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故事3岁。
幼儿的教育途径无非就是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家长配合学校才能实现教育的质量最大化!家长与教师之间要互相协助,以积极正确的教育方式,帮助孩子放飞梦想!那么,怎么充分利用家庭与校园之间的资源对幼儿进行教育呢?小编特别整理来自网络的3岁孩子为何“竞”爱第一?,希望对你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在幼儿园门口,总能听到孩子们叽叽喳喳地对“接驾”的爸妈邀功请赏:“妈妈!今天我跑步得了第一名!”“今天老师夸奖我的被子叠得最整齐。”……总之,孩子们差不多把每个小游戏都当成一较高下的比赛。三四岁的孩子为什么喜欢和别人比赛呢?
3岁起竞争意识日益强大
根据科学家的研究结果:3岁到3岁半的时候,孩子的竞争意识就日益强大起来,这个年纪的竞争是本能的,也是不可或缺的。宝宝在竞争中受益匪浅:学会评价自己和别人的能力;学会与他人相处(竞争也是人类交流的一种方式);学会面对压力;学会自信;学会应付失败和成功;学会自我展现等。
当然如果事事竞争、时时竞争,就会过犹不及,压抑孩子的天性,导致偏执。
不要阻止孩子的竞争
竞争标志着孩子的成长,以及衡量成长是否适龄,所以阻止孩子的竞争是没有多大意义的,父母需要给予一定的鼓励,或者予以疏导,比如孩子在某一方面的竞争中失败了,父母应该告诉他“你虽然在幼儿园跑步很慢,但是你的手工做的特别漂亮。”
成功和失败在这个年纪表现得很直接,虽然孩子在“失败”时的挫折感是真切的,但是只要批判标准是天然的,或者小朋友们自己定的,而不是外界,比如老师或者家长强加的,孩子们就会特别快地摆脱挫折感。
竞争鼓励也不能频繁
由于竞争是这个年纪的孩子的天性,他们在幼儿园也适应了竞争机制,如果父母把比赛当成伎俩使用,孩子会乖乖上钩。但是如果家庭中类似的竞争鼓励过于频繁,甚至每天都以成败论犒赏,孩子就会有过大的压力,还会产生一种让人伤心的错觉:爸爸妈妈的爱与我的成绩、能力有关。
如果竞争的动力来自孩子自身,就听之任之。如果父母的虚荣心煽风点火,或者反之,父母禁止孩子与别人竞争,那都是有害的。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如何教育一岁孩子
对于0-1岁的宝宝来说,他们成长之路才刚刚起步,如何有效地引导和教育他们是一门大学问,需要父母好好做做功课才行。虽然孩子年龄幼小,但在照顾好他们吃喝拉睡的同时,也要进行一些行为习惯等方面的教育和培养,对孩子健康成长有帮助。
?1、六个月前建立好安全感
??对于零至六个月的小宝宝来说,他们大部分的时间就是吃了睡,睡了吃,父母在关注好孩子生活需求的同时,也要适当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和智力发展。多一点时间陪伴孩子能有效地建议起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亲子关系,让孩子更有安全感,孩子就吃得香,睡得好,长得也快。不缺爱和安全感的婴儿明显要比缺乏爱和安全感的孩子活泼可爱聪明有趣。因此,父母在孩子六个月前,要尽可能地多点时间陪伴宝宝,给与他们更多的爱和关注。
?2、七至九个月好奇心萌发
??孩子是这个世界上最神奇的小怪物,他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急切想探索周围的一切,这从他们七至九个月就开始了。随着孩子学会了爬行,他们探索的空间也就越来越宽了,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们可能会搞些小破坏,或是吃点小苦头,这些都是正常的,请父母多理解,多给与他们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去探索,而不是以弄脏衣服、怕孩子受伤等借口阻拦孩子探索世界的脚步。
?3、十至十二个月探索精神激发
??孩子到了十个月以后,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进入前所未有的激发期,在这个期间内孩子的思维空间,创意空间,观察能力,动手能力都有很明显的提高。父母需要多提供探索的机会给孩子,比如让他们玩积木游戏,接力游戏,拼图游戏等多种益智游戏,有助于孩子智力的发育和动手能力等多种能力的提升,为孩子日后的学习打下好的基础。
?4、十二个月以后
