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亲子阅读活动方案。
如果孩子有厌学情绪,那家庭就起了中间作用,安慰并鼓励孩子!家长与教师之间需要经常进行沟通与交流,及时注意孩子情况,帮助孩子积极健康地成长!那么,教师可以在哪些方面与家长配合教育孩子呢?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亲子阅读的正确方法及误区》,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低幼阶段的孩子,我们在选书的时候,第一要素是根据孩子当前的兴趣点来选书,而不是优先考虑什么样的书更有教育意义,或者这些书是名家绘本。
孩子的兴趣是选书的基础。
对于1岁的孩子,何必有那么多的要求,他愿意看书,他能选出他想看的书,这不已经很好了吗?至于书上的内容是什么又有什么重要,他还有一辈子那么长的时间来看各种各样的书。
再者说,就算是大人也有自己喜好和不喜好的内容,也不是对所有书来者不拒啊。
每一本书都会有它的特点和兴趣点,只要孩子能接受听父母读完这本书,那说明她都是有兴趣的,因此不必执着于孩子看完一本书有什么表现,而如果孩子在某个阶段对某个东西特别有爱好的时候,便可以根据她当下的兴趣点有意识挑选一些契合的书,提高孩子兴趣。
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语文老师一般会开出一些阅读书单。这个书单,主要是文史哲方面的书籍,以及文学故事、儿童小说等。
这样的书单本身只是孩子应该涉及的阅读中的一个方面而已,并不是说读完了老师推荐的书单,孩子的阅读体系上就是全面完整的。
亲子共读的美妙在于,当你走进这些孩子的读物时,慢慢的你会有自己的鉴赏力,在引导孩子阅读口味的多样性上,慢慢的,你会有自己的标准。这一切是你自己去实践,与自己的孩子共同发现的。这比任何专家、老师开出的书单都有价值。
误区二:把阅读当治病。
自己的孩子最近出现了一些问题,家长马上就思考着看一点可以治这些问题的书,对于具体问题也许会对低幼的孩子很有用。 比如说,儿子小的时候,有段时间不爱睡觉,我就给他看一堆“睡觉对身体成长是如何如何重要的书”;不喜欢刷牙的时候,我也会给他看一些保护牙齿的科普读物。
但对于大一点小学二年级以上的孩子来讲,如果我们还这么做的话,可能他们会在内心会排斥,会觉得父母,并不是那么真正的理解自己。
因为出现问题的时候,父母总是把解决问题的方式交给了冰冷的书本。放弃了用爱走进孩子的心里,放弃了陪伴孩子真正走过最需要帮助的时光。
这个时候,我们应该和孩子一起坐下来聊聊天,而不是让孩子自己从书中去寻找答案,用爱的关怀化解孩子身心上的一些小问题。
误区三:以为进入小学,就是放手的开始。
很多父母在孩子不识字时,可以坚持给孩子朗读。可是随着孩子进入小学开始识字,父母们长舒一口气,给孩子买回一本本所谓的经典,对孩子说:“你已经识字了,这些书就由你自己来读吧。”
家长们这时普遍以孩子能否独立阅读,作为孩子是否爱阅读和具有思考能力的一个判断标准,过早地为孩子打开了一扇窗,却又为孩子关上了一扇门。
首先,过早转身退出了孩子的阅读,主动放弃了与孩子沟通、了解孩子真实想法的机会,丧失了主动发现孩子内心的一些不良倾向。
其次,也因为父母的过早退出,把阅读这件事本身交给孩子,孩子在同一个阅读层级上,完全离开了父母的引导与讨论,慢慢的这种阅读会呈现一种原地踏步的固化,并没有螺旋式上升的趋势。毕竟孩子对自我及对世界的认识,都是非常有限的。
第三,孩子的自我阅读会有倾向性地集中在他所喜爱的书上。以孩子有限的理解力阅读大量同类型的书,同时在阅读过程中并没有遇到太多阅读障碍。这对孩子来说这并没有通过阅读增进孩子的阅读理解力,甚至有点浪费孩子的宝贵时间。
说大孩子就不需要亲子阅读了呢?
