的数学问题,并根据数学问题列出乘法算式,培养有条理地思考的习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在初步认识乘法并应用乘法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合作学习的态度。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小朋友,今天老师带大家去动物乐园玩一玩,看看里面又有些什么数学问题?(出示主题图)
二、认识几个几相加。
1、学习例题,初步感知。
(1)提问:在动物乐园里有些什么小动物呢?
(2)提问:兔一共有几只?小鸡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3)根据学生的不同回答,引导学生一起从图上数出3个2和4个3;板书算式:2+2+2=6(只) 3+3+3+3=12(只)
2、观察比较,再次感知。
(1)请学生观察这两个算式,说说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每个算式里的加数都是相同的)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概括都是几个相同的数在相加。
(2)用几个几相加表述。
启发提问:你能用几个几相加得几这样的说法来说一说每个算式吗?
(3)教师小结
这两个算式里的加数都是相同的,每个算式都表示几个几相加的和。
(几个几相加是认识和学习乘法的生长点,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在图上数一数,在算式中比一比,用语言说一说等数学活动,加强学生对几个几相加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几个相同加数连加的含义,为学习乘法做好孕伏。)
3、完成试一试,深化感知。
(1)第1题
先让学生看图数一数有几个几,然后照着摆一摆,边摆边说1个2,2个2最后让学生填一填。
(2)第2题
先让学生直接摆出3个4根,然后指着数一数,最后填一填。
(两题的不同练习方式,一方面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几个几相加的认识,另一方面又有效地反馈了学生对于几个几的认识和掌握情况。)
三、认识乘法。
1、学习例题
(1)出示主题图
学生观察图,说说一共有多少台电脑?可以列成怎样的算式?它表示几个几相加?(板书:4个2)
(2)认识乘法
教师说明:像这样几个相同的数相加还可以用乘法计算(板书课题:认识乘法)。
4个2相加就可以用乘法算,写成42或24
提问:42和24都表示几个几相加呢?等于几呢?(板书=8)
教师在算式42=8中介绍乘号和读法(板书乘号和4乘2字样)
学生读一读这个算式,再读一读24=8这个算式。
教师再在24=8算式中介绍乘数和积,(板书各部分名称)
学生说一说42=8这个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引导反思:想一想4个2相加除了用加法计算外还可以用什么方法算?可以写成几个乘法算式?分别是怎样的?这两个乘法算式都表示那么?
教师小结:4个2相加可以写成两个乘法算式42=8和24=8,他们都表示4个2相加。
(教师的谈话巧妙地引入了乘法的学习;在两个乘法算式中分别介绍算式的读法和各部分名称则有机地分散了对于乘法的认识,使学生学得更明晰;引导学生的反思和适当的小结更让学生对于乘法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和深入的理解)
2、试一试
(1)学生观察图画,数一数有几个4,并填一填。
(2)想一想可以写成怎样的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再填一填。
(3)反馈核对。
提问:计算4个5相加的和可以用几种方法计算?
列乘法算式时是怎么想的?得数是怎么知道的?
教师小结:看来几个几相加就可以写成几乘几。
(4)观察比较。
请学生观察加法和乘法算式,比一比哪种写法比较简便。
(5)教师小结:几个相同的数连加时,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计算,教师没有在教学中直接说明,而是让学生在加法、乘法算式的自我比较中进行感受和获致,同时形成对乘法比较全面的理解;另外练习反馈时的提问有效地让学生感受到列乘法算式的思考方法。)
四、课堂总结
想一想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你又知道了些什么?
(必要的学习反思和总结,有助于让学生养成学后思的好习惯,帮助他们把所学的新知及时存储和纳入相应的知识结构中去)
五、联系生活,感受应用。
提问:想一想,生活中哪些问题也可以用乘法算?
(联系生活的例举,可以考察学生对于乘法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乘法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
六、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1
先让学生独立填写,再反馈交流,着重让学生说说为什么列成那样的乘法算式?这两个乘法都表示什么?
2、想想做做2
学生独立填写,然后交流核对。
3、想想做做3
(1)第1题
先让学生摆一摆,然后再列出加法和乘法算式。
(2)第2题
学生独立看题,摆学具,填写。
(3)思考:写乘法算式的时候先要想什么呢?
4、想想做做4
同桌互相读一读,说一说,教师再指名几生进行反馈。
5、想想做做5
学生先填写,然后核对,再比较两个算式有什么不同,注重强调读法和写法的统一。
(多样的有层次的习题能全面地检查学生对于乘法意义的体会、理解程度和乘法读、写法以及各部分名称的掌握情况。每题反馈时有针对性的提问则能更深入地暴露学生的思维,了解学生学习的达成度。)
小学数学老师教授数学的教案(篇六)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p4~P5例5~例6、P5“试一试”、“练一练”P6~P7练习一第6~8题
教学目标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质,即在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结果仍然是等式。
2.使学生掌握利用相应的性质解一步计算的方程。
教学重点: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质,即在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结果仍然是等式。
教学难点:
使学生掌握利用相应的性质解一步计算的方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等式的性质
1.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等式的性质,谁还记得?
2.在一个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那同学们猜想一下,如果在一个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以一个数时0除外),所得结果还会是等式吗?
3.生自由猜想,指名说说自己的理由。
4.那么,下面我们就通过学习来验证一下我们的猜想。
二、教学例
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P4例5图,并看图填空。
2.集体核对
3.通过这些图和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X=202x=20×2
3x3x÷3=60÷3
4.接下来,请大家在练习本上任意写一个等式。请你将这个等式两边同时乘同一个数,计算并观察一下,还是等式吗?再将这个等式两边同时除以同一个数,还是等式吗?能同时除以0吗?
5.通过刚才的活动,你又有什么发现?
6.引导学生初步总结等式的性质(关于乘除的)乘或除以0行吗?
7.等式性质二:
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8.P5“试一试”
⑴指名读题
⑵你是根据什么来填写的?
三、教学例
1.出示P5例6教学挂图。
指名读题,同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例6图
2.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
3.根据题意怎样列出方程?你是怎么想的?板书:40X=960
4.在计算时,方程两边都要除以几?为什么?
5.计算出X=24后,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个数是否正确?请大家口算检验一下。最后将例6填写完整。
6.小结:在刚才计算例6的过程中,我们将方程的两边都同时除以40,这是为什么?为什么将等式两边都同时除以40,等式仍成立?
7.P5练一练
解方程:X÷0.2=0.8
师巡视并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练习后指名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解方程的?为什么可以这样做?
四、巩固练习
1.要使下面每个方程的左边只剩下x,方程两边应同时乘或除以几?
0.6x=7.2方程两边应同时
x÷1.5=0.6方程两边应同时
2.化简下列各式
8X÷850+X-40
X÷9×9X-1.4+1
3.P6第7题
教师引导学生列方程
4.p7第8题解方程带“★”写出检验过程
X+0.7=14★0.9x=2.45★76+x=91
x÷9=90★x-54=18★2.1x=0.84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到哪些知识?在解方程时,关键是什么?要注意什么?
六、作业
完成补充习题。
板书设计:
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
X=202x=20×240X=960
3x3x÷3=60÷3解:40X÷40=960÷40
X=24
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检验:把x=40代入原方程,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左边=40×24=960,右边=960
X=40是原方程的解。
小学数学老师教授数学的教案(篇七)
『教学目标』:
一、 让学生经历编制8的乘法口诀的过程,能自主编制并记忆8的乘法口诀。
二、 让学生在与同伴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愉悦,增强数学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编制并记忆8的乘法口诀。
『教具准备』:
积木玩具、水果图
『教学过程』:
一、 导入:复习并猜想
(1)组织学生背诵1~7的乘法口诀。
(2)引导学生猜想8的乘法口诀。
(3)揭题
板书课题:8的乘法口诀。
二、 新授: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新知
(1)提供积木玩具,引导学生观察。
1、 提问:这个正方体是由几个小积木组成的?那就是1个几?
你能列出算式吗?
那乘法口诀该怎么编呢?你会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1个8是81×8=8一八得八
追问:“一八得八”表示什么意思?
2、如果老师要做2个、3个……8个这样的正方体又各要多少个小积木呢?这几句口诀你会编吗?
3、分组交流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2个8是162×8=16二八十六
3个8是243×8=24三八二十四
4个8是324×8=32四八三十二
……
学生齐读算式和口诀
提问:“三八二十四”表示什么意思?“八八六十四”又表示什么意思?
追问:这些口诀只能写这么一个乘法算式吗?
为什么“八八六十四”只能写一个乘法算式?
(2)记忆口诀
1、谁有好的方法快速记住口诀呢?
有谁发现了其中的规律呢?
看看口诀上下两句的积相差多少?
2、齐读口诀→分组读→分男、女生读
3、 师生对口令→男、女生对口令
三、巩固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1)口诀运用
出示:四八三十二
提问:那些算式可以用到这句口诀?生答,师板书。
追问:3×8+8 5×8-8 能不能用到这句口诀呢?为什么?
(2)解答第71页第1题
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3)解答第71~72页第2、4题
(4)让学生在活动中应用知识
创设情境:到8元水果超市里买水果
你想买哪几样水果?说说你需要多少钱?
