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后的所想——撕纸特色活动反思
发布时间:2021-04-19 幼儿园说课稿比较多少 幼儿园比较远近说课稿 幼儿园特色的活动方案我班开展的是撕纸特色活动,开学到现在已经开展了两个多月了。近期师傅班级的自主性游戏中也开展了撕纸装饰的活动。发现她们的孩子撕得特别好。拿着一大张纸,幼儿一小块一小块地撕,大小撕得较为均匀,贴的也比较丰满。而我们班还是特色活动呢,与他们的相比惭愧的很,自己顿然僵住了,不明白这到底是这么回事。向师傅请教是怎么教的,如何引导的,听听、想想方法都是一样的,而且自己还特别地注重呢,怎么会是这样呢?失落感特强。
但搭班老师的话给了点我安慰,也让我学会了从多个角度来分析。是的,我们不能总是横向比较,要从班级的实际情况出发,要多纵向比较,发现孩子的进步、发展。若总是横向比较只会影响自己的情绪态度,从而影响幼儿的情绪情感,反更不利于幼儿的发展。而从纵向来比较,会发现孩子的进步点、闪光点,会及时地找到表扬点,树立榜样,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情绪,老师自己也会有良好的工作情绪。这样就形成了良性的循环,加快流通,促进“血液”的循环,加快成长的步伐。由此,我想到自己以后遇到问题,首先是反思没错,横向比较也是需要的,但更重要的是不能忘记纵向比较。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反思,才能发现问题的关键所在。
Yjs21.Com更多教育笔记扩展阅读
什么样的纸比较好折油泡
孩子们前几天在折飞机玩,今天几个小朋友折着玩着飞机,觉得有些无趣,因为今天下雨不能去户外体锻,所以区域游戏的时间显得格外长,于是我就教孩子们学折油泡了,孩子们首先自己把一张长方形的纸变成正方形,然后折成一个小正方形,再压折成双三角,但是他们在折双三角的时候,遇到了困难,不会压折,折完正方形之后就不知道该朝哪一边打开,所以双三角基本上都是我帮助她们折一半,另外一半她们模仿着来折,为了巩固孩子们折双三角的经验,我就把纸还原,让她重新再照着我教给他们的方法折双三角,重复了一遍之后,孩子们就熟练一些了,但是接下来在塞角的时候又遇到了困难,也是需要教师先示范一个,她们继续折,不过当油泡折完,吹出来的那一霎那,她们别提有多高兴,都手舞足蹈着想带回家给爸爸妈妈看呢。
折油泡的两个难点就是折双三角和把四个角翻到里面去,因为幼儿平时不怎么折纸,双三角的折法也是难得才碰到,所以如果按照平常从正方形变双三角的方法就比较难,可以在下次尝试简单的双三角折法,这样对幼儿来说就相对简单多了,不需要压折这个步骤。幼儿吹油泡的时候也要提醒她们,不能对着一直吹,会把纸头吹烂,就不能玩了,同时要一鼓作气用力地吹,这样油泡就会快快鼓起来。吹完后可以将油泡稍加调整,让它变得更加立体有型。在幼儿会折油泡的基础上,可以让幼儿学习折油泡兔子。我们还可以给幼儿提供不同材质的纸,让幼儿比较什么样的纸比较好折油泡,也更容易把它吹起来,提高活动的探索性。
爱撕纸的孩子
开学了,我在图书架上摆了很多新图书。
可没过多久,图书架旁边就有了不少从图书上掉下来的纸片。为了找原因,我仔细观察,发现有的书特别受孩子们欢迎,看的人多了。图书就容易破损。于是,我利用晨间谈话,对他们进行了爱护图书的教育。
