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故事道理。
如果孩子有厌学情绪,那家庭就起了中间作用,安慰并鼓励孩子!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都需要互相包容,及时发现孩子不良的习惯,帮助孩子改正缺点!那么,家园教育中有哪些是父母必做的功课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李唯:大道理变身小种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在国旗下种一颗童年的种子
德育是可为的,却也是难为的。寻找德育着力点,有时会令人无从下手。在深圳市宝安区滨海小学,校长李唯却发现了国旗下课堂这一突破口,把它变成了校长与师生一周一次的“约会”。
从此,原本干巴巴、枯燥无味的国旗下讲话,变成了让学生难以忘记的生动课程。“周一听李唯校长讲什么”,成了学生、教师甚至家长的期待。
把国旗下讲话变新鲜
周一早上8点整,照例是滨海小学的升旗时间。唱完国歌,升完国旗,全校师生迎来了他们一周一度的“国旗下课堂”。这一课堂的缘起既有偶然性,又有当时的必然性。
2007年,深圳市滨海小学刚刚创办,生源状况并不理想。周围的居民都在观望,并不信任这所新学校。教师也来自四面八方,既有代课教师,也有全国各地刚毕业的大学生,教学水平和素养各不相同。用什么把他们凝聚到一起?
来到这里担任校长的李唯心想,自己曾教过高中、初中、小学,也从中深刻认识到,在人一生中,道德和习惯养成最重要,会成为今后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基础。为此,她希望把德育内化进这所小学的日常行为方式中。
在一次例行的升旗仪式上,学生还像以往一样无精打采地听着领导的宣讲,虽然能保持安静,却面无表情。回到教室,老师问他们今天的收获,很多学生竟然答不上来。有的学生还在升旗仪式上交头接耳、窃窃私语。李唯心里想:校长要想成为影响师生的人,不一定非要通过发号施令来体现,国旗下讲话不正是一个可以由校长来改变的突破口吗?她说干就干。但怎样将以往套话连篇、枯燥无趣的国旗下讲话讲得学生爱听、愿听呢?她逐渐在每一次的国旗下讲话中摸索出了自己的经验。
小学生不同于中学生、大学生,不喜欢大人干巴巴地讲大道理,作宏大的叙事。比如,滨海小学的办学理念是“珍视童年价值,培育生命自觉”,李唯就从小学生的思维角度出发,在一次国旗下讲话中讲道: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生命自觉吗?也许你们还不太懂,但是你们一定懂得“主动”这个词。其实,很简单,我们看一个人有没有生命自觉的意识,就看他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主动不主动。比如说,如果一个人每天能自己起床,不用爸爸妈妈叫,能按时上学,在集体活动时安静有序,那么他就做到了纪律自觉;如果一个人能每天上课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并主动回答老师的问题,那么他就做到了学习自觉……如果一个人做到了纪律自觉、学习自觉、礼仪自觉和卫生自觉,那么我们就说他是一个具有生命自觉意识的人,因为这些都是生命自觉的具体表现……
李唯还想方设法寻找学生身边的故事作为她的讲话素材。有一次,一位二年级教师告诉了李唯一件小事,李唯就很好奇,这名学生的想法是怎样的呢?于是,她在下周一的国旗下讲话中这样讲道:
“在滨海小学,有这样一位同学,不仅认真完成作业,专门在作业后面写上完成的时间,还写上了‘请老师愉快地批改作业’。”李唯的话讲到这里,人群开始议论纷纷,到底是哪个班的学生?
谜底揭开了,原来是二(1)班的陈奇。李唯请陈奇来到升旗台,开始了现场采访:“你为什么要写上作业完成的时间,还有对老师的祝福语呢?”她老实地回答:“我原来做作业也是很慢的,后来王俊老师告诉我二(2)班一位同学是那样做的,还有一句感谢老师的话,我觉得挺好,于是我就向他学习了。”
李唯继续追踪,又请出了二(2)班的杨阳,问他为什么这样做。杨阳的回答很出人意料:“我是向我们班的孙佳佳学的。”
一波三折,连李唯都没想到,要找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竟然有这么“曲折”的故事。但孙佳佳站在台下,扭扭捏捏,就是不愿意走上升旗台,班主任劝也没用。李唯就拿着话筒走下来,拉着这位害羞的小同学走上了升旗台。
全校学生沸腾了,大家鼓起掌来。终于,3名学生一起站在了升旗台上。李唯说:“这3位同学都很诚实,没有因为校长的表扬就说是自己做的。他们是我们滨海小学身边的榜样,同学们,你们身边还有哪些榜样值得学习呢?”
