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众所周知,作为一名没有经验的新老师,我们更需要观察自己的教育教学方式和行为,而教育笔记可以记录老师在课堂上存在的问题。你是不是不太清楚教育笔记应该怎么写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如何培养宝宝人际交往能力》,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一、妈妈是第一个“好朋友”
宝宝社交的第一步从出生就开始了。虽然小小的他躺在那里还不能说话,但是通过哭、目光接触、笑等表情,我们的小社交家完全能和周围人互动起来:他能模仿周围人的表情,而很快,亲友们就能从小家伙的肢体信号中“破译”他的需要了。
妈妈、爸爸、保姆或祖辈的抚摸、亲吻、及时的回应,为孩子提供了安全感,让他感觉良好,充满自信。有了这种关爱的保障,小社交家才能安心地去“探索”外部世界,包括与各种各样的人“相遇”,并且建立良好的关系。
可以说,合群的第一阶段是在孩子的家庭中完成的,尤其重要的是来自妈妈的爱。
二、尊重孩子间从小建立的友谊
无论对大人,还是对孩子来说,生活中有一个亲密的朋友都是很珍贵的。你知道吗?当一个孩子有朋友时,玩的时间会比没有朋友的孩子多出6倍,他更容易与人分享,同别人交流的时间更长。
有些规则可以帮到你:
2岁以前,孩子们喜欢熟面孔,最好把熟悉的孩子放在一起。陌生的孩子会让他们担心。
多组织2岁以后的孩子参加偏“动”的游戏,如荡秋千或骑车等,这种活动不仅有利于小伙伴的相遇,而且孩子在期间的积极互动要比在那些安静的动手游戏(如搭积木)中的互动高出2倍。
3岁之前的孩子在和同伴交往时,喜欢有成年人在场。虽然父母不一定要参与孩子间的活动,但要待在孩子能看到的地方。
三、保护自己是基本的态度
孩子间的小冲突,一般不必太认真,放手让他自己在历练中学会交往。但是要注意控制一些极端行为,让他不被过度伤害,也不去伤害他人。如果弱势的一方能够反抗并且懂得保护自己就好,但是如果孩子不会,就需要我们教给他保护自己的办法。
及时闪躲、表达愤怒,甚至在不造成伤害的前提下“还手”也未尝不可。在冲突中保护自己,这也是一种社会适应的方式。
四、游戏是一种有用的准备
很多研究都证明,“角色扮演”游戏能帮助孩子提高与人交往的能力。在这些游戏中,玩具可以给孩子另一个视角,让他站在别人的位置上考虑问题,进而体会他人的感受。
2岁以后,可以和孩子玩一玩角色游戏。游戏之后,你们可以聊一聊:“刚才你演的是什么,后来又演了什么?这几个角色里,你觉得谁最努力?谁最有耐心?”
五、分享要靠后天学习
1岁半以后,随着“自我中心”思维向“社会化”思维的转化,孩子所要学的一项重要的技巧,就是分享。分享是其他友谊技巧的基础。
分享并不是天生就会,只有到了3岁左右,才真正出现分享行为。在学会分享之前,孩子先要知道什么是“我”和“我的”。知道什么东西属于“我”,才能真正学会分享。
分享意味着快乐。硬逼着孩子和别的孩子分享是不现实的,只有孩子清楚了什么能给自己带来快乐,同时他也期待着让别人与他同乐时,分享行为才能真正主动出现。
六、我接受你的愤怒,但我不能允许你打人
两三岁的孩子间很容易发生冲突:抢玩具,推搡,抓头发,有时甚至会咬人。对这个阶段的“武力事件”,比较合适的态度是:接受情绪,引导行为。比如:“我理解你很愤怒,但我不能允许你打人。”
如果一个孩子刚开始用打人的办法处理事情成功了,以后他会更容易用打人的办法来处理其他事情;如果大人的态度不坚决,不明确,孩子打人的行为可能就不能得到有效遏制。
此外,让孩子看到一种除了打人以外的处理好事情的方法。比如协商、交换等方式,让孩子学会用语言进行“谈判”。
七、学会欣赏自己
2岁以下的孩子拒绝同别的伙伴玩?这很正常,这个阶段他很还没准备好与小伙伴正式开始交往,他还等着你递给他玩具呢,而不是主动参加别的小朋友的游戏!
