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12月教育笔记。
校园是孩子的第二个家,孩子的教育工作离不开这两个大家庭!家长要对教师多些理解、多些帮助,有时候成绩并不意味着一切,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是家长与教师的目标之一!那么,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应该注意哪些方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12大决窍造就快乐孩子”,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1、给孩子随性玩耍的时间,不要把生活安排得太有规则。
自由玩耍比有计划性的活动,对学龄前的孩子来说更为健康有益。惟有这样才能让他们的想像力无拘无束的发挥。以他们自然的方式去探索他们所好奇的世界
2、确保孩子吃得健康。
健康的饮食,不仅让孩子身体健康,也能让孩子的情绪较稳定。
3、鼓励他多运动。
运动不但可以锻炼孩子的体能,也会让他变得更开朗。运动可以缓解压力与情绪,从运动中还能发现乐趣与成就感。
4、常常拥抱。
轻轻一个拥抱,传达的是无限的关怀,是无声的“我爱你”。研究发现温柔的抚触拥抱,可以上早产儿变得较健康、较活泼,情绪也较稳定。
5、用心聆听。
用心聆听更能让孩子感受到被关心。当孩子对你说话时,尽量停下你手边正在做的事情,专心听他讲话。
6、教导他关怀别人。
快乐的孩子需要能感受到自己与别人有某些有意义的连结。孩子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可获得快乐,并养成喜欢助人的习惯。
7、教导他解决问题。
当孩子发现他有能力解决面对的问题,就能带给他们快乐与成就感。
8、放弃完美主义。
事事要求完美,会减弱孩子的自信心与不怕犯错的勇气。
9、笑口常开。
开怀大笑,对你和孩子都有益处。
10、有创意的赞美。
赞美要具体一些,说出细节。父母应该让孩子自己发现,完成一件事情所带来的满足与成就感,而不是用物质报酬来奖赏他。
11、激发他内在的艺术天份。
接触音乐、美术、舞蹈等活动,可以丰富孩子的内心世界。
12、给他表演的舞台。
当你能欣赏孩子的才能,并表现出你的热情时,孩子自然会更有自信心。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导致孩子夜里哭闹的12大根源
宝在出生的头3个月,因食量少、餐数多、睡眠周期短等,使宝宝具有睡眠时间短、频繁小睡的特点,很少连续睡眠超过4个小时,白天、夜间没有太大区别。3~6个月开始,宝宝睡眠进入稳定期,夜间可以连续睡眠5个小时以上,中间醒来1~2次。可是也有的宝宝晚上睡觉总是哭吵,闹得年轻父母们疲惫不堪。到底有哪些原因会让宝宝哭闹不止呢?
长牙期的疼痛
提醒您要注意的是,宝宝从5个月开始长牙,到2岁半长全,宝宝会有因为长牙带来的不适而哭吵。注意观察宝宝的脸颊、下巴,如果有明显的口水红疹、牙龈肿大、触痛及轻微发烧等,就要考虑是否有长牙疼痛困扰着宝宝。可以采用,局部冷敷的方法缓解宝宝的不适。待宝宝牙齿长出后,睡眠会自然好转。
憋尿而哭吵
有的宝宝,尤其是男宝宝,因憋了尿,膀胱饱满的刺激使宝宝感到不适,于是宝宝就会表现为睡觉不踏实、来回翻身、伴哭吵。解尿后,宝宝就会继续安静地睡觉。不要在宝宝临睡前半小时给宝宝进乳、水太多,否则,入眠后半小时~2小时之间,宝宝会解尿3~4次。如果您掌握了宝宝解尿的时间规律,也可以主动在一定时间,提前给宝宝换尿布或把尿,这样就可以有效减少宝宝因排尿引起的哭吵。
