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之间也能巧妙交流
发布时间:2021-08-05 婴儿早期教育 幼儿园教师研讨交流 幼儿园读书交流活动方案导读:婴儿会拉脚趾、摸对方,甚至“谈话”的动作,显示他们有转移感情的能力,还会在妈妈转过身去的时候,“策划”嬉戏玩闹一下。
澳大利亚科学家的最新研究发现,婴儿们单独在一起的时候,他们会很巧妙地和伙伴进行交流。查尔斯·斯特大学的研究人员还发现,婴儿可能不会只把注意力集中在母亲身上,把妈妈当成世界的中心。
婴儿会拉脚趾、摸对方,甚至“谈话”的动作,显示他们有转移感情的能力,还会在妈妈转过身去的时候,“策划”嬉戏玩闹一下。
由布雷德利教授和临床心理医生塞尔比领导的这一研究,让33个小组、每组三个不认识的婴儿坐在一部特别设计的婴儿推车里,三个孩子可以互相摸碰对方。在实验过程中,成年人,包括他们的母亲都保持安静,婴儿们在一起玩了15分钟。
布雷德利说:“只是简单地把注意力集中在母亲和婴儿身上是不对的,婴儿在调整自己和别的孩子相处方面非常突出。”
布雷德利说,他们发现,有个孩子看到自己的妈妈离开房间时,她就摆弄自己的脚趾,像模仿母亲用双脚走路。过了一会儿,另一个女婴也抓住了自己的脚趾。“我们认为她们这样做是因为有趣,就好像第二个孩子在说我们一起玩脚趾吧。”
塞尔比告诉记者,婴儿不仅会设法嬉戏一下,而且他们表现出具有与伙伴交流的能力,比研究人员所想像的要早得多。她还说,参加研究的都是只有六至八个月大的婴儿。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小编推荐
亲子之间多交流
导读:家长要鼓励孩子多与小朋友交往、与小朋友一块儿玩耍,不要经常把孩子关在家里独自玩儿童玩具、看电视、练琴等,孩子若长期远离小朋友,会逐渐变得怕与人交往,内向、孤独、不合群。
2007年4月16日,韩国籍学生赵承辉在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开枪打死32人、打伤20多人后自杀,制造了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一起枪击案,轰动世界。据了解,赵承辉平时郁郁寡欢,不合群。
2006年7月16日,陕西农民邱兴华在汉阴县平梁镇铁瓦殿里残忍地杀死10人,据悉,他也很内向“老实”。
2004年2月23日,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杀害4名同学,同学、老师都反映其性格比较内向,什么事情都闷在心里。
幼儿期形成的“老实”
近日对“美校园枪击案”的新闻报道中,许多声音在质问:为什么平时看起来的“老实人”,会突然做出出人意料的事情?
对此,解放军102医院心理科主任李宁指出,类似的恶性暴力事件还很多,大多数都是这类“老实人”干的。
李宁说,性格内向并不是坏事,但若过分内向到不合群、孤僻,就不好了。这类“老实内向的人”平时很少与他人交往、交流,心理问题不会找个适当方法及时宣泄,再多的委屈自己扛着,压在心里。但压多了,心理承受不了就会走极端。
这些不好的性格,其实都是一个人在幼儿时期形成的。
美国前教育部助理副部长﹑现任联邦劳工部西区总长的张曼君也认为,孩子出事多半与父母的教育有关。亚裔父母常常重视孩子的物质需求,却忽视心灵上的沟通。她呼吁华人父母多与儿女交流沟通,避免孩子形成严重心理疾病。
从小培养孩子亲社会
性格形成期的幼儿,多给予好的亲社会行为培养,就可以避免养成孤僻内向的性格。
家长是孩子真正的第一任启蒙老师,对培养孩子的亲社会行为起着举足轻重的表率作用。家庭和睦,家长和邻里、同事之间关系好,孩子从小在这样和谐友善的环境中成长,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耳濡目染,就会像父母一样学着与人交往,与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家长对孩子在与人交往中表现出来的亲社会行为,如帮助小朋友等,要及时表扬、强化。
家长要鼓励孩子多与小朋友交往、与小朋友一块儿玩耍,不要经常把孩子关在家里独自玩儿童玩具、看电视、练琴等,孩子若长期远离小朋友,会逐渐变得怕与人交往,内向、孤独、不合群。对孩子偶尔表现出来的过分自私、唯我独尊等不良行为,要和蔼地批评教育,不要粗暴打骂,尤其不要讲有损孩子自尊心的话,如“你天生笨,你就不如某某某”等,不然会在有些孩子心中产生反社会的仇恨心理。家长应多抽点时间陪陪孩子,避免让其看血腥暴力的电视、电影、书籍等。
也说婴儿期的语言能力
