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孩子的好奇心。
如今多是独生子女家庭,溺爱孩子已屡见不鲜,但记者昨从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获悉,目前,以“冷暴力”形式虐待儿童的家长不在少数。
16岁的男生小林(化名)出生在一个富裕家庭,3年前辍学在家。近来,他出现了一些怪异举止,如对人说“我要当经理了,随便一赚就是几百万”;偷家里的钱消费,一周花掉几千元;甚至对餐厅女服务员动手动脚。昨日,他被诊断为“双向情感障碍”(病发时有狂躁和抑郁两种情感轮流替换),须入院治疗。
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儿少病区接诊医生马筠主任介绍,小林的异常行为源自其不良家庭环境。经交流得知,小林的父亲是一位高官,母亲只是普通工人,因两人感情不和,父亲平时很少回家,除了给生活费外,对孩子不管不问;母亲将自己对丈夫的不满转嫁到儿子身上,不仅在儿子面前埋怨丈夫,还常数落他成绩不好。在教育方面,父母两人潜意识中都对孩子有种“抛弃”心理。
马筠说,小林的家长对孩子采取的是“冷暴力”,属于情感虐待范畴。然而,不少家长根本不知道自己在虐待孩子,甚至对这类行为习以为常。如有些家长(以父亲居多),因孩子达不到自己的理想要求就对他不理不睬、拒绝爱抚和拥抱孩子,离婚后对孩子不管不问等,相对于“棍棒出孝子”等躯体虐待行为,这些情感虐待更隐蔽,会伤害儿童的身心健康,造成孩子成年后焦虑、抑郁、易怒、精神异常、自卑等心理问题,严重时导致品行障碍,当孩子出现反 社会倾向后,还很可能走上犯罪道路。
她强调,儿童和青少年的成长是一个敏感、漫长的过程,父母应以充分的耐心、细心,多与孩子沟通,不仅关心孩子的学习,更要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心理,用亲情和爱呵护孩子的成长。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手机党成为孩子的冷暴力
手机党成为孩子的冷暴力暑假带xx宝回外婆家的日子里,或许因为是山区,有时候信号不好,当有急事找人的时候打不通电话真着急,xx宝总说没信号真不方便啊!确实,现在是数码科技横行的时代,电话、电脑、电视、手机等等成了生活的必须品,这些设备通过网络给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榜样、方向和角度上带来了严峻的考验,我们会发现孩子的视力越来越差、沉迷于网络的时间越来越长、兴趣爱好越来越单一,更主要的是我们不论是工作原因还是个人原因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成为了手机党,从而亲子游戏和聊天的时间不再有、孩子有问题的时候也没能及时发现并引导,长时间没参与到孩子当中和没有沟通这也是对孩子的冷暴力,久而久之与孩子的心越离越远,最终无法踏足孩子的内心深处!
每天三点一线的生活,压力可想而知,真正在家陪伴孩子的时间很少,xx宝爸更忙,只有周末的时间会多一点,家里只有xx宝一个孩子,孤单啊,所以更粘着我和xx宝爸,孩子渐渐大了,可是总粘着也不行,除了每天的亲子游戏时间,在家里也应该让孩子主动点去发现兴趣,做小贴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或者做力所能及的小家务等等,虽然孩子每天都会想玩游戏和看动画片,但我俩约定好每天半个小时,周末的时候可以时间稍微长一些,以前没放暑假的时候一直坚持用最佳的状态陪伴xx宝成长,使用手机也是在xx宝睡觉的时间或不需要我陪伴的情况下使用,可渐渐的,我发现自己不知道什么时候也成了手机党的一员,陪伴孩子的时间越来越少,这个暑假看动画片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和xx宝沟通的时候她说:为什么你总是盯着手机看,不陪我下棋也不陪我一起看书、也不陪我一起玩,也不理我,就差没贴上冷暴力的标签了,是啊,孩子的自控能力差,动画片看了一集接着一集,游戏也是玩完一个接着一个,这样视力下降速度肯定快,我们不做好榜样,怎么能去要求孩子呢?
时间在手机的页面上不停的流失失,同时流失的还有陪伴和参与孩子成长的机会,也让孩子的身体和心理成长方向偏离正轨,越来越不健康,必须警惕自己成为手机党的一员,杜绝对孩子的冷暴力!
