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教育问题。
校园是孩子的第二个家,孩子的教育工作离不开这两个大家庭!教师在一定情况下要进行家访,了解情况,及时注意孩子学习情况,帮助孩子在学习的乐趣中不断成长!那么,家园共育工作中是否存在一些不足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小孩磨牙,问题不简单”,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3岁的悦悦结实健壮,很少闹病,就是夜间那一阵阵咯吱咯吱的“咬牙切齿”声令父母不安。和悦悦一样,15%~18%的儿童同样有磨牙问题,因此,父母需要多了解一些相关的知识,以作应对。
何来“咬牙切齿”声
小小年纪何来“咬牙切齿”声呢?原来是大脑中负责指挥颌骨运动的部分脑细胞,发生了不正常的兴奋,引起三叉神经功能紊乱,造成咀嚼肌发生强烈的非功能性持续收缩,随之产生咀嚼运动而发出“杂音”。磨牙是一种不由自主的现象,可以阶段性出现,也可以夜夜发生。
按照磨牙发生的时间与程度,常将小儿磨牙症分为3种类型:
①磨牙型:孩子常在夜间入睡后,做磨牙或紧咬牙的动作,并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本人却不知晓。
②紧咬型:孩子常在白天注意力集中时不自觉地将牙咬紧,但没有上下牙齿的磨动。
③混合型:夜间磨牙和白天紧咬牙,兼而有之。
凡是能影响三叉神经和咀嚼肌的因素,都可引起磨牙发作,譬如——
牙齿问题。上下牙列不齐或对应不良时,咀嚼肌的位置不正常或处于紧张状态,睡熟后咀嚼肌容易发生下意识的收缩运动而磨牙;再如偏侧咀嚼,时间长了也可引发关节功能紊乱,导致夜间磨牙;等等。
营养不均衡。多见于有挑食、偏食等不良饮食习惯的孩子,造成钙、磷和维生素D等摄入不足,甚至患上佝偻病。以钙为例,其生理使命之一就是调节神经系统的功能,一旦缺乏,就会招致大脑自控能力变差,引起手足抽搐或咀嚼肌收缩。所以,佝偻病患儿常出现多汗、夜惊、烦躁不安和夜间磨牙等症状。
晚餐不合理。如果晚餐吃得过饱,或睡前加餐,尤其是吃了肉类等不容易消化的食物,积存于胃肠道中,刺激大脑的相应部位,通过神经活动就会引起咀嚼肌持续收缩而磨牙。
疾病影响。不仅佝偻病患儿常伴有夜间磨牙,其他如消化系统、呼吸系统以及神经系统等疾病也难脱干系。肠道寄生虫作祟,其中首推肠蛔虫,在掠夺营养物质的同时,分泌毒素刺激肠壁与神经,导致消化不良或神经兴奋;蛲虫在夜阑人静之时悄悄爬到肛门口产卵,引起肛门瘙痒——这些都会干扰孩子的睡眠,导致其出现磨牙。
精神因素。有些孩子不适应幼儿园生活,害怕某个小伙伴,或与父母争吵,引起精神紧张、不安与焦虑,晚上睡觉时亦会磨牙。另一些孩子则可能是听了扣人心弦的故事,或看了恐怖、紧张的电视或动画片,神经系统过于兴奋而出现夜间磨牙。
此外,磨牙也有一定的遗传倾向性。
关键是:追本溯源,对因纠治
偶尔、短暂的磨牙无碍大局,也无须特别处理,但较长时间或较重的磨牙或多或少与不良生活方式或身心疾病有关,可能影响孩子一辈子,及时治疗势在必行,治疗的目的是消除病因。事实上,恰当地对因纠治,确实可使80%的患儿磨牙症状好转或消失。
而治疗的关键则在于从生理、心理、病理等多方面着手,寻找病因,对症下药。在引起磨牙的诸多因素中,除遗传因素无法改变外,其他多有治本之方。例如,患有蛔虫病的,可酌用肠虫清等药物打虫;患有佝偻病的,可补充适当的钙及维生素D;等等。
此外,应定期去口腔科进行口腔检查,及时矫治咬合不良或龋病。同时,注意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如纠正偏侧咀嚼、晚餐过饱、咬铅笔等不良习惯;调整睡姿,多换姿势,且不要蒙头盖脸;及时化解孩子的心理压力与不良情绪,营造一个充满爱意与和谐气氛的成长环境;优选电视节目;防止过度劳累与兴奋等。病因一旦消除,多数磨牙现象会随之消失。
最后告诫家长两点:一是不可一见宝贝磨牙就打虫,因为肠道寄生虫病仅是导致磨牙症的原因之一,盲目使用打虫药不仅可能徒劳无功,还可能引起肝肾功能受损的严重后果;二是一些磨牙症与疾病有关,加上磨牙时间较长,虽经相应治疗,但因大脑皮质已形成牢固的条件反射,磨牙现象不会立即消失,必须坚持较长时间的治疗才能好转,乃至消失。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幼师们发愁的午睡问题,原来可以这么简单地解决
在幼儿园阶段培养孩子良好的午休习惯,必须坚持一贯性、一致性的原则,需要班里的教师共同配合。在培养中持之以恒不断强化,以促进孩子形成良好的午休习惯。