导读:宝宝的这种咿呀语,很多的时候并不是在模仿大人,他们这样做是为了听到他们自己的声音,他们还用不同的声音表示不同的情绪。咿呀语和真正的语言不同,它不需要去教,但父母可以通过微笑和鼓励增加宝宝咿咿呀呀的次数。
宝宝呱呱坠地的第一声啼哭,是他人生的第一个响亮音符。在生命的第一年里,宝宝的语言发展经过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0~3月)简单发音阶段宝宝1个月内偶尔会吐露ei,ou等声音,第2个月发出m~ma声,第3月出现更多的元音和少量辅音,比如a,ai,e,ou,m,h等。
第二阶段(4~8月)连续发音阶段这时发出的辅音更多了,而且出现了连续的音节,比如,ba~ba,da~da,na~na等,大人常误以为这时的ma~ma,pa~pa是宝宝在叫妈妈爸爸。
第三阶段(9~12月)学话阶段这时宝宝开始模仿大人发音,开始把词和对应的事物联系起来,开始对词义产生理解。
大约从2~3个月开始,当宝宝吃饱了而且身上舒服的时候,就发出一种咿咿呀呀的声音,象ai~ai,ei~ei,a~a~a,e~e~e,ou~ou~ou,hei~hei等等,约到半岁左右,宝宝能发出更多的语音,比如,ma~ma,ba~ba,da~da,na~na等等。
宝宝的这种咿呀语,很多的时候并不是在模仿大人,他们这样做是为了听到他们自己的声音,他们还用不同的声音表示不同的情绪。咿呀语和真正的语言不同,它不需要去教,但父母可以通过微笑和鼓励增加宝宝咿咿呀呀的次数。
大约在宝宝7~8个月的时候,开始对特定的词发生反应。比如,大人常常一面拍手,一面说“拍手、拍手”,经过不断重复后,只要大人一说“拍手”,宝宝就会做拍手的动作。如果当着宝宝的面指着猫说“猫、猫”,经过多次重复后,只要大人说“猫呢?”宝宝就会转头去看猫。实际上,这时的宝宝并不能了解这些词的意义,只是经过大人反复刺激后建立了词和物的一种联系。
当宝宝不仅能听懂词,而且还能在听懂词的基础上会说出词,这时语言才开始成为他与外部交往的工具,一般要到1岁左右出现。而这时宝宝说话的积极性不高,也只能理解20个左右的词。
在婴儿期,父母应该如何去做,来帮助宝宝语言的发展呢?父母要把宝宝当成羽毛丰满的谈伴,耐心并经常同他们交谈。例如一个母亲同她3个月的孩子交谈:
“儿子今天好吗?(停)你好吗?(停)好,你说?/你觉得好吗?/我很高兴那样/是的,我是。你现在想要什么?/你的奶瓶?这是你想要的?好。它在这儿。”
在这个交谈中,母亲假定她的宝宝是有能力回答的。母亲问完后停顿一下,给她的小宝宝回答的机会,然后又接着说。母亲的这种交谈方式,向小宝宝表达了她的愿望,希望他们间彼此能够交谈。
分离时婴儿的不安感需要巧妙化解
导读:所谓分离焦虑是指:当孩子和对他有反应的人面临分离时,会产生一种不适应行为,而这种不适应行为,依不同年龄,会有不同的行为反应,例如:越小的孩子,会表现出来紧紧抱着父母不放、害怕、非常爱哭;而较大的孩子,则会有惧怕的表情出现、情绪非常不稳定、又叫又跳的、耍赖、哭躺在底上不起来等等。
孩子六个月大后,开始对陌生环境和陌生人产生害怕和焦虑,怎样减少孩子因分离时,所带来的不安全感呢?父母每天拨出时间陪伴孩子,唱歌、看故事书、拥抱等,通过简单的亲子互动和游戏,让孩子感受父母的关心和爱,减少因分离产生的不适感。
一般而言,孩子在未满六个月以前,只要有人能细心照顾他的需要,不论是由谁来照顾似乎差别不大。但是到了六个月之后,孩子开始会对陌生人和陌生环境产生害怕的情形,而他也会开始对他有反应的人,如和妈妈、保姆之间产生一种特殊的“连接”,而当孩子和某一特定个人产生密切的连接后,才会有所谓的“分离焦虑”产生。
分离前应有缓冲期
所谓分离焦虑是指:当孩子和对他有反应的人面临分离时,会产生一种不适应行为,而这种不适应行为,依不同年龄,会有不同的行为反应,例如:越小的孩子,会表现出来紧紧抱着父母不放、害怕、非常爱哭;而较大的孩子,则会有惧怕的表情出现、情绪非常不稳定、又叫又跳的、耍赖、哭躺在底上不起来等等。
但并不是每个孩子都有分离焦虑的,有些孩子面对陌生人或陌生环境,丝毫没有陌生害怕的情形,而且还能和别人玩得很开心。此外,在和孩子分离的时候,应该注意一些事项:
1、要有一段分离缓冲期:
当父母需和孩子分离时,应有一段缓冲时间,让父母和接替者之间有角色的传递,一方面让接替者产生信心,另一方面可让接替者了解你照顾孩子的方式和态度。如果接替者能充分配合,则能减少孩子面对分离时所带来的焦虑和不适应行为。
2、有父母完整的照顾:
如果父母给孩子完整的照顾,让他对外在世界深具信心,则孩子比较乐观,对幸福较有把握,这样就有足够的能力去面对分离。如果父母平日对孩子疏于照顾,他的依赖的心理没有获得满足,所以当孩子面对分离,会感到害怕、悲观,对环境的变动也比较不能适应。
婴儿手语交流从什么时候起?
