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你的宝宝怕洗澡吗?

发布时间:2021-08-06 宝宝幼儿园的游戏 宝宝入园 宝宝班教育笔记

宝宝还很小的时候,是很喜欢洗澡的,而且一切都任由妈妈或爸爸的摆布。当宝宝到了这个阶段,已经有了一定的自主意识,而且开始懂得什么是害怕了,所以有的宝宝就出现了怕洗澡的现象。

宝宝在1~2岁的这个阶段非常害怕洗澡,主要原因是害怕在水中滑倒,害怕肥皂进入眼睛,甚至害怕听到污水流进下水道的声音。

根据这些原因,妈妈要有针对性地给予解决。如果宝宝害怕进浴盆,妈妈也不要强迫宝宝,可以让宝宝先在一个浅盆里试一试,如果宝宝还是害怕,不妨在浴盆里放一个宝宝喜欢的玩具,直至宝宝不再害怕在浴盆中洗澡为止。往浴盆里放水时,可以先放2.5厘米高的水,等宝宝适应之后再适当加入水量。为了避免肥皂进入宝宝的眼睛,妈妈可以用一块不滴水的湿浴巾擦洗几次,或是干脆给宝宝准备一个护眼罩,此外应注意的是要使用不刺激眼睛的婴儿洗发剂,而不是成人使用的那一种。对于那些害怕放水声音的宝宝,在洗完澡之后应马上把宝宝抱走,然后再排水。

yJS21.com更多精选幼师资料阅读

你了解你宝宝的性格吗?


导读:孩子极端地热爱某一种颜色,他的个性往往越突出,这种个性常常是他优点和缺点的“爆发点”。找准了这个“爆发点”,父母对孩子的引导可以更加有的放矢。

每个孩子似乎都有自己无意识的色彩偏好,孩子们玩的24色橡皮泥、36色绘画水笔,总有一两种色彩早早需要“补仓”;去童装柜台买衣服,款式再怎么新颖可爱,售货小姐也无法说服孩子接受他“意料之外”的颜色。

孩子极端地热爱某一种颜色,他的个性往往越突出,这种个性常常是他优点和缺点的“爆发点”。找准了这个“爆发点”,父母对孩子的引导可以更加有的放矢。

发现之一:粉红色-依附性特别强

大部分的女孩子喜欢漂亮的粉红色。如果您所爱的小女儿喜欢粉红色的话,表示您的家庭经济环境在一般水准之上,而且,也象征着双亲爱心的充分表现。

在爱心的保护下,这种女孩子多具备“高度审美观”、“细心体贴”,“优雅”,“柔顺”的物质,亦正是吸引人之处。

4~6岁的女孩中,也有特别讨厌粉红色的人。粉红是这样一种颜色,讨厌它的人特别讨厌,而追捧它的人,连枕头和漱口杯都要买“粉红色,上面有五瓣小花”的。大量的证据表明,热爱粉红的女孩与父母的亲子关系特别黏乎,在心理上特别依赖父母,大小事希望大人替她拿主意,站在前面替她做“挡箭牌。”如果父母拒绝当这个“挡箭牌”,让她自己去解决这个问题,她的眼泪马上像开了闸的水龙头,关也关不住。蓉蓉就是一个例子,她的一切用品都是粉红色,人又胖,外号“粉红小猪”,但就是这么个高胖女孩,连同伴错拿了她的皮球回家,她都不肯去“交涉”,非要拖着妈妈去跟对方小朋友说。

妈妈常常叹气:这一朵温室小花,将来还能够移栽到野地里去吗?