01 午休前的准备
午餐后到午睡前这段时间,建议不做剧烈运动,这样既能帮助孩子们稳定情绪,慢慢进入午睡状态,又有利于食物消化和吸收。在这段时间,我们可以恰当地组织幼儿餐后活动,例如:
(1)孩子们吃饭有快有慢,可以引导吃得快的幼儿进行睡前阅读,慢慢沉静下来的心理状态才是好的睡前准备状态。
(2)和孩子们一起散步。老师可以在睡前带领大部分幼儿进行自由地观察散步,这也能预防有的孩子吃完就睡,容易积食。
02 保持卧室的安静
因为睡前组织了安静的活动,孩子的大脑皮层逐渐适于进入抑制状态,为了使卧室保持安静,可以有意培养孩子以下习惯:
(1)播放音乐进入状态
利用午睡音乐给孩子们一个信号,让孩子们知道一旦听到午睡特有的音乐,那就意味着午睡开始了,这时候还没有睡觉的孩子们就需要放低声音,轻声轻语,不能够再大声喧哗了。
(2)自理能力培养
对于孩子来说,脱衣服也能被他们发现无限有趣的内容,每当这时总是免不了乱哄哄。这边,“老师,你帮我脱衣服好吗?”;“老师,我的被子打不开,你来帮我呀?”;那边,孩子们已经你嗑我绊地闹在了一起……
而这些常见的午睡常规纪律差,原因往往出自自理能力薄弱,安全意识的缺乏,所以我们必须在加强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和安全教育上下功夫,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幼儿午睡常规的管理。
(3)午休五部曲
一开始的时候,我们也不妨把午休要做的事情流程化,分步教给孩子们一一进行。
第一步:打开被子,然后将被子铺在床上;
第二步:脱下外衣,放在床上;
第三步:人站在床下或坐在床边将裤子鞋子脱掉,摆放整齐后上床;
第四步:将被子盖在腿上,然后坐在床上脱上衣,自理能力弱的幼儿请老师或小朋友帮忙;
第五步:完成以上事情后,幼儿钻进被窝睡觉。
目标明确了,行动也就一致了,特别要强调,在做这些事的过程中要提醒幼儿保持安静哦。
(4)适当表扬
在培养孩子学习脱衣服时,对能力强自己能脱衣服并能折叠好的幼儿,用点头、微笑加手势来表示做得真棒,使他们信心倍增;对能力弱,需要帮助的幼儿允许他们轻声对老师、同伴提出请求。
无论什么事情,我们都要给他们充分的肯定与自信,这也是将好的开端,和能够继续下去的必备条件。
(5)提前示范
充分发挥小榜样的作用。在餐后活动中,我们可以鼓励做得好的幼儿来进行睡前的操作示范,让其他幼儿学习、观摩整个午睡前的准备过程。孩子们可以轮流来,你追我赶,也是共同进步的好方法啊。
对于叠衣服这个难题,大家不妨利用儿歌进行讲解:“关上门、抱一抱、点点头,弯弯腰。”这才是孩子们喜欢的打开方式。
(6)营造环境
在幼儿入睡的时候不妨拉上窗帘,关上灯,帮助孩子掖掖被子,调整好睡姿……发出一切信号告诉他们,现在要静悄悄开始睡觉啦!
从健康长身体的角度而言,午休是一个养精蓄锐的过程,能保证下午更好的学习。午休不好的孩子下午会无精打采,听不好课,甚至有的孩子因为没有午休,身心困乏,而造成脾气暴躁、难忍。
在幼儿园养成午休习惯甚至对于孩子们上小学、中学后都大有裨益。
从培养优质小公民角度而言,在孩子们的未来,午休或许还是一种公众行为,不午休的孩子会有意无意的打扰到集体午休的孩子们,所以看似小小的午休,对孩子建立遵从公共秩序和规则的意识也是很有帮助的。
同时,午休间养成的“不打扰别人”的美德与教养会潜移默化地迁移到类似的场合,例如乘坐飞机、火车时的休息时间,例如公共场合不高声喧哗,不打扰别人等。
坚持就是胜利,从小培养、从小事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相信在未来成长岁月中,无论走到哪里,因为习惯使然,他都会成为文明、优雅的优质公民的。
孩子的问题都是父母问题的投射
对于一个家庭来讲,父母是树根,孩子是花朵。如果花朵有问题,多半是树根也有问题。
家长们常常“看到”的孩子的问题,其实是他自己的问题在孩子身上的“开花”。孩子是你的投射银幕,当你在孩子身上看到了问题,那是你自己问题的外在投射。
从本质上讲,不存在有问题的孩子,只存在有问题的家长。
家长意味着“头脑”,孩子代表着“心”。当生命的存在看似出现问题时,那是“头脑”出了问题。没有你的角度、判定、认为,你眼中会有有问题的小孩吗?如果你眼中有有问题的小孩,那是谁的问题?谁制造出了一个有问题的小孩?
是你,你创造了一些问题概念,然后你投射在孩子身上。是你眼花,把一块完美无瑕的玉看成了一块丑陋的石头。
如果你认为你有一个有问题的小孩,一定先反过来,在你自己身上寻找问题的根源。
就像你看到银幕上有一些瑕疵,先看看投影仪的镜头上有没有问题。
解决亲子问题的4个问题
每天放学回家,你会询问孩子哪些问题?
