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3-6岁小朋友的故事。
校园是孩子的第二个家,孩子的教育工作离不开这两个大家庭!家长与教师之间要互相协助,及时注意孩子情况,帮助孩子积极健康地成长!那么,家园共育工作中是否有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3-6岁孩子情绪的“三易两感””,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3~6岁的幼儿经常喜怒无常,说哭就哭说笑就笑,处在这一时期的幼儿情绪具体表现为以下的“三易两感”:
易冲动
3~6岁幼儿的内抑制发展差,控制力弱,言语的协调能力不强,因此当外界事物和环境刺激时,情绪就会出现爆发性,常从一端迅速发展到情绪的另一端。
易外露
这个时期的幼儿情绪变化毫不隐藏地表现出来,而且擅长用自己的身体语言来表达。如,大哭大笑,手舞足蹈,瞪眼跺脚,有高兴的事就要向亲近的人诉说。
易受影响
得到新玩具、妈妈离去、新朋友出现……都会使幼儿的情绪大起大落,很多时候情绪不是由幼儿自身发出来的,而是因周围人的情绪波动而引起的。
道德感
三岁以后,幼儿逐渐知道哪个行为会引起满意的体验,哪些行为会引起不满意的和不愉快的体验。幼儿的道德感是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在成人的评价和语言强化下发展起来的。
审美感
审美感,是从周围事物的鲜艳颜色、新颖的形状、匀称的位置和图案开始的。3~6岁的幼儿由于语言和思维的发展和成人的指导,幼儿对事物的分析和辨别能力增强,能从生活中分辨美丑,知道什么图画美,什么音乐好听,什么语言美,什么行为美。这样就产生了对美的事物的舒服而愉悦的情绪体验。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3-6岁孩子应有的规矩
教育宝宝要从小做起,对于3到6岁的宝宝,是该给他们定些规矩的时候了!
1.粗野、粗俗的行为不能有。
2.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自己的东西由自己支配。
3.从哪里拿的东西放回哪里。
4.谁先拿到谁先使用,后来者必须等待。
5.不可以打扰别人。
6.做错事要道歉,并且有权利要求他人道歉。
在实际执行中,父母们遇到了一些困扰:如何实现这些规则?怎样理解这些规则背后的意义?下面,孙老师将作进一步阐释。
困扰1:基本规则中有一条“粗野、粗俗的行为不能有”。粗野、粗俗,是指随意打人、骂人吗?孩子违背了这一条,该如何处理?
所谓粗野和粗俗的行为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显见的,指行为和语言上的粗野;另一个是隐性的,指对他人心理上的控制和压制。
我们先来谈显见的:采用暴力的手段,强制别人服从自己的意志;用语言对他人进行攻击、胁迫,以实现自己的愿望。这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的粗野、粗俗的行为。
比如,一个孩子想得到别人的某样东西,当这个目的达不到时就开始打人或骂人:“我把你妈妈抓到监狱里,让警察枪毙了她。”
此时,这条规则能帮助孩子调整情绪:如何对待自己的期望;如何处理已经酝酿在胸腔里的情绪;如何处理已经发生了的情绪。我们需要做的是给孩子宽松的自由空间用以自我调整,同时给予他们判断是非的概念和再次选择的机会。唯一的要求是不可以伤害到别人。
具体而言,孩子出现了这样的行为,首先要帮助他明辨是非,明确地告诉他:“这是粗野的行为。”然后请孩子重新选择:“请换一种正确的方式解决。”在一个平等的环境中,孩子很快就能寻找到其他的解决办法。
同样的处理模式也适用于隐性的粗野和粗俗的行为。当一个孩子对另一个孩子说:“你不给我吃,我就不跟你玩儿了。”我们的孩子会这样回应:“这是威胁。如果你不愿意跟我做朋友,我可以选择别人。”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不断地调整对事物的看法和自己的心态。这样,当他长大后,他同样会沿用这套模式对待周围的人,客观地看待爱与恨、控制与平等、交友与树敌、诚实与谎言、威胁与和谐、暴力与沟通、失去与得到,而不会仅从自己的角度出发。
困扰2:孩子往往很难分辨什么东西是自己的,什么东西是别人的。“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自己的东西由自己支配”,这条规则对现在的他,意义在哪里?
这条规则能够帮孩子建立与他人的界限。
对1岁多的孩子来说,他眼中的世界都是“我的世界”:妈妈是我的,我看得到的所有东西都是我的。所以,刚开始的时候,先要告诉孩子:“这是你的。”经过一段时间后,孩子已能很好地区分你、我、他后,再跟他说:“这是你的,这是我的,这是他的。”这个概念很清晰后,再遇到类似情况,一定要重复问孩子:“这是你的吗?”
不是自己的东西就是别人的,不论这个人是谁。要告诉孩子:“别人的东西不能拿。”这样做是让孩子学会区分“你的”、“我的”,而“我的”东西一定归我支配。这种概念的区分,是最基本的道德和心态的基础。在成人的世界里,很多违法行为都可以归结为“不是我的,但我就要”。
在幼儿园里,老师们总在重复地问这样的问题:“这是你的吗?别人的东西不能拿。”“如果你想分享,你必须征求这个东西的主人的同意。”这个过程使孩子学会了正确地看待被拒绝和被接纳的过程。这个既明确又简单的心态过程,为人生节约了成本。
困扰3:提到归位,尽管我一直提醒,但是4岁的儿子经常做不到,游戏结束后,玩具总散了一地。他是不是还太小?这个习惯是不是等他再大些再培养?