发现之二:绿色和蓝色-讨厌竞争

热爱绿色和蓝色的小朋友都有回避竞争的倾向,绿色尤甚。喜爱绿色的孩子,个性上较随和开朗,没什么心机,具有包容宽恕的心胸及强烈的好奇心,而且颇有求知的上进心。此类型者,成人后适宜于领薪阶层,如能有恒心踏实做下去,也可有成功的一日,许多才气纵横的男孩多属此类型。

连小三轮自行车也要选择“青草绿”的卓珊,宁可在幼儿园植物角看一下午“蚂蚁大游行”,也不愿与一群小朋友玩“抢椅子游戏”。“她明明眼急手快,能抢得赢,不知怎么一玩这个游戏就要上厕所。”除了讨厌这个“8人抢6椅”的游戏,卓珊还聪明地避开与同伴的“残酷竞争”,比如要排演《白雪公主》没人想演“凶恶的王后”,卓珊就举手说愿演王后,因为白雪公主有12位小朋友想演,11个人注定要体会失败的滋味,卓珊说:我不想跟别人去争。又说,要是有一个童话,能让每个小朋友都分上一个角色皆大欢喜,就好了。

妈妈有这种忧虑:卓珊热爱的绿色,是否平息了她心中的骚动和表现欲,令她向往一个没有竞争关系的、和睦且各司其职的世界?孩子将来必须直面残酷的竞争时,会不会喉头发紧、两手冒汗,兴起“逃之夭夭”的念头?

发现之三:紫色和橙色-过度情绪化

偏爱橙色和紫色的孩子都有情绪波动剧烈的倾向,只不过偏爱橙色的孩子更乐观,情绪颠簸时会往好处想,比较善于自我开解。“橙色系”的孩子惟一的缺陷是,被坏情绪掌握时可能有攻击性。热爱紫色的小孩则完全相反,他的情绪失控不会向外,只会向内——别人一个眼神、一句话的语气,他都能在心里放大很多遍,非常敏感,你对他的态度有些许变化,都能左右他一两天的心情。父母和老师不得不经常尴尬地抚慰他:“我不是这个意思,我是那个意思……”值得注意的是,喜欢紫色的男孩比女孩还多,这或许可以解释两个事实:第一,为什么神经质有成就的艺术家从来是男多于女;第二,为什么“生闷气”的怪男孩屡见不鲜。敏感的女孩会用眼泪来释压,男孩从小被教育“不许哭!要坚强!”男孩就只剩下“闹别扭”一种表达方法了。

假若发现热爱紫色的小男孩在“闹别扭”,千万别呵斥他,想一想如何有效安抚他那颗“容易受伤的心”吧。

你的宝宝能吃苦吗?


导读:在我看来,吃苦教育有三重境界,其一是“捱”,其二是“适应”,其三是“超越”。

吃苦的精神是当代青少年严重缺乏的,现在孩子身上的毛病很多是“惯”出来的,许多真的已经对孩子毫无办法,三者共生,于是社会上冠以“魔鬼训练营”、“行走训练营”的各种活动一下热了起来,然而喧嚣之下,实际的效果却差强人意。因为培养孩子的吃苦精神是有学问的,大部分的组织者和父母朋友还不懂其中的规律。

在我看来,吃苦教育有三重境界,其一是“捱”,其二是“适应”,其三是“超越”。

“捱苦”是最低的境界,就是成人强行安排孩子受苦,孩子极不愿意,又没有办法,只好“捱”,直到成人的安排结束。这种情况,不仅无益而且有害。我记得小时候,父亲也有意的锻炼我的吃苦精神,当时在农村,他的方法是增加劳动强度和延长劳动时间,但是,他的教育是失败的。他让我产生的是对劳作的厌恶和惧怕,不仅没有增长相反减小了我对痛苦的忍受能力。

“适应”是一个更高的境界。随着时间的延长,孩子的承受能力得到很大的增强,训练结束后,再遇到一般的困难和“苦”就不怕了。但是,“适应”只是增加了人的承受力,并不能减少孩子的惰性,增强孩子的意志,这个经验来自于我的一个同事,曾经是北京市皮划艇冠军队的成员,他告诉我:以前训练太苦了,可以说挑战人身体的极限,所以现在碰到熬夜加班等或苦或累的事情,都受得了;但自己的惰性并没有受到抑制,还是能懒就懒,另外自己的进取性和自制力也没有比接受训练以前有过增长。

