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国外家长如何帮幼儿度过入园关

发布时间:2021-04-21

幼儿如何教育。

家庭有家庭的好处,学校有学校的妙处,两者结合,可以让教育更有意义!教师有树立正确的家长观,及时注意孩子学习情况,帮助孩子在学习的乐趣中不断成长!那么,家园共育工作中是否有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国外家长如何帮幼儿度过入园关》,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宝贝上幼儿园,是很多年轻家长头疼的一件事,因为孩子还太小,往往对新环境不能接受,这方面,我们不妨借鉴一下国外家长的做法。

日本

日本的父母在送3—5岁的孩子去幼儿园时,遵循的是“入园三部曲”。一部曲是先带孩子到要去的那所幼儿园里玩,让孩子熟悉一下那里的环境,对园内的娱乐设施及一些课程、科目产生兴趣;二部曲是家长有意识地带着孩子去接触别的孩子,培养他们形成乐于交往、向往集体生活的心理和性格;三部曲是父母教会孩子处理自己的一些简单“事务”,锻炼孩子的自理能力。因为有了“三部曲”作基础,幼儿入园,一般都会愉快地进入角色。

美国

美国家长比较细腻,在幼儿入园前,家长们在家中就经常跟孩子介绍幼儿园里的相关情况,让孩子对幼儿园有所了解。然后,他们会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接着,家长和幼儿一起收拾衣物,让孩子心理上有所准备。如果幼儿在园内哭闹不止,家长也不会厉言威吓或以食物、玩具等物品“贿赂”孩子,而是对其好言抚慰,并将孩子交给园内老师来处理。离园时,幼儿通常也会哭闹,但美国家长却不像中国家长那样伤心、着急、上火,他们内心很平静,因为他们懂得: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经的一个过程,无需为孩子担忧,更无需于心不忍。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国外宝宝如何度过暑假


不少中国的宝宝把电视当成了暑期生活中的主角,在电视前花费的时间占了很大比重,家长们是否对国外的宝宝如何过暑假比较好奇呢?那就看看国外宝宝的暑期安排吧,或许会给家长们一些启发。

美国:在美国到了暑假,孩子们一般都不会闲呆在家里,而是去参加各种各样的夏令营。美国老师还会给很小的孩子一个课题,让他写论文。孩子会自己去找资料弄清楚,这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把知识教育转变到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上。美国一公司经理为满足孩子们的愿望,投资创办了一个企业家夏令营,让孩子们暑期学当企业家。

法国:法国巴黎的不少学生,尤其女生都利用暑假参与对老年人和残疾儿童的义务照顾活动,帮助他们做家务,陪伴散步或上医院等。

加拿大:在加拿大,暑期孩子们的主要活动有划独木舟、探险、学习驾车。孩子参加这些活动后变化很大,显得成熟很多。此外,他们也会抽出时间去打工赚钱,但这个时期的打工,并不真正为了支付自己的生活费用,而是一种社会实践。

澳大利亚:在澳大利亚,假期是孩子们表现自己的最好时机,不管他们干什么,都是在没有压力的外部环境下进行的,随孩子自己去安排,做自己喜欢的事,参加社区活动、旅游、打工等。但他们重视和倡导孩子去参加没有任何报酬的义务劳动,其种类包括学习辅导、环境保护、家务劳动、帮助残疾人、为患者服务等。

如何让孩子顺利度过入园焦虑期?