冷暴力对孩子成长的危害
冷暴力,指不是通过殴打等行为暴力解决问题,而是表现为冷淡、轻视、放任、疏远和漠不关心,致使他人精神上和心理上受到侵犯和伤害。下面我们聚焦家庭和公共场所的“冷暴力”现象。
是否存在对孩子的家庭冷暴力?
家庭是否存在对孩子冷暴力的情况?广州听说吧心理咨询师李老师认为,“我认为大人不存在对孩子冷暴力的行为,因为现在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家庭对孩子宠爱有加,哪里会出现冷暴力?从我的心理咨询工作来看,接触的多数是夫妻之间的冷暴力,或者夫妻之间的冷暴力对孩子的伤害而寻求心理辅导,而很少听说家庭对孩子冷暴力的情况。”
而广州知名家庭与婚姻咨询师叶文芳则认为,家庭对孩子的冷暴力是存在的,这种冷暴力可以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是“有意识”的,第二种是“无意识”的,“无意识”对孩子冷暴力的情况是高度隐蔽的,比如打着“关爱”的旗号过分控制孩子的自由。当然,对孩子的冷暴力并非比比皆是,即使有,家长因为没有意识到或者意识到了但碍于面子也不会去寻求心理医生做咨询的,除非是有严重的心理障碍才会行动。对此,珠海帮达心理机构首席咨询师曹泽能也表示了相近的看法,他说:“家庭对孩子的冷暴力是存在的,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家长有意识不理睬孩子,譬如孩子犯错了,做父母的可能很生气,故意不理睬孩子;一种是家长无意识的,因为工作忙或其他原因,与孩子没时间沟通,这是看不见的‘家庭内伤’。”
孩子读中班的媒体从业者王女士说:“我的家庭是很幸福的,不对孩子使用冷暴力,冷处理就使用过,对于其他的家庭是否对孩子使用冷暴力,这个我不太清楚,不过,据我自己有限的阅历,在一些再婚的家庭,继父或继母因为某种原因而对孩子采用冷暴力的可能性会大一点,再有就是一些私生子或者被收养的儿童也可能遭遇到大人的冷暴力。”
公共场所是否存在冷暴力?
当你带着孩子乘电梯的时候,天真活泼的孩子向一同进入电梯的大人招手问好,对方却毫无反应,一言不发,冷若冰霜,你和你的孩子显得特别尴尬,心情顿时降到最低点;当你带着孩子坐公交车,你的孩子热情地给老人家让位,但是对方根本就不理不睬,或者一屁股地坐下后,对孩子视而不见,孩子礼貌的举动好像别人不在乎;当你带着孩子在冬日的广场晒太阳的时候,孩子礼貌地对陌生的叔叔阿姨问好,他们却摆出一副索然无趣的样子,一声不吭,严重地打击了孩子的自信心,作为家长,面对这样的情况,应该如何教育孩子?
其实,这就是一种公共场所冷暴力的表现。如果孩子对这种情况感到困惑的时候,你可以这样告诉孩子:孩子,你这样热情向人家问好打招呼是对的,你是一个有礼貌的孩子,请你不要在乎人家的反应,可能对方没看到,可能对方正在想自己的问题,也可能对方受到了上司的批评心里不舒服,也可能还有其他原因等等。但不管怎样,我们没有办法要求别人怎么去做,别人没有按我们所希望的去做,一定有他自己的原因。而且,这件事在我们一天生活50件事中,只占其一,没有必要为一件事,影响其他49件事。不要用别人的失误或错误,来惩罚自己。记住自己最需要去做的事和马上要做的事。所以,下次我们仍然可以主动打招呼。
“冷暴力”与冷处理的区别
