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预防流感教案。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在幼儿教育工作中,我们都有会准备一写需要用到资料。资料的定义比较广,可以指生活学习资料。有了资料,这样接下来工作才会更上一层楼!既然如此,你知道我们的幼师资料有哪些内容啊?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案例:我们关注禽流感”相信您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案例:
“老师,你知道吗,现在肯德基不能吃了。”熊明哲认真地告诉我。
“对,我妈妈也这么对我说的。”韩嘉昊随声附和道。
“不对,现在报纸上说肯德基能吃了。”朱逸峰反驳着。“因为它是油炸的。”
“鸡和鸭,都不能吃了。”沈海楠也加入了话题。
“还有鹅”另一位小朋友补充到。
“你们知道这些都是什么吗?”我问孩子们。
他们都你看我我看你,忽然有一位小朋友小声的说到“他们都是家里养的动物。”
“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给他们取个名字呢?”
“叫它们家里的动物?”熊明哲说。
“不对叫它们家禽。”另一个说。
分析:
孩子们能根据近期的热点新闻进行小组式的讨论,并用他们最简单的认识与最易懂的解释,诠释着他们对禽流感的最初浅的认识。而我们老师也要积极地参与幼儿的话题,既做一个倾听者,也可以与幼儿一起谈论话题,将幼儿对知识的渴望保护好。也是让幼儿自己学习的一个好方法。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小编推荐
案例:关注健康,倾听心声
一、主题内涵
作为一个内向、不和群的孩子,在一次偶然的自发游戏中突然出现主动找同伴游戏的行为。这其中除了孩子体验到了同伴交往的乐趣,获得了交往的满足和成功;更需要教师尊重幼儿的人格和个体差异,站在孩子的认知特点理解他们的行为,在保持幼儿兴趣的前提下恰当介入,正确引导孩子的生成活动,帮助孩子提高人际交往技能,真正促进个体的社会化进程。
二、背景及案例描述
(该部分应一家长要求已经删除,不便之处,敬请原谅!)
三、分析
如果孩子趴在地上学小狗是偶发的游戏,那么孩子们在老师阻止之后就不会再次出现此现象。然而,从天天在玩耍中所表现出来的异常兴奋可以推测,一向喜欢独自活动、不和群的天天,在饭后可能是在偶然的学小狗爬时与同伴玩在了一起,并从中体验到了与小朋友们一起玩的乐趣,获得了同伴间交往的成功体验,从而产生了与同伴交往与共同游戏的需要。当我在孩子睡觉前,轻声询问天天为什么要当“小狗”和小朋友们一起玩时,孩子高兴地告诉我:“我做小狗很快乐,这样有很多小朋友来和我玩,我就不孤单了……”
由此可见,对“扮演小狗”活动的情有独钟的天天在活动中获得了交往的“满足”和“成功”,致使孩子在老师两次干扰之后,仍然“一如既往”的继续她的自发游戏。而我一开始只把孩子学“小狗”玩,当成了是孩子们在“欺负”天天,从成人的角度去理解这一发生在孩子们之间的“游戏”,甚至有些误解为是对孩子“人格”的不尊重,于是接连两次给予阻止。幸亏我的“好奇心”和所学的教育理念,激发我对孩子的行为进行了观察和分析,并从天天与同伴们快乐的交往中得到启示,适时的对孩子的行为给予了肯定和保护,当然肯定和保护并不等于放任不管。很显然,孩子在以前的活动中,多为“单兵作战”,对于身心各方面均处于发展之中的幼儿来说,这种状况对她的个性、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极为不利,因此,当孩子偶然在“小狗”游戏中体验到交往的成功时,作为教师——我必须掌握好介入的方式与时机,采用情绪感染、行为暗示,群体影响等方式来达到介入、干预的效果。并以满腔热情关注幼儿的所有游戏行为,有意识的表现出对游戏的浓厚兴趣,直至以游戏者的身份加入到活动之中,进行正确引导,促使孩子形成健康、积极的交往观。而且在此基础上,生成了“我们和动物是朋友”的主题活动,进一步扩大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知识范围,增进天天和同伴之间的交往。