没想到,以后的几天里,图书架旁还是每天都会有碎纸片,这是怎么回事呢?经过和孩子们交流,我找到了真正的原因,原来孩子们为了折纸飞机玩,就从图书上撕纸。于是,我为孩子们准备了一只篮子,里面装着平日里孩子们用过的作业纸,放在他们随手就能拿到的玩具架上。
可过了几天,我发现图书架旁的纸片是少了,但图书封面还是被撕坏了不少。怎么会这样?我不是已经提供了纸张,满足了孩子们折纸的需要了吗?为什么他们还要把图书撕坏呢?看来,我该找出撕坏图书的孩子狠狠地批评一下。
这天,我正好看到泽泽在撕图书封面,我忍住心中的怒火问他:“你为什么要把图书撕坏呢?…‘我想要折纸飞机。”泽泽轻声回答。“我不是已经给你们准备纸了吗?你为什么还要撕图书上的纸呢?”我不由得提高了声音。他好像也意识到了自己的不对,低下头说:“因为图书封面纸厚,折的飞机飞得远……”原来是这样!泽泽的话引起了我的思考:在我了解孩子们有折纸飞机的需要后,我就为他们提供了纸。看上去我已经给予支持了,其实这种支持还是非常表面和初步的。在孩子们初步的需要得到满足后,他们会产生进一步探索的愿望。而且不同的孩子会有不同的需要。只有作更深入的了解和更细致的思考。发现幼儿感兴趣的“折飞机”活动中隐含的教育价值,及时提供不同质地、不同大小的纸,才是对孩子真正的理解和支持。
活动后的反思
那天,我组织一个手工活动《我们小手拉小手》,活动的目标之一是让幼儿学习运用折剪纸的方法表现各国娃娃手拉手的形象。
活动一开始,为引起幼儿的兴趣,我放了一下碟片给幼儿看,孩子们都在聚精会神地看,看完碟片后,我问幼儿:“你们愿不愿意把世界各国的小朋友一起手拉手的样子剪下来呀?”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表示愿意。
于是我开始教小朋友折的方法,示范剪了两张,方法看似简单。
之后,我便要幼儿自己开始画,并折剪,我也在旁边巡回指导。
可是,我发现许多幼儿虽然会画,也会折,但剪的却是乱七八糟,一塌糊涂,有的没有头,有的把手剪掉了,有的两只脚连在一块儿,只有几个年龄稍大点的幼儿剪的还算可以,看到这种现象,我的心里非常的烦燥。
整个活动,我没有很好地完成原定的活动标。
课后,我认真思索,到底是哪个环节出现了问题?我又重新探索,一步一步地来完成这个纸工。
终于,我发现了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出现在折的方法上,我教幼儿折了三折,导致纸太厚,幼儿因为力气太小,剪不动过于折厚了的纸,其实折两下也可以完成,而且更容易。
唉!我这是舍易求难啊,我根本就没站在幼儿的立场上为孩子们想。
于是我利用空余时间,用简易的方法教幼儿折剪,果真,孩子们剪得相当不错,我看着孩子们的作品,开心地笑了。
教育随笔:“撕”纸
连续几天了,走进我们的活动室,首先看见的是满地的碎纸,打扫完了,过一段时间还是会有,我屡禁不止,怎么回事呢?这样下去怎么能行,一是破坏了环境卫生;二是使孩子养成了乱扔、乱撕纸的不良习惯。我想不如将错就错,搞一次“撕纸大王”比赛活动,让孩子在活动过程中,受到启发,得到教育,同时还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和美育教育,一举多得呢!于是,周三下午组织我班进行了“撕纸大王”比赛活动。