孩子到2-3岁,就特别渴望与同伴交往,不愿一个人在家独自玩,这说明幼儿已经从个体活动发展到需要有交往的集体生活了。幼儿园就是幼儿的集体所在,但是对孩子来说,从家庭到幼儿园,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所以有些孩子会不习惯新的环境,同样,家长对孩子的入园,也会产生不适应。那么,怎样让幼儿尽快的习惯幼儿园的生活,又如何让家长适应孩子入园这一转变呢? 一、要让幼儿建立”快乐-幼儿园”的联结,要让幼儿一听到幼儿园就会联想到或感觉到快乐。二、帮助孩子建立“幼儿园脚本”(scrips),就是让孩子在认知上接受幼儿园的一系列行为方式、行为模式及交往规则。幼儿在3岁左右的时候就形成了有关的关于事件的图示。比如孩子知道在电影和休息日去快餐店的表现肯定应该是不同的;在外婆家的表现和在自己家中的表现可以有所不同.孩子进入幼儿园时也会意识到这里的活动规则与其它地方不同。这种不适感既可以激发孩子的信息加工能力,帮助孩子更好的适应幼儿园生活;同时也会增加孩子对这个环境的不适应感和无助感。所以,对幼儿园“新生”进行入园适应的亲-子-师活动,以帮助孩子在足够安全感的情况下,接受老师,适应与其他小朋友共同活动的生活场景,适应幼儿园的行为模式和行为规则,这样才能让孩子成为规则的主人,才能更好的适应幼儿园以致将来学校的生活。三、从孩子的社会性发展角度来看,3岁儿童的交往范围还主要停留在家庭中。他们的友谊概念还很淡薄,交往意识不强,较少感受到交往,维持长期友谊关系的乐趣,他们交往的乐趣更多的在于共同的活动,而非感情的联系,尤其是在今天的独生子女时代。所以对孩子们来说,进幼儿园的第一个月,是一个突然的转变—他们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被父母送进了一个完全陌生,没有任何感情依托的空间,孩子们不知道他们犯了什么错误,也不知道将要发生什么,对任何人他们都不感兴趣.他们只是疑惑为什么错误,也不知道将要发生什么,对任何人他们都不感兴趣。他们只是疑惑为什么妈妈要抛弃他.所以入园前还要作好孩子的交往准备:每天早晚让孩子与社区里别的小朋友一起玩,不要关在家里;每天有意识得给孩子独处的时间;经常安排家庭中和家庭外的分离训练(让孩子知道妈妈走了,还会回来,即使不是在自己家中,妈妈也会到分离的地方去接孩子);对依赖性比较强的孩子要为他创造机会多接触陌生人……另外,在入园前创造在幼儿园孩子与幼儿园老师的接触机会,让孩子在有父母在场,有足够的安全感的前提下,和老师拉拉手(身体的接触会拉近人们的心理距离),和小朋友一起玩,使孩子逐渐接近老师、接受老师,建立与老师的感情联系,同时在父母的鼓励下,积极探索幼儿园环境,感受在幼儿园活动的乐趣,这对孩子的适应都是非常有意义的四、孩子的安全感来自对环境的熟悉程度。入园前,带孩子去幼儿园看看,各个教室走走、玩玩,和老师拉拉手,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这样可以让孩子熟悉幼儿园的环境,能提高他的安全感,并产生想到幼儿园的愿望。五、要让孩子有入园的心理准备。家长应该在入园前几天,有意识的向孩子进行“入园倒计时”,提高孩子对即将发生的情况的“预测能力”。可以带孩子去参观你的工作单位,参观你的工作办公室,告诉孩子,每个人都要工作,每个人都爱自己的工作,这里就是妈妈工作的地方,宝贝工作的地方在幼儿园,宝贝也长大了,过几天也要上幼儿园上班,学本领了。并带孩子到幼儿园看看,走走,玩玩。如有可能,在入园前一天为孩子作一个小型的庆祝会,祝贺孩子长大了,祝贺孩子上幼儿园了。让孩子感到,上幼儿园是件快乐而自豪的事。小大人还要郑重的提醒您,入园不适应的情况同样会在家长身上发生,最典型表现就是—焦虑。孩子哭了没?肯不肯吃饭?有没有受欺负?家长的心里满是问题,在等待中问题越积越多,终于在离开(接到)孩子的那一刻到达了顶峰,父母的难舍难离,焦虑的表情,担忧的目光通过微妙的亲子互动,传递给了孩子:上幼儿园是非同小可的,是令人担忧的。因为,甚至是可怕的,在陌生的环境中,孩子对环境的判断更多的是参考父母的反应。这种现象,在儿童心理学中,被称为“社会性参照”(socialreference)反应。所以家长和孩子的分离焦虑和对陌生环境的不适应互相强化,导致恶性循环。小大人以心理专业的角度提醒您,您对孩子的情绪和适应的影响力,是很大的,小大人建议您来经常参加小大人举办的各种专家讲座和心理辅导,这是非常必要的。如家长可以了解到孩子产生分离焦虑是很正常的,分离焦虑的典型表现—哭,也是可以接受的。因为哭是孩子的权利、是孩子的需要,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阶段。家长和幼儿园的任务,不是阻止或杜绝孩子们的哭声,而是任何帮助他们更快的适应幼儿园生活。此外,家长所必需做到的就是端正入园观。家长要坚持天天送孩子入园,不能舍不得,停停送送反而增加孩子重新适应的负担。有的家长常常骗着孩子去幼儿园,或送到幼儿园后乘孩子不备,偷偷溜走,这样孩子会大哭大闹。父母应该事先和孩子讲明道理和条件,答应什么时候来接一定要做到,不要让孩子失望而影响情绪波动。家长来接时还可以和孩子一起在幼儿园玩一会儿,增加孩子对幼儿园和老师的感情。绝对不能当着孩子的面说幼儿园老师的坏话,更不能以“不听话就要送幼儿园”来威吓孩子。家长应尽可能的建立积极的“亲师关系”——加强与教师的信息联系和感情交流,在入园时要向老师介绍自己孩子的性格,在家的生活习惯和特点,便于老师掌握情况进行教育。

如何帮孩子跨过入园这道坎


对于那些即将进入幼儿园的宝宝来说,9月1日意味着他们人生第一次的“独立”踏上社会。谁都知道这也许会是一道“坎”,如何帮助宝宝成功并且更快地跨过去,全看爸爸妈妈了!

如何帮宝宝跨过入园这道坎

每年到了9月1日,总有新宝宝会被家长送到这个集体中来。几乎每个幼儿园刚开学的那几天,很远距离之外就能听到幼儿园内的哭声。宝宝一哭,看在爸爸妈妈的眼里,就好像揪他们的心一样,让人手足无措。

陌生的环境难免会令孩子产生恐惧、焦虑心理,对于刚刚入园的幼儿来说,这可是人生中第一次长时间地离开父母家人呢。宝宝面对新环境,碰到陌生的人、事、物时,本来就会因为害怕而产生不安全感,从而出现哭泣、撒娇、害羞等行为,这些都是因为内在情绪反应所表现的行为。许多宝宝上幼儿园都会经历一开始的哇哇大哭到活泼好动,这是一个心理和生理适应的过程。

为了让宝宝尽快摆脱初入园的抗拒行为,尽快适应陌生的环境,家长除了要与宝宝多沟通,还可以多和老师交流,再利用一些方法,相信可以有效减少宝宝哭闹情形的产生,让宝宝在愉快的心情中度过幼儿园的生活。

所以,有些热身功课是必须要提前做的。好在距离幼儿园开学还有10天左右,不如趁此机会给宝宝打好“预防针”,帮助宝宝尽快跨过入园这道“坎”。

“入园即病”是真的吗?