“超越”才是最高的境界,才是真正有效的教育。对此,我有过两次深切的体会,其一是2004年正月初八骑自行车200多公里到河北大学,其二是2006年元宵节绕北京二环步行一周;两次都是独自进行,行前内心都有较大写作压力,都有明确的自我激励的愿望。当行程结束后,不免想起《老人与海》里圣迪亚戈说的那句话:床是我的好朋友,床会成为了不起的东西。然后是舒服得不能忘记的睡眠,是接下来好长时间的积极和热情。整个过程中,虽然饱尝筋疲力尽的滋味,但是心里一点都不苦,相反越苦越有成就感,还想再苦一点,到了目的地后还想再走一段。

怎样才能做到第三种境界呢?为什么大部分魔鬼营、行走营,不仅收效甚微而且造成身心伤害呢?我认为与教育方式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你要求孩子什么、训练孩子什么并不重要,关键的是你让孩子感到了什么。在于教育者是否激发起孩子对困难的斗志、改变自己的决心,在于教育者所提倡的形式是否能够被孩子接受,在于孩子是否认为教育者这样做很有必要而且出于好意。

如果不考虑这些,把“苦行”“高强度的训练”强加给孩子,这不仅教育效果很难达到,而且也是不人道的,很容易走火,事实上是越来越多地走火。大家从对这些形式的推崇向往,已经渐感失望,甚至开始声讨。

其实,就形式来言,我并不反对,教育需要各种各样的尝试,换句话说,我并不认为“行走营”之类的活动本身有什么不好,让人担心的是当事者对这种形式的操作方法,和他们对教育原理的理解程度。

假如我们能够先激发孩子的斗志和上进心,能让孩子渴望获得那种锻炼带来的坚强和成熟时,孩子们就会对吃苦的锻炼充满向往,拦都拦不住。

当然,我们需要考虑到劳累和痛苦的分寸,这要依据每个孩子不同的情况制定,既不可缺少挑战性,又不可损害孩子的身体。

看看你的孩子的吃苦能力指数

1因为特殊情况,你熬了一个通宵,第二天你会逢人便说“太困了,昨晚一宿没合眼”。(是否)

2晚上回家很累了,你会像平常一样去冲凉,而不是倒头便睡。(是否)

3如果没有洗衣机,你就不愿意洗衣服。(是否)

4天气很热了,你宁愿走十分钟去坐地铁,也不打车。(假如你的经济条件允许的话)。(是否)

5和你的同学相比,你认为自己是一个经受过锻炼的人。(是否)

6你们小组劳动时,你通常都是最卖力气的人。(是否)

7和父母在一起时,你总是替他们拎东西。(是否)

8你在自己家里吃饭从不刷碗。(是否)

说明:第1、3、8题选择“是”得0分,选择“否”得2分。其余题目相反。

0-4分你应该多多锻炼了,否则你将变成一个废人。

4-10分普通,你应该增强自己的吃苦意识。

10-14分你是一个吃苦耐劳的人,就凭这一点你也能成事。

你家宝宝黏人吗?


导读:孩子总是黏着你,或许你会受不了,其实这也是孩子行为异常的一个表现,家长要了解其原因,掌握引导方法,让孩子回到健康的生活轨道上来。

多让宝宝跟小伙伴接触是个好方法

福州的陈女士是个全职妈妈,女儿1岁零3个多月了。最近宝宝特别黏她,每天除了睡觉,一刻也离不开妈妈。

“宝宝老盯着我,上洗手间呀、洗澡啊都缠着我不放,更别说做家务或其他的。跟个小尾巴一样甩都甩不掉,什么事也做不出来,真是累死人了!”宝宝太黏人,很多妈妈都有同感!自个辛苦先不说,这过分依赖的性格,肯定不利于孩子今后的健康发展。怎样对付这些“小尾巴”,有此烦恼的家长们仔细往下看吧。

孩子太黏人跟平时照料方式有关

福州旺婴妈妈亲子园负责人许威威指出,孩子黏妈妈,主要跟平时照顾宝宝的方式有关。一般来说,孩子和谁在一起的时间长,就会比较依恋谁。

一些家庭从孩子出生开始,就主要是由母亲在照顾孩子,所以孩子依恋母亲的心理就表现得特别明显,因为母亲是他获得安全感的途径,尤其是内心情感丰富的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现象会逐渐减少。