四、全课总结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齐背诵8的乘法口诀
小学数学老师教授数学的教案(篇八)
《笔算减法(退位)》是沪教版一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两位数的退位减法是本单元的一个难点, 对于一年级的学生,要理解并掌握这一知识点,确实有一定的难度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使学生能正确计算两位数的减法,但不作速度上的要求,因为后面还有两个例题进行讲解。
这节计算教学的课从内容上来说是比较枯燥的,但是把学生的动手摆圆片和复习、新授联系起来,学生学起来就比较轻松,在小结算理时,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得出,这样学生对计算方法会了解的更深。这节课是本单元的重点也是难点。因此在课前我先布置让学生回家预习,然后课的一开始检查预习情况。发现班上已经有多数学生能在家长的帮助下能理清算理,正确说出计算的过程并算出得数,但是还是有部分学生在计算51-36时得到的答案是25或者24,针对他们出现的问题,我设计了如下问题:
问题一:个位1减5不够减怎么办? 生:从十位退一当10。在十位上点1点表示强调。
问题二:从十位退1后个位要算几减几?十位上向个位退1后,十位再算几减几? 同桌之间互相讨论一下。
生:十位退1后个位要算11减6得到5,在个位写5;十位减去退位的1得到4,4减1等于3,在十位写3。
师:同桌讨论:笔算两位减法要注意什么? 学生讨论后汇报:个位和个位对齐,十位和十位对齐;要从个位减起;要点退位点,不要忘了减退位的1;做完后要检查。 通过以上这几个问题的设计,学生有效地突破了重难点,课堂上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不错,部分学生都能清楚的说出算理。可见,在数学课堂中,如何预设有价值的问题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拓展学生的思维,有效的突破重难点的关键,更是课堂有效的保证。 练习我安排3个层次,其中的判断题罗列了学生在计算中的常见错误,在教学中,学生对这类错误的出现会哄堂大笑,然而笑过之余却能把错误牢记,这就是练习设计的成功。 整个教学过程还比较顺利,但是,学生的作业反馈情况并不很理想。总有少数学生漏点退位点,也有个别学生即使点上了退位点,在计算时也忽略了它的存在,再就是把减法算成加法,把数字抄错,书写格式不正确等等。根据出现的问题我反思改进如下:
1.加强口算练习,每次上课前3分钟,让学生逐步达到听到算式就能说出结果。
2.在教学时,要严格要求学生的书写格式。
3.注重重要环节的计算过程,多创设机会让学生讲计算过程,不断巩固计算法则,并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在本节课,十位上的计算过程是学生最难掌握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多次说出十位的计算过程,不断巩固计算法则,并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如点上退位点的数要很快反映出是多少,让学生能更好、更快、更准确地计算。
4.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多分析比较计算方法。
小学数学老师教授数学的教案(篇九)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复习关于表内乘、除法、角、方向与位置,统计与分类等内容。
2、让学生学会整理知识点。
3、热闹、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教学重点:
学会从图中读取信息,发现知识点。
教学难点:
灵活利用情景图结合所学内容解决问题。
教具准备:
电教设备或挂图、多媒体课件、正方体等李具。
学具准备:学具卡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本学期的数学知识已经学完了。上节课我们对照所学内容从情景图中发现了许多数学信息。现在我们一起来或故这些知识点。
二、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探究新知。
1、出示左上角的图片。引导学生对方位知识进行整理。
(1)师:今天刮的是西风,那么明天刮什么风呢?对于明天刮什么风我们不能确定,只能猜测,这就是我们前面学到的关于可能性的问题。
(2)师:房子的东面有条河,从真个信息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信息?
(3)出示不同角度的汽车,让学生体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可看到不同的视图,深刻体会根据视图判断观察着的位置。
2、出示课本102页的图。
(1)让学生算一算“有多少玉米”?让学生说一说师怎样算的。
用加法算:8+8+8+8+8=40(个)
用乘法算:8×5=40(个)
(2)让学生算一算“树上有多少只小鸟”,引导学生复习混合运算。
(3)让学生算一算鸭和鹅的只数,发现它们的倍数关系
3、复习“角的认识”。
引导学生回忆。
(1)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2)角分为直角、锐角、钝角
(3)简单画一些角,让学生比一比大小。
4、复习统计的有关知识。
再次出示课本108-109页的情境图引入学生对统计知识的整理
三、回顾整理,拓展应用
自主练习
计算。
20—3×6 6×5+20 80—5×6 7×5—20 90—4×9 42—3×8 7×5—20 90—4 x9 42—3×8
四、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这节课你又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小学数学老师教授数学的教案(篇十)
设计说明
教学设计始终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遵循运算概念的自主建构规律,让学生充分体验运算顺序的生成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自信和成功的喜悦。
1.重视情境的创设,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生成。
学习新课前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情境,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并进行相互交流,对自己或他人的活动过程、结果进行评价反思,从而让学生正确地选择计算方法,按照一定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列出分步和综合算式,这个过程就是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学生在观察、思考、操作、交流等活动中,感受运算顺序的自然生成。通过这种教学方式,成功地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生成。
2.重视用画图策略呈现数量关系的作用。
教学中,引导学生根据题意画圆片图、线段图,使题中的数量关系形象地体现出来,这样符合从低到高的抽象程度,便于学生清楚题中的数量关系,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发展数学抽象能力,从而为找到解题方法打开方便之门。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直尺
教学过程
⊙复习铺垫,引入新知
72×25÷40(502+28)÷5
3.6÷0.9×100560-70+1024
2.5-2.5×0.41.2+8-0.04
1.观察上面这些题分别属于我们以前学的什么知识?
(整数和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知识)
2.整数和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什么?(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要从左到右依次计算;如果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在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括号里的,后算括号外的)
3.说出下面各题的数量关系并列式。
(1)小明的体重是爸爸的。
(2)我们班戴眼镜的同学占。
(3)我国大约有的城市供水不足。
4.引入:刚才我们复习了整数和小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有关分数乘除法的知识。这节课我们将学习有关分数的知识。[板书:分数混合运算(一)]
设计意图:通过对整数和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复习,引导学生对四则混合运算知识进行回顾,让学生自然“迁移”过渡到本节课来,打牢学习的基础,以便顺利地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教学中切实地复习学生知识结构中有利于学习新知识的旧知识,以旧引新,可以促进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从而使学生自主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
⊙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1.呈现情境图,提出问题。
课件出示教材21页情境图。
师:这是六(1)班本学期开展兴趣小组活动的情况,你从图中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①气象小组有12人;②摄影小组的人数是气象小组的;③航模小组的人数是摄影小组的。
提问:航模小组有多少人?说说你是如何思考的。
2.生独立完成,解决问题。教师重复问题后,要求学生:
(1)独立思考,找出单位“1”,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
(2)列出解决问题的算式。
(3)与同桌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并列式计算。
3.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学生反馈解答情况。
(1)根据问题分析数学信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求航模小组有多少人)
①请同学们找到与求航模小组人数有关的数学信息,把它读出来。
②将与求摄影小组人数有关的数学信息读出来。
师:也就是说,要求航模小组有多少人,要先求什么?(要先求摄影小组的人数)
师:通过读题我们已经知道了气象小组有12人。也就是说摄影小组的人数是多少人的几分之几呢?(12人)
(2)引导提问。
①摄影小组的人数是气象小组的,这里表示什么?(表示把气象小组的人数平均分成3份,取其中的1份)
②在这里是把什么作为分的对象?(气象小组的人数)
③这里的单位“1”是谁?(气象小组的人数)
(3)用线段图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
①怎样画线段图来表示这样的数量关系呢?
②航模小组的人数是摄影小组的,这里的单位“1”是谁?(摄影小组的人数)
③你能画线段图来表示这样的数量关系吗?
小学数学老师教授数学的教案(篇十一)
教学内容
教科书例5、例6及做一做,练习十一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掌握运用五入的方法把除数看成整十数来试商.并能正确计算.
2.使学生进一步熟悉调商的方法.
教学重点
把除数个位上的数五入为整十数来试商.
教学难点
通过实践使学生体会到把除数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数来试商比较简便.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下列各题的商是几?
此题的复习是为用五入法试商做准备.
2.在下面的括号里最大能填几?
60( )< 262 80( )<453
此题的练习目的是训练学生试商的准确性.
3.在下面的○填上>或<.
475○250 693○200
此题的练习目的是为训练学生对商的是否合适迅速地作出判断.
4.说出下面各题除数可以看做几十来试商?
启发小结:除数的个位有什么特点?用什么方法试商比较简便?
根据回答老师小结:除数的个位是1、2、3、4的一般把个位上的数舍去看做整十来试商比较简便.这节课我们要继续学习除数是两位数商是一位数的除法.(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5:
一种农具,每件的价钱是29元.90元可以买几件,还剩几元?
(1)说出此题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分析题意列出算式.
9029= (板书)
(2)引导学生把9029与准备题4中的各题比较.
提问:29个位上的数不是1、2、3、4而是9,那么应该把29看做几十来试商?
根据回答在除数29的上面轻轻地写上30、20.
究竟看做几十来试商简便呢?请同学们自己试算.并指名让两位同学板演在幻灯片上.
(3)观察、讨论、比较.幻灯出示两个算式.
引导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口述:把29看做30来试商,商3比较合适.如果把29看做20来试商,商是4,还需要调商,所以说不合适.通过比较把29看做30来试商比看做20来试商简便.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把20擦去再写一遍30.
然后让学生在书上将例5完成写上答话.同时指名到前面板演例5.并让板演同学完整地说说计算过程.
(4)反馈练习,总结规律.
①试做例5后面的做一做,先让学生说说把除数着做几十来试商,集体做,让两名同学做在小黑板上.
②将练习题和例5比较:这三道题的个位分别是几?
学生边回答,老师边用红粉笔将个位圈出来.
都是什么方法试商的?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并概括:当除数的个位是6、7、8、9时,一般情况下可用五入法把除数着做整十数来试商,然后用试的商与原除数相乘,如果余数比除数小或等于0就说明试商合适.
2.教学例6.
出示例6 27838
(1)提问:把除数38看做几十来试商?试商几?为什么?
学生边回答教师边在坚式的除数上面轻轻写上40,商的个位上写6.
商6合适吗?请同学们自己检验,一名同学到前面来板演.
(2)小组讨论.当出现余数大于除数时提示:余数大于除数说明什么?
学生讨论后回答:余数比除数大说明商小了.
为什么出现商偏小的现象?小组继续讨论.
讨论后归纳:用五入法把除数38看做40来试商,就比实际的除数大了,除数变大了所以商就容易商小了.这就需要把商调大.
再根据学生讨论结果将6轻轻地改为7.然后指名到前面板演,其他同学做在书上,做完后再看余数,结果余数小平除数,说明商7合适.最后将7描实,完成计算.
(3)如果将38看成30来试商需要商几次?请同学们自己计算.
(4)反馈练习:
做例6下面的做一做先让学生说说把除数看做几十来试商,然后集体做,让两名同学做在投影片上,做完后让板演同学说一说自己的计算过程.
3.引导归纳:
提问:今天我们所学习的两位数除法有什么特点?采用什么方法试商比较简便?为什么会出现试商偏大?应该怎样调商?在什么情况下用四舍法试商呢?四舍法试商容易出现什么情况?怎样试商呢?
学生边回答老师边板书.最后指着板书问:这些规律如果让我们概括为一句话怎样概括?先让同学们自己试着总结.(板书)
在同学们说的基础上再让打开书第49页,看一看书上是如何总结的?
提示:为什么这里要用一般,它告诉了我们什么?
通过回答使同学们知道除了四舍五入试商法,还有其他的试商方法,今后我们还要继续学习.