即使大一些的孩子,你也没有必要一定出马,“催促”他变成交际明星。一般情况下,孩子要到3岁左右,才能找到一个他喜欢的小伙伴或加入一个小团体。
而且,每个孩子的个性及交往特点都不尽相同,有的孩子朋友不多,但照样很充实、快乐。对这样的孩子,学会欣赏自己、喜欢自己的个性更重要,而没有必要强迫他像别人一样“活跃”。
关键要多观察,看他自己一个人的时候,是不是也感觉很快乐?能玩得很开心吗?如果是,你就不必担心,一旦他准备好就会和别人一起玩了。
八、合群的本质是尊重别人
一个没有规矩的孩子,在社会交往中也不太容易受欢迎。从小就应该给孩子明确界限,这其中就包括不能抢别的小朋友手里的玩具,学会尊重别人,礼貌待人。
事实上,合群最本质的含义就是尊重别人。想想看,随便打断小朋友的谈话,在大家看书的时候高声喊叫,强迫小朋友遵从自己的游戏规则……都会给小伙伴带来不愉快的感受。
要让孩子逐渐明白,小伙伴不是玩耍、摆弄和听话的玩具,他们也有自己的愿望和想法。但要记住,教会孩子这一点不是一两天就能完成的,也不要期待立竿见影,你需要持续地努力与耐心。
九、从兴趣入手,更容易找到玩伴
如果你的小家伙不想加入到其他的小朋友当中,并非表明你的孩子无法和别的小朋友发展友谊,也许只是他不喜欢他们的游戏方式。
如果孩子对打打闹闹的游戏兴趣不高,那么可以准备一些安静的游戏,找到这方面有共同兴趣的孩子,也许会有些突破:融入不了大的群体,在一个小的圈子里,或者玩一对一的游戏应该相对容易一些。
给他安排长时间接触一个小朋友的机会,让孩子积累和别人玩的经验。这样,即便他在一个大些的群体里仍然不太适应,但至少有了玩伴,跟别人玩的本领也会比原来多一些。
Yjs21.coM更多教育笔记延伸读
如何培养大班幼儿的语言交往能力
-->
整理了关于幼儿社会培养论文论文《如何培养大班幼儿的语言交往能力》,希望对幼儿学习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语言是交流和思维的工具,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特别是口语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交流和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应为幼儿创设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鼓励和支持幼儿与成人、同伴交流,让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并能得到积极回应。幼儿不仅学习如何与人友好相处,也在学习如何看待自己、对待他人,不断发展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大班幼儿语言交往能力强,善于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小班幼儿处于词汇积累的阶段。而中班正处于一种语言积累转向语言输出的过程。大班幼儿虽具有一定的词汇量,可以进行语言的交往。但根据我们一段时间的观察和思考,发现大班孩子的语言交往能力虽然很强但是发展不均衡,通过各种活动,我发现大班的孩子可以分为以下五种类型。
第一种:能说会道,各种活动中都能看到他们愉快的笑脸,听到他们爽朗的笑声。他们的语言交往能力很强,会主动邀请别的孩子参加自己的活动,玩伴非常多。并能和他们融入一起。
第二种:平时很少开口,不合群,在角色游戏中或户外游戏时大多是一个人安静的玩,从不主动邀请别的孩子、也不与他们交流。个性非常的鲜明。
第三种:胆小畏缩,不善于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不和同伴们交流。就是想说什么事情,也是小小声的、悄悄的、表达自己的语言。
第四种: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老师讲的有趣的他会听,并积极举手回答问题,而且回答的相当出色,但在其它时间一直心不在焉。
第五种:好动型的,这种类型的孩子好像有多动症,几乎没有安静的时候,30分钟的时间,他有20分钟在动,语言表达不流畅。从以上的五种情况进行分析:幼儿之间语言交往能力差异较大,并在无形之中影响幼儿其它能力的发展。有的幼儿适应性强,已能较好地用语言来表达。有的幼儿则缺乏良好的倾听能力。有的幼儿缺乏语言交往的能力,害怕与人相处,害怕与人竞争,适应性差。有的好动,根本听不见老师在讲什么,更不想与人用语言交流,我行我素。以上分析,无疑可以看出二、三、四、五这样的孩子任其发展下去,他们的成长道路会困难重重。面对这样的情况,作为教师,心里不免忧心忡忡,恨不得能立即扭转乾坤。然而,一旦孩子形成了,要想改变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当务之急是多多关注这些孩子,找出“病因”,对症下药。
通过多年的实践,我们发现以下三个措施能有效地改变这一状况,激发幼儿说话的欲望,培养幼儿说话的主动性,增强幼儿说话的自信心。
