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案例:“老师和我一起跳”以及“龙龙,今天你当小老师”

发布时间:2021-05-18 幼儿园当老师游戏 幼儿老师故事 幼儿园优秀说课稿和你在一起

上午8:20,晨间活动时间。在这个活动过程中我们分自由活动与集体活动两个部分。自由活动由幼儿自由选择活动器材,自由选择活动方式;集体活动是由教师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身体发展需求,组织幼儿有目的,有规则的完成“跑、跳、爬、钻”等技能的练习,来帮助幼儿提高身体的协调能力。今天集体活动的内容老师安排了“过小河”,这个游戏要求幼儿用两个圈当作过河工具,双脚并拢从一个圈跳到另一个圈,往前行进。

薇薇是我班最小的一个,看上去就比别人嫩点儿,在平时她的身体动作的协调性就比别人差些,象这个跳过一定障碍的游戏对于她来说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在老师发出“开始”的口令后,薇薇就愣在那儿,只用眼睛盯着老师看,而且还隐隐含着泪花。

“薇薇,怎么了?”老师有意问道。

“我不会。”说完薇薇的眼泪就直往下滑。

老师蹲下身来拍拍她的肩膀说道:“老师知道我们薇薇其实不是不会,而是有点害怕,不敢跳对吧?”

薇薇低头不语,眼泪继续往下流。

“薇薇不怕,先别哭。我们好好想想怎么办,哭可不能解决问题呀!”老师继续耐心的引导。

薇薇停止了哭声,用手揉了揉眼睛,又动了动嘴唇,但没有声音。

老师睁了一下眼睛问:“啊,怎么,你说!”

薇薇慢慢地,轻轻地说道:“老师,你和我一起跳,可以吗?”

“好呀,我们一起跳。”老师答应了她的请求。

接着薇薇在老师的帮助下一次次的完成了这个游戏,薇薇也高兴的笑了。

(评析:了解状态是指导活动的前提。在这个案例中,教师能充分了解的行为表现,引导幼儿作出自己的选择,说出心理的感想,在薇薇说:“老师,你和我一起跳,可以吗?”老师一口答应,在求得老师的帮助后,幼儿完成活动内容,其目的行为与教师的行为取向结果一致。)

“龙龙,今天你当小老师”

中午11:10。午间活动。每天这个时候幼儿都是自由选择室内活动的玩具开展游戏,今天也不例外,老师正常组织幼儿准备开展活动。这时,龙龙小朋友悄悄走到老师身边,拍拍老师的手臂说道:“老师,今天我们不玩那些,换一个玩玩吧?”老师转过头来诧异的望着龙龙说:“换什么呢?我们龙龙有什么好的见意呀?”龙龙随口说道:“只要不是这些,其它的什么都可以的。”老师想了想,给龙龙提了一个要求:“龙龙,老师不想了,请你来想,我呀今天把老师的位置让给你,你来当回小老师,组织我们活动,你想和大家怎么玩就怎么玩,好吗?”老师边说边笑着看龙龙。“嗯!”龙龙点头答应。

(评析:幼儿为做某件事而事先向老师说明自己的想法,以求得老师的同意。在这个案例中,龙龙就是以这种方式征求老师的意见想改变游戏的方式,老师并没有制止他的行为取向,而是给了他实施行为的权力,让龙龙当了回小老师,发挥其想象力,创造力,组织能力,增强了幼儿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了幼儿和谐个性的发展。)

yJS21.com更多精选幼师资料阅读

案例:今天我当家


2001年《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颁布至今,我们通过各种形式认真、深入地学习领会《纲要》的精神,在贯彻《纲要》的实践过程中,有我们成长的足迹,现就一次和孩子们到菜市场买菜的实践活动,与大家一起分享和交流。

今天,小朋友每人从家里带来了1—2元毛票,我们将带着孩子们到菜市场去买菜,让他们自己当一次家。在去菜市场的途中,孩子们不停地商量着自己的计划:

“我要买一鸡,把它炒着吃!”