(三)课堂小结(略)
随堂练习
1.先说说把除数着做几十来试商,再计算出来.
老师注意巡视,特别是需要调商的题目,做完之后重点讲讲第4题的计算过程.
2.根据试商的情况,很快说出准确的商.可采用抢答形式.
3.判断下列各题的计算过程是否正确,不对的改正过来.
4.选择:
9039将除数看做( )来试商.
A.30 B.40
56289的商和余数分别是( )
A.622 B.628
布置作业
课本52页练习十一第1,2,3,4题.
小学数学老师教授数学的教案(篇十二)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P27例1、例2及“做一做”,练习六第1、2、5、6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体会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和平面图形的关系,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
2、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去思考、想像再创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设计: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还认识它们吗?(出示)
它们的身上还有很多的秘密,这节课老师看看哪位同学发现的秘密最多。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1)拿出一张长方形纸和正方形纸,让学生沿所标虚线折一折,体会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从而了解到: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2)带着学生做风车,在做的过程中,让学生说一说纸的每一步变化,从面体会到平面图形的特征又看到它们之间的关系。
如把长方形纸折成正方形纸利用了正方形四边相等的特征,把正方形纸剪成四个三角形时,看到了三角形和正方形的关系,转动风车时,又看到了风车所转动的路径是一个圆。
2、教学例2
师:用几个相同的图形能拼出什么图形呢,请同学们拼拼看。
(让学生分组拼,拼完后组内交流,后教师引导全班交流。)
说一说用了几个什么图形拼成了一个什么图形。
三、巩固练习
(1)按P28上的“做一做”减正方形。
(2)思考并做一做练习六的第2、5、6题。
四、全课总结
小学数学老师教授数学的教案(篇十三)
教学目标:
1、给合生活实际,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
2、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3、通过有趣的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重点难点:
给合生活实际,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感受观察范围所观察点而改变。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师: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欣赏一段麦当劳的广告。
师:刚在看广告的时候,很多人都笑了,你们为什么笑?
生:坐在摇椅上摇,一会儿能看到麦当劳的标志,一会儿又看不到。
师:那他什么时候能看到,什么时候又看不到呢
生:当摇椅摇在高处的时候,他看得到,当摇椅摇在低处的时候,他就看不到,因为他的视线被墙壁挡住了。
师:恩,这位同学讲得真好。是的,在刚才广告中,摇椅摇在低处时,宝宝的视线受到了墙壁的阻挡,所以他就看不见麦当劳的标志,而当摇椅摇到高处的时候,视线没有受到阻挡,宝宝就能看见麦当劳的标志了。看来我们观察的范围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观察的范围》。(板书课题)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师:一天,住在一楼的淘气来到窗前,他想看看外面的停车场,他能看到吗?
生:不能。他的视线被墙挡住了。
师:那墙就是一个障碍物,对吧?
师:可是淘气真的很想看见外面的停车场,他应该怎么办?
生:爬楼
师:聪明的淘气也想到了,他赶紧爬上去,他总算能看见外面了,那他到底都能看见墙外的哪些地方呢?谁愿意到前面来指一指。
(鼓励学生到图上指一指)
师指墙角边的那辆车:这个位置三楼的淘气能看见吗?为什么?
生:不能看见,因为他的视线受到了墙壁的遮挡。
师:那他到底能够看到多大的范围呢?我们在图上该如何表示呢?自己在练习纸上试一试,同桌之间也可以交流一下。
这其实就是淘气的一条视线,眼睛就是观察点,围墙上的一点就是障碍点,是虚线。
学生充分发言后(边说便在图上标注出来并指出可观察的范围)
师:回忆一下我们刚才是怎样找到淘气的观察范围的?
生:
师:我们把淘气的眼睛作为观察点,围墙的右上端作为障碍点,把两点用虚线连接起来并延长,这条视线的右边就是淘气的观察范围。
师:可是淘气还想看到剩下的这几辆车,他应该怎么办?请同学们自己画一画,找找四楼五楼淘气的观察范围。
指名画,并说出画法(发现三条视线的观察点不同,障碍点不变),找出可以看到的范围。
师:观察三条淘气的视线及淘气的观察范围,你发现了什么?
生:淘气站得越高,他看到的车子越多,他的观察范围越大。
师:也就是说,你们认为淘气的观察范围和什么有关?有什么样的关系?谁能试着总结一下。
生:观察点越高,观察的范围越大;观察点越低,观察的范围越小。
课件出示,全班齐读。
师:原来观察的范围会随着观察点的高低变化而变化,也难怪唐代诗人王之涣留下了这样的名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师:解决了淘气的难题之后,我们一起到科技馆看看。
科技馆就在左边的大楼上,你们看见了吗?
我们坐车来到来到一这个地方,能看见科技馆。
生:能。
师:大家都说能,怎么证明呢?
生:画淘气的视线。
师:好,请一位同学说,老师来画。
我们的车缓缓向科技馆驶进,来到位置二的地方,我们还能看见科技馆吗?谁能来说一说。
师:好,谁能来描述一下,车从一开到二,我们看到的科技馆大楼是如何变化的?
师:那你能看出来,在这道题中,我们的观察范围又和什么有关呢?有怎样的关系?
生:观察的范围与观察点的远近有关,观察点越近,观察的范围越小,观察点越远,观察的范围越大。
课件出示,全班齐读。
师: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发现观察范围与观察点的高低及远近都有密切的关系,那你们有注意过自己在路灯下的影子吗?当我们在路灯下来回走动时,我们的影子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生:
师:是不是一下长一下短的呢?
师: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现象呢,研究了下面这道题,你就会明白了。
独立完成
师:指名画,说说你是怎样画的?
生:灯泡是观察点,……
师:那影子在什么地方?
师:为什么影子在这里?而不在那里
生:影子应该是光线到不了的地方,是盲区。
师:恩,真棒。
师:
那同样高的杆子,离路灯的距离与所形成的影子有什么关系,你们得到结论没有,把结论读出来。
生:同样高的杆子离路灯越近,影子就越短
师;反之,离路灯越远,影子就越长。
师:今天我们所学的知识不仅能解决路灯下影子变化的现象,还能解决发生在太空的现象,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很有名的日蚀现象。
(课件演示)大家都知道猫和老鼠是一对天敌,有只小老鼠躲在一堵墙的后面,有只猫在墙的前面吃食,小老鼠在哪个位置是安全的呢?(生试着指一指)那么小老鼠的安全活动区域是哪些范围呢?你们能帮助老鼠画出它的安全活动范围吗?动手画在答题纸上。
展示汇报。
那小猫稍微移动了自己的位置,这范围还是安全的吗?看来猫鼠大战又将掀开精彩的一页了。
三、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本节课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用处很大,看在太空中我们也能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去解释一些现象呢。(课件出示月食日食现象)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课下继续研究,里面的奥秘会让你喜欢上的。
小学数学老师教授数学的教案(篇十四)
活动目标:使学生在购物中熟练运用小数加减法,进一步体验所学知识与生活的关系。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星期天三(2)班学生去爬山,途中有4位学生每人买了一瓶汽水(还有其他同学也买了汽水),店门口挂着一个牌子,上面写着:?每3个空瓶可换一瓶汽水?。这4位学生最多可喝多少瓶汽水?
二、主动探究,小组交流
请你们想尽一切办法使他们尽可能多地喝到汽水,可以独立研究、也可以小组讨论、也可以和听课老师一起研究完成。(下面开始研究)
汇报:(请一生)你是愿意上来写呢?还是把你的想法说出来?但有一个原则要让其他同学和听课老师明白你的思路。
第一次换:4个空瓶÷3=1瓶汽水……1个空瓶
是5瓶吗?你们同意吗?还有没有更多的?当第一次换后,喝光以后还有几个空瓶?(2个)这2个空瓶有没有办法再换?
第二次换:(2个空瓶+借来1个空瓶)÷3=1瓶汽水
然后再还给别人1个空瓶。
4+1+1=6(瓶)
2.如果途中有10位学生每人买了一瓶汽水,?每3个空瓶可换一瓶汽水?。这10位学生最多可喝多少瓶汽水?
第一次换:10个空瓶÷3=3瓶汽水……1个空瓶
第二次换:4个空瓶÷3=1瓶汽水……1个空瓶
第三次换:(2个空瓶+借来的1个空瓶)÷3=1(瓶汽水)
10+3+1+1=15(瓶)
三、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发现什么规律?这个规律是否正确,我们来验证一下。
今天来了多少位同学?(30位)
3.如果30位同学每人买一瓶,每3个空瓶可换一瓶汽水,最多可以喝几瓶?
4.如果5位同学每人买一瓶,每3个空瓶可换一瓶汽水,最多可以喝几瓶?7位同学每人买1瓶,每3个空瓶可换一瓶汽水,最多可以喝几瓶?
四、小结
活动后记:
本活动设计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非常感兴趣,积极参与整个活动过程,活动效果较好。
节约能源
一、活动目标:
1、通过调查,了解家庭用水和用电的情况,掌握水费和电费的计算方法。
2、通过查找资料、计算和数据的比较,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通过课外了解和课堂教学,渗透节约能源的思想,重点是节约水能源和电能源的重要性。
4、培养学生的数感,让学生感知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教学准备
家庭用水、用电调查表,多媒体课件,计算器等。
三、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水、电、阳光等都是必不可少的,它们都是能源,你还知道哪些能源?(天然气、风能、核能、水、电……)
2、在刚才列举的能源中,与我们的生活最密切的有哪些?(水和电)
3、简要说说水和电的作用。
(二)小组合作交流,制作统计图表
1、课前,每个同学都已经调查了自己家里的用水用电情况,现在请把你所完成的家庭用水用电调查表展示出来,大家互相交流调查结果,并说说你是怎样调查的。
2、学生交流、汇报,教师选择有代表性的调查表加以展示并评价。
3、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将本组同学每家一年的用水量、用电量和水费电费进行统计整理。(一组用电脑演示,其他在下面完成)
三、根据统计图进行相关的计算,说感受
1、为了看得更直观,我们来看看有关水的统计图。
说明:蓝色的数据是一年的用水量,红色的是一年的水费。
问:你从这张统计图上了解到哪些信息?(学生自由说)
2、那么你们能计算出这几个同学家年平均用水量吗?(学生用计算器算)
我们以它为平均值,算算全校1000户家庭一年用多少水?
那么全市有多少家庭你知道吗?一年要用多少水?