6个月之前的婴儿,需要靠母体内的抗体来维持自身的免疫,防止疾病。而到了6个月以后,孩子必须通过自己生病来建立自己的抗体和免疫系统。但是由于6个月到两岁一般都是在家庭中养育,环境比较小,交叉感染和传染疾病的可能性非常低,所以这一阶段的孩子生病率并不高。与此同时,孩子体内的免疫系统却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所以,等到宝宝一进入幼儿园,这个弱项就表现出来,在几十个孩子共同生活的集体环境当中,交叉感染的可能性上百倍增加,生病就变得非常容易。

更何况,孩子初到幼儿园,整天都见不到亲人,难免会出现分离焦虑症,表现为脾气暴躁、容易哭闹、自闭、做噩梦、说梦话、夜惊等。生活自理能力差的孩子分离焦虑症表现得更为明显。

因此,必须尽早帮助孩子建立自己的免疫系统。在刚刚入园阶段,爸爸妈妈应该尽量把令孩子抵抗力下降的因素解决掉,同时还要注意孩子的营养。这样通过一段时间以后,孩子的体能会越来越好,疾病会越来越少。

给家长的3个忠告

1.不要胡乱猜测孩子拒绝入园的种种原因:是不是有小朋友欺负他了?是不是幼儿园的饭菜不合口?是不是老师不喜欢他……家长的担心很正常,但要理智对待。

2.不能“心太软”。有的孩子每天都在央求父母:今天我不去了好吗?这时家长一定要态度坚决,今天逃一天课,明天逃半天课,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就延长了适应过程,得不偿失。

3.千万不要“粘粘乎乎”。有的家长送孩子入园时表现得太依依不舍,一会亲一下、一会抱一抱,就是走了还在门口偷看半小时——这样对孩子的情绪其实非常不利。

宝宝回家后,不要这样问

1.“今天你在幼儿园过得好不好?”

这么小的孩子,没有理性的所谓好与不好的概念,只知道自己很委屈,爸爸妈妈都不在身边,心里很害怕。这样一问,很容易把孩子的酸甜苦辣勾上来,更不想去幼儿园了。

2.“老师喜不喜欢你呀?”

这个问题也很糟糕,老师自然喜欢每个孩子,更何况小孩子哪里判断得清楚?这样提问,等同“挑拨”老师和小孩子的关系。

3.“你今天中午吃饱了吗?”

刚上幼儿园的孩子,很少有马上适应吃饭的。这样问,孩子要是说没吃饱,家长自己觉得心痛,另一方面也是在给孩子增加幼儿园的负面影响。

那么,对于刚刚入园的小朋友,家长应该怎么问?不妨设些开放性的问题,比如问问宝宝在幼儿园都做了什么,启发式地让他自己说说幼儿园的情况。要是他不愿说,也别强求。

7招度过适应期

1.事先熟悉

宝宝一般是因为不适应新环境才哭的,所以在把正式宝宝送到幼儿园之前,应该先带宝宝去参观幼儿园,欣赏园内设施、环境,从而培养他们对幼儿园的情感。也可以充分利用故事、儿歌、歌曲,给宝宝讲述上幼儿园的好处,减轻他们的焦虑感;或者还可以找几位已经就读幼儿园的小朋友,与宝宝玩耍。另外,还能带宝宝到公共场合和其他的小宝宝一起玩耍,让宝宝完成心理上的过渡。这样宝宝上幼儿园后,才不会因为不适应而哭闹。

2.建立安全感

刚开始带宝宝到幼儿园时,当你准备离开时,一定要先和宝宝告别,告诉宝宝等到他放学时再来接他,让宝宝有很好的期待。若宝宝不停地哭闹,请尽量安抚他。另外,将宝宝日常的生活情形和宝宝的一些固定习惯告诉老师,这样万一宝宝在幼儿园哭闹老师也能更好地安抚他。平时多了解宝宝在幼儿园的状况,适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养方式。

3.亲密接触

当宝宝因为不愿意进入幼儿园而出现哭闹或不安的情绪时,可以和宝宝进行亲密地接触,抱抱、亲亲,让宝宝觉得安心,自然可以减少他哭闹的情形。

4.转移注意力

一开始接触新的事物时,有些宝宝会出现急躁、害怕等种种负向的情绪反应,这个时候,可以利用一些方式来转移他的注意力。建议家长可以替宝宝准备他平时喜欢的玩具或物品让宝宝带到幼儿园,当宝宝出现哭闹的行为时,这些东西可以转移宝宝的注意力,安抚他的情绪。

5.满足要求

有些宝宝哭闹是因为肚子饿,或是想要一些东西,而没有人满足他才哭闹的。不要宝宝一哭就马上责怪他,了解宝宝的需求,适当地满足他的愿望,可以减少宝宝哭闹的情形。

6.培养生活习惯

在生活习惯方面,在入园前,家长应该有意识地培训宝宝独立进餐、正确盥洗、按时排便等良好的生活习惯。因为这样可保证孩子在园吃好、睡好,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另一方面,这也有利于保持宝宝的个人卫生,避免生病。

7.安全教育

另外,还要对宝宝培养初步的安全意识,比如教宝宝记住并说出家庭住址、联系电话号码、父母姓名、工作单位等等;还要记得教宝宝学会自我保护,不玩锐器,不将异物塞入耳、鼻、口中,不随意离开集体等。

国外家长是怎样教育孩子的?


教育方式区别盘点

很多西方国家的教育方式常常呈现出一种开放,包容,平等对话的状态。很多学者和教育家也将中西教育法常做对比。那么日常生活中国与其他国家的教育方式究竟有哪些不同呢?

