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个案分析。
前辈告诉我们,做事之前提前下功夫是成功的一部分。当一次工作学习即将开始时,我们通常会提前查阅一些资料。资料是作用于人类社会实践的一种可供参考的材料。有了资料才能更好地安排接下来的学习工作!所以,你有哪些值得推荐的幼师资料内容呢?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您提供幼儿园中班幼儿同伴团体个案分析,相信您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镜头一: ( 中班的积木建构区,男孩李晨与两男孩、一女孩组成一组,进行积木搭建。 )
李晨选择用积木搭建城堡。当他开始搭建的时候,其他三名孩子并没有与他一起合作,而是站着或者坐在他的周围看他搭积木。当一名孩子主动与正在搭积木的李晨交谈时,李晨立刻斥责道:“别惹我发火啊,听到没有,闭嘴 ! ”当男一名孩子插话时,李晨马上恶狠狠地对他吼道:“你废话多了啊,告诉你,再有两次我就把你开除,听到没有 ! ’’而当女孩碰到李晨搭建的积木时,李晨又暴躁地对她说道:“你怎么尽给我添乱呢 ? 你也不听话了吗 ? ”整个区角活动中,真正搭建积木的只有李晨一入,其他三入都是旁观者,他们偶尔的插话或者参与也被李晨车则或制止。
镜头二: ( 幼儿园小操场,孩子们的户外活动场地上,孩子们正在进行再现动画片《奥特曼》中情景的游戏。 )
李晨大声叫道:“胜利队队员集合,立即集合 ! ”四个男孩、一个女孩都拥了过来。“立定 ! 我让你们解冻,你们才能解冻 ! ”所有“队员”听了李晨的话都站在原地不敢动。李晨将手中的圆环玩具扔到地上说“这里着火了”,然后边大声叫“火越烧越大”、“整个世界都着火了”,边用双手做夸张的动作表示一会儿又说“现在解冻”。说完,他立即冲向其他孩子,说“卡、卡、卡”,用手在每两个孩子中间的地方劈砍。“队员们”惊声尖叫地散开跑,边跑变喊:“队长来了,队长来了……快跑快跑 ! ”李晨就在后面追,但是并不去抓他们。整个游戏活动在追逐中持续……
镜头三: ( 谈话活动中,孩子们围坐一圈谈话分享,“胜利队队员”全部紧挨着坐在一起。 )
集体谈话的过程中,李晨被老师叫去吃药,李晨立即对身边的队员小宝说:“帮我看着座位 ! ”小宝十分迅速地把一只手掌放到李晨的座位处。整个活动过程中李晨都没有回来,但小宝的手一直没有从其座位上拿开过,直至活动结束。
近日,笔者在幼儿园观察时,发现了一个名为“胜利队”的中班幼儿小团体。当前研究者们普遍认为,儿童 同伴团体 的雏形产生于小学低年级,在学龄中期达到稳定状态,因而小学时期也被称为“帮团时期”。在幼儿期,儿童虽然对自己所属的群体表现出一种特别的偏好,但是由于其团体常模和价值调节往往是外加的,而且形成的群体基本不具有长期稳定性,所以被认为“尚未形成富有凝聚力的同伴群体”。①然而,胜利队的出现似乎与目前对幼儿同伴团体的普遍认识存在差异,这引起了笔者的关注。
笔者采用时间取样和事件取样相结合的方法对胜利队内部的同伴交往情况进行了观察,发现孩子的交往模式表现为以下两个突出的方面。
经常性的共同游戏。在同伴群体形成的研究中,根据社会心理学家谢立夫 (MSherfet a1 , 1961) 进行的经典研究,“交往、共同的活动和一致的目标,是群体形成的基本条件。”②其中,共同的活动是群体得以形成、维持的根本因素和主要特征。在两个半日活动的观察过程中,胜利队的小成员们在自由活动时间里基本都在共同活动和游戏。他们在来园后会有自己的集合活动,在区角活动中也选择呆在同一个区角进行游戏。由于“胜利队”的名称和“队长”的头衔均来自于日本动画片《奥特曼》,胜利队的小成员们也都是《奥特曼》的忠实观众,因此我们注意到,胜利队成员的很多集体游戏都与《奥特曼》中的故事情节有关,包括对动画片情节的再现,而多数游戏活动均由队长李晨发起和组织,例如情景二中我们看到的“拯救着火的世界” 的游戏。