别以为小宝宝不能理解你的意思,尽管他还听不懂你的话,但他已经能明白你的手势了.现在是晚上六点,老公还没有下班回来,晚餐差不多已经准备好,只等下锅翻炒;而这时候孩子不知从哪里冒出来,正站在你的膝下,用每位母亲都熟知的“呜嘎,呜嘎,呜嘎”的声音拉扯你的衣角。
他饿了吗?有可能;累了吗?大概吧;他是不是想让你抱他站到沙发上?有可能……在上百种可能的选择中,在你的宝宝放声大哭前,给妈妈留下的时间实在不多。这类情况大都会以小宝宝令人心碎的哭泣结尾。一次又一次的,你在心底默念:“告诉我你想要什么呀?!”
想象一下如果你能看穿小家伙的心思,刚好给他需要的东西该有多好?只需拿给他一个瓶子,换次尿布,递给他那件玩具或是仅仅给他一个拥抱,你就可以远离那种令人伤心(有时是愤懑)的眼泪了。尽管没有人能够读出婴儿脑袋里想些什么,但的确有方法可以帮助你了解孩子的需要。
婴儿可以从最早6个月时就开始学习使用婴儿手语。这套手语包含了生活中常见的简单会话,等他学好之后,下次你不用猜就清楚小家伙需要的是一杯牛奶而不是果汁了。
什么是婴儿手语
婴儿手语混合了聋哑人使用的标准手语和婴儿天生就会使用的某些手势。其发明人为美国加州大学心理学教授Acredolo和加州大学婴幼儿成长方面专家Goodwyn。该套婴儿手语发明的最初目的就是为了让还没有学会说话的孩子提前接触与人交流。手语本身的设计考虑了婴儿的学习能力,所以全部采用简单的手势,并且很多符合成人的日常习惯,无论父母还是孩子,都不需要专门的培训就能掌握。
目前,这套婴儿手语已经在美国广泛使用,并成为美国儿科医生的标准“工作语言”。它还适用于各种正式和非正式场合,比如孩子间的交流,幼儿园阿姨的指导等等,甚至在学会说话以后,这套手语也能起到有益的辅助作用。
为什么使用手语
根据一份关于婴儿手语的研究报告显示:通常婴儿学会单字发音是在大约13个月,而说出包含2~3个词的简单句子平均要到20个月左右。相比起来,通常8个月的婴儿就能准确掌握一种简单手势,比如“牛奶”,“还要一些”等等。
学习手语可以对婴儿的智力发育起促进作用吗?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能够肯定地说婴儿手语会对婴儿的智力发育起促进作用。专家认为,这项研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还需要大量的一手资料。尽管现在说使用婴儿手语能提高智商为时过早,但根据美国国家健康研究学会的研究表明:对比传统教育的婴儿,学习手语能够显著加快婴儿学习语言的速度。
这种学习速度的提高,部分原因在于一旦孩子开始与成人交流反馈,周围的人会更加乐于与之交流而产生良性互动。比如“嗨,看呀,孩子在轻拍头部!应该给他找顶帽子了。”诸如此类的情景会直接刺激婴儿的大脑皮层,这是语言发展的本质因素。
当然,父母不应过多关注于婴儿手语对智力开发的影响。从本质上讲,手语的目的是为了帮助父母与孩子相互之间的交流。通过使用手语,父母和孩子相处会增加许多乐趣,只需一个简单动作,就能让你确实感受到孩子和你之间那种没有任何间隔的真挚感情。
而几个月之后,他就能飞快地掌握十几种不同手势,并且能够很好地组合使用它们!