网友“游水的鱼”是成都一位4岁孩子的母亲,她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冷处理我采用过,就是不理孩子,让他自己考虑做对还是做错了,孩子会有很长时间来考虑,最后见我不理他而且很生气的样子就知道自己做错了,最后认错了。我认为冷暴力是带有一种惩罚,我没惩罚,是让他好好反思,不要无理取闹,孩子有时候听不进道理,就只好冷处理,比如:不要你了,不爱你了。而且用实际行动来表现出不要你了,不爱你了,父母在教育子女上没能得到更好的方法,所以应该加强这方面的学习,教育孩子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对孩子的家庭“冷暴力”与冷处理区别。广州市幼教专家曾红台认为,前者,大多会对孩子构成伤害;后者,大多有利于孩子成长,但尺寸要适度把握,如果家长把握不当,冷处理容易发展为冷暴力。当孩子做错事的时候要跟其讲道理,可以适当“冷处理”,但“冷暴力”不是“冷处理”,不能用“冷暴力”应对。
冷暴力,是家长处在一种非理性状态;而冷处理,家长处在理性状态;冷暴力对孩子有何具体的影响:一般来说,容易走两个极端,一个是孩子容易反叛,如果孩子的胆子大,与家长对着干;另一种,孩子胆小怕事,压抑自己的情绪;后一种,可能是大家公认的“乖孩子”,但那不是他的本来面貌,到了成年后,他就会表现出问题来,例如社会交往不良,不会自己处理自己的问题等。
学龄前儿童的神经系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这给心理发展提供了生理前提。一般来说,3岁以前儿童的大脑内抑制过程的发展是很慢的。约从4岁起,内抑制发展很快,为儿童更好地分析、综合外界事物、更好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提供了生理条件。但这时的抑制过程还比较弱,而兴奋仍占优势。而遭遇了冷暴力的孩子却不是兴奋占优势了。
广州知名家庭与婚姻咨询师叶文芳认为,因为现代家长都接受了对孩子不能打骂的观念,而当孩子犯错误的时候,家长又不知所措了,通常就用冷处理,但是很容易有冷暴力倾向,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无意识中出现的情形。发生家庭冷暴力是一件很不幸的事情,阻碍了孩子的健康发展,比如孩子如果会感到被忽视,那么自卑和冷漠的性格很容易形成,而孩子感到压抑,那么童年的情绪被压住了,但是到了成年就会爆发,因而消除家庭冷暴力,才能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冷暴力对孩子到底有多大的危害呢?
珠海帮达心理机构首席咨询师曹泽能认为,一般来说,0~3岁这个阶段,对孩子的伤害更大,别以为孩子不懂说话,但他把家长的言行像摄影机一样,一一摄在脑里,进入他的潜意识,在他以后的成长过程中,碰到类似的场景会回放,或许他认为,这就是与家长相处的模式,进而推广为社会上所有人。由于,孩子处在0~3岁期间,非常弱小,冷暴力容易使孩子自闭、胆小、自卑、隔离,不敢向家长表达愿望。
在3~7岁,相对来说,孩子会适当关注外部世界,他对世界有一定的认识萌芽,但仍处在家长的“高压”之下,他会有疑问,为什么爸爸妈妈突然不理我了,是不是我做错了什么?是不是我不乖等,这可能会使孩子产生不安全感,也可能让孩子学会冷漠,也可能让孩子敏感多疑、对周围产生不信任感,也可能会压抑自己的言行,进而当家长在时听话,当脱离家长的视线时可能比较“野”。
曹咨询师接着说:“总而言之,对0~3岁影响更大,几乎可以决定孩子的一生命运;在3~7岁次之,主要表现在让孩子学会、内化这种行为方式,这在他以后的人际关系中,尤其在成家后更大倾向重复他父母与他的交往方式。一般来说,人的性格形成的关键期在0~3岁、3~7岁为影响期、7~11、12岁为形成期、11、12~18岁为定型期、18~50岁左右为成熟期,50岁左右为更年期。”
如何预防对孩子的家庭冷暴力?