人的个性是他自己的生活史的产物,起源于儿童同周围世界的积极主动的相互作用。天天的个性比较固执,有些内向,在这之前一直表现为不和群。根据皮亚杰的心理学发现,儿童的意识产生于他们对自身动作的反思:儿童因为动作而认识了世界,儿童也因为动作而意识到那个发出动作的“我”。所以,一切的一切,都起源于儿童的动作,都起源于儿童同周围世界的积极主动的相互作用。天天就是在扮演“小狗”动作中认识到了与同伴一起玩耍的乐趣,体验到了同伴们围在一起游戏的快乐,由共同的“小狗”游戏产生了同伴间交往、合作的需要。同时这表明孩子们之间是平等的,是一种从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出发的小群体活动,它指向个体发展基础上,表现出的性格、兴趣、能力、表达表现和适应性等各方面的差异。小班年龄阶段的孩子大多数处于个体活动,具有好模仿的特性,教师在观察的基础上,应充分利用小群体环境使孩子间互动交流成为有价值的教育资源,让孩子能更好地进行个性化的发展。
四、反思
一个健康的幼儿,既是一个身体健全的幼儿,也是一个“愉快”、“主动”、“大胆”、“自信”、“乐于交往”、“不怕困难”的幼儿。《纲要》再三强调要让幼儿主动活动,指出“幼儿与成人、同伴之间的共同生活、交往、探索、游戏等,是其社会学习的重要途径。应为幼儿提供人际间相互交往和共同活动的机会和条件,并加以指导。”在“天天喜欢当小狗”这一案例中,我很庆幸自己能及时调整教育行为,在生活观察中,从孩子的情感体验出发,以孩子的个性特点和思维模式来看待“天天扮演小狗逗同伴玩”这个孩子自发的游戏。并从中认识到:
1、重个体差异,站在孩子的认知特点理解他们的行为
在传统的教育中,师生关系往往是控制、服从的关系,《纲要》强调“应创造民主和谐的教育氛围,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倾听幼儿的表述理解幼儿的想法与感受……”、“建立师生间伙伴式的关系,充分尊重儿童的意愿和意见……”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思维方式,幼儿也不例外。我们应承认和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从孩子的认知特点去理解他们的行为,并尊重孩子的意愿。一个宽容和接纳的外在环境,有助于幼儿的良好的自我意识和个性的发展;而这种良好的自我意识和个性,又将反过来鼓励他们对社会的良好认识、情感和行为,鼓励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和充满自信地与外界交往。在日常活动中,我们需要与孩子建立对话、接纳、共建和共享的互动的交互主体的关系。《纲要》指出:教师必须尊重儿童的发展与人格,应善于利用人、事、时空等各种要素,努力创设利于儿童发展的各类环境,教师必须重视儿童的年龄特征与个别差异,了解儿童的内在需要,不同的兴趣爱好和潜在的发展的可能性,给儿童自我发展的机会。教师作为环境的重要因素,将在观察、了解、评估和指导的过程中,成为儿童适时发展的“辅导者”,也可以说是在幼儿学习的过程中扮演“学习催化剂“的角色,帮助及支持孩子自发的活动,协助孩子获得成功的交往体验。
2、充分尊重幼儿的人格,树立人格教育观念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综合模式,这个特有的综合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幼儿期是个体人格发展的奠定时期,也是友爱、真实、善良、同情、尊重等人格基本特质逐渐形成的时期。健康的人格是通过幼儿心理品质的体验和培养、社会学习以及同伴的人际交往等活动的交互作用逐步形成的。情感是幼儿人格发展的核心,教师的热情、真情和激情等丰富的情感来自于教师对教师职业的道德责任和对学生的爱,教师应用“儿童的眼睛看世界”,运用“师爱”及“教育机智”的力量“以情动情”,这就有利于幼儿形成初步的、稳定的良好的社会性情感品质,奠定人格发展的基础。“师爱”不仅是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也是形成幼儿活泼开朗、趋于合群的性格的重要条件。