下午班会课的题目有了——“身边的榜样”。这个话题大家非常感兴趣,“我喜欢我的同桌,因为她总是给我讲题目”、“我要向朱雨学习,他看的书可多了”……有的班级甚至举行了小型“新闻发布会”,学生一个个上台发布身边的榜样。
渐渐地,国旗下课程成了一个校长和师生的大舞台。有一次,一个学生得知当地某校一个同龄人患了地中海贫血,就请李唯在国旗下讲话时呼吁大家帮助一下那个学生。
“国旗下课程要突出儿童视角、教育视角和课程视角,要把大道理细化成他们听得懂、记得住的东西。”李唯说。比如什么叫责任,作为学生,按时上课是你的责任;作为值日生,做好卫生和各项工作是你的责任。比如什么叫尊重,不要乱翻别人的东西叫尊重,和同学之间相互宽容也是尊重。
效果在一桩桩小事中彰显
滨海小学让国旗下课程走向学生生活,对学生更具有切身的影响力,这比讲遥不可及的英雄人物更有震撼力。
有段时间,李唯整天到学生的洗手间观察,发现相当多的学生便后不冲水、不洗手。她便要求德育处作一个调查,结果让她大吃一惊。“在滨海小学,上完厕所不冲水的学生占52.9%,其中男生不冲水的比例比女生要多近20个百分点。”
于是,第二周“国旗下课堂”上,她就以《你有良好的卫生习惯吗》为题讲话,下面听讲的学生站不住了:在现代文明的深圳,在自己的同伴中居然会有这么多的学生便后不冲厕所,不洗手。学生林楠楠写道:“以前,我也有这样的小毛病,因为偷懒不去洗手。听了校长的国旗下讲话后,我明白了要成就大事,就要拘小节,从细节学习,以后上厕所一定要冲水,洗手。”四年级组长张淑萍更是感慨:“早在开学时,三楼打扫卫生的阿姨就两次向我们三楼班主任诉苦了:三楼的男生卫生习惯相当差,不光不冲厕所,而且还随地小便。我几次向三四年级的班主任说起这件事,班主任也多次进行教育,可是一直没有改观。今天,经过李校长以数据分析,谆谆告诫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学生受益很大。”
一个星期过去了,德育处对此又作了一次回访,发现学生上厕所冲水率为80.67%,洗手率提高了29.16%。
便后冲水、洗手问题解决了,可是新问题又来了。洗手的人数增加了,但有些学生洗手时没有注意节约用水,把水洒到了地上,造成地面湿滑,学生容易滑倒。怎么办?第二个星期的国旗下课堂,李唯再以《责任心可以让我们把事情做完美》为题,表扬了便后洗手、冲水的变化,也毫不客气地指出了新问题,给学生讲述了前外经贸部副部长龙永图遇到的一个外国小男孩的故事,借此告诉学生“责任心可以让我们把事情做得更完美”。
便后冲水、洗手的教育一波三折,看似小事,却由一件平常普通的学生生活小事维系起了习惯教育、卫生教育、环保教育,最后上升到责任教育。
斗转星移中迎接新挑战
4年下来,李唯已经上了100堂国旗下讲话了。随着时间的推移,怎么讲出新意,成了对她的挑战。每周日晚上,她家人都会问她:“你明天的国旗下讲话准备好了吗?”