珠海帮达心理机构首席咨询师曹泽能认为,要预防对孩子的家庭冷暴力,应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家长需要学习育儿知识,教育孩子不能按照上一代父母怎么教我们的来教,因为时代不同了,当然也不能想当然。教育孩子是一门科学,需要系统学习育儿方面的知识,提高家长自身的质素。
二、夫妻情感要和睦。一个家庭,如果夫妻关系很和谐,不发生大吵大闹的事情,彼此交流和沟通都很畅顺,相互体谅和理解,那么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到孩子,他们会感受到父母很恩爱,对自己也很好,感受到家庭的温馨和温暖,在一个家庭中,有话可以自由地表达,当家长不理会孩子时,他也能理解家长。
三、平时家长多与孩子沟通、多一起外出参加亲子活动。尤其是爸爸,在孩子三岁以后,爸爸角色一定要介入孩子的思想成长中。当家长不在孩子身边时,可以多打电话、或写书信、寄贺卡给孩子,直接告诉孩子:爸爸妈妈爱你!爸爸妈妈现在忙,稍后回家与你联系。让孩子感受家长的爱随时在身边。
四、如果家长确实忙,在家不能陪孩子,可以事先与孩子约定,贴不同颜色的卡纸,如红色代表爸爸现在有急事要做,请勿打扰!蓝色,代表爸爸很累,你可以找爸爸,但只能等一会儿。让孩子随时感知家长的情绪变化,他就不会感到害怕,他也就不会对家长产生误解。当然,如果爸妈没空,可以让爷爷奶奶暂时代替一下,好过没有人与他沟通;或者让孩子与其他小朋友相处一下,也是一个好办法。
如果确实发生了家庭冷暴力,那事后一定要有补救措施,因为家长生存压力大,也有自己的情绪。事后,一定要向孩子解释清楚,向孩子道歉——比如说:“对不起,是爸妈太冲动了,没顾及到你的感受,请你原谅,也许爸爸妈妈对你的要求太高了,但不管怎样,我们是一家人,一起努力,好吗?”
冷暴力与冷处理的区别
冷暴力与冷处理的区别
冷暴力,指不是通过殴打等行为暴力解决问题,而是表现为冷淡、轻视、放任、疏远和漠不关心,致使他人精神上和心理上受到侵犯和伤害。上期本刊就孩子在集体生活中遭遇“冷暴力”的现象做了深入探讨,引起了广大家长的关注,这期我们将视角转向家庭和公共场所,聚焦“冷暴力”的现象。
是否存在对孩子的家庭冷暴力?
家庭是否存在对孩子冷暴力的情况?广州听说吧心理咨询师李老师认为,“我认为大人不存在对孩子冷暴力的行为,因为现在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家庭对孩子宠爱有加,哪里会出现冷暴力?从我的心理咨询工作来看,接触的多数是夫妻之间的冷暴力,或者夫妻之间的冷暴力对孩子的伤害而寻求心理辅导,而很少听说家庭对孩子冷暴力的情况。”
而广州知名家庭与婚姻咨询师叶文芳则认为,家庭对孩子的冷暴力是存在的,这种冷暴力可以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是“有意识”的,第二种是“无意识”的,“无意识”对孩子冷暴力的情况是高度隐蔽的,比如打着“关爱”的旗号过分控制孩子的自由。当然,对孩子的冷暴力并非比比皆是,即使有,家长因为没有意识到或者意识到了但碍于面子也不会去寻求心理医生做咨询的,除非是有严重的心理障碍才会行动。对此,珠海帮达心理机构首席咨询师曹泽能也表示了相近的看法,他说:“家庭对孩子的冷暴力是存在的,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家长有意识不理睬孩子,譬如孩子犯错了,做父母的可能很生气,故意不理睬孩子;一种是家长无意识的,因为工作忙或其他原因,与孩子没时间沟通,这是看不见的‘家庭内伤’。”
孩子读中班的媒体从业者王女士说:“我的家庭是很幸福的,不对孩子使用冷暴力,冷处理就使用过,对于其他的家庭是否对孩子使用冷暴力,这个我不太清楚,不过,据我自己有限的阅历,在一些再婚的家庭,继父或继母因为某种原因而对孩子采用冷暴力的可能性会大一点,再有就是一些私生子或者被收养的儿童也可能遭遇到大人的冷暴力。”
小链接—
公共场所是否存在冷暴力?
当你带着孩子乘电梯的时候,天真活泼的孩子向一同进入电梯的大人招手问好,对方却毫无反应,一言不发,冷若冰霜,你和你的孩子显得特别尴尬,心情顿时降到最低点;当你带着孩子坐公交车,你的孩子热情地给老人家让位,但是对方根本就不理不睬,或者一屁股地坐下后,对孩子视而不见,孩子礼貌的举动好像别人不在乎;当你带着孩子在冬日的广场晒太阳的时候,孩子礼貌地对陌生的叔叔阿姨问好,他们却摆出一副索然无趣的样子,一声不吭,严重地打击了孩子的自信心,作为家长,面对这样的情况,应该如何教育孩子?.
