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婴儿之间也能巧妙交流

发布时间:2021-08-05

婴儿早期教育。

我们常说,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在幼儿园教师的生活工作中,时常需要提前准备资料作为参考。资料的意义非常的广泛,可以指需要查到某样东西所需要的素材。资料对我们的学习工作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您有没有了解过幼师资料的种类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婴儿之间也能巧妙交流”,相信您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导读:婴儿会拉脚趾、摸对方,甚至“谈话”的动作,显示他们有转移感情的能力,还会在妈妈转过身去的时候,“策划”嬉戏玩闹一下。

澳大利亚科学家的最新研究发现,婴儿们单独在一起的时候,他们会很巧妙地和伙伴进行交流。查尔斯·斯特大学的研究人员还发现,婴儿可能不会只把注意力集中在母亲身上,把妈妈当成世界的中心。

婴儿会拉脚趾、摸对方,甚至“谈话”的动作,显示他们有转移感情的能力,还会在妈妈转过身去的时候,“策划”嬉戏玩闹一下。

由布雷德利教授和临床心理医生塞尔比领导的这一研究,让33个小组、每组三个不认识的婴儿坐在一部特别设计的婴儿推车里,三个孩子可以互相摸碰对方。在实验过程中,成年人,包括他们的母亲都保持安静,婴儿们在一起玩了15分钟。

布雷德利说:“只是简单地把注意力集中在母亲和婴儿身上是不对的,婴儿在调整自己和别的孩子相处方面非常突出。”

布雷德利说,他们发现,有个孩子看到自己的妈妈离开房间时,她就摆弄自己的脚趾,像模仿母亲用双脚走路。过了一会儿,另一个女婴也抓住了自己的脚趾。“我们认为她们这样做是因为有趣,就好像第二个孩子在说我们一起玩脚趾吧。”

塞尔比告诉记者,婴儿不仅会设法嬉戏一下,而且他们表现出具有与伙伴交流的能力,比研究人员所想像的要早得多。她还说,参加研究的都是只有六至八个月大的婴儿。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扩展阅读

亲子之间多交流


导读:家长要鼓励孩子多与小朋友交往、与小朋友一块儿玩耍,不要经常把孩子关在家里独自玩儿童玩具、看电视、练琴等,孩子若长期远离小朋友,会逐渐变得怕与人交往,内向、孤独、不合群。

2007年4月16日,韩国籍学生赵承辉在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开枪打死32人、打伤20多人后自杀,制造了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一起枪击案,轰动世界。据了解,赵承辉平时郁郁寡欢,不合群。

2006年7月16日,陕西农民邱兴华在汉阴县平梁镇铁瓦殿里残忍地杀死10人,据悉,他也很内向“老实”。

2004年2月23日,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杀害4名同学,同学、老师都反映其性格比较内向,什么事情都闷在心里。

幼儿期形成的“老实”

近日对“美校园枪击案”的新闻报道中,许多声音在质问:为什么平时看起来的“老实人”,会突然做出出人意料的事情?

对此,解放军102医院心理科主任李宁指出,类似的恶性暴力事件还很多,大多数都是这类“老实人”干的。

李宁说,性格内向并不是坏事,但若过分内向到不合群、孤僻,就不好了。这类“老实内向的人”平时很少与他人交往、交流,心理问题不会找个适当方法及时宣泄,再多的委屈自己扛着,压在心里。但压多了,心理承受不了就会走极端。

这些不好的性格,其实都是一个人在幼儿时期形成的。

美国前教育部助理副部长﹑现任联邦劳工部西区总长的张曼君也认为,孩子出事多半与父母的教育有关。亚裔父母常常重视孩子的物质需求,却忽视心灵上的沟通。她呼吁华人父母多与儿女交流沟通,避免孩子形成严重心理疾病。

从小培养孩子亲社会

性格形成期的幼儿,多给予好的亲社会行为培养,就可以避免养成孤僻内向的性格。

家长是孩子真正的第一任启蒙老师,对培养孩子的亲社会行为起着举足轻重的表率作用。家庭和睦,家长和邻里、同事之间关系好,孩子从小在这样和谐友善的环境中成长,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耳濡目染,就会像父母一样学着与人交往,与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家长对孩子在与人交往中表现出来的亲社会行为,如帮助小朋友等,要及时表扬、强化。