板书:水:户平均年用水量……
全校平均年用水量……
全市平均年用水量……
3、我市的用水量这么大,而目前水能源的现状你了解吗?
媒体展示:宁波市各主要水库图片和它们的年蓄水量统计图,与刚才所计算的年平均用水量进行对比,并计算目前我市的缺水量。这还仅仅是我们宁波市,如果是浙江省乃至全中国,又会怎么样呢?(媒体展示缺水地区严重的水危机等相关图片和文字资料。)
4、提问:看了这些图片和数据后,你们有什么感想?
(从相关的图片与数字中让学生深切感受到我们现在用水量非常之大,简直是入不敷出,水资源严重短缺,形势非常严峻!强调:如果我们再不节约用水,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将是我们自己的眼泪,这决不是危言耸听。用水的情况是这样,用电的情况又将是怎样的呢?其实我们现在的用电量也是很大的,请各小组同学课外去算一算。生成课题:我们要节约能源)
四、联系生活实际,交流节约能源(水电)的方法
1、师:目前,水能源、电能源已严重短缺,可是在我们的生活中,却依然有许多浪费水能源和电能源的现象。现在请你们把课前搜集到的生活中浪费水电的现象,向大家进行披露。(投影仪展示相关的图片、文字。)
2、看到这些触目惊心的现象,你们有什么想法?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3、通过计算,认识节约能源的重要性:我们应该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小事做起,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度电。
师:你们了解这一滴水的重要性吗?让我们一起来看:
出示一滴水的资料,请算出一天、一个月、一年可以节约多少水?
节约的这些水有什么作用呢?
(对家庭来说就是节约了钱,算算共节约了多少钱;对国家来说节约的水可供x人生活x天。)
4、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怎样节约能源?你们有什么节约用水用电的金点子吗?(先让学生小组讨论,然后反馈。)
5、对于电来说,要求我们合理地使用电,不要做不必要的浪费。
五、课堂总结,写倡议书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对水能源和电能源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同时感受到了节约水电的紧迫性。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节约水电从我做起吧。
2、写倡议书。
小组合作,写一份倡议书,向全校同学发出?节约能源?的倡议。
活动后记:
本活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学生对活动内容感兴趣,课堂气氛活跃,活动效果好。
与众不同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解题灵活性。
2、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及创新精神。
3、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4、渗透?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观念。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初步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切成长方体的萝卜。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趣味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嘛!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数学问题,简单的一件事、一个事物都可以联想到许许多多的数学问题。?
比如:教师伸出右手的食指,让学生观察。
提问:?看到它,你想到什么??
学生自由说,指名回答。
师:?同学们,听了刚才同学的回答,你发现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每个人的想法都与别人不一样。
师:?你能不能用一个词语来概括??
多让学生发表意见,最后统一取名为?与众不同?。(板书课题)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与众不同’。?
二、渗透学法,开发联想:
教师出示:
1、2、4、5、11这五个数,哪一个数与众不同?
师:?谁与众不同?哪些地方与众不同?并说说你是从什么角度来分析的?请各组的同学想想后,再讨论。看看哪组同学想得最多??
学生讨论。小组派代表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有选择地板书。
根据板书引导学生说出解答这道题时所用的学习方法: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师:?这种学习方法在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时的应用可广呢!下面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解决一些问题。?
三、应用
出示多媒体课件:有两盘一样重的苹果,元旦那天,哥哥和妹妹每人吃一盘,哥哥吃了-,妹妹吃了-千克。哥哥说:?我剩下的苹果比你多。?妹妹说:?我剩下的苹果比你多。?两人争论不休,同学们,你们能不能帮帮他们呢?
师:请各小组的同学先讨论解决的办法,然后动手做。
学生讨论后,指名汇报结果,教师有选择地板演。
师:我们刚才用这种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其实,它还可以用来解决立体图形的分割问题。
出示:把一个长方体切成两块,表面积增加多少平方厘米?
引导学生借助实物操作,想出不同做法。
四、小结: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教师组织谈感受。
小学数学老师教授数学的教案(篇十五)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进位的原理,能正确地口算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
2.通过操作实践,培养学生的思维,初步建立一定的数感。
3.在探索和运用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使学生能正确地口算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
教学难点:
1.使学生理解进位的原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40+5 56+40 18+30
32+4 20+73 5+61
43+20 7+62 4+53
32+10 50+22 20+35
默算,指名答。
指名说说32+4.7+62的计算过程。
2.我们已经学过了两位数加一位数,可以将两位数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先算一位数加一位数,再和整十数相加。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两位数加一位数。
二.探索新知
1.观察画面,提出问题。
(1)小红.小强和小兰是好朋友,他们正在一起玩数画片的游戏呢。
(2)从对话中你知道了什么?你能提出哪些加法问题?
①小强和小红一共有多少张?你会列式吗?板书24+6
②小兰和小强一共有多少张?谁来列式?板书24+9
③小兰和小红一共有多少张?怎样列式?板书9+6
④小兰.小强和小红一共有多少张?怎样列式?板书24+9+6
(3)哪道算式我们已经学过了?得数是多少?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24+6.24+9这两道算式。
2.教学24+6。
(1)我们先来看24+6,24+6等于多少呢?我们用小棒来摆一摆,你打算怎样摆,先摆什么再摆什么?请你自己摆一摆,想一想怎样很快知道有多少根小棒?
(2)谁上来摆一摆?
先摆2捆加4根,再摆6根,4根小棒加上6根小棒等于10根,可以捆成一捆,和原来的2捆合起来一共有3捆,就是30根。
(3)那谁来说一说我们怎样计算24+6?指名说,同座位互相说一说。
3.教学24+9。
(1)刚才小朋友学得真好,我们再来看看24+9,24+9等于多少呢?我们可以怎样计算?我们也先用小棒摆一摆,怎样摆?边摆边想想怎样计算。
(2)请生上来摆一摆,并说一说计算过程。
①把24分成20和4,先算4+9等于13,再算20+13=33。
②把9分成3和6,先算6+24等于30,再算30+3=33。
③把24分成23和1,先算9+1等于10,再算23+10=33。
(3)这三种算法你喜欢哪一种?现在请你选择你最喜欢的方法,把24+9的计算过程跟同座位说一说。小朋友在计算时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
4.观察一下我们今天学习的两位数加一位数,和以前学的有什么不同?
5.小朋友,我们今天计算使把一个数分成两个数后,先算一位数加一位数,和超过了10,那十位上的20就要变成30,30就要变成40,小朋友在计算时一定要注意。
6.刚才我们计算的都是两位数加一位数,现在一位数放在前面,你会计算吗?请打开书到第49页,自己选择喜欢的方法计算。生回答,并说说计算过程。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1
(1)下面我们看着图来计算两道题目,题目有什么要求?
(2)第1题你打算怎样圈?为什么这样圈?我们先算什么就把它们圈一圈。请你在书上圈一圈并计算出算式的和。
(3)交流第二题的圈法,并说说两道算式的得数。
2.想想做做2
(1)学生口算第一组题,观察一下这4组题,第一题和下面三题计算时有什么联系?
(2)我们计算下面三题时都要先算4+8=12,所以个位上都是2,但是4+8=12超过了10,所以十位上30要变成40,50变成60,80变成90。
(3)你能用这样的方法口算出另外两组题吗?
3.想想做做3
说图意,要求图书角原来有图书多少本我们该怎么办?你会列式计算吗?请你在书上列式计算并口答。生答。
4.想想做做4
(1)小力.小佳.小强来到了玩具店,小朋友们看一看都有哪些玩具,各是多少钱?
(2)小力买了一只玩具熊和一盒积木,应付多少元?我们怎么办呢?生列式计算并口答。
(3)小强和小佳各买了什么?他们分别应付多少元?请你在书上列式计算并口答。
(4)小朋友,你想买什么?应付多少元呢?指名说,同座位说。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小学数学老师教授数学的教案(篇十六)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第一册教科书第64——65页及练习九的第1——3题,认识10。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经历认识10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数感。
2. 学会10的数数、认读、写数、大小比较和10的分与合,对10的数概念获得全面认识和掌握。
3.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及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4. 引导学生感受数10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直尺、学具图片、挂图、数字卡片、小贝壳图片等。
教学设计:
(一) 创设情境
老师请大家猜一猜。
a. 有一个数,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还表示起点,它是谁?(贴图片0 )
b.能与0做邻居的又是谁?(贴图片1 )
c.在我们所学过的数字中谁最大?(贴图片9 )
d.故事:9知道它最大可骄傲了,它对0至8各数字说:“你们谁都没我大,特别是你——0,表示一个物体都没有,你真是太小了,不能和我比。”0听了可伤心了。1走到0的身边,和0想出了一个很好的办法对付9。这时,9没话可说了。大家猜一猜,1和0想了一个什么办法?
学生可能猜出许多不同的办法,教师引出1和0的想法:
1和0联合起来,站在一起组成“10”,10是两位数,当然比9大。设计意图:
在这一环节中,我创设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情境,使学生既复习了9以内数的大小比较,又引起了新的教学思考:1和0用什么办法使9没话可说?引出新课题。这里可以使学生感悟到两个数字可以组成一个新的数,数和数之间是有联系的,是可以组合的。
(二) 探究学习
板书:10的认识
齐读“10”。
1.学习10的含义及10以内数的顺序。
(1) 联系实际,举与10有关的例子。
我们的身边或我们生活中有许多与10有关的物体,你能给大家举一个例子吗?
师:同学们举了很多例子,像这样:人的手指、脚趾、一组的人数、气球个数、花的盆数等等,都可以用10来表示。
(2)做排队游戏。
请小朋友们站成一排(8人),问共有几个人?
(老师站进去)现在有几个人?(9人)
如果想让第一排有10个人,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数一数现在有几个人?谁是第10个人?你是从哪边数的?还有谁也可以是第10个人?怎样数?
设计意图:
这个活动的设计,给每一个学生展开了丰富的活动平台,让学生在充分的活动空间中举出许许多多与10有关的例子,如:人有10个手指头、10个脚指头、10个同学组成一组等。通过让学生举例、动一动、说一说、数一数,知道10可以表示物体的个数,使学生经历了由物抽象到数的过程,感悟到数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就在生活中,小学数学教案《认识10》。
2. 10的位置与大小。
(1)尺子上的数字。
同学们经常用到尺子,请小朋友观察,9在8的后面,10在哪里,为什么?
老师这里也有一把放大的尺子,谁知道空格里应该填几?