“我要买一条鱼、放点酱油,放点盐煎着吃。”

“我要买一斤肉,做成肉丸子,煮汤喝!”

“我要买西红柿,点糖就能吃”……

反思: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时地参与孩子们的谈话,跟孩子们说说自己想买的菜,对孩子们的“宏伟计划”不予任何评价,是孩子们的好听众、好伙伴。

到了市场,孩子们自由地进入市场开始挑选自己的“目标”,买肉的阿姨切下二两肉,收下了孩子手里仅有的几毛钱,想要买鸡、买鱼的小朋友自然是遭到了婉拒,他们看到有的小朋友买到了蔬菜,也就有了新的计划:两毛钱买了一个西红柿,三毛钱买了个黄瓜,五毛钱买了块豆腐……

反思:教师为孩子们提供了一次社会实践的机会,让孩子在活动中尝试进行等价交换,体验了买卖的过程,感受成人的生活活动,丰富了孩子们的生活经验。

多多拎着两个袋子跑了过来。

多多:老师!你看,我买的菜!(声音里透着兴奋)

老师:你买了什么菜呀?

多多:西红柿,还有……蒜!

珊珊:这是葱!不是蒜!(多多不太相信地看看珊珊,又用一种询问的眼光看着老师)

老师:去问问卖菜的阿姨吧,看看这到底是什么菜(多多立刻转身跑去,一会儿就跑了回来,脸上带着高兴的笑容,大声地说)

多多:老师,这是葱!

老师:哦!原来是葱呀!(老师出同样用欣喜的语调来回应孩子,此时,我注意到珊珊脸露出了自信的微笑)

反思:在这段对话中,教师注意把握住多多把“葱”当成“蒜”这么一个偶发事件,及时介入,积极的引导,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并以适当的方式回应孩子,形成探索式的师动互动,应该说把握得还是较好的。但假如教师再抛出一个问题:“这是葱,哪蒜是什么样的呢?”一定会激起孩子进一步探究的欲望,引领孩子去了解葱和蒜的区别,引发更多的讨论,将更有利于挖掘隐含的教育价值。

在回幼儿园的途中,孩子们又议论开了:

“我买了西红柿,你买了什么?”

“我买了猪肝,还有黄瓜”

“我买了豆腐,豆腐煮汤很有营养”

“吃猪肝,眼睛亮”孩子们都很满意自己收获的“成果”。

反思:此时,我们感受到孩子们所获得的喜悦和成就感的体验。从孩子们的交谈中,我们也可捕捉许多信息,孩子们在分享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这也是一种学习的方式,也是一种获取知识的渠道。

几乎每个孩子身上的钱都花光了,这时,教师发现有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手里还有几毛钱,因为刚才孩子们都是要把钱花光才肯离开菜市,所以当发现这两个孩子还剩有钱,教师感到有些好奇,就问:

“哎!你们怎么还有钱呀?”(强调稍高,孩子有些摸不着老师的意思,自己剩钱是好事还坏事?)

女孩耷拉下眼睛,不回答。男孩神气地看了教师一眼,把头一抬:

“我留着,明天再来买!”他的话音一落,其他的孩子着急了:

“哎呀!我的钱用完了,明天怎么办?”

“对呀!明天怎么办呢?”

“刚才不买这么多就好了!”

“没关系,明天再问爸爸妈妈要就行了!”

“对呀!我家里还有!”

“妈妈不会给了!”

“过年的时候,我还把钱放进猪肚子里呢?”……

教师蹲下来,轻声再次问刚才的女孩:

“你买到了菜,又还剩有钱,真能干。能告诉我,你刚才为什么没把钱全都用来买菜吗?”

“妈妈说不能乱花钱,要节约!”教师摸摸孩子的头,对她赞许地微笑并说:“你真懂事!”女孩笑了!