从哪里拿的东西放回哪里,这条规则让孩子学会照顾环境,最终形成的是对环境的尊重和自身的教养。所以我们才会对一个刚入园的孩子说:“从哪里拿的东西放回哪里。”同时和他一起把东西归位,帮助他慢慢建立起这样的习惯。几个月后,无论这个孩子身处什么环境,他都能这样做。实际上,对于生活在家庭和学校中的每一个人来说,这条规则都是合适的和有益的。
困扰4:在家里我尽量和孩子一起遵守“谁先拿到谁先使用,后来者必须等待”的规则。但是我发现,有的时候很难做到。前天早晨,我等孩子先行洗漱,可洗着洗着,他就玩起水来了,这一玩儿怎么也停不下来。
我不得不结束“等待”,强行带他离开。
这条规则限于公众场合和集体生活。在5岁以前,孩子可能没有办法对妈妈实行这一规则。如果妈妈认为该自己洗漱了,就请把孩子抱开。
但是,在现实的生活中,资源往往有限,很多情况下它属于所有人。当别人先拿到的时候,我们必须学会等待。这条规则能够保证一个平等的交往模式,使人们拥有一个愿意等待的好心态。
在我们的学校里,不论老师还是孩子,都必须遵守这条规则。这样就不会出现由老师来决定怎么使用资源的事情。否则,孩子们就必须仰视老师,等待老师的决定,平等的心态也就随之改变。
但如果两个人一起拿到,老师就会介入:“你们自己决定怎么办,决定好了再来拿。”孩子们一定会很快找到一个最好的办法。
3-6岁的孩子如何识字学英语
相信很多妈妈一定非常关心一个问题,那就是3—6岁的孩子可以学什么?再声明一下,不是“应该学什么”,而是“可以学什么”?可以学习大量的知识吗?可以用一个标准来衡量孩子的识字量、单词认知量吗?可以让孩子学各种各样的特长、才艺吗?答案是:最好不。在这个年龄段,妈妈可以指导孩子学拼音、数学、识字和英语。这里的“学”更像玩,而非一本正经地让孩子端身正坐,一动不动地“认真学习”。
引导一:指导孩子学拼音
汉语拼音是孩子识字、说好普通话的基础,更是他汉语学习的奠基式的“工程”。所以,每位妈妈都应该重视孩子的拼音学习。但拼音对于孩子来说,又是一种抽象的、枯燥的知识。若是妈妈没有好的指导心态或者好的指导方法,也许就会让孩子失去学习拼音的兴趣。
经典事例
事例1:
一位妈妈教3岁的女儿学习拼音。妈妈指着字母卡片上的字母说:“这是‘a’,跟着我念……”女儿跟着重复了一遍。
突然,女儿的注意力被字母卡片上一个人张大嘴的图画吸引了,她问妈妈:“这个人为什么张着大嘴呀?”妈妈却说:“学习要一心一意,先不要看那些画,跟着我念,‘a’……”
女儿噘了噘嘴,她觉得这样念真没意思。
事例2:
遥遥3岁半的时候,妈妈开始教他学拼音。她帮遥遥把字母编成了顺口溜。例如“阿姨阿姨aaa”、“两个门洞mmm”、“雨伞倒了ttt”……
遥遥每次听见妈妈这样说的时候,都觉得很有趣,于是也跟着妈妈一起念。时间长了,遥遥自然就学会了拼音字母。
事例3:
妈妈给4岁的小榕做了一套拼音扑克牌,标上声母牌与韵母牌,母子二人经常一起玩扑克牌的游戏。游戏的时候,妈妈出一张声母牌,小榕出一张韵母牌,谁先拼出两张扑克牌组成的音节,两张牌就归谁,最后看谁赢牌多。小榕每次都和妈妈玩得乐此不疲,在这样的小游戏中,他也不知不觉地记住了许多拼音的拼读。
教育感悟
孩子在3—6岁这一阶段的学习,其实是在为将来进入小学后的学习做准备。学习简单的拼音字母,将会增强孩子对拼音,以至汉字的敏感性,等到他进入小学,再系统学习时就会轻松很多。
当然,这个时期的孩子对学习的兴趣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妈妈在引导他学习拼音的时候,不要刻意去求孩子一定要学多少的知识量。孩子只有快乐地去掌握拼音知识,他才能打好基础,否则他若是产生“拼音是一种无趣、难学的知识”的想法,就会对以后汉字的学习极为不利,甚至还会影响他整个小学1年级的学习。
所以,妈妈要学会正确指导孩子学习拼音,帮助他顺利“闯”过拼音这一“难关”,让他建立起学习的信心与兴趣。
妈妈妙招
1、激发起孩子对拼音学习的渴望。
妈妈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激发起孩子对拼音学习的渴望。比如在孩子看动画片的时候,或者给他读故事书的时候,妈妈可以引导他记住自己喜欢的动画片的名字,或者故事书中他喜欢的人物,并提醒他:“若是学会拼音,就不用妈妈教你念了,你自己也就能读故事了。”这样一来,孩子就有了学习拼音的动力,他也会愿意去学习。
2、教孩子学拼音不能急于求成,要耐心辅导。
正因为拼音是学习汉字的基础,所以妈妈都会对拼音的教学格外重视。但即使重视,妈妈也不能急于求成,应该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耐下性子去辅导,千万不要拔苗助长。否则孩子就有可能会对拼音学习产生厌烦情绪,妈妈即使教会了他,他也不能牢固掌握。
3、运用恰当的方法,让孩子对拼音“有感觉”。
抽象的拼音对于3—6岁的孩子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但妈妈可以通过运用恰当的方法,来让孩子逐渐对拼音“有感觉”,这样孩子才会乐意去学,也才能学得更快。
比如,可以向事例2的妈妈学习,编一些顺口溜帮助孩子记忆不同的字母;还可以调动起孩子的想象力,给孩子创设一个情境来帮助他识别字母;或者编一些小故事,用故事的吸引力来让孩子对拼音学习充满期待,等等。
这样的方法有许多,妈妈可以根据孩子的个性特点酌情选择。总之,千万不要像事例1中的妈妈那样,因为没有正确的教学方法,反而使孩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4、做孩子的“陪练”,让他愉快掌握拼音。
尽管进入小学后,孩子还会对拼音进行更系统的学习,但妈妈之前的教导将会帮助他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因此,妈妈可以通过孩子感兴趣的方式,来给孩子当“陪练”,帮助他加深对拼音的理解。例如,妈妈可以像事例3的妈妈那样,利用小游戏来让孩子掌握拼音;或者鼓励孩子给家里的物品做拼音标签,帮助他记忆拼读;外出的时候,让孩子在大街上寻找一些拼错的拼音,并记录下来,回家后让孩子将错误的与正确的进行比较,以防止他犯同样的错误……妈妈通过陪孩子一起练习,让孩子“学中玩、玩中学”,这样他就能愉快地掌握拼音。
5、指导孩子学习拼音,妈妈也不要吝啬鼓励。
孩子初学拼音的时候,也会困难重重,这时候妈妈的鼓励对他来说很重要。所以,每当孩子掌握了一个字母、一个音节,甚至一个字的正确读音的时候,妈妈都应该及时给予表扬与鼓励,这样就能引导他向更高的学习目标前进。
引导二:引导孩子学数学
人的一生都离不开数学,能运用到数学的地方很多。在孩子3—6岁的时候,妈妈要帮他建立起简单的数学概念,加强他的数学思维能力。这样可以增加孩子对数学的熟悉感,也将有助于他将来在小学的学习。所以,妈妈要学会正确引导,让孩子能真正地理解数学、学会数学。
经典事例
事例1:
小煦3岁了,每次妈妈问她:“1个橘子加上2个橘子是几个橘子?”她会很快地回答:“3个。”但若是妈妈问她:“1个香蕉加上2个橘子是几个水果?”小煦就会露出迷茫的表情,然后说:“我不知道。”妈妈感觉很苦恼,她认为小煦对数学和数字很不敏感,甚至怀疑她在数学方面有学习障碍。
事例2:
妈妈送5岁的儿子去幼儿园,到了幼儿园门口,儿子忽然问妈妈:“以前我们从家里出来后,走好长时间才到幼儿园,为什么我们今天走这么快呢?”