行为的高度一致性。胜利队成员的各种行为在集体活动和自由活动中都表现出一致性。这种一致的行为模式以相互之间的模仿为基础。然而有趣的是,几乎每一次一致行为的发起者。即其他队员的模仿对象,都是队长李晨。通常这种模仿是自发的,只要团体的追随者中有一人发现了队长做出新的行为改变,他就会立即调整自己的现有行为,进行模仿,而其他队员在他的带动下表现出跟随举动。例如,音乐课上老师所采用的伴奏音乐与日本动画片《聪明的一休》主题曲类似,旋律具有日本民间音乐的节奏特点。队长李展发现了这一点,便双腿盘坐,双手合十,随着音乐节奏点头。班里的其他幼儿此时都在注意着老师,倾听老师的指导。而坐在李展对面的小宝发现了队长的新动作。立即做出了相同的动作。不到一分钟的时间内,分散在圈内不同位置的队员都变成了一休打坐的样子。
同伴团体 (peer groups) 又称同伴群体或同辈群体,指因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兴趣及活动,处于相近年龄和发展水平的群体。③通常认为,当两个以上的儿童一起共同活动,形成共同的目标、行为规则。团体中出现层级性的组织和结构以确定每一个成员与其他成员的关系时,同伴团体就基本形成。④而据笔者的观察和对教师、幼儿的访谈,这个在中班年龄段出现的胜利队,无论在结构构成,还是孩子们的交往模式上,都俨然是一个基本成形的同伴小团体了。
成因
胜利队这个中班幼儿同伴团体的形成原因师多方面的。队长李晨具有突出的个人能力和强烈的好胜心,言语和行为特点也反映出其性格的特别之处。李晨所表现出来的超过其他队员的游戏能力以及自身认知和社会性发展的优势,符合了孩子们在游戏情境中的需要,因而顺利成为胜利队中的领导者。那些在体力、能力等方面甘拜下风的儿童,为了找到群体的归属感和被群体接纳的安全感,便心甘情愿地担当起追随者角色,比如胜利队中的王诚、王宽、贾远三名幼儿。至于胜利队的另一类成员小宝、郭琪,他们的体力、智力、认知能力、言语能力和社会能力等各方面能力在同龄幼儿中都算发育较好,性格也较活泼。尽管他们也喜欢奥特曼,自身能力也不错,但他们却无力组织团队,模仿奥特曼展开角色游戏。而班里已有一个以李晨为首的小团队,同时李晨也喜欢奥特曼。于是.共同的目的使得他们愿意跟随李晨。然而,无论胜利队中的领导者和追随者具有怎样的特征,胜利队的小成员之间的交往存在着明显的“支配——服从”结构关系。这种结构关系体现在团体的沟通结构和权威结构中。
同时。我们认为,如果没有幼儿李晨的组织和发起,根据我们对胜利队其他团体成员的观察,他们不太可能为团体组织共同的游戏活动。因此,李晨的存在和他个人的认知能力、组织能力、身体动作发展能力、攻击倾向与内在的控制欲是胜利队这个同伴团体在学前期就得以形成的一个关键因素。
建议
同伴团体的形成,无乎在学龄期还是青少年期,都会对儿童的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首先,同伴团体的存在为儿童提供直接交往的社会环境。儿童在其中拥有亲密交往和相互模仿的对象,他们习得和遵守共同的行为准则,这些交往加速了儿童社会化的进程。然而,如果同伴团体的行为规则存在错误导向,那对儿童的发展将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其次,同伴团体为儿童的言行提供了一个参考群体和反馈机制,影响儿童的自我调节能力和道德行为,从而有助于儿童自我意识的提升。最后,由于儿童保持了与团体相一致的言行,受到团体的肯定和认同。这种感觉强化了儿童的自我认同感.满足了马斯洛提出的个体归属的需要和获得自尊的需要。可见,同伴团体对儿童发展的诸多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影响作用。而这些影响作用直接决定了对其进行引导和促进的必要性。
那么。面对“胜利队”这样的幼儿同伴团体,教师们又应当如何进行教育引导呢 ? 笔者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首先.从观念层面上。教师对现已形成的胜利队不应该采取忽视和放任的态度。而应重视这种在学前期就提前形成的同伴团体,关注它的形成原因和发展动态,积极引导。同时,教育者更应认识到同伴团体对幼儿认知和社会性发展的影响,通过教育促进,充分发展其正向特征,逐步消除负向特征。再则,教育者可以尝试利用幼儿同伴团体在合作上的已有条件,积极促成团体内部成员的分工协调和合作学习,将幼儿同伴团体引向更具有教育性的幼儿共同体。