美国

美国家长对孩子鼓励多于保护,他们鼓励孩子做各种尝试,既培养能力、兴趣,又注重树立自信心。而且美国人对孩子往往要求全面发展,鼓励孩子参加学校、社区的公益活动,并且家长还会经常充当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服务者。

美国的家长对孩子的引导教育多于灌输,他们习惯于去引导孩子通过实践甚至是碰壁后,自己取得经验和教训、得出结论。而且美国人性格外放,他们并不吝啬用鼓励的话语去树立孩子的自信心。美国父母在孩子的教育方面比较重视责任教育,他们会告诉孩子做人必须要对自己负责,然后实现对家庭、社会及国家的负责。

日本

在日本,日本人以“武士道精神”教育下一代,日本的家长觉得只有让孩子穿少一点才能增强孩子皮肤温度的调节能力,从而达到御寒的能力,提高孩子的抵抗力。在日本,家长对孩子的身体锻炼特别重视,因此日本的孩子生病的机率很小。

日本家长还会主张小孩随妈妈下厨房。有的小娃才三岁就会下厨房陪妈妈烧饭做菜,听妈妈讲烧饭做菜的故事,拣菜、洗菜这些劳动在日本孩子眼里是在做游戏,其实这种方式从小便培养了孩子爱劳动的习惯,日本孩子具有良好的环保意识,也是教育的良好体现。而且,日本的学校比较注重孩子合作精神的教导,这也就是为什么日本人给人的感觉都很亲和、特别有礼貌的原因。

法国

法国家长比较注重“民主教育”,法国的家庭有时会用“民主投票”制,来决定买什么样的房子和什么颜色的车子,法国家长会和孩子一起做选择,这种教育方法的规则是明确的——告知与分享。当然,对于中国传统教育方式来说,法国的这种方式的确实是比较新颖。

法国父母在有孩子后会寻找独处时间,可谓见缝插针,而且家长也会给孩子宽松的环境和自由的时间。他们不提倡给孩子安排补课或学习,他们认为如此做会让孩子失去生活的乐趣,体验到的只是学习的压力,这会给孩子的身心健康带来很大的影响。而通常法国孩子的行为看着都十分的得体,而且,法国的小娃们他们更有耐心和自控力,他们聪明、有创造力,有艺术天分,且表达能力强。

韩国

韩国非常重视对孩子的道德品质教育,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一年级都设有德育课、礼节教育。至今韩国的每个家庭都有教育子女品德、修养的家训挂于家中的居室。这使得韩国的青少年大多讲究礼貌、尊重长辈。韩国是受中国儒家伦理思想影响颇深的一个国家,韩国人周末会经常一家子到大自然里游山玩水,韩国人认为一个不懂得尊敬长辈、孝顺父母的人,根本就不能爱国。

韩国非常重视幼儿教育,不论是公立还是私立幼儿园每学期开学前,幼儿园会把当年的教学计划送给家长,每周也会把具体的活动内容计划送给家长。不过最令人称道的是,韩国幼儿园的教育在注重培养孩子的素质的同时讲究寓教于乐。

10种良好的教育孩子方法

给孩子随性玩耍的时间

美国儿童教育学者汤姆斯·阿姆斯壮指出,对学龄前的孩子来说,自由玩耍比有计划性的活动更为健康有益。父母要避免将孩子的时间塞满各种活动,所有的孩子都需要有一些无所事事、随性玩耍的时间。

教导孩子关怀别人

快乐的孩子能感受得到自己与别人建立连结的意义,更能了解到自身对于别人又怎样的意义,家长想要发展孩子这方面的感觉,就可以鼓励孩子与他人多接触。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整理玩具,带孩子一起捐给慈善团体,鼓励孩子在学校多多参与义工活动,帮助无家可归的孩子......专家指出,即使很小年龄的幼儿,都能够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获得快乐,这利于他们养成喜欢助人的习惯。

鼓励孩子多运动

作为家长要多陪伴孩子,陪孩子玩球、骑脚踏车、游泳…...多运动不但可以锻链孩子的体能,也会让他们变得更开朗。保持动态生活可以适度纾解孩子的压力与情绪,并且让孩子喜欢自己,拥有较正面的身体形象,并从运动中发现乐趣与成就感。

笑口常开

家长要常和孩子说说笑话、一起编些好笑的歌,和你的孩子一起开怀大笑,对你和孩子都有益处,笑会让人养成乐观的心态,利于孩子身心发育,而且,大笑就是很好的运动。

有创意的赞美

当孩子表现很好时,不要只是简单的说‘很好’一类的词语,家长的赞美语言要具体一些,说出细节,指出有哪些地方让人印象深刻,或是比上次表现更好。赞美时要注意,不要养成孩子错误的期待,因为有些父母会用礼物或金钱奖赏孩子,让孩子把关注的重点都放在可以获得哪些报酬上,而不是良好的行为上。父母应该让孩子自己明白,完成一件事情所带来的满足与成就感,而不是用物质报酬来奖赏他。

激发孩子内在的艺术天份

虽然科学家已证实没有所谓的‘莫札特效应’,但多让孩子接触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活动,是绝对可以丰富孩子的内心世界的。专家发现,当孩子随音乐舞动、或是拿着画笔涂鸦,其实都是孩子在抒发他内在世界、表达情感的法。孩子喜欢画画、跳舞或弹奏音乐,也会对自己的认可感增加。

常常拥抱

轻轻一个拥抱,是传达内心无限情感与关怀的方式,是无声的‘我爱你’。研究发现,温柔的抚、触、拥抱,可以让早产儿变得较健康、较活泼,情绪也较稳定。对于大人而言,拥抱也能让人减轻压力,抚平不安的情绪。

用心聆听

没有什么比用心聆听更能让孩子感受到被关爱。想要当个更好的倾听者吗?不要只用一只耳朵听,当孩子对你说话时,家长请尽量停下手边正在做的事情,专心听孩子讲话。要耐心听孩子说完话,不要中途打断、急着帮他表达或是要他快快把话说完,即使他所说的内容你已经听过许多遍了,也请不要不耐烦。陪孩子去上学途中或哄孩子上床睡觉时,是最佳的倾听时刻。