??孩子开始学着进行语言表述,也许只能说一个字,两个字,但他们急于用语言表达的心情却很是急切。父母需要多和孩子聊聊天,给他们讲他们喜欢听的故事,找时间一起亲子阅读,看他们喜欢的动画片,听童谣或是儿歌,这些都有助于孩子的语言发育。此时可以帮孩子养成一些好的生活习惯,比如早睡早起,三餐有规律等等。年幼的孩子,教育只能一步一步地来,不能急于让孩子学会所有的东西,因为他们还是一个什么也不懂的小怪物。
这一年:我30岁,孩子3岁
这一年:我30岁,孩子3岁我周围有很多的朋友,还有很多的我喜欢的娱乐活动!我有时候偶尔会觉得真是为这个小家伙操碎了心!孩子刚刚上幼儿园,看着他小小的坚强的背影,心中又喜悦又有点小小的心酸。离别了一整天,孩子看到我高兴地奔跑过来,扑在我的怀里说:“妈妈我想你了。”那一刻,抱着孩子就像抱着整个世界。而我真的就是孩子的整个世界!这一年:我33岁,孩子6岁正当年的我,工作压力很大,甚至连聚会的时间都很少!呵呵,真的是费尽了心思在他能上好学校的问题上了,总算踏实了。孩子终于上小学了,这是多么值得纪念的事情。上学回来的第一天,晚上要睡觉时,他告诉我"从今天开始,我要苦到六十岁啦!"他的人生从此翻开了新的篇章,却没想到,这也是孩子离开我们的第一步。孩子已经对与我分开一天习以为常了,而且喜欢每天去学校。甚至,有时还会说:“妈妈,在家好无聊,没有小朋友和我玩。”这一年:我39岁,孩子12岁这时工作对于我来说,完全驾轻就熟,家里也没什么好操心的,所以我总想着能够多陪陪孩子!可孩子上初中了,开始上寄宿学校,一个月或几个月回一次家,才能见上一次面。他们开始不再依赖我,甚至,喜欢和我对着干。他们的脑子里想的是“我有我的生活!”“我要独立!”我想帮他们做点事情,他们说:“妈妈,我自己来吧。”突然觉得这句话让我们觉得好失落,孩子是不是不再需要我们了?这一年:我45岁,孩子18岁工作上再有什么样的突破对我来说都算不上什么了!我就希望天天回家能听到孩子说“妈,晚上吃什么呀?”可我能等到的只是周末孩子给我来个电话说:妈,我钱花完了!再给我汇一些!可即便是这样,我还是希望孩子能经常给我来个这样的电话。可这时,孩子离开家去上大学,一年回来两次。回来的几天前,家里的冰箱就装不下了,准备了各种各样他喜欢吃的东西。可是一回来打个照面,就忙着和同学、朋友聚会去了。从此,我最怕听到的一句话:“妈妈,我不回家吃饭了,你们自己吃吧。”这一年:我51岁,孩子24岁这时,我不再有那么多工作了,朋友也因为各种原因越来越少,我得想办法打发我的时间。而孩子们大学毕业后,留在了远方工作,一年也难得回来一次。好不容易回来一趟,几天就走了。最盼望的就是孩子的电话,希望孩子对我说一声:“妈妈,我很好,你保重身体。”这样就足够了。这一年:我57岁,孩子30岁孩子结婚了,回家的时间有一半匀给了我的亲家,见面就更少了。我已经习惯了只有老两口在家的日子。但是,我最希望听到孩子对我说:“妈妈,今年我回家过年啊!”当孩子有了他们自己的孩子,我们已经不再是他们的家庭成员了,他们的一家三口,已经不包括我们在内了。我们慢慢习惯了这样的日子。只是在闲来无事的时候,经常翻翻相册,看看我们自己的一家三口。无论孩子身在何方,却永远是我们家庭中无可取代的一员。(那时我觉得天天都想见见孩子,可却见不到)是啊,其实当孩子在身边的日子,我们是多么幸福。可是有时我们却会抱怨:抱怨做了太多的牺牲,抱怨孩子不懂事,抱怨他生病,让你操碎了心,抱怨为了培养是啊,其实当孩子在身边的日子,我们是多么幸福。可是有时我们却会抱怨:抱怨做了太多的牺牲,抱怨孩子不懂事,抱怨他生病,让你操碎了心,抱怨为了培养他,花费了太多的精力与金钱……可是10多年后,就算你想要,也没有机会了。他,花费了太多的精力与金钱……可是10多年后,就算你想要,也没有机会了。你一定要记住,孩子会不停地成长,过了这个时期就再没有这个时期的特性。你是不是常常在孩子断奶后怀念喂他吃奶的日子,可是那时你却觉得好累、好辛苦、好厌倦。是不是看到他小时候吮手指的照片觉得好可爱,可是你曾经为了要不停地给他洗手而烦恼透了。是不是在他褪去童声后,特别想念他曾经奶声奶气的声音,可是他以前撒娇的时候你却很不受用。是不是当孩子去上学后你特别怀念他黏在你身边的日子,可是,以前你却总在想他要什么时候才能去上学啊……时间无法倒流,过去了就只能永远过去。孩子能呆在身边的日子是多么难得与宝贵。正因为如此,就应珍惜与孩子相处的每一刻,也更应心存感恩,谢谢上天给我一个孩子,让我分享与见证他成长的每一刻。无论孩子带给我多少困难、烦恼、甚至挫败,无论让我失去多少睡眠、时间、金钱、精力,我仍然豁达,因为,这都是上天的恩赐。当孩子在身边的每一天,我都会努力让我们都有一个美好的心情,体会在一起的幸福。我尽量不给孩子太多的压力、束缚、牵绊和阻扰。我认真思考,也努力实践管教的分寸与尺度,既尽力而为,也量力而行,因为我有责任与义务教会他生活的本领,帮助他练就强健的翅膀,以便来日可以自由快乐地飞翔。我会告诉孩子:就算所有的路都行不通,还有一条路可以畅行,那就是回家的路……
为何一定要在13岁前训练孩子记忆力?