针对胜利队这样的小团体,教育实践者可以考虑以下引导措施:其一,提供新的任务类型。引导胜利队建立新的兴趣。目前,胜利队队员的主要活动是依照动画片《奥特曼》的剧情内容进行角色游戏,这样的游戏内容较为单一,且对幼儿而言有些许暴力倾向。教师可以为胜利队发掘新的游戏内容,提供新的任务类型,转移他们的兴趣.帮助他们建立更为健康、丰富的兴趣面。其二,影响胜利队的内部分工,适时打破胜利队内部专制型的权力结构。
有研究表明,在儿童小团体内部,受领导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并不从中受益。而胜利队在活动时,所有队员都以队长李晨为核心,配合李晨完成任务,队员间无更多交往与合作。因此,教师应有意识地布置一些需要高级合作类型的游戏形式。促进胜利队各成员社会能力的发展。
同伴团体,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然而对幼儿同伴团体的关注却并不多。随着幼儿认知、社会交往能力等方面的发育提前和大众传媒的影响扩大,同伴团体的形成年龄也许有所提前。而这其中的机制如何.有待更进一步的研究。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扩展阅读
幼儿园案例分析:同伴冲突
同伴冲突
观察目的:正确了解和解决幼儿之间的冲突,鼓励、引导幼儿正确与同伴交往。
观察实录:
不管是在教学活动中还是在游戏活动中,张煜沈小朋友都会频繁与其他小朋友发生冲突,而小朋友们也不愿意和他交往,在我的观察中,张煜沈其实特别喜欢和小朋友交往,也很乐意与他们一起玩,每次教学活动他也能积极参与,表现自己,但是他与人交往的方法不是很正确,所以经常导致一些不愉快的事发生,也总是有小朋友告他的状。
分析与措施:
针对这种情况,我就有意识的去接近他,多关注他,与他交谈在与小朋友玩的时候遇到情况怎么办,鼓励他与小伙伴要团结,要互相谦让,有玩具要大家一起玩,学会与小朋友共享快乐。张煜沈的绘画比较有创意,在美术活动时,我有意拿着他的画向小朋友展示,进行表扬。
"人之初,性本善。"每个孩子的内心世界都是纯洁的。善良的,调皮的孩子也不例外。
幼儿园案例分析:幼儿同伴冲突
幼儿同伴冲突是幼儿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幼儿较易以自我中心为主且缺乏语言沟通能力及协调技巧,因而同伴间常常发生冲突行为,如争论、争执及肢体动作冲突甚至攻击现象=幼儿同伴冲突的消极与积极作用并存。如果任凭冲突事件的发生而未适当疏导,可能对幼儿的同伴交往互动产生负面效应,影响幼儿的发展。因此教师启发幼儿对冲突的认知及如何介入处理幼儿冲突行为颇有探究的必要。
案例:
绘画活动中,幼儿都在专心作画。一段时间后,苗苗已经完成且不断自我欣赏自己的绘画作品,脸上露出满意的神色。旁边的亮亮冒出一句话:
亮:好丑!
苗:――(没有理会)。
亮:你的画真的好难看啊!(加强语气带着略有挑衅的意味)
苗:――(看着自己的画,还是没有搭理亮亮)
亮:听到了没有啊,你的画太丑啦,像只臭袜子!(指着苗苗的画喊道)
苗:你才丑,猪八戒,大猪头!(脸涨红了嚷道)
亮:你又没有看我的画,干吗这样说啊?(撅嘴)
苗:是你先讲的还说我!
亮:你看树叶的颜色太丑啦!
苗:不跟你玩了!(用手推亮亮;亮亮不甘示弱,用手回推苗苗,怒气冲冲)
苗:你丑,你丑!你才是丑八怪!臭袜子!(很委屈,用力还击,咆哮)
师:怎么啦?(王老师听闻立刻上前询问)
苗:王老师,亮亮说我的画很丑,我不高兴!(委屈地告诉王老师)
师:真的吗?是美还是丑,让老师看看!(两人把画交给老师看.老师的表情有些奇怪)
师:好漂亮啊,小朋友画得很好啊,怎么会丑呢?(平衡看法)
(亮亮和苗苗相互看看,很同意老师的观点.但好像又有点怀疑。)
师:你的画很好啊,但有些地方颜色比较乱,想想看怎么画会更加好呢?(面向亮亮说)
师:你的画也不错,树叶有各种颜色,你画了你心中喜欢的树,这样很好啊!(对苗苗说)(王老师这样的说法,有平衡两位幼儿意见,起到稳定和安抚幼儿情绪的作用。接着王老师将话题转移到自己的身上):
师:你们觉得老师今天穿的衣服好看吗?(王老师指着自己的衣服问道)
亮、苗:好看!