其实,这就是一种公共场所冷暴力的表现。如果孩子对这种情况感到困惑的时候,你可以这样告诉孩子:孩子,你这样热情向人家问好打招呼是对的,你是一个有礼貌的孩子,请你不要在乎人家的反应,可能对方没看到,可能对方正在想自己的问题,也可能对方受到了上司的批评心里不舒服,也可能还有其他原因等等。但不管怎样,我们没有办法要求别人怎么去做,别人没有按我们所希望的去做,一定有他自己的原因。而且,这件事在我们一天生活50件事中,只占其一,没有必要为一件事,影响其他49件事。不要用别人的失误或错误,来惩罚自己。记住自己最需要去做的事和马上要做的事。所以,下次我们仍然可以主动打招呼。
“冷暴力”与冷处理的区别
网友“游水的鱼”是成都一位4岁孩子的母亲,她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冷处理我采用过,就是不理孩子,让他自己考虑做对还是做错了,孩子会有很长时间来考虑,最后见我不理他而且很生气的样子就知道自己做错了,最后认错了。我认为冷暴力是带有一种惩罚,我没惩罚,是让他好好反思,不要无理取闹,孩子有时候听不进道理,就只好冷处理,比如:不要你了,不爱你了。而且用实际行动来表现出不要你了,不爱你了,父母在教育子女上没能得到更好的方法,所以应该加强这方面的学习,教育孩子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对孩子的家庭“冷暴力”与冷处理区别?广州市幼教专家曾红台认为,前者,大多会对孩子构成伤害;后者,大多有利于孩子成长,但尺寸要适度把握,如果家长把握不当,冷处理容易发展为冷暴力。当孩子做错事的时候要跟其讲道理,可以适当“冷处理”,但“冷暴力”不是“冷处理”,不能用“冷暴力”应对。
冷暴力,是家长处在一种非理性状态;而冷处理,家长处在理性状态;冷暴力对孩子有何具体的影响:一般来说,容易走两个极端,一个是孩子容易反叛,如果孩子的胆子大,与家长对着干;另一种,孩子胆小怕事,压抑自己的情绪;后一种,可能是大家公认的“乖孩子”,但那不是他的本来面貌,到了成年后,他就会表现出问题来,例如社会交往不良,不会自己处理自己的问题等。
学龄前儿童的神经系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这给心理发展提供了生理前提。一般来说,3岁以前儿童的大脑内抑制过程的发展是很慢的。约从4岁起,内抑制发展很快,为儿童更好地分析、综合外界事物、更好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提供了生理条件。但这时的抑制过程还比较弱,而兴奋仍占优势。而遭遇了冷暴力的孩子却不是兴奋占优势了。
广州知名家庭与婚姻咨询师叶文芳认为,因为现代家长都接受了对孩子不能打骂的观念,而当孩子犯错误的时候,家长又不知所措了,通常就用冷处理,但是很容易有冷暴力倾向,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无意识中出现的情形。发生家庭冷暴力是一件很不幸的事情,阻碍了孩子的健康发展,比如孩子如果会感到被忽视,那么自卑和冷漠的性格很容易形成,而孩子感到压抑,那么童年的情绪被压住了,但是到了成年就会爆发,因而消除家庭冷暴力,才能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冷暴力对孩子到底有多大的危害呢?珠海帮达心理机构首席咨询师曹泽能认为,一般来说,0~3岁这个阶段,对孩子的伤害更大,别以为孩子不懂说话,但他把家长的言行像摄影机一样,一一摄在脑里,进入他的潜意识,在他以后的成长过程中,碰到类似的场景会回放,或许他认为,这就是与家长相处的模式,进而推广为社会上所有人。由于,孩子处在0~3岁期间,非常弱小,冷暴力容易使孩子自闭、胆小、自卑、隔离,不敢向家长表达愿望。
在3~7岁,相对来说,孩子会适当关注外部世界,他对世界有一定的认识萌芽,但仍处在家长的“高压”之下,他会有疑问,为什么爸爸妈妈突然不理我了,是不是我做错了什么?是不是我不乖等等,这可能会孩子产生不安全感,也可能让孩子学会冷漠,也可能让孩子敏感多疑、对周围产生不信任感,也可能会压抑自己的言行,进而当家长在时听话,当脱离家长的视线时可能比较“野”。
曹咨询师接着说:“总而言之,对0~3岁影响更大,几乎可以决定孩子的一生命运;在3~7岁次之,主要表现在让孩子学会、内化这种行为方式,这在他以后的人际关系中,尤其在成家后更大倾向重复他父母与他的交往方式。一般来说,人的性格形成的关键期在0~3岁、3~7岁为影响期、7~11、12岁为形成期、11、12~18岁为定型期、18~50岁左右为成熟期,50岁左右为更年期。”
如何预防对孩子的家庭冷暴力?