投影仪出示:
全班齐读0——10,再齐读10——0。
(2) 比大小。
10和9中间用什么符号来连接?
10 9 反过来 < 10
设计意图:
利用直尺教学10的位置,使学生一目了然,建立数感。同时,使学生再次认识到数字与生活密切相关。在比较10的大小时,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比较空间,这样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也得到了较好的培养。
(3) 10的写法。
我们学习了10的这么多知识,那我们该怎样去写10呢?
在田字格里练习写10。你是怎样写10的?
生答:左边是1,右边是0,要占用两格。
(由于学生已学过1和0的写法,所以书写时并不困难。)
(4) 10的分与合
(1)情境引入
一个星期天,小明准备去看望奶奶,给奶奶带点什么呢?对了,这里有10个苹果,给奶奶带去吧!但是一个袋子装不下,就把10个苹果分别装到两个袋子里,小明可能会怎样装这10个苹果呢?
(2)五人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请你拿出10个苹果学具图片,按照不同的分法把它们分成两堆。其中一人做好记录,说出不同的分法。(学生活动,老师展示苹果树图)
(3)汇报结果(学生把苹果挂到苹果树上的合适位置)。
(4)学生观察,巩固新知。
刚才大家通过分苹果,知道了10的组成,可是,要把这么多的组成都记下来,可真不容易。请同学们观察一下,可以减少哪些记忆内容?
引导学生说出:看一个,记两个,最后得出结论,只需记住5个即可。
10 10 10 10 10
1 9 2 8 3 7 4 6 5 5
用最快的方法记忆10的组成。
(5)游戏,组成10。
师生互动
教师说一个数,学生说一个数,两个数组成10。
设计意图:
在这一环节中,我采取了从创设情境入手,以小组合作展开学习、探究,让学生自己去发现10的分与合。使学生人人都动口、动脑参与学习。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领悟到了好的学习方法,培养了自主学习的意识。
(三)课堂作业
1.看挂图填数。
学生模仿指挥员发出命令,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情景。
2.猜数游戏。
正确猜出小贝壳下面的数字,奖励小贝壳。
(四)课堂小结:
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课内容,然后提问:
你这节课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认识10
小学数学老师教授数学的教案(篇十七)
教学目标:
1.经历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熟练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基本方法;
2.根据具体情境,会正确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过程中,进一步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熟练运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难点:
运用已有知识与经验自主探究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教学教法:
学生已掌握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思路和方法是一致的,所以针对这一情况,教学本课时,我采用“巩固旧知、导入新课——情境创设、激发兴趣——自主发现、方法探究——趣味游戏、强化练习”的教学方法,在师生交流互动中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
我看下哈,咱们同学今天的精神气十足啊,怎么丁老师给你们上课很高兴啊?生兴奋答道:是!听你们这么说,我的心里比吃了蜂蜜还要甜!我听说人在心情好的时候记忆力是最好的,我们要不要借这个高兴劲发挥下我们的聪明呢?
2.背诵九九乘法口诀
集体背诵乘法口诀,看谁背的好!完后我会说:我发现同学们背诵的都非常棒,只有个别同学还不是很熟练,下去一定要熟背乘法口诀,倒背如流。为什么一定要背熟呢?因为它不仅可以帮我们解决用乘法计算的问题,还能帮我们解决用除法计算的问题。
3.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今天我们就继续接着学习“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
复习计算并说一说,你是怎样求商的?
24÷6= 想:( )六二十四
二、引导发现,探索新知
1.出示教材第37页主题图。
谈话:快要过六一儿童节了,我们大家预想一下怎么装扮教室,在装扮的过程当中也会有许多的数学问题。现在仔细观察“快乐的节日”这幅图,看看你能发现了什么?说一说图上的小朋友都在做什么?(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收集数学信息。)
交流反馈
第一组做了一些红旗,要挂在教室里。
第二组做了49颗星,分给7个小组。
第三组带来了27个心形气球,每9个摆一行。
谈话: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让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可做适当提示或引导。)
(1)第二组做了49颗星,分给7个小组,平均每组有几颗?
(2)第三组带来了27个心形气球,每9个摆一行,可以摆几行?
2.出示例1。
课件出示小旗,先出示一行,让学生看清每行有7面小旗,知道一行是一个7,接着一行一行的出示,共出示8行,也就是8个7,问共有多少面小旗?也就是求8个 7是多少?这个可以用乘法解决7×8=56(面)。然后同桌讨论:看图编应用题,引导学生说出 “有56面小旗,挂成8行,平均每行挂几面?”
(1)谈话:求“平均每行挂几面?”用什么方法计算?你是怎样想的?
教师展示课件例1图。
(2)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并列出算式。
师: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像这种求平均分的问题,我们可以用除法计算,列式是56÷8。
(3)引导学生得出算式的商。问:你是怎么计算的?并板书(想7×8=56,口诀七八五十六,所以56÷8=7。)
(4)学生独立解决:要是挂7行呢?你能够解决吗?学生说出自己的计算结果,并把求商的过程根大家说一说,师板书。
56÷7=8 口诀:七八五十六。
(5)刚才我们计算56÷7和56÷8时都是用的哪句口诀?(七八五十六)
发现:除数是几,就想关于几的乘法口诀。
3.小结:算除法想乘法,除数是几就想关于几的乘法口诀,一句口诀可以计算两道除法算式。
三、趣味练习,巩固新知
装扮教室的问题我们已经解决了,那么下面这些练习题对我们来说就应该不是问题了。这部分设计了4个练习题
1.小小接力赛
课件出示课本第38页做一做第1题。
2.填方框
课件出示课本第38页做一做第2题。
引导学生认真读题感受方程思想。填空并说说思路,可以有不同的方法,只要合理,教师均要给予肯定和鼓励。
3.吹泡泡游戏
课件出示课本第38页做一做第3题。
4.分一分
课件出示课本第40页练习八第2题。
(三道题都是帮助学生巩固用口诀求商的方法,同时第一个练习还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形成了一句口诀可以计算一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的认知结构。最后一题是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进一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从而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四、总结归纳,交流体会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本节课大家的表现很不错,在解决装扮教室的时候学会了知识,走出教室又能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了。希望大家在以后多观察,多思考,其实许多的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
板书设计:
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
56÷8=7(面) 56÷7=8(面)
口诀:七八五十六 口诀:七八五十六
答:平均每行挂7面。 答:平均每行挂8面。
小学数学老师教授数学的教案(篇十八)
教学内容:P47,例6,练一练,第1~4题。
教材分析:小数除法经常会出现除不尽或者商的小数位数较多的情况。但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并不总是需要求出很多位小数的商,而往往只要求出商的近似值就可以了。本节课让学生掌握,在一般情况下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近似值,但也有特殊的情况,要根据实际情况保留位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43.9095保留整数是( )
43.9095精确到十分位是( )
43.9095保留两位小数是( )
43.9095精确到千分位是( )
提问:用“四舍五入”法怎样保留位数的?你是怎样想的?
为什么要用约等于号?
2.引入新课:求商的近似值。
二、新授:
1.自学例6:五年级一班有42名学生,在一次救灾活动中共捐款384元。全班平均每人捐款多少元?
①学生试做例题,发现除不尽,然后交流怎么办?
②商为什么要保留两位小数?(根据实际情况回答)
③商要保留两位小数,只要除到小数部分第几位?用什么方法保留位数?
④说说余数的意义,表示几个几分之一?
2.小结:求商的近似值,一般先除到比需要保留的小数位数多一位,再按照“四舍五入”法取商的近似值。
三、巩固练习:
1.练一练,第1题。
求商的近似值,保留两位小数。(做完之后,让生说说怎么想的)
3.6÷1.7 19÷7
2.小结:判断说明。
如果要保留两位小数,那么只除到小数部分第二位,能不能判断出千分位上满不满五?
(如果除到要保留的商的位数以后,也可以看余数满不满除数的一半来取商的近似值…)
1. 练一练,第2题。
求商的近似值。保留三位小数。方法不限。
45.5÷38 0.2÷0.64
4.练习十二,第2题,填表。
想一想,每到除法算式,先除到商的`哪一位上 ,再分别取近似值比较方便?
5.根据实际情况去近似值:
①有一种油桶,最多能装油2.6千克,要装40千克油,需要这种油桶多少个?
②一件衬衫要钉6粒纽扣,现有100粒纽扣,能钉多少件衬衫?
做完之后肯定有不同意见,可以让学生自己商量、讨论解决。
老师可以介绍一下两种保留位数的方法:进一法和去尾法。并交流一般在什么情况下要用到。
四、全课总结:略。
五、课堂作业:第1、4题。
小学数学老师教授数学的教案(篇十九)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68、69页。
【教学目标】
1、掌握画角的方法,能用三角板画30°、45°、60°和90°角,会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
2、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每个学生准备一幅三角板、钉子板和一张答题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教师:先估计答题卡上角(如图4?16)的度数,再用量角器量一量。
学生回答时,重点让学生说一说测量的方法。
教师:再请同学们用量角器量一量三角板上的角,记住这些角的度数。
学生测量后,让学生相互说一说这些角的度数。图4?16
教师:这节课我们就教学用三角板画角。
教师:画角一般要用工具来画。下面先给大家一副三角板,同学们想一想可以用这副三角板画出哪些角?
学生讨论后回答:可以画出30°、45°、60°和90°的角;有的学生还提出可以画75°、120°、135°和150°的角。
教师:为什么可以画30°、45°、60°和90°的角?
学生:因为三角板上有30°、45°、60°和90°的角。
教师:为什么可以画75 、120 、135 和150 的角?
学生:用两个三角板上的两个角拼合起来,就可以得到一个新的角,比如30+45=75, 30+90=120, 45+90=135,60+90=150。
教师:下面我们研究怎样画30°、45°、60°和90°的角,先讨论怎样画30°的角。
学生讨论后回答:找到三角板上30°的角,在这个角的顶点上定一个端点,然后从这个端点靠三角板的两边画两条射线。
教师:同学们照这个方法画一画,然后用量角器检验一下画的这个角是不是 30°。
学生画后进行检验。
教师:能说说用三角板画规定的角时要注意些什么吗?
指导学生说出用三角板画规定的角时,一是要在三角板上找到相应的角;二是在纸上确定一个端点并且把三角板角的顶点对着这个端点;三是要靠紧三角板的两边从端点往两边画射线。学生回答时,教师可以把相应的要求板书在黑板上。
教师:请同学们在45°、60°和90°中选一个度数,用三角板画角。
学生画角后,抽一个学生画的角在视频展示台上展出,并且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画角的过程。
教师:怎样画75°的角呢?