记忆力什么时候培养?用什么方法训练?为什么认汉字可以增进脑力发展?为何一定要在十三岁之前打定一生的文化基础?
这篇摘录,告诉您答案!
信不信,由你!相信就做,不相信,十年后你再后悔就来不及了,来不及了!
1、你烦恼什么呢?这种书(经典)读一章不够,二章、三章、五章、十章、二十章、一百章乃至于五百章一千章,你还要教我们的国语吗?你还要教白话文吗?
尤其是幼儿园的小孩子,乃至于二三岁的小孩子,你要教他认字,用这种方法最快。
那些小孩子什么字也不认识,拼音也不认识。但是最好他有书,他书拿颠倒了没关系。因为我们人类认字,不是认那个意义。
2、不是用意义来认字,乃是用图案来认字。汉字具备有非常的明显的图案的性格。这一种的图案的认识,可以增进他脑力的发展。
3、一个儿童的记忆力是人生一辈子当中最好的时候,黄金时代。从出生开始就成长他的记忆力,这个时候如果训练他的记忆力,可以成长五倍到十倍以上,乃至于有的人能够过目不忘。
4、现在我所看到的读经孩子,具备有过目不忘,读二遍三遍就把一篇文章背起来的人越来越多。凭什么?凭有训练。
十三岁之后就不能训练了。所以我们利用他强大的记忆力,他还不能理解的时候,我们就自然地教他,只是记忆不必了解。
怎么记忆?就是反复练习。反复几遍呢?要看孩子的资质,但是我建议反复一百遍。
5、一般的孩子五十遍会背,反复到一百遍,终生不忘;资质比较差的孩子,反复到一百遍,他会背,但是他还是会忘记,没有关系,乃至于他一个字都不记得,没有关系,他至少比一般的人程度还要高。
6、你这样教了以后,他的注意力渐渐地能够集中,他的记忆力渐渐地能够提升,注意力集中,记忆力提升,他的语文程度渐渐地增长,语文程度一增长,理解力就跟着增长。
7、我们有另外一种让数学、科学学得更快更好的方法,就是增长他的内在的学习能力,要增长内在学习能力;
必须按照人类自然发展,人类首先发展的是语文,然后才发展思考,所以不要在这么小的时候,训练他的思考,是没有用的,违背天理。
现在你训练他的语文,正是他的时期,大好时期。语文的训练,刚才说过,记忆力提升对他一辈子的学习都有莫大的好处。
8、记忆力什么时候培养?十三岁之前,用什么培养,用语文来培养,不是叫他背数学公式,叫他背这些经典著作。
语文能力好了,理解力好了,阅读能力也好了,他就喜欢读书,所以到时候老师只供给他课外读物看就好了。
9、我们一个学期只教一本语文课本是不够的,我们除这本语文课本之外,我们要让他一个学期最少能够看三百本到五百本的课外读物;
所以如果开始教读经的老师,你会渐渐发现孩子的程度,比你越来越好,你是不够资格指导他的。
10、但是,一定要在十三岁之前打定基础,打基础的方法就是:不管懂不懂,把重要的东西放到肚子里面;
如何为3-4岁的孩子挑选合适的阅读材料?
由于书本里蕴含着相当多样化的内容,3~4岁的幼儿大都很喜欢听故事,对书和阅读也充满了好奇心,因此,父母可以抓住此阶段孩子的发展特色,以及自己平时对孩子的观察,为孩子挑选出符合孩子兴趣的好书。只不过,3~4岁孩子在身心发展上具有相当的独特性,因此,该如何从孩子的发展特征为考量,为他们量身订做最适合的阅读内容呢?