反思:教师的态度对孩子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由于孩子个性的不同,同样的一句话孩子会有不同的理解和反应。女孩的反应提醒我们:教师应该注意自己的语气,不要让孩子感到有压力,这样才能让孩子向我们敞开心扉,让我们有机会倾听他们内心真实的想法,才有可能去解读他们的行为。同时,孩子们的讨论又向我们传递着这样一个信息:不同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理财观念的影响,这也可成为又一个生成的活动。

回到教室后,教师与孩子们一起把买到的菜进行分类处理,还煮了一大锅汤(由于经费有限,孩子们买的大部分是蔬菜)孩子们别提有多高兴了,那天的中餐,食欲特别好,饭吃得特快,汤也喝得特多……

反思:本次活动孩子们的交往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他们对常见蔬菜的相关知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并保持了浓厚的持续探究的愿望,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我们在家园联系栏中建议家长双休日与孩子一起去买菜、做饭,很多家长积极响应,使活动得到了很好的延续。许多家长还记录了活动中与孩子的对话,收集了许多菜谱,增进了亲子间的关系。

《纲要》第三部分“组织与实施”中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层者。通过参与式的讨论,我们在思想上都对这句话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从以上的活动实例中,我们看到了自己在成长,但要真正地做到把握好时机,及时地转换好角色,仍需不断努力,需要不断地积累经验,提高专业素养。活动后,教师与孩子们一起在自然角里种了葱和蒜,还撒下了一些白菜、青菜的种子,自然角的变化成了孩子们每天最关注的话题……

案例:老师,你应充当什么角色


一、案例描述

这是中(一)班李老师的一节常识观摩課>教学片断。

李老师为每组幼儿准备了一只乌龟,让他们自由观察乌龟的外形特征,孩子们非常兴奋,纷纷畅所欲言。贝贝竟不由自主地学着乌龟爬起来,脖子一伸一缩,还爬得有模有样的。同组的小朋友乐得哈哈大笑,竟相模仿。李老师一眼瞥见了坐在自己眼皮底下两只手不停地做动作自得其乐的贝贝,向他使了个眼色,可他注意力都被乌龟吸引了,对老师的眼色全然不觉,老师只好不动声色地过去,用手摸了摸贝贝的头,并悄声对全组的幼儿说:“小乌龟真可爱,呆会我们再来扮演它,好吗?”贝贝看看老师的脸,总算明白了。

……

到了表演游戏>的延伸环节,孩子们争先恐后地站在相应的场地扮演里面的角色,一次游戏后,乌龟和兔子交换角色,可是贝贝站在一边不动,说:“我才不扮演兔子呢!因为兔子输给了乌龟!”李老师一怔,说:“兔子确实有点骄傲,比赛的时候睡懒觉,所以输了,可是它最后也知道自己错了。如果再来一次比赛,我相信它再也不会睡懒觉了,还是个好孩子。”于是,贝贝愉快地戴上了小兔的头饰。

二、简要分析

从李老师的教学片断中,我们可以看出:

1.提供条件。为孩子创设生动、真实、有趣的生活情境是孩子积极、主动、投入参与的前提条件,学生在看、摸、说、模拟多种感观的具体实践中自主活动,获得大量乌龟的感性认识。

2.寓教于玩。针对孩子好玩、好动、好表现等特点,设计表演游戏,让孩子在愉快的游戏氛围中扮演角色,真正实现了“玩中学”,“学中玩”,不仅加深了对乌龟的认识,而且使枯燥的说教变得有趣、有味,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丰富学习内容,培养孩子的表现力。

3.循循善诱。当孩子对教师的行为发生抵抗情绪时,教师循循善诱,正面引导,较好地引导了贝贝不愿扮演兔子的偶发事件,并把其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和最短时间。

这些做法应大力提倡,但她的教育观念尚未完全转变。雅斯贝尔斯语,教育所关注的是“人的潜力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并加以实现,以及人的内部灵性与可能性如何充分生成”。本来,李老师完全可以利用课堂的突发事件-----贝贝的表现,来引导孩子们进一步观察乌龟的爬行特征。可是,她怕因此打乱了自已精心准备的教学方案,没有灵活处理偶发事件,而是采取了较为隐性的制止,由此课堂出现了僵局。

三、反思角色

如何让这节常识课更加充满活力、生机和培养孩子的个性特长?