我想大部分家长都会问,今天老师教了什么?中午吃了什么?有没有被人欺负?诸如此类的问题。
有位父亲他对女儿的教育方式比较独特,他从来没有辅导过女儿做功课什么的,就是每天回来跟女儿聊十分钟,只聊四个问题,就完成了他的家庭教育。
这四个问题是:
1、学校有什么好事发生吗?
2、今天你有什么好的表现?
3、今天有什么好收获吗?
4、有什么需要爸爸帮助吗?
其实,日常与孩子交谈,我们总是以父母的身份自居。
看似简单的问题背后其实蕴涵着丰富的含义:
第一个问题其实是在调查女儿的价值观,了解她心里面觉得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
第二个问题实际上是在激励女儿,增加她的自信心;
第三个问题是让她确认一下具体学到了什么;
第四个问题则有两层意思,一是我很关心你,二是学习是你自己的事。就是这简简单单的四个问题,包含了很多关爱关怀在里面,事实上也证明很有效。
请拒绝负面的问话
● 今天哭了吗?
● 今天是不是没有吃饱?
● 今天有没有人欺负你?
● 老师凶不凶?批评你了吗?
● 老师有忘记带你上厕所吗?
这些话将传递给孩子的信息:
上学总是很不愉快!
引导孩子瞬间联想:在家里有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能吃饱睡好,也没人跟我抢玩具,爸妈也总能第一时间回应我的需求。
这里不好,我上学不快乐。
会让孩子对老师产生偏见的问话
●总是搞得脏兮兮,这老师真是!
●尿湿了也没换,上班当睡觉呢!
●怎么脸划破了?老师真不尽责!
●磕破嘴巴了,老师怎么看的孩子!
父母传递给孩子的信息:
老师不尽责,我受伤或遇到不愉快是老师或别人的责任。让孩子学会了抱怨。
渐渐地,你可能会发现孩子会跟你抱怨说,铅笔丢了是某某同学搞鬼,今天没喝水是因为老师总是玩手机等。
所以,无论对老师有万般意见,不要在孩子面前抱怨和批评老师。
另外,孩子在学校遇到的事情尽量让孩子自己解决。
每一个孩子的成长,总会因为新环境而不适应,或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情而不开心,爸妈可以引导孩子将在学校的经历说出来,但爸妈需要知道的是,上学是孩子成长的第一步,他们永远不能在大人的庇护下成长。
所以他们在学校遇到比如跟小朋友抢玩具打架、因为玩闹摔倒磕破等一些小伤,不要去指责老师,更不要告诉老师应该如何保护好孩子。
因为没有老师故意让孩子受伤,甚至很多老师都害怕孩子在幼儿园受伤。这一切经历,都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须跨越的一个个的坎。
除此之外,放学接孩子的细节也很重要
不要带着玩具、零食、饮料等接孩子放学,更不要一把接过孩子的小书包。因为老师千方百计在幼儿园让孩子变小大人,一出校门就变回了“小宝宝”,老师的苦心功亏一篑。
看到孩子不要忘记来个拥抱,拥抱不仅会让孩子忘记了所有不愉快,还能让孩子知道,虽然跟妈妈分开了一天,但是妈妈还是很爱我的。
最后,爸妈每周至少亲自接一次孩子放学
对于职场爸妈们来说,接孩子放学可能不是什么容易的事情。但是,请尽量每周至少接一次孩子放学,别看接孩子放学这一事情无足轻重,但是在孩子心里,你的出现会让孩子感到自己被关注和重视,还有就是这瞬间的陪伴,能给孩子带来巨大的满足。
如果孩子说不想上学怎么办?
首先要问清楚孩子为什么不想上学,一般来说刚上幼儿园或放假很长时间后上学,孩子都会抗拒上学,这跟孩子的分离焦虑有关。
这种情况下,爸妈不要训斥打骂,可以说妈妈知道我们家宝贝不想上学,妈妈小时候也曾经不想上学,但每一个人都要上学,就像妈妈一定要上班一样,这是每个人的责任呀。让孩子知道上学是一种责任。
但如果孩子实在是不想上,可以适当当孩子休息一下,调整情绪后再上。
语言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学问,我们总是说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同样的话总是能传递给别人不同信息。与孩子相处时由于孩子特别擅长模仿和接收信息,所以往往不经意间的一两句话都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孩子的问题是家长问题的反映
今天姥爷很严肃的给我说,优优现在有个毛病一定要给他纠正:喜欢别人的东西就问人要。别人的东西再好,也不能贪图别人的东西,这是一个人应具有的品格和素质。姥爷说这件事的起因是,姥爷接优优时,发现优优问别人要爆米花吃,吃了好吃,还追着别人要。
关于优优的这个现象,我和优爸也发现了.比如最近的秋游,优优喝了老师拿的奶好喝,喝完了又跑去问老师要了个。但与此同时,我让他把自己带的奶分给老师时,他也很痛快地分给了老师,而且是把我们带的三盒奶都拿出来分给了三位老师。别人的东西,他喜欢就去要,但与此同时他的东西很自然的就与别人分享。所以综合这两方面的现象,我觉得优优的问题还没有上升到品格和素质高度,他的问题是三岁的孩子还没建立起物品的归属感,另外跟他的生活环境有很大关系。优优三岁前,基本在自己家、姥姥家、奶奶家、姑姑家、小姨家来回转,他的活动空间基本一直在自家人的圈子里,所以只要喜欢,东西随便拿、随便吃、随便喝,他对物品的归属感是模糊的。但随着进入幼儿园了,优优已经走出了“自家的圈子”,但随着环境的变化,我们没有及时给他建立起物品的归属概念。以后我们要多跟他强调,东西是别人的,别人的东西不能拿,相信优优不存在姥爷担心的问题。总的来说,这件事给我最大的感触还是教育专家的那句话,,孩子的问题是家长问题的反映,是我们没有根据环境变化及时给优优建立物品的归属感,我们一定要尽快给优优建立起物品的归属感!