万婴跟踪(福州)亲子园负责人郑丽苍认为,宝宝太黏人,主要是因为不安全的亲子关系所致。

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妈妈平时太忙了,因为要上班,很少有时间陪宝宝,所以宝宝一逮着机会,就黏着妈妈不放;另一种是全职妈妈的宝宝也特别黏人,这主要是妈妈平时呵护得太过细心了。

郑丽苍补充道,“宝宝从小是不知道害怕的,但是因为他们现在是属于吸收性心智,如果妈妈平时照料宝宝时过于紧张,久而久之,就会在无形中传递给宝宝‘这个世界不安全’的信息。”

福建儿童发展职业学院早教教研室主任苏玲则认为,孩子从六七个月开始,家长就应该注意培养宝宝三种兴趣的平衡:一是对照料者的兴趣,一是对周围事物的兴趣,一是对运动自己身体的兴趣。对于太黏人的宝宝,家长要多往其他两方面加以引导。

具体怎么做家长从四个方面入手

那么,面对太黏人的孩子,家长要怎么做呢?专家们提醒家长,对于特别黏妈妈的宝宝,不能急于求成,应该循序渐进地延长妈妈不在孩子身边的时间,不能太操之过急,否则有可能会让孩子觉得妈妈不够爱他了,反倒会造成反效果。

从今天开始,家长就可以通过以下方法逐渐地引导和帮助孩子:

NO.1和妈妈短暂分离

除了妈妈外,创造机会让孩子多接触一下家里的其他人。可以通过一些孩子感兴趣的游戏或活动,吸引孩子和家里的其他人一起玩,让他们知道除了母亲外,在其他亲人身上也能建立起安全感。

此外,要让孩子知道妈妈不可能一直陪在他的身边。比如,妈妈早上上班时,可以先陪伴孩子玩一会,并告诉孩子“妈妈一会就要上班了,晚上就会回来和你玩的,你是个好孩子等等”。切记:妈妈上班时要走得坚决一点,不要一步三回头,要让孩子知道“哭是没有用的”,慢慢就会好转。同时不要忘了,等孩子有进步时,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

NO.2多接触陌生的环境

经常带孩子去外面,多与人接触,尤其是同龄的小朋友,让孩子在陌生的环境中学会主动接触别人,从而提高适应能力和社交能力。在孩子和其他小朋友玩的时候,家长也不要过分地保护孩子,要鼓励他自己去玩。

NO.3积极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只要是孩子能力范围内的事情,家长要尽量放手鼓励孩子自己做,如果实在有困难,家长可以适当地帮助一下。

例如锻炼孩子自己玩游戏,自己吃饭等等,如果表现好,要及时表扬,要让孩子相信我自己能做到,我是最棒的。家长还可以多用讲故事、念儿歌的方法来引导,用故事或儿歌中的小动物等给孩子树立一个榜样。

NO.4不要过分宠溺孩子

孩子摔倒了,明明可以自己爬起来,却要让妈妈抱,这时妈妈应该鼓励孩子自己起来,而不是因为孩子哭了,就马上上前把他抱起来,这样容易影响孩子自理能力的培养。

同时,对于孩子的进步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例如:“宝宝今天摔倒了,没有哭,也没有让妈妈抱,宝宝长大了,宝宝真棒。”以此来提高孩子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你的宝宝记忆力强吗?