每一次讲话前,她都会先拟好几个主题,然后查找资料,寻找案例,反复比较,最后才确定一个主题。所以,她经常为取舍主题和内容而苦恼,一会儿觉得这个主题对接了时事和热点,对学生有激励或警醒作用,一会儿又觉得另一个主题也不错,贴近学生生活,有说服力。星期天晚上是她最苦恼的时刻,一想到第二天早上要和孩子们讲话,而自己讲话的主题都还没确定下来,她就辗转反侧,脑海里不断取舍讲话主题,拟写讲话腹稿。因为面对小学生,既要讲得通俗易懂,又要有教育性,就要在切入角度和效果上费更多的脑筋。
有好多个星期,她办公室的灯在周一早上6点就亮起了,因为她在加紧准备;有好多次,已经拟好讲稿却又在讲话前一个小时推翻,重新组织内容再写。比如有一次,李唯想讲讲有学生不做作业的问题,原本的初稿只是打算从正面说:“在我们学校,总有许多学生不交作业,这样是不对的……”但在刚走上台的一刹那,看着那些可爱的学生,她突然改变了思路:“同学们,如果今天我们不做作业你们高不高兴?”学生异口同声:“高兴——”“可是,不做作业对我们有没有好处呢……”
虽然如此辛苦,但李唯不愿把这一课“让”给别人,好几次感冒发烧,声音嘶哑,她都坚持了下来。如果周一碰巧下大雨,别的学校都会按惯例取消升旗仪式,可是她会坚持利用校园电视台举行室内升旗仪式。
现在,随着国旗下课堂的扩展和深化,它自然而然地过渡为国旗下课程,课程内容涉及学习、生活等多个方面,成为了校园生活中的重要一环。
4年来,学校周围生源状况已经由最开始的观望变为比较踊跃地报名了。而李唯觉得最重要的是,师生的价值观变了,思维方式变了。“现在,一些爱迟到的学生在周一时也总能准时到达,因为他们想听听校长讲什么;毕业生最留恋的就是国旗下课程,因为可以学到很多东西。”李唯说,德育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不是讲几次就能够内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我们要做的,就是为他们种下一颗童年的种子,在他们日后的人生中成长、发芽。”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教育警示:小事中隐藏着大道理
生活中,我们无意有意的会去注意一些小而见大的现象,是因为那些所谓的小事情特别地反映了一个道德观念或者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从而人们都会拿出来“以小见大”地警示更多的人。在宝宝教育的阶段,这些问题同样也显而易见。
孩子在成长的环境中,接触到你给予的和你还没有给予的现象都会表现出他们的“奇思妙想”。因此,我们在对待孩子教育的问题,千万不能忽视!
例如:你和宝宝走在路上,路边形形色色的路人,或许还包括路边沿街乞讨的人,还有竭力清扫垃圾的清洁工。或许这个时候你也不会下意识的警觉,你的孩子此时此刻在思考着什么?当孩子弯下腰去捡掉在地上的一块饼干,或者指着捡垃圾的老爷爷问你:“妈妈,这是不是就叫做老无为(老无为就是说:年纪大了没什么用了,只能捡捡垃圾了!”......)?”的时候,显而,孩子的理解是错的!但是这个时候你是怎么回答孩子的呢?问题或许在这里就出现了。
也许根本不是刻意,或许很多家长压根也没有,也不会去注意、分析自己这样或那样的言语是否影响到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很多家长在生活中提醒孩子什么事情该做或者什么事情万万不可以去做时,常常会用吓唬或者片面的描绘达到让孩子疏远的效果。但是,在这里存在一个不容我们忽视的问题,那就是在你形容的言谈中,是否已经无意识的教会了孩子不正确的价值观或者道德观。
有些家长为了能让孩子奋发读书,经常顺着孩子的意思告诉孩子:“是啊!所以你要好好读书,可不能像那样子以后捡垃圾哦!又脏又臭的。”我们不排除有这样的方式来警示孩子好好读书,不能浪费时间。但是似乎同时告诉了孩子什么是“歧视”!从此在孩子学习和复制能力飞快成长的阶段,做父母的一定要注意在孩子接触到的任何信息里也许就隐藏了很大的教育观念,从而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
你该给孩子讲的八个大道理
大道理1:公平——游戏时遵守规则
棘手的难题:
你和5岁的儿子正在玩那种撒色子看谁最先到达终点的游戏,可是他却不按点数走,为了自己能赢,他把自己的小人一下子就放在了终点。虽然你的初衷也是让他赢,但是你并不想对他的作弊行为加以肯定。
简单的教导:
不要用“作弊”、“耍赖”这些词指责孩子,而是要告诉孩子玩游戏时应该公平、公正,并且给他指出他应该到达的位置。道理可以这样来讲:
“这样走不合理,对其他人不公平。和我玩的时候我可以让你这么走,但是当你和其他小朋友玩的时候,你这样走他们会很生气,因为你没有遵守游戏规则。”
或者对他说:“你想想,如果没有人按规则来玩游戏,那结果会是什么样呢?”