引导学生讨论后回答:先用30°和45°的角拼成75°的角后,再按前面的方法画。
教师:请同学们在75°、120°、135°和150°中选择一个度数,用三角板画一画。
学生画角后,拿一个学生画的角在视频展示台上展出,并且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画角的过程。
[点评:在这个教学环节中,突出用三角板画角的方法,特别强调确定端点,再从端点靠三角板的两边画射线。这个画法与角的定义是吻合的,通过学生画角,能加深学生对角的理解。这个环节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教学层次清楚,每个环节的引导过程,就是学生的认知过程,通过这样清晰的教学设计,使学生能牢固地掌握画角的基本方法。]
二 教学用量角器画角。
教师: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已经会用三角板画角了,用三角板画角的最大特点就是比较简便。但是如果要求我们画一个24°的角、139°的角,只凭三角板能画出来吗?
学生:不能。因为三角板上找不出、也拼不出这样的角。
教师:这就需要我们用另一种工具——量角器来画。根据前面的经验,想一想用量角器怎样画24°的角?
学生讨论后回答:一是先确定顶点;二是过这个顶点画一条射线;三是用量角器确定度数;四是根据确定的度数画出角的另一条射线。
教师:你觉得用量角器画角最难的一步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回答:用量角器确定角的度数。
教师: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怎样用量角器确定角的度数。
教师作示范画角,然后请学生照老师这样画角。
教师:你觉得用量角器确定角的度数时要注意些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要注意的事项是:(1)量角器的中心点要与确定的端点重合;(2)量角器的0°刻度线要与已经画好的一条射线重合;(3)再在量角器上找自己需要的度数作一个记号;(4)连接端点与这个记号画一条射线。
教师:也就是要关注画角过程中的“两重合”。请同学们用这个方法画出83°、139°角。
学生画角后,抽一个学生画的角在视频展示台上展出,并且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画角的过程。
> [点评:由于用量角器画角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学中一是采用了教师的示范作用,通过教师的示范让学生掌握画角的方法;同时通过对“画角中最难的一步”的讨论,突出画角过程中的“两重合”,提高学生的操作水平。]
三、练习
课堂活动第1~3题。
四、课堂小结(略)
五、课堂作业
练习十三第9~12题
小学数学老师教授数学的教案(篇二十)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了解连续两问的应用题的结构,初步学会分析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
2.能够解答比较容易的连续两问的应用题.
3.初步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连续两问应用题的结构,分析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准确的找出解答第二问时所需要的条件.
教学手段
投影片、有条件的可采用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把应用题补充完整,再解答出来.[投影片出示(最好使用复合覆盖式投影片),有条件的可以用PowerPoint演示] [演示课件应用题]
(1)______,用了4张,还剩多少张?
(2)______,又跑来5只,一共有多少只?
2.导入语:我们以前学习的一步应用题,都是由两个条件和一个问题组成的.如果缺少一个条件就无法解答,必须根据所求问题和其中一个条件,找到所需要的另一个条件.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应用题.(板书课题:应用题)
二、新授
1.讲解例5
出示例5
学校有15只白兔,7只黑兔,一共有多少只兔?
读题、分析,列式并解答.
15+7=22(只)
口答:一共有22只兔.
出示第二问
又生了8只小兔,学校现在有多少只兔?
小学数学老师教授数学的教案(篇二十一)
第十单元是总复习部分。复习,就其基本含义而言,是指为了恢复或强化头脑里已形成的暂时神经联系,对已学过的知识进行重新学习。这种重复学习并不是对已学知识的简单重复,而是进行更高层次的再学习。小学数学总复习,不是知识的重复讲解,单纯的补缺补差,而是通过复习,把教材中的各部分知识进行归纳整理,以达到巩固提高、融会贯通的目的。小学数学总复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担负如此重要的任务,因此,要切实做好这一单元的教学。
一、特点分析
总复习是分两部分安排的,一部分是对知识的整理,另一部分是供练习用的习题。新教材与旧教材在总复习的编排上有以下相同的特点:
1.复习的内容集中
本单元的复习包括了本册所学的主要内容:20以内的数,20以内的加法和10以内的加减法,认识图形,认识钟表,用数学。并且在编排时注意突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把数的概念、计算和用数学分别集中起来进行复习,这样便于学生进行整理和比较,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培养了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复习的线索清晰
本单元的复习用醒目的黑体字,以标题的形式,明确指出了复习的五部分内容。这样以标题作为整理知识的线索,一方面学生根据这些线索全面再现所学的主要内容,另一方面根据这些线索将分散的知识综合起来,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水平。
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在总复习的编排上有以下不同:
1.复习的导向不同
复习的导向关系全局,只有把路引对,才能避免总复习的盲目性。原教材中有一个标题是“应用题”(小华买了一颗纽扣用了6角钱,买了一根针用了3角钱,他买东西用了几角钱?),它是以文字形式呈现的。新教材将“应用题”改为“用数学”,选择现实的、有意义的、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具体实际问题,作为“用数学”的问题,是以现实情境图示的方式呈现的。如121页12题,通过家长与孩子的对话呈现的,知道了他昨天看了9页,今天看了8页,一共看了多少页?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在用数学中领会加减法的含义,更主要的是为了让学生知道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解决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自觉性。
2.复习的目标不同
原教材的总复习是巩固所学的知识。新教材不仅停留在巩固的基础上,而且在知识领域中进行了延伸。表现在以下两个复习中:
(1)在“认识钟表”的复习中,引导学生会看接近整时的钟面。在此复习中,一方面巩固所学的知识:认识了钟面,知道整时和半时(如117页第6题),另一方面,通过练习会看接近整时的钟面,使学生进一步说出大约是几时(如120页第9题,说一说,大约是几时)。
(2)在“用数学”的复习中,引导学生挖掘形象图以外的资源。
通过前九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根据情境图中给出的资源(条件),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在本单元的复习中,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挖掘形象图以外的资源。如117页第7题,画面是一个停车场上已经停放了9辆汽车,同时还有几辆车正开进停车场,但有的汽车没有画全。如果只看画面,很难说出又开来了几辆汽车,题目通过两个学生的对话,说明“又开来了6辆”。要解决“现在几辆车”的问题,只数出画面上的汽车是不够的,必须利用“又开来了6辆车”这个信息,从而培养学生合理利用各种信息解决问题的意识。又如,121页11题,画面上画的是9个小朋友正在雪地上堆雪人,同时又跑来几个小朋友。如果只看画面,无法确认又跑来几个小朋友,于是挖掘形象图以外的资源,知道“又来了9人”,利用这个信息,从而解决了“一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
二、教学目标
通过复习,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加巩固,计算能力更加提高,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一)知识与技能
1.能熟练地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序数含义及数的组成。
2.能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加法和10以内的加减法。
3.能准确地辨认常见的四种立体图形和四种平面图形。
4.会看整时和半时以及接近整时的钟面。5.能合理地选择有用信息解决问题。
6.能把学过的知识进行整理归纳。
(二)过程与方法
1.会选择有用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
2.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3.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
4.会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三)情感与态度
1.积极参与数学活动。
2.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养成自觉整理知识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理念
本单元教学要充分体现新理念:
(一)数学学习要联系生活
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数学源于生活而又用于生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再现真实的问题情境,把抽象的复习知识生活化,要改变问题的呈现方式,把静态的复习知识动态化。
(二)数学学习要及时反思
反思,简单地说就是对过去经历的再认识。数学学习反思包括过去的学习内容、学习过程和学习心理行为方式。对学生主体而言,学习是一种经历,只有当经历提升为经验时,学习才具备了真正的价值和意义。经过反思后,我们就能从经历中提炼出经验来。可见,反思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地学习。因此,复习时要通过回忆,引导学生自我反思。
(三)数学学习要主动建构
当代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强调,课程应侧重于“学科的结构”。他指出:无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重视教授和学习学科的基本结构,布鲁纳认为有四个目的:第一,有利于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懂得基本原理可以使学科更加理解”;第二,有助于对数学知识的记忆,“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完美的结构把它联在一起,那是一种多半会遗忘的知识”;第三,有利于对数学知识的迁移。他认为,“领会基本原理的观念,看来是通向适当的训练迁移的大道”;第四,能够缩小高级知识和初级知识间的差距。数学知识本身是有结构的,数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规律)都按照一定的内在联系方式联系着,客观上存在着一定的结构,这是教材的知识结构。这个结构是系统的,有条理的。
认知结构是指个体已经形成的应付与处理学习情境或问题情境的内在知识系统。认知结构包括两方面:一是信息经验系统,也就是知识结构,它是获得新知识的基础;二是心智操作系统,也就是已有的智力活动方式或认知操作方式,它是获得新知识的操作基础。学生在复习数学知识之前,数学知识内容及智力活动方式在学生头脑中按照一定关系或联系形成一个紧密的系统,这就是学生该学科的认知结构,这时候的认知结构是零散的,复习教学就是要完善学生头脑中的这一认知结构。
要优化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必须引导学生自主活动,对知识进行主动建构。在这个过程中,整理的方法不是由教师直接传授给学生,整理的结果也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给学生,这个建构过程他人是不能代替的,必须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主动地加以建构才能获得。因此,教师在复习教学中,就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数学知识的整理过程,主动经历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养成自觉整理知识的良好习惯。
(四)要关注学生的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1.关注学生发展的全面性。
传统的课程,过于关注知识和技能,而学习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其他价值成为附属,可有可无。这样教学,虽然强化了知识,但忽略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它鲜明地提出了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现了新课程的价值追求。强调既要获取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又要关注学生的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因此,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要注意三维目标的全面,在复习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三维目标的整合。
2.关注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人是有差异的,学生的发展也是有差异的,我们必须认识和承认这种差异。从生命意义上讲,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有自己的认知方式,有自己的选择能力,有自己的人格特征。我们也不是复印机,启动按钮,即可出现数张一模一样的内容。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数学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因此,教师在复习教学中,要放手让孩子用自己的方法整理知识。由于分类的标准不同,分类整理的结果也不相同,不能千篇一律。也许整理的结果在教师的眼中有优劣之分,但在孩子的整理过程中并没有好坏之分。只要有理有据,教师都要予以肯定。
3.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是在原有基础上一种可持续发展,无终点。为了自身的发展,人需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健全自我人格,不断地开发自我潜能,以适应社会的变化。这便需要有自我学习、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能力。因此,必须立足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让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领会复习的方法。
四、教学策略
复习课难上,这是所有数学教师的共识,如何上好复习课,这也是所有数学教师的盲点。对于教师来说,复习的内容多,复习的时间短,不知从何下手。对于学生来说,复习的内容已学过,听不听无所谓。我们经常听到学生抱怨:“复习课真没劲儿,都是过去讲过的”,“老做题,我都做糊涂了”。学生的上述反映说明了复习课存在的两大误区:一是复习的内容是“老调重弹”,把复习课看成了补课,二是复习的方法是“题海战术”,把复习课上成了习题课。那么,如何上好复习课呢?
