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随笔:师爱是理性之爱
发布时间:2021-05-18 教育随笔 什么是教育笔记 小班教育随笔教育随笔:师爱是理性之爱
现在社会,很多人都在批判教师,说教师似乎对学生已经没有爱,或许只是尽义务,我不禁想教师到底应该怎样爱学生?
我们都知道,教育从爱心开始。但是,教育需要教师什么样的爱呢?
赞科夫说:“不能把教师对儿童的爱,仅仅设想为用慈祥的关注的态度对待他们。这种态度当然是需要的。但是对学生的爱,首先应当表现在教师毫无保留地贡献出自己的精力、才能和知识,以便在对学生的教育和教学上,在他们的精神成长上取得最好的成果。因此,教师对儿童的爱应当同合理的严格要求相结合。”这就是教师的不同于父母之爱的理性之爱,正如朱小蔓在《教育职场——教师的道德成长》中所说:“所谓教师之爱的理性是指教师对学生的爱,不仅仅是出于人对人、成人对儿童的自然之情,更为重要的是具有理性的自觉之爱。这种爱不是母爱,但胜似母爱,它是无私、无畏、不求回报的;它超越了母爱的盲目性。它是教师对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有了充分认知、对教育本质有了真正领悟、对教师职能和角色有了清晰把握的基础上形成的理性之爱。”
因此,我们说,教育不仅仅需要的是爱,更需要的是理性之爱。
YJS21.cOm更多教育笔记小编推荐
教育随笔:感受孩子爱之语
教育随笔:感受孩子爱之语
我常以为是我在教孩子理解什么是爱,现在才发现是孩子让我更懂得爱,我以为我在帮助他们明白如何去爱,却发现我早已被他们的爱所感染、包围。孩子的世界是爱的世界,爱的世界里需要爱的语言,如果你用爱做语言,又有哪个孩子会不懂呢?
当我安静下来的时候心底有了一个声音:“看,她有多像你。”我恍然回到了童年,顽皮淘气的个性使我受到多少指责,又真正得到过多少接纳?多少人想要改变我最终却是不能。昨天的我今天的Lily有着多少相似之处。为什么今天我又不能接纳她,尊重她的天性,并顺应天性去引导她?
作为幼儿园外聘英文教师,当我第一次踏进中一班教室,代班老师便热情地向我介绍班级情况。“我们班有三大皮蛋,这是一个,还有这个也是。”边说边指着两个虎头虎脑的男孩子给我看。两个孩子像是对这样的介绍习以为常,直冲着我笑。“噢,这个你可千万别小看了。”从孩子群中拎出了一个瘦小的孩子。尖尖的小脸,短短的头发,一双大眼睛怯怯地看着我们,像是个受了惊吓的小动物。脚上的粉色凉鞋告诉我她是个女孩。“她叫Lily,是好话歹话听不明白,就知道皮,整个一个不懂事。”
接受老师的建议,我把那两个男孩的位置调到最靠近我的两侧(U型课堂)。至于Lily,我想一个女孩家,再皮会皮到哪去?在接下来的几周里,事实告诉我,我真是小看了她!我想她该是高度“I”型的孩子吧,就尽量在课堂多给她些机会,可这样似乎作用不大,任你如何解释,Lily好像总不能理解规则,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我定意要给她立界限了。一天,Lily在与左邻右舍打的不亦乐乎的同时还不时跑到U型区的中间来跳上几个舞步。“Lily,请你听好,你现在可以自己选,要么遵守课堂纪律,要是再这样闹下去,下面的活动你都不能参加了。”Lily好像根本不在乎我说什么,依旧玩着闹着。“Lily,以下的活动与你无关了,这是你自己选的。”我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宣布。Lily继续着她的表演,以至于这股热情终于感染了我身边的那两个男孩,一曲“大闹天宫”就这么隆重上演了……天知道那天我是怎么把下面的课进行完的。下课后,我收拾教具。Lily跑过来像没事似的冲我笑:“Goodbye,Ruth.”“你到底是怎么了,Lily?你怎么就是不懂事!”从她那诧异的眼神里我能看出我当时的情绪。没有拥抱也没有再见,我带着恼火离开了。
回到家里,我眼前总有Lily那双眼睛。是她真的听不懂?还是我做错了什么?当我安静下来的时候心底有了一个声音:“看,她有多像你。”我恍然回到了童年,顽皮淘气的个性使我受到多少指责,又真正得到多少接纳。多少人想要改变我最终却是不能。昨天的我今天的Lily有着多少相似之处。为什么今天我又不能接纳她,尊重她的天性,并顺应天性去引导她?我明白了,需要改变的不是她,而是我!