1。故事是孩子感兴趣的,能抓住孩子的注意力
很多父母抱怨,孩子往往没听完故事就失去耐性;其实导致幼儿缺乏耐心主因有两个:一是故事太冗长、二是故事不够吸引力。根据统计幼儿到四岁时的专注力平均长度才约有七分钟,因此过于冗长的图书内容一定会造成幼儿分心。但是,若能符合孩子的兴趣时,他的专注力就能随之增加。因此可以选择图画色彩鲜明、容易吸引幼儿的注意。与幼儿生活有关,图画内容简单具体有趣,能让幼儿有兴趣看下去,并让幼儿有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机会。
2。故事情节是孩子可以理解,与他的生活经验相关
此阶段的幼儿开始进入团体生活,生活经验顿然开展,认知学习的渴望也随之增加,在阅读过程虽然还只是停留在对字面意义的理解,但他们对故事情节的进展,观察可是越来越敏锐了。因此,家长可以尝试提供稍微复杂的故事书给孩子,间接的,也能增进孩子在认知上的进步。只不过,要提醒父母在为孩子挑故事书时,避免书的内容超过孩子的理解程度;同时,故事的结局最好是明确、有条理的,当故事结局是模糊或模稜两可的的图书则较适合年纪稍长的孩子。
3。可以激发孩子想像力的图画书
三岁以后的孩子随着认知能力的提升,想像力也开始起飞;此时充满创意的图画书,最能投其所好了。因此,父母不妨挑选一些幻想类的图画书,引发幼儿想像的空间。
4。可增加社会情绪类图书
随着动作、表达、认知能力的增长,三岁左右的孩子已能展现更多的利他行为。因此,和孩子一起读读社会情绪类的图画书,除了帮他更认识自己的情绪外,当孩子进入幼儿园,更能敏锐的同理其他小朋友的情绪感受、具备了良好人际互动的技巧。这些让孩子有良好人际的能力,都是可以从阅读经验中得来的。选择与孩子情绪经验有关的图画书,和孩子一起读,这也是帮孩子处理情绪问题的一种方式。
5。可以选择现在流行的书本形式
现在的儿童图书有多种形式,不仅仅有色彩鲜艳的平面设计,还有立体图书、翻翻书、游戏书之类,父母可以选择不同的形式的书本,与孩子一起阅读,让孩子感受阅读的乐趣。
6。不要让识字成为阅读的天敌
早期阅读不能和早期识字混为一谈,更不能被早期识字所取代,在强迫孩子大量识字的过程中,一个更隐性,也更可怕的后果是很有可能会因此而抹杀孩子对阅读的兴趣,使孩子觉得阅读是一件痛苦的事情。
孩子一岁后第一个“逆反期”
宝宝出现了自我意识
过了一岁,很多父母隐隐感觉到:孩子开始不听话,不太好带了。
的确,随着孩子运动能力的提高,活动范围的扩大,他的好奇心和新需要越发强烈,依个人偏爱而喜恶的事情也日益增多。随之而来的就是抗拒行为的逐渐凸现。其实,这是每一个孩子在心理发展历程中的必经之旅。
孩子出生十三、四个月后,身心发展的速度一路飙升。当孩子具备独立自如的行走能力后,就会厌倦襁褓中的享受,而憧憬着独闯天下。当他能够理解和运用人称代词“我”的那一刻,就会告别“顺从”,起草着自己的“独立宣言”。这一阶段,他一反常态执拗、任性、甚至强硬。在他的成长词典中,“不”成为运用频率最高的单字。这个时期我们通常称之为“第一反抗期”。
矛盾冲突源自何处
在这个时期,孩子们想了解和想尝试的事非常多。他们愿意更多的挣脱大人的看管,独立去“探索”环境中每一个“小儿不宜”的角落。
“什么都动”是很多看护人对这个阶段孩子行为特点所下的结论。接近1岁半的孩子越来越热衷于“扫荡”和“清野”,他要检验从成人的活动中所“看”到的经验,他要模仿、再现父母身心投入的“游戏”:拿起小锤敲打易碎的玻璃茶几,把鸡蛋磕破在地上用手涂抹,踮起脚尖搬倒书桌上爸爸常用的墨水瓶……由于经验、阅历的局限,常以“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而告终。
“越不让动越要动”是很多父母总结出的孩子和家长“分庭抗礼”的基本特征。他可以把一卷卫生纸拽至穷尽,满脸洋溢着兴奋;他会打开低矮的柜门,为能倒空所有的物品而沾沾自喜;他有办法爬到矮家具上,翻出父母特意束之高阁的宝贝欢呼雀跃;他能跨越人障,直面挑战电源、煤气灶、饮水机而义无返顾……
此外,这个时期的孩子能不断向看护人提出强硬的挑战。在与父母的抗衡中,他积累着“攻守”经验,了解到父母的处世原则:妈妈要把孩子放在地上让他自己走,孩子常会把双腿盘起脚不沾地,像条毛虫吊在空中,当爸爸妈妈不肯再抱的时候,他会蹲在地上,因“腿腿疼”而寸步难移,假如父母真不让步并且身先士卒走在前面,我们的宝宝经过“痛苦的抉择”也能后来居上……在与成人的对恃里,孩子体验到自身的坚持和退让,能对他人产生不同的影响和结果。胜利使他获得成就,同时也留下深刻的经验记忆;失败使他失望,但同样会鼓动他重组经验再次突围。所以我们说孩子“第一反抗期”的这种“反常”变化,并不是无缘无故的“逻辑混乱”和“行为失控”,而是他长大了,大到想向我们证明:他有自己的主张,他能做很多的事情,他必须实现更多的需要。他不断的通过形形色色的“反抗”告诉我们:他要做一个独立的人,就像爸爸妈妈那样,要对别人提出要求,要让别人受到自己的影响和牵制。
用孩子眼光来看待
作为父母搞不懂:为什么当宝宝要长大时,现有的和谐、宁静会常被冲突、恶战搅得一塌糊涂?