教导孩子学会解决问题

从学会系鞋带到自己过马路,每一步都是成长,都是孩子迈向更独立的里程碑。当孩子发现他有能力解决面对的问题时,他们就会体验到快乐与成就感。当孩子遇到阻碍时,家长可有几个步骤来帮助孩子:(1)确认孩子遇到的问题。(2)让孩子描述他想解决的方式。(3)引导孩子进行解决问题的步骤。(4)决定让孩子自己解决这个问题或提供一些帮助。(5)确定孩子能获得需要的协助。

给孩子表现的舞台

每个孩子都有特有的天赋,何不给他们机会表现一下?比如孩子如果喜欢说故事,作为家长可鼓励孩子说故事给大人听。如果孩子对数字很擅长,那么家长可以带着孩子去逛街,让他帮大人挑选合适的东西做决定。当家长能欣赏孩子的才能,并表现出一定的热情时,孩子自然会更有自信心。其实孩子最需要的不只是衣食无虑的生活环境,他们需要大人的陪伴,陪着他们去经历他们的成长过程。

在中国,父母对孩子最重视的就是学习。所以中国的孩子学习压力非常大,因为只要考试成绩不好,就会受到父母的责备。而且,很多孩子营养充足却不够强壮,是因为缺少锻炼。

中国孩子的自理能力和独立方面的确比国外的孩子要差,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所以在教育孩子方面,家长不放也可借鉴国外教育孩子的方法,全方面的提高孩子的综合能力,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培养孩子动手能力国外家长这样做


中国父母特别注重对孩子的智力培养,而外国父母却热衷于对孩子动手能力的培养。

德国法律明确规定,6岁以上的孩子必须帮父母干家务活。德国人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个“小工厂”。里面有工作台及各种规格的螺丝、钉子、垫圈、管件、电子元件等材料,从简易工具到现代化工具,从木工、瓦工工具到钳工、焊工工具应有尽有。孩子对这些材料和工具充满了好奇,大人则会教给孩子做一些其力所能及的事。譬如,家里简单的刷墙、铺地板、拉电线、家用电器的维修、上下水管道问题的解决等,孩子会积极参与到父母中来,一起解决这些实际问题。这样不但满足了孩子的好奇心,也培养了孩子的动手能力。

日本很多家庭都建有自己的家庭实验室。父母亲会从孩子很小的时候起,就把一些简单的物理、化学现象通过做实验来教给孩子知识,孩子们会睁着大眼睛,露出惊喜的神色,从而增加了对知识的浓厚兴趣。

美国有个“手工制作日”。每个月的第一个周六上午,孩子们会早早来到建材城,领取大人们为他们准备的原材料,然后按照图纸一步一步地加工。制作完毕,活动组织者会给孩子发一张认定书,上面有孩子的名字和成绩,每个孩子还能领到一枚建材城特制的纪念章。

荷兰设有“儿童木工营”。每年暑假,会有几百个5岁至12岁的男孩女孩,每人手持制作工具,涌进奈梅根市杜根伯贺区儿童木工营。孩子们在进入木工营后,会选择自己的伙伴,共同商讨,然后在5天之内搭盖出共同设计的房屋。虽然只是一些废弃的木料,但是凭借孩子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动手能力,他们盖出了各种各样的房屋。有的建成了平房、有的建成了二层楼,有楼梯可以上下,房间里用野花、野草、树木枝叶装饰点缀着,房屋的造型也是各式各样:长方形、正方形、梯形、三角形等,漂亮极了,让人大开眼界。

这些国外孩子在手工实践中娱乐,在娱乐中不断创新,极大地培养和提高了他们的思维意识和创新能力,奠定了他们长大成人后自主创业的基础。这一点,很值得我们中国的父母借鉴和学习。

国外家庭教育点滴


美国“给孩子制定一个家务劳动计划。”;英国“给孩子失败的机会。”;加拿大“让孩子学会玩。”;德国“让孩子与大人争辩。”。国外家庭教育,这里主要指西方家庭教育,他们的着眼点是培养孩子具有适应各种环境和独立生存能力的社会人,基于这种观念,西方国家的很多家庭都十分重视孩子从小培养和自身锻炼。一个良好的习惯,往往会让孩子受益一生。你是否经常拿自己的孩子和别的孩子比较?也许我们一些父母正在不知不觉中,扼杀了孩子天性和才能。以下文章适合正在寻觅家庭教育方法的父母阅读。-psytopic.com

英国:“给孩子失败的机会。”孩子做某件事失败了,英国人的观念不是索性不让孩子去做或家长干脆包办了,而是再提供一次机会。比如孩子洗碗将衣服浸湿了,就指导孩子再来一次,教会他避免失败的方法。

美国:“给孩子制定一个家务劳动计划。”美国父母教孩子做家务,每周一次贴出要干的家务劳动内容。将某一特定任务指定某一孩子去干,确定完成任务的期限;轮流干某些活儿,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去做没有兴趣或最容易干的工作;检查孩子的完成情况,使孩子因自己的劳动而产生一种完成任务的成就感。

加拿大:“让孩子学会玩。”在家里孩子们很少有家庭作业,没有父母关于学习的喋喋不休,他们注重的是让孩子能整天轻轻松松,做游戏、玩玩具,在玩中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德国:“让孩子与大人争辩。”德国人以为两代之间的争辩,对于下一代来说,是走向成人之路的重要一步。因此,他们鼓励孩子就某件事与父母争辩,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