小宝宝的鼻塞
有经验的妈妈会发现,小宝宝常会出现吃奶时的鼻塞,尤其是刚出生不久的宝贝,或是不幸感冒了的宝宝。宝宝鼻腔中有很大的鼻痂,会使鼻腔阻塞,迫使宝宝用嘴呼吸。这样,干燥的空气刺激咽部,造成咳嗽等不适,就会引起宝宝突然大哭。要学会用清水滴注或用器具清理鼻腔,软化鼻痂,清除鼻腔中的阻塞物后,宝宝才能顺利地吸吮,继续安然入眠。
注意夜间温度 室内温度最好不要超过24℃,太热或太冷,或穿的、盖的过多,使宝宝在睡眠中烦躁或把被子蹬掉,继而感觉寒冷,也会导致宝宝出现哭吵。
空气中的刺激物 卧室中的刺激物,可能使宝宝的呼吸道发生过敏、阻塞,因而发生哭吵。刺激物可来源于香烟味、痱子粉、驱蚊花露水、油漆等。
噪音 当宝宝处于浅睡眠阶段,或者处于从深睡眠进入浅睡眠的过程中,凡是突然的、音量大的、不熟悉的声音,均可以惊醒宝宝,引起大哭大闹。
感冒
患感冒的宝宝半夜容易醒来哭吵。因为感冒可造成宝宝的呼吸道阻塞及全身的不适,应对症处理,尽快缩短病程,减轻症状。这时多给宝宝喝热水,喝新鲜果汁,必要时在医生的指导下,用减轻鼻堵的药物。侧卧的睡眠方式,更适合感冒的宝宝。
发热
宝宝在发烧时,会不断哭闹。父母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应用解热的方法或解热剂,给宝宝尽早的解热,进行降温护理,以免引起高热惊厥。
患有肠道疾病
在炎热的夏、秋季节,经常会因吃引起宝宝过敏或腹部不适的食物,宝宝就会在夜间焦躁不安,甚至哭闹。此时要注意宝宝的腹部会不会有胀气,包块,拒按,大便的情况。如果有父母应立即带宝宝去医院诊断,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药物。
突然的母子分离
由于妈妈或看护人的突然离别、更换,造成宝宝情感上的不安全感、焦虑情绪,就会出现不明原因的半夜啼哭,且在白天很黏人。对于这种宝宝,监护人需多拍拍、抱抱,亲切地小声说话安抚宝宝,使宝宝尽快适应新的环境。
父母、照顾者的情绪变化
如果是与宝宝接触最亲密的人,尤其是妈妈,情绪不稳定,比如生气、沮丧、失眠、紧张和焦虑等,往往也容易“传染”给宝宝;如果有家庭关系变故、人员之间冲突或者搬家等情况,都会使孩子处于情绪紧张状态,因而哭吵。希望所有看护宝宝的人,爱护宝宝,不要把不良的情绪变化“接种”给还不懂事的小宝宝,影响宝宝一生的心理发育。
过分的活动
宝宝神经系统发育还不完善,抑制功能较弱。所以如果白天受到过强的刺激或晚上睡前有过过于激烈的活动,都会使宝宝在睡眠时,大脑仍处于兴奋状态,因而引发在睡眠中的突然哭闹,似做噩梦一般。所以,注意在睡前不要让宝宝让活动过多,使大脑兴奋性过高,以保证宝宝有一个好的睡眠。
婴儿晚上睡不安的原因很多,往往与睡眠条件不好引起不适或身体有病有关,也有可能是缺钙的表现。其他原因如饥饿、被子盖得太多、尿布湿了或尿裤太紧等;幼儿睡眠不好也可与睡前过度兴奋或紧张、日常生活的变化,如出门、睡不定时、搬新屋有新的保姆和陌生人来有关;我曾经见过由于老的保姆走了引起婴儿晚上睡眠不安者。白天睡的太多也可影响晚上的睡眠。
此外小儿的内在因素对睡眠也有影响:大脑神经发育尚未成熟。孩子生理上尚未建立固定的作息时间表。宝宝生物时钟日夜规律的调整,要倚赖宝宝生理成熟度的配合。
儿童天生的气质,倾向过度敏感、无规律、反应强度高或低反应。不但要花长时间来建立自己生理时钟的规律性,也较难适应环境的变化。
解除了引起睡眠不好的因素后,有时每隔2~3小时还会出现轻度哭闹或烦躁不安时可采取轻拍或抚摸孩子,可使宝宝重新入睡。不要马上又抱又哄,或给他喂奶和喝水,这样会养成孩子夜间经常醒来的不良习惯。某些神经类型的正常小儿晚上睡眠很差,但只要吃、发育增长没问题就不必太担心。