用孩子的眼光看事物,就能理解一个倾心追求独立的孩子,在成长中时时处处所遭遇的沮丧与烦躁:当他打开一个装满各色衣物的矮柜,想把里面的东西拿出来,大人把柜子锁了起来;他漫步到厨房,抚弄着炉灶上的旋钮,想看看是否也会使它亮起火光,被警觉的妈妈抱开;他拽着台布想爬到桌子上看看上面有些什么,大人会板起面孔生硬的批评“不乖!”……他会走、会爬、会登高,可英雄无用武之地!周围有那么多令人兴奋激动的机会,却每每都被扼杀在动手之前!为这些孩子就有100%大发雷霆的理由。假如我们被还原成80或90公分高的幼儿,相信也会成为他的同盟。
深入分析,我们能理解尝试独立的孩子,那些难以运用语言表达出的失落和不安。孩子在日益增多的行为规范和自然法则的约束下,在败多胜少、四面楚歌的探险历练中,逐渐发现自己不再是世界的中心,并且时时被失望、害怕和孤独围追堵截着:那天,他像爸爸那样一只脚踏上矮椅,却被重重地摔在地上,号啕之中全是对疼痛的愤懑与不解;一日,他像推积木一样把茶杯推下桌子,杯子莫名其妙的粉碎了,让他第一次品尝到自卑无奈的苦涩。他好想控制身边的事物,但却左右不了它们的发展。为此他慌恐、疑惑、茫然……由于语言能力的局限,孩子无法通过与成人的有效沟通,释放成长过程中遭遇到的心理重压。这么多的孩子表达不清的委屈凝聚成焦虑与不信任,面对父母的一切安慰、要求,他都可能会大声说“不!”,面对父母的关爱帮助,他会拒绝接受,而要“我自己来”。
心理学家的分析
孩子成长一定要有这个“反抗期”吗?
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通常儿童的心理发展是渐进式的变化,但在某些特定的转折时段内,儿童在成长中的心理矛盾会高度激化,对这种激化疏导的方式不同,会导致孩子产生不同强度的情绪体验,从而引发飞跃式的正、负两极变化。研究者据此提出了在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定阶段内,存在着转折期、危机期、对抗期等不同称谓的学术观点。如埃里克森认为:人的一生发展要经历8个“危机”,而在孩子出生后的头3年里就要经历两个危机的挑战。还有的学者认为:在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中,典型的行为突变有两三岁的反抗执拗,七八岁的心理平衡失调,十二三岁的消极、违抗性等等。特别是由于在以上各阶段内,父母通常会由于儿童的对抗、逆反等极端行为,导致亲子关系的紧张、恶化,往往不经意间,就严重影响着孩子今后整个人生的和谐发展。
但是,更多的科学研究和教育实践同样证明:转折期是儿童心理发展中的必经阶段,但“危机”并非必然相随。只要父母做好相应的心理准备和策略应对,就有可能变第一反抗期为第一发展加速期,为孩子的心智水平提升和良好性情的培养起到积极的支持、促进。
孩子的0-3岁为何如此重要,看完你就明白了!
01
在3岁前,孩子需要的是一个稳定的建立依附关系的人,而不是培养适应能力。
每个母亲,初为人母时,都是惴惴不安甚至是惶恐的。不仅仅是出于对这个小孩的爱,更出于对我们人类发展的不了解。自己的生命开始和另外一个生命捆绑在一起,还没弄明白自己是怎么回事,就要去对另一个生命负责,这是一种压力。有些妈妈在这样的黑暗中看到成长的那缕曙光,看到自己要去的那个方向。可也有妈妈开始退缩,开始放弃母亲的权利和职责。
我见到很多让老人主导或者阿姨带孩子的妈妈,她们推诿的原因各色各样。无非经济、家庭矛盾、自身的身体等等原因。我尊重这些妈妈的选择,也理解个中的不易。只是面对这些孩子时,我的心情会很难过。金子般重要的三年啊。佛家说因果,“凡人怕果,菩萨畏因”,等孩子到某一年龄的时候,你想改变那个果,是很难很难的,需要种下更多的善因,才能结出善果。
3岁前的孩子,从另一个世界来到这里,他对周围的一切都是陌生的,包括自己的身体,他都不会使用。他先要绑定一个人作为他的镜子,在这个镜子里他看到这个世界看到自己。如果这个时候和孩子的绑定关系没有做好,这个孩子长大为成人之后,也会在人际关系中去寻找被绑定的人。
通常,孩子会选择妈妈作为那个对象。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妈妈会在孩子3岁前觉得失去了自我,被捆住手脚没有自由的原因。但请你坚信,这个过程是孩子必须的,也是短暂的。好好享受这段时间,给够了,孩子就能很好的与你分离。你和他一起,用爱用欣喜用无限的好奇相处,这种绑定将是你一生值得回忆的一段温暖岁月。