周三又来到中一班,一进教室便被一双小手从后面抱住,我一摸干干瘦瘦的,一定是Lily。“Goodmorning,Ruth.”Lily愉快地欢迎着我,好像根本不记得上次的事情。我坐下来,搂着她的肩膀对她说“上节课老师那样说你是不对的。”Lily脸上欢快的表情一下子不见了,她搂住了我,尖尖的小下巴叩在了我的肩膀上。“老师错了,我以后不再那样对你了,你能原谅我吗?”Lily紧抱着我,用力点点头,小手搓起了眼睛。那一刻我知道她懂了。我哭了。
接下来的这一课,Lily像是换了个人。每个活动她都积极地举手参与,并认真遵守着游戏的规则,即使是别人参加她也能够安静地等候。下课时,我把有我手掌般大的那个sticker贴到了Lily衣服上,她的肚子顿时成了全班最耀眼的地方。我看到了Lily的脸上显出我从未看到的自信与骄傲。
前些天教研时,我的一位同事这么说:“像我们这样的校外培训老师,也许无法改变孩子生活的大环境,但至少在我的课堂上我要让所有的孩子享受平等的爱,没有歧视。”
我常以为是我在教孩子理解什么是爱,现在才发现是孩子让我更懂得爱,我以为我在帮助他们明白如何去爱,却发现我早已被他们的爱所感染、包围。孩子的世界是爱的世界,爱的世界里需要爱的语言,如果你用爱做语言,又有哪个孩子会不懂呢?
教育随笔:爱的教育
镇瀚是一个高高壮壮的大男孩,由于父母离异,一直由奶奶爷爷抚养。在生活中老人给予的关爱很多,但在学习习惯方面关注的较少。在班里是一个让人“头疼”的孩子。
上课了,别的小朋友认真的听课,他一会儿趴在地上,一会儿用手扯扯女孩的小辫。课堂中随时会有告状的声音:“老师,他动我的书”、“老师,他又跑到门口了”,好好的一节活动,常常被他搅得“四分五裂”,大声的训斥,紧绷的脸都对他不起作用。
还好,他喜欢下课有事没事的凑到我面前,看着我的脸,悄悄的拉拉我的手,看我没有反应,就会得寸进尺地再摸摸我的脸,讨好地对我笑笑“嘿嘿……”,更有趣的是用双手挤着我的脸变成了“丑八怪”。看着他开心的笑容,我也不忍心责怪他。
或许是母爱的缺少,他对我有一种亲近感。
有一次我问他“想妈妈吗?”“不想”
“那我像不像妈妈?”“有点儿像妈妈”他拉着我的手。
“那你得听妈妈的话,那样妈妈会更喜欢你。”
“好”他答应的很干脆,“我听你的话,你送我一个小粘贴行不行?”他很聪明,又趁机给我提“条件”。
“行,今天听话5次,就得一个小粘贴。”他使劲点点头。
这一招很奏效,我以表扬为主,只要他有一点值得表扬的地方就累计一次。一天下来,5次“听话”达到了,他如愿以偿的得到了奖励。
以后,他喜欢围着我,喜欢摸摸我的脸,让我拉拉他的手,体验“妈妈”的感觉。特殊的孩子用特殊的方法——“爱”去温暖他幼小的心灵,也是一种教育方式。
教育随笔:要多给幼儿人性关爱
现代幼儿教育呼唤人性的回归。这既是家长的需要,也是幼儿的需要,更是现代教育的需要。因为只有在充满人性的教育情景中,人的尊严、价值、自我意识、个性才有可能得到张扬开发。惟其如此,教育也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以我亲身经历的一件小事为例。
我很愿意到班上熟悉小朋友,记住他们的名字,和他们交朋友。小二班新来了位孩子,名叫心宇,我热情地与她亲近,每次看到她我都很主动地与她打招呼,可她很不“友好”,对我不理不睬。班上老师对我说,心宇的性格很犟,不喜欢与人打招呼。
有一天,天气比较冷,我到班上看小朋友起床,发现心宇在“艰难”地穿裤子,当外裤穿好后,里面的长裤子全卷到大腿上,我走过去,亲切地说:“我帮你忙好吗?”边说边教她用袜子套住内裤脚,最后穿外裤,这样,里面的裤子就不会缩到大腿上了,她用心地按我教的方法穿好了裤子。
几天后,我经过小二班课室,突然听到心宇向我打招呼:“园长好!”我高兴极了,马上走过去说:“心宇好!我们做好朋友好吗?”心宇高兴地点了点头,以后,我们真的成为好朋友。