怎么哄小孩
怎么哄小孩有的家长不懂得该怎么哄他的小孩,有一次,孩子被欺负了,坐在凳子上哭,而爸爸呢,站在孩子前方五米左右,手舞足蹈地哄他:“你看,你现在这哭,欺负你的人都还没哭呢。”孩子依然在哭。如果去掉声音,外人看来爸爸肯定是在责备孩子。而我走过去坐在他身边,搭着他的肩膀,小声的跟他说了同样的话。然后孩子擦擦眼泪就跟我进了感统室继续训练。大家的出发点都是让孩子的心情平静下来,让他停止哭泣继续训练。但是方法不一样,结果也不一样。当你要哄孩子的时候,如果孩子是站着的,你应该走到他身边蹲着跟他说话;如果孩子是坐着的,你应该坐在他身边,甚至抱住他,而不是离他远远的在那里指手画脚。
这位小孩训练的时候经常不配合我们训练师的训练,怕苦怕累,还很会发脾气,让我们伤透了脑筋。但是最近我开始喜欢上这孩子,原来他并没有那么的桀骜不驯,其实这是表达他需要被关注的一个方法。他没有那么的坚强,被比他矮个子的小孩欺负了还在那里哭。他经常跟我们说他身边的事,证明他很需要别人的倾听。不知道他父母知道吗?元旦的时候这个小朋友生日了,我给他写了张贺卡:虽然你的调皮任性让我们训练师伤透了脑筋,但是我们明白,这只是你表达需要被关注的一种方法;你会告诉我们你走路时摔跤了,你会告诉我们你妈妈生日了,你会告诉我们你做的噩梦,我们明白,你需要倾听。我们都很喜欢你,希望你拥有快乐、怀抱幸福!
不久前有位五岁的小孩或许是因为隔了很久都没有来的缘故吧,在闹着不肯进去训练。我抱着他送他进了感统室,他还是想挣脱,我就抱住他和他一起坐下来,他大声的喊着并手舞足蹈的说:“我不要训练,我不做感统。”孩子处于情绪激动的时候,首先让他把声音降低,减少他的活动范围,然后跟他聊聊感统室的事情,例如上一次他的优秀表现,例如其他相识的孩子,然后再用一些好玩的东西诱惑他,他就自觉的训练了。所以孩子还是很好哄的,只是你会不会哄的问题。
从事感统训练这一行,我越来越明白世界上没有好孩子和坏孩子,只有好教育和坏教育;我明白孩子的所有行为都是有情可原的,并不是孩子的错;我明白每个孩子都是独立体,需要因材施教;我明白每个家庭在教育上能起到的作用都是根源性的;我明白做家长的要顾及和理解每个小朋友的感受,老师亦如是。
家长怎样教育小孩
1
扮弱计
让孩子充当一次“小大人”有些爸妈常常抱怨,孩子对父母漠不关心,缺少责任感。其实,孩子的责任感是需要从小培养的。如果你总在孩子面前,表现出一副风雨无惧的样子,孩子就会认为:父母是不需要他们关心照顾的。
因此,爸妈们不妨偶尔扮一次弱,向孩子求助,你会惊奇地发现孩子竟因此变成了懂事的“小大人”,而你也可以从孩子的帮助中获得很多东西。
2
补强计
让孩子由自卑变自信“补强法则”指的是:当一个人的行为,得到满意的结果时,这种行为就会重复出现。
因此,当孩子受到认可时,他(她)的自信就会被激发出来,不断重复令人满意的行为,直至摆脱自卑,成为自信上进的好孩子。
3
冷淡计
让孩子有一点自控能力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受到家人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然而,这样的生活却让孩子养成了任性的习惯。这个坏习惯,将给孩子未来的生活埋下巨大隐患。
建议:爸妈在孩子任性时,不妨试试冷处理。这会使孩子因得不到关注,而自动收敛脾气。
4
放手计
培养孩子独立能力不要什么都为孩子做好,爸妈们应当试着放开手,让孩子自主地去做。第一次也许做不好,但以后就会做得又快又好。
千万不要做包办父母,放开手为孩子创造做事的机会和平台,孩子才能有自立能力,父母们也会少些麻烦。
5
纵容计
帮助孩子开发潜力一些家长经常抱怨,自己的孩子“太淘气”、是“破坏狂”。其实,这类孩子往往很聪明,求知欲、好奇心都比较强,意志力也比一般孩子来得坚定。
因此,聪明的家长要试着“纵容”孩子的淘气和“破坏”行为,并借机挖掘潜能,培养兴趣。说不定,你的孩子就是另一个“爱迪生”。
6
榜样计
父母要给孩子当好第一任老师父母是孩子的榜样,孩子是父母的镜子,父母的言行举止都会影响到孩子。
因此,父母要严于律已,处处事事以自己的正确言行,为孩子树立榜样,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7
鼓励计