都说三年级的孩子已经不和父母说话了,十岁的孩子已经开始叛逆了,那是因为因为我们并没有找到和孩子交流的合适方式。
拿起一本书,读给孩子听,或者让孩子读给我们听,交流一下各自的看法,插入我们各自的情绪,烦恼的,忧伤的,幽默的,尖锐的,让孩子们通过阅读来感知我们一直以来的陪伴。
误区四:有亲子阅读过程中,总是“考”孩子,反复问孩子有没有理解/记得书里的某一点。
很多爸爸妈妈给孩子读完一个故事后,经常要求孩子来复述一下故事情节,当孩子不想复述或不太会复述时,就会担心孩子没听进去或者没听懂。
真的是这样吗?其实不一定。
首先,大部分孩子都只喜欢没有负担地听故事,如果每次听故事都带着要再讲一遍的任务,那么听故事也不那么有趣,再让他讲,自然不会那么乐意了;
另外,会不会复述故事除了跟孩子有没有听懂或记住故事有关外,跟孩子性格也有关系。有些孩子本身性格相对内向,不热衷于表达。对于这一类的孩子,不说不代表他们没有听懂,他们只是不爱说而已。
如果我们给孩子讲完故事,真的十分想检验一下孩子有没有听懂,除了复述以外,还可以有其他更合适的方法,比如我们可以用聊天的方式,让孩子说来听听,是否喜欢这个故事,或者喜欢这个故事中的谁呢?为什么?
这样的引导,既让孩子有话可说,也可以和孩子对读过的内容有一些交流和探讨,这样的方式,比单纯的复述对孩子更有益。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亲子陪伴中家长常犯的错误及正确方法
亲子陪伴中家长常犯的错误
常见家庭陪伴中,父母亲更多是以自己认为好玩,对孩子成长有帮助,觉得孩子会喜欢的方式陪伴孩子。比如:
和孩子一起去公园,刚进门口孩子想蹲下来观察蚂蚁,妈妈可能觉得公园有很多好玩的,为什么一定要在门口玩呢,于是用各种方式劝说孩子进去玩;
周末带孩子去植物园,本想通过植物让孩子更多接触大自然,可是孩子进了植物园就想蹲在地上挖土,而挖土这事在家楼下就可以做,而且也不卫生,所以父母亲会劝说或者权威说教式阻止孩子做这件事;
孩子想和父母一起干家务,模拟做饭,但父母亲觉得“过家家”实在是太无聊了,让孩子自己玩就可以,而自己则在刷朋友圈……
以上例子都是生活中常见的。这些属于高品质陪伴么?孩子需要的高品质陪伴到底是什么?
高质量亲子陪伴的5个金句
第一:全身心投入。
切忌身在曹营心在汉,孩子能感受到父母的状态;
第二:在开始游戏时,我们是观察者。
以捏彩泥为例,捏彩泥属于工作性活动,这类活动能培养孩子的专注力,他们在工作中能获得高峰体验,并由此产生满足感愉悦感,从而能发展心智。父母亲放下自己想要用自己的经验去教授孩子的欲望,不要打扰孩子,让他们沉浸在自己创造的精神世界中。比如,孩子捏了一匹马,不要纠正他马的腿不一样高等问题,而关注于孩子的创造力、想象力的发展,同时给予鼓励,让孩子找到成就感;
第三:我们是引导者和倾听者。
例如,陪伴孩子捏彩泥的时候,可以多引导孩子表达,我们需要少言多听,引导孩子自己设置捏彩泥的角色情境,询问孩子捏的是什么?孩子创造的这些角色在做什么?角色要去哪里?角色有什么样的故事……通过引导和倾听,不仅走进孩子内心世界,更重要的是提升孩子主动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与我们互动的同时也锻炼了人际沟通能力,与孩子共同创作作品同时,也是合作的学习过程;
第四:孩子工作时,我们虽然也是游戏参与者,但是一定要坚守“无为”。
有时候家长陪伴孩子玩游戏,或者完成某些作品,家长一定要把作品做到尽善尽美,自己玩的不亦乐乎了,却忽略陪伴孩子的核心不在于我们共同创作了多么完美的作品,而在于陪伴孩子创作作品的过程;
第五:情绪处理方式是高品质陪伴中让爱链接的关键点。
有时候孩子因为达不到自己的目标而着急,甚至出现情绪。父母亲一定要纯然地感受和理解孩子的当下的感受,而不是讲道理。我们需要认真的倾听,倾听的同时不仅是尊重孩子的感受,也是训练孩子语言表达的过程,同时我们需要看着她的眼睛,换位思考她的感受,这样做得目的是让我们与孩子产生爱的联结,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
用孩子喜欢的方式陪伴他
当我们通过孩子喜欢的方式,比如一起捏彩泥,一起过家家,一起躲猫猫等方式陪伴孩子的时候,孩子的世界是有爱的,有爱的孩子会富有安全感,他的状态饱满而自信。
天下的父母亲都爱自己的孩子,爱我们为孩子提供的家。我们经常为了梦想而奋斗,为了生计而奔波,却常常忽略了为孩子唱一首歌;我们想尽办法为孩子提供我们认为最好的一切,却常常忽略了成长中我们可以陪伴她的时间,陪伴她一起捏个海星,一起做个糖果,一起了解她的培乐多。
亲子阅读的方法与技巧
亲子共读,是一件充满爱的家庭生活,也是培养孩子爱上读书的关键行为,爸爸妈妈们一定要特别关注、学习,并与孩子一起建立共读的习惯哦!