导读:孩子的记忆力,是通过爱抚、亲吻、手牵手这样的亲密接触而唤醒的。长大后,他能够记得祖母的样子和说话的表情、幼儿园里小伙伴的名字、读起来很押韵的诗歌,所有这些都是通过他的日常经验和反复记忆而形成的。也就是说,孩子记忆力的增强过程,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

你知道吗,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宝宝就有了记忆。夜晚,当妈妈轻轻哼唱摇篮曲时,宝宝突然不哭了,静静地睁大眼睛望着你……这一幕往往会被我们忽视,其实,它恰恰证实了宝宝的最初记忆,他的反应说明他记得这个曲调,也记得眼前为他唱歌的人。

孩子的记忆力,是通过爱抚、亲吻、手牵手这样的亲密接触而唤醒的。长大后,他能够记得祖母的样子和说话的表情、幼儿园里小伙伴的名字、读起来很押韵的诗歌,所有这些都是通过他的日常经验和反复记忆而形成的。也就是说,孩子记忆力的增强过程,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然而,如果我们了解了记忆的过程,就可以为孩子养成好习惯,从而促进记忆力的良性发展。

1.0~2岁

研究人员发现,孩子的记忆能力在很早就显现了,6个月的婴儿能够用手去拨动挂在床上的各种玩具,几天后,当妈妈再把这些玩具挂上的时候,他又会重复同样的动作。这个阶段的孩子总能记住那些让他们兴奋、激动或者恐惧的事。一个妈妈说,她带着1岁的孩子去体检,孩子看到身穿白大褂的女医生就嚎啕大哭,这是为什么呢?原来3个月前,他打过一次针,他也许忘了那个医生的样子,却不会忘记那件白大褂。

他们还能对记忆做出归纳和总结,如果这件事发生了一次,他们就认为这件事还会再发生。比如说,孩子在祖母家吃了曲奇饼,那么下次去的时候,他还会去同样的地方寻找曲奇饼;每次去幼儿园,见到老师就意味着妈妈要离开等等,这些记忆都是重复出现的。

记忆增强剂

1给孩子提供一个每天相似的常规活动,比如每晚睡觉之前做一个小游戏,或者每天从幼儿园回家给他吃个水果,试着每天重复做这样的活动。

2尽量让她自己动手做事情。只有自已亲自去做,她才会清楚记得游戏的步骤、水果的颜色,印象就更加深刻了。

3如果她很长久没见过祖母了,你可以拿一张祖母的照片,提醒她祖母是什么样子的,这也是增强记忆的一种方式。

2.2~5岁

这一阶段的孩子还没有推动记忆的能力,但是他有能力去讲一个故事,而这种简单叙述也许就是开启孩子记忆的一把钥匙。

他经常会想起一些很具体、很细节的事情,比如,想起自己穿着红色的泳衣去海边,还在那里看到了贝壳,而不是说“我想起了大海”,他们通常会用叙述的方式来表达经历。2~5岁的孩子已经可以记住一些抽象的概念,如颜色、数字、字母等。他们在短时间里存储了很多信息,并且在需要的时候努力回忆。当然,这仅仅是机械记忆,而没有真正理解。孩子经常回忆的过程,使这些抽象的记忆转变为能力,正如刚学会开车的时候,满脑子想的都是应该如何去开,而一段时间之后,你就能潇洒自如地兜风了,这种能力是自然而然发展起来的。运用“重复”的记忆手段,是这一时期孩子增强记忆的关键。

记忆增强剂

1经常引导和帮助孩子叙述自己的经历,比如说去海洋馆先后看到了什么,或者在幼儿园里一天发生了什么都可以讲一讲。

2提问题的时候具体化:“你今天还想吃奥利奥吗?”并且尽量继续问下去:“你昨天是不是偷偷舔了奥利奥饼干上的奶油?”“奶油好吃吗?”……

3抓住这样的机会:孩子丢掉了心爱的玩具,你可以让他叙述一下玩的时候都去了哪里?是谁一直在玩那个玩具?是不是落在了楼下的长椅上?

4用音符和哼唱的方法教他记住你的手机号码,也可以把歌词替换成他的名字,“一闪一闪亮晶晶”这样的旋律对孩子的记忆能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

5生活中的各种情景,都应该提醒他不断地记忆,从而养成一种很好的习惯。比如,走在路上,你可以考考广告牌上他认识的字;在家里,让他帮你念念物品上简单的标签,也可以问问他这是什么意思;还可以有意地让他帮你拨个常用的电话号码,别忽视这些小事,它们往往就是增强记忆的“强心剂”。