此外,应安排个安静、舒适的睡眠场所,室温适宜、空气清新、被褥厚薄合适、灯光可暗些;培育良好的睡觉习惯,睡前不过于兴奋或做大运动量的运动,不宜训斥孩子。每天晚上到9点就关灯,大家都睡觉或到另外的房间去活动,创造一个安静的环境,让他睡。婴儿最好侧睡,尤其是吃饱后应向右侧睡,俯卧易压住口鼻影响呼吸,仰卧会因吐奶引起呛咳。并逐渐让这成为一个习惯,不轻易破坏这种习惯。晚上不要逗她玩,喂饱后就让她自已入睡,哭也不要管,几天后自然会形成习惯。
培养孩子快乐的三大秘诀
看一个孩子脸上有多少笑容,通常就能知道他所接受的教育是否成功。育儿专家指出,孩子的快乐关键取决于父母,父母要从自己做起。
合适时间做合适的事
情景:8岁的涓涓最近对做饭表现出浓厚的好奇,总想试着去厨房帮妈妈打下手,但每次都被妈妈一句"你还是赶快写作业吧"打发了。弄得涓涓鼓起小嘴,一脸不高兴。
分析:孩子都需要妈妈的照顾,如果这时妈妈把责任推给他人,就是"该做的时候不去做";当孩子准备好好学习一些技能的时候,如果妈妈不去教他,也是"该做的时候不去做"。
反之,当孩子渐渐长大,开始需要更多的空间,如果这时父母不放手,就是"不该做的时候非要做";当孩子没有准备好学习,父母非要他学,那也是"不该做的时候非要做"。
提示:在合适的时候做合适的事情,这样做对于父母来说并不难,孩子和父母的心情也都会比较愉快。如果父母一直和孩子较劲,就会感觉费力,通常不是用错了方法,就是选错了时间。
相信孩子的成长能力
情景:聪聪要上学了,妈妈非常焦虑,儿子个子不高,会不会被同学欺负?他还没上过学前班,学习会不会跟不上?妈妈还一遍遍地为孩子检查准备好的学习用品,生怕少了什么。
分析:父母始终关注着孩子的成长过程,知道他所有的弱点和不足,但却忽略了孩子的潜力,该放手时不敢放手,生怕孩子有闪失。其实,孩子具有成长的能力,当父母对孩子缺乏信任时,很难让孩子也让自己快乐起来。
提示:父母应充分相信自己能做个好父母,同时也应该相信孩子有能力成长,虽然还不够完美,但只要努力去做,有了这份信心,就好像是给孩子的成长之船装上压舱石,什么风浪都不害怕了。
学会欣赏自己的孩子
情景:冉冉的妈妈很容易生气。她希望女儿听话,可女儿偏偏是个特别有主意、脾气倔强的孩子,常常会让妈妈克制不住发脾气,事后妈妈又常常会自责。
分析:有时候,一念之差就会成为快乐和苦恼的分界岭,也许事情并没有改变,只是自己看待事物的角度改变了,心情就会不一样。如果父母能更多地用欣赏的眼光去看自己、看孩子,就能获得更多的快乐心情。
提示:欣赏其实是审美的一种方式,审美是需要距离的。有的父母常常欣赏别人家的孩子,这是因为存在距离的缘故。所以,如果能在现实中站在第三者的角度欣赏自己的孩子,就可能会得到意外的收获。
真的是好家长造就好孩子吗?
这篇文章不是要批判中国的教育制度,是要写给和我一样的父母们。为什么我们会这么焦虑呢?一个原因,是因为我们相信了很多流行的谬误,自己把自己搞得太紧张、太累。
我们这一代做父母的,个个都无比焦虑。
夏天,更容易着急上火。孩子该上幼儿园的,找不到幼儿园。“幼升小”、“小升初”的规则变来变去,越变越怪异。“中考”之后,孩子就进入了上学期间最黑暗的一段时光,他们开始准备高考,家长也要陪着提心吊胆。
好不容易考上了大学,中国的大学又怎么样呢?北大、清华、复旦,这算是中国最好的大学了吧。碰巧我都去过,要问这些学校究竟怎么样?嘿嘿,这么说吧,他们的楼都盖得很壮。
这篇文章不是要批判中国的教育制度,是要写给和我一样的父母们。为什么我们会这么焦虑呢?一个原因,是因为我们相信了很多流行的谬误,自己把自己搞得太紧张、太累。
好孩子是教出来的吗?