给孩子不断进取的力量孩子很容易对自己失去信心,也很容易因为困难而放弃努力。
因此,家长要不断地鼓励孩子,给他们前进的勇气和必胜的信心。这样,孩子就能带着父母的期待改正缺点,不断进步。
8
倾听计
认真了解孩子的感受孩子再小,都会有自己的想法,家长一定要耐心地去倾听,真正了解孩子的想法、感受,才能对孩子生理及心理上的问题、变化做出及时而细致的引导。
有了这样的基础,亲子之间才能良好沟通,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
9
包容计
让孩子感受父母无条件的爱孩子也许不够聪明,也许有很多缺点,可是作为父母,你绝对不能对孩子存有偏见,羞辱或嫌弃自己的孩子。对孩子一定要包容,要有耐心和信心。
生活中,孩子总难免有些过失、错误。有的是无意,有的是有意的。如果孩子所犯过错的性质不是很严重,那么家长就不妨给予包容、谅解,这样孩子不仅会在内疚自责中,更认真地改正错误,还可以使孩子形成良好的宽容心态。
10
点拨计
巧妙地引导孩子自觉走向正途絮絮叨叨的说教,凡事替孩子包办的父母,都是孩子最不喜欢的。
聪明的家长,只会在孩子遇到难题或行为错误时,从旁稍加提示引导,帮孩子解决疑难问题。这样,孩子明白了道理,家长也达到了教育的目的。
小孩情商如何培养
“情商”这个词被提得越来越多,一个人成功与否与情商高低密切相关。而情商高低亦是一个人教养好坏的体现。俗话说一个人的成功由80%的情商+20%的智商决定。 3-12岁是小孩子情商塑造的最佳时期。那么如何培养宝宝的情商,让宝宝长大后能够“笑看风云”呢?
简单来说,情商高:就是让自己活得舒服,也让身边的人活得舒服。
早期的情商教育尤为重要,也是心理上的一种塑造,如果一个孩子从小性格孤僻、不易合作;自卑、脆弱,不能面对挫折急躁、固执、自负,情绪不稳定,那么他智商再高,也很难取得成就。而情商应该从小培养。反之情商高的孩子会有很好的自我认知,积极探索,从探索中建立自信心,对自我情绪的控制,抗挫折能力,喜欢与人交往,愿意分享、合作,为日后成功做准备。
如何培养高情商的孩子呢?
一、培养孩子管理负面情绪的能力
其实,就连大人都会时常有负面情绪,更何况孩子呢?能够正确处理自己的负面情绪是培养孩子情商的关键,让孩子能够正确处理、把握好自己的感情,而如果不能让孩子摆脱负面情绪的困扰,可能会留下很严重的“后遗症”,让孩子在未来遇到不如意之事时,很容易就制造和助长压力和负面情绪,进而影响孩子的发挥。所以,对于家长来说,关键在于如何引导孩子的这些负面情绪。
二、培养孩子培养孩子乐观积极的态度
1.营造一个乐观而温馨的家庭环境,乐观建立在一定的安全感之上。家庭的气氛,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孩子性格的形成。
2.父母要保持乐观情绪。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自己首先要做乐观的人,每个家长在工作、生活中也会遇到各种困难,父母如何处理困境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做法。
3.教会孩子正向看问题。为了帮助孩子学会看到事情的优点面,父母亲应常常用正向发问的方式启发孩子的思考,比如“今天认识的这个新同学,你觉得他有什么优点?”而在碰到挫折时,爸妈不该说:“你今天怎么回事,表现得一塌糊涂。”而该用:“这次可能让你自己失望了,那你觉得有没有什么值得肯定的部分呢?”
三、鼓励孩子学会分享,观察别人的需求
父母应多安排机会,欢迎孩子的玩伴来到家里和孩子一起玩,并鼓励孩子学会分享。有些父母亲在孩子的派对中,只想让自己的孩子成为注意力的焦点,而错失了培养孩子人际关系能力的良机。真正高情商的家长,则会鼓励孩子去招呼大家,和朋友分享自己的东西。并多鼓励孩子观察别人的需求,主动提供帮助,并在之后立刻给予他及时的表扬,如此一来,孩子就能够培养出团队意识及协作能力。日后无论对工作还是生活,皆会大有助益。
3——12岁之前,是情商能力培养及形成的重要时期。家长若能积极地进行情商教育,从而培养出孩子良好的情商能力,就能让其心理免疫力大大增强,得以应付学习和生活中的低潮与挑战,让孩子有能力去经营一个成功与快乐并存的美好人生!
怎么辅导小孩作业?