(一)回忆,引导学生自我反思
回忆,是上复习课不可缺少的环节,就是学生将学过的知识不断提取而再现的过程,“忆”是独立完成的过程,“忆”是一个有序的过程。通过回忆,激活了学生头脑中的知识。
1.借助目录进行全册知识的回忆。
目录是教材的组成部分,能帮助学生有条理地整理学习内容,提纲挈领地掌握知识要点。本册教材贴近学生的生活,设计了新颖的目录。因此,可借助目录引导学生自主地复习。如引导学生回忆本学期你都学习了哪些数学知识?学生借助目录可知所学九个单元的内容:(1)数一数(2)比一比(3)1-5的认识和加减法(4)认识物体和图形(5)分类(6)6-10的认识和加减法(7)11-20各数的认识(8)认识钟表(9)20以内的进位加法。
2.借助课题进行单元知识的回忆。
看目录所列的课题,回忆课题里面的知识内容。如看目录第三单元的课题是:1-5的认识和加减法。可知,这个单元包括1-5数的概念和计算两部分。看小课题是:比大小、第几、几和几。可知,数的概念复习的重点包括数的顺序、序数的含义和数的组成。
(二)梳理,引导学生主动建构
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说,获得整理知识、建构知识网络的能力,形成建构的意义是至关重要的。这种能力和意识是在经历自主整理、主动建构的过程中获得的。
1.自主梳理
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头脑中已储存了大量的知识,但有些知识无条理性,堆积得越多,越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应用时无法提取。当学生头脑中的知识以一种层次网络的方式进行排列时,就很容易提取出来。因此,要引导学生将平日所学的零散的知识梳理为系统的知识,以便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
梳理,是复习课的重点,就是将知识点按一定标准分类。梳理要完成两项任务,一是将相同的知识点联系起来,二是把不同的知识点分开来,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其思考的方法主要是“分类“,分类是儿童学习数学时使用的重要方法,即根据一定的标准将知识分化。因此,要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进行分类整理。学生自己找出分类的标准,按自己的理解方式进行重新组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来。
如在全册教材的复习中,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学习内容可以怎样进行分类?有的同学分为五类:1.数一数、比一比2.1-5的认识和加减法、6-10的认识和加减法3.11-20各数的认识、20以内的进位加法4.认识物体和图形、认识钟表5.分类;有的同学分为四类:1.数一数、比一比2.、1-5的认识和加减法、6-10的认识和加减法、11-20各数的认识、20以内的进位加法3.认识物体和图形、认识钟表4.分类。有的同学不知如何分类,可以引导学生看总复习进行分类,使学生自己感悟到复习数学知识的方法。
又如在“认识图形”单元复习中,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图形怎样分类?学生整理知识的标准和方法不尽相同,有的同学可能按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分类整理,有的同学可能按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联系(正方体的面、长方体的面、圆柱的两个平面各是什么形状的)分类整理。这样,抓准知识的连接点,剖析知识的分化点,求同存异,将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2.主动建构。
梳理之后,如何将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需要经历主动建构的过程。
⑴捕捉联系,画图建构
学生用自己手中的图形学具进行整理,有的同学整理成如下的网络结构。这一结构能清楚地反映哪些是立体图形,哪些是平面图形,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
有的同学整理成树状结构。这种结构能清晰地反映知识内容,帮助学生理解图形,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从图形这一棵树上“生长”出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两个“大枝权”,然后从立体图形这一“枝权”上生长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四个小“枝权”,从平面图形这一“枝权”上长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四个小“枝权”,形象清晰,不易遗忘。
⑵相互比较,列表建构
有的同学列表进行比较,使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一目了然。
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
这样,学生亲自理一理,试着串一串,在“做”中形成了良好的认知结构,提高了学生整理知识、建构知识的能力。
(三)应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掌握所学的知识、构建认知结构是复习的目的之一,更重要的是应用。通过应用,能帮助学生形成对知识更深层次的理解,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总复习的应用可以分为两个层次进行:第一层次,简单应用,夯实基础;第二层次,综合应用,解决问题。因此,要精心设计习题,通过有效地练习切实提高复习课效率。
要现实性。要冲破传统的数学复习课教学的束缚,挖掘社会生活的数学教育资源,精心设计一系列开放、有趣的数学问题情境,让学生感悟到“数学就在我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如在“认识图形”复习中,学生在头脑中已经形成了对这些图形表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具体现实情境中能辨认这些图形。可以出示情境图,图中有许多交通标志,这些交通标志都是什么形状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又如,用课件演示家庭布置图,看一看,在我们家中有许多物体,你能说一说它们是什么形状的吗?(冰箱、彩电、电视柜、书、写字台的抽屉是长方体,落地灯的灯柱、笔筒是圆柱,台灯和足球是球。)这样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让学生亲身经历生活情境。要有开放性。在练习的内容和要求上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使学生各得其所,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复习课的学习中获得不同的发展。选择条件开放、问题开放、结论开放、解题策略开放的习题供练习时使用。教师出示学生课间活动的情境图,图中有的学生荡秋千,有的玩翘翘板,有的玩滑梯,有的跳绳。图中还有花、树、鸟等。要有综合性。复习的面要广,要关注全册教材的知识点。如上面的一道题,涉及到数的概念、计算和用数学三方面的内容。
要有实践性。“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学生的数学素质才能得到全面发展。因此,要多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
五、教学案例:
“认识钟表”复习课教学设计及评析
(一)自我反思,回忆知识
(师出示情境图,图中一个孩子问:“妈妈,我想看动画片,到6点了吗?”)
师:图中的小妹妹遇到了什么问题?
生:图中的小妹妹想看动画片,但不知道几点了。
师:你会怎么告诉她呢?
生:我会说,你自己看吧。
生:我会告诉她,到6点了。
师:你学会了有关钟表的哪些知识?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有关钟表的知识,学生看书独立思考,用钟表进行演示,再互相说一说,拨一拨。)
生:我认识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长针是分针,短针是时针。
生:分针指12,时针指几就是几时。
(生演示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4,是4时)
生:分针指向6时,时针指向7和8中间,表示7时半。(生演示)
师:你认为你拨的准确吗?
(学生对自己的拨珠过程进行反思,这样不仅关注了拨珠的结果,而且关注了拨珠的过程。)
师:在拨表时,时针和分针一定要拨到准确的位置。(教师予以提醒)
[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以小组活动的方式,引导学生利用钟表的学具拨出整时和半时,激活了学生头脑里有关钟表的知识。]
(二)自己分类,梳理知识
师:用你喜欢的方法把拨出来的时间写在黑板上。
(板书:11:00 3时5:30 9:00 6时半1:30 4:30)
师:你能把这些时间进行分类吗?
生:我分两类,一类是表示几时,一类是表示几时三十分。
生:我按时间的表示方法进行分类,也分两类。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数学知识的整理过程,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时间,用自己的喜欢的方法进行分类,学生是复习的主人。]
(三)贴近生活,应用知识
(教师出示情境图,图中一人手中拿着一张车票,票上写着:从松原到扶余8:00开车,此时钟表时刻是7:30。)
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看车票知道的,从松原到扶余的开车时间是8时。
生:我看时钟知道了当时的时间是7时30分。
[以“生活“为依托,让学生在研究现实问题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发展数学,构建了鲜活的数学课堂。]
(四)自主探索,延伸知识
教师出示三个钟面图,第一个钟面上的时刻正好是8时,第二个钟面上的时刻是不到8时,第三个钟面上的时刻是8时刚过一点。
师:看下面三个钟面,哪个钟面上的时刻指的是从松原到扶余的开车时间?(学生指出第一个钟面)
师:观察这三个钟面上的针,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教师留给了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师:把你的发现悄悄地告诉同桌。(学生互相交流)
师: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学生汇报,分享发现的快乐。)
生:三个钟面的时针都指着8,第一个钟面的分针正好指着12,第二个钟面的分针指在11和12的中间,第三个钟面的分针指在12和1的中间。
生:不对,第一个钟面的时针正好指着8,后两个钟面的时针差不多指着8,不是正好指着8。
(这个孩子会倾听他人的发言,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认真倾听了,听懂了,从而积极响应;二是耐心倾听了,当同学发言有错误时,等同学说完了才指出不足。)
师:因为第二个钟面的分针差一点到12,时针肯定差一点到8,第三个钟面的分针刚过12一点,时针肯定也刚过8一点。
师:也就是后两个钟面的时针都是大约指着8。
师:每一个钟面的时间是多少呢?(讨论)
生:第一个钟面是8时,第二个钟面是不到8时,第三个钟面是8时刚过一点。
师:像这样,差一点不到8时或8时刚过一点,我们就不能说正好是几时,而应该说大约是8时。
[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创设数学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时空。在学生充分观察、对比三个钟面的异同点,充分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加以总结。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情境中领悟到判断大约几时的方法。]
[总之,在本节课中,教师构建了一个“回忆-梳理-应用”的复习课教学模式。通过回忆激活了学生头脑里的知识,让学生自己根据对知识的理解,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有关的知识按一定标准进行梳理,再应用到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去。]
小学数学老师教授数学的教案(篇二十二)
教学目的:
通过真实情境,引导学生列乘法算式,编出3的乘法口诀。
教学重难点:学生能够列乘法算式,编出3的乘法口诀。
教具:三角形图和小棒
教学过程:
一、填一填。
引导学生经历用3连加的过程。可组织学生进行数数的活动,边数小棒边填表。
二、试一试。
1、摆一摆,说一说。
让学生独立摆三角形。
2、编口诀。
让学生在独立摆三角形的基础上,一边写算式一边编口诀。直接写算式、编口诀也是可以的。最后师生共同交流,整理3的乘法口诀。
3、记一记。
记忆口诀时,可以鼓励学生交流自己的记忆方法。
布置作业:P16
板书设计:
需要几个轮子
三角形图
乘法算式三的乘法口诀
一、巩固练习。
1、第一题,找朋友。
2、第二题,找规律,填一填。
学生填完后,应交流一下,找到规律。
3、数学故事。
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故事情节,使学生感受到其中渗透的思想品德教育,再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布置作业:P173。
板书设计:
练习
2、(1)10,15,20,(),()
(2)9,12,15,(),()
小学数学老师教授数学的教案(篇二十三)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己喜爱的情境学习数据整理,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有好奇心,感知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2、经历数据整理的过程,学习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能从中获得简单统计的结果.