02
在3岁前你所做的一切,无法立刻看到效果,他缓慢释放在整个人生中。
有的人看了上一条或许要说:“没那么严重吧,我们家小区很多孩子都是老人24小时带的保姆带的,个个阳光灿烂身体健康。该走的时候走该跳的时候跳。3岁前又没有记忆的,也不学东西,反正是长身体,没关系的。”好吧,我无法用你肉眼可见的答案来说服你,作为专业老师的我们是可以凭气场感觉来感受到那个孩子的状态,可这又是很难言表的。
教育是先教做人,再教做事。可前者的时间长度远远要超过后者,在这个浮躁急功近利的时代,我们等不了,也不知道到底怎么样叫做人。于是我们转向更容易看出来好坏的做事,教孩子学会一些技能,展现一些才华。我们的教育已经培养了太多技能专家,太多争取荣誉的机器,却少有人将自己的使命寻找到,用内在的力量去完成深入灵魂进入骨髓的使命。3岁前,6岁前,就是这样一个无法迅速看到结果,却极其重要的培养内在力量和弹性自我的时刻。那个主要抚养人的内心要有很坚定的理念和对教育的了解才能守得住。
03
在3岁前,孩子需要的是身体感官感受,而不是思考。
3岁前孩子是图景化学习,应该将孩子的发展能量用于行动而非思维中。这一条规律,对于目前急躁的中国社会教育非常非常重要。
这个思维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学习知识,他是更广义的,包括讲大道理,讲孩子没有通过他自身体验无法理解的那些抽象词汇形成的大道理。
比如“这个东西里面有添加剂,吃了会身体不好”,什么是添加剂?如何不好法?这些都是孩子无法理解的,他听到这个话后的第一反应是尝一下。那该怎么办?成人用行动决定,这是家庭中的权威感,妈妈不买,孩子自然就吃不到。讲大道理的教育、用暴力控制孩子的教育、怕麻烦而给孩子无限制自由的教育都是一样的,是偷懒教育,是成人没有办法的一种能量宣泄。
我看到太多的孩子,在新事物面前失去尝试的勇气,嘴巴里说的都是一套套的道理“这样危险的”“弄到水要着凉的”“宝宝好孩子不跳的”……面对此,我只能深深的叹气。在保证孩子不会受到大伤害的前提下,3岁前让孩子自由的探索实在是太重要了。
04
在3岁前,孩子需要的是你可靠的爱,而不是过多的物质。
走在大街上,看到孩子们穿得越来越漂亮,手上的玩具也越来越新潮。可我耳朵里经常听到的声音还是“我家有这,你没有吧”“我让我妈妈买一个,哼”。人类的欲望是最容易膨胀和升起的,而且越快满足越容易失去满足感,靠外在物质的满足没有止境。
我们看到的情况是,孩子内在的爱得到的越充分越自然,他对外在物品的需求也就越少。妈妈送的礼物能弥补自己内心的愧疚,却无法代替缺失的陪伴和母爱。恰恰相反的是,在物质上能够控制住,用心生活,用心关爱孩子的家庭教育,最能滋养孩子的内在。减少物质的给予,增加精神的交流。
05
在3岁前,孩子是依靠自身强大的吸收和模仿能力来学习,我们无处遁形。
中国俗话说3岁前的孩子是没有记忆力的,这也使得很多人觉得3岁前只要把孩子身体带好就可以了,其他的孩子都不懂的。如果真是这样,大自然的进化论就太可笑了,白白消耗三年的精华时光,作为高于动物的人类,难道真是这样低能吗?
实际上,这三年对于人类来说,上天赐予了最神奇的宝贝,就是超强的感觉器官,这使得我们具备了吸收能力和模仿能力。你是否发现,两岁左右的孩子学习说话不是当时立刻学会的,而是每晚的自言自语和反复吸收模仿中学会的。同样的,孩子对其他事物的理解和学习也是通过这样的方式。
更为神奇的是,当你很想休息推开孩子的时候,孩子就更粘着你,似乎他读懂了你想推开他的心思而不愿离开。我时常建议全职妈妈们不要请阿姨,我们的身体越来越懒得动,这种无所事事的状态会影响孩子也会使得孩子过于自我中心。如果妈妈们常常闲的没事情做,孩子就会“妈妈!妈妈!”的呼唤你,以填补你内心的无聊。而当妈妈真的很忙碌,告诉孩子我在做什么,你可以等一会儿也可以来和我一起做,孩子常常就会同意。这就是因为孩子强大的感觉器官能触及到我们的内在,我们所成为的那个人,而不是我们所做的事情。
如果你不喜欢家里带孩子的那个人的某个方面,那就不要让他带你的孩子,因为孩子迟早也会具备这点。如果你不喜欢自己身上的某个特质,那就在接受自己的基础上努力修行改进,否则孩子无法避免这样的轮回。
06
在3岁前,孩子有成为一切可能的机会,你需要做的就是成长你自己。
所有的教育都将是自我教育,我们无法改变他人,除非他自己内在想改变,我们只能提供适度的帮助和耐心的等待。
但我们能决定的是我们自己,我们愿意改变吗?
我们愿意付出时间和精力吗?
我们自己的人生将要走向哪里?