我宣布了比赛的规则、内容以及要求。比赛开始了,孩子们迅速动手,接着就听到活动室内撕纸的哧……哧……声,孩子们忙得不亦乐乎,撕完纸就忙着往准备好的纸上粘贴,孩子们各显身手,发挥着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那高涨的气氛,兴高采烈的场面,让我高兴万分!我一边指导孩子作业一边进行了随机教育,提醒孩子不要把碎纸弄到地面上,不要把胶水弄到桌子上和衣服上,注意卫生。
时间到了,我把孩子们的作品一一收集起来,让孩子们自己当评委,评出今天的“撕纸大王”经过展示作品,大家评议。最后选出了孙浩杰小朋友为“撕纸大王”,并送给了孙浩杰小朋友一只小星星作为奖励。本次活动还设了一个特别奖“爱清洁的好孩子”,这个奖被赵广毅小朋友夺得。因为赵广毅小朋友不但自己的位置上没有碎纸,还主动把地面上的碎纸都捡了起来。我借题发挥,发动孩子向赵广毅小朋友学习,不乱扔纸,做个爱清洁的好孩子。孩子们深受启发,从此之后,室内再也没有乱扔纸的现象了。
通过这次活动,使我认识到把孩子们的一些不良习惯渗透到活动中进行教育,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孩子们也更容易接受。
老师教你“撕纸”
我们小班的孩子比较喜欢撕书,书架上的书都是孩子自己带来了,不过也是套不了孩子们厉害的手,所以我们老师的耳朵里经常传着同样的话,“老师他给我把书死了”,开始我我还好好地解决,但是老是有这样的事发生,我也就有点烦了。今天又听到一个小朋友在告状,我一听就火了,不仅听到而且还看到他手中也有纸,我就冲着他喊:“你怎么又把别人的书撕了呢,咋回事啊快跟人家道歉。”我说完之后,就看到他木木的表情,好像我的声音吓着他了,我就没再说别的,之后我就反思了我自己的行为,没有跟孩子谈谈就下结论是不对的。后来我跟孩子谈了谈,知道他就是喜欢撕纸,我就想,要是他孩子的这个行为利用在美术活动上就好了,正好我们也有个活动就是《下雪了》,是用白纸撕小碎纸片撒落粘贴的,我想这个活动可以既锻炼孩子的能力,又能满足孩子的撕纸欲望,一举两得,所以在美工区我就投放了这个活动,叫来那几个孩子一起做,孩子撕纸撕得很兴奋,在粘贴的时候也能锻炼孩子的首演协调能力,孩子对这个活动很喜欢,还能完成一幅漂亮的作品,我看着孩子们高兴,我自己心里也蛮开心的。平时一定要多思考,把孩子做得不对的事情想办法变成对孩子有利的活动,用多种方法来教育孩子。
区域活动后的反思
区域活动开始了,希希和他的好朋友一起来到了美工区画画,只见他拿了一张对折过的纸,又拿了一只水彩笔画起来,他先在左边的上半部分画了个太阳,又在右半部分画了个太阳,我刚想问他怎么画了两个太阳,心里又想先观察一会看看吧!
接着他又拿起黑色的油画棒把右边的太阳涂黑了,我忍不住的问:“你为什么把太阳涂黑了?”他看了看我紧张的说:“老师,是乌云遮住了太阳。”“哦!那为什么会有两个太阳?”“因为我在做一本小书,这是第一页还没开始下雨,这是第二页乌云遮住了太阳。”希希小声的回答,我恍然大悟的说:“哦,是这样啊,希希你的想象力可真丰富呀!”接下来我慢慢引导他一步一步的画出了雨滴、下雨时的情景,雨中的大树、撑伞的人、、、、、、活动结束时希希制作成了一本故事小书,通过我的鼓励他勇敢的在大家面前讲述了他的作品,这件事以后不太自信的希希变得自信勇敢了很多!