这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可我深深体会到,孩子也像成人一样强烈地渴望爱与被爱,渴望老师像妈妈一样去爱她,渴望在幼儿园里找到家的感觉。心宇小朋友从不理睬我到热情向我问好,是因为我像妈妈一样手把手地教她学会穿裤子的方法,使她感受到我对她的爱和给她的帮助。其实,孩子从出生的第一天起就感受到了母亲的关怀,因为母亲为她们哺乳,为她们把尿,与她们同床,所以她们从出生的第一天起就感受到了人性关爱,也有了人性需求。正因为孩子有人性需求,她就需要成人、家人和老师的爱。只有爱,才能让孩子成长的道路充满阳光;只有爱,才会使孩子身心健康发展;只有爱,才能让孩子热爱祖国和他所生活的这个世界。
如果我看见心宇小朋友穿不好裤子不当回事,或者简单教她几句就算了,心宇小朋友也许到今天还是不会叫我;如果老师认为孩子只是一个不懂事的小人,对她们可以不用心,可以随便应付,甚至对孩子的渴望和需求麻木不仁,那么,这种缺乏爱心和人性的教育将会使幼儿从小变得冷落,孤僻,抗拒、任性、野蛮,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成功的教育应该是爱的教育,一个从小就沐浴在爱中的孩子日后也会将爱给予别人。幼儿教师对孩子应该充满人性关爱,用人性去感化每一个孩子,用心地去爱每一个孩子:当孩子不会穿衣服时,老师微笑着的帮助;当孩子摔倒时,老师心疼的眼神和亲切的搀扶;当孩子不舒服时,老师亲切的问候;当孩子学习遇到困难时,老师的激励和耐心帮助;当孩子偶尔晚回家,独自留在教室时,老师的安慰和陪伴……这一些看似平常的细节,往往会给孩子的心灵带来莫大的慰籍和温暖。当老师把孩子当做自己的亲人,发自内心地关心他们生活中的一点―一滴时,我们才可以说这是人性化的教育。而老师的点滴关怀,都会让孩子感到极大的满足。生活在这种人性化的幼儿园里,孩子们常常能感受到自然、和谐的亲情,身心一定会健康发展。
办人性化的幼儿园已经成为现代幼儿教育的首选要求。人性化的幼儿园,尊重个人的感受、体验和价值观念,关注入的认知和身心健康发展。这就意味着教师不仅要注意关心孩子们生活的点点滴滴,还要注意在课程体系中把自然、社会和人都有机地统一起来,以孩子的现实生活为源泉和基础,选取孩子感兴趣的以及有发展意义的内容设计主题,使课程向自然界开放,与自然融为一体,使孩子有机会走向自然,感受、认识和探索自然。同时,教师还要注意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使自己与孩子一同成长;努力创新家园文化,家园共育。如此,幼儿园才能成为孩子向往的乐园。
教育随笔:幼儿友爱关系教育之我见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要教育幼儿“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良好的情感是在童年时期形成的.如果童年蹉跎,失去的将无法弥补。”
现在的孩子大多都是独生子女,父母、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等对孩子过多的溺爱,要什么就给什么,这样就使大多孩子养成了“小霸王”、“小皇帝”的坏习惯。什么东西都想独占,不知道谦让。而矛盾一经产生,不是你打我一下,就是我抓你一把,严重的就会在脸上留下伤痕。这样回到家里,家长也不乐意了,有时会产生更为严重的后果,造成家长之间、家长和学校之间产生不可避免的摩擦,后果非常不好。儿童心理研究表明:善良和同情是孩子的天性,自我为中心并不是独生子女与生俱来的缺陷。因此,通过各种途径让幼儿在交往与各种活动中友爱意识,养成友爱行为是切实可行的,为此,我在以下几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与实践。
一、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渗透爱的教育