大道理2:感激——谢谢别人的好意
棘手的难题:
你邀请朋友到家里来做客,朋友给你4岁的儿子带来了一件礼物。他打开看了一眼,然后就把礼物扔在了一边,也没说“谢谢”转身就去玩了。
简单的教导:
期望四五岁的孩子懂得感激还为时过早,你的朋友很可能也明白这一点。所以不必小题大做,简单讲明道理就可以了。告诉他:
“你先到这儿来,我有话和你说。阿姨送给你一件礼物,你却忘记对她说声‘谢谢’了。”
如果你愿意先让他去玩,过后再讲道理也行。可以在睡觉前再提起这个话题:“在我们家里,无论谁收到了礼物都应该说声‘谢谢’。”如果你的儿子告诉你他 不喜欢这件礼物,那么你就应该告诉他:“阿姨原以为你会喜欢的,所以才送给你这件礼物。而且,即便我们不喜欢别人送的礼物,也该说声‘谢谢’,因为我们要 谢谢别人心里还惦记着我们。”
大道理3:助人——在需要时帮助别人
棘手的难题:
晚饭过后,你让6岁的儿子帮你收碗筷。他说累了,拒绝帮你做家务。
简单的教导:
首先,要求你的孩子先坐在椅子上别动,然后告诉他:
“家里的每一位成员都在为这个家出一份力,使家里更干净、更整洁。你现在已经长大了,也能够为这个家做点什么了。如果你不想收拾桌子,那么我就列出一个清单,写下你能做的那些家务活,然后由你自己来选择你愿意做哪个。”
或者对他说:“帮助别人能够使别人生活得更轻松。你还记得我帮你收拾好玩具的时候你的感受吗?肯定和你自己收玩具的感受不一样。现在,你能帮帮我吗?”
大道理4:谅解——原谅他人的过失
棘手的难题:
你5岁的女儿辛辛苦苦地搭好了一座大房子,没想到被她2岁的表弟一不小心碰倒了。面对小表弟双眼含泪的道歉,你的女儿坚决不原谅他,还大声抱怨道:“太晚了!”
简单的教导:
允许你的女儿在原谅别人之前,先发泄一下心中的怨气,然后再开始给她讲明道理。
“你很伤心和气愤,我不会为这而责备你。我知道你搭好这个房子很辛苦,很不容易,但这是一个意外。你表弟还小,他还不能像你一样那么小心翼翼做事 情。”如果你的女儿仍然认为表弟是故意把她的杰作碰倒的,那么你就让她回忆一下自己是不是有时候也会无意之中把事情弄糟了,比如把牛奶倒在了桌子上。
但是,如果她的表弟确实是故意碰倒她搭的房子的,那该怎么办呢?最好用自己的经历来向孩子说明谅解他人的好处:“我记得,当我接受别人道歉的时候,我的感觉也很不错。你愿意尝试一下吗?你可以说服自己原谅你的表弟,看看你的感觉会是什么样的?”
大道理5:诚实——把真话告诉大家
棘手的难题:
你在孩子的裤兜里发现了一个新玩具,但你知道这不是他的。
你6岁的儿子辩解说这是他自己找到的。你很怀疑,但没有深究。然后你就接到了儿子朋友妈妈的电话,她委婉地询问你的孩子昨天在他家玩的时候是不是误拿了一个玩具回家。
简单的教导:
在这个年龄段,孩子清楚地知道拿别人的玩具是不对的。所以,可以直截了当地告诉孩子:
“我刚接到某某妈妈的电话。她说她家有一个玩具不见了,听起来好像是你没有说一声就拿走了这个玩具。你是怎么想的?现在是你和我说实话的时候了。”
如果你的孩子仍然一口否定,那么你就该严厉一些了:“偷东西是会伤害别人的。小朋友一定不高兴。你可能感觉也不好,因为你知道这个玩具不属于你自己。而且,对自己做的事情还说谎隐瞒,这就更糟糕了。”最后,坚持让孩子把玩具尽快还回去。
大道理6:尊重——对别人心存敬意
棘手的难题:
周末你送5岁的女儿去上语言课。偶然间看到上课的时候,女儿手里拿着溜溜球在不停地玩,全然不理会老师的存在。
明智的教导:
下课后,你应该把她带到一边,告诉她你的决定:以后不允许周末上课再带玩具。然后想办法使孩子对“尊重”这一概念有更深一步的理解。可以这样对她说:
“关注别人是表明你尊重他的一种重要的方式。你能用其他方法让你的老师知道你是尊重他的吗?”
如果你的女儿很快就明白她的错误了,那么,为了加深她的理解你可以对她说:“我很高兴你明白了这样做是不对的,现在你也知道了怎样做才是尊重他人,这太好了。”
大道理7:慷慨——乐于同他人分享
棘手的难题:
你3岁的儿子高兴地抱着那罐奶奶送给他的糖果。
当你要求他拿出一块儿你爱吃的巧克力糖的时候,他把糖果罐抱得更紧了,一脸坚决地说:“不给!”
明智的教导:
3岁的孩子还不善于与他人分享呢,尤其是糖果,就更不愿意给别人了。
所以,你需要以自己的亲身体会来说明慷慨的好处:“你知道吗?当我不愿意和别人分享的时候,到最后我的感觉其实不好。但是,在我和别人分享了以后,我的感觉就很好,因为我知道是我使别人变得很高兴了。你愿意尝试一下吗?看看是不是也使你自己感觉很高兴了?”