1.充当孩子张扬个性的支持者。

在孩子眼里,什么都是有生命的,有感情的,不要说他们对着猫儿、狗儿喃喃自语司空见惯,对着桌子、椅子、玩具之类的东西说个没完的又少吗?贝贝的个性其实最为丰富,模仿乌龟的爬行,最为投入,最为真实。他的投入专注行为被李老师追求所谓一节课的完整流畅,扼杀在摇篮中,剥夺了他的表现欲。蹲下来看孩子,许多幼稚可笑的东西,便会变得合乎情理,甚至会觉得孩子了不起。

2.充当孩子自我表现的激励者。

>中指出,教师应鼓励幼儿用多种方式,来表现自已的探索过程和结果,表达发现的愉快,并与他人交流分享。孩子时时刻刻渴望接受新的刺激,他们非常愿意尝试各种新的活动。试想,如果孩子整天担心成人指责,他们将生活在怎样的焦虑和不安之中。苏霍姆林斯基曾精辟的指出:“教育技巧的奥秘之一正在于,儿童从一个好教师那里很少听到禁止,而经常听到的是表扬和鼓励的话。”教师的表扬是甘泉,滋润着幼小的心田,教师的肯定是催化剂,增强了孩子的自信。在贝贝学乌龟爬时,李老师如果能及时发现其中隐藏的教育契机,而不是对他貌似“离经叛道”的做法采用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予以处理,满足贝贝自我表现的需要。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中不拘泥于一种学习思路,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使课堂不单纯流于形式。

3.充当发生偶发事件的调控者。

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人到人系统,它充满变化和问题。任凭事先如何周密设计,教师总会碰到许多新的“非预期性”的教学问题,教师若是对这些问题束手无策或处理不当,课堂教学就会陷入困境。因此,作为一名老师又必须努力充当一名“医生”,“诊断”课堂上出现的偶然性问题和意外的情况,机动灵活地实施临场应变。

案例:老师,你注意我了吗?


一、案例背景:

平时在班级活泼开朗的孩子自然是倍受老师的关注,相对而言平时沉默寡言的“乖”孩子教师的关注程度也就随之降低。我们班的天天性格内向,脾气古怪,导致他这种性格的主要根源在于她的家庭氛围,夫妻关系处理不当,经常发生家庭战争,每一次,小孩子便成了牺牲品。成了大人的出气筒。在家里受了委屈的她,觉得她得不到大人的关心,她是被别人忽视的,所以她经常做出一些很奇怪的举动,试图引起教师对她的关注和重视。

二、案例描述(一)

我们班很多女孩子留着长头发,午睡后我都要帮助这些女孩子梳理。而天天是短头发,所以就省了这一关。这天我发现天天在他那短得可怜的留海前夹了两个小发夹,也拿来让我帮她夹好。我对天天说:“天天,你看老师有那么多小朋友的头发要梳,你的这个小发夹叫小朋友帮你夹上好吗?”听了我的话,天天非常失望地离开了。第二天的同一时刻发生了同一件事,为了能够让老师帮她夹好发夹,天天宁愿不去做游戏,这回天天第一个过来我这里,也是拿了两个小发夹,这回我为她夹好了小发夹,夹好发夹的天天高兴的就像是飞上了云端,很满意地离开了。

案例描述(二)

每次在自主活动时间或是到户外散步,天天总是和小朋友们争夺地盘,抢一个最靠近老师地地方。一次,我和孩子们散步来到草坪上,我建议大家一起坐到草坪休息一下,孩子们都找了个适合的位置坐了下来,本来跟在阳阳后面的天天一把推开阳阳坐到了最靠进我身边的位置。对于天天用这种“手段”我并不赞同,所以我故意的表现出不去关注她,但她还是以坐在我身边为荣。

三、析与反思:

对于天天的以上这两个案例中的表现,首先作为教师我要自我反醒:我对天天的关注程度够多了吗?