辅导孩子家庭作业,是很多家长非常头疼的是,面对下面现象,家长常常手足无措。
1、推就退,作业不主动。放学回家看电视,电视面前喊不动。
2、东张西望,作业不专心,磨磨蹭蹭耗时间,做事没效率。
3、不独立思考,遇到问题马上求救。
4、凑合应付,学习不积极,老师布置以外的作业,一点都不想做,作业完成万事大吉,不检查。
我们该怎么办呢?笔者建议您按照下面的方法试一试。
1)帮孩子端正态度
告诉孩子:爸爸妈妈必须尽心尽职地上班,完成本职工作,这叫责任;你做学生的,每天保质保量,按时完成作业,这也叫责任,这是你必须要做到的,没有任何可以讨价还价的余地。
有的家长对老师布置的作业不理解,不是埋怨题出得不好了,就是指责作业布置得太多,当着孩子的面贬低教师,这是极其危险的。如果孩子不听您的,您说了白说,没有意义;如果孩子听您的,就意味着可以不听老师的,如果老师在孩子的心目中的权威形象被破坏,学校教育便很难让孩子入口入心。必然会影响师生关系,教师与家长的关系。但是,确实有时候,教师的作业布置得不好,面对这种情况,作为家长要私下里和教师真诚的沟通,可建议莫指责。
2)努力提高孩子兴趣
让孩子喜欢做作业,这需要引导。
引导策略之一就是拿放大镜找孩子的优点,尽可能地肯定孩子的作业积极性。也许孩子本不打算马上做作业,你真诚地夸孩子有责任感,长大了,懂事了,让你省心,你很满意,在称赞面前,孩子一般会改变自己,克制自己。
策略之二就是肯定孩子作业的优点。要从心里赞美孩子“字进步多了,比我小时候的写的都好!”“这么难的题都自己独立完成了,了不起!”“做这么快,字又写这么好,按这速度,每天的作业不就和玩一样!”要把您的满意签到作业上。
策略三就是孩子作业完成了,要让孩子玩一会儿,不要鞭打快牛。
3)一心一意做作业
有的孩子写作业时没有专心投入,“附加动作”太多,一会儿东张张西望望,一会儿摸摸这玩玩那,还有的孩子喜欢几个人凑在一起边聊天边写作业,或者喜欢边听音乐、边看电视、边吃零食边写作业,如此三心二意当然不能保证作业的质量和效率。
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采取以下的策略:
1、告诉孩子高效学习的好处。开展一分钟抄写,一分钟记忆,一分钟速算等学习竞赛,你能这么快就完成那么多作业,质量又那么高,天天不是可以有很多时间干自己喜欢干的事。
2、营造学习的氛围。
干净整洁的书桌、书房很重要,孩子的书桌上不要摆放令孩子分心的东西;孩子在做作业时,家长不要去打扰孩子:“今天在学校表现好不好,有没有受老师表扬”,“肚子饿了吗,要不要吃点心”,“做几道了?还有几道?”。同时,孩子做作业,家长把电视开得大大的,在家里打牌喝酒,孩子也难以集中清理做作业。
3、和孩子一起预定作业的时间,培养孩子的效率观念。
4)合理安排作业
父母应当教会和督促孩子合理地安排和处理每天的作业,比如,学校里的作业要抓紧,能在学校里完成的就不要都带回家里;放学后不要先去玩个够,等到精力耗的差不多时才去做作业;做作业前要事先准备好学习用具(胶带、水彩笔、白纸、书本等),不要等到用的时候再临时去找;在做作业时要看清题目、审清题意后再动笔,不要做了之后才发现题目搞错了或没有按题目的要求去做;做作业时遇到不会的题,可以先绕过去,先做其它会做的题,不要就停在那里无谓地消耗时间;某一时间内,只能集中精力考虑一样作业。
5)注意劳逸结合
孩子做作业是要动脑筋的,如果孩子连续思考问题的时间较长而得不到休息,大脑就会疲劳,就会出现大脑运转速度缓慢的现象,这时孩子的学习效率就会下降,错误率也会增高,这时如果让孩子适当的休息,疲劳得以解除后其学习效率反而会提高。一般来说,小学生连续做作业的时间不宜超过半小时-1小时。很多时候,自由玩耍也是为了学习。学习是循序渐进的,需要持之以恒,不要平时不管不问,偶尔有时间,为了显示自己对孩子学习的关心,持久战考察孩子学业。
6)加强能力训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孩子到了三年级还不能边阅读边思考,边书写边思考,恐怕他很难顺利完成学业。”既好又快地完成作业也是需要一些最基本的能力的,比如小手肌肉的灵活、手和眼的协调一致等,有的孩子作业“慢”就是因为他们的协调能力不足,在做作业时频繁地抬头和低头,从而降低了读写的效率和准确率。对于这类孩子,家长首先应当加强其视知觉能力和动作协调能力的训练,可以让孩子玩记电话号码游戏:大人小孩一起,看一眼看谁记得多,培养孩子的瞬时记忆能力;可以让孩子剪纸、走迷宫、弹琴等。学习效率低不仅因为习惯差,因为态度问题,还因为能力差,需要家长教师共同提高孩子能力。
7)先复习后作业