或者直接降低标准索要糖果:“为什么不把你的糖果分给我们一起吃呢?如果你不愿意把那块巧克力糖给我,那就给我一块其他的,怎么样?”
大道理8:友善——友好对待周围的人
棘手的难题:
你无意听到你5岁的女儿和她的几个朋友在说她们班的同学,讲的话不太好听。
简单的教导:
这种行为常常会对他人造成伤害,所以你必须直接介入,但不要使自己的孩子陷入尴尬的境地。你可以走近这些孩子,告诉她们你无意中听到了她们的谈话,然后向她们提出一个启发式的问题:
“告诉你们一个不变的真理:就是你怎么对待别人,别人就会怎么对待你。你们明白这是什么意思吗?”
或者直接问她们:“如果你们班里有人在背后谈论你的时候说的都是坏话,你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呢?”
道德观念的灌输,需要潜移默化的方式
父母每天都能让孩子看到正直和得体的行为举止,才能使自己的说教达到预期的目标。因此,生活中,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非常重要。
1、父母以身作则。常说“请”和“谢谢”;和他人分享美味;和孩子一起参加那种轮流玩的游戏。等孩子大一些,父母还可以让孩子为家里挑选早餐食品。
2、给孩子读相关的故事书。讲故事是学习道德标准的一个比较有趣的方法。孩子们喜欢那些带有画面的书籍,所以,多给孩子挑选寓言故事和童话故事的连环画来讲,然后再给他解释清楚这个故事的寓意是什么。
3、寓教于乐。良好道德标准的学习同样可以融入到游戏当中去,比如,和孩子玩木偶游戏的时候,可以让孩子想想这个木偶怎么样才能帮助那个木偶呢?对于孩子的回答,父母要给予鼓励:“是个好主意!”另外,还可以鼓励孩子通过画画来表达自己的歉意或者停战求和的愿望。
小寓言蕴含的大道理 别去奖励孩子错误的行为
渔夫看到船边有条蛇,口中正衔着一只青蛙。渔夫动了恻隐之心,把青蛙从蛇的口中救了出来。但渔夫又为蛇将挨饿而难过,便拿出一瓶酒,往蛇的口中滴了几滴。蛇高兴地游走了,青蛙也为重获新生而高兴,渔夫则为自己的善举而感到快乐。他想,这真是皆大欢喜!没料到,仅仅过了几分钟,渔夫听到有东西在叩击他的船板。他低头一看,那条蛇又回来了,而且嘴里咬着两只青蛙——它来讨要更多酒的奖赏!
翻看一本管理方面的小书《一生必知的101个管理寓言》,看到了这则寓言。
渔夫的本意是希望蛇不再捕捉青蛙,但是由于怜悯而给了它几滴酒——这是奖励而不是惩罚,结果事与愿违。你奖励了什么行为,就会得到更多这样的行为。所以,这则寓言要告诉我们的是,别去奖励那些错误的行为。
作为父母,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在育儿中有没有这样的事情呢?
不光有,还不少呢,妈妈们常在不经意间变成那个愚蠢的“渔夫”!
比如,有些妈妈很怕孩子哭闹,孩子一哭,妈妈就觉得自己没做好,内心有愧疚。于是马上给孩子许诺买糖买玩具。这样强化了孩子的错误行为,让他发现哭闹能换来很多“好处”,以后会更多地采用这一“秘密武器”。
懂点道理的妈妈也未必就做得很好,她们也许不至于孩子一闹就哄,但是当她们狠狠批评完孩子,孩子又认了错。她们便马上找些好吃的来表扬孩子“知错就改”。其实她们可能没有意识到,这瞬间的情绪转换孩子很难消化,孩子没办法清晰地理解妈妈的奖励是针对自己哭闹还是认错?