3.5岁以上

5岁以上的孩子通常能够读些简单的儿童读物,做基础的加减法,这时的记忆力会承载更多的任务,孩子也有能力自己去做更多的事情。那么,妈妈可以用这样的语句和孩子交流,“宝贝,你自己上楼去睡房的衣柜里拿双干净袜子,再准备好换洗的衣服,然后去卫生间洗澡,千万别忘了把发卡摘下来。洗完澡,到厨房找我,好吗?”这样一系列的嘱托正是在潜移默化地锻炼孩子的记忆能力。当然,孩子不一定能同时记住所有的事情,但这种锻炼是有益的。

这个阶段的孩子可能会在某个领域有惊人的记忆力,比如一个酷爱球类运动的小男孩,能够记得自己喜爱的球员的身高、体重、血型、爱好,他有自己的一套记忆方法。我们可以观察他的记忆过程,并引导孩子将自己的方法运用到对其他知识的记忆中去。

记忆增强剂

1养成良好习惯,什么事情都提前准备,有助于加深记忆。比如让孩子在头天晚上准备好上学需要的一切物品。

2每样物品都有自己固定的位置,如果孩子把卡通书随处乱扔,你要提醒他把它们放回书架上,让他意识到物品都有固定存放的地点,就像他每天都要回家一样。

3经常有意识地建立一种连锁关系。比如,把孩子的鞋放在狗食旁边,让他记得出去玩球之前先把小狗喂饱。

4引导孩子把重要的事情都列出来写在日历上,使记忆具体化。

5兴趣是孩子增强记忆力的良好基础。专家指出,音乐可以帮助孩子提高记忆能力。培养孩子学习钢琴,或者常带他去听音乐会,读一些艺术方面的书籍都是不错的选择。

6教孩子朗读诗歌,把诗歌分成若干部分,让他先记住最经典的几句,从而使孩子懂得把握事物的关键部分,以便记忆。

TIPS:锻炼记忆力,你需要注意提问的方式

1.向孩子提问的时候,不要带有倾向性的建议。

带孩子去动物园玩儿,妈妈总喜欢这样提问:“你看,动物园里最大的动物是不是大象啊?”这样的问题显然已经有了一个肯定的结论,孩子就不能通过自己的记忆来回答问题了。应该这样问:“你见到的最大的动物是什么?”

2.不要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反复问孩子同一个问题。

有时候,你向孩子提问,答案和你想得到的不一致,你会在不断地启发和引导后,再次向他提问,孩子通常也会照家长的思路说出答案。细细想来,孩子的世界里,答案无所谓对错,这可能就是常说的“童言无忌”。孩子不可能对自己不理解的东西给出完美答案,这是正常的。

你的宝宝胆小爱哭吗?


导读:如果童年时期的恐惧心理没有得到适当地解决,很可能在成年后产生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

恐惧是人类最常见的情绪反应之一,也是个体保护自己避免受伤害的自然属性。但是,过分胆小就会使人无法正常地与人交往,使身心健康受到影响。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小,胆小是正常的,长大了胆子就大了。但更多的家长发现:孩子上课不敢举手发言,不敢参加集体活动;怕离开家,怕黑,怕独自在家,不敢一人睡觉;一点小事就会让他痛哭流涕;在家脾气特别大,在外却老实得像只虫……这些问题就不是简单的脾气问题,而需要心理医生来帮助解决了。

一般来说,各个年龄的孩子都会有自己的恐惧。2岁的孩子怕打雷,怕动物,怕洗澡,怕父母离开等;5岁的孩子怕黑,怕独处;6岁的孩子恐惧最多,他们怕某些声响,怕妖魔鬼怪,怕被遗弃,怕单独睡觉,怕刮风下雨和受伤流血等;7岁的孩子想象力很丰富,他们怕床底下有鬼,怕有人夜里闯到家里来,怕打仗或一些生活小事;八九岁的孩子恐惧就少多了,他们主要怕丢面子和被人嘲弄。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如果童年时期的恐惧心理没有得到适当地解决,很可能在成年后产生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例如,孩子怕与父母分离会产生学校恐怖;某次上课发言结巴受到哄笑,以后产生社交恐怖等。孩子为什么会产生恐惧心理呢?这与孩子自身的脑神经功能、家长的教养方式有关。