天天的父母感情不和,每次发生家庭战争时,她就是父母的出气筒。我们应该替天天感到可怜,她的小伙伴都有一个幸福的家庭,都是爸爸妈妈眼里的宝,哪容得孩子受一丁点儿的委曲,而天天却受到了如此不公的“待遇”,长久以来,在天天的心里就形成了一种歪曲了的心理,认为在家里是不受大人喜爱的,不论自已怎么乖巧,还是得不到大人的重视。所以,天天的性格变得越来越内向,脾气也变得起来起古怪,有的时候也很暴力,和小朋友发生争执她都当任不让,有是还会用暴力解决。来到了幼儿园之后,一个全新的环境,另一个要接触的群体,有小伙伴,有老师。在这里她有找到了自信的火种,试图想在这里可以弥补家里给她带来的不愉快。

从案例一的技术描述中我们看到,天天看着每天能让老师梳头发的女孩子是多么地幸福,她们可以和老师亲密地接触,她真得很献慕。可为什么妈妈老是把她的头发剪得像个男孩子,她失去了和老师亲密接触的大好机会。所以她会用两个小发夹来引起对她的关心,她宁愿不去玩也要等着老师帮她把发夹夹好,在老师看来,夹个发夹只需短短的十秒钟,但在天天的心那要比一天的时间还要长,所以在第一天没能如愿的第二天,天天还是拿两个发夹要求老师帮忙。能和老师接触,在天在看来,那是再也慎重不过事了。

在这里我就要说回来了,我对天天的关注够了吗?如果我真的用我的一颗真心去关心、重视她,天天还会有这样的举动吗?我如果给她更多的爱和关心,让她感到温馨、安全,她还会这样不确定自已的感受,拿一个小发夹,抢老师身边的坐位来试探老师吗?

案例:不妨让孩子当“小老师”


刘老师能够在幼儿的兴趣点上,融入多种教育,真正使幼儿成为语言的运用者、建构者。这是值得提倡的。

有一天,在早餐后的自由活动中,平时不太爱讲话、做事有点拖拉的王子木小朋友对我说,他会用纸做立体的小天鹅了,还说他是从《大风车》中学来的。现在他想做一只,并请我给他提供大一张大一点的硬纸。我立刻满足了他的要求。于是,他高兴得又是画,又是剪。一会儿,一只美丽的立体天鹅做成了,还真像。接着,他又同我商量:想教小朋友做。这时我有点犹豫了,按常规当时是我组织教育活动的时间了,但我又不忍心扼杀孩子的这个愿望。敢于提出这种要求的孩子还是第一个,更何况是在学习时很被动的王子木。于是,我决定打破常规,由王子木代我上一次“课“,满足他的要求。主意一定,我和王子木一起快速地准备了各种材料。我把孩子们组织好,王子木细致地讲解、演示”天鹅“的做法。活动室里异常安静,每个孩子都聚精会神地盯着这位“小老师”。孩子们开始操作了,“小老师”耐心地指导着有困难的同伴,还真像那么一回事。现在当“小老师”的王子木与平时简直判若两人。在他的指导下,其他小朋友完成的作品也出乎意料地快捷、完整。王子木和小朋友们还有我的脸上都露出了满意的笑容,是满足!是成功!是赞叹!