作业的目的是要让学生正确地理解、熟练地记忆所学的生词、语法、定义、定理和公式等,是要让学生更好地巩固所学的知识。孩子完成作业的好坏是建立在对课堂上老师所讲授的知识的掌握的基础之上的,如果课堂知识没掌握、所学的内容没有消化和理解,作业自然就做不好,因此为了顺利地完成作业,可以要求孩子在做作业前先看书和参考资料,复习完了之后再动笔写作业,而不要图省事,回到家抓起笔就写。
8)经常检查孩子作业
对于孩子的家庭作业,家长应当经常检查,即使自己的时间再紧张,每周也要至少检查孩子的作业一次。家长经常检查孩子的作业有两个好处:第一,可以随时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孩子学习认真不认真,知识掌握的牢不牢,有没有学习困难等等,都可以从孩子的作业中有所反映;第二,可以有效地督促孩子的学习。孩子就是孩子,有些时候他是无法管好自己的,即使是成绩好的孩子也不例外,如果家长能够不时地翻看一下孩子的作业,就会使孩子在无形中有个压力感,他可能会因此而更加努力地学习。检查孩子的作业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孩子的作业有没有丢三落四的现象,孩子的作业能否及时完成,孩子的作业是否工整,孩子作业的错误率高不高,孩子的作业有没有抄袭的现象等等。
检查前要现让孩子自查,肯定优点,赞美优点,指出不足,实事求实,坚信孩子可以改正。
9)适当帮助孩子作业
有的孩子学习上的欠帐太多,很多作业根本就不会做,做作业时会有大大小小的“拦路虎”挡在前面,他们对写作业的畏难情绪十分严重,很害怕写作业,作业稍微遇到点困难就会产生烦躁感。对于这类孩子,家长应当耐心的帮助和辅导他们的家庭作业,孩子在课堂上没有搞懂的东西,只好由家长在家里给及时补上,争取不要让孩子的学习再出现新的欠帐,另外还要注意帮助孩子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如果家长自己本身没有这么多时间或没有能力辅导孩子,就应当适当请一些家教,将孩子在知识上的漏洞都补上。 但是,一定要记住,作业可以督促,不能代替。
1 0)多鼓励少指责
家长应正视孩子的能力,当孩子课后不会做作业时,不要一味责罚,而应当鼓励孩子克服学习上的困难,训斥和打骂是无济于事的,只能使孩子丧失对学习的信心和兴趣,这样一来不仅孩子的作业无法完成好,而且其学习成绩也会下降。有一个母亲经常盯着孩子做作业,孩子做慢了就吼:“快做,没见过像你这么慢的!”孩子加快了速度,可她又说:“字怎么写得这么差,又出了差错!”孩子于是又放慢了速度,然而这位母亲又沉不住气了:“这么久还没想出来,我怎么养了你这么笨的孩子!”最后只要母亲在旁边,孩子做作业时就会情不自禁地浑身发抖。
11)不要陪孩子写作业
有些家长喜欢在孩子写作业时陪在一旁,这可以说是一个很不好的做法,不仅自己的很多事情都耽误了,而且实际效果也不理想。陪孩子写作业会养成孩子的依赖性,有的孩子每写一道题就问家长“对不对”,或者作业稍有难度就不愿动脑问家长“怎么做”,有的孩子则是家长陪在一旁时表现还不错,可家长若有事不陪时作业则一塌糊涂;陪孩子写作业还会造成亲子关系的紧张,有的孩子可能认为父母在一旁是在“盯着”自己,是在“监视”自己,是对自己的不信任,个性较强的孩子会因此而对父母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甚至是对抗行为。
小孩怎么提高情商
-->
一个人成长离不开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的教育和影响。而学前儿童不能离开成人单独接触社会,所以与学前儿童关系密切的是家长。因此家庭教育对学前儿童尤为重要。于是有些家长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金钱进行教育投资,结果不仅达不到预期效果,反而导致孩子厌学、学习独立性差、自觉性差、任性、自私等。
这究竟为什么?有人说是教育方法不当,其实方法无非是一招一式,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表面的问题,而且“家无定法”,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观念,时代变了,环境变了,我们能不更新观念吗?小小年纪,整天要求他读、写、算等,按照父母的意愿安排的满满当当,他们的童年就这样被无情地剥夺了,这是拿牺牲孩子的今天来换取明天,这代价实在太大了。从某种意义上讲,连今天都不曾拥有的孩子,会拥有美好的明天吗?