一、创设环境,鼓励幼儿有话敢说
首先为幼儿创造一个平等、和谐的心理环境,给幼儿提供锻炼的机会,使幼儿越来越愿意说,而且愿意说给大家听。其次要创造良好的群体关系。幼儿的语言发展很大程度上受周围环境与心理因素的影响,要发展幼儿的语言,促进幼儿的交往,于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为幼儿创设了宽松的氛围,成为每个孩子的朋友,与孩子们共同学习、共同游戏,摸一摸孩子的头,拉一拉孩子的小手,对孩子们竖起大拇指,架起孩子们交流情感的桥梁。慢慢地,孩子们愿意和我们交谈了,愿意把家里有趣的事讲给我听,我又不失时机地为幼儿营造一种畅所欲言的语言环境,使每一位孩子都能自由交谈。如:用点心前、用餐前、午睡前、穿脱衣服中与同伴轻轻地交谈。久而久之,孩子们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变得无话不说了。
二、巧设问题,引导幼儿有话可说
幼儿的讨论往往需要教师的精心组织和引导。此时,教师提供的话题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提供的话题是幼儿熟悉的、感兴趣的,那么幼儿就能很快地投入到话题中,积极主动地参加讨论,乐于表达心中想法。如:让幼儿讨论“你喜欢看动画片《熊大和熊二》吗?为什么?”,每个幼儿都能说出各自喜欢的理由。有的说熊大多么的有趣,光头强多么的顽皮,甚至讨论到最后他们自己将话题深入下去,变成“我最不喜欢谁,为什么?”,总之,他们把各个动物的特征以及故事的情节全都说了个遍,讨论气氛十分的热烈、活跃。
三、丰富活动,启发幼儿有话会说
启发幼儿把自己的想法较完整地表达出来。我们经常会看到孩子会说,但是语言表达并不完整,不会恰当地运用词汇。这时候,我就想,通过组织各种丰富多彩的语言教学活动,丰富幼儿的词汇。根据幼儿年龄特点,我们采取了词汇与动作结合的方法进行。在平时的讲故事时,教师要善于用词语描述故事情节,运用活动中的游戏情节,锻炼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这样才能有效的提升幼儿的语言能力,让孩子正确的运用语言,启发幼儿有话想说、有话敢说、有话会说。
1、为孩子创造外出游玩的机会,激发幼儿语言交往的积极性。
扩展孩子的视野,让孩子们走出幼儿园、家庭这些小圈子,去拥抱大自然,丰富知识经验与情感体验。从而激发幼儿语言表达的欲望,使他们想说就说,且知道该说什么,怎么说。如:上学期,我园组织大班幼儿去大丰港的珍禽馆、海洋馆游玩,从去海洋馆的路上,孩子们叽叽喳喳像小鸟一样,一路上的自然风景,孩子们边看边说:老师那个转的就像我们科学书本上的风力发电呀!老师,那个车是公交车、老师路边上开的花是给我们看的,不可以摘下来,对吗?老师,那些工人师傅在建高楼吗?旁边不能玩耍,很不安全,是吗?……听
小班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
陈鹤琴说,人之所以异于其他的动物,就因为人是一种社会的动物。在社会生活中,人们需要交往,需要与社会融合。而未来社会更需要我们下一代具有社会交往和活动的能力。新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也把“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技能”列为教育的内容和要求。然而,现在的孩子恰恰缺乏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小班的孩子尤其如此。在观察中我发现,他们正确运用语言交往的能力差。具体表现在不善于主动地与人交谈,并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态度,也不善于根据不同的情境运用恰当的词、句向对方作出应答,解决矛盾。那么,如何从实际意义上来培养小班幼儿的交往能力呢?这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在实践中我发现,我们应抓住幼儿园、家庭和社区这几个突破口,有意识地让孩子参与交往活动。从而让他们体验交往的快乐并逐渐提高他们运用语言进行交往的能力。首先,教师应充分利用幼儿园的群体,去设计、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1、日常生活中给幼儿提供交往的机会。交往活动实际上是一种很自然切带有无意性的活动。我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安排幼儿自由交谈,幼儿相互介绍着各种有趣的事,聊得甚是投机,无意之中孩子的交往能力就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另外,我还经常安排一些班与班之间的谈心活动,让孩子们的交往打破时空的界限。