珠海帮达心理机构首席咨询师曹泽能认为,要预防对孩子的家庭冷暴力,应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家长需要学习育儿知识,教育孩子不能按照上一代父母怎么教我们的来教,因为时代不同了,当然也不能想当然。教育孩子是一门科学,需要系统学习育儿方面的知识,提高家长自身的质素。
二、夫妻情感要和睦。一个家庭,如果夫妻关系很和谐,不发生大吵大闹的事情,彼此交流和沟通都很畅顺,相互体谅和理解,那么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到孩子,他们会感受到父母很恩爱,对自己也很好,感受到家庭的温馨和温暖,在一个家庭中,有话可以自由地表达,当家长不理会孩子时,他也能理解家长。
三、平时家长多与孩子沟通、多一起外出参加亲子活动。尤其是爸爸,在孩子三岁以后,爸爸角色一定要介入孩子的思想成长中。当家长不在孩子身边时,可以多打电话、或写书信、寄贺卡给孩子,直接告诉孩子:爸爸妈妈爱你!爸爸妈妈现在忙,稍后回家与你联系。让孩子感受家长的爱随时在身边。
四、如果家长确实忙,在家不能陪孩子,可以事先与孩子约定,贴不同颜色的卡纸,如红色代表爸爸现在有急事要做,请勿打扰!蓝色,代表爸爸很累,你可以找爸爸,但只能等一会儿。让孩子随时感知家长的情绪变化,他就不会感到害怕,他也就不会对家长产生误解。当然,如果爸妈没空,可以让爷爷奶奶暂时代替一下,好过没有人与他沟通;或者让孩子与其他小朋友相处一下,也是一个好办法。
如果确实发生了家庭冷暴力,那事后一定要有补救措施,因为家长生存压力大,也有自己的情绪。事后,一定要向孩子解释清楚,向孩子道歉——比如说:“对不起,是爸妈太冲动了,没顾及到你的感受,请你原谅,也许爸爸妈妈对你的要求太高了,但不管怎样,我们是一家人,一起努力,好吗?”
不要让你的孩子遭遇冷暴力
孩子做错事,逮着就是一通猛打,家长都知道这么做,可能让孩子更叛逆、更自卑,甚至心灵扭曲。但是,如果孩子不管做什么,家长都冷漠对待,或者只关注孩子的学习,对其内心世界不管不问,其实是一种“冷暴力”。它对孩子的伤害,成年后很难消除——
两次提拔之前他都临阵辞职
在单位领导宣布提拔任命之前,郭磊(化名)又一次突然辞职了,很快,他又重新找了一份工作,再次从底层做起。这已经是短短两年里,他第二次在明知道要升职的情况下,却莫名其妙地辞职了。他的这种做法不仅让周围同事感觉纳闷,更让做父母的恨铁不成钢,气得几天不愿跟他说话。
“人不仅对失败有恐惧,对成功也可能过于恐惧。”郑州大学教育学院心理系耿耀国博士说,《圣经》里有个叫“约拿”的人,据说上帝要他到尼尼维城去传话,这本是一项神圣的使命和崇高的荣誉,也是约拿平素所向往的。可是,当理想即将成为现实时,他却产生了畏惧,他害怕自己不行,就想回避即将到来的成功。这种成功面前的畏惧心理,心理学家称为“约拿情结”。
显然,郭磊出现了“约拿情结”。心理学家分析,在我们小时候,由于自身条件、能力有限,容易产生“我不行”等消极念头,假如周围环境没有提供足够的安全感和成长机会,这些念头可能一直伴随,甚至影响一生,尤其当成功接近时,恐惧心理更明显。
父母只关心学习成绩让他不断“惧怕”成功
难道是从小缺乏安全感导致了郭磊的“约拿情结”?“我不是害怕成功,而是讨厌成功。”在心理咨询室,郭磊道出了其中缘由。原来,上初中之前,父母都特别疼爱他,关心无微不至,然而,一切在升初中以后彻底改变。
“他们只关心我学习的好坏,我和同学相处咋样,心情好不好,就统统不管不问。”为得到父母的好脸,他拼命地学习,成绩也确实不错。但是,在内心深处,他又有点恨父母:为什么他们不能像其他同学的父母那样嘘寒问暖?好不容易熬过十年寒窗苦读,成绩优异的郭磊理应顺利考上大学,但他在高考时却突然高烧不止,而考试一过,烧就自然退了。可想而知,这次考试一败涂地。但是,他却死活不听父母让他复读的意愿,自己找了工作。后来,他靠努力赢得领导赏识,可就在提拔前一天,却出现前面所说的“辞职”一幕。