所以,妈妈需要认识到,孩子的错误都是有原因的,他最需要的,不是惩罚或奖励的手段,而是应该告诉他,怎样做是正确的。
从两岁开始,要为孩子制定规则,“危险”和“妨碍他人”的事情不可以做。规则一旦制定,就要坚持,不能根据妈妈的心情好坏来执行。
错误行为被制止时,孩子很可能会哭闹,那是他发泄负面情绪的一种方式,是正常的。妈妈可以耐心等他哭完(但别离开孩子),然后告诉孩子,妈妈爱你,但你刚才那样做不可以,应该怎样。
有一点非常关键,对于4岁以内的小孩子,不要讲太多的道理,成人的正确行为比说教更有效。比如,孩子不肯洗手,不用长篇大论地讲如何洗手才干净的道理,只要妈妈带着孩子一起洗手,坚持几次,孩子自然能学会。
至于孩子认了错,妈妈应用简短的话语表示肯定,不要急着马上给予物质奖励,好东西不妨留在合适的时机慢慢消化。
让娃变身情绪管理高手
1.营造良好家庭的氛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学堂,爸爸妈妈们的言谈举止都是孩子的学习课程,所以,爸爸妈妈们一定要注意自己在孩子面前的行为举止。遇到不顺心的事情不要说脏话或者乱发脾气摔东西等,因为这些行为无形中就会被孩子模仿,渐渐的养成一种习惯,甚至影响孩子的一生。所以为孩子营造一个温馨、平和的家庭坏境很重要。2.及时引导孩子表达或发泄情绪每个人都有被情绪所左右的时候,当发现孩子有异常情绪时,应该及时的关心和询问孩子“宝宝怎么啦?是不是有心事?”或者“宝宝,你能告诉妈妈你为什么生气吗?”。让孩子知道自己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了解自己的情绪,爸爸妈妈掌握孩子的情绪变化,及时引导孩子,鼓励孩子适当的发泄一些不良情绪,可根据孩子当时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孩子的方法,如:给孩子一个独处的空间或者带孩子公园玩散散心等。让孩子及时的表达和适当的发泄一些不良的情绪可以避免孩子因为压抑的心理而造成心理上的扭曲。3.培养孩子的自信心爸妈们应该多鼓励孩子,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知道“人生之不如意事,十有八九”,遇到什么事情都能坚强面对,乐观对待生活。引导孩子正确认识自己,认可自己,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变化。4.让孩子懂得换位思考玩是孩子的天性,在游戏中能让孩子愉快学习。通过在游戏中所扮演角色的喜怒哀乐传递给孩子原来一个人有那么多情绪,让孩子懂得怎样正确的处理自己的情绪,懂得换位思考。
人大代表:突破“唯公”思维解决学前教育难题
针对当前公众关注度较高的学龄前儿童入园难入园贵问题,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庞丽娟呼吁,应当尽快优化学前教育财政投入结构,建立分区域、分项目的财政分担机制,打破公办、民办之间的壁垒,确保学前教育财政投入的公平和效益。
庞丽娟代表说,由于学前教育长期边缘化,我国学前教育财政投入少,底子薄。特别是有限的学前教育财政投入还存在着区域差别、机构差别以及教育要素投入的结构不合理问题。这些问题导致学前教育财政投入效率低,制约了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的扩大和质量提升,加剧了区域、城乡间学前教育的不均衡,欠发达地区的学前教育发展步履维艰。
“因此,优化并建构合理的学前教育财政投入结构十分迫切。”庞丽娟代表建议,首先要提升学前教育财政投入责任层级,形成中央政府负责区域均衡,省级统筹、市县共同负责的学前教育财政投入体制,建立分区域、分项目、分重点的学前教育财政投入分担机制,加大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学前教育的转移支付力度,并对农村、边疆、贫困、民族地区实行制度化的专项经费投入。
庞丽娟呼吁,突破“唯公”思维与投入倾向,打破公办、民办间的壁垒,构建以优先发展公益性和普惠性幼儿园为主的公共财政投入结构,有重点地加大对各类性质普惠性幼儿园的投入力度。同时,制定分类别、分人群、分区域的幼儿园教师财政投入保障与分担机制,建立学前教育财政投入的监督与评估机制,确保财政投入的公平与效益。
看《李玫瑾关于家庭教育》感受
任庆涛,近期在关注家庭教育,聆听了李玫瑾教授敢于家庭教育的视频,收获颇丰,梳理如下。