我还注重在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中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如:来园时让值日生做小接待员,热情地接待同伴,互相问好。游戏时我让孩子们合作玩玩具,餐后散步时让孩子们自选同伴拉手等。这些无形中就让幼儿体验到交往的乐趣,从而想交往、敢交往、会交往。2、设计学习交往语言的系列活动。设计的活动应有明确的目标,内容应以幼儿最易碰到的交往事件为主,活动设计要抓住重点,针对幼儿交往中最易产生的主要矛盾和问题进行设计。如我针对幼儿不善于提出要求并商量解决这个问题设计了一个交往活动“他们应该怎么做?”先请大班的哥哥、姐姐进行情境表演:文文抢了彬彬的玩具,两人发生争执并大打出手。然后请幼儿讨论并说一说他们应该怎么做,接着让幼儿拼图讲述,内容多幅诸如此类的画面,最后请幼儿表演,让幼儿在快乐的模仿表演活动中练习与运用商量用语。3、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对于小班的幼儿来说,各种知识的掌握及能力的培养主要是通过游戏来完成的。交往能力的培养在自主性游戏中最能体现出来。游戏前,我先让幼儿商量选择角色,制定简单的游戏规则,和孩子们一起绘制游戏规则图。游戏时我又鼓励他们与同伴们一起玩,遇到问题商量解决。另外,我还非常重视以大带小的合作游戏,让中大班的哥哥姐姐也加入我们的游戏。在一次《我和电视》的主题活动中我们还专门设计了一个“小记者”专栏,游戏前,我请幼儿推选出“小记者”,并在游戏中观察采访,游戏讲评时,就是小记者们一展才华的机会了。你瞧他们言辞犀利,时而还请台下的幼儿集体讨论,商量解决每天新闻报道中的热点话题,这对幼儿交往能力的提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次,充分利用家庭、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大幼儿的交往空间。《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总则中就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因此,密切家园联系应成为培养孩子交往能力的突破口。教师可以通过开放半日活动,召开家长会、家访、家长课堂等活动,向家长了解幼儿在家的生活交往情况。同时,向家长介绍培养幼儿交往能力的积极意义。如:我通过“我是小主人”的系列活动,向家长介绍了交往的重要性,还向家长推荐了多种好的做法:如让孩子招呼客人,带孩子做客,让孩子去办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等。总之,只有家长的理解、支持、配合,才能使家园同步,协调一致促进幼儿交往能力的提高。另外,社会的教育资源又是最丰富的,而幼儿也必然要走向社会。我经常带幼儿走出幼儿园,走向社会。如参观菜市场,帮助食堂阿姨买菜,去快餐店吃点心,参观银行等,让幼儿在实际生活中得到交往的机会。另外,今年的“元旦”医生入园为幼儿体检,我抓住这个机会,在体检的空余时间内,开展了“我和医生聊聊天”的活动。幼儿非常乐意参加,话题也很多。如“叔叔你几岁了?”“你喜欢我吗?”……这让我非常感动。这些社会性的活动,无疑能真正提高幼儿的交往能力。当然,培养小班的幼儿的交往能力并不是单方面的,只有做到各个教育领域的整和。活动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如何培养宝宝解决问题的能力
父母往往误认为孩子遇到的问题越少,才越幸福,越成功。因而难以理解孩子们为什么那么喜欢自己解决问题,以及问题解决以后那样的欣然与满足,好像问题越多他们越高兴。一群几岁的孩子在院子里搭个城堡,不厌其烦地作计划,找纸板、木片、绳子、石块等,寻找任何可以完成他们的建筑奇想的材料。他们会忘记吃饭,不顾刮风下雨,即使盖成以后,得不到父母的赞扬,他们也全然不顾。实际上,解决盖城堡中遇到的困难,更让孩子们感到满意和兴奋,而城堡盖的好坏,却是无关紧要的。不少父母有一个误解,认为智商比情商更能决定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小,研究与实践证明:社会经历和对问题的熟悉程度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因素。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比我们想象的大得多。孩子是否能成功地解决问题,更多地决定于他们的经历而非聪明程度。言传身教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父母是培养孩子能力的第一位权威和老师。孩子看着父母平静地讨论问题,推理、权衡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他们自然而然地学习与模仿。否则,如果父母失去理性,喜欢争吵,忧郁寡欢,优柔寡断,面对问题一圈不振,或幻想问题会自行解决,那么能希望孩子从我们身上学到什么呢?