亲子共读可以从孩子多大的时候开始呢?没有限制的,全世界巨多的儿童专家都一致认为:所谓具有优秀天赋的孩子,通常都是较早就接触到读书环境的。聊爸这段时间汇集了一些儿童文学专家,关于为不同年龄段孩子选择共读读物的指引,今天在这里与大家一起分享。
1-6个月
亲子共读的时机,完全可以从孩子襁褓时期开始,或许大家会怀疑孩子这么小,这么听得懂故事呢?哈哈,亲子共读,未必需要孩子听懂呀!对于襁褓中的孩子,他们能从和谐美好的声音,声调中感受到父母对他的爱,感受到优的语音之美,进而获得安全感和柔性的美感。
当然,此阶段与孩子共读的读物不必照顾孩子的理解力,只要我们自己喜欢什么,就读什么就好了,我们的喜悦和真实之美感,对孩子此时的影响力是最大的。
6个月—2岁
此时孩子的眼睛已经逐渐能看得清楚了,而且也能被更多的声音所刺激,去寻找声音的方向,判断声音的意义,并逐步建立起了对友好声音的欣赏和期待。
因此,可以为孩子选择图画鲜艳,语言押韵有节奏感的儿歌,童谣与孩子一起共读,这时孩子依然不动我们在读什么,但声音的韵脚和节奏,会让我们的孩子产生对母语的热爱和美感。
2-3岁
延续2岁阶段的读物韵律节奏感,但需要增加和丰富读物的内容了。此时,孩子会比较喜欢我们给他反复读诵同一文体(儿歌,童谣,或者单句子对话故事等)的读物,我们需要特别的关注这一点,不要太过心急,给孩子多文体的阅读,那样其实对孩子阅读能力的提升是没有什么好处的。
在孩子2-3岁期间,我们就读物本身,可以开始跟孩子介绍了——比如封面,作者,故事的题目,翻书的顺序,方向等,培养孩子按顺序连续阅读的能力。
3-5岁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充满了好奇心,学习能力、模仿能力超级强大,因此我们需要为孩子选择各种类型,不同主题的书籍,来满足孩子经常变化的兴趣和需求。
另外,我们还应多鼓励孩子自己读诵,表达,制造更多的机会让孩子表演读诵,讲故事等等,这是训练及建立孩子自信心的良好机会。
5岁以后
5岁以后的孩子,兴趣更广泛了,行为能力也更强大了,所以读物的图画及内容、主题都要更复杂些,更需要孩子思考和理解的东西多一些的。比如笑话,谜语,童话故事等,故事内容一定不能太浅显了,要有能引发思考的,需要记忆对比的,在难度是可以稍微超越孩子当时程度的——因为需要思考,所以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并建立起孩子读书能静心的好习惯。
再大一些的孩子,上小学了,亲子共读的机会就会减少了,但不能没有,孩子需要自己来独立阅读了,但父母偶尔参与共读,对孩子来说是幸福的感受,也是可以从与父母共读,学习到父母阅读过程中的好习惯的。
亲子共读,就是让我们的孩子,透过父母的声音,唤起亲子之爱的共鸣,这份爱的真实体验和感受,是人生对母语的最亲密教育。
那我们在亲子共读的时候要特别注意些什么呢?
越早开始越好!尤其是2-6岁是孩子从亲子共读中获益最多的年龄段。
最好能有一个固定的亲子共读时间,这样对孩子的潜意识预备接受状态的形成,会很有帮助,也会有事半功倍的奇效哦!