家长要鼓励孩子多与小朋友交往、与小朋友一块儿玩耍,不要经常把孩子关在家里独自玩儿童玩具、看电视、练琴等,孩子若长期远离小朋友,会逐渐变得怕与人交往,内向、孤独、不合群。对孩子偶尔表现出来的过分自私、唯我独尊等不良行为,要和蔼地批评教育,不要粗暴打骂,尤其不要讲有损孩子自尊心的话,如“你天生笨,你就不如某某某”等,不然会在有些孩子心中产生反社会的仇恨心理。家长应多抽点时间陪陪孩子,避免让其看血腥暴力的电视、电影、书籍等。

婴儿也会得抑郁症


导读:对于儿童抑郁症,及早诊断、及时治疗十分重要。如果父母能及早发现婴儿的异常并带他们去就医,婴儿就可以提前得到引导性治疗。专家们相信,对易患抑郁症的婴儿进行强化治疗,可预防抑郁症的出现。

健康的新生儿和父母对视时有眼神的交流;4个月大的健康婴儿会表达高兴的情绪;9个月时,婴儿会与人“交换”微笑。如果在这些方面表现异常,婴儿就可能有患抑郁症的倾向。

据美国媒体报道,美国抑郁症研究人员说,那些出生后几个月内表现异常且一岁时仍对别人呼唤其名字“无动于衷”的婴儿,患抑郁症的概率极高。医生一般在婴儿两岁至三岁时就可根据相关精神测试确定其是否患有抑郁症。

在美国,婴儿精神健康是目前精神病学领域中越来越受重视的一个分支。今年2月,美国联邦卫生机构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每150名美国儿童中,就有1名受多动症或抑郁症困扰。因此医学专家们试图找到更多的早期症状,以判断婴儿是否有患抑郁症、多动症等的倾向。

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等机构近期发布的报告说,对于儿童抑郁症,及早诊断、及时治疗十分重要。如果父母能及早发现婴儿的异常并带他们去就医,婴儿就可以提前得到引导性治疗。专家们相信,对易患抑郁症的婴儿进行强化治疗,可预防抑郁症的出现。

分离时婴儿的不安感需要巧妙化解


导读:所谓分离焦虑是指:当孩子和对他有反应的人面临分离时,会产生一种不适应行为,而这种不适应行为,依不同年龄,会有不同的行为反应,例如:越小的孩子,会表现出来紧紧抱着父母不放、害怕、非常爱哭;而较大的孩子,则会有惧怕的表情出现、情绪非常不稳定、又叫又跳的、耍赖、哭躺在底上不起来等等。

孩子六个月大后,开始对陌生环境和陌生人产生害怕和焦虑,怎样减少孩子因分离时,所带来的不安全感呢?父母每天拨出时间陪伴孩子,唱歌、看故事书、拥抱等,通过简单的亲子互动和游戏,让孩子感受父母的关心和爱,减少因分离产生的不适感。

一般而言,孩子在未满六个月以前,只要有人能细心照顾他的需要,不论是由谁来照顾似乎差别不大。但是到了六个月之后,孩子开始会对陌生人和陌生环境产生害怕的情形,而他也会开始对他有反应的人,如和妈妈、保姆之间产生一种特殊的“连接”,而当孩子和某一特定个人产生密切的连接后,才会有所谓的“分离焦虑”产生。

分离前应有缓冲期

所谓分离焦虑是指:当孩子和对他有反应的人面临分离时,会产生一种不适应行为,而这种不适应行为,依不同年龄,会有不同的行为反应,例如:越小的孩子,会表现出来紧紧抱着父母不放、害怕、非常爱哭;而较大的孩子,则会有惧怕的表情出现、情绪非常不稳定、又叫又跳的、耍赖、哭躺在底上不起来等等。

但并不是每个孩子都有分离焦虑的,有些孩子面对陌生人或陌生环境,丝毫没有陌生害怕的情形,而且还能和别人玩得很开心。此外,在和孩子分离的时候,应该注意一些事项:

1、要有一段分离缓冲期:

当父母需和孩子分离时,应有一段缓冲时间,让父母和接替者之间有角色的传递,一方面让接替者产生信心,另一方面可让接替者了解你照顾孩子的方式和态度。如果接替者能充分配合,则能减少孩子面对分离时所带来的焦虑和不适应行为。

2、有父母完整的照顾:

如果父母给孩子完整的照顾,让他对外在世界深具信心,则孩子比较乐观,对幸福较有把握,这样就有足够的能力去面对分离。如果父母平日对孩子疏于照顾,他的依赖的心理没有获得满足,所以当孩子面对分离,会感到害怕、悲观,对环境的变动也比较不能适应。

也说婴儿期的语言能力


导读:宝宝的这种咿呀语,很多的时候并不是在模仿大人,他们这样做是为了听到他们自己的声音,他们还用不同的声音表示不同的情绪。咿呀语和真正的语言不同,它不需要去教,但父母可以通过微笑和鼓励增加宝宝咿咿呀呀的次数。

宝宝呱呱坠地的第一声啼哭,是他人生的第一个响亮音符。在生命的第一年里,宝宝的语言发展经过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0~3月)简单发音阶段宝宝1个月内偶尔会吐露ei,ou等声音,第2个月发出m~ma声,第3月出现更多的元音和少量辅音,比如a,ai,e,ou,m,h等。

第二阶段(4~8月)连续发音阶段这时发出的辅音更多了,而且出现了连续的音节,比如,ba~ba,da~da,na~na等,大人常误以为这时的ma~ma,pa~pa是宝宝在叫妈妈爸爸。

第三阶段(9~12月)学话阶段这时宝宝开始模仿大人发音,开始把词和对应的事物联系起来,开始对词义产生理解。

大约从2~3个月开始,当宝宝吃饱了而且身上舒服的时候,就发出一种咿咿呀呀的声音,象ai~ai,ei~ei,a~a~a,e~e~e,ou~ou~ou,hei~hei等等,约到半岁左右,宝宝能发出更多的语音,比如,ma~ma,ba~ba,da~da,na~na等等。

宝宝的这种咿呀语,很多的时候并不是在模仿大人,他们这样做是为了听到他们自己的声音,他们还用不同的声音表示不同的情绪。咿呀语和真正的语言不同,它不需要去教,但父母可以通过微笑和鼓励增加宝宝咿咿呀呀的次数。

大约在宝宝7~8个月的时候,开始对特定的词发生反应。比如,大人常常一面拍手,一面说“拍手、拍手”,经过不断重复后,只要大人一说“拍手”,宝宝就会做拍手的动作。如果当着宝宝的面指着猫说“猫、猫”,经过多次重复后,只要大人说“猫呢?”宝宝就会转头去看猫。实际上,这时的宝宝并不能了解这些词的意义,只是经过大人反复刺激后建立了词和物的一种联系。

当宝宝不仅能听懂词,而且还能在听懂词的基础上会说出词,这时语言才开始成为他与外部交往的工具,一般要到1岁左右出现。而这时宝宝说话的积极性不高,也只能理解20个左右的词。

在婴儿期,父母应该如何去做,来帮助宝宝语言的发展呢?父母要把宝宝当成羽毛丰满的谈伴,耐心并经常同他们交谈。例如一个母亲同她3个月的孩子交谈:

“儿子今天好吗?(停)你好吗?(停)好,你说?/你觉得好吗?/我很高兴那样/是的,我是。你现在想要什么?/你的奶瓶?这是你想要的?好。它在这儿。”

在这个交谈中,母亲假定她的宝宝是有能力回答的。母亲问完后停顿一下,给她的小宝宝回答的机会,然后又接着说。母亲的这种交谈方式,向小宝宝表达了她的愿望,希望他们间彼此能够交谈。

小婴儿也会得抑郁症


导读:美国抑郁症研究人员说,那些出生后几个月内表现异常且一岁时仍对别人呼唤其名字“无动于衷”的婴儿,患抑郁症的概率极高。医生一般在婴儿两岁至三岁时就可根据相关精神测试确定其是否患有抑郁症。