《指南》中指出:幼儿对事物的感受和理解不同于成人,他们表达自己认识和情感的方式也有别于成人。幼儿独特的笔触、动作和语言往往蕴含丰富的想象和情感。通过这次区域活动的观察让我明白,我们老师应该接纳幼儿的作品,不用成人的眼光评价幼儿的作品,我们应对幼儿的艺术表现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通过逐渐深入,鼓励幼儿不断发挥自己的想象,让幼儿在无拘无束的氛围中敢于表达乐于表达,让幼儿在自由的海洋里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和创造,进而达到真正的教育目的。
评价:幼儿通过自己的作品去表达内心的想法,需要自由创作的空间和时间,不用成人眼光的评价幼儿的作品,我们要学会站在幼儿的角度去欣赏和鼓励幼儿,肯定幼儿作品的优点,用表达自己感受的方式引导其提高。
把孩子的所思所想放在第一位
又到下午吃点心的时候了。“老师,今天吃粘糕,是那种黏黏的糕。”叶俊豪一边帮老师把食堂阿姨做的糕点搬进来,一边带点失落情感地说着。
“我不喜欢黏黏的。”“我也是。”旁边听到的小朋友凑过来看了看,窃窃私语着。
有时候食堂阿姨做的糕水放得多了,就比较粘手,小朋友们都不敢拿。我看了看今天的糕,大部分都黏在一起,但只要轻轻一拉,就分开来了。
我请小手干净的小朋友帮我分发,大家都踊跃地举手要帮老师做事。为了满足幼儿的为他人做事的欲望,只要小手是干净的都可以。孩子们都急忙去洗手间洗手,然后,让我来检查小手是否干净,能不能发。先洗好手的孩子们都给了他们机会,三条、五条黏在一起的糕都纷纷在孩子们的手中抢去,发到了每一位孩子的桌上。
“小朋友们请。”“谢谢老师大家请。”大家都开心的吃了起来。
“怎么王硕的桌上没有发到呀!”我问。
“老师,我不要吃,我不喜欢吃。”王硕小声地说。
“老师,我的也给你,我也不要吃。”叶思凡把糕直接拿到了我的面前,递给了我。
大部分孩子都在吃着,但我担心,大伙儿跟风学样,都不想吃怎么办。我手里拿着叶思凡递给我的糕,思索着。
“有了。”突然灵感来了。
我拿着糕,随手一捏,小企鹅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孩子面前。
“哇,小企鹅。”“老师给我吃吧!”“我也要,我也要。”小朋友都开心地举起了双手。
我把做好的小企鹅送给了已经吃完糕的丹丹,看着她开心的样子,我的心也无比幸福。
“谁把手里的糕吃完,就有机会得到老师做的动物糕点。”一说完,大家都迫不及待地吃了起来。
“老师,你能不能帮我做个小螃蟹,我一定会吃掉的。”刚刚还不想吃糕的叶思凡走上来,用乞求的眼光看着我,对我说。我点点头答应了。
“小螃蟹有八只脚的。”叶思凡生怕我不会做,小眼睛一边盯着我做,一边提醒着我。我用小剪刀剪出了八只脚的小螃蟹,交给了叶思凡。他开心极了,眼睛笑的眯成了一条缝,样子特别可爱。
随即,我又用多余的糕做了好多小朋友喜欢的动物,有小兔、小狗、小鸟、大象、孔雀的。小朋友收到我做的各种动物点心,兴奋不已,最终快乐地放入了口中。
叶思凡又跑了过来,“老师,我还想吃一个小螃蟹。”看着叶思凡原来不想吃,到自己想要吃,我真的感到有点意外惊喜。于是很快地做了一个小螃蟹给他。
在孩子眼里,新奇有趣的东西是能给他们带来快乐和激情的。要让孩子爱上吃,喜欢吃,恐怕也需要花一番心思。见多了长长的、圆圆的饼干,换上小熊饼干、圈圈饼干,小朋友吃的欲望就有提升了
,吃起来更开心,更快乐。单调的糕点,幼儿看了不起眼,如果做出各种可爱的动物形状,从形色上稍作改变,幼儿就会产生吃的激情与欲望。