妈妈笑笑说:“因为之前我们都会从小公园绕一个弯,但今天没有,从家到幼儿园,我们走的路是一条直线,直着走用的时间当然就短啦!”
儿子想了想说:“是不是两个地方之间,直线最短?”妈妈笑着点了点头,儿子重复着:“两个地方之间,直线最短。妈妈我记住了。”
教育感悟
数学是一个人高级思维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奠定孩子抽象思维发展的基础。其实,孩子从2岁左右就已经开始具备一定的认识数字的能力了,而随着他的年龄增长,他对数学的认知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在3—6岁期间,孩子就更需要妈妈的耐心指导,以帮助他了解、学习并简单掌握数学。但在现实生活中,却有许多妈妈因为不了解教育方法,使得孩子对数学的学习感觉苦不堪言,学起来也倍觉困难且没有趣味。
因此,妈妈一定要正确掌握孩子的思维发展规律,根据孩子的特点,通过适当引导,让他从小就喜欢数学,并逐步学会用数学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而且还要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巧。妈妈的正确指导,将有会大大提高孩子的数学知识水平和智力水平。
妈妈妙招
1、随机培养孩子对数学的兴趣。
日常生活中处处都充满了数学,妈妈可以像事例2的妈妈那样,随时利用当时场景对孩子进行数学教育。
走在路上,可以让孩子通过数有几棵树来学习点数;吃晚饭的时候通过让孩子分发碗筷,使他学到一一对应;丈量房间尺寸的时候,可以让他具备基本的几何概念;即使是游戏,五子棋、跳棋等等玩具,也能调动起孩子对数字的敏感……
2、用实物教孩子掌握正确的数数方法。
有的妈妈喜欢让孩子跟着自己念“1、2、3、4……”,认为这样孩子就能学会数数。但是这样一来,孩子就只是重复妈妈说过的话,在他的头脑中却并不能形成数字的概念,他也就不能学会正确的数数方法。
所以,妈妈可以借助于实物,无论是水果还是玩具,都能让孩子通过感官的刺激来弄明白数字的意义。而且孩子在3—6岁期间,已经可以认识“大”、“小”、“多”、“少”之间的关系,这样他就可以借助具体的实物来理解数字的大小含义,以及数字之间的顺序关系。
3、指导孩子建立“数”的抽象概念。
有的孩子会如事例1中的孩子那样,相同的实物会计算,但不同的实物就不懂计算。这就是因为他的头脑中没有“数”的抽象概念。
因此,妈妈要帮助孩子慢慢地摆脱实物,让他再进行计算的时候要凭借想象来建立数的概念。这时候妈妈不能着急,也不用强硬要求孩子必须丢掉实物,或不去掰手指,这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4、让孩子在实际生活中体验数学的趣味。
数学虽然是个抽象概念,但它也具有很大的趣味性。妈妈可以引导孩子在实际生活中利用数学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比如买东西时简单的算账,切蛋糕时几刀能切几块,等等。用孩子熟悉的场景来让他感知数学现象,体验数学趣味,这样孩子不仅能更快地学到数学,还能提高他的生活技能。
5、教孩子学数学不可盲目、急于求成。
妈妈要注意的是,教孩子学数学不可急于求成,不能盲目让孩子记忆,尤其是不提倡让孩子去背圆周率、学习珠心算,对于幼儿奥数更要慎重。因为数学思维是靠理解,而不是靠机械背诵的,长期反复的记忆反而有可能会损害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大脑机能。
6、避免孩子对数学过度敏感。
数学在生活学习中很重要,但是数学并不是人生活学习的全部。曾经有一位妈妈带着孩子去看画展,但孩子进去后一直专心地去数画展中有多少幅画,对于画的美丽他却完全没有注意到。妈妈要尽量避免类似情况的发生,让孩子不要因为眼中只有数字,而失去了对其他事物的感知。
所以,妈妈要让孩子对数学的学习保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既要培养孩子学习数学的好习惯,同时也不能让孩子丢失了其他方面的学习与体验。
引导三:指导孩子学识字
应该在孩子几岁时教他识字?如何教才能引起他的识字兴趣?这是每位妈妈都关心的问题。据教学研究和实践证明,孩子的形状知觉从3岁起就发展很快,3—6岁间孩子的认知能力会不断提高,而4岁时他对图形的直觉最为敏感。文字其实也是一种图形,而中国的汉字更是一种象形文字。所以,三四岁时是教孩子识字的最佳时期,但却需要注重教育方法。
经典事例
事例1:
妈妈规定5岁的萱萱每天要学会10个字,为了增加她的识字量,妈妈还经常随时指出身边的字让女儿学认。一天逛街时,妈妈指着一家超市的牌子问:“萱萱,你认识这几个字吗?”萱萱却对妈妈的引导没有丝毫的兴趣。
妈妈又说:“我知道后面那两个字你已经认识了,读作‘超—市—’可这是一家什么超市呢?‘超市’前面的三个字读什么?”当妈妈变着花样让她认识那几个字的时候,没想到萱萱却撅起小嘴不高兴地说:“妈妈,今天不是已经认够10个字了吗?我不想再学了!”