亮:很漂亮!
苗:跟我妈妈的一样!
师:真的吗?不丑吗?(很开心地说)
亮、苗:很漂亮啊!(两人齐声道)
师:那你觉得苗苗的画丑吗?(转向亮亮问道)
亮:不丑。(考虑了一会儿,微笑着摇头说)
师:那你原谅他,好不好?(对苗苗说)
苗:好吧!
师:你们俩握手当好朋友,好不好?
片刻后,亮亮和苗苗言归于好,气氛融洽,仿佛几分钟前的不愉快没有发生过。
分析:
幼儿很在意自己作品的优劣美丑,这也是一种自我成就感。面对别人对自己的作品批评为丑时,自尊心受损,自然会不高兴,发生摩擦行为。关丑与否的争执,不单纯是审美、价值观念的问题,还包含有情绪的因素及肢体动作与语言攻击行为,形成冲突的复杂性及处理难度。当教师面对这种情况时,不仅要深入探究原因,而且要认同幼儿作品的优点并诠释清楚,倾听、赞美并进行价值澄清。王老师的这种处理方式是先通过平等的态度来安抚幼儿的情绪,随之以中肯、柔和的评价激发幼儿对自己绘画作品的信心,再辅之以情境上有关事物作比喻,做较完整性的美的价值判断。所以教师对童心的洞察力及善于就地取材进行比较,使幼儿容易接受和理解。
案例2:
幼儿很注重游戏规则,若没有依据规则来进行游戏,则会受到同伴或游戏团体的纠正,甚至群起而攻之。在玩扮家家酒的游戏中,盈盈在给娃娃喂药,光光跟着学习。
盈:你这样不对,要这样才对。(边说边示范好几次)
光:你的也不对。(有点恼火,并把玩具破坏了)
加加:你不可以这样。(加加是另一游戏同伴,上前指责光光,并且通过话语向李老师告状)
师:小朋友.玩游戏的时候要遵守规定,不能随意更改,要尊重大家的意见,知道吗?
(数秒后.李老师又接着说话)师:破坏玩具是不对的.要怎么办呢,你们三个一起来把玩具整理好,好吗?)
于是三个人重新整理玩具,继续游戏,恢复了快乐的气氛。
分析:
教师面对此种情况先弄清缘由,再令幼儿做示范,是一种很好的模仿学习。叮嘱幼儿不可动辄生气,推人出气是不好的行为,如果有错误则要勇敢面对并向人道歉。教师适时的赞美和鼓励是最佳策略。李老师意识到冲突的发生.立刻上前问明原因,这样的举止对幼儿有某种警示的作用,接着以说理的方式慢慢点出事情的最佳处理策略,有时候也可转移主题以其他的正面相关的话题进行诱导,例如请盈盈说明或者示范给光光看,不仅让盈盈有高度的成就感和满足感,而且其他的幼儿在盈盈的说明示范下,也会认识到规则的重要性。
一、教师处理幼儿同伴冲突的基本模式
笔者长期在幼儿园观察,发现教师在处理幼儿同伴冲突方面虽然有个别差异和冲突类型所导致的解决方式差异,但是大致的模式可归纳如下:
冲突发生阶段一冲突核心阶段一冲突化解阶段一冲突后续发展阶段
1.冲突发生阶段
在幼儿同伴冲突的发生阶段,尤其是幼儿在自由游戏活动中诸如争抢玩具、强行加入游戏或破坏同伴游戏时而发生的口角、肢体动作冲突最为明显。冲突发生时,往往伴随有幼儿的大声争吵、哭泣等容易引起教师注意的现象。此阶段教师一般以声音或其他讯号及时制止。
2.冲突核心阶段
教师上前倾听幼儿的冲突原因并加以分析说明,给予冲突解决方法或建议。此外教师也会采用隔离、安抚、讲述故事、朗诵儿歌等方式转移幼儿注意力,平息幼儿的情绪。
3.;中突{化解阶段}
敦帅通过让幼儿互相道歉、握手、拉钩许诺等方式让幼儿尽弃前嫌.逐渐忘记冲突行为.恢复友好玩耍局面,
4.冲突后续阶段
教师通过与幼儿家长良好互动,增进与家长的默契,让幼儿感受家园教育方式的一致,并随时掌握幼儿的发展动态。尤其重要的是教师借助于课程、角落布置等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建立起规则意识,养成有礼貌、守秩序的习惯;并且通过幼儿班级团体或小组讨论的形式,示范幼儿正确的冲突处理方法,让幼儿逐渐发展人际交往的技能,促进其社会性发展。这四种阶段的冲突处理模式,有助于我们在处理幼儿同伴冲突时发展和总结各种技巧。研
究者认为:在冲突核心阶段,处理过后教师要督促幼儿同伴间相吨握手和道歉,并向老师说谢谢,这样有助于幼儿同伴友谊和增进师生互动和情感交流;在冲突后续阶段,教师家长间达成教育影响的默契更有助于幼儿冲突行为的处理。