流行的观点认为,好孩子是教育出来的。意思是说,如果你的孩子不如别人家的孩子,那肯定是你们当父母的过错,谁让你们不重视教育,不懂得正确的教育方法呢。
从另一个角度去领会,这种观点还意味着,只要你用心去教,你的孩子一定能成为你想让他或她成为的那个样子。你想让孩子上哈佛?赶紧买本《哈佛女孩》,你想让你的孩子成科学家?赶紧把他们送到奥数班。快,快,要不就来不及了,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
一个人的成长是由什么决定的?简单地讲,一是先天的遗传,二是后天的环境,缺一不可。但是,流行的观点似乎认为,后天的环境是唯一重要的。教育的意义因此被无限夸大。这一观点的隐含假设是,孩子出生之后,就是一张“白板”,一张白纸,“好画最美的图画”。
著名心理学家平克(StevenPinker)在《白板》(TheBlankSlate)一书中谈到,因为生物学,尤其是进化论曾经被像希特勒这样的一帮狂人们滥用,如今,谈论基因的作用成了一个禁忌,似乎这样就是要鼓吹“命定论”或“种族主义”。认为后天的环境因素是唯一重要的,这明明是一种极端的观点,但却被当做中庸的主流,认为先天的遗传因素也起到一定的作用,这明明是一种中庸的观点,却被当做极端的异见。
可是,你自己是知道的。难道你没有在一旁看着孩子玩耍,心中不禁惊叹:他或她多么地像我啊,一颦一笑,举手投足,仿佛都能让你看到自己的影子。看到孩子受了委屈,或是傻傻地不知所措,你的心中一阵怜惜,因为你知道,如果换成是年少的你,你会和他或她一模一样。
基因的力量是如此强大,以至于生物学家道金斯曾经写过一本极有争议的书《自私的基因》。道金斯写了那么多的书,甚至专门写过一本跟上帝较劲的书,但到头来还是这一本影响最大—但误解也最多。很多人想当然地认为他要鼓吹“性恶论”,不,他不是说人生来是自私的,他是想告诉我们,我们的很多行为并非出于自已的意愿,而是在服从基因的指令。基因是主人,我们是仆人。
心理学家在过去数十年的大量研究表明,人与人智力或性格上的差异,至少有一半左右,是由基因决定的。如果一对双胞胎,刚出生就被分开,在不同的环境中长大,他们的性格还会非常一样。即使是同在一个屋檐下,亲生孩子和养子之间的差异,几乎和大街上随便抓到的两个人之间的差异一样大。
好家长造就好孩子吗?
不过,不是还有50%的环境因素吗?至少有一半的机会,我们能够把握孩子的命运。流行的教育理论告诉我们,有大量的“科学研究”表明,好家长造就好孩子。
且慢,第一,这些研究确是发现了家长行为和孩子表现之间的相关性,但相关性不等于因果性,我们怎么能够证明这背后的确有因果关系呢?即便是有因果性,会不会反而是好孩子造就好家长呢?嘴甜的孩子自然得到父母的更多疼爱,不听话的孩子自然会让家长更烦躁着急。孩子的性格不同,家长的反应各异。谁是因,谁是果?
第二,这些研究其实仅仅证明了,家长的行为和孩子在家里的表现之间的相关性,家长真的知道孩子在外边究竟怎么样吗?难道这样的例子还少:家里的小霸王,到了学校里反而是个受气包,家里的闷葫芦,到了同学那里却神采飞扬?