对幼儿的人格教育,需要教师把幼儿视为具有社会需要和独立人格的个体,以人格培养为重点,开发幼儿的潜能,促进其全面的发展。正如《纲要》所说“教师不仅要促进幼儿认知、智力的发展,还要关注和促进他们的社会性,人格的积极健康的发展”。
3、在保护兴趣的前提下恰
当介入,正确引导孩子的生成活动
要让孩子有积极的心理体验和感受,教师就应该尊重儿童的兴趣,给予他们合理的自由,让他们在自己的生态圈中感受幸福。成人应当关注孩子所关注的,给予合理的指导和引导。孩子不是玩了,自由了,就幸福了。成人应该对儿童的活动给予指导,拓展他们的视野,发展他们的兴趣,鼓励他们以不同的方式表达感受并积极运用多种感官探索世界。在这个过程中感受的不仅仅是快乐,更重要的是获得了高级的自我满足的幸福感。孩子不会像成人那样把有些事情复杂化,对他们来说,只要是感兴趣的、好玩的,他们都会非常投入其中。因此教师要调整自己的心态,用心去倾听孩子的声音,从孩子的角度理解他们的行为、情感和体验,以积极的情绪状态,融洽的师生关系,正确的引导孩子们自发的游戏活动。关注幼儿的生成活动,时时体现“幼儿在前,老师在后”的教育理念,顺应孩子的意愿和兴趣,顺其自然,促其发展。在此基础上生成利于幼儿健康成长的主题教学活动,其实是真正意义上的孩子感兴趣的内容。
我们需要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孩子也不例外,交往和对话是人类充分发展的需要,教育作为有意义的探究行为离不开精神主体的交往与对话,有交往和对话的教育才是真正有意义的教育。儿童是独立存在的精神主体,需要在交往与对话中获得充分的发展,在真实的对话和交往中,儿童能充分的展示自己,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并自主的获得意义和建构认知系统。当然,孩子由于受自身经验和认知特点的限制,需要教师时时用心去感受他们的一言一行,去理解他们的言行间的真正涵义。作为教育者只有在真诚的与儿童对话与交往中,在认真的倾听中,才能发现儿童充满探索精神,有着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并且只有尊重、理解儿童的精神世界,才能给儿童带来幸福体验和精神世界的扩展。儿童也只有在对话和交往中才能感受到被关注和理解,同时获得宣泄自我、表达自我的机会。在对话和交往中,儿童能够拓展思维,习得交往技能,克服自我中心,实现个性、社会性的和谐发展。教育要使儿童成为一个有幸福体验的主体,必须给儿童交往与对话的机会和权利,同时给予关注和指导,帮助他们提高人际交往技能,真正促进个体社会性化。
案例:幼儿的寻常时刻关注
关注幼儿的寻常时刻
二期课改给我们每一个幼教工作者带来了全新的机遇和挑战,它突出了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提出了学前教育应体现发展性、个别性、奠基性原则,在这样一种理念的指导下,我们把课程改革的落脚点确立为转变幼儿学习方式,关注幼儿的终身可持续发展。追随幼儿的发展,去创造更宽泛的空间,挖掘孩子的潜能,实现每个幼儿的生动、主动地,最大限度的发展。那么,如何促进和实现幼儿最大限度的发展与提高呢?我认为最关键的一点是必须要关注幼儿的生成活动。因此,在学期初我们就开始记录幼儿的寻常时刻,希望以此寻找教育的契机。
关注幼儿一日活动中的寻常时刻。
新课程理念已经将幼儿的一日活动全部纳入到课程的范畴之中,那么生成活动从何而来呢?我们知道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时时处处都会有幼儿生成活动的出现和形成,如:在自由活动中孩子们会自然地对某一个小朋友带来的玩具发生兴趣,围在一起反复地看着、玩着、讨论着与这个玩具所相关的话题;带孩子散步时偶尔飘过一片树叶,飞过一架飞机都会成为孩子关注的热点,孩子们会在运用原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对新生事物的本质产生探究的欲望和激情,一个个为什么?哪里去了的问题串联、积累、转化成了幼儿的自发生成活动。那么教师此时做好记录,就能随时捕捉一日活动中的闪光点,这点点滴滴的也就形成了教育的契机,也就有了幼儿生成、教师预设这样一个过程的实现。
那么如何才能记录好幼儿的寻常时刻呢?