事例2:
岳岳3岁了,妈妈开始教他认字。她喜欢在一些白色硬纸板中间画上一条线,然后在线的右侧写上要教的汉字,线的左侧贴上与汉字相对应的图形。
例如,在教岳岳认“桃”字的时候,就把“桃”字写在纸板右侧,在纸板的左侧贴上一个鲜美的水蜜桃。然后,妈妈拿着纸板给岳岳看,岳岳立即就会认识并读出“桃”字。
因此,岳岳十分喜欢和妈妈玩这个认字的游戏,并且通过这种方式认识了很多字。
教育感悟
提到教孩子识字,妈妈最关心的问题是“怎么学?”和“学多少?”事实上,怎么学比学多少要重要得多。因为孩子识字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妈妈不要期望他在短期内就达到多少识字量。
要知道,在孩子识字学习的初期,培养他对文字的兴趣和感觉,远比提高他的识字量重要得多。对于好奇心极强的孩子,只有充满新鲜感的事物才会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也会因此充满热情地去主动记忆。
所以说,引起孩子对汉字的兴趣,是妈妈教他识字的第一步工作。只要孩子对汉字有了兴趣,他就可以通过各种不同的途径去认识汉字,并逐渐将之灵活运用。
妈妈妙招
1、不设定孩子的识字量。
许多妈妈喜欢将孩子的学习进行量化,如“我家孩子已经认识500个字了!”“我家孩子已经会写150个字了!”妈妈喜欢统计孩子的识字量,其实是出于攀比的心态。但是对于孩子来说,量化的具体数字会让他有种无形的压力。
同样,为孩子设定每天的识字量,一旦任务完成,他就会不愿再多学一个字。事例1中妈妈的做法其实是对孩子识字积极性的一种扼杀。长此以往,即使孩子能够达到一定的识字量,却会因为觉得枯燥而降低学习的兴趣。
所以,妈妈在教孩子识字的时候,一定不要盲目跟风,为孩子设定识字量,一定不要让识字成为孩子心中不愿意完成的任务。
2、图字并茂,培养孩子识字的兴趣。
据科学家研究,人类大脑的左右两个半球有着不同的分工,其中右半球负责处理图像信息,左半球负责处理文字信息。而大脑的左右两半球却交叉支配着我们的身体,也就是说大脑右半球支配身体的左侧,左半球却支配着身体的右侧。
所以,事例2中岳岳的妈妈运用了一个十分科学的识字方法,就是按照“右字左图”的方式来教孩子识字。她的做法不仅合乎人体科学,而且图字并茂的方式极易引起孩子的兴趣。这样,即使孩子不认识这个汉字,却也会看着图形说出字的读音,不需要父母再去教。
孩子在读字的过程中认识了字,并获得了猜出谜语般的成就感,这会极大地提高他识字的兴趣。
3、生活标签,为孩子创造识字的环境。
在教孩子识字时,妈妈可以在相应的实物上贴上文字标签。例如,在空调上、冰箱上、电视上,用便签贴上“空调”、“冰箱”、“电视”等字,并注上拼音。这样,孩子就会对生活中接触的物品产生字面的理解,从而加深他对这些字的印象。
4、边识边写,鼓励孩子把字画大。
除了教孩子识字外,妈妈还会关心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时候教孩子写字最合适呢?”大多数孩子三四岁时就开始喜欢涂涂画画了,这其实也是在向妈妈传递一种信息——“我该学写字了”。
孩子初学写字并不能马上掌握字的结构,而是把字当做一个图形来“画”。所以,当孩子开始把字“画”出来时,先不要用“整齐”去约束他。但是,由于此时孩子的精细动作发展还不完善,妈妈可以鼓励他把字画大,只要孩子的字“画”得足够大,他就会有足够的发展空间,以后就容易把字写好了。
引导四:指导孩子学英语
妈妈都知道,让孩子掌握一门外语非常重要,并且认为对孩子外语的教育应该尽早开始。但是什么时候是孩子学习外语的最佳时机呢?先让孩子学习母语比较好,还是母语和外语同时学习效果会更好呢?如何才能让孩子快快乐乐地学外语?这是许多妈妈都困惑的。
经典事例
事例1:
为了让纤纤多掌握一门语言,从她刚开始学说话起,妈妈就用中文和英语两种语言教她。例如,妈妈会指着苹果对纤纤说:“苹果!apple!”然后指着香蕉说:“banana,香蕉。”
到了纤纤5岁的时候,就已经会说不少英语单词,但是妈妈却发现女儿在说话时,反应速度似乎要比同龄孩子慢一些。
有一次,妈妈指着一盘水果问:“纤纤想吃哪种水果呢?”只见她想了一下说:“嗯……”妈妈问:“你在想什么?”纤纤说:“是banana,还是香蕉……”妈妈这才明白,纤纤之所以说话时反应略慢,是因为她不能迅速确定用哪种方式来表述。
事例2:
4岁的永泽开始在幼儿园学习英语了,为了了解儿子的学习情况,每天妈妈都会问:“今天幼儿园里教了哪些单词?”“电话用英语怎么说呀?”“orange是什么呀?”
虽然妈妈对儿子的英语学习是满腔热情,总是不失时机地考考儿子,但永泽似乎对学习英语越来越没兴趣。当妈妈再问某些物品用英语怎么说时,永泽有点不耐烦地说:“不知道。”
教育感悟
孩子学习英语其实是语言上的一种模仿行为,大量教育实践表明,孩子在四五岁时开始学习英语最为合适。因为孩子在这个年龄段在语音辨别、语音模仿、词汇吸收等方面都具有其他年龄段孩子无法比拟的优势,而且此时他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母语基础,但舌头肌肉尚未成熟定型。所以,四五岁时是孩子学习英语的最佳时期。
虽然如此,妈妈也不要对孩子学习英语报以过高的期望,不要希望他能迅速学会一口流利的英语。在学习的过程中,孩子可能学了一段时间后,却还是不能很好地说出来,这种情况很正常。从语言学角度看,任何语言的学习都要经过一段沉默期,就像孩子学习母语一样,也许开始并不会说话,但等语言信息积累到一定程度时,突然有一天就开口说话了,学习英语也是一样的道理。
所以,妈妈不必着急,只要为孩子营造一个轻松快乐的学习气氛,促进孩子学英语的兴趣就可以了。一旦孩子对英语产生兴趣,就不会觉得学英语是件苦事,并会快快乐乐地主动去学习。
妈妈妙招
1、要孩子先打好母语基础。
据教育学家调研得知,如果让孩子同时学习两种语言,不仅会让他在语言理解方面发生混乱,而且还容易使他产生学习障碍。
如事例1中的纤纤,当她对“香蕉”这个事物进行认知的时候,头脑中就会同时出现两个词汇,一个是中文“香蕉”,另一个是英语“banana”。这时,她就会产生迷惑,香蕉这个事物到底该与哪个词汇产生对应关系呢?这样就会给她造成一定程度的理解混乱。如果孩子对事物的理解经常是混乱的,也必然会出现学习障碍。
所以说,让孩子学习英语最好是在母语的基础已经基本建立之后再进行。
2、帮孩子建立英语思维。
事例2中永泽的妈妈喜欢问孩子“电话用英语怎么说”“orange是什么”之类的问题,表面看来这是在帮助孩子记忆英语单词,但事实上等于在强化孩子的汉语。也就是说让孩子形成这样的思维定势:不论看到什么,他的头脑中出现的永远都是这些事物的汉语,然后再出现与汉语相对应的英语单词。如果孩子经常用这样的思维学习英语,只能学出中国式英语。