环境确实很重要,在一定年龄之后可惜最重要的不再是家庭环境。一位特立独行的心理学家哈里斯(JudithRichHarris)写过一本书《养成假说》(TheNurtureAssumption)。她在这本书中指出,在决定孩子性格的外部环境中,同龄人的社会环境比父母提供的家庭环境重要的多。
孩子们知道,听家长的话是没有用的,他们早晚要出来混,混的好不好,不在于家长满意不满意,而在于同龄人接受不接受。一到自己的世界中,孩子们就会自动地找到自己的角色:有人是领导者,有人是追随者,有人是社交明星,有人是宅男宅女。
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孩子们仿佛是预装了两套操作系统,他们会自动地在两套操作系统之间切换。家长管得严,在家自然听父母的话,但一到了学校,那言行举止就得遵守孩子间的社会规范了。那是孩子们自己的世界:
作为家长,你再上心,再有能耐,也钻不进去,帮不了孩子。你所能够做到的,无非是为孩子创造一个适宜的环境,让他或她能够找到和自己差不多的孩子,不会感到紧张,不会受到歧视。
“如鱼饮水,冷暖自知”,什么是适宜的环境,只有孩子自己知道。在一个人人都是“牛孩儿”的环境里,你的孩子如果不够聪明上进,他会处处遭白眼。在一个全部都是乡下孩子的环境里,如果只有你的孩子是城里来的,他同样会被人嘲笑。
“培养孩子需要一个村庄”
哈里斯谈到,如果把如今流行的育儿理论放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就能看出它们有多么荒诞。在传统社会中,家长对孩子的最大职责是把他们养大,吃饱穿暖,但怎么教育他们,那不是父母的责任。
非洲部落有一句谚语:“培养孩子需要一个村庄”。孩子们和孩子们玩耍,孩子们到别人家串门,这些社交的经验,对他们的成长才是最重要的。贾杰德·戴蒙德(JaredDiamond)在他的新书《昨日的世界》(TheWorldUntilYesterday)中也谈到,现代社会在哪些地方需要向传统社会学习。如果说在公共卫生、防范传染病等方面现代社会要更加先进,那么在教育孩子方面,现代社会可能比传统社会还要更加蒙昧。
于是,我们就成了最焦虑的父母。教育孩子本来是一件赏心悦目的事情,如今则变成了一种沉重的负担。父母几乎要把除了工作之外的所有时间都花在孩子身上,付出了无数的时间、精力和金钱,结果,却看不到一点成就。美国记者塞妮尔(JenniferSenior)在一本新书中感叹,教育孩子成了一件“有乐无趣”(Alljoyandnofun)的差事。
那我们该怎么办?难道我们应该对孩子撒手不管吗?
当然不是。孩子是你家庭中的一员,他们理当得到你的爱。但是,你爱你的丈夫或妻子的时候,你爱你的父母的时候,可曾想过要“教育”他们,“改造”他们?如果不能“教育”他们,“改造”他们,难道你就会不再爱他们?内心深处,你难道真的想按照自己的一厢情愿,而非孩子的本来性情,来“改造”自己的孩子?如果是这样,那么我们都去支持“基因工程”,以后就像订午餐一样,预订出自己心目中的“完美孩子”,岂非最好?
孩子是上寄宿学校还是走读学校,母亲是专门在家带孩子还是出去工作,孩子是一岁的时候学会说话还是一岁十个月学会说话,到上小学之前会背乘法口诀表还是不会背乘法口诀表,孩子考试考了一回第一,或是考试考了一次不及格,这一切的一切,都不重要。焦虑的父母只能让孩子感到更加紧张。孩子的成长需要时间,你的生活也需要时间。
试试看,能不能把你一颗焦虑的心轻轻地放下,去体会那种只用眼光欣赏,不去动手改造,只提供鼓励和支持,不强加压迫和重负的父母之爱。你没有必要费心跟别人证明自己是一个好的父母,没有人比你更知道,你是爱他们的。血脉中无声地静静流淌的就是你对他们的爱,即使别人看不到,即使孩子没感觉。
孩子是在父母家里暂住的客人,总有一天,他们就会离开我们。趁着他们还在,让我们珍惜在一起的时光。你会在睡前给小宝贝讲一个童话故事,那只是因为你想要体会这种互相依偎的美妙时光,跟他或她的大脑发育,一点关系都没有。
多角度赏识造就理想孩子
尊重和爱是孩子的基本心理需要,由衷地欣赏、赞美孩子,需要家长学会从多个角度发现孩子的闪光点,用发自内心的喜悦感染、打动孩子,使其保持健康积极的心理状态。