专家呼吁,最重要的并不是让孩子学更多的东西,而是尊重孩子,解放孩子,还给孩子一个儿童的生活,儿童的世界。学会做人比学会做学问更重要。美国哈佛大学的教授丹尼尔·古尔曼认为:“情商是决定人生成功与否的关键”。最新的研究也显示:一个人的成功,只有20%归诸智商的高低,80%则取决于情商。如果把智力看作是一种潜在的智慧能量的话,那么情商则是唤醒这种潜在智能的笛声。
父母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孩子的情商:
一、教育孩子学会调节控制自己的情绪
一个人无法持之以恒地做完一件事情,主要就是无法抗拒来自外界的诱惑和来自内心的犹豫,如果不能控制自己战胜这些障碍,那么精力就会分散,导致事情的失败。
如果要坚持到底,完成一件事情,就必须克服来自外界和自身的困难或干扰。克服内部的干扰就是所谓的克制自己,包括情绪情感和行为习惯等。美国一位心理学家曾做过一次“糖果实验”。既观察孩子能否克制自己吃糖的欲望而忍耐一个小时,以便获得更多的糖,然而只有很少一部分孩子能够做到。当初能抵抗诱惑的孩子,青少年时期社会适应能力强,较自信,人际关系较好,能积极迎接挑战等。而缺乏控制能力的孩子则较多表现为与人相处困难、自卑,在压力方面容易退缩、嫉妒等。这一实验结果,说明了自我调节、控制情绪的根本意义。
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其生理发展密切相关,幼儿的神经纤维还未发育完善,神经兴奋强于抑制,所以不能很好地进行自我控制。而且,有的家长对孩子提出的要求,总是“有求必应”地“快速服务”,尽可能及时满足他们。日久天长,宝贝们在十分舒适的环境中习惯了,意志、情感方面像“缺钙”似的脆弱,自控能力随之下降。
首先可以从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入手,比如按时起床、吃饭,不偏食、自己穿衣服、收拾玩具等等;第二,鼓励孩子多参加小朋友的游戏,在游戏中孩子不得不学会遵守规则,服从集体,在这个过程中,他不知不觉就学会了控制自己。第三点要注意的是,家长不要放过孩子的每一点进步,今天控制一点,如果得到了肯定和鼓励,那么明天会控制更多,所以正面的强化会产生巨大的效果;第四点,家长要以身作则,不放纵孩子,也要约束自己,如果家长能够自我控制,取消不良的行为,那么孩子也会以你为榜样很好地控制自己。
二、培养孩子人际交往能力
人际交往能力是指能够准确敏感地观察别人,有效地理解别人和与人沟通、交往的能力。一个交往能力强的人,能够较好地处理纷繁复杂的关系,自如地控制各种场面。这种能力也正是衡量一个人社会性的指标,也是帮助个人更好实现社会生存的基本。所以教育部新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社会目标中明确提出: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内容要与要求中第一条又提出:帮助幼儿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养成对他人、社会亲近、合作的态度,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技能。指导要点中又进一步强调:应为幼儿提供人际相互交往和共同生活的机会和条件,并加以指导。可见人际交际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要想拥有较好的人际关系,首先要从家庭做起。父母之间要互敬互爱,以和谐的夫妻关系为孩子营造一个温暖安全的家庭环境。然后亲子关系要经营好,家长尊重孩子的个性和自主的权利,常沟通常游戏,让孩子感到亲近和快乐。同时,要教孩子懂礼貌,有较好的行为习惯;还要教孩子懂得爱,并学会给予爱。爱就是让孩子体验爱的美好,知道父母在给予爱时所付出的辛劳,从而使孩子产生尊敬、感激之情。学会给予爱,即教孩子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具有一定的同情心和移情能力,去爱一切美好的事情。例如:让孩子为你拿拖鞋,捶捶腿,揉揉肩或递东西,这是孩子学会关爱别人的第一步。再如邻居家的小伙伴有了伤痛,要教育孩子在情感上,行动上表示同情与关心。孩子是否具有爱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交友是否成功。另外,要容许孩子多与同伴交往。保证孩子有足够的时间与同伴在一起,如果孩子不喜欢与别的孩子交往,要有意识地鼓励他(她)与同伴接触、交往。这种交往是孩子获得合作的能力与情感体验的最基本的条件,它有效地养成合群性,消除孩子执拗或孤僻的倾向。即使感到交往受挫,有时也是一种学习的机会,让孩子学习宽容和谅解,看到人与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个性差异,周围的人不可能像自己想象的那样完美,同伴之间的不同意见也会常常发生,这是生活中的正常现象。明智的家长不要为此而封闭自己的孩子,而应积极引导孩子认识社会和他人,学会与意见不同的人交往,有利于培养孩子们的协作精神和发展合作能力。
这种伙伴群体交往有四个作用:有益于培养孩子们平等观念形成;有益于孩子健康情感的培养;有益于孩子们自我个性的形成;有益于孩子团结精神的培养。父母还要鼓励孩子独立解决与同伴交往中的矛盾的问题。善于解决交往矛盾,是高水平的合作与交往能力的标志。因此,当孩子交往时出现矛盾与问题,不要回避,也不要代为解决,而要鼓励孩子独立解决,最多也只能提些建议。有的孩子只喜欢和固定的同伴交往,而不肯和其他同伴交往,这种过于挑剔的交往倾向实际上就是回避交往的困难与矛盾。对于这种孩子更要有意识地引导、鼓励,设法使其体验到交往中解决矛盾的成功与满足感,从而乐于和各种人交往。
三、培养孩子乐观、自信的品质
一个人能否征服自己,超越自我,取得成功,其人生态度起关键作用。积极的人生态度虽不能确保事事成功,但消极的情绪则必败无疑。爱因斯坦曾说:“从我自己的经验得知,最杰出的创造肯定不是当一个人不愉快时做出的。”著名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也曾说:“一个人的能力深受自信的影响,能力并不是固定资产,能发挥到何种程度有极大的弹性。”可见,高度乐观与自信将带人走向成功。
家园共育《小孩磨牙,问题不简单》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教育孩子的方法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孩子教育问题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