更令我没想到的是第二天,第三天又有几位小朋友(包括王子木)跑来对我说:“老师,我看图书学会做帽子了,我想教小朋友做帽子。”“老师,我跟小姐姐学会做不倒翁了,我也想教

小朋友做不倒翁。”哟!这可给我出了个难题。这样下去准会“一发而不可收拾”,其他的教育目标什么时间来完成呢?孩子要全面发展,也不能只做手工啊。于是我把这件事作为一个“问题”,组织孩子们讨论。在我的启发、诱导下,他们很快做出了决定:每周周末开展一次“跟我学”的主题活动,由自愿者当“小老师”,学习内容自己确定,学习材料自己筹备,小朋友可以根据自己的愿望选择他喜欢的学习内容和喜欢的“小老师”。

经过几次这样的活动,我发现原来不爱说话的孩子当起“小老师”来也滔滔不绝地讲话,不爱做手工、动手能力弱的孩子也想方设法向家长、电视、图书讨教,并能将捕捉到的新信息及时地传递给同伴。总之,这项活动,锻炼了孩子们的组织能力。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操作能力、获取信息、传递信息的能力也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而我认为更重要的是这项活动激发了孩子们学习的兴趣,这种兴趣又激励孩子们去寻求、去探索、去实践。这种积极的态度将直接影响和促进孩子们各方面的发展,会使他们终身受益。

评析

当幼儿的想说、愿说的需要与教师的计划发生矛盾时,教师应将幼儿的兴趣与需要视作宝贵的教育资源。

这一教育事例,让挖们深切地感受到,当幼儿想说、愿说的需要与教师的疾患发生矛盾时,教师如能尊重幼儿的想法,满足其意愿,及时地调整教育计划,自然地将教育融入幼儿的需要之中,幼儿就会成为主动的、快乐的学习者。同时,教师尊重、平等、接纳的态度,会使幼儿产生表达的自信。教师的支持与鼓励,会成为幼儿主动学习和发展的基石。

当幼儿的交流愿望与教师的计划发生矛盾时,刘老师采用了如下教育措施:

1.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为幼儿提供表达与表现的舞台。

面对孩子的请求,刘老师敢于打破“教师教,幼儿学”的教育模式,及时调整教育计划,接纳幼儿的想法,与幼儿进行角色互换,为幼儿提供表现的机会,让他们过一把当老师的瘾。他们能以小老师的身份在集体面前进行表达,进行分享。同时,老师又和他们一起进行教学准备,为幼儿的成功提供必要的支持与帮助

当面对众多孩子的请求时,刘老师充分相信他们,将自己的“顾虑”作为问题交与孩子们讨论,让他们自己进行决策,使更多的孩子都有了表现与表达的机会。由此,产生了系列活动。

2.让幼儿的兴趣与需要,成为宝贵的教育资源

“小老师”系列活动是由幼儿发起、以幼儿为主体的语言交流活动。首先,“教”者要自己努力学习教的内容,选择教的内容。其次,要自己制订“教”的计划,准备教的材料。在教的过程中,他们要自己组织语言,并学习如何通过语言传递自己的经验。在与同伴的相互作用中,“教”者要主动地运用和调整语言与他人沟通,从而使幼儿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理解了语言的意义,提高了语言能力,积累了多方面的经验。