健康的新生儿和父母对视时有眼神的交流;4个月大的健康婴儿会表达高兴的情绪;9个月时,婴儿会与人“交换”微笑。如果在这些方面表现异常,婴儿就可能有患抑郁症的倾向。

专家:小婴儿也会得抑郁症

据美国媒体14日报道,美国抑郁症研究人员说,那些出生后几个月内表现异常且一岁时仍对别人呼唤其名字“无动于衷”的婴儿,患抑郁症的概率极高。医生一般在婴儿两岁至三岁时就可根据相关精神测试确定其是否患有抑郁症。

在美国,婴儿精神健康是目前精神病学领域中越来越受重视的一个分支。今年2月,美国联邦卫生机构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每150名美国儿童中,就有1名受多动症或抑郁症困扰。

喜欢《婴儿之间也能巧妙交流》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幼师资料,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婴儿早期教育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亲子之间多交流 导读:家长要鼓励孩子多与小朋友交往、与小朋友一块儿玩耍,不要经常把孩子关在家里独自玩儿童玩具、看电视、练琴等,孩子若长期远离小朋友,会逐渐变得怕与人交往,内向、孤独、不合群。 2007年4月16日,韩...
    2021-09-18 阅读全文
  • 小小婴儿也会察言观色 随着婴儿与亲人感情的交流,婴儿3个月以后就开始认人了,他最早认出的人就是自己的妈妈。这时,不论是静止的物体还是运动的物体,他都能聚精会神地看很长时间。 三四个月的孩子在大人跟他说话时,就会高兴,就会笑...
    2022-03-19 阅读全文
  • 多交流使婴儿更聪明 想培育出一个聪明可爱的孩子的父母,首先应学会从宝宝一出生就开始和宝宝交流。父母不用担心这种交流会变成单方面的意愿,因为宝宝一出生就有了与人交往的能力,而且愿意和你们交往。 多交流使婴儿更聪明 妈妈是宝...
    2021-11-19 阅读全文
  • 婴儿也会得抑郁症 导读:对于儿童抑郁症,及早诊断、及时治疗十分重要。如果父母能及早发现婴儿的异常并带他们去就医,婴儿就可以提前得到引导性治疗。专家们相信,对易患抑郁症的婴儿进行强化治疗,可预防抑郁症的出现。 健康的新生...
    2021-08-26 阅读全文
  • 分离时婴儿的不安感需要巧妙化解 导读:所谓分离焦虑是指:当孩子和对他有反应的人面临分离时,会产生一种不适应行为,而这种不适应行为,依不同年龄,会有不同的行为反应,例如:越小的孩子,会表现出来紧紧抱着父母不放、害怕、非常爱哭;而较大的...
    2021-08-18 阅读全文

导读:家长要鼓励孩子多与小朋友交往、与小朋友一块儿玩耍,不要经常把孩子关在家里独自玩儿童玩具、看电视、练琴等,孩子若长期远离小朋友,会逐渐变得怕与人交往,内向、孤独、不合群。 2007年4月16日,韩...

2021-09-18 阅读全文

随着婴儿与亲人感情的交流,婴儿3个月以后就开始认人了,他最早认出的人就是自己的妈妈。这时,不论是静止的物体还是运动的物体,他都能聚精会神地看很长时间。 三四个月的孩子在大人跟他说话时,就会高兴,就会笑...

2022-03-19 阅读全文

想培育出一个聪明可爱的孩子的父母,首先应学会从宝宝一出生就开始和宝宝交流。父母不用担心这种交流会变成单方面的意愿,因为宝宝一出生就有了与人交往的能力,而且愿意和你们交往。 多交流使婴儿更聪明 妈妈是宝...

2021-11-19 阅读全文

导读:对于儿童抑郁症,及早诊断、及时治疗十分重要。如果父母能及早发现婴儿的异常并带他们去就医,婴儿就可以提前得到引导性治疗。专家们相信,对易患抑郁症的婴儿进行强化治疗,可预防抑郁症的出现。 健康的新生...

2021-08-26 阅读全文

导读:所谓分离焦虑是指:当孩子和对他有反应的人面临分离时,会产生一种不适应行为,而这种不适应行为,依不同年龄,会有不同的行为反应,例如:越小的孩子,会表现出来紧紧抱着父母不放、害怕、非常爱哭;而较大的...

2021-08-18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