不少父母在单位、在工作中很能解决问题,但出于许多心理的因素,在家里便丢失了解决问题的技巧。人们对待点头之交或者陌生人往往是彬彬有礼;而对于自己的爱人或孩子却表现粗暴。因此,心理学家认为,当父母作为家长承担起责任的时候,就应该为孩子树立一个较为完美的形象。因为,对于孩子来说,你是一个拥有无限权力的人,甚至比总统的权力还要大。所以,心理学家认为,作为父母有6项品质应该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来:1.有长远的眼光,有目标。2.有效地表达你作为家长的权威。
3.把家庭的目光和焦点永远放在目标上。
4.考虑他人的需要。
5.鼓励、支持进步。
6.盼望并取得成功。
如何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
俗话说“心灵手巧”,灵巧的手是一个人大脑发育良好的标志之一。儿童的智能在他们的手指尖上,许多科学家都证实,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训练动手就是训练大脑,孩子的手部动作越熟炼越灵活,他就越聪明,创造力就越强,为此,关于幼儿动手能力的培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指导孩子做手工,如:折纸、剪贴。2岁半的孩子从简单的一步折纸学起,到3岁时可学2-3步的折纸,3岁开始学拿剪刀,先学剪纸条,后学剪图形,可以用纸条贴成链条或方纸贴成花篮等。4-5岁可以剪更复杂的剪贴和图案。这学期我们小朋友做了纸筒娃娃、生日蛋糕、狮子的卷发、花园里的花草、蝴蝶飞呀飞、漂亮的衣服等等手工。 2、锻炼孩子的自理能力,如:自己穿脱衣服、整理玩具、打扫房间、洗小物品。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刻意培养孩子自己倒水喝,用筷子吃饭,学习擦桌子扫地,自己整理玩具,洗手绢等。既培养了手的技巧也锻炼了孩子的自理能力。 3、提供各种结构材料,让孩子玩结构游戏,如:积木、插塑、拼装玩具、橡皮泥、沙石、冰雪等。聪明的父母这时会顺应孩子喜欢动手的规律,拿来一些废纸让他撕,给他一些木头和棍子让他敲,买来蜡笔教他学画画,找一些不用的小瓶小盒让他配盖,为他准备一些积木和自制拼图,橡皮泥,七巧板等玩具,使他动手又动脑。孩子在动手时学会了技巧和专心去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何培养“双语”宝宝?