二、对教师处理幼儿同伴冲突的建议
1.理解和认识幼儿同伴冲突是幼儿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面临幼儿同伴冲突,不要有轻视、烦躁、放任的心态,首先稳定自己的情绪,这是教师成熟人格的表现。冲突发生时,采取先制止、隔离分开等方式让幼儿体会师长的关心和重视。
2.尊重、理解幼儿。站在幼儿的角度,和蔼聆听幼儿的述说与意见,不轻易利用教师的权威下决定和结论。让幼儿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没有畏惧之感。通过教师的适度建议,幼儿间能够彼此友好解决冲突,不完全依赖老师,这是教师最佳的冲突处理策略。
3.教师处理幼儿冲突的基奉,原则是统整教育的各种功能:言传与身教结合、制度教育和爱心教育结合、课程设计和环境教育结合:通过尊重儿童,引导儿童欣赏美及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幼儿的去自我中心化,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4.掌握幼儿的个性特点。对具有攻击性倾向的儿童应预先采取隔离等措施,如在座位及排队等方面有重点的安排,使其不易与周围同伴发生冲突。另外在游戏活动、个别或分组作业时教师多与幼儿分享过程及结果的乐趣.并经常在教室走动,及时把握幼儿同伴小组或个别幼儿的特殊状况。
5.减少易产生冲突的因素。丰富幼儿的游戏材料,合理设置教室空间等等。
幼儿个案分析和反思
最近经常有幼儿跑到我身边来对我说:“老师,***哭了。”然后马上有其他小朋友说是宝宝打的。起初我把他叫到面前问明了原因又让他向那个被打的小朋友道歉就完事了。但是后来我发现他打人的次数越来越多,几乎每天都会上演这一幕,这让我非常纳闷。于是与他的父母的进行了一次深刻的交谈中,他妈妈也向我们提及了他最近在家攻击性倾向也较严重,往往要让他爸爸陪他打架,甚至早上一起来就要把他爸爸叫醒陪他打架。于是我们共同探讨了产生这一情况的原因。
分析和反思:
宝宝身上发生的这一现象并不是个别的。在平时与幼儿的交往中我发现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时有发生。经常有幼儿会因为被打而哭着向我诉说。我想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幼儿平时喜欢看一些攻击性强的电视,如警匪片、《奥特曼》等,这从幼儿平时的交谈和喜好中便流露了出来。
第二,幼儿的模仿力较强,好奇心也教强,比如:他们在平时看了攻击性强的镜头,如奥特曼打怪兽后就像尝尝当宇宙英雄的感觉。于是来到幼儿园就把其他小朋友当作怪兽打。结果被打疼的幼儿就哭着来告诉老师。
第三,现在的孩子都养尊处优,在家里当惯了小公主,小皇子。过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习惯了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围着他们转,要什么给什么的日子。因此在幼儿园里受了一点委屈就动手打人。
针对这些现象就得有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我想应该在平时的学习活动、生活活动、游戏、运动中向幼儿灌输团结友爱的思想。比如多组织一些集体活动让幼儿感受集体活动的乐趣,多向幼儿讲述一些团结友爱的故事,激发幼儿的团结意识,减少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产生。
吃饭慢的幼儿个案分析
吃饭慢的例子:
我的女儿吃饭非常慢,比如早上七点钟开始进餐,往往要一个多小时才可以把早饭吃好,经常会因为吃饭慢耽搁了我们上班的时间。
玲玲妈妈