刘老师能够在幼儿的兴趣点上,融入多种教育,真正使幼儿成为语言的运用者、建构者。这是值得提倡的。

有一天,在早餐后的自由活动中,平时不太爱讲话、做事有点拖拉的王子木小朋友对我说,他会用纸做立体的小天鹅了,还说他是从《大风车》中学来的。现在他想做一只,并请我给他提供大一张大一点的硬纸。我立刻满足了他的要求。于是,他高兴得又是画,又是剪。一会儿,一只美丽的立体天鹅做成了,还真像。接着,他又同我商量:想教小朋友做。这时我有点犹豫了,按常规当时是我组织教育活动的时间了,但我又不忍心扼杀孩子的这个愿望。敢于提出这种要求的孩子还是第一个,更何况是在学习时很被动的王子木。于是,我决定打破常规,由王子木代我上一次“课“,满足他的要求。主意一定,我和王子木一起快速地准备了各种材料。我把孩子们组织好,王子木细致地讲解、演示”天鹅“的做法。活动室里异常安静,每个孩子都聚精会神地盯着这位“小老师”。孩子们开始操作了,“小老师”耐心地指导着有困难的同伴,还真像那么一回事。现在当“小老师”的王子木与平时简直判若两人。在他的指导下,其他小朋友完成的作品也出乎意料地快捷、完整。王子木和小朋友们还有我的脸上都露出了满意的笑容,是满足!是成功!是赞叹!

更令我没想到的是第二天,第三天又有几位小朋友(包括王子木)跑来对我说:“老师,我看图书学会做帽子了,我想教小朋友做帽子。”“老师,我跟小姐姐学会做不倒翁了,我也想教小朋友做不倒翁。”哟!这可给我出了个难题。这样下去准会“一发而不可收拾”,其他的教育目标什么时间来完成呢?孩子要全面发展,也不能只做手工啊。于是我把这件事作为一个“问题”,组织孩子们讨论。在我的启发、诱导下,他们很快做出了决定:每周周末开展一次“跟我学”的主题活动,由自愿者当“小老师”,学习内容自己确定,学习材料自己筹备,小朋友可以根据自己的愿望选择他喜欢的学习内容和喜欢的“小老师”。

经过几次这样的活动,我发现原来不爱说话的孩子当起“小老师”来也滔滔不绝地讲话,不爱做手工、动手能力弱的孩子也想方设法向家长、电视、图书讨教,并能将捕捉到的新信息及时地传递给同伴。总之,这项活动,锻炼了孩子们的组织能力。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操作能力、获取信息、传递信息的能力也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而我认为更重要的是这项活动激发了孩子们学习的兴趣,这种兴趣又激励孩子们去寻求、去探索、去实践。这种积极的态度将直接影响和促进孩子们各方面的发展,会使他们终身受益。

评析

当幼儿的想说、愿说的需要与教师的计划发生矛盾时,教师应将幼儿的兴趣与需要视作宝贵的教育资源。

这一教育事例,让挖们深切地感受到,当幼儿想说、愿说的需要与教师的疾患发生矛盾时,教师如能尊重幼儿的想法,满足其意愿,及时地调整教育计划,自然地将教育融入幼儿的需要之中,幼儿就会成为主动的、快乐的学习者。同时,教师尊重、平等、接纳的态度,会使幼儿产生表达的自信。教师的支持与鼓励,会成为幼儿主动学习和发展的基石。

当幼儿的交流愿望与教师的计划发生矛盾时,刘老师采用了如下教育措施:

1.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为幼儿提供表达与表现的舞台。

面对孩子的请求,刘老师敢于打破“教师教,幼儿学”的教育模式,及时调整教育计划,接纳幼儿的想法,与幼儿进行角色互换,为幼儿提供表现的机会,让他们过一把当老师的瘾。他们能以小老师的身份在集体面前进行表达,进行分享。同时,老师又和他们一起进行教学准备,为幼儿的成功提供必要的支持与帮助

当面对众多孩子的请求时,刘老师充分相信他们,将自己的“顾虑”作为问题交与孩子们讨论,让他们自己进行决策,使更多的孩子都有了表现与表达的机会。由此,产生了系列活动。

2.让幼儿的兴趣与需要,成为宝贵的教育资源

“小老师”系列活动是由幼儿发起、以幼儿为主体的语言交流活动。首先,“教”者要自己努力学习教的内容,选择教的内容。其次,要自己制订“教”的计划,准备教的材料。在教的过程中,他们要自己组织语言,并学习如何通过语言传递自己的经验。在与同伴的相互作用中,“教”者要主动地运用和调整语言与他人沟通,从而使幼儿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理解了语言的意义,提高了语言能力,积累了多方面的经验。