我们的成长就是孩子脚下的那一块基石,孩子将垫着这块石头,看到更远的地方。
3岁定一生,3岁前你要跟孩子说什么
3岁定一生,3岁前你要跟孩子说什么
三岁定一生,已经有了科学依据。如果你的孩子还没超过3岁,好好看看这篇文章吧,也许会改变他一生的命运。
人类的大脑是唯一一个在出生后还具有可塑性的器官,尤其是在三岁前。三岁前,大脑会发育到成熟期的80%左右,这三年里,大脑会建立700-1000个神经连接,但是让大脑建立这些连接的是什么呢?其实是语言。谁的语言?孩子父母的语言。
很多人以为三岁前的小孩什么都不懂,所以随便在他们面前说什么都可以,然而这种观念已被证明不正确。
一个正在迅速发育的大脑,会通过听觉和视觉接收到大量的信息。把大脑比喻成一个机器,出生后三年家长的言行其实是在创造这个机器的过程。(你说的每个词语,都在塑造你孩子的大脑)
一个延续多年的研究也发现,到四岁前,贫穷家庭的孩子听见的单词总数比富裕家庭孩子少3千万,而且他们听见的单词大部分都是负面的、否定的、简单粗俗。
没有良好教育背景的父母,很容易采用一些简单的命令性短句,比如:不许哭!不要碰!坐好!
贫穷的生活给父母带来更多的焦虑和负面情绪,他们也很难有心情耐心的给孩子“讲话”。
三年之后,贫穷家庭的小孩接受到的新词语、复杂的词语会比富裕家庭的小孩少很多,即便它还能在以后的时间里通过教育去学习很多东西,但是它已经成形了——它接受新知识的方式基本已经定型。美国现在很多研究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专家已经指出,所谓的学前教育时间可能都已经晚了。
教育,从刚出生的那一天就开始了。学校并不是教育的起点,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父母对孩子教育的一种检验。他们的研究还发现,孩子的数学能力、空间推理能力、毅力、自律性、道德感、同理心甚至都和这三年听到的单词有关系。
所以,当孩子正式进入学校以后,他们的学习能力会有显著差异。你会发现有些孩子并非不努力,但是他们成绩就是不好,他理解一些知识就是比别的孩子慢,等等。贫富家庭的孩子,差的真的只是钱吗?现在你看到了,他们根本不在一个起跑线上。每一天,他们之间的差距就拉开一点。
为了减少平穷家庭孩子与富裕家庭孩子之间学习能力的差异,美国两位经济学家建立了一个公益项目,叫做“3千万个单词行动”。这个项目资助美国贫穷家庭孩子入学前的教育,为了缩短贫穷家庭与有产家庭孩子学习差距。
三岁前的小孩该和他说什么?
也许你已经给你的宝贝提供最好的生活了,但那远远不够。你有给他们提供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去塑造他们的大脑吗?
用下面这个方法,给你的孩子建设出一个聪明的小脑袋吧。这个方法也是“三千万单词行动”经过多年探索总结出来的方法。
你应该对孩子说:
与数字有关的词语:三岁前对孩子说与数字有关的词语,比如1、2、3等纯数字,以及准确说出十、百、千、万等,对他们之后的数学能力有很大帮助;
与空间有关的词语:准确的向孩子描述大小、形状、距离、重量等等都有助于帮助孩子理解两个物体的空间关系。空间感知能力是学习科学、高科技、工程学的基础。
与毅力有关的词语:无论一个人的天资多么聪颖,没有恒心与毅力,很可能一事无成。孩子听到越多表扬他们“毅力”的词语,他未来就越可能坚强面对挑战,取得更大的成就。
与自律有关的词语:你总会发现有些小孩能认真听完一堂课,自觉完成作业,而有些则不能。这种自律性会延续他们一生。最新研究表明,一个孩子能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情绪,与抚养这个孩子的人的语言有关。
与同理心和道德感有关的事情:如果你表扬一个孩子的行为,这个孩子就会在这件事情上表现出坚持性;如果你表扬孩子这个人,他就会渐渐成长为一个高尚有道德心的人。
现在你知道每天该喂你宝贝的大脑什么食物了吧?
天线宝宝 孩子为何特别爱?