-->
整理了了关于幼儿语言教育论文《如何培养“双语”宝宝?》,希望对幼儿学习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美国一项最新研究显示,学习第二语言的黄金时期是从出生到7岁,大脑在这个阶段最易接收第二语言的声音和模式。研究人员希望研究成果能帮助成人更轻松地学习外语。
培养“双语”宝宝
每一种语言都有独特的发音规则。科学家发现婴儿具有与生俱来的能力,能够区别各种语言的发音,但这种能力在婴儿1岁左右开始退化。
美国华盛顿大学的帕特丽夏·库尔博士通过一个例子证明他们的发现:日本人无法区分英语中字母“L”和“R”的发音,rake和lake经常被混读。一名7个月大的日本婴儿和一名同龄美国婴儿对“L”和“R”的发音都能正确区分,但日本婴儿长到11个月却丧失大部分区分两种发音的能力。
在双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与只学一门语言的孩子花同样时间便可以掌握两门语言。一般来说,“单语”和“双语”宝宝都是1岁左右开始说话,到1岁半时大约能够学会说50个单词。
意大利的研究人员通过实验发现,“双语”宝宝不仅不比“单语”宝宝学习语言花费的时间多,而且双语教学还能使孩子的大脑变得更加灵活。
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
研究发现,7岁是学习新语言的最佳时间,一旦过了青春期,人们学习语言的能力就会显着下滑。
“人类大脑在青春期前更具可塑性,”库尔说,“但对成年人而言,学习新语言的过程与孩提时代截然不同,说一口地道外语的希望非常渺茫。”
尽管儿童学习外语有先天优势,但一项由美国应用语言中心发起的调查显示,过去10年中很多美国小学削减了外语课程。1997年,约有25%的小学教授外语,这一数字在2008年缩减为15%。
“我们认为可以从孩子学习语言的魔力中,提取一些原则、方法,然后把这些方法运用于成人语言教学,”库尔说。
她参与的一个国际研究小组致力于将这种语言教学课程变得更具操作性。
补救教学
已经错失学习外语良机的人怎么办?库尔与日本科研人员共同开发了一个计算机语言教学程序。这个语言教学程序用“妈妈腔”教学,“妈妈腔”夸张的语气和缓慢的语速就像是父母在教幼儿说话。
一些日本大学生借助这个语言教学程序学习后取得了不错效果。库尔说,“这虽然是最初步的尝试,但它(语言教学程序)的收获显著。”
库尔的另一项实验显示,当日本学生反复听电脑播放的“夸大版”“L”和“R”的发音后,可以更好地区别这两种发音。
她希望研究成果用于成人学外语。“婴儿学习外语时的基本原理可以运用到成人语言学习培训中,让成人的学习更轻松,”她说。
库尔还建议家长们尽早让孩子接触外语,会说外语的家长可以在家里说外语,或是定时让孩子身处另一种语言环境。你会惊喜地发现,孩子们以海绵吸水的速度学习外语。
浅谈如何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
生活自理能力是指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照料自己生活的自我服务性劳动的能力。简单的说就是自我服务,自己照顾自己,它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责任感、自信心以及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对幼儿今后的生活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但现在的大部分孩子,依赖性强,生活自理能力差,以至于不能很好地适应新的环境。所以,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至关重要。那么,该如何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呢?
一、增强幼儿的生活自理意识
现在由于在家庭中父母包揽了所有的家务劳动,只重视对孩子的智力投资,而没有提高幼儿的生活自理意识,所以我们要利用提问、讨论、行为练习等形式,让幼儿意识到自己有能力干好一些事情,为自己会干力所能及的事情感到高兴。在语言活动中,帮助幼儿充分理解作品内涵,通过作品中角色的行为,使幼儿受到感染、教育。
二、教给幼儿生活自理的技巧
要让幼儿做到生活自理,必须让其明确生活自理的方法。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们将一些生活自理技巧编成儿歌、歌曲以及设计成有趣味的情节等,让幼儿在游戏、娱乐中学习本领。由于幼儿之间存在个体差异,因此,对于不同层次的幼儿来说,要求就有所区别。所以老师要根据实际情况,逐步提出不同的要求,从易到难,从简到繁。最重要的是当孩子取得进步时,一定不要忘了鼓励幼儿。
三、巩固幼儿和生活自理行为
技能的形成是一个反复的过程,还要注意以后的巩固练习。教师要经常督促、检查、提醒幼儿,使幼儿良好的习惯得到不断的强化,逐步形成自觉的行为。在日常生活中尽量让幼儿自己动手来提高各方面的能力。激发幼儿的好胜心,竞争之中促自理。让幼儿由自我服务发展到为集体服务,塑造幼儿优秀的品质。
四、家园同心,共同努力。
现在有些家长认为,孩子还小,长大了再干也不迟、什么事都包办代替,以至吃饭、大小便都有大人帮忙,甚至有的孩子在幼儿园里自己能做的事情,回到家里却“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久而久之,使孩子养成了“依赖”心理。这就需在培养幼儿自理能力的过程中,家园同心,对幼儿进行一致性教育。所以每名幼儿在自理能力方面哪些地方是薄弱环节,老师都会和家长沟通,除了在幼儿园加强锻炼以外,在家也要多请家长监督、督促,这样老师与家长共同努力,将孩子培养得更优秀!