“或许是因为婴儿嘴部肌肉群的发育通常不会早于20个月,但此时,婴儿早已明白交流的本质,并且已经具备了通过手势进行交流的能力”,婴儿手语的发明人如是说。当时,他发现聋哑儿童通过手语进行交流要比同样年纪的听觉正常的儿童使用语言交流流畅得多。
事实上,你的孩子天生就会使用一套他们自己的身体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挥动双手,表示和大人说拜拜;用食指尖指向他们想要的东西;拥抱他们喜欢的人等等。这些简单手势无需解释,每个人都可以凭借直觉了解其含义。所以,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整套手语可以非常容易地被人接受,他能让你的宝宝提前一年在与人交流方面迈出关键一步。当然,最重要的还在于你可以不必绞尽脑汁去猜测小家伙脑袋里到底在想些什么了。
学习手语的第一步
交给宝宝婴儿手语就像教他们说话一样简单,最佳的方法就是把每个手势当成语言文字一样对待。具体说来,就是把整套手势拆分开,先从几个最简单的基本手势开始。你应当通过观察,选择宝宝最感兴趣的几个部分,这一点因人而异。但无论你从什么手势入手,都要持之以恒,不断地训练,并且要求家人随时使用手语交流,就像平时说话一样。
为手语的日常使用创造些机会。比如,假设你选择“猫”作为宝宝学习手语的开始,不要仅仅在你们撞见邻居家的猫时做出这个手势,而应当主动地去找。你可以带他专门去看,也可以从书本、杂志中去找,总之,任何可能的地方,像电视,玩具店等等。这样就能让你的宝宝理解“猫”这个手势并不局限于邻居家那只猫。总有一天,你的孩子会找到自己的猫(可能仅仅是一张他喜欢的猫卡片),但却兴趣十足地用手语告诉你关于他的猫的一切。
家在北京的许并告诉我们,在她的孩子八个月大时,她开始教给他婴儿手语。“我并没有系统的教给他使用婴儿手语,只是在我对他说话的时候,在关键字处稍作停顿,然后做出相应的手势,而宝宝显然注意到了这一点,开始学习自己使用。他学会正确使用的第一个手势是‘月亮’,这远远早于他能正确说出这个词。事实上,之前的每一次当我指着天上的月亮告诉他时,根本无法知道他能否正确理解我在说什么,直到他第一次用手语告诉我他知道了‘月亮’——这种激动丝毫不亚于很久以后他终于开始学说话时的心情。”
准备好了吗,马上开始
这里介绍了一些简单常用的手势,你可以尝试从这些手势开始。对于下面列出的手势,你可以根据你和孩子的实际情况作出调整,重点是与孩子交流,所以不用拘泥于细节。坚持下去,直到双方都能掌握并能流利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时,这项工程就算胜利结束了。另外,要提醒你注意的是:通常在你明白每一个手势之前,小家伙就已经开始创造属于他自己的原创手语了!所以,不要忽略理解宝宝自己手势的意思。
需要注意:
学习手语并不是宝宝学习交流的必经途径。也有一些专家认为,学手语也许会对宝宝学习口语产生一定的影响,毕竟如果宝宝习惯了用手语表达,口语有时候就会变得不那么重要了。
还要手指反复聚拢碰撞到一起。使用场合:还想喝水,还要吃东西,还要多摇一会儿等。
没了屈臂放于胸前,手掌朝下,从上到下挥动。使用场合:冰激淋吃完了,盒子空了等。
吃/饿了用食指轻触嘴巴。
喝/渴了拇指抬起,其余四指微屈形成奶瓶的形状,然后做出“喝”的动作。
热不停地吹气,就像你把水吹凉时所做的动作一样。
冷加紧双臂,紧贴身体两侧。
牛奶反复握紧、张开拳头,就像牧民挤奶的动作一样。
饮料攥起双拳,一上一下放好,然后反复旋动。
疼痛用食指画出疼痛的区域,做疼痛表情。
停五指并拢,手掌朝前推出。
安静用食指指向嘴巴(但不接触),然后发出“嘘”的声音。
吵死了双拳微微攥起,贴于耳侧。
换尿布轻拍自己的臀部。
洗澡双手摩擦自己的身体。
刷牙露出门牙,食指平伸做出刷牙动作。
电话做出“六”的手势,然后放在耳边不动。
星星手指放松,然后反复晃动手腕,做出星星闪烁的样子。
月亮/灯光平伸手臂指向天空,然后反复晃动手腕。
书用两只手掌做出翻开、合上书本的动作。
睡觉双手合十放在头部左侧,然后将头靠向手掌,做出睡觉的样子。
狗把舌头伸出然后做出小狗喘气的动作。
猫用食指在胸前画圈
马双手攥拳置于胸前并上下摆动,做出骑马的样子。
鸟双臂展开上下挥动,做出挥动翅膀的样子。
鱼反复张开、闭合嘴巴,并发出“bobo”的声音,像鱼在水中吐气泡。
兔子伸出两指放在头顶,然后反复弯曲、伸直手指。
花作势深吸一口气,好像闻到花香一样。
帽子食指微曲轻敲头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