要适当地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增加长篇故事的共读,这样对于孩子在共读结束之后,依然会保持对故事发展的思考和想象,这是非常重要的延展训练。
当然,我们还需要掌握在故事最高潮,最紧要的地方截住,用“且听下回分解”的方式结束共读,以激发孩子的热情和继续共读的意愿。
共读读物中,如果有较长的静态描述和过长的复句结构,我们都需要适当地删除,这些句子和内容是非常影响孩子的兴趣和热情的。
声情并茂是亲子共读的关键艺术,亲爱的爸爸妈妈还是学习和训练一下自己的朗读能力吧,虽然孩子对我们标准普通话的要求不高,但声情并茂是一定需要的!
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亲子共读的读物,还要不时地加入一些我们爸爸妈妈自己的读物哦,孩子虽然喜欢儿童读物多一些,但对于爸爸妈妈的读物总是有很强烈的好奇心的,所以,适当选择我们的读物读给孩子听,孩子会有很强烈的成长感和骄傲感。
亲子共读相对是拒绝我们对读物的过多解释的,最好是不解释,如果孩子不主动询问的话,因为保持原本读物的语言结构,是非常重要的好习惯,也是对孩子语言能力规范化训练的基础。
总之,教育是可以从襁褓,摇篮时代开始的,只要一直保持着自愿,轻松,有趣,美感的氛围,我们的孩子就能快乐而健康地成长。
专家指导:亲子阅读英文绘本的误区
一说起英文绘本的亲子阅读,很多妈妈都感觉头疼。
目前来看,主要是几大问题:
发音是一大问题,怕自己发音不准影响孩子的人不在少数。还有的妈妈英语水平不高,看到满眼的英文单词连不成句,就算是不考虑发音,自己读都费劲,所以也不敢给孩子读。
而有的妈妈,英语好些的,敢为孩子朗读,但是往往又按照自己以前的模式,一定要把每句话翻译成中文说给孩子,好让孩子理解。
其实,中国人的英语水平,尤其是流利阅读的能力普遍都很差。就算是在国外的中国人,能够声情并茂地把绘本读的和英语母语的妈妈一样好的也不多。
那是不是这些孩子就没有办法享受英文绘本的亲子阅读了呢?
我觉得,妈妈的英语水平高低会影响孩子,但是不是决定性的因素。就好比会弹钢琴的妈妈,孩子就一定弹得好吗?很多妈妈自己不会弹,但是却能够找准孩子的问题,尤其是能够找出一套激励孩子兴趣、让孩子自主学习的好方法。
英语学习也是一样。很多妈妈,自己水平不错,于是在陪孩子读书的过程中,总是在自己心里定一个标准和计划,总是在要求孩子通过一本书达到一个什么程度。而且,因为自己水平高,对于孩子的一些错误也看得清楚,所以也总是急于纠正,总想把自己知道的这些东西都教给孩子。但恰恰是这些做法,剥夺了孩子做主的权利,让孩子有挫败感。最后,直接导致孩子的兴趣丧失。这样的妈妈,可能还不如一个不怎么会英语的妈妈对培养孩子兴趣方面的正向作用。
在讨论如何给孩子读英文绘本之前,我觉得需要思考几个问题:
第一,亲子阅读的目的是什么?这个问题,其实可以用中文的亲子阅读来理解。有些人,目的很直接,就是希望读书能够让孩子多认字。觉得如果没有把一本书中的字认好,书就浪费了。但是有更多的人,没把认字作为阅读的目的。书读得随意,最后,认字不但成了副产品,水到渠成,孩子成了真正的爱书人。
用同样的思路思考英文绘本,是不是一定要把每个字的意思都弄懂?是不是要把全部的文字都给孩子读出来才算是有效利用了英文绘本?亲子阅读到底是为了马上学会英语的具体知识,还是通过英文图书搭建孩子的英语思维平台,进而提高孩子持续的学习英语的能力、观察力、想象力和探索外部世界的求知欲?
第二,中国人在英语朗读方面的普遍问题在哪里?是单个词的发音不准确,还是整个的韵律节奏不对?判断这个问题很简单,听老外读一本书,然后我们重复--都是最简单的我们都认识的单词,但是,我们能不能读出来人家的感觉?读不出来差的是什么?如果韵律节奏的问题是大问题,那么单个词的发音就不那么重要了。单个词发音好的,韵律节奏和原版的也没法比,那谁和谁的差别还能有多大呢?因为发音不好而纠结,是不是没有意义了呢?