美国学者戴维.刘易斯总结的教育孩子四十条,集中反映了西方的家教思维,可作为中国父母的家庭教育参考。

1、对孩子提出的所有问题,都耐心、老实地回答。   2、认真对待孩子提出的正经问题和看法。   3、竖一个陈列架,让孩子在上面充分展示自己的作品。   4、不因孩子房间里或者桌上很乱而责骂他,只要这与他的创作活动有关。   5、给孩子一个房间或房间的一部份,主要供孩子玩耍。   6、向孩子说明,他本身已经很可爱,用不着再表现自己。   7、让孩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8、帮孩子制定他的个人计划和完成计划的方法。   9、带孩子到他感兴趣的地方去玩。   10、帮助孩子修改他的作业。   11、帮助孩子与来自不同社会文化阶层的孩子正常交往。   12、家长养成合理的 行为习惯并留心使孩子学着去做。   13、从来不对孩子说,他比别的孩子差。   14、允许孩子参加计划家务和外出旅行的事情。   15、向孩子提供书籍和材料,让孩子干自己喜爱的事情。   16、教孩子与各种成年人自由交往。   17、定期为孩子读点东西。   18、让孩子从小养成读书的习惯。   19、鼓励孩子编故事,去幻想。   20、认真对待孩子的个人要求。   21、每天都抽出时间和孩子单独在一起。   22、不用辱骂来惩治孩子。   23、不能因为孩子犯错误而戏弄他。   24、表扬孩子会背诗、讲故事和唱歌曲。   25、让孩子独立去思考问题。   26、详细制定实验计划,帮助孩子了解更多事情。   27、允许孩子玩各种废弃物。   28、 鼓励孩子发现问题,随后解决这些问题。   29、 在孩子干的事情中,不断寻找值得赞许的地方。   30、不要空洞地和不真诚的表扬孩子。   31、诚实的评价自己对孩子的感情。   32、不存在家长完全不能与孩子讨论的话题。   33、让孩子有机会真正做决定。   34、帮助孩子成为有个性的人。   35、帮助孩子寻找值得注意的电视节目。   36、发挥孩子积极认识自己才干的能力。   37、不对孩子的失败表示瞧不起,并对孩子说:“我也不会干这个。”   38、鼓励孩子尽量不依靠成年人。   39、相信孩子的理智并信任他。   40、让孩子独立完成他所从事的工作的基本部分,哪怕不会有积极的结果。

在欧美国家中流传着一首很有哲理的《育儿歌》,现将歌词抄录如下,供参考:

挑剔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苛刻;   敌意中成长的孩子学会争斗;   讥笑中成长的孩子学会羞怯;   羞辱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自疚;   宽容中成长的孩子学会忍让;   鼓励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自信;   称赞中成长的孩子学会欣赏;   公平中成长的孩子学会正直;   支持中成长的孩子学会信任;   赞成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自爱;   友受中成长的孩子能感受到关怀。

国外家庭教育投资比较


受什么样的教育,造就什么样的人生。当这种观点在国人心中树立时,教育投资成为家庭第一投资方向。但外面的世界又是怎样的一番情景?作为高级访问学者,从美国讲学归来的辽宁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刘俊奇教授,向记者介绍了国外家庭教育投资的一些侧面。

美国、欧洲尊重孩子,择校成风

欧洲人特别是美国人,对于孩子自立意识的培养特别关注。18岁成人礼过后,孩子作为独立的个体被父母“投”入社会中。快餐店的小时工、临时刷车工……在生活的每个角落都有忙碌的“小大人”为着下个学期的生活费而辛苦工作。所以,对于孩子文化课以外的综合能力、竞争意识的培养效果是非常显著。当然,这和父母的付出也绝对不可分。为了能够让自己的孩子上一所有名气的公立学校,英国家长每年在这些学校周围购买房产,据英国教师和家长协会称,“择校风”已经成为英国教育制度目前面临的一个最大问题。有资料显示,至少有6.5万户家庭平均额外花费10万英镑购买第二处房产,目的是为了在择校大战中赢得先机。当然,对于没有先天优越条件的中低收入家庭来说,政府支持的完善的助学贷款制度,让他们也一样可以圆一个求学梦。

印度、韩国倾家荡产也要补课

亚洲国家似乎对于教育,特别是文化教育分外重视。这与亚洲文化渊源密不可分。“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流传了千年的古训至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但是很多人难以想象,由于社会竞争的不断加剧,在印度、韩国等一些国家,花在孩子教育上的费用可占到家庭月均生活费的50%以上。许多学生几乎在放学后,立即要赶往各种科目的补课班。而父母在补课费的投入每年都在激增。不过,还是有许多父母几乎是甘愿倾其所有也要投资教育。

可见,教育,已经在全球范围内成为家庭的第一消费。但教育投资的“回报”却在各个国家,乃至各个家庭中不尽相同。注重教育投资的质量才是提高“回报率”的关键。

哪些国外家庭鼓励独立教育


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些国家在家庭教育方面注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自主性、动手能力、创造能力以及意志力等,其经验值得借鉴。

塑造孩子独立性的美国

在美国的教育理念中,提倡在逆境中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塑造孩子的独立性。在美国,几个月的孩子就要独自喝水喝奶,1岁多的孩子基本是自己吃饭,2~3岁便已独居一室。在大街上很少能看到抱着孩子的美国人,他们主张孩子要尽早地独立行走。如果孩子不小心摔倒了,他的母亲竟然会一声不吭地等在那里,而孩子也习以为常地、一声不响地爬起来继续赶路。

美国的父母主张教孩子从小就做家务,并把每周要做的家务劳动内容张贴出来。他们也常将某一特定任务指定孩子去干,规定其完成任务的期限;轮换着做各种活儿,目的是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去做没有兴趣或最容易干的工作;按时检查孩子完成工作的情况,使孩子因自己的劳动得到肯定而产生完成任务的成就感。