我们运用直观形象的教育手段,通过讲故事、看图片、念儿歌、听歌曲、看幻灯片等方式,向幼儿提供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关于友爱相处的一些片断,引发幼儿思考与讨论,使他们亲身体会别人的需求和感受,不断增强幼儿团结友爱的思想意识,萌发关心别人的情感及愿望。如我在教歌曲《好朋友》时,即让幼儿在学会歌曲的基础上,又请孩子进行情境表演,然后通过幼儿讨论:我们还可以为其他小朋友做哪些好人好事?并把生活中常见的好人好事续编成歌曲,让大家边唱边表演,这样不仅拓宽了我们的教学内容,而且让幼儿体会到了团结友爱的重要性和做好事后的快乐心情!再如,在语言课中,我们把《孔融让梨》、《爱帮助别人的小河马》等故事讲给幼儿听,然后创设相应的生活环境,让幼儿进行角色扮演,引导幼儿在现实生活中学会处理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充分而深刻的体验,激发幼儿的爱心行为,领悟友爱、谦让、奉献的深刻内涵,让优良的美德从小在幼儿心中扎根发芽。
二、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爱的意识和行为
游戏是幼儿的基础活动,幼儿可以从游戏活动中学会很多东西。因此,为其创造愉悦的游戏环境,让幼儿在各种游戏活动中愉快的交往,增强其爱的意识,养成友爱行为很重要。为此,我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创设游戏环境,以进一步增强孩子们的社会交往能力,培养幼儿的爱心和同情心,促进幼儿之间团结友爱、互助谦让的道德品质。
让幼儿在角色游戏“小医院”、“我是公共汽车小司机”中,扮演医生、病人、司机、乘客等角色,再现医生认真为病人看病、在汽车上主动让座的情景等等。为幼儿创设一个充满友情的社会环境,让幼儿在这种氛围中养成关心、同情,援助的优良品格。并通过了解“民族文化”的活动,为幼儿创造“我的兄弟姐妹”紧相连的角色扮演机会,让幼儿在游戏中互相体贴,共同努力、共同分享,从而引起情感共鸣。
三、榜样示范,言传身教
良好的习惯不是天生的,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习惯的培养犹如逆水行舟,“一篙松劲退千寻”,所以培养好习惯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否则,良好的习惯之舟就会搁浅,甚至倒退。培养孩子的好习惯我们也不能急于求成,要从点滴做起,且注重“身教重于言教”。幼儿年龄小,善于模仿,父母、老师等所有周围人的言语行为时刻影响着孩子的言语和行为。我们时刻注意自己的形象,力争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学习典范。
在一日生活中,我们特别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幼儿的心情好坏、健康状况、衣着冷暖,都在我们的关爱之中。为他们解决生活中的琐碎小事,让他们有个好心情。我们在教育教学的潜移默化中把良好的行为习惯烙印在孩子们的生活、学习中。爱孩子就要对孩子的行为习惯负责。作为老师,我们要做的就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幼儿教育奉献光和热,让孩子因我们而快乐,让我们因孩子而幸福。
幼儿在家庭中主要是模仿父母的行为,因此,我们通过家长会、家园联系、家长在园行为规范等形成与家长相互沟通、达成共识。建议其在日常生活中应以身作则,善待长辈、关心帮助别人,潜移默化的感染幼儿。另外,要求家长有意识地选择一些有“爱心”行为的电视节目让幼儿观看,讲述有“同情心”行为的故事给幼儿听,以激发幼儿的“爱心”行为。这样,我们家园相互交流,相互配合,发挥各自优势,使幼儿的友爱教育具体而又充实,使幼儿园的品德教育更显成效。