对症下药:
1.孩子生来就是“慢郎中”性格,生性如此,父母不必一再催促。
2.进餐细嚼慢咽是好事,有助于孩子健康。
3.孩子没有食欲,吃吃停停,注意力转移,或是碰到不喜欢吃的食物。
对症下药:
1.前两类情况不是问题,但要注意不要使食物凉了,可以采取少盛再添的方法。
2.没有食欲就让孩子少吃。
3.要注意烹饪的食物使孩子喜欢,易于孩子咀嚼。
友情提醒:
一、尽量保持进餐时轻松愉快的气氛,这是增进孩子食欲的基本条件。孩子拒绝进食,绝对不能强逼他,不妨让他走开,孩子是不会让自己每一顿都饿着的,只要坚决不给他吃零食,等他下一顿饭再回到餐桌边就会大吃一顿,这比唠唠叨叨数落而后没有效果要强得多,如果不起作用,则要进行原因分析,参照以上的几种进餐状况研究特定的解决方法。
二、幼小的孩子需要父母的帮助指导,但不要给予过多的建议、提醒和催促,不要忙着给孩子喂饭和夹菜,不要令孩子知道饭桌上任性能引人注意。
三、不要期望孩子每一顿的食量一样,成人也会因心情不同而吃多吃少,应给予孩子一定的自由度。
四、不要拿着饭碗跟着迁就孩子,要让他们知道吃饭就必须到餐桌上,但切勿把气氛搞得严肃可怕。
五、进餐时要关注孩子的咀嚼能力,既有利于消化,同时咀嚼也是促进儿童智力发展的一个因素。研究认为,咀嚼时咬肌反复收缩、弛张可以促进大脑血液循环,咀嚼运动使口腔各种感觉器官兴奋,促进智力发育。另外,咀嚼促使消化道的一些分必物增加,可以刺激支配学习和记忆的海马神经元。
案例:中班心理语言个案分析
一、情况摘述
敏敏是我班的一个小朋友,在园时总是低着头,不肯说话,在幼儿园很少与小朋友交谈。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对她进行了如下观察:
观察一自选图书时,敏敏总是总在小椅上,不肯去选图书,另一位小朋友坐在她旁边,有些伤心了,喊“找姥爷”,她也坐在那儿跟着说了起来,然后一个人跑到一边,坐在离小朋友很远的地方,默不作声,看上去很可怜。
观察二吃饭时,敏敏把最爱吃的炸肉吃没了,可能还想要点,她瞪着眼睛注视着老师,老师问他,她只简单的重复了一句“要炸肉”。
二、成因分析
敏敏的父母因都忙着自己的事业,无暇照顾孩子,敏敏从小跟着保姆长大,保姆对孩子照顾得无微不至,可少了一份与孩子交流沟通的机会,对话也许是少之又少,久而久之,孩子与别人交谈的能力明显不如同龄的孩子,在同伴的眼里已是个被冷落的人,无法交谈的人,而她偶尔说一句话,还会招来一阵耻笑,时间一长,她更加难以启齿了。
三、教育策略
1、利用多种资源,缩短与教师的距离首先向她介绍了班上的三位老师,我们多给她创造与老师接近的机会,并让老师多于她交流,一段时间后,我发现她眼神里有了光彩,有时还能看见她高兴的笑脸。
2、创造条件,让清清多开口说话。
一段时间以来,敏敏偶尔冒出的一两句话,仿佛成来孩子的笑料,有的小朋友还特意模仿她的话语,经过一番情感渗透,孩子们的笑声减少了,为了能让她多说话,老师抓住与她接触的任何机会,多和她说话,“敏敏,你喝水喝得真好”,敏敏说:“多喝水不生病啊。”“敏敏,你站在这儿做操就行了。”敏敏说:“站好了,别跌倒啊。”只要老师说一句,她一定会有一句话再等着你,而且都会顺着你的语气说,话语明显比以前多了许多。
四、启示
一个月来,敏敏的性格变得活泼开朗了许多,还有点调皮了,你交给她的英语单词不会忘记,有时还会闹一闹呢,语言交流的次数与数量明显增强,我想,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们会更加多对她引导,让她快快长大。
喜欢《幼儿园中班幼儿同伴团体个案分析》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幼师资料,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个案分析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