刘老师能够在幼儿的兴趣点上,融入多种教育,真正使幼儿成为语言的运用者、建构者。这是值得提倡的。

相关推荐

  • 今天我当小老师作文 我们的作文乘载了年少的时光,通过写作文能让我们的思维更敏捷、更深邃、更清晰。我们要解决作文“没东西写”的难题,首先要学会观察生活。优秀的作文要怎么写才好呢?由此,小编为你收集并整理了今天我当小老师作文相信会对你有所帮助!今天,我是老师话说,昨天是一年一度的教师节。学校同往年一样,组织了“角色调换”的...
    2023-06-09 阅读全文
  • 案例:今天老师表扬我了 午睡时间到了,象往常一样我观察着孩子们的睡前整理情况,此时我发现病假了一段时间的洋洋今天第一个钻进被窝,于是我就表扬道:“洋洋的小眼睛真漂亮,好象弯弯的小月亮一样。”起床后,我提醒他:回家前带妈妈到他...
    2021-06-10 阅读全文
  • 老师和我一起玩 回忆去年刚入园的这些小家伙们。一个个哭着,闹着要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现在每天都很高兴的来幼儿园,突然发现每次带班时,孩子们总喜欢和我聊天、拽拽我的衣服、摸摸我的手。“老师,我上个礼拜和爸爸妈妈一起去...
    2020-10-19 阅读全文
  • 案例:今天我当家 2001年《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颁布至今,我们通过各种形式认真、深入地学习领会《纲要》的精神,在贯彻《纲要》的实践过程中,有我们成长的足迹,现就一次和孩子们到菜市场买菜的实践活动,与大家一起分...
    2021-05-12 阅读全文
  • 老师我想当“小老师” 孩子们都长大一岁了,各方面的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表现的欲望尤为突出,但是也有个别孩子不善于表现自己,鉴于现状,为了增强孩子的表现能力,于是我就请孩子来当“小老师”,效果还是不错的,孩子的积极性...
    2020-09-24 阅读全文

我们的作文乘载了年少的时光,通过写作文能让我们的思维更敏捷、更深邃、更清晰。我们要解决作文“没东西写”的难题,首先要学会观察生活。优秀的作文要怎么写才好呢?由此,小编为你收集并整理了今天我当小老师作文相信会对你有所帮助!今天,我是老师话说,昨天是一年一度的教师节。学校同往年一样,组织了“角色调换”的...

2023-06-09 阅读全文

午睡时间到了,象往常一样我观察着孩子们的睡前整理情况,此时我发现病假了一段时间的洋洋今天第一个钻进被窝,于是我就表扬道:“洋洋的小眼睛真漂亮,好象弯弯的小月亮一样。”起床后,我提醒他:回家前带妈妈到他...

2021-06-10 阅读全文

回忆去年刚入园的这些小家伙们。一个个哭着,闹着要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现在每天都很高兴的来幼儿园,突然发现每次带班时,孩子们总喜欢和我聊天、拽拽我的衣服、摸摸我的手。“老师,我上个礼拜和爸爸妈妈一起去...

2020-10-19 阅读全文

2001年《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颁布至今,我们通过各种形式认真、深入地学习领会《纲要》的精神,在贯彻《纲要》的实践过程中,有我们成长的足迹,现就一次和孩子们到菜市场买菜的实践活动,与大家一起分...

2021-05-12 阅读全文

孩子们都长大一岁了,各方面的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表现的欲望尤为突出,但是也有个别孩子不善于表现自己,鉴于现状,为了增强孩子的表现能力,于是我就请孩子来当“小老师”,效果还是不错的,孩子的积极性...

2020-09-24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