另外,我们还通过创设良好的生活环境,让幼儿在活动中学会使用“欢迎您”、“请坐”、“欢迎下次再来”等礼貌用语,促进孩子们的友爱、互助、谦让的良好社会道德品质和活泼、开朗、大方的个性的形成。教育他们不能只顾自己的利益和需要,还应照顾他人的利益和需要,做到心中有他人,提高了幼儿乐群、亲友、合作、共享等积极交往的能力。
由此可见,培养幼儿之间的友好关系,对它们进行爱的教育是多么的重要,孩子正是在与各种不同的人打交道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团结合作的交往能力。要提高幼儿的团结合作、交往的能力,既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也不是光凭说教就可以达到目的的,而是需要我们教师做一个有心人为孩子创设各种交往环境,并进行悉心指导。孩子的童心是需要我们大家用心来呵护的,只有在孩子的心灵中种下爱的种子,再经过我们大家精心的浇灌、培育、呵护,这爱的种子才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教育随笔:爱孩子
教育随笔:爱孩子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或许是农夫的写照。而对于教师,特别是实幼教师的写照,那便是"日出而作,日落而不息".进入实幼的半年以来,那一个个忙碌的身影,一个个精彩的观摩活动,使我更懂得了"累"字的内涵。
高尔基说过:"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爱孩子是幼儿园教师应具备的美德,也是教师的天职,作为一名教师,当然更应该做到这一点。师爱比渊博的知识更重要。能够得到教师的关爱,是每个孩子最起码的心理需求,师爱对孩子的成长和进步有很大的推动作用。爱的力量是神奇的。
爱孩子就要尊重孩子的人格,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人,都有要求独立行动、独立自主的倾向。因此,教师必须以幼儿为本,决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孩子,要充分理解孩子、信任孩子、欣赏孩子,挖掘他们的闪光点,呵护他们的创造潜能。
一滴水就是一个海洋,一个孩子就是一个世界。孩子越小,年龄差异就越。大,我常常提醒自己要面向全体幼儿,落实"两个优先""两个关注",学会去观察了解孩子某一年龄阶段的一般特点,把握个体特点,才能在活动过程中及时解读幼儿,调整自己的教育行为,让活动真正适应并促进幼儿的发展。
教育随笔:爱是有回报的幼儿教养
每当我面对眼前一张张稚气未脱的脸蛋,我的内心知道孩子们其实什么都知道,什么都懂。虽然有时他们表达的方式过于幼稚和天真,但他们却拥有一颗感受“爱”的鲜活之心。
一天放学的时候,教室里只剩下宇轩一位小朋友,宇轩平日里是个性格比较倔强的小男生。当他看到小朋友都被带走了,就跑到我面前说:“廖老师,我妈妈什么时候来?”我无意中觉察到孩子眼里起了变化,那是信赖和依靠的光晕,这与平日里是大不相同的,平时他很少与老师目光交流。出于感动,我情不自禁地将他抱起,一边走一边说:“妈妈快来了,有老师陪你.你也开心对不对?”“嗯。”我抱着他慢慢走到走廊窗户前,我们一起看窗外的风景,说了一些无关回家的事。如他问我对面楼顶上是什么,我就告诉他是天线,他又问天线有什么用,我说是接受信号,能使电视更清晰……
孩子那天说的话可真多,让我瞠目.原来孩子感受到你爱他时,他会自然而然地将爱通过某种形式流露给你。当听到孩子在我耳旁的呢喃:“我要把我的枪带给你玩,我还要让你到我家吃好东西……”时,我知道伏在我肩上的小家伙已是十分地信任我、依赖我了。我是无言的感动,心灵也为之震撼。