英国BBC制作的王牌婴幼儿节目,风靡全球40多个国家,在韩国、香港、台湾等地已经发行20多万套。BBC风靡全球的儿童节目“天线宝宝”是供0-5岁幼儿观看的实景真人系列片,以4个可爱的卡通形象为主线,同时有英国小朋友真实生活的场景。画面明快,充满了天真的童趣,旨在培养儿童自信心,使他们感到身心放松和为今后的学习做准备。
第二课:天线宝宝诞生记
这部分的内容妈妈可得熟悉,不过,毕竟不是历史考试,来龙去脉没必要背得滚瓜烂熟。只是要知道,这个给两岁以下,还在牙牙学语的孩子看的节目是幼教专家们的心血之作,不是你们所认为的“不知所云的无聊节目”。
1996年,英国BBC广播电台突发奇想,有了做幼儿节目的念头。在激烈的征求方案的比赛中,安-伍德女士(AnneWood)和她所领导的“碎布娃娃”(Ragdoll)公司脱颖而出,在其原始构想被肯定后,开始了一连串的探索过程。
安-伍德与十几名有幼儿教育相关经验的专家对1-5岁孩子的妈妈及幼儿老师经过多次访谈,先确定的初步轮廓,然后通过对1-5岁幼儿的接触、拍摄,逐渐梳理出最可能吸引幼儿的图像、语言和行为。结果他们发现,最容易吸引幼儿注意的就是各年龄段幼儿自身视野能领略的事物和环境,而串联这一切讯息的途径,就是玩。为了充实这样的主张,他们就在节目中,设置了很多的游戏和趣味活动,呈现了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习、发展的有趣经验。
为了拍摄该片,安-伍德先后注入近200万美元,在英格兰莎士比亚故居史特拉福镇艾文河边租了一块2。5公顷的地,开垦成天线宝宝居住的充满鸟语花香的神奇岛以及一座精心设计的科技屋。就在那里,创作者们以每天11小时的工时,一年近100集的进度,拍出了以后风靡全球的“天线宝宝”。
第三课:天线宝宝的内容
这是一定要掌握的内容,因为每周有九个机让你会与天线宝宝们见面--每周一至周五晚八点以及每周二至周四的早九时五分和晚四时十五分,如果这个时候你不能和身边的宝宝有共鸣,那是件很受罪的事情。
故事梗概
一个神奇岛,处处青草,鸟语花香,而在其中一个科技屋里,住着四个头上装有不同形状天线的外星宝宝:丁丁,拉拉,迪西和波波,以及亲爱的吸尘器诺诺先生。每天这四个宝宝除了吃饭、睡觉外,全部时间就是玩,或是玩球,或是跳舞,或是体检各种惊喜:如大船的汽笛声。天线宝宝每天除了游乐外,也靠着他们肚子中央的银幕和外界接触,也就是“真实的世界”。
主角
天线宝宝是一种科技娃娃,他们头顶不同形状的天线,穿着不同颜色相同款式的衣服。他们的身体实在是很臃肿,屁股大大的,腿短短的,几乎没有脖子,脸也是黑白不一,好像来自不同的大洲。他们说起话来慢条斯理,动不动还要“再一遍,再一遍”;肚子上的电视屏幕可以连接真实世界,每个天线宝宝有自己的歌曲和喜欢的东西,是有思想的独特个体,但不是永远都这么听话--有时候也会玩耍,跑来跑去。
波波:个子最矮,圆形天线红色衣服,喜欢随心所欲地跳舞、唱歌,最喜欢的东西是一辆粉红色和蓝色的车。
丁丁:个子最高,三角形天线紫色衣服,喜欢散步、跳舞和摔跤,最喜欢的东西是一个红色的提包。
迪西:第二高,直线天线绿色衣服,喜欢跳舞,做出一些新奇的动作。
拉拉:第二矮,螺旋形天线黄色衣服,喜欢唱歌、跳舞蹦蹦跳,最喜欢的东西是一个橘色的球。
配角
诺诺先生:这是个不可或缺的角色,虽然他只是个吸尘器。说他不可或缺是因为天线宝宝总把自己的床和餐桌弄得又脏又乱,而诺诺不仅会帮他们打扫干净,还会为他们整理床铺,收拾好餐桌。
生活环境
他们仿佛生活在世外桃源----蓝蓝的天,白白的云,绿绿的草,漂亮的小花和可爱的小兔子。
真实世界
一架大风车如果转起来,他们中的一个就会收到电视节目,屏幕就在他们圆滚滚的肚子上,一阵“雪花”之后,屏幕上会出现一群向大家问好的外国孩子,然后他们会演出一个纪实的节目,而且会在天线宝宝的要求下再来一遍。真实世界里的外国孩子与观看电视的幼儿年龄相同或相近,做出的行为也与幼儿行动相符:例如在雨天踩水坑,到海边挖虫,在农场上喂鸡等等与真实世界的仪器,除。连接幻想了科技岛随时会转动的风车,还有随时会告知环境转变的喇叭以及嵌着婴儿笑脸的SunBaby(太阳娃娃)。
第四课:常用词的中英文对照
天线宝宝Teletubbiesbaby
丁丁Tinkywinky
迪西Dipsy
拉拉Laa-Laa
波PoPo
诺诺Noo-Noo
你好Eh-Oh
再来一次Again,Again
宝宝烤面包Tubbytoast
宝宝奶昔Tubbycustard
小编寄语:
天线宝宝的热播确实值得我们重视,那些远远不熟悉成人世界的孩子们,用自己小小的眼球,为一种我们并不熟悉的教育方式投了票。也许,小宝宝们在学会说大人的话之前,还有一套自己的语言。可是我们太习惯于这样的思维了:我觉得不好,孩子也一定觉得不好。于是乎,我们自以为聪明地为孩子做着选择,温柔地“剥夺”他们使用自己的语言和的思维的权利。事实上,每一个年龄段的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需求,2岁的孩子看《天线宝宝》就好比我们看《魔戒》、《特洛依》,没有任何区别。
喜欢《3岁孩子为何“竞”爱第一?》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故事3岁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