总之,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只要给幼儿创造锻炼的机会,在此基础上,施以言传身教,辅以耐心细心,结合家园同心,只有这样,培养幼儿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才能成为现实!
如何培养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
下面给大家提供的是“如何培养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希望精彩的内容能够帮助到你!
我的孩子从前其实不善言谈,尽管他在我们面前非常闹腾,可在不熟悉的人面前却很少主动表达自己。
趁着还没上小学,我就在一年前开始训练孩子的多锻炼锻炼口头表达能力,以适应即将迎来的小学生活。
夸奖孩子很关键
为什么孩子在不熟悉的人面前常常不敢于表达自己?我分析,这是因为孩子的不自信,让孩子担心自己的表达不能得到别人的认同,从而不敢表达。
要想让孩子能自如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首先要树立的是孩子的自信心。
一个真正自信的人是怎样的呢?真正自信的人能清楚地知道自己在整个系统中的举足轻重,不需要通过做什么事来让别人认同自己,而只凭自己向上的内在需求去做事。
很多孩子在父母面前与在不熟悉的人面前的表现不同,就是一种不自信、内心不安的表现。
而孩子自信的培养,与父母的互动有着直接的关系。
要让孩子从“怕说”到“敢说”,首先父母要放下对孩子语言表达的要求和期待。
很多父母都会有这样的心理:“我自己在这方面做得不好,希望孩子做得比我更好。
”于是这种期待无形中变成了对孩子的压力。
因此父母要放下期待,代之以支持。
当孩子有一点点进步时,马上肯定和鼓励他。
孩子的调整是有一个过程的,父母要看到孩子在每个阶段的闪光点,并通过肯定和鼓励去强化它。
培养孩子“敢说”,在任何时候都不要否定和打击孩子。
经常受打击而很少得到鼓励的孩子会产生错觉:“我是一个能力不足的人。
”因此当孩子遭受挫折时,家长应该用鼓励来代替责备。
“没关系,下次会做得更好。
”家长在这样的鼓励后,要仔细去洞察孩子的心,按照他们的心理需求去赞赏孩子,信任孩子,并给予热切的回应和正确的帮助。
日常引导要持续
口头演讲绝对不是临阵磨枪能磨出来的,而是一门需要多年修炼的硬功夫。
要有好的口才,当然少不了各方面知识的积累以及逻辑思维的训练。
因此,要想让孩子练就优秀的语言表达能力,还需要从培养孩子的综合能力入手,绝非一日之功。
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多阅读,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或者多带孩子去旅游,看看外面的世界,多方面吸取知识。
关于“如何培养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的精彩内容就给大家介绍到这里了,不知道你是否都了解了呢,关注我们了解更多内容!
教会孩子如何交往
孩子们之间,是不是会发生争抢玩具的现象。
这天,我刚把积木发完。田庆文就跑来寻求帮助:“老师,韩宇飞抢我的积木了!”我来到韩宇飞面前问道:“韩宇飞,你抢田庆文的积木了吗?”“我又还给她了。”韩宇飞胆怯的说。“以后不能抢小朋友的积木,知道吗?”“知道了。”
我刚想走开,继而觉得不妥,于是我蹲下身来,搂住韩宇飞的肩膀,问道:“能不能告诉老师,为什么要拿别人的积木?你自己不是有吗?”“我少了一个车轮。”韩宇飞不高兴的说。我看了看他手中的作品,果然,很漂亮的一辆小汽车,只缺一个车轮。于是,我做出很神秘的样子对他说:“老师教你一个办法,你照老师的办法去做,一定会得到一个车轮!”韩宇飞饶有兴致的把耳朵凑过来。听了我的“秘诀”,他就高兴的点点头,来到田庆文面前说:“田庆文,我的小汽车却一个车轮,你能借给我用用吗?我用完了会还给你的!”田庆文看了看他手中的小汽车,爽快的答应了。
我借此机会在全班小朋友面前表扬了韩宇飞的有礼貌和田庆文的乐于助人,并号召全班小朋友向他俩学习。立刻教室里响起了一片议论声。
这件事使我想到,教师们在处理各种事情时,仅仅充当一个公正的老师是不够的,而利用一切机会教孩子与人交往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喜欢《如何培养宝宝人际交往能力》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教育笔记,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心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