孩子对外界的反应首先是通过感觉器官获取外界的信息,传入大脑后进行综合分析,做出恰当的反应,然后指挥行动。如果大脑中枢神经系统过于敏感,将外界的信息放大,那么产生的情绪反应就会超出应有的程度。例如,大脑前庭平衡系统过于敏感,孩子会特别怕登高、怕走平衡木、晕车等触觉系统过于敏感,会影响人际关系,别人可能是无意地碰他-下,他却认为是打他了。还会出现吃手、挑食偏食、爱玩生殖器、脾气暴躁、爱惹人等症状。

为什么会出现大脑神经系统的敏感症状呢?原因有先天的也有后天的,包括母亲怀孕时先兆流产,情绪紧张,孕期运动量少;出生时难产,剖宫产;出生后对孩子的活动限制过多,对孩子搂抱少,爱抚少等。如果孩子已经出现了上述问题,也可以经过专门的心理训练来解决。

另外,还有家长教养方式的问题,包括对孩子过度保护,对小伤小痛大惊小怪,过分限制孩子与外界交往等,使孩子总是在父母的保护下生活,自我保护能力严重退缩。所以,家长要大胆地让孩子接受生活的磨练。

你的宝宝是会恋爱高手吗?


导读:根据一个12个月大的婴儿的性情举止,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预测他在21岁后是什么类型的恋人。

美国媒体2月14日报道,一项在美国进行了20多年的研究显示,从一个人在婴幼儿时期的行为,可以预测他(她)将来在恋爱中的表现。该研究以一个人在婴幼儿时期表现出的焦虑和在成年后出现的人际关系问题为研究对象,目的是确定这两者之间是否存在关联。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心理学家辛普森和同伴们用20多年的时间对78个人进行了追踪调查。结果表明,根据一个12个月大的婴儿的性情举止,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预测他在21岁后是什么类型的恋人。

测试

婴儿期举止“平衡”or焦躁

调查从这些人还在襁褓中时就开始。在实验中,母亲们抱着各自的婴儿进入一个房间,然后母亲们短暂离开,把婴儿独自留在房间内。婴儿因此变得非常焦躁。但心理学家们感兴趣的是母亲回来后,婴儿们的反应是什么?

一些婴儿会紧紧偎依在母亲怀里,要求母亲抚慰他,然后迅即安静下来。但另一些婴儿则不然,尽管母亲已经哄了他半天,他还是不肯安定下来。一些婴儿甚至拒绝母亲和他亲热。

研究人员由此发现,举止“平衡”的婴儿在担心的时候,会去寻求父母的帮助。他们意识到自己可以依赖父母去解除自己的担心。遇到问题时,他们会向别人求助。而那些过于焦虑的孩子则认为,母亲离开他,要么是将其抛弃,要么是对他不关心。于是,他们就会想到用抗议的方式获得别人对他的关注。

小学期

与人沟通or爱发脾气

在随后的实验中,同样是这些孩子,研究人员询问他们的小学教师,他们和同学相处得如何。特别是在他们生气的时候,如何与同学相处,是向别人发脾气,还是和别人沟通来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

青年期

要朋友安慰or独处

在孩子进入青年阶段后,研究人员会分析他们对朋友的信任度和依赖度是多少。研究人员会向他们提出此类问题,“你是需要同性别的要好朋友来安慰你,还是希望自己独处?”