孩子与父母的亲密关系胜过一切的关系,所以在孩子六岁之前,一定要和他/她好好沟通,做到好好的高质量的陪伴。在孩子3岁以后,要学会和他说不!比如,他在商店看到一个玩具,但是家里有差不多的玩具,和他说不买,他坚持要买,甚至耍赖,那么把他带回家,关在卧室,陪伴着他,任由他哭,撒泼耍赖,陪着他,不打也不骂,等他哭够了,给他洗把脸,问他还想哭吗?然后他下次就知道,妈妈不是那么没有原则的,就不会那么无理取闹,再和他交流:你如果真的很想要一样东西,你可以说出你的理由,而不是哭闹,哭闹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当然,如果他也能和你沟通交流,那么这样的情况三次可以满足一次。在孩子1岁甚至3岁之前,最好是和父母一起生活,不要分开。
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更是要认真对待。要学着走进他们的内心,和她成为朋友,要像对待朋友同事那样,不能随便翻看她的日记和私人物品,要让他学会敞开心扉。当然这个阶段的孩子,更多的喜欢和同龄人接触,和同龄人倾诉心声,那么我们也要给与真诚的关心和理解,让她能安稳的度过这段不平静的阶段,给予她足够的信任和关怀,可能生活中也会有矛盾和摩擦,多去思考自己是不是有哪些方面没有做好,然后加以改进,因为孩子就是我们的镜子,孩子是什么样,就反射出我们在平常是怎么对待他的。
对待青春期的孩子,不能唯分数论,你想,一个孩子早上七点十分就要在教室里坐着,直到晚上7点才回家,还要写作业到11点多,甚至周末都要用来学习,一个孩子承受了多么大的压力,这时候如果父母还是一个劲的关心分数成绩,那么孩子岂不是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也抓不住,那么心理就很容易出问题,所以说,学校和老师已经足够关心成绩,那么父母就要多从心理和情绪方面下手加以关心,这样才能达到一个平衡。
李小鹏被赞“最靠谱老爸”
近日,浙江卫视亲子真人秀《爸爸回来了》的热播引发了网络和社会上新一轮的“育娃热潮”。节目中无论是“无厘头”老爸贾乃亮、boss老爸王中磊还是“女儿奴”吴尊、“难入戏”老爸李小鹏,每一期的亲子互动都会带给观众关于明星父与子、父与女的全新形象认知。第二期《爸爸回来了》节目中,“厨房技能为零”的不靠谱老爸李小鹏可谓进步神速,大秀厨艺的同时还展现了对“萌神”女儿小奥莉的教育观点:不放纵、不溺爱,赏识教育、理性惩罚,迎来了社会各界的猛烈“点赞”,更被冠以“最靠谱老爸”称号。网络上的新手爸妈群体普遍表示,小鹏老爸的教育观点令人佩服,值得学习。
节目播出后,李小鹏那位讲着一口流利英文的妻子也引发了观众们的好奇与“深扒皮”:妻子李安琪,美籍华裔,父亲李小平曾是世界体操冠军、母亲文佳也曾是国家体操队员。从小在美国长大的李安琪深受美国文化的影响,在育儿方面更加注重对女儿小奥莉独立个性的培养和生长隐私的保护。
据悉,在接到《爸爸回来了》节目组邀请之初,小鹏、安琪夫妻俩曾一度担心参加节目对孩子今后生活的影响——会不会影响对女儿的早教?小奥莉会不会因过早暴露在镁光灯下,对其今后的发展造成不便?孩子会不会沉浸在“大明星”的角色里难以抽离?在采访中李小鹏表示,通过对《爸爸回来了》节目了解之后,发现节目的录制是真实的记录,每一天不会太多干扰到小奥莉的正常生活,“再就是可以记录下奥莉的成长过程,虽然很短暂,可等哪天奥莉长大了我和她再来看看这段过往也会是很开心的一件事。”
采访过程中,李小鹏表示,在教育孩子方面,夫妻俩确实有下工夫。由于李小鹏从小接受体育训练,接受的都是极其严格的成长教育,而妻子李安琪在美国长大,比较容易接受“美式文化教育”,因而在教育女儿小奥莉的过程中,与妻子偶尔会出现矛盾:“这个时候我们会先商量,看一些有关教育理念的书进行参考。”关于中西文化的在教育理念方面的碰撞,李小鹏坚持汲取中西文化的优点来教育孩子。在教育问题上,夫妻俩更多的是观点一致的地方。“我的岳父曾是从中国体操队走出的世界冠军,岳母也曾是体操运动员,所以我太太的教育理念中也会有很多自己小时候的‘影子’,从岳父岳母那里接受的教育也会转到奥莉身上,这些与我从小所受的教育会有许多相似的地方。”
由于李小鹏和妻子两家都是“体操世家”,让不让女儿小奥莉学习体操的问题也成了大家关注的话题。在《爸爸回来了》第二期节目中,小奥莉在自家沙发上展现出的优良平衡木天赋曾让不少观众印象深刻。许多观众看到小奥莉的“平衡木表演”之后很是惊喜。对此李小鹏回应,这方面夫妻俩没有在生活中刻意培养,只是每周会带奥莉去一次运动馆上课,内容是幼儿趣味体操。“小朋友在这方面还是需要一定的锻炼,这样对她身体各个方面是有很大好处的。至于会不会让她从事体操行业,我觉得不光是体操啊,只要她感兴趣的体育项目我都会让她尝试。”
李烈:尊重小学阶段的学习规律
导读:特长培养不能盲目、不能跟风、不能攀比,而应从努力发现孩子的智能优势开始,科学地思考“学什么”和“怎么学”。
不要将孩子牢牢地困在学校、教室、围墙、书本、概念或各种学习班、特长班之中,应还给孩子自由、自在、自主的童年生活,让孩子在回归纯粹、纯真、纯朴的真实体验中获得健康的人格发展。
小学是儿童开始学校生活的第一个阶段,不仅是儿童学习掌握各种基本技能、掌握人文社科知识,为进一步学习打基础的重要时期,也是儿童个性发展,包括建立道德行为规范、养成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时期。许多名人在回忆自己的小学时光时都感慨万千,认为小学阶段的教育为自己的一生留下了难以磨灭和不可替代的印记。