“长期以来,父母对郭磊态度冷漠,对他的学习成绩过度关心,这种‘冷暴力’式的交往方式,严重影响亲子关系,让他在潜意识里对父母产生愤怒和报复情绪。”耿耀国说,之所以他在每次提拔前辞职,就是对父母把他的成功当“面子”的一种报复。
没有父母的关爱孩子易缺乏自信
其实,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不自觉地就会采取“冷暴力”式的交往方式:有的对孩子态度冷漠,常常爱答不理;有的对孩子期望过高,经常把孩子批得一无是处;有的则和郭磊的父母一样,只关注学习成绩等。
“不管是哪种家庭冷暴力,都可能影响孩子的性格、心理和人格发展。”耿耀国说,对孩子态度亲近、温暖,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给他充分自由,这种交往方式,亲子关系最好,对孩子成长也最有利;反之,对孩子态度冷漠,又控制严厉,就最糟糕不过了。
“如果青少年不能从父母那里得到关爱,甚至得到的是冷嘲热讽,很容易产生‘同一性危机’,会缺乏自信、情绪抑郁、控制力差。”耿耀国说,个人对自己的判断与他所认为的别人对他的判断有密切关系,尤其是从小和他密切生活在一起的父母,从他们那儿得到的反馈信息,是任何人都无法代替的。这些孩子会把父母对自己的期望与自己的要求加以对比,形成内部的同一感,在这个过程中,父母作为权威,总是在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一旦父母对自己态度漠视、没有反馈,或期望过高、评价太低(比如说自己这不行那也不是),或冷嘲热讽、大批特批等,就会导致同一性危机和混乱,有的人就会自卑,觉得自己一无是处,甚至导致退缩性人格,而有的却胆大妄为,甚至无法无天、触犯法律。
合理期望、积极沟通在允许的范围内给他充分自由
显然,杜绝家庭冷暴力,关键是看父母在教育子女过程中,怎么把握好控制和放任、温暖和冷漠这两种“度”。
“中国人比较含蓄,很少开口说爱,多是以‘期望’式的方式传达爱意、影响孩子。”耿耀国说,这种方式不是不好,如果期望合理,也可以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心、获得必要的自由,但前提要看,这是什么样的期望。首先,家长的期望要适合孩子的发展水平,不能不切实际;其次,期望要全面一点,不能只关注孩子的智力,要多一些社会性目标,比如期望孩子成为一个善良的人、正直的人或善于和人相处的人等。
此外,家长要了解孩子,用平等的沟通代替冷嘲热讽、批评甚至威胁;多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尊重他的个人选择;注意观察孩子的特长,及时鼓励孩子好的改变;对孩子的缺点、弱点,不能拿人格说事,要就事论事,多引导,多帮助。
“家长还要给孩子留有充分的成长空间。”最后,耿耀国提醒,一些家长控制孩子自由成长、急功近利的强制做法,很容易打击孩子的独立性、自信,甚至加重孩子的逆反情绪,结果适得其反。
在孩子面前家长别消极
三年级的小学生刘刚经常与同学闹矛盾,性格暴躁,稍不如意就大叫大嚷,拍桌子,摔书本,不愿与同学交往。最明显的一次是上美术课,他忘记带美术材料,就一个人做数学作业。美术老师批评,他不但不认错、还大叫大嚷,扰乱课堂秩序。刘刚的母亲吕女士没办法找到心理老师分析,原来这与他们常常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消极的态度有关系。
□“隔离式”教育影响孩子交往观念
河北省教科所心理研究员刘风华老师介绍,9岁的刘刚从小被父母和爷爷奶奶视为掌上明珠,家里为他提供了良好的生活条件,奶奶担心刘刚受欺负,不愿他跟那些淘气的孩子交往,刘刚一人常常在家看书,使他很少与同龄的孩子接触。父亲由于对自己的生活不满意,常常在孩子面前讲一些人与人之间不健康的关系,使他耳闻目染,小小的心灵中,就隐藏了对社会的仇视和对人的不信任感。