角度一:
正面强化,赞扬孩子众所周知的优点
今年6岁的刚刚很有环保意识,常把小区里的果皮、纸屑捡起来放进垃圾箱,年前还被小区管理处评为“环保小卫士”。可是,最近刚刚保护环境没有以往积极了,因为爸爸妈妈觉得孩子环保方面的表现已经受到了肯定,便不再表扬他这种行为,刚刚拿回“环保小卫士”的奖状时,他们只是随意看了一眼,就再也没有提起。孩子的积极性受到了打击,慢慢失去了保护环境的兴趣。
孩子在表现优秀的时候,最期望听到爸爸、妈妈的鼓励与肯定。积极的正面肯定,才能使孩子感受到父母发自内心的爱和喜悦,给孩子带来愉快的心理感受,强化他正面的表现,促使他努力做得更加完美。
角度二:
全面肯定,赏识孩子小小的优点
调皮的东东常会给父母招惹一些小麻烦,但有时也会主动做些好事,把摔倒的小朋友从地上扶起来,帮粗心的阿姨找到丢在角落里的钥匙……看到东东帮助人的时候,爸爸、妈妈总会充满喜悦地赞扬孩子:“东东真懂事,这么小就知道帮助别人,将来长大了一定会了不起!”在父母的赞扬声中,东东一天天懂事了,不再沉湎于捉弄别人带来的小小乐趣,而把精力转移到帮助别人上。
爸爸妈妈发自内心的赞扬是引导孩子一步步走向真、善、美的动力。家长如果老把眼光盯在孩子的过错上不放,就会心生焦虑,对孩子的教育缺乏耐心与信心,会导致孩子往消极的方向发展。在纠正孩子捣乱等错误行为的同时,用心发现他身上的优点,细心捕捉他的每一点进步,及时加以肯定和鼓励。孩子会逐步改掉不良习惯,强化优秀的品质。
角度三:
沙中淘金,赏识孩子错误中的闪光点
刚上小学的小井成绩不太好,很少受到父母和老师的表扬。3月是学雷锋月,很多做了好事的孩子都在学校里得到了表扬,让小井十分羡慕。一天,他交给老师一百元,说是在上学路上拾到的,当天就受到了学校广播站的表扬,这让小井兴奋得满脸通红。那一天,他读书的声音特别响亮,作业写得特别工整,红领巾比任何时候都系得整齐。可是第二天,小井却垂头丧气地来到了学校,原来他为了得到表扬,竟然偷拿了家里一百元,被爸爸发现后暴打一顿。幸亏老师了解到真相后及时和家长联系,做父母的也检讨了自己的冲动行为,肯定了孩子出发点是好的,才慢慢让小井又找回了笑容。
在工作和生活中,成人因为期望得到别人的尊重与肯定,偶尔也会犯些连自己都难以置信的错误,小小年纪的孩子又怎么能够避免呢?发生这样的事情时,家长一定要头脑保持冷静,客观分析孩子这样做的深层原因。如果孩子是为了获得尊重和肯定而犯的错误,至少有令人欣慰的地方:孩子想听表扬,想要上进。家长要肯定这一点,多找机会表扬孩子,满足他的心理需要,在此基础上引导孩子用正确的方式来获得肯定。
角度四:
独辟蹊径,赏识孩子的与众不同点
豆豆性格有些内向,常被小朋友冷落。因此她不太喜欢出门,闲下来时就给家里的小狗洗澡、梳理皮毛,把学习和生活中发生的事编成故事说给它听。豆豆的父母担心孩子将来不能与人和谐相处,但转念一想,光着急也没有用,还不如引导孩子把说给小狗听的故事记录下来。豆豆妈妈把孩子记下的故事投到儿童杂志,竟然有几篇发表了,让豆豆感到了成功与快乐。不少小朋友也开始要求豆豆讲故事给他们听,时间长了,豆豆性格逐渐变得开朗起来。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不会有两个相同的孩子,每个孩子都有自身的特点,有着轻微自我封闭倾向的孩子,有时更会令大人觉得难以理解。这些特点是孩子人格的一部分,简单的斥责和生硬的要求只能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把他推向不健全人格的深渊。发现孩子具有负面的性格特点时,家长先要反省自己的教育方式,寻找孩子特殊性格中的积极因素,因势利导,帮助孩子一步步走出狭隘的天地,在人际交往和社会生活中找到更多的乐趣,逐渐成为一个优秀的孩子。
家园共育《12大决窍造就快乐孩子》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教育孩子的方法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小班12月教育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