第三,翻译中文和用中文辅助理解的区别在哪里?在国外的图书馆,我们也经常能看到咱中国人在简单的儿童读物上,把一些不常见的(是我们在中国课本上基本看不到的但是人家国外的孩子常用的)词标上音标和中文意思。我们不赞成翻译,主要是避免孩子去自觉不自觉地对应两种语言的字面含义,并用中文的字面含义去找可搭配的英文单词,最后就会出现很多笑话。但是从理解场景的角度,对于一个听力词汇不多、英语思维没有建立起来的孩子,你一定不去用书中的语言来描绘这个场景,孩子就会不理解。不理解的结果就是丧失兴趣。
在这种情况下,就又回到了第一个问题。到底是兴趣重要还是眼前的知识重要?知识是有难易程度之分的,不尊重孩子的认知规律即使你想让孩子学知识,最后也会徒劳无功。所以,用孩子能够理解的语言去帮助孩子理解,提高他的认知能力就更为重要。
说到底,中文阅读也好英文阅读也罢,都不是为了马上认字而来。书籍本身是孩子提高自身认知能力、完成内在建构的一个途径。只要能满足这个功能,不管是什么语言,想怎样读就怎样读。认字的事情,尤其对适合拼读的英文,是水到渠成的。
说到这,就不得不说说读物的分级。记得以前我转过一篇某出版社推荐的小学生中文阅读书目。当时一位博友就说,她这书目不科学,你看他说6-8岁孩子读的书,我孩子才三岁就读过了。我问,是自主阅读吗?说不是,我给她读。这也说明亲子阅读和自主阅读级别的关系。
目前,国内的孩子能够自主阅读英文的不是很多。很多孩子年龄上够了,但是因为没有系统的学习阅读方法,所以即使简单的读物也难以完成。所以,在亲子阅读阶段,在选书的时候,重点还是要看孩子对主题的兴趣度。只要对主题感兴趣,书的读法可以因人而异,同一本书每次和每次读法都可以不同。而孩子,从不同的读法中获得的收益并不少。
亲子阅读的方式无定势。妈妈英语好、孩子程度高的,可以多些英语少些中文辅助。但是,即使妈妈孩子程度都不高,一样可以读出来趣味和收获。亲子阅读作为一种过度方式,真正的价值是在孩子和书籍之间做个桥梁。这个桥梁不用多么精美,也不需要特别多的规矩,能够传导一种对阅读的热爱并让孩子有动力去自己探索世界,就足够了!
正确引导孩子阅读名著的方式方法
1
先厘清一下什么叫做名著。
关于什么是经典名著,控叔在前些期的问答中曾有涉及,喜欢从正面看待问题的,请点击阅读原文查看。
今天,控叔从另外一个角度说说,供大家参考——
别把学校推荐的,考试必考的,都叫名著。比如四世同堂。或许那只是考试的需要而已。或者至少是考试的教条,让名著也显得面目可憎起来,完全没有名著那种跨越历史的光彩。
别把当代主流价值观推荐的名著都当名著,比如红岩、钢铁是怎么样炼成的。当代总是短暂的,而名著往往源远流长。更何况,一个国家,一个政治组织,一个物欲狂欢者的社会,在文化主张方面,往往缺乏贯通历史的眼光,更难改其惯性。
别把文学名著当作全部的名著。言必称四大名著的书单和言必称红色经典一样粗鄙。在历史、科学、艺术、哲学等领域,人类的积淀也格外丰厚。
别把别人说的名著当作名著。国人最喜欢看权威的别人话是,少问自己的内心,但00后的少年一代,恐怕会有全新的局面吧。
2
理性认识少年们的漠视。
名著之所以有名,都已经过漫长的历史,语言形式都比较旧,和能够迅速打动孩子的流行语言体系有些隔膜。比如,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虽然明清小说有点半文半白了,但还是旧的语言。名著老旧的,不光是文字形式,还有部分内容。就唐诗宋词四大名著而言,其中能够让这个世代的少年们产生共情的,也都越来越少呢。
青春期的少年,正处在被荷尔蒙控制的美好时期,爱憎既粗鲁直接又黑白分明,既浓烈又喜新厌旧……他们真正能够体察名著的美好的武力值,还在提升过程中。所以大多数少年不喜欢是很正常的。但我们更要相信,今天他们喜欢和不喜欢的,都不是最终结局。
3
名著的药效
不看名著的孩子,也许在中国式考试的环境下,会稍微有点吃亏,无非就是考试少几分而已。就一个少年的成长而言,无关大局。
而且,读多少名著,对于当前少年们成长中的问题,虽非无关痛痒,更无一吃就灵的明显疗效。少年们喜欢上最好,没有喜欢也没关系,在他们成长过程中,他们还将一次次滴和那些真正的名著不期而遇。
等到少年们成人,生活已经给了他们很多难得的体验——在社会竞争中备受挫折或者大放异彩,在异性交往中遍体鳞伤或者尽享甜蜜,在朋友圈中孤立无援或者人气飙升……他们会重新想起那些年在课堂上他们背诵过的名句,并且感触良多——比如,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比如,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比如: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是一个智慧的年代,这是一个愚蠢的年代;这是一个光明的季节,这是一个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应有尽有,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踏上天堂之路,人们正走向地狱之门。
4
每个少年都应该有自己的名著书单。
若只是为考试阅读名著,控叔觉得家长大人也就不用动心思引导少年们了,学校老师会用以课堂测验、阶段测试、期中期末考试等各种方式,让少年们掌握必考点。
但如果不只是为考试,控叔以为,每个少年都是个不同的生命体,他们应该有自己的名著书单。喜欢艺术的,他们的经典名著可能是《艺术哲学》;喜欢历史的,《全球通史》肯定是必读书;喜欢科学的,谁知道呢,也许他会苦读《时间简史》?