教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要善于捕捉来自孩子的信息。首先教师必须要和孩子一起真正投入到每个活动中去,和孩子们一起同成长。要善于倾听孩子、懂得包容孩子、学会支持孩子。当孩子对某一事物产生兴趣时,他们会用不同的方式、通过不同的途径表达自己的情感需求,特别是年龄小的幼儿,当他们不能自如地用言语表达自己的需求时,我们教师更应细微观察,及时察觉,分析孩子行为产生的背景和真实意图。尽可能全面客观地解析孩子,捕捉到来自孩子的信息。我们教师只有真正走进了孩子童心世界,才能了解他们的需求与困难,才能解读他们的一言一行,才能及时接过孩子抛过来的球,引领着我们的孩子去探索周围美好的生活。
教师必须真实的记录幼儿的寻常时刻,通过反思来总结教学中的不足与优点,只有这样才能使幼儿在最近发展区得到最大的发展与提高,从而提升教育的意义。更好的实施自己的教育行为。
案例:我们的衣服
“我们的城市”正在我班进行。在开展“逛街”之前,我仔细地研究了参考教材中的活动内容,其中第一个就是“热闹的百货商场”。我想:可不可以让孩子在满足需要中,积极主动地进入学习主题呢?于是,我在和孩子们玩角色游戏时,有意推动游戏“超市”的情节发展,如:娃娃家在玩“过年放焰火”的游戏时,我大叫“冷死了,回家了”,回到室内,娃娃家主人立刻发现少了空调,于是去“超市”买;娃娃家搬新家,缺少卫浴,作为客人的我就说:“我家装修房子时,这些东西都是在商店里买的。”孩子们说:“去超市买”;美容美发院的工作人员,在为客人热情服务时,为替顾客解闷,去超市买电视机;饭店的老板要送给员工“好的化妆品”,于是,也去“超市”挑选……
一时,超市的工作人员手忙脚乱。
超市老板柴运带着“员工”向我提议:“顾客要求买的东西越来越多,我们要开个大的百货商店”“是的,就像第一百货一样。”“好啊。”大家一致赞同,孩子们纷纷为他们让出地方。君君忽然问:“百货商店,是不是有一百种商品?”“是啊,百货商店到底有哪些商品?”于是,“逛街”主题中“热闹的百货商场”如期开展。
当然,我想并不是每个主题都可以或一定要在孩子需要的前提下展开的,只是孩子在满足自己需要时的学习,会更主动一些。
其实,我知道,孩子在什么时候做什么主题并不重要,学习什么学多少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必须围绕孩子的经验开展课程,必须在关注孩子学习过程中展开活动,这样,我就研究起教材“热闹的百货商场”。
教材中的小点是活动的提示。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孩子的需要,选择其中的点,组合成适合你的孩子学习活动。由于我班孩子要解决的是“百货商场有哪些商品”的问题,所以,我就选择了第二和地三个点,组成我们的学习活动。第三点中有四个议题,根据孩子学习倾向我用了第一个议题,又另加了一个“商品是不是大家所需要的”。至于第一点,我想,孩子的学习产生于游戏,这些准备都可以在游戏中完成的。至此,我们参观了百货商店。
孩子们在百货商店里,从一楼的化妆品到二楼的鞋帽、服装在到三楼的电器,孩子们一边东看西摸,一边记录着商品的种类,柴运还记录着各个楼面的不同商品的名称。这样,边看边记来到了童装柜台,孩子们在衣柜前转来转去。我见势就引导:“你们喜欢哪套衣服?为什么?是因为颜色还是因为式样?”孩子们立刻兴奋起来,他们有的议论服装的款式,有的谈论服装的颜色,好一阵热闹。我忽然发现四个女孩聚集在一边嘀咕着什么。我问:“你们有什么事吗?”清清说:“我们喜欢公主裙,可是我们找来找去没找到。”我提示:“你们可以向别人打听打听。”雁雁说:“我们问问阿姨吧。”阿姨告诉她们,现在是秋季,公主裙是夏天穿的,所以现在没有卖。“冷天为什么就不能穿公主裙呢?哪些衣服是秋天穿哪些衣服是夏天穿,它们有什么不一样呢?”孩子们纷纷质疑。这时,我的脑海里跳出主题“春夏和秋冬”中“会变的天气”里“小裁缝”,讲的就是四季不同的衣服,我引导:“你有哪些衣服是秋天穿的,哪些衣服是夏天穿的?”于是,孩子有了自发生成的学习主题。