当孩子掌握了一定的母语基础之后,再学习英语时要尽量使用纯英语式教学。如妈妈可以指着苹果说:“apple!”而不是说:“苹果,apple。”当妈妈指着苹果直接说英语的时候,孩子马上就会明白,苹果的英文发音就是“apple”。妈妈没有说一个汉字,但孩子却能明白妈妈的意思,这样才有利于孩子英语思维的建立。
3、孩子学英语,妈妈要有正确的心态。
妈妈要知道英语并不是高深的知识,只是一种交流工具。对于英语,应该是让孩子习得,而不是学习。让孩子学英语,关键不是能学会多少,而是要增加他对英语的熟悉感。当他上了小学或中学后再听到英语,不会有太陌生的感觉即可,并不是非要小小年纪就能说一口流利英文才算成功。
4、为孩子创造英语环境。
若想让孩子把英语当作一种语言来学,妈妈应该努力为孩子提供一个学英语的理想环境,在这个环境中要让孩子有足够的机会去“听”、“说”英语。
比如,在孩子玩耍的时候妈妈可以给他放英文儿歌、英文对话,这样可以帮孩子建立英语语感,还能激起他说英语的欲望。这样就等于为他创造了一个间接的英语环境。
3-6岁孩子适合看什么书
您或许会很好奇,那些大字不认几个的3、4岁孩子,他们都是怎么看书的?其实,如果父母亲从孩子呀呀学语时,就经常和他们一起共读图画书,您就会发觉三、四岁的幼儿对文字系统事实上已经具备了相当多的知识。例如:他们可以指认出熟悉的文字,他们可以指认某些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文字符号……
一、3~6岁孩子的阅读发展
1、从读图转为读字:孩子上幼稚园了,他从读图的阶段慢慢进入了读字的阶段。除了能了解文字的象征功能之外,他也开始能认得一些简单的常见字,像是小、大、中、一、上、牛等字。在亲子共读的过程中,父母会发现孩子开始尝试阅读文字,注意力的焦点会集中在他认得的那几个字上。例如,他们能找出文章中相同的字,也会注意到某些字具有类似的部首或构造,例如“鱼”和“熊”都有四个点。也因为这样的特质,他们常会出现“有边念边,没边念中间”的错误,例如把“每”念成“母”、把“袋”念“衣”。
2、主动探索字:这个阶段的孩子会主动探索文字,例如会去注意周围环境中的印刷品,像是菜单、商店的招牌等。也会抓起笔来模仿书上的字,虽然写出来的东西像是在“画”字,没有人看得懂,但是如果请孩子说说他想表达的意思,爸妈会发现,虽然只是几笔涂鸦,但是孩子的作品可能包含了一整个故事呢。
父母对策:
1、鼓励孩子探索字:父母可透过一些有趣的活动来鼓励孩子对文字的探索,例如用孩子认得的字写小纸条给他、鼓励孩子指认街上常见的标示、表现出对他的文字作品的兴趣等。不过,需要特别提醒父母的是,学前阶段,培养的重点不在认字的量或书写的正确性上,更重要的应是建立孩子对阅读的兴趣及信心,让他们视自己为成功的读者。能熟悉文字的功用、喜欢表达、不排拒书本,这些才是更为重要的呢。
2、进行亲子共读:提供丰富的阅读环境和安排亲子共读时间,是促进幼稚园的孩子熟悉文字系统、了解文字的用途的两个最重要的策略。父母可以为孩子在家中布置书香空间,提供多样化的书籍,让孩子可以随时挑选自己喜爱的书来阅读。
二、3-6岁孩子适合看什么书
许多父母都有这样的疑问:书店和图书馆的儿童书区里有那么多的书,到底什么样的读物才适合启蒙阶段的小读者呢念以下有5个贴心建议要提供给父母们。
1、人际关系主题的图画书
孩子上幼稚园了,在团体生活中,他开始了解什么叫朋友,喜欢和年纪相仿的友伴一起玩,会互相照顾,也需要同侪的情感支持。不过,有时候父母也会听到孩子说起在园里和某某小朋友冲突的情形,这是由于孩子仍处于自我中心的时期,团体生活中必要的“分享”、“轮流”等观念尚未建立。因此,与孩子共读和生活息息相关的主题故事书,像是友谊、学校生活等内容,除了可引发孩子的阅读兴趣之外,更可以透过阅读和孩子讨论这些议题呢。
2、善恶分明的童话故事
除了人际互动之外,团体生活的另一重点是常规的养成。幼稚园的孩子,还在心理学家Kohlberg道德判断发展的第一层次,也就是服从权威和规则,以避免受到惩罚。因此,孩子喜欢阅读善恶因果明确的故事?坏人得到惩罚,好人得到奖赏的快乐结局。父母可挑选一些经典童话改编的图画书,讲给孩子听,并和孩子讨论对每个角色的看法。
3、故事的情节有明显的时序
5岁的孩子开始有较正确的时间观念,知道现在、过去、未来的相对关系,也知道日、夜及四季的概念,并且开始在语言中会使用如今天早上、明天下午等复合的时间词。这样的特质,也让他们在阅读时能理解较为复杂的故事进展,因此,父母在为孩子选书时,可以特别挑选故事中对时间先后顺序有较具体的描写的书。4、旧书别丢,命名书变认字书
小时候读给孩子听的旧书,可别因为孩子长大了就丢掉哟!一页一物的命名书,还有句型重复的图画书,现在可是很好的认字书呢!例如《棕色的熊、棕色的熊你在看什么?》这本书不断出现模式相似的句型,有助于孩子将语音和字形互相连结,进而指认出句中的字来;同时,这类读物通常也强调字的押韵和句子的韵律性,可加强孩子对字音的敏锐度,为将来的注音学习奠定基础呢。
5、多元阅读丰富孩子的世界
这个阶段的孩子开始对事物是怎么来的、有什么用途、如何运作充满兴趣。因此,提供给此阶段孩子的书,应该具有多样化的主题,可以扩大孩子对世界的认识。当孩子有疑问时,带着孩子一起查阅各种知识类读物,让孩子知道,原来透过阅读我们可以获得想要的资讯。当阅读变得有意义,孩子也会愿意主动去亲近书本。
结语:父母经常念童谣、儿歌等具韵律的图书给幼儿听,和幼儿共读图画书……这些看似普通的阅读能力,其实累积起来,对于孩子的阅读兴趣与未来独立阅读能力的养成,可是有大大的影响力呢,所以,父母亲可千万不要轻忽学前阶段阅读历程的重要性喔!
陈禾:3-6岁的孩子学什么?
问“X岁的孩子学什么”的家长,我看有5类:
第一类:真的不知道怎么教育孩子,也没去阅读育儿专家的著作,有一天突然发现“别人家的孩子”懂得很多事,慌张了,赶紧来问。
第二类:原来按照自己的节奏陪伴孩子成长,突然被一些早教机构的营销广告袭击,加上“别人家”都在津津乐道自己的孩子上了哪个早教那个兴趣班了,顿时失去方寸,只好来请教。
第三类:一心一意要孩子“赢在起跑线上”,花了大把钱大把时间和精力带着孩子奔波于各种各样兴趣班特长班,但孩子总是不想学习,于是想到自己是不是做错了,问一问。
第四类:每天微博上一些达人、名师、大V的“心灵鸡汤”,说孩子几岁是什么的敏感期,必须学习什么,读着很受用,但后来仔细一想,自己的孩子好像没有那个敏感,也没让他学那个,于是惊慌失措,怎么办?