我泱泱中华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文化积累虽然被各种造各种毁,但也流传下来了不少,加上世界范围内各种璀璨的文化明珠,但凡公开披露的各种必读名著书单,大多顾此失彼,难以详尽。当然也不必详尽。名著,尤其是别人的名著是读不完的。每个人都从自己内心的真爱出发,找到自己的真爱书单,才是王道。
5
先让名著变成家长的真爱。
若家长大人从来都不喜欢名著,也没见看过啥名著,反而天天忽悠孩子们看,必然被鄙视。
假装喜欢也不成,那很容易被识破。少年们都冰雪聪明,一眼看过去,或者都不用看,他们用鼻子闻闻,都知道你是否真爱。
大人若只是将名著当作应付考试的东西,那就不能期待少年们能够真正爱上她。
6
从名著中挖掘一些话题出来。
名著之所以能够穿越历史,被世世代代的不同群体反复阅读,个人觉得无非三大看点。一是好看的故事,好的表达方式。二是看那些牛逼人物的生活方式、生活体验和人生选择,你会发现那些古老的故事竟然与我们当世的生活紧密相连。三是总能激发阅读者反思自我。
如果你能够从那些古老的名著中发掘出很多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的话题,那么恭喜你,关于名著,你和你家少年相处的一个良性局面,打开了。相信以你的认真和反思,也将带给少年们另外一个认识世界的角度。
7
也可以从电影、动画、漫画、游戏……开始
名著往往太旧,至少在形式上。但名著也往往是个宝库,人物、故事、剧情、桥段,资源丰富。一代代的懒人,都在从真正的名著中发掘,发掘好的故事,发掘好的人物,发掘人性中最闪耀的亮点,以自己的理解和表达,重组成全新的衍生产品——漫画、动画、电影、游戏等等。
举个例子吧。三国演义,为啥不能从《赤壁》开始呢?吴宇森导演,林志玲出镜,想来也不会亏欠了一个少年的胃口吧。关于三国的连环画、漫画更是品种多样,不做赘述。等到有一天,少年看过这些他们喜欢的三国演义,他或许会有兴趣去读一下罗贯中的版本吧!进而我们还可以期待,也许他会去《三国志》中去寻求答案,或者他们再看到《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时候,会有全然不同的理解吧!
8
其他小心得和小技巧
1)从最精彩的片段开始。比如西游记,三打白骨精、孙悟空大闹天宫等精彩片段。第一印象的重要性不言自明,所以,从最精彩的片段开始,远比循规蹈矩滴从头开始要好得多。
2)可以只读一部分,不用拘泥于全部。好多名著是一辈子都值当一读的大书,每个年龄阶段都有可读之处,不用非得在少年时期和整本整本的三国演义死磕。
3)和孩子一起学会快读,泛读。少年们若是从小未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往往会被课堂上的精读误导——以为读书就得批注,就搞清楚每个细节,就得能够分清段落,要能总结意义,其实大可不必。好读书不求甚解嘛。好的故事,好的人物,好的情节,好的语言,总会留在少年你的心中,暗自发酵,变成成长的养料。
相信《亲子阅读的正确方法及误区》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亲子阅读活动方案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