3、能进行有序观察和有条理的思考,体验与同伴的合作.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1、(出示一张本班小朋友生活照片)瞧!这是谁?我了解到今天是他的生日,我们为他在班上过生日,你们说好吗?老师祝他学习进步,健康快乐地成长!同学们,把你们祝福的话语送给他,好吗?(问过生日的小朋友)你想对大家说什么?
2、(出示生日蛋糕图片)多漂亮的生日蛋糕,让我们为他唱支生日歌(请小乐队上来伴奏)。
[评析:将教材中为大象过生日的情境改成为本班的小朋友过生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得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利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融洽同学之间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主动探索 体会领悟
1、小朋友,刚才的乐器伴奏很好听,我想清楚的知道每种乐器有多少,你们有什么办法吗?(让小朋友亲身体会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
[评析:在过生日的过程中,通过乐队的伴奏活动,再现学生在生活中已初步掌握的分类方法,为学生经历统计过程,掌握初步的统计方法奠定基础。]
2、(出示小动物图片)老师知道小朋友最喜欢小动物了,今天我特地请了许多小动物来。你们看看他们是谁?瞧,小动物们带着鲜花一起来祝贺某某小朋友生日快乐。你们高兴吗?
3、看见这么多小动物,你们想知道什么?
4、有什么好办法能知道这些问题呢?
5、小朋友说的很好,我们可以把他们分一分,排一排,再数一数。老师在每组都放了一张纸,想请大家小组合作来完成.这么多小动物,怎样才能整理的又好又快呢? 先在小组讨论. (学生汇报,老师引导分工)请每组分工合作,把图上的小动物整理出来,贴在纸上。
6、(每小组的图展示在黑板上)我们来看一看,你觉得哪组理的最好?为什么?(表扬分工合作好的小组)
[评析:合作学习是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所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学会合作,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初步的合作能力。]
7、(屏幕出示象形统计图)请大家讨论一下,经过整理,你知道了什么?
8、瞧!理一理后我们能知道这么多问题!(出示两幅图比较)和前面的图比较一下,哪一幅图使我们看问题看得更清楚?为什么?
[评析:让学生在比较的过程中,逐步地体会到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培养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强化统计思想和方法的教学。]
三、巩固练习 深化认识
1、刚才小动物还带来了许多花呢,花可以怎样理呢?我们每个小朋友在这张纸上把花也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看看能知道些什么?然后,去告诉你的好朋友,好吗?
2、(学生贴、理、下位说)(出示花的象形统计图)问:你知道了些什么?
3、小朋友想一想,我们把小动物和花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后有什么好处?象这样给小动物和花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方法就叫做统计.(出示课题)
四、 联系生活 应用拓展
1 、今天,某某小朋友过生日,他想请大家吃水果.你喜欢吃什么水果?(问若干小朋友)为了让他方便,就选一种大多数小朋友都喜欢吃的,好不好?有什么办法能知道大多数同学爱吃什么?(用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方法)好,每一组都有这样一张表,请每个小朋友选一个你最喜欢吃的水果,以小组为单位来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
(各小组选人上来展示并汇报)大家说,让他买什么最好? 我们帮助某某小朋友解决了难题.现在食堂师傅来请我们帮忙了.
2 、(出示鱼,虾,螃蟹图片)小朋友,你们爱吃什么?(打上V)你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吗?(出示全表)请你们帮食堂师傅看一看,今天应该做什么好?为什么?
3 、你们真聪明,朱老师想买奖品发给你们,有这样几件东西(出示奖品图片), (指名若干问)告诉我你想要什么?我要选一个小朋友最想要的,有什么办法?(统计一下)想要什么的举手(现场打出数据).你们说老师该买什么?为什么?
4、谢谢小朋友帮老师解决了难题.现在是秋游的好季节,(出示栖霞山和钟山陵图片)你们想去红叶似火的栖霞山还是想去风景秀丽的钟山陵?有什么办法解决这个问题?想去栖霞山的举手,想去钟山陵的举手.看一看,我们应该去哪呢?
[评析:丰富统计的内容,强化统计的过程教学,使学生在了解和掌握、巩固初步统计知识、方法和思想的同时,拓展统计的内容和方法,拓宽学生的视野,强化统计思想和方法,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培养学生如何正确地对待问题态度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5、统计的作用可大呢,它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回去想想看,你能用它解决什么问题?明天来告诉老师和小朋友,好吗?
[总评:教学设计反映了教师具有比较先进的教学理念,同时也体现了小班化教学的特点,具体体现在:1、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师不被教材所限,活化书本知识,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不断地拓展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视野;2、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真正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3、在强化知识和技能教学的同时,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经历统计的发生、发展过程,在统计的过程中,强化学生对统计意义和作用的体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4、注重过程的激励性评价,引导学生不断合作交流、探索进取,促使学生得到全面而富有个性化地发展。]
小学数学老师教授数学的教案(篇二十四)
教学目标:
进一步利用平移、旋转的知识把七巧板各图形拼成鱼图。
教学过程:
一、 独学:请观察下图,同位说一说第2个三角形是由第1个三角怎样演变来的?
再说一说第1个三角形是由第2个三角怎样演变来的?
二、对学、群学
1. 七巧板经过平移或旋转后得到了鱼图,请在鱼图中画出相应的每块板的轮廓线,标出序号同时说明每块板是怎样平移或旋转的。
2.我有多种方法得到的
三、群学:(巩固提升)左图是被打乱的4张图片,怎样才能还原成右图?
四、检测:P88第1、3题。 文章
小学数学老师教授数学的教案(篇二十五)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11~114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使学生通过操作、试验、讨论、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等活动,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要求学生经历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的思维过程,归纳解决问题的最优策略,促进学生养成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难点
要求学生经历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的思维过程,归纳解决问题的最优策略,促进学生养成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具准备
课件等。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出示天平教具,提问:这是什么(天平)你知道天平的作用吗它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新课讲授】
1、自主探索。
(1)出示教材第111页例1:这里有3瓶钙片,其中有一瓶少了3片,你能用什么方法把它找出来吗
(2)独立思考。老师鼓励学生大胆设想,积极发言。
方案:打开瓶子数一数,用手掂掂,用天平称。(板书课题:找次品)
2、自主探索用天平找次品的基本方法。
(1)引导学生探索利用天平找次品的方法:大家猜猜,怎样利用天平找出这瓶少了的钙片,我们可以拿出3个学具,代替钙片,想象一下,怎样才能找出少了的那瓶
(2)独立思考,有一定思维结果的时候小组交流。
(3)全班汇报:
①一个一个地称重量(利用砝码),最轻的就是少了的那一瓶;
②利用推理:在天平两端各放一瓶,根据天平是否平衡来判断哪一瓶是少的。如果天平平衡,说明剩下的一瓶就是少的;如果天平不平衡,说明上扬的一端是少的。
(4)小结并揭示课题。
①综合比较几种方法(数一数,掂一掂,盘秤称,天平称……),哪一种更加快速,准确
②在生活中常常有这样一些情况,在一些看似完全相同的物品中混着一个重量不同的,轻一点或是重一点。利用天平能够快速准确地把它找出来,我们把这类问题叫做找次品。
3、如果这里有5瓶钙片,其中1瓶少了3片,请你设法把它找出来。
4、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并汇报。
汇报:
(1)先拿两瓶放在天平两端,如果天平平衡,说明这两瓶都是合格的,再拿两瓶放在天平两端,如果天平还是平衡,说明这两瓶还是合格的,那剩下的一瓶就是不合格的。
(2)先拿两瓶放在天平两端,如果天平两端平衡,说明这两瓶都是合格的,再拿两瓶放在天平两端,如果天平不平衡,说明上扬的一端就是不合格的。
(3)先把5瓶分成2瓶一组,在天平两端各放两瓶,如果天平平衡,说明这四瓶都是合格的,那剩下的一瓶就是不合格的。
(4)先把5瓶分成2瓶一组,在天平两端各放两瓶,如果天平不平衡,说明上扬的一端就是不合格的,把上扬的那一端的两瓶再放在天平两端,天平上扬的一端就是不合格的。
5、小结:
第一种方案,每一份是1个,至少需要称2次就一定能找出来。
第二种方案,每一份是2个,至少需要称2次就一定能找出来。
【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112页“做一做”。学生在小组中讨论交流,共同完成。
2、完成教材第113页练习二十七的第1~6题。
答案:
1、第5瓶
2、(2)3次(3)能(4)有可能
3、小明5岁,爸爸29岁。
4、3次
5、略
6、能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找次品,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的收获是什么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课后反思】
本节课内容的活动性和操作性比较强,大都可以采取学生动手实践、小组讨论、探究的方式教学。实际教学时,可先多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充分地操作、试验、讨论、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在活动中出现的一些共性的问题,教师可集中解决,如有的学生在称的次数少于至少能保证找出次品的次数时,就找出了次品,这时教师应提醒学生把所有的可能性都考虑进去。活动完成后,教师可要求学生分组汇报结果,并在黑板或屏幕上一一展示,让学生感受到同一问题却有多种解决方案,同时也为后面寻求最优的解决策略打下了研究、分析的基础。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活动,仅仅是本单元教学内容的基础或前奏,教学的重点在于活动后的猜测、归纳、推理活动,由此促进学生养成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操作活动中,学生往往会得出多种解题策略。教学时,老师应引导学生从这些纷繁复杂的方法中,从简化解题过程的角度,找出最优的解决策略。实际教学时,教师可先让学生观察各种解决策略,引导学生发现把待测物品平均分成3份称的方法最好,在此基础上,就可让学生进行猜测:这种方法在待测物品的数量更大时是否也成立呢从而可引发学生进一步进行归纳、推理等数学思考活动。教师可引导学生逐步脱离具体的实物操作,转而采用列表、画图等方式进行较为抽象的分析,实现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