第五类:孩子在幼儿园过得很快乐,自己本来很满意,突然听到别人谈起孩子上了小学后跟不上老师的教学进度,再听到别的幼儿园有教这个那个,但孩子的幼儿园没教,就着急了。
怎么解除家长的忧虑?给家长指明合理可行的做法呢?本来,孩子在进入幼儿园时,幼儿园园长、老师,应该在家长会上好好说一说,让家长知道如何配合幼儿园,让孩子学什么?但多数幼儿园都没这么做,这就难怪家长不理解、不知该有哪些作为。
跟着幼儿园教育的“5大领域”走
国家对于幼儿园教育,有个《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对幼儿园的教育方法、教学内容,做出了明确的指示。
教育方法强调:
①为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②丰富幼儿的生活,满足他们身心发展的需要,帮助他们度过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
③充分尊重幼儿作为学习主体的经验和体验,尊重他们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引导他们在与环境的积极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
④为每一个幼儿提供发挥潜能的机会,促使他们在已有水平上得到应有的发展。
这4点,其实也是给予家长的指导,本来应该有一本较为详细、具体、有可操作性的指导手册发给家长,但至今还没做到。
教学内容则详细规定了“5大领域”,以及实施教育的方式方法。家长配合幼儿园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引导孩子延伸与深化学习,方式方法自然和幼儿园不同,我说的跟着走,是指从5大领域来发展孩子的能力,但要根据孩子的特点、家庭环境的不同来设计自己的亲子活动:
①健康:增强幼儿的体质,培养健康生活的态度和行为习惯。这是目标,那么家长应该怎么做?注重孩子的饮食营养、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保证充足的睡眠及每天都有适当的运动量。这些都是“做”,不是“教”。
②科学: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发展认识能力。扩大认知范围、培养探索兴趣、在游戏与活动中发展孩子的学习能力,数学、科普,都有许多游戏可以让孩子“玩起来”,在动手的体验中进行学习。必须记住你是家长、不是教师,不能摆出“我教你学”的姿态,而是陪伴、引导、示范、鼓励、支持,可以通过多种方式,绘本共读、画画、做手工、玩游戏、科普实验、自然界的观察与探索,重要的是过程,过程好,学习能力获得发展,自然可以看到学习成绩。
③社会:增强自信,培养幼儿乐群、友好的态度和行为。3岁开始,就要提供孩子接触各种人物并参与适当的社会活动。有三点必须做到的:⑴鼓励孩子和自己的好朋友一同玩,至少要让孩子拥有一个好朋友,然后增加到3个。⑵让孩子参与并学习购物,在购物时学习怎样和有关人员交谈,并学会管理和用钱。⑶经常带着孩子参与适合的社会活动,例如拜访亲戚朋友、参与社区主办的活动,学习怎么待人接物。
④语言:提高幼儿运用语言交往的积极性,发展语言能力。首先是发展说话能力,在游戏与活动中扩展词汇量,能够把话说得越来越流利,词汇用得越来越丰富、越准确。一方面要在对话中给孩子更多表达的机会,一方面加强念儿歌、读绘本、讲故事的练习。在4岁开始,要通过阅读逐渐提高孩子的认字与理解力、表达力,5岁开始学习运笔写字。
⑤艺术:丰富幼儿的情感,培养初步的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并不是让孩子去上舞蹈班或美术班那么简单,要注重的是更基本的美感教育,能够喜欢并欣赏物品、动作、语言的美,喜欢美好的事物,对画画、唱歌、舞蹈、打击乐器有一定的理解和兴趣,喜欢看画,能够说出自己画的是什么,会有一些自己喜欢唱的歌。
家长们担忧幼小衔接的问题可以理解,现在一些小学忽视教育的循序渐进原则,有些本来应该在小学一、二年级教的功课,例如写字、汉语拼音,一些老师认为孩子已经会了,就不教,教育局的监管不到位的话,孩子就可能跟不上小学的教学进度。因此,在6岁开始,家长就要指导孩子在认字、写字和学习汉语拼音上下点功夫,如果自己没时间,那就只能依赖上适合的“预备班”或“学前班”了。
育儿观念:3-6岁的教育
育儿观念:3-6岁的教育
爱心?让生活充满阳光?让世界充满温馨?懂得关爱和感恩的孩
子?一定是快乐的孩子?懂得感恩的家长?一定拥有快乐的家庭。
培养宝贝爱心的五条实用建议
第一条建议?尽量减少物质奖励
对于宝宝的奖励?许多爸爸妈妈都会对孩子说?“你表现得好?
我就给你买***。”如果物质奖励过于频繁?久而久之会造成孩子
形成功利的心态?不会在乎他人感受。
第二条建议?孝敬长辈以身作则
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想让宝宝长大后知道孝敬老人?那么作
父母的首先要以身作则?最好经常能够带着孩子一起去看望老
人?平时工作繁忙时?不忘当着孩子的面给老人打打电话问候一
声?这一些细微的举动?也都会被孩子看到眼中?并且成为其今
后效仿的依据。
第三条建议?大方告诉孩子你的辛苦
许多父母拖着疲惫的身体下班回家?见到孩子后一定要故作轻
松?就算再疲惫?也要努力打起精神来陪孩子一起玩耍。其实?
给孩子一个温馨的环境?并不意味着不能告诉孩子的你辛苦。其
实?不妨大方告诉孩子?“妈妈今天工作很累?不能陪宝宝玩了?
宝宝自己看一看书?好不好?另外?能不能帮妈妈把卧室里的包拿出来呢?”听到这句话?相信宝宝会理解妈妈?并且很乐意地
帮妈妈做一些事情。这样做?其实更能够让孩子明白爸爸妈妈的
辛苦?并且培养感恩的心。
第四条建议?不要吝惜说“爱你”“谢谢你”
许多父母不好意思把“爱你”大方说出口?其实?这也是培养宝
宝爱心的好方法之一。当宝宝做对了时?不妨抱起他?亲一亲小
脸颊?说声“妈妈爱你。”孩子也会甜甜地回报一句?“妈妈我也
爱你。”当宝宝帮助妈妈完成了一件小小的事情时?大声地对宝
宝说?“谢谢你”?宝宝会为这一声肯定而充满信心。
第五条建议?不要有求必应
对于孩子的一切要求?父母有求必应?并不是最佳的做法。应该
让宝宝学会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目标?这样他才能够体会到父母
的辛苦?珍惜父母为自己做的一切。
由于现在的家庭多是独生子女?孩子的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非
常普遍也非常严峻的问题。那么?当父母的究竟要如何才能教育
好孩子呢?
一是要善于鼓励。人都是喜欢听人说好的?不管是孩子还是大人?
谁要说自己的不是?总会感觉到心里不舒服。没有几个人能够达
到问过则喜的境界。不要老拿孩子的短处去比别家孩子的长处
?动不动就说你看某某某比你听话?某某某学习成绩如何如如何
好?你为什么就不能象某某某那样给父母争点气?这样的比较?