在美国,即使是家里很阔绰的大学生,也不愿伸手向他们的父母要钱花,而是坚持一面上学,一面“打短工”。因为他们觉得去劳动挣钱并不丢人,总比完全依赖父母供养要好。一位18岁时就被父亲鼓励离家“出走”的女大学生说,她父亲的观点是,“对一个年轻人来说,最重要的事情有两件:一是受教育;二是要有独立性”。

美国人在家庭教育中,对孩子的鼓励多于保护,对孩子引导多于灌输。他们要求孩子全面发展,而不是拘泥于书本上的知识。另外,家长语言的作用也是美国父母在教育子女过程中极其注重的环节,他们从不使用刺激、嘲讽甚至侮辱、漫骂的语言,多以安慰、理解、鼓励的话语对待孩子。

把餐桌当课堂的英国

英国家庭素有“把餐桌当成课堂”的传统。从孩子上餐桌的第一天起,家长们就会对其进行有形或无形的“进步教育”了。绝大多数英国家长认为,幼儿想自己进食,标志着一种对“人格独立”的向往,完全应予以积极鼓励。英国人普遍认为,偏食、挑食的坏习惯多是幼儿时期家长的迁就造成的。他们还认定,餐桌上对孩子的“惯”,不仅会影响孩子摄入全面的营养,而且还会诱使孩子养成任性、自私的性格。幼儿在长到1周岁至1周岁半时,往往开始喜欢自己用汤匙吃菜。3岁以上的孩子如进餐时不慎弄脏了桌面,家长会教其向旁人道歉,并立即找来抹布令其自行清理。英国家长认为,此举一可帮助幼儿学会关心旁人,二可帮助他们养成礼貌待人的习惯。在不少富裕的家庭里,5岁左右的孩子都不是饭来张口的少爷小姐,而乐于做一些在餐前摆好餐具、餐后清洗餐具等力所能及的杂事。这样,一方面可以减轻家长家务劳动的负担,一方面也让孩子有一种参与感,对孩子健康成长同样具有正面意义。

英国家长还教育孩子从小知道哪些是可以再生制造的“环保餐具”,哪些塑料袋可能成为污染环境的“永久垃圾”。外出郊游,他们会在家长的指导下自制饮料,并且在制造过程中还尽量不掺入可能污染环境的化学色素等化学添加剂。此外也尽量少买易拉罐等现成食品,并注意节约用电用水,因为他们经常被告知,滥用资源即意味着对环境的侵害。此外,如果孩子做某件事情失败了,英国人的观念不是索性不让孩子去做或干脆由家长包办了,而是为其再提供一次机会。比如让孩子洗碗将衣服浸湿了,就指导孩子再来一次,教会他避免失败的方法。

注重全面培养的日本

在日本,为达到全面教育的目的,强调对孩子进行“四重”教育。

一是重礼仪、孝亲教育。

日本孩子的文明礼仪行为已成为一种习惯,孩子离家回家都有一套礼仪规矩。为培养孩子的体贴、感动之心,父亲和母亲将自己的生活态度贯穿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进行影响。比如,母亲做好了饭没告诉孩子吃,孩子是不能自己先吃的,孩子在吃饭前,必先说一声“那就不客气了”。另外,“不给别人添麻烦”是日本父母对孩子说得最多的一句话,使孩子从小就养成自己事情自己做的良好习惯。

二是重忍耐、挫折教育。在日本,人们信奉这样的理念:只有让儿童经受一定的以忍耐为内容的身心训练,而不是满足他们的各种要求,才能培养儿童克服困难的能力,形成坚韧和顽强的品质。为了形成儿童坚韧和顽强的品质,日本人非常重视。

国外宝宝怎样度过“地图期”?


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孩子是围着尿片长大的。听说中国妈妈在孩子满月后就定时给婴儿把屎把尿培养如厕习惯,我的澳大利亚朋友非常吃惊。他认为自由大小便是婴儿成长阶段也只有这一阶段才拥有的一种人生快乐,实在不该剥夺,并且孩子被把着解便的姿式违反自然,看上去很痛苦,孩子总是大哭大闹地肯定反抗。孩子两三岁有了更多的自我意识和自控能力,能通过语言和大人交流了,慢慢摘去尿布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事。有的孩子五六岁仍会尿床,大人不会看做严重的事,孩子也不会受到羞辱和责骂。

尿片要求舒适方便。纸尿裤大量使用。皮肤敏感孩子的妈妈愿意选择布尿片,可以购买也可以利用家中旧织物消毒制做,但外出还用纸尿裤。值得一提的是用布尿片时有一种小巧柔顺的塑料尿布夹,有三个带齿的小爪,能服贴地抓牢尿布接头,方法简单,还十分便宜。

日本

多数中国孩子都比日本孩子尿布脱得早,估计是妈妈没有耐心的缘故。我的朋友日本妈妈对孩子夜间常“画地图”很不敏感,倒是十分尽心孩子牙齿的保护。日本人没有把尿的习惯,一个嫁到日本的朋友在孩子3个月时把尿,差点把日本婆婆吓晕过去,日本有的孩子上小学后晚上还用纸尿裤。

有儿杂志上总是在讨论尿布是纸的好还是布的好,从不讨论脱尿布的时间。反对纸尿布的人认为,纸尿布性能虽好,但孩子感觉不到尿湿,推迟了孩子摘尿布的时间。即使这样,日本妈妈还是爱用纸尿裤,一是方便,二是纸尿裤的公司很多,竞争激烈,纸尿裤做得很好,很薄、杀菌、不红屁股,像布一样舒适。