终于,宇轩的妈妈来接孩子了。孩子飞快地跑向妈妈。只见宇轩一手拉着妈妈,一手指着我,小声嘟哝着:“我最喜欢这个老师。”孩子的话我是听得一清二楚,心里也是暗自欣慰。而他的妈妈并没在意孩子的话语,因接孩子太迟过于自责,她匆忙离开了教室。
我坐在椅子上回味很久,想孩子的话语,想孩子的神情,真的,心里油然而生一种收获感,原来播撒了爱心,你会收获更多的喜悦。
教育笔记:《爱美之心》
教育笔记:《爱美之心》
xx小朋友是个活泼开朗、聪明爱笑的小女孩。可是最近这几天,早晨入园的时候,她总是闷闷不乐,有时还会哭闹不停,甚至不愿上幼儿园。经过沟通了解后才知道,因为天气冷,奶奶不愿让她穿裙子,可是,她却看见很多小朋友穿了很好看的公主裙,心里不开心。其实,不管是大女人或是小女生,不论年龄长相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爱美。那作为老师应该如何正确对待幼儿的爱美之心呢?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要尊重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就要尊重孩子的天性。所以早期教育重视发现、保护和引导他天性中固有的品质。”因此,对待幼儿的爱美之心要做到:
一、要尊重孩子的爱美之心。
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已经有了美的概念,甚至有自己的审美观。这是孩子的一种自我关注,也是人的一种本能。尊重孩子的爱美之心,就是对美的尊重,有利于孩子审美能力的提高。
二、要合理地满足孩子的爱美之心。
合理地满足孩子的爱美之心,利于形成孩子的自我肯定感,利于养成孩子良好的性格和情绪。作为老师也要提醒家长,满足孩子的爱美之心要考虑家庭的经济状况及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要把握好“度”。让孩子懂得节约、艰苦朴素是一种美德。不要纵容孩子的攀比之心,家长们更不要有攀比的行为,孩子潜移默化中会模仿家长。
三、让孩子懂得美有两种:内在美和外在美,而且内在美更美。
通过听故事、看视频不断告诉和提醒幼儿美不只是穿的花衣服、戴的花帽子,帮助别人、关心别人也是一种美,而且这种美比花衣服还要美。
四、日常生活中对孩子进行一些艺术教育。
在日常生活动老师和家长多带领孩子去欣赏一些美术作品、摄影作品;告诉孩子遇到的一切美的东西:高大的建筑物、动听的音乐、春天发芽的小草、盛开的鲜花等等。生活中从来不缺少美,而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让我们和孩子一起睁开眼睛,去发掘这世间的真、善、美吧!
教育随笔:“ 爱”字为先
教育随笔:“爱”字为先
合班并校后,我班的人数俱增,每天忙的不可开交,以前午睡后,我都会给那几个扎着小辫子的女孩认真地梳理头发,现在,只要他们的头发不是很乱,就作罢,也不知道什么原因,他们的头发也不像以前那样乱了。
一次,在和家长的交谈中,发现了其中的秘密,晨的妈妈这样问到:“杨老师,你是怎样教育孩子的,自从孩子上了大班,特别会体贴人,最令我感动的是她总是让我扎成睡觉不怕压的小辫子,还说‘我不想让老师再受累扎辫子了,我班多了很多小朋友,让老师再扎辫子,老师太累了,等以后我自己会扎辫子,妈妈也不用再受累了。’听了孩子的话,我的心里暖暖的,我真的很谢谢你。”我笑了笑,因为我知道,这是爱的收获,爱的传递。
在平日的生活中,我真心真意的爱着每个孩子,孩子们看在心里,他们也会学我们的样子,从小事做起爱身边的每一个人,体贴关心身边的每一个人。愿所有的老师做孩子的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