只会伤害孩子的自尊?打击孩子的上进心。因此?在孩子的成长
过程中多鼓励?才能培养和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3-6岁宝宝的感恩教育
有爱的孩子才能活得更健康更快乐。如果宝宝连亲爱的父母也不知道关爱,对父母任何付出都不知回报的话,将来的人生将会孤独而寂寞。尽早纠正宝宝的坏习惯,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在后悔莫及之前,家长们必须统一战线,痛下决心彻底改变宝宝的不良行为习惯,构建健康的人格和品德:
第一,不要对孩子付出太多,干预太多,不要为孩子打理一切事务。
如果父母对孩子的保护过多,那么孩子就会渐渐习惯父母的包办代替,就会认为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久而久之,孩子就很难再感谢父母对他们所做的一切了。
第二,不要让孩子吃“独食”。
从小让孩子吃“独食”,会让他觉得他吃好东西、拥有好东西是理所应当的,如果孩子习惯了被给予,只知道索取,便很难在以后的生活中考虑别人的感受。一个不懂得关爱别人、关爱父母的人将来很难成为一个有爱心的人。
第三,不要“有求必应”,更不要“无求先应”,不要让孩子拥有的东西来得太容易。
对孩子提出的要求,父母应先思考一下是否合理,如果不合理,则坚决拒绝,并且要告诉孩子为什么不合理,给孩子一些经受挫折的机会。不要孩子想星星就一定给他星星,想月亮就一定给他月亮,应该让孩子自己去争取自己需要的东西。当孩子通过一些努力获得所需的时候,他才会知道在父母的爱和保护下是幸福的。同时,父母也不要预先对孩子承诺太多。有些父母总想给孩子最好的食物和衣物,总想为孩子提供最好的生活条件,生活中面面俱到,时间长了,孩子会觉得这一切来得都很容易,甚至认为他本来就应该拥有,于是也不懂得珍惜。
第四,父母还可以经常给孩子讲一讲自己的工作艰辛。
每一位父母在工作中都很不容易,但父母们却爱给孩子一张笑脸,给孩子一些超脱的环境,怕艰难的现实生活会给孩子带来压力。其实,如果父母们能经常告诉孩子一些自己的苦恼,那么孩子就会在体谅和感恩中渐渐长大。
第五,父母要为孩子做出榜样。
如果家中有老人,有好吃的要先给老人吃,逢年过节给老人送礼物;如果老人离得较远,应该经常给老人打打电话。要让孩子看到父母不仅对自己有爱,对长辈也有爱。身教的力量远远大于言教。
第六、给孩子“回报”的空间。
当宝宝想要帮助你做事情的时候,父母一定不要再说“你把书读好就行了”。因为父母最大的责任不是让孩子学会读书,而是让他首先学习做人,这是他能好好读书、把书读好的基础。孩子懂得付出、懂得“回报”,他才会懂得珍惜、懂得体谅。
3-6岁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
所谓逆向思维法,就是指人们为达到一定目标,从相反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从中引导出启发思维的方法。它同正向思维的实质是一致的,只是换了一个不同的角度而已。我国古代有这样一个故事,说一位母亲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开染布作坊,小儿子做雨伞生意。每天,这位老母亲都愁眉苦脸,怕雨天大儿子染的布没法晒干;又怕晴天小儿子做的伞没有人买。一位邻居开导她说:“雨天,你小儿子的伞生意做得红火;晴天,你大儿子染的布很快就能晒干。”逆向思维使这位老母亲眉开眼笑。对宝宝进行逆向思维训练,主要在于帮助宝宝从小学会从正反两个方面思考问题,判断事物。开展逆向思维教育,有利于宝宝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并提高宝宝的应变能力和创新意识。
一、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的切入点:
引导宝宝的逆向思维,年龄和认知发展水平是个关键,妈妈们可以根据宝宝的不同年龄和不同的认知水平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进行培养。在日常生活中,妈妈不妨试从以下几点切入:
1.从顺序上:即可以是空间顺序,比如上变下、前变后、左变右。在躲猫猫的时候可以要求宝宝躲在妈妈的后面,也可以说成妈妈遮在了宝宝的前面。还有就是在时间顺序上:早变晚、先变后、快变慢。让宝宝们发现马路上的汽车比自行车开得快,自行车比汽车行得慢等等。
2.看外形:直观的事物最能引起宝宝们的兴趣。所以我们可以借助看得见的东西,鼓励宝宝从另一个侧面去思考。猜猜这是谁的影子;或者一张的平面图形的纸经过少许加工就可以让纸站起来变成立体的图形。
3.看特点:和宝宝一起观察事物,区分事物的许多相反的属性和特点。帮助宝宝学会分类,家里的玻璃杯、碗、勺子是可以一直用的,但是纸巾、快餐盒是一次性的,用过就不能用了。
二、培养宝宝逆向思维的一些策略:
策略1:经典故事新编。
选择一些宝宝喜欢的经典的童话或寓言故事,引导宝宝从另外的角度重新构想故事的结局,让宝宝能意识到事物具有许多不同的方面,有助于他们克服单向思维,提高立体思维水平。
策略2:句式转换。
在和宝宝的日常对话中,可以有意去训练宝宝的思维转换,比如采用句型的转换方法,“宝宝,你刚吃了一个苹果”,转化为“宝宝,一个苹果刚被你吃了”,这种转换也能使宝宝明白可以从不同角度入手思考问题。
策略3:“头脑风暴法”的借用。
“头脑风暴法”是指一个团体的人聚在一起就某个问题各抒己见,可以将这种方法借鉴到对宝贝的逆向思维的训练中来。比如,让宝贝说说纸张可以用来做什么?尽量鼓励宝贝开动脑筋,说出的用途越多越好。
三、不同年龄阶段逆向思维的“N”种游戏
3~4岁逆向思维培养的起步阶段:
3岁宝宝的思维处于起步阶段,属于直觉行动思维阶段。这个阶段的宝宝思维更多的是“跟着感觉走”。这一时期妈妈的任务是训练其动作的协调性,为日后的思维发展做好准备。3岁半以后,妈妈要有意识地起步培养宝宝的逆向思维了。妈妈可以借助一些简单、轻松、有趣的游戏,唤起宝宝对思维的兴趣,并自己动手操作,让宝宝经常处于积极活动的状态之中。
游戏1:指“东”到“西”
妈妈和宝宝面对面,先由宝宝发出指令,妈妈做动作,但是要做相反的动作——如果宝宝说:“哭”,妈妈就大声“笑”;宝宝说:“站起来”,妈妈就“坐下去”;以此类推,“举左手”对应“举右手”,“向前走”对应“往后退”……一定要“对着干”。一轮下来,妈妈宝宝互换角色,重新开始。
游戏2:猜拳游戏
妈妈和宝宝进行猜拳游戏,赢者要表现出不开心的样子,而输者要欢呼一下,表示胜利!谁先做错就表示游戏输了哦!