日本保育员在2岁以后训练孩子如厕,在午睡前后让孩子坐尿盆。日本没有国内那种老式痰盂,孩子尿盆可以坐着扶着玩。可以随便起来。我的同学的小宝宝2岁时还不会告诉大人要撒尿,受到北京的老人批评,就去和保育员商量。保育员认为这样会让孩子紧张,导致以后心理隐患。在日本,如果孩子尿在地板上(是席子,非常不好擦),但妈妈也不能责骂孩子,而是擦给宝宝看,让宝宝知道这样会给妈妈添很多麻烦。

美国

美国被称为儿童的天堂,在这个消费社会中,商家比父母更重视“地图期”的孩子,五光十色无奇不有的便盆训练用具和游戏包围着他们。

美国孩子在2岁或更大些开始快乐的如厕训练,90%的孩子在4~4.5岁时完成。商家推出全套的训练用品:一个漂亮的音乐便盆,20条传感尿片,卡通画册和对父母的指导小册子。孩子尿湿一点尿片后,敏感的传感系统就使尿盆发出悦耳的音乐,提醒父母引导孩子去如厕。这样20条尿片用完后,大多数孩子已经学会控制小便。

有一种玉米淀粉和无毒染料制作的泡沫鱼,把漂亮的小鱼放在马桶或幼儿便盆里,孩子一撤尿,小鱼就会吐着泡沫在小便中溶化消失。还有极有趣的训练贴图、卡通书、录像故事等。

利用小孩愿意长成大孩子和爱模仿的心理,给孩子穿上自助纸尿裤——训练裤,既保证了安全,又保持了小宝宝的自尊。

美国儿科专家坚决反对强制训练孩子大小便,反对对“画地图”的孩子进行体罚和羞辱。他们认为5岁的孩子尿床是正常现象,批评会增加孩子的压力而适得其反。他们认为,小弟妹的出世。生病、度假、换床、搬家等都会导致小孩尿床,不必多虑。

另外,他们认为训练孩子大小便时要保护孩子好奇爱学习的天性,用多种办法正面鼓励。比如尿湿后可以过一会再换,告诉他干的比湿的舒服。还有架上成人便器上的带梯子的儿童便器,让小孩独立学习如厕、冲水等‘让孩子感到自己的能力,有成就感。

在如厕训练之前,当然是主要用纸尿裤。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国外家长如何帮幼儿度过入园关》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教育孩子的方法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如何教育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国外家长如何对待宝宝任性 任性的孩子总是非常让父母感到头痛,因为他们好像总是浑身精力充沛,总是跟父母反着来。这可要怎么办才好呢?下面就来看看国外的家长是如何对待任性宝宝的吧! 有的孩子从幼儿园回来,一刻不停地在屋里又蹦又跳,一...
    2021-04-23 阅读全文
  • 国外宝宝如何度过暑假 不少中国的宝宝把电视当成了暑期生活中的主角,在电视前花费的时间占了很大比重,家长们是否对国外的宝宝如何过暑假比较好奇呢?那就看看国外宝宝的暑期安排吧,或许会给家长们一些启发。 美国:在美国到了暑假,孩...
    2021-03-19 阅读全文
  • 如何陪孩子度过入园焦虑期 对于第一次踏入幼儿园的孩子而言,他们正在经历人生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而对于孩子在学校的反应,父母们是“几家欢乐几家愁”。孩子哭闹者有之,焦虑者有之,兴奋者亦有之……从家庭生活过渡到学生生活,父母如何才能...
    2021-05-10 阅读全文
  • 如何让孩子顺利度过入园焦虑期? 孩子到2-3岁,就特别渴望与同伴交往,不愿一个人在家独自玩,这说明幼儿已经从个体活动发展到需要有交往的集体生活了。幼儿园就是幼儿的集体所在,但是对孩子来说,从家庭到幼儿园,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所...
    2020-01-11 阅读全文
  • 如何帮孩子跨过入园这道坎 对于那些即将进入幼儿园的宝宝来说,9月1日意味着他们人生第一次的“独立”踏上社会。谁都知道这也许会是一道“坎”,如何帮助宝宝成功并且更快地跨过去,全看爸爸妈妈了! 如何帮宝宝跨过入园这道坎 每年到了9...
    2020-01-15 阅读全文

任性的孩子总是非常让父母感到头痛,因为他们好像总是浑身精力充沛,总是跟父母反着来。这可要怎么办才好呢?下面就来看看国外的家长是如何对待任性宝宝的吧! 有的孩子从幼儿园回来,一刻不停地在屋里又蹦又跳,一...

2021-04-23 阅读全文

不少中国的宝宝把电视当成了暑期生活中的主角,在电视前花费的时间占了很大比重,家长们是否对国外的宝宝如何过暑假比较好奇呢?那就看看国外宝宝的暑期安排吧,或许会给家长们一些启发。 美国:在美国到了暑假,孩...

2021-03-19 阅读全文

对于第一次踏入幼儿园的孩子而言,他们正在经历人生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而对于孩子在学校的反应,父母们是“几家欢乐几家愁”。孩子哭闹者有之,焦虑者有之,兴奋者亦有之……从家庭生活过渡到学生生活,父母如何才能...

2021-05-10 阅读全文

孩子到2-3岁,就特别渴望与同伴交往,不愿一个人在家独自玩,这说明幼儿已经从个体活动发展到需要有交往的集体生活了。幼儿园就是幼儿的集体所在,但是对孩子来说,从家庭到幼儿园,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所...

2020-01-11 阅读全文

对于那些即将进入幼儿园的宝宝来说,9月1日意味着他们人生第一次的“独立”踏上社会。谁都知道这也许会是一道“坎”,如何帮助宝宝成功并且更快地跨过去,全看爸爸妈妈了! 如何帮宝宝跨过入园这道坎 每年到了9...

2020-01-15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