第二天,“热闹的百货商场”的活动在孩子们集体交流了自己记录的商品,讨论了商品的合理摆放,并或个体或合作地绘画了“大一百货”的蓝图。蓝图在以后的角色游戏中渐渐的实现了。(角色游戏“大一百货”就是紧跟着“参观百货商场”和“交流”后一个点的活动。值得说明的是,教材中的提示活动并没有规定孩子的学习形式,其中依然有个“合适不合适”的问题,有些活动在我的孩子中合适角落学习,在你的班上就可能合适集体学习,这需要我们在了解孩子的基础上作出准确的判断,采用孩子宜于发挥发展的学习形式,提高孩子的学习效率。从这个意义上说,教材给了教师因材施教的空间,是一本引导教师更关注孩子的比较科学的教材)
与此同时,孩子们从家里带来了各个季节的衣服,有自己的茄克、毛衣,也有妈妈的真丝衣裙。这些衣物都或挂或叠放在一个学习角里,孩子们在摸摸、比比、看看中,感性地了解了我们丰富多彩的不同季节的衣服。小刘说:“其实,不同季节的衣服,是由不同的布做成的。”小金说:“是啊,薄薄的布只好做夏天的衣服。”清清建议:“布店里的布可多了,我们去布店看看,布有多少种,好吗?”我原打算带这些对衣服布料感兴趣的孩子去布店,可孩子们谁也不愿放弃外出的机会,于是,“参观布店”就又成为一个集体活动了。
孩子们在布店里了解了毛料是羊毛织的,真丝是蚕丝做的,棉布是棉花做的,化纤是石油里提炼的……另外,还知道了一些布料的名字,如灯心绒等。(对于大班的孩子来说,他们是在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之中学习的,所以,孩子在比较季节和衣料中,了解了衣服和季节的关系,从而进一步了解了世界。)
回到教室,一些孩子对棉布的花样很是喜欢,几个孩子在一起“画布的花样”。于是,我从纺织厂弄来了花布的小样,又从教材的“资料库”里摘下了各种图案,准备了各种(粗细、颜色)水彩笔、水粉颜料、油画棒等绘画工具,放在学习角落里,孩子们就开始了“设计花布”的活动。
大约经过两个星期,孩子们将设计好的花布,剪成衣服。但由于孩子无法立时三刻地剪成心愿。他们觉得先要进行设计,于是,就有了“服装设计”的活动,在这期间,我买了一本童装书,放在角落里,孩子们在模仿、探究和创新中完成自己设计好看的衣服的心愿。我又在集体活动中选择开展了“制作商品”中的“制作服装”这个活动,丰富了孩子设计衣服的手段(当然,如果你班的孩子有较强手工自主学习能力的话,那么这个活动完全可以放在角落学习中作为孩子自主选择的学习内容)。最后,这些孩子做的衣服,自然而然地放在他们的“大一百货”里卖了。
在这个活动中,我体会到1、孩子的学习应该是围绕经验展开的。2、对教材的研究和了解是教师促进孩子有效学习的前提。3、预设活动与生成活动应适时适度的结合。4、教师应根据本班孩子的特点,运用不同的学习组织形式,促进孩子的有效学习。
初步尝试,我已感受到,教材正引领我们如何将新的教育理念切切实实地落实在实践中。要使教材更好地发挥作用,我将和大家一起,继续认真地研究和实践。
案例:我们帮助你
背景:
我们班开展了“故事小分队”的活动,鼓励孩子们勇敢地带着自己的连环画和小伙伴合作到外班级讲述故事,发展语言、增强自信。
孩子们合作绘画完了《小猫生日会》的故事后,都在小组内认真地拿着画面合作练习完整的讲述故事,为组成光荣的“故事小分队”、到外班级讲故事做着认真的准备。
记录:
这是欣欣所在的小组发生了争执:
“……都是你,你不会讲,咱们组怎么到外面去讲呢?”
“我不想和你一组了。”
……
原来是烁烁、欣欣、凡凡、迪迪所在的一组出现了矛盾:孩子们正你一言、我一语的对年龄偏小、不能完整讲故事的烁烁表示不满。烁烁低着头、眼圈红红的、不知该怎么办。
这不正是个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相互帮助、友好合作的好机会吗?
我走过去:“孩子们,张老师知道你们都是懂事、爱关心别人的孩子、都特别希望自己的小组能成功的合作、到外面的班级去讲故事。现在遇到了一点问题,相互指责别的小朋友就能解决问题了吗?”
孩子们听了我的话,有些不好意思了,相互看了看却不知道该怎么办。
“小朋友有困难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办呢?”我进一步提示孩子。
“帮助他!”