刘刚由于生活圈子狭小,与父母又有天然的年龄代沟,心里有什么委屈也不对父母讲,只是一个人关在小房间里发呆,或看书解闷。父母对此不但不引起警觉,还以为他是个爱学习的好孩子,使他在孤单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父母工作很忙,平时对他缺少照顾。但稍有空闲不是督促他复习功课,就是让他做试卷,而很少与他做感情上的沟通和交流。父母对教育的期望值过高,使他承受了与其年龄极不相称的学习压力,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只能把自己的兴趣、爱好深埋在内心世界。上学独来独往,课间就一个人坐在座位上摆弄小玩具,从不主动找同学玩。
□树立积极主动的“外交形象”
刘风华介绍,随着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焦虑和烦躁常会使一些家长产生怨言,这是可以理解的。但千万不要让这些怨言在孩子的面前无顾忌地流露出来,否则,就会对孩子幼小的心灵造成伤害,使孩子产生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刘刚家长应该认识到要在孩子的面前宣扬社会的正面和积极面,从而培养起孩子高尚的道德情操,教育孩子要与人为善,不要在小事情上斤斤计较,要有开阔的胸怀。并大大地减轻孩子的学习负担,鼓励他走出家门,让他和同龄的孩子一起玩。当刘刚将小伙伴带回家的时候,父母不要拉长面孔,应帮他招待小客人。
对于和刘刚有类似问题的学生,当发现别人有缺点,而这些缺点又伤害了自己的时候,既不能怀恨在心,也不能就此与其断绝来往,而应该用自己的爱心,帮助那些同学改正错误,加强沟通和交流,主动化解矛盾,从而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并从中得到快乐。
育儿观念:家长如何判断孩子是否在幼儿园受到了冷暴力
育儿观念:家长如何判断孩子是否在幼儿园受到了冷暴力
幼儿老师也是人,他也有自己的喜好,并不是每一个小朋友都能得到他的喜欢。那么当你家宝贝不幸成为老师不喜欢的那一个,你要如何判断你的宝贝是不是受到了该老师的冷暴力呢?
这个就需要家长与孩子的交流了。许多家长把孩子接回家后,什么事也不管什么事也不问。实际上,家长把孩子接回家,就要开始和小朋友交流了。
例如,需要问小朋友在学校里表现怎么样,有没有惹事,有没有和其他的小朋友打架吵架,或者是老师有没有夸奖你,老师有没有责罚你,你在幼儿园里都做了什么,学到了什么等等,都是家长需要问的内容。
因为在这样的交流和谈话中,你才能发现你家宝贝是不是受到了老师的冷暴力。如果你的孩子说出以下的话,你就得要好好考虑要不要找幼儿老师好好聊一聊了。
做为老师,他应该每天要和每一位小朋友聊几句的,不管是说什么样的话,都要说。但是如果你的孩子告诉你,老师一天都没有和我说话,也没有提问过他问题,那可能就是老师不喜欢你家孩子。
如果你的孩子告诉你,老师对他爱搭不理的,就算他再吵再问问题,老师也不主动去回答,甚至会表现得相当反感。老师不管孩子做错事还是做对事,只要与他心思不一致,他就开始大吵大骂,甚至是用威胁的语言来攻击孩子。
当家长和孩子开始聊老师时,如果孩子非常极力地逃避,甚至是开始哭闹时,证明你的孩子可能在幼儿园里受到老师不公平的待遇了,因为孩子已经非常害怕老师了,你看,只要你一提老师的名字,他就吓到哭闹了。
以上几点就是孩子在幼儿园里受到老师冷暴力的表现。实际上,对于幼儿老师来讲,提升自己的素质是十分有必要的。
相信《家长别用“冷暴力”凉了孩子心》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如何培养孩子的好奇心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