4~5岁逆向思维培养的关键阶段:
这个时候的宝宝已经有能力根据事物的具体形象来思考和联想;有了初步的概括能力,对熟悉的事物,也能进行简单的抽象思维、判断和推理了。这一阶段,妈妈可以把训练的核心放在拓宽宝宝的知识广度、丰富他的语言上,在此基础上,帮助宝宝学会从正、反两个方面思考同一个问题。
游戏1:照镜子
妈妈和宝宝共同照镜子,让宝宝指出镜子中妈妈的四肢和五官。比如,摸摸左眼、指指右腿、左肩和右肩分别是哪个……接着,妈妈和宝宝面对面站着,两人同时伸出右胳膊、抬起左脚或分别向自己的左边侧身,启发宝宝观察有什么不同。通过这个游戏,让宝宝明白,镜子中的影像与实景是相反的,他摸到的妈妈的左眼、右腿,实际上是妈妈的右眼和左腿;相对而立的两个人,如果做的是同样的动作,他们的动作指向也是相反的。
游戏2:躲猫猫
妈妈可以列出一些物品,例如水果:西瓜、香蕉、苹果、梨等等。然后请宝宝蒙上眼睛,妈妈从中拿掉一个水果,请宝宝猜一猜,谁藏起来了。或者也可以用数字卡片进行游戏,1~10,10张卡片,请宝宝抽掉一张,然后从剩下的数字卡片中找找谁不见了。
游戏3:相反朋友
在我们生活中寻找两种属性或者特征相反的物品就行了。比如妈妈拿了一个大大的盒子,宝宝要找到一个小小的罐子就行。目的是为了让宝宝发现大和小的对立。妈妈找了个红色的新鲜苹果,宝宝就要去找个绿色的水果,或者找个烂掉的水果都行。这样可以发现红色和绿色的对立或者是新鲜和腐烂的对立。这个游戏内涵的丰富性在于,使宝宝看到一个事物的许多方面,由此展开联想,拓展思维。
5~6岁逆向思维培养的发展阶段:
这一时期,宝宝的理解力和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发展迅速,开始尝试用判断、推理等方式进行思维活动。他们在了解了事物的现象之后,更希望知道事物的原因、结果、本质。他们能发现不同事物之间的共性,并根据这些特点来概括、分类。这些都为宝宝的逆向思维提供了很好的“土壤”。针对宝宝们的这些特性。妈妈可以从相反的视角去看那些习惯性的做法,在创造性活动中发展宝宝的逆向思维。为宝宝们的思维开辟一片新大陆。
游戏1:接龙游戏
这个游戏要求在宝宝对词汇有了一定的累积,掌握了一定的词汇量,妈妈要求宝宝在较短的时间内说出相反意义的词语。比如妈妈说“白天”,孩子接“黑夜”;妈妈说“漂亮”,宝宝可以说“难看”,也可以说“丑陋”。最主要的是妈妈不要对宝宝的回答进行定框框,不要去规定单一的标准答案。允许宝宝天马行空、异想天开。妈妈可以先从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入手,帮宝宝懂得“相反”这一概念,引导宝宝从“正”和“反”的角度观察事物,依靠感性区分事物的许多相反的属性和特点。
游戏2:谁是NO.1
妈妈用粗细不同的三根小棒和三根绳子来玩这个游戏。方法是,将三根绳子分别在三根小棒绕五圈,剩下的绳子的长短相同。这时,请宝宝猜一猜哪根绳子最长、哪根最短。做这个游戏时,无论宝宝是说对了还是说错了,妈妈都要让他亲手操作一下,以加深记忆。
3-6岁好玩的亲子游戏(一)
游戏1:单腿站立
模仿美丽的小丹顶鹤睡觉的姿势。知道小丹顶鹤怎么睡觉吗?你一定想不到,他是单腿站立睡觉的,你也来试一试吧。
本游戏考察孩子的平衡能力,平衡能力跟孩子的注意力直接相关。一般情况下,有问题晃动大或者根本无法单腿站立的孩子,平衡感不好,注意力也不集中。
推荐玩法:
1、测试,10s钟的时间,看孩子站立的情况。
2、练习,试孩子的情况,前期以10s钟为一组;左右脚交替进行。随着后期孩子能力的提高,可以加长时间到每20s/30s一组。
3、升级玩法:边站立边数数。这样对孩子而言既不会无聊,同时也锻炼了孩子的数感。从一个一个的唱数(1、2、3、4、5、6……)到十个十个的唱数(10、20、30、40、50……100)能力强的孩子可以试着五个五个数、单双数唱数。或者选择逆向数数,也就是倒着数,同时锻炼逆向思维能力。
游戏2:舒尔特表格
制作一个3×3表格,随机将1-9,9个数字填入表格。
推荐玩法:
1)让孩子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找到1-9每个数字的位置;
2)让孩子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找到1-9每个数字的位置;
3)随机说数字,让孩子来找;
4)说出指定位置上数字+1/-1后的数字。
升级玩法:
随着孩子认数能力的提高,可加大难度,增加数字,制作4×4;5×5的表格。根据孩子的程度可以调整随机说数字的速度及±N的难度。(标准的舒尔特表格是在一张方形卡片上画上1cm×1cm的25个方格,格子内任意填写上阿拉伯数字1-25,共25个。)
本游戏直接考察孩子的注意力,如果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一定无法顺利的找到数字。
随机说数字还同时考察孩子的反应力和观察力。
加减升级玩法同时锻炼了孩子的计算能力,要想学好计算,10以内的±1是基础。升级玩法中,±N也恰恰正是计算题的另一种形式。
游戏3:炸弹笑脸
粑粑麻麻可以和宝宝一起在纸上随机写上数字1-9、炸弹、笑脸。效果如下:
推荐玩法:
1)粑粑麻麻随机在图上点,宝宝来说,点到数字说数字,点到笑脸要开心的大笑,点到炸弹要发出砰的声音;
2)粑粑麻麻说数字或发出相应的声音让孩子去找到相应的数字和图形;
3)说出指定位置上数字+1/-1后的数字。
升级玩法:
1)设计关卡,例如“2”是大灰狼,当指向2的时候,要捂住小嘴巴,不能说话,不然就被大灰狼抓走了!
2)大炸弹、小炸弹:分别发出砰砰、砰的声音;大笑脸、小笑脸代表大声笑和小声笑;
3)添加其他图形及汉字等
本游戏直接考察孩子的注意力与反应力,加上声音效果让游戏更有趣。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3-6岁孩子情绪的“三易两感”》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教育孩子的方法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适合3-6岁小朋友的故事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