几个孩子纷纷表示应该帮助他。
“怎么帮助他呢?”我提出了更明确的问题。
“我们替他讲吧。”凡凡想出了一个办法。
“烁烁不就是不用参加了吗?那就不是完整地小组了。”我也提出了意见。
“我来教他讲吧。”快嘴的欣欣说。
“不行,你一句句的教他讲太慢了;到时候别的小组早都讲完了。”迪迪不同意。
“我有个好主意。”凡凡兴奋起来,“第一副画面简单、只有2句话、好讲,让烁烁讲第一副画面吧。”
听了凡凡的意见,大家都很高兴。迪迪主动说:“我和他换吧,我来讲第4副画面。”
烁烁也高兴了,他大声地和孩子们练起了讲故事。
题后:经过调整,欣欣一组也成功合作、完整的讲述了自己的故事画,并组成“中三班故事小分队”到小二班进行了讲述,充分的体验到了合作的快乐。
分析:
教育心理研究告诉我们:孩子的社会性发展,不能全依赖成人的说教,主要是通过与其他孩子相互交往来发展的,孩子之间的相互学习,相互影响,相互适应,是他们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条件。“以孩子教育孩子”是教育孩子的极好方法,孩子们在自己的“小社会”里,与其他孩子的交往过程中,充分发挥老师的指导作用、引导孩子学会处理自己与其他小伙伴的关系,学习尊重自己,尊重他人。而对于幼儿来说,在游戏、学习、生活中,能主动配合、分工合作,协商解决问题,协调关系,从而确保活动顺利进行,同时每个人都从相互配合中实现了目标,这就是合作。
1、鼓励孩子互相帮助、学会关心、友好合作
21世纪不仅要求人不仅要学会生存,还要学会关心,关心集体和关心他人。幼儿园“学会关心”的教育应从幼儿周围的生活开始,具体的内容应与日常生活、人际交往活动相结合。教育幼儿关心朋友,同情弱者,学会与小伙伴协商、合作,建立起同伴之间友好情谊。在合作讲述故事中让幼儿在实践中学会处理同伴关系,学会自己解决问题、学会关系同伴。
2、引导孩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友好合作
孩子们在交往中发生冲突是很正常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与同伴之间的共同生活交往,探索、游戏等是其社会学习的重要途径,应为幼儿提供人际间相互交往和共同活动的机会和条件,并加以指导”。在孩子们发生交往冲突和障碍时,教师不要急着参与评价和硬性指导,让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交往。孩子们通过争论、评价、以及七嘴八舌的讨论等都会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孩子们在交往中学习,在合作中体验快乐,在冲突中悟出交往的新技能。
案例:关注孩子的一切
今天,在课间自由活动时,我意外地发现一向不爱说话的隆秦正和几位朋友聊得起劲,这引起了我的好奇,是什么话题让她说得那么高兴呢?听一听,才发现他们正聊着今天的中秋节。看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谈话的行列。我灵机一动,何不把今天的主题活动《我的老师》改成幼儿感兴趣的《中秋节》。
组织活动时,我依照原来的构想介绍中秋节的由来和习俗等。这时,我发现大部分幼儿都兴趣缺乏。难道我改变原来的教学计划错了吗?还是我误认了幼儿的意愿?可是这和幼儿开始的积极参与出现了极大的矛盾。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幼儿失去了兴趣呢?
我决定从问题的本源幼儿入手。我请幼儿自由交谈“你喜欢的中秋节”,在认真倾听幼儿交谈中我发现幼儿说的都是月饼,如月饼的味道,月饼的样子、品种等。我顿时恍然大悟,原来这些才是幼儿感兴趣的,而我则忽略了这点,却用“中秋节的由来”这一话题来开展活动,偏离了幼儿的意愿,所以才使活动失去了活力。
在发现问题后,我组织幼儿进行交谈、讨论、想象、记录等一系列关于月饼的活动。并在活动中幼儿还发现了月饼和月亮的关系,引发了对月亮的兴趣,特别对月亮的神话传说和杨利伟登月事件极为关注。在适当的引导下,幼儿初步开展了“我上太空”的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幼儿向往科学、爱科学的情感。活动结束后,我邀请幼儿一起收集有关月亮和太空的资料、信息,从而更好地开展“我上太空”的后续活动。
这次活动经过一波三折,终于有了圆满的结果。这得益于对教育计划的有效调整和对幼儿学习过程的关注。开始,我抓住了幼儿的兴趣,及时调整了计划,让幼儿开展属于自己的活动。但在活动中,我没能让幼儿发挥主体地位,而是以教师的主观想象展开,使活动违背了原有的意图。经过对幼儿学习过程的及时关注,发现了问题,调整了活动的内容和方式,并因势利导,拓展了幼儿探索活动的视野,萌发了幼儿爱科学的情感,及对未来充满了向往和信心。最后使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从这活动中,使我认识到孩子的兴趣是活动的核心,不能自以为是地认为我们知道孩子应该学什么,该怎么学,更不要认为一个事先知道要做什么及如何做的老师才是好老师。我深深地体会到教育是没有固定模式的,只有对孩子的兴趣和实际情况进行密切地关注、不断地调整、及时地反思,才能使教育取得更好的效果。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案例:我们关注禽流感》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幼师资料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预防流感教案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