现在很流行一种说法: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有太多的家长从孩子上学的第一天起,就为孩子报了各种各样的学习班,以为学得越多、学得越早,孩子的发展就越好。其实不然。好的发展一定是循规律而行的。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认识事物的能力不同,也有着不同的发展任务。只有按规律办事,才能真正有效地促进孩子发展。
研究表明,小学四年级是小学生思维发展的转折期,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也就是说,小学三年级及之前的孩子,思考问题主要依靠具体、直观的事物,对于抽象概念或知识的理解需要借助实物或实例,解决问题,分析各种变量关系时通常需辅助以图表、线段。否则,孩子很容易陷入“在听天方夜谭”式的糊涂中。而进入四年级之后,随着孩子经验的积累、认识能力的提高,概念在孩子的脑子里可以直接完成抽象化理解,然后进一步逻辑加工,如分类、排序、推理等。所以,小学高年级适当地接触奥数是可行的。如果学有兴趣、学有余力的话,可能有助于学生的数学学习。但如果过早地接触,或因其他缘由盲目地跟风学奥数,很容易增加孩子数学学习的挫败感,进而诱发孩子的厌学情绪和厌学心理。所以,遵循年龄特点和发展规律来循序渐进地安排孩子的学习生活,非常重要。
其实,真正的有效学习并不是以知识的量作为主要衡量指标的。也就是说,不能简单地认为,孩子学到的知识越多、知道的东西越多,这样的学习就越好。有效的学习是基于“知识手段论”而非“知识目的论”,即学习的有效性主要体现在“通过学习有限的知识,学生能获得可以被最大化迁移或应用的思考方法和思考路径”,即不是简单的知识积累,而是孩子的思维是否获得了最大化的训练与提升。否则,表面看孩子似乎学到很多,其实也仅仅就是将书本上的东西搬到了脑子里而已。一旦孩子面对真正的实际问题,仍然会束手无措,成为书呆子。所以,学习一定要懂得按规律办事,不要盲从冒进。如果只求学的量而忽略学的质,这样的学习不学也罢。
此外,小学阶段还是孩子综合素质打基础的阶段,除了知识的学习之外,还需要关注学生“全人”的发展。有很多家长简单地认为小学阶段是素质教育的黄金阶段,是很多特殊才能飞速发展的关键期,于是在小学阶段重在为孩子终身素质的发展加码,休息时间不是学跳舞就是学钢琴,要不就是英语班、游泳班、机器人班。孩子的生活除了在学校正常的学习外,被各种特长班、兴趣班填得满满当当,失去了基本的自由和自主。
真正的素质教育是“将天赋培养到极致”的教育。这句话看似简单,细品起来却有几个关键点。一是正确地认识和把握孩子的天赋,二是了解天赋的价值,能找到所对应的、适宜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三是根据年龄特点,有针对性、有阶段性地设计培养方案。天生我才必有用,每个人都是独特的存在,每个人都是有价值的。只有在真正了解孩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才是实施素质教育之正途。所以,特长培养不能盲目、不能跟风、不能攀比,而要从努力发现孩子的智能优势开始,科学地思考“学什么”和“怎么学”。
另外“全人”的发展不等于知识学习加特长培养。“全人”的发展还包括孩子个性、社会性的发展,包括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个性、社会性的发展离不开现实社会、离不开人际交往,身心健康的发展则离不开游戏、玩耍和体育活动,更离不开自由和自主的空间与亲身体验。所以,不要将孩子牢牢地困在学校、教室、围墙、书本、概念或各种学习之中,应还给孩子自由、自在、自主的童年生活,让孩子在回归纯粹、纯真、纯朴的真实体验中获得健康的人格发展。
只有真正遵循这些发展的规律、教育的规律,家长最初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教育愿景才有可能得以实现。愿景不等于科学,如果只是一味地按照成人的思维和视角来培养孩子,最终的教育结果难免以失望收场。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李唯:大道理变身小种子》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教育孩子的方法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故事道理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