答案

恋爱时期幸福指数

当这些受调查者进入21至23岁这个年龄段的时候,研究人员会研究他在恋爱以后,从中感受到的幸福和悲伤程度。研究人员还会要求他(她)的恋人来描述他们之间的关系。这对恋人将被置于冲突状态,并用30分钟来解决问题。研究人员则会拍摄下恋人解决问题的过程,和他们的各种表情。

辛普森说,“我们发现,如果一个人在1岁的时候表现得过于焦虑,很可能这个人在今后的生活中将不善于交际。当他16岁以后,生气的时候,他不会很容易把自己遇到的问题向同性朋友倾诉。当他21至23岁的时候,在恋爱过程中,会有比其他人更多的负面情感。”那么是否所有在婴幼儿时代焦虑的人都会在一生中经历不幸呢?辛普森表示,“能够在婴儿时就有一个良好的起点自然最好,但人在生命的各个阶段都可以学习如何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相关推荐

  • 宝宝洗澡教案 俗话说,不打无准备之仗。杰出的幼儿教学工作者能使孩子们充分的学习吸收到课本知识,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准备教案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提前准备好教案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写好一份优质的幼儿园教案要怎么做呢?或许你需要"宝宝洗澡教案"这样的内容,相信会对你有所帮助!设计意图:最近,我们一直在进行主...
    2023-10-17 阅读全文
  • 纸宝宝洗完澡 主题来源一次美术活动,张标小朋友的纸画脏了,他对周围的孩子说,我想把纸洗干净再画。雯雯附和着,画布能洗画纸也能洗,欣悦却说,不能洗,纸会烂……听着孩子们的讨论,我想:既然孩子对“洗纸”有这么多疑问...
    2019-12-12 阅读全文
  • 宝宝怕老师是天生的吗? 导读:如果让孩子对学习感兴趣,并保持较高的学习效率,就必须尽可能避免孩子由于对老师的抵触情绪而产生的不愉快学习体验。 上了一段时间的幼儿园,父母们发现孩子还是很怕老师,照理说,刚入幼儿园,一切对孩子来...
    2021-11-08 阅读全文
  • 给宝宝洗澡有助提高IQ (一)浴中闲聊 在为宝宝洗澡时,指出他身上的各种构造,形容你在做的动作:“我现在在洗你的手,你的手指卷得好紧哦!松开你的手,让我洗洗你的手指!” 专家提醒,跟宝宝闲聊时注意不要用儿语,“松开你的手!”...
    2022-02-13 阅读全文
  • 中班撒盐画:给宝宝洗澡 一、设计意图 幼儿对玩色活动总是有着很浓厚的兴趣。而现在的色彩绘画工具有许多种类,如蜡笔、水彩笔、彩色铅笔、油性笔、水粉笔、毛笔等等。本活动旨在突破单一的色彩工具,尝试将水粉颜料与其它绘画工具(蜡笔)...
    2019-12-12 阅读全文

俗话说,不打无准备之仗。杰出的幼儿教学工作者能使孩子们充分的学习吸收到课本知识,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准备教案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提前准备好教案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写好一份优质的幼儿园教案要怎么做呢?或许你需要"宝宝洗澡教案"这样的内容,相信会对你有所帮助!设计意图:最近,我们一直在进行主...

2023-10-17 阅读全文

主题来源一次美术活动,张标小朋友的纸画脏了,他对周围的孩子说,我想把纸洗干净再画。雯雯附和着,画布能洗画纸也能洗,欣悦却说,不能洗,纸会烂……听着孩子们的讨论,我想:既然孩子对“洗纸”有这么多疑问...

2019-12-12 阅读全文

导读:如果让孩子对学习感兴趣,并保持较高的学习效率,就必须尽可能避免孩子由于对老师的抵触情绪而产生的不愉快学习体验。 上了一段时间的幼儿园,父母们发现孩子还是很怕老师,照理说,刚入幼儿园,一切对孩子来...

2021-11-08 阅读全文

(一)浴中闲聊 在为宝宝洗澡时,指出他身上的各种构造,形容你在做的动作:“我现在在洗你的手,你的手指卷得好紧哦!松开你的手,让我洗洗你的手指!” 专家提醒,跟宝宝闲聊时注意不要用儿语,“松开你的手!”...

2022-02-13 阅读全文

一、设计意图 幼儿对玩色活动总是有着很浓厚的兴趣。而现在的色彩绘画工具有许多种类,如蜡笔、水彩笔、彩色铅笔、油性笔、水粉笔、毛笔等等。本活动旨在突破单一的色彩工具,尝试将水粉颜料与其它绘画工具(蜡笔)...

2019-12-12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