同时,教师的引导也十分重要。首先,教师要用积极的语言向幼儿介绍午点的特点,告诉幼儿身体的成长需要吸收各种的营养。其次,要给予幼儿鼓励与表扬的语言支持。采用激励性的语言促进幼儿的食欲。也可以采用比赛的方法。如当幼儿看到食堂阿姨送来豆腐干的时候,大部分幼儿会表现出不喜欢的样子,这时,我就采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吃豆腐干比赛,在比赛中,幼儿吃得认真,很快地都把桌上盆里的豆腐干吃完了。
今天的点心在老师的捏捏变变中快乐地吃完了,桶里几乎没有吃剩的。所以,不管是什么活动,教师都应该把孩子的所思所想放在第一位,时时刻刻地关注他们的变化,及时调整教育策略,采用科学合理的手段,让幼儿得到健康全面的成长发展。
一次数学活动后的反思
这几天我一直在想前几天的数学活动:认识正方体。因为它给了我不少的启发。
活动开始时,我由图形引入。因为常见图形对于大班小朋友来说已经很简单了,作为已有经验,更容易引起他们的注意,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我着重请小朋友说一说正方形的特点,他们很积极,回答的小朋友很多。出示正方体时,有的小朋友能说出正方体;有的小朋友则说是“正方形的盒子”,也对。紧接着开始分组讨论,数一数正方形的面与边,测量一下正方形的边得到什么结论。孩子们拿着发给他们的材料,有的在操作,有的则“跑题”了,于是我参与其中。
操作结束后,我采用分组记录在黑板上。小朋友似乎很明白我的做法,我没有过多的提醒,他们就很自然很主动的告诉我他们组的结果。之后,我想请小朋友总结一下正方体的特点。本以为我又要一段话的引导,但事实却不是:刘嘉明首先举手告诉我:黑板上有一个正方形,而这个(正方体)有好多个正方形。我问他有多少个正方形?他想了一会儿后告诉我说:有六个;孙好好紧接着举手,我什么也没有说让好好说:黑板上的正方形拿不出来,是画在黑板上的,但你手里这个(正方体)却可以托在手里,是可以拿出来的。我告诉了他们正方形是平面的正方体是立体的。我又问小朋友:“正方体还有什么特点?”这是我第一次提问。看见方晰好像要举手但却没有举起来。我拿起正方体,用手故意摸着边儿。赵方晰举手了:正方体有好多条边,正方形只有……四条。我问小朋友“还有吗?”本以为没有了就想进行总结。但张笑举手了。她说“正方体有好多个角,正方形只有四个。”我很惊讶她能想到角的问题。然后我鼓励小朋友再想想还有没有别的了。之后我进行总结。
开始说正方体的特征开始,我就没有说很多的话,大部分时间都是小朋友在说。通过实践操作,他们找到了相应的话题。小朋友与小朋友之间的交流也引起了他们内心的活动,他们真的在思考,并不断的把他们思考的内容用语言表达出来。没有老师的介入或者说老师只是一个维持秩序者。他们像是一个发布会,他们是主体,他们引导着这一话题的继续。所以我得到一个启发:让小朋友融入这个主题,融入这个环境,让他们感兴趣从而他们会主动的去做、去思考这个活动。变主题为他们,或者直白一点说:在活动中,让小朋友多说、多做、多发表意见。
小朋友在动手操作中,既锻炼了手眼协调能力,更锻炼了其思维。他们会在有意间进行思考,面对眼前的各种材料,他们会想这些材料有什么用处,然后会试探性的拿起尺子或木棍或纸条,对正方形进行测量。无论他们怎么量都必须先经过大脑思考,或者应该说是边操作边思考,进行探索研究。思维有了一定的顺序,对自己的操作有了一定的发现,在老师的引导下,他们会慢慢进入老师预设的领域,对自己的思维进行总结,然后用语言表达出来。小朋友的语言不会很逻辑,他们想到什么就会说什么。他们语言表现的差别其实就是他们思维不同的结果。所以先思维后语言。在请小朋友回答问题是,我常提醒他们先用小脑袋想好了,在举手回答问题,这样一提醒,小朋友都能先认真思考,语言确定后他们就会比以前更有信心的举手。通常此时他们的脸上都洋溢着满意的笑容和自信。通过探索,使他们有了思考的对象,语言的载体;通过探索,实际操作,使他们发现问题从而去解决问题,然后进行表述。